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新闻传播学对高数要求高吗

2023-08-31 10:06:15
共3条回复
马老四

同学你好啊,我是今年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生,这个不考数学的,只考一些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比如下面这个专业课书:917新闻史

①《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等,中国广播电视

②《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

③《国际新闻界》(期刊)、《新闻大学》(期刊).《现代传播》(期刊)

918新闻理论

①《新闻理论》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

②《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雷跃捷等,中国传媒大学

③《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

④《媒介批评》雷跃捷,北京大学

与专业相关学术刊物    

919新闻业务

①《广播新闻业务》曹璐、吴缦,北京广播学院

②《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王振业,北京广播学院

③《新闻报道新思路》陈作平,中国广播电视

①《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邓炘炘,北京广播学院

②《网络传播学》吴风,中国广播电视

920报刊理论与实践

《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版面研究》王武录主编,中国传媒大学

②《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评论研究》

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报》王武录主编,同心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

你可以去传媒人论坛了解下更多关于新闻传播的东西,不会的继续问我

慧慧

貌似很多学校都是不考高数的,高数要求高低还是要看学校的!

西柚不是西游

适合女生,

对高数没有要求。

相关推荐

什么是"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MEDIACRITICISM),简单说就是批评媒介。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它和新闻批评不是一个概念。新闻批评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批评性的报道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介实施的对社会各方面事物的批评。媒介批评是把新闻媒介作为批评的靶子和对象。从本意上讲,批评就是判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判,即分辨与选择;二是断,即价值的认定。”媒介批评的属性和实质就是对大众传媒产品以及大众传媒本身进行价值判断。是非、对错、好坏、正误、美丑、善恶或者在这些两分之外的价值判断。
2023-08-27 22:10:151

意识形态媒介批评的范畴

范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新闻报道质量的评价2、对新闻报道社会影响的评价。3、对媒体的评价。
2023-08-27 22:10:222

媒介批评的本质是什么

媒介批评(MEDIA CRITICISM),简单说就是批评媒介.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它和新闻批评不是一个概念.新闻批评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批评性的报道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介实施的对社会各方面事物的批评.媒介批评是把新闻媒介作为批评的靶子和对象.比如,《焦点访谈》报道一个地方贪污腐败是新闻批评,但是如果有人对《焦点访谈》本身的报道发生疑问、提出批评就属于媒介批评.批评的定义是什么?据批评学者考证,“在各国的语言里,批评二字都包含有批判、评论、评价、审查、鉴定,甚至非难、非议、挑剔、吹毛求疵的意思.从本意上讲,批评就是判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判,即分辨与选择;二是断,即价值的认定.”媒介批评的属性和实质就是对大众传媒产品以及大众传媒本身进行价值判断.是非、对错、好坏、正误、美丑、善恶或者在这些两分之外的价值判断. 媒介批评的定义. 1、“顾名思义,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自身作用”和“理性思考”有点含糊. 2、“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把大众传媒等同于大众文化,视野窄. 3、“媒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传播媒介系统及其要素进行批评的过程.”——王君超我们取第一个定义,但作一点修改.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所作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媒介批评是一种理论思维,依托某中思想理论对媒介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包含着价值判断. 台湾媒介批评理论家黄新生在《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媒介批评的三个基本取向. 1、以评判作为求知的方法.他认为传媒并不中性、客观,是掺入社会成员主观意志和观念的东西,本身包含某种意识和目的.因此,在批评时,要对它进行价值判断,揭示其中隐含的观念. 2、媒介批评倾向于批判的取向.批判是否定性思考、是揭发、是拆解和推翻现有的不合理的思想和观念.不是顺从的肯定的思维,而是站在怀疑、质疑的立场.怀疑是思考的起点. 3、媒介批评以诠释作为取向.批评家要把隐藏在各种影象或者话语背后的东西剖析和揭示出来.要解释它的内在意义. 媒介批评的对象: 1、新闻媒介:包括纸质媒介——报纸期刊;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以及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对新闻媒介的批评侧重于宏观的媒介现象、媒介行为、媒介产品和媒介从业者. 2、媒介现象.指与媒介文化有关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媒介本身的一些发展现象,比如周末版现象、都市报现象、电视频道专业化现象等,也包括媒介文化辐射产生的社会影响.比如媒介中暴力文化、色情文化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 3、媒介行为.也指媒介事件.指新闻媒介为主体的一些社会活动.比如,报纸经常发起的对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捐助活动等.媒介发起的各种大赛以及其他活动.比如凤凰卫视的千喜之旅.1997年绰号“小黑子”的台湾著名特技人柯受良飞黄.凤凰卫视借助这次成功的策划活动一举在内地打响自己的名头.另外比如CCTV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等. 4、媒介从业者.对他们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职业特点等作的分析. 5、媒介产品.指媒介采制加工的媒介产品.艺术类的和非艺术类的.电影、电视剧,新闻、广告、MTV. 1999年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办法中,将评选对象列为20个.仅仅指新闻类.(书上22页)媒介产品的类型分的越来越细.比如实话实说的归类问题.谈话类还是评论类.
2023-08-27 22:11:091

网络文化的现象如何进行媒介批评

网络文化的现象进行媒介批评主要通过新闻报道、网站、评论文章,以及博客、播客、BBS回帖等方式进行。根据查询人民网得知,张鹏雁研究了人民网媒介批评栏目,我国网络媒介批评有传播跨越时空界限,实现全球化信息共享;批评来源辐射广,地域分布差异大;批评内容范围广,文化批评主流化;公众参与媒介批评,言论表达自由化等特点。
2023-08-27 22:11:171

杂感式媒介批评是什么

杂感式媒介批评是国家传媒管理机构对媒介行为的评价和管理措施。书籍媒介中有:杂感式媒介批评是国家传媒管理机构对媒介行为的评价和管理措施。媒介,是指介绍或导致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2023-08-27 22:11:241

媒介批评和新闻评论的异同

还第一次看到把这两个东西来加以比较的。 说说本人看法: 异: 1、对象不同。 前者对新闻传媒业各要素的批评,包括对媒介产品、媒介机构、媒介人员、媒介行为、媒介环境、媒体制度等的批评,简而言之,就是对媒体的批评。而新闻评论的对象要广得多,可以就一切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进行自由地评论。 2、方式不同。 媒介批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专家们学理性的批评(如批评性论文和著述)、有公众性批评(如香港曾有的对《东周刊》的用脚投票)、有媒介观察组织的监督性批评等等。而新闻评论的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主要以评论性文章的形式出现。(当然,评论本身的形式还是蛮多样的,如编后、短评、来论、社论等) 3、侧重点不同。 媒介批评侧重于找寻新闻传媒业的不足或缺陷,加以指出、促其改进及探求并提出解决方法。而新闻评论往往就事论事,有批评性型的、有颂扬型的、有分析型的,等等等等,总之,评论不一定是批评。 同: 同???? 都跟新闻媒体有关?? 还真想不出呢!! 期待楼下的各位大侠解答,我也好瞻仰瞻仰,哈。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2023-08-27 22:11:341

《娱乐至死》告诉我们什么?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若要形容这个时代,用狄更斯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们进入娱乐低成本、泛滥化的时代,只要一部手机,在地铁里、电梯里、办公室里、在路上…..就能获取各种娱乐信息。但是,我们从热爱的娱乐里,到底收获了什么?当下,媒体甚是火爆,现在我们得知的大部分消息是由媒体告诉我们的,于是就出现了这一现象:媒体定义娱乐,决定了 我们知道些什么。我们能够知道什么信息?全靠媒体放出什么信息。打开各大新闻软件榜首,查看“热榜”,这是最快了解新闻的方式。但是,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媒体的一切目的都是给我们提供娱乐。波兹曼说,新闻节目变成娱乐形式,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者净化灵魂。放到现在也是一样的,大部分的新闻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吸引流量,他们的新闻不是为了让人讨论,是为了让人看,他们发布的内容,决定了我们了解事实的方向,他们讨论的时间长短,决定了我们关注时间的长短。比如说,新闻上各大悲剧事件的热议,在热议时,人们会义愤填膺,慷慨激昂,发表自己言论和看法。但是,随着热度下去后,我们对他人不幸的同情也就消失了。我们知道,总会有新的事件出现,久而久之,变得对社会事件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心想只要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可置之不顾。人们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及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希望我们应当警惕泛娱乐化的社会,减少无效信息对我们的消耗,坚持深度阅读和分辨真假信息,避免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2023-08-27 22:11:444

有哪些书籍关于女性主义与媒介批评

1、克里斯蒂娜·德·皮桑(Christine de Pizan)的《妇女城》2、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女权辩护》3、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的《自己的一间屋》4、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5、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的《女性的神话》
2023-08-27 22:19:181

《舌尖上的中国》的 媒介批评 求高手指点

距离《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已有将近一个月,但各种与之有关的话题依然流行。5月23日,《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播完的第二天,央视纪录片频道专门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但这是一次计划之外的发布会,因为要求采访的记者太多,制作人员无法招架,只好将近20家媒体集中到一个新闻发布上一并答疑解惑。5月30日,《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人员都是文化界、传媒界和美食界的名人。如此热闹的后续,在中国纪录片史上都属罕见。无论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还是《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微博)都承认,他们之前并未预料《舌尖》会如此火爆。“拍了20多年纪录片,我这还是第一次因为一部纪录片开发布会、上访谈。”陈晓卿说。即便如此,陈晓卿还是给这部片子提出了“苛刻”的自我评价:“遗憾太多了。如果能再多给我们半年时间,再多些预算,我们能把这部片子打磨得更加平滑。”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舌尖上的中国》的20余位摄制组成员,奔赴贵州、云南、广东、香港、江浙等地60多个县市,历时13个月,拍摄各种素材。纪录片共七集,从自然物产、主食故事、转化灵感、时间味道、厨房秘密、五味调和、田野产地展开分支。与当今主流媒体宣扬高级食材及精致生活的方式不同,《舌尖上的中国》以接地气的平民美食为载体,用一年时间把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民俗、生计串起。手打宁波年糕、陕北石磨黄馍馍得以在他省甚至异国崭露头角,苗家长街宴、邻里帮农忙的人情延续叫人向往。《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传统媒体、网络、大众热议不断,赞方为主,热捧自不必多述。但也有些观众点出本片拍摄手法人为痕迹明显、分集风格不一等等弱处。《外滩画报》于《舌尖》余温正热之际,采访该片的几位主创人员,请他们谈谈对这部片子的满意和遗憾之处。遗憾太多《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立刻就有网友发表意见,认为该片主旋律太重,解说词立意拔高,配音员的语调过于老成,类似于“无论如何,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这样的句子在片中频频出现。对于这一点,陈晓卿也表示认同:“确实有拔高,我也同意,尤其是现在再看可能会更同意。当时没有把观众定位这么开阔,那些词本来也是想捅文艺青年的敏感部位的,现在对普通大众来说有点‘文艺",对文青又‘故事会"了一点。现在尤其是一些专业文字工作者,会对里面的文字提出批评,但我觉得不影响整个片子。”“蔡澜到现在都不太认同我的方式,认为‘太摆了"。”陈晓卿补充道。至于拍摄方面,各集导演都有觉得不够完美的地方。《主食的故事》分集导演胡迎迎说,天气变化无常导致延误、无法拍摄是她的遗憾。她于去年盛夏到温州瑞安南山村调研,当时作为预计拍摄素材之一的索面,晾晒状态十分壮观,像银丝瀑布一样的面从上而下挂满大片天空。等正式开拍再去时,却巧遇南方黄梅雨季,苦等多日不得晴天。她说:“老天不会因为你订了机票,送去了大型摇臂器材就放你一马。” 若有下次,她会提前对当地气候做详尽调研,赶在坏天气前把素材拍下。《我们的田野》分集导演杨晓清的遗憾,要属农耕、渔业画面的拍摄不全。片中獐子岛一段,以下海捕捞海胆、海参、鲍鱼为主,而这些海产都是人工撒苗入海再自然生长的。若能拍下当时工作人员将难以计数鱼苗投入海中的景象,必定十分壮观。再来是贵州糯稻及藏区青稞,也是因为拍摄时间有限,无法将种、植、收的过程完全收齐,只能拍到什么是什么了。不过她认为以点带面也是纪录片的手法之一,面面俱到是“没有必要”的。媒体热议与主创的措手不及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 ,电影节主席点名要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的片花。《舌尖》是所有中国参展纪录片中问询量第二的片子,仅次于《超级工程》(一部反映中国当代关乎国计民生的特重大超常规工程的纪录片)。自从片花在戛纳电影节播出以后,《舌尖》已与几十家海外买家签约,并且单集价格将可能超过之前单集售价最高的《故宫》。另外,记者从视频网站土豆网获悉,“《舌尖上的中国》上线当日,播放量就破百万,是近年来少数收视能超过同期电视剧的纪录片u22efu22ef作为第一部能够在视频网站创下如此佳绩的国产纪录片作品,其播放量甚至已经超越了在过去几年轰动一时的《故宫》、《搭车去柏林》等作品。”《舌尖》播出以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以较大篇幅做了报道,不仅挖掘了拍摄幕后的故事,还把片中提到的人物又拿出来采访一遍。网络上,各种“舌尖体”层出不穷,“舌尖上的××”已成了近期最热门的网络用语。网友们从这部纪录片联想到“家乡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妈妈的味道”,甚至与爱国之情也挂起钩来。对此,陈晓卿表示,他自己也没有料到观众们对这部描写美食的纪录片会“过度诠释,拔出很多高深的思想”,创作的初衷只是想表达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通过食物展示当代中国的变化。陈晓卿说:“我记得很清楚,沈宏非在修改解说词的时候改了一句话: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看上去都很相似;城市之间,能被用来区分的,似乎只有饮食习惯和弥漫在城市上空的气味。”而与热烈的反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创人员的措手不及。纪录片频道的宣介部门能提供给媒体的图片素材极为有限,绝大部分都是视频截图,因为当初在拍摄的时候仅有视频而未专门拍照。经过一番网络搜索之后,记者发现了一个名叫“播出前的日子”的博客,作者是原本第八集的导演顾洁。“第八集收集了分集导演的访谈以及各组的拍摄花絮。”顾洁表示,但由于种种原因,第八集未能随前七集播出,但是她拍摄的一系列摄制过程中的照片,却是《舌尖上的中国》极为重要的资料。是否摆拍痕迹太重?作为在半夜播放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令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满口生津,甚至有网友留言说“馋得想舔屏幕”,而这种精美的画面呈现也引来另一种声音。毕竟大众对纪录片的原始印象是“真”,若人为痕迹过多流露,必然会针对细节提出类似于“这是纪录片吗”的质疑。这要从前期策划谈起,总导演陈晓卿意图突破国内纪录片水准,以BBC为标杆,目的是达到隔着屏幕都能在你脑中产生色、香、味震荡波。他要求导演们必须要有一定的美食呈现段落,有的拍摄地点因为条件限制,关于食物的部分拍出来没那么诱人,还是回到北京后补拍的。如何呈现食材的新鲜质朴、烹饪时的爽快利落、刚出炉的神定气闲?这无疑对各分集导演及摄影师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五味的调和》导演邬虹说:“食物要冒着热气。拍摄在玻璃器皿中烹饪的画面一定要沸腾。这是我的拍摄诀窍。”《主食的故事》分集导演胡迎迎更为直白:“一切为了视觉。那么多人觉得馋,靠的是设备、灯光到位,两者必不可少。”在拍摄的时候,导演将这种意念灌输到每个微距镜头、长焦的运用,用他们的专业语言说故事。《厨房里的秘密》导演刘艺乐认为,一集50多分钟的纪录片并非不分轻重的平铺直叙,镜头要捕捉那些说起来虚无,却又时时刻刻在拍摄现场闪现的爱食之心。刘艺乐说,《厨房的秘密》中拍摄村宴厨师欧阳广业烹制蒸猪时,对人物手部动作的拍摄是关键,蒸猪的上锅、切、炸等等操作,都能体现主人公瞬间的心境。刘艺乐当时之所以跟人吵了一架,就是因为觉得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却又因忙于捕捉其他镜头几乎错过。受访者不肯重来,毕竟只有一头猪。“作为村宴厨师,做好菜是首位,被拍是其次。”刘艺乐最终意识到。至于有观众反映,《舌尖上的中国》里煽情画面太多,刘艺乐则表示,拍摄时更没有想过要去刻意人为煽情,至少他自己已将煽情的段落从那集中剔除。他告诉《外滩画报》:“原来拍的时候,有更多在现场的人看了都感动流泪的片段。比如大厨居长龙回扬州看望姐姐那段,我们采访他姐姐时,对方讲起他们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姐弟相依为命的事情,真的很感人,我自己鼻子都酸了。但是事后冷静下来发现我们并不想在煽情的路上走太远,一是要控制好主体,二是情感的展现想尽量规避,给观众留更多空间。”
2023-08-27 22:19:361

笔记:媒介理论

1) 哈罗德·英尼斯 经济史学家;师从帕克;麦克卢汉的老师;1951《传播的偏向》;1950《帝国与传播》。媒介偏倚论:时间和空间,前者质地重耐久强,后者易运输。传播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偏时间的媒介树立权威粘土石头羊皮纸,偏空间的媒介远距离管理与贸易,有助于帝国扩张。 2) 麦克卢汉 “先知”;“媒介决定论”;《机器新娘》:对广告的批判;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热媒介冷媒介。优点和缺点。逻辑混乱?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提出地球村;《古登堡星汉璀璨》详细阐述地球村。地球村:时空界限的打破(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电子媒介的社区;部落化——脱部落化——重新部落化。 3) 乔舒亚·梅罗维茨 纽约学派;《消失的地域/空间的失落感: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媒介情境论。批判戈夫曼;情景分离行为:界限和态度;媒介促成合并:知识结构、社会风尚、公私情景(艺人没有了前台后台的转换;男女气质、成年童年、英雄百姓)。 4) 尼尔·波兹曼 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获取知识的渠道被突破,暂且不谈心理方向的童年的话,现在年龄层确无把关);《娱乐至死》(打包的一次性知识和娱乐导向的话语使人民堕落);《技术垄断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三阶段:工具使用、技术统治、)创立媒介生态学。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使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娱乐至死》 5) 保罗·莱文森 数字麦克卢汉;师承尼尔·波兹曼;媒介进化论:补救性媒介、人性化趋势、软媒介决定论。
2023-08-27 22:19:441

《娱乐至死》这本书里面有哪些很有哲理的语录?

毁掉自己的往往不是憎恨的东西,往往是热爱的东西,成为娱乐的附庸,没有怨言,心甘情愿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2023-08-27 22:19:535

新闻批评的原则是什么?要详细的

开展新闻批评的原则,毛泽东曾有过著名的论述:“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开,就是要开展批评。不要怕批评。不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压制批评,是不对的。好,就是开展得好。批评要正确,要对人民有利,不能乱批一阵。什么事应指名批评,什么事不应指名,要经过研究。管,就是把这件事管起来。这是根本的关键。党委不管,批评就开展不起来,开也开不好。”[26]党的报刊上要有批评,没有批评的党报,是党性不强的表现。毛泽东主张不能为批评而批评,批评应该是公正的,尖锐的,但又是诚恳的,坦白的,与人为善的,建设性的,批评要实事求是。一、抓住媒介批评的核心  媒介批评学探究的是对媒介、传播内容及其方式与效果的正确解读,归纳和提炼现实的媒介规范,指出媒介批评的原则、方法与要求。媒介批评学通过解读经验理论化的途径,揭示媒介的隐蔽性规律,建立媒介评价的概念体系和范畴。可是,当提到媒介批评或媒介批评学时,许多人又把西方传播学搬出来,支起炉灶,大炒冷饭。  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了媒介批评学专著,称为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它偏重于媒体性质及社会功能的宏观研究,在高屋建瓴的理论层面对媒介展开批评。但对大量具体的媒介作品,西欧的媒介批评家们不愿屈尊,往往不费笔墨。笔者认为,媒介批评不仅应瞄准宏观层面,更要认识媒介的具体活动,把内容批评和媒介制度批评作为两个交叉性对象,构造完整的媒介批评学理论。  媒体这一影响深远的社会舆论机构,主要通过传播新闻和影视作品发挥职能,总结一套评价理论和方法,是构建媒介批评学科的核心。有的学者把媒介批评学和传播学混为一谈,变换传播学的知识角度构造媒介批评学,成为传播学的翻版。传播学和媒介批评学有交叉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如何认识媒介的功能和效果,但媒介批评所说的媒介功能与效果不是指传播学中的“获取信息”、“监视环境”、“设置议程”、“子弹论”或“有限效果论”等那些知识,也不是构造“结构主义”、“符号理论”或“叙事方法”,而是针对特定的媒介制度、媒介运作或传播内容与方式导致的利弊,进行分析和评价。媒介批评不是信息传播,媒介批评学自然也不是传播学。  媒介批评主要是指对媒介的评价或批判,包括对媒介一切领域的正误分析、是非判断,正如小约翰所说:“批评就是运用价值进行判断。”①对媒介的好与坏、褒与贬的论述——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均属于媒介批评范畴。从葛兰西到哈贝马斯,从罗兰?巴特到布尔迪厄、从麦克卢汉到阿多诺,都对大众传媒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解构,媒介批评已成为西方思想家们关注的话语。  在我国,多年来一直重视媒介作品的分析,无论“新闻批评”还是“影视评论”,都总结了一些批评原则。把媒介批评的理念扩展到对具体作品的评价,不仅充实了媒介制度的批评内容,而且更具实践意义。这样一来,媒介批评学需要创立的学说架构,应把研究内容深入到三个视域:  (一)批评媒介,集中于媒介的社会价值分析,揭示媒介的制度性结构及功能。  (二)分析传播内容的质量,剥去充斥媒体的歪曲性的内容或朦胧的外衣,告诉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真相,媒介批评指出内容质量的优劣,有助于提高媒体的素养。例如:  看不懂的报纸  有香港朋友拿起一张内地报纸直摇头。问他为什么,他竟然说:“看不懂。”一句实话使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平时看报也会摇头,许多报道文字也看不懂。例如:“××会议上强调:要按照‘强化一个意识,完善两种机制,实现三个转变"的工作思路,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职责"、‘三个原则"、‘四个要求和一个提高"……”。与会者是否明白且作别论。作为报纸的读者来说,首先就不明白其中的“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所指的是什么;也就不明白它按照什么“工作思路”和要“牢牢把握”什么东西。这话说了等于没说,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空话空文言之无物,为什么总有人不断地写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其实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只要领导看。因为长而且空,只有领导看得懂;即使非懂,至少似懂。有些领导平时就念惯了这种玄之又玄的报告,看惯了这种说了白说的文章,所以非但不觉其空,反而倍感亲切,赞誉有加。因此我想,只要还有领导看,便会有人写下去。(秋武,深圳特区报,1999年6月26日)  这篇批评虽然短小,但内容深刻、生动,对某些会议报道、工作报道的空洞无物批评得入木三分。这样的媒介批评看上去题旨芥微,其价值却是恢宏的,体现出深刻的新闻批评理念。  (三)评价传播内容的社会效果,就是社会效果批评。有许多传播内容掩盖、扭曲事实,误判客观事物的变化,表达错误的思想,严重误导了受众。媒介批评引导媒体纠正这类错误,提醒受众不被新闻所欺骗,不能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媒介批评的实质与流派  综合上述,我们应当在以下涵义上使用媒介批评这一概念:分析媒介现象,评价媒介作品,反思媒介传播的得失。②在媒介批评学还未成为独立学科之前,由于自身的本质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媒介批评观还难以深入实质领域。那时,人们对媒介的批评停留在宏观层面,颇有高射炮打蚊子的意味。而局限在微观层面,批评又往往是零碎的、感性的、随意的,个人或某一机构对传播的狭隘理解主宰着对媒体的评论,又多在政治立场框架里指点媒体的是非。  传统的媒介观总是把传播视为宣传或再现客观事实的二元模式,并将传播作为单面因素加以阐释,忽视对受众解读活动的探讨。其实,传播是由媒介、信息和受众共同构成的整体,受众的解读是媒介传播的重要部分,对权衡传播内容的意义和价值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传播内容引起受众的反响,是一种原生的媒介批评形态,对媒体和管理机构还是一种未知的世界。要把未知、粗糙的意识转化为专业批评者的认识元素,必须掌握科学的批评原则。  媒体作品只有在受众的解读中才能生机勃勃,它存在于受众的理解之中,并被受众所追求、所沉思。比如,新闻报道的完成,并非是新闻的完成,其实它还处在新闻传播的中途,受众的接受和解读才是新闻整体过程的终结。媒介批评的重要实质,就是指导“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转换”③,将传播内容的静态意义还原为鲜活的思想,探索和提升受众的解读规则、方法和认识理念。  媒介每天都传播政治内容,这没有什么不好,但什么样的政治符合群众的需要,人民欢迎什么样的政治,只能由受众作出回答。媒介批评理论则是这种传播活动的直接、现实的反思,充当“反思的反思”角色。正如黑格尔所说:“反思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④。媒介批评使新闻理论内部各要素,诸如事实观念、形态观念、价值观念及政治观念的辩证关系真实地体现出来,给媒介准备一面清晰的镜子,让它们随时照照自己。
2023-08-27 22:20:331

娱乐至死告诉我们的道理

娱乐至死告诉我们的道理如下:1.批判的的核心不是娱乐化的内容,而是电视这种媒介形态对文化教育的反作用 ,既让人们接收信息更多,但是对文化、价值观传播也有不良影响。在主流媒介的影响之下,我们逐渐沉溺于简单的快乐而不能自拔,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于青少年的思维的开发,以及想象力的破坏是巨大的.但是书籍不仅可以连贯我们的思维更是的可以开拓我们的思想,拓宽我们的精神境界。这本书就阐述我们不应该沉迷于娱乐,而忘了向前发展,完善自我。《娱乐至死》是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这本书关注的不是娱乐化的内容,而是导致娱乐化的媒介,新媒体技术的到来一方面有利于文化内容的传播,但另一方面对文化具有反作用力。2.互联网和电子信息科技是个双刃剑,娱乐方式五花八门,它能让好的事情发展得更好,也能让不好的事情变得更难以收拾,应该理性对待,不能够沉迷。《娱乐至死》指向的不单纯是娱乐行业,而是在批评新闻、教育、政治等严肃公共行业的娱乐化。娱乐环境特别是电子产品相关的。现在年轻人比他们父辈们更容易接触到这些娱乐环境,而且接触到的娱乐环境质量更高更容易让人上瘾。现在的娱乐可以把一个乖孩子变成社会上的混混,对一些年轻人有着极大危害。3.每个人都可以作为媒体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带有娱乐性质的消息中,少了自己应该有的思考,快节奏的生活,转瞬即逝的热点,让人们对生活逐渐减少了思考。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人们对于消息的接收扩大了很多倍,大到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慢慢消化每则消息所带来的影响。铺天盖的消息提供在每个人的手机上,让人无时无刻在被填充着五花八门的信息。《娱乐至死》最终的落脚点不是批判,而是在积极寻找建设的方式,特别是在强调我们应该提升对各种媒介形态的认识。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百度
2023-08-27 22:21:021

把关人理论和媒介生产社会学两种范式的区别是什么

理解不同。1、关人把关人逐渐被算法取代。还有一种终极把关人是萱萱,把不符合意识形态和黄赌毒内容剔除掉。把关人的权利更多是因其岗位职责而赋予的。2、媒介生产批评的主体是媒介批评。媒介生产批评通过媒介产品的各种形式。以上就是把关人理论和媒介生产社会学两种范式的区别。
2023-08-27 22:21:201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811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 《文史要览》 王振业等 中国传媒大学919新闻史 ①《外国新闻史教程》②《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③《国际新闻界》(期刊)、《新闻大学》(期刊)、《现代传播》(期刊) 李磊等哈艳秋 中国广播电视中国广播电视920新闻理论 ①《新闻理论》②《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③《新闻理论教程》④《媒介批评》⑤ 与专业相关学术刊物 雷跃捷雷跃捷等何梓华雷跃捷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北京大学921新闻业务 ①《广播新闻业务》②《广播电视新闻评论》③《新闻报道新思路》 曹璐、吴缦王振业陈作平 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中国广播电视 ①《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②《网络传播学》 邓炘炘吴风 北京广播学院中国广播电视922报刊理论和实践 ① 《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版面研究》②《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王武录主编党报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2023-08-27 22:21:482

陈奇佳的学术成果

尼采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电影艺术导论武侠文艺五十年日本动漫艺术研究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概论西方文艺理论史经典的诠释方法 《无边的文本性,无边的戏剧性——论罗兰·巴特的剧学思想》《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3期《因贫称义——论斯坦贝克小说的悲剧主题》,《江淮论坛》2013年第3期《对中国文化产业布局的忧思》,《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凝视法则的改造与悲剧的式微》,《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因革命之名——重释〈雷雨〉的乱伦悲剧主题》,《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3年第1期《革命悲剧及其局限——论雷蒙·威廉斯的悲剧观念》,《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在自由之境中谛视人生的黯淡底色》,《文化与诗学》2013年第1辑《马克思宗教鸦片说一辨》《古典研究》2012年冬季号《自由个体的不幸及拯救——奥尼尔后期剧作与现代悲剧的主题》,《文艺研究》2012年第9期《“悲剧”的命名及其后果——略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起源》,《江海学刊》2012年第6期《大众媒介“去悲剧性”问题研究》,《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6期《关于浪漫主义的分歧——马克思与拉萨尔悲剧问题论争的意识形态根源》,《江淮论坛》2012年第4期《21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生产论》,《人文杂志》2012年第3期《在悲凉处寻找幻觉的幸福——伍迪艾伦与“问题喜剧”》,《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中国的大众文学观念》,《差异》2011年第六辑《关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反思》,《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文化生产力问题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生产问题——以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学说为批判视角》,《江海学刊》2010年04期《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基督教文化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3期《跨越四百年的冲撞:中国本土文化对基督宗教价值的接受与疏离——比较晚明知识分子与当前大众文学对基督宗教的批判》,《天主教研究论辑》2009年第6期《浅谈当前大众文学中的道教文化内涵》,《中国道教》2009年第4期《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苦痛的多重变奏——李松涛诗艺一叶》,《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4期《选择与疏离:论大众文学中的基督教批判问题》,《基督教文化学刊》2009年春《论黄易:在追求超越与俗世诱惑之间》,《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的塑造》,《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被消费的舆论——试论当代舆论的消费性趋势》,《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月《叩问媒介时代文学的终极命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3期《遇到异乡的神祇——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论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网络传播中的大众权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奇幻电影:我们时代的镜像》,《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否定的乌托邦:戈达尔式的拯救之路》,《基督教文化学刊》2006年6月第13辑《虚拟时空的传奇》,《新华文摘》,2007年第4期,原文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中国动画发展问题刍议》,《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笑的力量——论尼采笑的理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小人物的大野心 ——周星驰电影与当代大众文化中的政治问题》,《媒介批评》,2005年7月第1辑《动画电影的艺术特征阐释》,《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多元主义旨趣辨微》,《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论戈达尔后期电影中的政治内涵》,《戏剧》(即《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播撒美丽的种子——从〈名侦探柯南〉看我国的动画作品》,《当代电视》2004年第7期《尼采语言观之评析》,《福建论坛》2004年第6期《托洛茨基文艺思想简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尼采的基督教批判研究》,《基督教文化学刊》2003年7月第9辑《拯救民间文化》,《人民日报》2003年8月12日《不能在人民的痛苦面前转开眼睛》,《作品与争鸣》,2002年第2期《科学精神与生命教育》,《明日教育论坛》,2002年5月《创新:在现代人文观念与经典学术问题之间》,《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第4期《理性局限与肉体权利》,《福建论坛》,2002年第6期《反对滥欲主义》,《作品与争鸣》,2001年第6期《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双重对读法》,《民间文艺》,2001年第6期《不要妄自菲薄民族文化传统》(《人民日报》2001年4月6日)《论高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增刊)《叶文玲小说艺术论》(《叶文玲小说艺术论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从天人合一看中国古典戏曲的深度叙事模式》(《戏文》1998年第6期)《走向现代的武侠世界》(《通俗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文学的现代性进程与金庸小说的精神构成》(《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评夏衍抗战时期的时评与杂文》(《浙江学刊》1996年第5期)《高阳历史小说论》(《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中国戏曲的艺术特性及其现代性转型问题初探》(《戏文》1996年第2期《青山排闼雏凤飞》(《戏文》1994年第5期)《<大唐歌妓>的历史理性精神》(《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在传统基地上构建新的艺术世界》(《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金庸:对武侠本体的追求与构建》(《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2期)《以史笔与诗情浇铸的传主文化人格》(《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23-08-27 22:22:091

硕士研究生新新闻与传播新闻评论方向是干啥的?

研一下,我在图书馆闭关一个月,完成了人生的第一篇文章,写了5万字的互联网发展书籍,参与了第一次国家重大社科项目,体验了一周都呆在二文搞学术的感觉参加了每一年广东学校为毕业生举行的大型毕业晚会,参加了传媒领袖班的主持活动。研二上,学硕只有两门课了。本学期忙碌的开了题,去北京开蓝皮书发布会,寒假还在项目申报。研二下,学硕已经没课了,我和导师合发了人生第一篇cssci,做梦也没有想到学术垃圾也可以发论文,马不停蹄的负责蓝皮书撰写,暑假又是一年的项目申报,终于在11月申报成功!真的太棒了!研三,拿到了国奖,犹豫着要不要读博,找到学院老师推荐,试着联系了top级院校的导师,学术做得越好其实一些导师会更谦卑,和自己的导师说好读博,自己却犹豫了。最后放弃申请考核读博。对了,学硕课程比较少,名额也越来越少了,专硕两年很快就毕业了。如果想要读博,专硕也可以的,国内申请考核没有多大限制的,我有学硕的朋友去了人大、清华,也有专硕的朋友去了复旦、中大,也有留在暨大读博的。三年,对暨大来说,可能不过是无数学子的一个家,而我在这里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尊敬的导师,很nice的同门,很好的室友。有些难过,因为疫情结束可能回学校即毕业,没机会去图书馆学习了。想给大家安利我的图书馆位置!!!三楼东边毕业论文期刊大概第五排的位置!有两个有电的插头,夏天不晒太阳,空调好超足,秋天不开空调可以开窗透气,安静。还有西门出去没多久,有个24小时健身房,一点也不贵!全天候开放!挺棒的。还有,九栋是暨大本部最差的宿舍,只要不分到九栋就会很开心啦!以下是第一次推送的原内容:时间过得太快了,从七月份被录取,九月份开学再到一月放假;不知不觉研一的第一个学期就过去了。寒假回家有很多朋友问我“研究生感觉如何?”而今天在键盘上敲下这些话不仅是给正在准备复试、或是准备报考暨大的朋友一个参考,也是对我研一上学期生活的一次总结。
2023-08-27 22:22:232

有没有人知道这个人编写的中传考研资料怎么样?靠谱吗?淘宝有店铺,传媒实验室,我看评论里有人叫他小二

传媒实验室?这个没听过,你可以看看中传考研门户的资料,我买的动画学的资料,有真题和笔记,编写的比较好,很系统,算是中传考研辅导里比较专业的团队。希望在中传相遇,呵呵!
2023-08-27 22:23:212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参考书都有哪些

考研究生还是什么?网站上有考研的参考书。
2023-08-27 22:23:282

什么是新闻阅评?

不属于媒介批评,新闻阅评是对待发或已发的新闻进行阅读评论,既有政治方面因素,也有业务方面的因素!
2023-08-27 22:23:351

传播学学生必读的篇目有哪些?

传播学学生必读的篇目有哪些?老师一直在强调理论框架,我想理论框架该是从书里来的吧。那理论框架到底是不是从书里来的呢?我看哪些书能够建构起我自己的理论框架呢?1 条评论 分享按投票排序按时间排序12 个回答4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肖琦,这够不上学科,最多是个研究领域默默、简牍、Clalila 等人赞同基础的教材篇目可参考黄小素同学,我这再补充一些专著,是陈阳老师上课时的推荐书单及评注,主要以大众传播研究为主,按出版年份排列。韦尔伯·斯拉姆等(1980)《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和冷战思维的经典之作。李普曼(1989)《舆论学》,华夏出版社。李普曼(2002)《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很多内容放到初版80年后的今天来看,丝毫不过时。汤林森(1998)《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四种立场的梳理,简洁清晰。斯图亚特·霍尔和陈光兴(1999)《文化研究:霍尔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深入了解文化研究第二代领军人物霍尔思想的一本访谈录。陈光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城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台湾清华大学。戴锦华(1999)《隐形书写》,江苏人民出版社。任教于北大,关于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论文集。文字犀利精彩,但缺乏实证资料,结论过于空洞武断。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2000)《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传播的仪式观的最精彩的代表作之一。马歇尔·麦克卢汉(2000)《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麦克卢汉眼光超前,思想精深,深具启发性,然而公认文字晦涩,加上翻译的转介,阅读相当困难。埃弗里特·罗杰斯(2002)《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写法》,上海译文出版社。一本由美国人写作的超越施拉姆创立的“四大奠基人”神话的传播研究史。埃弗雷特·罗杰斯(2002)《创新的扩散》,中央编译出版社。跟上书是同一作者,传播流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本书四十年间再版五次,每一版都推陈出新,展示理论的生命力,中文版根据第五版翻译。泰玛·利贝斯,埃利胡·卡茨(2003)《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华夏出版社。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之作。电视剧《达拉斯》是第一部在世界范围内(美洲、欧洲)获得成功的美国电视剧。卡茨跟《媒介事件》作者是同一人。保罗·杜盖伊、斯图亚特·霍尔等(2003)《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商务印书馆。一本很好玩的书,霍尔本人很少参与的实证研究之一,可以学习怎么做文化研究。约翰·费斯克等(2004)《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梳理传播研究关键词的一本工具书。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2004)《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新华出版社。批判研究一本力作。[美]新闻自由委员会(2004)《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提出了社会责任论。詹姆斯·凯瑞(2005)《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华夏出版社。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戴维·莫利(2005)《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新华出版社。作者是英国做受众研究最出色的研究者。尼古拉斯·加汉姆(2005)《解放·传媒·现代性》,新华出版社。英国学者中,最具理论深度的一位,然而文字晦涩,加上翻译,阅读困难。W·兰斯·班尼特(2005)《新闻:政治的幻象》,当代中国出版社。美国少有的批判研究著作。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2005)《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清华大学出版社。梳理了西方新闻界的“客观性”研究。马杰伟(2006)《酒吧工厂:南中国城市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香港学者关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人类学研究成果,与大众媒体的关系不是太密切。中国学者少有的文化研究力作。托德u2022吉特林(2007)《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华夏出版社。原名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作者60年代是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学生反越战组织(SDS)的积极组织者,SDS活动失败,于是他以自己的经历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全书洋溢着作者的激情,令人感慨青春不再,学术研究也可以写得令人回肠荡气,兼具理性与激情。盖伊·塔奇曼(2008)《做新闻》,华夏出版社。陈阳老师很喜欢的一本书,评价其在新闻生产研究领域内30年无人超越。Schudson, Michael (1978)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 New York: Basic Books.台湾翻译为《探索新闻》,全书的研究问题是:客观性是怎么在美国新闻界确立起来的?这是一本思想史的著作,为新闻史研究树立了可资借鉴的榜样。Schudson和塔奇曼同一年获得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这是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编辑于 2012-03-01 9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u2022 没有帮助 u2022 举报 u2022 作者保留权利收起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知乎用户,传播,广告,新媒体知乎用户、知乎用户、徐小烨 赞同理论框架推荐读《传播学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覆盖面比较广有传播学的发展简史、传播学的几位奠基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从传播类型、传播过程、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到最后的传播效果,基本能帮你搭建起传播学的框架。其他的推荐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媒介即讯息》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这些都是经典的传播学理论,现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格局已经改变,但是这些理论是研究当代传播的基础。发布于 2012-02-29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u2022 没有帮助 u2022 举报 u2022 作者保留权利9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陈小磐,传播学小硕一枚,关注媒介经营管理Picooobird、知乎用户、李雷霆 等人赞同一、理论类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华出版社,1985。 2.《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杨春华、星华编译,新华出版社,1983。 3.《斯大林论报刊》,李清芳编,新华出版社,1985。 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83。 5.《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1998。 6.《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华出版社,1980 。 简介:4、5、6三本书应为案头必备之书,如果你真想在中国做出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7.《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开明出版社,1993。 9.《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弥尔顿,商务印书馆,1958 。   简介:西方的一切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都是由此而来的。 10 .《新闻文存》,徐宝璜等,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   简介:前朝学人的新闻学经典均收录于此,如1919年问世的中国新闻学开山之作——徐宝璜的《新闻学》(徐宝璜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年仅25岁)。 11.《新闻理论基础》,甘惜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12.《宏观新闻学》,刘建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3.《新闻传播学》,黄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简介:第一部以传播学的理论重构新闻理论的著作。 14.《新闻学新论》,孙旭培,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15.《新闻原理的思考》,梁衡,人民出版社,1996。   简介:梁衡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原为光明日报资深记者,曾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本书是他的新闻学三部曲之一。 16.《新闻论争三十年》,甘惜分,新华出版社,1988。 17.《主体与喉舌》,童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8.《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980 。   简介:当代英美国家的新闻学经典,眼界开阔,立论独到,研习新闻学者不能不读。 19.《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主编,新华出版社,1998 。   简介: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而深刻评析西方新闻理论的著作,想了解西方的新闻思想、新闻学说及新闻理论,应从本书入手。 20.《新闻学导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二、 历史类 21.《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简介:中国新闻史的奠基之作,至今仍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内容和精当的论述为学界所推崇,与前朝那批学人的传世之作并为20世纪的学术经典,而作者也由此成为中国新闻史学的开山鼻祖。 22.《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简介:中国新闻史的集大成之作,气势恢弘,包罗万象,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长卷。 23.《中国现代广播简史》,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24.《中国电视史》,郭镇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简介:既严谨,又洒脱,虽是学术著作(系博士学位论文),但读来津津有味,作者乃我国第一位新闻学的女博士,现任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博士生导师。 25.《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胡太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   简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地勾勒了1840~1919年间,国人新闻思想的演化轨迹,及其社会背景和历史动因。 26.《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徐培汀、裘正义,重庆出版社,1994。 27.《传播科技纵横》,闵大洪,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28.《华夏传播论》,孙旭培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 29.《报人张季鸾先生传》,徐铸成,三联书店,1986。 30.《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新华出版社,2001 。 31.《天下风云一报人——索尔兹伯里采访回忆录》,[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 32.《普里策传》,[美]斯旺伯格,新华出版社,1983。 33.《路透其人和路透社》,[日]仓田保雄,新华出版社,1980 。   简介:一部史话体的路透社及早期通讯社发展史的书,写得生动有趣。 34.《西方新闻界的竞争》,[美]约翰.霍恩伯格,新华出版社,1985 。 35.《无冕之王》,[美]哈尔伯斯坦,新华出版社,1986。 36.《权力的媒介》,[美]赫伯特.阿特休尔,华夏出版社,1989。 37.《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美]卡特利奇,新华出版社,1985。 38.《外国新闻事业史》,张允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三、业务类 39.《怎样当好新闻记者》,[美]杰克.海敦,新华出版社,1986 。   简介:典型的美国式新闻学著作,没有什么大道理,都是一些具体的、实际的东西,然而,确实很有用,很实用。 40.《我怎样学习当记者》,南振中,新华出版社,1985。   简介:作者是我国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曾任新华社总编辑,本书是他几十年记者生涯的经验之谈。 41.《风云人物采访记》,[意]法拉奇,新华出版社,1988 。 42.《好新闻的后面——编辑耕耘录》,郑兴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3.《记者生涯——现代美国新闻业务漫谈》,[美]钱塞勒等,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44.《美国电视明星》,[美]芭芭拉.马图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45.《全能记者必备》,[美]朱立安.哈瑞斯等,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 46.《现代新闻评论学》,胡文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7.《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   简介:我国新闻界人才济济,然而能够在新闻的三个主要领域,即研究、实践和管理上均有作为者则寥寥无几,艾丰则是这寥寥无几中的一员。就实践而言,他撰写或组织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报道,如开封何时才“开封”、中国质量万里行等,并获得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就管理而言,他先做人民日报的部主任,后任经济日报的总编辑;就研究而言,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即这部《新闻采访方法论》,曾获得首届吴玉章新闻奖——我国新闻学研究的最高奖。 48.《报纸编辑学教程》,郑兴东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 49.《不要这样写——对百篇新闻写法的商榷》,郑兴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0.《对外传播初探》,段连城,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简介:最早同时也最好的一部对外报道的书,作者是我国外宣方面的专家,曾任外文局局长,人称外文局大才子,这从本书里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才华和文笔。 51.《新闻写作教程》,[美]密苏里新闻学院编,新华出版社,1986 。   简介:美国新闻报道方面的经典之作,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即使开始对新闻事业不了解的人,读后也会油然而生向往之情。 52.《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李良荣,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四、 传播 类53.《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柯惠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 54.《舆论传播》,刘建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简介:舆论研究方面的一部大作,在国内外都堪称高水平。 55.《传播学引论》,李彬,新华出版社,1993。 56.《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 。   简介:一部令人瞩目也令人困惑的奇书,不管赞成,还是反对,你都不得不面对它所提出的一系列骇世惊俗的思想,如媒介即信息。 57.《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等,华夏出版社,1989。 58.《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 59.《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1。 60.《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 美]切特罗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简介:莫尔斯是19世纪中叶发明电报的人,麦克卢汉是20世纪中叶以一系列“奇谈怪论”骇世惊俗的人,本书即论述一个世纪中美国大众传播的演变及意义。 61.《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1996。 62.《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 简介:以模式的形式而将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囊括其中,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所以,必须具备相当的传播学理论基础才能看得明白。 63.《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4.《说服学——攻心的学问》,龚文庠,东方出版社,1994。 65.《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胡钰,新华出版社,2000。 66.《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崔保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简介:对日本新兴的信息社会理论做了详细的介绍,可以开阔眼界。 67.《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 简介:本书是美国最有影响的传播学教材之一,也是目前国内译介的最好的一部传播学原著。 68.《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69.《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 。 简介:传播学批判学派,是当今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其中,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是批判学派的一大分支,而本书对这一分支做了详尽的论述。 70.《大众文化与传媒》,路扬、王毅,上海三联书店,2000 。 简介:对批判学派的另一大分支即文化研究,做了提纲挈领的描述,虽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但深入浅出,思想宏博,是部难能可贵的佳作。五、 广电 71.《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2.《开拍啦》,[英]哈里斯.华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 73.《电视与社会》,[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4.《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六、 作品 75.《范长江新闻文集》,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76.《新闻通讯选评》,汤世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 77.《外国新闻通讯选评》,黎信等编著,长征出版社,1985。 简介:上面三部新闻作品集,收录了中外古今几乎所有新闻报道的名篇佳作,即使没有学过多少新闻传播理论,看看这些作品,照葫芦画瓢也能收到“取法乎上,可得其中”的效果。 78.《西行漫记》,[美]斯诺,三联书店,1979 。 简介:新闻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一个记者一生中能有这么一部作品就可以不朽了。 79.《邵飘萍选集》,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80.《中外广播作品选析》,程道才主编,新华出版社,1989。《中国电视新闻奖获奖作品选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每年一本 81.《消息选评》,复旦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82.《通讯选评》,复旦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83.《梁厚甫通讯评论选》,东山编,新华出版社,1985。 84.《经历》,韬奋,三联书店,1979。   简介:邹韬奋先生在新闻史上如奇峰秀拔,令后人高山仰止,以他名字命名的韬奋新闻奖,与范长江新闻奖并为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两大最高奖。本书是他新闻作品的精华。 七、其他 85.《新闻职业道德》,董炜,新华出版社,1996。 86.《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简介:发展中国家为了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闻新秩序,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和奋争。这份驰名世界的研究报告,就是这场努力与奋争的一个里程碑,也可以看出西方的专家们对中国的看法有多么可笑。 87.《网络文化论纲》,孟建、祁林,新华出版社,2002。《电视文化学》,欧阳宏生,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网络文学论纲》,欧阳友权 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88.《新闻侵权与诉讼》,孙旭培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 89.《新闻法规政策须知》,中宣部新闻局等编,学习出版社,1994。 90.《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李希光、刘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 简介:国际传播研究方面一部力作,见解独到,思想犀利,材料翔实,发人深省。 91.《媒体轰炸与洗脑》,李希光、刘康,江苏人民出版社。 92.《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王君超,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简介:在国外,媒介批评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我国目前对此问题还比较隔膜。本书作者以此为题所做的这篇博士论文,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值得关注。八、工具类 93.《新闻学大词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94.《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方汉奇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95.《中国新闻年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 96.《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北京广播学院编。 97.《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98.《中国文化经典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99.《西方思想文化经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00.《20世纪的电影——世界经典电影》,吴冠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发布于 2012-03-01 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u2022 没有帮助 u2022 举报 u2022 作者保留权利2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郭宇欣,待业中szeyu chan、cho 赞同必须麦克卢汉和尼尔波兹曼,先看这两个。何道宽先生翻译的书建议都看。如果英文够好,就买上面书的原版,还有里面注释标注的书看。编辑于 2012-03-01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u2022 没有帮助 u2022 举报 u2022 作者保留权利1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知乎用户,金木水火我,生旦净末我。张慧子 赞同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传播学学习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所以我推荐的主要也是一些基础的传播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类的书,仅供参考。理论类:1、《大众传播研究的里程碑》,梅尔文·德弗勒等,台湾远流出版社,1993。在回顾传播学重大研究结果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通俗易懂,很受欢迎。2、《大众传播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希伦·洛厄里&梅尔文·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如果能够对照前面的版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删除和更新,也会很有启发的。3、《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四版)》,沃纳·赛佛林和小詹姆斯·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是传播学的经典著作,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传播学各理论及其发展历程,里面有详细的个案研究和研究方法的介绍。4、《网络社会的崛起》,曼纽尔.卡斯特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时代的传播现象。方法类:5、《传播研究方法:策略与来源》,Rebecca B. Rubin等,华夏出版社,1999。极具实用价值的工具书。包括如何寻找文献、学术期刊评论、如何利用Internet做传播学研究等。6、《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质化取向》,Kluaus B. Jensen 等,台湾五南出版社,1996。一本专门关于定性研究的书。7、《传播统计学》,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偏向于定量研究。
2023-08-27 22:23:451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

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地球村原理
2023-08-27 22:23:553

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利用现代媒体参与社会公共活动

正式认识。和一些理念。
2023-08-27 22:24:132

2012中国传媒大学图片摄影专业研究生的考试范围是什么

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只有一个研究生方向,就是属于广播电视新闻学摄影专业属于广播电视新闻学,各个方向专业考试的科目是统一的:英语和政治、新闻学基础,综合考试,一共是四门500分,其中后面两个学校自主命题的专业课的总分是每门150分。四门课中参考书涉及最复杂的一科便是新闻学基础,主要分为三部分: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各部分的参考书如下:新闻史部分:《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新闻理论部分:《新闻理论》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媒介批评》雷跃捷新闻业务部分:《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二版) 梁一高 中国广电《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编辑》谭云明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王振业、李舒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注:新闻业务部分,实际上就是采写编评四部分,四本书工作量比较大,如果时间有限,可以考虑看《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王灿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综合考试部分一般来说都看《文史要览》,但这门课主要考记忆来复习,《文史要览》这本书很厚,很多内容都是超出考纲的复习范围的,全部都背下来并不现实,另外文史要览覆盖的是中外文化和中外历史的内容,占综合考试的75分,也就是一半,另外的75分是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提高,因此不建议买这本书复习,效率比较低,可以找一些复习资料结合真题来准备。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的复习难点在新闻学基础上,要重视了。另外想提醒你,参考书只是教材,考研涉及其中内容,但其中有主有次,复习的时候要把握考纲、在历年真题去有选择的复习,不是一味的看书就能解决问题的,毕竟并不是每本书的重要程度是一样的。你也可以关注“中传考研网”发布的中传考研专用资料:《新闻学基础 复习指南》 中传考研网出版《新闻学基础 历年真题及解析》 中传考研网出版《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 复习指南》 中传考研网出版《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 历年真题及解析》 中传考研网出版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再问追问我,我的资料里有我的联系方式,你也可以到中传考研网上找你需要的信息,祝福你成功圆梦!
2023-08-27 22:24:221

研究角度有哪些含义?

一、研究角度的含义研究角度是研究者主体意识介入研究客体的一条途径。任何文章都有自己的角度,由于角度不同,同一个研究对象,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面对相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者常常会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这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经验、生活感触、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等要素,而不同的研究角度获得的研究结论是不同的。针对同一个选题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角度,为了使研究有新意,就需要尽量寻找与选择与众不同的研究角度,在多元角度中寻求突破。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需要有研究的“视角”或研究的框架。出色的研究往往显示或隐含了独特的研究视角。成为一个出色的研究者意味着成为一个视角主义者。即便采用“质的研究”,也需要有研究视角。研究视角使我们看到一些“没有理论我们就看不到”的东西,它能帮助我们预见和理解事实。研究的视角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理论视角。它是从某个“学科”或“学派”的角度去研究事物。二是思维视角(或关系视角、分类视角)。它是分类或关系判断的某种思维形式。三是批判视角。它是研究者对新观点或新材料、新方法(或新工具)的选择。三者之中,最常用的是理论视角。扩展资料:举例:为了阐述研究角度,举实例来说明,以“超级女声”为例,我们可以从这些些角度来进行研究:研究角度一:"超级女声”受众调查:如果你擅长问卷调查,那么,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并进行访问,根据数据分析“超级女声”的受众群的特征,节目受欢迎的原因、受众对节目的评价等。研究角度二:从平民选秀热看电视娱乐节目的同质化。“超级女声”火爆全国,为湖南卫视带来了极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内其他的电视台纷纷效仿,推出各种平民选秀节目,很多节目是对“超级女声”的模仿,研究者可以透过这个现象思考分析电视娱乐节目的同质化和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研究角度三:从“超女挨批”说“媒介批评的权威批评”。文化部原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兼教科文卫体主任刘忠德批评"超女”,引起世人关注,政协常委批评“超级女声"是属于典型的“媒介批评的权威批评”。其批评主体的权威性是否带来批评内容的权威性,研究者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论述。研究角度四:论述“超级女声”的运作模式。“超级女声”的海选、晋级、评委点评、短信支持、现场PK等节目运作本身在国内具有创新意义,分析其运作模式有利于剖析节目受欢迎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总结经验,促使电视节目的繁荣发展。研究角度五:"超级女声”的社会效应分析。“超级女声”是否真的导致电视节目的品位下降、媚俗和低速、道德滑坡、促使青少年欲望膨胀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等,在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是否存在负面效应?论述这个问题有利于这类电视节目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研究角度六:话语规则权力-另眼相看《2005超级女声》蔡骐教授用话语、规则和权力三个词来概括“超级女声”的成功因素,对这个节目进行深度的剖析。“超级女声”背后隐含着参与、潜能和成功的话语,“超级女声”有着一套独特的淘汰与晋级规则,在这个节目中,明星的权力被消解,谁是明星,观众说了算,权力在观众那里。研究角度七:透过“超级女声”看电视娱乐节目如何克服“审美疲劳”。电视娱乐节目一直以来有个固定的模式:明星+主持人,或者主持人+节目参与者,娱乐的范式是“明星娱乐大众”,这个模式很是风行了一阵子,可是,观众日复一日都在观看同一个类型的娱乐节目,没有新意,自然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超级女声正是改变了一种娱乐范式-从明星娱乐大众变为大众自媒自乐,这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这个研究角度有利于总结节目成功经验,有利于媒介今后的创新和发展。研究角度八:"超级女声”的产业链分析。“超级女声”吸引了众多眼球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这不仅在于节目带来的广告收入,同时还有短信收入、唱左收入等一系列与之有关的文化产业,另外还有“超女”品牌这个无形资产。社科院发布的“文化蓝皮书"追踪了超女的整个产业链,并估算出这个节自客利签置接总收益约7.66亿元。按照上、下游产业链间倍乘的经济规律分析,"超女,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至少达几千亿元,可见,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角度。
2023-08-27 22:24:291

新闻媒体如何关注弱势群体

一、当前的社会分层与传媒歧视 1、社会主流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社会阶层由区域和政治身份分层体系向经济分层体系转变,分野形成了社会主流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主流群体是指社会上消费能力较强、掌握消费的话语权,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权力、掌握管理的话语权,属于社会文化精英、掌握知识话语权,对于流行时尚敏感的享有最多的高档和豪华生活用品、掌握时尚话语权,年轻、有钱、有文化、有势力和有发展前途、追求时尚的人群,这批人是供职于政府机关、教科文卫单位或企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专业人士或白领人士,是拥有较高经济收入和消费投资决策能力的城市人。 与主流人群相对应的是非主流人群,按照以上标准,自然是指那些没钱、没权、文化不高的普通工人、农民、进城务工者、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弱势群体处于其他社群所支配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上比其他社群拥有较少的控制力和主宰力,其接受教育、追求成功、财富与个人幸福的机会,远比其他社群有限。因而,相对于主流群体或强势群体而言,弱势群体往往扮演附属的角色。弱势群体通常具备以下特质:感受到强势群体的偏见、歧视、隔离等形式的不平等;在生理上或文化上不同于强势群体;每一个人无法自愿选择成为弱势群体;由于意识到自己的附属地位,这种认知导致强烈的族群孤立,因为当一个群体长期被歧视,其成员对此群体的归属感逐渐形成,且日益强烈,而对于主流社会日渐疏离甚至仇视。在我国,“弱势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名词,主要指信息的不对称、经济收入的不对称以及能力上的不对称。例如老人、孩子、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城市务工的农民。他们离社会的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相对偏远,而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对边缘群体有明显的歧视,他们很难进入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当前中国“弱势群体”的特征之一就是生活贫困,另一特征是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些弱势群体的形成机制很复杂,有制度层面的原因,有历史原因,有与身体条件、受教育程度等个人原因有关。目前,我国有包括老人、儿童、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城市务工的农民等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约3.5亿人。 2、对社会弱势群体有两种明显的“传媒歧视” 因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不同而在受众中产生的社会分层,是大众新闻传媒产生传媒歧视的根本原因。所谓“传媒歧视”,是指不能够平等地对待分布于不同社会地位维度上的人群,歧视弱势群体即处于阶层低端和社会边缘位臵的人群。 大众传媒是重要的舆论阵地和宣传资源。在这种重新分配、复杂博弈的过程中,大众媒体的舆论宣传出现了两种明显的“传媒歧视”: 一方面,新闻传媒热衷于炒作富翁效应、老板经济、明星绯闻、美女形象,献媚于少数上层人和富人阶层,忽视了为大多数普通人特别是穷困群体的服务责任,追求经济效益和“眼球效应”,忘记了自身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传媒资源越来越向只占人口少数的“主流人群”倾斜,反映在报刊的版面上和广播电视的频道中,那些以白领、金领、“成功人士”、“新新人类”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刊和栏目越来越多,而为平民百姓特别是农民、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工人服务的专刊和栏目却越来越少。如农民在我国人口比例中仍占80%以上,是最大的社会群体,而目前全国现有期刊9000余种,农业期刊仅187种;有报纸2000余家,以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仅几十家;全国已注册的各类电视台有上千家,开办对农(农村、农业、农民、农民工)栏目的只有1%,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介相比,开办率只占有4%。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在传媒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显然处于明显的“弱势”。这种传媒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实际上是对弱势群体的媒介接近权、知情权、话语权的公开侵害和剥夺。 另一方面,一些所谓关注民生的大众媒体,报道鸡毛蒜皮小事琐事的“市侩新闻”多、报道中媒体自身角色越位出现越俎代疱、报道内容上存在负面报道或局限于一般展示的浅表报道等。在今天大多数都市类或市民类新闻传媒中,有关弱势群体的宣传报道应该说仍占有一定比重,但他们的整体形象却常常因为媒体有意无意的扭曲而变形。大多数媒体工作人员本身就属于社会“主流人群”,有着相近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感情并用同样的视角看待弱势群体,在他们的笔下和镜头里,要么就是居高临下对弱势群体现实生活中的窘境表达一点慰抚和同情;要么就是着力渲染那些有损于弱势群体整体形象的负面报道。如进城农民工如今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体,在城市中他们常常被视为“外来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加快城市化步伐作出了贡献,理应得到新闻媒体的尊重和关注,但我们一些媒体对他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片面侧视”,津津乐道他们中个别的犯罪、群欧、嫖娼、为讨薪跳楼自杀等负面新闻,或者在报道中使用“无业人员”、“闲散人员”、“社会闲杂”、“盲流”等明显带有身份歧视的词语。如何发展,在社会统治阶级那里,它都是实施意识形态统治的有力工具。这是大众传媒的阶级属性。社会控制具有两种表现形式——硬控制和软控制,前者是指社会管理部门通过法院、监狱、军队、法律规章制度等外在强力手段,形成骇人的武力威慑力,确保自身的权力地位不受动摇,维护社会安定;后者则是通过对国民意识形态的熏陶教育使其接受社会控制,形成合法性认同。显然,大众传媒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软控制的作用。大众传媒的强大社会影响力能够引导民众形成社会认同,客观上能够保证社会的安全稳定的运行,至少会降低恶性运行风险。 4.具有伸张正义、确保社会公正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所具有的监察和协调功能,使得大众传媒在社会中便成了市民社会的“包青天”,倾向于在社会成员遭遇不公时,介入和关注整件事情,从道德和公正的立场出发向社会弱者提供各种援助和支持,发挥舆论媒体的影响力,向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和社会不合法现象施加压力,促使不公正问题得到尽快完善的解决。目前大众传媒非常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保护、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参与权利等,如弱势群体、听证会等社会焦点。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主要包括提供新闻舆论支持、信息资源、精神激励、经济援助等形式和内容。 5.具有表达公共利益诉求的作用。大众传媒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连接政治体系和社会公众的重要中介因素, 也是确保民主政治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环节。大众传媒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表达和诉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大众传媒影响公共利益选择,大众传媒往往从社会利益和道德的立场出发,对不同的社会利益选择(社会问题的代价)做出述评,这会对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公共利益的选择;(2)大众传媒促进利益整合,做出利益选择后,大众传媒还会引导人们对不同的利益选择进行整合;(3)大众传媒公开利益分配,这是大众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的职责所在,它会整合后的利益方配方案向社会宣传;(4)大众传媒督促利益落实,利用大众传媒的媒体监督功能督促利益方配方案的完全落实。 因此,大众传媒正确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有助于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社会弱势群体实现自立自强,有助于提升新闻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有利于大众传媒品牌的塑造和维护 三、大众传媒关注弱势群体的误区 误区一:“只要与老百姓有关都可以做新闻”。有些民生新闻节目把亲切感与肤浅泛化,有时栏目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充斥大块的版面,成了典型的“市侩新闻”。有些民生新闻题材是街头闹剧,如打架、跳楼、纠纷、自杀等等。这一段又一段火爆的街头闹剧,没有完全揭露社会本质,仅仅是“眼球”行动,通过极个别的现象,极端孤立地、片面地甚至不健康地反映生活。例如,有的人因为生活不如意,想通过自杀来解决问题,通过“跳楼”来对一些人施加压力等。对于这种类型的报道就不宜过多,这种过激的行为也不值得宣传。正面报道过少,负面报道过多,也是民生新闻中常见的问题。党的宣传政策要求以正面宣传为主。负面报道过多,易使受众产生不安稳感,甚至对社会失去应有的信心。 误区二:局限于浅层的反映。民生新闻固然较好地体现了“三贴近”原则,但民生新闻在“三贴近”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引导和服务统一起来。新闻记者不仅要向公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公众解释事件,尽可能地提供建议,引导和帮助公众。有些地方,每年夏收后农民把秸杆烧掉,常引发火灾,有的严重污染环境。媒体除批评这种现象外,还报导有的地方如何把秸杆处理成肥料,甚至加工成工艺品。这样,既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这样的报道就显示出较强的引导性。 误区三:角色定位有偏差。民生新闻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发挥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加快问题的解决进程,因此,受众多了一种“找媒体比找职能部门更有效”的感觉。但是,新闻媒体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能成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它的作用仅局限于表达民意,而不能落到实现民意的层面。也就是说,只能反映问题,而不能代替行政执法,不能越俎代疱,不要向老百姓发送错误的信号。一定要把握住舆论监督的力量和尺度。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报道后,事情也未得到解决,往往不了了之,经常以“本栏目将予以关注”而结尾。长此以往,老百姓对民生新闻栏目的权威性就会产生质疑。 四、对大众传媒正确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思考 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传媒传播报道活动对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和谐方面作用巨大。大众传媒在弱势群体报道中应当做到:ue004 1、党委政府要加强政策支持。这是改变当前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中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媒要贯彻和落实好三贴近的报道原则,离不开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一方面,由于党委、政府对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大局有较全面的了解,因此,通过党委和政府的指导,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政府关注、人民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采访报道;另一方面,党委政府根据中央精神进行适当的宣传策略调整,能够更好地帮助地方新闻单位贯彻和落实“三贴近”的报道原则,充分发挥新闻传媒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维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有序、和谐发展方面的作用。要腾出大量头条的版面和时段用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报道。 2、切实实行三贴近的报道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时期下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要求。贴近实际要通过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两个方面的落实为基础。以农民工报道为例,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以利益主体——农民工为信源,深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现场,通过与农民工的交流获得信息,倾听他们的利益要求,感受他们切实利益需要,只有通过采访中的深入基层,才能为后边的写作和报道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克服对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妖魔化、戏说化的倾向。要反对高人一等地对民众的疾苦和忧患麻木不仁的偏向或作为煽情造势报道原料的恶习,以平视眼光、设身处地的情感,来报道他们的现实生存状况,报道他们生存中的坚韧和善良。对他们的弱点或问题,应该从与人为善的视角进行报道和批评。特别要注意把个别问题同他们整体的生活状况区分开,不要在报道中进一步加剧对他们的边缘化和隔离化。ue004 3、实现话语权下放。由于话语权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掌握在社会管理和精英阶层的手中,使得弱势群体报道中出现“主体错位”的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了报道视角和受众对农民工形象认知的形成。要改变这种情况,关键在于话语权的下放,使农民工在新闻报道中回归主体本位。当前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新闻报道中不缺乏政府部门“邀功型”的“利益实现”报道,缺乏的是真正对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有价值的“利益诉求型”报道。如果记者在最初进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报道时就采取一种“话语权下放”的采访策略或传媒姿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让农民工和弱势群体有充分的利益表达机会,也许就不会出现“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是总理在农民家中视察时才听说”的情况了——这就是新闻传媒没有履行好下情上达职能的体现。ue004 4、加强大众传媒队伍建设,提高从业素质。大众传媒能否坚持正确的传播价值取向,能否熟练驾驭大众传媒建构社会价值观念的各种功能,能否组织投放符合受众体验心理需求的内容产品,取决于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及业务技能状况。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是当前我国传媒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按照“政治家办报办台”的要求,加强政治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满腔的热情去宣传主流价值观念,去发掘和报道体现主流价值观念的先进事迹;以崇高使命感去了解、把握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清源正本,用主流价值观念引导、整合社会上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 5、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社会成员参与建构社会价值观念的自觉性。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社会成员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社会成员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社会成员良好的传媒素养是大众传媒正确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保证,可以增强传媒体验的认同效应。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社会成员获取信息并不困难,难的是分辨信息的价值,有效地利用信息。社会成员一旦成为有识别力的媒介使用者,便能增加其正面效果并减少负效果。社会成员通过选择高水平、可信赖的信息与娱乐来源,避免低水准、煽情的或偏颇的媒介信息,可以修正媒介内容的走向,有助于形成大众传媒正确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
2023-08-27 22:24:591

如何看待摄影造假现象

在当今时代,强调摄影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由于数码摄影技术的广泛应用,摄影报道不仅可能存在着前期拍摄“无中生有”的摆拍式造假,可能存在着后期编辑在图片的文字说明上作假,而且存在着通过数码技术制作假照片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要重申新闻摄影报道的真实性原则,而且应当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新闻摄影的专业伦理或者说职业准则建设。首先,要加强摄影记者的专业伦理教育,充分确立新闻摄影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使其内化为每一个摄影记者的自觉要求,并在摄影实践中身体力行。其次,要加强摄影报道的制度性建设,要用良好的制度来约束每一家媒体、每一个摄影记者的拍摄行为。在这方面,美国《洛杉矶时报》资深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在伊拉克战争中因制作假照片而被炒鱿鱼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再次,要加强媒介批评的力度,对新闻摄影中造假、摆拍等现象,要进行深刻的剖析和理性的批判,让媒介批评发挥一种理性制约作用,并且提高广大受众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价值判断能力,促进新闻摄影报道达到更高的水平。
2023-08-27 22:25:101

中国传媒的编辑出版考研难吗?好考吗?

编辑出版属于中传新闻类里考研难度相对较低的一个专业考试的科目是:英语和政治、新闻学基础,综合考试,一共是四门500分,其中后面两个学校自主命题的专业课的总分是每门150分。四门课中参考书涉及最复杂的一科便是新闻学基础,主要分为三部分: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各部分的参考书如下:新闻史部分:《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新闻理论部分:《新闻理论》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媒介批评》雷跃捷新闻业务部分:《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二版) 梁一高 中国广电《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编辑》谭云明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王振业、李舒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注:新闻业务部分,实际上就是采写编评四部分,四本书工作量比较大,如果时间有限,可以考虑看《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王灿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综合考试部分一般来说都看《文史要览》,但这门课主要考记忆来复习,《文史要览》这本书很厚,很多内容都是超出考纲的复习范围的,全部都背下来并不现实,另外文史要览覆盖的是中外文化和中外历史的内容,占综合考试的75分,也就是一半,另外的75分是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提高,因此不建议买这本书复习,效率比较低,可以找一些复习资料结合真题来准备。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的复习难点在新闻学基础上,要重视了。另外想提醒你,参考书只是教材,考研涉及其中内容,但其中有主有次,复习的时候要把握考纲、在历年真题去有选择的复习,不是一味的看书就能解决问题的,毕竟并不是每本书的重要程度是一样的。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再问追问我,我的资料里有我的联系方式,你也可以到中传考研网上找你需要的信息,祝福你成功圆梦!
2023-08-27 22:25:201

美国公共新闻学运动的美国公共新闻的反思

据统计,1994-2001年,美国有超过两成的报社执行了某种形式的公共新闻;各种形式的做法累计达800多件;近四成的报道获得了读者正面回应;近四成的报道对公共政策发挥了直接影响力。“公共新闻运动”已被誉为“美国新闻史上最有组织的内部社会运动”。尽管如此,Pew中心的Leonard Witt认为,公共新闻上的早期尝试“往往是某些‘特别项目"的一部分”,开支巨大,耗费时日,而且还是片断式的。“并非所有记者与编辑参与了公共新闻,某些人甚至还直捷了当地表示反对,所以向编辑部里的人伸出橄榄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2003年春,这一运动实际上逐渐销声匿迹,专事公民新闻研究的Pew中心也早于2002年安静地关上了大门。究其原因,传统新闻媒体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是此次运动所无法改造的。“为人民”并不意味着“公民能够近用媒体而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一环”。第一,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决定了它对话语权的垄断。传统新闻媒体是一个具有专业主义(Profession“sm)的职业意识形态(Occupational Ideology),也是实行分工合作的庞大企业组织。这决定了这些公众还得通过“过滤”程序,通过电视、广播的主持人、报纸的版面编辑这些中介(me—diate),发表经过“筛选”的言论。而这些“演说者”,也往往是经过“筛选”的具有代表性与专业性的少数人,这与媒体及其中介的专业地位相称。普通公民依旧不能担当记者、编辑的角色,不可能任意发表自创的新闻或自我的观点。第二,传统媒体有限的时空,决定了它对议程设置的垄断。报纸的版面、电台的时段,是媒体最宝贵的、最有限的资源。因此,媒体必须对议题进行筛选,强调某些媒体自身认为重要而且数量有限的事件,并努力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与此;同时,它还不得不忽略其他事件。时空资源的稀缺性也注定议程必须经过排序,以此集中公众有限的注意力。结果,某些议题被广泛讨论,而其他的则被忽略。因此,能够定义问题的传统媒体就具备了意识形态的权力。这些媒体的本质因素是体系内部的运动所无法打破的,新闻传播依旧受到以媒体为主导的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的框架所约束。第三,传统媒体的传播环境,决定了它对意涵解读的垄断。公众的意见进入传统媒体之后,不再以独立的形态存在,往往成为引用和佐证,变成新闻叙事论述中的一部分,原本意涵的解读难免受叙事整体的影响。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指导着它要求守门人追求正确性(actuadjty),进而造成意识形态的封闭性(closure),接着将受众锁定(anchor)在从优解读(prefeⅡed reading)的方向上来看待新闻报道这个“剧本”。于是乎,公众与有识之士奋力抗争取得了传统媒体的近用权,他们自己却反倒扮演了传统媒体编撰的剧本中的一个角色;而这种参与,更使编撰的剧本具有真实性和可行性,更使其合法化、合理化。第四,公众中的不同团体共同争夺稀缺的时空资源,造成边缘团体的再度边缘化。依据媒体再现理论(Represent“on theory),个人和团体向传统媒体抗议自己没有近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至于不能在公众的心目中推展自己的观点;媒体的有识之士也希望真实地再现社会的“真实性”。可是依据再现理论推出的“不偏倚”(impaniality)原则,即在任何话题上各种声音都有近用权,看似迎合了近用权的需求,但诸如环保、女权等边缘团体原本以为可以借此结束自身在大众传媒上边缘化的现状,却“自然而然”地被再度边缘化,而主流声音变得更为主流。所以,受到传统媒体自身局限性的影响,传统媒体向公民下放部分近用权、公民与社团向传统媒体索要近用权,这些努力终究会会落入不尴不尬的境地。幸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凭借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便捷灵活的移动技术以及博客(weblog)、聊天室、留言板、维基(wiki)的出现,以改造传统媒体为主旨的公共新闻运动,已经于2004年向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市民新闻”(Citizen Joumal—ism)①或参与性新闻(P跏icipatory JoumaJism)。发起人已经放弃了“为人民的新闻”,转而求助于“人民的新闻”,也就是新出现的、尚未定型的“我们媒体”(we Media)的概念。无论如何,公共新闻运动是美国新闻史上辉煌的一笔。“美国新闻界对‘公共新闻"的实践探索和学术争议,是美国社会发展和大众传媒发展的结果,它表现了美国新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媒体社会责任的新的思考和努力。”“在对美国内部事务的报道中,在沟通社会信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美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方面,美国新闻界的公共新闻理论及其实践的确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参考资料:【1】俞燕敏 鄢利群《无冕之王与金钱---美国媒体与美国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2】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广西师范大学传版社,2003年4月。【3】方汉奇:《新闻春秋》,【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4】吴培恭:《新闻改革与刨新》,【M】文汇出版社,2003年11月。【5】李良荣:《新闻改革的探索》,【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6】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5月。【7】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 1999【8】沃尔特·李普曼.林珊 《舆论学》【M】 1988【9】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许季鸿 《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M】 1994【10】谢静《美国的新闻学运动》【J】《当代传播》2004【11】谢静 《协商规范--美国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规范之建构和解构》》【J】《新闻大学 》2003(3)【11】邵培仁 李一峰《论美国“公共新闻运动》【J】《嘉兴学院学报》2007【12】李洋 唐远清《公共新闻崛起的背景与前景》【J】《当代传播》2004【13】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4(1)【14】蔡雯《美国新闻界关于公共新闻的实践与争论》【J】《新闻战线》2004(4)【15】徐贲《民主社群和公共知识分子:五十年后说杜威》【J】《开放时代》2002(4).【16】吴惠连《美国新闻业纵论》【J】《美国研究》2002(3)【17】李青藜《美国的公民新闻事业》【J】《国际新闻界》2004(1)
2023-08-27 22:25:291

昨天我给《传媒》杂志投稿了,有谁知道这个杂志要是录用稿件的话大约会在多长时间内回复,是否录用?

一般来说一到两个礼拜之内就会有答复,可能更短。建议你找编辑电话礼貌地咨询下。《传媒》杂志是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面向传媒产业的新闻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报业观察、广电聚焦、期刊透视、新兴传媒、传媒人物、传媒评论、海外传媒、广告论坛、理论探索、会议传真、传媒书评。  ◆征稿内容:  1.传媒业界最新动态的深度报道;  2.报纸、广播、电视、期刊、新媒体等领域实践经验的探讨;  3.传媒业态、传媒创新、传媒理论、媒介经营与管理,以及媒介融合等专题的理论研究;  4.传媒业热点话题、热点现象的独到观点与媒介批评,或长期积累的关于传媒业发展规律的心得体会;  5.国内外媒体经营的个案分析;  6.知名传媒界领军人物的人物专访,人物传记;  7.当前媒体改革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以及一切与传媒产业相关的文章等。  ◆投稿邮箱:chuanmeizazhi@163.com  ◆投稿须知:  1.来稿要求选题新颖、观点鲜明、资料准确、说服力强,具有一定的学术交流价值。  2.作者确保稿件的原创性,不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删改,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说明。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3.论文的书写格式要求:必须写清文章题目、作者、正文、工作单位、电话、地址、邮编;多位作者稿件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  4.文内计量单位、数字和年代的表示等请采用国际标准或按国家规定书写,如有图片请撰写图片说明并注明出处。  5.来稿以3500~5000字为宜,最低不少于2000字;“传媒评论”栏目投稿以1400~1800字为宜,并请附电子版个人亲笔签名。  本征稿启事长期有效。
2023-08-27 22:25:451

如何理解拟态环境、刻板印象、娱乐至死、麻醉精神

戳我的头像,自己拿资源哦~
2023-08-27 22:26:051

古代报纸《京报》对中国近代传媒的影响和可借鉴之处?

关于中国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 (1)周朝说 我们在前面提到,先秦时代的周朝出现了记事的史官和采风的乐官,因此,有人就推测,像《春秋》和《诗经》这样的史籍,在当时很可能就是一种报纸,它们带有宣传和公报的性质。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几位外国学者,比如说曾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多年的美国新闻学者白瑞华。但是,这种说法大部分只是学者们的大胆假设,并没有足够的史实根据。先秦的任何典籍中也没有记载周朝的“报纸”的文字。所以,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2)汉朝说 持这种说法的以我国著名的新闻史学家戈公振为代表。在他的《中国报学史》中的有一节专门论述汉朝的报纸,节的题目是“汉有邸报乎?”他认为,汉朝幅员广大,工商繁荣,文化发达,各藩王与汉武帝之间关系密切,对于京师的政治情报,必定有殷切的需求,而邸报自然应运而生了。应该承认,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汉朝的确具备了一定的抄发报纸的客观条件,而且也的确有了“邸”这个机构,但是,却没有关于“邸报应运而生”这样类似的记载,在现存的汉朝文献资料中,也看不到“邸报”的字样。因此,汉朝有报纸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另外还有东晋说等,我们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从这些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报纸的起源是需要用能看到的实物或是确定的记载来证实的,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曾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做学问需要有这样的方法“大胆推测、小心论证”,这用在我们新闻史的研究中也非常合适,我们需要根据现有的材料大胆的推测一些材料背后的事情,但是翻回头还需要找大量的史料来对想法进行论证,只有想法是不够的。 根据现有的材料,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中国的报纸开始于唐朝。 3、唐代的进奏院状报 到了唐朝,我们知道,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空前繁荣强大的一个朝代。它采取了一种与前朝不同的行政制度——藩镇制度。我们在中学历史中已经学到,藩镇割据的形势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藩镇的办事代表“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自己的办事机构,叫做“邸”,后来又改叫做“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这里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地方长官呈递章奏,下达文书,办理需要和政府中枢各部门请示汇报、联系交涉的各项事宜,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其中,我们注意到,由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们,为地方长官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而传抄的报告,已经不同于以往的诏书性质的文件,诏书是有强制性的行政公文,而这些报告,却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仅仅是提供了信息,因此它是一种专门用来传递新闻的渠道。而“邸”或“进奏院”这样的机构,也就成为藩镇首领们设在首都的、了解朝廷和全国情况的信息中心。只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的,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还有称“留邸状报”的等等。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唐代确实存在“进奏院状报”的话,那么它将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现在,我们需要证明的就是,唐代确实有“进奏院状报”。有两种途径:一是需要在古籍中找到关于这种形态的报纸存在的确切记载,或者是找到“进奏院状报”的实物来证明。恰巧,这两方面的证据我们都已经找到了。 (1)先说史料的记载。 在唐人的著作和有关唐代的史籍中,已出现“新闻”、“编辑”等名词,至于“报”、“状”、“条报”、“杂报”等词语,更是频繁使用。在有些著作中还对此作了具体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个叫孙樵的人在自己的著作《经纬集》中的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 孙樵,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弟子,生活在公元八百多年的唐朝中后期,曾作过中上级的政府官员。 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作于公元851年,这一年,他在科举考试中中了进士,从自己的家乡——襄汉(也就是今天的湖北)一带,来到皇都长安,在长安亲眼看到了“进奏院状报”之后,回想起自己在家乡曾经见到的出自开元年间(713-741)的报纸,所作的一篇文章。(见附录) 在这篇文章中,孙樵生动地描绘了开元杂报的有关情况,使我们研究我国最早的报纸产生情况的宝贵资料。 在文章中,关于《开元杂报》的外观提了两点:一,“数十幅书”,也就是几十张未加装订的单页书面材料。二,“系日条事,不立首末”,也就是按日记事,没头没尾,各页之间互不衔接。 关于它的内容,文章中举了几个例子:“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等等,孙樵后来拿《开元录》核对了一下,“条条可复”,也就是说都可以得到印证。(《开元录》是关于唐朝开元年间的编年史,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我们从其他的史书中仍然可以验证,《开元杂报》的内容确实是发生在开元年间的政治事件。) 孙樵还把他在襄汉间看到的《开元杂报》与后来在长安看到的“条报朝廷事者”相类比,可见它们是同一类型的东西。它的存在,为唐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奏院状报”提供了一个证明。 我们把它和现在的报纸相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孙樵所看到的“数十幅书”,在当时并没有正式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随意给它加的一个称呼。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是否印刷,现在也还没有定论,但是它肯定是经过复制的多份“条报于外者”的,而且,内容纪录的是最近发生的新闻,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它就是我国的早期报纸。这也就证明了我国在唐代就出现了官方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时间可以追溯到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引述的史实的上限,也就是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开元杂报》的原件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后人根据孙樵的记载作了一份复制品。(见附录) (2)现存的唐代报纸——“敦煌进奏院状” 我们说,孙樵的《读“开元杂报”》虽然从史实上为我国唐代报纸的出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是,“开元杂报”却并不存在了,这不得不使人遗憾。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先后发现了两份唐朝进奏院状报的原件,再次为我国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实物证据。这两份报纸分别保存于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有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都曾长期封存于敦煌莫高窟,属于敦煌文物,所以被称为“敦煌进奏院状”。(见方汉奇通史54页图) 从两者的内容看,并不是朝廷公文所载的,而是进奏院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因此,它和开元杂报一样,也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4、我国早期报纸的形态 从以上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我国早期报纸的特征: 内容:进奏院下发的这些报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皇帝的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等等朝廷的政事活动。 发行:这些报状是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的,它的主要读者是各地的藩镇长官。 版式:这些报状无报头、无固定名称,有的称为“进奏院状”,有的称为“邸吏状”,有的称为“报状”或“状报”等等。不分栏,只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纪录。 新闻来源: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的则是他们所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所有这些特征,我们用先前给出的“报纸”的定义来衡量一下,就可以看出,我国早期的报纸并不符合报纸所具有的全部特征,只能说,它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但正是这种原始状态的报纸,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新闻传播渠道的主导。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情况。 三、我国古代报纸的发展 我国古代报纸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宋朝时的发达、明朝时的独立、清朝时的完备。下面我们就依次来看一下它的发展轨迹。 1、发达的宋朝报纸 我国早期的报纸,到了宋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在封建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发行的官报:邸报。负责发行邸报的机构是进奏院。 (1)邸报 邸报,只是从宋朝开始的,对封建官报的最经常最习惯使用的一种称呼。宋朝的报纸和唐朝一样,也没有固定的名称,邸报是其中一种。 宋朝建立之初,对唐朝的进奏院进行了整顿,我们知道,唐朝的进奏院是由各地方藩镇首领建立的,他们各自为政,各进奏院的官员们只负责摘录各自的长官所需要的信息。这种状况到宋代有了质变。宋朝在这些分散的进奏院之上建立了一个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活动实行统一管理,其中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进奏官或邸吏,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领导。 这样一来,原来由各个地方诸州的进奏院自行开展的对稿件的采集、编辑、整理、审定等新闻信息传递的工作,就逐步由中枢部门接管,只是在发报环节上,仍由各地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负责。因此,和唐代的进奏院状比起来,宋代的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和封建官报的色彩。 首先,它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那样,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自己的上级藩镇长官报告新闻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照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诸路州郡,向地方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第二,它的读者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那样,只限于少数藩镇长官,而是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第三,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逐渐加大,新闻的时效性也有所加强。 第四,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发行的周期,各时期不太一样,从每日、每五日到每月,都有过。 不过,虽然邸报比起进奏院状报来显示出更多的进步性,但是邸报和进奏院状报在本质上都是同一种事物,他们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即都是封建官报。这一点大家要引起注意。 宋朝邸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战报、刑罚等。 为了巩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宋代开始注意到对邸报的传发工作进行管理。其中,严令规定了不许刊登的一些不利于统治的内容,比如说灾异、军情、朝廷机事(也就是皇帝认为容易引起反对和非议的一些事情)、还有未经批转公布的臣僚章疏,这些内容一般都是不允许报道的。为此,宋代还实行了“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出这个范围。 (2)小报 另外,宋朝之所以被称为我国古代报纸的发达时期,原因不仅仅在于邸报有了质的发展,还在于,在宋朝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古代报纸——小报。说到小报,我们一定会想起“小道消息”这个词,它和我们正常的信息来源相对,是一种非官方的说法。有时候,小道消息比正规的消息来得早,有时候,小道消息传播了正规渠道不传播、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又是迫切想知道的新闻。 “小报”记载的也是非官方发布的消息,它是我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由于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而且,可以说,小报是比邸报更为先进的报纸。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仍从报纸本身的特征来看。 首先,小报的内容较为丰富,可读性较高。大家翻回去看一下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邸报,它的内容很局限,无非是皇帝的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这些正常的朝廷政事。而小报比起邸报来,内容则广泛的多,有进奏官提供的邸报没有报道的事情,也有从朝廷泄露出来的和报探大街上窃听到的,等等,内容多,来源广,人们读小报的积极性大大超过读邸报。 其次,小报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强。由于小报不用审查,因此小报往往比邸报传播的早,而且快。 另外,小报的读者面也更广,不仅是官员、士大夫知识分子,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也有不少是小报的热心读者。 小报的出版,打破了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突破了官方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封锁,具有积极的社会作用和很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到清末。但同时,它也触犯了封建统治者议论朝政的禁忌,泄露了新闻,因此,小报自诞生之日起,都一直处于非法的身份,历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查禁。 2、明朝时民间报房的出现和报业的独立 目前有关元朝新闻事业的记载不多,因此,这段时期在新闻事业史上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介绍了。到了明朝,我国古代报纸的发布抄传情况又有了巨大的突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民间报房的出现和报业的独立。 明朝的新闻事业与以前的朝代有所区别,它不设进奏院,而是由中枢部门统一安排封建官报的发布抄传工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成为邸报。 明朝邸报的发布和抄传活动,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通政司汇集各类题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也就是说臣僚们的章奏,要让皇帝看到,必须经过通政司,因此朝野人士对这个部门都十分重视,认为它是“朝廷的喉舌”;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令和题奏,通政司的给皇帝的章奏,经过御览之后,有一部分就交给六科分类抄传,他们抄录的内容逐日装订成册,成为邸报的母本,为了工作方便,六科设在故宫午门外的阙右门和端门之间的长廊一带;提塘的办公地点称为“提塘报房”,没有固定的地点,靠租民房来维持,一般也离故宫不远,比如说,《醒世姻缘传》中提到的一处提塘报房就设在人民大会堂西南侧一带。提塘将这些诏令和题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各级官绅中传阅,这就是明代邸报抄传活动的全过程。 明朝邸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增加了社会新闻,比如说,有这样一则史料: 弘治末,随州应山县女子生髭,长三寸余,见于邸报。 与抄发邸报的地方——提塘报房相比,明代更具重要意义的是民间报房的产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由于邸报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内容非常有限,是许多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新闻。小报的产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但是由于小报是私自发行,政府很难对其施加有效的控制。于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从明朝开始,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样,从事抄报和送报工作,就成了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这一现象在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比如说,明末有一个叫祁佳彪的御史,在他的日记中曾经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何甥来,云送邸报为业。 其中的何甥,是他的亲戚,他的职业就是送邸报。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姓名可考的与邸报发行活动有关的人。 明朝既有抄报行、报房,又有送报人,作为独立的社会行业之一的报业也正在形成,这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3、清朝的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 到了清代,民间报房有了明显的发展,以京报的刊行为代表。 明代的民间报房,更多是依靠着提塘报房的,他们的消息仍然得自六科和提塘,所刊行的报纸与邸报内容基本一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一部分人开始从提塘报房中分化出来,他们摆脱了官方的身份,专门以编发报纸为职业。清代的民间报房具有了更强的独立性,他们所刊发的报纸,也与以前的邸报有了明显的变化。清代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统称为京报,这些报房因而也被称作京报房。 大家把教材翻到25页,这是一份清代京报的封面。我们知道,在这之前的报纸是没有报头和封面的。这时报纸的封面是用黄色的连史纸作的,所以有“黄皮京报”的名称。封面上用“京报”两字作为报头,因此,清代的京报,又可以写作《京报》。报头下面通常给有某某报房的印戳,比如我们书上的这个,就盖的是“集文报房”,说明这份报纸出自当时的集文报房。当时北京存在的像这样有名号的民间报房很多,聚兴、集文、同顺、公兴、连升等十余家。每期报纸一般为4-10页,对叠后装订成册,大小就同书上的差不多。 京报的内容与当时的邸报基本相近,包括宫门抄、上谕和章奏三大部分。宫门抄,实际上就是由朝廷内部传出、张贴于宫门外的新闻,主要包括朝廷的重大活动,比如召见军机、臣僚们的谢恩谢赏、朝廷的典礼和祭祀活动等等。上谕部分主要是照发皇帝的谕旨,任免、褒奖、赏赐等等。章奏部分是臣僚们的奏疏,包括皇帝的批示。由于这些内容很多,一天的报纸不可能全部容纳,因此选择上的不同,就成为京报和邸报之间、以及各报房所处的京报之间的区别。 京报的发行范围不像官方的邸报,只局限于官府的官员中,而是发自社会各界、甚至全国各地。据史料记载,在晚清时期,京报的发行量曾达到1万份左右,这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数字。我们知道,邸报的发行是靠提塘从京城、到省城、再到县乡这样一级一级来完成的,而京报则是由各报房雇用的送报人直接送给订户的,在北京的订户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就可以收到前一天的报纸,外地订户最快的两天就可以收到,而边远的省份也能订阅到京报,只不过收到的要慢一些,需要1个月的时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另外,与民间报纸相对的朝廷官报——邸报,仍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在清朝,这种官方新闻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地方新闻事业的开创上。也就是说,除首都北京外,清代的各省省会和大一点的地方州府,也出现了专门的新闻传播活动。 在清代的地方新闻事业中,各省的提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代的提塘分京塘和省塘两种,京塘就是设在北京的提塘,它和我们前面提到的明朝时的提塘相类似。此外,在各省的省会还设立了各自的提塘,叫做省塘,他们除了按规定向各衙门发送官文书和转发来自京都的官报外,也通过自设的报房,翻印京报,向省内的官绅出售。这些翻印的京报,已经不局限于官僚机构内部传抄的官报。 除了翻印京报外,地方报房还刊行了一种报纸,受到当地官绅们的注意,这种报纸叫做“辕门抄”。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它们和当地发行的京报相配合,以个体供中央信息,一个提供地方信息,成为地方人士了解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 以上就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一个大致情况,内容非常多,为了使大家有个清晰的印象,我们在最后对我国古代报纸的状况作一个小结。 四、小结 我国的古代报纸,分为官报和民报两种。其中官报指的是“邸报”,它有很多名称,比如“状”、“邸吏状”、“进奏院状报”、“朝报”、“邸钞”等等,“邸报”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通称。民报又包括两种,一种是产生于宋代的非法的小报,另一种是出现于清朝的合法的京报。它们突破了官方的信息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众的意见和需求,和邸报比起来,形式和内容都更为先进,具有更多的社会进步性。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不论是官方的“邸报”,还是民间的小报和京报,都只能是古代报纸。它们共同的具有古代报纸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呢?是通过与现代报纸相比较,而得出的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言论。 其次,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新闻体裁的区分。它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抄印在单张的纸上,或者装订成小册子的形式。 中国古代的邸报,有1100多年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间报房出版的京报、辕门抄,也有近400年的历史。它们从诞生到结束,持续的时间都不算短,但发展不快,形式内容的变化不大,在信息量和新闻的时效性等方面,都难以和西方的近代报纸相比。这些报纸之所以发展缓慢,固然受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各王朝限制报纸出版的文化政策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生活,安土重迁、分散经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状态,都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土壤上,很难产生对新闻的数量和时效要求较高,和商品化的程度较高的报纸。明末清初,受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影响,一度出现过产生这类报纸的契机,但很快就在日益激化的阶级和民族矛盾面前,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扼杀了。 古代报纸长期发展不快、变化不大的状态,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被迫瓦解,封建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取消,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以后,才有所改变。但是这时,旧时的邸报和京报,从形式到内容都已完全僵化,适应不了改变的要求,无法再继续发展下去,只得逐渐被近代化的新型报纸所取代。 孙樵《读“开元杂报”》: 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某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事。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曰:“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穷虏自溃,则见行南郊礼,安有籍田事乎?况九推非天子礼耶?又尝入太学,见丛甓(pi,四声)负土而起若堂皇者,就视得石刻,乃射堂旧地,则射堂废已久矣。国家安能行大射礼耶?自关以东,水不败田,则旱败苗,百姓入常赋不足,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吾尝背华走洛,遇西戌还兵千人,县给一食,力屈不支。国家则能东封?从官禁兵安能仰给耶?北虏惊啮边甿(meng二声),势不可控,宰相驰出责战,尚未报功。况西关复惊于西戎,安有扈从事耶?武皇帝御史以窃议宰相事,望岭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舌相戒。况宰相陈奏于仗罢乎?安有廷铮事焉?”语未及终,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该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然尚以为前朝庭所行,不当尽为坠典。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tian二声)于某,诚不类数十幅书。桥恨不生为太平男子,及睹开元中书,如奋臂出其间,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凡补缺文者十三,改讹文者十一。是岁大中五年也。 开元杂报复制图 几个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网站: http://www.chuanboxue.net 传播学论坛 新的《传播学论坛》开设有“重点推荐”、“热点问题”、“近期热点”、“专家、学者视角”、“传播人视点”、“网上学术会”、“媒介批评”、 “学子论坛”、“学术、著作评介”、“学者、传人访谈”、“信息专栏”、“调研报告”、“研究资料”、“新书架”等十多个窗口,并新开设了“网上学堂”以满足广大学子。所有内容分类设为“传播理论”、“新闻传播”、“舆论传播”、“教育传播”、“报纸传播”、“书刊传播”、“广播影视传播”、“广告传播”、“网络传播”、“公关传播”、“传媒传播”、“传媒经营与管理”、“企业传播”、“行政事业传播 ”、“经济传播”、“政治传播科技传播”、“文化传播”、“军事传播”、“局域传播与国际传播”、“传播方式与技艺”、“学者与传人推介”等共二十余个栏目,以保证阅者资料查询的需要。 《传播学论坛》是一家专业学术网站,创办于2001年上半年,5月正式上网。 《传播学论坛》编辑部是一种新型结构——虚拟化编辑部。编辑人员在大陆和香港两地工作。有大学教授,有传媒的高级编辑,有新闻传播研究专家、学者。是科研、教学、传媒三位一体的综合体。论坛编辑均是自愿者,至今义务工作。 创办人阮志孝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所副研究员,是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科研与教学的学者,熟悉传媒,有较深厚的学术背景和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在其策划与运作之下,自创办以来,《传播学论坛》发展迅速,不到半年时间,每日浏览量就达到数百台IP。现在,在一般情况下,一日上千台IP。浏览总量现已达60多万多台IP。 《传播学论坛》的受众都是大专以上的知识分子,主要群体是新闻、传播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和博士、硕士、本科生及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广告公司、咨询传播公司等从事传播工作的记者、编辑、公关人员等传媒工作者。 《传播学论坛》创立的初衷是:为社会提供一个自由学术空间,并以此凝聚一批有志之士,以更为高远开阔的眼界来尽可能全面的研究作为人类三大活动之一的传播活动及种种传播现象;对局限的、支离的、片面的各种传播现象研究加以系统整合,为传播学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科学贡献一份力量。 创办三年多来,《传播学论坛》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不仅发表了大量国际国内知名专家的论著,而且刊载了大量后起之秀的高质量的文论,被各华文重要学术网
2023-08-27 22:26:141

张淑华的个人经历

张淑华,女,河南新密人,博士研究生学历,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所招专业为公共管理)。张淑华 为中国新媒体学会会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员。关注新媒体,关注政治传播,关注一切有益有趣之人事。现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外新闻作品评析、媒介批评、大众传媒与社会、新媒体研究等;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二:新闻法规与新闻伦理,西方新闻传播思潮和业务。主要科研成果包括专著1本,论文20余篇,参与和主持课题6项。
2023-08-27 22:26:221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方向哪个好?

中传的新闻传播考研是有具体细分的,不同的学院底下都有相应的专业,比如新传专硕有电视学院底下的四个细分方向,还有新闻学院底下的两个细分方向,还有播音主持学院,广告学院,传播研究院底下的细分方向等等,考试科目是差不多的,一般最后大题有分细分方向选做,要做自己报考的细分方向的题。启道 学硕方向也有传播学院,新闻学院的细分专业,建议你到中传喝点研招网上有招生专业目录你可以看到具体的详细信息。
2023-08-27 22:26:377

“媒介批判”是指什么?

媒介批评(MEDIA CRITICISM),简单说就是批评媒介。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它和新闻批评不是一个概念。新闻批评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批评性的报道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介实施的对社会各方面事物的批评。媒介批评是把新闻媒介作为批评的靶子和对象。比如,《焦点访谈》报道一个地方贪污腐败是新闻批评,但是如果有人对《焦点访谈》本身的报道发生疑问、提出批评就属于媒介批评。批评的定义是什么?据批评学者考证,“在各国的语言里,批评二字都包含有批判、评论、评价、审查、鉴定,甚至非难、非议、挑剔、吹毛求疵的意思。从本意上讲,批评就是判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判,即分辨与选择;二是断,即价值的认定。”媒介批评的属性和实质就是对大众传媒产品以及大众传媒本身进行价值判断。是非、对错、好坏、正误、美丑、善恶或者在这些两分之外的价值判断。x0dx0a媒介批评的定义。x0dx0a1、“顾名思义,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自身作用”和“理性思考”有点含糊。x0dx0a2、“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把大众传媒等同于大众文化,视野窄。x0dx0a3、“媒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传播媒介系统及其要素进行批评的过程。”——王君超x0dx0a我们取第一个定义,但作一点修改。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所作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媒介批评是一种理论思维,依托某中思想理论对媒介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包含着价值判断。x0dx0a台湾媒介批评理论家黄新生在《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媒介批评的三个基本取向。x0dx0a1、以评判作为求知的方法。他认为传媒并不中性、客观,是掺入社会成员主观意志和观念的东西,本身包含某种意识和目的。因此,在批评时,要对它进行价值判断,揭示其中隐含的观念。x0dx0a2、媒介批评倾向于批判的取向。批判是否定性思考、是揭发、是拆解和推翻现有的不合理的思想和观念。不是顺从的肯定的思维,而是站在怀疑、质疑的立场。怀疑是思考的起点。x0dx0a3、媒介批评以诠释作为取向。批评家要把隐藏在各种影象或者话语背后的东西剖析和揭示出来。要解释它的内在意义。x0dx0a媒介批评的对象:x0dx0a1、新闻媒介:包括纸质媒介——报纸期刊;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以及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对新闻媒介的批评侧重于宏观的媒介现象、媒介行为、媒介产品和媒介从业者。x0dx0a2、媒介现象。指与媒介文化有关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媒介本身的一些发展现象,比如周末版现象、都市报现象、电视频道专业化现象等,也包括媒介文化辐射产生的社会影响。比如媒介中暴力文化、色情文化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x0dx0a3、媒介行为。也指媒介事件。指新闻媒介为主体的一些社会活动。比如,报纸经常发起的对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捐助活动等。媒介发起的各种大赛以及其他活动。比如凤凰卫视的千喜之旅。1997年绰号“小黑子”的台湾著名特技人柯受良飞黄。凤凰卫视借助这次成功的策划活动一举在内地打响自己的名头。另外比如CCTV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等。x0dx0a4、媒介从业者。对他们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职业特点等作的分析。x0dx0a5、媒介产品。指媒介采制加工的媒介产品。艺术类的和非艺术类的。电影、电视剧,新闻、广告、MTV。x0dx0a1999年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办法中,将评选对象列为20个。仅仅指新闻类。(书上22页)媒介产品的类型分的越来越细。比如实话实说的归类问题。谈话类还是评论类。
2023-08-27 22:27:031

媒介批评是什么

媒介批评(mediacriticism),简单说就是批评媒介。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它和新闻批评不是一个概念。新闻批评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批评性的报道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介实施的对社会各方面事物的批评。媒介批评是把新闻媒介作为批评的靶子和对象。从本意上讲,批评就是判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判,即分辨与选择;二是断,即价值的认定。”媒介批评的属性和实质就是对大众传媒产品以及大众传媒本身进行价值判断。是非、对错、好坏、正误、美丑、善恶或者在这些两分之外的价值判断。
2023-08-27 22:27:131

媒介批判是什么

媒介批评(MEDIA CRITICISM),简单说就是批评媒介。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它和新闻批评不是一个概念。新闻批评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批评性的报道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介实施的对社会各方面事物的批评。媒介批评是把新闻媒介作为批评的靶子和对象。比如,《焦点访谈》报道一个地方贪污腐败是新闻批评,但是如果有人对《焦点访谈》本身的报道发生疑问、提出批评就属于媒介批评。批评的定义是什么?据批评学者考证,“在各国的语言里,批评二字都包含有批判、评论、评价、审查、鉴定,甚至非难、非议、挑剔、吹毛求疵的意思。从本意上讲,批评就是判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判,即分辨与选择;二是断,即价值的认定。”媒介批评的属性和实质就是对大众传媒产品以及大众传媒本身进行价值判断。是非、对错、好坏、正误、美丑、善恶或者在这些两分之外的价值判断。媒介批评的定义。1、“顾名思义,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自身作用”和“理性思考”有点含糊。2、“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把大众传媒等同于大众文化,视野窄。3、“媒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传播媒介系统及其要素进行批评的过程。”——王君超我们取第一个定义,但作一点修改。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所作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媒介批评是一种理论思维,依托某中思想理论对媒介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包含着价值判断。台湾媒介批评理论家黄新生在《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媒介批评的三个基本取向。1、以评判作为求知的方法。他认为传媒并不中性、客观,是掺入社会成员主观意志和观念的东西,本身包含某种意识和目的。因此,在批评时,要对它进行价值判断,揭示其中隐含的观念。2、媒介批评倾向于批判的取向。批判是否定性思考、是揭发、是拆解和推翻现有的不合理的思想和观念。不是顺从的肯定的思维,而是站在怀疑、质疑的立场。怀疑是思考的起点。3、媒介批评以诠释作为取向。批评家要把隐藏在各种影象或者话语背后的东西剖析和揭示出来。要解释它的内在意义。媒介批评的对象:1、新闻媒介:包括纸质媒介——报纸期刊;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以及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对新闻媒介的批评侧重于宏观的媒介现象、媒介行为、媒介产品和媒介从业者。2、媒介现象。指与媒介文化有关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媒介本身的一些发展现象,比如周末版现象、都市报现象、电视频道专业化现象等,也包括媒介文化辐射产生的社会影响。比如媒介中暴力文化、色情文化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3、媒介行为。也指媒介事件。指新闻媒介为主体的一些社会活动。比如,报纸经常发起的对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捐助活动等。媒介发起的各种大赛以及其他活动。比如凤凰卫视的千喜之旅。1997年绰号“小黑子”的台湾著名特技人柯受良飞黄。凤凰卫视借助这次成功的策划活动一举在内地打响自己的名头。另外比如CCTV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等。4、媒介从业者。对他们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职业特点等作的分析。5、媒介产品。指媒介采制加工的媒介产品。艺术类的和非艺术类的。电影、电视剧,新闻、广告、MTV。1999年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办法中,将评选对象列为20个。仅仅指新闻类。(书上22页)媒介产品的类型分的越来越细。比如实话实说的归类问题。谈话类还是评论类。
2023-08-27 22:27:231

第一讲 什么是媒介批评

折叠什么是媒介批评什么是媒介批评?举例。1997年7月的一个晚上,电视剧《还珠格格》续集在某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青年夫妇边看边议论:老公说:"这么俗的东西你也看,再看我关电视了。"妻子说:"什么,俗?这在古装戏里算好的了。嫌俗,有本事你拍个不俗的让人看看。"老公:"你看戏里唱的什么词,你是风儿我是沙,我看该改成你是疯子我是傻子。"妻子:"电视台也疯了傻了?人家可是花55万块一集的高价买的。"老公:"那是电视台媚俗,没品位。"这段话既包含对这部电视剧本身的批评,也包含对电视播出机构的批评。媒介批评(MEDIA CRITICISM),简单说就是批评媒介。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它和新闻批评不是一个概念。新闻批评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批评性的报道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介实施的对社会各方面事物的批评。媒介批评是把新闻媒介作为批评的靶子和对象。比如,《焦点访谈》报道一个地方贪污腐败是新闻批评,但是如果有人对《焦点访谈》本身的报道发生疑问、提出批评就属于媒介批评。批评的定义是什么?据批评学者考证,"在各国的语言里,批评二字都包含有批判、评论、评价、审查、鉴定,甚至非难、非议、挑剔、吹毛求疵的意思。从本意上讲,批评就是判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判,即分辨与选择;二是断,即价值的认定。"媒介批评的属性和实质就是对大众传媒产品以及大众传媒本身进行价值判断。是非、对错、好坏、正误、美丑、善恶或者在这些两分之外的价值判断。媒介批评的定义。1、"顾名思义,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自身作用"和"理性思考"有点含糊。2、"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把大众传媒等同于大众文化,视野窄。3、"媒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传播媒介系统及其要素进行批评的过程。"--王君超我们取第一个定义,但作一点修改。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所作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媒介批评是一种理论思维,依托某中思想理论对媒介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包含着价值判断。台湾媒介批评理论家黄新生在《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媒介批评的三个基本取向。1、以评判作为求知的方法。他认为传媒并不中性、客观,是掺入社会成员主观意志和观念的东西,本身包含某种意识和目的。因此,在批评时,要对它进行价值判断,揭示其中隐含的观念。2、媒介批评倾向于批判的取向。批判是否定性思考、是揭发、是拆解和推翻现有的不合理的思想和观念。不是顺从的肯定的思维,而是站在怀疑、质疑的立场。怀疑是思考的起点。3、媒介批评以诠释作为取向。批评家要把隐藏在各种影象或者话语背后的东西剖析和揭示出来。要解释它的内在意义。媒介批评的对象:1、新闻媒介:包括纸质媒介--报纸期刊;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以及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对新闻媒介的批评侧重于宏观的媒介现象、媒介行为、媒介产品和媒介从业者。2、媒介现象。指与媒介文化有关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媒介本身的一些发展现象,比如周末版现象、都市报现象、电视频道专业化现象等,也包括媒介文化辐射产生的社会影响。比如媒介中暴力文化、色情文化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3、媒介行为。也指媒介事件。指新闻媒介为主体的一些社会活动。比如,报纸经常发起的对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捐助活动等。媒介发起的各种大赛以及其他活动。比如凤凰卫视的千喜之旅。1997年绰号"小黑子"的台湾著名特技人柯受良飞黄。凤凰卫视借助这次成功的策划活动一举在内地打响自己的名头。另外比如CCTV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等。4、媒介从业者。对他们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职业特点等作的分析。5、媒介产品。指媒介采制加工的媒介产品。艺术类的和非艺术类的。电影、电视剧,新闻、广告、MTV。
2023-08-27 22:27:331

请问影视媒介批评和影视批评是一个概念吗

你好不是的媒介批评(MEDIA CRITICISM),简单说就是批评媒介。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它和新闻批评不是一个概念。新闻批评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批评性的报道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介实施的对社会各方面事物的批评。媒介批评是把新闻媒介作为批评的靶子和对象。比如,《焦点访谈》报道一个地方贪污腐败是新闻批评,但是如果有人对《焦点访谈》本身的报道发生疑问、提出批评就属于媒介批评。批评的定义是什么?据批评学者考证,“在各国的语言里,批评二字都包含有批判、评论、评价、审查、鉴定,甚至非难、非议、挑剔、吹毛求疵的意思。从本意上讲,批评就是判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判,即分辨与选择;二是断,即价值的认定。”媒介批评的属性和实质就是对大众传媒产品以及大众传媒本身进行价值判断。是非、对错、好坏、正误、美丑、善恶或者在这些两分之外的价值判断。媒介批评的定义。1、“顾名思义,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自身作用”和“理性思考”有点含糊。2、“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把大众传媒等同于大众文化,视野窄。3、“媒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传播媒介系统及其要素进行批评的过程。”——王君超我们取第一个定义,但作一点修改。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所作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媒介批评是一种理论思维,依托某中思想理论对媒介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包含着价值判断。满意请采纳
2023-08-27 22:27:411

男性凝视属于意识形态媒介批评的范畴吗?

不属于。意识形态媒介批评是一种针对媒介内容和媒介机构的批评,旨在揭示其潜在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媒介批评关注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媒介内容、媒介生产、媒介效应和媒介语言等方面,旨在揭示媒体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以提高公众对媒体的关注和批评意识。
2023-08-27 22:27:481

娱乐至死告诉我们的道理

娱乐至死告诉我们的道理如下:1.批判的的核心不是娱乐化的内容,而是电视这种媒介形态对文化教育的反作用 ,既让人们接收信息更多,但是对文化、价值观传播也有不良影响。在主流媒介的影响之下,我们逐渐沉溺于简单的快乐而不能自拔,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于青少年的思维的开发,以及想象力的破坏是巨大的.但是书籍不仅可以连贯我们的思维更是的可以开拓我们的思想,拓宽我们的精神境界。这本书就阐述我们不应该沉迷于娱乐,而忘了向前发展,完善自我。《娱乐至死》是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这本书关注的不是娱乐化的内容,而是导致娱乐化的媒介,新媒体技术的到来一方面有利于文化内容的传播,但另一方面对文化具有反作用力。2.互联网和电子信息科技是个双刃剑,娱乐方式五花八门,它能让好的事情发展得更好,也能让不好的事情变得更难以收拾,应该理性对待,不能够沉迷。《娱乐至死》指向的不单纯是娱乐行业,而是在批评新闻、教育、政治等严肃公共行业的娱乐化。娱乐环境特别是电子产品相关的。现在年轻人比他们父辈们更容易接触到这些娱乐环境,而且接触到的娱乐环境质量更高更容易让人上瘾。现在的娱乐可以把一个乖孩子变成社会上的混混,对一些年轻人有着极大危害。3.每个人都可以作为媒体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带有娱乐性质的消息中,少了自己应该有的思考,快节奏的生活,转瞬即逝的热点,让人们对生活逐渐减少了思考。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人们对于消息的接收扩大了很多倍,大到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慢慢消化每则消息所带来的影响。铺天盖的消息提供在每个人的手机上,让人无时无刻在被填充着五花八门的信息。《娱乐至死》最终的落脚点不是批判,而是在积极寻找建设的方式,特别是在强调我们应该提升对各种媒介形态的认识。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百度
2023-08-27 22:27:561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技术垄断》([美]尼尔u2022波斯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szPsLXEM0d69ZUbMvNhNA 密码:rlcf书名:技术垄断作者:[美]尼尔u2022波斯曼译者:何道宽豆瓣评分:7.9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4-1页数:312内容简介: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并称尼尔u2022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作者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之所以揭示技术的阴暗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文化有三种形态:在 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之异同,并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抵抗技术垄断,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2023-08-27 22:28:291

怎么样去解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当你读他作品的时候,你已经失去理解其中奥妙的机会 ;因为线性的思维是无法理解非线性领域里的东西
2023-08-27 22:28:462

通过看娱乐至死这本书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娱乐至死》,一本很值得一看的书。作者波兹曼从一个理性而科学的角度出发,清晰明了的表达出了他对美国社会现状的担忧。它虽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书,但是对我们现代社会也同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更相信还不仅仅会止步于此,它对未来社会肯定也会大有裨益。文中最让我有所触动的是“在林肯时代的美国,每天晚上都有一个女人在院子里作妇女在当今社会运动中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国家还处于封建专制阶段的时候,世界,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思考与讨论,这是我们至今也无法完全放任公众自由讨论的事。我们或许真的应该停下脚步想一想了,特别是女性,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尽力的改变这一切。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虽然无能为力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常态,我们在大多数时候确实是什么也改变不了。我们既改变不了现在这个社会,甚至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连自己也改变不了。现在的教育让我们学到的更多的是形而上的思想,它让我们在现实生活的洪流里获得一丝丝喘息的机会。这算得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也是我们能抓住的机会。但是,我们的思想不能被固化,选择也不应该被框在唯一的一个罩子里。我们要敢于开始尝试,这是改变的第一步。“我讨厌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但一定有一小部分能留得住你。”在快速变更的世界里,留下的东西太少了。希望我们都能在回忆里解构重塑自我,也能在现实里创新创造未来。
2023-08-27 22:29:074

娱乐至死值得读吗

可以的,闲着不如读书。
2023-08-27 22:34:143

为什么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国家没有发明近代报纸

舆论不自由
2023-08-27 22:34:266

什么是研究角度?

一、研究角度的含义研究角度是研究者主体意识介入研究客体的一条途径。任何文章都有自己的角度,由于角度不同,同一个研究对象,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面对相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者常常会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这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经验、生活感触、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等要素,而不同的研究角度获得的研究结论是不同的。针对同一个选题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角度,为了使研究有新意,就需要尽量寻找与选择与众不同的研究角度,在多元角度中寻求突破。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需要有研究的“视角”或研究的框架。出色的研究往往显示或隐含了独特的研究视角。成为一个出色的研究者意味着成为一个视角主义者。即便采用“质的研究”,也需要有研究视角。研究视角使我们看到一些“没有理论我们就看不到”的东西,它能帮助我们预见和理解事实。研究的视角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理论视角。它是从某个“学科”或“学派”的角度去研究事物。二是思维视角(或关系视角、分类视角)。它是分类或关系判断的某种思维形式。三是批判视角。它是研究者对新观点或新材料、新方法(或新工具)的选择。三者之中,最常用的是理论视角。扩展资料:举例:为了阐述研究角度,举实例来说明,以“超级女声”为例,我们可以从这些些角度来进行研究:研究角度一:"超级女声”受众调查:如果你擅长问卷调查,那么,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并进行访问,根据数据分析“超级女声”的受众群的特征,节目受欢迎的原因、受众对节目的评价等。研究角度二:从平民选秀热看电视娱乐节目的同质化。“超级女声”火爆全国,为湖南卫视带来了极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内其他的电视台纷纷效仿,推出各种平民选秀节目,很多节目是对“超级女声”的模仿,研究者可以透过这个现象思考分析电视娱乐节目的同质化和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研究角度三:从“超女挨批”说“媒介批评的权威批评”。文化部原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兼教科文卫体主任刘忠德批评"超女”,引起世人关注,政协常委批评“超级女声"是属于典型的“媒介批评的权威批评”。其批评主体的权威性是否带来批评内容的权威性,研究者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论述。研究角度四:论述“超级女声”的运作模式。“超级女声”的海选、晋级、评委点评、短信支持、现场PK等节目运作本身在国内具有创新意义,分析其运作模式有利于剖析节目受欢迎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总结经验,促使电视节目的繁荣发展。研究角度五:"超级女声”的社会效应分析。“超级女声”是否真的导致电视节目的品位下降、媚俗和低速、道德滑坡、促使青少年欲望膨胀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等,在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是否存在负面效应?论述这个问题有利于这类电视节目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研究角度六:话语规则权力-另眼相看《2005超级女声》蔡骐教授用话语、规则和权力三个词来概括“超级女声”的成功因素,对这个节目进行深度的剖析。“超级女声”背后隐含着参与、潜能和成功的话语,“超级女声”有着一套独特的淘汰与晋级规则,在这个节目中,明星的权力被消解,谁是明星,观众说了算,权力在观众那里。研究角度七:透过“超级女声”看电视娱乐节目如何克服“审美疲劳”。电视娱乐节目一直以来有个固定的模式:明星+主持人,或者主持人+节目参与者,娱乐的范式是“明星娱乐大众”,这个模式很是风行了一阵子,可是,观众日复一日都在观看同一个类型的娱乐节目,没有新意,自然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超级女声正是改变了一种娱乐范式-从明星娱乐大众变为大众自媒自乐,这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这个研究角度有利于总结节目成功经验,有利于媒介今后的创新和发展。研究角度八:"超级女声”的产业链分析。“超级女声”吸引了众多眼球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这不仅在于节目带来的广告收入,同时还有短信收入、唱左收入等一系列与之有关的文化产业,另外还有“超女”品牌这个无形资产。社科院发布的“文化蓝皮书"追踪了超女的整个产业链,并估算出这个节自客利签置接总收益约7.66亿元。按照上、下游产业链间倍乘的经济规律分析,"超女,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至少达几千亿元,可见,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角度。
2023-08-27 22:34:421

报纸的起源是什么?

http://jinping7980.yculblog.com/post.973142.html
2023-08-27 22:35:014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有哪些指定参考书?

冠农股份
2023-08-27 22:35:134

浅析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

  摘 要 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起步晚且严重滞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日益成为突出问题。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积极应对媒介,有效利用媒介、分析鉴别媒介信息,对提升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05-0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B232);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IFQE201114)   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正在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但与此同时,大众传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有些大众传媒将追求利润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为了迎合受众或某些利益集团而丧失传播道德和职业操守,从而损害公众的利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与发展中,因此进行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据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做出的定义,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根据2000年以来的多次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具有如下特征:   (一)媒介接触。大学生接触媒介渠道更加多元化,对各类媒介的消费普遍在中度水平,媒介接触较频繁,其中对网络的消费接触较为突出。但媒体消费还缺乏理性,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大部分把了解信息、消遣娱乐作为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   (二)媒介认知。大学生对传媒的范畴、商业属性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对主要媒介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但对传媒历史的了解不多。大学生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却相对忽视媒介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   (三)媒介能力。在利用媒介资源能力和参与媒介成品制作方面,大学生对新闻、娱乐媒介工具较熟悉,但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相对陌生。在媒介成品制作和媒介工具选择上,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以及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学生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此外,大学生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也很低。不过,网络媒体的出现降低了受众参与门槛,扩大了大学生媒体参与的空间。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目前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许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教育,且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创新不足。培养过程脱离实际,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完善。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但往往知识面狭窄,缺乏深厚的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理工类学校此类现象更为严重,人文素养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不少人批评目前教育制度下的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低素养”。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理性地认识媒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介娱乐化、低俗化等现象愈演愈烈,而诸如虚假新闻、黄色新闻以及有偿新闻等信息对受众,尤其是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当下,如何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则成了一种很重要的技能。   其次,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在与社会的各种交流互动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形式将自身在大学期间习得的媒介素养知识传授给同事、亲朋好友等,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从大学到社会的进一步铺延。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多数都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在哺育下一代中,这些受过正规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将媒介素养融入到对子女的教育中,让后代有一个很好的媒介素养启蒙教育。   再次,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抵御信息霸权,保护本土文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态势日益增强。一方面是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上全部网址中的78%为英文网址,网上信息约89%是英语,网上信息的80%由美国提供。信息和传播上的劣势,意味着受控制和受支配的地位。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全球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散播渗透着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支配倾向的信息产品,这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为了达到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几个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全面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设   虽然在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学校教育依然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在大学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   1.教学大纲的制定   高校应认真学习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总结我国的教学实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相关的媒介素养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教学内容上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新闻事件或特定媒介话题的讨论,采用师生互动交流的模式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分析媒介现象的能力,让学生在具有一定批判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树立起一种更为理性的媒介批判意识。
2023-08-27 22:3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