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这首外国诗歌的作者是谁?我只记得前三句。

2023-08-29 11:50:08
共3条回复
wpBeta

u200d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Adam Zagajewski ,1945——),波兰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新浪潮”诗歌的代表人物。1945年,扎加耶夫斯基生于波兰利沃夫(今属乌克兰),出生后即随全家迁居格维里策。1960年代成名,是新浪潮派诗歌的代表人物。1982年移居巴黎。主要作品有《公报》、《肉铺》、《画布》、《炽烈的土地》、《欲望》、《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等。2004年,扎加耶夫斯基获得由美国《今日世界文学》颁发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提要: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善于把日常生活陌生化,在熟悉的处境中揭示新意,带来各种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是“发现”而非“发明”,是对世界矛盾本质的呈现而非评判。相应地,诗人在描写人类的处境时,既能深入其中透视,又能站在远处以略带讽谕的态度观望;在描写大自然的风景时,既能展示其辽阔的画面,又能保持细节的清晰。


大约是五年前,在我工作的报馆附近的曙光书店,老板马国明拿出三本亚当·扎加耶夫斯基(Adam Zagajewski)的书给我。一本是诗集《神秘主义入门》(Mysticism for Beginners),另两本是散文集《两个城市》(Two Cities)和《另一种美》(Another Beauty),后者由苏珊·桑塔格作序。扎加耶夫斯基的名字,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我浏览诗集里的诗,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在到沃尔科特和后期的布罗茨基的诗中,都曾体会过这种熟悉的陌生感。他们处理日常生活时,总是留有足够的空间,仿佛是抽象的,且含有一种明显的当代性。这是一种尖锐的日常性或者说日常的尖锐性。


如果浏览一本诗集而有点陌生感,而非一看就不喜欢(充满陈腔滥调),一般来说就有读头,这是我的经验。《神秘主义入门》只有七十页,很薄,只有不到五十首短诗,就连封面设计也淡雅。所谓《神秘主义入门》并非这本书的主题,尽管它确也有点神秘主义色彩。书名指的是诗集中一首诗,在诗中作者看见一名德国青年在咖啡店露台展读一本书,叫做《神秘主义入门》,于是抒发了一番意味深长的感想。

在买了诗集约一星期后,我因耳垂下长了一个小脓包,午夜下班后便去附近医院看急诊。我知道可能要等上一两个钟头,该带本什么书呢?办公桌上那本薄薄轻轻的《神秘主义入门》映入眼帘,于是抓了就走。在候诊室,我打开诗集。那种陌生感依然吸引着我,接着我慢慢读出某种宁静、轻快、愉悦的东西。还读到一些格言似的句子,例如:

我们看见穷国们,因它们古老的仇恨
而变得更穷。

我读到流亡者的心声:

我们的死者不住在这个国家——
他们多年来一直在旅行。
他们留在发黄的明信片上的地址
已不能分辨,铭刻在邮票上的国家
早就不存在了。

我还看到作者与诗保持距离的态度:

诗歌召唤我们过一种更高的生活,
但低处的事物同样雄辩……

以及对诗人的温和讽刺:

诗人们都十分重视
获奖和成功,
但是一个秋天接着一个秋天
把叶子从那些骄傲的树上撕走,

当我读到《自画像》的时候,我的兴趣高涨起来;读到《三个天使》,惊叹不已;读到《善心的修女》,再次赞叹。《自画像》佳句迭出:“我的半天过去了。有一天半个世纪也会这么过去。”将半天与半个世纪放在同一行里,既自然而又令人吃惊,生命的短暂、宝贵和生命在这跨度里可发挥的主动性,全都包含在内了。“我在音乐中看到三种元素:软弱、力量和痛苦。/第四种没有名字。”前一句已够有概括力的了,后一句则把这概括变成抽象,变成无限。这些句子都是层层推进,或突然把小放大,在常识中披露真理。再如“我已不再年轻,但总有人更老”,也只是把老生常谈翻新而已,但诗歌的妙处,往往就是在这里,尤其是当常识被变成真理那一瞬间,我们都愣住了。而在“观看我的同类们被嫉妒、愤怒/和欲望所驱策,充满活力”中,这“充满活力”也同样令人意料不到。这句诗,像上面其他诗句一样,并不是被发明出来的,而是被发现出来的,这“充满活力”是呈现世界的矛盾本质,使得这句诗也立即生机勃勃,把“扁”的叙述变成“圆”的张力。《自画像》显然受马查多的《画像》影响,所以作者在临结尾时不能不提马查多。马查多在其诗中说:“当最后告别的那一天到来,/当那艘永不返航的船准备启航,/你会发现我在船上,轻松,带着几件随身物品,/几乎赤裸如大海的儿子。”
《善心的修女》并非写修女,而是写童年。用善心的修女来形容从河边升起的纤细的杨树,实在太奇特了,而更自然且又一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接下去说“不害怕陌生人”。“桨果这么黑,夜晚也羡慕”我没把它译成更明白的“桨果黑得连夜晚也羡慕”,是为了保留原来的逗号所给的空间,尤其是保留原来不过分强调的语气。

蓝色和黄色的国家生活在地图里;
大国吞噬小国,但在邮票上

你只看到安静的鹰、斑马、
长颈鹿,和优美得令人窒息的小山雀。

这些美丽而哀伤的句子,把小孩的天真和成年人的理解揉合起来,把近在手边的、小小的地图和邮票与遥远的、广大无限的痛苦揉合起来。简言之,把美与残忍揉合起来。

《三个天使》中,所有人的抱怨都那么真实也都那么陈套,而两位天使的安慰尽管充满诗意和冠冕堂皇,但也难以抚慰——而难以抚慰也是面对这种场面的一种陈套了。所有那些抱怨、诉苦和安慰,也都已变成人间苦难的大合唱的饰音了。那长久沉默的天使是全诗最有诗意和最神秘的,代表着诗人所了解或假设的更高的存在对芸芸众生的态度。他是全知道了,全看到了,也许他最痛苦,也最接纳。沉默是一切的总和。沉默也许是真正的救赎之道。

我相信,我遇到又一个大气派的诗人了。手术后,我必须每天早晨到住所附近医院洗伤口,连续一个多月,而在这期间,我就在候诊室读这本诗集,即是说,我把它读了二三十遍。在大约读了半个月之后,我上网订购他的最新诗集《没有终结:新诗和诗选》(Without End: New and Selected Poems)。在诗选还未寄至的时候,我忍不住在书架上翻各种欧洲诗选,找他的诗看。但我发现,他以前的诗并不吸引我,颇抽象,也有点枯燥,是典型的东欧诗,也是典型的好诗(指技术之无懈可击)。而《神秘主义入门》则是具体、多空间、松散得近于清淡,那是一种大境界,个人声音如此清晰,不是一句“好诗”可以概括的。我又读他的散文集,亦是角度独特,但不致于像他的诗那样给人只此一家之感。

《没有终结》收到后,我从头至尾把它读了两遍。我的感觉得到证实,扎加耶夫斯基是在大约八十年代未期、九十年代初期,也即是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找到自己的声音的。他是波兰诗人,生于一九四五年,是他那一代诗人中最重要的诗人。曾介入团结工会的抗争,八十年代流亡法国,现在巴黎和美国休斯敦大学交替居住。我还从他某些诗的题献中,得知他与前辈波兰诗人米沃什、布罗茨基和沃尔科特有交往。

在《没有终结》中,最令我着迷和反复阅读的是前面约五十首新作,即是继《神秘主义入门》之后的作品。这些诗作,乍看起来似乎没有像《自画像》、《三个天使》和《善心的修女》那样眩目的作品,实际却是,他的境界愈来愈大,技巧愈来愈隐蔽。另外就是他非常有耐心地营造诗中的音乐。在《神秘主义入门》一诗中,他就展示他这种耐性,全诗实际上只有两句,后一句多达二十余行——而我自己一直酷爱写一句直落的诗,因此简直有遇到知音的喜悦。

但在扎加耶夫斯基这批新诗中,他对音乐的营造更有耐性,犹如马勒的交响曲的乐章。最明显的是《维琴察的早晨》和《卡西斯的日出》,前者要说的其实就是最后一节,也即对布罗茨基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充满深情的悼念,但作者并不急于切入主题,而是用了两节时来铺排,描绘周遭的风景,把气氛扩散,把节奏调慢调低,然后才在最后一节潮水般升起,掀起飞溅的巨浪;后者要说的实际也就是日出那个镜头,但是诗人花了多大的笔墨去描绘黎明前后的风景!我个人认为,《卡西斯的日出》和《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是扎加耶夫斯基最杰出的作品。

音乐,风景。扎加耶夫斯基确实是喜欢音乐又喜欢艺术。像上面提到的《维琴察的早晨》和《卡西斯的日落》就像两幅印象派的油画。这是就全诗的整体印象而言。在不少诗作的具体句子中,他也常常制造印象派的效果。例如“八月的酷热把城市溶化成冰淇淋”、“杨树和房屋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溶化成一团团”。但他在写到细微之处,又往往能保持绝对的清晰,例如《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中最后几句:

你在秋天的公园里拾橡果,
树叶在大地的伤口上旋转。
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和一只画眉掉下的灰色羽毛,
和那游离、消失又重返的
柔光。

扎加耶夫斯基还有不少较短的诗,可称为小品诗,包括对绘画的观后感和对诗歌的读后感,也都意境深处。例如对弗美儿那幅戴珍珠的女孩的描写,胜过所有关于这幅名画的评论,极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另有一些诗点缀着格言式的句子,注入轻松的元素,那并非为了调剂,而是诗人站在较远的位置看人类的处境。实际上,哪怕是在他最深情的作品中,在最严重的时刻,他也往往能抽身而出,以一种略带讽谕的角度来处理。就像他在哀悼朋友时,也能把“悲伤”与“欢乐”置于同等的地位——同样是把生活和世界“圆化”而非“扁化”,因此也使得悲伤和欢乐都更真实。

我发现他是我理想中那种令人喜爱的诗人,而不只是好诗人或大诗人。当你新喜爱一位诗人,他立即会在你身上产生某种排斥性,排斥其他诗人,甚至排斥你喜爱的其他诗人。然后,经过一段时间,读悉了,你就会把这位新喜爱的诗人移到你喜爱的诗人的万神殿,并期待另一位新喜爱的诗人的出现,而每逢没有新发现的诗人可读,便把万神殿里的诗人请出来。而扎加耶夫斯基在我身上产生的排斥性是如此巨大,我甚至发现我在此之前几位最贴近我心灵的诗人,莱奥帕尔迪、托马斯·哈代、安东尼奥·马查多、菲利普u2022拉金、布莱希特、爱德华·托马斯、卡瓦菲斯、翁巴托·萨巴等等,也都得暂时退避一舍。

扎加耶夫斯基产量不多,他在一首诗中说道:

我写得很慢,仿佛我可以活两百年。

从《神秘主义入门》之前的诗集《画布》(Canvas)到《神秘主义入门》,再到之后诗选中的“新诗”,可推断他每年约写十余首诗,是很理想的成熟诗人的产量。

值得一提的是,英译者Clare Cavanagh译笔无比精妙。他是《神秘主义入门》和诗选中的新作的译者,即是说,扎氏新近作品都是由他操刀的。

最后:当我在书架上找一本诗集的时候,偶然发现其实我早已有扎加耶夫斯基第一本英译诗集《震颤:诗选》(Tremor: Selected Poems),前面有米沃什的序,封底有布罗茨基的推荐语。我在扉页上写明是一九九○年在曙光书店买的。我想,我当初买它,是因为两位名人的推荐。但是,我显然更相信自己的直觉。《震颤》没有在我脑中留下印象,并非我的过错,它确实远远比不上后来的扎加耶夫斯基。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诗诗歌精选十二首
黄灿然译

神秘主义入门

天气很暖和,光很充沛。
咖啡馆露台上那德国人
膝上搁着一本小书。
我瞥见那书名:
《神秘主义入门》。
突然间我明白了,那些
打着尖利的忽哨在蒙蒂普尔查诺
街道上巡逻的燕子,
和来自东欧、也就是所谓中欧的
怯生生的游客的低声谈话,
和站在稻田里的——昨天?前天?——
修女般的白鹭,
和擦去中世纪房子的轮廓的
缓慢而有系统的黄昏,
和任由风吹日晒的
小山丘上的橄榄树,
和我在卢浮宫细看和赞叹的
《无名王子》的头,
和闪烁着花粉的蝴蝶翅膀般的
彩绘玻璃窗,
和在公路旁练习演说的
小夜莺,
和任何旅行、任何一种观光,
都只是神秘主义入门,
是基础课,是一场
延期的考试的
前奏。

弗美尔的小女孩

弗美尔的小女孩,如今很出名,
她望着我。一颗珍珠望着我。
弗美尔的小女孩的双唇
是红的、湿的、亮的。

啊弗美尔的小女孩,啊珍珠,
蓝头巾:你全都是光
而我是影做的。
光瞧不起影,
带着容忍,也许是怜悯。


自画像

在电脑、一支笔和一台打字机之间,
我的半天过去了。有一天半个世纪也会这么过去。
我住在陌生的城市,有时候跟陌生人
谈论对我是陌生的事情。
我听很多音乐:巴赫、马勒、萧邦、肖斯塔科维奇。
我在音乐中看到三种元素:软弱、力量和痛苦。
第四种没有名字。
我读诗人,活着和死去的,他们教会我
坚定、信仰和骄傲。我试图理解
伟大的哲学家们——但往往只抓住
他们宝贵思想的一鳞半爪。
我喜欢在巴黎街头长时间散步,
观看我的同类们被嫉妒、愤怒
和欲望所驱策,充满活力;喜欢追踪一枚硬币
从一只手传到另一只手,慢慢地
磨损它的圆形(皇帝的侧面像已被擦掉)。
我身边树木不表达什么
除了一种绿色、淡漠的完美。
黑鸟在田野踱步,
耐心地等待着,像西班牙寡妇。
我已不再年轻,但总有人更年老。
我喜欢沉睡,沉睡时我就停止存在;
喜欢骑着自行车在乡村道路上飞驰,杨树和房屋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溶化成一团团。
有时候在展览馆里画对我说话,
反讽会突然消失。
我爱看妻子的面孔。
每个星期天给父亲打电话。
每隔一星期跟朋友们见面,
从而证明我的忠诚。
我的祖国摆脱了一个恶魔的束缚。我希望
接着会有另一次解放。
我能帮得上忙吗?我不知道。
我肯定不是大海的儿子,
像安东尼奥·马查多写到自己时所说的,
而是空气、薄荷和大提琴的儿子,
而高尚世界的所有道路并非
都与迄今属于我的生活
交叉而过。


黑鸟

一只黑鸟栖息在电视天线上,
唱着温柔、爵士乐般的曲子。
你失去谁,我问,你哀悼什么?
我在告别那些去世的人,黑鸟说,
我在告别这一天(它的眼和睫),
我哀悼一个住在色雷斯的女孩,
你不会认识她。
我为那株冻死的柳树感到难过。
我流泪,因为一切事物消逝、改变
又重返,但永远以另一种方式。
我狭窄的喉咙几乎承受不了
这些急速转变所带来的
悲伤、绝望、愉悦和骄傲。
一个送葬行列从前面经过,
每个黄昏都是如此,在那儿,在地平线上。
每个人都在那儿,我看见他们并说再见。
我看见剑、帽、头巾和赤脚,
枪、血和墨水。他们慢慢地走,
消失在河流的雾霭里,在右岸上。
我告别他们和你和光,
然后迎接黑夜,因为我服侍她——
还有黑丝绸、黑力量。


大提琴

不喜欢它的人说它
只是一把突变的小提琴
被踢出了合唱队。
并非如此。
大提琴有很多秘密,
但它从不呜咽,
而只是低声唱。
不过并非一切都变成
歌。有时候你听到
一句低语或私语:
我很寂寞,
我睡不着。


三个天使

三个天使突然出现
在这里,在圣乔治街这家面包店旁。
不是又来做人口普查吧,
一个疲倦的男人叹息道。
不是的,第一个天使耐心地说,
我们只是想看看
你们的生活怎样了,
日子的滋味如何,以及为什么
你们夜里总是充满不安和恐惧。

没错,恐惧,一位可爱、眼睛像做梦的
女人回答;但我知道为什么。
人类的脑力撑不住了。
他们寻求他们找不到的
帮助和支持。长官,请看一看
——她把天使叫做“长官”!——
维特根斯坦吧。我们的哲人
和领袖都是忧郁的疯子,
他们知道的甚至比我们
普通人还少(但她可
不普通)。

还有呢,一个正在学
小提琴的少年说,晚上
都只是一个空纸盒,
一个没有神秘的棺材,
而在黎明时,宇宙看上去
像电视屏幕般枯燥和陌生。
此外,那些爱音乐本身的人
少之又少。

其他人纷纷发言,悲叹声
汹涌而来,膨胀成愤怒的奏鸣曲。
如果先生你们想知道真相,
一个高个子学生喊道——他刚
失去母亲——我们已受够了
死亡和残忍、迫害、疾病,
毒蛇的眼睛般呆滞的
长久的沉闷。我们土地太少,
火太多。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谁。
我们迷失在森林里,黑色的星星
在我们头顶上懒惰地移动,仿佛
它们只是我们的梦。

但是,第二个天使依然腼腆地应付道,
总有一点快乐,美的事物甚至
近在手边,在每个时辰的
吠叫声下,在专注安静的心中,
还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隐藏另一个人——
普遍,强大,不屈不挠。
野玫瑰有时会散发
童年的味道,而在假日,少女们
一如往常走到户外散步,
她们绕围巾的样子
带有某种永恒的含义。
记忆活在海洋里,在奔腾的血中,
在黑色、烧燃的石头里,在诗中,
在每一次安静的谈话中。
世界跟原来一样,
充满阴影和期待。

他原可以继续这样说下去,但是人群
愈变愈大,无声的
愤怒浪潮扩散
直到使者们终于轻轻飘起,
升入空中,他们逐渐远去时
继续小声重复:愿你们平静,
愿生者、死者、未出生者平静。
唯独第三个天使一言不发,
因为他是长久沉默的天使。


中国诗

我读一首中国诗,
写于一千年前。
作者谈到整夜
下雨,雨点敲击
他的船的竹篷,
以及他内心终于
获得的平静。
现在又是十一月,一个
有浓雾的铅灰色黄昏,
这仅仅是巧合吗?
另一个人正活着,
这仅仅是偶然吗?
诗人们都十分重视
获奖和成功,
但是一个秋天接着一个秋天
把叶子从那些骄傲的树上撕走,
如果有什么剩下来
也只是他们诗中的雨声的
低语,
不悲不喜。
唯有纯粹是看不见的,
而黄昏趁着光和影
把我们遗忘一会儿的时候
赶忙把神秘的事物移来移去。


说游泳

这个国家的河流甜蜜
犹如行吟诗人的歌,
沉重的太阳向西闲逛,
乘着黄色的马戏团马车。
乡村小教堂
张开一块寂静的丝绸
又旧又纤巧,哪怕呼吸一下
也会把它撕裂。
我喜欢在大海里游泳,大海老是
跟自己说话,声音单调
犹如一个流浪汉,再也
记不起他到底在路上多久了。
游泳就像祈祷:
双掌合了又开,
合了又开,
几乎永无止境。


善心的修女

那是童年,再也回不来——
浆果这么黑,夜晚也羡慕;
纤细的杨树从狭窄的河边升起,
像善心的修女,不害怕陌生人。
从阳台我看得见一条小街和两株树,
但我也是皇帝,无忧无虑地聆听
我的无数军队呼啸,
被夺取的土耳其战旗飘动。

我喜欢牙齿间青草的味道,
苦涩的枫叶,口中第一枚
六月的草莓的酸甜。
星期天早晨母亲弄真正的咖啡,
教堂里老神父对骄傲开战。
每当我见到穷人就心痛。
蓝色和黄色的国家生活在地图里;
大国吞噬小国,但在邮票上

你只见到安静的鹰、斑马、
长颈鹿,和优美得令人窒息的小山雀。
在那家幽暗的商店落满尘埃的货架上
一罐罐粘糖果堆积着。
一打开就有成群的红蛾飞出。
我是一名童子军,懂得树林中的孤独,
当黄昏降临,猫头鹰啼叫,
橡树的枝桠不祥地嘎吱作响。

我读骑士小说、俄罗斯民间故事
和显克维奇没完没了的三部曲。
我父亲为我建一座微型磨坊,
它在山溪里迅速地旋转。
我的自行车跑得比喷着气的火车还快,
八月的酷热把城市溶化成冰淇淋。
浆果这么黑……苦涩的枫叶……
那是童年。血和盛宴的时光。


维琴察的早晨*
——纪念约瑟夫u2022布罗茨基和克日什托夫u2022基耶斯洛夫斯基**

太阳这么纤弱,这么幼嫩,
我们都有点害怕;一个不小心的动作
也有可能抓破它,仅仅喊一声——如果有谁
试着喊——也可能伤及它;只有疾飞的雨燕,
翅膀硬如铸铁,
敢于纵情歌唱,因为它们刚在泥巢里
度过短暂、不安的童年,
挨着兄弟姐妹,疯狂的小行星,
黑如森林的桨果。

小餐馆里困倦的侍者——黑夜最后的影子
在他双眼下会合——往大衣袋里
掏着零钱,咖啡散发庄严的油墨味,
甜味和阿拉伯味。天空的湛蓝
应允着一个漫长的下午,一个无尽的白昼。
我仿佛第一次看见你们。
就连这座帕拉第奥建筑的圆柱也似乎
是新生的,它们从黎明的潮水中升起,
像维纳斯,你们年长的同伴。

从乱涂乱抹中开始,计算损失,计算死者,
开始新的一天而没有你们,首先是你,
我们葬你两次,哀悼你两次,
你活了两次且跟别人一样强,在两个大陆,
用两种语言,在现实世界和想像世界——然后是你,
有着清秀端正的面容,那目光放大了
各种物体和和心灵(永远太小)。
你们两个都走了,从现在起我们将过一种双重生活,
同时在光里和影里,在明亮的阳光
和石头般的厅堂的冰冷里,在悲伤中和欢乐中。

*译注:维琴察是意大利城镇,以帕拉第奥建筑闻名。
**译注:布罗茨基(1940-1996)美籍俄罗斯诗人,用俄语和英语写作,在纽约逝世,其遗体后来迁往威尼斯埋葬。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1996),著名波兰导演。


卡西斯的日出*

在半暗中白色建筑群耸立,还未完全
成形,而建筑群旁,那灰沉沉的葡萄园,那黎明前的宁静;
犹大算着银币,但在猛烈祈祷中
扭弯的橄榄树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入大地。
太阳在哪里!现在依然寒冷,
一片谦卑的风景在我们周围铺展;
星星已离去,牧师们睡得正沉,鸟儿在八月
不许歌唱,偶儿才有一只
结结巴巴,像中学拉丁课上不用功的男生。
现在是凌晨四点,绝望住在如此多的房子里。
这时候脸孔狭长的忧伤哲学家
正雕琢他们陈旧的格言,而疲乏的指挥家,
他们昨晚刚使布鲁克纳和马勒复活,
此刻无人鼓掌地、不大情愿地迷糊入睡,而妓女们
回到她们寒酸的公寓里。
我们恳求葡萄园
被赋予生命,它们灰沉沉,像涂上一层火山灰;
恳求远方那些大城市从冷漠中苏醒,
而我恳求别误将自由等同于混乱,
恳求重获那样一种信仰,它连接
可见和不可见的事物,但不钝化心灵。
在我们下面大海变蓝,地平线的轮廓
逐渐清晰,像一条细长的带子
深情而牢牢地环抱我们这转动中的星球,
我们看见渔船可靠地摇晃,像海鸥
在深蓝色的水面上,而不一会儿
太阳深红色的圆盘从围成半圈的群山里浮现,
归还光的礼物。

*译注:卡西斯是法国著名渡假胜地。


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想想六月漫长的白天,
还有野草莓、一滴滴红葡萄酒。
有条理地爬满流亡者
废弃的家园的荨麻。
你必须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你眺望时髦的游艇和轮船;
其中一艘前面有漫长的旅程,
别的则有带盐味的遗忘等着它们。
你见过难民走投无路,
你听过刽子手快乐地歌唱。
你应当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想想我们相聚的时光,
在一个白房间里,窗帘飘动。
回忆那场音乐会,音乐闪烁。
你在秋天的公园里拾橡果,
树叶在大地的伤口上旋转。
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和一只画眉掉下的灰色羽毛,
和那游离、消失又重返的
柔光。

译 / 黄灿然 原载《外国文学》2007年第5期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读睡诗社创办于2015年11月16日,诗社以“为草根诗人发声”为使命,以弘扬“诗歌精神”为宗旨,即诗的真善美追求、诗的艺术创新、诗的精神愉悦。现已出版诗友合著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诗友们笔耕不辍,诗社砥砺前行,不断推陈出新,推荐优秀诗作,出品优质诗集,朗诵优秀作品,以多种形式推荐诗人作品,让更多人读优秀作品,体味诗歌文化,我们正在行进中!

读睡诗社出品诗集

tt白

这是出自泰戈尔《飞鸟集》。

这句话的解释是:光阴飞逝,刚刚还是夏天还有飞鸟为我歌唱,恍神间,却已经到了秋天,只剩下落叶,他们不会歌唱只能飘落,再次落在飞鸟曾经落下的地方。《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25首清丽的无标题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基耶斯洛夫斯基

里论外几

这是出自泰戈尔《飞鸟集》。这句话的解释是:光阴飞逝,刚刚还是夏天还有飞鸟为我歌唱,恍神间,却已经到了秋天,只剩下落叶,他们不会歌唱只能飘落,再次落在飞鸟曾经落下的地方。

相关推荐

杀人狂魔是谁导演的

B,基耶斯洛夫斯基。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波兰电影导演、编剧,毕业于洛兹电影学院。1976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生命的烙印》。1979年,执导剧情片《影迷》,该片获得第11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8年,执导犯罪片《杀人短片》,该片获得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1991年,执导剧情片《两生花》,该片获得第4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993年,执导剧情片《蓝白红三部曲之蓝》,该片获得第5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1994年,执导剧情片《蓝白红三部曲之白》获得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同年,执导剧情片《蓝白红三部曲之红》,该片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996年3月13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脏衰竭在波兰华沙去世,享年54岁。扩展资料:基耶斯洛夫斯基一生所获得的奖项:1、1995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提名)2、1995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3、1994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4、1991第4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5、1988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获奖)6、1993第5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获奖)7、1994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获奖)8、1995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大卫·林恩导演奖(提名)9、1995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10、1995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非英语片奖(提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2023-08-27 07:17:381

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的“颜色三部曲”是哪三部?

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的“颜色三部曲”是哪三部? A.红白黑 B.红白蓝 正确答案:B 蓝白红三部曲(英语:Three Colours;法语:Trois Couleurs)是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执导拍摄的三部以色彩为名称的电影,分别为“蓝色情调”、“白色情迷”、“红色情深”,由伊莲娜·雅格布、琼-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让-皮耶·罗利特、山姆·勒比昂等主演。蓝、白和红是法国国旗从左到右的三种颜色,三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基于这三种颜色所代表的政治理念分别表述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思想,是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获得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摄影特别奖等多项大奖,被许多影评家认为是电影界的巅峰。 《蓝·白·红》三部曲的创意来自于法国国旗的颜色,它们分别象征 着自由,平等和博爱,而《蓝》相应地把视角探入到了自由的涵义中。 《蓝》是波兰籍世界级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继其探讨当代人道德困惑的宏篇巨制《十诫》后的又一力作《蓝·白·红》三部曲的第一篇。该片一出品即获取了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女主角奖、摄影特别奖等诸多殊荣。 与宿命感伤,温情弥漫的《蓝》相比,作为《蓝·白·红》三部曲中的第二篇,《白》显得幽默诙谐得多了,但是主题内涵的相似性,同样使该片承载着一种“黑色幽默"的意味。 作为《蓝.白.红》三部曲的压轴戏,“红色”象征着博爱。影片《红》描绘了众多人物间的复杂纠葛:热恋中的学生瓦伦丁总被对方猜疑;追求卡琳的法律学毕业生奥古斯特发现了他的恋人在与其他男子缠绵;命运中的偶然又将窥听他人隐私的退休老法官卷入复杂矛盾中。
2023-08-27 07:17:531

细节的深意: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

耶斯洛夫斯基拍摄一块方糖的精神,让我深深感到了大师的最执著的地方。之前的那一次观赏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蓝》,懵懂无知,只知道这是某位大师的名片,看完之后若有所知,又仿佛仍是不知。只看到那影像之美,只知道影调是蓝色的。在心中留下的映像,方糖的镜头并不在内,而只将几个乐谱的小景深镜头印入脑海。方糖的镜头是一种关于细节的精神,细节的精神,也就是电影的精神。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拍摄《蓝》里有一个朱莉将一块方糖放入咖啡的镜头,一共五秒,那块方糖从刚刚浸水到完全溶化用了五秒,恰恰是五秒。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了这恰恰五秒的溶化,找了一块又一块的方糖来试验,试验了很多次,只是要这方糖溶化要达到五秒。按照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说法,朱莉这种情绪的表达,这种情绪在空气中所要弥漫的程度,正依靠这恰恰的五秒。多了一秒,少了一秒,那情绪就会像化学反应过度或是不足一样,变了味道。 这就是细节的精神。之前看《蓝》不要说这种细节精神,我连这电影主题的表达都似懂非懂。有些电影并非人人都可以看明白的,像读蕴了哲学道理的书,首先你自己要有一个有深意的头脑,否则你无法沉浸,更无法去感受,你只能说你看不懂这电影,将之归入艺术片,将导演视为不可及之人。实际上这正是不懂艺术电影之处,艺术电影的内涵,正在于那份哲学或美学深意的感受。你首先需要有知,你才能去知这电影。先有知,你才能在观赏电影时忘记这电影是艺术电影,忘记这是一部有大知的电影。因为你的知遇到电影中蕴含的知,才能完满结合出对这电影的感受,而并没有刻意地要去知。如果你无知,你就想刻意地去看出有知电影里的深意,而实际上不论你怎么研究电影介绍或者评论,由于你本身的无知,你根本无法从这声画结合的形式中读出真意,因为你的无知无法和电影中的知结合或碰撞,即使你如此如彼的刻意,仍犹如水中望月---望影而已。 《蓝》里的细节都是为了完美的诠释自由的蓝色。蓝色代表自由,实际上不是法国国旗上那一条蓝色代表的大自由,是那个大自由照耀世间,所存于人人心中的小自由。《蓝》里,是寻求一种要摆脱感情的自由,朱莉的丈夫死了,她却无法摆脱丈夫和女儿留下的影子,这种感情在心中投下的影子。朱莉试图解脱,卖掉丈夫的房子、扔掉丈夫的乐谱、找一个没人知道的地方租房子。但她忘不掉,所有的细节都会勾起她的感情波澜。这一切死死的束缚着她,她刻意要摆脱却得不到自由。直到他知道了他丈夫的情人。在与这个丈夫的情人看似和解之后,朱莉望见了自由。但我的生活感情经验还不足以使我对这种自由产生共鸣。 最有深意的细节往往很简单。一颦一笑、一抬手一投足而已。《蓝》里,最具深意的细节是那几场短暂的黑幕。那黑幕代表女主角思想振颤、感情激动的瞬间。朱莉死去的丈夫是个音乐家,丈夫的音乐从影片一开始便弥散于整部影片,弥散于朱莉的心中。每当一些事一些物刺激到朱莉的神经,丈夫的音乐便在朱莉脑中回荡,这时便出现了黑幕。音乐作为黑幕的注脚,提示着一种悲鸣的情绪。实际上这黑幕也很想是在模仿我们的主观思维,我们在看到一些东西时,思维常常会暂停而记起往事,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闭起眼。这便是黑幕。黑幕是一种无,但这无是一种复杂情绪的综合,此时,无便胜于有。 在朱莉回到丈夫的房子里时,她看到一串挂着的蓝色水晶风铃,她急于摆脱这种死去亲人的感情阴影的心情使她狠狠撕扯这风铃,她颓废的坐到台阶上,手里攥着扯下来的蓝色水晶状饰物。阳光透过这水晶把一块小小的蓝色光斑投射在朱莉脸上。可以看出导演的精心,那光斑是自由的蓝色,在朱莉眼旁缓缓游移。显然,这寓意着朱莉的寻求自由感情的愿望。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的细节,也很简单,却具有深意。 对一个乐谱镜头的拍摄,这种细节成为了细腻。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精致让人陶醉。镜头主色调是蓝色,这象征自由的颜色,乐谱是朱莉丈夫写的音乐,特写镜头,景深很小,几乎只能看到一个音符,音乐起,乐谱便开始被拉动,在景深之中的音符也随音乐而变化。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细节,但唯其形式才能深刻的体现人物心理那缓慢而复杂的情绪流和思维流。细腻唯美之中,见出感情的庄重。 还有许多无法言说,而只能由影像和声音来展现的细节。 《蓝》的细节是安静的、唯美的、是一种暗潮的力量。了解和体会了这细节,你就了解了大师的电影心灵的一角。灰土豆,2006.4
2023-08-27 07:18:001

基耶斯洛夫斯基《红》:愿你直面生命中所有的孤独

冬天这个季节,很适合看一些老电影。想起了波兰电影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这三部电影分别代表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我看的是第三部,《红》。得知这部电影完全出于偶然。那是几年前还在学摄影的时候,读了一本书:《电影色彩学》。书中多次提到基耶斯洛夫斯基。当时心里一直抱怨这个名字难读,直到一口气把三部曲看完,竟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无论是构图,光线、色彩还是叙事方式,这些电影都美得不可思议。而且,有股抚慰人心的力量。 《红》讲述的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两条主线同时进行,第一条主线关于瓦伦丁和老法官,第二条主线关于年轻法官奥古斯特。先说女主角瓦伦丁。她是一名日内瓦大学生兼模特,和远在英国的男友异地恋。一个人的生活让瓦伦丁觉得很孤单,还时常要面对男友对自己的猜疑。有一天,结束一场走秀活动后,独自开车回家的瓦伦丁不小心撞到一只怀孕的牧羊犬Rita,通过Rita身上佩戴的地址,瓦伦丁找到一位独居的退休老法官,但这位老人很怪异,对瓦伦丁的态度冷漠又充满怀疑。 瓦伦丁带Rita去兽医院包扎好伤口,决定把它收养下来。Rita痊愈后,瓦伦丁带它外出遛弯,没想到Rita直接跑回了老法官家。瓦伦丁赶到后,发现了老法官不为人知的“秘密”:窃听邻居们的电话。通过窃听,老法官知晓周围所有居民的隐私:谁家男主人出轨了,某个姑娘正在谈恋爱,一位老母亲经常向女儿撒谎只为了让女儿多回家陪自己……老法官充满玩味地看着这些人之间相互欺骗,他说:“老实说,我不知道哪方是对的,至少在这可以,我可以找到真相,比在法庭上看得清楚。”瓦伦丁觉得他就是一个没有一丝同情心的变态狂,继而愤然离开。 没想到刚过一天,老法官窃听私人电话并被起诉的消息就上了报纸,善良的瓦伦丁担心老法官误会自己告密,便赶来解释。老法官却说,是自己亲手给大家写的举报信。通过聊天,瓦伦丁和老法官之间逐渐开始建立起信任,二人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第二条主线是年轻男法官奥古斯特的故事。他与女友一同陷入热恋,而他们也正是被老法官监听的对象之一。可惜不久之后,女友背叛了奥古斯特,和另一个男人交往,伤心的奥古斯特决定离开这里。与此同时,瓦伦丁也决定去英国看望母亲和男友。临行前一天,作为告别,她邀请老法官来看自己的走秀。结束后,瓦伦丁和老法官聊天,由于和男友异地恋,她对这段感情充满不确定性。老法官给了她鼓励,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原来,老法官年轻时的经历与奥古斯特奇妙地重合了,他们都被心爱的女人所背叛。从那时起,老法官便不再轻易相信别人,而结识瓦伦丁,令他心中多年来用冷漠和怀疑筑起的这座冰山逐渐消融…… 互不相识的瓦伦丁和奥古斯特都踏上了去往英国的邮轮,可就在这天,一场强暴风雨来临,邮轮翻船,一千四百名乘客仅有七人生还。老法官在电视上焦急地确认生还者的身影。 直到最后,瓦伦丁和奥古斯特终于同时出现,电影最终定格在瓦伦丁的侧影上,这个画面竟然很像她曾经为口香糖广告所拍的一张照片。红色在法国国旗中代表“博爱”,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虽然《红》里的红代表博爱,但是电影给人最强烈、最原始的感受不是博爱而是孤独,电影里每一个人都那样孤独。”——《电影色彩学》 瓦伦丁是孤独的,她对男友说:“整夜,我抱着你的夹克睡。”;老法官是孤独的,家门从来不关,靠窃听来维持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奥古斯特也是孤独的,他只有一只狗和一辆红色的吉普车。 但即使每个人都如此孤独,电影看起来却很温暖,这或许都是因为红色的原因吧。红色的夹克,红色的吉普车,红色的照片,红色的广告招牌,红色的救生衣……大量的红色,象征着博爱对孤独的拯救。 那么博爱又体现在哪里呢? 我想,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沟通,理解和关怀。 如今的沟通成本很低,可真诚的沟通好像也越来越少了。更难的是,像瓦伦丁和老法官那样,能够直视着对方的眼睛,一个人在认真地说,一个人在认真地听。 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一天的嘈杂,很多人常常说话,但却不容易明白他真正想要说什么。 有时候甚至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该悲哀——我们都在努力变得“更独立”,变得“不矫情”,但同时也会有很多东西在不知不觉慢慢地流失。 那是什么呢? 也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吧。 坦白说,我看了三遍才终于明白电影所讲的故事。但即使你很聪明,一眼就能看透它,这部电影依然值得看三遍以上。 最后,这篇影评的题目是《愿你直面生命中所有的孤独》。其实还不完整,也许应该是这样: 愿你直面生命中所有的孤独—— 然后,被爱解救。
2023-08-27 07:18:151

red里是真的上吗

red电影不是真实的。 《red》是1994年上映的由瑞士、波兰、法国联合制作的悬疑电影,由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伊莲娜·雅各布及简-路易斯·特林提格等主演。 《red》作为《蓝·白·红》三部曲的压轴戏,“红色”象征着博爱。影片《红色》描绘了众多人物间的复杂纠葛。
2023-08-27 07:18:241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红白蓝三部曲》是三部电影吗?

三部电影,不同的故事
2023-08-27 07:18:334

《蓝白红之红》:阴暗芜杂世界中的一缕人性光芒

在欧洲艺术电影导演中,波兰大师级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一直是我的偶像。当年拍纪录片入行,一直追求挖掘真实的人性,而后来他发现当人们面对摄像机时呈现出的往往并不是真实的自己,于是他的创作开始转向故事片领域,随后便拍摄出了震惊欧洲乃至世界影坛的《十诫》系列及《蓝白红三部曲》。而我,恰恰是从接触纪录片时才得以知道这个伟大的“电影诗人”。他的影像世界动人心弦,令人心向往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中总是洋溢着浓浓的忧伤和愁绪,他始终关注个体生命的命运、他们的爱恨及人性的善恶。从他的电影影调风格和音乐气氛可以感知到他的悲观情绪,但在整体悲观氛围之下却没有传递过多的消极,而是引发观众对他所探讨问题的担忧及关注。他对世界观察细致,善于从隐秘的人类情感之中发现不易察觉的意义,并用诗意的手法予以展示给世人。不愧为电影诗人。 在这部《红色情深》中,基耶斯洛夫斯基用红色构筑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上演了一出关于心灵拯救的故事,故事的结尾,我们竟然看到,爱,穿越了时空!这是电影的诗意,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魔法。 瓦伦蒂娜是个阳光般热情洋溢、善良美好的女大学生、兼职模特,从电影的出场开始,导演就用周围的红色和柔和明亮的光线给她赋予了天使般的美丽心灵。她依恋着远在英国的男友,努力地工作、拍广告、走T台、练习舞蹈,是个生活充满阳光的天使。 瓦伦蒂娜撞伤了路上的一只牧羊犬,希达。她拿起地图,按照希达项圈上的地址打算去拜访它的主人。瓦伦蒂娜在地图上用手搜索着,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指尖慢慢移动,渐渐指到了照明的阴影区域,这正喻示着阳光的瓦伦蒂娜要走到一个阴暗的世界中去。那里有谁在等着她? 瓦伦蒂娜来到一幢小屋,这小屋几乎被黑暗吞噬,打开门,目力所及的也无不是压抑的气息。 小屋里住着退休老法官盖尔先生。盖尔先生在家中未经允许私自监听邻居的电话并对电话中的人们进行评判,并声称“在这里比法庭上看得清楚”,他是个郁郁寡欢的人,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伤痛。我们可以从影片中他的面部可怖的布光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冰冷,惨白的底光从斜下方向打上来,似乎十分冷酷而不可亲近。 他站在窗前向外张望的镜头中,窗棱也仿佛如枷锁一般,喻示着他对自己内心的禁锢。这是一个等待拯救的灵魂,等待被抚平伤痛。 瓦伦蒂娜的闯入,让老法官的内心起了波澜,他开始慢慢地向瓦伦蒂娜敞开内心。老法官对人性的邪恶、自私的一面的挖掘常常自鸣得意。而瓦伦蒂娜以她的“人性本善,这些都不是真的,有时候他们自己会有无力感”来反对老法官。 瓦伦蒂娜第二次来访时,老法官的院子门已经是打开的了(对照之前,黑夜中紧闭的院门),喻示着老法官内心的细微转变。 老法官冰冷的心开始被眼前这个内心纯粹、善良美丽的女孩所打动,渐渐地他开始发生了转变,而瓦伦蒂娜也开始向他倾诉起自己。 从老法官的面部照明可以看出柔和的红色是怎样一点点的感染了他,红色正是瓦伦蒂娜的颜色,她闯入了老法官的生活,用爱去感染着他。当瓦伦蒂娜第三次造访的时候,进门前,她抬头间就望见了远山美艳的落山夕阳,更是让人觉得内心温暖,营造出浓浓的浪漫和爱意。 在瓦伦蒂娜的邀请下,老法官从自己牢笼一样的小屋里走了出来,走向了外面的世界,他打开了尘封的车库门,开车上路,去看瓦伦蒂娜的T台演出。演出结束后,站在观众席位中间的老法官已经被红色的世界所包围。而他紧接着就和瓦伦蒂娜坐下,谈起了他内心中那段触痛他极深的那段往事。吐露完心事的他,竟拿出了一瓶包了红纸的梨子酒送给瓦伦蒂娜。从老法官手中传递出的红色在这里象征着他内心的转变。到影片临近结束的时候,老法官在家中照顾小狗、迎着刺眼的阳光到院门口去拿报纸、宽敞明亮的屋子,与影片开篇时形成了鲜明对比。到此为止,老法官彻底完成了自己的人物转变。 虽然年纪相差太多,但是老法官还是情不自禁地爱上了纯粹、善良的瓦伦蒂娜,这个拯救了他的心灵的女孩。他甚至为了引起女孩的注意,而向警察揭发自己的监听行为,好让报纸把这则丑闻公之于众。 瓦伦蒂娜与老法官从彼此敌对到最终心无间隙,经历了互相试探到惺惺相惜的曲折过程。 从电影画面中两人所处的位置、姿态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柱子分割了画面;桌子造成了两人的距离),我们可以窥见两人之间感情的变化(两人的站、坐所造成的位置高低),故事的最终,两人的手终于隔着车窗贴在了一起(零距离)。 瓦伦蒂娜给了他的心灵注满了新的希望,而导演则给了老法官重生的机会。 片中的另一条副线是年轻法官奥古斯特的爱情故事,这个年轻人住在与瓦伦蒂娜的同一条街上,两人经常擦肩而过却互不相识。年轻法官所经历的一切让我们恍然发现他竟是老法官的一个翻版,在经过了种种不可思议的巧合和难以置信的一致中,我们确信,奥古斯特正是老法官的年轻时代。 奥古斯特的这条线索从开篇一直贯穿电影始终,在瓦伦蒂娜的生活中,导演一直以长镜头的形式联系镜头始终的两个人,使观众确信,两人一定会有某种联系,实际上这也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中一直以来的“宿命”思想的表现。 直到最后一幕,奥古斯特和瓦伦蒂娜在海难中邂逅,之后的故事不难想象。这是导演让老法官的灵魂穿越了时空的阻碍,让两个人以年轻的肉体相遇在一起。这是给老法官的重生。正如老法官站在破碎的窗户前满含泪水向外张望,仿佛他看到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开始。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正如基耶斯洛夫斯基一直对人性、生命、善恶等人生终极问题的哲学关注一样,在这部《红色情深》中,也充斥着关于人性的探讨、善恶的诘问。 在影片中,从头至尾洋溢着的红色的世界正是瓦伦蒂娜的内心世界,她相信爱,拥抱爱,并以爱去融化一切冰冻的心灵。影片一直追随着瓦伦蒂娜的脚步,所以,我们所到之处正是一片充满爱意的红色。瓦伦蒂娜“博爱”的红色正是纯良人性的化身。而除了瓦伦蒂娜之外,我们吃惊地发现,人们都是生活在欺骗、猜忌、背叛、邪恶、疏离、孤寂之中。瓦伦蒂娜的男朋友米歇尔对自己的猜疑、邻居家同性恋丈夫对妻子的欺骗、偷听自己爸爸电话的女儿、孤寂的妇人及她狠心的女儿、背叛奥古斯特的女朋友以及发生在老法官身上的一些列爱恨……这本身也体现着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人性的绝望和他自身的矛盾。 正如当瓦伦蒂娜第二次来到老法官的家中老法官对她说的那样:“你撞了我的狗希达,你为什么给她疗伤,送她回家?因为你不这样,你会内心不安,你会做噩梦,对不对?”瓦伦蒂娜含着眼泪,若有所思的微微点头。老法官告诉她,人性是自私的,即使做了善行,最后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伪善。瓦伦蒂娜大声说:“你错了,人性本善,这些都不是真的,有时候他们自己会有无力感。”然而,瓦伦蒂娜的答案似乎也有些无力。关于人性的善恶,在我国古代的哲人那里已经经历过太多无休无止的争论,而这也是让基耶斯洛夫斯基困扰的命题。 宗教也许是一个世俗人们认为能使人得救的救主,而在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宗教的力量表示出了他的怀疑。就在此片中的一个段落中,瓦伦蒂娜在公园遛狗,而没想到希达突然跑到附近的一个教堂里,瓦伦蒂娜焦急地跑进教堂向神父求助,却发现狗儿已经跑出去了。我认为,这个看似有趣而不经意的段落,正表现出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宗教救赎人类的某种质疑。 在得知老法官监听的恶行之后,她毅然决定去邻居家告发他,但当她走进了那户邻居,窥见了更多的时候,她整个人都有些站立不住,她的心被刺痛了。画面中,走出那户人家,她差点跌倒,而前景黑色的铁栅栏门上的尖刺正试图吞噬她。这正象征着基耶斯洛夫斯基心中的矛盾,纯良的人性真的能拯救黑暗的人性吗?人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随着与老法官了解的增进,瓦伦蒂娜逐渐让他内心亮起了灯。桌子上的台灯被老法官亲自换了新灯泡而亮得晃眼,老法官泛着红晕的脸讲述着他无罪释放一个水手的故事,这是一个他拯救别人的故事。瓦伦蒂娜惊喜地发现,原来刚开始像坚冰一样“什么都不想要了”的老人也有温暖动人的一面。老人说:“我发现,对与错的分野往往在于一念之间。”这是一种仁慈,不忍心。”这是瓦伦蒂娜的解读,她走近,举起酒杯:“敬你!”她对老法官说。 在这个段落里,基耶斯洛夫斯基又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不可琢磨的反思。现代法律、监狱是以惩戒为目标,而非救赎。而他以老法官的故事,表达了他的忧虑。而对错是非往往在于一念之间,也反应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内心对于命运流向的无力感。 导演在这样茫茫无边的人性黑暗和无解的世界中,安排了这样一个纯美的天使瓦伦蒂娜,并尽力使这个世界涂抹地一片红色。在这样感情杂糅的电影中,导演最终还是安排了一个蕴含着希望和爱的结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经常传递出一个词语,叫“冥冥之中”,他相信冥冥之中的力量和安排。所以,在影片的结尾,那个贯穿始终但瓦伦蒂娜一直不得相识的“年轻版”老法官——奥古斯特终于邂逅了她。让这个故事的结尾虽然有些沉重,但是却也蕴含着希望。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电影诗人”,更是一个倾其一生来关注人类终极问题的“电影哲人”。这位哲人为了他的电影耗尽了一生的心血,在完成了巨作《蓝白红三部曲》之后两年,便以55岁的年纪离世,让电影界惋惜不已。但是转身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给我们留下的已经很多,《十诫》系列及《蓝白红三部曲》已经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关于人性、命运、善恶等等一切的人类终极问题一直是艺术家们探讨的命题,正因为人类对这些问题求索的和诘问一直没有答案,它们才如此地迷人,以至于每一次地追寻都让人的灵魂为之震颤。 而《红色情深》之所以令人难忘,也在于它给了人们关于人性善良无限的爱与希望。 , zm%
2023-08-27 07:18:511

基耶洛夫斯基的人物生平

1941年6月27日出生于华沙。1957至1962年间,他在专业学校学习戏剧技巧;而后的四年,就读于由当时的先锋艺术家创立的洛兹电影学校修导演课程,毕业作品是纪录片《来自洛兹城》(From the City of Lodz)。六九年,凭借纪录片《照片》(Photograph),年轻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登上电视舞台,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捕捉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如何在生命中克尽其责地扮演自己”。其间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关于1971年什切青(波兰港市)罢工事件的《工人的七一年》(Workers′71),而另一部纪录片《初恋》(First Love)1974年在克拉科夫举办的国际短片节上夺得金龙奖桂冠。他曾一度在WFD纪录片工作室工作,七四年加入Tor电影制作组。后来,他对记录片的局限性产生了不满,发现“摄影机越和它的人类目标接近,这个人类目标就好像越会在撮影机前消失”。或许就像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说,“纪录片先天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限制。在真实生活中,人们不会让你拍到他们的眼泪,他们想哭的时候会把门关上。”于是在拍了十余年纪录片后,他逐渐转向了发挥空间更大的故事片领域。 七五年,他为电视台制作了他的首部故事片《人员》,这也为他赢得了德国曼海姆电影节上的第一个奖项。七六年,他为影院制作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生命的烙印》上映,获得莫斯科电影节大奖,同时奠定了他在波兰电影界“道德焦虑电影”学派灵魂人物的地位。如他的下一部片子《盲目的机遇》在八一年11月军事法公布后就惨遭禁映,直至八七年才重见天日。在他最沮丧的时候,碰到了此后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位合作伙伴,政治诉讼律师皮耶斯也维奇(Krzysztof Piesiewicz)。当时基耶斯洛夫斯基正准备拍一部政治审讯的纪录片,便向律师咨询有关上庭的情况,而两人磨合的结果则是《永无休止》的诞生。其实,八八年震惊西欧文化界的电视系列片《十诫》也是在皮耶斯也维奇的建议下拍成的,其意图按他的话来讲就是,“重寻被共产主义理论破坏的基本价值”。九十年代他们共同编写了《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以及“蓝、白、红”三部曲。可是在拍完了耗神的三部曲后,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意打算修生养息一段时间, “只想静静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抽自己想抽的烟”。基耶斯洛夫斯基去世前的两年内,大量有关他意欲放弃电影工作的传言不胫而走,但在最近的采访中,皮耶斯也维奇披露,就在基氏接受治疗期间,两人还在探讨下一个拍摄计划--暂名为“地狱,炼狱,天堂”的三部曲。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波兰电影工作者协会的会员,1979至1981年担任副主席。同时他也是欧洲电影研究会的成员。他的一生都是在对电影的思索与实践中度过的;而在其五十五年的短暂人生里,电影也的确为他赢得了无尽的荣誉。世界各地电影节的领奖台上,频频闪现他消瘦的身影,像1974,1975,1977,和1979的克拉科夫;1975年的曼汉;1975,1976,1979,和1988年的格但斯克;1979年的莫斯科;1988和1991年的戛纳;1989和1993年的威尼斯;1980和1994年的柏林;1988年的圣塞巴斯蒂安;1980年的芝加哥;1979年的里昂;1988年的圣保罗等等。 1996年3月13日,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于巴黎病逝。他的死讯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开,各个角落的电影工作者和影迷同为之一哭。尤其是在他的母国,这条消息占据了大小报刊的头版,波兰电视台决定于次日播放《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和部分《十诫》。电影评论家和制作者举行了悼念活动,追忆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作品。几年后的今天,基耶斯洛夫斯基非但没有被世人遗忘,当年他鲜为人知的作品甚至还打入了流行电影的排行榜。但是,当你避开喧嚣的人群,静静重温《蓝》,《白》,《红》三部曲的时候,也许才会明白,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位电影大师,更是一个挚友,一位精神上的引领者。
2023-08-27 07:18:581

基耶洛夫斯基的简介

在资深影迷眼中,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tof Kieslowski)基耶斯洛夫斯基无疑是“骨灰级”的殿堂大师。仅凭《十诫》和《红》、《白》、《蓝》,还有《维洛妮卡的双重生活》几部不多的片子,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足以在电影的丰碑上刻下自己不朽的名字。他的影片被认为“既有伯格曼影片的诗情,有又希区柯克的叙事技巧”,他更被尊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不擅长编故事也不喜欢靠煽情来打动人,他所关注并终生探讨的是个体的精神世界。
2023-08-27 07:19:131

跪求类似于《黑皮书》的二战电影,国产片不要。

西线平魔 中途岛 沙漠之狐 拯救大兵瑞恩 呵呵,都是超棒的二战电影哦!
2023-08-27 07:19:463

自由平等与博爱:《蓝白红三部曲》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片子,整体节奏很慢。用了一个晚上看完了三部曲。以前看吸引人的剧情片和无厘头的喜剧片偏多一些。 三部曲整体节奏缓慢,但我并没有快进,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体验一点慢生活。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画面非常简洁,大部分采用中景和近景镜头来给到主角,背景也很简洁,基本是黑或白。光线的运用也很绝,每一帧都堪称很棒的摄影作品。 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这三部,我是从《红》开始看的。女学生瓦伦丁美丽又善良,狗狗被她撞伤,她会去寻找狗主人并带去医院治疗,还收养了狗狗。年老法官被热恋女友背叛,却被博爱的瓦伦丁治愈。不得不说瓦伦丁那张红色背景的侧面镜头太美了。之后看了《白》。看到多明妮的特写镜头就感叹,太美了太美了!婚礼中的镜头就更美了。 但这两人确实相爱相杀看得人又爽又遗憾。多明妮因为丈夫性无能提出离婚,胜诉后将卡罗尔赶出家门,冻结他账户,还诬陷他放火烧了理发店。卡罗尔人在异乡,承受着极不平等的对待。多明妮让卡罗尔听她和别的男人做爱的喘息声,彻底摧毁卡罗尔的自尊。后来卡罗尔回到波兰,买地皮挣了好多钱。设套让多明尼来波兰为他奔丧。多明尼在葬礼上哭泣,回房后发现卡罗尔没死,卡罗尔这次给了多明尼从未有过的性满足。但第二天一早多明尼就被警察抓走了,因为卡罗尔设计陷害多明尼谋杀他是为了拿到遗产。 两人相爱相杀。互相伤害最后换来两人的平等地位。最后多明尼在监狱里打手语,希望她出来后他们在一起。卡罗尔留下两行清泪。 平等的爱是必须的,爱得卑微会让人失衡。既然性无能问题解决了,不平等的爱也消除了,那么,真正的爱就来来临了。但两个人互相伤害卡罗尔送多明尼进了监狱。实在是一则悲剧。 最后看了《蓝》,相当于我是倒着看的。但也不影响理解,因为影片主要想传达的是自由平等与博爱。三个词本来也是并列关系 所以也并不影响理解。 蓝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吊诡的画面和突如其来的激昂悲伤的音乐。朱莉一次次跳进蓝色游泳池里游泳,意味着她在丈夫和女儿死后久久不能走出痛苦牢笼,深陷其中。一直深爱朱莉的奥利弗默默关注朱莉和给予他安慰,当朱莉最后见到丈夫情妇后反而释怀了。最后终于和奥利弗走到了一起,孕育了一个新生命。B超的颜色是蓝色的。朱莉幸福微笑着,她终于走出痛苦了,获得自由。 我很喜欢蓝色,电影整体蓝色调,很多地方也有蓝色。但影片整体都很压抑。但我对蓝色的理解不是这样的,想想天空,天空蓝是广博温柔而宽容的,象征着平静与希望。所以我最欣赏是蓝色B超上象征的希望与自由吧。
2023-08-27 07:19:541

杀人短片高清完整版电影

杀人短片.mkv采纳哦
2023-08-27 07:20:021

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经典三部曲《蓝》、《白》、《红》分别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蓝白红代表法国国旗的颜色,三部电影所讲的故事也是表达这三种颜色代表的政治观念吧:自由,平等,博爱
2023-08-27 07:20:172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人物荣誉

1988 欧洲电影奖最佳电影 杀人影片1988 戛纳电影节 最佳电影 杀人影片1994 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白1995 提名 奥斯卡奖 最佳导演 红2000 国家评论协会奖 外语片杰出成就十诫基耶斯洛夫斯基1979至1981年担任波兰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同时他也是欧洲电影研究会的成员。他的一生都是在对电影的思索与实践中度过的;而在其五十五年的短暂人生里,电影也的确为他赢得了无尽的荣誉。在3大艺术电影节获得12个提名,8次获奖。
2023-08-27 07:20:241

基耶洛夫斯基的评价

16年过去了,基耶斯洛夫斯基消瘦、不苟言笑、目光犀利而异常严肃的形象或许已经有些模糊,但他留下的东西无法被时光冲去。他的影片对人性的“惊鸿一瞥”,是短暂,更是隽永。今日,我们怀念这位不会关注票房数字,也不会在意观众掌声稀落的导演。他的离去,让我们失去了一束关注时代进程中普通生命精神困境的目光。每个人无不是在生命的悖论中挣扎,当我们在各种悖论中迷失了方向,需要某种抱慰时,所幸还有他留下的作品。
2023-08-27 07:20:371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评价

1996年3月13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于巴黎病逝。他的死讯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开,各个角落的电影工作者和影迷同为之一哭。尤其是在他的母国,这条消息占据了大小报刊的头版,波兰电视台决定于次日播放《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和部分《十诫》。电影评论家和制作者举行了悼念活动,追忆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作品。几年后的今天,基耶斯洛夫斯基非但没有被世人遗忘,当年他鲜为人知的作品甚至还打入了流行电影的排行榜。但是,当你避开喧嚣的人群,静静重温《蓝》,《白》,《红》三部曲的时候,也许才会明白,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位电影大师,更是一个挚友,一位精神上的引领者。 价值观哲学:基耶斯洛夫斯基并不是一个编故事的好手,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在关注并终生探讨的是个体的精神世界。他更接近于运用电影语言讲述个人存在状态的哲人,因而被称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神秘主义: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的神秘主义倾向被很多评论津津乐道,这也是他的作品魅力之所在。事实上,虽然理性主义在欧洲近代文化史中占据了主流,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哲学观念无疑受到相当感染,波兰深厚的天主教传统也对他很大影响。基耶斯洛夫斯基热衷于展示冥冥之中摆布人生的力量,制造突如其来的命运轨迹转折。不可否认的是,这是我们生活中时有出现的真实境况。《两生花》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La是基氏神秘色彩最为浓郁的一部,他自己也称之为“讲的全是非理性的东西”。那种纯粹心灵与心灵间的感应难以言传,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将之付诸电影。他在关于此片的谈话中曾提到,《两生花》让一位巴黎的15岁少女相信了灵魂的存在,这是对他的工作的最大回报。命运无常,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神秘主义不仅于此,从《十诫》Dekalog系列起,他的不同作品中的角色们就互相印证,彼此旁观,产生一种共时性。在完结篇式的《蓝白红三部曲》之《红》Trois couleurs: Rouge结尾,三部曲中的人物更是集体出现于一条沉船上。他通过这种方式将系列作品编织成了内在呼应的体系,也表达了他的世界观。基耶斯洛夫斯基创作早期注重展示生活细节的原生状态。但自《十诫》开始,在色彩上呈现出表现主义倾向的巨变。一方面有技术和资金水平提升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他的美学观念的进一步成熟,并足以进入大师行列。后期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经具有了强烈的欧洲必将走向联合的观念,他属于波兰和法国,但更属于广义上的欧洲。蓝白红三部曲参加的是欧洲三大影展,不能单纯理解为他要“横扫三大艺术电影节”,其实也是他向观众传播自己的欧洲一体化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懂基耶斯洛夫斯基,需要掌握欧洲现代文化历史。遗憾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还没来得及看到欧盟的进一步完善就过早去世,如果活到今天,他或许会感到欣慰。当然他也会有不满,因为波兰在东欧剧变后变得更加贴近美国。
2023-08-27 07:20:501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爱情三部曲是什么,所有的三部曲都要按顺序说吗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爱情三部曲是《蓝》、《白》、《红》,要按顺序说。其他三部曲不需要按顺序说。
2023-08-27 07:21:051

基耶洛夫斯基的荣誉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获奖情况1995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提名)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1994第47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1991第44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两生花第44届戛纳电影节 费比西奖 两生花第44届戛纳电影节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两生花1988第41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杀人短片第41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奖 杀人短片第41届戛纳电影节 费比西奖 竞赛单元奖 杀人短片
2023-08-27 07:21:501

跪求《杀人短片1988》百度云无删减完整版在线观看,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mdKFAfWT3JsGc8wORNAoBA提取码: scax《杀人短片 Krótki film o zabijaniu》导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编剧: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奇主演: 米罗斯洛·巴卡、克日什托夫·格洛比什、扬·特萨利兹、比涅尤·扎塔西奇斯、芭芭拉·杰坎、亚历山大·贝德纳茨、杰吉·泽斯、兹齐斯瓦夫·托比亚兹、阿图尔·巴奇斯、克里斯提娜·杨达、奥尔基尔德·鲁卡斯瑟维克茨类型: 剧情、犯罪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语言: 波兰语上映日期: 1988-03-11(波兰)片长: 84分钟又名: 杀人影片、杀诫、关于杀人的短片、教我如何去杀他、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Jacek Lazar(米罗斯洛·巴卡 Miroslaw Baka 饰)是一个二十一岁的男子,他在街上游荡,吓走广场上的鸽子,在天桥上朝底下的汽车扔石头,在照相店让人将他口袋里那张已经出现了折痕的照片放大,是一个小女孩的照片。Waldemar Rekowski(Jan Tesarz 饰)是一个普通的的士司机,调戏年轻女子,捉弄乘客,故意按喇叭惊吓动物,他的下一个乘客是Jacek。Piotr Balicki(Krzysztof Globisz 饰)是一个年轻的律师,认为刑罚并不能防止犯罪,而防止犯罪正是法律的目的,他刚刚通过律师考试,他为杀人犯Jacek辩护。Jacek坐上了Waldemar的的士,他们开车到野外,Jacek用一条绳子勒死了司机。Balicki极力为Jacek辩护,希望避免死刑,但Jacek最后还是被判处了死刑。临终前,Jacek和Ba...
2023-08-27 07:22:031

《关于爱情的短片》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关于爱情的短片》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9 彩色片 87分种 波兰托尔影片公司/波兰电视台联合摄制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编剧: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克尔基斯托夫·皮耶谢维奇 摄影:维托尔德·阿达梅克 主要演员:格拉日娜·沙波洛夫斯卡(饰玛格达) 奥拉夫·鲁巴申科(饰托梅克) 本片获1989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波兰格旦斯克电影节金熊奖 【剧情简介】 19岁的孤儿托梅克在华沙的一个小邮局工作,他寄宿在一个正服兵役的好友马赫辛家中,后者不仅留给了他自己的房间,而且留给他一架双筒望远镜,并指给他对面楼上一个“爱情生活十分活跃”的单身女画家——玛格达的窗口。他家里只有一位孤独的老母亲,老人显然十分钟爱房客托梅克。托梅克不断地偷窥玛格达,直到有一天,他发觉自己深深地爱上了她。为了更好地看到她,托梅克偷来了一架高倍的变焦望远镜,并把闹钟定在晚上八点半——玛格达回家的时间。为了让玛格达注意到他,也为了能“亲眼”看看她,托梅克制造了假的汇款单,并自愿成了清晨的送奶工,他观察到玛格达的挂钟老是停着,就悄悄地给她送上一把上弦用的钥匙。当玛格达的一个男朋友登门时,托梅克恶作剧式谎报煤气泄露,弄得那一对不欢而散。玛格达虽然很气恼,但对这一切全无察觉。终于,一天深夜,托梅克发现玛格达在独自痛哭。他再次伪造了一张汇款单,玛格达前去提款,遭到了邮局经理的辱骂。托梅克追出去承认了自己所做的一切。玛格达又愤怒又困惑。当晚,在玛格达的恶作剧中,托梅克遭到了其男友的殴打。 但他们毕竟因此而结识了。他们在一个咖啡馆中倾谈,在街头并肩漫步。托梅克告诉玛格达:“我爱你。”但玛格达却断然否定:“没有爱情这种事。”托梅克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玛格达那间他已极为熟悉的房间,他将母亲的遗物——一个内雕的水晶球送给玛格达,可后者拒绝接受,因为“我不是好女人”。但她同意与托梅克 *** ,可年轻的托梅克却过于冲动而一无所成。面对冷酷的玛格达,托梅克夺门而逃。回到自己的寓所,托梅克冷静地在盥洗室中割开了双腕上的动脉,试图自杀,终因老人及早发现,被送往医院抢救。而玛格达对这一切一无所知,她只是恍然间悟到了什么。她焦急地等待着托梅克转回来,可至今,她甚至不知道他的姓名。她找到了托梅克的寓所,老人指责她害了孩子,却不肯告诉她托梅克的去向。玛格达开始到处寻找托梅克,从一家家医院到邮局,她得知他试图自杀,却没有其它消息。她开始在窗口用一只小小的望远镜观察托梅克的窗户,但那里始终是黑暗和沉默。她明白自己已爱上了这个固执的孩子,她要告诉他:爱情是存在的。终于,一天夜晚,托梅克的窗口露出了灯光,他的身影出现在那里。玛格达含着泪激动地奔去,不顾老人的阻挠,守候在熟睡的托梅克身边。通过托梅克的那架望远镜,玛格达看到在一幅想象中的情影:玛格达自己在独自痛哭,这时,托梅克走了进来,温存地抚慰着她。为了这幅想象的图景,玛格达淌下了幸福、感激的泪水。 【鉴赏】 继《杀诫》之后,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了他这一系列片中的第二部影片,《十诫(之六):关于爱情的短片》,简称《情诫》。影片不如前者那样轰动,或如前者那样带给人们几乎无法承受的震惊体验;但它却更加精美,更多一些普通人的痛楚、期待和绝望的宽宥。正像片名所表明的: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影片,或者说是一个存在于想象与期盼中的爱情与恋人的故事。 《情诫》中有着一个年轻的窥视者,一份真诚、绝望而无处附着的爱。事实上,《情诫》是与《十诫》之禁令最为游离的一部。如果说影片有着一个准确的视觉叙事契机的话,那么,这是一个窥视与窥视者的故事。但在基耶斯洛夫斯基那里,这一窥视者的故事,却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一个窥淫的故事。如果说,影片的主人公托梅克曾为窥淫的欲望所驱使,那么在影片开始的时候,一种全然不同的行为动机已取代了前者。托梅克这个19岁的孤儿,对玛格达的窥视显然出自一种常态而非变态的欲望; 而且这无疑是一份不同寻常的 *** 。影片两次呈现:当玛格达的房间中的“剧目”点染上色情意味时,托梅克便会立刻推开镜头或转移视线。如果说托梅克的窥视仍是一种病态行为,那么,这病态来自影片所表现的现代社会,来自这一社会中人与人的间离与冷漠。托梅克对玛格达的窥视只是一种可笑复可悲的替代物:他试图借此建立起一种想象中的交流,一份幻觉中的亲昵。因为作为一种典型的现代人,托梅克和《情诫》中的人物是一些丧失了正常交流能力与可能的个人。“当接触是不可能的情况下,窥视的欲望就占了上风。”他爱上了她,他关注着她的一切;于是,托梅克的隐秘生活——对玛格达的窥视成为他日常生活中最真实、最富 *** 与活力的一部分。每晚八点半是托梅克真实生命开始的时刻。在一个被高倍望远镜所缩短了的距离间,在一个想象的与玛格达共有的空间中,托梅克独自体味着与玛格达“分享”平凡人生的快乐。如果说,《情诫》有着某种主题或类似于主题的话,那么,这主题就是孤独,就是渴望结束孤独、建立正常交流的愿望。但结束孤独的渴望,常成为对绝对孤独的印证。因为在《情诫》中,爱者与被爱者是如此的陌生、隔膜,可“望”而不可即;同一街区中的居民竟如不同星球的居民。事实上,《情诫》所呈现的,是一个由畸零者、孤独者构成的社会:不论是托梅克、玛格达,或马赫辛的母亲。他们所怀抱的是一份不为人知的、绝望的爱,他们所“拥有”的是一个想象的或替代的被爱对象。在这个“世界”中,爱是一种消费不起的奢侈。于是,玛格达选取了一个最为有效的方式:索性否定爱与爱情的存在:“没有这种事”。托梅克的故事是一个窥视者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绝望地试图以一种真实的接触取代这种病态的、想象中的“交流”的挣扎。他伪造取款通知,他力不胜任地充当送牛奶的工人,只为能亲眼看到玛格达;他打电话,叫来修理工,只为能以一种幼稚的方式介入、干预玛格达的生活;他留下空奶瓶,为她送上一把钟钥匙,是在绝望地试图使玛格达意识到他的存在。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它们除了使玛格达感到小小的烦恼外,丝毫未能使玛格达停下她匆忙的脚步,去注意到托梅克——那个邮局柜台后面的小职员,那个在清晨时吵醒她的送奶工。那只是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一种环境因素而已。对托梅克说来,更为悲哀和绝望的是,当窥镜中玛格达在独自失声痛哭时,托梅克为这幅“无声的画面”而心碎,但他却完全无能为力。作为一种绝望的挣扎,托梅克行动了,他试图进入真实。他向玛格达暴露了自己——一个不光彩的窥视者,一个阴暗的侵犯者,同时是一个不甚健康的孩子。当玛格达终于从托梅克身上体味了爱的真诚之时,在玛格达和托梅克之间存在一次深刻的角色的反转与互换:这是窥视与反窥视的互换及视点占有的反转,也是爱者与被爱者间角色的反转。这一次,是玛格达在负荷着托梅克的痛苦:一种令人绝望的等待和注视,一份爱却不为被爱者所知的凄惋。那也是一处不断被人剜开的创口,一个不断要求你去直面的孤独。 在《情诫》中,窥视与反窥视的叙事模式还呈现为明与暗、冷与暖之间的对照和转换。玛格达的窗口,不仅是托梅克的光明所在,而且是一个被暖色——红色调所充满的空间。对于托梅克,那指称着一个温暖的归处。构成这一红色基调的是玛格达房间中引人瞩目的猩红色的床罩、猩红色的桌单、画架上红色基调的尚未完成的油画和窗口那部红色的电话。绝非偶然地,托梅克用来盖起他那架望远镜的罩布与玛格达的床罩有着同样色彩与质地。它们作为两件特定道具的色彩,同时成为一种暴露与遮蔽。它直观地暴露出的是欲望;但它同时成为一种深刻的遮蔽:它所遮起的是主人公不愿或不敢去正视的、无所不在的、深刻的孤独。它以一种热烈而饱和的色彩去遮蔽冷漠、黯淡的生存现实。它也是一种大胆的抗议与反叛。 《情诫》有着一个忧伤而温馨的尾声,那是接触和交流的建立,那是拯救的降临,那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的结局。但那只是呈现在玛格达想象视域中的一幅幻象。它实际上是玛格达的扮演者、波兰著名女演员沙波洛夫斯卡所要求的结局。她说:“我们不能给观众一个悲惨的结局,因为人们更喜欢神话故事。”她要求另外虚构一个结尾,这就是电影版本的结局。那是一个想象中温馨的时刻。那只是对拯救的渴望与向往,并非拯救的到来。但是,一个有梦、有期待的现实毕竟强似无梦的沉沦与死一般的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情诫》是一部臻于完美的影片。它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中一块朦胧而略带暖意的光斑。痛苦,但迷人;绝望,但有着对这绝望的反抗。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表述拯救渴望的同时,以他的杰作拯救着危机中的波兰电影。(戴锦华)
2023-08-27 07:22:321

齐泽克是否在娱乐化哲学?

娱乐化哲学
2023-08-27 07:22:416

求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两生花>影评?

波兰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的经典作品,一个波兰少女,一个法国少女,一般年纪,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有着一样天籁般的嗓音,音乐天赋,和心脏病。波兰的薇罗尼卡喜欢唱歌,她的声音很美,在清澈的雨水中飞扬,唱到泪流满面。法国的薇罗尼卡也喜欢唱歌,她对父亲说:“我有个怪异的感觉,我觉得我并不孤独,这世界上不止我一个。”父亲说:“当然不。”木偶艺人在那里演出。小小的舞台上,美丽的舞娘跳着脚尖上的舞蹈。漂亮的白颜色纱裙,细腻而纤弱的舞步,像在轻柔的云朵里飞翔。她高高的跃起,轻盈的落地。突然舞娘弄伤了自己的脚,被关在了黑漆漆的盒子里。待到重新出来的时候,变成了绚烂的蝴蝶。法国的薇罗尼卡深深的沉醉在表演里。而神秘的线偶人却似乎掌控着她们两人的命运。对于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该片如同《红、白、蓝》一样。唯美,感人至深。大师纯熟的利用光线、色调的技巧,配合宗教乐曲,在整体上,让该片显得又是那么个人。细节,这是导演十分注意,也是精心营造了的。不吝使用大量的细节特写来表现小动作,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链接两个主人公的线索——线偶人,很巧妙的八两个主人公的故事连接到了一起,既特别,也很自然流畅。可以说,影片里面的种种偶然,其实是有必然关系的。两个维诺妮卡的见面,只是一瞬间的擦身而过。主观的表现式镜头,在表现那个动荡社会环境的同时,还很好的用一种情绪衬托出主人公心灵的慌乱。而法国的维诺妮卡带回的那卷照片,是两人曾经相遇的证明,当亚力山大帮法国薇罗尼卡找出那一张波兰薇罗尼卡的照片时,她顿时才明白了悲伤的理由。另一个心的迷失带给她同样的感受,虽然迷失,当很快却在发觉,又如同那线偶人一般,那是一种宿命。可能就像影片中法国的维诺妮卡对父亲所说那般:“我有个怪异的感觉,我觉得我并不孤独,这世界上不止我一个。”两个人,两个心,纵使相隔万里,跨越时间、空间,可还是不会感到孤独,生命中自有另一个我存在。
2023-08-27 07:22:565

10首穿透灵魂的歌曲

10首穿透灵魂的歌曲如下:Right Here Waiting(此情可待)、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Careless Whisper(无心快语)、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I Will Always Love You(我将永远爱你)、Sealed With A Kiss(以吻封缄)、Without You(没有你)、Rhythm Of The Rain(雨中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人鬼情未了)、The Sound Of Silence(寂静之声)。1、Right Here Waiting(此情可待)Richard Marx特别热衷于巡回演出。第一次巡回演出时,爱妻辛西娅去拍片已3个月,由于签证问题,理查德无法前去探望辛西娅,他感到非常郁闷。这时,他的朋友说:“你郁闷的时候会写出最好的歌曲。”于是,理查德坐在钢琴旁,在一种强烈的冲动下,只用了20分钟就写完了《此情可待》创作,这首歌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情歌。2、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卡萨布兰卡》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它唱出了许多无奈离别的人的心声。它贴切地再现了影片的主题,以至于许多人都以为它是电影《卡萨布兰卡》的主题曲。歌曲充满着怀旧、追忆、思念的复杂的情绪,情感真挚,曲调优美。3、Careless Whisper(无心快语)这首歌讲的是情圣乔治同时爱上了三个女孩,别人在谈论这件事情,他的正式女友知道了这个秘密,结果大家心照不宣,跳最后一个舞,可是他是爱她的。他不敢说话,却在心里唱着歌,交织着悔恨、伤感和表白,但一切已是无可挽回了,沉默中感情正在趋向破裂。4、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昨日重现》(Yesterday Once Mor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欧美经典的英文歌曲之一。是卡朋特乐队(The Carpenters)的代表作歌曲。始创于1973年,曾被无数个歌手翻唱过。曾入围奥斯卡百年金曲。理查德·卡朋特和约翰·贝迪斯为回应七十年代早期的怀旧风创作了这首歌曲。这首夺金单曲在美国和英国两地都取得亚军的成绩。现在这首歌已成为永恒畅销单曲之一。5、I Will Always Love You(我将永远爱你)《I Will Always Love You》是美国女歌手惠特妮·休斯顿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曲由桃丽·芭顿填词、谱曲。《I Will Always Love You》作为电影《保镖》的主题曲,由爱丽斯塔唱片公司于1992年1月1日发布,收录在该电影于1992年11月17日发行的原声带专辑《The Bodyguard》中。
2023-08-27 07:23:112

《蓝》 《白》《红》简介几意义?

《三色》系列是基斯洛夫斯基充满人道主义和人文思想的巨作,他的作品毫无例外是对现实的追问,以细致而精密的情节来讲述故事,从普通人的人生命运中阐释他对生命的尊重和见解,宿命和宗教是不能缺少的。众所周知,蓝、白、红分别代表法国大革命的三大主题:自由、平等和博爱。在电影中,无论出场时间的长短,基斯洛夫斯基都将主人公的位置给予了女性,也许是因为她们更脆弱一些,更能够体现忧郁、尊严和真诚。 这次是国内首次引进DVD,采用DVD-9格式,不令画质和音质俱佳,而且影片带有相关花絮.是不可多得的珍藏套装. 被誉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电影大师,还有人认为这一名字代表着欧洲的心灵。基耶斯洛夫斯基出生1941年波兰华沙。在资深影迷眼中,他无疑是“骨灰级”的殿堂大师。仅凭《十诫》和《红》、《白》、《蓝》,还有《维洛妮卡的双重生活》几部不多的片子,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足以在电影的丰碑上刻下自己不朽的名字。他的影片被认为“既有伯格曼影片的诗情,有又希区柯克的叙事技巧”。基耶斯洛夫斯基不擅长编故事也不喜欢靠煽情来打动人,他所关注并终生探讨的是个体的精神世界。<蓝色》以诗意酣畅的忧郁格调讲述了作曲家之妻因车祸痛失丈夫与爱子的悲伤。对往昔的追忆本已使她 在生与死的两难中徘徊不定,而她更大的心理创痛却是在处理亡夫遗作时发现了他生前的艳遇……宿命感伤温情弥漫的《蓝色》,其故事内容明显地已被赋予了哲学内涵,体现了导演强烈的主体意识。他凭借了精巧的戏剧性故事表现着当代人的生存状态: 同一时空(社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中,平行的个体彼此间敷衍出了不同的生命事件,他们的命运往往会相互影响,其程度往往超出他们自己的理解。。年轻美貌的法国著名女星朱莉叶特·比诺什在片中出演女主角朱莉, 她气质忧郁, 因此,平添了影片的蓝色主题气息,她本人由此获最佳女主角奖也确是当之无愧的了。。 〖白色〗是顿失一切后的空白或者纯洁如雪的流离,它也是一部关于质问灵魂的电影。「平等何在?」——这句片头的法庭答辩词表达《白色》的主题有些过于直白。波兰发型师卡鲁与法国妻子多明妮新婚不久,因为性无能而被迫离婚。他如同丧家之犬,终日在地铁车站卖艺谋生,在同胞米高拉的帮助下,狼狈的回到了祖国。回到家乡后,他很快就发财,并且奇迹般地恢复了性能力。这时他想到了报复自己的妻子,装死把她骗到了波兰,在证明他的男性雄风之后,把她送进了监狱,使得多明妮饱尝身为异乡人的不平等对待。当多明妮透过监狱的窗户用手语告诉卡鲁"等我出来后,我们再来一次"时,卡鲁留下了热泪。他的所谓"更平等"化为了乌有。 〖红色〗:是一部关于宽恕青春的电影。美丽纯洁的模特瓦伦提娜与男友分手后,无意间认识了退休老法官。老法官整天窃听邻居的电话,以此来证明人世间充满了欺骗和不信任。瓦伦提娜的介入让法官看见了纯洁和光明,幡然醒悟,重回真实世界。与此同时,瓦伦提娜的邻居奥古斯特的经历几乎就是法官的翻版。他失恋之后,决定到英国度假,在海上时受到风暴的袭击,患难后与同船的瓦伦提娜终于都找到了彼此爱的归宿,最后,瓦伦提娜和奥古斯特被定格在一个长镜头里。并且在《红色》的片尾,一场海难事故中只剩七位幸存者,他们中的六位都是《蓝》《白》《红》三部曲中那些善良的人们。他们被搭救上岸时的情景和名单从老法官注视着的电视机屏幕上一一闪过。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局充满着希望和幸福,那艘遇难船也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挪亚方舟”。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书是这位天才导演的内心独白,他向读者讲述了他平凡的生活与不懈的艺术创作,在“背景”部分,我们能听到作者有关其童年的生活和家庭对他的影响的叙述,“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吃早饭时拍你手的那个人。“纪录片的独特角色”与“故事片”二部分则是他艺术创作的手记与随笔,其中他讲述了他主要作品的创作过程与感受,这是艺术家内心真诚的独白,从早期纪录片拍摄的种种艰难到故事片创作中的思索,从平易近人的纪录片风格到回味无穷的故事片的深奥。《十戒》中对于永恒的道德难题的选择,和《三色》中对于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理解,基耶斯洛夫斯基都没有明确的告诉读者他的判断,他选择了一种暧昧的态度,他期待着读者与观众的参预,他把最后的判断的权力交给了读者与观众,这恰好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魅力所在。 《蓝色〉获·1994年法国恺撒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奖·1994年西班牙戈雅电影节最佳欧洲电影奖·199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女主角奖、摄影特别奖·1993年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音乐奖《白色〉导演:克日什多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主演:伊比格尼埃夫·扎马霍夫斯基茱莉·黛尔比·1994年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红色〉导演:克日什多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主演:爱莲娜·雅各布 让-路易·特兰梯尼昂 1995年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提名1995年英国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1995年法国恺撒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1994年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1995年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1994年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1994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1994年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1994年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2023-08-27 07:23:492

关于《红白蓝》三部曲

那些大师拍的不都是这样子多嘛~~那些阅影无数且爱思考的人比较容易有感触吧我当年看"十分钟年华老去"差点想撞墙什么都不明白愣要写出一篇影评来还是要看个人的艺术鉴赏能力吧~~
2023-08-27 07:24:004

求几部经典的法国片

1.印度支那 Indochine (1992) 导演:雷吉斯 瓦格涅 Régis Wargnier 一段爱情掩盖下的殖民地历史,凯瑟琳 德纳芙的表演尤其出色。 2.情人 L"Amant (1992) 导演: 让-雅克 阿诺 Jean-Jacques Annaud 文学名著和电影的一次完美结合,那些幽暗的房间、湿湿的街道,晚霞中金黄色的渡口,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3.最后一班地铁 Le Dernier métro (1980) 导演:弗郎索瓦 特吕弗 Fran04ois Truffaut 一部没有正面描写二战的二战电影,特吕弗艺术和现实结合的最好的电影。 4.碧海蓝天 Le Grand bleu (1988) 导演:吕克 贝松 Luc Besson 吕克 贝松 的光影梦幻,一部大海的童话 5.浪迹天涯/流浪者 Sans toit ni loi (1985) 导演:艾格妮丝 瓦尔达 Agnès Varda 1985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新浪潮之母瓦尔达最重要作品,描写了一个拒绝任何社会规则的年轻流浪女惨死在荒郊野外的发人深省的悲惨遭遇。影片一个突出点是它的纪录片风格。 6.冬天里的一颗心/今生情未了 Un coeur en hiver (1992)导演:克劳德 索泰 (claude sautet) 这是一部令人难忘的法国电影,一部充满了幽雅含蓄、自始至终沉浸在拉威尔略带哀伤的奏鸣曲里的电影,它让人沉浸,让人着迷,让人久久的徘徊在男女主角那短暂却深刻细致的感情之中:许多人因此迷恋上法国电影。 7.玛歌皇后 La Reine Margot (1994) 导演:帕特里斯 夏侯 Patrice Chereau 一部气势磅礴的法国历史巨片,它犹如一页历史书中的精美插图,将我们带回1572年的法国。在历史的血腥中渗透爱情的狂野,在宏大的场面下触摸个性的张扬,其中暧昧的激情场面与残酷的大屠杀镜头让观众久久难忘。 8.怒火青春/仇恨 La Haine (1995) 导演:马修 卡索维茨 Mathieu Kassovitz 影片描绘了这样的一个社会,人们已经不能分辨正与邪的差别,所谓的正邪的斗争和残杀,让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仇恨。影片动感的手持摄影虽然已经不算新鲜,但仍然很好的渲染了混乱的社会环境和青年人动荡的精神世界,与对比强烈的黑白胶片共同形成鲜明的风格。 [ 本帖最后由 艾曼纽贝阿 于 2006-4-16 13:50 编辑 ] 9.禁色迷情/我们之间 Entre Nous (1983) 导演:黛安娜 科依斯 Diane Kurys 故事取材于导演儿时不幸的家庭遭遇,创作上秉持了冷静平和的历史观,使这部电影得以跳出格局窄小的个人回忆,而成为女性意识觉醒时代的见证。 10.罗曼史 Romance (1999) 导演:凯特琳 布雷亚 Catherine Breillat 它是当代情色电影的代名词,不凡之处在于导演使影片超出了狭隘的“女性主义”电影社会化的诉求理念,而成为一部别致的探讨女人生理本质的另类电影。 11.这个杀手有点冷 Léon (1994) 导演:吕克 贝松 Luc Besson 经典不多说了,个人感觉最主要的是影片完全颠覆了类型片的概念。 12.新鲜诱惑/手到擒来 L"Appat (1995) 导演:贝特朗 塔韦尼埃 Bertrand Tavernier 1995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影片,一部表现残酷青春的令人不安又发人深思的影片。 13.巴黎野玫瑰 Betty Blue /37°2 (1986) 导演:让-雅克 贝奈克斯 Jean-Jacques Beineix 看过的最精彩绝伦的法国爱情片,男女主人翁的表演只能用惊世骇俗来形容。 14.爱情重伤/毁灭 Damage (1992) 导演:路易 马勒 (Louis Malle) 一段疯狂的畸恋,一场爱的情殇。难忘最后的场景:他回忆起那次分手后与她唯一的碰面,她身边是他见过一面的男人,手里抱着孩子,那一刻他突然觉得,她和其他女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15.新桥恋人 Les Amants du Pont-Neuf (1991) 导演:雷奥 卡拉克斯 (Leos Carax)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卡拉克斯和主演朱丽叶 比偌什都完全释放了自我,以至于影片完成后一对恋人只能选择分手。 16.罗丹的情人 Camille Claudel (1988) 导演:布鲁诺 努丹 Bruno Nuytten 一部让阿佳妮深陷剧情不能自拔的影片,影片的余音是阿佳妮和导演的结合以及后来的分离。 17.追忆似水年华 Le Temps retrouvé (1999) 导演:拉乌尔 鲁兹 Raoul Ruiz 法籍智利导演拉乌尔 鲁兹挑战不可能,把公认的最难改编的马塞尔 普鲁斯特的同名小说搬上了银幕,艺术地再现了原著的韵味,众多国际影星的加盟也使影片更具看点。 18.疯狂夜/野兽之夜 Les Nuits fauves (1992) 导演:西里尔 科拉德 Cyril Collard 最有勇气的艾滋病电影,人们永远无法忘记女主角代表已故导演领奖时那伤心的哭泣。 19.芳名卡门 Prénom Carmen (1983) 导演:让—吕克 戈达尔 Jean-Luc Godard 4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影片。大家一致认可的戈达尔后期代表作,本片音乐的表现尤其富有特色。 20.绿光/众里寻她千百度 Le Rayon vert (1986) 导演:埃里克 罗麦尓 Eric Rohmer 4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影片。仍然是罗麦尓特色,通过长长的对话,将人物感情的变化波动刻画得真实细腻。 21.不羁的美女 La Belle noiseuse (1991) 导演: 雅克 里维特 Jacques Rivette 艾曼纽 贝阿身体语言的代表作,画家和模特儿,冲突还是被征服。 22.钢琴教师 La Pianiste (2001) 导演: 迈克尔 哈内克 Michael Haneke 抛开师道尊严,让压抑的欲望找到放纵的理由,女主角的表演尤其精彩。 23.亲密 Intimacy (2001) 导演: 帕特里斯 夏侯 Patrice Chereau 许多人看到的是肉欲,而导演想要表达的却是一种人类肉体与心灵的疏远。 24.理发师的情人 Le Mari de la coiffeuse (1990) 导演:帕特利斯 勒孔特 (Patrice Leconte) 爱是永远。因为爱而等待,因为爱被感动。从一个男孩到男人的性心理的成长史,带有法国电影的本质特性:有一点点感伤和淡淡温情。不喜欢电影结尾。 25.凡高传 Van Gogh (1991) 导演:莫里斯 皮亚拉 Maurice Pialat 最传神的凡高传记电影,也是皮亚拉最好的电影之一。 26.野芦苇 Les Roseaux Sauvages (1994) 导演:安德烈 泰西内 Andre Techine 青春、理想、时代,一组动荡年代的青春群像。 27.柯南上尉 Capitaine Conan (1996) 导演:贝特朗 塔韦尼埃 (Bertrand Tavernier) 战争和人,探索战争中的人性,人在战争中的位置、作用,一贯的塔韦尼埃风格。 28.我的性生活/现代法国艳史 Comment je me suis disputé... (ma vie sexuelle) (1996) 导演:阿尔诺 德斯普莱辛 (Arnaud Desplechin) 导演用很长的篇幅(175分钟),向观众展示了几组当代法国青年人真实的感情生活。 29.恩怨情天/玛侬的复仇 Manon des sources (1986) 恋恋山城/男人的野心 Jean de Florette (1986) 导演:克洛德 贝里 Claude Berri 80年代最好的法国电影,根据文学名著改编,展现了二十年代法国南方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30.出电梯左转 08 gauche en sortant de l"ascenseur (1988) 导演:爱都尔德 莫里纳罗 (Edouard Molinaro) 选了那么多一本正经的片子,居然没有一部喜剧片,选一部大家比较熟悉的,也确实是80年代法国最经典的喜剧片。 31.仪式/冷酷祭典 La Cérémonie (1995) 导演:克劳德 夏布洛尓 (Claude Chabrol) 仍然是典型的夏布洛尓犯罪电影,对人性做了细腻的剖析,经典的结尾令人难忘:夏布洛尓把莫扎特歌剧与血淋淋的枪杀场面交叉剪辑在一起,给观众以极大的震撼。 32.我的男人/浪的过火 Mon Homme (1996) 编导:贝特朗 布里耶 Bertrand Blier 本片的视点在于考验观众的道德观念:你是否可以接受当妓女是乐趣无穷的一种职业的说法? [ 本帖最后由 艾曼纽贝阿 于 2006-4-15 04:37 编辑 ] 33.小偷也激情/米雪的告白 La Petite voleuse (1988) 导演:克劳德 米勒 Claude Miller 本片由新浪潮导演特吕弗编剧,通过发生在一个地位卑贱的女孩身上的故事,反思了战后法国社会中产阶级穷奢极欲的生活对成长期的青少年的影响。主演夏洛特 甘斯布的表演太出色了。 34.三色:蓝白红 Bleu (1993) Bialy (1994) Rouge (1994) 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平等、博爱、和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影片表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一贯的对人类基本道德规范的探索。 35.白色婚礼 Noce blanche (1989) 导演:让-克劳德 布里索 Jean-Claude Brisseau 影片使用唯美的镜头和感人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未成年少女与中年男老师的一段孽缘。初登银幕的法国女歌手凡尼莎帕拉迪以她清醇的外表和骄人的演技把一个17岁女生忧郁而狂放的两面性表现的十分出色。 36.吸烟/不吸烟 Smoking/No Smoking (1993) 导演:阿伦 雷奈 Alain Resnais 电影中桌上有一包xxxx,这个时候,请你——观众来选择,到底是抽,还是不抽?生活中也一样,处处充满选择,处处充满或者。一个不小心,生活就会截然不同。 37.情迷干洗店 Nettoyage à sec (1997) 导演:安妮 芳婷 (Anne Fontanine) 一对夫妇和一对兄妹在一次同性恋派对相识,夫妇两口子竟然发现自己都暗恋上了其中的男孩,最后的结局让人震惊。本片是女导演安妮 芳婷的成名作。 38.缘份的春天/情感的宿命 Les Destinee Sentiments (2000) 导演:奥利维尔 阿萨亚斯 Olivier Assayas 阿萨亚斯精致细腻的战争爱情片佳作,影片根据小说改编,充满了浓郁的文学气息。几位演技派明星的表演更令人陶醉。 39.小罪犯 Le petit criminel (1990) 导演: 雅克 杜瓦荣 Jacques Doillon 1990年法国〈电影手册〉年度十佳排名第一位,导演雅克 杜瓦荣拍摄了一系列青少年成长的优秀影片,本片相信也不会让你失望。 40.人性 L" Humanite (1999) 导演: 布鲁诺 杜蒙 Bruno Dumont 电影探讨了对人性的爱,对人的关爱、情感,和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强调为了追求善,罪恶是必经的路程。导演布诺杜蒙是位拥有哲学硕士文凭的法国新锐导演,他后来的影片《29片棕榈叶》引起了更大的争议。
2023-08-27 07:24:201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波兰]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InaZD7R8EaPmhLLs0_G0A 提取码: vaag书名: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作者:[波兰]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译者:胡桑豆瓣评分:8.2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2页数:245内容简介:辛波斯卡正适合我对优秀文学家的定义,她的作品深刻而透明,同时没有放弃娱乐性。我为她知道我的存在而感到荣幸。——伍迪·艾伦(知名导演、作家)《我曾这样寂寞生活》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辛波斯卡继《万物静默如谜》之后又一经典诗集。在这本诗集中,诗人用机智、迷人的声音与语调 ,诉 说了对家人的怀念与赞美、对世间种种生活的爱、对消逝的时间与国度的迷恋、对日常和万物的诗意描摹,隐隐折射出诗人内心的丰富世界和她的寂寞生活。书中收录《告别风景》《事件的版本》《从无馈赠》《我致力于创造一个世界》《在赫拉克利特的河中》《时代之子》等80多首隽永的诗作,同时重译了《万物静默如谜》中广为流传的《一见钟情》《种种可能》《在一颗小星星下》等10余首作品,可以在不同的译文中窥见经典的韵味。作品入选“新浪中国年度十大好书”“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以及国内外个版本教科书激发几米创作灵感,令陈绮贞着迷,受基耶斯洛夫斯基推崇........................................................................................................................................辛波斯卡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中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辛波斯卡的诗,涉及每个人从自己生活中得知的一切。——切斯拉夫·米沃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看到了《一见钟情》,它所表达的意念和《红》这部电影十分相近。于是我决定留下这本诗集。——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导演)辛波斯卡是激发我最多最美丽灵感的诗人。——几米(知名绘本作家)在辛波斯卡的诗里,我知道少女的力量,我知道无辜的杀伤,我知道接二连三的疑问可以组合成一首停不了旋转的舞码。——陈绮贞(知名歌手)辛波斯卡用她的日子证明,抽签探望病人、出席葬礼、绑紧鞋带、填写履历表,这些就是诗人该做的事,该记录的永恒。——“新浪中国年度十大好书”授奖辞作者简介:维斯拉瓦·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2012)一九二三年生于波兰小镇布宁。擅长以幽默、诗意的口吻描述严肃主题和日常事物,以诗歌回答生活。当代最为迷人的诗人之一,享有“诗界莫扎特”的美誉。一九九六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史上第三位获奖 女诗人。二○○一年成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名誉会员,系美国授予杰出艺术家的最高荣誉。二○一二年二月一日,于克拉科夫逝世。同年,《万物静默如谜》出版,不仅入选“新浪中国”“深圳读书月”等各大年度“十大好书”榜,更是创造了诗集的出版奇迹,一年内畅销十万册,使她成为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译者简介:胡桑,诗人,评论家。同济大学哲学博士。现居德国波恩,为波恩大学访问学者。
2023-08-27 07:24:271

爱德华·克罗西斯基出生于哪里

爱德华·克罗西斯基爱德华·克罗西斯基EdwardKlosinski,波兰摄影师。生于1943年1月2日,波兰华沙逝世于2008年1月5日(波兰马佐夫舍省(肺癌))代表作品《布达佩斯之恋》。中文名:爱德华·克罗西斯基外文名:EdwardKlosinski别名:EdwardKlosinsky国籍:波兰民族:波兰华沙出生日期:1943-01-02逝世日期:2008-01-05职业:摄影/编剧毕业院校:波兰洛兹电影学校代表作品:《布达佩斯之恋》生平1967年,爱德华从著名的波兰洛兹电影学校(LodzFilmSchool)毕业。1970年他与安杰依·瓦依达完成了处女作《白桦林》(TheBirchWood),1980年之后他大多时间都在德国度过。爱德华曾经拍摄过70多部电影,他也是安杰依·瓦依达最喜欢的摄影师,两人曾经合作拍摄过包括《铁人》在内的多部电影,其中《铁人》获得了1981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电影金棕榈大奖。此外,瓦依达的《大理石人》也是由爱德华掌镜。爱德华还担任过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所执导的《蓝白红三部曲》中《白》的摄影和剧本创作工作。他还与拉斯·冯·提尔合作拍摄了《欧罗巴》。克罗西斯基曾经说过:“拍一部好电影比拍好看的画面要重要的多。”这成为他的信条,他的电影追求气氛的营造,这比炫耀摄影师的才能更加重要。他的妻子是著名演员克里斯提娜·杨达(KrystynaJanda),还有2个儿子和1个女儿。获奖情况2003WorldFestHoustonIndependentTheatricalFeatureFilms-Cinematography肖邦:爱的渴望(2002)2000BavarianFilmAwardsBestCinematography(Kamerapreis)布达佩斯之恋(1999)作品爱晚情2007摄影MeinalterFreundFritz2007摄影我们都是圣人2006摄影Fale.Wyjazd2006摄影不受欢迎的人2005摄影团结,团结2005摄影盗走达芬奇2004摄影Pogodanajutro2003摄影Superprodukcja2003摄影SuperTex2003摄影爱在山的那一边2002摄影Gebürtig2002摄影肖邦:爱的渴望2002摄影生命宛如致命恶疾2000摄影布莱希特的最后夏天2000摄影周末故事2000摄影布达佩斯之恋1999摄影Tydzienzzyciamezczyzny1999摄影DerK_nigvonSt.Pauli1998摄影Unairsipur...1997摄影周末故事1997摄影周末故事1996摄影DerSchattenmann1996摄影Pestka1995摄影Dergro_eBellheim1993摄影Kuchniapolska1993摄影仁慈之心1991摄影Kuchniapolska1991摄影杀死克鲁斯1990摄影Herzlichwillkommen1990摄影Modrzejewska1990摄影小提琴不再演奏了1988摄影神奇的鼓槌1987摄影MatkaKrólów1987摄影PattbergsErbe1987摄影SansibaroderDerletzteGrund1987摄影Kronikawypadkówmilosnych1986摄影铁人19817.7摄影Dziecinnepytania1981摄影Zbiegiemlat,zbiegiemdni...1980摄影DieJahrevergehen1980摄影威克的女孩19797.7摄影"PogodadomuniechajbedziezToba..."1979摄影Zaleglyurlop1979摄影Szansa1979摄影编剧酷刑1978摄影螺旋1978摄影海景屋1978摄影Wodzirej1978摄影死亡课程1977摄影大理石人1977摄影黑幕风云1977摄影Polskiedrogi1977摄影福地1975摄影Sedziowie.Tragedya1974摄影Sledztwo1974摄影随意爱情故事1974摄影灵性之光1973摄影Hipoteza1973摄影Uciecjaknajbli_ej1972摄影Zabijcieczarnaowce1972摄影Meta1971摄影Jeszczeslychacspiewirzeniekoni1971摄影Nadobranoc1971摄影
2023-08-27 07:24:401

齐泽克是否在娱乐化哲学

《真实眼泪之可怖——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一书产生的缘由,是英国电影协会为使电影思想尽快回归智性主流,邀请齐泽克在国家影剧院发表了一系列的讲座。他们希望齐泽克能够直陈近20年来英国学院派电影研究的贫弱和褊狭,让电影理论能够得到真实的发展。为此,在这本书中,齐泽克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机智和敏锐,他运用马克思、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展开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解读与互证,既没有牺牲个体文本的特殊性,又保留了广泛的哲学议题。虽然副标题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但直到第38页,这本书都没谈到这位导演。本书的目的,实际上更多是借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来完成大理论的工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仿佛并不是一部研究基氏的书,基氏的电影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已。正如英国电影协会研究主管克林·麦凯布所说,在这本书里,理论“经由对电影的真实热爱,一次次地复活重生”。基耶斯洛夫斯基(左)与齐泽克有趣的是,为了说明那无处不在的“裂缝”,齐泽克聊起了自己是如何在一幅画面前不懂装懂的,他说了一大堆胡话,最后竟被推举为术语,也聊到了印度工程师白天学术一流,晚上回家为神灵点上蜡烛的故事,还有果汁的“森林佳果”和“复合维生素”标签是否名副其实......一直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说到最后,他忍不住嘲讽了一下弗洛伊德,宣称要重写整个现代哲学史。
2023-08-27 07:24:481

为什么说《大话西游》是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

一 如果要把《大话西游》划入后现代,那么首先需要对这一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危机和动荡的时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滋,反映了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懑、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乱。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以反文化的立场颠顶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蒙太奇转向拼贴的电影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标志。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概念界定,学界尚没有统一权威的划分。其主要特征是在与现代主义的比较中得到归纳的。如: 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福柯的“话语”(discourse)及“权利”,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及潜意识学说,文论上主要是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为基础,以及稍后的罗兰·巴特等人。 后现代的哲学基础则是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起源于60年代的法国。主要是对结构主义文本中心论的批判,以及对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s)的消解; 方法论主要有三种,戏仿、拼贴和黑色幽默。二 虽然目前学界对后现代主义尚无统一的概念界定,但我个人觉得,如果非要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正式兴盛确定一个年份的话,应该选1994年。电影分商业与艺术,而在20世纪后半叶的艺术电影中,现代主义思想在其中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主要代表是意大利费里尼、苏联塔尔科夫斯基,瑞典伯格曼。他们三个被共同誉为“现代电影圣三位一体”。 而1994这一年,可以说完成了由现代到后现代主义的转折,其标志性事件是1994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昆汀的《低俗小说》打败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获得戛纳金棕榈。其意义大致相当于1945年之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1959年之于法国新浪潮,1967年之于美国新好莱坞。而与之同时的奥利弗·斯通的《天生杀人狂》、曼彻夫斯基的《暴雨将至》、以及香港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刘镇伟的《大话西游》在这一两年内同时涌现,这些电影基本都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结构,拼贴的电影语言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在这之后,后现代主义逐渐在艺术电影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在戛纳之前,基耶斯洛夫斯基已凭借《蓝》获1993年第50届威尼斯金狮奖;而第二部《白》也于1994年获第44届柏林银熊奖(最佳导演);而当基耶斯洛夫斯基带着《红》来到戛纳眼看着要以《蓝白红三部曲》实现欧洲三大电影节大满贯的时候,昆汀的《低俗小说》出现了。 这在当时也许不能为普通影迷所理解,认为戛纳“堕落”了,虽说《低俗小说》也是美国独立电影的代表之一,但其“粗俗不堪”的内涵,毫无思想深度内容,“无意义”的颠倒叙事怎么可能和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深度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相比呢? 几十年后回过头不得不感叹当时戛纳评委的眼光,他们正确了预见了一个新的电影时代的到来,且推动并鼓励了这一新的电影潮流的发展壮大。三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大话西游》这部作品。 1995年初的香港,刘镇伟拍出了当时票房失败而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后现代经典的《大话西游》。如果说每部电影都有作者的话,那么除了刘镇伟以外,周星驰也被会看做是作者之一。 在出演《大话西游》之前,周星驰已经参演过多部喜剧经典,其搞怪夸张的无厘头喜剧风格已成为周氏喜剧的共同点。 1990年值得注意的有两部电影,《赌圣》和《赌侠》,尤其是前者,周星驰所塑造的夸张搞怪的“赌圣”形象实现了对《赌神》经典地位的解构(后现代即是解构经典)。赌神出场时的慢镜头,被周星驰运用到《赌圣》里,但以解构的方式存在——星爷学着《赌神》电影当中出场的慢镜头,极为夸张的一步一步跨着走进了房间。此即为戏仿。而《赌神》中的经典配乐在这种情况下的重新运用实质上也组成了解构的一部分。 再到1991的《逃学威龙》《赌侠2上海滩赌圣》,1992《逃学威龙2》《鹿鼎记》,直到1993年的《唐伯虎点秋香》,周氏喜剧终于达到了一种相当成熟的高度。以1993年的成熟之作《唐伯虎点秋香》言之: (一)首先实现了对传统经典的解构 如《唐伯虎点秋香》,本是民间传说,附会于唐寅身上,这是一次“误读”,或者已经可以看做是一次解构。到了电影版,周星驰和巩俐又再度实现了对唐伯虎形象以及唐伯虎点秋香这一经典文本的再解构。 而《大话西游》很显然,是对有着四大名著地位的,最为典型的经典文本《西游记》的解构。 (二)对人物形象的瓦解 在解构经典文本的同时,又顺带着瓦解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而作为真实历史人物的唐寅已经离人们愈来愈远。同样地,作为经典人物形象的孙悟空(电视上则以86版西游记为经典文本),也离人们印象差之甚远。 (三)间离效果的使用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华夫人和唐伯虎的广告式台词中: 这一段台词所包含的现代意识,以及“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必备良药”这类典型的现代广告式语言,绝不可能在古代出现。这是一种语言上的古今拼贴。另外在这一幕,剧情实质上是被暂时搁置下来了,用昆德拉的话来说就是“离题”(Exkurs),而其直视屏幕对观众说话,打破演员观众的二元对立,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布莱希特意义上的“陌生化效果”。 Verfremdungseffekt也被译作“间离效果”。简单点说,就是打破观众的投入,以及共鸣,突出戏剧/电影的假定性,让观众知道,这并非现实。四 接着时间来到了1995年,经过前一年的辛苦筹备和拍摄,2月初《大话西游》在香港上映。在这部电影里,周氏的无厘头喜剧风格达到了巅峰。 在周氏喜剧发展完善过程中,其精华部分都相当程度地保留了下来,最终体现在其集大成之作《大话西游》当中,其对经典文本和话语的戏仿,对传统固定的人物形象的解构以及语言上的拼贴等等这些都使它成为一则后现代主义的经典电影文本。主要体现在: (一)对《西游记》这一经典文本的解构 一般来说,《西游记》的经典不仅仅之吴承恩的文本,同时也应该包括86版六小龄童主演的《西游记》电视连续剧。比如,在原版中,孙悟空都是见妖精就打的,而在《大话西游》中孙悟空和妖精谈起了恋爱。原版中唐僧哪有现在这么啰嗦,以及白晶晶、牛魔王等等人物形象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瓦解。 (二)对王家卫电影作品的戏仿 刘镇伟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那句著名的“爱你一万年”的台词「只是单纯的想嘲笑王家卫,因为他真的很闷骚。他的电影里的男男女女都是爱了很久,也不肯说出一个爱字。」 具体来讲有三点: 1、首先看一下那句著名的「一万年」台词: 再对比一下《重庆森林》里的「一万年」: 2、另外,看过王家卫电影的都会对他作品中那些精确到厘米、分钟的台词有很深印象。 如《阿飞正传》里张国荣去认识张曼玉: 同样地还有《重庆森林》: 再看看《大话西游》。当紫霞的剑抵在至尊宝的咽喉上时,我们听到的至尊宝内心独白是: 3、对《东邪西毒》的戏仿 在《大话西游》最后,孙悟空看到紫霞跟至尊宝在城楼上,两人这样说道:此即为刘镇伟对王家卫的戏仿。而戏仿这一手段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体现。 (三)拼贴式的电影语言 在《大话西游》这部电影中,电影语言可以任意发挥,不受时空限制,完全被当作消遣的游戏。例如,当至尊宝发现瞎子为他而死是假装的时候,他由衷地发出后来风靡一时的“I服了U”的赞叹,以及唐僧在牢房里唱的“Only You”歌曲,这些台词将古今中外融汇在一起,具有明显的后现代色彩,这些在当时那个时候不可能存在的话语无疑加强了电影无厘头的韵味。 另外,观音菩萨问唐僧为什么不给悟空用金刚圈,看看唐僧的回答“手工精美、价钱又公道、童叟无欺,干脆我介绍你再定做一个吧!”。 (四)对“崇高庄严”的瓦解 当至尊宝决定接受戴上紧箍咒,迎接自己的命运,并前来迎救紫霞的时候,天空乌云密布,打雷闪电,这种环境氛围的设定非常完美烘托了孙悟空与牛魔王的终极大战。就在这紧要关头,唐僧居然非常无厘头地说了一句“小心啊!打雷喽!下雨收衣服啊!” 这种游戏一切的姿态,将原本终极大战所竭力构建起的“崇高庄严”氛围瓦解殆尽。 (五)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运用 布莱希特间离效果在电影里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倒叙:提前告知观众结局,打破观众观影期待。如《人性》、《美国美人》; 2)叙述者的存在:如《大空头》、《黄金时代》、《小城之春》; 3)离题:打断情节正常发展,如《大空头》里的经济学术语解释; 4)表演:布莱希特提倡演员要驾驭角色,而不要与角色合二为一,要有双重自我,此类在电影里的体现有大话西游;还有演员可以直视屏幕,对观众讲话,这样就打破了演员-观众的二元对立,如《杀人回忆》、《大空头》、《黄金时代》、《安妮·霍尔》; 5)叙事结构:非线性主题—并置的叙事结构,如《党同伐异》、《云图》,此类影片的这种非线性结构本身就在起间离的作用,阻止观众投入; 6)开放性结局:如金基德《坏小子》,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 7)摄影:推拉镜头,让观众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意识到这是故事,是虚拟的,而非现实,打破观众投入感。典型如洪尚秀的一系列影片,都使用了给观众以间离感的推镜; 8)构图:不对称倾斜构图等极致的形式主义让人感受到影像之外的制作者的存在; 9)剪辑:跳接,一反经典好莱坞的连贯性剪辑,连贯性剪辑旨在让观众投入其中,竭力将剪辑做得不留痕迹,使之更加接近生活本身。跳接与此截然相反,其突兀的剪辑方式打破了观众对电影的认同和期待; 10)拼贴,如赖声川之《暗恋桃花源》,彩排的情节使得台上情节的被打断有了合理化的前提,而就在观众一次次要投入到台上戏剧情节及人物时,又被导演一次次打断。不仅是台上与台下,也是台上两出戏剧的彼此错杂与干扰,如赖声川所言:“《桃花源》有许多华丽的东西,不断地掉下来,掉下来,落在《暗恋》当中。” 再回过头看《大话西游》,至尊宝几次通过月光宝盒穿越试图救人的时候,吴孟达都是趴在门口,看到至尊宝穿越。根据假定,他应该只具有他所在的时间线的记忆,所以每次看到穿越的反应应该是类似的。 但是剧中,吴孟达在几次之后台词就变化了,出现了——“啊~又升天啦! 为什么要说"又"呢?”这里如果只是故事角色的话,他只会老老实实故事行事。这个“又”字突出表现了演员的双重自我。布莱希特在表演上提倡演员要表现出双重自我,以劳顿表演的《伽利略传》为例,他说,在这个舞台上,劳顿既要是伽利略,也要是他本人。也就是说演员应该驾驭角色,而不应该与角色合为一体。这里的吴孟达喊出的这个“又”字,即是演员双重自我的体现。他既是剧中人物,同时也是吴孟达——他知道《大话西游》的剧情,并且意识到这已经“又”是一次穿越了。[参考资料] [1].许南明等.电影艺术辞典[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6年 [2].崔莉.论《暗恋挑花源》中“间离”的运用[J].戏剧创作. 2002.3 [3].刘亚.电影《大话西游》的后现代意蕴分析[J].今日湖北. 2014.7 [4].侯茜.从电影《大话西游》看解构主义[J].金田. 2014.2
2023-08-27 07:24:551

蓝白红的蓝白红三部曲

蓝白红三色(法国/波兰,1993-1994,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开始,我想把这三部电影分开来进行排列,可后来,我改变了主意,我意识到,这三部电影是不可分割的。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三部电影可以组成一部三段式电影,因为其中贯穿着众多连续统一的线索,其主题及风格的高度一致性是任何一位电影人都为之汗颜的。宿命,基耶斯洛夫斯基不二的终极话题,这一话题在《薇罗妮卡的双重生命》里被演绎到了及至。而《蓝白红三色》则不断延续着这个命题的探讨,并且由此引申扩大到了我们生活的周围,一点点的细节,外部的、内部的、身边的、内心的,都在命运的驱使下,散发着人类自身的困惑与迷茫。影片给我们的不是答案,这没有答案,而是一种指引,一种理性的指引,并探索着命运之路的终端。三部电影各自成章,但却联系紧密,从各种神秘兮兮的时空链接中,联系起整个三部曲结构,表达导演宿命的终极论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三部影片里都出现的老太婆,《蓝色》的主角茱丽无意中闯入到《白色》里的法庭,以及经典的《红色》结尾,三部曲在这里形成了汇合,世界的联系在这七个人身上体现了出来。一种隐藏于导演心中的对神秘力量的探求以及理性地寻找在这些精心结构的布局中展示得天衣无缝。结构上的紧密联系昭示出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共同感应,体现出宿命的哲学来源。关于人的存在是又一命题。茱丽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中,她内心渴望接触并容纳,但实际上她却是对周围一切都冷漠至及,自己也生活在孤独与空虚之中;卡罗尔和多敏妮在彼此的孤寂里享受着时光,但是能得到的却是空泛与无聊,在新的生活中受尽了煎熬,精神上得不到半点满足;瓦伦蒂娜只是对着自己生活着,她的存在仍是孤立的,无助的,老法官则是孤僻自我的极端,他以自己的方式与外界沟通,可这种方式只存在于他自己的想象当中。面对三部电影里同样出现的扔玻璃瓶的老太太,他们的反应是不同的。茱丽根本就没有在意,她漠然地对待周围的一切,在她的世界里,只有自我的存在;卡罗尔只是轻轻地一笑,他的情感是虚无的,和茱丽一样,他对待与之无关的事物仅仅是一种漠视、甚至是轻视;这一切的问题在《红色》中得到了解决,瓦伦蒂娜帮助了老太太,从而用爱的行为拯救了之前那一个个失落无助的灵魂,人的情感力量由于彼此的宽容和理解,被激发了出来,博爱的力量也让三部电影里的几位主要人物在风浪过后仍幸存了下来,导演试图用《红色》的这个结尾阐释爱的目的,好象是上天与大地之间所产生的源于这种爱的感动而拯救了这些行将破灭的灵魂。正如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所言,在所有人都经历了苦难的洗礼后,方体会到生的伟大与成功的喜悦。他用他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点出了这一点,并以救赎的方式提醒我们,不要丧失我们身体内最宝贵的东西,不要漠然视之,当我们需要的时候,最强大的原动力是来自于我们体内的这股力量。然而,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并不只是导演的一味煽情,不只是他的一点技术手法上的直观表现,而是他对待生命过程及生存状态的独立思考。基耶斯洛夫斯基并不是仅仅表现出人状态的最终结果,不是宣扬什么所谓的积极价值或是所谓的自由、平等与博爱。他从人的本质及社会的本质入手,去从细微的情感、动作和表情中找到突破口,从人最基本的知觉体验中寻找到生存的涵义,他在观察,每每一个细节,就能引发出人所共知却并不在意的东西。如《蓝色》中茱丽浸入水中的那块糖,《白色》中隐约射在电话亭玻璃上的白光,《红色》里微微颤动的帆布,无不准确而细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如此深邃仔细地观察周围事物,如此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经超越了一般艺术家或是思想家所能达到的高度,他是凌驾于平面文化之上进行着独立深入的思考,并以最为直接和有力的方式把一切精辟地通过形象化的影象表现出来。电影虽然本质上还是简单的媒介工具,但在他的调度之下,电影的意义已经大大超出了这一局限范围,影象所包涵的空间蕴意已不仅仅是镜头本身,透过镜像,我们可以进入其思想领域中,进行自我的再度创造和领悟,这也可以看作是电影作者的最高境界了。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前人,诸如伯格曼、塔尔科夫斯基等是在电影文本之内找寻价值的体现,但他们还没有打破电影自身的局限,这也使得伯格曼不得不去从事他所衷爱并被其认为是最佳表现形式的戏剧。基耶斯洛夫斯基虽然并没有超出镜头的范围,但他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自己对世界的不懈观察,拓展了银幕的表现力,强化了银幕影象与个人哲思、文字等领域的联系,并最终还原到电影表现手段之中,创造出了一个异常丰富的世界。
2023-08-27 07:25:031

有人知道卢米埃尔,卓别林,希区柯克,奇士基耶夫斯基,小津安二郎,黑泽明, 斯皮尔伯格的资料吗?

同上
2023-08-27 07:25:181

蓝白红三部曲蓝的影评

豆瓣上大把
2023-08-27 07:25:262

red电影的《三色之红》-点评

热恋中的学生瓦伦丁总被对方猜疑;追求卡琳的法律学毕业生奥古斯特发现了他的恋人在与其他男子缠绵;命运中的偶然又将窥听他人隐私的退休老法官卷入复杂矛盾中…… 该三部曲的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尝言“最接近人道精神的是博爱,而我们是可以博爱的,因为我们总是在目光中显露出慷慨。”他的这番话是可以引导我们去窥探《红色》的底蕴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影像向来是现实主义式的,极少运用特技,但本片一开头就有个顺着电话电缆的高速推进镜头,表现讯息由电缆通过城市地下、海底抵达另一端,在他的作品中显得“另类”。事实上,后来的好莱坞大片《珍珠港》中镜头跟随炸弹下落的噱头并非开创性的,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这里早就有章可循。电话在本片中起到的作用不下于任何一位主角,这种从技术上拉近了人与人距离的工具,是否能传达真挚的感情,还是或反倒更利于掩饰欺骗?老法官违法地监听他人电话中的隐私,却发现了生活表面之下的真实,瓦伦婷本来想打电话告诉被偷听的家庭,为什么又无法开口?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这里,人际关系展现出的是虚假、冷漠、疏离,爱如果不是谎言,也会变成碎片,象曾经受伤的老法官说:“从那以后,我再没有爱过任何女人。”但是瓦伦婷是个例外,她对小狗、对扔垃圾的老妇人、对老法官都抱有真诚的爱意并付诸实际行动。基耶斯洛夫斯基把希望寄托在了瓦伦婷这样的“新人”身上,尽管生命只在呼吸之间,爱却始终值得肯定和期盼。
2023-08-27 07:25:331

双面薇若妮卡的特色影评 之二

by More l 剧情介绍“你说冥冥之中会不会有另一个人和你一模一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单的?”波兰的她在茫茫似雾繁星中指点出某一颗命定之星时,巴黎的她在树叶的缝隙间轻轻微笑。两个有着同样姓名的女孩,同样执著的唱歌与微笑,同样因心脏病而脆弱。两个生命,掩藏于同一幅面容之下,她的名字,叫做薇若尼卡。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常常透露着宿命与巧合,《双面薇若尼卡》也不例外。在相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生活着两位容貌和名字相同、但互不相识的姑娘,她们只是不断地在心灵深处感受到另一个自我的存在。她也曾在恍惚中瞥见另一个自己的影像,但两个薇若尼卡从未真正相遇过。波兰的薇若尼卡身体条件并不适合唱歌,尤其是她所钟爱的女高音,可她还是固执地唱着,直到一天唱到最高音,心脏病发作,在自己心爱的舞台上倒下,死去;而那一瞬间,巴黎的薇若尼卡则感受到了无限的莫名悲伤,她望着缓缓流转的光线,忽而就伤心的不能自已,落下泪来,仿佛有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命里从此消失不见了。巴黎的薇若尼卡是小学音乐教师,她带学生去看一个木偶艺人的表演,被剧中因摔断腿不能再跳舞而悲伤致死的舞娘深深打动。从此她陷入了一个神秘陌生人的追逐之中,不断收到对方暗示般的礼物,她感到自己生命里那个能够真正以灵魂相爱的人出现了。根据陌生人的寄来的一卷录音带的提示,薇若尼卡来到火车站旁的咖啡店,发现等待自己的却是那位木偶艺人。艺人想要在她身上挖掘创作的灵感,看到了她在波兰旅游时无意拍到的一张照片,另一个薇若尼卡在慌乱逃窜的人群中安静的停立,默默的望向镜头,满眼期待却欲言又止。注视着另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影像,她忽然明白了什么,一时间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那一夜,薇若尼卡看到木偶艺人新制的和她一个模样的木偶,她惊奇地发现,他制作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木偶。“为什么是两个?”她问。“我在表演的时候总是很轻易就把它弄坏了——一个坏了另一个可以替换。”两个生命即是如此的相互延续,薇若尼卡神情恍惚。木偶艺人要写一部关于两个女孩的书,他耐心地念给她听:“两岁时,一个女孩的手指被火灼伤,此后,另一个则见火自动缩手……” l 温暖中的苍凉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双面薇若尼卡》全片使用了金黄色的滤镜。使得整片画面具有一种淡淡的怀旧与温暖。然而影片的主题却是一种对宿命无能为力的孤单与无助,所以我更愿意把这种金黄的色调理解为一种巴洛克式的神秘与低暗。虽然,这部影片显然不是巴洛克风格的作品,但导演对光与影的运用却极为丰富和娴熟。如影片刚开始几分钟,有一个镜头是波兰的薇若尼卡的男友问及她手上的伤,在这场戏中,雨水淋湿的玻璃在光的照射下,淅淅沥沥流动的影子投射到挂有薇若尼卡相片的墙上。薇若尼卡躺在床上望着照片,照片中的她在微笑,任凭雨水在眼前冲刷,也只是静静的微笑。她望着她,心中充实而安逸。她的生命中他在静静的微笑与凝视。此段雨水的影子柔软而密集,投射在照片上,形成一种神秘却略带伤感的气氛。此时观众并不知另一个薇若尼卡,也不知她们的生命在今后将怎样的重合与交错,然而这种气氛却潜移默化的渗入观众的脑中,为之后的情节做了铺垫。导演在对光影处理的小细节上微妙的把握使得影片灵动而有层次感。基耶斯洛夫斯基金黄滤镜中的神秘巧合,让我们的眼睛感到温暖平静,心中却是无助的苍凉与悲伤。l 流动中的忧伤这部影片虽然讲述了一个安静而伤感的故事,画面却不是一概的压抑与沉闷。其中许多流畅的运动镜头不但没有打破整片的气氛,还为影片增添了一种灵气。如此的镜头在前半小时跟随波兰薇若尼卡就多次出现。如薇若尼卡在水洼中奔跑时的逆光镜头,美妙而充满生气;再如她抱着一叠谱子在长长的走廊中快乐的大步前行,镜头在她的斜前方流畅的跟拍展现出她未言表的心情,也与后面被人忽然撞到时的戛然而止形成对比,一种无形的忧伤之感悠然浮出……此类的镜头还有波兰薇若尼卡在音乐会上倒地后,屋顶上急速运动的大俯拍镜头,法国的薇若尼卡在长长走廊流动的围巾等。镜头在运动,却在整体上给观众一种安静的感觉—静静的注视与等待,静静的忆及曾经的淡忘。在这些镜头中,我尤其喜欢波兰的薇若尼卡在音乐会上倒地后的大俯拍镜头。这个镜头长度有六秒左右,初见的时候觉得极为震惊。这仿佛是死去的薇若尼卡的灵魂的一个主观镜头,她在心爱的舞台上倒下,灵魂从人们的头上缓缓的一飘而过,自此浮光掠影一眼后,与尘世隔绝,再无牵连。那样的忧伤,而又那样的决绝。这样惊世骇俗的主观镜头还有下葬薇若尼卡时,一圈人围着墓穴洒土的镜头,同样从薇若尼卡的视点出发,显得新颖独特而又震撼人心。l 宿命中的方向影片中唯美动人的故事让我们几乎忘记注意影片中人物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这是一个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故事,使得它的架构与所阐释的东西超脱于现实的束缚之上。然而已经有这样一个基础,导演为何依然将其安置在了一个极具戏剧性的社会背景下呢?波兰的故事发生时,波兰的社会动荡不安,社会主义几近崩溃,匆忙的人群四处奔跑,想要寻找一种内心下意识的安定感。然而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所有的安定也都是不安定的因素。假象迭起,人们被一重又一重的迷惑,追寻着他们自以为奋斗目标的自由与民主,因而很容易便迷失在政治的迷雾中。不确定和恐慌感充斥着人们的内心。安稳的归宿看起来是如此的渺茫。人们有热情却没有理想,有动力却没有方向。一些都在混沌之中兀自发酵和蒸腾。薇若尼卡在这样的时代以这样的一种姿态出现,就显得格外的超脱于世俗。当众生依然在雾中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薇若尼卡却莫名的有一种安然而温暖的安定感深植于心底。她自己无法解释这样一种安定的依属感由何而生,有时恍惚有时又有无由来的焦虑----来自于心底的一种本能。个体与群体的鲜明对比,使得薇若尼卡这样一个细腻敏感的女性形象更易被观众所认同和接受,同时被深深打动。l 偶然中的闪光影片中多次出现符号似的人或物,若不仔细观察和思考,很有可能就会错过。如片子开头部分一辆载着雕像的卡车驶过的镜头和在波兰卡拉科夫街心广场两个薇若尼卡唯一一次相遇的镜头,曾在一篇评论中看到过这样的解读:“开始波兰的薇罗尼卡唱完歌后在雨中街巷奔跑,载在卡车上迎面而来的巨大列宁塑像绝非偶然,应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精心为之的结果,人物在背景中凸现出来。也许于人物性格本身并无干系,只是让薇罗尼卡有皈依的土地,不至孤伶伶单薄无依。两薇罗尼卡在克拉科夫街心广场相遇时背景的学潮混乱也有此意。经历过政治禁锢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已不愿去表现这些东西,不愿去拍所谓的政治电影,但处身的那个时代在他的电影里留下了淡淡的痕迹。”《双面薇若尼卡》中符号化的事物还有在全片各处多次出现的貌似线索的“鞋带”。片中薇罗尼卡的心脏病用鞋带来具象化。如我们所之:如果心跳监测器荧幕上那条线成为直线,则意味着生命结束。所以薇若尼卡在老师身旁试音时,唱到力不从心处不自觉地用力将鞋带拉直,当她忽然意识到,便赶紧松开。所以病发作时她不是捂胸口而是去松鞋带。而“鞋带”在法国薇若尼卡这里则成了类似信物之类的爱情线索。法国薇若尼卡与木偶艺人亚历山大的最后相遇便是由亚历山大匿名给薇若尼卡寄鞋带引起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影片中出现的一个瘦骨伶仃的驼背老太太。两个薇若尼卡在不同的时间分别见到过她。波兰的薇若尼卡在演出前换衣时犯心绞痛,临窗望见过她;法国的薇若尼卡则在听亚历山大寄来的磁带前在窗前望见她。老太太的出现或许是一种命运的隐喻与预兆。因为老太太出现以后,两人的命运都有潜在的变化,丢掉垃圾,丢掉过去。波兰的薇若尼卡之后将在演唱中与人世间远离;法国的薇若尼卡则要开始与亚历山大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上述几个符号性的人物和事物中无一不透露着浓重的宿命感。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此阐述他的这部影片:“《薇若尼卡的双重生命》是一部典型的女性电影,因为女人对事物的感觉比较清晰,有比较多的预感和直觉,比较敏锐,同时她们也把这些东西看得比较重要”。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部影片的情节推动几乎均是依靠两个薇若尼卡的直觉,全片透露出的气息极为感性和细腻。而这几点正是女性感知的特点,即日常所说的“第六感”。在片中有几处表现的很明显的“第六感”感知:第一次是波兰的薇若尼卡对父亲说:我有种奇怪的感觉,我并不孤独,世界上不止我一个。但她并不理解这种感觉从何而来,父亲同样也无法解释。第二次是在波兰的薇若尼卡下葬时刻,法国的薇若尼卡在床上忽然莫名哭泣起来,她感觉到生命中有什么东西忽然消失了,不能反抗,无法挽回,她莫名伤心的掉下哀悼的眼泪,但她亦并不知道这种感觉源起何处。而此后的她似乎潜意识中避免了重蹈波兰薇若尼卡为了唱歌殒命舞台之覆辙,忽而就决然的放弃自己一直以来深爱的歌唱事业去作小学音乐教师,过起渴望爱情的寻常生活。第三次则是与第一次相互照映,即波兰的薇若尼卡已香消玉殒后,法国的薇若尼卡对父亲说:“我有种奇特的感觉,觉得自己孤伶伶的。”这时,父亲说:有人从你生命中消失了。正是由于神秘敏感的女性感知,她们才隐隐约约的下意识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微笑,流泪,静静生活,抑或永远离开。在波兰克拉科夫街心广场上,她们擦肩而过,若有所悟却自以为浑然不觉。这一次宿命的巧合,亦为某一日一切明了埋下伏笔。这部影片用“女权主义分析”似乎讲不通,基耶斯洛夫斯基表现出的是对女性的关爱与真诚的关注而非将女性仅仅作为一种典型化了的符号供观众主动观看以获得视觉上快感,这一点由两个薇若尼卡的父亲对女儿的熟谙与关切即可得知。 女性的视角,女性的感知,在这部影片中女性成为了敏锐的主体。 关于这部影片,基耶斯洛夫斯基说,它适合给对片中所述那类情感敏感的人看。其实多数人还是对人生的不确定性有所领悟,迷信的、预感的、直觉的、梦境的东西让我们敏感。人们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中淡淡笼罩着确又无处不在的宿命的情调,在虚幻的时空面前,它总是这般的让人感动。你说冥冥之中会不会有另一个人和你一模一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是孤单的?我们未曾相见却彼此深深依恋,她的伤痕会在你的生命中烙下清晰的印记。她在微笑,于是你感到温暖。她将哭泣,于是你会有莫名伤感。
2023-08-27 07:25:511

“我怕丧失对他人的兴趣”。是波兰导演()的名言。 A. 瓦伊达 B. 基耶斯洛夫斯基

这道题选择A求采纳
2023-08-27 07:26:227

哪位导演获得过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B,基耶斯洛夫斯基。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波兰电影导演、编剧,毕业于洛兹电影学院。1976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生命的烙印》。1979年,执导剧情片《影迷》,该片获得第11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8年,执导犯罪片《杀人短片》,该片获得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1991年,执导剧情片《两生花》,该片获得第4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993年,执导剧情片《蓝白红三部曲之蓝》,该片获得第5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1994年,执导剧情片《蓝白红三部曲之白》获得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同年,执导剧情片《蓝白红三部曲之红》,该片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996年3月13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脏衰竭在波兰华沙去世,享年54岁。扩展资料:基耶斯洛夫斯基一生所获得的奖项:1、1995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提名)2、1995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3、1994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4、1991第4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5、1988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获奖)6、1993第5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获奖)7、1994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获奖)8、1995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大卫·林恩导演奖(提名)9、1995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10、1995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非英语片奖(提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2023-08-27 07:26:511

急需一篇《红白蓝三部曲》的影评

* 回复内容中包含的链接未经审核,可能存在风险,暂不予完整展示!   不会是艺术系的学生做不来作业吧?不要照抄哈,否则你挨教授骂,我挨网友骂,都是不厚道的人哈~~  《蓝·白·红》三部曲  法国影片,导演:克日什托夫·基希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1.《蓝》  《蓝色》是波兰籍世界级导演可尔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继其探讨当代人道德困惑的鸿篇巨制《十诫》后的又一力作——《蓝·白·红》三部曲的第一部。《蓝·白·红》三部曲的创意来自于法国国旗的颜色,它们分别象征着自由、平等和博爱。本片导演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把视角探入了“自由”的深层涵义中。该片获得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女主角奖、摄影特别奖等诸多殊荣。  《蓝》是一部法国影片,获十项国际大奖。在我们的心目中,法国影片都是非常浪漫的,有众多出身平微灰姑娘的美梦成真,有频繁的约会热爱场面。但是,蓝绝对没有这些,蓝自始至终都基调低沉,沉得令人发闷。但在这极度的沉闷之中,却有一条有关生命的主线,非常模糊,时隐时现。  这部片子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如此细腻传神的人物心理刻画。我们看到在如此非常环境中一个人如此真实坦露的心理过程。  这部片子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成功之处在于:语言很少、气氛低沉情况下的人物心理刻画。通过很多无声的动作和细微的表情,将心理活动展示出来。整片没有一句诉说心理的语言,譬如“您不要太难过”等。  另外在制作上,本片有许多优秀的细节。我们看到,当一部片子主题、形象、风格都定位之后,优秀导演可在这个框架之下可做很多有意义的手法创新,这些能加强片子的表现力。  2.《白》  与宿命感伤,温情弥漫的《蓝色》相比,作为《蓝.白.红》三部曲中的第二篇,《白色》显得幽默诙谐得多了,但是主题内涵的相似性,同样使该片承载着一种“黑色幽默”的意味。  波兰理法师卡罗尔被法国妻子抛弃,他回国后发迹又骗回了妻子的芳心。影片情节表面上看似演泽着一对异国男女的爱情悲欢,但其实质却满含着男主人公对人的尊严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也正符合了白色象征平等的内涵。  男主人公被妻子抛弃,出于人的自尊,他奋发图强。这种追求平等权利的愿望本无可厚非,但是,影片创作者的目的并非如此单纯,他们站在哲学的阶梯上,用带刺的针头探入了人性的深处。  应该说,卡罗尔追求平等权利的初衷是令人奋进的,但是他一旦事业有成,却用其作为手段,打着平等的幌子来进行预谋已久的报复,这是十分可怕的。他的复仇心理使他骗回前妻,在骗取了她的真心后又谋害她入狱。这种常人的复仇心理本来也是正常合情的,但是,复仇的心理演变成了疯狂的毁灭,那无疑令人惊惧的,象征着平等的白色已被现实的龌龊玷污,新的所谓的“平等”却是在冷酷的情境中达成。这对并非无爱的男女之间的复杂冲突,鲜明地表现了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在“黑色”味颇浓的戏剧性情节中,我们可以隐隐地感受到导演对人性,对平等的独到理解和深入探究。其实,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讲,卡罗尔与多明妮戈这对异国男女之间的情感冲突,在“平等”的命题中也蕴涵了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巨大反差与碰撞。影片女主角多明妮戈由法国女星朱莉·德尔比扮演,她与以往塑造的人物十分贴近——外表傲慢, 内心却狂热似火。 此外,朱莉的面色足够苍白,这也正符合了影片《白色》 的不加滤色镜的写实风格。  3.《红》  作为《蓝.白.红》三部曲的压轴戏,“红色”象征着博爱。  影片《红色》描绘了众多人物间的复杂纠葛:热恋中的学生瓦伦丁总被对方猜疑;追求卡琳的法律学毕业生奥古斯特发现了他的恋人在与其他男子缠绵;命运中的偶然又将窥听他人隐私的退休老法官卷入复杂矛盾中……  该三部曲的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尝言“最接近人道精神的是博爱,而我们是可以博爱的,因为我们总是在目光中显露出慷慨。”他的这番话是可以引导我们去窥探《红色》的底蕴的。  女学生瓦伦丁和法律学毕业生奥古斯特都是真爱的化身,他们忠诚,热烈地深爱着自己的恋人,但是,各种矛盾和丑恶现实不断打击着他们,使他们或压抑或痛苦。其间,又有那爱听他人隐私的老法官也在为往昔的感情创伤而苦苦哀叹。经历了一连串事故变迁,瓦伦丁终于和奥古斯特逐渐建立了感情……  影片中的偷窥、窃听、背叛、报复等人物行动十分接近于基氏的前作《十诫》,在道德内涵上,该片综合了《十诫》乃至《蓝色》与《白色》的全部含义,这些看似离奇的故事情节实际上已成了导演流露极富哲理意味的主体意识,表现当代人生存状态的信号了,它们的底蕴也因此是很值得观众去挖掘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来,作为高科技产物的电话不仅不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相反却常常令人陷于猜忌和困顿之中。密如蛛网般的电线的两端的人们,常常会借助话筒来伤害对方,彼此遭受创痛。这也正是这一世界级导演的又一个深遂的见解了。  附《蓝·白·红三部曲》剧情介绍:  1.《蓝色情挑/蓝·白·红三色之蓝色/三色:蓝》  朱莉的丈夫是位有名的作曲家,她深爱着他并一直心甘情愿地默默协助丈夫完成他的工作。一次,朱莉一家三口驱车外出,但祸从天降,意外的事故意瞬间夺去了她丈夫与爱子的生命。残酷的现实使幸免于难的朱莉痛不欲生,她在生与死的世界上徘徊不定,不知道命运为何对她做出如此的安排。  在家庭被毁灭的同时,她又无可奈何地面临一次新的选择,但是命运之神又会给她怎样的选择呢?听着丈夫作的曲子,往昔的他时时浮现在眼前,痛苦总是缠绕在她心头,使她无法超脱。但是,她又必须摆脱痛苦,于是,她扔掉丈夫的全部乐稿,以期抹去种种回忆,其中也包括着一份她一直心存着的疑问。  偶然的机会中,一份乐谱落入丈夫生前好友奥利弗的手中。他出于好意将此乐谱在媒体中广为传播,并无意中将这乐谱创作的原由告诉了朱莉。朱莉得知了这份乐谱确与一名女子相关,自己多年的怀疑终于得到了证实。知晓逝去的丈夫生前对她有不忠行为,朱莉痛创的心头更是雪上加霜。  那么,今后的信念又在哪里呢?奥利弗并未料到自己的好心会给朱莉带来这样的恶果,心中百分歉疚,他也因此而更想帮助朱莉重新面对人生。但是对于朱莉来讲,奥利弗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于是,两个人的关系在猜测中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展开了……  2.《三色之白/白色情迷/蓝白红三部曲之白色》  卡罗尔是一位生活在巴黎的波兰籍理发师,工作上的压力和生活在异国他乡的陌生感使他变得萎靡不振,无意间时常得罪他那已婚不久的年轻任性的法国妻子多明妮戈。她对丈夫的冷漠感到愤怒,于是以婚姻有名无实为理由到法院请求离婚。离婚目的没有达成的多明妮戈烧毁了卡罗尔的发廊使他沦落街头。此时,只有一只皮包和一张美发师证书的卡罗尔唯一的目标便是回到波兰重整旗鼓,让多明妮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  在热心的波兰人米科拉伊的帮助下,卡罗尔回到了华沙。他来到其兄尤雷科开办的单位工作,同时又兼了一份保卫员的差事。为了多嫌钱,偶然的机会,卡罗尔义无反顾地将所有的财产都投入了房地产买卖中,他还拉了有些不情愿的米科拉伊入了伙。此后,卡罗尔因炒地皮而在一夜之间成了富翁。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久又当上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的总裁。  发迹后的卡罗尔千方百计同多明妮戈取得联系,虽然她拒绝同他会面,但卡罗尔并不放弃,发誓要征服多明妮戈。于是,卡罗尔精心策划了一个骗局,在米科拉伊的帮助下,他对外谎称自己已死,买了具死尸冒充自己埋在墓中,遗产留给了多明妮戈。多明妮戈从巴黎赶来华沙参加葬礼,并继承了卡罗尔的遗产。但出人意料的是,已死的卡罗尔活生生地出现在了她的房内。多明妮戈欣喜若狂,终于投入了卡罗尔的怀抱。在一夜狂欢过后,第二次清晨,多明妮戈一觉醒来,发现卡罗尔失踪了,随即警察赶来,把多明妮戈作为谋害前夫的嫌疑犯逮捕了起来……  牢中的多明妮戈隔着监狱的窗子,向注视着她的那位曾被她抛弃过的前夫平静地挥了挥手。而此刻,遭到了报复的她又到底想要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3.《红色情深/蓝·白·红三色之红色/三色:红》  在瑞士日内瓦,年轻的女学生瓦伦丁在求学的同时又到一广告公司兼职作了模特,其住处附近住着一位学法律的大学生叫奥古斯特,他正热恋着一个叫卡琳的女孩。  瓦伦丁十分想念在英国出差的男友米歇尔,但米歇尔却总在电话那头传来不信任的猜疑语气,这使瓦伦丁很压抑,与此同时,奥古斯特也在不远处用电话倾吐着他对卡琳的爱情。  一天夜里,拍完了一系列以红绸为衬景的广告的瓦伦丁开车回家时不小心撞伤了一只狗。狗的主人——一个老头对此十分恼火,瓦伦丁一气之下把狗带回了自己的家。一天,康复的小狗竟跑掉了,瓦伦丁来到狗的主人家,意外地发现了这一个自称是老法官的老头正在窃听别人的电话……广告摄影师主动追求着瓦伦丁,而瓦伦丁却在深情思念着米歇尔,但是他的电话越来越少,甚至充满了火药味。那边,奥古斯特给卡琳打的电话也始终没人来接。瓦伦丁和老法官之间产生了一种很奇妙的感情,他们互相顶撞,讥讽,挑动。为了看到瓦伦丁的反应,老法官竟跑到法院去自首,而奥古斯特这时正巧在法庭上。  老法官告诉瓦伦丁,他年轻时曾深爱过一个女人,谁知道竟在大学门口撞上了她正在另一个有钱男人的怀抱里……不甘寂寞的奥古斯特爬到了卡琳窗户前,见到的居然是女友和另一个男人在做爱……  奥古斯特决定去英国看朋友以暂时忘却这块令他痛苦的土地;瓦伦丁也终于下决心乘船去伦敦找米歇尔了。一阵狂风暴雨过后,老法官在电视上看到了英法海峡传来的噩耗:由法国开往英国的客轮因气候问题不幸翻船,130多人中仅6人幸存,电视镜头前出现了幸存者的面容。解说员在其后又介绍到:……其中有两位瑞士人,23岁的学生瓦伦丁,法律学院毕业生奥古斯特……此刻,红面衬托着他们那可爱又可悲的脸庞,他们好像认识,却又非常陌生……  其他请查看:http://www.5***.com/cgi-bin/sys/link/view.aspx/5769554.htm
2023-08-27 07:27:211

谁是波兰最伟大的导演?

B,基耶斯洛夫斯基。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波兰电影导演、编剧,毕业于洛兹电影学院。1976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生命的烙印》。1979年,执导剧情片《影迷》,该片获得第11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8年,执导犯罪片《杀人短片》,该片获得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1991年,执导剧情片《两生花》,该片获得第4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993年,执导剧情片《蓝白红三部曲之蓝》,该片获得第5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1994年,执导剧情片《蓝白红三部曲之白》获得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同年,执导剧情片《蓝白红三部曲之红》,该片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996年3月13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脏衰竭在波兰华沙去世,享年54岁。扩展资料:基耶斯洛夫斯基一生所获得的奖项:1、1995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提名)2、1995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3、1994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4、1991第4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5、1988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获奖)6、1993第5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获奖)7、1994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获奖)8、1995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大卫·林恩导演奖(提名)9、1995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10、1995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非英语片奖(提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2023-08-27 07:27:281

red电影的介绍

《red》是1994年上映的由瑞士、波兰、法国联合制作的悬疑电影,由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伊莲娜·雅各布及简-路易斯·特林提格等主演。 《red》作为《蓝·白·红》三部曲的压轴戏,“红色”象征着博爱。影片《红色》描绘了众多人物间的复杂纠葛。
2023-08-27 07:27:571

跪求好心人分享车站 1981年由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

《车站 駅》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jN78KQdpZ65VnPhibJyXg 提取码:ev62《车站 駅》导演: 降旗康男编剧: 仓本聪主演: 高仓健、倍赏千惠子、石田良子、乌丸节子、古手川祐子、田中邦卫、宇崎龙童、小林稔侍、龙雷太、大泷秀治、北林谷荣、寺田农、名古屋章、小松政夫、佐藤庆、藤木悠、平田昭彦、织本顺吉、今福将雄、山本清、梅野泰靖、阿藤快、潮哲也、风间健、南云佑介、石山雄大、村濑幸子、八木昌子、盐泽登代路、根津甚八、永岛敏行、武田铁矢、池部良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2023-08-27 07:28:121

蓝白红三部曲的影评啊

不明白你说的什么意思啊,你是说这三部电影的评论字幕吧?
2023-08-27 07:28:325

红白蓝代表什么

《红白蓝》是由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1993年法国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等人主演,1993年1月10日上映的剧情片。 影片讲述了三个不同的故事。《蓝》,代表自由,《白》,代表平等,《红》代表博爱。
2023-08-27 07:28:491

蓝白社三部曲先后顺序?

应该是蓝白红三部曲,不是蓝白社三部曲。 《蓝白红三部曲》,是由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的系列剧情片,先后顺序是: 1、《蓝白红三部曲之蓝》,于1993年9月3日在美国特柳赖德电影节首映,讲述了朱莉在失去丈夫和孩子后痛不欲生,直到遇见丈夫生前的好友奥利弗后,她的人生才开始发生转变的故事。 2、《蓝白红三部曲之白》,于1994年1月26日在法国首映,讲述了地位卑微的理发师卡罗尔在被妻子赶出家门后,通过非法的地皮买卖成为了一名富翁,其后决心将妻子重新追回的故事。 3、《蓝白红三部曲之红》,于1994年5月12日在法国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讲述了女学生瓦伦丁与老法官之间的微妙感情以及法律学院毕业生奥古斯特与女友之间的爱情故事。
2023-08-27 07:29:231

经典语录:爱,是颠沛流离时还在身边

引导语:我们在这个时刻相爱,看似太迟,却是适当的时候,因为你来迟了,我才懂得珍惜。所有炽热的激情,是因为一切好象都太晚了。然而,假如你来早了一步,我也许不会那么爱你。 1、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因缘际会的时侯好好的珍惜那短暂的时光。曾经相遇,总胜过从未碰头。 2、有一种目光,直到分手时,才知道是眷恋;有一种感觉,直到离别时,才明白是心痛;有一种心情,直到难眠时,才发现是相思;有一种缘份,直到梦醒时,才清楚是永恒。有一种目光,彼此相识时,就知道有一天会眷恋;有一种感觉,未曾离别时,就明白有一天会心痛。 3、说过不爱了,说过不想了,说过忘记了,说过放弃了;有时,人的记忆总是那么的脆弱。往往一杯酒,一首歌,一个路口;就会勾起曾经有你的记忆,犹如海市蜃楼一般浮现在眼前。看到了你的美,你的笑,你的泪;看到了我的错,我的坏,我的醉;看到了我们曾经牵手,曾经的誓言,曾经的幸福。 4、等待是苦的;是辛酸的;是委屈的;是无怨无悔的,在等待中,人们学会坚强学会乐观,而这一切,是因为爱。 5、你是鱼儿我是水,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水对鱼说,我能感觉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6、偶然的开始,莫明的结束,终究不懂,如何才能释怀曾经心动的驿站,曾经甜蜜的依偎,曾经情感的归依,怎能轻易割舍。为何你能如此说断就断,毫不留恋,难道曾经的心动只是彼此的错觉,耳畔的承诺只是随口敷衍。或许早已决定,这段恋爱只是今生短暂的插曲,无法断续为永恒。 7、钱可以买房子但买不到家,钱能买到婚姻但买不到爱,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钱不是一切,反而是痛苦的根源,把你的钱给我,我愿一个人承担痛苦~~. 8、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9、爱情是神秘的东西,一个人可以有好几次恋爱,但爱来爱去你会发现,最爱的人只有一个,而在你身边的,又往往不是你最爱的人。 10、在爱情中,惺惺相惜最重要,而婚姻考验的是兼容性。两个同样高品质的零件,不在一台机器上时,彼此倾慕,放到一台机器上运转,却往往你磕了我,我碰了你。 11、爱着的人,和睡在身边的人,不是同一个,这是常有的事;把爱她的话,说给别的人听,这是常有的事;想着将来,计划着将来,但将来永远都不会出现,这也是常有的事。 12、一见钟情是感觉,日久生情是相处。在爱情中,我们都在追求感觉,而感觉一旦过了,烦恼也会随之而来,如何寻找到失去的感觉,如何维持一段美丽的爱情便成了恋爱的重心。 13、爱已如一个美丽的蔷薇泡沫,逐渐消失,最后,成为你回忆里凄美肃杀的一笔,除了偶有回忆价值,什么也没有了。一切终会消失,渐行渐远渐无声,感情本来就是缠绕过后剥离,最终升华,或淡出。 14、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然后有一天,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 15、明知会失去自由,明知这是一生一世的合约,为了得到对方,为了令对方快乐,也甘愿作出承诺。恋爱旳一个追求不自由的过程,当你埋怨太不自由了的时候,就是你不爱他的时候。 16、爱情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事情,不要因为自己爱上对方了,就失去了判断的能力。明明对方不爱自己,却错把对方对自己朋友式的关心当成是爱自己,并一相情愿地倾注大量的感情给对方。这样做,只会把对方吓跑,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17、相信爱情可以令一个人改变,是年轻的好处,也是年轻的悲哀。浪子永远是浪子。令男人改变的,也许是上帝的爱或者佛祖的慈悲,但绝对不会是女人。往往不是女人改变一个浪子,而是女人在浪子想改变的时候刚好出现。 18、因为爱情的缘故,两个陌生人可以突然熟络到睡在同一张床上。然而,相同的两个人,在分手时却说,我觉得你越来越陌生。爱情正是一个将一对陌生人变成情侣,又将一对情侣变成陌生人的游戏。 19、爱情就象便便,水一冲就再也回不来了;爱情就像便便,来了之后挡也挡不住;爱情就像便便,每次都一样又不太一样;爱情就象便便,有时努力了很久却是个屁。 20、之前你放弃的人或者放弃你的人,深夜打电话给你,挂掉之后关机。如果他守在窗口,记得拉紧窗帘。不是你狠心,而是任何经历伤痛之后的分手都会有裂痕,修补得再好也无法还原。不如就让它过去。 21、很多受过爱情打击的女人不再相信有爱情存在了,结果是让自己陷入另一种痛苦之中。无论如何都要相信世界上是有爱情的。不相信爱情的存在,会使人变得极为绝望。生命就失去了本原的力量。 22、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23、在茫茫人海中,爱与被爱,都是幸运的。如果彼此相爱,心有灵犀,就该珍惜每一次相遇,每一次心跳;如果是一相情愿,或者一方已没了感觉,就放手他(她)走,就当是过眼烟云,花开花落。 24、我们在这个时刻相爱,看似太迟,却是适当的时候,因为你来迟了,我才懂得珍惜。所有炽热的激情,是因为一切好象都太晚了。然而,假如你来早了一步,我也许不会那么爱你。 25、每一次恋爱的时候,都要全心投入,即使受过伤害,也别有所保留;只是你要变得聪明,但不是功利,这样,在结束的时候,你才不会有遗憾。 26、爱情最大的悲哀就是你爱的人不爱你,何必强求!潇洒的分手,用自己最美丽的微笑说一声再见。如果你恨他,那么好好活着,活的精彩,活的漂亮,让他后悔放弃你是他犯下最大的错误! 27、爱情像一场侵略战争。时间久了,他的习惯就是你的习惯;他的轻松就是你的笑声;他的忧伤就是你的泪水;他的沮丧就是你的颓废。你选择得了吗?你抵抗得了吗?一切回避只能让自己更快从安逸的俘虏变成落魄的伤兵。 28、爱怕沉默,太多的人,以为爱到深处是无言。其实,爱是很难描述的一种情感,需要详尽的表达和传递。 29、曾经深爱的人,你以为已经不爱了。只是,总有不想再吃的一样食物,不敢再听的一首歌曲,还有那些只有恋人懂得言外之意的密语。原来,那段相爱的日子,已经在我们身体里留下痕迹,成了我们成长的一部分了。哪怕不堪回首,也要谢谢曾经的爱,成全现在的我们。 30、爱从来不是清浅的,那里面有成全,有忍耐,有付出,有等待。爱是初次遇见砰然心动,是百转千回依旧挂念,是颠沛流离时还在身边。 编后语:说过不爱了,说过不想了,说过忘记了,说过放弃了;有时,人的记忆总是那么的脆弱。往往一杯酒,一首歌,一个路口;就会勾起曾经有你的记忆,犹如海市蜃楼一般浮现在眼前。看到了你的美,你的笑,你的泪;看到了我的错,我的坏,我的醉;看到了我们曾经牵手,曾经的誓言,曾经的幸福。 怎么用颠沛流离造句大全 颠沛流离的意思 颠沛流离的意思 中文发音:点击发音 diān pi li l。 成语解释: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成语出处: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第九卷:而哀予颠沛流离万里,保有之难也,而共振显之。 成语造句:我所感到悲哀的,是有几个同我来的学生,至今还找不到学校进,还在颠沛流离。(鲁迅《而已集 通信》) 成语辨析:~和流离失所;都形容到处流浪;无处安身。但~偏重在颠沛;饱尝苦难;程度深;流离失所偏重在失所;即失去安身之处。 成语使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由天灾人祸造成 书写技巧:沛的右部不能写作市。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近义词:流离失所流离转徒 反义词:安家立业安家落户安居乐业 颠沛流离造句 但经过本周她对中东及周边地区颠沛流离的外交访问,人们能明显看出,光靠希拉里的明星力量并不能解决世界上某些棘手问题。 巴勒斯坦临时首脑马哈茂德?阿巴斯重申了他的承诺,即要看到自以色列建国后就颠沛流离的巴勒斯坦难民重返家园。 降及东汉后期,兵连祸结,灾荒并臻,人民颠沛流离,正统气运已竭,由盛而衰,诗歌亦随之呈现出新的面貌。 所以选择用颠沛流离的生活来遗忘。 也许当时心还落在了俄罗斯,也许是离开钟爱的新闻业工作让我感到难过,也许这只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所引发的正常反应。 他的晚年颇为凄惨,在颠沛流离的后半生生涯中,创作了不少富于感情色彩的诗作,或述说自己命运的不济,或钟情朝廷,或思念故乡。 美国西部可能已经收容了遍布广阔边疆上数以千计的颠沛流离者。 爱情是需要停靠的,再纯美的爱情,也经不起多少岁月的颠沛流离,爱情会带来幸福,有时也会带来毁灭。 这位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初颠沛流离,后入仕又遭贬迁,一生中最后的个春秋在洛阳度过,死后葬洛阳门东山。 获得安全饮用水适当的卫生条件以及卫生服务是最基本的,可以防止疾病扩散到在道路上颠沛流离的人们那些住在临时营地的人们以及生活在设立社区的人们。 倘若他不得已颠沛流离,也会再次建起一座房子,那是地球上任何飓风都无法摧毁的。 这位妇女是成千上万因政府和塔利班之间的武装冲突而颠沛流离的巴基斯坦人中的一员。 假如一个国家战祸连年,必然造成人民颠沛流离。 北苏丹军队占领了南部边境具有争议的阿卜耶伊(abyei),导致万平民颠沛流离。 不可预知的黑暗死亡和颠沛流离的爱。 他后来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工厂里做童工,父亲负债入狱,一家人颠沛流离。 爱心是对幼者无怨无悔的教化,虽愚钝无知而不舍;爱心是对爱人无我无私的忠贞,任山崩海枯而不绝;爱心是对长辈无日无夜的关怀,虽贫病交加而不弃;爱心是对祖国无边无际的眷恋,任颠沛流离而不忘。 多年颠沛流离以后他终于定居下来了。 我的岁月有些乱,总之,就是颠沛流离,四处晃荡。 只有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才能明白家对一个人的重要。 在地球上的很多国家中,因天灾人祸而颠沛流离的人们都有着相同的一个经历,那就是生活在转眼间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对于那些因战乱而颠沛流离的巴基斯坦人而言,我们是最大的国际社会支持者。 诗人在世时,北宋王朝被入侵者击败,她不得不颠沛流离躲避战乱。 在巴以战争的六十年来,五百万巴勒斯坦队颠沛流离,背井离乡??造成这样难道不也是犯罪吗? 三十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令他不堪回首。 这些邮件通常需要一个月才能送到,经过一路的颠沛流离,它们早已经衣衫褴褛。但对于它们的主人来说,这些都是不重要的。 有谁愿意抛妻离子,颠沛流离在外,这是不得已啊! 为此歌德学院成立这个图书项目,将这批随着主人颠沛流离,云游四海的珍贵书籍回赠德国,作为德国学生学习那段历史的教学素材。 他颠沛流离地度过了大半辈子,如今好不容易才安定下来。 颠沛流离的生活现实,使故乡的回忆变得清晰和温暖,创作于是成为一种对故乡的怀念和精神还乡的形式。 希望与失望。世界就是这样物极必反,终于在人们快绝望的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他说他能带领人们走向自由幸福之路,他领导人们抢回家园,领导人们建设,然而就在人们确信他能把人们带上没有血泪的生活的时候,终于旁边那些毁灭的力量发现了它并且和快消灭了他,人们在次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联合国难民事务办事处报道称,有将近万其它人正在国内颠沛流离。 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基耶斯洛夫斯基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他时常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他的目光藏在眼镜片后面,深邃殷切,仿佛思考寻索不断。 此生若能得幸福安稳,谁又愿颠沛流离此。 他们过著颠沛流离的生活,连照顾儿子的责任都推卸在安柏爷爷尼基诺饰演身上。 自年爆发冲突以来,众多百姓无辜丧生,百万平民颠沛流离忍饥挨饿。 我冷静地回味过去,一路颠沛,泪水流离,却从未停留。 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人就会格外的想家。 这些邮件通常需要一个月才能送到,经过一路的颠沛流离,它们早已经衣衫褴褛。 在冲突不断的国家,妇女往往年轻就守寡,不得不在战火中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肩负起照顾子女的重担,她们得不到任何帮助或支持。 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颠沛流离是什么意思_颠沛流离造句 颠沛流离[diān pi li l] 【解释】: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出自】:《诗经大雅荡》: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汉书薛广德传》: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由天灾人祸造成 【近义词】:流离失所、流离转徒 【反义词】:安家立业、安家落户 颠沛流离造句: 01假如一个国家战祸连年,必然造成人民颠沛流离。 02有谁愿意抛妻离子,颠沛流离在外,这是不得已啊! 03过去在抗战时候,不知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颠沛流离。 04他颠沛流离地度过了大半辈子,如今好不容易才安定下来。 05在那颠沛流离的岁月,他一边逃难,一边仍不忘写他的日记。 06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名著经典语录 1.让你的心渐渐变冷变硬的,往往是那个曾和你最亲密的人。 2.现在每个我遇见的笑着的人,他们都不曾因为苦而放弃,他们只因扛而成长。谁不希望自己活得轻松,没有压力,一切随性,但如果你真的那样去做的话,你会发现这个世界都在和你作对。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觉得自己轻松了,那也不是因为生活越来越容易了,而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强。 3.即使在千万人中行走,我也能一眼认出是你。因为别人都是踩着地走路,而你是踩着我的心在走。 4.人生成败和努力往往无关,只和键选择有关? 5.我的世界太过安静,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如此这般的轮回。聪明的人,喜欢猜心,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却也失去了自己的。傻气的人,喜欢给心,也许会被人骗,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6.后来我知道,必须接受生命里注定残缺和难以如愿的部分。要接受那些被禁忌的不能见到光明的东西。在这个世间。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靠近的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占有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陷。 7.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如果没有,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 8.如果我们就这样说服了自己一点点消失怠惰下去,那么我们在若干年后就会变得和所有人一样,一样的家长里短,一样的房子车子孩子,一样的东家促销西家打折。我们曾经那么那么努力的不安分不妥 (ww)协不放弃,为的就是这最后的殊途同归吗?原来,一路顺风,只是一种平庸。 9.思念就跟爱情一样是会耗尽的。无奈要分隔两地,一开始我想你想得很苦,恨不得马上飞奔到你身边,再也不要跟你分开。后来的后来,我没那么想你了,不是不爱你,而是这样的想念是没有归途的。我再怎么想你,还是见不着你摸不到你,只是用思念来折磨自己。于是我知道,我得学着过自己的生活。 10.人生没有如果,但是有很多但是;人生不能后悔,但是可以拐弯。 11.感情的世界里,越是索取,便越是贫瘠,所有的迫不及待,都等不来期待。 12.一个人和自己过不好日子,不可能和别人过好日子;觉悟的人向内找问题,不觉悟的人一直把他的箭射向那外在的靶子,这使他们真正解决问题的希望变得渺茫。所以,不论你想拥有完美的爱情,还是一桩稳定的婚姻、一份好工作、一份恒久的友谊---你都必须从爱自己下手。 13.许多时候,我们不快乐,并非因为寂寞,而是太多的无能为力,太多的不愿割舍。 14.生命中,有些人即使不在你身边也能让你微笑,这样真好。 15.即使别人眼里你是差劲的,但你自己一定要认为你是优秀的。这个世界上,你无法阻止任何人对你作出差的评价,而你,要给予自己多一点点的温情。最可怕的不是他们都不爱你,而是你自己不爱你。看着镜子,这样的自己跟着我竟受了这么多罪,对不起,多少年来一直被我折磨的自己。 16.有些事,你把它藏到心里,等时间长了,也就变成了故事。 17.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如果没有,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 18.你是我的红药水,他只是杯黑咖啡。你会问我累不累,他却让我不能睡。---林夕《女朋友的男朋友》 19.无论你今天要面对什么,既然走到了这一步,就坚持下去,给自己一些肯定,你比自己想象中要坚强。 20.做的再好,也还是有人指指点点;你即便一塌糊涂,也还是有人唱赞歌。所以不必掉进他人的眼神,你需要讨好的,仅仅是你自己。 21.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轻若飞花,轻似落霞,轻如雨丝;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静若夜空,静似幽谷,静如小溪。幸福原本很简单,只因我们过于较真,过于渴望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让生活中遍地烦恼。当你站在烦恼中仰望,幸福已被你踩在脚下。 22.你现在的付出,都会是一种沉淀,它们会默默铺路,只为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2023-08-27 07:29:301

请问“当梦想照进现实”这句话最初来自哪里?

是徐静蕾导演的电影。于2006年6月3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2023-08-27 07:29:414

求法国电影《蓝白红三部曲之蓝》的观后感 2000字左右 需要2篇...谢谢大虾们...急要...

去百度文库看看
2023-08-27 07:30:125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白》《蓝》三部曲下载求大神帮助

《红色》又名《红色情深》 电驴下载: http://lib.verycd.com/2004/12/29/0000032821.html 其他下载地址: http://www.mdbchina.com/movies/26244/ 《白色》又名《白色情迷》 电驴下载: http://www.verycd.com/topics/6427/ 其他下载: http://www.mdbchina.com/movies/49677/ 《蓝色》又名《蓝色情挑》 电驴下载: http://www.verycd.com/topics/74423/ 其他下载: http://www.mdbchina.com/movies/48683/ 参考资料: http://frbbs.yuanfr.com/MINI/Default.asp?1022-3401-0-0-0-0-0-a-.htm 我是帮你问来的哦~~我也找不到
2023-08-27 07:30:361

《不要回头》最后的结尾两位女主角在一块打字是什么意思?

  工作压力让作家苏菲不堪重负,心理开始出现问题。她渐渐发现自己生活的一切都在变化,从自己的模样(变成了莫尼卡),到丈夫、孩子以及老妈的模样,还有自己曾经熟悉的房屋摆设、街道开始感到陌生,而且她经常看见一个黑发意大利小女孩在周围游荡,但家人仅仅认为她是神经过敏。  值得一提的是,苏菲的脸和莫尼卡糅合的那一段,以及最终完全变脸的那一分钟,甚是恐怖,两个都是美女,但实在不能再一张脸上展现。  间歇性的情绪爆发最终导致夫妻分居,苏菲(此后称莫尼卡)搬到了老妈家居住。她无意发现了一张旧时的照片,照片中的三个人一个是童年的自己(金色头发,变模样后已经成黑色),没变模样的老妈年轻版,和另一个女人——看上去很像变模样后老妈的年轻版。  从整体情节来看,变脸前的老妈是莫尼卡的生母,变脸后的是她的养母,而照片中的小苏菲是养母的亲生女儿,在车祸中去世。长久以来,莫尼卡一直以为自己是苏菲。也许养母也意识到了莫尼卡的精神错位,所以把她当苏菲养大,唤她的时候也是使用亲生女儿的名字。  莫尼卡决定去意大利寻找答案——本来她已经忘记了小时候的事,但养母说漏了嘴,透露了以前莫尼卡经常听歌剧,让她知道了迷踪的发源地在意大利。养母不愿失去莫尼卡,把她锁住不让她去解谜,但莫尼卡最终跳窗出走。  在意大利,莫尼卡发现了生母,还有变模样前的丈夫,她发现两者是母子关系。见到莫尼卡,生母似乎想告诉她一些什么,但最终否认认识莫尼卡。  神秘的小女孩再度出现,将莫尼卡带到了生母的家,然后消失了。莫尼卡再度经历了一次毛骨悚然的变形,变成了这个小女孩——原来那就是童年的自己。  这时候(以下应该是一种记忆恢复),生母进来告诉小莫尼卡,她是一个私生女,而丈夫多年来不容忍她的存在,一个巴黎女人已经决定收她做养女了。小莫妮卡接受了自己被领养的事实,虽然哥哥非常舍不得她——因为这种依恋,莫尼卡成年后把丈夫的面貌幻化成哥哥样子。  领养的一家人在驶往巴黎的路上出了车祸,两个牵手的女孩一个活了下来,莫尼卡,一个死去了,苏菲。  小莫尼卡在旅店休养时(其实也就是大莫尼卡,此后的过程应该是现实与回忆的叠加),碰见了从巴黎来意大利寻找她的老年养母,她做了一个打电话的手势,告诉养母我会联系你的,养母也信任地如释重负。  在回巴黎的列车上,小莫尼卡做了一个决定,她在洗手间换上了苏菲的衣服,从此就以苏菲的身份成长和生活着。  谜底:莫尼卡这个私生女被巴黎人领养,但在去法国的路上遇车祸,养父和妹妹死亡,留下了养母和自己。因与妹妹苏菲的关系很好,受到打击的莫尼卡把自己幻化成苏菲,一直到自己结婚,生子,她把养母的模样认成生母,丈夫的模样认作是爱护自己哥哥,而孩子的样子则想象成苏菲和哥哥基因结合的结果。多年后,工作压力让莫尼卡如梦初醒,她开始忆起童年的自己,也开始看到照片里的自己是个典型的意大利女人而非法国的金发女郎,丈夫的脸也开始变化,最终她见证了镜子里自己的整个变脸,分居住到母亲家后发现她也成了另一个人。在照片和小莫妮卡的提示下,莫尼卡最终来到了意大利,见到了生母、哥哥,并且揭开了最终的谜底。  电影《不要回头》  导演: 玛丽娜·德·范  编剧: Jacques Akchoti / 玛丽娜·德·范  主演: 莫妮卡·贝鲁奇 / 苏菲·玛索 / 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 / 蒂埃里·钮维 / Brigitte Catillon  本片故事讲述一个作家和两个孩子之间的心理故事。珍妮是一位作家,已婚,是两个孩子的妈。她的身体和心理正悄悄地发生变化,但身边的人毫不在意,他们把她的反常归因为创作过程中遭遇的瓶颈和压力。但珍妮自己清楚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更蹊跷的事还在后头。某次她在母亲的家里看到一个意大利女人的照片,渐渐的,她开始觉得那个女人就是自己……先行版预告片中,苏菲玛索扭曲的面部变幻为贝鲁奇的画面颇为慑人。本片的故事让人不禁联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两生花》,而宣传海报也推出了双款。二位女星在海报上皆以黑色连衣裙亮相,以二人的位置变化相映成趣。有趣的是,海报上二人的POSE却与片名《不要回头》相反——她们都在回头。
2023-08-27 07:30:463

一部动漫叫做红白蓝的是叫什么?英国还是美国的

【红白黑黄】美国的
2023-08-27 07:3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