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什么是色彩知识,色彩的对比有哪几种?

2023-08-16 10:17:07
TAG: 对比 知识
共11条回复
wio

色彩知识是指色彩产生、接受及其应用规律的科学,它以光学为基础,并涉及心理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等知识。色彩对比分为两种:一是冷暖对比,二是色相对比。

一,冷暖对比:冷暖对比是将色彩的色性倾向进行比较的色彩对比。冷暖本身是人皮肤对外界温度高低的条件感应,色彩的冷暖感主要来自人的生理与心理感受。

二,色相对比:色相对比分为零度对比,调和对比,强烈对比。

(1)零度对比: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 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 又活泼,无彩色面积大时,偏于高雅、庄重,有彩色面积大时活泼感加强。

(2)调和对比:邻近色相对比 色相环上相邻的二至三色对比,色相距离大约30度左右,为弱对比类型。如红橙与橙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感觉柔和、和谐、雅致、文静,但也感觉单调、模糊、乏味、无力,必须调节明度差来加强效果。

(3)强烈对比:对比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120度左右,为强对比类型,如黄绿与红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醒目、有力、活泼、丰富,但也不易统一而感杂乱、刺激、造成视觉疲劳。一般需要采用多种调和手段来改善对比效果。

色彩学原理

扩展资料:

色彩应用:

现代的科学研究资料表明,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百分之九十是以上是由视觉器官输入大脑的,来自外界的一切视觉形象,如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的界限和区别都是通过色彩区别和明暗关系得到反映的,而视觉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对色彩的感觉。

设计师要运用崭新的观念去表现色彩的特色,设计和组合上都要带给其他人清新的感觉,引导观众进一步发掘色彩背後的意义。

另一方面,设计大多是为商品宣传服务,所以设计师要为客户打算,考虑有什么可运用的资源,客户预备在这个设计上投资多少等,当然最重要是这个色彩可否增加商品的吸引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色彩理论

snjk

色彩知识包括:色彩基础知识、几种色彩的属性。

自然界中的颜色可以分为无彩色和彩色两大类。无彩色指黑色、白色和各种深浅不一的灰色,而其他所有颜色均属于彩色。

色彩三属性 :

1、色相:也叫色泽,是颜色的基本特征,反映颜色的基本面貌。

2、饱和度:也叫纯度,指颜色的纯洁程度。

3、明度:也叫亮度,体现颜色的深浅。

色彩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弱,反之则对比越强。

1、零度对比:

(1)无彩色对比:无彩色对比虽然无色相,但它们的组合在实用方面很有价值。如黑与白 、黑与灰、中灰与浅灰,或黑与白与灰、黑与深灰与浅灰等。对比效果感觉大方、庄重、高雅而富有现代感,但也易产生过于素净的单调感。

(2)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 又活泼,无彩色面积大时,偏于高雅、庄重,有彩色面积大时活泼感加强。

(3)同类色相对比: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俗称同类色组合。如蓝与浅蓝(蓝+白)色对比,绿与粉绿(绿+白)与墨绿(绿+黑)色等对比。对比效果统一、文静、雅致、含蓄、稳重,但也易产生单调、呆板的弊病。

(4)无彩色与同类色相比:如白与深蓝与浅蓝、黑与桔与咖啡色等对比,其效果综合了①和③类型的优点。感觉既有一定层次,又显大方、活泼、稳定。

2、调和对比:

(1)邻近色相对比:色相环上相邻的二至三色对比,色相距离大约30度左右,为弱对比类型。如红橙与橙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感觉柔和、和谐、雅致、文静,但也感觉单调、模糊、乏味、无力,必须调节明度差来加强效果。

(2)类似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60度左右,为较弱对比类型,如红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较丰富、活泼,但又不失统一、雅致、和谐的感觉。

(3)中度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90度左右,为中对比类型 ,如黄与绿色对比等,效果明快、活泼、饱满、使人兴奋,感觉有兴趣,对比既有相当力度,但又不失调和之感。

色彩学原理

扩展资料:

色彩分类:在千变万化的色彩世界中,人们视觉感受到的色彩非常丰富,按种类分为原色,间色和复色,但就色彩的系别而言,则可分为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两大类。

种类:

1、原色: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为原色。原色能合成出其它色,而其他色不能还原出本来的颜色。原色只有三种,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颜料三原色为品红(明亮的玫红)、黄、青(湖蓝)。

色光三原色可以合成出所有色彩,同时相加得白色光。颜料三原色从理论上来讲可以调配出其他任何色彩,同时相加得黑色,因为常用的颜料中除了色素外还含有其它化学成分,所以两种以上的颜料相调和,纯度就受影响,调和的色种越多就越不纯,也越不鲜明,颜料三原色相加只能得到一种黑浊色,而不是纯黑色。

2、间色:由两个原色混合得间色。间色也只有三种:色光三间为品红、黄、青(湖蓝),有些彩色摄影书上称为“补色”,是指色环上的互补关系。

颜料三间色即橙、绿、紫,也称第二次色。必须指出的是色光三间色恰好是颜料的三原色。这种交错关系构成了色光、颜料与色彩视觉的复杂联系,也构成了色彩原理与规律的丰富内容。

3、复色:颜料的两个间色或一种原色和其对应的间色(红与青、黄与蓝、绿与洋红)相混合得复色,亦称第三次色。复色中包含了所有的原色成分,只是各原色间的比例不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红灰、黄灰、绿灰等(此处表示列举省略)灰调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色彩理论

CarieVinne

  色彩知识包括:色彩基础知识、几种色彩的属性。

  自然界中的颜色可以分为无彩色和彩色两大类。无彩色指黑色、白色和各种深浅不一的灰色,而其他所有颜色均属于彩色。

  色彩三属性 :

  ①色相:也叫色泽,是颜色的基本特征,反映颜色的基本面貌。

  ②饱和度:也叫纯度,指颜色的纯洁程度。

  ③明度:也叫亮度,体现颜色的深浅。

  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弱,反之则对比越强。

  (1)零度对比:

  ①无彩色对比:无彩色对比虽然无色相,但它们的组合在实用方面很有价值。如黑与白 、黑与灰、中灰与浅灰,或黑与白与灰、黑与深灰与浅灰等。对比效果感觉大方、庄重、高雅而富有现代感,但也易产生过于素净的单调感。

  ②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 又活泼,无彩色面积大时,偏于高雅、庄重,有彩色面积大时活泼感加强。

  ③同类色相对比: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俗称同类色组合。如蓝与浅蓝(蓝+白)色对比,绿与粉绿(绿+白)与墨绿(绿+黑)色等对比。对比效果统一、文静、雅致、含蓄、稳重,但也易产生单调、呆板的弊病。

  ④无彩色与同类色相比:如白与深蓝与浅蓝、黑与桔与咖啡色等对比,其效果综合了①和③类型的优点。感觉既有一定层次,又显大方、活泼、稳定。

  (2)调和对比:

  ①邻近色相对比:色相环上相邻的二至三色对比,色相距离大约30度左右,为弱对比类型。如红橙与橙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感觉柔和、和谐、雅致、文静,但也感觉单调、模糊、乏味、无力,必须调节明度差来加强效果。

  ②类似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60度左右,为较弱对比类型,如红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较丰富、活泼,但又不失统一、雅致、和谐的感觉。

  ③中度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90度左右,为中对比类型 ,如黄与绿色对比等,效果明快、活泼、饱满、使人兴奋,感觉有兴趣,对比既有相当力度,但又不失调和之感。

  

  色彩学原理

西柚不是西游

三原色是红、黄、蓝,再加上橙、绿、紫,便构成了红、橙、黄、绿、蓝、紫这样一个类似六角形的色环,处在六角形对角上的两种色便为对比色,如红绿对比、橙蓝对比等,对比色也叫互补色

ardim

色彩知识就是色彩基础知识、几种色彩的属性;

色彩的对比是指:明度、纯度、色相的对比。

北境漫步

色彩知识——色彩基础知识、几种色彩的属性;

色彩的对比——1、明度对比;2、色相的对比;3、纯度对比。

LocCloud

简单说来就是你对颜色的感觉。对比有冷暖对比和虚实对比

南yi

色彩知识包括:色彩基础知识、几种色彩的属性。

自然界中的颜色可以分为无彩色和彩色两大类。无彩色指黑色、白色和各种深浅不一的灰色,而其他所有颜色均属于彩色。

蓓蓓

明度对比;色相的对比;纯度对比

LuckySXyd

知道色普不、去搜一下那个就讲的色彩的对比,你们专业老师应该会讲的!

阿啵呲嘚

百度一下 太多了

相关推荐

色彩的基本原理?

三基色RGB
2023-08-09 20:22:023

色彩产生的原理

不同波长的光波反射
2023-08-09 20:23:124

色彩的基本原理?

色彩的基本原理一、 光-形-色二、 固有色 光源色 环境色 条件色三、 色的混合四、 色彩三要素五、 色彩的感情六 色彩视觉生理特征七、 色彩的感情效果八、 色彩设计一、 光-形-色色彩是人对眼睛视网膜接收到的光作出反应,在大脑中产生的某种感觉。众所周知,我们所见到的大部分物体是不发光的,如果在黑暗的夜里,或者说是在没有光照的条件下,这些物体是不能被人们看见的,更不可能知道它们各是什么颜色人们之所以能看见色彩,是因为来自发光光源,如太阳、电灯光、烛光、火光等;或是发光光源的反射光,即发光光源照射在非发光物体上所反射的光,如月亮、建筑墙面、地面等,再散射到被观察物体上所致。由此可见,光和色是分不开的,光是色的先决条件,反映到人们视觉中的色彩其实是一种光色感觉。光 雨过天晴后的彩虹这一自然现象也许正是启发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色彩的成因,揭示光色原理的起因。1666年牛顿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把太阳光从一小缝引进暗室,通过三棱镜后,在屏幕上显现出一条美丽的彩带,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这种现象称作光的分解,形成的彩带 即光谱。光谱现象的出现,说明太阳光是由光谱中的色构成的。光从空气透过三棱镜再到空气,在不同的介质中产生两次折射,由于光波的长短不同,三棱镜各部位的厚薄不同引起的时差,经过折射的作用,将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如果在光线分散的途中加一块凸透镜,,使分散的光线集中,集中的一点又成为白色光。经三棱镜分解过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任意一束色光再经三棱镜不能再分解,投射至屏幕上仍是原来的色光。含有红、橙、黄、绿、青、蓝、紫所有波长的色光叫全色光。含有两种以上波长的色光叫复色光。只含有一种波长的色光叫单色光。简单地说,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电磁辐射能。我们肉眼所能看的光线称为可见光。可见光的振幅大小产生明暗的变化,光波的长短产生色相的区别,光波长在400~700毫微米之间的为可见光,即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形成的光谱,红色光的波长最长,紫色光的波长最短,相应地在色彩中,红色传递的讯息最远,而紫色传递的讯息最近。因此波长在400毫微米以外,可使人体皮肤变黑的光线称之为紫外线,波长在700毫微米以外,能产生热量的光线称之为红外线。另外,在不可见光中还有可以透过物体(金属除外)的X光线、迦玛线、有辐射作用的电磁波等其他射线,这些都是肉眼看不见的光,要通过仪器才能观测。二、固有色 光源色 环境色 条件色⑴关于"固有色"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我们认为颜色是有物质性的,即"固有色"是存在的、不变的。春天的树叶是绿色的,雪是白色的,小王的手套是黄色的,我新购的一件新衣是粉绿色的,这些颜色的确定当然是以标准日光的照射为前提。 有趣的是,当光源改变为人工灯光、月光、星光,或是将这些物品放在柜子里时,一般并不会认为它们的颜色也随之改变了。在偏黄色光的自炽灯下观察白天日光下看惯了的物体时,我们差不多总要按同样的方式来感觉其颜色。夜晚在光线很弱的情况下,我们也不会将身穿白衬衫的人说成是穿深灰色的衬衣,即使在红灯照射下,看到的雪仍是白色。这种习惯性的色彩认识,称之为色彩恒定性。 固有色是存在的,颜色是物质的一种不变性质,这一观点满足了日常生活中许多实际需要,在科学和技术上也有不少实用之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艺术、设计上,这一观点并不总能令人满意。例如,我们取明度相同的两张纸,在纸的中心各涂上直径5cm的圆形绿色块,如果这两张纸一张是中性灰色,另一张是红色,那么涂上去的两块绿色看起来就不会有相同的绿色感,这种视觉现象称为同时色对比。显然,为了正确地辨别物体的颜色,须在特定的条件下观察物体。 有关物质的颜色与光的颜色的这些观点,和认为太阳每天升起又落下的观点一样,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是根本错误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有必要认为它们是正确的。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来自以往经验中的色彩印象来表达某一物体的色彩特征,就像在绘画中固有色的特征也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性的价值一样,当画面的色彩以固有色的关系存在时,往往给人以现实主义的印象,而某种固有色被单独抽取出来使用时,会具有象征的意义。如绿色是春天、农作物和树叶的色彩,因此它常常被作为和平的象征用在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设计中,在具体的实用设计中,例如,咖啡的外包装盒的设计上,用上咖啡的固有色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能引起观者对咖啡香味的联想,并产生想喝它的欲望。若是咖啡的固有色用在椅子汁、绿茶或牛奶的外包装上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因此,对固有色这个问题的认识要掌握相应性,不可一概论之。⑵.光源色光源色是指照射物体的光源的光色。在色光中,光谱成分的变化,光色就要变化。太阳光一般是呈白色,但清晨的太阳光呈偏冷的红色,黄昏时呈偏暖的金黄色,这就是太阳光光谱成分的变化所呈现出的不同光色。其他,如月光呈青绿色,日光灯呈冷白色,白炽灯(钨丝灯)呈橙黄色等,都体现了不同颜色的光源色,舞台上的各式聚光灯,通过各种颜色的玻璃片或玻璃纸盖罩,射出的光就是各种色彩的光源色。⑶.环境色物像置身于某种环境中,环境所呈现的颜色叫做环境色。绿色的森林,金黄色的麦田,各具有不同的环境色象。距离较近的物体之间,彼此形成了环境,这种物与物自身呈现的色彩氛围也称环境色。⑹.条件色某种颜色的物体,在不同的光源、环境的影响下,物体所呈现出的色彩,叫做条件色。生活中的一切物像,都呈现它的固有色,而任何物像都置身于某一具体环境中,它既受光源色的影响,也受环境色的影响,所以物像一般呈现的色彩既有光源色,也有固有色和环境色。通过以上的理论表明,我们在对产品的色彩设计的时候应该将产品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三者联系起来,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忆,切实弄清楚产品所需要的色彩条件和成因,方能在设计实践中灵活的运用。三、.色的混合牛顿用实验将太阳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这七种色混合一起又产生白光,因此他认定这七种色光为光原色。后来,物理家大卫?伯鲁斯特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原色只是红、黄、蓝三种颜色,其他颜色都可以由这三种原色混合而成。从此,红、黄、蓝作为三个原色的理论被人们公认。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色光和颜料的混合是有区别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色光混合颜色变亮,颜料混合颜色变深。色光混合又称加色法混合,颜料混合又称减色法混合。加色法混色效果,是由人的视觉器官来完成的,因此是一种视觉混合。彩色电视机就是根据色光混合的原理而设计的。原色?间色?复色绘画用的是颜料,采用减色法混合。三原色所谓的三原色,是指这三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颜料混合产生,而其他色可由这三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出来,这三个独立的色称为三原色(又称三基色)。三原色是:红(品红)黄(柠檬黄)青(湖蓝)品红、柠檬黄、青三原色在色彩学上也称为第一次色。间色 两种不同的原色相混合所产生的另一个色称第二次色,也称有间色。间色有:红(橙红)蓝(青紫)绿一般称为橙、紫、绿。复色 将一个间色与一个原色相混合,或两个间色相混合,所得的另一个色,则称第三次色,也称复色。由于复色的混合次数增多,颜色就变灰,绿灰、紫灰、红灰```````等均是复色。空间混合 四.色彩的三要素⑴.无彩色与有彩色 无彩色是黑色、白色及二者按不同比例混合所得到的深浅各异的灰色系列。从物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当光源、反射光与透射光在视知觉中并未显出某种单色光的特征时即为无彩色系列,无彩色系列给人的印象是表情深沉、抽象、缺乏生命力的色彩效果。无彩色系的颜色只有一种基本性质——明度,它们不具备色相和纯度,也就是说它们的色相与纯度等于零。有彩色是指可见光谱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基本色,及它们之间的混合色,即视觉能感受到某种单色光的特征,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有彩色系列,这些色彩往往给人以相对的、易变的、具象的心理感受。无彩色系与有彩色系形成了相互区别而又休戚与共的统一色彩整体。彩色系具有三个特征:色相、纯度、明度。这三个基本特征色彩学上称为色彩的三大要素。理解、熟悉和掌握这三大要素,对于认识色彩和表现色彩是极为重要的。色相 色相:即色彩的相貌和特征。它是色彩的最大特征。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的名称。自然界中色彩的种类很多,色相指色彩的种类和名称。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等颜色的种类变化就叫色相。明度 明度:指色彩的亮度或明度。颜色有深浅、明暗、浓淡的变化。比如,深黄、中黄、淡黄、柠檬黄等黄颜色在明度上就不一样,紫红、深红、玫瑰红、大红、朱红、桔红等红颜色在度 上也不尽相同。这些颜色在明暗、深浅上的不同变化,也就是色彩的又一重要特征一一明度变化。色彩的明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即一个颜色在强光照射下,显得明亮,弱光照射下显得灰暗。二是,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太阳所含的七个纯色中,黄色明度最高,兰紫色明度最低,红、绿色为中间明度。任何色加入白色明度就提高,纯度降低,加入黑色明度降低。纯度也降低。色彩的明度变化有许多种情况,一是不同色相之间的明度变化。如:白比黄亮、黄比橙亮、橙比红亮、红比紫亮、紫比黑亮;二是在某种颜色中加白色,亮度就会逐渐提高,加黑色亮度就会暗,但同时它们的纯度(颜色的饱和度)就会降低,三是相同的颜色,因光线照射的强弱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明暗变化。纯度 纯度:指色彩的纯净程度,也叫饱和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原色是纯度最高的色彩。颜色混合的次数越多,纯度越低,反之,纯度则高。原色中混入补色,纯度会立即降低、变灰。物体本身的色彩,也有纯度高低之分,西红柿与苹果相比,西红柿的纯度高些,苹果的纯度低些。
2023-08-09 20:23:481

色彩学的起源及其原理

很久以前,人们对宇宙间变幻万千的色彩始终无法理解,因此,对色彩的理解只能依靠宗教观点来对待。直至167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利用三棱镜将太阳分解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谱的解析后人们才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  太阳的彩色光谱被牛顿发现之后,色彩学才有了一个科学的认同,并逐步设立了色彩方面的科学研究部门,这些研究仍然以牛顿的光子色谱为原理。只是在传播方面更广泛些,研究更深入些了。直至1860年英格兰麦克斯威尔创立了色盘中间的混合色,1914年法国的奥斯特瓦德创立了圆锥色立体,1929年美国的盖塞尔又创立了盖塞尔色立体,这些为后来的写生色彩学、装饰色彩学及心理色彩学的体系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3-08-09 20:24:122

色彩设计的原理

色彩由光引起,而光又有其物理属性。三原色(红、黄、蓝)是色彩构成的基本要素,将三原色以适当比例混合,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色彩。色相、明度、纯度称为色彩三要素。色彩三要素是色彩最基本的属性,是研究色彩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研究色彩的基础。两个鲜艳的色块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刺激感,两个柔和的色块放在一起产生和谐的美感。不同的色块组合带给人千差万别的视觉感受,通过科学的系列的训练方法,理解色彩组合的概念,掌握色彩搭配的规律,就可以用直观有效的色彩设计作品表达平面设计的主题。色彩对视觉有刺激作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设计的视觉冲击力的主要体现吧。“远看色彩近看花”、“七分颜色三分花”正说明色彩极易引起人的情感反应与变化。人的视觉对于色彩的特殊敏感性,决定了色彩设计在包装视觉传达中的重要价值。 色彩对比是指两个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能比较出明确的差别时称为色彩对比关系。色彩对比主要掌握的关键是色彩三要素的对比既: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同时色彩的冷暖对比亦至关重要。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名称,是区分色彩的主要依据,也是色彩特征的主体因素。以色相为主的配色,一般以色相环为依据,按照色彩在色相环上的位置所成的角度,可分为:①同种色5度,如单色相红加黑、白、灰为肤色、土红、暗红等各单色相的配色;②邻近色30度,如红、红紫、紫、蓝紫、蓝、蓝绿、绿、黄绿、黄、黄橙、橙、红橙相邻两色之间的配色;③类似色60度,红、橙、黄、绿、蓝、紫的两色之间的秩序配色;④中差色90度,红、黄橙、绿、蓝紫两色间的秩序配色;⑤对比色120度红、黄、蓝的配色,橙、绿、紫的配色;⑥互补色180度红、绿配色,蓝、橙配色,黄、紫配色。总之两色所成角度愈小,色彩的共性愈大,反之两色所成角度愈大,色彩的对比性愈强,调和性愈弱。注:①单色相:无有色相差别,主要应突出明度对比,配色时要拉大明度色阶;②邻近色:色相差别很小,对比微弱,统一性极高,但易显单调,配色时要拉大明度色阶;③类似色:色相差别较明显,对比显著,色相间又含有共同色素,活泼而富有朝气,统一柔和明确,配色时也要拉大明度色阶;④中差色:色相差别明显,对比明快、活泼、热情、饱满的特色,配色时要注意明度、纯度的变化;⑤对比色:色相差十分明显,对比效果鲜明、强烈,具有饱和、华丽、欢乐、活跃的特点,但也易产生不协调感,配色时要注意纯度变化;⑥互补色:一种原色与其余两种原色的间色对比关系,色相差别极大,对比效果强烈刺激,易产生眩目、喧闹与戏剧性的效果,配色时要注意纯度及面积的变化。 明度是色彩的明暗差别,只有适度的明度对比才会带来调和感。配色中的明度感可从高、中、低调子、明度差及综合因素来考虑。这是对12色相环的补充。多元化的色彩设计在色相环的基础上,将明度系列分为9个级,最深为1,最亮为9,并划分为三个明度基调:1—3级暗色组成低明度基调,具有沉静、厚重、钝闷的感觉;4—6级中明色组成中明度基调,具有柔和、稳定、高雅的感觉;7—9级亮色组成高明度基调,具有明快、华丽、清朗的感觉。明度对比的强弱决定于色彩明度差别跨度的大小。短调:相差3级以内的明度弱对比,具有含蓄、朦胧、微妙的感觉。中调:相差4—5级的明度中对比,具有明确、爽快、清晰的感觉。长调:相差7级以上的明度强对比,具有强烈、刺激、跳跃的感觉。运用75%以上为主面积,可构成低短调、低中调、低长调,中短调、中中调、中长调,高短调、高中调、高长调,最长调等许许多多明度对比调子。就色相环上的各种纯色而言,具有各不相同的高、低明度,如黄色明度最高,高明度色加大量的黑后才能达到低明度。紫色明度最低,中低明度纯色加相当多的白后才能达到高明度。明度对比配色的优劣决定着包装设计色彩的黑白对比的视觉效果。 纯度指各色彩鲜艳程度。纯度在配色上具有强调主题、制造多种效果的作用,根据两色之间的彩度差异所产生的配色方式与明度对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色相环的基础上,将一个纯色与同明度的无彩灰色的相等差按比例混合,可建立一个12等级纯度色系,1为灰,12为最纯。纯度对比的强弱决定于纯度差。纯度对比的作用不如明度对比明显,一般认为,一个阶段差明度对比的清晰度等于三个阶段差的纯度对比。高纯度基调——相差8个色阶以上构成高纯度强对比,产生强烈、鲜艳、明丽的感觉。中纯度基调——相差5—7个色阶构成高中纯度中对比,产生温和、柔软、沉静的感觉;低纯度基调——相差4个色阶以下构成低纯度对比,产生脏浊,含混无力的感觉;纯度对比可构成鲜强、鲜中、鲜弱、中中、中弱、灰强、灰中、灰弱等多种对比基调。纯度高的颜色强烈刺激,使人印象深刻,也容易生产厌倦,与低纯度颜色的配合才能细腻、含蓄、耐着持久。高纯度色容易引起注意的特点,决定了其使用于包装画面中最主要的位置,还应考虑到因视觉距离的远与近所带来的强与弱的变化。纯度对比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商品包装的特性。 从色彩本身的功能来看,红、橙、黄能使人产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使人产生热的感觉。而蓝、蓝紫、蓝绿能使人血压降低,心跳减慢产生冷的感觉。橙色为暖极色;红色、黄色为暖色;红紫色、黄绿色为中性微暖色;蓝色为冷极色;蓝绿色、蓝紫色为冷色;紫色、绿色为中性微冷色,从对比的角度来分,凡是离暖极色越近的色越暖。凡是离冷极色越近的色越冷。冷暖极色对比为冷暖最强对比;冷极与暖色、暖极与冷色对比为冷暖的强对比;暖极色、暖色与中性微冷色,冷极色冷色与中性微暖色的对比为中等对比;极与暖色、冷极与冷色、暖色与中性微暖色、冷色与中性微冷色、中性微暖色与中性微冷的对比为冷暖的弱对比。冷暖对比决定商品包装的属性,应认真对待。对比产生差异,包装色彩设计中没有对比便无精神而言,对比过份则使人眼花缭乱,所以在色彩对比的同时兼顾色彩调和的处理显得更加重要。
2023-08-09 20:24:311

水彩画的色彩原理

水彩画的色彩原理   色彩是水彩画的重要表现手段和语言,学好水彩画首先要了解色彩的基本 原理、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界色彩的变化规律以及色彩如何在水彩画中进行运 用。    一、 色彩与光   光是色彩产生的重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光,我们能看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是由于光的存在,没有光,世界将会是一片黑暗,人类的视觉也就失去了意义。   最常见的光有自然光,如太阳光、月光等;另外是人造光,如火光、灯光等。色彩学是以太阳作为光源来解释光和色的物理现象的。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1642-1727),通过一个小孔将射进屋内的阳光用三棱镜进行分解,将太阳分离成色彩的光谱,被称作光的散射,即可产生一条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的顺序排列的标准色带。牛顿又对每种色光再进行分解试验,发现每种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但不能再分解。他又把光谱的各色光用透镜重新聚合,结果又汇成了与日光相同的白光。由此牛顿得出两点结论:一是白光是所有不同色光混合的结果;二是两种单色光相混合可出现另一种色光,如红光与绿光相混合呈黄光,蓝光与红光相混合是品红光。   光学告诉我们,不同的色光是由于它们的波长的频率不同而产生的。现代的光学手段不仅能测出每种光谱中色光的准确波长,而且还对人的视觉、感官所不能直接感知的色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光学中,波长在 400-750毫微米的光称作“可见光”。例如波长在640-750毫微米呈红色,波长在600-640毫微米呈橙色,波长在550-600毫微米呈黄色,波长在480-550毫微米呈绿色,波长在 450-480毫微米呈蓝色,波长在400-450毫微米呈紫色。   比紫色光波长度更短的还有紫外线、 X射线、宇宙线等,比红色光波长度更长的还有红外线、雷达、电视波、无线电波等。这些光波是人类视觉不能直接感知的。   其实,色彩是一定波长的光反映在人的视网膜上所形成的感觉。那么,平常的物体为什么是有颜色的呢?   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一是发光体。在自然界中,太阳是最主要的光源。除了太阳之外,还有许多发光体。金属在常温下是不发光的,如果对它逐渐加温, 也可以变为发光体,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色彩逐渐由红橙色转化为黄绿色,温度极高时转化为蓝白色,这种转化在光学上叫做“色温”。“色温”的学名是K,色温至300OK,相当白炽灯的光谱色,色温至600OK接近阳光的白,至200OOK则蓝光炫目。   当我们用光谱分析仪对不同色温的发光体进行测定时,可以看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不同光波的含量是不等的。例如,白炽灯 (火光、烛光等),含有较多的红黄光波,蓝紫光波较少;而日光灯含有较多的蓝紫光波,红黄光波较少。所以看起来,前者发红,后者倾白蓝紫。晚上我们观看楼房中不同灯光时, 这种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光源色对物体色彩的形成影响起决定性作用,如夜晚灯光颜色对建筑物、水面倒影及地面的反映是显而易见的。   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二是透光体。当人们用一片有色玻璃遮住眼睛来观察外面的景物时,似乎是给自然景物“染”上了颜色。达 . 芬奇就做过类似试验 ,他发现“通过有色透光体观察物体时有的物体颜色增强了,有的物体颜色削弱了 ”。通过有色透光体观察物体时,透光体的色彩决定了人的视觉的色调。透光体自身的颜色,是由它所能透射的色光所决定的。根据这个原理,在舞台灯光照明,幻灯放映,夜景灯光,只要改变一下滤色体就可以任意调整照明的色彩。在绘画写生中,当我们看到逆光的树叶、花瓣,涌起的海浪以及人物、动物的某些部位 (如人的"耳轮、眼皮,鸡的冠),色彩较鲜明均属透光所产生的。大气层也是一种透光体,每当日出或日落时云霞似锦,太阳变得“大如磨盘,红似火盆”,也是大气层透光折射所形成的视觉奇观。   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三是不发光体。   平常的物体(指不发光体)都有反射和吸收不同波长的色光的特性。如红色物体,就是因为它有反射红色光而吸收其他色光的物性,被反射出来的红色光作用于我们的眼睛,因此物体看起来就是红色的。白色物体是由于它有反射一切光的特性,因此看起来是白色的。黑色物体是由于它有吸收一切光波的特性,不反射任何光波,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   自然界的所有物体对光的反射和吸收并不是绝对的。一个物体能反射某一色光不等于其他色光完全不反射,只是反射某一色光是主要的,而反射其他色光的能力相对较弱,程度不一样。不发光物体有反射某种色光的特性,光照强度的大 小使该物体具有不同程度的“发光”效应,也能影响其他物体的颜色。如一个白色物体的背光部附近有一个红色物体,白色物体的暗部反光部就会带有红色的感觉。所以物体的颜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物体在不同光源、环境的影响下,它的颜色是会发生变化的。    二、 色彩与视觉   人类能感受到色彩的存在就必须依靠人类的视觉器官一一眼睛。人的眼睛又是如何看到颜色的呢?这主要取决于人眼视网色彩与视觉膜上的生理构造和大脑,人的眼睛视网膜上有两种细胞一一视杆细胞 (圆柱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能分辨出明 暗、黑白,而视锥细胞能分辨出色彩,也可以微弱地分辨出明暗,只有在较强的光线时,视锥细胞才起作用。   视锥细胞分辨颜色,是由于其中存在着感红、感绿、感蓝这三种视色素,也称之为“红敏视锥细胞”、“绿敏视锥细胞”、“蓝敏视锥细胞”,它们好像是色光的三种不同接收器,能分别对红、绿、蓝色光引起兴奋,把接收到的光波转换到神经脉中,把信息传到大脑,使得我们能感觉到色彩。 ;
2023-08-09 20:24:471

色彩构成的原理是什么

色彩构成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色相、明度、纯度。作为基础训练,色彩构成一般从色彩的形成及知觉原理入手,分别从色彩的物理性,知觉色彩的生理性、色彩心理、配色原则及色彩调和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力图从美学的角度去研究一定的匹配法则,找出达到目的的理想色彩。色彩练习的过程纯粹是抽想的思维思维方式。色彩组成基本色   一个色环通常包括12种明显不同的颜色。而对于艺术设计师充分理 解的色环和色论的重要方面,也许不会被我们中的网页设计者们能够充 分欣赏。缺少多这方面的了解,你将会把事情搞乱。 三原色 从定义上讲,三原色是能够按照一些数量规定合成其他任何一种颜 色的基色。为了确定三原色,你必须首先确切明确哪一种颜色是你正在 使用的中间色。在上小学时,你可能就知道了三原色:红、黄、蓝,并 且你现在用于展示的,仍然是红、黄、蓝三原色。但是如果你有喷墨打 印机的话,花点时间把它的盖子打开,看看它的墨盒。你能看到红、黄、 蓝吗?不能!你可能看到的是四种墨色:蓝绿(青)色、红紫(洋红) 色、黄色和黑色。颜色的不同是由于你的电脑用的是正色,而你的打印 机用的是负色。显示器发出的是彩色光,而纸上的墨则吸收灯光发出的 颜色。更进一步的解释就超出了本文要探讨的范围。   除了发射与吸收光的不同之外,本文涉及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正色和 负色模式,出于本文的写作目的,我们仅探讨着正色模式的三原色:红、 绿、蓝。近似色   近似色可以是我们给出的颜色之外的任何一种颜色。如果从橙色开 始,并且你想要它的两种近似色,你应该选择红和黄。用近似色的颜色 主题可以实现色彩的融洽与融合,与自然界中能看到的色彩接近起来。补充色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相对色一样,补充色是色环中的直接位置相对的 颜色。当你想使色彩强烈突出的话,选择对比色比较好。假如你正在组 合一幅柠檬图片,用蓝色背景将使柠檬更加突出。 分离补色   分离补色由两到三种颜色组成。你选择一种颜色,就会发现它的补 色在色环的另一面。你可以使用补色那一边的一种或多种颜色。组色   组色是色环上距离相等的任意三种颜色。当组色被用作一个色彩?题时,会对浏览者造成紧张的情绪。因为三种颜色形成对比。上面所讲 的基色和次色组可以被称作两组组色。 暖色   暖色由红色调组成。比如红色、橙色和黄色。它们给选择的颜色赋 予温暖、舒适和活力,它们也产生了一种色彩向浏览者显示或移动,并 从页面中突出出来的可视化效果。 冷色   冷色来自于蓝色色调。譬如蓝色、青色和绿色。这些颜色将对色彩 主题起到冷静的作用,它们看起来有一种从浏览者身上收回来的效果, 于是它们用作页面的背景比较好。 需要注明的是,你将发现在不同的书中,这些颜色组合有不同的名 称。但是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些基本原则,它们将对你的网页设计是十分 有益的。 色彩对比:两种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能比较出明显的差别,并产生比较作用,被称为色彩对比。该想象分为两大类: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色相对比:因色相之间的差别形成的对比。当主色相确定后,必须考虑其他色彩与主色相是什么关系,要表现什么内容及效果等,这样才能增强其表现力。将相同的橙色,放在红色或黄色上,我们将会发现,在红色上的橙色会有偏黄的感觉,因为橙色是由红色和黄色调成的,当他和红色并列时,相同的成份被调和而相异部份被增强,所以看起来比单独时偏黄,以其他色彩比较也会有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色名对比。 除了色感偏移之外, 对比的两色, 有时会发生互相色渗的现象, 而影响相隔界线的视觉效果, 当对比的两色, 具有相同的彩度和明度时, 对比的效果越明显, 两色越接近补色, 对比效果越强烈。明度对比:因明度之间的差别形成的对比。(柠檬黄明度高,蓝紫色的明度低,橙色和绿色属中明度,红色与蓝色属中低明度)。明度对比:将相同的色彩,放在黑色和白色上,比较色彩的感觉,会发现黑色上的色彩感觉比较亮,放在白色上的色彩感觉比较暗,明暗的对比效果非常强烈明显,对配色结果产生的影响,明度差异很大的对比, 会让人有不安的感觉。纯度对比:一种颜色与另一种更鲜艳的颜色相比时,会感觉不太鲜明,但与不鲜艳的颜色相比时,则显得鲜明,这种色彩的对比便称为纯度对比。 补色对比:将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等具有补色关系的色彩彼此并置,使色彩感觉更为鲜明,纯度增加,称为补色对比。(视觉的残像现象明显)。冷暖对比:由于色彩感觉的冷暖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冷暖对比。(红、橙、黄使人感觉温暖;蓝、蓝绿、蓝紫使人感觉寒冷;绿与紫介与其间),另外,色彩的冷暖对比还受明度与纯度的影响,白光反射高而感觉冷,黑色吸收率高而感觉暖。色彩要素  客观世界的色彩前边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任何色彩都有色相、明度、纯度三个方面的性质,又称色彩的三要素,而且当色彩间发生作用时,除以上三种基本条件外,各种色彩彼此间形成色调,并显现出自己的特性,因此,色相、明度、纯度、色调及色性等五项构成了色彩的要素。色相 色彩的相貌,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 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深浅差别。明度差别即指同色的深浅变化,又指不同色相之间存在的明度差别。 纯度 色彩的纯净程度,又称彩度或饱和度。某一纯净色加上白或黑,可降低其纯度,或趋于柔和、或趋于沉重。 色调 画面中总是由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各种色彩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形成画面色彩总的趋向,称为色调。 色性 指色彩的冷暖倾向。 三、色彩混合  色彩混合存在着三种形成,即色光的混合、颜料的混合和色彩并置混合。颜料混合 原色(第一次色):不能用其他任何单色混合而成的基本色彩。包括:红、黄、蓝(理想的颜料三原色是明亮的红色、柠檬黄和湖蓝)。 间色:由两原色相混合而得(包括:橙、绿、紫)。 复色: 由两间色相混合而得。 色彩并置混合 当我们把红、蓝色点或色块并置的画面经过一定的距离,就会发现红色与蓝色变成了一个紫色,只是由于空间距离和视觉生理的限制,眼睛辨别不出过小或过远物象的细节,因此把个不相同色块感受成一个新的色彩,这种现象便称为色彩的并置混合或空间混合。 示范 四、色彩对比  两种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能比较出明显的差别,并产生比较作用,被称为色彩对比。该想象分为两大类: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色相对比 因色相之间的差别形成的对比。当主色相确定后,必须考虑其他色彩与主色相是什么关系,要表现什么内容及效果等,这样才能增强其表现力。 明度对比 因明度之间的差别形成的对比。(柠檬黄明度高,蓝紫色的明度低,橙色和绿色属中明度,红色与蓝色属中低明度)。 纯度对比 一种颜色与另一种更鲜艳的颜色相比时,会感觉不太鲜明,但与不鲜艳的颜色相比时,则显得鲜明,这种色彩的对比便称为纯度对比。 补色对比 将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等具有补色关系的色彩彼此并置,使色彩感觉更为鲜明,纯度增加,称为补色对比。(视觉的残像现象明显)。 冷暖对比 由于色彩感觉的冷暖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冷暖对比。(红、橙、黄使人感觉温暖;蓝、蓝绿、蓝紫使人感觉寒冷;绿与紫介与其间),另外,色彩的冷暖对比还受明度与纯度的影响,白光反射高而感觉冷,黑色吸收率高而感觉暖。 五、色彩调和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合理搭配,产生统一和谐的效果,称为色彩调和。同种色的调和 相同色相,不同明度和纯度的色彩调和。方法为:使之产生循序的渐进,在明度、纯度的变化上,形成强弱、高低的对比,以弥补同色调和的单调感。 类似色的调和 以色相接近的某类色彩,如红与橙、蓝与紫等的调和,称为类似色的调和。类似色的调和主要靠类似色之间的共同色来产生作用。 对比色的调和 以色相相对或色性相对的某类色彩,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的调和。调和方法有: 选用一种对比色将其纯度提高或降低另一种对比色的纯度; 在对比色之间插入分割色(金、银、黑、白、灰等); 采用双方面积大小不同的处理方法,以达到对比中的和谐; 是对比色之间具有类似色的关系,也可起到调和的作用;(希望有帮助~)
2023-08-09 20:24:581

三原色原理是什么?

三原色指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三种基本颜色,是通过其他颜色的混合无法得到的。下面我们来说说三原色原理是什么。 简要答案 人眼对红、绿、蓝最为敏感,人的眼睛像一个三色接收器的体系,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绿、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这是色度学的最基本的原理,也称三原色原理。 详细内容 人眼对红、绿、蓝最为敏感,人的眼睛像一个三色接收器的体系,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绿、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这是色度学的最基本的原理,也称三原色原理。 简单地说任何颜色都可以用红、绿、蓝这3种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这就是三原色原理: (1)自然界的任何颜色都可以由3种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而每种颜色都可以分解成3种基本颜色。 (2)三原色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种颜色都不能由其余的两种颜色来组成。 (3)混合色的饱和度由3种颜色的比例来决定。混合色的亮度为3种颜色的亮度之和。 三原色色环上可以分解为12色环,红、黄、蓝、紫、橙、绿、紫红、橙红、橙黄、黄绿、蓝绿、蓝紫。色环分为三原色、间色、复色。间色:红加蓝等于紫,红加黄等于橙,红加蓝等于绿。复色:红加紫等于紫红,红加橙等于橙红,橙加黄等于橙黄,黄加绿等于黄绿,蓝加绿等于蓝绿,蓝加紫等于蓝紫。 我们可以从色环上清楚的知道色彩由深浅不同的变化,色彩分类:有色彩和无色彩(黑、白、灰)。从色环上可以看出冷色和暖色,还有中性色:紫红、黄绿,冷色是从紫红到黄绿左半部,暖色是从紫红到黄绿的右半部。三原色分为色相、明度、纯度。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指你所看见的颜色,明度是指颜色的深浅不同的变化,纯度是颜色的鲜艳程度。调色是根据这三方面的变化来调节你想要的色彩,来搭配蛋糕的视觉冲击。
2023-08-09 20:25:201

色彩基础理论知识

色是透过眼睛和大脑解析的颜色视觉效果。色基础理论是重要的领域,它探讨如何在设计和艺术中使用色。以下是一些色基础理论知识:1. 色轮:色轮是色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由所有可能的颜色组成的圆形,在一些情况下以红、黄、绿、青、蓝、紫为代表,可以用来解释颜色的关系和配合。2. 三原色:三原色指的是红、黄、蓝三种主要颜色。这三种颜色至少可以混合出所有其他颜色,包括白色和黑色。3. 互补色:互补色指的是位于色轮对面的颜色。例如,红绿、蓝黄、紫黄等。4. 饱和度:饱和度是颜色鲜艳程度的概念。高度饱和的颜色非常鲜艳,而低度饱和的颜色则非常柔和。5. 色相:色相是颜色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是通过色轮上的位置来描述的。例如,橙色是位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色相。以上是一些色基础理论知识,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色。
2023-08-09 20:25:292

色彩理论知识?

一、 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 。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 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二、 色立体及表色系 1.色立体 色立体是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关系,借助三维空间,用旋围直角坐标的方法,组成一个类似 球体的立体模型。它的结构经了比地球仪的形状,北极为白色,南极为黑色,连接南北两极贯穿中心的轴为明度标轴,北半球是明色系,南北半球是深色系。色相环的位置则赤道线上,球面一点到中心轴的重直线,表示纯度系列标准,越近中心,纯度越低,球中心为正灰。 色立体有多种,主要有美国蒙赛尔色立体、德国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日本色研色立体等。 2.蒙赛尔表色系 三、色彩三要素及色彩对比 <一>.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强,反之则对比越强。 1.零度对比 (1)无彩色对比 无彩色对比虽然无色相,但它们的组合在实用方同很有价值。如黑与白 、黑与灰、中灰与浅灰,或黑与白与灰、黑与深灰与浅灰等。对比效果感觉大方、庄重、高雅而富有现代感,但也易产生过于素净的单调感。(2)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 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 又活泼,无彩色面积大时,偏于高雅、庄重,有彩色面积大时活泼感加强。 (3)同种色相对比 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俗称姐妹色组合。如蓝与浅蓝(蓝+白)色对比,橙与咖啡(橙+灰)或绿与粉绿(绿+白)与墨绿(绿+黑)色等对比。对比效果感觉统一、文静、雅致、含蓄、稳重,但也易产生单调、呆板的弊病。 (4)无彩色与同种色相比 如白与深蓝与浅蓝、黑与桔与咖啡色等对比,其效果综合了(2)和(3)类型的优点。感觉既有一定层次,又显大方、活泼、稳定。 2.调和对比 (1)邻接色相对比 色相环上相邻的二至三色对比,色相距离大约30度左右,为弱对比类型。如红橙与橙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感觉柔和、和谐、雅致、文静,但也感觉单调、模糊、乏味、无力,必须调节明度差来加强效果。 (2)类似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60度左右,为较弱对比类型,如红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较丰富、活泼,但又不失统一、雅致、和谐的感觉。 (3)中差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90度左右,为中对比类型,如黄与绿色对比等,效果明快、活泼、饱满、使人兴奋,感觉有兴趣,对比既有相当力度,但又不失调和之感。3.强烈对比 (1)对比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120度左右,为强对比类型,如黄绿与红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醒目、有力、活泼、丰富,但也不易统一而感杂乱、刺激、造成视觉疲劳。一般需要采用多种调和手段来改善对比效果。 (2)补色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180度,为极端对比类型,如红与蓝绿、黄与蓝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眩目、响亮、极有力,但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幼稚 、原始、粗俗、不安定、不协调等不良感觉。<四>色彩的面积与位置对比 形态作为视觉色彩的载体,总有其一定的面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面积也是色彩不可缺少的特 性。艺术设计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虽然色彩选择比较适合,但由于面积、位置控制不当而导致失误的情况 。 1.色彩对比与面积的关系 (1)色调组合,只有相同面积的色彩才能比较出实际的差别,互相之间产生抗衡,对比效果相对强烈。 (2)对比双方的属性不变,一方增大面积,取得面积优势,而另一方缩小面积,将会削弱色彩的对比。 (3)色彩属性不变,随着面积的增大,对视觉的刺激力量加强,反之则削弱。因此,色彩的大面积对比可造成眩目效果。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般建筑外墙、室内墙壁等都选用高明度、低纯度的色彩,以减低对比的强度,造成明快、舒适的效果。 (4)大面积色稳定性较高,在对比中,对它色的错视影响大;相反,受它色的错视影响小。 (5)相同性质与面积的色彩,与形的聚、散状态关系很大的是其稳定性,形状聚集程度高者受它色影响小,注目程度高,反之则相反。如户外广告及宣传画等,一般色彩都较集中,以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 2.色彩对比与位置的关系 (1)对比双方的色彩距离越近,对比效果越虽,反之则越弱。 (2)双方互相呈接触、切入状态时,对比效果更强。 (3)一色包围另一色时,对比的效果最强。 (4)在作品中,一般是将重点色彩设置在视觉中心部位,最易引人注目。如井字形构图的4个交叉点。 <五>色彩的肌理对比 色彩与物体的材料性质、形象表面纹理关系很为密切,影响色彩感觉的是其表层触觉质感及视觉 感受。 (1)对比双方的色彩,如采用不同肌理的材料,则对比效果更具情趣性。 (2)同类色或同种色相配,可选用异质的肌理材料变化来弥补单调感。如将同样的红玫瑰花印制在薄尼龙沙窗及粗厚的沙发织物上,它们所组成的装饰效果,既成系列配套,又具材质变化色彩魅力。 (3)绘画及色彩表现中,应用各种色料及绘具可产生出不同的肌理效果,如水彩、水粉、油画、丙稀等各色颜料及蜡笔、麦当劳、钢笔、毛笔等各类画笔。 (4)同样的颜料采用不同的的手法创造出许多美妙的肌理效果,以强化色彩的趣味性、情调性美感。如拓、皴、化、防、拔、撒、涂、撒、涂、染、勾、喷、扎、淌、刷、括、点等上色手法。 <六>色彩的连续对比 (1)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视域之内色彩对比称为色彩的同时对比。这种情况 下,色彩的比较、衬托、排斥与影响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如在黄色纸张上涂一小块灰色,这种感觉越强,出现所谓的补色错视。再如在黑纸上涂一灰色小方块,白纸上涂一同样面积及深浅的灰色小方块,同时对比的视觉感受是黑纸上的灰色更显明亮,形成所谓的明度错视。 (2)色彩对比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视域、但又保持了快捷的时间连续性,自然数为色彩的连续对比。 人眼看了第一色再看第二色时,第二色会发生错视。第一色看的时候越长,影响越大。第二色的错视倾向于前得的补色。这种现象是视觉残像及视觉生理、心理自我平衡的本能所致。如医院中手术室环境及开刀医、护人员工作服都选用蓝绿色,显然是为了“中和”血液 红色,巧妙地利用色彩的连续对比,使医生注视了蓝绿色后,不但可减少、恢复视觉的疲劳,同时更易看清细小的血管、神经等,从而有利于保证手术进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四、综合对比及色调变化 <一>综合对比 多种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明度、纯度等不同差别,所产生的总体效果称为综合对比。这种多属性、多差别对比的效果,显然要比单项对比丰富、复杂得多。事实上,色彩单项对比的情况 很难成立,它们不过是色彩对比中一个侧面,因此,在创作和设计实践中都较少应用。设计师在进行多种色彩综合对比时要强调、突出色调的倾向,或以色相为主,或以明度为主,或以纯度为主,使某一主面处于主要地位,强调对比的某一侧面。从色相角度可分为浅、、深等色调倾向。从明度角度可分浅、 中、灰等色调倾向。从感情角度可分冷、暖、华丽、古朴、高雅、轻快等色调倾向。 <二>色调倾向的种类及处理 综上所述,色调倾向大致可归纳成鲜色调、灰色调、浅色调、深色调、中色调等。 1.鲜色调 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后,尤其是中差(90度)以上的对比时,必须与无彩色的黑、白、灰及金、银等光泽色相配,在高纯度、强对比的各色相之间起到间隔、缓冲、调节的作用,以达到既鲜艳又直辖市、既变化又统一的积极效果。感觉生动、华丽、兴奋、自由、积极、健康等。 2.灰色调 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后,于各色相之中调入不同程度、不等数量的灰色,使大面积的总体色彩向低纯度方向发展,为了加强这种灰色调倾向,最好与无彩色特别是灰色组配作用。感觉高雅、大方、沉着、古朴、柔弱等。 3、深色调 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时,首先考虑多选用些低明度色相,如蓝、紫、蓝绿、蓝紫、红紫等,然后在各色相之中调入不等数量的黑色或深白色,同时为了加强这种深色倾向,最好与无彩色中的黑色组配使用感觉老练、充实、古雅、朴实、强硬、稳重、男性化等。 4、浅色调 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时,首无考虑多选用些高明度色相,如黄、桔、桔黄、黄绿等,然后在各色相之中调入不等数量的白色或浅灰色,同时为了加强这种粉色调倾向,最好与无彩色中的白色组配使用。 5、中色调 是一种使用最普遍、数量最众多的配色倾向,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后,于各色相中都加入一定数量黑、白、灰色,使大面积的总体色彩呈现不太浅也不太深,不太鲜也不太灰的中间状态。感觉随和、朴实、大方、稳定等。 在优化或变化整体色调时,最主要的是先确立基调色的面积统治优势。一幅多色组合的作品,大面积、多数量使用鲜色,热必成为鲜调,大面积、多数量使用灰色,势必成为灰调,其他色调依此类推。这种优势在整体的变化中能使色调产生明显的统一感,但是,如果只有基调色而没有感到单调、乏味。如果设置了小面积对比强烈的点缀色、强调色、醒目色,由于其不同色感和色质的作用,会使整个色彩气氛丰富。活跃起来。但是整体与对比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对比、变化过多或面积过大,易破坏整体,失去统一效果而显得杂乱无章。反之,若面积太小则易被四周包围的色彩同化、融合而失去预期的作用。 <三>色调变化及类型 变调即色调的转换,是艺术设计中色彩选择多方案考虑及同品种多花色系列设计的重要课题,变调的形式一般有定形变调、定色变调、定形定色变调等。 1、定形变调 实质为保持形态(图案、花形、款式等)不变的前提下,只变化色彩而达到改变色调倾向的目的,是纺织、服装、装潢、包装、装帧、环艺等多种实用美术中,经常采用的产品同品种、同花形、多色调的设计构思方法。 定形变调主要有两种形式。 (1)同明度、同纯度、异色相变调 即根据原有设计色调,保持明度、纯度不弯,只变化色相(原有色相对比距离不变)而改变色调的倾向。其色彩选择与组合的关键实质,在于要将原有整组色彩的结构保持不变,然后在色立体中围绕中心N轴,沿色相环作水平移动,基调色移到某一色相区,就形成某一色调。如移至红色相区组成红色调,移至蓝色相区且成蓝色调等。 (2)异色相、异明度、异纯度变调 根据原有色调将色相、明度、纯度做全面改变,使其完全不同的色调类型。如鲜调…灰调(…表示左右箭头)、浅调…深调、中调…鲜调、中调…浅调、深调…中调、灰调…中调、灰调…浅调、浅调…鲜调、深调…灰调、鲜调…深调等。 2、定色变调 定色变调实质是保持色彩不变,变化图案、花形、款式等,即变化色彩的面积、形态、位置、肌理等因素,达到改变总体色调倾向之目的,是实用美术中产品、作品同色彩多方案多品种的系列设计构思方法色调转变的关键最 要在于大面积基调色的变化,其次是将色彩作小面积点、线、面形态的交叉、穿插、并置组合,利用色彩的空间混合效应,少色产生多色的效果,鲜色产生含灰色的感觉 ,使色彩之间互相呼应、取代、置换、反转与交织,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色调既有变化又很统一,既有整体性又有独立性,从而增强系列配套之感。 3、定形定色变调 在各色调的花形与色彩都相同的前提下,可考虑大小、位置、布局进行适当变化的系列设计构思方法。四、色彩混合 将两种或多种色彩互相进行混合,造成与原有色不同的新色彩称为色彩的混合。它们可归纳成加色法混合、减色法混合、空间混合、空间混合等三种类型。 < 一>、加色法混合 加色法混合即色光混合,也称第一混合,当不同的色光同时照射在一起时,能产生另外一种新的色光,并随着不同色混合量的增加,混色光的明度会逐渐提高将红(橙)、绿、蓝(紫)三种色光分别作适当比例的混合,可以得到其他不同的色光。反之,其他色光无法混出这三种色光来,故称为色光的三原色,它们相加后可得白光。 加色法混合效果是由人的视觉器官来完成的,因此它是一种视觉混合。加色法混合的结果是色相的改变、明度的提高、而纯度不并不下降。 加色法混合被广泛 应用于舞台灯光照明及影视、电脑设计等领域。 <二>减色法混合 减色法混合即色料混合,也称第二混合。在光源不变的情况下,两种或多种色料混合后所产生 新色料,其反射光相当于白光减去各种色料的吸收光,反射能力会降低。故与加色法混合相反,混合后的色料色彩不但色相发生变化,而且明度和纯度都会降低。所以混合的颜色种类越多,色彩就越暗越浊,最后近似于黑灰的状态。 人们平时在绘画、设计、染色、粉刷中的色彩调合,都属减色法应用。 <三>空间混合 亦称中性混合、第三混合。将两种或多种颜色穿插、并置在一起,于一定的视觉空间之外,能在人眼中造成混合的效果。故称空间混合。其实颜色本身并没有真正混 合,它们不是发光体,而只是反射光的混合。因此,与减色法相比,增加了一定的光刺激值,其明度等于参加混合色光的明度平均值,既不减也不加。 由于 它实际比减色法混合明度显然要高,因此色彩效果显得丰富、响亮,有一种空间的颤动感,表现自然、物体的光感,更为闪耀。 空间混合的产生须具备必要的条件。 (1)对比各方的色彩比较鲜艳,对比较强烈。 (2)色彩的面积较小,形态为小色点、小色块、细色线等,并成密集状。 (3)色彩的位置关系为并置、穿插、交叉等。 (4)有相当的视觉空间距离。
2023-08-09 20:26:151

色彩产生的原理

不知道你要问的是色彩学的产生原理还是物理原理,如果说是色彩学原理,那么楼上的回答的很明确了,如果是物理原理,那是由于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反射造成的。具体的说,光是有不同的波长的,而不同波长的光其颜色液是不同的,混在一起就是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我们会看到不同波长的光被分解开,出项不同的颜色。而物体让我们看到其有不同的颜色,是因为其对光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造成的,比如,红色物体是吸收了除了红光以外的光,唯独反射红光,所以我们看到是红色的,而白色物体是反射所有波长的光,黑色物体是吸收所有波长的光,不反射光线。
2023-08-09 20:26:451

色彩理论知识

色彩理论知识   所谓转色,是纹唇操作中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原有唇色中注入别的色彩以求产生第三种视觉色彩的色彩调和过程。为了便于区分,把用于转色的颜色(别的色彩)称作底色,转色后的颜色(第三种视觉色彩)称作混色,顾客挑选的颜色称作目标色,操作完成后呈现的颜色称作完成色。做了十几年纹绣的老师,对纹唇中的黑唇、乌唇、暗唇都不同程度的感到不好对付。因此,要比较透彻地了解“转色”,使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做到胸有成竹进而做出更加接近于顾客需要的目标色,我们有必要增加一些色彩调配方面的理论知识。   1、色彩三原色 。色彩三原色是指红、黄、蓝,从色彩原理上讲,这三种颜色能调出大部分颜色,而其他颜色则不能调出这三种原色。由于三原色不能调配出黑色,只能混合出深灰色,因此在彩色印刷中,除了使用三原色外还要增加一版黑色.才能得出深重的颜色。   2、色彩混色。 红黄相混得橙,红蓝相混得紫,黄蓝相混得绿,若进一步相混可得到更多的颜色。要验证这个结论,只需在彩色打印机上打印一张颜色构成较全面的彩色图纸便可,在10倍放大镜下就能大致看到各原色的分布情况。   3、十二色相环。 通过下面这个图表,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各色相混所产生的色彩变化,中心的三角形中是三原色,其中任意两色分别相混得到外围的紫、绿、橙色。再用三原色与紫、绿、橙组合又得到另外的一些颜色,这些混色与三原色一起构成最外围的十二种颜色,即十二色相环。如果再进一步组合,则会产生更多的、色彩变化更细微的颜色。   4、对比色 。色相环中直径两端相对的两种颜色,因为色彩差别最大,所以把它们互称为对比色。把这两个颜色并列放在一起,它们会相互让对方的色彩完全显现出来,以红绿为例,红则更红,绿则更绿。但把这两者等量相混,就说不出是个什么色了,色彩学中通常把这种颜色说成脏色。   5、彩度与明度 。色彩的鲜艳度叫彩度,明暗度叫明度。色相环中的任何一个颜色其彩度都是高的(很鲜艳的),欲降低其彩度可加黑色、白色或灰色(黑白灰称作无彩色),通常白色能增加颜色明度但同时会降低颜色彩度,黑色和灰色则既降彩度也降明度。   6、混色量对色相的影响 。上面色相环中的混色都是理论上的.等量混色(色料颗粒大小一致,数量一致),在现实中不可能都按此方法调色,比如红色和蓝色等量相混得到图中的紫色,而3份红色和1份蓝色相混则得到图中的紫红色,如果再用紫红色和红色等量相混,那么蓝色就只占八分之一而红色占八分之七,这个混色就应该叫浅紫红色了,如果再照这种比例相混下去,混色中蓝色的影响力就将越来越弱,直到不足以影响红色。   7、色彩差异。 在现实中,没有人规定什么颜色要达到什么样的彩度和明度才能叫特定的颜色名,就拿最基本的三原色来说,由于生产工艺和原材料的不同,每个原色都存在着若干不同彩度或不同明度的个体原色,与之相应的混色在色相上肯定也有差异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想用同一色系不同色相的两种原色来分别与另一色系的颜色相混而得到相同色相的颜色,依靠的往往是调配者的感觉而非科学的量比关系。 ;
2023-08-09 20:26:551

求教:绘画中的色彩原理是什么,一个物体,在某种光源下他的亮灰暗部、投影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tt
2023-08-09 20:27:159

色彩知识大科普

色彩知识大科普   下面是色彩知识大科普,有你所不知道的!欢迎阅读了解色彩常识。    色彩是什么   色彩是可见光的作用所导致的视觉现象。光是一种电磁波,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投射到物体上,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反射进入人眼,大脑再把这种刺激反映成色彩信息。所以说,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可言。    色彩三要素   色彩的三要素包括色相,明度,饱和度。   色相作为色彩的首要特征,它指的是色彩的相貌,是我们区分不同颜色的判断标准。色相由原色、间色和复色构成,且色相是无限丰富的。   明度,即色彩的亮度,明度反映的是色彩的深浅变化,一般情况下在颜色中加入白色,明度提高,加入黑色,明度降低。   饱和度即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纯度越高,色彩越鲜明,纯度越低,色彩越黯淡。    色彩分类   1.原色: 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为原色。通原色能合成出其它色,而其他色不能还原出原色。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与之对应的便是我们常常提到的RGB。   2.间色: 由两个原色混合得间色。色光三间为品红、黄、青。颜料三原色指橙、绿、紫。   3.复色: 由原色与间色混合,或间色与间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复色中包涵全部三原色,只是三原色的比例不同。    色彩渊源   中西方艺术的发展背后是两种不同的色彩观,一种是宗教的,感性的。一种是科学的,严谨的。西方艺术从基督教中衍生出来,从神学走向科学。背后的文化逻辑源于 亚里士多德的科学逻辑。而中国文化中的色彩观以阴阳五行及儒道玄禅为基础。下面我们概括的讲讲东西方各自色彩观的形成过程 。    东方   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套十分科学严密的色彩色彩理论体系,这与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封建社会一直认同的色彩体系是建立在阴阳 五行基础之上的五行色彩学说,分别指赤,黄,青与黑白无色。所谓“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又有“土黄、金 白、木青、火赤、水墨”一说。在此基础上,封建社会自上而下实行严密的“色彩统治”,自明清开始黄色开始被定为皇家专用色彩,且老百姓值得穿布衣,着白 色,粉色等素色衣物,高纯度的色彩只在贵族间流行。所以这么看来,现在的中国人这么喜欢高彩度的色彩,如大红,大绿等也可以理解。因为她们对于色彩的需求 被压抑了太久,一旦这种规则被破除,便会井喷一样的爆发出来。色彩的搭配讲究完整性,一旦色相环中的一些色彩被禁止,将会破坏整体的色彩搭配体系。所以直 到现在,中国在无色说之上没有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也没有形成完整严密的色彩理论体系。我们的邻国日本丛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引进色彩学,并且在明治9年那么 早的期间在小学即已开设色彩学课程。直到当代,中国专业的色彩机构还是非常少,因此在色彩上还没有办法和发达国家对接。    西方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提出:“全部的色彩来源于光,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就什么也看不见。黄色是大地、绿色是水、兰色是天空大气、红色是火、黑色是黑 暗”。牛顿是西方色彩史上的开山鼻祖,著有《光学》一书,且通过三棱镜原理发现了光的七色原理。自牛顿开始,西方的色彩科学开始一步步发展下去,直至 100年前美国的色彩学进入成熟期,开始领军世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 先生,今天各个行业里使用的蒙赛尔体系即为他所创造,(蒙赛尔体系是用立体模型来表示颜色的一种方法),至此色彩的三属性(明度、彩度、色相)体系 初步确立。   因为色彩学早已被贯彻进西方社会每个相关领域,如建筑、服装、装饰、广告等。色彩的选择,不是简单的几个有品位的人就可以决定的,需要一套严谨的科学体系。其次,色彩科学被引进教育体系中,使得整体国民美学素质得以提升。这些都是是我们要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    色彩的感官特性   色彩可以调动我们某种特定的情绪,激活我们某种特定的感受。近年来,关于色彩心理学,色彩性格学说也越来越走俏,那么究竟色彩有哪些特点,能给人带来什么影响?这里我们大致整理一下。    色彩的冷暖   色彩的冷暖是人们在长时间的生活中积累的颜色感觉。且冷暖是个相对概念,因人而异,毕竟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不同。通常情况下,红色,橙色,粉色使人联想到火 焰和太阳等事物,让人感觉温暖。蓝色,紫色使人联想到蓝天冰雪等事物,让人感觉寒冷。色彩的冷暖特性经常被应用在日常设计之中。夏季炎热,电风扇必不可 少,电风扇的颜色大多为白色,极少数电扇是红色,橙色。虽然吹出的风是一样的,但红色电扇更容易让人产生热的感觉。同样在室内设计方面,冷色的装修风格使 人感觉凉爽。实验表明,暖色与冷色可以使人对房间的心理温度相差2~3 。    色彩的重量   色彩本身没有重量,只是一种抽象的感受。举个例子,同等大小的10吨重锤,黑色款看上去明显更重一些。我们经常讲黑色厚重,深沉。白色轻盈,活泼。其实 在我们在生活中使用这些形容词的时候就已经在潜意识里给两个颜色标注了重量。当人在无法用物理方法精确衡量物体重量时,往往就会不自觉地用情绪体验来进行 度量。这时对于色彩的感知就排上用场。色彩的重量规律,相同颜色明度越低感觉越重。饱和度越低的颜色感觉越重。    色彩的扩张性   做个实验,在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形状里填入不同的色彩,A,B。将AB组合到一起,会明显的发现A的形状要大于B。色相上,诸如红色,橘色等暖色系 色彩有扩张感。蓝,紫等冷色系色彩具有收缩感。明度上,越亮的色彩扩张感越强。越暗的色彩收缩感越强,尤其是黑色。色彩的扩张性在设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以时装为例,深色系的服装显瘦,亮色系服装显胖,这似乎是任何人都知道的道理。在绘画中,合理利用色彩的扩张性对画面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色彩的进退感   处于人眼相同距离的色彩,有的在前面,有的在后面。这便是色彩的进退感,即色彩在对比过程中产生了先后关系。一般来说,补色的对比最强烈,所以视觉上两块颜 色的前后关系最明显。“红一绿”、“黄一蓝”和“白一黑”三组补色组合中,具于前面的是红色,黄色和白色。从明度方面讲,明度高的在前,明度低的在后。从 饱和度方面讲,高饱和度色彩在前,低饱和度色彩在后。当我们进行设计工作时,可以利用色彩的进退特性来制造空间感,也可以利用它强调主体物。化妆时,眼影 通常使用深色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塑造眼窝的立体感。日本的插花艺术中,通常把颜色偏冷的花放在后面,把暖色系的花放在前面以制造纵深感。    色彩涵义   其实色彩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色彩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某种事物,或某段回忆,进而影响我们的情绪。人其实是靠着经验与习惯生活的,而色彩能够使我们联想到曾经 的经验与习惯,于是色彩也就有了意义,这意义不是色彩本身的,而是色彩背后所代表的事物带给我们的。色彩是很难被理性衡量的,不同的人看到色彩有各自不同 的感受,例如大部分人看到绿色会想起植物,生命等积极性的东西,但也有人会联想到绿帽子,因为他曾经被这样悲催的感情生活伤害过,他可以说自己讨厌绿色。 但我们刨除这些个别的元素,而选取大部分常规情况来看,色彩之于人们的含义是有大量共性存在的。这里我整理了一些常规的含义展示给大家。    色彩搭配    搭配方式   常见的搭配方式有单色搭配,近似色搭配,补色搭配,分裂补色搭配,原色搭配。    搭配原则   色彩的搭配方法有很多种,这里介绍一种我个人比较认同的方式。日本设计师まりっぺ提出70%,25%,5%的配色比例原则,画面中70%为底色,面积最大的 一块,往往画面的色调是有底色决定的。25%面积的为主色,画面的核心区域多使用主色 区。5%为强调色,强调色在画面中起到华龙点睛的作用,强调色多使用 与主色对比度较大的颜色,也可以尝试利用色彩的互补关系来突出。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画面不会只有3中颜色。遇到这种情况时,まりっぺ 主张在现有的配色方案中进行切割,从而不影响配色比例。    色彩模式   常见的色彩模式有RGB,CMYK,HSB几种。RGB是色光显示模式,也是绝大多数电子显示频运用的模式。RGB分别指红绿蓝三个颜色,他们也被称为色光 三原色。根据光学原理,人眼中识别的颜色是物体反射的光波,当光波投射到人眼时,越多的色光叠加,颜色就越亮。电子屏幕中的每一个像素都有红绿蓝三色组 成,然后这三色分别以不同的明度组合显示各种色彩,在此基础上千万个像素以不同的色彩拼合成一副完整的画面。   CMYK通常指的是印 刷色彩系统,颜料的特性与色光相反,越叠加越黑,所以颜料的三原色必须是可以吸收R,G,B的色彩,也就是RGB的补色:青,洋红,黄色,由于不存在完美 的颜料,所以完美的黑色是无法通过叠加调和的,所以在这三色基础上加入了黑色。RGB与CMYK虽然是不同的色彩系统,但通常情况下,他们是可以互相转化 的。   与RGB与CMYK的色彩形成原理不同,HSB模式的色彩原理更符合色彩属性原则即色相,明度与饱和度。这也更符合人眼的判断 原理。H代表色相Hue,S代表饱和度Saturation,B代表亮度Brightness。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较RGB与CMYK模式都要方便一些,在 此推荐设计师在调色的时候可以尝试这用一下。绘图软件通常都装有这个色彩模式。 ;
2023-08-09 20:27:521

色彩的基础认知

  色彩的基础认知 篇1   色彩的认识   色彩分为原色、间色、复色   1、原色指的是颜色中无法再分解也不能用其他颜色调配的色,也称为第一次色。色彩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在化妆当中用这三种原色互相调配,可以调出一系列其它颜色。   2、间色是指两种不同的原色想混合所产生的颜色,它们也被称为第二次色。如:橙色=红+黄绿色=蓝+黄紫色=蓝+红。   3、复色是指由三种原色按不同比例调配而成或间色与间色调配而成的色,也叫三次色,再间色。如橙红、橙黄、黄绿、蓝绿、紫红、蓝紫等这些都是复色。间色和复色又统称为混合色。   色彩的特征   任何一种色彩都有色相、明度、纯度、色调四个特征,四者同时存在,密不可分。   1、色相:相即色彩的相貌,是一个颜色区别于其他颜色的特征。   色相分为有彩色系和无彩色系,无彩色即黑、灰、白系列,是没有纯度的颜色。   2、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或深浅度。色彩的明度对比是十分重要的,色彩的层次与空间关系主要依靠色彩的明度来表现,如果只有色相的对比及纯度的对比而无明度的对比,整体妆容的轮廓及形状就难以辨认了。   3、纯度:是指色彩的鲜艳度或饱和度,也叫彩度。纯色相组合的色调为全纯度色调,属于极强烈的配色,纯度越高,色彩越鲜明,对比就会越强烈,妆容会给人产生明艳,跳跃的感觉。纯度低,色彩对比较弱,给人感觉含蓄,柔和。   4、色调:就是将三属性中的明度和纯度结合在一起的组合,可以划分为艳色、柔和色、深色、暗色等若干组合,图案的色调是指一幅画面总的色彩倾向。色调可以是亮色调或暗色调,鲜艳色调或含灰色调,也可以是冷色调或暖色调,或是有某一色相倾向的色调,如:红色调、绿色高、黄色调等。每一种色调中的颜色均可以有色相、明度、纯度的变化,使色彩更加丰富。   色彩的关系   同类关系   同类关系是同种色相的对比,是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它是色相中最弱的对比。在色相环中色相对比距离约15°左右,由于对比的两色相距太近,色相差异模糊。如蓝与浅蓝(蓝+白)色对比,橙与咖啡(橙+灰)或绿与粉绿(绿+白)与墨绿(绿+黑)色等对比。运用这几种色彩进行妆容搭配对比效果感觉统一、文静、含蓄、稳重,但也易产生单调、平淡的感觉。   类似关系   类似关系是指在色相环上色相对比距离约30°左右,为弱对比类型。如红橙与橙与黄橙色对比等。邻近色与同类色的妆效有所相同都会给人雅致、稳重的感觉,因此在化妆过程中,可适当调整色彩的明度差来加强效果,使妆面的效果更加协调。   对比关系   是指在色相环上色相距离120度左右的对比关系,亦称大跨度色域对比,如黄绿与红紫色对比等,属色相的中强对比。这种对比有着鲜明的色相感,效果强烈、醒目、有力、活泼、兴奋,但易产生视觉疲劳,处理不当会有烦躁、不安定之感,在搭配的时候要注意强烈下的对比效果,使整个妆面更加的和谐。   互补关系   是指在色相环中色相距离180度,是色相中最强的对比关系,是色相对比的归宿,为极端对比类型,如红与蓝绿、黄与蓝紫色对比等,互补色相配,能使色彩的对比达到最大的鲜艳程度,强烈刺激感官,引起人们视觉上对色彩的重视。   互补色搭配的特点是强烈、鲜明、充实的感觉。但若搭配不当会产生杂乱、粗俗、过分刺激、动荡不安不协调的感觉。互补色调和在色相对比中最难处理,它需要较高的配色技能。一般我们可通过化妆的手法来改变色彩的纯度、明度及面积的大小使之达到和谐的效果。   色彩的搭配不仅关乎到妆容,也要和人的肤色性格及服装的整体色彩互相搭配,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   从化妆角度来讲,肤色、性格是化妆色彩搭配的重要因素。   肤色是决定我们化妆的重要部分,然而皮肤的颜色是由褐、黄、红三种颜色组成,东方人的皮肤是由褐色的多少而决定的,而深色皮肤的顾客应该选择偏红或橙色系的色彩为她调和下褐色的重量,但不能选择太浅的颜色,那样会使肤色更深。偏黄色的肤质可选择偏紫色系,因为冷色系会让偏黄的肤色看起来更加的柔和。肤色偏白的顾客在选择色彩的空间都比其它的大,可选择较深的色彩来突出强烈的对比,也可选择浅色来表现柔和的效果。   人的性格也会影响到整个色彩的搭配,如果开朗的个性就适合比较鲜明的色彩,但要注意色度深浅的控制。个性比较沉闷内向的就比较适合柔和的色彩,让整体感觉不在显得那么冷酷。个性比较稳重成熟的就比较适合沉稳但带有柔和的色彩。这样可以使整个妆容看起来更加的简约大方。   关于色彩的冷暖,暖色艳丽、醒目具有扩张感。冷色神秘、冷静具有收缩感。冷色系妆容利用暖色点缀,则更能衬托妆容的冷艳。同样暖色在冷色的衬托下则会显得更加温暖。所以在化妆用色时要注意到冷暖色的对比搭配要协调。   其实,所谓的色彩搭配就是根据妆容整体需求,合理的处理色与色之间的关系,这其中既包含了处理强烈的关系,也包含处理微弱的关系,色差关系大的,因为信息明确,相对会好处理些,色差关系小的,因为它的微妙,处理起来相对比较难一些。所以,在搭配色彩的前提下首先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是必要的,我们不仅要运用好那些高饱和耀眼的色彩,还要让那些低纯度的色彩体现它们的作用,以达到整体妆容的完美协调。   色彩的基础认知 篇2   1、色彩三原色。   色彩三原色是指红、黄、蓝,从色彩原理上讲,这三种颜色能调出大部分颜色,而其他颜色则不能调出这三种原色。由于三原色不能调配出黑色,只能混合出深灰色,因此在彩色印刷中,除了使用三原色外还要增加一版黑色.才能得出深重的颜色。   2、色彩混色。   红黄相混得橙,红蓝相混得紫,黄蓝相混得绿,若进一步相混可得到更多的颜色。要验证这个结论,只需在彩色打印机上打印一张颜色构成较全面的彩色图纸便可,在10倍放大镜下就能大致看到各原色的分布情况。   3、十二色相环。   通过下面这个图表,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各色相混所产生的色彩变化,中心的三角形中是三原色,其中任意两色分别相混得到外围的紫、绿、橙色。再用三原色与紫、绿、橙组合又得到另外的一些颜色,这些混色与三原色一起构成最外围的十二种颜色,即十二色相环。如果再进一步组合,则会产生更多的、色彩变化更细微的颜色。   4、对比色。   色相环中直径两端相对的两种颜色,因为色彩差别最大,所以把它们互称为对比色。把这两个颜色并列放在一起,它们会相互让对方的色彩完全显现出来,以红绿为例,红则更红,绿则更绿。但把这两者等量相混,就说不出是个什么色了,色彩学中通常把这种颜色说成脏色。   5、彩度与明度。   色彩的鲜艳度叫彩度,明暗度叫明度。色相环中的任何一个颜色其彩度都是高的(很鲜艳的),欲降低其彩度可加黑色、白色或灰色(黑白灰称作无彩色),通常白色能增加颜色明度但同时会降低颜色彩度,黑色和灰色则既降彩度也降明度。   6、混色量对色相的影响。   上面色相环中的混色都是理论上的"等量混色(色料颗粒大小一致,数量一致),在现实中不可能都按此方法调色,比如红色和蓝色等量相混得到图中的紫色,而3份红色和1份蓝色相混则得到图中的紫红色,如果再用紫红色和红色等量相混,那么蓝色就只占八分之一而红色占八分之七,这个混色就应该叫浅紫红色了,如果再照这种比例相混下去,混色中蓝色的影响力就将越来越弱,直到不足以影响红色。   7、色彩差异。   在现实中,没有人规定什么颜色要达到什么样的彩度和明度才能叫特定的颜色名,就拿最基本的三原色来说,由于生产工艺和原材料的不同,每个原色都存在着若干不同彩度或不同明度的个体原色,与之相应的混色在色相上肯定也有差异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想用同一色系不同色相的两种原色来分别与另一色系的颜色相混而得到相同色相的颜色,依靠的往往是调配者的感觉而非科学的量比关系。   色彩的基础认知 篇3   1.色彩的产生——色就是光   我们知道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不但看不见物体的颜色,甚至连物体的外形也分辨不清。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光就没有色,光是色的源泉,色是光的表现。   为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色彩与光的关系,我们可以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分析:   人们之所以能看见色彩,是因为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   当光源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时,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   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   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反映到人眼的色光将比物体本身色彩深一些。   2.光的构成——光是电磁波   光的物理性质由它的波长和能量来决定。波长决定了光的颜色,能量决定了光的强度。光映射到我们的眼睛时,波长不同决定了光的色相不同。波长相同能量不同,则决定了色彩明暗的不同。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太阳经过三棱镜折射,投射到白色屏幕上,会现出一条美丽的光谱,依次为红、黄、绿、青、蓝、紫七色。当白光经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波长的折射系数不同,折射后投影在屏幕上的位置也不同,所以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可分解为七种不同的颜色,这种现象称作光的分解。日光中包含有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混和在一起并同时刺激我们的眼睛时,看到的是白光;在分别刺激我们的眼睛时,则会产生不同的色光。   简单地说,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电磁辐射能。我们肉眼所能看的光线,称之为可见光。此外光波的长短产生色相的区别,即红色光的波长最长,紫色光的波长最短。相应的在色彩中,红色传递的讯息也就最远,而紫色传递的讯息则最近。   此外,波长在380毫微米以外,有使人体皮肤变黑的紫外线光线,波长在780毫微米以外,能产生热量的红外线。还有可以透过物体的其他射线,这些都是肉眼看不见的光,要通过仪器才能观测。   3.色彩的表示   因为色彩是世界通用的,所以必须要制定一定的标准来表示。我们常用的色彩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印刷色CMYK;另一种是数码色RGB。   3.1CMYK   CMYK是印刷使用的四种基本颜色的大写字母。C是蓝、M是红、Y是黄、K是黑。   CMYK混合起来可以生产几乎所有的色彩,混合后的色彩不但色相发生变化,而且明度和纯度都会降低所以混合的颜色种类越多,色彩就越暗越浊,最后近似于黑灰的状态。所以把这种混合方法叫做减法混合。   例如我们用颜料画画时,一个色彩调的颜色越多则色彩就会越暗浊。所以也称CMYK混合为色料的混合,即使用水彩、水粉、油画颜料进行绘画时,混合颜色的方式。   印刷时,主要采用的色彩模式就是CMYK色彩模式。   3.2RGB   电脑显示器等器材所显示的色彩就是色光,而RGB就是色光的三原色。   RGB参与混合的色光越多,混出的新色的明度就越高,如果把各种色光全部混合在一起则成为极强的白色光。所以把这种混合方法叫做加法混合,即RGB混合模式。   光电成像领域主要就是运用这种加法混合模式。   4.色彩的分类   我国古代把黑、白、玄(偏红的黑)称为色,把青、黄、赤称为彩,把它们和称为色彩。现代色彩学,也可以说是西方色彩学,也把色彩分为两大类,即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   4.1无彩色系   无彩色系是指黑、白以及各种明度的灰色。值得注意的是,在色彩学上,无彩色也是一种色彩。   4.2有彩色   除无彩色系以外的所有色彩均为有彩色。色彩的状态,可以用色相、明度和纯度来表示。   4.3特殊色   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一类色彩在使用时的效果不同于以上两种色彩,具有特殊性,被称为特殊色。比如金色、银色、荧光色等。特殊色经过特殊技术处理后能表现出不同的光泽效果。
2023-08-09 20:28:071

色彩的起源

如果用唯心主义去理解那就是光影的作用,
2023-08-09 20:28:202

设计中配色原理是什么?常用的好看的配色是什么?

有关配色原理及常用配色 一、红色的色感温暖,性格刚烈而外向,是一种对人刺激性很强的色。红色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也容易使人兴奋、激动、紧张、冲动、还是一种容易造成人视觉疲劳的色。1、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黄,会使其热力强盛,趋于躁动、不安。2、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蓝,会使其热性减弱,趋于文雅、柔和。3、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黑,会使其性格变的沉稳,趋于厚重、朴实。4、在红中加入少量的白,会使其性格变的温柔,趋于含蓄、羞涩、娇嫩。
2023-08-09 20:28:322

色彩理论包括什么 概念方面

1、 RGB模式 RGB是色光的色彩模式。R代表红色,G代表绿色,B代表蓝色,三种色彩叠加形成了其它的色彩。因为三种颜色都有256个亮度水平级,所以三种色彩叠加就形成1670万种颜色了。也就是真彩色,通过它们足以在现绚丽的世界。 在RGB模式中,由红、绿、蓝相叠加可以产生其它颜色,因此该模式也叫加色模式。所有显示器、投影设备以及电视机等等许多设备都依赖于这种加色模式来实现的。 就编辑图象而言,RGB色彩模式也是最佳的色彩模式,因为它可以提供全屏幕的24bit的色彩范围,即真彩色显示。但是,如果将RGB模式用于打印就不是最佳的了,因为RGB模式所提供的有些色彩已经超出了打印的范围之外,因此在打印一幅真彩色的图象时,就必然会损失一部分亮度,并且比较鲜艳的色彩肯定会失真的。。这主要因为打印所用的是CMYK模式,而CMYK模式所定义的色彩要比RGB模式定义的色彩少很多,因此打印时,系统自动将RGB模式转换为CMYK模式,这样就难免损失一部分颜色,出现打印后失真的现象。 2、 CMYK模式 当阳光照射到一个物体上时,这个物体将吸收一部分光线,并将剩下的光线进行反射,反射的光线就是我们所看见的物体颜色。这是一种减色色彩模式,同时也是与RGB模式的根本不同之处。不但我们看物体的颜色时用到了这种减色模式,而且在纸上印刷时应用的也是这种减色模式。 按照这种减色模式,就衍变出了适合印刷的CMYK色彩模式。 CMYK代表印刷上用的四种颜色,C代表青色,M代表洋红色,Y代表黄色,K代表黑色。因为在实际引用中,青色、洋红色和黄色很难叠加形成真正的黑色,最多不过是褐色而已。因此才引入了K--黑色。黑色的作用是强化暗调,加深暗部色彩。 CMYK模式是最佳的打印模式,RGB模式尽管色彩多,但不能完全打印出来。那么是不是在编辑的时候就采用CMYK模式呢?不是,原因如下: 用CMYK模式编辑虽然能够避免色彩的损失,但运算速度很慢。主要因为:1、即使在CMYK模式下工作,Photoshop也必须将CMYK模式转变为显示器所使用的RGB模式。2、对于同样的图象,RGB模式只需要处理三个通道即可,而CMYK模式则需要处理四个 馈?/p> 由于用户所使用的扫描仪和显示器都是RGB设备,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使用CMYK模式工作都有把RGB模式转换为CMYK模式这样一个过程。 因此,是否应用CMYK模式进行编辑都成在RGB模式和CMYK模式转换的问题。 这里给个建议,也算是我的一点经验吧。先用RGB模式进行编辑工作,再用CMYK模式进行打印工作,在打印前才进行转换,然后加入必要的色彩校正,锐化和休整。这样虽然使Photoshop在CMYK模式下速度慢一些,但可节省大部分编辑时间。 为了快速预览CMYK模式下图象的显示效果,而不转换模式可以使用View菜单下的CMYK Preview(CMYK 预览)命令。 这种打印前的模式转换,并不是避免图象损失最佳的途径,最佳方法是将Lab模式和CMYK模式相结合使用,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图象失真。下面介绍Lab模式。 3、 Lab模式 Lab模式是有国际照明委员会(CIE)于1976年(哇,好遥远呀。)公布的一种色彩模式。 你已经明白了:RGB模式是一种发光屏幕的加色模式,CMYK模式是一种颜色反光的印刷减色模式。那么,Lab有是什么处理模式呢? Lab模式既不依赖光线,也不依赖于颜料,它是CIE组织确定的一个理论上包括了人眼可以看见的所有色彩的色彩模式。Lab模式弥补了RGB和CMYK两种色彩模式的不足。 Lab模式由三个通道组成,但不是R、G、B通道。它的一个通道是亮度,即L。另外两个是色彩通道,用A和B来表示。A通道包括的颜色是从深绿色(底亮度值)到灰色(中亮度值)再到亮粉红色(高亮度值);B通道则是从亮蓝色(底亮度值)到灰色(中亮度值)再到黄色(高亮度值)。因此,这种色彩混合后将产生明亮的色彩。 Lab模式所定义的色彩最多,且与光线及设备无关并且处理速度与RGB模式同样快,比CMYK模式快很多。因此,可以放心大胆的在图象编辑中使用Lab模式。而且,Lab模式在转换成CMYK模式时色彩没有丢失或被替换。因此,最佳避免色彩损失的方法是:应用Lab模式编辑图象,再转换为CMYK模式打印输出。 当你将RGB模式转换成CMYK模式时,Photoshop将自动将RGB模式转换为Lab模式,再转换为CMYK模式。 在表达色彩范围上,处于第一位的是Lab模式,第二位的是RGB模式,第三位是CMYK模式。 4、HSB模式 在介绍完三种主要的色彩模式后,现在介绍另一种色彩模式--HSB色彩模式,它在色彩汲取窗口中才会出现。 在HSB模式中,H表示色相,S表示饱和度,B表示亮度。 色相:是纯色,即组成可见光谱的单色。红色在0度,绿色在120度,蓝色在240度。它基本上是RGB模式全色度的饼状图。 饱和度:表示色彩的纯度,为0时为会色。白、黑和其他灰色色彩都没有饱和度的。在最大饱和度时,每一色相具有最纯的色光。 亮度:是色彩的明亮读。为0时即为黑色。最大亮度是色彩最鲜明的状态。
2023-08-09 20:28:573

【请教】水彩画的色彩理论```

上面说的很好,我收了
2023-08-09 20:29:327

色彩设计原理

色彩设计原理《色彩设计原理》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共分为5章,对色彩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色彩体系、色彩的知觉效应、色彩搭配的法则、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详尽的论述。论述中结合了国际、国内平面设计精品对色彩设计进行诠释,具有代表性;同时也使用了不少针对性强的设计作品为范例,让读者在色彩设计训练中有样可依,使其对色彩设计知识有详尽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中可以创造性地应用色彩设计。内容简介《色彩设计原理》可作为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用书,也可作为艺术设计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的自学参考书。图书目录01色彩在设计中的重要性1.1色彩设计的意义1.2色彩设计的目的1.2.1视觉表现1.2.2交流与沟通1.3色彩在实际中的运用1.3.1色彩在企业识别系统中的应用1.3.2色彩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1.3.3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1.3.4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1.4如何获得出色的配色效果1.4.1在设计前确定色彩的选择1.4.2把握色彩的层次关系02不可不知的色彩体系2.1什么是色彩2.1.1光与光谱2.1.2可见光源2.1.3光与色觉2.2色彩的三属性2.2.1色相2.2.2明度2.2.3纯度案例解析:给人纯真印象的儿童插画设计2.3色彩的空间体系2.3.1色相环2.3.2孟塞尔色立体2.3.3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2.3.4PCCS色彩体系2.4色调2.4.1色调的属性案例解析:打造浪漫氛围的家詹广告设计2.4.2色调的倾向案例解析:打造形态鲜明的食品广告设计2.5色彩的表达方式案例解析:富有通透力的旅游招贴设计课后实践:如何利用色彩搭配呈现优美的事物形态
2023-08-09 20:30:112

色彩调和的色彩调和的原理

色彩调和的原理 a、同一色相配色所谓同一色相配色,即指相同的颜色在一起的搭配,比如蓝色的上衣配上蓝色的裤子或者裙子,这样的配色方法就是同一色相配色法。b、类似色相配色所谓类似色相配色,即是色相环中类似或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搭配。例如:黄色。橙黄色,橙色的组合;紫色,紫红色,紫蓝色的组合等都是类似色相配色。类似色相配色的配色在大自然中出现的特别多,有嫩绿、鲜绿、黄绿、墨绿等,这些都是类似色相的自然造化。c、.对比色相配色对比色相配色,是指在色环中,位于色环圆心直径两端的色彩或较远位置的色彩搭配。它包含了中差色相配色、对照色相配色、辅助色相配色。在24色相环中,两色相相差4~7个色,称为基色的中差色。在色相环上有90度左右的角度差的配色就是中差配色。它的色彩对比效果明快,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颜色。在色相环上,色相差为8~10的色相组合,被称为对照色。从角度上说,相差135度左右的色彩配色就是对照色。色相差11~12,角度为 165°~180°左右的色相组合,称为辅助色配色。d、色相调和中的多色配色在色相对比中,除了两色对比,还有三色、四色、五色、六色、八色甚至多色的对比。在色环中成等边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三个色相搭配在一起时,称为三角配色。运用三角配色最成功的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方块抽象画。四角配色常见的有红、黄、蓝、绿及红、橙、黄、绿、蓝、紫等色。这几种配色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经常使用,如:风筝、刺绣、剪纸、皮影、年画等。以色相为主的多色配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配色的特殊风格。 明度是人类分辨物体色最敏锐的色彩反应。明度的变化可以表现事物的立体感和远近感。如希腊的雕刻艺术就是通过光影的作用产生了许多黑白灰的相互关系,形成了成就感;中国的国画也经常使用无彩色的明度搭配。有彩色的物体也会收到光影的影响产生明暗效果。像紫色和黄色就有着明显的明度差。将明度分为高明度、中明度和低明度三类,这样明度就有了高明度配高明度、高明度配中明度、高明度配低明度、中明度配中明度、中明度配低明度、低明度配低明度六种搭配方式。 其中高明度配高明度、中明度配中明度、低明度配低明度,属于相同明度配色。一般使用明度相同、色相和纯度变化的配色方式。 PCCS体系提出了色调这个观点,色调经过命名分类后,分布于不同的区域,更加方便配色使用,凡色调配色,要领有三,即同一色调配色,类似色调配色、对比色调配色。a、同一色调配色同一色调配色是将相同色调的不同颜色搭配在一起形成的一种配色关系。同一色调的颜色,色彩的纯度和明度具有共同性,明度按照色相略有变化。不同色调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印象,将纯色调全部放在一起,会产生活泼感;而婴儿服饰和玩具都以淡色调为主。在对比色相和中差色相的配色中,一般采用同一色调的配色手法,更容易进行色彩调和。b、类似色调配色类似色调配色,即以色调配图中相邻或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色调搭配在一起的配色。类似色调的特征在于色调和色调之间微小的差异,较统一色调有变化,不易产生呆滞感。c、对比色调配色对比色调配色是指相隔较远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调搭配在一起的配色。对比色调配色在配色选择时,会因纵向或横向对比有明度及彩度上的差异,比如:浅色调和深色调配色,即为深与浅的明暗对比。 在实际生活中,色彩绚丽缤纷,岂止红,黄、蓝三原色,而且包括了全部色,光吸收后,所呈现的黑色和白色(无色)。所以,根据五行所代表的物质来选用相生,回避相克的颜色,在风水学理论上是有充分道理的。1、室内装修的色彩会影响住宅的风水,中国人认为:1)红色为最吉利颜色,表示温暖、愉快、吉祥、力量。2)黄色是光明、高贵权威、长寿的象征。故宫中的服饰及宫殿装修的主色调则使用金黄色和朱红色以表示高贵与权威。桔黄色代表神圣,和尚传统上桔黄色的袈裟,代表了佛教的至高无上。3)绿色代表生命、春天、宁静与清新,是室内装修中常用色调,室内配以绿色地毯和盆景,会使人心平气和。4)白色和黑色,表示悲哀和迟钝。按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民俗、信仰、忌讳考虑配色,尽量不用黑色、纯蓝、深灰、中灰、纯白等颜色。风水学讲究阴阳五行。所以,室内色彩使用上,要与房间的功能相合而不相冲犯。木、金、火、水、上五行分别与青、白、红、黑、黄相对应。相合则相生,相悖则相克,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如餐馆,主售食品,食品出于上,主色易用黄,同时仪器用火加水烹调。用金(炊具)操作。故亦可用红、奶黄等多种颜色配合。而时装店主色可用浅绿、奶白,并补充雅红、雅蓝配合而用。简言之,室内色彩必须按使用功能要求选择,并与使用环境的要求相适合。2、室内房间装修与合理的色彩调配:1)卧室和起居室,墙壁的颜色为稍带黄色的浅粉红色;门和窗帘和颜色为鹅黄色,粉红色和淡奶油色,这种配合会创造出舒适明亮气氛。2)餐厅和儿童房间墙壁;先用浅奶黄色,门和窗帘和颜色为淡奶油色和稍带黄色的粉红色。这种搭配,一会给人一种活泼气氛。3)朝北较冷的房间和采光较差的房间,墙壁的颜色可选用奶油色系列,门和窗帘的颜色可选用鹅黄色、这种配合便房间全部看起来感觉明亮。4)书房或工作室,墙壁的颜色可选用绿色系统以及其它淡色。门和窗帘的颜色可选用绿色系统以及其它淡色。门和窗帘的颜色可先用淡粉红而和淡而明亮的其它颜色,这种配合给人一种安静、舒适的感觉。5)厨房墙壁的颜色,最好是奶白和其它浅而亮的颜色,门和窗帘为绿色系统和其它淡而明亮的颜色给人以健康和生气。3、色彩调配的基本原则:1)室内色彩要有整体效果;2)要考虑室内色彩与室内构造、样式风路的协调;3)要考虑色彩与照明的关系,因为光源大小和照明方式会给色彩带来变化。4)尊重和注意使用者的性格、爱好、喜忌。并考虑使用者的心理适应能力。5)选用装饰材料时注意了解装饰材料的色彩特性。
2023-08-09 20:30:301

为物体色?试析物体色、光源色、环境色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简述物体所以能反射不同色光的原理。

固有色就是物体本身的颜色。绘画作品中,如果按固有色画,则会画出孤立的物体,实际上物体表现出的颜色是受光源色和环境色影响的。影响最大的是光源色,物体的受光面都会受光源色影响,非受光面则会出现补色现象,特别是在阴影边缘更明显。光源色重点是画出冷暖关系。环境色是反射的颜色,强光下通常非受光面有较强的环境色影响,画好环境色整幅画才会协调,浑然一体。环境色与光源色是相对而言,大的环境也是一种反射光源,比如天空在阳光下起到环境色作用,而在室内可能就是光源。
2023-08-09 20:30:472

色彩心理学的原理是什么?

讲的就是一些色彩和生活的关系
2023-08-09 20:30:563

色彩构成的原理是什么

一、 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 。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 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二、 色立体及表色系 1.色立体 色立体是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关系,借助三维空间,用旋围直角坐标的方法,组成一个类似 球体的立体模型。它的结构经了比地球仪的形状,北极为白色,南极为黑色,连接南北两极贯穿中心的轴为明度标轴,北半球是明色系,南北半球是深色系。色相环的位置则赤道线上,球面一点到中心轴的重直线,表示纯度系列标准,越近中心,纯度越低,球中心为正灰。 色立体有多种,主要有美国蒙赛尔色立体、德国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日本色研色立体等。 答案补充 太多了,自己去这里看看,肯定有你满意的!http://www.cctv-19.com/Article/2302_2.html 答案补充 最基本的就色相,明度,纯度!颜色上就有近似色、补充色 、分离补色、冷暖对比、补色对比
2023-08-09 20:31:492

物体呈现色彩的光学原理是怎样的

  物体呈现色彩的光学原理是:  光线照射在物体上一部分频率的光被物体表面吸收,有一部分它是不吸收的,不吸收的那部分光就被放射回来进入到人眼就被人眼所见。  例如红色的物体将红色波段放射其他频率的光吸收所以看到的就是红色。
2023-08-09 20:32:001

色彩是如何构成的

  色彩构成(Interaction of color),可以理解为色彩的作用,是在色彩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研究符合人们知觉和心理原则的配色。配 色有三类要素:光学要素(明度、色相、纯度),存在条件(面积、形状、肌理、位置),心理因素(冷暖、进退、轻重、软硬、朴素华丽),设计的时候运用逻辑 思维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产生恰当的色彩构成。最优秀的配色范本是自然界里的配色,我们观察自然界里的配色,通过理性的提炼最终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色彩混合对于效果有很大作用,通过它,可以实现物体透明,例如玻璃、水、窗户等等。  alpha是混合的基础,前面说过,色彩是由RGBA表示的,A就代表alpha,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透明度。A值为0代表完全透明,1代表不透明,指定A的值0到1之间可以调整色彩的透明度。  当使用混合时,始终要记住两个不同的颜色,一个是源色彩(用来参加运算),一个是目标色彩(已经存在于缓冲区)。混合就是进行两个色彩的运算。  一、色彩构成三原理  1)色彩的印象方面  指从自然界的色彩效果入手去发现色彩的规律,对我们的视觉造成心理的反应。  A、有色彩表现温度感肌理效果。  B、体现喜怒哀乐。  c、用色彩表现抽象效果。  d、色的表现方式: 属于色彩心理表达各种色彩对人的心理有不同的感受。  2)色结构方面  美的结构是决定美的独立形式,是一种内在的色彩之间的关系表现。  A、缺乏象征性真实和没有感人印象的视觉艺术效果。  B、缺乏视觉的准确性和没有感人力量的象征。  C、缺乏结构象征和视觉力量其感情效果也只会被局限在表面的感情表现。  3)色彩构成的原则  图形色和底形色:图形色要有前进感,底形色要有后退感,取绝于色彩的明度、纯度。  A、色彩的明度、纯度面积,图形色要比底形色更为明亮、鲜艳,明度、纯度比底形色略高一些。图形色和底形色的明度、纯度不能太接近。  B、面积明亮颜色稍少一些,暗的稍大一些。  C、色的平衡:有单纯视觉感强的感觉,属对称平衡;面积方向大小形状相互平衡属非对称平衡。  二、色彩定义  在黑暗中色彩消失。四周不管是自然的或人工的物体,都有各种色彩和色调。这些色彩看起来好像附着在物体上。然而一旦光线减弱或称为成为黑暗,所有物体都会失去各自的色彩。  看到的色彩,事实上是以光为媒体的一种感觉。色彩是人在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送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  1)牛顿的光谱  光是电磁波,能产生色觉的光只占电磁波中的一部分范围。而其中人类可以感受到的范围(可见光),是780毫米到380毫米之间。太阳光属于可见光,牛顿第一次实验时,利用菱镜分散太阳光,形成光谱。  2)单色光和复合光  这种分散的光谱,即使再一次透过菱镜也不会再扩散,称为单色光。我们日常所见的光,大部分都是单色光聚合而成的光,称为复合光。复合光中所包含的各种单色光的比例不同, 就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  三、色彩的的产生  1)光源光。  光源发出的色光直接进入视觉。  2)透射光。  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称为透射光。  3)反射光。  反射光是光进入眼睛的最普遍的形式,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由于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  四、色彩的范畴  色彩分为无色彩与有色彩两大范畴。  1)无色彩指无单色光,即:黑、白、灰;  2)有色彩指有单色光,即:红、橙、黄、绿、蓝、紫;  五、色彩的三要素  1) 明度:在无色彩中,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彩色中,任何一种纯度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物特征。例如: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紫色为明度最低的色。  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色相与纯度则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色彩一旦发生,明暗关系就会出现。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出来的明度关系看作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  2) 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  如果说明度是色彩的骨骼,色相就很像色彩外表的华美肌肤。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  色相环:在从红到紫的光谱中,等间的选择5个色,即红(R)、黄(Y)、绿(G)、蓝(B)、紫(P)。相邻的两个色相互混合又得到:橙(YR)、黄绿(GY)、蓝绿(BG)、蓝紫(PB)、紫红(RP),从而构成一个收尾相交的环,被称为孟赛尔色相环.  3)纯度:纯度指的是色彩的鲜浊成度。混入白色,鲜艳度降低,明度提高;混入黑色,鲜艳度降低,明度变暗;混入明度相同的中性灰时,纯度降低,明度没有改变。  不同的色相不但明度不等,纯度也不相等。纯度最高为红色,黄色纯度也较高,绿色纯度为红色的一半左右。  纯度体现了色彩内向的品格。同一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  五、色彩表示  1) 混色系统:分为色光混合与色彩混合。实际上,我们又把它们称作减色混合和加色混合。舞台灯光使用的色彩混合就是色光混合,而我们绘画时常用的调色法就是色彩混合。  2) 显色系统:显色系统的理论依据是把现实中的色彩按照色相、明度、纯度三种基本性质加以系统的组织,然后定出各种标准色标,并标出符号,作为物体的比较标准。通常用三维空间关系来表示明度、色相与纯度的关系,因而获得立体的结构,称为色立体。  A 明度进阶表位于色立体的中心位置,成为色立体垂直中轴,分别以白色和黑色为最高明度和最低明度的极点,在黑白之间依秩序划分出从亮到暗的过渡色阶,每一色阶表示一个明度等级。  B 色相环:色相色阶是以明度色阶表为中心,通过偏角环状运动来表示色相的完整体系和秩序的变化。色相环由纯色组成。  C 纯度色阶表呈水平直线形式,与明度色阶表构成直角关系,每一色相都有自己的纯度色阶表,表示该色相的纯度变化。以该色最饱合色为一极端,向中心轴靠近,含灰量不断加大,纯度逐渐降低,到达另一个极端,即明度色阶上的灰色。  D 等色相面:在色立体中,由于每一个色相都具有横向的纯度变化和纵向的明度变化,因此构成了该色相的两度空间的平面表示。该色相的饱合色依明度层次不断向上靠近白色,向下运动靠近黑色,向内运动靠近灰色,这样的关系构成了该色的等色相面。  E 等明度面:若沿着明度色阶表成垂直关系的方向水平切开色立体,可以获得一个等明度面。  3) 三种主要色立体:  美国画家孟谢尔的孟谢尔色立体;奥斯特瓦德色立体;日本色彩研究会色立体。关于这几种色彩立体的详细说明十分复杂,请读者自己参阅相关书籍。  六、色彩混合  色彩有两个原色系统:色光的三原色、色素的三原色。色彩有三种混合方式:加法混合、减法混合、中性混合。  1、原色  不能用其它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叫原色。用原色却可以混出其它色彩。  原色有两个系统,一种是色光方面的,即光的三原色,另一种是色素方面的即三原色。  三原色:红光(Red)、绿光(Green)、蓝光(Blu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RGB模式)  三原色: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用于印刷的MCY)  2、色彩的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指色光的混合。两色或多色光相混,混出的新色光,明度增高,明度是参加混合各色光明度之和。参加混合的色光越多,混出的新色的明度就越高,如果把各种色光全部混合在一起则成为极强白色光。所以把这种混合叫正混合或加法混合。  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光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较近,中等,较远相混,形成的新色光均为两色光的中间色光。相距近混了的新色光纯度高,相距远混出的新色光纯度低,相距最远的补色光相混,混出的光为白光,其纯度消失。混出新色光的明度为参加相混色光明度之和。  电脑显示器的色彩是通过荧光屏的磷光片发出的色光通过正混合叠加出来的,它能够显示出百万种色彩,其三原色是红(Red)、绿(Green)、蓝(Blue),所以称之为RGB模式。  RGB是加法混合。  图片说明:相近的两种颜色相混合必得到它们中间的那种颜色,也就是说红色和绿色混合肯定是得到黄色,相对的是互补色,互补色混合会得到白色。  3、色彩的减法混合  减法混合指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是明度降低的减光现象,所以叫负混合或减法混合。颜料、染料、涂料等色素的性质与光谱上的单色光 不同,是属于物体色的复色光,色料的显色是把白光中的色光经部分选择与吸收的结果,所反射的和所吸收的色混合的结果,而是吸收部分相混合所增加的减光现 象。  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距离近,距离中等,距离较远的色相混,混合的结果均为相混两色的中间色。两色相距较近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少;两色相距远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多。若两色为相距最远的互补色时,混出的新色纯度消失,明度降低为黑灰色。  因此要混合出纯度较高的新色彩,一定要选择在色环上距离较近的色,如用黄绿和蓝绿混出的绿色,一定比用黄色和蓝混出的绿色的纯度高。由于各色料的本质的不同及混合时分量的误差都会影响混色的结果。还有些色彩是无法用其它色彩混合出来的。  在理论上,将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三种色素均匀混合时,三种色光将全部吸收,产生黑色,但在实际操 作中,因色料含有杂质而形成棕褐色,所以加入了黑色颜料(Black),从而形成CMYK色彩模式。这是电脑平面设计的专用色彩模式,在印前处理中有着最 重要的作用,是四色的基础。  4、色彩的中性混合  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它包括回旋板的混合方法(平均混合)与空间混合(井置混合)。  (1)回旋板的混色  回旋板的混色是属于颜料的反射现象。如把红色和蓝色按一定的比例涂在回旋板上,以每秒40-50次以上的速度旋转则显出红紫灰色。可是如果我们 把红和蓝两色光用加法混合则成为淡紫红色光,明度提高。把红和蓝颜料用减法混合,则成为暗紫红色,明度降低。通过以上不同方法的混合对比,发现用回旋板的 方法混合出的色彩其明度基本为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所以把这种混合方法叫中性混合。回旋板的中性混合实际是视网膜上的混合。正如上面举的例子,由于 红、蓝两色经回旋板快速旋转使红、蓝二色反复刺激视网膜同——部位,红、蓝,红、蓝,交替而连续不断,因此在视网膜上发生红、蓝两色光混合而产生红紫灰色 的感觉。  (2)空间混合(并置混合)  由于空间距离和视觉生理的限制,眼睛辨别不出过小或过远物象的细节,把各不同色块廓受成一个新的色彩,这种现象称为空间混合或井置混合。  如果把红、蓝色点(或块)井置的画面经过一定的距离,发现红色与蓝色变成了一个灰紫色。同样,胶版印刷只用品红、黄、蓝三色网点和黑色 网点便可印出各种丰富多彩的画面,除重叠部分的网点产生减色混合外都是色点的并置混合,这种井置混合叫近距离空间混合.空间混合的距离是由参加混合色点 (或块)面积的大小决定的,点或块的面积越大形成空间混合的距离越远。回旋板的混合和井置混合实际上都是视网膜上的混合。  这两种混合均为中性混合,混合出新色彩的明度基本等于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  七、色彩心理  1) 色彩的物质性心理错觉  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  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照射任何色都会产生暖和感。相反,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  冷色和暖色除去温度不同的感觉外,还会有其它感受,如重量感、湿度感等。  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密度强,冷色稀薄;冷色透明感强,暖色透明感较弱;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冷色在退远感,暖色有迫近感。  色彩的明度与纯度也会引起对色彩物理印象的错觉。颜色的重量感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暗色重,明色轻。纯度与明度的变化还会给人色彩软硬的印象,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则有强硬的感觉  2) 颜色的表情:  色彩的情感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剌激产生呼应时,就会在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  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是热烈、冲动的色彩,高度的庄严肃穆。在深红的底子上,红色平静下来,热度在熄灭着;  在蓝色的底上,红色就像炽烈燃烧的火焰;  在黄绿色的底上,红色变成一促冒失的、鲁莽的闯入者,激烈而又寻常;  在橙色的底上,红色似乎被郁积着,暗淡而无生命,好象焦干了似的。  橙色:是十分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  橙色稍稍混入黑或白色,会成为一种稳重、含蓄又明快的暖色,但混入较多黑色,就会成为一种烧焦的色;  橙色中加入较多的白色会带有一种甜腻的味道。  橙色与蓝色搭配,构成了最响亮、最欢快的色彩。  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在高明度下能保持很强的纯度。  黄色的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因此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  黄色有金色的光芒,因此又象征财富和权力,是骄傲的色彩。黑或紫色的衬托可以使黄色达到力量无限扩大的强度。  白色是吞没黄色的色彩,淡淡的粉红色也可以像美丽的少女一样将黄色这骄傲的王子征服。  黄色最不能承受黑色或白色的侵蚀,稍微渗入,黄色即刻会失去光辉。  绿色:鲜艳的绿色非常美丽,优雅,很宽容、大度,无论蓝色或黄色渗入,仍旧十分美丽。  黄绿色单纯,年青;  蓝绿色青秀、豁达。  含灰的绿色也仍是一种宁静、平和的色彩。  蓝色:是博大的色彩,是永恒的象征。  蓝色是最冷的色,在纯净的情况下并不代表感情上的冷漠,只不过表现出一种平静、理智与纯净而已。  真正令人情感冷酷悲哀的色,是被弄混浊的蓝色。  紫色:是非知觉的色,神秘,给人印象深刻,有时给人以压迫感,并且因对比不同,时而富有威胁性,时而又富有鼓舞性。  当紫色以色域出现时便可能明显产生恐怖感,在倾向于紫红色时更是如此。  紫色是象征虔诚的色相,当紫色深化暗化时又是蒙昧迷信的象征。一旦紫色被淡化,当光明与理解照亮蒙昧的虔诚之色时,优美可爱的晕色就会使我们心醉。  用紫色表现混乱、死亡和兴奋,用蓝紫色表现孤独与献身,用红紫色表现神圣和爱和精神的统辖领域——简而言之,这就是紫色色带的一些表现价值。  黑、白、灰色:无彩色在心理上与有彩色具有同样价值。  黑和白是对色彩的最后抽象,代表色彩的阴极和阳极。  黑白所具有的抽象表现力以及神秘感,似乎能超越任何色彩的深度。  康丁斯基认为,黑色意味空无,像太阳的毁灭,像永恒的沉默,没有未来,失去希望。  而白色的沉默不是死亡,而是有无尽的可能性。  黑白两色是极端对立的色,然而有时又令人感到它们之间有难以言状的共性。  白色和黑色都可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都具有不可超越的虚幻。
2023-08-09 20:32:091

色彩知识点总结

  从最基础的色彩本质、色彩搭配形式、及色彩对用户的潜在影响和心理暗示等着手,去分析色彩,读懂色彩,下面是色彩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了解。    色彩是什么   色彩是可见光的作用所导致的视觉现象。光是一种电磁波,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投射到物体上,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反射进入人眼,大脑再把这种刺激反映成色彩信息。所以说,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可言。    色彩三要素   色彩的三要素包括色相,明度,饱和度。   色相作为色彩的首要特征,它指的是色彩的相貌,是我们区分不同颜色的判断标准。色相由原色、间色和复色构成,且色相是无限丰富的。   明度,即色彩的亮度,明度反映的是色彩的深浅变化,一般情况下在颜色中加入白色,明度提高,加入黑色,明度降低。   饱和度即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纯度越高,色彩越鲜明,纯度越低,色彩越黯淡。    色彩分类   1.原色: 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为原色。通原色能合成出其它色,而其他色不能还原出原色。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与之对应的便是我们常常提到的RGB。   2.间色: 由两个原色混合得间色。色光三间为品红、黄、青。颜料三原色指橙、绿、紫。   3.复色: 由原色与间色混合,或间色与间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复色中包涵全部三原色,只是三原色的比例不同。    色彩渊源   中西方艺术的发展背后是两种不同的色彩观,一种是宗教的,感性的。一种是科学的,严谨的。西方艺术从基督教中衍生出来,从神学走向科学。背后的文化逻辑源于 亚里士多德的科学逻辑。而中国文化中的色彩观以阴阳五行及儒道玄禅为基础。下面我们概括的讲讲东西方各自色彩观的形成过程 。    东方   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套十分科学严密的色彩色彩理论体系,这与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封建社会一直认同的色彩体系是建立在阴阳 五行基础之上的五行色彩学说,分别指赤,黄,青与黑白无色。所谓“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又有“土黄、金 白、木青、火赤、水墨”一说。在此基础上,封建社会自上而下实行严密的“色彩统治”,自明清开始黄色开始被定为皇家专用色彩,且老百姓值得穿布衣,着白 色,粉色等素色衣物,高纯度的色彩只在贵族间流行。所以这么看来,现在的中国人这么喜欢高彩度的色彩,如大红,大绿等也可以理解。因为她们对于色彩的需求 被压抑了太久,一旦这种规则被破除,便会井喷一样的爆发出来。色彩的搭配讲究完整性,一旦色相环中的一些色彩被禁止,将会破坏整体的色彩搭配体系。所以直 到现在,中国在无色说之上没有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也没有形成完整严密的色彩理论体系。我们的邻国日本丛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引进色彩学,并且在明治9年那么 早的期间在小学即已开设色彩学课程。直到当代,中国专业的色彩机构还是非常少,因此在色彩上还没有办法和发达国家对接。    西方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提出:“全部的色彩来源于光,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就什么也看不见。黄色是大地、绿色是水、兰色是天空大气、红色是火、黑色是黑 暗”。牛顿是西方色彩史上的"开山鼻祖,著有《光学》一书,且通过三棱镜原理发现了光的七色原理。自牛顿开始,西方的色彩科学开始一步步发展下去,直至 100年前美国的色彩学进入成熟期,开始领军世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 先生,今天各个行业里使用的蒙赛尔体系即为他所创造,(蒙赛尔体系是用立体模型来表示颜色的一种方法),至此色彩的三属性(明度、彩度、色相)体系 初步确立。   因为色彩学早已被贯彻进西方社会每个相关领域,如建筑、服装、装饰、广告等。色彩的选择,不是简单的几个有品位的人就可以决定的,需要一套严谨的科学体系。其次,色彩科学被引进教育体系中,使得整体国民美学素质得以提升。这些都是是我们要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    色彩的感官特性   色彩可以调动我们某种特定的情绪,激活我们某种特定的感受。近年来,关于色彩心理学,色彩性格学说也越来越走俏,那么究竟色彩有哪些特点,能给人带来什么影响?这里我们大致整理一下。    色彩的冷暖   色彩的冷暖是人们在长时间的生活中积累的颜色感觉。且冷暖是个相对概念,因人而异,毕竟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不同。通常情况下,红色,橙色,粉色使人联想到火 焰和太阳等事物,让人感觉温暖。蓝色,紫色使人联想到蓝天冰雪等事物,让人感觉寒冷。色彩的冷暖特性经常被应用在日常设计之中。夏季炎热,电风扇必不可 少,电风扇的颜色大多为白色,极少数电扇是红色,橙色。虽然吹出的风是一样的,但红色电扇更容易让人产生热的感觉。同样在室内设计方面,冷色的装修风格使 人感觉凉爽。实验表明,暖色与冷色可以使人对房间的心理温度相差2~3 。    色彩的重量   色彩本身没有重量,只是一种抽象的感受。举个例子,同等大小的10吨重锤,黑色款看上去明显更重一些。我们经常讲黑色厚重,深沉。白色轻盈,活泼。其实 在我们在生活中使用这些形容词的时候就已经在潜意识里给两个颜色标注了重量。当人在无法用物理方法精确衡量物体重量时,往往就会不自觉地用情绪体验来进行 度量。这时对于色彩的感知就排上用场。色彩的重量规律,相同颜色明度越低感觉越重。饱和度越低的颜色感觉越重。    色彩的扩张性   做个实验,在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形状里填入不同的色彩,A,B。将AB组合到一起,会明显的发现A的形状要大于B。色相上,诸如红色,橘色等暖色系 色彩有扩张感。蓝,紫等冷色系色彩具有收缩感。明度上,越亮的色彩扩张感越强。越暗的色彩收缩感越强,尤其是黑色。色彩的扩张性在设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以时装为例,深色系的服装显瘦,亮色系服装显胖,这似乎是任何人都知道的道理。在绘画中,合理利用色彩的扩张性对画面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色彩的进退感   处于人眼相同距离的色彩,有的在前面,有的在后面。这便是色彩的进退感,即色彩在对比过程中产生了先后关系。一般来说,补色的对比最强烈,所以视觉上两块颜 色的前后关系最明显。“红一绿”、“黄一蓝”和“白一黑”三组补色组合中,具于前面的是红色,黄色和白色。从明度方面讲,明度高的在前,明度低的在后。从 饱和度方面讲,高饱和度色彩在前,低饱和度色彩在后。当我们进行设计工作时,可以利用色彩的进退特性来制造空间感,也可以利用它强调主体物。化妆时,眼影 通常使用深色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塑造眼窝的立体感。日本的插花艺术中,通常把颜色偏冷的花放在后面,把暖色系的花放在前面以制造纵深感。    色彩涵义   其实色彩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色彩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某种事物,或某段回忆,进而影响我们的情绪。人其实是靠着经验与习惯生活的,而色彩能够使我们联想到曾经 的经验与习惯,于是色彩也就有了意义,这意义不是色彩本身的,而是色彩背后所代表的事物带给我们的。色彩是很难被理性衡量的,不同的人看到色彩有各自不同 的感受,例如大部分人看到绿色会想起植物,生命等积极性的东西,但也有人会联想到绿帽子,因为他曾经被这样悲催的感情生活伤害过,他可以说自己讨厌绿色。 但我们刨除这些个别的元素,而选取大部分常规情况来看,色彩之于人们的含义是有大量共性存在的。这里我整理了一些常规的含义展示给大家。    色彩搭配    搭配方式   常见的搭配方式有单色搭配,近似色搭配,补色搭配,分裂补色搭配,原色搭配。    搭配原则   色彩的搭配方法有很多种,这里介绍一种我个人比较认同的方式。日本设计师まりっぺ提出70%,25%,5%的配色比例原则,画面中70%为底色,面积最大的 一块,往往画面的色调是有底色决定的。25%面积的为主色,画面的核心区域多使用主色 区。5%为强调色,强调色在画面中起到华龙点睛的作用,强调色多使用 与主色对比度较大的颜色,也可以尝试利用色彩的互补关系来突出。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画面不会只有3中颜色。遇到这种情况时,まりっぺ 主张在现有的配色方案中进行切割,从而不影响配色比例。    色彩模式   常见的色彩模式有RGB,CMYK,HSB几种。RGB是色光显示模式,也是绝大多数电子显示频运用的模式。RGB分别指红绿蓝三个颜色,他们也被称为色光 三原色。根据光学原理,人眼中识别的颜色是物体反射的光波,当光波投射到人眼时,越多的色光叠加,颜色就越亮。电子屏幕中的每一个像素都有红绿蓝三色组 成,然后这三色分别以不同的明度组合显示各种色彩,在此基础上千万个像素以不同的色彩拼合成一副完整的画面。   CMYK通常指的是印 刷色彩系统,颜料的特性与色光相反,越叠加越黑,所以颜料的三原色必须是可以吸收R,G,B的色彩,也就是RGB的补色:青,洋红,黄色,由于不存在完美 的颜料,所以完美的黑色是无法通过叠加调和的,所以在这三色基础上加入了黑色。RGB与CMYK虽然是不同的色彩系统,但通常情况下,他们是可以互相转化 的。   与RGB与CMYK的色彩形成原理不同,HSB模式的色彩原理更符合色彩属性原则即色相,明度与饱和度。这也更符合人眼的判断 原理。H代表色相Hue,S代表饱和度Saturation,B代表亮度Brightness。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较RGB与CMYK模式都要方便一些,在 此推荐设计师在调色的时候可以尝试这用一下。绘图软件通常都装有这个色彩模式。
2023-08-09 20:32:191

色彩是不是来源与光

1色彩产生的原理  ①色散实验 色的来源(物理光学研究表明)――是光和人的正常视觉系统综合反应的结果.没有光就没有色彩,没有人的健康的视学系统,也就无法感觉到色彩(色盲者不要学美术).  黑暗中,我们什么色彩都看不到,什么色彩也分辨不清,其原因是因为缺少投照的光也就无法感觉到色彩――这也是色彩的物理学现象.  ②光 光:是一种电磁波的幅射,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都是电磁波,它们的产生方式不尽相同,波长也不同,把它们按波长(或频率)顺序排列就构成了电磁波谱.按波长区域不同,光谱可分为红外光谱,可见光谱和紫外光谱.人的视党只能感知电磁波中很少一部分,称之为可见光.  可见光 可见光:人眼能看见的光线在电磁波中占很少的一部分,最佳明视范围是在波长400nm――700nm之间.这段波长叫可见光谱,其余波长的电磁波都是人眼看不见的,通称为不可见光.  1.色彩的产生:光――眼――视神径――大脑作用的结果.光源色照射到物体时,变成反射光或透射光,后再进入眼睛,又通过视觉神径传达到大脑,从而产生了色的感觉.这便是色彩产生形成的过程.  ③光源色 光源色:各种光源体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叫光源色.  ● 只含有某一种波长的色光――单色光  ●含有两种以上波长的色光――复色光  ●含有红、橙黄、绿、蓝、紫所有波长的色光――全色光(日光、太阳光)  宇宙间发光体千差万别,所形成的光源色也各不相同,但人们通常见的是日光、灯光:普通白织灯:光含黄色和橙色波长光多而呈黄色味.荧光灯:含蓝色波长光多呈蓝色味.太阳光是红、橙、黄、绿、兰、紫色光的混合所以呈白色.  当光源色照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吸收,其余的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光的规律是:“同性相拆、异性相吸”.  物体色与固有色 固有色:一般指物体在正常日光下所呈现的色彩特征,也可理解为物体本身具有的颜色.由于它最具有普通性在我们的视知觉中形成了对某一物体的色彩有一种形象的概念.例:红旗――大红.但这只是一种相对的色彩概念.从实际方面来讲,日光也是在不停的变化中,任何物体的色彩不仅受到投照光的影响,还会受到周围环境中种种反射光的影响,所以说,任何物体的色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固有色的概念只是人们对某一物体色彩印象中形成的概念而已.  物体色:是指投照光的改变而使物体表面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新的色彩现象.从左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构成物体色的因素.  一、是物体本身固有的特征.二、是光源性质,即光源色彩.  物体色的呈现是与照射物体的光源色,物体的物理特性有关 .光线照射到物体上以后,会产生吸  收、反射、透射等现象.  色立体:是借助三维空间来表  示色相、纯度、明度的概念.将色彩的三要素色配置在一个三维空间的立体柱上,中心的轴柱表示明度,四周表示色相.纵向看,越是接近柱项,周围色相的明度越高(亮),越是接近柱底,周围色相的明度越低(暗).横向看,越是远离轴柱的色相,纯度越高,越是靠近轴柱的色相,纯度越低.这就是色立体.  色立体的用途  色立体相当于一本“配色字典”.每个人都有主观色调,在色彩使用上会局限于某个部分.色立体色谱为你提供了几乎全部色彩体系,它会帮助你丰富色彩词汇,开拓新的色彩思路.  由于各种色彩在色立体中是按一定秩序排列的,色相秩序、纯度秩序、明度秩序都组织得非常严密.它指示着色彩的分类、对比、调和的一些规律.  如果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色立体谱,这对于色彩的使用和管理将带来很大的方便.只要知道某种色标号,就可在色谱中迅速而正确地找到它.
2023-08-09 20:32:281

色彩学的知识应用

人眼接收色彩的方法:加法混色人们见到的颜色,如苹果红色,其实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的色彩。这些条件,主要可归纳为三项,就是光线、物体反射和眼睛。光和色是并存的,没有光,就没有颜色,可以说,色彩就是物体反射光线到人们眼内产生的知觉。很早以前科学家已经发现光的色彩强弱变化,是可以通过数据来描述,这种数据叫波长。人们能见到的光的波长,范围在380至780纳米之间,随着波长由短到长,出现的色彩是由紫到红。不同波长的光所反射的强度是不同的,因此,测量物体所反射的波长分布,便可以确定该物体是什么颜色,例如一个物体在700至760这段波长内有较多的反射,则该物体倾向红色,如果在500至700这段波长内有较多的反射,则该物体便倾向绿色。通过测量物体反射光量的方法,科学家可以很精确地推定两件物体的颜色是否相同。 测量光量反射的方法固然很精确,但不好用,因为眼睛并非以波长来认知颜色。人类眼睛的网膜内分布着两种细胞,杆状细胞作椎状细胞,这些细胞对光线作出反应,便形成色彩的知觉。杆状细胞是一种灵敏度很高的接收系统,能够分别极微小的亮度差别,协助人们辨识物体的层次,但是却不能分辨颜色。椎状细胞较不灵敏,但是有分辨颜色的能力。所以在亮度很弱的情况下,物体看起来都是灰灰白白,因为椎状细胞在这时已不能发挥作用,只有杆状细胞在工作。椎状细胞对光量的反应不是一样的。当一束光线射到眼睛网膜上,椎状细胞灵敏度最大的值分别位于波长为红色、绿色及蓝色的三个区域。即是说,眼睛只需以不同强度和比例的红绿蓝三色组合起来,便能产生任何色彩的知觉,因而红绿蓝可说是人眼的三基色。利用三基色色光的相加叠合,人们基本上能够模拟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色彩,这就是著名的光学三色原理。以这种方法产生色彩亦叫做加法混色。屏幕显像和摄影就是这种混色方法的具体应用。印刷四色:减法呈色印刷的呈色原理和加法混色不同。印刷是以一些微细的网点,把透明的油墨按一定规律分布于纸上来呈现色彩。网点分布较多的部分色彩较浓,分布较少的地方色彩便淡。透明油墨的选择也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最能够吸收红绿蓝三色光的份量来决定。因此,洋红(magenta)、青(Cyan)和黄(Yellow)便成为印刷的三基色。原因是洋红吸收吸收大部分的绿,青吸收大部分的红,黄吸收大部分的蓝。洋红与绿,青与红,黄与蓝这样的组合称作互补关系,或叫补色关系。印在纸上的网点,如果不与其他网点接触,则见到的颜色便是印刷三基色。倘若其中两个基色网点重叠在一起,例如青与黄,由于黄墨吸收了光线中的蓝,青吸收了光线中的红,只有光线中的绿反射到眼内,因此人们便会见到绿色。如果三色网点全部重叠在一起,由于所有光均被吸收,人们便见到黑色。印刷就是采用这种色光递减的方法来产生万千色彩,因此亦叫减法呈色。喷墨打印、热升华打印和水彩绘画等都是这个原理的具体应用。 理论上,同等份量的洋红、青及黄印在一起,能产生灰黑色的,可是由于油墨生产未臻完美,青墨的纯度不及洋红的纯度,这样做出来的灰色总是偏红的。为了弥补油墨工艺的不足,于是便引入黑墨来加强灰色的效果,使印刷品能表现较佳的层次感,这就是人们如今印刷采用四色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有人甚至以黑墨完全替代同等的洋红、青、黄墨出现的地方,这种技术,分色上称为非彩色结构(GCR),早期的FreeHand软件,把RGB图像转换为CMYK,就是利用这种技术。以专色油墨替换色彩不够理想的地方,除了应用于灰色上,亦可应用于其他颜色。Pantone的HexChome就是向这个方向出发,在传统四色之外加入专绿及专橙,以加强印刷中绿色及橙色不够理想的部分。
2023-08-09 20:32:371

色彩理论的色彩分类

色彩分类为无彩色系(黑白灰)、有彩色系(红橙黄绿青蓝紫及各种所衍生的其他各种色彩)在色环上将色相分为冷色系(蓝色、紫色使人感到寒冷的颜色)和暖色系(红橙黄使人温暖的颜色)。色彩的冷暖不是绝对的,是相对存在的在色彩三要素色相中,颜色又分为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复色希望能够帮到您,望采纳
2023-08-09 20:33:062

色彩的产生过程

废话不多讲www.peise.net/info/2010/0623/634.html直接看
2023-08-09 20:33:212

如何理解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Interaction of color),可以理解为色彩的作用,是在色彩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研究符合人们知觉和心理原则的配色。配 色有三类要素:光学要素(明度、色相、纯度),存在条件(面积、形状、肌理、位置),心理因素(冷暖、进退、轻重、软硬、朴素华丽),设计的时候运用逻辑 思维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产生恰当的色彩构成。最优秀的配色范本是自然界里的配色,我们观察自然界里的配色,通过理性的提炼最终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色彩混合对于效果有很大作用,通过它,可以实现物体透明,例如玻璃、水、窗户等等。  alpha是混合的基础,前面说过,色彩是由RGBA表示的,A就代表alpha,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透明度。A值为0代表完全透明,1代表不透明,指定A的值0到1之间可以调整色彩的透明度。  当使用混合时,始终要记住两个不同的颜色,一个是源色彩(用来参加运算),一个是目标色彩(已经存在于缓冲区)。混合就是进行两个色彩的运算。  一、色彩构成三原理  1)色彩的印象方面  指从自然界的色彩效果入手去发现色彩的规律,对我们的视觉造成心理的反应。  A、有色彩表现温度感肌理效果。  B、体现喜怒哀乐。  c、用色彩表现抽象效果。  d、色的表现方式: 属于色彩心理表达各种色彩对人的心理有不同的感受。  2)色结构方面  美的结构是决定美的独立形式,是一种内在的色彩之间的关系表现。  A、缺乏象征性真实和没有感人印象的视觉艺术效果。  B、缺乏视觉的准确性和没有感人力量的象征。  C、缺乏结构象征和视觉力量其感情效果也只会被局限在表面的感情表现。  3)色彩构成的原则  图形色和底形色:图形色要有前进感,底形色要有后退感,取绝于色彩的明度、纯度。  A、色彩的明度、纯度面积,图形色要比底形色更为明亮、鲜艳,明度、纯度比底形色略高一些。图形色和底形色的明度、纯度不能太接近。  B、面积明亮颜色稍少一些,暗的稍大一些。  C、色的平衡:有单纯视觉感强的感觉,属对称平衡;面积方向大小形状相互平衡属非对称平衡。  二、色彩定义  在黑暗中色彩消失。四周不管是自然的或人工的物体,都有各种色彩和色调。这些色彩看起来好像附着在物体上。然而一旦光线减弱或称为成为黑暗,所有物体都会失去各自的色彩。  看到的色彩,事实上是以光为媒体的一种感觉。色彩是人在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送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  1)牛顿的光谱  光是电磁波,能产生色觉的光只占电磁波中的一部分范围。而其中人类可以感受到的范围(可见光),是780毫米到380毫米之间。太阳光属于可见光,牛顿第一次实验时,利用菱镜分散太阳光,形成光谱。  2)单色光和复合光  这种分散的光谱,即使再一次透过菱镜也不会再扩散,称为单色光。我们日常所见的光,大部分都是单色光聚合而成的光,称为复合光。复合光中所包含的各种单色光的比例不同, 就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  三、色彩的的产生  1)光源光。  光源发出的色光直接进入视觉。  2)透射光。  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称为透射光。  3)反射光。  反射光是光进入眼睛的最普遍的形式,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由于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  四、色彩的范畴  色彩分为无色彩与有色彩两大范畴。  1)无色彩指无单色光,即:黑、白、灰;  2)有色彩指有单色光,即:红、橙、黄、绿、蓝、紫;  五、色彩的三要素  1) 明度:在无色彩中,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彩色中,任何一种纯度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物特征。例如: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紫色为明度最低的色。  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色相与纯度则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色彩一旦发生,明暗关系就会出现。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出来的明度关系看作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  2) 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  如果说明度是色彩的骨骼,色相就很像色彩外表的华美肌肤。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  色相环:在从红到紫的光谱中,等间的选择5个色,即红(R)、黄(Y)、绿(G)、蓝(B)、紫(P)。相邻的两个色相互混合又得到:橙(YR)、黄绿(GY)、蓝绿(BG)、蓝紫(PB)、紫红(RP),从而构成一个收尾相交的环,被称为孟赛尔色相环.  3)纯度:纯度指的是色彩的鲜浊成度。混入白色,鲜艳度降低,明度提高;混入黑色,鲜艳度降低,明度变暗;混入明度相同的中性灰时,纯度降低,明度没有改变。  不同的色相不但明度不等,纯度也不相等。纯度最高为红色,黄色纯度也较高,绿色纯度为红色的一半左右。  纯度体现了色彩内向的品格。同一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  五、色彩表示  1) 混色系统:分为色光混合与色彩混合。实际上,我们又把它们称作减色混合和加色混合。舞台灯光使用的色彩混合就是色光混合,而我们绘画时常用的调色法就是色彩混合。  2) 显色系统:显色系统的理论依据是把现实中的色彩按照色相、明度、纯度三种基本性质加以系统的组织,然后定出各种标准色标,并标出符号,作为物体的比较标准。通常用三维空间关系来表示明度、色相与纯度的关系,因而获得立体的结构,称为色立体。  A 明度进阶表位于色立体的中心位置,成为色立体垂直中轴,分别以白色和黑色为最高明度和最低明度的极点,在黑白之间依秩序划分出从亮到暗的过渡色阶,每一色阶表示一个明度等级。  B 色相环:色相色阶是以明度色阶表为中心,通过偏角环状运动来表示色相的完整体系和秩序的变化。色相环由纯色组成。  C 纯度色阶表呈水平直线形式,与明度色阶表构成直角关系,每一色相都有自己的纯度色阶表,表示该色相的纯度变化。以该色最饱合色为一极端,向中心轴靠近,含灰量不断加大,纯度逐渐降低,到达另一个极端,即明度色阶上的灰色。  D 等色相面:在色立体中,由于每一个色相都具有横向的纯度变化和纵向的明度变化,因此构成了该色相的两度空间的平面表示。该色相的饱合色依明度层次不断向上靠近白色,向下运动靠近黑色,向内运动靠近灰色,这样的关系构成了该色的等色相面。  E 等明度面:若沿着明度色阶表成垂直关系的方向水平切开色立体,可以获得一个等明度面。  3) 三种主要色立体:  美国画家孟谢尔的孟谢尔色立体;奥斯特瓦德色立体;日本色彩研究会色立体。关于这几种色彩立体的详细说明十分复杂,请读者自己参阅相关书籍。  六、色彩混合  色彩有两个原色系统:色光的三原色、色素的三原色。色彩有三种混合方式:加法混合、减法混合、中性混合。  1、原色  不能用其它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叫原色。用原色却可以混出其它色彩。  原色有两个系统,一种是色光方面的,即光的三原色,另一种是色素方面的即三原色。  三原色:红光(Red)、绿光(Green)、蓝光(Blu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RGB模式)  三原色: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用于印刷的MCY)  2、色彩的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指色光的混合。两色或多色光相混,混出的新色光,明度增高,明度是参加混合各色光明度之和。参加混合的色光越多,混出的新色的明度就越高,如果把各种色光全部混合在一起则成为极强白色光。所以把这种混合叫正混合或加法混合。  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光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较近,中等,较远相混,形成的新色光均为两色光的中间色光。相距近混了的新色光纯度高,相距远混出的新色光纯度低,相距最远的补色光相混,混出的光为白光,其纯度消失。混出新色光的明度为参加相混色光明度之和。  电脑显示器的色彩是通过荧光屏的磷光片发出的色光通过正混合叠加出来的,它能够显示出百万种色彩,其三原色是红(Red)、绿(Green)、蓝(Blue),所以称之为RGB模式。  RGB是加法混合。  图片说明:相近的两种颜色相混合必得到它们中间的那种颜色,也就是说红色和绿色混合肯定是得到黄色,相对的是互补色,互补色混合会得到白色。  3、色彩的减法混合  减法混合指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是明度降低的减光现象,所以叫负混合或减法混合。颜料、染料、涂料等色素的性质与光谱上的单色光 不同,是属于物体色的复色光,色料的显色是把白光中的色光经部分选择与吸收的结果,所反射的和所吸收的色混合的结果,而是吸收部分相混合所增加的减光现 象。  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距离近,距离中等,距离较远的色相混,混合的结果均为相混两色的中间色。两色相距较近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少;两色相距远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多。若两色为相距最远的互补色时,混出的新色纯度消失,明度降低为黑灰色。  因此要混合出纯度较高的新色彩,一定要选择在色环上距离较近的色,如用黄绿和蓝绿混出的绿色,一定比用黄色和蓝混出的绿色的纯度高。由于各色料的本质的不同及混合时分量的误差都会影响混色的结果。还有些色彩是无法用其它色彩混合出来的。  在理论上,将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三种色素均匀混合时,三种色光将全部吸收,产生黑色,但在实际操 作中,因色料含有杂质而形成棕褐色,所以加入了黑色颜料(Black),从而形成CMYK色彩模式。这是电脑平面设计的专用色彩模式,在印前处理中有着最 重要的作用,是四色的基础。  4、色彩的中性混合  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它包括回旋板的混合方法(平均混合)与空间混合(井置混合)。  (1)回旋板的混色  回旋板的混色是属于颜料的反射现象。如把红色和蓝色按一定的比例涂在回旋板上,以每秒40-50次以上的速度旋转则显出红紫灰色。可是如果我们 把红和蓝两色光用加法混合则成为淡紫红色光,明度提高。把红和蓝颜料用减法混合,则成为暗紫红色,明度降低。通过以上不同方法的混合对比,发现用回旋板的 方法混合出的色彩其明度基本为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所以把这种混合方法叫中性混合。回旋板的中性混合实际是视网膜上的混合。正如上面举的例子,由于 红、蓝两色经回旋板快速旋转使红、蓝二色反复刺激视网膜同——部位,红、蓝,红、蓝,交替而连续不断,因此在视网膜上发生红、蓝两色光混合而产生红紫灰色 的感觉。  (2)空间混合(并置混合)  由于空间距离和视觉生理的限制,眼睛辨别不出过小或过远物象的细节,把各不同色块廓受成一个新的色彩,这种现象称为空间混合或井置混合。  如果把红、蓝色点(或块)井置的画面经过一定的距离,发现红色与蓝色变成了一个灰紫色。同样,胶版印刷只用品红、黄、蓝三色网点和黑色 网点便可印出各种丰富多彩的画面,除重叠部分的网点产生减色混合外都是色点的并置混合,这种井置混合叫近距离空间混合.空间混合的距离是由参加混合色点 (或块)面积的大小决定的,点或块的面积越大形成空间混合的距离越远。回旋板的混合和井置混合实际上都是视网膜上的混合。  这两种混合均为中性混合,混合出新色彩的明度基本等于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  七、色彩心理  1) 色彩的物质性心理错觉  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  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照射任何色都会产生暖和感。相反,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  冷色和暖色除去温度不同的感觉外,还会有其它感受,如重量感、湿度感等。  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密度强,冷色稀薄;冷色透明感强,暖色透明感较弱;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冷色在退远感,暖色有迫近感。  色彩的明度与纯度也会引起对色彩物理印象的错觉。颜色的重量感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暗色重,明色轻。纯度与明度的变化还会给人色彩软硬的印象,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则有强硬的感觉  2) 颜色的表情:  色彩的情感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剌激产生呼应时,就会在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  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是热烈、冲动的色彩,高度的庄严肃穆。在深红的底子上,红色平静下来,热度在熄灭着;  在蓝色的底上,红色就像炽烈燃烧的火焰;  在黄绿色的底上,红色变成一促冒失的、鲁莽的闯入者,激烈而又寻常;  在橙色的底上,红色似乎被郁积着,暗淡而无生命,好象焦干了似的。  橙色:是十分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  橙色稍稍混入黑或白色,会成为一种稳重、含蓄又明快的暖色,但混入较多黑色,就会成为一种烧焦的色;  橙色中加入较多的白色会带有一种甜腻的味道。  橙色与蓝色搭配,构成了最响亮、最欢快的色彩。  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在高明度下能保持很强的纯度。  黄色的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因此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  黄色有金色的光芒,因此又象征财富和权力,是骄傲的色彩。黑或紫色的衬托可以使黄色达到力量无限扩大的强度。  白色是吞没黄色的色彩,淡淡的粉红色也可以像美丽的少女一样将黄色这骄傲的王子征服。  黄色最不能承受黑色或白色的侵蚀,稍微渗入,黄色即刻会失去光辉。  绿色:鲜艳的绿色非常美丽,优雅,很宽容、大度,无论蓝色或黄色渗入,仍旧十分美丽。  黄绿色单纯,年青;  蓝绿色青秀、豁达。  含灰的绿色也仍是一种宁静、平和的色彩。  蓝色:是博大的色彩,是永恒的象征。  蓝色是最冷的色,在纯净的情况下并不代表感情上的冷漠,只不过表现出一种平静、理智与纯净而已。  真正令人情感冷酷悲哀的色,是被弄混浊的蓝色。  紫色:是非知觉的色,神秘,给人印象深刻,有时给人以压迫感,并且因对比不同,时而富有威胁性,时而又富有鼓舞性。  当紫色以色域出现时便可能明显产生恐怖感,在倾向于紫红色时更是如此。  紫色是象征虔诚的色相,当紫色深化暗化时又是蒙昧迷信的象征。一旦紫色被淡化,当光明与理解照亮蒙昧的虔诚之色时,优美可爱的晕色就会使我们心醉。  用紫色表现混乱、死亡和兴奋,用蓝紫色表现孤独与献身,用红紫色表现神圣和爱和精神的统辖领域——简而言之,这就是紫色色带的一些表现价值。  黑、白、灰色:无彩色在心理上与有彩色具有同样价值。  黑和白是对色彩的最后抽象,代表色彩的阴极和阳极。  黑白所具有的抽象表现力以及神秘感,似乎能超越任何色彩的深度。  康丁斯基认为,黑色意味空无,像太阳的毁灭,像永恒的沉默,没有未来,失去希望。  而白色的沉默不是死亡,而是有无尽的可能性。  黑白两色是极端对立的色,然而有时又令人感到它们之间有难以言状的共性。  白色和黑色都可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都具有不可超越的虚幻。
2023-08-09 20:33:451

色彩的基本知识

 色彩是什么  色彩是可见光的作用所导致的视觉现象。光是一种电磁波,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投射到物体上,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反射进入人眼,大脑再把这种刺激反映成色彩信息。所以说,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可言。  色彩三要素  色彩的三要素包括色相,明度,饱和度。  色相作为色彩的首要特征,它指的是色彩的相貌,是我们区分不同颜色的判断标准。色相由原色、间色和复色构成,且色相是无限丰富的。  明度,即色彩的亮度,明度反映的是色彩的深浅变化,一般情况下在颜色中加入白色,明度提高,加入黑色,明度降低。  饱和度即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纯度越高,色彩越鲜明,纯度越低,色彩越黯淡。  色彩分类  1.原色: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为原色。通原色能合成出其它色,而其他色不能还原出原色。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与之对应的便是我们常常提到的RGB。  2.间色:由两个原色混合得间色。色光三间为品红、黄、青。颜料三原色指橙、绿、紫。  3.复色:由原色与间色混合,或间色与间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复色中包涵全部三原色,只是三原色的比例不同。  色彩渊源  中西方艺术的发展背后是两种不同的色彩观,一种是宗教的,感性的。一种是科学的,严谨的。西方艺术从基督教中衍生出来,从神学走向科学。背后的文化逻辑源于 亚里士多德的科学逻辑。而中国文化中的色彩观以阴阳五行及儒道玄禅为基础。下面我们概括的讲讲东西方各自色彩观的形成过程 。  东方  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套十分科学严密的色彩色彩理论体系,这与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封建社会一直认同的色彩体系是建立在阴阳 五行基础之上的五行色彩学说,分别指赤,黄,青与黑白无色。所谓“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又有“土黄、金 白、木青、火赤、水墨”一说。在此基础上,封建社会自上而下实行严密的“色彩统治”,自明清开始黄色开始被定为皇家专用色彩,且老百姓值得穿布衣,着白 色,粉色等素色衣物,高纯度的色彩只在贵族间流行。所以这么看来,现在的中国人这么喜欢高彩度的色彩,如大红,大绿等也可以理解。因为她们对于色彩的需求 被压抑了太久,一旦这种规则被破除,便会井喷一样的爆发出来。色彩的搭配讲究完整性,一旦色相环中的一些色彩被禁止,将会破坏整体的色彩搭配体系。所以直 到现在,中国在无色说之上没有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也没有形成完整严密的色彩理论体系。我们的邻国日本丛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引进色彩学,并且在明治9年那么 早的期间在小学即已开设色彩学课程。直到当代,中国专业的色彩机构还是非常少,因此在色彩上还没有办法和发达国家对接。  西方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提出:“全部的色彩来源于光,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就什么也看不见。黄色是大地、绿色是水、兰色是天空大气、红色是火、黑色是黑 暗”。牛顿是西方色彩史上的开山鼻祖,著有《光学》一书,且通过三棱镜原理发现了光的七色原理。自牛顿开始,西方的色彩科学开始一步步发展下去,直至 100年前美国的色彩学进入成熟期,开始领军世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 先生,今天各个行业里使用的蒙赛尔体系即为他所创造,(如图,蒙赛尔体系是用立体模型来表示颜色的`一种方法),至此色彩的三属性(明度、彩度、色相)体系 初步确立。  因为色彩学早已被贯彻进西方社会每个相关领域,如建筑、服装、装饰、广告等。色彩的选择,不是简单的几个有品位的人就可以决定的,需要一套严谨的科学体系。其次,色彩科学被引进教育体系中,使得整体国民美学素质得以提升。这些都是是我们要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
2023-08-09 20:33:551

物体的色彩主要来源于什么

灵感
2023-08-09 20:34:063

物体色基本原理是什么

    物体为什么有各种色彩?  物体之所以会有色彩,这取决于它对不同波长光线的吸收、反射和透过能力,是由物体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所有的色彩都是来自物体本身对各种色光的反射。看起来太阳光和灯光似乎没有什么奇特的色彩,只是一束束“白光”而已。但是,如果使光线通过棱镜,就可以发现光线实际上包含了所有的色彩。比如一张洁净的白纸,它能够反射所有的色光,这些色光组合成了白光,所以你看到它是白色的。树叶之所以看起来是绿色的,是因为树叶只反射光线中的绿色光并吸收了其它色光。  我们为什么能看到色彩?-人眼的视觉原理  视网膜通过两种类型的细胞来接管不同地方传来的光线,分别叫杆细胞和锥细胞。亮度、色彩和地位等视网膜收集起来的信息被传送到视神经,它能把这些信息送到大脑的视觉皮层,翻译成我们自身的意识。(怎么成上生理课了^_^)  杆细胞是对比简单的一种,它只用来感知光线的地位和亮度。本色上,杆细胞是色盲,它只能识别黑白。其实也不是真正的黑白,它所感知的只是光线的亮度罢了。在光线的刺激下,杆细胞发生大量的神经传递素,光线越强,神经传递素就越多。  锥细胞是另外一种细胞,更加繁杂。它有三个根本部分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线,根据不同波长的光线的强度发生不同数量的不同的神经传递素。根本上,锥细胞的三种受体分别用来吸收红色、绿色和蓝色波长的光线。每一种受体都根据不同波长的光线的强度释放不同类型的神经传递素。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混淆,因此红光和蓝光受体都释放不同数量的神经传递素,而绿光受体则一点儿都不释放。这些信息传到大脑皮层,你就“看”到了紫色。  二、色彩的三要素  自然界的色彩虽然各不相同,但任何色彩都具有色相、明度、饱和度这三个根本属性。  ■色相:  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是指各种色彩之间的区别,是色彩最明显的特点,是不同波长的色光被感觉的结果。光谱中有红、橙、黄、绿、蓝、紫六种根本色光,人的眼睛可以分别出约180种不同色相的色彩。  色相环:  ■饱和度:  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水平,也称色彩的纯度。饱和度取决于该色中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小。  ■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它决定于反射光的强度,任何色彩都存在明暗变化。其中黄色明度最高,紫色明度最低,绿、红、蓝、橙的明度相近,为中间明度。另外在同一色相的明度中还存在深浅的变化。如绿色中由浅到深有粉绿、淡绿、翠绿等明度变化。  三、RGB色彩体系  人们把红(Red)、绿(Green)、蓝(Blue)这三种色光称之为“三原色光”,RGB色彩体系就是以这三种色彩为根本色的一种体系。目前这种体系普遍应用于数码影像中,如:电视、计算机屏幕、数码相机、扫描仪等。RGB值是从0至255之间的一个整数,不同数值叠加会发生不同的色彩。而当相同数值的RGB叠加时,则会变成白色。  四、CMYK色彩体系  CMYK分别代表青(Cyan)、品红(Magenta)、黄(Yellow)、黑(Black),这是一种基于反光的色彩体系,常用于彩色印刷中。CMYK值是以浓度0-100%来表示,不同浓度叠加会发生不同的色彩。理论上相同浓度的CMY叠加,则会变成黑色,但实际混淆色料后并不会呈现黑色而是暗灰色,所以将黑色独立出来,增加印刷时色彩的领域。
2023-08-09 20:34:141

光与色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一、 光与色的关系色与光是不可分的,色彩来自光。一切客观物体都有色彩,这些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平常人们以为色彩是物体固有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物理学、光学分析的结果,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显现的,凭借了光,我们才看得到物体的色彩。没有光就没有颜色,如果在没有光线的暗房里,则什么色彩也无从辨别清楚。没有光也就难以理解色彩的含义,是光创造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光的来源很多,有太阳光、月光,以及灯光、火光等,前者是自然光,后者是人造光,色彩学是以太阳光为标准来解释色和光的物理现象的。太阳发射的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合而成的,通过三棱镜就可以看见白光分散为各种色光组成的光带,英国科学家牛顿把它定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这七种色光的每一种颜色,都是逐渐地、非常和谐地过渡到另一种颜色的。其中蓝色处于青与紫的中间,蓝和青区别甚微,青可包括蓝,所以一般都称为六种色光,形成光谱。在色彩学上,我们把红、橙、黄、绿、青、紫这六色定为标准色。不同物体为什么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呢?按照物理学的原理是: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色光被吸收,一部分色光则被反射出来,所反射出来的色光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就星物体的颜色。好像太阳光下的红花,便是太阳光中的橙、黄、绿、青、紫等色光被花吸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使我们的视觉感觉到花是红色的。在光的照射下,如果某一物体较多的吸收了光,便显示黑色;若较多的反射了光,则显示淡色以至白色。各种物体吸收光量与反射光量比例上的千差万别,就形成了难以数计的不同深浅和各种鲜艳或灰暗的色彩。二、形与色的关系色彩既是借助于光而呈现的,又是依附于物体而存在。色彩和物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了具体的物体(形),就没有具体的色彩。形与色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红色的苹果,在光线照射下有各种不同的色彩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在圆球形的苹果上的变化。因此,我们在观察色彩的时候,就必须把色彩与形体联系起来,把色彩用到画面的时候,应该使它成为具体的形体,否则,就是颜色的堆积而已。
2023-08-09 20:34:483

色彩地理学的研究原理

1、色彩地理学的研究原理类似于区域地理学的研究方式,是对地球表面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在选定的地区内观察所有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将该地区的特征与同其他地区相区别,认识处在不同地域中同类事物的差异性。“色彩地理学”主要是研究每一地域中民居的色彩表现的方式与景观结合的视觉效果,考察这些区域人们的色彩审美心理及其变化规律。对于郎科罗来说,在他的心中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系统。当他面对每—个将要被作为研究的对象时,他会很自觉地把它放入他的那个系统当中进行定位。诸如:该对象所处的地域、地区、地理特征、国家所在地、民族分布以及习俗情况、都市或城镇的行政性质、历史与文化概况等等,同过去的经验进行比较,以便确认其“景观色彩的特质。”2、所谓“景观色彩特质”就是指构成景观形象的与地理和色彩相关的一系列要素,这些要素诸如地貌特征、土壤的色彩、植物、用当地材料制成的建材与建筑风格、体现在民俗上的特殊的装饰等等。即此地而非彼地所特有与色彩相关的形象要素。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着特定的空间。建筑和建筑群显然是这个特定空间中的主体,而这些建筑的型制、材料以及筑造方式,都是同这个地域的自然、人文的环境紧密相联的。那些被用作建材的材料,大都是来自本地区的自然材料,因此,就同当地的环境色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种非人工化的天然具有的和谐,本身就渗透着难以形容的色彩之美的魅力;其次,那些被用于作建筑装饰的色彩及其装饰方式和对美的认识,也都源于这个地域所特有的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演化而长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系统。这些都是直接作用于景观色彩方面的重要因素。这些要素,被称作“景观的色彩特质”。可谓是:一方水土,养—方文化;—方文化,显一方景观色彩特质。3、在西方存在着一种误区,那就是“唯现代观”(认为凡事越现代越好)和“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观(认为只有西方文明、甚至欧洲文明,才是有价值的进步的文明,其他的欧洲以外的文明都是落后的,价值是有限的)。理解色彩的人文形态,用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视觉来看待色彩问题,避免这种误区。“色彩地理学”理论研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对实践有意义。当人们用一种平和的目光来看待本族以外的文化时,同样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这个价值就是景观色彩特质的价值。如果景观中失去了这种特质,所谓的美感也就随之消逝了
2023-08-09 20:35:041

色彩学加色混色法和减色混色法的原理是什么?她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又是什么?如何选择青

肯定是紫金的
2023-08-09 20:35:202

色彩攀升的原理

色彩攀升的原理:通过一种电磁波,其中的一部分可以为人的视觉器官--眼所接受,并作出反应,通常被称为可见光。色彩应是可见光的作用所导致的视觉现象,可见光刺激眼睛后可引起视觉反应,使人感觉到色彩和知觉空间环境。原理分析:不同频率的可见光投射到物体上,有一部分频率的光被吸收,一部分频率的光被反射出来刺激人的眼睛,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对物体的色彩信息,即人的色彩感觉。因为除了看见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加以接触、稳定和认识。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都曾观察、研究和思考它,但几乎都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尽管牛顿把光作了分解,然而有人把这说成是"破碎了的光"。
2023-08-09 20:35:271

色彩的简介

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绚丽缤纷的色彩世界,还通过日久天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人们对色彩的认识、运用过程是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的过程。所谓理性色彩,就是借助人所独具的判断、推理、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将从大自然中直接感受到的纷繁复杂的色彩印象予以规律性的揭示,从而形成色彩的理论和法则,并运用于色彩实践。光色原理与色彩三原色及色彩混合对于色彩的研究,千余年前的中外先驱者们就已有所关注,但自17世纪的科学家牛顿真正给予科学揭示后,色彩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色彩是一种涉及光、物与视觉的综合现象,“色彩的由来”自然成为第一命题。所谓色彩术语,即色彩的专用名词。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一方面是基本知识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阐述色彩原理与规律的必要的中介语言,所以应在开始就作为讲解的内容。 经验证明,人类对色彩的认识与应用是通过发现差异,并寻找它们彼此的内在联系来实现的。因此,人类最基本的视觉经验得出了一个最朴素也是最重要的结论:没有光就没有色。白天使人们能看到五色的物体,但在漆黑无光的夜晚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倘若有灯光照明,则光照到哪里,便又可看到物像及其色彩了。真正揭开光色之谜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17世纪后半期,为改进刚发明不久的望远镜的清晰度,牛顿从光线通过玻璃镜的现象开始研究。1666年,牛顿进行了著名的色散实验。他将一房间关得漆黑,只在窗户上开一条窄缝,让太阳光射进来并通过一个三角形挂体的玻璃三棱镜。结果出现了意外的奇迹:在对面墙上出现了一条七色组成的光带,而不是一片白光,七色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一色紧挨一色地排列着,极像雨过天晴时出现的彩虹。同时,七色光束如果再通过一个三棱镜还能还原成白光。这条七色光带就是太阳光谱。牛顿之后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告诉我们,色彩是以色光为主体的客观存在,对于人则是一种视象感觉,产生这种感觉基于三种因素:一是光;二是物体对光的反射;三是人的视觉器官——眼。即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投射到物体上,有一部分波长的光被吸收,一部分波长的光被反射出来刺激人的眼睛,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对物体的色彩信息,即人的色彩感觉。光、眼、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色彩研究和色彩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亦是色彩实践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要了解牛顿发现的光色散现象的产生原因,还须从光的本质中寻找答案。所谓光,就其物理属性而言是一种电磁波,其中的一部分可以为人的视觉器官——眼所接受,并作出反应,通常被称为可见光。因此,色彩应是可见光的作用所导致的视觉现象,可见光刺激眼睛后可引起视觉反应,使人感觉到色彩和知觉空间环境。可见光很普通,凡视觉正常的人都可感觉到它。可见光又神秘莫测和千变万化,因为除了看见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加以接触、稳定和认识。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都曾观察、研究和思考它,但几乎都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尽管牛顿把光作了分解,然而有人把这说成是“破碎了的光”。很显然,可见光不是固体、液体、气体之类的东西,不是细胞、分子、原子,也不是热能、电能、化学能。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对光的研究逐渐接触到本质。仍然是牛顿,在1672年首先提出,光是物体射出的一种微粒,称为光粒,它以极大的速度由发光体四向射出,达到人眼就产生光的感觉,被称为微粒说。1678年海根斯等认为,宇宙间弥漫着一种稀薄而具有弹性的介质叫以太。物质发光,则其电子振动,经周围的以太依次传递到远方,成为一种横波,横波进入人眼引起光感,被称为波动说。1864年麦克斯韦认为,光并不是以太自身的运动,而是以太之中的电磁变化而引起的传播,以太波即电波的一种,被称为电磁说。现代科学证实,光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存在的辐射能。它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光具有的这两种性质,在光学上称为“二象性”。阳光通过三棱镜时随着波长的不同,行进的线路也不相同:紫色光波长最短,行进速度最慢,曲折最大(折射角度最大),红色光波长最长,折射角度最小,其余各色光依次排列,才形成七色光谱。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的表面时产生粒子“碰撞”,部分反射、部分被吸收,这种反射光作用于视觉器官,形成物体色的概念。这些便是光的色散现象和物体色彩本质性科学解答。在整个电磁波范围内,并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电磁波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无线电波和可见光等,它们都各有不同的波长和振动频率。只有从380毫微米到780毫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觉,这段波长叫可见光谱,即常称的光。其余波长的电磁波都是人眼所看不见的,通称不可见光,实际上是不同的射线或电波。波长长于780毫微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短于380毫微米的电磁波叫紫外线。各种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其大小仍用毫微米来计量。由三棱镜分解出来的色光,如果用光度计来测定,就可得出各色光的波长。因此,色的概念实际上是不同波长的光刺激人的眼睛所产生的视觉反映。光的物理性质由光波的振幅和波长两个因素决定。波长的长度差别决定色相的差别。波长相同而振幅不同,则决定色相明暗的差别,即明度差别。有光才会有色,光产生于光源。光源有自然的和人造的两类。我们知道,被认为是白色(或无色)的阳光,和所有的灯光都是由各种波长与频率的色光组成的,这些色光依次排列,即所谓“光谱”。不同光谱的灯如白炽灯、荧光灯等所发出的光,其色彩感觉也不同。太阳光的光谱开始被认为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后来有人提出由红、橙、黄、绿、蓝、紫六色组成,理由是青和蓝色光始终未能测定其确切的波长界限差值。关于7色和6色光谱的观点,在色彩学中似乎至今未有定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大多数色彩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以及学者都认同六色观点,而大多数色彩专业书籍都采用6色的观点,原因主要是以六色排出的色表与色环便于色彩原理的阐述)。因为光谱色的名称不仅为科学家和艺术家们所关心,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也极为关注,出自他们各自的着眼点,对名称含义的理解存在差异亦在所难免。例如橙色以色彩学论实为红黄的间色,也有叫桔黄色的,现实中橙色的果实其色彩有很大的差别,就是橙子本身的色彩也有深浅差别,所以橙色只是所有橙子色彩的一个总概念,很难以某一个具体的果子为标准。由此可见,色彩的名称本身实际上就存在着不确切性。又如青色,有人认为来源于蓝晶石,因此应该蓝绿色,而蓝才是正色,所以光谱色中应该去青存蓝。在日本,青天的青实际上是我们认为的天蓝,所以在日本的光谱中习惯于去蓝存青。此外,还有认为光谱只有红、黄、绿、蓝、紫五色组成的观点。总之,有关7色、6色、5色的观点可以说至今尚未定论,很难确认某种说法而否定另两种说法,在阅读不同的色彩理论书时,经常会出现说法不一的现象,原因已如上所述。用颜料配出和色光标准色相一致的六种色,定为颜料的标准色,即为红、橙、黄、绿、蓝、紫。 物体色的呈现是与照射物体的光源色、物体的物理特性有关的。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将呈现不同的色彩:在白光照射下的白纸呈白色,在红光照射下的白纸成红色,在绿光照射下的白纸呈绿色。因此,光源色光谱成分的变化,必然对物体色产生影响。电灯光下的物体带黄,日光灯下的物体偏青,电焊光下的物体偏浅青紫,晨曦与夕阳下的景物呈桔红、桔黄色,白昼阳光下的景物带浅黄色,月光下的景物偏青绿色等。光源色的光亮强度也会对照射物体产生影响,强光下的物体色会变淡,弱光下的物本色会变得模糊晦暗,只有在中等光线强度下的物体色最清晰可见。物理学家发现光线照射到物体上以后,会产生吸收、反射、透射等现象。而且,各种物体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以物体对光的作用而言,大体可分为不透光和透光两类,通常称为不透明体和透明体。对于不透明物体,它们的颜色取决于对波长不同的各种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如果一个物体几乎能反射阳光中的所有色光,那么该物体就是白色的。反之,如果一个物体几乎能吸收阳光中的所有色光,那么该物体就呈黑色。如果一个物体只反射波长为700毫微米左右的光,而吸收其它各种波长的光,那么这个物体看上去则是红色的。可见,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实质上是指物体反射某些色光并吸收某些色光的特性。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透过的色光决定的。红色的玻璃所以呈红色,是因为它只透过红光,吸收其它色光的缘故。照相机镜头上用的滤色镜,不是指将镜头所呈颜色的光滤去,实际上是让这种颜色的光通过,而把其它颜色的光滤去。由于每一种物体对各种波长的光都具有选择性的吸收与反射、透射的特殊功能,所以它们在相同条件下(如:光源、距离、环境等因素),就具有相对不变的色彩差别。人们习惯把白色阳光下物体呈现的色彩效果,称之为物体的“固有色”。如白光下的红花绿叶绝不会在红光下仍然呈现红花绿叶,红花可显得更红些,而绿光并不具备反射红光的特性,相反它吸收红光,因此绿叶在红光下就呈现黑色了。此时,感觉为黑色叶子的黑色仍可认为是绿叶在红光下的物体色,而绿叶之所以为绿叶,是因为常态光源(阳光)下呈绿色,绿色就约定俗成地被认为是绿叶的固有色。严格地说,所谓的固有色应是指“物体固有的物理属性”在常态光源下产生的色彩。光的作用与物体的特征,是构成物体色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只强调物体的特征而否定光源色的作用,物体色就变成无水之源;只强调光源色的作用不承认物体的固有特性,也就否定了物体色的存在。同时,在使用“固有色”一词时,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切勿误解为某物体的颜色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偏见就是在研究光色关系和作色彩写生必克服的“固有色观念”。 与牛顿同时代的英国科学家布鲁斯特发现,利用红、黄、青三种颜料,可以混合出橙、绿、蓝、紫四种颜料,还可以混合出其它更多的颜料,布鲁斯特指出红、黄、青是颜料三原色,即是别的颜料混合不出来的颜料。19世纪初,英国生理学家杨赫在研究人类颜色视觉的生理理论时,建立了自己的三基本色光论。后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姆霍兹发展了这一学说,被称为杨赫学说,或“三联学说”,并为当今新的科研成果所不断证实和完善。
2023-08-09 20:35:431

色彩知识

简单的说,我们如何使用色彩扮靓自己>?
2023-08-09 20:36:001

什么是色彩再现原理

就是色彩心理学吧!
2023-08-09 20:36:213

色彩疗法的原理

色彩疗法基于古印度健康理论,即每一种色彩都拥有自己的特殊能量。色彩的能量通过细胞吸收后会影响全身,而且是从身体、情感和精神多个层面全面影响人的健康。现代心身科学研究认为,不同的颜色是具有不同频率的光波,具有不同的能量,能对人体相应组织器官及心理状态产生独特的影响。一些医学实践也证明,色彩确实可以治病。1982年,美国加州一项研究显示,暴露在蓝色灯光下可以大大减轻罹患风湿性关节炎女性的痛苦;闪烁的红色灯光可以让剧烈的偏头痛得到缓解。色彩疗法的实践还证明,黄色有助于治疗便秘,提高自信心;橙色对治疗抑郁症和哮喘有效果;紫色有助于减轻上瘾症和偏头痛;青色有助于治疗关节疾病和静脉曲张。色彩疗法还经常被用于治疗诵读困难症、阿尔茨海默症以及注意力缺陷。科学家认为:未来的药物将是颜色、声音和光线的结合。在当今的医疗保健领域,色彩疗法和其他疗法相结合,可以达到最佳保健和治疗目的。
2023-08-09 20:37:471

哪位帮我讲一下关于色彩的一些知识?

色彩的产生 色彩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便已存在,在至今无法计数的岁月里,人们对色彩的领域所知和它所存在时空相比,实在微小的可怜。伟大的德国诗人、自然科学家和思想家歌德(1794-1832年)在其《关于色彩的学说》中写道:“……我懂得,最终应该从本质方面来对待颜色,就如同对待物理现象一样,如果你是想为了有益于艺术而去研究它们的话。”这段话表明,学习和研究色彩规律,对于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学习和研究色彩必须建 立在坚实的素描造型基础上。色彩是依附于形的,不依附于形的一堆色彩是不是能正确反映生活的。 色彩的产生和演变是有规律的,也是有科学根据的,-、人们生活在彩色的世界中,生活中的一切无不与色彩有关,对色彩的客观存在都有直接的感受,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二、前人(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为人们提供了系统研究色彩的理论和经验; 三、现代科学、艺术、技术、材料的发展,新一代科学家、艺术家在色彩理论和艺术实践上的不断创新,为学习研究色彩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光与色彩的关系 在黑暗中,我们看不到周围的形状和色彩,这是因为没有光线。如果在光线很好的情况下,有人却看不清色彩,这或是因为视觉器官不正常(例如色盲),或是眼睛过度疲劳的缘故。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我们会看到同一种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物体的表 面具有不同的吸收光线与反射光的能力,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因此,色彩的发生,是光对人的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视知觉。由此看来,需要经过光——眼——神经的过程才能见到色彩。 色彩是光的产物,没有光便没有色彩感觉,色彩的形成和光有最密切的关系――光是色之母,色是光之子,无光也就是无色。 光进入视觉通过以下三种形式: 光源光: 光源发出的色光直接进入视觉,像霓虹灯、饰灯、烛灯等的光线都可以直接进入视觉。 透射光: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称为透射光,透射光的亮度和颜色取决于入射光穿过被透射物体之后所达到的光透射率及波长特征。 反射光: 反射光是光进入眼睛的最普遍的形式,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该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 色彩的三原色:色彩的三原色又称为三基色,它们具体是:红(品红)、黄(柠檬黄)、蓝(湖蓝) 间色:是指两个不同的原色相混合所产生的另一个色,故称第二次色,也称间色。间色是指橙、绿、紫。 固有色:(灰)从视觉感觉的概念出发,人们习惯于把白色阳光下物体呈现的色彩效果称为“固有色”。例如:绿色的草原、金黄色的麦浪,红色的旗帜等。从色彩的光学原理知道,物体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颜色,而只有吸收某些色光和反射某种色光的特性,因这种特性而 显现出的色彩称为物体色,即固有色。有的物质最大量的反射光,便呈现“白”色,有的物质最大量地吸收光,便呈现“黑色”,有的物质吸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光,便呈现“灰色”。草原的绿色,是草原在白光下,吸收了红、橙、黄、青、蓝、紫等色光,而反射出绿光的 结果。 光源色:(明)光源色是指照射物体的光源的光色。色光中,光谱成分的变化,光色就要变化。太阳光一般是呈白色,但清晨的太阳光呈偏冷的红色,黄昏时则呈偏暖的金黄色。月光呈青绿色,日光灯呈冷白色,白炽灯(钨丝灯)呈橙黄色等,都体现了不同的光源色。 环境色:(暗)指一个物体的周围物体所反射的光色,它体现在距离较近的物与物之间或某种大范围内所形成的某种色彩环境。 色彩三要素 视觉所感知的一切色彩形象,都具有明度、色相和纯度三种性质,这三种性质是色彩最基本的构成元素。 明度(价值,简称V)光线强时,感觉比较亮,光线若时感觉比较暗,色彩的明暗强度就是所谓的明度,明度高是指色彩较明亮,而相对的明度低,就是色彩较灰暗。 在无彩色中,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有彩色中,任何一种纯度色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特征。例如,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处于光谱的中心位置,紫色是明度最低的色,处于光谱的边缘,一个彩色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 越大,对视觉刺激的程度越大,看上去就越亮,这一颜色的明度就越高。 明度在三要素中具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色相与纯度则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色彩一旦发生,明暗关系就会同时出现,在我们进行一幅素描的过程中,需要把对象的有彩色关系抽象为明暗色调,这就需要有对 明暗的敏锐判断力。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出来的明度关系看做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 色相即色名(色彩,简称为H)是区分色彩的名称,也就是色彩的名子,就如同人的姓名一般,用来辨别不同的人。 在可见光谱上,人的视觉能感受到红、橙、黄、绿、蓝、紫这些不同特征的色彩,人们给这些可以相互区别的色定出名称,当我们称呼到其中某一色的名称时,就会有一个特定的色彩印象,这就是色相的概念。正是由于色彩具有这种具体相貌的特征,我们才能感受到一个五 彩缤纷的世界。 如果说明度是色彩隐秘的骨骼,色相就很像色彩外表的华美肌肤。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 纯度即彩度(浓度,简称C)指的是色彩的鲜艳程度,它取决于一处颜色的波长单一程度。我们的视觉能辨认出的有色相感的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鲜艳度,比如绿色,当它混入了白色时,虽然仍旧具有绿色相的特征,但它的鲜艳度降低了,明度提高了,成为淡绿色;当它 混入黑色时,鲜艳度了降低了,明度变暗了,成为暗绿色;当混入与绿色明度相似的中性灰时,它的明度没有改变,纯度降低了,成为灰绿色。 不同的色相不但明度不等,纯度也不相等,例如纯度最高的色是红色,黄色纯度也较高,但绿色就不同了,它的纯度几乎才达到红色的一半左右。 在人的视觉中所能感受的色彩范围内,绝大部分是非高纯度的色,也就是说,大量都是含灰的色,有了纯度的变化,才使色彩显得极其丰富。 纯度体现了色彩内向的品格。同一个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 色彩及心理 当我们看到不同的颜色时,心理会受到不同颜色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色彩本身是没有灵魂的,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里,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这种变化虽然因 人而异,但大多会有下列心理反应。
2023-08-09 20:38:012

什么颜色配什么颜色变成什么颜色这是什么原理

光学原理
2023-08-09 20:38:112

什么是色彩归纳?

色彩关系中最大的整体就是画面的色调。也就是画面中各物体的颜色搭配要协调,这实际上也是变化统一。我们通常说一幅画是绿色调、红色调、红绿色调、灰色调、冷色调、暖色调等等,是说一幅画中尽管有不同颜色的物体,但我们能感觉到一种基本的整体的色彩倾向。比如说在一幅静物写生中,有绿色的桔子、红色的苹果、棕色的罐子、白色的盘子、灰色的衬布。在这个组合中,如果灰色衬布的面积比较大,那么往往会影响到它周围的小物体的颜色,会使整体画面倾向于灰色调。除此之外,光源的颜色也会影响到画面的色调。我们在观察各物体的颜色变化之前应该先眯着眼睛大体地感受一下整体的色彩倾向,定下画面的色调,再去表现色彩变化,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整体。色彩关系的第二个整体关系是冷暖变化。明暗变化中往往会产生冷暖变化。比如亮部偏暖,暗部就会偏冷,反之亦然。还有空间距离也会影响冷暖变化,一般是近暖远冷。色彩关系里边还有一个补色关系。所谓互补色,就是在色相环里面对面的那两个颜色。比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等。我们平时留心生活的话会发现物体亮部与暗部的颜色往往会呈现一种互补的关系,在处理画面时合理运用补色关系会使画面色彩更加明快、和谐。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纯度、明度。我们画色彩时对色相都比较注意,这里不多讲。明度的变化影响到明暗关系,包含在素描关系里。而纯度往往是很多同学所忽视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亮部的纯度要高于暗部,近处的纯度要高于远处,这是自然规律。为什么说是通常情况呢,我们观察高纯度背景前的灰色物体,会发现亮部的纯度不如暗部高(暗部呈现强烈的背景色)。出于处理画面的需要,主体物的纯度可略高于次要物体。在画色彩时,每画一笔都要同时考虑到色相、纯度与明度。否则,明暗对了,色相和纯度会错。色相对了,明暗又错。改来改去,永无止境。根据人们画色彩的习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人画主观色,也就是理论色。这种人根据平时的经验,不管对象色彩如何变化,都按一定的规律去搭配。这种画往往装饰性比较强,但可能会缺乏表现力。另一种情形是根据自己的观察,结合理论分析,重实际,重感受。这种方法难度较大,因为有时候要看准色彩是很难的,这就涉及到我们平时所说的色彩感觉。色彩感觉有先天的因素,但后天也可以培养。方法是多比较,多分析。如果盯住一个地方看,可能一会儿觉得它偏绿,一会儿又觉得它偏紫,一会儿又觉得它偏黄。其实色彩与明暗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也是比较的结果。黄灰色的东西跟纯黄的东西比,它肯定不黄,甚至可能会偏紫。这就是为什么黄色物体的暗部往往会偏紫的道理。
2023-08-09 20:38:233

色彩设计基础知识整理

产品设计: 工业设计、UI设计、书籍报刊设计等。重点在于品牌印象,清晰、舒适、耐看。诱目性低,可以长时间凝视而不会疲劳。 运营/推广设计: 海报、广告、招贴等形式。重点在于氛围营造,吸睛、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诱目性高,瞬间吸引人的注意力。 区分层次;渲染氛围;强化主题;关联传达品牌特性; H(hues)色相: 红、黄、蓝等色彩的种类;根据位置来划分色彩的邻近色、对比色等。 色相会具有一定的偏向性,如偏蓝色的绿色/偏黄色的绿色,在与其他颜色搭配师,不同的偏向性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从色彩属性上,可以分为冷色与暖色。蓝色、紫色等冷色表现出清凉、冷静的感觉。黄色、橙色等暖色给人温暖的感觉。 S(saturation)纯度/饱和度:色彩的鲜明程度,为0时为灰色; B(brightness)明度/亮度: 色彩的明亮程度,最高为白色,最低为黑色;明度高:轻快、明亮;明度低:厚重、沉着。 明度差大:力量、有活力;明度差小:高雅、平稳。 RGB:红、绿、蓝;加色混合(混到一起成为白色),屏幕所用色彩表现方式。 CMYK:青、品红、黄、黑;减色混合(混到一起成为黑色),印刷所用的色彩模式 色调系列: 色彩的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组合,色调由纯度和明度交叉创造而成。不同的色调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心理印象,决定画面的氛围。 决定画面的三要素是色调、色相和对比强度。 色调差小,则对比小,平稳和谐;色调差大,则对比较强,变化而有力量。 淡色调(P) 心理印象:温柔、梦幻、轻盈、轻、淡、浅,多用于化妆品、婴儿用品等。 浅色调(LT) 心理印象:清爽、轻松、明快、轻、淡、浅,多用于化妆品、儿童用品等。 浅灰色调(LTG) 心理印象:素雅、温柔、消极、成熟、雅致。 轻柔色调(SF) 心理印象:质朴、消极、平和、成熟。 明亮色调(B ) 心理印象:轻快、活泼、童真。多用于儿童用品。 强烈色调(S) 心理印象:强烈、有深度、充满热情的印象。 鲜艳色调(V) 心理印象:华丽、热闹、刺激、鲜明。 灰色调(G) 心理印象:资深、沉稳、厚重、成熟、含蓄、保守、消极。 浊色调(D) 心理印象:钝化、厚重、质朴、稳重、高级。 深色调(DP) 心理印象:沉着、干练、稳重。 暗灰色调(DKG) 心理印象:稳重、沉闷、质朴、厚重。 暗色调(DK) 心理印象:厚重、阴暗、稳重、质朴。 暖色:红、黄、橙等,让人联想到火焰、温暖的太阳等比较温暖的事物; 冷色:蓝色、绿色、紫色等,让人联想到冰、雪等比较凉爽的事物; 前进色:看着比实际上离自己近,膨胀色,一般是暖色,偏白的颜色; 后退色:看着比实际上离自己远,收缩色,一般是冷色,黑色等; 膨胀色:暖色、明度较高的颜色,让物体看起来感觉比实际更大; 收缩色:冷色、明度较低的颜色,让物体看起来感觉比实际更小; 色彩的重量感:黑色比白色显得更重,更牢固。明度越低,显得越有重量。反之,显得越轻。 不同色调的心理印象: 将色彩分为5个角色:主角色、配角色、支配色、融合色、强调色。 主角色: 配色的中心色,其他颜色以此为基准。 主角色决定主体,使画面整体安定。要用最强色。面积不需要多大,但是要有力度。 配角色(突出色): 衬托主角、支持主角,专门设置在主角近旁,使主角突出。 配角色增加对比,在一成不变的色彩中增加变化,突出主角色。面积与主角色形成差异,会增强对比的效果(如主角色面积较大时,面积越小的配角色效果越好)。 支配色(背景色): 作为背景环抱整体的颜色。即时小面积也能支配整体感觉。 背景色支配着画面的整体感觉。背景色包围主体,即使面积小,在观众的心中会“看到”主角背后的背景色,所以也会支配整体的感觉。 融合色: 主角色游离其他色时,置同系色于游离处,起到融合整体的作用。 但两种颜色对立过于激烈时,加入融合色,起到缓和矛盾的作用,使整体更加平稳。 强调色: 在小范围点上强烈的颜色,使画面整体更加鲜明生动。 强调色让页面的变化更加强烈,增加整体的活力。同样,面积与主题差异较大,可以增加对比效果。 首先需要明确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受众是谁。 设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了解产品的形象、用户的角色,可以明确整体所要表现的风格气质,明确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向。如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用户对于色彩的偏好。孩童一般喜欢明度和纯度比较高的色彩;老年人一般喜欢明度和纯度都较低的色彩。这样在选取颜色的时候才会有方向、有目标。 了解设计的内容可以关注技术的限制、观看距离的远近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平面设计一般采用cmyk模式,UI设计一般采用rgb模式。观看距离较远时,需要较强的对比度,增加识别性;反之,距离较近时需要更加柔和,让观者的眼睛不会疲劳。而夜晚模式的使用更是对于光线不足时的一种反应。就环境影响而言,如果产品周围的物体、产品等颜色比较花哨、丰富,那么选用简单、无彩色的配色会更加容易从中凸显。 主色调选取,一般是品牌的主打色,同时需要与所要传达的主题气质相符合。主色所占的比例一般会比较大,对整体风格起到一个主导作用。 对于公司内部的产品,一般考虑公司的品牌色。对于新的、toC的产品,可以使用情景版的方式来确定主色。或者使用行业/客户特定的色彩,如针对中国电网设计产品,考虑使用其绿色作为主色。 主色确定之后,单色配色一般是在色彩的明度、纯度上发生变化,并且加上黑白灰等无彩色来形成配色方案。双色配色可以考虑类似色、对比色、互补色等配色方式,一般而言,与主色在明度和纯度上的差异不会太大。多色配色可以考虑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配色方式。 色彩的对比强度,可以是色相、明度、纯度任一方面。需要依据整体的感觉、气质需要来选取和调整。激烈、热闹的氛围需要比较大的对比度,柔和、安静的氛围需要不太强的对比。 色彩的冷暖感:如果都选用冷色或者暖色,整个画面就会偏冷或偏暖。除非有特殊的主题需求,一般多色配色时,会需要在全是冷色的颜色中加入暖色,或者在全是暖色的颜色中加入冷色来点缀与平衡画面的冷暖感。 色彩的明暗:色彩的明暗就像是画面的光影,有高光、有阴影物体才会有体积感。同样,颜色的明暗对比让画面具有层次感与纵深感。同时,全是亮色会显得浮躁,全是暗色会显得沉闷。 色彩之间的呼应: 整个画面之间的颜色并不是割裂的,这里一块那里一块独立存在。而是在元素之间穿插错落。色彩的呼应会让整体感更加明显,也更容易让画面变得和谐。 色彩的面积: 主色与辅色所占的面积大小一般会有所差异,形成对比。常见的比例有7:2:1,。整体的感觉与印象是不同面积色彩感觉之间拉扯的结果。 环境色/光源色的影响: 高光与阴影的颜色会受到环境色的影响,如黄色灯光下的物体,高光会偏黄色;蓝色背景上的物体,其阴影也会偏蓝色。在对元素填色时,需要考虑环境色/光源色的影响,在基础色的色相上偏向光源色或者多层叠加颜色来让整体细节更丰富、更有质感。 兼顾“突出”与“融合”两个方面: 在完成配色的方案后,要审视整体的方案与目标气质、定位基调的一致性。如果过于沉静,则下点功夫突出一下即可;如果过于喧闹,则像着沉浸、融合的方向调整即可。 取色板的右上角顶点为某一色相的纯色。水平往左,是逐渐加入白色的过程,颜色纯度逐渐降低;垂直往下,是逐渐加入黑色的过程,颜色明度逐渐降低。将取色板均等分为9个区域。每个区域的颜色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与pccs的色调划分方式有些类似,在设计软件中选取颜色时运用比较方便。 色彩九宫格与给人的心理印象 1号区域-淡色调 心理印象:高明度低纯度,温柔、轻盈、梦幻、素雅、 2号区域-明色调 心理印象:高明度中等纯度,清爽、明亮、活泼、可爱。多用于儿童用品等。 3号区域-纯色调 心理印象:高明度高纯度,鲜艳、刺激、热闹、华丽、年轻化、冲击力强。多用于广告、海报等运营类设计。 4号区域-淡浊色调 心理印象:中等明度低纯度,素雅、格调、安静、朴实、舒适、平和。高级灰、莫兰迪色。 5号区域-浊色调 心理印象:中等明度中等纯度,坚定、质朴、安静、高级。 6号区域-暗色调 心理印象:中等明度高纯度,沉闷、成熟、沉稳 7-8-9区域-黑暗色调 心理印象:低明度,危险、高档、暗沉、厚重、阴暗 此区域的颜色,有人视为色彩禁区。颜色显脏不好搭配。当需要纯黑色的替代色时,可以考虑选取这几个区域的颜色,色彩可以偏向于主色的色相或者与主色协调的色相。 九宫格配色的使用技巧: 比较简单的方式是选择同一区块的颜色,在色相上产生变化。在多色配色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也可以考虑明度与色彩的重量感,选用亮与暗、轻与重的颜色协调。 快速上手!10分钟学会这招超好用的「九宫格」配色技巧 - 优设网 - UISDC 用我自创的十字形配色法,让你快速入门配色! - 优设网 - UISDC 看过很多配色理论还是学不会?来看我总结的这3个实用技巧! - 优设网 - UISDC 色相一致的配色 各个色彩色相保持一致或者接近,通过明度或纯度变化来产生差异。 明度一致的配色 各个色彩明度保持一致或者接近,不会产生强烈对比感,整体会显得比较均衡。 纯度一致的配色 各个色彩纯度保持一致或者接近,纯度越高,刺激性越强,纯度越低,越显得沉稳; 同色系配色 色相不变,在纯度与明度上产生变化,形成配色方案。单色系配色,比较容易做出效果。 邻近色/类似色配色 色相跨度较小,容易形成比较清晰一致、意图明显的的效果。 中差色配色 色相环上颜色位置呈90°,具有一定的对比但不是太强烈,高级、华丽、干练。 对比色/互补色配色 色相环上二者成180°,对比强烈,容易形成炫光效果,一般会使用面积差异或者明度差异来让页面更加稳定。 三角形配色 色相环上颜色呈三角形,对比较为强烈、稳定。 四边形配色 色相环上颜色呈四边形,有一定的对比,色彩数量比较丰富。 五边形配色 以五边形的方式从色环选取颜色,色相之间的对比比较均衡。色彩数量丰富,热闹、活泼。 整体显得模糊时,应该删除暧昧模糊的地方,突出主题,大力强调作为主角的部分,整体更加清爽踏实。 当配色过于沉重压抑时,应该减少黑色,增加鲜艳颜色,提升明度、饱和度,整体明朗、生动。 对比越强,显得有活力、精神饱满;对比越弱,则更加安定、稳定。 加入对比色: 对比色是主色的补充,两者形成冲突。注意面积、明度、纯度、位置的调节,避免画面过于激烈、不协调。 准对比色带来平稳的对比: 比直接使用对比色的效果更缓和一些,即使用稍偏离对比色的补色。 全色相型: 色彩种类丰富,画面热闹、开放,类似五边形配色。 三角形配色: 平衡、稳定,类似三原色的配色。 十字型: 两组对比色,在色环上构成“十”字,有力度、紧凑。 黑色起突出作用: 黑色凸显出力量感,能够衬托出有彩色的鲜艳。 白色在不破坏画面感觉的基础上起强调作用: 白色作为中立色,不破坏其他颜色。可以作为强调色、间隔色。 用淡色群固定淡色主角: 淡色主角,背景色、辅助色等不应该过于强烈,抢过主角的风头。整体的淡色调,让画面氛围更加轻快。 加强中心部分的方法: 提高纯度;强化明度对比;强化色相对比; 加入鲜艳色彩: 鲜艳色调显得有活力,暗色调显得庄严、高雅。 减少一部分黑色: 与加入鲜艳颜色是一个道理,让色调往明亮、鲜艳方向靠近一些。 设置明度差: 也就是增加对比。对比产生力量、跃动的活力。色彩的对比包括色相、明度、纯度、面积的对比。 制造一个亮点: 抑制背景色,突出主题色的明度、纯度,与背景色拉大面积对比。 增大色彩面积: 画面过于单调、空洞,可以适当增加色彩的面积,减少留白,增加图版率和视觉度。(图版率高,整体更加活跃、热闹,适合快速浏览。图版率低,则更加安静、偏向于细细阅读,适合阅读、文档等应用的设计。详见 - 写文章 ) 分离配色: 颜色之间不按照色相环的顺序排列,而是让对立的颜色放到一起,增加冲突,制造动感。 重心: 深色(明度低)在上,浅色在下,重心就会上移,不稳定而形成动感。防止,则重心靠下,更加安定。 画面色彩不协调/过于喧嚣,使用三属性(色相、明度、纯度)、位置、面积来缓和氛围,整体更加和谐。 色相靠近: 同系色、邻近色等,色相差异较小,测试稳定、温馨、保守、恬静的效果。 双色调: 色相相同或相近,色调形成差异,淡色&明色/明色&浊色等的组合。 对比双色调: 两组双色调,色相之间形成对比。双色调的平稳感与色相对比的紧凑感共存。 统一明度: 色相差异较大时,采用相同的明度,整体会给人安定的感觉。 靠近色调: 纯度与明度组成色调,同样的色调可以强化该色调带来的感觉,统一整体的画面氛围。 通过群化法收敛混乱: 将色相、明度、纯度中的一部分共通化,会得到统一感。 浓淡法: 按照色相的顺序或者明度的顺序配色,形成稳定的节奏感。 微差: 近似的色相与明度,整体会比较宁静。 灵活运用令人生厌的色调: 使用小面积强调色十分有效。强调色的选用:高彩度的同色系色彩、准高彩度的对比色彩、高明度色彩。 通过重复融合整体: 在不同的位置放置一样的色彩,形成呼应,整个画面更好地融为一体。 利用白色间隔使画面更柔和: 在过于浓艳的配色中使用白色间隔,可以缓和色相之间的强烈对比。 从自然中获取配色 : 选取自然风光的照片,进行马赛克处理,选取其中的颜色作为配色方案。 选择与主体一致的颜色: 设计材料中有一些必须加入画面的图片、图案等,可以在其中吸取颜色,作为字体、装饰元素的颜色。让整个画面更加协调。 插入间隔色: 主体与背景色、辅色等产生冲突时,可以在二者中间插入间隔色,进行一个区分、缓冲与过渡的作用。间隔色一般为无彩色或者浊色调色彩。 色彩印象: 婴儿→儿童→成年→中年 —— 浅色调、轻柔色调→明亮色调、鲜艳色调→强烈色调、浊色调→深色调、灰色调; 男性 —— 纯色,强对比;女性 —— 柔和、素雅,弱对比。 朝气、活力 —— 暖色、全色相; 可爱 —— 增加白色面积占比、在颜色中加入白色; 素雅 —— 淡雅明快的色调,弱对比; 豪华 —— 暖色、鲜艳色调、强对比; 自然 —— 明亮、素雅的浊色,在色调图中的轻柔色调、强烈色调、浊色调。 力量、速度 —— 鲜艳、厚重的色调,对比强烈; 幻想、神秘 —— 同色系,自然界中少见的; 渐变: 采用色调一致的颜色,通过色调来形成不同的氛围。 ·同类色渐变:柔和、轻微、细腻。具有柔和的光影感。 ·邻近色渐变:时尚、耐看、活跃 ·互补色/对比色渐变:冲击力、吸引眼球、时尚。 先确定版式,再选择配色。 色彩的数量与协调: 有彩色的数量较多,容易形成热闹、绚丽的氛围。但是颜色数量越多,协调起来越难。色彩数量较少会比较有力量感,给人感觉更加坚定、方向明确; 可以在明度或纯度上保持相似性。也可以加入无彩色作为区分、过渡。或者将某一种颜色用在所有元素上,让整体更加统一。 多色配色: 色相、纯度、明度等至少要有一个保持一致或接近。如多色相的(色彩种类较多)时,应该保持各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至少一个差别不大。要是都差别很大,则容易不协调。可以将其中一个颜色的明度或纯度提高,进行有意凸显与强调。 多色配色也要讲究颜色之间的呼应,如某些细节部分颜色与大面积色彩保持一致,而非一个颜色占据一块。 多色配色时,颜色之间的比例也需要权衡。比较均衡时,整体比较热闹。主次分明时,与大面积色的感觉更靠近。 叠加模式: 通过不同的叠加模式(柔光、叠加、颜色加深等),让图片或者色彩之间融合更加自然。 ColorMunki - ColorMunki Design Color Color Picker — A handy design tool from Color Supply Color Hunt - Trendy Palettes for Designers and Artists LOL Colors - Curated color palette inspiration Coolors.co - The super fast color schemes generator 0-255 Color Scheme Designer 3_高级在线配色器_配色网 Material Design Color, Flat Colors, Icons, Color Palette | Material UI 中国色 - 中国传统颜色 CMYK 和 RGB 这两种色彩模式本质与区别在哪? - 知乎 《色彩设计的原理》的笔记-全书 快速上手!10分钟学会这招超好用的「九宫格」配色技巧 - 优设网 - UISDC 用我自创的十字形配色法,让你快速入门配色! - 优设网 - UISDC 看过很多配色理论还是学不会?来看我总结的这3个实用技巧! - 优设网 - UISDC 高手的平面课堂!最容易上手的配色方法 - 优设网 - UISDC NCD WEB : NCD Busines : Image Scale System PCCS_百度百科 色彩设计的原理 (豆瓣) 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 (豆瓣) PCCSの色相 配色基础原理 (豆瓣) 用一个实战项目,帮你掌握科学的 UI 配色方法 | 优设网 - UISDC 《 七日掌握 设计 配色 基础》
2023-08-09 20:39:271

网页设计过程中的色彩搭配的原理是什么?

网站颜色,切忌随心所欲 网站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用户可以分为门户类网站、企业类网站、娱乐休闲类网站等。因此,我们在网站制作时要根据不同类型去研究使用不同的色彩,在不同类型的前提下,还要综合客户的爱好和要求,融入客户的思想理念进行色彩设计。 对大型门户网站来说,协调的色彩对提高信息获取速度和吸引浏览者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字形和字体的变化更能提高效率。因此,政府门户网站要首先确定主色调。在网页设计中企业网站对色彩的要求非常重视,如:IBM 的蔚蓝色、可口可乐的红色、联想集团的蓝色都与企业形象融为一体,已经成为企业的象征色彩。当前,政府门户网站主色调的选择以红色和蓝色居多,就是以红色和蓝色为主色调的。红色作为大的条目栏,醒目,也同时还使用了红色的渐变,和红色的天安门色彩相一致,又体现了民族精神,下面的蓝色深沉稳重,和亮色的页面背景色彩形成深浅对比,内容丰富,栏目齐全,再给网页局部配以点缀色,使网页生动而不呆板,作为政府门户网站的典例,色彩和结构上是较全面美观的,在色彩的明度、和色相上整体和谐统一。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网络成了主要信息平台,每家企业都想让客户第一时间了解自己,让自身企业形象得以展示.宣传产品,获得用户的反馈。现代企业网站主要是宣传和推销自己的形象及产品。因而对于设计的要求较高,既要保证商务信息又要塑造企业形象,这种双重功能对设计师在网页用色上提出了更高的难度,不像那些只宣传产品或者只是为了宣传企业形象那么简单,在用色上就要双管齐下,既考虑企业形象的色彩还要考虑产品的商业色彩,使二者很好的结合。但企业网站相对来说要比政府、协会、机构的自由些,不必要太过于严谨,可以把个人网站的个性成分加入进去,使网站页面个性而不张扬,灵活而不呆板,最终达到网站背后的商业目的。    综上所述,网站的颜色不能随心所欲的搭配,不仅要注重颜色的协调,还要考虑到用户对于颜色的“惯性思维”,所以建议大家,在建站时一定要全面考虑。
2023-08-09 20:39:383

photoshop调色教程-色彩的基础概念

色彩构成(Interaction of color),可以理解为色彩的作用,是在色彩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研究符合人们知觉和心理原则的配色。配色有三类要素:光学要素(明度、色相、纯度),存在条件(面积、形状、肌理、位置),心理因素(冷暖、进退、轻重、软硬、朴素华丽),设计的时候运用逻辑思维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产生恰当的色彩构成。最优秀的配色范本是自然界里的配色,我们观察自然界里的配色,通过理性的提炼最终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一、色彩构成三原理1)色彩的印象方面指从自然界的色彩效果入手去发现色彩的规律,对我们的视觉造成心理的反应。A、有色彩表现温度感肌理效果。B、体现喜怒哀乐。c、用色彩表现抽象效果。d、色的表现方式: 属于色彩心理表达各种色彩对人的心理有不同的感受。2)色结构方面美的结构是决定美的独立形式,是一种内在的色彩之间的关系表现。A、缺乏象征性真实和没有感人印象的视觉艺术效果。B、缺乏视觉的准确性和没有感人力量的象征。C、缺乏结构象征和视觉力量其感情效果也只会被局限在表面的感情表现。3)色彩构成的原则A、色彩的明度、纯度面积,图形色要比底形色更为明亮、鲜艳,明度、纯度比底形色略高一些。图形色和底形色的明度、纯度不能太接近。B、面积明亮颜色稍少一些,暗的稍大一些。C、色的平衡:有单纯视觉感强的感觉,属对称平衡;面积方向大小形状相互平衡属非对称平衡。二、色彩定义在黑暗中色彩消失。我们四周不管是自然的或人工的物体,都有各种色彩和色调。这些色彩看起来好像附着在物体上。然而一旦光线减弱或称为成为黑暗,所有物体都会失去各自的色彩。我们看到的色彩,事实上是以光为媒体的一种感觉。色彩是人在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送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1)牛顿的光谱光是电磁波,能产生色觉的光只占电磁波中的一部分范围。而其中人类可以感受到的范围(可见光),是780毫米到380毫米之间。太阳光属于可见光,牛顿第一次实验时,利用菱镜分散太阳光,形成光谱。2)单色光和复合光这种分散的光谱,即使再一次透过菱镜也不会再扩散,称为单色光。我们日常所见的光,大部分都是单色光聚合而成的光,称为复合光。复合光中所包含的各种单色光的比例不同, 就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三、色彩的的产生1)光源光。光源发出的色光直接进入视觉。2)透射光。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称为透射光。3)反射光。反射光是光进入眼睛的最普遍的形式,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由于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四、色彩的范畴色彩分为无色彩与有色彩两大范畴。1)无色彩指无单色光,即:黑、白、灰;2)有色彩指有单色光,即:红、橙、黄、绿、蓝、紫;五、色彩的三要素1) 明度:在无色彩中,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彩色中,任何一种纯度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物特征。例如: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紫色为明度最低的色。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色相与纯度则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色彩一旦发生,明暗关系就会出现。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出来的明度关系看作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2) 色相: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如果说明度是色彩的骨骼,色相就很像色彩外表的华美肌肤。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色相环:在从红到紫的光谱中,等间的选择5个色,即红(R)、黄(Y)、绿(G)、蓝(B)、紫(P)。相邻的两个色相互混合又得到:橙(YR)、黄绿(GY)、蓝绿(BG)、蓝紫(PB)、紫红(RP),从而构成一个收尾相交的环,被称为孟赛尔色相环.3)纯度:纯度指的是色彩的鲜浊成度。混入白色,鲜艳度降低,明度提高;混入黑色,鲜艳度降低,明度变暗;混入明度相同的中性灰时,纯度降低,明度没有改变。不同的色相不但明度不等,纯度也不相等。纯度最高为红色,黄色纯度也较高,绿色纯度为红色的一半左右。纯度体现了色彩内向的品格。同一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五、色彩表示1) 混色系统:分为色光混合与色彩混合。实际上,我们又把它们称作减色混合和加色混合。舞台灯光使用的色彩混合就是色光混合,而我们绘画时常用的调色法就是色彩混合。2) 显色系统:显色系统的理论依据是把现实中的色彩按照色相、明度、纯度三种基本性质加以系统的组织,然后定出各种标准色标,并标出符号,作为物体的比较标准。通常用三维空间关系来表示明度、色相与纯度的关系,因而获得立体的结构,称为色立体。A 明度进阶表位于色立体的中心位置,成为色立体垂直中轴,分别以白色和黑色为最高明度和最低明度的极点,在黑白之间依秩序划分出从亮到暗的过渡色阶,每一色阶表示一个明度等级。B 色相环:色相色阶是以明度色阶表为中心,通过偏角环状运动来表示色相的完整体系和秩序的变化。色相环由纯色组成。C 纯度色阶表呈水平直线形式,与明度色阶表构成直角关系,每一色相都有自己的纯度色阶表,表示该色相的纯度变化。以该色最饱合色为一极端,向中心轴靠近,含灰量不断加大,纯度逐渐降低,到达另一个极端,即明度色阶上的灰色。D 等色相面:在色立体中,由于每一个色相都具有横向的纯度变化和纵向的明度变化,因此构成了该色相的两度空间的平面表示。该色相的饱合色依明度层次不断向上靠近白色,向下运动靠近黑色,向内运动靠近灰色,这样的关系构成了该色的等色相面。E 等明度面:若沿着明度色阶表成垂直关系的方向水平切开色立体,可以获得一个等明度面。3) 三种主要色立体:美国画家孟谢尔的孟谢尔色立体;奥斯特瓦德色立体;日本色彩研究会色立体。关于这几种色彩立体的详细说明十分复杂,请读者自己参阅相关书籍。六、色彩混合色彩有两个原色系统:色光的三原色、色素的三原色。色彩有三种混合方式:加法混合、减法混合、中性混合。1、原色不能用其它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叫原色。用原色却可以混出其它色彩。原色有两个系统,一种是色光方面的,即光的三原色,另一种是色素方面的即色素三原色。色光的三原色:红光(Red)、绿光(Green)、蓝光(Blu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RGB模式)色素的三原色: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用于印刷的MCY)2、色彩的加法混合加法混合指色光的混合。两色或多色光相混,混出的新色光,明度增高,明度是参加混合各色光明度之和。参加混合的色光越多,混出的新色的明度就越高,如果把各种色光全部混合在一起则成为极强白色光。所以把这种混合叫正混合或加法混合。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光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较近,中等,较远相混,形成的新色光均为两色光的中间色光。相距近混了的新色光纯度高,相距远混出的新色光纯度低,相距最远的补色光相混,混出的光为白光,其纯度消失。混出新色光的明度为参加相混色光明度之和。电脑显示器的色彩是通过荧光屏的磷光片发出的色光通过正混合叠加出来的,它能够显示出百万种色彩,其三原色是红(Red)、绿(Green)、蓝(Blue),所以称之为RGB模式。RGB是加法混合,这点一定要记住。3、色彩的减法混合减法混合指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是明度降低的减光现象,所以叫负混合或减法混合。颜料、染料、涂料等色素的性质与光谱上的单色光不同,是属于物体色的复色光,色料的显色是把白光中的色光经部分选择与吸收的结果,所反射的和所吸收的色混合的结果,而是吸收部分相混合所增加的减光现象。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距离近,距离中等,距离较远的色相混,混合的结果均为相混两色的中间色。两色相距较近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少;两色相距远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多。若两色为相距最远的互补色时,混出的新色纯度消失,明度降低为黑灰色。因此要混合出纯度较高的新色彩,一定要选择在色环上距离较近的色,如用黄绿和蓝绿混出的绿色,一定比用黄色和蓝混出的绿色的纯度高。由于各色料的本质的不同及混合时分量的误差都会影响混色的结果。还有些色彩是无法用其它色彩混合出来的。在理论上,将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三种色素均匀混合时,三种色光将全部吸收,产生黑色,但在实际操作中,因色料含有杂质而形成棕褐色,所以加入了黑色颜料(Black),从而形成CMYK色彩模式。这是电脑平面设计的专用色彩模式,在印前处理中有着最重要的作用,是四色印刷的基础。4、色彩的中性混合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它包括回旋板的混合方法(平均混合)与空间混合(井置混合)。(1)回旋板的混色回旋板的混色是属于颜料的反射现象。如把红色和蓝色按一定的比例涂在回旋板上,以每秒40-50次以上的速度旋转则显出红紫灰色。可是如果我们把红和蓝两色光用加法混合则成为淡紫红色光,明度提高。把红和蓝颜料用减法混合,则成为暗紫红色,明度降低。通过以上不同方法的混合对比,发现用回旋板的方法混合出的色彩其明度基本为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所以把这种混合方法叫中性混合。回旋板的中性混合实际是视网膜上的混合。正如上面举的例子,由于红、蓝两色经回旋板快速旋转使红、蓝二色反复刺激视网膜同——部位,红、蓝,红、蓝,交替而连续不断,因此在视网膜上发生红、蓝两色光混合而产生红紫灰色的感觉。(2)空间混合(并置混合)由于空间距离和视觉生理的限制,眼睛辨别不出过小或过远物象的细节,把各不同色块廓受成一个新的色彩,这种现象称为空间混合或井置混合。如果我们把红、蓝色点(或块)井置的画面经过一定的距离,我们发现红色与蓝色变成了一个灰紫色。同样,胶版印刷只用品红、黄、蓝三色网点和黑色网点便可印出各种丰富多彩的画面,除重叠部分的网点产生减色混合外都是色点的并置混合,这种井置混合叫近距离空间混合.空间混合的距离是由参加混合色点(或块)面积的大小决定的,点或块的面积越大形成空间混合的距离越远。回旋板的混合和井置混合实际上都是视网膜上的混合。这两种混合均为中性混合,混合出新色彩的明度基本等于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这点只要了解就行了。七、色彩心理1) 色彩的物质性心理错觉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照射任何色都会产生暖和感。相反,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冷色和暖色除去温度不同的感觉外,还会有其它感受,如重量感、湿度感等。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密度强,冷色稀薄;冷色透明感强,暖色透明感较弱;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冷色在退远感,暖色有迫近感。色彩的明度与纯度也会引起对色彩物理印象的错觉。颜色的重量感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暗色重,明色轻。纯度与明度的变化还会给人色彩软硬的印象,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则有强硬的感觉2) 颜色的表情:色彩的情感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剌激产生呼应时,就会在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是热烈、冲动的色彩,高度的庄严肃穆。在深红的底子上,红色平静下来,热度在熄灭着;在蓝色的底上,红色就像炽烈燃烧的火焰;在黄绿色的底上,红色变成一促冒失的、鲁莽的闯入者,激烈而又寻常;在橙色的底上,红色似乎被郁积着,暗淡而无生命,好象焦干了似的。橙色:是十分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橙色稍稍混入黑或白色,会成为一种稳重、含蓄又明快的暖色,但混入较多黑色,就会成为一种烧焦的色;橙色中加入较多的白色会带有一种甜腻的味道。橙色与蓝色搭配,构成了最响亮、最欢快的色彩。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在高明度下能保持很强的纯度。黄色的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因此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黄色有金色的光芒,因此又象征财富和权力,是骄傲的色彩。黑或紫色的衬托可以使黄色达到力量无限扩大的强度。白色是吞没黄色的色彩,淡淡的粉红色也可以像美丽的少女一样将黄色这骄傲的王子征服。黄色最不能承受黑色或白色的侵蚀,稍微渗入,黄色即刻会失去光辉。绿色:鲜艳的绿色非常美丽,优雅,很宽容、大度,无论蓝色或黄色渗入,仍旧十分美丽。黄绿色单纯,年青;蓝绿色青秀、豁达。含灰的绿色也仍是一种宁静、平和的色彩。蓝色:是博大的色彩,是永恒的象征。蓝色是最冷的色,在纯净的情况下并不代表感情上的冷漠,只不过表现出一种平静、理智与纯净而已。真正令人情感冷酷悲哀的色,是被弄混浊的蓝色。紫色:是非知觉的色,神秘,给人印象深刻,有时给人以压迫感,并且因对比不同,时而富有威胁性,时而
2023-08-09 20:39:521

色彩构成的色彩秩序

组织一个比较完整、和谐的色彩秩序,如同乐团指挥调动整个乐队一样,若想使每一种乐器在乐曲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就必须首先有一个总的曲调,也就是乐曲的主旋律,根据主旋律来安排穿插配器与和声。如果指挥不利,有的乐器没能起到烘托主旋律的作用,或是需要的音响不能按主旋律的要求进行,没能将乐曲的主旋律充分地表达出来,那么,再好的音乐也很难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色彩也是一样,没有孤立存在的颜色。若要使色彩完美,就必须依据色彩的主旋律,精心选择色彩要素,并通过烘托对比,及周围环境的对比映衬等方法,有效地合理地发挥色彩各要素的特点及作用,这样才能突出色彩主旋律,建立色彩美的特征。好像乐曲中的对比,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平有缓。或是运用由弱到强递增的主旋律反复变化、以高音和弦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或是采取高潮过后,是一个非常平静悦耳的单音色等方式,将主旋律通过衬托对比表现出来,起到了感染人的作用,这就创造出了既有较强的对比效果又不失内涵的艺术魅力。秩序训练法更偏重于用色彩来组织层次丰富、色调统一美的秩序。 按色彩构成原理,即对比协调规律,在画面内安排构成调子的主色。其次是组织与构成主色调系统相呼应的次主色(对比协调色)。再次是确定小面积起平衡冷暖作用的低纯度色补色系统,及少量的点缀对比色。这些决定秩序的几块颜色的选择,完全不受形象的限制,学生可根据面积、位置、秩序的需要,随意更换、调动、支配。重点要考虑如何把握主色调、协调色和点缀色之间的秩序安排,及相互对比关系,如何构成一个具有明显秩序的组织意识,有较强的理性、规范化的色彩秩序。所有这些训练过程,完全是随意调动或增减的,直到符合色彩对比协调规律为止,完成秩序组织训练的全过程。要寻找构成色彩美的秩序骨架,在不破坏这几块颜色关系的情况下,再增加层次,便可使色彩构成作品丰富完美起来。可见正确地找到这几块颜色,构成出它们之间的对比协调关系,成为秩序配色法的关键所在。
2023-08-09 20:4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