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心理学书籍 推荐哈

2023-08-30 20:22:36
TAG: 推荐
共2条回复
cloud123
* 回复内容中包含的链接未经审核,可能存在风险,暂不予完整展示!
给你个下载地址:http://www.v****.com/topics/215989/

1.《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人格科学》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人格科学
·作者:[美]珀文 著,周榕 等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17-2652-X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1年8月
·页数:570

内容介绍:
《译者序》:
“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系统探讨人性的一门学科。”
《序》:
“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向学生们介绍当今人格研究领域的状况,同时向他们展示人格心理学家在尝试理解人时所感受到的兴奋和面临的挑战。”
“人是复杂的。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我们该怎样在系统表达适合于所有人的普遍规律的同时去把握这种复杂和多样性呢?这是人格心理学家面临挑战的本质。本书所介绍的研究代表了我个人对于我们当前接受这一挑战的看法并且也是这本教科书的重点。同时,我力求以相关的研究来讨论该领域中流行的一些重要理论,使学生熟悉它们。在适时表达我个人的观点以及对这些尝试作出评价时,我也力求公正地介绍不同的取向。”
“最后,虽然本书着重介绍那些将自己认同为人格心理学家的学者的工作,但同时也概括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或行为遗传学家的学者的许多研究。”
2.《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作者:[美]斯腾伯格 著,俞晓琳,吴国宏 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17-2172-2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0年2月
·页数:464

内容介绍:
智力因为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才具有现今丰富的涵义。其中智力结构理论极其指导的智力(IQ)测验几乎主宰该领域达半个世纪之久,至今影响深远。但它存在许多不足,如果一味强调技术,脱离研究对象的整体文化背景和社会实践,最终难免走向没落。三元智力理试图从主体的内部世界、现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内外世界的主体经验世界这三个维度来分析、描述智力,超越了传统的IQ概念,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智力,将智力理论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序》: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新的人类智力三元理论。我认为这一理论不仅在范围上超越了先前众多智力理论,而且比绝大多数一元的智力理论,包括我以前的成分理论,回答了更多的问题。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理论发端于成分理论:成分理论是现在三元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书籍目录:
总序

中文版序(附原文)
译者导言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一章 智力的概念
智力的外显理论
智力的内隐理论
外显理论和内隐理论的联系
第二部分 三元理论:亚理论
第二章 智力情境
智力的情境亚理论
从情境中获取的智力内隐理论
小结
第三章 经验和智力
智力的经验亚理论
什么样的任务可以测量智力,理由何在?
基于智力经验亚理论的应对新异性和信息加工自动化理论
第四章 智力的成分
分析单元
成分和其他分析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成分和人类智慧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 三元理论:检验
第五章 流体能力:归纳推理
流体能力和智力:对文献的简单回顾
评价流体(和其他)任务共同性的准则
归纳推理理论
归纳推理理论的检验
隐喻归纳理论
因果推理中的判断理论
第六章 流体能力:演绎推理
线性三段论
语言—空间混合理论
范畴三段论
条件三段论
第七章 晶体智力:言语理解的获得
获得言语理解能力的不同认知观点
从上下文获得的学习理论
第八章 晶体智力:实时言语理解的信息加工理论
两种实时言语理解观点
实时表征和信息加工理论
第九章 社会和实践智力
社会智力
实践智力
第四部分 三元理论:某些启示
第十章 特殊智力
智力超常:顿悟和应对新异性的能力
智力超常的其他方面
智力迟滞
第十一章 三元理论对智力测验的启示
成分亚理论对智力测验的启示
经验亚理论对智力测验的启示
情境亚理论对智力测验的启示
小结
第五部分 总结
第十二章 整合与启示
三元理论
智力研究
附录:通过成分分析检验成分模型
成分分析概况:选择或提出相关的认知理论
选择一项或多项任务进行分析
分解任务操作
成分模型的量化
模型检验:内部检验
模型检验:外部检验
重构成分模型
成分模型的普遍化
小结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3.《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
·作者:[美]坎特威茨 等著,杨治良 等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17-2468-4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1年1月
·页数:768

内容介绍:
《从伍德沃思到坎特威茨(代译序)》:
“一本严肃的教材,总是力图反映本领域已获公认的较为成熟的思想,所以一般要落后时代十年左右,尽管其所采用的成果可能是近期的。伍德沃思和坎特葳茨也不例外,前者概括了20世纪上半叶以前美国实验心理学以行为主义为主流思潮的成就,后者则总结了下半叶美国实验心理学以认知主义为主导思想的新成就。”
本书是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中的《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分册。全书共分两部分十五章,主要包括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研究技术:观察与相关、心理物理学、知觉等等,就心理学的相关问题作了论述。本书属《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丛书,与伍德沃斯和斯科尔斯伯格所著的《实验心理学》齐名,并被人们称为20世纪美国实验心理学教材的代表之作,两本书都以其集时代之大成而在实验心理学界享有声誉,更由于实验心理学中的特殊地位而对心理学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书籍目录:
作者简介
从伍德沃思到坎特威茨(代译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 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
对大千世界的探索
社会浪费
好奇心:科学的源泉
知识的来源
信念的确立
科学程序
科学解释的性质
什么是理论?
归纳法与演绎法
评估理论
中介变量
心理学的科学
心理学与真实的世界
小结
关键词
计论题目
第二章 研究技术:观察与相关
自然观察法
我们观察什么?
习性记录
挑动眉毛
新生儿测验
反应性
无干扰观察
无干扰测量
个案研究
调查研究
自然观察法的优缺点
相关研究法
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的解释
低相关:一个警告
复相关程序
原因:一个注解
小结
关键词
讨论题目
第三章 研究技术:实验
什么是实验?
实验的优点
为什么做实验
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控制变量
变量命名
多个自变量
多个因变量
实验设计
被试间设计
等组
被试内设计
……
第四章 心理学研究的道德
第五章 如何读和写研究报告
第二部分 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与实践
第六章 心理物理学
第七章 知觉
第八章 注意与反应时
第九章 条件反射与学习
第十章 记忆与遗忘
第十一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第十二章 个别差异与发展
第十三章 社会影响
第十四章 环境心理学
第十五章 人的因素
附录A 实验心理学:历史回顾
附录B 统计推理:导论
附录C 统计表格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术语表
后记

4.《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作者:[美]班杜拉 著,林颖 等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17-2770-4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
·页数:964

内容介绍:
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堪称是学习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首先,它标志着学习理论的参照点由行为、认知、情感或环境等单一方面向三者综合的转变,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强调单向决定作用而忽视人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思想倾向。在该书的序言中,班杜拉开宗明义地指出,他的理论“冠以‘社会"一词,意指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诸多社会根源;冠以‘认知"一词,是认识到思维对人的动机、情感和行为的因果归因影响”。
其次,该书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班杜拉关于个体、行为、环境的交互决定的观点被学习理论家广为接纳,研究者日益重视社会性的交互影响对学习所起的积极作用,这直接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情境主义学习理论的革命。第二,班杜拉在该书中系统阐述的行为自我调节机制为其继承者齐莫曼、申克等人发展成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并且全面引入课堂学习和教学的实践中,与当今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道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第三,在该书中深入阐释的自我效能理论已被研究者进—步发展成一种学习动机理论,与韦纳的归因理论、卡芬顿的自我价值理论、德威克、洛克等人的目标设置理论一并成为解释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有力工具。
本书对于今日的心理学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体现在其理论观点迄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体现在班杜拉所采用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学习和参照。班杜拉指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学理论必须采用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微观分析用于澄清影响个体机能发挥的基本心理机制,宏观分析用于揭示社会情境因素对人类发展、适应和变革的影响机制。一种好的心理学理论必须具备广泛的解释力和预测力,适用于多个领域。为此,他把自己的研究涵盖到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理学、体育运动、商业、国际事件等诸多领域,引证的文献达3000多项。这样的研究方法和治学态度,在心理学研究中是不多见的,值得引起那些仅仅满足于脆弱的理论分析或实证研究的心理学者的反思和借鉴。

书籍目录:
总序
译者序
中文版序

第一章 人性和因果关系的若乾模型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特质论
三、激进的行为主义
四、社会认知论
五、互利互惠的决定主义
六、决定论和生活道路的偶然决定因素
七、自由与决定论
第二章 观察学习
一、示范观察学习现象的区分
二、观察学习的多重过程分析
三、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观察学习
四、抽象的观察学习
五、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第三章 亲历学习
一、亲身经验的信息分析
二、亲历学习与意识
三、亲历学习中的认知子过程
四、结果信息的模糊性和可变性
第四章 社会传播与创新
一、传播过程的决定因素
二、社会网络与传播流
三、创新传播后的社会效应
四、社会文化传播
第五章 预测的知识与预谋
一、内脏与情绪反应的唤醒因素
二、预谋与行为
三、推断性思维与规则的抽取
四、关于对事件的误解
第六章 诱因动机因素
一、对后果作为决定因素的解释
二、诱因功能的发展
三、外部诱因和内部诱因
四、诱因系统中的结构变化类型
五、变化的概括性和持久性
六、去诱因和威慑因素
七、法律约束和威慑
第七章 替代性动机因素
一、替代性奖励
二、替代性惩罚
三、运作机制
四、信息功能
五、动机功能
六、情绪功能
七、评价功能
八、通过替代性影响进行法律威慑
第八章 自我调节机制
第九章 自我效能
第十章 认知调节因素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5.《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组织行为学》第九版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组织行为学
·作者:[美]赫尔雷格尔 等著,俞文钊 等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17-2500-0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1年3月
·页数:1111

内容介绍:
《译者导言》:
“本书主要特征为时代性、新颖性、科学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作者根据21世纪的时代特点,提出了组织行为学研究者应该着重探索的管理者与领导者应该发展与培养的七种能力;这就是自我管理能力,管理沟通能力,管理差异能力,管理道德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管理沟通能力,管理差异能力,管理道德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管理团队能力和管理变革能力。”
“由于21世纪管理的组织形式为学习型组织,在这一组织中要强调自我管理、团队管理。此外,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合资与跨国企业不断发展,因而跨文化管理显得特别重要。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因而要注意提高管理多元化与管理差异的能力。西方社会同样重视道德管理,重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在我国这就是要特别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将应用到实践中去;反之,通过大量的个案案例分析可归纳出相应的主题、观点与概念。”

书籍目录:
总序
中文版前言(附原文)
译者导言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章 组织行为学导论
预习案例:辛西娅·戴娜尔
自我管理能力
核心成分
能力:自我管理-福特公司注重能力的选拨程序
职业管理
管理沟通能力
核心成分
同管理角色的关系
能力:管理沟通-微观沟通
管理差异能力
核心成分
差异的种类
能力:管理差异-无边界行为
改变员工与客户
性别
种族与民族
年龄
管理道德能力
核心成分
道德两难困境
能力:管理道德-MONY集团的米歇尔·罗斯
跨文化管理能力
核心成分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能力:跨文化管理-中国的集体主义
管理团队能力
核心成分
个人主义与团队精神
管理变革能力
核心成分
技术力量
能力:管理变革-追求速度
学习框架
环境力量
个体过程
群体与人际关系过程
组织过程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与概念
讨论题
发展能力
能力:管理差异-对差异的态度
能力:管理沟通-美国康普的詹姆斯·哈宾
第1部分 个体过程
第2章 人格与态度
……
第3章 知觉和归因
第4章 学习和强化
第5章 工作中的激励
第6章 工作的激励:目标设置和奖赏系统
第7章 工作应激
第2部分 群体与人际关系过程
第8章 群体与团队行为
第9章 权力与政治行为
第10章 冲突与谈判
第11章 领导:基础
第12章 领导:当代发展
第13章 人际沟通
第3部分 组织过程
第14章 组织中的决策
第15章 工作设计
第16章 组织设计
第17章 组织文化
第18章 组织变革
附录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工具与技术
综合案例
作者索引
主题与组织索引
互联网上的组织索引

6.《心理学导读系列: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作者:[美]哈克 著,白学军 等译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 7-5019-4142-4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4年1月
·页数:428

内容介绍:
《序》:
我翻阅这本书的译稿,被其内容所吸引。此书既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读本,具有科普性。因为全书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可读性强,所以,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界的同事欣赏,而且也值得广大心理学爱好者浏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林崇德
《前言》:
“本书中所囊括的研究是根据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杂志和许多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权威专家的建议精心挑选出来的。虽然对应选多少研究事先并无计划,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和本书的篇幅两方面来看,选40项研究似乎恰到好处,所选的这些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也许是最著名、最重要或是最具影响的。我用"也许"这个词,是因为本书的许多读者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些选择提出不同的意见。毫无疑问,要列出一张让所有人满意的40项研究报告的目录是不可能的。”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研究1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研究2 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研究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研究4 小心视崖!
第二章 知觉和意识
研究5 所见所即学
研究6 睡眠,毫无疑问就会做梦
研究7 梦,并不浪漫
研究8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第三章 学习和条件反射
研究9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研究10 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研究11 敲敲木头
研究12 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第四章 智力、认知和记忆
研究13 期望导致结果
研究14 给别人留个好印象
研究15 心中的地图
研究16 感谢记忆
第五章 人的发展
研究17 爱的发现
研究18 看不见≠不存在
研究19 先出生的孩子更聪明吗?
研究20 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第六章 情绪和动机
研究21 性动机
研究22 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
研究23 生活,变化和应激
研究24 认知失调
第七章 人格
研究25 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研究26 你的品德如何
研究27 和心脏赛跑
研究28 个人与集体
第八章 心理病理学
研究29 这儿,谁是疯子?
研究30 你再次获得防御
研究31 习得性抑郁
研究32 拥护导致行为异常
第九章 心理治疗
研究33 对心理治疗师的选择
研究34 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研究35 投射出真正的你
研究36 编个故事吧!
第十章 社会心理学
研究37 言行不一
研究38 从众的力量
研究39 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
研究40 无条件服从

7.《心理学导读系列:人格心理学》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人格心理学
·作者:[美]伯格 著 陈会昌 等译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 7-5019-3059-7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0年10月
·页数:389

内容介绍:
本书全面介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人格研究的理论,主要围绕着精神分析理论、特质理论、生物学流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理论等六种主要的人格理论流派展开论述,并加以客观、公允、生动的分析,同时对其它分支理论、学说和流派也都有所涉及。阅读本书,读者将能了解科学心理学在人格研究领域的全貌,并对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阶段居主导地位的理论、人格心理学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前景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本书叙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不以概念介绍新理论,而是从生活实例出发,极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很注意本书的实用性和生活化,或穿插报刊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或给出若乾自测题目,让读者测验自己或他人的人格特征,读来既有用,又风趣。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人格
第二章 人格研究方法
第三章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及评价
第四章 弗洛伊德理论:相关研究
第五章 精神分析理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及评价
第六章 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第七章 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第八章 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第九章 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第十章 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
第十一章 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第十二章 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
第十三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第十四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相关研究
第十五章 认知流派:理论、应用和评价
第十六章 认知流派:相关研究
第十七章 几点结论
术语
参考文献(很不清晰)

8.《心理学导读系列: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清晰)
·作者:[美]库恩 著,郑钢 等译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 7-5019-2833-9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4年1月
·页数:841

内容介绍:
《致读者》:
“给我上第一门心理学课的是一位女教师,她的学识、热情和智慧把我引上了主修心理学的道路。后来,我又遇到许多博学的老师,他们不断给予我新的知识和前进的动力。在这本书中,你们将听到我的声音,也将听到我的那些导师们的声音。”
--丹尼斯·库恩 (Dennis Coon)

书籍目录:
致读者
译序 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心理学
目录
前言 心理学在学习中的应用
五步阅读法和六步阅读法
优秀的学生怎样做笔记?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考试的技巧
第1章 心理学:一门探索人类奥秘的科学
引子 没学过心理学就不算受过完好教育
本章概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职业心理学家及其资格认定
应用篇 批判思维与科学的发展
探索篇 如何识别和批判伪心理学?
本章总结
第2章 研究方法和批判思维
引子 科学与常识有何区别?
本章概鉴
心理学家的科学思维方式
自然观察
相关研究
心理学实验
安慰剂效应
临床法
调查法
研究方法小结
应用篇 如何对媒体报道的科学性进行判断?
探索篇 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本章总结
第3章 脑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引子 人的行为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本章概览
神经元
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
皮层下结构
大脑的潜能
内分泌系统
应用篇 如何科学地认识“左撇子”现象?
探索篇 脑成像技术与脑功能研究的进展
第4章 发展心理学(上):儿童发展
引子 为什么要研究儿童?
本章概览
天生的能力
遗传作用和环境作用
子宫内环境
遗传作用和环境作用
子宫内环境
社会性发展
语言发展
认知发展
道德发展
环境剥夺和环境丰富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应用篇 如何促进孩子的早期发展?
探索篇 遗传研究的新课题
本章总结
第5章 发展心理学(下):毕生发展
引子 人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
本章概览
生命的旅程
儿童期的一般性问题
儿童期的严重问题
虐待儿童
青少年期
职业选择
成年期的挑战
老年化
临终与死亡
应用篇 有效家庭教育和健康儿童培养
探索篇 临终前的新选择
本章总结
第6章 感觉
第7章 知觉
第8章 意识
第9章 条件反射和学习
第10章 记忆
第11章 认知、语言和创造力
第12章 智力
第13章 动机和情绪
第14章 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
第15章 性心理学
第16章 人格心理学
第17章 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第18章 精神病及重度心理障碍的病因
第19章 心理治疗
第20章 社会心理学(上):社会行为
第21章 社会心理学(下):态度、文化和人际关系
第22章 应用心理学
译跋 走进心理学

9.《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
IPB Image

书目信息:
·书名: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
·作者:[英]A·卡米洛夫-史密斯 著,缪小春 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17-2802-6
·版次:1-1
·出版日期:2001年11月
·页数:255

内容介绍:
《译者序》:
“《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是A·卡米洛夫-史密斯(Annette Karmiloff-Smith )所著的一本有关儿童认知发展问题的专著,1992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在1995年获英国心理学会优秀著作奖。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生,获日内瓦大学博士学位,并曾作为皮亚杰的助手之一协助皮亚杰工作。在日内瓦大学学习、工作13年以后,她离开了日内瓦,但仍继续从事正常和异常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现在,她是伦敦的儿童卫生研究所神经认知发展组的教授、主任,带领一批研究人员研究婴儿和幼儿的心理发展。她出版过6本著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120篇论文,并在世界各地的学术会议上做过许多次主题报告。她的一些论著已被译成日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希腊文、匈牙利文、希伯来文。现在我把她的《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一书从英文译成中文,奉献给中国读者。”
“虽然作者把书名定为"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 ",但它不仅仅针对心理的模块性问题。在书中作者主要论述了她对认知发展机制的看法,内容涉及先天与后天、领域特殊性和领域一般性等有关认知发展的基本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她显然采取中间立场。她明确表示先天论和建构论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她企图使人们相信调和先天论和建构论是可能的。她的工作是要把两者的某些方面整合起来,建立一个既包含先天论观点,又包含建构论观点的理论。”

书籍目录:
总序
译者序
中译本序言(附原文)
第一章 认真地对待发展
第二章 儿童是一个语言学家
第三章 儿童是一个物理学家
第四章 儿童是一个数学家
第五章 儿童是一个心理学家
第六章 儿童是一个符号创造者
第七章 先天论、领域特殊性和皮亚杰的建构论
第八章 模型发展:表征重述和联结主义
第九章 总结性思考
注释
索引
参考文献
nicehost

《大众心理学系列》五个部分,包括恋爱、嫉妒、崇拜……邮箱留给我,我传你。最好是QQ邮箱,可以用超大附件!

相关推荐

道德两难的问题,具体故事是什么

哇塞...这个问题有点大啊。我就举一个例子吧。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有很多版本),1.一个飞驰的列车出了故障没法刹车,这时列车行至一个轨道交叉口,出现两条轨道,一个轨道上有五个人,一个轨道上有一个人,(这些人都没有能及时逃离轨道的时间)如果你是司机,你会驶向哪一条轨道? 2.一个飞驰的列车出了故障没法刹车,而轨道上有五个人,这时你站在桥上看到了这一切,你身边有一个胖子,如果这个胖子掉下桥正好可以摔在轨道上阻挡行进的列车,为轨道上的五个人争取足以逃生的时间,你应不应该把胖子从桥上推下去?3.还有一个版本我懒得码字了~
2023-08-27 15:49:092

道德两难法是教育学哪一章提出的?

道德两难法是教育学道德阶段认知发展理论这一章提出的,指的是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是他道德阶段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讲的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扩展资料: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本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现在也被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选拔中用于对人才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采用9个道德价值上互有冲突的两难故事,让被试者在两难推论中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并说明理由,科尔伯格对被试的陈述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出30个不同的道德观念维度,如是非观念、权利义务观念、责任观念、赏罚观念、道德动机与行为后果等等。科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9岁儿童属前世俗水平;9--15岁,多属习俗水平;16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很少。科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某个阶段的推理,而同时使用其他几个阶段的推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2023-08-27 15:49:181

正确答案:错解析: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2023-08-27 15:49:341

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的情境或问题,是否正确?

【错误】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2023-08-27 15:49:441

道德两难问题的答案是多远的允许每人都有自己的主张对吗?

是的,道德两难问题往往涉及到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因此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正确答案。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在面对道德两难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和探讨:道德原则:我们可以思考和讨论道德原则在解决道德两难问题中的作用。例如,一些普遍被认可的道德原则包括公正、正义、诚实、仁爱等等。根据这些原则,我们可以对问题进行评估和判断。伦理价值:不同的伦理价值可能会在道德两难问题中产生冲突。我们可以考虑不同的伦理价值对问题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不同价值之间进行权衡和取舍。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可能会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判断和选择产生影响。我们可以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在道德问题中的角色,以及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对话和理解。个人经验和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经验和观点,这些经验和观点可能会影响他们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判断和选择。我们可以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和经验,并展开对话和理解。总之,在面对道德两难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并尝试通过对话和理解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023-08-27 15:49:521

道德两难的看法

我觉得之所以会有道德两难问题就是因为有“道德”这个元素,大大增加了问题的难度。一个人遇到问题,首先是权衡评估价值,如果一方价值远大于另一方,那么问题很容易解决。如果加上“道德”,就会让价值权衡变得尤其困难。所以很难做出决定。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那么他面临道德两难问题就不会那么棘手,比如,铁轨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救人多得一方。
2023-08-27 15:50:092

科尔伯德的道德两难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经典的两难故事为: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称为“前习俗水平”,行为受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的需要驱使,儿童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还没有发生社会规范的内化。水平二,称为“习俗水平”,儿童认同于父母,并遵从父母的道德判断标准,儿童主要满足社会期望,这时社会规范已开始内化。水平三,称为“后习俗水平”,儿童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此时社会规范已完成内化。
2023-08-27 15:50:191

道德两难故事能有最佳解决吗

我认为这样的故事并不是说谁能解决的。还有故事实际上是让我们受到一定教育的。每个人都会从中理解。
2023-08-27 15:50:274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发的优缺点

原因如下。1、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是自苏格拉底以来对西方道德教育的系统总结与扬弃,促进了道德教育研究科学化,并帮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可谓贡献颇大。2、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法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的思维选择过程,强调理性,认为在感情冲动下或未经大脑思考而贸然做出的选择,不是其所界定的价值形态。可见科尔伯格关注的重点是个体道德理性能力的发展,而道德动机和道德情感等却被排斥。
2023-08-27 15:50:462

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的情境或问题,是否正确?

【错误】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2023-08-27 15:52:351

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是谁

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是科尔伯。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总结出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2023-08-27 15:52:421

如果,人真的必须要面对道德两难的问题(如:列车的问题)到底,该如何做抉择?

不要管就好了,别让自己背上人命
2023-08-27 15:52:522

关于道德两难作文的总结

去年暑假,一张录取通知书搅得我心烦意乱。是去,还是不去?向来果断的我头一次陷入了“两难”之中。 那时候,上海市人民广播电台招考中学生记者,我获得了面试资格。面试在一间普通的会议室里进行,里里外外坐满了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两个小时后,还没轮到的同学坐不住了,开始说起了悄悄话。 我很着急,这么晚还没回家,爸妈又要担心了。这时,邻座一个女孩跟我聊起来。她身穿黑色连衣裙,说话细声细气的:“嗨,就竞争这几个名额,要是来几个照顾,今天来面试的都白忙了……”我很有同感,不禁说:"我讨厌照顾,有志气公平竞争嘛!”她听了仿佛遇见了知音,向我靠了靠说:“瞧那个穿『阿迪达斯』的,家长进进出出,还不是走『后门』?”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位家长在跟电台的通知说话,看样子很熟悉。 突然,门推开了,一位戴眼镜的叔叔走进来:“《晚报》XX的女儿还在吗?她父亲来电话,叫她去听……”电台的主考老师朝我们这边望望,很随便地说:“XX同学去听电话。”我一怔,同时听到会议室里响起一片窃窃声,看到周围一张张脸都起了变化,霎时,各种各样的目光一齐射来:疑虑、羡慕……我保持镇定,可是做不到,脑袋晕晕的,脸发烫。我怪爸爸多事,让女儿蒙受了冤屈;更恨自己软弱,竟然不敢正视那些不公正的目光。我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低着头,机械地走出了会议室…… 从会议中缓过神来,面对的依旧是个『两难』选择。哈,这真是一个残酷的玩笑。我,一贯鄙视依赖父母的“成功者”,今天在别人眼里成了靠父母的“走后门”去获得成功的人,而且口是心非,——这,太冤了!虽然当时爸爸是担心我的安全才打电话询问电台的朋友的,虽然事后电台的老师们也再三声明录取我与我父亲毫不相干,但我还是忘不了那些让我尴尬、痛苦,又无法辩白的场面,忘不了那黑衣女孩在我离座时对我说的话:“你爸爸真关心你哪!” 最终,我选择了“不去”。 这是证明自己“清白”,还是……
2023-08-27 15:53:021

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的是()。

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的是()。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巴甫洛夫 D.柯尔伯格 正确答案:D
2023-08-27 15:53:091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的方法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的主要方法是两难故事法。1、介绍两难故事法是心理学家采用的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水平的一种方法,其要求个体考虑是非价值并做出困难的决策,但又不可能圆满解决的假设性情境。它们是以故事形式描述的两难情境,让被试者对进退两难的道德问题做出回答,从而研究不同文化、阶层、年龄的人在道德认识、道德标准、道德判断上的特点和规律。最早科尔伯格编制了9个道德两难故事,让被试者评价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其中以“海因兹偷药”故事最为有名,不仅要求儿童回答是非,还要讲出依据。根据被试者的回答,对儿童的道德水平进行划分,并把这一水平的划分作为量表,用来测试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2、应用两难故事测验本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常被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选拔中用于对人才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柯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采用9个道德价值上互有冲突的两难故事,让被试者在两难推论中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并说明理由,柯尔伯格对被试的陈述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出30个不同的道德观念维度,如是非观念、权利义务观念、责任观念、赏罚观念、道德动机与行为后果等等。3、相关故事柯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儿童对柯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柯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因为在柯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2023-08-27 15:53:171

人类与动物互动的道德两难:为什么人一边说爱

日常生活中的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从来没有单一标准,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偏好,社会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人愿意虚心承认此一“事实”也就罢了,偏偏大多数人都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自己是好人,是爱护动物的人,假装没看见人类对动物的双重标准。哈尔贺扎格说,人类动物互动关系学的崛起,就是想要了解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关系,透过各种实验与观察,解开人类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道德一贯性,绝大多数人的道德都是不连贯的,有位序的,充满逻辑矛盾的。如果有谁真的坚持以逻辑的方式来遵守道德,特别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那只会自曝其不足。自认爱动物的人,最常陷入自己和动物关系的道德迷惑中。例如,哈尔贺扎格发现因为爱动物而选择吃素的人,会因为上餐厅吃饭不小心吃下一块牛肉而痛苦懊悔难过,但却不认为吃鸡蛋或鱼有任何问题,只因为某些人不认为这些是“动物”。哈尔贺扎格在《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一书里,深入浅出地带出许许多多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的道德矛盾,人类如何自己建构一套道德位序来合理化自己的不合逻辑的爱护动物行为,说我们都是伪善者可能太沉重,但也许逻辑不一致的道德观就是人类一直以来能够好好地活在世界上的方法。在面对动物与自己的关系时,与其说是理性、逻辑、道德决定了我们的判断,不如说是感性、个人偏好(像是人偏爱拥有幼儿人类特征的动物,视之为可爱,便不忍吃食或虐待)。
2023-08-27 15:53:501

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  )。

【答案】:C皮亚杰独创临床研究法,即谈话法,通过给儿童讲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然后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分析儿童的回答来揭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科尔伯格则开创道德两难故事法,作为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是对皮亚杰对偶故事法的发展,同样也是用情境故事设置冲突并提出道德问题,让被试在自己的反应中“投射”内心的观念,以此来判断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
2023-08-27 15:53:581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采敢“道德两难法”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其依据是人的道德发展具有

【答案】:A习俗水平;同时分为六个阶 。道德两难法,,就是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段: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根据以上可以看出阶段性和顺序性:‘公正团体法。是指利用公正的机制在创设公正团体中培养学生的公正观念,达到更高的道德发展水平;“公正团体法,,强调的是团体的教育力量和民主机构的教育作用,其依据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2023-08-27 15:54:051

简述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有啊,初期中期后期
2023-08-27 15:54:268

道德是否重要,德育是否必须;班主任如何处置道德两难的问题与道德突发事件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道德必须要有,因为有了它才能约束人的思想行为。班主任在遇到道德两难的问题时应该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尽量帮助学生解决自己大迷惑,引导学生遵守社会道德,不能简单从事,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给社会带来麻烦。在处理道德突发事件时千万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果断,但要注意策略,不要太急,避免发生自己意想不到的意外,一般来说要注意为学生的隐私保密,注重学生的发展,以教育为主。因为具体情况不详细,所以回答这些,不知能不能帮到你。
2023-08-27 15:55:091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除了“海因茨偷药”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实例?

汉斯买药
2023-08-27 15:55:202

大学essay:描述一个道德进退两难的事情~(不用你写,只提供idea!)

我记得有一个心理学问题叫电车问题:讲的好像是一个疯子绑了4,5个人在铁轨上,电车正要开过来,但你可以拉扳手使电车开到另一个轨道,但是另一个轨道上也被疯子绑了个人,你如何抉择。虽然这个不是亲身经历,但是我觉得也可以作为一种阅读经历吧。。。。你可以去网上搜搜看
2023-08-27 15:55:303

科尔伯格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是我们教师招聘考查的内容里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多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但这里的知识点很容易混淆的点,因此首先要与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进行区分,其次自身的三水平六阶段也不能混淆。考点一:人物故事对应:皮亚杰——对偶故事法(打碎20个盘子和一个盘子),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汉斯偷药)。考点二:科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考点三:年龄划分: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习俗水平:9—16岁;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考点四:前习俗水平: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核心是逃避惩罚,即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否偷药,取决于是否受惩罚。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即符合自己利益就偷,不符合就不偷。习俗水平: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寻求大家的认可与赞赏,认可就偷,不认可就不偷。4.维护权威阶段:尊重法律的权威,法律规定不能偷,因此不偷。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为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因此认为可以偷药,对自己的惩罚可以从轻。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道义高于一切,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自己是为了救人因此可以偷药。
2023-08-27 15:55:481

有艾森伯格的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

艾森伯格与科尔伯格一样,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上。艾森伯格认为:科尔伯格研究中所选用的两难故事在内容上几乎都涉及法律、权威或正规的责任等问题,如在海因茨该不该偷药的故事中,海因茨必须在偷药和妻子死亡之间作出选择,偷药就会犯法,而保护妻子免于死亡又是每一个丈夫的责任。这些法律、责任等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儿童对故事冲突所作的推理。因此,科尔伯格运用其两难故事只是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推理的一个方面——禁令取向的推理。艾森伯格针对这一不足,区分并设计出不同于科尔伯格两难情境的另一种道德两难情境——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并据此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所谓的亲社会两难情境,是指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之间作出选择,助人者的个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以下是艾森伯格研究中使用的典型故事:有一天,一个名叫玛莉的女孩要去参加朋友的生日舞会,在途中她看到一位女孩不小心跌倒,而且跌断了腿。这位女孩请求玛莉到她家去通知她的父母,这样她的父母才能来带她去看医生。但是如果玛莉真的跑去通知她的父母,就来不及参加生日舞会,而且会错过吃冰激凌、蛋糕,错过所有游戏的时间了,玛莉该怎么做呢?为什么?艾森伯格根据对这类问题的不同作答得出: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的推理在儿童期至青年期之间的发展要经过五个层次:阶段1: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与否的理由包括个人的利益得失、未来的需要,或者是否喜欢某人。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开始对他人的需要表示出简单的关注。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涉及的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印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阶段4:移情推理。儿童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开始注意与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疚或其他情绪体验,初步涉及对社会规范的关注。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助人与否,主要依据内化的价值观、责任、规范以及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研究得出:学前儿童的判断常常是享乐主义的,首先考虑自己的得失;只有当儿童逐渐成熟时,他们才会更多地考虑到别人的需求及期望,并趋向从内化的价值标准角度去考虑对他人的帮助。以上便是有关艾森伯格的亲社会的道德判断发展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在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过程中,各位考生可以结合以上的逻辑梳理来对其知识点进行熟练地把握。
2023-08-27 15:56:161

什么叫“故事两难法”?

两难故事法是心理学家采用的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水平的一种方法,其要求个体考虑是非价值并做出困难的决策,但又不可能圆满解决的假设性情境。它们是以故事形式描述的两难情境,让被试者对进退两难的道德问题做出回答,从而研究不同文化、阶层、年龄的人在道德认识、道德标准、道德判断上的特点和规律。最早科尔伯格编制了9个道德两难故事,让被试者评价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其中以“海因兹偷药”故事最为有名,不仅要求儿童回答是非,还要讲出依据。根据被试者的回答,对儿童的道德水平进行划分,并把这一水平的划分作为量表,用来测试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扩展资料理论:1、水平一: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2)、相对功利为定向。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2、水平二: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1)、以“好孩子”为定向。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做。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开始从行为的动机入手来进行判断。(2)、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这时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个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的义务。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3、水平三: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水平。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1)、社会契约为定向。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动机是好的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2)、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难故事法
2023-08-27 15:56:251

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包括

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包括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两难问题做出判断,并依据儿童回答问题时的推理反应划分阶段。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行为的具体结果和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其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准则,而在于外在的要求。它包括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第二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有较强自我色彩,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和他人的希望和要求。其道德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维持社会的传统秩序。它包括第三、四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个体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此种要求进行思维。如对“偷东西”的看法,他们认为:好孩子不该偷东西,偷东西的就不是好孩子。如此等等。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能够广泛地注意到维持普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开始强调应当遵守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后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仅能自觉地遵守某些行为公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开始考虑在全人类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它包括第五、六两个阶段。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个性,不再将社会公则和法律看成死板、一成不变的、不可变更的条文,而认识到了它的人为性和灵活性。第六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认识到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维持这种共同秩序所带来的弊病,因而更为理智地看到了社会公则和法律的局限性。
2023-08-27 15:57:381

如何理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呢?

科尔伯格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指:三水平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叫做“道德两难故事法”,其中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汉斯偷药”。故事的主要情节为:汉斯的妻子得了重病,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够救她,而这种药只有一个药剂师能够配置出来,药价十分昂贵。汉斯想了很多办法都得不到这种药,他到处借钱也没有借到,他哀求药剂师,药剂师也无动于衷。如果再得不到这种药,他的妻子便熬不过当天晚上了,于是汉斯想到了晚上去偷药。故事讲完以后,研究者会向被研究的儿童提出问题:汉斯该不该去偷药?处在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儿童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他们的理由便是研究者做出判断的依据。1、第一个阶段是前习俗水平里的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这个时候儿童还没有形成道德观念,还没有道德意识,他们判断的依据就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会回答不该去偷药,因为偷药会受到惩罚,是不好的。2、第二个阶段是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这时候儿童会在回答之前提出自己的问题:汉斯的妻子对他好不好?如果好,他们就觉得汉斯应该偷药,因为把妻子救活符合他自己的利益;如果不好,他们就觉得汉斯不应该偷药,因为不符合他的利益。3、第三个阶段是习俗水平里的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可以叫做“好孩子”定向阶段。此时儿童的判断标准变成了符合大家的意见,求表扬。所以他们的提问变成了:其他人是怎么看的?如果大多数人都支持汉斯偷药,那么他们就觉得应该偷药,因为偷药符合大家的意见;如果大部分人都反对汉斯偷药,那么他们也会觉得不应该偷药,因为偷药不符合大家的意见。4、第四个阶段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时儿童有了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并且认为法律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会回答不该偷药,因为偷药触犯了法律,是不好的。5、第五个阶段是后习俗水平里的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儿童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共同商量讨论出来的,法律也可以重新修订的。所以这时儿童会觉得既然汉斯偷药救人会触犯法律,那么说明现在的法律考虑的还不够多,应该进一步修改。6、最后第六个阶段是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叫良心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会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所以没有什么是比人的生命更加重要的,汉斯无论如何也该去偷药。
2023-08-27 15:58:261

某个研究者准备研究道德两难教育对于提高幼儿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 , 他选择了一个实验班 . 实验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海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6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4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偷东西是不对。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两难故事法是科尔伯格提出的。,就是为了赚钱。”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或者允许他赊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习俗水平3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子”取向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可不这样做的话、 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对别人是不公正的。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受到惩罚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2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什么。后习俗水平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冒险偷药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 3、 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我研制这种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水平阶断道德推理的特点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淘宝网女装评价祛痘产品哪种好好用身体香氛哪个牌子好瘦脸二次清洁哪个牌子的好不该偷的理由该偷的理由前习俗水平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 5、 汉斯偷药是违法的,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为救妻子去偷药
2023-08-27 15:59:021

假如你遇到了两难的选择请记住什么是道德之本什么是一项财宝的答案?

当我们面临两难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眼前的利益,还要考虑到我们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牢记以下两点:道德之本:道德是我们行为的基础,它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准则。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始终坚守我们的道德原则,不偏离自己的道德底线,不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财宝的答案:财宝是短暂的,而道德原则是永恒的。在面临两难选择时,我们应该始终记得,虽然眼前的利益可能很重要,但如果我们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原则,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评估各种选择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做出符合自己道德原则的决策。总之,当我们面临两难选择时,我们应该牢记道德之本和财宝的答案,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2023-08-27 15:59:091

什么叫“故事两难法”?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科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的理论。下面是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点。
2023-08-27 15:59:172

科尔伯克人的道德发展六阶段该不该扶摔倒的人

该扶。1、科尔伯克在人的道德发展六阶段中通过道德两难的故事中让我们从道德冲突中寻找问题答案。2、在该不该扶摔倒的人这个问题中,就属于社会两难问题,但还是应该选择扶。3、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
2023-08-27 15:59:501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水平时,采用的方法是(  )。

【答案】:D科尔伯格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思想,在明确区分道德和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道德教育模式。他的学说属于认知结构主义学派。
2023-08-27 16:00:101

( )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案】:A柯尔伯格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用的是对偶故事法。
2023-08-27 16:00:181

网友议题直面道德困惑引领价值选择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

你好
2023-08-27 16:00:263

何谓「伦理两难」?试举两个学前教育教师可能遇到伦理两难的问题,并阐述你的解决之道。

何谓「伦理两难」?试举两个学前教育教师可能遇到伦理两难的问题儒家伦理在文学中的困境涉及到很多方面。
2023-08-27 16:00:342

谈谈什么是布莱特效应

在进行儿童发展道德阶段的研究中,布莱特发现儿童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的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因此,他认为,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科尔伯格和劳顿后来在20所学校进行实验,结果证明布莱特的假设成立,称这种现象为“布莱特效应”。
2023-08-27 16:00:421

故事: 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该市有个药剂师

然后呢?
2023-08-27 16:00:503

亲社会道德理论的亲社会道德理论的提出

柯尔伯格的理论是否正确地概括了儿童道德判断这一领域的全貌呢?他本人认为他的理论适用于儿童对各种不同类型道德冲突所做的推理。许多人对此提出异议,其中较有代表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南希·艾森伯格所持的观点。她认为,道德作为一个总的领域,包括许多不尽相同的具体方面,儿童对这些具体方面的判断会有所不同。科尔伯格研究所用的两难故事在内容上几乎都涉及到法律、权威或正规的责任等问题。如海涅该不该偷药的故事中,海涅必须在偷药和妻子死亡之间作出选择,偷药就会犯法,而保护妻子免于死亡又是每一个丈夫的责任。这些法律、责任等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儿童对故事冲突所作的推理。因此,柯尔伯格运用其两难故事只是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推理的一个方面——禁令取向的推理(prohibition oriented reasoning)。艾森伯格则区分并设计出不同于柯尔伯格两难情境的另一种道德两难情境——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prosocial moral dilemmas)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亲社会两难情境的特点是“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之间作出选择”[5],助人者的个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一个城镇的居民必须在是否与另一个城镇遭受洪水灾害的灾民分享食物之间作出选择,一个人必须在帮助一个遭抢劫的妇女和保护自己之间作出选择等等。在亲社会两难情境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唯一能提供帮助的人,但助人就意味着自我牺牲。这种助人行为是“职责以外的行为”(acts of supererogation)[2],它高于一个人正规的责任、源于公平考虑的责任等。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艾森伯格认为,在亲社会两难情境中并不强调法律、惩罚、权威和正规的责任,这也正是亲社会两难情境与柯尔伯格的两难情境之区别所在。
2023-08-27 16:01:221

利己主义是什么意思

利己主义的意思指的是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别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思想。利己主义是指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其特征是:从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出发,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追逐个人名利,历来是一切利己主义者的人生目的。造句:1、良心会使每个人都成为利己主义者。2、个人的自我并不是整个世界的最大的一部分。一个能够自我超越于自己的思想和希望的人,也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困境中为自己找到安静闲适之地,而这对彻底的利己主义者来说是不可能的。3、要克服利己主义思想,摆脱名缰利索的羁绊,多做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把部队的基础打牢夯实,为长远发展攒足后劲。4、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5、对某些尊奉“功利哲学”的利己主义者而言,谈责任甚至等同于痴傻憨。6、个人本位主义、合理利己主义、虚假的集体主义等等,由于其种种局限性,不能作为现时代的伦理价值导向。7、克服利己主义,把自私的我踩在脚下。8、那时他是一个诚实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青年,随时准备为一切美好的事业献身,如今成了一个荒淫放荡、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喜爱的只是自己的享受托尔斯泰。9、不想自我牺牲,就选择利己主义;不想选择利己主义,就只好自我牺牲,这是伦理学上道德两难的一种形式。10、摘要合理利己主义不失为一种可以作为理性观点申述的伦理学观点。
2023-08-27 16:01:351

劳伦斯·科尔伯格的人物生平

他在安度瓦的菲律普中学上学,高中毕业后不顾家庭反对自愿当一名商船机务士,从事协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犹太难民通过英国海防偷渡到以色列的工作。这次经历让科尔伯格对一个问题产生了终生的兴趣,即:在什么时候,一个人不服从法律和法定权威时,从道德上是有道理的,这为他日后研究道德发展奠下了基础。这次经历还给他带来了终身的疾病:他被抓住过,并在塞浦路丝的一个军营里关押过一阵子,他虽逃脱了,但却没能逃过一次寄生性肠胃感染,从此以后,这个毛病时不时地烦他,终生未愈。1948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芝加哥大学,2 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硕士学问。大学期间,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是道德学)是他最喜欢的两门课程,他很喜欢 J.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修读博士学位时本拟专攻临床心理学,但因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改而研究道德认知发展。他的博士论文题为《10-16 岁学童道德思维与判断方式之发展》,是研究儿童在面对道德的两难情况时所做的推理,他假设道德的困境会使他们经由一个固定的顺序发展出更多更具弹性的道德推理。由于他的论文题目搜集资料比较困难,所以一直到 1958 年才完成论文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创下 9 年读完博士的记录。完成博士学位之前,1953 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副研究员,1955 年任职于波士顿儿童医护中心。获博士学位后,1959 年应耶鲁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兼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1 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1968 年改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教授。科尔伯格的学术生涯和皮亚杰颇为相似,终其一生专注于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问题。因此他被誉为皮亚杰之外对道德发展研究贡献最大的人。晚年时,他的慢性寄生虫性肠炎不断发作,使他常常忍受胃肠疼痛。在接近 60 岁的时候,科尔伯格极度压抑。他曾与一位亲密朋友谈过自杀的道德两难问题。他对这位朋友说,如果一个人对其他人有很大的责任,则这个人应该坚持下去。可是,与病魔的争斗太痛苦了。1987 年他在住院的时候失踪, 1 月 17 日,他的车被发现停在波士顿港一处潮水汹涌的湿地里,3 个月后,他的尸体被冲到洛根机场附近。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过世的,不过一般猜测他是自杀而死。
2023-08-27 16:02:20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论文]

“天人合一”“天人互泰”与“天人之分”:天是万物之祖,万物既源于天,最终也归于天。天地之道合而为一,阴阳之气谐而为泰。故“一”“泰”是绝对的,“分”是相对的。一一梁缺
2023-08-27 16:02:342

皮亚杰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对吗

不对。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科尔伯格。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October25,1927–January19,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2023-08-27 16:02:411

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  )

【答案】:C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2023-08-27 16:02:491

心理学的一个测试题的题目忘记了,大概是说你的亲人快挂了,你去了药店刚好锁门

应该是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吧。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2023-08-27 16:02:591

科尔伯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成熟是指什么

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方面
2023-08-27 16:03:081

《孩子们,你们好!》之教师的道德敏感性

《孩子们,你们好!》是苏联著名教育家Ⅲ.A.阿莫纳什维利描述小学教育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他以一个班级为实例,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现了他和他的学生在小学四年里的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所有方面。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关注了书中无处不在的道德教育。阿莫纳什维利能够敏锐的识别出学校生活当中哪些情景中蕴藏道德教育的机会,哪些课程中蕴含道德教育的资源,使得学生能够在学校生活当中、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道德判断能力得到提高,道德情感得到熏陶,道德行为发生改变,这一切都与教师的道德敏感性紧密相连。 新科尔伯格取向者Rest的观点是:“道德敏感性承担对情境的领悟和解释, 是对情境的道德内容的觉察和对行为如何影响别人的意识,即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个道德问题"。这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待道德敏感性。 具体到学校生活当中,教师的道德敏感性是指:教师领悟和理解日常的教育场景中所蕴含的道德涵义的能力,它有助于教师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机,以及敏锐地意识到自身行为是否具有教育价值,从而避免做出不道德的教育行为。 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有一种敏感性并且利用它来发掘学校生活当中道德教育资源,能够迅速的判断出在某一情景当中不同的处理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不同的影响。 教师的道德敏感性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帮助教师迅速的发现情景中的道德问题,这是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材料来源,这种德育材料扎根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当中,学生就在活动过程当中获得经验积累,所以说这种学生参与其中的道德材料是“活的”道德教育资源。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情景:阿莫纳什维利班上的一个花盆被打碎了,肇事者可能是一个叫“奥塔尔”的学生,但是奥塔尔并不认为是他的过错。面对这种情景尤其是在全班同学都在场的情况下,阿莫纳什维利应该怎么处理呢?正如阿莫纳什维利所指出的通常的做法是:责问学生,找出肇事者,然后对他进行道德说教,最后对犯错者课以惩罚以儆效尤。 但是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在当前情景中“归罪一个并不认为自己有过错的儿童——这是一种教育的祸害。这并不能使他从未来的过错中解脱出来,反而会引起他对不信任他的大人和同学的敌意”阿莫纳什维利没有粗暴的处理这件事情,因为压制只会导致儿童的敌意以及对真正的是非标准持模糊的态度。因此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并在犯错者的参与下恢复秩序,认清所发生的事情的性质,从中吸取教训。 这种处理方式能够激发儿童的良心,使他萌生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责任感。并且能够促进在场的其他儿童对这件事情的清晰认识,有助于对以后类似的情景的处理。阿莫纳什维利的这种处理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方式,能够减少学生间的敌对以及残忍,营造积极的、信任的班级氛围。 可以看到在上述事件处理中,犯错者和旁观者共同参与,在这一处理过程当中学生关于“是非观念”、“良心和责任心”的经验得到发展或改组,就像杜威所说的这种经验的积累具有成长的的意义,它可以指导学生后来的经验方式。 书中有一个学生沃瓦在课堂上睡着了,面对这一情景大部分老师会把它当成一个纪律问题来处理,或是直接叫醒这个学生,或是让同桌叫醒他,甚至是用教师手中的粉笔头儿叫醒他,或是置之不理,这都是一个缺乏道德敏感的教师的做法。 看一下阿莫纳什维利的做法:“轻声地对全班学生说:‘要珍惜一个人的睡眠,因为在这个时候他正在积蓄力量!为了不惊醒沃瓦,我们说起话来要小声点!"”再看一下学生的反应:“他们一下子都变了,变得对人非常体贴,非常温存起来了。 在每一次回答后,他们都要转过头去看一眼沃瓦:是否把他吵醒了。在课间休息实践,他们都踮着脚走出教室,对任何大声地移动课桌和开始高声谈话的人都要投之以责备的眼光”。在课堂上这个小插曲当中,阿莫纳什维利看到了这一情景当中的道德问题,如果他粗暴的把沃瓦叫醒,在一个6岁儿童的心中可能形成一个这样的道德判断:打扰别人睡觉在道德上是可以被允许的从而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不懂得尊重别人。 所以阿莫纳什维利没有这么做而是借对这次事情的处理告诉学生:珍惜别人的睡眠。而从学生的反应当中——“体贴温存”、“踮着脚走出教室”、“对高声谈话者投之责备眼光”——可以看到阿莫纳什维利的做法不仅使学生从感情上而且从行动中学会尊重别人并且对不道德行为——打扰别人——有自己的判断并且进行道德谴责。 道德敏感性使得教师能够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发现道德教育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提高道德认知。阿莫纳什维利在语文课上讲解《乌龟和蝎子》这个寓言故事时,他“鼓励孩子们对这篇寓言可能有的结尾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他们论证自己在善恶问题上的认识”这里也体现了阿莫纳什维利的道德敏感性。 在语文讨论课上让学生通过交流对“道德两难问题”的看法和阐述自己的理由来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孩子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恶人应该受到惩罚”。而在这节语文课上学生不仅学习了与这篇寓言故事有关的生词等知识,同时在这种讨论中澄清了学生的道德观念,发展了学生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所以,如果教师有这种道德敏感性就可以在具体学科教学当中进行道德教育,使得道德教育和智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赫尔巴特所说的教育性教学。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阿莫纳什维利是一个对生活细节非常敏感的人,书中有一段描写阿莫纳什维利对自己打招呼的语气反复考量的场景,阿莫纳什维利认为“问题不在于这句话(孩子们,你们好)本身,而在于我将用怎样的语气说这句话,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有怎样的表情”从这里可以看出阿莫纳什维利作为一个教师心思的细腻因为他知道即使教师的一个表情,说话的语气都能影响到学生,所以他要反复考量以把这种影响都变成好的影响,因为在学校生活中教师的一个细微的表情和说话的语调都是道德教育的资源,但是对这些不敏感的的教师是发现不到这种教育资源的。 同时,阿莫纳什维利是一个善于发现学校生活中感动瞬间的人,在书中他说道:“孩子吆,你为什么要这样地慷慨、轻信,这样地突然,而且还是在我不配受到的时候,就给予我这样的信任呢……我的眼睛湿润起来了。”这种对感动的情境的敏感可以激起教师的良心和责任,也是一种教师的自我教育。 关注学生的成长的对立面是只关注学生的分数,教师的眼睛里只看到那些能够提高学生分数的教育情景,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智育情景中发现道德教育的契机。阿莫纳什维利在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他给学生举办识字课本的节日,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就像他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不能把6岁儿童仅仅描绘成为一个学生,但,首先要把他描绘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一个有自己的多方面生活的人,一个与周围的人们有着复杂关系的人”只有看到了学生和周围人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看到学生和知识的关系,这是发现教育情境当中道德问题的前提。 在书中阿莫纳什维利用心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熟悉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在这样的课堂中气氛是活跃的、亲密的、信任的。在这种情境当中教师能够真正处于学生交往的情境中,才能对学生当中发生的道德问题敏感。阿莫纳什维利从开学之前就开始营造这种氛围:给未曾谋面的学生每人写一封信,见面的第一天和每一位学生握手,回答问题时让每一个孩子凑到自己的耳边来说出答案。因为情境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资源,在这种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更易形成平等、尊重的道德观念。 教师要看到道德教育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分离开来,善于把道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了,就像上文中列举的很多道德教育的情景都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例如打碎花盆事件的处理。如果一个教师把道德教育和生活割裂开来,根本就不可能有道德教育的敏感性,同时一个教师如果把道德教育和知识的学习割裂开来,就看不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蕴藏的教育资源。所以教师要看到道德教育的整体性和相关性这样才能敏锐的发现生活中课堂上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教育的契机。 在本书的阅读中可以看到,教师的道德敏感性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性。这种道德敏感性能够指引教师敏锐发现哪里有道德教育的问题,哪里有资源,哪里有可能进行道德教育。
2023-08-27 16:03:161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柯尔伯格以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批判以灌输教育为特色的"美德袋"教育模式,分别从分析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强调儿童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推行以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为主的教育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其主体性道德教育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更新德育理念、调整德育目标和内容以及改进德育方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08-27 16:03:252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的道德规范 爱国主义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相比其他国家的人,你对同胞的道德责任更大。爱国主义中的利他主义是有选择性的。对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的批评大多集中在它的道德偏向上,保罗·刚伯格(Paul Gomberg)曾拿爱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比较[2]。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每个人对所有人类的道德责任都一样。这被称为世界大同主义(事实上,很多爱国主义者情愿把持这种观点的人称为通敌者)。爱国主义表达了对某一特殊公民或者政党的价值偏好。泛世者并不认同这种特殊的偏好。他们选择一种更加宽阔的价值体系作为替代。在欧盟,像荷伯马斯(Habermas)这样的思考者倡导一种以欧洲为整体的爱国主义,但是不幸的是欧洲的爱国主义大多局限在一国内,并常常带有怀疑整体欧洲的特点。一些把宗教的位置放在母国之上的信教者经常招致爱国主义者的怀疑和敌意。举个例子,在美国境内经常遭受这种怀疑的是天主教会和穆斯林教会。在美英两国,天主教会对教皇忠诚甚于对国家的忠诚。因此,作为教会得力助手的哥伦布骑士会把爱国主义当作其四项美德之一。而穆斯林则把高于国家的忠诚献给伊斯兰教会。其他团体发现很难在宗教信仰和爱国行为之间找平衡点。耶和华见证人(基督教的一派)和门诺会则选择坚决抵制任何显示爱国主义象征的活动。爱国主义的拥护者则把它所代表的道德规范当作一种美德。在哲学家阿拉斯戴尔(Alasdair MacIntyre)的著作《爱国主义是美德吗?》中,他指出一个时代对道德概念的原则建立在对来源地等偶然特性的盲目崇拜上(意指非理性),因此也就拒绝爱国主义可以选择这一观点。他认为应该建立一种可以替代的道德概念,这种概念可以和爱国主义同时相存。查尔斯(Charles Blattberg)在《从多元主义政治到爱国主义政治》中也阐述了类似的爱国主义观念。要把爱国主义当作一种美德就得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爱国主义者之间经常冲突。交战双方的士兵都觉得自己很爱国,于是就制造出一个道德两难的境地。(如果爱国主义是种美德,那敌人也是好人。那为什么要杀他们呢?)
2023-08-27 16:03:341

关于心理学典型的实验有那些

看不见的绳
2023-08-27 16:03:585

下面哪一个阶段不是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中提到的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黄金时代”、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第一个阶段的原因是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出现“实业救国”浪潮初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二个阶段的原因是内因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外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三个阶段的原因是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卷土重来、20世纪30到40年代,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的。
2023-08-27 16:0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