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城市化是西班牙城市规划师依勒德本索·塞尔达于多少年提出

2023-09-03 00:10:37
共2条回复
ardim

1867年,出自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

真可

源于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

相关推荐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推进以什么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在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民的生活幸福为出发点,推动城镇化的实施和发展,首先要合理规划城镇的空间布局。将城市分为不同的区域: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自然区等等。按照不同的计划,针对各个区域建设相应的建筑,来增强城市的环境和完善城市设施,提高生活便利性。其次,大力推广绿色、智慧城市的建设。借助智能化技术,整合城市内的各类资源,使城市能够更加绿色、更加智慧,大力推广绿色工业的发展,推广生态城市的建设,让城市的发展能够与人民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可以为城市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政府应当借助市场化机制,强力促进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同时,更要进一步探索解决在城市扩张这一问题上的实施途径,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注重环保,并在城市发展初期就考虑到人口规模的控制问题,保证人口分布合理、城镇环境优美、居民生活舒适。
2023-08-29 12:38:361

《“十四五” 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发布 绘就城镇化发展蓝图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孙蔚)“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愈发向提质增效的纵深发展。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提出40余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措施,推动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明确新型城镇化主要目标《方案》披露的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2020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4%。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国家发改委规划司相关负责人在解读《方案》时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动力并存。一方面,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动力依然较强。为了破解问题、应对挑战、紧抓机遇、释放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向纵深发展,《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显著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全面形成,城市群承载人口和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重点都市圈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建成。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大中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小城市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完善城市住房体系“与规划概念不同,《方案》明确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工作方向,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对房地产领域着墨颇多。”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孙文华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方案》明确,要完善城市住房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全缴存、使用、管理和运行机制。在租赁市场方面,《方案》指出,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盘活存量住房资源,扩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加快住房租赁法规建设,加强租赁市场监管,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权益。在住房保障方面,《方案》要求,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以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在城市更新方面,《方案》指出,重点在老城区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区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改造,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模式。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促进公共设施和建筑节能改造,有条件的加装电梯,打通消防通道,统筹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高质量的城镇化应该包括三方面,一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人民的高品质生活,三是政府的高效能治理。”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表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是《方案》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针对超大特大城市,《方案》指出,转变发展方式,积极破解“大城市病”,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针对大中城市,要提升功能品质,推动制造业差异化定位、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针对小城市,顺应城市兴衰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引导人口流失城市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向城区集中。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针对小城镇,要分类引导发展,增强服务乡村、带动周边功能,发展成为综合性小城镇。“跟过去的政策相比,此次《方案》既关注了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也对人口流失和资源枯竭城市的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这也体现出新一轮城镇化发展更强调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的导向,也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体现。尤其是提及要盘活存量、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等,都对此类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发展路径。”此外,《方案》明确表示,要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2023-08-29 12:39:051

新型城镇化:怎样实现科学规划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实现科学规划得要求:  1、保护优质耕地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发展规模。  2、合理布局城市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3、粗放扩张老路行不通 强调以人为本。
2023-08-29 12:39:371

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别

1. 概念由来编辑《城乡规划法》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第十二条指出:国务院城乡规划主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图 (4张) 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2005年原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2007年2月由原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党组会议讨论同意上报国务院。2. 编制背景编辑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方针,切实做好全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根据我国城镇化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历史时期里工业化、城镇化和城镇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化和城镇建设方针,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城乡差别过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历史文化遭到破坏等问题还相当突出。由于全国城镇空间结构不清、大中小城市体系不明、城镇群发展缺乏指引,已经对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当前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 20 年城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环境也更加严峻,迫切需要针对我国的城镇化战略对全国城镇体系提出新的规划,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3. 规划作用编辑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在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同时,为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体现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公共服务职能。本规划的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指导,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在空间上落实和协调国家发展的各项要求,明确城镇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明确国家城镇空间布局和调控重点,转变城镇发展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规划通过城镇化政策分区、城镇体系空间组织、重点发展地区和分省区城镇发展指引等引导性措施,指导不同地区和城市因地制宜地发展;通过城镇建设用地、节水率、能耗指标以及大气、水体达标率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强制性要求,提高城镇发展的集约、节约水平,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本规划是对全国城镇发展和城镇空间布局的统筹安排,是引导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政策依据,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1] 4. 主要内容编辑1)城镇化发展目标与方针人口与城镇化目标: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引导人口合理分布。201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3.6亿,城镇化水平约达到47%,城镇人口约为6.4亿人;202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4.5亿,城镇化水平为56~58%,城镇人口达到8.1~8.4亿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总量和增长速度。2006年至2010年间,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长速度控制在4%以下,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8.24万平方公里以下。2011年至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长速度控制在3%以下,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8万平方公里以下。城镇化发展方针: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功能完善、集约发展、社会和谐、安全高效、文化昌盛、人居环境良好”的城镇发展策略。2)城镇化发展分区东部地区发展指引:按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要求,提升城镇化质量。加快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重点城镇群的发展和资源整合,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小城镇转移和适度集聚,与中心城市形成网络状的城镇空间体系,防止中心城市人口和功能的过度集聚。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发展原则,加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环境支撑能力。加大环保投资,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改善城镇大气环境质量,抑制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沿海地区应合理安排城镇布局,加强对高层建筑的布局引导,禁止超采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建立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加强沿海海防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灾情预报管理。中部地区发展指引: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要求,加快城镇发展,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大力培育城镇群和区域中心城市,提高城镇群的人口吸纳能力。加强以省会为主体的中心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对县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小城镇支农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粮食主生产区要处理好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煤炭等能源基地要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能源基地建设要与城镇发展相互依托。加强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部地区出海通道建设。西部地区发展指引:按照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要求,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集中式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强和完善区域和省域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发展县城、工贸和旅游型小城镇。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引导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保障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结合能源基地建设和资源开发,做好新兴城市的布局与协调,引导资源枯竭型城市健康转型。加快陆路门户城市和边境交通枢纽城市发展,促进沿边开放和能源通道建设。扶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的发展,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西南省区要妥善处理人地关系紧张问题,通过中心城市和重点镇的发展吸纳农村人口,聚集中小企业和地方服务业。西北地区通过牧区小城镇的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网络,增强灾害救助能力。东北地区发展指引:按照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要求,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棚户区改造,建立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援助机制,增强城市吸纳就业的能力,促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振兴。加强东北与东北亚各国、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内部的交通通道建设,加快口岸城市和港口城市发展,促进沿边开放和沿海开放。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联系,完善区域城镇网络,提升城市对农林牧地区和能源矿产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搞好森工地区、国有农场地区城镇建设,促进农业、林业发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森林、湿地和黑土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工作。完善区域协同的防洪排涝体系。3)城镇空间组织与格局城镇空间组织模式:以城镇群为核心,以促进区域协作的主要城镇联系通道为骨架,以重要的中心城市为节点,形成“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镇空间格局。多元是指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机制和不同类型的区域,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空间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多极是指依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城镇群和中心城市,带动不同区域发展,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网络化是指依托交通通道,形成中心城市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紧密联系、优势互补、要素自由流动的格局。依托国家主要陆路交通通道、江河水道、海岸带,以城镇群和各级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联系密切、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城镇空间体系。城镇空间格局:规划形成“一带七轴”的城镇空间格局。一带指沿海城镇带,是沿渤海、东海、黄海和南海的沿海城镇发展带。重点发展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重点城镇群,促进辽中南、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北部湾城镇群的发展。加强沿海通道建设,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引导国家实现全面发展。七轴指七条依托国家主要交通轴形成的城镇联系通道,依托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含长江)、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含京广、京九线)、连云港—徐州—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陇海-兰新线)、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北京-张家口—大同—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兰州(包括西宁)、兰州—成都—昆明—南宁—海口、上海-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等交通通道,加强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合理组织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与扩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4)重点地区城镇发展指引重点地区包括城镇群,跨省级界线城镇发展协调地区,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区和海岸带等。这些地区在提升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协调区域发展和资源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要加强对重点地区城镇化的政策引导和城镇发展的管理。重点城镇群发展指引: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群是重点城镇群,它们是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对提高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提升核心城市的国际服务职能,增强对内对外的辐射能力;要优化这些地区城镇的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促进城镇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确定主导产业和人口发展规模;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密度;加快城镇的网络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的接驳;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统筹城乡空间的整合;创新区域管理机制。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区和海岸带发展指引: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区应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流域地区综合开发规划,合理配置水资源,并处理好水环境保护、防洪、发电和城镇供排水的关系。合理布局工业和城镇,重点控制上游地区的环境污染,建立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转移支付机制。保护海岸带完整性和稳定性,统一规划与分配海岸线资源,处理好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海洋港口和城镇发展要统一规划,协调建设。该类地区主要指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太湖地区、洞庭湖地区、鄱阳湖地区、洪泽湖地区,海岸带及海岛地区。跨省级界线城镇发展协调地区发展指引:在产业和城镇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进行省际协作的地区,要健全协作管理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跨省级界线城镇发展协调地区包括苏鲁皖豫交界地区、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与东北三省的交界地区、苏皖交界地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浙赣皖交界地区、晋陕蒙交界地区、甘青新交界地区、川滇藏交界地区、川滇黔交界地区、川渝交界地区、鄂赣皖交界地区、鄂豫陕交界地区、粤湘赣交界地区、黔湘桂交界地区等。5)城市发展指引国家中心城市:指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这类城市要提升在外向型经济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发展水平,逐步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于世界的金融、贸易、文化、管理等中心,起到带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重点城镇群发展的核心组织作用。武汉与重庆是新兴的国家中心城市,分别为长江中游城镇群、成渝城镇群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内陆开发开放的高地。陆路门户城市(镇)、边境地区中心城市:位于我国边境地区的陆路门户城市和边境地区中心城市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相邻国家和地区合作,重点发展边境贸易,健全城市功能。门户城市(镇)主要有:满洲里、二连浩特、丹东、珲春、集安、图们、绥芬河、同江、黑河、瑞丽、景洪、河口、凭祥、东兴、亚东、樟木、伊宁、喀什、阿图什、塔城、博乐。重要的边境地区中心城市包括:哈尔滨、昆明、南宁、乌鲁木齐、拉萨。这些城市也是边境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对传统工业为主,产业转型慢,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工业城市,要积极推进科技改造与技术更新,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矿业(资源)城市:以矿业和其它资源开采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推动产业类型多样化,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积极加强矿区的生态恢复和环境建设。对于新兴矿业城市要加强矿区和城镇的协调发展,避免过于分散的空间布局。对于少数资源枯竭的城市要积极发展接续产业;对于难以发展接续产业的城市要采取转移策略,适时转移人口。历史文化名城:要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民族精神。要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协调好新城建设与旧城保护的关系;加强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6)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以能源战略、资源保护、运输安全为原则,建立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国家铁路网建设,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注重发展水路运输,增加水运的比重,建立布局合理的民航机场体系,逐步构建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以中心城市为节点,推行一体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加强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旅客运输的零距离换乘和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提高门户城市的交通服务水平,强化城市在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中的核心地位;促进城市内部交通与区域间交通的有机整合;建立高效便捷、公平有序的城市交通系统。建立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强化城镇在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核心地位,促进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机衔接,增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边境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完善全国交通网络。一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北京—天津、沈阳、上海、武汉、郑州、广州—深圳、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二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石家庄、太原、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合肥、南昌、厦门、济南、青岛、长沙、南宁、贵阳、昆明、拉萨、乌鲁木齐。其中哈尔滨、昆明、南宁、拉萨、乌鲁木齐为国家边境地区交通枢纽城市,它们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5. 名词解释编辑国家中心城市:全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即我国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已成为或正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城镇群:城镇群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综合交通网络为联络骨架,构成联系紧密的城镇发展地区,是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地区。
2023-08-29 12:40:001

新型城镇化规划设计主要原则是什么?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降低城镇准入门槛。——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合理调整优化城市群格局,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大带小,把大中城市和小城镇联接起来共同发展。——集约高效,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设置城镇建设标准。——完善城镇的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023-08-29 12:40:131

四川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的第三章 优化格局

按照城镇发展定位,实现区域城镇在产业、物流等方面分工协作与功能互补,推动跨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构建以“一核、四群、五带”为骨架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强化成都都市圈发展极核,壮大四大城镇群,培育五条城镇经济发展带,合理引导人口向适宜地区聚集,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省域城镇体系。第一节 强化“一核”做大做强成都发展核心,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国际化现代化水平,使之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特大城市;发挥其对全省城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成为带动全省、辐射西部,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和国家级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天府新区规划建设,拓展成都市的发展空间,建设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为形成“一门户、两基地、两中心”(内陆开放门户、高技术产业基地、高端制造业基地,西部高端服务业中心、国家自主创新中心)的新区功能奠定基础,带动全省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第二节 壮大“四群”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之间的联系,加快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联系紧密、体系结构合理的城镇群。构建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引导区域人口和产业合理布局。成都平原城镇群。构建以成都市为核心,德阳市、绵阳市、乐山市、眉山市、资阳市等大城市为支撑,区域内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的次级城镇体系。建立基础设施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要素市场和产业布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在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城镇职能,形成西部综合交通主枢纽、西部通信枢纽、西部物流商贸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和西部科教中心,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打造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城镇群。专栏1 成都平原城镇群范围及其城市等级成都平原城镇群包括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眉山市、资阳市以及乐山市主城区、夹江县、峨眉山市和雅安市主城区、名山县等,幅员面积约5.82万平方公里。成渝经济区核心城市:成都市。特大城市(规划人口100万人以上):德阳市、绵阳市。大城市(规划人口50—100万人):乐山市、眉山市、资阳市、雅安市,都江堰市、简阳市。中等城市(规划人口20—50万人):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郫县,广汉市、绵竹市、中江县,江油市、三台县,峨眉山市,仁寿县,安岳县。小城市(规划人口20万人以下):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什邡市、罗江县,盐亭县、平武县、安县、梓潼县、北川县,夹江县,彭山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名山县,乐至县。(按空间统计,双流县计入成都市)川南城镇群。构建以自贡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等大城市为中心,合江县、威远县、隆昌县等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的次级城镇体系。充分发挥临港优势,大力发展饮料食品、机械装备制造、综合化工、能源电力、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 ,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建设国家重要的资源深加工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加快老工业基地工业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加强与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及其周边地区开放合作,建成四川沿江和南向对外开放门户,建设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大城市集群,成渝经济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专栏2 川南城镇群范围及其城市等级川南城镇群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以及乐山市除主城区、夹江县、峨眉山市外的其余城镇,幅员面积约4.42万平方公里。特大城市(规划人口100万人以上):自贡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中等城市(规划人口20—50万人):荣县、富顺县,合江县,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县。小城市(规划人口20万人以下):泸县、叙永县、古蔺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犍为县、井研县、沐川县、峨边县、马边县。(按空间统计,宜宾县计入宜宾市)攀西城镇群。构建以攀枝花市和西昌市大城市为中心,米易县、盐边县、德昌县、会理县、冕宁县等小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的次级城镇体系。加强资源综合勘探、合理利用与跨区域整合,加快发展钒钛、稀土等优势资源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积极开展与贵州省六盘水市、滇西北和滇东北等区域的合作,打造四川南向开放的桥头堡。加快建设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带动金沙江流域、安宁河谷流域的发展。专栏3 攀西城镇群范围及其城市等级攀西城镇群包括攀枝花市、凉山州以及雅安市除主城区、名山县外的其余城镇,幅员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特大城市(规划人口100万人以上):攀枝花市。大城市(规划人口50—100万人):西昌市。小城市(规划人口20万人以下):米易县、盐边县,荥经县、汉源县、石棉县、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 木里县、盐源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冕宁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川东北城镇群。构建以南充市、达州市和广元市、遂宁市、广安市、巴中市等大城市为中心,射洪县、阆中市、渠县等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的次级城镇体系。加快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就地加工和转化水平,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和石油天然气化工、农产品加工业,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依托嘉陵江、渠江和重要的交通干线,构建连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新兴经济带。专栏4 川东北城镇群范围及其城市等级1.川东北城镇群包括广元市、遂宁市、南充市、广安市、达州市、巴中市,幅员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2.特大城市(规划人口100万人以上):南充市、达州市。3.大城市(规划人口50—100万人):广元市、遂宁市、广安市、巴中市。4.中等城市(规划人口20—50万人):射洪县,阆中市、南部县,邻水县,宣汉县、大竹县、渠县,平昌县。小城市(规划人口20万人以下):剑阁县、旺苍县、青川县、苍溪县,蓬溪县、大英县,西充县、营山县、仪陇县、蓬安县,华蓥市、岳池县、武胜县,万源市、开江县,通江县、南江县。(按空间统计,达县计入达州市)第三节 打造“五带”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结合全省生产力布局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依托交通干线与江河流域,着力培育成德绵广(元)、成眉乐宜泸、成资内自、成遂南广(安)达、成雅西攀等5条各具特色的城镇发展带,形成引导全省产业和城镇合理布局的重要城镇发展轴,促进省内城镇群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 。专栏5 城镇发展带成德绵广(元)城镇发展带。以成绵高速、绵广高速、广陕高速、成德南高速、绵巴高速、成绵乐客专及大件运输通道为纽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科技服务、生物医药、商贸流通和特色农业,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镇集聚带。成雅西攀城镇发展带。以成雅高速、雅西高速、西攀高速、攀田高速和成昆铁路为依托,重点发展能源产业、钒钛资源和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特色农产品精细加工等产业,形成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城镇发展带。成资内自城镇发展带。以成渝铁路、成渝客专和成渝高速、成自泸高速、成安渝高速为纽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打造西部建材基地、硅氟硬质合金生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配套基地和精细化工基地,形成紧密连接成渝两大都市圈的城镇发展带。成遂南广(安)达城镇发展带。以达成铁路和成南高速、南广高速、广邻高速、达渝高速、南大梁高速、营山至达州高速公路为依托,努力建设区域性现代工业物流、商贸物流中心,打造油气和精细化工、机械制造、轻纺食品等支柱产业,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突出的城镇发展带。成眉乐宜泸城镇发展带。以长江、岷江水运、成绵乐城际铁路和成乐高速、乐宜高速、宜泸渝高速为纽带,有序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促进冶金化工、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和商贸物流等产业集聚,努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商贸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和城镇集聚带。第四节 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除成都市要努力建设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特大中心城市外,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发展成为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力争有10个左右的城市成为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功能、商贸物流功能和金融中心功能。其他城市应根据各自的交通和资源环境条件,分别明确其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区域合作机制。专栏6 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自贡市。重点发展盐卤化工、机械制造、新材料、物流配送等产业,建设现代工业城市。攀枝花市。建设中国钒钛之都、国家级钒钛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南亚热带风光宜居城市、川滇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泸州市。重点发展饮料食品、天然气和煤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和商贸物流等产业,建设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和港口城市。德阳市。突出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特点,积极打造重要的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基地和现代工业城市。绵阳市。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及医药、冶金机械、化工及环保、材料及新能源等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科研生产基地,建设成都平原地区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家科技城。内江市。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建设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南充市。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轻纺服装、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和商贸物流等产业,建设川东北地区中心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城市和港口城市。宜宾市。重点发展饮料食品、能源轻纺、机械制造和商贸物流等产业,建设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和港口城市。达州市。重点发展天然气和磷硫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第五节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把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县城培育成产业支撑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良好的大中城市。提高小城镇建设发展水平。优先培育区位、自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实施重点中心镇建设示范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镇、工业镇和商贸镇,着力抓好100个重点镇的建设发展,使其成为集聚、带动、辐射乡村腹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围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以及民族民间手工业发展和农林牧产品产业化发展需要,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依托,引导民族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合理布局人口和产业,走一条符合区域特点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第六节 努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积极推动城镇供电、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共进、协调发展。支持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使之成为带动和辐射乡村腹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实现农村居民就近就地向城镇化地区转移。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要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村综合体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农村改善村容村貌、逐步提高生产生活条件与人居环境质量。完成全省50%的新村建设任务,使平原、丘陵、山区村民聚居度分别达到70%、60%和50%。
2023-08-29 12:40:221

2018农村规划城镇化 以绥棱镇为例浅析在城镇规划修编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绥棱县地处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南端西麓,东经126o59′~128o59′,北纬47o02′~48o05′,全境总面积4,238km2,绥棱镇是绥棱县政府所在地,位于整个县域的西南角,是绥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绥棱镇的规划编制始于1974年,1995年进行了第二轮修编,2005年进行了第三轮修编,随着经济与城镇建设步伐的迅速发展,规划落后建设的局面迫使城镇的规划修编工作势在必行,结合目前绥棱县正在进行的绥棱镇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此浅淡一下在小城镇规划修编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科学定位城镇的性质、规模和远景发展方向   1.1城镇的性质:城市的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正确拟定的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它是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要确定城市的性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城市性质的确定除了充分对城市发展的条件、有利因素分析、区域的分工、确定城市将承担的主要职能外,还应充分认识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说明不宜发展的产业和职能。在上一轮绥棱镇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绥棱镇的城市性质,绥棱镇是绥棱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矿产、木材加工业为主的城市。但在这几年规划实施过程中,感觉到确定的性质没有找准绥棱镇城市发展的方向,造成规划建设被动,绥棱县总体来说还是个农业县,木材和石材虽是资源优势,但是这些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这几年的开采过剩,尤其是木材和石材加工还主要是以粗加工为主,这样不仅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也没有真正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利因素正在逐渐向不利因素发展。相反其他的一些优势项目,旅游资源、食品加工产业也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说,在编制总体规划时,科学确定城市的性质尤为重要,只有科学确定城市的性质才能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建设依据才能充足,功能结构才能比较合理。   1.2城镇的规模:上面提到城市的性质决定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用地构成,而城市的规模决定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要切实根据所在地域的区位条件、支柱产业等做出科学的预测,坚持建设集约型城镇。小城镇周边地域的规划控制上,应为小城镇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城市的规模通常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界定,预测城市的规模,必须首先科学预测城市的人口规模,就城市本身来讲,用地的多少,公共生活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内容与数量、交通运输量、交通工具的选择、道路的等级与指标、市政公用设施的组成与能力、住宅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建筑类型的选定、郊区的规模以及城市的布局等无不与城市人口的数量与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预测人口规模时,必须认真的调查分析人口的构成和素质,特别是城市的流动人口作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同时也给城市的住房、交通、社会服务产业、文化教育设施增加压力。这部分人必须计入城市人口规模,并相应计算用地规模。就绥棱县而言,这些年来,集中到城镇上学的中、小学生和陪读、看护人员人口数量聚增,单从有关部门的统计报表上根本没有体现出这部分人的存在,因此必须实地的调查,科学分析,在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预测上,也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科学预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确定城镇的规模。   1.3远景可持续发展方向: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可持续发展已突破了自然环境的范围,即生态的可持续性,扩展到了社会、文化、经济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编制规划时必须着眼于长远,从全局利益出发,全面地、综合权衡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重要工作,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应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加快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社会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于产生污染的源头,解决污染于经济发展之中。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的无污染的传统产业,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把开发和建设的强度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努力把城镇向“人在花中,花在城中、城在树中”生态化花园式小城镇建设上推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2.加强城镇历史文化遗产的规划保护   绥棱县是抗联老区,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这是我们绥棱县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因此在城镇规划修编中更应注意保护。在上一轮规划中基本没有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规划,说明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在此次修编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维修与改造相结合、新建与历史相辅相成,明确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地段的保护范围、界线,确定文物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通过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处理好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关系,使它们的整体环境不失特色,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在详细规划中,对保护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制定有关要求、规定及指标,制止建设性破坏。   3.加强城市设计,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近年来为,随意绥棱县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得到的逐步完善,城市面貌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但是细细品味起来,总感到城市缺少形象,沿街整齐排列六层建筑,建筑造型基本全是“火柴盒”式,建筑退让道路红线不足,建筑群体布置多为封闭形态,城市空间压抑感强烈,城镇缺乏经典的标志性建筑、独特的商业街、景观街,绿化数量少,整体空间环境缺乏协调。究其原因,是整个城市没有进行城市设计,只是在盲目的建设。因此,在此次规划修编时一定要把城市设计摆上重要位置。绥棱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是全国闻名的“黑陶之乡”,这个我们独特的优势,必须坚持自己的风格和地方特色,精心打造城市的“四维”空间,对城市的重点地段,标志性建筑,重点街道,广场、绿化、雕塑、广告、灯光、街景、路标、街角、建筑风格、体量、色彩、高度、建筑立面造型、建筑之间的协调等涉及城市形象的方方面面综合考虑,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才能打造出一个不一样的绥棱。■
2023-08-29 12:40:521

山西城镇化 怎样规划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将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山西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建议》对"十二五"时期山西省城镇化目标进行了规划。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5%左右,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达到1940万,年均增长60万。城镇市政公用设施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景观风貌得到提升,太原都市圈基本成型,在全省及全国的地位有较大提升。
2023-08-29 12:41:001

什么是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早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就已经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再次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13年6月,新一轮城镇化规划正在制定中,而城市群作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被赋予更多关注。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Hj1PbhMq1TaadyZWDrsL6SQ_7-TjGG0n7LS711WwxJXG-SFO3oFcUNzqT9LO6NZ
2023-08-29 12:41:101

谁知道【热点】新一轮城镇化规划如何让房地产实现配角化

  “城镇化”和“房地产化”如何合理区隔,正是这一轮城镇化规划编制的一大难点所在。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城镇化是“把10套房分给10个人”,“房地产化”是“把10套房分给1个人”。城镇化注重公共资源的均等化,强调房子的社会、民生属性;房地产化则以投机、暴利为诉求,片面追求房子的经济属性。  避免“房地产化”,并不是说要从根本上否定房地产。房地产就相当于城镇化的“硬件”。它并非仅仅是在建住宅、盖商厦,同时也是在建设城市。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仅表现在城镇人口及其所占比重的增加上,而且还表现为城市固定资产的大规模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上。  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有一个论断: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发展实际上是在为过去的城市建设失误“补课”。计划经济时代,“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的城市发展理念,渐渐导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陈淮认为,近年来在房地产问题上形成的诸如拆迁、征地、房价以及“泡沫”、“暴利”等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在“补课”过程中、伴随城市化的“加速运动”叠加出现的。而要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别无他途,唯有“坚持推进城镇化”。  未来10到20年,中国城镇化率仍将快速增长。数亿农民的涌入,意味着城市仍旧难以避免“大拆大建”。尽管中国每两年半的住房建设总量就相当于新建一个纽约或者伦敦,但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许多城市仍将会处于住房供应短缺的状态。  但“大拆大建”也绝不应再重蹈泡沫泛滥、投机盛行、以土地财政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房地产化”覆辙。房地产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要走出一条纠偏、去伪的新路。  有别于昔日以“土地的城镇化”为主角的“房地产化”,新型城镇化的主角应该是“人口的城镇化”。在此进程中,房地产将更多地体现其配套价值——为农民融入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硬件支持。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配角,房地产至少要在三个“规”字上与昔日划清界限。首先是做好规划。未来人们不能再容忍生活在睡城、卧城和鬼城,饱受大城市病对幸福指数的摧残;不能容忍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张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也不能容忍工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后留下的人去楼空——当下江浙一带出现的“房地产空心化”已令人堪忧。  其次是定好规则。过去人们形容房地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发动机。但遗憾的是,这个发动机只装了“油门”,却没有“刹车”。一旦上了快车道,就成了咆哮的怪兽,难以驯服。近几年来,房价每每是越调控越高涨,根源在于房地产的制度建设捉襟见肘,“规则”没有定好。比如久为诟病的“国家基本住房制度”,至今尚未立法明确。相应的配套政策,诸如房地产税制、住房金融、土地供应和住房保障等,均未形成完备体系。这些,无疑都是下一步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作业空间。  此外,还应尊重规律。好的城镇化模式必然要尊重一个客观规律,那就是充分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三化融合。如果三化不同步、不协调,城镇化就很难健康发展。“大拆大建”也只不过会造就更多的贫民窟,将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拉得更大;马路越修越宽,交通却越来越堵;城市越摊越大,幸福却越来越远。
2023-08-29 12:41:181

国家发改委颁布城镇、城乡发展重点任务

4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下称:《通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通知》要求,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圆满收官。《通知》内容主要涉及“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方面,《通知》指出,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加大“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的激励力度。其中,《通知》提及,推动Ⅰ型大城市探索进城常住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应落尽落。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方面,《通知》明确,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群,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大力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推进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大型搬迁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其中,《通知》提及,强化底线约束,严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进一步深化淘汰整改。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用地和财政建设性资金保障,鼓励省级政府通过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设立省级专项资金等方式择优支持,在有条件区域培育一批示范性的精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方面,《通知》指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一批老旧小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引导发展社区便民服务。改造一批老旧厂区,通过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和发展工业旅游等方式,将“工业锈带”改造为“生活秀带”、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和文化旅游场地。改造一批老旧街区,引导商业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打造市民消费升级载体,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改造一批城中村,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农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开展城市更新改造试点,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同时,《通知》提及,改革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方式。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鼓励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控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修改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并完善配套制度,分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将由国务院行使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权以及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土地征收审批权,授权省级政府或委托试点地区的省级政府实施。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此外,“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通知》指出,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允许农民集体妥善处理产权和补偿关系后,依法收回农民自愿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经营性用途入市。启动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2023-08-29 12:41:27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特大城市有哪些

依2014年《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按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超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0至1000万。依《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0年依六普资料显示:超大城市有6个,特大城市有10个。稍微比对一下2010年六普资料(总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城市,包括: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天津、广州、保定、哈尔滨、蘇州、深圳、南阳、石家庄、临沂。超过500万人的城市约有80个,包括大多省会城市,兹列举前几个供参:武汉、邯郸、温州、潍坊、周口、青岛、杭州、郑州、徐州、西安、赣州、荷泽、东莞、泉州、渖阳、济宁、南京等。(数量过多,难以详列,可自行参阅六普内容。)因此,可依前述标准,检视城市人口资料,即可知道是否为特大城市。供参~
2023-08-29 12:41:361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虽然也有一些专家试图给新型城镇化下一个严格定义,但我想,要找到一个权威的大家都认可的新型城镇化定义,可能很难,或许下定义的专家本人都未必清楚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如何走新型城镇化之路从三个方面做了阐述,但这只是原则要求,说不上是严格的定义,即使是定义,也不能全面涵盖新型城镇化之“新”。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据说未来十年城镇化是中国扩内需的重大战略。经济工作会议也已把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今年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许多地方都正在或已经制定了新型城市化的规划,相关专家学者也忙着在全国飞来飞去,向地方主政者推销自己的新型城市化方案。2012年已经过去,从经济角度说,2012年留下的最大遗憾就是经济遇到很大困难,增速虽然实现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但却降到近年来的低点。对中国来说,由于还有繁重的就业压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压力,以及其他一些需要充足财力保障才能做好的事情,所以,仍需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因为财政的增收依赖于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从长远看,要使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成功,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前提应是建立一个内需主导型的经济模式。而城镇化,被认为是中国扩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从而也是保证经济较高增长的优势所在。相关统计显示,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概能够带来7万亿元的市场需求。一些机构已经预测,由于有了城镇化的政策保障,今年经济至少能够达到8.2%的增速,远高于去年增长水平。凡此种种,决定了今年的工作重点还是会放在如何把经济搞上去。把经济作为优先处理的事项虽然符合中国当前情形,不过,我担心的是,假如大家都把眼睛盯在城镇化上,恐怕中央对新型城镇化之“新”的要求就会落空。道理很简单,各地打城镇化的主意,着眼不在城镇化的“新”上,更多还是出于GDP和财政收入的考虑。如上所述,毕竟只有经济增长,才有财政的增收。~亲,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上评价点【满意】即可。~您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O(∩_∩)O,互相帮助,共同进步!Thinks!!
2023-08-29 12:42:065

江苏城镇体系规划图曝光 特大城市阵容缩水只剩南京和苏州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根据该《规划》,至2030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将达80%左右,城镇人口约7200万;将形成2个特大城市,城市发展摒弃“一味贪大”思路,更追求质量和内涵。    资料图 资料图   作为省本级“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规划》由省住建厅组织编制,省发改委、国土厅、交通厅、环保厅等全面参与。《规划》实现全省城镇、交通、生态保护、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一张图,是指导全省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法定依据。   》》》延伸阅读   203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80%左右   住建部给省政府的批复,要求江苏坚持“协调推进城镇化、区域发展差异化、建设模式集约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构建“一带二轴,三圈一极”(即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沿东陇海城镇轴与南京、徐州(楼盘)、苏锡常三个都市圈,淮安(楼盘)增长极)城镇化空间格局,远期形成“带轴集聚、腹地开敞”的区域空间格局,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设施完善、城乡协调的城镇体系。   批复原则同意《规划》对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的指导性意见。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72%左右,城镇人口约6120万,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7730平方公里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6730平方公里以内。到203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80%左右,城镇人口约7200万,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有效控制。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合理布局,保护耕地。   按现有公开数据,全省城镇人口约5090万,也就是说,未来5年,全省城镇人口将增加1000万左右,而未来15年内,全省城镇人口将增加约2000万。“无论72%还是80%,都只是城镇化率的目标性预测,不具刚性。但可以肯定,江苏不希望走拉美国家过度城市化的路,虽然它们的城市化率很高,但质量却很差。”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处长施嘉泓强调,制定城镇化率目标并非“惟指标论”,江苏更追求有质量、有内涵的城镇化。而少一点异地城镇化、多一些本地城镇化是当务之急。   培育重点中心镇,就近就地城镇化《规划》提出,重视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分类指导培育一批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省级重点中心镇;建设一批工商业强镇、文化旅游名镇和生态宜居城镇;优化镇村布局,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综合治理,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增强乡村特色,建设美丽乡村。省发改委副主任汤明海说,眼下江苏正着力培育96个省级重点中心镇,这些小城镇有的人口已超过5万,具备发展成为小城市的条件。“96个重点中心镇的制定,原则上苏南选取特色镇、历史文化名镇,苏北主要选择人口基数多及有战略发展意图的镇,比如临海的镇就选取了9个,以带动临海开发。”参与《规划》编制的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小卉介绍,发展小城镇,顺应国家新型城镇化重心下移的思路,即发展县城和中心镇,促使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   至2030年,全省共将形成2个特大城市、15个大城市、12个中等城市、28个小城市和540个镇的城市等级规模体系。2个特大城市将是南京和苏州;15个大   城市是无锡(楼盘)、常州(楼盘)、徐州、南通(楼盘)、连云港(楼盘)、淮安、盐城(楼盘)、扬州(楼盘)、镇江(楼盘)、泰州(楼盘)、宿迁(楼盘)、江阴(楼盘)、昆山(楼盘)、常熟(楼盘)和张家港(楼盘)。   这与2012年时江苏提出的城市等级规模体系目标已有所不同,当时江苏曾提出,到2015年全省将形成11个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8个大城市、35个中等城市、7个小城市、730个镇;到2030年,盐城、镇江、泰州、宿迁、常熟、张家港也将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 新房 、 二手房 、 租房 ,买房就上,最专业的 沧州房产 数据,是您买房的将强后盾!】
2023-08-29 12:42:491

城镇化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法律分析: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涉及人口、土地、资金、户籍、产业等八种要素和四个层次,务必“先谋后动”,而不是作为追求GDP的手段和“应景之作”。 城镇化的目的绝不是把所有农民都改成市民,农民可以成为市民但是土地不能不种粮。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第二十一条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其它上层次法定规划为依据,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按照人口与产业、就业岗位的协调发展要求,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按照有效配置。
2023-08-29 12:42:581

南宁发展规划2020-2030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刚印发不久,近日南宁市正式印发《南宁市“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到2020年,南宁城镇人口将达481万人,促进约98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2030年,南宁将建成特大城市。城镇布局上将构建“一区两片、六带多组团”新型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将建设南宁北站、南宁五象站,多条铁路及城际铁路,市内交通除了建成地铁1-4号线,还将规划建设有轨电车等。新型城镇发展规划图按照《规划》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同时,根据《规划》中的南宁市“十三五”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表,2015年南宁市城镇常住人口为414.35万人,到2020年计划达到481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350万人左右。到2030年,南宁市将建设成为特大城市。在城镇化建设的布局上,南宁市将加快形成“一区两片、六带多组团”的城镇化总体格局,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五象新区、空港经济区、武鸣片区和三塘-五塘片区。增加的这部分人口从哪里来?农业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将是主要途径。按照《规划》,到2020年,南宁市将推动98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成为“南宁新市民”。同时让农业转移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保等多个方面享有平等、完善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交通等基础设施需求也会更加旺盛。《规划》提出,将新建南宁北站、南宁西站、南宁五象站、南宁南站(货运),新建贵南高铁等,规划建设南宁至呼和浩特“北上第二通道”、南宁至玉林城际铁路、贵港(经横县)至北海城际铁路。改扩建柳州至南宁高速公路等。到2020年除了争取建成地铁1-4号骨干线路外,还将推进现代有轨电车线网规划及试点线路建设,建设1-2条现代有轨电车试点线路。
2023-08-29 12:43:051

城镇规划的参考文献

[1] 左金风.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规划法治的发展评述[J]. 求实. 2009(S2) [2] 鲁长亮,王翠萍. 五个统筹与城市规划关系研究[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09(10) [3] 徐善登. 公民参与与城市规划公共性的实现[J]. 广西社会科学. 2009(09) [4] 张同升,刘长岐. 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城镇规划问题[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08) [5] 胡礼梅,王培茗. 当前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05) [1] 李建平. 加快新罗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考[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2] 张同升,刘长岐. 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城镇规划问题[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08) [3] 席雪红.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4] 王铁城. 住宅城郊化与城镇化建设关系的探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7)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 红旗文稿. 2007(19) [6] 张雅琼,程胜. 浅析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11) [7] 刘涛,赵志亮. 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06) [8] 韦璐.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J]. 魅力中国. 2009(21) [9] 王卓敏. 我国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特区经济. 2010(07) [10] 王建国,张辉.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进程及对策建议[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2023-08-29 12:43:141

美国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美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主要有以下成功经验。 以大城市群建设为主体,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在城镇化进程中,美国打破区域界限,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依托大中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集聚度高、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大都市区在20世纪出现后,很快就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之一,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急剧扩大,大都市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也迅速提高。1910年,美国大都市区的数量还只有58个,大都市区的人口比例只有31%,而到1940年,大都市区的数量增加到140个,大都市区的人口比例上升到48%,美国已基本成为一个大都市区化的国家。从地区分布看,全国形成了三大城市群:东北部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费城、巴尔的摩等中心城市和一系列中小城镇,绵延700公里,宽约100公里,是美国第一大城市群,都市化程度很高;第二大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南部,从密尔沃基开始,经过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分布着第三大城市连绵带,它北起旧金山湾区,经洛杉矶、圣地亚哥直到墨西哥边境。三大城市群成为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其辐射带动下,大量的小城市(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美国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层次分明、定位明确、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以中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实现城镇的均衡发展。196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了“示范城市”的试验计划,开始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再开发。试验计划旨在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在整个1970年代,美国10万人以下的城镇人口从7700多万人增长到9600万人,增长了25%左右。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最新数据,美国10万至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个,3万至10万的有878个,数千至3万的小城市(镇)达34000多个。美国城市中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镇)约占城市总数的99%左右。在小城镇建设中,美国也非常注重整合各种要素,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提升聚集效能,以点带面,渐次连片,在城镇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带的发展中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均衡发展。 以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为动力,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美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简单地、孤立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而是注重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并行发展,以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为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探索城镇化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是工业化引导大量的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为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二是着力推进城镇化的良性内生增长模式,注重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内在协调联动,为城镇长期、稳定、有序、健康发展注入内在活力。三是通过信息化、高新技术使用和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四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工业化、产业化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本。 以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为基础和先导,夯实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美国城镇化发展中,交通运输在促进经济要素跨域流动、支持城镇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城镇社会有序运行、引导城镇产业合理布局、完善城镇空间格局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先后通过《太平洋铁路法案》和《现金补偿法》支持铁路建设,规定每修筑一定长度的铁路,铁路公司都将从政府得到数额不等的贷款,且铺轨两旁的土地即归铁路城建商开发利用。在这些政策的带动下,北太平洋铁路、南太平洋铁路、圣斐铁路等相继建成,贯通美国领土东西,深入西部腹地,带动了铁路沿线新城镇的建设。为推进郊区化,联邦政府在1916年通过《资助道路建设法案》,改善州际道路,完善公路系统;各州也发行巨额公路债券,带动城市向郊区发展,1956年通过《高速公路法》,在12年内拨款250亿美元修建了4.1万英里的洲际高速公路。同时建立联邦公路信用基金,征收汽油和车辆轮胎等消费税,直接资助公路建设。截至2011年年底,美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8730公里,约占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一半,连接了所有5万人以上的城市。其中54条共计6.44万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形成了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美国公路主骨架。交通先行,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于更好地引领和推动美国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区域性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城镇化中的宏观调控、指导协调作用。在城镇化初、中期,美国奉行自由经济理论,主张由市场自发地调节经济关系,市场机制在美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加之政治体制制约,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完全按照市场需求自由放任地推进城镇化,导致了过度的郊区化,造成城镇发展规划结构性失衡、城市无序扩张蔓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按照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城镇化率达到50%是政府政策调节的最佳切入点。为此,美国政府进行了沉痛的反思和检讨,及时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行双轮驱动政策,既强调市场化的作用,也注意把自由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更加重视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一是为产业的发展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营造一个社会化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二是为解决大都市区发展中面临的区域性矛盾和问题,实行有效的区域协调和管理。通过市县合并、建立权威的大都市区政府、组建半官方性质的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等措施,有效地强化了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协调作用。三是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布局,在城镇化建设中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四是上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了“精明增长”理念,要求城镇化沿着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永续发展的路径深入推进,主要是强调土地集约利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混合土地使用功能、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环境、鼓励公共参与、建设紧凑型社区等,通过政府行政、经济、法律杠杆发挥限制、保护和协调作用,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公平。 以全面完善的农业政策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在美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同步协调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制订了全面完善的农业政策体系。一是秉持以农民为本的理念,尊重农民利益,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用工业剩余反哺农业,妥善处理农民的困难和问题,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完成城镇化,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害,这就避免了一些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混乱动荡的极端情况。二是出台《宅地法》,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三是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农村部分基础设施老化的情况,联邦农业部乡村社区公共设施、住宅和企业等三大类19个子项目,帮助农村地区改善供水和排水系统,修建供电设施以及远程教育和网络工程设施等。四是重视农业技术进步,通过颁布法案免费拨地建立高等院校、拨款兴建农业研究机构来形成富有效率的农业科研和推广系统,为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五是平衡城郊发展,提高电器的普及,实现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化的转变,让农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城市的发达、便利,并实现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全面升级。
2023-08-29 12:43:232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背景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在2012年多次中央级别的会议预热之后,有消息传出,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纲要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 (2011~2020年)》已经编制完成,已上报国务院,即将对外发布。该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十多个部委共同参与编制。 负责起草《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官员,透露,近日即将出台“城镇化规划”。
2023-08-29 12:43:321

城镇化与城市规划对人气污染的影响有哪些

城镇化可以极大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在优先考虑环境容量和质量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划不科学、不合理,不仅会浪费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还会拉长城市不同功能区之间的距离,导致交通运输工具数量的增加,必将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激增,从而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023-08-29 12:43:481

关于城镇化?

要解决城镇化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解决土地财富的分配公平问题。农民分享土地红利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彻底的市场化途径,让农民拥有土地的资产收益,不再按照可笑的农作物产值作为补偿依据;第二种途径是折中之举,让农民以农民入股,成为企业或者开发区的股东,按年享受红利、风险共担,农民一跃成为资本时代的股东,对企业行监督与管理权,以捍卫自身的利益。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而言,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时间特征,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从世界城镇化发展类型看可分为发达型城镇化与发展型城镇化,其特点是不一样的。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西部均属发展型城镇化。发展型城镇化有5个特点:一是城镇化原始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二是城镇化偏重于发展第二产业,而非发展第三产业;三是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四是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五是城镇化中城市贫民占有很大比重。积极影响  从国际的普遍经验来看,城镇化是与人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世界171个国家(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与城镇化率之间直接展现出正向关系。在78个高人类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中(人类发展指数不低于0.8,有72个国家(地区)的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只有不到10%的高人类发展国家(地区)的城市化率低于50%。另外,在城市化率超过60%的77个国家(地区)中,只有两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水平低于0.7(中等偏下人类发展水平)。   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人口在城市中聚集会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使私人和公共投资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得以大幅度降低,产生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利润。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的集中,市场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和多元化,这会促进专业化分工,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率(世界银行,2009)。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新型业态,特别是研究开发、现代服务业,如金融和保险业、信息和计算机服务业等,必须依托城市发展才能得到扩张。不仅如此,城市产业的繁荣和高回报吸引了更多的资本、技术和知识的流人,这些要素的整合将会进一步诱发新的技术创新和流动,并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OECD,2010 )。因此,城市是现代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区域。   城镇化有助于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口在城市的集中,大大降低了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平均成本。与农村相比,城市在公共服务质量上的优势也是明显的,这种优势不仅是因为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还因为城市集中了优秀的相关人力资源。   城镇化有助于促进政府治理的改善。当农民离开农村聚集在城市之后,会从多方面影响政府治理。城镇化使政府与民众的距离空前的拉近了,政府及其官员的一举一动变得更容易观察和监督。人口的集聚推动了社会生活中的组织化和分工,民意表达变得更加专业化和专职化,公众意见的传播成本大大降低,更易于采取集体行动。在发展中国家,虽然农村人口众多,但是由于人口聚集程度低、居住分散,采取集体行动的交易成本比较高。因此,在争取政策影响力的过程中,农民这个数量更大的群体反而缺乏与城市居民对等的影响力。 从长期看,城镇化还有助于促进公平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就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作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工商业都市的增加与富裕,为农村的产品提供巨大而便利的市场,促进农村土地的开发,并使农村突破传统关系的制约,变得更有秩序、有好的政府和有个人的安全和自由(《国富论》第3篇,第4章)。从过去200多年国际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城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机会,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公共服务的普及以及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推动社会治理的完善,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的差距,等等。但是这种潜在机会能否转化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导向,以及一个国家的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及公平分配等。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城镇化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别。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中国国情60年城镇化发展,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 在一个农业分量很重、正在加速工业化的大国,如何发展城镇化,是一个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全新事业。60年间,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走出了一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从“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到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我们在不断摸索,直至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不能只搞集中型的大城市化,也不能只实行分散型的小城镇化,只能选择集中型与分散型相结合、据点式与网络式相结合、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镇化,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率从解放初期的10.64%增至45.68%。 60年前,从工业化起步带动城镇化,而现在,城镇化在与工业、农村发展的互动中实现着更高水平的跨越。 经济繁荣  60年城镇化发展,铺就了一条通向经济繁荣之路。2007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GDP占全国的比重为63%。 如今,以特大城市为依托、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已经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小城镇在吸纳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109个镇的调研,小城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1985年的62%下降为2005年的38%,二三产业分别从26%和12%增加到38%和24%,有58%的农村劳动力在镇域范围内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美好生活60年城镇化发展,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凸显了城镇化的核心——人的发展。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收音机大喇叭……”曾经是城镇化生活的代名词,而现在的现实已远远超过这个曾有的梦想。一些数据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城镇化带来的生活变化。 交通更便捷。城市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万1千公里发展到25万公里,43亿平方米的道路面积较新中国成立时增长了58倍。越来越多的自行车“骑手”变成了私家车“车手”,公交、地铁、城铁、出租车极大地方便了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缩小了生活半径。 住房变宽敞。解放前城镇居民每间瓦房或土房住3至5人的家庭占总户数70%以上。解放后逐年有所改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从面积小、条件差、无产权逐步走向住房设施齐全、拥有产权。目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4.5平方米上升到人均建筑面积28平方米。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沿海到内陆,各级各类学校、医院、文化场馆如雨后春笋,不断满足着城镇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更加追求居住环境的优化。60年来,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积,而是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环境整洁。 统计显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从1959年底的12.8212万公顷增至2008年底的174.7493万公顷。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都经历了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的历程。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致力于打造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宜居城市。 综观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再次印证一条颠扑不破的道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来谋划发展方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小到一座城市的发展大到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四个坚持  45.68%的城镇化率,表明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我们的国情却是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因此,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紧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我国区域差异大,不同地区城镇化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合理确定各地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 东部地区要重点提升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中部地区要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大力提高县城、中心城镇的综合服务水平,促进人口有序转移和聚集,重点建设粮食、能源新型材料、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要围绕大中城市,进一步增强人口聚集能力,扶持为旅游、内陆边贸服务的特色小城镇发展,加大对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镇发展的扶持力度;东北地区要加强区域性交通设施、能源电力、节水节能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注重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森林工业城市和国有农场地区城镇的建设,促进城镇发展转型。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城乡统筹,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已不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统筹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加强对闲置的乡村建设用地的整理,促进城乡建设用地总体集约节约。结合“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加强乡村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改善农村居住和生活条件,使广大乡村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将基本农田、重要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保护区、环境脆弱区作为禁止和限制开发的地区,严格控制这些地区的建设活动。同时,还要划定城镇增长边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促进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水平。要加强住房建设,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提升居住品质,使“居者有其屋”。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对“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的改造,降低中心城区过高的人口密度,增加公共绿地。积极发展大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改善路网布局,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存在困难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这其中困难重重、情势严峻。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相对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在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变中,遇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为此,我们必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城镇化的道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我国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城乡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经济仍将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巨大的发展动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和城镇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设部专家日前也指出,我国首先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统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继续发挥市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各级政府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材料摘自《应用写作》杂志) 半月谈记者在苏皖川等地采访发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少地方都把推进城乡土地统筹作为突破口,通过大规模开展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解决小城镇建设“缺钱”、城市发展“缺地”的矛盾。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变味”成了大拆大建和圈占土地运动,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侵害农民利益的情况,农民作为产权主体、交易主体和分配主体的地位缺失。 城镇化出现“变味”苗头 农民利益受损大 目前一些地方的城镇化热潮出现了两种值得关注的情况。一是许多地方干部对城镇化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城镇化就是大征地、大拆迁、造新城。 一名地方国土部门的干部告诉记者,由于国家对人均建设用地有指标控制,一些地方为突破指标,大做规划文章。特别是小城镇规划贪大求全,不切实际地提出十年二十年内人口要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面积达到几十平方公里。他认为,正是这种贪大求全的盲目规划引发了一些地方大拆大建和圈地运动。 二是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取向出现“变味”苗头。有的地方搞城镇化的出发点首先是为了解决城市扩张和用地不足,却忽略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其他公共服务的保障。这种以土地为突破口和取向的城镇化,无疑极易造成对农民利益的侵害。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主体地位被忽略、“被自愿”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是土地流转和拆迁补偿偏低,公共服务没有衔接到位。记者在苏皖川等地采访时发现,各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征地和拆迁补偿标准不一,但总体标准过低。以“统筹城乡”为旗号的城镇化最终成了“统筹土地”,忽略了社保、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保障措施的配套。 再次是农民处在分配链末端,利益“被弱化”现象突出。节约出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完全由政府所得。 记者在成都市采访时也了解到,在近6年的统筹城乡实践中,成都不断提高农民和农村在共享发展成果中的分配比例,但这一比例提高的主导者还是地方政府,在“分配比例、方式、时机”等关键问题上,农民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平等谈判的能力。“三大主权”被虚化 农民权益难保障 农民的产权、参与权和收益分配权这“三权”严重缺失。产权不明晰是制约农民权益维护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民对土地的产权不明晰,导致农民的资产得不到有效保护,一些地方政府的强行征地拆迁也显得“堂而皇之”。据了解,目前各地在城镇化过程中违规违法占地主要有三种,以租代征、违规扩大或者设立各种工业园区以及未批先用先占。无论哪一种,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影子。强迫农民交出耕地、同意拆房,并收回农民的承包经营权证; 参与权不足是导致农民利益无法争取的直接原因。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被征收土地的农民应当享有预征知情权、批复结果知情权和土地补偿知情权;收益分配主权缺失也是导致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之一。工业化过程中农民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农产品收益,二是劳动力所得,三是通过城乡土地统筹,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在这一轮城镇化热潮中,一些地方由于尚未建立合理完善的城乡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农民主动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警惕“统筹城乡”演变为“以城吃乡” 采访中,一些专家指出,有的地方政府以低价流转农民的土地,或者通过行政推动用农民节约出来的土地指标到城市置换获取级差收益,却只拿出一小部分解决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而其他的教育、医疗、就业等仍然还是“二元结构”下的水平,这种“统筹城乡”的城镇化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以城吃乡”,是对农民利益的新一轮剥夺。 不少村民表示,他们希望城镇化,但不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大拆大建,不是强迫掠夺式的低价流转,更重要的是在让农民拥有的土地、房屋等资产实现与城市对接的同时,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上跟城市接轨,实现城乡真正的一体化。 大浦实验区村民朱敏告诉记者,搞集中居住、村庄整治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实现了城乡居住环境的同等化,这是农民欢迎的。但城乡统筹不光是让农民住上楼房,如果就业不解决,保障不完善,教育医疗不配套,农民还得挤进城市去打工谋生,仍然要拼命把子女送到城里读书,小城镇的房子修得再漂亮也只是个空壳,建得再美丽也没有生气。 农村税费改革的推动者、“三农”问题专家何开荫指出,以土地为突破口推进统筹城乡,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在地方政府吸引投资和致富百姓的天平上,农民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能否获得利益最大化,也很少被考虑。政府和企业在获得统筹土地的级差收益和发展收益后,能否补上在公共服务和相关福利上的欠账,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城镇化的规范操作,确保农民利益不被侵害。 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城镇人口达6.2亿,城镇化规模居全球第一。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典型的不完全城镇化特征,城镇化率在统计上有些高估。但蓝皮书的作者同时指出,中国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协调。“中国的城镇化是缺乏质量、不协调、不和谐的城镇化”。  这种不和谐主要体现在:大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大城市过度膨胀,小城市和小城镇发育不足;“城中村”、“垃圾围城”等问题大量存在,城市品质较低等。   一是必须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把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挂帅,切实加强领导,健全领导机制、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大胆实践、有序推进,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努力探索符合各州市县自身实际的农田保护和城镇化路子。领导机构和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把推进农田保护和山地城镇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必须完善政策,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健全与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相适应的规划引导调控、激励约束、耕地补偿、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土地资源储备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路子,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引导,广开城镇建设资金筹措渠道,为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是必须求真务实,始终维护群众利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既积极主动、又量力而行,既要有大思路、大举措,又要科学规划、扎实组织实施,防止急于求成、一哄而上,防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在引导农民进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不得强迫农民,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是必须深入宣传,家喻户晓。保护坝区良田、建设山地城镇的决策,涉及云岭大地的每家每户、每片土地。为了使正确的决策得到应有的正效应,对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我们必须进行最充分最广泛最深入地宣传动员,让所有干部群众共知情,让所有干部理解和支持。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决策,必将会圆满实现。
2023-08-29 12:44:151

为什么要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是理性增长理念。我省地处“胡焕庸线”下方的中心区域,人多地少,又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是我省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省情特点和最大问题。因此,无论在具体的城市建设工作中,还是在城乡规划编制及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理性增长理念,城市布局必须相对集中,城市规模扩张以节约用地、集约用地为前提,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注重内涵提升,实现理性增长。二是城乡统筹理念。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是我省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的重要特点,我们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五级现代城镇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覆盖,目的就是要在实现城镇现代化的同时,提高农村地区和农民的生活质量。我省是农业大省和农村人口大省,近6000万人口生活在农村,如果不解决好这部分人口的生活和就业问题,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就无法实现全省的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因此,我们要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三是以人为本理念。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必须把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进城农民,认真解决就业、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实际问题,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住得下、过得好;对于留在农村的,也要享受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我们的各项建设,都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四是整体发展理念。整体发展理念强调的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和区域协调,主要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职能的合理分工、经济的协作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减少资源浪费和不良竞争,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在全省这个层面,我们已经把全省作为一个整体,全部纳入中原城市群,构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五级现代城镇体系。对各地来说,也要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加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县级市、县城县级市和小城镇、小城镇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我们最近努力推进的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就是这个理念的具体行动。五是协调推进理念。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它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人口转移、城镇建设仅仅是城镇化过程中的表象而已。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城镇化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城镇化工作的推进必须树立协调推进的理念,在人口转移过程中,综合解决产业布局、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实现城乡统筹、三化协调。六是紧凑城市理念。我们要在全省推行建设紧凑型城市,紧凑城市不等于拥挤和单纯的高密度,而是在容积率较高的基础上,同时满足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城市功能得到充分和正常发挥。一方面,我们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城市建设必须保持一定的开发强度,大城市要避免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倡导组团式发展,避免郊区化,并在城市内部保留生态用地和开敞空间。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完善城市功能,包括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等等,进一步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七是产城联动理念。要实现产业发展布局和城市建设的融合,一方面用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另一方面,加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的发展,强化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提升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八是交通主导理念。交通对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营至关重要,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以交通为主导,城市规划应把解决交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城市土地开发也要倡导交通导向的开发方式(TOD)。我国香港、日本东京,都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香港总人口700余万,东京人口1200多万人,尽管人口密度大,建筑密集,但因为交通问题解决的好,城市始终有序发展,方便宜居。九是基础设施先行理念。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必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建设的配套水平和服务能力,贯彻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城市建设理念。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先地下、后地上”这句话我们提了很多年了,但目前实践中的效果很不理想,有必要重新再提。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一句话“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我们有必要对我们以往的做法和效果进行反思。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在具体工作中,在具体的规划建设中,我们要坚决把好这一关。十是生态城市理念。新型城镇化,就意味着在更高的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进行城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最近一段时期我国的雾霾天气越来越多,广大群众深受空气污染之苦。这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生态问题不能只是挂在口头上,我们在城乡建设工作中必须时刻注意节能减排,建设绿色建筑,发展低碳城市,改善生态环境,把住城市的生态底线,建设生态城市。
2023-08-29 12:44:251

中国城镇化的目录

序城镇化与规划调控(一)我国的城镇化与规划调控(二)近代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三)我国城镇化的特征、动力与规划调控(四)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面临的若干挑战(五)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重点(六)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 强化城镇体系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城镇化与集群结构(一)集群结构和我国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二)企业集群化与科技园区发展(三)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企业集群(四)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困境及其对策城市经营与结构(一)从法治的原则来看《城市规划法》的缺陷(二)当前城市经营的若干误区与对策选择(三)城市经营、管治与城市规划变革(四)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市政设施建设与市场化(一)启动市政公用待业市场化改革三要点(二)推进我国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基本策略(三)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问题与对策(四)西方市政公用待业管制模范定变历程及启示(五)西部城市园林绿化的若干要点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群规划(一)面对全球化的我国城市发展战略(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三)战略规划要注重城市经济研究(四)有关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的五点建议(五)我国中东部地区都市圈规划编制要点——以武汉为例(六)关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七)超越成功经验限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八)杭州湾城市群规划编制的若干要点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一)城市高等资源的保护策略(二)复兴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基本策略(三)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八项措施(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五)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若干问题附录(一)城市化浪潮和新技术革命为建设科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特”在何处——访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代表(三)美国城市化过程的教训与启示后记
2023-08-29 12:44:341

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百分之多少左右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扩展资料:2014年3月16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印发通知指出,《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制定实施《规划》,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全面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指导,着重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各地区各部门要科学规划实施,坚持因地制宜,推进试点示范,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023-08-29 12:44:501

汕头经济特区城乡规划条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科学制定和管理城乡规划,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汕头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特区范围内制定、修改、实施和监督检查城乡规划,以及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市、县、镇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中划定。第三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精致建构,优化空间布局结构,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彰显滨海山水特色和潮汕传统风貌,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第四条 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应当及时公布,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未经公布的城乡规划,不得作为城乡规划管理和建设的依据,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特区城乡规划工作。  特区实行规划委员会制度。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特定地区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范等重大事项,应当经规划委员会审议。  规划委员会委员应当体现广泛性,由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代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委员总数应当为单数,其中专家和公众代表委员人数应当超过委员总数的二分之一。  规划委员会的具体议事规则由本级人民政府另行规定,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第六条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特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本条例,并具体负责市区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其所属的派出机构和城乡规划监督机构,按照规定职责或者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委托实施规划管理。  南澳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南澳县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接受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特区城乡规划管理的实际,对市和区(包括有关产业园区)在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和实施等方面的管理体制作出特别规定。第八条 本条例规定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处的城乡规划违法行为,在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区域,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查处。第九条 制定、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并体现新型城镇化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的要求,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时序,优先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各类专项规划,涉及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的,应当符合城乡规划。第十条 制定、修改、实施和监督检查城乡规划,应当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听取公众意见,依法公开城乡规划编制修改、规划许可和违法建设查处等信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为社会公众查询提供便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第十二条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规划研究,规范地理信息和城乡规划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加强各类城乡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测绘、研究、信息系统建设等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应当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预算中安排。第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根据本条例制定特区的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划技术规范),作为制定、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的技术依据,向社会公布后实施。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和修改第十五条 制定和修改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充分听取专家、公众的意见。  城乡规划涉及区域统筹与城乡统筹、城市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资源与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交通规划和工程地质环境影响等重大专题事项的,应当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研究论证。  专家和公众在规定期限内提出的意见,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依据并与征求意见的规划事项直接相关的,应当予以采纳,并在报送审议、审批的材料中附送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2023-08-29 12:45:071

中国城市化进阶之路:三大城市群崛起 角逐世界级城市群

编者按一百年来,中国从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到城镇人口占将近三分之二,城市数量、质量和规模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势头依然不减。中国14亿人口中,9亿人居住在城镇,目前城镇化率已达到63.9%,与“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城镇化率目标仅相差1.1个百分点。在保持高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也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经济有巨大飞跃,在城市治理上也不乏亮点,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营商环境优化、治理模式创新……无论古今,无论东西方,对于城市的本质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城市发展的目标在于人。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人口红利消退的情况下,城镇化率的提升,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又一股力量。不少大中城市放宽落户条件,甚至零门槛落户。人,尤其是人才,成为各个城市竞相争夺的对象,吸引来之后还要留住,这已经成为众多城市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与水平的内在动力。而在城市不断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城市群、都市圈自然形成,也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一大抓手。城市群内部加速一体化、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分割对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不合理限制,各个城市之间分工协作,形成良性发展态势。都市圈内部联系更为紧密,有的城市与周边地区甚至规划都能实现一张蓝图,这将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在未来与世界城市的竞争中,中国城市仍有不少需要提升的空间,住房、上学、就医、工作等人们最迫切的需求,是其中重要的方向。(李博)未来世界的竞争,实质上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早在2006年,“十一五”规划就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将大都市和小城镇两个角度统筹起来。直至“十三五”规划对中国城市群格局明确定调,重点发展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在内的19个城市群,从“一群城市”迈入“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清晰。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城市群建设已初具规模。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批准设立河北雄安新区。2019年2月及同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相继印发。三大城市群全部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从全球角度而言,真正意义上对城市群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出现,法国学者戈特曼考察完北美城市化后提出了大都市带的概念。他认为,“大都市带”是指几个规模相近、地域相邻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共同组成了区域中心、呈组团式或块状分布的都市圈,进而形成一个“大都市带”。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六个,分别是以纽约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核心的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伦城市群,以巴黎为核心的城市群,以及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如今,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大城市群正朝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方向加速推进。迈向世界级城市群,不仅意味着指标规模与发展质量的提升,更意味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创新。北京。视觉中国中国城市群演进之路在西方一开始对城市群的研究中,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集聚区已受到关注。1976年,尽管当时我国处在改革开放前夕,戈特曼认为存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并把它列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这在学界影响广泛,也使长三角城市群一直备受国际关注。在国内,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沿海城市制造业商贸业快速发展,人口大量涌入,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等设想也在萌芽。不过,当时围绕城镇化讨论更多的是,究竟“走大都市还是走小城镇”路线。“十五”规划中提出“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2006年,“十一五”规划是思路转变的关键节点。规划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这就将大都市和小城镇两个角度统筹起来。并点名三大城市群的支撑作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自此,中国迎来城市群战略时代。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下发,拉开了跨省城市群规划的序幕。此后多地城市群规划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炉,“十三五”规划中包括了19个城市群。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这意味着在城市和省级行政边界之外,已形成另一套衡量区域发展的体系。确定了怎么做,接下来是具体的推进。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各地城市群规划尺度较大,多个城市跨省合作并非易事。由此催生了2019年都市圈战略的“出世”,由国家层面力推,强调核心大都市支撑和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规划尺度的缩小,让城市间协同的“抓手”更加实在,同时也以都市圈支撑城市群的发展。2020年,在成渝城市群的框架下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体现了这一思路的变化。进一步看,实际上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一体化”就指明了长三角城市群未来发展的一个核心任务是逐步消除行政壁垒,让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从解放思想、制度改革入手,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持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而这也是全国城市群、都市圈推进的重点。至此,我国城市群战略也迈出深入推进的跨越性一步。三大城市群各具特色让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一体化”和“高质量”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两大关键词。实际上,一体化的探索早在1982年就已经启动。这一年,国务院决定建立上海经济区,包括当时的苏锡常和杭嘉湖等地。1997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正式成立,首批成员包括长三角15个城市。2005年,首次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杭州召开。2016年起,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开始向国家战略迈进。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合肥、芜湖等8个城市正式纳入。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相比之下,“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根据规划纲要,2020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节点之年。北京自贸区在这一年横空出世,定位为“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数字经济试验区”,着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迈向新高度。如今,一个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已基本形成。一方面,北京的“大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成效明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89.3万人,符合“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的中期目标。另一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协同发展的效应逐步显现。围绕产业联动发展,三地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带动津冀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其中,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金隅·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产业园、京能集团鑫华源智能停车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协作进入快速融合通道。与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不同,粤港澳大湾区更多定位于“开放”。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包括4大核心城市,分别是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三种流通货币的条件下,实现跨境协同创新,打造开放新高地,是“一国两制”的具体实践,国际上尚无先例。其中,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领域。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的珠三角9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500公里,核心区密度约8.2公里/百平方公里,超过纽约、东京都市圈。根据《交通强国建设广东试点实施方案》,到2022年底将形成大湾区“12312”交通圈,实现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湾区发展水平。广州。视觉中国深圳。视觉中国用“一体化”发挥乘数效应在国际城市群之间的较量中,如何提高我国城市群的竞争力?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一方面这涉及单个城市实力的提升,比如科技产业的创新、宜居宜业水平及市民教育水平的提升等。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城市在许多世界城市榜单中极速跃升。不仅是四大一线城市,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从横向看,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可“做文章”。若仅以单个城市着眼,不同行政区之间难免发生恶性竞争。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发展城市群的关键一点正是如何把地理上的城市组团变为内部有机联系的城市群。这需要在“一盘棋”的理念下通过行政壁垒的逐步消除、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协同与对接,达到1 1>2甚至是乘数效应,提升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近年来,城市群协作也迎来跨越式发展。在省际“断头路”方面,21世纪经济研究院观察到,前些年有网友在论坛中感叹江浙沪比珠三角更常碰到“断头路”。一个原因在于长三角许多地方涉及跨省边界,例如以前上海与江苏一些交界处往来要花数倍时间绕行。而上海与周边苏州等城市已形成较为密切的产业联系,边界两侧的城镇也渴望融合发展。伴随一体化战略的“东风”,2018年6月苏浙沪皖签署《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为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踩下油门。开工后,有相关城镇政府工作人员感叹,8年前就在设想两地联通后借势发展度假旅游,如今终于可以落地了。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从世界经验来看,大都市圈中一些小城镇为“上班族”提供度假休闲等服务是常见的城市分工方式,也是市场所向。促进要素的有序流通,改进阻碍其发展的体制机制,可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最近三年,长三角作为城市群中主攻“一体化”的载体,许多细分领域的协作越发“活络”,也将一体化推向纵深,形成示范效应。产业层面,当下产业联盟的建设形成一股热潮,全面开花。有的由政府牵头推动,例如在工信部门指导下上海发起成立长三角集成电路融合创新产业联盟。更多的由行业自行发起,例如长三角工业设计产业联盟,这类平台为各地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市场主体等多方的沟通合作提供更多空间。同时,三省一市的市场监管部门也在力求推动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发展,包括营商环境联建、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这将为城市群中的市场主体拓展业务、开展合作带来便利。在民众更直接感知的公共服务方面,力度尤大。截至2020年6月,长三角有57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纳入了异地门诊直接结算信息平台,居民到参保地备案后,就能到异地医院门诊刷医保卡结算,个人病历信息也已互通。另外,2020年青嘉吴三地还首次实现了跨省域中职招生。视野向南,近期港式家庭医生入驻深圳前海,内地与香港医疗体系正加速对接。视野向北,北京首条跨省域轨道交通河北段26日开工建设,北京与河北联系更为紧密。在“一盘棋”的理念框架下,三大城市群正在苦练内功,携手发挥叠加效应,在世界级城市群的竞争中再迈台阶。返回21经济网首页>>
2023-08-29 12:45:261

2020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3篇

  2020城镇化建设汇报材料3篇   第一篇   一、城镇化建设情况   (一)工作进展   1、规划编制情况。完成了《县片区、老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县城南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县燃气工程专项规划》等五项规划报批工作。组织编制了《至高速出口城市设计》、《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南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县城城区部分路网道路景观设计》等规划编制;完成路网畅通工程、一馆一园、城北出口路征地测绘和新区项目建设的测绘;完成了城南安置地二期用地、物流园区用地、第三中学、花苑二期、工业大道等建设项目的放样。分别于6月和8月,组织召开了县第一次、第二次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会议通过了路堤景观规划、城区安置小区规划、绿地专项规划、房地产开发项目等十七项规划成果。组织召开了《城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专家审查,并原则通过。完成了水西出入口16户安置户安置地的选址及规划工作。   乡镇规划编制方面,聘请了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为我县19各乡镇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对全县各个行政村的建设类型和规模进行规划定位;聘请了厦门规划设计院编制筠门岭镇黄埔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聘请了中车设计研究院编制百里湘江沿岸国省道沿线39个村的村庄建设规划,现已完成规划方案。县城第四轮总体规划编制成果已经县里批准,现已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2、项目建设情况。2014年,我县积极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按照“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一批在建项目、按期竣工一批重点项目”的工作思路,计划实施178个项目,总投资约354亿元,年内完成投资约175亿元,其中城建项目75个,总投资约129亿元,年内投资约72亿元。1至9月份,县城中心城区在建城建项目26个,项目总投资80.2亿元,其中年度计划投资4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3.41亿元。基中城市基础实施投资完成了31929万元,占总投资的14.5%,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投资完成了36354万元,占总投资的18.9%,保障性住房完成了900万,占总投资的11.1%。商品房完成了2880万元,占总投资的13%。1至9月份,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0.7平方公里,达12.2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0.7万,达12.5万。   3、项目进展情况。目前,新区基础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开工安置房基础514户,累计完工491户;已交付理事会476户。安置房屋主体累计开工289户,66户正在实施一层墙体砌筑,50户已完成一层楼面浇捣,34户已完成二层楼面浇捣,24户已完成三层楼面浇捣,59户完成闷层楼面浇捣,56户完成主体封顶。路网路基工程已基本完成,进入路面施工阶段,河道防洪堤已完成工程量90%以上,行政中心、接待中心、展示中心正在进行桩基及地下室施工,公共园林绿化已完工190亩;环城南路项目全线4.3公里公路50米大道红线内无建(构)筑物,完成征地拆迁任务,路基已基本形成,水西段已铺设垫层,排洪沟和雨、污管已完成90%,桥梁已完成水下基础工程,桥墩已浇好,正在架设T型梁;县城“三江六岸”路堤景观工程已完成部分路段的规划设计方案,正在进行部分路段的征地拆迁工作;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项目已完成总投资3400万元,土建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90%;毛泽东诗词纪念馆和博览园建设项目、县城安置小区项目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工作;城东农贸市场已签订正式投资合同,已借资征地拆款1800万元并已工商注册,此项目确定项目用地选址,正在审查规划设计方案以及做好土地评估准备工作;城西南农贸市场项目已确定选址和用地规模,并已签订投资合同,目前正在规划设计方案;百里湘江绿色通道建设项目正在进行征地拆迁、清表、绿化施工、沿江桥梁设计等工作。   4、历史遗留问题排查处理和危房改建工作情况。经梳理,城建历史遗留问题17大类1589户,2012年已办结628户,截至9月25日,已办结851户,占53.6%;未办结738户,占46.4%,其中:需进安置区安置的407户,占25.6%;近期可处理的331户(包括需接受“两违”处理的121户、正在办理的110户、正在收集资料处理28户、需公示核实漏报户65户、城建历史信访个案7户),占20.8%。   县城规划区内危房改造自3月启动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及领导小组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支持下,工作开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绩。截至2014年9月23日,累计发放危改申请审批资料536户、申请审批表1608份;共受理危改户286户(已完成现场踏勘),其中审查资料完善的危改户193户;进入部门审查流程88户;进行危房改造公示32户;发放危改通知书30户;进入办证程序10户;已办结10户;已开工建设4户;接访597人次。   5、规划建设报建及建筑业管理情况。今年前三季度,我局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31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24件,总用地面积约73.74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35件,总建筑面积约57.53万平米。下发《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27份。进行了前三季度“县建筑业管理三项制度检查”和“质量安全生产大检查”,一并进行的还有“全县建设监理市场秩序整治检查”。同时对“项目管理人员到岗到位专项检查”、“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和“创园”整改落实进行了重点检查,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责令整改,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和施工安全,规范了施工现场的管理。会同财政局、审计局、发改委、监察局完成了前三季度县城主要建筑材料询价工作,并由发改委进行发布主要建筑材料价格信息。   (二)存在的问题   1、受国家宏观货币政策影响及前期融资贷款陆续进行还本付息期,项目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去年县城投公司融资4.2亿元,但今年至今还没有实际融资),影响了部分项目进展;   2、因征地拆迁工作尚未全面突破,影响县城各安置区及路网建设;   3、违建户受利益驱动及征地拆迁顶风抢建等因素的影响,城市规划执法面临一定的困境;   4、规划区内危房改造及历史遗留问题错综复杂,统筹协调解决难度大。   二、下一步打算   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坚定不移地加快“东进南扩”战略,走组团式、片区化的路子,打造新区、城南、城北等城市综合体,快速拉开城市框架,合理优化城市结构,科学布局城市功能。   一是进一步扩大城市框架。全力以赴加快新区、城南、城北城市综合体建设,力争年底之前完成新区安置区、三个中心建设。重点抓好新区路网、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和“三江六岸”景观建设,完善城区主干骨架路网,着力抓好城区路网畅通工程和县城三个出入口整治改造,升级改造老城区路网。   二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快编制好交通、供电、通讯、环保、绿化、天然气、应急避险以及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三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县和省级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继续保持“两违”严打高压态势,深入开展城区“治脏、治乱、治堵”活动,营造整洁、有序、畅通、宜居的城市环境。   四是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加强城市建设市场化运作,通过土地置换、熟地出让、环境改造、连片开发等途径,盘活土地资产;推进城市资源使用权、经营权等市场运作,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第二篇   一、应急工作基本情况   2014年,县规划建设系统未发生任何公共应急突发事件,总体保持平稳。   二、应急机制建设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县规划建设局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二)强化应急预案。建立与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妥善处置各类危机的当务之急,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制定应急预案的基本目的就是快速、有序、高效地控制紧急事件的发展,将事故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县规划建设局积极探索建立应急预案体系,规范应急预案的管理,建立了统一的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的管理标准和程序。   (三)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收集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新闻、特写、评述等建立档案库,并注明日期、地点、事件等。向规划建设系统每一位干部职工普及突发事件应对的科学知识,增强防灾减灾和突发事件正确应对意识。   (四)狠抓工作落实。县规划建设局认真做好工作日和节假日的值班值守工作,发现安全隐患问题及时上报上级领导,果断采取措施。同时,筹措资金3万余元用于购置抗洪防火装备。近期,进行了两次应急演练。,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危害,以期实现最佳的政治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三、下一步打算   继续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和提高防范处置突发事件能力,让突发事件的应对更加规范、更加有序。以规划建设系统的稳定支持全县的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三篇   一、注重实效,强力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今年年初,我局根据县里下发的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及纪检监察工作要点,及时制定并明确了局里的年度工作思路。一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一把手负总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领导干部和各科室、所属各单位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应担负的责任细化量化,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个部门,落实到每一位干部,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效落实。二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根据领导变化实际的情况,今年重新调整和健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小组、政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及时调整了人员分工,健全了局党委统一领导、各科室(单位)齐抓共管、全体干部积极参与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三是强化责任,严格考核。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结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为强化反腐倡廉各项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二、创新载体,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线   以提高干部反腐倡廉意识和廉洁自律能力为核心,以建设学习型组织、廉洁型班子为目标,切实加强干部的廉洁思想、自律能力和作风建设。紧密结合城建系统的工作实际,不断创新我局党风廉政教育工作的载体。深入开展了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职业道德和艰苦奋斗教育;党纪政纪和法纪教育宣传活动。借鉴各种活动方式,开展警示学习教育,始终坚持周五政治理论学习制度雷打不动。我们还积极创新廉政文化活动载体,营造廉洁社会氛围,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局主要领导讲一次廉政党课;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一次反腐倡廉理论专题学习;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读一本廉政教育读本;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接受一次警示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规范权力,认真开展廉能风险防控工作   按照县纪委的安排部署,我局被选为全市规划建设系统的廉能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试点单位,下一步即将接受市纪委及市规划建设局的检查验收。按照权力“搜索”、监督定位、流程规范的总体要求,以规范职权运行为核心,以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职权运行机制为目标,重点是从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监督管理四个方面建立健全预警防控机制,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强化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风险主体意识,使职权安全运行。   前期,由县纪委牵头,局党政办、监察室参与,对全局所有岗位所行使的权力进行梳理,掌握行使权力的种类,查找廉能风险点,增强对权力制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对相关制度流程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及时下发了《关于重新明确有关工作制度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明确乡镇规划所管理工作的通知》。   同时,针对平时发现的一些财务管理问题,局里于9月下旬进行了一次系统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了系统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一些不足,并切实抓好了整改。   四、巩固成果,全面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年初,局机关开展了作风纪律大检查活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若干规定的通知》,并成立督查组,不定期进行检查。在抓好干部作风建设的同时,我们着力抓好了城建历史遗留问题排查处理和县城规划区内危房改造工作,通过畅通渠道、分类排查、特事特办,化解了一大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涉及城市建设的陈年积怨,深得百姓支持,也带动了城建系统政行风的明显好转。同时,局里还按照“三送”工作的相关要求,既做实了“规定动作”又做活了“自选动作”。结合“三送”的开展,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十八大”报告、《若干意见》、“中国梦”等重要政策精神的宣讲活动,到“三送”挂点村开展了“共产主义礼拜六”及“爱心送温暖”等活动,年度已投入“三送”经费近20万元。   五、发扬民主,推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我局党组始终把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以此推动全局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开展。一是认真过好民主生活会。根据上级要求和工作需要,局党组召开领导干部专题组织生活和专题民主生活会。会议采取“群众提、自己找、互相帮”的办法,查找了各自存在的突出问题。会前广泛征求了服务对象的意见,并将意见反馈给了领导干部;会上,班子成员认真地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会后,制定了整改措施,确保了民主生活会收到实效,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二是坚持领导干部清政廉明。一年来,我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牢记党的宗旨,抵制歪风邪气,全心全意抓好城建工作。领导班子成员个个带头讲政治,人人带头讲纪律,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做到了顾全大局,配合默契,互相信任,协调有力。三是认真执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讨论制度。对于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和大额资金使用上按照规定程序,征求意见、调查研究、考察论证,最后由班子成员讨论决定,保持了廉洁的党内风气。四是认真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不仅做到一把手将重大事项向县委、县政府、县纪委报告,班子成员也做到了将重大事项向局党组报告。五是深入开展了干部违反规定接受和赠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局里专门召开了动员大会,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扎扎实实地做好了专项治理活动。
2023-08-29 12:46:451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什么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他始终是最关键也最重要的因素。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2/13/c_125856943.htm
2023-08-29 12:47:013

如何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但城镇化更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关键阶段,顺势而为,妥善引导,城镇化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得不好,也会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患上“城市病”,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讨论非常多,地方上冠以城镇化的各种规划层出不穷。但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各种含糊不清的认识确实掩盖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模糊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与政策重点。例如有的地方领导认为城镇化就是建新城、扩老城,不断扩大城市面积,就是刺激房地产,就是搞工业化,还有的地方认为城镇化就是拆掉农村、消灭农村,就是让农民抓紧“上楼”,等等。城镇化概念被随意“泛化”;城镇化变成了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筐,政策重点被错误理解,这些苗头已经十分明显。   只有对新型城镇化内涵有正确理解,才能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当前情况下,至关重要的是要在认识上回到正确的逻辑起点上,认清城镇化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等根本性问题;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为什么城镇化在地方实践中会“跑偏”;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探讨在哪些方面能凝聚对城镇化的共识,推动城镇化沿着一条主线健康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   从理论上来看,城镇化是人的行为过程,即乡村里的人“化”为城镇里的人。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从历史背景看,在我们国家,城镇化主要是指乡村人口突破几十年来的城乡二元体制的阻隔进入城镇工作、生活。显然,农民以及农民的转化形式——农民工,是城镇化的主体。建国以后,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限制了农村人进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经过一系列制度改革,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有所放松,但是农村人要想进入城镇工作与生活,至今仍然会遇有各种或明或暗的“隔离墙”。   从现实情况看,截至2012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2.6%。按照一个现代化发达国家的通常情况,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的城镇化率可能最终会达到70%以上。也就是说,未来二三十年,还将有近3亿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同时还要看到,目前已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多数农民工,他们还没有城镇户籍,不能享受城镇居民的所有公共服务,这部分人口约有2.5亿,可以称为“半城镇化”人口。两者相加,5亿多人口如何市民化就成为中国城镇化中一个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从政策设计来看,我国的农村户籍人口与城镇户籍人口,在基本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许多方面还有巨大差距。近年来的多份中央文件反复强调,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城镇化政策,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民继续进城,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推动农民、农民工与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理论、历史、现实及政策设计意图来看,城镇化问题的逻辑起点是一个“人”字,本质就是市民化。农民工与农民是城镇化过程中主要的行为主体,也是最重要的受益主体。城镇化的政策重点就是要让农民工与农民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能跟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就是农民与农民工的市民化。   人是城镇化的逻辑起点,农民与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城镇化的本质与主要任务。围绕超大规模的城镇化,我们就应该在集约、节约用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口的承载能力;应该加快发展各种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满足进城人口的各类就业需求;应该积极支持与发展各种租赁房、保障房,解决进城人口的安居问题;应该合理预测进城人口的规模与速度,有序、分类、逐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积极稳妥推进农民进城,保持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探寻城镇化偏离本源的原因   一是认识问题。对城镇化的概念、历史、现状以及对城镇化部署和政策认识不够或者认识有偏差。有的地方领导认为城镇化就是城镇建设,就是城镇投资,就是盖楼造房,就是让农民上楼,而且越快越好。   二是路径依赖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从上到下,对城镇化的热情都非常高。各地形成了一些传统的模式或者叫路径。比如,东部沿海一些城市通过撤县建区、撤县建市等做法,扩大了城市面积;一些地方通过工业化引领,上了一批大项目,积累了财力,改进了城镇基础设施;一些地方通过大搞房地产,城区里高楼林立,体现了现代化的城市面貌。当前,虽然热议“新型城镇化”,但行动上不少地方还是在按以往的轨道往前走。   三是对地方领导的考核评价机制。目前的考评主要是看地方政府有没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因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总体目标还需要通过各个地方来分解、承担。另外,城市面貌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可比性高、可视性强,容易为地方官员树立政绩。上级领导去一个城市考察,往往都在参观这个城市最宽阔的马路、最亮丽的街道、最气派的地标建筑,夸奖的主要就是这个城市的外在面貌。   四是本地户籍人口会对当地政府施加压力。本地人口给当地政府施加或明或暗的压力,要求当地政府优先满足本地户籍人口在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的种种需要,并对外来人口给予一定限制。   凝聚共识,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战略机遇之一。如果我们清晰地认清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沿着正确的主线推动城镇化发展,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的综合效应、长期效应、全局效应,推动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人口转移有序、资源集约利用、环境保护良好、产业支撑有力、城镇形态合理、发展成果共享的城镇化发展新局面。   如果找不准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迷失了城镇化的主线,城镇化带来的将只是片面效应、短期效应、局部效应。这样的城镇化会过度消耗未来的资源,会积累城乡矛盾、积攒城市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会带来更加难以根治的各种“城市病”。从根本上看,跑偏了的城镇化将会损害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大棋局”,贻误我国通往现代化的宝贵时机。   凝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共识,形成科学的城镇化发展观,这是当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尤其是各个城市,要提高对城镇化科学内涵的认识。思想认识对头了,行动才可能正确。   第一,要研究借鉴世界各国城镇化的规律,研究中国城镇化的特殊条件,总结以往城镇化的经验教训,要力求在掌握城镇化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第二,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积极稳妥、适度推进城镇化。未来我国还将转移相当于半个欧盟或两个日本的农业人口,同时还要有序解决现有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城镇化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城镇化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在发展速度上要适中。   第三,城镇化的当务之急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要优先、着力解决好3000多万举家迁徙的农民工家属的市民化问题,解决好“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妥善处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的问题。   第四,城镇化的一项主要工作是要通过改革,在户籍、土地、社会保障、住房、投融资、设市体制方面有所突破,减少农民进城的阻力,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要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并通过发挥城镇化发展的综合效应、长期效应、全局效应为进一步改革创造更好更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城镇化不等同于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增长,不是一味地扩大城市面积、大上工业项目、大搞房地产、大举拆迁。城镇化的关键内容是一系列深刻的改革,是改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上要把握好。   第五,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取决于各个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要推进城镇化,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的省、市、县、镇之间,东部与中西部政府之间,人口输出地与流入地政府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农民工与市民之间,新老市民之间,会有一系列资源分配与利益的调整。在这个意义上,城镇化是一场深刻的经济与社会的大变革。城镇化政策的要义在于找到能够撬动城镇化的杠杆支点,找到各方可以接受与包容的平衡点。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2023-08-29 12:47:221

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应该如何作为?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政府面对新的历史起点必须担当的战略任务,但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被城市化”、“豪华城市化”、“边缘城市化”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短缺、形象工程过滥、历史文化风貌丧失、城市千城一面、生态人居环境恶化、交通堵塞等“城市化病”。这表明,并不是每一级政府及官员都清楚自己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仍然存在着政府职能的缺位、越位和错位,如果不进行政府职能的正确定位、归位和正位,我们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就会落空甚至走向歧途。  结合当前我国实际,笔者认为,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应该管,而且是管得了、管得好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做好规划、提供服务、减少震荡、保护生态,也就是“四管”:管规划、管服务、管社会、管环境。   一、“管规划”——坚持“富规划、穷建设”,保证城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避免规划失误   加强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其中,规划是首要的,是基础也是龙头,一个好的规划能够使城市建设与管理获得事半功倍的高起点。“重建设,轻规划”、“重投入,轻管理”是目前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中存在着普遍问题。因此,首先应树立“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所谓“富规划”,是指要在规划上舍得花大钱,下大功夫,注重投入;而“穷建设”,是指要在建设上量力而行,量体裁衣,注重资金资源的效率产出,不瞎折腾。坚持“富规划”实际上就是强调政府要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放到“管规划”上来,通过保证规划的合法、合理、合情,正确地履行政府的基本职能。坚持“富规划”,是政府当前最需要做好的功课,也是许多政府尚未做好的功课。   一是要把城镇规划当作一门科学看待,克服“重政治,轻技术”的倾向。城市规划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在人类历史上已具有百余年的专业历史,城市作为人类最大的人工构筑物,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古今中外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在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如果失去科学的规划,将会出现灾难性的城镇化或城市化。美好的规划是城市美好的蓝图,但它必须是科学的蓝图。各级政府及官员务必明白,政府在城市规划的科学知识储备和工程技术掌握方面是“有所不能,有所不为”的。   二是要保证规划的合法性,克服“重人治,轻法治”的倾向。城镇化的推进必须体现政府的依法行政的职能,因为规划是政府的一种法制行为。政府要依法把该管的管住,比如,针对城市的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提出来的“五线”管理制度,即用地红线、绿地绿线、水体蓝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市政公用设施黄线,切实维护规划的法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要依法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使群众的利益在规划的起点上就得到保护。特别是在征地拆迁中的利益补偿,目前拆迁,正在考验着我们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智慧。必须依法进行拆迁,防止暴力拆迁、掠夺性的征收,遏制突击拆迁。在新一轮的城镇建设中,政府应站到台前来,是公共利益,就应当保护;是商业利益,就只能是协调,不能强制拆迁,这就是政府职能要“正位”、“归位”。城镇规划,属于重大决策,不能政府闭门造车,一家说了算,更不能是“一把手”说了算的“首长工程”。   三是要打破“精英规划”,从少数人决定走向多数人的参与,变以往的自上而下的规划为自下而上的规划。规划要保证公共利益就必须有公民的真正参与,要把城镇规划的过程视为政治文明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的过程。改变城镇化中“精英治理”、“家长式治理”的思维方式,尤其要发挥专家智囊团的作用,成立城镇建设规划委员会,其中专家的比例不应低于50%,而我国不少地方的比例远远低于50010。与此同时,要有规划决策失误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如果说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是中国最大的浪费,那么规划的失误,则是最大的失误。因为这种失误将带来成百上千亿的损失,是一种没有机会改正的错误,如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和城市空间布局的失误,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失误。   二、“管服务”——坚持“富民兴镇,惠及民生”,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避免公共服务的“缺位”  为什么要推进城镇化?为谁推进城镇化?回答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很清楚,但在行动上未必清楚。比如,在城镇化建设中,政府、开发商、农民三方经常成为利益的博弈者,政府会经常忘记自身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实质上,惠及民生,让城镇化成为惠民、利民、福民的工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推进城镇化的根本目的。  一是要把“富民兴镇”作为政府推进城镇化的第一要务。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在未来解决的重点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据测算,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将有1000多万农民转化为市民,实现农民市民化,使他们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国家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务,以及城镇公共设施、交通、休闲、文化等公共服务,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会有较大的提高。  二是要防止“重建设,轻民生”倾向,坚持推进城镇化与完善公共服务的一致性,克服把二者对立起来的观念。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可直接带来消费的增长,它不仅是投入同时也是一种产出。学者研究发现,现在的教育在整个贫富差距中所占的比例高达20010,如果改善了教育,就等于缩小了贫富差距。不少地方政府及官员看不到这一点,把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务简单地看作是花钱赔本的事,甚至认为是个无底洞。实际上公共服务的优化和保障,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会使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巨大和持续的增长预期。两者是并行不悖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   三是要在构建适合城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上下功夫。与大中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相比,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它自身的特点。比如,它的着力点应该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重心放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转移和聚集,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在“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专”上下功夫,即小城镇的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而不能追求大城市的大而全,切不可贪大求洋,脱离实际。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十分热衷于高楼、大厦、大广场、宽马路、宽大桥等所谓“大手笔”,而忽视方便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手笔”。城镇化发展重点在城市,难点在农村。尤其是对一些农业大省来说,有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无论是县域经济还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都较为落后,更应该树立“小城镇,大战略”的思想,把重心放在农村。把篇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作为重点,加大对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提供均等化的教育、医疗、户籍、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   三、“管社会”——坚持“小城镇,大社会”,提高社会管理水平,避免过多的社会震荡   加速城市化,必然带来社会转型和一定的“阵痛”,对居民长期形成的居住环境、邻里关系、生活方式,乃至利益关系、土地关系等,都可能是一次新的调整和变革,也就必然需要社会的主要管理者——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和谐的城镇化。   一是要建立城镇化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城镇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因搬迁改造、集约用地、征地补偿、园区规划等带来的矛盾冲突、利益磨擦,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机制应对,对其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城镇化,必须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既要考虑经济建设成本,也要考虑社会成本,取其利避其害。   二是要坚持城市的一切都是为了人,防止出现新的贫困人口和“边缘化”人口。尤其要尊重普通人,或弱势群体的权益。比如,城镇化中的“农民上楼”工程,也可能本意是好的,但政府必须考虑农民搬进了楼房,一夜之间,似乎农民变成了市民,其后期的生活出路和在哪里?一旦土地补偿金用完了,农民如何有生活来源,其社会保障在哪?如果这些后顾之忧没有解决,就有可能形成新的社会隐患,甚至让所谓的“新市民”变为“新贫民”,成为“三无”人员:“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   三是要建立健全城镇化所要求的社会管理体系。“人居城镇,家留农村”,我国不少城镇化人口实际上是“两栖人口”,他们虽然工作和生活在城镇,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融人城市,他们没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权益,生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此,要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放开城市和县城对农民的限制;要加强新的社区、居民点的管理和服务;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为城镇化贡献力量,协调各社会组织依法活动,保证城镇的社会安全。   四、“管环境”——坚持“绿色城镇化”,提高人居环境水平,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所谓理想的城市就是把城市的活力带到农村,而把农村的优美的环境、田园般的生活带到城市里来”,这是美国著名的规划学家刘易斯-芒德福对人类几千年城市化理想追求最精辟的概括,也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政府应该担当的责任和追求的理想目标。环境的污染和人居环境的恶化,是我国当前城市化面临的一大危机。政府在推进城镇化中应扮演生态文明的建设者:要有明确的优化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的目标导向,或者说要有一个良好的行动纲领。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标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有四档标准,即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奖城市,这是一个层次递增、要求逐次提高的指标体系。我们不可能一步登天,而且小城镇更需要较长的过程,但所有的城镇都必须从绿化开始,达到绿化先进城市的标准,因为这是环境优美城市最基础的平台。一个花草灌木合理搭配的城市绿地可以发挥多种功能: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为市民创造休息、散步优质的公共空间;为城市分割出若干个组团提供最好的隔离带,成为旅游业的载体;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城市管网许多在绿地底下;能够吸收空气中的灰尘以减少污染,防止疾病蔓延;可以成为调整城市小气候地面热导效应的主要手段,多栽树就能调节市中心与城郊的夏天的温差。“要想富,多栽树”,是有一定道理的。【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2023-08-29 12:47:301

如何选择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单位?

咬,。你有欲望
2023-08-29 12:47:382

汉中市城区2030年总体规划

规划力求真正的从汉中发展的实际出发,寻求一条具有汉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正是从宏观的高度来把握汉中市的发展进程,从大局观的角度确定合理的城乡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进而更为准确地为汉中市的发展把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照搬、不克隆,城乡统筹发展。法律依据:《汉中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3-2030年》第一条:简本目录:一、技术框架 二、现状存在问题 三、发展策略 四、城乡体系规划 五、产业发展规划 六、文化发展规划 七、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八、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九、基础服务设施规划十、生态建设 十一、规划总结,一、技术框架,汉中市历年工业化率,二、现状问题,(一)城乡差距大,(二)城镇化压力大,(三)区域发展差异大,(一)城镇承载力小,(二)产业就业容量小,1、城乡人均收入、消费支出差距大。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3、城乡收入比呈缩小趋势,但绝对差值逐步扩大。
2023-08-29 12:48:171

农田保护区,如何更好地,实现城镇化和实现新农村建设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中央把新农村建设放在首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建设小康社会在农业及农民方面的拓展。在2005 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和举措,这些理念和举措对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及结构和主体的改革,对于发展农村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逐渐转型的新时期,我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党中央从全局战略高度科学分析和把握形势,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战略重点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促进我国三农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综合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兼顾两方面既加强新农村的建设又做好农村城镇化的工作,这两方面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意义与存在的问题1、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和农民的问题是我党、政府一直关注的问题,农村的基础生产和稳步发展是保障社会的稳定的前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农民富裕、农村稳定则保障社会稳定,也体现国家的昌盛。根据五中全会的要求,对于要提高生产发展、使得人民生活富裕、管理民主化,同时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提高落后的农村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的国民小康水平,达到环境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景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据时代要求,对于农村各方面的建设,力求满足经济发展、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建设,最终达到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需要贯彻落实合理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解决“三农”问题,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代表农民群众的愿望,它是根本性的问题。中央提出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不仅要对应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更要在实际中推进,保持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结合现代化科技的步伐,加快农业和农产品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完备,既要考虑物质建设,也要考虑精神文明和政治建设,督促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扭转“三农”发展滞后的状况,坚持以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持久动力,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首先要解决各方面的矛盾,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的权益和利益,减少不稳定因素。从整体看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是稳定和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不和谐的地方,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党政基层得到加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和文明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风尚,保证经济建设的基础,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型到小康型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部署,从局部建设到全局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的系统工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把“三农”引入科学发展的道路,通过着眼城镇乡村,让大多数人口进行参与发展和共享成果,推动了农业的增长方式和转变农民的思想,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①农民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即农村对于承包经营权的授予,征地制度的改革等,要增加相应的保障制度。由于经济增长过快,对于农业用地资源占用过多,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影响农民的根本利益,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威胁国家粮食产量。②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即使国家给了一部分资金作为投入外,对于农村建设市县的配套资金投入是关键,还需要农民自己筹措另外的部分。但仍然需要国家财政向农村倾斜,单靠农业的力量还不足够。③增加农民的收入。目前国家在对农村生产出台了有关政策,取消了农业税,同时对农民进行补贴,使得农民在收入方面有所提高,在物料费用上涨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胀带给农民的压力,但是也要看到城乡收入进一步的拉大,要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做好农村城镇化的工作。④对于农民思想建设问题。传统的小农意识束缚了农民的思想,需要新农村建设时建设相对完备的文化设施、提高农民的现代素质和建设自己的队伍,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以人为本,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⑤农业生产现代问题。生产现代化一是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建立科学的生产方式,利用先进的现代农机设备,提高劳动效率。二是体现在农业科学研究,国家要加大在农业方面的教育及科研力度,像育种研究、生物科技、农村品加工与再加工研究等。三是体现经济生活的信息化。现代化信息技术渗透在生产的各环节,通过产品深加工和转化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信息闭塞会影响提升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推动。有效实施农业信息化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手段,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为工业、医疗和其他行业提供基础原料等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二、农村城镇化存在问题及展望1、农村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①农业生产方式需要现代化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在近几年呈现一直成增长的趋势,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我国粮食主产区生产方式落后缺乏现代化的设备及科学研究,各地发展严重失衡,还有的地方依然再用生产率低下的工具及方法。在农用物资价格呈持续上涨的趋势下,种粮的利润也在持续下降,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的扩大, 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的积极性。、农业科技的投入有限,应用总体水平不高,创新能力比较弱, 科研与市场脱节、成果转化率低、推广机制不活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村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业作为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最重要产业,是国家的基础,国家理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积极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② 在城镇化过程中没有整体规划资源利用及整合率低下产生了很多问题在我国城镇化热的浪潮中, 很多地方对农村城镇化的建设缺乏科学的论证和正确的规划,造成了很多不合理、资源浪费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地区的建设这没有把农村城镇化看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规划起点低下,特色不显著, 盲目跟风, 全然不考虑当地实际。在有的地区,不仅没有把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建设出来,还把农村的良田破坏掉,部分农民住无所居,群体性事件频发。而忽视供电、供水、供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的建设,“重建轻管”,卫生、治安等社会管理疏散,“脏、乱、差”现象,也使部分已建好的“新农村”陷于瘫痪之中。这就要求当地官员在行动前要谨慎的考察,向专家学者及广大的人民群众争取意见,做好各种预案。③忽视经济发展规律,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主要依靠经济的扶持,主导企业的集中与扩大能快速推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只重视农村城镇的设施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 从而使农村小城镇缺乏主导产业的强有力支撑。有的地区对自身的优势了解不足,在发展本地区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因地制宜,选准支柱产业,走特色良好的经济效益之路。另外,农房的规划设计本应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为城市社会稳定和文化多样性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与规划者忽视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建设中严重侵害农民的问题屡见不鲜,造成了一下群体性事件。住宅小区的社会效益也没有充分体现其价值和作用。2、农村城镇化未来发展展望① 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城镇化规划合理的布局与完善的规划体系,是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在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 以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托,合理规划城镇的经济发展。城建数量、规模、选址和布局一定要有长远、战略眼光。在城镇规划中, 应考虑在合理的位置规划适当规模的工业园区, 逐步引导原有工业区有组织地迁移, 形成规模效益和外部效益。同时, 还要重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提高建设水平、完善服务功能。②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勇于改革创新,加快改革进程。在当前对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方面, 各地有很多各具特色的模式。当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在有些地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 但是有的地区仍然只是修修补补的改良, 没有根本的改变。 所以, 在有些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要慎重的进行新农村建设,积极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因为, 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对农村进行规划和建设, 还能有效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 对与营造择优录用、公平竞争的择业环境, 实行城乡内外平等择业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另外, 在积极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同时, 要注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扩大社保覆盖面, 逐渐建立起面向城镇非农产业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失地农民, 要给予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 因为产业支撑是小城镇的骨架。没有产业支撑的小城镇是没有聚集能力的没有产业支撑的小城镇是没有活力的,。③建设科学的城镇管理体制在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 政府的职能行使要着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公益事业,具体落实好农村城镇化发展规划、创造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培育各种市场要素、提供全方位服务等。积极探索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妥善解决城镇发展空间不足问题。健全与小城镇规模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政府机构。深化城镇化配套政策改革,妥善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可放宽大中城市的户籍限制, 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民转为市民。
2023-08-29 12:48:291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只有将乡村放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格局中理解,才能从全局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建议。应答时间:2021-05-10,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2023-08-29 12:48:545

如何破解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我男朋友的朋友背着我和我男朋友说我这个人不行,情商低,我我该找他回击吗?
2023-08-29 12:49:262

县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素制约有哪些

(一)城镇规模偏小,集聚能力不强。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当城镇人口规模达到2万人时,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开始形成;当城镇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时,镇区人口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可以对周边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当达到10万人以上时,公共基础设施功能才能有效利用。2013年,全县21个乡镇中: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的乡镇只有1个,常住人口超过5万人的乡镇仅1个,常住人口超过2万人的7个乡镇,还有一半以上乡镇的常住人口在2万人以下,由此说明永兴县目前大多数乡镇还处在城镇人口规模的第一阶段,属集聚阶段,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还较弱,供水、排水、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和文化体育配套设施欠缺等等,致使城镇功能不全,劳动力、物流、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力不强。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支撑,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范围在1.4-2.5之间,2013年我县工业化率(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69%,城镇化率为43.56%,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为0.71,说明我县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很不协调。 (三)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不足。全县14个建制镇由于自身经济基础脆弱,多数建制镇没有形成特色经济,缺乏产业支撑,致使小城镇有“形”无“魂”,缺乏生机和活力,城镇经济难以繁荣,制约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一是县城所在的便江镇工业基础差,无法吸纳大批的流动人口到县城创业和就业。二是资源型建制镇产业单一,城镇拓展不明显。马田、复和、湘阴渡、樟树等建制镇主要以煤炭采掘业为主,虽有较多的产业工人但无法形成城镇人口聚集,对城镇化作用不明显。三是再生资源利用建制镇(柏林、太和、塘门口、黄泥)因产业整合,稀贵金属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较大,企业开工不足,导致工业对城镇的推动更为乏力。四是鲤鱼塘、悦来等农业建制镇更是因为工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不活跃,当地大多数劳动力外出他乡寻找生机。 (四)城镇规划前瞻性不高。在永兴城镇化建设中,乡镇规划缺位,有规划的乡镇,规划与建设形成两张皮,没有按规划执行,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规划的前瞻性和执行力不到位,一届领导一次规划,多数建制镇不同程度的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的趋同性。
2023-08-29 12:49:481

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百分之多少左右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2023-08-29 12:49:582

河北省政府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努力实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宏伟目标,针对我省城镇化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现就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出若干意见。  一、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基本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相结合,紧紧围绕建设 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奋斗目标,以加快产业集聚为基础,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为抓手,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 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做大做强两大省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壮大其他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形成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群,培育新 的增长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具有河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二)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1万人,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提高;城市主要设施水平指标进 入全国先进行列,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面貌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3座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活力、竞争力明显增强, 城区人口50万到100万的大城市达到7座,城区人口20万到50万的中等城市达到11座,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形成城市群快速发展态势,初 步构建起支撑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城镇体系。  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城市群。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市域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继续发展壮大山前传统城市发展带。以港口发展带动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曹妃甸新区和沧州渤海新区,形成与周边沿海地区相互贯通的沿海城市连绵带。张、承地区采取据点式布局结构,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好北部生 态保护带。统筹沿海与内陆地区城镇发展,密切东西向交通联系,加快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和高效货运系 统。以石家庄、唐山为依托,推动冀中南城市群和冀东城市群加快发展,提升在京津冀地区的地位。  (四)做大做强两大省域中心城市。石家庄、唐山要继续发挥领跑作用,不断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石家庄突出省会特点,瞄准先进省会城市,以更高的标准改善交 通条件,提升环境质量,提高文化品位,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增强对全省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对冀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唐山要确立"双核"城市空间格 局,以曹妃甸工业区和曹妃甸生态新城为重点,按照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要求,高标准建设曹妃甸新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带动冀东地区全面快速发展。  (五)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邯郸、保定、张家口、秦皇岛、沧州、邢台、廊坊、承德、衡水的城市发展,着力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推 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市和中心镇为依托的都市区发展。支持迁安、任丘、三河、定州、涿州、黄骅、武安、辛集、遵化、霸州10个城市,率先发展成为 产业人口集聚能力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快的高标准中等城市。高碑店、清河、宁晋、宽城、怀来、冀州、昌黎等也要加快发展步伐,尽快进入中等城市行列。其他 县级市和发展潜力大的县城、中心镇,要建设成为高标准的小城市。在人口较少和经济实力较弱的县,重点发展县城。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提升发展质量。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  (六)着力培育沿海城市连绵带。发挥秦皇岛、京唐、曹妃甸、黄骅四大港区资源优势,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港群系统。推进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规划建 设好唐山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秦皇岛临港经济区,提升秦唐沧三市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的实力位次。加快沿海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搞好曹妃甸新城、渤海新城 选址和规划建设,实现港、城一体化发展。整合抚宁、昌黎、乐亭、滦南、唐海、黄骅、海兴和唐山海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以及沧州临港工业区、临港化工产业园 区、南大港管理区等城镇发展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眼建立外向型城镇体系,加快形成以产业隆起带为动力,以交通联系带为依托,以生态景观带为保障的沿 海城市连绵带。  三、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  (七)推动产业集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做强做大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战略支撑产业,改造提升 医药、建材建筑、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把增加就业岗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资金技术密 集型产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工业用地,规划建设好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 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突出、经济规模较大、配套协作程度较高的县城和中心镇,提高县城和中心镇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严格建设项目选址 和用地管理,限制工业项目分散建设。鼓励建设用地整理,健全土地储备制度,通过建设用地置换,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城镇集中。结合城市布局结构调整,合理 安排公共设施用地,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开展跨地区产业协作,形成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集群,为城市群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八)促进人口集聚。用改革的办法消除城乡壁垒。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制度,着重完善涉及群众基本生活的配套政策,形成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的态势。对在城 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农民,要创造条件使之转变为城市居民,依法享有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对因城市建设承包地被征用、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人 口,要转为城市居民,市、县政府负责提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和最低生活保障。  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努力实现稳定就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歧视性、排斥性规定。探索与现行养老 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范围,个体工商户、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制定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实现不同群体 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用工单位要向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应集 中建设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九)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深化和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积极开展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城镇健康发展。搞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科学发展 观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尽量利用荒坡地、废弃地等未利用地安排城市建设。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 作,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基本农田布局,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协调。发挥城乡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先导作用,研 究制定城乡规划标准体系,以县(市)和镇(乡)为单元进行城乡一体规划,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城乡一体规划 管理体制,设区市规划局要更名为城乡规划局,所辖各区和开发区设立城乡规划分局;各县(市)要在现有机构编制限额内设立城乡规划局,并按照编制管理权限审 批。  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创造条件尽快研究制定《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抓紧出台《河北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制定各阶段的城市规 划,要依法划定城市道路红线、绿地范围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蓝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黄线,并进行严格控制,确需调整的要 履行法定程序。从2008年开始,凡控制性详细规划没有依法审批的地块,一律不得出让土地和批准开发建设。健全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加强社会监督,除国家规 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规划草案要予以公示,经批准后要予以公布,实行规划制定和行政许可全公开。各设区市要设立规划展馆,县(市)也要设立形式多样的展馆 或展室。健全规划委员会运作机制,各市、县都要成立由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的规委会。加快派驻规划督察员制度建设,强化上级政府对 下级政府的规划行政监督,省监察厅、省建设厅要制定城乡规划行政监察和行政责任追究办法。  (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经济发展、贴近百姓生活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城市现代化要求,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各市市 政基础设施投资每年都要保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以上的水平。突出抓好路网改造以及地下管网、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和防灾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 水平。加强城际交通与市内交通衔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合理配置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要抓紧开展城市轨道交 通前期工作。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行法规政策优先、资金投入优先、道路使用优先、建设用地优先,大城市要发展大运量快速公交系统。加强地下管网建设, 鼓励采用市场化方式建设共同沟。搞好城市备用水源建设,设市城市原则上不应少于两个水源。加强城市防洪、消防、防疫、抗震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 设。完善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十一)建立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推行科学、人本的精细化城市管理,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大城 市市容市貌管理要实行重心下移,强化区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职能,明确其城市管理责任和义务。落实《河北省城市建设监察条例》,推进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相对集 中行政处罚权。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把城镇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依法规范小区物业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健全治安 防控体系,规范道路交通秩序。加强市政基础设施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推行数字化城管,健全行业标准,完善以12319城建便 民服务热线为载体的市政公用服务体系。健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保障城市安全。  (十二)推动城市节地节水节能。按照节约、集约、挖潜、调整的原则安排城市建设用地。适度提高工业、仓储和市政设施等用地的开发强度,鼓励开发利用城市地 下空间,在县城以上城市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加快关停城市市区内的自备水源,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对高耗水行业实施严格节水管理,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和 阶梯式水价。加强供水管网改造、维护和管理,降低漏失率。鼓励开发利用中水、海水淡化水等非传统水资源,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完善建筑节 能政策措施,使用好墙体材料革新等建筑节能资金。鼓励建设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对达不到节能标准的新建、改建民用建筑,不准开工建设和 验收备案。加快供热体制改革,积极开展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推动建筑物可再生能源一体化、规模化应用。  六、推进城镇化体制创新  (十七)优化行政区划格局。按照统筹规划、小步快走、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适当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逐步解决市县同城、区县同城问题。稳 步推进县级区划建制的调整创新,解决远离设区市市区的"飞区"问题。积极开展乡镇撤并,适当扩大中心镇的管辖范围。尽快制定标准和政策,在设市城市、县人 民政府驻地镇实行镇改街和村改居。  (十八)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设区市可以在都市区范围内划定城市规划区,并实施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对列入重点支持的10个中等城市实施动态管理。中等城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列入第一批开展,与设区市同步进行,规划建设用地指标适当倾斜。落实重点镇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重点镇规 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省培育的重点镇要尽快建立独立的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重点镇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除国家规定的以外全部返还镇政府,主要用于本镇基础 设施建设。在重点镇征收的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除上交国家部分以外全额返还给镇财政,专项用 于基础设施建设。5万人以上的镇设城镇建设办公室,3万人以上的镇设专(兼)职建设助理员。  (十九)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建立相对集中、稳步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主要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非经营性项目。对经营型、准经营型项目广泛采用 BOT、TOT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吸引社会资本全面介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深化市政 公用事业改革,加大资本、经营和作业市场开放力度,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和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标准,强化政府监管。完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市场化 方式从事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鼓励有条件的县(市)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尽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实现 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关系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长远,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各级政府要切 实加强领导,把城镇化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主管领导要具体抓,有关部门要按照抓专项、解难题、破瓶颈的要 求通力合作,不断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健全各级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给予其办事机构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支持,强化综合协调职能。完善城镇 化发展政策体系和统计监测制度。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城镇化发展氛围。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  在全省统一部署下,大力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市、县(市)政府具体安排和组织落实,省直有关部门配合指导,省政府统一组织检查考核。
2023-08-29 12:50:151

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构筑生态和安全屏障,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三条 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2023-08-29 12:50:261

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百分之几正处于城镇化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百分之五十五正处于城镇化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对城镇七建设认识不到位,指导乏力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对加快城镇化步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非农化的关系研究不多,存在重经济建设、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城市化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就是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而没有看到城镇化是城市化的构成部分,对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而导致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指导乏力。2.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在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城镇的形成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城镇化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充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因此,城镇化的物质消费需求使得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2023-08-29 12:50:331

国家十二五规划当中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

【答案】:A,B,C,D我国十二五规划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指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故本题选ABCD。
2023-08-29 12:51:041

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乡村的传统建筑和文化改如何处理?

伴随城镇化的具体实施和逐步展开,会有很多相关问题需要解决,在这其中,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备受关注
2023-08-29 12:51:1511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让有钱的更富,让穷人一清二白。
2023-08-29 12:52:193

说明城镇化建设为什么要让人民记得住乡愁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于城镇化的规划和描述,不再是文件会议式的中规中矩,不再是危襟正坐的官话,而是用散文般的语言,诗情画意地描绘了一幅自然化、生态化、人性化和人文化的城镇化内核,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言简意赅,容易理解,这样的会议精神和纪要措辞值得推崇。尊重自然的城镇化,就是要在城镇化的规划和建设中,对自然身怀敬畏之心,身怀敬仰之情,大自然慷慨给予了城乡居民无尽的资源,如果无视自然的馈赠,将大自然贡献给我们的一切视为天经地义,毫不节制地随意拿来,那么大自然也会“发脾气”,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报复人类极端灾害天气增多;旱涝灾害严重;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土地沙化;缺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建设生态文明的城镇化,先从敬畏自然开始。顺应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城镇化,就是要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扰,让自然自自然然的繁衍生息。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仅是生活健康的智慧,更是城镇化建设面对自然遗存应该秉承的科学理念,大自然有自己一套完美的运行规律,一味想改变和改造,而不是顺应和适应,必然违背天意,也违背自然规律,到最后反而吃了一颗绿色的苦果,不甘其苦。而顺应自然往往能够体现事半功倍的生态效果,大自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丰硕回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的城镇化,就是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而不是搞一刀切,将城镇化理解为千篇一律的“标准城市”,更不能移山造城,动辄毁林开发和兴修大坝等,保护古老的山脉、水脉和文脉,就是保护式建设城镇化,要以盘活自然和人文遗存的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随意摊大饼式求大发展,大城市,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合适的城市大小、高度和规模才是城镇化的理性发展思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其意不仅是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更重要的尽可能多的保留农民的人文记忆,一颗古树,一个池塘,一条小河,一个湖泊,一座老房子,一个古老的村庄,都和农民的快乐童年,无忧无虑的少年,朝气蓬勃的青年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保留这些人文记忆,就是传承每个农民心中的人文历史文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要保护好城市美丽原始的天际线,城市楼不在于高,不在于面积之大,而在于有可触摸的历史人文细节,在于有人文记忆,对于城镇化的规划和设计而言,就是要多体现居民的情感诉求,多体现“人的尺度”,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居住和就业的城镇化,让农民身在城市,精神的落脚点却不限于城市,时时处处能够让农民生动地感受到乡愁的萦绕,这样的城镇化才是人文的城镇化,也才是农民喜欢的精神城镇化。
2023-08-29 12:52:261

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处理好什么关系

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是规划起点低、产业支撑弱、投入来源窄、用地受限多、观念转变难。因此,要因地制宜、把握定位,突出特点、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处理和把握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处理好统一规划与突出特色的关系。城镇发展“七分规划、三分建设“。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规划县域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蓝图,重点做好资源利用规划、人口规划、城镇规划、产业规划、农业规划、文化和生态保护规划等。要立足实际,深入总结我县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吸收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先进规划理念及成果,邀请多领域的专家,做好县域规划“顶层设计”。高立意、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善县乡村三级总体规划、专业规划、控制性详规及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工农业生产、土地利用、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出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尽力避免在规划上走弯路、回头路,杜绝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充分利用我县自然地理优势,因势而建、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势借景,着力打造特色城镇。尽可能突出山区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与人文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努力形成错落有致、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的山区集镇特色。温水面向重庆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工业镇和交通枢纽型镇,三岔重点发展生态旅游集镇,寨坝、大坡、坭坝、仙源、双龙围绕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休闲度假、避暑养生型乡镇,二郎围绕煤电化循环经济发展工业型集镇,习酒依托白酒打造清洁型工业镇,土城借红军长征地打造红色文化旅游镇,积极稳妥开发古镇保护型旅游。其余乡镇要找准定位和深挖特色,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完善城乡空间规划体系,坚持系统性、综合性和长远性,做好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出台政策措施,加强和规范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推动规范有序开发。逐步建立“功能清晰、层次分明、覆盖全县、协调统一”的城乡规划体系。  处理好推进聚集与尊重意愿的关系。推动适度聚集是山区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推进聚集,才能让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辐射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须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适度聚集。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将党和政府为农民谋福祉的意愿与农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结合起来,按照分散往集中靠、山上往山下靠、村组往乡镇靠的原则,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抓手,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农民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  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我县乡镇地处山区,尽管推进城镇化面临不少困难,但不能两眼向上,缺乏激情,不想为、不去为,必须积极有为、主动作为、尽力而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千方百计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尽最大努力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同时,注意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和规模,既不超越阶段,也不落后实际,使城镇化与生产发展水平同步,使需要与可能相匹配,既积极进取又实事求是。在以人为本,发展为民惠民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群众收入水平和乡镇财力,切实把握好我县新型城镇化的节奏和速度。  处理好试点示范与全面推广的关系。利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充分考虑代表性和今后在面上的可推广性,高质量、高标准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乡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试点,树立典型。同时要与连片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选择工业催生型、农产品带动型、旅游开发型、交通便捷型等不同类型乡镇,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适时开展试点示范,为推广我县新型城镇化探索路径。对试点乡镇加大指导力度、给予大力扶持,但不能把资源过分集中在试点上,避免出现“好看不好学”的情况。开展试点不仅要在工程项目“硬件建设”上试出“模样”,更要在体制机制“软件”创新上探出路子。  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要突破资金瓶颈制约,创新我县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为主、银行支持、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的投融资体系,引导实力强、有经验、懂技术的企业参与城镇建设和度假区开发,实施交通网络、供电、通信、给排水、绿化、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配套基础实施建设。发挥政策引导的作用,研究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重点在推动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土地利用、鼓励本地创业、社会事业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通过政策牵引激发我县城镇化建设动力。要善于运用市场的理念、思维和手段来推进城镇化,按照“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以城养城”的思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建设,通过实行市场化、产业化、多元化、规模化和一体化开发,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
2023-08-29 12:52:521

在中国城镇化道路上,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流失,会对农村居民点规划产生哪些影响

倒也没啥,我们国家的农业保障主要来自于北方,所以北方人很少去搞什么城镇建设的工作。他们主要是搞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工作,而劳动力主要是南方。建设国家就是他们的事了。所以不会造成失调的危险南方人上前线,北方人搞后勤。同心协力,强我中华!
2023-08-29 12:53:203

发改委鼓励超大特大城市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随着户籍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能否真正放开落户,成为考验改革成色的“试金石”。7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其中,对于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要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对照近几年的年度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是一个较新的提法,并且直指北京等超大城市积分落户名额稀缺的现状。不过与此同时,超大特大城市还面临着“瘦身健体”、合理控制人口密度的要求。如何平衡这两点,在控制城区人口规模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满足常住人口市民化的需求,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能力和智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要解决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进一步放开的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用都市圈的思路去建设,实行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但是要注意,“多中心”应该是组团式的多个次中心,核心是要将公共服务转移到各个次中心当中,而非只是打造核心区的“卫星城”。 如果次中心不能提供大量平台性公共服务职能的话,对中心城区的依赖就无法停止。天津、广东的探索事实上,“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的提法也并不是在《方案》中首次出现。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要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确实也有大城市对此进行了探索。例如天津,从2020年开始居住证积分落户不设总量限制,仅根据最低积分落户分值线。在2021年底新修订的《天津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天津市居住证积分指标及分值表》和《天津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实施细则》等措施中,删除了“每年公布年度积分落户人口指标总量”这一条款。而广东也公布了探索扩大积分落户名额的意向。2021年底,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其中提出调整完善广州、深圳两个超大城市的落户政策,建立健全积分落户年度指标逐年增长机制,;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鼓励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区采取差别化落户政策。2020年底,广州宣布拟推行“差别化入户”的政策,即年龄28周岁及以下的大专或技校学历人员,只要社保满一年就能在广州7个非中心城区的行政区落户。近期又宣布,将通过在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建构差别化入户政策,只是细则仍未出台。在倪鹏飞看来,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是解决超大特大城市“做大”和“瘦身”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能解决继续引入和放开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和疏解非核心功能联系在一起。“在中心城区以外建设若干个次中心,形成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再有一些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在周边,那么人口增加和吸纳不是问题,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外溢效应。“他说。北京、上海会跟随吗?而目前落户难度最大的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无疑是此项改革中的焦点。7月11日,北京公布了2022年积分落户的人数和分数线。据介绍,今年申报积分落户的申请人超过12万,共有6006人拟取得落户资格,对应最低分值为105.42分。自从北京2017年开始实施积分落户后,落户规模连续五年未曾变化,均为6000人左右,分数线却节节攀升,2018年只有90.75分,2021年首次突破百分,达到100.88分。到今年,最低分值直接上涨超过4分,为105.42分。“太卷了。”一位“北漂”小冯感叹,“我起初还想试试,后来一看分数线就直接放弃了。再过些年等我到40岁,(年龄)就开始要减分了。”她对《华夏时报》记者说。而上海的居住证积分制度,虽然120分的“过线分”并不太高,但还要满足社保、个税等年限要求才能排队申请“居转户”。常规申请需要7年社保,部分岗位可缩短年限。例如,创业人才在上海投资创办的企业,按个人的直接投资或者按个人的投资份额计算,最近连续3个纳税年度平均每年纳税额在100万元及以上或连续3年平均每年聘用本市员工100人及以上,可以不受“居转户”申办条件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职业资格等级的限制。一位不具名的业内专家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发改委出台这一政策,目的并不一定是特指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北京近日公布了今年的积分落户情况,规模仍然是6000人,但分数线逐年提高,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总体来说还是要疏解中心城区人口,放开落户也以高新技术人才为主。而上海在这次疫情之后,采取了很多吸引人才的举措,包括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在沪各研究所、各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可直接落户,实际上放宽得也基本到位了。
2023-08-29 12:53:351

南宁、成都、贵阳、昆明,哪个城市发展潜力更大?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下辖1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截至2015年末,成都总面积14605平方千米,全市建成区面积100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72.8万,城镇人口640万,城镇化率70.3%,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 成都是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中国最佳 旅游 城市和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十大古都”之一[7] ,约在公元前5世纪筑城,西汉时已成为中国六大都市之一,三国时期为蜀汉国都。北宋年间成都人联合发行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官府在成都设立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26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众多名胜古迹。 贵阳是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国家级数据存储灾备基地和国家级云计算应用基地,全国领先的大数据技术创新与应用服务示范基地和产业集聚发展的“中国数谷”,全国首个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全球首个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全国重要的呼叫中心与服务外包集聚区、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中心、全国重要的数据中心集聚区。 西南四省会城市比,确实有一比,一个省发展好省会就不会差,就这四个省会来讲昆明最有发展潜力的,一,云南是边境省,国家会先行发展政策照顾昆明。二,昆明是南亚和东南亚的桥头堡。三,缅甸,越南,柬埔寨,泰国稳定发展给云南带来机遇,四,云南是个资源性省,这几年大兴水电利用富电发展昆明,五,昆明得天独厚的宜人居住的气温,留得住人才就能留得下产业。六,一带一路缅甸通印度洋港口远洋石油进昆明。我相信昆明发展潜力。 拼经济其他三个城市根本不能和成都比,GDP加起来估计也只有成都的一半,拿成都和贵阳16年的GDP来说,成都13000多亿,贵阳3000多亿,贵阳只是成都的零头。当然四川省是把全省的资源投入进去才成就今天的成都,贵阳又何尝不是呢?昆明现在也是在走成都和贵阳的老路。只有广西各市发展比较均衡,未来南宁估计还干不赢柳州和防城港。论宜居,昆明和贵阳最合适居住,昆明称春城,贵阳称林城,空气质量杠杠的。南宁介于贵阳和成都之间。成都和周边城市工业化发达,但是环保的设置不过关(没办法,这是现在中国普遍的国情)又加是四川盆地独有的地理环境,导致成都经常雾霾而且很难消散,PM2.5浓度越来越高,再不治理,很难居住! 在这几个城市中,南宁属于最低的城市,成都在这几个城市中远远超出昆明,贵阳,南宁几条街。这三个城市根本不可与成都相提并论。昆明又比贵阳,南宁强很多。贵阳比南宁要好很多。南宁根本不能与这三个城市相`提uvfl论。太落后稍微有点变化,就以为在十三上最好了,真是个照蠢的城市 南,成,贵,昆,那个城市发展潜力更大呢?目前来说当属成都发展潜力最大,贵阳第二,南宁第三,昆明第四。但是未来几十年发展潜力更大的当属南宁,其次是成都,然后是贵阳和昆明。为什么说南宁未来会排在第一位呢?南宁具有沿海,沿边,靠近粤港澳的自然条件优势,随着这几年广西布局大交通优先发展,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高铁,城际铁路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发达的交通网络垫定了南宁未来高速发展的潜力。南宁还是未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玉林)北部湾特大特区特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随着(南,北,钦,防,崇,玉)城市群的规划整体,连片,融合开发和发展,南宁未来高速发展的潜力无法估量!南宁每年举办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城市,还因此成为了会展之都。南宁作为桂南,粤西,海南泛北部湾特区的龙头发展城市,未来发展潜力,发展优势,发展速度必然会迎头赶上和超越成都,贵阳和昆明。祝福南宁,南宁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南宁2030年建成特大城市 具体规划已经出来了! 有轨电车、南宁北站、南宁西站、县城和重点镇全部通高速……南宁人还能享受到哪些重大利好? 话不多说,干货都在下面了 先麻利地上一张 南宁“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示意图 —— 近日,南宁印发了 《南宁市“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 ,对南宁未来几年的城镇化发展作出统筹安排。 嘿嘿,看了上面的图很懵圈?? 不要着急,日报哥一个一个跟你说哈…… 2020年南宁变这么大大大! “‘十二五"期末,南宁市城镇常住人口为414.32万人,到2020年,常住人口要达481万人。五年累计增加67万人。”南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到2030年,南宁市将建设成为特大城市 。 人多了,城市会不会越来越拥挤?根据《规划》, 南宁的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将从2015年的441.73平方公里上升至520平方公里 。 建设1-2条现代有轨电车试点线路 《规划》提出—— 什么是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是采用电力驱动并在轨道上行驶的轻型轨道交通车辆,亦称路面电车,简称电车,属轻铁的一种(以电力推动的列车,亦称为电车)。 在上海、武汉、广州等地,都有在建或正在使用的有轨电车。 县城和重点镇全部通高速 《规划》明确,加强交通枢纽与对外通道建设,打通中心城区与城镇组团、城镇组团之间、城镇群内部的快速通道,加快形成市域快捷、通达的交通骨干网络,增强中心城区对六条城镇发展带的辐射带动作用。 实现高速公路对县城、重点镇等城镇化重点区域全覆盖 。 为解决城市部分路段严重拥堵,将通过完善次干路、支路,加密城市路网等方式,对道路网进行系统性改善。《规划》还提出,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快速路、主干路的建设与改造, 打通跨江通道,建成一批隧道、立交等重要交通节点 ,形成覆盖全市的快速道路网络和密度合理、衔接顺畅的干路网络。 打造六条城镇发展带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将构建 “一区两片、六带多组团” 新型城镇空间发展格局,推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 一区 p p /p p 为中心城区,重点发展strong 五象新区、空港经济区、武鸣片区/strong 和strong 三塘-五塘片区/strong ,突出抓好规模扩张、产业集聚、功能配套,提高综合承载能力。/p p /p p strong strong > 两片 p p /p p 分为东部和北部两大片区。/p p /p p strong 东部为县域经济片区:/strong 包括横县、宾阳县,依托珠江-西江经济带承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p p /p p strong 北部为文化a class="infotextkey" target="_blank" href="https://www.q578.com/l-10-0/" 旅游/a 区:/strong 包括上林、马山、隆安三县和武鸣区北部地区。/p p /p p strong > 六带 p p /p p 包括strong 南宁-五象-大塘城镇发展带/strong 、strong 南宁-六景-横州城镇发展带/strong 、strong 南宁-宾州-黎塘城镇发展带/strong 、strong 南宁-武鸣城厢-大丰-白山城镇发展带/strong 、strong 南宁-那桐-隆安城厢城镇发展带/strong 、strong 南宁-吴圩-苏圩城镇发展带/strong 。/p p /p p strong > 多组团
2023-08-29 12:53:431

成都地图区域划分

成都地图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区域:1. 锦江区:成都市的中心商业区,有许多购物中心、办公大楼和酒店。其中央商广场、IFS、王府井等都是比较著名的地标性建筑。2. 青羊区:成都市的历史文化中心,有成都市最古老的街区宽窄巷子、文殊院、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古迹。3. 金牛区:以天回镇为中心的科技和创新产业聚集区。4. 成华区:城市中新兴的商贸中心,有上海城、环球中心、首座广场等大型购物中心。5. 高新区:成都市的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有中科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国际会展中心等。6. 双流区:成都市的重要交通枢纽,有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成都东站。7. 温江区:成都市的重要产业区之一,有温江科技园、温江钢铁基地等。8. 武侯区:成都市的文化教育中心,有成都体育馆、四川大学、成都外语学院等。
2023-08-29 12:54:153

祥云县要拆县建市吗

还在改,希望早点县改市,这样发展才能更快
2023-08-29 12:5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