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蜀相古诗原文

2023-08-08 01:36:00
共5条回复
ardim

蜀相

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注释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鉴赏

u2003u2003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u2003u2003“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u2003u2003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u2003u2003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u2003u2003“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u2003u2003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

u2003u200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u2003u2003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u2003u2003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u2003u2003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康康map

蜀相

[ 唐 ] 杜甫

chéngxiàngcítánghéchùxún

丞相祠堂何处寻,

jǐnguānchéngwàibǎisēnsēn

锦官城外柏森森。

yìngjiēbìcǎozìchūnsè

映阶碧草自春色,

géyèhuánglíkōnghǎoyīn

隔叶黄鹂空好音。

sāngùpínfántiānxiàjì

三顾频烦天下计,

liǎngcháokāijìlǎochénxīn

两朝开济老臣心。

chūshīwèijiéshēnxiānsǐ

出师未捷身先死,

chángshǐyīngxiónglèimǎnjīn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注释

(1)蜀相: 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2)丞相祠堂: 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3)锦官城: 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5)三顾频烦天下计: 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6)两朝开济: 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meira

蜀相

唐朝·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黑桃云

蜀相

朝代:唐朝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注释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北境漫步

蜀相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赏析

ue771ue771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ue771ue771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相关推荐

杜甫《蜀相》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2023-08-06 01:12:521

古诗蜀相的全文?

蜀相杜甫-唐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023-08-06 01:13:015

《蜀相》唐.杜甫

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
2023-08-06 01:13:173

《蜀相》(杜甫)原文及翻译

蜀相 杜甫 系列:唐诗三百首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赏析 ue771ue771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ue771ue771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2023-08-06 01:13:241

杜甫《蜀相》原文及翻译赏析

蜀相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 一作:频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翻译及注释 翻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注释 1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2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3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5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6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蜀相鉴赏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继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蜀相创作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诗词作品: 蜀相 诗词作者:【 唐代 】 杜甫 诗词归类: 【唐诗三百首】、【咏史怀古】、【忧国忧民】、【赞颂】、【写人】
2023-08-06 01:13:311

注音版的《蜀相》

shu xiang蜀 相 cheng xiang ci tang he chu xun,jin guan cheng wai bai sen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ying jie bi cao zi chun se,ge ye huang li kong hao yin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san gu pin fan tian xia ji,liang chao kai ji lao chen xin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hu shi wei jie shen xian si, chang shi ying xiong lei man jin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译文何处可寻蜀相孔明的祠堂?成都城外松柏苍翠。碧草映照庭阶,空自呈现盎然春色;黄里透过密叶,徒然传送婉转鸣唱。先帝刘备三顾茅庐,引出隆中对策、天下大计;诸葛老臣两朝创守,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先生,一代名相,壮志未酬,深已先亡。千古以来,英雄同悲,此地缅怀,泪沾衣襟。《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2023-08-06 01:14:082

《蜀相》原文注释与赏析

蜀相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②。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③。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⑤。 注释 ①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②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柏森森: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③黄鹂:黄莺。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事。两朝:指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济:开创基业,匡济艰危。⑤出师未捷: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魏,蜀建兴十二年(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百余日,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所作的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且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感人至深的抒情诗。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性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是道出了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2023-08-06 01:15:041

蜀相原文及翻译

原文:《蜀相》杜甫〔唐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翻译: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作品简介与赏析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2023-08-06 01:15:121

《蜀相》杜甫 的翻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2023-08-06 01:15:406

《蜀相》注释及译文

一、注释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3、自:空。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刘禅继位。7、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8、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二、译文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三、原文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四、赏析古代诗歌跟古代散文一样,很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所谓“起承转收,一法也”。《蜀相》这首诗的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两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 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023-08-06 01:16:041

关于《蜀相》

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
2023-08-06 01:16:292

蜀相原文及翻译

《蜀相》是唐朝杜甫的诗作。全文如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023-08-06 01:16:382

蜀相的解释

蜀相: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指诸葛亮. 相关诗文: 《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解 蜀相:三国时蜀汉丞相,指诸葛亮.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空.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频烦:犹“频繁”,多次的.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2023-08-06 01:16:511

《蜀相》原文及对照翻译

《蜀相》原文及对照翻译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下面,我为大家提供《蜀相》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蜀相原文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对照翻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蜀相原文翻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鉴赏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创作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2023-08-06 01:16:581

杜甫的《蜀相》的全诗分析。

只要一下面一部分
2023-08-06 01:17:084

杜甫诗词《蜀相》原文译文赏析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一作:频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注释】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赏析】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扩展阅读:杜甫轶事   据说玉绳泉的上水源在南山的卧虎崖下,卧虎崖山险、林密、水甜。卧虎崖下有大小不等的十二眼甘泉一字罗列。在这十二眼泉中,东头的第一眼泉叫子鼠泉。第二眼叫丑牛泉,第五泉眼叫辰龙泉,其它十一眼泉流出的水都汇流在卧虎崖下的赵家沟里,在赵家山由东北坡流到了杜公祠依靠的西山崖,最后流到了青泥河中。   由于杜甫用玉绳泉的水给儿子治好了肚子疼的病,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同谷县城,从那时起经常有人盛上玉绳泉的水给大人、小孩煮药治病。一千多年来,十里八乡的人还沿用着玉绳泉的清水煮药的习惯。
2023-08-06 01:17:451

陆游的爱国诗《蜀相》

蜀相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 一作:频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023-08-06 01:17:532

蜀相杜甫原文及翻译

关于蜀相杜甫原文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其翻译如下所示: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名词解释: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2023-08-06 01:18:021

《蜀相》(杜甫)全文及翻译

作者或出处:杜甫 古文《蜀相》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现代文全文翻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评析】 ue771ue771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ue771ue771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注解】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2023-08-06 01:19:061

《蜀相》古诗鉴赏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下面是我整理的《蜀相》古诗鉴赏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蜀相》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词句注释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此二句《新编大学语文》(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为“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鉴赏 《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和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一团糟,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确切些说,应当把这两句看成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 这正如宋代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一书中所说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写出了庙外景色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就是生动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的写景抒情诗句,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这种境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是,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清代沈德潜曾经说过:“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杜诗的议论正由于有情韵,不仅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沉挚悲壮”;浦起龙认为这个联语“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开侯;亦如鎔金浑化。”都是很有见地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今陕西省?d县西南),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吹们檎嬉庵浚?苡懈?人的力量;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凭吊古迹的作品非常多,有的人到一处名胜古迹,照例做一首诗,里面有没有感情呢?多少有一点,但谈不上深厚。我们说杜甫是抒情的对手,在凭吊古迹的诗中,虽然说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发了他内心的情感。《蜀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前后两个部分以一个“自”字,一个“空”字为纽带。诗人看到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伟人的祠庙竟变得如此破落,荒凉,从而引起种种感慨。些诗看似抒的吊古之情,实际上也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蜀相》一诗的艺术形式也是很完美的。 古代诗歌跟古代散文一样,很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所谓“起承转收,一法也”。《蜀相》这首诗的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两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这着诗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成功地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确地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征的景物,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人的特定心境。此外,诗句还具有非凡的概括力,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五、六句对诸葛亮的为人和一生功业的表述上。 “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诗的确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以后的诗作,更加成熟。他的律诗对仗工妥,用字精当,声音和谐。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律诗的这些长处,我们在细读《蜀相》这首诗时,是能够领悟得出的.
2023-08-06 01:19:551

蜀相杜甫赏析 蜀相原文译文及赏析

1、《蜀相》 杜甫 〔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3、赏析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2023-08-06 01:20:021

杜甫的蜀相译文

蜀相:三国时蜀汉丞相,指诸葛亮。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空。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频烦:犹“频繁”,多次的。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2023-08-06 01:20:093

蜀相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蜀相》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翻译: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锦官城外翠柏长得郁郁苍苍。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当年先主屡次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常使古今英雄感慨泪湿衣襟。作品赏析:《蜀相》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蜀相》
2023-08-06 01:20:171

蜀相全文及解释?

  蜀相   (唐)杜甫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选自《杜工部集》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的别名。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自然。   空:白白的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顾:拜访,探望。   频繁:原文“频烦”,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枝叶白白的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成功而病亡军中,常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2023-08-06 01:20:441

蜀相原文及翻译 关于蜀相原文及翻译

1、原文: 《蜀相》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译文: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2023-08-06 01:20:511

杜甫《蜀相》的内容?

【原文】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  【注解】  ⑴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⑵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⑶自:空。   ⑷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⑸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⑹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译文】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2023-08-06 01:21:111

杜甫《蜀相》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脑际浮现的,决不只是往古英雄诸葛亮的形象。还有抒情主人公伤时感事、叹息哭泣的荧荧泪光。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但表现手法却颇有奇特之处。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写景物,后半纯乎用事与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线索开启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联二句,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次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白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宋代以后,有不少诗话家不主张诗中发议论。认为诗以不犯本位为高,议论便落言筌,不是诗的本色。明清有些论者,甚且以为老杜的包括《蜀相》在内的许多名篇是“纯乎议论”之作。我认为,诗既然要表达作者喜怒哀乐之情,就免不了有时要议论,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议论,而在于议论得好不好,有没有分寸,是否有助于深化作者的感情和篇中的意境。此诗后半的四句议论,就是可为后世诗人效法的成功范例。首先,这段议论从生动的写景中自然地引发出来,丝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饱含情韵。既切合吟咏对象的形象内涵,又带着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强烈感情,它精辟而凝炼,将全篇的主题思想升华了。其次,议论中用的就是诸葛亮本人的故事,它们具有极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维,能够唤起读者对于渚葛亮一生的联想。“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与“出师”句更令人怀念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 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感人事迹。这与一般抽象议论绝然不同,是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启发读者激情的诗化的议论。从全诗抒情层次来讲。“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老杜本人的忧国之心也隐隐然寄托其中。有这两句的沉挚悲壮,末联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语,才显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末联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贞革新的首领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泽等人在事业失败时都愤然诵此二语,可见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所铸成的悲剧美是如何历久不衰了。回答者:林逸烟 - 状元 十四级 8-13 15:18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脑际浮现的,决不只是往古英雄诸葛亮的形象。还有抒情主人公伤时感事、叹息哭泣的荧荧泪光。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但表现手法却颇有奇特之处。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写景物,后半纯乎用事与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线索开启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联二句,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次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白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宋代以后,有不少诗话家不主张诗中发议论。认为诗以不犯本位为高,议论便落言筌,不是诗的本色。明清有些论者,甚且以为老杜的包括《蜀相》在内的许多名篇是“纯乎议论”之作。我认为,诗既然要表达作者喜怒哀乐之情,就免不了有时要议论,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议论,而在于议论得好不好,有没有分寸,是否有助于深化作者的感情和篇中的意境。此诗后半的四句议论,就是可为后世诗人效法的成功范例。首先,这段议论从生动的写景中自然地引发出来,丝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饱含情韵。既切合吟咏对象的形象内涵,又带着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强烈感情,它精辟而凝炼,将全篇的主题思想升华了。其次,议论中用的就是诸葛亮本人的故事,它们具有极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维,能够唤起读者对于渚葛亮一生的联想。“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与“出师”句更令人怀念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 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感人事迹。这与一般抽象议论绝然不同,是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启发读者激情的诗化的议论。从全诗抒情层次来讲。“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老杜本人的忧国之心也隐隐然寄托其中。有这两句的沉挚悲壮,末联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语,才显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末联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贞革新的首领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泽等人在事业失败时都愤然诵此二语,可见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所铸成的悲剧美是如何历久不衰了。
2023-08-06 01:21:2210

蜀相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一看就懂

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锦城官外翠柏长得郁郁苍苍。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 当年先主屡次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常使古全文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锦城官外翠柏长得郁郁苍苍。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 当年先主屡次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常使古全文
2023-08-06 01:22:086

《蜀相》原文及对照翻译

  蜀相原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对照翻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蜀相原文翻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2023-08-06 01:22:321

蜀相意思?

蜀相,专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 唐·杜甫有《蜀相》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写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一首著名的律诗.
2023-08-06 01:22:401

蜀相 赏析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解这首诗是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所作。当时安史之乱未平,作者仕途失意,弃官入蜀。他在诗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推崇备至,有着深刻的寓意。“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东汉建安二十六年(221),刘备在蜀称帝,国号为汉(后人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 句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什么地方找寻?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高大的地方。首联点出祠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丞相祠堂”,即武侯祠,西晋末年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在今成都市内,与刘备合庙而祀。“寻”字,使得一问一答、一开一合巧相连属,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急切瞻仰的心情。杜甫在巴蜀地区寻访过多处诸葛亮的遗迹,留下了多首诗篇。“森森”,形容柏树的茂密高大,是祠堂所在的标志,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古柏行》说:“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锦官城”,指今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以产锦著名,三国蜀汉时在此设官专理此事,故曰锦官城。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掩映台阶的碧草空自展现着一派春色,藏在密叶间的黄鹂徒劳地婉啭鸣唱。颔联写诗人步入诸葛亮祠堂的所见所闻,情感却起了急剧的变化,“寻”的结果是祠堂寂寥冷落,悄无人迹,这就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落差。“自”、“空”二字极为传情: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鹂隔叶,不过空作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一片诗心,全凝于二字。自然之恒久,与世事之多变、人生之不永暗相对照。黄鹂:也称黄莺,是一种鸣声动听的小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频频咨以天下大计,你为先主开创基业,又为后主匡济救危,献出老臣的一腔忠诚。颈联由颔联的感物转为思人,上句写智识才能,见出其匡时雄略;下句写勤勉忠诚,见出其报国之忱;两句正好包括了他的事业自三顾茅庐始,而以辅佐刘禅终的全过程。“频烦”,再三劳烦。“两朝”,蜀汉皇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济”,即开创基业,匡济时危,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国,又帮助刘禅撑持危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啊,出师伐魏,还没取得胜利,你便病亡军中,永远让后代英雄们对此泪满衣襟!这两句是最感人的名句。“出师句”,诸葛亮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率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渭河南岸),与魏军隔渭水相持百余日,胜负未决而病死于军中,年仅五十四岁。这一事实本来就使人痛惜,更何况他那死而后已的精神留下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壮志难酬抱憾而终者,不仅是诸葛亮的遗恨,也是古往今来无数失意英雄的共有心境。因此,尾联在沉挚悲壮中,不仅表达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慨。 评解一千四百五十首杜诗中,称颂或提到诸葛亮的,有几十首之多,以这一首名气最大。诗题不作“武侯祠”,而作“蜀相”,是有深意的;意在臧否人物,而非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所说的“吟怀古迹”。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不愧是如椽巨笔。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首联“何处寻”三字为全诗赞颂、痛惜之辞预留伏笔,此为第一折。颔联以碧草、黄鹂两个特写镜头,反衬英雄悲情,此为第二折。颈联胸臆直泻,以凝练精警之语,概括诸葛武侯的千秋功业,此为第三折。经此三折,诗人方揭出末句的点睛之笔。全篇所怀者大,所感者深,凡读此篇者,莫不有雄浑沉郁之感。
2023-08-06 01:22:491

杜甫的《蜀相》全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分别是“自”,“空”自、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字,写出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诗人的万千感慨由此而生发。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惋的情调。也有人认为此诗的诗眼当是最后两句,认为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战乱而屡失意,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与武侯的命运颇相似。从影响力来说,尾联自然远胜于颔联,它已成为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的格言警句。但就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来看,它们是对“自”与“空”的具体阐释和升华,如果忽视“自”与“空”,那么对尾联内涵的感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认为把“自”与“空”作为诗眼来理解,更易把握此诗的深刻意蕴。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确切些说,应当把这两句看成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
2023-08-06 01:22:591

杜甫的蜀相赏析

伟大诗人杜甫,是一位毕生持有崇高志向(所谓“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而又始终未获展布(所谓“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的悲剧人物,在诗人五十九载生活旅程当中,时时不忘的一件事就是如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亦即如何匡辅君主靖世安民的问题。因之,在历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贤臣诸葛亮,便成为诗人终生所最服膺所最推崇的楷模。在诗人许多怀古诗歌当中,直接间接地,专题与旁及地称颂诸葛亮的篇章,不下十几首。特别是当他流浪四川期间,由于常和蜀汉的历史江山接触,更给诗人提供了凭吊前贤的便利与条件。于是他屡次寻访诸葛武侯各处祠堂,着意抚摩孔明庙前古老柏树。并且每至一处,必定哦诗题壁、慷慨陈辞。常常密意低回,长歌当哭。发出“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谒先主庙》)“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咏怀古迹五首》)的感喟,一派钦迟之意,溢于言表。在此类凭吊诸葛亮的诗作当中,最典型最集中最具概括性的篇章,要算那首早期写作的脍炙人口的《蜀相》一律了。   《蜀相》一诗,依照仇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当时唐王朝正处安史乱中,中原鼎沸,万姓流离。诗人从华州弃官西走,辗转抵达西南,在成都城郊,自筑草堂一所,暂时得以落脚。但是锦城虽好,毕竟不是故乡。所谓“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成都行》),一种去国登楼感伤离乱的情思,是极其明显的。就在草草安顿的余暇,诗人怀着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一座诸葛武侯祠堂,去作瞻依凭吊。随即写下此首著名诗章。   全诗八句,前四写景,后四论事。《蜀相》这一标题,就在显示作者是以十分尊敬的心情,把诸葛亮生平地位与事业规模,作了概括的揭示。   开头二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丞相”这一称呼,则较《蜀相》递进一步,自然仍是表示尊仰之意(仇兆鳌说:“直书丞相,尊正统名臣也。”这倒未必。作为唐帝国盛、中时期人物的杜甫,能否像南宋偏安年代朱熹在《通鉴纲目》中大书“丞相亮出师”那样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称呼诸葛亮,是大可置疑的)。“何处寻”三字设问,自然是以叙述追寻古人踪迹之义来表自己登临凭吊之情。这个首联一句,就已奠下全诗“沈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气氛。   第二句,是为首句作答。给首句找出着落,明确了祠堂地点,也勾勒了自远眺望的祠堂风貌。“柏森森”,主要是指传系孔明手植的“新枝耸云”的古柏来写祠堂历史的悠久。   三、四句一联,是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进一步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诗人看到那照映阶除的碧草,仍自呈现怡性的春色,听到那身藏密叶的黄鹂,徒然啭弄着悦耳的佳音。院落似此荒凉,门庭如彼阗寂。一种“感物怀人之意,即在言外。”碧草盈阶,黄莺隔叶,本来是极可赏心娱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周旋,抒情状态,便翻然改异。这里正是杜甫“一字为工”极“变化开阖”之致之处。比起诗人另篇《春望》中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尤为耐人吟味。当然,决定诗人所以如此使用“自”“空”二字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诗人当时的思想。   从这两名诗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位当日失路诗人对于异代无时宰相的一种深沉的精神默契。这两句诗,在古人凭吊诗中,具有广泛的一般意义。人人读过,都不免勾起一种遐思,受到它的强烈感染。所谓“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杜牧),正是指的此等诗句所具的扣人心弦的独特艺术魅力。   诗题是《蜀相》,不宜多作景物描绘,所以下面四句,便转入议论是非。对诸葛平生,作了集中的归纳,本质的总结。   五、六两句,是诸葛亮一生行藏出处的高度概括,也正是申述诗人所以如彼徘徊瞻恋的情感的实际基础。诸葛亮的所以值得推崇,原在于他的“匡时雄略”与“报国苦衷”。在于他接受了刘备当年三顾草庐的殷勤,替刘备描下天下大计的蓝本;在于他协助先主立业开基,辅佐后主守成济美。   可是尽管才德如此高尚的诸葛武侯,在现实生活逻辑当中,却竟遇到极为怆痛的结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最后两句,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和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是永远点燃人们爱国主义心胸的至情言语。   由于诸葛一生始终抱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志望,所以他曾经六出祁山,以图统一天下。然而,事情不幸的是,当他在后汉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最后一次出师,占据五功县的五丈原,和司马懿相拒于渭水时,竟然病逝军中。“哲人云亡”,“将是遽陨”,成为遗恨千古令人“痛心酸鼻”的莫大憾事!“未捷”,是指可望奏凯而尚未奏凯,“身先死”,是说竟把“兴汉讨贼”的艰难事业,丢在身后。   “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自然不仅指的凭吊者的诗人自己,它也概括着千古以来具有同等爱国深情的无数志士。这两句诗,对于后代读者,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强烈的移情作用。唐代政治家王叔文,在自己革新企图遭到挫败时,就曾反复吟诵此诗,为之流涕不已;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时,就是“诵此二语”“三呼渡河”而卒的。这里的“英雄泪”,是爱国豪杰之泪,因之并不含有任何颓丧气息;相反地,它还蕴藏着一种令人愤悱启发的积极力量。   清人邵子湘评论此诗后四句时,曾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这自然是称赞杜甫的笔力轮囷,擅长概括。   《蜀相》一律,标志着唐时怀古作品的典则,是凭吊武侯诗歌的极致。明代作家杨慎,也曾于成都武侯祠壁发现过好的品题,并且深表嘉许。今天看来,该篇诗作,虽也甚好;但和《蜀相》比较起来,则就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了。
2023-08-06 01:23:072

杜甫写的《蜀相》一诗中 老臣心 ,天下计 各指什么?

诸葛亮。。。。三分天下。。。
2023-08-06 01:23:174

蜀相的意境是什么?

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2023-08-06 01:23:321

蜀相是不是杜甫的诗

  相信大家知不知道《蜀相》的作者是谁呢?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蜀相的有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蜀相》是谁的诗   蜀相是我国著名诗人杜甫所写的七律古诗。   《蜀相》原文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注释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蜀相》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蜀相》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2023-08-06 01:23:511

蜀相诗句中的丞相指的是谁

1. 关于蜀相的诗句 关于蜀相的诗句 1.蜀相中诗句 应为“频烦” 【原诗】: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解】: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韵译】: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评析】: 2.>的诗词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原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 济:扶助。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师:出兵。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3.蜀相写报国之愿的诗句 蜀相写报国之愿的诗句 《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4.蜀蜀相 杜甫诗句 蜀相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咏史。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2023-08-06 01:23:571

《蜀相》的作者是谁?诗的意思是什么?字词的意思呢?

杜甫《蜀相》赏析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沉郁顿挫,统体浑成。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脑际浮现的,决不只是往古英雄诸葛亮的形象。还有抒情主人公伤时感事、叹息哭泣的荧荧泪光。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但表现手法却颇有奇特之处。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写景物,后半纯乎用事与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线索开启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联二句,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次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白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宋代以后,有不少诗话家不主张诗中发议论。认为诗以不犯本位为高,议论便落言筌,不是诗的本色。明清有些论者,甚且以为老杜的包括《蜀相》在内的许多名篇是“纯乎议论”之作。我认为,诗既然要表达作者喜怒哀乐之情,就免不了有时要议论,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议论,而在于议论得好不好,有没有分寸,是否有助于深化作者的感情和篇中的意境。此诗后半的四句议论,就是可为后世诗人效法的成功范例。首先,这段议论从生动的写景中自然地引发出来,丝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饱含情韵。既切合吟咏对象的形象内涵,又带着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强烈感情,它精辟而凝炼,将全篇的主题思想升华了。其次,议论中用的就是诸葛亮本人的故事,它们具有极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维,能够唤起读者对于渚葛亮一生的联想。“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与“出师”句更令人怀念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 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感人事迹。这与一般抽象议论绝然不同,是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启发读者激情的诗化的议论。从全诗抒情层次来讲。“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老杜本人的忧国之心也隐隐然寄托其中。有这两句的沉挚悲壮,末联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语,才显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末联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贞革新的首领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泽等人在事业失败时都愤然诵此二语,可见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所铸成的悲剧美是如何历久不衰了。
2023-08-06 01:24:082

蜀相主旨是什么

  《蜀相》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忠心报国的崇敬之情以及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感慨。全诗颂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不仅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丞相忠贞不渝的精神的颂扬,也抒发了诗人对目睹国势艰危却报国无门的无奈愁情。    《蜀相》的全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的译文 要去哪里寻找诸葛丞相的祠堂?在成都城外的柏树茂密。绿草照映着台阶,自顾自地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2023-08-06 01:24:161

蜀相,写景的有哪几联,都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蜀相》写景的句子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诗点出了祠堂的萧条冷落,沉郁苍凉。诗人抓住草、鸟等意象,刻画出祠堂无人打扫、黄莺空啼的寂寥、凄清氛围。
2023-08-06 01:24:243

《蜀相》(杜甫)原文及翻译

蜀相 杜甫 系列:唐诗三百首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赏析 ue771ue771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ue771ue771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2023-08-06 01:24:431

映阶草色自春色(杜甫的蜀相)

成像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023-08-06 01:24:535

蜀相 译文

s
2023-08-06 01:25:1311

蜀相 讲是什么故事

还用问啊 诸葛亮啊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2023-08-06 01:26:141

《蜀相》这首杜甫的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歌颂又有惋惜之情。
2023-08-06 01:26:222

蜀相翻译及赏析

蜀相1.原文蜀相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翻译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3.赏析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2023-08-06 01:26:301

蜀相的诗意是什么?

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锦官城外翠柏长得郁郁苍苍。  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  当年先主屡次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  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尝使古今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2023-08-06 01:26:372

蜀相的诗意50字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2023-08-06 01:26:523

古诗 蜀相 的意思

蜀相,专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唐·杜甫有《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写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一首著名的律诗。
2023-08-06 01:27:024

杜甫的《蜀相》写的是谁?

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
2023-08-06 01:2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