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意思是什么

2023-08-29 05:53:57
共10条回复
S笔记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李清照的词。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想起。兴:指兴致。误:指错。争渡:指急速行驶。滩:指河,湖边上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小教板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怎样划出去,怎样划出去,抢着划呀,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
西柚不是西游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傍晚时分就开始往回划了,但是没想到的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快些划呀,快些划,却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

苏萦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日暮时分,   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   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过,   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tt白

常常想起,一次日暮时分在溪亭里饮宴 我建议你去买一本六年级下册的《非常课课通》那本书不错的 我也是个六年级学生。!

康康map

常常记起那次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尽兴才驾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一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鸥鹭

meira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度,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常记住的西边亭子看日落,陶醉其中都不知道回去的路了。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玩到很晚才上船回家,不小心把船开进了莲花池的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把船开向前,一群鸟儿腾空飞舞起来

完整的就是:

常常记住的亭子去看日落,陶醉的都不知道回去的路了。高兴的玩到很晚才回到船上,不小心把船开进了莲花池的深处。把船开向前,一群鸟儿成空飞舞起来。

okok云

依旧经常记起以前到溪边的小亭子里游玩。

snjk

恩恩饿

真可

作者为宋代的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

译文:

经常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直到日暮时分,

但因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

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

我争着渡河去,

桨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赏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诗词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相关推荐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翻译: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水鸟。词作赏析: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便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沉醉的瞬间神情,其醉也,既在酒,亦在山水之间。其情真,其兴逸,而且带点真趣和野味,仿佛让人看到主人公回舟误入荷花丛中的瞬间动作,还仿佛听到她在慌乱的瞬间脱口喊出的急切之声。急切之声来自急切之情,急切之情必然流露出急切之容。这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口气宛然,声情并急;仿佛看到白鸥和白鹭被惊飞起的瞬间景色。这景色清新迷人。灰暗的暮色和洁白的鸟色的反衬,白色的前景和黑色的背景的对比,扩大了空间感,增加了立体感。鸟之飞动,船之划动,衬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静,这也属于人们常说的动中有静的描写。这种清新幽静的景色和急切的心情是不调和的,然而这种不调和却像交响乐中高音旋律和低音旋律向不同的方向伸展一样,在矛盾中发展,最后回归于统一,由不和谐,达到更大的和谐。
2023-08-27 04:37:391

如梦令常记溪亭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如梦令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荷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翻译: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争着划呀,争着划呀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它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该词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赏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记”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2023-08-27 04:37:55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是什么

1、原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2、注释: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临水的亭台。日暮:黄昏时候。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兴尽:尽了兴致。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误入:不小心进入。藕花:荷花。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惊:惊动。3、翻译: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4、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2023-08-27 04:38:23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译文及注释】[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注释]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临水的亭台。日暮:黄昏时候。沉醉:大醉。兴尽:尽了兴致。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误入:不小心进入。藕花:荷花。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一群。鸥鹭:这里泛指水鸟。【相关推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创作背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简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阅读答案
2023-08-27 04:38:301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作者 :李清照    原文 :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   1、常:常常;经常。   2、溪亭:溪边的亭子。   3、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   4、沉醉:大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5、归路:回家的路   6、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7、回舟:乘船而归。   8、误:不小心。   9、藕花:荷花。   10、争:同“怎”,怎么(怎么把船划出去的意思)。   11、滩:群。   12、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翻译 :   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   一直玩到日暮时分,   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   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   桨声惊动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赏析 :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m.taiks.com)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2023-08-27 04:38:381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文学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2023-08-27 04:38:45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翻译: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2023-08-27 04:39:231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达什么?原文及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哪些青春故事总会被愉快回忆?应该有悠然自在的玩乐,纵横轻狂的闲谈,笑靥如花的眷侣,放纵不羁的闯荡……当然,还会有一些不知所措的小冒失。 这种时候往往发生在欢快时光之后,比如词中人这样,刚刚结束了一次醉酒泛舟,兴奋还未完全散去,尽管自己说兴尽了,但手脚却还沉浸在欢快的惯性中,一下子难以切换到冷静的归家状态,于是便在荷花荡中迷路了。这显然是年轻人不稳重的表现,而接下来更是属于年轻的反应,酒虽然已经醒了,但却始终不知所措,只是着急地喊着怎么办怎么办,把沙洲上的鸥鹭惊得四散飞起,也没想到要先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此刻的困局。 年轻就是如此,连莽撞冒失都那么可爱。记忆中的场景总是一片鲜艳的色彩,无论何时都充满浪漫气息。多年之后的再次回想,应当会露出一丝尴尬的微笑吧。
2023-08-27 04:39:581

李清照写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唐圭璋: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原为抄本。并非善本,其误抄“尝”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尝记”,可以纠正《乐府雅词》之误,由此亦可知《全芳备祖》之可贵。纵观当代选本,凡选清照此词者无不作“常记”,试思常为经常,尝为曾经,作“常”必误无疑,不知何以竟无人深思词意,沿误作“常”。以讹传讹,贻误来学,影响甚大。希望以后选清照此词者,务必以《全芳备祖》为据,改“常”作“尝”。如果照这样说的话,这应该是一篇追忆诗。她遭受了重大变故,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具体参照百度百科。
2023-08-27 04:40:32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起承上启下的诗句的是

1、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一句承上启下。2、原词欣赏: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3、诗歌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编辑于 2015-12-27查看全部5个回答相关问题全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13 浏览94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题目。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1)不矛盾。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女词人这里写“尽兴”,意思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又何必考虑归路如何呢?所以“兴尽晚回舟”和“不知归路”不矛盾。(2)不能改。这里“争”字有“抢着”“争着”的意思,如果是“怎渡”,下面的词意就衔接不上;必须是“抢渡”,才会“惊起一滩鸥鹭”。 无2 浏览181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其中最著名的诗句是哪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原文: 如梦令(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译文: 一 :经常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直到日暮时分,但因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我争着渡河去,桨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二 :昨晚狂风大作,雨却稀疏,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一觉醒来,天已大亮,突然想起昨夜风雨,来不及起身更衣便询问起卷帘的侍女窗外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无心去看,只是敷衍着随口回道:“海棠花依旧盛开。”听后嗔叹道:“真的吗,不应是绿叶盛繁,红花凋零吗?” 3.相关考题 : “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A) A、晚春 B、盛夏 C、初秋 D、寒冬18 浏览3552019-09-14《如梦令》中表现词人醉而忘归的诗句是?沈(chén)醉不知归路。 《如梦令》解析鉴赏 如梦令 李清照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解题】 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 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溪边的亭子。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 沈醉;大醉。沈:同“沉”。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 ○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不该入而入。藕花:荷花。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 ○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 争渡,争渡, 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争:争着,抢着。 ○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争渡,争渡”,按《如梦令》词牌规定要用短韵叠句,这里巧迭“争渡”,突出了沉醉之态和急追之情,妙造自然。 惊起一滩鸥鹭。 惊飞了栖息在沙滩上的水鸟。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满滩。鸥鹭:鸥本指海鸥,鹭即鹭鸶,这里泛指水鸟。 ○鸥鹭惊骇,拍翅飞起,与主人公的“争渡”融合一起,形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极天真之能事。 【译文】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船一掉头,胡里胡涂地划进荷花的深处。于是大家抢着划呀,划呀,嘻笑声、摇橹声把满滩的水鸟也惊动得飞起来了。 【简析】 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词意是:仲夏的一个午后,作者和亲人外出游玩,在溪边的一个亭子里饮酒,直到日落西山,还留连忘返。待兴尽踏上小舟,却迷失了归路。结果不知不觉闯入了藕花丛中。他们赶紧划啊赶紧划,扑楞楞,惊飞起一滩鸥鹭。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时不易显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通过不寻常的举动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和措词的精妙。(正像曹操《观沧海》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样,本是配乐时的套语,在作者笔下却与全诗浑然天成,融为一体。)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鸥鹭在古人诗词中常被写到,它们被认为是“忘机”的飞鸟,独与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们亲狎作友。作者在这里以鸥鹭形象作为陪衬,就是对主人公形象的潇洒天真的品格作一番加意地描摹,从而使全词洋溢地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青春气息更加浓烈,更加感人。 李清照的词,遣词造句,多有所创新,看来一目了然,却又引人入胜,耐人咀嚼、思索。这首词写日暮,并没有渲染“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的景象,写藕花,也没有描绘“红稀香少”的情态,全篇虽无写景,却是处处有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她不愧是抒情词的杰出的作家。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暮 “暮”的本字是“莫”,是太阳快要落山的意思,从日在草莽之中,是个会意字。“暮”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本词“常记溪亭日暮”即用此义。《石壕吏》“暮投石壕村”也用此义。引申为“晚”、“末”。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暮年,即晚年。(时间)将尽也可叫“暮”,如“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由于“暮”是跟“朝”相对的。所以可以用“暮气”一词来表示不振作的精神和疲疲塌塌不求进取的作风(跟“朝气”相对)。 惊 “惊”字的繁体写作“惊”,本义是马受惊,和“骇”是同义词。引申为惊骇,震惊,表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一军皆惊”。又有惊动,震动的意思。如本词“惊起一滩鸥鹭”。《口技》“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惊”都是惊动的意思。5 浏览1517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 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56 浏览15052017-09-22评论两句
2023-08-27 04:40:426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1. 关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诗句 关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诗句 1. 如梦令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所以,应是“误入藕花深处”一句。 2.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改为现代诗 诗要自己写才有感受吧。 不过我倒是可以帮你找了篇译文= = (2)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日暮时分, 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 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2)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留恋往返。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3.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词解 【词牌格式】:(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如梦令 李清照【年代】:宋【内容】:常记溪亭日暮①,沉醉不知归路②。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注释】: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③争:同“怎”。 【译文】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 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 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 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 4.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词解 【词牌格式】:(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如梦令 李清照【年代】:宋【内容】:常记溪亭日暮①,沉醉不知归路②。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注释】: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③争:同“怎”。 【译文】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 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 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 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 5. 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全诗、解释、作者简介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溪亭:临水的亭台。 (2)争:同“怎”。 (3)兴尽:尽了兴致 (4)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译文 依旧经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作者李清照 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6.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起承上启下的诗句的是 1、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一句承上启下。 2、原词欣赏: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诗歌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7.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我常常记得儿时的那些欢乐时光。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都已渐渐归去,年少的我却依依不舍,流连忘返。也许是刚饮过美酒,酒意未消;又或许是景色宜人,惹人陶醉,我游玩兴尽才准备驾舟回返。湖面盛开的荷花向我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我的船儿前行。我情不自禁地荡起双桨,往前划去。只顾贪看两岸秀丽的风光,谁知竟不知不觉迷了路,一不小心误入到荷花的深处。田田的荷塘一眼望不到头,我进也不是,退也不能,怎么办?蓦然间,水面上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我徘徊不定的小船所惊动,都惊得四散飞去。
2023-08-27 04:41:101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代)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2023-08-27 04:41:208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根据想象而描绘的意境是什么

  《如梦令》李清照1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怎样划出去,怎样划出去,抢着划呀,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 注释: 常:常常;时常。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沉醉:陶醉。 回舟:乘船而归。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误:不小心。 藕花:荷花。 争:抢渡,加紧划船。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饰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如梦令》李清照2  昨夜雨疏风骤②, 浓睡不消残酒③。 试问卷帘人④,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⑤。 【注释】 ①选自《漱玉集》。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著名女词人。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③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④卷帘人:有学问认为此指正在卷帘的侍女。⑤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花朵凋零。 此调原名《忆仙姿》,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度曲,因词中叠言“如梦,如梦”,故改为今名。又名《宴桃源》。单调,三十三字,仄韵。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译文】 昨夜雨点疏少风势猛烈,沉沉地睡了一觉却也消不了残留的醉意。试着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回答说,海棠花依旧鲜嫩。 知道吗?知道吗?应该是叶儿茂盛花儿凋零。 【品评】 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浓睡醒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宵风雨,窗前的海棠花怎样了。卷帘人不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恙。得凭着敏感的心灵,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绿,叶丰润而红花憔悴了。全词仅三十三字,却巧妙地设置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红瘦”句中, 以绿代叶、 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所常见(如唐僧齐己诗“红残绿满海棠枝”),但把“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精,在修辞上有所创新。唐韩偓《懒起》诗:“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李清照此词或许胎息于韩诗,但结句以对话出之,委曲精工,更胜韩作。因此,《梦园诗选》说此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自是圣于词者”。又,宋人爱海棠, 陆游曾有“为爱名花抵死狂”、“海棠已过不成春”(《花时遍游诸家园》)等句。李清照以海棠入词,并对它至为关切,当非偶然。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2023-08-27 04:42:373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作者是谁?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越,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其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请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故乡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溯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如梦令》中辑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如梦令》中”不知归路”的原因可能是日暮,词人醉了,也可能是词人兴致很高,流连忘返。两个争渡表现词人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出正确路径的心情。《如梦令》中”醉”字的表达效果: 这首诗勾勒了一幅具有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写出词人淡泊的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2023-08-27 04:42:44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达了作者什么的心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全文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描绘了作者对年少时外出游玩的经历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少时生活的怀念之情。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作者是宋代词人李清照,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大约写于李清照到达汴京后,还未出嫁前。 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译文:经常回忆起日暮时分曾在溪边亭中游玩,沉迷在美景中而忘了回家的路。直到尽兴了,才在天黑时乘船返回,不小心进入荷花池的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2023-08-27 04:43:36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谁写的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2、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3、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2023-08-27 04:43:451

如梦令翻译及原文

《如梦令》翻译及原文如下:翻译: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水鸟。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现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2023-08-27 04:43:541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写作背景

溪亭,山东济南名泉。苏轼之弟苏辙曾在济南任职,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竹林分径水通渠,真与幽人作隐居。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可见溪亭既为泉名,亦为地名。在济南城西,所濒之湖,时称西湖。苏辙又有《和李诚之待制燕别西湖》诗,序文中说:“于是数与其僚燕于湖上。”湖上可燕饮,当有亭子,此词“沉醉不知归路”,可见荡舟前曾在溪亭燕饮。崇宁元年(1102)七月,清照父李格非因党争被罢官,有可能居住济南,李清照可能在此时归宁而泛舟西湖。另外,大观二年(1108),李格非曾游济南佛慧山,并作《历下水记》,可见当时已确实家居济南,当时李清照居山东青州,相距不远,可能来济省亲,其间有可能泛舟游湖。其他时间清照是否有可能居于济南,则未见于文献记载。(摘录自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 楼下的,重复别人答案是无意义的。 管理员,你也太失察了,窃取别人答案获推荐,严重抗议
2023-08-27 04:44:081

常记溪亭归路,沉醉不知归路的全诗

回楼上那位 无题词一般除了词牌外 会将第一句当作题目 所以这首如梦令就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023-08-27 04:44:187

改写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300字

时常想起那一次在溪亭饮酒时的情景 我坐在溪亭里观赏着那千姿百态的荷花,只觉得自己被眼前的荷花深深吸引了. 看着这美妙绝伦的景象,我深深陶醉其中,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株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我坐在溪亭里一边观赏着这只有天上人间才有的美景,一边品尝着千年陈酿。没想到我如此不胜酒力,才喝了几杯,就大醉了,坐也坐不稳,只觉得自己的身子飘飘悠悠,仿佛自己来到了人间仙境。我又觉得自己真是快活似神仙呀! 不知不觉中,天已经渐渐暗淡了下来,直到自己的兴致被时间的流逝给消耗得差不多了,才想起自己该回家了。我摇摇摆摆的走上小舟。可这时,我还有些醉意,早就把回家的路线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我只好凭着自己朦胧的记忆前进。可是自己摇橹的手不听指挥,你让它往北摇,可是它偏偏和你作对,把橹往南摇;你让它把橹往南摇,可它却往北摇。行的船跌跌撞撞,好像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一样。没想到,我竟然把小舟给摇到了藕花的深处。 此时,我惊出了一身冷汗,顿时酒也醒了,看到自己身处在藕花的深处,四周都被荷花给笼罩着。我顿时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我拼命的摇着船橹,可这荷花比我人还要高,怎么划也无济于事。可我摇橹的声音却惊动了荷叶丛中一群水鸟,它们扑棱棱地飞起,直上云霄。 那一夜以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有一天早晨,李清照很想出去玩,就把自己的伙伴叫出去逛一逛,她们划船来到湖边亭子上,那里的湖真美,湖面一会儿静的像一面镜子,一会儿,一阵微风吹过来,湖面泛起鱼鳞似的波纹,波光粼粼。湖面上还有美丽的荷花荷叶。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婀娜多姿,那高的,矮的,大的,小的,拥拥挤挤,重重叠叠,荷花更美,淡红色的花瓣向四周伸展开,花心里长着金黄色的莲蓬。李清照拍着手指着水中鱼儿说“看,快看,水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在水中嬉戏呢!”有黄的鱼,黑的鱼,还有橙色的鱼,那些鱼悠然自得地游着,他们看得着了迷。湖堤边生长着亭亭如盖的柳树,风一吹,柳树便抖起自己的“秀发”让人们赞叹。李清照说“既然景色这么美,何不借酒助兴呀!”他们就从船上拿来酒菜来到亭子里边吃边喝边作诗,也猜酒令,她们玩得兴致勃勃。不知不觉天就黑了,天空中布满了星星,地上好像被一张温柔的黑地毯盖住了,这时她们着了急,连忙摸索着上了小船,她们划着划着来到了荷花池,李清照一摸说“不对呀,怎么有花呀!”她们又向回划,可是,又被一个荷叶拌住了,她们又拼命地划,那击水声,“扑嗵嗵”一下惊飞了好多沙鸥和白鹭,她们“哈哈”地笑个不停。她们玩得真是兴致未尽!不知道哪个好自己选吧
2023-08-27 04:44:511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全词没有一个庙会色彩的字,但整个画面色彩艳丽,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作者通过一个个通俗的名词来描述,简单易懂,如“晚”表示时间,说明作者回家的时候天色已晚,周围是黑黑的;“日暮”也是表示时间的,此时是太阳就快下山了,但任然用最后的余晖洒向大地,“藕花”,很明显花是红色的,而荷叶是绿色的,绿叶衬托着红花,多美,多祥和啊。全词没有一个描绘色彩的字,只是用实实在在的物来描述,可以更丰富读者的想象,使之更绚丽多彩。 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全篇33个字,没有一个描绘色彩的字,只写道:“常记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欧鹭。”但整个画面却色彩艳丽:藕花红,欧鹭白,荷叶绿,湖水蓝,意趣盎然。这首景物词,不仅描绘了自然美,而且诗人用自己的感情思想,给大自然景象添给生机,赋予大自然以诗请画意和勃勃生机。这样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的自然景色,不仅给我们以清晰的美的享受,令人赏心悦目,而且体会到了人情美、人性美。所以悠悠千载,传诵不衰。
2023-08-27 04:44:591

宋朝李清照的如梦令的诗意是什么?

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均广为人知。 其一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表达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 其二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
2023-08-27 04:45:096

仿写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饮酒过度,大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宿,误入公园深处,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
2023-08-27 04:45:3315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全诗的意思和背景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2.写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首追忆诗。她遭受了重大变故,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3.原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023-08-27 04:46:051

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常:常常;经常。 2、溪亭:溪边的亭子。 3、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 4、沉醉:大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5、归路:回家的路 6、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7、回舟:乘船而归。 8、误:不小心。 9、藕花:荷花。 10、争:同怎,怎么(怎么把船划出去的意思)。 11、滩:群。 12、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翻译: 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 一直玩到日暮时分, 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 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 桨声惊动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赏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如梦令的诗意 如梦令的诗意 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1、疏:指稀疏。 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诗意: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 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 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 外面的情况如何, 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 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如梦令:词牌名。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3、常记:长久记忆。 4、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5、藕花:荷花 6、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7、鸥鹭:泛指水鸟。 诗意: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 一玩就到傍晚, 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 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三、《如梦令春景》 作者:秦观 原文: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释: 1、玉笙:珍贵的管乐器。 2、《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严蕊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作者:严蕊 原文: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翻译: 说是梨花,但不是 说是杏花,也不是 颜色红白相间, 此花的风韵别具一格,超凡脱俗! 还记得吗?在武陵的那一醉? (这就是《桃花源记》武陵源的桃花阿!) 赏析: 对这首小令,先且不谈背景,直单微欣赏之,别有逸趣。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发端二句飘然而至,虽明白如话,但决非一览无味,须细加玩味。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可知所咏之物为花。道是梨花却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则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 白白与红红紧承发端二句,点明此花之为红、白二色。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炼、极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一树花分二色,确非常见,此花实在别致啊! 别是东风情味上句才略从正面点明花色,此句词笔却又轻灵地宕开,不再从正面着笔,而从唱叹之音赞美此花之风韵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众芳之上。实在少此一笔不得。可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花呢?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结笔仍是空际着笔,不过,虽未直接点出花名,却已作了不管之答。曾记。曾记,二语甚妙,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呼唤起读者的记忆,且暗将词境推远。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终于来到世外桃源。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句中醉之一字,写出此花之为人所迷恋的感受。词境以桃花源结穴,馀味颇为深长。它可能意味着女词人的身份(宋词习以桃溪、桃源指妓女居处),也可能有取于桃花源凌越世俗之意。 此词所咏为红白桃花,这是桃花的一种,桃品甚多其花有红、紫、白、千叶、二色之殊。(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红白桃花,就是同树花分二色的桃花。北宋邵雍有《二色桃》诗: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城倾国艳不同。疑是蕊宫双姊妹,一时携手嫁东风。诗虽不及严蕊此词含蕴,但可借作为此词的一个极好注脚。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曾记严蕊其人及此词: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唐与正守台日,酒边尝命赋红白桃花,即成《如梦令》。与正赏之双缣。依据这段记载来体味此词,不难体会到这位女词人作这首咏物词的一番蕴意。词显然体现了作者的情感。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她的《卜算子》词,有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之句,正可诠释此意。孙麟趾《词迳》云:人之品格高者,出笔必清。此词有清气,有新意,正是词人品格的自然流露。尤其这首咏物词中,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义,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似无寄托,而有寄托,就境界言,可以说是词中的上品。 此词绝不同于一般滞于物象的咏物词,它纯然从空际着笔,空灵荡漾,不即不离,写出红白桃花之高标逸韵,境界愈推愈高远,令人玩味无极而神为之一旺。就艺术而言,可以说是词中之逸品。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赏析】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浙江义乌、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2023-08-27 04:46:131

常记滇池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塘深

李清照
2023-08-27 04:46:211

如梦令 运用了哪些人物动作描写的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太醉不知道回来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色已晚,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不想,惊起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注释: 常:常常;时常。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 沉醉:有两种意思1、喝醉2、陶醉。 兴尽:兴致得到满足。 误:错误。 藕花:荷花。 争:怎么;如何。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泛指水鸟。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饰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如梦令》李清照2  昨夜雨疏风骤②, 浓睡不消残酒③。 试问卷帘人④,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⑤。 【注释】 ①选自《漱玉集》。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女词人。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③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④卷帘人:有学问认为此指侍女。⑤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此调原名《忆仙姿》,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度曲,因词中叠言“如梦,如梦”,故改为今名。又名《宴桃源》。单调,三十三字,仄韵。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译文】 昨夜雨狂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品评】 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浓睡醒 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宵风雨,窗前的海棠花怎样了。卷帘人不 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恙。得凭着敏感的心灵,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绿 叶丰润而红花憔悴了。全词仅三十三字,却巧妙地设置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 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柳瘦”句中, 以绿代叶、 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所常见(如唐僧齐己诗“红残绿满海棠枝”),但把“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精,在修辞上有所创新。唐韩偓《懒起》诗:“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李清照此词或许胎息于韩诗,但结句以对话出之,委曲精工,更胜韩作。因此,《梦园诗选》说此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自是圣于词者”。又,宋人爱海棠, 陆游曾有“为爱名花抵死狂”、“海棠已过不成春”(《花时遍游诸家园》)等句。李清照以海棠入词,并对它至为关切,当非偶然。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如梦令》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 宋代词人苏轼  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如梦令·仲秋夜周天侯  夜深人静梦破, 疑是露浓被薄。 披衣闭窗棂, 莫任秋寒妖恶。 奈何,奈何, 相思已透楼阁!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 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 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 门外马嘶人沸。  《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 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 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 人与绿杨俱瘦。  李存勖的《如梦令》  如梦令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舞鸾歌凤①。 长记别伊时, 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严蕊的《如梦令》  如梦令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冯延巳的《如梦令》  如梦令 尘拂玉台鸾镜, 凤髻不堪重整。 绡帐泣流苏, 愁掩玉屏人静。 多病,多病, 自是行云无定。  纳兰性德的《如梦令》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 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 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 从此簟纹灯影。  毛泽东的《如梦令》  如梦令·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现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已被录入小学苏教版6年级下学期第9课的第一首诗。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试用本)七年级下期第21课。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李清照)。  陈子龙的《如梦令》  如梦令 艳体 红烛逢迎何处, 笑倚玉人私语。 莫上软金钩, 留取水沉浓雾。 难去,难去, 门外尺深花雨。
2023-08-27 04:46:281

如梦令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的读音

争-------- 第一声。
2023-08-27 04:46:376

如梦令 当时的写作背景

是李清照外游时所作。
2023-08-27 04:46:555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下面是我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欢迎浏览。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作品鉴赏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以悠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后惊起鸥鹭,全词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词人把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这是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它不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那样带着富贵之气,也不像《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样带着衰飒之气,而是表现了作者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作者简介   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2023-08-27 04:47:29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简评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65+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2023-08-27 04:47:40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意思是什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李清照的词。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想起。兴:指兴致。误:指错。争渡:指急速行驶。滩:指河,湖边上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2023-08-27 04:47:502

常记溪亭日暮全诗翻译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译文一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2023-08-27 04:48:10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2023-08-27 04:48:181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翻译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及注释 翻译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翻译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翻译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临水的亭台。日暮:黄昏时候。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兴尽:尽了兴致。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误入:不小心进入。藕花:荷花。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一群。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讲解   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著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ōulu]」,鸥和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jia]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像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 宋代 ,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简评   这首词在 南宋 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65+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 南宋 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诗词作品: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作者:【 宋代 】 李清照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初中古诗】、【纪游】
2023-08-27 04:48:26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意思是什么?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怎样划出去,怎样划出去,抢着划呀,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
2023-08-27 04:48:331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翻译如下: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文章的赏析如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作者简介如下:李清照(约1084—1155年),自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居济南。[3]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的诗、词、散文都有很大的成就。其散文构思精妙,辞采俊逸,文笔曲折生动,尤善于借叙事以状情,因而颇受推崇。著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2023-08-27 04:48:531

如梦令常记溪亭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如梦令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荷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翻译: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争着划呀,争着划呀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它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该词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赏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记”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2023-08-27 04:49:17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全诗翻译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系列:宋词三百首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争,使劲、抢著。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    依旧经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著渡,    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简评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2023-08-27 04:49:451

如梦令 李清照 全诗

和知否知否结构一样的诗句
2023-08-27 04:49:5510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译文及注释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2023-08-27 04:51:081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翻译: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鸥鹭。注释:1、常记:长久记忆。2、兴尽:尽了酒宴兴致。3、藕花:荷花。4、争:怎,怎么。5、溪亭:临水的亭台。《如梦令》鉴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如梦令》
2023-08-27 04:51:17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前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少女时代独有的游玩欢乐,可见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翻译】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2023-08-27 04:51:321

《如梦令》——李清照 赏析

这首词作者以地写人,表现作者思念故地的情愫。有告慰,有询问,有揣想,有向往,如面对老友,娓娓谈来,亲切自然。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京中新旧两党夹击下,意欲远离政治漩涡、出知外任的心思。果然,翌年三月,作者即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
2023-08-27 04:52:004

李清照词《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的下一句是什么?

李清照词《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的下一句是什么? 正确答案:沉醉不知归路 《如梦令》 [宋代]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023-08-27 04:52:21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下面是我整理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2023-08-27 04:52:401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时期写的

唐圭璋: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原为抄本。并非善本,其误抄“尝”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尝记”,可以纠正《乐府雅词》之误,由此亦可知《全芳备祖》之可贵。纵观当代选本,凡选清照此词者无不作“常记”,试思常为经常,尝为曾经,作“常”必误无疑,不知何以竟无人深思词意,沿误作“常”。以讹传讹,贻误来学,影响甚大。希望以后选清照此词者,务必以《全芳备祖》为据,改“常”作“尝”。如果照这样说的话,这应该是一篇追忆诗。她遭受了重大变故,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具体参照百度百科。
2023-08-27 04:52:493

李清照的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全文是什么?

李清照的《如梦令》词全文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023-08-27 04:52:583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1. 关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诗句 关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诗句 1. 如梦令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所以,应是“误入藕花深处”一句。 2.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改为现代诗 诗要自己写才有感受吧。 不过我倒是可以帮你找了篇译文= = (2)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日暮时分, 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 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2)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留恋往返。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3.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词解 【词牌格式】:(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如梦令 李清照【年代】:宋【内容】:常记溪亭日暮①,沉醉不知归路②。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注释】: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③争:同“怎”。 【译文】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 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 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 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 4.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词解 【词牌格式】:(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如梦令 李清照【年代】:宋【内容】:常记溪亭日暮①,沉醉不知归路②。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注释】: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③争:同“怎”。 【译文】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 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 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 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 5. 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全诗、解释、作者简介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溪亭:临水的亭台。 (2)争:同“怎”。 (3)兴尽:尽了兴致 (4)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译文 依旧经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作者李清照 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6.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起承上启下的诗句的是 1、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一句承上启下。 2、原词欣赏: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诗歌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7.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我常常记得儿时的那些欢乐时光。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都已渐渐归去,年少的我却依依不舍,流连忘返。也许是刚饮过美酒,酒意未消;又或许是景色宜人,惹人陶醉,我游玩兴尽才准备驾舟回返。湖面盛开的荷花向我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我的船儿前行。我情不自禁地荡起双桨,往前划去。只顾贪看两岸秀丽的风光,谁知竟不知不觉迷了路,一不小心误入到荷花的深处。田田的荷塘一眼望不到头,我进也不是,退也不能,怎么办?蓦然间,水面上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我徘徊不定的小船所惊动,都惊得四散飞去。
2023-08-27 04:53:561

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

春末夏初溪边凉亭
2023-08-27 04:54: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