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如何创新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2023-08-27 16:36:54
共2条回复
大鱼炖火锅

“人到哪去、地怎么用、钱从哪来”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问题,其中的资金保障是关键一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大、期限长,社会外部效益强但商业效益不高,需要以改革创新思维,推动建立市场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避免地方政府债务无序扩张,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平稳释放城镇化潜力。

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应当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禀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顺势而为,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当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城镇化融资能力下降。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须妥善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将债务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第一,建议加快研究市政债发行相关工作,建立统一的市场评级体系,探索编制完整的政府资产负债表,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目前我国“城投债”从发行人资格和募集资金投向来看,具有市政债特征,但准入条件和债券期限等方面的规定要求与基础设施投融资特点和盈利模式尚存在差距,融资规模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第二,建议按照控总量、可持续的原则,制订城镇化建设融资规划,统筹考虑各地发展条件、政府负债、资金供给等因素,设立动态、包括市政债在内的全口径负债“天花板”,防范地方政府过度举债。

第三,以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为契机,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动态监控体系,同时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一次建成、长期使用”的资本性支出特点,逐步建立包括跨年度资本预算在内的财政预算制度,着力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

第四,可从未来新增加的一般预算收入、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和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覆盖市政债等政府性债务的风险偿债基金,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局部、突发的流动性风险,稳定金融机构和债券投资者的市场预期。

拓宽市场化、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

《规划》提出,要放宽准入,完善监管,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不仅为城镇化发展特别是相关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财政风险。

第一,建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公私合营政策法规制度,推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公私合作项目运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指导国企、民企、外资等各类市场化主体,通过PPP(公私合营)、BOT(建设―经营―转让)、特许经营等商业模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第二,可参考设立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配套政策,鼓励设立专门的城镇化投资引导基金和城镇化投资基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推进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

第三,引导利用保险、融资租赁等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保险、融资租赁等长期、大额社会资金对安全性、收益性有特殊要求,与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现金流相对稳定、资金回收期限长的特点较为匹配,可鼓励创新匹配两者需求特点的合作模式,如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融资租赁产品或资金信托计划等。

第四,加快培育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改革创新现有地方融资平台,可通过注入资源、注入股权、赋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充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本实力,使其发展成为治理规范、财务可持续、以企业信用为主要依托的市场化投资主体。

第五,积极创新项目融资模式,借鉴城市棚户区改造的成功做法,有效发挥政府引导职能,统筹整合地方财政、土地、金融和政策等各类资源,将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有机组合,建立“以丰补歉”的项目综合收益平衡机制,提升社会资金向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积极性,为引导商业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创造条件。

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规划》提出,要发挥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政策性金融专项支持政策。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性资金需优先安排社会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支出,难以独力筹集大额资金支持中长期建设。而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类建设项目公共性强、外部性大、收益性低、回收期长,对商业资金缺乏吸引力,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吸储资金基于期限匹配的考虑,主要用于中短期项目和个人金融业务。这就决定了在现阶段,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能仅仅依靠财政支出和商业银行资金,仍需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支撑、介于政府财政投资和商业银行贷款之间“四两拨千斤”的引领性作用。

第一,进一步发挥现有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建设的主力银行作用,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融资模式,继续在建设起步阶段运用开发性资金发挥好“启动器”功能。

第二,建议进一步完善城镇化中长期投融资的制度性安排,参照国际通行做法,赋予开发性金融机构永久国家债信等级,建立稳定、可持续的中长期金融债发行筹资机制,通过开发性金融资金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领域。

第三,为管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可考虑由国家开发银行或通过招标确定一家银行,进行“统一评级、统一授信、统借统还”,从总量、结构、操作上防止地方政府一哄而上、盲目举债,避免投融资总量失控,形成系统性风险。

第四,可通过设立专项贷款、专项基金和专项债券等配套政策,弥补政府投资特定项目的资本金以及地方配套资金的阶段性缺口。如每年在全国信贷规模安排中设立城镇化政策性贷款专项规模,着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保障性住房和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等城镇化瓶颈领域的融资难问题。

meira

未来要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打造开放、多元、协调和创新的城镇化金融服务体系。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的变化,需要各项配套改革去推进。”全国“两会”闭幕后,领导人在会见中外记者谈及城镇化时表示,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还会遇到并且必须解决各种问题。

  哪些问题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很多人已经给出了不少答案,诸如就业、医疗、养老等。其中,作为推进城镇化重要支撑和配套服务的关键内容,金融如何改革创新?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并力避潜在风险增加?这些都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不管从国际经验看,还是立足国内实际情况,中国的城镇化还将保持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与之相伴,相关的金融需求将是一个不断产生、持续释放的长期过程。这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服务业发展、保障房及商品房建设等众多领域,如果再加上产业转型、消费升级,蕴含的多元化金融需求非常可观。据估算,未来5年仅基础设施建设一项就将拉动投资超过3万亿元。如何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各方都在寻求解决途径,除了传统和既有的融资模式,在金融组织上实现层次多元化,金融工具和产品上持续创新,成为业内专家的共识。

  要满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需求,需要构建多层次的配套金融体系。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要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打造开放、多元、协调和创新的城镇化金融服务体系。既要加快建立银行、保险、证券等多个金融机构参与的综合金融工具体系,特别是要加快直接融资的发展,弥补金融资源的不足。同时又要加快金融创新,创造性地破解城镇化融资中的制度瓶颈,规避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抑制问题。

相关推荐

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法律分析: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交流。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法律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第一条 重大意义: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23-08-26 11:19:591

《“十四五” 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发布 绘就城镇化发展蓝图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愈发向提质增效的纵深发展。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提出40余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措施,推动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明确新型城镇化主要目标《方案》披露的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2020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4%。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国家发改委规划司相关负责人在解读《方案》时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动力并存。一方面,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动力依然较强。为了破解问题、应对挑战、紧抓机遇、释放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向纵深发展,《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显著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全面形成,城市群承载人口和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重点都市圈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建成。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大中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小城市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完善城市住房体系“与规划概念不同,《方案》明确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工作方向,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对房地产领域着墨颇多。”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孙文华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方案》明确,要完善城市住房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全缴存、使用、管理和运行机制。在租赁市场方面,《方案》指出,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盘活存量住房资源,扩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加快住房租赁法规建设,加强租赁市场监管,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权益。在住房保障方面,《方案》要求,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以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在城市更新方面,《方案》指出,重点在老城区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区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改造,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模式。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促进公共设施和建筑节能改造,有条件的加装电梯,打通消防通道,统筹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高质量的城镇化应该包括三方面,一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人民的高品质生活,三是政府的高效能治理。”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表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是《方案》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针对超大特大城市,《方案》指出,转变发展方式,积极破解“大城市病”,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针对大中城市,要提升功能品质,推动制造业差异化定位、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针对小城市,顺应城市兴衰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引导人口流失城市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向城区集中。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针对小城镇,要分类引导发展,增强服务乡村、带动周边功能,发展成为综合性小城镇。“跟过去的政策相比,此次《方案》既关注了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也对人口流失和资源枯竭城市的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这也体现出新一轮城镇化发展更强调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的导向,也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体现。尤其是提及要盘活存量、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等,都对此类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发展路径。”此外,《方案》明确表示,要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2023-08-26 11:20:261

要坚持以什么为核心推进新型城市化

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相关信息: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核心。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源泉,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把新的发展理念融入城镇规划全过程,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逐步构建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新型城镇体系。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2015年9月18日在北京透露,将扩大新型城镇化试点范围,第二批试点的地方名单不久就会公布。相关概念: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方面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同时伴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这一结构性变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2023-08-26 11:20:341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什么

我国新型城镇化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强调以人为本,农村居民的市民化。二、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三、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四、强调生态文明,发展环境的生态化。五、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六、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拓展资料】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方面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
2023-08-26 11:21:071

构建什么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1、创新机制、扩大覆盖。创新公共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将持有居住证人口纳入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使其逐步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2、精准施策、促进均衡。强化经济发达地区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综合考虑户籍人口、持有居住证人口和常住人口等因素,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财力不因政策调整而减少,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意事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具体而言,政府要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业要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农民工要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并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提升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各级政府根据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划分,承担相应的财政支出责任,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政府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2023-08-26 11:21:17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以什么为核心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规划》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连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2023-08-26 11:21:26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新型城镇化核心是(  )。

【答案】:B《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以及相关文件编制。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2023-08-26 11:21:34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什么特点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顺应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综合来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现出六个新特点。   一是强调以人为本,农村居民的市民化。《规划》提出要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实施差别化的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通过实施居住证制度,使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能够享受相应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二是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工业化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为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城镇化是一个载体和平台。新四化相辅相成,融合互动,从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三是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规划》提出,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要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引领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培育区域新的增长极。随着一些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与综合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加剧,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控。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要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四是强调生态文明,发展环境的生态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在战略层面上,要抓紧“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科学优化全国城镇化布局和总体框架。在城市建设上,要鼓励各个城市科学利用山、水、林、园的独特生态功能,创建山水相依、林园共秀的生态型城市。    五是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的禀赋,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要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    六是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人、地、钱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及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通过改革来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活力和动力。    这六个新特点既是规划的创新之处,也是未来实施的重点。
2023-08-26 11:21:441

2021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路线图敲定

“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正稳步推进。4月1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以下简称《任务》),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组织实施等七方面提出24条措施。分析人士认为,《任务》的发布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三点意义和作用:一是,从国家层面统一了2021年城镇化工作推进的思想和原则;二是,在人口政策上明确具体工作;三是,在区域发展上给出明确路径。从整体来看,2021年的重点任务在精简、高效、务实的基础上,突出了两大主题,即人和城之间的互动关系,只有解决好人在城的落户、就业、生活、工作等各种切实问题,真正实现人与城的融合,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城市更高质量的发展。超600座城市“零门槛”落户,推动租购同权《任务》提出,2021年将有序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实行积分落户政策的城市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近年来,户籍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从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陆续取消落户限制,到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再到2020年“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最终到2021年政策明确落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城市数量为672座。根据住建部此前公布的《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目前有30个城市城区总人口超过300万人。这也意味着,今年642座城市将全部实现“零门槛落户”。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300万以下的城市中,目前尚有贵阳、南昌、兰州、呼和浩特等8个省会城市和无锡、温州、佛山、珠海等经济强市。这些地方同样有大量外来常住人口,因此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有利于加速这些地方的城镇化。此外,《任务》还提出,城市落户政策要对租购房者同等对待,允许租房常住人口在公共户口落户。目前,我国落户政策与房屋挂钩,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是以“房屋所有权”为原则,这也就意味着“租房”获得社会福利的优先级较低,“租购歧视”现象存在,影响城市租赁市场的发展。随着《任务》的发布,允许租房落户,将落户与购房做出了进一步剥离,让租赁成为新市民稳定甚至永久的居住方式,将有利于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落户门槛的不断放宽,一些城市的房价面临着较大的上行压力。因此,在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方面,《通知》还规定,城市要整体谋划、周密设计,统筹做好放开放宽落户、人才引进和房地产调控工作。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将人才引进和房地产调控工作相结合,是一个新的表述,在过去几年新型城镇化的任务中没有提及。这两年一些省会城市在人才引进方面力度较大,但随之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借人才通道进行炒房的现象在增加。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后续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防范各类炒房、积极稳定房地产市场成为关键。此外,在着力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方面,《通知》明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稳定地价、房价和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有效盘活存量住房资源,有力有序扩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合理调控租金水平。以人口流入多、房价高的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农业转移人口、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住房问题。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支持将非住宅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表示,《任务》重申了“房住不炒”的定位,对于政策调控的方向给予了指示。同时,对于租赁住房着笔颇多,透露出未来解决大城市的住房问题着重从供应端入手,加大土地供应,盘活存量。此外,《任务》提及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农业转移人口、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的住房问题,体现了国家对于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重点关注,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此外,租金水平将会受到管控,稳租金也将成为2021年租赁市场的重要工作。严跃进认为,从过去几年新型城镇化的任务表看,租赁市场更多是强调“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思路,而对于租金稳定的关注比较少。此次《任务》明确把“合理调控租金水平”写了进去。随着“十四五”期间租赁市场的发展节奏加快,尤其是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大力发展,稳租金的市场基础将更为扎实。同时这也意味着租赁市场的发展将加速,且更为稳健。各地需要积极落实新型城镇化的相关任务,在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基础上,把稳租金也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都市圈发展仍是重点任务《任务》还明确,要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增强城市群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形成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系统。在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方面,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扎实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研究编制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等跨省区城市群实施方案,有序引导省内城市群发展。此外,《任务》提出,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支持福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支持其他有条件中心城市在省级政府指导下牵头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对比《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可以看出,今年新增加了成都。成都都市圈涉及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近年四市GDP总和占四川省近半壁江山。今年3月,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尹宏表示,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就是成都都市圈建设。2月《成都都市圈规划协同工作机制》正式出台,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已在路上。西安都市圈也连续两年被点名,也可以看出近年推进西部核心城市都市圈发展的力度。此前围绕西安曾提出“大西安都市圈”“西咸都市圈”等多个概念。当下“培育建设西安都市圈”已写进陕西“十四五”规划,并划定西安都市圈“一核一轴、两翼三区、多组团”发展格局。据了解,《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正在推进报国家发改委申请批复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福州都市圈在今年继续被强调,且放在表述的第一顺位。2020年福州首次跻身万亿GDP城市行列,这也说明福州初步具备了发展都市圈的基础。今年1月,《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通过福建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划定了都市圈的具体范围。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分析,近两年对于福州都市圈的大力推动,需要结合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理解。在“十四五”规划中,此前“海峡西岸城市群”的表述不再提及,取而代之的是首次提出的“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新提法则强调了粤、闽、浙三省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大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之间,还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超级城市作为支撑。”丁长发表示,福州都市圈意在不断提高福州首位度。
2023-08-26 11:21:551

中国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2013年7月9日,在广西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4年3月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
2023-08-26 11:22:302

中国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2013年7月9日,在广西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4年3月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
2023-08-26 11:22:381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要求,要以人为

D 试题分析:题中《规划》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①④符合题意;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说法错误;③不符合题意;答案D正确。
2023-08-26 11:22:461

新型城市规划理念表现在哪些方面

创新发展的实质就是在新常态背景条件下,不能再走老路,而是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十三五”城镇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传统城镇化高速度发展的顶点时期基本过去,速度型要变成质量型发展。新世纪以来的三个五年,年均农业转移进城人口1800多万人,城市规模与数量有了较大的增加。当前看,城镇化由高速变成中低速,有的地方进城人口的动力大大降低。原先由速度而遮盖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暴露并且还在暴露之中。或者说原先注意不够问题,现在特别扎眼。比如城镇化最核心的问题,也就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得不到解决;农村土地荒芜、城市土地粗放并存;房地产下行,原先依靠土地财政支撑的城镇投资乏力;设市制度多年基本没变,越来越跟不上城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城镇无序蔓延、只重地上不重地下等等,都成为焦点、难点、热点。面临这些情况,城镇化的目标要校正、方式要转变、瓶颈要突破,因此就必须创新发展。2014年3月,国家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十三五”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全面落实的五年。所谓新型,就是跟老型相对而言,讲的就是创新发展。  过去的城镇化,除了创新不够,就是协调不够、绿色不够、开放不够、共享不够等问题突出。除了创新发展之外,现在提倡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对于城镇化而言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2023-08-26 11:22:561

制定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省份有哪些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提到,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在国家层面作出整体部署后,各省份如何打造“地方版”,引人关注。记者梳理发现,31个省(区市)均提及城镇化这一话题,近半省份以千字左右篇幅详述。其中,至少有29个省份明确提到“推进新型城镇化”。除北京表示“修改城市总体规划”等之外,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江西、陕西、西藏、云南等十余省(区)明确表示将编制、出台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此外,上海表示将“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加快编制村镇规划”。观察可见,在今年省级地方两会上,城市群的概念被广泛提及,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记者梳理发现,北京、福建、广东等十余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有涉及。户籍制度:多省(区)明确提出户籍改革记者梳理各省(区)政府工作报告发现,至少24个省份在城镇化章节涉及户籍问题,对如何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出初步部署。其中,广东、河北、江西、辽宁、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江苏、海南、湖南、安徽等省(区)明确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上述省(区)中,福建、广东、江西、陕西、四川、海南、安徽等省份明确提出健全或实施居住证制度。与此同时,福建、广东、江西等省份提出“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河北称将“抓紧出台差别化落户政策”,黑龙江则强调要落实好这一政策。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在“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章节,广东明确提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解决长期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落户问题”。此外,广东还提出健全居住证制度,要求“完善积分制入户和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政策”。与广东相比,北京和上海虽没有在城镇化章节涉及户籍问题,但在其他章节进行了论述。作为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型城市,北京提出“加强人口规模调控”,称将“推行居住证制度”;上海则表示“严格落实以积分制为主体的居住证制度”,并要求“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2023-08-26 11:23:051

新型城镇化的中国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为起步晚,水平较低,速度快。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 与发达国家对比: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特点为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014年3月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明确的时间表,2014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2017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至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总体进展情况良好,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民工融入城镇的政策在不断完善。二是中小城市和城市群的建设扎实有序推进。三是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四是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初见成效。
2023-08-26 11:23:131

发改委:发布《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中国网地产讯 4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具体条款如下:以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为路径,打破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不合理壁垒,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一)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督促Ⅱ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含设区市和县级市)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公安部、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二)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督促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坚持存量优先原则,取消进城就业生活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城的人口等重点人群落户限制。推动Ⅰ型大城市探索进城常住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应落尽落。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公安部、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三)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鼓励各城市政府简化户籍迁移手续,加强落户政策宣传,开通线上申请审核系统,大幅提高落户便利性。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改进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公安部、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四)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提高居住证发证量和含金量,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逐步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进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制度,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方便人口流动。增加学位供给,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入园政策,使其在流入地享有普惠性学前教育。以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为主要出发点,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健康委、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医保局、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五)大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吸纳农民工较多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六)加大“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的激励力度。提高城市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与吸纳落户数量挂钩力度。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强行要求其转让上述权益或将此作为落户前置条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探索其转让上述权益的具体办法。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各城市城区常住人口等的常态化统计机制,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撑。(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统计局、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三、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承载能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七)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群。加快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城市群发展规划,推动哈长、长江中游、中原、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支持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实施联席会议制度落地生效,推动兰州—西宁、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健全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促进天山北坡、滇中等边疆城市群及山东半岛、黔中等省内城市群发展。(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八)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实施,促进重庆市、四川省通力协作,加大成渝地区发展统筹力度,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强交通、产业、环保、民生政策对接,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形成新动力源。(发展改革委、重庆市和四川省有关部门等负责)(九)大力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深入实施《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协调推进机制,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以轨道交通为重点健全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有序规划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推进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镇合理延伸,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和“瓶颈路”拓宽工程。支持重点都市圈编制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国铁集团、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优化发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和管辖范围,解决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印发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抓紧补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暴露出来的短板弱项,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二)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强化底线约束,严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进一步深化淘汰整改。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用地和财政建设性资金保障,鼓励省级政府通过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设立省级专项资金等方式择优支持,在有条件区域培育一批示范性的精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强化正面引导,制定特色小镇发展导则,挖掘推广第二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体育总局、林草局、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三)推进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边境地区推进潜力型城镇以产聚人、战略支点型城镇以城聚产,打造以内陆邻近的大中城市为辐射源、边境县级市及地级市市辖区为枢纽、边境口岸和小城镇为节点、边境特色小镇为散点的边境一线城镇廊带。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改善边境一线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沿边抵边公路。实施守边固边工程。(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四)推进大型搬迁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应大型搬迁安置区转向新型城镇化建设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搬迁人口市民化进程,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帮助搬迁人口尽快解决稳定发展问题,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五)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统筹新生城市培育和收缩型城市瘦身强体,按程序推进具备条件的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有序推进“县改市”“县改区”“市改区”,稳妥调减收缩型城市市辖区,审慎研究调整收缩型县(市)。全面完成各省(区、市)设镇设街道标准制定工作,合理推进“乡改镇”“乡(镇)改街道”和乡镇撤并。(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着眼于增强人口经济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核心功能,健全城市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十六)补齐城市公共卫生短板。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完善重大疫情预警、救治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重要物资储备,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内城市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整治城市环境卫生死角,建立严格检疫、定点屠宰、冷鲜上市的畜禽产品供应体系,健全污水收集处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七)改善城市公用设施。健全城市路网系统,完善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系统、行人过街设施。完善市政管网和排水防涝设施。健全停车场、智能快件箱、社区菜市场等便民设施。扩大普惠性养老、幼儿园和托育服务供给。实施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全民健身提升工程、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工程。(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卫生健康委、商务部、体育总局、广电总局、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八)实施新型智慧城市行动。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打通社区末端、织密数据网格,整合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支撑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交通运输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九)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一批老旧小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引导发展社区便民服务。改造一批老旧厂区,通过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和发展工业旅游等方式,将“工业锈带”改造为“生活秀带”、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和文化旅游场地。改造一批老旧街区,引导商业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打造市民消费升级载体,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改造一批城中村,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农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开展城市更新改造试点,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二十)改革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方式。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鼓励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控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修改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并完善配套制度,分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将由国务院行使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权以及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土地征收审批权,授权省级政府或委托试点地区的省级政府实施。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二十一)改革城市投融资机制。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合理处置存量债务的前提下,完善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投融资工具。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城乡融合典型项目、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等。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和职能定位,对投资运营上述项目的企业进行综合授信,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和力度。(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二十二)改进城市治理方式。推动城市政府向服务型转变、治理方式向精细化转型、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大幅提高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水平,顺应城市发展逻辑和文化传承,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加强建筑设计和城市风貌管理,提高城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五、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二十三)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探索。指导试验区分别制定实施方案。推动试验区在健全城乡人口迁徙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方面先行先试,引导县级土地储备公司和融资平台公司参与相关农村产权流转及抵押,加快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发展路径。(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人民银行、有关省级部门等负责)(二十四)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允许农民集体妥善处理产权和补偿关系后,依法收回农民自愿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经营性用途入市。启动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二十五)加快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开展工商资本入乡发展试点。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基金作用,支持引导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入乡发展。培育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形成承载城乡要素跨界配置的有效载体,在长江流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公安部、农业农村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二十六)促进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推进实施城乡统筹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城乡联结的冷链物流、城乡农贸市场一体化改造、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布局、市政供水供气供热向城郊村延伸、乡村旅游路产业路等城乡联动建设项目,加快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卫生健康委、文化和旅游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六、组织实施(二十七)强化部际协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托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筹协调和指导督促,并总结推广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典型经验。各有关部门要细化制定具体措施,调动本系统力量扎实推进。(二十八)压实地方责任。省级发展改革委要牵头会同省级其他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做好组织调度和任务分解。市县级政府要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事,确保任务落地生效。
2023-08-26 11:23:591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和农民有什么影响

农民进城,集中居住。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医疗和养老保险。农村土地集中流转,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
2023-08-26 11:24:086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推动作用如何

关于新型城镇化目前尚未有标准定义。一般认为,新型城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内涵:一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二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三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四是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其推动作用有五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新型城镇化将推动产业积聚和升级;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差别。 ⊙王远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2011年达到51.3%。目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同时也面临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巨大等问题,需要对我国的城镇化战略进行继承、调整和优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目前尚未有标准的定义。新型城镇化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内涵。 1.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依托,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进城镇化,要充分发挥工业化的引领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实现“三化”有机融合。同时,新型城镇化要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注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注重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时代文明向农村扩散,让城镇化的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以形成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一元化现代化结构。 2.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依托城镇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聚集产业和人口,努力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城市标准,对垃圾、污水、噪音等污染物进行达标处理和控制,增加绿地、林地面积,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保障城镇化的质量、效益和福利,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 3.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完善为原则,合理控制大城市过度扩张,加快健全中小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注重产业的合理布局与配套集群发展;注重做大做强新型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注重生产凡是和工艺流程创新升级,推动城镇向数字域、信息域、智能域、知识域方向发展,引导人口和产业集中集聚,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发展格局,促使城镇地理空间优化、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共同繁荣,造就城镇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4.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只有劳动力的非农业化和劳动力的空间转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仅有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优化,而不能让进城农民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没有生活质量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也称不上高质量的城镇化。要改革城镇人口社会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居住地登记体制,让外来常住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赋予外来落户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权”。 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分析 1.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 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将继续扩大城市数量和规模,另一方面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推进城镇化将带动房地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建设,直接扩大对第二产业中的冶金、建材、建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需求;同时还将扩大对房地产、现代物流、设计规划、咨询服务、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需求。以上产业都将延伸产业链条,产业相关效应明显,其发展能够扩大投资需求。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若每年增加1000万城市人口,就需要1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再加上需要增加的公共服务投资,投资潜力巨大。由此引发的投资可以消耗大量的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极大地缓解冶金、建材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 2.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城镇化的难点和核心是真正实现农村进城人员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把农民变为市民,必然会带来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规模的提升,实现经济的服务化,文化、旅游、休闲、家政、美容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享受型消费所占比重必然会不断提高,进而逐步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新型城镇化将改善居民消费环境,逐步改变农村进城人员的消费行为,在劳动收入占比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城镇相对较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利于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促进消费。据测算,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每年将增加1万多元消费,我国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可以带动11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 3.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 一是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来的人员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他们的收入水平高于原来在农村的收入水平。二是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员转入城镇,带动万亿级投资和新增消费,可以增加原有城镇居民的收入。三是大量的农村富余人员转入城镇,加速土地向专业户集中,农村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可以提高留在农村的人员其收入。同时,推进城镇化,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增加了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稳中趋涨,也将增加农民的收入。 4.新型城镇化将推动产业积聚和升级 一是城镇化可促进产业集聚。由于城镇相比农村往往具有资本技术、交通运输、居住条件、人力资源、通讯设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活动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二是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社保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城镇越大,发展越快。服务业发展越快,新市场扩充的量就越大。 5.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差别 新型城镇化在注重城市的开发建设和功能完善,更加重视农村地区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善,合理引导人口、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主要流向,加大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着力缩小城乡收入、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加快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三大重点工作 1.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化 放宽直至放开城市和城镇的户口迁移的准入限制,实行按居住地管理的户籍制度;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以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切实解决农民工实际生活困难,对进城农民给予充分的身份认同,同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农民提供基本社会福利。逐步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2.合理引导要素集聚,实现土地集约式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城镇化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长远的规划布局,促进生产功能配套、完善和高效,发挥生产领域的经济效益;促进生活功能安全、便捷和舒适,发挥生活领域的社会效益;促进生态功能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挥生态领域的环境效益。二是创新市政基础设施的筹资、运营和管理模式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促进城镇设施为农村服务,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三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进以高新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推进产业特色化发展。 3.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着力在体制机制、服务功能、科技教育、创新主体、人才素质、政策引导、居住环境等方面提升城市创新功能,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增强城市创新竞争力。要合理统筹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注重提供就业机会和打造创业平台,为提高收入和消费水平提供支撑;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开发和利用,发挥企业主体和政府引导扶持作用,促进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提升城镇化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2023-08-26 11:24:241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是好事还是坏事

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通知,要求各省选择符合条件的不同层级市、镇作为试点在8月底前上报发改委。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的城镇化问题单靠城市改革难以解决,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要改变以往以单纯促进发展为目标的做法,集中优势资源设置试验区。尤其是针对人口10万以上的建制镇,开展新型设市模式试点,也将成为近中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点。      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从现阶段的人口流动方向来看,人口向大城市和小城市两端聚集。    而在试点内容方面,将重点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行政管理和降低行政成本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方面。    具体来看,试点的重要内容是探索建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成本分担包括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即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    据了解,政府将承担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公共成本,企业则应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与此同时,试点地区需制定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具体落户标准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居住年限挂钩的具体办法,主动承担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试点融资要求,试点地区需把政府性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编制公开透明的城市政府资产负债表,以更好地吸引投资者,拓宽投融资机制,进一步解决城镇化资金问题。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融资规划,针对不同项目性质,设计差别化融资模式和偿债机制。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放宽准入、完善监管、制定企业通过PPP等模式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此外,在农村宅基地方面,试点地区需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全面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颁证,将农民房屋纳入确权登记颁证范围,将宅基地和农房纳入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并率先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2023-08-26 11:24:451

城镇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是什么?

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具体到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更进一步的规划是,在东部地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在此基础上,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新需求,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下一步国家将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为破解城镇化的改革难题,未来除了将大幅度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之外,还有可能在全国统一推行居住证,而这样的改革,势必也会对解决收入分配、扩大内需等问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023-08-26 11:24:521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的4、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

积极对接国家城镇化空间布局,充分利用“蓝”、“黄”两区政策机遇,发挥海陆联动、南北贯通的交通区位优势,融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实现区域战略融合和优惠政策叠加,构建“一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一带(鲁南城镇发展带)、双核(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六区(六个城镇密集区)”的省域新型城镇化总体格局。1)山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由2个副省级城市(济南、青岛)和11个地级市(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泰安、威海、日照、莱芜、德州、聊城、滨州)构成,包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及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三个战略区域,是我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以济青通道、京沪通道、沿海通道为骨干,提升快速交通网络密度,促进沿海门户城市和内陆枢纽城市之间的多通道联通。加快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适度集聚,促进城市之间分工与协作,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体系,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由轴带集聚向网络化发展转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加强鲁日韩经贸联系,全面提高国际化水平,构建开放的城镇化格局。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密切联系,辐射带动国家中西部地区。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推动海陆统筹,突出高端产业集聚,实现科技先导、转型发展,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实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战略,促进各级城市紧密互动、功能整合,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高效利用后备土地资源,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低碳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大西部城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联系,对接沿海港口群,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2)鲁南城镇发展带鲁南城镇发展带由枣庄、济宁、日照、临沂、菏泽5个地级市构成,是落实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空间载体。进一步强化日照的门户地位,以东西向综合发展走廊串联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中心城市,推动人口、产业沿交通走廊加速集聚,加快鲁南城镇发展带由点状集聚向带状发展转变,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与城镇发展格局。实施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以陆桥通道为轴线,以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为载体,引导人口、产业等要素向综合发展走廊集聚。发挥港口门户、区域通道和商贸物流优势,建设国家重要枢纽港区与商贸物流中心。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促进与相邻省份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积极对接中原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3)双核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从城市长远发展着眼,优化济南、青岛城市空间布局,适当超前配置重大设施,提高发展弹性,为城市发展充分留出余地。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的核心,要充分发挥省会优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提升老城区,加快建设西部新区、东部新区和滨河新区,完善城市功能,努力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积极促进工业优化升级,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重点发展科技创新、信息服务、金融商务、文化旅游和现代商贸等高端服务业,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以环胶州湾地区为中心,以组团布局为主要形态,构建“环湾型、组团式、多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打造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北部高端产业集聚区和青岛“蓝色硅谷”,构筑现代产业高地。强化城市功能,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国际贸易、滨海旅游和金融服务等高端高质产业,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龙头、黄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4)六区以城镇密度高、经济联系密切的区域为基础,强化城镇联动发展,构建济淄泰莱德聊、青潍、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六个城镇密集区。建设与城镇密集区空间结构相耦合的城际交通体系,创新管理与协同机制,加快引导区域人口、产业、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城镇密集区集聚,提高城镇密集区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城镇化载体功能。1.济淄泰莱德聊城镇密集区。以济南中心城为核心,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中心城为副中心,协同章丘、济阳、平阴、桓台、肥城、禹城、齐河、陵县、平原、茌平、东阿、邹平等县(市),构建济淄泰莱德聊城镇密集区,建设富有齐鲁文化底蕴、山水特色突出、综合实力强劲、高度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密集区。加强济南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重点推进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和同城化,做强山东半岛城市群西翼核心区。依托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构筑“一个核心(省会济南)、两个圈层(以济南为中心,70公里为半径的紧密圈层和150公里为半径的辐射圈层)”的城镇布局。以济莱协作区建设为契机,优先推动济南-淄博-泰安-莱芜一体化发展。构建圈层式交通体系,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的骨干交通,加快构筑“一小时交通圈”。建立区域生态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推进环境协同治理,共同维护鲁中山区生态环境。2.青潍城镇密集区。以青岛中心城为核心,潍坊中心城为副中心,协同胶州、即墨、平度、莱西、诸城、高密、寿光、昌邑、安丘、昌乐、青州等县(市),建设开放合作、陆海统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城镇密集区。加强青岛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构建网络化交通体系,依托青烟威荣、青岛-平度、青岛-海阳-荣成、红岛-胶南城际铁路及胶济客专、胶新铁路,形成放射型城际铁路网,推进烟威潍日与青岛之间交通快速化、通勤化和公交化。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推进沿海深水大港、临港产业园区和城镇协同发展,构建以海洋科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主的高端制造业集群和以金融商贸、文化创意、科技研发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群。重点开发青岛环胶州湾地区、即墨滨海地区、董家口港区、潍坊滨海新区、潍坊中心城区等空间。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市)和小城镇,实现各级城镇协同发展。3.烟威城镇密集区。以烟台、威海中心城为核心,协同龙口、蓬莱、招远、栖霞、莱州、莱阳、海阳、荣成、乳山等县(市),构建烟威城镇密集区,建设沿海城镇密集带、海洋产业基地、滨海休闲度假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推动烟台与威海两市协同发展。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和快速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建设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文莱高速公路,加强骨干道路网对接,推进一体化公交服务。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强烟台和威海港群分工与协作。促进海洋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强化胶东半岛丘陵地区的生态涵养功能,保护独特山水景观。推进全域城镇化,实现产业高端化、交通网络化、人居环境品质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4.东滨城镇密集区。以东营、滨州中心城为主体,协同垦利、利津、广饶、博兴、沾化等县,构建东滨城镇密集区,积极探索低碳生态、集约高效的城镇化模式,建设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城镇化引领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加强东营与滨州的协同发展。加快济东高速公路和济南-滨州-东营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组团的空间一体化。建设沿海交通通道,加强中心城市与滨海地区交通联系,促进沿海地区开发。培育壮大环境友好型的海洋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油气勘探开发、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环保产业、临港物流业、滨海生态旅游业等。严格控制滨海滩涂、湿地开发,加强黄河三角洲和沿黄地区生态环境整体保护。5.济枣菏城镇密集区。以济宁、枣庄、菏泽中心城为核心,协同滕州、曲阜、邹城、嘉祥、巨野、定陶等县(市),构建济枣菏城镇密集区,建设鲁西南快速城镇化引领区、产业转型示范区。积极培育济兖邹曲嘉、枣滕、东明-菏泽-巨野三个城镇密集地区,依托京沪交通走廊和日菏交通走廊,推动济宁、枣庄与菏泽联动发展。强化菏泽内外联联动的基础设施,提高政策支持力度,打造山东省面向中原地区的桥头堡。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水平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现代能源化工、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基地,发展壮大装备制造、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内涵,将曲阜-邹城建成国际旅游名城和东方文化圣城。以县城为重点建设返乡创业基地,推进本地农业人口就近就地转移。以微山湖治理和南水北调工程为契机,加强塌陷区治理和生态修复,协同治理鲁西南平原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6.临日城镇密集区。以临沂、日照中心城为核心,协同莒南、临沭、费县、沂南、沂水、平邑、兰陵、莒县等县,构建临日城镇密集区。发挥日照港的亚欧大陆桥门户作用和临沂区域性商贸物流优势,建设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商贸物流中心、临港产业基地,形成陆港统筹、产业与市场互动的现代化城镇密集区。积极推动岚菏高速公路建设,依托鲁南通道加快交通设施融合,衔接日照疏港体系与临沂商品集散流通体系,提升日照港的内贸服务功能,扩大临沂商贸流通范围,共建临港产业区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大力发展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临港配套产业。充分发挥临沂市的物流集散优势,积极培育工业生产体系,推动产销联动发展。优化沿海地区、沂蒙山区、五莲山区、沂河、沭河等重要生态空间,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5)城镇规模等级根据城镇现状特点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策略,积极稳妥壮大城镇规模,形成合理有序的城镇规模结构。到2020年,济南、青岛两市城区人口达到500万左右;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14市城区人口达到100-300万,其中淄博、烟台、济宁、临沂4市城区人口达到200万以上;50-100万人的中等城市15个;20-50万人的小城市50个;10-20万人的小城市35个;5-10万人的小城镇约50个。6)综合交通网络支撑建设与省域城镇化空间相协调,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到2020年,加快构筑“三横(济青、德龙烟威、菏兖日)四纵(青烟威日、滨临、京沪、京九)”综合运输通道,实现济南至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可达,济南和青岛至省内其他设区市2小时可达,快速铁路通达除滨州、东营外的所有设区市,95%以上的县级行政单元在地面交通100公里或1.5小时车程内享受到航空服务。设区市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60%。建设海陆空联动的国际物流运输体系。提升山东省对外门户地位。济南、青岛、烟台机场为干线机场,威海、济宁、潍坊、临沂、东营等13个机场为支线机场,共同构建开放的航空运输体系。强化青岛港口国际集装箱枢纽地位,联合烟台、日照等港口建设环渤海南部、黄海的物资进出口和国际贸易基地。推进潍坊、东营、威海、日照、临沂综合保税区建设,在淄博、枣庄、济宁、泰安等城市建设一批与沿海港口和空港口岸联动发展的保税物流中心。完善机场、港口与地面交通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充分发挥对城市群(带)、城镇密集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拓展面向内陆的交通通道。依托济青交通走廊,建设石济客专、济青高铁、郑济客专,对接中原经济区和陇海铁路沿线城市。以烟台港为依托,以德龙烟威铁路、滨德和荣乌高速为支撑,构建联系京津冀南部和鲁北地区的鲁北交通走廊。以日照港为依托,以新菏兖日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菏泽-日照城际铁路、日兰和岚菏高速为支撑,构建联系中西部地区的鲁南交通走廊。扩大与长三角、京津冀的通道容量。建设京沪高速乐陵至济南段、济徐高速济宁至鱼台段,扩容京沪高速,拓展京沪通道容量和覆盖范围,推进京九客专规划建设,促进德州、聊城、滨州、东营等城市对接京津冀城市群,临沂、日照等城市对接长三角城市群。改造升级京杭运河黄河以南航道,推进黄河以北航道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沿海运输通道建设。建设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青连铁路,促进沿海地区对接长三角城市群。规划预留日照-临沂高速铁路通道,衔接京沪高铁和郑州-徐州客运专线。积极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中韩铁路轮渡工程前期工作,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交通、经济联系。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推动济青走廊扩容和优化,形成济青高铁、胶济客专、胶济铁路客货分线,青银高速和青兰高速两线并行的骨干交通格局。建设德州-上饶、济南-东营、潍坊-日照、龙口-青岛四条高速公路,推进滨临铁路规划建设,增强济青走廊对南北两侧的辐射带动作用,构筑山东半岛城市群开放型、网络化、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培育支撑鲁南城镇发展带的综合交通走廊。加快京杭运河黄河以南段的建设和济宁港扩能改造,提升济宁面向菏泽、枣庄的货物组织和枢纽功能。进一步拓展日照港内贸集装箱航线网络和密度,建设岚菏高速,推动日照港口门户和临沂物流中心的协同发展,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和交通运输格局,支撑城镇集聚发展。完善省域交通枢纽布局。构筑以济南、青岛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15个地级市为地区性交通枢纽的两级交通枢纽体系。引导交通资源分层分级、差异化配置,促进各交通枢纽之间的合理分工,引导国家、省域和城镇密集区运输功能在不同层级枢纽的合理组织。
2023-08-26 11:25:29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措施有哪些

看人民日报这篇文章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巨大机遇,也面对许多重大挑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城镇化,没有先例可循,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把握好方向,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已进城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在此基础上,提高全体城镇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任务之一。当前,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是落实好农业转移人口在不同类型城镇落户的政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条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本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就业为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为基本形式的户口迁移登记制度,建成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整合和共享,为城镇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制订公共政策等提供依据。分类指导农民工市民化,建立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积分落户制度,为公平有序落户提供阶梯式政策通道,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户籍制度改革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统筹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自愿,就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尊重群众自主定居的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不搞强迫命令“逼”农民进城,不能让农业转移人口“被落户”“被上楼”,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分类,就是从顶层设计上作出整体部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因地制宜作出具体政策安排,由各地根据不同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完善细化落户标准,让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了解不同城镇落户条件,形成明确、稳定的定居预期。有序,就是优先解决存量、合理引导增量,优先解决本地区已进城常住人口落户问题,优先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适应城镇产业需求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问题。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进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既要积极稳妥,又要扎实有序,不刮风、不冒进、不搞运动。  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建立居住证制度是人口管理制度的一大创新。常住在城镇的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城镇产业工人的主体,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仍未能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工作和生活面临诸多困难,城镇内部依然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矛盾。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到2020年要努力解决1亿左右已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的落户问题,其他已进城但未落户的人口则要通过建立居住证制度来解决他们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实施居住证制度,是在现阶段不同城镇分类落户的条件下逐步放宽对人口迁移限制的一种有益探索,是一项过渡性制度安排。实行居住证制度的目的,是建立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为持证人提供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特别是为那些已经在城镇就业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解决子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各级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和便利的范围,提高服务标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让更多流动人口能够融入城镇,使他们对居住的城镇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在我国国情下,农村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将持续相当长时间。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74亿,约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5,但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地与常住地大多并不一致,这使得现有的财政支出预算体制与各地常住人口的现状不相吻合。实现在常住地的农业转移人口“有活干、有学上、有房住、有保障”的目标,需要首先解决他们迫切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这无疑需要庞大的公共财政资金支持。应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实现财政转移支付测算分配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将现有主要针对城镇户籍居民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支持和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扩大到已进入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尽快研究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地区的财政补助和支持力度。在调整省以下收入划分时,要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的因素,以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多的城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二是督促地方建立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分配一般性转移支付要考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带来的增支因素,分配专项转移支付要逐步按照常住人口口径计算,切实缓解一些城镇因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而增加的财政支出压力。三是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支出成本的科学测算。完善有关统计分析工作,为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体制机制提供依据。此外,还要进一步创造条件,汇聚社会力量,开拓企业、民间资本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通道,引入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分担公共服务支出,协同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切实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对于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积极性、顺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民的“三权”保障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三权”。  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维护进城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抓紧出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办法,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推进和确保如期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构建农民土地权利保障的基础体系。加强规范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及服务体系,健全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今年,中央已经部署分类实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明确提出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前提下,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尽快研究制定缩小征地范围的具体办法,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特别是注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被征收时得到公平合理补偿,禁止剥夺进城落户农民获得征地补偿的合法权利。三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保障进城落户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稳步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各项试点必须严格限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防止侵蚀集体经济和农民利益。引导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健康发展。探索农户对“三权”的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键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既要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纳入城镇住房保障实施范围,也要着力改善城乡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当前,各类棚户区群众住房简陋,环境较差,安全隐患多;农村困难群众对住上安全住房的诉求强烈。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棚户区改造等保障安居工程不但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也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在经济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形势下,棚户区改造和城乡居民危房改造也是调结构、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既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也发挥了带动消费、扩大投资的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但也应看到,这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特别是在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积极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第一,加强城镇棚户区改造。要切实做好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等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缩短安置周期、节省安置费用,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居住需求。第二,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要积极做好省级补助资金落实工作,统筹推进农房抗震改造,确保改造后的住房符合建设及安全标准。同时,要加强农房风貌引导和管理。第三,积极完善棚改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努力实现配套设施与棚改区的安置住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第四,大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要在统筹考虑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管理办法,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不断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支持作用,形成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
2023-08-26 11:26:301

北京市人才引进落户政策2022

法律主观:很多人都想得到北上广的 户口 ,即 北京 、 上海 、 广州 ,因为这几个省份城市是经济发达地区,同时本地人待遇相比外来户口而言要有更多优惠。北京拟实施 积分落户 政策,目前正征求意见中。 在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北京积分落户政策有望出台。 12月10日下午,北京市法制办公布了两份地方政府规章的征求意见稿:《北京市 居住证 管理办法(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 居住证 》)和《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积分落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两份征求意见稿姗姗来迟。在一线城市中,广州、 深圳 和上海的类似积分落户政策早已在前两年落地,而北京至今才开始征求意见。 相比办理 居住证 去享受一定的基本公共服务而言,在北京积分落户依然是个“窄门”。 《积分落户》规定了基础指标(包括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 教育 背景)和导向指标(包括职住区域、疏解行业就业、创新创业、专业技术职务、 纳税 、信用记录、守法记录)两大类,其中 教育 背景赋分最高。 在目前的政策设计里,并没有设置固定的落户分数线,而是每年由北京市政府根据年度人口调控情况,公布落户分数线。 “每年的落户指标非常有限,估计大半指标会分配了给可直接落户的单位,预留给积分落户的指标很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副研究员王*军分析。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在北京对人口实施严格总量控制的大背景下,对积分落户政策的实际效果,预计并不会太乐观。 与居住证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不明 虽然全国各地都在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推进 户籍 改革,但北京市因为其作为首都的特殊地位,且近年来控制人口的目标并未实现,因此, 北京居住证 政策备受关注。 去年12月,国务院法制办发布了《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今年10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 居住证暂行条例 (草案)》。 北京市的 户籍 改革也在此期间推进。今年3月12日,《201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提出出台居住证制度,研究制定积分落户政策,完成时限是2015年12月底。 而今发布征求意见稿,正好是在规划的时限之内。 根据 户籍 制度改革意见精神,所谓居住证是持 证人 在居住地就业居住、作为常住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申请登记 常住户口 的证明。 因此,《征求意见稿》规定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条件,即“公民离开 常住户口 所在地,到其他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稳定就业、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可以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领居住证”。 但是,北京在中央政策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个前提条件,即来京人员需办理暂住登记已满半年。《居住证》强调,来京人员申报暂住登记是法定义务申领居住证的前提。 “所谓暂住登记并不意味着去办 暂住证 ,只是作为在北京居住半年的一个证明。”王*军分析,在全面推行居住证的背景下, 暂住证 已经没有必要存在。 值得关注的是,《居住证》并没有像《征求意见稿》那样详细规定持有者可以享受哪些基本公共服务、权利和便利,只是笼统地规定居住证持有人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享有相关公共服务和便利,具体办法由北京市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居住证》主要规定了居住证申领和管理这些程序,而没有固定居住证的持有者可以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这也说明起草者只注重人口控制而忽视基本公共服务。”王*军分析。 积分落户申请人年龄不超过45岁 根据户籍制度改革意见精神,在无法实现直接落户的情况下,可以有条件地探索积分落户。 相比国务院的规定,北京市《积分落户》的条件要更高一些。 具体来说,申请人参加积分落户应同时具备五个下列条件:持有北京市居住证;年龄不超过45周岁;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7年及以上;符合北京市 计划生育 政策;无违法犯罪记录。 在增加的三个新条件中,“年龄不超过45岁”这一条最为引人关注。 “对年龄作出限制的原因,可能基于比较功利的目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44岁及以下为青年人。换句话说,45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能为北京创造更多价值。”王*军分析。 在《积分落户》规定的两类(基础指标和导向指标)共10项指标中, 教育 背景指标的积分比重最高。 具体积分标准为:大学专科(含高职)9分,大学本科15分,硕士27分,博士39分。学历的认定以申请人获得的全日制最高学历为准,不累加。获得多个全日制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在其最高学历得分基础上,每多获得1个硕士学位,加3分;每多获得1个博士学位,加6分。 根据《积分落户》,总积分为各项指标的累计得分。指标的具体认定标准在积分落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明确,实施细则由市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王*军分析,北京积分落户的条件可能比广州、 深圳 和上海都要更为严格、苛刻。 预计积分落户的指标很少 尽管《积分落户》规定了申请者的条件和积分的指标体系,但是并没有规定积分落户的分数线。 《积分落户》提出,北京市政府根据年度人口调控情况,每年向社会公布落户分数线。 “如果不确定积分落户的基本分数线,这让很多北漂无法估算自己是否能够达到条件,缺少明确的政策预期。”一位在京务工的张先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 刚刚公布的北京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北京将严控人口数量,到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而2014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已有2151.6万人。这意味着未来五年的落户指标会非常有限。 “目前北京有800多万流动人口,能够通过积分实现落户的凤毛麟角。”中国人民大学新型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政策平台首席专家叶*民说。法律客观:广州市异地人才引进落户政策2022广州市户籍迁入分为引进人才入户、积分制入户、政策性入户三个类别,入户条件分别在《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广州市政策性入户管理办法》中予以明确。◆现行政策:1意见:《关于加强我市人口调控和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1规定:《广州市户籍迁入管理规定》|政策解读3类人群:①引进人才入户《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政策解读《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政策解读广州市引进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目录(2019年)广州关于放宽“双一流”高校大学本科学历人才入户社保年限的通知②积分制入户《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政策解读广州市积分急需工种或职业资格目录(2020年)|与2018年对比变化③政策性入户《广州市政策性入户管理办法》|政策解读《广州市政策性入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全文及解读
2023-08-26 11:26:411

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有

法律分析: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人口、地形、交通、资源和政策等,在政策的激励下,各种产业发展起来,拉动人均收入,提高城市化水平。法律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第一篇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第二篇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023-08-26 11:26:51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 )平方米以内。

【答案】:C《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2023-08-26 11:27:161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有哪些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5)个性特征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6)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相反。(7)城镇联动紧。笔者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6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8)城乡互补好。中国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市带县体制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其出发点都是要走活城乡这盘棋。因为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是一条教训,当引以为戒。
2023-08-26 11:27:272

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九几年就提出过这个概念了。
2023-08-26 11:27:384

坚持以什么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相关信息: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核心。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源泉,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把新的发展理念融入城镇规划全过程,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逐步构建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新型城镇体系。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2015年9月18日在北京透露,将扩大新型城镇化试点范围,第二批试点的地方名单不久就会公布。相关概念: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方面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同时伴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这一结构性变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2023-08-26 11:27:451

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该怎么走

?一份国家层面上的规划给出了答案。 本报获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十多个部委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将于今年全国两会前后对外颁布。该规划将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发展思路,提出了具体要求。 按照上述规划,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具体到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更进一步的规划是,在东部地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资源(9.51,-0.10,-1.04%)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在此基础上,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新需求,本报了解到,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下一步国家将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为破解城镇化的改革难题,未来除了将大幅度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之外,还有可能在全国统一推行居住证,而这样的改革,势必也会对解决收入分配、扩大内需等问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实施“城市群”战略 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 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按照这样的算法是已经突破了50%,但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 户籍制度引发的矛盾之外,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以及近年来一些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事故灾害等问题,对各级政府城市治理能力也形成压力和挑战。 在2010年底中央向各省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决策层就释放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号,其中最为明确的是提出了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在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化开发的同时,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在哈长、江淮、中原、长江中游等地区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 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并将于全国两会前后颁布的《规划》,就是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的更为长远、更为清晰的战略布局。 土地制度是障碍 按照一些业内专家的观点,要破解中国城镇化的改革难题,现行的土地和户籍管理制度是两个绕不开的障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等对此开出的药方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要联动,户籍方面,先让长期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能够市民化;土地方面,要提高农村征地补偿,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同权同价参与城镇开发。 郑风田表示,由于受户籍的限制,目前处于“半市民化”状态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服务,官方统计的超过50%城镇化率实际上是半截子的城镇化,户籍制度背后反映的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工农差距,如果户籍改革制度能较快到位,将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提供良好的机遇,会推动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10年甚至20年,相反,则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带来更大的社会矛盾。 李铁认为,中国实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已经50多年了,由于上世纪80年代未能同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现在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当务之急是把攻坚的改革和阻力较小的改革能够分头推进,比如,目前举家迁徙到城镇的外来农村人口就有4000万人,如果能够先让这批人真正市民化,这样,既可以减少城市户改压力,也会彻底解决长期积累的矛盾。 郑风田、李铁等专家都认为现行的土地制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障碍。由于城乡差距很大,农民工在城市买不起房子,很多人挤在一块,住的是“老鼠窝”,而他们老家的房子是“空心村”,耕地也被荒芜了,这是对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土地改革应该尽快破除政府垄断征地,实行同地地权同利,让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能够真正入市。 李铁对土地政策进一步的分析是,现行政府垄断征地模式,更多的是维护和支撑了城市居民的利益,让城市居民在二次分配中利益最大化。这种模式最为严重的后果是城镇居民的利益会被固化。于是形成了大量的视觉城市、景观城市、生态城市,而形成这样的现状下,城市就很难让低收入的“农民工”来分享城市公共服务的蛋糕。 李铁表示,征地制度改革就是要提高农村土地的价格,而且要让土地的收益更多进入农民自己的口袋。 与郑风田、李铁等专家的观点相一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也认为应该尽快解决农村土地资源严重浪费问题,“当前最要紧的就是给农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证、宅基地的使用权证和房产证”。
2023-08-26 11:28:181

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有什么意义

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通知,要求各省选择符合条件的不同层级市、镇作为试点在8月底前上报发改委。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的城镇化问题单靠城市改革难以解决,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要改变以往以单纯促进发展为目标的做法,集中优势资源设置试验区。尤其是针对人口10万以上的建制镇,开展新型设市模式试点,也将成为近中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点。      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从现阶段的人口流动方向来看,人口向大城市和小城市两端聚集。    而在试点内容方面,将重点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行政管理和降低行政成本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方面。    具体来看,试点的重要内容是探索建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成本分担包括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即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    据了解,政府将承担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公共成本,企业则应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与此同时,试点地区需制定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具体落户标准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居住年限挂钩的具体办法,主动承担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试点融资要求,试点地区需把政府性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编制公开透明的城市政府资产负债表,以更好地吸引投资者,拓宽投融资机制,进一步解决城镇化资金问题。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融资规划,针对不同项目性质,设计差别化融资模式和偿债机制。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放宽准入、完善监管、制定企业通过PPP等模式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此外,在农村宅基地方面,试点地区需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全面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颁证,将农民房屋纳入确权登记颁证范围,将宅基地和农房纳入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并率先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2023-08-26 11:28:261

公司的发展前景

公司的发展前景   公司的发展前景,公司的前景是很重要的,而且由这几年我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未来市场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到枪钻加工在国内已经逐渐成为比较成熟的加工技术,以下看看公司的发展前景。   公司的发展前景1   由这几年我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未来市场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到枪钻加工在国内已经逐渐成为比较成熟的加工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多,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凭借我集团公司良好声誉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我对公司的发展前景信心十足,未来将会更好。    一、 首先从市场看:   国内的市场潜力巨大,汽车业及机械制造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虽然竞争比较残酷,但是国内的相关产业并没有达到发展的高峰阶段,市场需求空间还是很多的。枪钻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的扩大,由油泵油嘴及汽车业向其它领域不断扩散开来。   比如:饲料机械及液压机械气压机械和模具行业和空调业等竞相采用,尽管国内的市场暂时比较低迷,但市场潜力很大,枪钻技术前景乐观。    二、 从机床行业看:   国内的机床装备正处于大换血,大调整,大投资阶段,老式机床及手动,半自动低精度的机床设备,不断淘汰,机床改造和技术革新及新产品新装备的投入正在加大,新技术新工艺大量采用,从这一点看,是我们发展的良好机会。    三、 公司的现状:   员工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赶不上新的发展形势,须及时进行调整,补充新的血液。生产设备采用传统的机床,多数机床老化,精度太低。生产作业面积相对有限,操作空间狭小。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机床产品比较单一,一直在汽车和油泵油嘴行业打转转,产品的精度和综合性能长时间没有大的提高。没有大的技术和设计改进。    四、 对的看法:    1、市场的发展方向:   做好老客户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已占有的市场。加大市场的开拓力度,向新型领域开拓和培育,建立更大的市场框架,增强市场营销力度。发展更多的潜在顾客群,不断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2、产品的发展方向:   枪钻机床要向高速化、高精化,高柔性化、人性化发展,要加大产品的设计,开发力度,主轴向电主轴方向发展,机床加工范围更广,适应范围更大,机床产品品种尽快增多,不局限于汽车及油泵油嘴行业,要向液压、饲料、模具、等其它领域延伸。   要加强开发研制的力度,不断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设计技术及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综合质量,真正制造有核心竞争力优质产品。赢得更大的市场竞争主动权。    3、经营管理方面:   加快人员结构的调整,不断补充新的有新知识水平的年轻人才,使公司的人员结构年轻化,工作有创造性,开拓性。   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征得总部批准,扩大车间生产作业面积,进一步扩大场地,增加一些新的生产设备,增强公司生产制造装备实力。   在总部的正确领导下,以不断培育的市场为依托,以先进优质的产品为核心,以高效运作的团队为基础,公司的发展会更快,前景会更好。   公司的发展前景2    一、发展前景   党的-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未来的较长时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我国建筑业仍然处于较快发展进程之中。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将带来大量城市房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商业设施建设的需求。   同时大量工业与能源基地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等市场也将保持旺盛的需求。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建筑业各类规划,并结合我们公司目前的主要经营业务范围,分析与我们公司主要相关的领域有:    (1)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建设将持续较长的时间,并将带来一个巨大的建筑市场。在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下,房地产、建筑业等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2017年3月16日,我国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稳步提升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目标到 2020 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0%。   城镇化的发展将拓展城市新增住宅建设市场。20xx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3.7%,2020 年前我国将有约1 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这将带来大量新增城市住宅建设需求。此外,大量的`城市陈旧住宅更新也将带来较大的住宅建设需求。   同时,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将带来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设施   的建设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见》,我国明确了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管网建设、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生态园林建设是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四大核心领域。同时该意见要求加快在建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新项目开工、做好后续项目储备,切实保障项目的落实和进度管控。    (2)工业与能源建设市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工业与能源的产能结构、产能规模的要求逐渐提高。《“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将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综合能源基地建设、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天然气设施建设等工程,是我国工业与能源市场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我国快速增长的工业与能源建设市场,将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建设需求。    二、发展规划   根据上述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结合目前公司的经营范围,公司20xx年主要作如下发展规划。    (1)资质拓展   按目前国家推进小城镇建设,则基础建设必不可少,公司积极准备提高公司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努力拓展公司可承接工程范围,开展多种工程业务经营,增强企业活力。    (2)承接部分BT工程   BT模式工程近几年在政府工程中运用较多,虽然BT模式容易给施   工总承包单位带来较大风险冲击,但根据目前形势公司只能顺其而为之,承接部分BT模式的工程,BT模式最大的风险是资金,其次是市场价格,因此公司一要优选项目,优选由政府投资,且关乎民生的工程;二进行周密的项目管理。   一旦签订了BT项目合同后,立即着手以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围绕项目的实施,开展包括立项、施工前准备,必要的招投标,施工、移交等等工作;三强化资金管理,开展多方融资,排出详细的资金使用路线图。   同时还应该有防止建设方不能按BT合同及时足额支付的应急预案,拉长资金链,同时确保资金链的安全运行。    (3)探索并承接部分PPP工程   PPP也称3P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与预期单独行动相比更为有利的结果。   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营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   我们预期,铁路、公营医院、职业学校及大学,以及城镇公用服务包括城镇道路交通、废水处理设施及能源基础设施等基建项目在中国将会倾向于以‘PPP"模式发展。   目前,新北区即将开始PPP模式,公司已经进行了前期洽谈,同时公司内部也开始积极熟悉、学习PPP模式的操作实施、风险回避等业务,争取抢占先机,优先占领市场,赢得新模式建筑市场竞争的第   一桶金。    (4)内部管理   承接BT、PPP工程必须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利润回报,我们将依照现代企业制度整合企业资源,按照建筑企业特点和国际惯例建立企业内部运行机制。   探索项目法人制管理模式,进一步健全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提高公司的整体决策能力,建立更加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财务核算体系和激励约束体系。   公司的发展前景3    公司的发展前景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1、产业环境。 与其他宏观环境相比,产业环境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更重要,因为其他宏观环境对企业施加的影响是通过产业环境而进行的。产业环境是指对处于同一产业内的组织都会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   它与一般环境不同,只对处于某一特定产业内的企业以及与该产业存在业务关系的企业发生影响,主要包括所处行业或想进入的行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产业状况、竞争状况、生产状况、产业布局、市场供求情况、产业政策、行业壁垒和进入障碍。   行业发展前景等。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供方、需方和替代品这主要的五大因素影响了企业竞争力,企业提高竞争力必须不断推动产业环境这五种力量的改善,使其向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转化。    2、市场环境。 企业面临的市场是与企业关系最密切的外部环境因素。良好的市场环境,供求关系决定了产品的价格,有利于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市场环境中,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主要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战略群体等。   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都比较好理解。战略群体主要指企业与下游销售商、上游供应商之间的纵向价值链关系,良好的战略群体有利于稳定原材料的供应渠道和产品的销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使企业集中于提高内部效率上,提高企业的利润。    3、制度环境 。正式的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契约、法律法规等,非正式的制度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   除了以上3个外部因素,自然环境、技术环境等其他外部环境也影响了企业竞争优势。    二、内部因素   1 、人才质量 。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有着很大的关系。另外,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达到共识才能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企业内部管理者素质是影响企业能否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小企业管理者水平比较低,这就导致企业决策水平不高,日常管理混乱,资金和人才的大量流失。    2、资金运转。 如果创业者只顾着看自己手上这点蝇头小利而沾沾自喜,而保持原样,没有新的创意,就有可能被其它同行踩在脚下。   企业运转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周转资金,有很多企业因为资金不到位,资金链断裂,最后破产。这是比较坏的结果。当然,更多的情况还是因为资金不流通而错过更多发展机会。    3、创新变通。 当你想方设法融资的时候,其他创业者已经想到了怎么让项目更有价值,怎样更好的赢得市场,而你有再多的钱又怎样?最后变成了烧钱机器。“烧钱机器”可以参考ofo小黄车创业失败案例。   不管是产品还是营销方式,创业者都应该具备创新意识,整老套,不仅没人去看,更难站稳市场,宣传力度不到位,没有人知道你的产品,更是白忙活,因此创业者应该注重“创新”。   提到的3个只是众多影响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中的关键几个。影响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是非常多的。   综上,外部环境因素不可能是稳定不变的,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处处充满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影响企业内部效率的因素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都随着时间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交织,在动态中平衡,共同推动着企业的发展。
2023-08-26 11:28:361

成都算一线还是二线城市

成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是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但它到底是一线还是二线城市呢?一线城市的定义按照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对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一线城市是指具有国际化水平、经济高度发达、人口密度较大等特征,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成都是否符合一线城市特征虽然成都在近年来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成都在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城市格局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因此不能被视为一线城市。成都的经济发展成都的经济发展速度十分惊人。自2000年以来,成都GDP增长率年均达到了13%左右。截至2020年,成都市GDP已经达到了16181.4亿元,人均GDP也已超过了1.6万元。但这些数据与一线城市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成都的城市格局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成都的城市格局正在慢慢形成。虽然成都CBD已经初具规模,但相对于北京CBD和上海陆家嘴等成熟CBD,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成都生活水平成都的生活水平十分优越。不仅有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的美誉,还有美食、文艺等多种元素加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跨省来此定居。结论虽然成都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但与一线城市相比,暂时还有一定差距。但鉴于成都在各个领域的迅速发展,成为一线城市只是时间问题。
2023-08-26 11:28:481

城市化水平衡量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1.人口变动指标:指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自然、社会、机械三种形态变化,主要包括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城市非农业人口比例。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城市等人口比例等。 2.经济变动指标:指影响城市化的主体因素的经济发展程度。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产业结构、城市GDP占全市GDP的比重经济集聚度、城市辐射能力、城市基础设施等。 3.社会变动指标:指城市化产生的社会效应,主要包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住房成套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城市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科研和开发占GDP的比重、城市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恩格尔系数。社会保障覆盖率、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等。
2023-08-26 11:28:592

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是哪里?

西安这座雄踞关中的千年古都,成为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2月7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规划〔2018〕220号)》,并同时发布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有一点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这一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这意味着,西安这座雄踞关中的千年古都,将正式跻身于“国家中心城市”之列。在全国范围内,西安是第九个获此地位的都市。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第三章“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空间格局”第三节“优化城市规模结构”中,提出了“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 做强重要节点城市”“培育发展中小城市”等目标。仅从名称上看,“国家中心城市”指的应当是足以作为某些功能中心,为全国服务的特大都市。在体量较小的国家,这样的“中心城市”大概只会有一两个。但是,对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而言,国家发展无疑需要更多的“中心”。每个“中心城市”,都要同时起到作为地区中心提振该地区发展,以及作为国家中心为国家全局发展服务这两大功能。对于这样的城市,无疑有极高的要求。作为我国推行的一项正式政策,“国家中心城市”则有着更加清晰、明确、可操作的定义。“海运仓内参”(id:hycplb)发现:在这个层面上,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对内,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对外,国家中心城市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可能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于世界的金融、贸易、文化、管理中心。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城市大国。在联合国的超过100万人即可称特大城市的标准下,中国的特大城市数不胜数。而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这一标准则被设置为500万人以上,但即便按照这个标准,我国也有17座特大都市。但是,要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发挥作用,不仅需要一座城市“够大”,更需要这座城市有能力承载起“引擎”性质的中心职能。因此,并不是每一座特大城市都有资格成为国家中心城市。2010年,《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在明确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与功能的同时,也规划出了全国首批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这批名单上有五座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广州。其中四座是直辖市,而并非直辖市的广州也一直在人们常说的“北上广”中与北京、上海齐名,称得上是国内顶级的超一线城市。由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特殊,且极其重要,国家并未随意对这一名单进行增删。从2010年到2016年,这一名单上一直都只有这五座城市而已。但是,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原有的五座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已经不足以适应局势。于是,在2016年,国家中心城市迎来了一次“扩容”。2016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导文件,成都被列为国家中心城市。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武汉和郑州被列为国家中心城市。至此,国家中心城市达到了8座,在数量上有了显著提高,因此也能更好地协调实现规划中的中心职能。然而,即便经过了2016年的“扩容”,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还是有一个缺憾,那就是在地域分配上较不平均。总体而言,之前的八座国家中心城市之中,有三座位于华北,两座位于华东,一座位于华南,两座位于西南。相对而言,华北城市稍多,而华南城市则稍少,关中、东北、西北等地区更是根本没有国家中心城市。而这次西安入选国家中心城市,无疑是对这种“不平均”的有力改善。关于“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详细写明:加快西安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强西咸新区、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强化面向西北地区的综合服务和对外交往门户功能,提升维护西北繁荣稳定的战略功能,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保护好古都风貌,统筹老城、新区发展,加快大西安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形成多轴线、多组团、多中心格局,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而在未来,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仍有可能继续扩张。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截止到2017年,除了已经正式入选国家中心城市的西安以外,沈阳、南京、长沙、杭州、青岛、厦门等城市也都正在积极争取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
2023-08-26 11:29:211

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但城镇化更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关键阶段,顺势而为,妥善引导,城镇化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得不好,也会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患上“城市病”,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讨论非常多,地方上冠以城镇化的各种规划层出不穷。但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各种含糊不清的认识确实掩盖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模糊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与政策重点。例如有的地方领导认为城镇化就是建新城、扩老城,不断扩大城市面积,就是刺激房地产,就是搞工业化,还有的地方认为城镇化就是拆掉农村、消灭农村,就是让农民抓紧“上楼”,等等。城镇化概念被随意“泛化”;城镇化变成了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筐,政策重点被错误理解,这些苗头已经十分明显。   只有对新型城镇化内涵有正确理解,才能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当前情况下,至关重要的是要在认识上回到正确的逻辑起点上,认清城镇化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等根本性问题;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为什么城镇化在地方实践中会“跑偏”;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探讨在哪些方面能凝聚对城镇化的共识,推动城镇化沿着一条主线健康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   从理论上来看,城镇化是人的行为过程,即乡村里的人“化”为城镇里的人。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从历史背景看,在我们国家,城镇化主要是指乡村人口突破几十年来的城乡二元体制的阻隔进入城镇工作、生活。显然,农民以及农民的转化形式——农民工,是城镇化的主体。建国以后,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限制了农村人进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经过一系列制度改革,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有所放松,但是农村人要想进入城镇工作与生活,至今仍然会遇有各种或明或暗的“隔离墙”。   从现实情况看,截至2012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2.6%。按照一个现代化发达国家的通常情况,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的城镇化率可能最终会达到70%以上。也就是说,未来二三十年,还将有近3亿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同时还要看到,目前已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多数农民工,他们还没有城镇户籍,不能享受城镇居民的所有公共服务,这部分人口约有2.5亿,可以称为“半城镇化”人口。两者相加,5亿多人口如何市民化就成为中国城镇化中一个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从政策设计来看,我国的农村户籍人口与城镇户籍人口,在基本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许多方面还有巨大差距。近年来的多份中央文件反复强调,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城镇化政策,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民继续进城,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推动农民、农民工与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理论、历史、现实及政策设计意图来看,城镇化问题的逻辑起点是一个“人”字,本质就是市民化。农民工与农民是城镇化过程中主要的行为主体,也是最重要的受益主体。城镇化的政策重点就是要让农民工与农民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能跟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就是农民与农民工的市民化。   人是城镇化的逻辑起点,农民与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城镇化的本质与主要任务。围绕超大规模的城镇化,我们就应该在集约、节约用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口的承载能力;应该加快发展各种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满足进城人口的各类就业需求;应该积极支持与发展各种租赁房、保障房,解决进城人口的安居问题;应该合理预测进城人口的规模与速度,有序、分类、逐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积极稳妥推进农民进城,保持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探寻城镇化偏离本源的原因   一是认识问题。对城镇化的概念、历史、现状以及对城镇化部署和政策认识不够或者认识有偏差。有的地方领导认为城镇化就是城镇建设,就是城镇投资,就是盖楼造房,就是让农民上楼,而且越快越好。   二是路径依赖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从上到下,对城镇化的热情都非常高。各地形成了一些传统的模式或者叫路径。比如,东部沿海一些城市通过撤县建区、撤县建市等做法,扩大了城市面积;一些地方通过工业化引领,上了一批大项目,积累了财力,改进了城镇基础设施;一些地方通过大搞房地产,城区里高楼林立,体现了现代化的城市面貌。当前,虽然热议“新型城镇化”,但行动上不少地方还是在按以往的轨道往前走。   三是对地方领导的考核评价机制。目前的考评主要是看地方政府有没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因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总体目标还需要通过各个地方来分解、承担。另外,城市面貌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可比性高、可视性强,容易为地方官员树立政绩。上级领导去一个城市考察,往往都在参观这个城市最宽阔的马路、最亮丽的街道、最气派的地标建筑,夸奖的主要就是这个城市的外在面貌。   四是本地户籍人口会对当地政府施加压力。本地人口给当地政府施加或明或暗的压力,要求当地政府优先满足本地户籍人口在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的种种需要,并对外来人口给予一定限制。   凝聚共识,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战略机遇之一。如果我们清晰地认清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沿着正确的主线推动城镇化发展,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的综合效应、长期效应、全局效应,推动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人口转移有序、资源集约利用、环境保护良好、产业支撑有力、城镇形态合理、发展成果共享的城镇化发展新局面。   如果找不准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迷失了城镇化的主线,城镇化带来的将只是片面效应、短期效应、局部效应。这样的城镇化会过度消耗未来的资源,会积累城乡矛盾、积攒城市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会带来更加难以根治的各种“城市病”。从根本上看,跑偏了的城镇化将会损害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大棋局”,贻误我国通往现代化的宝贵时机。   凝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共识,形成科学的城镇化发展观,这是当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尤其是各个城市,要提高对城镇化科学内涵的认识。思想认识对头了,行动才可能正确。   第一,要研究借鉴世界各国城镇化的规律,研究中国城镇化的特殊条件,总结以往城镇化的经验教训,要力求在掌握城镇化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第二,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积极稳妥、适度推进城镇化。未来我国还将转移相当于半个欧盟或两个日本的农业人口,同时还要有序解决现有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城镇化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城镇化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在发展速度上要适中。   第三,城镇化的当务之急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要优先、着力解决好3000多万举家迁徙的农民工家属的市民化问题,解决好“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妥善处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的问题。   第四,城镇化的一项主要工作是要通过改革,在户籍、土地、社会保障、住房、投融资、设市体制方面有所突破,减少农民进城的阻力,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要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并通过发挥城镇化发展的综合效应、长期效应、全局效应为进一步改革创造更好更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城镇化不等同于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增长,不是一味地扩大城市面积、大上工业项目、大搞房地产、大举拆迁。城镇化的关键内容是一系列深刻的改革,是改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上要把握好。   第五,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取决于各个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要推进城镇化,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的省、市、县、镇之间,东部与中西部政府之间,人口输出地与流入地政府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农民工与市民之间,新老市民之间,会有一系列资源分配与利益的调整。在这个意义上,城镇化是一场深刻的经济与社会的大变革。城镇化政策的要义在于找到能够撬动城镇化的杠杆支点,找到各方可以接受与包容的平衡点。
2023-08-26 11:29:591

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

其一,新型城镇化的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本、公正和谐。人既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反思传统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不难发现它们都犯了同一个病症,即忽视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存在。与之迥然不同的是,新型城镇化之“新”就在于强调人本、公正、持续与和谐,并在推进过程中力求实现三大转变:一是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看,从“物本”转向“人本”。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而不是“物”,经济发展必须服从于人的发展。经济理性驱使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把“人”这个主体驱逐出了发展的中心之后,使得城镇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回归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人本”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内在价值的逻辑使然。二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从“征服”转向“和谐”。只有和谐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追求规模、经济、速度,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对自然一味征服与攫取,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反过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应以“和谐”为导向,对之进行改进。三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从“效率”转向“公平”。新型城镇化不能再一味追求速度,而要强调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公平优先原则,充分尊重居民的需求和发展权,实施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供给,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化解社会不公。其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是有序实现人的城镇化。当前对新型城镇化进行顶层设计,必须始终牢牢抓住“人的城镇化”这项中心任务。据统计,2012年末我国城镇人口71182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2103万人;乡村人口64222万人,减少143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但总的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推进的制约因素。因此,可以说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的城镇化不仅是要提高人口构成中城镇人口所占比例,更是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亦即城乡在社会经济结构上的高度融合与协调发展;二是,人的城镇化更注重质的提高,亦即要让城乡居民过上更加健康优裕的生活;三是,人的城镇化更是一种心理认同和融入的过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原有的乡村“差序格局”被打破,聚集的新移居城镇居民一时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在心理上难以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不到归宿。这就需要发挥社区的功能,在不断丰富新移居城镇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过程中,重构社区文化和新移居城镇居民的“熟人圈”,使其逐步加入城镇社会,进入城镇主流,融入城镇生活。其三,新型城镇化的方针原则是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方针原则是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的方向制导。新型城镇化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一是必须走“集约”发展道路。集约才能高效。新型城镇化道路应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布局集中、城镇密集、用地节约的城镇化之路。二是必须走“智能”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就是将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各方面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为最优化的整体,使其成为具有信息管理科学、服务优质高效、使用灵活方便和环境安全舒适等优势,并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智能化城镇。三是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要让绿色农业、绿色经济、绿色科技、绿色规划、绿色教育、绿色市场等蓬勃兴起,让绿色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和城镇化的驱动力。四是必须走“低碳”发展道路。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必经之路。只有低碳规划先行,高扬低碳发展理念,发展低碳产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才能保证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起点驶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其四,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要因地制宜。推进模式是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的基本范式。有学者将旧的城镇化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开放及要素自由流动模式;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封闭及要素行政配置模式;市场化进程中无序拓展模式。模式一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模式,模式二是前苏联、东欧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城镇化模式,模式三是改革开放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城镇化模式。我们不能机械照搬第一种模式,因为以西欧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模式,城市扩张与土地、住房、交通、环境之间的冲突无法调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型模式又导致过度郊区化。实践也证明,模式二和模式三的共同点是忽视了人的发展权,在我国实践都不算成功。显然,创新是城镇化的唯一出路。只有立足我国国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的发展权为中心,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生态容量和历史文化,实施开放、有序、可持续、多向度的科学发展,合理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才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想路径。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8-26 11:30:081

联系农村实际谈一谈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一、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二、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战略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城镇化发展路径,而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本次“方案”的不一样之处,其不仅延续了大城市的优先发展基调,又兼顾中小城市甚至县域的发展态势,可谓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了一个整体解释。首先,要“分类推动城市群发展,增强城市群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常态化协调推进机制,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提出“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依托超大特大城市及辐射带动能力强的Ⅰ型大城市,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导向,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培育发展都市圈”;且将两项举措融合,“健全城市群和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其次,要“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小城市发展活力”。方案指出这两者都须以产业带动发展模式,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项目。三、强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就是要“顺应县城人口流动趋势,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弱项,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要”;并“推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完善产业平台、商贸流通、消费平台等配套设施。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健全市政交通、市政管网、防洪排涝、防灾减灾设施,加强数字化改造,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健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设施。推进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建设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加强低碳化改造,打造蓝绿公共空间”;另外,方案还强调,在建设中要更好发挥财政性资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和央企等大型企业加大投入力度。高质量完成120个县城建设示范地区示范任务。四、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中提出“健全投融资机制”。健全投融资机制,需要“夯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放宽放活社会投资”,需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且“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开发建设运营,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五、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提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城市人才入乡发展”、“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等多举措。在“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需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在“引导城市人才入乡发展”中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规划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入乡",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为乡村建设行动提供技术支撑”。在“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中要“统筹规划各类市政公用设施,推动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8%,在有条件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2023-08-26 11:30:171

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接受评估了吗?

新城和旧有城的区别.
2023-08-26 11:30:342

如何创新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未来要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打造开放、多元、协调和创新的城镇化金融服务体系。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的变化,需要各项配套改革去推进。”全国“两会”闭幕后,领导人在会见中外记者谈及城镇化时表示,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还会遇到并且必须解决各种问题。   哪些问题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很多人已经给出了不少答案,诸如就业、医疗、养老等。其中,作为推进城镇化重要支撑和配套服务的关键内容,金融如何改革创新?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并力避潜在风险增加?这些都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不管从国际经验看,还是立足国内实际情况,中国的城镇化还将保持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与之相伴,相关的金融需求将是一个不断产生、持续释放的长期过程。这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服务业发展、保障房及商品房建设等众多领域,如果再加上产业转型、消费升级,蕴含的多元化金融需求非常可观。据估算,未来5年仅基础设施建设一项就将拉动投资超过3万亿元。如何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各方都在寻求解决途径,除了传统和既有的融资模式,在金融组织上实现层次多元化,金融工具和产品上持续创新,成为业内专家的共识。   要满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需求,需要构建多层次的配套金融体系。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要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打造开放、多元、协调和创新的城镇化金融服务体系。既要加快建立银行、保险、证券等多个金融机构参与的综合金融工具体系,特别是要加快直接融资的发展,弥补金融资源的不足。同时又要加快金融创新,创造性地破解城镇化融资中的制度瓶颈,规避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抑制问题。
2023-08-26 11:31:532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国家的正式部门吗?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国家的正式部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机构,属于国家正式部门。
2023-08-26 11:32:002

按国务院要求进行户籍改革的省份有几个

目前,安徽是惟一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户籍改革的省份,已把小城镇户籍改革的做法引入城市,包括省会合肥。江苏、重庆、山东、四川、上海改革力度也比较大。 据透露,广东省正在酝酿一个大动作: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对此,黄双全百感交集:「我们努力多年也没有突破的地方,广东省可能最近要突破。」
2023-08-26 11:32:092

4.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以()为本。

28be1932dce9176fb01ec7d9cca38a3a拦路雨偏似雪花 饮泣的你冻吗这风褛我给你磨到有襟花连调了职也不怕 怎么始终牵挂苦心选中今天想车你回家原谅我不再送花 伤口应要结疤花瓣铺满心里坟场才害怕如若你非我不嫁 彼此终必火化一生一世等一天需要代价谁都只得那双手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曾沿着雪路浪游 为何为好事泪流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何不把悲哀感觉假设是来自你虚构试管里找不到它染污眼眸前尘硬化像石头 随缘地抛下便逃走我绝不罕有 往街里绕过一周我便化乌有情人节不要说穿 只敢抚你发端这种姿态可会令你更心酸留在汽车里取暖 应该怎么规劝怎么可以将手腕忍痛划损人活到几岁算短 失恋只有更短归家需要几里路谁能预算忘掉我跟你恩怨 樱花开了几转东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遥远谁都只得那双手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曾沿着雪路浪游 为何为好事泪流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何不把悲哀感觉假设是来自你虚构试管里找不到它染污眼眸前尘硬化像石头 随缘地抛下便逃走我绝不罕有 往街里绕过一周我便化乌有谁都只得那双手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道d42593
2023-08-26 11:32:394

如何理解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性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看,这是一条共同经验,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走这条路。从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推进城镇化,不仅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也曾出现过几个加速发展的阶段,1957年城镇化率达到15.4%。由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限制城镇人口的机械增长成了从那以后相当长时期的重大政策,由此而使城镇化的进展大大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到1978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44.3%,而城镇化率只有17.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出现加快的势头。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城镇总人口由1.7亿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2%。22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3个百分点。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70%、全国工业总产出的5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但是,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水平依然处于滞后的状况。据世界银行资料,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比同等人均GDP国家和地区低11个百分点,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大量农业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村,基本靠手工劳动,使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美国的6%。同时,2/3的农村人口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购买力低,农村市场打不开,已成为影响扩大国内需求和经济增长潜力发挥的重要矛盾。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工业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按照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应该达到50%以上,即城镇化率应该提高1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由于这个幅度还低于前22年年均提高的幅度,所以这个指标是留有余地的,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理论界有一种意见认为,本世纪头20年我国城镇化率还可以定得再高一些。理由是,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例如,韩国从1967年到1987年间城市化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日本从1966年到1987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27个百分点。今后20年,也是我国工业化加速阶段,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会相应加快。但是,我们必须充分看到我国农村有8亿人口,新增人口主要在农村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尽管城市人口增加近3亿,但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并没有减多少。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产业转移了1.5亿左右的同时,务农劳动力还增加了4000万。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15亿左右,到那时即使城镇化率达到50%,农村人口也还有7.5亿,也就是说,就绝对数来看,20年只比目前净减少5000万。这说明,我国农村人口减少的难度很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只能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太急了不行。我们目前城市中的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等比较紧张,就业矛盾也很大。如果大量农民都进入现有城市,就会出现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曾有过的城市病,引起很多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吸取这个教训。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大背景下,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走离土不离乡的独特发展道路,形成很多新的城镇。这些城镇对吸纳农村人口,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我们仍然要认真总结经验,探索适应国情的城镇化道路。也就是说,城市化要推进,小城镇建设也要加强。如果简单地提城市化,可能使很多人期望值过高而实际上做不到。国际、国内的经验表明,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使我国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在工业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转变。根据我国城镇化规划,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是:在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重要交通沿线城市、边境城市和旅游城市的同时,要重点建设现有县城和一批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城镇潜力,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益,防止乱占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要注意发展镇域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加大对小城镇建设及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改进户籍管理,取消政策限制,以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
2023-08-26 11:32:471

什么才是新型城镇化?

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2023-08-26 11:32:582

要坚持什么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关键。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为什么要以人为核心,并提出几个相关的重要方面。1.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新型城镇化应该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规划与设计。这意味着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构建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例如,合理规划住宅区、公园绿地和社区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的交通、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基础设施。2.以人为核心的就业与创业机会:新型城镇化应该注重促进就业和创业机会,为人们提供稳定、有尊严的工作和创业环境。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3.以人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与福利体系:新型城镇化应该注重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与福利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安全感。这包括提供普惠性的医疗保健、养老保障、教育公平等,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与福利。4.以人为核心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应该注重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低碳、绿色、循环的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和可持续性。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保障人们健康生活的环境。5.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与参与:新型城镇化应该注重加强社会治理与民众参与,构建和谐、平等、有序的社会关系。这涉及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鼓励居民组织和社区建设,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共同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结论: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重视和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促进城市的和谐、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进步。
2023-08-26 11:33:051

四川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城镇化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总体看,四川城镇化进程仍然滞后,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四川工业化水平,处于必须加快发展的阶段。这既是发展差距,更是潜力和空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我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引擎作用,增强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现就2013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部署和要求,努力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坚持加速与提质并重,坚持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根本,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围绕加快发展四大城市群、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狠抓工作重点,加快构建四川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全省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新增城镇人口150万。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新增二、三产业就业岗位150万个。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为农民工提供3万套以上公共租赁住房。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8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达到2381万人、失业保险达到550万人,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新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扎实推进。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造棚户区21.1万套(户),其中改造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12万户。大力推进百镇建设试点行动,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城镇道路桥梁、园林绿地、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及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行政区划调整、投融资等方面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工作重点  (一)做强产业促进就业。坚持把新增城镇就业岗位放在首位,推进产城一体、园城共融,不断增强城镇吸纳就业能力。充分发挥工业主导作用,以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传统优势产业,实现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加大对建筑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大型和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积极发展劳务企业,充分发挥建筑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作用,实现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服务、信息服务、会展服务、研发设计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餐饮、旅游、家政、养老、健康和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壮大服务业规模,充分发挥其“最大就业容纳器”功能,实现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个。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抓好都市型、城郊型观光农业的发展,加快构建城乡对接、产销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  (二)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并轨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加快构建符合省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在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建设力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支持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集体宿舍类公共租赁住房,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困难群体及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大力实施“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把进城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统筹解决,对已在城镇落户的农民工给予和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保障,对有稳定职业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提供公共租赁住房。2013年全省提供给农民工的公共租赁住房不低于其房源总量的30%。  (三)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发展县域经济、就地就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优先发展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的小城镇,带动全省小城镇加快发展。启动“百镇建设试点行动”,提升试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支撑,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吸纳能力,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工业和旅游镇。工业镇注重提高对工业园区的支撑和服务配套能力;商贸镇注重加强商业街区、集贸市场和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旅游镇注重塑造文化风貌特色,完善提升服务接待能力。坚持城乡统筹,注重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适度集中。  (四)推进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把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推动城镇转型升级。坚持科学编制旧城改造规划,合理确定开发强度,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采取改扩建、综合整治和拆除新建等多种方式,避免简单地大拆大建。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在金融、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支持居民自主改善居住条件。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改造旧城区供排水、供电供气和广电通讯等设施及配套管网,推进管线下地;配套完善旧城区农贸市场、防灾避险场所和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注重旧城区风貌塑造和园林绿化建设,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改善文物保护环境。加强城市建筑立面、环境卫生等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五)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把城市新区作为拓展城市空间的主战场,壮大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坚持统筹规划城市新区,突出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理念,以科学规划引领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新区。坚持产业带动,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发展壮大产业园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聚集商气人气。坚持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新区水、电、路、气、通讯、生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承载人口和吸纳产业的能力。坚持重点突破,突出抓好天府新区,以现代化、国际化的定位和视野,打造新的增长极,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城市新区的典范;推动一批市(州)所在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发展条件好的县(市、区)依托产业园区拓展城市新区,增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功能。  (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适应人口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和社区延伸。优化校点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统筹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合理布局和新增学校,增强城镇教育资源承载能力,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化,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保障农民工享有同等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一批文化、体育设施和主题公园、城市绿地,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提供场所。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市民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三、政策引导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转户制度体系,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成都市在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完善落户政策,有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全面放开所有大中城市、小城镇的落户限制,最大限度吸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在城市和小城镇落户。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加快实现持证者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相关部门要建立绿色通道,为农民工办理城镇落户手续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强化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创新用地保障思路,坚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充分挖潜、节约集约的原则,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优先保障城市新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化建设项目用地需要。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加快培育规范的土地交易市场,规范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完善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机制,推动城乡土地资源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落实国家在川土地管理改革试点政策,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努力拓展城镇建设用地空间。  (三)加强和改善社会保障。保障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权益,完善在城镇灵活就业的非城镇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城镇人员与城镇户籍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加快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把新型城镇化中新增的城镇人口按规定纳入城镇医疗保险范围。建立完善省内城乡间、地区间基本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实现省级统筹,并力争到2015年在全省范围实现医疗保险“一卡通”。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与城镇人口缴费标准相同,享受待遇相同。加快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逐步统一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参保缴费办法,实现待遇统一。督促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保障其失业后的基本生活,对在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后失业的农民工进行失业登记,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  (四)推进行政区划和社区管理创新。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合理调整增设城市建制,增加中小城市和城镇数量,形成设置科学、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和撤县设区。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改设镇和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深入推进撤乡设镇,探索扩权强镇试点,加快形成一批极具活力、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2013年,完成符合条件的乡改设镇和镇改设街道办事处50个,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提高10%。  (五)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城镇化发展投融资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对城镇建设的引领撬动作用,建立财政支持城镇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城市新区、小城镇和新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国土收益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重点向城镇化建设倾斜。充分发挥信贷和投融资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鼓励各级投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TOT(转让经营权)、BOT(建设—经营—转交)、BT(建设—转交)等项目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在更大范围参与城镇化建设。    四、组织保障  (一)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四川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住房城乡建设厅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协调抓好相关工作的落实。  (二)严格目标管理。建立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把推进新型城镇化纳入考核领导班子实绩的重要内容。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责任主体,要明确任务,细化措施,狠抓落实。省直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营造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责任,严格考核,确保新型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
2023-08-26 11:33:351

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

中国改革已近临界点,城镇化被视为最可能的改革突破口,而如何在土地改革上寻求破题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组完成的《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报告,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下,为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描绘了极其详尽的顶层设计。“新型城镇化形势下需要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改革目标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解决城镇化融资问题。”报告提出,改革建设用地供地方式;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征收房产税;转变粮食自给观等八项重大建议。 中国城镇化仍然需要增加建设用地。原因在于,有2亿左右农村流动人口及其家庭成员入城定居,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还会进一步提高,这都需要持续、稳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投入作为基本保障。提出土地制度改革具体建议及配套措施时,报告给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大幅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而扩大城镇建设用地,面临的最大约束是18亿亩耕地红线的问题。一直以来,中国地少人多。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吃饭的问题。坚持世界最严耕地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粮食安全警戒线,长期被视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不二选择。 在过去若干年内,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在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严控土地供给、严控市场需求的管理方式造成土地资源的价格扭曲,既不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而且还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城镇建设用地供给紧张。与此同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只是对耕地总量的控制,缺乏对耕地质量的保护。中国18.26亿亩耕地中,中低产田13亿亩。70%的耕地由于农田使用过量化肥、农药、工业污水排放等原因已受到污染,影响了我国粮食安全。“以土地‘当量"作为土地计量、核算的标准后,不同地区的耕地和建设用地就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这样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土地‘当量"交易市场,同时可以改变严守耕地红线的思路,从保证实物耕地总量红线转向保证以产量加权的土地当量红线。”报告还提出要转变粮食自给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粮食平均自给率达100.5%。近几年有所下降,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也分别达99.6%、99.1%、99.2%和97.7%。主要是因为中国把大豆纳入粮食中统计,近几年中国大豆进口较多,2010年以来每年进口量都在5000万吨以上,2012年进口量达5800多万吨。从国际经验看,粮食自给率维持在90%以上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可将扣除大豆进口后的粮食进口量与国内粮食总产量的比例控制在10%以下作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扩大农业国际贸易与投资,一方面适度扩大粮食进口,另一方面鼓励国内农业投资“走出去”,这将有利于缓解国内耕地、水资源紧张压力。 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相关联,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高房价,而政府过分依赖卖地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房价,阻碍了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 大量的城市有一半到三分之二的城市建设资金都是来自于土地出让收入。审计署的调查显示,2010年底政府性债务有40%左右是要靠土地收益来偿还的。应改变供地方式,有三个解决方案。其共同目标是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初期可以考虑允许不同地区选择不同方案进行试点,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优化趋同。具体来看,方案一,改革土地招投标拍卖制度为零地价或低成本价供地。用地规划调整后,由政府承担土地购置、开发成本,并向土地使用者(开发商等)按零地价或接近零地价的低成本价格提供建设用地。项目建成后,销售价格不得包含土地价格或仅能包含低成本土地价格。方案二,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归中央。除征地成本外,地方政府所得的卖地收入上缴中央政府,以避免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卖地收入。这一方案对现行征地制度变动较小,但土地价格不一定能够下降,而且会增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成本。方案三,政府退出征地过程,实现建设用地供给的市场化。除基础建设、公共设施等用地由政府直接参与征地外,政府不再参与土地征收、出让过程,这也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土地制度的一般安排。这一方案的优势在于土地市场化改革一步到位,理顺土地供应和价格决定机制。但需对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做较大调整,也依赖于农村集体决策机制的完善。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估计,中国未来的城市化会拉动50万亿元规模的投资需求。算法很简单,一个农民在城市里要安顿下来,大概最少需要12万元。已经有两亿多农民在城里面,还有一亿多到两亿要转移进来,也即客观存在总额40万亿~5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此前,地方政府获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有两种方式:土地出让金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2012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高达9.3万亿,这一贷款被视为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显然,50万亿的资金需求,再难靠上述两种方式获得。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在城市政府无从获得卖地收入且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购置和开发土地的支出可以通过发行市政债筹集,其偿付能力即土地开发项目未来所带来的现金流,包括可稳定征收的财产税、公共设施及服务的使用者付费、商业繁荣后带来的各种税收增收等。其实,最近几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模不断扩大,推出市政债,解套“土地财政”的呼声就一直不断。早在数年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过,通过“市政债+财产税”的组合,能够形成约束力有效的资金流在时间轴上平移,有助于解决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融资问题,并且“有关部门正积极研究市政债推出事宜”。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表示,应该大力推动市政债市场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发行市政债,可以缓解平台再融资和对银行还款的压力;另一方面,市政债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清理地方融资平台以及债务混乱的情况,并使地方政府成为一个可以评估信用质量的单一实体。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报告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时间维度给出了不同的策略。短期看,如果发行市政债暂时在法律上有障碍,可通过变通的方法设计相关的产品,如项目型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来实现。事实上,当前部分城投债就是基于这个原理。从长远看,应尽快修订《预算法》,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我国债券市场健康快速发展,也具备了引入市政债的条件。同时还进行了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债、上海等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等探索,一些城投债在某种程度上也已与市政债比较接近。
2023-08-26 11:33:441

长江头到长江尾经过的城市群

A.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B.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C.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群D.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现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 ,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的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居第四位。2015年4月5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式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2023-08-26 11:33:581

城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城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是:集聚城镇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镇化阶段、再城镇化阶段。
2023-08-26 11:34:082

北京积分落户历年分数线未来趋势是怎样的

北京积分落户历年分数线未来趋势是:2023年预算费用为12.629万,较去19.354万减少1/3;2023年指标核查数为6200,较2022年的7000减少800。按照积分落户管理办法的规定,45周岁后有年龄减分,超过退休年龄失去申报资格,结合2个基础指标+7个导向指标的分值,会有一个极限分数(max值)。在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分数线肯定不会到max值,也不可能到这个极限分数。分数线和max值是两码事,分数线是每年第6000名的分数,max值可以看做每年的最高分。积分落户实行年度申报制1、实施积分落户是特大城市推进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2014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新型城镇化规划和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就业和工作的人员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促进人口的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2、按照“总量控制、公开透明、自愿申报、公平公正“的原则,统筹首都城市人口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注重把握好人口调控目标和落户规模的平衡。
2023-08-26 11:3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