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道德和法治是什么课程?

2023-08-31 05:05:59
共2条回复
蓓蓓

政治课程,初高中的课

大鱼炖火锅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相关内容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而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它对提高我们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中学习。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对以后我们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有很大帮助。

相关推荐

道德与法治是什么课程

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2、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3、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4、坚持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课程特点“思想道德与法治”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了树立正确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道德,以及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等内容。
2023-08-27 19:46:361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而法治是指以法律为基础的政治制度。道德是社会共识,是社会规范,是社会文化,是社会行为准则,是社会价值观;而法治是社会秩序,是政治制度,是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管理方式,是社会经济秩序。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是: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道德的实现。道德是法治的前提,是法治的根本;法治是道德的体现,是道德的保障。只有道德得到落实,法治才能得到实施,只有法治得到实施,道德才能得到落实。因此,道德与法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应该相互协调,共同提升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文明水平。
2023-08-27 19:46:532

道德与法治基本特征是什么

道德与法治基本特征是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既突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的独特贡献,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特征,又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保持衔接与一体化,同时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找到了可以落地即与学习内容直接关联的目标,从而能够围绕核心素养重组课程内容。
2023-08-27 19:47:122

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一) 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从一个人的行为思想中凝结出来的体现在内部的特点,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因此无论是进行道德教育还是法治教育,其中重点都应当落脚在道德品质之上,应当令初中学生明大德、守公德、遵法纪、严私德,树立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二) 法治观念法治观念就是普通人从法律规范、法律事件中形成的一种对于法律作用价值地位的认知,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应当培养树立法治观念。真正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应用法律,发挥法律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正确行使法律权利践行法律义务,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三) 健康生活一切观念培养的目的都是在生活中实际践行,因此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只有落实到生活中才有意义,因此健康生活是检验以上两项的重要标准。换句话说,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育后学生应当形成健康的人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热爱生活关心国家和社会,能够正确地认知自我、规划自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大多都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很多也许步入社会后都运用不到,但是也有很多知识是在社会中学不到的,只在学校中学到,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等。道德与法治课程教给了学生做事情的底线,教给了学生为人处世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自己,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法律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熟悉法律,在需要时可以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
2023-08-27 19:47:541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什么课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在新时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来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面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学生学习。
2023-08-27 19:48:151

政治为什么改名为道德与法治?

政治课叫道德与法治的原因是增加了品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道德方面的内容,并且在政治这方面的内容作了一定程度的删减,这种调整有利于德育课程改革方面的需要。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将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是“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在接下来的改革中,法律课程会相对集中、形成较为统一的体系。道德与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关于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课程。首先是引导学生“做成一个人”,其次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事”。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贯穿始终的都是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问题,是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纵横交错,发展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是对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
2023-08-27 19:48:231

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是什么

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是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青少年儿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给了学生做事情的底线,教给了学生为人处世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自己,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法律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熟悉法律,在需要时可以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学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四个步骤: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可以对新课程有个粗略的了解,听课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2、课时听讲。在老师授课时, 学生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老师如何讲解新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的,并做好课堂笔记。教师所作的板书,是经过老师精心准备和提炼的,对研读教材大有裨益,对学生的帮助很大的。3、课后复习。课后的复习, 一定要及时,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因为,知识是连贯的,这一节不打好基础,就影响下一段落的学习,此外,复习- -定要及时,才可以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4、学会做题。做题,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做题,不仅加深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方法,增强驾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023-08-27 19:48:381

道德与法治作文素材

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所以我们又常常把法律称为“国法”。因此,一直以来,法律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很远的。其实,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因为法律与道德是分不开的,那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有这么一个故事:某村的张大爷一生操劳,抚育了六个儿子,他用全部财力和满身疾病换来了儿子们的成家立业。长子承包村里的鱼塘,一年纯收入三万余元,但对老人却“一毛不拔”,其他几个儿子也拒绝赡养老人。张大爷孤独地住在村外简陋茅屋里,靠邻里接济度日,也无钱看病,村委会干部多次出面调解,要求六个儿子共同赡养老人,但六个儿子却互相推脱,老人的生活一直无人照顾,村里人对此义愤填膺,主动帮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调解无效后,判决六个儿子每年共同支付张大爷三千元赡养费,共同承担医疗费用。这样的故事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在道德无法差遣人们去负起应负的责任时,法律就会体现出它的强制性。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详尽地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严禁遗弃、拒绝赡养老人的行为,但却无法使人们自觉地尊敬老人。道德则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法治与德治同样重要,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现在的中国便是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我们应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那么,我们青少年该如何护法、维德呢?
2023-08-27 19:49:131

道德与法治的三大特性

1、课思想性。2、综合性。3、人文性。道德与法治是一档早间档栏目剧,于2012年1月14日开播,1月21日,改播普法栏目剧,每期节目播两个故事,12月1日,扩版到130分钟,每期播三个故事,成为播放时间最长的一档电视栏目剧。
2023-08-27 19:49:211

我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理解

网页链接
2023-08-27 19:49:312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道德与法治

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首先明确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是什么,有何意义。(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到自己的禀赋和独特性,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2)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正确认识自己,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宽容和善待他人,与他人积极互动。2.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认识自己:(1)我们可以从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来认识自己(认识自我的角度)。(2)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3)我们可以通过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3.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己的方法:(1)可以从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来认识自己,如自己的身材、相貌、体能、性别等(生理自我)。(2)可以从个性心理特征来认识自己,如性格、气质等(心理自我)。(3)可以从在群体中的关系来认识自己,如自己在家庭或班级中的角色等(社会自我)。
2023-08-27 19:49:541

如何学好道德与法治

学好道德与法治的方法如下:1、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课。认真学习道德与法治并且重视它。2、课前要提前预习。课前预习,可以对新课程有个粗略的了解,听课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3、上课要认真,勤做笔记。上课是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老师授课时,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老师如何讲解新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的,并做好课堂笔记。教师所作的板书,是经过老师精心准备和提炼的,对研读教材大有裨益,对学生的帮助很大的。所以要记板书,记老师重要的话。不懂的多问老师,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4、课后复习。课后的复习,一定要及时。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因为,知识是连贯的,这一节不打好基础,就影响下一段落的学习,此外,复习一定要及时,才可以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5、学会做题。做题,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做题,不仅加深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方法,增强驾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相关资料:道德与法治,是人们树立正确三观的因素,同时也是加快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道德与法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是法理学由来已久,至今仍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求不仅具有应然与实然的理论意义,更是关乎社会控制模式选择的重大实践问题。
2023-08-27 19:50:151

你为什么要学习(道德与法治)?

在我国的大、中、小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于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有效载体。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系统宣传、阐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是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让学生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正下,接受系统的思想教育,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证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3-08-27 19:50:364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什么?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做好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和小学科学教学用书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关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教学用书。(一)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义务教育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和七、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二)义务教育六·三学制: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下(法治教育专册)统一使用统编教材,语文一年级、七年级统一使用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统一使用统编教材。义务教育五·四学制:道德与法治、语文一年级统一使用统编教材。其他年级册次使用原选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得更换版本。(三)今年新使用统编教材的地区其统编教材具体发行和使用人教版地区二、八年级教学用书有关事宜另行通知。二、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用书。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各编写出版单位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对现行小学科学教材进行了修订,并增编一、二年级教材。(一)审定通过的增编教材从2017年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三至六年级使用现行教材。(二)因修订审查工作尚未全部结束,仍沿用原选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得更换其他版本。三、其他要求。(一)必须使用《2017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和小学科学教学用书目录》(见附件)公布的教材。(二)所有教材一律不得出现提供额外教学辅助资料的各类链接网址、二维码等信息。(三)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确保课前到书。
2023-08-27 19:51:321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如下:1.道德和法治教学能够更好的满足时代的发展变化2.通过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更好的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3.减少青少年犯罪率道德与法治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历史条件下,在学校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因此,通过有效的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学习,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学习等来说,有着积极的现实价值。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精神我国公民的理性精神,就会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法治意识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自内心地尊法、守学法、守法、用法。公共参与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2023-08-27 19:51:481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是人们树立正确三观的因素,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起着循循善诱的作用。立德树人,可以说是各项教育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这门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法律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熟悉法律,在需要时可以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
2023-08-27 19:51:561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什么?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如下:1、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3、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原则(一)价值观引领,贯穿始终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等主题教育,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主题式编排,生活化取材以生活主题的方式整合和编排学习内容,围绕主题选择知识、创设情境,将学习内容有机融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领域、日渐形成的社会关系和逐步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展开思维、体验情感、付诸行动。(三)开放性设计,知行合一通过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设计,搭建教与学的脚手架,引领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方法的革新,更多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讨论辨析、交流分享等,让学生在综合性、生成性的活动中,积极表达,善于思考,师生互动,学会方法。
2023-08-27 19:52:191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干什么的?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来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面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的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修订教材重点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维度阐述了时代新人的应有素质,新教材调整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四个维度,分别以“立大志,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重自励”“明大德,就是要锤炼高尚思想品格,崇德修身,启润青春”“成大才。就是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担大任,就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等起句展开。其中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三方面内容依据原教材内容修订,明大德部分为新增写。逻辑框架方面,原教材绪论由“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两大部分构成,第二部分又分为“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两个层次。这次修订,未改变这些内容呈现的基本逻辑,但为进一步凸显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提升这一教材指向的主题,“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单独列为一个部分,绪论由此调整为三个构成部分。
2023-08-27 19:52:321

人类社会中道德和法制哪个更重要?有何依据?

我认为这个还是要看具体情况。因为有时候道德他是可以凌驾于法治之上的,如果道德约束不了他的话,那么法律就会约束。
2023-08-27 19:52:464

道德与法治课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1、树立自信心,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自觉抑制不健康的生 活方式,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2、体验家庭生活中长辈对自己的呵护,热爱自己的家庭和长辈,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具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尊重理解他人的生活态度。3、感受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热爱祖国,感受人民与军队的鱼水之情,懂得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体验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真挚感情。4、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认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形成热爱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行为与习惯: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抑制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习惯与行为。 2、能主动分担家务劳动,尽力为父母分忧,正确处理与长辈的矛盾。3、逐步形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4、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自己继承中华文化传统的爱好,加强某一方面的练习,培养一项文化特长。(三)知识与技能:1、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2、学习关心、照顾家人的具体做法,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和父母长辈之间的矛盾。
2023-08-27 19:53:321

什么是思想道德与法治?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相关内容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而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它对提高我们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中学习。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对以后我们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有很大帮助。
2023-08-27 19:53:581

道德与法治

无啥时候有时间啊,,。
2023-08-27 19:54:215

思想道德与法治讲的是什么

思想道德与法治讲的内容如下: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相关内容: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而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它对提高我们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中学习。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对以后我们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有很大帮助。
2023-08-27 19:54:371

中年段道德与法治教材栏目包括哪些

中年段道德与法治教材栏目包括活动园、交流园、小贴士、知识窗、相关链接、阅读角、故事屋、美文欣赏。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2、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3、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4、坚持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课程特点:“思想道德与法治”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了树立正确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道德,以及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等内容。
2023-08-27 19:55:031

法治和德治分别是什么意思?

法治在当下中国法学界中没有统一的定义,“依法治国、举措而已”、“君尊则令行”则是古代法家所述。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以德服人是传承的文化。 法治和德治是两种互补的社会控制模式,但在现代社会中,法治是主流,治国在制度层面上只能依法,道德通过转化参与了治国,但不能谓之德治,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育人。因此,依法治国、以德育人,共创理想社会,既是法律与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合理分工,又是法治与德治的对立统一。 人类关于法、德的经验和原理,揭示了法治、德治的含义与构成,法治及德治的历史和实践表明,法治之法应具有道德性,法治离不开道德。但法治是现代化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来中国的必由之路。而为了促成法治的实现,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从中国当今的实践出发,从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中找到德治与法治互相契合的现实合理性。 关键词:法治;德治;社会控制模式 引言: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控制和管理是极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什么样的社会控制模式来管理当今社会,来促进新世纪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各项社会事业,概括起来讲,有法治和德治两种典型的模式。用法来治理国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如果没有德治因素的存在,那样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理想的社会?本文主要对法治与德治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 一、法治的含义、特征和历史演变 (一)法治的含义 法治是什么,在当下中国法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在英文中,与之相对应的常见词有:“rule of the law”、“rule by law”、“government through law”等。这些词的含义分别可以译为“法的统治”、“依法统治”、“通过法律的治理”。由此,法治应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模式,是指人们通过或主要通过法律对国家的治理而求理想社会的实现。 (二)中国古代法家提倡的“法治” 关于到底应该是德治还是法治?这个问题在社会各界早有探讨。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建立法制社会的大力倡导,呼吁法治的声音似乎更加强烈。为环境卫生立法,为预防自杀立法,为慈善机构立法等各种建议层出不穷。对立法如此热情,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公民对法律的需求和依靠性也在不断扩大,也间接反映了当前社会存在的诸多矛盾与问题日益突出化。面对如此众多呼声,到底是不是好事?究竟原因何在?立法之后又能否解决根本问题?对于这些,我们都应该有深刻的思考。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个辩论话题:成都某资深律师建议为孝立法,正反双方对是否有必要作了激烈的辩解。正方认为,为保证子女孝敬、尽孝道,除了在思想道德品质上约束外,必须寻求其他硬性约束,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有法律保障。反方认为:孝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儿女与生俱来就应有的本质和义务,况且对孝立法的标准很难制定,各地对孝的方式和认识都有所不同,很难做到统一标准。双方各持己见,很难说清楚谁更有道理,但值得肯定的是:当前对孝这样最基本道德,已经败坏到了需要法律约束和惩罚的严重程度。 孝,本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是现在看来,这样道德性的约束力已经不能够对尽孝义务构成保障。既然已经突破了道德界线的约束,怎么用其他方式来弥补子女对父母长辈养老义务的保障,法律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试想一下,那些得不到尽孝的老人,又没有自理能力,叫他们的生活何以保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为那些得不到尽孝的老人而言,为他们提供有效地法律保障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但是,通过法律保障是否有效还是问题。立法向来是针对坏人的,然而坏人总是躲在暗处,总是背着良心道德走的,它同样也会背着法律走。也就是说:它要诚心不孝的话,立法也没用,它还是会绕过法律而不孝,通过法律规定之外的方式来不孝。立法之后,对于那些不孝子女,是跟它说说有这么个责任和法律?说说而以肯定没用;还是是用法律渠道来维护自己权益,去控告它呢?毕竟是自己的子女,控告它多少有点于心不忍,再说了控告之后也未必会得到真正妥善处理,相反还有可能会带来更暴力的不孝。显然,用法律来保障的方式治标不治本,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对于正常良心道德的人而言,立法尽孝肯定没必要。而那些不孝子女恰恰又是因为道德败坏而造成的,由此来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加强道德教育。只要做好了道德教育,正所谓君主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它自然就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道德是人自发的本质意愿,是人最高的品质体现,因而只要从道德上防止不善或者作恶的最有利武器,也是最直接有效而又最节约成本的最佳方式。然而道德就跟“破镜容易圆镜难”一样,破坏容易生成难,也就是说有主动故犯以致形成习惯的时候,要再想挽回从前之初的性本善相当困难。 而法律是对人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外来的强制约束,更具有显明的惩罚意义。法律约束是固定死板的,这条有可能过头,而那条又可能有点,是不可能完善而有空子可钻的。法律更体现在事发后的惩罚,而这远远不可能挽回甚至弥补事发所造成的损失,法律是被动的。道德的主犯一旦形成,法律不可以拉着主犯的手让它停止不犯,而主犯却可以背着法律继续去犯。法律的控制毕竟处于后发之态,是有极限的。因而,我们需要建立的是以德治为主,以法治为辅的社会治理机构。 随地乱扔垃圾这也需要立法吗?法律真的能防止自杀吗?慈善机构做了违背良心道德的不善之事还能叫慈善机构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只要稍微有点良心道德和素养,都会觉得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当然现实中还有太多太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又备受争议的事情。总归而言,都是道德败坏之后的产物。也就是说道德一败坏了,什么问题也就都来了。 事实上,道德就是心灵的大坝,而法律等外界事物和观念都只不过是辅助的二三防线而以。一旦道德败坏,就像洪水溃坝一样势不可挡,法律这样的二三道防线又能有多大作用?由此可见,道德培养的素质教育是何等重要。相信很多人也都知道这一点,但实际坐起来很难,因为社会大环境已经形成这样的潮流。要想真正做好提升修养,那么首先必须得修炼自己,从自身做起。让我们此时此刻,从现在就开始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吧! 德治与法治所引起的儒法之争 儒法之争亘古久远,国运随之兴衰。 法律与道德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对于法律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然而,法律毕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们对它并不难理解。但是,对于道德的概念就不这么简单,像道德哲学是不是科学这样的问题,哲学家们到如今尚未达成一致。虽然如此,道德感是每个人都有的,每一个有感知能力的人都能够感知道德的力量,并根据直觉进行判断。令人惊诧的是,几千年来,全世界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竟然没有搞清楚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比如,从古至今,中国的儒法之争仍未了结——到底应该是法治还是德治,抑或德法兼治?清晰的结论是不存在的。国际上,德法之间的关系都将是一个论题。 正义需要载体,载体并不一定总是承载正义,法律和刑罚都是种“工具”,即好的法律是正义载体在伸张正义时所使用的工具。由于正义是一种德性,属于道德范畴,所以可以说,正义与法律和刑罚之间的关系就是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的一部分。不仅一般人,有些著名的哲学家都不由自觉地把正义等同于法律。 如果将全部德性分为对内和对外两部分的话,则它们应该是对内(个人或团体自身)约束的自律和对外伸张的正义。由于德性包含正义,公平属于善的范畴,我们可以得到德性与善之间的关系完善成:德性是一种向善的道德力量,从而使德性与善的关系得以明确。也就是说,德性与善之间的关系和正义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是相似但不相等的。由此也可以得知,善也是一种状态。经过这样的划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正义的都是有德的,但有德的未必是正义的。那么,与自律对应的表示状态的善是什么?我们可以说:自律是趋向于无私的一种道德力量,因此,无私和公平就是伦理意义上的善的全部内容,其它的善都是从属于二者的具体的善。从而,“善”也就有了具体内容:无私和公平就是伦理意义上的善。必须说明,所谓的无私,并不是不要应得利益,而是不谋求额外利益。从中可见,道德与法的关系就是德性与法的关系,因为自律促使人们自觉守法,正义促使社会正确司法,而司法的手段就是公平地分配刑罚。”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法律是社会制定的衡量公平的一部分现实标准。这种标准是人为的,是受地域和时代局限的。所有通过法律伸张的正义都是现实的正义。根据新的定义,正义是以公平为目标的,所以,公平就是正义的原则。因此,正义、公平和法律之间应该是一种三角关系:正义促进良法的产生,良法有助于公平的实现,而实现了公平,就是伸张了正义。回到二者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如果承认最初的社会契约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法律,那么就可以说是正义决定良法。因此,我们可以做出结论说,道德决定法律。”有学者认为,“恶法非法”,即邪恶的法律不是法律;也有学者认为,恶法也有作用,即也是法律。既然法律只是一个工具,就必然有好的工具和坏的工具;工具是人为的,有技艺的人制造好工具,没技艺的人制不出好工具;同样,有道德的人制造好的法律,无道德的人制造恶的法律。这同样说明,道德决定法律。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人类组成社会后为什么要制定法律。有人认为德能治国,这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如果德真的能治国,那么人们制定法律就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对于治国来说,道德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由于道德是产生法律的基础,所以后者对前者有举足轻重的依赖性:法律需要得到99%以上的人的遵守,法律的执行效果决定于执法人的道德观念,所有这些应该用“教”的方法来达到。而法律作为道德底线,只是针对极少数缺少道德的人的,所以称为“治”。也许有人说,他们所讲的“治”是广义的,就是管理的意思。但是,我认为,概念的狭、广义之分是语言学和哲学的噩梦,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哲学思维上的混乱。这种混淆导致一些统治者认为治国就是治民,而不是采用更加“民本”的“教”,即教民的办法。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坚定地执行“依法治国”的方针,完善法律,把法律放在首要的位置,并且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23-08-27 19:55:441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什么?

《道德与法治》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扩展资料:《道德与法治》共18册,其中小学12册,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初中6册,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展开编排。2017至2018年,教育部在东中西部14个省份回访调研,通过听课、座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了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情况,92%的教师对教材表示满意、82%的学生喜欢新教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与法治
2023-08-27 19:55:541

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道德和法治修养提升?

新时代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至少得做到三点:1、要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这本书,把书中的思想真正吸收成为自己的思想。因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法治思想、养成法治思维,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而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素养。2、把《思想道德与法治》一书中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在生活实践中体现出来,落到实处。光学习理论知识是没有用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不实践就毫无意义。3、要一生坚持《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要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迷茫时、失落时、坎坷时,就把这本书拿出来再次阅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周朝花了很多代人的努力才建立起民众对其的信任,但像周幽王这样的君主只要一两个就让周朝逐渐灭亡,前人的努力都付之东流。勿以恶小而为之,一次都不可。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2023-08-27 19:56:121

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是什么?

法治在当下中国法学界中没有统一的定义,“依法治国、举措而已”、“君尊则令行”则是古代法家所述。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以德服人是传承的文化。 法治和德治是两种互补的社会控制模式,但在现代社会中,法治是主流,治国在制度层面上只能依法,道德通过转化参与了治国,但不能谓之德治,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育人。因此,依法治国、以德育人,共创理想社会,既是法律与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合理分工,又是法治与德治的对立统一。 人类关于法、德的经验和原理,揭示了法治、德治的含义与构成,法治及德治的历史和实践表明,法治之法应具有道德性,法治离不开道德。但法治是现代化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来中国的必由之路。而为了促成法治的实现,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从中国当今的实践出发,从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中找到德治与法治互相契合的现实合理性。 关键词:法治;德治;社会控制模式 引言: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控制和管理是极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什么样的社会控制模式来管理当今社会,来促进新世纪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各项社会事业,概括起来讲,有法治和德治两种典型的模式。用法来治理国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如果没有德治因素的存在,那样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理想的社会?本文主要对法治与德治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 一、法治的含义、特征和历史演变 (一)法治的含义 法治是什么,在当下中国法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在英文中,与之相对应的常见词有:“rule of the law”、“rule by law”、“government through law”等。这些词的含义分别可以译为“法的统治”、“依法统治”、“通过法律的治理”。由此,法治应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模式,是指人们通过或主要通过法律对国家的治理而求理想社会的实现。 (二)中国古代法家提倡的“法治” 关于到底应该是德治还是法治?这个问题在社会各界早有探讨。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建立法制社会的大力倡导,呼吁法治的声音似乎更加强烈。为环境卫生立法,为预防自杀立法,为慈善机构立法等各种建议层出不穷。对立法如此热情,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公民对法律的需求和依靠性也在不断扩大,也间接反映了当前社会存在的诸多矛盾与问题日益突出化。面对如此众多呼声,到底是不是好事?究竟原因何在?立法之后又能否解决根本问题?对于这些,我们都应该有深刻的思考。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个辩论话题:成都某资深律师建议为孝立法,正反双方对是否有必要作了激烈的辩解。正方认为,为保证子女孝敬、尽孝道,除了在思想道德品质上约束外,必须寻求其他硬性约束,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有法律保障。反方认为:孝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儿女与生俱来就应有的本质和义务,况且对孝立法的标准很难制定,各地对孝的方式和认识都有所不同,很难做到统一标准。双方各持己见,很难说清楚谁更有道理,但值得肯定的是:当前对孝这样最基本道德,已经败坏到了需要法律约束和惩罚的严重程度。 孝,本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是现在看来,这样道德性的约束力已经不能够对尽孝义务构成保障。既然已经突破了道德界线的约束,怎么用其他方式来弥补子女对父母长辈养老义务的保障,法律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试想一下,那些得不到尽孝的老人,又没有自理能力,叫他们的生活何以保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为那些得不到尽孝的老人而言,为他们提供有效地法律保障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但是,通过法律保障是否有效还是问题。立法向来是针对坏人的,然而坏人总是躲在暗处,总是背着良心道德走的,它同样也会背着法律走。也就是说:它要诚心不孝的话,立法也没用,它还是会绕过法律而不孝,通过法律规定之外的方式来不孝。立法之后,对于那些不孝子女,是跟它说说有这么个责任和法律?说说而以肯定没用;还是是用法律渠道来维护自己权益,去控告它呢?毕竟是自己的子女,控告它多少有点于心不忍,再说了控告之后也未必会得到真正妥善处理,相反还有可能会带来更暴力的不孝。显然,用法律来保障的方式治标不治本,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对于正常良心道德的人而言,立法尽孝肯定没必要。而那些不孝子女恰恰又是因为道德败坏而造成的,由此来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加强道德教育。只要做好了道德教育,正所谓君主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它自然就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道德是人自发的本质意愿,是人最高的品质体现,因而只要从道德上防止不善或者作恶的最有利武器,也是最直接有效而又最节约成本的最佳方式。然而道德就跟“破镜容易圆镜难”一样,破坏容易生成难,也就是说有主动故犯以致形成习惯的时候,要再想挽回从前之初的性本善相当困难。 而法律是对人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外来的强制约束,更具有显明的惩罚意义。法律约束是固定死板的,这条有可能过头,而那条又可能有点,是不可能完善而有空子可钻的。法律更体现在事发后的惩罚,而这远远不可能挽回甚至弥补事发所造成的损失,法律是被动的。道德的主犯一旦形成,法律不可以拉着主犯的手让它停止不犯,而主犯却可以背着法律继续去犯。法律的控制毕竟处于后发之态,是有极限的。因而,我们需要建立的是以德治为主,以法治为辅的社会治理机构。 随地乱扔垃圾这也需要立法吗?法律真的能防止自杀吗?慈善机构做了违背良心道德的不善之事还能叫慈善机构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只要稍微有点良心道德和素养,都会觉得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当然现实中还有太多太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又备受争议的事情。总归而言,都是道德败坏之后的产物。也就是说道德一败坏了,什么问题也就都来了。 事实上,道德就是心灵的大坝,而法律等外界事物和观念都只不过是辅助的二三防线而以。一旦道德败坏,就像洪水溃坝一样势不可挡,法律这样的二三道防线又能有多大作用?由此可见,道德培养的素质教育是何等重要。相信很多人也都知道这一点,但实际坐起来很难,因为社会大环境已经形成这样的潮流。要想真正做好提升修养,那么首先必须得修炼自己,从自身做起。让我们此时此刻,从现在就开始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吧! 德治与法治所引起的儒法之争 儒法之争亘古久远,国运随之兴衰。 法律与道德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对于法律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然而,法律毕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们对它并不难理解。但是,对于道德的概念就不这么简单,像道德哲学是不是科学这样的问题,哲学家们到如今尚未达成一致。虽然如此,道德感是每个人都有的,每一个有感知能力的人都能够感知道德的力量,并根据直觉进行判断。令人惊诧的是,几千年来,全世界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竟然没有搞清楚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比如,从古至今,中国的儒法之争仍未了结——到底应该是法治还是德治,抑或德法兼治?清晰的结论是不存在的。国际上,德法之间的关系都将是一个论题。 正义需要载体,载体并不一定总是承载正义,法律和刑罚都是种“工具”,即好的法律是正义载体在伸张正义时所使用的工具。由于正义是一种德性,属于道德范畴,所以可以说,正义与法律和刑罚之间的关系就是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的一部分。不仅一般人,有些著名的哲学家都不由自觉地把正义等同于法律。 如果将全部德性分为对内和对外两部分的话,则它们应该是对内(个人或团体自身)约束的自律和对外伸张的正义。由于德性包含正义,公平属于善的范畴,我们可以得到德性与善之间的关系完善成:德性是一种向善的道德力量,从而使德性与善的关系得以明确。也就是说,德性与善之间的关系和正义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是相似但不相等的。由此也可以得知,善也是一种状态。经过这样的划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正义的都是有德的,但有德的未必是正义的。那么,与自律对应的表示状态的善是什么?我们可以说:自律是趋向于无私的一种道德力量,因此,无私和公平就是伦理意义上的善的全部内容,其它的善都是从属于二者的具体的善。从而,“善”也就有了具体内容:无私和公平就是伦理意义上的善。必须说明,所谓的无私,并不是不要应得利益,而是不谋求额外利益。从中可见,道德与法的关系就是德性与法的关系,因为自律促使人们自觉守法,正义促使社会正确司法,而司法的手段就是公平地分配刑罚。”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法律是社会制定的衡量公平的一部分现实标准。这种标准是人为的,是受地域和时代局限的。所有通过法律伸张的正义都是现实的正义。根据新的定义,正义是以公平为目标的,所以,公平就是正义的原则。因此,正义、公平和法律之间应该是一种三角关系:正义促进良法的产生,良法有助于公平的实现,而实现了公平,就是伸张了正义。回到二者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如果承认最初的社会契约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法律,那么就可以说是正义决定良法。因此,我们可以做出结论说,道德决定法律。”有学者认为,“恶法非法”,即邪恶的法律不是法律;也有学者认为,恶法也有作用,即也是法律。既然法律只是一个工具,就必然有好的工具和坏的工具;工具是人为的,有技艺的人制造好工具,没技艺的人制不出好工具;同样,有道德的人制造好的法律,无道德的人制造恶的法律。这同样说明,道德决定法律。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人类组成社会后为什么要制定法律。有人认为德能治国,这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如果德真的能治国,那么人们制定法律就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对于治国来说,道德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由于道德是产生法律的基础,所以后者对前者有举足轻重的依赖性:法律需要得到99%以上的人的遵守,法律的执行效果决定于执法人的道德观念,所有这些应该用“教”的方法来达到。而法律作为道德底线,只是针对极少数缺少道德的人的,所以称为“治”。也许有人说,他们所讲的“治”是广义的,就是管理的意思。但是,我认为,概念的狭、广义之分是语言学和哲学的噩梦,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哲学思维上的混乱。这种混淆导致一些统治者认为治国就是治民,而不是采用更加“民本”的“教”,即教民的办法。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坚定地执行“依法治国”的方针,完善法律,把法律放在首要的位置,并且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23-08-27 19:56:341

道德与法治课的宗旨是什么

道德与法治课的宗旨是: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青少年儿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给了学生做事情的底线,教给了学生为人处世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自己,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法律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熟悉法律,在需要时可以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学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四个步骤:(一)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可以对新课程有个粗略的了解,听课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二)课时听讲。在老师授课时, 学生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老师如何讲解新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的,并做好课堂笔记。教师所作的板书,是经过老师精心准备和提炼的,对研读教材大有裨益,对学生的帮助很大的。(三)课后复习。课后的复习, 一定要及时,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因为,知识是连贯的,这一节不打好基础,就影响下一段落的学习,此外,复习- -定要及时,才可以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四)学会做题。做题,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做题,不仅加深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方法,增强驾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023-08-27 19:56:441

初三政治为什么叫道法?

道德与法治,简称“道法”。“道”指的是普遍规律或万物本体,而“德”则是指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在万物中,“道”为体,而在“道德”中,德为体;“德”是由“道”有得于己,即由个人的修养得到的。由此,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认识:道德侧重于依循普遍规律,通过个人的修养,将“道”转化为“德”,这样,我们才真正“得”到,即获取了“德”。从这个意义看,“德”为道德的本意与本体,“道德与法治”简称为“德法”是合理的。介绍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16年9月1日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品德与社会”等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共18册,其中小学12册,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初中6册,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展开编排。
2023-08-27 19:56:591

政治课为什么叫道德与法治

政治课叫道德与法治的原因是增加了品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道德方面的内容,并且在政治这方面的内容作了一定程度的剔减,这种调整有利于德育课程改革方面的需要。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将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是“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在接下来的改革中,法律课程会相对集中、形成较为统一的体系。法治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2023-08-27 19:57:371

政治课为什么叫道德与法治

政治课叫道德与法治的原因是增加了品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道德方面的内容,并且在政治这方面的内容做了一定程度的删减,这种调整有利于德育课程改革方面的需要。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将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是“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在接下来的改革中,法律课程会相对集中、形成较为统一的体系。道德与法治》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指标。 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道德可以让每个人做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所以《道德与法治》其时就是教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如何做?怎么做?这就是政治。
2023-08-27 19:57:591

为什么把政治叫道法?

道德与法治,简称“道法”。“道”指的是普遍规律或万物本体,而“德”则是指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在万物中,“道”为体,而在“道德”中,德为体;“德”是由“道”有得于己,即由个人的修养得到的。由此,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认识:道德侧重于依循普遍规律,通过个人的修养,将“道”转化为“德”,这样,我们才真正“得”到,即获取了“德”。从这个意义看,“德”为道德的本意与本体,“道德与法治”简称为“德法”是合理的。介绍道德与法治》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指标。 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道德可以让每个人做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所以《道德与法治》其时就是教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如何做?怎么做?这就是政治。
2023-08-27 19:58:371

如何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新时代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至少得做到三点:1、要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这本书,把书中的思想真正吸收成为自己的思想。因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法治思想、养成法治思维,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而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素养。2、把《思想道德与法治》一书中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在生活实践中体现出来,落到实处。光学习理论知识是没有用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不实践就毫无意义。3、要一生坚持《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要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迷茫时、失落时、坎坷时,就把这本书拿出来再次阅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周朝花了很多代人的努力才建立起民众对其的信任,但像周幽王这样的君主只要一两个就让周朝逐渐灭亡,前人的努力都付之东流。勿以恶小而为之,一次都不可。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2023-08-27 19:58:511

小学教育的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专业是什么意思?

小学教育专业来了,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就是对小学教育专业方向更加具体划分,学习的内容更加针对性。我的身份证明:01.这个专业学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专业,一看到这个专业名称肯定是与小学教育有关,所以这个专业必定会学习有关教育学、学生心理学的知识,当然除了这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专业学习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概论、法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逻辑学、西方哲学简史、法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现代西方哲学、公共关系学、行政法学、政治课教学论。02.就业前景怎么样?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主要理论和技能,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训练能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党团工作的思想政治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主要面向中小学和行政事业单位,在教师、行政管理岗位群,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管理工作。报考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资格证,只需要大专及以上毕业学历,不需要专业对口,当然专业对口更好,需要的专业是政治教育、哲学、法学等。工资待遇和地区有关,城乡差距也不少,学前教育相当门槛低些。03.该不该选?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专业,如果你热爱教学教育事业,愿意为小学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不怕熊孩子,并且对于道德与法治这方面的内容感兴趣,那你选就对了。如果你没什么追求,只是听家长的话或者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请你三思,因为真的后面会痛不欲生。你的人生是为自己而活,大多数家长只是随大流,请你要有自己的想法!任何专业都有好坏,最主要的是自己要去主动。
2023-08-27 19:59:131

道法A+多少分

道法A+大约是91分。正常来说成绩等级设定及各等级划定比例为:A+(5%)、A(20%)、B+(25%)、B(25%)、C+(20%)、C(5%)。深圳中考历史与道法(合卷)科目总分为120分。历史科目从占中考总分30分提高为70分,道法科目满分为50分。扩展: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是法理学由来已久,至今仍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求不仅具有应然与实然的理论意义,更是关乎社会控制模式选择的重大实践问题。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又以一些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法治进程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既简单又复杂;既相互渗透又彼此保持距离;既有契合之处,又有冲突之时,寻找二者契合点,解决二者冲突是进一步完善道德与法治的关键所在。
2023-08-27 20:00:241

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有哪三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将小学、初中政治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依法治国战略的响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将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提出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今,法治成为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还是作为学生成长的素质工程,将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3-08-27 20:00:452

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社会的区别

《品德与社会》和《道德与法治》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差异不大。都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关注学生的发展,都能转向对话、动态、开放的知识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引导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道德与法治》主张让儿童通过在情境问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逐步提升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分享、互动、争论、合作中建构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2023-08-27 20:00:551

道德与法治的表现方式分别是什么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2023-08-27 20:01:041

道德与法治答题方法和技巧

《道德与法治》答题方法和技巧如下:1、选择题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意,分析选项,排除干扰,找出正确答案。其解题技巧是做到四个审查:审查设问、审查题干、审查选项、审查题干与选项的关系。考生做选择题时,首先应审清题干,明确题目的考查范围和角度,抓住关键词或限定词。其次,审清选项,逐一分析比较,找出与题干相符或相近的选项。最后,排除干扰,剔除与题干无关或错误的选项,确定正确答案。2、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选择题包括材料分析题、漫画分析题、图表分析题、认识启示类题目、评析辨析类题目等。解题技巧是做到六个审查:审查设问、审查主体、审查材料、审查知识点、审查逻辑关系、审查语言表达。考生做题时,首先应明确题目的考查意图和答题要求,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或指向性词语。其次,联想相关知识点或原理,并用专业术语或精辟语言表述出来。再次,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用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句子说明或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按照逻辑顺序和要求写出完整清晰的答案。《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基础知识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律素质。《道德与法治》的作用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同、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契约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3-08-27 20:01:171

道德与法治是什么意思?

道德品德也,用道德说教,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是用法律来治理社会,让人们遵纪守法
2023-08-27 20:03:131

初一道法满分多少分

不同地区的初一道德与法治满分是不同的,北京市的道德与法治满分是80。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实现执行转化的催化剂。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少年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2023-08-27 20:03:321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道德与法治

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首先明确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是什么,有何意义。(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到自己的禀赋和独特性,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2)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正确认识自己,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宽容和善待他人,与他人积极互动。2.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认识自己:(1)我们可以从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来认识自己(认识自我的角度)。(2)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3)我们可以通过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3.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己的方法:(1)可以从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来认识自己,如自己的身材、相貌、体能、性别等(生理自我)。(2)可以从个性心理特征来认识自己,如性格、气质等(心理自我)。(3)可以从在群体中的关系来认识自己,如自己在家庭或班级中的角色等(社会自我)。
2023-08-27 20:04:001

道德与法治的五大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的五大核心素养教版《道德与法治》里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当个体(这里一般指学生)在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中。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怎样体现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教材编排设计一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核心价值观。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由近及远,结合学生不断增长的年龄和阅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核心价值观。三是采取循环往复、螺旋递进的呈现方式,强化教育效果,引导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层层推进。四是设计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学思并举、知行合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也要特别注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既注重了传统节日、民俗、传统礼仪、积极的民间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也注意使用古代诗歌、传统格言及谚语等题材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专门以“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为单元,集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教材富有中国文化风格和精神气息,帮助学生建立起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的精神链条,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品德。
2023-08-27 20:04:251

道德与法治区别

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 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 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 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 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 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 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2023-08-27 20:04:431

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五篇】

【 #心得体会# 导语】心得就是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亦可以称作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下面是由 为大家整理的“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时间过得好快啊!不知不觉,七年级的中学生活已经向我们告别。在这一年里,《道德与法治》学科让我受益匪浅,它伴随着我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学习时光……   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为我们的人生长卷打上更加丰富而厚实的底色。在这样美好的青春时代,我们更应该心怀梦想,把握机遇,自主发展,开发自身潜能和创造力,用汗水挥洒青春,用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的青春无悔!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法治时代,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遵守法律,依法办事,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做一个有道德、懂法律的公民。法治的社会是和谐的,法律的蓝天是湛蓝而深远的,我们应携起手来,时刻捍卫法律的尊严与权威,自觉尊法守法,秉持心中的利剑,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在一年时间《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中,我认识到了友谊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孝亲敬长、如何与他人交往,体会到了家的意味,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也学会了在集体中成长……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激发了我的学习的热情,让我的学习充满乐趣;我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的成长充满喜悦;我更喜爱这门学科。 2.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通过一年《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这门学科不能只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它意义重大。   认真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我们可以坦然应对青春期的变化,不会为青春期的变化而苦恼;我们会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异性间的情感,不为这种情感所困扰;我们会正确对待与他人的竞争与合作;我们会认识到自信的力量、自强的作用以及学会做一个自信自强的人;我们会积极应对负面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我们会真正认识到集体的力量,正确处理好个人节奏和集体旋律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给了我们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了我们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和能力,引导我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这是一门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必修课”。 3.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刚步入中学的我们,接触了一门新学科——《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有利于促进我们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我们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就像一棵树,不能长歪,一旦长歪就很难扶起。只有认真学习《道德与法治》,我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才会不断增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才会不受或少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我们自身的权利和利益才得以实现和维护。   通过一年的学习,我认识到了我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那什么是法治呢?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非常重要,它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同时我也明白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在法治时代,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们增强遵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我们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4.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我懵懵懂懂的进入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告诉了我怎样度过中学时代。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我们一生奠定重要的基础;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为我们的人生长卷打上更加丰富而厚实的底色。通过学习我明白了,面对中学生活,我们应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我还明白了,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不懈的追梦圆梦,才能改变生活,改变我们自己。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进入初中,我们也进入了青春期,《道德与法治》告诉我青春是生命旅途中一个崭新的起点,是人生画卷中最华美的篇章。我们应该用汗水书写难忘的故事,用泪水记录成长的悲欢,用创造见证生命的喜悦。   中国正大步走向法治时代,我们需要积极适应法治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更多法律知识,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在学法中懂法。要学会依法办事,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学会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中,我收获了更多成长的喜悦,我更乐于学习这门学科。 5.思想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阳光春日,万物欣欣以向荣。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好春光里,第五片区道德与法治研修活动带着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老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潘南小学展开。   首先,非常荣幸能够在这次片区研修活动中出课,在磨课的过程中由衷感谢耿校和赵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让我能够找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有针对性地逐步改正自己的教学,让自己成长和进步。通过此次出课,我对“学为中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宗旨有了初步的认识,正如耿校所说教学就是“唤醒和激励”,要唤醒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本身就要做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人,能够以自己对学科的热爱感染学生,而不是以教师的思维牵着学生走。学生“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这一学科素养的提升,不是靠教师的知识灌输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在表达中对比思考。此外,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提升,而不是流于重复学生回答这样浅层的阶段,这种课堂的掌控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中磨炼。   其次,我认真观看了巩老师和胡老师的出课,两位老师在教学时都充满对教学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热爱,对教学环节的把握都非常明晰,了然于心。巩老师在课堂上化作纸精灵,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课堂,在教学时将生活中浪费的纸量化,让学生对浪费有直观的认识,让孩子在与纸精灵的互动中懂得节约纸、爱惜纸。胡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浪费行为出发,思考纸浪费带来的危害和节约纸的好方法,最后倡议书的处理让孩子们能够做节约纸的宣传员,更好地节约用纸,让思想变为行动。   最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人。没有完美的课堂,但好的课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后实践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辨析,在问题中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2023-08-27 20:04:501

小学生怎样学好道德与法治课

简单一点说,就是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多读一些相关方面的课外书,身体力行去做。
2023-08-27 20:05:352

道德与法治是不是就是政治,道德与法治到底是不是真,政治?

道德是存在于人观念中的善恶是非观。法治是由统治者制定的行为规则,需要依靠暴力机关(警察,法院甚至军队等)执行。政治和这两个都没直接关系,政治是围绕政权争夺为中心的,政权需依靠法律(法治)做保障。
2023-08-27 20:05:431

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考什么?

主要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来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想道德与法治是由复旦大学建设的慕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该课程于2015年春季首次在智慧树网平台开课,授课教师为高国希、陈大文、潘伟杰、陈果等。据2021年8月智慧树网显示,该课程已运行14学期,累计选课77.56万人,累计学校462所,累计互动322.63万次。课程设计原则1、该课程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构建高标准在线思政课程体系。课程采取线上授课、直播面授、分组讨论、助教引导、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创造力,调动学习热情。2、该课程以理论分析结合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针对每个小节的学习主题,教学团队会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导思考”的路径启发学生思维,体会教材的观点与要求,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思考社会和规划人生。
2023-08-27 20:05:501

小学社会与品德,全国都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了吗

是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2023-08-27 20: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