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x光透视是根据物体密度来成像的?

2023-08-23 03:40:25
TAG: 密度
共1条回复
皮皮

是的。

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DR成像技术是狭义上的直接数字化照相,即DDR(DirectDigit Radiography)或者DR(direct radiography),通常指采用电子成像板技术-平板检测器技术(FPD Technique)。

DR检测系统的组成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射线源-检测对象-射线成像探测器-图像数字化系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DR是一个泛指的广义名词,包括了各类的数字化X射线照相检测(Digital Radiography)技术,当然也包含工业无损检测成像。

相关推荐

X射线摄影的原理是什么?

X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其摄影是利用了反射原理,即发射X射线后在前面或某一特定反射位置用胶片接收,其成像效果与透视刚好相反,即密度小、透过得越多的部分反射的少,胶片上图像暗色,密度大、透过越少的反射得越多,呈亮色。
2023-08-15 05:53:433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及过程是怎样的?

X线影像的形成是由于X线穿进人体不同密度和厚度的组织结构后,X线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或衰减),剩余X线量作用于荧光屏或感光物质,经过化学处理或电子转换即可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人体的组织结构如骨骼吸收X线量较大,剩余X线量较小,在透视荧光屏上激发荧光物质少,所产生的荧光强度弱,显示为黑色(即低密度);而在X线胶片上所引起的感光溴化银分子数少,经过显影和定影处理后,表现为白色(即高密度)。存在于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内的气体吸收X线量较少,剩余X线量较多,因而在透视荧光屏上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强度较强,在荧屏上显示白色;在X线胶片上所引起感光溴化银分子数多,经过显影和定影化学处理后,表现为黑色;软组织脏器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表现中等密度。一般情况下,人体组织结构在荧屏上显示的影像与X线胶片上显示的影像正好相反。
2023-08-15 05:54:161

x线摄影技术与x线成像原理之间的区别

一、 X线成像原理 (一)X线的产生 Crookes管中,阴极的电子在电场中高速撞击阳极的钨靶,产生电离辐射。撞击的结果是99.8%以上的能量转变为热能,极小部分转为电磁波--X线 产生条件 1.有电子源。 2.必须有在真空条件下高速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电子流。 3.必须有适当的障碍物,即靶面来接受高速电子所带的能量,使高速电子的动能转变为X射线的能量。 一、 X线成像原理 (二)X线的物理性质 X线不可见,但具有可见光的性质: 波动形式传播; 波长极短:医学诊断常用0.008-0.124nm; 具有极高能量,具有微粒性(光子); 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速传播; 不带电荷; 无静止质量; 通过组织时可因吸收而发生衰减。 密度对比表 一、 X线成像原理 (三)X线的作用 1、穿透作用—能穿过一切物体,并在穿透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 。但穿透的程度与被穿的物体原子序数和厚度有关。X线的穿透能力与X线管电压密切相关,电压愈高,所产生的X线波长愈短,穿透力也越强;反之,电压低,所产生的X线波长长,其穿透力也较弱。 X线的穿透作用是X线成像的基础
2023-08-15 05:54:252

请问X射线的成像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特性,即其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由于存在这种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因此,X线影像的形成,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首先,X线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这样才能穿透照射的组织结构;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这样,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后剩余下来的X线量,才会是有差别的;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还是不可见的,还必须经过显像这一过程,例如经X线片、荧屏或电视屏显示才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人体组织结构,是由不同元素所组成,依各种组织单位体积内各元素量总和的大小而有不同的密度。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回纳为三类:属于高密度的有骨组织和钙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内液体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组织以及存在于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内的气体等。  当强度均匀的X线穿透厚度相等的不同密度组织结构时,由于吸收程度不同,因此将出现在X线片上或荧屏上显出具有黑白(或明暗)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在人体结构中,胸部的肋骨密度高,对X线吸收多,照片上呈白影;肺部含气体密度低,X线吸收少,照片上呈黑影。  X线穿透低密度组织时,被吸收少,剩余X线多,使X线胶片感光多,经光化学反应还原的金属银也多,故X线胶片呈黑影;使荧光屏所生荧光多,故荧光屏上也就明亮。高密度组织则恰相反  病理变化也可使人体组织密度发生改变。例如,肺结核病变可在原属低密度的肺组织内产生中等密度的纤维性改变和高密度的钙化灶。在胸片上,于肺影的背景上出现代表病变的白影。因此,不同组织密度的病理变化可产生相应的病理X线影像。  人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不同,厚度也不一致。其厚与薄的部分,或分界明确,或逐渐移行。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透过的X线少,薄的部分则相反,因此,X线投影可有图1-1-3所示不同表现。在X线片和荧屏上显示出的黑白对比和明暗差别以及由黑到白和由明到暗,其界线呈比较分明或渐次移行,都是与它们厚度间的差异相关的。  A.X线透过梯形体时,厚的部分,X线吸收多,透过的少,照片上呈白影,薄的部分相反,呈黑影。白影与黑影间界限分明。荧光屏上,则恰好相反 B.X线透过三角形体时,其吸收及成影与梯形体情况相似,但黑白影是逐步过渡的,无清楚界限。荧光屏所见相反 C.X线透过管状体时,其外周部分,X线吸收多,透过的少,呈白影,其中间部分呈黑影,白影与黑影间分界较为清楚。荧光屏所见相反  由此可见,密度和厚度的差别是产生影像对比的基础,是X线成像的基本条件。应当指出,密度与厚度在成像中所起的作用要看哪一个占上风。
2023-08-15 05:54:373

拍x片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密度越高越白?难道底片原先是白色的,经x线曝光后变黑?求详解?

X光片的成像原理实际上是射线的穿透与反射造成的,因为光的波粒二相性,人体内部的骨骼及其他部位的成像才得以完成。密度越大穿透率越低反射绿越高,所以骨骼密度越大你所看到的光片就越白,这就和为什么光片中看到的骨头是白色的而其他的部分看起来是黑色的一个道理。密度越大就越难以穿透,反射性越强成像越清晰,你所看到的部位就越白
2023-08-15 05:55:105

安检x光机成像原理中X光的产生几种方式可产生X光?

x光穿透物体后在另一端被接受,通过对比穿透的计量,可以还原出物体形状。x光发射体很难做成超微型的,因为需要很高的高压,除非采用放射源,这样子放射源很小。至于你说的分辨率,是和接收端有关的,不同的大小和精度能达到的最小分辨不同。所谓的x光眼镜都是骗人的,光靠一个眼镜发射和接受x光根本无法实现,因为x光是要透射才能看清的,只有眼镜那就要用反射光,所以是不可能的
2023-08-15 05:55:263

X线检查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透视 4 摄影 5 新技术的应用 5.1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 5.2 磁共振成像(MRI) 5.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5.4 介入放射学 1 拼音 Xxiàn jiǎn chá 2 概述 X线检查是应用X线来检查人体内各部份的结构是否正常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X线能穿透人体后在荧光屏或X线胶片上显示出不同深浅影象的原理,从而达到诊断目的,也是属于临床上视诊的范畴。但普通视诊只能看到人体的表面,用内窥镜亦只能看到与体表相通的腔道情况,而X线检查却能显示人体内部的各种结构,从而扩大和加深了视诊的范围和效果。应用荧光屏显象的检查方法一般称为透视,而应用X线胶片显象的方法称为摄影,这两者是X线检查的基本方法,分述如下。 3 透视 透视在于应用X线能使某些物质发生荧光的原理。显影的用具为荧光屏。荧光屏上涂有荧光粉如硫化锌镉等,后者吸收X线的能量以后,能将它转变为波长较长的可见光,即荧光。这样X线经过人体所产生的影像,就能为人们所见到。为避免X线直接照射观察者,一般在荧光屏上都加有一层适当厚度的铅玻璃作为防护。这一检查方法的优点为立即地和动态地见到身体内部结构的影象,包括正常和病变结构的形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的异常运动。移动荧光屏和连接的X线管,可以大范围地连续地检查身体各部。转动病人则可以在各个方向或位置上进行观察,也可以嘱病人作某些生理动作,如深呼吸、咳嗽、以及Valsalva或Muller试验等,再进行观察研究。 由于透视中所见的为物质吸收X线所产生的荧光,亮度相当微弱,一般须在暗室内进行,检查者事先必须作好恰当的暗适应。由于X线对人体的作用,不能用很大的X线量,因而亮度甚低,在观察时分辨力较差,远不如在日光下或明亮的灯光下观察为清晰。 透视最常应用于检查胸部,包括肺、心脏、纵隔、横膈等。可以同时观察到它们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如肺的呼吸运动、心脏和大血管的搏动等。其次是在胃肠道,钡餐胃肠道检查和钡剂 *** 通常都须先在透视下进行,然后有选择地进行摄片。对急腹症患者最好先作透视,如有胃肠道穿孔或肠梗阻往往即可作出诊断。对于四肢的外伤性病变,如长骨骨折和关节脱位等,透视用于诊断及复位都有很大的帮助。头颅、脊柱、骨盆及腹部其它脏器,由于部位较厚,对比不清,一般不适于透视而需直接作摄影。检查细微的结构如骨小梁、肺部的细小纹理、以及肺内粟粒性病变等,也不适于透视。 因透视时的影象亮度甚低,近年来已制成荧光增强装置,使荧光的强度增加几千倍。这样就可以转变为电视显象,避免了暗室内透视的不便,清晰度亦大为增加。最近发展的平板型影象增强器,可以在亮室内直接进行透视,而不须通过电视。增加这些设备都可改进透视的效果,并减少病人与检查者所接受的照射量。为了消除无永久记录的缺点,又可在电视的基础上增加录象装置,在事后把透视所见反复进行观察。此外还有立体透视的应用,使观察骨折及复位等工作更易于进行。 4 摄影 摄影为利用某些物质能感光的原理,把X线产生的影象转变成为潜影,再用化学方法或其他方法使它显示出来。最常用的为X线胶片。X线胶片在正反两面都涂有胶膜,可以直接感光,还可以利用增感屏(相当于荧光屏能发荧光)使感光作用加强,以减少曝光量和曝光时间。胶片置于暗盒内,曝光后经过显影、定影、冲洗、干燥等步骤后,便可在观片灯上进行观察。如应用适当的曝光和冲洗条件,一般摄成的X线片细节清楚,对比良好,便于仔细分析研究,并可作为永久记录保存。但摄影的观察范围受胶片大小的限制,又见到的仅为瞬时的影象,不便于观察动态的过程。 一张可作为永久记录的质量良好的X线片,须有清楚明确的标记,包括日期即摄片年、月、日、X线号、以及左右部位这些记号,亦可将病人姓名投影于X线片上,以免发生错误。摄片时病人位置必须固定,特别在摄取胸腹部X线片时,事先都须嘱咐病人在曝光时间内暂时停止呼吸,否则会使影象模糊,影响摄片质量。还有很重要的就是良好的X线片须具有适当的黑白对比度,和对于显示细微结构所必需的清晰度。能否达到这些要求,取决于应用恰当的曝光条件和暗室工作。 按照摄影的方法不同,通常将其分为常规摄影及特殊摄影。常规摄影有时也称为平片检查,主要依靠身体内部各种组织之间密度及厚度的不同,而产生深浅不一的阴影,可以应用于人体各部,最常用于胸部和骨胳、关节。特殊摄影一般是指需用特殊设备或特殊方法而进行的摄影检查,大多在常规摄影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而进行。例如体层摄影用于观察身体内某一层组织结构的图象。记波摄影用于观察心脏及大血管的搏动情况。立体摄影则采取相当于两眼之间的不同角度,摄取一对X线片,再在立体镜上观察,以构成立体图象。此外尚有间接摄影、放大摄影、高千伏摄影、钼靶X线摄影、以及应用造影剂的各种造影检查。 此外摄影图象除通常的黑白阴影外,尚可人为地造成彩色图象,使某些器官的影象更为醒目。又在造影检查所得的图象上,减去骨胳等容易产生混淆的阴影,余下的血管造影等所产生的图象可更为清晰,即所谓减影法。目前更发展成为应用电子技术所做的减影,所谓数字电子减影。为了观察器官的动态改变,更可摄成电影,使各种迅速复杂的功能运动能一览无遗。利用电子计算机作X线体层扫描,则又是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即X线计算体层摄影。 总之透视和摄影两大类检查方法各有其优缺点。透视的设备一般比较简单,操作比较方便,诊断比较迅速,费用比较经济。但缺少永久的记录,不易在以后分析对比。摄影方法较复杂,但记录清晰,且可长期保存。如将透视与摄影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则可使X线检查发挥更大的效果,使X线诊断更为完善。 5 新技术的应用 5.1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 用于颅脑疾病,胸部疾病,腹部疾病,盆腔疾病,脊柱疾病以及五官、甲状腺、四肢及软组织病变。检查前应向病人解释检查目的与过程,消除病人顾虑;除去病人身上干扰影像的饰物;使用含碘造影剂作增强扫描时,应做过敏试验;根据检查部位或目的的不同,检查前须做饮食或肠道准备。 5.2 磁共振成像(MRI) 用于颅脑疾病,胸部疾病,腹部疾病,盆腔疾病,脊柱及脊髓病变以及五官、甲状腺疾病等。检查前应向病人解释检查目的与过程,消除病人顾虑;除去病人随身携带的金属饰物。使用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危重病人需使用生命监护和生命维持系统者、动脉瘤行金属夹夹闭手术者,均禁行MRI检查。 5.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用于心脏和大血管检查,颈段动脉及颅内动脉病变检查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腹部血管病变及肿瘤供血情况检查和外周血管疾病检查。 5.4 介入放射学 用于成形术,栓堵术,血管内药物灌注术,经皮穿刺活检术,经皮穿刺体腔减压术和消融术。
2023-08-15 05:55:361

X射线诊断系统和DR有什么区别

你所说的x诊断系统不明确,不知道你说的具体是什么设备。DR是成像的设备,就是x射线穿过人体照射到DR板上,通过计算机可以得到图像,可以想象成是过去的胶片,只不过dr板是直接成像到电脑了,配上胶片打印机的话也可以打胶片的
2023-08-15 05:55:472

CR和DR有什么不同?(转)

DR即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是由电子暗盒、扫描控制器、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等组成,是直接将X线光子通过电子暗盒转换为数字化图像,是一种广义上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而狭义上的直接数字化摄影即DDR(DirectDigit Radiography),通常指采用平板探测器的影像直接转换技术的数字放射摄影,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 DR与CR的共同点都是将X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影像信息,其曝光宽容度相对于普通的增感屏-胶片系统体现出某些优势:CR和DR由于采用数字技术,动态范围广,都有很宽的曝光宽容度,因而允许照相中的技术误差,即使在一些曝光条件难以掌握的部位,也能获得很好的图像;CR和DR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如各种图像滤波,窗宽窗位调节、放大漫游、图像拼接以及距离、面积、密度测量等丰富的功能,为影像诊断中的细节观察、前后对比、定量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一、对两者的性能比较如下: 1、成像原理:DR是一种X线直接转换技术,它利用硒作为X线检测器,成像环节少;CR是一种X线间接转换技术,它利用图像板作为X线检测器,成像环节相对于DR较多。 2、图像分辨率:DR系统无光学散射而引起的图像模糊,其清晰度主要由像素尺寸大小决定;CR系统由于自身的结构,在受到X线照射时,图像板中的磷粒子使X线存在着散射,引起潜像模糊;在判读潜像过程中,激光扫描仪的激发光在穿过图像板的深部时产生着散射,沿着路径形成受激荧光,使图像模糊,降低了图像分辨率,因此当前CR系统的不足之处主要为时间分辨率较差,不能满足动态器官和结构的显示。 3、DR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就目前而言,DR电子暗盒的结构14 in×17 in(1 in=2.54 cm)由4块⒎5 in ×8 in 所组成,每块的接缝处由于工艺的限制不能做得没缝,且一旦其中一块损坏必将导致4块全部更换,不但费用昂贵,还需改装已有的X线机设备,而CR相对费用较低,且多台X线机可同时使用,无需改变现有设备。 4、CR系统更适用于X线平片摄影,其非专用机型可和多台常规X线摄影机匹配使用,且更适用于复杂部位和体位的X线摄影;DR系统则较适用于透视与点片摄影及各种造影检查,由于单机工作时的通量限制,不易取代大型医院中多机同时工作的常规X线摄影设备,但较适用于小医疗单位和诊所的一机多用目的。事实上,CR和DR系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一对并行发展的系统 二、数字化X线影像技术的特点 数字X线机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X射线放射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先进的X线机。在原有的诊断X线机直接胶片成像的基础上,通过A/D转换和D/A转换,进行实时图像数字处理,进而使图像实现了数字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X线机的观念,实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模拟X线图像向数字化X线图像的转变。 1、特点:第一,它最突出的优点是分辩率高,图像清晰、细腻,医生可根据需要进行诸如数字减影等多种图像后处理,以期获得理想的诊断效果。 第二,该设备在透视状态下,可实时显示数字图像,医生再根据患者病症的状况进行数字摄影,然后通过一系列影像后处理如边缘增强、放大、黑白翻转、图像平滑等功能,可从中提取出丰富可靠的临床诊断信息,尤其对早期病灶的发现可提供良好的诊断条件。 第三,数字化X线机形成的数字化图像比传统胶片成像所需的X射线计量要少,因而它能用较低的X线剂量得到高清晰的图像,同时也使病人减少了受X射线辐射的危害。 第四,由于它改变了已往传统的胶片摄影方法,可使医院放射线科取消原来的图像管理方式和省去片库房,而可采用计算机无片化档案管理方法取而代之,可节省大量的资金和场地,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由于数字化X线图像的出现,结束了X线图像不能进入医院PACS系统的历史,为医院进行远程专家会诊和网上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该设备还可进行多幅图像显示,进行图像比较,以利于医生准确判别、诊断。通过图像滚动回放功能,还可为医生回过忆整个透视检查程。 数字化的图像质量与所含的影像信息量可与传统的X线成像相媲美。图像处理系统可调节对比。故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摄照条件的宽容范围较大;患者接受的X线量减少。图像信息可由磁盘或光盘储存,并进行传输,这些都是数字化图像的优点。 数字化图像与传统X线图像都是所摄部位总体的重迭影像,因此,传统X线能摄照的部位也都可以用DR成像,而且对DR图像的观察与分析也与传统X线相同。所不同的是DR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的象素所组成。 数字化图像对骨结构、关结软骨及软组织的显示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还可行矿物盐含量的定量分析。数字化图像易于显示纵隔结构如血管和气管。对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传统的X线成像,但显示肺间质与肺泡病变则不及传统的X线图像。DR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图像。用数字化图像行体层成像优于X线体层摄影。胃肠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病变和肠粘膜皱襞上,数字化图像优于传统的X线造影。 DR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在不少方面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但从效益-价格比,尚难于替换传统的X线成像。
2023-08-15 05:56:091

临床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特性,即其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由于存在这种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因此,X线影像的形成,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首先,X线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这样才能穿透照射的组织结构;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这样,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后剩余下来的X线量,才会是有差别的;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仍是不可见的,还必须经过显像这一过程,例如经X线片、荧屏或电视屏显示才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人体组织结构,是由不同元素所组成,依各种组织单位体积内各元素量总和的大小而有不同的密度。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为三类:属于高密度的有骨组织和钙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内液体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组织以及存在于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内的气体等。当强度均匀的X线穿透厚度相等的不同密度组织结构时,由于吸收程度不同,因此将出现。在X线片上或荧屏上显出具有黑白(或明暗)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在人体结构中,胸部的肋骨密度高,对X线吸收多,照片上呈白影;肺部含气体密度低,X线吸收少,照片上呈黑影。不同密度组织(厚度相同)与X线成像的关系X线穿透低密度组织时,被吸收少,剩余X线多,使X线胶片感光多,经光化学反应还原的金属银也多,故X线胶片呈黑影;使荧光屏所生荧光多,故荧光屏上也就明亮。高密度组织则恰相反病理变化也可使人体组织密度发生改变。例如,肺结核病变可在原属低密度的肺组织内产生中等密度的纤维性改变和高密度的钙化灶。在胸片上,于肺影的背景上出现代表病变的白影。因此,不同组织密度的病理变化可产生相应的病理X线影像。人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不同,厚度也不一致。其厚与薄的部分,或分界明确,或逐渐移行。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透过的X线少,薄的部分则相反,因此,X线投影可有不同表现。在X线片和荧屏上显示出的黑白对比和明暗差别以及由黑到白和由明到暗,其界线呈比较分明或渐次移行,都是与它们厚度间的差异相关的。A.X线透过梯形体时,厚的部分,X线吸收多,透过的少,照片上呈白影,薄的部分相反,呈黑影。白影与黑影间界限分明。荧光屏上,则恰好相反 B.X线透过三角形体时,其吸收及成影与梯形体情况相似,但黑白影是逐步过渡的,无清楚界限。荧光屏所见相反 C.X线透过管状体时,其外周部分,X线吸收多,透过的少,呈白影,其中间部分呈黑影,白影与黑影间分界较为清楚。荧光屏所见相反由此可见,密度和厚度的差别是产生影像对比的基础,是X线成像的基本条件。应当指出,密度与厚度在成像中所起的作用要看哪一个占优势。例如,在胸部,肋骨密度高但厚度小,而心脏大血管密度虽低,但厚度大,因而心脏大血管的影像反而比肋骨影像白。同样,胸腔大量积液的密度为中等,但因厚度大,所以其影像也比肋骨影像为白。需要指出,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与X线片上的影像密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人体组织中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而后者则指X线片上所示影像的黑白。但是物质密度与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物质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的X线量多,影像在照片上呈白影。反之,物质的密度低,比重小,吸收的X线量少,影像在照片上呈黑影。因此,照片上的白影与黑影,虽然也与物体的厚度有关,但却可反映物质密度的高低。在术语中,通常用密度的高与低表达影像的白与黑。例如用高密度、中等密度和低密度分别表达白影、灰影和黑影,并表示物质密度。人体组织密度发生改变时,则用密度增高或密度减低来表达影像的白影与黑影。
2023-08-15 05:56:181

X线成像时,为什么肺充血、肺少血、肺淤血时肺野透明度分别是正常、升高、降低? 还有,鹿角征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和小动脉和小静脉管壁的结构有关。充血的话,动脉的SMC还是会有痉挛性收缩的。但是小静脉只有很少的平滑肌,所以一淤血就扩张了,肺纹理就变粗了,肺野透亮度就减低了
2023-08-15 05:56:342

帮忙做下题

1.电子激发,质子激发,X射线管,放射性同位素做射线源
2023-08-15 05:56:444

x线成像的基础是什么

X光成像的原理是,因为X光可以透视很多物体,但是透视不过骨骼。
2023-08-15 05:56:591

x线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 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者吸收,透过多。利用人体各器官的密度不同所吸收的X线不同,在荧光屏上或摄影胶片上引起的荧光作用或改观作用的强弱就有较大的差别,因而在荧光屏上或摄影胶片上将显示出不同密度的阴影。根据阴影浓淡对比结合临床表现、化验结果和病理诊断,即可判断人体某一部分是否正常。依据其生物效应,应用不同的X线对人体病灶部分的细胞进行照射时,即可使被照射的细胞组织受到破坏或抑制,从而达到对某些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治疗作用。没有光线就没有色彩,世界上的一切都将是漆黑的。对于人类来说,光和空气、水、食物一样,是不可缺少的。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人眼对光的适应能力较强,瞳孔可随环境的明暗进行调节。但如果长期在弱光下看东西,视力就会受到损伤。相反,强光可使人眼瞬时失明,重则造成永久伤害。人们必须在适宜的光环境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可能对周围的光环境造成破坏,使原来适宜的光环境变得不适宜,这就是光污染。光污染是一类特殊形式的污染,它包括可见光、激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造成的污染。可见光污染比较多见的是眩光。例如每当夜晚在马路边散步时,迎面而来的机动车前照明灯把行人晃得眼都睁不开,这就是一种光污染,叫做——眩光。
2023-08-15 05:57:102

microct扫描

microct扫描是一种新型的采用X线成像原理进行超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对骨骼、牙和各种生物材料进行超高分辨率X线成像,获得高精度三维图像,并进行结构、密度和力学的定量分析,是研究硬组织材料的强大工具。ct成像的原理CT成像的原理是当X-射线透过样本时,样本的各个部位对X-射线的吸收率不同。X-射线源发射X-射线,穿透样本,最终在X-射线检测器上成像。对样本进行180°以上的不同角度成像,由中科院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Micro-CT可以对样本进行360°以上的不同角度成像。与临床CT普遍采用的扇形X线束不同的是,Micro-CT通常采用锥形X线束。采用锥形束不仅能够获得真正各向同性的容积图像,提高空间分辨率,提高射线利用率,而且在采集相同3D图像时速度远远快于扇形束。
2023-08-15 05:57:251

X光可以看到人体内里的原因是什么?

众所周知,X射线的波长很短,但是它的能量却很大,穿透力很强。但是,这种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因此,当X光照在物质上时,只有一小部分的光能被吸收,其余的大部分光都透过原子间隙泄露了出来。于是,医生便凭借物体对X光的吸收差别来区分密度不同的物体。
2023-08-15 05:58:058

系统解剖学中 为什么骨头密度低,拍片时发暗;密度高则发亮?

你好!这里说的拍片就是说x线片了,x线的成像原理和组织的密度以及厚度有关,射线穿过的组织密度越高,被吸收的射线就越多,也就是透过的射线就越少,于是照片越亮,反之亦然~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2023-08-15 05:58:222

特征x线产生原理??

这是由于发射电子获得了足够的能量后,就能轰击出靶材料原 子内层里的电子,从而形成空轨道,使原子处于激发态,这时外层电子马上跃入内层空穴,同时辐射出特 征X 射线。这样又在较外层中产生出新的空轨道,因而又产生相应的X 射线,这便得到一系列具有靶材料 信息的特征X 射线。
2023-08-15 05:58:331

什么是X线检查

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穿透能力很强的电磁波。医学上使用的X光检查是指所有使用X光对人体内部进行透视或者摄影的检查方法,其原理是利用X光的穿透作用,由光源的X光管球发出的X光,在穿透人体时,骨、水分(血液等)、软组织(肌肉)等吸收而减弱。利用这种吸收不同而摄取的浓淡不一的影像。因为X线具有成像清晰,经济、简便等优点,因此X线诊断仍是影像诊断中使用最多和最基本的方法,现主要应用于胃肠道、骨骼系统和胸部检查。
2023-08-15 05:58:442

x光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x光的成像原理有: 1、X线具有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 2、由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在荧屏或X线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2023-08-15 05:59:121

回声信号强弱是x线成像原理吗

回声信号强弱不是x线成像原理。x线成像原理有:1、X线具有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2、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在荧屏或X线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2023-08-15 05:59:431

X光成像技术的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特性,即其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由于存在这种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人体组织结构,是由不同元素所组成,依各种组织单位体积内各元素量总和的大小而有不同的密度。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为三类:属于高密度的有骨组织和钙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内液体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组织以及存在于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内的气体等。当强度均匀的X线穿透厚度相等的不同密度组织结构时,由于吸收程度不同,在X线片上或荧屏上显出具有黑白(或明暗)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在人体结构中,胸部的肋骨密度高,对X线吸收多,照片上呈白影;肺部含气体密度低,X线吸收少,照片上呈黑影。X线穿透低密度组织时,被吸收少,剩余X线多,使X线胶片感光多,经光化学反应还原的金属银也多,故X线胶片呈黑影;使荧光屏所生荧光多,故荧光屏上也就明亮。高密度组织则恰相反病理变化也可使人体组织密度发生改变。例如,肺结核病变可在原属低密度的肺组织内产生中等密度的纤维性改变和高密度的钙化灶。在胸片上,于肺影的背景上出现代表病变的白影。因此,不同组织密度的病理变化可产生相应的病理X线影像。 人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不同,厚度也不一致。其厚与薄的部分,或分界明确,或逐渐移行。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透过的X线少,薄的部分则相反。在X线片和荧屏上显示出的黑白对比和明暗差别以及由黑到白和由明到暗,其界线呈比较分明或渐次移行,都是与它们厚度间的差异相关的。
2023-08-15 05:59:541

X线成像基本原理的介绍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2023-08-15 06:00:081

X光在样品中发生的真吸收是什么物理过程?

X线成像基本原理,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2023-08-15 06:00:211

优质X线照片应具备哪些条件?

1、X光包括质量和数量。质量由X光机的kv决定。指X射线对人体的穿透力,其数量由mAs确定。指X射线对胶片的灵敏度。只有当kv和mas相互匹配时,才能获得合格的x射线胶片。2、200 ma机多设置100 ma档,胸片使用0.2s(秒),即20 mas,65 kv,焦距1.5m,四肢一般12-20 mas,[40+体厚(cm)]kv,焦距0.9-1.0m。3、颈椎和肩关节有胸片状态,站立位;腰椎、腹部和骨盆60 mas,70kv,侧位100mas,80kv,焦距0.9-1.0m;扩展资料:X射线成像原理:X线成像基本原理,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射线的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X线成像基本原理
2023-08-15 06:00:421

X光机的原理

阳极靶 高压 电子轰击 产生X线
2023-08-15 06:01:002

优质X线照片应具备哪些条件?

1、X光包括质量和数量。质量由X光机的kv决定。指X射线对人体的穿透力,其数量由mAs确定。指X射线对胶片的灵敏度。只有当kv和mas相互匹配时,才能获得合格的x射线胶片。2、200 ma机多设置100 ma档,胸片使用0.2s(秒),即20 mas,65 kv,焦距1.5m,四肢一般12-20 mas,[40+体厚(cm)]kv,焦距0.9-1.0m。3、颈椎和肩关节有胸片状态,站立位;腰椎、腹部和骨盆60 mas,70kv,侧位100mas,80kv,焦距0.9-1.0m;扩展资料:X射线成像原理:X线成像基本原理,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射线的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X线成像基本原理
2023-08-15 06:01:261

x线在医学上利用的原理中不包括

x线在医学上利用的原理中不包括利用其电离效应进行CT扫描。X线成像基本原理,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我们已经知道,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射线的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而这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线影像的形成,是基于以下三个基本条件:首先,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穿透人体的组织结构;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存在这密度和厚度的差异,X线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的量不同,以致剩余下来的X线量有差别;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过程,例如经过X线片、荧屏或电视屏显示,就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图像。
2023-08-15 06:01:401

X 线成像有哪些形式

 X 线成像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在一只嵌有两个金属电极(阴极和阳极)的真空玻璃管两端电极上加上几万伏的高压电时,发现在距玻璃管两米远的地方,一块用铂氰化钡溶液浸洗过的纸板发出明亮的荧光。当用手去拿这块纸板时,竟在纸板上看到手骨的影像。当时伦琴认定:这是一种人眼看不见、但能穿透物体的射线。因当时无法解释它的原理和性质,故借用了数学中代表未知数的“X”作为代号,称之为X射线。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 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X线影像的形成,是基于以下三个基本条件:首先,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穿透人体的组织结构;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存在这密度和厚度的差异,X线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的量不同,以致剩余下来的X线量有差别;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过程,例如经过X线片、荧屏或电视屏显示,就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图像。
2023-08-15 06:02:111

请说说X线机数字点片和胶片点片分别有什么优缺点?

1 传统X光胶片成像原理 传统胶片X光机成像过程是基于光化学理论,数字X光机则基于光电子学理论。X光胶片采用卤化银为主要的感光材料,感光乳剂中卤化银颗粒大小和颗粒度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因为被摄体的影像是由卤化银还原成颗粒状银所构成。在感光过程中,卤化银颗粒是单个地起作用的,每个颗粒形成潜影的一个显影单位。在正常曝光范围内,可显影的颗粒数目随着曝光量的增加而增加。感光层中卤化银颗粒最小的直径仅有50nm,大部分颗粒在0.1-4μm之间。卤化银颗粒大易感光,卤化银颗粒小不易感光。卤化银颗粒小的胶片感光度小,反之则大;卤化银颗粒越小分辨率和质感越好。在X光胶片的制备过程中,故意加入杂质并使非常小而均匀的杂质颗粒与卤化银感光乳剂非常均匀地涂布在胶片上,越均匀胶片质量越好,越均匀感光中心分布就越均匀,图像的分辨率和质感越好。 卤化银的晶体结构为正六方体。这样的理想结构是稳定的,没有光敏性,也就是不会被感光。只有具有缺陷的点阵结构排列才能造成晶体结构的薄弱环节,而这些成为感光中心的薄弱环节才使卤化银晶体具有感光性。胶片感光层曝光时,光量子作用于卤化银晶体上,卤离子首先吸收光量子,释放出一个自由电子后变成卤原子,卤原子组成卤分子后离开晶体晶格结构被明胶吸收,自由电子则迅速移向感光中心并固定下来。这样感光中心便成了吸附很多电子的负电场带电体。晶体内的晶格间银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被引向电场,银离子反过来俘获聚集在感光中心的电子,结果被还原成银原子。还原后的金属银原子也被固定在该感光中心上,从而使感光中心进一步扩大,扩大了的感光中心又不断地俘获光解出来的电子,周而复始,感光中心不断长大,达到一定程度就曝光合适,这时的感光中心形成的显影中心构成影像的潜影核,潜影则是由无数显影中心构成并经过后期化学显影和定影过程形成我们需要的影像。2 数字X线成像原理 数字X线成像设备是指把X线透射图像数字化并进行图像处理后,再变换成模拟图像显示的一种X线设备。根据成像原理的不同,这类设备可分为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系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系统。 CR是用存储介质记录X线影像,通过激光扫描使存储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再用光电倍增管转换成是信号,经A/D转换后,输入计算机处理,成为高质量的数字图像。DR分直接数字X线摄影(Direct DR, DDR)和间接数字X线摄影(Indirect DR, IDR)。 DDr指采用一维或二维X线探测器直接将X线转换为电信号再形成数字信号的方法。一维探测器有多丝正比室、气体电离室等,采用扇形平面X线来进行扫描投影,再经放大合成为二维影像。二维探测器有将X线直接转换为数字信号的非晶态硒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 FPD);也有先经闪烁发光晶体转换为可见光,再转换为数字化电信号的非晶态硅平板探测器。平板探测器暗盒内含A/D转换,从外部看,X线经探测器暗盒直接输出数字信号。另外,用X线电荷耦合器件也能直接把X线转换为数字信号。 IDR指X线影像经X线胶片或影像增强器-电视(I.I-TV)成像链先获得X线信息的模拟影像,再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方法。 70年代末开始了数字X线摄影(DR)的研究,在I.I-TV系统的基础上,利用A/D转换器使模拟视频信号数字化,实现计算机处理。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遥DDR采用X线扫描投影成像方法,90年代中期出现了使用FPD的DDR。 1997年STERLING,TRIXELL等公司推出了非结晶硒和非结晶硅X线探测器。非结晶硒探测器的原理是用非结晶硒涂在薄膜晶体管(TFT)阵列上,每个薄膜晶体管的单元尺寸为139*139(um),14*17英寸范围内单元数是2560*3027。入射的X线光子在硒层中产生电子、空穴对,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和空穴向相反的反方向运动,形成电流,电流在薄膜晶体管中积分成为储存电荷。每一个晶体管的储存量对应于入射光子的能量和数量,每一个薄膜晶体管就成为一个像素。在每一个像素范围内还制造出一个场效应管,它起开关作用,由控制电路触发把像素储存电荷按顺序逐一传送到外电路。像素信号经放大后转换为14bit数字信号,而后又这些数据建成影像。 非晶硅探测器的原理有所不同,它的像素都是由光电二极管和薄膜晶体管组成。光电二极管有非晶态氢化硅制成,它在可见光照射下产生电流。在光电二极管矩阵上覆盖着一层闪烁发光晶体层,X线光子通过闪烁发光晶体层转换为可见光光子,它激发光电二极管产生电流,电流在光电二极管自身电容上积分形成储存电荷,每个像素的储存电荷量与入射的X线光子能量成正比。在控制电路的作用下,按一定规律把各个像素的储存电荷读出,并形成14bit的数字信号输出,由计算机建立图像。由于探测器的动态范围可达1:100000,信号读出为14bit,而传统胶片的动态范围为1:1000,所以DR的密度分辨率高于传统胶片。 目前GE公司在原来基础上开发出了整体的数字平板,原先的多块拼接的非晶硅探测器上约有300um宽的盲区,物体结构如250um*450um的钙化灶将完全无法显示。整体的非晶硅数字平板探测器具有很短的数据读出时间,仅为0.125秒,至少快于其他数字平板10倍。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小于0.2秒,结合最高的DQE和高效的循环制冷温控技术,为DR的高级临床应用如能量减影,三维成像和图像拼接等奠定了基础。整体的非晶硅数字平板探测器直接将每个数据线上的数据数字化,避免多路转换器带来的噪声,并提高了数据的读出速度。3 结束语 随着医院标准化、正规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无论是传统胶片成像还是数字化成像都需要医生了解其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影像的质量控制才能得到规范化的实施。这是现代化医院减少误诊、漏诊,降低医疗纠纷的重要举措。OK!!??
2023-08-15 06:02:231

什么是DR

DR(Digital Radiography),即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是由电子暗盒、扫描控制器、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等组成,是直接将X线光子通过电子暗盒转换为数字化图像,是一种广义上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而狭义上的直接数字化摄影即DDR(DirectDigit Radiography),通常指采用平板探测器的影像直接转换技术的数字放射摄影,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  DR与CR的共同点都是将X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影像信息,其曝光宽容度相对于普通的增感屏-胶片系统体现出某些优势:CR和DR由于采用数字技术,动态范围广,都有很宽的曝光宽容度,因而允许照相中的技术误差,即使在一些曝光条件难以掌握的部位,也能获得很好的图像;CR和DR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如各种图像滤波,窗宽窗位调节、放大漫游、图像拼接以及距离、面积、密度测量等丰富的功能,为影像诊断中的细节观察、前后对比、定量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对两者的性能比较如下:  1.成像原理:DR是一种X线直接转换技术,它利用硒作为X线检测器,成像环节少;CR是一种X线间接转换技术,它利用图像板作为X线检测器,成像环节相对于DR较多。  2.图像分辨率:DR系统无光学散射而引起的图像模糊,其清晰度主要由像素尺寸大小决定;CR系统由于自身的结构,在受到X线照射时,图像板中的磷粒子使X线存在着散射,引起潜像模糊;在判读潜像过程中,激光扫描仪的激发光在穿过图像板的深部时产生着散射,沿着路径形成受激荧光,使图像模糊,降低了图像分辨率,因此当前CR系统的不足之处主要为时间分辨率较差,不能满足动态器官和结构的显示。  3.DR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就目前而言,DR电子暗盒的结构14 in×17 in(1 in=2.54 cm)由4块⒎5 in ×8 in 所组成,每块的接缝处由于工艺的限制不能做得没缝,且一旦其中一块损坏必将导致4块全部更换,不但费用昂贵,还需改装已有的X线机设备,而CR相对费用较低,且多台X线机可同时使用,无需改变现有设备。  4.CR系统更适用于X线平片摄影,其非专用机型可和多台常规X线摄影机匹配使用,且更适用于复杂部位和体位的X线摄影;DR系统则较适用于透视与点片摄影及各种造影检查,由于单机工作时的通量限制,不易取代大型医院中多机同时工作的常规X线摄影设备,但较适用于小医疗单位和诊所的一机多用目的。事实上,CR和DR系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一对并行发展的系统。数字化X线影像技术的特点数字X线机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X射线放射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先进的X线机。在原有的诊断X线机直接胶片成像的基础上,通过A/D转换和D/A转换,进行实时图像数字处理,进而使图像实现了数字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X线机的观念,实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模拟X线图像向数字化X线图像的转变。   特点:   第一,它最突出的优点是分辩率高,图像清晰、细腻,医生可根据需要进行诸如数字减影等多种图像后处理,以期获得理想的诊断效果。   第二,该设备在透视状态下,可实时显示数字图像,医生再根据患者病症的状况进行数字摄影,然后通过一系列影像后处理如边缘增强、放大、黑白翻转、图像平滑等功能,可从中提取出丰富可靠的临床诊断信息,尤其对早期病灶的发现可提供良好的诊断条件。    第三,数字化X线机形成的数字化图像比传统胶片成像所需的X射线计量要少,因而它能用较低的X线剂量得到高清晰的图像,同时也使病人减少了受X射线辐射的危害。   第四,由于它改变了已往传统的胶片摄影方法,可使医院放射线科取消原来的图像管理方式和省去片库房,而可采用计算机无片化档案管理方法取而代之,可节省大量的资金和场地,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由于数字化X线图像的出现,结束了X线图像不能进入医院PACS系统的历史,为医院进行远程专家会诊和网上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该设备还可进行多幅图像显示,进行图像比较,以利于医生准确判别、诊断。通过图像滚动回放功能,还可为医生回忆整个透视检查过程。   数字化X线的临床应用   数字化的图像质量与所含的影像信息量可与传统的X线成像相媲美。图像处理系统可调节对比。故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摄照条件的宽容范围较大;患者接受的X线量减少。图像信息可由磁盘或光盘储存,并进行传输,这些都是数字化图像的优点。   数字化图像与传统X线图像都是所摄部位总体的重叠影像,因此,传统X线能摄照的部位也都可以用DR成像,而且对DR图像的观察与分析也与传统X线相同。所不同的是DR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的象素所组成。   数字化图像对骨结构、关结软骨及软组织的显示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还可行矿物盐含量的定量分析。数字化图像易于显示纵隔结构如血管和气管。对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传统的X线成像,但显示肺间质与肺泡病变则不及传统的X线图像。DR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图像。 用数字化图像行体层成像优于X线体层摄影。胃肠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病变和肠粘膜皱襞上,数字化图像优于传统的X线造影。   DR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在不少方面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但从效益-价格比,尚难于替换传统的X线成像。在临床应用上,DR不像CT与MRI那样不可代替。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2023-08-15 06:02:461

优质X线照片应具备哪些条件?

①x线包括质和量两方面,质由x线机的kv决定,是指x线对人体的穿透力,量由mAs决定,是指x线对胶片的感光度,kv与mAs互相匹配,才能得到一张合格的x线片。 ②拍片时200mA机器多设定100mA档位,胸片多用0.2s(秒),即20mAs,65kv左右,焦片距1.5m,四肢一般用12-20mAs,[40+体厚(cm)]kv,焦片距0.9-1.0m,颈椎及肩关节同胸片条件,立位;腰椎、腹部及骨盆60mAs,70kv,侧位100mAs,80kv,焦片距0.9-1.0m; ③透视一般用3-5mA,65kv左右。以上条件仅供参考,平时使用中根据机器性能及洗片条件进行适当调整。
2023-08-15 06:02:543

x线产生的条件?

产生x射线有哪些条件 产生: 1、电子的韧制辐射,用高能电子轰击金属,电子在打进金属的过程中急剧减速版,按照电磁学权,有加速的带电粒子会辐射电磁。波,如果电子能量很大,比如上万电子伏,就可以产生x射线,这是目前实验室和工厂,医院等地方用的产生x射线的方法。 2、原子的内层电子跃迁也可以产生x射线,量子力学的理论,电子从高能级往低能级跃迁时候会辐射光子,如果能级的能量差比较大,就可以发出x射线波段的光子。 下述哪些不是产生x线的具备条件 有下列五个选项: 1.电子云 2.高真空 3.电子的骤然加速 4.阳极靶 5.电子的高速运动 第3个是对的,电子的骤然加速不是产生x线的具备条件。 产生X射线需要哪些条件 在真空管里,灯丝加热到一定程度,产生电子云,当加高电压时如125KV的电压,电子向阳极移动,当加速的电子冲击阳极钼靶后,产生X射线。 X线产生的三个条件 x线产生的三个条件: 线产生的三个条件: 高速电子流和靶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电子源 ②高速电子流 ③靶物质 X线产生的三个条件 X线产生的三个条件:线产生的三个条件:高速电子流和靶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电子源 ②高速电子流 ③靶物质 产生x射线的三个基本条件及作用简答题 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应有一个电子源,能根据需要随时提供足够数量的电子;其次应有能够获得高速电子流;第三要有一个能够经受高速电子撞击而产生X射线的靶. x线管产生x线必须具备条件和过程 必备条件: 1:管电流(阴极灯丝加热产生的电子,在阴阳两级高压电场作用下,回向阳极答高速运动,形成的电流,称为管电流。) 2:管电压(真空管内阴极电子轰击阳极靶面的能量) 过程: 阴极灯丝通过加热产生电子,在管电压的作用下告诉轰击阳极靶面产生“轫致辐射”从而产生X线。(如果是旋转阳极,在电路中需要检测阳极是否旋转正常才可以曝光) 如果需要了解更详细的话建议你去看几个词条:轫致辐射、X射线原理 X线成像产生x线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并对其进行阐述 x射线和其它光是一样的,都可以发生衍射,只是x射线的波长要短的多,不容易发生衍射,也就是说衍射效果不那么明显 X线球管是如何满足x线产生具备三个条件的 变为热能,很小的一部分能量转变为X线,X线球管是一个转换效率极低的能量专转换元件,在此过程中大约有属99%左右的能量被转换成热能而被浪费掉,不仅如此,人们为了解决这大量的热带来的问题又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去研究如何散热,尽管如此,X线的作用和影响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X线球管从结构上分为固定阳极和旋转阳极2种。 ⑴ 固定阳极X线球管 固定阳极X线球管的阳极固定不动,电子由热阴极发射,具有X线量和质可以任意调节的特点。因其功率小、焦点较大,已满足不了飞速发展的X线影像技术的要求,目前仅用于小型和部分中型X线机中。
2023-08-15 06:03:081

cr工作原理

CR(Computed Radiography)也称为间接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主要原理是利用存储荧光体成像,日本富士公司在1981年推出首台用于临床应用的CR,随后美国柯达、德国AGFA公司相继推出自己的CR产品,它采用磷光体结晶构成的成像板(Plated)即IP板吸收X线信息,IP板感光形成潜影,再经过扫描转化成数字化信号进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图像处理。IP板外观像1个普通的增感屏,由基板和磷光体材料组成,外层加一层保护,再用暗盒装载保护,可以像普通X线暗盒一样拿去拍片。IP板在X线曝光后将X线的图像信息存储在晶体中,再把IP板送到读出装显,读出X线图像信息,送入计算机系统。图像信息经过读出装显读出后,存储在IP板上的信息消失,成像板又可以再重复使用。优点:(1)CR的曝光剂量与常规X线摄影相比,曝光剂要比常规片要小;(2)摄影条件要求比胶片低,几乎没有“废片”;(3)采用CR时,X线设备不用经过大的改变,其拍片过程与原有的X线胶片摄影没有什么变化;(4)图像后处理功能,可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及病诊断范围。
2023-08-15 06:03:181

X射线诊断系统和DR有什么区别?

dr设备与x光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x光机拍完片子以后是不可以将图像直接呈现在屏幕上,需要胶卷才可以显示,从拍摄到出胶卷的时间间隔就比较长了,但是dr设备是不一样的,dr是一种数字化高频智能x光机,dr用矩阵直接代替了传统x光机胶卷这一步操作,dr拍完就可以直接显示在电脑屏幕之中,dr这一优点是大大节省了诊断的时间。其次,从成像效果这一方面来看,dr与传统x光机也是有巨大区别的,传统x光机在拍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信号损失,但是dr却不会,dr成像效果相比较于x光机更加清晰,同时dr无需耗材,一次投入,终生受益。
2023-08-15 06:03:303

CR和DR有什么不同?(转)

一、成像原理·DR是一种X线直接转换技术,它使用平板探测器接收X光,平板探测器有CCD,非晶硅,非晶硒等种类,有探测器上覆盖的晶体电路把X线光子直接转换成数字化电流。·CR是一种X线的间接转换技术,它利用图像板作为X光检测器,图像板受到X线照射后立即发出荧光,在这个过程中X线的能量损失近一半,并以潜像的形式储存空间图像中残留的X线强度变化。潜像信号随着时间衰减。扫描仪扫描图像扳时,潜像信号经激光转化为可见光,通过光电系统送到计算机成像。二、图像质量1.图像分辨率·CR系统由于自身的结构,在受到X线照射时,图像扳中的磷粒子使X线存在着散射,引起潜像模糊,更严重的是在读出影像的过程中,扫描仪的激发光,在穿透图像扳的深部时产生散射,沿着路径形成受激荧光,使图像模糊,降低了图像的分辨率。·DR系统不存在光学模糊,其清晰度主要由像素尺寸决定。空间分辨率高,动态可调范围宽,有丰富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从而可以获得满意的诊断效果。2.曝光宽容度相对于普通的屏胶系统,CR和DR由于采用了数字技术,动态范围广,都有很宽的宽容度,但DR系统允许照相中的技术误差,即使在一些条件难以掌握的场合也能获得很好的图像。3.噪声·在CR系统中存在许多噪声源,包括图像扳的结构噪声,在转换和检测X线光子中引入的波动,激光功率漂移,激光束位置的漂移,激光束激光图像扳发出的几率波动以及电子链中的噪声等。·DR系统中的噪声主要是结构噪声,但由于DR在直接接获图像前,能自动对探测器阵列进行恢复,因此,大大的减低了结构噪声,相比之下,DR的信噪比比CR高得多。三、曝光剂量DR系统能直接获取数字图像数据,而CR系统是利用残留的潜像来生成图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信号存在衰减,因此,相对于DR和屏胶系统,CR的X线量子转换率(DQE)比较低,曝光剂量要求高。四、工作流程对比·CR系统产生一幅图像需要先把IP板曝光,再拿到扫描仪读出,整个过程需要多个步骤,时间较长。·DR系统中,在曝光结束后40秒内即可得到图像,而且探测器可以固定在设备内,技术人员无需移动探测器,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五、网络集成CR和DR系统,获取的都是数字图像,都能联网。但DR是直接转换技术,集成的DICOM3.0标准协议使DR的网络集成特性更强。DR技术对常规投照式X线影像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许多方面都优于CR和屏胶系统。
2023-08-15 06:03:472

CR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CR(puted Radiography)计算机放射摄影。 它以成像板IP(Imaging plate)为影像载体来替代传统的X线胶片,采用与常规X线摄影一致的投照技术,在X线对成像板曝光的同时记录下X线影像信息,接过信息的读取与处理后,即可获得数字化的X线影像信号。 CR的构成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成像板与信息读出装置。 成像板是X线影像的接受体,准确的说它是一个影像信息的采集与信息形成的转换部件。 其外观和结构形式如同X线摄影用的增感屏,是由保护层、成像层、支持层和背衬层复合而成的一块薄板。 成像层中含有微量二价陏离子的氟卤化钡晶体,是记录影像的核心物资,该晶体内的化合物经过X线照射后可将接受到的X线模拟影像以潜影的形式储存在晶体内。 一般来说,这种潜影信息在IP中的留存时间可达8h 以上。 当需要解读潜影信息时,可用激光束扫描成像板激发储存在具体内的潜影能量,使之转换成荧光输出。 信息读出装置的作用时将成像板中储存的潜影信息解读出来。 它由激光器、光扫描器、光电倍增管、放大器、A/D转换器、影像处理单元和输出接口等部分组成。 在IP被装入信息读出装置入口后,激光器发出的精细激光束经过机械移动光扫描器的放射,逐行扫描在欲被解读潜影信息的IP成像板上。 于激光束扫描的同时,IP不断被驱动系统向前推进,于是在既定时间内激光束可将IP完整扫描一遍。 激光所照射之处,IP上的晶体被强光激发,长生“光致发光”现象,有蓝色荧光出现,荧光亮度的强弱与该点潜影信息密度为线形关系。 该荧光被沿着激光扫描线设置的高效光导器采集,并导入光电倍增管,由此转化为相对应的电信号。 在送入电路系统经过A/D(模拟/数字)信号变换,即可被用于数字图像处理,输出给影像显示、储存或传输通讯系统。
2023-08-15 06:04:081

dr与cr胶片有什么区别?

DR即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是由电子暗盒、扫描控制器、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等组成,是直接将X线光子通过电子暗盒转换为数字化图像,是一种广义上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 而狭义上的直接数字化摄影即DDR(DirectDigit Radiography),通常指采用平板探测器的影像直接转换技术的数字放射摄影,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 DR与CR的共同点都是将X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影像信息,其曝光宽容度相对于普通的增感屏-胶片系统体现出某些优势:CR和DR由于采用数字技术,动态范围广,都有很宽的曝光宽容度,因而允许照相中的技术误差,即使在一些曝光条件难以掌握的部位,也能获得很好的图像; CR和DR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如各种图像滤波,窗宽窗位调节、放大漫游、图像拼接以及距离、面积、密度测量等丰富的功能,为影像诊断中的细节观察、前后对比、定量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一、对两者的性能比较如下: 1、成像原理:DR是一种X线直接转换技术,它利用硒作为X线检测器,成像环节少;CR是一种X线间接转换技术,它利用图像板作为X线检测器,成像环节相对于DR较多。 2、图像分辨率:DR系统无光学散射而引起的图像模糊,其清晰度主要由像素尺寸大小决定;CR系统由于自身的结构,在受到X线照射时,图像板中的磷粒子使X线存在着散射,引起潜像模糊;在判读潜像过程中,激光扫描仪的激发光在穿过图像板的深部时产生着散射,沿着路径形成受激荧光,使图像模糊,降低了图像分辨率,因此当前CR系统的不足之处主要为时间分辨率较差,不能满足动态器官和结构的显示。 3、DR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就目前而言,DR电子暗盒的结构14 in×17 in(1 in=2.54 cm)由4块⒎5 in ×8 in 所组成,每块的接缝处由于工艺的限制不能做得没缝,且一旦其中一块损坏必将导致4块全部更换,不但费用昂贵,还需改装已有的X线机设备,而CR相对费用较低,且多台X线机可同时使用,无需改变现有设备。 4、CR系统更适用于X线平片摄影,其非专用机型可和多台常规X线摄影机匹配使用,且更适用于复杂部位和 *** 的X线摄影;DR系统则较适用于透视与点片摄影及各种造影检查,由于单机工作时的通量限制,不易取代大型医院中多机同时工作的常规X线摄影设备,但较适用于小医疗单位和诊所的一机多用目的。 事实上,CR和DR系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一对并行发展的系统 二、数字化X线影像技术的特点 数字X线机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X射线放射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先进的X线机。 在原有的诊断X线机直接胶片成像的基础上,通过A/D转换和D/A转换,进行实时图像数字处理,进而使图像实现了数字化。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X线机的观念,实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模拟X线图像向数字化X线图像的转变。 特点:第一,它最突出的优点是分辩率高,图像清晰、细腻,医生可根据需要进行诸如数字减影等多种图像后处理,以期获得理想的诊断效果。 第二,该设备在透视状态下,可实时显示数字图像,医生再根据患者病症的状况进行数字摄影,然后通过一系列影像后处理如边缘增强、放大、黑白翻转、图像平滑等功能,可从中提取出丰富可靠的临床诊断信息,尤其对早期病灶的发现可提供良好的诊断条件。 第三,数字化X线机形成的数字化图像比传统胶片成像所需的X射线计量要少,因而它能用较低的X线剂量得到高清晰的图像,同时也使病人减少了受X射线辐射的危害。 第四,由于它改变了已往传统的胶片摄影方法,可使医院放射线科取消原来的图像管理方式和省去片库房,而可采用计算机无片化档案管理方法取而代之,可节省大量的资金和场地,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由于数字化X线图像的出现,结束了X线图像不能进入医院PACS系统的历史,为医院进行远程专家会诊和网上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另外,该设备还可进行多幅图像显示,进行图像比较,以利于医生准确判别、诊断。 通过图像滚动回放功能,还可为医生回过忆整个透视检查程。 数字化的图像质量与所含的影像信息量可与传统的X线成像相媲美。 图像处理系统可调节对比。 故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摄照条件的宽容范围较大;患者接受的X线量减少。 图像信息可由磁盘或光盘储存,并进行传输,这些都是数字化图像的优点。 数字化图像与传统X线图像都是所摄部位总体的重迭影像,因此,传统X线能摄照的部位也都可以用DR成像,而且对DR图像的观察与分析也与传统X线相同。 所不同的是DR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的象素所组成。 数字化图像对骨结构、关结软骨及软组织的显示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还可行矿物盐含量的定量分析。 数字化图像易于显示纵隔结构如血管和气管。 对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传统的X线成像,但显示肺间质与肺泡病变则不及传统的X线图像。 DR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图像。 用数字化图像行体层成像优于X线体层摄影。 胃肠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病变和肠粘膜皱襞上,数字化图像优于传统的X线造影。 DR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在不少方面优于传统的X线成像,但从效益-价格比,尚难于替换传统的X线成像。
2023-08-15 06:04:171

为什么X光能够透视我们的身体?

X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所以能透视身体。
2023-08-15 06:04:295

血管照影原理?

血管造影是螺旋ct检查当中很特别的检查手段,它主要是通过血管,向体内注入造影剂,一般常用的造影剂是乏影普安,通过螺旋ct平扫,可以清楚的把相应的血管大小形态特征表现出来。这个时候的,可以使用数字减影技术,用人工的方式,删除血管以外的人体组织影像。最后选择合适的颜色标志相应血管特征。这样就可以三维立体的了解血管走形。
2023-08-15 06:05:102

为什么 拍×线需要正侧位?

具体原因如下:X光检查的成像原理:X光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它具有穿透作用、荧光作用、电离作用、感光作用及生物学效应等特性,而X光检查的成像基础就是利用了X光的一些特性。X线影像的形成,是基于以下三个基本条件:首先,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穿透人体的组织结构;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X线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的量不同,以致剩余下来的X线量有差别;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过程,例如经过X线片、荧屏或电视屏显示,就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图像。所以,X光检查所获得的图像其实是拍摄区域各组织结构前后重叠的影像。因此,我们在进行X光检查时为了更好的观察相关组织结构,必须从更多的角度拍摄,从而为我们发现病变提供更多的信息。正位:包括前后正位及后前正位,比如,我们拍摄胸部正位片时,采用的是胸部后前正位(X线球管从受检者后方向前投照,此时探测器或胶片盒在受检者前方);而当我们拍摄腹部正位片时,采用的是腹部前后正位(X线球管从受检者前方向后投照,此时探测器或胶片盒在受检者后方)。身体其它部位的正位片拍摄方法和上述类似,仅有些许差异,但体位摆放时基本原则不会变。正位片是身体各个部位X光检查时必备的检查方法,这种检查体位能够将所检查部位的信息尽可能多的呈现在胶片上,从而帮助我们发现病变。侧位:拍摄侧位片时,需要拍摄的部位特别是一些骨关节结构,相应的骨关节需要弯曲成一定的角度,从而显示出正位片时重叠的影像信息。比如,拍摄膝关节侧位片时,我们的膝关节需要屈曲约130度;当我们拍摄肘关节侧位片时,我们的肘关节需要屈曲成90度。侧位片拍摄时,X线球管置于受检者一侧,探测器或胶片盒位于另一侧。侧位片可以显示出更多的影像信息,和正位片结合起来,我们即可获得被检查部位的相对完整的影像信息。
2023-08-15 06:05:191

疾病的x线图像改变不包括()。

【答案】:E本题考察的是基础知识,第二章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第二节现代医学主要诊断方法和技术。X线成像原理: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呈现的密度差异;高密度、高厚度组织成白色,低密度、低厚度组织则呈黑色。疾病的X线图像改变包括:1、大小改变如心影增大;2、位置改变,如关节脱位;3、形态改变如呼吸及循环系统的发育、肿瘤、外伤等形态结构的变化;4、轮廓改变,如心脏病;5、密度改变,如肺渗出、肿瘤导致肺内异常密度增高;6、功能改变,如某些疾病发生变化。故选E。
2023-08-15 06:05:261

.简述X线机曝光控制原理、管电流与管电压的调节作用?

X射线机曝光控制原理是为了保证拍摄出的X线照片具有合适的对比度和分辨率。管电流和管电压是控制X射线机曝光量的两个主要参数,它们对于X线的产生和穿透能力有不同的作用。管电流的调节作用:管电流是控制X射线产生量的参数,它的大小直接决定了X射线的强度。当管电流增大时,产生的X射线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增加照射对象的吸收量,增强X线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因此,通过调节管电流可以控制曝光量的大小,以适应不同的拍摄需求。管电压的调节作用:管电压是控制X射线穿透能力的参数,它的大小直接影响X射线的能量。当管电压增加时,产生的X射线能量也会随之增加,从而使X射线能够穿透更厚的组织和物质,增加图像的透明度和分辨率。因此,通过调节管电压可以控制X射线的穿透能力,以适应不同组织和器官的成像需求。X射线机曝光量的控制还包括曝光时间和滤光器等参数,这些参数的不同组合可以用于适应不同的成像需求。通过精确地控制X射线机的曝光参数,可以获得高质量的X射线图像,为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
2023-08-15 06:05:341

X线摄影中CR,DR的区别

成像原理:DR与CR均是将模拟信息转换成数字信息,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X线采集和图像转换方式的不同。CR是一种X线间接转换技术,它利用IP作为X线介质。IP受到X线照射后以潜影的形式记录X线的强度变化。潜影信号强度随着时间递减。激光扫描仪产生红色激光或近红外激光,当激光束逐步扫描IP的表面时,潜影信号经激光转化为可见光(光致荧光效应),从IP上每个点发出的荧光,通过专用光学系统耦合到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把各点不同强度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该信号经放大和采样,送往模-数转换器量化,然后送到计算机成像。DR利用平板探测器或荧光板CCD摄像机直接把X线光子转换成数字信号,转换环节少,减少了噪声的产生;使X线光子信号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图像质量高。DR没有搬运IP的环节,减少了机械故障,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CR系统主要是用IP探测器,俗称IP板,这个是采集记录图像信息的载体。CR的成像原理,就是IP板有光激励荧光体,在x线照射到上面时,能吸收并存储x线能量。然后在附加适当波长的激光能量的激励下,能将俘获的能量释放。释放的过程,是需要专门的CR阅读器。释放的能量,由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转换成电压,电压经过增幅,输入模/数转换器转成数字,通过采样和量化,就存到电脑里。最后在影像读取完后,IP板上的数据通过施加强光照射消除,从而可以重复使用。 DR一般是指基于电荷耦合器(CCD)技术的数字摄影,常用碘化铯晶体最为探测器材料。碘化铯晶体受到x线照射后,能直接将x线光子转换为可见光,可见光激发碘化铯层下方的光电二极管,使光电二极管产生电流,然后在二极管自身电容上储存。然后由读取电路将电信号读出,量化为数字信号。最后经过通信接口传至图像处理器,存到电脑里。
2023-08-15 06:05:541

CR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CR系统的成像原理复杂,可用直观的“四象限”理论进行解释。①第一象限:曝光量___荧光之间的线性关系②第二象限:EDR处理功能曲线《读出条件》③第三象限:图像的增强处理功能曲线④第四象限:总体特性曲线
2023-08-15 06:06:102

cr系统中x线量的变化引起的噪声是

cr系统中x线量的变化引起的噪声是量子噪声。CR即计算机X线摄影,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线成像信息的成像板(IP)作为载体,经X线曝光、扫描读取和数字处理后,形成数字化信息的影像。成像原理:X线照射IP后,X线量子被IP成像层内的荧光颗粒吸收,释放出电子,其中一部分电子散布在成像层内呈半稳定状态,形成潜影。这主要是信息的采集。当扫描器用激光照射已形成的潜影时,半稳定状态的电子转变为光量子,发生光激发发光(PSL)现象。光量子由光电倍增管检测到,并被转化为模拟的电信号,再经A/D转换后变成数字信号。这部分主要是信息的读出。最后通过计算机作进一步的处理获得影像并存储,进行信息的处理与记录。医学影像的质量取决于成像方法、设备特点、操作者选用的参数以及被检者的配合等等。影像质量是由对比度、模糊度、噪声、伪影及畸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体现出来的。临床上经常考虑的是某一组织器官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事实上,多数成像方法对某一组织器官的可见度取决于这个关系而不是整个影像的总体特征。每一种成像系统的任务是将具体的组织特征转换为影像的灰度梯度和颜色。如果有足够的医用放射技术对比度,这些组织器官将成为可见。CR系统噪声分类:固有噪声:CR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非X线依赖性噪声。包括:IP的结构噪声:起支配作用;激光噪声;电路系统噪声;A/D转换的量子噪声。量子噪声:包括X线量子噪声和光量子噪声。
2023-08-15 06:06:311

非晶硒平板探测器中场效应管的作用是

你好,亲,非晶硒平板探测器中场效应管的作用是开关作用
2023-08-15 06:06:555

请说说X线机数字点片和胶片点片分别有什么优缺点?

数字的更清晰,成像更优质,判断更容易
2023-08-15 06:07:232

为什么X光可以看到人的身体里面?

众所周知,X射线的波长很短,但是它的能量却很大,穿透力很强。但是,这种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因此,当X光照在物质上时,只有一小部分的光能被吸收,其余的大部分光都透过原子间隙泄露了出来。于是,医生便凭借物体对X光的吸收差别来区分密度不同的物体。
2023-08-15 06:07:348

没有冲洗的相机底片被x光照射会不会毁掉?

楼上纯粹瞎扯!X线成像不是反射成像,所以不存在骨骼密度大,反射强,所以白色的理论。这是超声成像的原理。那么为什么X光片密度越大,灰度越亮呢。其实跟以前传统的胶片相机非常类似,这是胶片导致的。以前的相机采用胶片,你会发现底片中,黑色的头发看起来是白色的,而亮一点的皮肤反而是黑色的。胶片洗出来之后就相反了。X光片和CT片也是采用胶片成像,X光照到密度大的组织,如骨骼,肌肉,对X线的衰减较大,即大量的X线被吸收,那么在人体后面的胶片上的X光就少,而密度小的组织,如脂肪、胸腔等对X线衰减较小,大量的X线透过人体进入胶片,使胶片曝光。胶片曝光是胶片上的卤化银通过化学作用变成银颗粒的过程。密度小的组织,曝光越多,产生的银颗粒越多,就越黑(银颗粒是黑色,不是白色哦!!),而骨骼等密度大的组织后的胶片,曝光少,所以偏白!
2023-08-15 06:07: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