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3-08-09 05:30:50
共2条回复
可可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经济矛盾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阶级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我不懂运营

大致有三 其一土地兼并的严重,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暴乱四起 从而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其二边节度使权利过大,后来还发展到兼行政、财政、集大权于一身,成为了地方最强的势力,威胁到皇帝的集权;其三是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导致了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相关推荐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全过程介绍

安史之乱是唐朝时候的一次重大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同一般的。那么这安史之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下面就通过安史之乱全过程介绍,对这一历史重大事件有个全面的了解。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又称作天宝之乱,发生于中国的唐代,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所以这战争被称为安史之乱。这是一场和中央政权为了政权而发起的战争,所以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叛乱。 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763年2月17日,历史七年多,在这七年多的时间里,给唐朝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史之乱过程介绍 安史之乱的过程可以分为安禄山起兵、兵临长安、马嵬兵变、灵宝之战、肃宗即位、安禄山被杀、史思明复叛、平定乱世。 安禄山起兵:安禄山趁着唐朝腐败的时候联合了多个民族组成了15万官兵,以“忧国之危”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没用几天便控制了河北的大部分郡县。 兵临长安:唐玄宗派兵前往洛阳防守,虽然使得安禄山找到了阻碍,但是由于宰相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最终攻入了洛阳。 马嵬兵变:唐玄宗从长安逃到了马嵬坡,由于将士饥饿,兵力十分衰弱,导致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长安、洛阳被安禄山占领,达到了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灵宝之战:756年六月,安禄山的部将崔乾在灵宝打败了唐的兵队,夺取了潼关。 肃宗即位:唐玄宗登基,这个阶段里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被击败。 安禄山被杀:安禄山本来就患有眼疾,自从起兵之后,他的视力越来越差,直至失明,性格变得十分的暴躁。757年正月5日,安禄山躺在床上睡觉时被李猪儿杀害。 史思明复叛:史思明上书投降令唐肃宗很开心,封他为归义王,不料史思明得知唐朝要消灭他,开始复叛。 平定乱世:上元二年,叛军起了内讧,史思明被杀害,军队内部缺少了主心骨,屡屡被唐朝击败。宝应二年,史朝义无路可走,在林子里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结合上述的内容,了解到了所谓的安史之乱是什么,同时从安史之乱全过程的介绍中对该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看过之后,心中对该事件也有了一定的评价。
2023-08-06 15:02:431

什么叫安史之乱?

唐朝诗机油安禄山和史思明。挑起的宫廷之乱。
2023-08-06 15:03:1410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哪一年?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时期的一场政治内战。安史之乱是有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安置之乱历时共7年2个月,这场内战最终平息打垮了安禄山和史思明,但同时也打垮了唐朝。这个盛世唐朝从此走了下坡路。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主要包括郭子仪和李光弼。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的故事。安史之乱是一场内战,发生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是一场由安禄山为首领发起的政治内战。安史之乱2大叛首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所以被称之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时间开始于755年12月16日开始,到763年2月17日结束。安史之乱总共经历了7年2个月。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应该是是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的衰败和灭亡,结束了盛世天朝。 安史之乱起初发生在范阳,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引发了安史之乱。攻下洛阳自立大燕帝国。之后安禄山举兵攻破潼关,杀入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命,杨贵妃被逼自杀,当时的太子李亨当上了皇帝,成为肃宗。公元757年安禄山死于儿子安庆绪之手,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之后史思明叛变回到范阳,并且称为大燕皇帝。 平定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唐朝疆域 睢阳之战张巡牵制了安庆绪几十万大兵,后来郭子仪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唐朝天下因此保全。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后,761年,国家内部内战开始,叛军产生内讧,史思明被其儿子史朝义所杀,后来与唐军征战屡次失败。763年,田承嗣投降,史朝义的母亲和妻子也被送去给了唐军。史朝义带着五千精兵逃到了范阳,但是树倒猢狲散,史朝义的手下李怀仙拱手将范阳送给了唐军表明自己的投降决心。史朝义自知活不下去,自杀而死。 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 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是郭子仪和李光弼。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首先出现问题的就是唐朝的土地问题。均田制出现了兼并现象,租赁田地实行不了。整个趋势走向了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流离失所国家处于一片混乱。和安禄山一起发动安史之乱的史思明于安史之乱后又再次叛乱,这让整个唐朝再次遭受创伤。唐朝藩镇的目的是为了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军权和财政大权都由一人掌管,独立性很强。安史之乱后整个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藩镇全部自立门户,割据自己的地皮。唐朝被分割占据,而且每个藩镇为了相互争夺权力,而相互厮杀这导致了经济的极速下降,战争年代只为自保。 安史之乱后造反是兵家常事,三藩之乱是唐朝后期最大的战争。吴三桂,安禄山互相争斗。
2023-08-06 15:04:011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称天宝之乱。唐朝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安史之乱发生并席卷北方后(其时天下久承平,百姓数代不知兵),对唐朝乃至中原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023-08-06 15:04:1114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是77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眀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2023-08-06 15:06:0414

什么是安史之乱?

baiduboxapp://swan/AZQtr4jkpf90T3X9QMWVLF1bkeV4LXxD/pages/lemma/lemma?lemmaTitle=%E5%AE%89%E5%8F%B2%E4%B9%8B%E4%B9%B1&lemmaId=131840&fr=kg_general&_baiduboxapp=%7B%22from%22%3A%221081000900000000%22%2C%22ext%22%3A%7B%22token%22%3A%22swanubc%22%2C%22sid%22%3A%22137876%22%2C%22url%22%3A%22https%3A%5C%2F%5C%2FAZQtr4jkpf90T3X9QMWVLF1bkeV4LXxD.smartapps.cn%5C%2Fpages%5C%2Flemma%5C%2Flemma%3FlemmaTitle%3D%25E5%25AE%2589%25E5%258F%25B2%25E4%25B9%258B%25E4%25B9%25B1%26lemmaId%3D131840%26fr%3Dkg_general%22%2C%22searchid%22%3A%2211005136364784791416%22%7D%7D&callback=_bdbox_js_2299&searchQueryEnc=vcgBdguKQ12z1FcakWIEgkOqfwxjnInPd6yZ9KFSWos%3D&oauthType=search&searchParams=%7B%22failUrl%22%3A%22http%3A%5C%2F%5C%2Fbaike.baidu.com%5C%2Fitem%5C%2F%25E5%25AE%2589%25E5%258F%25B2%25E4%25B9%258B%25E4%25B9%25B1%5C%2F131840%3Ffr%3Dkg_general%22%2C%22logParams%22%3A%22pu%3D%24pu%26clk_info%3D%7B%5C%22tplname%5C%22%3A%5C%22sg_kg_entity%5C%22%2C%5C%22srcid%5C%22%3A28578%2C%5C%22ivkStatus%5C%22%3A%5C%22new_ivk_success%5C%22%2C%5C%22type%5C%22%3A%5C%22xcx%5C%22%2C%5C%22xcx_path%5C%22%3A%5C%22https%25253A%25252F%25252FAZQtr4jkpf90T3X9QMWVLF1bkeV4LXxD.smartapps.cn%25252Fpages%25252Flemma%25252Flemma%25253FlemmaTitle%25253D%252525E5%252525AE%25252589%252525E5%2525258F%252525B2%252525E4%252525B9%2525258B%252525E4%252525B9%252525B1%252526lemmaId%25253D131840%252526fr%25253Dkg_general%5C%22%2C%5C%22xcx_id%5C%22%3A%5C%22AZQtr4jkpf90T3X9QMWVLF1bkeV4LXxD%5C%22%2C%5C%22xcx_from%5C%22%3A%5C%221081000900000000%5C%22%7D%26baiduid%3D%24baiduid%26tcreq4log%3D1%26lid%3D11005136364784791416%26l%3D1%26t%3Dzbios%26ref%3Dwww_zbios%26from%3D1014517c%26isAtom%3D1%26order%3D1%26w%3D0_10_%5Cu5b89%5Cu53f2%5Cu4e4b%5Cu4e71%26tj%3Dsg_kg_entity_1_0_10_l%26cyc%3D1%26src%3Dhttp%25253A%25252F%25252Fbaike.baidu.com%25252Fitem%25252F%252525E5%252525AE%25252589%252525E5%2525258F%252525B2%252525E4%252525B9%2525258B%252525E4%252525B9%252525B1%25252F131840%25253Ffr%25253Dkg_general%22%7D&useTpl=1
2023-08-06 15:07:258

安史之乱简介50字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2023-08-06 15:07:559

安史之乱是什么?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1]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2023-08-06 15:08:322

安史之乱是什么

学过历史吗,几年级的
2023-08-06 15:08:416

安史之乱发生的具体时间?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称天宝之乱。唐朝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安史之乱发生并席卷北方后(其时天下久承平,百姓数代不知兵),对唐朝乃至中原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扩展资料: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捩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经济方面,华北,关中一带的经济因此而残破[8],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安史之乱主要蹂躏唐朝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经济大受破坏;相反,江南一带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使南方得以保全。而且大量中原人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大食借兵,回纥自恃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朝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结果导致陆上丝路逐渐断绝,而南方的海上丝路则逐渐取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2023-08-06 15:09:071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2023-08-06 15:09:291

安史之乱是什么意思

安禄山反唐~~~~
2023-08-06 15:10:358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唐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是唐朝由强转弱的时间点。安叛乱态势图安史之乱发生的地方,如果换成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在中国的北方。它始于公元755年12月,一般认为结束于公元763年2月。大概花了八年时间。安史之乱是两面作战,一面是唐朝,一面是大雁。唐朝以高仙芝、胡、胡这些人为主要统帅。大研这边,史思明、史朝义、安清旭是主要指挥。最后的赢家是唐朝。唐朝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自身实力开始下降。本来地方是不敢得罪中央的。这件事之后,地方也敢反抗中央了。地方势力希望取代李家统治全国。唐朝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积累的财富。还有很多军队。安史之乱中期,唐朝有60万左右的军队,大燕国只有30万。此时唐朝的实力大约是大雁的两倍。这样,唐朝的士兵只要不是老弱病残,就不输给大雁。关于关之乱的结局,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安史之乱的结束是因为严的死给了双方一段时间的缓和。大雁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杨贵妃的死也因此促进了这场战争的结束。有哪些关于安史之乱的电影?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为了再现这一段,很多关于安史之乱的影视剧应运而生。其中电影《中国通史安史之乱》和《杨贵妃》是关于安史之乱的电影。是央视电影频道拍摄的纪录片,讲述了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国通史安史之乱》电影剧照以纪录片的形式叙述了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影片用场景再现的方式,还原了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其他关于安史之乱的电影不同,电影《杨贵妃》以写实为主,以叙事的形式告诉观众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通过看电影《中国通史安史之乱》,可以全面了解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杨贵妃、唐玄宗、安禄山作为安史之乱的主要领导者,在有关安史之乱的电影中,大多以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感情纠葛为主要线索,进而阐述安史之乱的原因。2015年7月30日上映的电影《中国通史安史之乱》是一部关于安史之乱的电影。影片以唐玄宗和寿王为主要线索,讲述了杨贵妃的感情纠葛。除此之外,影片还展现了玄宗年间的政治斗争。痴迷于杨贵妃美色的唐玄宗和寿王展开拉锯战时,并没有意识到安禄山正在策划一场政治叛乱。安史之乱爆发后,无心参政的杨贵妃成为政治斗争的中心。安史之乱的结果是什么?马歇坡之变标志着安史之乱的高潮。唐玄宗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唐朝所有的官员到蜀国躲避。唐玄宗到蜀时,展开反攻战略。唐玄宗派郭子仪带兵镇压安史之乱。然后,在公元756年,他为唐肃宗即位,唐玄宗成为皇帝的父亲。唐肃宗立即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大臣,并任命他为宰相。安史之乱素描然后,郭子仪率领他的部队平息了安史之乱。公元763年春,田败于唐军,选择投降。为了表示对唐朝的忠诚,田把史朝义的家让给了唐军。随后,史朝义的部下李怀贤向唐朝投降。石朝义别无选择,只能结束自己的生命。大部分叛军立即投降,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彻底结束。从安史之乱的结果来看,唐朝统治者最终保住了政权,但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结果也标志着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开始。安史之乱摧毁了唐朝的统治基础。虽然保住了唐朝的政权,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实际上削弱了唐朝的封建中央集权。安史之乱残余势力逐渐在北方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虽然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上吊自杀了,但唐朝的将领们还是把史朝义的旧势力绑起来,继续控制河北。随后,发动安史之乱的老将军田、张中之、李怀贤等人相继“占地为王”,形成了河北三镇的局面。他们集军事、行政、经济大权于一身,不顾唐朝。
2023-08-06 15:11:031

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安史之乱发生于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虽说这场暴乱只有短短的八年时间,却对唐朝后来的统治产生不小的影响,是唐朝由盛而衰的重大转折点。即便后来消灭了叛军,也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也已经大幅锐减,远远不如当初的状况。由于这场反唐叛乱的指挥官是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除了属下的唐兵之外,还有同罗、奚、契丹、室韦的是士兵,大约15万人,声势非常浩大,这件事情就被称为安史之乱。唐朝从唐高祖李渊称帝算起到后梁太祖朱温篡唐,一共历经289年。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大致是从安史之乱作为唐朝由鼎盛到衰败的转折点。唐太宗登基为帝后,曾励精图治击败强敌东突厥,被草原上的部落尊称为“天可汗”,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继位后,击败击败西突厥、高句丽等强敌,虽说没太宗李世民那么厉害,也开创了永徽之治,让多少人免于战乱之苦。等到唐玄宗继位时,唐朝已经逐渐发展壮大为世界瞩目的强国,就连其他国家的人都被唐朝的盛世状况给震撼。唐玄宗早年算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君主,革除前朝弊端,政治开明。但他到了晚年,迷失在大唐繁华奢靡的现象当中,直接被美色冲昏头脑,开始任用并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将边疆的大权交到安禄山等塞外民族之人手中,最终引发了那场波及全国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正式开始于天宝十四年,当时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得安禄山发动了一场震惊全唐的兵变事件。由于唐朝已经很多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役,很多人还一直沉浸在盛唐的梦境中,根本没想过会有战争发生。安禄山等人但是打着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的借口在范阳起兵,叛军所到之处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不时开门迎接叛军,就是选择在叛军没攻打过来之前就弃城逃跑。即便是在太原地区传出安禄山造反的奏报时,唐玄宗仍然认为这是那些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从没想过安禄山会起兵造反,直到安禄山快要打到长安的时候,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
2023-08-06 15:11:121

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是什么?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朝获胜,但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后安史余党在河朔形成藩镇割据。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但是,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研究藩镇的专著《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时,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
2023-08-06 15:11:431

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乱大约历时多久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甿失业,户口雕零,忍弃枌榆,转徙他土”。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开,僭拟官掖。车马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每构一堂,费千万计”。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已,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目为“二圣”。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地方军阀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 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2023-08-06 15:12:049

关于安史之乱的主要内容 五十字

安史之乱。
2023-08-06 15:13:116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影响?

安史之乱时间: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经过: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社会混乱: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后安史余党在河朔形成藩镇割据。剥削加重: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边疆不稳: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经济重心南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自两晋南北朝是就已经开始,在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西域得失:753年前后,正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全盛时期,但是此后随着国内政局的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佛教复兴: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施行道举,兴建皇家道观楼观。
2023-08-06 15:13:331

安史之乱是哪个朝代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是节度使安禄山及其大将史思明发动,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安史之乱是哪个朝代的更多内容! 安史之乱是哪个朝代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从此以后唐帝国由盛转衰,开元盛世成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各地的藩镇割据势力此起彼伏,完全不听中央指挥,唐帝国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但是唐帝国并没有由此灭亡,而是有苦苦支撑了152年,这个时间并不短暂。也许有很多人认为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已经奄奄一息,其实远远不是,唐朝后期的皇帝有好几位都做过恢复大唐帝国昔日风采的努力,但是最终没有能挽救这个帝国。不过经过他们的努力,唐朝又坚持了一个半世纪,所以像教科书中那样安史之乱以后就是五代十国,这对唐朝是很不公平的。 一、经济方面,唐朝仍然控制住大头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带着自己的女人杨玉环就往四川地区跑,结果是河南、陕西基本沦陷。但是安禄山基本只是控制了条线而已,大部分地区还在唐朝自己人手里。安禄山叛乱也仅仅是一场内部的叛乱,既不是外敌大举入侵,也不是农民发动的大规模起义,随后唐朝的"各路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击,叛军最终放下武器向朝廷投降。但是这个投降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底盘和军队都是他自己的,同时他们也不向朝廷缴纳任何赋税。只是接受了朝廷的册封,而自己内部又是一个半独立的王国。其中河北地区和辽东地区是一直就不给中央一分钱,而山东、中原和岭南一带是时而交时而不交,对于朝廷忠心耿耿的只有四川和江南地区。 不要小看这两个地区,四川地区是唐朝的后方保证,一旦出现危险情况,唐朝皇帝立刻进入四川盆地避难,守住了剑阁关谁也进不来,自己最差也是一个刘备。而江南则是唐朝的生死命脉,可以说唐朝全靠着江南地区养活了。隋朝末期隋炀帝在江南不肯走,就是因为北方已经成了各路起义军控制的地盘,自己可以依靠江南东山再起。崇祯皇帝如果及时的撤到了南方,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的悲惨之事,最差的结局也是一个南北朝。江南地区是北方地区失控以后,中原政权的唯一选择。虽然唐朝没有迁都金陵,当然唐朝还没有差到那个地步,但是唐朝中央政权的存在确实是依靠江南在给它不断地输血。其中这还要得益于隋炀帝修的大运河,可以使江南的财富远远不断地进入黄河,再改道进入长安。虽然当时的人们咒骂隋炀帝,但是他的功劳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从军事上,唐朝也在重振雄风 唐朝的节度使权利太大一直是唐朝中央政权一个很大的外部威胁,从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以后,唐朝军队的战斗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国防投入也大得多。不过此时唐朝中央政权的财力十分有限,没有足够的力量重新建立庞大的军团。在平定的安史之乱以后,那些新崛起的藩镇势力发现唐朝中央政权还有一定的势力,而仅仅依靠一两个藩镇实在搬不动中央政权。不过中央政权也同样没有足够的力量完全搞定他们。于是双方回到了一个很默契的状态,说的简单了就是谁挑头,唐朝中央政权就打谁。至于那些沉默者,唐朝只能默认他们半独立的事实。 唐朝中央政权也想恢复昔日的风采,他们建立了神策军这支强大的武装,这支武装曾经打败了吐蕃和南诏的联军,挽救了唐朝的统治。唐德宗上台以后就想削藩,但是他的动静搞得太大了,藩镇势力又不傻。结果出现了五大藩镇联合叛乱的局面,唐德宗狼狈逃往汉中。到了唐宪宗时期,唐朝可算是翻盘了,财政打理的井井有条,军事上又有名将支撑,首先灭了越来越放肆的淮西藩镇,保证了唐朝江南水运的通畅。从全国来看,基本上实现了对藩镇势力的全面控制,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唐朝可以做的更好。但是随着唐宪宗被谋害身亡,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藩镇重新抬头,再次以后唐朝再也没有对它们进行过有效的控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的灭亡,如果说唐宪宗的努力是唐朝恢复帝国昔日荣光最后一次努力,那么到了唐朝末期的诸位皇帝就完全是在略尽人事了。
2023-08-06 15:13:531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唐朝节度使的设立使地方的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使地方的军事,经济实力逐步凌驾于中央之上。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范阳起兵。 安禄山声势浩大,攻下了长安洛两大重镇。 后唐朝开始整理军队,与回鹘合兵,反攻安,史部队。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是节度使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的影响 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边疆不稳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 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 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自两晋南北朝是就已经开始,在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 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 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2023-08-06 15:14:031

安禄山为什么要发动安史之乱?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原因:1、安禄山想当皇帝。2、中央的军事力量已经腐朽。3、节度使的势力太过强大。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2023-08-06 15:14:113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啊?

郭子仪
2023-08-06 15:14:388

安史之乱的背景和影响??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1] 藩镇崛起主词条:节度使、藩镇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安史之乱前的唐朝疆域境极为辽阔的国家。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2]
2023-08-06 15:15:002

安史之乱的起因是什么?

朝廷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军事与行政的统合使得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室隐忧。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8.39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13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开元末年,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反唐。
2023-08-06 15:15:463

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个地方

在唐朝河朔地区。河北道,在唐朝时实际上是两块互相悬隔的地理区域,在今天雄安新区这一条线,也就是河北省中部地区,当时从太行山到大海之间,有一大片的湖泊和沼泽,这些水系,一直到北宋初年仍旧存在,成为宋辽的天然边界线,直到北宋末年,这些水系才逐渐干涸,成为随意出入的旱地。在唐代,河北道北部以幽州、易州为中心,经济并不发达,甚至部分地区处于半耕半牧的状态,唐朝又在幽州北面设置了一系列的羁縻州,安置投附的游牧部落,所以,这个区域的胡化是比较严重的,是从南北朝以来的传统继承。而河北道南部,魏州、洺州、相州等地,都是发达的农业区域,整个河北道的户口在天宝极盛时接近全国的1/3,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区域。而后来长期割据和有百年不闻声教的河朔三镇,只有一镇在幽州,另外两镇在河北道南部,即魏博节度使和成德节度使。安史之乱,直接的诱因是信任安禄山的唐玄宗老迈,杨国忠执政,不断上告安禄山谋反,安禄山本身的计划是等唐玄宗死后再反,结果不断受到杨国忠的逼迫,就迅速举起了反旗。而制度性的远因,则在于唐代的节度使制度实施后,为了减轻财政的负担,允许藩镇兼任转运使,将各个集中的财富中心或者说后勤总基地的钱帛物资供应给边军。
2023-08-06 15:16:061

安史之乱的战争过程

叛军参与将领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安庆绪:安禄山次子。史思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史朝义:史思明长子。唐军参与将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许远、张巡、颜杲卿、鲁炅、张介然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安军主力被阻于潼关数月,不能西进。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将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立即上书玄宗,认为:安禄山久习用兵,今起兵叛乱,不会不作准备,一定是用羸师弱卒来引诱我们,如若进兵,正好中计。况且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官军凭借潼关天险抵挡他们,利在坚守。且叛军暴虐无道,失去民心,日渐衰颓,很快就要发生内乱,(那时)再攻打他便可不战而擒。郭子仪、李光弼也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溃散。但是,宰相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便对唐玄宗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玄宗轻信谗言,便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逼无奈,抚膺恸哭。 哥舒翰被迫于六月初四领兵出关,初七,在灵宝西原与崔乾佑部相遇。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道。崔乾佑预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于初八领兵与唐军决战。唐军以王思礼等率精兵5万在前,庞忠等率10万大军继后,另派3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两军相交,唐军见叛军阵势不整,偃旗欲逃,便长驱直进,结果被诱进隘路。叛军伏兵突起,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难以展开,死伤甚众。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企图打开了一条进路,但被叛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不得前进。唐军被烟焰迷目,看不清目标,以为叛军在浓烟中,便乱发弩箭,直到日落矢尽,才知中计。这时,崔乾佑命同罗精骑从南面山谷迂回到官军背后杀出,唐军前后受击,乱作一团,有的弃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挤入黄河淹死,绝望的号叫声惊天骇地,一片惨状。唐后军见前军大败,不战自溃。黄河北岸的唐军见势不利,也纷纷溃散。哥舒翰只带数百骑狼狈窜逃,从黄河西渡进入潼关,潼关外挖了三条战壕,都是二丈宽一丈深,人和马掉进沟里,一会就填满了,后面的人就踩着尸体过去。唐军将近20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8000余人。初九,崔乾佑攻占潼关。哥舒翰撤到关西驿,张贴榜文招揽失散的兵卒,想要继续把守潼关。吐蕃将领火拔归仁带着一百余骑兵包围驿站,进去对哥舒翰说:“贼兵来了,请元帅上马。”哥舒翰走出驿站上马,火拔归仁及众将扣头说:“元帅拥有20万兵马,一场战斗就把他们都抛弃了,有何脸面再见天子?且元帅没有见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遭遇吗?请元帅投降安禄山!”哥舒翰不从,火拔归仁就把他的腿绑到马肚子上,连同其他不顺从的将领一起投降安禄山。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伏击战的典型战例,唐玄宗错误估计形势,拒绝采取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方针,过早地出关反攻,结果造成人地两失,使平叛战争急转直下。崔乾佑潜锋蓄锐,诱唐军弃险出战;会战时,又偃旗欲遁,诱唐军进入伏击区,因而取得大胜。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后来洛阳沦陷,但天险潼关却因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经利令智昏,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高仙芝和封长清采取固守的正确作战方法,使得远道而来的敌军想速战速决的计划不能得逞,而且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也有力的护卫了长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却在李隆基面前说高仙芝和封长清的坏话,诋毁他们与安史叛军相勾结,所以迟迟没有与叛军正面交战,李隆基不经过仔细调查,竟然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朝廷失去了两员经验丰富、作战勇敢的将领!  之后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纪的哥舒瀚统领潼关的军队拒敌,当时镇守潼关的军队有二十万!哥舒瀚正确的判断了双方的形势,也认为坚守不出才是御敌之策,随着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对他们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杨国忠又在鼓动玄宗下圣旨强迫哥舒瀚出战,哥舒瀚在接到圣旨后知道此战必败,但慑于皇权的威严,不得已带兵出战,最后果然大败,自己也被手下绑赴敌营。  唐玄宗所在的长安得知潼关失守后一处混乱,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过一两个人,皇帝到勤政楼颁下制书说要亲征,众人都不信。这天,皇帝的禁军仪仗迁到了大明宫。傍晚,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编六军,多赏赐钱财,从马厩里挑出九百匹马,外面都一无所知。安史大军日渐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近侍从延秋门出逃。后来行到马嵬坡,六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缢杀杨贵妃,旋即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在得知这一切后相当无奈,毕竟不是自己愿意退位的)经过左藏,杨国忠想毁掉这些财宝不让贼兵得到,唐玄宗说:“贼兵得不到财宝就会搜刮百姓,不如把它们留给贼兵。”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 综上所述,如果不是唐玄宗想迅速平定乱事,唐朝不可能在经过了六七年而且又是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才将安史之乱镇压下去,他最终的退位也是咎由自取、自食其果! 主词条:马嵬兵变丙申日,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魏方进被一并杀死。国忠妻裴柔同及儿子杨晞、虢国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陈仓被县令薛景仙杀死。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 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是抗击、牵制安禄山叛军的著名城市攻坚战,史称“睢阳之战”。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以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以归、檀及同罗、奚兵十三万人南下,尹子奇为安庆绪手下之名将,率领大军扫荡河南,此时河南城镇纷纷陷落,惟有军事重镇睢阳未陷(睢阳即今商丘县地内)。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因宁陵城小,难以抵强敌,故张巡率兵3000自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入睢阳,与许远合兵共6800余人。尹子奇全力攻城,张巡率领将士,昼夜苦战,有时一天之内打退叛军20余次进攻,连续战斗16昼夜,共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杀死士卒2万余人,守军士气倍增。许远因张巡智勇兼备,于是自己守城,将作战指挥交张巡负责,自己担负调运军粮,修理战具等后勤保障工作,战斗筹划都出于张巡。 两人密切配合,使叛军久攻不下,只能围而不攻。睢阳之战,张巡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陷落,最后,终因病饿力竭,寡不敌众,城被叛军攻破,张巡及其部将36人遭杀害。苦撑了十个月,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十个月之久,保江淮免于战乱十个月。而睢阳之战前后大小四百余战,张巡以不足万人之众,屡败贼兵,无一败仗,杀伤贼兵十几万人,而敌首领也非无能之辈,这从尹子奇被张巡射瞎一目,而又因为壮其义、爱其才,欲要招降张巡,可见不一般了。睢阳之战,尹子奇为报屡败损目之仇,使安庆绪前后大兵几十万人被张巡所牵制。如此方使唐朝能够反攻、使郭子仪能够从容收复两京。当时,朝廷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也不满7000,前后400余战,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睢阳坚守10月之久,在此其间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前一个月已收复西京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东京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10月之久。 安禄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也大。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常想以庆恩代庆绪。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五日 (1月29日) 夜,安庆绪与严庄、李猪儿串通,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所。侍卫见是严庄和安庆绪,谁也不敢动。于是严庄、安庆绪持刀站立在帐外,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内,对准躺在床上的安禄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禄山平时总把佩刀放在床头防身,事前已被李猪儿偷偷拿走,这时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却没能摸到。他气急败坏地摇着帐竿大声喝叫:“贼由严庄。”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享年五十五岁。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第二天早晨,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继承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安庆绪杀父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唐乾元元年(758)九月至二年三月,唐军围攻邺城(今河北临漳)安庆绪部,与其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被狂风惊散溃败的作战。唐至德二载(757)十月,在陕郡之战后,安庆绪仅率1300人从洛阳逃往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唐军遂收复洛阳城,并遣军攻占河内(今沁阳)等地,迫降安将严庄;陈留(治今开封)军民杀安将尹子奇归唐;唐将张镐率兵收复河南、河东郡县。但肃宗忙于迎太上皇还都,未及时遣军追击安军残部。安庆绪至邺后重整旗鼓,旬日之间,其将蔡希德自上党(今山西长治)、田承嗣自颍川(今河南许昌)、武令珣自南阳(今邓州),各率所部至邺城会合,连同安庆绪在河北诸郡招募的新兵,共约6万人。安庆绪忌史思明势盛,于十二月遣使至范阳(今北京城西南)调兵。史思明囚安庆绪使者,以其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被授范阳节度使;半年后复叛。安、史两军虽已矛盾重重,但对唐军仍构成威胁。乾元元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鲁炅、李奂、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等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共领步骑约20万北进主攻安庆绪,又命李光弼、王思礼两节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行动。十月,郭、鲁、季、崔等部先后北渡黄河,并李嗣业部会攻卫州(今河南卫辉),以弓弩手伏击而逐,大败安庆绪亲领7万援军,克卫州;旋又趁势追击,在邺城西南愁思冈击败安军,先后共斩其3万余人。安庆绪退回邺城,被唐军包围,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许以让位。史思明率兵13万自范阳南下救邺城,先遣步骑1万进驻滏阳(今河北磁县),遥为声援。十二月,史思明击败崔光远夺占魏州(今大名北)后,按兵观望。二年正月,李光弼建议分兵逼魏州,各个击破史军,鱼朝恩不纳。二月,唐军围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四月不下,师老势屈。史思明率部向唐军逼进,并截断唐军粮运。三月初六,号称60万之唐军,布阵于安阳河(今河南安阳北)之北。史思明亲领精兵5万与唐军李(光弼)、王、许、鲁等部激战,双方伤亡甚重。郭子仪率军继至,未及列阵,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两军皆大惊而退。唐军南撤却一退不可止,郭部退保洛阳。其余各节度使兵退归本镇。史思明收集部众驻邺城南,诱杀安庆绪及高尚、崔乾祐等,入城兼并其军,遂留其子史朝义守邺城,自还范阳。此战,唐肃宗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攻讨,发兵数十万竟不设元帅,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秣不继,军心不稳,终于酿成一次大溃败。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在安庆绪杀父称帝后,对史思明收其溃散的残部不满。欲找机会除掉史思明。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已是堆积如山。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肃宗得报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唐朝廷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但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 九节度使之60万大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维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2023-08-06 15:16:201

安史之乱的主要战役,详细一点

战役:攻陷洛阳、潼关守卫战、收复失地。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日(西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安禄山联合突厥等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唐朝河北二十四郡纷纷瓦解。当时在骊山华清宫的唐玄宗原本不相信安禄山会叛变,起初仍半信半疑,直到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派人将军情急传给玄宗,玄宗才恍然大悟。安禄山大军不久便攻陷洛阳,天宝十五年(西元756年)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自称“雄武皇帝”。唐玄宗因急于解除长安之危,误斩两名大将封常清与高仙芝,此举令唐军上下大为震动。叛军很快就逼近潼关,朝中无人迎敌,玄宗只好起用已告老返乡的老将军哥舒翰,统领临时拼凑的二十万大军去前线镇守潼关。正直忠勇的哥舒翰上奏皇帝说:“安禄山不得人心,只要我们坚守城池,他们内部就会发生矛盾争斗,等他们力量减弱,我们再出兵征讨,定能获胜。现在出兵定中埋伏。”当时远在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也上书给皇帝:“潼关天险,足以坚守,不可出击,待援军到达,一举可破。”可是杨国忠妒嫉哥舒翰权重,怕其将来对自己不利,一再撺掇唐玄宗让哥舒翰出兵,唐玄宗听信杨国忠,接二连三下旨令哥舒翰出兵。哥舒翰只得率军出关迎敌,果然中了埋伏,唐军大败。哥舒翰被抓,因誓死不降叛军,被安禄山杀害,潼关失守。唐玄宗在危急下,仓惶逃往四川,途中禁卫军将士发动兵变,要求唐玄宗立即将杨国忠、杨玉环正法,以向天下谢罪,唐玄宗无奈,只得杀了杨氏兄妹。因唐玄宗逃至成都,所以太子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由于被视为祸水的杨氏兄妹已被消灭,加上唐室有了维系民心的新政府,所以各地纷纷起兵响应灭叛军,尤以张巡和许远死守睢阳,阻断叛军掠食东南,更使粮食能够顺利转运、财赋能够充裕支援北方的唐朝军队,奠定了长期对抗叛军的经济基础。唐肃宗至德二年(西元757年)正月,安禄山为其义子安庆绪所杀后,势力大为减弱。郭子仪等率领大食、回纥的援兵乘机反攻,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败逃到邺(今河南安阳),其原有部将数万人悉归史思明所有。安庆绪因此想除掉史思明,史思明知道后,把所统领之十三郡及八万军投降于唐,唐封史思明为归义王。但是唐朝对史思明依旧不信任,想要计划翦除他,史思明知道后又再次叛唐,与安庆绪复合。干元二年(西元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后自称大燕帝位。上元二年(西元761年),史思明大败李光弼,欲西进长安,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众叛亲离,军力大衰,屡次交战,都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借助回纥兵力收复洛阳,史朝义兵败逃至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宝应二年(763年),李适、仆固怀恩等收复失地,叛军逃往范阳,史朝义被部下李怀仙逼迫,穷途末路之际自杀身亡。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2023-08-06 15:16:351

安史之乱出现在唐朝的哪个时期?

安史之乱唐玄宗时期后期,处于盛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就盛极而衰了唐朝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样排列的。李白杜甫都是在安史之乱前后时期。
2023-08-06 15:16:432

简述安史之乱名称的由来?

这场叛乱的领导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因而,取他们两个人的姓来做标记。更多情况,您可以使用百度的搜索引擎功能,查询百度百科的“安史之乱”词条。
2023-08-06 15:16:553

安史之乱的结局是什么?

最后被平叛.安被儿子杀,史自杀
2023-08-06 15:17:033

安史之乱发生的地点

在范阳起兵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2023-08-06 15:17:223

安史之乱的名词解释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
2023-08-06 15:17:336

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

1、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2、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2023-08-06 15:18:011

李白在安史之乱干了什么?

貌似已经死了
2023-08-06 15:18:094

安史之乱简介(背景、内容及影响)

已经很详细了,呵呵。
2023-08-06 15:18:428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

历史征文1000年块钱1000只就可以啦。
2023-08-06 15:19:1013

安史之乱是哪个朝代?

安史之乱是唐朝。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安史之乱战争介绍: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后来洛阳沦陷,但天险潼关却因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经利令智昏,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高仙芝和封长清采取固守的正确作战方法,使得远道而来的敌军想速战速决的计划不能得逞,而且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也有力的护卫了长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却在李隆基面前说高仙芝和封长清的坏话,诋毁他们与安史叛军相勾结,所以迟迟没有与叛军正面交战,李隆基不经过仔细调查,竟然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朝廷失去了两员经验丰富、作战勇敢的将领!之后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纪的哥舒翰统领潼关的军队拒敌,当时镇守潼关的军队有二十万!哥舒翰正确的判断了双方的形势,也认为坚守不出才是御敌之策,随着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对他们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杨国忠又在鼓动玄宗下圣旨强迫哥舒翰出战,哥舒翰在接到圣旨后知道此战必败,但慑于皇权的威严,不得已带兵出战,最后果然大败,自己也被手下绑赴敌营。
2023-08-06 15:19:571

安史之乱是什么事件?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扩展资料: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1、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失去土地变成流民。2、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不堪,生不如死。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是安史之乱形成的直接原因。唐玄宗时期,奸诈小人李林甫,做了宰相达十九年。他在职期间排斥与自己政见不一样的人,培育党羽,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徇私枉法,他公开收受别人贿赂,妒有才能的人能,骄傲放纵,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4、奸臣当政,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本愿。西北地区的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一直有矛盾。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关系僵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2023-08-06 15:20:121

什么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称天宝之乱。唐朝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安史之乱发生并席卷北方后(其时天下久承平,百姓数代不知兵),对唐朝乃至中原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023-08-06 15:20:301

什么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称天宝之乱。唐朝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安史之乱发生并席卷北方后(其时天下久承平,百姓数代不知兵),对唐朝乃至中原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扩展资料: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捩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经济方面,华北,关中一带的经济因此而残破[8],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安史之乱主要蹂躏唐朝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经济大受破坏;相反,江南一带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使南方得以保全。而且大量中原人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大食借兵,回纥自恃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朝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结果导致陆上丝路逐渐断绝,而南方的海上丝路则逐渐取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2023-08-06 15:20:381

什么叫安史之乱?

以安禄山为首发动的叛乱,后由史思明继续叛乱
2023-08-06 15:21:037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全过程介绍

安史之乱是唐朝时候的一次重大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同一般的。那么这安史之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下面就通过安史之乱全过程介绍,对这一历史重大事件有个全面的了解。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又称作天宝之乱,发生于中国的唐代,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所以这战争被称为安史之乱。这是一场和中央政权为了政权而发起的战争,所以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叛乱。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763年2月17日,历史七年多,在这七年多的时间里,给唐朝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史之乱过程介绍安史之乱的过程可以分为安禄山起兵、兵临长安、马嵬兵变、灵宝之战、肃宗即位、安禄山被杀、史思明复叛、平定乱世。安禄山起兵:安禄山趁着唐朝腐败的时候联合了多个民族组成了15万官兵,以忧国之危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没用几天便控制了河北的大部分郡县。兵临长安:唐玄宗派兵前往洛阳防守,虽然使得安禄山找到了阻碍,但是由于宰相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最终攻入了洛阳。马嵬兵变:唐玄宗从长安逃到了马嵬坡,由于将士饥饿,兵力十分衰弱,导致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长安、洛阳被安禄山占领,达到了安史之乱的最高峰。灵宝之战:756年六月,安禄山的部将崔乾在灵宝打败了唐的兵队,夺取了潼关。肃宗即位:唐玄宗登基,这个阶段里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被击败。安禄山被杀:安禄山本来就患有眼疾,自从起兵之后,他的视力越来越差,直至失明,性格变得十分的暴躁。757年正月5日,安禄山躺在床上睡觉时被李猪儿杀害。史思明复叛:史思明上书投降令唐肃宗很开心,封他为归义王,不料史思明得知唐朝要消灭他,开始复叛。平定乱世:上元二年,叛军起了内讧,史思明被杀害,军队内部缺少了主心骨,屡屡被唐朝击败。宝应二年,史朝义无路可走,在林子里自杀,安史之乱结束。结合上述的内容,了解到了所谓的安史之乱是什么,同时从安史之乱全过程的介绍中对该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看过之后,心中对该事件也有了一定的评价。
2023-08-06 15:21:581

“安史之乱”的简介

一个姓安的和一个姓史造反啦!!!!!!!!!!!!!!!!!!!!!!!
2023-08-06 15:22:1011

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

唐朝军政体制问题。为了戍边,边境省份节度使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军队没有管辖权,大体上属于兵为将有,不知有君这种情况。
2023-08-06 15:22:4913

安史之乱是什么事件?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吐谷浑等,使盛唐建立了一个极为辽阔的边境。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室隐忧。
2023-08-06 15:24:241

安史之乱发生在什么时候?

唐朝自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安史叛乱”后,又经历了150余年的藩镇军阀混战和以王仙芝、黄巢为领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风暴。在这纷繁复杂的斗争中,农民起义的叛徒朱全忠见风使舵,乘起义军处境危急的形势,倒戈投向唐王朝。这个农民起义军的叛徒,从此便以镇压农民起义军和削藩为名,开始实现自己的野心。经过几年的征战虏掠,朱全忠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和地盘,取得了“挟天了以令诸侯”的地位。唐昭宗(李晔)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朱全忠毁了长安城,挟持唐昭宗到洛阳,不久将昭宗暗杀,立13岁的李木兄做皇帝,号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三月,朱全忠强迫唐哀帝重演了所谓“禅位”的丑剧,自立为帝,因其曾封为梁王,所以号称后梁。至此,唐王朝遂告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时期。
2023-08-06 15:24:322

安史之乱简介50字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扩展资料: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1、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失去土地变成流民。2、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不堪,生不如死。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是安史之乱形成的直接原因。唐玄宗时期,奸诈小人李林甫,做了宰相达十九年。他在职期间排斥与自己政见不一样的人,培育党羽,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徇私枉法,他公开收受别人贿赂,妒有才能的人能,骄傲放纵,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4、奸臣当政,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本愿。西北地区的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一直有矛盾。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关系僵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2023-08-06 15:24:411

安史之乱说的是什么

唐玄宗统治后期安禄山和那个什么史叛乱
2023-08-06 15:25:112

安史之乱是哪一年?

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763年2月17日。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时期的一场政治内战。安史之乱是有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安置之乱历时共7年2个月,这场内战最终平息打垮了安禄山和史思明,但同时也打垮了唐朝。这个盛世唐朝从此走了下坡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经济矛盾、阶级矛盾这两点。经济矛盾。在开元时期,虽然国家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也加速了土地的兼并,均田制被破坏,百姓没有土地变成流民。而唐玄宗只图享受,不顾百姓的安危,促使内部经济矛盾不断加深。阶级矛盾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在后期,将朝政由奸相李林甫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把控。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经常争权夺利,而且,西北节度使哥舒翰和安禄山之间关系也十分紧张。在唐玄宗后期,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终于,在马嵬坡,安禄山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安史之乱。
2023-08-06 15:25:281

安史之乱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1.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 2.外重内轻。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唐朝的国事从此由盛转衰。 3.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
2023-08-06 15:25: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