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荀彧是什么人啊?

2023-08-14 21:40:57
TAG: 荀彧
共1条回复
贝贝

荀xún彧yù,曹操的谋士,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拓展资料:

荀彧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他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敬称为“荀令君”。他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

相关推荐

荀彧怎么读音

xun第二声yu第四声
2023-08-09 03:04:051

荀彧怎么读?

荀彧(注音:ㄒㄩㄣˊ ㄩˋ,拼音:xún yù,)拓展资料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孙卿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其叔父荀爽领袖士人,97日做到三公高位。荀彧“少有才名”,南阳名士何颙曾经赞其为“王佐之才”。189年,举为孝廉,守宫令,再迁亢父令(音“刚甫”),弃官不就。董卓乱政,荀彧认为颍川为四战之地若兵祸兴起首当其冲,劝乡人转走它地以避祸乱,众人留恋故土,不愿搬走。荀彧独自将宗族大小迁往冀州投靠韩馥,后来颍川果然受到兵祸之苦。东汉末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但貌合神离,互相侵夺。荀彧到达冀州时,渤海太守袁绍已袭取韩馥之位。袁绍奉荀彧为上宾。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于191年投奔东郡太守曹操,曹操大喜过望盛赞其为:“吾之子房(张良)也。”遂任为奋武司马,时年廿九。一年后再为镇东司马。
2023-08-09 03:04:351

荀彧怎么读

xún yù。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因其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敬称为“荀令君”,官至侍中兼尚书令,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调离中枢,于寿春忧郁而亡,享年五十岁。 xún yù。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因其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敬称为“荀令君”,官至侍中兼尚书令,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调离中枢,于寿春忧郁而亡(一说服毒自尽),享年五十岁,获谥为“敬”,魏咸熙二年(265年)被赠为太尉。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文字 ,也被借用于书写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语言,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达的文字。 广义的汉字指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以及派生的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现在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变,至唐朝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2023-08-09 03:04:481

荀彧是谁

荀彧 (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太尉,谥曰敬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简明历史传记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为曹操统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贡献。后人也对其作了高度的评价。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 魏书十》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荀令君之仁,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彧传》注引《彧别传》曹操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荀彧传》注引《彧别传》曹操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攸传》注引《傅子》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荀彧传》注引《彧别传》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荀彧传》注引《彧别传》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彧传》注引《荀氏家传》 《后汉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筭有所研簄,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韂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并称赞荀彧: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如下: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易中天先生认为,荀彧是“有理想的律师”,也就是虽然在曹操帐下效力,但是大是大非还是很清楚的,不像一般的律师一样,只会帮别人打官司,不管对错。荀彧虽然在曹操手下效力,但是不希望看到曹操权力过大,危及汉室,所以反对曹操峰魏公,晋魏王,因而被曹操铲除。典故荀令留香 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2023-08-09 03:05:001

荀彧是谁?

曹操的谋臣
2023-08-09 03:05:293

荀彧怎么读?

荀彧,拼音为xún yù,音同“寻玉”荀:读作xún,为一种姓氏。荀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种香草。春秋时期前的古国家国号名称,周朝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二等侯爵,国家灭亡后,国主后人遗留国名转变为姓,秦朝后演变为姓氏。彧:读作yù。基本字意指有文采 ;趣味高雅的,谈吐文雅的,有教养;还有茂盛的意思;古时用于人名。拓展知识:三国时期著名谋臣荀彧简介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百度百科“荀彧”词条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2023-08-09 03:05:361

荀彧的介绍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2023-08-09 03:05:491

荀彧是谁?

荀彧是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
2023-08-09 03:06:462

三国演义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彧初登场于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一回中。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荀彧共其侄荀攸共往相投,成为曹操旗下的重要谋士。曹操初与荀彧交谈,便已惊叹荀彧是吾之子房。荀彧又向曹操举荐程昱,为曹操另添一名重要谋士。 第六十一回,曹操野心渐露,与手下董昭等互谋自尊为魏公,加九锡。荀彧不以为然,以大义阻谏曹操,不被接纳,更触动曹操的加害之心。曹操南征,令荀彧同行,荀彧知曹操意图加害,故托病止步于寿春。谁知曹操送来饮食一盒,内无一物,暗示要荀彧自行了断。荀彧理解其意,亦知在数难逃,决定服毒自杀,终年五十岁。
2023-08-09 03:07:001

荀彧怎么读?

荀彧这2个字读作荀(xún)彧(yù)。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拓展资料荀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种香草。春秋时期前的古国家国号名称,周朝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二等侯爵,国家灭亡后,国主后人遗留国名转变为姓,秦朝后演变为姓氏。出自远古时期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彧是一个中国汉字,读作yù。基本字意指有文采 ;趣味高雅的,谈吐文雅的,有教养;还有茂盛的意思;古时用于人名。该字在《书·大传》,《广雅》等均有出现。
2023-08-09 03:07:071

荀彧简介 荀彧怎么读

荀彧xún yù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其中魏国开国之君曹操身边不乏大量的谋臣,而荀彧就是其中一位谋臣,好多人不知道荀彧怎么读?接下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荀彧。荀彧怎么读呢?荀彧读作xún yù。荀彧是谁?荀彧是属于魏国,他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他是曹操身边的一位谋臣。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2023-08-09 03:07:552

《三国志·荀彧传》译文与赏析

荀彧传 荀彧传 【题解】 荀彧(163—212),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初随韩馥、袁绍,29岁投奔曹操,被譬作刘邦的谋臣张良。此后近二十年间,他坚守三城,帮助曹操击败吕布,使曹操取得立身之本。建议曹操逢迎汉献帝,使曹操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战前分析敌我形势,增强曹操信心,在战斗最紧要关头,曹操军粮将尽、斗志将丧,荀彧力主坚持,最终使曹军获取胜利。 【原文】 荀彧(yù)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有子八人,号曰八龙。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彧年少时,南阳何颙(yóng)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 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掠)。明年,太祖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彧常以司马从。 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布既至,邈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众疑惑。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 【译文】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祖父荀淑,字季和,曾任郎陵县令,在汉顺帝、桓帝时,很有名望。荀淑生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国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十分欣赏他,说:“这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良才!”永汉元年(189),荀彧被举孝廉,授予守宫令。董卓之乱的时候,他请求出任地方官,担任亢父县令,最后弃官回乡,对父老们说:“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兵家必争之地,天下有变,经常成为军事要冲,应赶紧离开这里,不要久留。”乡里很多人留恋故土,犹豫不决。适逢冀州牧同郡人韩馥派骑兵来迎接,无人跟他走,唯有荀彧带领宗族迁到冀州。此时袁绍已夺了韩馥的官位,以上宾之礼待荀彧,荀彧的弟弟荀谌及同郡人辛评、郭图,都得到袁绍任用。 荀彧预料袁绍最终不会成就大业。当时魏太祖任奋武将军,驻在东郡。初平二年(191),荀彧离开袁绍而随太祖。太祖很高兴,说:“你是我的张良啊!”任他为司马,这时荀彧才29岁。当时董卓以其权势威慑天下,太祖以此事询问荀彧,荀彧说:“董卓肆意暴虐,必将以乱亡告终,不会有什么作为。”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所到之处大肆掳掠,直到颍川、陈留才返回。荀彧家乡留下来的人大多遭到杀掠。第二年,太祖兼任兖州牧,后又任镇东将军,荀彧常作司马跟随。 兴平元年(194),太祖征讨陶谦,任命荀彧主持留守事宜。适逢张邈、陈宫在兖州反叛,暗中迎奉吕布。吕布到后,张邈就派刘翊告诉荀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攻打陶谦,应赶快供他军粮。”众人将信将疑。荀彧知道张邈已经反叛,当即整肃军队,设置防务,速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各县已纷纷响应吕布了。其时太祖全军围攻陶谦,留守兵力少,而将领们多与张邈、陈宫通谋。夏侯惇来到,当夜杀了谋反的人十几个,将士们这才平定下来。豫州刺史郭贡率兵数万来到城下,有人说他与吕布是同谋,大家都很害怕。郭贡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 【原文】 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1]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2]。”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自徐州还击布濮阳,布东走。 二年夏,太祖军乘氏,大饥,人相食。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3],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间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 *** 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太祖乃止。大收麦,复与布战,分兵平诸县。布败走,兖州遂平。 【注释】 [1]分:交情。素结:平时交往。 [2]成计:做出不利的决策。 [3]首事:开创基业。 【译文】 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镇守者,前去必定危险,不能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等人,本不是平素就有勾结,现在他来得很急,准是主意还没打定。趁他未定去说服他,即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让他保持中立。如果先猜疑他,他将会被激怒而与张邈合谋。”荀彧来到郭贡的军营,郭贡看到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不易攻下,因此领兵离去。荀彧又与程昱计议,让他去说服范和东阿二县,最终保全了三座城,以等待太祖。太祖从徐州回师,在濮阳击败了吕布,吕布向东逃去。 兴平二年(195)夏天,太祖驻军乘氏县,发生饥荒,竟出现了人吃人的事。这时陶谦已死,太祖想趁机夺取徐州,回师再平定吕布。荀彧说:“先代汉高祖保守关东,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基地以控制天下,这样进可以制胜,退可以固守,所以虽有困难曲折却终于完成大业。将军本来是凭兖州起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况且兖州跨黄河、济水,是天下要冲,现虽残破,但还容易自保,此地就是将军您的关中、河内,不得不先稳定它。现在已击溃了李封、薛兰,如果分兵东击陈宫,陈宫必定不敢西顾,我们趁机组织队伍收割麦子,节约粮食,储备谷物,可以一举打垮吕布。然后向南联合扬州的刘繇,共讨袁术,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带。如果舍弃吕布不打而东攻徐州,多留守兵则攻城不够,少留守兵就会征百姓也来守城,不能打柴拾草。吕布乘机侵扰杀掠,民心将更恐惧,只有鄄城、范、卫三处可以保全,其余的地方都不为我们所有,这样就等于失去了兖州。要是徐州攻不下,将军将安身于何处?何况陶谦虽死,徐州也不易攻破。徐州守军已鉴于往年的失败,将会因畏惧而紧密联合,内外相应。现东方都已收麦,必会坚壁清野以防将军。将军久攻不下,抢掠又无收获,不出十天,十万人马尚未开战自己先已困乏了。上次讨伐徐州,实行了以暴力相惩罚,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杀的耻辱,必定会誓死奋战,没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还是不能占有它。天下确实有舍这取那的事,以大换小,是可以的,以平安换危险,是可以的。权衡一时的形势,不顾忌根基不稳固,也是可以的。现今三者无一有利,希望将军对这种情况细细权衡。”太祖这才打消了攻徐州的念头,大力收割麦子,再次与吕布交战,分兵平定各县。吕布败走,兖州因此而平定。 【原文】 建安元年,太祖击破黄巾。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彧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影)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4],将军首唱(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 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钟繇”。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便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究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注释】 [4]播越:遭受变故。 【译文】 建安元年(196),太祖击败黄巾军。汉献帝从黄河以东返回洛阳。太祖想迎献帝迁都许县,有人认为山东尚未平定,韩暹、杨奉新近迎天子到洛阳,北面联合张杨,现在还不能控制他们。荀彧劝太祖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匡扶天下的一贯志向。现今天子已返回京城,而洛阳又狼藉不堪,一片荒芜,义士有保朝廷的想法,百姓感念旧主而更增哀伤,如能趁此机会,拥戴天子以顺从民心,这是大顺。秉持大公无私之心以使天下豪杰归服,这是大略。主持正义以纳英才俊杰,这是大德。这样,天下虽有人叛逆,必定不会成为我们的忧患,这是很清楚的。韩暹、杨奉岂敢为害?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 于是太祖到了洛阳,迎接天子迁都许昌。天子任命太祖为大将军,提升荀彧为汉侍中,代理尚书令。经常居于朝中理朝政,太祖虽征战在外,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筹划。太祖问荀彧:“谁能替代您为我出谋划策?”荀彧说:“荀攸、钟繇。”原先,荀彧谈到出谋划策之士,曾举荐了戏志才。志才去世后,又推荐了郭嘉。太祖认为荀彧知人善任,他所推荐的人大多是称职的,只有严象为扬州刺史,韦康为凉州刺史,后来兵败身亡。 自从太祖迎奉天子之后,袁绍心中不服。袁绍已经兼并了黄河以北各郡县,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大。太祖正在忧虑东边的吕布,抗拒南边的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了太祖军。袁绍更加骄横,给太祖写信时,言辞无礼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举止不同于常,众人都说是因败于张绣的缘故。钟繇就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聪明人,一定不会追咎往事,可能是为其他事忧愁。”于是见太祖而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讨伐不义,可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 【原文】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译文】 荀彧说:“古来成功和失败的,如果真有才能,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如果是庸人,即使再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这个道理。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就只有袁绍了。袁绍这人看似宽容实则内心狭窄,任用人才疑心太重,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很难为其所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有何用?”太祖很高兴。 荀彧又说:“不先攻取吕布,河北也还是不易谋取。”太祖说:“你说得极是。我所困惑的,是又担心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人、胡人作乱,向南勾引蜀、汉二郡中的刘璋。那样我将单独以兖、豫二州抗击天下兵力的六分之五,那该怎么办呢?”荀彧说:“关中将帅数以千计,没有人能统一起来,只有韩遂、马超最强。他们见崤山以东地区正在争战,必定各自拥兵自保。现在如果以恩德招抚他们,派遣使者与他们通好,维持和好,即使不能长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足以不生变动。关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给钟繇,这样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 【原文】 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擒)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擒)也。” 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袭绍别屯,斩其将淳于琼等,绍退走。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5]。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 六年,太祖就谷东平之安民,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讨刘表。彧曰:“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太祖复次于河上。绍病死。太祖渡河,击绍子谭、尚,而高干、郭援侵略河东,关右震动,钟繇帅马腾等击破之,语在繇传。 【注释】 [5]授首:以头相送,意为被砍头。 【译文】 建安三年(198),太祖已击破张绣,东擒吕布,平定徐州,进而与袁绍相抗衡。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干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荀彧说:“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人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 建安五年(200),与袁绍连续交战。太祖保守官渡,被袁绍包围。太祖军粮将尽,写信给荀彧,与他商议可否退兵许县以引开袁绍军队。荀彧回信说:“眼下军粮虽少,还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以仅及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太祖于是留了下来。进而以奇兵偷袭袁绍的其他军营,斩杀了他的大将淳于琼等,袁绍退走。审配因为许攸家人有不法行为,收捕其妻儿,许攸一怒之下背叛了袁绍。颜良、文丑被阵前斩首。田丰由于劝谏而被杀,一切正如荀彧所预想的那样。 建安六年(201),太祖为筹粮到了东平国的安民县,粮食太少,不足以与河北相峙,想要趁袁绍刚败,利用这个空隙讨伐刘表。荀彧说:“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析,应趁此机会,一举平定河北。我们背靠兖州、豫州,如远征江、汉,这时袁绍要是收其残部,乘虚攻击我们的后方,您的大事就完了。”太祖于是再次驻军于黄河岸边。袁绍病死,太祖渡过黄河,袭击袁绍之子袁谭、袁尚。而高干、郭援侵略河东郡,关右震动,钟繇率马腾击败了他们。此事详情在《钟繇传》中另有记载。 【原文】 八年,太祖录彧前后功,表封彧为万岁亭侯。九年,太祖拔邺,领冀州牧。或说太祖“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太祖将从之,彧言曰:“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禽(擒)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一旦生变,虽有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太祖遂寝[6]九州议。 是时荀攸常为谋主。彧兄衍以监军校尉守邺,都督河北事。太祖之征袁尚也,高干密遣兵谋袭邺,衍逆觉,尽诛之,以功封列侯。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恽,后称安阳公主。彧及攸并贵重,皆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余财。 【注释】 [6]寝:搁置。 【译文】 建安八年(203),太祖统计荀彧前后的功绩,上表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建安九年(204),太祖攻下邺城,兼任冀州牧。有人劝太祖:“应恢复古代区划,设置九州,那么冀州所控制的地盘广大,天下就会服从您了。”太祖将采纳这个建议,荀彧说:“如果这样,冀州应包括河东、冯诩、扶风、河西、幽州、并州的地盘,所夺占囊括的地方众多。过去您打败袁尚,捉住审配,全国震惊,必定人人害怕不能保住自己的地盘,拥有自己的军队。现在使他们分属冀州,将会人心紧张。并且很多人一定会劝说关右诸将闭关自守。现在听到这个消息,以为是对他们一个一个地攻夺。一旦关西发生变乱,即使有守善之人,威迫之下也会为非作歹,那么袁尚得以宽限死期,袁谭也会心怀二意,刘表因此保守江、汉之间,天下就不那么容易平定了。希望您迅速领兵先平定河北,然后修复旧都洛阳,南征荆州,指责刘表不向朝廷进贡,那么天下都了解您的心意,人人安心。天下完全平定后,再计议恢复古制,这才是国家长久的利益。”太祖于是搁置了恢复古制的计划。这时荀攸已经是太祖主要的谋士。荀彧的哥哥荀衍任监军校尉,驻守邺城,统领河北军事。太祖征讨袁尚时,高干暗地派士兵偷袭邺城,荀衍事先察觉,全部诛杀之,因功被封为列侯。太祖将女儿嫁给荀彧的长子荀恽,后称安阳公主。荀彧、荀攸均权重显贵,但都谦虚节俭,得到的赏赐、俸禄都分给宗族故里,自家并无余财。 【原文】 十二年,复增彧邑千户,合二千户。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子恽,嗣侯,官至虎贲中郎将。 初,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及彧卒,恽(yùn)又与植善,而与夏侯尚不穆,文帝深恨恽。恽早卒,子甝、霬以外甥故犹宠待。恽弟俣(yǔ),御史中丞,俣弟诜(shēn),大将军从事中郎,皆知名,早卒。诜弟顗(yǐ),咸熙中为司空。恽子甝(hán),嗣为散骑常侍,进爵广阳乡侯,年三十薨。子頵(jūn)嗣。霬(yì)官至中领军,薨,谥曰贞侯,追赠骠骑将军。子恺嗣。霬妻,司马景王、文王之妹也,二王皆与亲善。咸熙中,开建五等,霬以着勋前朝,改封恺南顿子。 【译文】 建安十二年(207),又增加荀彧的封邑一千户,合计二千户。太祖将征讨刘表,问荀彧可采用什么计策,荀彧说:“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南方的处境就困难了,可以明里出兵宛、叶二县,而暗中抄小路轻装行进,打他个出其不意。”太祖照办。恰好此时刘表病死,太祖按荀彧的计策直趋宛、叶,刘表之子刘琮献出荆州而降。建安十七年(212),董昭等人认为太祖应晋爵为国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勋,他们就此事秘密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着忠诚之心,保持退让的实际行动。君子爱人是爱其德行,不应该这样做。太祖从此心中对他产生了不满。正好遇上征讨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乘机擅自留下荀彧,让他作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谋丞相军事。太祖军队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扬州寿春,忧郁而死,享年50岁。追谥为敬侯。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荀彧的儿子荀恽,嗣位侯爵,官做到虎贲中郎将。 起初,文帝和平原侯曹植同时都有可能被立为世子,文帝曲礼事奉荀彧。等到荀彧死,荀彧的儿子荀恽和曹植私交友好,而和夏侯尚不和,文帝因而深切的憎恨荀恽。荀恽早死,儿子甝、霬,因为是外甥的关系所以仍然受到宠幸的待遇(荀恽妻是太祖的女儿)。荀恽的弟弟荀俣,官做到御史中丞,荀俣的弟弟荀诜,官做到大将军从事中郎,均知名于当世,但都早死。荀诜的弟弟荀顗,在咸熙年中(常道乡公曹奂年号,共两年,264—265)任司空职。荀恽的儿子荀甝,继父位为散骑常侍,进封爵位为广阳乡侯,年三十岁死。荀甝的儿子荀頵嗣位。荀霬官也做到中领军,死后谥号称贞侯,追赠骠骑将军。他的儿子荀恺嗣位。荀霬的妻子,是司马景王、文王的妹妹,二王均和他非常亲近友善。咸熙中,开始设立五等爵位,荀霬以前朝有大功勋,改封他的儿子荀恺为南顿子爵。
2023-08-09 03:08:121

荀彧厉害在哪?

读三国易,评三国难。盖因这段 历史 上通庙堂、下达坊肆,外晓寰宇、内贯中华。唯有以小见大,方可见微知著。 颇庸客在读三国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荀彧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很厉害,但厉害在哪却鲜有人知。释卷之余,突发奇想,来谈一谈荀彧到底厉害在哪? 评价一个人的功过需要着眼于他干了什么。荀彧别称“荀令君”,因其长期于献帝一朝任尚书令一职。公元196年,彧时年34岁授尚书令,此后一直干到50岁进封光禄大夫。同年因反曹操进魏公并加九锡,忧愤而死。荀彧干尚书令干了16年,其一身荣辱皆系此职。 汉设六尚,尚书为六尚之一,原为皇帝掌管文书,其实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汉光武鉴于西汉晚期权臣专政,便设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分事六曹(或曰五曹六尚书)以制相权。荀彧所处的三国时期,尚书台已然脱离少府,地位大大提高,与九卿同级(故荀彧官阶不高这种说法有待斟酌)。就大体而言,尚书是君主的秘书机关,设在宫内;廷尉、太常这类是谓卿,与司徒、司空这些宰相机关一并设在宫外。宫内尚书与宫外公卿没有分职,共同处理每一件事务。但尚书凭借在宫内的地利之便,自然使得君主与其之间的关系较与公卿之间更为紧密,故尚书令的权责显然会更大一些。 尚书事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国家事务,不过问尚书事,自然也谈不上管理国家。正因如此,汉魏时期所有政治野心家都企图将尚书置于自身管控之下。根据《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发诏转宣王(司马懿)为太傅.......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司马懿、曹爽皆为明帝顾命大臣,为使尚书归为己用,曹爽就想把司马懿排挤掉,此为野心家企图掌握尚书的例子。 这样一来,荀彧就是曹魏集团的大管家。“录尚书事”就是要求他一切事务,无有不包。曹操在荀彧投奔他以后,大喜称其“吾之子房”。世人皆谓曹操看重的是荀彧背后的颍川世族,这句话是不错的,但是光有资源手上没活儿恐怕当不起“吾之子房”四个字。 一、谋篇布局,高屋建瓴 政权集团的发展首先得有一个鲜明的政治主张,否则就是一伙儿地方豪强。政治主张很好提,但得提到大多数人的心坎里才能起到作用。荀彧极为敏感的捕捉到群雄虽有王霸之心,但仕族百姓依旧人心向汉(当然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荀彧劝曹操“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若要匡扶天下之素志,唯奉汉帝从民望,以令不臣。这样一来,政治主张既有合法性又有煽动力。曹操在征讨袁术以及北方军阀的时候,都是打着这一面旗子,是故其言:“设使国家无有孤, 不知当几人称帝, 几人称王”。(卷1《武帝本纪》裴注引《魏武故事》)荀彧至死未见魏王,便是由于在设宴铜雀台以试群臣之时,发现仕汉之心犹存。由此也不得不感叹荀彧对天下人心把握之远、之准。 政治主张有了,实践道路又当如何?荀彧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保河、济,建立以兖州为中心的根据地,待其麦熟徐图外扩。河即为黄河,济水古黄河下游河道,江、河、淮、济是为《尔雅》所记载的古代独流入海的四条河流,名曰“四渎”。古代自然经济下的粮产直接决定了军队的编制、数量以及用兵的辐射面积。河济之间在当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两条主要河流灌溉之下,物产极为丰富。曹操听取建议后取消了攻打徐州的计划,发展经济、整编待休,闻名后世的屯田制也是在这一时期由枣祗首创。荀彧之策,与诸葛亮以益州为本荆州用武,鲁肃提议的据荆楚以观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就时间而言,荀彧提出的最早,曹操依循最先发展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地方割据势力。 二、招贤纳士,识人善用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荀彧孝廉出身,一进曹魏便开始大力举荐名士,笼络人才。彧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时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三国志》卷 10《荀彧传》注引《彧别传》,第 318 页)在荀彧的努力下,曹魏逐渐形成了以汝颍为一大主体的人才班底。彧识人不拘一格,“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 有一例可见其知人善用。适值董卓和李傕杀伐为乱,关中早已残破,马腾、韩遂诸将又恃强居于关中。曹操为此头疼不已,剿灭他们费心费力,放任自如又后院难安。操于是问计于彧,关中势力盘根纠结,曹操又在此地根基不稳,故唯有通晓合纵连横之法又不失忠心的人方可担此大任。彧荐钟繇(钟会他爹)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将后方事务委托给他。 钟繇也是孝廉出身,识人眼光自不用说。他一到关中,便开始拉拢关中名士,《魏略》中《贾洪传》记载钟繇在任时,“时州中自参军事以下百余人”,包括为曹魏镇守雍凉二十年的能臣张既、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之子张昶、在河东之战中守绛城宁死不详的贾逵等人都是在钟繇上任后被纳入帐下的。 钟繇在联合、分化地方势力这一方面也有一套。他首先从段煨入手,钟繇和他其实还是能够扯上一点关系的。因为钟繇以前在李郭专权的时候曾任黄门侍郎,段煨则是被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之一。段煨在这个人很有意思,他被董卓留守弘农郡华阴县后不仅没有像其他凉州军阀一样烧杀抢掠,反而干了不少惠民的好事。他还在郭汜、杨奉携刘协东归的时候迎接天子车架。钟繇或许也是看出了段煨还是有一点道德操守的,故而积极地与他发展关系。段煨而后奉天子诏令(实际就是曹操发的,当时曹操在南阳征张绣,并发诏令要关中诸侯围讨李傕)参与平定李傕,以镇远将军的身份领北地太守,维稳关中。《西岳华山堂阙碑铭》中记载一碑名为“镇远将军领北地太守閺乡亭侯段君讳煨字忠明”记载他在镇抚关中的时候“群凶既除,郡县集宁,家给人足,户有乐生之欢,朝释西顾之虑”。段煨随后入朝为大鸿胪、光禄大夫,颐养天年。唐人张彦远在《法书要录·卷6》中提到“镇远将军领北地太守閺乡亭侯段君讳煨字忠明”此碑的碑头有钟繇题字,称碑文乃钟繇所书,钟、段二人应该关系不错。段煨放弃地方割据入朝为官具体何因有待考证,但可以合理推测钟、段二人的私谊在其中必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马腾在被建安初拜为前将军后,假节,封槐里侯,所辖势力从凉州扩散至关中,并在这一地区逐渐与段煨比肩。河东之战时,袁尚命大将郭媛为河东太守,联合并州刺史高干(袁尚表兄弟)以及南匈奴单于与曹操争夺河东。晋司马彪《战略》记载马腾也答应了郭媛的请求。司马彪的《战略》是为一部小说类古籍,准确性不足以信。但陈志《张既传》提到郭援“发使西与关中诸将合从”,关中诸将不可能不包括马腾。钟繇则派张既前去游说马腾。具体过程未见史端,但最终结果是马腾和韩遂合兵一处,在河东平阳前线接受钟繇调度。这里要提一嘴,郭援还是钟繇的亲外甥,郭援在河东之战中为庞德所杀,钟繇见其首泣曰:“吾甥忍昧本良,从贼扰国,将军杀之无过”。钟繇忠心,可见一斑。 扯钟繇治关中的事有点扯远了,但关中一直是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的一个心腹大患。但在荀彧举荐钟繇后,诸乱甫定。建安十年,曹操听取了荀彧的建议,一一安排了司马懿、钟繇、蒋济、杜袭、陈群、杜畿这六位谋士的职务。众人各安其职后,很快人尽其才。曹操也由衷感叹,“令君只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三国志》卷 10《荀彧传》注引《彧别传》,第 318 页。)时人皆赞其识人之明、用人之法。 二、善审时势,镇守后方 领导其实也有犹豫的时候,尤其在面临毕其功于一役之时,需要有人在背后推一把。这时候,一个善审时势的二把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善审时势者,往往会在关键节点上具备超强的敏锐性,懂得什么时候该收缩,什么时候该出击。刚好,荀彧就是这样一个人。 曹操在陶谦病死后,欲趁乱攻取徐州。荀彧则认为陈宫、吕布互为掎角之势,现有的兵力“多留则力不胜敌, 少留则后不足固。”,应先稳定兖州,建立起立足中原的基础。 与袁绍争霸北方之前,大名士孔融尚且认为绍军势众,殆难克也,引发军中一片惧战情绪。彧则不然,认为袁绍外强中干,在智、谋、武、德四个方面曹操都胜过他。这样一来荀彧即很自然地拍了领导马屁,又坚定了后者的抗袁决心。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其实也就是荀彧观点的进一步细化,在整体态度上没有脱离荀彧的基调。 曹操围困袁绍与官渡却久攻不下,军粮将尽欲班师回朝。荀彧在此关键时刻再一次站了出来,写信给曹操。信中的大体意思是,当年楚汉荥阳成皋之战时,刘邦的军粮比您还少呢,袁绍这么多人,却被我们扼其喉,半年而不得进,这不更加证明我们厉害吗?所以您再坚持一下,拖下去最先起变化的是他们,“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卷10《荀传》),由此取得了一场决定性胜利。 荀彧的另一大功绩便是帮助曹操镇守后方。曹操刚入主兖州的时候,因为杀了讥讽他的名士边让,得罪了一批当地的士族豪强,“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卷74上《袁绍传》)。兖州各地守将趁曹操攻徐州时纷纷叛乱,处境一度十分危急,而正是由于荀彧的冷静处理,才帮助曹操渡过难关。官渡之战中,荀彧镇守许都;赤壁之战时,彧也在后方居中持事,帮助曹操稳定了后方局势,保卫了曹魏在北方的政权基础。 荀彧还懂经济,大概本人知识面有限,没有在史书上看到荀彧入仕曹魏后直接参与制定经济政策的记载,大概率也是因为早就有懂经济的专家在帮荀彧干这活儿论文,但这不代表荀彧不懂经济,不谙农桑。永汉元年,董卓执柄,独霸朝纲,由于手下没有懂得经济方面的人才,搞得京都物价飞涨。郎中令李儒建议董卓亲身拜访荀彧,求教大计。据高守业注《管子轻重十六篇》旁引说,荀彧向董卓呈献三计:“一曰平准,置平准于显阳,召受四方委输,以仰给大农,贵出贱屯,如此,富商大贾亡其所诈,而万物不得腾跃;二曰市估,设市监以督行货,计所高低,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三曰有度,相国旬月一巡守,命市纳贾,以观民之好恶、志淫好辟,乃得无亏市人,而商旅不散。” 翻译一下就是荀彧建议当局实行平粜、平准政策(平粜是战国时期魏国政治家李悝提出的调节农业生产的主张:在丰年时,由官府平价收购农民的余粟,即平籴;荒年时再用平价出售积粟,即平粜)。此外还需推行定价监管制度,打击价格欺诈行为,并根据严格的依据进行价格调控,量价之时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和利润等因素,尽量兼顾买卖双方的利益,既要相对稳定,又要不时变动。简而言之就是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凯恩斯主义的结论之一也是加大政府干预)。荀彧的建议一经实行,平抑物价颇见成效。 四、兼论结果导向思维 内政、外交、战略、经济,荀彧所识无有不包,是故南阳名士何颙称荀彧为“王佐之才”,连曹操也认为“彧谋殊功异”。然而这样一个全能型干部,却没有被后世大力称颂,反倒是郭嘉、诸葛亮、司马懿、贾诩这类谋士被反复提及。后人皆知荀彧厉害,但厉害在哪却往往语焉不详。这背后或许和我们固有的“结果导向思维”有关。 结果导向是ISO质量管理体系、绩效管理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之一,即强调经营、管理和工作的结果。结果导向的人就是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人,简而言之便是“只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并无对错之分,然而在看待 历史 时运用这种思维便会产生诸多谬误与遗漏。 三国是一部战争史,毕竟战争是这一段时期的主题。但三国也是一部政治制度史、 社会 史、经济史。即使是作为最后终端的战争,也是建立在每年的田亩赋税、经济发展、 社会 组织安排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得以发动的。确实,前期准备再好,决定一场战役胜败的关键仍然在于临阵军机。但拉至长时段来看,拥有厚实家底的一方,对一场战役的失败显然拥有更多的“容错率”。容错率大,仗还没打心里都有底,因为输得起。就好比一个富豪和穷鬼赌钱,富豪赢一次就能要穷鬼的命。这就是为什么蜀汉失荆州后,诸葛亮为什么不得不推行进攻性防御政策,而曹魏即使输了那么多场,依然不动如山的原因所在。 三国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舞台剧,羽扇纶巾、叱咤沙场的谋士、战将凭借着时代的主题轻而易举的获得了掌声与喝彩,然而那些幕后英雄却淹没在角落之中。结果导向思维观的并不是史,而是演义。事实证明卧龙凤雏皆得也未安天下,那么偃旗息鼓后,结果导向思维真的能告诉我们,答案在哪吗?
2023-08-09 03:08:191

荀彧简介的生平故事,荀彧最后是怎么死的?

荀彧(yù),为东汉末年的战略家,为曹操阵营下的谋士,其拥有政治远见,才能出众,是辅佐君王的好帮手,为人正直也很忠诚。而且为曹操举荐多位才能之人,但是最后却因太过直白为曹操疑虑。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 荀彧简介 和荀彧的生平故事。 荀彧于公元163年出生于颖川郡,其父为因为忌惮宦官而让荀彧娶了唐衡之女为妻。少时的荀彧便十分有才,还曾被南阳名士叹惊道荀彧是个辅佐君王的能人啊,从荀彧一生经历来看,这位名士看人还是很准的。 公元189年,荀彧为守宫令,但是后来朝廷易主,世事之乱荀彧便弃官返乡回颖川。回乡的荀彧利用他的远见和谋略认为颖川之地必有战乱便劝家乡人民迁走,但是家乡人民因念家不肯走,只有荀彧家族人迁走,后面故乡的人多数因战乱而死。 公元191年,本是投靠袁绍的荀彧因袁绍无成大业之相便转投曹操,在曹营中任司马。次年,荀彧便以司马之位随曹操征战。 公元194年,曹操东征,留荀彧驻守鄄城,荀彧识破军中奸细和外结吕布的计谋 荀彧简介 ,诛杀数名叛贼以稳军心。而后吕布煽动豫州刺史郭贡率兵攻击曹操根据地,且要面见荀彧,荀彧不畏惧且有远见淡定相见,郭贡见此便产生疑心不敢轻举妄动 荀彧简介 ,故引兵而去。荀彧因此为曹操保住了根基。 公元195年,曹操攻打吕布期间,因徐州陶谦逝世,于是曹操便想夺下徐州再灭吕布,但是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认为不妥,应先乘胜追击再夺徐州年,因此曹操以少胜多灭了吕布,为今后统一大业之路迈进一大步。 公元196年,曹操听了荀彧的建议,因此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大大为自己的地位打下不可破的基础。此后荀彧便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用头脑在位曹操出力。而且还举荐了不少能人为曹操所用。 公元200年,荀彧坚持曹操讨伐袁绍,坚定了曹操获胜之心,在官渡之战中,也听从了荀彧坚守的意见,最终取得胜利。公元203年,荀彧被曹操封为万岁亭侯。至公元212年,荀彧因功劳之大,曹操数次加封进爵被荀彧推脱。而此时曹操野心膨胀想要达到大臣最大的职位,但是被荀彧讲说这是不正义的被曹操记恨。 公元212年,曹操出征带上了荀彧,但是路上荀彧生病,死时五十五岁。 荀彧一生功劳不断,不仅是曹操的智囊也是曹操的指明灯,而且荀彧是被认为辅佐君王的能手,曹操能统一大业离不开荀彧在一旁的辅佐。 一次曹操败战于张绣,得到袁绍的书信嘲笑,因此曹操那几天一直闷闷不乐,将士们均以为是因为败战而难过,但是荀彧却不以为然,便问曹操因何事不开心。曹操便把那封袁绍的书信给他看,并表明自己想要讨伐他但是急于力量不够。荀彧以自己的政治谋略和远见对曹操表明,虽然袁绍现在很强大,但是他对部下不信任,不会用人且优柔寡断不如曹操随机应变能断大事,赏罚分明,知人善任。迟早草袁绍的实力会变弱,而曹操的力量会变强,又何必担忧没有实力攻打袁绍。当时曹操听了非常开心,从后来击败袁绍的事件来看,荀彧并不是在对曹操拍马屁而是很早就看清了形势,可见其厉害之处。 以上病逝 荀彧简介 和荀彧的生平故事,荀彧为人正直忠诚,才能过人,远见颇深,是西汉著名的战略家为曹操立下不少功劳,为曹操统一大业奠定基础,但是最后却死于无奈。
2023-08-09 03:08:261

荀彧死因

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之一,为当时北方统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后因为反对曹操自称“魏王”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辅佐曹操成就大业,他内心的原则是想帮助曹操共同匡扶汉室,这与曹操想篡汉自立的主张是相悖逆的。而且他在朝中相当有地位,况早年与曹操相交甚好。曹操不能允许身边有这么一个反对他的“朋友”存在,这对他是不利的,所以荀彧必须得死。
2023-08-09 03:08:355

“冰清玉洁”的荀彧

在三国里,“冰清玉洁”这个词是曹植用来形容“王佐之才”荀彧(xún yù)的。 曹植的原文是:“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冰雪一样清莹的人格,有白玉一样高洁的品性;遵循法度而不滥用权力,友善谦和却不放浪身形。 陈寿形容他:“清秀通雅”,这四字何其翩翩。 司马懿说他:“书传的古人我不知道,反正近百十年来,我见过的贤人,没超过荀令君的。” 提起荀彧,一定会想起“留香荀令”这个典故,荀彧担任过尚书令,所以称他为“荀令君”。荀彧是真的美男子,“为人伟美”、“瑰姿奇表”,都是夸他仪容魁伟。他自带熏香,每每去别人家做客,即便离开了,他曾经坐过的地方也能保持好几天香气,就像余音绕梁一样,传说有一味“荀令十里香”留世。 他是曹操的首席三大谋士之一,是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曹操说他是“吾之子房也”,把他比作张良。荀彧加入曹营后,首先提出了“奉天子而从民望”的正确主张,以此奠定了曹操争霸的基础,为曹操在政治上站稳了脚跟。 荀彧长期坚守在曹操的后方,极少亲临战场,这种坚守使得转战四方的曹操没有了后顾之忧,最后协助曹操取得了北方霸权。 他还为曹操举荐了大量的人才,如戏志才、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人。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的谋臣,多半是荀彧举荐的。 荀彧之所以在三国中成为许多人心中最为欣赏的人物,想来是因为他不仅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军事上颇有远见,而且在公德与私德上都为世人所景仰和赞佩。 荀彧死于曹操要进魏公、加九锡之时。关于荀彧之死,不论是哪种说法,是在寿春郁郁而终,还是被曹操逼死的,他都是为理想殉葬而死的。 他做到了对自己的初衷即匡扶汉室、安定天下、拯救黎民的坚守,他不愿意因为形势的必然改变而舍弃最初的理想。他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至始至终都有着忠诚的信仰。 留一方净土,坚持自己的信念有多难,对荀彧对于道义的坚守就有多敬仰。 虽然羡慕那些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游刃有余的人,但更佩服那些自始至终坚守初心的人,比如荀彧,名士风骨!
2023-08-09 03:09:221

三国演义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彧初登场于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一回中。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荀彧共其侄荀攸共往相投,成为曹操旗下的重要谋士。曹操初与荀彧交谈,便已惊叹荀彧是吾之子房。荀彧又向曹操举荐程昱,为曹操另添一名重要谋士。 第六十一回,曹操野心渐露,与手下董昭等互谋自尊为魏公,加九锡。荀彧不以为然,以大义阻谏曹操,不被接纳,更触动曹操的加害之心。曹操南征,令荀彧同行,荀彧知曹操意图加害,故托病止步于寿春。谁知曹操送来饮食一盒,内无一物,暗示要荀彧自行了断。荀彧理解其意,亦知在数难逃,决定服毒自杀,终年五十岁。
2023-08-09 03:09:411

荀彧是怎么死的?

呵呵,上面已经详细了,我也不再多说,不过荀彧之死还没有确切的记载.欢迎到三国群讨论14558718
2023-08-09 03:09:5214

“荀彧”的名言有哪些?

1、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 。意思是:主持忠贞的志向,恪守谦虚退让的人格。2、官者所以表才也,若如来言,众人其谓我何邪。意思是:官位是为人才准备的。如果我按你说的那样做,天下人会怎么看我呢。3、因势利导,是为良计。意思是: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这就是一个好的计策。4、生食汉禄,死为汉臣。意思是:我活着的时候拿着汉家的俸禄,死了也是汉朝的臣子。5、主公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意思是:主公如果要臣下去死的话,那么作为臣下的就不得不去死。
2023-08-09 03:10:313

荀彧怎么读

xúnyù。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因其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敬称为“荀令君”,官至侍中兼尚书令,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调离中枢,于寿春忧郁而亡(一说服毒自尽),享年五十岁,获谥为“敬”,魏咸熙二年(265年)被赠为太尉。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文字,也被借用于书写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语言,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达的文字。广义的汉字指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以及派生的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现在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变,至唐朝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2023-08-09 03:11:371

荀彧这两个字怎么读?

荀彧这2个字读作荀(xún)彧(yù)。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拓展资料荀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种香草。春秋时期前的古国家国号名称,周朝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二等侯爵,国家灭亡后,国主后人遗留国名转变为姓,秦朝后演变为姓氏。出自远古时期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彧是一个中国汉字,读作yù。基本字意指有文采 ;趣味高雅的,谈吐文雅的,有教养;还有茂盛的意思;古时用于人名。该字在《书·大传》,《广雅》等均有出现。
2023-08-09 03:11:451

“荀彧”这两个字怎么读

xun yu
2023-08-09 03:12:3810

荀彧的人物生平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以免于别人的讥议。 后来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永汉元年(189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弃官归乡。对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那就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但乡人们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 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董卓残暴已经超出常理,一定会因祸乱暴弊,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张邈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进攻陶谦,应该马上供给他们军备粮食。”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阵营。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前往一定会有危险的,不可以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他们,平素并没有什么往来,现在来得急,计划肯定还没有定下;现在趁他计策未定来游说,就算不能帮助我们,也可以使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怀疑,那他就会恼怒而定计了。”于是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师濮阳击败了吕布。兴平二年(195年)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薛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彧劝阻说:“当年汉高祖保守关东,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基地以控制天下,这样进可以制胜,退可以固守,所以虽有困难曲折却最终能完成大业。将军本来是凭兖州起事,平定山东祸乱,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况且兖州跨黄河、济水,是天下要冲,现虽残破,但还可以自保,此地就是将军您的关中、河内,不得不先稳定它。如今我们已击溃了李封、薛兰,如果分兵东击陈宫,陈宫必定不敢西顾,我们趁机组织队伍收割麦子,节约粮食,储备谷物,就可以一举打垮吕布。然后向南联合扬州的刘繇,共讨袁术,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带。如果舍弃吕布不打而东攻徐州,多留守兵则攻城不够,少留守兵就会征百姓也来守城,不能打柴拾草。吕布乘机侵扰杀掠,民心将更恐惧,只有鄄城、范、卫三处可以保全,其余的地方都不为我们所有,这样就等于失去了兖州。要是徐州攻不下,将军将安身于何处?何况陶谦虽死,徐州也不易攻破。徐州已鉴于往年的失败,将会因畏惧而紧密联合,内外相应。现东方都已收麦,必会坚壁清野以防将军;将军久攻不下,抢掠又无收获,不出十天,十万人马尚未开战自己先已困乏了。上次讨伐徐州,实行了以暴力相惩罚,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杀的耻辱,必定会誓死奋战,没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还是不能占有它。天下确实有舍这取那的事,以大换小,是可以的,以平安换危险,也是可以的;权衡一时的形势,不顾忌根基不稳固,一样是可以的。现今三者无一有利,希望将军对这种情况细细权衡。”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不久,曹操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建安元年(196年),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徐州还未平定,韩暹、杨奉刚刚将天子迎到洛阳,往北连结张杨,暂时还不能控制他们。荀彧则对曹操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怎么敢为害呢?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自曹操迎奉汉献帝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曹操则东忧吕布,南拒张绣。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矜溢,写信给曹操,辞语骄慢。曹操阅后大怒,诸将都说是作战不利的原故。钟繇因此问荀彧,荀彧说:“以曹公的明智,一定既往不咎,还有什么好忧虑的。”见到曹操后,曹操将袁绍书信让荀彧观看,说:“现在准备讨伐不义,但力量无法与之匹敌,该怎么办?”荀彧说:“自古以来较量于成败场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如果是庸人,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这个道理。现今与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心太重,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您却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这在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巧为任用,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在用兵上胜过袁绍;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而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这在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又有何用?”曹操听后非常高兴,荀彧还说:“如果不先取吕布,那河北也不容易图谋。”曹操说:“诚如您所说。但我所忧虑的,是又怕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胡叛乱,向南引诱刘璋,那样的话我就要用兖州、豫州来对抗天下的六分之五了。那该怎么办呢?”荀彧说:“关中将帅数以千计,没有人能统一起来,只有韩遂、马超最强。他们见崤山以东地区正在争战,必定各自拥兵自保。现在如果以恩德招抚他们,派遣使者与他们通好,即使不能长久安定,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足以不生变动。关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给钟繇,这样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 建安三年(198年)五月,曹操大败张绣;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建安四年(199年)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此时,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六月,河北割据势力袁绍统带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围绕着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操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一场辩论。名士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做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荀彧说:“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一席话,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九月,曹军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说:“眼下军粮虽少,还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以仅及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曹操采纳其建议,继续坚守待机。不久,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遂以奇兵袭乌巢(参见乌巢之战),斩淳于琼等人,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终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而“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等,和荀彧所预见的完全一样。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袁绍败退北走,遣军屯于仓亭(今山东阳谷境)。建安六年(201年)三月,曹操欲南击曾与袁绍结盟的荆州刘表。荀彧认为:“现在袁绍失败,部众离析,应趁此机会,一举平定河北;我们背靠兖州、豫州,如远征江、汉,这时袁绍要是收其残部,乘虚攻击我们的后方,您的大事就完了。”曹操纳其计,遂于四月挥军北进,扬兵于黄河之上;对驻守仓亭的袁绍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绍主力丧失殆尽。九月,曹操班师返许(今河南许昌东)。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绍因兵败惭愤,呕血而亡,其子袁谭、袁尚为争夺继承权相互攻伐。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因此,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在今河南新郑县内)侯的封爵。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邺城,领冀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操将要从之,荀彧却反对,曹操从之。 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都是地位显贵。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许荀彧长子荀恽为妻。建安十年(205年),河东叛乱,曹操让荀彧举荐贤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曹操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任十六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建安十二年(207年)三月,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二千户。还要授以三公(当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之职,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荀彧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南征,八月,刘表病死,曹操遂得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 ) ,时年五十岁。谥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 次年,曹操进封魏公。 咸熙二年(265年),追赠荀彧为太尉。
2023-08-09 03:13:251

正史荀彧怎么死的

荀彧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荀彧一生中给曹提出了很多的方法,几乎都有惊人的效果,那么荀彧又是怎么死的呢? 荀彧起初是袁绍的部署,后来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史书记荀彧最终被曹操逼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获谥为“敬”,后追赠太尉。 荀彧的才能是有目共暏的,只是最终却未能善终。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 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2023-08-09 03:13:381

三国演义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彧初登场于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一回中。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荀彧共其侄荀攸共往相投,成为曹操旗下的重要谋士。曹操初与荀彧交谈,便已惊叹荀彧是吾之子房。荀彧又向曹操举荐程昱,为曹操另添一名重要谋士。   第六十一回,曹操野心渐露,与手下董昭等互谋自尊为魏公,加九锡。荀彧不以为然,以大义阻谏曹操,不被接纳,更触动曹操的加害之心。曹操南征,令荀彧同行,荀彧知曹操意图加害,故托病止步于寿春。谁知曹操送来饮食一盒,内无一物,暗示要荀彧自行了断。荀彧理解其意,亦知在数难逃,决定服毒自杀,终年五十岁。
2023-08-09 03:13:451

汉灵帝时荀彧的官职

冀州别驾
2023-08-09 03:13:533

曹操为什么要赐死荀彧??

荀彧的理想就是辅佐曹操这样一位英雄把国家重新平定下来,让大汉王朝延续下去,这是荀彧的理想。  但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到了他决心要封魏公、建魏国的时候,政治上极为敏感的荀彧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这个时候曹操和皇帝的关系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因为他一旦封了魏公,他就要建立一个独立公国,这个独立公国和大汉王朝的关系将是国与国的关系,它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了,它是国与国的关系了,曹操跟皇帝是公爵与皇帝的关系。当然这里头还有一点微妙的地方,就是这个时候大汉王朝是宗主国,这个魏公国是这个宗主国册封的邦国,但是和郡县与中央的关系大不一样了。这个搞来搞去搞得不好它就会发生变化,因为这个时候大汉王朝是个空架子,什么都没有,曹操举手之劳就能把大汉王朝灭了,所以荀彧是不能接受的。  在这样一种不能接受的情况下,他就面临着自己命运和道路的选择,怎么办?但是无可选择。他怎么呢?他现在发现曹操不是他能寄予厚望的人了,谁是?刘备是?就算刘备是,他能投奔刘备吗?他这个时候还能投奔刘备吗?不能。那么跟着曹操继续干,越帮助曹操,就是越走向自己愿望的对立面,他越帮助曹操就是越跟自己做对。他现在是不能帮曹操也不能不帮曹操,既不能背叛曹操又不能不背叛曹操,所以我称之为进退失据,而且只有死路一条。何况我们可以想象到荀彧这个时候的内心是非常的痛苦,因为对于像他这样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世界上没有比理想的破灭更让他痛苦的事情了,所以不管他是忧郁而死,还是服毒自杀,他死前一定是非常的痛苦。甚至我怀疑,就是他自己要自杀的。很可能曹操是送来了这个空的食盒,因为曹操是喜欢做这种事情的,那完全有可能送一个盒子给荀彧,打开一看空的;但空的不等于说你死,也可以理解为别说话,闭上你的嘴巴,只要你不说话,饭还是有吃的。你可以做多种解释,但是如果荀彧拿到这个食盒他马上是选择死,他就要用自己的死来告诉曹操:我绝不能赞成你这做下去!就是表明这样一个态度。  所以我觉得曹操终其一生最后没有称皇帝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忘不掉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
2023-08-09 03:14:033

荀彧为什么先助曹操后又反对曹操封王

荀彧的初期的政治立场一直都希望曹操能够做一个将国家带入正常轨迹的辅臣,而不是改朝换代的新君,所以他 向曹操提出的政治纲领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我们经常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郭嘉向曹操提出的纲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和郭嘉是曹操的左膀右臂,郭佳的谋略在于打仗,而荀彧的谋略应该是在于治国,可惜郭嘉死的早。前期时候曹操势力远远不如董卓袁绍等,并没有想称王。
2023-08-09 03:14:139

荀攸和荀彧是什么关系啊

是叔侄关系 都是从袁绍那里来的
2023-08-09 03:15:144

曹操身边有个谋士,叫荀彧,彧字怎么读?

  荀彧(xún yù)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以免于别人的讥议。 后来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  永汉元年(189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荀彧弃官归乡。对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那就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但乡人们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  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董卓残暴已经超出常理,一定会因祸乱暴弊,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2023-08-09 03:15:443

介绍下荀彧

是个地球人
2023-08-09 03:16:003

荀彧跟曹操配合了一辈子,为什么到最后跟曹操不和呢?

这话说出来对于荀彧是不公平的,为什么我说不公平呢,因为无论是现在的我们,还是当时的人们,眼中看到的都是野心满满的曹操,就像新三国里曹操说的:“也许你今天看错了我曹孟德,可是明天呢,你又错了。”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曹操从身为汉臣到自己得权颠覆汉室他是有一个心理变化的。曹操起初是真的想挽救汉室之颓,在联军各怀心思按兵不动的时候,曹操实力最弱却独自领军深入敌境,企图拯救汉献帝,被董卓手下大将徐荣围剿,几乎丧命,这正是这一点被荀彧看上了,忠汉之心袁绍、刘岱、张邈之辈没有一个人赶得上曹操,这也是为什么荀彧拒绝实力雄厚袁绍的邀请,反而投奔当时弱小的曹操,因为那时的曹操和荀彧心思在一条线上,荀彧帮助曹操站稳脚跟,扩充实力,招兵买马,广纳贤才,这都是为了能和曹操一起振兴汉室,他需要曹操这样的领袖去带头,他需要曹操帮助汉室,清除董卓、袁绍这样的毒瘤。可是今日的曹操不是昨日的曹操,当曹操做到袁绍这么大的时候,他的心态就变化了,就像当年袁绍想要吞并天下一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朝堂之上,百官之前废除三公,自封丞相,代政刘协。这个时候荀彧想要后悔已经晚了,两个人之间已经心照不宣了,只差没有捅破的窗户纸而已,庙堂内外也唯他荀彧还是汉臣,其实两个人公开的决裂是在曹操准备称魏公的时候,荀彧对曹操说的话还是挺重的,乱臣贼子的帽子不偏不倚地戴在了曹操头上,基本上点出了曹操图谋天下的野心,这也导致,当初亲密无间的伙伴反目成仇。曹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荀彧是死板的,这也是曹操为什么比荀彧强,荀彧的愚忠让人惋惜。其实荀彧如果想要建立新的秩序,大可以留在当初实力最强的袁绍身边,恰恰因为荀彧想要振兴汉室,想要保住刘家的江山他才帮助曹操,他觉得帮助曹操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认为曹操是高祖的萧何,可惜可惜,曹操成了第二个董卓。万一曹操取代了刘协,荀彧就成了助纣为虐,汉室的大罪人,这是荀彧不能接受的,荀彧不想以这样的身份名留青史。所以荀彧在自知反抗曹操没有希望以后只能自杀表明自己的立场,告诉后人自己不是汉朝的罪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件事不能说荀彧不忠,也不能说曹操不义,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也是委婉地规劝荀彧。希望荀彧看清现实,认识到汉室气数已尽的命运。但是荀彧自己过不去心理这道坎,所以荀彧从始至终就没有背叛过汉。不过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人得志就势必有人失志,没有荀彧就没有曹操,没有曹操也不会有荀彧,只可惜荀彧旷世奇才,早早就退出了可以名立千秋历史舞台。但不得不说,荀彧成功了,在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能留下良好名声的人不多,显然,他就是其中一个!
2023-08-09 03:16:091

荀彧是怎么一个性格

性格决定人生,此言不虚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乃是当时曹营的第一大谋士。因为其官拜尚书令,所以后世多称其为“荀令君”。在三国演义中,荀彧是被曹操赐毒酒而死的。而历史上荀彧真的是被曹操所害死的吗?其实不然,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只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残暴不仁,疾贤妒能。真实真正的情况是这样的,话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十万大军征讨孙权,荀彧作为谋士随军。由于荀彧不适应淮南的气候,不幸病倒了,于是就被留在寿春,曹操继续进军濡须。交战期间,孙权送给曹操两盒甜酥。曹操吃了一口,感觉味道十分可口,于是就在盒子上提了“一合酥”三个字。并吩咐把众将叫来,大家共同分享。后因孙权来攻,曹操出帐去了。这时大家都来到帐中,不见曹操,只看见桌子上的食盒,谁也不明白什么意思。主薄杨修打开食盒,吃了一大口,并告诉大家其中的奥秘。于是大家便争先恐后把一盒甜酥全都吃了,有嘴谗的发现还有一个食盒,就把第二个食盒里的甜酥也吃了,并把盒子盖好,放回原处。这时曹操回到大帐,看见一个食盒已经空了,就问左右是谁猜透他的意思。左右告诉他是杨修,曹操十分高兴。突然,曹操想起荀彧,就命人把另一个食盒送去。这时,荀彧正在寿春养病,正值冬天酷冷,又受了风寒,磕喘不止。接到曹操馈赠的食盒,心里十分高兴。可当他打开食盒一看,却是空的,心里暗想:曹公是个精细的人,绝对没有送我空盒子的道理。莫非是让我自裁?(这里要回头重提荀彧在未离开许都以前,董昭曾经与大家共同修表:说曹公辅弼朝廷,功勋昭著。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又兼立言。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大功。宜受九锡,进爵国公,方显殊勋。邀请荀彧联名上表。荀彧说:“君等从前曾经提议恢复古制,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曹公就曾经劝阻说:‘能够建立五等的是圣人呀!又不是人臣所能制定的。我哪能承受得起呢?"曹公兴义兵是为了匡朝辅国,本着秉忠之诚,退守避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便拒绝署名。)荀彧自思:莫非这件事情传到了曹公的耳朵里,对我不满意,故而送我个空盒子,暗示让我自裁的意思。转念又想,曹公平时待人,宽容豁达;言谈戏笑,尽无所隐。再加上往日待我推心置腹;若是对我有不满意的地方,必有显露。哪能一无所示便赐我去死?左思右想不得要领,更加觉得寒气袭人。便命侍从禁闭门窗,添炭取暖。不多时候就昏昏睡着了,从此却再也没有醒过来。等到侍者进室发觉,已经冰冷去世多时了。时人不知道真相,以为荀彧服毒自尽。按照今天猜测,实在是炭火攻心而亡,说白了就是煤气中毒。后曹操得知荀彧去世后,大哭不止,并对属下说:“荀令君啊!德行周备,名重天下。百十年间的贤才也没有人能够赶得上啊!君与我相处二十了余栽,所进奇谋最多。没有荀令君我得不到今天啊!我失去荀令君,既丧良师,又折益友,损伤股肱!”于是亲自扶着灵柩返回许都。天子出城迎接,也是泪流不止。并追谥为敬侯。消息传入东吴,孙权修书给刘备,无中生有:曹公使荀彧谋害伏皇后。荀彧不从,故而自杀了。刘备得书,叹道:“老贼不死,祸乱不止!”后来裴松之评论说:此说既诬太祖,又毁荀公。虽是庸人,犹不至此,何以玷累贤哲哉!呜呼!古人已逝,今者难辩,又何必多事
2023-08-09 03:17:201

三国里的荀彧是?

曹操的谋士
2023-08-09 03:17:305

三国时荀彧的身份和事迹

上两位的和。
2023-08-09 03:17:473

三国的荀彧怎么死的

荀彧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荀彧一生中给曹提出了很多的方法,几乎都有惊人的效果,那么荀彧又是怎么死的呢? 荀彧起初是袁绍的部署,后来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史书记荀彧最终被曹操逼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获谥为“敬”,后追赠太尉。 荀彧的才能是有目共暏的,只是最终却未能善终。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 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2023-08-09 03:17:541

三国中荀彧是怎么死的?

空盒请自采(自裁)
2023-08-09 03:18:119

求荀彧的生平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有子八人,号曰八龙。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 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或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颖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明年,太祖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彧常以司马从。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布既至,翅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众疑惑。或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敦,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敦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敦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自徐州还击布濮阳,布东走。二年夏,太祖军乘氏,大饥,人相食。 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太祖乃止。大收麦,复与布战,分兵平诸县。布败走,兖州遂平。 建安元年,太祖击破黄巾。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逼、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彧劝太祖曰:"昔??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钟繇"。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擒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仪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荧?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袭绍别屯,斩其将淳于琼等,绍退走。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 六年,太祖就谷东平之安民,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讨刘表。彧曰:"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克?、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太祖复次于河上。绍病死。太祖渡河,击绍子谭、尚,而高干、郭援侵略河东,关右震动,钟繇帅马腾等击破之。语在《繇传》。八年,太祖录彧前后功,表封彧为万岁亭侯。九年,太祖拔邺,领冀州牧。彧说太祖"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太祖将从之,彧言曰:"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擒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旦生变,虽有(善守)[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太祖遂寝九州议。 是时荀攸常为谋主。彧兄衍以监军校尉守邺,都督河北事。太祖之征袁尚也,高干密遣兵谋袭邺,衍逆觉,尽诛之,以功封列侯。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恽,后称安阳公主。彧及攸并贵重,皆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余财。十二年,复增彧邑千户,合二千户。 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恃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子恽,嗣侯,官至虎贲中郎将。初,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及彧卒,恽又与植善,而与夏侯尚不穆,文帝深恨恽。恽早卒,子甝、霬。以外甥故犹宠待。恽弟俣,御史中丞,俣弟诜,大将军从事中郎,皆知名,早卒。诜弟顗,咸熙中为司空。恽子甝,嗣为散骑常侍,进爵广阳乡侯,年三十薨。子頵嗣。霬官至中领军,薨,谥曰贞侯,追赠骠骑将军。子恺嗣。霬妻,司马景王、文王之妹也,二王皆与亲善。咸熙中,开建五等,霬以著勋前朝,改封恺南顿子。
2023-08-09 03:18:564

荀彧怎么读?

1.荀彧读为:xún yù。2.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3.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4.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拓展资料:1.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2.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张邈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进攻陶谦,应该马上供给他们军备粮食。”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阵营。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3.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前往一定会有危险的,不可以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他们,平素并没有什么往来,现在来得急,计划肯定还没有定下;现在趁他计策未定来游说,就算不能帮助我们,也可以使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怀疑,那他就会恼怒而定计了。”于是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师濮阳击败了吕布。4.兴平二年(195年)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薛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2023-08-09 03:19:101

三国时期荀彧和荀攸是什么关系

荀彧是荀攸的族叔,汉朝士族由宗家和许多分支组成,同族人可能亲缘关系都隔好几代。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荀彧父亲名绲,有八兄弟,分别是俭、绲、靖、焘、诜、爽、肃、旉。 荀攸字公达,攸父彝於彧为从祖兄弟,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 由此,荀攸的祖父和荀彧的父亲还不是亲兄弟,那么至少要算到荀攸的高祖和荀彧的曾祖才有可能是同一个人,非常非常远的亲戚,侄子荀攸比叔叔荀彧大六岁。
2023-08-09 03:19:281

荀彧是怎样死的

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荀彧为曹操出过很多重要的战略谋划,如以兖州为基地、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迎汉献帝往许都、开玄武湖练水军等等,立有大功。荀彧后为汉侍中、尚书令,参与国家大事并经常留守许都。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筹划粮草供给及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时董昭劝曹操称魏公,荀彧表示反对,曹操深感不满,遂将其招入军中,从征孙权。荀彧因病留于寿春,不久在曹操的暗示下服毒自杀 荀彧之死:性格决定人生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如戏志才、郭嘉等给曹操,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 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没有荀彧支持曹操攻打袁绍,坚定曹操的信心,或许曹操就将永远没有之后的那些赫赫战功,只能永远屈服于袁绍之下,也许也就没了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了;即使有的话,也是袁绍、刘备、孙权的争夺,没了曹操的份。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之后的一系列成功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曹操一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荀彧。 然而,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却改变了荀彧的一生。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是因为他太强了,曹操嫉妒他而要杀了他吗?不会。曹操是一个善于重用贤才的人,就是因为他的强,曹操才会看中他,相信他,重用他,所以,曹操不会因为他能力太强而害死他。关键是他提出的建议损害了曹操的利益,而且是对曹操来讲很重要的利益,不然,他不会为此而害死对他忠心耿耿、为他带来很多利益的荀彧。 其实荀彧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先说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 再说他的忠心。他的忠心一是对汉室,二是对曹操。他既对已经不可挽救的汉室抱有恢复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说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够得到延续和恢复。其实,这都要怪他太固执,或者他读书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汉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的聪明和努力能够改变的。他太忠于他的汉室,假如他能放弃对汉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么,那么他的一生又将改写,或许会是一帆风顺的一生,令人羡慕的一生。 他对曹操太忠心,正是为了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观点,希望曹操能够改变既定策略。可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对于荀彧的建议,曹操不仅没有采纳,还要干掉手无缚鸡之力的荀彧。哎 ........可怜的荀彧! 性格决定人生,此言不虚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乃是当时曹营的第一大谋士。因为其官拜尚书令,所以后世多称其为“荀令君”。在三国演义中,荀彧是被曹操赐毒酒而死的。而历史上荀彧真的是被曹操所害死的吗?其实不然,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只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残暴不仁,疾贤妒能。真实真正的情况是这样的,话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十万大军征讨孙权,荀彧作为谋士随军。由于荀彧不适应淮南的气候,不幸病倒了,于是就被留在寿春,曹操继续进军濡须。交战期间,孙权送给曹操两盒甜酥。曹操吃了一口,感觉味道十分可口,于是就在盒子上提了“一合酥”三个字。并吩咐把众将叫来,大家共同分享。后因孙权来攻,曹操出帐去了。这时大家都来到帐中,不见曹操,只看见桌子上的食盒,谁也不明白什么意思。主薄杨修打开食盒,吃了一大口,并告诉大家其中的奥秘。于是大家便争先恐后把一盒甜酥全都吃了,有嘴谗的发现还有一个食盒,就把第二个食盒里的甜酥也吃了,并把盒子盖好,放回原处。这时曹操回到大帐,看见一个食盒已经空了,就问左右是谁猜透他的意思。左右告诉他是杨修,曹操十分高兴。突然,曹操想起荀彧,就命人把另一个食盒送去。这时,荀彧正在寿春养病,正值冬天酷冷,又受了风寒,磕喘不止。接到曹操馈赠的食盒,心里十分高兴。可当他打开食盒一看,却是空的,心里暗想:曹公是个精细的人,绝对没有送我空盒子的道理。莫非是让我自裁?(这里要回头重提荀彧在未离开许都以前,董昭曾经与大家共同修表:说曹公辅弼朝廷,功勋昭著。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又兼立言。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大功。宜受九锡,进爵国公,方显殊勋。邀请荀彧联名上表。荀彧说:“君等从前曾经提议恢复古制,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曹公就曾经劝阻说:‘能够建立五等的是圣人呀!又不是人臣所能制定的。我哪能承受得起呢?"曹公兴义兵是为了匡朝辅国,本着秉忠之诚,退守避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便拒绝署名。)荀彧自思:莫非这件事情传到了曹公的耳朵里,对我不满意,故而送我个空盒子,暗示让我自裁的意思。转念又想,曹公平时待人,宽容豁达;言谈戏笑,尽无所隐。再加上往日待我推心置腹;若是对我有不满意的地方,必有显露。哪能一无所示便赐我去死?左思右想不得要领,更加觉得寒气袭人。便命侍从禁闭门窗,添炭取暖。不多时候就昏昏睡着了,从此却再也没有醒过来。等到侍者进室发觉,已经冰冷去世多时了。时人不知道真相,以为荀彧服毒自尽。按照今天猜测,实在是炭火攻心而亡,说白了就是煤气中毒。后曹操得知荀彧去世后,大哭不止,并对属下说:“荀令君啊!德行周备,名重天下。百十年间的贤才也没有人能够赶得上啊!君与我相处二十了余栽,所进奇谋最多。没有荀令君我得不到今天啊!我失去荀令君,既丧良师,又折益友,损伤股肱!”于是亲自扶着灵柩返回许都。天子出城迎接,也是泪流不止。并追谥为敬侯。消息传入东吴,孙权修书给刘备,无中生有:曹公使荀彧谋害伏皇后。荀彧不从,故而自杀了。刘备得书,叹道:“老贼不死,祸乱不止!”后来裴松之评论说:此说既诬太祖,又毁荀公。虽是庸人,犹不至此,何以玷累贤哲哉!呜呼!古人已逝,今者难辩,又何必多事!吕布战败以后,陈宫做了俘虏,曹操还不想杀他,曹操跟陈宫说只要你投降,既往不咎。因为曹操这个时候他也觉得以前的做法不对了,他也觉得宰相肚里要撑船,将军额上跑马,应该有一些大将风度了,所以他也不杀陈宫。陈宫坚决不投降,曹操没办法,只好杀他,临杀他之前曹操问了这样的话,陈宫的字叫公台,他说公台啊公台,你要是死了,你的母亲可怎么办啊?陈宫说,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杀害他人的父母,我的母亲怎么样,就靠曹公你看着办。曹操说好,公台啊公台,你死了以后你的老婆孩子又怎么办?陈宫说,我听说以仁治天下的人不伤害人家的子女,我的老婆孩子如何,也请曹公你看着办。啊,曹操说好吧,那我送你上路。然后就开始哭,一边哭一边送陈宫上刑场去死,然后把陈宫的家人接到自己家里来,对待陈宫的家人比陈宫和他翻脸之前还好。
2023-08-09 03:19:351

三国时期谋士荀彧的详细资料

名:荀彧国籍:东汉、魏国出生地: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出生日期:公元163年逝世日期:公元212年职业:光禄大夫,太尉主要成就: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字:文若谥号:敬   荀彧荀彧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卒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2023-08-09 03:19:561

三国荀彧怎么读音

xun yu(第四声)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
2023-08-09 03:20:041

荀彧是曹操杀的么 为什么要杀他

  荀彧的理想就是辅佐曹操这样一位英雄把国家重新平定下来,让大汉王朝延续下去,这是荀彧的理想。  但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到了他决心要封魏公、建魏国的时候,政治上极为敏感的荀彧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这个时候曹操和皇帝的关系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因为他一旦封了魏公,他就要建立一个独立公国,这个独立公国和大汉王朝的关系将是国与国的关系,它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了,它是国与国的关系了,曹操跟皇帝是公爵与皇帝的关系。当然这里头还有一点微妙的地方,就是这个时候大汉王朝是宗主国,这个魏公国是这个宗主国册封的邦国,但是和郡县与中央的关系大不一样了。这个搞来搞去搞得不好它就会发生变化,因为这个时候大汉王朝是个空架子,什么都没有,曹操举手之劳就能把大汉王朝灭了,所以荀彧是不能接受的。  在这样一种不能接受的情况下,他就面临着自己命运和道路的选择,怎么办?但是无可选择。他怎么呢?他现在发现曹操不是他能寄予厚望的人了,谁是?刘备是?就算刘备是,他能投奔刘备吗?他这个时候还能投奔刘备吗?不能。那么跟着曹操继续干,越帮助曹操,就是越走向自己愿望的对立面,他越帮助曹操就是越跟自己做对。他现在是不能帮曹操也不能不帮曹操,既不能背叛曹操又不能不背叛曹操,所以我称之为进退失据,而且只有死路一条。何况我们可以想象到荀彧这个时候的内心是非常的痛苦,因为对于像他这样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世界上没有比理想的破灭更让他痛苦的事情了,所以不管他是忧郁而死,还是服毒自杀,他死前一定是非常的痛苦。甚至我怀疑,就是他自己要自杀的。很可能曹操是送来了这个空的食盒,因为曹操是喜欢做这种事情的,那完全有可能送一个盒子给荀彧,打开一看空的;但空的不等于说你死,也可以理解为别说话,闭上你的嘴巴,只要你不说话,饭还是有吃的。你可以做多种解释,但是如果荀彧拿到这个食盒他马上是选择死,他就要用自己的死来告诉曹操:我绝不能赞成你这做下去!就是表明这样一个态度。  所以我觉得曹操终其一生最后没有称皇帝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忘不掉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
2023-08-09 03:20:153

荀彧什么意思

荀彧是曹操的谋士
2023-08-09 03:20:413

求荀彧的事迹

永汉元年(189),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弃官归家。对父老说:“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但乡人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初平二年(191),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吾之子房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任荀彧为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初平三年(192),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张邈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敦。而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阵营。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敦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敦等人说:“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荀彧说:“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师濮阳击败了吕布。这次荀彧又一次救了曹操,保住了曹操的根基。如果曹操这次没有荀彧和程昱的死命保城,曹操可能会像刘备一样,落得个半生飘零的下场。 兴平二年(195)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薛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彧劝阻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 不久,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建安元年(196),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则对曹操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这是荀彧撼古震今的一次谋略,曹操正因为采纳了荀彧的意见奉天子,才一举成为东汉末年最有实力的军阀,为以后所有战争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础。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群、杜畿、司马懿(此处有争议 据晋书宣帝纪“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据后汉书“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锺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因为失败丧命。 自曹操迎天子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曹操则东忧吕布,南拒张绣。建安二年(197)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矜溢,写信给曹操,辞语骄慢。曹操阅后大怒,诸将都说是作战不利的原故。钟繇因此问荀彧,荀彧说:“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见到曹操后,曹操将袁绍书信让荀彧观看,说:“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荀彧说:“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这番话虽然对曹操赞扬得过分了些,但总约来说,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他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能抓住事物刘本质来作分析,这是很不容易的。 曹操闻后大悦,荀彧还说:“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曹操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建安三年(198)五月,曹操大败张绣;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建安四年(199)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此时,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拥有冀(州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六月,河北割据势力袁绍统带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以实现他“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目的。 围绕着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操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一场辩论。名士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荀彧则反驳说:“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一席话,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爆发。九月,曹军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采纳其建议,继续坚守待机。不久,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遂以奇兵袭乌巢(参见乌巢之战),斩淳于琼等人,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终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而“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等,和荀彧所预见的完全一样。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袁绍败退北走,遣军屯于仓亭(今山东阳谷境)。建安六年(201)三月,曹操欲南击曾与袁绍结盟的荆州刘表。荀彧认为:“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纳其计,遂于四月挥军北进,扬兵于黄河之上;对驻守仓亭的袁绍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绍主力丧失殆尽。九月,曹操班师返许(今河南许昌东)。次年(202)五月,袁绍因兵败惭愤,呕血而亡。 建安八年(203),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因此,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在今河南新郑县内)侯的封爵。 建安九年(204),曹操攻克邺城,领冀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操将要从之,荀彧却反对说:“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擒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若一旦生变,虽有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从之。 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并贵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许荀彧长子荀恽为妻。 建安十年(205),河东叛乱,曹操让荀彧举荐贤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三国志·杜畿传》裴松之注《傅子》)。曹操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位16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 《三国志9》荀彧形象建安十二年(207)三月,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二千户。还要授以三公(当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荀彧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南征,八月,刘表病死,曹操遂得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谥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第二年,曹操进封魏公。
2023-08-09 03:20:502

荀彧的历史评价是什么?

荀彧 (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太尉,谥曰敬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简明历史传记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为曹操统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贡献。后人也对其作了高度的评价。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 魏书十》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荀令君之仁,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彧传》注引《彧别传》曹操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荀彧传》注引《彧别传》曹操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攸传》注引《傅子》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荀彧传》注引《彧别传》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荀彧传》注引《彧别传》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彧传》注引《荀氏家传》 《后汉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筭有所研簄,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韂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并称赞荀彧: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如下: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易中天先生认为,荀彧是“有理想的律师”,也就是虽然在曹操帐下效力,但是大是大非还是很清楚的,不像一般的律师一样,只会帮别人打官司,不管对错。荀彧虽然在曹操手下效力,但是不希望看到曹操权力过大,危及汉室,所以反对曹操峰魏公,晋魏王,因而被曹操铲除。典故荀令留香 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2023-08-09 03:21:031

荀彧 这2个字怎么读?

[xún yù]拓展资料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2023-08-09 03:21:1310

三国荀彧的生平

荀彧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被曹操称赞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他为“荀令君”。荀彧(163-212)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2023-08-09 03:24:058

三国演义 荀彧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荀攸反对曹操称魏王,据说都是在曹操盛怒之下,忧愤而死
2023-08-09 03:2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