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除字有几笔 除字的笔画数

2023-05-19 20:43:17
TAG: 笔画
共6条回复
tt白

除字开头的成语

“除”字有9画,“除”字的繁体字9画。

读音: chú

释义:

1.去掉:~害。~名。~根。铲~。废~。排~。~暴安良。

2.改变,变换:岁~(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夕。

3.不计算在内:~非。~外。

4.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是“乘”的反运算:~法。

5.台阶:阶~。庭~。

6.任命官职:~拜(授官)。~授。~书(授官的诏令)。

造句:

  •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整治黄、淮,兴修水利,为民除害,深受群众称颂。

  • 删除昨天的烦恼,确定今天的快乐,设置明天的幸福。

  • 能心事削除毛边,不伤本体,修边光滑.

  • 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每到一处就除暴安良,稳定人心,因此,深得人民爱戴。

  • 对坏人坏事,必须除残去秽,不能心慈手软。

cloudcone

9笔

除字开头的成语

黑桃云

除9画

除字开头的成语

nicehost

除字有九画

小教板

除字一共有九笔画

我不懂运营

9999999999999999999999

相关推荐

除字怎么写

除字的笔顺: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解释:1.去掉:根~。铲~。为民~害。2.表示不计算在内:这篇文章~附表外只有三千字。~一人因病请假以外,全体代表都已报到。3.进行除法运算,如2除6得3。4.授;拜(官职)。5.姓。6.台阶:庭~。阶~。文字源流:“除”是形声字。在石鼓文中“除”字的左边是一个“阜”字表形,表形右边是一个“余”字表音。“阜”的古字形像阶梯,后引申为“山丘”之义。用“阜”作形旁的字,大都与地势、建筑有关,“除”的本义是台阶,也与地势起伏有关。到了篆文的时候,“除”字依然是由“阜”和“余”两部分构成,但是左边的“阜”字相对于石鼓文中的“阜”字略有些拉长。隶书中的“除”字的与法则与现代的写法相一致。 “除”的本义是台阶,人拾阶而上,每步都离旧登新,所以“除”又引申出“去旧更新”的意思来。《左传·昭公十七年》有句话:“彗所以除旧布新也。”意思是说,笤帚是扫除尘土、带来清洁的东西。以后,“除旧布新”就有了革除、更新的意思。 除,还由去旧的意思引申出过去和尽的意思。如《诗经·唐风·蟋蟀》中说:“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意思是说,今天我们不及时行乐,岁月将如流水过去。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称为除,这一大晚上称为除夕、除夜。
2023-01-10 00:54:571

除字的笔顺怎么写

除字的笔顺:汉字    除  读音    chú    部首    阝    笔画数    9    笔画名称    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    
2023-01-10 00:55:091

除字怎么写

除[chú]笔划9五笔BWTY部首阝结构左右结构五行火笔顺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释义1. 去掉:~害。~名。~根。铲~。废~。排~。~暴安良。  2. 改变,变换:岁~(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夕。  3. 不计算在内:~非。~外。  4. 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是“乘”的反运算:~法。  5. 台阶:阶~。庭~。  6. 任命官职:~拜(授官)。~授。~书(授官的诏令)。反义词乘相关词语除非除外除夕消除开除拆除排除祓除除丧摈除
2023-01-10 00:55:222

除怎么读 除字解释及组词

1、“除” [chú]: (1)去掉:根除。铲除。为民除害。 (2)表示不计算在内:这篇文章除附表外只有三千字。除一人因病请假以外,全体代表都已报到。 (3)进行除法运算,如2除6得3。 (4)授;拜(官职)。 (5)姓。 (6)台阶:庭除。阶除。 2、“除”组词: 除夕、除外、开除、消除、除非、拆除、排除、祓除、除日、刨除、撤除、废除、岁除、破除、割除、去除、戒除、革除、化除、除去、祛除、蠲除、删除、除了、排除万难、剪除、庭除、乘除、除法、拔除、除开、除根、除暴安良、防除、除名、扣除、除丧、摘除。
2023-01-10 00:55:341

除字笔顺

笔顺: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除拼音chú1、去掉:除害。除名。除根。铲除。废除。排除。除暴安良。2、改变,变换:岁除(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3、不计算在内:除非。除外。4、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是“乘”的反运算:除法。5、台阶:阶除。庭除。6、任命官职:除拜(授官)。除授。除书(授官的诏令)。相关组词:公除[gōng chú] 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而除丧服。折除[shé chú] 减损。王猛除恶[wáng měng chú è] 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斩除邪恶,纪正冤案。除疤[chú bā] 用物理、药物、激光或者手术的方式去掉物理、生物、化学等因素损害的疤痕。阶除[jiē chú] 台阶。铨除[quán chú] 选授。汰除[tài chú] 剔除。赤除[chì chú] 赤墀。卸除[xiè chú] 解除;拆除。兴利除弊[xīng lì chú bì] 兴办有利的事业,除去弊端。服除[fú chú] 守丧期满而脱除丧服。
2023-01-10 00:55:411

除字笔顺怎么写

除字笔顺: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  汉字    除 读音    chú    部首    阝    笔画数    9    笔画名称    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    
2023-01-10 00:55:521

除字组词和拼音

除的拼音组词如下:拼音:[chú]。组词:拔除、拔除、被除数、摈除、拆除、铲除、撤除、乘除、除草、除尘、除掉、除法、除非、除开、除了、除名、除去、除数、除外、除夕、大扫除。成语:斩草除根[ zhǎn cǎo chú gēn ] 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为民除害[ wèi mín chú hài ] 替百姓除祸害。加减乘除[ jiā jiǎn chéng chú ] 算术的四则运算,借指事物的消长变化。除暴安良[ chú bào ān liáng ] 暴:暴徒;良:善良的人。铲除强暴,安抚善良的人民。除恶务尽[ chú è wù jìn ] 恶:邪恶;务:必须。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排除异己[ pái chú yì jǐ ]排挤、清除和自己意见不同或不属于自己集团派系的人。手到病除[ shǒu dào bìng chú ] 刚动手治疗,病就除去了。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工作做得很好,解决问题迅速。药到病除[ yào dào bìng chú ] 药一服下病就好了。形容用药效果非常好。
2023-01-10 00:55:581

除字拼音

除字拼音:chú。除字组词 :消除、除外、除夕、开除、除非、拆除、排除、除旧布新、祓除、除恶务尽、庭除、岁除、化除、除根、除夜、涤除、除了、废除、排除异己、摘除、去除、斩草除根、除法、乘除、除名、剪除、防除、祛除、撤除、除去、戒除、除尘、刨除、除丧、铲除、为民除害、除暴安良、除却、弭除、摈除。除造句:1、除了你,螳螂。2、零不能为除数。3、除非他是裸体。4、废除苛捐杂税。5、免除官阶或官职6、怎样求被除数?7、除非问取黄鹂。8、这病很难除根。9、斩草必须除根。10、旱象已经解除。11、扫除一切害人虫。12、除数是怎样变化?13、除夜约半个小时。14、在猕猴桃上除草。15、这是整数的除法。16、他们解除了婚约。17、来个夏日大扫除。18、你必须剔除朽木。19、劳尔被免除罪责。20、我的心病消除了。21、能否根除雅司病?22、行14消除所有元音。23、除此我什么都不要。24、请除夜家出来坐好。25、我们应该删除它吗?
2023-01-10 00:56:091

除字的笔画顺序

除字的笔画顺序,如下:
2023-01-10 00:56:233

除的五笔怎么打

除BWT耳朵+人+禾
2023-01-10 00:57:3015

除是平舌音还是翘舌音

除(拼音:ch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翘舌音。此字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石鼓文》,古字形从阜余声。“除”的本义一般认为是宫殿的台阶,泛指台阶。又指去掉、不计算在内、不包括在内。在中国古代把担任新职离开旧职称为“除”,后授官也称为“除”。“除”在算术中除又指一种运算方法。
2023-01-10 00:58:492

除五笔怎么打

除五笔bwty
2023-01-10 00:59:003

除字有几画,有没有繁体字?

9画,繁体字也是除
2023-01-10 00:59:173

除字的部首表示什么

双耳旁 代表两个耳朵
2023-01-10 00:59:353

文言文中除有什么意思 关于除字的相关知识

1、除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四种意思: (1)名词,台阶。 (2)动词,拜受官位。 (3)动词,清除。 (4)动词,修治、修整。 2、与除有关的词语:除恶务尽、除旧布新、除暴安良、排除万难、排除异己、斩草除根、为民除害、除邪惩恶、罪以功除、断怪除妖。
2023-01-10 00:59:491

除字,什么意思

1.去掉:~害。~名。~根。铲~。废~。排~。~暴安良。2.改变,变换:岁~(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夕。3.不计算在内:~非。~外。4.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是“乘”的反运算:~法。5.台阶:阶~。庭~。6.任命官职:~拜(授官)。~授。~书(授官的诏令)。
2023-01-10 00:59:592

除字组词 汉字除组词

1、除夕[chú xī] (名)农历一年中最后的一天晚上,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2、除外[chú wài] (动)不包括在内:展览馆天天开放,星期天除外。 3、消除[xiāo chú] (动)除去;使不存在:消除隐患。[近]消灭。[反]保留|保持。 4、开除[kāi chú] (动)学校、机关、团体等将成员除名使其退出:开除公职|开除学籍。[近]革除。[反]吸收。 5、拆除chāi chú(动)拆去(设施或建筑物等):拆除违章建筑。 6、排除[pái chú] (动)消除掉。[近]消除。
2023-01-10 01:00:091

除字组词

安良除暴 左除 逐除 诛除 制除 周除祝除 只除 中除 整除数 斩草除根 辗转相除法真除 折除 则除 斩除 灶上骚除 振除耘除 诏除 正除 灶上扫除 整除 玉除原除 与民除害 摘除 优除 刈除 依除药到病除 雪除 轩除 选除 谢除 销除新除 卸除 小除 兴利除害 兴利除弊 修除璇除 小除夕 消除异己 羡除 枭除 祥除
2023-01-10 01:00:172

文言文除字意思是什么

1. 文言文患盗论中的除字是什么意思 除:消除;平息。 附录:患盗论【原文】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 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也。 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 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 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 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日:“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 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 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译文】天下正在忧心盗贼蜂起。 有人问我说:“盗贼可以平息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但是盗贼产生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那人又说:“请问盗贼(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田答他说:“穿的吃的不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徭役赋税不公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开展,是盗贼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的腰包开别人的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刃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指道徳教化不开展)被忽视,就会攻占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盗贼。 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富足的年代没有盗贼,是生活无忧;政治修明的年代没有盗贼,是贫富差距不大;教化盛行的年代没有大的社会乱子,是人心顺畅.如今不致力于人人丰衣足食却致力于天下没有盗贼,就像堵住水流却不去堵住它的源头;不致力于“教化”的方法使盗贼受到“感化”却致力于用刑法禁止做盗贼。 这是纵火燃烧却要用杯水去扑灭大火。说到法律(的作用):(是)让偷东西者受刑。 将伤人者处死,其惩罚的力度够重了;但是盗践却没有因此而平息,并不是不害怕处死。只因想到无法生活下去,以为(与其)眼睁睁等待死亡。 不如铤而走险另找生路。说到法律(的规定):(是)让听有能够自首的盗贼,免除他们的罪行,有的还赏赐他们穿戴佩剑,官职和实禄,其恩泽够深了;但是盗贼却不受招安。 并非不想活命,只是想到无法安定的生活下去,以为做百姓是太痛苦,当盗贼是太快活。然而不是人民愿意做强盗,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逼出来的。 盗贼不来自首。也并非他们不想自首,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让他们不愿悔过自新。 如果衣食向来能满足他们自身需求,礼义廉耻早就充满内心。他们就会唯恐不能列入良民的范圉,哪里还敢如此呢?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那么即使烦劳专管捕逐盗贼的官吏,加重督促逮捕盗贼的科条法令,原本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 现在有关部门不从源头上担忧考虑。如一味依靠惩办州县地方官,这就如同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 所有百姓经过九年的拼种,就可以储蓄足够三年吃的余粮;有了足够三年吃的余粮,这以后可以把礼义教给他们。如今百姓衣食不足。 徭役赋税不公平,道德教化不开展的原因,是地方官的过失吗?我担心这样做(指惩办州县地方官)不会有什么收效,而地方大小官吏都怕因此定为死罪而互相隐瞒:以致动乱事件增多的弊端,几乎又要出现了。所以孔子说:“要我办理诉讼案件,我不过也和其他办案人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诉讼。” 推而广之,也可说:“要我使用军事手段,我不过也和其他将领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战事!”再引申推广,也可以说“要我镇压盗贼,我也过也和其他州县官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的土壤!”何不也返回到根本的治理办法去呢?自从西夏元昊侵扰边境,国内盗贼蜂起。山东一带更加厉害。 天子派遣侍御吏督促逮捕,并且对它们加以招安,不能全部平息。于是下令州郡:。 2. 这些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啊(两种就好)~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爱:喜爱;吝啬安:安全;疑问代词,哪里被:被子;介词,表示被动本:根本;版本鄙:边远;卑微兵:兵器;士兵病:疾病;担心察:观察;明显朝:面向;朝廷曾:曾经;竟,乃乘:辆;乘坐诚:诚实;果然除:去掉;任命官职辞:言辞;告别从:跟从;听从殆:危险;几乎当:对着;承担道:道路;道理得:取得;得意度:度过;尺度非:不是;责难复:又;答复负:背负;背叛盖:车盖;大概故:因此;从前的顾:回头;照顾固:固然;牢固归:返回;统一国:国家;国都过:经过;过失何:哪里;怎样恨:怨恨;遗憾胡:北方的少数民族;疑问代词患:得(病);担心或:或许;有时疾:疾病;迅速及:和,与;赶得上即:当前;就地既:既然;已经假:借;虚假间:离间;内,里见:看见;被就:趋向;成就举:抬起;推荐绝:断绝;尽堪:经得起;天道克:能;胜类:相似;种类怜:怜惜;怜悯弥:满;终,极莫:没有谁;不要乃:于是;才内:里,容纳期:约会;期望奇:奇怪;单数迁:迁移;调动清:清廉;清澈穷:贫穷;尽。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 文言文中除了“之”还有那些字可以表示“的”的意思,请给例句,谢谢 单纯表示 的 的意思就这一个。 其他的都是你的他的,的人啊什么的 肯定不是你想问的 系统列出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③音节助词,悉如外人。 咸:村中闻有此人:音节助词,无义,“闻之,“按照”,如“小大之狱。” (《桃花源记》) ②副词,“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③副词,“竟然”,欣然规往”代“这件事”,就”,如“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具答之”代“他们(指源中人)”。 皆,表处所、于,表判断,更不必说。今义,咸来问讯。 具:问所从来,如“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⑥特殊用法,与“谓”相同,如“宋所为无稚兔鲋者也”。 (《公输》) ⑦与“所”连用,表被动,如“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活板》) (7)乎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如“不亦乐乎! ”(《论语》) ②语气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③语气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如“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④语气助词,表推测,如“兹若人之俦乎? ”(《五柳先生传》) (8)而 ①连词,表顺接,如“环而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连词,表修饰,“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 ③表顺接连词,如“而泻出于两峰间者”。 (《醉翁亭记》) ④连词,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⑤表转折,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则 ①连词“就”,如“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②连词,“却”,如“及日中则如盘盂”。 (《两小儿辩日》) ③连词,“那么”,如“然则何为使子”。 (《晏子故事两篇》) (10)者 ①代词,“……的人”,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②语气助词,组成“……者……也”式,表判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③用在主语后面,表判断,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④用于词尾,“……的样子”,如“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⑤表“……的原因”,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其 ①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他”、“他们”、“他们的”、“那个”等意,有时还可以作“其中”讲。 代二僧,如“其一贫”。(《为学》)代“两狼”,如“恐前后受其敌”。 (《狼》)代“其中的”,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指示代词,“那”,如“问其故”。 (《两小儿辩日》)人称代词,“他们”,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代词,“这里”,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代词,“他们的”,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代词,“他的”,如“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代词,“他”,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刚刚”,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③加强反诘语气,如“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④表示揣测,副词,加强反问,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若 ①代词,“你,你们,你们的”。 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②动词“如,像”,如“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③假设连词,“如果”,如“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 (《活板》) (13)虽 ①连词,“即使”,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②连词,“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表示“虽然如此”,如“神龟虽寿”。 (《龟虽寿》) (14)焉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等语气,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它”,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③疑问代词,“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如“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15)然 ①用于形容词词尾,表修饰,“……的样子”,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②代词,“这样”,如“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③连词,“可是”,如“然往来视之”。 (《黔之驴》) ④“对,正确”,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2、通过比较分析,从文言文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体会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可以从分析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解决问题,我举“以”的例子来说明,当“以”后跟有名词或代词(或逻辑上如此,句子中省略了),并共同组成了一个短语,那么此处的“以”都应看作介词,再结合语言环境,从“把”“用”“拿”“因为”“凭借”等义项中选择一个解释就可以了,当“以”连接两个动词,则“以”应视为连词了;若连接一个分句,放在后一分句的句首,“以”就应看作是引出结果或目的连接,解释为“以致”或“……为了……”“用来”等。又如“而”可以从句中所处位置(如用在主谓之。 5. 文言文中除了“之”还有那些字可以表示“的”的意思,请给例句,谢 单纯表示 的 的意思就这一个。 其他的都是你的他的,的人啊什么的 肯定不是你想问的 系统列出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部分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的词类。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 近几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之”:①辍耕之垄上 之:作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③天下顺之 之:作代词,代“得道者”。 ④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悍吏之来吾乡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多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相同意义 例如:依照例句,写三个表示“都、全”之意的词语。 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咸: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具:问所从来,具答之。 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区别某个虚词古今义的细微差别。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无条件连词。 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今义:一个词。 其实味不同。 其实:它的果实。今义:一个词。 4、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如是代词要明确它所指代内容,副词要求指出它在句子中的作用,连词要求指出它在句中表示何种关系,助词要区别它属于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等等。 二、复习方法 1、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于、然、以、乃”等的一般用法。 掌握虚词运用的规律,重视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准备文言虚词应试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心中有数。 在复习时,对某些虚词有哪几种用法,学习过哪些例句都应烂熟于心,因此要积累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同学们可以按照下面常用虚词的积累情况,在每种用法后再补充一个例句,以便记得更扎实,理解得更透彻。 (1)乃 ①连词,“于是,就”,如“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乐羊子妻》)“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②副词,“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③副词,“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④动词,表判断,“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⑤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2)之 ①代词,如《 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知识”;《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这”,“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他们(指源中人)”,“闻之,欣然规往”代“这件事”;《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代“我”。 ②“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句子或词组,充当了全句子的一个成分,不译,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③音节助词,起补充音节作用,不译。如“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动词,“至,往”,如“吾欲之南海”。(《为学》) ⑤副词,“这么”,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⑥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于 ①介词,表处所,“在”,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 ②表对象,“对”,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表比较,“比”,如“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④介词,“从”,如“受地于先王”。 (《唐雎不辱使命》) ⑤介词,“由于”,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介词,“给”,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也 ①“也”,表疑问语气,“呢”,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 ②“也”,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如“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 ③“也”,语气词,表肯定,不译,如“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④语气助词,表判断,无义,如“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 (5)以 ①介词,“把”,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介词,因此,如“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 ③目的连词,“来”,如“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④结果连词,“以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⑤假设连词,“如果”,如“以啮人,无愈之者”。 (《捕蛇者说》) ⑥介词,“根据,凭”,如“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 ⑦动词,“认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两小儿辩日》) ⑧介词,“按照”,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⑨通假字,“以”通“已”,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6)为 ①表动作,相当于动词“做,作为”,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表判断,相当于“是”,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两小儿辩日》) ③有时与“何”等字连用表语气,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表示所向,相当于“对”,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⑤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如“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⑥特殊用法,与“谓”相同,。 6. 文言文中除了“吾”是“我”的意思,还有哪些字是 汉语里,我的表示法太多了.除了“我”以外,从古到今,用过的,正在用的有:台(yi)、吾、余、予、俺、咱、小人、小子、小可、不才、在下、本人、仆、愚、洒家、们、阿拉、老子、爷、爷爷、你爷爷、老爷、你老爷、偶…… 身份不同,自称不同:寡人、孤、不谷、朕、哀家、臣、老臣、下官、小官、小将、末将、本督、本帅、本*(王、爵、宫、府……)奴婢、为父、为母、为夫、为丈夫、为妻、咱家、不肖男、子、女、老朽、老身、老媳妇、奴家、妾、小女子、奴才、老奴、…… 身份不同,自称不同.一般多自称贱,寡人、不谷、孤、哀家这些贱称却只有天子、皇后才能自称.朕本是什么人都可以自称,如屈原,在《离骚》里就有“朕皇考曰伯庸”(我死去的父亲叫伯庸)这样的句子.秦始皇以为这个字尊贵,把它独霸了,从此,只有皇帝才能用. 自称贵的多含一股霸气.如:爷爷、你爷爷、你老爷…… 老子、俺、洒家、们、阿拉……是方言. 如此多的自称,学汉语的老外要想收集齐全,倒是一件趣事. 7. 文言文 除了言代表说话还有什么 文言文中,“言”可以做动词表示“说话”,但更多的情况下是名词:“说的话”,也就是说话的内容。 作为动词“说”,有很多近义词,但它们之间都存在细微差别。例如: 曰:子曰。——《论语·学而》。 说: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道:不足为外人道也。——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白: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白,含有禀报的意思) 谈:坐谈问之。——《战国策·齐策》 云:自云先世。——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谓:请往谓项伯,言沛公敢背 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谓,含有告诉的意思,“告诉他说”) 在特定的语境下,文言文中“曰”如果与另一个动词连用,可以省略“曰”字,让前面的动词具有“说”的意义。如:对曰、答曰、辩曰、问曰等,直接用:对、答、辩、问。
2023-01-10 01:00:281

除字的笔画顺序

除字的笔画顺序: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 汉字    除 读音    chú    部首    阝    笔画数    9    笔画名称    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    
2023-01-10 01:00:381

消除的除字怎么写

消除的除字怎么写除笔画:名称: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笔画数:9
2023-01-10 01:00:461

除字用五笔怎么打

除——BWT
2023-01-10 01:00:524

除字有什么四字词语

除恶务尽 更多问题可以在超级圈了解
2023-01-10 01:01:064

除字五笔怎么打

‘除"字五笔打法为:BWT,折区的B,撇区的W和撇区T
2023-01-10 01:01:211

除字一共有几画

除字一共有9画: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汉字    除 读音    chú    部首    阝    笔画数    9    笔画名称    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    
2023-01-10 01:01:271

除字用五笔怎么打

分类: 电脑/网络 >> 软件 >> 其他软件 解析: BWT
2023-01-10 01:01:321

除的同音字

除的同音字:1声 chū樗 初 出 櫖 摴 摢 䃼 榋 岀 貙 出2声 chú助 藸 厨 刍 厨 幮 櫉 橱 犓 鉏 媰 耝 蒢 躕 锄 除 躇 耡 蜍 橱 锄 滁 趎 篨 蒭 刍 蹰 豠 鶵 雏 雏 蟵3声 chǔ处 楚 褚 储 檚 楮 杵 璴 濋 椘 础 储 齭 处 処 齼 䶥 禇 础4声 chù处 珿 憷 儊 搐 慉 敊 怵 傗 畜 滀 俶 埱 炪 矗 欪 触 斶 柷 処 泏 嘼 歜 亍 鄐 触 绌 竐 閦 臅 豖 绌 琡 㤘 諔 菆 竌 黜轻声 chu橻除【解释】1. 去掉 :~害。~名。~根。铲~。废~。排~。~暴安良。2. 改变,变换 :岁~(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夕。3. 不计算在内 :~非。~外。4. 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是“乘”的反运算 :~法。5. 台阶 :阶~。庭~。6. 任 命 官 职 :~拜(授官)。~授。~书(授官的诏令)。
2023-01-10 01:01:3813

古代诗文的除字的意思

①<名>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②<动>清除,去掉。《荆轲刺秦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出师表》:“攘除奸凶,兴复汉室。”③<动>扣除。《[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④<动>逝去,过去。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⑤<动>清理,整治。《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⑥<介>除了,除非。《祭妹文》:“除吾死外,当无见期。”《陈州粜米》:“,则除是包龙图那个铁面没人情。”⑦<动>任命,授职。《<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2023-01-10 01:03:111

除字是什么意思

1.去掉:~害。~名。~根。铲~。废~。排~。~暴安良。2.改变,变换:岁~(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夕。3.不计算在内:~非。~外。4.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是“乘”的反运算:~法。5.台阶:阶~。庭~。6.任命官职:~拜(授官)。~授。~书(授官的诏令)。
2023-01-10 01:03:201

除法的除字怎么写

汉字 除 (字典、组词) 读音 chú 部首 阝 笔画数 9 笔画 名称 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
2023-01-10 01:03:261

除的繁体字怎麼写?

除繁体除
2023-01-10 01:03:324

除字的部首是什么偏旁

左耳旁
2023-01-10 01:03:574

除字是什么结构?

左右结构
2023-01-10 01:04:122

除字的英语是什么

除: division
2023-01-10 01:04:202

除字笔画是多少

除字笔画是多少解答除笔画:名称: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笔画数:9
2023-01-10 01:04:291

除字组词有哪些

扫除、除外、除非、开除、消除、除夕、排除、拆除、剔除、驱除、祓除、除了、化除、除法、去除、割除、删除、扣除、除去、归除、拔除、剪除、破除
2023-01-10 01:04:352

除字五笔怎么打

除,拆分如下阝(B)人(W)禾(T),然后再加一个左右结构的丶的五笔识别码(Y)(识别码主要看要打的字是什么结构,还有最后一笔是什么),即连起来就是BWTY
2023-01-10 01:04:446

除字的笔顺

除字的笔顺: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解释:1.去掉:根~。铲~。为民~害。2.表示不计算在内:这篇文章~附表外只有三千字。~一人因病请假以外,全体代表都已报到。3.进行除法运算,如2除6得3。4.授;拜(官职)。5.姓。6.台阶:庭~。阶~。文字源流:“除”是形声字。在石鼓文中“除”字的左边是一个“阜”字表形,表形右边是一个“余”字表音。“阜”的古字形像阶梯,后引申为“山丘”之义。用“阜”作形旁的字,大都与地势、建筑有关,“除”的本义是台阶,也与地势起伏有关。到了篆文的时候,“除”字依然是由“阜”和“余”两部分构成,但是左边的“阜”字相对于石鼓文中的“阜”字略有些拉长。隶书中的“除”字的与法则与现代的写法相一致。 “除”的本义是台阶,人拾阶而上,每步都离旧登新,所以“除”又引申出“去旧更新”的意思来。《左传·昭公十七年》有句话:“彗所以除旧布新也。”意思是说,笤帚是扫除尘土、带来清洁的东西。以后,“除旧布新”就有了革除、更新的意思。 除,还由去旧的意思引申出过去和尽的意思。如《诗经·唐风·蟋蟀》中说:“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意思是说,今天我们不及时行乐,岁月将如流水过去。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称为除,这一大晚上称为除夕、除夜。
2023-01-10 01:05:141

除字有多少笔画包括繁体字

除拼 音 chú  部 首 阝笔 画 9五 行 火繁 体 除五 笔 BWTY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1.去掉:根~。铲~。为民~害。2.表示不计算在内:这篇文章~附表外只有三千字。~一人因病请假以外,全体代表都已报到。3.进行除法运算,如2除6得3。4.授;拜(官职)。5.姓。6.台阶:庭~。阶~。相关组词除外[chú wài] (动)不包括在内:展览馆天天开放,星期天~。开除[kāi chú] (动)学校、机关、团体等将成员除名使其退出:~公职|~学籍。[近]革除。[反]吸收。消除[xiāo chú] (动)除去;使不存在:~隐患。[近]消灭。[反]保留|保持。除夕[chú xī] (名)农历一年中最后的一天晚上,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非[chú fēi] (连)只有,用来表示唯一的条件,常同“才”“不然”“否则”等搭配使用。②(介)不计算在内的:~他,别人谁都不懂。拆除[chāi chú] (动)拆去(设施或建筑物等):~违章建筑。排除[pái chú] (动)消除掉。[近]消除。除恶务尽[chú è wù jìn] 恶:邪恶,指坏人坏事。务:必须,一定。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除旧布新[chú jiù bù xīn] 清除旧的,建立新的。祓除[fú chú] 1.古代三月三日至水边戒浴,以除不祥。斩草除根[zhǎn cǎo chú gēn] 除草时要连根除掉。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近]斩尽杀绝。[反]放虎归山。除法[chú fǎ] 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方法。最简单的是数的除法,即从一个数连减几个相同数的简便算法。革除
2023-01-10 01:05:272

除字的并音什么写

  除(拼音:chú),汉字,字从阜从余,余亦声。“阜”指人工土石堆积物,如城墙。现代有去除,改变等基本含义。  拼音:chú注音:ㄔㄨˊ 字从阜从余,余亦声。 郑码:YOMF,U:9664,GBK:B3FD 五笔:BWTY 笔画数:9,部首:阝,笔顺编号:523411234 “阜”指人工土石堆积物,如城墙。“余”意为“剩下的”。“阜”和“余”联合起来表示“土石工程的附加部分、多余部分(如为方便施工而修筑的临时性土石台阶等)”。 本义:土石工程的非正体部分、附加部分(即不计算费用的部分,在结算造价时应予以扣掉的部分) 参考:《说文》:“除,殿陛也。从阜,余声。”)
2023-01-10 01:05:531

除字的繁体字是什么?

除字没有繁体字
2023-01-10 01:06:003

除字有多少笔画包括繁体字

9
2023-01-10 01:06:123

除字音节是什么

除字音节是[chú ] 1.去掉:~害。~名。~根。铲~。废~。排~。~暴安良。2.改变,变换:岁~(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夕。
2023-01-10 01:06:332

文言文带除字

1. “除”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chú① 台阶。 《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② 清除,去掉。 《荆轲刺秦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出师表》:“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③ 扣除。《[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④ 逝去,过去。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⑤ 清理,整治。《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⑥ 除了,除非。《祭妹文》:“除吾死外,当无见期。” 《陈州粜米》:“,则除是包龙图那个铁面没人情。”⑦ 任命,授职。 《 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除拜】授官。范晔《后汉书·杨秉传》:“(桓帝)七年南巡园陵,特诏秉从……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 【除道】修治道路。【除宫】1.清除宫殿。 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吾无功,请得除。"”2.比喻宫廷易主。 《后汉书·天文志上》:“是时郭皇后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废为中山太后,立阴贵人为皇后,除之象也。”。 【除身】授官的文凭,犹今之委任状。《宋书·颜延之传》:“晋恭思皇后葬,应须百官,湛之取义熙元年除,以延之兼侍中”。 【除月】十二月又称除月。 2. 带有(诸、和、除)字的文言文的句子、要有解析、和翻译、详细点的 诸 1、形容词,众;各。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各个郡县都苦于秦朝的官吏。 2、代词,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告诉他过去能够知道将来的人。 3、代词兼介词, “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愚公移山》。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 和 1、形容词,和睦。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说话和气而且面容平和。 2、动词,和解。与楚以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楚国人和解。 除 1、名词,台阶。苔痕上除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绿苔上了台阶,青草色进入帘子。 2、动词。拜受官位。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我拜受了右丞相兼柩密使的官位,负责监督各路军队。 3、动词,修治、修整。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张溥《五人墓碑记》郡县中的贤人向当局请示,就修整了魏忠贤的祠堂的旧址埋藏了他。 4、副词,不计算在内。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袁枚《祭妹文》。如今完了,除非我死,否则就没有相见的日期。 3. “除”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chú ①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②清除,去掉。《荆轲刺秦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出师表》:“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③扣除。《[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④逝去,过去。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⑤清理,整治。《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⑥除了,除非。《祭妹文》:“除吾死外,当无见期。”《陈州粜米》:“,则除是包龙图那个铁面没人情。” ⑦任命,授职。《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除拜】授官。范晔《后汉书·杨秉传》:“(桓帝)七年南巡园陵,特诏秉从……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 【除道】修治道路。 【除宫】1.清除宫殿。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吾无功,请得除。"”2.比喻宫廷易主。《后汉书·天文志上》:“是时郭皇后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废为中山太后,立阴贵人为皇后,除之象也。”。 【除身】授官的文凭,犹今之委任状。《宋书·颜延之传》:“晋恭思皇后葬,应须百官,湛之取义熙元年除,以延之兼侍中”。 【除月】十二月又称除月。 4. 古文中除都有什么意思 “除”字在古文字的意思如下: 1、用作动词,意思是:清除,去掉。 出处:三国·诸葛亮《出师表》:“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释义: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 2、用作动词,意思是:免掉旧官职,任命新官职。 出处: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第一回》:「除洛阳北都尉。」 释义:被免掉阳北都尉官职。 3、用作动词,意思是:更易、更换。 【组词】:「除岁」、「爆竹一声除旧岁」。 4、用作动词,意思是:整治、修治。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欲除以为上林苑。」 释义:想要修整称为专供统治者狩猎玩乐的林园。 5、用作动词,意思是:用一数把另一数分成若干等分。 【组词】:「六除以二等于三。」 6、用作名词,意思是:台阶。 出处:唐.杜甫《南邻》诗:「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释义: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7、用作名词,意思是:数学上的运算方法之一。即除法。 【组词】:「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方法。」 8、用作连词,表示不计算在内。 【组词】:「除非」、「除了教书外,晚上他还在大学进修。」 5. 高中文言文虚词中“除”的一词多义 1. 拜受官位。初除之官。——《汉书·景帝纪》。 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清除,去掉。除恶务本。——《书·泰誓》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战国策·燕策》 3. 修治、修整。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张溥《五人墓碑记》 4. 打扫。由帅其属而修除。——《周礼·典祀》 5. 诛灭。诛乱除害。——《史记·秦始皇本纪》 6. 文言文患盗论中的除字是什么意思 除:消除;平息。 附录:患盗论【原文】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 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也。 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 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 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 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日:“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 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 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译文】天下正在忧心盗贼蜂起。 有人问我说:“盗贼可以平息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但是盗贼产生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那人又说:“请问盗贼(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田答他说:“穿的吃的不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徭役赋税不公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开展,是盗贼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的腰包开别人的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刃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指道徳教化不开展)被忽视,就会攻占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盗贼。 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富足的年代没有盗贼,是生活无忧;政治修明的年代没有盗贼,是贫富差距不大;教化盛行的年代没有大的社会乱子,是人心顺畅.如今不致力于人人丰衣足食却致力于天下没有盗贼,就像堵住水流却不去堵住它的源头;不致力于“教化”的方法使盗贼受到“感化”却致力于用刑法禁止做盗贼。 这是纵火燃烧却要用杯水去扑灭大火。说到法律(的作用):(是)让偷东西者受刑。 将伤人者处死,其惩罚的力度够重了;但是盗践却没有因此而平息,并不是不害怕处死。只因想到无法生活下去,以为(与其)眼睁睁等待死亡。 不如铤而走险另找生路。说到法律(的规定):(是)让听有能够自首的盗贼,免除他们的罪行,有的还赏赐他们穿戴佩剑,官职和实禄,其恩泽够深了;但是盗贼却不受招安。 并非不想活命,只是想到无法安定的生活下去,以为做百姓是太痛苦,当盗贼是太快活。然而不是人民愿意做强盗,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逼出来的。 盗贼不来自首。也并非他们不想自首,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让他们不愿悔过自新。 如果衣食向来能满足他们自身需求,礼义廉耻早就充满内心。他们就会唯恐不能列入良民的范圉,哪里还敢如此呢?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那么即使烦劳专管捕逐盗贼的官吏,加重督促逮捕盗贼的科条法令,原本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 现在有关部门不从源头上担忧考虑。如一味依靠惩办州县地方官,这就如同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 所有百姓经过九年的拼种,就可以储蓄足够三年吃的余粮;有了足够三年吃的余粮,这以后可以把礼义教给他们。如今百姓衣食不足。 徭役赋税不公平,道德教化不开展的原因,是地方官的过失吗?我担心这样做(指惩办州县地方官)不会有什么收效,而地方大小官吏都怕因此定为死罪而互相隐瞒:以致动乱事件增多的弊端,几乎又要出现了。所以孔子说:“要我办理诉讼案件,我不过也和其他办案人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诉讼。” 推而广之,也可说:“要我使用军事手段,我不过也和其他将领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战事!”再引申推广,也可以说“要我镇压盗贼,我也过也和其他州县官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的土壤!”何不也返回到根本的治理办法去呢?自从西夏元昊侵扰边境,国内盗贼蜂起。山东一带更加厉害。 天子派遣侍御吏督促逮捕,并且对它们加以招安,不能全部平息。于是下令州郡:。 7. 文言文中除了“之”还有那些字可以表示“的”的意思,请给例句,谢谢 单纯表示 的 的意思就这一个。 其他的都是你的他的,的人啊什么的 肯定不是你想问的 系统列出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③音节助词,悉如外人。 咸:村中闻有此人:音节助词,无义,“闻之,“按照”,如“小大之狱。” (《桃花源记》) ②副词,“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③副词,“竟然”,欣然规往”代“这件事”,就”,如“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具答之”代“他们(指源中人)”。 皆,表处所、于,表判断,更不必说。今义,咸来问讯。 具:问所从来,如“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⑥特殊用法,与“谓”相同,如“宋所为无稚兔鲋者也”。 (《公输》) ⑦与“所”连用,表被动,如“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活板》) (7)乎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如“不亦乐乎! ”(《论语》) ②语气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③语气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如“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④语气助词,表推测,如“兹若人之俦乎? ”(《五柳先生传》) (8)而 ①连词,表顺接,如“环而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连词,表修饰,“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 ③表顺接连词,如“而泻出于两峰间者”。 (《醉翁亭记》) ④连词,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⑤表转折,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则 ①连词“就”,如“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②连词,“却”,如“及日中则如盘盂”。 (《两小儿辩日》) ③连词,“那么”,如“然则何为使子”。 (《晏子故事两篇》) (10)者 ①代词,“……的人”,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②语气助词,组成“……者……也”式,表判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③用在主语后面,表判断,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④用于词尾,“……的样子”,如“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⑤表“……的原因”,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其 ①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他”、“他们”、“他们的”、“那个”等意,有时还可以作“其中”讲。 代二僧,如“其一贫”。(《为学》)代“两狼”,如“恐前后受其敌”。 (《狼》)代“其中的”,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指示代词,“那”,如“问其故”。 (《两小儿辩日》)人称代词,“他们”,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代词,“这里”,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代词,“他们的”,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代词,“他的”,如“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代词,“他”,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刚刚”,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③加强反诘语气,如“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④表示揣测,副词,加强反问,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若 ①代词,“你,你们,你们的”。 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②动词“如,像”,如“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③假设连词,“如果”,如“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 (《活板》) (13)虽 ①连词,“即使”,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②连词,“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表示“虽然如此”,如“神龟虽寿”。 (《龟虽寿》) (14)焉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等语气,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它”,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③疑问代词,“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如“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15)然 ①用于形容词词尾,表修饰,“……的样子”,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②代词,“这样”,如“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③连词,“可是”,如“然往来视之”。 (《黔之驴》) ④“对,正确”,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2、通过比较分析,从文言文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体会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可以从分析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解决问题,我举“以”的例子来说明,当“以”后跟有名词或代词(或逻辑上如此,句子中省略了),并共同组成了一个短语,那么此处的“以”都应看作介词,再结合语言环境,从“把”“用”“拿”“因为”“凭借”等义项中选择一个解释就可以了,当“以”连接两个动词,则“以”应视为连词了;若连接一个分句,放在后一分句的句首,“以”就应看作是引出结果或目的连接,解释为“以致”或“……为了……”“用来”等。又如“而”可以从句中所处位置(如用在主谓之。
2023-01-10 01:06:421

除字用五笔怎么打

bwty
2023-01-10 01:06:484

除字的笔画顺序

除字的笔画顺序: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 汉字 除 读音 chú部首 阝笔画数 9笔画名称 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
2023-01-10 01:07:021

除字的笔画顺序

除字的笔画顺序(横撇弯钩、竖、撇、捺、横、横、竖钩、撇、点)参考:
2023-01-10 01:07:131

除字五笔怎么拆

耳人禾;bwt
2023-01-10 01:07:256

除字能组什么词

除法
2023-01-10 01:07:474

除字可以词什么词语

除暴安良、除旧布新、除旧更新除狼得虎、除邪惩恶、除邪去害、排除万难排除异己、破除迷信、扫除天下、西除东荡
2023-01-10 01:08: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