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举办“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高层论坛

2023-08-31 23:15:44
共1条回复
北境漫步
* 回复内容中包含的链接未经审核,可能存在风险,暂不予完整展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商务英语研究所举办了“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高层论坛,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苗兴伟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田海龙教授分别主持了会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下设语言文学系、翻译学系、商务英语学系和通用英语学系4个系;此外,还设有理论语言学习究所、应用语言学习究所、英美文学习究所、翻译研究所、英语国别文化研究所、商务英语研究所6个研究所。
首先,商务英语研究所所长冯捷蕴教授致欢迎词,并介绍了英语学院的学科特点和科研成果。国际关系学院戴长征院长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指出话语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应充分认识到话语发展中的辩证性、人类活动在话语生产中的能动性,从而为我国争取国际话语权、强化话语战略规划、促进话语形成机制的生成和创新提供思路。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赵雪教授的“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下医患打断话语研究”则关注医患关系这一热点问题。赵教授发现了病人打断医生谈话频率更高的有趣现象。该研究在真实语料的基础上,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探讨医患会话中的打断现象,通过对比、定量及定性研究,为促进医患之间有效沟通、缓解医患关系提供了极富实践性的政策建议。
在论坛的下半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汝东教授简要剖析了话语形态的演化历程,论证了中国话语文明的“围墙式思维偏向”以及田园诗质性,剖析了中国话语文明的历时和共时走向,探讨了全球话语文明的发展趋势。陈教授指出:中国话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物理空间、意识空间、文化空间以及文明空间观念。改革开放后,中国话语已突破了传统藩篱,逐渐具备全球思维。“孔子学院计划”、“亚投行”、“一带一路”等反映了中国话语在物理、意识、政治、文化、经济等空间上的全球战略布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檀有志副教授以“中国国际话语权:争而不争与不争而争”为主题,在网络语言应用、西方文化作品传播等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话语分析的跨学科研究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即:话语权是什么,话语权怎么争,争夺的途径,以及话语争夺的结果。檀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和独到的见解给参会者带来诸多启发。
冯捷蕴教授介绍了“跨国公司中的话语权力研究”。该研究对既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之后,创新地运用中国古代阴阳哲学的思想。该研究以一家位于世界五百强的跨国公司为案例,提出了“后殖民时代跨国公司中中心话语使用”的理论框架。该框架一方面采纳了阴阳学说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动态流动的理念,同时加入了社会语言学权力不平等的维度。本研究不仅有理论创新,而且对于跨国公司尊重本土化包括尊重本土语言,如何在东道国长期发展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从嘉宾的精彩发言和参会者的热烈讨论可以看出,话语分析缘起于语言学的研究,目前已经超越语言本体的传统视角,扩展到外交、军事、医疗、文化、跨国企业等各个领域。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于促进话语研究的跨学科对话、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com/yjs2/

相关推荐

跨国企业文化冲突案例 [跨国企业的经营冲突]

  跨国公司是当今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主角,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推动者,尤其是跨国公司总部和各类地区总部,承担着全球性或区域性经贸活动的决策、组织、管理、协调功能。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跨国企业的经营冲突,希望能帮到你。   跨国企业的经营冲突   全球最大的工业集团戴姆勒-奔驰,生产发明和生产世界第一台汽车:奔驰。   但是,1999年,开始的跨国购并的滑铁卢,正是全部世界文化和文明冲突的失败的全部典型案例。   2009年,购并的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被意大利菲亚特控股。   2011年,中国出数只有在德国本土三分天下的另外中国最大的1/20。   没有启用,中国本土和本地的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是在中国失败的唯一原因。   在美国的失败,亦然。   以日耳曼人的骄傲平趟世界的梦想。破灭了。   跨国公司的竞争   从利润收益来看,1980—1987 年美国跨国公司的利润在平均水平以上,而日本跨国公司则在平均水平以下。这可能与日本为了加强竞争,在这段时期内大量投资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有关,而美国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的比重在这一时期都下降了。据联合国有关机构1993年的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37000家跨国公司其海外附属公司总计达17万家。37000家母公司中,90%是西方国家的,90%中又约有一半属于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意大利五国。属于发展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只有2700家。在跨国公司的发展中,美国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和比重,而日本作为后起之秀穷追不舍,亦不可小看。据权威杂志《幸福》评选的1993年全球最跨国公司排名以销售额为序,1993年全球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美国独鳌头,有159家上榜,其中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埃克森名列前三名;日紧随美国之后,有 133家(包括亚太旗下的公司)企业入围。另外上榜的有:英国41家(包括亚太旗下的公司),德国32家法国26家(包括亚太旗下的公司),韩国12家,瑞典12家,澳大利亚10家,瑞士9家。在全球大500家服务公司中,美国占136家(世界集团占62%),英国和德国各43家(世界集团占39%),日本40家其三井公司名列榜首,法国29家,加拿大17家,意大利15家,西班牙14家.   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   1、横向型水平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主要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经营,母公司和子公司很少有专业化分工,但公司内部转移生产技术、销售技能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数额较大。   2、垂直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按其经营内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不同行业的、但却相互有关的产品。它们是跨行业的公司,主要涉及原材料、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行业,如开采种植u2192提炼u2192加工制造u2192销售等行业。另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同一行业不同加工程度或工艺阶段的产品,主要涉及汽车、电子等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的行业。如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就是前一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它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以管道、油槽和车船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经营大型炼油厂,从原油中精炼出最终产品,批发和零售几百种石油衍生产品。世界集团、亚太国际集团、华夏国际集团更是首屈一指的超型综合型集团,业务遍布全球,几乎涉足各行各业。而法国的珀若一雪铁龙汽车公司则是后一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公司内部实行专业化分工,它在国外的84个子公司和销售机构,分别从事铸模、铸造、发动机、齿轮、减速器、机械加工、组装和销售等各工序的业务,实现了垂直型的生产经营一体化。   3、混合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经营多种产品,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不同的产品,经营不同的业务,而且它们之间互不衔接,没有必然联系。如日本的三菱重工业公司即是如此。它原是一家造船公司,后改为混合多种经营,经营范围包括:汽车、建筑机械、发电系统产品、造船和钢构件、化学工业、一般机械、飞机制造业等。
2023-08-28 04:55:041

跨国公司因文化差异失败的案例

跨国公司文化冲突与融合——戴姆勒-克莱斯勒案例分析当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时,文化冲突现象日益显著,本文以受国外媒体广泛关注的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三年后出现...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案例是跨国公司管理文化冲突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文化差异在跨文化沟通与管理中是一种...
2023-08-28 04:55:152

急求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案例,一成功一失败的即可

达能收购哇哈哈-失败宝洁收购大宝-成功
2023-08-28 04:55:263

跨国公司跨国兼并的案例

战略1: 在靠近高端战略矿产资源储备的地区布置自己的生产制造基地 目前,宝钢在巴西和世界最大的钢铁矿石公司巴西国有铝厂成立了合资公司,在当地建立了规模达80亿美元的工厂。这为宝钢在中国和当地的高端扁钢生产提供了丰富的高档铁矿资源。 战略2:在海外建立基地和立足点,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大规模地收购海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出资1亿500万美元收购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部分天然气资源。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海外收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战略3:为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减少资源成本、稳固重要资源的供应 为了满足中国对于铜矿资源的需要,中国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将购买外国一些铜矿企业的股份。这种收购行为将为国内一些重要行业提供充足稳定、价格合理的铜矿资源。中国有色金属公司最近策划将收购的股票上市。 技术战略 战略4:利用投资来推动销售 东方通信公司(Eastcom)是上海一家电信设备制造企业。最近,东方通信收购了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加州Interwave公司19%的股份。Interwave主要从事GSM/GPRS网络设备生产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作为合约的一部分,Interwave每年将向东信采购价值2500万美元的设备。 战略5:纵向整合产品技术的高科技部分和零配件部分 广东美的集团出资2000万美元购买了日本三洋电器公司(Sanyo Electric)的微波炉业务,并将这部分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和设备转移到了公司的中国生产基地。 战略6:收购世界级的研发机构 京东方是一家国有企业,2002年的收入达到了91.1亿人民币。京东方出资3080万美元收购了韩国现代集团全资子公司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生产TFT-LCD显示屏,产品主要用于笔记本、台式电脑和电视机。京东方收购了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以后,成为了世界第9大TFT-LCD显示屏生产商。这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最大的一笔向外收购。 战略7:收购外国高科技品牌,用它来主打国内市场 上海电气集团(SEC)是中国最大的设计、制造和销售电力设备和机械设备的公司。上海电气斥资2300万美元收购了日本著名的印刷机械厂商Akiyama International Co.(AIC)和其全部的彩色打印设备与技术。上海电气现在控股了这家日本公司,它将在中国市场上继续使用AIC这个品牌。 战略8:收购外国研发机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推出产品 华为科技正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市建立一个新的研发中心。它在印度当地雇佣了1500名员工。华为同时斥资5亿美元在墨西哥建立了生产中心。 产品战略 战略9:在一些关键的外国市场收购破产或经营不善的小公司 华意集团最近收购了美国Moltech电力系统公司。总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Moltech是一家生产蓄电池的公司,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被廉价拍卖。华意集团将在美国、英国和墨西哥等市场上继续运营Moltech公司。 战略10:用本地化生产来占领区域市场 海信集团收购了韩国大宇集团在南非的厂房,购买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建成了生产流水线,大大增强了生产能力。 战略11:收购一个制造基地,作为立足点,支持中国在美国的进一步收购行动 浙江万向集团公司是一家汽车配件供应商,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是中国500强企业之一。万向收购了美国UAI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成为了该公司最大股东。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地UAI公司主要制造与销售制动器和零部件等系列产品,是美国维修市场此类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浙江万向集团与UAI的董事会组成了联合主席团。公司在伊利诺州埃尔金市建立了万向美国基金,基金主要为UAI的客户和其他美国汽车配件公司在中国寻找原材料和零配件,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在美国寻找兼并和收购的机会。 品牌战略 战略12:逐步扩大品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以达到提升品牌在国内市场价值的目的 海尔集团是中国青岛的一家知名的家电制造企业。2001年,海尔与美国当地经验丰富的家电经销商Mike Jemal合作,成立了海尔美国公司,专门在美国销售海尔冰箱、空调和其他家电。海尔美国还在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制造工厂,保证产品的零售供应。 海尔美国公司目前已经在美国的小型空调和冰箱市场上占领了很高的市场份额。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品牌提升,使海尔在中国国内市场面对全球家电企业的激烈竞争时,在品牌和渠道技巧上更具有竞争力。海尔公司的CEO张瑞敏说,为了在国内市场取得胜利,你必须在国外市场取得胜利。 战略13:在进入新市场时,尽量使自己的产品设计本地化 海尔集团2001年出资700万美元收购了意大利冰箱制造商Menghetti。海尔希望通过在当地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来打入欧洲市场。Menghetti在里昂和阿姆斯特丹都拥有自己的设计中心,海尔通过收购Menghetti可以使自己的产品设计更加本地化。 战略14:运用美国化的管理,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多品牌组合(Multi-brand Portfolio)的战略 广州珠江钢琴厂通过在加利福尼亚州建立办事处和设计中心进入了美国市场。珠江钢琴厂雇用了美国管理团队和技术支持人员,他们在美国市场上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运用了多品牌组合的战略。他们在保留了珠江商标的同时,新增了具有美国现代家具设计风格的Herman Miller品牌,并收购了德国露迪斯海玛(Rudisheimer)品牌。在美国消费者的心目中,“来自德国”的斯坦韦父子钢琴制造厂和Bechstein等公司才是高档钢琴工艺的象征,所以珠江钢琴厂用露迪斯海玛品牌来主攻美国高档钢琴市场。现在,珠江钢琴厂已经占领了美国40%的立式钢琴(Vertical Pianos)市场份额,并且在美国精巧型平台钢琴(Baby Grand Pianos)市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战略15:在全球市场收购当地品牌 上海海欣集团生产长毛绒和法兰绒原料,产品主要用于玩具、服装、家居和鞋帽用品等等。它是中国最大的长毛绒玩具制造商,并正计划成为世界最大的长毛绒玩具制造商。公司收购了美国家用织物制造商Glenoit公司的纺织品工厂和商标专利。Glenoit公司在加拿大安大略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都有工厂。海欣集团现在已经在美国市场上拥有了自己的家居品牌,公司的绒毛织物年产量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战略16:通过与西方市场建立关联性,可以提升品牌在国内的认知度和美誉度,突出品牌特色 李宁是中国知名的消费者体育用品品牌。悉尼奥运会期间,李宁运动服成为了法国体操队队服,公司借此打入了欧洲市场。李宁集团和意大利著名的设计室ROK签订了设计合约。最近,李宁在德国、捷克、希腊和俄罗斯搭建了自己的销售代理网络。 战略17:全球利基品牌战略 红塔山集团(HRP)是云南著名的香烟生产商,在中国国内市场拥有7%的市场份额。公司和德国一家烟草公司签订了合约,获得了这家公司某一品牌的生产许可证。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外国对手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红塔山公司的观点是:“和外国企业合作,总比被它们吃掉要好。” 渠道战略 战略18:跨国渠道和销售网络的交换和合作 海尔集团与三洋集团共同成立了分销与销售的合资公司,公司可以在中国销售三洋产品,在日本销售海尔产品。 战略19:将制造优势转化为更有价值的渠道资产 华联集团计划在罗马尼亚建造了一座大型的购物中心,里面包括了百货商店和超市等。购物中心里销售的80%的商品都是中国制造的。 战略20:扩张跨国的语音和数据电信传输渠道 中国网通2002年出资8000万美元收购了电信运营商Asia Global Crossing。通过此次收购,网通将稳固自身的电信网络和运营许可,从而为其在日本、韩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扩张带来了便
2023-08-28 04:55:371

哪些跨国企业道德缺失 案例

这事不好直接表达
2023-08-28 04:55:464

跨国公司因文化差异失败的案例

跨国公司文化冲突与融合——戴姆勒-克莱斯勒案例分析当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时,文化冲突现象日益显著,本文以受国外媒体广泛关注的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三年后出现...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案例是跨国公司管理文化冲突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文化差异在跨文化沟通与管理中是一种...
2023-08-28 04:56:031

有没有什么案例,因为不了解文化,而导致跨国公司进入当地市场失败?

沃尔玛:"老革命"遇上新问题成功法宝失灵2005年8月初,开张不过几天的沃尔玛上海第一店——南浦大桥店就接二连三地传出消息:鼎丰黄豆酱油缺货!统一冰绿茶缺货!康师傅冰红茶缺货!意大利各式面条缺货!法国依云矿泉水缺货……缺货商品多达数十种,甚至连上海本地的品牌商品也在缺货之列。 一个星期过去后,某些缺货商品的货架前仍然立着“抱歉!本商品暂时缺货”的标牌。 时间到了是年10月,沃尔玛上海店的缺货现象似乎并不见好转。缺货商品主要包括食品、运动器材及汽车用品三个方面。在缺货最严重的食品区域,缺货商品不下30种,涉及到休闲食品、饮料、大米、食用油、调味料等,涉及外地及上海本地生产厂家的商品。当有消费者问“这个商品什么时候会有?”时,沃尔玛的工作人员均以“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货”回话,甚至连其经理也表示不清楚。同样是零售业巨头,同样是在上海,家乐福、易初莲花等大卖场却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形,即使“个别商场出现过缺货,但最多也就几种,不会出现几十种的。” 不单单是缺货,“天天平价”、一站式购物、与供货商良好的关系等沃尔玛乐于称道的成功法宝也在这个中国第一大城市遭遇了挑战。沃尔玛的尴尬,同样在北京、昆明、太原等地上演…… 问题一:物流系统失灵 《零售巨头沃尔玛》一书认为:灵活高效的物流配送,是沃尔玛在全球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沃尔玛最大特色的“天天平价”,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其高科技配合下的物流体系来支撑的。可到了中国以后,沃尔玛的这一核心优势似乎变成了劣势。 按照沃尔玛在美国本土的运作模式,它通常围绕一个区域性配送中心密集建店,强大的配送中心可以支持120家门店,服务500 公里半径内的店面。沃尔玛在众多小镇的密集布点能够有效地发挥物流中心的规模经济性。物流环节的规模经济与高效的系统共同作用降低了沃尔玛的物流成本。沃尔玛85%的商品通过自己的配送中心运输,其配送成本不到销售额的3%,而竞争对手则达到4.5%~5%。沃尔玛因此可说服供货商支付物流补贴,将物流活动交给其物流体系完成,从中获取物流利润;同时,统一采购配送也保证了沃尔玛商品价格在市场上的优势,使其获得竞争主动权。 有人把沃尔玛的物流系统很形象地比作曹操赤壁之战中搭建的连环战船,其门店是各个战船,而把战船绑在一起的铁链就是配送中心和IT系统。如果配合得好,将会威力无比,所向披靡,但若稍有闪失,也会后患无穷。换句话说,沃尔玛的物流系统追求规模效应,如果规模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配送中心不但无法降低成本,反而会增加物流费用。 在中国,沃尔玛还远没有建立起像美国那样高效、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沃尔玛在美国开设门店近4000家,而截至到2005年底,沃尔玛在面积超过其本土的中国才不过设立两家配送中心、55家分店。另一方面,沃尔玛在中国的分店布局极为分散,各家分店经营的绝大多数食品又在本地采购,致使两个物流配送中心处理能力不能充分利用,物流的规模效应发挥也受到了制约。上海南浦大桥店大部分商品统一由深圳配送中心进行采购和配送,按照500公里配送半径圈,深圳到上海的距离已经超过了配送中心能够辐射的合理距离,这样不仅配送成本上升,补货时间也得不到保证,门店对当地市场的反应非常慢,供应的商品有时并非当地最急缺,所以出现前文所说的缺货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此外,沃尔玛卫星通信系统在中国完全失效,也是影响其物流效率的因素之一。沃尔玛曾经与休斯公司合作发射过一颗商业卫星,在此基础上,又投入6亿多美元巨资建立了目前的计算机及卫星交互式通讯系统。凭借这套系统,公司内部、分销中心和零售店之间可以快捷地进行对话,在短短数小时内便可完成“填妥订单→各分店订单汇总→送出订单”的整个流程,大大提高了营业的高效性和准确性。但是在中国这颗卫星毫无用武之地,政策上的限制使沃尔玛不可能共享全球采购系统、全球物流系统,相对其美国本土而言,沃尔玛中国的物流配送效率难免大打折扣。 高效的物流系统在中国失灵,沃尔玛不得不跟其他的零售商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问题二:供货商关系不畅 与供货商良好的关系是沃尔玛曾经津津乐道的。在中国,沃尔玛与供货商的摩擦却一直没有断过。 对于上海本地采购的商品,沃尔玛都要求供货商直接配货至门店。而且沃尔玛对商品配送的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时间管理最苛刻。通常情况下,除了生鲜供货商和日配供货商之外,配送中心都需要先预约——中午12点规定送到的,如果13点才去,就要重新排队。大多数本土供货商目前在供应链管理和网络化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上可以说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还很难匹配沃尔玛的这种时间管理。由于交通堵车等非人为因素,供货商延迟了送货,此时沃尔玛方面拒绝收货,就只能再次约定,再次重新配送,实际上增加了供货商的成本。对于一些本土供货商来说,因为没有自己的物流公司,只能聘请其他的专业公司操作,但是面对这样严格要求的客户,有些物流公司也不太情愿去送货。 另外,让供货商们难以接受的是,商品价格很大程度由沃尔玛来确定。沃尔玛采取倒推的办法来确定供货价格。比如某供货商代理了一种饮料,沃尔玛首先会为这种饮料确定最终零售价格,给自己预留出20个点的利润空间后再往后倒推,由此得出的价格便是供货商的供货价格,而降价导致的利润损失很可能由供货商承担。而且,沃尔玛要求供货商保证在沃尔玛销售的商品必须是同城商场中价格最低的,不然将面临撤柜的命运。而一旦沃尔玛降价,别的超市会紧随其后要供货商降价,否则会失去更多的合作伙伴。如何处理沃尔玛与其他商场的关系,这个问题让很多供货商头疼不已。 在家乐福因为高额的进场费而引起广泛争议之时,沃尔玛曾一度以不收进场费赢得了供货商的信任。沃尔玛的理论是,如果收取进场费后,供货商会将成本平摊到商品上,因此消费者不可能买到便宜的东西。但沃尔玛并没有坚守这一为它赢得美誉的信条,在利益诱惑面前,沃尔玛开始允许采购人员向供货商收取节日活动的费用和扣款之外的费用,名为“赞助”。在上海,表面上沃尔玛不收进场费,可是仍要求企业在门店开业时免费送一批货,即首单免费制。“事实上,一开始沃尔玛会允许公司所有产品均可以进入卖场,可是做了一两个月后,其中70%的产品会被剔除,但是此前所供应的货都要免费,这批免费的货算一下总价,比收进场费还要贵。”上海一位供货商感慨,“沃尔玛由好变坏了”。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一些供货商给沃尔玛供应一段时间后发现不赚钱,于是就采取各种方式拖延给沃尔玛供货,甚至停止向卖场供货。 问题三:低价不低 为顾客提供平价服务是沃尔玛的最大特色。创始人山姆u2022沃尔顿曾说过,“我们重视每一分钱的价值,因为我们服务的宗旨之一就是帮每一名进店购物的顾客省钱。每当我们省下一块钱,就赢得了顾客的一份信任。"为此,他要求每位采购人员在采购货品时态度要坚决。他告诫说:"你们不是在为商店讨价还价,而是在为顾客讨价还价,我们应该为顾客争取到最好的价钱。” 在美国,据说沃尔玛可以比对手低15%的价格。依靠这一利器,沃尔玛甚至创造了“5公里死亡圈”之说:以沃尔玛商店为中心的方圆5公里内,将形成一个其它零售商的“死亡地带”。而在中国,则出现对手不但没有死亡,反而活得越来越“滋润”的情况。沃尔玛刚进入某地市场时,全球零售业老大的光环确实给当地零售商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可是几个月过去,这些欲与沃尔玛同台竞技一拼高下的企业却发现,他们想象中那个在美国本土所向披靡的商业“巨无霸”并没有来到,来的只是一个并没有太多价格优势的另类沃尔玛。在中国,由于布局区域广、密集度极低,大部分商品采购沃尔玛难以形成统一,如此从商品的采购量上来说,沃尔玛并不能从供货商那里拿到太多优惠的价格,这样自然很难保证其“天天平价”的承诺。事实上,细心一点的顾客走进去后,就能发现沃尔玛的定价策略与别的卖场大同小异,可能是这个便宜而那个更贵。 在上海,沃尔玛周边的竞争对手甚至毫不示弱地和宣称“天天平价”的沃尔玛拼价格。沃尔玛开业时推出6.9元一只的电烤鸡,离其门店最近的易初莲花杨高南路店就将电烤鸡从10元降到6.5元,农工商一家卖场开张时,甚至只卖5.8元,体积则比沃尔玛的大近一倍;而在化妆品专柜,沃尔玛售价18.5元的旁氏海藻洗颜泥,在杨浦区平凉路上的欧尚超市只卖17.4元。 在敏感商品的价格上,沃尔玛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更是远远不如老对手家乐福。家乐福在做特价促销前,都对消费者进行了有效分析,因此十分贴近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有媒体曾经做过比较研究,家乐福在广告中强调的促销特价产品,属于最适合中国消费者在超市购买的产品。针对在集贸市场经常出现劣质并有损健康的劣质油脂类产品,他们经常专门组织特价正品进行促销,价格低于沃尔玛。如福临门5升装调和油,沃尔玛卖44.8元,他们只卖43.7元;对于女性比较关注的洗涤化妆品,其售价与沃尔玛也有明显的差异,如伊卡璐750毫升洗发水,沃尔玛卖66.5元,他们只卖50.5元。而沃尔玛在这方面落后很远,其主推的纺织类特价产品,由于其它零售业态中可替代产品过多,不但不具备独一性,而且价格也并不见得更低,无法吸引消费人群。 有人甚至将沃尔玛的价格迷症归根于其“天天平价”的定价策略。因为“天天平价”强调的是整体的实惠,而非单个商品的低价。对于敏感、精明、一般小批量购物的中国消费者来说,看不到最低价,就会认为沃尔玛缺乏竞争力,在商品选择上没有竞争优势。于是,在其他卖场“最低价”的冲击下,沃尔玛“天天平价”的策略反而成了它的鸡肋。 低价不低,沃尔玛的又一法宝失灵。 问题四:会员店遇冷 沃尔玛以山姆会员店为代表的零售模式进入中国后备遭冷遇。山姆会员店曾经是沃尔玛风靡欧美的零售业态,然而,这种会员制、货仓式的销售模式却难以让中国消费者心动。 2002年,沃尔玛的第一家山姆会员店在昆明开业。由于会员制零售在中国尚未成熟,而消费者也并不习惯于大包装的仓储式购物环境。2003年上半年,沃尔玛不得不承认这种业态并不适应中国市场,然后将山姆店改为购物广场。单个山姆店的投资额在一千万美元左右,据估计,沃尔玛在昆明该店的前期损失在六、七百万美元左右。而北京石景山的沃尔玛会员店自开业以来,也一直处于不愠不火的尴尬之中。 实践证明,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会员店的发展,是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的。首先,沃尔玛会员店的店址选择不符合中国现实情况。1996年沃尔玛在深圳落脚后,与美国本土相似,其会员店选址策略也很有“小城镇”的意味,大多数店铺选择在相对偏远的城郊结合部和社区。但中国毕竟还是一个以市中心为居住和消费主体的国家,即便上海、北京等超大城市,卫星城也还在形成中。在中国目前公路建设滞后和私家车普及率不高的现况下,人们的购物消费多数还集中在步行范围内或公共交通较发达的地方,便利消费是人们的普遍选择。会员店选址远郊,公共交通不够方便,于是限制了来店的客流量。 另一方面,会员店“一站式购物”的优势在中国还很难呈现出来。美国消费者因工作紧张,周边购物条件不完善等原因,习惯一次性在周末开车到卖场,采购一至两周的食品和用品,然后全部塞到巨大的冰箱中,在产品变质之前逐一再转移到肚子里。与美国人不同,中国消费者更多是冲动性购物而并非目标式购物,他们把逛沃尔玛作为一种休闲式的日常生活方式,一次性购物量少但对商品的生鲜度要求高;不仅如此,中国各地消费者的口味千差万别,统一采购的沃尔玛也难以适应,本土的一些商品,当地市民已经用习惯了,但到了沃尔玛,发现买不上,下次肯定还是要到本土超市去。 问题五:公关失策 张瑞敏曾在哈佛讲坛上强调在中国做生意的精髓,“第一是关系,第二是关系,第三还是关系”,可有些傲慢的沃尔玛偏偏缺少这种中国式的商业智慧。在处理政府与媒体关系上,沃尔玛一直显得很被动。 20世纪90年代初,在家乐福之前,沃尔玛董事长曾亲赴上海洽谈开店事宜,但由于在成立工会等问题上不肯“迁就”上海政府,此事不了了之。直到2005年,上海大卖场基本饱和的情形下,沃尔玛才姗姗来迟。但形势已今非昔比,沃尔玛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全球零售业老大不得不面对大约120家类似卖场的残酷竞争,其中老对手家乐福的门店就达到10家。1∶10,这个差距不是沃尔玛短时间能赶上来的。 山姆u2022沃尔顿推崇诚实,沃尔玛中国区的高管也将此奉为行事准则,在和政府打交道如果有送礼的行为将被视为不诚实。沃尔玛对诚实的追求甚至到了不知变通的地步。在一次总结策略的内部会议上,沃尔玛商业发展部一位副总裁私下抱怨,公司不会和政府融通,所以沃尔玛迟迟不能在距离深圳仅一个小时车程的广州开店。2003年7月,华尔街日报也登出一篇题为《沃尔玛在中国大赌博》的评论,认为“沃尔玛在中国固执地坚持其在美国的公司文化,这可能将会成为沃尔玛快速增长的障碍。譬如,沃尔玛不许同供货商吃饭,这是它的全球政策,但是在中国就不寻常,因为吃饭是中国商业机器的润滑剂”。 沃尔玛与媒体的沟通隔膜也不是一点点,除非它有需求主动与媒体沟通,否则媒体想要采访非常困难,往往都被告知提纲要传给深圳总部通过后才能接受。这种情形,更多地不像是与一家企业而是在和某个政府部门打交道。 沃尔玛的傲慢换来了媒体“特别的青睐”。沃尔玛刚进入某个城市时,因为政府引导等因素,“正面报道”可能一时蜂拥而上。但很快,等“沃尔玛热”一过,媒体会开始变得理性甚至有些“挑剔”:从购物小票只是白条没有机打发票这样的小细节,到部分商品居然修改保质期等大问题。在太原,关于沃尔玛的负面新闻曾一度频频出现,最后有关部门出面才得以平息。 在政府、媒体关系上的失策,使得沃尔玛中国过去10年里步履格外艰难。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家乐福则借道地方政府绕过政策壁垒,利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快速扩张,抢先在中国重点城市排兵布阵,奠定了其外资零售业老大的位置。 沃尔玛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李斯阁曾在一次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表示:“董事会相信沃尔玛在美国成功的经验是适合英国、德国、墨西哥、中国等地的”。但这个“老革命”在中国遭遇的种种新问题证明:它不懂中国。沃尔玛的尴尬,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漠视中国文化造成的。尽管沃尔玛在物流管理、全球化采购、信息化等方面具有先进的经验,但是它太看重其美国式的文化,盲目推行公司的价值观,而在对中国市场的把握上,沃尔玛还欠缺很多。 同样是来自美国的公司,同样是在服务行业,麦当劳、肯德基等企业能够因势而变,最大程度上融入中国文化而大行其道,沃尔玛为什么就不能改变呢?
2023-08-28 04:56:142

有哪些跨国公司强强联合成功的案例?

做人不要太玻璃心,不要别人一条信息没回,就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不要被人一句“呵呵”,就觉得对方是讨厌自己。玻璃心,想太多,什么事都对号入座,佣怯曝团刈芈掌迟
2023-08-28 04:56:252

国际避税案例?

典型国际避税案例解析案例: A跨国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并在英国、法国、中国分设A1、A2、A3三家子公司。A1为在法国的A2提供布料,假设有1000匹布料,按A1所在国的正常市场价格,成本为每匹2600元,这批布料应以每匹3000元出售给A2;再由A2加工成服装后转售给中国的A3,A2利润率20%;各国税率水平分别为:英国50%,法国60%,中国30%。A跨国公司为逃避一定税收,采取了由A1以每匹布2800元的价格卖给中国的A3,再由A3以每匹3400元的价格转售给法国的A2,再由法国A2按价格3600元在该国市场出售。 我们来分析这样做对各国税负的影响。 (一)在正常交易情况下的税负 A1应纳所得税=(3000-2600)×1000×50%=200000(元) A2应纳所得税=3000×20%×1000×60%=360000(元) 则对此项交易,A跨国公司应纳所得税额合计=200000+360000=560000(元) (二)在非正常交易情况下的税负 A1应纳所得税=(2800-2600)×1000×50%=100000(元) A2应纳所得税=(3600000-3400000)×60%=120000(元) A3应纳所得税=(3400-2800)×1000×30%=180000(元) 则A跨国公司应纳所得税额合计=100000+120000+180000=400000(元) 比正常交易节约税收支付:560000-400000=160000(元) 这种避税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英、法、中三国税负差异的存在,给纳税人利用转让定价转移税负提供了前提。
2023-08-28 04:56:461

案例分析

能发挥——通常有——有什么特点——呵呵,不告诉你
2023-08-28 04:57:033

收购通用印度工厂,长城之外中国汽车史上还有哪些收购双赢的案例

2020年春节即将来临,正当大家沉浸在回家过年的喜悦气氛中,汽车界爆出一条引发业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大消息。1月17日,长城汽车(GWM)和通用汽车(GM)宣布,双方就长城汽车收购通用汽车印度塔里冈工厂达成协议。根据双方签署的投资意向书,包括塔里冈工厂在内的通用汽车印度公司将移交给长城汽车。协议内容包括将塔里冈工厂在内的通用汽车印度公司移交给长城汽车,该协议尚须获得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双方达成的该笔收购交易预计将于2020年下半年完成。收购通用印度工厂,长城汽车走出去迈出坚实一步"作为中国的汽车人,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在欧美国家的大街小巷,看到我们中国汽车的品牌。"这是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完全能够证明魏总以及他的长城汽车走出去的决心。当然,走出去并不是魏总随便说说而已,更是有着明确的布局。当前,长城汽车已经在在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等60个国家和地区,多达500多家的海外网络和销售渠道。如今,在印度收购一个拥有成熟生产线的工厂,十分有利于产品的快速投产和市场布局。"印度市场潜力大,经济增长迅速,投资环境好,进军印度市场是长城汽车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布局。"参与此次收购运作的长城汽车战略副总裁刘向上这样表示。确实,此番长城汽车收购通用汽车印度塔里冈工厂,成为了继俄罗斯建成图拉工厂之后向海外市场又迈出的重要一步。当前,虽然双方在公告中没有涉及具体收购金额,但有理由相信长城汽车的投入肯定比自建全新工厂划算得多,再考虑到印度人口基数巨大的市场潜力,长城这波操作可谓是四两拨千斤。说到中国汽车收购之路,长城并不是第一个,之前还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今天,我们就借着长城汽车收购通用汽车印度塔里冈工厂一事,来看看之前中国汽车品牌收购路上的成功经验。荣威名爵成了气候说到中国资本收购海外车企大幕的,还得从最早英国MG罗孚汽车公司的收购案说起。MG罗孚作为英国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曾经也是风光无限。但"人有祸福旦夕",2005年MG罗孚因为经营问题被迫申请破产,被当时的南京汽车以5300万英镑把MG罗孚包括生产技术、品牌在内的资源给收购了(上汽收购了部分知识产权,拿到了罗孚部分车型的生产技术,并且推出了自家的自主品牌——荣威)。虽然MG罗孚汽车来到了中国,但由于是两家车企收购,于是开启了漫长的争夺纯正英伦血统案,甚至打上了官司。这场官司打得两家企业精疲力尽,直到有一天国务院领导出面调解,上汽首先伸出了橄榄枝,风波才得以平息,随后上汽以20.95亿收购了南汽53.98%股份,从此合作生产荣威和名爵。在获得MG罗孚的全部资源后,上汽仍然坚持采用荣威作为品牌标识,并且保留MG品牌,实现了两品牌同步发展。有成熟的技术作为基础和后盾,上汽对荣威和MG两个品牌的规划也越来越清晰,MG将主打年轻运动路线,而荣威目标群体则瞄准商务成熟的消费者。而如今荣威和名爵,在加入互联网之后,销量飞速增长,成为中国汽车品牌中的佼佼者。双赢者吉利收购沃尔沃说到中国品牌成功收购的案例,想必每人都会想到2010那场被视为"蛇吞象"收购案,主角是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这次收购不仅仅是李书福的胜利,更是吉利的辉煌,是中国的骄傲!它为中国汽车业做出了里程牌式的贡献。吉利一跃成为中国汽车业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当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依然让沃尔沃独立运作,目前来看发展态势良好。数据显示,在2019年全球车市寒冬中,沃尔沃全球销量为70.55万辆,同比增长9.8%,这也是沃尔沃成立93年以来销量首次突破70万辆大关,并连续第六年打破全球销量纪录。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吉利收购完沃尔沃之后,从之前的濒临破产到现在逆市而上,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典型案例。不止沃尔沃完美复活,在收购沃尔沃之后的吉利品牌,先后推出的博瑞、博越等车型,品质的提升得到消费者认可。如今,吉利汽车已经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汽车品牌的领头羊,2019年销量达到了1361560辆,连续三年稳居中国车企销量榜第一。除了双方实现双赢之外,吉利与沃尔沃还打造了CMA平台,向轻奢化转移。我们所熟悉的全新的领克品牌便是他们合作的产物,整车外观看着非常的前卫,主打智能互联的思维,非常超前。内饰也科技感也很强,搭载了全新的车载互联系统让开车变得更加轻松,一个朝气蓬勃的车企正在向前发展。无论长城汽车收购通用印度工厂还是吉利和沃尔沃的共赢,这都是中国品牌进步的缩影。对于我们广大的消费者来说,当前中国汽车品牌早已非昔日阿蒙,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希望广大消费者也能多多关注我们中国汽车品牌,不要再用有色眼镜来看待它们。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3-08-28 04:57:151

跨国公司在我国造成环境污染的具体案例

无可奉告!
2023-08-28 04:59:152

跨国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案例

企业文化师 做什么: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文化研究、建设、管理工作,其职责是制定和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体系,塑造、提炼和推广企业的愿景、共同价值观和使命。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指导人力资源部门搭建人力资源战略框架;通过CIS系统设计推广企业形象;推行企业文化体系建设。 对应专业分析:企业文化师需要对本企业的文化有宏观设计能力,能够为企业领导在文化建设上出谋划策,能够推行调研、文本建设、全员化推广、长效管理,每年还要对企业文化建设效果进行考核。所以,这也是一个需要丰富阅历的职业,进入“企业文化师”这“二道门”之前,常常需要走过行政经理、人事经理这段路,或是有着企业文化建设、宣传策划、培训、人力资源等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管理类专业,新闻、出版、中文、哲学等宣传类专业,都是出人才的专业。 职业名称: 企业文化师 职业定义: 企业文化师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从事企业价值理念塑造及其转化工作的人员。 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 (1)开展经营性企业文化建设,即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进行员工所应具有的价值理念的塑造及其转化工作;(2)开展管理性企业文化建设,即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进行员工所应具有的价值理念的塑造及其转化工作;(3)开展体制性企业文化建设,即在企业的制度安排中进行员工所应具有的价值理念的塑造及其转化工作;(4)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即对本单位企业文化现状进行调查、总结、提炼、表述、宣传、培育、落实、改进、交流、学习与创新等一系列塑造、转化的实施过程进行科学管理。 职业概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是当代崭新的管理理念,是现代企业之魂、成功之路,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自八十年代初企业文化开始传入我国,受到我国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重视。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和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率先开始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具有本企业个性的企业精神。我国加入WTO后,企业文化这一崭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越来越显示出她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竞争力地位及其灵魂作用的异彩,越来越引起高度重视。 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他们之所以能够保持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率先跨入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还相当落后,企业文化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也亟待提高。企业文化师作为专职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其担负着变革陈旧的企业文化、重塑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企业文化的艰巨任务。 文化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早在199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造就企业家队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敬业爱厂、遵法守信、开拓创新的精神。"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明确指出了加强职工队伍建设、造就企业家队伍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联系。 以海尔、联想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企业,它们之所以能够白手起家,迅速成为国际驰名的跨国集团公司,分别进入500强行列,其共同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吸取了发达国家的文化管理经验,把创新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打造海尔"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打造联想"集体主义"的企业精神。 面对挑战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任务艰巨,发展前景广阔。著名学者劳伦斯.米勒先生曾经说过:"未来将是全球竞争的时代,这种时代能够成功的企业,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的企业"。目前,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中国跨国公司正在培育和壮大。改革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实质也是一场企业文化的深刻变革。即要变革那些陈旧的企业文化,重塑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崭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克服困扰,走向国际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有效选择。这表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前景广阔,企业文化师作为新职业的确立是非常必要。 【培训鉴定内容】 由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的企业文化专家团根据《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设定的四大职业功能模块,系统讲授企业文化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方法。授课内容注重案例分析,突出可操作性。具体内容如下: (一)基础知识 1、企业的本质 2、企业管理职能及管理要素 3、组织行为基本知识 4、企业文化的含义 5、中国企业文化传播、建设与管理 (二)企业文化诊断调研 1、调研计划制定 2、调研计划实施 3、调研资料分析 (三)企业文化建设规划 1、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制定 2、企业文化建设年度计划制定 3、企业文化建设项目计划制定 (四)企业文化建设实施 1、企业文化宣传推广 2、企业文化建设培训 3、企业文化建设项目实施 4、经营管理系统的文化创新 (五)企业文化建设评价 1、评价前期准备 2、评价过程管理 3、评价结果分析 【培训鉴定对象】 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团委书记、政工部部长、企业文化处处长;企业人力资源部、企业文化部、总经办、党办、宣传部、工会、团委负责企业文化管理的专职人员;企业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兼管企业文化工作的管理人员。 【培训及鉴定等级】 助理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两个国家职业资格等级。 【报名材料】 填写《xx省职业技能鉴定申请表》《学员学籍卡》,提供单位证明(加盖公章或人事章),身份证复印件、学历证书复印件各一份,两寸免冠(黑白)照片五张。 【申报及考试时间】 申报时间:常年接受报名 考试时间:2008年5月 【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技能考核均采用百分制笔试方式,60分以上为鉴定合格成绩。企业文化师二级还须进行综合评审。 【报名条件】: 助理企业文化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 (2)具有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本专业毕业证书。 (3)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 (4)具有其他专业大学志科及以上毕业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 企业文化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连续从事本事业工作13年以上。 (2)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助理企业文化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4)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取得本职业助理企业文化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5)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发证机构】: 凡参加认证人员经考试合格者,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全国通用。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70994.html?wtp=tt
2023-08-28 04:59:281

内部价格转移的内部转移价格案例分析

案例一:我国跨国公司的内部转移价格运用 随着跨国公司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展,跨国公司的内部转移价格策略的影响也日益为人诟病。目前,我国已批准成立了40多万家外企,相当数量的外企通过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造成从账面上看,外企大面积亏损,亏损面达60%以上,年亏损金额达1200多亿元。按照税法的规定,以后的盈利是可以弥补前年度的亏损,因此,我国每年要少征外企所得税约300亿元。由此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利用内部转移价格为自身带来的利益是相当大的,这也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积极引进外资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国内现有的理论研究往往侧重于如何防范外资企业通过内部转移价格进行避税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鼓励我国的跨国公司走出去,充分利用内部转移价格为自身谋取更多的利益。一、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的概念、特点与形式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Transfer Price),又称调拨定价或转移定价,是跨国公司内部,包括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所实行的价格,通常称为转移价格,包括转移高价和转移低价两种。跨国公司采用转移价格的目的是通过转移价格来控制其设在国外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使它们服从该跨国公司集团的全球战略目标,实现整个公司的利润最大化。这样足可以表明转移价格具有破坏性(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状态)、隐蔽性(国际避税和调节集团内部利润分配)、垄断性(高新技术或产品的转移尤为明显)和不完全竞争性(偏离市场正常交易价格和规避风险)等特点。转移价格的运用形式也是花样百出,主要有:。①通过控制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交易价格来影响产品的成本;②通过对子公司固定资产的出售价格或使用年限的控制来影响子公司的产品成本,实现母、子公司间利润的转移;③通过对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转让收取的特许权使用费,转移利润;④通过管理、咨询、广告等劳务费用来影响子公司的成本,转移利润;⑤通过给予子公司的销售机构以较高或较低的佣金、回扣来影响子公司的销售收入;⑥通过提供贷款和利息来影响子公司产品的成本费用,达到转移利润的目的;⑦通过对研发(R&D)费用的分摊,影响子公司收入。二、我国跨国公司运用内部转移价格的依据跨国公司运用内部转移价格,其结果是双重的。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转移价格实现了利润的转移和税收的减少。国别政策和市场差异的存在为跨国公司获取超额利润提供的机遇。另一方面,相应的有关国家的利益却遭受了损失。在总产出的既定的情况下跨国公司运用转移价格获得的额外利益,必定是某些国家的额外损失。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跨国公司与国家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它们追求的是不同的利益。跨国公司内部价格的产生和运用,有着客观的社会必然性。首先,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形成是转移价格产生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作为一个由母公司及众多海外子公司组成的统一经营实体,母公司与子公司及各子公司之间都存在着经常性的资金、商品、技术、劳务等往来,而交换总依赖于一定的价格作为核算的依据,由此转移价格得以产生。伴随着跨国公司经营业务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在国际市场存在结构缺陷(如贸易保护、知识产权等)和交易缺陷(如额外风险、市场差异等)情况下,必然导致公司内部分工细化,并相应带来公司内部各项要素和产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很明显,仅仅依赖国际市场无疑会影响跨国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其必然选择。其次,国际间的税率差异使转移价格成为可能。世界各国的税率不统一,母公司完全可以利用设在国外的子公司所在国的税率差异,有效采用内部转移价格,即提高或降低交易价格,调节公司内部利润分配,对整个公司实现全球总税负最小。同时,很多国家的税制还不完善,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及零部件,各国税务当局越来越难于准确地确定跨国公司其集团内部间的这类交易的转移价格,这些都使转移价格转移利润成为可能。可以说,正是通过转移价格这种方式,跨国公司具备了全球统一调配资源的能力,能最有效地使用人、财、物及技术,以达到全球经营一体化的效果。最后,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由于转移价格是一种公司内部价格,可以不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它可以从贸易双方共同利益出发和全球经营考虑,充分发挥其在许多国家设有子公司的优势,利用转移价格,把成本降至最低,取得最大利润。三、我国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的运用1.减轻税负主要指减轻所得税与关税。目前世界上有许多“避税天堂”,如巴哈马、百慕大、中国香港、开曼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因其所得税极低而得名。跨国公司可通过其设在其避税地的子公司低价收购,高价卖出,尽管货物和款项均不经过避税地,但账面上的这次周转就使销售该批货物的子公司因为“低价”出售而无盈利,而购买该批货物的子公司则因“高价”购买亦无盈利,而设在避税地的子公司则取得了双方收益,从而实现了减轻整体税负的目的。例如,甲国的子公司A欲将其产品销售给其在乙国的子公司B,它可以先将货物以低价销售给设在某避税地的子公司C,如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再由英属维尔京群岛的这一子公司C以高价卖给设在乙国的子公司B。尽管货物实际上还是由甲国直接运往乙国的,但通过这一账面周转,便使甲国子公司A因低价销售无盈利,乙国子公司B因高价购买无盈利,逃避了母国和东道国的公司所得税,这一贱买贵卖,使其全球总税负减少。在关税方面,虽然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摆脱缴纳关税的义务,但如果运用得当,卖方对买方实行低价,则可以减轻税负。例如,一件通常卖100英镑的产品,由于关税税率为60%,他将要缴纳60英镑的关税。如果发票价格变为80英镑,则只要交48英镑,从而可少纳关税12英镑。2.避开风险跨国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1)汇率风险——汇率的频繁波动,致使跨国公司面临贸易中的交易风险,也面临资产的外汇风险,利用转移价格可以使之降低;(2)政治风险——其中被没收或国有化是跨国公司最为担心的,尽管它可以采取一系列方法将部分风险预先转嫁,但在具体投资中,跨国公司常常采用转移价格对子公司实行更高的销售价格、索取高额技术转让费、压低子公司出口商品价格等将投资利润从东道国转移出去,将风险降至最低;(3)价格管制风险枣为维护本国市场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保护民族工业,东道国制定市场价格控制政策。为避免东道国倾销等指控,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提高成本以提高该产品价格,同时,为避开东道国的最终产品价格管制,跨国公司将产品或生产该产品的中间产品以高价转嫁给子公司,形成高成本,提高产品售价,赚取高额利润。在我国有不少外商虽然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但他们投资时总是非常谨慎,并总是设法将利润早日转移出去,希望通过转移价格来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3.调拨资金在国内资金和外汇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都会采取一些外汇和利润汇出的限制措施,特别是对外资企业的红利汇出、股息支付等都有较严格的规定。此时,跨国公司往往通过转移价格以高价向处于该国的子公司提供产品或劳务、低价从该国购进产品或劳务的方法实现资金的转移。4.控制市场跨国公司母公司以较低的转移价格向其子公司提供原材料等资源,可以降低子公司的成本,增强竞争力,有利于子公司打入并控制东道国市场。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获得竞争优势的致胜法宝。跨国公司在海外新建子公司时,可以凭借整个公司体系的资金等实力,运用转移“低价”为新设立的子公司供应价格低廉的原料、产品和劳务,还可以高价买进子公司产品,帮助子公司迅速打开局面,树立良好信誉,站稳脚跟;当跨国公司的某个海外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时,总公司以转移低价,不惜血本,维持低价倾销,集中财力、物力支持在那里开拓市场的子公司,直至把对手挤垮,最终独占市场。5.调节利润跨国公司进入某个新市场,必然引起同行关注,它的失败是前车之鉴,但成功却是一个无声的“指南针”:指引其竞争对手纷纷“抢滩登陆”,参加对市场的重新划分。此时,运用转移价格,使得东道国的利润降低(甚至在账面上做成亏损),这样就可以引开潜在竞争者对该市场的注意。同时,子公司的高利润还可能会带来一些麻烦:导致东道国政府重新谈判跨国公司进入条件并制定更加苛刻的政策,分享利润;合作伙伴可能会要求更多的分红;可能会面临工会的压力,要求“成果共享”,增加工资福利开支。对此,跨国公司可能利用掌握的采购权和(或)销售权,通过转移价格降低子公司的账面利润,掩盖实际经营业绩,侵吞东道国的应得利益。6.减轻配额限制作为非关税壁垒,配额在国际市场上是普遍执行的国际贸易限制。如果配额是针对产品数量的,利用转移价格可以改变产品进口成本;如果配额是针对产品价值的,那么配额一定时,跨国公司降低转移价格,则可以增加产品出口量,进口子公司就可以加大产品实物的进口量,达到扩大生产,提高销售额的目的。四、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在我国运用的现状及对策在实践中,我国跨国公司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汇率的变动,以及东道国对跨国公司采取的种种限制,却很少利用转移价格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为跨国公司的经营目标服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未能充分认识内部转移价格的作用。目前,我国部分跨国公司已在避税地设立子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将利润转移到避税地,但这仅是转移价格策略的一个方面。我国跨国公司对转移价格的使用仅仅还处于避税层次上,很多公司并不了解更不会发挥转移价格的其他作用。2.未形成有效的跨国经营管理体制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内部各生产、销售单位之间的产品划拨和协作越紧密,业务往来越频繁,内部转移价格的运用也就越有效。而我国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主要还是国内母公司的补充,只进行单一的分割式的经营,母公司对子公司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其业务往来也较少,跨国公司未能形成国际化经营网络,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内部几乎不存在内部交易,公司的内部分工和合作体系尚未形成,严格来说还不具备成熟地运用转移价格的条件。3.缺乏快捷、便利的信息系统及有效的指导快捷、便利的信息系统是促进内部转移价格有效实施的条件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跨国公司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有关人员对东道国的政策、法律不够了解或了解得不够透彻,加上没有高水平的会计、税务、法律等专家的协作,我国跨国公司很难得到外国投资环境的全面、详细的信息资料,也就不能有效地运用转移价格策略。有鉴于此,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加强学习与实践,充分认识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的作用。我们要努力学习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公司)的经验,合理、巧妙地利用各国家、各地区税制不同,税率差异,选择税收优惠地区进行投资,并通过内部转移价格调整利润,增加企业积累。根据美国学者对164家美国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在内部交易中采取正常交易价格的只占35%,而采用非市场价格的内部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普遍运用的方法。2.加强一体化管理,构建跨国公司经营网络。国内母公司应对海外子公司实行有效控制,加强跨国公司内部调拨和专业化协作,促进内部贸易市场的发展,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内部化优势,减少海外投资的经营成本,从而使总公司的海外经营一体化,形成集团优势。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全球战略和协调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必须实行内部定价策略。在一个跨国公司各单位间的内部转让,表现出跨国公司的一项整体功能,反映了内部分工与合作的要求,只要有内部转让就有转让定价。例如,我国跨国公司可以同时利用甲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设立加工企业;利用乙国的资源优势,设立原材料基地;利用丙国的市场优势,设立配售企业,由此形成一条首尾衔接的跨国生产线,为内部转移价格策略的实施创造条件。3.建立适应内部转移价格需要的信息系统,加快培养一批高级跨国经营人才。为了有效地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谋求全球利益,母公司必然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来进行决策管理,为此,建立快捷、便利的信息系统,随时掌握世界各地金融网及经营状况是实施转移价格策略成败的关键。实施转移价格合理规避管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它需要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而且熟悉当地法律和财会制度的人员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为母公司恰当运用转移价格策略提供准确的信息。我国母公司向国外子公司输出产品时,应当参照外部市场价格制定内部转移价格,以免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反倾销对象。
2023-08-28 04:59:382

急求关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案例!!!

“中国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有了一些变化,那就是不再实行全面封锁,而只是把相对落后的技术产品出口到中国。但发达国家从来没有放松对华的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美国自从2001年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许可证实行重新审查后,相当一部分原先批准的许 可证被冻结。对超级电脑、高科技电信设备、半导体设备,以及尖端的机械工具,几乎完全对华停止了出口。” 考察现实,我们面临着多种问题并存,一是跨国公司并没将先进技术或者关键技术投入中国;二是跨国公司虽然将一些先进技术投入在华企业,但是关键技术仍然掌握在外方人员手里;三是外方所投入的技术与产品只是其生产链中的一个环节,即使我方完全掌握,也无法生产出相应的产品;四我们引进的主要是先进的生产线,得到的是生产能力提升,但依然要依赖外方提升产品与技术水平。 从市场取向的角度,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有两种,一是出口导向型的,即产品用于出口世界各地。对华投资的目的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其他低廉的生产成本、优惠政策以降低其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国只是其全球的一个生产基地。这在高新技术产业表现比较明显。实证分析表明这类企业往往采用其母公司的先进技术,生产其母公司最先进的产品。这实际上是跨国公司面向全球销售的一个生产车间。另一种是市场占领型的,以占领中国市场为目的。这是绝大多数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主要目的。许多在发达国家市场已饱和的产品在中国的成长性依然很好,被普遍认为是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可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通过直接投资规避贸易壁垒,谋求占领中国的庞大市场。这类企业跨国公司投入的技术与母公司的最先进技术有一定差距。 根据对北京市科委认定的48家由跨国公司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水平的调查,与母公司相比,使用最先进技术的占26.3%,使用比较先进技术的占42.1%,比较先进技术与一般技术混用的占31.6%。但是对外方投入的技术作进一步分析可知,其中主要是生产技术,对于提高技术水平有限。 事实上,技术转移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2002年9月6日国家领导人宋健率团赴日,再次考察日本新干线技术,为中方是否引进日本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此事的起因是,9月2日向上海磁悬浮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的蒂森克虏伯集团发言人表示,德国磁悬浮列车联合财团没有向中方提供全部德国磁悬浮技术的意向。开始因为日本不愿转让技术我们才选择德国的磁悬浮技术,我们与德国合作后日本又后悔,因为中国毕竟是一个大市场,还有不少线路要高速化,因而日本不断示意愿与我国就相关技术的转让举行谈判。但是与德方的合作过程并不顺利,每前进一步都是双方多次博弈的结果,其中关键点在我们必须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没有技术实力就不可能有平等的谈判地位,外方不会轻易将技术给我们。目前德国给了我们一部分技术,但都是在中方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部分相关研制成果的情形下德国才愿意转让的。即便如此,德方仍然不愿将全部技术转让。虽然该项目已在上海投入试运行,但是围绕技术转移的“斗智斗勇”还有一段较长路要走,宋健此行也是向德方表示,如果他们在技术转移问题上封锁太紧或设置的门槛太高,我们会有新的选择。 所以,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企业层面上来看,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政府并没有放松对华技术转移的控制,特别在关键性技术引入方面还设置了很多障碍。我们正在西方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控制与反控制中艰难前行。 跨国公司对华的生产转移与技术转移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整体上高于国内企业,但基本上不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作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芯片厂商英特尔进入了中国,但并没有把核心技术带到中国,它在上海的工厂仅仅是芯片的封装线,最核心的芯片设计和制造、测试还是在国外。而从产品结构和生产能力上看,日本索尼在中国国内工厂的产品仍是以零部件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较少见,如VAIO笔记本电脑、PS2游戏机都不是在我国生产,在我国工厂的产品线在索尼体系中还处于比较低端的位置。日本爱普生在深圳与苏州都投资建厂,并且在中国的企业所产生的效益已占到该公司全球效益的42%,但是爱普生的研发仍然放在日本,中国只是一个生产基地。 把研发的主要机构设在母国和其他的发达国家,将核心零部件和产品的核心生产过程与关键环节放在其母国进行,而将技术含量低的零部件、产品的最终成品组装生产放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在跨国公司中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大多数国际大跨国公司 的战略选择。尤其是许多现代高科技产品的加工工序多,有些产品的生产工序逾百道,即使中国掌握了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也无法生产出该类产品,这种生产模式对我们掌握其完整的产品生产技术基本上没有可能。 仔细考察我们所认为的跨国公司已将其先进技术投入到中国,大多数都是先进的生产线,事实上是生产能力的转移,这与严格意义上的技术转移是有本质区别的。产品的技术,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关键部件的设计与生产工艺方面。轿车行业比较明显,这是中国最早引进外资的行业,国际上各主要大汽车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企业,投入了先进的生产线,中国汽车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一跃而进入90年代,但是中国至今一直没有掌握轿车的设计技术,几乎没有自主设计的车型,作为轿车心脏的发动机的技术也没有掌握。没有掌握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我们的轿车行业只能严重依赖合资中的外方,进一步讲,我们的命运实质上完全掌握在他们手里。在通讯行业也是如此,成立于1984年的合资企业上海贝尔公司,是中国通讯行业的龙头企业,其核心技术从未让中国人掌握,电脑芯片一直从其母公司进口,通讯程序不让中国人接触,真正对我们转让的技术十分有限。从“以市场换技术”、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角度来评价,上海贝尔公司这个项目并没有实现我们的初衷。 即使是高度自动化的现代生产线所体现的生产技术,如果跨国公司不转让生产线的设计原理和工艺,那么我们学会的只是这种生产线操作技术。通过工人和技术人员“干中学”无法掌握全面的生产技术,更难理解与掌握其设计原理,一旦跨国公司撤走,我们的生产技术又会回到以前的水平。再说,现代生产技术发展也非常迅速,每种产品的生产线每隔一段时间技术上就会过时。只有真正掌握该产品的生产技术,才有可能做到创新,从而跟上该产品生产技术的最新发展。否则就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怪圈。如果跨国公司再有意识地将不是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投入中国,会使我们的追赶更为困难。如被称为工业粮食的集成电路,产品升级换代很快,为了发展中国的集成电路,1995年中国上了908工程,从国外进口设备生产0.9微米的芯片,两年后,世界集成电路已到0.35微米级的技术水平,中国又与NEC公司合资,生产0.5至0.35微米的芯片,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技术已达到了0.15微米级。 江苏省苏州市决策层以全球化目光思考新一轮的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时,已深刻地认识到,尽管目前IT产业是苏州的一大优势产业,众多外商,包括摩托罗拉等著名公司早已进入,但是这种两头在外,即技术和市场都在海外的格局,隐藏着较大风险,因此在新一轮国际和我国上海的产业转移中,苏州在沿江地带大力吸引“生根型”、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重化企业。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跨国公司进中国决不是来给我们送技术的,他们根本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在东道国出现。相反,从其逐利本性而言,总是想方设法削弱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实力,以便它们通过技术垄断实现对市场的垄断。我们所赞赏的跨国公司投入中国的先进技术,始终严格的控制在其所投资企业中,严防扩散,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也一直主要掌握在外方人员手里,一旦外方撤走,这些“技术”也会随之而去。 综上所述,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跨国公司将其生产线投入到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然而对工业技术水平起决定作用的产品和工艺设计技术却没有实现很好的转移,中国企业更没有机会据此而形成自己的技术知识体系。 对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的再认识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并不能从根本上直接推动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部分跨国公司在合资企业中取消原企业的研发机构,因为他们是技术提供方,不需要原企业进行研发,把合资企业改造成单纯的生产基地,置中方于技术方面的附属地位。而在企业内部对中方人员封锁技术,阻止中方人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削弱了我方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很好的消化吸收才能真正掌握引进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二次创新。这本是我们的初衷。这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相对许可证形式引进技术的一个重要弊端。从中我们不难理解日本与韩国为何坚持 以许可证方式引进技术。 ——绝大多数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是在服务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占领中国市场的需求,基本上从事的是一些适应性的工程化配套技术服务,很少从事创新研究,研发的高端,即基础性研究与核心技术研发工作仍放在母国。 ——实力薄弱。如微软中国研究院是微软公司的全球六大研究中心,但是只有一百多名技术人员,而微软公司有数万名研究人员。同样,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中国)也只有一百多名技术人员,而朗讯公司有30000名研究人员。这与跨国公司研发经费投入结构也是一致的,如美国,资料显示1992年美国跨国公司的研发费用87%投在本土研发机构,仅13%花在海外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这种现象至今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建立研究机构是跨国公司整个策略的一部分,即争夺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如果跨国公司能够在中国获得最优秀的人才,会进一步增强其竞争实力,那么它们在中国将不会遇到有竞争力的企业,中国的市场也就是它们的了。对中国而言,实际上成为“人才不出国门的流失”。把中方技术人员在其研发机构开发出的成果按照其全球战略转移出去,也是中国技术资源的一种流失。 近年来,这种形式的中国高素质人才流失非常严重。自从IBM、HP、Microsoft等国际IT行业的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中关村的IT人才流失一半以上,绝大部分都去了这些跨国公司。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这对于刚刚起步、实力很弱的中国高技术产业是“雪上加霜”,人才流失成为制约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这场新形式人才争夺战中,许多在华跨国公司已非常超前地把目光投向了我国著名大学的在校生和研发人员。 即便如此,主流观点认为无论如何跨国公司只要投入先进技术或者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就会有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因此就能推进我国企业技术进步。不可否认确有溢出效应,但对此不能估计过高。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均有技术溢出效应不大的研究结论。 结论与思考 理论研究与经验均表明,跨国公司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向我国转移技术,单纯从引进技术的角度来讲对我们不是最佳选择。能否真正引进先进技术?能否真正掌握引进的先进技术?对我们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及提高的推进作用及大小都是很值得深思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在入世后如何变通?也是当前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现在大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主要是想在这个蓬勃成长的市场上抢占更多的份额,日本企业甚至把中国市场作为它们走出困境的逃亡“福地”。对我们而言,如果最稀缺资源“市场”丧失了,而技术又没得到多少,那是违背我们“开放”的初衷的。另外,不能最终摆脱技术上的依附“地位”,依靠自己的实力把失去的市场夺回来,技术又有何用?“先进技术”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自发的接受技术溢出其效果更为有限。通过直接投资而引进技术对本国的研发有压抑的一方面,这也是每当我们在某方面研发取得一些突破,外方就积极主动的要转让同类技术,目的在于让我们放弃自己的研发全部用它们的技术,从而削弱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对此,我们要高度警觉。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要靠自己的努力,要在国际技术转移中使我们的研发队伍实力不断增强。怎样把“不出国门的人才外流”变成接受技术溢出的手段,是摆在我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在当前发达国家政府及跨国公司严格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完全靠个人自发的行为,很可能结果是真正的“人才外流”。反观运用引进技术提高本国技术创新水平最为成功的国家,如日本、韩国,都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对此我们要高度警觉。 我国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形式,始终把技术转移中的技术能力转移作为我们的战略定位;对于国外的技术封锁,要思考与制定“反封锁”策略,采取有效手段打破“封锁”;应自觉主动与形式灵活地接受与扩大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应该把引进先进技术与培育提高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中国的技术问题最终要靠自己解决,这一点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为此,适度的产业与市场保护是必须的,主动权与控制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应该也必须采用“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围绕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来设计安排我们的国际技术转移对策。参考资料:http://www.jssti.net/bianjishi/jinghua/2003year/2003-12/kuaguo.html
2023-08-28 05:00:002

跨国企业在华并购避税的案例

  在母子公司管控体系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无疑就是财务管控了,因为财务数据指标是母子公司管控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母子公司管控的核心。  母公司集权管理的基础是财务上掌握以下几种权利:  (1)、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及收益分配的最终决策权;  (2)、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规范权,子公司执行母公司统一的会计制度及会计政策;  (3)、母公司拥有对子公司的财务规范权。  1.跨国公司避税的动因――超国民待遇引发的税收漏洞  在作出合理的财务管控之前,跨国公司会先研究所在国的国情,根据特定情况作出分析,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构建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于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1年和第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于这些企业,有两种可以做到不纳税:一是亏损,而是只盈利两年。  跨国公司未必会采用上述的经营方式,跨国公司有专门的律师来研究各国的政策,以及政策的漏洞,结合各种成本分析,作出非常合法又合理的财务管控,配合横向战略的执行。  2.跨国公司怎样避税  我们在研究跨国公司在华避税方法的过程中发现,其强大的财务管控非常好的配合了集团整体战略和横向战略,凭借其全球一体化的财务管控体系,他们所制定的避税方案才能顺利实施。那么,他们具体采用什么方法来避税呢?  (1)价格转移  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看,企业规避税收的手段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在跨境贸易方面,通过出口高报和进口低报向处于减免税期的企业转移利润,或者是通过出口低报和进口高报使已过减免税期的外商投资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的状态。就前者而言,企业规避的是境外的税收,不是中国税务部门关注的重点,但它往往是洗钱或热钱流入境内的重要渠道。就后者而言,它损害的是中国的税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这一被跨国经营的企业所广泛采用的手段理应成为中国海关和税务部门关注的重点。  比如河北一家食品公司,2005年主营产品的内销价格为71元/箱,但出口价格仅却为36元/箱;山东一家制药公司通过境外母公司直接定价的方式,将出口产品单价定为比国内同类产品平均价格低40元,以此来减少销售收入、变相将实际利润转移出境。在当前形势下,企业的上述行为不仅会成为资金外逃的通道,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还会成为外国指责中国低价倾销的口实之一。  其二,在服务贸易方面,外商投资企业通过管理费分摊以及咨询费、技术专利费的转移支付,可以达到向境内或境外企业转移利润的目的。比如河北一陶瓷有限公司,与其香港母公司签订协议,规定每年按其销售收入的32%向境外支付咨询费,仅2005年就支付了804万美元,相当于其当年利润的3倍。深圳一石化有限公司,2003-2005年累计向境外关联企业支付技术转让费、服务费和商标许可费1.6亿元,占总管理费用的56.3%,占未弥补亏损2.6亿元的63%.其服务贸易开支的比重之高确实令人咋舌。  在华跨国公司显然将价格转移作为主要手段来实现利润转移和避税。在母子公司财务管控的特点里,我们注意到在财务管理方式上,企业集团体现为高度的全面预算性,预算结构及运作过程较为复杂。跨国公司显然深谙此道,其实际运作方法非常复杂,往往在国外转好几个圈,而且内部财务核算有着非常先进的软件系统,有的软件系统国内税务工作者根本就不会操作,监管极其困难。  (2) 资本弱化——虚假亏损的通道  在资本项目交易方面,企业不仅可以通过股权转让或注册空壳公司的方式,将母公司注册地变更为离岸中心等税收优惠地区,并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到母公司;还可以通过增加股东贷款及资本弱化的手段,尽可能多地汇出债务利息、减少税前利润。国际经合组织对资本弱化的认定标准为企业权益与债务资本之比低于1:1,美国税制对此的认定标准为1:1.5.按照中国现行税法,企业借入外债的应付利息可从企业税前所得中扣除。  为了达到避税的目的,有些外商投资企业就尽可能多地借入股东贷款,将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之比压至远低于1:1的国际标准,以通过资本弱化的手段造成账面亏损,而实际利润却通过债务利息的方式汇给境外的母公司。  除了资本弱化外,现在还有许多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价格转移将实际收益汇往在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注册的企业,而国内外商投资企业本身却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在母子公司财务管控体系里,资金管理(Treasury)是一项重要。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向银行贷款几乎是每一个企业的必经之路,但银行贷款的利息却又使企业的财务费用急剧上升。即便是股份制企业,可以通过公开市场筹措到大量资金,但是面对资本市场,却仍然存在一个投资回报的问题。  尽管在国内借款产生的利息也可以从企业税前所得中扣除,但是与其将利息付给国内的银行,还不如以更高的利率向母公司支付,同时达到避税和利润转移的目的。  (3)新外企是老外企逃避税收的载体  境外投资方根据两免三减半的时间段,滚动设立新的外商投资企业,并通过境内新老外企之间或境内外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让老外企亏损、新外企获利则是另一种逃避税收的手段。  比如某著名的台资食品集团,就有按减免税期不断增设外商投资企业的趋势。该台资的系列企业,设立后头两年的利润特别多;税收减半的三年,利润就显著下滑;全额缴税后,更马上陷入盈亏临界点或亏损状态。而调整新老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的办法还有前面提到的关联交易手段。如青岛一韩资制鞋有限公司,通过境外母公司操纵进出口价格,以及让老外企承担新外企额外费用的办法,让老外企常年大额亏损、新外企利润率奇高。该集团在税收优惠期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曾高达757%,与经营范围相同的老外企的持续亏损形成了鲜明对照。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跨国公司有专门的律师团来研究各子公司所在国的,而中国在引进外资方面的制度缺陷成为跨国公司利用的环节。对于很多地方官员来说,引进外资就等于有了政绩,因此在引进外资时不注意外资所能带来的效益。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外资横向管控在中国的又一表现形式,对于集团来说,将利润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以及将税收转移至国外,不如在一国内部转移来的方便和低廉,并且保证了在子公司所在国再投资时的资金需求。横向管控的内容十分丰富。
2023-08-28 05:00:101

经典案例:世界上最大的避税企业——苹果公司

2013年5月,美国参议院发布了一份长达40页的备忘录,指出从2009到2012年,苹果公司利用对海外企业在税收方面的漏洞,规避了440亿美元海外收入的税务支出。综合计算,总税率仅为22%,远低于联邦税率的35%。其实,早在2012年,《纽约时报》就刊文指出了苹果公司的国际避税问题。 《纽约时报》披露了苹果公司采取的全球避税手段,包括其国内避税与国际避税策略,并揭露出苹果公司已成功避税数十亿美元。文章引用了曾负责苹果公司iTunes欧洲市场的零售市场营销的前高管罗伯特·哈塔的话,他向媒体公开了他通过卢森堡进行交易让公司减少纳税金额的战略。 另外,曾经参与起草苹果公司国际避税策略的前任主管,也称苹果公司的战略之一就是利用不同地区之间的税率差异这一漏洞进行避税。苹果公司已在全球多个地区如雷诺、爱尔兰、荷兰、卢森堡、英属维尔京群岛等设立办事处,大大降低了其全球纳税额支出,并且都是合法的。 《纽约时报》还报道了苹果公司通过将利润转移到低税率的美国州和海外国家的子公司,使其应纳税税率大大降低,并远低于大多数同等规模的企业。研究数据称,苹果公司2011年在美国仅联邦税一项就成功避税24亿美元。 以在美国内华达州雷诺市设立的子公司Braebum为例,尽管苹果公司不在雷诺市生产或设计任何产品,但相当一部分销售利润却流入这个Braebum公司,它帮助苹果公司规避了在其他州所产生的高额赋税,原因是内华达州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其实,苹果公司最令世界瞩目的不是其在美国当地的避税策略,而是其设计的名为“Double Irish With A Dutch Sandwich(爱尔兰荷兰三明治)”的国际避税策略。该策略沿用已久,并已被其他跨国公司纷纷效仿甚至直接抄袭采用。 苹果公司利用自己在爱尔兰和荷兰的子公司,合法地将利润转入这些子公司,然后再转出到加勒比岛国,因为上述三地需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很低或根本无须缴纳,苹果公司因此成功进行了国际避税。 案例分析 从苹果公司避税的案件来看,其策略虽然很复杂,但是取得了成功。其原因一是各国相关的税收法规不一样,美国法律认为只有在美国注册的公司才是本国公司,才需纳税;二是美国法律认为,不需按国家分别报告收入、赢利和税负,使苹果公司在海外的纳税处于模糊状态。以下两个方面是其最好的避税举证。 1.避税乐园——卢森堡 苹果公司在卢森堡设立了名为iTunes的子公司。该公司在卢森堡只有几十名员工,且公司注册地址显示其规模小、办公环境布置简洁。根据一些现职或离职公司管理人员的说法,当许多国家地区的顾客在苹果公司官方网站下载歌曲、电视节目或者应用软件后,相关的收入会流入登记在卢森堡的这个名为iTunes公司的名下。 其实,苹果公司在卢森堡设立子公司的目的在于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卢森堡税收优惠政策规定,对于通过开展新业务、采用新制造流程或提供高 科技 服务而获得的利润,可以免除高达8年的25%的公司所得税和市政营业税。 因此,苹果公司作为高 科技 公司,只需把高 科技 服务类的交易在卢森堡进行操作,就可以减免一定程度的税收。苹果公司选择卢森堡这一国际避税乐园进行国际避税,除了使自身免受数十亿的税负外,还使本应属于其他国家及美国本土的税收收入人为地流入卢森堡。 2.“爱尔兰荷兰三明治” “爱尔兰荷兰三明治”由英文“Double Irish With A Dutch Sandwich”翻译得来,是1994年由苹果公司的一名欧洲财务经理蒂姆·詹金斯提出并帮助建立的一种国际避税策略。这种税务框架帮助苹果成功地实现了公司利润的转移并进行了国际避税。 苹果公司之所以选择爱尔兰,同样是因为爱尔兰政府向苹果公司提供了税收优惠政策。苹果公司通过公司内部的资金转移,把在美国加州产生的专利使用费转移到了爱尔兰,享受了12%左右的税率,而非美国35%左右的税率。 另外,苹果公司还将爱尔兰子公司的部分所有权交给了位于英属维尔京群岛上的鲍德温控股无限公司。鲍德温控股无限公司注册登记的管理人正是苹果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彼得·奥本海默。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公司的优势在于该地区政府保护股东利益,不需要公布受益人身份,且允许一人完全拥有一家有限公司。同时,该地区实施低税率,对外资有限公司税务管制很少。爱尔兰与荷兰签有税收协议,欧盟成员国公司之间的交易免缴所得税。 “爱尔兰荷兰三明治”策略很好地解释了苹果公司的一些报告数字,如苹果公司2011年年报显示公司税前利润中70%来自国外,30%来自美国当地。从追溯利润来源地可知,苹果公司采用这种避税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税法实施的有效性,并且揭露出苹果公司这一避税行为的买单者不只是美国自己,还包括与美国有经济关联的其他国家。 启示 苹果公司的全球避税策略,引发了国际 社会 对于“避税”的重新思考与激烈争论,导致世界各国纷纷展开国际反避税行动,例如签订国际税收协定等举措,尽量从法律上弥补税收制度的不足,以加强国际税收制度的合理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严密的税收法是最有效的避税工具 要避免逃税、避税,就要加强反避税立法,提高防范国际避税行为的意识,弥补税收漏洞与不足,尽量不给跨国纳税企业可乘之机,使税法真正做到平等、公正,避免重复征税以及税负失衡。 一般来说,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加强对关联企业的税务监管,明确关联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二是对转让定价应该制定明确的、限制甚至制止的法律措施;三是明确税务机关对外资企业税收的审查范围和处罚措施。 2.保证税收监管的有效实施 加强监管是对避税采取的非常必要的一项管理措施。一是要提高涉外税务人员的素质,涉外税务人员应掌握审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税法等多种相关业务知识;二是要加强税务调查,除了要求跨国企业提交税务报告,还应通过税务顾问、审计部门,加强跨国企业的纳税透明度;三是要对跨国企业的纳税报告义务予以明确告之,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 3.加强国际的税收协作 国际避税涉及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因此,仅靠一个国家的相关立法和税务监管是远远不够的。要防止国际的避税,必须采取双边或多边的措施,这就需要在有关国家之间签订反避税的国际税收协定。比如,两国税务部门之间进行税务情报交换;对两国间国际避税行为,双方协商处理办法;各国国内相关税法的变动情况要及时告知合作方税务部门。
2023-08-28 05:00:381

案例分析 耐克公司的跨国投资

劳动力 土地 资本
2023-08-28 05:00:503

2005至2010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案例, 越全越好,最佳答案追分

要的是什么样的数据呢?是财务数据还是其他?
2023-08-28 05:01:022

跨国公司失败的原因?调理清晰些 谢谢

跨国公司由于跨文化交流失败的原因: 一、跨国经营战略选择过程中的文化因素 跨国公司运作的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特定的经济、文化、立法、政治和竞争市场。这些因素中文化是关键因素之一。 1、选择市场领域。对一个国家文化的理解,将导致跨国公司在战略决策过程中对市场领域的选择。市场营销学家博一高田和迪派克·简因的研究表明,国与国之间的创新倾向主要取决于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传统和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罗杰斯在创新涉及理论的研究中认为,新思想的传播或交流,在文化背景相同的群体内部相对比较容易,而在文化背景不同的群体之间交流很困难。社会学学者霍尔把世界上的文化环境分为“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两大类。在高背景文化环境中,内部同文同种,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文化的约定俗成使得许多关键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甚至不需要语言而使彼此心领神会。中国、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都属于这种“高背景文化”。而在低背景文化环境中,社会内部差异大,形成许多“亚文化”,各个亚文化群体之间相互独立,信息既不容易传播,也不容易被接受,在商业上表现为新产品的创新过程中模仿者较少。如果考虑到新产品进入时间的滞后程度因素,博一高田和迪派克·简因对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四个市场中洗衣机、窗式空调、计算器的“创新模仿函数”进行研究后发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这三个高背景文化市场的“模仿倾向系数”都大于美国。日韩台新产品的引进比美国晚,但是它们的普及速度都比美国快。 2、确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决定向国外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是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决策过程中,跨国公司领导者必须把文化差异这个变量考虑进去。中国地毯的质量在世界上是公认的。80年代,中国为日本制造了一批家用小型地毯。在地毯的图案上,中国的设计人员过分夸大了中日文化的共同点,采用了被中国人喻为冰清玉洁、高贵典雅的荷花图案,设计优美漂亮。然而让中国人吃惊的是所有地毯全部退货,造成大量损失。其原因是荷花在日本是用于祭典之物。“美国加州牛肉面”经营公司共有78家分店。只有一家开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其他77家分店全部开在中国。这也是文化差异在跨国经营中的具体表现。因为“美国加州”这块招牌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大众是极具吸引力的,“美国加州牛肉面”经营者充分利用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跨国经营取得巨大成功。可口可乐公司将“CoCa CoLa”变成了驰名全球的商标。它们在每一个国家中,依据各国人民的文化、消费习惯等差异制作了适合各国国情的广告,把可口可乐深植在全球各国人民心中,创造了可口可乐“地球村”。 3、选择进入新市场的方法。进入一个新市场必须充分考虑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方能决定具体的进入方法。在进入方法选择中文化问题自始至终是决定方案取舍的关键因素。 4、选择管理方式。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员工往往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如何统帅好这些不同民族、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员,是跨国公司管理方式必须解决的。首先,跨国公司应明确提出自己的创业精神即公司文化。如美国IBM公司的创业精神是“IBM意味着服务”;日本松下公司最高原则是“认清我们身为企业家的责任,追求进步,促进社会大众的福祉,致力于世界文化的长远发展”。在一个非常复杂、权力分散的公司里,企业文化成为激荡着公司进步的内在动力,使得即使技术原则被破坏,公司暂面临困境,但公司仍能继续存在,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跨国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文化困境 J·Stewart Black和Hal B·Gregersen在《世界经营人文摘》1996年10月上发表文章,称“全世界的驻外经理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他们处于一两难境地,夹在总公司和当地办事处之间不知所从”。以他们的一家全球性化妆品公司驻吉隆坡的地区经理John Watson(华宝)所处的困难为例,说明了总公司和分支机构对待当地文化的不同态度。总公司要求他将新产品系列摆上货架,但马来西亚的消费者并不热衷于这类产品。当地人不喜欢他们的香皂气味,又嫌唇膏太贵。怎样适应当地文化是摆在J·Watson面前棘手的管理问题。跨国公司管理过程中的文化困境随着跨国经营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日益明显,以至于摆脱这种困境就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愈来愈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的发展,我认为语言和文化特点的复兴即将来临。简而言之,瑞典人会现瑞典化,中国人会更中国化,而法国人也会更法国化。”也就是说,在当代全球化的世界里,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趋势:一是人类愈来愈具有全球化的共性;二是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人类愈来愈坚持保留各自原有文明的特色或个性。 国际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跨国文化包容就显得尤其重要。无视这一客观存在,势必会给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带来困难甚至于最终导致失败。这样,就自然引出“跨文化管理”。跨文化管理就是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 跨文化管理的中心任务是解决文化冲突。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有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这是跨国公司从事国际化经营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来自于风俗习惯的、有来自于价值观念的、有来自于行为举止的、有来自于自然环境的。所有这些构成了跨国公司经营不同于一国经营的重大差异。 三、跨国公司内部文化冲突的一个案例 Koch 制药公司有着广泛的国际业务,是美国一家大型的药业集团。1978年该公司开始与杨森公司谈判,最终在1988年确定成立一家共同拥有的从事制造业务的子公司。这个公司的领导人叫赵志宏。他在杨森公司任副总经理,同时兼任Koch-Yangshen公司的董事长,决定公司的基本政策。1992年,Richard Sanford 任总经理,负责处理公司的日常事务。Peter Schuster 和几位中国主管作为他的助手。 这是一个典型的跨国公司内部文化冲突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 Schuster 先生和 Sanford 先生对母国文化和当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相距甚远。Schuster 先生对中国文化从认同最终达到崇拜,以至于其思想和行为无一不透露着所受到的中国文化的影响。Schuster先生从学习中国语言到学习中国文学乃至中国历史,进而结交了很多朋友,大学毕业后又义无反顾地来到了中国并娶了一位中国姑娘为妻。在工作中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注重人际关系,与中国员工打成一片,甚至于为一位中国员工被解雇求情。而Sanford先生则认为,美国文化是一种比较优越的文化,美国的海外公司对中国的最大贡献是给中国带来新的思想和创新精神。一个优秀的国际业务管理人员,应以本国文化为基本准则,对当地文化要做到了解和具有直观感受,但不能为当地文化所禁锢,这样就会丧失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由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就产生了冲突。 四、跨文化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四种解决方案: 方案1:美国文化主导型。我们设想在公司内部以美国文化为主导型文化,Schuster 先生与 Sanford 先生保持高度一致,整个公司同崇尚效率为公司的最高原则。但这种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被认同以及由谁来与中国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将成为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方案2:中国文化主导型。我们设想公司以中国文化为主导型文化,公司内部注重人际关系,注重感情,对员工的社会福利也比较关注,按照员工的资历决定其升迁。这会受到中国社会文化与中国社会改革的影响,极易给公司管理造成动荡。 方案3:中美文化合作型。我们设想公司可以 Schuster 代表中国文化,以 Sanford 代表美国文化,从案例的分析上来看,由于中美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Schuster 先生和 Sanford 先生的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否则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方案4:中美文化混合型。我们设想公司以中美文化的优点为导向,结合本公司的发展特别,提出公司独特的公司文化,公司员工以这种文化为准则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以此作为公司的发展动力。在公司文化的规范下形成公司最高的价值准则。在这种文化模式下,公司文化的提出和贯彻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3-08-28 05:01:131

企业海外投资案例+分析+启发

孩子成绩好,
2023-08-28 05:01:264

国际经济法案例问题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早在中世纪末期,欧洲主要商业城市就有一些关于国际商业交易的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大量出现 ,并具有了国家之间条约的形式。作为一门学科,国际经济法学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起来。国际经济法调整的是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那么它必然既包括国际法规范,也包括国内法规范;既包括公法,也包括私法。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和更改,是在南北矛盾—交锋—磋商—妥协—合作—协调—新的矛盾中曲折行进的。如何扩大和加强众多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事务的发言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把有关的“国际游戏规则”或行为规范制定得更加公平合理,从而更能促进建立起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面临这一客观需求,国际经济法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2023-08-28 05:01:382

求一个详细的中国跨国企业的名单.越详细越好.

TCL联想等入选复旦大学《中国跨国公司排行榜》2009年02月01日17:32 来源: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0) 好文我顶(0) 记者 张骞 晚报讯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昨天发布《中国跨国公司排行榜》。依据其海外资产排名,有18家中国跨国企业进入榜单。 这18家企业依次为:中信集团、中远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首钢集团、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TCL公司、联想集团、中国五矿集团、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深业集团、宝钢集团、上汽集团、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海尔集团。这18家中国跨国公司覆盖4个广义的行业种类:多元化型企业、能源矿业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机电业,每一类分别占据了所有18家企业海外资产的36%、23%、31%和10%。 调查表明,中国跨国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跨国指数仅为15%,比俄罗斯和巴西的跨国公司的同类指数要低。中国跨国公司对海外资产进行整合的能力也较弱。18家企业中只有两家有多于1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只有三家拥有超过10000名的海外雇员。 根据2008年的 《世界投资报告》,在世界前100家非金融性质的跨国企业中没有中国企业。------------------■中国跨国公司崛起引人注目 境外投资企业9900多家,分布17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跨国公司的崛起引人注目。在《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全球10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排序中,来自中国的跨国公司占一半。其中,25家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15家来自台湾省,10家来自祖国大陆,其中包括中信、中远、中建、中石油、中化、TCL、中海油、五矿、中粮和京东方。 近年来,中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步入较快发展期。2002年至2005年的4年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为65.6%,2005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22.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倍。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636.4亿美元,累计成立境外投资企业9900多家,分布在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跨国公司正在崛起 第二集团军声势迅猛 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的定义,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资产,包括工厂、矿山、销售和其他营业机构的所有企业,典型的跨国公司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厂商,以寡头垄断为主,拥有上亿美元的销售额,其子公司分散在几个国家。 按此标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海外媒介称之为“中国第一家跨国公司”。1984年,中信公司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在美国合资组建西林公司。1986年,购入对方股份,使西林公司成为中信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这是中信公司也是中国公司的第一项海外直接投资。此后,中信公司以收购作为主要进入方式,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中国香港设有几十家企业,发展成为现在以金融业为主的多元化跨国企业集团。此后,像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首钢集团公司、中远集团和金融业的中国银行等大批“中”字头大型国企也开始通过资本购并“试水”国际市场,它们和中信公司一起发展成第一批中国的跨国公司。 90年代后期,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形成了一批新的跨国公司。这是因为,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例如家电、摩托车等。它们在国内市场处于饱和的情况下,只好大着胆子到国际市场找饭吃。而且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人民币相对升值,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上桌赌本”降低,这也给了中国企业向海外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海尔集团。海尔从1998年开始重点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前在全球共有8个海外贸易公司;在美国、意大利、巴基斯坦、孟加拉、伊朗、尼日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2个生产工厂,还有10个工厂在建。“同城兄弟”海信集团现也初步具备了全球性大企业的雏形,在南非、巴西、印尼、美国、日本等国有7个控股的海外子公司,并在南非投资374.5万美元建立合资工厂,此外还在印尼投资100万美元,合资建设电视机生产厂。 既然“青岛二海”勇敢地踏出了国门,它们在国内的老对手自然不甘落伍,深圳康佳集团在印度投资900万美元组建合资企业,生产彩电、冰箱、视听和通讯产品,此外还在墨西哥和印尼投资建厂。 广东TCL集团已在越南投资1000万美元建立彩电生产工厂,有50万台年生产能力,已占越南10%的市场份额。此外还在印度合资建厂,占当地7%的市场份额。广东科龙集团目前正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建立生产企业。春兰、长虹等也积极地在海外开辟根据地。它们在把家电大战打出国门的同时,也为中国催生了一批家电业跨国公司,这可能是它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 近年来,这种情况又在摩托车行业重演,金城集团、重庆力帆轰达、隆鑫、宗申等企业纷纷到其他国家安家落户,设法推销和拓展他们的产品市场。 据了解,这批中国跨国公司的“第二集团军,主要以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类和服装类为重点;投资主体多为实力强、有一定信誉的国内生产企业;投资方式则多以设备和成熟技术为主;项目多集中在投资环境好,政局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尤以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 八仙过海 中国跨国公司各显神通 可分成四大门派 在二十年的时间里,虽然去海外“洋插队”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但根据企业经营性质,中国跨国公司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大门派: 1、大批“中”字头国企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如中国石油已在海外投资7个勘探开发项目、1个炼油项目、一个管道项目,至2000年底累计投资156亿元人民币。中化公司在美国、泰国设有化工厂,在英国设有保险公司,在30多个国家设有115家营销公司等等,不胜枚举。 2、大型生产性企业集团和新兴高科技公司。由于它们有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在国内有庞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因而海外经营起步虽晚,但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海外扩张。联想集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在美国硅谷设有科研机构,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设有20多个分公司。还有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承建了香港和记电信网、肯尼亚的国家智能网、泰国的移动智能网。在全球40多个国家建立了市场分支机构,并在巴西和俄罗斯投资8000万美元,合资建立两个生产工厂。 3、大型金融保险公司。这些公司资金雄厚,提供专业化服务,有良好的信誉,经营规模较大。其中以中国银行的发展最为迅速——截止到1997年底,中银集团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多家分支机构,海外员工近两万人,海外资产总值1700多亿美元。 4、中国民营企业。虽然现在走出国门的民营企业还不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非常成功的案例。东方集团拥有境外企业12家,分布于俄罗斯、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地。德隆集团在美欧拥有3家企业和销售网络。还有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如远大集团、新希望集团、上海紫江集团等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成为跨国经营的新生力量。那些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范例表明,它们必然会成为中国未来的资本输出的一支主力军。 中国跨国公司暂处初级阶段 无法抗衡国际知名跨国公司 但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中国的跨国公司群体已经凸现,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些企业同国际上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还有相当的差距。中国目前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以合资企业为主、海外经营集中在贸易领域、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平均投资水平偏低,大多数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发展后劲不足。而且投资区域相对集中,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同时,我国海外企业经营范围主要以贸易型和资源型为主,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而生产型境外企业、资源开发型境外企业加起来也仅占对外投资总额的30%多。再次,效益较差。大多数海外企业仅是国内在外的窗口和接待站,经营业务很难开展,效益不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海外企业中盈利的占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以生产性企业居多。这与国际上工业类企业在跨国公司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和巨大规模形成鲜明对照。这些都说明中国的跨国公司还只是处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 但中国跨国公司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表示,中国经济二十年的持续增长孕育了跨国公司成长的基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公司会发展成为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国际化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准的现代化的跨国企业集团。 -----------希望有所帮助。
2023-08-28 05:01:512

一个中国企业如何成功实现国际化,有案例最好

bbs.ebookee.net/thread-174645-1-1.html[标题]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10大案例[作者] [内容简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10大案例》是一套收集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实践中具有标志性实践的案例集合。丛书采用准教学案例之形式,将教学案例与研究案例有机结合,力求提高案例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案例集涉及10家企业及其众多跨国并购案例。案例企业所在行业较为广泛,以制造业为主,涉及国际采购贸易(利丰贸易)、彩电制造(TCL集团)、个人电脑制造(联想集团)、手机制造(明基集团)、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万向集团与上海汽车)、化工制造(中国化工)以及机械制造(北京第一机床厂、中联重科、上海电气),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可供不同行业的企业参考与借鉴。 本丛书的受众群体为全球商学院的教师、学生,以及企业管理者。 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以“研究中国企业的创新案例,记述中国企业的奋斗历史,总结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和传播中国企业的商业智慧”为己任,忠实履行历史赋予的企业创新的研究者、企业历史的记述者和管理思想的总结者的使命。 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以创新的院企“双赢”合作新模式,提供项目、基地、联盟、捐赠和战略等多种途径的合作,共同营造企业研究与企业实践的互动服务平台、中国企业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推广平台和中外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交流合作平台,进而不断提升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水平、提炼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提高中国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能力,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基于中国企业实践的综合性、国际性和权威性的研究机构。文件大小:1.22M
2023-08-28 05:02:032

物流案例:马士基的CRM管理

全球的家居产品供应商瑞典宜家(IKEA)是马士基极其看重的一个全球协议伙伴,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其处理企业管理和产品供应增加了新的技术手段。 马士基承揽着宜家在全球29个国家、2000多家供应商、164家专卖店、10000多种家具材料的物流任务。宜家和马士基有牢不可断的“纽带关系”,因为宜家的“供应商家族”多年前就一直在和马士基合作。两家公司长期的合作以及彼此在生意模式、价值观、商业目的等方面多有相似之处。 1995年,宜家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那时只是从中国采购少量的原料,并不在中国生产销售。不过,即便当时那么小的物流业务也曾让宜家大皱眉头。宜家对物流服务商要求苛刻:对方必须在透明度、成本、物流能力、效率、质量控制等方面满足其条件;甚至还必须有“环保意识”——选择不污染环境的设备、机器、物流工具和燃料等,而且在运输过程中,还要科学地处理污水和气体排放问题。然而中国的物流公司有几家能这样规范呢? 此时,宜家更加“怀念”马士基。当时,马士基在中国并不能设立物流公司,仅仅在上海注册有一个“马士基有利集运”中国办事处。不过马士基仍然快速部署了宜家中国市场的原料出口物流计划。马士基通过“有利集运”,经香港、新加坡等地为宜家提供物流代理服务。同时,马士基在中国内地的办事处扩充到了9个。 1998年,宜家感觉中国市场大有可为,其亚太战略重心开始向中国转移。同年,宜家在上海开了第一家家居商场,1999年又在北京开了第二家。随后,宜家风行中国,两年内在中国的销售额涨了43.6%,全球采购量的10%也转移到了中国。这时候,供应商的数量增加,地域分布拓宽,部署了在中国的生产网络和销售网络,使得物流业务量快速膨胀。包括原料采购、原料进口、产品和原料出口、国内运输、仓储、配送等等,这显然需要物流服务者能够对SCM(供应链)做整体计划。这时候,马士基的办事处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宜家在中国的需要了。 就在宜家火爆中国的时候,马士基也没有闲着。经过层层努力,终于将“有利集运”注册成了独资公司。权限扩大后,该独资公司接着又在中国沿海城市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迅速扩张网络。2000年4月,有利集运正式改为“马士基物流中国有限公司(独资)”,在13个城市设立了8家分公司和5家办事处,网络由沿海向内陆扩张。有人笑言:“马士基的物流服务几乎是随着宜家的扩张而扩张的。只要宜家在新的地区找到供应商,马士基就尽量扩张到那里。”马士基和宜家在物流领域的合作是经典的“点对点”链条关系。这种链条关系并不仅仅是业务需求,更关键的是,它们长期的合作使彼此相互促进。当然,马士基的“跨国链条”上,不可能只连着宜家一个,这个链条上源源不断地连接着马士基的全球协议伙伴,如耐克、米其林轮胎、阿迪达斯等公司。马士基是追随它们而来。 这种点对点的链条现象在各个行业的跨国公司是普遍存在的,它们显然更愿意携着自己的伙伴来中国开垦,而不是选择中国的小企业。像宜家这样的跨国公司更像是一艘旗舰,在它的“联合舰队”中,当然不希望有破旧的“机帆船”。
2023-08-28 05:02:261

2012年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亏损案例

海外投资是一项高风险业务,企业应建立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投资项目的选择和M&A业务的风险。 中的各类风险,政治风险,中国企业,尤其是必须经受的考验,中国企业在美国和欧洲。联想合并,合并海尔,中海油,稍微上点规模的收购项目,只要收购方为中国企业往往是必要的,以“国家安全”的神经触动了美国一些政客。可以说,在路边,并禁止中国公司在美国染指的重要产业,压倒所谓的市场经济,美国政府一向主张公平的原则。 此外,中国企业的跨国兼并和收购的方法也有待提高。一般来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除了面对一定的政治风险,有三个方面的风险:首先,门槛高,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BR /> 强硬的外交监督; 透明的信息披露,境外上市公司的公众在任何时间,该公司的运作,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 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一案中,我们看到,它远没有那么简单。尽管中国企业作出认真的努力采取行动,按照西方标准的企业管治及M&A规则,但目的和手段是非常透明的结果却正好相反。研究它的起源,除了政治上的阻力,以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傅成玉认为,简单地套用西方的规则,而忽略了中国和中国特色的需求。因此,它是必要的国内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但也合理使用各种手段(包括法律,投资心理,促销),实现跨境M&A的目的,但也需要依靠更多的中国企业实践回答的问题。当然,中国企业提高海外并购的能力,还需要找到办法,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率,以最小的代价兼并和收购,国内生产和学术界共同努力,探讨和研究。 “世界经济黄皮书”也提醒集成的M&A的目的不是对中国企业有能力做一个好了一份新的工作。导致企业最终合并失败可能有多种原因,在合并前的市场潜力,如高估忽视的作用,尽职调查,以及过分强调健全的财务报表,等等。对于许多并购案例,并购后的整合不力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 例如,在2005年半年度报告,在一个慷慨的收购业务海外有京东方,TCL宣布,两家公司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损失,其中近10亿美元的损失京东方,TCL近7亿美元的损失。总结的教训,这两家公司是不是很难找到,海外并购,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但它应该是那句老话:大不一定强。收购完成后,两家公司的整合被收购公司的品牌,技术,生产和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体化的薄弱直接导致了海外经营的企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被拖入亏损的泥潭,将成为母公司。 因此,从总体来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事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具体到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切实际的追求,并没有一定量的国际投资经验,面临的风险将是巨大的。 每个企业的自身条件,环境,产业和战略企业实施“走出去”,在不同的风格和方法和手段,创造各种有效的和独特的海外投资模式。 建立营销渠道的海外投资模式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指的是一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目的不是在东道国设立生产基地或R&D中心,而是要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机构,建立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和网络,产品销往海外市场,减少中间环节,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水平的。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年底,外贸企业占总数的55%的外商投资企业,贸易企业,有相当数量的国内赞助企业的海外营销机构。这表明,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最重要的模式,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 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三九集团的海外投资基本上是这样的模式。三九集团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在国内及海外公司等营销机构。三九集团成立于香港,俄罗斯,马来西亚,德国,美国,南非,新加坡,日本,中东和超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自1992年以来,营销公司。由于这些营销公司,三九集团在海外,对消费者负责,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约39产品,开拓三九产品海外销售市场的重任窗口。海外营销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三九集团在市场上的产品由单一的国内市场,并逐渐演变成全球市场。此外,境外投资企业在福建福耀集团,天津天狮集团,中粮集团,中化集团和科技集团是主要的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也属于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都有它的优点和限制,它具有以下优点:第一,企业,减少了中间环节,产品直接销往通过建立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海外目标市场,扩大出口规模。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可以直接扩大出口循环通过直接控制的海外销售获得丰厚的利润,但也直接的市场信息。国内生产国外销售的做法有吸引力的中国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导致生产的产品在中国的劳动和其他因素,可能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某些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良好的整体考虑其进口和出口,国内和国外市场,考虑到国内和国际上使用的资源,以及其全球发展战略的实施,既要促进出口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找到有利可图的进口真正的国际化经营。第五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还可以出口,为国家和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同时,中国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有一定的限制,这种投资模式,销售,生产,采购和R&D不走出国门,因而很容易被各种贸易壁垒的限制,包括反倾销,因此,企业需要正确地增强能力,以应对在这方面。 因此,劳动力资源丰富,完整的生产配套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中国企业应充分重视和利用好这一优势,为国内的生产基地,产品海外销售。企业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在海外市场,或间接通过中介机构销售的利弊进行比较分析。如果小规模企业的出口,并刚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缺乏经验,委托中介公司出口也是一种选择。应积极考虑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控制一定??的出口规模和资金实力的企业,以提高认识的直销市场,与国外消费者直接见面,减少中间环节,扩大利润空间。 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是指我们的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工和装配业务的企业自带设备,技术, ,原材料,备品备件的投资主要成成品后出售或再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刺激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部件出口的加工和装配。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适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成为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方式。截至2003年12月底,根据商务部统计,批准由商务部和加工贸易企业在海外建立的记录,达到490。国内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主要的技术是成熟的,在纺织,服装,家电,轻工,机械和原料药行业的产能过剩。 的华远集团境外加工贸易和投资在最近几年的规模已经接近3亿美元,于1992年出生在上海浦东新区,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华源集团,是纺织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纺织行业正面临着国内市场萎缩,产能过剩,在国际市场继续受到出口配额和保障措施为主要形式的贸易壁垒的限制。然后内部和外部环境,华远集团摒弃了传统的做法,单纯依靠出口占领海外市场,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另一种方式,投资在海外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塔吉克斯坦,加拿大,墨西哥,尼日尔,泰国和合理的原产地规则,有效地绕过国外贸易壁垒,规避反倾销,拓展海外市场,促进发展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部件出口。华远集团成立,两家纺织企业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纺织品贸易区成员国的优势和在生产的棉纱或纤维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享受免税,无配额的优惠政策规定,扩大在北美,特别是出口的棉纱和面料产品。 另外,外商投资企业在深圳康佳集团,珠海格力集团与江苏春兰集团,主要是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 境外加工贸易和投资模式的特点是两个互动的相互作用的投资和贸易,对外经济和贸易业务随着国内经济的互动。由外国投资和促进出口第一个互动,通过外国投资和出口驱动,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第二个互动。这些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开拓国外市场,以刺激出口,并在国内同行业优化结构。第二个特点是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主要途径,为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开展加工装配企业的业务,把自己的设备,技术,原材料,备品备件的投资主要成成品后加工和装配,销售或再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这种投资模式的企业一般国内产能过剩的纺织,服装,家电,轻工,机械,医药原料和其他生产企业的成熟技术产业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非 - ,拉,前苏联,东欧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是国内产能过剩的企业,其产品在国外的市场。 企业采取境外加工贸易境外投资,成熟的技术,设备和产能过剩的主要优势可以迁移到国家和地区拥有较好的市场销路,使企业产能过剩,继续发挥的作用,并继续获得。其次,利用国内技术,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如实物出资,再加上一小部分的外汇基金这种投资模式的基础上,可以节省外汇支出,符合一些企业的实际需求。第三,企业采取境外加工贸易模式开展海外投资,也可以使用原产地规则,有效地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和突破,拓展海外市场。 海外投资企业采取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国外市场前景,技术装备和生产能力是比较成熟的。 三,创建自主品牌的海外投资模式海外投资模式是创立自主品牌,一些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是否采取绿地投资,或采取跨境并购投资坚持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品牌,依靠长期的承诺,培育自主国际知名品牌,依靠消费者认同自己的品牌开拓海外市场。 这种模式是由海尔集团表示。海尔集团的核心目标是在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始终以创造世界领先的独立品牌。早在20世纪80年代,总经理,海尔集团张瑞敏,海尔世界知名品牌“的战略。后海尔在1998年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海尔国际化的海尔,海尔集团是世界著名的中国著名品牌的成长。 a> 海尔集团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坚持打品牌,海尔,中国投资者海尔,海尔的企业名称,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海尔品牌。从这个角度看,海外投资不仅意味着海尔占领国际市场,更有效的方法,创造了世界著名的海尔赋予了新的海外投资的作用和意义。海尔“艰难的”决定策略,创造品牌的海外模式:海尔首次进入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分量最重的质量,并依靠当地消费者认同海尔的品牌取得了当地的名牌状态,然后依靠品牌优势的潜力在战略上的有利位置,海尔实施的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在美国,欧洲,正是为了建立本地化的品牌形象在欧洲和美国,从而进入发展中国家。让海尔以成为世界有名的。海尔实现的目标,一个世界著名品牌的品牌名称的一个本地化的在世界上的崛起,正在成为现实。年1月三十一日,2004年,100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报告准备由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海尔集团是一个选择,排名95。 自主品牌在海外投资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非常明显的,海外投资,无论是通过绿地投资的方式或跨境兼并和收购,其核心目标之一是创造的世界领先的自主品牌。二是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这有两方面的含义:那就是,采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很难简单的策略,如海尔,第一个进入国际市场的进入欧洲和美国在经济领域,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重的质量,依靠当地消费者认同海尔品牌进入发展中国家依靠品牌优势,品牌在当地的地位,采取的模式的道路是自创建自己的品牌定位高,企业在跨国经营初期注定要经过漫长的困难时期后,对消费者的品牌第一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解决困难,首先开发的植物,然后再次发展中国家扩展。认识,理解和认可,才能打开的情况。第二,第一市场,后工厂建设,如海尔首款自主品牌产品进军海外市场,和其他地方的消费者认同海尔品牌出口所拥有的,然后投资建厂,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的优势,第一个这样的海外投资模式“渊博的知识”型,从卑微的开始海外投资的独立品牌模式有它的优点和限制。成功或失败,但一旦要创建一个知名品牌,在世界上面临较大的风险,可以在产业链高端的国际投资和生产,将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外国跨国公司可以不再工作,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际化经营和长远发展的企业。其次,该模型将建立一个统一的自有品牌和本土化策略,将二者结合起来,例如,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海尔的前提下坚持统一自有品牌的地方发展战略,实现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海外投资模式的条件来看,这有相当具有挑战性。首先,它要求公司具有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管理能力,与品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需要国内投资企业熟悉当地市场状况,国内外专业人士,成功地建立和管理品牌。一个一定程度的困难,到处办企业海外品牌名称,更努力地打造自己的品牌,一个尚未建立和打造品牌成为一个知名品牌在当地的形状使得它变得更加困难,这需要国内投资企业的出发点,在目前情况下,中国大部分企业不具备这些条件。其次,这种海外投资模式成本高,危险性更高。国际知名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积累,需要长期的品牌投资,应该说,品牌的价值实际上是品牌的投资回报。海外企业不仅生产投入,也是品牌的输入,双输入,短期效益肯定会受到影响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必须重视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自主品牌。品牌体现一个企业的素质,信誉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家实力的象征。元素组成的品牌是竞争力,良好的品牌意味着竞争力的创造和发展的品牌是一个长久的企业,一个的最有效的手段保持市场的活力。一个企业进入的国际市场,没有不管以何种方式,应该被视为整个的中心思想,创建公司的自己的品牌。有一个一定的强度要发展到一个跨国公司国内企业需要实施的国际品牌战略,需要坚持以自有品牌在海外的投资,以获得竞争优势的国际声誉,树立自己的品牌,形成一个国际品牌。 4海外并购&A品牌投资模式海外M&A品牌的投资模式是一种创造自己的品牌投资模式是非常不同的投资模式和海外,它是通过兼并和收购国外知名品牌,其品牌影响海外投资模式,以开拓当地市场。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第一,RTO,即收购国外当地知名品牌的“壳”,然后通过的“壳”的产品包装,访问或恢复的身份,当地的消费者快速进入当地市场的一个知名品牌。经营不善或破产的海外公司由于兼并和收购是现成的,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和销售渠道,所以这种模式下,无需为海外品牌建设和品牌推广的时间和成本。第三,是适用于一定的资本基础,良好的信誉,国外知名品牌的大型企业收购和管理能力的模式。 a> 海外收购品牌的模式,已成为一个独特的模式在TCL集团的海外投资。在2002年9月,中国TCL集团下属的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其新成立的全资附属公司施耐德电子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施耐德电子公司)收购了113年的历史,在德国和欧洲的基础上广泛的百年老店,被称为“德国三大民族品牌施耐德电子有限公司公司的主要资产,包括商标专用权“SCHNEIDER”(施耐德)及“DUAL”(杜阿尔)等知名品牌。 TCL集团在2003年7月收购的德国施耐德花费了数百万美元间接收购著名家电企业格威·迪奥(Govedio),此次收购的全资收购。格威迪奥一个VCR,DVD,视频信道的公司,约200多万美元一年的销售额。 M&A美国格威迪奥,TCL集团仍计划继续销售的产品,如彩电,洗衣机使用格威迪奥品牌在美国市场,并努力扩大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借用国外品牌开拓海外市场,TCL集团已成为一个独特的海外营销战略。 是最重要的优势,在国际竞争中,成本优势和产品优势,最糟糕的是品牌优势,通过收购国外一些知名品牌的海外投资,其他长期弥补我们自己的短,实现三??个方面的优势相结合,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个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的是我们的独特品牌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并没有投入太多的资金,并在股权合资品牌的形式,或以其他方式采取特许连锁经营的扩大。这种模式开展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是几个比较典型的北京同仁堂之一。 岁的中国北京同仁堂有33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传统的中国医药企业。同仁堂品牌世界著名的在家里和国外,作为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其品牌的独特优势。同仁堂商标保护的国际组织重建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内地第一家在台湾注册的商标申请注册的,而同仁堂的产品已销往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超过40。同仁堂在中国拥有超过300个零售和特许经营药房,成立了10人或以上的海外公司或药店,在2002年中国企业最大的出口。很明显,知名品牌,同仁堂同仁堂集团开展跨国经营,已成为一个独特的优势。同仁堂的海外投资,无论其他品牌的股份,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特许经营,连锁必须要注意“同仁堂”的旧中国海外输出的旗舰,拓展海外市场。佟仁汤品牌的海外输出投资模式,在前面的分析,海尔集团,由海外投资模型创建的独立品牌,这是“去了”而创建品牌活动的侧面,而前者是出来“散步”更在国内和国外的成熟品牌。 使用这个模型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软肋”。因此,大多数中国企业不具备的条件,采用这种模式。然而,随着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创名牌的过程中,我相信一段时间后,这种模式将逐渐流行,因为很多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都采用了这种模式进入中国市场。总体来说,中国显然缺乏在世界著名的,但在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国食品行业,一些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商标,在国际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这些产业的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一定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努力为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中国工业跨国公司的独有特性。 海外资产并购模式所谓的海外资产并购模式是指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方购买全部或主要经营的目标企业的资产,或收购其若干,为了实现其投资行为的控制或参股的股份数目。中国企业的收购目标企业一般不承担目标企业的债务和可能发生的赔偿只承担原目标公司的资产和业务。 2000年4月,万向集团整体收购美国舍勒公司属于海外资产并购模式,如意大利冰箱制造商海尔集团收购了北京东方电子集团收购了现代电子,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号有限公司及瑞士,西班牙益普索(Ipsos)在印度尼西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5个油田的部分权益的投资两百多亿美元收购的资产在印尼,中国网通(香港)公司为首的收购亚洲环球电讯网络的石油和天然气田资产,华立集团收购飞利浦在圣何塞的CDMA移动通信部门,上海制皂集团有限公司收购美国SPS和Polystor的,可充电电池生产资产项目也属于这种类型的投资模式。 的舍勒公司成立于1923年,是三个部分生产在美国汽车市场的供应商之一。早在1984年,舍勒了万向普遍的总和的3万台的订单,通用汽车零部件生产开始的道路。万向在美国市场销售的产品都贴上了“舍勒”商标。从1994年开始,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上内部决策失误,舍勒业务开始走下坡路了。后来,舍勒主动提出收购的要求普遍。结果,通用花了42万美元收购的主要资产,如品牌,技术专利,专用设备及市场网络舍勒公司,厂房,设备是由另一家公司购买。最直接的影响更深远的意义,并购“舍勒的普遍提高,至少在500万美元在美国市场每年的销售额。”舍勒,通用产品由于收购的本土品牌,技术和生产基地的支持。 兼并和收购的资产进行海外投资,目标是能够避免传递给我们的企业在原有的债权和债务。因此,海外投资,兼并和收购,我们的企业考虑海外目标公司可能存在债务目前还不清楚,赔偿造成的交易完成后,可提供给其他人,资产收购提供担保。此外,在兼并和收购的资产,只要目标公司的资产出售有利于股东法定人数,可以进行收购,即使目标公司有少数股东想阻挠实际收购不影响我们的业务。
2023-08-28 05:02:396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睡衣风波

你这问题的难度偏大。看来没有这方面专业的知识是不好回答的啊。我估计在知道里不困难找到你满意的答案。
2023-08-28 05:03:233

哪位大虾请提供一下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案例分析资料嘛?

挺多的。。。国际避税方法案例解析美国伊思雅跨国公司,在避税地百慕大设立了一个伊美子公司。伊思雅公司向英国出售一批货物,销售收入2000万美元,销售成本800万美元,美国所得税税率30%。伊思雅公司将此笔交易获得的收入转到百慕大公司的账上。因百慕大没有所得税,此项收入无须纳税。按照正常交易原则,伊思雅公司在美国应纳公司所得税为:(2000万-800万)×30%=360(万元)而伊思雅公司通过“虚设避税地营业”,并未将此笔交易表现在本公司美国账面上。百慕大的伊美子公司虽有收入,也无须缴税,若伊美子公司利用这笔账面收入投资,获得收益也可免缴资本所得税;若伊美子公司将此笔收入赠与其他公司、企业,还可不缴纳赠与税。这就是避税地的好处。〔案例二百八十四〕美国蔓特芙公司在中国、日本分设津岗公司、庆怡公司两家分公司。美、中、日三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分别为35%、30%、30%。美国允许采取分国抵免法进行税收抵免,但抵免额不得超过同期所得按美国税率计算的税额。假设该年度蔓特芙公司在美国实现应纳税所得额2400万元;津岗公司在中国获应纳税所得额为500万元;庆怡公司在日本亏损100万元。为减轻税负,蔓特芙公司采取了以下办法:降低对庆怡公司的材料售价,使庆怡公司在日本国的应税所得额由0变为100万元。我们来分析一下该公司总体税负的变化。1.在正常交易情况下的税负(1)津岗分公司在中国已纳所得税额:500万×30%=150万元在美国可抵免限额:500万×35%=175万元实际可抵免税额为150万元。(2)庆怡分公司已纳所得税额和在美国可抵免限额为0。(3)蔓特芙公司总体可抵免额:150万元+0=150万元。(4)蔓特芙公司实缴美国所得税额:(2400万+500万)×35%150万=865万元2.在非正常交易情况下的税负(1)津岗分公司在中国已纳税额:300万×30%=90万元津岗分公司在美国的抵免限额:300万×35%=105万元,90万元<105万元,可抵免限为90万元。(2)庆怡分公司在日本已纳税额:100万×30%=30万元庆怡公司在美国抵免限额:100万×35%=35万元,30万<35万元,可抵免限额为30万元。(3)蔓特芙公司在美国可抵免总额:90万+30万=120万元(4)由于蔓特芙公司降低了对庆怡公司的材料售价,则蔓特芙公司的销售收入减少为2200万元(即2400万元-200万元)。蔓特芙公司应缴美国所得税额=(2400万+300万+100万)×30%-120万=860万元
2023-08-28 05:03:321

跨国公司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的研究热点

不好说
2023-08-28 05:03:442

企业战略的案例分析

沃尔玛1955年,当美国著名财经杂志《财富》首次推出“全球500强”排行榜时,它尚在孕育之中。历经数十年的风雨历程,却使它在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荣登《财富》“全球500强”之首。它就是铸就“环球商业神话”的美国沃尔玛零售连锁集团。沃尔玛的辉煌成就令人很难置信它从无到有,直至独霸一方的发展历程仅有短短数十年。1940年,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山姆·沃顿(Sam Walton)获密苏里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二战期间,沃尔顿服役于陆军情报团。1950年山姆·沃顿在美国阿肯色州本顿威尔镇,开办了店名“5-10美分”的廉价商店,只是当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1962年,沃尔玛公司开办了第一家连锁商店,1970年建立起第一家配送中心,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1983年,第一家山姆俱乐部建立。1988年,第一家沃尔玛超级购物中心(Supercenter)开设。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1994年5月美国《幸福》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Sears),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95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事实上,沃尔玛的年销售额相当于全美所有百货公司的总和,而且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截至2001年4月15日,该公司在国内外共有4249家连锁店,分为折扣商店、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家居商店四种形式,全部由该公司控股,实行直营连锁。遍布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波多黎各、巴西、阿根廷、南非、中国、印尼等处。它在短短几十年中有如此迅猛的发展,不得不说是零售业的一个奇迹。让我们看一下沃尔玛是怎样打造这一奇迹的。一、以顾客为导向  沃尔玛坚信,“顾客第一”是其成功的精髓。1985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列为首富,1992年美总统自由勋章获得者,沃尔玛庞大事业的缔造者山姆·沃尔顿这样说过:“我们的老板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顾客。是他付给我们每月的薪水,只有他有权解雇上至董事长的每一个人。道理很简单,只要他改变一下购物习惯,换到别家商店买东西就是了。”沃尔玛的营业场所总是醒目地写着其经营信条:“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如有疑问,请参照第一条。”沃尔玛这种服务顾客的观念并非只停留在标记和口号上,而且深入到经营服务行动。沃尔玛店铺内的通道、灯光设计都为了令顾客更加舒适;店门口的欢迎者较其他同行更主动热情;收银员一律站立工作以示对顾客的尊敬;当任何一位顾客距营业员3米的时候,营业员都必须面向顾客,面露微笑,主动打招呼,并问“有什么需要我效劳的吗?”沃尔玛力图让顾客在每一家连锁店都感到“这是他们的商店”,都会得到“殷勤、诚恳的接待”,以确保“不打折扣地满足顾客需要”。正是这事事以顾客为先的点点滴滴为沃尔玛赢得了顾客的好感和信赖。二、天天低价  沃尔玛一直特别注重价格竞争,长期奉行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沃尔顿的名言是:“一件商品,成本8毛,如果标价1元,可是销售数量却是1.2元时的3倍,我在一件商品上所赚不多,但卖多了,我就有利可图”。所以,沃尔玛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销售的商品总是最低的价格”。在同类商品中,沃尔玛的价格要比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凯马特的价格低5%。然而,维持长期低价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沃尔玛之所以能长期保持价格优势还得益于其有效的成本控制。1、争取低廉进价。沃尔玛避开了一切中间环节直接从工厂进货,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使之具有强大的议价能力。更重要的是,沃尔玛并不因自身规模大、实力强而以肆意损害供应商来增加自身利润,而是重视与供应商建立友好融洽的协作关系,保护供应商的利益。沃尔玛给予供应商的优惠远超同行。美国第三大零售商凯马特对供应的商品平均45天付款,而沃尔玛仅为平均29天付款,大大激发了供应商与沃尔玛建立业务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沃玛商品的最优进价。2、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沃尔玛被称为零售配送革命的领袖。其独特的配送体系,大大降低了成本,加速了存货周转,成为“天天低价”的最有力的支持。沃尔玛的补充存货的方法被称为“交叉装卸法”。这套“不停留送货”的供货系统共包括三部分:高效率的配送中心。沃尔玛的供应商根据各分店的订单将货品送至沃尔玛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则负责完成对商品的筛选,包装和分检工作。沃尔玛的配送中心具有高度现代化的机械设施,送至此处的商品85%都采用机械处理,这就大大减少了人工处理商品的费用。同时,由于购进商品数量庞大,使自动化机械设备得以充分利用,规模优势充分显示。迅速的运输系统。沃尔玛的机动运输车队是其供货系统的另一无可比拟的优势。至1996年,沃尔玛已拥有30个配送中心,2000多辆运货卡车,保证进货从仓库到任何一家商店的时间不超过48小时,相对于其他同业商店平均两周补货一次,沃尔玛可保证分店货架平均一周补两次。快速的送货,使沃尔玛各分店即使只维持极少存货也能保持正常销售,从而大大节省了存贮空间和费用。由于这套快捷运输系统的有效运作,沃尔玛85%的商品通过自己的配送中心运输,而凯马特只有5%,其结果是沃尔玛的销售成本因此低于同行业平均销售成本2-3%,成为沃尔玛全年低价策略的坚实基石。先进的卫星通讯网络。巨资建立的卫星通讯网络系统使沃尔玛的供货系统更趋完美。这套系统的应用,使配送中心,供应商及每一分店的每一销售点都能形成连线作业,在短短数小时内便可完成“填妥订单→各分店订单汇总→送出订单”的整个流程,大大提高了营业的高效性和准确性。3、营销成本的有效控制。沃尔玛对营销成本的控制非常严格。沃尔玛的广告开支仅相当于美国第二大连锁店西尔斯的三分之一,每平方英尺销售额比美国第三大连锁店凯马特高一倍。沃尔玛的营销成本仅占销售额的1.5%,商品损耗率仅为1.1%,而一般美国零售商店这两项指标的平均值分别高达5%和2%。这些都使得沃尔玛实施低价策略的实力进一步加强。三、“一站式”购物新理念  在沃尔玛,消费者可以体验“一站式”购物(One—Stop Shopping)的新概念。在商品结构上,它力求富有变化和特色,以满足顾客的各种喜好。其经营项目繁多,包括食品、玩具、新款服装、化妆用品、家用电器、日用百货、肉类果菜等等。 联想联想收购IBM,终于进入了IT豪门的行列,如同一支NBA球队进入了贴身拼杀的淘汰赛。结局将会如何,企业诊断给你答案。2005年2月,惠普公司在台湾地区出人意料地打出 “连想,都不要想”的广告,将竞争对手明确地锁定联想。尽管这很可能是惠普台湾公司使出的一记“损招”,而并非是惠普总部的“本意”,但是从中仍可以嗅出,世界PC市场对联想并购案的重视,以及那审视目光下隐藏的隐隐硝烟。长期以来,国内市场品牌PC在DIY市场过渡繁荣的阴影下,一直成长艰难。DIY电脑长期占据国内PC总销量70%左右的份额。尽管自2001年以来,品牌PC的销量逐年稳步提高,但是相比国外市场,仍旧是需求有限而品牌过剩。同时,作为国内PC厂商必须要考虑到的是,国内消费者因为软件消费成本低廉,PC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虽然品牌PC迎来了大幅增长的“春天”,但是笔记本电脑的不断降价,使台式机市场的未来更蒙上了一层面纱。笔记本的生产和销售能力,正是国内PC厂商的弱项,国际品牌的强项。联想作为国内品牌电脑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生产厂商,选择收购IBM的PC事业部,无疑是为自己推开了一扇通向富饶田野的窗,从拥挤狭小的窄室,走向广阔无垠天地。国际PC市场,特别是以欧美、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市场,品牌PC仍旧有比较宽裕的市场空间,品牌密集度也远远低于国内。同时,IBM的笔记本生产和研发技术,一向持行业之牛耳,品牌认知度在市场上也是较高的。用17.5亿美元再加上7.05亿美元的服务费用,买来哪怕仅仅5年的市场拓展时间,其中蕴含的机会和利润,都很有可能是超值的,何况还能节省不菲的国际市场宣传、渠道建设的费用,从这个角度分析,联想的收购无疑是值得的。正如联想自己发布的分析报告中称:在收购IBM PC业务之前,联想只有大约3%的收入来自于国外,而且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如果想充分打入欧美市场,仅靠一己之力,树立品牌,打通渠道,无疑是得不偿失的。而借并购IBM之机,首先可以借助IBM的品牌提升国际地位和形象;其次可以获得IBM的研发和技术优势;再次,渠道和销售体系也将为联想的国际化步伐在一定程度上铺设好道路;最后,可以更好地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运作能力。这对于一心想走国际化路线的联想而言,的确是无出其右的选择。但是,联想此次“蛇吞象”式的收购之举,也给联想带来了难以预料的风险:首先是管理问题,缺乏国际管理经验的联想,能否驾驭得了这艘刚刚“驶向大海的江轮”?其次是资金问题,后续的大量资金投入对于500强中名符其实的“小老弟”来说,能否承担得了庞大的支出?联想品牌能否继续保住曾经属于IBM的客户忠诚度?直接面对DELL、HP等世界巨头的竞争能否“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无疑,联想若想在成功收购之后继续他的成功,就必须妥善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中国财富》企业研究所在汇总大量的资料,进行多方面访谈后,认为2005年起,联想必须做好三项最重要的企业改造,才能真正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成为继“蓝色巨人”而后崛起的“红色巨人”。1.所有权策略:国际上的跨国公司采用的所有权策略有三种;1.股份占有 2.非股份参与 3.战略联盟.而联想此次用17.5亿美元再加上7.05亿美元的服务费用收购IBM的PC事业部就是一次典型的战略联盟式的所有权策略.2.转让定价策略: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跨国公司与其他国家的企业或同一国家的其他企业或个人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二是跨国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换。3.经营方式策略:虽然在19末期,很多跨国公司就营业额来说已经具有当今世界公司的雏形,但真正实行复数产品生产的产品结构的公司,也就是综合型多种经营的跨国公司,从七十年代以后才得以迅猛发展,其业务经营的范围形象地说,就是“从方便面条到导弹”,几乎无所不包。例如,美国杜邦公司和联合化学公司,联邦德国巴登笨胺苏打公司和赫希斯染料公司,英国柯尔兹化学公司,日本朝日化学公司和住友化学公司等化学工业公司。除了经营化学工业产品以外,还兼营制药、食品、化妆品、首饰工艺品、纺织、冶金、电子、化肥、农药、运输和旅馆业等各种行业。4.技术产权资本化策略:在联想“蛇吞象”并购案之后,专家和媒体置疑最多的,是联想与IBM合并之后,企业文化能否融合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仅仅是一种猜想,其核心本质是:联想能否保留住原IBM团队中的精英,并通过注入新鲜血液使长期亏损的IBM PC部门实现赢利。在保持IBM一贯严谨、负责、技术领先的传统基础上,联想通过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重新活跃,文化融合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尽管在收购合约中,联想甚至将关于保留原IBM员工福利和待遇的条款近乎“苛刻”地写入其中,但是在接受采访过程中,很多员工表达的却是与联想的初衷完全相反的声音。有些员工甚至认为:以前作为蓝色巨人麾下的员工,有一种自豪感,但今天却要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工作,于心颇有不甘。对此,联想必须尽快出台有效的内部宣传,强调联想的价值,与员工产生共同意识。同时强调将带来更好的薪酬绩效方案,使员工的努力获得更高的回报。
2023-08-28 05:03:541

介绍苏州一家外资企业营销本地化的案例

乳制品--冰火两重天 中国乳业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锤炼,中国乳业已由一个“弱质产业”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中国也由一个“贫奶”国家进入了世界乳业大国行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程度也随这加深。当我们走进超市,乳制品的货柜琳琅满目,花色品种齐全。乳制品已成为继粮食、肉类、水产之后的人民生活必须的食品。13亿人口庞大的消费基数,为中国乳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应邀出席中国乳品工业协会成立十周年大会的法国参赞多美尼克·吉岗称赞说:“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乳业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已进入世界‘乳业大国俱乐部",并正在吸引世界的目光。” 一、行业综述 1.行业概况 2003~2004年全国的整体销售额是呈继续增长趋势(图1),非食品的销售额与2002~2003年度相比增长速度减缓,食品/饮料是大幅增长,由4%上升到了11%。 图1 全国食品和非食品销售额增长率 随着奶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奶牛产奶量也有所增长。2005年一季度,中国牛奶产量同比增幅超过25%;但是,与此相比牛奶的价格增幅不大,仅为3.3%。 由图2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奶类消费与世界的差距。亚洲人均年消费乳制品40公斤,世界人均100公斤,发展中国家人均牛奶消费也达30公斤,发达国家人均200公斤,而中国只有19公斤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约为中国台湾及日本的五分之一,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这与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以及对牛奶的认识有关。不过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乳制品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2 乳制品年消费量的比较 近几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在过去的十年间是中国乳制品工业新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最多的十年,大中型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代表着中国乳制品工业主流力量的大型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8~2004年的增长率均超过20%。 2004年乳制品的产量为2368万吨,其增长率为25%,比十年前增长了2.5倍,人均奶类占有量达18.2公斤,乳制品产量达949万吨,比十年前增长了8.0倍,其中液态奶产量增长了14.4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663亿元,比十年前增长了7.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124.7元,比十年前增长了3.0倍。2005年全年人均消费液态奶制品18.79公斤,奶粉0.51公斤,酸奶2.90公斤。奶粉消费量比去年下降7.8%,液态奶和酸奶均比去年有小幅增长,其中液态奶制品增长1.2%,酸奶消费增长12.7%。可以预测今后5-10年内,中国乳及乳制品的发展速度将在10%以上。预测2015年,中国人均奶类产量将由2000年的8.5公斤发展到30公斤,增长2.5倍。表1中列出了2002~2004年间乳制品行业发展的情况。 表1 2002-2004年乳制品行业发展情况 2002 2003 同比增长 2004 同比增长 销售收入(亿元) 355 478 34.8% 663 38.6% 液态奶制品产量(万吨) 364 583 60.0% 806 38.3% 干乳制品产量(万吨) 106 141 33.3% 142 1.0% 利润总额(亿元) 24 30 27.5% 34 12.3% 利润率 6.66% 6.29% -5.6% 5.10% -18.9% 2005年,中国乳业市场整体上虽然能够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价格战烽火连绵的双重夹击之下,乳业板块的多家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滑,其盈利水平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图3反映了2002~2004年全国食品品类平均价格走势,全国食品一半的品类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地下跌之势,所有品类内只有婴儿奶粉的价格明显大幅上扬,酸奶产品的价格近两年来的价格是持续下跌,2003~2004间在所有品类中跌幅最大。 乳制品工业在食品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法国为21.9%,德国为19.1%,美国为12.4%。中国乳业发展的起步比较晚,例如2003年乳制品工业总产值为521.8亿元(当年价),约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4%,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发展潜力很大。按照近年来的发展态势,中国乳制品工业正如旭日东升,只要政策措施得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与之相关的产业,如包装业、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业、零售商业及科学技术等社会化服务业都将随之兴旺发达起来,从而为城乡人民增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这对于提高民族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5年乳制品行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同比增长25%,但利润增长幅度落后于收入增长。一是反映出由于供求增速不平衡、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大企业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没有发挥。二是中小城市消费市场并未完全启动。如今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工厂的日加工液态奶的能力是1500吨,技术装备是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略有增长,消费增长幅度远低于生产增长。2005年,京津沪渝等大城市居民奶类消费量已超过30公斤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目前的数据看,占人口比例21%的省会以上的大城市占乳品消费量的54%,因此占人口比例79%的地级城市及乡镇、农村市场乳品需求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一、二级市场的挖潜及向三、四级城市及乡镇和农村市场的拓展将成为乳制品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2.中国乳制品行业特征 (1)北奶南调 由于中国传统上奶源带局限于北部的内蒙和黑龙江等农牧大省,因此在乳制品工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南方地区饮奶量大幅度上升时,整体上看属于北奶南调,北方的乳制品源源不断输入南方市场。伊利蒙牛正是利用北方的资源和价格优势开拓了全国的市场。南方的产奶高峰期在冬季,夏季的销售高峰生奶短缺,而且北部的产奶高峰期在夏季正好与牛奶的销售高峰季节吻合。 (2)城乡乳制品消费差距大 2000年以来,城市乳品消费量一直占据着国内乳品市场80%以上的份额,农村消费的绝对数量仍然很低,2004年人均乳品消费量仅为3.62 公斤,仅为同期城市居民的14%,但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推进超高温无菌包装牛奶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民人均乳品消费的缓慢提升,我们预计这一比例将继续攀升。 (3)中小企业多 乳业虽然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各大乳业伊利、蒙牛、光明跑马圈地的结果是大幅压缩了各地乳制品公司的利润,但市场仍然没有充分整合,三家公司的液态奶市场占有率总和已经接近50%。中国乳品企业仍然有15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359家,上亿元的企业仅有12家,绝大多数是中小乳品企业,他们的生产规模较小,日处理液态奶量在50吨以下。很多地方中小企业依靠新鲜类产品和控制奶源与外来的乳业巨头顽强对抗,这种情况与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保护也有部分关系。 3.行业发展瓶颈 从1998年开始到2004年,奶牛存栏每年以16.4%的速度增长,奶类总产量每年以超过20%的增长速度增长,在国民经济产业里头算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个产业。但应该说虽然在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由于产业本身积累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问题也很突出,特别是在当前奶业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情况下。 (1)消费增长放缓,利润水平降低 尽管产量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乳制行业的瓶颈已日趋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级城市消费需求日趋饱和,由于渠道建设、消费理念等原因,乡镇和农村市场尚未真正启动,从而形成了供求比例失调的局面。另外,随着近年来原材料及运输成本的不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各企业利润率已下探至2%~5%区间,行业内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龙头乳品企业在消费终端仍将实行价格战,利润空间压缩将促使企业经营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并购现象增加,生产集中度提高。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如利润丰厚的酸乳、果乳、功能性乳品将成为未来市场上的热点。二、三级城市将成为乳品企业拓展的重点;与此同时,拥有70%人口的乡镇和农村市场将成为企业实现飞跃的重要台阶。 (2)干乳制品的进口量大 2000~2004年干乳制品进口量每年以14.3%的速度增长。2004干乳制品的进口量达到34.3万吨,其中奶粉从2000年以来到2004年以18.8%的年递增率增长,去年奶粉的进口量绝对数已经达到14.5万吨。奶油年递增率41.5%,奶酪年增长率38.5%,炼乳年增长率14.7%,干乳制品进口量已经占国内生产总量四分之一,奶粉进口量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量五分之一。 在发达国家,牛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中国奶类产值仅占畜牧业产值的10%左右,约为农业产值的3%。奶业是比较保守的,也是比较封闭的产业。全世界都靠关税保护自己国家的民族奶业,美国和加拿大为150%,欧盟达到200%,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奶制品才10%到15%,而且现在中国正在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谈判双边自由贸易区,这两个国家是奶粉和干乳制品出口量比较大的国家,如果双边自由贸易区实施以后,关税还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现在一些农牧区出现了一些卖牛、卖奶难、甚至杀牛的现象,有各种因素,但是乳制品进口量的快速递增不能说不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奶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今年出台了国办24号文件“禁鲜令”,以保护奶牛养殖业的利益,保护农牧民养奶牛的积极性。 (3)奶源不足 中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奶牛饲养量比较低的地区,盲目发展奶牛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工等等方面的条件不具备、不配套,农户养了奶牛、产了牛奶卖不出去,企业收购液态奶后又出现产品卖不掉,牛奶腐败、变质等问题时有发生。只有大中型企业由机械集中挤奶和饲养小区生产的能够控制原料乳质量。在乳业生产上,中国良种奶牛严重不足。2004年中国存栏奶牛总数993万头,其中真正的良种荷斯坦奶牛大概是450万头,剩下都是改良牛。荷斯坦牛的单头年产奶量约为5万吨,改良牛的单头年产奶量只有荷斯坦牛的一半,约为2~3万吨。 表2 2005年1~8月进出口种牛产销国(地区)量值表 商品名称 进口累计量 出口累计量 产销国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数量(头) 金额(美元) 朝鲜 - - 40 3,850 澳大利亚 30,355 47,305,369 - - 新西兰 14,069 19,505,845 - - 总计 44,424 66,811,214 40 3,850 表2的数据显示在2005前8个月内进口的奶牛数量为四万多头,而进口的只有三千多头。奶牛资源不足,单产水平低长期以来是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业内专家纷纷指出,中国奶业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奶牛业若要达到快速发展,应在加快良种奶牛群的遗传改良速度的同时,必须打破常规,尽快应用国内外近几年取得的奶牛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和良种公牛精子分离的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以期达到奶牛群从数量和质量上同时提高的目的。 (3)乳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中国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加工能力低。一半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液态奶能力都在20吨以下。国外的乳品企业是高度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从奶牛的饲养到乳品的加工,市场的营销等等全部是采取一体化,大部分企业都是股份制。中国目前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共担风险,利益均分的产业化的链条。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低是中国乳品企业发展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4)中国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第三方的质量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 现在制定原料奶的标准非常低,目前中国的一级奶标准,在多数国家都判定为不能作为液态奶的原料。为此,2005年中国先后出台了“禁鲜令”以及要求在标签上标注复原奶的命令,为中国乳制品质量和竞争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乳制品市场 1.细分行业状况 乳制品主要分为液态奶、酸奶、奶粉、冰淇淋、干酪、黄油等品类。1996年开始的乳业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城镇市场高速增长所带动,目前在城镇消费市场增长缓慢的环境下,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启动之前,中国乳品行业,将在阵痛中艰难转型,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将加大,第一梯队乳品企业在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地区和产品上巩固成绩,第二梯队品牌扩大战绩成为全国性品牌很难,中小型企业继续深化差异化经营。 表3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和消费金额 人均消费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消费量(kg) 消费金额(元) 2003年 25.0 124.7 18.57 79.4 0.55 18.4 2.57 14.9 2.80 12.1 2004年 25.3 132.4 18.79 83.0 0.51 19.0 2.9 17.4 3.1 13.0 同比增长 1.2% 6.1% 1.2% 4.6% -7.8% 3.2% 12.7% 16.9% 10.7% 7.8% 从表3可知,城镇的乳制品消费已经趋稳,液态奶制品的消费占主导地位高达75%,但酸奶制品仍在增长,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而奶粉的消费量在下降。 表4 2003~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各种乳及乳制品消费 价格额(元/公斤) 乳及乳制品 液态奶 奶粉 酸奶 其他乳制品 2003年 4.99 4.27 33.21 5.79 4.31 2004年 5.23 4.42 37.18 6.00 4.20 同比增长(%) 4.9% 3.3% 11.9% 3.7% -2.6% 图3反映了全国食品品类的价格走势,表4的数据说明了城镇的乳制品消费每公斤的单价在上升,说明乳制品消费的层次在提高,而奶粉的价格增长达到11.9%,说明高档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普通奶粉将难以找到市场,今后的奶粉市场将以婴儿粉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2001年为6.3%,2002年为6.8%,2003年为6.1%,2004年为5.4%,2004年销售收入前十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4.9%。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图4)。 图4.2001~2004年的销售利润率 2.品类发展 (1)液态奶 1995年,干乳制品产量同液态奶产量的比例为1:1;到2004年已接近1:5.6的比例。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液态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6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绝对主力。液态奶的结构自1995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超高温灭菌乳逐渐成为了竞争的热点。1998年以前中国的液态奶基本上是巴氏杀菌乳的天下,由于巴氏杀菌乳的保质期短(2~10天)并且对冷链要求高的因素,其运输半径不超过300公里,从客观条件上限制了乳业的大规模发展。而超高温灭菌乳具有在常温环境下长达半年的保质期。 十年前,液态奶生产主要是在大中城市,以巴氏杀菌乳为主。自80年代开始引进超高温灭菌乳(UHT乳)生产技术,1997年后,灭菌乳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伊利开始利用内蒙的丰厚资源和低廉的价格通过利乐枕产品开始了迈向乳业第一品牌的征程,而蒙牛则使用保质期为45天的利乐枕对大中城市的冷藏巴氏杀菌乳产品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以1999年和2004年为例,1999年,超高温灭菌乳与巴氏杀菌乳占液态奶的比例分别为21.1%和59.9%,到2004年已变成66.7%和18.1%(图7)。在这6年间,灭菌乳和杀菌乳的比重发生了转换,现在超高温灭菌乳在乳制品生产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超高温灭菌乳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乳制品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推动中国乳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扩大了液态奶消费区域,使更多没有冷链条件的城镇农村能够喝上低成本的液态奶。 图7 液态奶品类的变化 (2)酸奶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酸奶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3%左右,是乳制品工业的增长新秀,2004年酸奶产品以38%的增长速度在所有快速消费品中拿下了增长速度第一的桂冠,酸奶2003年上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的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风味奶为14%,白奶为24%,总体来看,酸奶的发展速度高于液态奶奶,这反映了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应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力,确立明确的市场和产品线战略。而且由于UHT酸奶饮品领域的激烈竞争利润下滑,导致原本地域性很强的保鲜酸奶逐渐成本竞争热点。 (3)奶粉 从销售额的角度分析,奶粉占到乳制品消费的14%左右,在过去的十年当中,以加糖奶粉为主的奶粉产品结构已得到了彻底改变。2004年,全国奶粉产量约142万吨,其比例(图8)约为全脂奶粉20.7%;加糖奶粉13.6%;脱脂奶粉3.0%;婴幼儿奶粉37.7%;其它奶粉25.2%(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可以看出,中国奶粉类产品的结构己发生了很大变化,全脂加糖奶粉当家的现象已得到了改变,适合不同人群营养需要的配方奶粉已超过总产量的60%。 其它包括: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降糖奶粉、各种强化奶粉等 图82004年奶粉产量分布 (4)冰冰淇淋 2005年中低端市场的争夺战尤为激烈。伊利和蒙牛分别以市场占有率15%和13%名列去年冷饮市场的冠亚军。 在市场领先地位不断变化的背后,是整个冷饮行业的不断壮大和重新洗牌。2005年中国的冰淇淋年销售额已达到260亿元左右,而在十年间,国内冷饮也从零散经营的3000多个小品牌的纷争变为十余家冷饮巨头间的实力抗衡。以往中低端市场主要是国内品牌之间的竞争,而今年像和路雪、雀巢等以往走高端路线的外资品牌也改变产品策略,大举进军“一元市场”。价格策略也由零售价2—3元向1—1.5元转变。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和路雪与雀巢、伊利与蒙牛已经形成了品牌产品的第一阵营,其它品牌企业和中小规模冰淇淋企业在经历贴牌检验后将进一步拉开与第一阵营的差距,但这四家巨头谁将坐稳中国冰淇淋市场的第一把交椅还有待一段时间的市场考验。 3.行业龙头企业 1995年,全国十大企业乳制品产量5.6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10.6%;产值仅10,4亿元,占全国乳制品工业总产值的13.3%。到2004年,乳业前十大企业产量469.5万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49.5%;乳制品工业总产值376.8亿元,占全国的56.8%。2004年乳业的液态奶销售的排行中,十大品牌依次为:伊利、蒙牛、光明、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均瑶、娃哈哈、旺仔,合计市场份额为74.62%,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就已经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乳制品行业已经形成三大阵营,并将通过激烈的竞争进行洗牌。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巨头形成第一阵营,占却近60%的市场份额,伊利则以22.05%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三鹿、扬子江、三元、完达山等企业形成第二阵营,正在迅速向全国发展,但短期内难以形成对第一阵营的有力挑战。其余1000多家中小企业形成第三阵营,正在面临着前两大阵营的强力冲击。 l 伊利 1993年伊利股份建立伊利冷冻食品公司,冰淇淋产品连续九年全国销量第一。1999年开始开发超高温液态奶产品,2003年全国销量第一,奶粉市场份额排名第四。2004年伊利销售额达到87.35亿元,通过利乐砖的推广获取了22.05%的液态奶市场份额,占去全盘五分之一强的销售额高居榜首。伊利股份的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战略取得巨大成功。在全国拥有20多家工厂,通过深度分销扎扎实实地销售模式,在全国建立起牢不可撼的领先模式,即使04年底的高管事件也未能影响其业绩的高速成长。 l 蒙牛 蒙牛集团创立1999年,作为乳业的后起之秀,“蒙牛”以出色的营销手段与伊利在全国全产品全渠道展开了全面竞争实现了快速增长,以利乐枕和冰激淋产品为主。利乐枕产品销售全国排名第一。六年中,蒙牛销售收入从1999年的0.37亿元飙升至2004年的72.14亿元,连续四年增长率超过100%!冰淇淋产品和液态奶销售均为全国第2位,综合实力排名第二。 l 光明 前身是上海市牛奶公司,以生产保鲜产品为主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的销售均排名第一,2004年销售额达到67.86亿元,综合实力排名第三。在全国各地有二十多家工厂,产品销售以华东为主,构建了强大的生产、储运和销售网络,送奶上门超过100万户。 目前乳制品市场竞争的趋势是:由产品竞争扩展到资源的竞争、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运营、宏观联合,微观竞争。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化发展。 三、发展趋势 中国乳业历经了十五年的高速增长,已经从区域竞争走到全国竞争,从保液态奶的竞争走到超高温灭菌乳的竞争,从液态奶的竞争走向酸奶的竞争,各种竞争交织在一起为中国乳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5年是乳制品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乳品企业通过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在奶源建设和消费者终端服务上纷纷加大力度。2005年,中国奶业生产形势良好,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但乳制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大型企业的盈利水平同小企业并没有明显差距,2005年8月份起中国乳业挑起了新的一轮价格大战,中国乳业将由于连续激烈的竞争利润持续下降,中小企业的出局的速度势必将加快,全国乳业通过整合兼并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乳品企业集团,行业的集中度逐年提高。 乳品加工业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是当前中国乳业发展的一大特点,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乳品厂大约有1500多家。 1.乳品消费量持续高速增长 1997年以来,中国居民乳品消费量迅速增长,增长率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了30%以上的历史高点后,2004年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但仍处于23%左右的较高水平。2005年预计增长率为25%。从消费量的构成来看,虽然1995年以来净进口的平均增速为21.27%,超过了国内原奶产量平均16%的增长速度,但其波动较大,且在消费总量中占比变化不大,1995年以来提高了3个百分点,2004年达到10.11%。国内原奶产量在乳品表观消费总量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二者历年的增速几乎一致。 中国的液体奶、乳饮料、发酵乳人均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奶油、干酪的人均水平更低。地区分布不平衡以及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巨大等因素使中国乳品消费市场蕴涵广阔增长空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缩小将促进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同时消费习惯转变、企业销售策略改变将有效地刺激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乳品消费增长。下一轮的增长来自三个方面:对其他饮料的替代。根据AC尼尔森零售研究资料,当前中国消费者在碳酸饮料上的消费最大,牛奶和酸奶上的消费增长迅速,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看,其替代碳酸饮料的空间较大。我们用居民对乳品需求的增长来预测乳制品行业的成长性,2005年到2020年中国乳品市场平均成长性为12.23%,如果分段考虑,2005-2010 成长性为16.19%,2010-2020 年为9.92%。在乳品支出的内部结构中,城镇居民支出仍占据绝对优势,即使比例逐年下滑,到2020年,所占比例仍将超过73%。 2.巴氏杀菌乳和酸奶类产品将继续高速发展,并展开全面竞争 过去10年中,资源型乳业主要以超高温灭菌乳为主要竞争武器在全国分疆裂土,但全国的乳业价格大战使得超高温产品的毛利率越来越低,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达到奶比水贱的境地,超高温纯奶类产品已经无利可图,超高温酸奶饮品也已经风行全国。为了进一步扩张伊利和蒙牛在北京已经建立了保鲜液态奶的工厂,蒙牛已经在北京市场上获取了保鲜酸奶的高额占有率。鉴于保鲜酸奶连年25%以上的高增长率、高毛利率以及华东市场光明的垄断地位,2006年伊利和蒙牛都将开始在华东建厂,试图撼动光明乳业在华东地区冷藏霸主的地位。预计在华东的合肥及苏州等地,伊利股份将兴建液态奶、冰淇淋及酸奶项目,投资金额总共超过了3.2亿元。蒙牛乳业将投资2.5亿元兴建一个现代化的万头奶牛养殖牧场,形成和蒙牛液态奶生产线相配套的奶牛养殖规模。两大巨头在华南占领市场在华东试探和营销多年以后,终于在光明的利润区--华东开始砸下重拳,一场乳业巨头在华东的对决将拉开序幕。 3.跨国乳业巨头欲卷土重来 鉴于中国的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场,外资从90年代就开始了对中国乳业的投资,雀巢、卡夫、优诺、达能、帕玛拉特、惠氏都在中国建厂并建立销售网络,但只有在奶粉行业雀巢拿下了行业龙头的桂冠,多美兹在婴儿奶粉上一枝独秀,在液态奶的市场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由于人员和生产成本高,对中国的中低端市场的营销模式适应力较差,无法打开销路,基本上以失败告终,最后选择了退出或与当地乳业合作。虽然前十年外资在第一轮的乳业大战上并不顺利,但采取了更为本地化的策略,由直接参与竞争转为与国内品牌合资,试图在中国乳业竞争格局基本成形后抓住机会东山再起。目前外资在乳业上主要合作对象为: 时间 外资来源 发生事项 2003年 法国达能 持有光明5%的股权,持有娃哈哈50%的股权 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外外资机构 注资蒙牛2.9亿元 2004年 国际资本 蒙牛在香港上市,募集13.74亿港元,约折人民币14.56亿元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 持有河北三鹿集团39%的股份 2005 台湾统一 以10亿元投资,并认购50%的股权,进入东北完达山 阿拉福兹 持有蒙牛奶粉业务的49%股份,合资的奶粉公司总投资达5.4亿人民币,注册资本为1.8亿元 达能 增持光明乳业股份达到9.7%的股权 在全国乳业巨头中,只有伊利公司对外资的引入量不大,仅是2005年与世界最大食品企业之一的芬兰维利奥(Valio)公司签约,买断其5年内全球著名益生菌LGG中国独家使用权。 四、热点话题—乳品行业的诚信危机 2004年6月阜阳的小企业牛奶喝出“大头娃”;5月底开始雀巢婴儿奶粉接连被国家质检单位查出碘超标;2005年6月5日,河南电视台播出了光明乳业郑州子公司将过期奶回炉并用于销售的消息。6月7日,光明对媒体否认加工过期奶。尽管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尚未发现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从市场上回收牛奶再利用生产”的现象,但却存在“用库存产品在保质?/ca>
2023-08-28 05:04:102

跨国公司国际融资的方式有哪些及其特点,试举例说明

国际融资是商业银行开展的一项业务,主要的国际融资有国际担保,福费廷业务,保付代理等。
2023-08-28 05:04:312

微软,IBM等一些大型企业的公关推广案例

  1996年IBM邀请卡斯帕罗夫与深蓝计算机进行棋赛对战,大量使用公关手法壮大声势,使IBM出现于所有新闻报导中。从活动效果来看,金钱无法买到IBM由这次公关所获得的利益。  “视窗95”推出时,微软组成了庞大的营销传播团队支援上市活动。它买下滚石合唱团“Start Me Up”这首歌的使用权,作为产品的主题曲。科技专业人士与媒体的意见能左右销售量,为了使他们更了解这项产品,微软在产品上市那天举行了盛大的记者招待会,全世界有几百万人一同参与。  制造话题  制造话题,吸引公众与媒体参与讨论,这是传播品牌及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的便利途径。  养生堂在这方面做得相当突出。农夫山泉是养生堂出品的著名饮用水品牌,该品牌通过一系列关于纯净水和天然水的比较试验得出“纯水无益论”的成果,并将这一结论告知媒体,同时郑重宣布:为了人类的健康,农夫山泉不生产纯净水了,只生产天然水。此举使农夫山泉在纯净水原本占据绝对优势的中国水市场脱颖而出。此外,养生堂旗下的女性保健品品牌朵尔就“女人什么时候最美”、“在你最美丽的时候遇见了谁”的话题进行全国性征集,进而引起媒体的全面炒作, 一个普通的公关话题迅速成为大众流行的话题,迅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话题公关的成功实施,需要对大众流行文化以及传媒新闻运作机制有充分的了解,运用得好能切实地起到“少花钱多办事”的营销效果。  整合社会资源  通过整合关注度高的社会资源,品牌就得以接触不断壮大的受众。文化、运动和音乐具有普遍的吸引力,是首选的公关资源关联对象,且关注者逐年增加。  欧莱雅在中国一直遵循“欧莱雅的美是来自文化的美”的理念,努力尝试构架中法文化的交流桥梁,赞助了“从北京到凡尔赛”中法美术交流博览会、平遥国际摄影展等多项活动。这些活动让欧莱雅有极佳的机会融入本土文化,同时也是其保持品牌活跃及生命力的一种方式。  2003年,IBM赞助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提供给队员的是30台T40的笔记本电脑,这种电脑有非常强的抗寒冷能力和抗高原能力。登山队员在登山回来后写个人体验时写到他们把T40的笔记本电脑带到8700米的高度,每天在8700米的高度上醒来,所有的东西都是结冰的,但是IBM电脑两分钟就可以启动。中央电视台每天的转播,就是通过IBM的电脑来启动信息传播的。IBM为登山队赞助电脑花了很小的资金,但登山队回来后告诉读者这些故事,实际上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而这也是非常有效的传播手段。  台湾长荣集团每年砸下新台币6000万元经营以“提升台湾音乐文化”与“培养台湾年轻音乐家”为宗旨的乐团。虽然每次乐团都是赔本演出,但媒体观察指出:“乐团其实是长荣建立企业形象很好的社交工具。”长荣交响乐团用音乐拓展了长荣品牌的版图。  赞助公益活动  在西方,赞助公益活动已经成为十分有效的公关手段,很多消费者声称:哪个品牌支持了他们所关心的公益事业,他们就购买哪个品牌的产品。  在英国,“国际调研机构”1997年为“社区商务”机构做的研究表明:86%的消费者对那些为使世界更美好而举办公益事业的公司印象比较好。  更多的企业选定有价值的公益事业,借助独具匠心的实施策略,将社会上的非营利性慈善机构与商业结合到一起,这有利于将利己主义色彩浓厚的纯商业行为,逐步改变为文明的慈善之举。  哈雷u2022戴维森摩托车曾经是臭名昭著的犯罪组织、摩托车黑帮“地狱天使”的“官方车”,因此予人以十分消极的品牌印象,公众认为这一品牌渗透着暴力、危险、毒品的潜流。哈雷u2022戴维森通过支持治疗因营养不良导致的肌肉萎缩这种致瘫疾病的慈善活动,取得了正面的形象特征。在哈雷u2022戴维森摩托车组织的群众集会上,瘫痪病人出现在轮椅上强有力地提醒人们在路上骑自行车的人是多么的自由自在,这强调了需要进一步从事医学研究,激励筹款活动。  链接公众事件  链接公众事件是一个公关技巧,如果运用得当,就算是一个简单的突发事件,也能成功地吸引大量公众的目光。实践表明,和一个现成的事件联系起来,比为推销产品的目的而专门人为制造一个事件要好得多。  2003年,中国实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工程。牛奶制造企业蒙牛公司意识到发射成功将大大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决定利用神舟5号飞天之际推出“航天员专用牛奶”公关活动。这一创举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这一活动实施一年之后,蒙牛的市场销售额扩大了一倍以上,市场销售额第三位跃升为第一。  2003年非典期间,别克邀请欧洲著名的钢琴大师举行了主题为“五月阳光经典之爱”的演出,以音乐抚慰当时中国人盼望早日渡过国家或者个人生活中的难关的情感需求。  对大多数中国消费者而言,爱国主义等高尚情操和真实情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利用竞争对手的公关危机出击  大部分品牌总是在有新闻的时候宣传,他们要夸耀新的特色,或是要促销延伸产品。实际上,竞争者在公关上出现纰漏的时候,企业也应该在品牌营销方面主动出击。  1994年,英特尔处理第一代奔腾微处理器运算瑕疵时出现公关疏失。大学教授Thomas Nicely无法获得补偿时,转以互联网扩大此事,而当时英特尔的CEO葛洛夫忽略了一般消费者购买产品求好求新的需要,以“No Chip is ever perfect”(没有哪块芯片总是很完美的)的理由搪塞,造成更大的风波与回收损失。  这时,摩托罗拉乘势出击,为其半导体产品大做广告,宣传重点是“终身保固”,有意强调他们是可以信赖的,值得消费者多付些钱。摩托罗拉恰到好处选择在英特尔广受负面评价时做这个广告,因而得到了他们要的声望。  公关塑造品牌的基本原则  公关会利用第三者背书的方式,逐步打造品牌。通过一系列经过精心策划的公关计划,可使品牌的主要特色,由原先设计过的演变成消费者喜好的。成功的品牌懂得如何在品牌与公关活动之间建立最有效的联系。  关联性  这是品牌公关的首要原则。  公关常常面临着在活动与品牌之间建立紧密联系的问题;如果品牌在公关活动中的出现被视为“鸡肋”的话,企业的钱就白花了,而且还会对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产生消极影响。  精明的企业力求使二者连接得更加紧密和符合逻辑。对品牌而言,公关载体的选择可以为该品牌创造强大、独特的关联。  菲利普u2022莫里斯公司的“万宝路”品牌一直都积极赞助各项国际体育活动,包括汽车赛、摩托车赛、滑雪、赛马以及自行车赛等,因为这些活动是挑战性非常强的活动,是能体现英雄本色的活动,是以男人为主体的活动,这与“万宝路”品牌的牛仔形象、真正的男子汉形象有内在一致性。这种赞助在体现“万宝路”关爱社会、关爱体育事业的同时,突出、强化了“万宝路”品牌的个性与形象。  在中国,飘柔推出超越产品范畴的“飘柔自信学院”公关活动,邀请“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等担任讲师,通过为年轻人创造培养自信和学习表达自信的机会,充分突显飘柔一贯倡导的“自信”的品牌理念;宝洁旗下高档护肤品牌SK-II享有“肌肤护理专家”美誉,一直以来深受影视界、演艺界明星宠爱,针对这一特点宝洁与北京电影学院共同举办专业肌肤保养讲座,为那些影视界的“未来之星”提供针对个人肌肤的专业咨询服务,巧妙地与消费者建立联系。  选择一个适合品牌形象的活动,如果还需要就公司为什么参与这个活动进行大量解释的话,这个活动可能不适合你的品牌。体育名牌常借助于赛事将其传播开来,时装和化妆品名牌更多地是通过时装发布会、名人享用而扩展市场,富士、柯达提升品牌影响的妙招则是摄影艺术展览或大赛,其中所建立的联想均不言自明。  适时而动  品牌公关尤其是消费产品的公关,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  玉米罐头品牌“绿巨人”就是恰如其分地选择时机,适时地推出各式公关活动,因而能不断为行销注入新意,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注意。  例如学校放暑假,暑假是亲子相处时间最多的时候,该品牌就设计了“绿巨人亲子互动玉米大餐”,请来童星及其母亲一起下厨,在轻松、温馨的气氛下做出一道道适合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动手做的佳肴。酷热的八月,正是冷饮消费旺季,企业特别将玉米加入夏季冷饮的材料当中,更与著名餐厅合作举办“沁凉玉米周”,搭上夏季冷饮的列车。  目前的社会需求各异的“分众”构成,不是每一种作法都符合不同族群的需求,公关就应根据不同的消费对象、不同的时间,切换多样化的新闻角度,让品牌可以作持续的营销运作,在市场保持不坠的地位。  和谐与协调:润物细无声  虽然要在公关活动中引人注目,但不要流露出过于明显的商业目的。公关活动应选择富有协调性的参与方式。若在参与活动中矫揉造作,过于突出品牌或企业而使被赞助的社会活动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就可能会招致公众的反感,成为新闻界的攻击目标,非但不会因赞助而提升品牌形象,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公关活动应有真诚的态度,在保证所参与活动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同时,显现品牌和企业在其中的作用,进而使品牌及企业形象得到提升。  例如,“柯达”曾经投资200多万元,改造、设计中国张家界的三大景区,并对包括路线名称标志牌、景点与推荐摄影牌、珍贵物种介绍牌、环保公益牌、指路牌等300个设施牌进改造,这些设施全部取材于自然原料,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出柯达的环保意识。而每个路牌的柯达标志也与路牌的颜色相一致,并不显得突兀、刺眼,少了商业宣传的味道。在开发景区资源方面,柯达也做了很多细致的策划。通过柯达的设计与改造,每个主要景点都有一块柯达推荐的摄影景点石,这既突出了张家界独具特色的美景,又激发了游客的拍摄欲望,刺激游客在摄影方面的消费。由此可见,柯达在做好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注重从细微之处发现市场机会,使消费者在赞叹中提高了对其品牌的认知、理解,使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另外,如马爹利在公关宣传造势上结合古典音乐,采用非商业场合的文化环境,突出典雅与高贵。路易老爷通过展示古老的宫殿式建筑与举办各种酒会和大型文化活动,突出极佳的企业形象。这些都是恰如其分的表现。  整合广告与促销  当然,公关的效用,需要与广告、促销相嫁接,才能达致最大化。围绕同一主题,将各种营销手段整合在一起,这是打造品牌的聪明方法。  例如,策划了“航天员专用牛奶”公关活动的蒙牛公司,在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安全返回之后3小时内即在中央电视台启动其围绕这一活动制作的广告,在一夜之间更换了30多个城市的户外候车亭的户外广告,几天内之各卖场的蒙牛产品就已经印上“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字样。多种手段的整合应用使得公关效应迅速提升,保证了品牌影响的最大化。  另外,将广告行为新闻化成为一种越来越常见的整合方式。  百事可乐很善于把广告活动变成一则合法的新闻。自1984年开始,他们就围绕迈克尔u2022杰克逊开展商务活动。在为蓝色罐装造势时,百事可乐租用协和客机喷蓝色,花费500万美金让苏联航天员在太空站绕行时,拍摄持有大型百事可乐蓝色瓶罐的宣传广告。这种广告有很强的新闻性,媒体不得不关注。  世界知名的汽车公司丰田曾经与知名导演联手为广告片造势。丰田在半年内连续在电视台投放一则为广告片而做的预告片:著名导演张艺谋将为丰田新推出的威驰新风拍摄一部5分钟的广告片。这一预告片与电影宣传片一样,一本正经告知观众:导演张艺谋、吴彦祖领衔主演、明年春季上映,并有字幕“谁与吴彦祖配戏、网上点击票选女主角”。其做法就像张艺谋开拍电影《幸福时光》前在网上征寻女主角一样,极具传播效应。  这种给广告制造新闻效应的整合方式不仅可以吸引消费者事先就对广告产生更大的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广告的可信性。  如今,把一次新的广告活动处理为新闻,已成为很多企业的标准行为。  掌控信息源  信息发布是公关成功的重要一环。再好的公关活动,如果在这一环节的执行不到位,导致信息扭曲,往往也会招致不良影响。  成熟品牌在这方面都很谨慎。  在这一方面,微软是个成功的典范。虽然反托拉斯官司缠身,但微软长久以来的公关表现备受好评。他们一直争取知名科技记者与编辑的正面报导,并且愿意付出相当的代价。微软会派一整个公关团队盯一个记者,确认他们报导的文字,抓住每个机会吹毛求疵,务必使每个想法都不会遭到误解,甚至让一组微软的工程师飞到记者的办公室,带着表明微软立场的文件。  为了确保信息的良性传播,有的公司往往会做出十分周详、细致的安排。如IBM每年年初都会召开一个比较大型的记者会,把整个一年在中国的市场业务战略,和来自差不多一百多家的媒体进行沟通。总部的发布会开完之后,同时各个产品线和服务线的部门,也跟他们相关的媒体进行交流和沟通。2003年提出“电子商务随需应变”这一划时代的革命性口号时, IBM公司在第一时间将一本长达30多页的《新里程》白皮书发往世界各地,各地公关部门抓紧一切时间跟媒体沟通,在第一时间将“电子商务随需应变”的信息传达到所有的媒体和分析师那里。  对企业而言,对信息源的控制不仅能够保证其质量,还将确保品牌名称在整个公关活动中能尽可能多地被提及。  策略的选择与把握  公关人员都想把握好每次大的轰动性事件,适时展开宣传攻势,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无可厚非。谁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竞争对手促销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而自己的品牌却遭遇冷冷清清、无人问津的市道。  好的公关能够披着实用的外衣溜过人们固有观念的门槛,它不会标明“我不是一个要向你推销某一商品的付费广告”。这使得其信息更容易通过媒介得到广泛传播,因此公关宣传不仅要进行超级链接还要讲究策略,这是成功获胜的基本前提。策略运用得好,对于树立品牌形象、获得更大知名度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将企业公关主题与健康的社会环境相结合,这种策略能使品牌成为媒体所关注的信息源。  美容产业的知名人物安妮塔u2022罗迪克几乎没有打什么广告就让美体小铺成为了知名品牌,就在于成功的品牌公关策略。  美体小铺反对用动物做实验,通过“要贸易,不要援助”的计划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为保护热带雨林做贡献,积极支持妇女运动,成为废物回收利用方面的一个榜样;该公司还参加了挽救鲸鱼种群的活动,宣传对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支持替代能源的发展。该公司还在店内的商品和试用样品之间摆满了海报和五颜六色的宣传手册(印在再生纸上),里面提供有关产品、公司支持的公益事业以及消费者如何能参与到公益活动和从事公益事业的组织中去等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传达对环境、本土居民及动物实验的看法,美体小铺能够不断地将报纸、杂志、电台和电视吸引过来,这一品牌也因此越做越大。  策划能够为顾客提供新体验的活动。  当消费者使用产品时,让消费者参与到更多地体验中去,对品牌创建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阿迪达斯公司开创了“都市文化运动”,其中包括覆盖整个欧洲的群众参与活动,如街边足球挑战赛、街边足球节和田径诊所等活动。这些深受欢迎的活动不仅包括竞技比赛,而且也包括一些时装表演、音乐演出(包括Hip-hop乐队)和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由于它的都市文化活动,阿迪达斯在没做媒体广告的情况下,扭转了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销售量下降的局面,并且在面对耐克和锐步大量广告宣传的竞争条件下,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吉百利公司投资580万英镑建造了“吉百利世界”主题公园,该主题公园为参观者提供了许多品尝吉百利公司花样繁多的巧克力产品的机会,但更重要的是,吉百利世界把味觉体验和这一品牌的历史生动地联系在一起。  二者都为消费者创造了新的体验。如果它们当初没有决定建立这些关联,那人们就不会获得这种体验。消费者觉得,这些品牌在回报社会,并将这种回报视为他们对品牌忠诚的一种公平交换。  将常规的企业推广行为转化为有新闻价值的的公关事件。  纯粹的企业推广活动若不能从媒体的角度去策划,相关的公关稿件很难见诸媒体。设计公关活动,先要想到这其中有什么可以吸引记者关注的事情。而记者关注的是大众感兴趣的内容,因为只有大众感兴趣的题材才有必要发布。从公众的角度出发策划公关活动才能产生新闻效应。  欧莱雅在这方面表现得很高明。1997年以来,欧莱雅集团成为历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官方协办者。于是欧莱雅集团利用自身的公关能力让其形象代言人之一巩俐也当上了戛纳电影节的评委,将中国的演员首次隆重地推向了国际舞台。巩俐成为电影节评委无疑是重大新闻,而且她在电影节期间的表现必然会吸引媒体的全称关注。形象代言人的曝光率高,品牌的影响自然也会随之攀升。  此外,选择那些有价值、有份量而且比较适合所宣传的产品和公司的“事业”作为公关宣传的载体,无论跨国公司,还是默默无闻的小企业,都将从中受益。  美容连锁企业NB自然美与电视台合办“激情创业”节目,参加这档节目胜出的创业候选人可以获得10万元创业奖励基金。自然美一年内为活动提供520万元的基金,并为1000多名观众提供总价值为520万元的就业培训课程。关注创业的人很大一部分会考虑连锁加盟体系,这一公关活动与自然美连锁体系的推广无疑十分吻合。(本文节选自张兵武专著《品牌营销大未来》)
2023-08-28 05:04:401

美媒:跨国公司退出中国需三思,需要思考哪些问题?

一些跨国公司问:是时候退出中国了吗?答案是斩钉截铁的“不”。离开中国的跨国公司正错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包含8亿中产消费者和近20%的全球GDP。中国的潜在影响范围涵盖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退出中国或将导致这些区域变为(西方公司的)“禁区”。相反,跨国公司应效仿中企,寻找缓解地缘政治风险的方法。为防止美中两国经济脱钩,跨国公司需既要保持在中国的存在,也要在美国的势力范围内开展业务。
2023-08-28 05:04:483

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中如何保护自己

竟然是你……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兴起和在全球范围内业务的不断扩展,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中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文章案例中瑞士雀巢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之一,年均销售额可达80亿美元,在发达国家大受好评的奶粉企业却面临许多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的指控。文中广泛搜集了雀巢公司奶粉广告对第三世界国家欠发达地区的新生婴儿父母的误导,使许多母亲放弃母乳或不规范的使用奶粉,从而直接或间接造成婴儿营养不良甚至死亡。尽管雀巢公司做了种种辩解,并出台了许多补救性措施,但类似指控依然不断…… 跨国公司面临的国际环境与母国环境相比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具体影响书中已详细说明过了。针对这些差异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跨国公司应①适应跨国公司子公司所在地风俗文化特征②了解并适当利用或规避一些利于和不利于其全球化经营的制度和法规③差别化全球不同地区的产品④争取得到当地当局政府的支持⑤严格控制产品质量⑥适当运用公告带来的健康及公益效果,使公司及产品形象得以提高。09130201
2023-08-28 05:05:231

世界上五次企业并购浪潮都发生在什么时候

  一、全球第五次跨国并购的新特点  1.并购规模巨大,强强联合显著增多,产生了许多“巨无霸”的跨国企业集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涌现出了许多巨型跨国公司相互之间并购的案例,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如1995年美国迪尼斯公司宣布以290亿美元收购美国广播公司的母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娱乐公司。1999年英国的沃达丰以650亿美元并购美国空中通讯公司案。这些跨国公司并购的资产规模巨大,对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此次全球企业并购活动不仅表现为大小企业之间的相互吞并,而且发生在两个势均力敌的大企业之间的并购日益增多,成为这次并购的显著特征。1998年艾克森—美孚兼并案以近790亿美元的价格创下了行业并购史上的最高记录;而2000年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美国在线宣布以18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著名的传统媒体企业时代华纳,成为迄今为止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一宗并购案。  2.并购数量增多,产业进一步向国际化发展。以美国为例,从数量上讲,前四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数量平均每年分别是530、916、1650和3000起。而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1995年在5000起以上,1996年则达到1万多起的记录。1995—1997年,美国共有2.76万家企业参与并购活动,比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数目还多。跨国并购活动的增加,表明市场进一步全球化,产业进一步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为跨国并购活动目前主要发生在能源、电信、银行业,这说明兼并国都在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把传统产业、夕阳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这种转移需要统一的世界市场才能够顺畅。  3.在技术、资本密集的传统领域出现了超级并购。本来在技术、资本密集的传统领域,市场集中度已很高,并有垄断之嫌,但在这次的跨国并购浪潮中,仍出现了多起超级并购案例。如1998年德国戴母勒—奔驰汽车公司以400亿美元的价格并购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组成世界第二大汽车集团;2000年英国沃达丰以约1320亿美元的价格兼并德国的曼内斯曼电讯,成为全球最大的超级并购案例。这些兼并案追求的是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谋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强企业集团的竞争力。  4.横向并购显著增加,换股成为主要交易方式。从并购双方的行业相互关系划分,跨国并购主要有三种方式:竞争对手之间的横向并购、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合并的纵向并购和既非竞争对手、又在纵向上不具有现实或潜在横向关系的企业之间的混合并购。据有关资料显示,1997-1999年,横向并购在全部国际并购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50%左右上升到70%;垂直并购在全部跨国并购中的比重除1987年一度接近20%外,在1998—1999年间基本保持在10%以下;而混合并购在全球并购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4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30%以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横向跨国并购在全球并购中所占的份额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价值看都占绝对优势。从近两年来世界跨国并购的趋势看,在企业并购支付中现金支付比例逐渐下降,股票支付方式和混合支付方式的比重逐渐上升。如在美国企业并购中,现金支付比重从1976年的52%降到1996年的33%,而股票支付方式和混合支付方式比重分别从1976年的26%和20%增长到1996年的29%和28%。可见美国企业并购支付方式尤以股票交易为主。  5.跨国企业兼并与剥离并存。一方面各公司争相并购其他公司;而另一方面也纷纷把与自己主要业务无关的分支机构出售出去。如通用汽车把所属的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出售出去,这与第三次兼并浪潮中的多元化经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23-08-28 05:05:331

跨国企业一般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与优势

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 :一、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 跨国公司作为在国内外拥有较多分支机构、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与国内企业相比较,是有其一些区别的。这些区别表现在: 1.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而国内企业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 2.跨国公司是通过控股的方式对国外的企业实行控制,而国内企业对其较少的涉外经济活动大多是以契约的方式来实行控制。 3.国内企业的涉外活动不涉及在国外建立经济实体问题,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关系是松散的,有较大偶然性,其涉外经济活动往往在交易完成后就立即终止,不再参与以后的再生产过程;而跨国公司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全面进行资本、商品,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动,并且这种“一揽子”活动必须符合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而处于母公司控制之下,其子公司也像外国企业一样参加当地的再生产过程。所以,跨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必然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 二、跨国公司从事综合多种经营 (一)跨国公司搞综合多种经营的形式 1.横向型水平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主要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经营,母公司和子公司很少有专业化分工,但公司内部转移生产技术、销售技能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数额较大。 2.垂直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按其经营内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不同行业的、但却相互有关的产品。它们是跨行业的公司,主要涉及原材料、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行业,如开采种植→提炼→加工制造→销售等行业。另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同一行业不同加工程度或工艺阶段的产品,主要涉及汽车、电子等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的行业。如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就是前一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它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以管道、油槽和车船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经营大型炼油厂,从原油中精炼出最终产品,批发和零售几百种石油衍生产品。而法国的珀若一雪铁龙汽车公司则是后一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公司内部实行专业化分工,它在国外的84个子公司和销售机构,分别从事铸模、铸造、发动机、齿轮、减速器、机械加工、组装和销售等各工序的业务,实现了垂直型的生产经营一体化。 3.混合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经营多种产品,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不同的产品,经营不同的业务,而且它们之间互不衔接,没有必然联系。如日本的三菱重工业公司即是如此。它原是一家造船公司,后改为混合多种经营,经营范围包括:汽车、建筑机械、发电系统产品、造船和钢构件、化学工业、一般机械、飞机制造业等。 (二)跨国公司重视搞多种经营的原因 1.增强垄断企业总的经济潜力,防止“过剩”资本形成,确保跨国公司安全发展,有利于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资金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副产品的利用率。 3.便于分散风险,稳定企业的经济收益。 4.可以充分利用生产余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润。 5.能节省共同费用,增强企业机动性。 二、以开发新技术推动跨国公司的发展 战后以来,全世界的新技术、新生产工艺、新产品,基本上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这是跨国公司能够几十年不衰反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之一。通常跨国公司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例如,80年代中后期,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研究与开发中心平均每年的研究经费高达 19亿美元,并聘用了1.5万名科研人员,其中2100人获博士学位,4人曾先后获得4 项诺贝尔物理奖。又如,著名的 3M公司, 1994 年夏季就新上市近400种半组合式五金类用品,其新产品层出不穷,其原因用3M加拿大分公司DIY产品部门行销经理的话解释为:该公司每年营业额的7%用在研制新产品上,业务宗旨是每年必须有 30%的销售收入来自 4 年前尚未上市的新产品。由此可见其研究的超前。跨国公司不仅注重开发新技术,而且非常善于通过对外转让技术获得高额利润及实行对分、子机构的控制。 三、竞争是跨国公司争夺和垄断国外市场的主要手段 在国际贸易中,传统的竞争手段是价格竞争。即指企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以低于国际市场或其他企业同类商品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打击和排挤竞争对于,扩大商品销路。而今,由于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增大,及世界范围内的持续通货膨胀造成物价持续上涨,产品生命周期普遍缩短等因素影响,价格竞争己很难为跨国公司争取到最多的顾客,取而代之的是非价格竞争。事实证明,非价格竞争是当代跨国公司垄断和争夺市场的主要手段。非价格竞争是指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加花色品种,改进商品包装装潢及规格,改善售前售后服务,提供优惠的支付条件,更新商标牌号,加强广告宣传和保证及时交货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素质、信誉和知名度,以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扩大商品的销路。目前,跨国公司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商品非价格竞争能力:①提高产品质量,逾越贸易技术壁垒;②加强技术服务,提高商品性能,延长使用期限;③提供信贷;④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推出新产品,更新花色品种;⑤不断设计新颖和多样的包装装潢,注意包装装潢的“个性化”;⑥加强广告宣传,大力研究改进广告销售术。 四、跨国公司经营方式多样化 和一般的国内企业或一般的涉外公司相比较,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较多,包括进出口,许可证、技术转让、合作经营、管理合同和在海外建立子公司等。其中,尤以在海外建立子公司为主要形式开展和扩大其全球性业务。
2023-08-28 05:05:441

我国有哪几家母公司在我国的跨国公司?

  寻找中国的跨国公司  目前已形成两大军团四大门派,但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是横亘面前的主要“拦路虎”。  提起跨国公司,有人会提及通用电气、诺基亚、惠普、拜耳、波音……等给我们说出一大堆,但要说到中国的跨国公司,可能就要令不少人有些疑问:中国的跨国公司是什么形态?谁是中国的跨国公司?  据权威部门统计,中国企业累计在境外已办起6200多家企业,对外投资总额74亿美元,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对外投资者。  外经贸部发展司副处长李永军说,一些较早走出去的我国大企业,在近二十年的海外经营和国际竞争中,不断扩大经营领域和规模,已逐步发展成涉及多个行业领域,横跨多个地区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日出东方 中国跨国公司正在崛起 第二集团军声势迅猛  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的定义,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资产,包括工厂、矿山、销售和其他营业机构的所有企业,典型的跨国公司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厂商,以寡头垄断为主,拥有上亿美元的销售额,其子公司分散在几个国家。  按此标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海外媒介称之为“中国第一家跨国公司”。1984年,中信公司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在美国合资组建西林公司。1986年,购入对方股份,使西林公司成为中信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这是中信公司也是中国公司的第一项海外直接投资。此后,中信公司以收购作为主要进入方式,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中国香港设有几十家企业,发展成为现在以金融业为主的多元化跨国企业集团。此后,像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首钢集团公司、中远集团和金融业的中国银行等大批“中”字头大型国企也开始通过资本购并“试水”国际市场,它们和中信公司一起发展成第一批中国的跨国公司。  90年代后期,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形成了一批新的跨国公司。这是因为,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例如家电、摩托车等。它们在国内市场处于饱和的情况下,只好大着胆子到国际市场找饭吃。而且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人民币相对升值,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上桌赌本”降低,这也给了中国企业向海外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海尔集团。海尔从1998年开始重点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前在全球共有8个海外贸易公司;在美国、意大利、巴基斯坦、孟加拉、伊朗、尼日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2个生产工厂,还有10个工厂在建。“同城兄弟”海信集团现也初步具备了全球性大企业的雏形,在南非、巴西、印尼、美国、日本等国有7个控股的海外子公司,并在南非投资374.5万美元建立合资工厂,此外还在印尼投资100万美元,合资建设电视机生产厂。  既然“青岛二海”勇敢地踏出了国门,它们在国内的老对手自然不甘落伍,深圳康佳集团在印度投资900万美元组建合资企业,生产彩电、冰箱、视听和通讯产品,此外还在墨西哥和印尼投资建厂。  广东TCL集团已在越南投资1000万美元建立彩电生产工厂,有50万台年生产能力,已占越南10%的市场份额。此外还在印度合资建厂,占当地7%的市场份额。广东科龙集团目前正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建立生产企业。春兰、长虹等也积极地在海外开辟根据地。它们在把家电大战打出国门的同时,也为中国催生了一批家电业跨国公司,这可能是它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  近年来,这种情况又在摩托车行业重演,金城集团、重庆力帆轰达、隆鑫、宗申等企业纷纷到其他国家安家落户,设法推销和拓展他们的产品市场。  据了解,这批中国跨国公司的“第二集团军,主要以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类和服装类为重点;投资主体多为实力强、有一定信誉的国内生产企业;投资方式则多以设备和成熟技术为主;项目多集中在投资环境好,政局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尤以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  八仙过海 中国跨国公司各显神通 可分成四大门派  在二十年的时间里,虽然去海外“洋插队”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但根据企业经营性质,中国跨国公司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大门派:  1、大批“中”字头国企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如中国石油已在海外投资7个勘探开发项目、1个炼油项目、一个管道项目,至2000年底累计投资156亿元人民币。中化公司在美国、泰国设有化工厂,在英国设有保险公司,在30多个国家设有115家营销公司等等,不胜枚举。  2、大型生产性企业集团和新兴高科技公司。由于它们有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在国内有庞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因而海外经营起步虽晚,但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海外扩张。联想集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在美国硅谷设有科研机构,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设有20多个分公司。还有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承建了香港和记电信网、肯尼亚的国家智能网、泰国的移动智能网。在全球40多个国家建立了市场分支机构,并在巴西和俄罗斯投资8000万美元,合资建立两个生产工厂。  3、大型金融保险公司。这些公司资金雄厚,提供专业化服务,有良好的信誉,经营规模较大。其中以中国银行的发展最为迅速——截止到1997年底,中银集团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多家分支机构,海外员工近两万人,海外资产总值1700多亿美元。  4、中国民营企业。虽然现在走出国门的民营企业还不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非常成功的案例。东方集团拥有境外企业12家,分布于俄罗斯、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地。德隆集团在美欧拥有3家企业和销售网络。还有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如远大集团、新希望集团、上海紫江集团等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成为跨国经营的新生力量。那些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范例表明,它们必然会成为中国未来的资本输出的一支主力军。  中国跨国公司暂处初级阶段 无法抗衡国际知名跨国公司 但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中国的跨国公司群体已经凸现,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些企业同国际上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还有相当的差距。中国目前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以合资企业为主、海外经营集中在贸易领域、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平均投资水平偏低,大多数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发展后劲不足。而且投资区域相对集中,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同时,我国海外企业经营范围主要以贸易型和资源型为主,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而生产型境外企业、资源开发型境外企业加起来也仅占对外投资总额的30%多。再次,效益较差。大多数海外企业仅是国内在外的窗口和接待站,经营业务很难开展,效益不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海外企业中盈利的占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以生产性企业居多。这与国际上工业类企业在跨国公司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和巨大规模形成鲜明对照。这些都说明中国的跨国公司还只是处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  但中国跨国公司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表示,中国经济二十年的持续增长孕育了跨国公司成长的基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公司会发展成为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国际化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准的现代化的跨国企业集团。
2023-08-28 05:05:551

跨国公司的优缺点

评《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李长久透析当代国际垄断的力作——评《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李琮教授的力作《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系统、深刻地分析了当代国际垄断的发展及其影响。由于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代表是巨型跨国公司,因此,该书以跨国公司为主线,不仅全面论述了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与国家、跨国公司与当代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与新科技革命及新经济发展的关系,而且深刻地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实质、特点、优势和两重性。这部专著中关于跨国公司为什么纷纷到中国安营扎寨,中国为什么要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和组建什么样跨国公司的分析与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书系统地分析了垄断的发展及其影响。书中关于“当代”的界定具体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迄今这一段时间,但作者认为,到19世纪60年代,在生产集中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最初的垄断组织。所谓“垄断”是指巨大企业或企业联盟,而“国际垄断”是特大企业的经济权力超越国家疆界,对整个世界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以获得巨额垄断利润,从而揭示了国际垄断的实质、特征和作用。作者以跨国公司发展为主线,深刻地分析了垄断的发展史。书中将垄断演变的历史进程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1914年。垄断组织从萌发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转变到垄断阶段并不断加强。第二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战、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二战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加强干预与垄断组织紧密结合,垄断组织继续发展并全力对外扩张,但由于世界四分五裂,大大阻碍了垄断组织的对外扩张进程。这两个阶段的主要变化是,从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几个帝国主义强国为争霸世界而进行殊死斗争,终于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第三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二战后,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主义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一般垄断转变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国际垄断大大加强。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作者辩证地分析了国际垄断主要是巨型跨国公司与诸多因素的关系,特别是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作者指出,经济全球化已涵盖生产、商品流通、资本流动、科技转让、知识和信息交流等世界经济各个领域,而所有这些领域巨型跨国公司都是其行为的主体。作者还指出,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各国经济越来越相互依赖,而且对国际生产关系或国际经济关系也有重要影响。作者认为,跨国公司是适于现代化大生产的、合理的、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作者对比垄断发展后两个阶段与前两个阶段主要区别时指出:“今天的世界,尽管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占主导地位,特别是超级大国仍奉行霸权主义,世界仍很不安宁,但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近10多年来,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改革开放已成为不可遏止的世界潮流,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民族爱团结,社会要进步,人民要安康,是全世界人民的强烈要求。”该书强调了跨国公司的特点和两重性。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78年在题为《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的报告中对跨国公司下过这样的定义:“跨国公司是在作为基地的国家之外拥有或控制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这类企业并不是一定是股份化或私有的,它们也可以是合作制的或国家所有制的实体。”作者认为:“若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就不会有跨国公司,而没有跨国公司,全世界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就不会发生,二者如影随形,是分不开的。”据联合国统计,1999年,世界跨国公司总数从1980年的1.5万家增加到6.3万家,它们的国外子公司从10.4万家增加到近70万家。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在2000年达到创纪录的14919亿美元。跨国公司进行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组合,目前世界总产值的约1/3由跨国公司所占有,其中90%以上由少数巨型跨国公司控制。“这意味着世界经济的几乎所有各部门和各行业都为大跨国公司所控制”。据作者分析,巨型跨国公司与中小型跨国公司相比,其主要特点是:规模巨大;跨国化程度高;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占绝对多数;集中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立足于核心产业,发展多样化生产。因此,这些巨型跨国公司具有10大优势:即规模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范围优势;无形资产优势;融资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管理优势;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优势。作者强调指出,巨型跨国公司并没有失去国籍而成为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全球公司”,它们的“根基”仍然在它们的国家。作者深刻地分析了大跨国公司的两重性,如强化垄断和加剧竞争的两重性、追求利润和促进发展的两重性、高效运营和畸形分析的两重性、公司生产有计划和全球生产无政府的两重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继续发展,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也将继续增加和扩大,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将占世界跨国公司的大多数,仍将处于核心竞争优势。因此,世界经济的两极分化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两极分化都将加剧。该书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为什么要有和建立什么样的跨国公司。书中指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三大“要素”是:市场化;自由化;信息化。由于跨国公司具有两重性,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也有弊,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市场的迅速扩大,引起各国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关注。“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进入我国。与此同时,我国一些企业也正在“走出去”。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从世界发展的全局着眼,对大跨国公司的实质、特性、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自己的大跨国公司。“这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是我国现代化大生产在国际层面上扩展的必然,也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扩大和深化与世界各国进行经贸合作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大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与西方大跨国公司相比,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我国必须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本国大跨国公司的发展。针对此问题,作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议:其一,在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大跨国公司成功经验的同时,避免它们的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大跨国公司的高层有意进行的各种欺诈、坑害投资者和客户的行为,而要以诚信为重,努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声誉。其二,坚持我国一贯坚持的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外国企业和客户的关系,实现双赢。其三,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它与现代管理科学和经营理念相结合,并吸取他国、他民族的先进文化,逐步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新的企业文化。至于缺点,有一本书我刚看,就是说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败走麦城或失败的施展案例,还有客观分析。作者是:李海龙泛德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著名职业营销管理专家、世界咨询师协会注册高级咨询师国内数家著名企业行销顾问,十余家中小企业总经理营销顾问多家大学管理学院与学术研究机构E-MBA客座教授/专家浙江大学经济技术咨询中心特约咨询师中美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国际品牌研究院品牌专家青岛潜力品牌评选专家评委《考验》李海龙先生2003年7月著作《考验》因为书中的激烈观点和所披露的大量跨国公司的败阵事实、内部信息,它的出版和热卖曾经引起了营销界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极大关注。书中披露了富士、宝洁、奔驰、麦当劳、飞利浦、三菱、麦肯锡等世界企业巨头在中国“败走麦城”的历程,并找出了它们的“败阵基因”。
2023-08-28 05:06:053

人力资源管理失败的案例

我知道最好的是脱敏过敏第一名牌网
2023-08-28 05:06:164

救命啊!!!急求国际商务谈判案例分析!!!

建议你在知道里找找用户名前有标示的专业人员给你回答一下! 比这样问好 他们的分数都很高应该不差这些分 他们有可能会知道解答但没看见你的问题!
2023-08-28 05:06:231

关于跨国公司的运作模式

分类: 商业/理财 问题描述: 跨国公司的运作模式主要采取"内部化模式"以及"虚拟化模式",您认为何种模式更具优越性?您对这两种模式的看法? 解析: 中国的市场已经处于转型期,传统的营销为本的经营思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营销带来的价值创造已经见顶,提高整个企业营销系统效率和协同能力需要新的思维和模式,中国企业势必要从过去的营销管理全面转向营销经营。 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国内顶尖的营销专家汇聚一堂,论营销方法,评经典案例,判市场走势;优秀企业现身说法,展示独具特色的市场运作全案;国际4A广告公司营销整合、品牌推广全面阐述,一览强势品牌的成功经验,搜狐财经直播本次“2003营销盛典--中国营销年会”。 主持人:朋友们,早上好!根据进度的要求,我们今天做一个小小的改革,给每位专家留出十分钟的时间,让大家做书面提问。如果一个人,非常深刻的了解中国市场,又非常了解跨国公司的运作模式,这样的人一定非常厉害,我们今天就请到了这样一个人,高建华先生。高建华先生曾经任职于惠普公司,惠普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企业,我想今天高建华先生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个非常经典的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营销组织创新,有请。 高建华: 各位早上好,因为星期天,可能很多人还没有起来,我们尊重按时到达的这些朋友。 今天这个题目,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所以我想就是从一个组织如何配合创新,一个企业的营销组织,如何做才能实现创新,这几个角度去谈。在这里,我首先要谈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中国企业和跨国公司,在营销理念上有什么差异,因为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到底是中国式的营销和跨国公司式的营销在哪些地方是有差别的,总的说来,营销和产业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用一个形象的词来说,跨国公司是注重地下工作,而中国企业的营销更多的注重是舞台表演。什么是跨国公司的地下工作呢?比如说寻找创新的远景,比如说新产品的定义,比如说市场的调查和竞争的分析,这些都是悄悄的进行,也就是不为人所知的来进行,我想大家都知道地下工作者这个定义,基本上不显山不露水,没有名分,踏踏实实做很多年,但是地下工作者的价值,我想大家都非常清楚。而舞台表演,更多的是像广告宣传,各种各样的公关的策划活动,各种渠道的建设,渠道的一些培养,还有各种各样终端的促销活动,但是这些活动,会让用户直接感受到,就像一台演唱会一样,他会很有气氛,让大家感受到这个企业的存在,这个品牌的特性。但是这两种不同,就决定了营销理念的差距,就是营销的功夫放在什么地方。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来看一下,传统的或者叫经典的市场营销,应该说怎么分,我认为一个经典的市场营销的职能可以分成这么四大块,第一大块叫产品市场,这个产品市场做什么呢?主要是做新产品的定义和新产品的上市的策划。这个部门的存在,是为公司未来几年,它的产品发展、战略画出这么一个蓝图来,也就是说这个部门就是关系到,这个公司在未来能有什么样的新产品推向市场,所以这个部门我们管它叫产品市场。 第二块叫市场开发部,主要是负责市场调研,竞争分析,行业,竞争这些战略的设计。也就是说,基于客观市场的状况和竞争的状况,来设计一条适合本企业可以走的一条竞争战略的路。 第三个部门,就叫市场宣传部,我想这是中国的企业都非常熟悉的一个部门,因为很多企业的核心,就是市场宣传。也就是说,做各种各样的广告,公关,促销活动。最后一块叫销售开发,或者叫渠道支持,这块在营销的里面,它的目的是为了给销售人员提供培训,提供工具,也就是说让销售人员更容易去买。销售工具可以让销售人员更有效的,把本企业的产品介绍给我们,而竞争工具,使得他面对用户的时候,不至于失去自信,因为它对竞争对手了如指掌,竞争对手的优点弱点它都非常清楚,而这一切不是销售人员自己摸索出来的,而是由市场部把它整理出来,培训给这些销售人员。所以说这四个职能,它是一环扣一环的,最前面这个职能就是产品市场,产品市场把未来几年的产品做出一个规划以后,它可以一层一层的向后传达,可以说前两个部门更多的是一种战略的设计,而后面两个部门,更多的是战术的执行部门。 谈到创新,首先我们就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创新的源泉在哪里,如何去创新,可以说我们国家不管是大会,小会,大报小报一天到晚都在谈什么,谈创新的意义和价值,谈创新的重要性,但却很少有人谈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流程。也就是大家谈的都是一些宏观的,因此给人的感觉,好像创新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一般人做不来的事情。其实不是这样,创新是一种科学的艺术,既然是科学,就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重复,就可以去培训大量的人掌握这个技能,所以这样表现的是什么,我们把消费者分成了这么四大块,第一块叫消费了但是不满意,比如说你现在消费了某个产品,消费了以后,有不满意的地方,另外一块,叫消费基本满意,对这个产品还可以,第三块是有需求,但是未消费,他应该买,但是实际上没有买,第四块认为自己没需求,所以没有消费,认为我没有必要买,从这四块来看,有三块都是可以创新的,第一块就是消费了,但是不满意,可以说寻找创新的源泉,就要在这里面去找到三个最主要的答案,消费者消费了某一个产品之后,对那一方面满意,你如果归纳出来了,你就找出三个最重要的要素,这点非常容易的可以做到,只要你琢磨你的目标客户群,找一百个人,我相信这个答案会非常的清晰。 另外一块就是有需求没有消费,我们要了解,它为什么没有消费,它有这个需求,为什么没有消费呢?它的顾虑和问题是什么,我们想把这些东西找出来,就不难发现,影响消费的关键的障碍是什么。可以说你找到这六个答案,就找到了创新的源泉。创新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在我们这儿,在我们国家,因为很多各种各样的原因,把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给复杂化了,好像创新是需要多么高的智商,需要多么伟大的脑袋,其实任何一个困难,只要你出了这个大门,你都会创新,关键是你能够掌握这种创新的方法。因为创新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是那种在兴奋状态下去创新,而是在非常理性的状态下,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流程去创新
2023-08-28 05:06:441

急求:两个西方新经济学制度案例和分析!好的话追加100

这里有比较全的资料,你看看有没有用:http://www.ilib.cn/A-gxjjglgbxyxb200104001.html
2023-08-28 05:06:534

案例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世界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突出起来,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更加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的发展也决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国际形势的剧变和动荡促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觉醒。具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主权、团结合作的趋势正在加强。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册第34-35页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这样一种全球经济的发展肯定不能长久地建立在少数国家发达、多数国家落后的基础上。世界经济需要新的动力,世界市场需要新的补充。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盛,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 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殖民主义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数十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桎梏,将为各国提供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为新兴科技和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给全球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兴盛,还将为多极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础,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旺发达,将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11 月19日),《人民日报》1995年11月20日 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要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不要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1997年4月23 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2469页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扩大军事集团、加强军事同盟,无助于维护和平、保障安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 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 编》上册第41-42页 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有这样几种趋势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世界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经济市场化、贸易与投资国际化、区域经济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合作增强,摩擦和竞争也在加剧。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争夺矛盾更加尖锐,世界范围的贸易竞争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二是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各国更加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国际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下一个世纪将进入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际金融越来越活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近些年,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但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特别是今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波,波及世界许多地区。我们要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努力做到趋利避害。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12月9日)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己经济安全的新课题。 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但各国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因而势必继续加大穷国与富国的发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11 月18日),《人民日报》1998年11月19日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5月30日) 当前,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尽管天下仍很不太平,但在较长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但这一历史方向不可逆转。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当代世界矛盾,全面审视和平力量和战争因素消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判断。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11月15日) 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三个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促使传统产业发生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西方国家企业购并风潮迭起,大大提高了它们抢占市场、垄断技术、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二是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或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将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引起了投资方式和国际分工的变化,加速了生产、投资、贸易、金融的全球化,密切了国际经济联系,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也不同程度地带来了风险。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利用机遇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相对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策略把握不当,其金融、经济就会面临风险和冲击。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全面分析国际经济形势,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和正在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努力使自己发展得更快、更好。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11月15日)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这种多极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各国应是独立自主的,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不应针对第三方。大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负有重要责任,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9月6日),《十五大 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353-1354页 现在,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新世纪里实现世界的健康、稳定和普遍发展,是摆在各国人民和政治家、企业家面前的紧迫课题。 必须看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仍是相当不平衡的,南北差距不断扩大。我们应该全面审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加强对这种进程的正确引导和管理。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众多的创业机会,但也伴随着更快的技术创新、更短的产品寿命周期、更快捷的资本流动和更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就要求国际社会应对资本的跨国流动加强有效监管和合理规范,并制定和实施适应市场迅速变化的新的经济技术国际规则,也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经济全球化,由于发达国家的主导,使各国各地区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和水平进一步出现差异。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发展更趋艰难,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我相信,亚太经合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区组织,在促使经济全球化进程朝着趋利避害、有利于南北国家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方面,应该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二○○○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界领导人峰会午餐会上的演讲》 (2000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2000年11月16日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走向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新世纪初期,世界各大力量和地区性强国或国家集团,将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彼此借重,相互牵制,竞争共处。由于世界民主与和平力量的壮大,未来的多极化政治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列强争霸的政治局面。这种多极化是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它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2月11日) 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 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导致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些经济技术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现金融震荡,就会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强烈冲击。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总之,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2月11日)
2023-08-28 05:07:021

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方式(很急,谢谢!)

  加快实施  作者: 王晓红  一、"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并行不悖的两个轮子。"引进来"是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和国内资源吸引国际资本;"走出去"则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进行跨国投资。在我国长期资源约束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企业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外向型经济不仅仅是简单地扩大产品出口、吸引外资和原料的"大进大出",更深层的意义上讲,是一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它既包括以世界市场为对象的产品生产与销售,也包括资金、技术、原料、生产手段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其目的是充分利于国际经济条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因此,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实现一国经济的全球化配置。如果说,对外贸易是外向型经济的先导,而对外直接投资则是外向型经济纵深发展的基础。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发达程度也往往决定着该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程度,"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投资比贸易更加重要" 。美国在海外的跨国公司销售额已经比本土的出口高出3-5倍,而在中国,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哪里外资吸引的多,哪里的出口和贸易就发展得快。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经济全球化就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统一配置,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载者,由于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广泛投资,导致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间的流动,加速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因此,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发达程度不仅是衡量一国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也成为综合国力的象征。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往往是跨国公司发达的国家。因此,跨国公司的发达与否将成为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更多地获取支配全球资源权利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由于世界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国际市场竞争局势日益加俱,跨国经营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最具影响力的经营方式,各国企业占有国际市场的份额成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由于生产的国际化分工日益提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经营成本已经由过去的以国内市场为主要参照标准向国际市场转变,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也显得日显迫切。目前,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企业"走出去",经营从一国范围扩大到国际范围,通过出口、投资、技术转让等方式全方位地开展跨国经营活动,对于加快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互补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  "走出去"符合我国企业扩张的内在要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海外经营管理经验的不断成熟,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内在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走出去"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当代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也必将成为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已经具有一批优秀的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斩露头角,这些企业已经摆脱了跨国经营的起步阶段,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在逐步缩小和世界优强跨国公司的差距,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先锋。2004年,我国有1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其中,上汽和宝钢成为首次进入500强的制造业企业。  二、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调整组织结构,使之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  (1)体制问题仍是国有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障碍。国家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副主任邵宁认为,中国大企业的问题最主要的仍然是体制问题,这就是说,中国大企业的发展目前并没有建筑在一个可靠的体制基础之上。中国的大企业目前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机制转换不到位仍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发展好这些大企业,使这些企业能够有效地"走出去",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  (2)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现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与国内经营相比,企业跨国经营将面对的是统一竞争的国际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成功实现跨国经营的前提。实践证明,进行跨国投资成功的中国企业往往都是进行了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较成功的。企业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就能够引进市场经营机制,包括竞争机制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没有健全的竞争机制,海外的经营风险比国内经营将大幅度提高。  (3)科学高效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的保证。跨国公司成功的海外经营与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形成管理高效的组织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多年来,我国企业也在此做出了不断探索。如,中远集团一直在不断探讨和改进海外的组织结构,使之能最大限度地适应跨国经营的需要。以前,中远对海外实行"块块管理",即以区域管理为主,以便形成规模优势。随着集团专业化管理的推进和海外实力的增强,这一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集装箱运输来说,容易形成多利润中心和条块割据,难以实现全球范围的垂直一体化管理,不利于提高集团整体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此,中远引进了先进的IRIS2系统和SAP全球财务信息系统,对海外模式重新进行了整合,确定了采用以产品(业务)为主的矩阵式管理模式,这一组织结构的改进提高了企业效益。  2.加强战略管理,有效控制"走出去"的风险  目前,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虽然已初具规模,但经营效果并不理想。据有关部门调查,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约占2/3,海外投资项目中大约只有1/2是赢利的。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企业缺乏"走出去"的经验外,与"走出去"之初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定位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应该加强战略管理,有效控制风险。  (1)坚持战略先行。战略先行的指导思想对开展跨国经营尤为重要。在企业决心"走出去"之前,必须明确"走出去"的目标和方式,明确自身的需要和东道国可能提供的条件,并据此设定清晰的行动步骤。世界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化战略中,已经把战略管理看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战略管理的成败往往直接关系到公司跨国经营的成败。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走出去"中难以获得成功也正是由于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  (2)行动循序渐进。由于我国企业大都缺乏"走出去"的经验,因此,在最初进行跨国投资时应坚持谨慎态度,循序渐进的原则。如,三九集团在走向国际市场中,主要通过"麦当劳"式的中医连锁诊所和开办中医大学等方式,走"以医带药"的途径。自2001年5月在加拿大开设了首家海外中医药医疗中心,当年发展到4家。此后,又相继在英国、美国、马来西亚发展连锁医疗中心50家。企业计划通过5年时间,在海外建立1000家诊所。三九集团依靠海外连锁诊所的战略不仅成功地开拓了国际市场,而且为企业成功地进行跨国并购奠定了基础。  (3)发挥比较优势。中国企业"走出去",尤其是传统产业要"走出去",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到比较优势。如,华源集团是我国纺织系统最大的工贸结合的产业集团,在技术、工艺和管理上都具备较强的实力,因此,在跨国经营中华源首先着重发挥的就是自身的强项。华源集团董事长周玉成先生认为,当贸易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要么到先进的、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去建立自己的产品研发机构,寻找机会与国际较先进的技术进行嫁接。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大大减少企业创立国际品牌的时间,也可以大大缩短技术进步所进行的探索过程。第二种选择就是在国际市场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的周边建立自己的生产加工基地。通过贴近产品市场来积极开展生产加工业,从而能够大大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实现企业增值的最大化。这两种选择主要基于华源集团的比较优势。  3.鼓励企业以并购方式进行跨国投资,利用跨国并购实施全球化战略  (1)跨国并购是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有效途径。跨国并购以其进入成本低、速度快的特点成为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它不仅是企业海外投资的有力方式,也是企业成功实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途径。目前,跨国并购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额的70%以上。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也逐渐走向成熟。如,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总公司在国际化战略中,一是在选择并购对象时选择盈利的、符合公司产业政策的资产;二是国际并购要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三是充分考虑并购后的整合问题,选择中海油有能力整合的资产;四是采取与巨人合作战略,选择国际一流石油公司为合作伙伴,共同并购海外项目。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的并购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宝贵经验。  (2)跨国并购有利于迅速开拓国际市场。以三九集团为例,2003年5月,三九集团成功兼并了日本东亚制药,从2003年10月开始,共有30类100种OTC中药正式以"999"商标在日本销售,进入日本医药的主流市场。如果新建企业,至少要迟5年时间。2003年11月25日,三九集团与世界500强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签定协议,共同打造全球医药网络平台。合作项目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双方共同投资创办世界最先进的汉方原料提取制品企业,建设世界最先进的提取制品质量监测中心,共同打造全球医药网络平台;二是伊藤忠将现有的化学制药原料加工基地向中国转移;三是三九集团作为伊藤忠大元药业化学制剂中国总代理。又如,2003年底,华能集团公司以2.27亿美元成功收购了拥有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两座发电厂权益的OzGen公司50%股权。OzGen公司是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的InterGen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68%的股权,美国Bechtel公司32%股权投资设立,在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发了162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在中国投资了福建梅州湾电厂)的全资子公司。这一收购行为是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签定的一个重大经济合作项目,也使华能集团成功地打开了国际电力市场。  (3)跨国并购有利于加速跨国公司核心技术的转移。在当前跨国公司对我国大规模的制造业转移中,核心技术空洞化已经成为转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因此,中国企业利用跨国并购方式将成为获取跨国公司核心技术的有效途径。如,华立集团收购飞立浦在美国加州圣何赛的CDMA移动通讯部门,成为国内18家手持CDMA手机生产牌照的企业中惟一掌握CDMA核心技术的企业。由于华立收购中获得的不仅仅是资产,还包括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还整体收购了飞利浦公司在美国的研发团队,并以此搭建国际平台,上市资本运作,因而被业内称为是其走向世界的"加速器"。又如,京东方科技集团以3.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的TFT-LCD业务,标志着中国企业第一次掌握了TFT-LCD核心技术。这也是近年来中国企业进行的金额较大的一起高科技产业海外收购。  (4)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2年1月28日,上海电气完成了对日本秋山公司的收购,上海电气完整地收购了秋山公司的经营权,包括土地、厂房、全部设备、专利技术、无形资产和其他财产的所有权。2003年2月6日,《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称,这是"手中有钱并试图在全球扩大市场的中国公司收购处于困境的日本公司的开始","这一交易说明亚洲经济力量的重组"。成立秋山国际后,第一财政年度就实现了销售收入4200万美元,利润150万美元;第二年的营业额收入同比增长50%,达到6000万美元,利润达到400万美元,这在经济不景气的日本是一个奇迹,因此,它和尼桑汽车(Nissan)一起被誉为日本近年来外资经营日本企业最成功的两个典型案例,并被日本产经界誉为日本技术先进企业应用国际资源走出困境的典范。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先后与百余家跨国公司合作,建立了125家合资企业。20多年来,集团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4.鼓励海外上市,提高企业的海外融资能力  鼓励我国企业在海外上市融资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跨国经营中资金短缺问题;二是能够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调整,通过海外上市使国有企业股权得到有效分散,使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不断完善;三是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能够有效利用国际资本,提高公司资产质量。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在海外成功上市,并取得了良好地经济效益。  (1)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总公司为例,中海油1993年前为4家大而全的地区公司,1993年,重组为4家地区公司和10家专业公司。1999年,核心业务上市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4家地区公司中,油气主业重组为有限公司2001年在海外上市;10家专业公司中,7家公司重组为中海油服2001年在海外上市,3家公司重组为海油工程2002年在国内上市。目前,集团65%的资产以上市公司形式运作,超过25%的资产以合营公司的形式运作,独资运作的资产不到10%,以股份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已经成为中海油实现公有制的主要形式。集团各属企业间由行政关系转变为资本关系,行政原则被市场原则替代。由于较快的发展速度、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好的发展质量,中海油将在2008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能源公司,完成建设国际一流综合型能源公司的目标。  (2)有效地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以中远集团为例,中远集团根据航运业资金密集、回报期长的特点,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壮大主业规模,提高了企业国际竞争力。1993年,中远首次在新加坡借壳上市,之后又在香港等地成功上市。到目前为止,集团控股3家境外上市公司,境外上市公司共为集团发展筹资60亿元。其中,集团在香港上市的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其市值从1994年的29亿港元发展到240亿港元,并于2003年6月被纳入恒生指数成份股,成为香港33家蓝筹股之一。2003年9月该上市公司入股中远物流公司,在提升上市公司持续赢利能力的同时,为中远物流业的发展解决了数十亿元的资金。  5.广泛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实现人力资源的全球化配制  海纳百川的国际化人才战略是跨国公司成功实现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保证,这一战略尤其体现在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中。许多跨国公司的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中有相当数量的其他国籍人员,在海外投资的子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当地国籍公民。我国企业的老总也有深刻体会,他们认为,海外经营一定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要能够懂得相关的国际法规,熟悉和了解当地的法律环境,因此,无论企业大小,都要雇佣全职或兼职的律师和会计师,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还应雇佣当地人出任经理。  人才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国际化;二是技术人才的国际化;普通员工的国际化。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已经迈出了步伐。  (1)注重高级人才的国际化。以中海油为例,近年来,中海油在跨国经营中成功地实施了国际化人才战略。一是聘请"洋高参"。有限公司董事会9个成员中有4人是外方专业人士;有限公司成立高层次的决策咨询机构"国际顾问委员会",聘请世界著名大学教授、BP石油公司、壳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出任委员。二是引进国际人才。有限公司外籍员工有1000多名。三是充分利用外脑。聘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和投资银行,在国际运做中发挥专业优势。  (2)注重人力资源的本土化。以中远集团为例,中远集团在"走出去"中,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坚持海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本土化方针,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人员在开拓当地市场中的作用。中远目前在海外共有员工4646人,其中国内外派人员412人,仅占8.9%。海外公司员工不管来自哪里,不论肤色,只要"进了中远门,就是中远人"。不少当地员工被聘为海外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或总经理。  (3)注重外籍员工培训。以华源集团为例,华源集团在海外的企业中十分重视外籍员工的选聘与培训。除少量管理和业务骨干由国内派出外,绝大多数从当地选聘,技术、管理、营销等专业人员和普通员工都是从当地选聘的。业务培训和岗位轮训也都是在国外完成的。华源墨西哥公司还与当地政府协商,在SONORA州大学开设了纺织专业课程,厂校挂钩,联合办学。  6.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努力建立国际战略联盟  (1)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国际间的合作日益增多,跨国公司的各种国际战略联盟已经成为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加强,合作已经成为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获得成功的主要保证;二是各国通过国际合作,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三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单打一的模式往往无力完成高精尖的技术,获取所需的资源,因此,合作成为最佳的选择。  (2)开展国际合作解决了企业长期的资源问题。如,长期以来,宝钢的原材料大量从国际市场进口,随着宝钢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持久地解决资源战略问题对宝钢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2000年开始,宝钢开始实施针对海外资源的战略投资。南美的巴西铁矿资源储量丰富,是宝钢原料的主要供应国之一。长期以来,双方建立了良好地合作关系。2001年,宝钢在巴西建立了年产600万吨铁矿石的合资生产企业,产品全部销往中国市场,保证了宝钢的原材料供应。2002年,宝钢又在澳大利亚与当地矿山企业投资兴建了年产铁矿石1000万吨,总开采量2亿吨的合资企业。2003年4月,宝钢与世界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巴西的CVRD公司联合签署协议,决定在巴西建立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总投资达15亿美元。又如,在澳大利亚和南美,中国有四家钢铁厂联合与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公司(BHP)合作。该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矿业公司。在未来25年里,该公司每年为这四家钢铁厂提供1200万吨的铁矿石。  (3)开展国际合作使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97年,中远集团在集装箱班轮运输领域首先与日本的川崎气船、台湾的阳明海运公司合作,后来又接受了韩国的韩进海运公司加盟,互租舱位,协调派船。目前,该公司已经与境外6家班轮公司合作经营了50多条航线,扩大了航线覆盖面,提高了舱位利用率,降低了经营成本,仅此全年就可创3亿元。在美国,中远拥有几十个经营网点,雇员600多人,其中,90%以上是当地雇员。他们与美国各地的港口码头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包括成立合资的码头公司。到目前为止,中远船队的航线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个港口,在海外的资产已经达到700亿元,占集团总资产的一半。中远在海外的员工共有4600多名,其中,中方外派人员仅占8.9%。  7.积极融入东道国经济,努力实现"双赢"  (1)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依法经营是企业在国外立足的基础。开展跨国经营,首先要学会"入乡随俗"。由于各国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的差异,相关法律法规的设立也不尽相同。这些法律法规是人家制定的,我们只能接受,趋利弊害,却无权选择。因此,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是企业投资经商过程必须具有的起码心理准备。要懂得异国他乡的"规矩",遵守东道国市场规则,才能有效地避免海外经营风险。  (2)积极融入东道国经济是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关键。充分运用东道国的优惠政策,把自身的发展积极地融入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中,并为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作出积极的贡献,从而达到"双赢"目的,是世界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中成功实现扩张的重要经验。著名跨国公司沃尔玛、通用电气、摩托罗拉等企业在我国经营中,都实现了员工的本土化,为吸纳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他们还不失时机地进行公益事业的投资,如对灾区、希望工程等公益事业的捐赠。把自身的利益与东道国利益有机地结为一体,使跨国公司得以成功实现本土化战略。  (3)实现"双赢",是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目标。成功的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且要带来东道国经济的增长。我国华源集团为此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华源集团在尼日尔纺织印染公司招聘尼方工作人员800名,而根据尼日尔政府对外投资商优惠政策的规定,在尼创造了150个固定岗位以上的大型合资企业在实现投资期间,可全部免除由国家征收的关税和有关税收。不仅如此,在海外开展跨国经营中,华源非常注意把自身的发展积极地融入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中,并为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作出努力和贡献。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墨西哥的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而华源一年在当地采购的物资有1500万美元,等于间接为当地提供了5000个就业机会。同时,华源墨西哥公司在当地直接用工人数也在增加,受到了东道国政府的好评。  8.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我国优强跨国公司发展  (1)在企业"走出去"的初始阶段,政策将是一支有力的手。许多国家在"走出去"初期,政府政策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日本跨国公司在初始阶段,所面临的环境与目前我国企业非常相似。例如,国内主要消费品市场的饱和与生产力过剩;虽然加入了关贸总协定,但与欧美的贸易摩擦则进一步加剧。因此,日本的企业要"走出去"寻找市场,寻找资源,这时,日本政府在这个特殊时期,用一双"无形的手"助日本跨国公司"走出去",并且扶植它度过了"襁褓"时代。这双"无形的手"就是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韩国的情况也是如此,韩国企业在"走出去"初期,政府也实施了强有力的产业政策。鉴于目前我国基本现状,单纯依靠市场推动和企业自发地"走出去",尚难以迅速形成与世界跨国公司匹敌的强大的跨国企业。  (2)扶优扶强,加快我国优强跨国公司的成长。在产业政策中要坚持扶有扶强的原则,用优强跨国公司带动我国企业"走出去"。第一,优强跨国公司是实现"走出去"战略的基础,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前提条件。第二,优强跨国公司具有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其经营战略,管理方式对其他企业能产生较强的影响力。第三,优强跨国公司可以依靠自己强大的产业优势带动相关企业"走出去"。基于此,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首先应选择行业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培育一批世界优强跨国公司,以此为龙头,带动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国经营的总体构架。  9.积极借鉴跨国公司先进经验,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  世界跨国公司具有上百年的历史,其成功海外经营的经验必定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宝贵的财富。无论是跨国公司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并购,还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与跨国公司的联手合作,都为我国企业创造了学习和借鉴的好机会。只有积极借鉴世界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大胆拿来为我所用,积极消化吸收,我们才可能创造出更优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业绩,也才可能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大放异彩。  事实上,我国拥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优秀企业都充分地借鉴了跨国公司先进经验,发挥合作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海尔集团2003年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产品已经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随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海尔与国际著名企业之间也从竞争向多边竞合关系发展",2002年1月8日和2月20日,海尔先后与日本三洋公司、台湾声宝公司建立竞合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发展 。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构显示,按公司销售量统计,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五位,按品牌销量统计,海尔跃升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2003年1月,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2002年全球最受尊敬的企业名单,海尔雄居中国企业第一名。
2023-08-28 05:07:141

近两年你知道哪些企业合并的案例?

前程无忧对外宣布已与北京拉勾网签署协议,将向后者投资1.2亿美元获得拉勾网60%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前程无忧之所以要并购拉勾网,是因为看到了垂直招聘的趋势,并购就是要回收这个结果,继续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2023-08-28 05:07:2311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分析开题报告

小子你要是要电脑方面滴论文哥就帮你了可是这完全不懂
2023-08-28 05:07:582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的目录

第一篇 基本理论篇第一章 跨国公司概论开篇案例学习目标第一节 跨国公司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定义、特征与类型第三节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的研究内容与教学方法本章小结关键术语思考题案例分析本章参考文献第二章 跨国公司演进开篇案例学习目标第一节 早期跨国公司的形成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演进方向本章小结关键术语思考题案例分析本章参考文献第三章 跨国公司理论开篇案例学习目标第一节 基于国际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第二节 基于外国直接投资(FDl)的跨国经营理论第三节 基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理论本章小结关键术语思考题案例分析本章参考文献第二篇 跨国公司经营篇第四章 跨国经营环境开篇案例学习目标第一节 国际经济环境分析第二节 国际文化环境分析第三节 国际政治与法律环境分析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本章小结关键术语思考题案例分析本章参考文献第五章 国际市场的进入方式及其选择开篇案例学习目标第一节 国际市场的进入方式概述第二节 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影响因素与选择模式本章小结关键术语思考题案例分析本章参考文献第六章 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开篇案例学习目标第一节 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演变第二节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制定与调整第三节 跨国公司竞争战略选择第四节 跨国战略联盟第五节 跨国并购本章小结关键术语思考题案例分析本章参考文献第三篇 跨国公司管理簏第七章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第八章 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第九章 国际营销管理第十章 跨国公司的财务决策第十一章 跨国公司组织管理第四篇 跨国经营新领域第十二章 跨国公司监管第十三章 跨国经营中的伦理问题与整合战略第十四章 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1.图书信息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第2版       书号: 26684 ISBN: 978-7-111-26684-6 作者: 崔日明 徐春祥 印次: 2-2 责编: 常爱艳 开本: 16(B5) 字数: 371 千字 定价: ¥36.00 所属丛书: “十一五”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规划教材     装订: 平 出版日期: 2010-01-29 2.内容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深入和世界各国跨国公司的迅速成长,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管理理念、发达的全球网络系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对跨国公司概况包括内涵、发展历史回顾及发展趋势)、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发展、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跨囝公司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与转移价格、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跨国公司的营销策略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最后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发展以及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与战略选择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师生。3.章节目录第2版前言第l版前言第一章跨国公司概述第一节 跨国公司的内涵第=节跨国公司发展的历史回顾第三节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第二章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发展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二节 西方学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三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第三章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第一节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园第=节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分析第三节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第四节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形式第五节 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应第四章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第一节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调整第二节 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调整第三节 跨国公司技术研究与开发战略的调整第四节 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战略的调整第五章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第一节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概述第=节战略联盟理论第三节 战略联盟的目标与动因第四节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发展第六章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与转移价格第一节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概述第二节 内部贸易理论第三节 跨国公司转移价格概述第七章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第一节 跨国并购的含义与特征第二节 跨国并购的类型第三节 跨国并购的理论基础及动因第四节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第五节 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第八章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第一节技术转让概述第二节 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理论第三节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定价和支付第四节 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策略第九章跨国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第一节 市场营销策略第二节 国际市场营销调研第三节 市场营销的价格策略第四节 市场营销的促销策略第十章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第二节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第十一章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选择第一节 企业跨国经营的国际借鉴第二节 我国仓业跨国经营战略选择第三节 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防范第十二章 “走出去”——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第一节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必然性第二节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节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践参考文献。
2023-08-28 05:08:191

跨国公司的发展规模

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实际上充当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和先锋。许多跨国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从跨国经曹转向全球经营的10年间,其海外资产、收入和雇员等跨国指数大大提高。1994-2004年,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从41.1%提高到53.4%,1995-2004年全球10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则从48.9%提高到56.8%。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过去的多国发展战略调整为全球发展战略。全球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常态。跨网公司全球化程度达到一定高度,如海外资产、海外收入和海外雇员均超过总资产、总收入和总雇员的50%,实际上这些公司就可以视为全球公司.全球公司通过全球战略、管理架构和理念文化的调整,成功地吸纳棋合了全球资源,从而大大提高了全球竞争力和赢利能力.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设置营销服务、制造组装、研发设计等中心,形成了全球产业链。在跨国公司全球配置资源建立全球产业链的过程中,中国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结点。许多制造业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组装加工基地和主要销售市场。入世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也作为研发设计中心。根据商务部资料,跨国公司在华已经设立了约800个研发中心。通过在全球范围设立营销服务、制造组装和研发设计中心。跨国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全球产业链.现代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企业间点对点的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的竞争。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扮演了世界生产组织者的角色,也伴随全球化进程迅速壮大,全球跨国公司母公司约有6.5万家,共拥有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2001年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额约为19万亿美元,是同期全球出11额的两倍多。全球500家大企业的产值己占世界总产值的45%,其内部和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卜,投资已占全球累计直接投资的90%。企业的跨国兼并是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规模经济的需要.生产在全球组织,竞争也在全球展开,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企业跨国兼并的条件。始于1993年的全球企业兼并浪潮持续至今势头未减。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说,近20年来,跨国公司的购并金额以每年41%的速度增长。2000年全球跨国公司并购总额己超过万亿美元,达到1.143万亿美元。随着发展,辱,国家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兼并也会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以前,兼并往往是为了击垮竞争对手,被兼并公司往往被分割出售。90年代以来,兼并更多是为了节约经营开发费用。得到新思想、新产品、新技术,实现更好的管理和经济规模,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以提高竞争实力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显然,这种兼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兼并双方的共同发展。企业的跨国兼并打破了民族国家的壁垒,模糊民族国家的经济界线。各民族国家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越来越早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从好的方面来说,这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加快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如德、法、日、美汽车工业进军中国轿车工业,加快了中国轿车工业现代化的步伐。从坏的方面来说,被兼并国家的经济主权在有些情况下会受到侵害,如当一个图家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电信、铁路、电力、银行、保险等行业的控股权被外国公司掌握以后,这个国家在非常时期就难以确保自己的政治独立。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的经营方式,促进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带动了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推动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然而,跨国公司并不是慈善机构,它们以追求最大利润为导向,其资金和技术也只能流向最能使它们获利的地区,并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名牌产品影响着各国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跨国公司需要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中国家则需要跨国公司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相互补充,可以达到各取所需的目的。但是.发展中困家更关心以外资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无疑是存在矛盾。如果应对不当,跨国公司就会对该国的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在新世纪中,全球企业的并购、重组活动还会掀起新的浪潮。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和在全球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将通过并购不断扩人规模,“巨无霸”、“大哥大”式的跨国公司将会不断涌现,并把经营活动的触角进一步扩大到世界各个角落和各个产业.一些新兴国家的企业为了生存。中国式跨国公司并购造中国式跨国公司:野蛮生长的无品牌巨人?不久前,联想用10亿元收购了巴西当地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CCE公司;海尔36亿元要约收购新西兰最大家电制造商斐雪派克的消息正在一波三折的进行中;而华为又传出将新增130亿元扩大在英国的投资。而在早些时候,三一重工收购了混凝土巨头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万达鲸吞了美国AMC院线。“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至今却没有一家真正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品牌。”这是百度李彦宏不久前在一个经济论坛上发表的感慨。美国《新闻周刊》亦曾做过一期“没有品牌的巨人”的封面专题,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是它的顶级公司依然令人惊异的默默无闻。”显而易见,中国企业仍旧处于野蛮生长、粗放经营的阶段,至今也没有一家足以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相匹配的跨国品牌企业。于是,那些站在时代潮头浪尖的企业家,开始了他们的求索之路。尤其是在眼下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时刻,中国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近两年,海外并购热潮再起,意味着这些企业寄希望于采用海外并购的手段,以维持中国经济收缩周期阶段企业的正常扩张和发展。并购铸就中国式跨国公司,是一条怎样的路径?眼下这股浪潮,将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相比于前两年央企占据主导外,这一次,民营资本成为了中国资本海外扩张的生力军。不管是在主权债务危机肆虐的欧洲腹地,还是不断推出货币刺激、经济复苏乏力的美国市场,抑或是正在告别“黄金十年”盛宴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实施各种大手笔并购。他们的“胃口”不是一般的大。可以说,中国经济领域最耀眼的几颗“星级”民企,在如今经济形势十分微妙的时刻,率先扬帆出海,试图寻找到新的价值洼地。这个时候出去,因危机带来的海外资产价值正处于低估阶段,单从成本收益角度衡量,确实是难得的并购时机。再加上目前国内实体经济空心化和泡沫化趋势严重,现金流充沛的民营资本顺势而动,至少博取差价利润问题不大。但比投机利润更为重要的问题则是,这些“星级”民企走出去,是否能够提升他们的整体竞争力?无论是技术创新水准,还是品牌塑造,只有这些硬实力的提升,才能达到海外并购的最终目的。否则,仅为海外抄底“赚钱”,显然不能成为这些有担当的中国民企应有的思维水平。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是,无数关于并购的研究报告表明:大约有50%-70%的并购案例失败,要么是因预期的协同效应无法实现而导致双方“离异”,要么是合并后企业的价值并未得到真正的提升。市场化浪潮20年,中国企业倒是已经学会了按逻辑办事,而不像早期那般凡事“拍脑袋”决策,但是在海外整合过程中,经验和技巧十分缺乏,要么是不善管理,要么是文化隔阂,难以和被并购企业形成合力,更奢谈建立新的竞争优势。甚至恰恰相反,部分中国企业习惯在各种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如鱼得水”,一旦进入真正市场经济环境却不能够适应,最终只能是被拍到岸边,活活“渴死”。他们往往更善于用“中国式”逻辑解决问题。应该说,并购固然能够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一条“捷径”,在国内整体实业环境艰难、政商博弈极其复杂的当口,民企掌舵者选择这条路算是明智。但这些企业家必须明了,在整合、消化尚且难以做好的情况下,海外并购只是为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提供了学习、试错的机会,顺道赚点“小钱”。铸就伟大的跨国品牌,不可能依赖并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才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而在品牌运营及经营管理方面又不擅长,如何能够突围,真正打造出属于世界级别的大品牌,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坚持。
2023-08-28 05:08:351

求答案 可口可乐公司历史上最大的失败之举

开发了20个新顾客,忽视了80的老顾客是主要失败原因。
2023-08-28 05:0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