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白发三千丈是哪首诗

2023-08-26 03:25:05
共2条回复
可可

“白发三千丈”出自《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北境漫步

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缘愁似个长”。整句是: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赏析: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诗句出自李白的著名诗篇《秋浦歌》。以下是《秋浦歌》全诗:

秋浦歌

作者:李白 年代: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全文赏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相关推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全诗意思及赏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全诗

1、李白的《秋浦歌》全诗意思: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2、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 3、“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出自唐朝李白的《秋浦歌》其十五,全诗: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2023-08-25 17:05:085

李白白发三千丈全诗

白发三千丈: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作品《秋浦歌·秋浦长似秋》。作品原文秋浦歌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词句注释【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2】白发:白头发。亦指老年。【3】缘:因为。【4】个:如此,这般。【5】明镜:明亮的镜子。【6】何处:哪里,什么地方。【7】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客居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南的水乡地区)时所写。他这时已经临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写下此诗。《秋浦歌·秋浦长似秋》选自《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首,此诗以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三千丈白发领起,抒发了因惊现白发而引起的心里上的极大震撼。极度夸张却真实地宣泄了内心的烦愁。作品赏析: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2023-08-25 17:05:241

白发三千丈全诗李白

“白发三千丈”出自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全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2023-08-25 17:05:581

白发三千丈的全诗是什么?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出自唐朝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2023-08-25 17:06:071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的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出处】   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意思翻译】   缘愁:因为愁。个:这样。若把一头的白发连接起来,长度恐怕有三千丈;而满怀的离愁,就像这白发一样长。这两句诗出自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这五个字,以夸张的手法,勾画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形象。白发何以有三千丈之长呢?“缘愁似个长”,原来是因愁而生的。一个“愁”字,是全诗重心之所在。“愁”本是无形的,抽象的,诗人却以白发喻之,使其变为有形的、具体的,其长度又达“三千丈”,这样精彩的诗句,古往今来,皆令人叫绝。   【鉴赏1】   我头上的白发有三千丈长,是因为我的忧愁也这么长。借有形的头发,抒发无形的愁思,夸张奇特,想象大胆,劈空而来,似火山爆发,让人拍案叫绝,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他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限愁思。诗句历来被誉为夸张的绝唱。   【鉴赏2】   我的白发有三千丈长,是因为我有同样长的忧愁。“三千丈”的白发正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因愁而生白发,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才能够生出长达三千丈的白发!白发是无法长到三千丈的`,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将内心的忧愁比作三千丈的白发,表达了诗人因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而发出的缠绵不断、无法排遣的愁思。后人多用此句表达内心浓郁的忧愁。   【全诗】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鉴赏导示】   《秋浦歌》是组诗,共十七首。为李白在秋浦时所作。秋浦,唐县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鉴赏1】   首句“白发三千丈”写得极度夸张。白发之长,出语惊人。古人蓄长发,挽在头顶,梳洗的时候才披下来,看来诗人很久未顾及头发了,然而这一发现却给人以猝不及防的震惊:什么时候我满头的青丝变得灰白?第二句“缘愁似个长”紧承上句,原来白发是因为忧愁而生,因为忧愁而长!前两句,写出了头发变白的原因和结果。头发已白,诗人不得不面对这个悲伤的现实,伤感地又照了照镜子:我是从哪儿得来的这么多“秋霜”呢?这里用“秋霜”代指白发,一方面使语言含蓄形象,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不忍再提的痛楚,加深了忧伤的程度。“何处”似问非问,传达出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感与无奈。写这首诗时,李白已是暮年,年轻时的豪放不羁已被现实磨得渐渐老化,壮志未酬人已老,面对镜中的根根白发,又怎能不发出问天的长叹呢?   【鉴赏2】   《秋浦歌》是组诗,共十七首。是李白五十多岁时在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所作。这里选的是组诗中的第十五首。诗人怀才不遇、人已衰老、壮志未酬,揽镜自照,倍觉痛苦而发抒愁思。   首句似凌空悬下一壁瀑布,令人触目惊心:“白发三千丈”!何故有如此长的白发?使人疑团顿起,似觉不合情理。诗人紧紧抓住这一悬念,在第二句就做了点拨:原来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读到这里,只觉诗人出语不凡。不由不赞赏诗人非凡的魄力、非凡的笔力。涵咏这艺术夸张的诗句“白发三千丈”,虽超乎常情,却合乎哲理。只这两句,大诗人李白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已见端倪。忧愁使人早生华发,这三千丈的白发,该蕴积着怎样深重的愁思呢!首二句已暗写照镜,而三、四句则更明白地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在这里代指白发,但决非重复。“白发”、“秋霜”,这两个词在仅二十字的诗中并用,更增添了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使这首抒愤诗更发挥了强烈撼人的艺术力量。“得”字,是这首诗的诗眼。如此的浓愁,即“白发”(“秋霜”)从何而得?这个“得”字犹如泉眼,把诗人积习已久的抑郁和隐埋极深的怨情都进发、渲泄了出来。读过这首诗,掩卷沉思,诗人愤激、痛切的诗句久久萦绕心扉。   【鉴赏要点】   [1]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2]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3]借代手法的运用。[4]语言含蓄形象。
2023-08-25 17:06:20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全诗及翻译是什么?

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是一种夸张的文学用法阿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人们注意的重点,从“白发”而转移到了“三千丈”这个数目.于是“白发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为艺术的夸张,这句诗就成了绝妙的浪漫主义的构思,使人感觉到意趣横生.然而自己要知道白发,必须对镜.现在诗人在清亮的铜镜里,看到了自己的萧萧白发,知道是由于忧愤深广所造成.这时有感慨了.于是又进入更离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构思:我的满头白发,这么多,看来有三千丈了,是因为心头有无限的愁丝所造成的.这个明镜,是没有感情的,就该没有愁绪吧,怎么也映满了秋霜呢?秋霜是白色的,这里诗人用来形容白发,更增加了森冷的感觉.这种语言,并不是故弄奇巧,而是情绪深沉的慨叹.连无情的明镜,也都感染了愁绪了,也都很萧索了,至于对镜的本人,那还用说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
2023-08-25 17:06:313

白发三千丈是哪首诗

白发三千丈是出自唐朝李白的《秋浦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苍苍白发似乎有三千丈那样长,细想一下原来是愁绪有这么长导致的。不知道镜子里,头上是在哪里染的秋霜啊。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2023-08-25 17:06:461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全诗带拼音版

qiū pǔ gē shí qī shǒu · qí shí wǔ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 táng dài:lǐ bái 唐代:李白 bái fà sān qiān zhàng , yuán chóu sì gè cháng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ù zhī míng jìng lǐ , hé chù dé qiū shuāng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扩展资料   1、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全诗带拼音版   qiū pǔ gē shí qī shǒu · qí shí wǔ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   táng dài:lǐ bái   唐代:李白   bái fà sān qiān zhàng , yuán chóu sì gè cháng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ù zhī míng jìng lǐ , hé chù dé qiū shuāng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全诗翻译   译文   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只因为我的忧愁有那么长。   明亮的镜子里,我的白发就像秋霜一样,不知怎么的会变成这个模样。   注释   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3、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全诗赏析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十五首。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023-08-25 17:07:06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什么意思??

原因
2023-08-25 17:07:2312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是什么意思

这是我 在百度上面学的,所以呢就想发布。
2023-08-25 17:08:135

白发三千丈全诗

白发三千丈全诗 《秋浦歌》 作者:李白 原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 1、秋浦歌: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 2、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 3、缘:因为,指因为愁思有那么长 诗意: 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象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 赏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泊秦淮全诗 泊秦淮全诗 《泊秦淮》 作者:杜牧 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1、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2、烟:烟雾。 3、泊:停泊。 4、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5、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诗意: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赏析: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润物细无声全诗 润物细无声全诗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3、潜(qi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6、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7、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花重(zh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诗意: 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采菊东篱下全诗 采菊东篱下全诗 《饮酒》 作者:陶渊明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诗意: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2023-08-25 17:09:351

白发三千丈是哪首古诗

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出自古诗《秋浦歌十七首》第十五首,《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全文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七首》第十五首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忧伤之情。
2023-08-25 17:09:431

白发三千丈 的全诗是什么?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劈空而来的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情理.一个人的头发,很少有超过他本身的长度的.李白的身度,据他在《上 韩荆州书》中的自我介绍是:“长不满七尺”.参照有关历史记载,在当时 是个中等个儿.以七尺的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不可能.如果说是每根 头发的总和,也从来没有这种描写法.单看这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可是 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长.因为忧愁而头发变白,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缘”,因为.“个长”,就是这么 长,现在有些地方还有“个长”、“个大”的口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 绪所替换,具体的事物转化成了抽象的事物.人们注意的重点,从“白发” 而转移到了“三千丈”这个数目.于是“白发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为 艺术的夸张,这句诗就成了绝妙的浪漫主义的构思,使人感觉到意趣横生. 然而自己要知道白发,必须对镜.现在诗人在清亮的铜镜里,看到了自 己的萧萧白发,知道是由于忧愤深广所造成.这时有感慨了.于是又进入更 离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构思:我的满头白发,这么多,看来有三千丈了,是因为心头有无限的愁丝所造成的.这个明镜,是没有感情的,就该没有愁绪 吧,怎么也映满了秋霜呢?秋霜是白色的,这里诗人用来形容白发,更增加 了森冷的感觉.这种语言,并不是故弄奇巧,而是情绪深沉的慨叹.连无情 的明镜,也都感染了愁绪了,也都很萧索了,至于对镜的本人,那还用说吗?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 唐王朝的政治腐败,乱象已成,诗人对整个局势怀着很深的忧虑.自已 的理想不能实现,相反地受到压抑和排挤.但是,有节操、有抱负的诗人, 不肯迎合统治阶级,他愤慨地叹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大约是他的愁绪郁结的原因了.
2023-08-25 17:09:501

白发三千丈 的全诗是什么?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劈空而来的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情理。一个人的头发,很少有超过他本身的长度的。李白的身度,据他在《上 韩荆州书》中的自我介绍是:“长不满七尺”。参照有关历史记载,在当时 是个中等个儿。以七尺的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不可能。如果说是每根 头发的总和,也从来没有这种描写法。单看这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可是 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长。因为忧愁而头发变白,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缘”,因为。“个长”,就是这么 长,现在有些地方还有“个长”、“个大”的口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 绪所替换,具体的事物转化成了抽象的事物。人们注意的重点,从“白发” 而转移到了“三千丈”这个数目。于是“白发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为 艺术的夸张,这句诗就成了绝妙的浪漫主义的构思,使人感觉到意趣横生。 然而自己要知道白发,必须对镜。现在诗人在清亮的铜镜里,看到了自 己的萧萧白发,知道是由于忧愤深广所造成。这时有感慨了。于是又进入更 离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构思:我的满头白发,这么多,看来有三千丈了,是因为心头有无限的愁丝所造成的。这个明镜,是没有感情的,就该没有愁绪 吧,怎么也映满了秋霜呢?秋霜是白色的,这里诗人用来形容白发,更增加 了森冷的感觉。这种语言,并不是故弄奇巧,而是情绪深沉的慨叹。连无情 的明镜,也都感染了愁绪了,也都很萧索了,至于对镜的本人,那还用说吗?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 唐王朝的政治腐败,乱象已成,诗人对整个局势怀着很深的忧虑。自已 的理想不能实现,相反地受到压抑和排挤。但是,有节操、有抱负的诗人, 不肯迎合统治阶级,他愤慨地叹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大约是他的愁绪郁结的原因了。 75 54下一条回答
2023-08-25 17:10:015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翻译及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前言】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注释】 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⑹水车岭:《贵池志》载,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⑺寄生:一种植物,其根部不扎在土里而依附在松树、杨树等枝杈上,靠吸取这些树的养分而存活。 ⑻江祖一片石:《一统志》载,江祖山,在贵池西南二十五里处,一石突出水际,高数丈,名曰江祖石。 ⑼逻人:今称逻人矶,乃江边一巨石。人:一作“叉”。 ⑽鱼梁:地名,在逻人矶附近。 ⑾舟:一作“行” ⑿平天:湖名,旧址在贵池西南的齐山脚下。 ⒀赧(nǎ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⒁个:如此,这般。 ⒂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⒃白鹇(xián):大型鸟类,也叫“白雉“。 【翻译】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赏析】 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2023-08-25 17:10:271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四句古诗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 唐代·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是因为我的忧愁真的太长了,长得有我白发那么长。 明亮的镜子里,我的白发就像秋霜一样,为什么会变成如今这个模样呢?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十五首。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54年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 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李白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没有忘记。
2023-08-25 17:10:47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全诗作者是谁?

李白《秋浦歌》注音如下:bái fà sān qiān zhàng   白 发 三 千 丈 , yuán chóu sì gè cháng   缘 愁 似 个 长 。 bù zhī míng jìng lǐ   不 知 明 镜 里 , hé chù dé qiū shuāng   何 处 得 秋 霜 。拓展资料:这是一首写愁的诗。李白以白发喻愁,突出“愁”之长度,古往今来,唯此一人。开篇便是大胆的夸张“白发三千丈”,次句点出原因,化无形之愁为有形之物。末两句将万端心绪汇于一问之中,言尽而蕴意不尽。诗人的“愁”,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也因此该诗成为言愁的千古名句。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内心深长的愁绪。前两句出语天真,白发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长,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此夸张的描写,却把作者内心的愁苦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后两句水到渠成,用“不知”两字写出一种惊奇和叹惜,年华逝去的感慨得到深刻的抒发。“秋霜”两字用语自然,但却发人深思。如果不是仙才,根本作不出这样的诗!
2023-08-25 17:10:541

白发三千丈下句是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就是这句诗。
2023-08-25 17:11:094

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

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什么?      最佳答案: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出自:秋浦歌十七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2023-08-25 17:11:181

李白的诗《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023-08-25 17:11:262

白发三千丈下句是什么

1、白发三千丈下句是:缘愁似个长。2、出处:唐·李白《秋浦歌》3、原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4、译文:满头白发呀有三千丈,只因为我的忧愁有如此之长.不明白(照镜时)在明亮的镜子里,是什么忧愁使自己白发如秋霜一般。
2023-08-25 17:11:341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翻译赏析

  1、翻译:   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站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   2、原文: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3、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4、赏析:《秋浦歌·秋浦长似秋》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三千丈白发领起,抒发了因惊现白发而引起的心里上的极大震撼。极度夸张却真实地宣泄了内心的烦愁。   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2023-08-25 17:11:411

白发三千丈的全诗是什么

1、原文:《秋浦歌十七首》【作者】李白【朝代】唐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醉上山公马,寒歌甯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_映深竹。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2、翻译: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青溪虽非是陇水。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胭之声。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秋浦产一种霹驼鸟,为人间天上所少有。以美丽著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秋涌河畔的树丛中多产白猿,其跳跃飞腾如一团白雪。它们在树枝上牵引着儿女,在玩水中厉月的游戏。愁作秋浦之客,强看秋浦花,秋浦的山川就如剡县一样优美,而其风光却像长沙一带的潇湘之景。我像晋朝的山简一样大醉骑马而归;我像春秋时的宁戚一样倚牛角而歌。空吟着《牛歌》而无人知遇,便只有像苏秦那样泪落黑罗裘了。在秋浦的干重山岭中,唯有水车岭的风景最为奇特。天空好像要随着大石一道倾倒下来,山石上的松萝兔丝在顺水飘拂。巨石江祖耸立在清溪河畔,就像是直扫青天的一幅天然画屏。上面古人的诗题千年犹在,其在绿字之上长满了美丽的苔藓。秋浦河岸的两旁,长着千千万万棵石楠树秋浦河岸的两旁,长着千千万万棵女贞林。各个山头上都落满了白鬓,各个山涧里都有白猿在哀吟。劝君千万莫要去游秋浦,那悲哀的猿声会搅碎你这位他乡游子的客心。逻人石之高踱,上只有飞鸟才能飞过。江祖石上有渔人筑起了捕鱼的小堤坝。急流使得客舟飞快地行驶,山花挨着人面,散着阵阵香气。水如一匹静静的白练,此地之水即与天平。何不乘此舟直升云天去一览明月,一边看赏两岸的鲜花,一边在舱中饮酒呢?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种田郎荷锄听采菱女唱歌,并一道唱和着山歌踏月而归。炉火隔彻天地,柴烟中红星乱闪。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秋浦的田舍老翁,为捕鱼而睡在水上的船中。他的妻子在竹林深处张结鸟网,捕捉林中的白鹇。桃波离这里只有一步地之遥,那里的人说话这里都听得清清楚楚。我在这里暗与山僧告别,遥向白云作揖而去。
2023-08-25 17:12:041

白发三千丈猜一个数字.

1
2023-08-25 17:12:466

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啥呢

诗句出自李白的著名诗篇《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白发足有三千丈,但心里的忧愁就像这些银色的头发一样长。我对着明亮的镜子, 不知道从哪儿得来了这么多的寒霜.赏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2023-08-25 17:13:042

白发三千丈打一0至9数字

6
2023-08-25 17:13:143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分别是谁的诗句?

李白和杜甫。
2023-08-25 17:13:225

白发什么千丈,完整表述是什么?

完整表述是白发三千丈。白发三千丈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作品《秋浦歌十七首》。意思是白发长达三千丈。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时。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赏析: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2023-08-25 17:13:361

白发三千丈是什么意思?我们该如何正确解读这句话?

因为这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白发苍苍先生形容的是一种愁绪,已经达到了非常深的地步,所以才会说白发有三千丈。所以我们不应该只从字面意义上进行解读,应该通过这句话来分析作者的情绪。
2023-08-25 17:13:504

李白秋浦歌白发什么丈缘愁似个长填数字学古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023-08-25 17:14:213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个”是什么意思?

这样子...这么..
2023-08-25 17:14:314

白发三千丈全诗注音版(白发三千丈全诗)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白发三千丈全诗注音版,白发三千丈全诗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秋浦歌十七首》唐...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白发三千丈全诗注音版,白发三千丈全诗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秋浦歌十七首》唐 · 李白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2、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3、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4、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5、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6、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7、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8、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9、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10、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11、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12、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13、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14、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15、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16、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17、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18、醉上山公马,寒歌甯戚牛。 19、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20、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21、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22、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23、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24、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25、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26、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27、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28、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29、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30、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31、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32、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33、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34、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3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6、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37、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38、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39、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40、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41、拓展资料一、译文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 42、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 43、站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44、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 45、青溪虽非是陇水。 46、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胭之声。 47、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 48、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49、秋浦产一种霹驼鸟,其羽毛之美,为人间天上所少有。 50、以美丽著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 51、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52、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53、秋涌河畔的树丛中多产白猿,其跳跃飞腾如一团白雪。 54、它们在树枝上牵引着儿女,在玩水中厉月的游戏。 55、愁作秋浦之客,强看秋浦之花。 56、秋浦的山川就如剡县一样优美,而其风光却像长沙一带的潇湘之景。 57、我像晋朝的山简一样大醉骑马而归;我像春秋时的宁戚一样倚牛角而歌。 58、空吟着《牛歌》而无人知遇,便只有像苏秦那样泪落黑罗裘了。 59、在秋浦的干重山岭中,唯有水车岭的风景最为奇特。 60、天空好像要随着大石一道倾倒下来,山石上的松萝兔丝在顺水飘拂。 61、巨石江祖耸立在清溪河畔,就像是直扫青天的一幅天然画屏。 62、上面古人的题诗千年犹在,其在绿字之上长满了美丽的苔藓。 63、秋浦河岸的两旁,长着千千万万棵石楠树和女贞林。 64、各个山头上都落满了白鬓,各个山涧里都有白猿在哀吟。 65、劝君千万莫要去游秋浦,那悲哀的猿声会搅碎你这位他乡游子的客心。 66、逻人石之高踱,上只有飞鸟才能飞过。 67、江祖石上有渔人筑起了捕鱼的小堤坝。 68、急流使得客舟飞快地行驶,山花挨着人面,散着阵阵香气。 69、水如一匹静静的白练,此地之水即与天平。 70、何不乘此舟直升云天去一览明月,一边看赏两岸的鲜花,一边在舱中饮酒呢?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 71、种田郎荷锄听采菱女唱歌,并一道唱和着山歌踏月而归。 72、炉火隔彻天地,柴烟中红星乱闪。 73、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74、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75、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秋浦的田舍老翁,为捕鱼而睡在水上的船中。 76、他的妻子在竹林深处张结鸟网,捕捉林中的白鹇。 77、桃波离这里只有一步地之遥,那里的人说话这里都听得清清楚楚。 78、我在这里暗与山僧告别,遥向白云作揖而去。 79、二、赏析第一首诗是这组诗中最长的一首。 80、开头说“秋浦长似秋”:秋浦老是像秋天的样子。 81、这是因地名而产生的诙谐,也是为引出下句“萧条使人愁”而设。 82、第二首诗与前一首一样,也是抒发客愁和对长安的思念,思归益切,愁绪愈来浓。 83、“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84、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85、”第三首诗是一首具有寓意的咏物诗。 86、此诗正面赞美秋浦的锦驼鸟,而以山鸡作为陪衬,但对后者并无贬意。 87、第四首诗是李白的自画像。 88、全诗描绘的诗人形象是满腹忧郁,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 89、盛年不再的李白,是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秋浦的。 90、第五首诗前两句“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说明了地点和描写的对象,并塑造出白猿欢乐嬉戏的群像;后两句“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则是对白猿母子戏月的特写,把白猿的动态写得活灵活现。 91、第六首诗开篇以“愁”字领起,展现出诗人面对残酷现实和即将爆发的战乱一筹莫展的苦闷心情和深广忧愤。 92、”第七首诗可以说是这十七首诗的纲领,它真挚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畅游秋浦时的心境。 93、诗中以山简、宁戚、苏秦自况,抒发了自己抱负、境遇和不平。 94、第八首和第九首,诗人描绘了秋浦的奇特景观:水车岭和江祖石。 95、在艺术处理上,两首也很相似。 96、第十首诗,李白以轻快的笔调描写山乡的自然风光:嘉木成林,满山葱翠,白鹭横飞,白猿长鸣。 97、第十一首诗,诗人选择了两块不寻常的岩石,描写它们雄奇峻峭的姿态,绘制了一幅十分壮观的画面,倾诉了诗人对秋浦山水的爱慕之情。 98、第十二首诗,写的是平天湖的夜景和诗人观赏夜景时的感受。 99、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100、想象丰富,韵味无穷。 101、第十三首诗,写江南水乡之景和民间采菱男女之情,也是先写景,后写情,而景和情又是相互关联、渗透、交融的,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语近情逸,令人神远。 102、第十四首诗,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103、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10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105、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106、四、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107、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108、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109、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10、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023-08-25 17:14:381

白发三千丈是什么意思

白发长达三千丈。白发意思是白色得头发,三千丈意思指长度,那么白发三千丈意思就是白头发长达三千丈。在《秋浦歌》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夸张的想象,写离愁之深长,白发长达三千丈,悲痛之深重,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而发出的无限愁思。
2023-08-25 17:14:55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出自唐代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2023-08-25 17:15:171

秋浦歌其一白发三千丈是什么意思?

秋浦歌 (唐)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时期最有名的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雄奇豪放,飘逸不群,想象丰富,流转自然,音韵和美,体格多变。 【字句浅释】 1、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南。唐时是著名产铜、银的地方。 2、缘:因为。个:这,此。 3、秋霜:秋天的白霜,这里用来形容白发。 【全诗串讲】 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 【简析】 “曾记当年骑竹马,而今便是白头翁。”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的事情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怎么就已经白发上头了?无怪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哀叹青春易逝、光阴难留、人生如梦。但李白与众不同,他一来就出口不凡:白发三千丈!猛一下把个满头银发的形象推到你的面前,而那雪白的银丝却一直飘洒流荡而去,消失在无穷远的地方!当这一震撼人心的镜头淡出以后,他才向你吐露内心的哀愁,指出白发是因愁而起,可知愁有多深!又用雪白而寒冷的秋霜描述象征老迈的白发,意味着走向老迈的过程是一个冷峻无现实,而对于“老之将至”这一警告,自己还是深感突然、手足无措,不免发出由衷的哀叹! 一般人都怕“老”,但最怕的是紧跟在“老”后面的“死”。一般人都怕“死”,是因为对“死”的本质毫无了解,又受了无神论者披着“科学”外衣的、反科学的“解释”的误导。然而,确实有许多人不怕死。他们明白“死”的真正意义,其中许多人还能预知死期,真正做到“视死如归”。读了此诗,如有“当头棒喝”之感,因而对“生”与“死”这个重大问题严肃地考虑,甚至探究一下“视死如归”者的人生妙谛,你就充分体现了这首千古名作的不朽价值。 秋浦歌 十七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nan)郎明月夜,
2023-08-25 17:15:241

白发三千丈全诗 白发三千丈全诗赏析

1、原文 出自唐朝李白的《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2、赏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2023-08-25 17:15:31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哪里?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发了怀才不遇,许多寒心不平的经历和磨难,使他早生白发过早老去的“愁”苦。何处得秋霜?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回顾、感叹,也引发读者对作者一生坎坷经历的无限想象。 缘——因为。个——这样。 m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2023-08-25 17:15:463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什么意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意思是: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出处】《秋浦歌(其十五)》——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扩展资料1、《秋浦歌》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2、《秋浦歌》诗词鉴赏全文赏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3、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
2023-08-25 17:15:53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全诗内容是什么?

  一、原诗、作者和白话译文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这是唐朝诗人李白的《秋浦歌》。  3、白话译文: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而心中的忧愁好像这白发一样长。看着镜子中的影子,不知道两鬓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染上这秋霜的。  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三、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2023-08-25 17:16:111

“白发三千丈”出自哪首诗﹖

只听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没听过这个
2023-08-25 17:16:226

白发三千丈什么意思

白发长达三千丈
2023-08-25 17:16:413

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白发三千丈全诗)

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什么?最佳答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秋浦歌十七首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_映深竹。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白发三千丈全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唐朝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_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白发三千丈白发三千丈: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作品《秋浦歌·秋浦长似秋》。作品原文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词句注释【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2】白发:白头发。亦指老年。【3】缘:因为。【4】个:如此,这般。【5】明镜:明亮的镜子。【6】何处:哪里,什么地方。【7】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客居秋浦时所写。他这时已经临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写下此诗。《秋浦歌·秋浦长似秋》选自《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首,此诗以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三千丈白发领起,抒发了因惊现白发而引起的心里上的极大震撼。极度夸张却真实地宣泄了内心的烦愁。作品赏析: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缘愁似个长缘愁似个长”意思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修辞手法:夸张。出处: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一》全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1、《秋浦歌》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_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2、《秋浦歌》诗词鉴赏全文赏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白发三千丈四句古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出自李白的《秋浦歌》。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2023-08-25 17:16:491

古诗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什么

身轻鸿雁展,飞飞尽徘徊,不得到忘川。
2023-08-25 17:16:593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解释

  《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愁绪。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这句诗的下一句是“缘愁似个长”,就回答了“白发三千丈”的原因,表现出诗人的愁绪之深重。   白发三千丈的出处   “白发三千丈”出自《秋浦歌十七首·十五》,原诗如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只因为我的忧愁有那么长。   明亮的镜子里,我的白发就像秋霜一样,不知怎么的会变成这个模样。   《秋浦歌》的作者   《秋浦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李白又号“谪仙人”,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
2023-08-25 17:17:18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 哪有三千丈那么长
2023-08-25 17:17:267

白发三千丈全诗 白发三千丈全诗赏析

1、原文 出自唐朝李白的《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2、赏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2023-08-25 17:17:41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什么意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意思是: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出处】《秋浦歌(其十五)》——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扩展资料1、《秋浦歌》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2、《秋浦歌》诗词鉴赏全文赏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3、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
2023-08-25 17:17:481

白发三千丈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唐朝李白《秋浦歌》。翻译: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而心中的忧愁好像这白发一样长。看着镜子中的影子,不知道两鬓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染上这秋霜的。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023-08-25 17:18:031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个什么意思

白癜风
2023-08-25 17:18:219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老朽~~
2023-08-25 17:19: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