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过秦论》中作者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2023-08-30 21:18:30
共1条回复
Chen

《过秦论》上篇中,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过秦论》三篇中,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篇。

它最早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二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又把它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末。《汉书》《文选》也都选录了这一篇。今传贾谊所撰专著《新书》,当由后人搜辑而成,对此文则明确标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在《史》《汉》《新书》《文选》四部书中,本篇凡五见,文章字句颇有出入。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

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因此吴闿生的意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相关推荐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翻译: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过秦论》赏析《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其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上篇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过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过秦论》
2023-08-27 16:23:481

过秦论原文和翻译

《过秦论》原文和翻译可参考下文。1、《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_棘矜,非_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_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过秦论》翻译: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赵国宋国、卫国、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就有宁越、徐尚、苏秦、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过秦论》赏析:上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公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2023-08-27 16:24:241

《过秦论》原文及注释译文

   《过秦论》(上篇)   作者: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通假字   约从离衡“衡”通“横”   威振四海“振”通“震”   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缉察盘问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锄櫌棘矝“櫌”通“耰”   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译文(上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过秦论(3张)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着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城,以黄河当作帝都的护城河,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脐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合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2023-08-27 16:24:331

过秦论翻译及原文

过秦论翻译及原文如下:1、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shào)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yuè)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zú)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2、翻译: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于是,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过秦论》简介:《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2023-08-27 16:25:021

过秦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论述的

一、主旨和结构《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篇课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把握住作者的这个意图,对本文的内容、结构和写法就可以洞若观火。本文先叙史实后作分析,据此,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全过程从秦孝公即位(前361年)算起至子婴降汉(前207年)止,长达154年,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这是秦孝公时的事。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它的进一步强大自孝公开始。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耕战、连衡)和取得的成果。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至前338年),其间商鞅专秦柄约为15年,可见这个时期不长。又,“连衡”一句为虚笔,“连衡”首倡者是张仪,而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2.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后两位“享国之日浅”,一笔带过;主要说前三朝87年间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本时期内纷纭复杂的斗争情况集中到两个方面:一是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势力空前增长;二是写诸侯约从反秦以及斗争的失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说明它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为下段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3.秦始皇统一全国(第3段)。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所以下文接着说它的守策,即愚民、弱民、防民,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4段)。重点是写陈涉起义。用低衬写法:先说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意思是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意思是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这也是针对着“仁义不施”写的。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所以下面只用一句话写它的覆灭。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两层。前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作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前者。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二句。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论证方法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尚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昂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2.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三、语言特色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2023-08-27 16:25:403

高二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高二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如下:《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_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_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__棘矜,非_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_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肴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翻译:秦孝公占据肴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秦国人敞开关口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着不敢前进。秦国没有耕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赔秦国。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因而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传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大事。到了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驾御天下,吞并了西周、东周,灭掉了诸侯国,登上了尊贵的皇位而统治全中国,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越族各部落的头领,俯首投降,听众秦国小官吏的摆布。秦始皇就派大将军蒙恬在北方筑起长城守卫边防,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方来牧马,已亡六国的遗民不敢拿起武器仇雪恨。于是秦始皇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企图使百姓愚蠢糊涂;毁坏的城堡,杀害杰出的人物;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天下的老百姓。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依靠亿大高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这作为坚固的屏障。优秀的将领,强劲有力的弓弩,把它险要的地方;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投置了锐利的兵器,而谁敢把他怎么样。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函谷关中这样坚固,象是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秦始皇死后,遗留下来的威望还震慑着边远的地方。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一个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平常人,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才能德行和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出身于军队之中,却在田野里突然起义,率领疲惫困乏的士卒,带领几百人,转过头来,攻打秦朝。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体那样紧紧跟着。肴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了。要说这时秦朝的统治力量,并没有缩小减弱啊。雍州的土地,肴山函谷关的坚固险要,仍然象从前那样啊。陈涉的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九国的君王尊贵;农具木棍一类的东西,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守卫边塞的戍卒,不比九国的军队强,深远的谋划,行军作战的策略,也不如从前的那些谋士。但是成功和失败却有不同,功绩事业也恰恰相反。试拿肴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论了。但是秦国靠不大的地方,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已经有了一百多年了。然后把天下作为家,把肴山函谷关作为内宫;然而一个人发动起义,帝王基业就毁灭了,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没有实施仁义,攻取天下守住天下的形势就不同啊。
2023-08-27 16:25:561

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过秦论》第一段介绍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包括秦国的地理优势、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功绩;第二段写秦国的强大国力,合攻秦国的九国军队因为犹豫徘徊而战败;第三段写秦始皇继位后统一全国的过程;第四段写陈涉起义,秦朝灭亡的过程;第五段写作者对秦国的盛衰过失进行评述,得到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的作者《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贾谊是汉代名士,还是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主要作品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吊屈原赋》、《鵩鸟赋》。贾谊研究历史,认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要使汉朝长治久安,必须施仁义、行仁政。通过仁与礼,贾谊为汉朝提出了一个仁以爱民、礼以尊君的忠君爱民的儒家式的政治统治模式。
2023-08-27 16:26:261

高中课文《过秦论》

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A.名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同上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同上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同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B.动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C.形容词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①制 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u2022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 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例句 出处 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④利 例 句 出 处 释 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u2022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u2022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⑤遗 例 句 出 处 释 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 ⑥度 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u2022重阳》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 3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 宾语前置句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介词结构后置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子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不胜杯杓(杯通杯,杓通勺,酒器) 3.一词多义 【举】 A动词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不就(推荐《张衡传》) 今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行动、发动《陈涉世家》) 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攻取,占领《阿房宫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抬起,本课)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孔雀东南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完毕,尽,本课) B副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全、皆《六国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整个《屈原列传》) 【谢】 动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本课)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本课)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告诉、询问《孔雀东南飞》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芙渠》)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信?”(辞退《孔雀东南飞》)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谢恩,本课) 【如】 A动词 沛公起如厕(到……去,本课) 江城如画里(像,如同《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依照《赤壁之战》) B连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假设,如果《答司马谏战书》 C助词词尾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样子《论语u2022述而》 【斗】 A名词dǒu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古代盛酒器,本课) 则与斗卮酒(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本课)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北斗星,在此是名词用作状语《小石潭 记》 B动词dòu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争斗《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引且战,连斗八日(战斗《史记u2022李广传》) 【因】 A名词 无因而至前也(原因《狱中上梁王书》邹阳) B动词 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沿袭《汉书u2022循吏传》) C介词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本课)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因荣木变为枯木(由,从《神灭论》范缜)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由于《史记u2022卫将军骠骑列传》) D副词 秦军解,因大破之(于是,就《史记u2022高祖本纪》) E连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廉颇蔺相如列传》) 4.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产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5.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因果判断 所以遣将守头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3.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5.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6.习惯句式(凝固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字词 崤函:xiao3 雍州:yong1 逡巡:qun1 镞:zu2 蒙恬:tian2 鞭笞:chi1 隳:hui1 锋镝:di2 瓮牖:you3 墨翟:di2 氓隶:meng2 锄耰:you1 棘矜:ji2qin2 钩戟:ji3 长铩:sha1 度长些大:duo2 chang2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点: 1、本文有以下通假字,请关注它们各自出现在文中何句中: 从(纵) 衡(横) 景(影) 甿(氓) 倔(崛) 棘(戟) 有(又) 没(殁) 2. 古今异义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以西一带 今:河的西面 赢粮而景从——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 今:指山东省 流血漂橹——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3.词类活用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名作状) 赢粮而景从 (名作状) 云集响应 (名作状) 内立法度 (方位词作状语) 外连衡 (方位词作状语) 南取百越之地 (方位词作状语) 斗诸侯 (动词作使动用法) 序八洲而朝同列 (动词作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用法)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5、难句译注 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文言中,不及物动词的后边有宾语时,这种不及物动词大都是使动词.这里,在“斗”的后边带有宾语“诸侯”. 译文: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于是:连词,相当于“因而” “之”,助词,的.。 译文:这样一来,秦国就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3)会盟而谋弱秦 会盟:聚在一起订立盟约.“盟”,动词,订立盟约.文言中,当用“而”把(或动词短语)和名词连接起来时,这种名词就用作动词.。 弱:使动用法,使……弱。 译文:(他们便)聚在一起订立盟约来谋划削弱秦国(的势力)。 4)追亡逐北 亡:逃亡的败兵. 北:败逃,这里指溃败的军队.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追”和“逐”为互文,“亡”和“北”为互文。 译文:追逐逃亡的败兵。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臣:可靠的大臣.陈:陈列,布置. 利兵:锐利的兵器. 而谁何:即“其谁奈之何”,也就是“那(阵势)有谁敢惹他”. 译文:用忠臣的臣子,带领精锐的士兵,陈列着锐利的武器,缉查盘问往来的人们.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为:当作,云:作“集”的状语,译为“像云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译文:(他们砍伐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浮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他们的号召),(大家)担着粮食像影子随形那样跟着(他们起来造反). 7)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于: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译文:锄头 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 二、小测验: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膏腴(yú) 逡(jùn)巡 藩(fān)篱 蹑(shè)足 B.迁徙(xǐ) 崤(yáo)函 鞭笞(tāi) 锋镝 (zhé) C. 瓮牖(yǒu ) 黔(qián)首 氓(méng)隶 劲弩(nǔ) D.万乘(shèng) 铦(guā)利 钩戟(jǐ) 阡(xiān)陌 2、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名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1)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词类活用之名词作动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5、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动词 ,找出句中那个活用的词,并解释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6、 使动用法 ,找出句中那个使动用法的词,并解释 外连横而斗诸侯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吞二周而亡诸侯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序八州而朝同列 7、一词多义 (1) 制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2)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利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5)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蒙故业,因遗策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7)以为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固 守之势异也。 一、古今异义 务耕织(从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两手相合)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承受) 西举巴蜀(攻取)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来,召纳) 相与为一(援助) 皆明智而忠信(可靠) 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把;作为,认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认为) 才能不及中人(一般人) 天下云集而响应(象回响一样应) 将数百之众(带领) 斩木为兵(兵器) 嬴粮而景从(担负,背)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肴山以东)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复仇) 二、活用 1、 通假 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孝公既没(通“殁”)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 甿隶之人(“氓”,耕田的人) 而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嬴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矣(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锄耰棘矜( 同“戟” ) 2、 名动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手拿强弓)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做,用绳系) 3、 名状、 有席(象卷席子)卷天下,包(像用包子)举宇内,囊(象用囊袋)括四海之意 内(对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对外)连衡而斗诸侯 南(向南)取汉中,西(向西)举巴蜀,东(向东)割膏腴之地,北(向北)收要害之郡 执敲扑而鞭(用鞭子)笞天下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 天下云集而响应(象云一样) 4、 形名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形势) 尊贤重士(贤能的人) 5、形动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尊贤重士(尊重) 会盟而谋而弱秦(使……弱、削弱) 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 6、 动名 追亡(逃亡的士兵)逐北(溃败的军队) 7、使动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 流血漂橹(使……漂浮)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 会盟而谋而弱秦(使……弱、削弱)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使……弯) 以愚黔首(使……愚昧、愚弄) 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聘) 三、句式 1、判断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 被动 为(被)天下笑者 3、 介后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省略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委命(于)下吏 聚之(于)咸阳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身死(于)人手 威振(于)四海 4、 定后 铸以为金人十二 5、 宾前 肴函之固,自若也 仁义不施,而公守之势异也
2023-08-27 16:26:382

求《过秦论》全文和注释

《过秦论》全文和注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扣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从”通“纵”。读zòng。) ②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读jué。) ③ 赢粮而景从(“景”通“影”。读yǐng。) 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读hē) 2、 一词多义 ① 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②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③ 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④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⑤ 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动词) ⑥ 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⑦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 ⑧ 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⑨利 因利乘便{利 有利的形式} (鞭子,名词) 3、 词类活用 ①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 ②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 ③ 将数百之众(名词“将”带宾语“数百之众”,用作动词:率领。)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安排,布置,引申为“引,招致”。) ⑤ 尊贤而重士(形容词“重”带宾语“士”,用作动词:敬重、看重。) ⑥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⑦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法:对内,对外。) ⑧ 流血漂橹(漂,动词使动用法:使……漂浮。) ⑨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⑩ 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1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 古今异义 务耕织(从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两手相合,比喻轻而易举)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继承) 西举巴蜀(攻取)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来,招纳) 相与为一(一体) 皆明智而忠信(可靠) 铸以为金人十二(铜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认为) 才能不及中人(一般人) 天下云集而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响一样应) 将数百之众(带领) 斩木为兵(兵器) 嬴粮而景从(担负,背)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复、怨恨)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倒装句】 1、定语后置: 铸以为金人十二 2、宾语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介词短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023-08-27 16:26:471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 #高二# 导语】不管此时的你是学霸级别还是学渣分子,不管此时的你成功还是失意,不管此时的你迷茫还是有方向,请你认识自己,好好爱自己。再怎么羡慕别人的钱包,身份,地位。那都不是自己的。收起你的伪装愚昧,好好地做自己,记住自己在糟糕也是自己,请善待自己。 为你加油!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至于*,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   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6.既:已经。   7.免:幸免。   8.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9.速:招致。   10.再:两次。   11.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12.洎:及,等到。   13.谗:小人的坏话。   14.殆:快要。   15.智力:智谋和力量。   16.使:假如。   1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1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19.事:侍奉。   20.礼:礼待。名为动。   2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   22.势:形势。   2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2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月,每月,名为状。以,而。   25.为:治理   26.劫:胁迫,挟制。   27.势弱于秦。于:比。   2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29.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   30.故事:旧例。   31.迁:改变   32.是故:因此   33.始:才   34.当:如果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秦国。拿土地*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秦国吗?”(回答)说:“不*秦国的国家因为有*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的秦国的*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背景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赏析】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2023-08-27 16:26:581

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翻译: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联合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一体。出处:汉朝 贾谊《过秦论》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的。
2023-08-27 16:27:081

过秦论全文观点是什么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过秦论》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2023-08-27 16:27:211

《过秦论》中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一文,中心论点放在全文的最后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文言,翻译过来是,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由攻势转为守势。 因此,“仁义不施”是原因,“攻守之势异也”是结果。 这句话是从反面总结出历史教训,来劝谏西汉统治者,如果从正面讲,秦要想使其攻与守的形势不发生相反的变化,就得施行仁义政策。 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是: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这就是说:不可失掉民心,过分迷信武力。 因此,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秦帝国的灭亡的原因,归纳为两字“暴政”(残暴)。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2023-08-27 16:27:411

《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够采取了哪些治国策略?(用原文回答)

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对外政策: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对内政策: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起义的结果: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023-08-27 16:27:551

过秦论字词解释

过秦论字词解释如下:1、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没:通“殁”,死。2、因:动词,沿袭。3、膏腴(gao yu):指土地肥沃。4、要害之郡:指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5、爱:吝惜,吝啬。致:招致,招纳。6、约,结。离,使离散。衡,通“横”。兼,兼并、统一。7、徐尚:宋人。苏秦:洛阳人,是当时的“合纵长”。杜赫:周人。8、齐明:东周臣。周最:东周君儿子。陈轸:楚人。召滑(shao):楚臣。9、叩关:攻打函谷关。叩,击。10、亡:丢失,丢掉。镞:箭头。11、制:制裁,制服。弊:通“敝”,困敝、疲敝。12、亡:逃亡的军队,在此用作名词。北:败北的军队,名词。伏尸百万: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13、因:趁着,介词。利:有利的形势,用作名词。享国:帝王在位的年数。14、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15、御:驾御,统治。16、覆至尊:登帝位。制:控制。17、振:通“震”,震惊。18、南:向南。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19、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顺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20、北: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21、隳名城:毁坏高大的城墙。22、销锋镝:销毁兵器。销,熔化金属。锋,兵刃。镝,箭头。
2023-08-27 16:28:041

《过秦论》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一、主旨和结构《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篇课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把握住作者的这个意图,对本文的内容、结构和写法就可以洞若观火。本文先叙史实后作分析,据此,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全过程从秦孝公即位(前361年)算起至子婴降汉(前207年)止,长达154年,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这是秦孝公时的事。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它的进一步强大自孝公开始。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耕战、连衡)和取得的成果。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至前338年),其间商鞅专秦柄约为15年,可见这个时期不长。又,“连衡”一句为虚笔,“连衡”首倡者是张仪,而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2.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后两位“享国之日浅”,一笔带过;主要说前三朝87年间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本时期内纷纭复杂的斗争情况集中到两个方面:一是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势力空前增长;二是写诸侯约从反秦以及斗争的失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说明它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为下段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3.秦始皇统一全国(第3段)。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所以下文接着说它的守策,即愚民、弱民、防民,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4段)。重点是写陈涉起义。用低衬写法:先说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意思是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意思是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这也是针对着“仁义不施”写的。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所以下面只用一句话写它的覆灭。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两层。前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作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前者。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二句。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论证方法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尚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昂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2.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三、语言特色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2023-08-27 16:28:521

《过秦论》第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过秦论》第一段介绍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包括秦国的地理优势、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功绩;第二段写秦国的强大国力,合攻秦国的九国军队因为犹豫徘徊而战败;第三段写秦始皇继位后统一全国的过程;第四段写陈涉起义,秦朝灭亡的过程;第五段写作者对秦国的盛衰过失进行评述,得到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的作者《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贾谊是汉代名士,还是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主要作品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吊屈原赋》、《鵩鸟赋》。贾谊研究历史,认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要使汉朝长治久安,必须施仁义、行仁政。通过仁与礼,贾谊为汉朝提出了一个仁以爱民、礼以尊君的忠君爱民的儒家式的政治统治模式。
2023-08-27 16:29:131

过秦论是什么论

《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政论文,也是一篇史论。《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2023-08-27 16:29:243

人教版《过秦论》的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扣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滴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脐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得(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2023-08-27 16:29:476

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 #高二# 导语】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助你金榜题名! 1.原文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XX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翻译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XX。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XX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XX,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滴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脐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天下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3.注释   (1)秦孝公:生于公元前381年,死于前338年,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孙。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崤函(xiáo hán):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固,险要的地理位置。   (2)雍州:包括今陕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   (3)周室: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权势,并非实指周王室。战国初期,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万多人口。   (4)席卷天下:与下文“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义铺排。席,像用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下文的“包”“囊”同此。   (5)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6)商君:即商鞅,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前338年。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因封于商,号曰商君。先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后入秦,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车裂死。   (7)外:对国外。连衡: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连衡”一句为虚笔,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328年,是商鞅死后十年的事。斗诸侯:使诸侯自相争斗。斗,使动用法。   (8)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西河:又称河西,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9)没:通“殁”,死。   (10)惠文、武、昭襄: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   (11)因:动词,沿袭。   (12)膏腴(gāo yú):指土地肥沃。   (13)要害之郡:指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   (14)爱:吝惜,吝啬。   (15)致:招致,招纳。   (16)合从:与秦“连横”之策相对,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   (17)四君:指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魏信陵君魏无忌。他们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18)约,结。离,使离散。衡,通“横”。   (19)兼,兼并、统一。   (20)徐尚:宋人。苏秦:洛阳人,是当时的“合纵长”。杜赫:周人。   (21)齐明:东周臣。周最:东周君儿子。陈轸:楚人。召滑(shào):楚臣。楼缓:魏相。翟景:魏人。苏厉:苏秦的弟弟。乐毅:燕将。   (22)吴起:魏将,后入楚。孙膑:齐将。带佗:楚将。倪良、王廖:都是当时的兵家。田忌:齐将。廉颇、赵奢:赵将。制:统领、统帅。   (23)叩关:攻打函谷关。叩,击。   (24)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九国,就是上文的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逡巡(qūn xún),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据《史记u2022六国表》载,并没有“九国之师”齐出动的情况,“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不尽合历史事实。   (25)亡:丢失,丢掉。镞:箭头。   (26)制:制裁。弊:通“敝”,困敝、疲敝。   (27)亡:逃亡的军队,在此用作名词。北:败北的军队,名词。伏尸百万: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史书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60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   (28)因:趁着,介词。利:有利的形势,用作名词。   (29)享国:帝王在位的年数。   (30)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31)御:驾御,统治。   (32)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西周灭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东周灭于秦庄襄王元年,不是始皇时事,作者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这样写的。   (33)履:登帝位。制:控制。   (34)振:通“震”,震惊。   (35)南:向南。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36)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顺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37)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   (38)北: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   (39)先王:本文指的是秦自孝公以来六代君王。先,已死去的长辈。   (40)焚百家之言: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百家之言,诸子百家各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41)隳名城:毁坏高大的城墙。   (42)销锋镝:销毁兵器。销,熔化金属。锋,兵刃。镝,箭头。   (43)金人:《史记u2022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斤,置廷宫中。”弱:使(天下百姓)衰弱。   (44)亿丈之城:指华山。不测之渊,指黄河。   (4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两个句子用了互文的手法,应当理解为,“良将劲弩、信臣精卒,守要害之处,陈利兵而谁何”。信臣,可靠的大臣。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何,通“呵”,呵喝。   (46)关中:秦以函谷关为门户,关中即指秦雍州地。   (47)金城:坚固的城池。金,比喻坚固。   (48)子孙帝王:子子孙孙称帝称王。帝王,名词活用动词。   (49)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50)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替代户枢系门板,形容家里贫穷。瓮,用瓮做。牖,窗户。绳,用绳子系。枢,门扇开关的枢轴。   (51)氓隶:农村中地位低下的人。陈涉少时为人佣耕,所以称他为“氓隶”。氓,古时指农村居民。隶,奴隶。   (52)迁徙之徒:被征发戍边的人,指陈涉在秦二世元年被征发戍守渔阳。   (53)中人:一般人。   (54)蹑足行伍(háng wǔ ):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蹑足,蹈,用脚踏地,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代指军队。   (55)倔:通“崛”,突起(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阡陌(qiān mò ), 本是田间小道,这里代指民间。   (56)赢粮而景从: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赢,担负。景,同“影”。   (57)且夫:复合虚词,表递进,相当“再说”“而且”。小弱,变小变弱。   (58)耰:通“耰”(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古时的一种碎土平田用的农具,似耙而无齿。棘:酸枣木。矜:矛柄,这里指木棍。   (59)铦:锋利。钩:短兵器,似剑而曲。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铩:长矛。   (60)及:动词,赶得上,追得上。   (61)絜:衡量。   (62)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故又以万乘代指天子。乘(shèng),古时车辆叫乘。   (63)序八州:给八州按次第排列座次。序,座次、次序,这里是排列次序的意思。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朝同列: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朝,使……来朝拜。同列,同在朝班,此指六国诸侯,秦与六国本来都是周王朝的同列诸侯。   (64)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4.赏析   秦王朝崛起于七国之中,吞并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封建王朝。它兵力强盛,地势险固,为什么却在短短的时间里便灭亡了呢?贾谊的这篇《过秦论》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过秦论” 即论述秦朝的过失。文章从秦孝公时秦国任用商鞅变法谈起,极力描写秦国国君的雄才大略及秦国的强盛,铺张渲染,层层推进,气势极为宏大,到“及至始皇”一段达到了极点。同时,作者也描写了六国的人才之众和实力之强,但他们都被秦王朝吞并了。到此为止,作者笔锋一转,写到陈涉,并把他与六国之师对比,指出陈涉无论从才能和武装力量等各方面都不能与六国之师相提并论。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六国之师打不胜的秦国,却被陈涉*了,原因何在呢?作者最终画龙点睛地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本文是一篇极为生动有气势的政论文。它词汇丰富,铺张扬厉,加上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获得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5.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2023-08-27 16:30:391

求贾谊《过秦论》全文

过秦论朝代:两汉作者:贾谊上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篇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下篇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脩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2023-08-27 16:30:491

怎么评价贾谊的《过秦论》?

《过秦论》语言特色 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满意请采纳
2023-08-27 16:30:561

过秦论原文和翻译

《过秦论》原文和翻译可参考下文。1、《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过秦论》翻译: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赵国宋国、卫国、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就有宁越、徐尚、苏秦、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过秦论》赏析:上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公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2023-08-27 16:31:071

全文

原文秦孝公据崤函(xiáohán)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gāo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dì)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翻译: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窥伺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已经死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以合纵之约,使秦的连横之策离散,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因此,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来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个诸侯国,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秦始皇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在咸阳集中它们,销毁刀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池,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底层一类的人,是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在戍卒的队伍中跻身,从田野间突然突然兴起,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   况且那天下并非很小,很衰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没有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陈涉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地以及东西南北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在人家手里死去,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是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
2023-08-27 16:31:522

过秦论的全文是什么?

秦孝公据崤函(xiáohán)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gāo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zòng)缔(dì)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chi)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fan)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qian)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yǒu)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yǐng)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yōu)棘矜(qín),非铦(xiān)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xié)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xiao)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023-08-27 16:32:045

通过对《过秦论》的学习,你认为仁政的含义是什么?

首先,能够施行仁政,要做到以民为本,“仁政”说到底是“人政”,君主实施仁政的对象是百姓,是人民,实施的政策需要适应人民的需要,当人民从中得到了切实的利益,那么人民就会心甘情愿地为国效力,顺服国家。其次,孟子曾认为实行仁政需要施行“王道”,即所谓德治仁政.他认为只要国家的治理者自身道德高尚、关爱人民,就能够感化天下的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从而自觉地为国家做出贡献。接着,可以“依法治国”,光靠人的道德来约束自己是不现实的,要用依达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起来,孟子曾经是说过:“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句话说了是说仅仅有了道德,人们有了善心,只有法律并不足以治理好一个国家,因为只有道德或者只有法律并不是万能的;从另一方面看,单纯依靠制定法律也并不能使老百姓自觉自愿地去遵循它,因为法律是要靠人去执行的,要社会正常的运行,社会有健全的制度,百姓能够安居了乐业的话,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都是需要的,就像是鸟之两翼,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而且,《过秦论》中的秦王统一六国之后,开始骄奢,不关心百姓的生活,不居安思危,放松警惕,失去了国家。君王也要学会居安思危,为未来的生活做打算,学会未雨绸缪,有危机意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学了这篇文章,需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实施仁义是仁政的基础,而后才能人心归顺。
2023-08-27 16:32:301

《过秦论》鉴赏

  《过秦论》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篇。它最早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二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又把它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末。《汉书》《文选》也都选录了这一篇。今传贾谊所撰专着《新书》,当由后人搜辑而成,对此文则明确标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在《史》《汉》《新书》《文选》四部书中,本篇凡五见,文章字句颇有出入。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因此吴闿生的意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还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很盛。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增加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气盛为特点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就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还有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事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等,愈写对方强大也就愈反衬秦之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自信太强,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第3段开头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都没有。可是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之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就够了。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必要的,也是学写作的人应予注意的。(或许此文作者的版本“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位于第三段初。)   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还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两下,自然球胎或轮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改从陈涉方面写起,却又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这是说得相当扼要的。   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好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   总结:《过秦论》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旧分上中下三篇,其实本是一篇,最广为流传的《过秦论》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它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并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也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过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也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但是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一贯政策,导致上下“雍闭”,子婴孤立无亲,终于不免灭亡的命运。
2023-08-27 16:32:511

过秦论划分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全过程从秦孝公即位(前361年)算起至子婴降汉(前207年)止,长达154年,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一层(第1段)∶秦王朝势力的崛起。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层(第2段):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第三层(第3段):秦始皇统一全国。总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第四层(第4段):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两层。前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作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前者。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二句。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023-08-27 16:32:591

高二文言文过秦论课文原文及译文

【 #高二# 导语】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中,总结好文言翻译及知识点是很重要的。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高二文言文过秦论课文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原文 篇一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XX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译文 篇二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XX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XX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XX,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滴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脐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天下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3.通假字 篇三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4.一词多义 篇四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履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5.特殊句式 篇五   1.判断句   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③谪戍之众   ④天下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阳。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宾语前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5.定语后置   ①伏尸百万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金城千里   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023-08-27 16:33:431

过秦论秦朝灭亡的原因的句子

《过秦论》中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意思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过秦论》具体内容:《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2023-08-27 16:33:511

楚留香过秦论哪个时期

《过秦论》是汉朝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2023-08-27 16:34:262

求《过秦论》全文和注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扣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从”通“纵”。读zòng。) ②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读jué。) ③ 赢粮而景从(“景”通“影”。读yǐng。) 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读hē) 2、 一词多义 ① 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②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③ 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④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⑤ 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动词) ⑥ 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⑦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 ⑧ 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⑨利 因利乘便{利 有利的形式} (鞭子,名词) 3、 词类活用 ①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 ②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 ③ 将数百之众(名词“将”带宾语“数百之众”,用作动词:率领。)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安排,布置,引申为“引,招致”。) ⑤ 尊贤而重士(形容词“重”带宾语“士”,用作动词:敬重、看重。) ⑥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⑦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法:对内,对外。) ⑧ 流血漂橹(漂,动词使动用法:使……漂浮。) ⑨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⑩ 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1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 古今异义 务耕织(从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两手相合,比喻轻而易举)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继承) 西举巴蜀(攻取)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来,招纳) 相与为一(一体) 皆明智而忠信(可靠) 铸以为金人十二(铜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认为) 才能不及中人(一般人) 天下云集而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响一样应) 将数百之众(带领) 斩木为兵(兵器) 嬴粮而景从(担负,背)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复、怨恨)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倒装句】 1、定语后置: 铸以为金人十二 2、宾语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介词短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023-08-27 16:34:383

过秦论文章主旨和结构

一、主旨和结构《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篇课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把握住作者的这个意图,对本文的内容、结构和写法就可以洞若观火。本文先叙史实后作分析,据此,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全过程从秦孝公即位(前361年)算起至子婴降汉(前207年)止,长达154年,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这是秦孝公时的事。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它的进一步强大自孝公开始。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耕战、连衡)和取得的成果。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至前338年),其间商鞅专秦柄约为15年,可见这个时期不长。又,“连衡”一句为虚笔,“连衡”首倡者是张仪,而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2.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后两位“享国之日浅”,一笔带过;主要说前三朝87年间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本时期内纷纭复杂的斗争情况集中到两个方面:一是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势力空前增长;二是写诸侯约从反秦以及斗争的失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说明它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为下段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3.秦始皇统一全国(第3段)。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所以下文接着说它的守策,即愚民、弱民、防民,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4段)。重点是写陈涉起义。用低衬写法:先说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意思是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意思是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这也是针对着“仁义不施”写的。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所以下面只用一句话写它的覆灭。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两层。前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作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前者。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二句。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论证方法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尚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昂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2.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三、语言特色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2023-08-27 16:34:471

《过秦论》中‘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为什么?

译文: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九国之师”等等,写对方强大反衬秦之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过秦论》两汉:贾谊节选: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译文: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过秦论》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旧分上中下三篇,其实本是一篇,最广为流传的《过秦论》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它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并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也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
2023-08-27 16:35:134

过秦论是谁的文章

【作者】贾谊 【朝代】汉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原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2023-08-27 16:35:341

过秦论中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过秦论》中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意思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2023-08-27 16:35:561

过秦论 全文及字词整理

《过秦论》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A.名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同上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同上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同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B.动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C.形容词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2023-08-27 16:36:081

《过秦论>的创作时间

选自 贾谊《新书》 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2023-08-27 16:36:173

文言文“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翻译。

良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忠诚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手执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
2023-08-27 16:36:275

贾谊的《过秦论》主要观点是什么

《过秦论》的主要观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扩展资料:《过秦论》汉代 贾谊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文: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的坚固,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以窥视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有并吞八方、统一中国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确立法律制度,致力农耕纺织,修缮防守与进攻用的器械,对外推行连横之策并使诸侯相互争斗。于是秦人很容易夺取了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孝公已经死了,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联合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一体。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王都明智而忠诚的,宽宏厚道而又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相约合纵结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的谋士,其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留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甲士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进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的耗费,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富余的力量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将会有百万人死亡,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乘着好的形势,宰割诸侯的国家,占有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统治的日子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等到秦始皇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功业,挥鞭用武力来征服各国,吞两周而失去诸侯,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各种刑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领,低头系在脖子上,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马,六国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来复仇。在是废弃先王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销熔兵刀箭头,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高达万丈的华山,又面对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良将劲弩把守险要的地方,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摆着锋利的兵器,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铜铁铸成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秦始皇死后,他余威还震慑着远方。陈涉,瓮窗绳枢的儿子,甿隶属的人,而迁徒的,他的才能还赶不上一般水平的人,不是有孔子,墨翟贤,又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投身在军队之中,突然奋起在田野之间,率领疲弊的士卒,指挥着数百名部众,转过身来就进攻秦王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此后,觳山以东的六国豪杰于是一齐起来,终于推翻了秦朝。而且天下不是弱小的,雍州土地之广,崤山、函谷关的坚固,自然与以前相同。陈涉的社会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兵器锐利的;贬谪戍守的军队,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他的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战术,更不及先前九国的谋士高明。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功业呈现出相反的情况。试着使山东的国与陈涉大,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就不可以同年就对了。但是,秦国却凭靠当初小小的一块地盘,获得到了天子的权势,统辖了天下其他八个州,迫使原来同列的六国诸侯前来朝聘,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以天下之家,函作官;一个普通百姓带头起义,却使秦朝宗庙被毁坏,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为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由于不施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秦论
2023-08-27 16:36:591

过秦论采用哪些论证方法

1、论证方法①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尚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②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2023-08-27 16:37:161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什么循环

循环经济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波尔丁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要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
2023-08-27 16:32:222

职位分析的作用有哪些?

具体来说,职位分析有如下几方面作用。 招聘与选拔为应聘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所需求职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人员资格要求。为选拔应聘者提供客观选择依据,提高选择信度和效度,降低资源选择成本。培训与发展通过职位分析,能够明确从事某项工作人员所应具备的技能、知识和各种心理条件。这些条件和要求,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满足和达到的,必须要对人员不断进行培训和开发。因此,面试官可以按照职位分析结果,设计和制订培训方案,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和所聘用人员不同情况,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和方案,以培训促进员工工作技能发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通过职位分析,一方面,由于有明确的工作任务要求,可建立起规范化的程序和机构,使工作职责明确,目标清楚;另一方面,明确了关键工作环节和作业要领,便于充分利用和安排工作时间,使领导和员工能更合理地运用技能,增强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绩效考评和升职职位分析可以为员工绩效考评和升职提供标准和依据。绩效考评和职务提升如果缺乏科学依据,领导、员工的积极性将会受影响,从而使工作和生产受到影响。根据职位分析的结果,可以制订各项工作的客观标准和考评依据,也可以为职务提升和工作调配提出条件和要求,同时还可以确定合理的作业标准,提高生产的计划和管理水平。改善工作设计和环境通过职位分析,可以不断地确定职位的任务特征和要求,建立工作规范,同时还可以发现工作中不利于发挥人们积极性和能力的方面,并发现工作环境中有损于工作安全、加重工作负荷、造成工作疲劳与紧张以影响社会心理气氛的各种不合理因素。而这有利于改善工作设计和整个工作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人们在更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技能水平。 有利于薪酬管理明确工作价值,为工资的发放提供可参考的标准,保证薪酬的内部公平,减少员工间的不公平感。职位分析是高效面试官的一项常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资历深还是资历浅的面试官,都应该根据工作目标、工作流程、企业战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这一工作作出相应的动态调整,而不能认为职位分析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通常在下列情况下最需要进行职位分析。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企业要进行职位分析,这样可以为后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企业新成立时,职位分析最迫切的用途是在人员招聘方面。因为战略的调整、业务的发展,使工作内容及工作性质发生变化,这时需要进行职位分析。企业由于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需重新进行定岗、定员,在职位变更时,要及时进行职位分析,以保证职位分析成果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建立制度的需要,比如绩效考核、晋升、培训等机制建设需要进行职位分析。
2023-08-27 16:32:231

学生对于自己一学期的反思总结

一年的大学生活,有收获也有遗憾,收获的是透过参加各种活动,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潜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无论在哪里都要靠自己去努力。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对于一学期的 总结 ,方便大家学习。 对于一学期的总结1 在本学年中,我能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投入新一轮课程改革试验中,将提高教学水平与思想理论水平结合起来,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同时,热爱学生,努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在教书育人中,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现对本学年教学工作进行回顾与思考,以促进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首先在思想方面,我忠诚党的领导,热爱党的 教育 事业,发扬奉献精神,严格执行教育方针,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同时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不歧视、挖苦他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其次,本人能够严格执行学校的作息时间,不早退,不迟到,做到了早出晚归,按时上下班,从不因为个人问题耽误上课,给学生做了极好的表率。 第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积极认真学习新大纲、新教材,将教材、教法、学法进可能完美的结合,积极、认真备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作用,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积极学习钻研名师、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探索适合班级的教育 方法 、教育模式。与此同时,向身边的有 经验 的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同时在业务上精益求精,积极探索多媒体、网络教学,拓宽教学新思路;与此同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例如演讲朗诵会、读书活动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体做法如下: 1、深入钻研教材,备好每一堂课。能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拟定 教学方法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编写比较实用性的教案,教案中体现学法的指导。 2、努力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精心设计练习,认真批改作业。力求每一次练习都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实践性的作,如,设计 手抄报 等, 4、做好学科培优转差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习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注重他们在更深层次上的学习和探究;对于学习能力相对困难的学生,从基础知识方面着手对其进行再一次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促使他们可以逐渐跟上其他同学的脚步。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通过一学期的不懈努力,本班的优生在在探究问题、预习、解决问题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数学竞赛中赵畅、蔡少男等同学获得一等奖;后进生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能自觉完成作业,考试不及格的人数也逐渐减少。 5、认真做好教学 反思 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授课后及时记载本课教学的成功和失误,能够比较真实地从教法的选择、教师的备课、教学目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加以分析,寻找问题出在哪里,并能提出今后的改革 措施 。从而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第四、教研方面:自己除了能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深入钻研外,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制定教教研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学习、交流、研讨、反思,积极上好汇报课、公开课,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论文,为科研课题收集数据、资料。一句话,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搞好校本教研,搞好教学科研。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然而,成绩代表过去,未来还须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与事业中,自己将再接再励,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迎接全新的挑战。 对于一学期的总结2 我叫_,今年的9月到 _ 大学就读,时光流转,时光荏苒,大一一学年的学习任务又已接近尾声,默然回首,这一年来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在潜移默化中仍取得了许多不可磨灭的成绩.为了发扬成绩,弥补不足,以利于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特 自我鉴定 如下: 一、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本人一贯具有热爱祖国,热爱党的优良传统,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认真学习“_”重要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以一名新世纪团员的要求时刻鞭策自己。这一年来我始终坚持自强不息,立志成材的信念,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努力配合班干的工作,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 二、科学 文化 素质方面 学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个人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而不懈奋斗。 三、身体、心理素质方面 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拥有自己的良好出事原则,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从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阅历。在心理方面,我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别人有困难我会热心帮助,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会勇敢的面对,不气馁,不报怨。我个人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一心两用甚至多用。急功近利,喜欢一口气学许多东西,但是贪多嚼不烂,即使最后都能学会,也已经搞得自己很疲劳。另外就是交际沟通能力还有待加强。 一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课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大学生活的美好,今后我将更加积极学习好,为未来打好坚实的基础,我相信我能做的更好。 对于一学期的总结3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转眼间,在大学已经呆了一年多了。记得刚进大学时对大学充满了各种憧憬与期望。大学里一切事物都是那么新鲜,一年下来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在一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辛酸。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很多事物都要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去竞争,不仅仅要搞好自己的学习成绩,更要培养自己的 人际交往 的潜力。因此,我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思想品德上,我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我用心地向党组织靠拢,使我对党有了可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在学校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设施、乐于关心和帮忙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与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活动。   在学习上,经过一年的学习,我逐渐熟悉了大学的这种学习方式,在那里学习完全靠自己,没有以前老师一向在旁督促。因此我严格要求自己,合理安排时间,树立明确目标,为实现目标奋斗,努力打好基础,学好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利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学习其他方面知识,注重于 社会实践 的积累。   在生活上,我独立自主,养成良好习惯,并乐于帮忙他人,关心他人,与舍友、同班同学持续好的关系。并结识一些高年级的学长,向他们请教学习、工作、生活上的问题。我用心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和社团活动,用心参加和策划班里活动,锻炼自己的潜力。   在工作上,用心主动,工作踏实,任劳任怨,职责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潜力,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和同学团结一道,配合其他学生干部顺利的完成各项工作。作为寝室长,我协调好寝室内部各种事物。   一年的大学生活,有收获也有遗憾,收获的是透过参加各种活动,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潜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无论在哪里都要靠自己去努力。遗憾的是大一并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尤其下学期对自己比较放松,所以在期末考试中都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以上是我的大一学年自我鉴定,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对于大二,我会以更好的状态去做好 对于一学期的总结4 一晃一学年就过去了,而今大二的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蓦然回首,感慨很多,大一学年我在老师指导下制定了计划,所以在这一年里,我做到了除了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还努力尽自己所能服务同学,利用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现将我上一学年的总结如下:   1、学习拓展方面:   学习是学生的基本,所以我至始至终都把学习摆在第一位,在大一这一学年里,我实现了自己的承诺:成绩保持中上,不挂科。在课堂上,我也尽量紧跟老师,做到去听、听懂;在做作业上,做到没有拖欠过一次作业;在课余时间,我还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抓紧时间阅读各方面的书本知识,以求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思考问题。   2、政治思想方面:   我在大一这一年,思想积极向上,紧跟团组织和学生会走,担任了学生干部,做好了自己的职责,服务了同学们,也使自己的思想与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主要有以下:   (1)校团委素拓部担任了一年的干事,组织了大量活动。如: 排球 赛的后勤工作,第七届团校培训的各类工作,第九届团干培训的各类工作,第22期、23期 交谊舞 的组织以及考评活动,_级素拓师的选拔活动,一学年间班会的考评活动   (2)在系学生会文建站担任女管,每个星期检查卫生   (3)在数学建模社团担任组织部干事,组织了大量活动   3、获得奖励方面:   (1)第二十一期交谊舞培训结业   (2)第七期团校培训结业   第七期团校培训优秀学员   (3)数学建模协会“数学知识竞赛”活动中优秀干部   (4)数学系大艺节演讲比赛获得最佳人气奖   (5)党校第十七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结业   (6)第八期团干学习结业   (7)英语知识竞赛参与奖   总结回顾大一,我百感交集,但是我坚信我的大学将会因为我为梦想努力拼搏过而无怨无悔!希望在老师的指导及自己的努力下,未来会更好! 对于一学期的总结5 本人学习成绩虽然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 学习态度 。在我考进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学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大学的授课已不再像高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三年中,我参加了心里协会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此外,还做过班委和寝室长,对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喜欢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大学生活更丰富多彩,做过代理,进过电子厂做实习生,促销tcl做过助理等,在这些工作中我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相信这些都有利于我以后的就业,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影响。有时会虽然感到累些,但乐此不疲。   我的优点是诚实 热情、负责任、感恩。我认为一个人的.诚实是立身之本,是对人的一种原则。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这也是对自己的责任。我把自己的意志视为主要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我每周坚持与父母保持联系,主要不想让他们挂念,对用钱方面从来都是用在刀刃上的,父母的钱来之不易,我也坚持自己边工作边学习。   我个人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有点固执,急功近利,比较浮躁,就是在需要做选择的时候,我常常根据自己的想法判断,对别人的意见有点不采纳,做什么事有点冲动,现在发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想,从大脑过滤一下。不要让自己后悔。我常常警戒自己,步入社会后不能固执。要善于倾听,集广大朋友的想法然后做决定。   三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这条线上的一小段,是闪闪发光的一段,它包含了汗水和收获,为我划平人生的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便是这几年来的感悟、总结,希望对自己起到提醒、激励的作用,未来的路还很长。 学生对于自己一学期的反思总结相关 文章 : ★ 学生反省与总结自我反省5篇 ★ 学生自我反省与总结 ★ 学生学年的自我总结范文 ★ 本学期学习总结与反思 ★ 本学期自我反思与总结 ★ 关于期末学生个人总结5篇 ★ 初中学生自我反思总结 ★ 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怎么写 ★ 大一自我反思报告 ★ 本学期的总结与反思
2023-08-27 16:32:241

淘宝开店需要哪些工具?常用的软件工具有哪些?

下我为大家分享几款我目前用过的真心实用的电商办公工具,绝对提高工作效率。店铺运营-生意参谋通过淘宝千牛工作台的数据中心,可以直接进入生意参谋界面。这款软件能够清晰地了解店铺的整体运营情况和数据分析。比如:店铺的访客数、PV,UV浏览量,用户数和销售额、店铺转化率、退款率等等。方便对店铺进行精准营销,随时根据指标做好相应的调整操作。图片设计和处理-稿定设计店铺的商品图片处理,可以使用稿定设计来完成,直接套用模板,从店铺首页、手机海报到详情页模板、主图、优惠券、添加水印等,应有尽有。我不仅会用来做店铺的图片设计,一些日常的生活图片也会用到它,献上一张我的萌宠“糯米”的美照。打单发货-先打打单当发货量达到一定程度(个人认为每天10单以上),就一定要摆脱手动发货的局面了。这款帮助我打印发货的软件叫先打打单,最初用他是因为可以15天免费试用,之后发现操作界面简洁,不花里胡哨,功能满足店铺日常打单需要,还能设置个性化电子面单,支持多店铺订单汇总统一管理。手工导入订单和店铺订单混打;支持自由拆单和超区检测;自动回收菜鸟单号,避免浪费。最近还有个发货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功能,很实用。行业分析-魔镜市场情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魔镜可提供同类商品的价格,进行行业分析;引流宝贝、引流关键词;通过大数据品牌、类目、价格段、属性对各个字段进行销量的汇总或交叉汇总,跟生意参谋相比,它更注重对行业及其他平台同类商品的分析。活动促销-美折每逢节假日为吸引顾客,店铺总会策划一些活动,这时候用美折就非常简单省事。它可以创建多种活动,例如满减促销/打折、全店折扣/减价、优惠券等,提升客户转化率、提高客单价。
2023-08-27 16:32:243

谁有Fashioning饰品公司的简介?

简介不太清楚,不过在伦敦见过这个品牌。好像是中国公司吧。
2023-08-27 16:32:242

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精选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精选13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认得体温为37摄氏度左右。37摄氏度是人体各部位体温的平均数。   (2)了解生命活动需要一定条件,体温恒定是人类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3)掌握生活中保持人体正常体温的一些简便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温相对恒定时人类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教学准备 】   (1)教师用具   体温计、热水袋、冰块或冰糕、世界地图、关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不同民族的人物图片或影像资料。   (2)学生用具   每人一支体温计或每小组一支体温计。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生命小问号中的插图,并用温度计量一量自己的体温。   老师:谁来说一说你量的体温是多少呢?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老师:同学量得很好,请同学结合自己生病发高烧时的情景谈谈发高烧时的感受,并想一想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0.4度,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0.5度。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一般相差不超过1度。生理状态下,早晨体度略低,下午略高。运动、进食后、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而老年人体温偏低。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5~38度为低热,38~39度为中度发热,39~40度为高热,40度以上为超高热。   三、课堂总结   四、作业   预习生命小秘密。   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   2、认识各种灭火设备,牢记灭火方法。   3、学会背诵《儿童防火歌》。   4、制作防火宣传墙报共同提高防火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火灾事件介绍。   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火灾现场,学生谈观后感受。   教师总结:“生命如此美丽,又是如此脆弱爱惜生命提高防火意识”   (二)认识灭火设备,牢记灭火方法。   方法:运用多媒体介绍各种灭火设备,牢记各种灭火方法。   (三)学会背诵《儿童防火歌》。   儿童防火歌   小朋友笑呵呵,大家来唱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拍完南北拍东西。   你拍二我拍二,咱俩宣传做伙伴。   你拍三我拍三,禁火场所别吸烟。   你拍四我拍四,用火不当会出事。   你拍五我拍五,烟囱坏了快修补。   你拍六我拍六,风大失火不好救。   你拍七我拍七,不要玩火做游戏。   你拍八我拍八,电线不能随便拉。   你拍九我拍九,火警电话一一九。   你拍十我拍十,人人防火要落实。   我拍你你拍我,大家都要来防火。   (四)几种逃生方法的总结:   1、关门求生   2、测试门的温度   3、从窗户逃生   4、高层建筑火灾逃生   5、公共场所火灾逃生   6、安全出口逃生   (五)教师介绍火灾报警须知:   1、牢记火警电话“119”,事发时可用任何一部电话播打。   2、火灾情况要报详细:×××单位、××区××街××号发生火灾,×××物质在燃烧,火势很大,请速来扑救,我的电话是×××××××。   3、要派人在主要路口迎接消防车。   (六)在教师的带领下分组疏散逃生。   (七)小结。   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用电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正确、安全的用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一个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明明,有一天,他在家里看电视,忽然想吃苹果,就起身急匆匆的洗了一个苹果,也忘了擦手。等他回来一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已经结束了,他便走到电视机前去换频道。你们猜,这时候发生什么事了?   2、明明刚一碰上去,手便被打了一下,原来是触电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用湿手去碰电器了。你们在家里发生过这样的事吗?    二、教授新课   1、安全用电标志   (1)你们了解安全用电标志吗?   (2)安全用电标志分为颜色标志和图形标志。颜色标志常用来区分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导线,或用来表示某处安全程度。图形标志一般用来告诫人们不要去接近有危险的场所。   (3)红色、黄色、蓝色、绿色、黑色,你们知道都是用来标志什么的吗?   (4)老师结合图片向学生讲解不同颜色标志代表的不同含义。   2、预防触电   (1)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存在电。你们知道怎样预防触电吗?   (2)师生共同总结用电尝试:家电停止使用时,要拔掉电源插头;手、脚和身体湿的时候不要触摸电器;不要把手伸进运转的电风扇、搅拌机和水果榨汁机里等等。   3、触电后怎么办   (1)触电后应立即拉下电源开关或拔掉电源插头。   (2)迅速拨打电话,你们知道应该拨打什么电话号码吗?   (3)如果无法及时找到或者断开电源,应该怎么办?    三、总结   1、我们经常看到电池,你们说摸电池会触电吗?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用电安全知识?   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4    教学目标:   了解冰雪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懂得冰雪中安全活动应注意什么。    教学重点:   知道冰雪中安全活动应注意什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随着天气一天天变冷,冰雪天气日益临近,这不可避免地给我们的出行和课间活动带来了麻烦。那么怎样安全快乐地渡过冰雪天气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   二、学习新课。   1、自读课本51页的小故事,读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1)同桌互说。   (2)抽生在全班交流。   2、讨论:冰雪中有哪些安全隐患呢?   (1)小组讨论。   (2)小组代表汇报。   (3)教师归纳冰雪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3、那么,我们该怎样预防这些冰雪中常见的安全事故呢?   (1)自由读一读课本52页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冰雪中活动需要注意什么?   (2)除了课文中提到的注意事项,你认为冰雪中活动还需要注意什么?(自由交流。)   (3)教师归纳总结:   一是要提高认识。遭遇冰雪天气,要坚决克服麻痹心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确保不出任何安全事故。二是把认识落实到行动上。要注意保暖防冻,及时添加衣服,严防冻伤、感冒等病情发生;特别是加强雪后交通安全、雪地嬉戏的安全防范意识,注意防滑,严禁乘座无牌、无证及无客运资质的车辆。必要时,要通知家长上、放学进行接送。三、结课:同学们,愿这节课的学习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帮助大家渡过一个平安快乐的冬季!   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及联合国的组织结构。   2.知道安理会的职责。   3.知道是联合国的始创国和常任领事国之一。   4.知道在维和部队中我国战士所作出的贡献。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24~25页。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资料,了解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都发挥哪些作用。   2.教师就联合国的基本情况做一些专门准备。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说明:“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一战和二战的内容。战争是不堪回首的,它带给人类和历史的创痛是巨大的,爱好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追求和平是全世界共同的主题。经过人们的长期努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个以和平、合作、安全为宗旨的国际组织应运而生。”(教师板书课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朗读教科书第10页上方的课文,然后让学生阅读下面阅读标识框中的文字,引导学生讨论并且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说明。   3.探究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然后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参加过维和部队吗?参与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4.教师本课的学习,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本课题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要注意从新闻或其他媒体中积累信息,讲课时应结合生动的事例,以便学生理解。   2.对学生而言,本课题内容相对比较生疏,因此教师应尽心较为充分的准备,并且应充分利用维和部队战士的资料。    家庭作业   搜集有关奥运会的资料。   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6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让学生了解火灾发生的几种原因,懂得如何防范。   3、初步掌握几种自救逃生的方法及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图片、毛巾、电话、几种防火安全标志。    活动过程   一、以提问方式导入活动:在哪里看到过火,火有什么用处,它能干什么?   教师小结:火有很多的用处,能烧水做饭,能照明,能取暖   二、观看火灾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火灾的危害。   师:可是火也有它的坏处火不仅能烧毁房子,烧伤人,还会烧毁森林,污染空气,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引导学生说出预防火灾的方法。   1、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学生园或者家里着火了怎么办?   师:如果着火了我们要找消防叔叔,并且给他们打电话119,让他们来帮助我们。   2、那着火的时候,消防叔叔还没到,我们自己要做些什么呢?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说出自救办法。   师小结:   ①预防火灾,小朋友们不能随便玩火。   ②蚊香不能靠近容易着火的物品。   ③不能随便燃放烟花爆竹。   ④小朋友不能玩未熄灭的烟头,见了没熄灭的烟头应及时踩灭。如果着火了我们要找消防叔叔,并且给他们打电话119,让他们来帮助我们。如果消防叔叔还没到,我们可以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巴,猫着腰从安全出口离开…….   四、出示防火安全标志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并初步掌握几种自救逃生的方法与技能。   五、游戏:"安全防火自救"游戏。通过游戏培养学生遇火不惧怕、不慌张,提高学生防火自救的能力。   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让学生了解有关预防异物进入身体器官的常识,并学会一些必要的应对方法   2、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   3、让学生感悟健康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设计:   一、小小故事会   1、教师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述课本上的“”小虫入耳“眯眼了”“耳朵进水”的故事   2、分小组,让组内学生讲讲家人、亲戚、朋友遭遇异物进器官的故事,或自己这方面的亲身经历,要特别注意讲出异物是怎么进入身体器官的,当时的感受是什么,当时采取了什么处理措施   3、请各组有经历过异物进入身体器官的学生代表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全班同学听   4、讨论:通过这次“小小故事会”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二、情景模拟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分别模拟一个情景在全班表演   2、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案例分析   1、课件出示案例   2、师生一起了解案例内容   3、教师提问:   (1)阿强的眼睛是在什么情况下溅入异物的   (2)阿强当时是怎么做的?他的做法对吗?   (3)阿强是在什么时候去医院就医的?   (4)就医后阿强的眼睛彻底好了吗?为什么?   (5)引起“眯眼”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4、小组讨论:我们在户外活动时,应如何避开对眼睛可能造成危害的危险?   四、制作安全宝典   1、自学不同异物进入耳朵和鼻腔后的处理方法   2、对照已学知识,说说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3、组织学生按照异物进入身体的不同器官对问题进行梳理和汇总   4、各小组交流整理成果,看哪组整理得最好   5、补充“安全宝典”   五、小结   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8    活动目标   1、了解夏季饮食卫生、预防中暑等方面的基本保健常识。   2、形成良好的夏季饮食卫生习惯。   3、了解并遵守夏季活动的安全规则。    活动过程   一、冷饮好吃要注意   1、想一想冷饮店里可以卖哪些冷饮,自己吃过哪些?   2、儿童讨论夏季正确吃冷饮的常识。   二、新鲜水果蔬菜色拉   1、引导儿童自制色拉。   2、引导儿童一起分享品尝自制色拉,边想想在暑假里吃瓜果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卫生要求。   三、暑假卫生公约   1、儿童说说自己从小摊上买过什么食品,联系自己的经理、观察和感受。   2、说说吃不卫生食品的害处。   3、集体订立暑假卫生公约。   四、学习安全游泳   1、儿童游泳的乐趣。   2、引导儿童学习安全游泳的方法。   五、预防中暑   引导儿童学习防止中暑的知识,练习保健技能,充分了解中暑的危险性。   六、夏日保健小窍门   引导儿童讨论并收集夏天各方面的保健方法。   七、消灭害虫   儿童说说有哪些害虫,它们有哪些害处。   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9    活动目的:   1、知道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作用,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懂得应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2、知道从事交通运输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爱护交通设施的意识。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   1、交通运输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那些方便?   2、如果没有交通运输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谈话:   交通运输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由于一些人重视交通安全的程度不够,它也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幸。我们应该发挥交通运输积极的方面,克服不利的因素,让他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二)、学生汇报:   1、学生介绍乘车、乘船的有关资料。   ①学生介绍乘车、乘船的有关知识。   ②播放视频“车中的危险”。   2、学生介绍各种交通标志及相关法规。   ①学生用课件或图片介绍各种交通标志。   ②学生介绍相关的交通法规。   3、学生介绍文明乘车方面的资料。   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中的万千生物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丽。   2、了解自己的生长规律,懂得男女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加悦纳自我,敬畏生命。   3、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是幸运的,从而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   感受幸运的关照,体会生命是幸运的。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大自然中的万千生物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相互依存,正是因为生命的丰富多彩,我们的世界才格外美丽。我们的生命从孕育到出生,再到成长,幸运一直伴随着我们,拥有生命是幸运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幸运的生命。   (二)新授课   1、智慧屋   观察图片,了解我们的生命从孕育到出生,再到婴儿、幼儿、童年、少年、成人......等过程,感受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   2、情境园   仔细阅读小丽的故事,感受一下小丽“死里逃生”的经历,从而体会生命是幸运的。   回忆自己幸运的事情,在成长树上记下幸运的果实。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幸运的故事。   3、训练场   (1)体会幸运   展示一次次的灾难场面,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后的感受。想一想,当他人遭遇不幸时,你能否给予帮助。   (2)活动:互赠幸运星   每人折一颗幸运星送给你想送的同学,并附上你真诚的祝福。   (三)知识积累   积累有关幸运的名人名言。   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外出游玩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不能独自外出,必须跟家长一起。   2、了解如何避免发生的意外伤害;   3、树立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树立安全意识,提防生活中的意外伤害    教学难点:   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提放意外伤害,保护自身安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出去有玩过吗?跟谁一起去的?   二、看一看,想一想(分析事例,强化观点):   1、学生看图,老师读“安全警示”中的故事(P32)。   2、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跟家长外出游玩应该怎么做?   3、全班交流。   4、教师补充小结。   三、说一说,记一记:(联系实际,辨别是非,指导行为)   1、引导学生看图,读读“小博士”的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小博士的话:   双休日或节假日,我们外出游玩一定要跟紧家长,万一与家长走散也别慌。   (1)街上走散别着急,原地等候好主意。   (2)商场走散莫哭闹,服务前台求帮助。   (3)公园走散莫慌乱,电话报位是关键,集市走散别乱跑,警察叔叔帮你找。   3、记一记小博士的话   四、总结全课,测一测:   1、小检测:判断对错。下面同学的做法对吗?   2、学生看拼音读“小贴士”《跟紧家长防走散》   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12    课程介绍: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习和掌握一些安全常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课程目录   一、质疑导入,引起学生学习欲望。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吗?你会选择食品吗?   2、播放视频《别让垃圾食品危害你的健康》,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3、过渡语:今天是全国教育安全日,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走进安全的殿堂,寻求我们必备的安全知识。   二、眼耳结合,探寻安全常识,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安全第一。   1、校园安全:上下楼梯时你是怎么做的?   (1)以实例引出在校园中怎么做能保障安全,并学习校园安全知识。   (2)学唱课间安全歌谣。   2、食品安全:应该注意的问题?   (1)向学生出示十大垃圾食品,让学生远离垃圾食品。   (2)学唱小学生食品安全歌谣。   3、用电安全:(如图)你们犯过这些错误吗?知道如何安全用电吗?   先说明电的用处,对比引入操作不当所带来的危害,同时交给学生安全用电,以及有人触电怎么办。   4、我的健康我做主——食品知识闯关。   通过知识小竞赛,巩固所学,让学生能正视食品安全的重要,明确"我的健康我做主"。   小学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13    一、班会目的:   通过开展以“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为主题的安全知识教育班会,增强班内学生的安全意识,能懂会用一些基本常用到的校内外的安全知识,达到积极预防危险的发生并提高学生基本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收集适合学生特点的一些安全知识。    三、活动过程:   1、师生问好并组织活动纪律,让班内学生明确本节班会的主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懂得珍惜爱护自己宝贵的生命,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接下来师引领学生回忆巩固了解过的一些关于安全知识,师问生答。   2、师领生做选择题   (1)关于楼梯安全,下面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①上下楼梯时,靠右侧行走。   ②下课的时候和同学坐在楼梯台阶上打闹。   (2)打扫教室卫生时,下面哪些行为可能很危险?   ①身子探出窗外擦玻璃。   ②用抹布擦桌凳。   (3)遇到交通事故应该拨打的电话是:   ①122   ②114   ③119   教师总结: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安全防护知识,上下楼梯请不要拥挤,文明谦让,靠右行走!遇到陌生人,我们不能随便跟他走,遇火灾拨打119电话,药片不能随便服等等安全知识,本次活动同学积极表现,使这次主题班会开得很有意义,很成功,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愿平安永远着伴随我们! ;
2023-08-27 16:32:191

求大神帮忙算下这两道教育统计学计算题!急急急!

第14题答案是:76.55,79.45。第15题答案是:该学校学生的血色素是显著低于正常值。血色素是评价病人是否贫血的一个重要指标。贫血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血液丢失和减少,使得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是观察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扩展资料:日常生活中保持血色素的充分,需要注意膳食营养结构,应注意加强含铁食物、蛋白质、维生素、各种氨基酸和叶酸的补充,充分保证造血物质的每日摄人量。比如动物肝脏和血、牛奶、蛋黄、豆制品、绿色蔬菜、海带、紫菜、黑木耳等,这些食物有利于补充血液健康所需要的营养素,并保持营养均衡。血色素是红细胞运送氧与二氧化碳的重要“工具”。血液流过肺脏时,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变成氧合血红蛋白;血液流到人体各处组织时,氧合血红蛋白分解,放出氧,供组织细胞使用。然后,血红蛋白又携带着二氧化碳回到肺脏,将二氧化碳排出。由于血红蛋白里含有铁质铁遇到氧后颜色会变红,因此,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血液会变得鲜红。动脉血液里含氧量多血液颜色鲜红;静脉血液里含氧量少,血液颜色暗红。
2023-08-27 16:32:181

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什么?

复习以前的知识,从而得到新体会。
2023-08-27 16:32:183

《碣石在东方观海全文》柯尔克孜族族名历史变迁简介

根据清代满文档案的记载和第一批国家历史档案中有关当地民族的史料,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族是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叶尼塞河上游由西向东迁徙到嫩江草原乌裕尔河两岸的。他们被纳入八旗,享受旗手待遇,直到清末。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都是他们的后裔。柯尔克孜族声称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我国史书中有魏坤、建坤、杰坤、启坤、胡坤、秋瓦寺、姬家寺、姬家寺等称谓,清代称之为布勒。这些迁居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族被当地人称为“鲁特人”或“蒙古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承认的吉尔吉斯族于1960年更名为吉尔吉斯族。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柯尔克孜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开创和创造了自己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柯尔克孜族是中国北方叶尼塞河上游的游牧民族。中国的史书称为“魏坤”和“健坤”。秦代的魏坤还是一个游牧部落,互不统治,不隶属于任何政治势力。唐代的健坤也叫蒯家寺。公元684年,唐朝在结古镇地区设立建坤总督署,任命高家庙的首领为建坤总督左敦伟将军。坤都都府属于关内路和杨希嫣都都府。维吾尔人西迁后,快越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部落。年:此时的查斯人“有十万人,败八万兵”;并在唐朝建立了“太康汗国”。它实际上控制了从中国北部的何谦河到西部的塔拉斯的大片土地。辽北宋时期,居住在北方的尼亚加拉也被称为“夏家”,由辽统治。而西部天山南北方向和帕米尔高原的泰卡人,则与回纥、四磨子、楚岳、格罗鲁形成了加拉罕王朝。当时乌什、阿合奇、喀什以北的大片土地都是沙依斯统治的。盖斯在元朝的统治叫吉利基斯,它属于元朝。袁在中国北方设立岭北行省,掌管宜兰等地的官员。此时,李记寺占据了中国北部的宜兰和前洲,归宜兰法官管辖。李记寺,位于中亚克孜勒苏和伊犁,是察合台女王封地。明代齐齐寺叫齐尔吉寺,隶属蒙古瓦拉部,克孜勒苏齐尔吉寺隶属伊犁八里。在清朝,智利人被称为“bulut”。居住在伊犁河谷和天山山区的称为东布勒,居住在乌恰县、阿克陶县、帕米尔高原和次布勒。到了清代,由于俄国向中国西北边境扩张,中国帕米尔高原上的大部分发情居住区被俄国占领,中国境内只剩下三分之一的野生动物。1949年新疆的和平解放揭开了柯尔克孜族历史的新篇章。1954年7月14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
2023-08-27 16:3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