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深圳市高中语文教材用的是那个版本?

2023-08-27 12:15:57
共2条回复
可乐

  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新)

  目 录

  第一册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4

  2 诗两首

  雨巷 戴望舒 7

  再别康桥 徐志摩 9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11

  4 *中外短诗五首

  断章 卞之琳 16

  风雨 芦 荻 16

  错误 郑愁予 17

  回旋舞 保尔·福尔 17

  在一个地铁车站 庞 德 18

  第二单元

  5 兰亭集序 王羲之 20

  6 赤壁赋 苏 轼 23

  7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 维 26

  8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28

  第三单元

  9 记念刘和珍君 鲁 迅 32

  10 小狗包弟 巴 金 38

  1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43

  12 *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 46

  第四单元

  13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5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54

  14 包身工 夏衍 58

  15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 孙德宏 68

  16 *飞向太空的航程 贾永 曹智 白瑞雪 73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79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82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86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89

  朗诵 92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97

  奇妙的对联 101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 109

  《大卫·科波菲尔》 114

  注:篇目前没有标号的是精读课文,标有*的是略读课文。

  第二册

  第一单元

  阅读

  荷塘月色…………………………………………………朱自清

  故都的秋…………………………………………………郁达夫

  鲁迅散文两篇

  秋夜……………………………………………………

  好的故事………………………………………………

  囚绿记……………………………………………………陆 蠡

  湖光水色…………………………………………………梭 罗

  写作口语交际

  人世百态——学习描写

  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

  阅读

  诗经二首

  卫风·氓

  小雅·采薇

  离骚………………………………………………………屈 原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

  白马篇………………………………………………… 曹 植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 朓

  写作口语交际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

  口语交际

  第三单元

  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鸿门宴………………………………………………………司马迁

  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赤壁之战……………………………………………《资治通鉴》

  写作口语交际

  园丁颂歌——记叙的角度

  第四单元

  阅读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蔡元培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未有天才之前……………………………………………鲁 迅

  (另选一篇杨振宁演讲)

  写作口语交际

  爱的奉献——叙议结合的写法

  演讲

  梳理探究

  汉语成语

  修辞无处不在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

  巴黎圣母院

  第三册

  第一单元

  阅读

  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祝福……………………………………………………鲁 迅

  项链……………………………………………………莫泊桑

  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

  写作口语交际

  多向思维——选择议论的角度

  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

  阅读

  蜀道难………………………………………………………李 白

  琵琶行………………………………………………………白居易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登高

  李商隐诗二首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

  马嵬(其二)………………………………

  陆游诗二首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

  写作口语交际

  学会宽容——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口语交际

  第三单元

  阅读

  寡人之于国也……………………………………………孟 子

  劝学………………………………………………………荀 子

  过秦论……………………………………………………贾 谊

  师说………………………………………………………韩 愈

  六国论……………………………………………………苏 洵

  写作口语交际

  善待生命——论证方法

  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

  阅读

  动物游戏之谜………………………………………………周立明

  风蝶外传……………………………………………………董纯才

  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

  时间机器……………………………………………乔治·威尔斯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

  写作口语交际

  思絮飞扬——写作中的虚构

  口语交际 讨论

  梳理探究

  文体与语体

  逻辑与语文学习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家

  高老头

  第四册

  第一单元

  阅读

  窦娥冤(节选)…………………………………关汉卿

  长亭送别…………………………………………王实甫

  雷雨(节选)……………………………………曹 禺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写作口语交际

  解读时间——横向展开议论

  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

  阅读

  李煜词两首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姜夔词一首

  《扬州慢》(淮左名都)…………………………

  写作口语交际

  发现幸福——纵向展开议论

  口语交际

  第三单元

  阅读

  拿来主义…………………………………………………鲁 迅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弗洛姆

  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周有光

  青苹果和熟苹果…………………………………………盛 洪

  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蒙 田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节选)……………………帕斯卡尔

  信条…………………………………………………富尔格姆

  写作口语交际

  确立自信——了解反驳的途径

  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

  阅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

  苏武传…………………………………………………班 固

  张衡传…………………………………………………范 晔

  李贺小传………………………………………………李商隐

  马伶传…………………………………………………侯方域

  写作口语交际

  辩证思维——作一点辩证分析

  辩论

  梳理探究

  诗词格律

  文学长河

  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

  第五册

  第一单元

  阅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药……………………………………………………鲁 迅

  边城…………………………………………………沈从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写作口语交际

  逼近真理——怎样写得深刻

  第二单元

  阅读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滕王阁序………………………………………………王 勃

  阿房宫赋………………………………………………杜 牧

  逍遥游(节选)………………………………………《庄子》

  陈情表…………………………………………………李 密

  写作口语交际

  讴歌亲情——怎样写得丰富

  第三单元

  阅读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宗白华

  咬文嚼字……………………………………………………朱光潜

  谈中国诗……………………………………………………钱钟书

  孟浩然………………………………………………………闻一多

  说“木叶” ……………………………………………… 林 庚

  写作口语交际

  思想文采——讲究文采

  第四单元

  阅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指印…………………………………………………………丹齐克

  冰川的风格…………………………………………………位梦华

  熊猫的拇指…………………………………………………古尔德

  作为生物的社会…………………………………托马斯·刘易斯

  写作口语交际

  创新思维——怎样写得新颖

  访谈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

  有趣的语言翻译

  理科中的语文

  名著导读

  红楼梦

  堂吉诃德

ardim

不同学校可以选用不同版本的.不过大部分是人教版咯

相关推荐

作者“谈中国诗”,归纳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

答案: 提示: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这里指出了中国诗的一大特征——篇幅短小。在第四、五自然段中指出,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里指出的是中国诗的另一特征——富于暗示性。在文章第六自然段指出,“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这说出了中国诗的又一特征——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在第七自然段作者指出中国诗还有一大特征,即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2.作者采用了比较文学的方法,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归纳出中国诗的特征。如,比较了中国诗和西洋诗的发展历程,西洋诗按史诗-戏剧诗-抒情诗的发展轨道演化,中国诗则是按抒情诗-戏剧诗的模式发展,中国没有史诗,由此得出中国诗“早熟”的特征。   3.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目,中外相容,古今兼顾,让读者回味无穷。文章第一自然段,阐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在阐述特点时,注重将中外诗歌进行对比,然后综合出中国诗的特点。文章的结尾,作者仍在对比中指出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课文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富有趣味。   4.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为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二是点明造成这种欠缺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里的“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指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行事的思想方法。“流毒无穷的聪明”,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流传下去,贻害无穷。
2023-08-26 09:14:231

谈中国诗的论证方法

《谈中国诗》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小说家、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是“谈中国诗”必须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即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得出“中国诗的一般印象”;二是中国诗的基本特征,从发展来看中国诗早熟而早衰,从篇幅来看中国诗短小精巧,从表现手法来看中国诗富有暗示性,从风格来看中国诗轻灵而斯文;三是中国诗“只是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外诗歌相通相容,研究中国诗可以对本国诗有更高的领会。总之, 本文针对特定听众关心的问题,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既介绍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同中之异”,又阐发中外诗歌的“异中之同”,以增强听众对中国诗歌特点的了解,并促进双方相互尊重和宽容。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还是处在文化上的盲目“自尊”,其体现就是许多人都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文化,对外来的文化一概排斥。而许多的外国人也抱着一种所谓“优势文化”的心态,视西洋文化为“本位文化”,轻视中国文化。作者对这两种把中西文化割裂开来的观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为此,他在学术研究中,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作者从诗学研究的角度,促成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篇力作。学习本文,宜采用如下方法:1.串通文义,理清层次。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最后卒章显志,点明演讲的目的。阅读时,要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2.抓住特点,多维解读。本文显著的特点是,通篇比较,广引博征,在严谨周密的论述中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阅读时,要抓住文本特征,从对比手法,引语含意,比喻运用等多角度进行解读,体会语言的深刻含意和幽默风趣。课文解读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开篇一个设问句,提出本文探讨的中心课题,即中国诗的一般特征。]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
2023-08-26 09:14:321

谁知道《谈中国诗》所有的各段段意啊?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是说,谈起中国诗,眼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因为只读中国诗的人,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就“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按照一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则不然,抒情诗出现得异常之早,戏剧诗随后,史诗没有.因此,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1.篇幅短小.作者在第3段指出,“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第4、5段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连接着确切”,意思一样.“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作者在第6段指出,“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作者在第7段指出,中国诗除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外,在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例如,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作者认为,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在中国诗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读者“回到本国诗”.
2023-08-26 09:14:411

谈中国诗关于中外诗歌的比较最核心的观念是什么?

诗歌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2023-08-26 09:14:512

谈中国诗教案作者论诗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谈中国诗教案作者论诗的基本立场是什么: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是说谈起中国诗意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因为只读中国诗的人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就“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2023-08-26 09:15:012

《谈中国诗》中比喻句的解析

  《谈中国诗》中比喻句:  这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演讲辞,多姿多彩。这一特点的构成是由钱钟书的比喻得来的。  比如为了说明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严肃认真,作者写到“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只“文学良心和鉴别力”“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就足以把作者的认为的重要性展现出来了。  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规律,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而对于这种发展的超常状态,钱钟书一个百喻经的妙喻就解决了大问题。  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这个比喻用得轻巧自在。  “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这个比喻说明的道理更是深刻。相比之“中国诗为了表达的需要选择了它的诗体,而这种诗体与它的表达无疑又是紧密相关的”,哪个更为生动,不言而喻。  其他如把中国诗的“比重”比喻为“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只吹着芦管”。把中国诗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都极具魅力。  
2023-08-26 09:15:122

谈中国诗的谈中国诗

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啥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 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微风收木末,群动息山头。鸟眠静不噪,我亦欲归休。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
2023-08-26 09:15:291

课文《谈中国诗》的每一段讲的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第3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的一般印象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诗的发展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中国长诗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2023-08-26 09:15:431

谈中国诗各段段意

没看懂什么意思?
2023-08-26 09:15:512

《谈中国诗》中比喻句的解析

  《谈中国诗》中比喻句:  这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演讲辞,多姿多彩。这一特点的构成是由钱钟书的比喻得来的。  比如为了说明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严肃认真,作者写到“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只“文学良心和鉴别力”“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就足以把作者的认为的重要性展现出来了。  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规律,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而对于这种发展的超常状态,钱钟书一个百喻经的妙喻就解决了大问题。  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这个比喻用得轻巧自在。  “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这个比喻说明的道理更是深刻。相比之“中国诗为了表达的需要选择了它的诗体,而这种诗体与它的表达无疑又是紧密相关的”,哪个更为生动,不言而喻。  其他如把中国诗的“比重”比喻为“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只吹着芦管”。把中国诗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都极具魅力。  
2023-08-26 09:16:121

谈中国诗,发展史外国和中国的异同?

中国的诗歌是微妙而微妙的,而英国和美国的诗歌则更奔放,更富于情感。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爱情方面,中国和西方诗歌的特点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诗人把爱情描述为“只在眉毛下”,但在我的心里,总是不表达那种爱,而西方诗人则吟诵着“你是我的太阳,爱火我是焦虑的”。这种直言不讳的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差异的本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此外,中国诗歌主要是赞美主的,而英美的现代诗歌主要是暴露主要的。中国诗歌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埋葬在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只有通过“感觉”可能会觉得美丽,最突出的例子是马英九志远“天净沙,秋天的思想”,他几乎没有使用言语表达感情,只是把“干葡萄树”,“老树”,“微弱的乌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几笔的场景描绘了一幅荒凉寂寞背后的两个句子列出所有在一个地方。七种静物适当渲染孤独,凄凉气氛,“日落”是整个图片涂上一层黄颜色,最后一笔的“伤心的在世界的尽头”,感觉好像之前和之后没有直接联系,但感觉是一致的,心态是连贯的,读者直接读下来,仿佛自己是一个诗人描述的图片,引起强烈的共鸣。十种静物,然而,虽然没有任何主观感受,但比语言更强烈地表达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强调,相比之下,英国和美国现代诗歌写作在资本主义社会畸零人的心理学,更坦率地表达诗人的含义表现,坦率地说,没有人工,和意义也要做,回味的空间相对狭窄,但这是更符合心理特点,西方人的思维特征。相比之下,英国和美国现代诗歌写作在资本主义社会畸零人的心理学,更坦率地表达诗人的含义表现,坦率地说,没有人工,和意义也要做,回味的空间相对狭窄,但这是更符合心理特点,西方人的思维特征。
2023-08-26 09:16:221

谈中国诗的文意解读

谈中国诗的文意解读 1.理解钱氏的通作为学者散文的一家,钱钟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袁良骏《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梁实秋、钱钟书、王了一》(北社会科学199801)认为学者散文主要不是用来表情,而是用来达意。学者散文主要是以理服人,以知启人。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极强的逻辑性。它要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它之所以不是论文而是散文,乃在于它之说理议论不是枯燥的三段论法,而是艺术的谈笑风生。所以,学者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风趣,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学者散文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正因为它的幽默风趣使然。这种幽默风趣,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诨的俗气。以上的三个特点,正是学者散文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它区别于一般散文的根本之点。傅德岷《世纪之交:中国散文的风景》(当代文坛199704)说,学者散文有着丰厚的学识、卓越的识见、高超的文字功底。这类散文熔历史、哲学、音乐、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于一炉,但又不是“掉书袋”,而是把典故资料融于行文之中,文采斐然,深沉凝重,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并且学者散文还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即用现代眼光、现代观念、现代意识去追溯历史文化的足迹,思考当今,从而提出醒世警人的见解来。如果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评述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那是最恰当不过的,可以说,钱氏散文对于以上的每一条都十分符合。对于这样的特点,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通”字。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1)通古今。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对中国诗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前后引文在16条)加以证明。而在谈到中国诗的表达方式时,钱钟书也是信手挥出,“壮士皆尽死,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象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2)通中外。钱钟书在中国近代学人中,对于中西文化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个人。有人称之为文化昆仑,恐怕原因即在于此。从此文中,我们也可一斑。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史资料。下面我们仅以引用外国的文史资料为例:1)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英一次)2)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他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拉丁一次)3)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法一次)4)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印一次)5)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美一次)6)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鸢剪掠。(英一次)7)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英一次)8)用最精细的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法一次)9)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绕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英、法、德.意、俄、捷克各一次)10)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英一次)11)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英一次)12)西洋诗的音调像乐团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吹着芦管。(英一次)13)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英、德、法、美各一次)14)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拉丁一次)15)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会风。(意一次)16)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两节。(英一次)17)第二首是歌德《漫游者的夜歌》。(德一次)18)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英一次)19)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就有了。(美一次)20)希腊神秘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有家居,出门,回家。(希一次)从这些引文里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钱钟书了。(3)通学理。所谓通学理,是指钱钟书对于所涉比较文学有着精深的学养,且他能把高深的问题通过浅豁的语言达传输给读者(听众),做到雅俗兼容,雅而不奥,俗而不庸。而他所阐述的每一个道理都是言之有据的。全文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诗的特点,他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运用各种可能的比拟(诗与画与音乐与故事与传说与寓言等等),把读者引入他的论述之中。如开篇就合情合理地告诉读者,要评价一个诗人或评价一个国家的诗,必须用比较、联系的观点。且要具有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的精神,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为了论述这一道理,钱钟书进行了中外古今的对比。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这一结论既合情合理又显得周密严谨。 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这一问题,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了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全文就这么几个字,但已经把作者的根本观点和原则交待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与综合。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而又与之相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又从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看出了他们的一致之处。而其结尾更是深蕴无穷。如上文已经将中国诗的有关问题作了交待。结尾应该作出结论了,作者却暗示说,中国诗不过就是中国诗罢了。好是自然的好,但这是要根据不同的人而言的,如果你对它了解得越深,那么它的优点就越突出。反之,如果你并不打算了解它,那么,它也就公说公有理了。就好像人们对待巴儿狗一样。巧的是,作者这里还隐含着对那些持论不周,而又不学无术的人。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诗的本身。如果你不信这一套,就让哈巴狗来咬你。让“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只有把中国诗放在一个对比的天平上才能得出公正的结论。这样又回到了文章的开头。有人指出,钱钟书的“引文虽多,却并不因此使人感到有里斯多德所称优美散文当备的‘首、腹、尾"一气相连的有机整体之生命感。此中的真谛,据我想来,不外有二。一为钱钟书继承了中国传统学者作文的‘家法",二为钱钟书有极高的语言敏感,故所引诗文一般均系并不为人熟知而富有独特之美的佳句,再参之以作者本人议论的奇警,引文遂与议论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矣。”(胡河清《钱钟书文章之美发微》《中文自修》91/02)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钱钟书语言之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此文也不例外。本来这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演讲辞,但经过作者一番巧妙安排,却不乏多姿多彩。而这一特点的构成乃是由钱氏的比喻得来的。比如为了说明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严肃认真,作者写到“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只“文学良心和鉴别力”“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就足以把作者的认为的重要性展现出来了。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规律,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而对于这种发展的超常状态,钱钟书一个百喻经的妙喻就解决了大问题。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这个比喻用得轻巧自在。“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这个比喻说明的道理更是深刻。相比之“中国诗为了表达的需要选择了它的诗体,而这种诗体与它的表达无疑又是紧密相关的”,哪个更为生动,不言而喻。其他如把中国诗的“比重”比喻为“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只吹着芦管”。把中国诗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都极具魅力。此外如“让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不可轻信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等等,无不惊警动人。阅读中要细细品味。此文开篇取其大意,卒章显其精神,中间横加铺排,一以贯之,形成一个整体。1.首段自“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至“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交待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必须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作者认为,评价一个中国诗人,单以一两句话来下结论是不一定恰当的。他必须要“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只有这样,那才是真正具有文学的良心,具有适合评判文学作品的能力。反之,如果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那么所下结论就不一定合适。2.本段自“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至“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流毒无穷地聪明”。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根据一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按史诗-戏剧诗-抒情诗的顺序进行的,而作者认为,中国诗的发展特点刚好与此相反,是按抒情诗―戏剧诗-史诗的顺序而进行:“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所以“中国诗一蹴而至最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其总体特点是“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3.本段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就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1)(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此段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根据爱伦·坡的说法,“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钱钟书是支持爱氏的说法的,但他只是针对外国诗而言。而中国诗在这方面的特点则更加突出:中国诗仿佛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鸢剪掠”。而造成的原因则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2)(“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此段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在上文论述了中国诗篇幅的基础上,作者笔锋一转,将短小而精悍的中国诗话题提了出来。作者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正好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相同,外国人说“空泛联结着确切”与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正好一样。而它们又恰恰都具有“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展示出“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的优越性来。乃至于达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的境界,给人以无穷的回味。(3)(自“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就有了”)此段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的风格:“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比重”“低于西洋诗”;“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吹着芦管”(西洋诗的音调像乐团合奏)。其原因则是“跟语言的本质有关”。并且与中国人的气质追求有关:“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而这一点,似乎中西方都相若。“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如果说有差异,则是“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4)(本段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说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作者是赞同美国人的看法的,即“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如果要说不同,那就是“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只不过是称号不同而已。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更应该有一种全面的宏观的观点,而不是片面地看待它。既不要轻信也不要夸饰,而是保持诗的本色。只有找到了诗的本质,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诗的含义。同时也暗示作者的观点,他是喜欢中国诗的。
2023-08-26 09:16:311

《谈中国诗》中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是怎样阐述的?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2023-08-26 09:16:461

《谈中国诗》原文

《当代汉诗情况》古典诗词对社会意义是创造性的继承传统,令文学保持着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性。当代诗词以“体”论,少以派论,现代更倾向个体性。当代旧体诗歌能开创独特诗风人物:90年代聂绀弩【绀弩体】《聂绀弩诗全集》、熊鉴《熊鉴诗集》,他们开始以口语今词与文言结合,诗作新奇而不失韵味、幽默而满含辛酸,具现代性。21世纪网络诗:曾少立【李子体】《李子词》,现代文学语言与旧体诗词格律结合,具有时代特征和个人化风格;观云【围脖体】,当代首家诗词微专栏《围脖风月》,其体比格律略宽,较打油更雅,用韵宽,吸收了“段子体”、“语录体”、“网络语言”等当代文风,尽量行文流畅,文字直白,幽默时尚,以更有效地吸引当今信息时代的现代人群,具现当代性。 资料来源百度:【绀弩体】【围脖体】】【微博体】【【聂绀弩】【熊鉴】【曾少立】
2023-08-26 09:16:563

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的800字感想作文

关于这些,你可以自己总结一下。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 兽 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 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 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2023-08-26 09:17:061

找出《谈中国诗》中的比喻句,说过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谈中国诗》中比喻句   这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演讲辞,多姿多彩.这一特点的构成是由钱钟书的比喻得来的.   比如为了说明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严肃认真,作者写到“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只“文学良心和鉴别力”“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就足以把作者的认为的重要性展现出来了.   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规律,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而对于这种发展的超常状态,钱钟书一个百喻经的妙喻就解决了大问题.   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这个比喻用得轻巧自在.   “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这个比喻说明的道理更是深刻.相比之“中国诗为了表达的需要选择了它的诗体,而这种诗体与它的表达无疑又是紧密相关的”,哪个更为生动,不言而喻.   其他如把中国诗的“比重”比喻为“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只吹着芦管”.把中国诗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都极具魅力.
2023-08-26 09:17:141

钱中书《谈中国诗》中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注意“中国诗”这个提法的隐含意义,既是“中国诗”,就是把中国的诗歌作为一个整体横向地跟“中国”以外的诗歌进行比较,那么,比较的前提是提出这个问题(中国诗的一般印象?)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中国诗与外国诗的知识,只有他同时了解一定的中外诗歌,才会产生比较的想法。试问,一个只精通中国诗歌(比如唐诗)或者一个只对莎士比亚精通的读者(中国人,或者外国人),心里没有“中外”的概念,自然不会产生“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种疑问。第二个问题,正是因为魏尔兰所处的年代晚,后代总是具有总结性的。最重要的是,西方文艺理论在钱锺书所处的时代(民国尤其新文化运动之后)被认为是最先进最科学的文艺理论,加上钱锺书个人留学欧洲学的也是西方文艺理论,所以就得出了他的结论。希望能帮到你,谢谢阅读。
2023-08-26 09:18:271

《谈中国诗》“中西本位文化”是什么意思

一个书儒家 一个是西方文化
2023-08-26 09:18:492

钱钟书《谈中国诗》文章中有一句话不太明白!

西方文学 中方文学
2023-08-26 09:19:153

谈中国诗中有哪些文学理论?

意脉是中国诗学固有的概念,意脉是诗人为了使作品成为完整的有机体而采用的内在艺术结构形式。意脉理论研究的是主旨与内在结构形式的关系,其最深层的问题是诗歌中种种不符合语言逻辑和思维逻辑的现象。中国诗学没有系统完备的意脉理论,现当代尚未把意脉作为诗学理论进行专题研究。本文将散乱于文献中的有关言论加以整合,对意脉的概念及内涵、意脉的艺术作用、意脉的分类、意脉理论的核心(不连之连、不结构之结构)、意脉的存在形态等问题进行了论证,试图建立中国古典诗歌意脉理论的框架,并通过实证证明了意脉理论对古典诗歌鉴赏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与本人的一项前期成果相呼应,证明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脉理论与西方意识流文学理论是同质的,都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规律和艺术创作规律。我曾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一文,借用西方意识流理论,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抒情主体杂乱的意识活动,指出“从古代文论角度看,这属于意脉、结构范畴,讨论的是诗的结构与立意的关系。”1而本文则接着这个话头专论中国诗学的意脉理论。 意脉是中国诗学固有的概念。“意脉”这一复合词由“意”和“脉”两个字复合而成。脉的本义是血液在人周身流动的脉络,《说文》:“脉,血理分衺行体者。”《玉篇》:“脉,血理也。”大约在汉代产生了复合词“血脉”,“血脉”与“脉”便成了等义词。顾名思义,诗学中的“意脉”,指作家的“意”即立意(主旨)如同血液贯通全身一样贯穿全篇。“意脉”的核心问题自然也就是立意是否贯穿全篇以及如何使之贯穿全篇的问题。中国诗学没有系统完备的意脉理论,然而古人言论之总和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脉理论的客观存在。现当代尚未把意脉作为诗学理论进行专题研究。本文将散乱于文献中的有关言论加以整合,试图建立中国诗学意脉理论框架,并且通过实证说明意脉理论对古典诗歌鉴赏实践的指导功能。一、意脉的概念及艺术作用(一)意脉的概念及内涵 从今存古代文论文献看,意脉的概念起源于《文心雕龙》,其《章句》篇曰:“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文”指文辞,“义”指立意,立意贯穿于全篇,如同人之血脉流淌不滞,故曰“脉注”。这里“义”和“脉”还是单纯词。《附会》篇论“命篇之经略”在于“附辞会义,务总纲领”,“且才分不同,思绪各异。或制首以通尾,或尺接以寸附;然通制者盖寡,接附者甚众。若统绪失
2023-08-26 09:19:231

高二必修五谈中国诗里有哪些成语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2023-08-26 09:19:312

联系课文《谈中国诗,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评说它们在...

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比较 相同点: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附:《观沧海》《致大海》原诗及鉴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鉴赏: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大获全胜,基本上平定了中国北部。这首诗是曹操在行军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是我国写景诗中最早的名作。 开头两句,叙写游览的地点,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写观海所见景物。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写诗人观海所见。一个“何”字写出了游客惊叹的神情;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掀起连天巨浪,其声势更是令人惊心动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不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吗?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与诗的正文没有关系,但有加强表达感情的效果。 这首诗的重要特点是借写景来透露感情。全诗写景,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的,但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致大海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地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地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绿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 你现在要吧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地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地峭岩,你地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鉴赏:《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1824年写于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普希金的激进思想和他那崭露头角的声望,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原想把他流放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的说情,后让他去南方当差(其实是变相流放)。由于他性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尤其是那壮阔浩渺的大海,更使诗人流连忘返。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怨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诗人也羡慕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诗人更依恋大海: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
2023-08-26 09:19:391

林庚 的 说“木叶” 与 钱钟书的 谈中国诗 的写作特点分别是什么???

林庚的《说木叶》一文与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一文均能开阔的视野,精巧的提取加以佐证,完成对文章中心的论述。但二者又有显著之不同,首先是立论角度,林庚更是着重于论证古代诗词中常见“木叶”一次的由来,进而推演到“木叶”用法与意义之独特,而钱钟书则是采用对比文学立场来宏观地对整个中国诗与西方国家诗歌特点,以及发展历程进行对比。所以,二者一宏观一围观。从语言方面来讲,林庚的语言简练素朴,推演明白确切,论述过程让人轻松易读,而钱钟书行文自然有一股活泼在,旁征博引过人,时而以自己话语评点,时而借用他人论语,有时虽觉跳跃,但中心始终如一,不论上下左右忽前忽后还是如何,始终围绕一点进行,故而博杂。
2023-08-26 09:19:502

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中对中国诗“暗示”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解读,下面是一位老师对此作出的梳理。请你仿照

示例①:只给你一粒沙子,却让你远眺到了沙漠的广袤;只给你一朵浪花,却让你想象到了大海的浩瀚。示例②:只给你一颗星星,却让你遥想到了夜空的宁静;只给你一片雪花,却让你重温到了冬天的浪漫。示例③:只给你一粒稻谷,却让你体验到了丰收的喜悦;只给你一支红杏,却让你遥望到了满园的春色。 试题分析:此题注意仿写格式“只给你……,却让你……”,其次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再注意所写的两句话内容上的逻辑性,连贯性。
2023-08-26 09:19:571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 里面的"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咻咻然是什么意思呢?

抱歉,我不懂诶
2023-08-26 09:20:062

谈中国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中国的诗在论证方面是有自己的特点的,因为中国是不仅仅有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诗还非常具有意境。
2023-08-26 09:20:162

谈中国诗中饭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暗示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2023-08-26 09:20:351

《谈中国诗》中 “易尽" 与 "无垠 "含义.速度啊啊

: 1、一方面,本题有点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很难回答。 另一方面,本题的回答,势必要追溯到第一原动力的来源问题, 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
2023-08-26 09:20:432

《谈中国诗》为什么不改成《论中国诗》,谈和论有什么区别

谈是随意。论是一种文体,属正式严谨
2023-08-26 09:21:111

《谈中国诗》为什么不改成《论中国诗》,谈和论有什么区别

论的意义很大 涉及的知识更多! 谈的话涉及的方面教少 比如谈话 和论话 的意思就不同了
2023-08-26 09:21:191

中国诗的特点

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换个说法,即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2023-08-26 09:21:273

-学年秋学期高二期末统测语文试卷

导语:高中语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下面和我来看看2016-2017学年秋学期高二期末统测语文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默写(15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2)袅袅兮秋风, 。( 屈原《湘夫人》) (3)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4)楼船夜雪瓜州渡, 。(陆游《书愤》) (5)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渔粱渡头争渡喧。(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7)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其二)》) (8) ,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9)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10)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1)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 (1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1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 (14)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15)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二、文言文阅读(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7题。 (一)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本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 C.及仇雠已 灭 雠:与“仇”同义,仇人 D.举天下之豪杰 举:所有的 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B.少牢指古代在祭祀中用牛、猪各一头。 C.告庙是指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4.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5分) (二) 高祖本纪(节选) 司马迁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 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与秦军大战蓝田,战前,用了郦生、陆贾的计谋,游说秦将,“啖以利”,偷袭武关,获得胜利。 B.刘邦率先入关却最终又能“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可见刘邦从谏如流而有远见卓识。 C.刘邦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人心所向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 D.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将领们有的说杀掉秦王,刘邦却把秦王子婴交给主管官吏不杀秦王,说明刘邦宽厚仁德容人。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又与秦军战於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5分)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4分) 三、古诗阅读(22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11题。 (一)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8. 首联描绘了一幅冬日寒冷孤寂的图景,在这两句诗中虽然没有一个词提到作者的心境,但是作者的孤寂的心境已经蕴含其中了,请问此联中哪两个字与作者的心境关系最为密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9. 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的几种悲慨。请简要作答。(6分) (二)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⑴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2)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3)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终以公封定远侯。(4)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10. 首句中的“惊”是什么意思?远道而来的诗人一到燕台为何而“惊”?请简要说明。(5分) 11.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抱负?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6分) 四、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 (一) 谈中国诗(节选) 钱钟书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 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 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1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B.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意思一样。 C.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作者认为这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D.“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 1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诗是早熟的,因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没有出现过史诗和戏剧诗,而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 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B.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C.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D.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14. 根据原文观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没有经历“幼年”时期,最早的诗歌是极为成熟的抒情诗,以先秦时期的《诗经》和《离骚》为证。 B.庄子建构了“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的虚幻所在,李白眼见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壮观仙境,可见中国的诗人是天才“空想家”,中国的诗歌,没有“地心力吸引”。 C.晚唐词人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写道:“梳流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评论家认为“脉脉斜晖和悠悠江水”,象征着女主人公的不尽情思,无穷怨望,给读者思维无限留下发散的空间,评 论者对《望江南》结句的批评与钱钟书的诗学精神——“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是契合的。 D.中国诗主要是宣泄个人的情感,屈原在仕途上失意了,就悲苦地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颠沛流离的杜甫,饱受战争摧残,登高之时就悲叹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永因不忍心与朋友的分别,凄切地唱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当读者能够找到与诗人相似的情感触发点,就能够跟诗人产生共鸣,否则中国诗“像吹着芦管”,只能单弦独奏,味道十分“淡”。 (二)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 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着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5.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描写苏七块的声音洪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是说明苏七块不仅医术精湛,而且精于唱戏。 B.“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这句话运用传神的动词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 C.三轮车夫张四摔伤,因无七块银元,苏七块坚决不给他治伤,当看到张四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苏七块“这下比按铃还快,”马上给张四疗伤,可见,苏七块是一个贪财势利,毫无同情心的人。 D.小说 富含浓厚的“津味”,小说中出现具有天津卫方言特色的词语,如:“嘛、赛”,将人物表现得有板有眼。 E.苏七块虽然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靠着自己的手艺吃饭,不去迎合任何人,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演绎着一个个现实的人生传奇。 16. 请简要分析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17. 作品为什么以苏七块还钱赠药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4月11日,“职面人生,职掌未来”广东广雅中学首届模拟人才招聘会举行。现场邀请了来自政府机构、金融、传媒、互联网行业等61家单位的面试官,与广雅1000名高二学生 一对一模拟真实职场面试。模拟应聘的134个岗位涉及公务类、销售类、营销策划类、技术类等,前来模拟招聘的企业不乏宝洁、高盛、腾讯、西门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单位。 制作简历、应聘、面试,这些高二学生也 要完成人才招聘的这一系列流程。与此同时,企事业HR并未因是中学生而对他们“网开一面”,群面、单面、全英面试轮番上阵,题目更是“脑洞大开”,全方位考验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此次中学模拟人才招聘会,引起了社会的热议,有人点赞,有人质疑,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08-26 09:21:431

谈中国诗的思路

一、注重诗歌词语选用文学是语言艺术。诗,特别是中国的古代诗歌,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尤其需要精美的语言。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活句,贱死句。”诗歌中的“活句”、“活字”(活词)有如画龙点睛,能使全诗的艺术形象活起来,赋予形象以生命的作用。二、注重诗歌艺术形象《艺术理论》指出:“艺术是通过形象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无形象谈不上艺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描绘的事物、景物或人物,往往体现出形象美。三、注重诗歌的艺术手法艺术手法或技巧,不但影响到作品的艺术形式,而且影响到作品的内容。而诗歌形象性的形成,与诗人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或技巧相联系。运用描写的手法,诗歌声色协和,动静结合。这些艺术手法或技巧的运用,不但增强诗歌的形象,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把无生命的东西写活,赋予诗歌以生命总之,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抓住艺术形象是前提,把握艺术技巧是关键,分析词句是基础,只要注重诗歌的特点,更有助于提高古代诗歌教学效果,有效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2023-08-26 09:22:302

谈中国诗 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是怎样阐述的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2023-08-26 09:22:431

《谈中国诗》中的意象是什么?

但从公司的意思一直不错,我也没有,没有什么一片子拿出来以后大家认真阅读来分析他的意思。
2023-08-26 09:22:532

谁知道《谈中国诗》所有的各段段意啊?谢谢了

段解:第一部分(第1段)。交待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段解: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2023-08-26 09:23:052

谈中国诗教案作者论诗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谈中国诗教案作者论诗的基本立场是什么: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 就是说 谈起中国诗 意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因为只读中国诗的人 没法“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就“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 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 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 得出合理的结论. <作者的观点是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熟知中国诗歌特点 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023-08-26 09:23:161

阅读《谈中国诗》,回答下面问题:1.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致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入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意对即可)2.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在课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文章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却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课文中这种语言运用的典范例子还有很多,要仔细揣摩。(意对即可)
2023-08-26 09:23:251

谈中国诗 中国诗的特征

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三:丰富的想象 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五:形式是自由的 六:内涵是开放的 七: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2023-08-26 09:23:351

请问读谈中国诗的读后感咋写

  关于这些,你可以自己总结一下.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2023-08-26 09:23:481

谈中国诗的教学步骤

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中国诗的发展)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第五,内容和风格与西方诗无甚差别。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教师提示: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板书设计
2023-08-26 09:23:561

谈中国诗 一共有几段,怎么分段

共8个自然段,一(1)二(2)三(3——7)四(8)
2023-08-26 09:24:111

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点"时,主要采 用了怎样的论说方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答: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作者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西诗歌的交融性。
2023-08-26 09:24:581

谁有《说木叶》和《谈中国诗》这两片课文 我要全文 一字不漏的 分不是问题 只求速度

  《说木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满庭芳》 )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谈中国诗》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啥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叉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 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2023-08-26 09:25:162

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目录。谢谢。

新概念英语
2023-08-26 09:25:443

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课文的教案

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32.诗两首雨巷................................................戴望舒 6再别康桥.............................................徐志摩 8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10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6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186.鸿门宴............................................司马迁 22第三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278.小狗包弟..............................................巴金 32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36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39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4111.包身工...............................................夏衍 4412.*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曹智 白瑞雪 52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朗诵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 必修二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朱自清2.故都的秋.........................................郁达夫3.*囚绿记.........................................陆蠡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氓采薇5.离骚.............................................屈原6.孔雀东南飞 并序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王羲之9.赤壁赋............................................苏轼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四单元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12.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表达交流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演讲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名著导读《家》《巴黎圣母院》 必修3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2.祝福................................................鲁 迅3. *老人与海 ..........................................海明威第二单元4.蜀道难.............................................李白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6.琵琶行 并序..........................................白居易7.*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9.劝学 .............................................《荀子》10.*过秦论............................................贾 谊11.*师说..............................................韩 愈第四单元12.动物游戏之谜 ......................................周立明13.宇宙的边疆 .......................................卡尔·萨根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讨论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名著导读《红楼梦》《高老头》 必修4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窦娥冤...............................................关汉卿2.雷雨.................................................曹 禺3.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第二单元4.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5.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鲁 迅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10.*短文三篇热爱生命..................................................蒙 田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信条......................................................富尔格姆第四单元11.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12.苏武传 .................................................班 固13.张衡传 .................................................范 晔表达交流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辩论梳理探究逻辑和语文学习 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谈美》 附录 中华文化精神 必修5阅读鉴赏第一单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2.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3.*边城 ...............................................沈从文第二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5.滕王阁序.............................................王 勃6. *逍遥游 ..........................................庄 周7.*陈情表 ..........................................李 密 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朱光潜9.说“木叶”.......................................林 庚10.*谈中国诗.........................................钱钟书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12.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13.*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表达交流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访谈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堂吉诃德》 迅雷下载:下载地址1:http://down.rmedu.com/rmedu_UploadFile/2010077/%D0%C2%BF%CE%B1%EA%B8%DF%D6%D0%D3%EF%CE%C4%C8%CB%BD%CC%B0%E6%A3%A8%B1%D8%D0%DE1-5%A3%A9%BD%CC%B0%B8%BA%CF%BC%AF.rar下载地址2:http://www.xkb1.com/upimg/xkb1/sanxianbajiao/20071018/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5)教案合集.rar下载地址3:http://dx2.qiannao.com/servlet/FileDownload?vid=1&vid2=0&filename=//gzlzw/gzlzw/2010730160018.rar
2023-08-26 09:26:212

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区别

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有以下几点区别:1. 艺术形式:中国诗歌以律诗、绝句、词等为基本形式,而外国诗歌则有通行于欧美的诗歌形式如十四行诗、自由诗等。2. 风格特点: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在风格特点上也有明显不同。中国诗歌突出意境和形式美,格律严谨,注重情感写实。外国诗歌则更强调个性和自由,追求美的表现,常常带有某种哲思和社会政治意识。3. 文化背景:诗歌是文化的载体,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也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中国诗歌受到传统文化的多种影响,品味也较为内敛。外国诗歌则更具民族特色和现代性。4. 差异:中国诗歌在上常用汉字表现工具,富有象征和意境。外国诗歌则常使用多样的和修辞手法,尤以重视字音、节奏和韵律。总体来说,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都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2023-08-26 09:26:385

中国诗人和外国诗人写的诗有什么区别

中国人认为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层次,对诗歌的形式、韵律和情感的凝练度等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 外国诗歌则不然。外国诗歌更多的是诗人的情感激情的直接流露,少了一些规格,多了一些自由,更像是中国人眼中的散文体。外国人把很多文学形式都叫做诗。国外有许多歌手创作的歌词,他们就称作(lyrics)抒情诗。中国人就不会认为歌词是诗,最多说它富有诗意。可见,中国人与外国人在诗歌的审美取向上就有很大的区别,写出的诗歌自然是各具风格了。 总结一点: 中国诗歌讲究入境,而西方诗歌追求象征意义 【不知是否对你有所帮助?】
2023-08-26 09:27:192

钱钟书有一句关于“回家”的名言是什么

钱钟书先生在一篇叫《谈中国诗》的演讲中说“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和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2023-08-26 09:27:341

人教版的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目录必修1第一单元1.*沁园春u2022长沙..........................................毛泽东32.诗两首雨巷................................................戴望舒 6再别康桥.............................................徐志摩 8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10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6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186.鸿门宴............................................司马迁 22第三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278.小狗包弟..............................................巴金 32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36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39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4111.包身工...............................................夏衍 4412.*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曹智 白瑞雪 52表达交流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朗诵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名著导读《论语》《大卫u2022科波菲尔》必修二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朱自清2.故都的秋.........................................郁达夫3.*囚绿记.........................................陆蠡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氓采薇5.离骚.............................................屈原6.孔雀东南飞 并序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王羲之9.赤壁赋............................................苏轼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四单元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12.我有一个梦想....................................马丁u2022路德u2022金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表达交流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演讲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名著导读《家》《巴黎圣母院》必修3第一单元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2.祝福................................................鲁 迅3. *老人与海 ..........................................海明威第二单元4.蜀道难.............................................李白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6.琵琶行 并序..........................................白居易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   马嵬(其二)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9.劝学 .............................................《荀子》10.*过秦论............................................贾 谊11.*师说..............................................韩 愈第四单元12.动物游戏之谜 ......................................周立明13.宇宙的边疆 .......................................卡尔u2022萨根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讨论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名著导读《红楼梦》《高老头》必修4第一单元1.窦娥冤...............................................关汉卿2.雷雨.................................................曹 禺3.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第二单元4.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5.苏轼词两首念奴娇u2022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u2022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u2022京口北固亭怀古7.*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第三单元8.拿来主义.................................................鲁 迅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10.*短文三篇热爱生命..................................................蒙 田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信条......................................................富尔格姆第四单元11.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12.苏武传 .................................................班 固13.张衡传 .................................................范 晔表达交流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辩论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  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附录 中华文化精神必修5第一单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2.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3.*边城 ...............................................沈从文第二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5.滕王阁序.............................................王 勃6. *逍遥游 ..........................................庄 周7.*陈情表 ..........................................李 密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朱光潜9.说“木叶”.......................................林 庚10.*谈中国诗.........................................钱钟书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12.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u2022托马斯13.*宇宙的未来.......................................史蒂芬u2022霍金表达交流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访谈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堂吉诃德》
2023-08-26 09:27: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