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全文内容是什么?

2023-08-03 14:42:20
共1条回复
真可

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

扩展资料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

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寻隐者不遇

相关推荐

“寻隐者不遇”的全诗是什么?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弥漫,不知道他的行踪
2023-08-03 05:26:171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

贾岛寻隐者不遇的全诗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注释1、言:回答说。2、处:去处。3、寻:寻访。4、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5、不遇:没有见到。6、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7、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二、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三、赏析这首诗作者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记述了拜访“隐者”的过程。这首诗从侧面勾勒出一个深山采药、远离尘世的隐者形象。隐者生活在有着郁郁青松和悠悠白云的山中,悠然而自得,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羡慕,也表明了对朋友的深情厚意。首句,必有所问,问了什么,可以根据次句进行补白。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以第三句童子的回答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又是童子的回答:山里云雾缭绕,也不知道师傅究竟去了哪里。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需要六句表达,而贾岛却仅用了四句,足可见诗人用语之简练。
2023-08-03 05:26:301

寻隐者不遇 古诗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023-08-03 05:26:5212

寻隐者不遇的全诗

寻隐者不遇的全诗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贾岛是以“推敲”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同样煞费苦心,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古人云:“笔扫千军,词流三峡”,足见贾岛功底之深厚。在诗中,贾岛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自己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以白云喻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越是写寻访不遇,越能衬托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名作。作者简介:贾岛(779年到843年),字阆仙,自号碣石山人,被称为“贾长江”,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人,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年)冬,在长安与张籍相识,次年春,得韩愈赏识;还俗后,多次考进士都没考上;唐文宗时,被贬为长江主簿;开成五年(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于普州;著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另有小集3卷和《诗格》1卷传世;其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言律诗见长。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人称“诗囚”,贾岛被称为“诗奴”。
2023-08-03 05:27:261

古诗寻隐者不遇全文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出的一首著名的诗,这首诗流传非常广泛,从小学课本到儿童启蒙读物以及唐诗读本中都有收录,这些书中还配有相应的绘图,绘图上有松,有指着手的童子,还有一个问者,形象地展示了诗的内容。下面请看全文吧! 古诗寻隐者不遇全文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短短只有四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的意思是:在山中的一颗苍松下,我向隐者的小徒弟打听隐者的去向,小徒弟说,他的师父还在山中采药,只是这山中云深雾重,他也不知道师父身在何处。前一句是问话,后三句是回答,表现了隐者的高风亮节,作者寻而不遇,心中只有空自仰慕。作者贾岛给我们描绘一个世外高人的隐者,形象生动,以白云和苍松为衬托,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结构精巧,特别的问答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仅有二十个字,简单的叙事,环境、人物、情节一应俱全,却引人无限的想象,言外之意是一首抒情诗,山高云远,苍松亭亭,可爱的小童和一脸遗憾的来者,还有没曾出现的隐者。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风格通俗易懂,却清新艳丽,色彩鲜明,像一幅中国山水画。含义深刻却着笔简捷,情深深意切切,心情上的百回千转尽在这白描无华之中。它是贾岛一篇代表作,在诗词的历史上是难得的精巧作品,后人今天吟来,也有百般滋味在心头。 唐朝诗人贾岛简介 贾岛是生活在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他的故乡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他的一生创造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且广泛流传至今。相传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推敲”这个词就是人们根据贾岛的故事创造而来的。 贾岛的一生坎坷,他的家庭情况并不是特别富裕,自小便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贾岛曾经立志要考取功名,想要功成名就光耀门楣,借此改变自己的贫苦生活。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参加过很多次科举考试都没有中第!安史之乱以后由于世事混乱不堪、人民生活困苦,本身就生活拮据的贾岛为了满足生计迫于无奈于是出家做了和尚,直到后来才还俗了。贾岛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他不喜欢和人们交往,反而酷爱研究诗词。 贾岛的诗词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喜爱创作凄凉枯寂的萧条境界,诗词多是抒发凄苦悲凉的情感,但是他的诗句却非常的精巧细致让人耳目一新。所以贾岛被称为“苦吟派”的代表。贾岛还有一个称号,他被人们称为“诗囚”。我觉得这个称号起的恰到好处,因为贾岛就是一个酷爱推敲诗句而忽视人际交往的人,他完全被自己的诗词作品给“囚禁”了,成了它们的“奴隶”。 这位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贾岛,他所代表的“苦吟诗派”对后世产生深刻印象,而贾岛自己的反复推敲精神也值得让人们学习! 贾岛剑客全文赏析 以“诗囚”著称于世的唐代诗人贾岛,他的诗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作大多数以凄凉寒苦为感情烘托,被苏轼总结为“郊寒岛瘦”。可是这首《剑客》一改往日的"悲凉气氛,率直明坦的抒发了自己情怀。给人一种不同的风格体验。 诗中贾岛以剑客自喻,以剑客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歌的前两句“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着力刻画这把“剑”是什么剑。这是一把剑客耗费了十年的心血打造出来的宝剑。此剑剑刃锋利闪烁着白光,是一把未曾试过的宝剑!字里行间透露这作者跃跃欲试的心态。后面两句“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表现出贾岛信心满满想要大干一场的豪言壮志! 贾岛把自己比作剑客,将自己苦读十年的学习过程以比喻的方式写入诗中,托物言志,表现了自己渴望为国效力的宏伟抱负。这是一首典型的五绝诗,整首诗将作者的伟大的思想抱负巧妙的浓缩在艺术作品之中。语言平易近人,思路畅快明了,表现出了贾岛不一样的创作风格! 这首五绝,是贾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加的注释。意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泪长流。知音者应知我吟诗之苦,佳句之难得。懂得我的诗的人如不赏识,我将隐迹故山,以度残年,再不作诗了。表现了诗人艺术劳动的艰辛、刻苦,也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贾岛这种苦吟精神,对后世颇有影响。
2023-08-03 05:27:571

《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贾岛【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1、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2、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3、言:回答,说。4、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赏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鉴赏】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寻隐者不遇》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这首诗除了语音简练,形象鲜明,还很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2023-08-03 05:28:051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

  【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意思1】 松树下问童子,师父哪里去了? 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就在大山之中,却因白云缭绕; 不知他的去处。   【意思2】 我去寻访隐者,在松树下碰见 一个男孩,问起他的老师,他说老 师出门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 但云深林密不知究竟在何处。这首 诗采用自为问答的形式,诗句浅显 近于口语,虽未正面写隐者,而隐 者幽居之意自在。   【鉴赏】 我在松下问童子,童子说先生上山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是在这座山中,而山里的云雾深重,却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原诗描写隐者远离尘俗,悠闲自在的生活,诗中颇富禅机,并有清逸高妙之趣。“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幽访胜的人,最喜爱这两句诗。若是问路找人,知道人在某处,却偏偏找不着,也可用这两句诗来形容。   【全诗】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①童子:未成年的人。《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   【全诗鉴赏1】   写隐居者特殊生活方式的诗;短小而内涵丰富、结构很有特点的诗。   标题用“不遇”,实际上是文学上安排的“不遇”,“遇”则无题,就不能宣扬远离红尘的生活方式,遇其人反是毫无意义的事了。古典诗歌中借“云深”“云中”“云外”来写的人生,大多表达一个主题:远离俗世,自由随性。由诗中的“隐者”可以分析出作者潜意识流露出来的人生观。作者是有出尘经历(当和尚)的人,后经韩愈的劝说而还俗,但在红尘中并未显达,还是仕途蹭蹬。他潜意识会向往那空寂的天地,对那里的人感兴趣,那正是其价值取向所在。诗中的隐者有童子,不是修行学道的人,就是求长生的人。说“采药”正是修炼的需要,而不是采药来卖的人,不然怎么会隐居呢?因此,诗的主题是赞赏修道求长生的人生,表达了对尘世生活的鄙夷思想。   诗的结构很有特点。短短四句,容量却不少。全由问答句组成是诗的基本结构,在简单的问答中完成了复杂而深刻的内涵的表达。作者的裁剪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填补,也是其结构上突出的特点。“我”在松树下问童子,问话略去了,至少应该有几句问童子的话,才符合日常生活的交流,但这几句话读者自可补出。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之后,肯定还应该有“我”问“在哪里采药”等话语,然后才应该是童子的回答,也就是末两句,可是“我”的问话作者也略去了。末两句当然是诗的精华。表面看似乎是很平常的"答话,事实上是文学的描述。这两句很美,一是景象好,云雾缭绕,包含天地,阔大无边,而且虚实相生;二是隐者的高人身影让人景仰;三是诗歌的主题含蓄不露;四是语言美,看似明白如话,实是洗练精纯。   【全诗鉴赏2】   本诗虽然寥寥二十字,却写得情景俱出。   本诗妙在寓情于问,诗人寻找一位隐士,未遇,只有他的弟子在。于是就问这位童子: “你的师傅到哪里去了?”童子答: “师傅采药去了。”诗人又问:“他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 “就到这座山里去采药了。”诗人又要求道: “你能不能替我去找一找呢?”童子面有难色: “崇山峻岭,云雾缭绕,我怎么能知道他究竟在哪里呢?”这一系列的发问,短短四句,使寻隐者不遇的惘然若失、无可奈何的情景跃然纸上。   这首诗就是反复推敲、斟酌过的。不但写出了松下问答的情景,山中林木茂密的景色,同时隐者高隐的品格,也可以于诗外体味之。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2023-08-03 05:28:121

寻隐者不遇古诗全诗意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全诗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说,告诉。 云深:云雾迷蒙。指林深,因多云雾,故云。 处:行踪,所在。 诗意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名作,评者甚众。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全诗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必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省掉问话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药去。” 那么问话必然是:“你的师父干什么去了?”“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他上哪儿采药去了?”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是从“只在此山中”的回答里暗示出来的。听到这一答,不难想见“我”转忧为喜的神态。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来吗?因而迫不及待地问:“他在哪一处?”不料童子却作了这样的问答:“云深不知处。”问话也没有明写,可是如果没有那样的问,又怎能会有这样的答呢?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比方说,你读到“云深不知处”的时侯,只要设身处地,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图画:“童子”一边说,一边遥指;“我”跟着“童子”遥指的方向望去,东边是白云,西边也是白云;苍峦翠岭,时露林梢,时而又淹没于茫茫云海。那么,“隐者”究竟何处“采药”呢? 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的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隐者”隐于“此山中”,则“寻隐者”的“我”必然住在“此山”外。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般热衷于“争利于市,争名于朝”,“我”当然是个知识分子,却离开繁华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究竟为了什么?当他伫立“松下”四望满山白云,无法寻见“隐者”之时,又是什么心情?这一切,都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2023-08-03 05:28:191

寻隐者不遇古诗带拼音

《寻隐者不遇》古诗拼音版如下:《xún yǐn zhě bù yù》《寻隐者不遇》(táng)jiǎ dǎo(唐)贾岛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yán shī caǐ yào qù。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zhǐ zaì cǐ shān zhōng,yún shēn bù zhī chù。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注释:1、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2、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3、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作品鉴赏: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寻隐者不遇
2023-08-03 05:28:281

古诗《贾岛·寻隐者不遇》诗词注释与赏析

贾岛·寻隐者①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②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①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②言:回答说。 赏析 这是一首记事诗。寥寥二十字,包含了三番问答。诗人初问童子时,满怀希望。得到答复后,便觉失望。得知隐者就在山中时,诗人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直至最后“云深不知处”,就彻底失望,无可奈何了。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同时,诗人将场景放置于松树之下,所寻找的人又置身于白云之间,这一松一云,一青一白,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这种形象恰如云山深处的隐者,风骨洒脱,游走无痕。诗人语言质朴,用字锤炼,事虽平淡,其意深远。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寻人不遇之事,在诗人笔下却变得如此富有诗意。松、山、云,还有看不到的隐者,给读者创造了一个清幽自然、高远莫及的意境。
2023-08-03 05:28:401

寻隐者不遇是什么意思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赏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望采纳
2023-08-03 05:29:102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意思是

苍松下我问小孩
2023-08-03 05:29:546

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没有找到要找寻的隐者
2023-08-03 05:30:274

寻隐者不遇古诗意思解释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是唐朝贾岛的诗作。译文如下: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2023-08-03 05:30:542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 篇1   【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处】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意思】 松树下寻问隐士的童子,他说道老师父采药而去。   【全诗】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题解】   唐代贾岛的五言 绝句。写作者去寻找隐居在山里的 友人而没有见到的情景。全诗是: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 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意思是 说,在松树下向隐者的徒弟打听隐 者,他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 这山中,但云雾弥漫而又浓密,不 知他在山中的什么地方。诗中主要 写童子的回答,通俗自然,清淡朴 素,表现含蓄。“去”,“处”二 字,古代同属御韵。   【 注释】   ①言:说、讲。   处:这里是行踪的意思。   【全诗鉴赏1】   诗写的是一次寻访。寻访的结果是“不遇”。   “松下问童子”一句写问,以下三句则是对答。问写得极简括。不须明写谁问和问什么,因诗题和对答有清楚的交代。答语是诗著意之处,“言师采药去”,童子说师父进山采药去了。这一句本来已是一个完整的答复,但如果就此打住,就没有诗意了。小童对答复作的一番补充: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在那云雾迷蒙的某个地方,但具体在哪儿,谁也不知道了。“只在此山中”的“只在”二字是很肯定的语气,仿佛作了确切的回答,但“云深不知处”叫人哪里找去?说了半天,还是等于零。然而这两句补充并非多余,它不但是十分天真的话,而且语意佳妙。这不是故意卖弄口舌,而是生活中常有的那种无意中得到的妙语。它生动反映出“隐者”特有的生活趣味和情操。诗通过描写“隐者”那出没云中、神秘莫测的行踪,隐隐透露出其洁身自好,高蹈尘埃之外的精神风貌。   寻访“不遇”,通常是一种扫兴的事。但读这首诗,却会感到有不同寻俗之处。小童的天真答话,把人引进高远的意境中,使人恍如面对那白云叆叇的大山,想到有一位高士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活动,那人迹罕至的去处,一定别有天地、别有一番乐趣。诗以小童的答话结束,虽然没直接写寻访者的.反应,但读后令人觉得,他大约不会立即兴尽而返,而会站在松下,久久对着那云烟深处神往。   诗属五绝,不入律可作一首短小的古风读,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全诗鉴赏2】   诗歌反映社会生活、描绘客观事物,可以从正面直接描写,也可以从侧面间接描写。直接描写简洁明快,间接描写曲折深隐。只要诗人从生活和艺术需要出发,经过匠心独运的安排,无论采用哪一种表现方法,都可以写出精妙的作品来。   这首诗写作者去寻访一位隐士没有见到,通过与童子的对话,反映出了隐士游踪不定、无羁无绊的生活。首句“松下问童子”,入题极为自然。我们可以想见,作者兴致勃勃去拜访朋友,经过山林跋涉,途中劳顿,却没有找到这位隐士,这时幸好在苍翠欲滴的青松之下看到了他的徒弟,便急切地询问起来。自第二句“言”字之下,全是童子的答话。他的回答巧妙而真实,既提供了师父的去踪“采药去”,给予作者可寻的希望;又指出师父只是在这大山之中,但山林茂密,白云缭绕,具体在什么地方,徒弟说不清楚,客人也无法寻觅。自“言”字以下的寥寥十余字,写得既有波折,又有情趣,把隐士的飘游生活和他所处的幽深环境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在抒情短诗中,可以描写具体的人物、场面,可以安排简单的情节。我国古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善于写这种情节单纯的抒情短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须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人物、画面和场景的描绘,把自己浓郁的感情倾吐出来。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二十字中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语言朴素无华,合于口语,在唐诗中别具风采。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 篇2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翻译   寻仙问道,没成想却来到了蓬莱仙岛,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   仙人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到至今还不回来,这满地的白云幸好没人打扫。   注释   隐者:隐士,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人,这里指所谓的仙人。   真:即仙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   松花:松树的花。   老:衰老,引申为花的衰老,即下落的意思。   采芝:摘采芝草。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此处代指作者所要寻找的仙人。   遍:一作“满”。   赏析   唐诗中寻访隐者不遇为题材的小诗有好几首。而似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最为后人激赏。魏野这首七绝的意境很像贾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题中的“隐者”为谁,人们已不得而知,魏野本人即是宋初有名的隐士,他与不少隐逸者有交往,这里反映的就是诗人生活的这一方面,写的是隐者相寻,终未得遇。与贾岛诗相比,诗题虽同,内中含义却昭然有别。贾岛诗中,隐者在“云深不知处”,但毕竟“只在此山中”,还是有目标可见的,而此诗中的隐者,行迹更加漂泊不定,难以捉摸。   “寻真误入蓬莱岛”,首句点出寻访的地点,这位隐士看来是个道士,诗人称之为得道成仙的“真人”,足见敬仰之情。“误”二字,既说明诗人是不知不觉中来到此地的,也表现了他对此幽寂之景的惊异之情、“香风不动松花老”具休写所见之景。香风不动,松花自落,隐者居处之清幽可见。   第三句“采芝何处未归来”为一转折。贾岛诗中虽略去问句,却还有一回答的童子出现,魏野则将发问的对象也略去了。他自问自答道:满地白云,杳无行迹,隐者想必采灵芝去了。灵芝,历来被认为是长生不老之药,长在深山峭壁,来取不易,隐者这一去,何时归来就难么肯定了。诗人虽未能见到隐者,内心却向往之,他伫立于此,极目远眺,隐隐透出惘然若失的感情,诗篇已终,余音未了。   在宋初诗人中,魏野的风格是近于唐人的。《宋史》本传云:“野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写访隐者不遇的诗,除贾岛一首外,唐人如高骈“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挑开”,李商隐“城廓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雪满衣”,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等等,在唐诗中都属上乘之作。“意味闲雅”(蔡正孙语)是这些诗总的风格。魏野一生没有出仕,居处是“清泉环绕,旁对云山,景趣幽绝”(《宋史》本传),真宗遣使召之,他“闭户逾垣而遁”(《宋诗纪事》卷一),是个真隐士,他写的《寻隐者不遇》诗,于“闲雅”之外,就更有隐逸之风。前人称他诗风“平朴而常不事虚语”(《玉壶野史》),这首诗纯用白描手法,青松郁郁,白云悠悠,构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将香风引入诗句,更使整个画面增辉。而这些都显示了隐者的高洁,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2023-08-03 05:31:091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 贾岛
2023-08-03 05:31:192

寻隐者不遇的全诗解析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作品。此诗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诗词赏析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寓问于答。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前两句中,“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后两句中,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2023-08-03 05:31:331

寻隐者不遇古诗内容及解释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词句注释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⑶言:回答,说。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折叠白话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2023-08-03 05:31:591

《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解】: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评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2023-08-03 05:32:094

古诗 寻隐者不遇 意思

意思: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 他说师傅去采药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 然而山高云深,我真的不知道他在那里。 回答式: 其实这看起来是一问一答,其实是三问三答。 它隐藏了两问 第一问:你的师傅在干吗? 答:他采药去了。(作者贾岛很是失望) 第二问:他去哪里采药了? 答:他就在这座山中(作者有了一线希望) 第三问:在这座山的哪里呀? 答:山高云深,我真的不知道他在那里。(作者彻底失望了) 这首诗表明作者的无奈
2023-08-03 05:32:438

《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一、释义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二、原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作者贾岛,唐代诗人,字阆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扩展资料: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 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 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寻隐者不遇
2023-08-03 05:32:581

《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是什么?

《寻隐者不遇》年代: 唐 作者: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赏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2023-08-03 05:33:281

寻隐者不遇是什么意思

寻隐者不遇的解释诗篇名。唐代贾岛作。全文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 在此 山中,云深 不知 处。”笔法简练,语言 含蓄 ,隐者在诗中虽未出现,但其仙风道骨 已经 可知。是以虚写实的佳作。 词语分解 不遇的解释 ;∶不得志;不被赏识怀才不遇;∶没碰到可又有一说不遇 艰难 ,不显好处详细解释.不得志;不被赏识。《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遇 鲁侯 ,天也; 臧氏 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蔡
2023-08-03 05:33:441

寻隐者不遇 古诗翻译

寻隐者不遇 唐代·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2023-08-03 05:33:512

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译文

1、《寻隐者不遇》意思是寻访隐士没有遇到。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2、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2023-08-03 05:34:161

寻隐者不遇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寻隐者不遇》古诗翻译是如下: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但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原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赏析这首诗写作者去寻访一位隐士没有见到,通过与童子的对话,反映出了隐士游踪不定、无羁无绊的生活。首句“松下问童子”,入题极为自然。可以想见,作者兴致勃勃去拜访朋友,经过山林跋涉,途中劳顿,却没有找到这位隐士,这时幸好在苍翠欲滴的青松之下看到了他的徒弟,便急切地询问起来。自第二句“言”字之下,全是童子的答话。他的回答巧妙而真实,既提供了师父的去踪“采药去”,给予作者可寻的希望;又指出师父只是在这大山之中,但山林茂密,白云缭绕,具体在什么地方,徒弟说不清楚,客人也无法寻觅。自“言”字以下的寥寥十余字,写得既有波折,又有情趣,把隐士的飘游生活和他所处的幽深环境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2023-08-03 05:34:231

寻隐者不遇 后两句古诗意思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2023-08-03 05:34:522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

1、《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诗,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诗作。2、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更多关于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feb9f91615827600.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8-03 05:35:011

寻隐者不遇,寻师者去向。

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译文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但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名家点评明代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俞仲蔚曰:意味闲雅,脍炙人口。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设为童子之言,以状山居之幽。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语意真率,无复人间烟火气。清代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下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清代吴烶《唐诗选胜直解》:设为童子之言,以答寻问之意,不必实有此事。不露题字,而意已见。近代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问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2023-08-03 05:35:071

寻隐者不遇 宋 魏野大意

  原文:  寻真误入蓬莱岛, 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 白云遍地无人扫。  【注释】  隐者:.隐士,处士,都是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人,从“寻真”,“蓬莱”两个词,可以推测,在这里隐者是指所谓的仙人  真:即仙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  松花:松树的花。  老:衰老,引申为花的衰老,即下落的意思。  采芝:摘采芝草。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此处代指作者所要寻找的仙人。  遍:一作“满”。  【译文】  我寻仙问道,没成想却来到了蓬莱仙岛,  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  仙人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到现在还不回来,  这满地的白云(幸好)也没人打扫。  【鉴赏】  作者通过想象,虚构了一个寻找仙人的事件,同时展现了蓬莱仙境之美。既是“寻真”,何为“误入”,实乃诗人内心使然,才来到这个地方。所以这里使用“误入”一词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道出了诗人对这次意外事件的惊喜,惊喜的是来到了传说中的蓬莱仙岛,惊喜的是看到了这里不同凡响的美景;第二,暗含了诗人对仙人的崇拜,对仙人生活的向往,没有烦恼,无欲无求,自由自在,超然出尘。“白云遍地无人扫”,画龙点睛之笔,谐趣脱俗,亦抑亦扬,既也写出了诗人对领略仙人风采的期待,又写出了这种期待落空之余的喜悦,“白云遍地”,多么迷人,万一仙人到来,把它清扫了,岂不更加遗憾。  从全诗来看,诗人是在写“寻隐”,倒不如说是诗人对仙人(或者说是隐士)生活的无限向往。《易经》曰:“天地闭,贤人隐”,《论语》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来有这种“隐”的文化和现象,所以这首诗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状况的不满。
2023-08-03 05:35:164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古诗内容及翻译

1、古诗《寻隐者不遇》意思: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2、《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朝代】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023-08-03 05:35:231

寻隐者不遇 寻的意思

寻访、寻找
2023-08-03 05:35:314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主要写什么事情

主要写作者去山里拜访一个隐士,没找着,伺候他的童子说到山里采药去了。《寻隐者不遇》贾岛(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解释: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赏析:这是一首问答诗,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羡慕。诗中松树代表了高洁的精神,白云代表了洁身自爱的情怀。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飘渺的云雾,没有一个字写到隐士,但是每一个字都是在写隐士,也在写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憧憬和羡慕。全诗色调清新自然,色彩鲜明,青山、青松、白云,景物的描写很好地衬托出了隐士的特征。但是诗人却没有寻访到这位隐士,让我们也为他感到惋惜。扩展资料贾岛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贾岛
2023-08-03 05:35:461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是几年级的?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是五年级的《语文》中的课文.[原文]唐代:贾岛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创作背景]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作者介绍]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参考资料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31653.aspx
2023-08-03 05:35:541

古诗《寻隐者不遇》谁写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贾岛 (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023-08-03 05:36:103

《寻隐者不遇》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失望以及钦羡之情。“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2023-08-03 05:36:181

寻隐者不遇

v
2023-08-03 05:36:469

寻隐者不遇的全诗意思是什么

补全诗句③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不知处。正确答案:深《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的意思是这首古诗的意思是:我来到苍松下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回答说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不过师傅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具体的行踪。1、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简介《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一首五言绝句,作品收录于《全唐诗》。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描绘出了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在平淡中见深沉。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寻隐者不遇的意思高高的青山上云雾缭绕,睡了一夜的小草贪婪地吮吸着甘露,小鸟唱着歌迎接喷薄欲出的太阳。浓浓的雾霭中走出一个人,这就是我——诗人贾岛山上杂草丛生,一道蜿蜒曲折的小路伸向天边。路边的花朵竞相开放,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蜜蜂、蝴蝶不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俯瞰山下,一条小溪潺潺流过,一幢幢房屋鳞次栉比,菜园、树林、田野。。。。。。到处充满了悠闲的田园气氛我踱着步,皱着眉头走在山路上,不时地环顾四周,似乎在找些什么,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山上清新的空气,动听的鸟啭,泥土的芬芳,美丽的景色,都不能驱赶我心中的郁闷之情原来我要去拜访一名隐士,可怎么也找不到。突然,我眼前一亮,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下,有一位童子正在专心致志地看着一本书,我心想:也许这个儿童就是隐士的童子吧。我加快步伐,走到童子的身边,和蔼地问:“请问童子,你师傅隐居在这儿吗?”童子放下手中的读本,好奇地看了看我,点点头。我又问:“那你知道你师傅去哪儿了吗?”童子回答:“嗯也许他在山顶吧!”我迫切的问:“那你可知你师傅去做什么吗?”童子思讨了片刻,答曰:“师傅去山里采药了,但我不太清楚他的具体去处。”我翘首遥望山顶,只见那儿云雾环绕,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在晃动,却又马上消失在漫无边际的云雾之中。。。。。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啊!多么清高、恬静、悠闲自在的生活啊!”我诗兴大发,提起笔写下了这首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古诗的意思1、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2、《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寻隐者不遇》?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翻译、评析:刘建勋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2023-08-03 05:37:161

《寻隐者不遇》全诗的意思

i复古呼呼呼u哈哈
2023-08-03 05:37:2612

寻隐者不遇是什么意思

寻隐者不遇意思是寻访隐士没有遇到。寻是寻访的意思。隐者即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不遇的意思是没有遇到,没有见到。出自《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原文如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译文如下: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扩展资料: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寻隐者不遇》
2023-08-03 05:37:591

寻隐者不遇的全诗解析

《寻隐者不遇》诗人贾岛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1、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2、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3、言:回答,说。4、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创作背景: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作者介绍:贾岛,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2023-08-03 05:38:381

寻隐者不遇古诗全文

  导语:《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全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贾岛的其他诗歌作品   1、寄韩潮州愈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2、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尝试。   今日把试君,谁为不平事?   3、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4、暮过山村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5、吊孟协律   才行古人齐,生前品位低。葬时贫卖马,远日哭惟妻。   孤冢北邙外,空斋中岳西。集诗应万首,物象遍曾题。   6、南池   萧条微雨绝,荒岸抱清源。入舫山侵塞,分泉稻接村。   秋声依树色,月影在蒲根。淹泊方难遂,他宵关梦魂。   7、寄龙池寺贞空二上人   受请终南住,俱妨去石桥。林中秋信绝,峰顶夜禅遥。   寒草烟藏虎,高松月照雕。霜天期到寺,寺置即前朝。   8、送贞空二上人   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衡阳过有伴,梦泽出应迟。   石磬疏寒韵,铜瓶结夜澌。殷勤讶此别,且未定归期。   9、送裴校书   拜官从秘省,署职在藩维。多故长疏索,高秋远别离。   天寒泗上醉,夜静岳阳棋。使府临南海,帆飞到不迟。   10、寄白阁默公   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   微云分片灭,古木落薪干。后夜谁闻磬,西峰绝顶寒。   11、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   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12、送朱可久归越中   石头城下泊,北固暝钟初。汀鹭潮冲起,船窗月过虚。   吴山侵越众,隋柳入唐疏。日欲躬调膳,辟来何府书。   13、送田卓入华山   幽深足暮蝉,惊觉石床眠。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边。   坛松涓滴露,岳月泬寥天。鹤过君须看,上头应有仙。
2023-08-03 05:39:081

宋代古诗寻隐者不遇解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2023-08-03 05:39:272

寻隐者不遇全文意思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2023-08-03 05:39:385

《寻隐者不遇》全诗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译文如下: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诗文简析如下: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的展现出来了。
2023-08-03 05:40:061

寻隐者不遇 古诗

 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古诗翻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寻隐者不遇古诗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3.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6.处:去处。   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2023-08-03 05:40:161

寻隐者不遇 古诗翻译对话

寻隐者不遇作者:魏野 (宋)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白话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创作背景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折叠整体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2023-08-03 05:40:231

寻隐者不遇的注释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2023-08-03 05:40:334

寻隐者不遇的主要内容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023-08-03 05:41:053

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寻隐者不遇》 【创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贾岛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寻隐者不遇① 松下问童子②,言师采药去③。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④。[1]ufeff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寻:寻访。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不遇:没有见到。 ②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③言:回答说。 ④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处:地方。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2]ufeff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鹤、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讯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赡,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无佳句而有佳篇。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2023-08-03 05:4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