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幼儿园大班个人教学计划范例2022年

2023-08-28 09:50:46
共1条回复
S笔记

新的学期新的希望,还有新的挑战。踏着秋天的脚步,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期,下面是我整合的幼儿园大班个人教学计划范例2022年,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大班个人教学计划范例2022年1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们班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名幼儿。经过大班上个学期的在园生活与学习,孩子们的常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上课及活动的时候,都明显懂事了很多,但是不可否认,一日生活中的各环节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上课做小动作,坐姿随便,不肯动脑筋;孩子之间缺乏互相关心,互相理解的良好风尚……因此本学期将在这几个方面加以重点培养。

二、具体目标

(一)体能(基本动作、运动器械的操作,各类操节)

(1)能立定 跳远 ,跳距不少于40厘米。

(2)能助跑屈膝跳过垂直障碍,高度约40厘米,能连续向前跳跃多个高40厘米,宽15厘米的障碍。

(3)能手脚熟练的在攀登架上爬上爬下。

(4)能熟练的在垫子上前滚翻和侧滚翻。

(5)能用力蹬地连续纵跳触物(物体离幼儿举手指25厘米左右)。

(6)能两人相距2—4抛接大球。

(7)能精神的做操,做到动作到位。

(8)懂得在活动中要合作、负责、宽容、谦让、遵守规则,爱护公物、有较强的集体观念。

(二)生活卫生习惯

(1)能主动饮水,少吃冷饮。

(2)能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能安静的入睡。

(3)养成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4)坚持饭前便后洗手,并知道要节约用水,洗完后及时关水笼头。

(5)有自我控制饮食的初步意识和能力。

(三)学习习惯及自我保护

(1)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正确的看书和写字,画画的姿势。

(2)爱护学习用具,能自己整理学习用具。

(3)知道陌生人不可轻信的道理。

(4)不玩火,不接触煤气,不触摸电器及其开关的良好习惯。

(四)认知

1、语言

(1)在游戏中学习正确运用 反义词 ,量词和连词等,并能说完整的合成句。

(2)不断提高幼儿倾听的习惯,迅速把握和理解游戏中比较复杂的多的指令。

(3)能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一些结构简单的汉字,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4)知道图画书画面和文字的对应关系,开始有兴趣阅读图画书中的简单的文字。

2、感知与操作

(1)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 经验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 方法 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积极主动的参加数学问题的讨论;学习有条理的拜摆放、整理活动材料。

(3)能较长时间的参与科学活动能主动探索周围自然界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能关心、爱护自然环境。

(五)艺术活动

(1)能进一步学习更多种类的打击乐器的基本奏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简单的乐器,在集体演奏活动中,能按指挥的手势迅速、准确的作出反映。

(2)引导幼儿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的运用各种颜色,学习色彩的搭配,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敏感性,引导幼儿学习均衡,对称的安排画面。

(3)引导幼儿学习使用多种绘画材料,运用自己的技法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恰当的运用各种颜色,引导幼儿合理的安排画面。

(六)德育

(1)培养幼儿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行。能互相谦让,主动帮助弱小的孩子。

(2)引导幼儿初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3)引导幼儿了解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初步懂得要热爱幼儿园,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七)情感个性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主要物产,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幼儿使用正确的礼貌用语,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

(3)引导幼儿初步辨别是非,初步懂得应该向好的榜样学习,激发幼儿初步的爱憎感。

(4)引导幼儿了初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初步了解我国的主要资源和人文景观,印发幼儿对民族 文化 的兴趣以及保护自然、社会环境的初步意识。

(5)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世界的人文景观以及优秀的艺术精品,培养幼儿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八)家长工作

(1)认真作好家长工作,办好家长园地,与家长密切联系。

(2)召开家长会,听取家长意见,即时改正工作中的不足。

(3)热情接待每一位家长,对家长询问耐心解释。

(4)在期中召开家长开放日,请家长参加幼儿的一日活动。

幼儿园大班个人教学计划范例2022年2

本学期是这批孩子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期,也是最关键的一学期。再过几个月,他们将离开幼儿园这片让他们开心、难忘的地方,在小学的天空里自由飞翔。如何使他们永远记住幼儿园的快乐时光、如何使他们顺利过渡并尽快适应、如何使他们充满自信地走进小学的课堂等话题,将是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本班将针对班况及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拟订学期 工作计划 。

一、班级情况分析

经过大班上学期的学习,分析学期末班级幼儿检核情况,总的来看: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特别是在体能、语言表达、社会交往、 逻辑思维 能力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他们的身体状况与3—4岁幼儿相比有了明显不同,精力旺盛,爆发力强,对体育活动充满兴趣,他们喜爱游戏,游戏活动的水平更高了,他们好学多问。初步形成个性并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他们大都为独生子女,拥有充分的爱抚与关怀,较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缺乏兄弟之间的交往和亲情,使有的幼儿缺乏社会互动意识、不合群,自顾自,有独占习惯,同情心、责任感比较缺乏。

二、语言领域

1、能听懂多重指令,并能按顺序行动。

2、对生活中的语言、声调节奏敏感,能辨别不同的语言、声调、节奏所表达的含义(情绪、态度等)。

3、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思。

4、能专注地阅读图书,知道画面与文字的对应关系,发展其对语言的敏感性,适当培养阅读兴趣和简单的文字认读规律。

三、数学领域

1、引导幼儿等分(二等分、四等分)或不等分一个整体,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用不同的方法分解(或组成)一组物体(6—10),发现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3、在日常生活游戏中,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几何形体。

4、运用标记等记录周围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

5、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四、社会领域

1、愿意接受有难度的任务,尝试新活动

2、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敢于不断尝试

3、主动带年幼的同伴共同游戏,体验大带小的快乐。

4、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当发现不当的行为举止时,敢于劝阻。

5、了解传统民间节日的由来和庆贺方式,喜欢民俗习惯。

6、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尊重少数民族。

五、美术领域

1、能主动参与多种美术活动并能创造性的表现。继续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各种艺术形式有兴趣,能寻找并发现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美。

2、进一步欣赏作品的造型、彩色、构图,知道对称、均衡美,学习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美术作品。

3、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欣赏活动,了解作品简单的背景知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形象和主题意义。知道美术作品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并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绘画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

4、能根据一定的主题,用丰富的色彩和线条、构思、组织形象,表现一定的内容和情节。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习根据画面需要,恰当运用各种颜色,并学习色彩的调配,表现画面的深浅、冷暖关系。

六、保育工作

1、进一步了解身体的主要器官的重要功能和保护方法。

2、遵守规则,行为正确,有较强的自护能力。

3、懂得合作,负责、宽容、谦让、坚强勇敢、不怕困难,运动保健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4、进餐时举止文明,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七、常规 教育 工作:

1、在一日活动的各个五一节中注意各类学科知识的渗透教育,并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积极良好的社会情感。

2、加强常规训练,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

3、教育孩子讲文明、讲礼貌、使用礼貌用语。

4、教育孩子遵守课堂纪律,举手发言,积极回答老师问题。

八、家长工作

1、通过校训通每天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园的情况,并教育家长一些 育儿知识 。

2、向家长介绍 班务工作计划 ,取得家长对班级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更好的实施幼小衔接方案打下基础。

3、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4、每周定期填写好幼儿在园情况 报告 册。

5、继续对新生家访、旧生约访,加强平时电话联系,主动及时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幼儿在园内、园外的各种表现,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总之,我们希望本学期的工作能给孩子能留下对幼儿园的美好回忆,我们将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为先进班级而努力!

幼儿园大班个人教学计划范例2022年3

一、情况分析

我是一个从教七年的幼儿教师,虽然我的第一专业不是幼儿教育,但我是一个有爱心、有恒心的人,我爱每一个孩子,愿意和他们交朋友。为了使自己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力求赶上时代教育的步伐,我就积极参加提高自身学历的学习。在圆满函授完了大专《文化艺术》后,我又参加了本科的幼儿教育远程学习。在这教学生涯的七年中,我能把各种任务顺利完成,努力使自己在各方面获得进步与提高。在教育工作上,我积极、主动,充满热情与激情,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在保育工作上,我细致、踏实,照顾好每一位幼儿;在学习上,我好学、勤恳,不懂就问,虚心学习。在我的努力与同事的帮助、领导的栽培下,现任中班组教研组长,与组内其他教师共成长。

目前所不足的是:

1、对于课堂教学方面缺乏探讨研究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2、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

二、个人发展计划的目标

1、带着学习的心,认真听课、认真评课、认真 反思 、认真 总结 。

2、通过听课、评课等活动,使上课的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水平。

3、向组内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

4、在教学领域上有自己的风格。

5、积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6、按时完成本科远程课程学习。

7、积极投入科研工作,要有论文、有研究课,并认真作好自己研究的课题。

8、在基本功方面不间断地练习提高。

三、个人发展的具体 措施

1、勤于学习。

(1)认真学习阅读《教学用书》、《新纲要》等有关资料,钻研新教材。

(2)多听课,认真评课,多学习她们先进的 教学方法 与经验,积极吸取他人的长处,并不断地请教组内的教师们,使自己在教学领域上有成绩。

(3)积极承担公开课,多争取锻炼的机会,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水平。

(4)课余时间多读教育书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自己在投身科研工作中积累理论知识。

(5)保证每天挤出30分钟的阅读时间。

(6)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准备好教具,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课后不断反思。

(7)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观点,在和别人共同探讨中不断进步。

(8)经常上博客网,撰写博文。

2、勤于反思。

(1)学会思考教育问题,在课后及时记录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

(2)课后及时写好反思与体会。

(3)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反思,撰写论文与案例分析,不断提高论文质量。

3、勤于练“功”。

(1)在园积极承担公开课,提高自己的教育功底。

(2)每天抽取半小时的时间练琴,使自己的伴奏水平提高。

(3)多讲 故事 ,不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4)平时和幼儿交流坚持使用普通话。

(5)多向绘画好的教师请教,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6)利用课余时间向电脑能手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7)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中。

(8)认真备课,认真做好笔记,练好钢笔字。

七年多的积累,让我学到很多,收益很多,相信在领导的关心和组内老师的帮助下,自己会成长得更快,那么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就指日可待了!

幼儿园大班个人教学计划范例2022年4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年,跟往年有所不一样的是,我班的孩子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就要背上书包进入新的学校——小学,所以这一个学期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也要积极配合外教、生活老师做好班级工作以及幼小衔接的工作,下面我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以下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1、教师情况介绍:本学期依旧由我、李娟以及张老师李老师三位老师带班。在工作上我们三位老师很有默契,共同商讨教学内容,制作教玩具,真正地全心全意地投入幼教事业,努力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本着对每一位幼儿负责,每一位家长负责的宗旨,使孩子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方面有新的进步。

2、本班现有幼儿53名,男孩33名,女孩20名。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聪明活泼,非常讨人喜爱。想到7月份孩子们就要 毕业 我就好不舍,每天都希望能与他们多待一会儿!

二、教育教学方面

1、 继续深入学习《纲要》,并根据〈纲要〉中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对幼儿进行全面培养 。 认真备课,并根据我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兴趣 爱好 ,以及本土文化和时事信息,开展生成课程,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2、 在教学中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结合主题加强环境与教育的互动与结合。我们这学期的主题分别是《动物大世界》、《春夏秋冬》、《我们的城市》以及《我要上小学》。我会组织家长收集有与主题相关的视频、影像、图片或书籍,可以提前提供给我,这样我们的主题会更加精彩,孩子们学的会更多!

3、 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幼儿想说、敢说,发展幼儿的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区角创设角色扮演,让幼儿在娃娃家中大胆表演。我还会加大识字、阅读故事以及朗读儿歌的力度,争取做到每位幼儿都能熟悉所学自宝宝,并能准确点读儿歌。

4、 按时完成本园的教学任务,及其他工作安排,多向同年级老师学习,让幼儿在愉快游戏中学习,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5、 抓好幼儿日常生活常规工作,在各项环节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立能力,让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制定奖罚分明的班务制度,鼓励表现好的小朋友,带动表现不好的。

6、根据孩子即将升入小学的需要,可适当的教孩子一些生字,并加强1到100的加减法运算,使孩子们能够熟练掌握。这学期我们的进阶数学是第8册,每周四上课,由于数学是靠练出来的,所以我会在每周四给幼儿布置相应作业,希望家长能在幼儿做作业的过程中多给予巩固指导。

7、我们这学期一个有6本逻辑狗,逻辑版也换成了10颗钮的,我们每次课(周二)会至少做6长卡片,每次完成之后我都会认真为孩子们批改,全对的小朋友我会给他们加上100分,让他们能更加肯定自己。

三、环境布置

围绕主题进行教室布置,2、3月,我会组织幼儿收集各种动物玩具,画动物图片,组合动物等形式布置教室;4月,将教室分为“春”、“夏”、“秋”、“冬”四大板块进行环境布置;5月,收集各大城市建筑图片或与幼儿一起动手作画,做3D上海夜景图;6、7月,主题是《我要上小学》,在教室中设计《我会系红领巾》角以及《小小整理能手》角。

四、保教方面

1、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开展体育游戏、户外体能活动,锻炼幼儿身体,增强幼儿体质。

2、运动前,做好喝水、垫毛巾、带纸巾等准备。

3、合理安排幼儿在园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时惯。如:饭桌“三净”、外出回来饭前便后要洗手 、衣服裤子书包自己理、便便过后自己擦等。

4、在日常生活中,加强 安全教育 ,提高幼儿自我保护及安全意识,并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安全教育。

5、回家、外出之前,及时检查包裤子情况,为幼儿涂好“香香”。

6、每天早晚坚持与幼儿亲亲、抱抱,让幼儿体会上幼儿园也能感受像爸爸妈妈一样的温暖的爱。

五、家园共育方面

1、充分利用早接和放学的短暂时间,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园的情况,在家长的配合下实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利用宣传栏、家园联系手册、电话以及家访等途径,与家长沟通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

3、了解幼儿的 家庭教育 环境,耐心听取家长合理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互相配合共同教育幼儿,使幼儿的健康成长!

六、幼小衔接 实施方案

1、学前思想准备:

提高孩子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进入大班以后,孩子的集体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他们常常以自己是大哥哥大姐姐而自豪,也常常以为自己的班集体取得的胜利而欢呼跳跃。集体主义情感是一种积极而强大的道德力量,他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集体意识的培养也成了本学期的教育培养重点之一。

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在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时,首先教孩子掌握合作的技能,学会处理合作时出现的问题。班上的孩子已有了合作的意识,但缺乏合作的技能。合作水平较差,常常会出现不欢而散的情况。因此,我们将与孩子一起讨论,协商如何开展合作活动;在合作中出现问题应如何解决?我们还将增加合作性游戏,让孩子更好地学会与同伴合作。

这学期,我们会为大班小朋友们提供2次以上的户外教学实践活动,希望到时家长积极配合。

2、身体方面的准备:

(1)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3)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电。

幼儿园里每周都会安排玩大型玩具、体育课、进行构建活动等等,所以我会跟家长们说放学以后要要求孩子及时回家,不在幼儿园内逗留,玩大型玩具等,避免事故的发生。

为安全起见,我会请家长不要让孩子携带贵重物品、危险物品入园。提醒家长在幼儿来园前应注意查看幼儿的口袋,如发现有危险物品(如小刀、药片、铁钉、小颗粒物、钉锥、弹子、碎玻璃等危险品)

应立即取出,并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七、每月工作

2月:做好各项计划,如:个人计划、班级计划、家长会计划;组织幼儿参与 元宵节 亲子做灯笼活动;做好每周备课工作;做好家长会准备工作。

3月:组织幼儿和家长参加庆生会;积极准备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幼儿参加户外教学活动;

4月:做好招生工作。

5月:做好 母亲节 庆生会工作;大班主题户外教学。

6月:亲子运动会。

7月:积极准备大班毕业典礼。

以上是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取得更好的成绩。

幼儿园大班个人教学计划范例2022年5

一、班级情况分析:

孩子们经过大班第一个学期的学习与生活,在身体、认知和社会性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在身体方面:有生活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都有提高。

认知方面:的主动研究和探索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在身体发展方面的平衡感、集体队列方面的锻炼和能力还有所欠缺。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初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个别的我控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有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初步学会同情和关心他人,初步会评价己与同伴并勇承认错误,改正缺点,但集体观念较弱。

对大班的孩子来说,在园的生活只剩下短短一学期的时间,作为老师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为提供多元的学习环境,注重多元智能的开发教育,积极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作为家长需根据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便孩子能较顺利地进入小学学习。

二、主要工作目标:

一生活卫生习惯

(1)能主动饮水,少吃冷饮。

(2)能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能安静的入睡。

(3)养成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4)坚持饭前便后洗手,并知道要节约用水,洗完后及时关水笼头。

(5)有自我控制饮食的初步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习惯及自我保护

(1)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正确的看书和写字,画画的姿势。

(2)爱护学习用具,能自己整理学习用具。

(3)知道陌生人不可轻信的道理。

(4)不玩火,不接触煤气,不触摸电器及其开关的良好习惯。

三认知

1、语言

(1)在游戏中学习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完整的合成句。

(2)不断提高幼儿倾听的习惯,迅速把握和理解游戏中比较复杂的多的指令。

(3)能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一些结构简单的汉字,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4)知道图画书画面和文字的对应关系,开始有兴趣阅读图画书中的简单的文字。

(5)能讲诉简单的故事

2、感知与操作

(1)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积极主动的参加数学问题的讨论;学习有条理的拜摆放、整理活动材料。

(3)能较长时间的参与科学活动能主动探索周围自然界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能关心、爱护自然环境。

四德育

(1)培养幼儿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行。能互相谦让,主动帮助弱小的孩子。

(2)引导幼儿初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3)引导幼儿了解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初步懂得要热爱幼儿园,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五情感个性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主要物产,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幼儿使用正确的礼貌用语,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

(3)引导幼儿初步辨别是非,初步懂得应该向好的榜样学习,激发幼儿初步的爱憎感。

(4)引导幼儿了初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初步了解我国的主要资源和人文景观,印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以及保护自然、社会环境的初步意识。

(5)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世界的人文景观以及优秀的艺术精品,培养幼儿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六家长工作

(1)认真作好家长工作,做好家园联系册,与家长密切联系。

(2)召开家长会,听取家长意见,即时改正工作中的不足。

(3)热情接待每一位家长,对家长询问耐心解释。

(4)在期中召开家长开放日,请家长参加幼儿的一日活动

幼儿园大班个人教学计划范例2022年相关 文章 :

★ 2022年新学期幼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最新

★ 幼儿园教师个人教学计划范文

★ 幼儿教师个人工作规划怎么写2022年

★ 2022大班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2022年最新幼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优秀教师2022教学个人计划【五篇】

★ 2022幼儿园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0篇

★ 幼儿园大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2022最新10篇

★ 2022年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教学工作计划及目标2022范文

相关推荐

什么是范例教学

什么是范例教学介绍如下:范例教学法举例如下:“上课了,教师拿出一只泡沫塑料雕成的鸭子,放在一只玻璃的大水槽中。在讲台上,孩子们看到一只大白鸭悠然自得地漂浮在水上。教师请一位同学用彩色笔在白鸭身上沿着水面划线,然后教师把这只“鸭子”拿出水槽让孩子们观察并提出问题,鸭子身体在彩色线以下部分:即鸭子在水中的部分,像什么?孩子们一眼就看穿了,许多孩子争着回答 “像一艘船”。教师用上课的前五分钟,通过举例和层层提问,让学生得出结论:鸭子的身体结构特别适合在水中生活。然后教师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鸭子的身体构造,得出结论。一、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二、范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范例性地阐明“个”。第二阶段:范例性地阐述“类”。第三阶段:范例性地掌握规律。第四阶段:获得关于世界的切身经验。
2023-08-26 18:54:391

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1、基本性原则,要求教给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和学科的基本结构;2、基础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接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并对一定年龄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应是打基础的东西;3、范例性原则,要求教给学生的内容是经过精选的,能起示范作用的基本知识,能使学习者举一反三。范例教学的四个统一有:(1)教学与教育相统一。就是要寓教学于教育,坚持教学的教育性。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进行思想道德等精神领域的教育,两手都要抓。(2)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相统一。就是在教学中既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形成一个个的课题,从这些课题出发,围绕课题,解决课题,也要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这些看似独立的课题,应该是一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3)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就是要把传授知识和教授学习方法两者融入同一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习者传授知识技能,又要培养他们思考、学习的方法。将"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让学习者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智力和能力的发展。(4)主体与客体相统一。主体指的是学习者,客体指的是教材。范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了解教材、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同时也要了解把握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教师才能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23-08-26 18:55:011

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范例教学也叫做示范性教学和范例方式教学。案例教学理论是由德国的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范例教学的定义是接触精选教材中的示范性材料。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理论。基本性的原则:要求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结构,包括概念,科学,规律。基础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范例性原则:要求教给学生的内容是经过挑选的,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基本知识。这种范例性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们的举一反三。
2023-08-26 18:55:171

范例教学是谁提出的

海姆佩尔。范例教学(exemplarisches lehren und lernen),亦称"示范性教学"、"范例方式教学"、"范畴教育",是借助精选教材中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理论。它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德国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教学论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克拉夫基和瓦根舍因。最早为 1949 年海姆佩尔在历史教学中提出,著有《示范的教学原理》。1950 年瓦根舍因在物理教学中提出,著有《范例教学原理》。
2023-08-26 18:55:561

范例教学是谁提出的

范例教学是瓦根舍因提出的。瓦根舍因是德国教育实践家、范例教学法创始人。与布鲁纳和赞可夫被认为课程现代化的三代表人物。根据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首先在物理和教学中提出:“范例教学”理论,并率先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德的教育在“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口号下,不断扩充教学内容,学生负担加重,学习主动性受到限制。范例教学论者认为,要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就要重构教学内容,选择学科材料中最曲型的材料,形成认识的稠密区。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直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干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堂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
2023-08-26 18:56:151

范例教学法的步骤

范例教学分四个步骤:1、 范例地学习“个”,即通过范例的、典型的、具体的、单个实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2、 范例地学习“类”,在第一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断,认识这一类事物的特征。3、 范例地掌握规律和范畴,要求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事物发展的规律性。4、 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和切身经验的知识,使学生不仅了解客观世界,也认识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
2023-08-26 18:56:461

实施范例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基本性是就学科内容而言即要求选择一些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便于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基础性是就受教育者接受教学内容而言即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些基础的东西这些基础的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范例性是就教育者传授知识而言即要求教给学生经过精选的具有基本性和基础性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典型性、代表性、开导性使教学务必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迁移使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②注重基本原理的分析。基本原理是建构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对学生往后的学习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原理的意义易于迁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范例教学强调选择课本中那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内容通过讨论范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原理、规律及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态度以便逐级建构学科知识的认知体系。③重视课题的智力作用及其未来意义的分析。课题内容对学生智力活动有什么作用以及对学生为什么通过这些分析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智力活动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④重视内容结构的分析。每一课题内容都有一定结构组成整个内容的有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间关系怎样有哪几个层次通过这些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教材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获得系统知识把握知识结构。⑤)重视教材特点的分析。教材的每一具体内容都有各自特点某一特点只有采用某一适当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具体内容特点的分析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2023-08-26 18:57:291

范例教学模式名词解释

“教学模式”给个名词解释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 扩展资料: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是指教学模式能为各科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是和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形式的特点分不开的。 一方面,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是对一定是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是为某一类教学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框架,这种框架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已经具备了理论层面的意义。 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的实施程序。
2023-08-26 18:57:391

范例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区别

范例教学是属于起示范作用的教学案例,应该是大家学习、模仿的对象,优中之优的表现。当然也有时效性,有保质期。随着教学手段的发展,示范作用就会降低。案例教学属于某种意义的教学。可以是示范的案例,可以是失败的案例,也可以是有争议的案例。其有学习,探讨的价值,一般,在新教法的推广中使用。
2023-08-26 18:58:011

教学范例的范例介绍

范例教学论者从批判传统的系统教育论出发,主张立足于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观点,设想范例教学概念的意义、内容与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范例教学,目的是克服教材内容的繁琐,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和范例,使学生透过这种范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把科学的系统性与学习者的主动性统一起来。范例教学在内容上,强调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3条原则。基本性原则, 要求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和学科的基本结构。基础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接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并且对于一定年龄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来说,这些教学内容是打基础的东西。范例性原则,要求教给学生的内容是经过精选的、能起示范作用的基本知识,这种精选出来的范例性教学内容将有助于学习者举一反三。许多学者围绕着范例教学,作了多年理论与实践的探讨。1949年德国H.海姆佩尔在历史教学中提出了“示范教学的原理”;1950年M.瓦根舍因在物理教学中提出了“范例教学原理”,被认为是最早的范例教学的理论。1957~1958年联邦德国出版W.克拉夫基和H.朔伊尔撰写的范例教学的本质及其教育意义的理论著作,以及J.德博拉夫和克拉夫基撰写的阐述范例教学历史背景的理论著作,进一步推动了范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德博拉夫认为:“范例方式的教学,不仅要为某学科在每个阶段的系统的知识总体,提供预备性的、要素性的知识,而且要掌握此种认识的方法和科学方法论,以及在这种方法中表现出来的人类学的意义。”A.施滕策尔在德博拉夫的影响下,确定了范例方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其程序由下列阶段组成:①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②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③范例性地掌握规律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④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经验的阶段。范例方式的实践研究,主要是以历史、地理、理科等学科为中心进行的。范例方式论是联邦德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特色。但由于各门学科的任务、内容、结构的不同,许多问题还有待研究。例如,怎样才能构成称之为学科的本质因素、基础因素的“范例”;如何保证儿童形成关于自然、社会、劳动、历史等的规律性的认识;以及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贯彻教育性教学的原则等等。
2023-08-26 18:58:081

范例教学法的统一

在教学要求上,范例教学有四个统一:1、 教学与教育统一。2、 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知识的学习相统一。3、 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一致。4、 学习的主体——学生要与学习的客体——教材相统一。
2023-08-26 18:58:211

范例教学法的特点

所谓范例教学即教师利用“范例”材料教育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范例是针对学科教学内容而言。可以称为“范例”的内容有以下三个特点:1、 基本性 2、基础性 3、范例性
2023-08-26 18:58:351

范列教学的范列性特征是针对什么而言

(一)传递──接受式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教师在运用它.  (三)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1.理论基础   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2.基本程序   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   3.教学原则   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   4.辅助系统   需要一定的供学生探究学习的设备和相关资料.   5.教学效果   优点:能够培养学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缺点:一般只能在小班进行,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教学需要 的时间比较长.   6.实施建议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予以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地对学生说对或错,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切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四)概念获得模式  该模式的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的观点.   1.理论基础   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汀的思维研究理论.他们认为分类是把不同的事物当作相等看待,是将周围的世界进行简化和系统化的手段,从而建立一定的概念来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布鲁纳认为所谓的概念是根据观察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思想或抽象化.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事物之中的一些相似成分,而忽略那些不同的地方.在界定概念的时候需要五个要素:名称、定义 、属性、例子以及与其他概念的相互关系.   2.基本程序   概念获得模式共包含这些步骤:教师选择和界定一个概念—教师确定概念的属性──教师准备选择肯定和否定的例子—将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呈现例子—学生概括并定义—提供更多的例子—进一步研讨并形成正确概念—概念的运用与拓展.   3.教学原则   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概念获得模式是采取“归纳—演绎”的思维形式.首先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发现概念一些共同属性,掌握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在获得概念后还需要进行概念的理解,即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属、种、差别等方面去理解概念.为了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应该把与概念相关的或相似的概念、逻辑相关概念、相对应的概念等等进行辨析.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   4.辅助系统   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课前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   5.教学效果   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6.实施建议   针对概念性很强的内容实施教学,课前教师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做很好的梳理.(五)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教学的7要素,并提出“七段”教学论,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1.理论基础   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息加工理论.   2.教学程序   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   他的教学七步骤中的情境是指学习的内外部的各种情况,内部情况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外部情况是指学习环境,它的组成要因素有:个别差异、元认知、环境因子.动机是学习新知识的各种诱因,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情绪感受、注意、区分、意向.组织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关联起来,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相互联系、联想、构思、建立模型.应用是对新知识的初步尝试,它的构成要素有:参与、尝试、体验、结果.评价是对新知识初步尝试使用之后的评定,它的组成要素有:告知、比较、赋予价值、选择.重复是练习与巩固的过程,它的主要组成要素有:强化、练习、形成习惯、常规、记忆、遗忘.拓展是把新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它的构成要素有延伸、迁移、转换、系统、综合.   3.教学原则   巴特勒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非常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工,最后生成学习结果.教师在利用这种模式的时候,要时常提醒学生进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要考虑各种步骤的组成要素,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   4.辅助系统   一般的课堂环境,掌握学习策略的教师.   5.教学效果   这是一个比较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发教学内容它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御就能达到他想要的教学效果.   6.实施建议   教师应该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师,具有一定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元认知策略,就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六)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1.理论基础   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2.基本程序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3.教学原则   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一致,问题难易适中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辅助系统   巧设情境,合作学习.   5.教学效果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6.实施建议   创设情境适时抛出问题,注意情境感染与熏陶作用.(七)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基础的内容之一.他是德国教育实践家M·瓦根舍因提出来的.   1.理论基础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一般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   2.基本程序   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   “范例教学”主张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范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践理解、掌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原理的模式.所谓范例性地阐明“个”案,指用典型事实和现象为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范例性阐明“类”案,是指用许多在本质上与“个”案一致的事实和现象来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范例性掌握规律原理是指从大量的“类”案中总结出规律和原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规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确,对规律原理的名称要清楚;掌握规律原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运用,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为了了解学生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从而获得反馈信息,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教育原则   要遵循这个基本顺序:从个别入手,归纳成类,再从类入手,提炼本质特征,最后上升到规律与原理.   4.辅助系统   选取不同的带有典型性的范例.   5.教学效果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6.实施建议   比较适合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教学,范例一定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八)现象分析模式  1.理论基础   它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非常注意学生利用自己的先前经验对问题进行解释.   2.基本程序   现象分析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出示现象→解释现象的形成原因→现象的结果分析→解决方法分析.在教学中,某种现象往往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的,学生要能通过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本质.   3.教育原则   现象能够反映本质规律,创设民主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进行解释说明.   4.辅助系统   真实的现象感受,最好有音像辅助设备.   5.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6.实施建议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去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选取的现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揭示背后的规律.(九)加涅模式  1.理论基础   依据信息加工理论,加涅认为学习的条件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又进一步分为基本先决条件和支持性的先决条件.支持性的先决条件在学习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但是没有这些条件学习也可以发生,而如果缺少基本先决条件则是不行的.不同的学习类别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并能产生五种类型的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言语信息包括名称、符号、事实和原则.为了使言语信息的学习得以发生,言语信息的内容对学习者必须是有意义的.考查言语信息是否掌握,必须对一些事实进行提问. 智慧技能,包括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智慧技能的学习是通过呈现许多规则和例子以指导学习者找到正确的答案.可以通过要求学习者解决特定的问题来考查学习结果.认知策略,对这种技能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或说明策略后,学习者练习,一旦学生熟悉了一个问题,新的问题要呈现,以帮助学生将策略迁移,或者评价学生对策略的掌握.动作技能,反复练习对这种技能的掌握是关键.可以通过完成任务的时间或者精确性来测试对动作技能的掌握.态度,强化相依原理在态度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加涅的学习层级论主要适用于智慧技能的学习.学习层级论,也称累积学习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学习任何新的智慧技能都需要某种先前的学习,学习是累积性的.按照复杂性程度的不同,由简单到复杂,加涅将智慧技能分为八个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高级规则学习.其中前四类学习是学习的基础形式,总称联想学习.学校教育更关注的是后面四类的学习.   加涅把人的学习过程等同于电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在他的学习理论中要点是:注意、选择性知觉、复诵、语义编码、提取、反应组织、反馈.   2.基本程序   按照电脑加工信息的步骤(环境──接受器──登记 ──编码──反应器执行监控──效应器──环境),他提出九步教学法:   (1)引起注意   (2)告知目标   (3)刺激回忆先决条件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引发业绩   (7)提供业绩正确程度反馈   (8)评价   (9)增强保持与迁移   加涅认为学习这九个阶段和分为三个部分,即准备、操作和迁移三个部分.   准备包括接收、预期、提取到工作记忆中.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刺激回忆先前的知识.操作包括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强化.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呈现刺激、提供学习指导、引出行为、提供反馈.学习迁移包括提取和强化、提取并一般化.对应的教学事件是评价行为、促进保持与迁移.(十)奥苏贝尔模式  奥苏贝尔是认知结构理论的具体化的实用者.他通俗地认为认知结构就是书本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地再现形式,是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和条件.他着重强调了概括性强、清晰、牢固、具有可辨别性和可利用性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把建立学习者对教材的清晰、牢固、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着重强调了认知结构的地位,围绕着认知结构提出的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和创造学习等几种学习类型,为新旧知识是如何组织的提供了一条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自他之后,认知结构理论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为人们广泛理解.   1.理论基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对学习类型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所谓有意义学习,其实质是指:“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所谓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如一个表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有联系.”换句话说,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即“符号表示的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题)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正如他的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中用特大号字所表述的:“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无意义音节或配对形容词;一首诗或几何定理)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则是:“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奥苏贝尔还强调指出,如果根据学习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类型(能否实现有意义学习是引起能力发展变化的关键),即根据用何种方式来引起能力变化(也就是用何种方式来实现有意义学习),那么,就只能区分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而所有其他的学习类型皆可并入到这两大类型之中.他认为目前学术界对学习类型的众多分类(如“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尝试错误学习”、“条件反应学习”、“配对联想学习”……等等)实际上都是“没有按照这些学习类型所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的结果.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不仅正确地指出通过“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均可实现有意义学习,而且还对如何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下具体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传递—接受”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策略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成为教学论领域一座丰碑的出色成果──“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这是在分析与操纵三种认知结构变量(即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固性等三个变量)基础上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由于它具有认知学习理论作基础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自奥苏贝尔于1978年提出以来,其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它已成为实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也是最见实际效果的教学策略之一.   3.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不仅在对学习过程的认知条件、认知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而且他还注意到影响学习过程的另一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在这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当代众多教育心理学家中,能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并对此进行认真研究的并不多见),这些见解可归纳如下:   (1)他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在以下三个方面起作用:   ① 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概念、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并不能直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但是动机却能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学习持久性”和“挫折忍受力”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而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起催化剂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② 动机可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所以也不能直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但是保持总是要通过复习环节来实现,而在复习过程中动机仍可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和“持久性”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来提高新获得意义的清晰性和巩固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保持.   ③ 动机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回忆)动机过强,可能产生抑制作用,使本来可以提取的知识提取不了(回忆不起来),考试时由于心理紧张,动机过强,影响正常水平发挥就是一个例子;反之,有时动机过弱,不能调动起学习者神经系统的全部潜力,也会减弱对已有知识的提取.   (2)他认为,动机是由三种内驱力组成的   由于动机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部力量,所以心理学家常把动机和内驱力视为同义词.奥苏贝尔认为通常所说的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与通常所说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致同义.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所以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由于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就是对学习者的一种激励,所以奥苏贝尔认为,这是“有意义学习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动机”.例如,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就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作为一种“激励”)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即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学校集体中受到尊重.这种愿望也可以推动儿童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以赢得与其成绩相当的地位.自我提高内驱力强的学习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之外的地位满足(受人敬重、有地位),所以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也不是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的自尊满足(家长和老师认可),所以也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上述三种不同成分的动机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具有,但三种成分所占的不同比例,则依年龄、性别、文化、社会地位和人格特征等因素而定.在童年时期,附属内驱力是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主要动机;童年晚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降低,而且从追求家长认可转向同龄伙伴的认可;到了青年期和成人,自我提高内驱力则逐渐成为动机的主要成分.前面强调了内在动机(认知内驱力)的重要性,但决不应由此贬低外部动机(特别是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在个人的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可以长期起作用的强大动机.这是因为,与其他动机相比,这种动机包含更为强烈的情感因素既有对成功和随之而来的声誉鹊起的期盼、渴望与激动,又有对失败和随之而来的地位、自尊丧失的焦虑、不安与恐惧.   由上面关于“动机理论”(包括动机成分的组成与动机的作用等两个方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奥苏贝尔确实对情感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或在课件脚本设计过程中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年龄特征,有意识地帮助学习者逐步形成与不断强化上述三种动机并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例如在有意义学习发生、习得意义保持及知识提取等阶段)恰当地利用这些动机,那么,由于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能得到较好的配合,所以定将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4.基本程序   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十一)合作学习模式  它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取得的成绩与个体的表现是紧密联系的.约翰逊(D.W.Johnson,1989)认为合作式学习必须具备五大要素:①个体积极的相互依靠,②个体有直接的交流,③个体必须都掌握给小组的材料,④个体具备协作技巧,⑤群体策略.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动作技能,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课堂里的合作有四点不足之处:首先,如果学得慢的学生需要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那么对于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发展.其次,能力强的学生有可能支配能力差或沉默寡言的学生,使后者更加退缩,前者反而更加不动脑筋.第三,合作容易忽视个别差异,影响对合作感到不自然的学生的学习进步.最后,小组的成就过多依靠个体的成就,一旦有个体因为能力不足或不感兴趣,则会导致合作失败.(十二)发现式学习模式  发现式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根本的地方在于让学生像科学家的发现一样来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布鲁纳(J.S.Bruner)认为发现式教学法有四个优点:   1.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2.教学中提供了便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可增加学生的智慧潜能.   3.通过发现可以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发其对知识的兴趣.   4.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技能.   根据许多心理学家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它更适合于低年级的教学,而且在课堂上运用太费时间,又难以掌握.   另外还有研讨教学模式、基于前概念的探究教学模式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   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又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
2023-08-26 18:58:511

范例教学的探讨

许多学者围绕着范例教学,作了多年理论与实践的探讨。1949年德国H.海姆佩尔在历史教学中提出了“示范教学的原理”;1950年M.瓦根舍因在物理教学中提出了“范例教学原理”,被认为是最早的范例教学的理论。1957~1958年联邦德国出版W.克拉夫基和H.朔伊尔撰写的范例教学的本质及其教育意义的理论著作,以及J.德博拉夫和克拉夫基撰写的阐述范例教学历史背景的理论著作,进一步推动了范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德博拉夫认为:“范例方式的教学,不仅要为某学科在每个阶段的系统的知识总体,提供预备性的、要素性的知识,而且要掌握此种认识的方法和科学方法论,以及在这种方法中表现出来的人类学的意义。”A.施滕策尔在德博拉夫的影响下,确定了范例方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其程序由下列阶段组成:①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②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③范例性地掌握规律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④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经验的阶段。 范例方式的实践研究,主要是以历史、地理、理科等学科为中心进行的。范例方式论是联邦德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特色。但由于各门学科的任务、内容、结构的不同,许多问题还有待研究。例如,怎样才能构成称之为学科的本质因素、基础因素的“范例”;如何保证儿童形成关于自然、社会、劳动、历史等的规律性的认识;以及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贯彻教育性教学的原则等等。
2023-08-26 18:59:021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
2023-08-26 18:59:151

常见的教学形式有哪三类

(一)传递──接受式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教师在运用它.  (三)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1.理论基础   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2.基本程序   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   3.教学原则   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   4.辅助系统   需要一定的供学生探究学习的设备和相关资料.   5.教学效果   优点:能够培养学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缺点:一般只能在小班进行,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教学需要 的时间比较长.   6.实施建议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予以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地对学生说对或错,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切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四)概念获得模式  该模式的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的观点.   1.理论基础   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汀的思维研究理论.他们认为分类是把不同的事物当作相等看待,是将周围的世界进行简化和系统化的手段,从而建立一定的概念来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布鲁纳认为所谓的概念是根据观察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思想或抽象化.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事物之中的一些相似成分,而忽略那些不同的地方.在界定概念的时候需要五个要素:名称、定义 、属性、例子以及与其他概念的相互关系.   2.基本程序   概念获得模式共包含这些步骤:教师选择和界定一个概念—教师确定概念的属性──教师准备选择肯定和否定的例子—将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呈现例子—学生概括并定义—提供更多的例子—进一步研讨并形成正确概念—概念的运用与拓展.   3.教学原则   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概念获得模式是采取“归纳—演绎”的思维形式.首先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发现概念一些共同属性,掌握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在获得概念后还需要进行概念的理解,即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属、种、差别等方面去理解概念.为了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应该把与概念相关的或相似的概念、逻辑相关概念、相对应的概念等等进行辨析.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   4.辅助系统   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课前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   5.教学效果   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6.实施建议   针对概念性很强的内容实施教学,课前教师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做很好的梳理.(五)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教学的7要素,并提出“七段”教学论,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1.理论基础   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息加工理论.   2.教学程序   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   他的教学七步骤中的情境是指学习的内外部的各种情况,内部情况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外部情况是指学习环境,它的组成要因素有:个别差异、元认知、环境因子.动机是学习新知识的各种诱因,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情绪感受、注意、区分、意向.组织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关联起来,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相互联系、联想、构思、建立模型.应用是对新知识的初步尝试,它的构成要素有:参与、尝试、体验、结果.评价是对新知识初步尝试使用之后的评定,它的组成要素有:告知、比较、赋予价值、选择.重复是练习与巩固的过程,它的主要组成要素有:强化、练习、形成习惯、常规、记忆、遗忘.拓展是把新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它的构成要素有延伸、迁移、转换、系统、综合.   3.教学原则   巴特勒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非常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工,最后生成学习结果.教师在利用这种模式的时候,要时常提醒学生进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要考虑各种步骤的组成要素,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   4.辅助系统   一般的课堂环境,掌握学习策略的教师.   5.教学效果   这是一个比较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发教学内容它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御就能达到他想要的教学效果.   6.实施建议   教师应该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师,具有一定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元认知策略,就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六)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1.理论基础   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2.基本程序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3.教学原则   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一致,问题难易适中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辅助系统   巧设情境,合作学习.   5.教学效果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6.实施建议   创设情境适时抛出问题,注意情境感染与熏陶作用.(七)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基础的内容之一.他是德国教育实践家M·瓦根舍因提出来的.   1.理论基础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一般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   2.基本程序   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   “范例教学”主张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范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践理解、掌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原理的模式.所谓范例性地阐明“个”案,指用典型事实和现象为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范例性阐明“类”案,是指用许多在本质上与“个”案一致的事实和现象来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范例性掌握规律原理是指从大量的“类”案中总结出规律和原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规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确,对规律原理的名称要清楚;掌握规律原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运用,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为了了解学生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从而获得反馈信息,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教育原则   要遵循这个基本顺序:从个别入手,归纳成类,再从类入手,提炼本质特征,最后上升到规律与原理.   4.辅助系统   选取不同的带有典型性的范例.   5.教学效果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6.实施建议   比较适合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教学,范例一定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023-08-26 18:59:251

下列不属于范例教学中所选范例的基本特征的是( )。

下列不属于范例教学中所选范例的基本特征的是( )。 A.特殊性 B.基本性 C.基础性 D.范例性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范例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参见教材P124。 本题知识点:德国的范例教学模式,     
2023-08-26 18:59:321

范例教学的范例性是针对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活动

应该是针对教学内容。范例性:指教学内容应该是经过选择的具有基本性和基础性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要同时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学习者通过对这些范例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学习迁移和实际应用,启发学习者独立思考和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08-26 18:59:541

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范例

【 #高二# 导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范例》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篇一】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范例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怎样才算读懂现代语体文。   2.学会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把握文章线索,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给他们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电脑方便灵活的检索、显示功能,以及网络教室教室机和学生机之间的交互功能,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个别辅导,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向全班同学进行转播。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整堂课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辅以必要的个别辅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电脑的稳定性问题,由于网络的稳定性有着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为确保讲课顺利,课前与电脑管理员共同做好计算机的调试工作,把出现的故障可能降至最低。   2.学生对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斗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   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发展的。   尽管如此,就具体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与不懂的界限:   1.应能够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能看出基本内容是由那些具体内容构成?这些具体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   3.对作者所说的观点,能判断正误。   4.对作者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   5.对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   6.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   7.对作者所介绍或阐述的事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作者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   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   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浏览,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小说,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长比如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   是不是因为小说有故事?   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记?   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顺序,这种顺序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四、总结规律   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识和记忆该作品。   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基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结构体。   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   怎样去找这条线呢?   回到刚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决定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行概括:   批评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五、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线索,从而进行概括。   2.做好笔记,课后写一篇题为《棋》的周记。 【篇二】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范例   一、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温习巩固,加深理解。   二、研讨   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让学生查阅有关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资料,或发给学生有关资料,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畅所欲言。   [明确]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   三、比较   比较《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两篇文章。   让学生思考、讨论,畅所欲言,老师引导、点拨、归纳。   相同点——   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这是两篇文章写法的相同之处。它们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它们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   不同点——   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不同。《石钟山记》全文分为议论、记游、议论三部分,先议沦,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它的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属议论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要认识事物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的事理,属议论部分。第一段议论是第二段记叙的前提,第二段记叙是上下两段议论的中间环节,第三段议论是第一段议论和第二段记叙的自然归结,全文为“议论——记叙——议论”的三段式线性结构,一脉相承。这是与《石钟山记》具有考察性质这一特点分不开的,《游褒禅山记》的文章主体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议论,它的记叙和议论是上下相对、两相配合的二合结构。   2.议论事理的不同。《石钟山记》通过质疑、释疑得出事理,事理极其简明,仅为一句话,不加阐释,也无须阐释。《游褒禅山记》借记游内容为喻,对事理作逻辑严密的深入阐释,充分论说,有更多的说理成分、更强的论说文特点。   3.记游的不同。《石钟山记》的记游部分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写,既以叙事过程的波澜起伏取胜,又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叙事、描写交相烘托。夜游石钟山的一段记叙,既贯穿了考察的完整经过,又通过对怪石鸣禽的逼真描写渲染环境气氛,也有探究两处声响原因的描写,还有作者议论兼抒情的踌躇满志的感慨,写得饶有兴味。《游褒禅山记》的记游部分扼要地交待游山的经过,概括地叙写景物,以记叙的简要明白取胜。   4.文章风格不同。前者缘事寓理,将记叙、议论与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率性而至,毫无凋琢痕迹,行文简洁而又随笔挥洒,轻快自如,写得颇有情致。后者借端说理,记叙、议论丝丝入扣而毫无旁骛,刻意追求,逻辑严密,析理精微,说理透辟,笔锋刚健有力。   四、作业   将本单元所学的词类活用进行整理。 【篇三】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   2.写作背景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4.关于《定风波》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范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划出节拍,按范背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   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   2.思考、讨论:谈谈词人在赤壁所见所想。   【明确】上片写所见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见锦绣山河中产生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垒”两句点出赤壁所在,点出所想之人:周郎。“乱石”三句转为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宵,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句是在这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又转到写人。   下片将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扩展。美景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潇洒英姿,“羽扇”三句写周瑜战场上的从容儒雅,词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几何,何苦烦忧,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位旷达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浑然为一。   3.【提问】《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是这首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   4.【提问】《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明确】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5.【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明确】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像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细究词意,我们还是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6.【提问】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   【明确】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7.【提问】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篇四】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②、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③、理清课文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④、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   ①、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②、反复阅读,体会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时代背景,反复阅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   【教学重点】   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趋向为副线。   2、重点关注芦柴棒、小福子人物的生活及命运。   3、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反映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也有些隔膜。教师必须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线索,了解背景知识,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以及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   2、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3、教学课时:3课时   【课文分析】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所作的面的介绍,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所作的点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同时,通过文章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023-08-26 19:00:021

高三下册数学教案范例5篇

1.高三下册数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   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   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   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   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   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   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   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   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   3.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 2.高三下册数学教案范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来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XX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XX 3.高三下册数学教案范例   一、教学过程   1.复习。   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求法、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   求出函数y=x3的反函数。   2.新课。   先让学生用几何画板画出y=x3的图象,学生纷纷动手,很快画出了函数的图象。有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一声,因为他们得到了如下的图象(图1):   教师在画出上述图象的学生中选定"   生1,将他的屏幕内容通过教学系统放到其他同学的屏幕上,很快有学生作出反应。   生2:这是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   师:对,但是怎么会得到这个图象,请大家讨论。   (学生展开讨论,但找不出原因。)   师:我们请生1再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帮他找找原因。   (生1将他的制作过程重新重复了一次。)   生3:问题出在他选择的次序不对。   师:哪个次序?   生3:作点B前,选择xA和xA3为B的坐标时,他先选择xA3,后选择xA,作出来的点的坐标为(xA3,xA),而不是(xA,xA3)。   师:是这样吗?我们请生1再做一次。   (这次生1在做的过程当中,按xA、xA3的次序选择,果然得到函数y=x3的图象。)   师:看来问题确实是出在这个地方,那么请同学再想想,为什么他采用了错误的次序后,恰好得到了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呢?   (学生再次陷入思考,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师:我们请生4来告诉大家。   生4:因为他这样做,正好是将y=x3上的点B(x,y)的横坐标x与纵坐标y交换,而y=x3的反函数也正好是将x与y交换。   师:完全正确。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的.关系,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样的关系?   (多数学生回答可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于是教师进一步追问。)   师:怎么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   生5:将y=x3的图象上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交换,可得到y=的图象。   师:将横坐标与纵坐标互换?怎么换?   (学生一时未能明白教师的意思,场面一下子冷了下来,教师不得不将问题进一步明确。)   师:我其实是想问大家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没有对称关系,有的话,是什么样的对称关系?   (学生重新开始观察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生6:我发现这两个图象应是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师:能说说是关于哪条直线对称吗?   生6:我还没找出来。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找出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画出如下图形,如图2所示:)   学生通过移动点A(点B、C随之移动)后发现,BC的中点M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在追踪M点后,发现中点的轨迹是直线y=x。   生7: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师:这个结论有一般性吗?其他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也有这种对称关系吗?请同学们用其他函数来试一试。   (学生纷纷画出其他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图象进行验证,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还是有部分学生举手,因为他们画出了如下图象(图3):   教师巡视全班时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将这个图象传给全班学生后,几乎所有人都看出了问题所在:图中函数y=x2(x∈R)没有反函数,②也不是函数的图象。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   点(x,y)与点(y,x)关于直线y=x对称;   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二、反思与点评   1.在开学初,我就教学几何画板4。0的用法,在教函数图象画法的过程当中,发现学生根据选定坐标作点时,不太注意选择横坐标与纵坐标的顺序,本课设计起源于此。虽然几何画板4。04中,能直接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出图象,但这样反而不能揭示图象对称的本质,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有意选择了几何画板4。0进行教学。   2.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可借助于生动直观的形象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过程,但常常由于图形或想象的错误,使人们的思维误入歧途,因此我们既要借助直观,但又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摆脱直观而形成抽象概念,要注意过于直观的例子常常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直观化方面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如在函数的图象、图形变换等方面,利用计算机都可得到其他直观工具不可能有的效果;如果只是为了直观而使用计算机,但不能达到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的话,这样的教学中,计算机最多只是一种普通的直观工具而已。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计算机更多的是作为学生探索发现的工具,学生不但发现了函数与其反函数图象间的对称关系,而且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反函数的概念,对反函数的存在性、反函数的求法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前计算机用于中学数学的主要形式还是以辅助为主,更多的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直观工具,有时甚至只是作为电子黑板使用,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将计算机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发现探索,甚至利用计算机来做数学,在此过程当中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促进数学思维,发展数学创新能力。   3.在引出两个函数图象对称关系的时候,问题设计不甚妥当,本来是想要学生回答两个函数图象对称的关系,但学生误以为是问如何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以致将学生引入歧途。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必须力求避免的。 4.高三下册数学教案范例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5.高三下册数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运用   教学过程   【知识点精讲】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与顺序有关)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an=f(n)。   (通项公式不)   3、数列的表示:   (1)列举法:如1,3,5,7,9……;   (2)图解法:由(n,an)点构成;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如an=2n+1   (4)递推法:用前n项的值与它相邻的项之间的关系表示各项,如a1=1,an=1+2an-1   4、数列分类:有穷数列,无穷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数列;有界数列,XX数列   5、任意数列{an}的前n项和的性质
2023-08-26 19:00:091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范例

1.高一物理优秀教案范例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1。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2.高一物理优秀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   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实验目的   1.用实验的方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否为抛物线.   3.根据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其初速度.   二、实验原理   1.利用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2.建立坐标系,如果轨迹上各点的y坐标与x坐标间的关系具有y=ax2的形式(a是一个常量),则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三、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方木板、铁架台、坐标纸、图钉、重垂线、三角板、铅笔、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   1.安装调平   将带有斜槽轨道的木板固定在实验桌上,其末端伸出桌面外,轨道末端切线水平,如图所示.   2.建坐标系   用图钉将坐标纸固定于竖直木板的左上角,把木板调整到竖直位置,使板面与小球的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平行且靠近,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轨道末端)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O,O点即为坐标原点,用重垂线画出过坐标原点的竖直线,作为y轴,画出水平向右的x轴.   3.确定球的位置   将小球从斜槽上某一位置由静止滑下,小球从轨道末端射出,先用眼睛粗略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某一x值处的y值,然后让小球由同一位置自由滚下,在粗略确定的位置附近用铅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通过的位置,并在坐标纸上记下该点.用同样的方法确定轨迹上其他各点的位置.   4.描点得轨迹   取下坐标纸,将坐标纸上记下的一系列点,用平滑曲线连起来,即得到小球平抛运动轨迹.   五、数据处理   1.计算初速度   在小球平抛运动轨迹上选取分布均匀的六个点——A、B、C、D、E、F,用刻度尺、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x,y),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已知g值,利用公式y=2(1)gt2和x=v0t,求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最后算出v0的平均值.   2.验证轨迹是抛物线   抛物线的数学表达式为y=ax2,将某点(如B点)的坐标x、y代入上式求出常数a,再将其他点的坐标代入此关系式看看等式是否成立,若等式对各点的坐标近似都成立,则说明所描绘的曲线为抛物线.   六、误差分析   1.斜槽末端没有调水平,小球离开斜槽后不做平抛运动.   2.确定小球运动的位置时不准确.   3.量取轨迹上各点坐标时不准确.   七、注意事项   1.实验中必须调整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检验是否水平的方法是:将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水平部分,将其向两边各轻轻拨动一次,看其是否会加速或减速运动).   2.方木板必须处于竖直平面内,固定时要用重垂线检查坐标纸竖线是否竖直.   3.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滚下.   4.坐标原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出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   5.小球开始滚下的位置高度要适中,以使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由坐标纸的左上角一直到达右下角为宜.   6.在轨迹上选取离坐标原点O点较远的一些点来计算初速度. 3.高一物理优秀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   (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   (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α;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α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   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cosα。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α   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α,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W=Fscosα。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   W=Fscosα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α=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负功   (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α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α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α<90°时,cosα为正值,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   当α=90°时,cosα=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α≤180°时,cosα为负值,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2)与学生一起先讨论XX的物理意义,然后再说明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①提出功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这个问题与学生讨论。结合图1,使学生注意到力作用滑块并持续使滑块在力的方向上运动,发生了一段位移,引导学生认识其特征是力在空间位移上逐渐累积的作用过程。   然后就此提出:这个累积作用过程到底累积什么?举如下两个事例启发学生思考:   a.一辆手推车上装有很多货物,搬运工推车要用很大的力。向前推一段距离就要休息一会儿,然后有了力气再推车走。   b.如果要你将重物从一楼向六楼上搬,搬运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   首先使学生意识到上述两个过程都是人用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都要消耗体能。就此指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做功越多,能量转化得越多,因而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是标量,相应功也是标量。板书如下:   功是描述力在空间位移上累积作用的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标量。   ②在上述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得出如下认识并板书:   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   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 4.高一物理优秀教案范例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运用物理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养成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力的分解   三、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2、如何得到一个力的分力?试求一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力的分力。(作图)   3、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农田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课本图)。   拖拉机拉着耙,对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这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同时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也就是一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如下)。   如果这两个效果是由某两个力分别产生的,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的效果是由一个水平向前的力F1产生;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的效果是由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产生的。那F1、F2与拉力F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一种等效关系,也就是说是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通常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精讲点拨   思考分析:将一木块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试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将重力进行分解。   实例探究   1、一个力,如果它的两个分力的作用线已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种(注意:两分力作用线与该力作用线不重合)   解析:作出力分解时的平行四边形,可知分解结果只能有1种。   2、一个力,若它的一个分力作用线已经给定(与该力不共线),另外一个分力的大小任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种   答案:3种   3、有一个力大小为100N,将它分解为两个力,已知它的一个分力方向与该力方向的夹角为30。那么,它的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是N,与该力的夹角为   答案:50N,60   矢量相加的法则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遵循代数求和法则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   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分别遵循两种不同的求和运算法则. 5.高一物理优秀教案范例   学习目标:   1.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2.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学习重点:质点的概念   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学习难点:   1.对质点的理解。   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主要内容:   一、质点: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个理想化模型。一个物体是否可以视为质点,要具体的研究情况具体分析。   二、路程和位移   2.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3.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4.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5.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时大小才等于路程。
2023-08-26 19:00:181

高三物理优秀教案范例

【 #高三# 导语】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只要你做到了有兴趣。 高三频道给大家整理的《高三物理优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1.高三物理优秀教案范例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3)理解等温变化的P—V图象与P—1/V图象的含义,增强运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   1、2过程与方法   带领学生经历探究等温变化规律的全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法以及实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现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掌握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p—V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明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   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清楚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证精神。这节课首先通过做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学生一道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并深入讨论,最后简单应用等温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课题引入   演示实验:变形的乒乓球在热水里恢复原状   乒乓球里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就随着增大,同时体积增大而恢复原状。由此知道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本章我们研究气体各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气体来说,压强、体积、温度与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高中阶段通常就用压强、体积、温度描述气体的状态,叫做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三个状态参量都不变时,我们就说气体处于某一确定的状态;当一个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他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我们就说气体发生了状态变化。这一章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   出示课题:第八章气体   师问:同时研究三个及三个以上物理量的关系,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呢?请举例说明。   生:控制变量法   比如要研究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温度不变,再如要研究气体压强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体积不变。   师:我们这节课首先研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变化关系。   我们把温度和质量不变时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变化关系叫做等温变化。 2.高三物理优秀教案范例   1、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知道全振动的含义。   2、了解初相位和相位差的概念,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3、了解简谐运动位移方程中各量的物理意义,能依据振动方程描绘振动图象。   4、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振动图象判断振幅、周期和频率等。   重点难点:对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频率、全振动等概念的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教学建议:本节课以弹簧振子为例,在观察其振动过程中位移变化的周期性、振动快慢的特点时,引入描绘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频率),再通过单摆实验引出相位的概念,最后对比前一节得出的图象和数学表达式,进一步体会这些物理量的含义。本节要特别注意相位的概念。   导入新课:你有喜欢的歌手吗?我们常常在听歌时会评价,歌手韩红的音域宽广,音色嘹亮圆润;歌手王心凌的声音甜美;歌手李宇春的音色沙哑,独具个性……但同样的歌曲由大多数普通人唱出来,却常常显得干巴且单调,为什么呢?这些是由音色决定的,而音色又与频率等有关。 3.高三物理优秀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2、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库仑定律(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在科学,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大气中冷暖气流上下急剧翻滚,相互摩擦,云层就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瞬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就产生了雷电)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解几种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初中知识:   师:根据初中自然的学习,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请举例说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演示实验: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带电了或者说带了电荷。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4.高三物理优秀教案范例   知识目标   1、知道涡流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涡流对我们的不利和有利的两个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利用;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本节是选学的内容,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等.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或者知道学生阅读.什么是涡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涡流和自感一样,也有利和弊两个方面.教学中应该充分应用这些实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方案   一、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可用事物或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的铁芯都不是整块金属,而是由许多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   引导学生看书回答,从而引出涡流的概念:什么是涡流?   把块状金属放在变化的磁场中,或者让它在磁场中运动时,金属块内将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在金属块内自成闭合回路,很象水的旋涡,因此叫做涡流.   整块金属的电阻很小,所以涡流常常很大.   (使学生明确: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同样遵守电磁感应定律.)   二、涡流在实际中的意义是什么?   ⑴为什么电机和变压器通常用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就可以减少涡流在造成的损失?   ⑵利用涡流原理制成的冶炼金属的高频感应炉有什么优点?   电学测量仪表如何利用涡流原理,方便观察?   提出上述问题后,让学生看书、讨论回答   三、作业:让学生业余时间到物理实验室观察电度表如何利用涡流,写出小文章进行阐述. 5.高三物理优秀教案范例   《力的合成》是XX必修1第五章"力与平衡”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在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来研究多个力的合力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初中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作为基础;2.学生在标量与矢量方面已经有所了解;3.在《重力》那节课上学习了力的图示等。所以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合力、分力、共点力、共点力的合成,合力F的大小与分力F1、、F2的夹角α的关系。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力作用的效果来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能区分矢量和标量,能通过实验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   3.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计算在同一直线上的几个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原来两个共点力间夹角的关系,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共点力的合力   过程与方法   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和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运用等效的物理思想来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例理解力的合成与合力的概念;教学的难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二力平衡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什么是共点力,并通过归纳总结区别合力与分力,并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再进一步联系生活,扩展到多个共点力的合成;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归纳总结和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二力平衡,来引导学生学习合力的概念,强调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代数相加、减;进而让学生探究力的合成满足怎样的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观察及归纳总结。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投影(展示自然界的平衡之美)让学生体会到力与平衡的现象随处可见,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提出问题(什么是共点力)让学生阅读课本在回答问题,教师利用实例讲解共点力的概念,强调几个力的延长线会交于一点就是共点力。   教师复习初中“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回顾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分力、合力的基本概念。教师举例(墙上挂画,一个人提一桶水与两个人合提一桶水等)并作出受力分析的示意图,指出各个作用力并不在同一直线上。怎样进行力的合成?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供学生:橡皮筋,测力计,直尺,白纸等让学生阅读82页的实验探究,并进行分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探究实验中的分力与合力的区别,合力与力的合成的区别。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来体验合力的大小与原来两个力大小及夹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掌握矢量不同于标量的计算法则。   教师给出例题(水平向右力F1=45N;竖直向上的力F2;用作图法求这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让学生分析回答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进一步的扩展到多个共点力的合成。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23-08-26 19:00:251

高三数学上册教案范例5篇

1.高三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举例和相互交流,提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出示课题。   2.展示目标、检查预习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棱柱的图片,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3)提出问题:请列举身边的棱柱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4)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5)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概括出圆柱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6)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7)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4.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   (2)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4)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5)绕直角三角形某一边的几何体一定是圆锥吗?   5.典型例题   例: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⑴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⑵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梯形,则此几何体是棱柱。   答案AB   6.课堂检测:   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7.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2.高三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   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   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   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   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   ②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   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   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   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   3.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 3.高三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2)能够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3)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培养类比、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认真的良好思维习惯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2)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   (3)体验数学的科学功能、符号功能和工具功能,培养直觉观察、   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对数的"定义;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教学难点   (1)对数概念的理解;   (2)对数性质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四、归纳总结: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函数ax=n(a0且a≠1)那么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x=logan,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2、对数与指数的互化   ab=n?logan=b   3、对数的基本性质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loga1=0;logaa=1对数恒等式:alogan=n;logaa=nn   五、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1、2、3、4 4.高三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意义,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2)能结合树形图来帮助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   (3)正确区分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哪一个原理与分类有关,哪一个原理与分步有关;   (4)能应用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两个原理的能力;   (5)通过对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周密思考、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难点是准确区分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   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本身是容易理解的,甚至是不言自明的。这两个原理是学习排列组合内容的基础,贯穿整个内容之中,一方面它是推导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结论与其思想在方法本身又在解题时有许多直接应用。   两个原理回答的,都是完成一件事的所有不同方法种数是多少的问题,其区别在于:运用加法原理的前提条件是,做一件事有n类方案,选择任何一类方案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此事,就是说,完成这件事的各种方法是相互独立的;运用乘法原理的前提条件是,做一件事有n个骤,只要在每个步骤中任取一种方法,并依次完成每一步骤就能完成此事,就是说,完成这件事的各个步骤是相互依存的。简单的说,如果完成一件事情的所有方法是属于分类的问题,每次得到的是最后结果,要用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情的方法是属于分步的问题,每次得到的该步结果,就要用乘法原理。   三、教法建议   关于两个计数原理的教学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是对两个计数原理的认识与理解.这里要求学生理解两个计数原理的意义,并弄清两个计数原理的区别.知道什么情况下使用加法计数原理,什么情况下使用乘法计数原理.(建议利用一课时).   第二是对两个计数原理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习题(建议利用两课时):   ①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8位号码;   ②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8位整数;   ③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4位整数;   ④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有重复数字的4位整数;   ⑤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4位奇数;   ⑥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有两个重复数字的4位整数等等.   第三是使学生掌握两个计数原理的综合应用,这个过程应该贯彻整个教学中,每个排列数、组合数公式及性质的推导都要用两个计数原理,每一道排列、组合问题都可以直接利用两个原理求解,另外直接计算法、间接计算法都是两个原理的一种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分析题意,恰当的分类、分步,用好、用活两个基本计数原理. 5.高三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2023-08-26 19:00:331

高二物理教案优秀范例

【 #高二# 导语】直到高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获取知识一方面从教师那里接受,但这种接受也应该有别于以前的被动接受,它是在经过自己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另一方面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能否顺利实现转变,是成绩能否突破的关键。下面是 为大家带来的《高二物理教案优秀范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高二物理教案优秀范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习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   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XX。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2.高二物理教案优秀范例   一、设计实验   让学生阐述自己进行实验的初步构想。   ①器材。   ②电路。   ③操作。   对学生的实验方法提出异议,促使学生思索实验的改进。   锁定实验方案,板书合理的器材选择、电路图、数据记录方法、操作过程。学生按照学案的过程,补充实验器材,画电路图,并且简单陈述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异议,讨论实验的改进方案,并修正器材、电路图、操作方法。设计实验部分是一个难点,教师要进行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   二、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要让学生从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欧姆定律发现的逻辑过程,传授学生控制变量法。   三、分析论证   传授学生观察数据的方法,投影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找到问题的答案,最终得到结论。学生根据教师投影出的问题观察数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四、评估交流   让学生讨论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教师引领回答几个大家普遍遇到的问题。学生小组内讨论。   使学生意识到共同讨论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经验。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扩展记录表格,让学生补充。   投影一道与生活有关的题目。学生补充表格。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这个练习很简单,但能使学生沿着前面的思维惯性走下去,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   这一道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归纳。   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回顾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3.高二物理教案优秀范例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本次课的逻辑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方法,另一个就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含义主要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简单,所以是重点而不是难点。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所以这次课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②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四、学情分析   在技能方面是练习用电压表测电压,在知识方面是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这是一节探索性实验课,让学生自主实验、观察记录,自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探索性实验有浓厚的兴趣,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认知能力和实验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尚不够成熟,引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六、课前准备   教具: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10)、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①我们学过的电学部分的物理量有哪些?   ②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③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当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学生以举手的形式回答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学案上。   这部分问题学生以前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回答得很正确,即使有少数同学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学生之间会进行纠正。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提问:电压增大,电流也随着增大,但是你知道电流增大了多少吗?   让学生猜测电流I、电压U、电阻R之间的关系式。学生大胆猜想。   不论对错,教师都应认真对待,但应该注意:猜想不是瞎猜、乱猜,不是公式越多越好,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根据,符合逻辑进行猜想。同时可将所有学生的猜想写在黑板上,这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作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4.高二物理教案优秀范例   一、磁化和退磁   说明:缝衣针、螺丝刀等钢铁物体,与磁铁接触后就会显示出磁性,我们把钢性材料与磁铁接触后显示出磁性的现象称之为磁化   说明:原来有磁性的物体,经过高温、剧烈震动或者逐渐减弱的交变磁场的作用,就会失去磁性,这种现象叫做退磁   说明:铁、钴、镍以及它们的合金.还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后的磁性比其他物质强得多,这些物质叫做铁磁性物质,也叫强磁性物质   二、磁性材料的发展   阅读   三、磁记录   阅读   四、地球磁场留下的记录   阅读   五、磁性材料   磁化和退磁   1、磁化:钢性材料与磁铁接触后显示出磁性的现象   2、退磁:原来有磁性的物体,经过高温、剧烈震动或者逐渐减弱的交变磁场的作用,就会失去磁性   3、铁磁性物质(强磁性物质):铁、钴、镍以及它们的合金.还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后的磁性比较强   4、磁化和退磁解释: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电子绕核旋转,这就相当于一个小磁体,称之为磁畴,磁化前,各个磁畴的磁化方向不同,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各个磁畴的作用在宏观上互相抵消,物体对外不显磁性。磁化过程中,由于外磁场的影响,磁畴的磁化方向有规律地排列起来,使得磁场大大加强。这个过程就是磁化的过程,高温下,磁性材料的磁畴会被破坏.在受到剧烈震动时,磁畴的排列会被打乱,这些悄况下材料都会产生退磁现象   5、硬磁性材料:磁化后撤去外磁场,物体具有很强的剩磁   软磁性材料:磁化后磁畴的磁化的方向又变得杂乱,物体没有明显的剩磁   磁性材料的发展   磁记录   地球磁场留下的记录 5.高二物理教案优秀范例   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的磁场,理解磁感应强度、磁力线、磁通、磁导率、磁场强度磁导率等概念。   2、理解磁场的几个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通电直导线和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方向的判断方法。   4、培养学生关注细节,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磁力线、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导率和磁场强度的概念。   2、电流的磁效应及安培定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   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利用课堂实验对磁体的磁场、通电导体的磁场进行演示、讲解。   学时安排   1、导入和实验演示20分钟。   2、奥斯特的故事引出电流的磁效应20分钟。   3、磁场的基本物理量30。   4、总结和习题练习10分钟。   课外作业   结合本节课知识,搜集生活中电流磁效应的具体实例并进行分享。   教学过程   任务引入:   1、初中咱们学过磁,大家回忆一下,磁体分几个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样的?   2、磁极之间不接触而会有作用力,他们之间通过什么发生作用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疑惑。   实验演示:   通电导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   分析:   在磁体或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使得磁极间没有接触却有相互作用力。试验中,小磁针在不同位置受到的作用力不同,说明不同的位置磁场的强弱不同。   基本概念:   1、磁体与磁极   某些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金属或者它们的合金的性质称为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   2、磁场与磁力线   磁体两端磁性的区域叫做磁极。   磁力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磁力线是互不交叉的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由N极指向S级,在磁体内部由S极指向N极;磁力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即小磁针在该点静止时的N极指向;磁力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磁场的强弱。磁力线越密集,表示该处磁场越强,磁力线越稀疏,表示该处磁场越弱。   3、电流产生的磁场(由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故事引入)   通电直导体产生的磁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直导体,让伸直的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其余四指所环绕的方向就是磁力线的方向。   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与电流的方向一致,则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内部磁力线方向(即大拇指指向通电螺线管的N极)。   磁场相关物理量   1、磁通   通过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某一面积上的磁力线的总数,叫做通过该面积的磁通量,简称磁通,用字母表示,单位为特斯拉(T)。   3、磁导率   磁导率是表示介质对磁场影响程度的一个物理量,=4π×10-7H/m。   把任一物质的磁导率的比值称为相对磁导率,用表示,单位为安每米(A/m)。   磁场强度只与线圈中的电流及线圈的几何尺寸有关,而与媒介质的磁导率无关。   任务小结   1、回顾本次所学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加深理解与记忆。   2、通过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故事你有什么感触?   课后作业   1、“磁力线始于N极,终于S极”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磁通”与“磁感应强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3、磁力线的特点有哪些?
2023-08-26 19:00:411

范例教学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①把问题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起来。范例教学一方面以典型的范例问题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又把问题同有关系统联系起来即由范例提供的窗口窥测全室探索全局。②把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起来。
2023-08-26 19:01:011

什么叫范例性课程?

范例教学是通过主体与客体、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性的、基础性的和范例性的知识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联邦德国兴起的教学理论流派之一。
2023-08-26 19:01:121

高一数学上册教案范例5篇

1.高一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判定定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学情   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和判定;且在上节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掌握利用方程组的方法来求直线的交点;具有用坐标法研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准确用图形表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利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和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简单判断出直线与圆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操作、观察、探索、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从而锻炼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锻炼积极探索、发现新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解题时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难点   体会用解析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为平台,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作用,教师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设计一系列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2.高一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3.高一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1、教材(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研究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是描述周期性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本课时的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承前是因为可以用函数的定义来抽象和规范三角函数的定义,同时也可以类比研究函数的模式和方法来研究三角函数;启后是指定义了三角函数之后,就可以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特征,并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问题中的作用,从而更深入地领会数学在其它领域中的重要应用。   2、设计理念   本堂课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整堂课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梳理已有的知识结构,展开合理的联想,提出整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圆周运动等具周期性规律运动可以建立函数模型来刻画吗?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钻研教材,引发认知冲突,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改造或重构已有的认知结构,并运用类比方法,形成“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一新的概念,最后通过例题与练习,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内化为学生新的认识结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形成并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学会运用这一定义,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数学建模思想、类比思想和化归思想在数学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学会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理性之美。   4、重点难点   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难点:任意角三角函数这一概念的理解(函数模型的建立)、类比与化归思想的渗透。   5、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函数的概念、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任意角和弧度制的相关概念、以直角三角形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先将学生的以直角三角形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改造为以象限角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并形成以角的终边与单位园的交点的坐标来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再拓展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从而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6、教法分析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和驱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活动,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质疑和讨论,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课堂上老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   7、学法分析   本课时先通过“阅读”学习法,引导学生改造已有的认知结构,再通过类比学习法引导学生形成“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最后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学习法,来研究三角函数一些基本性质和符号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达成教学目标。 4.高一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   【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   [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   [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问题6】例1的讲解。同学们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   【问题7】例2的讲解。请同学们思考课本第6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问题8】请同学们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内容?有什么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学习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5.高一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熟练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学生层次参次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____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XX市高中数学“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二)学法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08-26 19:01:191

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5篇

1.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教法设计: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义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的方法。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标注字音,划分节奏。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幻灯片]:兰亭集会,赏景畅饮,信可()矣;聚后思索,面对生死,岂不()哉;联系古今,思接千载,亦可()夫。   2、处理疑难字词。   ①、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会()稽悟()言形骸()世殊()   ②、判断下列红色字含义的正误。   茂林修竹(长)   况修短随化(修身)   丝竹管弦之盛(繁多)   俯察品类之盛(繁盛)   所以游目骋怀(……的原因)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用来)   ③、翻译下列句子。(供参考,具体随学生提问而定。)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活动安排:学生以组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老师给以点拨,给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分析。 2.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一)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生)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师)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师)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生)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生)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生)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三)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四)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3.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抒情主人公“那人”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   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南宋词人辛弃疾有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被人传诵。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有人说,那是辛弃疾在寻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说,“那人”就是辛弃疾自己;还有人说,“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众说纷纭。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词,看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简介背景: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但是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   三、初读体会   1.自由朗读文章(结合文章注释提问,元夕之夜你在做什么,见到什么场景,那这首词又写了怎样的场景)   2.个别朗诵(正音)   3.再读词文,分组讨论上下片内容。 4.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XX》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绍作者,明确目标   1、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的“盛唐气象”。   2、学习目标:学习诗歌的暗示性艺术特征,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   三、学生速读课文(5分钟),理请文章的结构脉络。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一)请同学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明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二)阅读4――6段,结合1、2、3段,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1、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树”和“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春季、夏季。   2、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木叶”和“落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萧瑟、凄凉。秋季。   3、在此基础上,我们比较一下“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两句诗。看看诗中的“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和单纯。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秋天到了,树叶落了。   小结:这就是“木”在古诗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   4、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让我们比较以下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小结:“木“的艺术特征是: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微黄干燥单纯,带来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而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褐绿色的树皮,充满生机、活力。   7、学生齐读第七段,品味“木叶”与“树叶”、“木”与“树”的区别。并思考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在艺术语言中。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节前3句)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鸽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纯洁,引导学生联想。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梅花绝句》。
2023-08-26 19:01:271

幼儿园教学计划范例甄选【10篇】

【 #亲子教育# 导语】幼儿园的任务是为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时所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可以说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幼儿园教学计划范例甄选【10篇】,供大家的阅读。 1.幼儿园教学计划范例甄选   一、指导思想   本期我们在确保幼儿安全和加强保育质量的基础上,继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规范教育行为,加强园本教材的开发,加大教研工作的力度,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着力培养研究型教师,以研兴教,全面提升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师观念,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坚持以“全面培养每个孩子的基本素质,为小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为目标,促进小孩子的全面发展。   3、深入开展园本教研的开发研究活动,规范课题研究过程,逐步形成幼儿园特色。   (一)、切实抓好一日活动,加强礼貌卫生教育   1、教师要坚持树立小孩子一日生活即课程的观念,结合本班孩子的发展水平,详细制订月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和日工作计划,要求有重点、有主题、有目的,并提前一周备好活动教案且一定要按计划实施(除特殊情况外),同时要有记录、有分析、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认真开展区角游戏活动。将区角游戏作为一种日常性的游戏活动来做,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持续得到发展。本期重点搞好晨间活动及离园前活动的组织。   2、加强监督校园环境、班级的安全卫生及小孩子卫生健康的力度,严格遵照教体局、卫生局的有关文件,加强对甲型的防控工作,每班做到对病患小孩和缺勤小孩跟踪记录。确保每个孩子身心健康。   3、建立“文明小卫士”宣传队,以身作则,以“小手牵大手”等各种教育形式,把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让廉洁之花绽放的幼儿园的每个角落。   (二)、丰富教育教学活动,重视家园联系。   1、丰富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坚持每天的晨间户外体育游戏锻炼,体育游戏做到常换常新,让孩子们感兴趣,能积极参与。   2、开展丰富多样的亲子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创造机会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舞台。   3、丰富创新常规的远足、半日活动、社区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4、重视对个别孩子的辅导,建立家园联系簿,密切家园联系;提高家长园地的质量,做到更换及时,内容丰富,有较强的指导价值;继续办好班级博客,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家园沟通的力度,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三)、深化园本教材研究,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   1、落实新《纲要》,实践新课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孩子们积极体验为中心,促进幼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将教育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有机结合。   2、继续推广园本课程《科技活动》、《珠心算》,开展全园英语教学活动,保证原有特色的巩固。   3、组织教师研究园本教材,以“爱家乡”为主题,科学合理制定各项教育教学计划,注重教材的分析把握,将优秀的教案发到网上供大家参考学习,每月对所教内容进行反思,做到有分析、有措施。将主题活动纳入到一日教学。   (四)、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组织组织开展新教师“一课三研”的业务练兵,加强对保育员老师的考核工作,迅速提高其保教水平,以老带新,推动我园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   2、继续坚持教师基本功大练兵。本期将开展教师自制教玩具评比活动和班级博客的评比活动,意在展示幼儿教师心灵手巧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应用技能。 2.幼儿园教学计划范例甄选   新的学期刚刚开始,为了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素质,提高幼儿学习和游戏的进取性,做到一切以幼儿为主,具体教学计划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的教学质量,使幼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让他们能够从玩中学,学中玩。   2、加强思想业务学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责心,规范言行,加强精神建设,做到“五讲、四美”,当好幼儿的镜子,用自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潜移默化幼儿。业务上精益求精,敢于改革创新,紧跟形势,适应时代的要求。   3、认真学习幼儿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上班不迟到,下班不提早,外出要报告。当班教师不能擅自离岗,不能走廊闲谈,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4、做好安全、卫生工作,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第一”的意识,做到时时事事处处讲安全,并必须做到“四勤“眼勤、嘴勤、脚勤、手勤”,发现不安全的隐患及时处理,杜绝事故的发生,确保幼儿的人身安全。并且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教育幼儿不玩火,不跟陌生人走。要求当班教师点名,并做好交接班工作,发现问题汇报,妥善处理。   5、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正确使用手帕及自我的一巾一杯,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坚持仪表的整洁卫生。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做到爱惜食品,不挑食、不浪费;午餐后组织幼儿散步或做安静游戏。并且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6、抓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教学做到面向全体幼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各班级制订出科学的、贴合本班幼儿实际、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注重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正面教育,教育教学做到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坚持用普通话,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在改革创新方面有所建树。   7、在新生开学前做好家访工作,并做到有访有记载。及时做好个别教育,不岐视差生,要爱护每位幼儿,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幼儿。   8、在备课中,进取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全面合作,努力促进教学的进度与学生的理解力相挂钩。认真学习其他教师经验,切实提高备课和上课的质量。   总之,我会在教学工作中会努力努力再努力,日常管理上勤奋勤奋再勤奋,不断得使自我有所提高,使自我走得更远,更远,更远。 3.幼儿园教学计划范例甄选   常规不仅是幼儿一日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更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因此,我们教师对幼儿常规培养非常重视。我们把常规的培养列入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部分,做到持之以恒。为使我们班常规工作做得更好,我制定了以下常规教学计划:   一、工作目标   继续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及穿脱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继续加强幼儿的礼貌教育,继续加强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措施   1、教师做好家长宣传工作,通过家园配合,让幼儿形成家园一致的饮食习惯,通过评选小红花,逐步提高幼儿的饮食速度。   2、教师根据班内幼儿表现情况每周每组选一名小组长,帮助本组幼儿协商解决问题。   3、两位教师根据常规要求,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常规教育,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   4、年段教师不定期的抽查级幼儿的常规情况。   三、一日生活常规要求   (一)生活常规   1、进餐常规   (1)正确使用餐具,一手扶碗,一手拿勺。   (2)一口菜、一口饭地进餐,不把菜全部倒入碗里,保持“三净”。   (3)安静、专心地进餐,进餐完轻拿椅子坐到指定地点。安静活动,不影响他人进餐。   (4)用自己的口杯接水漱口,不玩水,正确漱口,把口杯放回指定的地点。   2、喝水常规   (1)拿住杯子把柄,不玩杯子,不把手伸进杯口。   (2)口渴了会自己喝水。能接适量的水,不过多,不过少,不把水洒在地上。   (3)接了水离开接水区喝水,排队的小朋友站好等候,不推、不挤。   3、盥洗常规   (1)知道便后、餐前洗手,手脏知道随时洗手。   (2)入厕:男孩不把小便洒在别人身上或厕外。大便适量用纸,不浪费纸,便后洗手。   4、卫生常识   (1)知道自己的身上是否清洁,在成人提醒下能拍打身上的尘土,不随便坐躺在地上。   (2)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洗澡。不用脏手擦眼睛。   (3)不随地吐痰,会正确使用纸巾,会擤鼻涕。   (4)会使用垃圾桶,会将废物扔进垃圾袋内。   (5)保持桌面、墙面清洁,特别在美术活动中不用蜡笔、水彩画桌面。   (6)能按标签放好玩具、用品,不把玩具丢地上,不咬、玩学具。   5、午睡常规   (1)睡前上厕所,大小便、洗脸、洗手。   (2)安静进入卧室,把鞋摆放整齐。   (3)睡姿正确,侧卧式或仰卧,不能俯卧或蒙头睡。   (4)安静听故事入睡,不玩东西,不吮手指。   (5)安静起床,迅速穿好衣服,鞋袜。   (6)起床后洗脸、入厕。   6、坐的常规   (1)会搬椅子,一手握椅背,一手托椅身,轻拿轻放,转椅子时要拿起椅子摆好再坐下。放椅子时不能有声音。知道爱护桌椅。   (2)上课坐姿:双脚自然并拢平放。双手自然摆放,长时间坐着可以轻轻靠在椅背上。   (3)绘画、写字坐姿:上身与桌子保持适当距离,双脚自然平放,上身不歪斜,眼物距离适当。   (4)不斜靠椅背;不斜趴桌子;坐时不翘脚;不驼背坐。   7、礼貌常规   (1)来园时能主动对老师小朋友说“早上好”,对保健医生说“医生好”,向家长说“再见”,离园时能主动对老师小朋友说“再见”。   (2)会主动向客人问好。   (3)会正确、生动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你好、对不起、没关系等。   8、上下楼梯常规   (1)上下楼梯靠右边,看脚印上下,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也不挤。   (2)上下楼梯逐级走,不跑、不跳。   9、入园常规   (1)坚持准时入园(8:30前入园)   (2)由家长送到校门口,幼儿自觉参加晨检,晨检完马上进教室。   (3)主动向见到的人问早问好,与家长再见。   10、散步常规   (1)在老师带领下一个跟着一个走,不跑、不跳、不推、不挤、不大声喊叫。   (2)遵循行人靠右走的交通规则,以免造成拥挤。   (3)在老师的指导下细心的观察周围事物。   (二)学习活动常规   1、晨炼、早操常规   (1)会主动向老师、小朋友问好问早。   (2)按规定放好书包。   (3)愉快地参加晨运。   (4)爱护晨炼器械,晨炼后能迅速收拾好器械,并放到指定的地方。   (5)听到早操音乐迅速排好队,认真做操。做操时眼睛看老师示范及舞姿,耳朵听音乐节奏及变化。动作到位,跑动迅速,不拖拉,不懒散。   (6)早操后放好器械,有顺序地回教室,在过道里楼梯上不大声喧哗、不奔跑。   2、户外活动常规   (1)玩之前在老师提醒下,知道玩后穿好自己的衣服。   (2)正确玩大型玩具:   ①滑滑梯:从楼梯上,滑板下,坐着滑,脚先下。   ②能听老师指挥迅速排队,整理好队伍回教室。   ③爱护大型玩具,可随意移动的玩具,在玩过后放回原处。   ④爱护活动室玩具,友好合作地游戏。   ⑤游戏后收拾好器械,便于下一个班幼儿游戏。   3、体能游戏常规   (1)爱护各种体育器械,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体育器械。   (2)友好、合作、协商地使用各种器械。   (3)认真进行体育活动,不无故不参加活动,活动前后学会自己脱穿衣物。   4、教学活动常规   (1)注意安静地倾听教师的讲述,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   (2)积极大胆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时先举手,回答问题时声音适中,大方、不扭摆。   (3)未经允许,不随意摆弄桌面的学具、学习用品。   5、区域活动常规   (1)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进区。   (2)遵守每个区域的区域规则。 4.幼儿园教学计划范例甄选   本学期本人担任语言、健康、社会三个领域的教学,现就这三个领域拟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语言领域目标:   1、喜欢运用语言与人交往,乐于当众表达,能进行简单对话和表述。   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和相应的语言理解能力。   3、正确发音,会说完整句,学说儿歌。   4、喜欢听故事,感受故事的主要情节。   5、喜欢看书,学会一页一页翻书,有初步的阅读能力。   (二)健康领域目标:   动作发展:   1、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体验活动中的乐趣。   2、学习模仿操及简单徒手操,动作基本到位并跟上节奏。   3、自然协调地走、跑、跳,学习钻、爬、攀登等动作。   4、学习用双手抛接球,用单手向前做掷远动作。   6、玩大型运动器械,桌面玩具及简单运动器械。   生活能力:   1、学会自己喝水,独立进餐,正确使用小勺。   2、懂得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要漱口、擦嘴。   3、学习自己洗脸、洗手,早晚刷牙,正确使用毛巾及手绢。   4、学会自己入厕,养成每天大便的习惯。   5、按次序地穿衣服、鞋袜,逐步养成按时入睡、独立睡眠的习惯。   自我保健:   1、不远离成人、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2、不触摸危险物品,不去危险地方。   3、懂得玩大型器械的方法与规则,上下楼梯时不拥挤。   4、不乱吃东西,不将异物放入口、耳、鼻中。   5、身体不适时知道主动告诉成人,知道打针、吃药能治病、防病。   (三)社会领域目标:   1、认识最熟悉的生活及学习环境。   2、喜欢上幼儿园,喜欢老师和小朋友。   3、爱家庭、父母及亲人。情绪稳定,有安全感,不爱哭,不发脾气。   4、认识自己的名字,性别,标记。   5、会区分明显的对与错,喜欢模仿好的榜样。   6、喜欢与同伴交往,会与同伴一起游戏。 5.幼儿园教学计划范例甄选   根据我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发展水平,现制定本学期我班的教育教学计划如下:   (一)健康:   1、喜欢上幼儿园,有自我的朋友,乐于参与团体生活。   2、进一步巩固独立进餐的习惯,能坚持桌面、地面整洁。养成餐后自我送餐盘,自我漱口、擦脸的良好卫生习惯。   3、能安静入睡。培养幼儿独立穿脱、整理衣物的良好习惯。会收拾日常生活用品。   4、认识五官及肢体,了解其基本功能,懂得简单的保护方法,了解一些简单的安全常识,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5、初步建立体育活动的规则意识。   6、在团体活动中,情绪安定愉快,不乱发脾气。   7、在进行走、跑、跳、钻、爬、攀、投、平衡等动作和做操时放松自然。   (二)语言:   1、学会安静的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插嘴。   2、喜欢与教师、同伴交流,愿意在团体面前讲话表演。   3、初步学习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语言和礼貌用语。   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围绕主题谈话,能用短句表达自我的意思。   5、能较安静的倾听故事、儿歌等,愿意学说简单的书面语言,丰富词汇量。   6、在日常生活中能听懂简单的英语指令及生活用语,并乐意学说英语,尝试说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和简短口语。   (三)科学:   1、乐意参加科学活动,如:观察、种植、饲养、小实验等,初步构成好奇、好问的科学品质。   2、能关心和爱护常见的动物、植物及周围的自然环境。   3、初步学会观察周围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并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   4、初步学会用各种简单的方式表达事物的特征和自我的发现。   5、学习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科技产品的简单方法,参与简单的制作活动。   6、能注意并感知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数量等。   7、愿意参加数学活动,能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   8、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9、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5以内物体的排序。   10、学习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并能按指定数目取出相应的物体。   (四)社会:   1、能大方地与成人、同伴交往。   2、在活动中,不争抢玩具,学会谦让,学习与同伴友好相处。   3、合理地表达自我的要求和愿望,愿意做自我力所能及的的事。   4、明白爱家人、教师、同伴,会感激,有爱心。   5、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规则。   6、会初步使用礼貌用语与他人交往。 6.幼儿园教学计划范例甄选   一、教材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项目   本册教材主要由复韵母、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三部分组成,教材编排力求符合学前幼儿的年龄特点,力求做到分量、程度适当,便于教和学。   学前班拼音教材要拓展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知识,激发幼儿在学习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促进幼儿积极的思考和表达,实现幼儿在素质上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拼音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幼儿学习拼音的兴趣。   2、继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按时完成课内外作业。   3、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书写姿势,为幼儿升入一年级做好准备,大好基础。   4、这一学期幼儿主要掌握九个复韵母,五个前鼻韵母和四个后鼻韵母拼、读、写的方法。   5、通过游戏活动能正确书写和拼读音节,字母之间不混淆。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6人,从上学期来看,学生年龄差异较大,学习基础不一,而且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还有一部分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家里都是年迈的爷爷、奶奶带,无人辅导和管理,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难度,作为学前班的老师责任更重。   四、主要措施:   1、汉语拼音教学,要从实际出发,采用电脑、动画、图片和卡片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扎扎实实地大好拼音基础。   2、重视读写训练,有效地提高幼儿读、写拼音字母的能力。 7.幼儿园教学计划范例甄选   根据县教委20xx年幼教工作重点,遵循“求真务实”的工作原则,倡导“幼教精神”,树立“孩子成长不能等”的思想,结合幼儿园上期工作计划,特制定本学年教学计划。   一、教育教学工作重点。   1、改进教师备课方式,成立学科备课小组,通过集体备课,整合教学资源,拟定教学方案,在一次备课的基础下实施教学,并写好教学反思。   2、强调幼儿园活动以游戏为主要方式,让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   3、各班根据实际拟定班级教学计划,确定教育目标,与具体措施,抓好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4、继续抓好班级特色课程的开展及特长兴趣班的工作。   5、开展好“六一”庆祝活动,搞好大班幼儿的毕业典礼。   6、加强园内各班级每月主题活动的开展。   7、每月给教师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内容为“36”岁幼儿健康发展指南。   二、常规工作。   1、抓好幼儿园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定期检查园内各项设施,并做好记录。加强班级安全管理,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加强幼儿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号能力。   2、做好保教工作,搞好园内清洁卫生,坚持消毒工作,并做好记录。按照要求做好一日活动各环节保育工作。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师借书活动,坚持每月写2篇教学随笔,和进行两次家访,定期开展教师听课、评课活动。   4、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家园联系和沟通,开好每期一次的家长会。   5、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学会收集、整理、保存幼儿档案资料。 8.幼儿园教学计划范例甄选   艺术领域教学计划:   1、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构成对音乐的敏感及其表演渴望,并在活动中学习与他人默契合作、互相欣赏。   2、能感受不一样风格的音乐。   3、能用领唱、齐唱、简单二声部合唱的形式来表现不一样风格的音乐作品。   4、基本掌握34和24拍的指挥方法。   5、准确地按音乐的节奏做各种基本动作(跑跳步、秧歌十字步、)及舞蹈组合动作,随音乐变化较迅速地创编动作。   6、能用不一样的乐器进行合奏,学习尝试创造新的节奏型,并用乐器进行演奏。   7、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敏感、好奇。能综合使用各种美术材料、工具创造性地表现作品,用不一样的美术手段和形式表现自我的感受、体验和经验。作品线条流畅多样,色彩丰富独到,布局合理新颖。   8、了解、掌握各种手工材料和工具,并能用剪、贴、折、叠等方法创作不一样形式的美术作品。   9、能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和作品,并能分享和交流。   10、欣赏不一样文化背景的美术作品,感受美术所表现的不一样风格及形式。 9.幼儿园教学计划范例甄选   语言领域教学计划如下:   1、大方、乐意地进行语言交谈,能大胆地表述自我的意见和需求,同时能安静而专注地倾听别人的说话。   2、培养幼儿有条理地叙述日常经验和见闻,会用语言来推理和解释自我的行为和世界,有必须的口语表达本事。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及从阅读中增进知识,丰富情感体验,并能用文字符号或非文字符号表达所见所闻及想法。   4、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及书写姿势。了解字的结构、偏旁等   5、掌握必须的词汇量及常用句子。   6、能欣赏、体验文学作品的意境情感,并用不一样的形式,有情感、有情节地表演。   7、学习单韵母和部分声母,能掌握简单的一口呼和双拼的方法。 10.幼儿园教学计划范例甄选   科学领域教学计划:   1、能进取、主动地参加数学活动,能初步运用在生活中的数学。   2、幼儿能按三种以上共同属性进行分类,理解零的含义。   3、学会10以内数的分解、组成、加减运算,初步学会自编应用题。   4、会用标准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5、认识圆柱体、球体,比较立方体和平面图形的异同及它们的关系。   6、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事件和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提问,愿意用实验工具去探索和体验。   7、学会用观察、收集、记录、统计等简单的科学方法。   8、会收集、分析、比较资料,并大胆地推论。   9、了解、关心和热爱我们生存的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和责认。
2023-08-26 19:01:351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范例

【篇一】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板书课题)   二、简介“赋”的体裁特点   三、简介苏东坡及其在黄州的生活经历   四、指导诵读   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在预习和教读中,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诵读中可根据以下要求,让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1)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间天然仙   第二段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稀飞诗   昌苍郎   东空雄   鹿属栗   穷终风   第四段往长   瞬尽   主取   月色竭适   第五段酌藉白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至于其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是音韵学研究的课题。这一点,向学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过深。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举酒属(zhǔ)客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山川相缪(liáo)酾(shī)酒临江   驾一叶之扁(piān)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讨论题:   (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   (2)第2段怎样描写箫声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讨论提示:   (1)清风、江水、明月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   (2)“怨”“慕”“泣”“诉”---“哀”“凄切婉转”。   (3)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4)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客人的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痛苦。)   2.齐读课文,体会其语言特点。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蚊,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二、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自读《后赤壁赋》,结合“练习”第四题,指导学生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   提示: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影;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是苏轼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评点甚多,不无借鉴之处,兹转录数条如下:   《古文观止》评语:“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李扶九的评语:“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庄子则,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   以上两段从同与不同两方面分析了两赋的特点,李评较详。   林西仲评语:“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见《古文笔法百篇》)这里说的是两赋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至于两赋的高下,前人也有评论,元代文学家虞集说:“陆上衡(陆机,晋文学家,著有《文赋》)云:‘赋体物(体味研究事物)而浏亮(清晰明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   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未有道主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园学古剥》无独有偶,据黄州的同志说:“陈毅同志生前参观黄州‘东坡赤壁"中的‘二赋堂"时,对后赋备加赞赏,认为后赋超过前赋,看来这后赋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写得含蓄、深沉,比前赋由议论‘化妆"的主客问答或许略高一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见《东坡文论丛》,第39页) 【篇二】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范例   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它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也是选在中学教材里面的一篇传统课文。   文学作品核心意义的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需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抓住景物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进行描绘。   2、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曲折地表现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朗读欣赏,整体感知。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二)学生听朗诵录音,疏通字词。   如:乘(chéng)凉、煤屑(xiè)、蓊蓊(wěng)郁郁、独处(chǔ)、妙处(chù)、袅(niǎo)娜(nuó)、脉脉(mò)、参差(cēncī)、斑驳(bó)、敛裾(liǎnjū)。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语言美、画面美   (一)引导启发,随文入境。   文章解题,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根据以上各段段意,可判定标题“荷塘”与“月色”应是并列关系,而非偏正关系。   1.第一部分(1—3):观荷缘起。(情)   2.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景)   3.第三部分(7—8):联想采莲。(情)   (情景交融)   (二):学生再读课文,概括每一段段意。   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二段:去荷塘的路上;第三段:月下独处时的感受;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荷塘的四周;第七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第八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三、品读课文,情感升华   (一)重点分析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通过写夜游荷塘所见到的景物,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   1.(第四段)月下荷塘:   荷叶:高而圆,动态美(叠词、比喻)   荷花:柔美、娇美(拟人、博喻)   荷香:时断时续、若有如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衬托环境优雅和宁静(动静结合、拟人)   荷韵:言有尽而意无穷(拟人、虚实结合)   2.(第五段)塘上月色:   月光:泻、浮、洗、笼(比喻)   月影:画(比喻)   光与影:和谐分布——名曲(通感)   3.(第六段)荷塘四周:   杨柳   远山   路灯   蝉声、蛙声   (二)把握手法,延伸拓展。   1.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a.比喻的修辞手法。   (1)明喻:明显的喻词“像、如、好比”等。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不明显的“是、成为”等。   例: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3)借喻:隐去本体、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我的“长生果”(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4)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   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b.通感的修辞手法:   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转移,又叫移觉。   五官及对应的五种感觉:眼(视觉)、耳(听觉)、舌(味觉)、鼻(嗅觉)、身(触觉)。   (1)(嗅觉——听觉)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视觉——听觉)   例: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听觉——视觉)   例:蓝水兵,你的嗓音纯得发蓝。   2.巩固练习: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3.重叠词的使用:日日、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薄、峭楞楞、弯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轻轻   (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四、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与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文章用词精当,语言清新,富有表现力。如动词的选择,博喻和通感的运用,不仅描写形象,且十分传神,请同学们在背诵过程中进一步体味。   五、课后作业   1.学着作者的写法,写一写你看到的一处景象。   2.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等。要求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顺序和即景抒情等。字数在300字以上。 【篇三】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范例   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   (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   一、作者简介: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   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   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一)、诵读分析第l段并分析。   1、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2、学生练习诵读。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1、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2、提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这个观点的。)   3、提问: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4、提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要“博”则“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2、提问:这三组设喻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问: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幻灯片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二)、诵读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以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为主。   1、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2、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3、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组设喻,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学生熟读、背诵这一段。   (三)、诵读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五、总结全文,结合议论文的写作,辅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   1、中心内容。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讲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论点之二)(讲清“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积累、坚持、专一——态度、方法(分论点之三)(讲清“怎么做”)   教师点拨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3、对举(对比)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思考与练习”三、四、五
2023-08-26 19:01:421

高二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1.高二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学习目标]   (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   (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   (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学习难点]   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   [知识结构]   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   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2.高二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二)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3.高二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公式(一)至公式(四)。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公式(三)。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案背景:   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因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借助单位圆探究诱导公式。   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   教学重点:   诱导公式(三)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   诱导公式的应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4.高二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的:   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   教学难点:   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   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   练习:   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⑴圆心(3,-2)半径为5   ⑵圆心(0,3)半径为3   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   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   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   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四、小结练习P771,2,3,4   五、作业P811,2,3,4 5.高二数学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练习1、2P18习题1.2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023-08-26 19:01:501

范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吗

不是。范例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德国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教学论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克拉夫基和瓦根舍因,不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2023-08-26 19:01:571

现代教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从19世纪以来,教学论孕育出了众多的流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促使教学观念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这里,拟对八种影响比较大的现代教学理论流派进行简要分析介绍。 一、赫尔巴特主义教学论赫尔巴特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流派,常被人称为“传统教育”教学理论,创始人主要是赫尔巴特,发展者主要是他的学生齐勒(Ziller, J., 1817-1882)和赖因(Rein,W.,1847-1929),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目的 他们坚持,教育的必要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教育的选择目的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前者的实质是人对现存制度的服从和迎合传统,后者的实质则是为了使儿童的发展与现实和未来社会分工就业匹配起来。(二)关于教育目标 他们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德性,较近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六种兴趣。这样就在教学层面上,把其提出的有着内在矛盾的教育目的观念统一了起来。(三)关于课程形态 他们建构起来了规范化的“学科”课程与教学形态,追求古典人文学科与现代实科相结合。主要设置有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文法、自然哲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古典语、现代外语、本国语、历史、政治、法律、神学等19个科目。(四)关于课程横向结构 面对分科导致的知识割裂问题,赫尔巴特主义提出并实践了科目主题中心整合法。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统觉心理学的整合原理,齐勒继承了赫尔巴特的衣钵,建构起了以“历史、文学、宗教”为中心和以历史为核心的课程整合法。(五)关于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认为,儿童要扩大观念就得依靠经验的积累,并主要地在教学中获得知识。立足于统觉心理学的基础,他将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后经其弟子引申发展,形成著名的“五段教学法”,长期风行于欧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之中。五段教学法包括:(1)“预备”,即问题的提出,教学目的和目标的说明等;(2)“提示”,即新材料的传授;(3)“比较”,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使它们实现联合;(4)“总括”,即在比较的基础上,知识还不系统,需要一种静止的审思活动,寻求结论和规律。(5)“应用”。 二、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美国兴起的进步教育运动,对赫尔巴特主义教学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超越,进而建立和发展起了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彻底否定各种以学科主题为中心的传统观点,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有杜威。其基本观点包括:(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 杜威批判传统教育目的来自教育之外,是社会强加给教育的。他提出,教育在自身之外,是没有目的的。他主张“教育即发展(education as growth)”,就是说,教育的自身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二)课程的实质是经验 杜威以他的经验自然主义哲学思想作为手术刀,对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的极端“儿童中心”论与强调一切从教学出发的“科目中心”论进行了解剖批判,指出它们均走进了割裂儿童与课程的极端的、片面的误区。他坚持用整体的、变化发展的和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儿童与课程,这样它们便成了一个整体、具有统一性。他说:“我们认识到,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的过程的两极。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儿童现在的观点以及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构成了教学。从儿童的现在经验进展到以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为代表的东西,是继续改造的过程。”[1]这样,实质上儿童与课程并不是分裂的,而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它们的统一点就是经验。(三)社会活动是教学的中心 针对已有的科目主题中心论的偏颇,杜威宣称:“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2]通过儿童的社会活动,从而实现科目主题里的成人经验内化到儿童自身经验之中。教师、课本和课堂都不再是中心了,教学中各个科目的联络中心也变了,变成了儿童的社会活动。这些社会活动,又被叫做“作业”,它们既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也是家庭生活里不可缺少的,还是学校可以组织进行的。合乎这三个条件的,当时主要是缝纫,建筑,木工和烹饪等。(四)以活动为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 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教育协会为了将新的理论形态的活动课程与教学转变为实践形态,组织实施了史称“八年研究”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实施了活动课程与教学。这一理论和实践模式,以后逐步传播到东西方许多国家,逐步占据了教学的主导地位。 三、发展主义教学论 发展主义教学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赞可夫(Занков,Л.В. 1901- 1977),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经过长达20年的大规模学校实验,总结升华形成的。赞可夫突出的主题是“教学与发展”,所以这一理论也突出地表现了赞可夫格外强调学生发展的特征。这一理论主要内涵包括: (一)作为理论基础的“文化——历史”理论和“最近发展区”学说 维果茨基(Выготский,Л.С.,1896-1934)以实验为基础,天才地提出了心理学的历史原理和意义原理。进而在发现了儿童自生概念向科学概念的发展趋向后,他敏感到了儿童发展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生长可能性。于是,他大胆地用以观照儿童的智力发展,提出,在儿童的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则是指儿童能够做到、但不能独立地而只能是根据模仿来做到的那个区域,它是儿童在以后能独立完成的,所以应包括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之中。这一区域,就被维果茨基命名为最近发展区。(二)教育教学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赞可夫所说的一般发展,基本涵义有三:一是指个性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二是指心理一般发展而不是指身心的一般发展,三是包括动机、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但是,在他的实验中,能够操作并实际操作了的发展内容,主要仍然仅仅是智力发展。所以,这一理论实质上打上了深深的科学主义烙印。(三)教学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只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在儿童的发展历程中,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四)教学设计的五大基本原则 赞可夫以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论,提出了五大原则,即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原则,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和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四、结构主义教学论 结构主义教学论,主要依据是结构主义心理学,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为: (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 结构主义教学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苏美争霸世界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热衷于追求教育的卓越性,追求教育培养大量社会精英,特别是培养大批科技精英。(二)一个大胆的假设 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个大胆假设往往被人误解,然而它的实质是,使问题配合学生的能力,或者找出该问题的某方面以便做出这种配合。它要求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课程和教学实施方式相配合,形成“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三)以学科结构为教学中心 布鲁纳主张,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公理和普遍性主题。学科的结构不是只有单一的模式,故可重组为各种特殊的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育价值是丰富的,主要表现在四方面:⑴懂得基本结构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⑵有利于识记,特别有利于意义识记;⑶能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⑷可以沟通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四)重视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 直觉是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它是直接观察而不是间接认识,可经由某种捷径而不循惯常的逻辑法则快速地进行。直觉在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创造活动的重要特征。逻辑思维是重要的,直觉思维也是重要的。已有的教育和教学,忽视了儿童的直觉思维,所以要格外重视儿童直觉思维的挖掘、运用和培养。直觉与学科基本结构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直觉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基本结构,但是直觉好的人可能生来有些特殊,不过只有以牢固的、熟悉的学科知识作为背景或基础,直觉的创造性特征才能有所作为。(五)提倡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是人通过独立思考、改造材料、自己掌握原理原则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法的优点主要有四个方面:(1)有利于掌握知识的体系和学习方法;(2)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创造的态度和探究的思维定势;(4)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六)建构起了螺旋型课程 到20世纪50年代末,布鲁纳首次提出了螺旋型课程的概念。螺旋型课程,实质上就是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采取的螺旋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理,在相邻的两个以上主题、单元、年级或阶段里安排内容相同但深度或广度不同的内容,以便让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某门课程或某门课程的一个方面。布鲁纳主张以螺旋型课程来组织和实施学科的基本结构,通过螺旋型课程,促进儿童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和掌握。 五、范例教学论 以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瓦根舍因(Wagenschein,M., 1896-?)和克拉夫基(Klafki, W., 1927- )为代表提出来的“范例教学论”,与发展主义教学论以及结构主义教学论一起,构成了二次大战后五、六十年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流派。所谓范例教学,就是通过典型的事例和科目主题中关键性的问题的教授、探索,来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材料和问题。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都通过扩充教材内容、增加课时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结果导致中小学的课程变得十分庞杂,学生负担加重,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窒息,教学质量下降。实际上,精神世界的各种固有的现象(规律),可以依靠个别真正能为学生所理解的事例来说明。这就启示人们,要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就要重视、重构教学内容,选择学科材料中最典型的材料,形成认识的“稠密区”或“岛屿”。在这个稠密区里,各种知识汇集、交融,通过对这个稠密区的探究、思考,形成一种整体的认识结构,就能够达到把握其他各种材料的目的。 (一)选择范例的原则 选择范例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所谓基本性,就是指教给学生的内容应当是一门学科的基本要求,如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结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基本性的着眼点在于教材的客观内容。所谓基础性,就是着眼于学生基础,学生的基本经验和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的发展水平,同时,又要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所谓范例性,就是指所选择的例子必须像一面“镜子”那样,能够反映某一阶段教学的全部材料,使学生窥一斑见全豹。例如教力学原理时,可以用“杠杆”这样一个被广泛应用的工具作为实例,来推导出力的公式来。“范例”的另一层意思还指某一范例对认识其它事物具有启发性,例如讲热带森林,以非洲的热带森林为典型,通过非洲森林同其它森林的同异比较,来认识热带森林的特征。在范例教学中,往往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用课题形式来代替相同的系统教材。如在语文教学中,一个课题可以是一篇范文或一首诗,也可以由许多文学作品组成;在物理教学中,可以把“自由落体”现象作为一个课题,从中引出关于质量、能量守恒、惯性定律和万有引力等概念和规律来;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打破年代式的课目结构,选择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加以组串。范例教学的课题选择不能是随意的,而应当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突破点,这个突破点又是整个教学链上的关键点,能够同前后的课题、同学生横向的知识发生有机的联系。每个课题既是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又是彼此有内在联系的。这样,一个课题接着一个课题,学生就能够把握学科内容,能够发展智力和能力。为了实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作教学论的分析。克拉夫基指出,这种分析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基本原理的分析。分析该特定课题所表示和阐明的内容有哪些是重要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并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范例性”地把握那些基本现象和基本原理。2、智力作用的分析。分析课题对学生有何种现实意义,使学生在这个课题中能开展何种智力活动。3、未来意义的分析。分析课题对学生今后生活有何种意义。只有具有未来意义的课题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对一些不能直接看到其意义的课题,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启发。4、内容结构的分析。要分析课题在全部内容中的位置并对本身进行细致分析,分析课题的内容要素,要素之间的联结、层次,难点和重点等。5、内容特点的分析。即课题有哪些特点能引起学生兴趣和认知的冲突,通过什么手段才能有效地突现课题等。 (二)范例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范例教学的程序一般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用特例,以具体直观的方法,范例地阐明“个”,使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二阶段:根据范例“个”所获得的知识,推论特点,分析掌握整个“类”的特征,使对“个”的认识上升为对“类”的认识。第三阶段:范例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即根据对“个”所获得的认识,进一步过渡到对“类”的认识,从而达到对更本质的关系——规律的认识。第四阶段: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的关系的经验,认识更为抽象或总结性的规律。这四个阶段仅是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式。其实,同传统教学相比,范例教学的本质特征并不是在于教学过程上的区别,更重要的区别在于它的教学目标——教养性教学目标。这种教养性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六、社会改造主义教学论 社会改造主义(Social Reconstructionism)教学论,又被称为社会中心教学论。社会改造主义教学论,是从进步主义(Progressivism)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克伯屈(Kilpatrick,W.H.)、拉格(Rugg,H.)和康茨(Counts, G.S.)等;20世纪50年代后,使改造主义以新的面貌出现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布拉梅尔德(Brameld, S.)。社会改造主义教学论主张: (一)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 社会改造主义批判学生中心教学论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自由以及活动,没有考虑到社会变革的需要;在教育和教学中,学生中心教学论仅注意过程从而忽视了结果,只注意了手段而忽视了目的。社会改造主义认为,学校教学的价值,最终是社会的价值,教学乃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vehicle)。(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 社会改造主义指出:学生中心教学实质上是帮助学生“适应”而不是“改造”社会。社会改造主义也强调教学的经验性质,主张经验是第一位的,但却坚定地认为,经验是团体的而非个人的,所以社会改造主义格外强调的是团体经验。团体经验实质在于改造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教学设计不应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人格出发,而应从社会改造的要求出发,使教学在统一的社会整体内完整地联系起来。从而通过教学实施后,帮助学生摆脱对社会制度奴隶般地服从,明确社会改革的需要,形成参加各种社会运动、塑造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的能力,从而成为改造社会、推进社会发展的主人。(三)超越科学技术主宰教学的现状 社会改造主义认为,传统的课程是一个不相连贯的学科主题(subject matter)的大杂烩,其内容过分强调了技术,而忽视了人类团体的其他经验。所以要实现社会发展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改造的教育目的,就必须加强美学、道德、社会和人文方面的教学。(四)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程” 社会改造主义批判儿童中心教学论夸大了儿童个人的自由,主张把教学的中心放到社会现实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上;主张教学应由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来决定,而不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使教学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能力。 七、人本主义教学论 人本主义教学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在批判结构主义教学论存在的严重问题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Maslow,A.H., 1908-1970)和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论的主要观点有: (一)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 人本主义敏锐地指出,结构主义教学论对培养社会和科技精英的目的追求,导致了人的“畸形化”,遗失了人的价值。因此,教学必须走出英才教育思想的笼罩,建立新的教育价值。人本主义指出,人是具有心理潜能的,潜能的实现具有内在的倾向性;需要是潜能的自然表现,潜能是价值的基础,需要表现着价值;所以,教学的教育价值不是别的,就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 (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 人本主义教学论指出,结构主义教学培养出来的,是人格不健全的人;其大肆鼓吹的学科分化,其实是倒行逆施;而且,科学逻辑与学习逻辑同一性是值得怀疑的,探究-发现学习也存在着适切性的问题。人本主义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和获得自由的“完整人(whole man)”。这样的“完整人”,首先是多种多样的潜能得以发挥,表现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得以和谐实现;其次是情意发展与认知发展的和谐统一,包括情意、感情和情绪的发展,认知、理智和行为的发展,以及情意与认知、感情与理智、情绪与行为发展的统一。(三)平行课程与并行课程 为了实现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和目的,需要建立和实施平行课程体系,包括学术性课程、社会体验课程和自我实现课程。进而,一种人本主义的并行课程与教学整合模式也应运而生,它由知识课程、情意课程和体验整合课程有机结合而成。(四)组织意义学习 罗杰斯指出,人类学习有两种类型:一是无意义学习,比如无意义音节的学习,这类学习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整人”无关;二是有意义学习,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与每个人的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⑴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学习倾向。⑵意义学习通常是在学生认识到学习材料与自己的目的有关的情况下出现的。当学生看出他所学习的东西能够保持和发展自我时,他就会进行意义学习。对学习的意义理解不同,会影响到学习的方向、分量和速度。⑶许多意义学习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进行的。⑷学生的整个人(包括他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灌注其中的自发学习,往往是最持久和最深入的学习。自发学习的关键是获得学习的自由。⑸凡是引起自我概念变化的学习往往对个体是一种精神威胁,因而容易遭到拒绝。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的价值观、信念和基本态度。⑹意义学习在当代多变的世界中应是对学习过程的学习。 八、后现代主义教学论 伴随着人们对现代化负效应的反思批判,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全球。与此相伴随,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逐步孕育起了后现代主义教学论。从80年代后期开始,全球许多教育家和课程与教学论学者都接受了后现代主义教学论的旨趣,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后现代教学思潮。其中,作为后现代主义教学论旗手的,有美国的著名教育家派纳(Pinar,B.)和小多尔(Doll Jr.,W.E.)等。后现代主义教学论的意旨主要表现为:(一)“工具理性还原”的人性主张 后现代主义并不否定现代理性文明,而是希冀在继续享用现代化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医治好现代化的人性疾患。美国学者贝斯特(Best, S.)和凯尔纳(Kellner,D.)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过比较全面的考察,结果表明,“后现代不仅已经介入我们所能设想的从人类学到企业管理到政治到科学的每一领域”,而且已经孕育出了“后现代总统制”、“后现代爱情”、“后现代心灵”、“后现代神学”、“后现代电视节目”等一系列当代大众文化的各种不同主题[3]。集中到人性问题上,后现代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把人的本质理性化和抽象化,反对至高无上的理性主体。指出,传统哲学以普遍性、同一性和理性为人的最高本质,以主体的普遍性压抑对象的差异性,以同一性统治特殊性,以理性支配情感,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的、无血无肉无感情的抽象的人,从而压抑了人的具体性、个体性。因此,理性是重要的,但不是至上的,只不过是“谋求人的幸福的工具。”[4](二)建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现实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是人在亲身经验和体验中主动建构起来的。人们是以共同的历史为背景,参与到彼此之间的活动和对话之中,通过多重解释和转换而寻求或创造意义和价值。教学就是为着人们以历史性的体验和反思,寻找和安置好自己在社会变化潮流之中的位置的。
2023-08-26 19:02:071

范例教学是由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提出的是否正确?

范例教学模式是由瓦根舍因提出的
2023-08-26 19:02:162

范例教学法的介绍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
2023-08-26 19:03:261

范例教学是谁提出的

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它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德国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教学论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克拉夫基和瓦根舍因。最早为1949年海姆佩尔在历史教学中提出,著有示范的教学原理。是借助精选教材中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理论。
2023-08-26 19:03:401

提出范例教学法的教育家是谁

提出范例教学法的教育家是瓦根舍因。瓦根舍因是(Martin Wagenschein, 1896-1988)德国教育实践家,与布鲁纳和赞可夫被认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人物。他根据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首先在物理和教学中提出:“范例教学”理论,并率先实践。著有《物理课程的教育之维》、《理解学习》。他大学毕业后担任文科中学物理教师。1956年在联邦德国任蒂宾根大学教授。认为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或知识结构,也就是所谓的“基本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改革教材,使学生借助精选过的材料,与“范例”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范例教学法介绍:范例教学论者主张立足于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观点。他们所倡导的范例教学,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和范例,使学生把科学的系统性与学习者的主动性统一起来。范例教学在内容上,强调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3条原则。基础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接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这些教学内容是打基础的东西。范例性原则,要求教给学生的内容是经过精选的、能起示范作用的基本知识,这种精选出来的范例性教学内容将有助于学习者举一反三。
2023-08-26 19:03:471

克拉夫斯基属于范例教学吗

属于。资料拓展: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范例教学(exemplarisches lehren und lernen),亦称"示范性教学"、"范例方式教学"、"范畴教育",是借助精选教材中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理论。它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德国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教学论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克拉夫基和瓦根舍因。最早为 1949 年海姆佩尔在历史教学中提出,著有《示范的教学原理》。1950 年瓦根舍因在物理教学中提出,著有《范例教学原理》。
2023-08-26 19:04:141

常见的教学形式有哪三类

(一)传递──接受式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教师在运用它.  (三)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1.理论基础   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2.基本程序   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   3.教学原则   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   4.辅助系统   需要一定的供学生探究学习的设备和相关资料.   5.教学效果   优点:能够培养学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缺点:一般只能在小班进行,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教学需要 的时间比较长.   6.实施建议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予以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地对学生说对或错,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切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四)概念获得模式  该模式的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的观点.   1.理论基础   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汀的思维研究理论.他们认为分类是把不同的事物当作相等看待,是将周围的世界进行简化和系统化的手段,从而建立一定的概念来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布鲁纳认为所谓的概念是根据观察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思想或抽象化.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事物之中的一些相似成分,而忽略那些不同的地方.在界定概念的时候需要五个要素:名称、定义 、属性、例子以及与其他概念的相互关系.   2.基本程序   概念获得模式共包含这些步骤:教师选择和界定一个概念—教师确定概念的属性──教师准备选择肯定和否定的例子—将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呈现例子—学生概括并定义—提供更多的例子—进一步研讨并形成正确概念—概念的运用与拓展.   3.教学原则   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概念获得模式是采取“归纳—演绎”的思维形式.首先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发现概念一些共同属性,掌握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在获得概念后还需要进行概念的理解,即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属、种、差别等方面去理解概念.为了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应该把与概念相关的或相似的概念、逻辑相关概念、相对应的概念等等进行辨析.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   4.辅助系统   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课前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   5.教学效果   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6.实施建议   针对概念性很强的内容实施教学,课前教师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做很好的梳理.(五)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教学的7要素,并提出“七段”教学论,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1.理论基础   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信息加工理论.   2.教学程序   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   他的教学七步骤中的情境是指学习的内外部的各种情况,内部情况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外部情况是指学习环境,它的组成要因素有:个别差异、元认知、环境因子.动机是学习新知识的各种诱因,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情绪感受、注意、区分、意向.组织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关联起来,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相互联系、联想、构思、建立模型.应用是对新知识的初步尝试,它的构成要素有:参与、尝试、体验、结果.评价是对新知识初步尝试使用之后的评定,它的组成要素有:告知、比较、赋予价值、选择.重复是练习与巩固的过程,它的主要组成要素有:强化、练习、形成习惯、常规、记忆、遗忘.拓展是把新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它的构成要素有延伸、迁移、转换、系统、综合.   3.教学原则   巴特勒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非常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工,最后生成学习结果.教师在利用这种模式的时候,要时常提醒学生进行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要考虑各种步骤的组成要素,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   4.辅助系统   一般的课堂环境,掌握学习策略的教师.   5.教学效果   这是一个比较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发教学内容它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御就能达到他想要的教学效果.   6.实施建议   教师应该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师,具有一定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元认知策略,就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六)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1.理论基础   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2.基本程序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3.教学原则   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一致,问题难易适中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辅助系统   巧设情境,合作学习.   5.教学效果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6.实施建议   创设情境适时抛出问题,注意情境感染与熏陶作用.(七)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基础的内容之一.他是德国教育实践家M·瓦根舍因提出来的.   1.理论基础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一般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再进行迁移整合.   2.基本程序   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   “范例教学”主张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范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到实践理解、掌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原理的模式.所谓范例性地阐明“个”案,指用典型事实和现象为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所谓范例性阐明“类”案,是指用许多在本质上与“个”案一致的事实和现象来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范例性掌握规律原理是指从大量的“类”案中总结出规律和原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规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确,对规律原理的名称要清楚;掌握规律原理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运用,因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为了了解学生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从而获得反馈信息,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教育原则   要遵循这个基本顺序:从个别入手,归纳成类,再从类入手,提炼本质特征,最后上升到规律与原理.   4.辅助系统   选取不同的带有典型性的范例.   5.教学效果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6.实施建议   比较适合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教学,范例一定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023-08-26 19:04:341

常见的教学形式有哪三类

面授,函授,网络教育
2023-08-26 19:04:432

范例法的特点不包括

范例法的特点不包括自由性。范例法一般指范例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范例教学法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三个特性,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这三条特性在选择范例的时候同样适用。范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分四个阶段循序进行。第一阶段:范例性地阐明“个”。在这个阶段,教师利用典型的事例,具体直观地说明事物的本质,即通过事物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来说明其整体特性,让学习者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二阶段:范例性地阐述“类”。在上一个阶段认识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实现从“个”到“类”的学习迁移,总结、掌握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第三阶段:范例性地掌握规律。进一步归纳探究,抽丝剥茧,将前两个阶段获得的知识提高到规律性的认识,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第四阶段:获得关于世界的切身经验。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获得关于世界的、生活的经验,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世界,最终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2023-08-26 19:05:011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大纲范例

汉语拼音 1.巩固汉语拼音 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2.继续学读轻声。认识大写字母 能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识字、写字 3.学会常用汉字750个左右。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能初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学习辨析学过的同音字、形近字。 4.学习用音序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5.学过的词语能正确读、写 大部分能运用。能初步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 6.继续练习用铅笔写字 写得正确、端正、整洁。继续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7.学会使用和保管写字用具。 听话、说话 8.能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 能转述基本内容。 9.能认真听别人讲话 认真思考。 10.继续学习说普通话。看图或观察事物以后 能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 用完整的语句回答问题。 11.当众说话 做到语句完整 有礼貌。 阅读 1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长句中和段落间的停顿。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13.学习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 不指读 一边读一边想。 14.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15.能初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16.能阅读注音的儿童读物 初步了解内容。 作文 17.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通顺的句子。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18.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 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 19.能写留言条。 20.学习使用逗号、感叹号。
2023-08-26 19:05:271

精选备课教案范文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精选备课教案范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备课教案范文   教案内容分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案、教学反思 范例如下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求比值、认识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过程。   2.了解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关系,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简比。   3. 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黄金比”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一只毽子,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写在纸条上。   教学反思:   补充说明:   单元分析(数学、语文每单元教学之前要写整单元的单元分析),内容包括:   一 单元教材分析;   二 学生情况分析;   三 课时安排:如 数学:《统计》单元 共需要( )课时   语文:1课《桂林山水》:共需要( )课时   2课 :共需要( )课时   教案编写补充说明:   1 整篇教案本着节俭的原则:字号(小四 宋体 固定值:20磅)(页边距:上下左右2厘米) (设置:双面打印)教学反思根据所留空地,写出适当 内容。   2 教案原则上正反面一页,数学一课,语文一课时。   3 数学一课时一反思,语文一课一反思。   4 在复案时,要有批注、有勾画,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体现。体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备课教案模板。   5 在写教学反思时:   (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2)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3)对本节课的好的建议。   (4)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的反思。   篇二:精选备课教案范文   教 学 目 标   过程与方 法 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教学重点   2.1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空间的线线垂直过渡到线面垂直,逐 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 2.2 通过对判定定理和其推论的证明及应用,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 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 3.1 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发现及概念,有效解决它在实际生活中 的应用 3.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思路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 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和学习活动中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 性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教学环节及时 间   教师活动 问题 1:空间中两直线有什么样关系? 问题 2:平面内如何判定两直线垂直? 问题 3:在长方体中那些棱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活动 自由作答   1.复习引入(5 分钟)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两支笔,由垂直相交,经 过平移其中一条,得到异面两直线垂直的情 形,从而引出空间两直线垂直的定义 空间两直线垂直的定义——如 空间两直线垂直的定义 果两直线相交于一点或经过平移后相交于一 点,并且交角为直角,称这两直线互相垂直。   2.问题探究(8 分钟)   ①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出旗杆与地面、高 楼的侧棱与地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请把自己的数学书打开直立在桌面上,观 察书脊与桌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③请将①中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画出相应 的几何图形。 回答以上问题后思考:①一条直线与平面垂 直时,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 位置关系? ②多媒体演示: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 置变化。 定义: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 内的任意 定义:如果直线 l 与平面 内的任意一条直 线都垂直, 与平面α互相垂 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 l 与平面 垂 直,记作:l⊥α.   分组讨论, 并派代表回答 问题 请学生用文字语言描述 运算法则。   观看多媒体演示, 并初步 得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 定义。 在老师的指导下明 确相关概念。   直   线 l 叫做平面α的垂 线,平面α叫做直线 l 的垂面.直线与平面 垂直时,它们唯一的公共点 P 叫做垂足。 问题: 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1、 这条直线一定垂直于这个平面吗? 2、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这 条直线一定垂直于这个平面吗? 3、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 这条直线一定垂直于这个平面吗? 4、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这条直线一定垂直于这个平面吗? 学生思考讨论, 可以利用 几只笔来演示。 前三个问 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第 四个会有争议, 可以暂时 设一个疑问。   5、应用举例(8 分钟)   同学独立完成, 注意解题 步骤   6、课堂练习(8 分钟)   学生练习,练习 A,3、4 题   注重解题步骤, 独立完成。   7、归纳小结(1 分钟)   篇三:精选备课教案范文   一、如何备课(备本班幼儿及幼儿家长,备知识,备自己,备材料)   (1)、备教材   教材包括教师用书、幼儿用书、参考资料、电化教材等。它反映的是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把每一个领域的目标反映的更加具体和清晰,有了教材,老师才能得心应手,有了教材,幼儿才能学有所依。   (2)、备教参   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开拓知识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个野,掌握新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   (3)、备幼儿   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   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   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现有水平、现实需要。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4)、备方法   备方法就是在解决“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的问题。即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幼儿实际进行教学法的设计、选定和加工。方法是一个教师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能力、教育智慧的综合体现,因此,它是备课的高层次内容。   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图书、图片、挂图、幻灯片、照片、录音带、碟片以及自制教具等。   活动法:实验法、游戏法、操作练习法   直观法:观察法、参观法、演示和示范法   口授法:谈话与讨论法、讲解与讲述法 (5)、怎样备?   A、单元备课。在每个单元活动开始前,围绕大主题设定单元小主题,从周一至周五设计安排好一周教学活动及相关各类活动。   B、课时备课。主要开展“一课三研”讨论。第一次讨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形成基本的教案。第二次讨论教案的设计是否适宜、恰当等,并提出修改意见。第三次讨论在第二次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成熟、完善的活动方案。   二、备课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1.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   是否是本班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及本班幼儿可能的兴趣点或关注点? 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与幼儿的原有经验的结合点是什么?   是否对幼儿的学习尤其是思维的发展有挑战和思考的空间? 是否能整合多领域经验的学习?   该教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2.确定适宜的教育目标   (1)与此学习内容相关的核心教育价值是什么?幼儿需要学习的关键经验是什么?   (2)幼儿与此关键学习经验相关的已有经验是什么(包括幼儿在情感、态度、认知和技能水平、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已知、已会)?   (3)针对本次活动期望幼儿可以获得的具体学习经验(有挑战性但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操作性经验)是什么?   (4)不同经验和能力发展水平的幼儿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可能达到的不同标准是什么(对教育目标的分解)?   3.梳理有线索的教育过程   (1)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的是什么?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   (2)教学重点是如何贯穿在每一个环节中,并一步步接近目标的?   (3)教学难点体现在哪些环节中?突破的关键点在哪儿?需要用什么方式去帮助幼儿突破?   (4)如何关注到不同经验、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幼儿,如何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并都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5)是否需要在生活中先进行经验的感知和积累,或在生活中进行经验的运用?   (6)是否需要在区域活动中进行经验的准备和积累,或进行经验的练习、巩固与运用?   (7)是否该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家长合作的结合点在哪儿?
2023-08-26 19:05:341

高一上册数学教案范例

【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 为你整理的《高一上册数学教案范例》,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1.高一上册数学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画出简单几何体、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指导: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展示庐山的风景图——“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   (二)讲授新课   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正投影: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   2、三视图: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三视图: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视图的画法规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长对正:正视图与俯视图的长相等,且相互对正;   高平齐:正视图与侧视图的高度相等,且相互对齐;   宽相等:俯视图与侧视图的宽度相等。   3、画长方体的三视图:   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察到有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长方体的三视图都是长方形,正视图和侧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俯视图和正视图都各有一条边长相等。   4、画圆柱、圆锥的三视图:   5、探究:画出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的三视图。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5练习1、2;P20习题1.2[A组]2。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0习题1.2[A组]1。 2.高一上册数学教案范例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一、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44页。-----《实习作业》。本节课程体现数学文化的特色,学生通过了解函数的发展历史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学生在自己动手收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对函数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感受新的学习方式带给他们的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该内容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44页。学生第一次完成《实习作业》,积极性高,有热情和新鲜感,但缺乏经验,所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做好准备工作,充分体现教师的“导演”角色。特别在分组时注意学生的合理搭配(成绩的好坏、家庭有无电脑、男女生比例、口头表达能力等),选题时,各组之间尽量不要重复,尽量多地选不同的题目,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共享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数学文化的熏陶。   三、设计思想   《标准》强调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体现数学的文化的价值。数学教育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理性精神,体会数学家的创新精神,以及数学文明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体验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品尝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3.在合作形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实践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函数在数学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   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准备】   1.分组:4~6人为一个实习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教师需要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每位学生都参加。   2.选题:根据个人兴趣初步确定实习作业的题目。教师应该到各组中去了解选题情况,尽量多地选择不同的题目。   参考题目:   (1)函数产生的社会背景;   (2)函数概念发展的历史过程;   (3)函数符号的故事;   (4)数学家(如: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兹、贝努利、欧拉、柯西、狄里克雷、罗巴契夫斯基等)与函数;   (5)也可自拟题目   3.分配任务:根据个人情况和优势,经小组共同商议,由组长确定每人的具体任务。   4.搜集资料:针对所选题目,通过各种方式(相关书籍----《函数在你身边》、《世界函数通史》、《世界科学家传记》等;搜集素材,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并记录相关资料,写出实习报告。   6.把各组的实习报告,贴在班级的学习栏内,让学生学习交流。 3.高一上册数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2.在对一个数列的探究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问题探究意识、知识应用意识和同伴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教学难点:   如何进行问题的探究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问题:已知{an}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无穷等比数列。对于数列{an},提出你的问题,并进行研究,你能得到一些什么样的结论?   研究方向提示:   1.数列{an}是一个等比数列,可以从等比数列角度来进行研究;   2.研究所给数列的项之间的关系;   3.研究所给数列的子数列;   4.研究所给数列能构造的新数列;   5.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可以从函数性质角度来进行研究;   6.研究所给数列与其它知识的联系(组合数、复数、图形、实际意义等)。   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选择部分类型问题共同进行研究、分析与解决。   课堂小结:   1.研究一个数列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   2.你最喜欢哪位同学的研究?为什么? 4.高一上册数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过程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方法规律】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示范举例】   例1:   (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5.高一上册数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的: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   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   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   练习:   1.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   2.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3.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   4.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   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   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四、小结练习P771,2,3,4   五、作业P811,2,3,4
2023-08-26 19:05:421

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5篇

【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5篇》,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   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2.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3.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4.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5.高一年级地理教案范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2023-08-26 19:05:491

历史课堂教学范例怎么写

以讲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为例,参考下: 本课的主题: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关键信息: 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朗诵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 以着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三篇《香港》《澳门》《台湾》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课堂行将结束时,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以历史情节比较为培养学生比较和提炼、归纳能力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如:①通过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学生比较能力;②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学生提炼归纳的能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探究历史的心理。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香港、澳门、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当台朗诵优秀文学作品的技巧,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了解“合作学习”小组形式的开展应注意的方面,增强讨论辩论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力争使学生知道: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 中国 *** 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 *** 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因此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和历史挂图等学习资源,组织丰富多彩地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情趣盎然地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教学评价方式: (1)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2)通过学生朗诵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可以加深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 (3)通过视频播放香港政权交接的一些课外资料,如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离开香港情景等,可以衬托出香港回归滚滚大潮是不可逆转的。 (4)个人自评及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①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本节课的学到的历史情节,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亮出自己一个客观评价。 ②在本节课上,老师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点评,学生也对老师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纵向的评点。
2023-08-26 19:05:561

2020年永安教师资格,什么是范例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繁荣发展,屹立于世界不败之林,必须首先从发展教育开始,只有国民教育水平提高了,整体的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才会更好的发展下去。这一点主要是从单选题的角度去备考,一方面是原文出题,直接考察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另一方面是关键词出题,涉及到“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时首先考虑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点在考试中很少涉及材料分析题的考点。
2023-08-26 19:06:052

范例教学法的发明

范例教学法是德国的教育家瓦·根舍因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量的急剧膨胀与人的有限的学习时间、能力之间的矛盾,从另一角度讲,也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023-08-26 19:06:121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例五篇合集

  体育课堂 教学设计 方案范例五篇合集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来欣赏一下吧,希望能够帮到你们。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一   小学二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小学全面推行新课程教学,标志着新课改进入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给予了适当的关注。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第一个方面,在教学理念上,本课立足体现基于健身课所提到的健康第一,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健身育人等教学理念;第二个方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学生、理解学生,我觉得这是以学生发展为前提,虽然这是二年级学生,但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他们已接受过一年多的学校教育,对合作、探究已不在陌生了,特别他们通过一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对于跳跃和单跳双落等一些教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尝试,因此,在学习跑几步一脚起跳越过一定障碍的动作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享受基于成功的快乐;第三个方面,强调教与学方法的改革,在跳跃教材的教学中,我是通过问题情景的设制和引导来教学的,在进行蚂蚁搬家游戏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交流和互动。   教材分析:   跳跃是着力发展学生的弹跳和膝踝关节的支撑能力,提高下肢及下肢小肌肉群力量,培养力量及灵敏协调素质,是小学体育教材的必修教材,也是全民健身运动的一项主要内容。   跳跃练习也是小学低年级发展跳跃基本活动能力的主要内容,它是小学生形成跳跃运动技能、技巧的基础,也可以起到发展身体素质,激发锻炼兴趣的目的。   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生性活泼、自控能力相对薄弱,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肌肉力量差,容易疲劳,运动能力开始出现差异;开始逐渐懂得教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评价,并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学目标:   学生运动技能目标:基本掌握跑几步一脚起跳越过一定障碍的动作方法,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起跳距离,发展学生跳跃能力、技巧以及奔跑能力,全面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学生运动参与目标:让学生体验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同时对体育课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身体健康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立正、稍息、跑步走的身体姿势。学生心理健康目标:让学生感受运动过程中,学、练带来的欢愉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学生适应社会目标:学生个人信心的建立,同伴友谊的产生及相互合作的培养。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二   一、学期教学目标:   1.全面锻炼,努力增强学生的体质。   2.进一步了解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常识和方法。   3.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遵守纪律,与同学团结合作。   4.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二年级年龄小,基础差,体育知识及技术技能差,自控能力不强,组织纪律性意识不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但非常乐意参加体育活动和上体育课,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想他们基本能掌握队列队形的有关动作及要求。本学期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合理处理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学习,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储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教材分析:   新学期一、二年级体育课内容有队列队形、走、跑、跳、体操及游戏等内容,以游戏为主,将其他内容穿插其中,使学生在娱乐之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体质,还学到了简单的体育知识。   四、教学内容:   1.教材的重点是以游戏教材,应突出课堂上练的教学方法,难点是队列队形的基本动作,使学生从小就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动作方法,但是对于一年级来说是比较难做的,可采用直观教学,利用互相帮助和课外活动的方式来突破这一难点教材。   五、教学措施、教学进度与教学时间安排   1.全体学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遵守考勤制度,按时上课。   2.遵守体育课常规,认真听讲,积极学习。   3.参加期中和期终检测,督促学习。   4.采用直观教学方法,精讲多练。   5.教师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三   一、课程目标:   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具有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身体健康: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   懂的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1.进一步了解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常识和方法   2.进一步学会一些基本运动,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3.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4.发展柔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5.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6.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7.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对其进行组织纪律性的教育8.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遵守纪律,与同学团结合作   9.加强常规训练,培养纪律观念;训练身体的协调能力,强身健体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四   一、教材分析   跳跃是人体的基本活动之一,并且是一项具有实用意义的体育项目,深受学生的喜爱。它也是小学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水平一"的内容之一。它是低年级跳跃动作的主要教材,是培养学生跳跃的正确姿势,发展学生跳跃能力。由于二年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在瞬间完成复杂的动作过程。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学习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为后面的进一步提高跳跃能力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模仿力、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勇于竞争、自我表现欲强等心理特点,就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玩中学,情境中练",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兴趣。   通过游戏比赛,让每个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愉悦中初步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成功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蹬地与摆臂。   难点:抬腿、收腹   五、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过程分为:开始部分——愉悦热身——情境导入——掌握技能——巩固提高——恢复身心六个环节。   (一)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   1、集合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及要求;   4、安排见习生。组织方法:按四路队形   教学要求:   (1)集合整队快、静、齐。   (2)见习生协助老师上课。   (二)愉悦热身   1、倍爽健身操;   2、徒手操   (三)情境导入   活动内容:认识动物——出示四张卡片让同学们猜出示的卡片什么动物(袋鼠、小松鼠、小兔子、老虎)   同学们分组模仿四种小动物,在模仿的过程中思考它们有那些共同点。经练习后,这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是:双脚同时起跳同时落地,落地轻轻的。根据小动物的共同特点在分组再练习,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跳得更高更远呢?叫学生回答——-用力摆臂与蹬地。叫一名学生展示引出课题——立定跳远。   教学要求:生动形象、组织队形:集中式、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了对小青蛙以及其他动物的模仿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发展了学生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   (四)掌握技能   活动内容:学习立定跳远的方法   1、分组练习立定跳远(对学生进行激励)   教师请出自愿出列的学生进行示范,给予评价。(同时给予学生掌声鼓励——积极学习和思考)   教师示范分解和完整立定跳远的动作,使学生初步了解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并组织学生进行统一自我练习,体验两腿用力蹬地跳起,脚跟着地,落地平稳的方法。   动作要点   两脚自然开立于起跳线后,经过两臂预摆(也有做好臂后下举的静止姿势),配合两脚屈膝蹬伸,向前上方跳出,收腿向前落地,屈膝缓冲。   完整示范:预摆、蹬地、腾空、落地。   练习之后会出现错误动作(两脚同时用力蹬地,手臂后摆等情况),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并说明原因。   动作要领总结   一摆二蹲三跳起,   快速蹲地展身体,   收腹提膝伸小腿,   后跟着地向前起。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尝试、相互交流评价中体会、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要领。   (五)巩固提高:   "比一比、赛一赛"游戏   游戏一:两人一组,进行石头、剪子、布比一比谁最快跳到终点。(石头、剪子、布胜者往前跳一次、输者原地不动。)   要求:运用立定跳远动作进行跳动。   教师评定结果,进行表扬鼓励。   游戏二:"青蛙过河"游戏   游戏过程:   引导学生按正确的动作要领,跳过一定宽度的小河(用自己手中的跳绳做成小河,河的宽度按自己的能力去调整,体验立定跳远的动作)。看谁跳得又远又稳,随时表扬鼓励。   组织教法:   跳绳摆成小河,按一三五后转与二四六排相对而立进行练习,一个人跳一个人评价。   教学要求:   是否双脚同时起跳和落地,是否跳过河。(注意:一定要强调用跳绳做河的时候,要求把手柄放旁边,避免危险事故发生。)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有些障碍难度过大,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活动能安全顺利的进行。)   教学意图:   让学生强化对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的理解和体会。发展学生的弹跳能力与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将知识延伸,为后面学习助跑跳远奠定基础。   (六)结束部分:   恢复身心   1、集合整队。组织方法:按广播体操队形站立。   2、放松练习教学方法:教师带领下完成。教学要求:学生充分放松,心情舒畅。)   教学意图:   胜利归来喜悦心情尽情绽放。随音乐带领学生跳"虫儿飞"舞蹈。(学生随音乐节奏翩翩起舞,轻松愉快。学生充分放松,心情舒畅。)   3、小结: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评比本课之星。   4、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五   教学目的   体育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常识教育,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学生将能够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认真上好体育课。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2、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用技能:学生将能够: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运球等;做出基本体操的动作;做出单一的体操动作,如滚翻、劈叉等;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3、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空情绪学生能够体验并简单描述进步或成功时的情绪表现;观察并简单描述退步或失败时的心情。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习领域的各个具体的目标,以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快乐的发展。   班级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二(3)班的体育,他们已经经过一年的体育训练,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动作。这学期让学生在课堂中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各个项目的求知欲,开学初对各个班级队列练习加强力度,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相应的提高,现代的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在教学时要根据新课程的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做好整个体育教学的整体优化,提倡游戏教学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运动技能,也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的开展各项体育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让学生在每堂体育课中都能轻松愉快的度过,使学生真正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在课堂中穿插安全教育。   教材分析   通过教材内容和体育与知识实践部分,它的内容包括基本活动:排队活动、徒手操、走、跑、跳跃、投掷、滚翻、攀爬、韵律活动和简易舞蹈。游戏:奔跑游戏(多种移动、躲闪、急停)、跳跃游戏(各种跳跃等)、投掷游戏(各种挥动、抛掷等)和小球类游戏等。等多种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结合,培养学生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使之初步产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有关的卫生常识和基本技能,为发展体育与保健的综合能力打下基础。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   教学措施   1、及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和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2、营造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利于学生学习和运动的情景式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3、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趣味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教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游戏、竞赛的作用。   4、能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游戏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自我、创新自我、完善自我的价值。   5、据学生实际,不断变化练习方式。如增缩练习的距离,对器材的摆放,分组的形式等进行变化,以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并培养学生各种体育基础常识。使学生形成一种好的上课习惯初步让学生学习走和跑的正确姿势,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以游戏为主)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最基本的运动技能。   教学难点   学会自我控制、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互相合作、学会游戏、通过学习学会一些基础的体育知识。   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第一周   知道体育课的常规要求并认真做到   引导课:《体育课的常规要求》、体卫常识;编队;   学习简单队列,培养身体的良好姿势;学习简单队列,培养良好作风与习惯。   编队;纵队、横队看齐;游戏:大鱼网;   第二周   能做到跑时姿势正确,户籍自然,动作协调。   走和跑400到600米自然地形跑。游戏:拍球比多。   体会各种姿势走的动作,培养正确身体姿势   提高走的能力,发展灵敏素质   走和跑;两分钟自然跑。   游戏:拍球比多。   第三周   适应环境,体会走跑的动作   舞步:跑跳步、滑步;游戏:黄河、长江、   提高灵敏、协调、自控能力;发展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控球能力   走和跑;直线跑;   游戏:传递实心球。   第四周   能知道加速跑的要求与方法;能模仿出集体舞中的舞蹈分解动作。   猜拳游戏舞;走和跑:30米加速跑。   持轻物掷远;游戏:传球接力。   第五周   了解用力挥臂,向前上方掷出的方法。   持轻物对墙投掷;集体舞   第六周   提高跑的能力   提高灵敏、协调能力锻炼身体协调性,灵活性   30米快速跑;游戏:看谁投得远;   第七周   发展跳跃能力,发展灵敏素质   看谁投得远   能说出快速跑最基本的动作要求   走和跑:30米跑   第八周   运动会彩排   运动会彩排   运动会   运动会   第九周   能理解投过远处横绳徐向前上方挥臂投掷的道理。   儿童圆舞曲;投掷轻物2到3米;   投掷轻物2到3米;   游戏:搬运接力。   第十周   了解在踏跳区起跳的方法;   助跑几步,在踏跳区起跳;儿童圆舞曲。   能说出转体挥臂的动作要领;能理解大渝网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持轻物掷远;游戏:大鱼网   第十一周   能回答出转体挥臂侧向投掷的动作要领。   投掷考核   游戏:大鱼网   能复述前滚翻的动作要领;   技巧:前滚翻;游戏:迎面接力跑。   第十二周   能做起跳后越过横线的动作。   儿童圆舞曲;跳跃:助跑几步。   提高控球能力,会与同伴协作   各种拍球、运球游戏;   各种投篮游戏;   第十三周   发展协调性,与同伴合作学习,在活动中互帮互学   前后滚动;障碍赛跑;   左右滚动;“打鸭子”;   复习前后、左右滚动;换物接力;   第十四周   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   纵叉;“跷跷板”;   横叉;跳短绳;   游戏课:跳进去拍人;蹦蹦跳跳;   第十五周   复习拍手操   拍手操;“8”字接力;   学会初步翻滚动作   前滚翻;跳垫子游戏;   发展学生力量、协调素质   立定跳远;“跳进去拍人”;   第十六周   小学生广播体操   小学生广播体操;“老鹰捉小鸡”;   小学生广播体操;单脚跳接力;   小学生广播体操;“老狼”;   第十七周   提高快速奔跑的能力   30米快速跑;无窝的兔子;   提高应变能力,增强下肢力量   原地跑步变踏步;拍球;   发展柔韧、反应、协调能力   小沙包掷远;“两人三足”;   第十八周   发展灵敏、协调能力,与同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跳短绳;抓尾巴;   30秒跳短绳;“赶小猪”;   培养意志与毅力,发展一般耐力   一分钟耐久跑;拍背游戏;   第十九周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及坚强的意志品质   运球、投篮游戏;拔罗卜;   发展柔韧、反应、协调能力   纵叉、横叉;丢手绢;   复习广播体操   小学生广播体操;沿线捉人   第二十周   在活动中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拍手操;立定跳远测试;   小学生广播体操;换物接力;游戏课:抢位置;贴人   第二十一周   学习、考核总结   期末总结
2023-08-26 19:06:261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1.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   由题切入。回顾《荷塘月色》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品味本文标题。从题目可以得出写作内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旧的,含着历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引导学生聚焦在秋上速读全文。(意图:教给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   二、整体感知,归纳点拨   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通过板书点拨明确行文思路和内容结构。明确几幅秋景图。   三、圈点批注,鉴赏语句   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二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全班交流,教师参与点拨,并由此引入作者生平介绍,知人论世,水到渠成的挖掘文章背后的主观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迁移   结合背景,揭示故都秋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分组朗读全文,再次感悟文章结构和语言。   作业:借鉴本文写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题为《江南的秋》4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秋的特征。(意图:照应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2.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   2.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云南风景名胜:文山文笔塔、丘北普者黑、富宁驼娘江、砚山裕仙湖、广南八宝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欣赏完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无不让人心生向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   2.疏通词句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所从来: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志:做记号。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3.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合作完成全文通译。   (三)精读课文,理清脉络   1.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2.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桃花源美在何处?请以“这里美,你看。”为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齐齐。)   3.总结: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美在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4.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5.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总结: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2)有人说陶渊明的   2.拓展延伸,深化课堂   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   六、小结作业   作业:背诵全文。 3.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文。   2、感受诗人“忧”的情感基调和理解为何而“忧”。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   诗中引用典故和引用《诗经》句子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说出自己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从而引出对《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绍。   二、作者介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文学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他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著有《曹操集》。(ppt展示)   在此也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原本印象中对于曹操的看法。   三、写作背景   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三国中的战役赤壁之战,进而引出曹操当时写作这首《短歌行》时候的相关历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ppt展示)   四、整体感知   1、先播放课文录音,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诗歌的诗眼是“忧”,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ppt展示)   2、请学生回答诗中哪些句子含有“忧”字?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ppt展示)   3、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诗人“忧”的究竟是什么呢?   五、诗歌赏析   1、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诗歌,然后对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借此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进行讲解。   2、分部分对诗歌进行讲解: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从而提出问题,从这部分中可以看到诗人“忧”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引导补充。   明确: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ppt展示)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部分引用《诗经》中句子是难点,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介绍,使学生能够有明确的理解,知道曹操引用这些诗句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贤才的渴望。   明确: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ppt展示)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妄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该部分着重讲解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喻,提出问题“作者用明月来比喻什么?”,请学生进行回答,结合对诗歌的翻译让学生自行得出这里都是比喻贤才。在此基础上便可提出问题,这一部分可以看到诗人“忧”的又是什么?   明确:继续写思念贤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ppt展示)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该部分讲解曹操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引导学生得出诗人在这一部分用“乌鹊南飞”同样是用来比喻贤才。   明确:表明诗人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ppt展示)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曹操这时候的年龄,让学生明确曹操最后“忧”的是天下尚未一统。   3、诗人“忧”的原因有:   一、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求贤不得:亲亲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三、功业未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4、艺术手法:再前面对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总结   一、引用《诗经》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二、比喻:明月比喻人才;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   三、引用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这部分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根据课堂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六、课堂总结   最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对课堂进行小结。 4.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句,做到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戢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蟾帷暂住。   2.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3.学生集体齐读全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和谐。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练习背诵2-5段。   深入理解全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5.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感悟诗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业,或追求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抱负与襟怀。   二、初步了解魏晋诗歌体裁发展变化、题材内容更加广泛的特点,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三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学难点   《归园田居》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战乱频仍、动荡不已的混乱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十分活跃,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产生了曹操、曹植、陶渊明这样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本课就来学习这三位诗人的代表诗作。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诗三首诗,也可放录音。   2、学生自读,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学生放声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把握诗的情感基调。教师对诵读作适法的提示指导。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别找三名同学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不要分小组诗论,时间宜短)和教师的点拨,明确三首诗的情感基调。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读时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读出气魄。   曹植的《白马篇》:昂扬,刚健,朗读时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轻飘,要读出少年英雄的气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喜悦,平和,宁静,速度较慢,语调宜平,要读出诗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决不能慷慨激昂。   三、师生共同研讨   1、《短歌行》是否以抒发因“人生几何”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为主?为什么?   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得出结论:诗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等诗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2、《白马篇》塑造了怎样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通过认真阅读诗句,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少年英雄形象:身手敏捷,武艺高强,奋勇杀敌,忠勇报国。   要提示学生,作者塑造的少年英雄形象中,寄托着自已立志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3、《归园田居》是如何展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的?   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提高其鉴赏能力。   作者几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烟、鸡鸣、狗吠等农村中的最平常的景象,勾画出一幅恬静、平和、质朴的田园风光,其中融入了诗人的高雅情趣,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   4、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说你最喜欢哪首诗。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具体分析,谈出自己的某点看法,不要求全面,教师可适当点拨。   《短歌行》是四言诗,另两首是五言诗。四言诗秉承了《诗经》的创作形式和风格,两字一顿的节奏,古朴凝重。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灰飞烟灭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短歌行》以抒情为主,运用比兴、引用等手法,曲折细致地抒写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塑造了一位求贤若渴的主人公形象,格调悲凉慷慨。   《白马篇》通过多角度描写和比喻、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塑造了一位勇猛忠贞的"少年英雄形象,刚健豪迈。曹氏父子的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归园田居》的风格与前两首截然不同。诗人以平常意象,朴素语言,在自然景物的描画中渗透浓郁的感情,风格平淡淳厚。   四、作业   1、熟读《短歌行》《白马篇》,背诵〈归园田居〉。   2、课外完成练习五并阅读“相关链接”。
2023-08-26 19:06: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