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拼音

2023-08-27 22:45:08
共9条回复
cloud123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拼音:

前不见古人:qián bù jiàn gǔ rén。

后不见来者: hòu bù jiàn lái zhě。

念天地之悠悠:niàn tiān dì zhī yōu yōu。

独怆然而涕下:dú chuàng rán ér tì xià。

白话译文: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北有云溪

拼音版如下: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qián bù jiàn gǔ rén,

后不见来者 hòu bù jiàn lái zhě。

念天地之悠悠niàn tiān dì zhī yōu yōu,

独怆然而涕下dú chuàng rán ér tì xià。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3、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涕:古时指眼泪。

5、后:未来。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可可

dēng yōu zhōu táigē

登幽州台歌

zuò zhě:chén zǐáng

作者:陈子昂

qián bú jiàn gǔ rén ,hòu bú jiàn lái zh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niàn tiān dì zhī yōu yōu ,dú chuàng rán ér tì xià。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小菜G

dēng yōu zhōu táigē 登幽州台歌 zuò zhě:chén zǐáng 作者:陈子昂 qián bú jiàn gǔ rén ,hòu bú jiàn lái zh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再也不做稀饭了

qián bù jiàn gǔ rén

前不见古人,

hòu bù jiàn lái zhě

后不见来者。

niàn tiān dì zhī yōu yōu

念天地之悠悠,

dú chuàng rán ér tì xià

独怆然而涕下。

真可

是要全拼音吗?是否是外国友人?所以说拼不来中国的拼音?

gitcloud

qianbujiangurenhoubujianlaizheniamtiandizhiyouyouduchuangranertixia

瑞瑞爱吃桃

寄过去式的。

左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相关推荐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原文:登幽州台歌,唐代诗人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作者介绍: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后世称陈拾遗,与李白、孟浩然等十人合称仙宗十友,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他24岁时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后升右拾遗,曾两度从军边塞。陈子昂居丧期间被权臣武三思指使陷害,最终冤死狱中。
2023-08-26 14:10:401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古诗

  1、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3、作者介绍: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2023-08-26 14:11:181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单于台 张蠙 登单于台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译文及注释】 1、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军登临此台。 2、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阴山是汉代防御句奴的屏障,绵亘今内蒙古自治区,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 【赏析】 张蠙早年曾游塞外,写了不少边塞诗。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这首诗,描写边塞风光,语句浑朴,境界开阔,虽出于晚唐诗人之手,却很有些盛唐气象。 首联是全诗总领。春字和独字,看似出于无心,实则十分着力。春日兵回,边关平静无事,乃有登台览物之逸兴;虽曰春日,下文却了无春色,更显出塞外的荒凉。独上高台,凝思注目,突出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轮白日,跃出平地,写它喷薄而上的动态;千里黄河,天外飞来,写它源远流长的形象;白日、黄河对举,又在寥廓苍茫之中给人以壮丽多彩的感觉。白日出于地中而非山顶,黄河来自天外而非天上,一切都落在视平线下,皆因身在高台之上的缘故。 颈联继续写景。两句比喻,牢牢把握住居高临下的特点:居高,所以风急,所以风如雷响,惊心动魄;临下,才见沙痕,才见沙似浪翻,历历在目。不说如雷而说疑雷,传神地写出诗人细辨风声的惊喜情态。而白日、黄河、沙浪、风声,从远到近,自下而上,构成一幅有色彩、有动态、有音响的立体图画,把边塞风光,写得势阔声宏,莽莽苍苍之至。尤其是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联,语句浑朴,境界辽阔,学盛唐而能造出新境,很为后人激赏。 尾联写诗人从单于台上向北眺望阴山,那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天然屏障。诗人很想到阴山那边去看看,但见那起伏连绵的阴山,雄关似铁,虽然天已大亮,门户却紧闭不开,无法通行。 诗人分明看到横断前路的不可逾越的阻障,于是,激越慷慨的高吟大唱,一变而为徒唤奈何的颓唐之音。诗到晚唐,纵使歌咏壮阔雄奇的塞外风物,也难得有盛唐时代那蓬蓬勃勃的朝气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及注释】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赏析】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赏析: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2023-08-26 14:11:251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2、登幽州台歌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4、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2023-08-26 14:12:061

古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诗词注释与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①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②。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①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区。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②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赏析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随军出征。兵败,陈子昂力柬不果,反被降职。忧愤中登上幽州台,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苍茫落寞的情怀。
2023-08-26 14:12:141

登幽州台歌翻译

前不见古人①,后不见来者②。念天地之悠悠③,独怆然而涕下④!【注释】①古人:这里指前代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②来者:指后世将出现的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③念:感想到。天地:这里指时间和空间。悠悠:没有穷尽的样子。④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译文】登幽州台歌翻译:朝前看,看不见卓越的明君。向后看,也看不见新出的贤士。想到天地如此的辽阔久远,使我独自悲伤,热泪长流不止。 【赏析】 作者陈了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劓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武后时官至右拾遗,所以又有“陈拾遗”之称。后辞宫归里诗开启唐代新风格,雄浑劲健。在诗论上反对齐梁绮靡颓废、偏重形式的诗风,提倡“汉魏风骨”,主张“风雅寄兴”,强调反映现实。据说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犯境的契丹,时陈子昂为随军参谋。武攸宜轻率无谋,因用兵失当而大败。 陈子昂多次进言献计,未被采纳,反而触怒了武攸宜,因而被降职为军曹。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燕昭王招贤旧事,抑郁不平,泫然流涕,写了这首诗歌。幽州台,又称蓟北楼,一名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唐时幽州位于战国燕故地,所以陈子昂登幽州台不由得想起燕国旧事。燕昭王于公元前312年执政,其后就在易水上筑黄金台,屈身招揽天卜贤才。乐毅、郭隗、邹衍、剧辛等贤士纷纷来归,辅助昭王成就立业兴燕大事。这首诗题为《登幽州台歌》,却不写登台所见的景色风光,只说空间是无边无际,时光是无头无尾,而自己只能被锁在一点点时空段上,来者不可见,往者不可追,这是一个对比;过去燕昭王礼贤下士,来世像这样礼贤下士的人物定会再有,只是自己在被锁定的时空段上深受忠心难见用、有志难实现的折磨,这又是一个对比;因此就发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慨叹,这“悠悠”与“独”也有对比之意。这么写,显得全诗深沉郁结,苍凉悲壮,表现诗人报国无缘、怀才不遇的情感。这首诗五言、六言各两句,在节奏上不同于以往五、六言诗句的常规,读起来倒有些像先秦两汉辞赋的味道。诵读时特别要注意这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武则天通天元年(6 9 6),随建安王武攸宜讨伐契丹到幽州时所作。武攸宜不懂军事,子昂屡次进谏,都没被采纳,因此很不得意,登幽州台时,写下了这首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 “来者”都是指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和豪杰。诗人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对燕太子丹礼遇田丹等重视人才的行为,深表敬佩。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指诗人看到别人受到重用,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在登高远眺之际,只见茫茫一片,天广人稀,孤单寂寞,悲从中生,于是怆然泪下。本文转自我爱学习网 原文地址:http://www.5ixuexi.net/chuzhong/yuwen/shici/5164.html
2023-08-26 14:12:283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篇1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 前不见二句:《楚辞·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又,阮籍《咏怀》其三十二:去者吾不及,来者吾不留。 评: 《唐诗快》: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我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 《柳亭诗话》:阮步兵登广武城,叹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陈拾遗会得此意,《登幽州台》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假令陈、阮邂逅路歧,不知是哭是笑。 古诗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因而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作者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采纳,并且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智谋。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还是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但是,以前那样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登台远眺之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觉得孤单寂寞,悲从中来,只有怆然流泪了。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孤苦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时代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写出了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之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两相辉映,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 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的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前两句的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篇2 登幽州台歌 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杨慎《升庵诗话》:其辞简质,有汉魏之风。 黄周星《唐诗快》卷二: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宋长白《柳亭诗话》:阮步兵登广武城,叹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陈拾遗会得此意,《登幽州台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假令陈、阮邂逅路歧,不知是哭是笑。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篇3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评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 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 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 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 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 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篇4 登幽州台歌⑴ 前⑵不见古人⑶,后不见来者⑶。 念⑷天地之悠悠⑸,独怆(chuang)然⑹而涕⑺下。 读音分段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词语注释 (1)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向前看。 (3)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4)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怆然:悲伤的样子。怆(chuàng创)然:凄伤的样子。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涕下:流眼泪 作品译文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意译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2023-08-26 14:12:441

陈子昂的诗词《登幽州台歌》

【 #诗词鉴赏# 导语】《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下面就和 一起来了解下陈子昂的诗词《登幽州台歌》,欢迎赏析!    《登幽州台歌》   唐u2022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道出了千百年来无数怀才不遇之士的共同心声。诗开篇便流露出生不逢时的感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来者”是指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但是,这样贤明的君王,前代不可见,后来者自然也来不及见到,这真是一种悲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情感更加深沉悲怆。当诗人怀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哀,登幽州台远眺时,只见宇宙茫茫无际,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显得极其渺小,不禁有种强烈的孤独感,以至悲从中来,怆然流泪。诗的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之辽阔,展现了一幅雄浑浩瀚而空旷的艺术画面;末句刻画了诗人孤独无助的形象及其悲哀苦闷的心情。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扩展阅读:陈子昂的诗歌特色   陈子昂在的《修竹篇序》里,曾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在唐诗发展,陈子昂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   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初唐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   扩展阅读:人物评价   在初唐到盛唐诗风发展转变的过程中,陈子昂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时人和后人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金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初授拾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萧颖士:“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   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   的确,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彻底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3-08-26 14:13:131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注释与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661—702),梓州人。年少就富于浪漫豪侠性格。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则天赏识。敢于针砭时弊,不避权贵。曾随从武攸宜征伐契丹,痛感自己政治抱负和进步主张不能实现辞官返乡。后受武三思诬陷入狱,忧愤而死。 陈子昂在诗歌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创新精神。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是倡导唐诗革新的先驱。散文摒弃浮艳之风,反对骈文,独具清峻风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题解】武则天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等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作者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作者请求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作者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作者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2.悠悠:渺远。3.怆然:悲伤凄凉。4.涕:眼泪。 【串译】先代的圣君,我没见到过;后代的明主,也还看不到。想到宇宙无限邈远,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读提示】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作者孤单悲苦的心绪。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诵读这首诗,我们必须要求自己要深刻感受并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胸中眼前仿佛展现出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在这个巨大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作者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前后、古今,高天、大地,宇宙、人生……多么宏阔的视野和胸襟啊,语势往大里“造”才是此诗诵读之精魄。当然,“念”“独”的结果,还必然是凄婉苍凉的悲怆。此诗自“大”“高”“强”“壮”开始上行,至“小”“低”“若”“哀”“悲”“凄”“恻”下行止句,中间历过的语词不多,但时空跨度却相当大,个中语态的变换转接应操控得宜,感发适度。 【推荐名句】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023-08-26 14:13:211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抑郁悲愤诗作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在武则天朝时期,曾因直言而下狱,心情抑郁。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契丹季尽忠、孙万荣(两个人名)下营川,武则天派武攸宜征讨,陈子昂任军中参谋,屡次正确进言,均不为采纳,反被降为军曹。陈子昂怀才不遇,登上幽州台(即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心绪苍凉奔放,乃高歌一曲,以遣怀。因而写下这首《登幽州台歌》。 近代欧美四大哲人之一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十分推崇这首《登幽州台歌》,罗素曾说:“前此人类,尚未梦见过(或感受过、体验过、达到过)此诗的境界。”的确,此四句诗,如鸿蒙开辟,脱弃凡近,扫空万古,浩渺无极,而非虚空。“独怆然而涕下”,并非绝望,时空莫辨,而人并未迷失方向。正是自我在激越的高峰时,统一了 有我无我、人和宇宙融合无间的情态。 陈子昂于武则天初临朝的年代,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氏所赏识,拜麟台正宗,转台右遗(均官职名)。但陈子昂不汲汲于富贵,也不满足于扈从的风光和残羹冷炙。他是一位胸怀大志的人,他屡言时弊,不曾一日安之于朝廷。作此诗前一年冬,武则天登嵩山封禅,这时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眼大心雄,扫空一切,这对武氏,是否有点大不敬的味道?称第一个女皇帝空前绝后,当然也属彻底否定。这也许和他内心深处的苦闷有关?后来,杀陈子昂的主使者为武三思,可见陈子昂心中有反对武则天的倾向。 《登幽州台歌》中,“独怆然而泣下”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一个仅以本质存在的“原人”,与被孔子讽刺的那种貌合神离状态的“人”,截然不同。 此诗的气概,足以下启盛唐诗风。此刻的时间、空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给这个“大写的人”,开拓了最大的用武之地,等待着他登上舞台,为这迷茫的世界,梳洗打扮,溢彩流光。 附录: 【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u2022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 唐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四川射洪)人。举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赏识。拜麟台正字,转左拾遗。曾劝武则天兴明堂、大学,曰:“明讼恤狱以息淫刑.修文德以止干戈,察孝廉以除贪吏。”后为武三思陷害致死。于诗文倡导汉魏风骨,反对柔靡旧习。作品沉郁苍劲,为唐诗革新之先驱。亦工散文。力倡散体。作品内涵丰富,质朴有力,一洗齐梁骈偶浮艳之气。著有《陈伯玉集》。现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文百余篇。
2023-08-26 14:13:291

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陈子昂的生平经历:24岁授麟台字,后升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度从军边塞,38岁时父死,居丧期间受射洪县令迫害冤死狱中。《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全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翻译: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2023-08-26 14:13:441

儿童唐诗三百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本文是 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唐诗三百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简介】   《登幽州台歌》由陈子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作者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原文】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注解】: (1)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向前看。 (3)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4)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怆然:悲伤的样子。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子。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涕下:流眼泪。【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讲解】:   这就是陈子昂登《幽洲台歌》的原文。这首诗曾被誉为初唐诗歌之绝唱,是陈子昂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的这四句诗从语言、文字上没什么障碍。大意是,往前看看不到古人,往后瞧瞧不见后来的人。天地宇宙茫茫无垠,辽阔无边,自己孑然一身、无限孤独,禁不住伤感地流下了眼泪。不过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但这首诗能成为初唐诗坛之绝唱,为历代所传诵,决不是这样简单的意思,而是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含义,更为复杂的心情和丰富的余蕴的。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得结合陈子昂的经历、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加以探究。   陈子昂生活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年代,他出生于富豪之家,受家庭影响,“始以豪家子,驰使侠气”(卢藏用:《陈氏别传》)。他年青时向往着那仗义勇为,打抱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伸张正气,常常义气用事;后来自己闭门谢客,在家研读经史。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治家,由于他在政治上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多次上书皇帝指问政事,指陈时弊;因而屡遭排斥打击,曾两次从军出塞。才华不得施展,最后终于被酷吏诬陷死在狱中,时年四十二岁。   陈子昂不仅诗歌创作丰富,在诗歌理论上也很有建树。他在初唐诗坛的出现,标志着唐诗发展走上了健康的道路,他以自己的诗歌理论主张和创作的实践,相当准确地反映了唐诗发展的趋势。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陈子昂全面地表达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他提倡“汉魏风骨”、“兴寄”,反对齐梁间那种“采丽竟繁”、“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诗风,希望能再现“正始之音”,“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作品。陈子昂在这篇《序》中,提出“兴寄”、“风骨”这样两个鲜明的观点。兴寄何意?孔子提出“兴”,强调诗歌审美,诗美才能引起感性认识,才能寄托于美的形象里;反之,不能兴寄就不能称其为好诗。“兴寄”在这里是针对六朝轻视内容,重视形式而来的。它主张写诗要有感而发,要有政治寄托。所以陈子昂“曾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他认为到了齐梁时,这诗的兴寄也丧失了,而只是堆积词藻,故为此而长叹。所谓“汉魏风骨”,就是建安风骨,指汉末建安时代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一种创作倾向。主要是描写社会*,反映民生疾苦,歌唱自己的理想抱负,带有苍劲慷慨、悲凉之气的诗风。建安风骨是值得提倡的诗歌方向,然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到了齐梁直至隋、初唐时期,宫体诗盛行,“风雅不作”,指严肃的文学不能够振兴,因此自己耿耿于怀。陈子昂着重从“风骨”、“兴寄”提出问题,并强调把二者联系起来,表现美的风貌,不像六朝时那样只强调“采丽”,而是对诗歌提出了美的思想。这是要从精神实质上变革延续长达五百年浮艳颓糜诗风,在这一点上比起初唐“四杰”来,陈子昂有更高的理想和更大的魄力。如果说初唐“四杰”和陈子昂都不满于当时的宫体诗的话,那“四杰”只是改造宫体诗,试图从中蜕变出一种新体诗歌;而陈子昂则是根本抛弃了宫体诗,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为盛唐浪漫主义诗歌开辟了道路。我们说陈子昂的理论主张,是符合文学发展趋势的,它适应了诗歌创作中新的审美意识。它既是初唐反对绮靡文风的总结,也是对唐诗繁荣期到来的呼唤。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陈子昂仍有不足之处,他一方面提出“兴寄”、“风骨”,一方面对六朝词采方面总结不够,不注意吸取齐梁间诗的技巧上的成就,后来在李白、杜甫那里得到纠正,体现的更全面了。   陈子昂的革新精神既反映在他的诗歌理论主张里,也体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中。代表作品《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是陈子昂诗歌主张的实践。这些作品大多是有感于政事所作,有的是抒发抱负,有的是托物言志。如《感遇》三十五,对入世充满了激情,对功业的渴望十分强烈,要想作一番大事业。“感时思报国,拔剑起篙莱”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图大志。“兰若生春夏”这首诗,用“岁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这两句结束,慨叹美好的理想不能实现。这首诗以香草之秀色超群而又自生自灭为象征,写自己卓然自立,却空有才华,有芳意无成的迟暮之感;于抒写寂莫苦闷中蕴含着强烈的入世、用世的愿望。这首诗就是他“兴寄”主张在创作中的典型实践。《登幽州台歌》是他《感遇》诗之外的另一首杰作,是比《感遇诗》更为慷慨激烈的作品。一首《登幽州台歌》成了高震唐音的干古绝唱,他的浪漫主义光芒遥遥地照亮了盛唐诗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不见于陈子昂的诗集,而是记录在他同时代人卢藏用所写的《陈氏别传》里。在这本书里同时记载着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公元696年,建安王武攸宜奉旨东征契丹,陈子昂以右拾遗身分参加武幕府当参谋。武攸宜这个人既无韬略又忌贤妒能,容不得下级比他强。军队开到渔阳(今蓟县一带),由于指挥不当前军打了败仗,官兵上下一片惊谎,陈子昂多次进谏并自告奋勇要求亲自带兵充当前军,武攸宜却因此大怒,不仅不采纳他的建议,反将他贬为军曹。陈子昂受到这样打击,心中非常郁闷,于是“登蓟北楼,感惜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这里所说的“蓟北楼”,即《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也叫蓟丘。相传遗址在北京德胜门外。乐生、燕昭之事,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代燕昭王为使燕国强盛,接受臣子郭隗的建议,在沂水的东南筑起了高台,台上置放黄金,招慕天下贤士,后来果然有乐毅、邹衍等人投奔而来,他们受到了燕昭王的重用,为燕国的复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陈子昂所登的蓟北楼,就是燕国的故址。诗人睹物思人,自然联想到了燕昭王礼贤下士,乐毅受到重用,为燕国建立功勋的事实。这种被称为美谈的君臣合作,使陈子昂感慨万端,他提笔挥耗写下了《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借历史人物而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写了这几首诗后,诗人仍然感慨未尽,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就是陈子昂写这首《登幽洲台歌》的由来。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就会远远超出文字表面的意思,理解更为深广的含义。   这首诗前两句十个字包含着若干层的联想和感情的波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写他登幽州台时的视觉感受,眼睛所看到的。但在视觉的感受当中,又包含着相当复杂的时间性的联想。“前”、“后”都是空间方位词,“古”、“来”表时间先后的,是时间词。怎样从空间的感受转移到时间的联想,中间有一个很长的过渡,这是需要读者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感受,给它加以填充的,否则就不容易理解这首诗。   诗人登上了幽州台远眺,他所望到的是北方的远山旷野,茫茫天地不见人烟,一片萧索寂寥的景象。这种山河茫茫无垠的景象,往往给人一种永恒和无限的感受。这种对自然景象的永恒和无限感受,又往往使人产生一种生命的充实感。从这个视觉的感受,于是就联想到了人生。山河旷野的存在,几乎是永恒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般说来总是那个样子,变化是非常缓慢的;而人的变化却比较快,有生又有死,因此人生是短暂的、有限的。陈子昂所登临的地方,曾经有过一代又一代的古人,他们都以有限的生命演出过轰轰烈烈、有声有色的、正直的、真实的“活剧”,现在那些早已不见了。此时此刻,眼前只有苍茫辽阔一眼望不到边的旷野,一个人也看不见,不仅没有古人,现代人也看不到。古人的事迹不能再现了,现代人又没有像古人那样的伟大创造,这实在令人感到寂寞。诗人从这一般人的感慨,进而想到这是燕国的故都,自然就想到了燕昭王、乐毅这些古人的事,想到燕昭王是那样的求贤若渴、爱护人才,那样的知人善任,重用人才。而乐毅又是那样有幸遇上了这样的君主,彼此成为知已。他们君臣合力,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多么令人羡慕。如今这些古人已不见了,而能够继承燕昭王礼贤下士的人,在现实当中一个也找不到。因此,像乐毅那样幸运的人也就不会有了。这又是多么令人惋惜呀!陈子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慨呢?这就在于他本人也是在怀才不遇之中。这就是这两句诗的联想。概括地说,就是从空间的视觉感受产生时间性的联想;他从对自然的感受产生了关于人生的联想;又从一般人生感慨,转到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从而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表达了他空有才干、报国无门的寂寞、苦闷感。这种脱离宫廷诗狭窄浮薄的感情而从感慨人生的高度展现阔大的胸襟,是陈子昂对诗歌境界的开拓,显现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意识的变化,是诗风的转变、革新,为唐诗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十二个字是紧接上面两句而产生的联想,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情。当诗人想到宇宙是这样的广阔,无穷无垠,时间无限,空间无限,而人生却是那样短暂、有限,以有限的人生面对无穷的宇宙,这是多么大的矛盾啊!诗人面对如此大的矛盾不由得更激发了自己强烈的渴望。他渴望什么呢?渴望自己以短促的生命,对社会、国家、人民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却连个知己都没有,更不用说像燕昭王那样识才、用才的明君了。自己枉有抱负,枉有才华而无处施展。诗人越是想到宇宙的无穷、无限,便越是渴望建功立业,但是越渴望建功立业,就越发感到孤独寂寞。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于是强烈的希望与同样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他在这尖锐矛盾之中,不由得孤独地流下了眼泪。这就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的联想。   总之,这首诗是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陈子昂在这首诗里用的是瞬间感受,是在一闪念中产生的许许多多的联想,借助这些联想,使我们窥测到了激荡在诗人胸中的感情波澜,在这寂寞当中融汇着不甘寂寞的冲动;在理想受到挫折的失望之中,迸发着建功立业的渴望;在怀才不遇的感伤之中,奔涌着理想的激情。一句话,这是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去思索,去追求。这种利用“闪念”写联想,颇似今天“现代派意识流”的艺术手法了。这一切构成了陈子昂悲凉苍劲的风格,令人激动,又令人能够感到有一种执着于人生追求的力量。这就同六朝的宫体诗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同时他又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但又较建安文人有更多高昂激情。诗人从感悟人生的高度表现他阔大的胸襟,在咏叹个人命运的同时,渗透着对社会历史的评价。这是非常可贵的。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初唐诗歌的绝唱,后人称它高震唐音,其原因就在这里吧!【点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虽短短二十二字,却字字珠玑,透出了人生许多感悟和哲理,可谓千古绝唱!历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感叹、为之沉思,他们或从艺术魅力去研究,或从时空概念去研究,更多是从其政治遭遇去研究,然而总给人言之未尽的感觉。其实当时陈子昂写这首诗,并不仅仅是单一的因素,而是多重感叹的百感交集和愁肠满腹的复杂心情交汇而成。   一、创作背景   陈子昂(公元659年-公元700年),二十四岁中进士,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谏《答制问事八条》,主张减轻刑罚、任用贤才、延纳谏士、劝功赏勇、减轻徭役等,但因“言多直切”不讨武则天喜欢而被罢职。几年后,又因 “逆党”事被牵连下狱。695年出狱后,在洛阳任右拾遗。次年,东北的契丹族乘李尽忠叛变之机,起兵南下,攻陷幽州、冀州和营州。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参谋,然武攸宜不谙军事,屡战屡败。陈子昂多次向武攸宜进言均不被纳,又主动请为前锋,武攸宜不但不听,反而将其降为军曹。诗人报国无门,满腔悲愤,一天登上蓟丘(幽州台),想到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故事,挥笔写下了《蓟丘览古七首》,接着又“泫然涕下”,吟唱了这首千古绝唱。   此外,诗人反对齐梁之风、恢复“汉魏风骨”的文学主张,在当时也很少有人响应。他在《修竹篇序》中指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窃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而同时占文坛统治地位的“沈宋”(沈佺期、宋之问)以及 “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他们绝大多数诗篇却是奉和应诏之作,这些作品远离人民,对国家和社会状况极少关心,甚至漠不关心。诗人大声疾呼、力主革新,而应者廖廖,此时登上幽州台,心境是多么的孤独悲凉,愁肠郁结、感叹万分。   二、多重感慨   1 第一重感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意感   诗人登上幽州台,想到自己的前途暗淡无光、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感叹世道沧桑,心中悲痛万分,以歌当哭:“过去和将来的明主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历史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忆。即使今后再有那样的英豪出现,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太短暂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雄才大略来不及施展,就将匆匆离开人世。想到这里,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对这种悲痛的失意感,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及《蓟丘览古七首》等,也有很好的印证。   2 第二重感慨——知音难觅、独立苍穹的孤悲感   诗人在文坛上的革新运动,无论愤慨也好,大声疾呼也罢,然而与其响应者廖廖无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独”字妙不可言,刹那间万籁俱寂,百川滞流,只有诗人独自饮泣。此时“初唐四杰”早已辞世,而王维、李白、杜甫等巨擘还不曾出生,这种“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滋味,怎么能不使他感到异常孤独?同时,又想到“沈宋”和“文章四友”的*艳颓靡文风、应制取宠媚态,一种突兀的孤寂感如同暴雨骤雨,瞬间将诗人置于空旷无依的悠悠苍穹之中。   3 第三重感慨——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忧生感   纵观中国历史,“从孔夫子弃鲁周游列国开始,文人的生存更多地依附他人,更不用说实现人生的抱负了……于是乎他们的命运便与渴望权力与拒绝权力连在一起,成为文人们难以摆脱的人生情绪和命运锁链。” [1] 像诗人这种刚直不阿、率真坦诚、忧国忧民的文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诗人与武周王朝的隔阂,在仕途上的失意惆怅,在文坛上的孤掌难鸣,使年近四十的他逐渐感叹时光之悠悠流逝、生命之短暂无奈。“前不见古人”,不是前无古人,而是“我”不能见到古人,古人也不可能见到“我”;“后不见来者”,也不是后无来者,而是 “我”等不及见到后人,后人也不可能见到“我”。能见到“我”的和“我”所能见到的,只是这个时代;而偏偏在这个时代,既没有古代英雄,亦没有将来俊杰。人生苦短,过客匆匆,岁月无情,时不我待!   4 第四重感慨——物我一体、超越有限的时空感   诗人以“天地”为经线,以“古人”和“来者”为纬线,以他那颗独一无二的心灵穿梭时空、超然物外,与“古人”和“来者”进行着无限的交流。这首诗本是登临之作,而全篇没有一个字描写所见所闻。难道诗人没有看到、听到周围的一切吗?决不是。想来诗人此刻已穷通古今之变、尽阅人世沧桑,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眼前的景物和个人的荣辱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唯有这宇宙、这时空是永恒的!诗人所创造的这种物我一体的意境,让人感到亲临其境,能与读者引起共鸣,因而千古流唱。回头再读这首诗,看诗人那种百感茫茫的复杂心情、那种感时伤怀的忧郁情调、那种俯视旷野的孤高抱负,都从这简短的四句诗中崩发出来,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而此中是悲是愤?是爱是恨?是高亢还是跌宕?是狂歌还是痛哭?任由后人评说……【评析】:   陈子昂是初唐提倡风雅,进行文风改革的重要诗人,而他最为人们熟悉的是《登幽州台歌》。当时,陈子昂随武攸宜征契丹,由于武攸宜不谙军事,他曾屡次进谏,不被采纳,致使屡屡失利,他心情颇为抑郁,想起当年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往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参照《蓟丘览古》七首可知),于是吊古伤怀,而有此诗。   一般的读者很少会知道到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但还是一读之下,便被感动,这说明其中肯定有超越时代的东西,而不受时空的拘囿正是真正的艺术品的根本特征。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弄清了某某作品的“时代背景”时,对它的感受反而减淡了许多,因为我们通行的“时代背景”解读法限制了人的超时空的审美想像。   从超越时空的意义上看,《登幽州台歌》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怀古意义,而是表达了深沉的悲剧意识,从中透显出了人的“觉醒”:当你独立于天地之间、直视生存真相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现,你正处于空虚与惶恐之中,你会询问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古人”和“来者”似乎皆不足为凭,过去和未来也似乎难以为据。那么,人难道就在这种困境中绝望了吗?不,个人也许已经没有希望了,但“悠悠”的天道却是永恒的。只要你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天道中,你就会在“悠悠”的天道中获得永恒。这是中国主流文化———包括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共同特征,儒家文化强调个人要在向社会集体、道德本体、永恒天道的融入中获得意义,道家文化强调个人要在向自然本体的融入中获得意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与传统文化的底蕴相吻合,与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相吻合。《登幽州台歌》同时还表现了中国人的“觉醒”方式。中国人的“觉醒”是从对自己价值依据的追询开始的,只有走过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心灵历程,人的“觉醒”意识才开始萌生。接下来的“涕下”不是哀伤和悲痛,而是觉悟了“天地之悠悠”———价值依据———之后的感动,同时也是对人生悲剧真相的审美认同。这种感受,相对于六朝人来讲,昭示着初唐时期的一种新的人格的降临;相对于中国人来讲,任何时候都应该会引起内心的感动。每一次吟诵,都会使人产生一次思考价值、追询价值、确立价值的冲动和渴望,中国人的价值感便是在这种无数次的冲动和渴望中积淀而成的。   《登幽州台歌》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悲剧意识的基本特征。总的看来,与西方悲剧意识相比,中国的悲剧意识并不仅仅注重暴露人的困境,更不仅仅为人描绘出一幅绝望的前景,而是在暴露困境中又弥合困境,在彰显出绝望时又指引了出路。中国悲剧意识的这一基本特征既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相一致,也与执着与超越统一,此岸与彼岸统一,形上与形下统一的体用不二的传统哲学相吻合。《登幽州台歌》先是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呐喊暴露了人的价值困境,然后指出了融入“悠悠”“天道”的出路,而融入“天道”的方式就是在现实的生活情节中感受“天道”,或者说是在“天道”的观照下来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节。这样,人生困境的暴露与弥合就在一首短诗中和谐地统一起来了。【作者介绍】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陈子昂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著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英汉对照】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ON A GATE-TOWER AT YUZHOU Chen ZiangWhere, before me, are the ages that have gone? And where, behind me, are the coming generations? I think of heaven and earth, without limit, without end, And I am all alone and my tears fall down.
2023-08-26 14:13:521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语言特点:这首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更为明显的体现出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扩展资料:《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作,原诗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白话文释义: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幽州台歌
2023-08-26 14:14:001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1、登幽州台歌原文陈子昂〔唐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译文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3、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4、赏析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一定的广泛性。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情绪,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
2023-08-26 14:14:161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陈子昂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寂寞悲愤、怀才不遇的内心情感。这首诗情感浓郁,是唐诗中的名篇,被历代人们所传诵。诗人因远大抱负无法实现,因而在诗中表达了孤独压抑的心情。诗作反映了古代有识之士无法施展才华的真实境遇,在众多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广泛共鸣。《登幽州台歌》意境壮阔,诗人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描绘出宏大的背景画面,将诗人的情感和形象充分突显。一、诗人因生不逢时而内心苦闷诗人得不到赏识,无法实现报国理想是这首诗的创作缘由,其心中积压的苦闷心情无处排解,因而独自一人登上幽州台极目远眺,却不能见到以前和未来的贤明君主。诗人因自己当时的际遇而羡慕能够遇到贤明君主的古时人士,进而将这种心情呈现在诗作中。二、开阔的背景画面使诗人形神俱备诗作前二句描绘出诗人远眺时所见到的广阔场景,加之诗人联想古今的思绪,使第四句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愈加明显。诗人虽然能够看到无际的天地,畅想古代与未来,却无法找到志同道合的英杰,于是内心凄楚而悲凉。因诗作是诗人在登上幽州台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所以诗作不必对幽州台作具体描写,便能够展现诗人的万千感慨。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在长久不得志的境遇下产生的悲愤心情,诗人的写作技巧使诗作呈现出极强的感染力,读者可领略宏大的历史空间,从而对诗作主题拥有真切体会。虽然诗人怀才不遇,但依然呈现出古代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志向与热情,所以使诗作具有深刻的精神激励作用。在诗作前三句的衬托下,第四句尤其悲壮感人,诗人的孤寂形象即刻跃然纸上。
2023-08-26 14:14:241

登幽州台歌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陈伯玉集》6年级第二学期的语文书上有
2023-08-26 14:15:149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唐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旨:末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chuang) 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作者陈子昂的介绍: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2023-08-26 14:16:051

登幽州台歌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2023-08-26 14:16:275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格律、对仗、字数都不甚工整,但为何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

陈子昂是初唐时期杰出的作家。他的文学活动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个朝代的文学史家对他都有许多评论,但他们的评论相当广泛。事实上,陈子昂只是积极反映时代审美意识和创作理念的众多文学作家的代表之一。他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就他的理论贡献而言,还没有达到创造新趋势的高度。陈子昂在世时很少被提及。30多年后,李白第一次提到他,除了他的朋友卢赞荣。李白说,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是一个学者,他给僧侣的礼物。然而,这只是学者们所珍视的一种夸耀。后来杜甫、韩愈、白居易、袁浩文等人都尽力尊重陈子昂。韩愈甚至称赞陈子昂的地位,使他的文章开始上升。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知道,后代将永远强调他们的前辈和他们自己的追求之间的相似之处。例如,杜甫重视忠诚,韩愈重视文章元好问的价值观/诗歌创新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当我们对陈子昂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时,我们不能把古代人的对与错当成是对与错,因为大多数古代人的批评只是寥寥数语,不够系统的阐述。我们不应该盲目相信前人对陈子昂的赞扬或批评,而应该自己做出选择。众所周知,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期。然而,这是一个精神历史上自由、解放、智慧和热情的时代。因此,这也是最艺术化的时代。就诗歌而言,六朝是中国自然诗歌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国诗歌脱离音乐,在写作中寻求音乐的时期。自六朝以来,中国诗歌只有对旋律、新形式、新趣味、更精致形象和哲学的特殊研究,才能拓展其内容。
2023-08-26 14:16:511

登幽州台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023-08-26 14:17:231

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哪一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023-08-26 14:17:338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登》为何称其为诗?

就是七言古体诗,有时诗不一定押韵。律诗、绝句是近体诗
2023-08-26 14:17:514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属于乐府诗,吊古伤今,感慨无限。
2023-08-26 14:18:012

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为例,分析诗歌意境创造有何特点?

百度书库里有《唐诗鉴赏大辞典》,其中有比较详细的解析。
2023-08-26 14:18:123

登幽州台歌古诗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登幽州台歌古诗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短诗没有比喻用典、大肆铺陈,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被视做初唐诗歌之绝唱,也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在这首短诗中,蕴涵着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沧桑的吟咏。   怀才不遇,忧郁的陈子昂登台赋诗   如果不介绍作者,我们从这首有着“金石之音”的短诗中不难想象,能作出如此高音远律的诗人必定是位顶天立地的奇男子、伟丈夫。不错,生活于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的陈子昂出生于富贵之家,受家庭影响,“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子昂是性情中人,好意气用事,年轻时他非常向往仗义勇为,打抱不平的侠义之气,并且在那时他便已怀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关注社会现实,留意军国大事。他入仕伊始即不顾人微言轻,以政治家的气魄,屡屡向武则天进呈各种建议,针砭时弊,希图匡扶国家。武则天是知道陈子昂的才气的,据说她也颇有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美名,但多疑猜忌的女皇始终把陈子昂当成自己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华美却始终空悬着的饰物,并不真正相信重用他。      《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据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的《陈氏别传》记载,这一年陈子昂从武攸宜征讨契丹,在军中任参谋。当时战争形势对武周王朝不利,武攸宜是个平庸无能之辈,仗一开打,前军惨败,大营震动,人心惶惶。陈子昂虽是军中微职,却不忍坐视败局,挺身向武攸宜进谏,提出了不同的作战策略。出身亲贵但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武攸宜非但不采纳陈子昂的建议,反而恼羞成怒,把陈子昂降职为军曹,这大大伤了这位热血志士的心。眼看着报国的理想无法实现,心情忧伤的"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他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贤士的燕昭王,悲愤之余,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老臣郭隗当“马骨”,燕昭王搭起了黄金台   幽州是古代十二州之一,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幽州台为战国时期燕国的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燕昭王修建黄金台的目的是招纳贤才,因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燕昭王的老师郭隗,成为燕昭王的第一位贤才。   燕昭王立黄金台招贤图,出自古典小说《春秋五霸七雄列国志传》版画   齐宣王七年,燕国发生内乱,起因是燕国国君哙突发奇想,想效仿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禅让,?把自己的王位让给相国子之。燕太子平自然不服,他联络了一位将军去攻讨子之,战乱的烽火在燕国的国都燃起,老百姓死伤无数。齐国国君齐宣王见燕国内乱,觉得自己有机可乘,就命他手下的将军率军进攻燕国。燕国猝不及防,根本无心应战,连都城城门都没关。齐军长驱直入,俘虏子之,把他剁成肉酱,还杀掉了燕王,燕国几乎快要灭亡了。在燕国老百姓的强烈抗议下,齐军退出燕境。燕国人立太子平为燕国国王,他就是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时刻不忘齐国攻燕之仇,他想广招天下贤才,辅佐自己完成强国复仇的心愿,可燕国地理位置偏僻,国力弱小,如?才能吸引真正有治国之能的良才呢?燕昭王去拜访本国的老臣郭隗,跟他谈了自己的想法,郭隗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对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他就能把千里马买回来。   国君很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皇上您肯花钱买死马骨,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来吗?"国君就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老臣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回去后按照郭隗的主意,盖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然后选择了一个吉祥的日子,举行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请到新宫殿里去居住,而且每天都前去探望。燕昭王还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徕天下贤士,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礼物,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黄金台。   各国有才干的人听说燕昭王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著名的是赵国人乐毅,乐毅来到燕国后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一天天强大起来?后来,燕国军队在乐毅的率领下长驱直入,攻占了大部分的齐国领地,报了齐国趁燕国内乱出兵进剿之仇。大诗人李白在其名篇《行路难》里曾谈到这段史事: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燕昭王礼贤下士,用人不疑,终于使强国复仇的愿望得以实现,他自己也成功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   幽州台上,陈子昂怆然泣下为哪般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果我们仅将陈子昂悲怆的呐喊看做是其胸怀抱负未能实现的一己之私,就未免小看了这位大诗人,这首诗也不会受到历代读者如此盛赞了。小小的金丝雀啼鸣只是为自己的渺小与悲欢,而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如陈子昂者,他们的心境是不可以俗视的,用忧国忧民这样的词也不能概括陈子昂当时的心境。   生逢盛世的陈子昂没有得遇像燕昭王这样的君主,他因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主张,勇于犯上直谏,上书皇帝指陈时弊,因而屡遭排斥打压,曾两次被派从军出塞。他才华不得施展,最后被酷吏诬陷死在狱中,年仅四十二岁。   诗人死了,诗作还活着。这也许是上苍给诗人最好的、也是最后的报答!   知识堂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黄金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故址在北京市大兴区,今尚存“金台夕照”古迹。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其先祖乐羊为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所灭,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之乱”,乐毅来到魏国任大夫,后来听闻燕昭王立黄金台招贤,遂借出使之机来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燕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后来乐毅联合赵、楚、韩、魏之兵共同伐齐,大败齐军,攻下齐国七十二城,几乎使齐国亡国,为燕昭王报了国仇家恨,受封为“昌国君”。
2023-08-26 14:18:381

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登幽州台歌》为千古名篇,诗中的幽州是如今的哪理?

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市
2023-08-26 14:18:476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背后的故事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武则天委派武攸宜军征讨,武攸宜只是因为借着他的姑姑的权势,才能有这样的机会率军出征。可他这个人根本没有将才帅才,陈子昂担任参谋。武攸宜为人轻率,次年兵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却不被允许。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陈子昂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写下了《登幽州台歌》。扩展资料陈子昂轶事:据说陈子昂当初刚刚来到洛阳,没有什么名气,大家都不知道他这个人。在街市上有卖胡琴的人,说他的胡琴价值百万,很多的豪强权贵来看却都无法辨别胡琴的真伪。陈子昂立马花了大价钱把这把胡琴买下来,大家都很吃惊。陈子昂对众人说特别擅长演奏胡琴,大家说既然这样买下来之后,不如给我们弹奏一曲,让我们听听看。陈子昂说没问题,明天大家还到这里来听我抚琴。按照约定的时间,大家都来了。陈子昂备下酒席,把这胡琴放在酒席宴前。大家酒醉饭饱后,陈子昂捧着胡琴说,我是四川人,有文章百轴,但是我在京畿之地上奔走,碌碌尘土却不为人所知。可是我看京城里边的人,宁可关注着价值百干万的胡琴,也不关注我这样的人オ。说完举起胡琴砸得粉碎。大家吃一惊,趁此机会陈子昂把自己所做的诗文遍赠与会者,一天之内,名声遍于京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幽州台歌
2023-08-26 14:19:141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

怀才不遇
2023-08-26 14:19:233

登幽州台歌中的古人 来者 悠悠 伧然是什么意思

古人指圣贤之君来者指贤明之主悠悠指无穷无尽伧然指悲痛伤感的样子
2023-08-26 14:19:322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

陈子昂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放州,朝廷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屡遭败绩。子昂时任随军参谋,一再劝武分兵御敌以挽败局。武非但不听,反将其降职为军曹。子昂悲愤难耐,写下此诗以歌当哭,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痛。
2023-08-26 14:19:4314

登幽州台歌主旨

  《登幽州台歌》的主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之感,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身处在有识人之才的明君的时代。同时,诗人也由自身联想到古今豪杰可能也有相同的境遇,因此也振奋精神,抒发自己爱国的的豪情与豪气。   《登幽州台歌》的翻译   在历史的长河里,向前望也看不见古代圣明的君主;向后看,也看不见后世会有的明君。感叹天地悠悠,我独自一人悲伤落泪。   《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陈子昂,陈子昂具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却在仕途上接连受挫,诗人感叹自己报国无望,内心痛楚,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登幽州台歌》的原文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023-08-26 14:20:311

求各位大大比较赏析李白《行路难》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异同~~ 谢谢各位~

【相同点】:李白的《行路难》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都是古体诗,诗句字数不一,挣脱了形式的羁绊;诗歌风格慷慨悲凉,大气磅礴;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命途艰难的愤慨和郁闷。【不同点】:李诗洒脱,陈诗沉郁;李诗主要运用了用典和比喻手法,陈诗主要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李诗注重个人悲欢,侧重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陈诗跳出个人的局限,包含了人类对时空的哲学感悟。
2023-08-26 14:20:401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这首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
2023-08-26 14:20:502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在怎样的心情下写下来的?

在一起吗!这些是否会来关注我们哦、一切为了自己喜欢U0001f618、这些天下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污染问题上取得进展
2023-08-26 14:20:592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全诗如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的字面意思: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全诗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2023-08-26 14:23:072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古诗

1、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3、作者介绍: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2023-08-26 14:23:141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a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诗】   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   赏析: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同时,诗歌的韵味极强,前两句更是苍劲有力。
2023-08-26 14:23:211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还有社会的思考,说明了自己的忠心。
2023-08-26 14:24:144

如何赏析【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悲剧意识的觉醒与精神家园的积淀———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是初唐提倡风雅,进行文风改革的重要诗人,而他最为人们熟悉的是《登幽州台歌》。当时,陈子昂随武攸宜征契丹,由于武攸宜不谙军事,他曾屡次进谏,不被采纳,致使屡屡失利,他心情颇为抑郁,想起当年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往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参照《蓟丘览古》七首可知),于是吊古伤怀,而有此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般的读者很少会知道到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但还是一读之下,便被感动,这说明其中肯定有超越时代的东西,而不受时空的拘囿正是真正的艺术品的根本特征。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弄清了某某作品的“时代背景”时,对它的感受反而减淡了许多,因为我们通行的“时代背景”解读法限制了人的超时空的审美想像。从超越时空的意义上看,《登幽州台歌》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怀古意义,而是表达了深沉的悲剧意识,从中透显出了人的“觉醒”:当你独立于天地之间、直视生存真相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现,你正处于空虚与惶恐之中,你会询问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古人”...悲剧意识的觉醒与精神家园的积淀———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是初唐提倡风雅,进行文风改革的重要诗人,而他最为人们熟悉的是《登幽州台歌》。当时,陈子昂随武攸宜征契丹,由于武攸宜不谙军事,他曾屡次进谏,不被采纳,致使屡屡失利,他心情颇为抑郁,想起当年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往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参照《蓟丘览古》七首可知),于是吊古伤怀,而有此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般的读者很少会知道到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但还是一读之下,便被感动,这说明其中肯定有超越时代的东西,而不受时空的拘囿正是真正的艺术品的根本特征。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弄清了某某作品的“时代背景”时,对它的感受反而减淡了许多,因为我们通行的“时代背景”解读法限制了人的超时空的审美想像。从超越时空的意义上看,《登幽州台歌》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怀古意义,而是表达了深沉的悲剧意识,从中透显出了人的“觉醒”:当你独立于天地之间、直视生存真相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现,你正处于空虚与惶恐之中,你会询问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古人”和“来者”似乎皆不足为凭,过去和未来也似乎难以为据。那么,人难道就在这种困境中绝望了吗?不,个人也许已经没有希望了,但“悠悠”的天道却是永恒的。只要你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天道中,你就会在“悠悠”的天道中获得永恒。这是中国主流文化———包括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共同特征,儒家文化强调个人要在向社会集体、道德本体、永恒天道的融入中获得意义,道家文化强调个人要在向自然本体的融入中获得意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与传统文化的底蕴相吻合,与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相吻合。《登幽州台歌》同时还表现了中国人的“觉醒”方式。中国人的“觉醒”是从对自己价值依据的追询开始的,只有走过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心灵历程,人的“觉醒”意识才开始萌生。接下来的“涕下”不是哀伤和悲痛,而是觉悟了“天地之悠悠”———价值依据———之后的感动,同时也是对人生悲剧真相的审美认同。这种感受,相对于六朝人来讲,昭示着初唐时期的一种新的人格的降临;相对于中国人来讲,任何时候都应该会引起内心的感动。每一次吟诵,都会使人产生一次思考价值、追询价值、确立价值的冲动和渴望,中国人的价值感便是在这种无数次的冲动和渴望中积淀而成的。《登幽州台歌》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悲剧意识的基本特征。总的看来,与西方悲剧意识相比,中国的悲剧意识并不仅仅注重暴露人的困境,更不仅仅为人描绘出一幅绝望的前景,而是在暴露困境中又弥合困境,在彰显出绝望时又指引了出路。中国悲剧意识的这一基本特征既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相一致,也与执着与超越统一,此岸与彼岸统一,形上与形下统一的体用不二的传统哲学相吻合。《登幽州台歌》先是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呐喊暴露了人的价值困境,然后指出了融入“悠悠”“天道”的出路,而融入“天道”的方式就是在现实的生活情节中感受“天道”,或者说是在“天道”的观照下来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节。这样,人生困境的暴露与弥合就在一首短诗中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2023-08-26 14:24:402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的下一句是什么?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的下一句是什么? 正确答案:独怆然而泣下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023-08-26 14:24:481

《登幽州台歌》写作手法和题材语言的特点

1、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这首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2、《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注释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4、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023-08-26 14:25:185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谁?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全诗如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的字面意思: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全诗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2023-08-26 14:25:502

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登高感怀的是哪一句?

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登高感怀,而“念天地之悠悠”,感叹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一句“念天地之悠悠”,写出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的感怀。诗人放眼历史长河,感慨天地悠悠,人生匆匆,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
2023-08-26 14:26:062

登幽州台歌,这个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是在哪写的呢?

《登幽州台歌》就是陈子昂写于幽州台。具体解释见下: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题解】《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周一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攸宜进言,仍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2023-08-26 14:26:261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背后的故事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2023-08-26 14:26:362

[登幽州台歌] 整首诗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怎样的感情基调?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感情,具有凄凉的感情基调。
2023-08-26 14:26:526

你如何理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意境创造?

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望采纳,谢谢。
2023-08-26 14:27:571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心里是怎么想的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没有才能,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2023-08-26 14:28:076

陈子昂在写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一个秋天,塞上,唐朝,696年,其时正是中国的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时期;她上政以来,励精图治,任用人才,在这一年,她派她的侄儿武攸宜远征契丹,时任右拾遗的陈子昂也随军远征。 陈子昂是谁,他是当时的著名诗人,他年少时“好侠气,十七八岁仍未知书”,后来刻苦功读,有成,有大志,然而第一次来到长安时却不被人重视,也没什么人读他的诗歌;他有一日上街游玩,发现有一个卖琴的人在那里卖琴,出价一百万,很多人在那里围观,却没人买,因为都不知道这个琴好不好,他就上去,拿出一百万钱,买下了琴,围观的人都大感惊异,他却不慌不忙的说,“既然大家不知道这把琴是好还是不好,小生自幼好弹琴,请大家三天之后可以来我的住所,我必将为大家弹琴助兴,这样大家就知道琴好还是不好了。”围观的人们听了之后,都纷纷答应了。 三日之后,陈子昂的住所,宾客云集,陈子昂拿出琴,却当着大家的面,把琴给摔碎了,在大家惊讶的目光中,他大声的说:“抚琴者,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也。如今之世,诗文方为男子建业、立功之根本,子昂不才,也有诗文若干,请大家欣赏。”人们接过诗文欣赏,觉得清新雅致,于是纷纷为他传颂,他的声名也由此传开。 后来,他考中进士,曾授麟台正字,后又任右拾遗。这次他随军远征,就是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这次他能够如愿吗? 刚一接战,武攸宜自恃兵多将广,让王孝杰任先锋,迎击敌军,结果却中了契丹人的诱敌深入之计,全军覆没;陈子昂见形势危急,就找到武攸宜,想要跟他商量一件大事。 军帐里,武攸宜正襟危坐,他小小的个子,一脸的骄横之色,他慢慢的看着陈子昂说,“不知拾遗有何事找我了。”“禀元帅,目今先锋全军覆没,危急之刻,子昂请元帅分兵一部分给我,子昂愿为国杀敌,誓破契丹,不然绝不回还。”“哦,原来是这件事啊,恕在下不能应允。”“为什么。”“先生乃是文人,带兵并非先生所长,此诚不可为也。”“元帅有所不知,子昂现虽是文人,然年幼时也曾有侠气,读兵书,破万卷,只恨未能实用也;若能实用,必可为国家建功立业。”“哈哈,听你这一说,好像自己乃是孙武、吴起复生也;如今形势,我为元帅,尚自无计;你小小文人,有何本事,乃敢擅出大言,休得啰嗦,快快出去,若不然,哼哼。”“元帅,元帅,请听我说。”“来人啦,与我赶出去。”几个彪形大汉上来,把陈子昂推了出去。 后来,陈子昂又几次向武攸宜提出请求,但都被拒绝,后来,还遭到武攸宜降职。 这年的秋天,陈子昂登上幽州古台,举目四顾,大地苍茫,他思古睹今,自己欲建立功业,却始终报国无门,感概之情,都涌上心头,不禁吟诗一首,“前不今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这一首,也成为千古名句。 后来,陈子昂辞官回乡,因这首诗影射武攸宜,被武氏人所不容,不久就被县令段简陷害,在狱中忧愤而死,时年四十二岁。 虽有壮志,却不能酬,悲哀啊,子昂公。
2023-08-26 14:28:577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实写什么,虚写什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一定的广泛性。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情绪,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
2023-08-26 14:2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