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罗志康的个人概况

2023-08-28 16:20:07
TAG: 概况
共1条回复
LuckySXyd

经历了不同类型学校(公办学校、国有民办学校、民办学校;完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进修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曾被评为余姚市十大优秀青年,宁波市优秀教师,是宁波市首批名校长,省首批名校长工程培养人选,90年至93年参加省首批(完)高中校长培训班学习,先后入浙江教育学院、浙江师大、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华南师大、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骨干校长班培训学习。至今已在《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校长》、《现代领导》、《民办教育动态》、《继续教育》、《职教论坛》、《教育策划》、《湘潮》、《教育科学论坛》、《内蒙古教育》、《教书育人 校长参考》、《基础教育参考》、《青年教师学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法学法》等全国性刊物上发表学校管理或教育教学论文共60多篇,出专著3本。正带领高风人自强、开拓、进取。

基础教育参考

相关推荐

基础教育参考查询方式是什么

官网查询。基础教育参考查询方式是官网查询。1、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2、基础教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2023-08-26 22:13:411

《基础教育参考》评职称有用吗

《基础教育参考》评职称有用。《基础教育参考》属于国家级教育期刊,主要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专门服务于基础教育各级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教育教学研究人员、骨干教师,非常适合这些人群评审职称用,因为专业非常的对口,并且审稿周期短,费用低,因此很多教师工作者会选择这本期刊,像“国家级”期刊指由国家部委事业单位、全国性团体、组织、机关、学术机构主办的刊物。《基础教育参考》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力求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创新和优质发展服务,是各位教育工作者_望世界的窗口、教育科研的资源、决策管理的参谋、借鉴参考的平台,具有资料保存价值。
2023-08-26 22:13:511

基础教育参考每月几号公布

一号。《基础教育参考》是面向全国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物每月公布的日期是一号。公布指的是公开发布的意思。
2023-08-26 22:13:581

家校共育问题研究 国外家校合作问题研究及其启示

  家校合作是世界各国教育研究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校合作趋势在我国也开始受到重视与关注,但无论是在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上,还是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上,我国家校合作皆处于较低层次和较低水平。西方学者对家校合作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其结论和观点是值得关注和借鉴的,有助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家校合作问题进行认识与审视。   一、 国外有关家校合作问题的研究   1.关于家校合作的内涵   家校合作的内涵是什么?关于家校合作的内涵,比较宽泛,对其界定也模糊不清,这从家校合作名称的不同说法就可见一斑。在西方,关于“家校合作”的说法比较常见的有:“家长参与”(involving parent或parent involvement)、“家长参与决策”(parent participation)、“教育介入”(education intervention)、“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长――教师合作”(parent-teacher cooperation)等。其中,“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最有代表性的提法。那么何谓“家长参与学校教育”?Greenwood & Hickman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指在家庭及学校中动员家长,使家长、孩子和学校所在社区获益的过程;Comer & Haynes认为家长专注于如何改善学校教育环境,以创造一个积极、正向的关系来支持孩子的全面发展即为家长参与;美国从事问题学生研究的著名专家范德格里夫特和格林则提出家长参与的两个重要因素,即内在的积极态度(如家长会的期望)和外在的行为特征。   在国外,“家校合作”虽然仍没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它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与教育工作者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家校合作的过程就是“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的过程,也就是家长通过法定机构、途径,在学校管理事务中享有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或对学校政策、学校工作发生影响的活动过程。   2.关于家校合作的意义与价值   一是学校教育何以需要家长参与?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界基本形成一个共识:即能否吸引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已经成为学校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人们不仅充分肯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并通过政府报告和立法予以确保。如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教育部报告不仅肯定了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并号召家长“要做学校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强调校长应该“尽最大努力并善于争取家长的支持”;20世纪90年代,美国许多州把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有机整合的学校结构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极大推动了学校与家庭关系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联邦政府和许多州通过制定一系列有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为美国中小学家校合作顺利运行提供制度保障,而且许多中小学也纷纷采取措施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联系制度,吸引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工作。在英国,政府不仅肯定家长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学校与家长的合作,而且通过制定法律予以保障。   二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有何作用和意义?美国学者哈德森(Henderson)等的调查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对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学生可以获得更高的学校等级和更好的学业成绩、学生出勤率高、参加补习的学生逐渐减少、学生在校态度更加积极、学校拥有更高的毕业率和升学率等。对英国家校合作的研究认为,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组织,可以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学习以及学会如何帮助儿童成长;可以使家长了解学校的 规章制度 ;可以向家长解释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便于了解家长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学校改革的看法和意见,使家长组织对学校事务的咨询功能和决策功能日益凸显等。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西方国家现阶段讨论的主要议题,不是学校与家庭要不要合作、家长要不要参与学校教育的问题,而是如何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加强这种参与的问题。可见,西方国家普遍认可家校合作的价值。   3.关于家校合作的内容   那么,学校与家庭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合作呢?美国著名的家校合作研究机构――“家庭、学校及社区合作伙伴中心”主持人、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乔伊斯u30fb爱波斯坦(Epstein)认为家校合作主要有六大领域:(1)家长教育;(2)家校交流;(3)在家学习,即帮助家长在家学习;(4)家长志愿者,即家长无偿参与学校义务工作;(5)参与决策;(6)吸纳社区。这六大领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类:从校方讲主要内容有家长教育、家校交流、请家长参与决策、组建家长委员会等;从家长讲主要内容有做志愿者为学校筹资、捐款捐物、配合教师的教学与教育工作、义务服务以及主动参与决策、组织家长委员会的活动等。   家长教育培训是家校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如美国通过“工作坊(work shop)”和“研讨班(seminar)”等培训形式来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以及与辅导孩子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家校合作的又一重要内容。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具体包括:参与学校活动,如家长会;参与学校教学,利用和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为学校教学服务;参与学校管理,主要表现为参与学校的一般事务管理和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在家校合作中,参与学校管理是家校合作中比较高的层面。由于文化传统、管理体制、教育环境、管理民主化程度的差异,世界各国的家长在参与学校管理上呈现出不同态势。如在美、英、澳大利亚等国,中小学家长依据各自国家的教育法规几乎参与到了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如人事、财务、课程设置及内容、工作评价、改革计划认可、政策制定等;但以色列、日本等国在学校管理方面并没有实质性参与,如日本不仅规定甚至禁止家长与教师协会(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PTA)对学校人事及其他管理事务进行“干涉”及对教育的“不当支配”。   4.关于家校合作的形式   在家校合作中,家长和学校是通过何种形式合作的呢?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家本参与(home-based involvement),即为了学生的发展,家长基于家庭的实际而在家庭中围绕着与学校相关的活动与孩子之间进行的双向互动活动,在活动中家长一般是作为支持者、学习者而发挥作用,如对孩子教育进行的直接资源投资;另一类是校本参与(school-based involvement),即家长为了学生的发展基于学校的实际而在学校中参与的一系列活动,主要是指家长参与学校决策以及学校管理的活动。其中,校本参与是家校合作的主要途径,校本参与的主要方式有:(1)对家校之间信息传递活动的参与。方式包括家访、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业展览、家庭学校手册、成绩报告卡、学校信息卡、学校家长公约等。(2)对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参与。方式有家长志愿者帮助学校活动、为维护学生学习和合法人身权益而进行的参与活动。(3)对学校管理活动的参与。方式包括家长通过地方学校理事会(或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家长教师联合会(PAT)等来参与学校管理。在澳大利亚,学校一方面为家长提供多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机会来了解学生在校的进步,主要方式包括学生表现报告、学校年度报告、时事通讯、信函、私人会面、家长――教师之夜、学校――家长杂志、教育补充资料订阅等;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一系列组织和活动,促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方式包括学校活动(如运动、音乐等课外业余活动)、学校理事会、家长和市民协会、校内商店(由家长志愿者充当商店职员)等。在英国,根据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层次分别采取不同方式:(1)低层次参与,家校合作方式有家长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业展览、家长联系薄、家长小报、家庭通讯等;(2)高层次参与,合作方式有经常性的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帮助制作教具、为学校募集资金等;(3)正式组织上的参与,如家长咨询委员会等。此外,还有近年来一种新形式――“学习支持助手”(Learning Supporting Assistant),即从家长中招聘受过专门培训的学生家长协助教师课堂教学工作。   5.关于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定位   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扮演何种角色呢?美国学者大卫u30fb威廉姆斯研究发现,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按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家长作为学习支持者,学校得到家长支持,家长在相互交流的活动中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实现和加强对子女的科学教育。以这种角色和身份参与孩子教育是家长参与的最常见模式,往往受到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者的偏爱。以这一层次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内容多限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无关,而且多由学校组织,家长一般处于被动。第二个层次是家长作为学校教育的自愿参与者,家长不仅关注自己子女的教育,而且学校的整体教育也成为家长参与的一部分,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或赞助。以这一层次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家长不仅参与学校教学,参与策划、协助组织全校性大型活动,而且还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甚至帮助学校筹措资金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第三个层次是家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的全过程,包括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等。   二、 几点启示   西方学者从家校合作的内涵、合作的意义与价值、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以及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和观点。笔者以为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应充分认识到家长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价值   在当今时代,社会参与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而在社会参与力量中,家庭的参与是一支重要力量,家长是否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在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教育界普遍达成一种共识:即能否吸引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已经成为学校是否成功的关键。西方学者的研究也已经表明:家长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实惠而有效的“教育资源”。在国外,无论是学界还是教育界,之所以重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基于家校合作中一种共同的责任意识,即学校和家庭双方对于孩子的成长都要认真承担各自的责任。   在我国,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关。一方面崇尚权威的价值取向使不少家长认为只有教师才是教育儿童的权威代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对教师权威的僭越;另一方面教育管理体制的集权化、封闭性使学校领导者和教师认为,家长作为“局外人”,参与学校教育不仅会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甚至会干预学校日常运作和决策。因此,要改变目前现状,首先应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消除学校与家庭在教育思想观念上的分歧,加强共育的责任意识,同时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赋予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真正发挥家长教育资源的重要价值。   2.加强立法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世界上不少国家,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受法律保护的,政府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明确规定参与学校教育是家长的权利与义务。在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制订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政策或法律,由于缺乏相关立法,不仅使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且也使家长在监督、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时也无法可依,同时也淡化了家长对教育的参与意识、弱化了家长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意识。由于家校合作缺乏法律保障,在我国家校合作中因家长与学校责任机制不明确所致的家校双方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   从国外家校合作的成功经验来看,健全的政策法规是家校合作正常运行的保障。因此,在我国的有条件地区应该加快制订并颁布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规,建立家校合作的相关制度,从法律层面明确国家、学校及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权利及义务,使家长有权利对学校教育提出意见及建议,有权利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尤其是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充分利用宝贵的家长资源,使家庭及学校、家长及教师真正成为儿童教育的平等合作伙伴。   3.健全组织机构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家校合作的国家法律制度及地方法规的落实和实施还需要组织的保障。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都设有各个层次的家长教师协会和其他相关组织,家长通过成为这些组织的成员及参加这些组织的活动,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充分发挥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因此,针对我国现状及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我国应该逐步建立自上而下的家校合作组织,以保障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4.努力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层次   在国外,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渴望扮演的角色包括:学习者、支持者、主动参与者和决策者。其中,家长作为学习者、支持者的参与是低层次参与,而作为主动参与者、决策者的参与是高层次的参与。低层次的参与家长仅仅享有知情权,而高层次的参与家长享有决策权,可以协助学校运作,参与学校决策。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家校合作实践来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多为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的运作,属于高层次的参与,体现了一个“局内人”的身份与角色。在我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主要限于校外的较低层次参与,如学生课余学习的辅导、配合学校的家长会等,而对于校内部分的学校课程开发、学校经济活动、管理活动的参与则相对较少。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教育的选择权必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必将更多地征求来自家长的意见,家长参与未来学校的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为此,我们应多开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途径,多提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扩大和加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从根本上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层次。   总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在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基础上,我们应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政府立法明确学校与家庭的责任,健全家校合作的组织机制,提升家校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使其成为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进忠.走进共同责任的家校合作――国外的经验和我们的实践.基础教育参考,2004(7).   [2] 周月朗.近年来美国家校合作的研究与实践.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4).   [3]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外国家长教育》课题组.英国家校合作探微.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0).   [4] 陈娟.美国家校合作的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10(6).   [5] 贾莉莉.美国家长怎样参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科研,2007(3).   [6] 王艳玲.英国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家长担任“教学助手”现象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4(7).   [7] 席春玲.家校合作理论研究述评.当代教育论坛,2010(4).   [8] 杨敏.中美两国中小学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中的角色比较.基础教育参考,2009(2).   (责任编辑刘永庆)
2023-08-26 22:14:071

基础教育参考的期刊简介

《基础教育参考》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指导,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是专门服务于基础教育各级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教育教学研究人员、骨干教师和关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各界人士的一份国家级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4889/G4,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1128,邮发代号82-127,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力求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创新和优质发展服务,是各位教育工作者瞭望世界的窗口、教育科研的资源、决策管理的参谋、借鉴参考的平台。本刊具有资料保存价值。
2023-08-26 22:14:331

浅论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的创设|幼儿园童话世界主题墙

  幼儿园班级是幼儿除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地方,而大片的墙面环境最能体现班级特色,蕴含着教育信息。墙面环境作为“无声教材”,是促进幼儿的感知器,会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创设有价值的墙面环境单从理论上看是十分有意义的,然而又是十分不易的。现今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和解决。      一、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现存的问题      (一)教师对墙面创设功能及其发挥教育作用的片面认识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可见,墙面创设更加注重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针对幼儿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创设,把教育意图渗透在环境之中,让幼儿园的每一面墙都发挥教育功能,然而,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墙面布置更注重的是墙面的整洁、有序、美观。因此,许多教师只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出发去构建环境,很少顾及幼儿的主动性、主体性。教室里陈列的也往往是教师精心制作的几件工艺品或从幼儿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几幅“杰作”,大部分幼儿的作品被冷落在柜子里。这种按成人心态、眼光来布置的教室,制约和影响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二)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成人化,幼儿缺乏参与性   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的主题内容主要源于三个方面:教师选取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内容,教师从网络、杂志或其他园所借鉴来的,完全是教师的兴趣爱好。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喜好来设计班级墙面环境,而很少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一方面,墙面布置与孩子的视线应该是适宜的。但很多教师在创设环境时都忽视了这一点。以自己的身高为标准,幼儿伸手都够不到,更无法有效地与环境互动。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缺乏正确的导向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墙面环境创设大多是教师一手包办,忽视了幼儿发现环境、享受环境和在环境中成长的重要性。幼儿被置身于事外,没有被真正纳人其中。他们面对的是已经生成的墙面环境。其实,幼儿对于有自己参与创作的墙面更感兴趣,尤其是对展示自己作品的墙面有成就感、自豪感;同时参与创设墙面环境的过程也使他们感到满足、有趣。因此,如何摆脱创设的环境过于成人化,以及教师一手包办,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固定化   由于幼儿园工作琐碎繁杂的特殊性,教师把环境创设当成费时费力的任务来看待,墙面环境创设就成为一种负担,大多数教师想一劳永逸,环境创设一年到头缺乏变化。这样的墙面缺乏新鲜感,设计单调,缺乏趣味性,难使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有的班级幼儿已经升人大班了,而环境的创设还是中班时候留下的,很多墙面主题都已经无人问津了,教师也很少去关注和考虑其变化性。这样的墙面环境又有何用处?因此,如何做到既节省时间,又能创设一面多变的墙面环境值得我们深思。      二、对策分析      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应来源于幼儿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幼儿的发展,其成效应反映在促进幼儿发展的结果上。为了能发挥墙饰的教育性、幼儿的参与性和实效性,笔者通过对幼儿园墙面环境的观察、分析,及与教师的讨论,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下列三点建议。   (一)教师应正确认识墙面环境的教育功能   墙面环境创设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教师应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针对幼儿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墙面环境创设,把教育意图渗透在墙面环境之中,让幼儿园的每一处墙面环境都发挥教育功能。具体可从墙面环境的行为指向、情感指向和认知指向功能三方面来认识。   1 墙面环境有助于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的一大指向就是行为指向,即通过对墙面有目的的安排,促使幼儿发生教师所期望的行为。比如中班的“今天我值日”,可以通过主题墙来教育幼儿值日生都要做些什么。通过图画直观、明了地告诉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幼儿便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值日生了。   2 墙面环境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很好的情感体验学习,每一面主题墙都蕴涵着某种情感,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情感历程旅行。比如大班的主题墙“下雨啦”,幼儿在欣赏主题墙时很兴奋,画面传递了一种既兴奋又焦急的感受,小雨点快乐淘气的样子,小兔子和鸭子急忙赶回家的心情,幼儿仿佛置身其中,经历了一份快乐的心情旅程。   3 墙面环境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马拉古齐曾说:“我们的墙壁会说话,也有记录的作用,利用墙壁的空间暂时和永久地展示幼儿和成人的生活。”按他所说,墙面环境可以记录幼儿、教师、家长开展课程的整个过程,为他们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反思的平台。墙面环境创设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让幼儿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班级墙面环境创设儿童化,让幼儿参与其中   墙面创设儿童化,要求我们在创设环境时,应充分结合儿童的特点,创设一面幼儿喜欢的具有特色的墙面;要求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支持幼儿的操作探索行为,使墙面环境不再是一种美丽的摆设,而是更好地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桥梁,充分发挥幼儿在墙面创设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墙面环境教育功能。因此,墙面布置的高度应与孩子的视线适宜,让幼儿能置身其中,形成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基本上在1米高左右,孩子平视即可看到。   墙面布置要突出班级幼儿个性化,积极引导儿童以自己的语言来表现他们自身对世界、对自然的理解。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墙面环境,让幼儿将心里想说的话,或者将良好的表现行为通过画画、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教师还应鼓励幼儿细心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既给幼儿带来了新鲜感,激发了幼儿的强烈兴趣,又为幼儿的个性化活动提供了宽阔的空间,从而大大强化了环境同幼儿的互动。   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儿童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的创设最终是为幼儿服务的,墙面环境能否与幼儿发生作用,完全依赖于幼儿的选择。幼儿才是墙面创设教育价值体现的决定因素。孩子眼中有趣的墙面布置,除了要有自己的作品,图案形象要逼真有趣,以及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布置。幼儿对于有自己参与创作的墙面更感兴趣,尤其是对有展示自己作品的墙面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这样的墙面会引发幼儿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参与创设墙面环境的过程也使他们感到满足,感到有趣,对幼儿而言,这是一个游戏的过程。   (三)定期更换墙面内容,使墙面环境多变而有趣   生动、直观、动态的环境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幼儿园的墙面环境创设要经常改变主题墙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换墙面创设的材料,积极投放些幼儿喜欢的、新鲜的、有意义的材料。   在班级环境创设中,要考虑它的教育性,而不能盲目追求美观。如小班主题墙“晨区活动玩什么?”就是一面变动的墙,教师通过创设这面主题墙让幼儿知道早晨进园应该做什么,让他们知道,周一到周五,小朋友在晨区活动玩的玩具是不一样的,这样就不会每天都要老师分配,而且这面墙还是变动的,当教师定期更换区域盘玩具时,就更换墙面上的图片,将新图片贴在墙上,墙上的图片直观,让幼儿一看就明白了,慢慢便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总之,要有效发挥班级墙面环境的教育功能,应增强幼儿与班级墙面环境的互动,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创造,让环境追随幼儿,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倚,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及其教育功能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郭海燕,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生成课程中的作用――瑞吉欧环境创设思想的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5(4),   [3]刘占兰,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J],幼儿教育,2000(3),
2023-08-26 22:14:461

[韩、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韩、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经验  1.制定专门政策,优先扶持相对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韩国和日本虽然是两个义务教育起步不同的国家,但在其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都特别关注到了相对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困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和法律来优先扶持落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   二战后,韩国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百废待兴。为了发展本国民族教育事业,韩国政府在战后的第3年,即1948年,就制定并颁布了韩国第一部宪法《大韩民国宪法》。该法第16条确定了“全体国民具有接受均等教育的权利”,并确定了义务教育的免费原则,“初等教育至少是义务的、免费的”。但面对二战以及朝鲜战争之后凋敝的经济状况,韩国政府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马上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政策,而是制定法律来优先扶持相对落后的农村、渔村、岛屿等教育条件不利的地区。如1967年颁布的《岛屿·僻地教育法》就规定:各地方政府必须优先确保岛屿·僻地义务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包括保证学校占地面积、完善教室等设施、配备教材和教具、免费供应教科书、提供通勤所需的交通手段、提供教师住宅、聘任适合的教师等工作顺利实施所需要的经费。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教育法》,也适时地将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的年限从6年延长到了9年,并于次年颁布的《关于实施初中义务教育的规定》,率先在全国的岛屿·僻地实施初中阶段的免费义务教育。[1]通过对相对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优先发展,缩小了韩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从而为韩国80年代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亚洲第一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工业化国家的突出特征就是汇集了大量工业、商业的城市日益成为国家经济、文化中心,而广大农村地区则日益边缘化,并逐渐成为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地。为了保证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劳动力供应,日本政府在其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特别关注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如针对1879年通过的《教育法》所规定的“农村小学所需要的教育经费全由地方政府负担,它包括购买土地、修建校舍、行政运转以及支付教师工资等”,而造成地方(町村)政府不堪重负的问题,191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市町村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法》的法律,该法决定由国家财政直接承担全国公立义务教育教师的部分工资。该法律的实施,一方面大大减轻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则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为日本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鼓励教师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   师资条件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得以均衡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同,造成义务教育的发展条件在城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事实上存在着的不同程序的差异性。教育条件不利地区的师资配置也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为了实现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韩国和日本政府都制定了较为有效的教师流动政策,通过教师的流动,动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配置。   韩国制定了《韩国教师互换制度》,该制定规划,韩国要求教师每隔二至四年,在本地城乡学校之间进行流动。韩国《教育公务员任用令》指出:为防止任用者或任用提请者所属教育公务员,在同一职位或地域上长期服务可能而导致的工作懈怠,以实施人事交流计划方式,可有效率地履行教师的义务。[2]韩国的教师流动制度,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教师因为在同一地域或地区服务时间过长而导致的懈怠;另一方面则促进城乡教师之间的相向流动,进而保障城乡中小学都享有质量相当的师资水平。   日本在二战后期就已经开始在公立中小学校推行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度,且具有强制性和全员性的特点[3]。如果一名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达10年以上,或者新任教师连续6年以上任教者必须交流到其他学校任教,所有教师都要服从这样的强制性规定。除了教师具有强制性的流动规定外,中小学校长也是常见的交流对象,他们主要由教育部长进行直接的任命和互换。为了鼓励教师到偏僻地区任教,1954年的制定的《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1974年第四次修订)还设立了“偏僻地区津贴”,月津贴额在本人月工资和月扶养津贴总额的25%以内[4]。   3.注重义务教育从形式均衡向内涵发展的转变   20世纪80、90年代,日本通过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法律规则来推动其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首先在师资提升方面,日本不再仅仅满足于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而是更注重提升其素质和水平。如在未来教师培养方面,1998年修订的《教师资格证书法》,就大幅度增加了与教师科目的有关学分;其次,在职教师提高方面,2002年修订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设立研究生院并建立离职进修制度,从而使现职教师长期研修的机会进一步增强和扩大。此外,日本还通过与国际组织合作,对本国基础教育进行质量监测。如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的调查,考察日本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科目方面的学力及成绩,并由此评价其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学力水平[5]。韩国义务教育经历了20世纪60和70的均衡化发展,对解决韩国学生的问题和实现教育公平起到了关键作用。进入21世纪,韩国开始鼓励学校向特色发展目标迈进。2007年8月,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未来教育:远景与战略———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韩国教育规划,提出了韩国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1)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2)加强教育机构自治;(3)提供多样化的教育。[6]加强教育机构自治和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就是要达到增强韩国教育的个性化发展的目的。   二、韩、日经验对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韩、日两国在制定与经济相协调发展的教育政策、制定法律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及师资配置的实践模式上各有特色,它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1.建立义务教育的补偿机制,加强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   我国应借鉴韩、日两国的做法,通过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资,不断改善其办学基本条件;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师资培养的力度,缩小地区间的师资水平差距;三是提高在贫困地区学校任教教师的津贴水平,鼓励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   2.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与内涵发展相结合,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   从韩、日两国的经验来看,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内涵发展,一是要继续提高义务教育的师资水平,严格教师准入制度;二是加强在职教师的在职培训;三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整体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四是给予学校相当的自治权,培育学校的特色和个性。   3.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合理化   首先,在贫困地区合理引进新师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根据区域特点,实行“城乡教师的流动制”,在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师资的培养和引进的同时,从制度、政策上引导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在合理年限内有序地流动到农村地区的薄弱学校支教助教。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城镇中小学教师都定期流动到乡村中小学教书,而他们原有的教学位置则提供给地方高校毕业生顶岗实习。这不仅暂时缓解了农村中小学优秀师资紧缺的问题,而且还锻炼了高校毕业生教学实践经验,为他们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师资进行补助性和扶持性的重点师资培训。一是通过建立国家培训费补偿机制对农村贫困地区师资进行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鼓励师范院校通过与贫困地区中小学建立“校校合作”的机制,派出优秀教师指导中小学开展“校本培训”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以整体提高贫困地区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姜英敏.从“平等”到“追求卓越”———浅析韩国义务教育理念变迁.比较教育研究,2008(12).   [2] 谢彦红,朴连淑.韩国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06(6).   [3] 郁琴芳.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教师流动的启示.中小学管理,2003(8).   [4] 冯晖.日本“教师轮岗制”对我国基础教育建立“教师流动制”的启迪.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 吴遵民,赖秀龙.日本基础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3).   [6] 李震英.韩国教育公平政策走向.基础教育参考,2010(1).(责任编辑 任洪钺)
2023-08-26 22:14:531

《基础教育参考》是核心期刊吗?

是的
2023-08-26 22:15:493

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差距 只有差异

文/刘宝玉 常言道:人不同人,木不同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个智能等方面完全相同的人。正是万物的差异构成了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可以说,没有差异不成世界。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一方面尽情地享受着人与自然界其他万物的差异给我们带来的一切,一方面却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领域拒绝、扼杀着众多青少年身上所存在、所表现出的超出或有异于家长与学校“培养目标”和“期望”的“差异”。这一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对于“面向全体学生”的施教理念的落实,对于每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特殊人才的发现、选拔、培养,势必引起诸多的不良后果。所谓差异就是差别,内容与形式的不同。人类差异的表现形式有群体差异、个体间差异、个体内差异。群体差异是指依据不同标准划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个体间差异是指群体中每个个体之间生理、心理上的差异;个体内差异是指个体自身发展各个方面的不均衡性。导致青少年个体差异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 ( 如遗传因素等)、环境因素( 如成长环境、父母抚养方式等)、教育因素( 如早期教育的时间、程度、方式等)、主观能动性因素等。青少年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儿童发展的生理差异、儿童发展的心理差异、儿童发展的社会性差异和儿童发展的环境差异。 仅就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差异及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而言,青少年发展是以一定的生理作为基础的。如果青少年个体感觉、肢体等生理方面有缺陷,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自不必多说,教育工作者也会认可这些青少年个体差异存在的现实和个体生理差异导致的发展差异结果。关键是有些并非显著的生理差异也会对青少年的发展尤其是学习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青少年的发展出现差异,而这些往往是不被教育工作者认可和接受的。事实上,仅仅青少年生理差异中的“个体信息感知的差异”就会导致青少年的发展出现一定的差异。例如青少年的个体视觉感知存在差异。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看与不看的差异,同样都坐在教室里上课,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有的青少年能专注地看着老师讲授,而有的青少年则可能“开小差”而没看,这样最终的学习效果就会产生差异;在看老师讲课的儿童中,受视觉能力的限制,有的儿童能看到或看清楚老师的讲课,而有的儿童则不能清楚的看或没看清楚,二者的学习效果必然会不相同;在看到的青少年中,受已有认知水平尤其是视觉水平的影响,有的青少年看懂了,而有的青少年却没看懂,二者之间学习结果就会存在差异性。由此可见,同样都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仅在看的方面就有如此多的差异。以上所述仅仅是诸多的青少年个体差异中的冰山一角。正是由于差异,才导致人与人之间形式(外表或身体)的不同和内容(内在或心理)的不同,个体在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化的过程中,心理的不同又导致了个体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差异。所以,对教育来说,儿童的差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奠定了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为因材施教彰显教育效果提供了实践的基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的差异提供了科学的素材。建立在大脑科学和进化论基础上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具有多元的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认为人还可能有第九种智能,即“存在智能”,也就是对于为何要生、为何要死,何谓美、何谓爱这些人生大问题进行探求的能力。加德纳强调指出:人人都有至少上述几方面的智能,但是人与人之间在各种智能方面是有差异的,没有各方面智能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也会存在不同智能方面的差异。我们传统习惯上所说的“智能”,往往仅指第一、第二种智能,而这两种智能正是现在学校用以衡量学生智能的重要标准,也正是现在学校用以判断学生优、差的主要尺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与人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是自然现象,是自然规律,正所谓“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良马行千里, 耕地不如牛”,器物各有专用,人物各有短长。为此,我们必需承认人的差异,正视人的差异,尊重人的差异,因势利导地发挥好个体差异的优势,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试图或强行消除差异。 当我们认识到由于先天和后天诸多因素导致了人的个体发展过程中差异的存在这一事实后,当我们了解到人的智能的多元性及其差异的客观现实性,作为教育工作者科学正确的学生观应油然而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论断,应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我们的学生观、人才观和施教理念、施教行为之中。“差生”不差,所谓的差生只不过是传统和现在学校单一评价模式和单一评价标准衡量的结果。事实上所谓的“差生”只不过是在某一特定的方面或某一特定的时段与一些用学校单一的评价模式和标准衡量为“优秀者”之间存在着“差距”。而事实上,被传统和现在一些学校单一的评价模式、评价标准判为“差生”的青少年中,则有不少可能成为“爱迪生”或“爱因斯坦”。6岁入学的爱因斯坦,在老师眼中是一个笨头笨脑的孩子,他经常因为成绩不好被留在学校不准回家,直至被学校开除,这样的“差生”却成了享誉全球的思想巨人。8岁入学的爱迪生, 被老师称为“不折不扣的糊涂虫”,说他理解能力差,听不懂老师的话,最终被迫辍学,这样的“差生”,日后却成为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发明的伟大发明家。牛顿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被人当成劣等生,常遭同学欺负,这样的“差生”却成了全世界公认的科学家。研究表明,黑格尔、达尔文、巴尔扎克、拜伦、海涅等,这些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闪耀着光辉的名子,他们小时候无一例外的都曾被认定为智力低下或平庸无奇。在中国 钱伟长当年考清华大学,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四科共考了25分,物理仅考15分,但中文和历史却各考了100 分,突显了其文科的优势,抗战爆发后,他想转理科,经过刻苦努力,后来成了著名的导弹专家。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考15分,但中文、英语成绩极佳,被破格录取,后来成了大文学家。数学大师华罗庚初中数学考试还曾有过不及格。郭沫若中学语文也曾有过不及格。袁隆平中学时代数学成绩一直不及格,却成为当今享誉世界的水稻杂交之父。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以其精湛而优美的舞姿叫绝于中国的大江南北, 而表演者都是聋哑人。“差生”不差! 一个个活生生的事实再次告诫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为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量“差生”的出现,主要是学校评价模式、评价标准的单一,教育教学观念的偏差,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的不当所致。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应如何应对中小学生身上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呢? 首先,我们应当真正全面地认识了解每一位教育对象的长处和短处。掌握每一位教育对象的智能类型和优势智能,并在此基础上“合并同类项”,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坚持“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做到使孩子在他最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所能达到的卓越成绩。“因材施教”这一传统而又现代的话题,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既要求教师尽可能地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出发点,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又要求教师施教时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不同智能类型。诸如确定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到优势学生, 又要兼顾劣势生。此外, 为发展学生各自的优势智能,在选择教学方式时, 要尽可能做到多元化。例如:同样的语文课,可采取分组施教的方式,对言语智能优势的学生,可采取相互讨论,踊跃发言的方式,而对运动智能优势的学生而言则可以使之在活动中学习。其次,要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现状。另外,要积极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应开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设校本选修课程, 尽可能为每位学生创造适合其个体优势展示、发展的空间。此外,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宽容、博大的胸怀、真诚地关爱每位学生,以自己的博爱激励每位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以自己的博爱唤起每位学生不甘落后的信心。学生的感情因素对教育教学过程和绩效影响巨大,永恒的师爱是“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这一观点应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究、论证的永恒的课题。(河北省唐县实验中学系新学校会员,本文来自《基础教育参考》,作者刘宝玉)
2023-08-26 22:15:571

简要描述群体差异、个体间差异、个体内差异

群体差异:是指依据不同的帮助划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个体间差异:是指群体中每个个体之间生理、心理上的差异;个体内差异是指个体自身发展各个方面的不均衡性。
2023-08-26 22:16:061

大港二中的成果

经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批准,由《基础教育参考》编辑部、《基础教育参考》理事会主办的“全国和谐校园暨校园文化建设高层论坛”上,大港二中受到表彰,荣膺全国“和谐校园之星”。这一荣誉称号是在《基础教育参考》杂志社与腾讯网联合举办的“2007网上中国和谐校园推选”活动中产生的。大港二中从2001年开始进行“和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从推行“和谐教学”,到实施“和谐教育”,再到创建“和谐校园” 走过八个年头。他们坚持以“创办人民满意优质学校”为宗旨,以“创建和谐名校”为目标,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按照“依法治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特色学校,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访活动络绎不绝。办学特色学校以三年发展为行动纲领,以中华古诗文诵读为整体特色突破口,创办“中华古诗文诵读特色学校”,并以此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也创办书香学校,鼓励学生多读书。定位“传承文明、人文为本、直面经典”的特色办学宗旨。学校的特色办学实施方案初具雏形,制定师生必备古诗文篇目相继划定。学校各班级还利用黑板、橱窗、广播站进行广泛的宣传,设有每周一诗、诗词赏析等模块。校园随处都可以听到诵诗声声,看到吟诗处处。学校安排在每天早读固定以十五分钟为读诗时间,名诗佳作欣赏。2009底,在大港区初中校中率先通过天津市“中小学现代化达标”。 特色项目-----绿地图大港二中申报的“大港城区绿地图绘制与推广”项目经天津市科委专家评审通过,被列入天津市2009年科普资助项目。这是继刘岗庄中学之后,大港区又一所被列入天津市科普项目的学校。“大港城区绿地图绘制与推广”项目,经国际绿地图组织授权,将“绿色”信息标注在地图上,绘制大港城区及主要街道的绿地图,通过向社区居民发放纸质绿地图及在主要地点张贴等渠道加以推广。自2007年,大港二中绿地图小组历经培训学习、实地考察、亲手彩绘、交流展示等阶段,完成了《“绿色乐园”——大港二中绿地图》、《“青青之旅”——大港公园绿地图》的制作,获得天津市第23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2008年,大港二中坚持让绿地图走进普通人的生活的理念,实行绘制与推广并重的路线,开通了项目的博客:滨海绿地图,利用暑假绘制完成了《“绿色行 绿色梦”——大港世纪大道及周边区域绿地图》的全部制作。同时,向学生和社区居民宣传环保知识。项目完成后,绿地图将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人们认识大港的一个特色名片,成为提升滨海新区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新载体。 在2008、2009、2010年天津中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其中2010年74名学生升入区重点高中大港一中)2013年,该校有100多名学生进入一中!
2023-08-26 22:16:131

高玉峰人物简介

高玉峰高玉峰,男,1962年2月出生,汉族,河北魏县人,是河北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河北省物理特级教师、教育部全国重点中学骨干校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校长、河北省十二届人大代表、河北省教育干部学院兼职教授。中文名:高玉峰国籍:中国民族:汉族职业:教师毕业院校:河北师范大学代表作品:《邯郸文化阐释》职称:高级教师人物简介高玉峰,男,汉族,1962年2月出生,河北省魏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大学本科学历,河北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河北省物理特级教师、教育部全国重点中学骨干校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河北省十二届人大代表,河北省教育干部学院兼职教授。从教三十年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积极投身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有数十篇教育教学及管理论文在《基础教育参考》、《现代校长》、《教育》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出版专著、主编教学辅导丛书10余本;主研国家级课题3项,全国、省市级成果奖课题3项。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新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河北省首届中小学名师”“河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感动邯郸教育十大人物”等称号。个人教育思想在教育部“人民教育家论坛”上得到推介,并受到新华网、央视网、《中国教师报》《教育》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如省级课题《地方文化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被评为省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并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校本教材《邯郸文化阐释》一书直接应用于教学;论文《打开物理问题之锁的一把钥匙--动能定理及应用》获全国教师教研教改优秀论文一等奖。在他的带领下,邯郸市第一中学的办学规模和成绩取得了新的突破。每年有200余名学生在全国学科奥赛及各类文体竞技比赛中获奖,高考本科升学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连年荣获市文、理科"状元"(2005年勇摘河北省理科状元桂冠),办学成绩稳居全市榜首、全省前五名。该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中国百强中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青少年科普示范性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国家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全国最具内涵图物色学校、河北省文明单位等多项省级以上奖励。所获荣誉他个人曾荣获"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中小学骨干校长"、"河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输送人才"先进工作者"、"邯郸市"五一"劳动奖章"、"邯郸市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邯郸市优秀学习型校长"、"邯郸市优秀科研型校长"等多项荣誉称号。个人事迹被收入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书,并在《中国现代教育报》、《百名校校长访谈录》、《河北教育管理》、《邯郸决策》、邯郸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治校箴言:以师为本,励志博学,持续发展,追求卓越高玉峰坚持“以师为本,励志博学,持续发展,追求卓越”的崭新办学理念,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使一中成为河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邯郸市的“窗口学校”,“中国百强中学”。他坚持走“素质教育立校”、“教科研兴校”之路。倡导教学与教研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大兴科研之风。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课堂教学新理念;组织编辑出版了四册《教师优秀论文集》和三册《教育教学案例集锦》,收录教师论文及案例100余篇,并顺利完成了《全国九五规划重点课题——诱思探究教学与实践研究》、《重点高中心理教育实施途径研究》两项国家和省级重点课题,教师共撰写学术论文40余篇,15篇获国家级奖励。学校承担国家、省、市级“十?五”课题34项,他亲自承担《地方文化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的主研人,并由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了《邯郸地方文化简释》一书。他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多次获奖。如《打开物理问题之锁的一把钥匙——动能定理及应用》获全国教师教研教改优秀论文一等奖,《确立新的办学理念,落实教育教学方针》、《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与高考制度的改革》在《河北教育管理》刊登,《重点高中心理教育实施途径研究》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加强校本培训适应教育创新》收入《学校管理理念与策略》一书(河北教育出版社)、《试论孔子的教师心理思想》被评为研究生优秀论文。在首届中国名校校长论坛暨2005中国百强中学发布会上作题为《走近新课程,迎接新挑战》的演讲,受到与会教育部专家和名校校长的好评。他团结带领学校师生勇于开拓、奋发向上,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了一中辉煌的办学业绩。每年有十几名学生在全国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高考本科升学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连年荣获市文、理科“状元”,2005年勇摘河北省理科状元,高考各项指标名列全省前两名。近年来为清华、北大等全国知名高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工会先进集体、全国巾帼示范岗、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文明单位、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教育科研先导型示范学校等国家、省、市级80余项奖励。高玉峰同志被授予“邯郸市劳动模范”、“邯郸市优秀科研型校长”、“邯郸市学习型校长”、“邯郸市十大杰出青年”、“邯郸市优秀团务工作者”、“河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输送人才"先进工作者”、“河北省勤工俭学先进工作者”、“河北省师德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他的事迹被收入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书,并在《中国现代教育报》、《百名校长访谈录》、《河北教育管理》等刊物刊登。
2023-08-26 22:16:281

谁发表过国家级教育期刊,我需要发表两篇,学校评职称,给点建议吧

百度下教程:www.baidu.com/p/hxd_lucky 一切如此简单,优质便捷的服务!
2023-08-26 22:16:365

新课改下教师的4种角色 中美两国中小学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中的角色比较

  [摘 要] 现如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采取种种形式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家长能否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美国中小学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中主要扮演着学习者和支持者、主动参与者、决策者等角色,而我国中小学家长则主要是以学习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参与学校教育的。从法律体系、学校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方面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以期对我国中小学家长参与教育向纵深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美国;中国;中小学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2-0049-05      一、美国中小学家长      在参与学校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在《美国教育目标2000》中明确规定,所有学校都要加强与家长、社会的合作,使家长更多地关注青少年儿童在社会、情感意识和学业方面的成长与进步。① 而家长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家校合作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   1.作为学习者和支持者   家长作为学习者,参与再教育活动,学习如何教育子女。以这种角色和身份参与孩子教育是家长参与的传统模式,也最常见,往往受到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偏爱。家长在活动中一般会感到轻松自在,其角色作用不受到别人的威胁。在这类活动中,家长与教师的面谈经常只限于讨论个别孩子的教育问题(通常是学习和纪律问题),而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无关。家长只对自己孩子的进步感兴趣,学校则要求家长尽最大的努力来促进其孩子进步。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联络性质大多是单向的,由学校安排,家长一般处于被动。家校双方的交流是这些活动的主要特色,参与目的主要是学校得到家长对其孩子教育的支持,家长在活动中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   也许,美国的家长在学习和帮助教师方面不一定比我国的家长更热心,但是由于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家长可以通过许多渠道学习如何帮助孩子的功课,在许多方面支持学校的工作。在美国中小学的校园网上,有大量家长教育的资讯。随便浏览某个美国中小学的校园网,一般都有家长和教师联谊会(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PTA)这一栏,其中一定有各类家庭教育的网络资源。除了网上家长教育,学校是家长教育的基地。1992年,卡内基基金会准备了一份特别的报告,题为《入学准备:一项国家的使命》(Ready to Learn:A Mandate for the Nation)。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要让所有的儿童都为进入学校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必须优先做好七方面的工作。其中第二个方面就是培养称职的家长,在每一个州发起一种以学校为基础的家长教育计划。具体到学校方面,鼓励家长参与学习的方法有:(1)借PTA会议之机,在小组内向家长解释如何用合作学习法教授课程;(2)邀请家长参加教师的在职培训;(3)主动与所有家长联系――包括家访。此外,他们还利用下面的方法向家长提供更多信息:定期出版学校和班级的时事通讯;在整个学校和社区(包括银行、商场、市政府/乡政府)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展览和课程节日;在家长会上展示学生的成长记录袋。②   所以,如果说美国的家长能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与支持者,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美国的学校为他们创造的条件。   在支持的范围上,美国的家长对教师的支持不仅仅是提供教具和所需设施、信息,还能参与学生的评价、课程改革、学校日常事务等。   对部分家长来说,与孩子的教师、咨询者和其他教职员保持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参与,而且是他们追求的唯一一种参与形式;但对另一些家长来说,这只是起步,他们会从这类活动中获得参与的勇气和经验,从而在学校教育中充当更积极的角色。   2.作为主动参与者   科默(Comer,1993)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在开展“学校发展项目”(School Development Program)的学校中,有10%到15%的家长作为志愿者为学校服务。   参与教学,丰富学校教育资源。家长志愿者是学校丰富的课程资源,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发展。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许多移民的孩子在课堂上往往需要更多的单独辅导。同时,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有意识地分层教学能更好地照顾孩子的需要。许多家长志愿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特长,他们往往会被邀请在课堂上辅教甚至主教某些课程。③   家长通常参与策划、协助组织全校性大型活动。对校运会、艺术节、庆祝会以及郊游等,家长们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包括参与设计活动方案,帮助编辑印刷相关宣传单,装饰活动场所,以及一些具体的服务、安全维护工作。在这些活动中,一方面,家长发挥了支持学校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与孩子共同的游戏,使家长更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从而有效地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此外,也减少了家长对孩子举行活动的安全问题等方面的担忧。   家长为子女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美国舆论普遍认为,由于拘泥于标准化、程序化教育,很多中小学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盛行。为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作为努力改革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建立了一系列的责任制度。这种责任制度允许家长以及更广泛的社会人士参与学校教育目标的制定,允许他们了解、掌握学校教育的情况,从而发挥他们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在改革学校教育管理的呼声中,许多家长纷纷在其子女所就读的学校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校教育管理。他们与学校管理工作者、教师联手管理学校,一起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所面临的、特有的各种问题,共同承担对下一代的正规教育的结果。家长的参与,完善了学校教育管理,在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工作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崭新的协作关系。   筹措经费,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家长们常常帮助学校筹集经费,填补政府经费削减留下的漏洞,包括教学用具、清洁用具、科技设备、教学资料甚至教师工资。据统计,近年79%的家长为孩子就读的学校捐款,39%的家长一年至少捐100美元,11%的家长一年至少捐300美元。基层PTA为了筹集教育经费,可谓尽心尽力,除了鼓励会员捐款,收缴会员费,组织会员向亲朋好友、公司同事集资外,还会想出各种办法。比如,向家长售商店或餐厅的优惠券;组织一些学生竞赛活动,让家长根据学生的成绩相应给予奖励作为对学校的捐赠,如跳绳比赛,约定每跳多少下就为学校募捐多少钱。这样既为学校募集了经费又激励了学生的爱校情感。有了PTA的支持,学校与教师的压力大大减轻,教师能更专注于学生的教育成长。对家长而言,为了让子女能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他们不会吝惜捐款(这些钱是可以抵税的)。当然,所有这些捐款都由PTA统筹安排,其账目受到严格的审计,而且要向家长、教师公开。④   3.作为决策者   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的全过程,包括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等。   鼓励家长教师协会或其他家长团体的成立,以充分反映和代表家长的利益。所有团体都吸纳家长成员参加,并确保其接受诸如政策、课程、预算、学校改革行动、安全及人事等方面的适当培训,所有的管理机构,都给予家长平等的代表权。在设定学校目标、开发或评价学校有关项目与政策时,允许家长以合作者身份参与,并促进家长参与学区、州及全国的委员会,讨论有关教育问题的解决。PTA、家长顾问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的组织形式,其中PTA是最普通的组织形式。学校PTA往往会派出家长代表与学校负责人组成理事会,共同计划、管理学校的各项活动,以确保学校的教育政策与行为切实符合学生的利益,并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家长们通过研讨小组讨论学校系统的政策和实践、与教师合作采用的方法以及学生成绩通知书、家庭作业、学校中的社团等问题。家长们积极帮助学校确定教育目的、具体领域的目标以及学生所学课程,在课程的适当性、课程修订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供学校参考。另外,家长们为了一种专门的问题而组建的团体,是家长影响学校决策过程的另一种形式。      二、中国中小学家长      在参与学校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我国的家长基本上扮演的就是学习者与支持者的角色。具体的参与方式有家长会、家长学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个别家长约见等。家长确实应该作一个虚心的学习者,学习教育儿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即便是高学历的家长和学校教师,也未必懂得育人之道。为了配合学校的教育改革,家长也需要学习新的知识。   那么,他们是不是积极的学习者与支持者呢?此外,他们又能在哪些方面支持教师与学校呢?   陈铮家校合作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⑤显示,76.4%的家长没有班主任或其他任科教师的电话或电邮,36.4%的家长不能在家辅导子女的学业,35%的家长认为自己不需要补充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49.3%的家长不愿意义务为学校服务,31%的家长觉得自己在家长会上没有发言的机会,79.2%的家长没有参加过学校的家长学校。至少有一半的家长不是,或没有机会作一名积极的学习者和支持者。有的是自身的原因,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不愿意义务帮助学校;有的则是学校没有创造条件让家长参与学习与服务,家长没有机会向学校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参加家长学校。尤其是大部分家长没有教师的电话或电邮,又怎能经常与教师保持联系呢?   需要指出的是,家长的支持基本上是一种不直接参与教学与教务的外部支持,而且一般是被动的。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学校和课堂是教师的领地,除非得到允许,家长不能进入。95.2%的教师都不愿意家长坐在教室里帮助维护课堂纪律。当问及为何时,有的教师反问道“他(指家长)坐在教室里,那要我做什么?”而在美国,家长这样做很正常。在英语里,这些家长叫做“Room Representative”(家长参与课堂的代表)。他们在课堂上帮助教师做很多事情,比如给学生念书,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维护课堂纪律,遇到特别活动时给学生制作专用服装等。⑥   家长参与广度不够。学校邀请参加家长委员会的家长往往是有一定社会关系和经济能力的家长,这就大大限制了家长参与的广度。家长主要是配合学校的 工作计划 ,好像是学校领导的附属机构,既起不到独立监督的作用,也不能参与学校事务与决策。⑦在家长参与的深度上,家长委员会不够独立,其活动主要由学校来安排,其成员也主要由学校“邀请”。学校限制了家长的深入影响。再者,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我国的家长也不能像美国的家长那样,通过自己的组织来影响联邦和州的立法,发起大规模的教育活动,进行家校合作与家长教育的研究等。   家校合作基本以学校为中心,由学校单向向家长传递信息,如学校一般是在学期末开一次家长会,向他们通报学生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家长在假期中辅导学生学习的“任务”等。家长在整个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少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真正对话。这种参与方式往往单纯地围绕学校为其服务,家长比较被动。   再比如家长参与课程开发,这在美国也是常见的,而在我国仍处于落后阶段,抑或说是起步阶段。⑧   由此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即我国的家长目前有一半不是积极的学习者,还有大部分家长只是或只能充当被动的、外围的支持者。即使作为支持者,家长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两国差异的原因分析      1.从法律体系方面来看   美国的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参与儿童教育计划的制定是受法律保护的。在理论上,美国的家长缴纳了教育税,作为纳税人,他们有权监督其税款的使用情况,这是美国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的法律基础。美国1974年《公法93-380》规定,由联邦资助的学区和学校,应成立咨询委员会,委员应包括大量的家长,以协助教育项目的实施和管理。1975年以后,美国《残疾儿童教育法》出台,规定家长有权参加与其孩子教育有关的学校会议,有权对学校做出的决定发表意见。这部法规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对普通中小学的家长参与管理也有深远影响。不过,由于家长毕竟不是教育专家,在身份上,他们是学校的客人,他们的意见大多也是作为参考。⑨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制订家长参与教育的政策或法律,明确家长参与教育的合法权益,使家长在监督、参加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法可依,合法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同时,强化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参与,加强家长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   我国的许多法律法规也对家长参与作了一些相关规定,如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对未成人的保护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同时,各省市为了配合国家的法律与政策,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有的法律条文把学校教育看做是很权威、很专业的事,家长无权过问,并且还要接受学校或教师的指导。此外,我国的教育法规没有赋予家长择校的权利和参与子女教育计划制订的权利(家长不能为子女选择设计课程)。而且我国的政策要求家庭要配合学校,学校要指导家长,但具体怎么落实,最后怎么评价没有明确的规定。⑩   2.从学校管理体制来看   在美国,中小学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具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校长与教师、家长分享一部分权力。家长代表直接参加校委会,行使决策权。除此之外,美国全国校董事会联合会(National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还积极探索让所有受决策影响的人都参与决策的其他形式,即“分享决策”。其途径有组成“现场理事会”或“专题议事小组”,其中包括家长、学生、社区代表以及所有直接受政策影响的人群的代表。这类组织只能通过校董事会对公众负责,与校董事会权力共享,相互合作并且少数服从多数。{11}   我国的校长负责制实行的民主管理是内部的民主,教育法没有赋予家长参与学校校务的权利,学校没有开放给家长和社区。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比较封闭,没有吸收家长参与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没有合适的身份参与学校的决策。总的来说,很少有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更少有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如对教师的评估,课程改革等,家长的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   3.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   我国的家长与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家长与教师之间还存在相互推诿教育责任、共育意识不强的现象。中国人一贯有崇尚权威的价值取向,在大多数家长心中,教师是儿童教育的权威代表。家长踏入学校参与学生教育似乎是挑战权威,破坏和谐,甚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一些学校领导者和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反而时常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学校若与家庭合作是自讨苦吃。也有人认为,家长整天忙忙碌碌,根本没有时间参与学校教育,或即使有时间也不积极。也有部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虽然欢迎家长在校外参与个别学生的教育活动和有组织地支援学校,但当家长进入校内干预学校日常运作和决策时,他们则不真正认可和支持,他们倾向于自我保护并产生某种程度的消极情绪,担心职业和形象受到挑战和威胁,他们怀疑家长的决策能力,认为家长介入校内事务是在监督、挑毛病。      注释   ①杨天平:《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美国中小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9期   ②Maria Fishel,Lucila Ramirez.Evidence-Based Parent Involvement Interventions with School-Aged Children,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Winter 2005,Vol. 20,Iss. 4   ③孙孝花:《谈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④http:// www.省略.com(美国全国家长教师联合会网站)   ⑤⑨陈峥:《中美家校合作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2001级硕士学位论文   ⑥Stevens,Brenda A.& Tollafield,Andrew. Make the Most of Parent Teacher Conferences,Education Digest,2003,69(1).   ⑦李进忠:《走向共同责任的家校合作――国外的经验和我们的实践》,《基础教育参考》,2004年第7期   ⑧汪菊:《课程开发中的家长参与》,《课程研究》,2003年第1期   ⑩刘世稳:《关于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思考――中、美两国“家长参与”状况的对比和分析》,《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11}Boyd W.Boehlje. Share the Decision-Making. Education Digest,1995,3.   作者单位 云南省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王永康)
2023-08-26 22:16:571

刘长海的主要科研成果

1.《道德教育的广度批判: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启示》,《教育研究与试验》,2004年第3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第9期全文转载)2.《新课程到底怎么“教”——关于教学方式变革的追问》,《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3期。3.《关于“伙伴教育”的理论构想》,《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第5期。4.《伙伴教育:现代教育理念的乡土化阐释》,《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8期。5.《美国品格教育质量标准介绍》,《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3期。6.《服务学习的理念和流程》,《福建教育》,2005年第1期。7.《论服务学习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高教探索》,2005年第3期。8.《学习型教师:当代教育的必要选择》,《中学教育》,2001年第12期。9.《家长如何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动力》,《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12期。10.《论道德教育中的平民思维》,《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023-08-26 22:17:161

武汉江思容发表的论文

在中国知网搜到了54篇作者名叫江思容的文章,但是不知道你说的这位是哪个单位,所以.............下面列出来,你参考下。[1]江思容. 一个递推式的证明及应用[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九年级),2010,03:23-25. [2]江思容. 解中考客观题的六种策略[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九年级),2010,Z1:37-38. [3]江思容. 例析六种数学思想方法[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九年级),2010,06:22-24. [4]江思容. 数学解题中美的挖掘与思维培养[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0,09:48-49. [5]江思容. 用构造法解竞赛题[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九年级),2010,Z2:62-64. [6]江思容. 用六种常用思维方法解数学题[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九年级),2010,11:29-32. [7]江思容. 一道课本习题的拓展探究及应用[J]. 数学教学,2010,11:13-15. [8]江思容. 浅谈常用的6种解题思维方法[J]. 中国数学教育,2010,11:41-42. [9]江思容. 2011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八)[J]. 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中考版),2011,06:34-35+43-44. [10]江思容. 熊任望《屈原辞译注》评析[J]. 歌海,2013,04:90-92. [11]江思容. 运用辩证思维探求解题途径[J]. 中学教与学,2003,07:14-15. [12]江思容. 函数易错题析疑[J]. 考试(中考版),2003,03:46-47. [13]江思容. 求最值问题的若干途径[J].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3,06:12-16. [14]江思容. 一元二次方程整数根问题的若干解法[J]. 中学教研,2003,05:39-42. [15]江思容. 应用(ab-a-b+1)=(a-1)(b-1)解竞赛题[J]. 中学数学杂志,2003,10:48. [16]江思容. 一元二次方程常见错误透视[J]. 考试(中考版),2003,05:43-44. [17]陈德前,江思容. 解一元二次方程问题的易错点透视[J]. 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2003,25:13-15. [18]江思容 ,王孝明. 一个代数恒等式的应用[J]. 中学生数学,2003,22:26-27. [19]江思容. 两圆外切的若干性质及其应用[J]. 中学数学杂志,2003,08:39-40. [20]江思容. 这样来求高(初二)[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03,03:11. [21]江思容,张明德. 一个有用的恒等式(初一、初二、初三)[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03,04:19. [22]江思容. 巧妙转换 灵活求解(初二、初三)[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03,08:11-12. [23]江思容. 求一元二次方程整数根的若干方法[J]. 数学教学通讯,2003,S3:89-92. [24]江思容. 中考数学选择题的求解策略[J]. 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2003,10:15-17. [25]江思容. 三角形中线互相垂直的一个有趣性质及应用[J]. 中学数学杂志,2003,06:34-35. [26]江思容. 解中考数学探索性试题的八种策略[J]. 中学教与学,2004,01:6-10. [27]江思容. 警惕“陷阱” 谨慎解题[J]. 初中生数学学习,2004,03:39-42. [28]江思容,江建国. 例谈课本例题的挖潜与处理[J]. 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04,17:19-21. [29]江思容. 剖析解答函数及其图象问题的几种常见错误[J]. 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2004,04:12-14. [30]江思容. 创新填空题新扫描[J]. 中学生数学,2004,12:33-34. [31]江思容. 中考探索性问题的求解策略[J]. 中学生数学,2004,14:36-38. [32]江思容. 一个平面几何命题的应用探讨[J]. 中学数学教学,1992,06:44+49. [33]江思容,卢阳春. 创设数学新课导入情境[J]. 湖北教育,1994,05:33. [34]江思容. 拓宽思路 辨异识同——优化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例说[J]. 湖北教育,1994,10:38. [35]江思容,冯仿群. 从孔子教育思想谈数学教学情景创设[J]. 数学教师,1994,04:11-12. [36]江思容,李仲芳. 对初中数学教学设疑的探讨[J]. 中学数学,1994,10:5-6. [37]江思容. “有疑”与“无疑” ——对初中数学教学设疑的探讨[J]. 湖北教育,1995,05:38-39. [38]江思容. 借“题”发挥 拓展思维[J]. 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01,05:40. [39]江思容,曾新锋. 韦达定理的重要推论及其应用[J].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2,04:19-20. [40]江思容. 配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J].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2,09:19-22. [41]江思容. 应用问题的建模方法[J]. 初中数学教与学,2002,12:37-42. [42]江思容. 一个代数恒等式的应用[J].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2,02:11-12. [43]江思容,江建国. 完全平方式的一个变式及其应用(初一、初二、初三)[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02,12:9-10. [44]江思容,王孝明. 求最值问题的若干途径[J]. 中学数学研究,2003,08:35-37. [45]江思容. 数学建模解中考应用题[J]. 中学数学研究,2003,03:7-9. [46]江思容,叶学文. 用数学思想方法解读中考试题[J]. 中学数学研究,2003,05:15-17. [47]江思容. 解中考探索题的策略[J]. 中学数学研究,2004,02:47-49. [48]江思容.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武汉市洪山中学课改举措[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3,02:8-10. [49]江思容,蔡胜求. 实施“享受教育” 彰显育人价值[J]. 基础教育参考,2014,24:26-27. [50]江思容,李金志. 警惕"陷阱"谨慎解题[J]. 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2005,05:27-28. [51]江思容,李金志. 运用分类解读中考客观题[J]. 中学生数学,2006,06:39-40. [52]江思容. 对农村课改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 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8,03:12-14. [53]江思容. 课改的三个现实需要[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4,02:60. [54]江思容. 学校特色发展“八字诀”[J].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4,06:44.
2023-08-26 22:17:311

周谊的科研成果(部分)

2004年125、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调查,《当代教育论坛》,2004.3.110-5。126、思茅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4.2.19-21★,127、社区安定,教育为先——欧文的教育实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104-8★128、1948-2002年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统计研究,《统计研究》,2004.2.61-2★,。129、值得思索的瑞士幼儿教育,《当代幼教》,2004.4.26130、近50年日本社会教育经费及其使用效果,《学术研究》,2004.4.122-4★。131、印度的职业教育(2作者),《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36-7,132、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2作者),《医学教育探索》,2004.2.9-11133、晚清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2作者),《乐山师院学报》,2003.6.。134、酉阳清溪村职业教育调查,《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8-11,。135、宪法修改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分析(2作者),《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2004.8.136、关于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与人才培养论坛,2004.7.10-1,西南师大137、当代美国私立高等教育透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4.1.67-70,。138、战后日本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4.5.9-11139、1948-2002年日本幼儿园发展,《上海教育科研》,2004.11.78-9★。140、美国的“一师校”,《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2.45-6★,。141、日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高管专供信息·教育版》,2004.47.37-8142、1870年以前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史研究》,2004.4.72-4.34.全文见万方数据网。143、城市形象工程应该改为教育工程,《高管专供信息·教育版》,2004.49.22-3;《教育情报参考》,2005.2.17.全文见万维网。144、对一个贫困生20年教育状况的透视,《西南教育论丛》,2004.4.43-9145、美国家庭学校的利弊分析,《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4.2.50-2。146、外国教育史(光盘版)ISBN7-900662-28-6/G.48,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47、论性格因素与学习效果,《当代教育论坛》,2005.2.35-7。148、美国小学教师的学历,《天津教育》,2005.3.46★。149、日本高中教师竞争激烈,《新华社高管信息·教育版》,2005.13.32;150、美国私立高校的多样性及原因分析,《现代教育论丛》,2005.1.32-4,。151、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初探,《西南教育论丛》,2005.1.90-2152、1955-2000年日本义务教育经费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4.48-9★,153、中美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及体系比较,《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6.15-7★154、日本幼儿园经费情况简介,《早期教育》,2005.6.20★。155、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统计研究》,2005.6.78-80★。156、从“明星”教师说开去,《上海教育》,2005.13.07A39★。157、1948-2002年日本高中发展统计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5.7.32★,全文见CNKI中国期刊网。158、值得注意的德国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研究》,2005.9.57-9★,159、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5.9.64-9★;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职业技术教育》,2005.6.47-51;。160、日本高中教师的证书与学历,《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0.48★。161、《国外教育发展》网络课程建设,徐辉、刘新科、陈坚、杨晓萍、周谊,第486项,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二等奖19:53 2005-10-19162、腾冲县和顺镇职业教育调查,《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5.61-7,72,。163、教育改革中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第二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2005.8.22-24,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164、拒绝教育资源的“不和谐”(2作者),《教育与职业》,2006.7.82-3★。165、统计数字下的美国农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6.7.91-2★。166、外国教育实验史·欧文培育新人的教育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155-80,书实到2006.3.31167、1948-2002年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统计研究,《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4。168、日本各级毕业生就职率研究,《中国统计》,2006.4.48-49★。169、移动教室处处学,《上海教育》,2006.4.38★。170、论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冲突,《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91-3171、英、美两国特色学校初探(2作者),《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4.24-7。172、令人惊讶的美国在职成人教育,《成人教育》,2006.8.95-6★。173、瑞士教育的特色,《教育与职业》,2006.19.88-9★。174、美国公立中学9-12年级教师情况,《上海教育科研》,2006.7.23-4★。175、试论英国公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作者),《世界教育信息》,2006.8.14-6。176、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2作者),《中国家庭教育》,2006.3.22-4177、美国中学教师网络学习团体及其启示(2作者),《基础教育参考》,2006.5.19-21,。178、美国小学的不分年级教育(2作者),《上海教育科研》,2006.10.41-3★。179、国外热门职业:中小学教师,《师资建设》,2006.6.20-21180、论教育交流与国家发展,比较教育13届年会,上海师大,2006.11.22-2418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情况的几点国际比较,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研讨会,南京师大,2006.12.8-9;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国际比较,《统计研究》,2007.3.78-82。182、论中职实习指导老师队伍建设(2作者),《文教资料》,2006.32.153-4。183、特色学校的底蕴(2作者),《山西教育》(综合版),2006.8. 。184、巴西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2作者),《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2.2007年185、中德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比较(2作者),《世界教育信息》,2007.2.26-8.全文见维普网。186、美国幼儿教师概况(2作者),《上海教育科研》,2007.2.61-2★187、中美中小学优生评定标准之比较(2作者),《基础教育参考》,2007.3.41-2188、中美职业课教师学历比较,《师资建设》,2007.2.64-5189、从美国的“隔离但平等”的判决看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2作者),《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3.34-6★190、谁应该接受职业教育(2作者),《民办教育新观察》,2007.2.54-9191、兼职教师——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师资(2作者),《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期  192、成人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2作者),当代教育研究,2007(3):14-5;人大复印《成人教育学刊》,2007(6):49-50,58  193、日本幼儿园的移动教室,《早期教育》2007年9期32-3★194、美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TNE)述评(2作者),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9期5-8  195、美国特许学校的契约精神(2作者),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年6月  196、美日两国职业人教育及启示(2作者),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年6月  197、论打工热背景下如何给教师减负(2作者), 《中国教育与教学》2007年8期  198、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探析(2作者), 《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0期; 《继续教育》2007年11期★  199、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必要性问题的探究(2作者), 《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增刊108-9★  200、多样化听写策略在初三英语总复习中的实践(2作者), 中央教科所《教育文摘周报》社、北京三面向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37-8201、中等职业教育能削弱吗(2作者), 《职教论坛》2007年12月下28-9  2008年  202、日本幼儿园的男教师, 《早期教育》2008年1期30★  203、优化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语言(2作者),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期92-4  204、德国农业教育现状及其启示(2作者), 《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3期102-3  205、西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4:1-289  206、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2作者),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2期22-4  207、澳大利亚多元化高考制度初探——以新州的HSC考试为例(2作者), 《江西教育》2007(Z2).80-1  208、正规化:边远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必由之路,《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5期72-4  209、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调查(2作者) ,《教育与职业》,2008年28期(10月上)43-4  210、美国的家庭学校(2作者),《科教文汇》2008年9月上期31211、澳大利亚新州高中毕业证书考试探析(2作者)《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12期 周谊2009年科研成果2009-1-1 西南地区职业教育现状调查 教育与职业 周谊2009-02-15 关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调查与理性思考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易全勇 周谊2009-06-15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教育探索 赖炳根 周谊2009-03-25 近代中国的性教育思潮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马小敏 周谊2009-09-20 双元制模式下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实践研究——以重庆永川职教城为例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陈远远 周谊2009-07-14 职业义务教育事关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 周谊2009-09-01 1870年以前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 周谊2009-09-01 外国教育史研究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 周谊2009-09-01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失败的原因探析——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比较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陈利 周谊2009-09-01 管学宣在云南丽江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 周谊2009-3-6 大学生就业有多难 重庆政协报 周谊2009-7-17 从国际比较看大学生就业 重庆政协报 周谊周谊2010年科研成果2010.01.15 高职院校薪酬目标的制定与激励模型构建研究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李勇;周谊;韩兰娟2010.07.11 九省市免费中职教育政策特色及发展走向探析 教育与职业 陈远远;周谊2010.08.08 实施免费中职教育的政策导向及未来发展走向 职业教育研究 陈远远;周谊2010.07.20 高职院校教师内在薪酬激励对策调查研究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勇;周谊;韩兰娟2010.05.28 美国中部地区农村教师培养举措及启示 教育与考试 徐欣;周谊2010.08.01 真正提高边远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办法 教育与职业 周谊2010.09.21 挪威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及财政投入简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楚海莲、周谊2010.27 兼职教师——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师资 江苏教育 张翠琴、周谊2010.03. 转型时期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及特点研究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勇;周谊;刘小竹2010.09. 高职院校教师内在薪酬激励调查研究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勇;周谊;韩兰娟2010.12 澳大利亚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影响因素探析 职教论坛 刘其晴、周谊2010.15 挪威高中阶段职教师资的培养研究及其启示 职教论坛 楚海莲、周谊2010.18 澳大利亚2004-2010职业教育与培训国家战略评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刘其晴、周谊2010.25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TAFE教师专业发展框架评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刘其晴、周谊
2023-08-26 22:17:391

范胜武是什么职业

范胜武范胜武,男,1966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南平市,祖籍山东,北京市十一学校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党总支书记、执行校长。历任山东省北镇中学分校党总支书记兼校长、总校教学副校长,兼任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新学校研究会常务理事、海淀区督学等。从事教育三十多年来,先后主持《学校OTO转型行动研究》《九年一贯制“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实践研究——以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为例》《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电影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等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课题,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中文名:范胜武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福建出生日期:1966年10月职业:教师代表作品:《重构学校文化》代表作品:《拥抱未来》职务: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党总支书记、执行校长工作经历1、1985年至2008年,山东省北镇中学教师,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总校教学副校长。2、2008年至今,北京市十一学校语文特级教师。3、2010年至今,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党总支书记、执行校长。人物获奖1995年9月,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山东省人事厅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2006年9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2008年4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劳模)。2011年9月,被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北京教育评估院、新京报社评为第五届北京民办教育园丁奖“优秀校长”奖。2011年10月,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认定为北京市特级教师。2016年,在第二十八届中国经济新闻大赛暨2015年度中国创业创新新闻人物评选中,被评选为中国创业创新新闻人物。在2016至2017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提交的《十二年一贯制“世纪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被评为二等奖。《基于中国灵魂、国际视野下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2017年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加强民办学校教职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研究——以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为例》被海淀区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一等奖。《发挥党组织三个‘核心"作用打造国际化特色教育》获2017年度海淀区教育系统党建研究案例征评活动二等奖。《打造世纪演说家课程发展学生交流能力》获2017年北京市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征文一等奖。在2017至2018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提交的《研学旅行“三段论”,最美课堂“育全人”—十二年一贯制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被评为一等奖。2017年,荣获第三届“明远教育奖”实践类大奖,并在论坛上代表学校做主题演讲。2018年,荣登“北京社会好人榜”。社会活动2009年、2010年,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访谈节目,做高考作文点评。2011年12月15日,新浪网报道《21世纪国际学校校长范胜武:成就您的世界梦想!》。《北京教育》2012年第3期封面人物、专题报道。2012年5月29日,范胜武做客腾讯演播室2013年7月25日,新浪网报道《范胜武:国际教育一定要让孩子有中国魂》。《海淀教育》2014年第6期封面人物、专题报道。《神州》2014年12月下旬刊封面人物、专题报道。2015年全国外国语学校及外语特色校校长论坛专访范胜武2016年1月20日,搜狐网报道《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执行校长范胜武:国际学校也要培养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学生》。2016年2月4日,范胜武做客腾讯网“名家讲坛”,以语文特级教师身份品读苏轼。2016年7月7日,搜狐网报道《校长另一面|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范胜武的武行气派》。2018年7月12日,范胜武校长做客光明网名家访谈栏目,分享学校差异化办学经验。围绕“‘三驾马车"驱动学校发展”;“差异化办学,注重孩子潜能培养”“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满意度”等方面阐述学校的经验做法。学校追寻“全人教育”的脚步,打造“全情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多能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2018年8月29日,人民政协网报道《范胜武:特色课程,培养“世纪演说家”》。2019年4月8日,中国教育新闻网报道《范胜武:做好学校的“首席服务官”》。2013年7月25日,新浪网报道《范胜武:国际教育一定要让孩子有中国魂》。2019年10月1日,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庆典。人物作品《重构学校文化》:作者范胜武在本书中介绍了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在重构办学思路、重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生态、重构师资队伍和重构学校文化等方面所做的探索。不仅记录了作者在学校的经历,也反映了他数十年来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本质的领悟,用具体的案例回答了怎么办好一所学校的问题。《拥抱未来》:记述了作者范胜武来到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担任校长后的教育追求与办学实践。全书共由四章组成,分别是“人才培养”“全人教育”“教师培养”“学校文化建设”。书中收录了学校管理、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等多篇教育故事与教育感想,每一篇故事的背后都蕴含了作者的教育理念与办学智慧。科研成果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学校OTO转型行动研究》北京市课题《九年一贯制“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北京市教育技术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实践研究——以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为例》;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教育部重点课题《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电影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发表成果中国教育报:《家国情怀在这里孕育》人民教育:《立体课程满足学生多种发展需要》人民教育:《培育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灵魂》人民教育:《7年,打一场文化升级的校园大战》人民教育:《知行合一,在行走的课堂里全面成长》中小学管理:《研学旅行的“一贯制”设计:让学生在行走中“豪迈”地成长》上海教育:《幸福童年妙不可言》基础教育参考:《“四环节”学习法,提高学生素养》中国教师:《拥抱未来的教育转型》中国教师:《中华传统文化塑造学生“中国灵魂”》中国教师报:《课堂改革还欠什么“账”》北京教育:《教育国际化的追问与沉思》北京教育:《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中小学校长:《中西合璧铸魂育人》未来教育家:《调整运行机制,构建现代学校“文化基因”》语文主题学习:《深度联结,创建“语文主题学习”新生态》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实现向OTO学校转型的有效策略》人民政协报:《价值引领,从学习偶像开始》人民政协报:《教育改革,从让学生学会“独立”开始》现代教育报:《教育也需“笨”功夫》
2023-08-26 22:17:531

《在柏林》的好句赏析?

小说阅读中,对人物的探索,离不开环境的设定和处理。《在柏林》这篇小说,为什么会选择“车厢”这样一个空间环境呢?为什么不是公园、教堂,抑或是其他地方?这其中隐含着作家创作的深意。车厢更容易成为各类人群聚集的地方,而车厢里“尽是妇女儿童,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男人”的情况,极易引发读者的期待效应,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健壮的青年去哪了?而这一矛盾的突显,就和小说选择车厢这个环境有极大的关联。所以,车厢为小说创造了一个矛盾和冲突的典型环境。 环境在微型小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柏林》中,有三处关于车厢环境的描写。 (1)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2)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3)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在这几次场景中,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矛盾和冲突。一个虚弱多病的老妇人,声音如何能盖住车轮的咔嚓声?这其实是作者在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放大老妇人的声音,以带来震撼人心的效果,让矛盾和冲突持续蔓延。正是在一节小小的车厢里,方能营造出这样的气氛,渲染出如此强烈的矛盾冲突。 后两次“车厢里平静了”“车厢里一片寂静”,又是一个矛盾。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怎么可能平静无声呢?作者在此有意回避了车厢里的其他声音,而将这种“静”从纷乱中剥离出来,凸显出来,这样就把对环境的描写提升到对人内心的刻画。 车厢很小,拥挤而又嘈杂,将人物置于这样的环境中,让不同人物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场景里,展现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故事的矛盾与冲突,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车厢这一环境的选择,起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助推了小说的跌宕与扣人心弦。这也是微型小说惯用的选取生活横截面来表现故事的基本策略。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23-08-26 22:18:081

咸阳彩虹中学校长高吉平

高记平,汉族,男,1963年5月出生于陕西咸阳,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咸阳市秦都区教育局副局长,彩虹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咸阳市先进工作者,咸阳市第八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秦都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秦都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咸阳市第七届政协常委。全国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教育》杂志理事会理事,陕西省政治教学研究会会员,咸阳市政治教学研究会理事长。1986年7月参加工作,在彩虹学校任高中政治教师;1996年9月至1999年9月任彩虹学校高中部教导主任兼高中政治教师;1999年9月至2005年11月在咸阳彩虹学校任副校长兼高中政治教师;2005年11月至2010年12月任咸阳彩虹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兼高中政治教师;2010年12月至今任咸阳彩虹学校校长、党总支副书记。高记平校长坚持教学一线,带头搞科研,有多篇论文成果获奖及发表。他主持的省级课题《教育技术促进各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实验与研究》获省厅优秀成果奖,咸阳市第一名。参与的陕西省2008年基础教育科研重大招标课题《陕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模式研究》获得一等奖。论文《构建素质教育中德育管理体系的思考与实践》、《关于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获省市重点中学“校长论坛”一等奖,有十多篇教育论文发表:《加强校本培训,打造新型教师队伍,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基》(《管理的智慧》2006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谈有效备课的必要性》(《咸阳教研》2007年第三期)、《科学用脑与提高教学、学习能力——有效教学问题之研究》(《咸阳教研》2008年增刊)、《德育: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2011.14《基础教育参考》)、《着力打造精干高效的中层干部对伍》(《人民文摘》2012年第7期)、《关于教育的三点思考》(《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13期)、《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青少年》(《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师生》(《教师报2012年第35期)高记平同志主持彩虹学校工作后,全面创新教育理念,锐意改革管理模式,强力推进干部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打造具有彩虹特色的校园文化,推行素质教育取得累累硕果,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校高考成绩屡创佳绩。学校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兴校明星学校、陕西省师德先进集体等,香港卫视中文台、陕西电视台、《教师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彩虹学校的办学事迹。2010年学校晋升为陕西省首批普通高中示范性学校。高记平同志求真、求实;创新、改革;求精、进取,以细雨般的教育智慧和满腔的教育良心铸就了彩虹学校这一精致教育特色品牌,打造了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三秦知名学校。
2023-08-26 22:18:161

易连云的学术论文

2014-2-28 1、高校不良学风的制度审视与改进策略,光明日报2014年1月22日理论版,田蜀华 易连云 2、电影《唐山大地震》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启示,薛娟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1期3、当代教师德性研究述评,杨建朝 易连云,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1期4、略论建国后我国教师伦理的时代变迁----基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演变的分析,易连云 李琰,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1期2013-12-301、以三个倡导引领高校德育深化发展,光明日报2013年8月17日理论版。赵国栋 易连云2、当代越南大学生儒家道德继承现状的调查报告,高等教育研究,黎文升 易连云,2013年第7期。3、论成“人”视域中的认识论教育自由,高等教育研究,杨建朝 易连云2013年第6期。4、试析德育回归生活的价值选择,中国教育学刊,李琰 易连云2013年第5期。5、作为成“人”的教育精神:人性视角的内涵分析,杨建朝 易连云 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6、纯粹与必然遭遇温纯与不确定性----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德育困境,易连云 易然,教育科学,2013年第6期。7、高校教师聘任的出身论现象研究----对百所“985,211”院校的调查,易连云 赵国栋毋改霞,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9期.8、意蕴、境遇及诉求:大学班级文化的德性审视,江苏高教研究,黄正夫 易连云,2013年第1期。9、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及实现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王静文 易连云,2013年第5期10、论班级生活中 儿童生命实践意识的培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龙红霞 易连云2013年第1期11、自然之“德”与教育之“道”,中小学德育,易连云,2013年第8期20121、专业化发展视域下师范生专业伦理培养研究,《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第2作者)2、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课程述评----以初等教育专业为例,谈心、易连云,《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P70-78页。3、密西根州立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述评——以初等教育专业为例,《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第2作者)4、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行动,《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第2作者)5、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思考,《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1期,(第2作者)  6、论关系存在中的当代教师德性的消解与回归,易连云 毋丹丹,《教育学报》,2012年第10期7、内涵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战略的路向选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1作者)8、论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第2作者)9、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探析,李琰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0期10、高校教师教学任务厘定与反思,黄正夫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2期11、.小学德育灌输中的成人化倾向省思,《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5期,(第2作者)12、班级文化的学生道德发展功能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7期,(第2作者)13、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使命,《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1期,(第1作者)14、当前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的困惑与对策,《当代教师教育》,2012年第6期,(第2作者)15、德育社团:德育课程建设不应忽视的资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2作者)16、在三尺讲台上起舞,陈丹 易连云,中小学德育,2012年第10期2011  1、美国科学道德价值观与德育思路,王海莹 易连云,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年第3期  2、从博弈论角度看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张凌洋,易连云 杨公安,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5期3、论意义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邱永琼,易连云,前沿,2011年第8期4、教会选择: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张伟 易连云,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10期5、论组织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章程建设,金家新 易连云,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二期6、论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的契合,王付欣 易连云,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7、论民族认同的概念及其层次,王付欣 易连云,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8、研究生“买椟还珠”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张凌洋,易连云 杨公安,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9、普遍信任感培养与儿童道德养成,李佳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21期10、《周易·蒙》中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18期11、家有儿女,易连云,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8期12、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风险教育研究,黄东升 易连云,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13、论组织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构,金家新 易连云,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14、教育学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定位:研究型教师,唐智松易连云,《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15、论多元目标下的博士后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金家新 易连云,教育与职业,2011年29期。16、高等师范教育实践中的道德体悟教育论析,韩玉 易连云,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20101、德育的关怀:让道德和意义与生命相遇,《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2作者)2、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1作者)3、新媒体时代比较教育研究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1作者)4、传统道德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独立)5、传统故事在现代德育中的理性诠释,《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2期。(第2作者)6、一个留守儿童的经历,《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第2作者)7、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人民日报》2010年7月27日.(独立)8、道德教育的未来担当,《中国德育》,2010年第8期9、传统师道尊严思想辨析,《人民日报》,2010年8月27日。10、美国教育研究的历史教训及其对中国同行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第2作者)11、杜威经验理论视角下幼儿道德经验的内核与建构,《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第1作者)12、1999-2009年我国关于“情绪智力”选题的研究状况及分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第2作者)13、信仰、责任、爱与道德----《潜伏》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中国德育》2010年第11期。(第1作者)14、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今日教育》转载,2010年第10期.(独立)15、当前中小学德育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前瞻,《教育导刊》,2010年第11期。(第2)20091、儿童道德智慧的养成,《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41-44)(第2作者)2、警惕德育的“婢女化”趋势,《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2期(4-7)(第2作者)3、学校德育不能承受之重----论“德育实效”研究的负效应,《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5期(第2作者)4、文化资本与学生文化建设,《光明日报》,2009年4月20日第七版。(第2作者)5、邓小平对学校德育理论的创新探索,《探索》,2009年第4期。(第2作者)6、影像暴力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第2作者)7、身份认同视域下的教师道德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作者)8、道德信仰:高校境界德育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第2作者)20081、从规范约束到意义引领----生存论视野下的大学职业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第2作者)2、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 《教育学报》2008年第1期(第2作者)3、后现代语境下的传播与青少年道德自律,《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第2作者)4、探索与实施“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作者)5、家庭教育:儿童同情心发展的基石,《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第2作者)6、“康德划分问题”的理论启示,《光明日报》2008-07-03 10:00 (第2作者)7、稷下学宫与学术规范建设,《兰台世界》2008年第13期(第2作者)8、道德的误读:对当代学生道德评价标准的反思,《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9期。(第2作者)9、对立还是融合:对“5+2=0”的诘问,《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作者) 2007年1、道德教育的知识基础与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作者)2、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独立)3、个体道德叙事:儿童道德教育的可能方式,《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第2作者)4、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初中德育的困境与生机----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第2作者)5、对儿童中心论的反思与批判,《教育发展研究》2007.2A(第2作者)6、走向对话的学校道德教育,《江西教育科研》,2007.1(第2作者)7、教育的万能与无能----对完美主义教育观的批判,《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第2作者)8、美国公学教育模式及其启示,《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1期,第143-144页。(第2作者)9、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是一个短视的观点,《江苏高教》2007年第5期,第6-8页。(第2作者)10、一种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值日生班长制,《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9期,第9-12页(第2作者)11、教育的万能与无能----对完美主义教育观的批判,《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第22-27页。(第2作者)2006年1、跨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变革,《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第2作者)2、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一元指导,《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3期(第2作者)3、教育理论建设的文化价值观,《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1日教育科学版(第2作者)4、The Construction of Living-Practicing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Basing on the Life Connotation in the Moral Tradition,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Verlag2006(第1作者)5、传统“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对学校德育的现代启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作者)6、组织文化的融合:合并后高校发展的关键,《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2作者)(第2作者)7、“谈民主化取向的班级建设”,《新德育》2006年第5期(第2作者)8、“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角度看当前基础教育状况”,《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7期(第2作者)9、“中小学中层干部的管理与培养”,《云南教育》2006年第10期(第2作者)10、“民主取向的班级建设”《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8期(上)(第2作者)2005年1、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教育学报》2005年第5期(独立)2、“课程资源视野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学校德育变革”《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第2作者)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理论导刊》2006第12期(第2作者)4、农村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第2作者)5、“大德育”实践困惑与理论反思,《四川教育学院学院》2005年7月(第2作者)2004年1、论中国教育学派的创生,《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本文入选《中国教育科学》2004)(第1作者)2003年1、“道”、“德”的层次性与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独立)2、《重建“家园”----对当代我国中小学校德育的困境与出路之“思”》,载《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2002年1、遭遇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独立)2、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构想,《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独立)3、遭遇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2001年1、新机遇·新战略·新挑战——西部开发与发展高级研讨会综述,《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3 月(第1作者)
2023-08-26 22:18:271

教育部个人信息中心怎么样?

①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机构设置 教育部教育管理来信息中自心实行主任负责制。领导班子由五人组成,其中主任一名,副主任二名,总工程师一名,主任助理一名。内设8个处(室),分别是:办公室、数据处、信息技术开发处、网络运行处、教育预测与评价处、信息系统规划处、外国教育信息研究室、综合处。另外,设有《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负责编辑出版国家级学术类期刊《中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类期刊《世界教育信息》、《基础教育参考》。 ②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属于哪一级 一、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是教育部下属的机构。 二、该中心是教育部的下属司局级单位。 三、也就是说这个中心是正司局级,和教育部的其他司,如高等教育司、基础教育司是平级的。 四、他的单位一把手——中心主任是正司级,也就是相当于地方设区(县)的地市级城市的市长级别。 ③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颁发的证书有没有权威性 当然有了,但你要有真才实学,要不又证书也没有。祝你好运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内设机构 教育部教育管来理信息中心实行主任负自责制。领导班子由五人组成,其中主任一名,副主任二名,总工程师一名,主任助理一名。内设8个处(室),分别是:办公室、数据处、信息技术开发处、网络运行处、教育预测与评价处、信息系统规划处、外国教育信息研究室、综合处。另外,设有《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负责编辑出版国家级学术类期刊《中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类期刊《世界教育信息》、《基础教育参考》。 ⑤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是什么级别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是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系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是正厅(司、局)级干部! ⑥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怎么样 简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是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系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 ⑦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颁发的证承认吗 其实大学没事考个证还是比较明智的毕竟多掌握一点知识以后就多一条生存的门路你有这方面的意识,很好下面我就本科你们估计会 一、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是教育部下属的机构。 二、该中心是教育部的下属司局级单位。 三、也就是说这个中心是正司局级,和教育部的其他司,如高等教育司、基础教育司是平级的。 四、他的单位一把手——中心主任是正司级,也就是相当于地方设区(县)的地市级城市的市长级别 ⑧ 美国教育部学生信息中心的学历权威吗 美国教育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cation,缩写:ED),是美国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隶属于联邦政回府。 美国教育部学生答信息中心(U.S. Department of ecation | Student Information Center)是美国教育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cation)旗下的学生信息查询机构。而非像中留服一样的认证机构,其信息来源是高校,对外没有认证窗口。其权威性是全世界认可的,当然在美国权威性最强。 ⑨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领导介绍 主任:展涛 负责信息中心全面工作。 副主任:罗方述 分管数据处版、综合处、情报室、信息系权统规划处。 副主任:曾德华 分管办公室、网络运行处、网络信息处、信息技术开发处、教育预测与评价处。 主任助理:刘学民 协助罗方述副主任分管数据处、综合处、情报室、信息系统规划处。
2023-08-26 22:19:021

余胜泉的主要发表论文

1. Xianmin Yang, Shenqguan Yu,& Zhong Sun.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annotation on Chinese readinglevel in primary school of China [J]. British Journal of EdcuationalTechnology, 2013, 44(1):95-111.【SSCI, Impact Factor:2.139(Year 2012)】2.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分析 刘禹; 陈玲; 余胜泉 中国电化教育 2012-08-103. 课堂网络教学环境对学生视力的影响研究 余胜泉; 张洪锐电化教育研究 2012-07-014. 《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2-05-10;5. 《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和分析模型研究》,王志军;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12-05-01;6. 《从游离到消融:技术进入教学的质性研究》,曹培杰;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2-04-10;7. 《泛在学习资源在移动终端上的自适应呈现模型设计》,高辉; 程罡; 余胜泉; 杨现民,中国电化教育,2012-04-10;8. 《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曹培杰; 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12-04-01;9. 《分布式认知研究述评》,刘俊生;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 2012-02-01;10.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的领域与趋势》,刘俊生; 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12-01-15;11. 《无缝学习空间的技术、资源与学习创新——2011年第十届mLearn世界会议述评》,刘军、邱勤、余胜泉、希建华,开放教育研究,2011-12-05;12. 《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马宁、陈庚、刘俊生、丁杰、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11-12-01;13. 《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特征与趋势——以学习元资源模型为例》,余胜泉; 陈敏,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1-25;14.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模型构建》,杨现民;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1-09-10;15. 《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第七期,P1-6。16. 《技术推动的学习模式——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及其启示》,余胜泉; 陶丹,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1-06-15;17. 《泛在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推荐模型设计——以“学习元”平台为例》,陈敏; 余胜泉; 杨现民; 黄昆仑,现代教育技术 2011-06-15;18. 《网络课程的内容进化机制设计与技术实现》,谭霓; 余胜泉; 吕啸,远程教育杂志 2011-02-01;19. 《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评价系统设计》,吕啸; 余胜泉; 谭霓,电化教育研究,2011-02-01;20. 《学习元与学习对象的多维比较研究——学习资源聚合模型发展新趋势》,杨现民; 余胜泉; 王志军,开放教育研究 2010-12-05;21.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信息模型构建》,杨现民;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0-09-10;22. 《小学移动英语学习资源设计》,冉敏; 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10-09-06;23. 《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袁华丽、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第7期,P13~22;24. 《面向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彭飞、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P173~180;25. 《基于EduTools的网络教学平台测评》,王志军、余胜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P73~78;26. 《从Sloodle看三维虚拟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蔡苏、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10-04-05;27. 《面向过程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及成熟度模型建构》,马宁、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10-02-01;28. 《交际性教学法在英语移动学习中的研究与实践》,杨丽娜、余胜泉,《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年第4期,P46~51;29. 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何克抗; 余胜泉; 吴娟; 马宁; 赵兴龙; 袁磊; 齐媛,电化教育研究,2009-02-0130. 《学习资源标准的新发展与学习资源的发展趋势》,程罡、徐谨、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4期,P6~12;31. 《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余胜泉、赵兴龙,《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8期,P33~40;32. 《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余胜泉、程罡、董京峰,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3期,P3~15;33. 《“学习元”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程罡、余胜泉、杨现民,《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P27~36;34. 《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余胜泉、杨现民、程罡,《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P47~53;35. 《开放视野:让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走向专业发展》,孙众、余胜泉,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2008/第14卷6期.P84-88;36. 《数字教材的立体化出版》,余胜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8/0337. 《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新发展》,马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8-05-1038.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描述与促进策略研究》,梁文鑫; 余胜泉; 吴一鸣,教师教育研究 , 2008年 01期39. 《面向教育行业的信息化知识库系统的框架研究》,谢晓林; 程罡; 刘琦; 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 , 2008年 04期40. 《手持式设备让我们与古诗走得更近》,冉敏; 余胜泉; 刘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2008年第1期41.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One-to-One Learning inChinese Classical Poem Education》,MinRan,ShengQuanYu,JunLiu,The 5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WMUTE2008国际会议,EI检索) :123-12742.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ve Mobile English LearningMode》,JunLiu ShengQuanYu, MinRan,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UTE2008国际会议,EI检索) : 60-6443.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改善措施分析》,陈杰、陈玲、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7/0544. 《课外移动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张晋梅、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7/06 ;45. 《技术进入到教育中的最高境界是技术的“消融”》,余胜泉,信息技术教育,2007/0446. 《中学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施模式》,谢非、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 2007/11,P79~8347. 《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研究》,张晋梅、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7/1048. 《移动学习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应用》,余胜泉信息技术教育 2007/0849. 《辨析“积件”“学习对象”与“学习活动”——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方向》,余胜泉,杨现民, 《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第12期,P60~65;50. 《“一对一”课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余胜泉 陈玲, 《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第6期,P25~29;51. 《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 谢晓林、余胜泉、程罡、黄烨敏,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P12-25;52. 《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第6期;53. 《基于手持式移动技术的教与学》,余胜泉 刘 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3期,P9-10;54.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余胜泉、刘军,《中国远程教育》, 2007年第5期,P64-69;55.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误区分析》,吴娟、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P70~72+7756. 《教育信息化生态观与新技术教育应用的科学发展》,余胜泉,《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9期特邀稿,P4~857. 《建设优质资源,保障信息化教学常规化》,陈杰、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9-10;58. 《区域性教育技术课题的管理与支持》,陈莉、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7-8;59. 《教育技术服务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4-6;60. 《城域网环境下多级分布式信息技术测评系统》,曹晓明、余胜泉,《教育信息化》2006年第8期P57~59+P6461. 《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与特征》,梁文鑫、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P19~2162.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for the Rural Schools(MDEPRS) of China: Recent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Shengquan Yu,Minjuan Wang,Journal of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Vol. 22, issue 4, page 273~283.2006;63. 《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余胜泉陈莉,《中国远程教育》, 2006年第5期,P19~24;64. 《当代网校的困境与求存之道》,余胜泉、孙众,《中国远程教育》, 2006年第1期,P59-63;65. 《教育信息系统的进化与互联》,余胜泉、程罡,《中国电化教育》 2006年第5期,P88~92;66. 《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马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6年第2期,P66 ~71 ;67. 《E-learning时代高校教材的立体化出版》,余胜泉、张泽,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2期,P56-59;68.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项目”实施理念与策略》,余胜泉 张文兰 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1期,P5-10;69. 《系统结构模式突破》,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2005年第11期,P 19~20,70. 《教育信息化进入深水区》,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第11期下,P 60~62,71. 《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余胜泉,毛芳,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P 18~23,二级学科最优期刊& CSSCI 172. 《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余胜泉,马宁,《中国电化教育》 2005年第11期,P14~19;73. 《在线测试分析与数据挖掘系统的设计》,开放教育研究,余胜泉、李世亮、谢小林,2005年第11卷5期,P72~7774. 《农村远程教育深化发展的几个方向》,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八期,P9-12;75. An exposition of the crucial issues in China"seducationalinformatization.Yu, S. Q., Wang, M. J., & Che, H. Y. (2005,Octobe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3 (4), 88-101。 (A leadingjournal indexed by 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76.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0期,P50-56;77. 《生态观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5年第6期,P26-29;78. 《校校通“应用为本”四方略》,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5年第3期,P52-65;79.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需重新定位》,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5年第2期,P58-61;80.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余胜泉、陈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四期,P27-31;81. 《论教学结构的实践意义——再答邱崇光先生》,余胜泉、陈玲,《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P21~26+P41。82. 《信息技术改进教学》,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一期,P7-8;83. 《面向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路秋丽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5年第一期,P75~79;84. 《建构基于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板》,开放教育研究,孙迪、余胜泉,2005年第2期:71-77 2 CSSCI85. 《从网络互连到应用互连——校校通的通途》,余胜泉、程罡,《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86. 《教育资源管理新发展》,余胜泉、朱凌云《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9期。87. 《论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余胜泉、马宁,《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88. 《教育信息化(2002)回顾与展望》,余胜泉、林君芬,《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2期。89.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余胜泉、朱凌云,《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3期。90.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先锋——“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的回顾与展望》,余胜泉、吴娟、李文光,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三期;91.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余胜泉、杨晓娟,《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92. 《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四期,该文获多次转载和多本教科书(《现代教育技术》,何克抗主编,中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何克抗主编,全国高等院校理科类公共计算机课教材)的引用;93. 《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8期。94. 《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余胜泉,发表于《中国远距离教育》(现为《中国远程教育》)1999年第六期。95. 《典型教学支撑平台的介绍》,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2001.296. 《网络教学的非量化评价》,张京彬、余胜泉、何克抗,《中国远程教育》,2000.1097. 《学习对象开发工具设计》,陈天、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四期;98. 《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常见误区分析》,孙众、余胜泉,徐凤君,《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三期。9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马 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一期。100.《适应性学习——远距离教育发展的趋势》,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101.《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与问题的思考》,林君芬、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01年第二期。102.《Internet与我国教育的整合》,余胜泉,发表于《教育现代化》1999年第九期;103.《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余胜泉、刘宝艳、《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第一期。104.《城域教育网的设计与实施》,王耀武、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五期;105.《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第六期;106.《网络课程评价》,朱凌云、罗庭锦、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02年第一期;10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余胜泉,《人民教育》2002年第二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心G36《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年第4期收录。108.《浅谈教育资源库建设》,罗庭锦、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02年第二期;109.《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余胜泉、马宁、何克抗,《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110.《大型企业如何导入E-learning培训系统》,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8期。111.《企业E-hr、KM与E-learning应如何结合》,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10期。112.《如何应对加入WTO挑战》,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12期。113.《国际国内网络教学质量认证》,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期;114.《SCORM:E-Learning的国际技术标准》,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4期;115.《发挥特色推动国内外合作办学》,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6期;116.《国外网络教育的评价标准》,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8期;117.《解读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余胜泉、谢巍峰,《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10、12期;118.《从网络互联到应用互联》,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0期;119.《移动学习——当代E-Learning的新领域》,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2期;120.《寻找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04年第10期下P39~41;121.《网校临危如何应变》,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04年第10期下P56~59;122.《可共享对象参考模型研究》,余胜泉,俞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123.《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余胜泉,《中小学计算机教育》,2001年第6期;124.《信息技术与理科学科教学的整合》,余胜泉、林君芬,《福建教育》,2003年第9、10期。125.《反思信息化教学课堂》,赵美琪、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1期。126.《探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余胜泉,《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2期。127.《通用试题库的组卷策略》发表于第三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1999年6月7日至9日,中国澳门)。128.《基于静态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余胜泉、古素梅,《现代教育技术》,2000年第8期129.《Adaptive LearningSystem Based on WEB》,ShengQuan Yu, KeKang He,发表于国际会议ICCE99(The 7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in Japan, November,1999)130.《中国“网校”的现状与未来》,余胜泉、何克抗,发表于《中国教育报》1999年9月6日第二版,《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征文。131.《教育中的虚拟现实》,余胜泉,《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2期。132.《网络教学平台技术专题》(《在WEB平台上交流》《构建个性化网络课程》《网上协作学习马宁》《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基于WEB的智能答疑系统》共5篇文章),余胜泉、何克抗、陈天、马宁等,《计算机世界报》,2000年6月12日C版。133.《信息技术与课程发展》,余胜泉,《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3期。134.《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余胜泉,《教育技术》2001年第一期135.《基于Internet网络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的研究》,余胜泉,发表于第三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1999年6月7日至9日,中国澳门)。136.《教育港依网而建——佛山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分析》,何克抗、余胜泉、孙波,计算机世界2000年11月27日C4版137.《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林君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三册P67-73,被评为大会10篇优秀论文之一。138.《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一册P167-172。139.《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框架的设想》,杨琰华、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一册P786-793,被评为大会10篇优秀论文之一。140.《论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空间》,李士亮、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141.《构建网络化学习的视音频服务和管理系统》,曹晓明、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142.《简述教学自动化研究》,马宁、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143.《网络测评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功能》,张京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144.《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模式》,张京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145.《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观念与方法》,朱凌云、余胜泉,发表于高校教育技术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2001年12月,中国重庆)。146.《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研究》,杨琰华余胜泉,发表于高校教育技术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2001年12月,中国重庆)。其它发表在各种普及型报纸和刊物的文章在20篇以上。
2023-08-26 22:19:111

国家级的教育类的期刊有哪些,好不好发,贵不贵?

不贵,你自己写的话,几百就帮你搞定了,具体的你可以追问我
2023-08-26 22:19:298

胡卫平的主要论文

(2001年以来)2001年论文1.胡卫平.论中学生科学能力的结构. 中国教育学刊,2001,(3)。被教育文摘周报(2001年9月19日)摘录。被引用:期刊论文2次;硕博论文8次2.胡卫平.论科学创造力的结构.教育科学研究,2001,(4):5-8。被引用:期刊论文4次;硕博论文1次3.胡卫平、王新.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学科教育,2001,(3):14-18。被引用: 硕博论文1次4.胡卫平、罗来辉.论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结构.学科教育,2001,(2):27-31。人大复印资料:G37《中学化学教与学》2002年第一期转载。被引用:期刊论文2次;硕博论文5次5.胡卫平.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01、9、12002年论文6.胡卫平、俞国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教育研究,2002,(1)。教育文摘周报(2002年2月27日)、教师报(2002年3月6日)摘录,被中国改革发展研究文库评为一等奖。人大复印资料:D421《青少年导刊》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被引用:期刊论文7次;硕博论文15次7.胡卫平、徐晓梅.中学生科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心理分析.学科教育,2002,(2)。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8.胡卫平.创造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3):1-3。被引用:期刊论文3次;硕博论文5次9.Weiping Hu, Philip Adey. A Scientific Creativity Test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SSCI期刊) 2002年第4期。10.胡卫平.物理问题解决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G36《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被引用:硕博论文9次11.胡卫平.物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教学,2002年第9期(24卷)。 12.胡卫平.中学生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教师,2002年第9期(23卷)13.胡卫平、李吉庆、吉安平.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若干理论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硕博论文1次14.胡卫平.科学探究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小学校长,2002年第9期。15.申继亮、胡卫平、林崇德.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第4期.被引用:期刊论文2次;硕博论文3次2003年论文16. 胡卫平、孟 进.中学科学分组实验教学的心理分析.学科教育,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17.胡卫平.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小学校长,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18.胡卫平、张争宽.中学科学规律教学的心理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2003年5月)被引用:期刊论文2次。19.胡卫平、王保祥.科学创造性思维分析.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2003年7月)被引用:期刊论文3次;硕博论文1次20.胡卫平.中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心理分析及能力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8期(2003年8月).21.Chongde Lin, Weiping Hu, Philip Adey & Jiliang Shen. The influence of CASE on Scientific Creativity .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SSCI), 2003年第2期(2003年6月)(第33卷),143-162.22.胡卫平 林崇德 申继亮.英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5期(第26卷)2003年9月。被引用:期刊论文15次;硕博论文7次23.胡卫平、韩琴.国外对青少年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0期。(2003年10月)24.胡卫平。物理问题解决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G36,2003年5月。25. 胡卫平、林崇德.青少年的科学思维能力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26.胡卫平.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咋办.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13日教育科学版。2004年论文27.胡卫平.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培养的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4期。33-37页。被引用:期刊论文4次;硕博论文9次28. 胡卫平 朱晓民 丰向日。山西省民办普通高中现状调查研究(上)——概况与成效。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 23-26页。被引用:硕博论文1次。29. 胡卫平。国外思维培育的理论与实践。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总第168期),18-23页。2004年5月。被引用:硕博论文8次30.胡卫平。中学生科学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总第111期),40-42页。2004年5月。被引用:硕博论文1次31. 胡卫平 丰向日 朱晓民。山西省民办普通高中现状调查研究(下)——问题与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 第26-29页。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32.胡卫平。科学规律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科教育,2004年第6期,35-38页。2004年6月。被引用:期刊论文8次,33.胡卫平、胡耀岗。教师教育发展与师范院校课程改革。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127-131页。2004年7月。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硕博论文7次。34.胡卫平。科学概念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9期,44-47页。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硕博论文2次。35.张宏、胡卫平。物理规律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3期。43-45页。被引用:硕博论文2次36.Hu Weiping, Philip Adey, Shen Jiliang, Lin Chongde。The compari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dolescents。Acta Psychological Sinica,2004(6)。被引用:期刊论文4次;硕博论文2次37.韩 琴、胡卫平。儿童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发展研究。远东高教学刊,2004年第3期(04年9月)。38.胡卫平、刘建伟。概念转变模型: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与修正。学科教育,2004年第12期,第34-38页。(04年12月)被引用:硕博论文16次2005年论文39.胡卫平 韩琴 温彭年 李金碧。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2期 被引用:期刊论文13次;硕博论文22次。40.韩琴 胡卫平。小学生创造性文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第3期 被引用:期刊论文1 次;硕博论文 2次。41.韩 琴胡卫平 邹玉敏。 中小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及其培养。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被引用:硕博论文2次。42.刘建伟 韩琴 胡卫平。中学生的相异构想及其转变策略。教育科学研究, 2005年第8期被引用:期刊论文2次;硕博论文2次。43.孙枝莲 胡卫平 温彭年 李金碧。山西省初中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7期。被引用:期刊论文5次;硕博论文5次。44.胡卫平 丰向日。 山西省县级教育支持系统现状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2期。45.孙枝莲 胡卫平。新课改下的教育教育观念现状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8期。被引用:期刊论文1 次;硕博论文1次。46.严文法 胡卫平。国外概念图的研究进展。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被引用:期刊论文8次;硕博论文13次。47.Hu Weiping, Philip Adey, Shen Jiliang, Lin Chongde. The compari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dolescents. I48.Han Qin, Hu Weiping. The development study of pupils" creative question-asking 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SCI期刊), 2004, 39(5/6).2006年论文49.胡卫平.论基础教育中科学创造力的培育.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1期。被引用:期刊论文1 次;硕博论文1次。50.胡卫平 郧海丽.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初中生创造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被引用:硕博论文1次。51.胡卫平 韩 琴.国外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3期.被引用:期刊论文1 次;硕博论文3次。52.胡卫平 韩琴.小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6年第4期。944-946。被引用:硕博论文2次。53.胡卫平 胡耀岗 韩琴.青少年语文创造力的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第3期,70-74。54.胡卫平 杨环霞.普通高师院校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对科学技术态度的调查与分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146-148。被引用:期刊论文3次;硕博论文2次。55.张孝义 程素萍 胡卫平.元认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被引用:硕博论文1次。56.张孝义 秦金亮 胡卫平.职业自我效能的价值及其培养.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硕博论文4次。57.张孝义 胡卫平 程素萍.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2007年论文58.韩琴 胡卫平 周宗奎。国外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37-42。被新华文摘题录转载。被引用:期刊论文 3次;硕博论文2次。59.胡卫平 韩琴。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3期,58-63。被引用:硕博论文1次60.胡卫平 张淳俊。跨学科概念图创造能力与科学创造力的关系。心理学报,2007年第4期,39(4):697-705。被引用: 硕博论文1次61. 韩琴 胡卫平。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G36《中学物理教与学》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62.刘建伟 胡卫平。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127-130。63.韩琴 胡卫平。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心理学探新,2007年第4期,59-63。64.胡卫平、李瑞芳。学前儿童解决算术应用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102-105。65.胡卫平。科学教育的研究趋势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7年第4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转载(2008年第2期)被引用:期刊论文 1次。2008年的论文66.胡卫平 陈明.新旧科学课程对初中生科学抽象思维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第1期,62-66。被中国教育前沿全文转载。67.胡卫平 李海燕 秦亚平.小学1-4年级学生思维能力测验的初步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第1期,1-5。68.胡卫平 师全真 马红艳.身心康宁理论研究述评.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132-135。69.胡卫平 杨环霞.新旧科学课程对初中生科学素养影响的比较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58-61。70.胡卫平.“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四: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人民教育,2008年第11期,7-10。71.胡卫平 刘建伟.科学概念转变的心理机制研究.心理科学,2008年第5期,1222-1224。72.胡卫平 卫 妍.新旧课程对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7期,88-92。73.胡卫平.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学思维”活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小学校长,2008年第9期,36-38。74.HU Weiping, CHEN M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ffect of new and old science curriculum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inking.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08, 3 (4):493-503。75.杜艳芳 胡卫平.“学思维”活动课程对7~8岁儿童图形思维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教育探索,2008年第12期。76.韩琴 周宗奎 胡卫平.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与教学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16期。被引用:期刊论文 3次。77.张孝义 胡卫平.自我效能对于创造力研究的价值.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2009年部分论文78. Mingxin Liu, Weiping Hu, Shi jiannong and Philip Adey. Gender Stereotyping and Affective Attitudes Towards Science in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09, (1):1-17.79. 严文法 胡卫平.国外青少年科学推理能力研究综述.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5期。80.胡卫平 单欣欣.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9期。81.胡卫平 王兴起.情绪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心理科学,出版中
2023-08-26 22:19:531

周洪宇的人物成就

1999年,周洪宇教授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12月,被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新闻网等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9年1月,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参考》和中国教育宣传网等评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影响力人物30人”。2012年1月,被《检查日报》评为2011年全国有影响力的十位人大代表之一
2023-08-26 22:20:191

国外教育方式的优点,我们要怎么在中国实行?

首先应该学习国外教育的优点,学习国外教育的方法,而且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改编,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2023-08-26 22:20:355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学术期刊

刊物介绍《基础教育参考》《基础教育参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是专门服务于基础教育各级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教育教学研究人员、骨干教师和关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各界人士的一份国家级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4889/G4,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1128,邮发代号82-127,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力求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创新和优质发展服务,是各位教育工作者瞭望世界的窗口、教育科研的资源、决策管理的参谋、借鉴参考的平台,具有资料保存价值。主 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 办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总 顾 问 柳 斌 顾明远 杨培青 陶西平顾 问 王本中 史宁中 仲哲明 张民生 张伯海 张健如 何克抗 吴昌顺 林崇德 贺乐凡 赵光华 郭永福 袁振国 徐敦潢 董 奇 裴娣娜编委会主任 咸立亭编委会副主任 罗方述编委会委员 马建华 石中英 史德志 刘 沪 刘 畅 刘彭芝 肖 川 陈玉琨 陈海东 李 奕 李 烈 李永生 李希贵 李家永 李锦韬 季 苹 林福智 袁爱俊 梅汝莉 褚宏启社长兼总编 咸立亭常务副社长 刘学民副总编兼主编 陈海东副 总 编 潘静波编辑部主任 王永丽责任编辑 王永康 田欣欣美 术 编 辑石兴虎版 面 设 计张 娜理事会负责人于 勤(顾问、编委名单均按姓氏笔画排序)本刊特色:以刊登国外基础教育信息为特色,国内外信息并重,突出可借鉴性,力求为我所用,具有前瞻性,内容上分层次,能适合管理者、教学和科研人员的不同口味,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及时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办学经验的权威刊物。本刊大力推介国内外办学经验和教改动向,直面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力求让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特别是管理者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有所借鉴,成为他们获得权威、鲜活、前卫、及时和可借鉴的国内外教育最新动态的独特窗口,同时为中外基础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探讨和交流的平台。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高层人士的专访。专题研究:按专题选定的一组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报告。海外传真:真实反映国外(地区)基础教育方针政策及举措。借鉴园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有所启示、可供借鉴、鲜活前卫的研究成果。管理研究:中小学校治校方略;校长或名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线动态:针对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或教研人员,推出在基础教育改革一线的行政领导、科研人员或校长中涌现出的新秀;反映基础教育改革的典型经验等。教师天地:针对一线教学人员,尤其是教师读者群。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态,课堂案例分析以及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法。
2023-08-26 22:23:271

g4期刊什么意思

教育类期刊G所代表的是指文化、科学、教育、体育方面的刊物大类, G4类期刊是指这类期刊的作者群体主要是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而且服务对象也都是教育工作者,带有G4标志的刊物代表是教育刊物。其中国家级G4类期刊有:《中国职工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参考》、《素质教育》、《教育技术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中国校外教育》、《课程教育研究》、《中国电力教育》、《国际英语教育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高等理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林业教育》、《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滁州学院学报》等。国家级期刊比省级期刊好吗国家级期刊,就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且书籍上带有“全国性期刊”或“核心期刊”的也可视为国家级期刊。而省级期刊则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且在新闻出版部门有登记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是我国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期刊类型。含义意思可看出,国家级期刊是由国家机构主办的,省级期刊则是省级机构主办的,但两者都属于普刊,从发表难度上看,国家级期刊是较难的,各方面要求也较严格些,选择期刊时必须含有国内刊号和国际刊号双刊号。
2023-08-26 22:23:401

谁发表过国家级教育期刊,我需要发表两篇,学校评职称,给点建议吧

百度下教程:www.baidu.com/p/hxd_lucky 一切如此简单,优质便捷的服务!
2023-08-26 22:24:015

g4教育类期刊投稿

  国家级G4类期刊有:  《中国职工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参考》、《素质教育》、《教育技术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中国校外教育》、《课程教育研究》、《中国电力教育》、《国际英语教育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高等理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林业教育》、《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滁州学院学报》等。  G所代表的是指文化、科学、教育、体育方面的刊物大类, G4类期刊是指这类期刊的作者群体主要是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而且服务对象也都是教育工作者,带有G4标志的刊物代表是教育刊物。
2023-08-26 22:24:211

G4类论文是国家级吗

不有些是有些不是。 国家级G4类期刊有:《中国职工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参考》、《素质教育》、《教育技术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等等。
2023-08-26 22:24:301

李万龙的常州市第一中学

个人简介1986年参加工作,现任常州市第一中学副校长,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工作二十多年来,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江苏省中学地理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科技辅导员、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常州市首届信息技术应用教学之星、常州市校本培训工作先进个人、常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常州市教育年度人物、常州市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是“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常州市831工程培养对象、常州市中学地理教育李万龙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多次获大市级评优课一等奖、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制作的两个专题网站获全国一等奖,辅导学生获全国电脑制作活动一等奖,开设市级研究课多节,在大市范围作专题讲座十多次,赴广西上示范课,赴福建、南通、连云港、淮安、扬州、苏州等地讲学。主持或参加各级课题十多个,研究成果获省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十多次在全国、省级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地理教育》《基础教育参考》《基础教育研究》《江苏教育》《课程研究》《中小学校长》《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地理》《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等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五十多篇。
2023-08-26 22:24:401

庞鸣嵘的社会评价

1、国家级2001年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荣获全国劳模称号2、省级1991年荣获辽宁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00年荣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荣获辽宁省优秀校长2003年荣获省十佳标兵并颁发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荣获辽宁省教育年度人物奖2009年荣获辽宁省基础教育系统五十名专家型名校长称号2010年荣获辽宁省第五批省级优秀专家称号3、市级2004年评为本溪市功勋校长2007年授予本溪市突出贡献人才奖2007年授予本溪市教育特别贡献奖2009年荣获本溪市特殊贡献校长荣誉称号 2002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开发促进会聘任为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2006年聘为本溪市副会长2008年当选为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9年被聘为辽宁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委员2009年当选辽宁省教育学会理事(任期三年)2010年当选《基础教育参考》理事会理事(任期一年)2010年当选省教育学会示范性高中协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示范性高中特色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2011年当选辽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2011年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理事会 常务理事2011年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2012年担任国家大型教育参考文献《中国教育探索与研究》副主编之职
2023-08-26 22:24:531

垣曲中学的校长信息

姚瑞勇,中共党员,1961年出生于华峰乡南营村,中学化学高级教师。1984年毕业于运城高专化学系,同年8月分配到垣曲中学任教,历任教研组长、教导处副主任、主任;1993年12月至1998年12月任垣曲初中校长,1998年12月至2004年8月任垣曲县职业中学副校长,2004年8月至2010年4月任垣曲中学党支部书记,2010年5月至今任垣曲中学校长。二十八年从教,醉心于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曾于1995年、1998年和2012年分别参加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在《中国教育学刊》、《基础教育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刊物上多次发表论文, “探析实施八十分钟大课堂教学设计”在第十届全国教师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曾获“全国名优校长”、“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运城市师德先进个人”、“ 运城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运城市优秀校长”等荣誉。
2023-08-26 22:25:081

邯郸第一中学学费多少?

邯郸第一中学简介学校名称 邯郸第一中学所在地区 河北邯郸学校地址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中华南大街666号学校电话 邯郸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45年,诞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锣鼓声中,是我党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冀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中等学校,是河北省首批命名的24所重点中学之一,河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建校以来,邯郸市一中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至1966年,学校就成为冀南地区一所校风严谨,富于朝气,具有较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完全中学。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先后成为市教育系统校长负责制下的校长、党政、工会“三位一体”管理体制、省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至此,邯郸市一中进入全面改革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现已发展成为邯郸市基础教育的龙头学校,在百姓中享有“冀南小清华”的美誉。七十余年栉风沐雨,邯郸市一中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中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壮大,更在新世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所光荣的学校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当中,不乏有成长为党与共和国的省委书记、省长、部长、科学家、将军等。邯郸第一中学师资力量学校现有一校两区,丛台校区(即邯郸市致远中学,是邯郸市一中的老校区)位于燕赵古迹武灵丛台脚下、沁河之畔,教学用地60亩,中华校区(即一中本校)毗邻邯郸市冀南新区,教学用地500余亩。学校办学机制以高中教育为主,并建有“国际部”、直升班、实验班英才教育特色培养机制。现有在校学生7000余名,在职教职工574人,专职教师中特级教师12人、省市名师27人、省市骨干教师82人,涌现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0余人。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邯郸第一中学办学成绩及特色新时期,学校以“办好师生幸福、家长满意、政府放心的邯郸市一中教育事业”为宗旨,秉承“一切为了生命的幸福成长”的学校精神和“以师为本、励志博学、成就学生、勇于超越”的办学理念,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坚持内涵发展,走“素质教育立校、名师团队兴校、教育科研强校”之路,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少年,实现了办学水平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稳步提高。学校每年有数千名学生在全国学科奥赛、“中华魂”征文比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学科及文体竞技大赛中获奖;年年囊括邯郸市高考文理状元,名校生数、本一上线人数等高考各项指标遥居全市榜首、名列全省前茅。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突出的办学业绩,使学校先后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三届“全国文明单位”、四届“中国百强中学”以及“全国最具特色内涵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30余项国家、省级奖励,成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0余所全国著名大学“优秀生源基地”,并连续五年荣登全国自主招生百强中学排行榜前十。曾入选《中国教育大辞典》、《中国现代教育年鉴》,并多次被央视网、新华网、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师报》、《基础教育参考》等核心媒体报道。骄人的办学业绩为校际交流开辟了新途径。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或教育团体建立了友好关系,是邯郸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
2023-08-26 22:25:211

多媒体技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多媒体技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林小玲.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福州师专学报.1999,(6). 2陈家华.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3,(10). 3 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王耘. 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CAI的认识与思考[J].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3) 5钟广源.浅谈多媒体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04,(6). 6曾明荣,林金清.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21世纪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J].高等理科教育.1998,(4).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2023-08-26 22:25:401

邯郸第一中学好不好?

邯郸第一中学简介学校名称 邯郸第一中学所在地区 河北邯郸学校地址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中华南大街666号学校电话 邯郸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45年,诞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锣鼓声中,是我党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冀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中等学校,是河北省首批命名的24所重点中学之一,河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建校以来,邯郸市一中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至1966年,学校就成为冀南地区一所校风严谨,富于朝气,具有较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完全中学。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先后成为市教育系统校长负责制下的校长、党政、工会“三位一体”管理体制、省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至此,邯郸市一中进入全面改革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现已发展成为邯郸市基础教育的龙头学校,在百姓中享有“冀南小清华”的美誉。七十余年栉风沐雨,邯郸市一中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中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壮大,更在新世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所光荣的学校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当中,不乏有成长为党与共和国的省委书记、省长、部长、科学家、将军等。邯郸第一中学师资力量学校现有一校两区,丛台校区(即邯郸市致远中学,是邯郸市一中的老校区)位于燕赵古迹武灵丛台脚下、沁河之畔,教学用地60亩,中华校区(即一中本校)毗邻邯郸市冀南新区,教学用地500余亩。学校办学机制以高中教育为主,并建有“国际部”、直升班、实验班英才教育特色培养机制。现有在校学生7000余名,在职教职工574人,专职教师中特级教师12人、省市名师27人、省市骨干教师82人,涌现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0余人。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邯郸第一中学办学成绩及特色新时期,学校以“办好师生幸福、家长满意、政府放心的邯郸市一中教育事业”为宗旨,秉承“一切为了生命的幸福成长”的学校精神和“以师为本、励志博学、成就学生、勇于超越”的办学理念,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坚持内涵发展,走“素质教育立校、名师团队兴校、教育科研强校”之路,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少年,实现了办学水平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稳步提高。学校每年有数千名学生在全国学科奥赛、“中华魂”征文比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学科及文体竞技大赛中获奖;年年囊括邯郸市高考文理状元,名校生数、本一上线人数等高考各项指标遥居全市榜首、名列全省前茅。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突出的办学业绩,使学校先后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三届“全国文明单位”、四届“中国百强中学”以及“全国最具特色内涵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30余项国家、省级奖励,成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0余所全国著名大学“优秀生源基地”,并连续五年荣登全国自主招生百强中学排行榜前十。曾入选《中国教育大辞典》、《中国现代教育年鉴》,并多次被央视网、新华网、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师报》、《基础教育参考》等核心媒体报道。骄人的办学业绩为校际交流开辟了新途径。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或教育团体建立了友好关系,是邯郸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
2023-08-26 22:25:481

对于美国的教育方式,你的看法是什么?

也是可以理解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教育方式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2023-08-26 22:25:565

慈济中学(全椒县慈济中学)详细资料大全

安徽省全椒慈济中学是由全椒县人民 *** 主办、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捐助兴建的一所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学。1996年12月奠基兴建,1998年8月27日正式揭牌启用,2002年12月,被评为滁州市实施“131”工程后的第一所市示范高中,2009年3月,又顺利通过省示范高中的评估验收。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慈济中学 创办时间 :1996年12月 所属地区 :安徽 类别 :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学 面积 :3.8万平方 学生 :3600多人 全椒县慈济中学位于县城南麓大道。 全椒慈济中学,一所颇具规模的完全中学,坐落在县城南屏山麓,新华南路中段东侧。 慈济中学由全椒县主办,台湾佛教慈济会捐助,199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现有教职工220名,2100名学生,是滁洲市示范中学。 学校位于全椒县城新区,东依南屏山国家森林公园,环境优美。校园规划占地161亩,完成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科教馆、师生公寓等主建筑楼群,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外观气派。迄今,学校根据省示范高中标准,装备了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通用技术教室、科技活动室、数位化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兴建了运动场,开通了校园无限宽频网,校园绿化面积达3.8万平方米,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建校以来,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目前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600多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06人,大学本科学历142人,高级教师54人,一级教师70人。这支教师队伍年富力强,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积极,成果丰硕。其中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模范教师2人,市级模范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近3年来,有200多篇教师论文荣获国家、省、市、县各级奖励。 学校奉行“诚正信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大力倡导“大爱、诚信、人文、向上”的优良校风、“敬业、严谨、务实、精细”的优良教风和“勤学、慎思、善问、笃行”的优良学风。 学校倾力打造校园文化,创办校报,兴建雕塑,建立校园网站,举办艺术节、科技节,举行歌咏、书法、绘画、演讲比赛和重大节日庆祝活动。设立宣传橱窗、灯箱、环保警示牌,张贴名人画像和语录。开设英语角,成立文学社,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主题班会生动活泼。 学校每年都要邀请台湾慈济会组织台湾慈济大学及其附属中学师生来校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两岸师生手足情深,广泛交流,在慈济的大爱文化和人文底蕴深厚的全椒地方文化的交融中,共同传承文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学校独有的办学特色。 学校树立质量立校的指导思想,狠抓常规管理,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学以来,学校先后获得滁州市“文明单位”、“德育工作甲等学校标兵”、市“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优秀学校”,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 等多项荣誉称号。在教育系统举行的各种竞赛中,学校有数百人次获国家、省、市、县各级奖励。连续10年高考本科以上应届生达线人数和达线率在滁州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2008年,在《红旗画刊》社(《求是》杂志社主办)、《基础教育参考》(教育部主办)、新华网教育频道、中国教育宣传网等4家媒体联合组织的“纪念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30校30人推选活动”中,学校因特色办学成绩显著,被推选为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成就校”。 在艰难中创业,在发展中创一流。办学以来,全椒慈济中学正是靠著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高品位的追求,不断进取,锐意探索,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展望未来,全椒慈济中学将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依法治校,铸名师,创名校,育英才,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努力创建省文明单位和国家级绿色学校,进一步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努力使学校成为皖东乃至全省教育园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023-08-26 22:26:491

储朝晖的主要作品

《中国教育再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010年再版《教育改革行知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幼儿教育忧思与行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生活教育与心灵教育》,香港教育学院心灵教育中心2010年版《多维视野中的生活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陶行知画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理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中国教育六十年纪事与启思》(上下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亲子成长游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叶企孙画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10卷本,入选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2013年版,内含黄延复等著《梅贻琦画传》,梁吉生等著《张伯苓画传》,宋恩荣等著《晏阳初画传》,金林祥著《蔡元培画传》,窦忠如著《王国维画传》,邹新明著《胡适画传》,谢长法著《黄炎培画传》,柯小卫著《陈鹤琴画传》,靳贵珍等著《徐特立画传》,仲玉英等著《蒋梦麟画传》,吴洪成著《梁漱溟画传》,徐卫红著《陈寅恪画传》,储朝晖著《陶行知画传》《叶企孙画传》。《小学心灵教育教师用书》,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中学心灵教育教师用书》,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0-6岁儿童养育专家全知道》,内含钱玲娟等著《幼儿玩具玩与学》,刘燕华著《婴幼儿护理与习惯养成》,陈辉著《幼儿行为问题应对》,[日]无虅隆著、胡学亮译《发现孩子:早期教育释疑》,储朝晖著《亲自成长游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为生活而教育》(陶行知原著,入选博雅双语名家名作系列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郭秉文原著,入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入选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1.博物馆观众接待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中国博物馆》1987年1期2.对“验证向心力公式实验”的改进/《中学物理教学研究》1987年8-9期合刊3.三维教育论初探/《潜科学》1987年6期4.边远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之路/《教育与职业》1988年6期5.陶行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9年3期6.试论发展外向型教育/《特区教育》1989年2期7.盲流冲击与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1989年12期8.也谈汉字的“识繁写简”/《汉字文化》1990年2期9.平民教育与皖西农民运动的兴起/《教育史研究》1990年3期10.当今文盲特点及扫除文盲的方法/《教育研究》1990年7期11.给贫困地区带来希望的教育发展之路/《明日》1990年6期12.图书馆的公共关系问题/《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1年2期13.陶行知与印度/《南亚研究》1992年1期14.陶行知与内蒙古教育/《教育史研究》1992年2期/《中国民族教育》1993年4期转载15.试探高等教育的开放体制/《池州师专学报》1994年2期16.试谈在山区教育中加强林业教育/《中国林业教育》1995年4期17.陶行知与基督教/《金陵神学志》1998年1期;《歙县文史资料》第六册,2000年11月18.试论“教学做合一”/《丽水师专学报》1998年3期19.世纪轮:戴东原·陶行知/《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人教社1999年9月出版20.论陶行知人口科学思想/《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3期21.稷下学宫与当代大学精神的弘扬/《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2年1-2期22.教育的经济作用特性新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3期23.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5期24.研究生学术活动的理念及运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1期25.论陶行知教师培养目标的逻辑系统/《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1期26.探析孔子之“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1期27.论教育研究的人学路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期28.颜元对中国书院理念的变革及其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2期29.何为中国大学精神之源/《江苏高教》2004年4期30.大学精神语义的实证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4期31.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管理创新的文化视角/《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6期32.省思中国大学精神/《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3期33.走出教育公平的观念误区/《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7期34.生活教育的当代发展/《生活教育》2006年4期35.超链接文本话语系统中教育的嬗变/《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期36.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中西大学的心灵差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2期37.高等教育贵族化的原因及矫治/《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期38.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精神生态及其启示/《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12期39.北京大学精神一解/《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年12期40.余家菊论乡村教育及国家主义乡村观的两难处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5期41.香港十年之教育/《中华读书报》2007-06-2742.义务教育公平的矛盾分析(上、下)江苏教育2007年2、3期4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陶行知研究/《生活教育》2007年9期44.高等教育经费分担的现状、问题及应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2期45.东亚文化之根与教育再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3期46.幼儿教育要确立为实现人类发展希望奠基的新目标/《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3期47.徽州文化与陶行知的精神成长/《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8期48.教育是人类最尖端的活动和学问/《中国教育报》2008-02-0249.正确解读学校的生命密码/《中国教育报》2008-09-0250.直面幼儿教育十大观念冲突/《中国教育报》2008-09-1851.近代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的生成与特征/《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6期52.学生成长发展的学校管理体制障碍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8期53.60年教育发展启示:体制改革是关键/《人民教育》2009年10期54.教育改革需要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路线图/《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期55.公民意识教育始于行/《中国德育》2010年12期56.社会需求是高校定位的终极指南/《中国教育报》2010-05-2057.60年中国高等教育效能分析/《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58.中国教育国际化六十年的历程与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3期59.农村教师问题的成因及综合求解/《生活教育》2011年第3期60.南科大:开启公众对教育变革的理性表达/《小康》2011年7期61.陶行知民主教育的精神实质/《中国德育》2011年8期-62.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发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9期63.学前教育发展需运用投入杠杆吸纳多方资源/《中国财政》2011年10期64.教育家办学需要适宜的制度环境/《中国教育报》2011-03-2265.陶行知教育生涯中的细节与精神/《中国教育报》2011-10-1866.财政投入与幼儿教育公平性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67.大学精神研究的论域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5期68.大学管理从“心”开始/《光明日报》2012-01-3069.“名师”是歧路“良师”是正途/《中国教师报》2012-05-2370.民国时期党化教育的牺牲者郭秉文与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71.晏阳初-陶行知——相切与相离/《传记文学(台湾)》2012年11月号72.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亟需公平基石/《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15期73.大学为何呼唤理想/《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2期74.寻觅西北联大的生命密码——西北联大的兴衰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4期75.主体与需求多样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前提/《基础教育参考》2013年第3期76.陶行知终身教育理念及其实施/《终身教育》2013年第6期77.大学精神的既有研究与待解难题/《大学(学术版)》2013年10期78.教育经费如何管好用好/《人民教育》2013年12期79.信仰是现代教育的精髓/《中国教师报》2013-07-0380.中国教育六十年发展的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3期81.郭秉文与陶行知在中国教育现代化中的互动与选择/《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期82.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6期83.人类教育怎样创新/《光明日报》2014年12月9日84.对中国教育“均值”与“方差”的观察可信吗?《光明日报》2015年3月24日85.教育改进的想象与实证,《光明日报》2015年5月12日86.乡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就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光明日报》2015年8月11日87.行政手段能解决省域高教资源均衡问题吗?《光明日报》2015年9月29日88.叶企孙与清华教授治校,《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22日89.建立体制对创新的包容是当务之急,《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31日90.为什么必须取消高考加分?《凤凰周刊》2015年第7期91.西南联大师生与国民党的周旋,《凤凰周刊》2015年第10期92.中国大学生为何不爱创业?《凤凰周刊》2015年第17期93.抗战烽火中的三所大学,《凤凰周刊》2015年第26期94.高校招生政治思想品德加分政策的演变及其分析,《江汉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95.加强职校实习生权益保障建设,《中国国情国力》2015年第8期(4000)96.陶行知与张伯苓的学术与政见异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 年第3期94.王星拱的治校理念及其对提升大学品质的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95.徐特立在抗日战争中的立场和定位,《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2023-08-26 22:26:571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杂志简介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信息化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周期:半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5572/TP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8454主办单位: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面向教育行业秉承“传播信息知识,推动教育发展”的宗旨,及时宣传教育信息化方针政策,大力推动教育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及时报道党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区域发展动态,为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和党校找寻沟通交流平台。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直属媒体机构,负责编辑出版《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参考》、《世界教育信息》三本刊物,同时承办论坛、展会、巡展、培训等活动。《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唯一国家级教育信息化权威刊物。1995年8月创刊,当时杂志名称是《管理信息系统》,刊名由启功先生书写;2002年更名为《教育信息化》;2007年更名为《中国教育信息化》。将原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7201和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29/TP,改为现在的刊号。编委会主任 展涛编委会副主任 罗方述编委会委员 略社长 周 一总编 祁 伟副总编兼主编 苏福根编辑部主任 郭桂真 王晓明美 术 编 辑 石兴虎版 面 设 计张 娜理事会负责人 杨 阳 设有栏目有:专题、网络建设、软件开发、资源建设、教学探索、技术应用等栏目。
2023-08-26 22:27:181

农大附小的现任校长简介

赵建军校长——在教育的道路上,敢于探索教育管理专业毕业,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先后在海淀区三所学校担任校长工作20多年,其间,曾赴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交流学习,还先后在厦门市省级重点小学和中关村二小任挂职副校长。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现代教育报》、《基础教育参考》、《北京教育》、等报刊、杂志公开发表。其主编的农大附小《书法》校本教材1至6册已于2012年9月由北师大出版社正式出版。赵校长现在还兼任中国儿童基金会校园安全顾问;“中英海淀学校发展计划”项目咨询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海淀教育学会理事,同时也是北师大专家型校长高级研究班成员;中国教师研修网专家团成员。
2023-08-26 22:27:331

邯郸第一中学在哪里?

邯郸第一中学简介学校名称 邯郸第一中学所在地区 河北邯郸学校地址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中华南大街666号学校电话 邯郸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45年,诞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锣鼓声中,是我党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冀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中等学校,是河北省首批命名的24所重点中学之一,河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建校以来,邯郸市一中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至1966年,学校就成为冀南地区一所校风严谨,富于朝气,具有较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完全中学。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先后成为市教育系统校长负责制下的校长、党政、工会“三位一体”管理体制、省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至此,邯郸市一中进入全面改革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现已发展成为邯郸市基础教育的龙头学校,在百姓中享有“冀南小清华”的美誉。七十余年栉风沐雨,邯郸市一中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中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壮大,更在新世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所光荣的学校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当中,不乏有成长为党与共和国的省委书记、省长、部长、科学家、将军等。邯郸第一中学师资力量学校现有一校两区,丛台校区(即邯郸市致远中学,是邯郸市一中的老校区)位于燕赵古迹武灵丛台脚下、沁河之畔,教学用地60亩,中华校区(即一中本校)毗邻邯郸市冀南新区,教学用地500余亩。学校办学机制以高中教育为主,并建有“国际部”、直升班、实验班英才教育特色培养机制。现有在校学生7000余名,在职教职工574人,专职教师中特级教师12人、省市名师27人、省市骨干教师82人,涌现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0余人。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邯郸第一中学办学成绩及特色新时期,学校以“办好师生幸福、家长满意、政府放心的邯郸市一中教育事业”为宗旨,秉承“一切为了生命的幸福成长”的学校精神和“以师为本、励志博学、成就学生、勇于超越”的办学理念,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坚持内涵发展,走“素质教育立校、名师团队兴校、教育科研强校”之路,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少年,实现了办学水平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稳步提高。学校每年有数千名学生在全国学科奥赛、“中华魂”征文比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学科及文体竞技大赛中获奖;年年囊括邯郸市高考文理状元,名校生数、本一上线人数等高考各项指标遥居全市榜首、名列全省前茅。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突出的办学业绩,使学校先后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三届“全国文明单位”、四届“中国百强中学”以及“全国最具特色内涵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30余项国家、省级奖励,成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0余所全国著名大学“优秀生源基地”,并连续五年荣登全国自主招生百强中学排行榜前十。曾入选《中国教育大辞典》、《中国现代教育年鉴》,并多次被央视网、新华网、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师报》、《基础教育参考》等核心媒体报道。骄人的办学业绩为校际交流开辟了新途径。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或教育团体建立了友好关系,是邯郸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
2023-08-26 22:27:481

武钢实验学校的教师队伍

我校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73名,其中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20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11名,省、市级骨干教师35名,市级优秀教师51名;中青年教师人数占全部教师的72%。 该校自2004年办学以来,先后有大批学生荣获省市级竞赛奖项,其成就居青山区之冠。该校中考成绩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省重点率一直在75%以上。2011年该校初三八班更是以优异成绩夺得全武汉市之冠,该班40人参加中考,全部过了520分,其中13人超过550分,540分以上有35人,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九十,被称为武汉市最牛中考班。青山区前三甲,该班占了两名,均为571分。 周新华,男,现任武钢实验学校校长。曾任武汉市青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武钢三中校长。湖北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硕士兼职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兼职导师。武汉市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008年被评为首届武汉市优秀校长,2014年被评为首届武汉市名校长并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被评为首届“武汉市十大最具影响力校长”。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人民教育》、《基础教育参考》、《湖北教育》、《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人民日报》、《武汉晚报》、《咨询与决策》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和文学作品100多篇,主编由华东师大出版社、陕西师大出版社等出版的著作12种,总计350多万字。主要有:《走向成功·高中语文析练考》(3册,105万字);《高考语文巧思妙解》(22万字);《高中语文同步·竞赛分级练》(56万字);《高考语文新视点·高中现代文阅读》(20万字)。
2023-08-26 22:28:091

沈阳市第六十一中学的师资力量

现任校长姜绍强,生于1967年4月31日,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曾获东陵区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十佳青年教师,沈阳市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7年获全国中小学最具思想校长、全国最具爱心校长、全国中小学管理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2008年又获全国教育科研管理先进校长、全国百名杰出爱国人士、全新教育家、全国实力校长等荣誉称号,现任沈阳市第六十一中学校长,同时兼任沈阳市教育学会理事,沈阳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辽宁省市场经济学会理事,辽宁省经济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经济与文化》杂志社副社长,《基础教育参考》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管理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员,中国西部教育顾问,世界杰出华人协会理事等。 姜绍强具有较深的理论修养,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先后编写了《学校文化宣言》、《学校教育漫话》、《学校文化传承》、《一所学校的教育思考》、《献给教师的百篇教育案例》、《学校文化是怎校炼成的》、《现代学校发展战略》等教育专著。
2023-08-26 22:28:221

咸阳市教育局局长

高继平,汉族,男,1963年5月出生于陕西咸阳,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咸阳市秦都区教育局副局长,彩虹学校校长,高级中学教师,陕西省先进教育家,咸阳市先进工作者,咸阳市第八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秦都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秦都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咸阳市第七届CPPCC常委。全国行政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教育杂志社理事,陕西省政治教学研究会会员,咸阳市政治教学研究会理事长。1986年7月参加工作,在彩虹学校担任高中政治老师;1996年9月至1999年9月任彩虹学校高中教学主任、高中政治教师;1999年9月至2005年11月任咸阳彩虹学校副校长兼高中政治老师;2005年11月至2010年12月任咸阳彩虹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高中政治教师;2010年12月起任咸阳彩虹学校校长、党支部副书记。高继平校长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带头科研,多篇论文获奖发表。主持省课题“教育技术促进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实验与研究”,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获咸阳市第一名。2008年参加陕西省基础教育研究重要招标项目“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模式研究”,获一等奖。论文《素质教育中构建德育管理体系的思考与实践》《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获省市重点中学“校长论坛”一等奖,发表教育论文十余篇:《加强校本培训,打造新型教师队伍, 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管理的智慧》2006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谈有效备课的必要性》(咸阳教研2007年第3期)、《科学用脑与提高教与学能力——有效教学问题研究》(咸阳教研2008年增刊)、《德育:素质教育的基础与关键》。 着力建设精干高效的中层干部队伍(《人民文摘》2012年第7期)、《教育三思》(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13期)、《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青少年》(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师生》(教师报2012年第高吉平同志主持彩虹学校后,全面创新教育理念,锐意改革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干部教师两支队伍建设,建设彩虹特色校园文化,开展素质教育并取得丰硕成果,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学质量大幅提高,高考成绩斐然。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陕西省基础教育明星学校、陕西省师德先进集体等。香港电视台中文频道、陕西电视台、教师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彩虹学校的办学事迹。2010年,学校晋升为陕西省首批普通高中示范学校。高吉平同志是求真务实;创新和改革;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用细雨般的教育智慧和满满的教育良知,打造了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三秦名校,一个精致教育特色的品牌。
2023-08-26 22:28:361

林凤娥小学的办学特色

  学校有一批从事艺术工作多年并且具有丰富艺术培训与表演经验的专业教师。她们充满活力和热情,为学校创建艺术教育特色提供有力的保障。  该校的艺术教育除课堂教学外,学校成立了林凤娥艺术团。艺术团下设声乐部、器乐部、曲艺部、书画部、语言艺术部。艺术团由澳门六福集团董事长、澳门粤剧曲艺总会会长林凤娥女士担任名誉团长;中国著名指挥家、作曲家、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教授李复斌先生担任艺术总监;由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粤曲平喉演唱家,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梁玉嵘女士担任艺术顾问。 该校艺术团多次承担区、市级大型纪念与表彰演出,代表全区参加市级比赛合唱7次,舞蹈比赛8次、管乐比赛3次,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在全国美术大赛(小学组)中,该校谭文图同学获得一等奖;在全国少年儿童书法大赛中,该校钟晓君等11名同学获银奖。宋馨同学获得荔湾区第一届耀华杯诗歌作品大赛一等奖。“与圣贤交友与经典同行”荔湾区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大赛中,该校朗诵表演《凤娥少年,爱诚勤博》获区二等奖。林凤娥小学的孩子们在浓郁的艺术熏陶下成长。学校被评为荔湾区“艺术教育基地”。 朱能干,男,1973年12月25日出生。1993年7月参加工作,后来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毕业。 工作期间,他曾参加区青年干部学习班、校长任职资格学习班、校长中级研修班和教育部在北师大举办的校长高级研修班。2011年7月起,在读广州大学举办的教育管理研究生课程班。他曾主持省、市、区多个课题研究,还撰写的教学论文2篇在市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在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他曾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区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各种荣誉称号,共10多项。 陈尤嘉,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毕业,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教育社会学。 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管理经验和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曾在《湖南教育》《江西教育》《当代教育论坛》《现代教育科学》《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参考》《小学德育》《特教天地》《中外教育研究》等教育期刊和新课程改革丛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发表论文10多篇,参与编著教育论著《社会学语境中的教育弱势现象》一部。研究领域涉及德育、教学、管理、特殊教育、弱势群体、高等教育等。主持和参与全国“十五”“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子课题、区重点课题和小课题多项,并获总课题组、省、区奖励多次。人格特质:正直、率真、热情、勤奋人生信条: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学习、快快乐乐生活主要社会工作经历:1、曾任荔湾区综合实践学科第一届理事会理事。2、曾作为教育评估人员参与区内学校上等级评估工作和市级学校复评工作。3、曾作为专家受邀参与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立项评审工作。4、曾受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邀请为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作教育科研方法讲座。5、2010广州亚运城市志愿者骨干。6、现任荔湾区德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副校长伍英文伍英文,林凤娥小学副校长,从教悠悠近二十载。
2023-08-26 22:28:441

焦作市许衡中学的学校荣誉

由于显著。办学成绩优异,学校受到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的一致好评,被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组、焦作市电视台、焦作教育电视台对许衡中学做了专题报道。《中国基础教育参考》、《中国教育论坛》、《中华活页文选》、《教育时报》、《焦作日报》、《焦作教育研究》等多家报纸杂志,先后刊登文章介绍学校的办学经验。近年来,学校先后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少年科学院、河南省教育厅、焦作市市委、市政府、焦作市教育局、中站区教育局命名为“全国读书育人先进单位”、“中国少年科普基地”、“中国法制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焦作市文明单位”、“焦作市五四红旗团委”、“焦作市园林式单位”、“焦作市花园式单位”、“焦作市教师教育先进单位”、“焦作市科研型学校”、‘“焦作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教学先进单位”、“焦作市体质达标示范学校”“焦作市教改实验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素质教育示范校(全省仅有2所初中获此殊荣)等100多项荣誉.
2023-08-26 22:29:011

政府教育危机事件的处理与学校危机事件的处理有何异同

学校危机的预防与处理分类:教学研究 作者:敖万军 字数:1403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第7期  学校危机就是发生在学校内外的为学校全体或师生个人带来危害的事件。一般而言,中小学校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可分为自然性灾难事件和人为性灾难事件。自然性灾难包括地震、洪水等;人为性灾难包括中毒、校园动乱、暴力、传染病等。当然,财政危机、师资危机和生源危机等学校发展危机也属学校危机范畴。  学校危机管理指的是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危机管理制度和计划对学校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复原的策略应对过程,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危机爆发时的应对,危机结束后的恢复等。  对于突发的学校危机,一旦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危机管理在学校发展中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危机预防阶段  进行危机教育。危机管理的最理想状态是将危机消灭在潜伏期或萌芽期。所以,对全体师生进行危机教育,提高危机意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中小学校要把师生的反危机模拟训练列入教学计划,进行危机管理的模拟训练。模拟训练应包括心理训练、危机处理知识培训和危机处理基本功的演练等。除此之外,针对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开设一些相关课程,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求生知识和技能,以备在紧急情况下采取自救。
2023-08-26 22:2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