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关于中国各地戏曲的相关资料。要快

2023-09-01 19:15:52
共1条回复
黑桃云

1、 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

相关推荐

哪些地方特有戏曲?

地方戏,地方戏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如秦腔、川剧、泸剧,是同流行全国的剧种相对的。“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1.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2.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3.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地的地方戏。它最初是在河北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先后吸收了其他剧种和民间说唱的音乐和表演形式,于清朝末年形成了评剧。
2023-08-28 17:04:505

地方戏曲有哪些

还有河北永年的西调。
2023-08-28 17:05:165

各地方戏的剧种分别是什么?

各地方戏的剧种分1、京剧京剧,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越剧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3、豫剧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4、黄梅戏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5、秦腔秦腔, 别称梆子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6、评剧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评剧是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7、昆曲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8、吕剧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吕剧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9、沪剧沪剧,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0、晋剧晋剧,就是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晋剧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11、粤剧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广东、广西两省和港、澳地区,在国外操粤语的华裔聚居区也时有演出。12、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剧种编辑于 2019-03-10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有帮助,为TA点赞无帮助,看其他答案查看全部12个回答武术南刀表演套路练习南刀本月5341人下载¥48 元¥52.8 元购买拼多多广告下载安装扣扣音乐-2021官方免费下载,让生活充满音乐本月13822人下载下载安装扣扣音乐_海量音乐在线免费听,新歌热歌在线首发,_高品质音乐平台!下载安装扣扣音乐_高品质正版音乐曲库,任你免费试听下载。y.qq.com广告各地方戏的剧种分别是什么?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极速提问garlic 正在咨询一个职场问题1条评论热心网友1一种民居简介—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来小红书app,看超可爱的视频快下载小红书app,看达人的手账分享,轻松学习手账排版广告2021-01-28各地方戏的剧种分别是什么?越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湘剧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湘剧源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 戏曲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宋朝末年,学者刘埙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在当时是指“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在戏曲艺术中,不同的人物角色,在舞台上需要由不同条件和类型的演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因此,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区分人物类别的行当也就应运而生,主要的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5赞·213浏览2019-09-23中国戏曲有那些剧种?这些剧种分别是哪些省市的?安徽 黄梅戏 山东 吕剧 河北 河北梆子 河南 豫剧4赞·4浏览2020-02-03中国戏剧的五大剧种分别是哪五个?你知道戏曲五大剧种京剧是什么吗1赞·1播放中国戏曲五大剧种指的是哪五种,代表作分别是什么,如何评价?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1 京剧,曾经称为平剧,是中国国粹。2010年11月16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最早是在公元1790年,清朝乾隆年间出现,在民国才得以繁荣。伴奏乐器使用的是二胡(胡琴)和锣鼓等,在唱腔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布景道具基本都是写意的(虚拟),角色方面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唱、念、做、打,史上杰出的人物代表有梅兰芳、谭鑫培、程长庚等。 2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被国外称为“东方咏叹调”。其中要提到河南卫视的栏目,颇为大家喜爱。唱腔方面极具感染,铿锵有力。角色主要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六大名旦。《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朝阳沟》、《红灯记》、《香魂女》这些经典曲目堪称经典! 3 评剧,也称“蹦蹦戏”,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评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剧伴奏乐器,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代表人物有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等。《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颇为有名。 4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浙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以唱为主,题材主要是才子佳人,布景是写意、写实和虚实三种。伴奏乐器使用的是二胡和鼓板、三弦等。越剧唱腔的特点是婉转和抒情,角色方面主要分为小生、小旦、老生、小丑四类,代表人物有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和戚雅仙。《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颇为有名。 5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曲目流传甚广。黄梅戏的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角色方面主要分为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伴奏乐器使用二胡、琵琶、竹笛、扬琴、唢呐等。代表人物有,周珊 ,严凤英 ,黄新德 ,韩再芬 ,马兰3赞·94浏览2020-10-17中国有几大剧种?都有什么代表作?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人物:“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 “四大名旦”:梅兰芳、苟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代表作品:龙凤呈祥 群英会 十老安刘 四郎探母等,很多. 2,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3,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4,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5,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023-08-28 17:05:5411

中国有哪些地方戏曲?

有如下:1、京剧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2、越剧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3、黄梅戏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4、评剧代表剧目:《花为媒》、《杨三姐告状》。5、豫剧代表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6、昆曲代表剧目:《牡丹亭》、《鸣凤记》。7、粤剧代表剧目:《紫钗记》、《帝女花》。8、淮剧代表剧目:《孔雀东南飞》、《莲花庵》。9、川剧代表剧目:《白蛇传》、《旧正楼》。10、秦腔代表剧目:《三回头》、《八义图》。
2023-08-28 17:07:491

中国戏曲有哪几种?各在什么地方

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 京剧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基本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    京剧的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的唱腔的特点是曲调丰富,旋律优美,节奏起伏,变化鲜明。各行角色的唱腔和用嗓各有特点,能充分发挥各行演员的特长和创造性。表演在继承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及其他地方戏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手段和表演方法,把唱、念、做、打各艺术手段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吕剧   吕剧是从说唱形式的“坐腔扬琴”演变而来。发源于鲁东北地区的广饶、博兴一带;流布于山东全省各地,并流行于河南、江苏、安徽等省部分地区。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主要板腔有四平、二板,另外有娃娃腔等部分曲牌穿插运用。音乐唱腔质朴通俗,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眉户   眉户又作“迷糊”,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盛行于关中地区,同时流行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    眉户,一说因其主要曲调是由秦岭脚下的眉县、户县的民歌小调组成,因地得名;一说因眉户曲调悱恻缠绵,悦耳动听,颇有迷人之感,故而亦称“迷糊”    眉户的语言十分通俗生动,音乐风格又很质朴。音乐结构为曲牌联套形式,不少曲牌是由长短不等的句子组成。眉户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海笛辅之,逐渐加入扬琴、二胡、提琴和部分中、西管乐打击乐器基本与秦腔相同。评剧   评剧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   评剧的前身是河北省东 评剧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莲花落是一种化妆坐唱的形式,剧目有《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等。东北的蹦蹦(二人转)传入关内后,莲花落艺人吸收了蹦蹦的音乐、剧目和表演等,使说唱形式的对口莲花落成为带有表演的莲花落,这就是评剧的雏型;因此,后来人们有时称评剧为“蹦蹦”或“蹦蹦戏”。1909年“莲花落”进入唐山后,受到煤矿工人的欢迎,被称为“唐山落子”。接着由于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所以被命名为“平腔梆子戏”,简称评剧。再后又吸收了京剧、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艺术,使评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黄梅戏   黄梅戏使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大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后吸收青阳腔和徽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演出了大戏。主要唱腔,大戏有平词、火工、二行、三行、彩腔等;小戏多用各自独立的唱腔。由于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方言讲唱,形成了独特风格,所以曾被称为“怀腔”。东北地方戏   在东北地区二人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人表演的戏曲剧种。音乐部分基本上沿用二人转,摈弃了曲艺色彩,增加了戏剧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演出较普遍。秦腔   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源于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中叶。曾受昆腔、弋腔、青阳腔的影响,以梆子击节,音调高亢、激越,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 邕剧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百色、钦州等地。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古名邕州的南宁,故名“邕剧”。系在宾阳戏和武鸣老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属皮黄系统。唱腔和剧目与桂剧相近,也吸收粤剧的一些艺术因素。表演纯朴粗犷,武打有“大过山”、“跳椅”、“滚藤牌”等特殊技术。解放前已渐趋湮没,解放后获得新生。柳子戏   也叫“弦子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河南的部分地区。旧称“柳子腔”,是由河南、山东一带流行的山坡羊、黄莺儿、打枣竿、柳子等弦索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而成,并用加“滚”的唱法。传统剧目《黄桑店》、《挂龙灯》、《玩会跳船》等,风格均较古老。曲调分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等四大类,偶亦演唱转调与昆调。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笙、笛,后来又增添了琵琶、排笙等。南昌采茶   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南昌民间的“花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经灯戏、三脚班、半班等阶段而于清末形成。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等地。主要曲调有“茶灯调”和由“茶灯调”发展演变而来的“攀笋调”、“秧麦调”、“下和调”等。音乐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与短弓两种,而短弓又有顿弓、颤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淮海戏   旧称“淮海小戏”、“小戏”。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泗阳、沭阳、灌云及连云港等地。始于清末,以地摊形式演出,后逐渐发展成为舞台剧。曲调质朴优美,以“拉魂腔”见长。伴奏乐器以板制三弦为主,因而俗称“三括子”。越剧   流行于浙江、上海以及江苏、江西、安徽等地。1910年前后,嵊县一带的民谣、山歌在余姚秧歌班的影响下发展形成。当时形式简单,伴奏用笃鼓和檀板,故称“的笃班”或“小歌班”,演唱《卖婆记》、《箍桶记》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后逐步流入桐庐、富阳、海宁、杭州等地,1916年进入上海,并吸收绍剧唱腔和京剧的舞蹈以丰富其表演艺术,时称“绍兴文戏”。初全部由男演员演出,1923年后出现全部由女演员组成的“文武女班”。抗日战争期间,“女班”在上海有较大发展,“男班”及男女合演渐趋淘汰。 拉场戏  也叫“小落子”。戏曲剧种。由曲艺二人转发展而成,故习惯上也称“二人转”。传统剧目有五十多出,以《回杯记》、《梁赛金擀面》、《寒江关》、《二大妈探病》等影响较大。解放后编演的现代剧有《光荣灯》、《新婆媳》等。彩调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原称“调子”或“采茶”,约有两百多年历史。解放后定名为“彩调剧”。是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基础上形成,曾与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云南花灯戏互相影响。音乐唱腔大多轻松活泼,生活气息较浓,表演时载歌载舞,富有地方色彩。广西歌舞剧《刘三姐》就是在彩调音乐、表演基础上创作的。莆仙戏   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和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因为发源地过去隶属于兴化府而得名。兴化戏在明代中叶就已盛行,清代又有很大发展,50年代初改称"莆仙戏"。    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作为宋元南戏的古老剧种,尽管莆仙戏在近代以来曾受到闽剧、京剧以及文明戏的某些影响,但由于声腔、方言和欣赏习俗等因素,却一直保持着它独特的风貌,不被其它剧种所同化。这个剧种,在保存古老剧目、音乐曲牌、演出仪式、表演程式等方面,都以"奇、古、特"的艺术形态令人惊叹称绝。辽剧  辽剧原于辽南皮影戏。辽南皮影戏生成于300多年前,发展为辽南影调戏至今已有50多年。道白清晰,唱腔优美,既有皮影古韵,又有现代唱腔,深受辽南地区乃至辽宁全省观众的喜爱。2002年1月被辽宁省确定为唯一的地方剧种。豫剧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它流传于河南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是在明代秦腔、蒲洲梆子传入河南地区后,同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形成的。一说是由北曲弦索调直接演变而成,以梆子按拍、节奏鲜明。豫剧分别有豫东调和豫西调两个支派,豫东调以商丘、开封为中心,音调高亢、唱腔一般多用假嗓为主,称“上五音”;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音调较低,唱腔一般用真嗓,称为“下五音”。锡剧  “锡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流行于江苏南部及上海等地。长于抒情,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和水乡情趣。基本曲调有“老簧调”、“铃铃调”、“大陆板”、“长三调”、“哭调”、“老旦调”等。高甲戏  从明末清出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传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角色方面,文戏的青衣、文生和花旦的表演主要以梨园戏科步动作为基础,优美细腻,舞蹈性强;武生、武旦、老生和净角的表演则带有浓厚的京戏色彩。高甲戏的服装与京戏相同,只是叫法有所不同而已。脸谱化妆最初只有红黑白三色,后期摹仿京剧的化妆。淮剧  淮剧是江苏的主要剧种之一,产生距今约二百年历史。   淮剧土名又叫“三伙子”,可说明它是从三个方面形成的:一是香火戏,它有一批职业演唱人员,从事祈神求福的迷信活动;二是民间说唱,如打响板沿门卖唱的“门叹词”,唱些小词书上的片段和流行的各种民间小调、秧田号子、工鼓调等;三是徽剧,也就是流行于里下河的徽班。这三方面逐步结合,尤其是受徽剧的影响,淮剧形式逐渐形成,并有专业班社流动演出。 柳琴戏  柳琴戏是江苏省主要剧种之一,分布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因其唱腔有拉魂动魄的魅力,故民间一直称其为“拉魂腔”。50年代初,就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始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在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及毗邻地区的剧种音乐,逐步形成了自己完备唱腔体系,内容丰富多姿,腔调高亢华丽为观众钟爱,百听不厌。 南词  “南词”原为坐唱曲艺,清代由苏州传入福建。南平南词即以这种唱腔与南平一带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融合,经民间艺人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传教、整理、挖掘,发展形成了剧种,上世纪50年代初搬上舞台。因剧种年轻,以普通话为剧种语言,着重编演现代戏,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欢迎。上党落子  上党落子是山西省东南部(古上党郡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因为是在山西省黎城县境内发展和形成的,所以又称黎城落子。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1954年冬,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二分团代表全区参加了山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之后,被定名为上党落子。 沪剧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它形成于上海,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属滩簧系统。   沪剧源自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初名花鼓戏,进入城市后改称本地滩簧,亦名"本滩",二十世纪20年代始有"申曲"之称,40年代初又出现了沪剧称谓,至抗战胜利后才通称沪剧,是一个较年轻的戏曲剧种。   在上海风行的剧种很多,但只有沪剧才是唯一产生并壮大于上海的地方戏。它源于民间,语言生动,音乐柔和,委婉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云南花灯  云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境内汉族聚居地区和汉族、少数民族杂居区。在农村和小城镇尤为流行。在昆明就有“有烟火的村子就有花灯”的说法。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流行花灯的县达八十余个。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云南花灯逐渐形成十个支系: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腾冲花灯。它们彼此大同小异,基本特色相似。此外,在贵州的盘县、兴义和四川的会理一带也有云南花鼓流行,它们在剧目、音乐、舞蹈等方面也多有相似之处,似有血缘关系,但因多年来分头发展,已各自形成独立的剧种。三跳道情  宜兴三跳道情小戏,以宜兴地名取名。其前身为江南太湖地区流行的“说因果”,后来在宜兴扎根、发展,演唱时因以竹板、木板伴奏,故称为“三跳道情”。宜兴三跳道情小戏,用宜兴方言演唱,形成自己表演形式美、声腔演唱美和地方语言的艺术特色。特别是丰富的曲调和优美的唱腔,使得它善于叙事、长于抒情,有利于戏剧矛盾的推进和戏剧人物的刻画,是太湖西岸独特的一种戏曲形式。 海门山歌剧  海门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南靠长江,近邻上海,号称上海北大门,清代中叶后,江南移民把吴歌传入,经海门劳动人民世代口头传唱,发展成为流传于境内的海门山歌。1958年8月,海门县政府在省、地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专业的海门山歌剧团,一个崭新的剧种出现于舞台,活跃于江海之滨。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最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据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是在赣南民间灯影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有传统剧目一百多出,在闽、粤、湘、桂等地颇有影响。赣南采茶戏具有浓郁的赣南乡土气息和客家特色,唱腔优美动听,语言诙谐幽默,表演则以活泼灵巧的高矮步、扇子花、单长水袖载歌载舞的表演有别于其他剧种而独具特色。赣南采茶戏的优秀剧目有四小金刚《哨妹子》、《补皮鞋》、《钓蛉》、《老少配》。四大金刚《反情》、《大劝夫》《上广东》、《卖杂货》以及大型传统戏《九龙山摘茶》小戏《试妻》、《双打龙凤刀》等。 陕北说书剧  陕北说书,是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有九调和十八调之说。男女同腔同调,说似唱,唱似说,人物跳进跳出,旋律委婉动听。主奏乐器为三弦或曲项琵琶。近年来由延安曲艺馆给予改革尝试,将陕北说书搬上舞台,发展为陕北说书剧。九江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原名茶灯戏,俗称茶戏,进入半班形式后称采茶戏。明末清初,广泛流传于九江县内及九江府辖各县,故名九江采茶戏。 曲分南河、北河两个流派,本剧为流传九江县一带的南河派采茶戏。声腔分为平板、花腔、汉腔、杂腔、曲牌等五大类。原演出时,不用弓弦乐器伴奏,而以打击乐,乐手居台中天幕前而坐,演员在乐队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帮腔。
2023-08-28 17:08:074

我国各地的地方戏曲有哪些

地方戏 地方戏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如秦腔、川剧、泸剧,是同流行全国的剧种(如京剧)相对的。“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一方面,地方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戏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编辑本段]中国地方戏 中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方言不同,除了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遍及全国各地,有300多种,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评剧、粤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 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地的地方戏。它最初是在河北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先后吸收了其他剧种和民间说唱的音乐和表演形式,于清朝末年形成了评剧。评剧具有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擅长表演现代生活。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等,代表剧目有《秦香莲》、《小女婿》、《刘巧儿》等。 粤剧:是广东省的主要剧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和闽南一带。居位在东南亚、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也十分喜爱粤剧。明清时代,中国的许多剧种流传到了广东,这些剧种的声腔与广东音乐、民间曲调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粤剧。粤剧用广东方言演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著名演员有红线女、马师曾等,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地浙江绍兴地区,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戏,流行在浙江、上海、江苏、江西、安徽等地。越剧形成于清朝末年,最初全部由男演员演出,三十年代又发展成全部由女演员演出。越剧唱腔委婉、表演细腻抒情优美,已经成为仅次于京剧的一个大剧种。著名演员有袁雪芬、王文娟、徐玉兰等,代表剧目有《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戏,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以及临近各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豫剧的声腔,有的高亢活泼,有的悲凉缠绵,能够表演各种风格的剧目,传统剧目有六百五十多出,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著名演员有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七品芝麻官》《花木兰》《朝阳沟》等。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戏之一,旧时称为黄梅调,主要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的部分地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歌,传入安徽安庆地区后,又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发展形成了这个剧种。黄梅戏载歌载舞,唱腔委婉动听,表演朴实优美,生活气息浓厚,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欢迎。著名演员有严凤英、王少舫、马兰等,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属吴语地区滩簧系统。沪剧源出“小山歌”。为与同在上海演唱的苏滩、甬滩等其他滩簧相区别,故称本地滩簧、申滩时调,简称“本滩”。1914年,邵文滨、施兰亭、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新集”,从事本滩改良, 并改名为“申曲”。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开始把申曲改称为“沪剧”。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 吕剧:是中国山东省地方戏。以前叫“化妆扬琴”或“扬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扬琴”演变而来。 池州傩戏 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它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 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本戏”。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宗族师承,世代沿袭,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平时不演出。 池州傩戏汇蓄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和极高的文化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学术研究价值,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民俗仪式,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象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池州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辑本段]戏曲剧种大观 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 天津——京剧、评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 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 二人台、唐剧、武安傩戏 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 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 上党梆子、二人台、锣鼓杂戏 碗碗腔、朔州秧歌戏、 繁峙秧歌戏、孝义皮影戏 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罗罗腔 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 西藏——藏戏 辽宁——京剧、评剧、喇叭戏、辽南戏 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辽西木偶戏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汉调桄桄 汉调二黄、商洛花鼓、弦板腔 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 郃阳提线木偶戏 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京剧、吕剧、茂腔、五音戏、 柳琴戏、蓝关戏、一勾勾 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宛梆 大平调、太康道情、大弦戏 怀梆、四平调、南乐目连戏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 青阳腔、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 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坠子戏 上海——越剧、京剧、昆曲、沪剧、 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昆曲、绍剧、甬剧 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瓯剧、 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 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湖剧 江西——赣剧、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弋阳腔、青阳腔、萍乡采茶戏、 徽剧、吉安采茶戏、广昌孟戏 宜黄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 闽剧、大腔戏、四平戏 梅林戏、闽西汉剧、北路戏 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 西秦戏、梅山山歌剧、白字戏 花朝戏、陆丰皮影戏 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 台湾——歌仔戏 海南——琼剧、临高人偶戏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桂南采茶戏 湖南——昆曲、湘剧、祁剧、辰河高腔、 巴陵戏、湖南花鼓戏、邵阳布袋戏 常德高腔、辰河目连戏、荆河戏 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 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 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 重庆——川剧、梁山灯戏 云南——云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滇剧、白剧、傣剧、彝剧 贵州——黔剧、思南花灯戏、德江傩堂戏 布依戏、彝族撮泰吉、侗戏 安顺地戏、石阡木偶戏 西藏——藏剧、山南门巴戏[编辑本段]地方戏生态保护 地方戏在当代社会面临着生存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总体构成中的众多局部形态,由于感受到日益强烈的文化交流障碍,从而陷入某种生存窘况和发展困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戏就是如此。尽管地方戏的创作和演出仍在进行,且不时有令人惊喜的佳作出现;但地方戏观众的流失和市场的萎缩,就总体而言却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许多地方戏未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在文化生态发生变化时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 在我国长久的农耕文明和乡村社会格局中,地方戏所沉淀的其实是某一地域的整体文化精神。当我国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建设大步迈进之时,这种“地域文化精神”既不易跟进又难以固守;在地域文化精神中浸泡着的地方戏,也难以迅速感应新的时代氛围,合上新的时代节拍。我们注意到,不少地方戏固化的程式难以表现新生活的内容,而其叙述的模式又难以适应新观众的审美……当电视和网络等“E时代”的主要传媒渗透既往相对闭塞的“地方”,当“地方”的居民走出“闭塞”而经受“开放”的洗礼,原本植根于民众之中的地方戏就处于民众趣味变迁和“他山”文化抢滩的双重夹击之中。如何使产生于民众之中的地方戏固守住植根其间的民众并争取更多的民众,如何使其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创造性转换来延续,是我们需要从全局视野来进行战略性思考的问题。 地方戏在追求各自表演特色的同时亦形成了各自的表意局限 我国各地的地方戏,与昆曲、京剧一道统称为“中国戏曲”。其表现形态上的共同性,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歌舞演故事”。戏曲艺术将其主要表现手段称为“四功”,也即“唱、念、做、打”;事实上,近世以来的戏曲,“唱、念”较之于“做、打”显得更为重要。在地方戏中,“念”是方言的音韵,“唱”是便于方言音韵表情达意的声腔体系。在许多地方戏的演出中,听不懂方言就不能感受到演剧的趣味和魅力,也难以捕捉到其声腔中包蕴的微妙情感。这就是说,地方戏在强化其表演特色之时,也相应地形成了其表意局限。相对而言,那些在较大方言区生存着的地方戏,往往也就有着较广阔的市场。问题在于,有些地方戏为强调“特色”而不惜将“方言”的取用愈分愈细:比如取苏州方言演苏剧,取无锡方言演锡剧,取上海方言演沪剧,取湖州方言演湖剧,取宁波方言演甬剧等。“方言”日趋细密,却未必意味着都有相应成体系的声腔,这便又加剧了地方戏的表意局限。其实,上述苏、锡、沪、湖、甬等剧的声腔都从“滩簧”演化而来,为何不能聚合为“滩簧剧”呢?趋近的声腔偏要在方言上疏隔,结果往往是“特色”未备而“局限”更甚。 地方戏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趋向因“戏”而异 地方戏不仅因“地方”的差距而多有差别,且因历史的变迁而多有变异。我们对地方戏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趋势做了一些简略的分析,发现生存状况较好的地方戏有以下几种状况:其一,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戏生存状况较好。这是因为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投入会更大,生活富裕起来的群众对文化娱乐的要求也会更丰富。因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地方戏生存状况较好。其二,推出有影响的剧目和演员的地方戏生存状况较好。从最近几年来看,越剧有茅威涛和她主演的《陆游与唐琬》、黄梅戏有韩再芬和她主演的《徽州女人》、川剧有沈铁梅和她主演的《金子》、梨园戏有曾静萍和她主演的《董生与李氏》……剧种由于推出有影响的剧目和演员而显得生机勃勃,这不仅体现出“一出戏”会使一个剧种焕发生机,而且体现出“一个人”能为一个剧种注入活力。其三,形式上比较灵活且内容上比较鲜活的地方戏生存状况较好。比如云南的花灯、广西的彩调、湖南的花鼓、江西的采茶等。这些地方戏大多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来,程式未稳,形式灵活,载歌载舞,有乐有趣,而且剧目大多取材于现实,贴近于乡村。其四,有众多民营戏班推波助澜的地方戏生存状况较好。河南豫剧就其地域分布而言,几乎可以说是除京剧外的最大剧种,这离不开近400个民营豫剧团体的存在。浙江越剧也是如此,在其发源地绍兴嵊州注册的民营越剧团就有300多个。其他如福建的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也都有相当数量的民营戏班活跃在民间。 把握地方戏的生存状况与发展趋向,我们还可以看到地方戏在两个不同层面上的追求,这就是“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从无到有”是指从民间歌舞小戏或曲艺的基础上来建设地方戏,“从有到优”是指以昆曲、京剧的范型来完善地方戏。与这两个不同层面追求相对应的,是不少地方都普遍存在着的两类不同特质的地方戏:一类我们称为“草根戏”,如云南的花灯戏、湖南的花鼓戏、江西的采茶戏等;另一类我们称为“主干剧”,对应的有云南的滇剧、湖南的湘剧、江西的赣剧等。事实上,不少“主干剧”由于以昆曲或京剧为范型来完善自己,以致于被视为昆曲或京剧在地方的变体。如湘剧、滇剧、川剧等就是如此。以致于在强调特色之时,除方言、声腔之外,只能亮出某些特技(如川剧的“变脸”)。相比较而言,云南花灯戏、广西彩调戏、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等由民间歌舞或歌舞小戏发展而来的地方戏还保持着比较鲜活的特色。其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贫乏的曲牌无法应对繁复的剧情,使之欲固守纯粹而手段苍白,欲丰富手段却又担心失去自我。 “生态保护”是地方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我们注意到,在有些地方生存的剧种尽管古老,但至今却仍然充满生机。比如福建泉州的梨园戏,时有新作令人欣喜;还比如早就步入“濒危”的昆曲,在江苏苏州也不乏活力。既往有一种看法,认为越是闭塞的地方越容易保存“文化传统”的纯粹性。因此任半塘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戏剧的传统在晋南和闽南得到了有效的保存。这种看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苏州和泉州都不闭塞,前者是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后花园,后者更是历史上著名的对外开放的门户——“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埠。 事实上,在苏州和泉州,不仅传统戏剧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其他传统文化也与之一并形成了互补共滋的文化生态。以苏州为例,群众自发的“昆山曲会”的复苏,就与传统文化生态得到保护、从而陶冶了大众对其仰慕的文化情怀有关。苏州不仅有昆曲,有评弹和古琴(虞山琴派),而且有曲径通幽的园林、呼之欲出的苏绣和随形设意的玉雕。可以设想,当步入园林的小桥流水、把玩玉雕的可心如意之时,一段词雅韵浓的昆曲怎能不脱口而出。泉州也是如此。与梨园戏共生的传统演艺在泉州还有南音和高甲戏,这些传统演艺之所以绵延不绝,我们以为与泉州悠闲而又精致的茶艺文化分不开。当你步入茶社,竹椅斜凭,一盏洞顶乌龙茗香四起,鼻嗅唇啜之际意趣微熏……此时如有一段梨园吟唱或一曲南音飘至,真正令人爽心惬意。地方戏不论其现在“濒危”与否,如果不关注其文化生态的保护,它们就难以长久,更遑论发展。 地方戏要学习京剧的“拿来主义” 我们现在所称的地方戏,是相对于昆曲和京剧而言的。实际上,就其本源而言,昆曲和京剧也是“地方”的。昆曲原称“昆山腔”或简称“昆腔”,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起初只是民间清曲、小唱,经魏良辅、梁辰鱼等人的革新和创造,使之自明中叶以来成为影响最大的地方戏剧种,后因各剧种竞相追随而成为“百戏之祖”。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地方戏,而其实它是在徽戏和汉调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戏的优长而逐渐完善的。至今京剧念白仍取“湖广韵”,正说明其本源上的地方属性。昆曲和京剧现不归于地方戏之属,在于其曾有和仍有的全国性影响。昆曲虽属“濒危”,至今仍有京昆(北京)、沪昆(上海)、宁昆(江苏南京)、苏昆(江苏苏州)、浙昆(浙江杭州)、湘昆(湖南郴州)之分野;京剧更是有80多个国家事业团体,遍及20多个省份,确实可作为当代中国戏曲艺术的首席。 京剧为何能成为“国剧”,或者说为何能成为当代中国戏曲的“首席”?我们以为还不仅仅在于其发轫之初的坚实基础。从京剧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十分注意从地方戏中汲取养料。据不完全统计,就有据扬剧《百岁挂帅》移植改编的《杨门女将》、据淮剧《海港的早晨》移植改编的《海港》、据沪剧《芦荡火种》移植改编的《沙家浜》;京剧移植改编的同名剧目还有:豫剧《穆桂英挂帅》、川剧《柳荫记》、莆仙戏《春草闯堂》、吕剧《石龙湾》、滇剧《瘦马御史》、闽剧《贬官记》等。京剧艺术移植改编地方戏的“拿来主义”,不仅丰富了京剧形象塑造的艺术画廊,而且成为自身撑起门面的“看家戏”。京剧艺术生存与发展的这种现象说明,地方戏应当存在的理由并不只在于它所具有的艺术个性和表演特色,它还是为“国剧”提供养料的植被并且可能是未来“国剧”的萌芽。放任地方戏的水土流失也会使“国剧”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在我们看来,昆曲今日的“濒危”原因颇多,但放弃对地方戏优秀剧目的移植改编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从豫剧曾具有的全国性影响来看,谁又能断言不会产生新的有全国性影响的“大剧种”呢?因此,我们认为地方戏的生态保护不仅仅是“地方”的义务,也应是国家的责任。 地方戏要强化“生产自救”的意识并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对于地方戏的生存和发展而言,“生态保护”指的是“文化生态”。这个概念远远大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提及的“文化空间”。在我们看来,对地方戏实施文化生态保护,有两个应当强化的理念:一是打破行政区划而确立“文化区划”的理念,二是中止“地方”细化而实施“文化整合”的理念。就确立“文化区划”的理念而言,黄梅戏的文化生态保护就要考虑安徽安庆和湖北黄梅这一“文化区划”,而不是一提黄梅戏就只是安徽省。同理,越剧虽然足踏浙、沪、闽,但其文化生态保护的重点要放在包括嵊州在内的绍兴一带。就确立“文化整合”的理念而言,其实也意味着地方戏的资源整合、做大做强。一位戏曲研究家认为,提到“淮扬菜”都不分家,淮剧、扬剧难道不可以整合为“淮扬剧”吗?又如我们已经提及的“滩簧”系列,如能实现对苏、锡、沪、湖、甬等剧种的整合,怕是真要撑起华东半边天了。我们曾十分关注“天下第一团”(实则是“唯一团”)的生存状况,但其实消失最快的地方戏就是“第一团”——有时甚至来不及听到它喊“危机”就消失了。京剧起家之初,尚能整合汉、徽、昆、秦腔等剧种,今日我们为何要固守剧种壁垒,拒绝文化整合呢? 地方戏要摆脱生存窘况和发展困境,还要特别强化“生产自救”的意识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我们知道,剧种的生存状况如何,是靠剧目来体现的。生产出一部有影响的好戏并藉此推出一位担大梁的“腕角”,对一个剧种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上世纪50年代,连销匿已久的昆曲都能藉“一出戏”来救活,以至于留下了“一出戏(《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强化“生产自救”的意识,就要从生产什么产品、如何组织生产出发来变革我们的生产关系,来解放并发展我们的艺术生产力。地方戏剧团,即便是那些有悠久历史剧种的剧团,也不可以“坐等天上掉馅饼”的态度来期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工程”保护的是剧种,是剧种仍能在今天产生影响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能实现“生产自救”的剧团,也未必能在“工程”的资助下胜任剧种的保护。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地方戏,是一种仍在传承、可以激活的“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强调的“原汁原味”。生产自救的理念还包含着对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是一种发展中的生产自救。我们相信,地方戏只有追求发展才能有效生存,只有发展着的建设也才是最有效的保护。
2023-08-28 17:08:261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南北各自戏曲都有那些?

华夏戏曲论坛
2023-08-28 17:09:225

中国共有哪些地方剧种

地方戏顾名思义,是以当地的地方语言说、唱演绎的戏叫地方戏,地方戏的特点是各地方的人易懂。中国地方戏有:1、天津、北京的评剧、北昆、评弹;2、山西蒲剧、晋剧、上党梆子;3、山东吕剧、快书;4、上海沪剧;5、苏杭一带越剧、南昆;5、东北二人转;6、黑龙江龙江剧;7、内蒙蒙剧;8、西藏藏戏;9、江西婺剧、赣剧;10、福建闽剧、高甲剧;11、甘肃陇剧;12、湖北汉剧;13、湖南花鼓;14、广东粤剧;15、广西湘剧;16、贵州黔剧;17、云南滇剧;18、四川川剧、清音、快板、成都扬琴;19、陕西秦腔;20.安徽徽剧、黄梅戏、淮剧;21、浙江绍兴剧;22、河南坠子、豫剧、越调剧。
2023-08-28 17:09:552

我国各地的地方戏曲有哪些?

北京市:京剧 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 洪洞道情 临县道情 晋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陕西省: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 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锡剧 苏剧 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 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安徽省: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 嗨字戏 洪山戏 上海市: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赣剧 弋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平讲戏 闽剧 庶民戏 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歌仔戏 广东省: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粤北采茶戏 乐昌花鼓戏 雷剧 粤西白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壮剧 苗戏 侗戏 海南省:琼剧 临剧 湖南省: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戏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大弦戏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彝剧 云南壮剧 贵州省: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戏
2023-08-28 17:10:161

我国各地的地方戏曲有哪些

仿佛个回复的感觉一样。我也要好好休息一下
2023-08-28 17:10:254

中国的哪些地方有哪些戏种

我只知道,北京是京剧,河北是河北梆子和评剧,河南豫剧,浙江越剧,广东粤剧。其他记不清了
2023-08-28 17:11:393

地方戏曲剧种有哪些?

地方戏曲剧种:1、潮剧广东三大剧种之一,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比较古老的地方剧种。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剧目。潮剧,在联结海内外中华人民的情谊,作出突出的贡献。潮剧曲风优雅,悠扬婉转,特别动听,深受潮汕人民的喜爱。2、粤剧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广东三大戏曲剧种之一。粤剧,形成于清代初期,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剧目。3、评剧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4、秦腔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也是我国比较悠久的戏曲剧种。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5、吕剧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2023-08-28 17:12:201

中国著名戏曲有哪些?

《穆桂英比箭》
2023-08-28 17:13:2510

戏曲有哪些种类?

1、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2、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3、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黄梅戏等。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安徽省在20世纪50年代将这一剧种正式定名为黄梅戏。4、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5、豫剧发源于中原(河南开封)。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豫剧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评剧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黄梅戏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越剧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京剧
2023-08-28 17:14:352

戏曲种类有哪些

  中国各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而在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其它戏曲剧种有:昆曲、高腔、梆子腔、河北梆子、晋剧、蒲剧、雁剧、上党梆子、秦腔、武安平调、二人台、吉剧、龙江剧、越调、河南曲剧、山东梆子、淮剧、沪剧、滑稽戏、婺剧、绍剧、徽剧、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赣剧、采茶戏、汉剧、湘剧、祁剧、湖南花鼓戏、粤剧、潮剧、桂剧、彩调、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皮影戏等。  京剧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于北京,有“国剧”之称,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本剧的特色是气势恢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脸谱文化。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有着悠久的历史。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汉族戏曲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是影响最广的地方剧种。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高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高腔原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它是明代弋阳腔与后来的青阳腔流变派生形成的诸声腔剧种。  梆子腔,汉族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是现存最早的梆子腔剧种,它们对梆子腔基本音乐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2023-08-28 17:15:091

你还知道那些戏曲 列举江浙有三种戏曲

越剧,黄梅戏,昆曲
2023-08-28 17:15:173

有关戏曲的资料

请点个赞
2023-08-28 17:15:3612

河南有哪些戏曲种类

河南的戏曲种类有越调、柳琴戏、坠剧、二夹弦、怀调、落腔、豫剧、曲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大平调、宛梆、怀梆、道情戏、四平调等。1、豫剧: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2、越调:越调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3、曲剧:河南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于1926年经临汝县(今汝州市)农民同乐社在登封县首次搬上舞台,发展为戏曲剧种。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4、宛梆:宛梆是一个河南省稀有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5、坠剧:又称称坠子戏,是一种稀有的传统戏曲剧种,因其以曲艺坠子书的曲调为基础而发展形成,故得名,现全国仅有两家专业坠剧团体,河北深泽县深泽坠子戏剧团、安徽宿州市坠子戏剧团。
2023-08-28 17:16:111

浙江有哪些戏曲

浙江戏曲代表剧种有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一、绍剧,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绍剧也是浙江很出名的地方戏,拥有3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上虞,以前叫做“绍兴大班”,主要流传于绍兴,萧山,余姚等区域。主要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芦花记》。二、婺剧,俗称金华戏。顾名思义婺剧起源于浙江金华,金华简称为婺。主要流传于金华、丽水、建德、淳安等区域。主要剧目:《断桥》、《杨延昭怒斩子骑虎难下》、《三请梨花》等。三、越剧,被称为我国的第二大国剧,起源于浙江嵊州,主要流传于江浙沪,福建,江西,安徽等南方区域。主要剧目:《碧玉簪》、《蛟龙扇》、《龙凤锁》等。四、瓯剧为浙江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温州乱弹”。 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瓯剧文武兼备,唱做并重,以做工见长。音乐朴素、明快、流畅,表现力很强,能细致地表达各种人物内心复杂感情。五、杭剧,杭州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一度流行于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水乡和苏南等地。起源于杭州曲艺宣卷,从诞生到衰败仅半个世纪。
2023-08-28 17:17:251

各地的戏曲都有什么特点?

中国戏曲剧种介绍: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2023-08-28 17:18:152

我国主要的戏曲剧种有哪些

有昆曲越剧,京剧评剧,黄梅戏
2023-08-28 17:18:3513

东北戏曲有哪些?

  一、解释东北戏曲这个概念:x0dx0a  东北戏剧指的是在东北三省发展起来的曲艺形式,作为东北的地方戏,还是由以东北方言演唱的二人转发展起来的龙江剧和吉剧为主。x0dx0a  二、分别解释龙江剧和吉剧:x0dx0a1、龙江剧简介:x0dx0a  龙江剧是中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在黑龙江的地方戏曲新剧种。黑龙江汉族地方戏曲之一。1958年,在东北三省协作区会议上,周恩来提出要发展东北地方戏曲后,黑龙江省以二人转、拉场戏的音乐为基础,吸收东北民间音乐,把说唱和歌舞演唱的形式,逐步丰富、发展成戏曲形式,1960年8月正式命名为龙江剧。x0dx0a  2、龙江剧具体剧目介绍:x0dx0a  历年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寒江关》、《春灵庵》、《双锁山》、《俩新媳妇》、《结婚前后》、《张飞审瓜》、《皇亲国戚》等。x0dx0a  3、吉剧介绍:x0dx0a  吉剧是吉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在曲艺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东北其他汉族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逐步发展而成的。从1959年至今,吉剧共创作改编和排练演出了近二百个大、中、小剧目,其代表作为《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桃李梅》。x0dx0a  4.吉剧具体剧目:x0dx0a  剧目有《包公赔情》、《搬窑》、《燕青卖线》,后又相继编演了一批新剧目。如现代戏《婚礼上的眼泪》、《情法之间》、《春回大地》、《黄连花》和古代戏《包公赶驴》、《三放参姑娘》、《三请樊梨花》等。x0dx0a  三、回答问题:x0dx0a  所以综上所述,东北剧的代表剧目有:x0dx0a  《包公赔情》、《搬窑》、《燕青卖线》,后又相继编演了一批新剧目。如现代戏《婚礼上的眼泪》、《情法之间》、《春回大地》、《黄连花》和古代戏《包公赶驴》、《三放参姑娘》、《三请樊梨花》《寒江关》、《春灵庵》、《双锁山》、《俩新媳妇》、《结婚前后》、《张飞审瓜》、《皇亲国戚》等。
2023-08-28 17:19:261

中国八大剧种是什么?

昆剧——发源于江苏昆山市千灯镇,历史悠久,被誉为“百戏之祖”川剧——发源于四川。其中,四川雅安市上里古镇是具体发源地之一。川剧的“变脸”非常有文化代表性豫剧——发源于河南。邯郸、洛阳各是具体发源地之一秦腔——秦腔源于“西秦腔”。发源于陕西、甘肃一带,甘肃天水是具体发源地之一黄梅戏—发源湖北省黄梅县多云山(地处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评剧——产生于河北省东部,一说发源于唐山,也有说是卢龙评剧——产生于河北省东部,一说发源于唐山,也有说是卢龙粤剧——发源于广东佛山
2023-08-28 17:19:359

请问一下中国传统戏剧有哪些

1、京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3、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4、评剧: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流传于中国的北方。5、豫剧: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起源于河南地区。6、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晋剧、汉剧、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河南坠子、湘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湖南花鼓戏等。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戏剧有哪些,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e000811615821786.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8-28 17:19:591

各个地方的代表戏曲

各个地方的代表戏曲有很多,你可以到 惠天听书有声图书 平台多听听,也可以下载下来
2023-08-28 17:22:404

安徽有哪些戏曲?

2023-08-28 17:22:592

戏曲分类

戏曲(traditional opera)戏曲中国六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
2023-08-28 17:23:244

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状况.戏剧的名称分布地区主要特点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基本每个省市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建议你看看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系列片《黄河戏话》和《长江戏话》里面比较全面的介绍各个戏曲的基本状况。想要全面介绍在这里似乎是有些纸短意长了,我这里只列举一些主要戏曲的大致分布状况:1.京剧:解放前主要分布在三处,北方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华东以上海为中心,南方以武汉为中心,解放后三大中心基本未变,但是各省区由于当时的京剧演员“支边”,也都有些底子了。2.越剧:越剧起于浙江,大成于上海,越剧戚派创始人戚雅仙又把越剧向福建发展了,现在基本分布于江浙沪闽赣五省说类吴语方言的地区,这几年比较活跃,大有扩张之势。3.豫剧:主要以河南为中心,分布于河南,山东,湖北,江苏北部徐州一带。豫剧的群众基础是现在地方戏曲中比较牢固的,河南省男女老幼基本均会来那么几段。4.评剧:评剧起于河北唐山,解放前向南方上海,北方东三省发展,评剧的白派就是在上海大红的,现在基本分布在河北,天津,以及东三省,而在南方则有些萎靡不振的感觉。5.黄梅戏:黄梅戏在解放前还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安徽小剧种,仅局限于安徽的部分地区,解放后由于严凤英的巨大影响以及女驸马,天仙配等优秀剧目的出现,使得黄梅戏得影响力一下子提升很多,现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北,上海,山东等地6.秦腔:秦腔可以说是地方戏里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唱腔相当豪迈,不懂的人多以为怪异,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一带。7.昆曲:有百戏之祖之称,起于江苏苏州一带,一直是戏曲中的阳春白雪,清廷的御用戏,自京剧徽班入京后地位才慢慢被取代,昆曲一直是各地方戏吸取养分的剧种,现主要分南北两大风格,南方以上海上昆,苏州为中心,北方以北京北昆为中心。8.粤剧:粤剧与昆曲一样都是以古老的曲牌体为主体的戏曲,这点区别与京剧等地方戏曲的板腔体,实际上这点约束了粤剧的传播,不会讲粤语的创作者根本无法创作出粤剧的曲牌,所以粤剧至今仍只能分布于广东广州以粤语为方言的周边地区。9.越调:分布于河南大部分地区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越调的剧式丰富,解放前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似乎有些滞后。10.婺剧:分布于浙江,江西的部分地区。11.吉剧:分布于吉林为中心的东三省部分地区。12.沪剧:主要在上海及周边地区13.锡剧:分布于江苏无锡常州苏州镇江一带14.扬剧:分布于江苏扬州一带15.淮剧:分布于江苏淮阴,盐城一带16.吕剧:分布于山东部分地区,吕剧的现代气息很浓,腔调多变,很有地方色彩17.潮剧:分布于广东潮汕地区18.桂剧:分布于广西桂林周边地区。19.赣剧:分布于江西大部,解放前在湖北湖南多有发展,解放后几经磨难,几近灭绝,现如今稍有起色20.湘剧:分布于湖南部分地区21.梆子戏:梆子戏广泛分布于北方各地,但是主要还是华北地区,有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北路梆子等等,严格来讲,每种梆子都可以独立称为一个剧种,这里为了精简,就勉强放在一起把。22.川剧:大名鼎鼎的变脸绝活就是这剧种了,分布于四川,重庆,甘肃,云南部分地区23.滇剧:主要分布于云南昆明一带其余还有很多很多,不能一一列举,需要了解的,可以有选择的慢慢研究。
2023-08-28 17:24:191

中国八大戏曲剧种有哪些?

中国八大戏曲剧种包括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昆曲和粤剧。这些剧种广受欢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中,京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首,被誉为“国粹”,而其他剧种也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深受喜爱。
2023-08-28 17:24:292

中国三大戏曲剧种

挑拨离间的问题
2023-08-28 17:24:535

戏曲的种类有哪些

还有许多小剧种,如碗碗腔,河南坠子
2023-08-28 17:25:235

全国各地方的戏曲都是哪些啊?

1、北京:京剧2、河北省:河北梆子 3、天津:评剧 4、山西省:晋剧、蒲剧 5、陕西省:秦腔、眉户 6、河南省:豫剧、曲剧 7、湖北省:汉剧、楚剧 8、湖南省:湘剧、花鼓戏 9、广东省:粤剧 10、广西:桂剧,壮剧 11、江西省:赣剧、采茶戏 12、福建省:闽剧、莆仙戏 13、浙江省:越剧、绍剧 14、上海:沪剧 15、安徽省:黄梅戏、徽剧 16、江苏省:昆曲、淮剧 17、山东省:吕剧、山东梆子 18、甘肃省:陇剧、南木特戏 19、贵州省:黔剧、花灯 20、云南省:滇剧、白剧 21、四川省:川剧 22、青海省:黄南藏剧 23、内蒙古:二人台、蒙古剧 24、辽宁省:二人转 25、吉林省:吉剧 26、黑龙江省:龙江剧 27、台湾:歌仔戏 28、新礓:维吾尔剧、新疆曲子 29、西藏:藏剧 30、海南省:琼剧。
2023-08-28 17:26:091

中国戏曲有哪几种?各在什么地方

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 京剧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基本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    京剧的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的唱腔的特点是曲调丰富,旋律优美,节奏起伏,变化鲜明。各行角色的唱腔和用嗓各有特点,能充分发挥各行演员的特长和创造性。表演在继承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及其他地方戏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手段和表演方法,把唱、念、做、打各艺术手段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吕剧   吕剧是从说唱形式的“坐腔扬琴”演变而来。发源于鲁东北地区的广饶、博兴一带;流布于山东全省各地,并流行于河南、江苏、安徽等省部分地区。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主要板腔有四平、二板,另外有娃娃腔等部分曲牌穿插运用。音乐唱腔质朴通俗,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眉户   眉户又作“迷糊”,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盛行于关中地区,同时流行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    眉户,一说因其主要曲调是由秦岭脚下的眉县、户县的民歌小调组成,因地得名;一说因眉户曲调悱恻缠绵,悦耳动听,颇有迷人之感,故而亦称“迷糊”    眉户的语言十分通俗生动,音乐风格又很质朴。音乐结构为曲牌联套形式,不少曲牌是由长短不等的句子组成。眉户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海笛辅之,逐渐加入扬琴、二胡、提琴和部分中、西管乐打击乐器基本与秦腔相同。评剧   评剧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   评剧的前身是河北省东 评剧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莲花落是一种化妆坐唱的形式,剧目有《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等。东北的蹦蹦(二人转)传入关内后,莲花落艺人吸收了蹦蹦的音乐、剧目和表演等,使说唱形式的对口莲花落成为带有表演的莲花落,这就是评剧的雏型;因此,后来人们有时称评剧为“蹦蹦”或“蹦蹦戏”。1909年“莲花落”进入唐山后,受到煤矿工人的欢迎,被称为“唐山落子”。接着由于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所以被命名为“平腔梆子戏”,简称评剧。再后又吸收了京剧、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艺术,使评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黄梅戏   黄梅戏使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大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后吸收青阳腔和徽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演出了大戏。主要唱腔,大戏有平词、火工、二行、三行、彩腔等;小戏多用各自独立的唱腔。由于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方言讲唱,形成了独特风格,所以曾被称为“怀腔”。东北地方戏   在东北地区二人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人表演的戏曲剧种。音乐部分基本上沿用二人转,摈弃了曲艺色彩,增加了戏剧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演出较普遍。秦腔   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源于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中叶。曾受昆腔、弋腔、青阳腔的影响,以梆子击节,音调高亢、激越,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 邕剧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百色、钦州等地。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古名邕州的南宁,故名“邕剧”。系在宾阳戏和武鸣老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属皮黄系统。唱腔和剧目与桂剧相近,也吸收粤剧的一些艺术因素。表演纯朴粗犷,武打有“大过山”、“跳椅”、“滚藤牌”等特殊技术。解放前已渐趋湮没,解放后获得新生。柳子戏   也叫“弦子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河南的部分地区。旧称“柳子腔”,是由河南、山东一带流行的山坡羊、黄莺儿、打枣竿、柳子等弦索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而成,并用加“滚”的唱法。传统剧目《黄桑店》、《挂龙灯》、《玩会跳船》等,风格均较古老。曲调分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等四大类,偶亦演唱转调与昆调。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笙、笛,后来又增添了琵琶、排笙等。南昌采茶   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南昌民间的“花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经灯戏、三脚班、半班等阶段而于清末形成。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等地。主要曲调有“茶灯调”和由“茶灯调”发展演变而来的“攀笋调”、“秧麦调”、“下和调”等。音乐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与短弓两种,而短弓又有顿弓、颤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淮海戏   旧称“淮海小戏”、“小戏”。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泗阳、沭阳、灌云及连云港等地。始于清末,以地摊形式演出,后逐渐发展成为舞台剧。曲调质朴优美,以“拉魂腔”见长。伴奏乐器以板制三弦为主,因而俗称“三括子”。越剧   流行于浙江、上海以及江苏、江西、安徽等地。1910年前后,嵊县一带的民谣、山歌在余姚秧歌班的影响下发展形成。当时形式简单,伴奏用笃鼓和檀板,故称“的笃班”或“小歌班”,演唱《卖婆记》、《箍桶记》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后逐步流入桐庐、富阳、海宁、杭州等地,1916年进入上海,并吸收绍剧唱腔和京剧的舞蹈以丰富其表演艺术,时称“绍兴文戏”。初全部由男演员演出,1923年后出现全部由女演员组成的“文武女班”。抗日战争期间,“女班”在上海有较大发展,“男班”及男女合演渐趋淘汰。 拉场戏  也叫“小落子”。戏曲剧种。由曲艺二人转发展而成,故习惯上也称“二人转”。传统剧目有五十多出,以《回杯记》、《梁赛金擀面》、《寒江关》、《二大妈探病》等影响较大。解放后编演的现代剧有《光荣灯》、《新婆媳》等。彩调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原称“调子”或“采茶”,约有两百多年历史。解放后定名为“彩调剧”。是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基础上形成,曾与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云南花灯戏互相影响。音乐唱腔大多轻松活泼,生活气息较浓,表演时载歌载舞,富有地方色彩。广西歌舞剧《刘三姐》就是在彩调音乐、表演基础上创作的。莆仙戏   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和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因为发源地过去隶属于兴化府而得名。兴化戏在明代中叶就已盛行,清代又有很大发展,50年代初改称"莆仙戏"。    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作为宋元南戏的古老剧种,尽管莆仙戏在近代以来曾受到闽剧、京剧以及文明戏的某些影响,但由于声腔、方言和欣赏习俗等因素,却一直保持着它独特的风貌,不被其它剧种所同化。这个剧种,在保存古老剧目、音乐曲牌、演出仪式、表演程式等方面,都以"奇、古、特"的艺术形态令人惊叹称绝。辽剧  辽剧原于辽南皮影戏。辽南皮影戏生成于300多年前,发展为辽南影调戏至今已有50多年。道白清晰,唱腔优美,既有皮影古韵,又有现代唱腔,深受辽南地区乃至辽宁全省观众的喜爱。2002年1月被辽宁省确定为唯一的地方剧种。豫剧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它流传于河南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是在明代秦腔、蒲洲梆子传入河南地区后,同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形成的。一说是由北曲弦索调直接演变而成,以梆子按拍、节奏鲜明。豫剧分别有豫东调和豫西调两个支派,豫东调以商丘、开封为中心,音调高亢、唱腔一般多用假嗓为主,称“上五音”;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音调较低,唱腔一般用真嗓,称为“下五音”。锡剧  “锡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流行于江苏南部及上海等地。长于抒情,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和水乡情趣。基本曲调有“老簧调”、“铃铃调”、“大陆板”、“长三调”、“哭调”、“老旦调”等。高甲戏  从明末清出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传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角色方面,文戏的青衣、文生和花旦的表演主要以梨园戏科步动作为基础,优美细腻,舞蹈性强;武生、武旦、老生和净角的表演则带有浓厚的京戏色彩。高甲戏的服装与京戏相同,只是叫法有所不同而已。脸谱化妆最初只有红黑白三色,后期摹仿京剧的化妆。淮剧  淮剧是江苏的主要剧种之一,产生距今约二百年历史。   淮剧土名又叫“三伙子”,可说明它是从三个方面形成的:一是香火戏,它有一批职业演唱人员,从事祈神求福的迷信活动;二是民间说唱,如打响板沿门卖唱的“门叹词”,唱些小词书上的片段和流行的各种民间小调、秧田号子、工鼓调等;三是徽剧,也就是流行于里下河的徽班。这三方面逐步结合,尤其是受徽剧的影响,淮剧形式逐渐形成,并有专业班社流动演出。 柳琴戏  柳琴戏是江苏省主要剧种之一,分布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因其唱腔有拉魂动魄的魅力,故民间一直称其为“拉魂腔”。50年代初,就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始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在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及毗邻地区的剧种音乐,逐步形成了自己完备唱腔体系,内容丰富多姿,腔调高亢华丽为观众钟爱,百听不厌。 南词  “南词”原为坐唱曲艺,清代由苏州传入福建。南平南词即以这种唱腔与南平一带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融合,经民间艺人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传教、整理、挖掘,发展形成了剧种,上世纪50年代初搬上舞台。因剧种年轻,以普通话为剧种语言,着重编演现代戏,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欢迎。上党落子  上党落子是山西省东南部(古上党郡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因为是在山西省黎城县境内发展和形成的,所以又称黎城落子。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1954年冬,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二分团代表全区参加了山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之后,被定名为上党落子。 沪剧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它形成于上海,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属滩簧系统。   沪剧源自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初名花鼓戏,进入城市后改称本地滩簧,亦名"本滩",二十世纪20年代始有"申曲"之称,40年代初又出现了沪剧称谓,至抗战胜利后才通称沪剧,是一个较年轻的戏曲剧种。   在上海风行的剧种很多,但只有沪剧才是唯一产生并壮大于上海的地方戏。它源于民间,语言生动,音乐柔和,委婉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云南花灯  云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境内汉族聚居地区和汉族、少数民族杂居区。在农村和小城镇尤为流行。在昆明就有“有烟火的村子就有花灯”的说法。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流行花灯的县达八十余个。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云南花灯逐渐形成十个支系: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腾冲花灯。它们彼此大同小异,基本特色相似。此外,在贵州的盘县、兴义和四川的会理一带也有云南花鼓流行,它们在剧目、音乐、舞蹈等方面也多有相似之处,似有血缘关系,但因多年来分头发展,已各自形成独立的剧种。三跳道情  宜兴三跳道情小戏,以宜兴地名取名。其前身为江南太湖地区流行的“说因果”,后来在宜兴扎根、发展,演唱时因以竹板、木板伴奏,故称为“三跳道情”。宜兴三跳道情小戏,用宜兴方言演唱,形成自己表演形式美、声腔演唱美和地方语言的艺术特色。特别是丰富的曲调和优美的唱腔,使得它善于叙事、长于抒情,有利于戏剧矛盾的推进和戏剧人物的刻画,是太湖西岸独特的一种戏曲形式。 海门山歌剧  海门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南靠长江,近邻上海,号称上海北大门,清代中叶后,江南移民把吴歌传入,经海门劳动人民世代口头传唱,发展成为流传于境内的海门山歌。1958年8月,海门县政府在省、地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专业的海门山歌剧团,一个崭新的剧种出现于舞台,活跃于江海之滨。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最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据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是在赣南民间灯影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有传统剧目一百多出,在闽、粤、湘、桂等地颇有影响。赣南采茶戏具有浓郁的赣南乡土气息和客家特色,唱腔优美动听,语言诙谐幽默,表演则以活泼灵巧的高矮步、扇子花、单长水袖载歌载舞的表演有别于其他剧种而独具特色。赣南采茶戏的优秀剧目有四小金刚《哨妹子》、《补皮鞋》、《钓蛉》、《老少配》。四大金刚《反情》、《大劝夫》《上广东》、《卖杂货》以及大型传统戏《九龙山摘茶》小戏《试妻》、《双打龙凤刀》等。 陕北说书剧  陕北说书,是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有九调和十八调之说。男女同腔同调,说似唱,唱似说,人物跳进跳出,旋律委婉动听。主奏乐器为三弦或曲项琵琶。近年来由延安曲艺馆给予改革尝试,将陕北说书搬上舞台,发展为陕北说书剧。九江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原名茶灯戏,俗称茶戏,进入半班形式后称采茶戏。明末清初,广泛流传于九江县内及九江府辖各县,故名九江采茶戏。 曲分南河、北河两个流派,本剧为流传九江县一带的南河派采茶戏。声腔分为平板、花腔、汉腔、杂腔、曲牌等五大类。原演出时,不用弓弦乐器伴奏,而以打击乐,乐手居台中天幕前而坐,演员在乐队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帮腔。
2023-08-28 17:26:184

地方戏有哪些

说明一下,下面是一个很粗略的分类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4、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5、评剧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6、河北梆子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7、晋剧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8、蒲剧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9、上党梆子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10、雁剧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11、秦腔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12、二人台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13、吉剧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14、龙江剧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15、豫剧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16、越调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17、河南曲剧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18、山东梆子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19、吕剧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20、淮剧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21、沪剧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22、滑稽戏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23、越剧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24、婺剧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25、绍剧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26、徽剧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27、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28、闽剧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29、莆仙戏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30、梨园戏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31、高甲戏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32、赣剧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33、采茶戏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34、汉剧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35、湘剧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36、祁剧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37、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38、粤剧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39、潮剧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40、桂剧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41、彩调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42、壮剧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43、川剧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44、黔剧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45、滇剧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46、傣剧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47、藏剧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48、皮影戏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2023-08-28 17:26:361

中国各个地方的戏曲有哪些

湖南有花鼓戏北京有京剧等等
2023-08-28 17:27:1810

北方戏曲有哪些,南方戏曲有哪些

全国戏曲的种类 彩调剧 藏剧 潮剧 楚剧 凤阳花鼓戏 广东汉剧 桂剧 汉剧 黄梅戏 徽剧 荆州花鼓戏 柳子戏 吕剧 山东梆子 绍剧 四川曲剧 甬剧 云南花灯 壮剧 越剧 粤剧 越调 豫剧 宜黄戏 扬剧 新疆曲子剧 湘剧 锡剧 婺剧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戏 苏剧 曲剧 琼剧 青海平弦戏 秦腔 黔剧 祁剧 蒲剧 莆仙戏 评剧 瓯剧 闽剧 陇剧 龙江剧 辽南戏 昆剧 梨园戏 京剧 晋剧 吉剧 黄龙戏 淮剧 滑稽戏 花儿剧 沪剧 河北梆子 赣剧 二人转 二人台 川剧 北方昆曲 新城戏
2023-08-28 17:30:146

家乡地方戏有哪些?戏曲名称是?

地方戏多了,你家乡是哪里呢?越剧,黄梅戏,淮剧,沪剧,楚剧,汉剧,豫剧,粤剧,歌仔戏,评剧,梨园戏,扬剧......
2023-08-28 17:30:505

中国各地戏曲及其特点

中国六大戏曲剧种是: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粤剧。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秦腔、京剧、豫剧、越调、越剧、黄梅戏、评剧、曲剧、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绍剧、婺剧、四平调、等五十多个剧种。京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也称东方“歌剧”,发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都城北平,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二簧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它是由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及昆曲、秦腔糅合发展而来的。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中国戏曲三鼎甲“榜眼”。仅次于京剧,居各地方剧种之首,目前在我国十六个省市有专业豫剧团的存在。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越剧,中国戏曲三鼎甲“探花”。也有中国第二大剧种之称。长于抒情,唯美典雅。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评剧,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二年(1923),创建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评古论今”之新意,纳名宿吕海寰建议,改称“评剧”;民国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红》,新闻界将评剧之称谓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源于冀东民间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间农历新正花会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双人彩扮,对歌对舞,群体伴唱伴舞,锣鼓击节,唢呐或丝竹配乐伴奏,以歌唱民间生活故事、历史人物、四季风光为主要内容。
2023-08-28 17:31:082

中国一共有多少种戏曲?

漏了好多,如苏州评弹,淮海戏等
2023-08-28 17:31:316

中国六大戏曲剧种

中国六大戏曲剧种: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2023-08-28 17:31:472

各地方戏的剧种分别是什么

广东粤剧,四川川剧,陕西秦腔,上海沪剧,山西晋剧。1、粤剧粤剧(Cantonese Opera),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广东、广西两省和港、澳地区,在国外操粤语的华裔聚居区也时有演出。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川剧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川剧分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秦腔秦腔(Qinqiang Opera), 别称梆子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沪剧沪剧,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2006年,沪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晋剧晋剧就是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流传外地后,被称为山西梆子,后改称晋剧,也被称之为中路梆子,其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沪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川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粤剧
2023-08-28 17:31:551

地方戏有哪几种呢?

中国的地方戏遍及全国各地,有300多种,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曲剧、粤剧、淮剧、吕剧等。其中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地方戏的介绍:地方戏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一方面,地方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戏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地方戏的特色:地方戏的特色体现在音乐、舞蹈、服装、化妆、绝活、剧情等多个方面,方言不是唯一特色。保卫方言和戏曲坚守方言的主张是农业思维和崇古思维的反映。语音改革是京剧和昆曲成为全国性剧种的关键因素。地方戏要扩大影响,必须进行语言改革。文化并非越多样越好,戏曲剧种并非越多越好,剧种合流有利于戏曲发展。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动态保护,我们应该鼓励方言版和普通话版的戏曲进行竞争。戏曲只有以观众的需求为努力方向,依靠艺术的魅力才能获得市场竞争力。
2023-08-28 17:32:141

中国各个地方的戏曲有哪些?

很多!
2023-08-28 17:32:334

各地的戏曲都有什么特点

中国戏曲剧种介绍: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2023-08-28 17:32:511

豫剧和晋剧分别是我国什么和什么的地方戏曲种.

豫剧的主要范围是河南全省;河北石家庄以南地区;山东京沪铁路以西(菏泽、聊城、济宁)地区,也是山东梆子的主要流行地区;安徽的淮河以北地区(当地叫淮北梆子,也叫沙河调);湖北襄阳、试验地区;山西长治、运城、晋城地区(但影响不大)。另外西北关中、兰州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新疆,影响更大,专业豫剧团有兵团、石河子、阿克苏等。晋剧是山西第一大地方戏,主要分布在山西中、北部地区,内蒙古河套地区,河北张家口地区。晋西南的临汾运城,是蒲剧的天下,晋东南长治、晋城,最主要地方戏是上党梆子。
2023-08-28 17:33:022

中国有哪30种地方戏曲剧种?

1、北京:京剧2、河北省:河北梆子 3、天津:评剧 4、山西省:晋剧、蒲剧 5、陕西省:秦腔、眉户 6、河南省:豫剧、曲剧 7、湖北省:汉剧、楚剧 8、湖南省:湘剧、花鼓戏 9、广东省:粤剧 10、广西:桂剧,壮剧 11、江西省:赣剧、采茶戏 12、福建省:闽剧、莆仙戏 13、浙江省:越剧、绍剧 14、上海:沪剧 15、安徽省:黄梅戏、徽剧 16、江苏省:昆曲、淮剧 17、山东省:吕剧、山东梆子 18、甘肃省:陇剧、南木特戏 19、贵州省:黔剧、花灯 20、云南省:滇剧、白剧 21、四川省:川剧 22、青海省:黄南藏剧 23、内蒙古:二人台、蒙古剧 24、辽宁省:二人转 25、吉林省:吉剧 26、黑龙江省:龙江剧 27、台湾:歌仔戏 28、新礓:维吾尔剧、新疆曲子 29、西藏:藏剧 30、海南省:琼剧。
2023-08-28 17:33:181

中国有哪些地方戏

太多了
2023-08-28 17:33:293

著名的戏曲有哪些?(名字)

完全吻合的戏曲儿子们班上午去吧去吧!!嗯嗯好吧啊
2023-08-28 17:33:4012

中国各大戏曲及代表作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有“国剧”之称 );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 );黄梅戏;评剧;豫剧。代表作依次为:1、京剧:《长坂坡》《四进士》《秦香莲》《空城计》《霸王别姬》等2、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白蛇传》《孔雀东南飞》《王老虎抢亲》《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3、黄梅戏:《天仙配》《牛郎织女》《玉堂春》。4、豫剧:《花木兰》《五世请缨》《秦雪梅吊孝》《刘墉下南京》《抬花轿》(又名《香囊记》。拓展资料:1、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2、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4、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在浙江各地也广为流传。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2023-08-28 17:34:317

中国地方戏曲都有哪些?

河北梆子,河南豫剧
2023-08-28 17:34: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