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西方经济学三大定律

2023-08-22 20:08:42
共2条回复
okok云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帕金森定律:

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由此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

“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

很复杂吧?

让我来解释一下:

一只猪,以为别人不会发现他是猪(墨菲定律),刚刚吃饱饭在睡觉就被别人当猪八戒大神来拜(彼得原理),然后它就装作很有智慧,很忙碌地每天饭局,饭局加饭局(帕金森定律)。

其实人人都发现到它是猪了(墨菲定律),只是看他那么认真那么忙碌地吃饭应酬,又碍于制度(彼得原理),只好继续让它当大神(帕金森定律)。
我不懂运营

吃烟,喝酒,泡妞

相关推荐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阶段: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西尼尔、穆勒、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 以斯密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放任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他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流行了20年。 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从 19 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 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说成是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他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 20世纪初期,张伯伦、罗宾逊和维克赛尔推翻了正统经济学的三个假定前提,即排除了垄断的完全竞争、排除了经济危机的充分就业以及把货币因素置于从属地位的实物经济,从而促成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从混沌大一统状态中裂变而出。 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 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当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着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而萨缪尔森的1948年开始发行的《经济学》至今已出第十六版,是第三本好教科书。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在应对新自由主义学派尤其是其中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批评的过程中,斯蒂格利茨、布兰查德、阿克洛夫和曼昆等人吸收了论战对方的研究方法,维护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与政策观点,由此促成新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因而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两大学派并驾齐驱的局面。 这两大学派同属主流经济学,采用的分析方法是相同的,并且都主张将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以理性与自利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也都坚持理性预期理论。 两者的区别是,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从市场出清出发,得出市场机制稳定和政策无效的结论,而新凯恩斯主义从工资与物价的刚性出发,认为市场不能出清,因此经济政策是有效的。
2023-08-14 10:30:311

经济类考研要看什么书

推荐参考书如下:1、经济学原理 《西方经济学》(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鸿业 2005年 第三版 ;2、《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推荐) 上海人民出版社 尹伯成 第四版;3、《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鸿业 2005年出版 ;4、《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尹伯成 ;5、《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 (宏观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尹伯成;6、金融学原理 《金融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达 2003年12月出版 ;7、《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 (推荐) 复旦大学出版社 胡庆康 ;8、《国际金融》 南开大学出版社 钱荣_ 2002年11月出版;9、《国际金融新编》(推荐) 复旦大学出版社 姜波克 第三版;10、《金融工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林清泉 2005年出版 ;11.《金融工程》(推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郑振龙 200年出版;12.《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何孝星 2004年8月出版;13.《商业银行经营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戴国强 2004年1月第二版;14.《投资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红忠 2003年版 ;15.《金融市场学》(推荐)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亦春、郑振龙 2004年第二版。上述参考书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023-08-14 10:30:511

微观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假设条件是?

理性经济人:每个人均以追求个人最大化为目标。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市场出清假设
2023-08-14 10:31:013

经济学学什么课程内容

经济学学什么课程内容如下:经济学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教材:《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部分课程介绍如下:1、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英语:Political economics),广义地说,是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2、线性代数线性代数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向量,向量空间(或称线性空间),线性变换和有限维的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课题。3、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4、统计学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认识客观现象数量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5、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突出对金融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介绍和基本管理技能的传授,力求规范化、准确化、简洁化。在系统介绍成熟的金融理论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总结了我国金融改革中的经验教训。
2023-08-14 10:31:191

什么是需求定理,供给定理,供求定理

这不是西方经济学里的内容嘛。
2023-08-14 10:31:494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分别是谁呢,或集大成者

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2023-08-14 10:32:216

经济学十部经典著作是什么?

经济学的十部经典著作
2023-08-14 10:33:057

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方式

推荐看一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分宏观微观的,共两册,书不错的
2023-08-14 10:33:383

西方经济学

我建议你看一下 国富论 亚当斯密可是一个很牛的人 而国富论相当于基督教的圣经
2023-08-14 10:33:482

国内能与曼昆齐名的《经济学原理》编著者有哪些?

国内能与曼昆齐名的《经济学原理》编著者有哪些?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充其量只是经济学的入门书籍,可以看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哪些区别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阅读起来比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使人更能懂,因为它里面有大量的案例可以能够帮你更好的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而保罗的经济学相对来说较深一些,对于理科差的我个人觉得更适合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最简单通俗。萨氏的《经济学》已有十八版,绝对经典,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以及他的学生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则在当今中国影响最大。 之所以影响大,三本书的原因却又不尽相同。曼昆的作品显然是得益于新闻媒体的推广——哈佛高才生、年轻有为、140万美元的出版费创下经济学教材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到斯蒂格利茨2001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他的《经济学》才得以迅速传播。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能够18次再版,则完全是靠它内容的绝对经典。正如1948年时任《财富》杂志编辑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为第一版所作的书评中所写的:“下一代人将跟随萨缪尔森来学习经济学。” 在我上大学之初,正值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4版在中国风靡。不过,我所在的学校推销自己的院编教材给学生们用,结果,学生们尽管不懂经济究竟为何物,但还是对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受教这本经典《经济学》而愤愤不平。后来,为了弥补这种“制度上的落后”,许多人都私下里买了这本经典教材,熟读之后才发现经典与糟粕之间到底有多大的横沟。记得毕业收拾行囊时,我看到一位仁兄把萨氏的著作小心翼翼地收到包里,而那本院编教材却可怜地躺在收废纸老头的板车上“暴尸街头”。 作为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把微观经济学与巨集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是萨缪尔森的首创。萨缪尔森是在其教科书中首先以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与财政政策为重点,配合以传统的价值与分配理论而取得成功的第一人,这种结构现已成为各家编写经济学教科书的标准模式。 这本书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它强调内容的深入浅出。萨缪尔森在该书第一版序言开头的一句话中指出,“本书主要是为那些把经济学作为综合教育一部分的读者写的。”萨缪尔森虽然是一位著名的数理经济学家,但为了使未接触过经济学的读者易于理解吸收这本教科书的内容,他不使用数学模型。 当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看上去更加行文简单、说理浅显,极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但萨氏《经济学》全书结构巨集伟,字里行间,三言两语,每有深意,可谓在经济学中蕴涵着哲学气息。读完此书,读者可以对经济学有一个完备的认识框架。而且学之愈深,愈知此框架之重要。 尽管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萨缪尔森的教科书还是暴露了它的局限性,也遭致了许多的批评。萨缪尔森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理论内容需要及时修正。例如第13版发行时,萨缪尔森深感美国储蓄率已经过低,开始提请人们关注储蓄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存有密切的关系。时至今日,我们也看到了这本经典经济学著作在以几乎每3年一版方式来保持它的新鲜性。 不过,即使时事无常,萨缪尔森也极其强调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他认为,“支援整个经济学的还是一些基本概念”,如稀缺、效率、贸易收益和比较优势原则,决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自身的重要,因为那就是所谓的经典。 曼昆除了那套经济学原理以外还有哪些著作 巨集观经济学是另外一本书,经济学原理里面第二册有关于巨集观经济学的,但是不完全,你看完那边原理后可以看下这本巨集观,至于其他的著作都不是很出名,这几乎是他的全部,你有兴趣可以看看别人的著作 曼昆,《经济学原理》哪里有卖? 长沙定王台是长沙最大的书市。 定王台书市和湖南图书城。货比较全。 曼昆 经济学原理 ,哪里下载哟 书的话,自己买 电子书我这有,可以发给你 哪些学校考研只考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有上海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部分专业 然后北大部分专业 还有中国人民大学虽然是高鸿业的书 但曼昆也是必看的.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巨集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一本经济学入门书籍,里面内容浅显易懂,就是给不懂经济学想了解经济学的人看的,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全名叫《经济学原理 微观分册》,下册是《经济学原理 巨集观分册》,其实算是一套书吧,呵呵。读这本书不需要学习其他经济学内容,读了这书就算是有了经济学基础了。 《微观经济学》是专门写微观经济学的书,介绍了消费行为、生产者行为等微观经济学理论,版本有很多的,并且分为初级 中级 高阶三个级别。 《巨集观经济学》主要介绍了国民经济执行的相关理论,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的理论依据等,版本也很多,也有 初级 中级 高阶之分。曼昆就单独还写了一本《巨集观经济学》,属于中级巨集观,这本书比《经济学原理 巨集观分册》要难一点,适合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低年级看。 求 曼昆《经济学原理》电子版 曼昆巨集观经济学(中文)第六版_90M.pdf 下载地址已通过百度讯息发给你。 我有,要不要、 急!曼昆 经济学原理第三册 你在哪里啊?我知道上海可以在上海财经大学门口的财大书店里买到,最近考研复试,很多人买,不知道卖光了没有。
2023-08-14 10:33:561

经济学原理哪一版本好

个人觉得是第五版,因为我看过,其实他把西方经济学讲得通俗易懂,很适合初学者满意请采纳。
2023-08-14 10:34:062

关于《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就是分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和微观经济学分册的,有的书籍是分为上下册发行的。目前版本最好的我感觉是美国曼昆教授编写的,梁小民翻译的《经济学原理》最好。我在大学的时候我就读过这本书,非常好。微观经济学主要讲的是供给、需求、弹性、市场,消费者、效率,公共物品、共有资源,企业行为、生产成本,竞争、垄断、寡头,生产要素以及收入等等;宏观经济学主要讲的是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物价指数,生产增产效率,储蓄、投资、金融,货币以及经济波动,总供给与总需求等等。微观与宏观是不一样的,它是两本书,你是不是买的是一本啊,你看看你的书籍写得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还有就是国内有一些经济学原理,是把微观与宏观放在一起写的,统称西方经济学。不知道我的回答对你有没有帮助。
2023-08-14 10:34:131

论述西方经济学的贫困理论的概念?

研究、治理、开发和摆脱贫困,这也一直是人类共同的历史使命。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反贫困的历史。贫困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的主题。这正如西奥多·W·舒尔茨所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并衷心地希望经济学家们在构筑自己的理论大厦时不要忘记给贫困问题留点地位。但是,贫困作为特定的社会经济现象为人们所重视,且被纳入理论研究的领域,其历史并不长。贫困问题开始被社会重视,并成为经济学的基本课题之一,则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而真正对此进行广泛关注并进行理论探讨则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的。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贫困理论 如果仅仅从贫困现象成为理论研究的内容来说,贫困理论起源更早,但在这种理论中,贫困并不是研究的主题本身。大约从16世纪开始,空想社会主义者从改造人类社会,建立一个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理想社会的角度,尖锐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和祸害,贫困作为资本主义制度违反理性原则的集中表现,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内容。这是对贫困的一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贫困被看作是制度的产物——贫困的根源是私有制;贫困是作为社会不公平的结果看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是由富裕产生的,由此,认为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在于消灭私有制。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贫困的研究是从政治变革的立场出发的,除了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现象进行归纳和较为详细的描述外,对贫困问题本身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所涉及的贫困,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贫困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理论研究,涉及到了大量的贫困问题,但这些问题发生的背景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是资本积累和贫困积累最典型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频繁爆发和失业人员大量出现的特殊时期。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贫困现象,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深刻的揭示当首推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最早从制度层次上揭示了贫困的根源。马克思的贫困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及其趋势的理论,具有阶级贫困的性质与制度分析的特点。马克思的贫困学说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吸吮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这种私有资本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就是马克思称之为“雇佣劳动制度”的必然结果。雇佣劳动制度怎样给雇佣劳动者阶级带来贫困化呢?马克思指出:“最勤劳的工人阶级的饥饿痛苦和富人建立在资本主义积累基础上的粗野的或高雅的浪费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当人们认识了经济规律时才能揭示出来”。而这个规律,主要是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不断地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扩大资本主义再生产。资本有机构成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而提高。随着资本集中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相对地增大,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相对地减少。可变资本相对地减少,从而雇佣工人也相对地减少,因而不断地产生出一个相对的超过资本增值所需要的过剩人口,从而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产生相对过剩人口。这个过剩人口不是同生活资料相比而成为绝对多余的人口,而是同资本积累相比变为过剩的。马克思写道:“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注: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第69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因此,马克思作出结论说:“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由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级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注: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第77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这一规律的实质就是:在一方,资本的积累越多;在另一方,工人的失业和贫困就越大。马克思的结论是:失业和贫困完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的增长给无产阶级带来的不是社会福音,而是贫困积累的厄运。资本积累的后果必然是:一极是资产阶级的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但无产阶级如何改善自己的贫困命运呢?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图把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的改变寄希望于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上,那只是天真的幻想。马克思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比喻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把无产阶级的贫困命运钉在资本上,“比赫斐斯特司的楔子把普罗米修斯钉在岩石上钉得还要牢”。(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普罗米修斯把神火带到人间,造福于人类,却被锁在岩石上遭受饿鹰啄食肝脏的折磨。无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而自己却牢牢地从属于资本,日复一日地经受资本剥削而日益贫困化。他的结论是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是“剥夺者被剥夺”。 马克思断言,制度是造成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必须从制度本身寻找答案,在改变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中实现反贫困的目标。面对资本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他们预言:制度更迭将是彻底解决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的惟一途径。而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之上的,在这种社会财产异常丰富、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的社会制度下,符合逻辑的推断必然是贫困消失的结论。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本质和根源以及无产阶级贫困化增长的趋势。同时也指明了无产阶级摆脱贫困命运的根本出路——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也涉及到贫困研究的一些具体层次,如绝对贫困分析,但并不着意于贫困研究本身。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是服务其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在于通过贫困的分析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去说明、论证其政治主张。并且这种贫困研究主要是以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无产阶级贫困化,即主要是以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困为研究对象,没有涉及落后的非资本主义国家或后来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更不用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中面临的贫困问题。现在看来,贫困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化,只是社会贫困中的一种存在形式。现代社会中贫困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     三、西方经济学者的贫困理论 贫困是一种国际现象,消除贫困也是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围绕贫困的原因以及如何摆脱贫困这两个基本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政策主张。   (一)马尔萨斯对贫困问题的探讨 从理论渊源上讲,最早对贫困问题进行探讨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其代表作《人口原理》中,最早对贫困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虽然他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辩护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并不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贫困自身是贫困的原因。因为:一是“两性间的情欲”会导致人口在食物供应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扩张;二是人口的加速增长使劳动力的供给增加,从而对既定的土地资源形成压力,一旦这一过程趋于恶化,其结果只能是饥荒和死亡的增长;三是从长期看,食物供给的增长滞后于人口的增长,即食物供应是按算术级数增长,而人口则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贫困是不可避免的,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不相干。不仅如此,他还企图证明,私有制还是使人口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的最有效的制度。   (二)发展经济学的贫困理论 研究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家在探讨贫困的原因和摆脱贫困的方式等方面创立了一系列著名的理论和模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哈罗德和多马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W·W·罗斯托的“经济起飞论”、劳尔·普雷维什及萨米尔·阿明的“中心—外围理论”等等。其中,由于缪尔达尔、刘易斯和舒尔茨对贫困与发展问题的开创性研究和在发展经济学方面的特殊贡献,分别获得了1974年和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尽管这些理论模型与政策主张有着不同程度的片面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发展经济学反贫困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减缓贫困的政策框架、公共支出、银行信贷工具,以及针对项目的运行机制研究。 总之,长期以来,发展经济学家们围绕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以及如何摆脱贫困这两个基本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政策主张。然而,综观发展经济学的演进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在探索这两个基本问题时似乎轻视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实质问题。事实上,正是对贫困实质问题直接或间接的不同回答,折射出不同的发展观,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对前述两个基本问题的分析思路,影响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进程。   (三)主流经济学的贫困理论 主流经济学则从公平与效率抉择角度对贫困问题进行了理论解释。主流经济学关于贫困问题的理论解析源自于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的《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在这部著作中,他通过“漏桶实验”提出:假如富人失掉的每1美元中只有一部分——也许为2/3落到穷人手中,那么在公平名义下的再分配就伤害了效率的经济目标。他以“既要注意解决一部分人的贫困问题,又要发挥好市场机制对效率的促进作用”的目的出发,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著名的原则方案:“在平等中注入某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某些人性。”为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保罗·A·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利用“收入可能性曲线”进行了更加直观的动态分析。 主流经济学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全球化会使平均收入有大幅度的提高。公司会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获得较大的经济增长,而穷国的发展快于富国。寻找廉价劳动力的富国资本应该流向穷国,而劳动力应该从低薪地区移往高薪地区。结果,在劳动力和资本,最终是收入方面,贫富国家最终将融合在一起。  (四)福利经济学的贫困理论 霍布森、阿瑟·C·庇古、帕雷托及阿马蒂亚·森等经济学家则运用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对贫困问题进行了理论释义。福利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探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以增加社会福利总量为宗旨的传统福利经济学。英国经济家霍布森认为,经济学的中心任务就在于增进人类的福利,经济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发现现行社会制度下财富分配所依据的原则,提出改进财富分配以消除现行制度下分配不均的办法。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则提出,经济学的性质和任务应包括对一个社会的整个成员的经济福利的考察。而阿瑟·C·庇古在其《财富和福利》一书中,一方面对福利进行了界定,把福利界定为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满足,一个人的福利就是个人福利的总和,社会的福利就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总和;另一方面,对增加社会福利总量的途径进行了选择。认为国家应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干预,在不影响国民收入增加的条件下,通过国家的收入分配政策,增加穷人收入的绝对份额,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以增加社会经济福利。 二是以“帕累托最优状态”为前提的新福利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后,新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增加的条件重新进行了分析和限定。认为,如果在社会上增加某些人福利的同时,减少了其他人的福利,就不能认为社会的福利增加了。社会福利的增加只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上所有人的福利都增加了;二是有些人的福利增加了,而其他人的福利并没有减少。并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能够保证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而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获得最大福利,或者使一部社会成员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减少。这就是在著名的“帕累托条件”下对福利增加途径的选择。 三是阿马蒂亚·森以收入均等程度为指标的福利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阿马蒂亚·森认为,帕累托最优化原则没有考虑到收入分配问题。按照帕累托最优化原则,任何一种收入分配状况都是最优的,但是一种收入再分配过程都是对帕累托最优化的破坏。因为收入再分配总是会使一部分人的收入下降。其结果是对“帕累托条件”的一种悖论。因此,收入分配结果应该成为经济和社会状况的一种评价标准。即收入分配理论应该有一个价值标准,用来评价一种收入分配结果是否比另一种收入分配结果更好。一个常用的方法是衡量社会福利函数的变化。并认为社会福利水平应该取决于两个主要决定因素:一是平均收入水平;二是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衡量一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指数则应该考虑如何把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结合起来。 阿玛蒂亚·森以独特的视角研究贫困问题而荣获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深刻分析了隐藏在贫困背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以及贫困的实质。他认为:“要理解普遍存在的贫困,频繁出现的饥饿或饥荒,我们不仅要关注所有权模式和交换权利,还要关注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生产方式,经济等级结构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阿玛蒂亚·森. 《贫困与饥荒》第12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他认为贫困的实质是能力的缺乏。它突破了传统流行的将贫困等同于低收入的狭隘界限,提出用能力和收入来衡量贫困的新思维,拓宽了对贫困理解的视野。阿玛蒂亚·森认为,一是贫穷是基本能力的剥夺和机会的丧失,而不仅仅是低收入;二是收入是获得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力的提高会使个人获得更多的收入;三是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身体不仅能直接地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还能提高个人获得更多收入及摆脱贫困的能力;四是提出用人们能够获得的生活和个人能够得到的自由来理解贫困和剥夺。一句话,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的落脚点在于:通过重建个人能力来避免和消除贫困。     四、国内学者对贫困问题的探讨 较之发达国家对国内贫困问题较为完整而深入的研究及较丰富的贫困理论,发展中国家对其国内贫困状况的研究显得明显不足,滞后于反贫困行动。中国政府对贫困地区的经济援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开始,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政府就通过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贫困地区输入资金和物质,减缓贫困一直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然而却一直没有在理论上对贫困问题进行有价值的探讨,仅仅将贫困地区的经济援助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去实施。对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启动,而且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相对于数千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一极为艰巨而有意义的任务相比较,我国贫困理论研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显然力度不够,进展有限,滞后于反贫困行动对理论的要求。   (一)改革开放以前对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 按照经典作家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将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那么贫困也将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亡而消除。但后来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却未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经济贫穷落后的国家。当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现实时,这些国家出于信抑的需要,更出于维护制度声誉的考虑,便不顾事实存在而主观政治性地长期回避贫困问题。其结果是在“消灭贫困”的舆论背景下却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因此,新中国建立后,贫困问题虽严重地存在,但是传统的理论认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是生产资料与劳动成果占有上的人人平等,理所当然地也就不存在贫困。即使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存在的贫困也自然而然地被视为历史的产物,即旧时代的遗产和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结果,是暂时的现象。因此,过去贫困和反贫困的问题不会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规划和党的纲领性文件里,并长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禁区”。 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是拒绝或否认社会主义贫困的存在。虽然人们每天都在面对着贫困、感受着贫困,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贫困问题却是禁区,研究者必须避开现实的客观存在,去研究非社会主义的贫困问题,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其怪异的现象,对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恰好在交叉状态下进行:社会主义学者研究的是资本主义贫困问题,部分资本主义学者研究的却是社会主义的贫困问题。 目前,关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贫困问题的具体数据是比较少见的,许多问题只能靠回顾性的描述。现存数量很少的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统计数据,大多并非出自于社会主义国家本身,而是来自西方的学术著作。这一事实,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转型前社会主义国家对自身贫困问题研究的严重缺失,它给我们留下了这一特殊背景下难以填补的学术空白。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贫困问题的研究 中国对于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中国对贫困问题的社会关注和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因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使广大农民很快脱贫致富,但仍有1/10的农村人口从这一制度变迁中受益极为有限,一些人甚至连最基本的食品保障问题都没有解决。因此,从1985年开始,中国政府大规模推行直接面向广大贫困地区的反贫困措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贫困问题不仅出现,而且其规模越来越大。国内一些学者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相继发表和出版了一批颇有建树的论文和专著。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但由于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这些研究成果与国际学术界相关成果相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学术研究与中国剩存的数千万贫困人口未摆脱贫困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相比较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反贫困理论滞后于反贫困实践的问题还十分突出。随着中国转型的逐步深入,贫困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目前,对贫困问题的理论探讨和研究仍难尽人意,更不用说对这一体系的构建。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反贫困理论的研究的体系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实证分析强于基础理论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理论界有关贫困问题的理论总是包含在其它经济学学科,诸如人口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中,真正意义上的贫困问题的理论体系尚未构建。即使是最早提出“贫困经济学”这一概念的舒尔茨,对贫困解释的逻辑归点也是单一的,线性的。他认为,“土地本身不成为贫困的关键因素,而人是关键因素,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效益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和福利”。即造成贫困的关键性因素不是由于土地生产率低,而是人的素质低。因此,他的逻辑思路,是将结论最后导入他的最得意学说——教育经济学中去。 国内反贫困理论的研究,主要受发展经济学的影响,他们大多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侧重于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调查研究。也有部分学者更加具体地研究一些反贫困的实际措施。近几年各类反贫困的论文、专著中,基础性研究明显少于实证研究,学者们研究最多的问题是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的措施选择、社会保障的问题与对策、“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的经验推广、以工代赈的适用范围等等。 二是反贫困理论的针对性对象偏重于农村。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由于二元经济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扶贫政策的主观倾向。在这种明显的倾向下,一方面多年来中国农村的反贫困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另一方面城镇贫困理论研究则严重滞后于反贫困的实践。而且就总体而言,国内理论界对绝对贫困问题的关注甚于对相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对区域贫困问题的讨论远远多于对个人贫困、阶层贫困问题的探讨;对城镇贫困的研究远远不及对乡村贫困的研究(关信平、黄平,1997);扶贫机构、扶贫资金、扶贫政策主要集中指向贫困的乡村地区,比较而言,政府尚未真正重视城镇中的贫困问题(张问敏、李实,1992;国家统计局,1991)。 三是反贫困理论内涵明显倾向于经济。即从内涵角度分析问题,中国现有的反贫困理论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性倾向,在探讨贫困原因和寻找反贫困对策时,大多局限于经济框架范围内。而目前的问题是,从社会、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等角度进行贫困和反贫困理论研究的还不多。从而很难对中国剩存的城乡贫困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系统的分析,也终将会影响到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中反贫困的实践效果。 四是对贫困因素的分析过多侧重于自然因素、历史因素,而对造成贫困的制度性因素分析不够。以上反贫困理论的分析方法都忽视了对贫困人口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研究。从制度的视角研究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扶贫理论、扶贫政策和扶贫机制,并且试图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反贫困理论体系。 总之,就总体而言,西方经济学者的贫困理论大多是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而对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则明显滞后于反贫困行动,且比较成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方面。且迄今为止均未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良策。 而国内对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成为我国公众、政府及专家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并已产生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包括各级课题研究报告、专著、硕士或博士毕业论文等。纵观国内理论界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大多是研究农村贫困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的贫困理论,城镇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更是严重滞后,尤其是对中国目前剩存的城乡贫困问题更是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全方位的理论研究。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之上。反贫困理论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如何立足体制转型、入世挑战等多重背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尤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前提,借鉴国内外理论界对贫困问题的已有探索,运用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对中国剩存的城乡贫困问题,从一般到特殊、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对策、从国内到国外、从微观到宏观、从横向到纵向进行较全面、系统、深入的全方位的研究,从宏观上构建起系统的、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贫困理论,无论是对中国剩存贫困的治理,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3-08-14 10:34:232

西方经济学 哪本书最好??

11 A1452802 宏观经济学 (美)R.多恩布什(Rudiger Dornbusch),(美)S.费希尔(Stanley Fischer)著 2008-01-18 2008-01-18 大学城经济学馆 12 A1835166 经济学 (英) 约翰·斯罗曼著 2007-12-04 2008-01-18 大学城经济学馆 13 A2336075 卧底经济学 (英) 蒂姆·哈福德著 2007-12-24 2008-01-18 大学城经济学馆 14 A2471329 宏观经济学课程辅导与训练 李广伶主编 2007-12-24 2008-01-18 大学城经济学馆 15 A1991373 中外企业管理案例选 熊钟琪主编 2008-01-06 2008-01-06 大学城经济学馆 16 A2145712 跨国品牌失败案例 曾朝晖著 2008-01-06 2008-01-06 大学城经济学馆 17 A2144748 世界著名CEO成功谋略 张政新著 2008-01-06 2008-01-06 大学城经济学馆 18 A2028958 国外著名企业管理案例评析 余菁编著 2008-01-06 2008-01-06 大学城经济学馆 19 A2338963 国外企业创新案例选 主编周延鲸, 熊钟琪 2008-01-06 2008-01-06 大学城经济学馆 20 A2027752 超越成功 姚中华, 张涛编著 2008-01-06 2008-01-06 大学城经济学馆 21 A1936884 品牌战略管理实战手册 刘威著 2008-01-06 2008-01-06 大学城经济学馆 22 A2322418 企业文化修炼案例 编著杨艳英, 李柏松 2008-01-03 2008-01-06 大学城经济学馆 23 A1884884 知识管理 (德)[卡尔·马丁]Kai Mertins,(德)[彼得·海森格]Peter Heisig,(德)[詹·沃贝克]Jens Vorbeck编著 2007-12-24 2008-01-06 大学城经济学馆 24 A1801890 组织的知识管理 苏新宁 ... [等] 著 2007-12-24 2008-01-06 大学城经济学馆 25 A2324597 企业知识管理 王代潮, 曾德超著 2007-12-24 2008-01-06 大学城经济学馆 26 A2334418 知识转移与企业信息化 左美云著 2007-12-24 2008-01-06 大学城经济学馆 27 A2183641 知识管理学 主编邱均平 2007-12-24 2008-01-06 大学城哲学与法学馆 28 A2455988 宏观经济学 (美) 多恩布什, 费希尔, 斯塔兹著 2007-12-07 2008-01-06 大学城经济学馆 29 A1772642 阿根廷危机反思 主编江时学 2007-12-20 2008-01-03 大学城经济学馆 30 A2503766 宏观经济学原理 (英) 约瑟·G. 内利斯, 大卫·帕克著 2007-12-04 2007-12-22 大学城经济学馆 31 A1614003 经济学原理 (美)曼昆(N.Gregory Mankiw)著 2007-12-04 2007-12-22 大学城经济学馆 32 A2390010 宏观经济学习题解析 曹家和等编著 2007-12-12 2007-12-22 大学城经济学馆 33 A2048123 宏观经济学典型题解析及自测试题 张云峰主编 2007-12-04 2007-12-22 大学城经济学
2023-08-14 10:34:341

李冰的治水三字经和八字真言怎样理解?

可以看余秋雨的《都江堰》,有介绍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才能保证灌区用水。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进水多,低了进水少,都不合适。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宝瓶口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则”,那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这个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今天仍然是处在当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祟和运用,然而这些科学原理,早在二干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运用于实践了。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遇湾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便江水 "安流顺轨",避免泛流毁岸
2023-08-14 10:34:441

郑大考研好考吗

2007年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联系部门: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邮政编码:450001联 系 人:李 冰,E-mail: lbing@zzu.edu.cn专业名称及代码: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00)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试考科目 同等学历(含跨学科)加试: 参考目录01现代管理理论与应用 20人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3数学三④501管理学 ①经济学②系统工程 初试参考目录:①《管理学教程》,朱秀文等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②《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试参考目录:①《西方经济学》,黎诣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②《经济学原理》曼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③《系统工程》,汪应洛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④《系统分析》,顾培亮编,天津大学出版社0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03系统工程04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05营销工程及客户关系管理专业名称及代码:技术经济及管理(120204)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试考科目 同等学历(含跨学科)加试: 参考目录01项目评价与管理 15人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3数学三④501管理学 ①经济学②技术经济学 初试参考目录:①《管理学教程》,朱秀文等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②《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试参考目录:①《西方经济学》,黎诣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②《经济学原理》曼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③《技术经济学》,吴添祖编,清华大学出版社02资金运营管理03技术创新与管理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名单 序号 姓名 二级学科名称 职称 出生年月 学历、学位 1 王金凤 管理科学与工程 教授 1963.5 研究生、博士 2 孙明波 管理科学与工程 教授 1970.11 研究生、博士 3 冯立杰 管理科学与工程 教授级高工 1966.5 研究生、博士 4 李玉民 管理科学与工程 副教授 1969.1 研究生、博士 5 李冰 管理科学与工程 副教授 1976.2 研究生、博士 6 穆慧萍 管理科学与工程 副教授 1963.1 研究生、学士 7 刘春雄 管理科学与工程 副教授 1964.4 研究生、硕士 8 李国红 管理科学与工程 副教授 1966.8 研究生、博士 9 岳毅宏 管理科学与工程 副教授 1975.9 研究生、博士 10 孔凡士 管理科学与工程 副教授 1963.5 研究生、博士 11 王甲林 技术经济与管理 教授 1954.4 研究生、硕士 12 朱永明 技术经济与管理 副教授 1963.9 研究生、硕士 13 王淑英 技术经济与管理 副教授 1968.1 研究生、硕士 14 任慧军 技术经济与管理 副教授 1955.1 研究生、硕士 15 程国平 技术经济与管理 副教授 1973.9 研究生、博士
2023-08-14 10:35:244

宏观经济学杨子帆老师是谁

是杨子帆副教授。根据查询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官网显示,杨子帆是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毕业于韩国岭南大学,主要从事西方经济、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教研论文14篇,参与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4项,主持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教研项目1项,参与校级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1项。主要讲授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
2023-08-14 10:36:181

慢读《经济学原理》:十大经济学原理

选择慢读是因为这段时间以来其实读了不少书,但是记下的并没有多少,也就是说明读了没用。 后来也尝试了记重点笔记,但是读书其实和看电影差不多,同样一句话只有在场景里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另外有些读书时觉得看了就懂的浅显道理,等到生活中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还是会忘了。 因此我选择慢读,一点点架构整个知识体系,虽然在快节奏社会效率才是很重要,但是看得快了等于没看,不如慢慢来吧。 划线是原文,未划线是自己的理解,划线加涂色代表自认为很重要,尽量跳过描述性的话语,尽量吸取精华。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资源的管理就是重要的。资源天生具有稀缺性,即社会提供的东西少于人们想拥有的。经济学也就是研究人们如何对自己拥有的资源进行分配决策,从而探索出规律和趋势。 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获得一样东西,通常要放弃另一样东西,而着就是一种交替关系。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比如学生有时间,那么是用时间来学习还是用时间来玩,选任何一样都会失去时间,其实就是一种资源配置。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交替关系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效率是指怎么样拿的快,拿得多,平等是平均分配。以政策为例,有利于成功人士的政策固然可以更快创造财富,但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就减少了穷人的获取,换句话说牺牲了平等。但如果过于侧重平等有利于穷人,从成功人士身上拿走太多,又会挫伤成功人士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良好的政策一定是头部玩家有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底层又不至于掉的太远,甚至被抛弃。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句话:兼顾效率与公平。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这也就是传说中的机会成本,由于面临取舍,人们就会考虑成本和收益,换句话说哪个更有利选哪个,而被放弃的就是机会成本。 在现实生活中,机会成本通常不直观,很难直接看出来,比如上大学和进社会工作,看起来上大学花的学费和生活费是机会成本,但是大学里吃住要远比进社会花的少,吃住的节省也可以算是一种上大学的收益。 由此延申还有短期收益、长期收益的问题,比如学习当然是有长期收益的事情,但是玩乐的短期收益又更加直观,道理就这么简单。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这种调整就是边际变动,由此也产生边际效应。举例:同样是读书,上三年学跟上两年学之间的差别就是一种边际效应,比较两者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就能够做出考虑,是否值得多上一年学。 再比如飞机有空位时,多一名乘客的收益大,成本增加却很少,这也是边际效益。 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作出更好的决策。只有一个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会考虑成本和收益作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决策也会受影响。苹果贵了,人们就会少吃,但生产商就会雇佣更多人去采摘,也就是扩产能,供需双方都因为成本收益变动而做出了决策。 所以制定政策就要多考虑随之而来导致的行为变化。比如安全带普及,原本是希望保护人的安全,但是人们因为有了安全带,感觉安全了,反而更加放肆的开车,最后,安全带的普及导致的结果时:司机死亡率下降,车祸数量上升,行人死亡人数增加。 所以,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所以,分析任何政策,不仅要考虑直接影响,也要考虑间接影响。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并不是零和博弈,也就是说你赢我输。比如一个家庭如果完全与其他家庭隔绝,没有贸易没有竞争,那么这个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做衣服、盖房,而贸易可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通过与其他人交易来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和劳务。 国家贸易也可以使本国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获得,并享有更多丰富的物品和劳务。当然,这是理想原理,在实际操作里,各国还是会设置贸易壁垒保护自己的本国产业,否则问题就来了。 比如,如果中国做衣服比种粮食挣钱,那大家都去做衣服,粮食全靠进口,万一哪天人家不卖粮食,那你也就失去自主权要么高价买要么等饿死,所以国家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的观点就是价格指引家庭和企业在市场进行交易。价格反映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 由于在不知不觉中权衡利弊,价格指引大家趋向于更有利的活动,从而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社会福利社会财富最大化。 而这也被西方学者用来阐释为什么共产主义苏联走向失败,苏联的价格由政府指定而不是市场决定,导致价格指引家庭和企业实现效率的作用失灵,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发展之后。 但这个看法也比较片面,如果只做经济考量,只考虑价格,那毒品是不是应该放开?因为管控所以取得毒品的成本巨高,导致毒品价格高,按照这个市场逻辑,那就应该放开毒品管控,大量资本涌入毒品市场,导致的结果就是社会失控。 所以市场经济有它的优点,但也需要管控,所以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该放就放,该管就管。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经济就是促进效率或者促进平等,但市场有时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也就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两个原因:一是外部性,一个行动对其他人福利的影响,如果化工厂不承担排污的成本,它绝对会大量排放。二是市场势力,也可以理解为垄断,独家占有资源那么就独家享有议价权。 看不见的手也不能确保公平地分配经济成果。市场有效率,但是不能保证公平。NBA球星比国际象棋手挣的多,是因为人们更愿意看NBA,但你能保证球星一定比棋手更幸苦?这公平吗?所以网上也总有一种声音,凭什么明星收入那么高,还不是因为观众多,他们不见得比科学家付出多吧?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生产率决定生活水平,换句话说谁会挣钱,谁就有钱,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生产率增长的放缓也就导致了生活水平增加的缓慢,这是根本,也是幸福感降低的缘由。 美国日本这些年来生活水平没有增加多少,并不是因为中国强大的竞争力,而是他们自身的生产率增长变慢,但是政客们都是看破不说破,转移矛盾去甩锅。 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关键问题是政策如何影响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良好教育,拥有生活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 这才是根本,而不是像西方一些人叫嚣着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本质上还是他们的生产率低,不考虑提高生产率只想着不让别人进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有财政赤字的政府需要为赤字筹资,也就是到金融市场去借钱,那么就减少了其他借款人获得的资金量,这也就减少了人力资本(学生的教育)和物质的资本(企业的工厂)。 现在的低投资意味着未来的低生产率,所以通常预算赤字抑制了生活水平的增长。钱都被国家耗着了,大家能用的也就少了,就这么简单。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大发货币导致货币贬值,钱不值钱。 按道理,各国都应该抑制通货膨胀,但美国就是会滥发美元,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它多印钱也就可以在全世界掠夺资源,而让持有美元的其他国家承担损失。短期来说这当然是美国占便宜,但是也就影响了美元的信用,所以都在考虑慢慢弃用美元。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交替关系,而这种交替关系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价格调整缓慢。 低通货膨胀也就是通货紧缩会引起失业增加。例如当政府减少了货币量,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较低的支出遭遇居高不下的价格,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销售下滑又导致企业解雇工人,也就是失业问题,因此货币量减少就暂时增加了失业。 简单来说就是人手上钱少了不值钱了不愿意买东西,商家卖不出去就解雇人,导致人手上的钱进一步减少。虽然这是暂时的,但这个暂时也可能持续多年。 与通货膨胀对应起来看更容易理解。所以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不是好事。 再次梳理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1.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个经济如何运行: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关于个人作出决策的基本结论: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任何一种行动的成本可以用所放弃的机会来衡量,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作出决策,以及人们根据他们所面临的激励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关于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基本结论:贸易可以是互利的,市场通常是协调人们之间贸易的一种好方法,如果存在某种市场失灵,或者如果市场结果不平等,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场结果。 关于整体经济的基本结论: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终根源,货币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最终的根源,而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欢迎留言评论,如果你觉得有帮助,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2023-08-14 10:36:561

求助,关于西方经济学教材

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多年来已经成为国内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也是国内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书目。学习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选用参考书,学习者要根据个人情况去选择。一、为服务于国内高鸿业《西方经济学》教材的读者,针对不同的读者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委托该书编写组,针对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编写了系列教辅资料,可供有需求的学生选用。二、对于跨专业考研的学生,以及专业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即使所报院校未将该书列为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为中级微观教材如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和中级宏观教材如曼昆《宏观经济学》或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在第一轮复习时,可将该书作为重要参考书目。三、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难度为中级偏初级,而名校要求达到的层次为中级,甚至有些名校要求难度为中级偏高级,因此复习时,也应参考中级经济学教材进行复习。四、认真研究分析《历年考研真题》。通过研究分析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探索出题规律,发掘重要知识点。但总体上,学习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原著是基础,参考书是辅助。一定要好好看原书,掌握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原理,做到对西方经济学整个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再辅于参考书研判分析,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2023-08-14 10:37:071

微观经济学哪个老师好一点

经济学的教材种类繁多,数量庞杂,有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别。作为入门教材,我推荐两种,一种是高鸿业老师的《西方经济学》,分微观部分、宏观部分两册。另一种是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也分微观经济分册、宏观经济分册)。现在这两种书在国内选用的非常广泛,而且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也可以。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我推荐三种,一种是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一本是尼克尔森《微观经济学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这两本的数学化都比较明显。国内教材推荐平新乔老师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中级宏观经济学方面推荐曼昆和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前者的书使用广泛,后者的书对各流派的总结评价更为全面。高级微观经济学可以学习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国内很多老师也有自己的著述。宏观方面则推荐戴维·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另外国内还有《政治经济学》教材,理论观点与西方经济学不尽相同。金融学方面推荐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或者博迪的《金融学》作为入门,深入研究的话约翰·赫尔的《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品》是非常好的教材。除此之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都是不错的课外读物。当然,深入学习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时候,会碰到很多细分的领域,比如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等,每一个领域都会有自己的代表性著作,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上面列举的教材几乎都是数百页的大部头,相互之间也有一定的替代性,如果是经济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不妨多研读几本,如果是非专业的学生,建议以一本为主,其他的仅做泛读,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023-08-14 10:37:171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分哪两大组成部分

宏观经济学原理和微观经济学原理?
2023-08-14 10:37:253

自学经济学看什么书

先看微观经济学,然后宏观经济学,这是基础。
2023-08-14 10:37:534

为什么要学西方经济学

为什么要学西方经济学 (1)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为了辨明是非,区别西方经济学的有利和有害之处,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 (2)对西方经济学中有用的内容,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考察,以便决定它适用的程度与范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 (3)西方论述经济情况的著作、新闻传媒等都含有大量西方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为了更好地与西方交往和了解西方国情,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 (4)西方经济学在不同的程度上构成许多西方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学习西方经济学可以为其他学科和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执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 西方经济学分类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物件; 西方经济学 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巨集观经济学 巨集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执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国民经济整体的执行为物件;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 *** 有效。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新动向 199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进入新发展阶段,帕金(M. Parkin)称之为“新凯恩斯主义”(Neo-keynesian school),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蒂格利茨,哈佛大学的曼昆和萨墨斯,麻省理工学院的布兰查德和罗泰姆伯格,哥伦比亚大学的费尔普斯(Edmund S. Phelps,1933),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阿克洛夫(Gee A. Akerlof,1940-)和耶伦,威斯康辛大学的格特勒,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伯南克等。主要特点:(1)强调 *** 有用;(2)强呼叫微观经济学原理解释巨集观经济现象;(3)加强了对市场垄断势力、价格歧视、资讯不对称、外在经济、博弈论、委托-代理关系、公共物品等现象的研究;(4)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取代IS-LM模型;(5)各流派融合发展 西方经济学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的前导课程,对于深入学习其他经济学相关课程有好处。(怕困难是不行滴……) 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应持有什么态度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总结起来至少包括三种领域的文献: 第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如企业质量管理分析。强调:完整的研究体系而非一个具体操作方法。特点:偏重于纯粹的管理技术。 第二:对某一领域(部门)专题研究成果。如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特点:仅涉及经济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领域,技术分析较上一类少,经济理论成分较上一类多些。 第三: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内容为经济理论及根据经济理论指定的经济政策和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对经济的历史性研究、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论体系、对经济现象的纯理论研究。 这里涉及的主要是纯理论研究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巨集观经济学,且是占主导地位的。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是指:193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经济理论界有重要影响的(主流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或基本理论。 本节内容拓展 西方经济学观点 喝水为什么要收钱?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为138.6亿立方公里,我们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淡水只占0.9%;而其中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全球总储水量的7/100000)。而对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湖泊,河流和浅层地下的淡水仅占淡水总储量的0.02%。 饮用水的处理 1. 先从河流等处引水至处理厂,同时用滤网滤除大型物体; 2. 在过滤了大物的水中掺入明矾,将泥土等物与明矾粘合成矾花,然后沉淀水以滤除矾花; 3. 当水流过沙和沙砾群时,滤除了一些有机物和化学成分(相当于现在家用过滤饮水机); 4. 把氯加入水来杀死剩下的微生物; 5. 可以加入钠或石灰来软化硬水,有时也用空气通风赶出水中的氯。 以上为百科内容。。有那么多水 但并不都能为我们所用吖。。况且 现今水污染如此严重 像以前能直接饮用的泉水什么的 就更少了。。SO 我们喝的水都是经过了一道又一道的净化工艺 这都需要成本的吧 要钱蛮正常咯。。 西方经济学一些公式为什么要求导 为了看出某一要素对另一要素的影响,如果导数是正,则该要素对另一要素的影响是正的,即a增加b也会相应增加。反之则有负的影响 数学与应用数学 这个专业为什么要学西方经济学 这个是公共课,几乎每个学校的每个专业都要学的,理工类大学像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 都是要学西方经济学的。 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因为西方的经济学研究的时间比较早,相对来说体系比较成熟,对现代经济有指导意义 西方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原理什么区别 所谓西方经济学广义上指的是区别于中国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其他各学派经济学的总称。这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引进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但是又强掉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中国不能完全照搬其理论的条件下自己创造的一个名词。通俗地说,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就是有马克思的所谓庸俗经济学发展而来的,他们之间的本质不同是前者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而后著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事实上,西方经济学在其他国家就称为经济学(Economics)。经济学这个名称是由Marshall首先使用的,开始于其著名的Priciples of Economics,实际上,这本书的第一版的书名还是称为Political Economy,在之后的改版中才改为Economics(抱歉,第几版忘记了),但在这本书中,还是Political Economy和Economics互用的(当然,你要看原版)。在此之前,经济学(Economics)正式的名称是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所以,在古典经济学著作中,书名均冠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而不是经济学Economics。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经济学理论,通常将经济学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中级和高阶,而我们通常说的“经济学原理”就是指初级课程,在西方一般就是入门课程,主要是为本科一年级的学生提供的,其特点是用事例和图形来说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上不出现或极少出现数学公式和推倒,比较著名的教材有Samulson和Mankiw的,前者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其教材是Marshall之后的第二代教材的代表;后者是New Keynesian学派的代表,其教材广泛应用于美国的著名高校,可以视为是第三代教材。顺便提一下,现在西方一些高校,尤其是美国一些高校也有政治经济学这个专业,但正式的英文名称是Political Economics,通常这个专业都放在公共管理学院中,它的研究物件和Politial Economy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学科也是近十年才兴起的,实际上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公共选择学派,从这上面可以看出,实际上Political Economics就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分析政治市场的运作,而不是研究经济现象,这个学科在中国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最后,说明一下巨集观和微观的关系。在Marshall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讲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微观”,“巨集观”的内容不存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经济学家秉承Adam Smith的“看不见的手”的观点,认为市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达到均衡,同时,当时的市场化还处在比较浅层次的阶段,市场本身的缺陷并不十分明显。但随这二十世纪初大萧条的来临,市场万能论被打破了,不久,Keynes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了,这意味着现代意义上的巨集观经济学理论正式诞生了,他强调的是 *** 在经济中的作用,关注的是经济总量。但同时也给经济学学科出了一道难题,即个体行为和总体行为如何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下。在这方面,开始阶段Samulson最为著名,他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写了一本Principles of Economics,开创了新古典综合学派,从这个时候开始,经济学才区分出微观和巨集观。但在这本教材中,微观和巨集观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后来的经济学家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巨集观理论寻找微观基础,因为只有这样,巨集观理论的基础才会扎实,同时也回应了其他学科对于经济学自称为“科学(Science)”的诟病,Mankiw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的许多基本观点都融合在他的那本Priciples of Economics中。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西方经济学 (1)当MC=MR时 达到均衡 MC=dTC/dQ=0.3Q^2-4Q+15 MR=P=55 0.3Q^2-4Q+15 =55 可得到产量Q=20 利润=TR-TC=790 (2) 当MC=AVC=AR时达停产点 TVC=TC-TFC=0.1Q^3-2Q^2+15Q AVC=0.1Q^2-2Q+15 MC=0.3Q^2-4Q+15 由0.1Q^2-2Q+15=0.3Q^2-4Q+15 可得Q=10 所以P=AR=5 (3)根据完全厂商短期实现利润最大化原则P=SMC,有:0.3Q2-4Q+15=p 整理得 0.3Q2-4Q+(15-P)=0 解得 Q={4+-[16-1.2(15-P)]^(1/2 )}/0.6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MR"<MC" 的要求,取解为: Q={4+[16-1.2(15-P)]^(1/2 )}/0.6 考虑到该厂商在短期只有在P >=5 才生产,而P<5时必定会停产,所以,该厂商的短期供给函式Q=f(P)为: Q=Q={4+[16-1.2(15-P)]^(1/2)}/0.6 ,P >=5 Q=0 P<5 选择题 1.D 2.C 3.B 4.B 5.C 6.C 7.B 8.A 9.B 10.B 11.A 12.C 13.C 14.C 15.C 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对 填空题 1.中央银行 2.充分就业 3.无差别的 4.减少 5.税收 太简单了,你哪个学校的啊?
2023-08-14 10:38:031

西方经济学十大经济原理分析

你去看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吧
2023-08-14 10:38:132

关于西方经济学(曼昆)的几道题

answer are20%33.6%33.6%33.6%0腐败的问题 自己编贝
2023-08-14 10:38:223

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

建议你看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五版 这本书 很好
2023-08-14 10:38:354

阐述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问题一:西方经济学是什么?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 *** 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分类 微观经济学 --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宏观经济学 -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 *** 有效. 问题二:西方经济学简述题 通货紧缩(deflation) :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deflation)该如何定义?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的定义:「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在经济实践中,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是通货紧缩,一看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看这种下降的持续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 也有学者将通货紧缩细分为deflation与disinflation,前者的标志是CPI转为负数,亦即物价指数与前一年度相比下降;后者的标志是CPI连续下降,亦即物价指数月度环比连续下降。 问题三:西方经济学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西方经济学属于纯理论性的学科,它所包括的知识也基本上是比较模式化的,也就是说,相对于政治经济学它联系实际的东西比较少,能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地方主要是宏观部分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部分等章节。另外,西方经济学中理论模型很多,要引起注意。下面具体谈几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图形。可以发现,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阐述一个原理,没有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复习时,我把每一个图形都画在一个本子上,图形旁边还加注上有关图形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图形所代表的政策含义。总结在一起以后,就可以常常拿出来看一看了,仔仔细细地看懂每一个图,并且牢记。许多题目即使没有要求画出图形也可以利用图形帮助解答的。 其次,重要的概念要进行理解记忆。一般的专业课考试中都有名词解释,按常理说这属于基础题,是给你分得的,所以不能丢分。对这些重要概念,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还是要首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的。 最后,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这一点也尤其重要。因为西方经济学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派,不同学派的理论模型、观点、政策主张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很可能会出题让你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所以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去联想记忆,看到一个学派的因素分析时,要回想一下其他哪个学派也在这一领域有分析,异同点在哪里。比如,消费理论就包括凯恩斯、弗里德曼、莫迪利亚尼等,货币需求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说、货币交易说、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等,厂商理论中包括四种厂商类型,它们之间的需求供给曲线、均衡状态、均衡条件以及效率的比较等。从而我们能够看出,这些理论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大的,因此,在复习的时候,你也要体现出这一方面的偏向。你可以把这些相关联的知识点也都总结在一个本子上,总结的过程也就是你去理解、系统掌握它的过程。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复习和考试一般应该注意:(1)准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并能比较灵活的运用。一些基本概念不是死记硬背能解决的,必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并且不能求大概。在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基本概念来串联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比如说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需求的弹性和需求曲线的斜率也不相同,但很多人可能会混淆,因而理解概念背后的经济学涵义是必要的。再如,从需求量变动就应该能想到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从需求弹性就要能分析不同需求弹性对厂商受益的影响。不仅是这样,还要能将这个专业所要考的课程能联系起来,如由需求曲线的变动和供给曲线的变动能分析利率决定理论,等等。因而只有通过比较和联想,才能真正地学好西方经济学并能在其他课程中灵活运用,以减轻学习的负担。(2)要对整个知识框架进行掌握。对于这一点来说,就是要在脑海中随时可以浮现出这门课程的全貌,而不是支零破碎的,或者很多知识只有当别人提醒时才能回忆起来。把握好整个知识的逻辑结构就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和盲点。以微观经济学为例,对于微观经济学,应该知道整个内容就是论证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这就是一般均衡理论的直接目的,而一般均衡就需要各个市场的均衡。从而微观经济学就花大力气论证了产品市场的均衡和要素市场的均衡。产品市场的均衡就是均衡价格理论,而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则从两个方面分别推导了均衡价格理论中涉及到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这样整个微观经济学的框架就可以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我们具体的工作就是补充“肉”了。同时对整个知识框架的把握还有......>> 问题四:简述西方经济学中主要的消费理论 5分 消费者行为理论,顾名思义,是研究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是建立在何种心理诱因的,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那些因素影响。 显然,消费者进行消费是因为对被消费物产生了需求,换句话说即使被消费物满足了消费者的欲望。而这种对消费者欲望满足的程度决定了消费者对此物品的渴望程度。由此,便给经济学家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经济学家们便抽象出一个概念即:效用。用它来表示消费者消费物品时获得的满足度。构建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模型。它们和预算线一起共同构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 问题五: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主要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属于西方经济学。 问题六: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即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即目前所称的“主流经济学”,因特别注重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场经济学之称。以1776年亚当u30fb斯密《国富论》[4] 的出版为标志,西方经济学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在这个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从亚当u30fb斯密、大卫u30fb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马歇尔到凯恩斯、米尔顿u30fb弗里德曼、萨谬尔森、卢卡斯、斯蒂格利茨,西方经济学大师辈出;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致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上有“经济学帝国”之称。 问题七:西方经济学论述题:试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1.简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是经济学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 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 他的发表于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这部作品对人们对经济学和政权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发展了关于生产和就业水平的一般理论。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存在非自愿失业条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处于一定水平上的时候,失业是可能的。与古典经济学派相反,他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无法解决失业问题。引入不稳定和预期性,建立了流动性偏好倾向基础上的货币理论:投资边际效应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萨伊定律和存款与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 2.详细论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 *** 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 *** 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 *** 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他进一步否定了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认为利率......>> 问题八:什么人值得你为他付出一生不求回报? 这个不知道怎么解释``` 我那个爱得人就值得``` 我愿意为他死` 因为他给了我爱的感觉``` 关心我```等等``` 但是现在他好象不爱我了``` 我还是为他付出```因为他需要学习``` 好以后养我``` 这样就够了```不需要回报了``
2023-08-14 10:38:511

西南政法大学金融专硕考试科目

西南政法大学金融专硕考试科目如下:一、考试科目(一)金融学其统考初试考试科目主要有: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3、303数学三。4、805专业基础,其中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为重点考察对象,各占一半。5、加试:金融学和国际贸易。6、复试科目则主要是:专业课笔试经济学原理,外国语听说测试以及本专业综合知识面试。(二)金融专硕方面的统考初试考试科目主要包括:1、431金融学综合。2、101思想政治理论。3、204英语二或202俄语或203日语。4、396经济类综合能力。5、加试:经济学原理和证券投资学。6、复试科目则主要是:外国语听说测试以及本专业综合知识面试。二、参考书目(一)应用经济学的参考书目主要为:《西方经济学》(第7版),高鸿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二)金融专硕参考书主要为:1、《金融学》,黄达、张杰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2、《公司理财》,罗斯等著,吴世农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
2023-08-14 10:39:251

论述西方经济学的贫困理论的概念是什么?

研究、治理、开发和摆脱贫困,这也一直是人类共同的历史使命。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反贫困的历史。贫困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的主题。这正如西奥多·W·舒尔茨所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并衷心地希望经济学家们在构筑自己的理论大厦时不要忘记给贫困问题留点地位。但是,贫困作为特定的社会经济现象为人们所重视,且被纳入理论研究的领域,其历史并不长。贫困问题开始被社会重视,并成为经济学的基本课题之一,则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而真正对此进行广泛关注并进行理论探讨则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的。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贫困理论 如果仅仅从贫困现象成为理论研究的内容来说,贫困理论起源更早,但在这种理论中,贫困并不是研究的主题本身。大约从16世纪开始,空想社会主义者从改造人类社会,建立一个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理想社会的角度,尖锐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和祸害,贫困作为资本主义制度违反理性原则的集中表现,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内容。这是对贫困的一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贫困被看作是制度的产物——贫困的根源是私有制;贫困是作为社会不公平的结果看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是由富裕产生的,由此,认为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在于消灭私有制。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贫困的研究是从政治变革的立场出发的,除了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现象进行归纳和较为详细的描述外,对贫困问题本身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所涉及的贫困,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贫困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理论研究,涉及到了大量的贫困问题,但这些问题发生的背景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是资本积累和贫困积累最典型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频繁爆发和失业人员大量出现的特殊时期。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贫困现象,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深刻的揭示当首推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最早从制度层次上揭示了贫困的根源。马克思的贫困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及其趋势的理论,具有阶级贫困的性质与制度分析的特点。马克思的贫困学说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吸吮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这种私有资本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就是马克思称之为“雇佣劳动制度”的必然结果。雇佣劳动制度怎样给雇佣劳动者阶级带来贫困化呢?马克思指出:“最勤劳的工人阶级的饥饿痛苦和富人建立在资本主义积累基础上的粗野的或高雅的浪费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当人们认识了经济规律时才能揭示出来”。而这个规律,主要是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不断地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扩大资本主义再生产。资本有机构成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而提高。随着资本集中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相对地增大,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相对地减少。可变资本相对地减少,从而雇佣工人也相对地减少,因而不断地产生出一个相对的超过资本增值所需要的过剩人口,从而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产生相对过剩人口。这个过剩人口不是同生活资料相比而成为绝对多余的人口,而是同资本积累相比变为过剩的。马克思写道:“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注: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第69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因此,马克思作出结论说:“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由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级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注: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第77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这一规律的实质就是:在一方,资本的积累越多;在另一方,工人的失业和贫困就越大。马克思的结论是:失业和贫困完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的增长给无产阶级带来的不是社会福音,而是贫困积累的厄运。资本积累的后果必然是:一极是资产阶级的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但无产阶级如何改善自己的贫困命运呢?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图把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的改变寄希望于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上,那只是天真的幻想。马克思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比喻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把无产阶级的贫困命运钉在资本上,“比赫斐斯特司的楔子把普罗米修斯钉在岩石上钉得还要牢”。(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普罗米修斯把神火带到人间,造福于人类,却被锁在岩石上遭受饿鹰啄食肝脏的折磨。无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而自己却牢牢地从属于资本,日复一日地经受资本剥削而日益贫困化。他的结论是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是“剥夺者被剥夺”。 马克思断言,制度是造成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必须从制度本身寻找答案,在改变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中实现反贫困的目标。面对资本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他们预言:制度更迭将是彻底解决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的惟一途径。而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之上的,在这种社会财产异常丰富、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的社会制度下,符合逻辑的推断必然是贫困消失的结论。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本质和根源以及无产阶级贫困化增长的趋势。同时也指明了无产阶级摆脱贫困命运的根本出路——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也涉及到贫困研究的一些具体层次,如绝对贫困分析,但并不着意于贫困研究本身。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是服务其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在于通过贫困的分析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去说明、论证其政治主张。并且这种贫困研究主要是以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无产阶级贫困化,即主要是以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困为研究对象,没有涉及落后的非资本主义国家或后来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更不用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中面临的贫困问题。现在看来,贫困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化,只是社会贫困中的一种存在形式。现代社会中贫困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     三、西方经济学者的贫困理论 贫困是一种国际现象,消除贫困也是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围绕贫困的原因以及如何摆脱贫困这两个基本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政策主张。   (一)马尔萨斯对贫困问题的探讨 从理论渊源上讲,最早对贫困问题进行探讨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其代表作《人口原理》中,最早对贫困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虽然他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辩护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并不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贫困自身是贫困的原因。因为:一是“两性间的情欲”会导致人口在食物供应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扩张;二是人口的加速增长使劳动力的供给增加,从而对既定的土地资源形成压力,一旦这一过程趋于恶化,其结果只能是饥荒和死亡的增长;三是从长期看,食物供给的增长滞后于人口的增长,即食物供应是按算术级数增长,而人口则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贫困是不可避免的,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不相干。不仅如此,他还企图证明,私有制还是使人口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的最有效的制度。   (二)发展经济学的贫困理论 研究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家在探讨贫困的原因和摆脱贫困的方式等方面创立了一系列著名的理论和模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哈罗德和多马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W·W·罗斯托的“经济起飞论”、劳尔·普雷维什及萨米尔·阿明的“中心—外围理论”等等。其中,由于缪尔达尔、刘易斯和舒尔茨对贫困与发展问题的开创性研究和在发展经济学方面的特殊贡献,分别获得了1974年和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尽管这些理论模型与政策主张有着不同程度的片面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发展经济学反贫困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减缓贫困的政策框架、公共支出、银行信贷工具,以及针对项目的运行机制研究。 总之,长期以来,发展经济学家们围绕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以及如何摆脱贫困这两个基本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政策主张。然而,综观发展经济学的演进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在探索这两个基本问题时似乎轻视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实质问题。事实上,正是对贫困实质问题直接或间接的不同回答,折射出不同的发展观,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对前述两个基本问题的分析思路,影响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进程。   (三)主流经济学的贫困理论 主流经济学则从公平与效率抉择角度对贫困问题进行了理论解释。主流经济学关于贫困问题的理论解析源自于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的《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在这部著作中,他通过“漏桶实验”提出:假如富人失掉的每1美元中只有一部分——也许为2/3落到穷人手中,那么在公平名义下的再分配就伤害了效率的经济目标。他以“既要注意解决一部分人的贫困问题,又要发挥好市场机制对效率的促进作用”的目的出发,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著名的原则方案:“在平等中注入某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某些人性。”为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保罗·A·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利用“收入可能性曲线”进行了更加直观的动态分析。 主流经济学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全球化会使平均收入有大幅度的提高。公司会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获得较大的经济增长,而穷国的发展快于富国。寻找廉价劳动力的富国资本应该流向穷国,而劳动力应该从低薪地区移往高薪地区。结果,在劳动力和资本,最终是收入方面,贫富国家最终将融合在一起。  (四)福利经济学的贫困理论 霍布森、阿瑟·C·庇古、帕雷托及阿马蒂亚·森等经济学家则运用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对贫困问题进行了理论释义。福利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探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以增加社会福利总量为宗旨的传统福利经济学。英国经济家霍布森认为,经济学的中心任务就在于增进人类的福利,经济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发现现行社会制度下财富分配所依据的原则,提出改进财富分配以消除现行制度下分配不均的办法。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则提出,经济学的性质和任务应包括对一个社会的整个成员的经济福利的考察。而阿瑟·C·庇古在其《财富和福利》一书中,一方面对福利进行了界定,把福利界定为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满足,一个人的福利就是个人福利的总和,社会的福利就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总和;另一方面,对增加社会福利总量的途径进行了选择。认为国家应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干预,在不影响国民收入增加的条件下,通过国家的收入分配政策,增加穷人收入的绝对份额,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以增加社会经济福利。 二是以“帕累托最优状态”为前提的新福利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后,新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增加的条件重新进行了分析和限定。认为,如果在社会上增加某些人福利的同时,减少了其他人的福利,就不能认为社会的福利增加了。社会福利的增加只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上所有人的福利都增加了;二是有些人的福利增加了,而其他人的福利并没有减少。并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能够保证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而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获得最大福利,或者使一部社会成员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减少。这就是在著名的“帕累托条件”下对福利增加途径的选择。 三是阿马蒂亚·森以收入均等程度为指标的福利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阿马蒂亚·森认为,帕累托最优化原则没有考虑到收入分配问题。按照帕累托最优化原则,任何一种收入分配状况都是最优的,但是一种收入再分配过程都是对帕累托最优化的破坏。因为收入再分配总是会使一部分人的收入下降。其结果是对“帕累托条件”的一种悖论。因此,收入分配结果应该成为经济和社会状况的一种评价标准。即收入分配理论应该有一个价值标准,用来评价一种收入分配结果是否比另一种收入分配结果更好。一个常用的方法是衡量社会福利函数的变化。并认为社会福利水平应该取决于两个主要决定因素:一是平均收入水平;二是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衡量一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指数则应该考虑如何把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结合起来。 阿玛蒂亚·森以独特的视角研究贫困问题而荣获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深刻分析了隐藏在贫困背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以及贫困的实质。他认为:“要理解普遍存在的贫困,频繁出现的饥饿或饥荒,我们不仅要关注所有权模式和交换权利,还要关注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生产方式,经济等级结构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阿玛蒂亚·森. 《贫困与饥荒》第12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他认为贫困的实质是能力的缺乏。它突破了传统流行的将贫困等同于低收入的狭隘界限,提出用能力和收入来衡量贫困的新思维,拓宽了对贫困理解的视野。阿玛蒂亚·森认为,一是贫穷是基本能力的剥夺和机会的丧失,而不仅仅是低收入;二是收入是获得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力的提高会使个人获得更多的收入;三是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身体不仅能直接地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还能提高个人获得更多收入及摆脱贫困的能力;四是提出用人们能够获得的生活和个人能够得到的自由来理解贫困和剥夺。一句话,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的落脚点在于:通过重建个人能力来避免和消除贫困。     四、国内学者对贫困问题的探讨 较之发达国家对国内贫困问题较为完整而深入的研究及较丰富的贫困理论,发展中国家对其国内贫困状况的研究显得明显不足,滞后于反贫困行动。中国政府对贫困地区的经济援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开始,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政府就通过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贫困地区输入资金和物质,减缓贫困一直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然而却一直没有在理论上对贫困问题进行有价值的探讨,仅仅将贫困地区的经济援助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去实施。对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启动,而且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相对于数千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一极为艰巨而有意义的任务相比较,我国贫困理论研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显然力度不够,进展有限,滞后于反贫困行动对理论的要求。   (一)改革开放以前对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 按照经典作家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将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那么贫困也将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亡而消除。但后来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却未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经济贫穷落后的国家。当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现实时,这些国家出于信抑的需要,更出于维护制度声誉的考虑,便不顾事实存在而主观政治性地长期回避贫困问题。其结果是在“消灭贫困”的舆论背景下却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因此,新中国建立后,贫困问题虽严重地存在,但是传统的理论认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是生产资料与劳动成果占有上的人人平等,理所当然地也就不存在贫困。即使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存在的贫困也自然而然地被视为历史的产物,即旧时代的遗产和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结果,是暂时的现象。因此,过去贫困和反贫困的问题不会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规划和党的纲领性文件里,并长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禁区”。 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是拒绝或否认社会主义贫困的存在。虽然人们每天都在面对着贫困、感受着贫困,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贫困问题却是禁区,研究者必须避开现实的客观存在,去研究非社会主义的贫困问题,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其怪异的现象,对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恰好在交叉状态下进行:社会主义学者研究的是资本主义贫困问题,部分资本主义学者研究的却是社会主义的贫困问题。 目前,关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贫困问题的具体数据是比较少见的,许多问题只能靠回顾性的描述。现存数量很少的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统计数据,大多并非出自于社会主义国家本身,而是来自西方的学术著作。这一事实,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转型前社会主义国家对自身贫困问题研究的严重缺失,它给我们留下了这一特殊背景下难以填补的学术空白。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贫困问题的研究 中国对于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中国对贫困问题的社会关注和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因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使广大农民很快脱贫致富,但仍有1/10的农村人口从这一制度变迁中受益极为有限,一些人甚至连最基本的食品保障问题都没有解决。因此,从1985年开始,中国政府大规模推行直接面向广大贫困地区的反贫困措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贫困问题不仅出现,而且其规模越来越大。国内一些学者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相继发表和出版了一批颇有建树的论文和专著。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但由于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这些研究成果与国际学术界相关成果相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学术研究与中国剩存的数千万贫困人口未摆脱贫困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相比较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反贫困理论滞后于反贫困实践的问题还十分突出。随着中国转型的逐步深入,贫困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目前,对贫困问题的理论探讨和研究仍难尽人意,更不用说对这一体系的构建。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反贫困理论的研究的体系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实证分析强于基础理论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理论界有关贫困问题的理论总是包含在其它经济学学科,诸如人口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中,真正意义上的贫困问题的理论体系尚未构建。即使是最早提出“贫困经济学”这一概念的舒尔茨,对贫困解释的逻辑归点也是单一的,线性的。他认为,“土地本身不成为贫困的关键因素,而人是关键因素,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效益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和福利”。即造成贫困的关键性因素不是由于土地生产率低,而是人的素质低。因此,他的逻辑思路,是将结论最后导入他的最得意学说——教育经济学中去。 国内反贫困理论的研究,主要受发展经济学的影响,他们大多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侧重于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调查研究。也有部分学者更加具体地研究一些反贫困的实际措施。近几年各类反贫困的论文、专著中,基础性研究明显少于实证研究,学者们研究最多的问题是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的措施选择、社会保障的问题与对策、“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的经验推广、以工代赈的适用范围等等。 二是反贫困理论的针对性对象偏重于农村。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由于二元经济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扶贫政策的主观倾向。在这种明显的倾向下,一方面多年来中国农村的反贫困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另一方面城镇贫困理论研究则严重滞后于反贫困的实践。而且就总体而言,国内理论界对绝对贫困问题的关注甚于对相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对区域贫困问题的讨论远远多于对个人贫困、阶层贫困问题的探讨;对城镇贫困的研究远远不及对乡村贫困的研究(关信平、黄平,1997);扶贫机构、扶贫资金、扶贫政策主要集中指向贫困的乡村地区,比较而言,政府尚未真正重视城镇中的贫困问题(张问敏、李实,1992;国家统计局,1991)。 三是反贫困理论内涵明显倾向于经济。即从内涵角度分析问题,中国现有的反贫困理论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性倾向,在探讨贫困原因和寻找反贫困对策时,大多局限于经济框架范围内。而目前的问题是,从社会、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等角度进行贫困和反贫困理论研究的还不多。从而很难对中国剩存的城乡贫困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系统的分析,也终将会影响到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中反贫困的实践效果。 四是对贫困因素的分析过多侧重于自然因素、历史因素,而对造成贫困的制度性因素分析不够。以上反贫困理论的分析方法都忽视了对贫困人口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研究。从制度的视角研究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扶贫理论、扶贫政策和扶贫机制,并且试图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反贫困理论体系。 总之,就总体而言,西方经济学者的贫困理论大多是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而对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则明显滞后于反贫困行动,且比较成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方面。且迄今为止均未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良策。 而国内对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成为我国公众、政府及专家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并已产生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包括各级课题研究报告、专著、硕士或博士毕业论文等。纵观国内理论界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大多是研究农村贫困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的贫困理论,城镇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更是严重滞后,尤其是对中国目前剩存的城乡贫困问题更是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全方位的理论研究。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之上。反贫困理论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如何立足体制转型、入世挑战等多重背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尤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前提,借鉴国内外理论界对贫困问题的已有探索,运用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对中国剩存的城乡贫困问题,从一般到特殊、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对策、从国内到国外、从微观到宏观、从横向到纵向进行较全面、系统、深入的全方位的研究,从宏观上构建起系统的、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贫困理论,无论是对中国剩存贫困的治理,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3-08-14 10:40:042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类包括哪些专业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类包括的专业如下:1、经济学本专业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向经济学科相关专业融汇扩展能力等专门人才。2、国际经济与贸易本专业培养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WTO框架下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等的专门人才。3、财政学本专业培养具备财政、税务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具备在财政、税收等相关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等的专门人才。4、金融学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理论,了解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政策和法规,熟悉现代金融分析方法,熟练掌握金融活动的基本业务技能等的专门人才。5、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主要研究数字经济的运行规律,测度数字经济的规模,促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发展,实现数字技术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行业的深度融合。经济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如下:1、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这类毕业生今后有机会就业于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像读博之后可以去高校应聘大学老师,讲经济学专业课。2、经济分析研究类岗位,如: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分析助理岗位、金融机构的研究助理岗位、咨询机构的助理咨询师岗位等。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在这些岗位中从事较高水平的经济分析研究工作。3、经济运营管理岗位,如:企业的生产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营销管理岗位、金融机构业务开拓岗位等。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中从事一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拓展工作就业。
2023-08-14 10:40:131

西方经济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此时以微观经济学为主,代表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经济理论研究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代表作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始建立,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最终确立,建立了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2023-08-14 10:40:572

现代经济学原理

《现代经济学原理》是2009年9月1日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健。1、《现代经济学原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概述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介绍了现代经济学的前沿理论。2、本书既是公务培训的教材,也是经济学专业人士的参考书,还是非经济学专业人员的经济学入门书。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变化,众多的经济理论观点纷繁、学派林立,新学派层出不穷,常常令初涉西方经济学的人感到不得要领。3、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分析的基点。在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中,几乎所有的理论都运用供求分析经济问题:微观经济学通过供求分析得到供求定律,消费者理论是分析社会需求,生产理论是分析供给和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市场结构理论从供求两方面分析市场均衡,微观经济政策也着眼于供方的生产者和需求方的消费者。内容简介:1、第一部分(第1-5章)是微观经济学,概述了价格理论、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2、第二部分(第6-9章)是宏观经济学,阐述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等。3、第三部分(第10-18章)是经济学流派,现代经济学的理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而演进,新的理论流派层出不穷,本部分从许多经济学流派中选择十个学派,这些学派在西方经济学界和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有重大影响,能够反映现代经济学的演变和前沿,有助于我们理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变迁,审时度势地制定经济政策。
2023-08-14 10:41:171

为什么要学西方经济学

为什么要学西方经济学为什么要学西方经济学(1)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为了辨明是非,区别西方经济学的有利和有害之处,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2)对西方经济学中有用的内容,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考察,以便决定它适用的程度与范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3)西方论述经济情况的著作、新闻传媒等都含有大量西方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为了更好地与西方交往和了解西方国情,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4)西方经济学在不同的程度上构成许多西方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学习西方经济学可以为其他学科和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执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西方经济学分类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物件;西方经济学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巨集观经济学巨集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执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执行为物件;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新动向199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进入新发展阶段,帕金(M.Parkin)称之为“新凯恩斯主义”(Neo-keynesianschool),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蒂格利茨,哈佛大学的曼昆和萨墨斯,麻省理工学院的布兰查德和罗泰姆伯格,哥伦比亚大学的费尔普斯(EdmundS.Phelps,1933),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阿克洛夫(GeeA.Akerlof,1940-)和耶伦,威斯康辛大学的格特勒,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伯南克等。主要特点:(1)强调政府有用;(2)强呼叫微观经济学原理解释巨集观经济现象;(3)加强了对市场垄断势力、价格歧视、资讯不对称、外在经济、博弈论、委托-代理关系、公共物品等现象的研究;(4)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取代IS-LM模型;(5)各流派融合发展西方经济学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的前导课程,对于深入学习其他经济学相关课程有好处。(怕困难是不行滴……)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应持有什么态度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总结起来至少包括三种领域的文献:第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如企业质量管理分析。强调:完整的研究体系而非一个具体操作方法。特点:偏重于纯粹的管理技术。第二:对某一领域(部门)专题研究成果。如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特点:仅涉及经济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领域,技术分析较上一类少,经济理论成分较上一类多些。第三: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内容为经济理论及根据经济理论指定的经济政策和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对经济的历史性研究、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论体系、对经济现象的纯理论研究。这里涉及的主要是纯理论研究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巨集观经济学,且是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是指:193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经济理论界有重要影响的(主流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或基本理论。本节内容拓展西方经济学观点喝水为什么要收钱?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为138.6亿立方公里,我们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淡水只占0.9%;而其中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全球总储水量的7/100000)。而对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湖泊,河流和浅层地下的淡水仅占淡水总储量的0.02%。饮用水的处理1.先从河流等处引水至处理厂,同时用滤网滤除大型物体;2.在过滤了大物的水中掺入明矾,将泥土等物与明矾粘合成矾花,然后沉淀水以滤除矾花;3.当水流过沙和沙砾群时,滤除了一些有机物和化学成分(相当于现在家用过滤饮水机);4.把氯加入水来杀死剩下的微生物;5.可以加入钠或石灰来软化硬水,有时也用空气通风赶出水中的氯。以上为百科内容。。有那么多水但并不都能为我们所用吖。。况且现今水污染如此严重像以前能直接饮用的泉水什么的就更少了。。SO我们喝的水都是经过了一道又一道的净化工艺这都需要成本的吧要钱蛮正常咯。。西方经济学一些公式为什么要求导为了看出某一要素对另一要素的影响,如果导数是正,则该要素对另一要素的影响是正的,即a增加b也会相应增加。反之则有负的影响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个专业为什么要学西方经济学这个是公共课,几乎每个学校的每个专业都要学的,理工类大学像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都是要学西方经济学的。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因为西方的经济学研究的时间比较早,相对来说体系比较成熟,对现代经济有指导意义西方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原理什么区别所谓西方经济学广义上指的是区别于中国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其他各学派经济学的总称。这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引进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但是又强掉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中国不能完全照搬其理论的条件下自己创造的一个名词。通俗地说,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就是有马克思的所谓庸俗经济学发展而来的,他们之间的本质不同是前者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而后著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事实上,西方经济学在其他国家就称为经济学(Economics)。经济学这个名称是由Marshall首先使用的,开始于其著名的PriciplesofEconomics,实际上,这本书的第一版的书名还是称为PoliticalEconomy,在之后的改版中才改为Economics(抱歉,第几版忘记了),但在这本书中,还是PoliticalEconomy和Economics互用的(当然,你要看原版)。在此之前,经济学(Economics)正式的名称是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所以,在古典经济学著作中,书名均冠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而不是经济学Economics。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经济学理论,通常将经济学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中级和高阶,而我们通常说的“经济学原理”就是指初级课程,在西方一般就是入门课程,主要是为本科一年级的学生提供的,其特点是用事例和图形来说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上不出现或极少出现数学公式和推倒,比较著名的教材有Samulson和Mankiw的,前者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其教材是Marshall之后的第二代教材的代表;后者是NewKeynesian学派的代表,其教材广泛应用于美国的著名高校,可以视为是第三代教材。顺便提一下,现在西方一些高校,尤其是美国一些高校也有政治经济学这个专业,但正式的英文名称是PoliticalEconomics,通常这个专业都放在公共管理学院中,它的研究物件和PolitialEconomy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学科也是近十年才兴起的,实际上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公共选择学派,从这上面可以看出,实际上PoliticalEconomics就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分析政治市场的运作,而不是研究经济现象,这个学科在中国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最后,说明一下巨集观和微观的关系。在Marshall的PrinciplesofEconomics中,讲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微观”,“巨集观”的内容不存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经济学家秉承AdamSmith的“看不见的手”的观点,认为市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达到均衡,同时,当时的市场化还处在比较浅层次的阶段,市场本身的缺陷并不十分明显。但随这二十世纪初大萧条的来临,市场万能论被打破了,不久,Keynes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了,这意味着现代意义上的巨集观经济学理论正式诞生了,他强调的是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关注的是经济总量。但同时也给经济学学科出了一道难题,即个体行为和总体行为如何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下。在这方面,开始阶段Samulson最为著名,他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写了一本PrinciplesofEconomics,开创了新古典综合学派,从这个时候开始,经济学才区分出微观和巨集观。但在这本教材中,微观和巨集观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后来的经济学家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巨集观理论寻找微观基础,因为只有这样,巨集观理论的基础才会扎实,同时也回应了其他学科对于经济学自称为“科学(Science)”的诟病,Mankiw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的许多基本观点都融合在他的那本PriciplesofEconomics中。本文来自:人大经济论坛详细出处参考:西方经济学(1)当MC=MR时达到均衡MC=dTC/dQ=0.3Q^2-4Q+15MR=P=550.3Q^2-4Q+15=55可得到产量Q=20利润=TR-TC=790(2)当MC=AVC=AR时达停产点TVC=TC-TFC=0.1Q^3-2Q^2+15QAVC=0.1Q^2-2Q+15MC=0.3Q^2-4Q+15由0.1Q^2-2Q+15=0.3Q^2-4Q+15可得Q=10所以P=AR=5(3)根据完全厂商短期实现利润最大化原则P=SMC,有:0.3Q2-4Q+15=p整理得0.3Q2-4Q+(15-P)=0解得Q={4+-[16-1.2(15-P)]^(1/2)}/0.6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MR"<MC"的要求,取解为:Q={4+[16-1.2(15-P)]^(1/2)}/0.6考虑到该厂商在短期只有在P>=5才生产,而P<5时必定会停产,所以,该厂商的短期供给函式Q=f(P)为:Q=Q={4+[16-1.2(15-P)]^(1/2)}/0.6,P>=5Q=0P<5选择题1.D2.C3.B4.B5.C6.C7.B8.A9.B10.B11.A12.C13.C14.C15.C判断题1.错2.错3.错4.对5.对填空题1.中央银行2.充分就业3.无差别的4.减少5.税收太简单了,你哪个学校的啊?
2023-08-14 10:42:041

求高人解释关于西方经济学中欧拉定理的问题

不是什么平均值,就是边际值。你的例子举得完全不对,我没法帮你把你的例子修改成一个合理的例子。而且按照最一般的假定,K指的是资本,不是什么技术。最原始的生产模型F(L,K)中,只有劳动力和资本这两个生产要素。但如果你精通多元微积分,你会知道增加更多的要素,本质上没有区别(所以你当然可以加入一个新的技术要素)这个公式用微积分很容易推导,你在任何一本中级以上的经济学原理上都找得到推到,在此不赘。关键是你要注意定理的假设和内在含义。这个定理有这样两个个关键性假设:1、规模报酬不变,或者说,Q=F(L,K)这个函数满足其次性,这样那个数学推导才能成立;2、市场价格唯一,完全竞争性市场。因为是完全竞争性市场,且满足一价律,所以市场价格等于边际产出,也就是说资本报酬(利率)为MPK,劳动力报酬(工资)MPL才能成立。最后,这个定理又叫做产品分配净尽定理,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经济总产出全部分给了劳动和资本这两个要素。Q是总产出,MPK是资本价格(利率),MPK*K就是资本在生产中的所得;类似的MPL*L是劳动力在生产中所得。Q=MPL*L+MPK*K,产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完全的分配给了劳动力和资本两个要素,没有剩余。
2023-08-14 10:42:121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关于西经,我现在只能记住凯恩斯了,呵呵~~
2023-08-14 10:42:315

西南财经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建议每学期开学先下个全校课表(西南财经大学教务处官网首页),然后对应空余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去蹭蹭。切入正题,作为在财大待了一年的学生,来说说几门有意思的课。必修课强烈推荐代红霞老师的高数和刘洋老师的大学生英语写作。代红霞老师的高数讲得特别仔细也极其地负责,各个知识点都会认真讲解、慢且细致,对于高数不好的同学代老师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说个现状,代老师的高数很多其他班的同学都在蹭。并且上她的课想要好位置你得提前一天去占位置。然后是刘洋老师的写作,我刚上课的时候我周围两个同学就是来蹭课的,我当时还疑惑。后来慢慢发现,刘洋老师的写作真的能学到很多知识,实实在在的英语语法词汇和写作技巧,尽管每周赶作业有点痛苦,但是刘洋老师会很认真地看作业,尤其是作文会帮你画出错误给出评价,在大学这确实很难得。至于选修课,由于是大一还没有怎么接触,这里就说个学长学姐们经常提的。恋爱课(大学生爱情心理探索),作为选修类课程而存在。貌似是通识教育学院的小午老师(超人气辅导员)上的。这课光听名字就很有意思了,内容也十分贴合实际,总之上这课是个不错的体验。截取两张课表,这些课真的是光看名字都很有意思了。大学如果光上专业课着实没有意思,把握好资源多蹭几次课是很有必要的。
2023-08-14 10:43:0712

寻找清华大学经济金融系的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学原理的教材详情!

最后还是怂了吧,要讲道理的56
2023-08-14 10:49:003

《西方经济学》课程讲什么内容?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内容重点根据教育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市场化配置和利用”为核心内容,讨论了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国民收入决定基本理论和失业、通胀和经济紧缩,以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国际经济等问题,简明生动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具及方法、理论运用和政策分析。这些知识基本满足了经管类学生对经济基础理论的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明确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能力。
2023-08-14 10:49:091

想自学西方经济学,不知先从微观经济学学起还是从宏观经济学开始呢?谢谢!

建议先读写经济类通俗读物,比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经典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给你不一样的学习乐趣,让你能够善于挖掘生活中经济学原理,对以后经济学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2023-08-14 10:49:213

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

了解西方的历史,思维能力,及人文.
2023-08-14 10:49:433

西方经济学 以下几个题目不会,请大虾帮忙阿!急死了!

所有的财经类大学和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都有该系。 当然差别天地悬殊,与学校的水平成正比。 知己知彼,选择最适合你自己的。
2023-08-14 10:49:534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

1理解市场理论中不同市场理论的划分,不同市场类型的条件答:市场理论中,按照竞争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市场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四种市场比较而言有一下特点:完全竞争:产品数量多,价格低,效率高垄断竞争:数量多,价格略高,效率高寡头:数量少,价格高,效率低垄断:数量最少,价格最高,效率最低2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答: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用APC表示,即:APC=b=C/Y。例如,一个社会收入为2万亿元,消费支出为1.5万亿元,平均消费倾向就是0.75(1.5/2)。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例,用MPC表示,即:MPC=△C/△Y。例如,收入增加到3万亿元(增加了1万亿元),消费增加到2万亿元(增加了0.5万亿元),边际消费倾向就是0.5(0.5/1)。APC和MPC的变化有如下基本规律:(1)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是递减的,即由于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长幅度要小于收入增长幅度(APC递减),并且越来越小(MPC递减)。APC和MPC递减是凯恩斯的重要观点,是凯恩斯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规律之一。(2)MPC是消费曲线C=C0+bY的斜率,消费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应相等,但是长期来看,消费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小。(3)APC>MPC,从表10-1中的APC和MPC数字对比可以看到这一点。这是因为即使收入为零,也会有基本消费C0。MPC应该小于1,但大于零。(4)消费和收入的关系,可有三种情况:C>Y,APC>1C<Y,1>APC>0C=Y,APC=1
2023-08-14 10:50:032

西方经济学该怎么学?

1、先找一本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如曼昆读本,不求每一部分弄懂。2、然后学习经济学的思维和方法论,试图理解分析问题的工具.3、点线结合,注重概念,体会概念的含义及概念之间关系,通过习题理解掌握。主要是均衡和均衡变动的主线来衔接每一章节的内容。4、切记注重各章知识的逻辑关系和严谨性。如果考研,先以梁小民的为基础,后面以高鸿业为参考本。
2023-08-14 10:50:111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互影响的例子有哪些?

西方经济学就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是从一个宏观的,大的角度,全面的角度来考虑的.比如国家一般采用或者发布的经济方面的政策就是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而微观经济学是细化到很多的经济原理,比如:最简单的供求曲线的变化就是微观经济学,还有消费和收入的曲线变化这类,还有囚徒效应。供参考。
2023-08-14 10:50:205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如何发展的?

经济学是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是制定各国国民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的理论保障。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危机频繁发生。这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促使经济学家去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良方,由此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的产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及新制度学派等。这些学派根据当时经济领域内出现的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新理论,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潮流20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发生巨变的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资本主义经济还处于私人垄断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尚未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自由经济,自由竞争和国家不干预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仍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主流。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上自由放任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结束和政府干预主义新思潮的开始。七十年代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的新情况,它促使了一些新的经济思想理论的不断产生。客观经济现状和经济思想的急剧变化,促使人们去思考,去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良方,由此加快了西方经济学界的变革。20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开始从主要研究如何使整个国家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以及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的决定机制的学问;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国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探索和解释经济危机和经济波动的原因以及克服的办法等。因此,西方国家中产生了诸多新的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20世纪上半期影响最大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的“凯恩斯主义”。二战后,影响最大的是新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新制度学派等。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三十年代在西方经济学界影响最大的经济学派。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年)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西方经济学家,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执教,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1890年他发表了《经济学原理》一书,将当时的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节欲论等经济理论整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带有折衷色彩的经济学体系。由于这一体系被认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进一步延伸和创新,因而他的学派又被人称作“新古典经济学派”。马歇尔也被视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新古典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其理论建立的前提是深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是充分自由的,他们对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满怀信心,认为充分的自由竞争是最理想的经济状态,这能保证最好地利用社会生产资源,最有效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因此,他们相信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会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状态,因而不可能爆发全面的和长期的经济波动和生产过剩危机。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论”,就认为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不管供给(生产)高达何种水平,都不必担心需求(销路)问题,即便生产出现局部的或偶然的失调,通过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也能自然恢复均衡。虽然他们也承认资本主义社会有时会出现失业问题,但认为那是暂时的现象。因此,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是最好的一种经济政策。新古典经济学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还处在自由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作用还没有显示出来。但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却动摇了马歇尔经济学的地位,让人们意识到新古典经济学派存在严重缺陷。随后,主张实行政府干预主义的凯恩斯主义逐步取代了新古典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的正统地位。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1883—1946年)建立的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以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为目标的完整的经济学体系。其诞生的标志是1936年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凯恩斯认为导致失业和生产过剩危机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则起因于私人投资与消费不足。对这些问题,市场机制本身没有解决的能力。他认为在市场机制中根本不存在人们所说的一只能将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仅仅依靠新古典经济学派所鼓吹的自由市场力量,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是不可能消除的,只有依靠一只“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有力的、大规模的直接干预,才有可能摆脱萧条和失业。政府干预理论是凯恩斯经济理论最核心的内容。依据凯恩斯经济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实行赤字财政以增加国民收入和减少失业;实行通货膨胀以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实行对外经济扩张,以增加对外的投资和倾销商品,达到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的目的。凯恩斯主义的问世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经济形势的需要,是经济理论上的一次大转向,给新古典经济学以毁灭性的打击。它不仅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而且也为深受经济危机困扰的西方各国政府所青睐。许多西方国家的政府按照这一理论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效果就十分明显,它帮助垄断资本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主义的道路。凯恩斯的重大贡献正如《现代世界文化词典》所言:“无法讲清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归功于凯恩斯,不过从1945年—1975年的30年间,他的理论确实主宰着经济思想和政府政策,使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生。尽管凯恩斯并不是资本主义一劳永逸的救星。”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去世后,他的门生们根据当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对凯恩斯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使其适应历史的变化,由此产生了新凯恩斯主义,或称后凯恩斯经济学派。该学派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美国的萨缨尔逊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一派是以英国的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两派都提出了新的理论来完善凯恩斯主义,他们与凯恩斯在有效需求、国家干预调节等理论方面并无分歧,但在资本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一些政策措施等问题上分歧较大。保罗·安东尼·萨缪尔逊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界最出色的经济字冢之一,1961年他在自己的名著《经济学》第五版中首先使用“新古典综合”一词,该派遂得名于此。1953年,琼·罗宾逊发表了《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一文,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资本理论,从而引发了二者之间的长期争论,“新剑桥学派”是在争论过程中形成的。1956年,罗宾逊的《资本积累》与卡尔多的《可供选择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发表,标志着“新剑桥学派”正式形成。新古典综合派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同马歇尔的新古典学派综合在一起,试图形成一个集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之大成的经济理论体系。新古典综合派继承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认为只要通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可实现充分就业平衡,强调通过市场机制,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尤其重视劳动增长、资本增长和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在经济均衡增长中的决定作用;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和西方经济学中流行的“加速原理”结合起来,建立了动态经济循环模式,对主要经济变量相互关系进行动态结构分析,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和幅度;用微观经济理论对凯恩斯关于消费、投资等方面的理论进行补充和发展,以解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所遇到的“滞胀”危机。新剑桥学派主张回归古典经济学传统,特别是在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点上,提出了自己的价值论和分配论,提倡把经济增长理论同收人分配理论融为一体,着重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化,主张政府实施某种社会经济政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货币学派货币学派又称货币主义,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反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学派。其名称来自该派代表人物之一布伦纳的《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该派主要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学派的基本思想源于西方传统经济学说中的货币数量学说。弗里德曼反对凯恩斯简单否定货币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重申了货币的重要性,提出了“货币规则”即货币的增长率应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一致的理论。同时,还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和浮动汇率,宁可保持一定的失业率,也不要搞通货膨胀。该派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逐渐取代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地位,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弗里德曼也因此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货币学派是现代自由主义经济流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支,弗里德曼被视为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有《资本主义与自由》、《实证经济学论文集》和《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等。弗里德曼的学说从1975年开始被美、英等主要国家付诸实施。货币学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方经济的矛盾之后,渐渐在失业率、高利率、增长缓慢等方面暴露出新的矛盾。例如,美国采用货币主义政策,把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3%降至1982年的约4%,其结果却创下战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纪录。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20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经济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费尔德斯坦、拉弗门德尔等。该学派是和凯恩斯的合理需求理论相对立的,强调经济结构中供给方面的重要性,并从中寻求对策的理论,主张大幅度降低税率,提高企业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取消国家干预,控制货币增长以达到预算平衡,削减社会福利等。供给学派产生后发展很快,二十年代已开始成为发挥政治影响和提供决策理论依据的学派。里根执政时期就吸取了供给学派的一些观点,构成了他的经济复兴计划的理论基础。新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三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从基本出发点看,前者与后两者的分歧点是要国家干预还是要市场调节,以及谁为主的问题。在具体政策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分歧。凯恩斯学派着眼于干预需求,货币学派着眼于控制需求,供给学派着眼于干预供给。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产生于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包尔丁,法国的别鲁,瑞典的缪尔达尔等。该学派是相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制度学派而得名的。他们认为经济活动并不受经济规律支配,而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却发挥重要作用,所以特别重视和强调对制度因素的研究,重视制度制约经济的各要素。新制度学派基本继承了制度学派的理论,用以分析现代资本主义,揭露并抨击它的弊端,对主流经济学持批评态度,其中不乏合理之处,成为西方最具有批评色彩的经济学派。
2023-08-14 10:51:161

学西方经济学应该具备的数学基础

应该差不多,数学用的不是太多,而且难度也不算大。以一元微积分和多元微积分为主。侧重在导数,极限,偏导数等方面。理解第一位的,计算第二位的。与其他西经教材不同。如果不能很好适应的话,可以看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作为基础导读。
2023-08-14 10:51:373

西方经济学的现实生活意义

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许多地方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今后还会如此。“大国的崛起”就是全面的向外国学习经验和教训的典范。中国只有认真学习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经验,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当然,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2023-08-14 10:51:461

经济学都学哪些课程

会计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经济定量分析,计量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服务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当代经济学主要流派,财务管理,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经济法。
2023-08-14 10:51:572

跨专业考金融有没有必要看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然后再看高鸿业的微观、宏观?

高鸿业的书国内用的比较多。曼昆的书比较简单,有时间看看不会有害处。
2023-08-14 10:52:143

邢台学院王牌专业排名

邢台学院王牌专业名单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国际商务。1、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目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培养应用型的国际经贸人才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立足河北,辐射周边,面向中小企业,培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际操作能力,能从事国际贸易具体业务和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就业方向:在外贸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国际贸易具体业务和管理工作。专业特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外贸经济教育创新高地”,“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第六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际贸易学遴选为省级重点发展学科、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国际商务国际商务专业,是国家为适应二十一世纪国际贸易发展需要,增强国家竞争力而设立的学科。国际商务是超越了国界产生的围绕企业经营的事务性活动,主要是指企业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过程中产生的跨国经营活动。国际贸易包括货物、服务和知识产权交易;国际投资,主要是指国际直接投资,包括独资、合资和合作经营。培养目标国际商务专业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基本理论和方法;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国际商事活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国际市场营销的本领;能运用计量、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其贸易政策和发展动态;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发展动态;能够熟练地掌握商务英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经济分析工具从事涉外经济工作。就业方向该专业的毕业生适合在国际贸易运输、保险、报关等各种代理业务机构的从业人员;外贸专业公司储运和制单部门的业务人员;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进出口部门的初级管理和业务人员;有外贸经营权企业的外贸部门的管理和业务人员。
2023-08-14 10:5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