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cd5背景t细胞是什么意思

2023-05-19 19:31:46
共1条回复
小教板

辅助性T细胞的典型表面标志:CD3+CD4+CD8-。(Th1主要分泌IL-2,IFN-γ或TNF-β等辅助细胞免疫或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Th2主要分泌IL-4/5/6/10等辅助体液免疫、参与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性T细胞的典型表面标志是CD3+CD4-CD8+。(CD3+CD8+CD30-可认定为Tc1细胞;CD3+CD8+CD30+可认定为Tc2)

调节性T细胞:自然存在的,其典型标志为CD4+CD25+Foxp3+ (最重要的分子标记是一种转录因子Foxp3)

成熟B细胞均表达CD19,B1细胞CD19+CD5+,B2细胞CD19+CD5-

NK细胞的典型标志:CD3-CD16+CD56+。单核-巨噬细胞的典型表面标志为CD14。人成熟DC的主要特征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但不表达MPS、T/B/NK细胞的典型表面标志(CD14/3/19和CD20/16/56)。

相关推荐

马兰士cD14是什么解码

CDM4PRO的光头+DAC7经典解码。马兰士CD14是CD-15的简化版产地日本,机器用料精,性价比极高,CDM4PRO的光头+DAC7经典解码,使用两片TDA1547差分输出,线路上接近经典的飞利浦LHH700,再加上马兰士HDAM模块做缓冲输出,两端延伸好,中频相当迷人。马兰士cd14不仅具备超级的内涵和卓越的音质,它还拥有超美感的外型,如平衡式的前面板设计以及马兰士商标下的绝妙的光线,令人百看不厌。2002年,马兰士随着DM公司开始了新的征程。新的控股公司有望在快速增长的AV市场中占据有利的位置。马兰士和天龙都是家庭影院和AV产品的领导厂商,二者联手,有助于资源共享,扩大产销规模,增强研发能力,从而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023-01-08 21:43:301

cd14的产生分布

mCD14主要分布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的细胞表面,被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表面也有少量mCD14的存在[1]。而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表面则未发现mCD14的存在。CD14还存在于中性粒细胞胞浆内膜性分泌小体和嗜苯胺兰颗粒中[7]。sCD14则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的血浆(清)中,人血清中的正常浓度为2~5mg/ml,占血中全部CD14含量的99%[6]。mCD14是由含有CD14基因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自行转录、翻译蛋白质多肽链,在高尔基复合体内糖化后,其羧基端再与PI结合,并由PI的磷脂部分与细胞膜连接[4]。IL-1β和TNF-α能够调节CD14基因的表达,促进CD14mRNA的转录[8];FMLP和GM-CSF可刺激中性粒细胞,使其细胞表面的mCD14增多[8]。sCD14则是由单核细胞产生。单核细胞产生sCD14的方式可能有两种:①由内源性酶促反应(由蛋白酶或磷脂酶催化),使mCD14分解(脱去PI成分)、脱落形成。因为体外培养的单核细胞受LPS和IFN-r等刺激后,细胞表面的mCD14明显减少,而培养上清液中sCD14的浓度却明显增加;②由CD14基因转录、合成的CD14蛋白,不进行PI化或逃脱PI化,直接分泌入血[8]。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单核细胞表达和释放CD14。在体外单核细胞培养中,强的松龙能明显地抑制LPS对mCD14表达和sCD14释放的促进作用;在体内,急性炎症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时,血清sCD14浓度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mCD14的表达都被显著抑制。临床上给予病人类固醇激素治疗时,因其抑制mCD14的表达和sCD14的释放,可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9]。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杆状病毒作载体,可在Sfg昆虫细胞中表达重组sCD14[10]。
2023-01-08 21:43:371

cd14的分子结构

人类编码CD14的基因已被克隆并测序。该基因位于人5号常染色体的长臂端5q23-q31,约含有1338个核苷酸残基。从核苷酸的第76位到1200位,编码一段有375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链。与CD14基因相邻的区域还含有编码许多生长因子(如IL-3,GMCSF,CSF-1)和受体的基因,故在明确CD14的功能之前,人们就推测CD14是某种受体物质[4]。鼠、兔、牛等其他动物的CD14基因也陆续被克隆,均与人CD14基因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5]。mCD14是一种55kDa的糖蛋白,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固于细胞膜。mCD14蛋白质部分由包括35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链和一个由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末端多肽链构成,其末端多肽为强疏水性性多肽链[4]。人CD14氨基酸序列中39~44位区段是与LPS结合的必要部分。sCD14也是一种糖蛋白,其蛋白质结构与mCD14的蛋白质结构基本相同,(也有报道sCD14蛋白质多肽链序列较mCD14蛋白质多肽链少8个氨基酸),但sCD14不含有PI结构,故分子量较mCD14小,为48kDa左右[6]。
2023-01-08 21:43:491

CD14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CD14(包括mCD14和sCD14)的化学结构为糖蛋白,其生物学功能主要是识别、结合LPS或LPS/LBP复合物,介导LPS所致的细胞反应,在LPS性炎症反应、内毒素休克等病理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若能够完全封闭CD14的功能,特异性的阻断CD14与LPS及LPS/LBP复合物结合,就能够防止或中止LPS性炎症反应、内毒素休克等病理反应的发生,对于临床治疗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休克等将会有重要意义
2023-01-08 21:44:022

CD14是什么电容

CD 就是电解电容,(C代表电容,D代表电解)14是生产厂家的系列号。
2023-01-08 21:44:152

CD14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cd200r阳性的一般是粒细胞系,而cd14阳性的是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细胞(后两者信号很弱)。所以双阳性的最常见的是巨噬细胞。
2023-01-08 21:44:251

马兰士cd14有几个版本

目前就一个版本。马兰士如今提供三种系列的音响产品Range、Style和Premium。Style系列主要为迷你组合,Range和Premium系列则包含CD机、DVD机、放大器等各类音响产品。这三个系列中,Range系列面向主流的音响消费者和爱好者,提供最灵活的系统搭配方案,Style系列以优雅的美学造型为特征,主要瞄准那些崇尚简洁,讲究格调的人士,高级的Premium系列则针对音响玩家和发烧友,确保他们苛刻的要求和最完美的聆听体验。一些特别的分类,例如参考级产品,是以绝对忠实地还原音乐为目标,而特别版和原音特别版,则通过精选元器件和修改设计来达到更好音质。此外还有一个KI签名版,这是以马兰士现任总设计师石渡健的名字签售的特别版,签有KI的马兰士音响,从元器件到整机结构都经过石渡健的严格筛选和精心安排,意味着绝不妥协的Hi-Fi重放,比不带KI签名的普通型号音质提高很多。
2023-01-08 21:44:311

CD14里面的条码为什么是四色的?可以设置好吗?

不是四色啊!!! R0G0B0CMYK100都可以 印刷别死搬RGB不可以出片印刷
2023-01-08 21:44:371

CD14软件画的表格,如何改变里面表格线的色,注意不是外框线是里面的线

什么意思啊,把图发来。。
2023-01-08 21:44:432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标志物

考虑到巨噬细胞亦正亦邪,在各种生物环境中发挥复杂的作用,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它们的丰度和功能。这份指南概括了巨噬细胞表达的基因,以及适用于检测的免疫学工具。 巨噬细胞(Macrophage)是分布广泛的白细胞,存在于人体的多种组织中。作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的一部分,巨噬细胞的作用是吞噬死细胞、细胞碎片、病原体及其他外来物。此外,它们还具有信号传导和调节功能,参与了许多生物学过程,比如免疫、发育、修复、稳态和癌症。 考虑到巨噬细胞亦正亦邪,在各种生物环境中发挥复杂的作用,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它们的丰度和功能。这份指南概括了巨噬细胞表达的基因,以及适用于检测的免疫学工具。靶向这些蛋白质不仅可鉴定巨噬细胞的亚型,还有助于研究相关的通路或疾病状态。 除了在各种组织中发挥特定作用,巨噬细胞还具有很高的可塑性,能够响应环境信号而改变其表型。这使得巨噬细胞形成完全不同的亚群,每个亚群有不同的基因表达谱和细胞功能。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在此对各种蛋白标志物进行分类。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转化中的标志物 巨噬细胞的来源是个复杂的问题。小鼠研究表明,巨噬细胞或源于胚胎前体细胞,或源于骨髓来源的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循环的单核细胞迁移到组织,形成组织驻留巨噬细胞(TRM)。这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有效地补充了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为了区分巨噬细胞及其前体,人们通常检测一组细胞表面标志物及其差异表达水平。 检测单核细胞谱系标志物的抗体包括:Ly6c1抗体、F4/80抗体、ITGAM/CD11b抗体、CD68抗体、FCGR3A/CD16抗体、CD14抗体 图1. 巨噬细胞发育的示意图(图片来自Biocompare) 组织驻留巨噬细胞的标志物 巨噬细胞驻留在不同组织中,从而产生了执行不同功能的细胞群体。小鼠的研究表明,巨噬细胞的表型和功能是由它们在组织微环境中收到的信号所决定的。除了作为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之外,驻留的巨噬细胞在维持组织完整性和组织稳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人们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育的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有多种功能,包括清除碎片、重塑突触连接以及免疫监视。在脂肪组织中,与脂肪相关的巨噬细胞参与信号传导,调节胰岛素敏感性。肺泡巨噬细胞攻击吸入的异物,并通过吞噬作用清除过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肝脏中的巨噬细胞(即Kupffer细胞)可清除血液中的微生物、红细胞及其他细胞碎片。骨髓巨噬细胞可促进红细胞的造血作用。脾脏中的巨噬细胞参与免疫监视、铁代谢和细胞清除等活动。 M1和M2极化的标志物 在适当的刺激下,巨噬细胞被激活成不同的炎症状态,包括M1(经典激活)和M2(选择性激活)两类。M1巨噬细胞具有促炎作用,与细菌及细胞内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相关。相反,M2具有抗炎作用,在血管生成和伤口愈合中发挥功能。M2也与辅助性T细胞2(Th2)反应相关,如抗蠕虫免疫力、哮喘和过敏。 M1型巨噬细胞的激活是通过IFNG、TNF和Toll样受体(TLR)的信号传导而发生的。与M1极化相关的遗传标志物包括IL1a、IL1b、IL6、NOS2、TLR2、TLR4、CD80和CD86。对于M2型巨噬细胞,激活是通过IL4、IL10和IL13等细胞因子。M2标志物包括CD115、CD206、PPARG、ARG1、CD163、CD301、Dectin-1、PDL2和Fizz1。值得注意的是,M1和M2表型是连续的,因此处于中间范围的巨噬细胞可以同时表达一些标志物。 检测M1标志物的抗体包括:IL1B抗体、NOS2抗体、TLR2抗体、CD86抗体;检测M2标志物的抗体包括:CSF1R/CD115抗体、MRC1/CD206抗体、ARG1抗体、CD163抗体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标志物 人们发现,癌细胞也可以利用巨噬细胞来促进癌症发展。对于多种类型的癌症,肿瘤部位巨噬细胞的密度增加与患者存活率低存在关联。小鼠研究也发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可刺激肿瘤血管生成,协助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并抑制肿瘤免疫力。 这些结果的出现可归因于癌细胞信号传导影响了巨噬细胞功能,以及TAM自身产生的蛋白质促进肿瘤生长。癌症生物学本身就很复杂,同样,TAM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基因表达谱。文献中提到的一些TAM标志物包括CCR2、CSF1R、MARCO、PDL2、CD40、CCL2、CSF1、CD16和PDGF beta。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仍然是癌症研究和药物开发中的活跃领域。 检测TAM标志物的抗体:CCR2抗体、PDL2抗体、CD40抗体、CCL2抗体、PDGFB抗体
2023-01-08 21:44:561

单核细胞怎么诱导培养成巨噬细胞

【培养原理】1.DC培养用细胞因子:n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在体外可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集落形成,并具有促进早期红巨核细胞、嗜酸性祖细胞增殖和发育的功能。GM-CSF是最早被鉴定出来对于DC有作用的细胞因子之一。GM-CSF在DC培养中的功能是促进单核细胞向大巨噬样细胞分化,细胞表面MHCII类分子的表达得以提高,从而增强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此外,GM-CSF还可促进DC的存活。nIL-4(白细胞介素-4)IL-4在由单核细胞诱导成DC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生长,从而引导单核细胞向DC方向分化。若培养体系中不加IL-4,单核细胞将分化为巨噬细胞。同时,IL-4还有降低细胞表面表达CD14分子的能力。CD14表达水平的降低是单核细胞分化为DC的重要标志。GM-CSF和IL-4共同作用可使单核细胞定向分化为未成熟DC(immatureDC),此时的DC具有较强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但抗原递呈能力很弱。细胞表面中度表达MHCI类、II类分子和B7家族分子(CD80,CD86等),但不表达CD14。nTNF-a(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可下调未成熟DC的巨胞饮作用和表面Fc受体的表达,使细胞内MHCII类分子区室(classIIcompartment)消失,但能够上调细胞表面MHCI类、II类分子和B7家族分子(CD80,CD86等)的表达,使未成熟DC分化为成熟DC(matureDC),此时DC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明显减弱,而抗原递呈能力显著增强,可极强的激活T细胞。
2023-01-08 21:45:021

各位大神,我做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但无论是共聚焦还是流式,CD14怎么都染不上,为什么呢??!?做了

如果其他的都能染上,这个染不上,那说明染色步骤和其他试剂都没问题。换一只新抗体再试。如果其他抗原也染不上,那说明你的步骤或者其他试剂也有问题,全部换新。
2023-01-08 21:45:081

TLR4一PE/CD14一FITC是什么意思

这个是原来描述细胞荧光染色的。TLR4=Toll Like Receptor 4, 和CD14都是细胞表面的抗原,可以被抗体识别。识别TLR4的抗体结合了一种红色的荧光染料PE,所以看到红色信号,就说明存在TLR4. 而识别CD14的抗体则结合了一种绿色荧光染料FITC, 所以看到绿色信号,就说明是CD14阳性
2023-01-08 21:45:141

流式细胞仪检测中CD200R+CD14+代表什么

CD200R阳性的一般是粒细胞系,而CD14阳性的是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细胞(后两者信号很弱)。所以双阳性的最常见的是巨噬细胞。
2023-01-08 21:45:201

人DC细胞

人pDC的发育可能取决于 Flt3-L (因为向健康志愿者注射Flt3-L会增加循环pDC的数量)。 转录因子 E2-2 对于pDC发育是必不可少的。 和小鼠pDC一样,人类pDCs也 专门分泌I型干扰素 , 但是,人类pDC也 向T细胞呈递抗原 。 根据它们接受的激活信号,pDC可 诱导Th1极化或调节性T细胞分化 。 多项研究表明,人类pDC可高效交叉呈递抗原,无论是可溶性、病毒还是细胞相关抗原。 然而,pDC不能交叉呈递坏死的细胞衍生抗原。 最初的研究认为人类cDC存在于血液、脾脏、扁桃体和淋巴结中,曾被分为两个亚群:BDCA1/CD1c + DC和BDCA3/CD141 + DC。后来在肺、肝和肠中也发现了具有相似表型的DC群体,在皮肤中也发现CD141 + DC 。 cDC的发育似乎也依赖于 Flt3-L ,因为向健康志愿者注射Flt3-L会增加cDC数。在人cDC中,也特异性表达转录因子 zbtb46 。比较转录组分析表明,CD141 + DC与小鼠Batf3依赖性DCs同源,而CD1c + DCs与小鼠IRF4依赖性DCs同源。另外,一些表型标记在小鼠和人DC亚群之间保守(见上表)。 体外实验表明 CD141 + DC的发育依赖于Batf3 。然而,其他转录因子可能与小鼠不同,因为IRF8突变患者同时缺乏两类cDC。稳态淋巴结中CD1c +和CD141 + DC可诱导Th1和Th2极化,当被烟曲霉激活时,肺CD1c + DCs能有效诱导Th17应 答。 在皮肤和阴道粘膜中存在CD1a + DC和CD14 + DC。 他们的系列来源以及与其他DC亚群的关系仍不清楚。 有人认为皮肤CD1a + DC是CD1c + cDC迁移过来。 功能分析表明,皮肤CD14 + DCs可有效诱导滤泡辅助T细胞。 粘膜CD14 + DC也可诱导Th1极化。皮肤CD1a + DC优先诱导Th2极化,并能够交叉呈递抗原。 与小鼠朗罕氏细胞相似,人郎罕氏细胞也存在于皮肤表皮和粘膜组织中。 人郎罕氏细胞与DC和单核细胞不属于同一系列,因为GATA2突变的患者保留了正常数量的表皮朗罕氏细胞,但缺乏血单核细胞和所有DC亚群。朗罕氏细胞能有效激活CD4+ T细胞并诱导Th2极化。 皮肤朗罕氏细胞也可以进行交叉呈递并有效地诱导效应细胞毒性CD8 T细胞。 与小鼠单核来源DC一样,此类DC在人类中也被称为”炎性DC“。 目前已经在 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肿瘤腹水 中发现此类DC。 来自肿瘤腹水的“炎症性DC”转录组学表明,它们来自单核细胞而不是来自DC前体。 值得注意的是, “炎性DC”表达转录因子zbtb46 。 此外,转录组分析表明,真皮CD14 + DC和肠CD103 - CD172a + DC与单核细胞有关,可能是稳态单核细胞来源的DC。 关于这些单核细胞来源的DC的功能的数据是有限的。 来自肿瘤腹水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液的“炎症性DC”可刺激幼稚CD4 T细胞并诱导Th17极化。
2023-01-08 21:45:251

NK细胞表面标志有哪些?

辅助性T细胞的典型表面标志:CD3+CD4+CD8-。(Th1主要分泌IL-2,IFN-γ或TNF-β等辅助细胞免疫或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Th2主要分泌IL-4/5/6/10等辅助体液免疫、参与速发型超敏反应)x0dx0a细胞毒性T细胞的典型表面标志是CD3+CD4-CD8+。(CD3+CD8+CD30-可认定为Tc1细胞;CD3+CD8+CD30+可认定为Tc2)x0dx0a调节性T细胞:自然存在的,其典型标志为CD4+CD25+Foxp3+(最重要的分子标记是一种转录因子Foxp3)x0dx0a成熟B细胞均表达CD19,B1细胞CD19+CD5+,B2细胞CD19+CD5-x0dx0aNK细胞的典型标志:CD3-CD16+CD56+。单核-巨噬细胞的典型表面标志为CD14。人成熟DC的主要特征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但不表达MPS、T/B/NK细胞的典型表面标志(CD14/3/19和CD20/16/56)。
2023-01-08 21:45:361

如何检测 cd11b+cd14+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可以使用以下的表面标记:CD14, CD11b, F4/80 (鼠)/EMR1 (人), CD68 和 MAC-1/MAC-3
2023-01-08 21:45:421

血管医生哥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继发溶解亢进,让大量的凝血因子丢失,而无法再进行凝血,最终因失血和器官内微循环堵塞而死亡。 血管内部到处是堵塞。弥漫性的血管堵塞,后果自然很严重。 围绕凝血出现问题,则需要补充各种凝血物质,包括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 一、概述 DIC是在某疾病基础上,损伤微血管,凝血活化,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凝血、抗凝、纤溶等凝血瀑布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则多样化,易混淆,诊断需丰富经验。 二、临床表现 基础疾病或诱因包括: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外伤等。 过程分四期: 早期高凝状态期:无临床症状或轻微症状,也可表现血栓栓塞、休克 消耗性低凝期:以广泛多部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出血更加广泛且严重,难以控制的内脏出血; 脏器衰竭期 可表现肝肾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衰竭,患者死亡常见原因。 DIC 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下: 1.出血:自发性、多部位(皮肤、黏膜、伤口及穿刺部位)出血,严重者可及生命,比如产妇羊水栓塞引发的大出血。 2.休克或微循环衰竭:休克不能用原发病解释,顽固不易纠正,早期即出现肾、肺、脑等器官功能不全。 3.微血管栓塞: 可以累及浅层皮肤、消化道黏膜微血管。 还会涉及重要的器官:根据受累器官差异可表现为:顽固性休克、呼吸衰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多器官功能衰竭。 (这也是弥漫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微血管病性溶血:较少发生,表现为进行性贫血、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偶见皮肤、巩膜黄染。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两方面: 一是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的证据 凝血酶原时间(PT)、 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浓度 血小板计数; 二是反映纤溶系统活化的证据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D-二聚体、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试验)。 此外,国外近年来开展分子标志物用于DIC 早期诊断,发现部分标志物,如TAT有诊断意义,有望用于临床。诊断中基础疾病看病史  临床表现看当下是否符合 结合实验室指标 (任何单一的常规实验诊断指标用于诊断DIC 的价值十分有限) 2012年修订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仍存在不能精确定量等缺陷。 欧美和日本专家制订出多指标的DIC 积分诊断系统,包括: 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标准(ISTH)、 日本卫生福利部标准(JMHW)、 日本急诊医学学会标准(JAAM)。 准确性和实用性仍存在广泛争议。 以上三大积分系统目前在国内临床使用较为混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于2014 年起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建立了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hinese DIC scoring system,CDSS)(表1)。 该系统突出了基础疾病和临床表现的重要性,强化动态监测原则,简单易行,易推广,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当然要说优势 此外,DIC是一个动态的病理过程,检测结果只反映这一过程的某一瞬间,利用该积分系统动态评分将更有利于DIC的诊断。 积分似乎是是个不错的工具。 评分系统。 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2.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 3. 原发性纤溶亢进 4. 严重肝病 5. 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APS) 2017年5月14日,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制定了最新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诊治要点如下: DIC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由体内凝血酶生成的增强。促发的因素包括组织因子表达增加、天然抗凝系统机能低下、纤溶的失调和阴离子磷脂可利用性增加等。 提示凝血酶生成已中止。BPC下降并非DIC特有,因为许多与DIC相关的潜在疾患如急性白血病或败血症,在无DIC的情况下亦可引起BPC下降。 种诊断标准对于诊断DIC是有用的。考虑到评分系统中所包括的项目以及大多数研究结果的支持,这两种诊断标准被确信是满足以上提及的三个条件。 关于脓毒症患者DIC诊断方面,有两篇具有吸引力的文章出版。一篇研究,作者揭示,内皮源性微粒子是感染性休克包括DIC在内的相关生物标记物。微粒子能被用于评价早期的内皮损伤,可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DIC的评估。可溶性CD14亚型是除去顶端的CD14分子N端片段。有人建议,把这个炎症标志物(可溶性CD14亚型)和凝血标记物(蛋白C)纳入脓毒症诱导的DIC的评分系统。该系统简便,容易执行,且可以于ICU床旁即刻运用。 血栓弹力图 充满前景的一种工具。 对于仪器,正规的外部质量评估是必要的。 标准化研究显示,设备存在显著实验室间的差异,需要改进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每天重复的评分对于明确诊断和排除DIC都是必须的, 侵袭点形成血栓是机体为了维持动态平衡的一种生理反应。 严格地区分是单一凝血病还是DIC,以及决定初始治疗的时机都是至关重要的。 病因治疗 抗感染,尽快引流。 扩充血容量、 小剂量激素: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液体渗出,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抗凝治疗 不推荐脓毒症并发DIC患者常规使用肝素抗凝治疗。 替代治疗 是否需要替代治疗取决于是否因某种血液成分减少而导致的出血或极高的出血风险。患者如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考虑使用血液制品替代治疗。 对于血小板计数(PLT)<10×109/L而无明显出血征象,或者PLT<20×109/L 而存在出血高风险,建议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对于活动性出血,PLT 需要达到50×109/L。 不建议使用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功能异常。伴有凝血酶原时间(PT)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1.5 倍,或纤维蛋白原(FIB)<1.5 g/L,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5~30 mL/kg 可能有益。因液体负荷过多导致DIC 患者出血时,可使用浓缩凝血因子,如浓缩凝血酶原复合物。DIC患者血浆FIB 至少应维持在1.0~1.5 g/L。目前DIC的治疗原则包括: 1  生命体征支持措施、 2  尽量消除引起DIC的病因原发病、 3 抗凝治疗 4 补充治疗  [补充新鲜冰冻血浆(FFP)及冷沉淀物等] 1、全血:全血库存超过1周则不宜用于DIC抢救,因为库血中含有氨、钾及细胞碎屑,红细胞破坏后可释放红细胞素,亦有促凝作用。目前许多研究表明成分输血对DIC的疗效明显高于新鲜全血,因此,临床提倡输血成分治疗DIC。 2、红细胞:当失血超过血容量20%~30%,血红蛋白<80g/L或血细胞比容<0.24,同时伴有临床贫血症或活动性出血表现时,应输入红细胞,凡因DIC出血致显著贫血,机体出现较重缺氧症状者,无论DIC病理过程是否得到控制均可输注浓缩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以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纠正组织缺氧。 3、血小板:当Plt<50×109/L时应在抗凝的基础上,输足够剂量的血小板,成人一般每次至少输注机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或手工法制备的血小板10U,严重出血可每日或隔日1次,DIC患者输注血小板要同时应用肝素,如果血小板计数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不增加肝 4 冷沉淀: 每袋冷沉淀是由400 ml 全血 制成,体积为25 ml±5ml/袋,其中主要含有≥80IU的因子Ⅷ、 纤维蛋白原 ≥150mg以及 血管性血友病 因子, 纤维粘连蛋白 、凝血因子ⅩⅢ等。 1  抢救故事写的不错 2  检验视界网 3  新青年麻醉论坛 4   医脉通 血液病 5  DIC的输血治疗 6  输血与临床
2023-01-08 21:45:481

CDX4宏怎样用,高手们回答下。谢谢~!

这个问题很复杂。秋色说的,要从建个记事本开始,改扩展成GMS,然后录制时才能录进这个GMS里。一般CD14的宏已经能像OFFICE宏一样了。可以录制成一个有宏的文件。你存下这个文件,就含这个含。下次要用到别的文件,就打开这个文件。当然不能用临时宏,要用上面的开始录制。
2023-01-08 21:45:541

苏CD14943车牌号码怎么样?

这个苏CD14943车牌号只能算是一般吧!其实只是一个车牌号而已,没必要太在意的,只要自己喜欢就行。个人觉得这个苏CD14943车牌号只能算是一般,不过要比一些奇葩的车牌号强多了,最主要的是你自己喜不喜欢这个车牌号,喜欢就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苏C是江苏省徐州市的车牌号。江苏省各地车牌号分别是:苏A南京,苏B无锡,苏C徐州,苏D常州,苏E苏州,苏F南通,苏G连云港,苏H淮安,苏J盐城,苏K扬州,苏L镇江,苏M泰州,苏N宿迁,苏U苏州增补。
2023-01-08 21:46:031

树突状细胞(DC)分类及分化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1973年由洛克菲勒大学的Ralph Steinman教授发现。刺激混合白细胞反应(MlR)的能力成为DC的主要功能特征。不久,用人白细胞抗原(HLA)分子单克隆抗体对人肾和人皮肤组织中的Langerhans cells(Lc)进行了鉴定。 DC是一种监视细胞,不同的亚群都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它们的进化很可能是由感染驱动的。当遇到抗原,DC吞噬,处理和暴露抗原片段在他们的MHC分子,同时迁移到淋巴器官,以启动免疫反应。DC通过细胞膜上表达的分子与环境相互作用,因此DC表面表型不仅对它们的识别很重要,而且对了解它们的功能也很重要。 通过膜表面分子进行DC分类 血液DC(BDC) 人类DC最容易找到的来源是血液。人BDC是来源于造血干细胞(HSC)的HLA-DR+细胞的谱系,部分单核吞噬系统(MPS)由于缺乏CD14而有别于血液单核细胞。这种Lin−HLA-DR+DC群体可以从本体论上分为 CD11c+常规DC(cDC)和cd11c−浆细胞样dc(pDC) ,来源于共同的DC后代和来自普通单核祖细胞的单核细胞衍生的DC。目前最新的转录数据已将这些子集进一步划分为6个DC群体,称为DC1至DC6 转录研究为每一个群体提供了标志性的基因表达列表,并确定了一些新的表面标记分子能够通过流式细胞术来区分它们。其中也有一些表面膜分子已经被DC证实表达。虽然标记分子被用作DC亚居群的标记,但必须记住,每个分子都具有功能特性。 cDC1 这个亚群最初是通过血栓调节蛋白CD141在血液中的表达来确定的。cDC1在MHCⅠ类分子上交叉表达外源抗原。其他已证实的特异性表面标记包括CD370(Clec9A)和趋化因子受体XCR1。还鉴定了CD 353(SLAMF8)、CD59和CADM1的转录本。 cDC2/cDC3 用转录本分析法将cDC2分为两个CD1c+亚组,DC2和DC3。DC2通过CD301(CLEC10A)和FceR1A(IgE高亲和力受体的α链)的表达来区分。DC3独特地表达转录子S100A8和S100A9,它们在组织巨噬细胞/DC中均有表达,而细胞粘附分子CD106(VCAM)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肠道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表面被识别。这两个亚群的区分,DC2可共表达通用的MPS分子CD32B(IgG的低亲和力受体,FcγR IIb),DC3上共表达CD36和CD163. pDC 通过转录分析定义为 DC6 的 pDC 是 CD304+ 、 CD 303+、 CD 123+ 和 CD85+ g(ILT-7) 。这些标记中的每一个都可以被用来阳性纯化它们,尽管 CD 304 神经肽仍然是最稳健的标记。CD 304 结合 VEGF ,尽管它仍然不清楚这是如何促进 pDC 的功能。CD 303 (BDCA 2) 是一种 C型凝集素受体(CLR) ,其表达仅限于 pDC ,其配体尚不清楚,尽管 CD 303 被 IFN 下调。 CD123(IL-3ra)也在HSCs和粒细胞上表达,因此如果存在,将共同纯化这些细胞。CD85g(ILT-7)是一个具有激活抑制能力的Ig超家族分子。pDC进一步被区分为不连续的两群,CD2hi和 CD2lo,一群是比另外一群更成熟。CD2群体比CD2lo pDC对类固醇诱导的死亡具有更强的抵抗力,而某些人则表达了免疫调节受体CD5和Axl。如下所述,CD2 pDC表现出典型的pdc形态,并在刺激时产生较高的IFNa。 CD16+ DC 2002年从lin−HLA-DR+白细胞中去除CD14lo/hi单核细胞,鉴定出CD11c和CD16,具有较高的同种异源刺激能力,被确定为CD16+DC。CD 16+ DC的起源及其与单核细胞的关系尚不清楚。转录分析发现DC4与CD16+DC相似,其基因表达谱与CD16(非经典)单核细胞相似,但形成明显的表达簇。质谱和流式细胞术的研究表明,40种表面分子的表达显示CD16+DC与非经典单核细胞和cDC2形成了明显的分层簇。其他表达的表面分子包括CD85d(ILT-4)和CD85h(ILT-1),CD115,CD31,SLC7A7和与CD 98二聚体;Siglec-10,小鼠Siglec-G同源物。 AXL+SIGLEC-6+(AS) DC 该新的DC群体经转录分析鉴定为DC5。尽管和pDC信号有许多基因共享,这种异质性的APC表现为脑状核形态,类似于cDC2,在Toll样受体(Tlr)刺激下产生极少的lIFNa。。它们共有一些cDC2的特征基因,但可以通过表面Axl和CD327(Siglec-6)的共同表达以及CD22和CD169、CD39和IRAP的共同表达来区分表型。此外,AS-DC细胞表达LY86转录本,该转录本可能被翻译成一种与CD180相关的膜蛋白,与LPS结合,并表达已知的LST1转录本。 淋巴组织DC 在其他淋巴组织中发现了Lin-HLA-DR+DC群,并认为其来源于BDC前体。扁桃体Lin-HLA-DR+DC亚群的细胞表面表型鉴定了四种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不同的交叉群体。在B细胞卵泡中发现的卵泡DC不是造血系统的一部分。 组织DC 人类非淋巴组织中的DC在30多年前就已被发现,SkinDC最初是用CD1a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的,最近又从真皮组织中分离纯化,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转录技术进行了鉴定。LC主要见于表皮,少数见于真皮,即HLA-DR+、CD11c+、CD1a+和表达CD207、CD205和EpCAM。虽然该群体具有DC特性,但由于其胚胎起源,最近被重新分类为巨噬细胞,类似于脑小胶质细胞和肝脏中的Kupffer细胞。3个HLA-DR+、CD11c+真皮DC亚群与BDC有明显区别,其中2种为CD1a+。第一CD1a亚型-表达大量CD1c、CD11b和CD172。第二交叉递呈亚群表达低数量的CD1c,但也表达XCR1和CD370。第三真皮亚群为CD14+单核细胞源性真皮DC,共表达CD 209和CD1c。在其他组织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种群。 体外诱导产生的DC 在白细胞计数不到1%的情况下,BDC是罕见的。以白细胞介素4(IL-4)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为来源的体外培养的外周血 单个核细胞分化为DC(Mo-DC) ,为研究提供了一种更容易获得的细胞群体。然而,从新鲜静脉血中分离出的DC在表型和功能上均有差异。特别是,几乎没有证据表明Mo-DC能够有效迁移,这是DC肿瘤疫苗接种策略中所必需的。显然,它们的活性趋化因子受体或粘附分子的互补不能允许迁移。其他容易在Mo-DC表面表达但不在bDC上表达的标记包括CD 209、CD 258(LIGHT)、CD300a/c。 DC细胞分化 DC属于MPS(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研究证实了它们由HSC分化而来。在体外,CD34+HSC可分化为具有不同组合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BDC,FLT3L和TPO产生 epDC ;Flt3L,SCF,GM-CSF,IL-4,IL-3,IL-6和TPO,则产生 cDC1和cDC2 ;FLT3L,GM-CSF,TNF和TGF-β 产生 LC 。这表明这些生长因子的受体,如TPO受体、CD 110和细胞因子受体在DC前体表面表达。 主要参考文献 R.M. Steinman, J.Exp. Med. 137 (5) (1973) 1142–1162. G. Kohler, Nature 256 (5517) (1975) 495–497. K.P. MacDonald, Blood 100 (13)(2002) 4512–4520. G. Breton, J. Exp. Med. 213(13) (2016) 2861–2870. G.J. Clark et al. Seminars in Cell &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18)
2023-01-08 21:46:101

10.单细胞 RNA-seq:聚类分析

现在我们已经进行了整合,我们想知道我们的细胞群中存在哪些不同细胞类型。 目标: 挑战: 建议: 为了确定我们的分群是否可能是由于细胞周期阶段或线粒体表达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可视化探索这些指标以查看是否有任何簇表现出富集或与其他簇不同,这是很有用的。但是,如果观察到特定簇的富集或差异,它可以用细胞类型来解释,那就可以不必担忧。 为了探索和可视化各种质量指标,我们将使用来自Seurat的通用的 DimPlot() 和 FeaturePlot() 函数。 我们可以从每个样本中每个簇的细胞分布开始: 我们可以使用 UMAP 对每个样本的每个簇的细胞进行可视化: 一般来说,我们希望在所有条件下,大多数细胞类型簇都存在;然而,根据实验,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特定条件的细胞类型存在。这些簇在不同条件下看起来非常相似,这很好,因为我们预计在对照和刺激条件下都存在类似的细胞类型。 接下来,我们将探索 细胞 是否 会因不同的细胞周期阶段而出现聚集 。当我们对无意义的变异源进行SCTransform归一化和回归时,并没有因为细胞周期阶段而使变异消退。如果我们的细胞簇在线粒体表达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预示着我们要重新运行SCTransform,并将 S.Score 和 G2M.Score 添加到我们的变量中以进行回归,然后重新运行其余步骤。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细胞是否会因不同的细胞周期出现阶段聚集。 我们看不到细胞周期评分的太多聚类,因此我们可以继续进行 QC。 接下来,我们将探索其他指标,例如每个细胞的 UMI 和基因数量、S 期和 G2M 期标记,以及 UMAP 的线粒体基因表达。查看各自的 S 和 G2M 分数可以为我们提供额外的信息来检查细胞周期因素的影响,就像我们之前所做的那样。 指标在整个群集中相对均匀,但 nUMI 和 nGene 在群集3、9、14和15中显示出更高的值,也许还包括群集17。我们将密切关注这些群集,看看细胞类型是否可以解释这种增加。 如果我们在此时看到与这些指标对应的差异,那么我们通常会注意到它们,然后在确定细胞类型标识后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我们还可以探索群集通过不同的PC分开的情况。我们希望定义的PC能够很好地区分细胞类型。要可视化这个信息,我们需要提取细胞的UMAP坐标信息及其对应的每个PC分数,以便通过UMAP查看每个PC。 首先,我们确定要从Seurat对象提取的信息,然后,可以使用 FetchData() 函数提取它。 在下面的 UMAP 图中,细胞按每个主成分的 PC 分数着色。 让我们浏览一下排名前 16 的 PC: 我们可以看到如何由不同的 PC 表示的集群。例如, PC_2 基因在簇 6、11 和 17 中表现出更高的表达(在 15 中也可能更高一些)。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驱动这台 PC 的基因,以了解细胞类型可能是什么: 以 CD79A 和 CD74 基因以及 HLA 基因作为 PC_2 的阳性标记,我们可以假设簇6、11 和17 对应于 B 细胞。这只是暗示了集群身份可能是什么,集群的身份是通过 PC 的组合来确定的。 为了真正确定集群的身份以及 resolution 是否合适,探索一些已知的预期细胞类型的基因标记是有帮助的。 随着细胞的聚集,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已知的标记来探索细胞类型的身份。显示了带有簇标记的 UMAP 图,然后是预期的不同细胞类型。 seurat的 FeaturePlot() 函数可以使用存储在 Seurat 对象中的基因 ID 轻松可视化少数基因。我们可以在 UMAP 可视化之上轻松探索已知基因标记的表达。让我们通过并确定集群的身份。为了访问所有基因的标准化表达水平,我们可以使用存储在 RNA 检测槽中的标准化计数数据。 根据我们感兴趣的标记,它们可能是特定细胞类型的阳性或阴性标记。我们选择的少数标记的组合表达应该让我们了解一个集群是否对应于特定的细胞类型。 对于此处使用的标记,我们正在寻找阳性标记和标记在整个集群中的表达一致性。例如,如果一种细胞类型有两个标记,而一个簇中只有其中一个被表达——那么我们不能可靠地将该簇分配给细胞类型。 CD14+ 单核细胞标志物 CD14+ 单核细胞似乎对应于簇 1、3 和 14。我们不会包括簇 9 和 15,因为它们不高度表达这两种标记。 FCGR3A+ 单核细胞标志物 FCGR3A+ 单核细胞标记明显突出了簇 9,尽管我们确实在簇 1、3 和 14 中看到了一些不错的表达。我们希望在执行标记识别时看到 FCGR3A+ 细胞的其他标记出现。 巨噬细胞 我们没有看到我们的标记有太多重叠,因此似乎没有与巨噬细胞对应的簇;也许细胞培养条件对巨噬细胞进行了负面选择(更高的粘附性)。 常规树突状细胞标志物 对应于常规树突细胞的标记物识别簇 15(两个标记物始终显示表达)。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标志物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代表簇 19。虽然这些标记的表达存在很多差异,但我们看到簇 19 始终强烈表达。 锻炼 假设表中每个不同集群对应的集群: 现在我们对大多数集群对应的细胞类型有了一个不错的想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标记识别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所有这些问题!! 下一步将是进行标记识别分析,这将输出聚类之间表达显着差异的基因。使用这些基因,我们可以确定或提高对集群/亚群群识别的信心。
2023-01-08 21:46:151

免疫分型中cd38cd34cd10cd19是什么意思

急白免疫分型。应用APAAP免疫酶标组化方法和美国BD 公司提供的流式细胞仪FITC(异硫氰酸荧光素)、PE(藻红蛋白)和PRECP三种荧光抗体对白血 病细胞进行表面抗原多参数测定分析,所用单克隆抗体(McAb)主要有:CD3、CD7、CD 10、CD19、CD20、CD13、CD15、CD14、CD33、 CD34、HLA-DR、CD41、CD42、CD16、CD56(McAb由丹麦DA KO公司提供,FITC等由美国BD公司提供)。判断标准:凡≥1种McAb呈阳性反应,其标记细胞 ≥30%为阳性。
2023-01-08 21:46:211

CDR14打开提示产品安装不成功

你可把电脑上的系统时间改一下,现在是2011年,你改成2009年,往前改一下些,一般情况都能使用。
2023-01-08 21:46:282

如何使用流式细胞仪分选T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都是根据细胞表面的标记来进行的。T细胞可以使用CD3单核细胞CD14,CD11b,巨噬细胞就是进入组织的单核,可以使用同样的标记树突细胞,CD1c,CD141
2023-01-08 21:46:362

急性白血病免疫诊断标志的一线单抗和二线单抗有哪些?

急性白血病免疫诊断标志如下: 一线单抗: (1)髓系:CD13,CD117,Anti-MPO; (2)B淋巴系:CD22,CD19,CD10,CD79a; (3)T细胞系:CD3,CD7,CD2; (4)非系列特异性:TdT,HLA-DR。 二线单抗: (1)髓系:CD33,CD14,CD15,CD11,CD61,CD41,CD42;血型糖蛋白A。 (2)B淋巴系:CD20,CD24,Cyu,Smlg。 (3)T细胞系:CD1,CD4,CD5,CD8。 (4)非系列特异性:CD34。
2023-01-08 21:46:441

怎样提高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DC细胞/树突状细胞产量

【培养原理】1.DC培养用细胞因子:n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在体外可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集落形成,并具有促进早期红巨核细胞、嗜酸性祖细胞增殖和发育的功能。GM-CSF是最早被鉴定出来对于DC有作用的细胞因子之一。GM-CSF在DC培养中的功能是促进单核细胞向大巨噬样细胞分化,细胞表面MHC II类分子的表达得以提高,从而增强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此外,GM-CSF还可促进DC的存活。nIL-4 (白细胞介素-4)IL-4在由单核细胞诱导成DC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生长,从而引导单核细胞向DC方向分化。若培养体系中不加IL-4,单核细胞将分化为巨噬细胞。同时,IL-4还有降低细胞表面表达CD14分子的能力。CD14表达水平的降低是单核细胞分化为DC的重要标志。GM-CSF和IL-4共同作用可使单核细胞定向分化为未成熟DC(immature DC),此时的DC具有较强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但抗原递呈能力很弱。细胞表面中度表达MHC I类、II类分子和B7家族分子(CD80, CD86等),但不表达CD14。nTNF-a (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可下调未成熟DC的巨胞饮作用和表面Fc受体的表达,使细胞内MHC II类分子区室(class II compartment)消失,但能够上调细胞表面MHC I类、II类分子和B7家族分子(CD80, CD86等)的表达,使未成熟DC分化为成熟DC(mature DC),此时DC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明显减弱,而抗原递呈能力显著增强,可极强的激活T细胞。
2023-01-08 21:46:501

医学生物信息学文献第2期:肿瘤微环境

​ 肿瘤内刺激树突状细胞(SDC)在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和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调节它们在肿瘤微环境(TME)中的丰度的机制可以揭示新的治疗机会。作者发现,在人黑色素瘤中,SDC的丰度与细胞因子FLT3LG基因的瘤内表达有关。FLT3LG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尤其是小鼠和人类肿瘤中的自然杀伤(NK)细胞。在小鼠TME中,NK细胞与SDC形成稳定的结合,小鼠NK细胞的遗传和细胞消融表明:FLT3L的产生在调节肿瘤中SDC的丰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抗PD-1‘检查点"免疫疗法主要以T细胞为靶点,但作者发现NK细胞频率与人肿瘤中保护性SDC、患者对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以及提高总体生存率有关。作者的研究表明,固有免疫SDC和NK细胞共同作为T细胞定向免疫治疗的良好预后工具,这些固有细胞是增强T细胞肿瘤反应所必需的,表明这一轴是新疗法的靶点。 人类中分别由整合素CD103和血栓调节蛋白(BDCA-3,又称CD141)的表达确定。 肺的研究表明,这些细胞在肿瘤中比在邻近的正常组织中更少。 在黑色素瘤中不常见的WNT-β-catenin通路突变病例中,这些DC数量的减少与预后不良有关,也与肿瘤中趋化因子表达模式的缺陷有关。 在这里,作者发现sdc数与预后不良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加普遍。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TME中BDCA-3+SDC的保护水平与黑色素瘤患者较好的总生存期(OS)相关。作者进一步将肿瘤内SDC的数量与FMS相关的酪氨酸激酶3配体(FLT3LG)的基因表达联系起来,FLT3LG是cDC 1的形成性细胞因子。 作者利用一种新型的Flt 31报告小鼠,将肿瘤内淋巴细胞鉴定为肿瘤中Flt 31的产生者,其遗传学和功能研究表明,自然杀伤(NK)细胞是产生Flt 31以控制肿瘤中SDC水平的完整细胞类型。 作者进一步证明,人黑色素瘤中的SDC与肿瘤内NK细胞的水平有关,并且这两种固有免疫细胞类型与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相关。 这些结果表明,NK细胞通过在肿瘤中产生FLT3LG,控制肿瘤中SDC的水平,提高患者对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 研究思路: 1、人黑色素瘤中BDCA-3+ SDC水平与整体存活率的提高相关。 我们之前的工作发现了8个基因的“SDC标签”,它来源于SDC与小鼠肿瘤内所有其他髓系群体的直接比较(图1A)。 我们使用这种SDC基因标签来评估黑色素瘤样本谱中与转移性黑素瘤数据相关的临床结果数据的SDC数目,并发现六个“SDC标签”基因从转移时起就与增加的OS有显著的个体关联(补充表1)。 此外,在Kaplan-Meier分析中,我们将每个样本的整个标签以66%的严格度分为“高”或“低”表达,我们发现高表达与OS的增加显著相关(Fig. 1b);在33%和50%的严格度下观察到类似的相关性(补充图1A)。 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黑色素瘤数据集(补充图)中概述了SDC基因标签与OS增加的相关性 (Supplementary Fig. 1b)。进一步发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类型的层组与SDC基因标签高度相关(Fig.1C) 。 此外,使用SDC和非刺激髓样细胞(NSMs)特征比值的基因标记的表达(代表刺激和抑制性髓细胞群体的相对丰富度)也显示与OS和T细胞浸润增加有很强的相关性(补充图1C-E)。 这些数据表明,肿瘤中SDC的相对水平与OS的增加有关。 2、瘤内SDC丰度预示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 肿瘤SDC最初被定义为具有向T细胞交叉呈现肿瘤抗原并刺激T细胞的能力,并在小鼠模型中被证明是产生较好的抗PD-1反应所必需的。 因此,我们寻求确定SDC水平是否与T细胞检查点阻断剂治疗的有效性有关,预计该治疗将可能释放更多的CD8+T细胞控制肿瘤。 为了将这一分析扩展到黑色素瘤患者,并更广泛地确定抗PD-1免疫治疗反应所需的免疫成分,我们分析了两组独立的活组织切片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活检(组A:n=33,包括已经接受各种免疫治疗的患者;组B:n=23,都是抗PD-1免疫治疗前的;补充表2)。 活组织切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随后用流式细胞术和RNA测序(rna-seq)进行分析,同时跟踪患者的临床结果以及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 患者被分为“无应答者”组,定义为病情稳定或进展的组,或“应答者”组,定义为对抗PD-1治疗有部分或完全应答者(见方法)。 我们设计了一个全面的流动面板来定量人体肿瘤中的免疫浸润(Fig. 1d–f and Supplementary Fig. 2a,b),虽然我们发现黑色素瘤患者免疫浸润的数量存在异质性,但总免疫浸润与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图1D)。 相反,TME内的多个髓细胞系倾向于对免疫治疗有反应 (Fig. 1e,f)。 CD14(-)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在抗PD-1治疗反应患者中呈增加趋势,但这仅见于一个群组(图1E)。 B组中CD14+细胞数量高对抗pd-1免疫治疗的响应有不好的预后,而在组A中,CD14+CD16+单核细胞可以有效地从CD14+CD16 - TAMs中分离出来,肿瘤内单核细胞水平升高,比TAMS更明显,对抗PD-1免疫治疗有负的预后价值(图1e)。 此外,BDCA-1+DC(CDC2s)在2个群组中均未显示与应答者状态相关的显著变化 (Fig. 1f)。有趣的是,在总抗原呈递细胞(APCs; gating on CD19–HLA-DR+ cells)中,BDCA- 3+ DCs(通过CLEC9a染色进一步证实哪些是cDC1)的高比例强烈预测了两组黑素瘤患者对抗pd -1治疗的反应的高比例强烈预测了黑色素瘤患者对抗pd-1治疗的反应(Fig. 1f) 3、FLT3LG表达与肿瘤中SDC水平相关 鉴于SDC与患者预后和抗PD-1免疫治疗反应性有很深的关联,我们寻求确定控制肿瘤中保护性骨髓细胞水平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包括肿瘤SDC在内的cDC1s形成的细胞因子是FLT3L,但这种细胞因子在肿瘤中的内源性来源尚不清楚。 利用他们的黑色素瘤数据集(包含来自肿瘤活细胞总数的配对流式细胞术和RNA-seq数据)(组A;补充表2),我们发现在肿瘤中BDCA-3+DC水平与FLT3LG的表达显著相关(图 1g)。 我们证实了肿瘤中SDC水平与FLT3LG表达之间的这种相关性,利用SDC基因标签来估计公开的TCGA黑色素瘤数据集中的SDC水平。 FLT3LG高表达(中位分裂)的TCGA黑色素瘤样本明显增加OS,这与FLT3LG在肿瘤SDC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一致。 这些发现表明,控制tme中的细胞因子flt3lg可以对sdc的水平产生重要影响,sdc是一种对癌症免疫反应和抗pd-1免疫治疗反应非常重要的细胞类型。 4、淋巴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FLT3L的主要来源 肿瘤中FLT3LG表达与SDC水平的相关性,引出了哪个细胞类型产生FLT3L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内源性小鼠Flt3l位点下游引入可诱导的编码Cre和teal荧光蛋白(TFP)的DNA,从而获得了Flt3l-报告小鼠(Fig. 2a)。携带与此等位基因纯合的异位B16F10肿瘤的小鼠,尽管血清总FLT3L有少量但可重复的下降,但其在TME中的常规DC和淋巴细胞比例相似,这表明该蛋白在肿瘤中有类似的功能(补充 Fig. 3a–c)。Flt3l-纯合报告小鼠注射异常的B16F10肿瘤,在肿瘤移植后2周,TFP作为Flt3l表达的读数,仅在淋巴细胞内检测到(Fig. 2b,c)。在表达Flt3l的淋巴细胞中,NK细胞表达量最高,T细胞表达量较低,B细胞表达量不高( Fig. 2b,c; Fig. 3e,f))。当用抗flt3l抗体检测细胞表面的蛋白时,这些细胞群呈阳性(图2d)。从肿瘤、肿瘤引流淋巴结(LN)和非肿瘤引流淋巴结(LN)分离的NK细胞中,Flt3l的表达水平与TFP的表达水平相似,表明Flt3l的表达不受TME的调节(Supplementary Fig. 3d)。在其他肿瘤模型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报告等位基因表达模式,包括自发产生的肿瘤模型(例如,多瘤中T抗原乳腺癌模型,其目的是表达mCherry和卵清蛋白(PyMTChOVA);Supplementary Fig. 4a,b)。有趣的是,野生型(WT)携带b16f10肿瘤动物血清中FLt3L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局部产生的flt3L对sdc水平和预防癌症很重要(Supplementary Fig. 4c)。 5、肿瘤中淋巴细胞产生FLT3L对于正常的SDC水平是必须的 接下来,我们在小鼠身上进行了基因实验,以检测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在控制TME中SDC水平中的作用。对缺乏T细胞和NK细胞的IL2RG-/-小鼠(补充图5a)注射异常的B16F10黑色素瘤,分析肿瘤中髓系细胞和淋巴系细胞的水平。虽然来自IL2RG-/-小鼠的B16F10肿瘤的肿瘤面积与其WT对照组大致相同,但是IL2RG-/-动物肿瘤可显著降低TME中CD 103+SDC的表达,而CD11b+DC的频率无明显变化(图3a和补充图5a)。为了检测淋巴细胞特异性地产生FLT3L在控制SDC水平中的作用,我们将IL2RG-/-骨髓与WT或Flt3l-/-混合骨髓移植到致死性照射的Flt 31-/-受体动物体内,形成混合骨髓嵌合体(图3b)。在肿瘤中与能产生FLT3L的淋巴细胞间隔的IL2RG-/-:WT混合骨髓嵌合体相比,其淋巴细胞室不能产生FLT3L的IL2RG-/-:Flt3l-/-,CD 103+SDC的水平降低(图3b)。肿瘤中CD 103+SDC水平的差异并不是由于T细胞或NK细胞的整体缺失所致,而是丰富的肿瘤引流和非引流LN的IL2RG-/-:Flt3l-/-骨髓嵌合体(补充图5b)。与IL2RG-/:WT-混合骨髓嵌合体相比,IL2RG-/:Flt3l-/-混合骨髓嵌合体的CD11b+DC无明显减少(图3b);此外,在肿瘤引流和非引流皮肤LN中,居住或迁移的CD11b+DC均无缺陷,提示IL2RG-/:Flt3l-/-混合骨髓嵌合体中CD11b+DC无整体缺陷(补充图5c)。有趣的是,在IL2RG-/:Flt3l-/-骨髓嵌合体中,肿瘤引流和非引流LN中常驻CD8+DC和迁移CD 103+DC的水平也降低,提示淋巴细胞的需求更广泛地延伸到cDC1的产生(补充图5c) 6、NK细胞,而不是T细胞,控制着肿瘤中SDC的丰度。 为了直接检测特定类型淋巴细胞在肿瘤中控制CD 103+SDC水平的作用,在小鼠B16F10黑色素瘤模型中,我们敲出了表达Flt3l报告基因的T细胞和NK细胞。由于重组激活基因(Rag)突变而缺乏所有T细胞的小鼠其肿瘤组织中CD103+DC水平没有减少(图3c和补充图5d)。此外,通过抗体消耗CD4+或CD8+T细胞的WT小鼠也表现出正常的SDC细胞密度(数据未显示)。为了探讨NK细胞的作用,小鼠在B16F10肿瘤注射前3天开始每3天用抗NK1.1抗体治疗一次,结果导致了NK细胞的大量丧失,但淋巴细胞的其他变化和肿瘤生长受限(补充图5e)。而缺乏NK细胞的小鼠TME中CD 103+SDC的频率降低,CD11b+DC的水平无明显变化(图3d)。与我们以前的发现一致,肿瘤中的T细胞刺激依赖于肿瘤内的CD 103+DC,缺乏NK细胞的小鼠肿瘤中活化的T细胞数量有减少的趋势。(补充图5e)。有趣的是,NK细胞的耗竭导致CD103+DC在肿瘤引流和不引流LN中的水平略有下降,但有显着性差异(补充图5f),再次表明除了在肿瘤中的作用外,NK细胞在控制CD103+DC水平方面发挥了更广泛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虽然T细胞和NK细胞都能在肿瘤中产生Flt 31,但T细胞的缺失对肿瘤CD103+DC水平没有影响。而NK细胞产生Flt3l在调控肿瘤中这些保护性DC的水平中起重要作用。 7、TME中NK细胞与SDCs发生频繁而稳定的相互作用 NK细胞是肿瘤中SDC水平所必需的主要淋巴细胞。然而,NK细胞和SDC在肿瘤中非常少见,因此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NK细胞如何控制肿瘤中的SDC?与其他APC相比,SDC在TME中很少存在,并且很少与传入的T细胞相互作用。相反,当我们对B78黑色素瘤进行活体双光子切片成像时,我们发现NK细胞(Ncr1-GF标记P)经常与SDC密切接触(抗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XCR 1)的抗体标记;图4a和补充视频1)。对由转染mCherry-OVA融合结构的B78亲本细胞组成的B78-cherryOVA肿瘤14进行活体双光子成像后用于PyMTChOVA小鼠品系,我们发现大约1.9%的NK细胞在Xcr1-Venus+ cDC1的5μm范围内,而只有0.38%的MHCⅠ类限制的卵清蛋白特异性(OT-I)T细胞在Xcr1-Venus+ cDC1的5μm范围内(图4b)。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XCR 1+cDC 1中,大于5μm的NK细胞迁移(与实质性位移相关的运动),而与之密切接触的NK细胞(<5μm)的运动能力降低,与连续和/或突触接触一致(图4c和补充视频2)。这些结果表明,在肿瘤中,NK细胞是FLT3L的最相关来源,FLT3L控制着SDC水平,这可能是由于NK细胞对cDC1 DC亲和力增强所致。这一发现与最近在TME 中NK细胞和XCR 1+DC的趋化因子受体配对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与NK细胞直接作用于DC的情况一致,当从WT小鼠LNS中分选CD 103+DC并与NK细胞共培养时,CD103+DC 24h和72h的存活率显著提高(图4d)。这些研究表明,NK细胞比T细胞更能与肿瘤中的SDC形成稳定的相互作用,靶向NK细胞水平可增加FLT3L的产生,进而提高肿瘤中SDC的水平或生存期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应该注意,虽然我们看到有证据表明NK细胞为CD 103+DC在肿瘤中提供了更高的存活率,但NK细胞也可能作用于DC前体以控制这些SDC。 8、人肿瘤中NK细胞丰度与FLT3LG表达及BDCA-3+ SDCs相关 我们的小鼠研究表明,NK细胞产生FLT3L,并控制肿瘤中SDC的水平。根据这些发现,我们通过基于先前发表的数据集和NK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谱生成NK细胞基因特征来调查人类数据集中NK细胞的丰度(图5a和补充图6)。用NK细胞基因标记对TCGA黑色素瘤样本中NK细胞丰度的估计,我们发现肿瘤中NK细胞的水平与FLT3LG的表达(图5b)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与肿瘤内NK细胞是FLT3LG的来源是一致的。与NK细胞基因标签结果一致(图5b),天然细胞毒性触发受体1的表达(NCR 1)、NK细胞上NK细胞受体基因的特异性表达(补充图6)与FLT3LG在肿瘤中的表达存在显著的个体相关性(补充图7a)。因此,利用SDC(Fig1a)和NK细胞(Fig5a)的基因标记来估计细胞丰度,我们发现黑色素瘤(Fig5c)患者的NK细胞和SDC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与我们的小鼠数据一致。此外,NCR1、a NK-specific gene的表达与sdc信号有显著的个体相关性。为了直接比较SDC和NK细胞的数量,收集人黑色素瘤活检标本,消化成单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队列A;补充图2和补充表2)。直接分析肿瘤中的NK细胞和SDC,发现肿瘤中NK细胞水平与BDCA-3+DC水平显著相关(图5d)。肿瘤中的BDCA-3+DC与肿瘤中CD4+T辅助细胞(TH)、CD8+T细胞或CD 45-细胞水平无关(补充图7c-e),提示NK细胞与BDCA-3+DC之间存在特异性的相关性。NK细胞与BDCA-3+DC之间的相关性在其他癌症类型的TME中也被发现,尤其是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HNSCC;图5e),这表明这种先天免疫细胞关系可能比单一的适应症或亚适应症更广泛。 9、人类黑色素瘤中的NK细胞与整体存活率的提高相关 SDC与NK细胞呈正相关,从逻辑上预测NK细胞数量也能预测生存期。 每个患者中归一化为z评分,根据中位数划分(50%严格度),NK细胞基因标签(图5A)用于将患者分为NK细胞数“低”或“高”。 这表明,在两个独立数据集的Kaplan-Meier图分析中,NK细胞数高的患者OS显着增加(图6A和补充图 7F)。 在TCGA黑色素瘤数据集中,NCR 1的表达与OS的增加显著相关;此外,NK细胞特征中的5个基因中有4个单独与OS的增加有关(图6b)。 这些发现表明,正如我们在小鼠模型中所显示的那样,在黑色素瘤患者中NK细胞产生FLT3LG,控制肿瘤中BDCA-3+刺激性DC水平,并导致患者生存期增加。 我们注意到这些发现并不排除NK细胞在肿瘤排斥反应中的一个更传统的作用,即直接肿瘤细胞溶解。 10、NK细胞预测黑色素瘤患者对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 鉴于NK细胞产生FLT3LG和控制肿瘤中SDC水平,从而预测抗PD-1免疫治疗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探讨了NK细胞和/或T细胞是否与免疫治疗反应有关。 我们发现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与T调节(Treg)细胞、CD4+Th细胞、CD8+T细胞和PD-1+CTLA-4+T细胞无明显相关性(Fig. 6c),尽管其中一些群体的趋势较弱。 特别是,我们没有重述以前的数据,表明PD-1+CTLA-4+CD8+“耗尽”的T细胞特征可以预测预后。 然而,NK细胞在抗PD-1免疫治疗后的肿瘤中明显增多(Fig. 6c)。 这些发现与我们在小鼠中的发现一致,即NK细胞、FLT3L和SDC形成了一组影响预后的决定因素,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NK通过产生FLT3L而增强SDC所驱动的。 11、NK-SDC轴与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相关 用于黑色素瘤群组A的综合流式细胞仪板对TME中的33个免疫群体进行定量(补充图2和补充表2)。 为了确定TME中的NK细胞和SDC水平是否与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唯一相关,我们在每个样本中对人群分数进行了z评分,发现在TME中已鉴定的免疫细胞中,BDCA-3+DC和NK细胞与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显著相关(图6E和补充表3)。 此外,从这个角度来看,很高频率的HLA-DR-CD4+T细胞似乎与抗PD-1反应密切相关,并可能代表BDCA-3+DC和NK细胞数量不多的患者的另一种预后特征。 这可能表明PD-1阻断可被多种类型的免疫浸润所支持,尽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欢迎批评指正!!
2023-01-08 21:46:571

不同的免疫细胞是不是都有特异性的表面分子标记?如果有的话,分别是什么?比如说小鼠B、T、DC和MΦ

是的,每一种细胞几乎都有其特异性标志。先说人的吧:T细胞(CD3+CD19-)、B细胞(CD3-CD19+)、辅助T细胞(CD3+CD4+)、NK细胞(CD3-CD56+)、细胞毒性T细胞(CD3+CD8+CD28+)、DC细胞(CD80等)。。。小鼠某些免疫细胞和人分子编号相同,但功能有所差别,详见下述:1. B细胞 CD45R/B220(相应mAb为RA3- 6B2)是小鼠全B细胞最常用标记,也表达于活化T细胞、活化NK细胞和NK祖细胞。CD19是B细胞较特异的标记。2. T细胞 小鼠重要的T细胞标记有Thy- 1(CD90)和成熟T细胞标记CD3e。CD4和CD8可用于区别辅助性T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CD161(NK1.1,又称Ly59和NKR- P1C)是小鼠第三群T细胞的标记,即NK1.1+T细胞,可有Th和Tc的性质。小鼠记忆T细胞标记有CD44、CD62L和CD45RB。活化T细胞标记有CD152(CTLA- 4)、CD154(gp39)、CD134(OX- 40)、CD95L、CD45R/B220以及Ly- 6E(TSA,Sca- 2)。 3.NK细胞 小鼠最为常用的全NK标记是CD161,但此标记只表达在某些小鼠品系如C57BL/6、NZB、CE等,此外CD161在某些T细胞亚群中也有表达。小鼠CD56 mAb并不与小鼠NK细胞反应。最近报道有一新的mAb DX5可与所有品系NK细胞反应。此外,CD122(IL- 2Rb )、CD161a和Ly49家族(Klra,Killer cell lectin- like receptor)等标记也可用于NK的鉴定。4.Mf /Mo和DC细胞 抗Ly- 71 mAb F4/80广泛应用于小鼠组织中Mf 的分布和功能研究,此mAb与Eo、DC也有反应。小鼠CD14(rmC5- 3)在静止血Mo几乎测不到。其它MOMA- 1、MOMA- 2、Mac- 2、Mac- 3和巨噬细胞scavenger受体的mAbs也可应用于Mf /Mo的鉴定。Ly- 75(DEC- 205)抗原和CD11c是DC较限制的标记。其它用于DC有用的标记还有Ly- 79和Ly- 74(Ep- CAM,gp40)。
2023-01-08 21:47:201

我想问一下你怎么解决CD14在W7系统中看不到图标

右键属性,打开方式选择cdr,图标就会出现了的
2023-01-08 21:47:541

单核细胞怎么诱导培养成巨噬细胞

【培养原理】1.DC培养用细胞因子:n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在体外可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集落形成,并具有促进早期红巨核细胞、嗜酸性祖细胞增殖和发育的功能。GM-CSF是最早被鉴定出来对于DC有作用的细胞因子之一。GM-CSF在DC培养中的功能是促进单核细胞向大巨噬样细胞分化,细胞表面MHC II类分子的表达得以提高,从而增强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此外,GM-CSF还可促进DC的存活。nIL-4 (白细胞介素-4)IL-4在由单核细胞诱导成DC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生长,从而引导单核细胞向DC方向分化。若培养体系中不加IL-4,单核细胞将分化为巨噬细胞。同时,IL-4还有降低细胞表面表达CD14分子的能力。CD14表达水平的降低是单核细胞分化为DC的重要标志。GM-CSF和IL-4共同作用可使单核细胞定向分化为未成熟DC(immature DC),此时的DC具有较强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但抗原递呈能力很弱。细胞表面中度表达MHC I类、II类分子和B7家族分子(CD80, CD86等),但不表达CD14。nTNF-a (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可下调未成熟DC的巨胞饮作用和表面Fc受体的表达,使细胞内MHC II类分子区室(class II compartment)消失,但能够上调细胞表面MHC I类、II类分子和B7家族分子(CD80, CD86等)的表达,使未成熟DC分化为成熟DC(mature DC),此时DC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明显减弱,而抗原递呈能力显著增强,可极强的激活T细胞。
2023-01-08 21:48:001

单核细胞怎么诱导培养成巨噬细胞

【培养原理】1.DC培养用细胞因子:n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在体外可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363393635集落形成,并具有促进早期红巨核细胞、嗜酸性祖细胞增殖和发育的功能。GM-CSF是最早被鉴定出来对于DC有作用的细胞因子之一。GM-CSF在DC培养中的功能是促进单核细胞向大巨噬样细胞分化,细胞表面MHCII类分子的表达得以提高,从而增强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此外,GM-CSF还可促进DC的存活。nIL-4(白细胞介素-4)IL-4在由单核细胞诱导成DC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生长,从而引导单核细胞向DC方向分化。若培养体系中不加IL-4,单核细胞将分化为巨噬细胞。同时,IL-4还有降低细胞表面表达CD14分子的能力。CD14表达水平的降低是单核细胞分化为DC的重要标志。GM-CSF和IL-4共同作用可使单核细胞定向分化为未成熟DC(immatureDC),此时的DC具有较强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但抗原递呈能力很弱。细胞表面中度表达MHCI类、II类分子和B7家族分子(CD80,CD86等),但不表达CD14。nTNF-a(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可下调未成熟DC的巨胞饮作用和表面Fc受体的表达,使细胞内MHCII类分子区室(classIIcompartment)消失,但能够上调细胞表面MHCI类、II类分子和B7家族分子(CD80,CD86等)的表达,使未成熟DC分化为成熟DC(matureDC),此时DC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明显减弱,而抗原递呈能力显著增强,可极强的激活T细胞。
2023-01-08 21:48:131

请教外周血分单核细胞培养巨噬细胞的详细步骤

【培养原理】1.DC培养用细胞因子:n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在体外可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集落形成,并具有促进早期红巨核细胞、嗜酸性祖细胞增殖和发育的功能。GM-CSF是最早被鉴定出来对于DC有作用的细胞因子之一。GM-CSF在DC培养中的功能是促进单核细胞向大巨噬样细胞分化,细胞表面MHC II类分子的表达得以提高,从而增强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此外,GM-CSF还可促进DC的存活。nIL-4 (白细胞介素-4)IL-4在由单核细胞诱导成DC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生长,从而引导单核细胞向DC方向分化。若培养体系中不加IL-4,单核细胞将分化为巨噬细胞。同时,IL-4还有降低细胞表面表达CD14分子的能力。CD14表达水平的降低是单核细胞分化为DC的重要标志。GM-CSF和IL-4共同作用可使单核细胞定向分化为未成熟DC(immature DC),此时的DC具有较强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但抗原递呈能力很弱。细胞表面中度表达MHC I类、II类分子和B7家族分子(CD80, CD86等),但不表达CD14。nTNF-a (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可下调未成熟DC的巨胞饮作用和表面Fc受体的表达,使细胞内MHC II类分子区室(class II compartment)消失,但能够上调细胞表面MHC I类、II类分子和B7家族分子(CD80, CD86等)的表达,使未成熟DC分化为成熟DC(mature DC),此时DC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明显减弱,而抗原递呈能力显著增强,可极强的激活T细胞。
2023-01-08 21:48:191

cd86是M1还是M2

M1啊,差点被楼上带偏了,M2有CD206这些
2023-01-08 21:48:252

如何使用流式细胞仪分选T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都是根据细胞表面的标记来进行的。T细胞可以使用CD3单核细胞CD14, CD11b,巨噬细胞就是进入组织的单核,可以使用同样的标记树突细胞, CD1c, CD141
2023-01-08 21:48:341

细胞免疫分型cd41,cd42,cd61,cd62是什么

系血小板相关抗原
2023-01-08 21:48:401

ggplot与 ggplot2

>library(ggplot2) #昨晚装了半天ggplot 原来他是python的, #R的就是就是ggplot2呀 """ #Identify 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 across conditionst.cells<-subset(immune.combined,idents="CD4 Naive T")Idents(t.cells)<-"stim"avg.t.cells<-log1p(AverageExpression(t.cells,verbose=FALSE)$RNA)avg.t.cells$gene<-rownames(avg.t.cells)cd14.mono<-subset(immune.combined,idents="CD14 Mono")Idents(cd14.mono)<-"stim"avg.cd14.mono<-log1p(AverageExpression(cd14.mono,verbose=FALSE)$RNA)avg.cd14.mono$gene<-rownames(avg.cd14.mono)genes.to.label=c("ISG15","LY6E","IFI6","ISG20","MX1","IFIT2","IFIT1","CXCL10","CCL8")p1<-ggplot(avg.t.cells,aes(CTRL,STIM))+geom_point()+ggtitle("CD4 Naive T Cells")p1<-LabelPoints(plot=p1,points=genes.to.label,repel=TRUE)p2<-ggplot(avg.cd14.mono,aes(CTRL,STIM))+geom_point()+ggtitle("CD14 Monocytes")p2<-LabelPoints(plot=p2,points=genes.to.label,repel=TRUE)plot_grid(p1,p2) """
2023-01-08 21:48:471

免疫组化结果?

免疫组化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对组织内抗体(抗原)的分布进行检测。免疫组化虽然价钱昂贵,却有不能替代的作用:①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②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③对某类肿瘤进行病理分型④明确软组织肿瘤的正确组织学分类,明确软组织的诊断⑤发现微小转移灶⑥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支持虽然免疫组化有那么多作用,但是很多患友拿到手了根本就看不懂,都是些英文缩写,代表着什么意思呀,别着急,下面小编就按照字母顺序列张表,告诉大家各个代表什么意思:项目临 床 意 义Actin肌动蛋白,间叶组织来源标记,平滑肌、血管内皮、肌上皮组织表达。AE1/AE3细胞角蛋白AE1/AE3,标记上皮及上皮来源的肿瘤,鉴别和判断转移性肿瘤是否为上皮源性,如胆管细胞阳性,肝细胞阴性,鉴别肝癌和胆管癌。AFP甲胎蛋白,肝癌细胞表达,胃和肝脏同时肿瘤时,胃肝样腺癌HepPar-1、AFP、CK19 和 CDX-2等4 种不同程度阳性表达,而肝细胞癌CK19 和CDX-2不表达。ALK间变型淋巴瘤激酶,用于淋巴造血来源标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AMACR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癌特异性指标,只存在于癌症组织。结肠直肠癌、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淋巴瘤和黑素瘤等过度表达 ,以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表达最高。Bax促进凋亡蛋白,同Fas/FasL。Bcl-2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2,肿瘤预后指标,高表达者对多数抗癌药物、放射治疗耐受,高表达者预后差。Bcl-6B淋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6,抑制细胞凋亡作用,淋巴造血细胞来源标记,用于B淋巴瘤诊断。Bel-XL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XL,Bcl-2 抑制细胞凋亡基因家族成员之一,作用同Bcl-2 。Cam5.2人角蛋白抗原决定簇,正常分泌上皮表达,复层鳞状上皮不表达,用于鉴别腺癌和鳞癌。CD10分化簇10,间叶组织来源标记,未成熟淋巴细胞阳性表达, 用于B细胞淋巴瘤、慢性髓性白血病等诊断,某些非造血肿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肾细胞癌也可阳性。CD117分化簇117,间叶组织来源标记,胃肠间质瘤细胞阳性表达,阳性者可用格列卫靶向治疗。某些肿瘤如黑色瘤、白血病、皮肤纤维瘤、血管肉瘤、尤文氏瘤、胶质瘤也可阳性。CD14脂多糖LPS受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用于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相关病的鉴别诊断。CD15半乳糖、岩藻糖和N-乙酰葡萄糖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抗原,又称半抗原χ,是粒/单核细胞相关抗原标记,成熟粒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R-S细胞、大多数腺癌等阳性表达。用于霍奇金淋巴瘤、胃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诊断。表达随癌细胞分化程度下降、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增高而明显增高,判断肿瘤的发展、预测淋巴结转移和预后良好 指标。
2023-01-08 21:48:571

基因星号后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比如HLA-DR中的DRB4*0404 这一串什么意思啊。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HLA-DR/CD14的表达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09年4月的住院患者140例,其中ICU急重症疾病组101例,其他疾病组39例,以同期2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HLA-DR/CD14表达率,并测定急重症疾病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CRP与HLA-DR/CD14表达率的关系。在急重症疾病组中选择15例患者,分别于急诊入院后的第1、4、8、12、16、20天取外周血,动态观察HLA-DR/CD14表达率的变化及其与病程发展、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急重症疾病组HLA-DR/CD14表达率(38.64%±14.15%)显著低于其他疾病组(56.04%±21.01%,P0.05)及正常对照组(76.33%±7.82%,P0.01),且其他疾病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急重症疾病组HLA-DR/CD14表达率与CRP水平呈负相关(r=-0.704,P0.01)。对急重症疾病组15例患者进行动态观察显示:其中6例死亡患者HLA-DR/CD14表达率随病程进展呈持续下降状态,始终未能纠正,直至死亡;另外9例存活患者随病程好转,HLA-DR/CD14表达率逐渐上升至正常水平,临床症状也随之明显改善直至治愈。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HLA-DR/CD14表达率与感染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急重症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免疫指标。
2023-01-08 21:49:031

肝病中的维生素D:从发生病理到临床诊断

本文来自韩源平教授的:Vitamin D in liver diseases: From mechanisms to clinical trials、 Abstract: 1. 传统上我们认为Vitamin D 是调控钙磷在体内平衡的关键维生素。 2. 大量的临床证据发现在多种慢性疾病中,维生素D缺乏所导致的风险和患病率(prevalence)所起到的重要角色。 3.生物活性的VD——1,25羟基维生素D3在两种不同的系统中合成:一是在肝脏和肾脏中的两步羟基化(主要作用于钙磷吸收、稳态调节),也可以在免疫细胞在局部感染(locally infection)中产生(主要作用于免疫调节中),在免疫系统中VD的作用主要由诱导抗菌肽产生,抑制内在的免疫反应;诱导Th2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刺激T调节型T细胞的生成。 4.VD的补充能够通过持续的病毒反应从而极大的加强干扰素以及利巴韦林治疗(抗菌) 5.25羟基-VD相比于1,25-OH-VD能够更加直接的抑制丙肝,病毒的装配? 6.(显而易见的)VD缺乏与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密切相关正文: 生物活性的VD,由两个不同的系统合成,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我们通常可以从动物(吃肉)获取VD3(胆钙化醇),通过吃植物(蔬菜)获取VD2(麦角钙化醇),VD可以在阳光的照射下从皮肤中由胆固醇进行合成。皮肤细胞中的7-脱氢胆固醇可以转化为VD3前体,并通过异构化的过程转化为维生素D3(也就是胆钙化醇,骨化三醇)。 2.生物活性的VD合成中的第一步在肝脏细胞(hepatocytes)中由Cyp2R1以及Cyp27A1所催化完成VD3的25-的羟基化,接着肝脏细胞分泌出25(OH)D3,并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所结合并转运至肾脏(kidney),并由Cyp27B1( 通路:血清中的低钙→血清中的甲状腺旁激素→Cyp27B1的水平升高 )催化25(OH)D3的一号位,转化为生物活性形式的1,25(OH)D3(我们称其为骨化三醇) 3.生物活性的VD3生成后(骨化三醇),可以在肾脏、以及其他VD-靶向组织的地方,诱导产生具有催化活性的酶—— 24-羟基化酶(Cyp24A1,其转录活性由Serum中的甲状旁腺激素PTH由低钙水平所驱使) ,这种酶可以使骨化三醇失去活性,并使其降解(然后重新参与循环)。 4.在血清(serum)中我们发现,骨化二醇的水平远高于骨化三醇,说明该反应的限速步骤是第三步,也就是Cyp27B1的一号位羟基化步骤。其水平由同一个细胞中的两种催化剂Cyp27B1以及Cyp24A1所保持平衡(生成与分解) 5.在健康人的血清中骨化二醇的水平在25-40 ng/mL,而骨化三醇的水平在20-45 pg/mL6. 除了肝脏-肾脏环路生产骨化三醇外,免疫系统也可以。首次在结节病(肺的钙化)中发现,随后发现普通巨噬细胞(macrophages)在脂多糖LPS(lipopolysaccharide)以及IFN-γ(干扰素)的刺激下也可以生成骨化三醇。这种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的合成路径中, Cyp27B1(第二部催化的酶)的水平并不受血清中钙水平调节。 7. 肝脏-肾脏中的骨化三醇主要作用是调节钙通过肠粘膜进行转运(保持钙水平稳定,骨钙储存 deposition) 8.由免疫细胞产生的骨化三醇更多贡献于免疫调节功能(对血钙调节也有作用):针对感染与免疫调节的保护措施。 9.免疫系统的骨化三醇并不受到PTH的诱导调节,是独立进行的。(虽然是同一个Cyp27B1基因),这种调节具有组织特异性,更多由表观遗传学所决定。由VD信号所调控的基因的、非基因的信号通路 基因通路: 1. VDR:Vitamin D receptor (是一种转录因子TF)有四个不同的域domain: (1)一个骨化三醇所结合的ligand (2)一个类维生素A(retinoid)受体(被称作维甲类x受体,RXR)的结合域 (3)一个能够识别VDR结合顺式元素的DNA结合位点(与DNA结合的VDR的结构域) (4)一个能够与其他转录因子结合的活性域 2.VDR经过磷酸化修饰后与RXR形成异源二聚体,并移动至细胞核中所靶向的VDR顺式元件所结合,称其为VDREs. 3.大多数被骨化三醇所管理(调节)的基因,在他们的启动子中,都有很多的VDREs。 4.这种活性的复合物(VDREs和VDR)能够招募co-激活因子或者co-抑制因子,从而促进或抑制目的基因的转录 5.在细胞水平,VDR的信号途径(激活)能够阻止细胞周期的过渡期(也就是抑制细胞增殖),并且能够促进细胞分化。 VD所调节的基因可分为五类: (1)由骨化三醇抑制产生的,与骨化三醇合成有关的位点 Cyp27A1,Cyp27B1以及PTH。Cyp24A1,由骨化三醇诱导所产生,负责其降解 (2)由骨化三醇促进(上调)产生的,钙结合蛋白(calbingin)以及TRPV6(一种钙离子通道),与钙的稳态调节有关 (3)由骨化三醇诱导(注意用词)产生的,抗菌肽(cathelicidin)以及defensin beta(防御素?),与免疫调节有关 (4)由骨化三醇抑制产生的,IL-2(白介素2)、IL-12以及IFN-γ,与免疫系统调节与抑制有关 (5)由骨化三醇促进(上调)产生的,与胆汁酸代谢有关的:抑制Cyp7A1(胆汁酸合成的关键酶)生成的FGF15(fi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5 for murine,小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和ASBT(胆汁酸在体内表达所依赖的,重吸收胆汁酸相关的)。 非基因通路: 1.一项研究发现,1,25-二羟基维生素D3,可以诱导肌醇三磷酸(IP3)和二酰基甘油(DAG)的快速和短暂释放,这些物质可以迅速激活PKC,通过电压操作的通道调节成肌细胞内的Ca2+流量.(这种信号转导、快速的钙铜梁的过程是独立于基因的) 2.VDR在小鼠和人的胃肠道上皮细胞中均高表达 3.一项研究表明,VD可以从回肠诱导FGF15, FGF15可能因此靶向肝脏,抑制胆囊酸合成的关键酶Cyp7A1免疫系统中的VD: 固有免疫细胞、适应性免疫细胞都能够生成骨化三醇 1. 从肉芽肿疾病(一种肝纤维化)的病人的体内分离出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都能够自发产生骨化三醇 2.细胞因子(如IFN-γ、LPS)打击的正常人体内外周血中分离出的单核细胞能够很容易地合成骨化三醇 3.活性VD抑制CD40L诱导的单核细胞、以及TNF-α、IL-1的生成(抗炎作用)抗原呈递细胞表达VDR以及其信号通路机制 1. 骨化三醇能够趋势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的转化(VDR的表达以及其在信号转导中的重要性) 2. 在骨化三醇的共同刺激下,同种异缘的T细胞刺激树突状细胞的转化很弱 (骨化三醇可以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以及向抗原呈递细胞的转化,从 而调节免疫系统) VD能够诱导先天免疫细胞生成抗菌肽 1.VD能够诱导CD14的生成(调节先天免疫) 2. VD能够通过胃肠道中的巨噬细胞途径,从而上调抗菌肽的表达(抗菌肽、β-防御素) 3.巨噬细胞中的Toll样受体激活可以诱导生成抗菌肽(被VDR拮抗剂或非特异性抑制剂如1-羟化酶所抑制)——抗菌肽的诱导需要VDR的从头合成(de novo synthesis) 4.通过1,25-二羟基维生素D诱导β -防御素表达需要额外激活NF-kappaB位点,该位点通过IL-1的机制靠近其VDRE,表明炎症信号和免疫调节的聚合。 5. VD诱导的胃肠道抗菌肽可能是宿主防御调节先天免疫系统的典型例子。 Th细胞和VD(辅助型T细胞) 1. Th1细胞分泌促炎因子(干扰素IFN-γ、IL-2),并激活B细胞产生IgG2a球蛋白 2.大量证据表明,VD/VDR可以通过下调IL-2(T细胞增殖及激活的关键细胞因子)从而抑制Th1细胞 3.骨化三醇抑制IL-12以及IFN-γ(Th1的两种主要的促炎细胞因子,还有TNF-α) 4.相比之下, Th2细胞分泌IL-4和IL-10,并诱导B细胞产生IgG1和免疫球蛋白E (IgE),其方式偏向于免疫调节。 5.先天免疫中活性的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后天免疫中的B细胞能够产生IL-12(诱导Th0向Th1的转化) (思考骨化三醇抑制IL-12促炎因子抑制Th0的转化,并且抑制IL-2,Th1的促炎因子) 总结:骨化三醇通过抑制单核细胞以及B细胞从而抑制IL-12的产生,从而最终限制辅助性T细胞1型的活性 VD上调调节性T细胞(Treg)从而达到免疫调节/耐受,Treg 先天免疫细胞 抑制抗原诱导的特异性免疫活性 1.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液中低VD水平与自身免疫病有关系 2.生物活性的VD能够加强Treg的活性,体循环中低水平的骨化二醇与 Treg功能受损 以及多发性硬化的发生率高相关。 3.高水平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与多发性硬化中的Th2偏斜和Tregs增加(补充效应)有关 4. 在皮肤免疫损伤模型中,局部应用1,25-二氢XL维生素D可以通过 诱导抗原特异性Tregs抑制抗原诱导的CD8+细胞活化 5. 大量补充维D3,发现 CD4+、CD25hi、FoxP3+、Tregs细胞显著增加 ,自发合成骨化三醇增加VD对Th2细胞的直接调节 1. VDR激活通过 抑制Th1,而增加Th2细胞发育来促进Th细胞极化 ,从而 抑制干扰素-γ并上调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和白细胞介素-10的产生。 2. VD诱导的效果大部分通过IL-4介导完成, IL-4的中和基本上完全抵消了D3治疗后可见的Th2细胞的增加。 3. 过敏性哮喘与Th2细胞密切相关。然而,VDR敲除小鼠未能发展成实验诱导的过敏性哮喘,这表明 VD信号在Th2驱动的炎症产生中起重要作用。 4. 施用1,25-二羟基维生素D通过降低血清OVA特异性IgE水平、气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Th2相关细胞因子 显著抑制卵清蛋白(OVA)诱导的过敏 (抑制过敏反应的方法) 慢性肝病中的VD deficiency 以及临床诊断 1. 慢性肝病中VD 的缺乏是很普遍的 frequently found 2. 在大鼠中 活性VD可以抑制肝脏星形细胞的激活以及肝脏毒性诱导的肝硬化 (什么尺度是足够的VD?目前是不清楚的 跟钙磷吸收的VD水平不能够进行一概而论的判断) 3. 在肝病中 目前定义 32ng/mL 的骨化二醇水平是一个疾病发生的阈值水平※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炎(NASH)中的VD 1. NASH由NAFLD疾病发生而来,以肝炎、脂质过量为特点 2. 约60%的肝甘油三酯来自饮食中的血清非酯化脂肪酸,而约26%的甘油三酯来自肝脏中的从头合成,这表明 异常的甘油三酯摄入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尽量避免使用超标的TG) 3. 通过胆汁酸有效乳化脂质来对过量摄入可能是导致肝脏脂质过度积累的第一步。 4. 胆汁酸在许多水平上受到严格控制,从它们在 肝脏中的合成和分解代谢、在胆囊中的储存和饭后的分泌、在回肠中的重吸收,直到它们在肝脏中的降解结束 。 5. 在分子水平上,胆汁酸通过法呢样X受体和与RXR的相互作用受到负反馈控制。(VDR的调控) (发现 VD通过诱导肠道FGF15抑制Cyp7A1来抑制胆汁酸的合成 ,进而诱导肝脏小异二聚体伴侣(SHP),一种靶向Cyp7A1基因的转录抑制因子。) VD还诱导肠道胆汁酸转运体进行再吸附,导致胆汁酸合成的反馈抑制 VD可以诱导Cyp3A4,一种胆汁酸分解代谢的关键酶,表明在脂质吸附中的潜在作用(VD缺乏可能通过不足的抑制调节加重NAFLD,NASH) 酒精性脂肪肝(ALD)中的VD 1. VD缺乏是ALD的重要因素。 2. 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中,85%的患者的血清VD水平低于50nmol/L,55%的患者低于25nmol/L(在健康人的血清中骨化二醇的水平在25-40 ng/mL) 3. VD 对ALD的影响暂不清楚,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对酒精的代谢影响?细菌性肝炎中的VD 1. 患有慢性丙型肝炎感染(chronic hepatitis C infection)的患者中VD缺乏的患病率和风险很高。 2. VD 能够加强 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的应答反应,在HCV患者中尤其明显(可以增强抗菌反应)。 3. 低VD与炎症相关,如晚期患者中升高的IL-17和IL-23水平所示。总结: 1. 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通过其在免疫细胞和肠道中丰富的核受体,VD通过抑制Th1、促进Th2反应和增强Tregs来抑制先天和适应性免疫。 2. 临床试验取得了惊人的结果,表明补充VD可以显著提高基于干扰素的抗HVC治疗。 3.  我们的研究:表明VD可能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胆汁酸的生物利用度,从抑制肝脏中胆汁酸的合成,促进胆盐在胆囊中的滞留,在肠道中的再吸附,到其在肝脏中的分解。 4.  限制骨化三醇大剂量和长期应用的一个主要副作用是其产生高钙血症的可能性。(important) 我们试图找到一种指导方法——既可以保留VD在免疫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可以减少其产生高钙血症的重要影响,需要我们继续付出努力...
2023-01-08 21:49:161

请问一下液压接头体CH18-18,CD14-14A CSZ22-18都是什么意思?请解释C代表什么H代表什么等等。

山东德州
2023-01-08 21:49:222

医学翻译~

我的妈呀,这是什么啊
2023-01-08 21:49:322

检验技师考试《免疫检验》重要考点

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免疫检验》重要考点汇总   免疫检验是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的科目之一。你知道临床检验技师考试免疫学检验都考哪些知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代码的免疫检验科目考试重点汇总,欢迎阅读。   免疫检验科目考试重点汇总   0、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B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Fc受体、补体受体、EB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B细胞:CD19、CD20、CD21、CD22 (成熟B细胞的mIg主要为mIgM和mIgD)同时检测CD5分子,可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   B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CD3(多链糖蛋白);辅助T细胞的标志是CD4;杀伤T细胞的标志是CD8;T细胞受体=TCR。   T细胞和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CD4+CD8- = 辅助性T细胞(Th)   CD3+CD4-CD8+ = 细胞毒性T细胞(Tc或CTL)(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CD25+ =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CONA)刺激T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法、核素法。   T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CD16(ADCC)、CD56。   测定人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细胞株,而测定小鼠NK细胞活性则常采用YAC-1细胞株。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13、IgG: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IgG1最高),血液和细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也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大多数抗菌抗体、抗病毒抗体是IgG,某些自身抗体及超敏Ⅱ型抗体是IgG,免疫学检测中第二抗体也以IgG为主。   14、IgA:分血清型(单体存在)及分泌型;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性能稳定,主要存在于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泪液中,局部浓度高,是参与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15、IgM:为五聚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Ig中分子量最大的(又称巨球蛋白)。个体发育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抗原刺激后体液免疫应答中最先产生的抗体,感染过程中血清IgM水平升高,说明近期感染。新生儿脐血中若IgM增高,提示有宫内感染。   16、IgE:为单体结构,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低。IgE为亲细胞抗体,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特异性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早期感染患者血清中可升高。   17、补体: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肝细胞、巨噬细胞产生);激活途径主要有三种:经典途径(以结合抗原后的IgG或IgM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双链DNA),C1~C9全部参与)、替代途径(病原微生物细胞壁成分(脂多糖)直接激活补体C3,然后完成C5~C9的激活过程)、MBL途径(由急性炎症期产生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与病原体结合后启动激活)。   18、补体系统中C3含量最多,C2含量最少。   19、灭活:加热56℃30分钟,补体丧失活性   20、补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方式:吞噬调理;免疫粘附;免疫复合物抑制。   21、完全抗原=反应原性+免疫原性。半抗原=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   22、抗原抗体结合力(分子间引力):静电吸引、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用力(最强)   23、抗原抗体反应的四大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受反应条件(如温度、pH、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的影响。   24、抗体过量——前带;抗原过量——后带(钩状效应)   25、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   26、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   27、木瓜酶水解IgG为2Fab+Fc;胃蛋白酶水解IgG为F(ab)2+nFc。   28、最常用于免疫动物的佐剂是弗氏佐剂,弗氏佐剂分为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加卡介苗)和弗氏不完全佐剂两种。   29、R(兔子)型抗血清是用家兔及其他动物免疫产生的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比例合适范围较宽,适于作诊断试剂。   H(马)型抗血清是用马等大动物免疫获得的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比例合适范围较窄,一般用作免疫治疗。   30、抗血清常见保存条件:2-8℃保存;冷冻保存(最常用);真空干燥保存(5-10年)。   31、杂交瘤细胞放入液氮(-196℃)前,需要逐步降温。复苏细胞时,从液氮罐内取出冻存管,立即浸入37℃水浴。   32、凝集反应分为两个阶段:①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聚。   33、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是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0.85%氯化钠)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抗原=凝集原,抗体=凝集素。   34、玻片凝集试验: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AB0血型的测定。   试管凝集试验:肥达氏试验、外斐试验、输血交叉配血试验;   35、红细胞包被抗原,用以检测抗体的血凝反应,称为正向间接血凝反应(PHA)。   红细胞包被抗体,用以检测抗原的血凝反应,称为反向间接血凝反应(RPHA)。   36、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检测抗体、自身抗体、变态反应性抗体,也可测定抗原。   37、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   38、血凝试验可在微量滴定板或试管中进行,将标本倍比稀释,一般为1:64,同时设不含标本的稀释液为对照孔。凡红细胞沉积于孔底,集中呈一圆点的为不凝集。如红细胞凝集,则分布于孔底周围。   39、明胶凝集试验(间接):HIV-1抗体和抗精子抗体检测   40、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很有用的方法。包括直接Coombs试验(检测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和间接Coombs试验(游离在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   41、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的复合物,肉眼不可见。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42、免疫比浊:最适pH为6.5~8.5,磷酸盐缓冲液。   43、对流免疫电泳:抗体流向负极,抗原流向正极   44、免疫固定电泳也用予尿液中本-周蛋白的检测及κ、λ分型,脑脊液中寡克隆蛋白的检测及分型。   45、RIA(放免)核素(125Ⅰ)标记抗原,竞争抑制(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竞争限量抗体);IRMA(免疫放射)核素标记抗体,非竞争结合(过量标记抗体,反应速率比RIA快,灵敏度明显高于RIA。)   RIA可以测定大分子和小分子抗原,但IRMA则只能测定至少有两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   46、常用的荧光素有:异硫氰酸(FITC)黄绿色,最常用;四乙基罗丹明(RB200)橘红色;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橙红色;藻红蛋白(R-RE)橙色。其他:铕(Eu3+)   47、荧光标记蛋白的常用方法:搅拌法和透析法。   荧光抗体效价鉴定:抗原含量为1g/L时,抗体效价>1:16   48、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TRFIA)以镧系元素(如:铕)化合物为荧光标记物。   49、偏振免疫测定的偏振波长是485nm(蓝光)。   50、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底物(1)邻苯二胺(OPD),(2)四甲基联苯胺(TMB) ELISA中应用最广泛的底物。   碱性磷酸酶(ALP):底物:对-硝基苯磷酸脂(p-NPP)   β-半乳糖苷酶(β-Gal):底物:4-甲基伞酮基-R-D半乳糖苷(4-MUU)   51、异相法:先分离,后测定;均相法:不分离,直接测。   5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必要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③酶反应的底物。   抗原测定:蛋白大分子抗原用得最多的是双抗体夹心法(HBsAg)。只有单个抗原决定簇的小分子,则使用竞争抑制法。   抗体测定:通常使用间接法(HCV、HIV)、双抗原夹心法(HBsAb)、竞争法(HBcAb、HBeAb)和捕获法(IgM)等   *待测孔最后显示的颜色深浅与标本中的待测抗原或抗体呈正相关的是:双抗体夹心法、双位点一步法、间接法测抗体;   53、化学发光底物有:直接化学发光剂:吖啶酯和三联吡啶钌;酶促反应发光剂:(标记酶HRP)鲁米诺及其衍生物、(标记酶为碱性磷酸酶)AMPPD;   54、免疫印迹实验中常选用多克隆抗体。   5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的分层液常用:Ficoll(由上到下为血浆,单个核细胞,粒,红)和Percoll(由上至下:死细胞,单个核细胞,淋,红,粒)。   56、纯淋巴细胞群的采集有:黏附贴壁法,吸附柱过滤法,磁铁吸引法,Percoll分离液法。   57、T细胞和B细胞的分离:E花环沉降法,尼龙毛柱分离法   58、淋巴细胞活力测定:台盼蓝染色法,死细胞为蓝色。   59、CD4是HIV受体,HIV感染时CD4/CD8比值明显降低。   60、CD4/CD8升高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而CD4/CD8降低常见于病毒感染、恶性肿瘤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61、(ELISA)双抗体夹心法是用于细胞因子测定的最常用方法。   62、流式细胞仪:前向散射光(FS)反映颗粒的大小。侧向散射光(SS)反映颗粒内部结构复杂程度、表面的光滑程度。荧光(FL)反映颗粒被染上荧光部分数量的多少。   63、免疫荧光标记最常用的荧光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亮绿色荧光。德州红红色荧光。藻胆蛋白类橙色至红色荧光。   64、临床上常用三色荧光抗体标记将CD3-CD16+CD56+淋巴细胞确定为NK细胞。   65、AIDS患者的一个特征性免疫诊断指标表现为:T淋巴细胞总数减少,T细胞亚群CD4Th/CD8Tc比例倒置,Th/Tc<1.0,Th细胞数量显著下降甚至测不出,而Tc细胞数量可正常或增加,NK细胞减少或活力下降,B淋巴细胞群则处于正常范围。   65、强直性脊柱炎——HLA-B27   66、SLE患者以IgG、IgA升高较多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IgM增高为主。   67、M蛋白(MP)是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殖(>30g/L)所产生的一种在氨基酸组成及顺序上十分均一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多无免疫活性,故又称副蛋白。临床上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重链病、轻链病等   68、M蛋白-最基本方法:血清蛋白区带电泳技术   M蛋白-粗筛试验: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单向琼脂免疫扩散法和免疫比浊法)   M蛋白-鉴定,首选方法:免疫固定电泳(IFE)技术(区带电泳技术与特异性抗血清的免疫沉淀反应相结合)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69、IgD降低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矽肺   70、CSF中的浓度:IgG>IgA>IgM。神经系统肿瘤时,以IgA和IgM升高为主。   (感染、血管病变、系统性疾病=IgG升高)   71、本-周蛋白即尿中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尿中可测得,血中呈阴性(原因是本-周蛋白分子量小,极易迅速自肾脏排出,血中含量并不升高)   72、冷球蛋白又称冷免疫球蛋白,在-4℃时发生沉淀,于37℃时又复溶解。采血是冷球蛋白检测的`关键,宜在体温条件下采集和保存静脉血。   73、补体结合试验(CFT),梅毒的诊断,华氏反应。   74、非均相荧光免疫测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   均相荧光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   75、链球菌感染:ASO(胶乳凝集试验、免疫散射比浊法)   76、伤寒沙门菌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肥达反应,效价≥1:80为阳性   77、卡氏肺孢菌,又称卡氏肺孢子虫,为类真菌。   78、Ⅰ型超敏反应: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其发生速度最快。(青霉素、支气管哮喘)   提高Th1细胞活性,减少IL-4的分泌,可降低IgE的产生,阻断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79、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它是由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在补体(细胞溶解)、巨噬细胞(吞噬)和NK细胞(ADCC作用)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   80、Ⅲ型超敏反应: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SLE)/81、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是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细胞免疫)效应性CD4+Th1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可释放IFN-γ、TNF、淋巴毒素(LT)、IL-3、GM-CS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多种细胞因子。   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核分枝杆菌、病毒、原虫)、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结核菌素皮试、斑贴试验)   82、变性的Ig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83、ITP患者血清中存在有抗血小板抗体,该抗体可以缩短血小板的寿命。   84、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对重症肌无力(MG)具有诊断意义。   85、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有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的IgG型自身抗体。(甲状腺功能的亢进)   86、多发性肌炎是以损害肌肉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同时有皮肤损害,则称为皮肌炎。   87、75%的PSS患者有抗核抗体阳性,抗Scl-70抗体是PSS的特异性抗体,80%~95%的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抗着丝点抗体阳性。   88、自身免疫病(AID)的特征:高滴度自身抗体,病理特点为免疫炎症损伤与抗原分布一致,能建动物模型。   89、抗DNP抗体(抗核蛋白抗体)通常完全被DNA和组蛋白吸收,是形成狼疮细胞的因子。   90、ANA阳性的荧光现象分:核膜型、均质型、斑点型、核仁型。ANA常为自身免疫病的初筛试验。   91、ENA是可提取核抗原的总称,分子中不含DNA。   92、抗dsDNA抗体对SLE有较高的特异性。抗Sm抗体也是SLE的特异性标志之一。此两项常为SLE确诊指标。(对疑为SLE的患者,应先进行ANA和抗dsDNA抗体的检测,当ANA和(或)抗dsDNA抗体阳性时,再作抗ENA抗体谱的检测。如有抗Sm抗体和(或)抗RNP抗体阳性,可实验室诊断为SLE)   93、抗核RNP抗体:为MCTD(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指标。   94、抗SSA/抗SSB抗体:为干燥综合征(SS)的诊断指标。(当ANA阳性而抗dsDNA抗体阴性,抗ENA抗体谱中抗SsA抗体和(或)抗ssB抗体阳性,可实验室诊断为干燥综合征。)   95、抗Jo-1抗体:多发性肌炎(PM)患者常为阳性。   96、抗Scl-70抗体: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症(PSS)的诊断指标。   97、NCA:原发性小血管炎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   98、内风湿性关节炎(RA):自身抗体有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   99、Farr法测定dsDNA抗体的特异性高,为公认标准法,当抗dsDNA抗体结合率大于20%时对SLE有意义。   100、抗线粒体抗体(AMA):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101、巨球蛋白血症:以分泌IgM的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好发于老年男性,主要表现骨髓外浸润,以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体征并伴有血黏滞过高综合征,如表现为视网膜出血。(血清呈胶冻状难以分离,电泳时血清有时难以泳动,集中于原点是该病的电泳特征)   102、异常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应用原则   初筛实验:区带电泳分析、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和尿本-周蛋白定性检测。   确证实验: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亚型、血清及尿中轻链蛋白的定量检测。   103、HIV诱导的免疫应答   1.体液免疫应答HIV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中和抗体、抗P24壳蛋白抗体、抗gp120和抗gp41抗体   2.细胞免疫应答:CD8+T细胞应答、CD4+T细胞应答。   104、HIV抗原检测:核心抗原p24(ELISA)   105、免疫印迹法判断标准为:①HIV抗体阳性:至少有两条膜带(gp41/gp120/gp160)或至少一条膜带与p24带同时出现;②HIV抗体阴性:无HIV抗体特异性条带出现;③HIV抗体可疑:出现HIV特异性条带,但带型不足以确认阳性者。   CD4+T细胞计数是反映HIV感染患者免疫系统损害状态的最明确指标。当CD4+T细胞低于500/μl,则易机会性感染;低于200/μl,则发生AIDS。   106、CEA大于60μg/L时可见于结肠、胃、肺癌。手术6周后CEA水平正常。   107、AFP——原发性肝癌。PSA——前列腺癌   108、糖类抗原有:CA125:上皮性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CA15-3:乳腺癌;CA19-9:胰腺癌、结直肠癌。   109、神经母细胞瘤和小细胞肺癌(基因有P53,RB)的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110、排斥反应有:宿主抗移植反应(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111、移植物存活与HLA配型的关系是:①供、受者HLA-A和HLA-B相配的位点数越多,移植物存活几率越高;②供、受者HLA-DR位点相配更重要,因为HLA-DR和HLA-DQ基因有很强的连锁不平衡,DR位点相配的个体,通常DQ位点也相配;③不同地区HLA匹配程度与移植结果的关系有着不同的预测价值。 ;
2023-01-08 21:49:411

MDSC相关marker检测

粒细胞或多形核细胞(PMN-MDSC),它们在表型和形态上均与嗜中性粒细胞相似; 单核细胞(M-MDSC)–在表型和形态上与单核细胞相似。 早期MDSC(e-MDSC):除了前两个主要种群外,MDSC还包括一小部分(少于3%)具有髓样集落形成活性的细胞,代表髓样祖细胞和前体的混合物。 小鼠 MDSC主要描述于骨髓,外周血,脾脏,肝,肺或各种器官的肿瘤中。 PMN-MDSC:CD11b + Ly6G + Ly6C lo; M-MDSC:CD11b + Ly6G - Ly6C hi, 人类 MDSC主要描述在血液和各种器官的肿瘤中,许多研究描述了骨髓中的这些细胞。用于这些细胞的流式表型特征的标准现在相对良好定义。 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 PMN-MDSC:CD11b + CD14 - CD15 +或CD11b + CD14 - CD66b +, M-MDSC:CD11b + CD14 + HLA-DR- / lo CD15-。 e-MDSC:Lin- (包括CD3,CD14,CD15,CD19,CD56)HLA-DR - CD33 +细胞含有混合群的MDSC,包括更多的未成熟祖细胞。 在人类中,基于MHC II类分子HLA-DR的表达,可以将M-MDSC与单核细胞区分。直到最近,人样本从PMN-MDSC中分离中性粒细胞的方法是使用标准Ficoll梯度进行梯度离心。PMN-MDSC位于富含低密度部分(PBMC),而中性粒细胞则是高密度细胞。最近,鉴定了凝集素型氧化LDL受体1(LOX-1)作为人类PMN-MDSC的标志物。 2020年,欧洲13个实验中心共同建立了外周MDSC监测的SOP,并发表在The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IF:10.25)。除此之外,该研究还进一步明确了MDSC检测及其免疫分型在癌症患者临床治疗中的价值。 第一种是与抑制终末分化相关的未成熟髓样细胞的扩增,第二种是这些细胞的病理激活,将未成熟的髓样细胞转化为MDSC。 第一组信号 主要由肿瘤衍生的生长因子驱动,涉及诸如STAT3,IRF8,C /EBPβ,Notch,腺苷受体A2b信号传导,NLRP3等因子 第二组信号 主要由肿瘤基质产生的因子介导 (促炎性细胞因子HMGB1),包括NF-κB通路,STAT1,STAT6,前列腺素E2(PGE2)和环氧合酶2(COX2)。 免疫抑制是MDSC的主要特征。尽管MDSC与抑制免疫系统的不同细胞有关,但MDSC的主要靶标是T细胞。MDSC介导的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包括T和许多其他细胞精氨酸酶(ARG1)、iNOS、TGFβ、IL-10、COX2、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半胱氨酸隔离、L-选择素表达降低。 M-MDSC和PMN-MDSC利用不同的免疫抑制机制。 ● M-MDSC利用与NO和细胞因子产生相关的机制以抗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方式抑制T细胞应答。 ● PMN-MDSC能够主要以抗原特异性方式抑制免疫反应。抗原特异性T细胞耐受性的诱导是这些细胞的主要特征之一。 ● 活性氧(ROS)的产生对于此功能至关重要。NO与超氧化物的反应生成过亚硝酸盐(PNT),其通过硝化T细胞受体并降低其对关联抗原-MHC复合物的反应性直接抑制T细胞。PNT还减少了抗原肽与肿瘤细胞上MHC分子的结合,并通过硝化T细胞特异性趋化因子来阻止T细胞迁移。
2023-01-08 21:50:021

流式细胞仪如何检测巨噬细胞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可以使用以下的表面标记:CD14, CD11b, F4/80 (鼠)/EMR1 (人), CD68 和 MAC-1/MAC-3
2023-01-08 21:50:131

犬瘟热病毒感染小鼠吗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正常小鼠淋巴细胞和犬瘟热病毒(CDV)感染后第7天的小鼠淋巴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从分子水平上探究了CDV感染机体后的免疫应答情况。结果显示,检测到36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80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8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进一步以基因芯片中CDV感染后上调基因C-C型趋化因子受体2(CCR2)和下调基因CD14为研究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验证基因芯片的结果,两者完全相符,说明芯片的筛查结果可靠。根据基因芯片的结果,采用Go注释系统和数据库查询,对364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水解、结合、转运调控、信号传递、代谢、结构组成等有关,其中CCR2基因、CD14基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3K1)基因、CD69基因等被鉴定为差异表达基因。上述结果为进一步阐明CDV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奠定了基础。
2023-01-08 21:50:261

急性髓系白血病(M5)

你好。 一般来说急性白血病M5b自然病程大概3个月,这种病也会有自发缓解等情况,但是太少了!M5这种类型是属于预后不良的,即使正规治疗5年生存率也不过30%左右。 死亡主要原因一般为脑出血,重症感染,这些情况如果出现危险性就很大,具体能活多久这可就不好说了!!!如果你说的情况是事实,那活的真的已经够久了!!这就是所谓的带瘤生存吧!可以通过【急性癌变的心路历程】改善。
2023-01-08 21:50:41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中的应用,你都有哪些了解?

这是一种免疫治疗办法,对于很多肺癌晚期的患者来说,这种治疗办法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延长他们的寿命,但是,这种治疗方法费用过大,并且技术还没有很完善,一直在继续研发的路上。
2023-01-08 21:51:022

CDR14打开提示产品安装不成功

你把系统日期改到2009年试一下。
2023-01-08 21:51:543

什么是CD10

想要入手好东西的话第一天去是必须的!第二天基本就没什么了。如果只是去玩玩那么两天都可以
2023-01-08 21:5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