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彼得原理》主要讲什么

2023-08-04 10:30:22
共3条回复
苏州马小云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1919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他的名字还被收入了《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 《彼得原理》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阿啵呲嘚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

左迁

主要是讲职业晋升的瓶颈问题,每个人在层级组织里能有可能得到不断晋升,直到升不上去的一个位置。比如你一个人。不管你本事多大,多能干,总是有一个你胜任不了的位置等待你,并且你一定会达到那个位置。

相关推荐

什么是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博士在研究组织人事晋升相关现象后得出的结论。在各种组织中,员工往往被提升到不称职的地位,因为他们习惯于提升某一级别的称职人员。彼得的原理有时被称为“攀登”理论。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一个称职的教授升任大学校长后无能;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升任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一旦相当一部分人被推到了无能的高度,就会造成组织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脱颖而出、停滞不前。把员工提升到一个不能很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上,不是对自己的奖励,而是对组织的损失。扩展资料:对一个组织来说,相当一部分人员一旦被推到不称职的地步,就会造成组织人员臃肿、效率低下,导致平庸之人脱颖而出、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以贡献为基础”的晋升机制。因为一个人在某个职位级别上做得很好,所以不能推断他一定能胜任更高级别的职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员工的能力和水平,把他们安排到能胜任的岗位上。不要把岗位晋升作为奖励员工的主要方式。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奖励机制,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候,当一个员工被提拔到一个不能很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时,不仅是对员工的奖励,也是对企业的损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彼得原理
2023-08-04 02:01:531

“彼得原理”是什么意思?

1、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2、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3、“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2023-08-04 02:02:102

《彼得原理》究竟是什么原理啊?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2023-08-04 02:02:393

什么是彼得原理?

1、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2、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3、“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2023-08-04 02:03:461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管理心理学的一种心理学效应,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凡一切层级制度组织,如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都受彼得原理控制。原理影响: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2023-08-04 02:03:551

什么是“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博士在研究组织人事晋升相关现象后得出的结论。在各种组织中,员工往往被提升到不称职的地位,因为他们习惯于提升某一级别的称职人员。彼得的原理有时被称为“攀登”理论。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一个称职的教授升任大学校长后无能;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升任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一旦相当一部分人被推到了无能的高度,就会造成组织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脱颖而出、停滞不前。把员工提升到一个不能很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上,不是对自己的奖励,而是对组织的损失。扩展资料:对一个组织来说,相当一部分人员一旦被推到不称职的地步,就会造成组织人员臃肿、效率低下,导致平庸之人脱颖而出、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以贡献为基础”的晋升机制。因为一个人在某个职位级别上做得很好,所以不能推断他一定能胜任更高级别的职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员工的能力和水平,把他们安排到能胜任的岗位上。不要把岗位晋升作为奖励员工的主要方式。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奖励机制,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候,当一个员工被提拔到一个不能很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时,不仅是对员工的奖励,也是对企业的损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彼得原理
2023-08-04 02:04:381

彼得原理是什么意思?

1、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2、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3、“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2023-08-04 02:04:521

彼得原理是什么?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
2023-08-04 02:05:011

彼得原理是什么

问题一:“彼得原理”是什么意思? 1、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 2、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储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3、“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问题二:如何理解“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问题三:彼得原理的内涵是什么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u30fb彼得(Dr. Laurence Peter)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问题四:在管理学中,什么是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u30fb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 问题五:什么是职位升迁中的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为了避免人们都成为排队木偶,扭转“体系萧条”的颓势,彼得博士提出了“彼得处方”,提供了六十五则改善生活品质的秘诀,让读者可以透过自我表现,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不断向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非向上攀缘、爬到无法胜任的职位。 彼得处方一:彼得热身运动──重振活力在于运动。 彼得处方二:彼得静心术──每天度个心灵假期。 彼得处方三:彼得全面检视原则──列出你最喜爱的活动,有选择地实施。 彼得处方四:彼得洁净计划──清除过去生活所造成的阴影。 彼得处方五:彼得追求法──做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彼得处方六:彼得骄傲感──时时犒赏自己。 彼得处方七:彼得实用主义──经常为他人服务。 彼得处方八:彼得座右铭──再度肯定自己。 彼得处方九:彼得档案法──回溯个人历史。 彼得处方十:彼得探寻法──检查让你满足现状的原因。 彼得处方十一:彼得延伸法──了解在你之上职位的压力和报酬。 彼得处方十二:彼得释放法──免于不相关势力的影响。 彼得处方十三:彼得波尔卡舞曲──跨越障碍是成功第一步。 彼得处方十四:彼得人格面貌──描绘一个理想的自己。 彼得处方十五:彼得专精法──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熟练的领域。 彼得处方十六:彼得优先法──选择持久的乐趣。 彼得处方十七:彼得潜力法──找寻实际可行的替代方案。 彼得处方十八:彼得先知法──预知自己的能力范围。 彼得处方十九:彼得预测法──做事情前预测后果。 彼得处方二十:彼得可能法──可能的话,尝试转业。 彼得处方二十一:彼得收容所──拒绝“升迁”。 彼得处方二十二:彼得短剧法──如果上司逼你接受一个你兴趣缺乏的职位,你就假装能力不足。 彼得处方二十三:彼得回避法──不要对“楼上的人”太认真。 彼得处方二十四:彼得巧言法──用言语去澄清而非混淆观念。 彼得处方二十五:彼得预想法──认清目标。 彼得处方二十六:彼得议案法──建立衡量成就的标准。 彼得处方二十七:彼得讨论会──让员工参与制订目标的过程。 彼得处方二十八:彼得政策法──使团体目标与个人目标兼容。 彼得处方二十九:彼得定位法......>> 问题六:《彼得原理》主要讲什么 管理学家劳伦斯u30fb彼得(Laurence.J.Peter),1919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他的名字还被收入了《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 《彼得原理》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郸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问题七:彼德原理的介绍 《彼得原理》劳伦斯u30fb彼得的著作。为我们清楚地描绘了职业晋升的瓶颈问题,他指出,每个人在层级组织里都会得到晋升,直到不能胜任为止。换句话说,一个人,无论你有多大的聪明才智,也无论你如何努力进取,总会有一个你胜任不了的职位在等待着你,并且你一定会达到那个位置。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 问题八:彼得原理的理论依据 彼得原理是管理心理学的一种心理学效应,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诺斯古德u30fb帕金森(C. N. Parkinson)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所说的“爬升金字塔”。彼得认为这种理论设计是有缺陷的,他给出的解释员工累增现象的原因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虽然徒劳无功)。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这样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 问题九:彼得原理指? 指 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 ,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 问题十:彼得原理与人性定位内容是什么 管理学家劳伦斯u30fb彼得(Laurence.J.Peter),1917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他的名字还被收入了《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2023-08-04 02:05:361

彼得定理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2023-08-04 02:06:101

彼得原理的具体内容

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里,每个人都崇尚爬到能力所不逮的层次
2023-08-04 02:06:182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组织带来损失
2023-08-04 02:06:411

什么是彼得原理?

每个人在层级组织里都会得到晋升,直到不能胜任为止。换句话说,一个人,无论你有多大的聪明才智,也无论你如何努力进取,总会有一个你胜任不了的职位在等待着你,并且你一定会达到那个位置。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
2023-08-04 02:06:512

在管理学中,什么是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
2023-08-04 02:07:081

如何理解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 彼得原理  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什么是墨菲定律?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帕金森现象。  定律一:  冗员增加原理:官员数量增加与工作量并无关系,而是由两个源动因造成的。每一个官员都希望增加部属而不是对手(如“投票”);官员们彼此为对方制造工作(如行政审批,工商、税务、审计、公安,既得利益驱使)  定律二:  中间派决定原理:为了争取中间派的支持,双方颇费心机进行争取,特别是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所以,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中间派成了主角。对决定的内容不十分清楚的人,意志薄弱的人,耳朵不大灵光的人  定律三:  鸡毛蒜皮定律:大部分官员由不懂得百万、千万元而只懂得千元的人组成,以至于讨论各种财政议案所费的时间与涉及的金额呈反比,即涉及的金额越大,讨论的时间越短,反之时间则越长。鸡毛蒜皮的事情则花费很多时间。  定律四:  办公场合的豪华程度与机关的事业和效率呈反比:事业处于成长期的机关一般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时间设计完美无缺的总部。所以,“设计完美乃是凋零的象征”,“完美就是结局,结局就是死亡”。  定律五:  鸡尾酒会公式:会议与鸡尾酒会(饭局)同在。把会场从左到右分为A-F六段,从进门处到最远端分为1-8八段,则可划分出48个区域;在假定酒会开始的时间为H,且最后一名客人离开的时间是最初一名客人进场后2小时20分钟,则,重要人物都会在H+75至H+90的时间在E/7区域集合,最重要的人物自然会在其中。  定律六:  嫉妒症(分三个时期):在嫉妒症流行的机关里,高级主管辛苦而迟钝,中层干部勾心斗角,底层人员垂头丧气而不务正业。 第一阶段,出现了既无能又好嫉妒的人物,即患上了“庸妒症(平庸而嫉妒)”; 第二阶段,这些庸妒症患者不幸进入或原本就在高层,尽一切可能手段排斥比自己强的人,拒绝提升能力强的人;“愚蠢比赛” 第三阶段,机关仿佛被喷了DDT,凡才智者一概不得入内,机关病入膏肓,此时的机关已经无药可救了  定律七:  退休混乱(50岁现象):一般退休的年龄是R,在前3年(R-3)人的精力会开始减退;问题在于如何挑选合适的接替者,工作表现越优秀,任职时间越长,越难寻得合适的接替者,而在位者总会设法阻止职位较低的人接近自己的职位,以至不得不延长自己的退休时间。
2023-08-04 02:07:161

如何理解“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管理心理学的一种心理学效应,在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工作任务多半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自我训练和进步等,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2023-08-04 02:07:391

管理学中常见十大原理有哪些

组织结构意思
2023-08-04 02:07:493

《彼得原理》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彼得原理》(劳伦斯J.彼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zFJd8OXGWP28AfFTqZt7g 提取码:DMPW书名:彼得原理作者:劳伦斯J.彼得译者:闾佳豆瓣评分:7.5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07-4页数:171内容简介:《彼得原理》由彼得通过对千百个组织中不胜任的失败实例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于1960年的一次研习会上首次公开发表。尽管演说招来了敌意和嘲笑,但他仍在1965年春以独特的讽刺手法最终完成了此书。彼得认为,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
2023-08-04 02:08:021

管理人员往往别提拔到他们不能胜任的岗位上,这一现象在管理学中被称为什么定律

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组织带来损失。扩展资料: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彼得原理道破了所有阶层制度之谜。凡一切层级制度组织,如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都受彼得原理控制。最明显的莫过于我国政府现行的人事制度。我国有关干部任用和政府现行公务员制度中明确指出,提升到某一级别的职位必须在下一级(或半级)职位中任职达到一定年限,逐层向上提升,并将选拔范围放到最小的圈子,最后的结果正如彼得原理所推导:大部分的领导职位是由不能胜任的人所担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彼得原理
2023-08-04 02:08:181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举例来说,奥克曼是莱姆汽修公司的一位杰出技师,他对目前的职位相当满意,因为他不需要做太多的方案工作。因此,当公司有意调升他做行政工作时,他开始时头脑清楚,很想予以回绝。可他的太太不乐意。奥克曼的太太艾玛是当地妇女协进会的活跃会员,她鼓励先生应该接受升迁的机会。如果奥克曼升官了,全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也会各晋一级的。这是现实的好处,如此一来,她就可以凭此资本出马竞选妇女协进会的主席,也有能力换一部新车、添购新的服装,以及用丈夫增加的薪水为儿子买一辆迷你摩托车了。 奥克曼陷入两难境地,他并不情愿用目前的非常适合自己的工作,去换取办公室里枯燥乏味的工作,何况那还是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但在太太的劝服与唠叨之下,他终于屈服了。这没办法,生活就是充满无奈,每个人都很难独立做出决定,总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升任6个月之后,工作不顺心的奥克曼得了胃溃疡,医生告诫他必须滴酒不沾。在健康受到损害的同时,太太艾玛也开始指责他和新来的秘书有染,并且把自己失去妇女协进会主席头衔的责任全部推到他的身上。 因为不胜任,奥克曼的工作时间冗长不堪,但他却毫无成就感,因此下班回家后就脾气暴躁。生活陷入了一种极为糟糕的状态,由于彼此不停地指责和争吵,奥克曼夫妇的婚姻彻底失败了,很快办理了离婚手续。 我们还可以举一个相反的例子:哈里斯是奥克曼的同事,他也是莱姆公司的优秀技师,而且老板也打算提升他。哈里斯的太太莉莎与艾玛不同,她非常了解先生很喜欢目前的工作,他一定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坐在办公室,担负更多自己无法承担的责任。莉莎没有强迫哈里斯去做一份他不喜欢的工作。因此哈里斯得以继续当一名技师,将胃溃疡留给了奥克曼独享。 另一方面,由于工作顺心轻松,哈里斯一直保持着开朗的个性,在社区里是一个广受欢迎的人物,工作之余他还担任着社区内一个青年团体的领袖。邻居的车如果需要修理,一定会都送到莱姆公司,以回报哈里斯平时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哈里斯的老板由此知道他是公司不可或缺的宝贵资产,所以为他提供了优厚的红利、稳定的工作和一切制度内允许的薪水加级。 好事继续发生,哈里斯买了一辆新车,为莉莎添购了新的最时尚的服装,也为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和一副棒球手套。他们一家过着舒适美满的家庭生活,他们夫妇幸福的婚姻令亲朋好友非常羡慕。他们在邻里间享有的美誉正是奥克曼太太梦寐以求的理想,但是自己却没有实现。 我们还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来证明“胜任”和“不胜任”导致的完全相反的两种生活。这不仅会对个人的生活、前途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正面或反面的推动力。因为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他就会对组织产生更大的贡献,杰出的表现又获得升迁的机会,这样他就会从原来胜任的层级晋升到自己无法胜任的层级。可当他不胜任时,不仅自己在高位冻得要死,组织的效率也被牺牲掉了。 这是彼得告诉我们的现实:世界上的每一种工作,都会碰到无法胜任的人。这个事实没有人可以改变。只要给予他充分的时间与升迁机会,这个能力不足的人一定会被调到一个不胜任的职务上,他会在这个位子上原地踏步,把工作搞得一塌糊涂。最后,他的表现不仅会打击和消磨同事的士气,让本来想大展宏图的新人在这里意志全无,成为混日子的老油条,而且严重妨害整个组织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他自己也会掉进一个自寻烦恼的陷阱,而且陷在里面无法自拔,工作和生活完全变了味道。 组织要想避免陷入彼得症结,受彼得原理的困扰,用人是相当重要的,尤其对管理者来说,怎样提拔员工就显得特别关键。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肯定会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优秀者没有机会,整个组织的发展陷入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为某一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据此推断他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员工的能力和水平,将他们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把升职当成对员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该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 比如,管理者可以更多地以加薪和休假等方式作为对下属的奖励手段。要知道,有时你将一名员工晋升到一个他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他的奖励,反而会使他无法很好地发挥才能,也给公司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等你发现损失时,再想调整,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一是会让该下属觉得尴尬,二是对你的管理权威也是一种损害。 对个人来说,虽然每个人都是期待不停升职的,但是也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工作的唯一动力。“高处不胜寒”,站在高处,不仅能看到更多的风景,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搞不好就让风给吹下去,你能保证自己可以站稳吗?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强支撑、无所适从,我们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位置,从容地发挥自己的专长。 在一个组织内部,简单来说存在两种人: 第一类,他们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是基本上已经定型,不具备自我提升的素质。这类人永远只能做好现职工作,再向上升一级就是错误。 第二类,他们不但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同时也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总结和自我提高的素质与能力,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胜任所有的职位,这类人是可以提升的。 由此可见,最好的用人之道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致力于发现并且培养第二种人。也就是寻找人才的胜任素质。 胜任素质的应用,起源于21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外事局、国务院选拔外交官一事。当时美国国务院感到以智力因素为基础选拔外交官的效果不理想,许多表面上很优秀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却令人非常失望,其原因在在于传统能力测验的预测效率低会导致不公平。于是,哈佛大学的麦克里兰博士应邀帮助美国外事局设计一种能够有效地预测实际工作业绩的人员选拔方法。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他应用了奠定胜任素质方法基础的一些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工作表现优秀与一般的外交官的具体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识别能够真正区分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 通过一系列行为事件的访谈,麦克里兰发现了3种核心的胜任力,也就是胜任素质: 1.跨文化的人际敏感性; 2.对他人的积极期望; 3.快速进入当地政治网络。 于是,他在1973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总结,标志着胜任素质运动的开端,此后,这个概念就在企业界和组织的人才提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彼得原理从反例出发,最终的目的就是告诫我们,在确定一个人是否具备胜任素质之前,不要轻易地进行选拔和提拔,重要的是确定他是否可以长期承担组织赋予的责任。在我们准备将一个人放到更高的职位之前,管理者首先要清楚,提升不是奖励,而是将一名员工从前任职位调到需要负责更多职能、担负更大责任的职位上去。考量的第一位应该是贡献,而不是对该员工的回报!如果这名员工不胜任的话,会产生另外一种后遗症,就是不胜任的领导可能反而会阻塞了可能的胜任者提升的途途径,其危害之大是很严重的。到时候,管理者的提拔初衷不仅得不到体现,反而给公司带来更多的问题。 在我们寻找可胜任的人才时,第一个前提,首先是领导者自身的胜任问题。 就拿韩信来说吧,他在项羽那里不是一个好士兵,被鄙视,还差点掉脑袋,但在刘邦手下却是个带兵“多多益善”、旷世难遇的帅才,成就一番霸业,裂土封王。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是人才?怎样找到人才?这就对组织中的领导者的素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能不能找到可胜任的人才,全看用人者的本领。 最后的总结和建议是: 第一,我们对于人才提升的标准应该更重视潜力而不仅仅是绩效。我们应当以能否胜任未来的岗位要求为标准,而非仅仅在现在的岗位上是否出色。 第二,能上能下决不能只是说说而已,我们要在组织中真正形成这样的良性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去找到每个人最胜任的角色,然后挖掘出他们的最大潜力,做到“人尽其才”。 第三,使用临时性提拔或考察期的做法,观察他的能力和表现,慎重地考查一个人能否胜任更高的职位,以尽量避免不胜任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可以设立经理助理的职位,赋予他更大的职责进行“尝试性考查”,胜任则进,不胜任则退,管理者处理的空间比较大。
2023-08-04 02:08:321

彼得原理又称无效能 原理指

彼得原理是管理心理学的一种心理学效应,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诺斯古德·帕金森(C. N. Parkinson)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所说的“爬升金字塔”。彼得认为这种理论设计是有缺陷的,他给出的解释员工累增现象的原因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虽然徒劳无功)。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这样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
2023-08-04 02:08:402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各种组织中,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彼得原理”开创了层级组织学,作者在讲诉道理的同时,配合了大量的略显啰嗦的案例为人们讲述其中蕴含的道理,虽然对于管理是一个小白,但是读完书依然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工作中很多的案例也能够一一对应上,当然也要带着辩证的态度去看待。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因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管理者要转换用人思路,客观评价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将一个人安排到可以胜任的岗位,而不是“根据贡献或者资历决定晋升”,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彼得原理认为,下属的“晋升”和“提拔”含义是不一样的。晋升,即所谓“推”,就是通过强化培训、自我提高,按照组织的需要逐级向上走;而提拔,即所谓“拉”,指员工因为“上面有人”而得到提升,是人为加快晋升步伐。而现实中可能后者是大多数人选的路子,因为前者这条路太难,但那也是那些真正的强者走的线路。而你呢,选择向左还是向右?(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中间的一个维度,就是时刻准备着,当你足够优秀,别人的“拔”也是顺水推舟事情了) 随着阅读的深入,经过了几次模糊与清醒直接的交替,有时感觉看明白了,拿着案例跟现实对比,感觉是那么回事,到后来又看不懂现实了,再去翻书看,好像又有新的收货。 比如拿我原来的岗位中的一个同事,这位王先生更我同姓,他技术也很扎实,但是对于驾驶设备以外的工作都“漠不关心“——像创新、晋升等,上班老老实实工作,下班什么事情都找不着他,值班领导因其表现也不会主动找他去做一些事,他也落得清闲。怎么说呢,你说他称职(基本胜任)吧,他对公司没有特别突出的贡献,你说他不称职吧,他做好了自己的那份工作。我感觉这跟彼得原理中提到的”假装不胜任“极为契合,可能这位王先生也是”大智若愚“的那种人吧。可能对他来说,与其更进一步可能就会遭遇彼得原理陷阱,倒还不如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体现的价值大一些。 如果简单地将企业的人分成两类,那么将存在两类人: 第一类是,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但基本已“定型”,不具备自我提升的素质,永远只能做好现职工作,再向上升一级就是错误。 第二类是,不但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也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总结、自我提高的素质和能力,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胜任所有的职位。 那么,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呢?可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第一,晋升的标准更需要重视潜力而不仅仅是绩效。应当以能否胜任未来的岗位为标准,而非仅仅依据在现在岗位上是否出色。 第二,能上能下绝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要在企业中真正形成这样的良性机制。一个不胜任经理的人,也许是一个很好的主管,只有通过这种机制找到每个人最胜任的角色,挖掘出每个人的最大潜力,企业才能“人尽其才”。 第三,为了慎重地考察一个人能否胜任更高的职位,可采用临时性或者非正式性“提拔”的方法来观察他的能力和表现,以尽量避免降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提拔员工一定要着眼于潜力,重视人与岗的匹配,目前的成绩并不能作为晋升的理由,而要看到他是否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能力。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当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并做的很好时,整个组织的绩效就会很高,团队运作就很高效。 还有第三类是,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又不具备自我提升的素质,那么我们就要淘汰这类员工。 彼得原理其实给企业和个人都指明了方向,于企业,可以更好的选人用人,也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绩效评价UI东、职业生涯牵引,引导员工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职业价值;于个人,可以如何让自己变得胜任工作、如何更快乐的工作。 《彼得原理》是一个能够让我们了解体制层级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作为参考,但是面对现实的工作还需要辩证的去看待和分析。当然书中最后也给出了几个”彼得药方“,但人不想求”进步“的属实少,而且人生能够奋斗的也就那么几年。优秀的人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更高的挑战。为什么会有”终身学习“这类人的存在?他们就是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或者通过专业的培训,能让他能够应对新的挑战,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不设限,摆脱束缚,才能有说出“人生由我”这句话的底气!
2023-08-04 02:08:521

心理学十大经典定律 有趣的心理学定律有哪些

心理学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容易看到。心理学也有很多有意识的定律,十分有哲理耐人深省,我带大家一起看看吧。 心理学十大经典定律 1、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实际上就是温水煮青蛙的意思,一开始就用热水青蛙会马上跳出来,但是用冷水慢慢煮的话它就会放松警惕最终煮熟。这个现象告诉人们突发事件会引发人们的警觉,而致人死地的往往是出其不意。 2、鳄鱼法则 鳄鱼法则指的是当不小心被鳄鱼咬中腿,最明智的办法不是挣扎,而且放弃,这样才能及时止损,虽然失去了一条腿好歹留下了命。 3、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指的是在工作中,每个员工更加倾向于晋升到不能胜任的地位。u2033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是关于层级组织最精辟的论述之一。 4、刺猬法则 刺猬因为寒冷想要抱在一起取暖,但是因为身上都有尖刺不得不离开,在更冷的时候又开始拥抱,最终找到一个既可以取暖又可以不刺伤自己的办法。这一法则主要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心理距离效应” 5、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指的是当一个人拥有一只手表,他可以清晰知道现在是几点,但是当他有两只手表时,他就会犯迷糊,甚至失去更多的信心。 6、破窗理论 一个房子假如窗子破了不去修补,过了一段时间其他的窗子也会被人们打破,因为破窗会给人们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就会滋生犯罪。 7、二八定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8、合作定律 合作定律指的是三个和尚的故事,美国人将其总结成为: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9、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指的是假如坏事会发生,不管有多小的可能性,及时止损才是最重要的,等到最后酿成大祸就来不及了。 10、蘑菇定律 指的是很多组织对于初出茅庐一种不公平的管理,将其放到酒角落,让他做很多不公平的事情,最后任其自生自灭。
2023-08-04 02:08:591

以下有关“彼得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以下有关“彼得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庸者下,“潜在的”贤能者上,是提高组织绩效的更优选择B.引入非升即走可以强制性地部分解决“小材大用”的问题C.“小材大用”对组织绩效造成严重伤害D.在绝大多数的组织里,每个人最终都会停在自己能胜任的职位上正确答案:D
2023-08-04 02:09:061

为什么说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之一?

1、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2、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3、“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2023-08-04 02:09:301

什么是彼得原理

有本书叫《彼得原理》
2023-08-04 02:09:383

劳伦斯彼得六个自己出自哪里

劳伦斯·彼得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代表作《梯子定律》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现代层级组织学的奠基人,教育哲学博士。基本信息外文名Laurence J.Peter出生日期1917年国籍美国性别男出生地加拿大温哥华展开人物生平劳伦斯·彼得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现代层级组织学的奠基人,教育哲学博士。劳伦斯·彼得1917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凝聚彼得博士思想的《梯子定律》一书一面世,便引起全美轰动,并荣登畅销书非小说类排行榜的第一名,持续榜首20周之久。劳伦斯·彼得因此名噪天下,他的名字被收入了《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至今,该书已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累计销量上亿册。思想理论彼德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迹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德原理的控制。《彼得原理》劳伦斯·彼得是层级组织的研究专家,有其专著《彼得原理》为证。彼得先生在其巨著《彼得原理》里为我们清楚地描绘了职业晋升的瓶颈问题,他指出,每个人在层级组织里都会得到晋升,直到不能胜任为止。换句话说,一个人,无论你有多大的聪明才智,也无论你如何努力进取,总会有一个你胜任不了的职位在等待着你,并且你一定会达到那个位置。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这个观点对正充满干劲,积极打拼职场的经理人来说,略显悲观。但是,我们的确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确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曾经优秀的经理人也会上 演黯然出局的悲剧,曾经无所不能的经理人也生出江郎才尽的无奈,曾经可以指点江山的企业老总,也会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不得不放弃蒸蒸日上的事业,做些力 所能及的事情。这些都是职业不胜任导致的悲剧结果。彼得先生自己研究出了晋升瓶颈的问题,他当然不愿意自己也掉进去,也希望自己能够不被它所限制。于是,它提出了自己职业道路的对策,即彼得座右铭:身为人类家庭中的一名优秀的成员,我发誓要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并透过言语或行动实践我的主张。我发誓我个人的一举一动或所有决定,都将朝着提高生活品质的目标迈进,而不是向上攀升到自己无法胜任的地位。我发誓常和自己保持亲密的接触。 ——彼得个人贡献金科玉律劳伦斯·彼得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他经验丰富,先后担任过教师、顾问、学校心理学 指导、监狱讲师、咨询师和大学教授。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过30多篇文章,并出版过《说明性教育》(PrescriptiveTeaching,1965)一书。1972-1975,彼得获得教育学副教授学位,在专门研究说明性教育的伊夫林·弗里德中心(EvelynFriedenCenter)任院长,还是南加州大学儿童情绪困扰项目的协调人。“彼得原理”由彼得通过对千百个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于1960年的一次研习会上首次公开发表。尽管演说召来了敌意和嘲笑,但他仍在1965年春以独特的讽刺手法最终完成了此书。彼得认为,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世袭晋升有些老式家族企业的老板惯于待自己的儿子如一般员工,他们的儿子由基层干起,然后再循着彼德原理往上爬升。当然,这类老板对层级组织的热爱、对组织保持效率和获利能力的渴望、以及对公平公正的严格要求,显然胜于他个人对家庭的自然情爱。尽管如此,这类企业的老板还是经常把他们的儿子摆升到高阶层,并抱持着一种观念:“穿上父亲的鞋子”(继承衣钵)。这种类型的人事安排,称之为“世袭晋升”(paternalIn-Step)。世袭晋升的施行主要依照两种方式:第一:为了给世袭晋升者空出一个职位,乃将现任的员工开除,或以蔓藤式晋升、冲击式晋升的方法将他们调职。此种晋升方式较少被采用,因为容易惹起员工对新任者的反感。第二:为世袭晋升者创设新职位,并冠以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职衔。如何获得提拔《梯子定律》“提拔”定义是:在层级组织里,某泣员工和他的上司有血缘、婚姻、或熟识的关系。通常,一般人都讨 厌别人因特殊关系而获得晋升。同事们憎恨被提拔者享有特别利益,并经常以批评被提拔者的不胜任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满。有些人或许会研究被提拔者的事业历程,并拿和他们能力相当但没有特殊背景的人相比较。根据研究,对于想成为被提拔者的人,我将提出五项具体可行的建议。找寻贵人所谓“贵人”,是指在层级组织中职位比你高且能帮助你晋升的人。有时你得费心地去分辨谁具有这种能力。你或许以为,你的晋升机率取决于顶头上司对你的评语好坏。这观念或许是正确的。但是更高的管理阶层可能觉得你的顶头上司已到达不胜任阶层,因而可能不在乎他的推荐和好恶。所以,不要太肤浅,通过仔细观察,你将能找到能帮助你晋升的贵人。激励贵人“不激励贵人等于没有贵人”。你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在层级组织里,贵人帮助你往上晋升后对他有什么好处;如果他不帮助你晋升,对他又有什么损失。如果你不能靠自己的气力通过这座侨,那么你已到达了你的不胜任阶层,我的任何建议也将时你没有助益了。以退为进“康庄大道永远是最好的途径。”试想你正置身于游泳池内,你努力地往高处的跳板爬,可是当你爬到一半时。发现前面一人也想爬到跳跳上而挡住了你的去路。只件那人爬到一半便已失去勇气,双眼紧闪、死命地抓注栏杆,既不会掉下来、也不可能向上爬,而你就是无法超越他,这时,站在跳水板上的朋友虽然拼命为你呐喊加油,结果还是无济于事。同样,在层级组织中,如果你的上一层职位被某个不胜任者占据了,那么你花再多力气或你的贵人再有心提拔你,也都将徒劳无功。在这种困窘的情况下,你就碰到了“彼德瓶颈”。让我们再回想刚才游泳池的情况,为了到达跳水板顶端,你必须爬下那座被堵塞了的阶梯,横越到另一侧没有障碍的阶锑,然后丙顺利地爬上顶端。同样地,在层级组织中,你必须离开挡路人所在的那条升迁管道,然后从另一个没有阻碍的管道往上晋升。这种策略,我弥之为“彼德迂回法”。可是,在投入时间和精力并且采用“彼德迂回法”以前,你得确定你的情况真的符合“彼德瓶颈”一一换句话说,就是在你上面职位的人的确是一个挡路人。如果那人仍有资格获得晋升,他就不算是个挡路人,而你也不必躲开他。只要稍加忍耐多等一些时日,等他最终获得晋升时,你的贵人便能立即提拔你。至于如何正确地判知你的上司是不是挡路人,从晋升极限的非医学指标看,一般能胜任的员工在办公桌上通常只摆着工作所需的书籍、文件和仪器。但是,当员工到达晋升极限后,便可能以某些异常且别具意义的方式来摆设办公桌,此外他们在心理上也将产生一些变化。●通讯设备爱好狂(Phonophilia)通常,员工会为自己的不胜任辩解,并将原因归咎于无法和同事、部属保持密切联系。于是,为了补叙缺失,不胜任者会在办公桌上安置数架电话、一部以上的对讲机(包括按钮、指示灯、和扩音器)、以及一台以上的录音机。不久,这类员工便会养成同时使用两部以上电话设备的习惯。这种现象会急速恶化下去,并且通常会到无可救药的程度。●纸张恐惧症(Papyrophobia)纸张恐惧症患者不能忍受在办公桌上放置任何文件或书籍。比较严重的,甚至连办公室里都不许有。这或许是因为每张纸都会使他们联想到自己无法胜任的工作。也因此难怪他们会讨厌看到纸张了!但是,患有纸张恐惧症人通常会从他们的恐惧中找出优点,他们美其名为“保持办公桌洁净”,并期望给人“办事速度奇快”的印象。●纸张爱好狂(Papyromania)和纸张恐惧症患者刚好相反,纸张爱好狂的员工会在办公桌上零乱堆置着不用的文件和书籍,借以有意无意地掩饰自己的不胜任——使人觉得他们的工作量太多(多到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得完)。●档案爱好狂(Fileophilia)有一种不胜任员工对文件的精确分类和排列十分爱好,可以说已到疯狂的程度,而这类人通常还有一种病态恐惧心理——害怕遗失任何文件。他们不断忙着重新整理及检查以往的业务,借以防止别人(及自己)察觉到自己对眼前的重要工作贡献有限或甚至毫无贡献。总之,这类员工只是把目光放在过去,而专注于档案资料上,对于现在的事务,他们反而不愿理会。●大型桌子爱好狂(TabuiatoryGigantism)患有此种症状的不胜任员工,会渴望拥有比其他同事更大的办公桌。●各型桌子排斥狂(TabulophobiaPrivata)有这种排斥狂的员工,完全不能忍受办公室里有任何桌子。这种症状只有在层级组织的最高阶层才看得到。●自艾自怜(Sef-Pity)许多高层主管在会谈时会抱怨他们不幸的境况:“没人真正赏识我。”“没有人能和我配合。”“上层不断的施压和部属无可救药的不胜任,使我夹在中间根本做不好事情,连让办公桌保持洁净都做不到,可是没有人能了解我的情况。”在这样自艾自怜时,抱怨者通常还会强烈缅怀“过去美好的时光”——因为当时在较低的阶层工作,他们还处于能胜任的阶层。这种复杂的情愫——感伤地自艾自怜、对现状的不满、对过去的盲目赞美,我称之为“怀旧情结”,“怀旧情结”很有趣的一个特点是,尽管这类患者声称自己是现状下的受难者但他们也从不认为其他员工更能胜任他们目前的工作。●图表爱好狂(RigorCartis)根据观察,有些员工到了不胜任职层便患有图表爱好狂。亦即他们对组织结构及工作流程表有异常的兴趣。他们顽固地严格遵循图表上的线路和箭头行事,而完全不管这么做会导致迟延或损失的后果。这种图表爱好狂的患者通常会把图表挂在办公室墙上最显要的地方,并且,有时还可以看到他们把工作搁在一边,而虔敬地站在他们的偶像(图表)前凝思。●强迫式的无所适从(CompulsiveAIterriation)有些员工在到达晋升极限后,为了掩饰自己的不安,会故意让他们的部属老是感到无所适从。例如,当这类型的主管接到一份书面报告时,他会把报告扔到一边,然后对部属说:“我没时间研读你这份废话连篇的报告,你还是扼要口头说明好了!”假如这名部属改用口头报告,该名主管又会打断部属的话说:“除非你把意见写下来呈报给我,否则我真不知道怎么思考。”于是,信心十足的员工会因主管的冷漠态度而感到气馁,比较胆小的员工则因主管的过度亲切而惊慌失措。人们一开始或许会以为这强迫式的无所适从即是波特的“一上法”,事实上这两种方法然不同。波特的一上法目的是要帮使用者晋升到不胜任阶层,而“强迫式的无所适从”则主要是被已到达不胜任阶层的主管所采用——用来当保护自己的法宝。●犹豫不决并发症(Teeter-Totter-Syndronme)所谓犹豫不决并发症是指,某人完全不能作出适当的决策。这类型的员工总是为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不断思考,但始终不能决定支持哪一方。他们会把自己的按兵不动辩解为“遵循民主程序”或是“从长计议”,于是,他们经常把应该解决的问题搁在一边,直到有人作决定了,或是为时已晚无法解决为止。此外,我还注意到,犹豫不决并发症患者通常也是纸张恐惧症者,于是他们必须想尽办法把手边的文件推辞掉。他们常用的方法是:向下、向上、以及向外推诱。在向下推倭方面,这类主管会把文件交给部属并命令道:“不要拿这种小事来烦我!”于是,部属便因而被迫做出一些超越职权范围的决策。而向上推倭方面则需要相当的技巧,这时,犹豫不决并发症患者必须仔细研究个案,直到能挑出比较异常的小问题时,便可名正言顺地呈报上级审核。至于向外推诱的方法是,召集同事开会讨论,然后再依大多数的决定行事。这种方法和另一种“约翰民意调查法(TheJonhQ.publicDiversion)类似,亦即把文件交给别人,由别人执行问卷调查而测知民众对该事件的看法。此外,那些在政府机关服务的犹豫不决并发症患者,他们会以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当他们碰到无法决定的案子时,他们会在晚上悄悄把档案拿到办公室外头扔掉。●使听者莫测高深这类说话者特别喜欢使用编写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而不以完整的字词来表达意思)。于是,即使听者能弄懂说话者的意思,也不可能还有余力察觉说话者的知识有限。此外,这类说话者的目的只要让人对一些琐碎细节印象深刻而已。●话多而内容贫乏有些员工到达晋升极限后,便停止思考或只是稍微思考。为了掩饰自己的懒散,他们于是草拟一份“通用演讲稿”,其用语听起来似乎令人印象深刻,但又含混得可以适用于任何场合——或许每次只要更动几个字便能适应不同的特定听众了。明智的忠告:观察你四周的人是否具有上述的征兆,在分析你的同事时,那些征兆将能给你莫大的帮助。但是,你最困难的工作还是自我分析,层级组织学家的忠告是:先矫治你自己吧!要有弹性每个贵人所能帮助你的,有一定的极限。打个比方说,经验老道的登山者固然能够帮助较弱的登山者和地爬得一样高:但是这名带头人必须再往上爬才能再提拔那名后进的登山者。然而,假使第一位贵人未能爬得更高,那么被提拔者势必再找浮另一个能爬上高位的贵人。因此,请随时作好准备,在时机来临时便转而效忠另一个职位更高的贵人。“新贵人永远是最好的贵人!”争取多位贵人的提拔胡尔定理强调:“多位贵人的共同提拔,可产生乘数的提拔效果(指贵人人数乘以个别提拔效果)。”乘数效果的产生,是由于这些贵人在他们的交谈时,不间断地强化你的优点,从而使他们决心提拔你。假使你只有一个贵人,你便得不到这种强化的效果。所以,“拥有多位贵人便能获得晋升的机会。”主要著作《彼德原理》《彼德计划》《彼德处方》《彼德金字塔》《彼德语录》《彼德的人民》《幽默大处方》《名人的惊人之论》
2023-08-04 02:10:071

彼得原理的影响

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另一方面,此定律对组织和个人也有重要意义。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2023-08-04 02:10:231

彼得原理——待在你胜任的位置上

彼得原理——待在你胜任的位置上加拿大管理学家劳伦斯·丁·彼得曾经说过一件在组织中随处可见的可笑事情。一个在一家IT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人,平时工作很努力,喜欢钻研,为人也很友善,上司和同事都很喜欢他。他的性格很适合这个岗位,工作时也是全身心地投入,搞各种创新。不久之前,他被上司提拔为项目主管,他很感激上司的知遇之恩,并决心要以更好的业绩来报答上司。于是,他更加埋头苦干,一心想做好自己分内的所有事情,并且下属有什么难事,他也会一力承担。 但是,不久他就发现,在这个工作岗位上,自己已经没有以前那样顺手,工作之余不仅要花更多的精力来管理项目小组,太多琐碎的事情忙得他焦头烂额。另外还要顾及工作的进度问题,虽然经常加班到很晚,但还是很难完成任务,导致很多同事开始有了怨言。最难办的是,小组中一些资历比自己老的员工经常表现出不服,但嘴上又不说。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大家对这个新上任的项目主管非常不满意,就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如从前。这样一来,他由以前的优秀技术专家变成了现在不称职的项目主管。彼得原理劳伦斯·丁·彼得对这种人员晋升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在等级制度中,习惯于将在某个等级上比较称职的工作人员提拔、到一个更高一级的职位,如果可以胜任,则被提升到更高的职位,直到最后达到他不能胜任的职位。这就是彼得原理,也就是说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的人所占据。实际上,这种彼得原理现象无处不在,一个业绩优秀的推销员被提升为销售部主管,接着被提升为销售总监,最终导致无法胜任管理工作;一个出色的大学教授被推荐为大学校长而无所适从。因此,彼得原理也叫“向上爬原理”,比喻那些一直处在“向上爬”模式中的员工,如同“排队木偶”。如果一名员工已经进入这种模式,那么就很难再发挥自身的优势了。创造力、想象力、理想以及个性风格等都会受到限制,从而过分依赖组织内部的结构形式。“彼得原理”提醒我们,虽然每个人都期待升职,但千万不能把职务的晋升作为奋斗的唯一动力,假如在一个更高的岗位上无法完全发挥自身的才能,还不如在一个有充分发挥空间的位置上,做到最优秀、最称职。可见,生存在职场,准确把握并衡量自己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切忌在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选好职业发展的方向,发挥自己的专长。
2023-08-04 02:10:351

以下有关“彼得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以下有关“彼得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绝大多数的组织里,每个人最终都会停在自己能胜任的职位上 B.“小材大用”对组织绩效造成严重伤害 C.引入非升即走可以强制性地部分解决“小材大用”的问题 D.庸者下,“潜在的”贤能者上,是提高组织绩效的更优选择 正确答案:A
2023-08-04 02:10:421

什么是职位升迁中的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为了避免人们都成为排队木偶,扭转“体系萧条”的颓势,彼得博士提出了“彼得处方”,提供了六十五则改善生活品质的秘诀,让读者可以透过自我表现,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不断向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非向上攀缘、爬到无法胜任的职位。   彼得处方一:彼得热身运动──重振活力在于运动。   彼得处方二:彼得静心术──每天度个心灵假期。   彼得处方三:彼得全面检视原则──列出你最喜爱的活动,有选择地实施。   彼得处方四:彼得洁净计划──清除过去生活所造成的阴影。   彼得处方五:彼得追求法──做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彼得处方六:彼得骄傲感──时时犒赏自己。   彼得处方七:彼得实用主义──经常为他人服务。   彼得处方八:彼得座右铭──再度肯定自己。   彼得处方九:彼得档案法──回溯个人历史。   彼得处方十:彼得探寻法──检查让你满足现状的原因。   彼得处方十一:彼得延伸法──了解在你之上职位的压力和报酬。   彼得处方十二:彼得释放法──免于不相关势力的影响。   彼得处方十三:彼得波尔卡舞曲──跨越障碍是成功第一步。   彼得处方十四:彼得人格面貌──描绘一个理想的自己。   彼得处方十五:彼得专精法──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熟练的领域。   彼得处方十六:彼得优先法──选择持久的乐趣。   彼得处方十七:彼得潜力法──找寻实际可行的替代方案。   彼得处方十八:彼得先知法──预知自己的能力范围。   彼得处方十九:彼得预测法──做事情前预测后果。   彼得处方二十:彼得可能法──可能的话,尝试转业。   彼得处方二十一:彼得收容所──拒绝“升迁”。   彼得处方二十二:彼得短剧法──如果上司逼你接受一个你兴趣缺乏的职位,你就假装能力不足。   彼得处方二十三:彼得回避法──不要对“楼上的人”太认真。   彼得处方二十四:彼得巧言法──用言语去澄清而非混淆观念。   彼得处方二十五:彼得预想法──认清目标。   彼得处方二十六:彼得议案法──建立衡量成就的标准。   彼得处方二十七:彼得讨论会──让员工参与制订目标的过程。   彼得处方二十八:彼得政策法──使团体目标与个人目标兼容。   彼得处方二十九:彼得定位法──从需求而非形式角度理解目标。   彼得处方三十:彼得实用性──订立可行的目标。   彼得处方三十一:彼得目标表达法──将目标诉诸言语和行动。   彼得处方三十二:彼得参与法──让他人参与建立阶段性目标的过程。   彼得处方三十三:彼得精确法──用明确、看得见或测得到的方式表达目标的具体内涵。   彼得处方三十四:彼得和平原则──和善地待人处事。   彼得处方三十五:彼得处理法──决策过程中运用理性。   彼得处方三十六:彼得时效法──当机立断、及时行动。   彼得处方三十七:彼得平衡法──要在恐惧与急躁中取得平衡。   彼得处方三十八:彼得精简法──以解决问题作为决策导向。   彼得处方三十九:彼得分离法──将解决问题作为决策导向。   彼得处方四十:彼得承诺原理──当心作出一个没有人赞同的决定。   彼得处方四十一:彼得效力法──勇于行动。   彼得处方四十二:彼得或然率──科学方法与预言的天赋都只能概略描绘出来事物的轮廓。   彼得处方四十三:彼得明确法──在选择或提升每名人选之前,先认清工作性质。   彼得处方四十四:彼得证明法──购买前先试用。   彼得处方四十五:彼得预演法──暗中进行考验。   彼得处方四十六:彼得戏剧法──仿真未来状况。   彼得处方四十七:彼得请愿法──尝试临时实验性升职。   彼得处方四十八:彼得宣导法──培养新的胜任人选。   彼得处方四十九:彼得理解法──用第三只耳朵倾听。   彼得处方五十:彼得教学法──强化孩子所有合乎人道的行为。   彼得处方五十一:彼得配对法──将有效的强化因子和预期产生的强化因子配对出现。   彼得处方五十二:彼得薪资法──只要表现优异就能获得薪资。   彼得处方五十三:彼得升迁法──当升迁人选足以胜任新职位时,他才会将升迁视为一种报酬。。   彼得处方五十四:彼得地位法──有系统地提高优秀员工所在职务的地位,以资鼓励。   彼得处方五十五:彼得效率法──鼓励员工椇效率为报酬之依据。   彼得处方五十六:彼得赏罚法──依表现优劣,赏罚分明。   彼得处方五十七:彼得利润法──让所有员工共同分享利润,使员工成为和谐一致的团队。   彼得处方五十八:彼得保护法──福利应该能为员工提供实质的安全感及有意义的享受。   彼得处方五十九:彼得美食铺──让每名员工有权选择他或她想得到的报酬。   彼得处方六十:彼得目的法──若想鼓励和强化员工的表现,就明确地告诉他们的工作目标,并提供足以回报他们贡献的奖励机制。   彼得处方六十一:彼得参与法──奖励团体表现。   彼得处方六十二:彼得授权法──为有能力者提供发挥创意的机会。   彼得处方六十三:彼得赞美法──传达你对员工杰出表现的赞赏。   彼得处方六十四:彼得声望法──和各阶层的优秀员工沟通。   彼得处方六十五:彼得趋近法──透过强化的手段,不断使一个趋近理想的目标,可以改造一个人的行为。[编辑本段]彼得原理的影响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2023-08-04 02:10:491

什么是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博士在研究组织人事晋升相关现象后得出的结论。在各种组织中,员工往往被提升到不称职的地位,因为他们习惯于提升某一级别的称职人员。彼得的原理有时被称为“攀登”理论。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一个称职的教授升任大学校长后无能;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升任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一旦相当一部分人被推到了无能的高度,就会造成组织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脱颖而出、停滞不前。把员工提升到一个不能很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上,不是对自己的奖励,而是对组织的损失。扩展资料:对一个组织来说,相当一部分人员一旦被推到不称职的地步,就会造成组织人员臃肿、效率低下,导致平庸之人脱颖而出、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以贡献为基础”的晋升机制。因为一个人在某个职位级别上做得很好,所以不能推断他一定能胜任更高级别的职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员工的能力和水平,把他们安排到能胜任的岗位上。不要把岗位晋升作为奖励员工的主要方式。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奖励机制,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候,当一个员工被提拔到一个不能很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时,不仅是对员工的奖励,也是对企业的损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彼得原理
2023-08-04 02:11:091

什么是彼得原理?

1、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2、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3、“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2023-08-04 02:11:211

彼得理论的意思

彼得原理[1](The Peter Principle),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2023-08-04 02:11:312

最常见的定理有哪些

毕达哥拉斯又称勾股 相似三角形 罗尔 费马 拉普拉斯 欧拉 高斯 大数 中心极限 还有一个陈省身不过学不会
2023-08-04 02:11:412

彼得原则、墨菲原则、帕金森定律分别是指的什么?

彼得定律--------不称职定律不断因为称职而得到提升的时候,其结果必定是阶段性的不称职释:面临升职时需要全面考虑自己能否在新的岗位上称职,不要贸然上任; 作为领导,面临提升他人的时候,需要考虑是否提升会给被提升人带去不称职压力,从而导致因不称职的发生,而致使事物整体遭遇风险。帕金森定律-----懈怠定律不称职的责任人,一定会将“不称职风险”转嫁给更不称职的下属释:当一件事物的责任人是不称职的时候,将导致这件事物的大部分参与人都是不称职的墨菲定律--------错误风险定律如果一件事,有可能发生错误,那这件事就必然会发生错误。释:只要有风险发生的因素存在,就一定会有风险发生的可能; 只要有风险发生的可能,就一定会有风险发生的时候;之所以说这三大定律是21世纪最著名的原理,是因为这三条原理解释,并剖析了目前人类社会,高度文明后所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而且提出了避免这些问题必然发生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认识并不透彻。从而导致了原理所述结果发生的必然性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些命题QQ:6503420Mail:zhengyuliang76@163.com郑宇梁
2023-08-04 02:11:509

彼德定律是什么意思,什么内容?

彼得定律:管理中的陷阱彼得定律:当一个人在某个职位上干的很好,突然被提升到更高的职位,结果成绩反而下降,搞的人也焦虑不安! 原因:当一个人的能力及给予他的岗位不相适应时,在没有提前做准备或学习的情况下,往往不能胜任! 现实中的现象:1、在人力资源的表现,选人不当,造成企业和员工双方损失;2、员工来到一家不适合自己的单位或城市,感到压力,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要去何方;3、对企业而言:盲目的扩张及搞新的项目,规模扩大了,整体业绩反而下降了!4、对创业者而言:超越了自己的能力,去投资,而没有认真的体验和规划,造成血本无归!等等! 如何规避彼得定律的侵害?1、对于个人要不断学习,时刻准备自己的提升的模拟到来!2、对于企业做好眼前,稳步前行,多研究市场和趋势,了解根本的问题,及一些经济领域的事件,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做自己擅长的事,多合作,少参与竞争;深挖自己的潜力!在新的投资或转型上要谨慎,谦虚向行业精英请教,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3、对于创业者:不要自以为是,要多学习和请教,好多人平时都不和别人打交道,就开上公司了,请问你知道如何选人?市场渠道如何建立?宣传怎么搞?创业者是要去社会体验的到一些单位做做工作!什么工作都没做过就做生意,你想会怎么样?一定是代理个产品拿回来就傻了!这样的失败案例太多了!看到大量的资金再浪费,我真的很可惜,所以我立志搞个投资管理公司或项目经纪公司,就是确保创业人选到的项目是能够盈利的! 朋友们:看到本文希望会有所收获! 送朋友一句话:你每天关注什么?你就容易达成你关注的结果!也就是因果回应! 想成功就要在怎么成功上多花心思?还有一个整日不和别人联络的人,缺少人脉的人也很难成功!你帮助别人,别人才会帮你!你关心别人,别人才会帮你!销售一样,做企业也一样!没有那么复杂!
2023-08-04 02:12:232

彼得原理:彼得提出 员工终将被提升到不能胜任的职位

彼得原理是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如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 如果上司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他或许会以制度的价值来评判部属。例如,他会注重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仪式、表格之类的事;他将特别赞赏工作迅速、整洁有礼的员工,重用文书作业好,听话而没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员工,提拔他们到不能胜任的职位……
2023-08-04 02:12:301

彼得原理的内涵是什么

彼得原理的内涵是: “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2023-08-04 02:12:381

【“彼得原理”贻害无穷】

【“彼得原理”贻害无穷】一、“彼得原理”无处不在(一)概述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组织带来损失。彼得原理是管理心理学的一种心理学效应,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诺斯古德·帕金森(C. N. Parkinson)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所说的“爬升金字塔”。彼得认为这种理论设计是有缺陷的,他给出的解释员工累增现象的原因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虽然徒劳无功)。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这样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二)影响由此导出,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假设条件为时间足够长,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彼得原理道破了所有阶层制度之谜。凡一切层级制度组织,如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都受彼得原理控制。提升到某一级别的职位必须在下一级(或半级)职位中任职达到一定年限,逐层向上提升,并将选拔范围放到最小的圈子,最后的结果正如彼得原理所推导,大部分的领导职位是由不能胜任的人所担任。二、“彼得原理”围城高筑(一)困惑今天下午,咱医院心理睡眠诊疗中心来访者小陈,在一家工程项目公司任职销售多年,因多年来业绩突出,一路升职,最近又升任上海分公司经理。可上任不久,就困难重重,之前他只需要全力拓展新客户,维护客情关系即可,这是他最擅长的,现在需要他花大量精力管理好分公司,繁琐杂事使他焦头烂额,人事、财务、后勤、技术管理等不是他的特长,且空降的领导历来都不那么好当,分公司的老员工大多不服。即便小陈呕心沥血的勤奋工作,分公司的工程项目黄的黄,拖的拖,总部领导非常不满。小陈的工作陷入困境,为此情绪低落、焦躁不安……(二)解析小陈目前的被动状况正应证了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也就是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在一个新兴体系中,因为成长迅速、朝气蓬勃、创意不断,所以会表现出高度的效率,新兴机构的机动灵活性使员工的才智得以动用到适当的地方。在这期间每位员工的工作表现,都会对各自职位的业绩有所贡献。如果一名员工的能力一直很强,那么他的业绩也会持续成长。如果体系中大部分职位均保持良好的业绩,那么整个体系的业绩也会随着升高。这就是大多数机构早期的发展状况。当体系趋渐成熟时,彼得原理提到的症状便陆续出现。在一个层级组织中,员工要想获得晋升,最起码的条件就是胜任原来的岗位,只要胜任,迟早会晋升,如果从业务员晋升为主管,主管晋升为经理,经理晋升为总监,一旦晋升到职位自己不能胜任就会终止。(三)选择有些人获得晋升后能够很快胜任,那是因为具备极强的学习力和适应力。有些人升职后就不能胜任,对大部分人而言,面对不胜任,可以有三种选择:1.放弃回到或留在自己胜任的位置,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此类人少有。2.学习努力学习,刻苦磨炼岗位职能,但还是待在不胜任的位置上。3.自得在不能胜任的位置上,处理不了该位置的事务,就自作聪明做蠢事。很不幸的是,大多数人会选择最后一项。所以经常可以在网络看到类似“我的上司是白痴”、“我的上司是奇葩”之类的段子。但,选择这项的人也有他们的苦衷。(1)由于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被提到了向往已久的高位,几乎没人会跳出来说自己无能,无法胜任此位置。(2)自古以来都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剔除一切自认为落后的、迂腐的流程缺陷、制度缺陷等,以此证明领导的慧眼和自身的水平,急切弥补暂时或终究无法胜任的问题。就像一个收入固定的人,平时能合理地掌握他的钱财,可一旦他获得一笔意外巨额财产后,他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置这笔财产。一名兢兢业业在自己岗位上奋斗几十年的工人,终获劳模殊荣,升职加薪,无限荣耀,却手足无措、毫无底气的站上领导岗位。晋升之所以产生不胜任,是因为它需要被提升者具备其他新能力。在一个官僚的层次结构中,一个人如何才能快速的被提拔,最快的方式就是遇见贵人,所以和贵人建立关系非常重要,于是难以避免地出现“任人唯亲”现象,大量的听话的无能力的人被提拔,限制了优秀员工的表现,对工作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过不了多久整个组织就会步入萧条,彼得称这种现象为“体系萧条”。因为是金字塔式结构,越向上职位越少,很多员工于是开始排队晋升,等待领导的退休,于是出现排队木偶,他们对工作漠不关心,对搞关系,研究官僚程序和晋升策略极度热衷,长此以往他们早已放弃了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初衷(他们知道工作再好都不如搞好领导关系),从众心理使他们思维僵化,不撞南墙不回头,压根儿没想或不甘心失败而跳出已付出众多的游戏,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担心一旦脱离“组织”,敢问路在何方?所谓的“组织”变成庸人们的天堂,大多数人崇尚平庸,个人贡献不复存在,平庸成为流行的时尚,进而成为一种工作作风。曾经在一家企业搞培训,我提倡培训和演讲的时候要站起来,不能坐着。于是,有一位员工反驳说,在我们单位领导都是坐着讲,我要站着显示比领导还厉害,那样肯定不行的。所以我们只能坐着讲,还不能讲的比领导好。作为优秀的员工,他们被有系统的剥夺了想象力、创造力天赋、梦想和个人特色,遇到这种情况,要么成为“排队木偶”,要么离开。环境把优秀变成了平庸,如果不加以限制,木偶的泛滥会腐蚀整个组织结构,褪变成万马齐喑的局面,对个人的伤害是致命的,陷入组织的萧条体系中,成为终身木偶,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量的“排队木偶”你推着我、我推着你,不断的推动着组织走向衰亡,每个人既是杀死组织的帮凶,又都是受害者。也有些人希望发动一些改革,因为他们看到了症结所在,但当这些人倡导改革时,沉默的大众根本不领情,组织内的大多数人立即站在他的对立面,即使这个人想拯救他们,让他们焕发真正的活力,他们也不会说他一句好话。三、“彼得原理”丝析发解(一)推论劳伦斯·彼得提出了著名的彼得原理:“在层级组织中,每个员工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能胜任的阶层。”在层级组织中,如果你在一个位置上胜任,就可能被提拔到一个可能胜任也可能不胜任的更高位置。如果你不胜任的话,你就留在了这个位置上,再也得不到晋升;如果你还胜任的话,你就会得到再次提拔,最终被提拔到一个你不胜任的位置上。彼得原理的内容尽管简单,内涵却无比丰富。比如,可以从它推论出“彼得推论”,即每个职位最终都会由对工作不胜任的员工把持。也就是说,最终,所有的上司都不胜任。为什么不胜任的上司不被开除呢?因为他们的上司也不胜任。由彼得原理还可以推出“彼得反转原理”,即组织内部的和谐一致比对外的服务效率更受重视。员工是否胜任,上司说了算。如果上司还胜任,他会根据工作表现来考核;如果上司已经到了不能胜任的级别,他会认为维持现状、遵守秩序就是胜任,就会喜欢听话的、照章办事、没有思想的员工。(二)破解1.宏观解法打破金字塔式的阶层禁锢。凡一切层级组织,如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都受彼得原理控制。人们不由自主地追求层级,是因为人总是倾向于向上的,而组织提供的通道只是金字塔式的科层体制。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与工业时代的企业的最大区别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工业时代企业组织的基本特征是金字塔式的层级制度,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控制,实现控制的主要手段是层级组织,一级控制一级。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更为快捷,组织中的层级大量减化,员工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的组织框架更像一个蜂巢。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的基本趋势。在这样一个扁平式的组织里,人们向上的势能可以得到多通道的支持。2.中观解法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⑴根据职位要求定能力,根据能力选人才对人力资源有很好的分类和定位。明确什么人在现在的职位上是胜任的且是有发展的,什么人是在现有职位上不胜任但由于某种原因仍然可以“幸存”的。对不同能力的人,给予能够发挥其所长的工作和职位,培养、锻炼那些在现有职位上仍然有发展潜力的人,避免、淘汰那些不能胜任职位而又占有职位的人。⑵在企业中真正形成能上能下的良性机制建立起这样一种机制,能够发挥胜任者的才能,能够改变不胜任者对职位的冲动并能够及时地清除他们,能够使人员的流动不只是单向的,能够产生体现与职位提升有同等价值的激励,那么彼得式的悲剧就不会发生。⑶不要把提升作为激励或业绩的唯一标准与职务的提升同样能够使人获得成就感的工资宽幅浮动制,也能够体现个人的业绩和贡献得到组织和社会的认可,同时,相互交叉重叠的工资,也可以减少盲目追求职务升迁而造成的浪费。⑷冲击式晋升和蔓藤式晋升1)冲击式晋升把不胜任、无创造力、无生产力甚至碍事的冗员升调到组织的高一层级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职位上,给个有名无权的虚职。其妙甚多:a.可隔离冗员而使其他员工专心工作,通过清除重要岗位的不胜任者和冗员而使工作流程更加流畅。b.掩饰升迁政策的失败。如果上司承认被晋升者不胜任,旁观者便会想:在给被晋升者最后一次晋升前,组织早该知道他不是合适的人选。但是,冲击式晋升却能证明先前的晋升是对的。c.鼓舞员工士气。有些员工至少会想,连他这样的人都晋升了,我当然也能获得晋升。d.维护该层级组织的安全,尽管被晋升者不能胜任,但不能排除他若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可能导致的危险。2)蔓藤式晋升蔓藤式晋升是另一类型的假晋升。蔓藤式晋升和冲击式晋升相似,都是在为不胜任员工制造一些可有可无的晋升职位,以欺蒙他人、隔离冗员、改变重要岗位的不胜任状态。如果说冲击式晋升是纵向晋升,那么蔓藤式晋升则是横向晋升。如公司把业务划分成许多区域,把不胜任的一些高级主管外放到各省,担任所谓地区副总裁的职务。蔓藤式晋升时,不胜任员工能获得阶层上的提升,但大多薪资并没有增加,只是被冠以一个更高的新头衔。层级组织规模愈大,蔓藤式晋升愈容易实行。⑸提倡强调责任与奉献的组织文化职位的利益与职位的责任、风险是成正比的,甚至职位越高,责任和风险越大。所以,如果组织把提升作为激励的手段,被提升者更需要被告知的是,领导者存在的前提是要给组织带来利益,提升将意味着面对更多的责任、付出和风险。3.微观解法薪酬往往是与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的行政地位或行政等级相匹配的。另外,在我国一些企业中还推崇一种所谓的“一岗一薪”,其实质也是完全根据岗位本身的价值来确定员工的薪酬待遇,而不考虑不同的员工在同样的岗位上所达到的实际绩效差异。在这种薪酬体系的激励下,员工们所受到的激励,就是不遗余力地“往上爬”。晋升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对优秀员工的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方式。这种弊端可以用宽带薪酬制度来解决。许多企业纷纷将原来十几甚至二十几个薪酬等级压缩成几个级别,但同时将每一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薪酬管理系统及操作流程。在这种薪酬体系设计中,员工不是沿着公司中唯一的薪酬等级层次垂直往上走,相反,他们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可能都只是处于同一薪酬宽带之中,他们在企业中的流动是横向的,但是随着他们获得新的技能、承担新的责任并改善了自己的绩效,他们就能够获得更高的薪酬。因此,可以说宽带薪酬是一种真正的鼓励员工爱岗敬业的薪酬体系,它不鼓励员工拼命向垂直晋升这条狭窄的道路上去挤。(三)反转作为下属,应该如何管理不胜任的上司呢?1.遵循“彼得反转原理”让上司满意比服务好顾客更重要。而且,更令人不容易接受的是:根据“彼得反转原理”,过分胜任比不胜任更令人反感,往往会遭到解雇。因为过分胜任就是对上司、对现状的挑战,它会使层级组织陷入混乱。2.以退为进如果你知道你的上司不胜任,他的上司很可能也知道这个尴尬的事实,他得不到提拔,他就挡住了你晋升的通道。你必须摆脱挡路人,进入另一条没有障碍物的通道。3.寻找贵人发现层级组织里能帮助你晋升的贵人,并且要打动他。不胜任的上司不是贵人,因为他的上司会认为他的推荐已经无关紧要。每个贵人的帮助都有一定限度,因为要随时准备好效忠更“贵”的贵人。而且,贵人多多益善,最好是多名贵人共同提拔。如果你自己不想上升到不能胜任的级别,那么你需要在目前的工作上表现出“创造性的不胜任”,这样才能避免被提拔,而快乐地待在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工作岗位。四、“彼得原理”理性规避对一个组织来说,相当一部分人员一旦被推到不称职的地步,就会造成组织人员臃肿、效率低下,导致平庸之人脱颖而出、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以贡献为基础”的晋升机制。因为一个人在某个职位级别上做得很好,所以不能推断他一定能胜任更高级别的职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员工的能力和水平,把他们安排到能胜任的岗位上。不要把岗位晋升作为奖励员工的主要方式。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奖励机制,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候,当一个员工被提拔到一个不能很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时,不仅是对员工的奖励,也是对企业的损失。成功企业的用人之道是知人善任,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企业要善于使用新的模型和工具进行人才的选育用留,例如人才测评技术、行为事件访谈、无领导小组讨论、素质模型等,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能力、需求、动机。最大化避免彼得原理。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估自己,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丁俊贵2020年6月26日
2023-08-04 02:12:451

根据课程内容,下列叙述中符合“彼得原理”要义的是()

根据课程内容,下列叙述中符合“彼得原理”要义的是() A.每位领导者都将被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 B.多位贵人的共同提拔,可能产生乘数提拔效应 C.所谓的进步,就是以一件麻烦的事替换另一件麻烦的事 D.任何以善始者必定恶终 正确答案:A
2023-08-04 02:13:341

管理学社会学三大定律

作为企业的外部智囊团,咨询顾问一直是作为经验集成者,或者概念洞察者的角色为企业带来全新的视角,或者是豁然开朗的点拨。然而在这个技术迭代迅速,市场变化巨大的时代,不同行业的发展变化莫测,为了紧跟时代的脚步,无论是咨询公司还是咨询顾问,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每一个顾问脑海中储存的知识就像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大树,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替换着身上的树叶、枝干,让自己焕发出新的活力。但是不论外界是如何变化,总有一些东西即使经过岁月变迁也不会轻易改变,它们宛如树根似的深深扎根在脑海里,支撑起树冠上的生机盈盈,这就是那些经典的咨询方法论。今天,小麦就跟大家讲讲管理学中比较出名的三大经典方法论。一、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他指出,每一个员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彼得推论出,“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彼得原理警示了我们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的重要性。如果将一个员工提拔到一个无法发挥出他能力的岗位,这对员工对企业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二、帕累托法则帕累托法则也被称为80/20 法则,它最先是由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及社会学家帕累托发现。帕累托法则这样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为20%,剩余的80%虽然占了大多数,却是次要的。该原则在现今企业管理中广泛运用。例如,“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客户”。理查德·科赫(Richard Koch)便撰写了一本“80/20”原则,展示了帕累托原则在企业管理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三、奥卡姆剃刀奥卡姆剃刀又称为“奥坎的剃刀”,意思为简约之法则,它指出:如果关于同一个问题有许多种理论,每一种都能做出同样准确的预言,那么应该挑选其中使用假定最少的。尽管越复杂的方法通常能做出越好的预言,但是在不考虑预言能力(即结果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假设越少越好。奥卡姆剃刀是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为了解决问题提出的一个法则。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奥卡姆剃刀法则对企业管理,工作安排上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解决事情,而不是把事情复杂化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都要去学会的。做好企业管理不容易,做好企业管理的智囊团更是如此。麦盟咨询顾问们依靠专业的知识经验与优秀的职责素养,为中国企业提供专业的可落地的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中国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采众家之长以厚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武装自己的综合能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2023-08-04 02:13:412

从《彼得原理》看清职场的晋升怪现象

所谓的彼得原理,就是在层级组织中,每个人都迟早会从他原本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不能胜任的职位,并一直占据这个位子。 彼得原理和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一起,并称为西方管理学的三大定律。彼得原理是理解层级组织的关键,而人类社会就是由各种层级组织所构成的,了解该原理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社会上各种看似不合理的现象背后的原因。 《彼得原理》这本书主要解释了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不胜任现象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在层级组织中,如果某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非常胜任,就会得到晋升,而新职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往往和旧职位相差很大,这就让原来的好员工变得不胜任。 这种不胜任表现在以下方面做得不好:身体条件、社交能力、情感能力和智力能力。即使有的人非常努力,不停地超越自我,但随着他的不断晋升,终究会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而进入不胜任状态。 按这个逻辑,只要时间足够长、层级足够多,那么每个职位上最终都是不胜任的员工。 另外,还有一种不胜任叫“强迫性不胜任”,指有些成功人士往往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执意要寻找更有挑战性的事情而进行跨界发展。 所以,不但职场上存在不胜任的现象,在生活中也普遍存在。例如:一流的男朋友可能会晋升成二流的老公,二流的老公接着晋升成不合格的孩子他爸。二、为什么不胜任的人可以留任,而一些能力突出的人却很可能被干掉 现实中,很多时候是有人即使不胜任,也可以稳坐钓鱼台,甚至还可以继续晋升,而能力突出的人反而被干掉。 书中对是否胜任给了两个标准:第一种是产出,从一个人的实际工作成果的质量、效率等方面来评价;第二种是输入,从一个人是否服从安排、是否严格遵守组织规章、制度、惯例等方面来评价。 一般情况下胜任的上司会用产出标准来评判下属是否胜任,但不胜任的上司会用输入标准来评判部下的表现,这就造成按产出标准不胜任但按输入标准胜任的人可以安稳地在岗位上混日子的现象;相反,有些能干的人按产出标准来评判是过分胜任的,但由于不听话而影响组织的稳定性,甚至被看作是一种威胁,按输入标准被评判为不胜任而容易被干掉。三、如何判断一个人已经处于不胜任状态 长期处于不胜任状态的人一般有以下特征: 1、身体方面:经常同时出现胃溃疡、肠炎、高血压、便秘、肥胖、厌食、过敏、失眠等症状,但到医院检查时却一点毛病都没有。 2、行为特征:通信设备狂(会在办公室装好几部电话,不停打电话、发邮件,显得很忙)、恐纸症或好纸症(把办公室收拾得看不到一页纸张,或在办公桌上堆满了从来不看的文件和书籍)、归档狂、图表狂、缩写狂、废话逛等。 书中还列举了一种“假装不胜任”状态,有人为了避免让自己进入不胜任状态,在工作上故意表现为不胜任,比如做出各种低级错误,从而逃避晋升。读完该书,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彼得博士写作的水平和洞察问题的眼光,能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写得如此深入,让人回味无穷,不愧是管理学的经典之作。书中所写的问题在现阶段的中心化管理环境下是无解的,但随着各种去中心化的管理方式不断完善,或者会得到彻底解决。
2023-08-04 02:13:481

为什么会出现彼得现象?如何防止彼得现象的出现?

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为零。直至有一天,他被晋升到某个高层次的职务以后,能力不再继续提高,业绩不能继续改善,甚至不符合职务的要求,工作表现在职务要求“水平以下”,即彼得所谓的“爬到了能力所不逮的阶层”。出现这种情况时,对个人来说,失去了继续晋升的机会,对组织来说,则会引起效率滑坡。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扩展资料彼得现象的影响:层级组织学“层级组织”(hierarchy)一词起初用于形容教会的阶级制度。现在该词的意义已经延伸,包括任何具有等级制度的组织。尽管“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ogy)”是一门社会科学,也只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然而它却能普遍应用于公共或私人企业的管理上。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彼得现象
2023-08-04 02:13:551

彼得现象的产生条件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迹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帕金森地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听说的爬升金字塔。彼得认为这种理论设计是有缺陷的,他给出的解释员工累增现象的原因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国晋升过程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这要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
2023-08-04 02:14:201

彼得原理与人性定位内容是什么

上世纪中期,劳伦斯·彼得公开了他的著名的“彼得原理”或曰“彼得公式”。这个曾被西方人评价为可以和科学史上牛顿、哥白尼发现相媲美的、最深刻的社会和心理学发现,对今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仍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警示作用。 彼得公式的基本表述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一个人总趋向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有工作成绩的人将被提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如果他们继续胜任,将进一步提升,直至达到他们所不能胜任的位置。所以,组织的悲剧在于,每一个职位最终将被不胜任的人占据;而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职位的人们所完成。 在现实的层级组织中,彼得公式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即一旦员工在低一级职位上干得很好,组织就会将其提升到较高一级的职位上来,一直到将员工提升到一个它所不能胜任的职位上之后,组织才会停止对他的晋升。结果本来可以在低一级职位施展优秀才华的人,却不得不处在一个自己所不能胜任,但是级别却较高的职位上,并且要在这个职位上一直耗到退休。这种状况对于员工和组织双方来说,无疑都没有好处。在层级组织结构的金字塔中,由于人对权力欲望和组织对这种欲望的推动,同样也会造成一种可悲的结果;一方面,一些无意或“无能”的人,由于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却被提到了高位(如一些科学家、教授、研究人员等专业人员);另一方面,一些有意或“有能”之人为了得到更高一级的职位,会尽其才能,排贤抑能,见风使舵,到处钻营,极尽拉关系、找靠山之能事,以遂其愿,结果无论哪一种人,当他们终于没得到使人们仰首职位时,所面对的却可能是他们不能胜任的工作,就像爬上了一个架错墙的梯子顶端,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知道。面对不能胜任,似乎有三种选择:一、放弃。回到或留在自己胜任的位置,但此种人古今中外少有;二、学习、 磨练,努力为之,其结果必是:继续升到不胜任的位置;三、自得,在不能胜任的位置上,干一些自认为聪明的蠢事;如彼得所讽刺的:把撞死的狗漆成黄色,作为交通警告标志。不幸的是,人们的选择多是最后一种。 彼得的对策是:其一,对于个人,他给自己提出一个座右铭:“身为人类家庭中的一名优秀成员,我发誓要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并透过言语或行动实践我的主张。我发誓我个人的一举一动或所有决定,都将朝着提高生活品质的目标迈进,而不是向上攀升到自己无法胜任的地位。”其二,对于组织,彼得主张要为个人提供创意性工作,使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保持一个平衡,使组织环境能给员工提供足以使之愿意留在胜任的职位上的条件。这样,员工才能够选择根据自己的才干,能力和兴趣来工作,而不是为了追求提升而工作。 上世纪中期,劳伦斯·彼得公开了他的著名的“彼得原理”或曰“彼得公式”。这个曾被西方人评价为可以和科学史上牛顿、哥白尼发现相媲美的、最深刻的社会和心理学发现,对今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仍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警示作用。 彼得公式的基本表述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一个人总趋向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有工作成绩的人将被提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如果他们继续胜任,将进一步提升,直至达到他们所不能胜任的位置。所以,组织的悲剧在于,每一个职位最终将被不胜任的人占据;而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职位的人们所完成。 在现实的层级组织中,彼得公式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即一旦员工在低一级职位上干得很好,组织就会将其提升到较高一级的职位上来,一直到将员工提升到一个它所不能胜任的职位上之后,组织才会停止对他的晋升。结果本来可以在低一级职位施展优秀才华的人,却不得不处在一个自己所不能胜任,但是级别却较高的职位上,并且要在这个职位上一直耗到退休。这种状况对于员工和组织双方来说,无疑都没有好处。在层级组织结构的金字塔中,由于人对权力欲望和组织对这种欲望的推动,同样也会造成一种可悲的结果;一方面,一些无意或“无能”的人,由于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却被提到了高位(如一些科学家、教授、研究人员等专业人员);另一方面,一些有意或“有能”之人为了得到更高一级的职位,会尽其才能,排贤抑能,见风使舵,到处钻营,极尽拉关系、找靠山之能事,以遂其愿,结果无论哪一种人,当他们终于没得到使人们仰首职位时,所面对的却可能是他们不能胜任的工作,就像爬上了一个架错墙的梯子顶端,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知道。面对不能胜任,似乎有三种选择:一、放弃。回到或留在自己胜任的位置,但此种人古今中外少有;二、学习、 磨练,努力为之,其结果必是:继续升到不胜任的位置;三、自得,在不能胜任的位置上,干一些自认为聪明的蠢事;如彼得所讽刺的:把撞死的狗漆成黄色,作为交通警告标志。不幸的是,人们的选择多是最后一种。 彼得的对策是:其一,对于个人,他给自己提出一个座右铭:“身为人类家庭中的一名优秀成员,我发誓要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并透过言语或行动实践我的主张。我发誓我个人的一举一动或所有决定,都将朝着提高生活品质的目标迈进,而不是向上攀升到自己无法胜任的地位。”其二,对于组织,彼得主张要为个人提供创意性工作,使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保持一个平衡,使组织环境能给员工提供足以使之愿意留在胜任的职位上的条件。这样,员工才能够选择根据自己的才干,能力和兴趣来工作,而不是为了追求提升而工作。
2023-08-04 02:14:361

如何理解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

墨菲定律(Murphy"s Law)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它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 汽车 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帕金森定律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它是由英国 历史 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于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中提出的。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 由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于1960年的一次研习会上提出。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员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彼得推论出,“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员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 嘴上没有一句好话的人,心底却很善良。《墨菲定律》 如果水能喝醉,谁会碰那伤心的酒。 《墨菲定律》 喊累,没人会帮你做。《墨菲定律》 学思想,懂规律。《墨菲定律》 因为一时的寂寞而错爱,那么将来就会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墨菲定律》为什么叫墨菲定律啊?就是他说的话,准确无误,已经定格了。至于那两位大师还不了解。 没有关联性,但是并存的。第一,有两种结果,要么好,要么坏,你即使不想发生,这两种结果中的一种必然会发生。 第二,热的主观意向是因为自我环境决定的。 第三很多人做的只是适合自己的事。
2023-08-04 02:14:431

彼得原理:我们迟早会不胜任自己的岗位?

什么是彼得原理?在层级组织当中,每个人都迟早会从他原本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不能胜任的职位,并一直占据这个位子。也就是说你迟早有一天会晋升到无法在晋升的岗位。顺着这个逻辑,还可以得到一个有意思的推论,那就是:只要时间足够长、层级足够多,那么层级组织中的每个职位上,最终都是不胜任的员工。这就很要命了。 怎么破解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要打破这个逻辑,要改变我们的晋升方式。我们并不是提升到下一等级在学习这个岗位的能力,而是提前学习并拥有适应下一个岗位的能力在晋升。 公司可能不一定这样要求你,但你可以这样要求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在一个公司,除了福利外,还要看重自己能力的成长。只要自己的能力上去了,哪怕公司没有岗位让你晋升,你做了该岗位同样的事情,做的还很好,市场上绝对有公司愿意为你提供晋升岗位。 这里的关键点是,你需要证明你能力的东西。而最好的证明就是你的产品。并不是说你参与了这个产品,这个产品就可以给你背书。虽然市场上,确实很多大厂出来的人都带有这个光环,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你在这个产品上贡献了什么。你是如何思考,如何实践的。你需要证明这个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那如果市场给了你机会,你发现自己不胜任怎么办? 不胜任是指工作结果达不到公司的要求。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坦然面对结果。然后从结果中复盘找原因。很大可能是工作方法不对。比如,一个工作能力很强的工程师,以前都能很好地完成上级安排好的任务,但这次他自己晋升为小组长了,需要带团队了。但他缺乏管理能力,拆解需求的能力,在分配任务上面显得很随意,导致很多新人完不成任务,最终影响了团队的输出。 复盘找到原因后,缺啥补啥。可以向上级请求帮助。而不是逃避,给自己找借口。从别人身上找借口很容易,但改变起来很难。现在很多人选择躺平,我觉得躺平的人有点像彼得原理描述的那些无法胜任自己工作的人,当他们发现自己不能胜任工作后,选择的不是去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反而是找一些借口用于自己骗自己。
2023-08-04 02:14:501

下列属于“彼得原理”的是( )。

【答案】:ABCD属于“彼得原理”的是哈佛定律、彼得差别定律、理发定律、胡尔定律。
2023-08-04 02:14:571

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管理理论

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管理理论 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管理理论,管理是每个领导都会学习的东西,一个公司的好坏主要看领导人的领导能力到底如何,很多人想要学习一些管理的理论,下面我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管理理论。 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管理理论1 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管理理论 1、彼得原理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3、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水桶定律与酒与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讨论的是组织中的破坏力量,最短的木板却是组织中有用的一个部分,只不过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无法消除,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严重到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你就不得不有所动作。 4、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应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时,即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5、零和游戏原理 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 20世纪,人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已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面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合作者自己。 6、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在这种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互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 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为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得更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 7、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8、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再简单不过了,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忽视遗忘。不值得定律反映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斗志,也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9、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当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一个组织,一般对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象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的这一段,从中尽可能汲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10、奥卡姆剃刀定律 12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威廉本人也因此受到迫害。然而,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的岁月,奥卡姆剃刀已被历史磨得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载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丰富、深刻的意义。 奥卡姆剃刀定律在企业管理中可进一步演化为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这个定律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历史上最经典的十大管理理论2 管理中的杯子理论 桌面上有两个盛满液体的杯子,一杯是水,一杯是油。怎样把油倒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正常的解释是,只有把水倒掉,成为一个空杯,才可能接受新进入的。 但是任何一个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当你把一个杯子中的水倒掉再把油倒进去的时候,原来装水的杯子底部始终有一层水,新倒进去的油始终浮在水的上面,碰不倒杯底。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如果用倒的办法,杯子里的水是不可能倒干净的!而后来的油永远比原来的水轻,最后只可能浮在水面上。对于很多企业在新进员工的的培训上几乎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用加法的方法填鸭式训练。可是培训做了,知识和技能传授了,员工的效率却始终没有得到预计中的提高。这其实是没有倒干净的“水”在起作用。这里把“水”分成两部分,容易倒掉的和不容易倒掉的。容易倒掉的“水”往往就是旧的知识和技能,因为新的东西是有带来明显的提高,而且比较容易让你接受;而不容易倒掉的“水”就是旧的态度和思维,毕竟要人接受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是很难的事情。可是新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是和新的思维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如何解决问题呢? 解决问题可以有两种做法:1。倒完之后烘干杯子;2一边从水杯底部抽水,一边把油慢慢地从杯口倒进去。也就是说,企业应该建立一个长期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态度与思维的塑造和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相结合的观点。台湾著名学者余世维博士曾经说,态度是一个人做事情决定性的因素,也是最难塑造的东西。态度和思维不是一两次短期的培训就可以改变的,必须长期的进行塑造,再辅以短期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样才可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培训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杯子里面原来的“水”彻底的抽干净,真正换上新的“油”。 那么,对于企业的新进员工该如何培训呢? 一、对于新进员工的培训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1、企业文化转化为制度——把油准备好 不少企业的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理念宣传的阶段,不能深入进行塑造。一方面由于领导者缺乏系统建设企业文化的决心和勇气,另一方面是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塑造有误解,认为企业文化是以理念塑造为主,如果把它变成制度,就会削弱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其实,优秀的文化恰恰要落到纸面上,让大家有法可依,有章可寻。尤其对于人力资源制度,包括:招聘、培训、考核、薪酬、任免、奖惩等,都应该深刻体现出公司的企业文化。 2、培训前做好准备工作——掂量一下杯子 培训前的启蒙工作就像幼儿园一样,是进入正式学习的前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每个人都知道进入正式学习之前,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样,进入正式的员工培训教育之前,启蒙培训也一样重要。启蒙培训也是一种导向,在潜移默化中将员工的倾向导向企业的文化。著名的IT企业思科特别重视对新员工的启蒙培训工作。每一名新员工进入思科后,首先要接受一项名为New Hire Work Station的为期30天的培训。不仅如此,在起始工作的头90天内,所有的新员工还要参加一个亚太区举办的企业文化培训。新员工一旦进入公司,公司就会详细地告诉他前三个月中要做的所有事情。在第一个月里,他需要一份关于其主管对其工作了解程度的.报告,并对该报告作一个正式认可。这样,在三个月之后,公司对该员工的工作总结就有据可依了。如果这名新员工存在某些不足之处,那么,他的主管就应该了然于胸。如果该主管到了第三个月仍然没能在这方面使新员工有所改善,他就要承担相关的责任。良好的启蒙是进一步培训的基础。 二、培训过程要坚持平等、严格、长期的原则 1、培训对象应该平等开放,每一个杯子都要倒空 首先,平等开放应该是一个原则。平等更多的是一种机会上平等。著名的“木桶原理”说,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木桶”的最大容量则分别象征着企业、部门、班组和员工个人最大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员工培训实质上就是通过培训来增大这一个个“木桶”的容量。如果培训不是平等的,那么很可能没有接受培训的员工就成为了企业中最短的那块板了。开放则是内容的开放,不拘泥于僵化的计划。同样用思科作为例子,思科的员工培训确实是非常开放的,不像许多公司在年初作一个计划,然后由主管经理签字,一年内执行。思科始终坚持认为,互联网的速度决定了从事互联网的企业不可能作出为期一年的计划。思科公司在一年内至少要作三次评估,不断地重新拟定计划。思科的一位管理人员曾经说,公司里,员工的培训时间并没有严格的限定,完全由员工自己管理自己的工作和培训。这种做法有点像把员工放在一个开车的位置上,让他自己来作一切决定。公司也从不将某个员工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来对待,而是认为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经理,都能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获得非凡的成功。实际上,这正体现了Internet世界里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思科不会在员工准备离开时才想到留人,这也是开放式培训的特点之一。思科认为,帮助员工的部门取得成功是使个人感觉成功的首要方法。因此,只要团队业绩不断上升,就能成功地留住人才。思科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曾经非常坦诚地说,尽管十多年来公司的资产增加不少,但最为可贵的收获还是保留了一大批人才。 2、对于新进员工的培训不能马虎了事,不能故此失比,而且一定要以严格的要求培训每一个员工的杯子一定要倒空,别看这那点水倒掉可惜。 目前企业引进人才要么是通过猎头公司挖掘高薪人才,来之即用,要么传统模式招聘普通人才培训上岗。可是有不少企业花了大价钱请到了所谓业界精英,结果不是把公司折腾得一盘散沙、鸡全不灵就是要求老板做这要求老板做那,结果投资成了无底洞,收益成了空中楼阁。下场不是人才炒老板就是老板炒人才了。这样的情况可不是少见,笔者在多年的市场策划生涯中就遇到了不少,有很多职业经理人还是笔者的好朋友,我也深知他们的能力,可为什么就是不能有效发挥呢,其根本问题还是企业忽略的对人才的培训,造企业管理才自身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碰撞。这种碰撞不是本身技术上的对立,往常是在一些思维上的不同一,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色,自身的企业文化,而这些职业经理人更是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广深的理论知识,独到的自我思维模式,但这些不一定对每个公司都是用,一点遇到不和谐的对撞结果自然而知。 所以无论是万人的大企业还是一个人的小企业,也无论招聘进来的是智高百斗的大人才还是初出茅庐的小人才,要想做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为企业服务,就要求企业一定要从一开始就严格的把关好人才就业前的培训这一关。要让每一位新员工知道企业的自身文化,让他们忘掉过去的所有风光,一股脑投进新的工作环境,从0开始。 笔者身为总经理,有的时候也参与公司员工初轮招聘工作,就发现每次在问道面试的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什么感触的时候,有90%的面试者都款款而谈自己的过去经历,炫耀自己的工作经验,炫耀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及取得的成绩,好不容易遇到几个心态平和作风低调的人确是什么也不明白的刚毕业的学生。一次我在面试市场人员的时候,在我介绍我们公司的低薪、提成、奖金、补贴等待遇的时候,面试的员工就反驳我他以前的公司和我这里有很大的差别,但是结果总的待遇却差不多,并说服我希望我能改变对他的待遇比例问题。虽然我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这其实不是一件承诺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他直接影响到公司员工的考核、薪资、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已经打破了企业的原有的企业文化,而每个新进的员工首先是要适应企业的文化,而不是企业的文化更随着员工走,要培养和熏陶每个员顾全大局的观念。我们有很多的企业在遇到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的时候,只要职业经理人开得出的条件,全单照收。结果整个企业都是跟着职业经理人的行为在走,职业经理人的个人文化标准就成了企业的文化标准,甚至一些员工看着职业经理人的迟到也觉得这是能力的象征而纷纷效仿。这样的用人体系,培训体系结果自然是宠出来的孩子吃闲饭。 3、要为企业营造长期的、活跃的培训环境,慢慢去除遗留下来的水分 对员工的培训要是长期的,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长期培训体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员工就像孩子,一天不学就会落后,二天不培训就会迷失方向。我们现实中有很多企业,在最初的招聘的时候总是虎视眈眈,企业管理高扬,订出每周开会学习的计划,每天绩效考核的工作模式,可是结果就像新官上任三把火,三分钟热度。一个月不到还是牛归牛、马归马,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笔者在多年的企业品牌管理咨询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90%以上的企业破坏企业制度的人就是制定企业制度的人。这种现象在我们一些私人的中小型企业、复杂的国内合资企业更是普遍。通常我们制定制度、形成企业文化的人都是所谓的老板、总经理的人物,可是往常我们这些老板、总经理总是有些事情要早员工离开公司,早上睡到10点钟才晃晃悠悠的来到公司,还咪咪着眼睛给自己找个借口:“昨晚陪客户喝酒到 12点”。往常我们的企业制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一次一次的践踏,一次一次的变成一纸空文。 那么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长期的、活跃的培训体系和培训环境呢,这也是现在很多企业和培训机构正在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有很多企业深深的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纷纷和一些专业培训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有的企业把员工的培训、能力的递升和企业的考核、奖金、荣誉、职位等相挂钩,还有的企业为增加企业的学习趣味性还积极参加一些野外的社会活动,同过这些活动培养员工的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企业凝聚力,这些都不失为好办法。但无论是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建立什么样的模式,就是一个有战斗力的企业一定要管理制度化,学习风气化,能力度量话,员工家园化,老板贫民化。
2023-08-04 02:15: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