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为什么会打雷闪电 原理

2023-08-21 09:54:17
TAG: 原理
共1条回复
CarieVinne

打雷闪电的形成原因如下:

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正电荷与负电荷分别聚集到云的两端。积云所带的电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穿过空气放电,使两种电荷发生中和并产生火花,这便是雷电现象。

因为空气的电阻不均匀,电流前进的形状大多曲曲折折,形成像树枝一样的光带,这就是闪电;而放电使空气震动发出声音,就是雷声。

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形成雷雨云一般要具有两个条件,充足的水汽和剧烈的对流运动冬天,由于空气寒冷干燥,加之太阳辐射较弱,空气中不易形成对流,因而很少有雷电。

但有时冬季气温偏高,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形成了雷雨云,产生了雷电,并出现雨雪天气。对流特别强盛,还可形成冰雹,这就会产生所谓“冬打雷”的天气现象。

注意事项

1、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更要切记继续前往高处观赏雨景,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量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屋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2、雷雨天气时,不要用金属柄雨伞,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它金属物体,以免产生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3、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等。

4、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时,若旅游者在旅店休息,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雷电。

相关推荐

闪电是怎么形成的?

高空中的雨云进行激烈摩擦,因为摩擦发电原理产生闪电!
2023-08-12 07:42:398

闪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闪电是因为天空中的大量正负电荷聚集在一起引发强烈放电才形成的。在炎热的夏天,我们经常会看到天空中突然飘来一块乌云,紧接着来了几道尖锐的闪电,然后天雷滚滚,就下了暴雨。这是夏季正常的天气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原理。一、闪电的特征闪电是指的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大地之间或云层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闪电可分为线状闪电,球形闪电,紫色闪电等。我们最常见的就是线状闪电。一般情况下,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是先打雷后闪电,这是因为它们在大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差了很多导致的。二、闪电的形成原因在天空即将下雨的时候,天空中的积雨云层非常厚。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吸引,但空气把它们阻隔开了。正电荷向上伸展,奔向了树木、山和等高大建筑物,而负电荷向下伸展,接近了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相遇,瞬间产生了巨大的电流,引发强烈放电现象,就形成了闪电。三、闪电的防范雨天户外,如果遇到闪电应该要及时防范,避免被闪电击中造成人身伤害。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做到,除非绝对需要,不要轻易冒险外出。在室内要关紧门窗,远离含有金属的物品,尽量不要打电话,也不要去着急收阳台上晒的衣服。此外,如果你真的在户外而无法避免闪电,一定不要站在树下躲雨,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很正常的自然现象,其中就会蕴含很多奇妙的物理原理。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现在明白闪电到底是怎么形成了吗?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欢迎在评论区中提出你们的疑问。
2023-08-12 07:44:211

闪电是怎么形成的。

问你女朋友,怎么对你放电的!
2023-08-12 07:45:208

为什么会闪电 揭秘闪电的形成原理?

总之,闪电是由云层内部的电荷分离所引起的,当云层内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电火花,这个时候闪电就会发生了。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现象,也可以更好地做好防范措施,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当云层内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电火花,这个时候闪电就会发生了。闪电的发生是由云层内部的电荷分离所引起的,当云层内的电场强度超过了空气的绝缘能力时,空气就会被电离,形成电流,这个时候就会发生闪电。当云层内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电火花,这个时候闪电就会发生了。闪电的发生是由云层内部的电荷分离所引起的,当云层内的电场强度超过了空气的绝缘能力时,空气就会被电离,形成电流,这个时候就会发生闪电。闪电的形成过程中,一般会有两种类型的电荷分离,一种是正电荷分离,一种是负电荷分离。当云层内的正电荷分离到云层的上部时,云层下部就会产生负电荷,这个时候就会发生云与地面之间的闪电。而当云层内的负电荷分离到云层的下部时,云层上部就会产生正电荷,这个时候就会发生云与云之间的闪电。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危险的天气现象。许多人都对闪电的形成原理感到好奇,下面就让我们来揭秘闪电的形成原理吧。
2023-08-12 07:45:552

为什么会打雷闪电的原理

打雷的形成过程是:云层的正负电荷分离,导致云层形成带电体,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也会吸引导体的正负电荷分离;闪电的形成是: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靠近,所以两个物体之间的正负电荷之间会相互吸引,并最终击穿空气形成闪电。打雷和闪电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对于打雷闪电的形成原因,也许很多人并不清楚,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详细内容01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是正极,有的是负极。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发出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瞬间被加热膨胀的空气会推挤周围的空气,引发出强烈的爆炸式震动。这就是雷声。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02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形成雷雨云一般要具有两个条件,充足水汽和剧烈的对流运动。冬天,由于空气寒冷干燥,加之太阳辐射较弱,空气中不易形成对流,因而很少有雷电。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03空气极不稳定的时候,容易发生强烈的向上对流运动,而形成高耸的积雨云,云中充满上上下下奔窜的水汽,就会产生静电,云的上端会产生正电荷,云的下端会产生负电荷,地面又是负电荷,虽然两个负电荷之间存在电压差,但是,两个负电荷之间有空气作为绝缘体,无法发生放电现象。若两个负电荷间的电压差,大到可以冲破绝缘体的空气,使空气在瞬间膨胀爆炸、发热发光,发光就是闪电,膨胀爆炸发出巨大声响就是打雷。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04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05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023-08-12 07:46:022

我们平时经常见到的闪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闪电属于一种自然现象。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2023-08-12 07:46:544

闪电的物理形成原理

基本原理就是云层之间的剧烈放电现象。水分子在积雨云中因分解和摩擦产生了两种静电,一种是顶层的正电荷,一种是底层的负电荷,在地面还有一种正电荷 。当这些异性电荷相遇时,激烈的电荷中和作用会放出大量的光和热,就形成了闪电 。
2023-08-12 07:47:441

雷电的形成简单原理

雷电是由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布不平衡而形成的。当云中的水汽凝结形成水滴或冰晶时,会释放大量的隐含热,使空气温度下降。这些上升的湿空气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云。云中经过不断的对流运动和雨点的碰撞,就形成了云内电荷分布不平衡的状态。当云底层负电荷聚集足够多时,它们就会寻找一条通向地面的导电路径。在这个时候,地面会被感应出与云底相反的正电荷,并且物体表面的电子也会受到云的引力作用而被吸引上来,形成一个静电场。此时,如果云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超过了空气击穿电压,就会产生闪电。闪电的过程中,云底的电荷会通过导电路径流向地面,这个导电路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电闪雷鸣。当电荷流经空气时,电弧爆发,加热并离离散分子,把气体分解成电子和带正电的暂态离子,产生了大量的光和声波。闪电是一种高能现象,可以产生非常强烈的电场和磁场,并且会产生巨大的噪音和热量。当闪电击中建筑物、树木或其他物体时,会造成严重的破坏。此外,闪电还可能引发森林火灾或者燃气管道爆炸等危险情况。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产生雷电的条件是雷雨云中有积累并形成极性。根据不同的地形及气象条件,雷电一般可分为热雷电、锋雷电(热锋雷电与冷锋雷电)、地形雷电3大类。因此,在雷电天气中,人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自身安全。例如应远离开阔的空地、建筑物或者高大的树木,在室内避免靠近电线、窗户和管道等金属设施,以及离开水面或湖泊等可能的放电场所。如果在野外行动时遇到了雷电天气,应该尽快找到安全地带躲避,不要继续前行。
2023-08-12 07:47:521

闪电是什么原理造成的?

雷是一种大气现象(大规模的放电现象)。在空气极不稳定的时候,容易发生强烈的向上对流运动,而形成高耸的积雨云,云中充满上上下下奔窜的水汽,就会产生静电,云的上端会产生正电荷,云的下端会产生负电荷,地面又是负电荷,虽然两个负电荷之间存在电压差,但是,两个负电荷之间有空气作为绝缘体,无法发生放电现象。若两个负电荷间的电压差,大到可以冲破绝缘体的空气,使空气在瞬间膨胀爆炸、发热发光,发光就是闪电,膨胀爆炸发出巨大声响就就形成了雷。扩展资料雷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天空中带不同电的云,相互接近时,产生的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在科学定义上,雷指闪电通道急剧膨胀产生的冲击波退化而成的声波,表现为伴随闪电现象发生的隆隆响声。一般是指自然界中的雷电,雷是由于大气中的云体之间、云地之间正负电荷互相摩擦产生剧烈的放电,产生高温、使大气急剧膨胀,产生震耳欲聋的巨响,这就是闪电雷鸣。当大气层电荷不断地在云层集结。如果电荷量变得足够强大,就会发生闪电。当闪电横穿天空时,能很快使沿途的空气变热。变热了的空气迅速膨胀,并像发生爆炸那样猛烈地向四周冲击。这样就引起了巨大的声波。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打雷(自然现象)、百度百科-雷
2023-08-12 07:48:231

闪电是怎么形成的

云层闪电和雷的形成,离不开云层,而且云层越厚,形成闪电和雷的概率就越大。我们知道,云层是由许多微小的冰晶以及水滴组成,这些物质之中含有大量的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可以在云层之中自由移动,此时的带电粒子分布比较均匀,所以形成的云层不带电。云层之中的冰晶以及微小的水滴会受到地球的引力下落,但由于冰晶以及水滴的质量非常小,而空气阻力较大,因此冰晶以及水滴的下落速度非常慢。再加上在下落的过程中由于与空气发生摩擦,会导致冰晶或者水滴发生蒸发,重新形成水分子飘向上方。也就是说,云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云层之中有大量的冰晶和小水滴,它们在下落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我们知道摩擦会导致自由电子发生聚集。在这个过程中,带负电的电子会分布在云层下方,所以云层之下的物质呈负电,而云层之上的物质呈正电,造成云层正负电荷分离,此时的云层就形成了带电体。云层与大地如果说云层是带电体的话,那么大地就是导体,导体之中也有大量自由电子,但由于分布均匀所以导体不带电。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就会受外部的影响,导致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吸引,导致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分离,形成带电体。其中电子集中的一段就会形成负电,另一端因为缺少电子而形成正电,这就是静电感应现象。由于云层下方携带负电荷,因此大地表面就会携带大量正电荷。但是大地并不是平整的,会有高大的建筑物以及树木等凸起的物体,这些高大的建筑物与大地相连,也是大地中的一部分。正电荷在集中的过程中,会比较密集地聚集在尖端物体上,比如:树顶携带了大量的正电荷。此时就容易发生尖端放电现象。多说一句,这也是为什么说雷雨天气不要躲在大树底下或者撑伞的原因,因为此时大地中的正电荷会集中到你身边的大树身上。当尖端放电的能量过于巨大时,就会击穿空气发生放电反应,如果放电的能量足够大,就有可能产生音爆,这就是雷的形成。云层除了会与大地发生放电反应之外,也会与其他云层发生放电反应,原理和大地一样,都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吸引,导致其他云层由导体变成带电体,并击穿空气释放能量。而云层与云层之间的放电叫做云间放电。还有一种情况是云内放电,如果一朵云体积足够大,那么上层的正电物质就会跑到云层下方,与云层下方的负电荷发生交流,形成云内放电。当云层在释放电的过程中就会击穿空气,由于击穿空气时与空气发生了摩擦,所以会出现轰隆隆的响声,在我们看来就是闪电与雷鸣。雷电的危害雷电虽然是自然现象,但每年都会给各地带来危害,其中最主要的危害在于引发森林大火。之所以会引发大火,其实是因为雷电的能量非常大,在尖端放电的一瞬间温度会达到摄氏1万7000度到2万8千度之间,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如果雷电击中的地方恰好有许多易燃物,将会引发大火,森林野火就是这样来的,多说一句,目前森林大火超过99%都是来自于人类。雷电虽然危害较大,但如果雷电距离你较远,那么相对而言你是安全的。那怎么判断雷电与你的距离呢?其实非常简单,当你看到闪电的时候在心里默数5秒,如果5秒内没有雷声,那么你就是安全的。这个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光速与声速来判断雷电与你的距离。总结雷电的形成过程是云层的正负电荷分离,导致云层形成带电体,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也会吸引导体的正负电荷分离。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靠近,所以两个物体之间的正负电荷之间会相互吸引,并最终击穿空气形成闪电。闪电携带的能量很高,在野外环境下,最好不要站在空旷的原野或者躲在大树底下,以免充当“避雷针”。
2023-08-12 07:48:511

为什么会有闪电

气流在雷雨云中会因为水分子的摩擦和分解产生静电.这些电分两种.一种是带有正电荷粒子的正电,一种是带有负电荷粒子的负电.正负电荷会相互吸引,就象磁铁一样.正电荷在云的上端,负电荷在云的下端吸引地面上的正电荷.云和地面之间的空气都是绝缘体,会阻止两极电荷的电流通过.当雷雨云里的电荷和地面上的电荷变得足够强时,两部分的电荷会冲破空气的阻碍相接触形成强大的电流,正电荷与负电荷就此相接触.当这些异性电荷相遇时便会产生中和作用(放电).激烈的电荷中和作用会放出大量的光和热,这些放出的光就形成了[闪电].
2023-08-12 07:49:023

雷电的形成原理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积雨云的顶部一般较高,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会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闪电。而当闪电发生时会爆发出大量热量,使得周围空气急剧膨胀,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这就是雷声。雷电的分类: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产生雷电的条件是雷雨云中有积累并形成极性。根据不同的地形及气象条件,雷电一般可分为热雷电、锋雷电(热锋雷电与冷锋雷电)、地形雷电3大类。
2023-08-12 07:49:251

打雷闪电的形成和原理

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形成雷雨云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对流运动。春夏季节,由于受南方暖湿气流影响,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上层的冷空气下沉,易形成强烈对流,所以多雷雨,甚至降冰雹。 而冬季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雷阵雨。但有时冬季天气偏暖,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雷阵雨,出现所谓“雷打冬”的现象。气象专家还说,雷暴的产生不是取决于温度本身,而是取决于温度的上下分布。也就是说,冬天虽然气温不高,但如果上下温差达到一定值时,也能形成强对流,产生雷暴。冬打雷在中国很少见,但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冬天就经常出现 空气极不稳定的时候,容易发生强烈的向上对流运动,而形成高耸的积雨云,云中充满上上下下奔窜的水汽,就会产生静电,云的上端会产生正电荷,云的下端会产生负电荷,地面又是正电荷,那么,正、负电荷之间有空气作为绝缘体,若正、负电荷间的电压差,大到可以冲破绝缘体的空气,使空气在瞬间膨胀爆炸、发热发光,发光就是闪电,膨胀爆炸发出巨大声响就是打雷。
2023-08-12 07:49:486

闪电是怎样产生的?

传统的说法是正负电荷互相吸引而产生。其实我个人觉得闪电的产生原理其实就和发电机的原理一样。云层里面形成类似导线的东西,然后云层运动切割地球磁场,就产生电流,再以闪电的形式释放出来。
2023-08-12 07:50:365

闪电是如何形成的

短一点云相碰
2023-08-12 07:51:167

闪电是什么原理

是由于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云层与大地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当带异种电荷的云层相互间的距离由于运动而缩小到一定距离时,正负电荷间的强大电势差将空气击穿而发生瞬间放电,放电时产生的放电火花就是我们见到的闪电,同时放电时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同理,当带电云层运动时,地面相对应的地方产生感应电荷,若云层与地面或地面高大物体间距离较小,则云层与物体间的空气被击穿而发生瞬间放电产生雷电。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此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得多,因此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2023-08-12 07:51:431

打雷闪电究竟是什么原理

我们看到的雷电是发生在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冰晶摩擦、云体碰撞等均可使云粒子起电。一般云的顶部带正电,底部带负电,两种极性相反的电荷会使云的内部或云与地之间形成很强的电场,爆发电火花,从而产生闪电。在闪电通道中,电流极强,温度可骤升至2万摄氏度,气压突增,导致空气剧烈膨胀,形成震荡,就是雷声。也就是说雷声的原理和一般爆炸的原理是类似的。我们知道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频率,而空气膨胀的速度是有限的,因此形成的震荡波的频率也有限,因此我们听到的雷声一般比较低沉。具体的数据我没有进行计算,但可以想象,人耳的听力范围是20到20000hz。假如平时我们听到的雷声频率几十赫兹的话,那么尖利的也就是高音调的雷声就需要几千甚至上万的频率,这意味着空气膨胀的速率要提高到现在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也就是说放电要强烈几百倍甚至上千倍,估计一般是实现不了的,毕竟云的带电量有限,如果实现的话,应该是件相当危险的事情。至于为什么雷声是现在听到这个音调,应该说,是一般云的带电量放电产生的能量使得空气膨胀的速率在一定范围内,这个膨胀速率导致的震荡速率恰好落在了我们听力的低音范围内。听上去有些主观因素,但仔细想想,事实就是这个样子的。
2023-08-12 07:51:522

为什么会打雷闪电 原理

  1、下雨时,天上的云有正极和负极。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发出闪电,同时放出巨大热量,使周围空气受热,膨胀。瞬间被加热膨胀的空气会推挤周围的空气,引发出强烈的爆炸式震动,这就是雷声。   2、在雷雨天气,带电云层所形成的高压电场强度是很高的。通常,带电云层对大地放电一般是这种情况,其云层属于正电荷区高电位,大地处于负电荷区低电位。空气原本是不导电的,但在强大的电场力作用下,气体原子核最外层的电子就会受到电场力的激发而产生跃迁飘逸而形成带电离子。获得电子的原子称其为负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称其为正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带电离子可形成电子流。另外,绝缘体的电子受原子核的引力场作用较强,也可称其为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在一般的外加电力场中其外围电子呈现为较大的惰性状态很难激发脱离轨道成为带电离子。如果外加电场力超过了其绝缘体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也就是电子的受激发状态,那么其绝缘体就会形成我们常说的击穿状态而参与导电。在自然界的物质中,天然云母的电导惰性最大,其次是玻璃、陶瓷、塑料等类。 空气是一般的绝缘介质,而纯正单一的气体其原子核外围电子的游离惰性也是很强的。然而空间气体中的成分并不纯正,也掺杂有其他的物质颗粒或者是水分子而极易构成低电场下形成的离子态。介质击穿电离导电,是电工学中常用的专业术语。面对自然界所形成的强大电场,由空间气体形成的绝缘介质是微不足道的,数亿伏特的电压场很容易将气体核外电子激发游离而成为带电离子参与导电。绝缘介质击穿就是绝缘物质构成的离子态,高压电场形成的弧光放电现象,就是绝缘介质核外电子被激发游离后形成的能量释放所产生的光辐射。
2023-08-12 07:52:101

雷电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一:雷电是怎么形成的? 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由雷云(带电的云层)对地面建筑物及大地的自然放电引起的,它会对建筑物或设备产生严重破坏。因此,对雷电的形成过程及其放电条件应有所了解,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建筑物不受雷击。 在天气闷热潮湿的时候,地面上的水受热变为蒸汽,并且随地面的受热空气而上升,在空中与冷空气相遇,使上升的水蒸汽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积云。云中水滴受强烈气流吹袭,分裂为一些小水滴和大水滴,较大的水滴带正电荷,小水滴带负电荷。细微的水滴随风聚集形成了带负电的雷云;带正电的较大水滴常常向地面降落而形成雨,或悬浮在空中。由于静电感应,带负电的雷云,在大地表面感应有正电荷。这样雷云与大地间形成了一个大的电容器。当电场强度很大,超珐大气的击穿强度时,即发生了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就是一般所说的雷击 问题二:雷电是怎么产生的 云和云摩擦碰撞发出的声音是雷声 产生火花是闪电 问题三:雷电怎么形成的 云层中的小水滴在上升空气的作用下,不断地翻腾并与周围的其他水滴相摩擦,摩擦产生了电荷,当云层很厚时,这种电荷积蓄就很多,在云层中形成了电场。当云层飘过大地上的突出部分时,由于云层中的电荷作用,与此电荷相反的电荷将急剧地在大地的突出部分积蓄,使得云层与突出部分之间的电场强度急剧加大,最终击穿中间的空气,形成电流通道,云层上的电荷通过通道下泄到大地,这就是闪电,这个电流非常大,流过空气击穿通道时将周围的空气急剧加热,从而引起空气的爆炸,你就听见雷声了。 问题四:雷电是怎么产生的 【雷电是什么】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放电过程中,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闪电是什么】 暴风云通常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阳电荷和阴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阳电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阴电的云层相遇;阴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阴阳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千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 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闪电距离近,听到的就是尖锐的爆裂声;如果距离远,听到的则是隆隆声。你在看见闪电之后可以开动秒表,听到雷声后即把它按停,然后以3来除所得的秒数,即可大致知道闪电离你有几千米。 【闪电的类型】 曲折开叉的普通闪电称为枝状闪电。枝状闪电的通道如被风吹向两边,以致看来有几条平行的闪电时,则称为带状闪电。闪电的两枝如果看来同时到达地面,则称为叉状闪电。 闪电在云中阴阳电荷之间闪烁,而使全地区的天空一片光亮时,那便称为片状闪电。 未达到地面的闪电,也就是同一云层之中或两个云层之间的闪电,称为云间闪电。有时候这种横行的闪电会行走一段距离,在风暴的许多公里外降落地面,这就叫做“晴天霹雳”。 闪电的电力作用有时会在又高又尖的物体周围形成一道光环似的红光。通常在暴风雨中的海上,船只的桅杆周围可以看见一道火红的光,人们便借用海员守护神的名字,把这种闪电称为“圣艾尔摩之火”。 超级闪电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闪电大100多倍的稀有闪电。普通闪电产生的电力约为10亿瓦特,而超级闪电产生的电力则至少有1000亿瓦特,甚至可能达到万亿至100000亿瓦特。 纽芬兰的钟岛在1978年显然曾受到一次超级闪电的袭击,连13公里以外的房屋也被震得格格响,整个乡村的门窗都喷出蓝色火焰。 【袭击的时间】 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世界各地大约正有1800个雷电交作在进行中。它们每秒钟约发出600次闪电,其中有100次袭击地球。 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和印尼的爪哇岛,是最易受到闪电袭击的地方。据统计,爪哇岛有一年竟有300天发生闪电。而历史上最猛烈的闪电,则是1975年袭击津巴布韦乡村乌姆塔里附近一幢小屋的那一次,当时死了21个人。 【雷电发生的频率与特性】 在任何给定时刻,世界上都有1800场雷雨正在发生,每秒大约有100次雷击。在美国,雷电每年会造成大约150......>> 问题五:雷电是怎么形成的 雷电是发生在雷雨云中的电学现象,并且,也只有雷雨云才可能造成雷电。因此,雷雨云的存在就成了雷电发生的先决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雷雨云在产生雷电的同时,还伴随着降水,雷雨云在气象学里叫积雨云。只有发展成熟并伸展得很高的积雨云才有雷电现象出现。 在发展成熟的积雨云里,正电荷集中在云的上部,负电荷集中在云的中下部,但在云的底部,还有一个范围不大的带正电荷的区域,这里上升气流有局部的极大值。云中电荷的产生和分布,与雷雨云形成的客观过程以及云中所发生的微物理过程有关。 在雷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了两种不同极性的电荷,当聚集的电荷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在云内不同部位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就形成了很强的电场。这电场的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千伏特/厘米,局部区域可以高达1万伏特/厘米。这么强的电场,足以把云内外的大气层击穿,于是,在云与地面之间,或者云的不同部位之间,以及不同云块之间激发出耀眼的闪光,这就是闪电。 人们经常看见的闪电形状是线状闪电或枝状闪电,它有耀眼的光线。整个闪电象横向或向下悬挂的枝叉纵横的树枝,又象地图上支流很多的河流。线状闪电多数是云对地的放电,它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一种闪电 问题六:雷电是怎样形成的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雷电是气流带冰晶或者其他杂质剧烈对流运动时,形成了静电,然后产生放电的现象,与我们脱衣服时放静电一个原理,只不过发电量要大很多 一般在雷雨云或者火山爆发时会有闪电
2023-08-12 07:52:201

打雷和闪电是怎么形成的

闪电的过程如果我们在两根电极之间加很高的电压,并把它们慢慢地靠近。当两根电极靠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在它们之间就会出现电火花,这就是所谓“弧光放电”现象。雷雨云所产生的闪电,与上面所说的弧光放电非常相似,只不过闪电是转瞬即逝,而电极之间的火花却可以长时间存在。因为在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可以人为地维持很久,而雷雨云中的电荷经放电后很难马上补充。当聚集的电荷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在云内不同部位之间或者云与地面之间就形成了很强的电场。电场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千伏特/厘米,局部区域可以高达1万伏特/厘米。这么强的电场,足以把云内外的大气层击穿,于是在云与地面之间或者在云的不同部位之间以及不同云块之间激发出耀眼的闪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闪电。肉眼看到的一次闪电,其过程是很复杂的。当雷雨云移到某处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底相对的下垫面变成正电荷中心,在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电场。在电荷越积越多,电场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云底首先出现大气被强烈电离的一段气柱,称梯级先导。这种电离气柱逐级向地面延伸,每级梯级先导是直径约5米、长50米、电流约100安培的暗淡光柱,它以平均约150000米/秒的高速度一级一级地伸向地面,在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便突然向上回击,回击的通道是从地面到云底,沿着上述梯级先导开辟出的电离通道。回击以5万公里/秒的更高速度从地面驰向云底,发出光亮无比的光柱,历时40微秒,通过电流超过1万安培,这即第一次闪击。相隔几秒之后,从云中一根暗淡光柱,携带巨大电流,沿第一次闪击的路径飞驰向地面,称直窜先导,当它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再向上回击,再形成光亮无比光柱,这即第二次闪击。接着又类似第二次那样产生第三、四次闪击。通常由3—4次闪击构成一次闪电过程。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5秒,在此短时间内,窄狭的闪电通道上要释放巨大的电能,因而形成强烈的爆炸,产生冲击波,然后形成声波向四周传开,这就是雷声或说“打雷”。
2023-08-12 07:52:313

雷电的原理

。。。。。。。
2023-08-12 07:52:518

闪电和雷形成的条件,科学是怎么解释的?

详细: 积雨云层通常带有电荷,电荷会产生电场,电场则会对电荷产生作用;当两个积雨云相遇之时,彼此产生的电场对双方产生作用,电场的作用使得两朵云的能量突破了空气的传导率限制,形成火花放电现象,就形成了闪电,而闪电是瞬间放电现象,它能量极大,温度极高,将火花周围的空气瞬间加热膨胀,产生振动发出雷暴声。 积雨云的形成条件: 1、需要很大的不稳定能量的对流天气。 2、需要大量水汽。 3、足够高度后可自由移动。(空气密度对其影响小的高度) 积雨云与地面放电现象也会产生闪电,通常这种情况不多见,是由于云端的能量过大,地面的电荷正好聚集刚好达到放电的标准后产生的,也是由于电场的作用,使得两端的电压超过了空气的传导率限制,就好像我们拿着打火机打出的电火花一样,只要到达足够的条件,也是会产生闪电的。 虽然我们解释的时候觉得是很简单的一种现象,但实际闪电的形成要复杂的多的多。 雷电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也是令人心灵震颤,无比恐惧的自然现象。在远古时期人们甚至对它顶礼膜拜,尊为神灵。为什么会有雷电呢?直到近代,科学家才对雷电的产生给予了科学的解释。雷雨的积雨云下层以及地表会富集相反的电荷,于是就在云层和地表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电势差,这个电势差会达到几十兆伏。我们其实都生活在一个由带正电荷的外层大气和带负电荷的地面构成的巨型电容器中,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你似乎不会感觉到电荷的存在,因为周围的大气不会自动放电来打扰到你。 当雷雨云形成,它与地表的巨大电势差就会显示出它的威力。它们的高压电场会使空气电离,离子又会撞击附近的空气分子,又产生新的离子,于是就产生了一条电离通道,电荷迅速沿着通道放电,就是我们看到的闪电。放电产生热量加热空气,空气膨胀摩擦发出巨响,这就是我们听到的雷声。 当大气层聚集了雷雨云,地表又富集了大量的相反电荷,它们互相接近时就会发生闪电和雷。但为什么会产生富集大量电荷的雷雨云,地表为什么会富集这么多的电荷,仍然没有共同认可的科学解释。 闪电和打雷都是让人心生畏惧的自然现象,它们多发于湿热的夏季,打雷、闪电的前提是“雷雨云(积雨云)”的形成。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高时,很容易形成积聚能量的雷雨云(积雨云),从而造成打雷、闪电、雷雨等。 云层中充满了带电的微尘粒子和水分子。这些微小的尘粒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负电微尘粒子主要集中在云的底层,而带正电的粒子则漂浮在云的顶层。在积雨云形成的同时,粒子间正负极电荷产生了分离,从而在积雨云中形成电压。这种积雨云内的电压有时能够达到几百万伏特,最终会以闪电的形式释放电。 闪电是一种高强度的放电现象,它不仅仅发生在不同电荷的云层间,还会发生在云层与地面之间。一场雷雨不只产生一次闪电,每次雷雨都会形成许多个大小差不多的雷暴云泡,它们互不干扰地各自运行,一些雷暴云泡会逐渐消散,还有一些会继续产生,当不再有新的雷暴云泡产生时,雷雨天气随之结束。简单来说,闪电就是电能转换到光和热的过程中,空气温度骤然上升时产生的光和亮。 每次闪电过后,雷声都会随之而来,它是闪电在瞬间产生高温的结果。由于空气在受热时会膨胀,由此产生的气压会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开,并在云层和地面之间来回反射,从而产生轰隆隆的雷声。15到20千米范围内的人都能听到雷声,通过雷声还能判断闪电与你的距离。由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每小时1224千米,相当于每秒340米,所以当你看到闪电时开始计时,直到听到雷声为止,用计时的秒数乘以340,就能得到闪电到地面的距离了。如果从你的感官出发,你觉得闪电和雷声几乎同时发生,就表示它们离你很近很近。 通常情况下,无需对打雷闪电过度担惊受怕,但是偶尔出现的雷击现象,以及由雷电引发的飓风需要引起注意。有时雷电来的时候,人们正好处在户外,为了安全起见,迅速躲进室内才能比较安全。雷击致死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并不是所有被闪电击中的人都会有生命危险。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几千人会死于雷击,致伤人数是致死人数的5-10倍。这是由于大部分闪电电流并没有经流人体,而是从皮肤表面流走了。所以遭到雷击致伤的人,大多是受到了巨大的惊吓,出现神情恍惚、暂时失聪、视觉障碍等症状。同时,雷击还会在被击中者的皮肤表面留下像蕨类植物一样的伤痕。 在雷击致死致伤的人中,有80%都为男性。这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现象,而是一个简单的概率学问题。男性通常在户外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女性,他们被雷电命中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雷公电母的形象其实是古代先民们对于雷电现象的自然崇拜。远古时代,气候变化异常,雷电有时会击毁树木,伤及人畜,古人认为这是雷公在发怒,所以产生恐惧感,并对雷公加以崇拜。雷公形象众多,在《山海经》中说雷泽有个雷神,龙身人头,据说伏羲的母亲就是踩到了他留下的大脚印,感而受孕生了伏羲。雷神半人半龙的形象,与龙腾在天的观念有关,而其腰间有鼓,鼓一响就会发出雷声。电母又被称作闪电娘娘、金光圣母。电母信仰可以说是从雷公信仰中分化出来的。早期雷公掌控者雷电大权,所以也被称为“雷公电父”,后来人们按照阴阳对立、男女配对的思想,从雷公中拆分出电父,其性别也随之成为女性,即电母。她的形象常手持镜子做打出闪电状。雷公电母常被作为风雨神,一起被侍奉。以上从科学原理解释了雷电形成的原因,以及在古代人们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雷电的自然崇拜。 闪电是由雷暴产生的一道明亮的闪电。所有的雷暴都会产生闪电,非常危险。你若听见雷声,就有闪电的危险。每年死于闪电和受伤的人数比飓风或龙卷风还多。 闪电是一种电流。在高空的雷雨云中,许多小块的冰(冰冻的雨滴)在空中移动时互相碰撞。所有这些碰撞都会产生电荷。过了一会儿,整个云充满了电荷。正电荷或质子在云的顶部形成,负电荷或电子在云的底部形成。由于异性相吸,在云层下的地面上会形成正电荷。地面上的电荷集中在任何直立的物体周围,比如山、人或一棵树。来自这些点的电荷最终与从云层向下延伸的电荷相连接。 而雷是由闪电引起的。当闪电从云层射向地面时,它实际上会在空中打开一个小洞,叫做通道。一旦光线消失,空气就会塌陷回去,产生一种我们听起来像雷声的声波。我们之所以在听到雷声之前就看到闪电,是因为光比声音传播得快!闪电形成前最基础的条件是,云层中充满带电的微尘粒子和水分子。 其次这些微小的尘粒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并且带负电微尘粒子主要集中在云的底层,而带正电的粒子则漂浮在云的顶层。 那么这样就已经具备了闪电形成的”必备条件了!在积雨云形成的同时,粒子间正负极电荷产生了分离,从而在积雨云中形成电压。这种积雨云内的电压有时能够达到几百万伏特,最终会以闪电的形式释放电。我们都知道闪电过后往往会伴随着刺耳的雷声,那么雷声则是闪电在瞬间产生高温所形成的结果。 因为空气在受到高温时会剧烈膨胀,所以产生的气压会以声音的方式传播出去,由于在云层和地面之间来回的反射,所以产生了巨大的雷声。我是魏健Dr,欢迎广大朋友对问题进行纠错补充!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闪电的形成原因简单的解释起来是这样的,比如有两块云层,不管两块云带正电荷还是负电荷,当两块云相互碰撞的时候会发生摩擦。摩擦的时候有电荷的中和作用,也有新的电荷产生,有了电荷就会有火花放电的现象。 就好比我们冬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脱毛衣,我们会看到火花,其实就是我们衣服相互摩擦而产生的。闪电就是云与云之间的摩擦产生的。雷声的出现其实也跟云层有关,云层之间相互摩擦,电荷不断的聚集起来,让云层所带的电荷越来越多。当电荷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让它周围的空气发生了电离,简单来说。比如空气中主要是氧气,氮气,水,被电离后会形成氧离子,氮离子等等。空气发生电离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热,甚至爆炸,所以会有雷声。比如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我们冬天的时候去碰到别人穿的衣服会听见啪的医生,用手去碰老式的显示器也会被电击发出声音,甚至有的时候碰到别人的手也会发出啪啪声。这些现象与雷声的原理相似。民间传说大家都听说过,或者在电视里面看到过,闪电和打雷是由雷公和电母控制的。龙王要下雨的时候,必须借助雷公和电母的帮助才能顺利完成一场暴雨。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虽然让我们心旷神怡,但是还是需要知道真实的科学依据。实际就是磁暴,天空中产生磁暴后能听见雷声,地球内部发生磁暴后就会激发出地震,有时候许多地震都是人为造成的,因为人类用避雷针把闪电引入地下,与地球产生的地磁场发生的碰撞,就出现地震了!应该把雷电引向特定的区域,如大海,使雷电失去活性,简单的说就是导电作用! 热空气为正电。冷空气为负电,正负电相遇形成电磁应,电磁能瞬间释放才产生闪电,雷击。 相关问题请查询相关科普与气象专属网页,这里我就不重复了
2023-08-12 07:53:171

闪电是一种()现象,避雷针是根据()原理制成的?

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避雷针是根据(导电)原理制成的
2023-08-12 07:53:272

雷电形成的原因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产生雷电的条件是雷雨云中有积累并形成极性。我在此整理了雷电形成的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雷电形成的原因介绍   大气中的水蒸气是雷云形成的内因;雷云的形成也与自然界的地形以及气象条件有关。根据不同的地形及气象条件,雷电一般可分为热雷电、锋雷电(热锋雷电与冷锋雷电)、地形雷电3大类。   1.热雷电是夏天经常在午后发生的一种雷电,经常伴有暴雨或冰雹。热雷电形成很快、持续时间不长,1~2小时;雷区长度不超过200~300km,宽度不超过几十千米。热雷电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空气非常潮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已近饱和,这是形成热雷电的必要因素。   (2)晴朗的夏天、烈日当头,地面受到持久暴晒,靠近地面的潮湿空气的温度迅速提高,人们感到闷热,这是形成热雷电的必要条件。   (3)无风或小风,造成空气湿度和温度不均匀。无风或小风的原因可能是这里气流变化不大,也可能是地形的缘故(如山中盆地)。   上述条件逐渐形成云层,同时云层因极化而形成雷云。出现上述条件的地点多在内陆地带,尤其是山谷、盆地。   2.强大的冷气流或暖气流同时侵入某处,冷暖空气接触的锋面或附近可产生冷锋雷电。   (1)冷锋雷(或叫寒潮雷)的形成是强大的冷气流由北向南入侵时,因冷空气较重,所以冷气流就像一个楔子插到原来较暖而潮湿的空气下面,迫使暖空上升,热而潮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水蒸气达到饱和,逐渐形成雷云。冷锋雷是雷电中最强烈的一种,通常都伴随着暴雨,危害很大。这种雷雨一般沿锋面几百千米长、20~60km宽的带形地区发展,锋面移动速度每小时50~60km,最高可达每小时100km。   (2)暖锋雷(或叫热潮雷)的形成是当暖气流移动到冷空气地区,逐渐爬到冷空气上面所引起的。它的发生一般比冷锋雷缓和,很少发生强烈的雷雨。   3.地形雷电一般出现在地形空旷地区,它的规模较小,但比较频繁。   雷雨云的带电原理   水滴破裂效应:云中水滴在高速气流中作激烈运动,分裂成一些带负电的较大颗粒和带正电的较小颗粒,后者同时被上升气流携带到高空,前者落在低空,这样正负两种电荷便在云层中被分离,这也就是造成90%的云层下部带负电的原因。   吸电荷效应:由于宇宙射线或其它电离作用,大气中存在正负离子,又因为空间存在电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正负离子在云的上下层分别积累,从而使雷雨云带电,又称感应起电。   水滴冻冰效应:水滴在结冰过程中会产生电荷,冰晶带正电荷,水带负电荷,当上升气流把冰晶上的水分带走时,就会导致电荷的分离,而使雷雨云带电。   温差起电效应:实验证明在冰块中存在着正离子(H+)和负离子(OH-),在温度发生变化时,离子发生扩散运动并相互分离。积雨云中的冰晶和雹粒在对流的碰撞和摩擦运动中会造成温度差异,并因温差起电,带电的离子又因重力和气候作用而分离扩散,最后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
2023-08-12 07:53:371

闪电和雷是怎么样产生的?

事的
2023-08-12 07:54:035

闪电是怎样形成的?

闪电是劈出来的....
2023-08-12 07:54:2114

闪电是如何形成的, 它是由什么物质产生的呢!

是物质,一堆电子构成的,不是原子。云层的摩擦产生的能量通过光热放出,因为电子的脱离所以放出能量
2023-08-12 07:54:502

电是怎么样形成的

电是静止或移动的电荷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电的机制给出了很多众所熟知的效应,例如闪电、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等等。根据公元前2750年撰写的古埃及书籍,这些鱼被称为“尼罗河的雷使者”,是所有其它鱼的保护者。大约两千五百年之后,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自然学者和阿拉伯医学者,才又出现关于发电鱼的记载。扩展资料施加电压于人体,会造成电流的流过人体内部组织。在人体内,电压与电流呈非线性关系,电压越大,电流也越大。根据电流强度不同,触电产生的感觉或伤害等级也不同:对5mA 的电流,仅有电击感觉,一般没有伤害;对10mA 的电流,肌肉会发生纤维性抽搐, 可能无法自行松脱电线;对100mA 的电流,接触几秒,便足以致命;对1A 的电流,身体组织因过热而严重烧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
2023-08-12 07:54:582

雷电的形成原理

雷电简单的说,就是天空中的某一块云层与另一块云层或者与大地,由于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反而产生瞬间剧烈放电的现象。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雷电分直击雷、电磁脉冲、球形雷、云闪四种。其中直击雷和球形雷都会对人和建筑造成危害,而电磁脉冲主要影响电子设备,主要是受感应作用所致;云闪由于是在两块云之间或一块云的两边发生,所以对人类危害最小。 直击雷就是在云体上聚集很多电荷,大量电荷要找到一个通道来泄放,有的时候是一个建筑物,有的时候是一个铁塔,有的时候是空旷地方的一个人,所以这些人或物体都变成电荷泄放的一个通道,就把人或者建筑物给击伤了。直击雷是威力最大的雷电,而球形雷的威力比直击雷小。
2023-08-12 07:55:221

电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原理 雷电形成原理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能量,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电是如何形成的,说起来可就话长了。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电是如何形成的,希望对大家会有用!   电的形成原理   电荷是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单位是库仑(记号为C)简称库。 常将“带电粒子”称为电荷,但电荷本身并非“粒子”,只是我们常将它想像成粒子以方便描述。因此带电量多者我们称之为具有较多电荷,而电量的多寡决定了力场(库仑力)的大小。此外,根据电场作用力的方向性,电荷可分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电子则带有负电。根据库仑定律,带有同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排斥,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吸引。排斥或吸引的力与电荷的乘积成正比。   库仑定律(Coulomb"s law),法国物理学家库仑(Coulomb,Charles-Augustin de,1736年-1806年)于1785年发现,并后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一条物理学定律。库仑定律是电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定量规律,它使电学的研究从定性进入定量阶段,是电学史中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它指出,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与电量乘积成正比,作用力的方向沿连线,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 在粒子物理学中,许多粒子都带有电荷。电荷在粒子物理学中是一个相加性量子数,电荷守恒定律也适用于粒子,反应前粒子的电荷之和等于反应后粒子的电荷之和,这对于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都是严格成立的。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电子运动所带来的现象。自然界的闪电就是电的一种现象。电是像电子和质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种属性。它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电子运动现象有两种:我们把缺少电子的原子说为带正电荷,有多余电子的原子说为带负电荷。   电是个一般术语,是静止或移动的电荷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在大自然里,电的机制给出了很多众所熟知的效应,例如闪电、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等等。   电场与磁场的介绍   1865年、苏格兰的 麦克斯韦(J. C. Maxwell)提出电磁场理论的数学式,这理论提供了位移电流的观念,磁场的变化能产生电场,而电场的变化能产生磁场。麦克斯韦预测了电磁波辐射的传播存在,而在1887年德国 赫兹(H.Hertz)展示出这样的电磁波。结果麦克斯韦将电学与 磁学统合成一种理论,同时证明了光是电磁波的一种。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发展也针对微观方面的现象做出解释,并指出电荷的分裂性而非连续性的存在,1895年 洛伦兹(H.A.Lorentz)假设这些分裂性的电荷是电子(electron),而电子的作用就依麦克斯韦电磁方程式的电磁场来决定。1897年英国 汤姆生(J.J.Thomson)证实这些电子的电性是带负电性。而1898年由伟恩(W.Wien)在观察阳极 射线的偏转中发现带正电 粒子的存在。   电场是电荷及变化磁场周围空间里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电场这种物质与通常的实物不同,它不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电场具有通常物质所具有的力和能量等客观属性。电场的力的性质表现为: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作用力,这种力称为电场力。电场的能的性质表现为:当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对电荷做功(这说明电场具有能量)。   所谓磁场,就是指存在磁力作用的空间。磁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存在于磁体周围空间、运动电荷周围空间以及电流周围空间。在磁场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两个带磁性的物体的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所以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来进行的。磁场对于通电导体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说明磁场具有力的性质,当通电导体在磁场内移动时,磁场力将对通电导体做功,表示磁场具有能量。这些表现说明磁场的物质性。   电的诸多应用   电的发现和应用极大的节省了人类的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使人类的力量长上了翅膀,使人类的信息触角不断延伸。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方面:能量的获取转化和传输,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电的发现可以说是 人类历史的革命,由它产生的动能每天都在源源不断的释放,人对电的需求夸张的说其作用不亚于人类世界的 氧气,如果没有电,人类的文明还会在黑暗中探索。   消费类电子产品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有不同的内涵,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   现代的电力供应由于常规能源的日益减少而出现了供应危机,世界各国均以新能源作为发展方向,主要推广的有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力供应的常规能源消耗将被取代!人类的生活环境会得到改善! 猜你感兴趣: 1.造成触电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横断山脉是怎么形成的 3.什么是电势 4.倒计时电路设计及原理分析 5.人体触电是什么原因 6.造成触电事故的原因
2023-08-12 07:55:301

闪电出现,雷声紧随其后,那么闪电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云的上部和下部会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进行发电,就会产生雷电。
2023-08-12 07:55:384

闪电的成因?

闪电是带电云层在大气中放电的结果。 但对于云层起电的成因至今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我倒是简单化理解云层起电的原因,那就是磁发电机原理。 电压的生成就已知的理论无外乎:化学生电、摩擦生电、磁场生电、光子生电、射线生电、温差生电和异种导体接触生电。 云层是水分子凝结的小水滴或冰晶的集团,尽管是电的不良导体,但比空气的导电性高的多。 云的形成是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冰晶的物理过程,因而可以排除化学生电;夜晚也会产生闪电,就可以排除光子生电;太阳的带电射线被地磁分流到两极产生极光,不带电的高能射线被空气中臭氧等吸收,到达低空的量极少,也可以排除射线生电;云层中没有其他导体,可以排除异种导体接触生电;其他情况云层也有温差但不会发生闪电,可以排除温差生电;不管风速有多大,在大气中运动的云层和空气运动速度几乎是一样的,这就谈不上摩擦,即便是有搅动一样的混乱摩擦产生了电压,也会随时放电而不会把电压积累起来达到闪电的程度,这就可以排除摩擦生电。剩下的只能是地磁生电。
2023-08-12 07:56:101

闪电是怎样行成的?

气流在雷雨云中会因为水分子的摩擦和分解产生静电.这些电分两种.一种是带有正电荷粒子的正电,一种是带有负电荷粒子的负电.正负电荷会相互吸引,就象磁铁一样.正电荷在云的上端,负电荷在云的下端吸引地面上的正电荷.云和地面之间的空气都是绝缘体,会阻止两极电荷的电流通过.当雷雨云里的电荷和地面上的电荷变得足够强时,两部分的电荷会冲破空气的阻碍相接触形成强大的电流,正电荷与负电荷就此相接触.当这些异性电荷相遇时便会产生中和作用(放电).激烈的电荷中和作用会放出大量的光和热,这些放出的光就形成了[闪电]. 大多数的闪电都是连接两次的.第一次叫前导闪接,是一股看不见的空气叫前导,一直下到接近地面的地方.这一股带电的空气就象一条电线,为第二次电流建立一条导路.在前导接近地面的一刹那,一道回接电流就沿着这条导路跳上来,这次回接产生的闪光就是我们通常所能看到的闪电了.记得采纳啊
2023-08-12 07:56:182

闪电的形成原理

闪电的原理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电荷流向袭击地面的云地闪电为正闪电(击)和负闪电(击),云中正电荷对地的放电称为正闪电,云中负电荷对地的放电称为负闪电。正闪电时电流由云流向地面,负闪电时电流由地面流向云。即正闪电是正电荷由云流向地球,负闪电是负电荷南云流向地球。在云地闪电中,绝大多数是负闪电,负闪电其电流峰值以20~50kA居多,而正闪电比负闪电猛烈,其电流幅值往往在100kA以上。一、闪电的特征闪电是指的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大地之间或云层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闪电可分为线状闪电,球形闪电,紫色闪电等。我们最常见的就是线状闪电。一般情况下,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是先打雷后闪电,这是因为它们在大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差了很多导致的。二、闪电的形成原因在天空即将下雨的时候,天空中的积雨云层非常厚。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吸引,但空气把它们阻隔开了。正电荷向上伸展,奔向了树木、山和等高大建筑物,而负电荷向下伸展,接近了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相遇,瞬间产生了巨大的电流,引发强烈放电现象,就形成了闪电。三、闪电的防范雨天户外,如果遇到闪电应该要及时防范,避免被闪电击中造成人身伤害。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做到,除非绝对需要,不要轻易冒险外出。在室内要关紧门窗,远离含有金属的物品,尽量不要打电话,也不要去着急收阳台上晒的衣服。此外,如果你真的在户外而无法避免闪电,一定不要站在树下躲雨,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2023-08-12 07:56:381

闪电原理是什么?

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1.闪电时,可以使大气空中的氧气化学合键发生改变,生成极少量的臭氧。2.可以让氧气和氮气化合生成一氧化氮,这是天然固氮的一种重要形式。3.3H2+N2=2NH3
2023-08-12 07:57:241

闪电的原理?

不同的云朵,带有电荷,相互碰撞,产生强大的电流。
2023-08-12 07:57:402

打雷闪电究竟是什么原理啊??

我们看到的雷电是发生在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冰晶摩擦、云体碰撞等均可使云粒子起电。一般云的顶部带正电,底部带负电,两种极性相反的电荷会使云的内部或云与地之间形成很强的电场,爆发电火花,从而产生闪电。在闪电通道中,电流极强,温度可骤升至2万摄氏度,气压突增,导致空气剧烈膨胀,形成震荡,就是雷声。也就是说雷声的原理和一般爆炸的原理是类似的。我们知道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频率,而空气膨胀的速度是有限的,因此形成的震荡波的频率也有限,因此我们听到的雷声一般比较低沉。具体的数据我没有进行计算,但可以想象,人耳的听力范围是20到20000Hz。假如平时我们听到的雷声频率几十赫兹的话,那么尖利的也就是高音调的雷声就需要几千甚至上万的频率,这意味着空气膨胀的速率要提高到现在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也就是说放电要强烈几百倍甚至上千倍,估计一般是实现不了的,毕竟云的带电量有限,如果实现的话,应该是件相当危险的事情。至于为什么雷声是现在听到这个音调,应该说,是一般云的带电量放电产生的能量使得空气膨胀的速率在一定范围内,这个膨胀速率导致的震荡速率恰好落在了我们听力的低音范围内。听上去有些主观因素,但仔细想想,事实就是这个样子的。
2023-08-12 07:57:472

闪电是什么原理

是由于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云层与大地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当带异种电荷的云层相互间的距离由于运动而缩小到一定距离时,正负电荷间的强大电势差将空气击穿而发生瞬间放电,放电时产生的放电火花就是我们见到的闪电,同时放电时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同理,当带电云层运动时,地面相对应的地方产生感应电荷,若云层与地面或地面高大物体间距离较小,则云层与物体间的空气被击穿而发生瞬间放电产生雷电。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此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得多,因此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2023-08-12 07:57:561

为什么会打雷闪电的原理

打雷的原理:1、打雷的原理是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是正极,有的是负极。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发出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瞬间被加热膨胀的空气会推挤周围的空气,引发出强烈的爆炸式震动,这就是雷声。2、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形成雷雨云一般要具有两个条件,充足的水汽和剧烈的对流运动。冬天,由于空气寒冷干燥,加之太阳辐射较弱,空气中不易形成对流,因而很少有雷电。但有时冬季气温偏高就形成了雷雨云,产生了雷电,并出现雨雪天气。对流特别强盛,还可形成冰雹,这就会产生所谓“冬打雷”的天气现象。了解了这些原因,“冬打雷”就不奇怪了。
2023-08-12 07:58:331

雷电的产生原理

雷电的产生原理具体如下雷电的产生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积雨云的顶部一般较高,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会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闪电。而当闪电发生时会爆发出大量热量,使得周围空气急剧膨胀,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这就是雷声。雷电的分类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产生雷电的条件是雷雨云中有积累并形成极性。根据不同的地形及气象条件,雷电一般可分为热雷电、锋雷电(热锋雷电与冷锋雷电)、地形雷电3大类。雷电的活动条件地质条件:土壤电阻率的相对值较小时,就有利于电荷很快聚集。局部电阻率较小的地方容易受雷击;电阻率突变处和地下有导电矿藏处容易受雷击;实际上接地网电阻率,会增大雷击概率。地形条件:山谷走向与风向一致,风口或顺风的河谷容易受雷击;山岳靠近湖、海的山坡被雷击的概率较大。地物条件:有利于雷雨云与大地建立良好的放电通道。空旷地中的孤立建筑物,建筑群中的高耸建筑物容易受雷击;大树、接收天线、山区输电线路容易受雷击;符合尖端放电的特性,基站铁塔建成后也会增大雷击的概率。雷电的危害有哪些雷电产生强大电流,瞬间通过物体时产生高温,引起燃烧、熔化;触及人畜时,会造成人畜伤亡。雷击爆炸作用和静电作用能引起树林、电杆、房屋等物体被劈裂倒塌。打雷放电时能产生数万度高温,空气急剧膨胀扩散,产生冲击波,具有一定的破坏力。雷电流在周围空间形成强大的电磁场。电磁感应能使导体的开口处产生火花放电,如有易燃、易爆物品就会引起爆炸或燃烧。
2023-08-12 07:59:271

闪电是怎么形成的?为何形态都是弯曲不规则的?

每当暴风雨来临,雨点即能获得额外的电子。电子是带负电的,这些电子会追寻地面上的正电荷。额外的电子流出云层后,要碰撞别的电子,使别的电子也变成游离电子,因而产生了传导性轨迹。
2023-08-12 07:59:544

闪电是什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发光带电?

两个带不同极性电的云团距离近到一定程度后,发生放电,就会有闪光和声音的出现。瞬间电压很大~所以会造成灾害
2023-08-12 08:02:347

为什么会打雷闪电 原理

打雷闪电原理如下: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是正极,有的是负极。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发出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瞬间被加热膨胀的空气会推挤周围的空气,引发出强烈的爆炸式震动。这就是雷声。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形成雷雨云一般要具有两个条件,充足水汽和剧烈的对流运动。冬天,由于空气寒冷干燥,加之太阳辐射较弱,空气中不易形成对流,因而很少有雷电。空气极不稳定的时候,容易发生强烈的向上对流运动,而形成高耸的积雨云,云中充满上上下下奔窜的水汽,就会产生静电,云的上端会产生正电荷,云的下端会产生负电荷,地面又是负电荷,虽然两个负电荷之间存在电压差。但是,两个负电荷之间有空气作为绝缘体,无法发生放电现象。若两个负电荷间的电压差,大到可以冲破绝缘体的空气,使空气在瞬间膨胀爆炸、发热发光,发光就是闪电,膨胀爆炸发出巨大声响就是打雷。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闪电的长度和温度: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
2023-08-12 08:03:091

闪电形成的机理

  如果我们在两根电极之间加很高的电压,并把它们慢慢地靠近。当两根电极靠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在它们之间就会出现电火花,这就是所谓“弧光放电”现象。  雷雨云所产生的闪电,与上面所说的弧光放电非常相似,只不过闪电是转瞬即逝,而电极之间的火花却可以长时间存在。因为在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可以人为地维持很久,而雷雨云中的电荷经放电后很难马上补充。当聚集的电荷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在云内不同部位之间或者云与地面之间就形成了很强的电场。电场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千伏特/厘米,局部区域可以高达1万伏特/厘米。这么强的电场,足以把云内外的大气层击穿,于是在云与地面之间或者在云的不同部位之间以及不同云块之间激发出耀眼的闪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闪电。  肉眼看到的一次闪电,其过程是很复杂的。当雷雨云移到某处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底相对的下垫面变成正电荷中心,在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电场。在电荷越积越多,电场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云底首先出现大气被强烈电离的一段气柱,称梯级先导。这种电离气柱逐级向地面延伸,每级梯级先导是直径约5米、长50米、电流约100安培的暗淡光柱,它以平均约150000米/秒的高速度一级一级地伸向地面,在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便突然向上回击,回击的通道是从地面到云底,沿着上述梯级先导开辟出的电离通道。回击以5万公里/秒的更高速度从地面驰向云底,发出光亮无比的光柱,历时40微秒,通过电流超过1万安培,这即第一次闪击。相隔百分之几秒之后,从云中一根暗淡光柱,携带巨大电流,沿第一次闪击的路径飞驰向地面,称直窜先导,当它离地面5—50米左右时,  地面再向上回击,再形成光亮无比光柱,这即第二次闪击。接着又类似第二次那样产生第三、四次闪击。通常由3—4次闪击构成一次闪电过程。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5秒,在此短时间内,窄狭的闪电通道上要释放巨大的电能,因而形成强烈的爆炸,产生冲击波,然后形成声波向四周传开,这就是雷声或说“打雷”。
2023-08-12 08:03:462

闪电 打雷的原理是什么?

闪电和打雷是同时进行的,闪电是由于带不同电性的云层之间发生碰撞产生火花的同时发出巨响,所以同时发生,只不过光速比声速快很多,所以人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打雷!
2023-08-12 08:04:023

闪电是如何形成的

简单的说就是带正电的云和带负电的云相撞,所产生的。
2023-08-12 08:04:124

为什么会打雷闪电的原理

打雷的形成过程是:云层的正负电荷分离,导致云层形成带电体,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也会吸引导体的正负电荷分离;闪电的形成是: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靠近,所以两个物体之间的正负电荷之间会相互吸引,并最终击穿空气形成闪电。 打雷和闪电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对于打雷闪电的形成原因,也许很多人并不清楚,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01 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是正极,有的是负极。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发出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瞬间被加热膨胀的空气会推挤周围的空气,引发出强烈的爆炸式震动。这就是雷声。 02 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形成雷雨云一般要具有两个条件,充足水汽和剧烈的对流运动。冬天,由于空气寒冷干燥,加之太阳辐射较弱,空气中不易形成对流,因而很少有雷电。 03 空气极不稳定的时候,容易发生强烈的向上对流运动,而形成高耸的积雨云,云中充满上上下下奔窜的水汽,就会产生静电,云的上端会产生正电荷,云的下端会产生负电荷,地面又是负电荷,虽然两个负电荷之间存在电压差,但是,两个负电荷之间有空气作为绝缘体,无法发生放电现象。若两个负电荷间的电压差,大到可以冲破绝缘体的空气,使空气在瞬间膨胀爆炸、发热发光,发光就是闪电,膨胀爆炸发出巨大声响就是打雷。 04 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05 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
2023-08-12 08:04:301

雷电的危害与形成原理是什么

  雷电的危害与形成原理是什么 篇1   雷电的危害   1.雷电流高压效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如此巨大的电压瞬间冲击电气设备,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导致燃烧、爆炸等直接灾害。   2.雷电流高热效应会放出几十至上千安的强大电流,并产生大量热能,在雷击点的热量会很高,可导致金属熔化,引发火灾和爆炸。   3.雷电流机械效应主要表现为被雷击物体发生爆炸、扭曲、崩溃、撕裂等现象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4.雷电流静电感应可使被击物导体感生出与雷电性质相反的大量电荷,当雷电消失来不及流散时,即会产生很高电压发生放电现象从而导致火灾。   5.雷电流电磁感应会在雷击点周围产生强大的交变电磁场,其感生出的电流可引起变电器局部过热而导致火灾。   6.雷电波的侵入和防雷装置上的高电压对建筑物的反击作用也会引起配电装置或电气线路断路而燃烧导致火灾。   雷电的形成原理   雷电是云内、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夏季的午后,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产生上升运动,在上升过程中水汽不断冷却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粒子,形成云团,而上层空气密度相对较大,产生下沉运动,这样的上下运动形成对流。在对流过程中,云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粒子发生碰撞,吸附空气中游离的正离子或负离子,这样水滴和冰晶就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一般情况下,正电荷在云的上层,负电荷在云的底层,这些正负电荷聚集到一定的量,就会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电荷在放电过程中,产生很强的雷电电流,雷电电流将空气击穿,形成一个放电通道,出现的火光就是闪电。在放电通道中空气突然加热,体积膨胀形成爆炸的冲击波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雷击灾害的`形成   云内和云与云之间的放电,叫云间闪电或云闪,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叫云地闪电或地闪。云闪因其不能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将雷击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尤为重要。   果间隔时间是5秒钟,表示雷击发生在离人约1700米左右的位置;如果是1秒钟,也就是一眨眼的时间就听见雷声,说明雷击位置就在人附近300米左右。当遇到雷暴天气时,我们可以记住每次听到雷声与看见闪电的时间间隔是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以此来判断雷暴是逐渐远离,还是即将临近,从而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雷电的科学原理   水滴破裂效应:云中水滴在高速气流中作激烈运动,分裂成一些带负电的较大颗粒和带正电的较小颗粒,后者同时被上升气流携带到高空,前者落在低空,这样正负两种电荷便在云层中被分离,这也就是造成90%的云层下部带负电的原因。   吸电荷效应:由于宇宙射线或其它电离作用,大气中存在正负离子,又因为空间存在电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正负离子在云的上下层分别积累,从而使雷雨云带电,又称感应起电。   水滴冻冰效应:水滴在结冰过程中会产生电荷,冰晶带正电荷,水带负电荷,当上升气流把冰晶上的水分带走时,就会导致电荷的分离,而使雷雨云带电。   温差起电效应:实验证明在冰块中存在着正离子(H+)和负离子(OH-),在温度发生变化时,离子发生扩散运动并相互分离。积雨云中的冰晶和雹粒在对流的碰撞和摩擦运动中会造成温度差异,并因温差起电,带电的离子又因重力和气候作用而分离扩散,最后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   雷电伤人的方式及急救措施   雷电对人的伤害方式,归纳起来有四种形式,即:直接雷击、接触电压、旁侧闪击和跨步电压。雷电对人的危害与普通高压线路危害类似,只是危害程度更严重,因此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要立即对伤者进行抢救。   人被雷击中后,雷电电流通过人体泄放到大地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伤者身上是不带电的,这时不必担心施救者被电击。急救措施也类似于被电击后的急救方法,将伤者平躺在地,在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同时要做心外按摩。另外,要立即呼叫急救中心,由专业人员对受伤者进行有效的处置和抢救。   雷电的危害与形成原理是什么 篇2   雷电是大自然中最壮观的自然现象之一,它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具有巨大的能量及破坏力。其电压可高达几十万伏甚至数百万伏,瞬时电流可高达数十万安培,放电时温度高达30000℃。世界各地每年遭受雷击而造成破坏的重大事故不计其数,仅我国每年就有数万人遭受雷击伤亡。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防雷知识,采取切实可行的防雷措施,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雷电事故的发生。   雷电的主要危害   根据雷电产生的危害特点,它的破坏作用主要是雷电流引起的。通常雷电以三种形式出现,即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雷电波。一般人所说的雷击是由直接雷造成的,由于它瞬间放出的电流相当大,产生的高温高压引起爆炸、火灾和建筑物倒塌,造成人畜伤亡事故。   感应雷的主要危害是由电流沿着金属导线或导体形成雷电冲击波,并进入建筑物内造成用户的仪器设备或家用电器的损坏,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火灾等重大雷击事故。在雷击事故中90%是感应雷造成的,随着现代化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在电子设备、供电设备、通信广播、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传输等领域都是感应雷的主要袭击对象。   雷电波是由于雷击而在架空线路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路或管道的两个方面迅速传播,其传播速度为300m/us(在电缆中为150m/us),若侵入建筑内可造成配电装置和电气线路绝缘层击穿产生短路或使建筑物的易燃易爆物品燃烧和爆炸。   造成雷电击事频繁发生的原因,除了不可抵御的自然现象外,人们的防知识缺乏、防雷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有的人认为避雷针是万能的灵丹妙药,有了它就会任凭电闪雷鸣而安然无恙,有的单位舍不得花这笔钱来搞防雷工程,有的单位即使安装了避雷设施,但安置不规范或长期得不到维护、保养,成了引雷入室的祸根;雷雨期间,野外作业及行走不能及时地离开所处环境的最高点;有人甚至跑到大树下、屋檐下躲雨,室内人员甚至打开门窗观赏雨景或收看电视、打电话,对家用电器电源插头不及时拨掉,从而导致雷电击伤亡悲剧频发。   预防雷击事故的措施   为了避免或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保证人畜及建筑物的安全,对建筑物而言,首先把好建筑设计第一关,按建筑物的功能综合考虑防雷避雷设施,特别要考虑清理到室外附加在屋顶上的霓虹灯、广告牌、金属旗杆、微波塔及共用天线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其次把好施工质量检查监督及竣工关,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验收建筑物的避雷设施。对共用天线、居民住宅楼的总电源、电子计算机网络用户以及架空电话线用户等应加装专用避雷器,并在每年雷雨季节到来之前,对这些避雷装置进行一次安全性能检测维修。   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首先要多了解防雷知识,增强防雷意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雷电击伤人。其次,要用自已已掌握到的防雷知识,宣传教育身边的人;雷雨期内,在野外行走时,要尽量离开所处环境的最高点,跑到低洼处或干脆趴下,不要在大树、电线杆、高架铁塔、烟囱和高层建筑物下躲雨,不要打金属雨伞。室内人员,应将门窗关闭,不要触摸金属导线,也不要打电话、看电视,将闭路电视信号传输线断开,各种家用电器的电源要拨掉,在雷雨时最好停止使用家用电脑,并切断电源,如必须在雷雨期内运行时,必须采取避雷措施,防止感应雷的袭击。
2023-08-12 08:04:431

闪电形成原因 闪电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导语:在户外的时候,大家遇到闪电要及时防范,避免被闪电击中造成人身伤害。我有些朋友对闪电的相关内容感兴趣,所以想来好好了解一下,闪电形成原因是什么?闪电的威力到底有多大?今日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比较实用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闪电形成原因   闪电是因为天空中的大量正负电荷聚集在一起引发强烈放电才形成的。在炎热的夏天,我们经常会看到天空中突然飘来一块乌云,紧接着来了几道尖锐的闪电,然后天雷滚滚,就下了暴雨。这是夏季正常的天气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原理。   肉眼看到的一次闪电,其过程是很复杂的。当雷雨云移到某处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底相对的下垫面变成正电荷中心,在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电场。在电荷越积越多,电场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云底首先出现大气被强烈电离的一段气柱,称梯级先导。这种电离气柱逐级向地面延伸,每级梯级先导是直径约5米、长50米、电流约100安培的暗淡光柱,它以平均约150000米/秒的高速度一级一级地伸向地面,在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便突然向上回击,回击的通道是从地面到云底,沿着上述梯级先导开辟出的电离通道回击以5万公里/秒的更高速度从地面驰向云底,发出光亮无比的光柱,历时40微秒,通过电流超过1万安培,这即第一次闪击。   相隔几秒之后,从云中一根暗淡光柱,携带巨大电流,沿第一次闪击的路径飞驰向地面,称直窜先导,当它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再向上回击,再形成光亮无比光柱,这即第二次闪击。接着又类似第二次那样产生第三、四次闪击。通常由3─4次闪击构成一次闪电过程。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5秒,在此短时间内,窄狭的闪电通道上要释放巨大的电能,因而形成强烈的爆炸,产生冲击波,然后形成声波向四周传开,这就是雷声或说“打雷”。   闪电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   一道闪电的电压一般在100万-1亿伏特不等,瞬间电流最高能达到20000安培,产生的温度能达到2万摄氏度以上。这些数据看上去很大,但是我们要知道,闪电持续的时间一般都很短,只有0.01秒左右,甚至更短。因此,一道闪电所蕴含的能量并不是很多,一般只有几十上百度电,规模大一点的闪电也就大几百度电,按照五毛钱一度换算成电费的话,也就几百块钱。   可能有人会说,我看到的闪电绝对不止百分之一秒,有些甚至可以达到好几秒。很显然事实并非如此,这其实是我们的视觉欺骗。当我们用肉眼观察到闪电时,会出现视觉停留,这个停留让我们的大脑误认为闪电持续的时间很长。   虽然一道闪电持续的时间少,能量并不多,但是积少成多啊,闪电基本上不是单独出现的,一般出现就是连续不断地释放。根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产生的闪电有几十亿道,基本上平均每秒就有上百道闪电正在击中地球。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所有的闪电都收集起来以供人类使用呢?   其实早在2007年的时候,就有科学家基于这个想法做了相关的科研试验。他们设计出了一种能够收集雷电的电容塔装置,但是很遗憾,实验以失败告终。其实以现在人类的科技水平来说,我们虽然能够在实验室小规模制造闪电,但显然我们还无法大规模收集自然的闪电能量。   收集闪电主要有这几个困难,首先是闪电发生的随机性太强了,科学家们根本无法精确预判,天气预报给出的是一片广袤的区域,科学家们根本难以捕捉闪电。虽然目前很多实验室都在研究人工引雷,但是引雷装置的成本实在太高了,大规模铺设用来收集随机的闪电根本划不来。   不仅如此,就算不考虑安装成本,闪电能量收集后的储存也是个大问题。当前世界常用的储能装置一般是电容和化学电,而一道闪电的能量在百分之一秒内就会完全释放,也就是说,科学家们需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能量收集,并将储能设备充满,这对技术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人类无法大规模收集使用闪电,但是闪电的作用我们却不能忽视,闪电发生时,放电作为反应条件,空气中会发生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那就是氧气会被转化为臭氧(3O2=2O3,条件为放电),臭氧形成的臭氧层能够有效阻挡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保护我们人类的皮肤健康。不仅如此,闪电还能将氧气转化为含氮化物(2NO+O2=2NO2,3NO2+H2O=2HNO3+NO),当闪电过程中的雨水降临到地面时,这些氮氧化合物就会成为土地的肥料。   除此以外,闪电还能消灭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因此闪电过后,空气就会变得格外纯净,我们就会感觉到空气格外清新。
2023-08-12 08:04:511

雷电怎样形成?

雷电的形成:雷电是发生在天空中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天空中的云是带电的,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当两块带不同种电的云相互接近时,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放电现象。放电时出现的电火花就是闪电,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小学自然知识)
2023-08-12 08:0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