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白马非马论为何错误?

2023-08-24 18:38:23
共1条回复
皮皮

“白马非马”的命题错在从根本上说是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主观任意地混淆和玩弄概念的结果.“白马”.和“马”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就是“马”这一概念与“白马”这一概念内涵不同,它们的外延也不一样,“马”的外延比“白马”广,它包含了“白马”在内的所有的马.这两个概念在逻辑上说是类属关系即蕴含关系,在哲学上也是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看,“马”和“白马”是有区别的,“马”是对所有的马如白马,黑马,黄马等…般性质或共性的概括;各种具体的马则是“马”的一种.它们一个是抽象的靠理性思维概括的;一个是具体的可以通过感性认识直接感知的.“白马”与“马”又是相互联系的,一般的“马”只能通过具体个别的马而存在,离开了具体个别的马是找不到一个抽象的“马”的;具体个别的马又都属于一类,有其共有的一般性质不存在不表现共性的具体颜色的马.公孙龙在哲学史上看到了“马”和“白马”的区别,就这一点说,他的命题具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他否认“马”和“白马”的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则是形而上学的.特别是他从根本上否认“白马”是“马”,也就违背了客观实际,从而导致了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相关推荐

白马非马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白马非马”体现了辩证法的哲学原理。哲学追求事物的真实,面对“白马非马”的论述,首先要明白其本意,不然会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谬误。这里“白马”就是白色的马,一种有特定属性的动物。“马”就是马这种动物,是范围限定到“种”这一层次的一个生物类群的总称,因此“白马非马”体现了辩证法的哲学原理。理解这一论述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非”;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义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属于”、“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于”和“等价于”的逻辑关系。而“白马”的概念是属于“马”,但不等价于“马”的。原文及其翻译原文:“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白马非马”是指中国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翻译:客方说:“可以说白马不等于马吗?”公孙龙说:“可以。”客方说:“为什么?”公孙龙回答说:“马是对物形方面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马色方面的规定,对色方面的规定与对形方面的规定性,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说,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的结果,白马与马也是不同的。”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白马非马
2023-08-18 03:38:201

白马非马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白马非马”体现是哲学原理:从追求事物的真实来看,要知其本意,不能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误区。白马非马其实是“语义谬误”的体现。白马非马是我国战国中期,赵国的公孙龙在《白马论》中提出了诡辩论的命题,违背了唯物辩证法,但是哲学并不否认“白马非马”在特定情况以及文化背景中的应用。白马指的是白色的马,“马”代表马这种生物的总称,这个逻辑命题的关键在于“非”这个连词。“白马”的称谓暗示着它与“马”之间存在联系,但“非马”这个判断则违背了普遍的逻辑惯性。公孙龙所说的“故可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白马论》这样就割裂了一个命题中主语和述语的联系。从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出发,势必将一般看成是独立自存的实体,其结果导致了客观唯心主义。“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本来是从对于辩证法的一定的认识出发的,结果转化为辩证法的对立面。
2023-08-18 03:38:381

白马非马故事和哲学原理

白马非马故事和哲学原理如下:白马非马体现了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哲学追求事物的真实,面对“白马非马”的论述,首先要明白其本意,不然会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谬误。这里“白马”就是白色的马,一种有特定属性的动物。“马”就是马这种动物,是范围限定到“种”这一层次的一个生物类群的总称。理解这一论述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非”;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义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属于”、“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于”和“等价于”的逻辑关系。而“白马”的概念是属于“马”,但不等价于“马”的。白马非马的故事。一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遭到关吏阻拦。公孙龙辩解说:“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娓娓道来:“‘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这是说,白是一切白色的共性,而不是马,马是一切马的共性,而不是白。白马指白色的共性加上马的共性。所以白马并不是马。关吏越听越糊涂,如坠云里雾中,不知该如何对答,只好让公孙龙和白马都过关去了。
2023-08-18 03:38:452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该题的立意是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白马非马”错误命题,加深对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同范畴的理解,再通过与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同范畴的区别,更加深理解“白马非马”命题错误所在。马是普遍性、共性、一般、抽象;白马是特殊、个性、个别、具体。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命题却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因为普遍不等于整体,特殊不等于部分,这是不同性质的范畴。所以不选③,答案是C ①②④⑤
2023-08-18 03:39:511

白马非马体现或违背了哪些哲学道理

你怎么知道黑马绝对是马呢?那竟然黑马不是马,那哪一种颜色的马最属于马呢?
2023-08-18 03:40:023

白马非马包含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什么原理?

白马非马,这是贝贝忙死主义的一种理论
2023-08-18 03:40:398

白马非马论违反了什么哲学原理

就是杠精,同样的话黑马黄马都非马
2023-08-18 03:41:126

"白马非马论"究竟是怎么回事?

hehe 简单拉 白马王子不是马拉 是人 呵呵
2023-08-18 03:41:4910

白马非马体现了什么哲学思想?

白马非马体现了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哲学追求事物的真实,面对“白马非马”的论述,首先要明白其本意,不然会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谬误。这里“白马”就是白色的马,一种有特定属性的动物。“马”就是马这种动物,是范围限定到“种”这一层次的一个生物类群的总称。理解这一论述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非”;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义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属于”、“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于”和“等价于”的逻辑关系。而“白马”的概念是属于“马”,但不等价于“马”的。白马非马的故事。一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遭到关吏阻拦。公孙龙辩解说:“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娓娓道来:“‘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这是说,白是一切白色的共性,而不是马,马是一切马的共性,而不是白。白马指白色的共性加上马的共性。所以白马并不是马。关吏越听越糊涂,如坠云里雾中,不知该如何对答,只好让公孙龙和白马都过关去了。
2023-08-18 03:44:031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

  白马非马的哲学解释是,从追求事物的真实来看,要知其本意,不能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误区。白马非马其实是“语义谬误”的体现。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提出的逻辑问题,违背了唯物辩证法,但是哲学并不否认“白马非马”在特定情况以及文化背景中的应用。白马指的是白色的马,“马”代表马这种生物的总称,这个逻辑命题的关键在于“非”这个连词。“白马”的称谓暗示着它与“马”之间存在联系,但“非马”这个判断则违背了普遍的逻辑惯性。
2023-08-18 03:44:191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解说

1、白马非马的哲学解释是:从追求事物的真实来看,要知其本意,不能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误区。白马非马其实是“语义谬误”的体现。 2、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提出的逻辑问题,违背了唯物辩证法,但是哲学并不否认“白马非马”在特定情况以及文化背景中的应用。
2023-08-18 03:44:261

白马非马论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白马非马体现的哲学原理是:真理具有相对性。白马非马是指中国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是著名的诡辩学代表著作。
2023-08-18 03:44:364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

白马非马的哲学解释是,从追求事物的真实来看,要知其本意,不能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误区。白马非马其实是“语义谬误”的体现。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提出的逻辑问题,违背了唯物辩证法,但是哲学并不否认“白马非马”在特定情况以及文化背景中的应用。白马指的是白色的马,“马”代表马这种生物的总称,这个逻辑命题的关键在于“非”这个连词。“白马”的称谓暗示着它与“马”之间存在联系,但“非马”这个判断则违背了普遍的逻辑惯性。
2023-08-18 03:44:521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矛盾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矛盾如下: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矛盾: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辩证法认为,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事物再怎么特殊,都可以归为一类。从追求事物的真实来看,要知其本意,不能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误区。白马非马其实是“语义谬误”的体现。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公孙龙简介:公孙龙,儿童掌握这个词的传说,中国的战国时期,曾经是一个普通的绅士的随从,著名代表人物的主要是“龚是儿子”,当西汉锣是14日,唐朝时分为三卷,北宋时失去了8,现在仅存6,一卷。其中最重要的两大学说是《白马说》和《离简白说》,提出了“白马不是马”和“离简白”等论点,是“离简白”派的主要代表。它是著名的诡辩的代表作品,在逻辑上提出了“个人”与“一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夸大两者之间的区别,切断两者之间的联系,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体系。他的同姓是惠施。哲学追求事物的真理。面对“白马不是马”的论点,我们必须首先理解它的本义,否则就会陷入逻辑谬误。这里的“白马”是指白马,一种具有某些属性的动物。马是一种动物,是一组动物的总称,其范围仅限于物种的水平。理解这一论证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not”,中“not”是“not”,“is”具有“归属”、“相等”等多重含义,还具有“包含在”和“等同于”的逻辑关系。
2023-08-18 03:45:021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矛盾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矛盾: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辩证法认为,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事物再怎么特殊,都可以归为一类。理解这一论述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非”,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义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属于”、“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于”和“等价于”的逻辑关系。白马非马是指中国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哲学追求事物的真实,面对“白马非马”的论述,首先要明白其本意,不然会落入掩耳盗铃似的逻辑谬误。这里“白马”就是白色的马,一种有特定属性的动物。“马”就是马这种动物,是范围限定到“种”这一层次的一个生物类群的总称。
2023-08-18 03:45:221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①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共性与个

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该题的立意是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白马非马”错误命题,加深对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同范畴的理解,再通过与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同范畴的区别,更加深理解“白马非马”命题错误所在。马是普遍性、共性、一般、抽象;白马是特殊、个性、个别、具体。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命题却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因为普遍不等于整体,特殊不等于部分,这是不同性质的范畴。所以不选③,答案是C ①②④⑤
2023-08-18 03:45:311

有哪些关于斗争与和谐的笑话故事?

1、阿凡提与财主:颜色与星期的问题。从前,有个地主财迷心窍,为了钱财,他无恶不作。春末夏初的一天,阿凡提又看到这个财主跟穷人打赌诈骗钱财,阿凡提就在心里想着怎么样来制裁财主。阿凡提对财主说:“你知道一昼夜有多长时间?”财主不加思索地说:“一昼夜就是一天。这还用问?”阿凡提说:“你说的不完全正确。有些地方,一昼夜不是一天,而是一年。”2、公孙龙子:白马非马。公孙龙以其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让许多大儒无言以对。后来据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按照惯例,过关人可以,但是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一番论证,关吏听了后连连点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请你为马匹付钱吧。”这个典故也和对牛弹琴类似。本源与意义“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本来是战国时稷下的儿说最先提出的一个命题。儿说的本意是什么,后人已无从查考。可以说,从“白马是马”到“白马非马”,是诡辩之术从低级阶段到了一个高级阶段的表现。3、笑话:病人与水果。实事求是包含的哲学原理有:物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扩展资料: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可变性。矛盾具有斗争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被统治阶级被迫进行反抗和斗争,甚至暴力革命,最终推翻统治阶级。矛盾具有可变性。矛盾不是永恒不变的,矛盾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合作是常态,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化解矛盾的方法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经过妥善处理,将大事化成小事,小事变成没事,息事宁人。这种方法好不好,那也要看情况,原则性问题还是不要这样做,该妥协则妥协,该斗争则斗争。
2023-08-18 03:45:381

怎么学好哲学???

其实 我觉得哲学不是学会的是吾会的,是每个人对事物的见解,人人不同所以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每个人的目的不同, 我觉得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然会明白真正的道理,刻意的去学只是扭曲了自己的思想在复制罢了,其实在经历苦难之后更能明白事物的真正意义也许这就是学吧。去经历吧它会告诉你更多。 因为时间和经历这就是自然的哲学。
2023-08-18 03:46:065

怎么学好哲学?

个人观点,靠理解,不靠硬记。从自己的价值观去感受
2023-08-18 03:46:257

怎么学好哲学

认真听讲..多做题...这是我们政治老师说的
2023-08-18 03:46:463

怎么学好哲学的方法

去人大哲学系拜师
2023-08-18 03:46:581

怎么学好哲学的意义

只有那些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考着人生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哲学的魅力。作家杨大侠表示,深刻感受才能领悟智慧。
2023-08-18 03:47:062

什么叫哲学

钱钟书在《围城》中说“从我们干实际工作的人的眼光看来,学哲学跟什么都不学全没两样。”
2023-08-18 03:47:187

矛盾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一把钥匙,回答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矛盾对立面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二、,质量互变规律,他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第三个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他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2023-08-18 03:47:372

2021年社工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10.25)

1.(单选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知识。 u200c第二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单选题)在自然界中,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u200c第二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题干中,上与下、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都属于矛盾双方,且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反映了矛盾双方的统一性。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它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3.(单选题)在连续几年的“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调查中,不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就是同一人的回答也可能不同。因为“幸福感”本质上是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和切身体会,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景而异、因情而异。这说明: A.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幸福是由人的感受决定 C.幸福是与客观存在相一致的反映 D.意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 u200c第二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人的意识具有主观性这一特点。即对同一事物,不同主体对其产生的认识是有主观差别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题干中,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景而异、因情而异的说法正是反映了意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差别,即意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因此,选择D选项。 4.(单选题)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满江红》这首词中写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从哲学角度看,这句话说明了: A.时间的一维性 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无限性 D.时间的相对性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 第二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意思是,千万不要浪费光阴,等到少年的黑发变白头的时候,就只有无谓的后悔、悲切了。时间的一维性,就是指时间仅具有单一维度,时间是线性向前而不可逆的,即一去不返。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时间是由运动产生的,是运动的表现形式,因此时间和物质也是不可分割的。有物质必然有运动,有物质必然有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时间也是绝对的。B项排除。 C项:时间的无限性指的是整个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C项排除。 D项:时间不随物质的存在而存在,只随物质运动的产生而产生,随物质运动的停止而终止,时间只能相对于物质的运动而存在,它不是绝对的。这就是时间的相对性。D项排除。 5.(单选题)德国有机化学家凯库勒在梦中发现了苯的结构简式,一直是化学史上的一个趣闻。一天晚上,凯库勒坐马车回家,在车上昏昏欲睡。在半梦半醒之间,他看到碳链似乎活了起来,变成了一条蛇,在他眼前不断翻腾,突然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环,并旋转不停,他猛然惊醒,受到梦的启发,明白了苯分子原来是一个六角形环状结构。这个故事体现了: A.认识的飞跃与实践无关 B.长期的实践积累可以带来创造性的认识 C.假说变为现实不依赖实践 D.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关系不大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 第二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题干中凯库勒通过实践的大量积累才能在梦中发现了苯的结构简式,可知,实践的积累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最终目的,长期的实践积累可以带来创造性的认识。B项表述正确,当选。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飞跃与实践无关”说法错误。A项排除。 C项: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假说变为现实不依赖实践”说法错误。C项排除。 D项: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飞越,“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关系不大”说法错误,且题干中也体现不出这一点。D项排除。 6.(单选题)台风是一种强劲的气象灾害,常常将建筑物、大树、墙面、广告牌等吹毁。台风不像地震那样突然发生,台风是可以预报的,一般通过预警雷达和海洋资源卫星能够监测台风的路径及强弱。通过准确预警可以把损失降到最少。这说明了: A.人类已经完全认识和把握了自然规律 B.自然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发挥了能动性就可以认识和利用它 C.人类可以认识自然规律并改造规律 D.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 第二步,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题干中,人们通过预警雷达和海洋资源卫星能够监测台风的路径及强弱,通过准确预警可以把损失降到最少说明了人们通过发挥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项正确,当选。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完全认识和把握”表述过于绝对。A项排除。 C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人类可以改造规律”说法错误。C项排除。 D项: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D项排除。 7.(单选题)“庖丁解牛”的成语故事,说明了: A.意识的形成是主体自主创造的过程 B.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C.认识的提升全凭借感觉 D.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得心应手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 第二步,“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如同“庖丁解牛”,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得心应手。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意识的产生既是自然历史过程又是社会历史过程。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自主创造”表述错误。A项排除。 B项:由于事物本身复杂多变,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B项排除。 C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提升全凭借感觉”表述错误。C项排除。 8.(多选题)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 A.相对与绝对 B.原因与结果 C.现象与本质 D.内容与形式 【答案】B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①原因和结果:处在普遍联系中的任何一种事物、现象必然是由另外一种或一些事物、想象所引起的,这种事物、现象又必然引起另外一种或一些事物、现象。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②必然和偶然:必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确定发生、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③可能和现实:现实是标志一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的范畴,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④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形式是指构成内容各种要素的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⑤本质和现象: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 因此,选择BCD选项。 9.(多选题)信息革命带给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改变,电脑在一些领域已经取代了人脑的一些功能,这表明电脑: A.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功能 B.具有思维的属性 C.可以完全取代人脑 D.可以代替人脑的一部分活动 【答案】A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 第二步,A项:“电脑在一些领域已经取代了人脑的一些功能”,说明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功能。作为机器它实际上是用输入器模拟人的眼、耳、等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用存储器模拟人脑对信息的记忆功能,把信息积累起来,以便随时使用;用运算器模拟人脑对信息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用控制器模拟人脑调节各方面信息,指挥其按各项指令正常运行;用输出器代替人的效应器官,用以输出信息。A项符合题意。 D项:电脑都是按编定的程序运作,或按人的指令行事。它们提高的是运算速度和准确度,扩大的是数字数据的信息存储量,取代的完全是人类左脑逻辑思维的功能。而形象思维、知觉、预感、创意这些人类右脑的功能,迄今计算机尚丝毫难以企及。所以电脑可以代替人脑的一部分活动,如计算,分析等。D项符合题意。 因此,选择AD选项。 【拓展】B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人的意识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基础上的人脑上,而电脑只是建立在机械和电子元件基础上的一种机械。电脑不能够产生思维,它所拥有的只不过是类似于人的思维的“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B项错误。 C项:人工智能是人类思维一定程度地赋予机器的结果,是受人类思维支配和操纵,不能代替人脑。C项错误。 10.(多选题)下列选项中,符合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有: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白马非马 【答案】AB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A项:毛泽东矛盾论揭示了辩证法学说与群众路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共性个性原理揭示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A项正确。 B项:“麻雀小”反映了这一事物的特殊性,“五脏全”反映了这一类事物的普遍性。因为普遍性存在特殊性之中,我们可以通过解剖“麻雀”这一特殊事物,而了解、掌握这一类事物的普遍性。B项正确。 C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的指导性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了共性和个性也就是矛盾论的观点。C项正确。 D项:“白马非马”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项错误。 因此,选择ABC选项。
2023-08-18 03:47:441

关于改变思维模式的书籍名单

你的 思维方式 决定着你正在做的事情。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是必须用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有时候一本书就可能彻底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下面我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改变思维模式的书籍,希望对您有帮助哦。 关于改变思维模式的书籍【经典篇】 1、《失控》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思考人类社会进化的“大部头”著作, 对于那些不擅于“头脑 体操 ”的读者来说,必然会开卷有益。 2、《童年的消逝》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有关“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相终。 3、《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朱利安?巴吉尼 杰里米?斯唐鲁姆 内容简介: 作者精心设计了12道检测思考清晰度的逻辑谜题,涵盖哲学、逻辑推理、信仰、思想一致性、禁忌底线、道德标准、艺术、身心灵、自由、终极逻辑常识等多个有趣话题。读者可以通过12道逻辑谜题检测思考的清晰度,快速提高思考力,抓住别人的思维漏洞! 4、《图利的猫》佩格·蒂特尔 内容简介:本书是著名思想悖论的权威集结,每一个悖论都会开启一扇智慧之门。杀死一只被注射进特殊化学物质的而具有人类根本特征的猫,是合乎道德的吗?我们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还是被操纵的缸中之脑?一个理发师何以可能既给自己刮胡子,又不给自己刮胡子? 5、《推理的迷宫》威廉姆·庞德斯通 内容简介: 搜集了经典的思想实验和哲学沉思,这些问题触及逻辑推理和语言的终级界限,包括“说假话的和说真话的”、“突然袭击的考试与隐藏的鸡蛋”、“马尔萨斯灾难”、“和宇宙一样大的计算机”等内容。 6、《这本书叫什么? 》雷蒙德·M·斯穆里安 内容简介:一本来自逻辑诡辩学的奇人--雷蒙德·斯穆里安的奇书。说它是诡辩书很恰当,说它是脑力训练题集也可以,说它是笑话集也不为过。不过,事实上支撑起这座逻辑迷宫的可是鼎鼎大名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所以就能理解它同时是被用作逻辑学经典教材的一本逻辑题集。 7、《墨菲定律》 阿瑟·布洛赫 内容简介:从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墨菲定律就被证明是对事情出错的最好解释。它告诉我们,容易犯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错误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 8、《简单的逻辑学》麦克伦尼 内容简介:作者以其简练而又充满趣味的笔触,将逻辑学活化为一种艺术,从它的基本原理,到论证,到非 逻辑思维 的根源,再到28种就发生在你身边的非逻辑思维形式,带领读者进入这个精彩无比的逻辑世界,体会妙趣横生的思维交锋,跨过无处不在的逻辑陷阱。 9、《非是非非》孟云剑 内容简介:悖论,就是按照正确的逻辑推理,却得到矛盾的结果。本书汇聚了世界各国千年来最经典的悖论:白马非马,飞矢不动,囚徒困境,鳄鱼悖论,特修斯之船,罗素悖论,亨佩尔的乌鸦、扑克牌悖论……让你和绝代智者做一番脑筋较量。 10、《人生总会有办法》戴维尼文 内容简介: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时,大多数人会从零开始,把注意力聚焦到问题本身,直到解决。戴维·尼文告诉我们,关注问题本身是完全错误的问题解决方式。过度关注问题会扼杀创造力,陷入思维惯性,靠 经验 和逻辑并不是最佳解决方案。本书通过大量案例向我们展示一些简单有效的原则,比如摆脱问题优先思维、不要盲从群体偏好、适时转移注意力等。 关于改变思维模式的书籍【精选篇】 1、《好好讲道理》T.爱德华戴默 内容简介:应对蛮不讲理者的60种逻辑学策略。为什么要讲理?为什么希望别人也讲理?好的论证使我们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决定。那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理有据的人,无论是实现目标还是完成计划,成功的机会更大。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平息冲突,把注意力放到道理上来,是个有效的办法。注意到对方论证中的哪怕一丝道理,我们才能替自己找到更好的立场。 2、《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巴吉尼 内容简介:在本书中,英国畅销哲普作家巴吉尼精心设计了100种思想实验场景,引导出100个哲学问题。与其说这些问题是逻辑难题,不如说是邀请书,邀请读者认真思考具有挑战性的100个问题。相应地,巴吉尼并不向读者提供或对或错的答案,而是探索某些方式,来梳理它们提出的实际议题。 3、《六顶思考帽》 如果你是想训练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考大师:爱德华·德·波诺的书绝对是首选,这个人的经历也是牛逼闪闪,我辈望尘莫及,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看看他的 故事 。 波诺在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思考框架书是 <六顶思考帽>,出版了很多版本。 4、《水平思考法》 影响力比较大的一本是《水平思考》,波诺对创意的看法和一般人不同,他有很多惊人的观点,如果换成别人这样写书,早就把他喷死了,但他是波诺,做出无数牛逼到普通人瞠目结舌业绩的人。 所以各位如果正在创业,或者在创意行业挣扎,又或者是营销界苦手,不妨看看他老人家的书。 5、《麦肯锡 方法 》三部曲系列 如果你不是创意人才,只是希望有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我推荐大家看看《麦肯锡方法》三部曲系列,另外两本是《麦肯锡意识》和《麦肯锡工具》。 如果你并不想做咨询顾问,也不妨碍你去学习麦肯锡顾问的思考方法。 他们思考方法最经典的一句格言是:“以假设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纽带“。 在麦肯锡方法里面特别强调MECE原则,也就是如何对事物进行有效分类,进而可以更好管理你的事实,找到事物之间的结构化联系。 有人会问,波诺和麦肯锡顾问的区别在哪里? 我的理解是麦肯锡顾问强调对事实的详尽梳理,他们的方法论是基于充分理解和消化事实,得出可执行的结论。那么对于有积累的商业领域,在渐进式改进的场合,麦肯锡方法可以得到相对科学严实的结果。 但是假如一个领域完全是创新的,没有前例可以参考或依据,这个时候波诺站出来说——你需要的是“洞察”。 关于改变思维模式的书籍【精简篇】 1.《历史研究》 英国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的大作。他 总结 概括了人类历史上的26个文明形态。文明的成长过程如同登山,有的开始很顺,爬得很快,却一不留神摔到悬崖下;有的开局不易,困难重重,却风霜雪雨中成功登顶。今日之欧洲,物质丰富、生活无忧,成为难民的避风塘和矛盾的集散地,逐渐丧失了活力、丧失了动力。相比较而言,中国资源匮乏、压力巨大,白手起家、筚路蓝缕,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2.《规训与惩罚》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古代社会,以酷刑的惩罚来规训不听话的成员,进入现代社会,则依托权威、知识和技术,建立起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规训体系。现代学校,通过集体课堂、统一教材,规训人的思想;现代医院,通过集体病房、医生问诊,规训人的身体。回想一下小时候,是不是总是被教导要听话。长大以后,听话的孩子往往过得比较压抑,不敢反抗权威,不敢追求自己,这就是被规训的结果。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出身于律师家庭,本可以子承父业,过上富足的生活,他却选择了仰望星空、关心人类。写这本手稿时,他只有28岁,却显示出超越先哲的天赋。马克思认为,人应该自由自愿地劳动,但在现实中,人只是为了维持生存而去劳动,这就是人的异化。卡夫卡的《变形记》表达的也是类似观点,主人公是一名推销员,家里的顶梁柱,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迅速被家人和社会抛弃。看看如今,有的人一提到工作,就打了鸡血一样地亢奋,五加二、白加黑,给人卖命、牺牲自己,是不是被异化呢? 4.《银河帝国》 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经典科幻小说的总集,再现了罗马帝国的衰亡史、讲述了西方文明的殖民史,预言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史,探索了人类自身的心灵史。不论是《星球大战》、《阿凡达》,还是《X战警》、《三体》,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他的灵感。被誉为当代钢铁侠的马斯克,制造了特斯拉汽车,打造了可收回的火箭,他从小每天读10个小时的科幻小说。他曾经发表过言论,表达对人工智能的警惕。可以看出,这位大侠是《银河帝国》的粉丝。 5.《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哈佛大学汉学家孔飞力的代表作,讲述了乾隆年间,大清帝国被“叫魂“的妖术而搞得混恐不安,到结尾才知道,这只是一场乌龙。从古到今,怀着不同的目的人,利用信息不对称,不断地制造、传播谣言,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的奇幻场景。这几天,关于某明星操纵媒体的说法,传得神乎其神,一群公众号疯狂转发炒作。最终发现,这只是部分自媒体为了营销,刻意炒作而已。 6.《忧郁的热带》 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传世之作。作者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记载了他在原始部落里的经历,也记录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索。这不是一本晦涩的学术论文,而是一部充满哲思的旅行者 日记 。列维在记录人文和自然风情时,不时冒出金句:“书写文字似乎是被用来剥削人类而非启蒙人类的工具。“、”有些属于遥远过去的小细节,现在却突耸如山峰,而我自己生命里整层整层的过去却消逝无际。“。 7.《知识分子》 英国人保罗·约翰逊的作品,在欧美一版再版,畅销不衰。有人说这本书独树一帜,也有人说哗众取宠。作者揭露了卢梭、雪莱、易卜生、罗素、萨特这些大知识分子不为人知的一面。卢梭自称是“人类的朋友”,却把自己的5个亲生孩子送进育婴堂,他只是爱宏观的人类,不爱具体的人。本以为这本书只是一部八卦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了解到某些名人的另一面。这才意识到,大家都是人,人都有弱点、人都有欲望,无需神化,也无可厚非。 8.《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的作品。作者是支付服务PayPal创始人,投资了Facebook、LinkedIn等知名企业。该书在国内一出版,半年内印刷了15次。“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颠覆了传统模式的红海竞争模式。书中提到一个重要概念:幂次法则,解释了BAT、小米、京东等新兴企业指数级增长的奥秘。不论是处于转型困顿的传统企业,还是处于艰难创业的新兴企业,都值得读一读。 9.《鹿鼎记》 作者和内容就不用介绍了,相信有些读者比我更了解。金庸的小说充满正气,有大侠、有大情、有大爱,而这本封笔之作,则是充满了邪气、灵气和妖气。郭靖代表了理想,韦小宝代表了现实。曹雪芹 编织 了《红楼梦》,却说人情练达即 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十几岁时,读《鹿鼎记》,就像走进一段奇妙的历程;如今再读,书里的人物,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难怪,有的人经历得多了,就不愿意读小说了,因为现实比小说精彩、比小说离奇。 10.《历史的经验》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著作。作者以《金刚经说什么》、《论语别裁》、《庄子浅说》而闻名,而这本书却鲜为人知。全书对赵蕤《长短经》、刘向《战国策》、桓范《世要论》等进行解读,把中华权谋 文化 讲得很深很透。有种观点认为,中国历来是外儒内法。一部《资治通鉴》,就是一部权力争夺史、阴谋文化史。如今,《琅琊榜》、《芈月传》大受欢迎,土耳其之变受到热议,说明了国人对政治的热情,是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淡化的。 改变你思维模式的书单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2》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2》是思维大师朱立安 `巴吉尼继畅销书《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这部具有颠覆性与挑战性的作品揭露了热门论战中的8种思维陷阱,解决了那些看似有理,实则糟糕的谬误言论。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2》中标举了近百个精彩 热点 的实例,如"一只中了彩票的鸭子""用iPod的贫困 儿童 ""我没有和莱温斯基发生性关系"等等,从独特的视角讨论普遍出现的思维模式与思维偏差;让你认识到自己所具备的判别能力,考察是否因扭曲事实与证据相信了你想要相信的,而不是你应该相信的。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一举成名。 这本全译本是我国第一个根据德文版译出的中文本。 这《人生的智慧》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 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人生的智慧》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 因此,这《人生的智慧》尤其适合大众阅读。虽然叔氏尽量放弃了居高俯临的审视角度,但关于错综复杂并因此众说纷纭的世俗人情的话题,经过这位思想大师一贯深刻而因此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话题也几已穷尽矣。 他于1850年写了《附录和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是该书中的一部分。 在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0版)》 思维活动是自动完成的吗? 能不能通过主观努力来管理和控制它? 做白日梦是一种思维活动吗? 杰出的思想者是否也会像普通人那样经历思维阻塞、不能专心和困惑? 创造力是与生俱来、不能习得的? 富有创造力的行事方法就是忽略传统方式? 只有高智商的人才具有创造力? 服用药物可以提高创造力? 你对思维这件事了解多少? 以上这些问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这本独特的《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0版)》将帮你打破思考的局限、克服思考的障碍,让你学会创造性、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有效地沟通想法、说服别人。 请不要错过书中俯拾皆是的珍宝——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强调创意和积极的思维过程,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对于任何有兴趣探讨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读者,《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0版)》无疑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经典之作!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你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你正在做的事情。 思维决定行为,思维决定感受,思维决定需求。 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潜意识的。而在你没有意识到自身思维过程的情况下,要想改变思维的质量是不可能的。 这就像大部分悲观的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是悲观的一样,他们以消极悲观的方式来思考自我和生命经验,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不高兴。 我们都是自己非 理性思维 方式的受害者,它妨碍我们对机会的觉察和把握,使我们不能专注于最有意义的事情,妨害我们的人际关系,使我们坠入痛苦的深渊。 如果思维方式是一个人幸福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为何不去发现和学习那些幸福成功人士的思维技巧呢? 本书将会呈现那些成功思考者的思维方式,并提供学习和练习它的方法。 批判性思维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名词,掌握它,你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方式,成为一名更加出色、明智的思考者和解惑者,把握职业生涯和人生,乃至把握自己的各种情绪,逐渐不被他人所左右,从而最终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强大的理性思维工具,助你厘清自我,看透世界! 大脑的3个基本功能 构成思维的8种元素 评估思维的9个标准 提问的3种问题类型 优化学习的18种策略 合理决策的4个关键点 2种自我中心的思维 客观呈现的3种形式 3种类型的思考者 44种赢取 辩论 的诡计 策略性思维的11个核心理念 《重估价值: 反思 被遗忘的20世纪》 托尼 `朱特以其标志性的锐利和活力,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主题之间建立起发人深省的联系——从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到美国外交政策,从全球化的经济到对大屠杀的记忆。 他向我们揭示了在“制造神话”战胜“理解”、“否认”战胜“记忆”的过程中,真正的历史在多大程度上被遗弃了,而那些被遗忘的问题是多么重要——对于我们的今天,对于我们的未来。 《画出你的世界: 思维导图 实战手册(修订版)(全彩)》 思维导图是一本开启大脑的使用 说明书 。 无论你是谁,你都会发现思维导图是快速提升工作效率的绝佳思考工具,你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它的帮助 无论是目标设定、 时间管理 、资源分配、创新思考、会议 报告 ,还是人生规划,你都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在一张纸上把它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来。 在任何关键时刻,即使是再错综复杂的事情,思维导图都可以给你最有力的支持! 《画出你的世界:思维导图实战手册(修订版)(全彩)》详细介绍了思维导图在 职场 中的应用,并附带了大量的练习。 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老用户,通过《画出你的世界:思维导图实战手册(修订版)(全彩)》的学习,你都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在职场中把握重点、精炼想法,让自己成为不可或缺的职场达人。 《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 不管是一拍脑袋作出的决定,还是脱口而出的想法,都不是随机事件。 不管是快速约会的一见钟情,还是头脑发热的浪漫,都不是年轻气盛。 我们在一眨眼之间作出的决定,比三思而后行,或许更具大师级的水准。 只是,直觉背后的内涵,远比表象来得深刻。 生活中的决策无论好坏,我们到底是如何做成的? 为什么有些人的决策能力令人称绝? 在《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中,格拉德威尔阐述并解答了这些问题。他通过多样化的个案,诸如快速约会的过程、流行音乐的运作以及无辜黑人遭警方枪杀的疑案,彰显了一项重大发现:人们在一眨眼间做出的决策,其内涵远比表相来得复杂。 格拉德威尔援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了影响决策优劣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能够快速处理多少信息,而是在于我们全神贯注的专注力。格拉德威尔在各个例证之间纵横挥洒,再度展现了他的精湛才华。 他告诉我们在家庭关系、职业生涯到日常生活中,如何成为更成功的决策者。 本书将令你有柳暗花明之感,从而改变许多成见与做法,更让你对"直觉思维"的了解迈入新的境界。 《走出思维的误区》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被各种观点欺骗、洗脑、裹挟、操纵的风险,我们的意识频频陷入一众专家、政客、媒体、意见领袖的围攻之中,个体思想的独立性岌岌可危。 如果你不想总是头脑空空、任人摆布,如果你不想带着混沌的大脑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如果你想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决策,就赶快用批判性思维武装你的大脑吧。 《走出思维的误区》是资深学者写给大众的批判性思维入门书。 它不像很多学术读物那样充满了拖沓冗长的概念和定义,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一套实用性极强的批判性提问技巧。 在争论中,你只需提出10个极具代表性的批判性问题,就能让诸多众说纷纭的争论立见分晓,让那些道貌岸然的说谎者原形毕露。 也许这本小书并不能让你拥有像爱因斯坦、乔布斯那样非凡的大脑,但它绝对能够让你成为一个头脑清醒、不易上当受骗的聪明人,一个有着独立精神、不轻信、不盲从的理性思考者。 《麦克米伦经典·大学生存系列:批判性 思维训练 手册》 分析能力弱? 抓不住重点? 自我表达存在障碍? 如果你的学习中存在上述问题,《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绝对值得一读! 《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系统讲解了批判性思维的应用技巧,完全避开枯燥的理论阐述,将看似复杂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过程,拆分成一个个容易理解又循序渐进的练习步骤,并辅以大量内容广泛、饶有趣味的练习题,引导你在体验和反思中熟悉批判性思维技巧,从而突破单一思维模式,主动在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第8版)》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第8版)》在1975年首次出版时,认识上关注的主要焦点仍是主观性,即感觉。 这个焦点是1960年代的传统,起先是对此前的理性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必要回应。 事实上,它宣称“人不是机器”。他们不只是其全部心理的总和。他们还有希望、梦想和感情。 任何两个人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观察世界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特有的方法。而且,人类忽视这种主观方面的任何一个观点都是一种扭曲。但是,尽管有这种价值,对感觉的这种关注也走得太远了。它像许多其他运动一样,开始作为对一种极端观点的反应,后来其本身变成了一种极端的观点。这种极端主义是忽视思考的结果。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第8版)》的意图即是为了弥补这一疏忽。 第一版的导论对其理论基础的解释如下:对主观性的强调是为了纠正危险的过度简单化。但正是这种回应不能长期地避免造成一种更糟糕的情形——对思考的忽视。之所以糟糕,有两个原因。 首先,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操纵的时代。大量叫卖 广告 和政治煽动者随时都准备好丰富的心理资源,利用我们的感情和下意识的需要来劝说我们相信:肤浅就是深刻,伤害就是有益,邪恶就是美德。 而且感觉对这种操纵特别难以抵抗。 《隐藏的逻辑》 在《隐藏的逻辑》一书中,作者布坎南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正在上演一场"量子革命"。 物理学法则开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关人或"社会原子"的崭新图像,而且与现实存在的个体自由意志毫不冲突。 混乱的原子活动能够组合成精准的热力学,人类的自由个体也同样能组合成可预测的模式。 社会物理学家能剖析潮流的变化;能预测企业是成是败;能解释犯罪增多的原因。 了解群体组织的规律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主要挑战。 《隐藏的逻辑》例证丰富,论点尖锐,容易理解,充满了智趣的游戏和刺激的实验,为我们看待人的社会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逻辑思维训练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逻辑思维训练大全集(超值白金版)》既可作为提升逻辑力的训练教程,也可作为开发大脑潜能的工具。 不同年龄的人,不同角色的人,都可以从《逻辑思维训练大全集(超值白金版)》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阅读本书,能让你思维更缜密,观察更敏锐,想象更丰富,心思更细腻,做事更理性。 《普通高等 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批判性思维教程》 本书是在北京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基础上写成的。 2003年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通选课在北京大学首次开设,2004年纳入暑期学校课程。 从2004年起,每年讲授两轮。春季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元培计划”的学生;暑期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其他院系一年级的本科生。 2000年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开始对“普通逻辑”课程进行改革,逐渐向“批判性思维”过渡,到2003年秋与北京大学同步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 该教程是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研究室承担教育部“十五”规划逻辑学教材系列项目中的子项目之一。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除了教学实践和理论研讨之久,在教程的设计和写作中,试图满足“趣、味、劲”这三个字的要求。 《德博诺思维精华本:这才是思维》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这不意味着人类的思维也是完美的。 《德博诺思维精华本:这在才是思维》分别从个人、社会、教育、管理、知识和思维本身7个方面分析了思维的现状与可操作性极强的改进建议与具体方法。 毕竟,在信息经济时代,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创意才能生存。 看了关于改变思维模式的书籍的人还看了: 1. 改变你思维的书籍分享 2. 能改变人生观的十本励志书籍 3. 教你改变自己的书籍分享 4. 有关数学思维的书籍 5. 有关于创新思维的书籍 6. 关于最新逻辑思维的书籍推荐
2023-08-18 03:48:011

关于悖论的书有哪些?

周文王《周易》 老子 《道德经》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罗素《幸福之路》 卢梭《社会契约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柏拉图《理想国》 《哲学研究》、《逻辑哲学论》、《存在与时间》、《正义论》 还有最新出版的《苏菲的世界》(乔斯坦61贾德) 伯特兰61罗素 《论几何学的基础》 《莱布尼茨的哲学》 《数学原则》 《数学原理》 (3卷,与怀特海合著) 《哲学问题》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 《数理哲学导论》 《心的分析》 《物的分析》 《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究》 《西方哲学史》 《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界限》 《我的哲学发展》
2023-08-18 03:48:222

矛盾的斗争性和可变性的原理有哪些例子

1、阿凡提与财主:颜色与星期的问题。从前,有个地主财迷心窍,为了钱财,他无恶不作。春末夏初的一天,阿凡提又看到这个财主跟穷人打赌诈骗钱财,阿凡提就在心里想着怎么样来制裁财主。阿凡提对财主说:“你知道一昼夜有多长时间?”财主不加思索地说:“一昼夜就是一天。这还用问?”阿凡提说:“你说的不完全正确。有些地方,一昼夜不是一天,而是一年。”2、公孙龙子:白马非马。公孙龙以其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让许多大儒无言以对。后来据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按照惯例,过关人可以,但是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一番论证,关吏听了后连连点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请你为马匹付钱吧。”这个典故也和对牛弹琴类似。本源与意义“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本来是战国时稷下的儿说最先提出的一个命题。儿说的本意是什么,后人已无从查考。可以说,从“白马是马”到“白马非马”,是诡辩之术从低级阶段到了一个高级阶段的表现。3、笑话:病人与水果。实事求是包含的哲学原理有:物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扩展资料: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可变性。矛盾具有斗争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被统治阶级被迫进行反抗和斗争,甚至暴力革命,最终推翻统治阶级。矛盾具有可变性。矛盾不是永恒不变的,矛盾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合作是常态,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化解矛盾的方法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经过妥善处理,将大事化成小事,小事变成没事,息事宁人。这种方法好不好,那也要看情况,原则性问题还是不要这样做,该妥协则妥协,该斗争则斗争。
2023-08-18 03:48:511

为什么“白马非马”的命题是错误的?

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该题的立意是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白马非马”错误命题,加深对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同范畴的理解,再通过与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同范畴的区别,更加深理解“白马非马”命题错误所在。马是普遍性、共性、一般、抽象;白马是特殊、个性、个别、具体。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命题却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因为普遍不等于整体,特殊不等于部分,这是不同性质的范畴。所以不选③,答案是C ①②④⑤
2023-08-18 03:49:061

告诉我关于哲学矛盾的小故事或成语?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1、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这个成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客。几个门客面对着一杯酒,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有个门客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有个办法,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杯酒。”众门客一致同意,于是就开始各自画蛇。转眼之间,其中一人首先画好了一条蛇。他拿起酒杯正想喝,看见别人还没有画完,便左手拿杯,右手握笔,得意忘形地说:“看这条蛇没有脚,让我给它添上几只。”正当他在给蛇添足时,另一个门客的蛇已经画完,于是从第一个人手里夺了酒杯,大声说:“蛇本无足,你为什么给它添上?”说罢,举杯一口饮尽。画蛇脚的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蛇本来没有脚,可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硬给它添上几只脚,结果,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这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就是,客观事物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否则,人为地或主观任意地添枝加叶,歪曲了事物的实际面貌,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从广义上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或认识不足,但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画蛇添足”虽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有些人在处理问题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不是依据实际情况订计划、想办法,而是自作聪明,任意标新立异,硬把自己的空想强加于客观实际,从而招致工作失误。这与“画蛇添足”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采用主观任意性代替客观实际的哲学思维方法。我们应该屏除或尽力避免这种思维方法。2、荆人循表 说起思想僵化,在《吕氏春秋察今》中的“荆人循表”的故事,可谓是典型了。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次楚国和宋国作战。楚国打算偷渡沈河,袭击宋国。于是派人到河岸边,在可以渡过的浅水地方作了标记。后来河突然涨水,已不能徒步渡河了。但是楚国的军队不顾情况的变化,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在深夜里顺着滦河岸边作了标记的地方徒步渡河。河水又湍又急,一下子淹死了1000多人。士兵们惊慌失措,好像房屋倒塌下来一样,大吵大嚷,乱作一团,真是“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这个故事形象地刻画了楚国军队的死板。河不是“死水一潭”,其深浅缓急不会常驻不变,但楚军却只顾循表,当然会铸成大错了。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出现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有条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改变,原有的状态就会改变。孙武说得好:“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说来,即具体事物的存在状态,会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如果人们的思想不注意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的变化,不随其改变作出相应的调整,就会使思想脱离实际,造成思想僵化,从而在具体行动中出错。思想僵化的危害是极大的。人们做事情总是有一定的计划的,而正确的计划只有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这实质上就意味着对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和条件有个正确的认识。但是,客观事物总是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思想上作出相应的改变,否则就会造成指导思想过时,从而使行动的后果与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无论个人和国家都是这样的,就拿国家处理经济问题来说:市场的供求矛盾总是随着具体的条件变化出现各种具体情况,有时是供不应求,有时却是供过于求。如果不注意这些具体的变化,或把针对供不应求采取的经济政策用于供过于求的矛盾状况,或把针对供过于求采取的经济政策用于供不应求的矛盾状况,都会造成经济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当然,解决各种问题要靠各种专业知识,但是,从上述所讲的思想僵化的危害性来看,说明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可以使人们在思维方法上既唯物又辩证地看待问题,从而避免犯一般性的思想方法的错误。3、猫羊相及众所周知,我国有个成语叫“风马牛不相及”。此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下相及也。”意思是说,你住在北边的齐国,我住在南边的楚国,两地相距十万八千里,即使马牛走失,也达不到对的境内。后人沿用此语作比喻,来说明毫不相干的东西是扯不到一块去的。而这里却说“猫羊”相及,说怪也不怪,猫和羊可相及,可以联系在一起,这是达尔文的伟大发现。“食物链”,是达尔文在论述生物进化的观点时曾提到的一项著名而有趣的发现。他在研究生物时观察到,在养猫愈多的地方,羊也养得愈多。猫和羊有何相干呢?原来羊吃一种三叶草,这种草是靠丸花蜂授粉的,而田鼠为吃这种蜂蜜又往往会破坏蜂窝,所以,田鼠多了,蜂就少,从而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就少。相反,养猫愈多,田鼠就愈少,丸花蜂因而也就愈多;三叶草传粉机会多了,就能获得好收成;三叶草愈多,牧草充足,喂的羊也自然就愈多了。因此,“猫一田鼠一丸花蜂一三叶草一羊”之间就形成了一根相互联系的生物的食物链。达尔文所发现的“食物链”,揭示了生物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它表明有许多事物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在客观世界中,不仅有食物链,而且还有其他相互联系的“链条”。从宇宙星系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无不处在普遍联系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植物生长总是和一定的阳光、温度、雨露、水分、土壤等相联系。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与一定的社会、学校、家庭影响相联系。人的有机体的各部分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其功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总之,依据客观事实,用唯物辩证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就能使看来互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当然,这不是人为地创造的,而是客观事物原本如此,只不过是被人们正确地认识到了。4、庖丁解牛战国时期,魏 国的国君魏惠王有一次来看庖丁宰牛。庖丁是魏国著名的厨师,他解剖牛的时候,手、脚、肩膀、膝盖的动作和刀的响声。同音乐一样有节奏,他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开来,手起刀落,干净利索。魏惠王看后十分惊叹、佩服,便问他:“你的手艺怎么这样高啊?” 庖丁答道:“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对牛的肉和骨头的结构已经很熟悉了。开始,我眼中所看见的,都是一头头完整的牛。学了三年之后,我看到的就不是一头整牛,哪里是关节,哪里是筋骨,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力气,全部心中有数,我顺着肉和骨头相接的地方,一刀一刀地把它们分开,毫不费力。”他接着说:“一般宰牛人用的刀,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骨头,宰牛的能手可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只用刀来割内。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几年,解剖了几千头牛,还像新刀一样的锋利,因为肉与骨头之间有一条缝,我看准了它轻轻地把刀插进去,肉就一块一块地落下来。当然,遇到复杂的结构,我也要聚精会神,认认真真,小心翼翼,才能万无一失。”庖丁解牛,在他的眼中不仅是完整的牛,而且还看到了牛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客观事物中,联系是非常普遍的,有内部的,有外部的,有必然的、有偶然的,有本质的,仑非本质自。之和事物内部的、稳定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就是事物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存在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我们承认与不承认,认识到与没有认识到,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只要条件存在它就必然发挥着作用。因此,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地认识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办容。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要求,同时,在规律面前人们并不是完全的消极被动,我们又可以认识规律,利 用规律来取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良好效益,这就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庖丁自觉不自觉地在实践中遵循这一基本原理,他知道解牛必须按牛自身的构造出发,不能蛮干,要遵循解牛的规律,而要想解好牛就必须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践,去认识。经过20年的实践,他终于清楚地了解了牛各器官的位置及骨路的特点,认识到了解牛的规律性,于是才能游刃有余,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开来了。 5、歧路亡羊 战国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叫杨朱。有一天,他的邻居跑丢了一只羊,于是全家出动寻找,又来请杨朱的奴仆帮助寻找。杨朱问道:“仅仅丢了一只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去找?”邻居说:“村外的岔路太多了,所以人去少了不行。”于是杨朱就让奴仆和邻居一起去找羊。过了半天,找羊的人陆续都回来了。杨朱问邻居:“羊找到了吧冲邻居垂头丧气地说:“跑丢了,没有找到。”杨朱又问:“怎么会找不到呢?”。邻居答道:“岔路太多了,岔路之中又有岔路,谁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所以找不到了。”“原来是这样。”杨朱沉思了好久,半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见他这样,感到非常奇怪,不解地问:“丢了一只羊,并不是一件大事,况且又不是老师的,角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杨来回答说:“我并不是为了一只羊,而是由这件事联想到我们学习和研究学问的事。如果另们在学习方面,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不能专心致志,也会像在岔道上找羊一样,结果一无所获。”在这里杨朱阐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原理,也就是识在我们做任何一件工作中,都要注意抓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在同一个事物之中也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在复杂的矛盾群体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事物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及发展方向。这一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与此相反,其它的、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则是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它也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由于容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关系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分不是凝固的、僵死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的地位会发生转化。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及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就一定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而次要矛盾又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所以在把侧重点放在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兼顾次要矛盾的解决。不论是在学习上,还在工作上都是如此。在歧路之羊的典故中,有那么多的岔,如果不分主次,平均分配人力,结果只能徒劳而返。如果分析一下各条路的情况,看看羊最可能从哪条路上跑有重点地去找,找回来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6、纸上谈兵 古人说得好,“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就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知行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说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如何看待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反映了不同的哲学思想。“纸上谈兵”就是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做法。《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是这样讲的: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真可谓熟读兵法。其实,他的父亲早已看穿了他,认为赵括只是死啃书本教条,如果真叫他带兵,“破赵军者必括也。”相如也看出了这一点,说赵括只是徒然能背他父亲的兵书,并不知结合实际运用。可惜赵王不听劝说,还是以赵括为将,抵抗秦军。果然,因赵括死搬教条指挥作战,使40万大军全部覆没,赵括也死于乱箭之中。这一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危害性。知道或懂得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只是知,而不知怎样行,则会贻害无穷。有的人只会靠嘴巴卖弄自己的学识,一碰到具体问题就束手无策,于事无补。在范镇的《东斋记事》中就有一个“费铁嘴”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一天,蜀国国王闻知宋朝天兵要进攻蜀国,非常恐惧。朝中的大臣们都在物色能去抵抗天兵的人。此时有一个外号叫“费铁嘴”的人,走到国王面前答话。大家都以为他不光有“识”,而且还有胆量。仔细听着,他却说:“这个事儿,我可绝不敢干。”于是,大家都笑着退朝了。“费铁嘴”只能说.不能干,有什么用呢?所以大家讥笑他。人类掌握知识或理论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样的理论和知识才具有生命力。人们只有根据复杂多变的具体条件灵活地运用理论和知识,并通过实践进步深化,才能使它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赵括就是因死读兵书,而不懂得如何应用,而兵败身亡的。7、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是《三国演义》.上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曹操带兵打仗,行军途中,士兵口里冒烟,渴得要命,但是又找不到水。曹操见此情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用马鞭往前面树林一指,说道:“前面就是梅林,树上结了许多又大又酸的果子,可以用来解渴了。”士兵一听是梅子,嘴里分泌出许多唾液,也就不渴了。这个望梅止渴的故事,更确切地讲应该是听梅止渴,因为事实上没有梅林,大家自然也看不到梅林,只不过听了曹操的一句话。这里所反映的是人的消化系统与梅酸的联系,曹操利用了这种联系,巧妙地为士兵们减轻了干渴的威胁。而这种联系可以用条件反射来解释。不管人还是动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反射活动进行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人及其它一切动物生来具有的反射,是遗传的本能。而条件反射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由动物自身活动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或者说是后天学习来的。比如,食物能引起狗的兴奋,会立即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但是如果每次喂食时都给狗以灯光刺激,那么久而久之狗一见到灯光就会分泌唾液。这时感觉到灯光的兴奋点与感觉到食物的兴奋点沟通了起来,这种反射叫条件反射。不管是条件反射还是无条件反射,都是人与其它动物共同具有的。人与其他动物在反射问题上的差别并不在于此。条件反射是接受外界刺激之后而引起的反射活动。在建立这种反射的时候必然要经过一定的途径。经过眼、耳、鼻、舌、身这样的感觉器官将外界刺激传导到脑所引起的反射,被称为是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与其它动物共同具有的。但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人的意识所需要反映的东西.无论从深度、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其它动物。第一信号系统不能满足这种反映的需要,因而出现了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借助于语言这一反射的信号所引起的反射活动。语言抽象地表达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因此人的这种反射的广度、深度都达到了其它动物无法比拟的高度。第一信号系统约反射是具体形象的反射。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则是抽象概括的理性的反映。人在看到梅林、酸梅时分泌唾液,这是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映。而当人们听到别人讲到梅林,酸梅,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引起了反射,分泌了唾液,这是在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映。这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难怪士兵一听到曹操谎称有梅林便不觉那么干渴了。8、胸有成竹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画家叫文与可,他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清秀逼真,非常出色。文与可学画非常认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窗前种了许多青竹,每天都仔细观察竹子的枝叶状态和生长情况,了解竹子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里的形态变化。经过长期的种竹实践和观察、揣摩,他不仅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在脑海里形成了各种各样竹子的形象。正因如此,在他动笔作画之前,要画什么样的竹子,怎样构图、着墨,他心中早就有了轮廓,不必费尽心思,反复琢磨,而能一挥而就,挥洒自如,出色地面出各式各样的竹子。因此他的一位朋友赞扬他说:“与可画竹时,胸有成竹。”意思是说文与可在画竹子的时候,完美的竹子形象,早就在他的心里构思好了。文与可画竹之所以挥毫泼墨自如,方面是由于他本身的国画功底;另一方面则是他长期的观察、实践,这里面就体现着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从必然向自由的发展。必然指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也就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自由是指人们对于必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不在于摆脱客观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我们能否认识到,也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它,需要它,只要条件具备,规律都要发挥作用。在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某种规律时,在某方面就处于盲目的被支配地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一旦人们认识了某种规律,就可以自觉地运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这时人们就掌握了自由。从整个社会的情况来看,原始人对客观规律知之甚少,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自由,现代人掌握了一定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就有了较大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会有越来越大的自由,但是由于客观世界发展的无限性,绝对的、彻底的、脱离必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文与可画竹就有着这样一个从必然向自由的发展过程。他开始画竹时也不是得心应手的,只是机械地临摹竹子的外形。那时对于画竹他还是处于必然王国。为了画好竹,他又种竹又观竹。不仅竹子的一般形态已牢记在心,就是对不同季节竹子枝叶的变化,不同种类竹子的特征也都丁如指掌。这时他对竹的了解就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画起竹来自然得心应手,胸有成竹了。9、刻舟求剑战国时候,有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船正在江中行驶着,他一时疏忽,“扑通”一声,将随身所带的宝剑掉到江里去了。他马上在船舷上落剑的地方.,刻下一个记号,并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在江中行驶了好久,终于靠了岸。他急忙从船上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寻找宝剑。结果,捞了半天什么也没捞到。这就是著名的“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船是不停地向前走的,剑落在了江心,距离船停靠的岸边已经很远了。在船上刻上记号怎么能找到剑呢?从这里我们必须正确地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绝对的静止,脱离运动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生命有机界直到人类社会,都没有不运动的事物。就运动的基本形式来说,即包括简单的位置移动,场所变更的机械运动,也包括物理运动,化学运动;有各个生物体自身变化的新陈代谢运动,也有以社会基本矛盾的出现、激化、解决为标志的社会运动。运动是普遍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与不承认这种绝对的运动是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那么对于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讲又有静止的一面,比如一个人就其外形来看,一段时间内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件家具放在屋子里与其它东西相比较也没有位置的变化。我们坐在船里船在动而我们没有离开座位半步。承认这种一定条件下的静止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无法使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但是这种静止只是相对的,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虽然一个人在一段时间没有大的变化,但这只不过是没有质变,量的变化总是有的;一件家具放在屋里没有位置的变化,但它有内部的分子运动;我们坐在船上相互之间没有位置移动,但相对于岸上的参照物仍然在运动。因此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个楚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只要自己坐的位置不动,其它条件也一定不动,结果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宝剑了。10、郑人买履春秋时期,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去买鞋穿,于是,他先把脚的长短量了一下,记下了一个尺码,可是他在临走时粗心大意,竞把尺码忘在家中。到了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忽然想起尺码的事,于是就对卖畦的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码拿来再买。”说完就往家里跑。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又急急忙忙地返回集市上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偏偏要回家去拿尺码呢?”他却振振有词地答道:“我量的尺码是非常准的,用脚哪有尺码准确呢?”这个“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非常深刻地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在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主要是不理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而把理性认识绝对化。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开始只是接触和了解这一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外部特征,这是感性认识,是直观的、片面的。在我们不断地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感性认识不断积累和反复,于是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正确反映了这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这个认识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单凭感官无法完成的.认识,这个认识已不是对于事物表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而是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的经过抽象思维而形成的认识了。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成功率极低,但如果只注重理论而不从实际出发,不相信产生理性认识的实际,那就会步入教条主义的歧途。这个郑国人白白地跑了两趟,只相信自己量出来的尺码,却不相信产生这个尺码的自己的脚,实际上就是犯了这种教条主义的错误。实际生活中,仍然有人在重犯郑人买履的错误,他们轻视或否认感性认识,不从实际出发、不调查研究,只是从本本出发。不是把马列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而是当作教条,当成包医百病的药方,不问时间、地点、条件而生搬硬套,而对于本本上没有提到的事情则一筹莫展。这种教条主义实质上抽去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扼杀了真理,是必须屏弃的
2023-08-18 03:49:161

和谐社会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1、阿凡提与财主:颜色与星期的问题。从前,有个地主财迷心窍,为了钱财,他无恶不作。春末夏初的一天,阿凡提又看到这个财主跟穷人打赌诈骗钱财,阿凡提就在心里想着怎么样来制裁财主。阿凡提对财主说:“你知道一昼夜有多长时间?”财主不加思索地说:“一昼夜就是一天。这还用问?”阿凡提说:“你说的不完全正确。有些地方,一昼夜不是一天,而是一年。”2、公孙龙子:白马非马。公孙龙以其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让许多大儒无言以对。后来据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按照惯例,过关人可以,但是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一番论证,关吏听了后连连点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请你为马匹付钱吧。”这个典故也和对牛弹琴类似。本源与意义“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本来是战国时稷下的儿说最先提出的一个命题。儿说的本意是什么,后人已无从查考。可以说,从“白马是马”到“白马非马”,是诡辩之术从低级阶段到了一个高级阶段的表现。3、笑话:病人与水果。实事求是包含的哲学原理有:物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扩展资料: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可变性。矛盾具有斗争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被统治阶级被迫进行反抗和斗争,甚至暴力革命,最终推翻统治阶级。矛盾具有可变性。矛盾不是永恒不变的,矛盾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合作是常态,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化解矛盾的方法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经过妥善处理,将大事化成小事,小事变成没事,息事宁人。这种方法好不好,那也要看情况,原则性问题还是不要这样做,该妥协则妥协,该斗争则斗争。
2023-08-18 03:49:241

求100题哲学单选题并附有答案!

第【1】题 哲学是(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正确答案:C 第【2】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C 第【3】题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A.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哲学是绝对的,具体科学是相对的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正确答案:D 第【4】题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A.一般方法 B.经验材料 C.理论结论 D.具体方法 正确答案:A 第【5】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正确答案:A 第【6】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正确答案:D 第【7】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正确答案:D 第【8】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和灵魂 正确答案:B 第【9】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正确答案:B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11】题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D.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正确答案:D 第【12】题 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正确答案:A 第【13】题 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正确答案:C 第【14】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开放性 正确答案:A 第【15】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正确答案:A 第【16】题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D 第【17】题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否认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C.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正确答案:A 第【18】题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 ). A.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仅把运动和某些具体物质形态联系起来 D.把物质和运动完全割裂开来 正确答案:D 第【19】题 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观点. A.唯物主义的 B.主观唯心主义的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客观唯心主义的 正确答案:B 第【20】题 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的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的问题 正确答案:B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21】题 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 A.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 正确答案:C 第【22】题 “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是(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正确答案:D 第【23】题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界定的.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正确答案:A 第【24】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 B.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实物性 正确答案:C 第【25】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D.主观与客体的统一 正确答案:C 第【26】题 认为正确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的观点. A.诡辩论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物主义 正确答案:D 第【27】题 “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正确答案:D 第【28】题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性 B.物质性 C.意识性 D.真理性 正确答案:B 第【29】题 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唯心主义 B.二元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正确答案:D 第【30】题 相对主义运动观认为().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D.只存在绝对运动而无静止 正确答案:D 第【31】题 “司马光破缸”的故事是说司马光小时侯看到一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 B.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D 第【32】题 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和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的哲学依据是()辩证关系的原理.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内因和外因 正确答案:D 第【33】题 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产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 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正确答案:D 第【34】题 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观点 D.不可知论 正确答案:C 第【35】题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 正确答案:C 第【36】题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正确答案:A 第【37】题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正确答案:A 第【38】题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 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正确答案:D 第【39】题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体现的哲理是(). A.要重视外因的作用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重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要重视外因通过内因作用 正确答案:C 第【40】题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正确答案:A 第【41】题 “一个地区的发展会产生全国效益”强调的是(). A.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B.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C.整体的性能状态与及变化会影响部分 D.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 正确答案:D 第【42】题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质变 正确答案:C 第【43】题 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 ). A.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事物的内部矛盾 D.外力的推动 正确答案:D 第【44】题 唯物辩证法否定的“扬弃”是指(). A.全盘抛弃 B.绝对否认 C.全盘肯定 D.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 正确答案:D 第【45】题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 A.保守和进步关系 B.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C.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D.对立统一的关系 正确答案:D 第【46】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 C.连续性和阶段性(飞跃性)的统一 D.直线性和循环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C 第【47】题 否定方面是指(). A.保持事物自己存在的方面 B.促使事物走向死亡的方面 C.事物内部好的方面 D.事物内部坏的方面 正确答案:B 第【48】题 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错误是由于忽视了事物的().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正确答案:D 第【49】题 联系是指一切现象、事物(). A.都有共同点 B.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C.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正确答案:D 第【50】题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系统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正确答案:B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51】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正确答案:C 第【52】题 事物的质是指().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正确答案:C 第【53】题 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辩证统一的关系 B.因果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等同关系 正确答案:A 第【54】题 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 ). A.概念、判断、推理 B.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C.客体、主体、客体 D.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正确答案:D 第【55】题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来看,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 A.人类的需要 B.人类的创造力 C.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发展 D.人类的正确认识路线 正确答案:C 第【56】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C 第【57】题 社会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矛盾 正确答案:A 第【58】题 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正确答案:C 第【59】题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觉悟及其积极性 正确答案:C 第【60】题 阶级划分( ). A.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B.的惟一根据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 C.最根本的是根据取得社会财富的不同方式 D.主要是根据在社会劳动组织所起作用不同 正确答案:B 第【61】题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阶级斗争 B.社会基本矛盾 C.人民群众 D.统治阶级 正确答案:A 第【62】题 社会革命( ). A.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B.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C.在人民群众觉悟高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D.在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国家才会发生 正确答案:D 第【63】题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正确答案:D 第64】题 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进步以(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动力 B.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为动力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为动力 D.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动力 正确答案:A 第【65】题 经济基础是指( ).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正确答案:D 第【66】题 技术社会形态是( ). A.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划分 B.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 C.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程度划分 D.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划分 正确答案:A 第【67】题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正确答案:C 第【68】题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是( ). 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正确答案:D 第【69】题 历史人物的成功或失败,归根到底取决于( ). A.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B.他们的意志是否坚强 C.他们的愿望是否善良 D.他们的行动是否果断 正确答案:A 第【70】题 党的群众观点的实质在于坚信( ). A.群众运动都是合理的 B.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C.群众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D.群众的意见总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B 第【71】题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个观点是( ). A.唯物史观 B.英雄史观 C.二元论历史观 D.不可知论的观点 正确答案:B 第【72】题 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 ). A.政治原因引起的 B.经济原因引起的 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 正确答案:B 第【73】题 生产力是人们( ). A.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B.征服自然的能力 C.掌握知识的能力 D.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 正确答案:B 第【74】题 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由( ). A.“理性”的发展所决定的 B.领袖人物的正确领导所决定的 C.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正确答案:D 第【75】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畴上说属于( ).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 B.本质决定现象 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 D.内容决定形式 正确答案:D 第【76】题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 B.本质决定现象 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 D.内容决定形式 正确答案:D 第【77】题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正确答案:B 第【78】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 ). A.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B.发展生产力 C.搞好阶级斗争 D.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按需分配的成分 正确答案:B 第【79】题 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的高低 B.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 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 D.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正确答案:D 第【80】题 对科学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社会生产 B.社会制度 C.文化教育 D.社会意识 正确答案:A 第【81】题 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是( ). A.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B.能影响周围环境的改变 C.人有语言 D.人能在人脑支配下进行活动 正确答案:A 第【82】题 类人猿进化为人类的内在根据是(). A.气候的变化 B.类人猿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特点 C.类人猿是高等动物 D.制造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正确答案:B 第【83】题 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一般民主”的唯心史观基础是( ). A.天赋人权论 B.抽象人性论 C.社会契约论 D.三权分立论 正确答案:B 第【84】题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按劳分配制度 B.劳动者的互助合作关系 C.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 D.生产资料公有制 正确答案:D 第【85】题 政体是指( ). A.政权的组织形式 B.国家的政治性质 C.国家的经济体制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A 第86】题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根据主要是( ).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情况 C.社会的阶级关系 D.生产力发展水平 正确答案:A 第【87】题 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在于它肯定( ). A.社会意识是历史的决定力量 B.人类的精神力量 C.杰出个人的重大历史作用 D.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正确答案:A 第【88】题 经济社会形态( ). A.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 B.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程度划分 C.是以如何进行产品分配划分 D.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划分 正确答案:A 第【89】题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经济基础 B.生产方式 C.科学文化 D.精神文明 正确答案:B 第【90】题 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正确答案:D 第【91】题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决定于( ). A.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 C.它是否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D.它是否有利于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正确答案:A 第【92】题 区分不同性质国家的根据是( ). A.政权的组织形式 B.是否存在着民主 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正确答案:C 第【93】题 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 A.人的直立行走 B.语言和思维 C.气候变化 D.生产劳动 正确答案:D 第【94】题 社会存在(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正确答案:B 第【95】题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 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正确答案:D 第【96】题 享乐主义是( ). A.现代社会高消费的价值观 B.剥削阶级腐朽、颓废的价值观 C.把生命置于首要地位的价值观 D.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正确答案:B 第【97】题 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应根据他( ). A.对社会的贡献 B.能力大小 C.社会地位的高低 D.拥有的金钱财富 正确答案:A 第【98】题 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在于( ). A.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的二重性 B.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 C.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 D.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 正确答案:A 第【99】题 所谓抽象的人性论是指(). A.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B.否认人的社会性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理论 C.一种否认人的共性的错误理论 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正确答案:B 第【100】题 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是( ). A.泛指人的自由 B.指人们完全认识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获得了自由 C.指人们摆脱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而获得了自由 D.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正确答案:D
2023-08-18 03:49:551

哲学是个什么玩意儿的目录

第一篇 哲学与哲学家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约翰·史密斯先生在哪里那只看不见的鸡不死干什么呢推动巨石的西西弗斯知识的圆圈熟知并非真知照葫芦画瓢对智慧的爱第二章 哲学的用途偷食禁果的原罪能思考的芦苇哲学烤不出面包“无用”的用处密涅瓦的猫头鹰历史深处的回音第三章 哲学的表达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巴比伦之塔测不准原理“无知”中的智慧说“不可说”得意而忘言醉翁之意不在酒第四章 搞不懂的哲学家贵族的奢侈品泰勒斯的传说势利的智者饥饿的马克思落水狗般的孔子知行合一的墨子无奈的现实伪君子与假道学第二篇 玄思与现实第五章 胡思乱想的权利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上帝能够被证明出来吗无法兑现的奖赏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到世界之外寻找意义第六章 纯粹理智的思辨熊熊燃烧的活火数字里的奥秘高深莫测的“存在”理念的王国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无法触摸的边界幽灵般的形而上学人为自己立法存在的机缘第七章 盲人摸象的偏执给我一个灵魂形神之辩普遍的怀疑我思故我在精神分裂的象棋大师心灵是不是一块“白板”存在即被感知白天鹅的悖论人为自然立法第三篇 辨证与诡辩第八章 螺旋式的辩证法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接生婆的“助产术”肯定即否定男女间的那点事八卦里的阴阳神鬼莫测的《周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极高明而道中庸反者道之动第九章 走火入魔的诡辩“说谎者”的悖论芝诺的四个悖论只动手指头的哲学家濠梁之辩物不迁论白马非马两可之说口舌之争人是万物的尺度像猪一样不动心奥卡姆的剃刀第四篇 傲慢与偏见第十章 理性的疲软百牛大祭灵魂的回忆花园里的奇迹因为荒谬,我才相信世界竟然存在一只饿死的驴临时抱佛脚第十一章 知识的界限认识你自己阴阳不测谓之神中庸与中道身体,还是肉体蠢猪式的军事家一部治人的兵法政治无道德智慧来自于无知人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第十二章 技术的疯狂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谁的权力休谟的难题两个鸡蛋引发的争论机械与机心技术的座架数字化生存第五篇 绝对与澄明第十三章 人生的超越偷盗神火的惩罚无情世界的情第一推动者本质的异化谁杀死了上帝天涯远不远泥土里的奥秘尽人事而知天命第十四章 自由的真谛叔本华的钟摆自由的枷锁弗洛伊德的冰山捡麦穗的启示他人就是地狱存在先于本质相死而生反目成仇的兄弟第十五章 入世的情结知其不可而为之避人与避世敬鬼神而远之庖丁解牛像狗一样活着萨特与波伏娃《海盗报》事件时无英雄刘伶病酒第十六章 逍遥的境界道在粪便里鼓盆而歌许由拒位相忘于江湖大隐与小隐心中无妓饥来吃饭困来眠平常心是道第十七章 生命的愉悦十字路口的赫拉克里斯吾与点也搁浅的旅行孔颜乐处伊壁鸠鲁的快乐生无所息逝者如斯斯芬克斯之谜天籁之音
2023-08-18 03:50:021

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人信息),而为了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和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如果从这个意义——也就是人们通常的认识——来看待宗教,就可以看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许多人习惯地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这不是反乎自然吗?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如果有人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道藏》里许多道士的著作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资料。至于佛教,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对中国知识份子来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国传统的丧事仪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时参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充满哲学意味的。今天,许多西方人看到: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例如,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一文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也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从某种意义来说,这话一点不错。但是人们会问:这是为什么?如果追求彼岸世界不是人类内心的最深要求之一,为什么对世界许多人来说,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成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呢?如果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是人类的基本要求之一,何以中国人成为例外呢?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不曾意识到,在道德伦理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呢?比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可以称之为超伦理道德的价值。爱人是一个道德价值,爱神是一个超越道德的价值,有的人或许喜欢称之为宗教价值。但是如果有人征求我的意见,我会说,这个价值不仅限于宗教,除非宗教在这里的含义和我在上面所说的不同。举例来说,基督徒看爱神是一个宗教价值;而在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里,神的含义就是宇宙。严格说来,基督徒所说的爱神,也并不是超越道德伦理的,基督教所信仰的神是具有位格的,因此,基督徒爱神可以比拟为儿子爱父亲,而儿子爱父亲乃是一个伦理价值。因此,基督教所讲的爱神是否超越道德,便成了问题。它只是类似超道德,而斯宾诺哲学中的“爱神”才是真正超越道德的价值。现在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并无二致。但是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道德经》48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里不谈“损”和“益”的区别,我对老子这句话也并不完全同意。援引这句话是为了借此表明: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灵心的提高。哲学是在后一个范畴之中的。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其功能不是要增长正面知识,这一点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已有维也纳学派加以阐述。但是,维也纳学派是从另一个角度、为了另一个目的。我不同意这一学派认为哲学的功能只是为了澄清概念,把形而上学的性质看成只是概念的抒情诗;但是,从他们的论辩中可以清楚看到,如果哲学果真去谋求提供正面知识,它将陷于荒谬。宗教倒是提供有关实际的正面信息,但是,它所提供的信息与科学提供的不同。因此,在西方出现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权威在科学前进的历程中不断被削弱。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结果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除宗教外,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达到更高的价值,则今日人们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的确应当为之惋惜,因为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弃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得被囿于现实世界之中,而与神世界隔绝。幸好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而且,这条通道比宗教更直接,因为通过哲学达到更高价值,人不需要绕圈子,经由祈祷和仪式。人经过哲学达到的更高价值比经由宗教达到的更高价值,内容更纯,因为其中不掺杂想象和迷信。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地位。这是合乎中国哲学传统的,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份。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上面对哲学的性质和功能,作了一般性的论述,下面将具体地谈中国哲学。在中国哲学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主流,可以称之为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解它,我们需要首先看一下,中国大多数哲学家力求解决的是些什么问题。人是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例如,有的人从政,在这个领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时,在艺术领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人可能被分为不同等级,但他们都是人。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问题在于,如果人追求天人合一,是否需要被抛弃社会,基至否定人生?有的哲学家认为,必须如此。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有的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所有这些看法都主张人应该从被物质败坏了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出世的哲学”。还有一种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入世”的哲学。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从表面看,这种看法不能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往。《论语》第11章11节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曾说:“圣人,人伦这至也。”(《孟子·离娄上》)这无异说,圣人是道德完美的人。就表面看,中国哲学所说的圣人是现世中的人,这和佛家所指述的释迦牟尼或基督教所讲的圣徒,迥然异趣;特别是儒家所说的圣人,更是如此。这便是引起中国古代道有嘲笑孔子和儒家的原因。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如果正确理解的话,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现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有一位哲学家在谈到宋朝道学时说它:“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天地未画前。”这是中国哲学努力的方向。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浮浅。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这是否要取消这种对立?但它们依然在那里,只是两极被综合起来了。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这正是中国哲学力图解决的问题。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就是圣人。他既入世,又出世;中国圣人的这个成就相当于佛教中的佛和西方宗教里的圣徒。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漫游山林、独善其身;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划;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政府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内圣外王”是说,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有这样的心灵的人是否就成为政治领袖,那无关紧要。按照中国传统,圣人应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听起来,这有点像柏拉图所主张的“哲学家——国王”理论。柏拉图认为,在一个理想国里,哲学家应当成为国王,或国王应当成为哲学家。一个人怎样能成为哲学家呢?柏拉图认为,这个人必须先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事物中长成的头脑得以转到永恒理念的世界中去。由此看来,柏拉图和中国哲学家持有同样的主张,认为哲学的使命是使人树立起内圣外王的品格。但是按照拍拉图的说法,哲学家成为国王是违反了自己的意志,担任国王是强加给他的职务,对他是一处自我牺牲。中国古代的道家也持这样的观点。《吕氏春秋·贵生篇》里载有一个故事讲,古代一个圣人被国人拥戴为君,圣人逃上山去,藏在一个山洞里;国人跟踪而去,用烟把圣人从山洞里熏出来,强迫他当国君。这是柏拉图思想和中国古代道家相近的一点,从中也可以看出道家哲学中的出世思想。到公元三世纪,新道家郭象根据中国主流哲学的传统,修改了道家思想中的这一点。按照儒家思想,圣人并不以处理日常事务为苦,相反地,正是在这些世俗事务之中陶冶性情,使人培养自己求得圣人的品格。他把处世为人看作不仅是国民的职责,而且如孟子所说,把它看为是“天民”的职责。人而成为“天民”,必须是自觉的,否则,他的所作所为,就不可能具有超越道德的价值。如果他因缘际会,成为国君,他会诚意正心去做,因为这不仅是事人,也是事天。既然哲学所探讨的内圣外王之道,它自然难以脱离政治。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哲学,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中国各派哲学里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或逻辑,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正如拍拉图的《理想国》既代表了柏拉图的全部哲学,又同时就是他的政治思想。举例来说,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在今日世界,政治家们个个都标榜他的国家一心追求和平,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一面侈谈和平,一面就在准备战争。这就是名实不符,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的确,要改变世界,这就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第一步。既然哲学以内圣外之道为主题,研究哲学就不是仅仅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还要培养这样的品德。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体验。它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十分严肃的事情。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说:“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把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就哲学家来说,知识和品德是不可分的,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按照所信奉的哲学信念去生活,乃是他的哲学的一部分。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十分清楚,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学家身上就体现着‘哲学家"这个字本来含有的智慧和爱的综合。他像苏格拉底一样,不是按上下班时间来考虑哲学问题的;他也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坐在椅中,而置身于人生的边缘。对他来说,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哲学家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甚至可以说,一个哲学家的生平,只要看他的哲学思想便可以了然了。”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方式一个开始学习中国哲学的西方学生,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语言的障碍。其次,是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这里,先从后一个问题说起。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印象也许是,这些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联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只相当于一般杂志上一篇文章的篇幅,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长篇大论地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联贯。假若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联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可以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联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该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要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自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可果要想读这些人的著作,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这些书信的写作时间不一,记录作者言论的人也不同一个人,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联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以上所述可以说明,何以有些中国哲学家的著述中,内容不相联贯,但还没有说明,何以有些中国哲学家的著述十分简短。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如果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较,它们仍然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老子》全书都是以格言形式写成;《庄子》书中充满寓言和故事。即便在中国哲学家中以说理见长的孟子和荀子,把他们的著作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较,其中的格言、比喻和事例也比西哲学著作中要多。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讲话,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意在言外。在中国文学传统中,一首好诗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一个慧心的读者,读诗时能从诗句之外去会意,读书时能从字里行间去会意。这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情趣,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中国艺术的这种风本是有其哲学背景的。《庄子》第26章《外物》篇最后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免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这时两人不是用语言来交谈,《庄子》书中说到的两位圣人,相遇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庄子·田子方》)按照道家的思想,道不可道,只能暗示。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领悟道。一旦语言已经完成它的暗示的作用,就应把它忘掉,为什么还要让自己并非必要的语言所拖累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绘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在公元三四世纪期间,玄学(在西方称之为“新道家”)是在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当时有一部书,名为《世说新语》,其中记载当时名士们的隽语韵事,所记载的名士言论,往往十分简短,有的甚至只有几个字。这部书的《文学篇》里记载,一位高官(本人也是一个哲学家)问一位哲学家,老庄和孔子的异同何在。哲学家回答道“将无同?”这位高官对哲学家的回答很满意,立即委派他做自己的秘书。这位哲学家的回答只有三个字,因此他被称为“三字掾”(“掾”是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他回答高官的问题,既无法说,老庄与孔子毫无共同之处,又无法说,他们之间毫无区别,于是,他用回问的方式作为答复,实是一个聪明的回答。《论语》和《老子》两书中的简短辞句,并不是本来根据某种讨论前提做出的结论,现在由于前半遗失而使它们显得无头无脑。它们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它们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助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的原著。在前面我曾经提到过的郭象是《庄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的注释本身就是道家的一本重要古典文献。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但是《庄子》原书富于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二)语言障碍任何人如果不能用原文阅读某种哲学著作,要想完全理解原著,的确会有困难。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中国哲学著作由于它们的提示性质,语言的困难就更大。中国哲学家的言论和著述中的种种提示,很难翻译。当它被翻译成外文时,它由提示变成一种明确的陈述;失去了提示的性质,就失去了原著的味道。任何翻译的文字,说到底,只是一种解释。当我们把《老子》书中一句话译成英文时,我们是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阐述它的含义。译文通常可能表述一种含义,而原文却可能还有其他层次的含义。原文是提示性质的,译文则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于是,原文中的丰富含义,在翻译过程中大部分丢失了。《老子》和《论语》都有许多种译本。每个译者都不免认为其他译本不够满意。但是,无论一个译本如何力求完善,它总不及原著。只有把《老子》和《论语》的所有译本,加上将来的各种新译本,才可能显示《老子》和《论语》原书的风貌。五世纪时的佛教高僧鸠摩罗什是把佛教经典译成中文的一位翻译大家。他曾说,翻译工作恰好嚼饭喂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能吃饭,要吃别人的唾余,所吃到嘴里的当然没有原来那饭的香味和鲜味。
2023-08-18 03:50:151

庄子“火不热”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1、“火不热”理论蕴含着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即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一般的火(即火的普遍性)寓于个别的火(即特殊性)之中,前者是抽象的,是感觉不到热的,后者是具体的火,是热的. 2、这个命题,有点像“白马非马”(公孙龙的观点).实质是隔离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是错误的. 这些是本人的一点粗浅的理解,希望能抛砖引玉.
2023-08-18 03:51:251

以下各小点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1.要把握好度。2.通过现象看本质,量变和质变的转换。3.发展的观点。4.普遍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5.发展的观点。6.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是矛盾观点。7.矛盾的观点。8.自然规律,是发展的观点。9~13基本都是因果联系。14.联系的观点。15.因果。16.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17.割裂事物的共性和个性。都是说了一下主要的知识点,详细的你自己润饰吧。
2023-08-18 03:51:352

千古流传的命题“白马非马”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止于邹衍?

静默公公哄哄你
2023-08-18 03:51:469

白马非马割裂了事物的

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该题的立意是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白马非马”错误命题,加深对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同范畴的理解,再通过与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同范畴的区别,更加深理解“白马非马”命题错误所在。马是普遍性、共性、一般、抽象;白马是特殊、个性、个别、具体。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命题却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因为普遍不等于整体,特殊不等于部分,这是不同性质的范畴。所以不选③,答案是C ①②④⑤
2023-08-18 03:52:311

政治哲学“圆”看似完美……表达什么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的精神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人信息),而为了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和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如果从这个意义——也就是人们通常的认识——来看待宗教,就可以看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许多人习惯地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这不是反乎自然吗?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如果有人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道藏》里许多道士的著作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资料。  至于佛教,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对中国知识份子来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国传统的丧事仪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时参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今天,许多西方人看到: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例如,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一文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也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话一点不错。但是人们会问:这是为什么?如果追求彼岸世界不是人类内心的最深要求之一,为什么对世界许多人来说,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成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呢?如果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是人类的基本要求之一,何以中国人成为例外呢?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不曾意识到,在道德伦理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呢?  比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可以称之为超伦理道德的价值。爱人是一个道德价值,爱神是一个超越道德的价值,有的人或许喜欢称之为宗教价值。但是如果有人征求我的意见,我会说,这个价值不仅限于宗教,除非宗教在这里的含义和我在上面所说的不同。举例来说,基督徒看爱神是一个宗教价值;而在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里,神的含义就是宇宙。严格说来,基督徒所说的爱神,也并不是超越道德伦理的,基督教所信仰的神是具有位格的,因此,基督徒爱神可以比拟为儿子爱父亲,而儿子爱父亲乃是一个伦理价值。因此,基督教所讲的爱神是否超越道德,便成了问题。它只是类似超道德,而斯宾诺哲学中的“爱神”才是真正超越道德的价值。  现在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并无二致。但是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道德经》48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里不谈“损”和“益”的区别,我对老子这句话也并不完全同意。援引这句话是为了借此表明: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灵心的提高。哲学是在后一个范畴之中的。  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其功能不是要增长正面知识,这一点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已有维也纳学派加以阐述。但是,维也纳学派是从另一个角度、为了另一个目的。我不同意这一学派认为哲学的功能只是为了澄清概念,把形而上学的性质看成只是概念的抒情诗;但是,从他们的论辩中可以清楚看到,如果哲学果真去谋求提供正面知识,它将陷于荒谬。  宗教倒是提供有关实际的正面信息,但是,它所提供的信息与科学提供的不同。因此,在西方出现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权威在科学前进的历程中不断被削弱。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结果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除宗教外,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达到更高的价值,则今日人们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的确应当为之惋惜,因为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弃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得被囿于现实世界之中,而与神世界隔绝。幸好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而且,这条通道比宗教更直接,因为通过哲学达到更高价值,人不需要绕圈子,经由祈祷和仪式。人经过哲学达到的更高价值比经由宗教达到的更高价值,内容更纯,因为其中不掺杂想象和迷信。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地位。这是合乎中国哲学传统的,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份。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上面对哲学的性质和功能,作了一般性的论述,下面将具体地谈中国哲学。在中国哲学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主流,可以称之为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解它,我们需要首先看一下,中国大多数哲学家力求解决的是些什么问题。  人是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例如,有的人从政,在这个领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时,在艺术领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人可能被分为不同等级,但他们都是人。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问题在于,如果人追求天人合一,是否需要被抛弃社会,基至否定人生?  有的哲学家认为,必须如此。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有的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所有这些看法都主张人应该从被物质败坏了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出世的哲学”。  还有一种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入世”的哲学。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从表面看,这种看法不能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往。《论语》第11章11节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曾说:“圣人,人伦这至也。”(《孟子·离娄上》)这无异说,圣人是道德完美的人。就表面看,中国哲学所说的圣人是现世中的人,这和佛家所指述的释迦牟尼或基督教所讲的圣徒,迥然异趣;特别是儒家所说的圣人,更是如此。这便是引起中国古代道有嘲笑孔子和儒家的原因。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如果正确理解的话,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现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有一位哲学家在谈到宋朝道学时说它:“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天地未画前。”这是中国哲学努力的方向。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浮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这是否要取消这种对立?但它们依然在那里,只是两极被综合起来了。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这正是中国哲学力图解决的问题。  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就是圣人。他既入世,又出世;中国圣人的这个成就相当于佛教中的佛和西方宗教里的圣徒。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漫游山林、独善其身;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划;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政府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内圣外王”是说,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有这样的心灵的人是否就成为政治领袖,那无关紧要。  按照中国传统,圣人应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  听起来,这有点像柏拉图所主张的“哲学家——国王”理论。柏拉图认为,在一个理想国里,哲学家应当成为国王,或国王应当成为哲学家。一个人怎样能成为哲学家呢?柏拉图认为,这个人必须先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事物中长成的头脑得以转到永恒理念的世界中去。由此看来,柏拉图和中国哲学家持有同样的主张,认为哲学的使命是使人树立起内圣外王的品格。但是按照拍拉图的说法,哲学家成为国王是违反了自己的意志,担任国王是强加给他的职务,对他是一处自我牺牲。中国古代的道家也持这样的观点。《吕氏春秋·贵生篇》里载有一个故事讲,古代一个圣人被国人拥戴为君,圣人逃上山去,藏在一个山洞里;国人跟踪而去,用烟把圣人从山洞里熏出来,强迫他当国君。这是柏拉图思想和中国古代道家相近的一点,从中也可以看出道家哲学中的出世思想。到公元三世纪,新道家郭象根据中国主流哲学的传统,修改了道家思想中的这一点。  按照儒家思想,圣人并不以处理日常事务为苦,相反地,正是在这些世俗事务之中陶冶性情,使人培养自己求得圣人的品格。他把处世为人看作不仅是国民的职责,而且如孟子所说,把它看为是“天民”的职责。人而成为“天民”,必须是自觉的,否则,他的所作所为,就不可能具有超越道德的价值。如果他因缘际会,成为国君,他会诚意正心去做,因为这不仅是事人,也是事天。  既然哲学所探讨的内圣外王之道,它自然难以脱离政治。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哲学,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中国各派哲学里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或逻辑,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正如拍拉图的《理想国》既代表了柏拉图的全部哲学,又同时就是他的政治思想。  举例来说,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在今日世界,政治家们个个都标榜他的国家一心追求和平,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一面侈谈和平,一面就在准备战争。这就是名实不符,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的确,要改变世界,这就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第一步。  既然哲学以内圣外之道为主题,研究哲学就不是仅仅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还要培养这样的品德。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体验。它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十分严肃的事情。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说:“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把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就哲学家来说,知识和品德是不可分的,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按照所信奉的哲学信念去生活,乃是他的哲学的一部分。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十分清楚,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学家身上就体现着‘哲学家"这个字本来含有的智慧和爱的综合。他像苏格拉底一样,不是按上下班时间来考虑哲学问题的;他也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坐在椅中,而置身于人生的边缘。对他来说,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哲学家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甚至可以说,一个哲学家的生平,只要看他的哲学思想便可以了然了。”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方式  一个开始学习中国哲学的西方学生,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语言的障碍。其次,是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这里,先从后一个问题说起。  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印象也许是,这些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联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只相当于一般杂志上一篇文章的篇幅,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长篇大论地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联贯。假若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联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  可以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联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该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要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自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可果要想读这些人的著作,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这些书信的写作时间不一,记录作者言论的人也不同一个人,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联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以上所述可以说明,何以有些中国哲学家的著述中,内容不相联贯,但还没有说明,何以有些中国哲学家的著述十分简短。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如果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较,它们仍然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老子》全书都是以格言形式写成;《庄子》书中充满寓言和故事。即便在中国哲学家中以说理见长的孟子和荀子,把他们的著作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较,其中的格言、比喻和事例也比西哲学著作中要多。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  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讲话,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意在言外。在中国文学传统中,一首好诗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一个慧心的读者,读诗时能从诗句之外去会意,读书时能从字里行间去会意。这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情趣,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中国艺术的这种风本是有其哲学背景的。《庄子》第26章《外物》篇最后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免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这时两人不是用语言来交谈,《庄子》书中说到的两位圣人,相遇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庄子·田子方》)按照道家的思想,道不可道,只能暗示。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领悟道。一旦语言已经完成它的暗示的作用,就应把它忘掉,为什么还要让自己并非必要的语言所拖累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绘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在公元三四世纪期间,玄学(在西方称之为“新道家”)是在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当时有一部书,名为《世说新语》,其中记载当时名士们的隽语韵事,所记载的名士言论,往往十分简短,有的甚至只有几个字。这部书的《文学篇》里记载,一位高官(本人也是一个哲学家)问一位哲学家,老庄和孔子的异同何在。哲学家回答道“将无同?”这位高官对哲学家的回答很满意,立即委派他做自己的秘书。这位哲学家的回答只有三个字,因此他被称为“三字掾”(“掾”是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他回答高官的问题,既无法说,老庄与孔子毫无共同之处,又无法说,他们之间毫无区别,于是,他用回问的方式作为答复,实是一个聪明的回答。  《论语》和《老子》两书中的简短辞句,并不是本来根据某种讨论前提做出的结论,现在由于前半遗失而使它们显得无头无脑。它们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它们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助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的原著。  在前面我曾经提到过的郭象是《庄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的注释本身就是道家的一本重要古典文献。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但是《庄子》原书富于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二)  语言障碍  任何人如果不能用原文阅读某种哲学著作,要想完全理解原著,的确会有困难。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中国哲学著作由于它们的提示性质,语言的困难就更大。中国哲学家的言论和著述中的种种提示,很难翻译。当它被翻译成外文时,它由提示变成一种明确的陈述;失去了提示的性质,就失去了原著的味道。  任何翻译的文字,说到底,只是一种解释。当我们把《老子》书中一句话译成英文时,我们是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阐述它的含义。译文通常可能表述一种含义,而原文却可能还有其他层次的含义。原文是提示性质的,译文则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于是,原文中的丰富含义,在翻译过程中大部分丢失了。  《老子》和《论语》都有许多种译本。每个译者都不免认为其他译本不够满意。但是,无论一个译本如何力求完善,它总不及原著。只有把《老子》和《论语》的所有译本,加上将来的各种新译本,才可能显示《老子》和《论语》原书的风貌。  五世纪时的佛教高僧鸠摩罗什是把佛教经典译成中文的一位翻译大家。他曾说,翻译工作恰好嚼饭喂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能吃饭,要吃别人的唾余,所吃到嘴里的当然没有原来那饭的香味和鲜味。
2023-08-18 03:52:421

哲学思想流派!谁能给简单介绍一下一个概括情况

古希腊时期:基本各自为战,没有什么学派可言。最有影响力的几个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前期讨论世界的同一构成,后期讨论世界的二元本体,并加入了伦理学因素。 中世纪:教父哲学、唯名论、唯实论。最突出的讨论内容是自由意志,并最终涉及到了个性和共性的关系问题。近代:英国经验论、欧陆唯理论、启蒙思想家、机械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近代哲学的主流是认识论,即对认识来源的争论,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执一词,前者认为认识来自经验,后者认为认识来自理念,后由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对双方做出了部分整合。在此之外,启蒙思想家主要注重政治理论,而法国的机械唯物主义则属于英国经验论在欧陆的一种发展。现代:实证主义:认为哲学观点必须是获得或者能够获得实证的观点,无法证实的观点没有意义。实用主义:认为一个概念的全部定义取决于这一概念所产生的作用。唯意志论:唯意志论发展了康德的自在之物的思想,并将其定义为意志,是生命体,甚至非生命体的本能。叔本华认为,存在物的意志是想方设法维持生存;尼采认为,存在物不仅要维持生存,还要想方设法释放自己的权力意志,通过毁灭其他竞争者以获得生存空间。生命哲学:重点在于对生命-时间-绵延的研究,认为时间和运动的最大特点在于不间断性,像一条没有终点而无尽流淌的河流。功利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善,痛苦就是恶;幸福与痛苦对立,可以抵消,不同个体的幸福可以加总、计算,为了集体的幸福可以强制性牺牲个体。分析哲学:分析哲学接过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一切哲学问题终究都是逻辑问题,从逻辑入手是哲学问题唯一有效的切入点。现象学:研究现象本身。现象学打破了传统哲学本质-现象的二元对立,把我们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问题变成了在我们面前所展示的是否是现象本身,并进一步解决了传统唯理论和经验论所没能解决的认识来源问题,同时从真正意义上克服了十九世纪末期的哲学危机,为哲学赢取了现代性的独立与存在。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现象学的后续,利用现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有关人-存在的具体社会问题。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都认为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是按照一定的模式由许多成分组成,其中每一个成分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他们都力图以此超越形而上学和心理主义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结构,同时否定结构的历史性,认为结构超越了时间。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结合物,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具理性危机。英美科学哲学:以否证论为先导,研究科学发展的过程和内在逻辑。英美政治哲学:主要是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对立,重点分歧在于每个人的生命和自由能否换算成数字进行加总。
2023-08-18 03:52:501

说说你的哲学观点,说说你最认同的想法,谈谈难忘的事。

哲学观点:顺其自然。认同的想法:利己不损人。难忘的事:理论与实践真的很难在一起。
2023-08-18 03:53:1312

近几年,各首神曲走红网络,所体现的种种哲学原理?

就是一种心理跟风,要说什么道理是有,要扯上什么哲学原理我懒得去想。
2023-08-18 03:53:422

被砍断的手不是手,用马克思哲学原理怎么理解?

在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哲学中有部分和整体的章节,你自己去读吧
2023-08-18 03:53:503

自怨自艾,风驰电挚,白马非马,退避三舍,打彩票是什么数字

打彩票本质上是一次随机事件,其中奖号码的生成是有概率规律的。数学中有专门处理概率问题的分支——概率论,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彩票的数学原理。例如,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一个彩票中奖号码组合所对应的可能性,从而判断中奖概率和中奖金额等相关信息。因此,彩票中奖数学是概率论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2023-08-18 03:53:585

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诗句

1.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俗语诗句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俗语诗句 1.和哲学辩证唯物论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实事求是 1 物质决定意识 2 世界是物质的 有规律的 所以我们应该尊重规律 并发挥主观能动性 再参考一下这个 运用成语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论教育,促成“惟实”思想的确立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就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就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材施教”指的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兴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兴趣等均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这决定采用相应的方法施教,这其实是贯穿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道理,对成语的细嚼慢咽可让学生品出其中的唯物论思想,可顺此引出相应的成语: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衣裳);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等等。那“人定胜天”呢?“人定胜天”道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人定胜天吗?人定胜天肯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面,但要“胜天”,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客观性为前提,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有许多例证,可以说:“人定胜天”有其唯物论的成分,同时也会存在唯心论的因素。对此类成语的哲理解剖,不仅让学生领会到成语的“独具匠心”之处,更能让学生在思考中促成“惟实”的唯物观的树立,从而“理直气壮”地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我看了 不过感觉不太好哎 像辩证法的 2.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句子 1、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2、竭泽而渔. 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3.和哲学辩证唯物论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组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 7不入虎穴,耶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的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物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一起质变 16近朱者赤,近朱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的。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是荒谬的。 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情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2舍本求末;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情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25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26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情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户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7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理。 28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情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29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情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30田忌赛马:事情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 3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32胸有成竹:认识了事情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3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情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情。 34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5: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情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6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37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局部联系有时能够影响整体理想的成败。 3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情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39东施效颦:只单纯的仿效形式,不研究学习实质的结论。 4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 4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认识对象的理解和反映会有差别。 42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43人山问樵,人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4防微杜渐:事情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45好事多磨: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定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47年年岁岁花开落,岁岁年年人不同: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4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为民的正确价值观。 4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5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情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5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情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2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对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两分法。 5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办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5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 55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仿效,生搬硬套。 5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的认识事情。 5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情只要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58知己知彼,百战百殆:经常两点论,全面的看问题。 59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6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4.求辩证法名言含有辩证法性质的名言,即使唯心也无妨.尽量具有文学 这两句话说的是两个事实,角度有些小小的差别.如果按照现今的比马恩时代更加成熟和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恩格斯的第一句话,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说明辩证法的历史状态,而第二句话,则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基石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基本形态. 具体来说,第一句所说的事实是,人们用对比的观点来认识事物是一种理智的习惯,是接近理性思维的思考方法,譬如,人们常说自己的财富或能力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这样一种观点,但是,一般人显然不知道辩证法.也就是说,用辩证的方法来处理日常事物是人类社会中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作为属于无意识的. 即使当哲学在欧洲成为“上学”(高级的学问),逻辑学(由亚里士多德创立)建立,人们也没有把辩证的方法当做一种基本的思考方法,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哲学作为一种深思的学问,其方向必然是走向单一的极致,辩证法作为一种调和性的思考方法,往往混淆视听,干扰思考方向,是属于诡辩的技巧,不能登入大雅之堂. 这种现象,直至德国古典哲学被终止.德国古典哲学家们,他们与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把矛盾当做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把矛盾当做分析事物状态的基本方法,并把这些当做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在黑格尔那里获得了极为璀璨的成就,辩证法被黑格尔命名了.从此,一种新的认识论,一种可以与形而上学处于同一地位的认识论被人类发现了.于是,德国成为近现代世界哲学的圣地. 至于第二句话,具体展开的话,是包含如下三个真理的: 其一,理论的东西,将受制于实践实际,不能超越实践实际而自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思路; 其二,理论的东西,必定是在实践检验以后才能成为真理,——体现在原话中,是由于恩格斯将人改变自然的程度和人的智力发展程度统一起来; 其三,人类活动的基本形态即改变自然,人的精神活动属于第二形态,——这也是唯物主义的基本思路. 至于这三句真理的解释,我就不说了,这在一般的大学教材中很常见. 以上是鄙人对这两句话的浅见,希望对阁下有帮助. 比较不好意思的是,说的东西还是不少,算不上简洁.不过,至少是原创,希望还不至于被骂吧.。 5.关于唯物主义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1. 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题。——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有一气。——王充 6. “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7. 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 8. 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 9. 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 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漠克利特 11.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 12.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 13.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 14. 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王充 15. 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 16.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 范缜 17. 水是万物的本原。 ---- 泰勒斯 18.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 王充 19. 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 赫拉克利特 20. 我愿意用鲜血打图章保证 世界是物质的。----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真正承认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那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唯物主义的发展】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自发的唯物主义。产生发展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其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看做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做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6.请列举包含有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成语(或格言、警句、诗词等), 1、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2、竭泽而渔。 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 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 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物只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必定能战胜旧事物。 8看相知命。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 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9、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10、故步自封。 违背了发展的观点。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 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11 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 12、水滴石穿。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同属一理。 1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 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14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15、适可而止。 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1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1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外部联系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19、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1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2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2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2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2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2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6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27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8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29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30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31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 3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物。 33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3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 7.能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成语 吐故纳新、瑞雪兆丰年、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沧海桑田1、吐故纳新:是新旧的联系并且发展。 【解释】: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出自】:《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译文】:吹吸气,吐所以接纳新。 2、瑞雪兆丰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解释】:瑞:吉利的。 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出自】:曲波《桥隆飙》十九:“俗语道:‘瑞雪兆丰年",明年的小麦一定收成好。” 3、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解释】: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出自】:《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译文】:它碰到牙的就说象形像芦菔根,他撞了的话象簸箕,他触头的人说大象像石头,他的触摸鼻子的人说大象像杵,他触脚的人说大象像木臼,他触脊的话像床,他撞到腹部的话像瓮,他撞到尾的话像绳子。 4、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解释】:坐在井底看天。 比喻眼界小,见识少。【出自】: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译文】:坐在井底观察天空,说天空很小,其实天空并不小。5、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解释】: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译文】:麻姑自己说,服侍以来,已发现东海三为桑田。
2023-08-18 03:54:121

哲学选择题

这是哲学吗
2023-08-18 03:54:222

从哲学上讲,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 是对还是错,为什么

中国和谐辩证法就根本否定“对立统一”也否定“绝对统一”那么,就不存在是对还是错。万物的现象分辨,万物之所以有差异是分辨万物的基础,就是矛盾的基础,在充满矛盾之中的万物我们发现与创造特殊事物对应与关联的真实存在。那么这个矛盾是手段和工具,目的和本质就是发现与创造特殊事物矛盾的转化的和谐。革命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是发现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欺侮的矛盾事实,创造了新中国的和谐本质。改革开放是发现“中国人太苦了,改善人民生活”“贫穷就要挨打”“党的生死存亡”的矛盾事实“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和谐本质。否定“对立统一”也否定“绝对统一”我们说祖国大陆与台湾能用这个矛盾来解决吗?战争,斗争,搏击,发展,本质为了和谐。人和则家和,家和则国和。国和则万事兴才是产生创造新生事物的源泉。差异的矛盾形成是为了发现解决差异的矛盾,根本就不存在“对立统一”的本质矛盾。发现矛盾现象目的是创造寻求本质和谐。
2023-08-18 03:54:322

马哲作业答案跪求

1、有人说,学了哲学以后,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因而能把复杂的东西看的简单,也有人说学了哲学以后,能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反而把简单的东西看复杂了,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要看情形,不能绝对。2、美是一种主观感受,还是一种客观存在?--主观。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一元性的否定吗?请说明理由--没有真理一元性。有的问题答案是唯一的,有的不是。4.自古以来,天鹅都是白色的,现在人们发现了一种鸟,它除了羽毛是黑色外,其他的性状与天鹅完全一样,于是有人认为发现了黑天鹅;但也有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建议把这种鸟另外起名,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用所学的哲学原理加以说明。--前一种。以前的叫白天鹅,后来的叫黑天鹅。
2023-08-18 03:54:402

白马非马论是对是错?

这是公孙龙的一个哲学命题。他主要阐发的是逻辑概念论。马是一种概念,而白马则是被白色界定了的一个概念。因此,白色的马的概念就不能和马的概念等同。从逻辑概念来看,不能算错。从哲学其它角度来看,就不对了。马是一个集体,它包括了黑马,黄马和白马。因此,白马是马的一种。没有对错,看应用的角度和范围。
2023-08-18 03:55:022

白马非马,怎么辩解?

故事来自这个网址: http://hi.baidu.com/%BA%DA%B0%D7%C1%F4%D1%D4/blog/item/0549fc0e63d567ce7bcbe1f3.html/cmtid/3b7526d3d4de283a960a165f 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年),字子秉,战国时期赵国人。“白马非马”论是公孙龙的一个重要命题。 据说,有一天,公孙龙牵着一匹白马出关,因为当时不让马出城,守城的士兵就把他拦住了。公孙龙便用“白马非马”的观点与之辩论,守关的士兵争辩不过他,就让他牵着马出关去了。 不过,“白马非马”论提出后,经常有人找公孙龙辩论。一天,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寒暄过后,主客之间也是就“白马非马”论展开了一场争论。 客人说:“我不明白,您怎么可以说‘白马非马"呢?” 公孙龙说:“这句话听起来违背常理,实际上却很有道理。你仔细想一想:‘马"这个词是用来称呼这件东西的形体的,‘白"这个词是称呼它的颜色的。不能用白称呼马的形体,也不能用马表示它的颜色。说白马只是指白马,而不是指马,并没有说明马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所以说‘白马非马"并没有错。” 客人还是不明白,他又问:“谁不知道有白马就是有马。既然如此,为什么加上白字的白马就不是马了呢?” “这样说吧,如果要你牵一匹马来,牵来黄马、黑马都可以;如果要你牵一匹白马来,牵黄马、黑马就不可以了。如果白马是马,既然要牵的是马,则不论是黄的、黑的、白的,没有区别。现在单要白色的,却只有白马可以。你有黄马、黑马,都可以说是有‘马",绝不可以说是有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太清楚不过了!” “您认为有了颜色就不是马,而天下又没有不带颜色的马,那么可以说天下没有马吗?” “马的确都有颜色,所以才有白马。倘使马都无颜色,只是马而已;那还到哪里去牵白马?所以白色并不是马所固有的。白马,就是马加上白色,或者说白色加在马上,由此可见,白马不是马。” “白马非马”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争论的关键是对“马”和“白马”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只有当某一概念的内涵被确定后,它的外延才能相应被确定。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样的。白马的内涵反映的是马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有哪些,白马的外延是颜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当某一概念内涵被确定后,其外延也就相应被确定。公孙龙的错误在于颠倒了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他认为白马的内涵是指一种颜色,而马指的是形态,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用事物概念的基本物质分析一下白马的内涵和外延就不难看出,公孙龙的争辩就只是一种诡辩了。
2023-08-18 03:5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