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呼兰河传里有哪些角色

2023-08-10 07:34:57
共1条回复
CarieVinne

   呼兰河传有以下角色:我、祖父 小团圆媳妇 老胡家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 拉磨的邻居“磨官冯歪嘴子”,王大姐。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相关推荐

呼兰河传简介

作品概述】《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故事梗概】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相关评论】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茅盾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2023-08-07 05:25:012

《呼兰河传》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呼兰河传》是长篇小说,1939年写于香港,1940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呼兰河传》写作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全国抗日形势低迷,时值萧红随丈夫离开重庆,飞抵香港,当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在大东酒店为二人举行欢迎会。3月,萧红参加香港女校纪念三八劳军筹备委员会在坚道养中女子中学举行的座谈会。面对国破山河的场景,加之作者本身就是出生的东北哈尔滨是呼兰区,《呼兰河传》应运而生。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12月20日完稿;12月27日连载完毕
2023-08-07 05:25:081

呼兰河传主要事件 呼兰河传主要事件简述

呼兰河传主要事件如下。 1、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动物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可却没一个愿意。 2、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异常热闹。 3、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得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4、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5、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0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本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2023-08-07 05:25:151

如果要向别人推荐《呼兰河传》,请写出推荐的理由

  真正的故事  ——读《呼兰河传》有感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2023-08-07 05:25:231

《呼兰河传》好词有哪些呢?

《呼兰河传》好词有如下:一、笑厣动人、轮廓分明、面面相觑、油头粉面、方面大耳、广额方颐。二、慈眉秀目、秀目黛眉、眉蔬目朗、明眸秀眉、火眼金睛、黑亮亮的。三、水汪汪的、圆溜溜的、滴溜溜的、乌溜溜的、盈盈秋水、清澈明亮。四、深不可测、深邃犀利、目光深邃、脸色如蜡、面若鹅卵、面若银盘。五、面容刚毅、面目可憎、面如满月、面白如玉、平头正脸、脸庞清秀。六、面白唇红、面如晚霞、面似红火、满脸皱纹、满脸雀斑、满面春风。
2023-08-07 05:25:471

呼兰河传全文 精彩片段

我也不知道。
2023-08-07 05:26:058

《呼兰河传》主要人物

人类
2023-08-07 05:26:269

《呼兰河传》的全文是什么?

《呼兰河传》的全文如下:先说大神。大神是会治病的,她穿着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红的,是一张裙子,那裙子一围在她的腰上,她的人就变样了。开初,她并不打鼓,只是一围起那红花裙子就哆嗦。从头到脚,无处不哆嗦,哆嗦了一阵之后,又开始打颤。她闭着眼睛,嘴里边叽里咕噜的。每一打颤,就装出来要倒的样子,把四边的人都吓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大神坐的是凳子,她的对面摆着一块牌位,牌位上贴着红纸,写着黑字。那牌位越旧越好,好显得她一年之中跳神的次数不少,越跳多了就越好,她的信用就远近皆知,她的生意就会兴隆起来。那牌前,点着香,香烟慢慢地旋着。那女大神多半在香点了一半的时候神就下来了。那神一下来,可就威风不同,好像有万马千军让她领导似的,她全身是劲,她站起来乱跳。大神的旁边,还有一个二神,当二神的都是男人。他并不昏乱,他是清晰如常的,他赶快把一张圆鼓交到大神的手里。大神拿了这鼓,站起来就乱跳,先诉说那附在她身上的神灵的下山的经历,是乘着云,是随着风,或者是驾雾而来,说得非常之雄壮。二神站在一边,大神问他什么,他回答什么。好的二神是对答如流的,坏的二神,一不加小心说冲着了大神的一字,大神就要闹起来的。大神一闹起来的时候,她也没有别的办法,只是打着鼓,乱骂一阵,说这病人,不出今夜就必得死的,死了之后,还会游魂不散,家族、亲戚、乡里都要招灾的。这时吓得那请神的人家赶快烧香点酒,烧香点酒之后,若再不行,就得赶快送上红布来,把红布挂在牌位上,若再不行,就得杀鸡。若闹到了杀鸡这个阶段,就多半不能再闹了,因为再闹就没有什么想头了。《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2023-08-07 05:26:532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01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02 《呼兰河传》共七章,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三、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03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04 《呼兰河传》好句: 1、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3、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 4、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尽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2023-08-07 05:27:011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结尾处,有二伯因“绝后”而生的哭泣,顺势为全书最后一章,即第七章勾画冯歪嘴子一家——焦点是冯歪嘴子小儿子咧嘴一笑中露出的“小白牙”——的命运,营造好了势所必至的运笔方向。冯歪嘴子的两个孩子,“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出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呼兰河传》到此结束。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年),中国作家,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1942年因病逝世于香港。主要作品:《跋涉》、《生死场》、《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呼兰河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呼兰河传
2023-08-07 05:27:191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不超过100字)

《呼兰河传》作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作者是天才而短命的女作家萧红. 这部小说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小说的语言洗炼,毫无刻意雕饰的痕迹,一般都是口语化的语言、很短的句子,而且还运用了一部分当地的俗语,更是增强了语言的描摹功能,很有表现力,使得描写人物、事件、景物非常生动而形象,读者很容易就进入了小说的境界,而且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开篇这几句“严寒把大地冻裂了.人的手被冻裂了.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几乎都是口语.再看这一句: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独特的比喻和意象,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小说的结构是比较松散的,大概是按照作者对呼兰河的各个层面的描写来结构全文的.但我认为,如果按照现在的大散文标准来衡量,《呼兰河传》也可以称作散文,是一篇标准的大散文.如,作者分别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景物、人物、不同风俗习惯、发生的故事等等进行了描写和叙述,读完小说,使人对呼兰河这个地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我记忆中的街坊邻居,我成长的经历、当地的风俗习惯、老百姓的精神状态等等,仿佛都历历在目. 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和老百姓吃瘟猪肉之间的微妙关系;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胡同里卖麻花的、粉房里挂粉条的人的生活情况;小团圆媳妇在当地人愚昧和迷信的折磨下的悲惨遭遇、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在后花园里拔草等等情节都写得非常生动,栩栩如生,简直呼之欲出,这些生动的情节和故事时而引人发笑,时而发人深思、时而触目惊心、令人发指.
2023-08-07 05:27:341

《呼兰河传》第一章的好词好句和解析有哪些?

书名:呼兰河传好词:严冬 封锁 冰溜 跌倒 喝彩 热闹 花样 号令 威严 圆滚滚 灰秃秃 黑糊糊油亮亮 白亮亮 稀奇古怪 寥寥无几 高低不平 长袍短褂 毫无担负 狼哭鬼叫通行无阻 光天化日好句: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象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好段: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心得: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泥潭这件事,就让我感慨万分:在东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人们和家畜常常会遭受到灾难。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多么愚昧的人们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2023-08-07 05:27:422

呼兰河传读后感50字~39字

呼兰河传读后感50字~39字我来答wxmao88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2016-05-24《呼兰河传》给我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一位解事很早的小女孩子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了破旧的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又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你口授的唐诗,白天缠着老祖父进那些实在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或者看看那左邻右舍的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如果这样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冒出来的浪花,那也无非是老胡家的团圆小媳妇病了,老胡家又在跳神了,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那也无非是磨倌冯歪嘴子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而后来,老婆又忽然死了,剩下刚出世的第二个孩子。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着,“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的人物悲剧埋下了伏笔。读完了《呼兰河传》,我觉得作者的童年太悲哀了。
2023-08-07 05:28:1114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1940年在香港发表,一年多后萧红就逝世了。萧红去世的时候才30岁。矛盾给这《呼兰河传》写过序,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1940的那个时期是抗日时期,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写抗日文学,无论左翼或右翼的作家都在写抗日,可是萧红却是在写这本回忆童年的《呼兰河传》 ,这在哪个时代是有些不合时宜的,这也导致萧红在文学史上常常会被人忽视。现在不太一样了,研究萧红文学的人也很多了,不光学术上的研究,也出现一些好的电影。比如,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 ,田沁鑫导演的话剧《生死场》 ,可惜大多是票房惨淡。我们现在来看,萧红30岁不到就在写回忆性的作品,我觉的很有可能是萧红已经预知自己的死亡了,一般情况下,大概一个30岁的人不太会要回忆过去,重新梳理自己。《呼兰河传》里面常常会写呼兰河城的人们对生命的一些漠视,他们好像不太关心生命,比如里面写到:“那里面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的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的默默的办理。”萧红1942年因为肺结核病去世,不知道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是否已经知道自己得了肺结核病。倘若知道,她当时是怀有怎样的心情写这个呢?类似的还有很多,写呼兰河城的人们精神活动,如放河灯:“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再流很久很久才流过去。在这过程中,有的流到半路就灭了。有的被冲到岸上了,在岸上生了野草的地方就被挂住了。还有每当河灯一流到了下流,就有些孩子拿着竿子去抓它,有些渔船也顺手取了一两只。........可是当这河灯,从上流的远方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等流过了自己,也还没有什么,唯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的来了空虚。”我常常读到这里,在想这“河灯”是不是我们自己?不管这“河灯”象征着什么,是理想也好,是爱情也好,乃至是生命。我们所有的人是不是如同这河流里的“河灯”,有的流到一半被冲到岸上了,有的被挂到河岸的野草上了,有的在无意间被渔船或者小孩子给抓起来了。《呼兰河传》总的分为七章加一个尾声,前面的第一第二两章是对呼兰河整体的描述,呼兰河是萧红的家乡,是东北黑龙江省的一个县,呼兰河县。这个小说的开头非常的有名,“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的,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接着是出现一些人,有赶车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他们的手上有无数被冻裂的口子,艰难的走在冰封雪地的呼兰河,这个卖馒头的不小心跌倒了,箱子跌翻了,馒头跑出来了。路上的行人趁机拾起馒头边吃边走,等到这个卖馒头的捡起地上的馒头数了数发现少了,他即刻明白,向那个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到:“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过路的人听了这话都笑了............”这个开头写了呼兰河的一个背景,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或者说是长时间的寒冷加饥饿。大地冻裂了口,路人趁机吃了卖馒头的馒头,也没听见骂声,反倒大家都笑了,好像这一切都是合理的,是大家都清楚的一个事情一样。大家都挨着饿,饥饿才是唯一的问题,也不好指责人家吃了你的馒头。只好说是“大地”裂开了口吃了馒头。再有一个也很有名,常被人拿来类比今天我们在网上看到的事件。里面写到呼兰河的东二街,这个东二街很有名是因为这个街中心有一个大泥坑,常常一下雨就有马,有猪,还有小孩子掉进去,索性小孩子给救出来了。可是这马和猪就没那么幸运了,每当马或猪掉到坑里时,这时路上的行人会分为两派,一半的人是帮忙的,一半人是看热闹的。眼看这马挣扎着能起来了,这一半人就在旁边喝彩打气。就这样的常常会淹死一些马和猪,可就是没有人说要把这个坑填起来。一来,每当有猪有马被淹大家可以消遣看看热闹。二来,当人们吃瘟猪肉的时候,可以说自己吃的是被大坑淹死的猪肉。即使当他们自己来往这个大坑的时候要卷起裤脚,撸起袖子,咬紧牙根,全身的精力集中,心脏扑通扑通跳,眼睛不能花的扶着两边的墙板来过这个大坑。里面写这坑两边的墙板也很意思,“偏偏那人家的板墙造得又非常的平滑整齐,好像有意在危难的时候不帮人家的忙似的,使那行路人不管怎样巧妙的伸出手来,也得不到那板墙的怜悯,东抓抓不着什么,西摸也摸不到什么,平滑的连一个疤拉节子也没有,这可不知道是什么山上的木头,长得这样完好无缺。”呼兰河城里的人不仅是对这东二街的大坑视而不见,还有一些不幸者。如,卖豆芽的王寡妇,瘤子,瞎子,疯子,傻子。他们有时遇见这些不幸者刚想动恻隐之心,转念一想,人间这样的人多着呢!也就视而不见了。还有一个和这个形成对比的是扎彩铺。这个扎彩铺是用纸给死去的人扎一些好看的房子,车子,马,鸡狗之类的东西。这个对比是他们对活着的人的生老病死没有要去关怀,死了的人反倒扎最好看的纸烧给他们。接着写呼兰河城的人们的一些在精神上的活动,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比如,野台子戏是秋天的时候,在河边搭一个台子,母亲通知出嫁的女儿们回娘家看戏。女儿们回娘家准备些礼物,大家互相送些礼物。有女儿回家说些婆婆不好之类的,大体母亲会对她说:“这都是你的命,你就好好耐着吧!”到戏开始了,姑娘们打扮的漂漂亮亮的,除了杂七杂八的说些闲话,会在戏台下面物色一些未婚的青年男女,打听好了好去说媒。《呼兰河传》的第三,第四章是写萧红的童年生活,写她家的后花园和储藏室,写陪自己玩耍的祖父。萧红的祖父很有意思,他是个地主,家里的下人和租住在他家的租客视乎都有点怕他,可是这个祖父在萧红的童年记忆里是一个非常有童趣的老人。“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成和孩子似的”。祖父一天到晚都很自由自在的闲着,于是童年的萧红就几乎总天多半时间是寸步不离的和祖父在后花园里。“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的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这个后花园在童年的萧红眼里是活的,是自由的。这里面写后花园有一段很经典,“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的使人睁不开眼睛,亮的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一段表面看视乎充满了童趣,童真,拟人化的写这个后花园。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鸟飞就像鸟上天,虫子叫就像虫子在说话。就连花园周围的一些“地下的蚯蚓”,“黑暗里的蝙蝠”都不敢来这个充满“阳光”的后花园。于是乎,这个花园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下才是活的,才是自由的。而且,这个自由怕也不是谁都能轻易获得的,年老的祖父和童年的“我”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这个自由。这个童年的“我”倘若长大了,怕是再也不能在“后花园”获得自由了。不然,在后面的章节的开头,也不会反复出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样很怪的句子。前面不是生机勃勃的后花园吗?花在睡觉,虫子在说话。怎么后面说“我家的后花园是荒凉”的呢?这个视乎有点前后矛盾,其实不然,前面的花在睡觉,虫子在说话,是童年的视角在写这个后花园。后面,我家后花园是荒凉的,是长大后的“我”的视角在看待这个后花园。秋冬来了。这个花后园开始凋零了,黄的黄,败的败,好像很快似的一切花朵都灭了。大雪落下来,后花园就被埋住了。童年的“我”开始探索储藏室。这个储藏室里面有很多是童年的“我”想象不到东西。样样好玩,样样新奇。坛子罐子,各种绸缎条,颜料,玻璃球之类的东西。然后写到祖母死了。于是,童年的“我”和祖父住在一起,祖父每天睡觉前和起床前教童年的“我”读诗。这里写祖母的死,看似没有过多的写,没有一些该有的沉痛之类的东西。完全就是一个孩子的视角在写这个死亡。童年的“我”头上顶着一个缸帽在找祖父,父亲过来一脚踢翻,等人家抱起来,一看,屋子里的人都穿着白衣裳,祖母不是睡在炕上,是睡在一张长板上。从这以后祖母就死了。接着,第五,第六,第七章写租住在祖父家的一些租客。这个院子里租住者一些不同职业的租客,有养猪的,有卖粉的,有赶车的,有拉磨的,还有祖父家的厨子,类似长工的有二伯。这里主要写了三个人物,一个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祖父家的帮工有二伯,还有住在磨房的冯歪嘴。小团圆媳妇是胡家娶来的童养媳,这个童养媳十二岁,可是看起来不止十二岁了,邻里们都在说这个童养媳隐瞒了年龄,因为这个童养媳长的很高,不害羞,爱对着人笑。这在胡家和邻里看来都很有问题,觉得这个团圆媳妇不像个团圆媳妇,没有小媳妇该有的那种弱弱的,矜持的,胆怯的样子。于是,这个婆婆就开始调教这个童养媳。经常的打小团圆媳妇,甚至因为这个小团圆媳妇走路没个媳妇的样子,就用烙铁烫脚心。后来越打越厉害,终于这个小团圆媳妇被打的不行了,他们认为小团圆媳妇是被狐狸精上身了,用了很多迷信的方法来赶走小团圆媳妇身体里的这个狐狸精。很多邻里乡亲也都纷纷出主意,于是就有一系列的方法偏方,跳大神的,在扎彩铺扎个替身烧掉的,李永春药铺的偏方,云游真人抽贴的,最后来了一个大规模的洗澡,这个洗澡是一大神打着鼓,一个装满开水的大缸,当着众多看热闹的人的面,撕掉了小团圆媳妇的衣服,被众人抬进这个满是热水的大缸里。小团圆媳妇一热晕过去,就用凉水来冲。于此,看热闹的人满怀着秘密,人人精神百倍,个个眼睛发亮,给小团圆媳妇洗了三次澡。洗完澡,小团圆媳妇就昏睡了好几天,没多久就死了。有二伯,有二伯类似阿Q。大概六十多岁的样子,性情古怪,有吃的东西,你不给他吃,他就骂。递给他吃的时候,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还有就是这个有二伯,常常骂一些不会说话,不会存在有看不起他的东西。比如:狗,砖头,麻雀之类的。这个有二伯,走路不小心撞到砖头了,他就骂这个砖头,:“你这小子,你没长眼睛,你撞我有什么用,撞不出一大二小来,臭泥子滚石头,越滚越臭,......下回要撞,你就撞那些穿鞋的,穿袜的。”还有一次这麻雀在他身上落了一点粪,他就骂这个麻雀,把粪落在他身上有什么用,要落就落到穿绸带段的人身上,麻雀飞走了,就指着头顶上的天空骂。“麻雀也往人身上落粪,介个年头是个啥年头。” 类似这样的骂声,我自己常常也有,也常常听到身边的人骂出来。我有时自己骂过后,又再嘲笑一下自己。我曾不止一次的骂路上扎破我车胎的钉子,“你这不长眼睛的钉子,你扎我的车有什么用,你要扎也应该扎好一点的车子啊!”。尽管有二伯会做出一些可笑的事,让人觉得很不堪的样子,可是有二伯视乎还真有一些真精神,真骨头的东西在。“有二伯走起路来,却是端庄,沉静,两脚非常有力,打得地面冬冬的响,而且慢吞吞的前进,好像一位大将军似的。”这里面没有明确的写有二伯的过去,我猜大概这有二伯,以前还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有二伯常向人吹嘘自己,说自己在日俄战争的时候,官兵骑着马,拿着大刀在街上乱杀人,全城几乎都跑空了,可是有二伯却不慌不忙的在烧开水煮面条吃。有二伯有个不好的习惯,他偷东西,他偷祖父家的铜酒壶,铁澡盆去街上卖钱,后来被发现了,被打,打到了,他就再站起来,打到了,他又站起来。最后,有二伯被打的站不起来了。冯歪嘴,冯歪嘴是租住在“我”家后园的临壁,只隔了一个窗户,这个窗户结满了黄瓜,他们隔着这个窗户说话,可是又看不到彼此。冯歪嘴常常会被人开玩笑。有时候是“我”有时候是祖父,有时候是有二伯。他们刚开始聊着天,聊着聊着这边的“我”就偷偷的就走了,但是这个冯歪嘴还在那不停的说,以为窗户的那边的人还在。后来,冯歪嘴和王大姑娘好了,两人在磨房偷偷的生了孩子,后来被人知道了,人家就开始说这个王姑娘不是个好东西,怎么好好的一个姑娘,看上了冯歪嘴,看上了一个拉磨的,介个年头是个啥年头。这个冯歪嘴是个极其善良的人,隔着“窗户”大概也听不到人家在背后说他的闲言碎语,每天早早的出去卖粉,遇见一些说他闲言碎语的人反而很客气的跟人家打招呼,很心疼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常常在外面遇到人家给的吃的,都带回来给老婆和孩子。后来,王姑娘生第二个孩子难产死了,于是乎,大家都觉得,这回冯歪嘴完了,这两个孩子非死不可了,大家都准备看热闹,说这冯歪嘴该喝大酒,该坐在磨旁哭了。“可是冯歪嘴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的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的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这样做,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冯歪嘴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是隔了一个结满黄瓜的“窗户”,在冯歪嘴的世界里,他不知道人们都用悲凉的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也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没有伸出眼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没有要和外面的世界做个比较,他从来没想过。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这个“窗户”,冯歪嘴的世界会是一个悲凉的世界吗?《呼兰河传》这个小说,我们小时候大概都读过一点,小学课本里有一个节选,是《火烧云》的那段,“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堂堂的,好像是天着了火。......天空里有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再过两三秒钟,那匹马加大了,马腿也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谨以此文,写给我自己的童年。我油然记得,我小时候放学回家收晒在楼上阳台上的棉花,躺在棉花上看傍晚的天空,我在天空中曾经找到过那匹马。
2023-08-07 05:28:391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一共七章: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 独立旁枝人物。作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 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茅盾 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 或许有一点沉闷,但无论是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 霜雨雪、火烧云,萧红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 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 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 趣的影像。
2023-08-07 05:28:482

呼兰河传每一章大概内容,20~50字

第一章:呼兰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十字街上有着饰店、布店、油盐店、菜店、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第二章:呼兰河的精神盛举——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逛庙会. 第三章:我的家是寂寞的,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快七十了.我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 第四章: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 第五章: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最后终于被折磨死去. 第六章:我家的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 第七章:冯歪嘴子成了家.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2023-08-07 05:29:011

呼兰河传里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人物形象分析:1、小团圆媳妇说明她健康、天真、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活泼。2、小团圆媳妇婆婆保守固执,遵从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麻木、残忍、愚昧3、二伯-----处于奴隶地位,有时思想却是主子们的思想。作者着重揭示了二伯的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的性格。4、冯歪嘴子----是《呼兰河传》第七章着重描述的人物 他是个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的奴隶。他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要争得做人的权利,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 他敢于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冯歪嘴子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5、祖父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本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2023-08-07 05:29:081

呼兰河传 全文

你留下邮箱,发给你吧太长了,写不下
2023-08-07 05:29:204

萧红写的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要短一点,100~200字左右,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091.html?tp=0_11
2023-08-07 05:29:4113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读书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读书可以让我们明白事理。日常读书必不可少,下面介绍的是《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仅供参考。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结尾处,有二伯因“绝后”而生的哭泣,顺势为全书最后一章,即第七章勾画冯歪嘴子一家,焦点是冯歪嘴子小儿子咧嘴一笑中露出的“小白牙”的命运,营造好了势所必至的运笔方向。 冯歪嘴子的两个孩子,“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出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呼兰河传》到此结束。 《呼兰河传》创作背景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2023-08-07 05:30:161

《呼兰河传》创作于什么时候?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作品简介《呼兰河传》共分七章,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琐屑平凡的日常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作品通过这些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祖父的眷恋,对纯真无忧的童年生活的追念,对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的无知、善良、坚韧的故乡人的悲悯。
2023-08-07 05:30:231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简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的故事。宗法社会,生活像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平静地流淌着愚昧和艰苦,也平静地流淌着恬静的自得其乐,在这里生活着的是《呼兰河传》的人们。但宗法社会本质是残忍的,这样,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被愚昧的人们折磨死了。当然还不止小团圆媳妇,还有王大组,也在愚昧的冷眼中难免一死。这大约又是宗法社会的波澜。但它到底还是要复归平静,平静为一种坚韧的生活。这都是小说中磨倌冯歪嘴子的生活提示结读者。《呼兰河传》,女作家萧红寂寞童年的一曲挽歌,呼兰河畔的一束风俗画。 或者,更详细一点:萧红的《呼兰河传》一共有七章加一个尾声,每章分成若干节,每个章节都没有标题,只标一个序号,不同于古代章回小说。   第一章一共有九节,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这里的生活是死寂、平静的。第一节引出呼兰河以后,主要写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节主要写卖豆芽的女疯子;第三节写染缸房里的故事;第四节第五节主要写扎彩铺;第六节主要写小胡同卖麻花的;第七节主要写卖卖豆腐的;第八节介绍火烧云;第写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   这些都不是是单纯地写介绍呼兰河的地理,而是以地理为纲逐一介绍,反映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对王安忆的《长恨歌》的影响。不同的是《长恨歌》各小节都加了标题,并单纯地介绍一种事物,而《呼兰河传》没有这么做。   第二章一共五节,主要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呼兰河的人们的精神面貌。第一节写“跳大神”;第二节写七月十五鬼节的河灯;第三节写台子戏;第四节写庙会;第五节小结,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只是跳秧歌是为活人预备的。   开头的两章以介绍为主,所占的篇幅超过了全书的四分之一,与后面的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叙述的中心也不怎么明确,看起来与散文没有多少区别。   第三章主要写祖父与祖母。   第四章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述我家的荒凉。   第五节主要写小团圆媳妇之死。   第六章主要写有二伯的故事。   第七章主要写磨房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   尾声主要交待结局。   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分别叙述了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之间没有多少必然的关联。通过发生在呼兰河小城的一个大院及叙述者“我”把各个故事串联起来,各个故事可以独立成篇。不谈《呼兰河传》的思想、语言、及其它的艺术手法,单就其故事结构而言,它似乎还不够完美。《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另一部作品《生死场》一样,在结构安排上还有不少欠缺。  总的来说,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呈现以下几种心理:   一.迷信愚昧,二.自私,自顾自,三.冷漠麻木不仁,四.“看客”心理,喜欢看热闹,说东道西,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谈资,幸灾乐祸。
2023-08-07 05:30:581

呼兰河传的拼音

hu lan he zhuang
2023-08-07 05:31:062

呼兰河传内容概括

  《呼兰河传》共七章,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三、 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一章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   小城人的生活空间局促、逼仄、简陋,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都是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   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呼兰河人虽然深受其苦,但一直没有想法用土去填平,因为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两条福利:一是常常抬轿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居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又经济,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   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   呼兰小城有非常齐全的为神鬼服务的设施:几家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还有龙王庙、祖师庙、城隍庙,相应的便是异彩纷呈的不少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   第三、 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   第三章写“我”幼时的生活,总共九个小节,除了第三、第九两个小节外,其余七小节都是以祖父或者祖母开 头,中断以前的言语,继续新的言说。第三章是整部小说的重彩油画的聚焦点,描绘了“我家”的后花园。   第四章写“我”家,共五小节,除第一小节外,其余四小节的开头分别是: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每个小节就是一个完整的言说序列。该章节,从“我家”的后面转到前面,以“一进大门”的正面视角为观察点,勾勒前院的整体格局,并按相应的空间顺序,逐一点出几户人家: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   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 二伯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第五章承接第四章对租住在西南角小偏房里,以赶车为职业的老胡家的介绍而来,写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   第六章写有二伯。本章节是《呼兰河传》“最像小说”的一章,它从小团圆媳妇,也就是第五章泼墨浇成的黑洞内部开始,将笔墨集中在滑稽中透着悲悯的灰色人物有二伯身上,以极大的耐心和顽强意志,筑造了一条灰色的过渡地带。有二伯既可厌又可怜的品质,恰好和他既住在“我家”,但又不是家庭成员的特殊位置,构成了内在呼应。以第六章的灰色人物有二伯为缓冲和过渡,形成了一片独立而稳定的区域。   结尾处,有二伯因“绝后”而生的哭泣,顺势为全书最后一章,即第七章勾画冯歪嘴子一家——焦点是冯歪嘴子小儿子咧嘴一笑中露出的“小白牙”——的命运,营造好了势所必至的运笔方向。冯歪嘴子的两个孩子,“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出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呼兰河传》到此结束。   《呼兰河传》赏析   《呼兰河传》,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即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   呼兰河小城的生存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这样偏远闭塞的生存环境必然带来小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以及芸芸众生精神世界的愚昧麻木,而芸芸众生的精神麻木又反过来加剧了小城生存空间的封闭落后。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呼兰河传》创作背景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   《呼兰河传》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年),中国作家,原名张廼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1942年因病逝世于香港。主要作品:《跋涉》《生死场》《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呼兰河传》。
2023-08-07 05:31:141

呼兰河传七个章节主要内容

第一章:呼兰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十字街上有着饰店、布店、油盐店、菜店、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东二道街上有火磨,有学堂,有碾麻房、豆腐房、染缸房、扎彩铺。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地居边陲的呼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街第二章:呼兰河的精神盛举——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逛庙会。人有病就跳大神,敲鼓、杀鸡,人们都赶来看。七月十五鬼节,呼兰河上放河灯,和尚道士在河沿上打起场子做道场。人们倾城而出到河沿上去观河灯。每当丰收或干旱不雨,就要唱台子戏来求雨或谢龙王。一到唱戏接姑娘唤女婿,热闹得很。场上打架的,吵架、调情的,看热闹的,戏不一定要看,戏场是一定要去。庙会上,人们虔诚地在爷爷庙跪神,到娘娘庙求子。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货物、玩具,各样好吃的。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第三章:我的家是寂寞的,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快七十了。我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我家的花园是荒凉的。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第四章: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跳大神是为了治病,但那唱词冷森森,越听越悲凉第五章: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第六章:我家的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争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第七章: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呼兰河传》 - 相关评论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萧红的《呼兰河传》,1937年冬天在武汉动笔,1940年冬天在香港完成。《呼兰河传》对呼兰河城的散落追忆,植根于萧红在寂寞中道出的言说。这种言说,塑造了属于萧红个人的“新方言”。——文贵良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后,径去浅水湾她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金庸呼兰河的人们默默忍受着风霜雨雪在现代文学史上,萧红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她从生存本身意义上展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视角独特,她的文字成为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绝品。 《呼兰河传》以梦幻般的笔法勾画了一个平静而饱含幽怨的寂寞世界,宛如掠过无声黑夜的璀璨极光,堪称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呼兰河传》是一串凄婉的歌谣组成的梦幻诗篇。萧红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真诚地融入一篇篇追忆,透过浑朴简婉的笔调与洗尽铅华的轻淡词句,愈发烘衬出那个幽暗、冰冷的、令人窒息的时代……《呼兰河传》是作者在阅历了人生之后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她在这部长篇小说里,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她用 素描的手法 ,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她鞭答了那些愚昧保守但又自得其乐的农民身上的弱点,歌颂他们之中那些勇敢善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们。除此之外,她还毫不留情地描绘了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而造成的种种弊病:盲目地反对革新和大多数人的甘愿当看客,以及喜欢虐待违反传统习惯的人与事,非常轻视做人的基本权利而可笑地敬鬼神。她一方面描绘出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另方面又留恋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2023-08-07 05:32:088

呼兰河传好句好段,急急急!!!!

趁热吃长头发上课呢哦i吧那就哦额不准备i贝贝张泽宏i字额呵呵夕日红夕日红夕日红日系i好日后哦呵吃肉
2023-08-07 05:32:4614

呼兰河传精彩片段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  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  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象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  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希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绝对的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春药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名其妙,怪害怕的。  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  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  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做东二道街,一条叫做西二道街。这两条街是从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长。这两条街上没有什么好记载的,有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栈。  东二道街上有一家火磨,那火磨的院子很大,用红色的好砖砌起来的大烟筒是非常高的,听说那火磨里边进去不得,那里边的消信可多了,是碰不得的。一碰就会把人用火烧死,不然为什么叫火磨呢?就是因为有火,听说那里边不用马,或是毛驴拉磨,用的是火。一般人以为尽是用火,岂不把火磨烧着了吗?想来想去,想不明白,越想也就越糊涂。偏偏那火磨又是不准参观的。听说门口站着守卫。  东二道街上还有两家学堂,一个在南头,一个在北头。都是在庙里边,一个在龙王庙里,一个在祖师庙里。两个都是小学:龙王庙里的那个学的是养蚕,叫做农业学校。祖师庙里的那个,是个普通的小学,还有高级班,所以又叫做高等小学。  这两个学校,名目上虽然不同,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也不过那叫做农业学校的,到了秋天把蚕用油炒起来,教员们大吃几顿就是了。  那叫做高等小学的,没有蚕吃,那里边的学生的确比农业学校的学生长的高,农业学生开头是念“人、手、足、刀、尺”,顶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  那高等小学的学生却不同了,吹着洋号,竟有二十四岁的,在乡下私学馆里已经教了四五年的书了,现在才来上高等小学。也有在粮栈里当了二年的管帐先生的现在也来上学了。  这小学的学生写起家信来,竟有写到:“小秃子闹眼睛好了没有?”小秃子就是他的八岁的长公子的小名。次公子,女公子还都没有写上,若都写上怕是把信写得太长了。因为他已经子女成群,已经是一家之主了,写起信来总是多谈一些个家政:姓王的地户的地租送来没有?大豆卖了没有?行情如何之类。  这样的学生,在课堂里边也是极有地位的,教师也得尊敬他,一不留心,他这样的学生就站起来了,手里拿着“康熙字典”,常常会把先生指问住的。  万里乾坤的“乾”和乾菜的“乾”,据这学生说是不同的。乾菜的“乾”应该这样写:“乾”,而不是那样写:“乾”。  西二道街上不但没有火磨,学堂也就只有一个。是个清真学校,设在城隍庙里边。  其余的也和东二道街一样,灰秃秃的,若有车马走过,则烟尘滚滚,下了雨满地是泥。而且东二道街上有大泥坑一个,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浆好  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吃它的苦头,冲了人家里满满是泥,等坑水一落了去,天一晴了,被太阳一晒,出来很多蚊子飞到附近的人家去。同时那泥坑也就越晒越纯净,好像在提炼什么来似的,好像要从那泥坑里边提炼出点什么来似的。若是一个月以上不下雨,那大泥坑的质度更纯了,水份完全被蒸发走了,那里边的泥,又粘又黑,比粥锅糊,比浆糊还粘。好像炼胶的大锅似的,黑糊糊的,油亮亮的,那怕苍蝇蚊子从那里一飞也要粘住的。  小燕子是很喜欢水的,有时误飞到这泥坑上来,用翅子点着水,看起来很危险,差一点没有被泥坑陷害了它,差一点没有被粘住,赶快地头也不回地飞跑了。  若是一匹马,那就不然了,非粘住不可。不仅仅是粘住,而且把它陷进去,马在那里边滚着,挣扎着,挣扎了一会,没有了力气那马就躺下了。一躺下那就很危险,很有致命的可能。但是这种时候不很多,很少有人牵着马或是拉着车子来冒这种险。  这大泥坑出乱子的时候,多半是在旱年,若两三个月不下雨这泥坑子才到了真正危险的时候。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越下雨越坏,一下了雨好像小河似的了,该多么危险,有一丈来深,人掉下去也要没顶的。其实不然,呼兰河这城里的人没有这么傻,他们都晓得这个坑是很厉害的,没有一个人敢有这样大的胆子牵着马从这泥坑上过。  可是若三个月不下雨,这泥坑子就一天一天地干下去,到后来也不过是二三尺深,有些勇敢者就试探着冒险的赶着车从上边过去了,还有些次勇敢者,看着别人过去,也就跟着过去了,一来二去的,这坑子的两岸,就压成车轮经过的车辙了。那再后来者,一看,前边已经有人走在先了,这懦怯者比之勇敢的人更勇敢,赶着车子走上去了。  谁知这泥坑子的底是高低不平的,人家过去了,可是他却翻了车了。  车夫从泥坑爬出来,弄得和个小鬼似的,满脸泥污,而后再从泥中往外挖掘他的马,不料那马已经倒在泥污之中了,这时候有些过路的人,也就走上前来,帮忙施救。  这过路的人分成两种,一种是穿着长袍短褂的,非常清洁。看那样子也伸不出手来,因为他的手也是很洁净的。不用说那就是绅士一流的人物了,他们是站在一旁参观的。  看那马要站起来了,他们就喝彩,“噢!噢!”地喊叫着,看那马又站不起来,又倒下去了,这时他们又是喝彩,“噢噢”地又叫了几声。不过这喝的是倒彩。  就这样的马要站起来,而又站不起来的闹了一阵之后,仍然没有站起来,仍是照原样可怜地躺在那里。这时候,那些看热闹的觉得也不过如此,也没有什么新花样了。于是星散开去,各自回家去了。  现在再来说那马还是在那里躺着,那些帮忙救马的过路人,都是些普通的老百姓,是这城里的担葱的、卖菜的、瓦匠、车夫之流。他们卷卷裤脚,脱了鞋子,看看没有什么办法,走下泥坑去,想用几个人的力量把那马抬起来。  结果抬不起来了,那马的呼吸不大多了。于是人们着了慌,赶快解了马套。从车子把马解下来,以为这回那马毫无担负的就可以站起来了。  不料那马还是站不起来。马的脑袋露在泥浆的外边,两个耳朵哆嗦着,  眼睛闭着,鼻子往外喷着突突的气。  看了这样可怜的景象,附近的人们跑回家去,取了绳索,拿了绞锥。用绳子把马捆了起来,用绞锥从下边掘着。人们喊着号令,好像造房子或是架桥梁似的。把马抬出来了。  马是没有死,躺在道旁。人们给马浇了一些水,还给马洗了一个脸。  看热闹的也有来的,也有去的。  第二天大家都说:“那大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马。”  虽然马没有死,一哄起来就说马死了。若不这样说,觉得那大泥坑也太没有什么威严了。  在这大泥坑上翻车的事情不知有多少。一年除了被冬天冻住105的季节之外,其余的时间,这大泥坑子像它被赋给生命了似的,它是活的。水涨了,水落了,过些日子大了,过些日子又小了。大家对它都起着无限的关切。  水大的时间,不但阻碍了车马,且也阻碍了行人,老头走在泥坑子的沿上,两条腿打颤,小孩子在泥坑子的沿上吓得狼哭鬼叫。  一下起雨来这大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地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来往过路的人,一走到这里,就像在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击。是要奋斗的,卷起袖子来,咬紧了牙根,全身的精力集中起来,手抓着人家的板墙,心脏扑通扑通地跳,头不要晕,眼睛不要花,要沉着迎战。  偏偏那人家的板墙造得又非常地平滑整齐,好像有意在危难的时候不帮人家的忙似的,使那行路人不管怎样巧妙地伸出手来,也得不到那板墙的怜悯,东抓抓不着什么,西摸也摸不到什么,平滑得连一个疤拉节子也没有,这可不知道是什么山上长的木头,长得这样完好无缺。  挣扎了五六分钟之后,总算是过去了。弄得满头流汗,满身发烧,那都不说。再说那后来的人,依法炮制,那花样也不多,也只是东抓抓,西摸摸。  弄了五六分钟之后,又过去了。  一过去了可就精神饱满,哈哈大笑着,回头向那后来的人,向那正在艰苦阶段上奋斗着的人说:“这算什么,一辈子不走几回险路那不算英雄。”  可也不然,也不一定都是精神饱满的,而大半是被吓得脸色发白。有的虽然已经过去了多时,还是不能够很快地抬起腿来走路,因为那腿还在打颤。  这一类胆小的人,虽然是险路已经过去了,但是心里边无由地生起来一种感伤的情绪,心里颤抖抖的,好像被这大泥坑子所感动了似的,总要回过头来望一望,打量一会,似乎要有些话说。终于也没有说什么,还是走了。  有一天,下大雨的时候,一个小孩子掉下去,让一个卖豆腐的救了上来。  救上来一看,那孩子是农业学校校长的儿子。  于是议论纷纷了,有的说是因为农业学堂设在庙里边,冲了龙王爷了,龙王爷要降大雨淹死这孩子。  有的说不然,完全不是这样,都是因为这孩子的父亲的关系,他父亲在讲堂上指手画脚的讲,讲给学生们说,说这天下雨不是在天的龙王爷下的雨,他说没有龙王爷。你看这不把龙王爷活活地气死,他这口气那能不出呢?所以就抓住了他的儿子来实行因果报应了。  有的说,那学堂里的学生也太不像样了,有的爬上了老龙王的头顶,给老龙王去戴了一个草帽。这是什么年头,一个毛孩子就敢惹这么大的祸,老龙王怎么会不报应呢?看着吧,这还不能算了事,你想龙王爷并不是白人呵!  你若惹了他,他可能够饶了你?那不像对付一个拉车的、卖菜的,随便的踢他们一脚就让他们去。那是龙王爷呀!龙王爷还是惹得的吗?  有的说,那学堂的学生都太不像样了,他说他亲眼看见过,学生们拿了蚕放在大殿上老龙王的手上。你想老龙王那能够受得了。  有的说,现在的学堂太不好了,有孩子是千万上不得学堂的。一上了学堂就天地人鬼神不分了。  有的说他要到学堂把他的儿子领回来,不让他念书了。  有的说孩子在学堂里念书,是越念越坏,比方吓掉了魂,他娘给他叫魂的时候,你听他说什么?他说这叫迷信。你说再念下去那还了得吗?  说来说去,越说越远了。  过了几天,大泥坑子又落下去了,泥坑两岸的行人通行无阻。  再过些日子不下雨,泥坑子就又有点像要干了。这时候,又有车马开始在上面走,又有车子翻在上面,又有马倒在泥中打滚,又是绳索棍棒之类的,往外抬马,被抬出去的赶着车子走了,后来的,陷进去,再抬。  一年之中抬车抬马,在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可没有一个人说把泥坑子用土填起来不就好了吗?没有一个。  有一次一个老绅士在泥坑涨水时掉在里边了。一爬出来,他就说:“这街道太窄了,去了这水泡子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了。这两边的院子,怎么不把院墙拆了让出一块来?”  他正说着,板墙里边,就是那院中的老太太搭了言。她说院墙是拆不得的,她说最好种树,若是沿着墙根种上一排树,下起雨来人就可以攀着树过去了。  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  这泥坑子里边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坑里边。  原因是这泥坑上边结了一层硬壳,动物们不认识那硬壳下面就是陷阱,等晓得了可也就晚了。它们跑着或是飞着,等往那硬壳上一落可就再也站不起来了。白天还好,或者有人又要来施救。夜晚可就没有办法了。它们自己挣扎,挣扎到没有力量的时候就很自然的沉下去了,其实也或者越挣扎越沉下去的快。有时至死也还不沉下去的事也有。若是那泥浆的密度过高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事。  比方肉上市,忽然卖便宜猪肉了,于是大家就想起那泥坑子来了,说:“可不是那泥坑子里边又淹死了猪了?”  说着若是腿快的,就赶快跑到邻人的家去,告诉邻居:“快去买便宜肉吧,快去吧,快去吧,一会没有了。”  等买回家来才细看一番,似乎有点不大对,怎么这肉又紫又青的!可不要是瘟猪肉。  但是又一想,那能是瘟猪肉呢,一定是那泥坑子淹死的。  于是煎、炒、蒸、煮,家家吃起便宜猪肉来。虽然吃起来了,但就总觉得不大香,怕还是瘟猪肉。  可是又一想,瘟猪肉怎么可以吃得,那么还是泥坑子淹死的吧!  本来这泥坑子一年只淹死一两只猪,或两三口猪,有几年还连一个猪也没有淹死。至于居民们常吃淹死的猪肉,这可不知是怎么一回事,真是龙王爷晓得。  虽然吃的自己说是泥坑子淹死的猪肉,但也有吃了病的,那吃病了的就大发议论说:“就是淹死的猪肉也不应该抬到市上去卖,死猪肉终究是不新鲜的,税局子是干什么的,让大街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就卖起死猪肉来?”  那也是吃了死猪肉的,但是尚且没有病的人说:“话可也不能是那么说,一定是你疑心,你三心二意的吃下去还会好。  你看我们也一样的吃了,可怎么没病?“  间或也有小孩子太不知时务,他说他妈不让他吃,说那是瘟猪肉。  这样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欢。大家都用眼睛瞪着他,说他:“瞎说,瞎说!”  有一次一个孩子说那猪肉一定是瘟猪肉,并且是当着母亲的面向邻人说的。那邻人听了倒并没有坚决的表示什么,可是他的母亲的脸立刻就红了。  伸出手去就打了那孩子。  那孩子很固执,仍是说:“是瘟猪肉吗!是瘟猪肉吗!”  母亲实在难为情起来,就拾起门旁的烧火的叉子,向着那孩子的肩膀就打了过去。于是孩子一边哭着一边跑回家里去了。  一进门,炕沿上坐着外祖母,那孩子一边哭着一边扑到外祖母的怀里说:“姥姥,你吃的不是瘟猪肉吗?我妈打我。”  外祖母对这打得可怜的孩子本想安慰一番,但是一抬头看见了同院的老李家的奶妈站在门口往里看。  于是外祖母就掀起孩子后衣襟来,用力地在孩子的屁股上哐哐地打起来,嘴里还说着:“谁让你这么一点你就胡说八道!”  一直打到李家的奶妈抱着孩子走了才算完事。  那孩子哭得一塌糊涂,什么“瘟猪肉”不“瘟猪肉”的,哭得也说不清了。  总共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的福利有两条:第一条: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  第二条就是这猪肉的问题了,若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呢?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法呢?真正说是吃的瘟猪肉,岂不太不讲卫生了吗?有这泥坑子可就好办,可以使瘟猪变成淹猪,居民们买起肉来,第一经济,第二也不算什么不卫生。
2023-08-07 05:33:147

呼兰河传全文。。。。

去买书呗
2023-08-07 05:33:446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

人物形象分析:1、小团圆媳妇说明她健康、天真、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活泼。2、小团圆媳妇婆婆保守固执,遵从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麻木、残忍、愚昧 3、二伯-----处于奴隶地位,有时思想却是主子们的思想。作者着重揭示了二伯的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的性格。4、冯歪嘴子----是《呼兰河传》第七章着重描述的人物 他是个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的奴隶。他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要争得做人的权利,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 他敢于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冯歪嘴子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5、祖父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本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2023-08-07 05:34:011

呼兰河传里面有哪些重点人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在哪里看出来的?

1、“我”“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60多岁,“我”长到4、5岁,祖父就快70了。“我”是个天真、活泼、可爱、顽皮的孩子。“我”家住了五间房子。“我”站在街上,不是看什么热闹,而是心里边想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我家的院子”里住着一群不是“我”家人的几家人: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他们是没有自己的家宅,租“我”家的房子暂住的人。即便是随时要倒塌、破烂不堪的房间,因为租金便宜,也唱着歌斗胆住着。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2、有二伯有二伯是长工,在“我”家一做就是30年,而且没有工钱,“我”家只提供有二伯食宿。所以工作30年,有二伯还是一无所有。有二伯是一个很古怪的人,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他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他喜欢和大黄狗谈天。有二伯身处被奴役被蹂躏的地位,十分可怜,但他毫无觉悟,健忘自傲,是个活脱脱的东北阿Q。同是天涯沦落人,他对小团圆媳妇竟然没有一点同情。埋葬了小团圆媳妇之后,他连连夸赞“酒菜真不错”,“鸡蛋汤打得也热乎”,欢天喜地如同过年一般,本来是个扛活的却偏偏喜欢别人叫他“有二爷”,“有二东家”、“有二掌柜的”。这个“ 二东家”不敢反抗真正的东家,只能对着绊脚的砖头发牢骚。3、冯歪嘴子他是个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的奴隶。他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要争得做人的权利,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他敢于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冯歪嘴子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冯歪嘴子这一个小人物没有过多的言语来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他知道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生存的问题。4、祖父“我”的祖父是个慈祥、和蔼可亲、脾气好的人。他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他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他又是一个慈祥、善良的人,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在家里,“我”与祖父的关系最好,常常和祖父在后花园玩。5、小团圆媳妇一个仅仅12岁而被称作14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一点也不害羞,坐得笔直,走得风快,吃饭就吃三碗等。她是一位健康、天真、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扩展资料《呼兰河传》是萧红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之一,亦是现代文学“最美的收获”之一。它由作者构思并开始写作于1937年的武汉,而因时世动乱不安,转徙流离,直至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作品先是边写边在1940年9月至12月期间的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翌年5月由上海杂志公司在桂林出版单行本,可惜作者未看到样书就英年早逝了。《呼兰河传》自诞生后,多年来不断再版、重印,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之一。鲁迅超级欣赏的女作家,萧红真正的杰作。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笔名悄吟等,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27年,进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读书。1931年,为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了一生的流浪和漂泊。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得到鲁迅先生的帮助。1935年底,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轰动文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辗转于武汉、临汾、西安、重庆等地。1940年1月到香港,在病中完成了《呼兰河传》的写作,并写出长篇小说《马伯乐》第一部及回忆性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等。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三十一岁。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具才情的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拥有两套笔墨,两种才情。一方面关心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穷人和弱势者的生存境遇;一方面又专注于自己孤寂的情绪,心灵的微妙感受,对于爱和温暖的追求与向往。萧红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心,更多时候聚集于批判国民性的痼疾这一焦点上。她曾经说:“现在或是过去,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便指这一点。萧红的这一追求直接受到鲁迅“改造人的灵魂”的写作导向的影响,是五四启蒙精神的延续。经历多年漂泊之后对于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反思,促成了《呼兰河传》的写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呼兰河传
2023-08-07 05:34:101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100字左右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劳动人民的普普通通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穷、绝望、无知、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惨。2.《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萧红,民国传奇女作家,被誉为“文学洛神”。作者通过戏剧艺术的讽刺批判、散文艺术的怀念倾诉、诗歌艺术的吟唱咏叹、电影艺术的影像书写表达了对故土和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怀念之情《呼兰河传》主要内容《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一章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小城人的生活空间局促、逼仄、简陋,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都是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呼兰河人虽然深受其苦,但一直没有想法用土去填平,因为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两条福利:一是常常抬轿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居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又经济,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呼兰小城有非常齐全的为神鬼服务的设施:几家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还有龙王庙、祖师庙、城隍庙,相应的便是异彩纷呈的不少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第三、 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第三章写“我”幼时的生活,总共九个小节,除了第三、第九两个小节外,其余七小节都是以祖父或者祖母开 头,中断以前的言语,继续新的言说。第三章是整部小说的重彩油画的聚焦点,描绘了“我家”的后花园。第四章写“我”家,共五小节,除第一小节外,其余四小节的开头分别是: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每个小节就是一个完整的言说序列。该章节,从“我家”的后面转到前面,以“一进大门”的正面视角为观察点,勾勒前院的整体格局,并按相应的空间顺序,逐一点出几户人家: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 二伯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第五章承接第四章对租住在西南角小偏房里,以赶车为职业的老胡家的介绍而来,写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第六章写有二伯。本章节是《呼兰河传》“最像小说”的一章,它从小团圆媳妇,也就是第五章泼墨浇成的黑洞内部开始,将笔墨集中在滑稽中透着悲悯的灰色人物有二伯身上,以极大的耐心和顽强意志,筑造了一条灰色的过渡地带。有二伯既可厌又可怜的品质,恰好和他既住在“我家”,但又不是家庭成员的特殊位置,构成了内在呼应。以第六章的灰色人物有二伯为缓冲和过渡,形成了一片独立而稳定的区域。结尾处,有二伯因“绝后”而生的哭泣,顺势为全书最后一章,即第七章勾画冯歪嘴子一家——焦点是冯歪嘴子小儿子咧嘴一笑中露出的“小白牙”——的命运,营造好了势所必至的运笔方向。冯歪嘴子的两个孩子,“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出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呼兰河传》到此结束。
2023-08-07 05:34:181

了解《呼兰河传》

萧红
2023-08-07 05:34:2811

《呼兰河传》里面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在线等答案!急!

我刚拿到《呼兰河传》这本书的时侯,一看名字我还以为是条河呢。看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是个村庄呀。讲的是民国时期的那些事儿。里面有许多人物:平儿、冯歪嘴子、赵三……而我最喜欢的却是有二伯。 有二伯喜欢穿唐装、卷裤腿,走起路来庄庄严严的,就像一位古代皇帝似的。他性格古怪、不吃羊肉、而且还会偷东西。 有二伯说话时老说方言,总是把“这个”说成“介个”。 “介个人好。” “介个人坏。” “介个人狼心狗肺。” “介个物不是物。” “家雀也往身上落粪,介个年头是个啥年头。” 有二伯偷过东西,挺大胆的。他性格古怪,比如他走路时碰到了石头,他先仔细端详,然后让它下次往穿大马靴的人脚上碰。家雀往他身上落粪,他就骂雀子应该往穿绸缎衣服的人身上落粪,雀子飞走了,他还骂蓝瓦瓦的天空。 这就是有二伯,他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2023-08-07 05:35:085

《呼兰河传》原文

http://www.bookhome.net/xiandangdai/xh/hlhz.html有
2023-08-07 05:35:2810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结尾处,有二伯因“绝后”而生的哭泣,顺势为全书最后一章,即第七章勾画冯歪嘴子一家——焦点是冯歪嘴子小儿子咧嘴一笑中露出的“小白牙”——的命运,营造好了势所必至的运笔方向。冯歪嘴子的两个孩子,“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出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呼兰河传》到此结束。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年),中国作家,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1942年因病逝世于香港。主要作品:《跋涉》、《生死场》、《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呼兰河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呼兰河传
2023-08-07 05:36:071

《呼兰河传》推荐语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每一章都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萧红对家乡、和乡友的忆念,散发着一种挥不去的感伤。
2023-08-07 05:36:222

著名作家茅盾称《呼兰河传》是什么?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2023-08-07 05:36:462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2023-08-07 05:36:552

呼兰河传中主要人物是谁?

人物形象分析:1、小团圆媳妇说明她健康、天真、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活泼。2、小团圆媳妇婆婆保守固执,遵从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麻木、残忍、愚昧3、二伯-----处于奴隶地位,有时思想却是主子们的思想。作者着重揭示了二伯的病态心理和被扭曲了的性格。4、冯歪嘴子----是《呼兰河传》第七章着重描述的人物 他是个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的奴隶。他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要争得做人的权利,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 他敢于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冯歪嘴子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5、祖父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本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2023-08-07 05:37:451

呼兰河传中感人的人物事件

最感人的事件也就是冯歪嘴子与王大姐的故事了。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这件时间体现了人心的险恶。望采纳。
2023-08-07 05:38:041

呼兰河传每章简介

第一章:呼兰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十字街上有着饰店、布店、油盐店、菜店、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东二道街上有火磨,有学堂,有碾麻房、豆腐房、染缸房、扎彩铺。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第二章:呼兰河的精神盛举——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逛庙会。人有病就跳大神,敲鼓、杀鸡,人们都赶来看。七月十五鬼节,呼兰河上放河灯,和尚道士在河沿上打起场子做道场。人们倾城而出到河沿上去观河灯。每当丰收或干旱不雨,就要唱台子戏来求雨或谢龙王。一到唱戏接姑娘唤女婿,热闹得很。场上打架的,吵架、调情的,看热闹的,戏不一定要看,戏场是一定要去。庙会上,人们虔诚地在爷爷庙跪神,到娘娘庙求子。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货物、玩具,各样好吃的。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第三章:我的家是寂寞的,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快七十了。我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我家的花园是荒凉的。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第四章: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  第五章: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第六章:我家的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第七章: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2023-08-07 05:38:133

经典诵读:萧红《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树。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 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籽踢飞了。 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杆头,祖父战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 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好在 一开初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又去做别的去了。 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也许把蚂蚱腿就绑掉,线头上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 “下雨了,下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这一节摘自萧红《呼兰河传》的第三章。 整部《呼兰河传》看下来,第三章是萧红写得最快乐的一章。 作为一个读者都能读到字里行间掩饰不住的快乐,作为作者的萧红一定也是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写的。 第三章是《呼兰河传》中描述最惬意的一章,尤其是这一章的第一节,有着音乐一样的节奏和绘画一样的画面感,以及诗歌一样的语言。 如果需要给这段文字配上音乐,应该是一段舒缓如流水般的钢琴曲,比如我朗诵的背景音乐《且听风吟》。 如果把这段文字变成画面,那应该是出自孩子之手的一幅水彩画,笔法或许稚拙却胜在天然。 不知该怎么形容这一节的文字,纯净如一块璞玉,不加雕饰,浑然天成。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 一样的口吻,一样的云淡风轻,一样的深情难忘。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后花园吧?在那里,有最天真无邪的童年,有无忧无虑的时光,有永远不落的太阳,永远不谢的花朵。 这样的后花园,有萧红童年快乐温暖的源泉——祖父。所以开篇单独成段的一句就是“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对萧红来说,祖父很重要。 祖父就是萧红童年的底色,有了祖父,萧红才有了童年。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萧红直到临终,还在用童年治愈自己,当她躺在病床上写下这些回忆童年的文字时,她一定是面带微笑的。 即便她年纪轻轻就备尝人世艰辛,算不上一个幸福的人,但至少还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这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吧。正因为后来的不幸,才更加怀念童年,怀念有祖父的后花园。 那是怎样美好的一段时光啊! 和祖父一起的时光里,一切都那么简单,一切又那么丰盛。 跟祖父一起劳动的时光,更像是游戏。 因为即使不能把菜种用土盖上,即使“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即使三心二意一会儿摘黄瓜一会儿捉蜻蜓,即使浇菜时不往菜上浇往天空里一扬,也只是换来祖父的笑。 祖父是个爱笑的老人,祖父的笑就像阳光,照耀着萧红的童年,温暖而明亮。 祖父,是爱是温暖,是萧红童年的阳光。 除了祖父,还有后花园。 萧红的后花园是彩色的。 有满身带着金粉的大红蝴蝶,“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有青翠黄瓜,有大绿豆青蚂蚱,有金黄的倭瓜菜心,“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在孩子的眼中世界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像万花筒一般精彩纷呈,目不暇接。 萧红的后花园,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在一个孩子眼里,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活的,会笑会说话,会陪伴童年的萧红,不让她感到寂寞。 萧红的后花园是健康漂亮的。 萧红的后花园是自由快乐的。 每一种生命都以最自然的状态生长,都有无限的本领,想怎样就怎样,谁也无法约束他们的生命。生命本该如此,以最放松的姿态生长,展示自己独特的一面。 自由,是萧红毕生的追求,虽然为此她不得不逃离家园,一生颠沛流离,但她不会后悔,如果重新来过,她一样会选择那条奔赴自由的人生路。 萧红的后花园,是宁静温馨的。 后花园的岁月,“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玩累了的萧红,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呼兰河传》里不止一次写到那个童年的小女孩玩着玩着就在后花园睡着了。只有在熟悉的安全的地方孩子才会说睡就睡,那是何等舒适自在! 后花园带给萧红的,是母亲子宫一般的安全温暖。那种安全感,是家的感觉,是心灵皈依的感觉。 童年,祖父,后花园,充满爱和温暖,宁静温馨,自由快乐。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简单平常,一切又那么珍贵难得。 当萧红遭遇了感情的千疮百孔,置身于战火纷飞,一生追求自由的她却被病痛束缚在病床上时,她是多么想念她的后花园啊! 一切仿若昨日,一切都成了前尘旧梦。幸好还有文字,那就在文字的世界里做一场甜甜的旧梦吧。 2022-5-18
2023-08-07 05:38:201

《呼兰河传》

第七天,第七章+尾声 【书摘】 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出来的时候,那小细蔓闪光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这样子的丝子。 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着他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地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在这个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 【心得】 这章写的是冯歪嘴子,也算是个小人物。说实话开始看的时候我是绝对没想到他会有成家的时候,想着无非又是像有二伯那样孑然一身,浑浑噩噩的过着日子。冯歪嘴子是作者在呼兰河里写的最后一个人物,也是同样有着悲惨的遭遇。当有了妻子儿子时却没有地方给她们住,还摊上冷血的东家羞辱,周围的人也都是只会麻木的看热闹,造谣生事。话说看热闹这活儿到现在我们国家的人还是很喜欢的。文中我挺喜欢的是后面冯歪嘴子去别人家吃饭时,别人让他少吃点带回去给他儿子吃,他也是欣然接受的,我想这是挺好的,自己是怎样就怎样没有必要好面子硬撑着。后面冯歪嘴子的老婆死了,大家都以为他要完了或等着看他完了,但他却是一如既往的坚持下来,就像前面别人“盼着”他死那样,他让周围的人再次失望了。因为他看到了他的两个儿子,想是生活让他不得不坚持不得不努力的把日子好好过下去! 到这里作者把她回忆里的呼兰河都给写完了,这些是作者一生都忘不却,毕竟呼兰河里有她最爱的人和最美好的回忆。
2023-08-07 05:38:281

呼兰河传讲述了什么故事?

在呼兰城发生的一些事
2023-08-07 05:38:375

《呼兰河传》是怎样的作品?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呼兰河传》有三重视角,一个是童真童趣的儿童视角——“我”,孩子看不清事件的内涵,于是产生了“陌生化效果”。一个是成年叙述者视角,叙述者是处在一种超然的境界,与小说中人物保持着距离;第三个是萧红视角,萧红视角是居高临下的,读者可能看不见她,但她随时会出来发议论,有时连议论也不发,但读者可以感觉到萧红的情感波动。作品鉴赏:《呼兰河传》,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即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呼兰河小城的生存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这样偏远闭塞的生存环境必然带来小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以及芸芸众生精神世界的愚昧麻木,而芸芸众生的精神麻木又反过来加剧了小城生存空间的封闭落后。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2023-08-07 05:39:051

呼兰河传内容概要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一章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小城人的生活空间局促、逼仄、简陋,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都是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呼兰河人虽然深受其苦,但一直没有想法用土去填平,因为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两条福利:一是常常抬轿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居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又经济,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呼兰小城有非常齐全的为神鬼服务的设施:几家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还有龙王庙、祖师庙、城隍庙,相应的便是异彩纷呈的不少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3] 第三、 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第三章写“我”幼时的生活,总共九个小节,除了第三、第九两个小节外,其余七小节都是以祖父或者祖母开 头,中断以前的言语,继续新的言说。第三章是整部小说的重彩油画的聚焦点,描绘了“我家”的后花园。第四章写“我”家,共五小节,除第一小节外,其余四小节的开头分别是: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每个小节就是一个完整的言说序列。该章节,从“我家”的后面转到前面,以“一进大门”的正面视角为观察点,勾勒前院的整体格局,并按相应的空间顺序,逐一点出几户人家: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 二伯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第五章承接第四章对租住在西南角小偏房里,以赶车为职业的老胡家的介绍而来,写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2] 第六章写有二伯。本章节是《呼兰河传》“最像小说”的一章,它从小团圆媳妇,也就是第五章泼墨浇成的黑洞内部开始,将笔墨集中在滑稽中透着悲悯的灰色人物有二伯身上,以极大的耐心和顽强意志,筑造了一条灰色的过渡地带。有二伯既可厌又可怜的品质,恰好和他既住在“我家”,但又不是家庭成员的特殊位置,构成了内在呼应。以第六章的灰色人物有二伯为缓冲和过渡,形成了一片独立而稳定的区域。结尾处,有二伯因“绝后”而生的哭泣,顺势为全书最后一章,即第七章勾画冯歪嘴子一家——焦点是冯歪嘴子小儿子咧嘴一笑中露出的“小白牙”——的命运,营造好了势所必至的运笔方向。冯歪嘴子的两个孩子,“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出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呼兰河传》到此结束。
2023-08-07 05:39:201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短)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2023-08-07 05:39:281

呼兰河传的写作背景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茅盾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论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2023-08-07 05:39:361

制定一个班级公约

一、 我们一定要遵守班纪、校规:(1) 不无故旷课、迟到、早退,有事要向老师请假;(2) 遵守课堂纪律,上课钟响后及时就坐,不扰乱课堂,不给老师点名批评;(3) 积极参加集体劳动,认真、负责、由始至终地做好值日工作和大扫除工作;(4) 认真做好两操,早操(体育课)集合要迅速,做操要认真,规范;做眼保健操要及时就坐,不讲话、认真做;二、 我们要努力学习:(1) 早读不迟到,不搞小动作,大声朗读,一切行动听指挥;(2) 认真完成课堂作业和前一天的作业,每天早读前交作业;(3)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三、 我们要讲文明,讲礼貌:(1) 做到每天佩带红领巾和校徽到校;(2)对老师要有礼貌,对同学要互相帮助,不要恶意攻击他人;(3)要爱护公物,不在课室乱刻乱画、乱摔乱打,不在课堂乱扔垃圾。(4)不在课间、午休后追逐打闹,影响他人。参考资料:
2023-08-07 05:36:301

什么鱼能和水虎鱼混养

1、水虎鱼可以和银板、灯鱼、马克土司鱼、虾虎、三间进行混养。水虎鱼又名食人鲳,水族箱中单独饲养水虎鱼比较单调,但是由于其性格比较凶猛,很多鱼友又不敢轻易尝试混养。在混养的时候,尽量选择体型大小相同的热带鱼。2、水虎鱼又名食人鲳,英文名Piranha,生活在南美洲奥里洛科河和亚马逊河流域,体长不一,最长可达50厘米,鱼身粗胖,颚宽大,牙齿犹如剃刀,可相互扣紧。水虎鱼的食物通常是鱼,但如果不能找到自己日常吃的食物,饿坏了的它们就会袭击那些大型动物,还有人类,甚至是它们的同伴。水虎鱼住在亚马逊,还有南非其他大型的、水流缓慢的河流里。从哥伦比亚到根廷北部的航道,都有它们的踪迹。
2023-08-07 05:3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