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未来我国城镇化方向要往什么方面发展?

2023-09-02 23:27:35
TAG: 城镇化
共1条回复
LuckySXyd

8月24日,在举行的2017首届中新·国际特色小镇发展论坛上,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郑新立表示,城镇化的方向要由重点发展大城市向重点发展特色小镇转变。

城镇化发展

郑新立表示,过去30多年城镇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和问题。例如,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导致大城市病;城市布局不合理,过度集中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落后;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因为户籍制度无法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他认为,未来在城镇化道路上将会出现一系列创新和转变。

城镇化发展

第一,城镇化的方向要由重点发展大城市向重点发展特色小镇转变。通过在小镇上来发展专业化协作,降低成本,能够形成更高的竞争力,这将改变中国城镇化的走向。通过发展一批特色小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吸引城市人口和农村转移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从而改变中国城市化的走向。

城镇化发展

第二,城市的功能由过去工作区域和居住区域相互分离改变为向产城融合的方向发展。过去那种“摊大饼”式的城市化发展方式使得就业地和居住地互相分离,形成大规模的潮汐式人流,给交通造成很大压力,所以下一步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是产城融合的,不是盖一片房子,让大家到那里去买,而是必须要有产业,要有就业的机会。

城镇化发展

第三,城市的功能和主导产业的选择上,由多业并举的综合性城市向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发展。未来的特色小镇需要高度的专业化,围绕一个产品形成一个小镇,然后围绕这种产品来搞专业化协作,最终形成无与伦比的竞争力。

第四,投资运营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企业运营。通过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不但大大提高效率,而且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第五,土地的供应由政府征地以后“招拍挂”向转让土地用益物权或者土地入股的方式来转变。农村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跟国有土地同权同价,特别是农村的宅基地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他的建设用地指标可以拿到一定范围内去进行交易,满足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需要。

第六,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转变。搞特色小镇切忌不要把债务比例搞得太高,尽可能股权融资,由企业来投资,把债权融资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比例,这样小城镇未来的运营就可以避免过重的债务负担。

城镇化的方向由重点发展大城市向重点发展特色小镇转变,将给社会带来什么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推荐

联系农村实际谈一谈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一、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二、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战略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城镇化发展路径,而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本次“方案”的不一样之处,其不仅延续了大城市的优先发展基调,又兼顾中小城市甚至县域的发展态势,可谓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了一个整体解释。首先,要“分类推动城市群发展,增强城市群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常态化协调推进机制,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提出“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依托超大特大城市及辐射带动能力强的Ⅰ型大城市,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导向,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培育发展都市圈”;且将两项举措融合,“健全城市群和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其次,要“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小城市发展活力”。方案指出这两者都须以产业带动发展模式,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项目。三、强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就是要“顺应县城人口流动趋势,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弱项,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要”;并“推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完善产业平台、商贸流通、消费平台等配套设施。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健全市政交通、市政管网、防洪排涝、防灾减灾设施,加强数字化改造,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健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设施。推进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建设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加强低碳化改造,打造蓝绿公共空间”;另外,方案还强调,在建设中要更好发挥财政性资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和央企等大型企业加大投入力度。高质量完成120个县城建设示范地区示范任务。四、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中提出“健全投融资机制”。健全投融资机制,需要“夯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放宽放活社会投资”,需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且“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开发建设运营,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五、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提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城市人才入乡发展”、“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等多举措。在“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需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在“引导城市人才入乡发展”中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规划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入乡",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为乡村建设行动提供技术支撑”。在“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中要“统筹规划各类市政公用设施,推动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8%,在有条件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2023-08-29 12:04:041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情况介绍  在全省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已经列入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这项工作是我省现阶段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抓手,由省建设厅牵头,各市具体实施。  一、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的背景  近年来,我省城镇化取得了较快发展,每年以1.5个以上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去年达到了40.25%,与全国的水平(44.9%)不断缩小。但是,城镇的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却明确不足,多数缺乏活力、实力、竞争力。特别是反映城镇面貌上,虽然纵向看取得了明显改善,但横向与先进省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改善生活条件的期盼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已经成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省委、政府审时度势,针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抓手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一)对城镇化的一般理解  重要认识: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完成落后农业国向发达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改革开放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国外学者对中国城镇化一直比较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把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提高2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  联合国统计,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超过50%,人类真正进入城市时代。  曲折历程:从全国范围看,十五大以前,城镇化进程随着经济发展出现过较大波动,客观上表现了一定的自发性,城镇化的概念大多限于理论界的讨论,缺乏政府主导的推动力量;从十五大到十六大,城镇化的概念逐渐在政府决策中得到认同并逐步深化,突出了其战略地位。  十五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第一次专门制订了《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党的十六大(2002)则更为鲜明地提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至此,终结了“小城镇大战略”)  党十七大(2007)进一步提出,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至此,“大城市”和“城市群”成为主流认识)  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是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世界性现象。城镇化是在研究城市发展问题时提出的概念。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人口学等学科研究城市时,多次使用城镇化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不同解释,虽各有侧重但总体上是互相补充的。综合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一般将城镇化定义为: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构成向城镇社会构成、人类聚居场所从农村空间形态向城镇空间形态的转化为本质的多元演进过程。(周一星、唐子来)  城镇化的这种演进过程,通常概括为三个“转”: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二是第一产业  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工进城,将近有1.5亿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镇的暂住人口。这是我国城镇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农村劳力推动我国特色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依据我国的国情状况,近3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农业劳动力转化的规模也较大,农业和农村发展有利于扩大城市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必需的市场需要,而且建立在农村发展基础上的小城镇发展,也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促进了大中城市与乡村小城镇相互协调发展的新道路的形式。  农业劳动力大批转移,缓解了城镇化滞后的状况。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民工大批进城务工,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5%左右,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已经得到有效的扭转,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基本适应。  我国城镇化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低的局面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已上升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利于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得以调整,城镇化发展由此获得新的动力。一个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效应的激发下,我国农业生产获得空前发展,大批农业劳力转移到城镇,发展工业生产;农民进城打工,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提高了我国城镇化水平。
2023-08-29 12:04:322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措施

1、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实时地制定符合各地实情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 2、提高城镇化规划水平,完善城镇规划管理体系。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二元结构”制约。 4、完善城镇配套设施,提高城镇容纳能力。 5、注重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 6、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7、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8、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化试点内容,扩大试点范围,加大试点支持力度。 9、健全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机制,强化政策协调,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宣传引导。
2023-08-29 12:04:401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国内农村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发挥了重大的成效。实现了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等明显成效。但是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对此做系统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在现实实践中,一些基层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建设理解上有偏差,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新村庄建设,农民住上统一规划建设的楼房就是新农村的标志,由此大规模搞“政绩工程”,甚至提出村民整体搬迁的思路。产生的消极后果是一方面导致了劳民伤财、增加农民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惠民政策在农民群众心目中大打折扣。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提出新型城镇化后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提出新型城镇化后更应该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
2023-08-29 12:04:482

城镇化是城乡融合什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带动乡村发展,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政策重心依然侧重于城市。把乡村作为与城市具有同等地位的有机整体,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共存共荣,表明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城乡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既反映了中央政策的一脉相承,又符合新时代的阶段特征和具体要求。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晋保平认为,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推动资本、人才等资源向城市流动。在今后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由政府主导,打破制度性障碍,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调整和控制资本、人才等资源进一步向城市快速流动,妥善解决城市与农村融合发展问题。“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将成为一种新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说,未来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将是双向城乡一体化。根据她的研究发现,近年来,人口由农村向城里迁移出现了速度减缓的趋势。同时,我国资本下乡、技术下乡、人才下乡的速度在加快。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说,城镇化的前半段,中国人以辛勤的劳动力推进,称之为“体力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后半段,将由智慧创造力来推进,称之为“智力的城镇化”。未来,我国将城市和农村双向提升,做好农村发展,做好城市治理,才能共同完成中华民族进入城镇化的新时代。
2023-08-29 12:05:161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提出新型城镇化后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提出新型城镇化后更应该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5)个性特征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6)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相反。(7)城镇联动紧。笔者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6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8)城乡互补好。中国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市带县体制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其出发点都是要走活城乡这盘棋。因为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是一条教训,当引以为戒。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十六大报告”语),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不同于传统发展老路的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呼应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来。
2023-08-29 12:05:461

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取得了长足进步,浅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呢?

浅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取得了长足进步,很多地方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为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探索出很多可行有效的经验。
2023-08-29 12:06:014

城镇化发展会带来哪些问题?

据报道,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报道称,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资料显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城镇化趋势不可避免,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信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与此同时城镇化也带来很多方面的问题。城市化进程导致乡村越来越少,耕地、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同时给城市带来空气污染 、温室效应等问题;城市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乡村人口大量涌入,不可避免带来诸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社会问题。此外随着发展,很多原来城市的郊外、乡村区域在城市规划中逐渐纳入城市......人口流入的城镇发展迅速,而人口流出的乡村则发展缓慢、与城镇的差距越来越大;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也成了这个时代特有的“伤疤“。希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相关的问题可以被有效的解决!
2023-08-29 12:06:551

国家为什么要大力推进城市化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意义在于: 1、能够不断优化城镇的结构和功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从而实现产业集聚,提升产业水平 2、能够让更多的农民实现身份、职业和观念的全新转换,能够缩小社会成员在财富分配、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3、推进城镇化建设,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城市可以利用农村丰富的剩余劳动力,降低产品生产的成本,农村也可以利用城市发达的科技科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双赢。 4、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其生活水品,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从而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
2023-08-29 12:07:302

中国城镇化发展前景怎样

城市化对中国来说有很多意义,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1. 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产业发展,提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2. 促进资源的集中利用:城市集中了人口、资金和资源等各种要素,便于进行经济活动和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 促进社会发展:城市化能够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提升文化水平和社会价值观念。4. 促进国家竞争力:大城市聚集着高科技、高人才、高效率等优势,因此能够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吸引外商投资和国际人才。5. 改善环境问题:城市化能够推动环境治理和保护,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总之,城市化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积极的影响。
2023-08-29 12:15:512

城镇化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反的方面是:耕地面积减少了,一些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村庄不见了。正的方面是,人均收入增加了,带动了当地经济生产力等等
2023-08-29 12:17:122

我国城镇化建设是什么时候提出的?这一概念的历程是怎样的?

达沃斯论坛会场,新浪财经对话经济学家许小年。许小年称“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一个经济政策。实际上城镇化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它更多的是一个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政府不可能用城镇化当灵丹妙药来解决经济中的问题”
2023-08-29 12:17:222

城镇化对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能起到什么好的作用

  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化的科学含义包含两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内容:一个层次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另一个层次是转入城镇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镇化.一、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1,可以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城镇化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可以带动经济资源重组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在城镇的集聚,从而能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这样,就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可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和持久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若需求不足,经济便会陷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境地.城市是消费的聚集区,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但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将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这部分人员蕴藏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就会大大提高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3、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目前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亿以上, 不把这部份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城镇特别是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可以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例如城镇的基础建设、工业生产、商品的运输和交易及社区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城镇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据有关专家推算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GDP提高0.15个百分点,就业提高0.33个百分点.因此,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富佘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4、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是直接相关联的,并将直接推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在城镇化进程中,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将形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范围及水平上的公平,城乡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渐统一.同时,我们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完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构建农村服务体系,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使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将逐步得以实现.我们还将通过打破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和城乡分割的市场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和城乡市场的统一.这样,就会出现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城乡经济日益融合、城乡社会日益渗透的趋势,使得城乡一体化逐渐变为现实.二、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1、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82%提高至2011年底的51.2%.到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9亿人,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7个. 在城镇的布局上,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并且城镇密集地区逐步形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化率,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初期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成熟发展阶段.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目前进入了城镇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2、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1)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我国大城市和小城市、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达程度不均,这就决定着我们要因地制宜,不能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在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上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就业潜力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适宜大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大城市,适宜中小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中小城市,并在在中部沿海和东西部采取不同的区域城镇化模式.在区域发展上,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因此,在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强城镇之间的网络化联系,有序推进城镇群内部的城镇之间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在中部地区要把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中小城市,同时提高小城镇发展动力,完善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工贸、旅游和边贸小城镇,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为周边农村地区服务的水平.(2) 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首先要改革二元户籍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和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实行户籍制度的城乡一体化管理,还要深化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推动农民实现身份、心理、社会认知生活环境转变.二要建立公平的就业政策.要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体系.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要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试点农民工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降低农民进城成本,促进农民由就业型向居住型转变.四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3)要加大产业支撑力度,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因此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关键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吸纳社会资源,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紧密结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城镇的功能和性质,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有效地支撑和推进城镇化的发展.(4)要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对城镇化起着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决定着城镇化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在城镇化过程中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把构筑科学合理、城乡统筹的发展空间形态作为规划的目标 .一方面,城镇规划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规划,要坚持统一原则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改进规划手段和方法使其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规划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5)要推动城镇化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加强城镇管理,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我们要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六) 要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有机协调的,二者是城市与乡村在 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要素上的交融、偕同发展的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者协调起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首先,要消除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的二元体制性障碍,让进城农民工在住房、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市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其次,要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农民和城镇居民同等享受财政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另外,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还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高端高效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总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023-08-29 12:17:311

人民日报:新型城镇化该怎样推进

人民日报:新型城镇化该怎样推进近年来,学术理论界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共识,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也存在不同看法。本期“互动天地”刊登的两篇文章探讨了在我国发展新阶段怎样更好推进城镇化的问题,各自的论述都持之有据,但又有不一致甚至相冲突之处。比如,推进城镇化究竟应以大城市为主,还是重点发展农村小城镇?应着力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还是让农民就地享受市民待遇?应避免政府主导城镇化,还是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相信这样的学术讨论和争鸣有助于深化人们的认识、推动相关的研究。以改革创新推动城镇化转型升级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城镇化一端连接工业化、信息化,一端带动农业现代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和转方式、调结构的最大希望所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最重要的是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转型升级。打造这样的城镇化升级版,必须依靠改革创新驱动,特别是合理确定城镇化方针和推进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调整“以小为主”的城镇化方针以改革创新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转型升级,首先应合理确定城镇化方针,以明确城镇化方向。我国一度实行积极发展小城镇、适当发展中等城市、严格限制大城市规模的城镇化方针。这一方针无疑是从当时我国实际出发,符合改革开放前期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生产力不发达基本国情的。发展小城镇投入少、见效快,既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也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小为主”的城镇化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出来,城镇发展开始向“以大为主”转变。但这只是实践上的转变,城镇化方针并没有调整。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进步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进程基本上呈S形曲线三阶段走势。第一阶段为S形曲线底部,农村人口主要向中小城镇转移,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阶段;第二阶段为S形曲线挺起的中部,以乡村和中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转移和集中为主要特征,可称之为大城市主导阶段;第三阶段为S形曲线顶部,以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迁移为新动向,可称之为逆城镇化阶段。以此衡量,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期的20年成功走过了第一阶段,随即进入第二阶段,是合乎规律的发展。如果仍然坚持“以小为主”,甚至认为只有突出小城镇式城镇化才是中国特色,那么,在理论上就是一种误读和误导,会模糊城镇化的阶段性特征;在实践上则会阻碍城镇化的转型升级。近一个时期,农村并村组建中心村、乡镇,中心村、乡镇又急于升级为建制镇,以镇为龙头的城镇化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在当前城镇化率超过52%、实际上早已步入“以大为主”的发展阶段,这一趋势应引起警觉。因为城镇化效率和效益同城市规模呈正相关关系是普遍规律,不顾这一规律,固守以小为主“铺摊子”式的城镇化,势必助长盲目圈地占地、投资开发,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升高,使城镇化偏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因此,“以小为主”的城镇化方针到了需要改革调整到以大为主、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时候了。着力推进进城农民市民化我国城乡二元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由来已久。随着改革开放后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与日俱增,这种二元结构也带到城市中来,形成城市中的二元结构。在住房、就业、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城市大都将本市居民和进城农民区分开来,实行差别化政策。然而,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则把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登记为城镇常住人口,即统计口径上的城镇人口。目前全国流动人口约2.6亿,其中2亿左右为进城农民,形成一定程度的城镇人口虚张。但虚张多少,要做出实事求是的估量。有学者把非农业人口认定为城镇人口,则目前的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如此“去虚张”未免有些矫枉过正,因为任何国家(城市国家除外)的城镇人口中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农业人口。怎样确定合理的农业人口占比?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经验数据表明,城镇辖区人口中非农业人口占75%左右、农业人口占25%左右较为正常,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据此计算,现在的实际城镇化率应当在50%左右,比统计数据少约3500万人。如此,目前2亿进城农民中扣除虚张部分,其余1.65亿左右理应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转变为同原有市民一样的城镇居民。改革试点的情况表明,只要设计周全、方案具体、措施得力,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困难和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关键是提高认识,将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到消除城镇化虚张、事关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首先,改革二元户籍制度,逐步实行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就业、购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长期存在的不平等,使进城农民可以同城市居民一样人尽其才,促进城市自然资本、产出资本、社会资本更有效地物尽其用、财尽其效,从而产生人、物、财1+1+1>3的叠加效应,释放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正能量。其次,进城农民工因为难以在城镇定居,一般会将其收入所得做“三三制”分配:本人生活费支出1/3,寄给农村家属1/3,剩下1/3用作春节返乡探亲交通、年货、礼物等项支出。这样,2亿农民工在城市拉动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对消费的贡献率很低。如果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使进城农民变为市民,其配偶、子女等随之进城安居,就会由拉动投资为主转变为拉动消费为主,有效地消除城市规模、人口等的虚张,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改革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机制城镇化包括人口、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然而,一些地方存在的以征地和土地买卖先行带动城镇扩张的现象,往往脱离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宗旨。2000年—201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域面积由2.2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01万平方公里,增长79%;同期城镇人口由45906万增加到66978万,增长45.9%。二者相比,土地城镇化增幅是城镇人口增幅的1.7倍。至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的建设跟不上土地城镇化步伐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密度(单位面积产值)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长期滞后;不少城市空气、水、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严重。其实,土地不过是承担自然、产出、人力、社会资本运作的载体,其规模应根据满足人的需要和资本积聚的程度来定,而不能倒过来——先扩大载体规模再集聚资本、填充人力,变成为城镇化而造城、迁人。当前,土地城镇化超前于人口城镇化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认真解决,就会产生城镇化方向走偏的风险。首先是脱离信息化、工业化驱动的风险。当前,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爆发式增长正在引发第三次产业革命,现代城镇化必须依靠信息化、工业化驱动。如果依靠征地卖地支撑城镇化,凭借大片廉价土地吸引投资和劳动力,重投入、轻产出,重速度、轻效益,就会陷入脱离信息化、工业化驱动和滋生城市经济泡沫的风险。其次是脱离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的风险。如果失地农民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一些人断了务农的路又不能成为真正的市民,就业和收入不稳定,就会增加落入拉美“城市化陷阱”的风险,背离以城带乡、城市反哺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城镇化方向。还应看到,如果长期推行政府主导型城镇化,将土地财政用过了头,就有可能累积地方债务风险,给改革发展带来隐患。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改革政府主导型机制,特别是改革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机制。应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和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改革,认真研究中央和地方间的财力事权关系,以财力定事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促进形成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税收制度。
2023-08-29 12:17:411

中国城镇化的开始时间

分析很全面,长见识了,谢谢
2023-08-29 12:17:537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和联系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应答时间:2021-03-2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2023-08-29 12:18:112

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资本主义发生并发达以后,特别是工业化以后所特有的现象。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农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出现了人口从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农村向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城镇转移的过程,城市人口比重日益增大,城市数目迅速增加,这就是城市化的基本含义。所以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化的过程不仅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迅速的增长上,而且还表现在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的迅速增加以及第三产业人口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极大提高上。
2023-08-29 12:18:451

要坚持以什么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

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推动城镇化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注重满足人民的居住需求,通过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供适宜的住房条件,确保人民居住的安全、舒适和便利。此外,还注重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以便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培育创新创业环境等,为人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发展平台,提高人民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增强人民的获得感。详细介绍如下: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利益放在首位,注重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城镇经济的竞争力。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数字经济等高附加值的产业,推动城镇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更多介绍如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新型城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实施。通过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可持续性、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和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乡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拓展资料如下: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2023-08-29 12:18:531

城镇化是什么意思?农村拆迁属于城镇化吗

第一个问题: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早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就已经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再次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并没有本质区别,对城镇化也没有什么影像,这种户口的划分只是我们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的一个政策。拆迁是可以促进城镇化的,但是并不是每个地方的拆迁都是促进城镇化,在城市边缘由于经济发展促使农村变为城市使人口不断聚集,从而拆迁促进了城镇化进程的。但是在偏远的农村搞拆迁聚集居住,这并不是城镇化,这是拆迁就要视情况而定了。希望帮助到你,谢谢!!选百度知道知天下
2023-08-29 12:19:315

城镇化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城市化的积极意义就是高楼大厦到处林立,没有了泥泞的道路和难闻的粪肥的味道。消极影响可分三点: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城市用砖瓦、水泥以及玻璃和金属等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草地和森林等自然地面,改变了反射和辐射面的性质及近地面层的热交换和地面粗糙度,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2)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大气环境所接受的这种人工热能,接近、甚至超过它所接受的太阳和天空辐射。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城市中工业及交通运输以矿物油作为主要能源,大气受CO、NOX(氮氧化物)、HC(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和SO2污染日益严重。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的排水工程的难度,特别是暴雨排水工程,从而减少渗透,增加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够的补给,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致使地表总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增加,滞后时间(径流量落后于降雨量的时间)缩短。2)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指生活、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服务行业对水环境的污染。3.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总之城市化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总之文明是不断发展的,城市化利大于弊
2023-08-29 12:20:032

中国的城镇化最终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中国的城镇化最终的发展目标是:一、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二、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三、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四、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五、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23-08-29 12:20:321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情况介绍  在全省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已经列入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这项工作是我省现阶段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抓手,由省建设厅牵头,各市具体实施。  一、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的背景  近年来,我省城镇化取得了较快发展,每年以1.5个以上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去年达到了40.25%,与全国的水平(44.9%)不断缩小。但是,城镇的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却明确不足,多数缺乏活力、实力、竞争力。特别是反映城镇面貌上,虽然纵向看取得了明显改善,但横向与先进省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改善生活条件的期盼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已经成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省委、政府审时度势,针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抓手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一)对城镇化的一般理解  重要认识: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完成落后农业国向发达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改革开放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国外学者对中国城镇化一直比较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把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提高2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  联合国统计,2007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超过50%,人类真正进入城市时代。  曲折历程:从全国范围看,十五大以前,城镇化进程随着经济发展出现过较大波动,客观上表现了一定的自发性,城镇化的概念大多限于理论界的讨论,缺乏政府主导的推动力量;从十五大到十六大,城镇化的概念逐渐在政府决策中得到认同并逐步深化,突出了其战略地位。  十五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第一次专门制订了《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党的十六大(2002)则更为鲜明地提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至此,终结了“小城镇大战略”)  党十七大(2007)进一步提出,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至此,“大城市”和“城市群”成为主流认识)  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是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世界性现象。城镇化是在研究城市发展问题时提出的概念。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人口学等学科研究城市时,多次使用城镇化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不同解释,虽各有侧重但总体上是互相补充的。综合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一般将城镇化定义为: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构成向城镇社会构成、人类聚居场所从农村空间形态向城镇空间形态的转化为本质的多元演进过程。(周一星、唐子来)  城镇化的这种演进过程,通常概括为三个“转”: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二是第一产业  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工进城,将近有1.5亿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镇的暂住人口。这是我国城镇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农村劳力推动我国特色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依据我国的国情状况,近3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农业劳动力转化的规模也较大,农业和农村发展有利于扩大城市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必需的市场需要,而且建立在农村发展基础上的小城镇发展,也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促进了大中城市与乡村小城镇相互协调发展的新道路的形式。  农业劳动力大批转移,缓解了城镇化滞后的状况。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民工大批进城务工,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5%左右,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已经得到有效的扭转,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基本适应。  我国城镇化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低的局面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已上升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利于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得以调整,城镇化发展由此获得新的动力。一个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效应的激发下,我国农业生产获得空前发展,大批农业劳力转移到城镇,发展工业生产;农民进城打工,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提高了我国城镇化水平。
2023-08-29 12:20:412

我国为什么要推进城镇化建设?

有四个方面的需求:一是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它能够给于人们的生活提供比农村更多地社会化服务;二是城镇化能够给人们更多的发展机会;三是城镇化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要求;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城镇化能够带动社会的经济发展。拓展资料在目前城镇化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关注,并应正确引导,防止造成重大失误和损失。第一,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以城市为主,还是以小城镇为主的问题。从中国国情出发,城镇化中接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以城市为主,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和主导方面。其次才是小城镇,而绝不能找错方向——以小城镇为主,这一问题事关重大。有人主张以小城镇为主,并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个县城的城关镇增加十万农村劳动力,全国就有二亿多农村劳动力转入小城镇,中国城镇化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是不现实的。我国内陆目前有1882个县,东部沿海的县城城关镇平均人口在11.5万人左右,中部地区县城城关镇平均人口在8万人左右,西部地区县城城关镇平均人口在3万人左右,全国的县城城关镇平均人口不到10万人,这是经过千百年发展,才形成如此规模的。要在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内把县城城关镇人口翻一番以上是不太可能的。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国内陆有特大城市80个,大城市209个,中等城市254个,小城市119个。从全国662个城市的城市人口机械增加值的发展趋势看,这些城市应该是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并将继续被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在农村人口转移中包含了小城镇,但绝不意味着小城镇唱主角。在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中,应突出重点,做好规划,对少数有条件的镇重点发展,使之产业集中、功能配套、服务完善,成为新兴的商品,集散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乡镇企业集中之地,在此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进镇才有事做。
2023-08-29 12:20:492

中国城镇化哪时开始的

其实早在新时期时代,已经有城市出现了,只不过那时候工业不发达,城市里大部分是手工业和商业,加上一些原居民以及达官贵人及家眷,中国古代城镇化一直领先世界,唐朝长安人口已经达到100多万,绝对的当时国际化大都市,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兴起,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国现代化城镇化始于1991年 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很多人误认为城镇化就是赶农民上楼,其实不以为然,城镇化实际上是工业化,把传统的农业生产变为规模化生产,其实相当于工业,农场相当于工厂,粮食就是商品,这样是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的!
2023-08-29 12:21:162

中国城镇化目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详细注明了中国城镇化的目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2023-08-29 12:21:271

现阶段我国要在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探索出一条什么的中国环境保

现阶段我国要在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探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率高的中国环境保护措施。工业化介绍如下: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城镇化介绍如下: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早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就已经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再次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13年6月,新一轮城镇化规划正在制定中,而城市群作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被赋予更多关注。环境保护介绍如下:利用电离辐射处理环境污染物以达到消除或减少对环境危害的技术。辐射技术是利用射线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电离和激发产生的活化原子与活化分子,使之与物质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变化,采用此技术可对常规处理方法难以去除的某些污染物进行处理。
2023-08-29 12:21:351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个人观点农村城市化,其实并不是对农民最好的解决办法,劳民伤财不为过,更甚之哪些农民去了城市,土地收归国有之后能够有更多食物来支撑国家那么多的人口数量吗?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农民生产粮食肉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才是根本的方法!农民的孩子也是农民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现代农民可以借助科技和先进的技术来更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更能使得生产食物农民自身富足起来,良性循环才能更好的让农民安心去生产食物,解决社会的用工问题。
2023-08-29 12:22:113

中国城镇化发展前景怎样?

一片大好
2023-08-29 12:22:245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主要是建筑规范化合理环保节能化,比所说的城镇化很定有区别,首先在建筑规化设计中就有很大区别,
2023-08-29 12:23:312

城市化与城镇化有区别吗?

首先,城市和城镇市有人口区别的。城市化是大规模的镇成为城市的过程城镇化是乡村人口集中后成为镇的过程。
2023-08-29 12:23:413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措施

首先,加快农村城镇化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和一心为民的群众观。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就推进农村城镇化而言,应体现在保持加快经济发展,为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经济是城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从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看,凡是二、三产业发达的城镇,相应城镇化发展都比较快。因此,要按照城镇的功能定位和人口规模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政策、市场、劳动力等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的力度,大力发展有竞争优势的农畜产品加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环保、绿色食品等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支撑城镇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城镇服务业水平。形成合力城镇化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许多工作都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实效。因此,科学的发展观、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和一心为民的群众观可作为农村城镇化的理论指导。 其次,繁荣农村经济必须加快城镇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以满足已在镇区居住的劳动力就业需要,而且可以吸纳相当多的镇外劳动力就业。发展城镇产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产业造市。小城镇的发展和繁荣必须依靠独具特色的产业来支撑。这就需要因地制宜,选准支柱产业,抓住已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一业为主,多业驱动,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发展,使小城镇建设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撑。二是流通造市。小城镇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区位优势,成为周边农村的商品集散地,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三是旅游造市。建设和发展以旅游为特色的城镇也是造市的一个方面。特别是西部许多地方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底蕴以及传统的饮食文化、乡土特色等,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发展观光旅游业。乡镇企业是小城镇经济的支撑,在农村非农产业中,乡镇企业是龙头。对乡镇企业的发展:一要通过合理引导和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农产品的精加工、流通、储存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一是要推动小城镇与工贸小区合理聚集,实现乡镇企业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建立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小城镇对乡镇企业的利益吸引,使新建、扩建企业和原有企业向小城镇适当集中;三是依托小城镇调整农村产业布局,提高乡镇企业综合效益。从而带动小城镇及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尽快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最后,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有了一定发展,在部分发达地区城镇化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许多地方城镇发展落后于农村工业增长,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和人口比重远远超过城镇劳动力和人口的数量。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社区集体组织的收益分配制度是按户籍确定社员参加分配的权利,户籍迁移,分配资格就被取消,许多在外地和城镇劳务,经商的人员,不愿意把户籍迁离集体到城镇落户,户籍仍然滞留在农村;二是城镇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许多已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经营和劳动的农民在城镇落户定居,成为城镇居民;三是乡镇企业分布过于分散,因而农村社区事业虽有较大发展,从事二、三产业劳力占了很大比重,但不能相应地扩大城镇规模,因此必须加大城乡改革开放的力度,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总之,加速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2023-08-29 12:23:511

中国城镇化的趋势及原因

国家计委有关负责人近日说,综合分析我国城镇化现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及发展趋势,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据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工业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增长迅速,城镇经济实力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推进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基本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城镇住宅、投融资及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城镇化的体制环境已渐形成。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编制了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根据规划,国家将从完善城镇体系、发展城镇经济、健全城镇功能、改善城镇环境等方面加快城镇化进程。 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80%、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从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36.1%。不过,我国城镇化进程仍然较慢,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城镇体系的宏观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城镇产业基础薄弱,功能不完整,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要素集聚、辐射和带动力不强。 明天我国城镇化发展将走多样化道路 今后5年内,我国将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 根据“十五”计划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在小城镇建设方面,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城镇密集区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要纳入所属区域城镇体系的总体规划,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形成为中心城市服务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小城镇。距中心城市较远的小城镇,要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文化教育中心,带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中小城市的发展要挖掘潜力、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合理扩大规模、适当增加数量。东部地区要适当控制中小城市的数量增加,重点提高现有城市的质量,壮大规模,增强辐射力。中西部地区可在壮大现有城市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城市数量。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 中心城市要着眼于完善功能,更好地发挥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科教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发挥在区域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优先完善北京、天津、沈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重庆、成都、西安等具有跨省区影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结合西部大开发,在中西部地区现有省域中心城市基础上,发展壮大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使之成为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增长点。 适应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国家将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修订现行设市、设镇标准,实行“县改市”与“镇改市”并存的设市模式。适度增加设市数量,严格限制新建制镇的审批,提高设市、设镇的综合效益和质量。对市县同驻一地的要调整行政区划,积极推进规模较小的市县(市市、镇镇、乡镇)合并。 5年后城市人生活变化大 5年后城市人生活变化有多大?有关部门最近编制完成的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回答了这个问题。它描述了城市人在住房、交通、居住环境等方面的美好前景。 住房是城市人特别关心的问题。根据规划,国家将增加投入,扩大住宅供给,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到2005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 能源供应体系的逐步完善,将使城市人用气用电更为方便。国家将在中心城市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支持采用太阳能等新的洁净能源,有条件的城市还要建设无燃煤区。大中城市电网改造工程也将完成。2005年城市燃气普及率提高到92%。 交通拥挤让不少城市人头疼,今后5年这一状况将有较大的改善。国家将坚持公交优先的原则,健全快捷、方便、畅通、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有条件的特大城市还要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城市道路、立交桥、停车场及行人过街桥涵,也是建设的重点。2005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提高到10平方米。 城市人的通信将更加便利。中心城市要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有条件的中心城市要以率先实现信息化为目标,发展公用信息平台。2005年城镇千人计算机拥有量增加到110台,电话普及率提高到65%。 城市人的生活环境也将大为改善。到200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8平方米。同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5%,空气质量满足二级标准的大中城市增加到70个。 国家计委有关负责人说,前景是美好的,但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各部门要在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城镇用地制度改革、城镇建设投融资、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023-08-29 12:24:071

坚持以什么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

坚持以什么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一、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方面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同时伴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这一结构性变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主要兴起于2009年,可划分为初始起步阶段、爆发增长阶段和稳步深化阶段等3阶段,并总体呈现研究反应时间较短、核心作者群体能量薄弱、各界支持力度亟待加强等特点。二、发展途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提出新型城镇化后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提出新型城镇化后更应该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不同于传统发展老路的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呼应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来。
2023-08-29 12:24:161

城镇化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反的方面是:耕地面积减少了,一些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村庄不见了。正的方面是,人均收入增加了,带动了当地经济生产力等等
2023-08-29 12:27:132

国家为什么要城镇化

法律分析:国家推进城镇化的原因:1、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的支撑与融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2、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可以扩大消费群体、提升消费结构、释放消费潜力、带动相关领域巨大投资需求,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3、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变革与生活水平提高,将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与生产性服务需求。4、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通道、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城镇化将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也将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第五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整体筹划城镇和乡村发展,科学有序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布局,逐步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023-08-29 12:27:211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意义

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是以农民为本,以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水平为最终目的。加快农村城镇化水平,是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的必由之路。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新农村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第一,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城乡差别越大,农民就越会为了短期的收入增加而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既难以形成城市的食品安全供给,也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改变以往简单化地加快城市化的倾向,全社会都来更加关注并致力于农村的综合发展。 第二,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城镇化来完成。与农业经济问题相比,农村的社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一些地方不仅生产靠中老年人,而且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家庭内部的很多矛盾很难协调,再加上一些基层组织管理松懈、工作制度涣散、使农村文化生活缺失,增加了农村治安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也使养老、救助、治病等问题日趋复杂。我们应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适当地引入外来志愿者为农民提供一些卫生、文艺知识等,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这样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 第三,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在很多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的国家,农村大都是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地方,很多城里人有向农村回流的意愿。在欧美发达国家,在日韩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向。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应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应该重新恢复农村本来就拥有的田园风光,农民应该生活在一种相对比较和缓、比较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让一些精神紧张、不堪污染的城里人被田园诗般的农村所吸引。这一系列的举措的实施都有待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第四,解决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减少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劳动力持续或长期地从农业转入其他生产部门,是工业化过程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化过程必须推动城镇化过程。所以,减少农民的主要途径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非农行业,必须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推进城镇化,并使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加快农村城镇化,意味着农村向现代化的转变。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聚集的过程,而聚集必然落脚在具体的地点上,这些地点就是各级各类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发展中,人们更注重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城镇作为新的增长点,形成生产力的聚集。正是这些增长极所产生的聚集和辐射效应,才能刺激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从而突出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第六,城镇化发展的真正持续繁荣必须靠合理的产业来支撑,优化产业结构才是城镇化的核心和内涵,充满活力的经济是小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要发挥小城镇功能和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商品批发市场。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发展。要抓住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机遇,吸引技术、人才和相关产业向城镇转移。鼓励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旧货调剂、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从而促进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23-08-29 12:27:371

什么是城镇化?

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到46.6%,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2亿,净增1.6亿人。城镇县城区面积由2000年的2.2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08年3.63万平方公里,八年的时间增加了62%。截至2008年末,我国共有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22座,城市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当年全国gdp的62.7%。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在发布会上介绍,中国的城镇化存在着高估现象,未来仍然处于快速推进时期,到2015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2%左右,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
2023-08-29 12:28:136

城镇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法律分析: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如下:初始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中期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后期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初始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2023-08-29 12:28:301

城镇化是什么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23-08-29 12:28:3912

我国城镇化方向朝向哪里发展?

在近日举行的2017首届中新·国际特色小镇发展论坛上,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郑新立表示,城镇化的方向要由重点发展大城市向重点发展特色小镇转变。城镇化的方向要由重点发展大城市向重点发展特色小镇转变。通过在小镇上来发展专业化协作,降低成本,能够形成更高的竞争力,这将改变中国城镇化的走向。通过发展一批特色小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吸引城市人口和农村转移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从而改变中国城市化的走向。
2023-08-29 12:29:251

分析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完整意义上的城镇化的科学含义包含两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内容:一个层次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另一个层次是转入城镇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镇化。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可以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城镇化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可以带动经济资源重组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在城镇的集聚,从而能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这样,就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可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和持久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若需求不足,经济便会陷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境地。城市是消费的聚集区,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但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20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将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这部分人员蕴藏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就会大大提高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3、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目前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亿以上, 不把这部份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城镇特别是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可以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例如城镇的基础建设、工业生产、商品的运输和交易及社区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城镇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据有关专家推算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GDP提高0.15个百分点,就业提高0.33个百分点。因此,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富佘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4、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是直接相关联的,并将直接推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在城镇化进程中,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将形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范围及水平上的公平,城乡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渐统一。 同时,我们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完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构建农村服务体系,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使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将逐步得以实现。我们还将通过打破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和城乡分割的市场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和城乡市场的统一。这样,就会出现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城乡经济日益融合、城乡社会日益渗透的趋势,使得城乡一体化逐渐变为现实。 二、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82%提高至2011年底的51.2%。到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9亿人,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7个。 在城镇的布局上,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并且城镇密集地区逐步形成。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化率,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初期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成熟发展阶段。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目前进入了城镇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2、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要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 我国大城市和小城市、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达程度不均,这就决定着我们要因地制宜,不能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在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上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就业潜力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适宜大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大城市,适宜中小城市发展的区域就要发展中小城市,并在在中部沿海和东西部采取不同的区域城镇化模式。在区域发展上,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因此,在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强城镇之间的网络化联系,有序推进城镇群内部的城镇之间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在中部地区要把县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中小城市,同时提高小城镇发展动力,完善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工贸、旅游和边贸小城镇,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为周边农村地区服务的水平。 (2) 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首先要改革二元户籍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和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实行户籍制度的城乡一体化管理,还要深化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推动农民实现身份、心理、社会认知生活环境转变。二要建立公平的就业政策。要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体系。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要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试点农民工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降低农民进城成本,促进农民由就业型向居住型转变。四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3)要加大产业支撑力度,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因此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关键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吸纳社会资源,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紧密结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城镇的功能和性质,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有效地支撑和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4)要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对城镇化起着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决定着城镇化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因此我们要在城镇化过程中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把构筑科学合理、城乡统筹的发展空间形态作为规划的目标 。一方面,城镇规划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规划,要坚持统一原则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改进规划手段和方法使其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规划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5)要推动城镇化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加强城镇管理,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我们要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 (六) 要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有机协调的,二者是城市与乡村在 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要素上的交融、偕同发展的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者协调起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首先,要消除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的二元体制性障碍,让进城农民工在住房、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市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其次,要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农民和城镇居民同等享受财政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另外,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还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高端高效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总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023-08-29 12:29:461

什么叫新型城镇化?

主要是建筑规范化合理环保节能化,比所说的城镇化很定有区别,首先在建筑规化设计中就有很大区别,
2023-08-29 12:29:563

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要建设实现城镇化

1、城镇化一般指城市化(人类社会具有现代城市特征之演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城市化是多维的概念,城市化内涵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和社会文明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关系等的城市化)。2、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生产方式、聚落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①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逐渐转移。②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⑤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⑥发展的动力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无非两种,一种是推力,一种是拉力。推力指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推力如人地矛盾加剧,自然灾害频发,收入低,生活水平差,社会服务资源短缺等;拉力如就业机会多,社会服务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文化设施齐全等。应答时间:2021-04-2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2023-08-29 12:30:082

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什么正处于城镇化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5%正处于城镇化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城镇化发展简介: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二、实际城镇化率:中国实际城镇化率已达51%,但按户籍人口计算,实际城镇化率仅35%左右;陈迅雷的计算公式,以“城镇非就业人口”加上“全国非农就业人口”除以“全国总人口”来估算城镇化率,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0%。体现中国消费能力提高的主体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消费是农村居民消费的3倍。显然,城镇化并不能完全替代以提高城市居民消费为主体的收入分配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改革,无法全面体现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意图。三、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初始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和后期成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1、初期阶段:城市化进程的第一阶段和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于30%。在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具有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2、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0%~70%。城市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以突破50%,然后在短时间内上升到70%左右。3、后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0%。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2023-08-29 12:30:291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

1.1.1.1 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城镇化过程中不仅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城镇集聚,还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国家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第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二,城镇化是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城镇化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第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第五,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第六,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1.1.1.2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中国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如图1.1所示。从2000年到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由36.22%上升到52.57%,年均提高约1.26个百分点(李军晶,2013),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0%(杨玉珍,2014),2014年已达到54.77%。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突出。一是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匹配(李军晶,2013);二是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粗放利用,用地瓶颈逐渐加大(方创琳,2009);三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建新区的数量越来越多,占地面积越来越大(方创琳,马海涛,2013);四是城镇建设占用土地主要以耕地为主(娄成武,张景奇,2014)。图1.1 中国城镇化率变化Fig.1.1 Change of urbanization ratios in China
2023-08-29 12:31:211

中国为什么要搞城镇化?

中国搞城镇化建设是国情需要,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向往更好的生活,城镇化建设就提上日程,城镇化建设一是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二是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所以中国要搞城镇化建设。
2023-08-29 12:31:3414

说明新型城镇化带动乡村发展的原因

新型城镇化的实施可以带动乡村发展,其原因如下。1、人口流动: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民向城市转移,缓解农村人口过剩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促进城市人口的增长,提高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2、资源整合: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城乡资源的整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可以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为乡村发展提供支持。而乡村可以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城市提供服务。3、市场需求:新型城镇化可以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互补。城市的经济和消费市场需求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而乡村的农产品和生态旅游资源也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4、政策支持: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出台,可以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平衡。政策支持可以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保障。
2023-08-29 12:32:33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生相成,互相促进。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首先,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化发展。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原因:第一,随着经济增长,需求产生了变化,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上升,农业比重不断下降,而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由于聚集经济的作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城市聚集,因此,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大。第二,由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和其他投入从乡村转向城市,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从影响因素分析,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产业结构变动还引起就业结构转换,农业劳动者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2)基础设施与技术进步。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科技创新投入都会影响城镇化进程。如信息网络的架构、公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小汽车的普及、公共交通的延伸,都大大降低了人们出行成本,运输成本也迅速降低,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3)国家制度与政策因素。如户籍制度改革、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区域规划等因素对城镇化进程有明显影响。其次,城镇化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区域规模扩大,产业园区规模建设、集镇贸易规模化及市场化效应,聚集产业经济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加速经济稳步增长。城镇化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一是城镇化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二是城镇人口的快速集聚增长刺激了产品需求;三是城镇化发展促进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率不断提高;四是城镇化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县城”与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主要是城镇通过其聚集效应,以优势的环境与条件将众多的个人、企业和机构吸引到城镇,使得各种要素集聚于城镇。同时,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区域由于在技术、资金、管理、观念、生产体系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可以产生产业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城市的空间不断向外拓展,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2023-08-29 12:32:431

城镇化的不断加速,会对农村造成什么影响?

1.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进而促进城镇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3.为农村人口带来更大的便利。为农村人口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前在外地打工的农民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各项劳动,解决了外出打工不方便的问题。同时推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4.使农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2023-08-29 12:32:556

新型城市化的根本目标是

法律分析: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法律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三条 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日益严峻。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的背景下,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庞大生产能力与有限市场空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消化严重过剩产能的挑战巨大;发达国家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居高不下,人口庞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迅速膨胀,全球资源供需矛盾和碳排放权争夺更加尖锐,我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国际压力前所未有,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紧迫。随着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主要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随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随着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依靠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导致农业根基不稳、城乡区域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我国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势在必行。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城镇化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国家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了条件。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突破应用,以及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为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地在城镇化方面的改革探索,为创新体制机制积累了经验。
2023-08-29 12:3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