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啊?

2023-08-14 22:06:34
共8条回复
余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

下一句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解释起来有点复杂,要知道《道德经》里面随便一句话都可以阐述成一篇大学论文的。。。

慢点解释吧~先抢位置

通俗点解释就是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老子在这是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后一句话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cloudcone

大量的网络小说中错误引用这句话,未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

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刍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庄子·天运[1]

》:“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传说中的河上公(有人以为是汉文帝时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圣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据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而万物各自有所用,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

康康map

chu ,读扬声调。

【原文】

天地不仁〔1〕,以万物为刍狗〔2〕;圣人不仁〔3〕,以百姓为刍狗〔4〕。

【注释】

〔1〕天地不仁:天地不仁爱。 〔2〕以万物为刍狗: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天地视万物,如刍草狗畜。另一说,“刍狗”是古代祭祀时使用所用茅草扎成的狗,祭后则弃去。《庄子u2022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二说不同,然皆以喻卿大夫和人民为轻贱。 〔3〕圣人不仁:圣明的国君不仁爱。 〔4〕百姓,是对诸侯以下贵族的专称,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百姓”。

【译文】

天地不仁爱,将万物看作“刍狗”;国君也不仁爱,把卿大夫看作“刍狗”, 用着的时候,加以礼遇,用完之后,任意杀戮,毫无仁慈之心。

苏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通俗点吧:就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可可

刍(chu)狗

wpBeta
* 回复内容中包含的链接未经审核,可能存在风险,暂不予完整展示!
http://baike.b***.com/view/879339.html?wtp=tt
皮皮

大狗爬墙,小狗看样。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当着真人,别说假话。

和气生财,忤逆生灾。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树大招风,气大遭凶。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观察是最好的老师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大狗爬墙,小狗看样。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当着真人,别说假话。

和气生财,忤逆生灾。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树大招风,气大遭凶。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谷要自长,人要自强。

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人怕放荡,铁怕落炉。

人怕引诱,塘怕渗透。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靠自修,树靠人修。

人靠心好,树靠根牢。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刀伤易治,口伤难医。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天凭日月,人凭良心。

歹马害群,臭柑豁筐。

只可救苦,不可救赌。

宁可认错,不可说谎。

宁可无钱,不可无耻。

皮鞭伤肉,恶语伤心。

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当着真人,别说假话。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贪图小利,难成大事。

使心用心,反害自身。

和气生财,忤逆生灾。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刻薄成家,终无久享。

偷吃不肥,做贼不富。

清贫常乐,浊富多忧。

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多鸣之猫,捕鼠必少。

看佛警僧,看父警子。

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十里认人,百里认衣。

大王好见,小鬼难求。

大树一倒,猢狲乱跑。

上了赌场,不认爹娘。

小人自大,小溪声大。

天理地理,有钱有理。

为富不仁 ,为仁不富。

财大折人,势大压人。

穷人的汗,富人的饭。

武官会杀,文官会刮。

狗仗人势,雪仗风势。

狗朝屁走,人朝势走。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人看从小,马看踢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宁失一事,不失一时。

吃菜吃心,听话听音。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刚则易折,柔则常存。

小的不哄,老的不欺。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当着矮人,别说矮话。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君子争礼,小人争嘴。

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敬老得老,敬禾得宝。

寸土寸金,地是老根。

寸土不空,粮食满囤。

千靠万靠,不如自靠。

少不惜力,老不歇心。

心要常操,身要长劳。

尺有尺用,寸有寸用。

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功成由俭,业精于勤。

弄花一年,看花一日。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千树连根,十指连心。

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邻居失火,不救自危。

兵不离队,鸟不离群。

失事容易,得事艰难。

对人要宽,对己要严。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居家要俭,行旅要慎。

树大招风,气大遭凶。

食多伤胃,言多语失。

盐多了咸,话多了烦。

一艺不精,误了终身。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鸟贵有翼,人贵有智。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有子不教,不如不要。

老要常讲,少要常问。

话中有才,书中有智。

树靠人修,学靠自修。

修树趁早,教子趁小。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爹娘养身,自己长心。

人有人情,戏有戏味。

人急投亲,鸟急投林。

行要好伴,居要好邻。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穷家难舍,熟地难离。

十成收粮,九成靠秧。

七十二行,庄稼为王。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牛要满饱,马要夜草。

牛怕晨霜,马怕夜雨。

牛要脚圆,猪要脚粗。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人有相像,货有相同。

好狗不跳,好猫不叫。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乱丝难理,泼妇难治。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不经一师,不长一艺。

文戏靠嘴,武戏靠腿。

文无定法,事有定规。

旦角要嫩,花脸要笨。

财压奴婢,艺压当行。

身在戏中,戏在心中。

冷死花旦,热死武生。

一脉不和,周身不适。

一饱为足,十饱伤人。

一顿吃伤,十顿吃汤。

人黄有病,苗黄缺肥。

冬不蒙首,春不露脊。

生瓜梨枣,多吃不好。

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老怕伤风,少怕痢疾。

老怕冬冷,少怕秋凉。

吃穿当时,活到九十。

吸不张口,呼不闭口。

汤淡易馊,人急易瘦。

热药冷吃,冷药热吃。

凉九暖三,注意衣衫。

庸医治标,名医治本。

粗饭养人,粗活益身。

一乡一俗,一弯一曲。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阿斗有权,诸葛有能。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南方吃雁,北方吃蛋。

陈酒味醇,老友情深。

偷盗一次,做贼一世。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恭维话不能当饭吃。

宁可吃亏,不贪便宜。

能言是银,沉默是金。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任何法规均有例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时光流逝,不可复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自由放任,一事无成。

过多夸奖,反成负担。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洗心革面,改过自新。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美德远远胜过美貌。

儿时所学,终生难忘。

入国问禁,入乡随俗。

新仇旧恨,齐上心头。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朋友不能阿谀奉承。

耳朵发烧,有人念叨。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要想求知,就得吃苦。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坐失良机,后悔已迟。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门门精通,样样稀松。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君王发狂,百姓遭殃。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人过半生,方知天命。

没有朋友,虽生犹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岁月既往,一去不回。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没有不长草的园子。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懂世故,幼稚可笑。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说一遍,不如做一遍。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初次见面,印象最深。

自己不动,叫天何用。

聪明不是挂在嘴上。

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经常诉苦,没人同情。

爱挑的担子不嫌重。

死得其所,流芳百世。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得朋友难,失朋友易。

一本好书,相伴一生。

一知半解,自欺欺人。

结果好,就一切都好。

心旷神怡,事事顺利。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聪明才智,不如运气。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听宜敏捷,言宜缓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耳濡目染,身教言传。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习惯是后天养成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snjk

答曰:“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这句话的终极意义性的真谛定义的终然终极性的本然之答案就是由这15个中国汉字所组构而成的答案:即:“天地自然无仁爱,草狗所物同相待”。“这就是老子先生自己的概然慨然终然本然性的本来面目的本意的意思”。

相关推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出自哪里?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出自战国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看作草和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扩展资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的用处在于,让人们去寻找天地的规律,为我所用,让自己在世间万物中更有竞争优势,脱颖而出,成为主宰者,成功者。老子认识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给人们开出药方: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世间的事物都要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模仿自然,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一千多年以后,西方的达尔文通过研究动植物,得出一个结论:世间的万物都存在竞争关系,胜利者淘汰失败者。相对的,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在力量、智商等的竞争中,优胜者成王成侯,失败者成为贱民,吃不饱穿不暖,还有服不完的徭役。
2023-08-09 02:51:121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意思是老天并不仁慈,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此处“百姓”应指贵族与平民)天地不言仁,滋养万物,不求万物的回报;圣人不言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的回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滋养着万物,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不求万物用草扎成的狗来表示祭拜他。所以天地不言仁,不争仁,滋养着万物,不求万物回报他。 圣人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为百姓做了事情,不需要百姓用刍狗那些来回报他,所以圣人不言仁,不争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回报。赏析老子以风箱来作了比喻:从表面现象来看,风箱在不停地被运作着,然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风箱中间的“轴”却总是保持着自身位置上的相对稳定,这个轴心,正是仁心的相互作用力。老子以此比喻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这个“中”都同样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确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找到了该事物的本质的方面。这种去找到事物的“中”的办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谓“中而用之”,这个中即是心中,也就是守仁。
2023-08-09 02:51:27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出自:出自《老子》。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释义: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此处“百姓”应指贵族与平民)天地不言仁,滋养万物,不求万物的回报;圣人不言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的回报。扩展资料:圣人对待(宇宙学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则是按规律来加以处理,且这种规律也是“天地”的规律。规律与规律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相同的。圣人即是发现和认知世界的先驱,也即是人中之一。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2023-08-09 02:51:53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2023-08-09 02:52:40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首先咱们要知道,人属于天地,就必定要顺应天地运行规则.天地运行规则相对于人肯定是正确的.下面再来看解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两句要连在一起理解. 要做圣人就要效法天地,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就应当以百姓为刍狗,才能顺应天地规则.刍狗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它指代没有自我思想.就是佛家说的自性.万物相对天地是没有自性的.百姓相对圣人也应当没有自性.这里就是讲治国之道,具体怎么让百姓为刍狗,道德经另外的章节也和这句相互呼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天地的运行规则,和拉风箱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里用比喻来解释上一句.虚而不屈,动而俞出.你不动风箱,就没有风,你拉动风箱,就有风出来了. 虚即是空,屈 指手臂弯曲,拉风箱手臂要弯曲的,不屈就是没有拉动风箱. 这里用动静结合来比喻天地运行之道,圣人治国之道. 圣人治国就要达到拉风箱一样的效果, 圣人一动百姓都动,圣人喊停,百姓都停,这就是治国之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承上句的, 天地规则用语言很难讲清楚,还不如少说,自己悟去吧.这里的中是相对上句的多.
2023-08-09 02:53:101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来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的名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的意思是指宇宙的运行并不关注个体的善恶,类似于说自然界是没有人情味的,人类在宇宙中只是微不足道的存在,无论是贤良还是恶劣的人,在宇宙的眼中都是一样的。这句话的含义是告诫人们要面对现实,不要过于自大或自卑,要对待他人和事物保持平等和客观的态度。
2023-08-09 02:55:25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如果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很容易被误解。实际上,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就要理解其中的两个关键词的意思,刍狗和仁。刍狗是指草扎的狗,在古代祭祀时,会用六畜做祭品,狗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随着社会风气改变,人们不再用活的狗作祭品,而是用草扎的狗来代替。而祭祀在古代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在祭祀前,人们对待草狗的态度很慎重,但是,祭祀之后,却会将草狗烧掉。仁就是指仁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地虽然生育了万物,但不会打着所谓“仁爱”的旗号去剥夺万物的独立与自由,也不会把万物当做是稻草扎的狗一样,去干涉它的一切,当它没有价值之后,就将其毁掉。延伸的意思是,天地作为万物的创造者,并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而是给万物独立,给万物自由,让万物由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去努力,去创造,去发明。简而言之,还是顺应自然。《道德经》中的核心,就是道与德 而道与德的核心,又是爱与无为。无为,就是不压迫万物,不干涉万物,不主宰万物,不枷锁万物,顺从万物意志,不折腾万物,让万物尽性发出自己生命的璀璨。万物皆都独立与自由,于是能够争奇斗艳,让天地繁荣昌盛。这句话是在批评儒家文化“尊尊,卑卑” 试图搞压迫,搞枷锁,试图剥夺人们的独立与自由。道家文化把独立与自由,当做是一种生命的追求。这句话充满对生命的体贴与尊敬。
2023-08-09 02:56:54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为: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2023-08-09 02:57:41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通常解释大概是: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以我的观点来看,天道恒常,一切都是平等的,不会因为各自的种类、高低而有所差异。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这句话的一种体现。
2023-08-09 02:58:11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呢?

天地若不仁,
2023-08-09 02:58:3911

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这里的“刍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牺牲(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牺牲)。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生了万物,它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它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更没有想从万物那里取回什么报酬。而人之所以对万物差,甚至人帮助了人,往往都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是因为人的自私的观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
2023-08-09 03:00:05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天灾人祸他都冷眼旁观,这就是它的不仁
2023-08-09 03:00:22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2023-08-09 03:00:39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2023-08-09 03:00:493

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其真实意思是什么?

就是该死的死该活的活,无悲无伤
2023-08-09 03:01:221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详细解释:“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有趣的是,这刍狗在祭祀前后所受的待遇可谓千差万别:祭祀之前,人们对它充满着敬畏,连碰都不敢碰一下;祭祀之后,刍狗就被扔在一旁,任凭踩踏破毁,人们连正眼都不会瞧一下。从字面理解,确实容易解读为老天不厚道,但联系前后文分析可以发现,老子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它的真正意义是说,天地没有仁爱和偏爱,对待万事万物都像对待刍狗一般,任凭其自然生长,自生自灭。这恰恰就是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另一种解释,不去干预,不加干涉,全凭自主。后一句同样如此: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或者说对每个人的爱都是等分的,任凭人们自作自息,而不会施以指导或者加以打击。这体现了众生平等的超前思想,在那个奴隶制还根深蒂固的时代,老子却能够喊出众生平等的博爱口号,这是值得令人敬佩的。尔后,老子又各自举了一个例子,用以说明前面的两个观点。
2023-08-09 03:03:14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世事无常以苍生为玩偶 这是, 诛仙 里写的
2023-08-09 03:03:36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驺狗是什么意思?出自那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囗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摘自:南怀瑾《老子他说》圣人与刍狗从《老子》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都以似异实同,体同用异的表达,说明道体的会同和作用的差别,由个人身心体会大道和立身处事的体同用异的层次。到了本章,又特别提出一则惊世骇俗的名言谠论,致使后世众说纷纷,各抒己见。甚至,因此确认老子为阴谋家的鼻祖,或者指老子鄙夷儒家,薄视仁义,将人文的一切道德观念,视为知识的伪装。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谁是异端,谁是正见,本来便是各个思想上主观的认定,也无足为怪。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确是直截了当地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文从字顺,难道这不是尖刻讽刺的语意吗?其实,并非如此,未必尽然。 为了说明其中的道理,必须先对本文中两个名辞的内涵作个交代。一是“刍狗”,一是“仁”。“刍狗”,是草扎的狗,当然不是真的狗。说句老实话,我们的先民吃狗肉是很通常的事,直到现在,广东的同胞们还喜欢吃狗肉,并不为怪,那是先民习俗的遗风。古人所谓家有六畜以备撰食,狗便是六畜中之一。因此,上古的祭祀,用狗肉作祭品,是很普遍的事。大约到了商、周以后,在祭祀中,才渐渐免除了狗肉这项祭品。但在某些祀典中,仍然须用草扎一个象形的狗,替代杀一头真的活狗,这就是“刍狗”的来源。刍狗还未登上祭坛之前,仍是受人珍惜照顾,看得很重要。等到祭典完成,用过了的刍狗,就视同废物,任意抛弃,不值一顾了。这正如流传到现在的民俗祭神,有时简化一点,不杀活猪,便用米粉做一个猪头来拜拜,拜过以后,也就可以随便任人当副食,而不像供在祭坛上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了。“仁”字,在《老子》这章的本文中,当然是代表了周秦时代诸子百家所标榜的仁义的“仁”,换言之,也就是爱护人或万物的仁慈、仁爱等爱心的表相。 当在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纷争,攫掠一般平民的生命财产、子女玉帛,割地称雄,残民以逞,原属常事。因此,知识分子的读书人,奔走呼吁,号召仁义,揭示上古圣君贤相,要人如何体认天心仁爱,如何以仁心仁术来治天下,才能使天下太平。不但儒者如此,其他诸子百家,大概也都不外以仁义为宣传,以仁义为号召。无论是哪一种高明的学说,或哪一种超然的思想,用之既久,就会产生相反的弊病,变为只有空壳的口号,并无真正的实义了。例如佛说“平等”,但经过几千年来的印度,阶级悬殊,仍然极不平等。同样地,我们先民教导了几千年的仁义,但很可惜的,又能有几多人的作为,几多时的历史,真正合于仁义之道!又如耶稣,大声疾呼要“博爱”,但在西方两千年来的文化,又有哪个时代真正出现对世界人类的博爱!此正是老子叹息“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的来由。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反面的道理,便可知道老子所提出正面的哲学。天地生万物,本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生了万物是很自然的事,死杀万物,也是很自然的事。天地既不以生出万物为作好事,同时也不以死杀万物为作坏事。天地既生了长养万类的万物,同时,也生了看来似乎相反的毒杀万类的万物。生长了补药,也生长了毒药。补品不一定是补,因补可以致死。毒物也不一定是毒,以毒攻毒,可以活命。天地并不一定厚待于人类而轻薄了万物,只是人类予智自雄,自认为天地是为了人们而生长万物人,自称为万物之灵。其实,人们随时随地,都在伤害残杀万物。假如万物有灵,一定会说人是万物的最大毒害。其实,天地无心而平等生发万物,万物亦无法自主而还归于天地。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说天地并没有自己立定一个仁爱万物的主观的天心而生万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归于还灭。假如从天地的立场,视万物与人类平等,都是自然的,偶然的,暂时存在,终归还灭的“刍狗”而已。生而称“有”,灭而称“无”,平等齐观,何尝有分别,有偏爱呢?只是人有人心,以人心自我的私识,认为天地有好生之德,因此发出天心仁爱的赞誉。如果天地有知,岂不大笑我辈痴儿痴女的痴言痴语吗? 明白了这个原理,便可了知真正有道的圣人,心如天地,明比日月,一切的所作所为,自视为理所当为,义所当为的事,便自然而然地做了。并不一定因为我要仁爱于世人,或我要爱护于你,才肯去做。如果圣人有此存心,即有偏私,即有自我,已非大公。再进一层来讲,一个有道的圣人,生当天下大乱的时代,他真要为了救世而救人,既然有所作为,就不免保存了一面,而有所伤害到另一面了。残杀天下而为我,决不可为。而杀一以儆百,亦等于杀百以存一的同是杀心,亦义所不忍为。那么,圣人而要救世,就只有自杀以救天下吗?自杀既不能救天下,天下亦非残杀可救得了!所以佛说愿度尽众生,方自成佛。但以众生界不可尽故,吾愿亦永无穷尽。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只有祈祷说:“我为世人赎罪!”其实,罪在人心,谁也不能为谁赎罪,除非天下人能自仟罪悔过。因此,老子对于当时现世的人们,自称为圣人之徒,号召以仁义救世者,认为他们徒托空言,都无实义。甚至假借仁义为名,用以自逞一己私欲之辈,更是自欺欺人,大不应该,他希望人们真能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则而存心用世,不必标榜高深而务求平实,才说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名言,藉以警世。但老子说归说,无奈周、秦以后的英雄帝王们,便真的以百姓为“刍狗”,达成一己的私欲。一旦身居王位之后,天下臣庶皆称誉之为“圣明天子”,或直接誉为“当今圣人”,不知“圣”从何来?“明”从何起?恐怕老子重生,也只有缄口结舌,再也不敢另加五千言,重写续本《道德经》了。
2023-08-09 03:04:10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天地遵道,不以仁的规则约束万物,把万物当作献给道的祭品。推荐阅读古今第一注本谭湘清《道德经本义译解》天猫京东当当
2023-08-09 03:04:201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蕴含了什么道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的名言,真正读懂的人都不简单在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名言在很多穿越剧中频频出现,让人觉得高深又神秘。其实,这句短短10个字,蕴含的信息量真的十分巨大,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可估计。读懂这10个字的人,大都成了各行各业的祖师爷:鬼谷子、韩非子、墨子……实际,崇尚无为而治的老子,是第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才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源易缘”带领大家层层剖析这10个字,拨开云山雾罩的迷雾,看见老子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怎样真实的世界。一、天地不仁:上帝的宠儿都是自己争取的人在世间生灵中被称为“灵物”,西方叫“leader”,如果站在其他生物的角度看,人类或许会被认为超自然的天神,宠你,能让你瞬间进入天堂,毁你,能让你种族灭绝,万劫不复。投胎是门技术活儿,有的人生来就站在金字塔顶端,比如贾宝玉,有的人努力一生,都无法企及别人的脚趾头,比如袭人。有的人一出生就是神童,比如孔融、王阳明、方仲永……而有的人天生智商让人捉急,甚至脑瘫、痴儿……世上的事,有时就是那么不公平,因此,让人感觉上天总是偏爱某些人,某些事物,尤其在信息、文化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普遍信奉“天命”之说,比如皇帝被视为“天子”,平民被叫做贱民。但是在春秋时期,老子率先指出这种天命说的错误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公平的,没有君权天授这一说。这里的“不仁”二字,不是不仁义、不仁爱的意思,而是说天地没有好恶,没有偏爱,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是一样的残酷。换句话说就是,天地对每个事物都是一样的,没有偏爱,同样也没有厌恶,之所以有的物种比如人类更优秀,是因为它符合了天地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万物平等的意思。那么既然万物平等,世界上又为何会有那么多看似不平等的现象呢?实际用达尔文的思想精髓就可以回答: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一点和儒学大家董仲舒“君权天授”大相径庭。显而易见,相比董仲舒,老子万物平等的思想是正确的。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此。它真正的用处在于,让人们去寻找天地的规律,为我所用,让自己在世间万物中更有竞争优势,脱颖而出,成为主宰者,成功者。二、道法自然:物竞天择是世间万物的生存法则老子认识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给人们开出药方: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世间的事物都要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模仿自然,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一千多年以后,西方的达尔文通过研究动植物,得出一个结论:世间的万物都存在竞争关系,胜利者淘汰失败者。相对的,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在力量、智商等的竞争中,优胜者成王成侯,失败者成为贱民,吃不饱穿不暖,还有服不完的徭役。除了力量的竞争,人类比动植物又多了思想和智谋。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人类来说,是智谋。多智近妖的诸葛亮、刘伯温、张良……他们到底洞察了什么样的天道,他们所谓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到底是什么东西?他们从自然里到底洞察了什么信息?三、顺者昌逆者亡:成功人的脑子里都在想什么?在诸侯争霸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叫: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句话虽然表面上听起来有点欠扁,却是一句大实话。竞争是无处不在的,而有些洞察了天地规律的人,尽管手无缚鸡之力,却能在红尘这场生存、发展的竞争中轻松胜出,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们掌握了这种规律。顺者昌逆者亡,洞察并遵从和顺应这种规律的人,比如诸葛亮,虽住在隆中乡野之间,手无缚鸡之力,但却能决胜千里。有勇无谋者,比如吕布,尽管勇冠三军,但在三国尚未定鼎之前,就被曹操斩杀,身首异处。纵观古今,大凡成功者,都是他们顺应和遵从了这种规律,才让自己脱颖而出。这种规律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发现某个事物的内在属性,根据他们因果关系,制定出合适的策略。比如诸葛亮火烧赤壁,听起来十分玄幻,实际上诸葛亮对付曹操,正是抓住了曹操的三个特点。一是曹军不善水战,惧怕船只摇晃,因此派凤雏庞统给曹操出主意,将战船连在一起。二是曹操爱才。三国时流传一句名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刘备得到卧龙先生诸葛亮,如虎添翼,作为一向爱才的曹操内心一直羡慕嫉妒恨。如今凤雏庞统帮曹操出谋划策,曹操得到大才,欣喜若狂,放松了警惕。实际在火烧赤壁中,如何让一向多疑的曹操放松警惕,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三是掌握东吴天气,是诸葛亮的优势。诸葛亮上知天文,实际是他会根据风、云变换的情况,预报天气,这在现在已经不是啥难事,但在三国时期,因为没有发达的气象学,日观天象成为一种玄学。而诸葛亮是其中少数可以掌握天气预报的人。曹操即便再多疑,但根据当时冬天都是西北风的经验,不会想到突然会刮起东南风,将自己的战船一烧而尽。这一点是唯物者曹操采用庞统将战船连在一起的关键。凡事有因有果,诸葛亮的本领够强,知识储备够用,这是他在众位谋士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也是秒杀曹操的关键。因此,赤壁之战虽然是以少胜多,但吴蜀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胜利也在预料之中,并无玄机。归根到底,多智近妖的诸葛亮,也是洞察了更多的天道规律,利用并遵循了这种规律,才在竞争中胜出,为自己和蜀国赢得了优胜的资格,实现了三国鼎立的格局。相信,诸葛先生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定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每次计谋,看似出人意外,实际都是利用了让每个人每个事物物尽其用,实打实的他是一个唯物者。
2023-08-09 03:05:12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什么意思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什么意思啊?的极简答案 作者:耿阁●●●第二个话题《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定义之答案》耿阁(鸣天士君)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定义是什么?答曰:“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这句话的终极意义性的真谛定义的终然终极性的本然之答案就是由这15个中国汉字所组构而成的答案:即:“天地自然无仁爱,草狗所物同相待”。“这就是老子先生自己的概然慨然终然本然性的本来面目的本意的意思”。
2023-08-09 03:05:55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酷说老子》第五章(1)神奇的自然界:橡树竟然会联合起来故意制造饥荒?《道德经》第五章【第一句】:㊣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1、所谓的刍狗,就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假狗。祭祀时,被供奉于香案,受人膜拜;祭祀后,被遗弃在野地,任人踩踏。所以,万物在天地眼中,就像是刍狗,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一切只是天理如此,命运使然。老子为什么h会这么说?2、有一个鹿与狼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1906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u2022罗斯福为了保护美丽可爱的白尾鹿,下令捕杀美国阿拉斯加州森林中的狼群。没想到,狼群灭绝后,鹿失去了天敌,开始大规模繁殖,数量直线飙升,几年之内就突破十万只。十万只鹿每天浩浩荡荡地在森林里驰骋游荡,森林哪里招架得住?没多久就由于森林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爆发了一场大瘟疫。于是白尾鹿又开始大规模死亡,几年之后,只剩下四千只。眼看着鹿群死气沉沉,濒临灭绝,总统罗斯福才如梦方醒。为了挽救这个悲剧,他不得不在白宫召开紧急会议,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四个字:找回狼群!多年以后,整个森林才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3、所以,天地不是不仁,是不能仁。天地必须一视同仁,没有偏爱。天地偏爱鹰,蛇就是受害者。偏爱蛇,青蛙就是受害者。偏爱青蛙,蚊子就是受害者。偏爱蚊子,人类就是受害者。再举一个有关人类社会的例子,在二十世纪中叶国际新闻有一篇报道:有一位印度商人喜欢环游世界,在游历香港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秘密——华人喜欢吃田鸡(即青蛙)。这不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吗?他觉得这是自己发财的机会。于是回到家乡一声号召,村民们纷纷放下锄头,去捕捉青蛙,他负责收购,最后再转卖到香港。当然,他作为“田鸡二手商”大赚了一笔。但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当地青蛙基本绝迹,蚊子失去了天敌,自然一片沸腾,开始四处肆虐。整个村子的人都被疟疾侵害,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最终,当地政府不得不从外地雇来青蛙大军,才勉强平息了这场生态失衡的战争。4、所以天地的偏爱,就是破坏自然规律,必然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而所偏爱的物种,最终都会像被父母过分宠溺的孩子一样,终究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天地不仁,乃是大仁。美国总统罗斯福就不懂这个道理,妄想通过消灭天敌的方式来插手自然生态,结果事与愿违。或许你会说,不一定非要消灭天敌啊,我只是单纯的投喂和帮助那些珍稀的动物总可以吧?答案是:不可以!早在几十年前,德国的一批环保人士已经用他们的“同情心”上演过一场生态灾难。他们曾经因为不忍心看野猪在忍饥挨饿,所以每年都会去一片森林里投放大量的饲料,尤其冬天,整个野猪群的食物有40%都来自人类的饲料,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几年以后,野猪的数量越来越多,完全超出了森林的承载能力。它们吃完地上的各种果实,就开始啃树木的幼苗,这种“断子绝孙”式的觅食方式最终把森林屠戮殆尽,以至于“后继无树”,最终野猪也因为缺乏食物开始大规模死亡。实际上,经过千万年的演化,森林本身早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生态系统,而德国的这一片原始森林更加“智能”,智能到什么程度呢?它为了保持生态平衡,竟然暗中操控山毛榉和橡树——每五年才结一次果,要知道其他地方的这两种树都是一年结一次果,为什么这个原始森林如此反常?其实原因很简单:森林的目的是为了少结果实,每年饿死一部分野猪,从而控制其繁殖数量,所以才会让所有的山毛榉和橡树联合起来故意制造一场又一场的饥荒①。你能想象这是大自然有预谋有计划的一种自动调节模式吗?其实中国古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阴符经》里有一句话说的特别精辟:“天之无恩而大恩生。②”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学家们至今还没弄明白这篇森林中的山毛榉和橡树为什么能用根须通过地下的真菌群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违背植物生长的普遍规律,只能在实验室里对自然的伟大表示惊叹和敬畏,然后给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自然界系统网络勉强起了一个生物学的名称叫:“营养级联效应”③。可惜,许多动物保护主义者似乎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往往会无视大自然客观的“不仁规律”,一味追求个人主观上的“审美道德”,结果弄巧成拙,铸下了难以挽回的大错。所以老子才会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参考资料】:1、彼得u2022渥雷本《大自然的社交网络u2022第十章:蚯蚓如何操纵野猪》2、《黄帝阴符经u2022下篇》3、肖恩u2022卡罗尔《生命的法则u2022第三部分》
2023-08-09 03:06:18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典出通行本《道德经》老子第五章,郭店简本《老子》无此句。郭店简本仅有本章中“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文义与通行本同。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世间万物皆是一般,无高低、贵贱、尊卑、优劣之分,不以好为好,不以恶为恶。作品出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2023-08-09 03:06:45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哪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按照常规直译,一定有很多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天不仁慈,把万物当做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贡品。然而如果阅读原文则会发现,这么理解是与老子所要表达的原意背道而驰的。老子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天地公平正义,所以将万事万物都一视同仁(看作贡品)。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如果时断章取义的将第一句话理解为老天爷不仁慈的话,那么第二句话就难以理解了。难道要说圣人也不仁慈,把百姓当做贡品吗?这么来看在第一种理解上是绝对有着很大的问题的。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做祭祀用的牲畜,因为在古代牛羊猪之类的大牲畜都是十分昂贵的,尤其牛在古代还是劳动力,因此只能以小物件作为祭品供奉。刍狗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十分重视,碰都不能随意碰,但是等到祭祀结束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这句话的意义是说,天地十分公正,因此把万事万物都一视同仁(看作祭品),而圣人也十分公正,对百姓也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想要正确理解这句话,那么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老子自己的政治观念。老子一生生活在春秋时期,社会动乱,此时正值三代刚刚结束之时,老子作为一个学者,自然会对三代历史做出考证,向往三代的老子则十分推崇天下大公的社会模式。而阶级观念也恰恰是从春秋时期开始越来越明显,因此老子说这句话其实是在盛赞不分尊卑等级的社会。而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看到这句话时,就有了第一种的错误理解呢?这是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仁”这一概念有了固化的思维定式。在孔子眼中,“仁”就是大仁大德,“仁”即公平正义,而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了数千年之久的我们,虽然已经步入现代文明社会,但是老祖宗的思想却已经成为了固化之物,很显然,在老前辈老子眼中的“仁”的意义则更为丰富,这里的“不仁”并非是说大恶,而恰恰是与之相反的大公。综上所述,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定要回到原句,回到老子的时代,回到老子的思维,那么你就能更加透彻的体悟到老子宣扬的公正社会。天地大公无私,所以对待万事万物都一视同仁。这便是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2023-08-09 03:07:001

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_(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扩展资料:刍狗的来源:刍狗【chúɡǒu】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2023-08-09 03:07:25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老子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不受天、神、人的左右。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刍狗就是草扎的狗,以前祭祀时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祭祀完如同废物,随丢弃。整句话意思是:【天地没有好恶的意识,也不怜悯万物,任其生长,自生自灭】。
2023-08-09 03:07:45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哪里?

此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第五章整章内容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白话意思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2023-08-09 03:07:59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出自战国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看作草和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扩展资料:狗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当人们饲养的家畜越来越多,食物来源很充足的时候,再加上狗在围猎中能帮助人们捕获猎物,狗就不再作为一种食物,作为祭品的狗也就用草扎一只形象的狗来代替,这个用草扎成的狗就叫“刍狗”。刍狗在没有祭祀之前,要把它放在竹筐子里,用锦绣毛巾盖着,主祭者还要斋戒沐浴之后才能把它放到祭坛上,等到祭祀活动结束,路上的行人就可以任意的踩踏它的头和背,砍柴的人还要把它拿去当柴烧。由此可见,“刍狗”表示一种用完就被丢弃,不被珍惜和爱护的东西。“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认为有道的圣人,心如天地,他们要办的事只要是理所当然,应该去做的,圣人便自然就去做,不是对世人存仁爱之心,才肯去做。如果圣人有了偏爱之心,有了一己私欲,则天下百姓真的就变成“刍狗”了。
2023-08-09 03:08:06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原话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以前祭祀时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祭祀完如同废物,随意丢弃。整句话意思是,天地没有好恶的意识。   仁在这里的意思是爱。不仁,即没有爱憎,一切平等。   刍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人们对刍狗只是使用而已,并没有什么爱憎。天地对所有生命也是这样的,一切生命平等,天地对一切生命都没有爱憎、没有喜欢谁不喜欢谁的问题,就像人们对刍狗并没有爱憎一样。圣人对百姓(所有的人们)也是平等的,没有喜爱或是憎恨某一部分人。   无爱无憎,是一种非常广大的心胸。人的心如果能够像虚空一样,就能容下万事万物,而且万事万物在他的心中都是平等的。这样的人就是老子所谓的圣人。 无情和不仁差不多吧。。。就是很残酷
2023-08-09 03:08:28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庄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庄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是说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当台风一刮,既要刮到我的家,也要刮到你的家。它要到那最豪华的富人家里去一趟,也要到那乞丐家里逛一圈。它要刮到皇帝家里,也要刮到阿猫阿狗的家。还要刮到那小小蚂蚁的穴里。 天地不仁,就是天地的大仁之处。很多人听到这里就又不明白了。怎么不仁,反而就是大仁了?是的,正因为不仁,看待万物都是如一,所以才是真正的平等、公正,所以才是真正的大仁。 理解了大仁不仁,也就理解了齐物论里的如下的这么一段话了。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真正的大道是不可命名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的,真正的大仁看上去象不仁,最廉洁的人不谦让,最勇敢的人不轻易挑逗冒犯别人。 这就是庄子的言说,他的话看上去很不对,仔细想想又很对。他的文章也是这样,看上去很没道理,也无结构逻辑可讲。其实是最有道理,最讲逻辑与结构。 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了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2023-08-09 03:08:37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2023-08-09 03:08:52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下一句是什么?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意思是:天地不言仁,不争仁,滋养着万物,不求万物回报他。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翻译:天地滋养着万物,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不求万物用草扎成的狗来表示祭拜他。所以天地不言仁,不争仁,滋养着万物,不求万物回报他。 圣人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为百姓做了事情,不需要百姓用刍狗那些来回报他,所以圣人不言仁,不争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回报。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2023-08-09 03:09:07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是什么意思?

http://baike.baidu.com/view/16516.htmhttp://baike.baidu.com/view/494227.htm
2023-08-09 03:09:245

天地不仁,视万物如刍狗是什麽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 下一句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解释起来有点复杂,要知道《道德经》里面随便一句话都可以阐述成一篇大学论文的。。。 慢点解释吧~先抢位置 通俗点解释就是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老子在这是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后一句话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2023-08-09 03:09:551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真的读懂了吗?

以前不懂,考试还老考,现在还是不是很明白
2023-08-09 03:10:06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什么意思

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是天,你创造了人有一天,A君把B君打了你去帮B君C君又把B君打了你又......(以下省略1000字)有一天你打了个盹儿等你醒来B君死了(他怎么死了?......)自然界优胜劣汰,你不自强,便为他人鱼肉天地不仁,只因天地大仁。仁的极致就是不仁自然是看起来是“以万物为刍狗”。
2023-08-09 03:11:307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哪部书籍?

前面的回答都乱而无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答案不在多,说到要点就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 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也是以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而万物各自有所用,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这本就是天地间规律。 是老子“道法自然”主张的最好注解,主张一切要顺应自然规律。
2023-08-09 03:11:552

天地不仁,以万物皆为狗是什么意思?

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诌狗”,并不是说成仙者,天必诛之。也不是说,天下万物在成仙者看来只是为诌狗。这句话的意思是表达了一种胸怀,那就是以一种正且大的胸怀来对待世间万物。所谓情,所谓魔、道,其实都不过是一种手段,真正要成仙的,必须要没有执着,但是也必须执着。不能执着于唯一,但是也必须执着于万物原始的那种道,道和魔只不过是由一而二和由多而一的不同罢了,小凡由道、佛双修,有道家的精修也有佛门的内敛,由情而入魔,在佛道之后,更加增加了一种新的内涵。 《道德经》第5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和“圣人”都坚持不施仁恩,(即无为),分别把万物和百姓作为祭神用过的草狗,任其自生自灭,自作自息,毫无怜惜之意,这正是无为而任其自然的表现。宇宙的性质是“天地不仁”,即宇宙是没有意志、没有感情的客观实体,不象天帝鬼神那样被人赋予意志和感情。即宇宙(道)没有仁慈之心,不辨善恶,无所偏爱。以万物为刍狗不是说把万物都看成刍狗,而是说万物都和刍狗是一样的,万物都是平等的,并不会因为你是什么让对你有特权。 在诛仙中,我认为这句话也是这个意思。天地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人要成仙,就是要打破这种公平,天地是不会允许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上天是公正的,它有它的运行规律,要成仙就要打破它的规律,自然的规律是它本身固有的,是唯物的,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所以个人认为书中张小凡要成仙是不可能的。打一比方,就象在现实中人要凭空飞起来一样,是不可能的,只能按照某种规律才能飞起来。也许书中的张小凡最后成功的融合了佛道魔三家的道法证明了成仙是不可能的,书名诛仙并不是要诛要成仙的张小凡,而是要诛灭成仙的这种理论,从源头来断绝那些要成仙的人的念头。
2023-08-09 03:12:21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

题库内容:刍狗的解释古代 祭祀 时用草扎成的狗。。《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魏源 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庄子· 天运 》:“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曰:“刍狗,结刍为狗,巫祝用之。”后因用以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 晋 刘琨 。《答卢谌》诗:“如彼龟玉,韫椟毁诸。刍狗之谈,其最得乎?” 唐 李颀 。《裴尹东溪别业》诗:“始知物外情,簪绂同刍狗。” 明 唐顺之 。《读东坡诗戏作》诗:“扫除 李 杜 刍狗语,出入鬼神傀儡门。” 康 有为 《屠梅君侍御谢官归索诗为别敬赋》之六:“杂学与夷学,视儒若刍狗。” 词语分解 刍的解释 刍 (刍) ú 喂 牲畜 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刍秣(饲养牛马的草料)。反刍。 割草:刍荛(割草称“刍”,打柴称“荛”。指割草打柴的人。后常用作向人陈述意见的谦辞)。刍言(常用来谦称自己的言论)。刍议( 狗的解释 狗 ǒ 哺乳 动物 ,种类很多,听觉嗅觉都很敏锐,善于看守门户,有的可以 训练 成军犬、警犬:走狗。狗彘(狗和猪)。狗刨(俹 )(一种游泳动作)。狗盗(小偷)。狗腿子。狗仗人势。狗尾续貂(喻拿粗劣的 东西 接到美
2023-08-09 03:12:37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上一句

【原文】天地不仁〔1〕,以万物为刍狗〔2〕;圣人不仁〔3〕,以百姓为刍狗〔4〕。【注释】〔1〕天地不仁:天地不仁爱。〔2〕以万物为刍狗: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天地视万物,如刍草狗畜。另一说,“刍狗”是古代祭祀时使用所用茅草扎成的狗,祭后则弃去。《庄子u2022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二说不同,然皆以喻卿大夫和人民为轻贱。〔3〕圣人不仁:圣明的国君不仁爱。〔4〕百姓,是对诸侯以下贵族的专称,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百姓”。【译文】天地不仁爱,将万物看作“刍狗”;国君也不仁爱,把卿大夫看作“刍狗”,用着的时候,加以礼遇,用完之后,任意杀戮,毫无仁慈之心。
2023-08-09 03:12:441

天地无情 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呵呵,说的是苍天无情,不把生命当一回事,就像是对狗一样,形容极其恶略,,这应该是小说里面的。
2023-08-09 03:12:533

老子为什么要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首先咱们要知道,人属于天地,就必定要顺应天地运行规则.天地运行规则相对于人肯定是正确的.下面再来看解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两句要连在一起理解. 要做圣人就要效法天地,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就应当以百姓为刍狗,才能顺应天地规则.刍狗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它指代没有自我思想.就是佛家说的自性.万物相对天地是没有自性的.百姓相对圣人也应当没有自性.这里就是讲治国之道,具体怎么让百姓为刍狗,道德经另外的章节也和这句相互呼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天地的运行规则,和拉风箱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里用比喻来解释上一句.虚而不屈,动而俞出.你不动风箱,就没有风,你拉动风箱,就有风出来了. 虚即是空,屈 指手臂弯曲,拉风箱手臂要弯曲的,不屈就是没有拉动风箱. 这里用动静结合来比喻天地运行之道,圣人治国之道. 圣人治国就要达到拉风箱一样的效果, 圣人一动百姓都动,圣人喊停,百姓都停,这就是治国之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承上句的, 天地规则用语言很难讲清楚,还不如少说,自己悟去吧.这里的中是相对上句的多.
2023-08-09 03:13:05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哪里?

<<道德经>>
2023-08-09 03:13:156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翻译

翻译: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养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白话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扩展资料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2023-08-09 03:13:30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此文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第五章全文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其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了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2023-08-09 03:13:57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具体释义如下: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2、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3、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4、1922年,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2023-08-09 03:14:12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哪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通俗点吧:就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刍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2023-08-09 03:14:311

刍狗的意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刍狗的意思是指一视同仁,原句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此处“百姓”应指贵族与平民)天地不言仁,滋养万物,不求万物的回报;圣人不言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的回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滋养着万物,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不求万物用草扎成的狗来表示祭拜他。所以天地不言仁,不争仁,滋养着万物,不求万物回报他。 圣人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为百姓做了事情,不需要百姓用刍狗那些来回报他,所以圣人不言仁,不争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回报。扩展资料:圣人对待(宇宙学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则是按规律来加以处理,且这种规律也是“天地”的规律。规律与规律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相同的。圣人即是发现和认知世界的先驱,也即是人中之一。老子以风箱来作了比喻:从表面现象来看,风箱在不停地被运作着,然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风箱中间的“轴”却总是保持着自身位置上的相对稳定,这个轴心,正是仁心的相互作用力。老子以此比喻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这个“中”都同样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确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找到了该事物的本质的方面。这种去找到事物的“中”的办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谓“中而用之”,这个中即是心中,也就是守仁。
2023-08-09 03:14:392

老子的《道德经》上曾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说的是什么意思?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这里的“刍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牺牲(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牺牲)。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生了万物,它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它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更没有想从万物那里取回什么报酬。而人之所以对万物差,甚至人帮助了人,往往都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是因为人的自私的观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  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崩山裂石、椎心泣血的汶川大地震之后,《老子》的一句话不胫而走,这句话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们的理解大概是:“天老爷,你真不仁,竟然如此糟践百姓!”这种理解符合《老子》的原意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今本《老子》第五章。传说中的河上公(有人以为是汉文帝时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圣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据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而万物各自有所用,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   名满天下的胡适先生,其《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   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   1922年,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锺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对此有所驳正。云:“吾统观《老子》全书,知其说之出于穿凿,未足据为定论也。”其下就从三方面来阐述:首先,从语言上来看,所谓“仁者,人也”的说法,是求其语源,不是等义。“‘人"字乃抽象名词,非具体名词也。故以人为仁之训则可,而以人易仁则不可。”而且依胡适之说,也只能说“非仁”,不能说“不仁”。何况此句之下又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语,总不能理解为“圣人不是人”吧?其次,从《老子》全书来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都是《老子》之言。所以要认定老子打破天人同类的谬说,证据是不足的。再次,胡适之误,是信了王弼关于“刍狗”的误说。王弼之说,分刍与狗为二物,说天不为兽生草,而兽吃草;天不为人生狗,而人吃狗。这里含有天以万物为草芥之意。实则刍狗是一物。《庄子·天运篇》载师金之言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刍狗扎成而未祭献时,用盒子盛着,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尸祝斋戒了来送它到祭坛上。等到祭献以后,就废弃了,走路的人就践踏着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捡起来烧火)“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  应该说,锺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但是,刍狗到底是什么,做什么用,其生灭过程如何?锺先生也没有说清楚,如说刍狗就是刍灵之类。在其所著《庄子发微》中还展开来说:“以茅草扎作人形,以殉葬,则谓之刍灵;以祭祀,则谓之刍狗。后世画神像于纸,以竹为骨而张之,谓之纸马,即刍狗之变。纸马非马,知刍狗非狗矣。李颐云:‘结刍为狗。"非也。……盖自秦以后,刍狗之制已不存。故魏、晋间人已不知刍狗为何物,而各以其意说之。不知狗之为言苟也,以其暂制而用之,故谓之苟,岂象狗形者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324页)  实际上,“刍狗”就是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此时要文饰妆扮一番。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一烧了事。我们看汉、魏、晋文献中的记载,就可以明白。《淮南子·齐俗篇》说刍狗和土龙刚刚做好的时候,用青黄色来文饰,蒙上绮绣,缠着红线,尸祝穿着纯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礼帽来迎送它们。等到用完之后,土龙不过成了一堆土壤,刍狗不过成了一堆草芥罢了,有谁看重它们呢?许慎在其下注:“刍狗,束刍为狗,以谢过求福。土龙,以请雨。”很显然,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狗的样子,土龙就是用泥土做成龙的模样。刍狗是用来谢过求福的,土龙是用来求雨的。《说山篇》也说“刍狗待之而求福”。《说林篇》又说:“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这就说得更清楚了,刍狗的一个大用处,是瘟疫流行之时,用来祭神求福的。这时,它的位置,俨然是帝王一般。自然,用后就扔了。  刍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极尽荣华,祭祀之后,立即废弃,车轹火烧,已如上述。而《三国志·魏志·周宣传》说三梦来展现刍狗祭祀后的三个过程,也很有意思。说的是周宣善于占卜,有人就故意来考考他,说是梦见刍狗了,周宣说将会得到美食。不久出行,果然遇到丰膳。后来又说,又梦见刍狗了,周宣说:“你要小心,会堕车折脚。”不久,果如其言。第三次又说梦见刍狗,周宣说:“特别要注意呀,你家将失火。”家里真的很快遭到火灾。问的人后来说:“其实我三次都没有梦到刍狗,为什么这么灵验呢?”周宣说:“这是神灵让你说的,和真梦没什么不同。”问的人说:“我三次都说梦见刍狗,为什么结果很不同呢?”周宣说:“刍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毕,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祭祀结束,刍狗为车所碾压,所以会堕车折脚。这之后,就要将残碎的刍狗拿去烧火了,所以会失火。”(宣曰:“刍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余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也。刍狗既车轹之后,必载以为樵,故后梦忧失火也。”)  这些材料,将刍狗的形状,所用的材料,用途,生住异灭(借用佛家语)的过程说得很清楚了。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过程。用时显贵,用后废弃,天地万物,莫非如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而已。下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这个意思。这里,并没有糟践百姓的含义。   李伟国先生在《“人定胜天”语义的演变》一文(载《文汇报》2008年7月20日)中,又将《老子》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弗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今传本第七十三章)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视作对待着的双方,解释说:“天地不仁,亦犹《诗经》之‘视天梦梦"。‘天道善胜",则犹《诗经》之‘靡人弗胜"。……老子的这些话,应该是申包胥所熟知的,也可视为‘人众胜天,天定胜人"的一个来源。”将“天地不仁”理解为天地之道闭塞,正理泯灭,虽然有宋代林栗《周易经传集解》卷十二的话“方其未复也,天地闭塞,万物摧残,贤愚易其位,善恶乖其应,若无天理,惟人自为耳。故老耼氏有‘天地不仁"之说,而申包胥有‘人众胜天"之语。方此时也,天地之心,何自而见哉”作依据,但林栗这样的理解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不合《老子》原意。  《诛仙》中的用法:  萧鼎著名小说《诛仙》中的中心思想,就是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这本小说里的解释是,天与地是没有感情的,不会理会人间的恩怨情仇,把人间万物都当做操作的狗而已!  这句话使《诛仙》成为了06年最有名的网络小说
2023-08-09 03:15:041

天地不仁,万物皆为刍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没有仁义之心,看待万物都如同看狗一样。指的是看的眼光都一样,不会特意高看谁,也不会贬低谁。本意是指一视同仁
2023-08-09 03: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