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如何抓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扶贫攻坚

2023-09-02 21:29:21
共1条回复
豆豆staR

扶贫开发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最突出、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要致富,先修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头部队,交通运输部门在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应当大有作为。

一、从实际出发科学筹划

贫困地区绝大多数位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尤其薄弱,既是全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短板”,也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严重制约了其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以铁路、公路、民航机场、邮政线路为骨架的综合运输网络正在形成,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对外通道不畅,高速公路“断头路”较多;国省干线规模偏小,技术等级偏低;农村公路水平不高,防灾抗灾能力薄弱;客货运输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亟待提高。

交通运输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决定了扶贫攻坚必须交通先行。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交通扶贫的主战场,加快构建立体化、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有利于尽快改变滞后面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引导其改善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扎实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增强其承接国内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破解发展困局、释放发展潜力、发挥后发优势奠定基础;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贫困人口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为尽快改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落后面貌,交通运输部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部署,充分考虑片区的自然条件、发展能力、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确定片区交通运输发展目标,研究编制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11个片区专项规划,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的19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分别签署了共建协议,推动交通扶贫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创新发展。

到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将初步形成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民航机场、邮政线路为骨架的综合运输网络,国家高速公路基本建成,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以沥青、水泥路为主)、通班车,基本建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城乡客货运输服务效率明显改善,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二、完善网络提升能力

以解决制约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瓶颈为契机,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着力提升运输体系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让特困地区人民共享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是许多贫困地区最基础甚至是唯一的交通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把农村公路作为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显著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分别建设通乡镇、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1.07万公里和22.2万公里,解决400多个乡镇、3.9万个建制村的通畅问题;以加强县乡连通、促进资源和旅游开发为重点,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建设一批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县际出口路、旅游路、资源开发路,建设规模为1.7万公里。“十三五”期间,继续推进剩余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加大县乡道建设改造的支持力度。

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统筹考虑国家高速公路大通道的贯通,全面提高片区对外通道的运输能力。以国家高速公路为建设重点,打通重要通道的“断头路”和瓶颈路段,有序推进新增国家高速公路和国务院批准的区域规划内明确的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建成区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十二五”期间,建设规模约1.07万公里。“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新增国家高速公路和国务院批准的区域规划内明确的高速公路。

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以省道为主,打通省际、县际“断头路”,完善区内路网,建设一批连接重要资源开发地与旅游景区、对经济发展有突出作用的公路,增加区域发展能力。着力提高国省道中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加强通县二级公路建设,强化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路段建设,加强各片区内部及其与周边区域联系的干线公路建设,“十二五”期间的建设规模约2.9万公里;“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普通国道和省道的建设力度,提升干线公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快公路客货运输场站建设。加快县城老旧客运站改造,依托农村公路建设同步推进乡镇等级客运站、建制村汽车停靠点建设,尽快形成以县级客运站为龙头、以乡镇客运站为重点,以建制村汽车停靠点为辅助,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客运站场体系。“十二五”期间,改造或迁建272个老旧县级客运站,建成4000多个乡镇等级客运站和8万多个建制村汽车停靠点。“十三五”期间,继续推进县级客运站改造、乡镇等级客运站和建制村汽车停靠点建设。

加快客货运输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出行条件,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构建客运服务网络,统筹城乡客运发展,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安全水平,实现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推进建制村通班车工程。努力构建货运及物流服务网络,推进农村生产生活资料配送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客运班线分布广的优势,推进片区公路客运班车带运小件邮件、快件试点,推进与物流相配套的运输场站、仓储、信息平台等设施建设。发挥邮政系统在农村地区的基础网络体系、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优势,支持邮政企业全面参与农村物流网络建设,积极开展运邮合作和连锁配送业务。

加快内河水运建设。加强具备条件的地区的对外水运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内重要航道及库(湖)区水运基础设施,推进内河港口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进一步适应区域物资水上运输需要。“十二五”期间,改善、新增3633公里航道,新增121个码头泊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能力建设。充分考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特点,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区域交通发展的基本前提,把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作为重要任务,灵活确定适宜当地特点的技术标准和指标,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特别要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危桥改造和安全防护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三、多措并举合力推进

打好新一轮交通运输扶贫攻坚战,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注重规划引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支撑,创新机制、统筹协调,形成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整体合力。

稳步推进规划实施。贯彻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总要求,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认真组织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纲要,处理好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合理安排好“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建设内容,扎实做好相关项目安排和对接,加强项目管理,严格工程质量,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车购税资金对交通扶贫的支持力度,考虑到交通建设成本上升、地方配套能力不足的实际困难,交通运输部在“十二五”规划向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倾斜支持的基础上,将“十二五”车购税预期增量资金的绝大部分投入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要用于提高补助标准而非扩大规模,其中普通国道补助标准在“十一五”基础上提高了2.6倍以上,通乡镇、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补助标准分别提高了1倍和1.5倍。加大各级地方财政对交通的投资力度,依法实施优惠的税收和土地政策等支持普通公路建设,统筹使用各级各类扶贫资金并向交通扶贫建设项目倾斜。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一事一议制度,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投资参与交通扶贫建设,积极争取以工代赈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鼓励企业、个人捐资捐助支持交通建设。

加强科技人才支撑。强化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路建设、灾害防治、绿色环保、安全应急等技术的研究,加快新技术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建立人才交流培训机制,部与相关省区市加强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层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等交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进一步帮助贫困地区培养交通建设技术、管理人才。

完善协作联动机制。营造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支持和参与交通建设的良好氛围。强化部省协调联动,在规划编制、项目审批、资金安排、示范试点建设等方面共同研究和推进。强化省际协调联动,加强跨省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衔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强化部际联动,发挥好部际联席会议的平台作用,互相支持配合,发挥行业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交通扶贫规划执行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建设项目决策、资金使用管理、工程建设进度、质量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审计监督,确保交通扶贫建设资金高效、安全运行。建立完善交通扶贫统计制度,加强交通扶贫建设情况的统计监测、分析评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将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畏艰难的精神面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统筹安排的工作措施,不断取得交通扶贫攻坚战的新胜利,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相关推荐

澧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具体建在哪里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澧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具体建在澧县汽车总站。《澧县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和实施方案》文件显示,2021年9月,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邮政管理局联合出台《全省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湘交运输规〔2021〕9号),文件明确:鼓励建设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规划,坚持融合创新,多元拓展,强化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机融合。澧县县根据该文件精神,为避免重复和多头建设,实现城乡客货邮整体推进、融合发展,澧县交通运输局局现正以澧县汽车总站为依托,重新启动了《澧县客货邮融合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待方案编制完成,将提请县委政府专题研究后,尽早启动城乡客货邮一体化建设。所以澧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具体建在澧县汽车总站。
2023-08-29 10:44:391

邵东城乡客运一体化项目地址

绿汀大道与315省道交叉处西南。邵东城乡客运一体化总占地面积517亩,建设内容包括汽车南站、机动车检测中心、快递分拣中心和快递物流园等,项目地址在邵东县绿汀大道与315省道交叉处西南地块。邵东城乡客运一体化是解决农村客运安全便捷、惠民的重要途径,实现全县建制村班车通达全覆盖,让百姓出行更准点、更舒心。
2023-08-29 10:44:491

多层次客运服务体系是什么

多层次客运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完善多层次客运服务格局。2. 拓展航线网络。3. 增加航班密度,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融合建设。4. 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协调。5. 构建城市公交、城乡公交、农村客运三级网络,加速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完善多层次客运服务格局。
2023-08-29 10:45:052

湖南省第四批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名单什么时候公布

暂无具体时间。根据查询湖南交通运输厅网显示,截止于2023年5月4日暂无湖南省第四批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名单。湖南省站场建设投资50亿元,新开工项目327个,建成投产303个。
2023-08-29 10:45:271

山西省交通运输管理局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

村村通工程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发展农村客运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体现,是关系人民群众出行的大事,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近年来,为缩短城乡发展距离,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老百姓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山西省交通运输管理局在省交通运输厅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发展农村客运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兼顾,平稳过渡;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人员对全省1198个乡镇、28203个建制村进行了全面普查,摸清了道路、运力、运量和农民群众对道路运输发展的需求等情况,编制了《山西省城乡道路客运网络图集》,将村村通客车任务全部落实到人,对未通客车的村进行规划。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安装农村客运候车亭6201个,招呼站牌16932个,农村客运基础设施覆盖率达到78%。建制村通客车率上升至96%。全省96个县(市)中的78个县(市)实行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792条,农村客车达到6819辆。卓有成效的村村通客车工程,改善了农民的出行条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原国家交通部张春贤部长,冯正霖副部长,徐亚华副司长以及牛仁亮副省长在深入检查村村通客车工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山西省村村通客车的做法,2007年2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进行了报道。在全面推动村村通客车工作的同时,为顺应大部制改革和地方交通行政体制改革要求,主动而为,原省建设厅山西省城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处成建制划归省运管局,并更名为山西省城市汽车客运管理办公室,在省级层面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格局。截止到目前,全省11个地市除大同、临汾以外的9个地市整体将公交出租成建制划归交通部门管理。城乡客运线路的统一规划,便捷了城乡群众出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2023-08-29 10:45:371

澧县城乡客运一体化第二轮可以入围吗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澧县城乡客运一体化第二轮可以入围。2021年11月4日交通运输部官网公布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名单,全国共有61个区县(市)成为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临澧县成功入选。具体消息可关注官方网站,获得第一手权威信息。
2023-08-29 10:45:531

新客规2021年细则

一、优化客运许可。取消许可条件中的车辆客位数要求,由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 自行决定客车车型;将“途经路线”由许可事项改为备案事项, 放开日发班次上限,允许在不低于车辆类型等级前提下调配车辆,释放经营者经营自主权;将“客运班线经营及包车客运许可原则上应当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的方式实施”调整为 “客运班线经营可以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的方式实施”。二、简化客运经营许可材料。明确客运站 经营许可实行告知承诺制,简化相对人申请程序,缩短许可时限,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于可通过部门共享、内部核查获取的信息及企业章程等无直接关联材料,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交, 将客运经营许可中的站点方案和聘用驾驶员调整为承诺制,便利相对人;强化对承诺事项检查和违法处置力度,确保承诺事项落实到位。三、提升经营者经营自主权。允许客运班车在起讫地、中途停靠地所在城区沿途下客,便利旅客出行;允许客运站在满足基本服务功能前提下 拓展旅游集散、邮政、物流等功能,充分利用客运站资源;调整省内包车强制分类管理制度, 授权省级交通运输部门确定省内包车客运是否细分市际、县际、县内管理;允许 包车客运向下兼容运营,即省际、市际、县际包车客运经营者可以分别经营省内、市内、县内包车客运业务;将包车客运车辆数量要求适度上调,切实做到“放管结合”。四、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取消现行《客规》中的不满足客运许可条件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使用母公司许可资质从事经营活动、客运经营者延续经营优先许可等制度;进一步明确客运班线经营许可期限届满后,应当依法重新申请许可。五、规范客运定制服务。明确从事定制客运需先取得班线经营许可,定制客运车辆核定人数在7人以上;在发车时间、上下旅客地点等方面给予定制客运车辆更大的灵活度;增加对从事定制服务的班车客运经营者和网络平台的义务规定及监管要求。六、推进农村客运发展。明确了农村客运公益属性及城乡客运一体化要求;对农村客运作出特别规定,明确 农村客运班线中途停靠地客运站点可以由其经营者自行决定,在乡村一端无客运站的,无需进站发班。七、强化客运安全监管。鉴于800公里以上客运班线运距远、运营时间长、途经路况复杂,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易发多发, 要求在准入环节开展安全风险评估;针对行李舱载货风险高、隐患大的实际,明确货物安检、装载规范等要求,提升客车载货安全监管水平;增加发车前安全告知、行李物品安检、包车运次时限等措施和要求,确保安全运行。
2023-08-29 10:46:181

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二章 主要任务

完善公路交通网络。一是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优先建设、重点安排国家高速公路网项目和高速公路对外通道项目,积极推进地方联网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增强省际、区域和县际间通道运输能力。续建奉节至巫溪高速公路等项目16个、约739公里;新开工巫溪至镇坪高速公路等17个项目、约975公里。开展三环以内射线高速公路适应性研究,开展原“三环十射三联”高速公路剩余路段以及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新增线路的前期工作,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十二五”力争新建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00公里,省际出口通道达到20个,基本覆盖全市区县(自治县),实现“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二是加大普通国省干线改造力度。按照国道基本达到二级、省道基本达到三级的标准,改造升级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000公里,力争实现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0%,实施5000公里普通国省道路面改造工程,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优良路率达到80%。三是推进实施行政村公路通畅工程。规划新改建农村公路为水泥(沥青)路面3万公里,力争实现85%的行政村通畅。规划建设撤乡并镇公路和中心城镇等联网公路7000公里,并逐步推进农村公路通道森林工程。四是加强专项公路建设,按照二级公路标准,积极实施国防战备公路建设;重点推进菜园坝―铜元局等7个战备公路渡口改造和邓小平故居、杨尚昆故居、刘伯承故居、聂荣臻故居以及红岩文化、抗战文化等600公里红色旅游公路建设。优化公路枢纽站场布局。一是加快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重庆主城区重点推进实施龙头寺(扩建)、上桥2个综合客运枢纽,两路、鱼洞、西永、茶园、西彭、鱼嘴、白市驿等7个换乘枢纽以及团结村、南彭、茶园、寸滩、佛耳岩、西彭、北碚等7个物流枢纽。万州城区重点推进实施城西综合客运枢纽和客运总站、城北、城南3个客运枢纽改建工程和龙宝、塘坊、红溪沟、江南等4个货运枢纽建设,形成一批集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以及依托综合交通港站、产业园区以及现代物流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物流枢纽。二是积极支持区域客运枢纽和物流枢纽建设,支持涪陵、江津、合川、长寿、永川等大城市以及黔江、璧山、荣昌、綦江、南川、万盛、丰都、石柱、垫江、梁平、武隆、彭水等城市结合城际铁路发展建设综合客运枢纽。与大型工业园区相配套建设涪陵龙头港、黔江正阳、江津德感、合川南城、永川港桥、长寿晏家、万盛双坝等区域性公路物流枢纽。加快内河航道建设。一是构建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为骨架的航道网络体系,形成联接川、黔、滇、鄂等周边省市的骨架航道,使长江、嘉陵江重庆段和乌江彭水枢纽以下所有航道全部达到三级以上航道标准。重点实施嘉陵江利泽航电枢纽、大宁河庙峡航电枢纽工程,乌江银盘、白马通航建筑物工程和乌江航道整治工程。二是加快三峡库区及其他重要支流航道建设,实施渠江、綦江和三峡库区重要支流航道整治工程,达到三级以上航道标准。改造升级四级及以上航道862公里,全市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636公里,航道达标率90%。结合三峡库区后续扶持规划,继续实施渡口改造和渡改桥工程。加快内河港口建设。一是按照港口、物流和产业“三结合”的原则推进铁公水联运的枢纽型港口建设,重点实施果园、东港、龙头港、新田、朱沱和新生等5000吨级枢纽型港口项目;完成水天坪、胡家坪、佛耳岩、下塘口、江家槽、下岩寺作业区等临港产业配套码头建设。二是加快三峡库区高品质旅游码头建设,实施朝天门旅游码头升级、江北嘴、万州鞍子坝等精品旅游码头项目。适当开展游艇基地建设。“十二五”全市港口货物总通过能力达到1.8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700万标箱。促进综合运输衔接。一是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资源,围绕长江沿线产业带的形成和内外贸运输发展,形成以长江、高速公路和干线铁路为主的沿江综合运输通道,尽快形成渝蓉藏、渝湘穗、渝汉沪、渝黔桂、渝滇东盟、渝兰西亚、渝陕包、渝京远东等八大综合运输通道。二是完善枢纽港站、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集疏运网络,枢纽型港口除忠县新生港外全部实现铁路进港,形成港口与高速公路、铁路多式联运系统。积极支持连接产业园区、旅游景区、高速互通的公路连接线建设。三是加快建设城市内外交通一体化体系,加快改造升级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相衔接的瓶颈路段,畅通城市出入口;加快提升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一体化组织水平,促进便捷换乘。 提升路网服务能力。一是提升高速公路服务水平。实施“畅通工程”,加强高速公路路面技术状况检测,规范养护施工作业,推进ETC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实施“安全工程”,确保高速公路相关安全设施和设备完好,加强高速公路安全巡查。实施“舒适工程”,加强高速公路日常维护,积极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标准化建设和高速公路森林通道工程建设。二是维护国省道良好技术状况。进一步加大路面改造力度,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优良路率达到80%。加强桥梁养护管理和危桥改造工作,开展危桥安全隐患排查和加固处置,一、二类桥梁比例达到95%以上。加强对治超站、交通量观测站和道班房等管理设施的配套建设。三是保障农村公路正常通行。重点加强路基排水设施的维护与路面日常养护,着力解决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不足、危病桥数量多、抗灾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实现“有路必养”。完善公路养护机制。一是理顺养护职责,增强养护资金保障。落实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对辖区内公路养护管理的主体责任。明确各级财政对公路养护的资金补助或配套标准,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部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逐步加大公路养护投入,落实区县(自治县)配套资金。二是完善养护制度,规范养护管理程序。完善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准入规则和管理办法,出台公路养护工程技术的地方性标准与规范,健全养护工程管理的配套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检测、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三是推行公司化管理,逐步实现“管养分离”。发挥市公路养护协会作用,推进养护工程企业资质认定工作,逐步形成统一开放、分类管理、竞争有序的养护市场。推进公路科学养护。一是提高养护生产技术水平,高速公路养护争取实现全面机械化,普通公路养护逐步提高养护机械化水平。二是推广养护检测、维护专业技术,国省干线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评定率达到95%以上。三是加快路网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整合完善公路数据库系统,提高公路养护决策和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强化航道养护管理。一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新型航道管理体制,突出高等级航道的养护,形成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嘉陵江、乌江、渠江、涪江等重要航道由市管航道养护专业队伍进行养护,其余航道的养护由区县(自治县)进行管理。二是大力推行港航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技术,依托航道、港口、船舶等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开展“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数字航道建设。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一是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市场,继续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BOT+EPC模式的监管思路和手段。二是稳步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分解细化质量管理目标,建立完善质量管理考核评价制度与奖惩制度,严格分包管理,强调过程监管,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提升城市客运服务水平。一是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优先保障公交站场用地,严格实施城市公交首末站配建标准。城市交通建设项目投资安排上应优先考虑公共交通站场设施。大力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条件,推进客运枢纽与城市公共交通无缝换乘。建立保障公交低票价和车辆更新的财政补贴增长机制,出台鼓励合理换乘的优惠政策。二是发挥轨道交通的骨架作用,加快开通运营轨道交通一、三、六号线及二号线延伸段,合理组织轨道列车运行计划,加强轨道交通营运管理。三是提高公共汽车服务水平,推进公交枢纽站和维修保养场建设,重点建设双堰、弹子石、长生、外河坪等45个公交枢纽站场,新增公交站场面积100公顷。优化布局公交线网,城市公交逐步覆盖至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建成区及连接的主要干道,区县(自治县)公交实现城区逐步覆盖。合理调配公交运力资源,在主要客流走廊投放大容量公交车辆。优化布局公交快线,城市组团间开通公交干线,组团内部按区域组织普通线路,合理确定普通车和中高级车的投放比例。普及公交车辆GPS终端和IC卡、RFID技术应用,试点建设公交车辆运行信息电子站牌。四是有序发展城市出租汽车。稳步开展出租车运力投放,逐步理顺出租车的价格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缓解“打的难”局面。完善出租车职业资格制度、收益分配调整机制和劳动用工关系。整合推广出租车综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在适宜开通城市公交的城郊或城市新区,稳步推进班线客运和农村客运的公交化改造。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全市中心镇基本建成四级及以上等级客运站,其他乡镇基本建成五级客运站或简易车站,通客运车辆的行政村基本建有候车亭或招呼站。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进入农村客运市场,采取区域经营、延伸经营、捆绑经营、专线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因地制宜开行赶集车、早晚车、周末车、学生车。加大站场建设支持力度,增加配套建设资金,站场用地原则上以调剂或划拨方式供应。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统一购买农村客运车辆保险。完善城乡客运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统一、开放的城乡客运市场,建立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配套政策标准和互联共享的城乡交通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培育港口物流集团、重庆交运集团、长安民生集团等现代物流龙头企业。依托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促进物流枢纽与产业园区配套布局,积极引导城市中心的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向城郊大型物流园区积聚。依托化工物流园区建立危险化学品物流市场,发展专业物流。建立集政府监管功能、物流服务功能和数据传输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拓展物流服务领域。推广零担、快运、集装箱运输、集散配送运输等领域的加盟连锁经营,积极推进甩挂运输。鼓励货运枢纽经营主体拓展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保税等功能,促进货运枢纽站场加快向现代物流节点转型。建设深入西部内陆的“无水港”,形成跨地区的物流服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和口岸大通关系统。吸引国际航运企业在重庆设立区域总部。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支持邮政企业全面参与农村物流流通网络建设。加强运输市场管理。一是严把道路公交、出租车、长途客运、危险品货运等从业人员、营运企业、营运车辆的市场准入关。二是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条款,强化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服务质量考核和从业人员的诚信考核,使企业的信用等级与其所属从业人员的整体信用情况挂钩。三是加大运输市场监管执法力度,以质量信誉考核为手段,对严重违规的从业人员和营运企业依法实行强制退出。四是完善汽车租赁业管理制度,规范汽车租赁经营行为。五是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间的联动协作,形成市场监管合力。 完善交通运输安全设施。继续推进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实施公路安保工程约5000公里,改造危桥500座,实施渡口改造800个、渡改桥100座。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重点,加强对自然灾害多发路段的监控预警和工程治理,实施地灾防治工程250处。按三级航道以上标准完成布标航道里程1085公里,配布航标2615座,建立嘉陵江、乌江、渠江等主要通航河流VHF船岸通信系统、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岸基系统。实施船舶污水处理、储存设施安装改造工程,在重庆主城、涪陵、长寿、万州建设4个油船、散装化学品船舶洗舱基地;在重庆主城、万州建设2处船舶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设备库,在巫山建设1处应急设备设置点。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推进落实交通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行三级以上客运站场交通执法人员驻站制。持续开展运输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打击非法违法从事交通运输的行为。完善全市治超站点监控网络,完成29个治超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治超站点监控网络。建立完善交通运输企业告诫制和“黑名单”制。加强从业人员资格和信用管理。推进“一案三制”建设,构建责任主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与相关预案衔接有效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本地区应急技术专家资源库建设,建立与公安、消防和大型企业、地方专业救援队伍等单位联动机制。通过政府层面完善应急补偿机制。加大交通运输事故责任追究力度。建立从事客运和危险品运输的企业、运输工具、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评估体系。构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一是完善全市公路水路交通应急指挥平台,基本建成普通公路监控指挥中心、地方水域水上监控指挥中心、道路运输(含营运轨道交通)监控指挥中心、营运高速公路监控指挥中心、交通执法指挥平台等5个市级行业应急指挥平台框架和2个试点区县级应急平台框架;建设现场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固定应急指挥平台(各级监控指挥中心)与移动应急指挥平台(现场)的互联互通;建设重庆市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争取在交通运输部的支持下承担国家路网西部监控与调度职责;进一步整合中央和地方海事力量,建设重庆市水上搜救中心。二是建设一批交通应急保障救援基地,建立与交通战备物资储备相结合、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交通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重庆主城、万州、涪陵、黔江、石柱、奉节6个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救援基地;在重庆主城建立全市水上交通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重庆主城、涪陵、合川、彭水、云阳、巫山6个区域性水上交通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北碚、武隆、酉阳、忠县、奉节、开县、万州、江津8个水上交通抢险应急站。建设高速公路交通执法应急救援站30个。三是建立应急保障专业抢险队伍,加强水上事故应急救援队和航道应急保通队建设,构建基层公路应急抢险保通队,加强应急保障装备建设。四是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对全市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重点路段、大型桥隧、干线航道重点航段、重要港口及危险品码头等实施监控监测,整合运输装备GPS应用系统,全市九座以上客运车辆、危化品运输车辆、重型货运车辆和“四客一危”船舶全部加装GPS终端等。 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开展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与运营、公铁水多式联运高效衔接、大区域交通组织、城市立体公共交通等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二是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危险品运输过程监测及控制、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及救援装备的配置等关键技术研究,逐步建立安全可靠的交通管理应急反应体系。三是开展提升黄金水道通过能力、山区高速公路快速维修、大型桥梁隧道养护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开展沥青路面再生、隧道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示范等,发展资源节约型交通。五是开展RFID、IC卡、ETC等技术的研究,拓展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过程和行业监管中的应用。六是开展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与资产管理模式等研发攻关,提升交通运输科学决策水平。七是打造重庆市公路养护工程技术、公路防灾减灾技术、重庆山区隧道关键技术、西部地区山区桥梁建设营运管理、内河航运关键技术和综合交通运输经济与技术等特色研发中心。注重交通信息化建设与科技推广应用示范。一是建设交通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公路网动态交通路况信息数据库两大基础数据库,完善全市交通信息资源中心,力争在重庆建成西部交通数据灾备中心。二是推进行业智能化管理建设,重点建设公路路网、道路运输、水运交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交通执法综合指挥系统,构建高速公路速度监测和移动视频监控系统;推进实施高速公路跨省联网与不停车收费系统;建立驾驶培训机构IC卡计时培训系统信息平台;完善重庆市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平台。三是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整合交通信息资源,统一交通服务热线,强化96096品牌,推进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和城市客运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公共交通信息一体化进程,逐步搭建西南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四是推进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路技术、重庆山区高温多雨路面设计施工关键技术、隧道照明节能新技术、低造价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新技术、船舶节能实用新技术6大应用示范工程。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利用。优先发展、倡导使用低碳型交通方式。鼓励厢式运输、集装箱运输等专业化运输方式,积极发展大型集装箱、大中散货、化危品等专业化运输船舶,鼓励发展顶推船队。有效提高客货车辆实载率。加速淘汰客货运高能耗车辆,加快发展节能、大型、专业化运输车辆和绿色环保车辆,重庆主城区公交车和出租车大力推进CNG或混合动力车,逐步扩大区间班线客车CNG或混合动力车的应用规模。重点实施重点企业节能示范工程、公交优先示范工程、营运车船燃料消耗准入与退出试点工程、甩挂运输节能试点工程、绿色航运工程、低碳公路示范工程、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工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工程等八大交通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监管。继续推进绕城高速公路“绿色长廊”工程,对全市国省干线具备条件的路段实施“绿色长廊”示范工程1000公里。在嘉陵江、乌江、大宁河、梅溪河等重要航道打造生态景观航道。推进船舶生活污水治理、船舶洗舱基地建设。推进城市中心区域小码头搬迁,重点搬迁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船舶和码头。建设市级交通行业环保和节能减排监测中心,建成一批技术能力较强的交通环保和节能减排监测站点。
2023-08-29 10:46:261

政策外费用丙类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丙类费用是指又称“吨公里变动费用”。汽车运输企业营运费用中,总金额随完成周转量多少而增减变动的费用。包括养路费、运输管理费等,由此可以看出,费用仅仅指与商品或劳务的提供相联系的耗费,这是一种狭义的概念。而广义的费用包括各种费用和损失。 法律依据:《道路客运承运人责任保险条款》第十条 本保险合同成立后,保险人应当及时向投保人签发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第十一条 保险人依本保险条款第十五条取得的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保险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已经知道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情况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十二条 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按照第二十二条的约定,认为投保人、被保险人提供的有关索赔的证明和资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一次性通知投保人、被保险人补充提供。第十三条 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的赔偿请求后,应当及时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作出核定,并将核定结果通知被保险人。情形复杂的,保险人在收到被保险人的赔偿请求后三十日内未能核定保险责任的,保险人与被保险人根据实际情形商议合理期间,保险人在商定的期间内作出核定结果并通知被保险人。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被保险人达成有关赔偿金额的协议后十日内,履行赔偿义务。保险人依照前款的规定作出核定后,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自作出核定之日起三日内向被保险人发出拒绝赔偿保险金通知书,并说明理由。《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第六条 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道路客运及客运站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的道路客运及客运站管理工作。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道路客运及客运站管理工作。第七条 道路客运应当与铁路、水路、民航等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有效衔接,与信息技术、旅游、邮政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农村道路客运具有公益属性。国家推进城乡道路客运服务一体化,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2023-08-29 10:46:451

黄建华的教育科研

[1]黄建华,党延忠.基于时间阈值的多标准快递超网络优化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第12期.[2]黄建华,党延忠.快递超网络模型及基于效率的优化方法[J]. 系统管理学报, 2010,第6期.[3]黄建华. 快递网络的复杂性及鲁棒性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第6期.[4]黄建华.GPR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第6期.[5]黄建华,党延忠.一类具有模糊补偿期限和降价周期革新性产品EOQ模型[J].系统工程,2008, 第11期.[6]黄建华,党延忠.快递超网络模型及基于成本的优化方法[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3):68-72.[7]黄建华,党延忠. 具有动态流的复杂网络抗毁性测度指标及算法研究[J]. 计算机工程. 2011, 37(15):63-65.[8]黄建华.基于层次分析及模糊综合评判的GPR绩效评估方法研究[J]. 福州大学学报,2010, 第6期.[9]黄建华,党延忠具有社区结构与子核的快递网络优化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第12期. (1)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干扰模拟与基于二维网络视角的农产品供应链脆弱性研究,2013-2016年)(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农产品供应链网络的抗毁性能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视角,2011-2013年;(3)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区域农产品供应链的抗毁性能及农业产业安全策略研究--以福建省猪肉供应链为例,2011-2012年;(4)主持企业及政府课题:1、《九牧(南安)集团产业园规划》(2007)2、《运杰(闽侯)现代物流园区可行性规划》(2011)3、《福州市机电及生物医药产业园物流规划》(2011-)4、《厦漳泉区域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指导及运营方案》(2011-)5、《福建省交通物流综合信息平台规划》(2011-)6、《长乐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2011-)7、《华威菜多多全温度带农业物流综合体可行性规划》(2011)8、《广西钦州宏顺物流园可行性规划》(2009)9、《长乐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14) 1、讲授本科生课程:运筹学、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企业管理2、讲授研究生课程:博弈论,数据库高级开发技术3、其它课程:(1)福建省劳动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高级职业经理人、高级物流师、高级采购师等课程培训讲师;(2)北大青鸟ACCP软件工程师认证培训讲师。获奖情况荣获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23-08-29 10:46:551

浅谈如何有效地提高农村公路工程的质量

第一,大力建设通村公路。按照“县组织验收、市审查上报,省公路局核准、交通厅拨款”的程序以及“据实补助、先干后补”的办法实施。凡达到交通厅颁布标准的通村沥青路,关中地区每公里补助10万元,陕南、陕北地区每公里补助12万元;凡达到交通厅颁布标准的通村水泥路,全省统一按每公里15万元给予补助。在整个建设中,要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四项制定”,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建设质量。严格资金管理,公示资金使用,保证国家补助资金真正用到农村公路上,防止截留、挤占和挪用。第二,动员各方积极力量。充分发挥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紧紧依靠地方、农村群众及社会力量,坚持“国家投一点、地方筹一点、群众自愿出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各地交通部门要积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和密切合作,形成多方支持、建设农村公路的合力。要认真总结延安市修建农村公路经验,坚持以往“乡村群众打底子,交通部门铺面子”等做法,依法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农村自愿出工投劳,合法筹集建设资金。要尊重农民的选择,不修农村不需要和不愿意建的路,不搞强行摊派和集资,决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第三,坚持经济节约的原则。农村公路的设计、建设、养护和管理,要按照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进行,修实用之路、安全之路、资源节约之路。要合理把握标准,适当简化程序,标准规范以及线型选择等要因地制宜、因路制宜,推广就地取材、经济耐用、易于养护的路面结构。不搞大改线、大拆迁,保护沿线农村利益。注重环境保护和节约用地,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土源和料场,不得乱采滥挖,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第四,加强改善养护管理。认真实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建立、完善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管理体制,统一规范管理,市设农村公路管理处,县设农村公路管理站。逐步建立以投入为主的稳定资金渠道,特别是要落实地方责任和地方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健全养护,完善养护模式,推行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常年养护与季节养护相结合的养护方式。加强对农村公路的技术指导,做好全省农村公路通达以及技术状况普查工作。第五,积极发展农村客运。把农村客运网络作为支农、惠农、兴农的实质性举措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公路效益。按照“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原则,修建简便、经济、实用的停靠点或招呼站;积极进行农村客运公交化试点,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方便和实惠。
2023-08-29 10:47:131

“全域成都”对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启示?

抄个铲铲,整个成大就这么个题目,抄的一样,都想挂了是不是!
2023-08-29 10:47:517

容城属于哪个城市

容城隶属河北省保定市,由河北雄安新区托管,全境西北较高,东南略低,为缓倾平原,土层深厚,地形开阔。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总面积314平方千米,辖5镇3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容城县常住人口为273164人。容城自秦置县,属上谷郡,初名“桑丘”或“宜家”,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设容城侯国,被省政府认定为“千年古县”。荣誉称号:2020年12月,入选河北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2020年12月,入选复查确认保留称号的河北省文明县城名单。2021年10月9日,入选河北省县级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公示名单。2022年1月,入选河北省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2017-2020年度平安河北建设示范县名单。
2023-08-29 10:48:171

安徽省交通厅的规划计划

2013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要点2013年是“十二五”承前启后的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交通先行、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勇于改革,依法行政、强化管理,提升能力、改进服务,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为全面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50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500公里;公路水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分别增长14%、15%;完成港口吞吐量3.7亿吨。一、突出重点,超常规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续建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岳武高速等在建项目。确保新开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济祁高速利辛至淮南段、宣城至狸桥高速等项目。确保马鞍山长江大桥及接线、黄祁高速、阜新高速、宣宁高速、泗许高速泗县段、北沿江高速马巢段等项目建成通车,新增通车里程312公里,力争宁绩高速、徐明高速路基主体工程完工。(二)强力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力争开工建设一级公路2500公里,新改建二级公路500公里、路面改善400公里。充分发挥好各市交通投资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健全省市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指挥部工作机制,确保资金到位、政策到位、前期工作到位。强化技术指导和行业监管,确保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的顺利开展。加强公路养护管理,进一步提升保通保畅能力。(三)大力推进内河水运建设。加快芜申运河航道整治、沙颍河航道整治、郑蒲港区一期等重点在建项目建设,确保阜阳港颍州港区一期工程、淮北南坪港等竣工投产。提升长江干线芜湖到安庆段主航道维护水深,开通铜陵东港航道、裕溪口水道上段为设标公用航道。加快推进合裕线南淝河航道、沙颍河颍上复线船闸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水阳江航道整治、沙颍河杨桥船闸扩建、马鞍山慈湖港综合码头等项目。加强与省水利厅、水利部淮委的合作,加快推进江淮运河的前期工作。(四)统筹推进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民生工程1000座,实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3000公里,县乡公路安保工程1500公里。认真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纲要。改进投资方式,加快合肥汽车客运东站等运输站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异地候机楼网络,加快出租车服务中心、公交车调度中心、城乡客运换乘中心建设。配合做好合肥机场转场、池州机场开通工作,推进芜湖、蚌埠、亳州等机场前期工作,支持通用机场建设。二、注重协调,集中精力抓好建设项目调度管理。(五)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提请省政府召开省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定期召开专题调度会。坚持每月一次督查通报,及时协调解决建设和前期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充分利用与铁路、电力等部门建立的协调机制,重点解决工程交叉建设问题。加大与地方政府衔接力度,妥善解决施工环境问题。加强与周边相邻省份的协调,力争省际通道断头路及早开工、及早对接。(六)积极消除项目要素制约。紧紧抓住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稳货币,宽财政”政策机遇,全面落实银行承诺的融资额度。指导各市交通投资公司规范运作,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化部、省补助资金使用监管。省级补助资金与各市政策落实、资金到位情况挂钩。加快一级公路设站审批,为交通投资公司的融资提供基础条件。继续帮助做好两大高速公路企业增加资本金工作,提高融资能力,在企业发债、引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参与交通建设方面争取有新突破。加强与省国土资源厅的衔接,尽力保障项目用地指标。在《国家公路网规划》正式批复前,争取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支持,力争解决土地指标紧缺的问题。(七)深入推进现代工程管理。以施工标准化为抓手,全面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通过强化设计方案比选、实行大宗物资业主直接采购以及加强招投标管理等措施,努力节约用地和资金,降低建设成本。完善公路建设、养护市场信用评价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监理和试验检测市场管理,强化准入和退出机制。继续推进“平安工地”建设活动。推行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提升现场执行力。启动全省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年活动。(八)认真做好规划中期调整。全面评估《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及时修订规划目标。重点做好与交通运输部“十二五”各项规划中期调整工作的衔接,力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和年度计划。三、加强衔接,加快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九)大力推进枢纽建设。加快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皖江示范区及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枢纽节点建设。健全与地方政府的协调机制,开工建设合肥、滁州、宣城等市综合客运枢纽以及芜湖东部物流园区、蚌埠西部物流园区等项目。加强公路客运站场与铁路、民航、水路枢纽站场及城市交通方式的对接,按照功能匹配的要求,强化换乘系统的合理设计。鼓励现有传统货运站场向物流园区的转型升级,促进公路货运站场与港口、铁路的无缝衔接。(十)着力优化运输结构。加快培育扶持龙头骨干企业,鼓励运输企业优化货物运输组织,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江海直达、货物甩挂运输。完善运输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启动班线客运公车公营三年改革计划。改进旅游客运,扶持汽车租赁业等新兴业态发展。继续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加快LNG燃料动力船舶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岸线管理,积极发展公共码头,提高港口资源利用效率。完善运输市场监测体系,实施运价动态监控。做好节假日和重点物资的运输保障工作,落实绿色通道政策。推进交通节能减排,抓好低碳城市交通试点。(十一)努力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鼓励引导客运企业开展合作经营及线路联运,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力争出台《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若干意见》。加强公交企业服务质量考核,加快公交车辆的更新和升级,积极发展智能公交。开展出租车行业“五化”建设。制定全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和经营主体公司化改造,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覆盖面。四、深化改革,锐意创新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十一)进一步理顺行业管理体制。按照省政府要求,扎实推进全省海事(港航)管理体制改革。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调整和优化行政执法管理的职能结构。健全综合运输管理体系,密切与邮政、民航、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联系,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做好两大高速公路公司建设目标考核。按照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要求,整合内部审批职能。(十二)继续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加强预算与计划的衔接,科学编制部门预算,强化预算执行。以审计监督为抓手,加强专项资金监管,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继续完善公路部门预算管理体制,理顺财权、事权关系,妥善化解公路系统债务风险,为新一轮普通干线公路加快发展奠定基础。适应财税改革的新形势,争取各级财政一般预算投入,逐步将交通发展资金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十三)积极创新宣传工作机制。加强宣传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新闻传播载体,切实提升宣传工作实效。做好《安徽交通运输(内刊)》的编办工作,逐步提升行业影响力。力争开通“安徽交通”政务微博,建设集电话呼叫、网络受理、微博互动、电子监察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问政和监管平台,进一步畅通与服务对象、社会各界的沟通渠道。强化网络舆情研判,加强对行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五、标本兼治,始终保持治超高压态势。(十四)深入开展治超专项行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治超长效机制,强化源头治超和路面管控。适时调整、增设货物源头进驻点和巡查点,加大对超限超载严重路段的巡查力度。坚持依法治超,加强治超站点、源头卡点标准化建设。严厉打击高速公路、特大桥梁、危桥等重点路段和部位的超限超载行为,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推进“雷霆”治超专项行动,确保全省货源单位超限超载车辆出场率控制在3%以下,路面超限超载率控制在3%以下。深入开展非法改装厂、罐装车、农用车的清理整治,继续开展部门、区域、跨省联合治超。(十五)严格实行责任倒查追究。与各市签订治超目标责任书,落实治超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责任。研究组建治超督查机构,采取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加大检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加快全省联网治超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治超案件网上巡检、网上抄告、网上督察。做好对抄告案件的交办和转办工作,督促各地及时办结。加大超限超载行为的倒查力度,实现对超限超载100%以上车辆全部倒查,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从严从重处理。六、强化监管,全力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发展。(十六)大力加强交通法制工作。积极争取《安徽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安徽省邮政条例》列入省人大实施类立法计划,推进《安徽省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条例》等立法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完善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加强交通行政执法形象建设。完成安徽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公开运行系统开发,争取今年在全省推广,逐步建成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运行和监督管理系统。(十七)严格落实安全监管职能。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进一步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以道路水路客运和交通重点工程施工现场为重点,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与公安部门建立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信息共享机制,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健全水上安全现场旁站制度,强化渡口渡船的安全监管,确保渡运安全。(十八)切实提高应急维稳能力。充分利用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不断提升高速公路监测预警预防、应急指挥调度以及应急处置与保障能力。逐步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联动与协调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应急处置水平。深入做好行业维稳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和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影响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七、科技引领,有效提升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十九)坚持实施科技强交战略。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力求取得重点突破。积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统筹推进交通科研基地建设。科学配置项目、人才、资金等资源,按照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路子,加快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继续加强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加强工程建设、节能减排、运输服务、现代物流等领域交通标准的制(修)订和监督执行工作。(二十)高度重视交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交通通信专网、视频联网监控系统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导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新技术在行业的研究和应用。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强化信息化标准执行力度,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推进高速公路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进一步加强ETC基础设施和客服体系建设。继续深化路警联动平台建设,全面提升路网管理和服务水平。八、自我加压,着力加强行业文明及能力素质建设。(二十一)深入推进行业文明创建。努力构建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安徽交通运输精神。坚持以“微笑服务、温馨交通”创建活动为载体,丰富实践内涵,进一步建立督查评议机制,促进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坚持把发展交通运输文化融入到建设、管理、服务之中,优化工作流程,规范行为准则和礼仪操守,切实增强行业软实力。坚持以文明创建引领行业文化建设,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学习实践,打造文明服务精品工程和优质品牌。进一步修订完善行业文明创建标准和评比表彰办法,认真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适时进行全省表彰。(二十二)继续强化作风效能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和机关的总体要求,强化理论武装,提升素质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落实效能建设“八项制度”,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加强作风纪律教育,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重点支持省交职院推进国家骨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二十三)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推进具有交通特色的惩防体系建设为重点,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推进政风行风持续好转。
2023-08-29 10:48:36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2019年4月15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二)基本原则——坚持遵循规律、把握方向。顺应城镇化大趋势,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方向,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制度供给。——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和乡村差异性,稳妥把握改革时序、节奏和步骤,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分类施策、梯次推进,试点先行、久久为功,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改革路径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坚持守住底线、防范风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在推进体制机制破旧立新过程中,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高度重视和有效防范各类政治经济社会风险。——坚持农民主体、共享发展。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权益,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主要目标——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明显提升,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经济发达地区、都市圈和城市郊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  ——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镇化进入成熟期,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二、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中小城市人口承载力和吸引力。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政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提升城市包容性,推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五)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鼓励原籍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推进大学生村官与选调生工作衔接,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扎根基层、发挥作用。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等多种方式,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优化乡村教师、医生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引导规划、建筑、园林等设计人员入乡。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六)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加快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强化规模经营管理服务,允许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七)稳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快完成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乡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推动各地制定省内统一的宅基地面积标准,探索对增量宅基地实行集约有奖、对存量宅基地实行退出有偿。(八)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城中村、城边村、村级工业园等可连片开发区域土地依法合规整治入市;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民集体权益。(九)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各级财政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及相关平台和载体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支持地方政府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发行政府债券,用于城乡融合公益性项目。(十)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乡村信用环境建设,推动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回归本源,改革村镇银行培育发展模式,创新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金融产品提供机制,加大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依法合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实现已入市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在资本市场同地同权。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按市场化方式设立担保机构。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推动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支持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培育一批国家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十一)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法律规划政策指导和诚信建设,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基层营商环境,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引导工商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产业、技术等支持。完善融资贷款和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城市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农地农用,防止农村集体产权和农民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十二)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健全涉农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产学研用合作机制,鼓励创建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服务网络,建立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探索其在涉农企业技术入股、兼职兼薪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建立有利于涉农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三、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十三)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鼓励省级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为乡村学校输送优秀高校毕业生。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通过稳步提高待遇等措施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完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多渠道增加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十四)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增加基层医务人员岗位吸引力,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提高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倡导优生优育。健全网络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域医共体,鼓励城市大医院与县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十五)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模式,建立城乡居民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推动服务项目与居民需求有效对接。支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开展符合乡村特点的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文化结对帮扶机制,推动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农业遗迹、文物古迹、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和灌溉工程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发挥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作用。(十六)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建立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统一入口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十七)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兜底工作,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全面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提高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做好困难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和服务体系。改革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统一城乡居民赔偿标准。(十八)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引导其坚持为农村服务。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四、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乡村,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十九)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机制。以市县域为整体,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布局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广播电视、防洪和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统筹规划重要市政公用设施,推动向城市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推动城乡路网一体规划设计,畅通城乡交通运输连接,加快实现县乡村(户)道路联通、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完善道路安全防范措施。统筹规划城乡污染物收运处置体系,严防城市污染上山下乡,因地制宜统筹处理城乡垃圾污水,加快建立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城乡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规划、建设和联网应用,统一技术规范、基础数据和数据开放标准。(二十)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明确乡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定位,构建事权清晰、权责一致、中央支持、省级统筹、市县负责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健全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对乡村道路、水利、渡口、公交和邮政等公益性强、经济性差的设施,建设投入以政府为主;对乡村供水、垃圾污水处理和农贸市场等有一定经济收益的设施,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并引导农民投入;对乡村供电、电信和物流等经营性为主的设施,建设投入以企业为主。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将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实行一体化开发建设。(二十一)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行模式,健全有利于基础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体制机制。对城乡道路等公益性设施,管护和运行投入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明确乡村基础设施产权归属,由产权所有者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企业,提高管护市场化程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更好行使城乡基础设施管护责任。五、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农企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二十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支持政策。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强化高质量发展导向,加快构建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支持农业机械化政策,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绿色发展制度,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方式,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和轮作休耕制度。(二十三)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依托“互联网+”和“双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健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培育机制,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和农业众筹等新模式,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政策,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制定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引导乡村新产业改善服务环境、提升品质。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一定比例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探索实行混合用地等方式。严格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满足合理需求。(二十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城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通过政府对公共生态产品采购、生产者对自然资源约束性有偿使用、消费者对生态环境附加值付费、供需双方在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中的权益交易等方式,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市场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维护参与者权益。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自然资源政府公示价格体系,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抵押融资,增强市场活力。(二十五)建立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机制。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适度利用。建立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机制,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创新传统工艺振兴模式,发展特色工艺产品和品牌。健全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机制。鼓励乡村建筑文化传承创新,强化村庄建筑风貌规划管控。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显化乡村文化价值。(二十六)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培育发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把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要素融合重要载体,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优化提升各类农业园区。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的功能,探索创新美丽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盘活用好乡村资源资产。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二十七)健全城乡统筹规划制度。科学编制市县发展规划,强化城乡一体设计,统筹安排市县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城镇建设、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建设,更好发挥规划对市县发展的指导约束作用。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编制市县空间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确保“三区三线”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加快培育乡村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运营等方面人才。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六、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二十八)完善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环境。推动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规范招工用人制度,消除一切就业歧视,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二十九)健全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机制。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等政策,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机制,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企业,通过利润返还、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收。(三十)建立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加快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把所有权确权到不同层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加快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对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鼓励各地探索将其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探索混合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收益。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担保、继承权。(三十一)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机制。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在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基础上,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创新涉农财政性建设资金使用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项目。(三十二)强化打赢脱贫攻坚战体制机制。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着力提高脱贫质量。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综合实施保障性扶贫政策。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为抓手,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增强贫困农户发展能力。七、组织保障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根据城乡关系发展特征,把握节奏、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序推进。(三十三)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三十四)强化分工协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协同推进机制,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和跟踪督导。各有关部门要围绕人口、土地、财政、金融和产权等任务,制定细化配套改革措施。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三十五)压实地方责任。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当好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细化可操作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整合力量、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三十六)注重试点引路。把试点作为重要改革方法,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市县两级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支持制度改革和政策安排率先落地,先行先试、观照全局,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并加以宣传推广。
2023-08-29 10:48:501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哪些新的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

腾讯信息流服务品牌腾讯看点宣布:面向各个成长阶段的作者提供长线的专项扶持和专项服务,首批政策包括看点春雨计划、看点天梯计划、看点聚星计划、看点MCN星推计划四大政策。全年计划投入千亿流量、30亿现金。去注册个企鹅号发布作品就可以获得扶持了。
2023-08-29 10:48:592

“苏k”是哪里的车牌?

车牌归属: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其他各市的车牌开始字母:苏A—南京,苏B—无锡,苏C—徐州,苏D—常州,苏E—苏州,苏F—南通,苏G—连云港,苏H—淮阴,苏J—盐城,苏L—镇江,苏M—泰州,苏N—宿迁。
2023-08-29 10:49:173

信阳客运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有哪

(一)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道路运输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高铁、轻轨、民航客运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大力发展城乡客运,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是道路客运企业面对竞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规范客运市场的有力措施。目前,城乡客运线路上无牌照无手续车辆私拉乱运、私家车揽客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利益驱使。 (三)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提升道路客运服务水平的新措施。打破原有的客运经营管理模式,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农村道路客运市场主体‘多、小、散、弱",运力过剩,车辆破旧,服务质量不高”等一系列矛盾,有利于全面提升城乡客运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出行的实际需求。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乡镇客运进城,城市客运下乡,班车实行定线、定班、定时、定点营运,增加班次密度,降低价格,群众出行即时上下车,既便宜,又便捷。
2023-08-29 10:50:321

我们这要城乡交通一体化了,是什么意思啊??

城乡交通一体化包含道路建设、站场建设、线路规划、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等多方面。这个问题要涉及到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计划经济运作方式及交通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发展的要求有着诸多矛盾,成为转型期城市交通一体化构建过程中的主要障碍这个问题。简单的说实现了城乡交通一体化,能过完善城乡交通网建设,可以全面提高交通承载能力,群众在出行方面会更加方便,实惠,,安全,快捷。让城乡居民在出行时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能以促进客运市场健康发展,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也可以理解成你所说的和乘坐公交车式的方便。
2023-08-29 10:50:401

交通一体化是什么

那为什么乡村的公交跟城市的公交票价不一样?乡村的公交车不如城市的呢?能叫一体化吗?
2023-08-29 10:50:513

四川资阳未来五年城市建设和规划

资阳城北村一组挨铁路请问什么时候拆迁
2023-08-29 10:51:022

乡镇可以开设公交吗

可能不太划算
2023-08-29 10:51:243

中国有哪些技术是别的国家突破不了得?

5g桥梁还有高铁嗯应该就这些了吧
2023-08-29 10:51:456

河北省旅游条例(2016)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保障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以及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旅游活动以及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建设、经营服务、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发展旅游业应当合理利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行业自律,坚持与历史文化传承、脱贫致富、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发展和山区综合开发相结合,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  省、设区的市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旅游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对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市场监督管理和旅游形象推广进行统筹协调。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北京、天津旅游的协同发展,建立健全与相邻省份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统筹跨区域以及区域间相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协调机制、规划布局、市场营销和管理服务一体化。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发展的有关事项进行统筹协调,负责旅游业的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工作。第二章 规划和发展第七条 省、设区的市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对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产业发展等进行总体部署,提出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和促进措施,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向全域拓展。  省、设区的市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主管部门纳入本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决策议事机构。第八条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体现区域特色和功能特征,以市场导向为基础,实行合理引导,防止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  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与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环保等主管部门在编制相关规划时,应当考虑旅游项目、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交通线路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第九条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资质的单位承担。  旅游发展规划经批准后,不得擅自变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变更的,应当按照原批准程序报批。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建设符合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推进历史文化、休闲度假及山地、冰雪、草原、滨海、生态等旅游产品的开发。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鼓励专业旅游经营机构发展,扶持特色旅游企业,支持混合所有制旅游企业和大型旅游集团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支持旅游企业和旅游创新在线平台的建设,鼓励旅游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通过战略投资等市场化方式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开展互联网金融探索,拓宽移动支付在旅游业的应用。第十三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旅游业发展需要,合理布局交通线路、公共交通服务设施,把重点旅游景区线路纳入公共交通系统。通往AAAA级以上景区的公路应当逐步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完善道路标识系统,将通往旅游景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统一规范设置。  鼓励旅游客运经营者开发跨区域运营线路和产品,实现区域旅游客运一体化。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组织本行政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推广工作。  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整体和重点旅游宣传营销方案,加强旅游整体形象、产品线路以及重大活动的宣传,拓展境内外旅游市场。  外事、商务、文化、体育等部门在组织重大文化、体育、会展、经贸活动中,应当协同做好旅游形象推介工作。  省内主要新闻媒体应当开设公益性专题专栏,开展河北旅游形象宣传。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乡村旅游点、旅游集散地、休闲步行街区等区域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完善老年旅游服务设施,逐步实现老年人、残疾人旅游无障碍。  鼓励旅游集散地、景区提供免费无线局域网接入服务,推动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和信息推送等智慧旅游服务功能建设。
2023-08-29 10:52:211

交通局有哪些职位

一、办公室负责机关日常运转工作,承担文电、信息、机要、保密、信访、档案、督查、外事、政务公开、政务督办及后勤管理、建议提案办理等工作,负责组织重要会议和调研,负责重要文稿、领导讲话和综合性文件的起草,负责交通运输系统新闻、宣传工作。承担机关和所属单位的干部人事、机构编制、绩效管理、劳动工资和人才工作,指导行业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负责拟订行业科技、信息化、标准化政策。规划和有关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协调有关重大科技项目研究,指导行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承担有关标准、质量和计量工作。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国防交通战备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国防交通战备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参与国防战备工程的设计审查和交、竣工验收工作。负责国防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应用推广工作。负责交通战备的组织协调、运力征用工作,负责国防交通有关工作,做好军事行动和其他紧急任务的交通保障工作。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的党群工作。负责制定交通系统工会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反映职工的诉求,解决职工的困难,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负责机关信息化相关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全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二、财务审计股负责机关财务工作。负责贯彻落实行业有关投融资政策。负责预决算编制、执行以及政府采购管理工作,承担所属事业单位债务、国有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负责公路路产赔补偿款和交通行政处罚收入监管。负责交通运输行业财政预算资金的绩效监督和管理工作。负责行业财务管理工作。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的审计工作。负责对所属单位领导班子主要责任人经济责任审计,对重点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三、法制股负责交通运输法制建设,组织机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工作,承担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负责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改革,统筹协调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组织开展行业政策研究。负责行业精神文明和行业文化建设。承担全市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和组织协调工作,监督实施有关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负责道路运输行业行政许可事项的实施和监督。负责道路、水路、地方铁路运输市场监督管理和城乡客运管理工作。四、工程管理股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监督实施公路、水路、地方铁路、民航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统筹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和管理。提出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市财政性资金安排意见,组织上报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承担有关环境保护、利用外资、行业统计和行业经济分析工作。负责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组织协调工作。监督实施推进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推进区域交通协同发展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负责公路行业管理工作,监督实施公路建设、养护、运营相关政策、制度和标准。负责公路行业行政许可事项的实施和监督。负责公路建设市场、招投标、资质、信用、工程质量、工程造价监督管理等工作。负责水路、地方铁路、民航行业管理工作,监督实施有关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负责全市民用机场的监督管理,承担相关沟通与衔接工作。承担公路、水路、地方铁路、民航运输统计工作,监测分析公路、水路、地方铁路、民航运输运行情况,发布有关信息。负责公路、水路、地方铁路行业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五、安全监督股监督实施全市公路、水路、地方铁路安全生产政策、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承担公路、水路、地方铁路等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协调有关安全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组织协调或参与有关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负责行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承担市铁路沿线环境安全监管联系会议日常工作。负责公路、水路、地方铁路、民航行业安全生产。负责道路、水路、地方铁路、民航运输安全生产工作。负责水上交通管制和防止污染等工作,组织或参与事故调查处理。负责渔船检验和监督管理。负责地方海事和船员管理有关工作。以上内容参考 河间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局内设机构及职能
2023-08-29 10:53:181

启东新的长途汽车站和火车站以后建在哪里?

新汽车站建在的对面火车站在长龙二村西大门往北6公里左右
2023-08-29 10:53:364

天津市宁河县公交车什么时候开通芦台到塘沽的线路

公交线路的发展建设不仅关系着百姓的出行,更关系城市整体的发展。日前,网民“宁河网友”、“宁河人”“芦台”均向《政民零距离》发帖,询问宁河与市区的公交线路和宁河与滨海新区的公交线路什么时候能开通,芦台的始发站在哪等问题。  接到网民反映,宁河县政府和宁河县交通局表示现正与天津市公交集团进行协商,拟开通芦台至汉沽及芦台至天津的公交线路,现已开通芦台至天津的公交线路,在做好路线调查后将择机开通芦台至塘沽公交线路。  日前,记者就网民关心的问题采访了公交集团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目前,宁河已有571路、572路环城线路和到汉沽的458路等公交线路。12月8日,宁河至市区的首条公交线路570路正式开通运营,这些公交线路的相继开通方便了百姓的出行,也提升了宁河地区的投资环境。  记者在运河家园公交站采访了一位等待乘坐570路的市民,她高兴地告诉记者说:“以前去市里还要倒车,现在好了,有了570路去市里就方便多啦!真是为我们百姓出行做了件好事。”  据了解,此次开通的570路起、终点站分别为天津站和芦台运河家园公交站,线路长度75公里,中途设21站。连接起途中主要居住区、商业区、医院、学校等百姓出行密集场所及部分村镇。单程时间120分钟,发车间隔为15-20分钟。此外,参加运营的20辆公交车也全部选用具有欧三排放标准的环保新型公交车。  据了解,为优先发展公交,加快向远郊区县延伸,截至目前,本市共开通130余条郊县线路,年客运人次2.5亿,并逐步向村镇延伸,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大公交”格局。目前市内六区公交线路通达周边四郊,外围武清、宁河和滨海新区均已有公交线。尚没有从市区通达公交的蓟县、宝坻区其域内也有环城公交线。如今公交车线路仿佛蜘蛛网,已织遍各个角落,成为市民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方式。
2023-08-29 10:53:531

合肥市交通规划

  《建设规划》主要依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和《合肥市交通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和要求,结合"141"组团空间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提出合肥市轨道交通远景、远期和近期建设规划。  轨道交通远景线网总长322.5公里,其中市区线路7条,全长215.3公里;市域线5条,其中1条机场专用线,全长107.2公里。远期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远期规划方案由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组成,共设置了15个轨道交通枢纽,其中有两个为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换乘的综合枢纽,全长181.1公里。  规划分四个阶段建设,第一阶段:2009-2016年为近期建设阶段,建设1号线、2号线,形成"十"字形的基本骨架;第二阶段:2016-2020年为建设发展阶段,建设3、4号线,与1、2号线共同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围组团放射的基本骨架网络,基本覆盖了中心城区的主要客流走廊;第三阶段:2020-2025年为建设完善阶段,在第二阶段形成的城市轨道交通骨架网络的基础上,建设5号线、6号线和远景7号线,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形成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第四阶段:2025年后,远景扩展阶段,建设远景8号线及扩展延伸线,实现线网规划的远景目标。  根据《建设规划》轨道交通1号线计划在2009年下半年开工建设,预计在2014年底正式运营; 2号线争取在2011年开工,预计2016年底正式运营。  为加快轨道交通1号线项目建设,2009年6月3日,市轨道办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合肥组织召开《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评估会并获得原则通过,为1号线项目立项及深化设计提供了依据,目前,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正在全力以赴开展1号线试验段以及南北高架一号线市政配套工程施工图设计,确保轨道交通1号线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2023-08-29 10:54:043

发展山西中部城市群是由什么最先提出的

山西近期编制的《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19—2030)》明确提出,将以生态宜居宜业为突破,以创新要素集聚为抓手,以产业协同发展为支撑,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治理体系等一体化发展。未来将从六个方面进行具体推进:一是坚持共建共享,着力建设先进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二是坚持协同共进,着力构建高端集群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坚持开放共赢,着力创新活力充沛的统一市场机制。四是坚持统筹共荣,着力形成城乡融合的协调发展格局。五是坚持绿色共保,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六是坚持民生共享,着力提升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务水平。u2003u2003目前山西已经开工了国家物流枢纽互联互通工程、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晋享云课堂”教育教学共同体、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等12个一体化项目。
2023-08-29 10:54:253

公交车被政府收购怎么补款

这个既然政府收购了,那么肯定会有收购细则公布的,你直接咨询收购方就是了
2023-08-29 10:54:344

湖北省襄阳市属于哪里

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古城白水寺水镜庄古隆中景区襄阳古城襄阳市辖襄城、樊城、襄州3区,南漳、保康、谷城3县,枣阳、宜城、老河口3市,设有国家级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东津新区)、鱼梁洲经济开发区。全市辖区面积19774.41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452.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6千公顷。201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950969人,其中市区人口1364545人(不含襄州区,含东津新区),占全市总人口的22.93%。全市非农业人口3118780人,全市男性3054500人。全市常住人口559.1万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82%。人口出生率为11.75‰;死亡率为3.9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9‰。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14亿元(现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6.5亿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11.4亿元,同比增长13.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16.1亿元,同比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为13.7:57.3:29.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9%,涨幅较上年上涨0.1个百分点;零售物价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2%,涨幅较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较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涨幅较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304.1亿元,同比增长2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1.5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税收收入141.4亿元,同比增长32%,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8%。国税收入129.1亿元,增长3.1%;地税收入141.1亿元,增长32.5%。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182亿元,比年初增加366.8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332.6亿元,比年初增加217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44.8亿元,比年初增加245.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36.6亿元,比年初增加140.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595.8亿元,比年初增加99.6亿元。全市保费收入45.8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34.2%;人身险保费收入31.9亿元,同比增长5.2%。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15.6亿元,同比增长51.8%。其中,人身险赔款和给付支出7.6亿元,同比增长94.9%;财产险赔款支出8亿元,同比增长25.3%。全市地方财政总支出365.6亿元,同比增长16.5%。201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8.9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农业总产值315.6亿元,比上年增长3.3%。林业总产值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牧业总产值300.7亿元,比上年增长7.5%。渔业总产值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7.1亿元,比上年增长5.4%。201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6.4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业增加值186亿元,比上年增长3%。林业增加值4.9亿元,比上年增长1%。牧业增加值165.8亿元,比上年增长5.7%。渔业增加值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5.1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全市粮食种植面积756.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5千公顷;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全年粮食产量502.8万吨(100.56亿斤),比上年增长0.3%;棉花产量4.2万吨,增长1%;油料产量25.0万吨,下降1%;蔬菜产量312.8万吨,增长4.5%;茶叶、水果产量分别达到1.1万吨和121.3万吨,分别增长4.5%和4%。全市生猪出栏626.1万头,比上年增长3.9%;羊出栏161.6万只,增长5.3%;牛出栏66.6万头,增长6%;家禽出笼9013.6万只,增长5.1%;水产品产量18.9万吨,同比增长1%。2013年,全市水产养殖放养面积48356公顷,占可养水域面积的95%;投放鱼种34093吨,比上年增加832吨,增长2.5%;鱼种产量38425吨,比年增加937吨,增长2.4%;水产品产量18.9万吨,比上年增加4200吨,增长2.3%;养殖产量17.24万吨,比上年增加3100吨,增长1.8%;捕捞产量16637吨,比上年增加1174吨;渔业产值314088万元,比上年增加77957万元,增长33%;主要养殖水面平均单产3511公斤/公顷。全市完成渔业“三改一建”面积7500公顷,其中改造池塘1900公顷、改造精养鱼池3233公顷、改造小水库1234公顷、新建标准化无公害水产品基地1133公顷,建设优质水产品出口原料基地785公顷,增加小龙虾“野生寄养”面积967公顷。通过“三改一建”,年增加水产品产量2600吨,产值2080万元。2013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促进“四化同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坚持顶层设计,创新机制机制,示范引领带动,取得重大突破。确定了“2+9+97”的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格局,在襄城尹集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襄州双沟现代农业示范区各办一个新型农村社区样板点,9个县(市)区各办一个整镇推进示范点,97个乡镇各办一个试点。在传统农区探索了以“三集中”为特色的双沟模式,在城市近郊探索了以“三化”为特色的尹集模式,在新建工业园区探索了以“三转换”为特色的魏庄模式。此外,还探索了襄州区程河镇“村企共建”卧阳岗社区模式,谷城五山镇堰河村“绿色幸福”社区模式,枣阳市兴隆镇、谷城县石花镇中心镇新社区模式,南漳县长坪镇扶贫搬迁式东园社区模式等等。构建“1+X”服务管理体系,实行“一站式”服务。完成了10个整镇推进的规划,编制了128个试点社区详细规划,113个试点社区全面开工,已建成示范社区22个。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28.6亿元,同比增长19.1%;完成工业增加值1372.7亿元,超额完成省政府1300亿元的目标任务,同比增长13.8%(可比价),高于省定目标0.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0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542.2亿元,同比增长12.4%;重工业实现增加值830.5亿元,同比增长14.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1529家,比上年的1269家净增26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926家,过十亿元的企业75家,过五十亿元的企业7家,过百亿元的企业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199.9亿元,同比增长21.8%;利税总额313.6亿元,同比增长40.2%;利润总额212.5亿元,同比增长48.4%。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512.6亿元,同比增长13.4%;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638.6亿元,同比增长15.4%;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别实现产值709.8亿元、500.6亿元、339.7亿元、162.9亿元和2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2%、25.4%、10.4%和54.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白酒产量11.3万千升,同比增长26%;纱产量63.4万吨,同比增长16.1%;布产量20.8亿米,同比增长7.6%;服装产量16083.3万件,同比增长1.9%;化肥产量37.4万吨,同比下降9.1%;水泥产量1047.7万吨,同比增长15.5%;汽车产量14.0万辆,同比下降13.9%;发电量13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2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2%,其中,工业用电量8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0.9亿元,同比增长13.3%。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86.6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998.6亿元,同比增长29.9%。全市在建施工项目200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338个。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2.9亿元,同比下降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44.4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工业投资1043.7亿元,同比增长23.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01.3亿元,同比增长41.9%。民间投资完成1612.7亿元,增长37.1%。开发区完成投资1135.3亿元,增长20.7%。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01.9亿元,增长62.2%。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182个省市重点项目开工180个,开工率98.9%,实现投资835.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01.9亿元,同比增长62.2%。房屋施工面积20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6%,商品房销售面积66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86.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6%;商品房销售额263亿元,同比增长47.3%。“五类”市场主体新登记11.9万户,同比增长77.6%;市场主体期末总户数达30万户,同比增长28.1%;新登记注册资金481.3亿元,同比增长58.5%。全市新签约项目1135个,同比增长112.5%;投资总额7358.4亿元,同比增长53.9%。其中,工业项目650个,同比增长72.9%。共争取各类用地计划2317公顷,实际供应土地2618公顷,其中,工业用地1115公顷。新区建设稳妥推进,东津新区两桥两环线控制性工程基本竣工,核心区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起步区骨干路网基本建成,80万平方米安置房主体完工,十大公共工程9个开工建设;“两改两迁”有序推进,中心城区“两改”项目27个开工、2个竣工,开工建设安置房308万平方米,内环线以内工业企业迁建完成31家、正在转迁36家,专业市场转迁对接基本到位;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畅通工程成效显著,内环线全线贯通,东津大桥、卧龙大桥、唐白河大桥、胜利街立交桥建成通车,深南大道综合整治以及襄南景观大道等4个出口路建设完工,南北轴线建设快速推进。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5.5亿元,同比增长14.9%。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840.7亿元,同比增长15.8%;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84.8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78.1亿元,同比增长17.9%。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61976万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外贸出口总额143429万美元,同比增长34.6%;进口总额18547万美元,同比下降3.7%。全市新批外资企业24家,同比下降7.7%;实际外商直接投资53746万美元,同比增长27.6%。襄阳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9%,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12月上涨2.8%。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2182亿元,比年初增加366.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244.8亿元,比年初增加245.5亿元。27家股权投资机构在襄阳市投资,34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15亿元的“襄投债”三期成功发行。全市公路里程26247.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24714.0公里。全年完成县乡公路改建123.4公里、通村公路694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设置乡镇五级站71个、简易站及招呼站2021个。新发展农村客运班线458条,村村通客车率达到100%。交通运输安全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221.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7.9%;公路旅客周转量89.9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6.1%。襄阳机场通达能力明显增强,现已开通13条航线,全年累计完成运输起降8724架次,同比增长41%;旅客吞吐量突破60万人次,达60.1万人次,同比增长50%;货邮吞吐量2151.5吨,同比增长110%。全市邮政业务总量3.4亿元,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413.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74.8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2.0万户。全年旅游总人数2829.1万人次,同比增长20.2%。其中,入境旅游人数4.9万人次,同比增长0.8%;国内旅游人数2824.2万人次,同比增长20.2%。旅游总收入180.9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入境旅游收入2986.1万美元,同比增长1.3%;国内旅游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9家,全年共有19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全市共申请专利5347件,实用新型专利2971件,外观设计专利343件,发明专利2033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94.2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91.9亿元,增长16.7%。2013年新建或改扩建城乡幼儿园36所,基本实现了每个乡镇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200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高中教育质量稳居全省前列,高考上省线率等五项主要指标连续八年居全省第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加快,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新校区和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投入使用,襄阳技师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62所,在校生80.3万人。其中,普通高校5所,在校生6.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6所,在校生2.7万人;普通中学237所,在校生23.6万人;小学456所,在校生32.1万人。全市现有专任教师5.1万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市区“两馆一院一中心一校”(博物馆新馆、图书馆新馆、襄阳大剧院、文化艺术中心、襄阳艺术学校)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为8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7个,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量达1580千册。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8%;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9.1%。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用户62.0万户。全年新建30个城市社区流动图书站。全年策划和主办各项演出活动1991场,送戏下乡1716场次。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36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8个,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卫生监督局8家,妇幼保健院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7480张;卫生机构人员3617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0880人,执业医师10211人,注册护师(士)10979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基地创建成效显著。新建绿道112.4公里全年共举办各级全民健身活动百余场次,参与人数近10万人次;全年组织培育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347人,其中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27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31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689人;25名运动员入选湖北代表团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8个大项的比赛。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317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5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29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93元,同比增长10.2%。全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9平方米,家庭恩格尔系数39.8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785元,同比增长12.7%。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2.2平方米,家庭恩格尔系数39.4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综合续保率99%;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17万人次。出台了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实施办法;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九连调”,全市人均月养老金1547元(市本级1661元)。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8385套,分配入住16855套,新增租赁补贴5000户,完成扶贫搬迁、农村危房和特困户危房改造11117户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99.3%,131个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2470个村卫生室使用基本药物实施零差率销售,覆盖率达到100%;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有序推进。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参保、参合率达100%。建立了低保标准、补助水平动态调整机制,探索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将18种病种列入救助范围,住院救助比例提高到70%;普通疾病住院医疗救助封顶线7000元、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封顶线提高到30000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380元/月调整至430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50元/月调整至180元/月;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大幅提高,集中供养标准从2100元/年提高到4400元/年,分散供养标准从1800元/年提高到3000元/年。应对自然灾害中,紧急转移安置灾民8377人,用于安排灾民生活资金6208万元。2013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4天(PM10),占全年天数的86.7%。汉江干流水质保持良好,符合功能区划的要求,汉江大部分支流水质总体较以前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初步测算,全市2013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减少0.37%,氨氮排放量比上年减少2.1%。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减少5.3%,氮氧化物排放量比上年减少0.57%。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97起,受伤134人,直接经济损失1162.2万元,同比分别下降5.7%、8.2%和1.9%,死亡117人,同比上升4.5%。2021年4月,襄阳市在2021全国城市传播热度排行榜(地级市)中位居第65。2021年3月,襄阳市名列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榜第92位。2021年1月,《2020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出炉,襄阳市位列第80名。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襄阳市上榜。2020年12月,2020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发布,襄阳市位列第23名。2020年12月,2020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排行榜发布,襄阳市位列第172。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确定襄阳市为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2020年10月,襄阳市荣获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2020年10月,“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出炉,襄阳市位列第152名。2020年9月,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襄阳市位列第65名。2020年7月,《2020全国网红城市排行榜》发布,襄阳市位列榜单第82名。2020年6月,《2019年中国最佳求学城市排行榜》发布,襄阳市位列榜单第167名(代表大学:湖北文理学院)。2020年,2019年湖北省各市GDP排行榜出炉,襄阳市以4812.84位列第2位。2019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确定襄阳市为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2017年6月,国务院食安办授予襄阳市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2016年7月,襄阳市荣获2016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23-08-29 10:54:421

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些根本性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基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农民收人有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正在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革和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有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农民的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改革的成功,为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农村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土地承包依然缺乏长期、完整.有法律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对农村乱收费和农民不合理负担的问题仍然缺少治本之策;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势单力薄,谈判地位低,信息不灵,在交替出现的“买难”和“卖难”中,难以承受市场风险和利益损失;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日益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正面临着市场竞争的考验;乡镇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市场压力;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城镇化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分割体制依然没有彻底冲破,等等.在本文中,我们着重对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  一、食品政策:从自给自足到适度进口  中国农业资源紧缺、人口众多,努力增加粮食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中国农业生产长期发展中面临的严峻问题是,粮食生产将难以满足需求的增长,粮食的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未来的粮食进口量将逐步上升.  在实现中国粮食中长期供求平衡的战略选择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思路主张必须把粮食自给作为目标.另一种思路主张,在国内农产品价格逐步达到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时候,尽可能地利用国际市场,利用相对廉价的进口粮,弥补近期内中国因无法大量增加农业投入而可能出现的粮食供给不足,同时节省下宝贵的资源用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实现农业人口的产业转移,不能片面地强调粮食的“自给自足”.  我们认为,从中长期看,保证粮食的供求平衡,既不能过份强调自给自足,也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而只能选择“立足自给,适度进口调剂”的战略.  坚持粮食自给自足是不必要的,也是行不通的.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呈递减现象,由此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不断攀升,目前,中国粮食的市场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的价格.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实现粮食自给,就必然要求:大量使用耕地;大量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以挖掘粮食的资源潜力和技术潜力;不断提高粮食价格;对国外廉价粮食的进口通过采取关税和非关税的措施进行限制,等等.这些措施,或者是难以行得通,或者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例如,过分强调粮食自给,土地和资本两项要素的机会成本将会很高,这不但影响农民增加收入,也会损害非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不但会成为国内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而且会推动工业劳动成本的提高,影响整个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在经济日益国际化、贸易日益自由化的条件下,过份限制国外粮食进口,会遇到贸易伙伴的反对和报复,同样要付出代价.  适度进口粮食,调剂品种余缺,弥补产需缺口,增加储备,对于提高中国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无疑是有益的.今后,国际粮食市场的供给能力,仍是可以进一步提高的.但考虑到大量进口粮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粮食安全、粮食进口能力以及粮食大量进口对国内生产的影响,今后在扩大粮食进口上,又应当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中国粮食的中长期供求平衡,必须立足于国内,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大米及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中国的油料、糖、奶业自然条件好,原料充足,但由于加工技术落后,目前植物油、食糖和奶制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中国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和水产品、畜产品,由于资源成本低,目前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上述农产品出口水平却还比较低.如中国的水果类产品,目前的年出口量仅占其总产量的1%左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品质差、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等环节还非常落后.此外,对这些产品的国内支持还不够.  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今后农业发展的目标应是在继续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农民收入政策:从价格支持政策转向结构调整政策  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民收人预期不好,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因此,实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必须使农民收入能稳定增长.9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在农产品供给全面好转的形势下,农民收入的增长处于缓慢状态.  目前农业收入仍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工农业之间的交易条件仍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农业是一个观风险产业,同时又受到恩格尔法则的制约,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在农产品市场化的改革中,政府制定农产品保护价格政策,对减少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保护农民收人是至关重要的.  有关研究表明,政府对农业的价格保护程度,与经济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价格保护程度越高.从中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和财政实力看,像目前发达国家那样大量补贴农业是不可能的.现在,应逐步减少对城镇居民和城市国有企业各种补贴,大幅度削减农民的各种负担.从长远看,实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一种趋势,实行高保护政策的国家必将大幅度削减农业的价格补贴,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而且,即使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农业人口份额降低到了较低的程度,也不可能直接采用价格手段对农业进行高保护.  增加农民收入,单靠政府的价格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方面的潜力也会越来越有限.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结构,构建高效农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应当承认,过去农业结构的调整仍然是初步的、低层次的、阶段性的.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目前中国水果的优质果率只占水果总产品的30%,约有20%的劣质果适口性差,部分蔬菜.茶叶中农药残留量超标,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水平低,难以保证储藏质量和商品质量.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在结构调整中,地区之间重复投入,常常一哄而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了过度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果品、蔬菜产地市场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经暴露了在品种、布局方面的趋同性.  抓住农产品总量平衡的有利时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就成为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决不能再走简单的数量、比例变动的老路子,必须注重调整的质量.这次结构调整,主要是向生产的深度进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  根据中国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产品供求的现状,构建高效农业体系,应在继续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加快林业和畜牧水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与此同时,在大农业内部,提高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之间的多层次综合利用水平,努力实现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牧渔结合,更加集约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既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又会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水平,甚至可变废为宝,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多样化需求.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l,而中国只有0.79:1.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90%,而中国只占25%.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一般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中国还不到1/3.从上述差距中,可以看出中国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还有很大的空间.农产品的包装、储藏、分级水平低,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经营的经济效益.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应把加强产后系统开发、特别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利于其高产优质高效的实现.  三、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导致农产品“买难”和“卖难”交替出现,这既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常常得不到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民的利益也经常受到损害.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农业产业化在实践中是一种内容相当丰富的现象,虽然在理论上对其内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但多数意见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中介组织的带动,一头连给农户,一头连接市场,既保持了家庭承包制的稳定,同时又通过延长产业链,发挥一体化组织的协调功能,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商品生产,在一个产品、一个产业、一个区域内形成了产品规模、产业规模和区域规模,实现了规模经营.这种形式,有利于克服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使分散的农民家庭经营与大市场之间找到了一种有效的连接方式;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有利于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在中国广大农村的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是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这种类型一般以“公司十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二是中介组织带动型.主要是以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协会)、供销合作社等为中介,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这类组织一般以合作经济组织十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但也有一些是“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三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主要是以专业市场为纽带,带动主导产业,连结广大农户.四是其它类型,如各农业研究和推广部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在生产、加工和销售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从实践看,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它组织的利益连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买断”关系,即农户与企业之间除了纯粹的市场交换关系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经济联系,企业仅是一次性收购农户的原料,双方不签定经济合同,价格随行就市.在这种买断型的利益关系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企业与农民的关系很不稳定.严格说来,如果企业与农户之间仅仅停留在这种“买断”型关系上,还不能说是实现了农业一体化经营.  二是契约关系,即农户与企业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规范的经济合同,明确规定各方面应当享受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在这种形式下,农户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的紧密程度也有差别.多数企业一般都向农户供应良种、优良种畜、种禽和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并提供技术指导、培训,有些企业还以相对稳定的价格收购农民的产品,或参照市场价,制定保护价,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以保护价收购农民的产品.在这种方式下,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与“买断”型相比,更进了一步.但在许多情况下,农户不履约或企业拒收、压级压价等现象是经常发生的.  三是新型的合作关系,主要是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实行利润返还,入股分红,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从合作组织形成的方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1)供销社吸收农户入股,兴办专业合作社;(2)农民自发组建专业合作社;(3)一些协会吸收农民入股发展成合作社;(4)龙头企业吸收农户入股,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等.从合作组织内部的服务内容看,有些合作组织(主要是农民专业协会)主要还是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物资供应等服务,有的则实现了合作加工和销售.从合作组织内部的利益关系看,有些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还是以服务为纽带连结在一起,而有些合作组织(包括企业)则与农产形成了新型产权关系,对农户实行利润返还和按股分红.从总体上看,这种利益联接方式还不多,发展也比较缓慢,许多合作组织还不够规范,特别是多数合作组织经济实力还比较弱,这使得它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  农户与其他利益主体建立什么样的利益联接方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产品性质、企业实力、农户素质等.今后,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仍将以“公司+农户”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契约作为基本的利益联接方式.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龙头企业素质高、竞争力强,农产品及加工品才能立足市场、占领市场,农业产业化才能顺利进行.龙头企业在发展方向上,要高起点,坚持以质取胜,以效益取胜.龙头企业要处理好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龙头企业不是单纯的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它要为农民提供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配套服务,这样才能使农民的生产符合市场的要求.龙头企业要努力做到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努力与农民结成共损共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就地转移到跨地区有序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缓解.  解决规模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必须采取“多渠道分流,多种形式转移”的战略,依靠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全方位开拓就业门路,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机会.为了防止大量农村人口过度涌入城市,诱发“城市病”,应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使农业有效地发挥过剩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同时,应积极开拓国际劳务输出市场.但这两条渠道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今后,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出路的根本途径,在于非农化和城镇化.乡镇企业今后在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仍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能否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关键取决于乡镇企业能否继续保持较高的吸纳劳动力能力.现在乡镇企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的环境下,乡镇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行业都与城市企业展开竞争,在经济发展进人结构调整时期,大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乡镇企业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束,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保证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和就业容量不断提高的关键.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城乡布局看,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大中城市,形成了农村生产原料,城市加工的格局.这种格局割断了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有机联系,不仅造成农产品原料损耗大,加工成本高,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这一局面有了一定改观.1997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城乡比为1:0.89,食品工业还是城市占主导地位,城乡比为1:0.60.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农产品的深加工大都在城市.从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1997年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比为66:24:10,也就是说,农产品加工业主要还是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近2/3),而内地的比重则很小,尤其是西部地区只占1/10.乡镇企业要抓住机遇,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中西部既是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方,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中国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而且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压力.  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要求而言,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现阶段的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之上,在某些传统行业中,由于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相似性,进入过剩、低水平过度竞争的局面也早已形成.如在乡镇第三产业的传统交通运输业中,运力的发展多集中于短途客运和内河运输业之上,运力增长相对于运力需求和道路过剩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农村发展亟需的(新兴)第三产业行业(如科技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如农村金融业,不仅业务范围窄,信用手段落后,而且极不规范,难以满足促进农村资金流动的需要.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一是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二是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三是要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  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应是今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从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根据国际经验,90年代和下个世纪的头20年,将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可以说,近年来数千万“农民工”的大流动,不过是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大流动的序曲.  如此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以及自发流动不可避免的盲目性,致使流入地区的一定时期劳动力吸纳能力受到挑战,城市基础和交通运输面临巨大的压力,城市的住房、环境管理、卫生医疗设施、治安管理和人口生有控制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虽然引发了一些问题,但不能因此而普遍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除了像少数特大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流人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外,大多数城市应向农民打开城门,鼓励农民企业家进城投资办厂,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近年来,在沿海一些大、中城市,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迅速增长,不仅城市就业问题已迎刃而解,而且还吸收了大批外来劳动力.这说明,现有大、中城市在解除了旧体制的束缚之后,经济若能蓬勃发展,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允许一部分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并努力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农民,由常年性外出打工,转变成稳定性移民,应当成为今后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改革以来,虽然市场机制在劳动力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大,但迄今尚未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城市人口对城市就业机会相当程度上的垄断.长期保持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不用农民的就业竞争去抑制城市劳动费用的上涨,不仅农业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而且城市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劳动效率也难以提高.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为此,在就业制度上,应建立“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市场化就业制度.建立新的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就是要建立对人口实行开放式管理的户口制度,即任何人无论是从乡村迁移到城市,还是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或从一个农村区域迁移到另一个农村区域,以及从城市迁移到乡村,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要求(如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居住时间达到一定年限等),就应该依法获得合法的居住身份,并依法享受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可先在小城镇实行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取得局部突破的基础上,再循序展开.目前,在小城镇,非农业户口已没有多少特权,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  五、土地政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虽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这一制度仍有大量的后续工作要做,特别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仍是农村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目前,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土地所有权继续归农民集体所有,农户则以承包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这样一种独特的制度安排,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但由于较好地解决了人民公社制度下普遍存在的集体成员“搭便车”问题,从而带来了生产率的巨大提高.由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在缺乏成熟的理论准备与系统的政策设计的情况下进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不规范是难以避免的.近年来为了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政府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并试图使这些政策在法律上得到具体化,但农地产权制度仍不够完善.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的最主要的缺陷是农民土地权利的稳定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大多数地区,根据人口的变化,周期性地进行土地的调整是司空见惯的事.这种调整严重地损害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而政府关于将土地承包期在原先耕地使用权15年的基础上再顺延30年的政策;也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  农民土地权利不稳定,还表现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仍不够充分,例如,在现行制度下农民缺乏抵押上地使用权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在现实中缺乏充分行使自己土地权利的能力.虽然政府要求农户和集体之间要签定书面的土地承包合同,但在现实中,随意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目前遇到的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是30年承包期内是否调整土地.一种观点主张应明确规定30年承包期内不调地.另一种意见是,在承包期内,应允许进行有限制的小调整.近年来的经验表明,采用行政手段,周期性地调整土地,以缓解人地矛盾,固然可以满足部分农民的愿望,但副作用很大,不利于鼓励农民改良土地.考虑到落实30年的承包期本身阻力就较大,如果在30年的承包期内再完全不允许调整土地,执行起来就会更困难.因此,比较可行的选择是,针对承包期内土地的调整制定更为严格的限制条件.新的《土地管理法》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大的改进,如规定:在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内对个别承包者土地的调整,必须经村民会议1/3以上成员或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但这还不够,还应规定更为严格的限制.特别是对把土地承包给集体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经营,要有更为严格的限制条件,如规定任何调整首先应得到现在的承包户的同意.这方面存在着基层干部滥用权力的现象,强行出租集体土地,强行收回农民承包地的现象是时有发生的.在很多国家的土地法律中,无论是对私地的出租,还是对公地的出租,都有“续相权”的规定.在荷兰,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令也规定,烟农的土地租期至少为12年,并可续租.在澳大利亚,大约85%的农地(主要是草场和林地)属于“公地”(crownland).这些公地大都采用长久租用制,也都有续租的法律规定.例如,草场的租用期一般是99年,到期后都可续租.中国自来代就有了永佃制.明清时期永佃制在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区已经很盛行了.永佃制的特征是“一田两主”,即把土地的田底权与田面权分离开来,地主拥有田底权.
2023-08-29 10:54:531

南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规划思路

——与现有城市建成区发展相衔接。南阳新区与老城区能够通过已建成的五座大桥和建设中的三座大桥实现高效连接。白河北岸建成区涵盖市级行政文化中心和传统商业中心,主要通过改造实现功能布局优化,重点发展商业、金融、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成为市域服务中心;新区重点承担先进制造业、生态农业以及居住、休闲等部分城市功能,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推进城市跨河发展,形成两岸互动、双翼发展的空间发展新格局。——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根据南阳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为“一河两岸、三组团”结构。“一河两岸”主要是通过加强白河水体及沿岸的综合治理,建设白河湿地公园、滨河绿地,成为城市公共休闲绿色长廊。“三组团”是在白河两岸形成中心组团、白河南岸组团、机场组团等3个城市组团。其中,中心组团主要通过对老城、武侯等片区的保护开发,优化布局,承担市级行政、文化、体育、商业等服务功能;白河南岸组团主要依托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承担部分商业、贸易、居住等功能;机场组团主要依托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发展航空物流、临空港加工制造业,并依托白河生态环境优势,发展高端商务办公、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南阳新区涵盖了白河南岸、机场两个组团。——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在南阳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南阳新区范围内新增建设用地45.1平方公里,加上现有建成区25平方公里,新区内建设用地共计70.1平方公里;环城高速公路内的基本农田已全部调整为一般耕地。——与城市功能定位相衔接。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豫西南及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南阳新区内有南阳机场、高速公路以及规划建设的宁西铁路南阳站和郑渝铁路南阳站,通过优化布局和功能整合,能够形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高效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通过加强白河南岸开发建设,促进新能源、光电和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能够显著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通过吸引人口、产业等向新区集聚,能够缓解老城区交通、用地等压力,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为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造条件。——与产业布局相衔接。南阳新区涵盖了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是未来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其中,新能源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23.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伏和新能源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5.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超硬材料、电动汽车、装备制造和光电等先进制造业。同时,依托宁西铁路南阳东站和公路货运站,规划建设以仓储、运输和综合服务为主的公路铁路货运配送中心,构筑集加工配送、仓储运输、信息处理于一体的大型物流园区。——与综合交通体系高效衔接。航空方面,南阳机场位于新区中心地带。铁路方面,郑渝铁路南阳站沿白河南岸选址,站点规划在机场附近,可实现铁路与航空零距离换乘;宁西铁路与郑渝铁路在新区东南部交会,未来将在南阳东站基础上,优化客货运输组织,在新区内形成客货运一体的交通枢纽。公路方面,沪陕高速、许平南高速在新区交会,共有三个高速出入口;国道G312和省道S103在新区内交会,规划了两处长途汽车客运站和一处汽车货运站,最终在新区实现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
2023-08-29 10:55:051

市内包车客运是什么意思

第一条 为规范道路旅客运输及道路旅客运输站经营活动,维护道路旅客运输市场秩序,保障道路旅客运输安全,保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从事道路旅客运输(以下简称道路客运)经营以及道路旅客运输站(以下简称客运站)经营的,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道路客运经营,是指使用客车运送旅客、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具有商业性质的道路客运活动,包括班车(加班车)客运、包车客运、旅游客运。 (一)班车客运是指客车在城乡道路上按照固定的线路、时间、站点、班次运行的一种客运方式。加班车客运是班车客运的一种补充形式,是在客运班车不能满足需要或者无法正常运营时,临时增加或者调配客车按客运班车的线路、站点运行的方式。 (二)包车客运是指以运送团体旅客为目的,将客车包租给用户安排使用,提供驾驶劳务,按照约定的起始地、目的地和路线行驶,由包车用户统一支付费用的一种客运方式。 (三)旅游客运是指以运送旅游观光的旅客为目的,在旅游景区内运营或者其线路至少有一端在旅游景区(点)的一种客运方式。 本规定所称客运站经营,是指以站场设施为依托,为道路客运经营者和旅客提供有关运输服务的经营活动。 第四条 道路客运和客运站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宗旨,遵循公平、公正、公开、便民的原则,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促进道路运输市场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出行需求。 道路客运及客运站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诚实信用,公平竞争,优质服务。 鼓励道路客运和客运站相关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第五条 国家实行道路客运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度,鼓励道路客运经营者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禁止挂靠经营。 第六条 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道路客运及客运站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的道路客运及客运站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道路客运及客运站管理工作。 第七条 道路客运应当与铁路、水路、民航等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有效衔接,与信息技术、旅游、邮政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道路客运具有公益属性。国家推进城乡道路客运服务一体化,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2023-08-29 10:55:361

怎样实现城乡一体化?

首先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再者推进城市化,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定不能高形式主义),重点还是在农村,村村合并可以节约土地,减少建设道路,扩大乡镇规模。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影响,让城市经济辐射到农村
2023-08-29 10:55:464

给我复制或转载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或三农方面的,不要给我网址链接,因为我是手机上网转不过去。

  问题一、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实现增产;农民工就业快速回升,农民收入连续6年较快增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体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医疗、社保制度不断健全,农村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共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一、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1.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对各地土地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各项资金征收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  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逐步完善适合牧区、林区、垦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扩大销区粮食储备规模。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做好棉花、食糖、猪肉调控预案,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和价格合理水平。  3.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抓紧制定对偏远地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针对农业农村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监管。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鼓励各地对特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  4.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各部门各行业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或者设立专项的农村公益基金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有关部门要抓紧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支农制度,通过完善精神物质奖励、职务职称晋升、定向免费培养等措施,引导更多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城市文化和科研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5.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针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对现行限价内的产品继续实行13%的补贴标准,超出限价的实行定额补贴,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改善售后服务,加强市场监管,严禁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建设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经营网点,继续支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提升“万村千乡”超市和农家店服务功能质量。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  二、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6.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基础上,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有关扶持政策要向商品粮调出量大、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产粮大县(农场)倾斜。继续减少直至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资金配套。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加快优质油菜、花生生产基地县建设,积极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棉花、糖料生产。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实施规模,年内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农场)。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大型农产品基地,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7.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支持建设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园艺作物标准生产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支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完善扑杀补贴政策,推进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增加渔政、渔港、渔船安全设施等建设投入,搞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支持发展远洋渔业。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8.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逐步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搞好蓄滞洪区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末级渠系建设。按期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统筹安排其余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科学规划论证基础上,启动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快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拓宽水利建设基金筹资渠道。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新增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支持山丘区建设雨水集蓄等小微型水利设施。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加大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抗旱排涝和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9.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把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投入,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对应用旱作农业技术给予补助。  10.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推进农用工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支持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1.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统筹制定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等扶持政策,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加大力度建设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大型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逐步拓展交易品种,鼓励生产经营者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全面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学校及大企业等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12.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位,结合扶贫开发和库区移民,适当增加安排退耕还林。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期限,抓紧制定实施办法。继续推进三北、沿海、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和京津风沙源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力度筹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从2010年起提高中央财政对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开展造林苗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中央财政对林木良种生产使用、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给予补贴。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林地综合产出能力。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延长实施年限,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落实草畜平衡制度,继续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发展舍饲圈养,搞好人工饲草地和牧区水利建设。推进西藏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强化草原执法监督。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和南方崩岗治理,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搞好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三、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13.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林下种养业,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抓紧落实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关心农村留守儿童。  14.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教师培训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农村学校布局要符合实际,方便学生上学,保证学生安全。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绩效工资和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逐步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搞好农村地区妇幼卫生工作和疾病防治,加强农村食品和药品监管。积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继续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和少生快富工程,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持制度,加强和创新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  15.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衔接。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积极引导试点地区适龄农村居民参保,确保符合规定条件的老年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健全临时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搞好农村养老院建设,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探索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有效办法。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农村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优先覆盖残疾人。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工作。  16.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加强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如期完成规划任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城乡区域供水。适应农村用电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结合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继续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技术创新、维护管理和配套服务。支持农村开发利用新能源,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垦区棚户区改造,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加强村镇规划,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安全节能环保型住房。实行以奖促治政策,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排水、河道疏浚等试点,搞好垃圾、污水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17.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地制宜加大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稳妥实行扶贫易地搬迁,妥善解决移民后续发展问题。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连片开发以及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等试点。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制定未来10年扶贫开发纲要和相关规划。  四、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8.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稳定渔民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2023-08-29 10:56:021

什么是城市一体化

城市一体化并不是将几个城市连在一起,而是在产业上优势互补,在交通上快捷联系,通过区域协作的方式促进两个城市乃至周边城市群的共同发展。
2023-08-29 10:56:275

发改委:发布《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4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以下为全文: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全国工商联,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确定并报告国务院,现将《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四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现提出以下任务。一、总体要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圆满收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二、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以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为路径,打破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不合理壁垒,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一)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督促Ⅱ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含设区市和县级市)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公安部、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二)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督促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坚持存量优先原则,取消进城就业生活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城的人口等重点人群落户限制。推动Ⅰ型大城市探索进城常住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应落尽落。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公安部、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三)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鼓励各城市政府简化户籍迁移手续,加强落户政策宣传,开通线上申请审核系统,大幅提高落户便利性。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改进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公安部、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四)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提高居住证发证量和含金量,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逐步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进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制度,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方便人口流动。增加学位供给,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入园政策,使其在流入地享有普惠性学前教育。以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为主要出发点,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健康委、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医保局、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五)大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吸纳农民工较多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六)加大“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的激励力度。提高城市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与吸纳落户数量挂钩力度。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强行要求其转让上述权益或将此作为落户前置条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探索其转让上述权益的具体办法。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各城市城区常住人口等的常态化统计机制,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撑。(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统计局、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三、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承载能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七)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群。加快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城市群发展规划,推动哈长、长江中游、中原、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支持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实施联席会议制度落地生效,推动兰州—西宁、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健全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促进天山北坡、滇中等边疆城市群及山东半岛、黔中等省内城市群发展。(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八)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实施,促进重庆市、四川省通力协作,加大成渝地区发展统筹力度,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强交通、产业、环保、民生政策对接,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形成新动力源。(发展改革委、重庆市和四川省有关部门等负责)(九)大力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深入实施《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协调推进机制,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以轨道交通为重点健全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有序规划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推进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镇合理延伸,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和“瓶颈路”拓宽工程。支持重点都市圈编制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国铁集团、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优化发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和管辖范围,解决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印发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抓紧补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暴露出来的短板弱项,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二)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强化底线约束,严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进一步深化淘汰整改。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用地和财政建设性资金保障,鼓励省级政府通过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设立省级专项资金等方式择优支持,在有条件区域培育一批示范性的精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强化正面引导,制定特色小镇发展导则,挖掘推广第二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体育总局、林草局、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三)推进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边境地区推进潜力型城镇以产聚人、战略支点型城镇以城聚产,打造以内陆邻近的大中城市为辐射源、边境县级市及地级市市辖区为枢纽、边境口岸和小城镇为节点、边境特色小镇为散点的边境一线城镇廊带。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改善边境一线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沿边抵边公路。实施守边固边工程。(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四)推进大型搬迁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应大型搬迁安置区转向新型城镇化建设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搬迁人口市民化进程,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帮助搬迁人口尽快解决稳定发展问题,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五)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统筹新生城市培育和收缩型城市瘦身强体,按程序推进具备条件的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有序推进“县改市”“县改区”“市改区”,稳妥调减收缩型城市市辖区,审慎研究调整收缩型县(市)。全面完成各省(区、市)设镇设街道标准制定工作,合理推进“乡改镇”“乡(镇)改街道”和乡镇撤并。(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着眼于增强人口经济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核心功能,健全城市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十六)补齐城市公共卫生短板。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完善重大疫情预警、救治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重要物资储备,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内城市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整治城市环境卫生死角,建立严格检疫、定点屠宰、冷鲜上市的畜禽产品供应体系,健全污水收集处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七)改善城市公用设施。健全城市路网系统,完善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系统、行人过街设施。完善市政管网和排水防涝设施。健全停车场、智能快件箱、社区菜市场等便民设施。扩大普惠性养老、幼儿园和托育服务供给。实施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全民健身提升工程、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工程。(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卫生健康委、商务部、体育总局、广电总局、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八)实施新型智慧城市行动。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打通社区末端、织密数据网格,整合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支撑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交通运输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十九)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一批老旧小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引导发展社区便民服务。改造一批老旧厂区,通过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和发展工业旅游等方式,将“工业锈带”改造为“生活秀带”、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和文化旅游场地。改造一批老旧街区,引导商业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打造市民消费升级载体,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改造一批城中村,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农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开展城市更新改造试点,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二十)改革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方式。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鼓励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控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修改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并完善配套制度,分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将由国务院行使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权以及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土地征收审批权,授权省级政府或委托试点地区的省级政府实施。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二十一)改革城市投融资机制。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合理处置存量债务的前提下,完善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投融资工具。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城乡融合典型项目、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等。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和职能定位,对投资运营上述项目的企业进行综合授信,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和力度。(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二十二)改进城市治理方式。推动城市政府向服务型转变、治理方式向精细化转型、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大幅提高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水平,顺应城市发展逻辑和文化传承,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加强建筑设计和城市风貌管理,提高城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五、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二十三)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探索。指导试验区分别制定实施方案。推动试验区在健全城乡人口迁徙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方面先行先试,引导县级土地储备公司和融资平台公司参与相关农村产权流转及抵押,加快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发展路径。(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人民银行、有关省级部门等负责)(二十四)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允许农民集体妥善处理产权和补偿关系后,依法收回农民自愿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经营性用途入市。启动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二十五)加快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开展工商资本入乡发展试点。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基金作用,支持引导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入乡发展。培育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形成承载城乡要素跨界配置的有效载体,在长江流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公安部、农业农村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二十六)促进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推进实施城乡统筹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城乡联结的冷链物流、城乡农贸市场一体化改造、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布局、市政供水供气供热向城郊村延伸、乡村旅游路产业路等城乡联动建设项目,加快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卫生健康委、文化和旅游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六、组织实施(二十七)强化部际协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托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筹协调和指导督促,并总结推广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典型经验。各有关部门要细化制定具体措施,调动本系统力量扎实推进。(二十八)压实地方责任。省级发展改革委要牵头会同省级其他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做好组织调度和任务分解。市县级政府要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事,确保任务落地生效。
2023-08-29 10:56:451

国家什么时候收购农村客运班车

国家预计2023年10月25日起收购农村客运班车,为了整合及一体化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建设,对原有客运农班车辆、经营权进行收购,并于12月10日,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正式运营。
2023-08-29 10:56:532

交通事故一体化存在问题

1.交管部门单方委托物价部门独家定损。道路交通事故均委托物价部门独家对事故车辆损失进行评估鉴定,否则不出具责任认定书。缺少征求当事双方意见的环节,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利益。同时,物价部门独揽定损业务,缺乏监督,随意性大,导致不法分子欺、诈、骗,骗取理赔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2.信息不对称,证据不足,导致基层人民法院调判压力大。近年来,基层人民法院道路交通事故诉讼案件与日俱增,案多人少不堪重负
2023-08-29 10:57:2912

锐意改革创新为确保什么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什么实现现代化河南谱写新时代中原

锐意改革创新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详细介绍如下:一、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深化改革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河南可以在体制机制、市场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例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公平竞争,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二、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引擎。河南可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河南可以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打造人才强省。通过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河南可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人口合理流动。同时发展乡村产业,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的城乡空间格局。生态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河南可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2023-08-29 10:57:521

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在三个方面是指

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经济领域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社会领域改革。具体如下:1、经济领域改革:主要包括市场化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旨在推动经济体制的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2、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旨在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增强国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文化社会领域改革: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传媒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旨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些改革方面的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各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扩展资料: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城乡一体化:核心表述: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2023-08-29 10:58:471

为确保什么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实现现代化河南

锐意改革创新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详细介绍如下:一、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深化改革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河南可以在体制机制、市场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例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公平竞争,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二、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引擎。河南可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河南可以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打造人才强省。通过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河南可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人口合理流动。同时发展乡村产业,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的城乡空间格局。生态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河南可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2023-08-29 10:59:191

城乡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城乡居民是什么意思 城乡居民是指城镇居民(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是指非农业户口的居民。 问题二:城乡是什么意思? 15分 城镇和乡村。如:城乡结合部。 城:城 chéng 围绕都市的高墙:城墙。城池。城圈。城郭(“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城楼。 乡:乡 (乡) xiāng 泛指小市镇:乡村。穷乡僻壤。 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家乡。故乡。乡井。 问题三:城乡是什么意思 城乡,指城市、乡镇。 问题四:城乡通是什么意思? 统农业的转型,机械化农业和信息化设施农业在乡村的发展,农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将改变农业的业态结构。进而引起一场三农信息化新浪潮。 就是将城镇和农村的经济相结合全国城乡通工程的启动将城乡两难迎刃而解,三农信息化管理委员会联合中国县域经济报、北京中科众行生物技术研究院等推出全国城乡通工程。由联家网实现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城、乡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由中科正合(北京)国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组织农产品连锁经营,将构筑起一条城市需求通向广阔农村,农产品及时销往城市的信息和物流通道。 望采纳 问题五:城乡结合是什么意思 过去被叫着城郊结合部,后来更正为城乡结合部,理解为城市规划区域与乡村交界的地方。 一般城乡结合部被认为是比较难以管理的地方,社会治安混乱,城乡环境面貌“脏乱差”等等。 简单地说:就是基于城市和农村区域结合的地块。平时叫着郊区。 问题六:国家统计局网站的城乡分类是什么意思 为了便于城乡分类统计,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了城乡划分标准,并规定了对应的城乡分类代码,代码是划分城乡的重要标识和依据,每个乡级(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级(村、社区居委会)都有对应的城乡分类代码。以下是节选: 一、划分方法:城乡划分采用城乡属性判断法进行划分,即先根据实际建设判断村级单位(村、社区居委会)的城乡属性,再根据村级单位所在的统计区域和城乡属性,综合判断出村级单位的城乡类别。 二、城乡分类与代码 根据《规定》,统计上划分城乡的类别分为: 100 城镇 110 -城区 111 --主城区 112 --城乡结合区 120 -镇区 121 --镇中心区 122 --镇乡结合区 123 --特殊区域 200 乡村 210 -乡中心区 220 -村庄 问题七:城乡合一是什么意思?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问题八:城乡公交指的什么意思 城乡公交指的是从往返于城区(县城 市区)和乡村(农村 乡镇)之间的公交车。与客运班车不同,这类公交车有固定的站台(出了城也会随叫随停),票价相对固定(不会像班车一样逢年过节就涨价),收 *** 补贴。 问题九:城乡居民是什么意思? 城镇居民 问题十:城乡危房改造是什么意思 50分 指的是具有危险性的房子的改造措施。 其中包括修理和重建。 希望有帮助。
2023-08-29 10:59:591

颍上城乡公交颍上到杨湖的路线

1、颍上到杨湖只有38路(路经杨湖,非终点站),票价3元。2、路线:颍上-四桥-化肥厂-检测站-高速路口-白桥-张白渡-夏桥-文源小学-尚庄学校-江大鄞-江店镇政府-农科村-宋拐孜-小店孜-花水-郑岗-叶岗路口-杨岗村部-杨湖-杨沫路口-前楼-樊台-杜楼-陈巷-李台。3、2019年7月颍上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正式启动运营,将陆续开通城乡公交线路23条,覆盖全县30个乡镇,投放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278台。覆盖城乡的公交网络将以低廉票价、固定班次、规范服务,提高群众尤其是偏远乡村农民出行的便捷度、舒适度。
2023-08-29 11:00:071

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目的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是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城市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资源的共享、互补和合理配置。城乡一体化的基本途径,要着重走乡镇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城乡一体化包含多方面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五是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在我国实现这种“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追求的目标。
2023-08-29 11:00:183

体育产业的分类和19个领域,分别是怎样的?

分别包括了体育本体产业,体育外围产业,体育用品,体育建筑,体育设备,这些不同的领域,领域里面的收入情况是不一样的。
2023-08-29 10:51:345

《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故事简介?

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行至宛子山。妖魔白骨精欲食唐僧肉,两次施魔法变化村姑和婆婆,前来诓骗唐僧,却均被悟空识破。最后白骨精幻变白发老翁诓称前来寻亲,仍被火眼金睛悟空识破,不顾唐僧念咒阻止,挥棒将假老丈击毙。白骨精化青烟逃遁。唐僧误为孙悟空无故三次伤人,佛法难容,怒而逐走悟空。悟空苦求未允,无奈痛别暂归花果山,悟空走后,唐僧师徒果中奸计,被白骨精将他和沙僧掳去,猪八戒混战中逃出,急奔花果山,略施计谋,智激美猴王,悟空救师心切,不念前怨,毅然下山,变化老妖,巧入洞府,一番激战打死白骨精,师徒四人愉快上路,继续西天取经
2023-08-29 10:51:352

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的内容简介

全书从食物供应链各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出发,将内容分为四篇,第一篇为原料篇,包括环境与食品安全、农业生产过程与食品安全、食品中的天然毒素及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第二篇为加工篇,包括食品加工与食品安全和包装材料及容器的安全性。第三篇为流通消费篇,包括食品流通与食品安全、合理营养的基本知识、膳食平衡及合理烹饪。第四篇为管理篇,包括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2023-08-29 10:51:291

美育改革优秀案例算优质课程吗

算。根据查询高三网显示,美育课程全面融入学校教学计划:将美术和音乐课程纳入学校的核心教学计划中,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进行教学。通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优质课程,可以从理念层面、操作层面、策略层面三个层面加以判断。
2023-08-29 10:5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