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求文学欣赏,急急急!

2023-09-03 03:57:36
共4条回复
贝贝

东坡和韵词比较赏析

提要:东坡词作虽然只有350首左右存世,比其诗与散文来数量显得少多了,但在词家中已属高产。东坡胸怀豁达,性格开朗,知识渊博,文思敏捷,在亲友聚会时,他喜欢唱和诗词,往往产生上品。本文选了他四首和韵词与原唱比较赏析,从中可见其思想境界、情感世界、艺术水平胜人一筹。

关键词:东坡词,独特性,和韵词。

苏轼是宋代博学多能、举世罕匹的文艺全能之士。他的散文与诗流传至今的,数以千计,词作虽只有350首左右,但在词家中已属高产,而且比其诗文有更大的独特性。他为宋词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东坡词作半数左右是在官场受打击、生活磨难之时产生。古人云:“悲愤出诗人”,此话不假,屈原、杜甫、李煜、李清照等人,就是例证。东坡也是。但是他即使在生活极其困难,甚至贫病交加时,虽有怨愤慨叹,却不悲观,是个本性难改的乐天派,任何时候都会醉酒高歌,挥笔抒写,拿出精品。词作中,从题材、音律、思想、意境、情调到比兴手法、用语技巧等多方面有突破,因此,他成为北宋后期词坛领袖。在与友人交往中,他不仅唱和诗作,而且唱和词作。和韵词虽然数量不算多,但多数为上品。笔者选其中四首,与原唱比较赏析,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大家都知道,根据别人作品的内容与格律写和诗、和词,要难于一般自创,有人比喻为“带着镣铐跳舞”。东坡先生往往在谈笑中,不受束缚,出口不平凡,唱吟即诗歌,甚至一鸣惊人。他所和之作,常不亚于原唱,甚至超过原唱。现举例赏析如下:

例一 水调歌头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君须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从小序中可以看出东坡写这首词,是为了劝导其弟子由对仕途生活不要过于悲观,功名之愿不能放弃,要从长计议,待功成名就之时,双双归故里,何等欢快!兄长对胞弟,情真意笃,关怀备至,感人至深。

子由之词“悲”在何处?请看苏辙词: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峨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樽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子由性格内向,处事稳重,根据当时官场争斗形势,词作流露出希望及早退身官场,隐退后兄弟家人可多一些团聚和往来。词中离啊,愁啊,忧啊,《凉州》啊,孤帆啊,当然是“其语过悲”。兄弟俩性格不一样,东坡乐观豁达、开朗活跃。这样,在同一个问题或事情上难免想法有别。作为兄长的坡公,不能不有些劝导,于是再作《水调歌头》以和之。纵观全词,坡公词作不管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超出子由词一筹。现将两首词分上下片作对比赏析。

轼词:(上片)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

辙词:(上片)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弟弟词开头是一般写法,交代离别七年,思念甚久!兄长词用典开头,说:东晋时谢安(字安石)早年一直隐居东海之滨的东山,直到40多岁、鬓发斑白才出仕(从政),暗示其弟从长远着想,要克制自己的亲情。他站得高,望得远,胸有成竹,引出下文。接着弟弟说:去年中秋,我们分隔两地,在密州(东武)的兄长对着晴空明月,一定是思愁满怀。今年能在徐州山脚相会,当然值得庆贺,此时,我却想到我们兄弟还是应该唱着凉州词坐船从清河到汴京(开封)去,就像鸿雁南归,高高兴兴,沿途鼓吹着清音自赏。他本来是为官场的风风雨雨、急流暗礁,替兄长的命运担忧,却用轻松的笔墨写回归故乡的欢乐。当然也难以掩盖内心的苦涩。兄长劝慰说:你我才30余岁,离别不该过分难受,即使到中年,也可像谢安离别亲友一样,用丝竹(音乐)之乐来缓解离愁!乐观、深情。官场虽有风险,但我们未到归隐之日,正如谢安所说,要等到官场有了成就,对国家,对朝廷,对百姓有了贡献,获得荣誉,年老多病了,再隐退不迟。谢安是要去都城南京;我们则乘船西行回故乡四川。(东坡在《上王兵部书》中说:“夫轼西州之鄙人也。”)〔1〕这样说,既不完全否定弟弟的想法,又婉转地教导他不应该忘掉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其思想情操溢于言表。

轼词:(下片)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君须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辙词:(下片)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峨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樽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辙词下片写道:一同回乡的人,男男女女,漂漂亮亮,也是不错的。嫦娥无聊赖于人世,直奔西天月宫,没有人留住她。意思是我们离开现在的官所,西归故里,也没有人会挽留。今夜在船上以清酒相对,明夜孤帆水道,仍然是满腹离愁,这大概难以改变了。最后子由引用关于王粲登高楼思故乡的典故。王粲是建安“七子之冠冕”,他的名作《登楼赋》写他在荆州依刘表时登当阳县(在今湖北省)高楼,见异乡风物之美而引起思乡怀土之情(“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又表示作者壮志不得伸展的沉痛感情(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子由恐怕自己也同王粲一样,弟兄俩壮志难酬,长期分离,“相对永登楼”,思念难断。兄长却不以为然,他也认为官车冠冕(享受俸禄)不允许隐退之愿实现,遗恨就难免,还应安心留在官场。不过,他认为,年老体弱,该退休时,即使去过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应早打算和安排的。到老家太远,还不如在近找个好处所留下(他早就有在常州买地安家的想法)他又深情地说:那时,一路上我还要你照顾醉歌你和,醉到扶我,只有酒能忘掉忧愁。曹孟德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啊!最后,坡公也用典结束该词。他引用了《三国志·陈登传》故事:许汜抱怨陈登“无客主之意,久不能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陈登)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2]意思是说:自己如果已无匡济天下之志,那就任凭有雄图大略的人去瞧不起吧!

我们再回首看两首词的全貌,便可发现:子由词由事抒情,平缓委婉,深沉细腻,有静有动,韵律、用典也自然,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好作品。东坡词由弟弟的情绪产生,写作意图是劝其别太悲观。他既要表示对弟弟的理解,更有劝导其别忘了自己追求的目标:当官为国为民。二词的格调高,情思深,由近及远,写现实,更写理想,与原唱韵律、用典等对应关系也极自然。

例二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章质夫,名楶,字质夫,宰相章敦之兄,蒲城(在今福建)人,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吏部郎中、同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是苏轼的好友。章质夫词:《水龙吟.杨花》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蝶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这两首词作早就被人们公认为都是优秀的咏物词了,我们不妨先引些总评价的文字看看。“章质夫的《水龙吟》,字字清新,全篇宛转畅达,用韵处也都很自然,并没有勉强凑合之失。苏词虽系和韵却绝无饾饤之迹,若把苏词与章词比,是有一个高低的不同。...... 苏词境界甚高,寄托很深,感慨淋漓,苍茫横绝;小题目、小篇幅而能出之大笔,托之以奇思,是咏物也是言情,是言情也是讽世;以小寓大,赋比兼行,辞以能达,意常有余,斯为美耳!章词自是清丽之作,也有一些感慨,但词心之深,词笔之大,自然不如苏作《水龙吟》,所以它就不能象苏词那样地激动人心,耐人咏叹,历千载而如昨”[3]“《水龙吟》乃次韵之作,在写法上,苏轼紧紧抓住杨花轻盈这一特点,从它的随风飘坠和委身尘土、流水的遭遇之中,既写原作者章楶的离别之意‘意",又寓自己沉沦叹世之情。至于被咏之物——杨花,在章楶的原作中,乃是无知之物,不过是衬托离情的背景而已,但到了苏轼的笔下,杨花却变化多姿,形象飞动,有比兴,有寄托。它抛家傍路而有情有思,它是梦中寻郎的思妇,是难以挽回的残春的明证,是离人眼中的点点血泪,真是‘愈出愈奇"(张炎《词源》)而又‘不离不即"(刘熙载《艺概》),既未离开所咏之物的特征,又不执着和停留于对原物的形态描绘,而是从刻画物的神情中,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3]

章词是著名的借咏柳抒离情的好词,从形、色、神、动、静多方面描写,把柳絮写活了,真切动人,使读者如见闺中人落泪涟涟,念远去征人何时见。东坡评价章词:“《柳花》绝妙,使来者何以措词!”(《与章质夫》[2]104)虽然这么说,他还是给《柳花》写了和韵词。当然,苏轼不光是借此咏颂柳花、抒写质夫及其“家人离别、思念之意,也包含了诗人自己漂泊、沉沦的感慨,以及作为被弃置之人的惜‘春"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怨。”[3]苏轼和韵是一首真正的绝妙好词,多数词评家认为它超过原唱。王国维是代表,他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8]下边将两词试作对比赏析:苏词:(上片)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章词:(上片)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章词开篇写春末野外情景,从小鸟的情态反应,到花草的落残、飘坠,直写形色动静,同时点题——柳花,定调——清静。苏词起句设谜:漫天飞舞,纷纷欲坠,无人关注,无人怜惜,是花吗?又不像花(有形色,无芳香)。是什么呢?设谜暗点题。从“似”与“非”之间生出奇思妙想,不离不即。引出“惜”字作全篇统领。

接着章质夫用比拟,从形色动作多方面描绘,使柳花十分可爱;可惜它缺少人的才能和情感。章词说,柳花虽没有才思,却似有自己的乐趣,趁着春色未完、落地之前,悠闲地从游丝上慢慢爬了下来,静静地飘飞在深深的庭院中,试图闪入闺房,栖息,偏偏又因春日迟迟、重门紧闭。比拟法巧妙运用,絮花似乎也有点情意了。随之,从无生命柳絮转为写思妇之愁与怨。词中杨花好像在想,既然重门紧闭就得再设法从那个缝隙中挤进去看看,那垂下的珠帘正是好地方,可是刚要钻入,一阵风吹来,又将我高高托起,真是急死人了!这儿简直就是写人,神情、动作、心理都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了。

苏词用“抛家傍路”,描绘没有原唱那样轻快、活泼,但是更符合词意,悲郁情调、无情有思。这儿融前人诗意于词。杜甫《白丝行》:“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舞。”说杨花有情;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说杨花无才思。[2]仔细想想,柳花虽然没有感情,仿佛又有无穷思绪。这样就反原唱“无才思”之说,替柳花说话,也就与杜韩说法有异,和韵就有新意。接着苏轼说,真的是有思而无情吗?它好像是柔肠百结的少妇,迟迟春日中,疲乏懒倦,娇眼欲睁又闭。比拟恰当,神形兼备,情态绵绵。钩连前之“有思”,后之“梦”醒万里。明白地将絮花喻为少女春眠懒散无情致,为下边入梦作铺垫。杨花说,在睡梦中,我随风飘游,不远万里寻找情郎的踪迹,结果被枝头爱聒噪的黄莺呼叫声惊醒。同样用拟人法,意境更开阔,景物更生动,思妇寻郎急切之情更浓。

苏词:(下片)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章词:(下片)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章词:紧接上阕写柳花欲钻入闺房,从另一方面写房中人,画面中出现丽人睡醒,美目微张,见衣衫沾满如雪珠、似玉屑的絮花,觉得奇怪—有门有帘又有帐,它们怎么进来的?再细看,绣床上也差不多布满了无数散发着香气的圆球,刚刚是圆的,忽然又碎成小团,那一定是风在作弄嬉戏。从拟人的柳絮到真人、美人,自然过渡形象逼真,情致暗显。

承上继续写景抒情。时不时可以看见蜜蜂纷飞花丛,鱼儿戏吞池水,自由自在,多么让人羡慕!暮春时节,夫君外出不归,怎不叫我思今难平,盈盈泪水潸然下流不停。离情思盼,油然纸上,深藏歌喉。苏词:紧接上阕,梦被莺儿闹醒,不必恨“此花飞尽”,此乃一花之事。只恨“落红难缀”,百花四散飘飞难以再连缀,才是一春之事。恨与不恨对举,视野扩大,意境更深远,思想由个别扩展到普遍。雨过天晴,日出梦醒,欲寻柳絮,却无踪影。想来它们一定化做池塘中支离破碎的浮萍了。风吹雨打,何处藏身?怎不叫人思念那背井离乡、流落异地的游子情人?这里传说运用自然。上承“化萍”说,惋惜杨花梦醒不见情郎,又见春色三分,支离破碎,二分化为尘土,上承“抛家傍路”;一分随水流不归,上承“一池萍碎”。三分春色之说,想象奇特,又极夸张,见宋初词人叶清臣《贺圣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4]这里用典自然贴切。仔细看看吧,那飞的流的,哪里是柳花飞絮,分明是点点滴滴的离人泪水。词意升华,离情突现。对应首句,“无人惜”者似是花,实是人。人,人是见物生情;玉人只是荡子之妻,是“思妇”而已。“苏轼却不同了,他的比兴寄托构成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这就是柳絮杨花—思妇、弃妇—离人、逐臣而且三位一体。”[5]“通篇意脉关联融通,又是章词所不能具备的。”“全篇皆从一‘惜"字生发,咏柳花,遗貌取神,压倒古今。”(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全词“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

秦观(1049——1100年),字少游,江苏高邮人,自号邗沟居士。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熙宁十年(1077年),经孙觉、李常介绍,秦观曾专程去徐州拜谒苏轼。苏轼对这位后起之秀赞赏备至,称他的新诗“说尽万物情”。从此二人结下终生友谊。在仕途中,他境遇困窘,矛盾重重,屡遭远贬,惶惶不安。在生活和思想的重压下,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仕途功名之心日趋淡薄,常悲叹感伤。他的诗文词赋常诉凄苦之情。作于处州的这首《千秋岁》词就是一首抒此情怀的名作。作为苏门学子的他,对苏门师友的浮沉聚散,无限感慨,痛苦呼唤。(当时苏轼贬惠州,苏辙谪筠州,张耒徙宣州,庭坚贬黔州,晁补之谪降信州。)[6]苏轼等同门师友看到这首词后都感动不已,相继唱和。

秦观词在词坛受到广泛重视和赞赏,被公认为是北宋后期婉约之首,主要不是其思想内容,而是绵绵深情和柔婉妍雅的词风所带来的艺术魅力,与苏轼词有同有异:“同”在生活磨难中产生、沉重深挚的真情,“异”在思想内容、格调词风。现将唱和的两首《千秋岁》先作总的评述:秦观的词总体来看是抒写亲友别离、贫病孤苦愁如海之痛。特点是“把今与昔、政治上的蹭蹬与爱情上的失意交织在一起”[4],上片写今,字面上重在描绘暮春景色,实际上更重在写离亲别友后的愁苦;过片转为写昔。时间不同了,场景变化了,而词人的潜在意识与情感起伏是上下贯通的,思念、愁苦使自己“宽衣带”“朱颜改”“春去也,愁如海”。苏词没有什么景物描写,着重从个人仕途境遇和思想状况抒写,表达忠君报国志向,着重叙事抒情。下边分片比较赏析:

苏词:(上片)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泪珠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秦词:(上片)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秦词开篇描写春景:绿水白沙之间,城郭里里外外,春的寒意渐渐退去,繁花盛开,黄莺争鸣。多好的一片春暖花开的美景!为下边师友分离、伤春作铺垫,形成前后对比。紧接着用很工的对偶句,形象生动地表现友人别离非自愿,饮酒少了,人愁瘦了。从今后再也看不到师与友,我只能孤身与晚云暮色相对。词上阕整个抒发伤春怀人,孤独凄凉。

苏词开篇不重复原唱的身边美景描写,相反写远处荒野冷落的氛围,迅速进入惜时忧愁的思想境界。“未老身先退”是朝廷决定,非自己情愿,怎不叫人伤心落泪?不作前后好坏对比,情聚人心碎,急写离人伤感,一语道出少游与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凄凉的氛围更突出。苏词也用很工的对偶句,有声有色地描写当年在朝廷任职时的形象。这里表现的情感、气概两人已大不一样了。苏轼说离别都城万里遥,还在西望朝廷君王,可惜远隔重山路漫漫。他撇开自身苦难,不忘国事江山。词上阕抒写怀君思朝之真情:泪洒心碎,一步一回首。

苏词:(下片)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秦词:(下片)忆昔西池会,鹪鹭同飞盖。携手处,今安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词下阕开始,秦观回忆当年西池会的情景,师友数十人相聚在一起,乘着车辆,排着整齐的队伍,行进在汴京城外的大道上,多么欢快,多么威风。临别时,紧握双手,难分难舍。

如今还有谁在自己身边?孤身一人,离群索居,凄凉,难挨。

苏轼和韵说:是啊,现在师友远隔万里,何时才能再会面?只因罪过大,谁能来覆盖。天子要我们离开,做臣子的忠君爱国的气节永在。他比秦观想得开,想得远,想得深,想得大气。人的思想境界决定词的境界和情调。

秦词的结尾仍然是强调个人的身心疲惫与憔悴。词人从眼前想到往昔,又从往昔想到将来,深感自己已没有什么前途,他失望了,好时光过去了,他愁情别恨犹如满天飘飞的花瓣连绵不断,又如海水滚滚流动,无边无际。“愁如海”之说被后人评为“警句”。词用衬托法,“写昔是为了衬今,春深是为了衬春去;点染艳情是为了突出政治理想的破灭;最终落在一个无边无际的“愁”字上。全篇自然浑成,哀感婉艳,有一唱三叹之妙。”[4]

苏词的结尾说:自己虽然在党争派斗中屡遭打击迫害,被贬谪数次,弄得生活窘困,贫病交加,那是朝廷中佞臣之罪,皇恩我是不能忘的。当然,我已经年老体衰,也该归隐田野、养老终身了。这里间接引用《论语》“公冶长第五”之中语句“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9]孔子的意思是“我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我就乘着木排过海到海外去,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坡公暗中写自己,也写秦观。……仲由(子路)是孔子的学生,秦观也曾拜苏轼为师。他鼓励秦观振作起来。坡公站得高,想得远,能摆脱个人得失,终不忘江山社稷。他的和韵词不仅格调较高,而且符合自己的长者身份。

例四:《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还吴中》: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贺方回词《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是春知处。

飞去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1052——1125年),字方回,号庆湖遗老,生于卫州(今河南汲县)。身世显贵,谈吐和行为近于侠。他不是由科举进入仕途,而是以武职转入文官的。他博学强记,工语言,尤其长于度曲。与苏轼、秦观等人交游,词的风格受他们的影响,有婉约的一面,也有刚健之笔。晚年住苏州,过隐退生活,最后卒于常州僧舍。有诗集《庆湖遗老集》、词集《东山词》存世。[7]157苏坚,字伯固,苏州人,曾从苏轼任杭州监税官。三年后才被批准回苏州探亲。大家为他高兴,写词祝贺,其乐融融。这两首唱和的词给我们的总印象是轻松愉快,又合情合理,写现实又忆过去。分别看原唱与和韵词,虽然内容相近音韵相同,笔力、功效似有区别。原唱抒写送别情景,依依不舍,多有想象,略带伤感。和韵词忆写苏坚三年思乡,今日终于走上回乡路。词作者为其将与亲人相聚而高兴,并嘱其路上注意安全,多作实写。可见两位作者性格和词风是不相同的。

下面分片赏析:

苏词:(上片)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贺词:(上片)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是春知处。

贺词开头说美人轻盈的步履,要渡过横塘,离我远去了,我不能远送,只能看着她的背影慢慢离去了。平实的话语中,既点出差别的事实,又包含依依不舍之情。接着词人说:美人啊,你走后,可能长久地关在深院、关上红色的窗户寂寞地生活了,年轻人美丽青春只能一个人在朱门深院慢慢消失。每年春光将逝时,又会想到什么呢?只有春知道!这是一语中的之言,大家都是有情有认之人。春光的描写与上句“芳尘去”衔接很自然。

东坡于元佑四年到六年(1089——1091)任杭州太守期间,苏坚是他的下属,三年时间只能在梦中(枕上)回家,苏轼深表同情和遗憾。苏词开头便点出此事,此情。接着用《晋书·陆机传》典:陆机当年有只爱犬,非常通人情而且聪明机灵。陆机因公事繁忙,很难回家探亲,便派黄犬送信至家,“得报回路”。东坡赞苏坚与前人一样忠于职守,公而忘私。苏轼以长者与上司的身份嘱咐苏坚:到苏州去走水路,乘船、摆渡、过桥都要多加小心,谨慎前行。同时替我留心那四座我熟悉的小桥是否还是那样美丽。这儿写事写情都是实在而庄重。将行者与送者绾合起来。

苏词:(下片)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在,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贺词:(下片)飞去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紧接上片再写春天飞云暮色,引起自己与被送者离别之情涌出,友情促使此时心情也沉重起来。最后用博喻法,重笔写情之深:要问我的闲情逸致(友情、爱情)有多少,请看河边烟雾草莽,杨柳飞絮,黄梅时节风和雨(这些都表示数量之多),巧妙的设疑,自答。

苏轼用两句写王维绘辋川之典。王维曾任尚书右丞,能诗能画,可称高风绝艺之人。苏轼以此激励苏坚,叫他做王维一样的文人,游看春暮之气与美,书画暮春之景与意,乐观开朗,登高,远望。

苏词最后四句,说苏坚归乡之愿得偿,在杭州时常穿的爱姬亲手缝制的衣服可以换了,但深情不能忘。语句清丽而又情意浓浓。

贺铸的《青玉案》历来被公认为是写美人和艳羡的绝妙之作。苏轼取其送别之意及韵律作和词,一方面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同时赞颂苏坚家乡之奇美,称赞苏坚的人品才华,祝贺他的归乡,鼓励他在事业上有更大发展。苏坚也不负作者的期望,长期保持与轼的友谊。苏词比贺词内容厚实、具体,情感更深沉,且激进,有激励作用。(注:将贺铸《青玉案》(横塘路)看成东坡《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的原唱见刘石评注《苏轼词》225页注1)

LocCloud

  浣溪沙 吴文英

  波面铜花冷不收,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

  鉴赏

  初读此词,给人一种大意难解。夏承焘也云:“夫梦窗词用事下语,诚有深入而未能显出者。”其实,这是一首怀人感时之作。

  “波面”一句,指水面清澈如镜,古代有些铜镜刻有花纹,故称铜花。水波清澈的西湖像一面铜镜,好像谁将它丢在冷夜里不来收。一个“冷”字,让场面变得异常凄冷,为后面数句抒胸中愁意埋下伏笔。“玉人”一句,陈洵云:“‘玉人"是下句的倒影,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纤钩是月,玉人言风景之佳耳”(还《海绡说词》)。“玉人”还是存在的,否则下阕的“晓别”从何而来?甚至可以认为“波面铜花”就是对“玉人”的一个修饰,一个比喻。“玉人”将一弯纤细的月钩垂钓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阁,在池阁中还可感受到夜来的秋风凄冷。

  下阕首句“江燕话别成晓别”,即由词人带入追忆场景。江中双燕在当年经常呢喃话归,到次日又劳燕分飞,各奔东西。这一幕也是当年的“我”与“玉人”一再经历的,如今面对“池阁”,往昔已不能追回,真实时不待我啊!所怀之人又知否“我”在追忆她呢?情随事迁,就似水中的花草一样,随着春意的终结,也褪去了艳丽的颜色。如今留下的只有惆怅和无奈。只感觉瑟瑟的西风吹过天井边的梧桐,从那最先飘零的梧桐叶一定也是最先感到秋天的悲凉的。

  全词由眼前写到过去,由现实景物写到意识幻境,交错自然,过渡通畅。看似隐晦之词也不难从整体上加以理解。另外,“波面铜花”、“玉人垂钓”为上阕只灵魂,同时也是下阕中“江燕话归成晓别”的最佳伏笔,为下阕做了最好的铺垫。仔细读下来,其实此词并不难理解,并不晦,更不涩。

  不好意思了,打字速度慢了点,如果不行可以说

  我觉得诗经上的一些用的更好 更随和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赏析

  这不是杞人忧天。

  这是流浪者之歌,他一边流浪,一边唱出心中的忧郁。何以忧郁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为了油盐柴米一类的生活琐事而忧。

  我们心中的悲哀经常是说不出理由的也无法对忧郁进行理性的分析。忧郁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状态:莫名的烦恼,莫名的忧伤,莫名的悲哀,莫名的绝望。

  当然,莫名的悲哀又像一根导火索,常被某一具体事物所点燃,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物体。但诱因不等于忧郁和悲哀本身,更何况一个流浪漂泊者,神经随时都处于高度敏感状态,最容易触景生情。也许伤感的他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似乎又在寻找什么;没有归宿感,却又在冥冥之中受着什么指印。

  吃不饱的哀愁,穿不暖的忧郁,失去亲人的悲伤,在外服役的痛苦,都是有限的,短暂的,可以克服的,并且也是表层的。平民百姓生活中的苦恼,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懊恼,商人亏本的痛苦,政治家仕途受挫的绝望,都可以归入有限的、短暂的、可克服的、表层的悲哀。

  其实,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人。但是人不仅在物质的世界中实实在在地活着,他还想要追问为什么要活着,他还要关心同物质生活并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比如:太阳月亮为什么会发光?星星为什么会闪亮?天空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有人生来就是王子,又人生来就是穷光蛋?大地大海有没有尽头?一想到这些解答不了的问题,就会让人悲哀感叹。

  真正深刻的悲哀和忧郁,总是同一些虚幻的物品相联系,并且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这个就是《诗经》上的

  你自己去查查翻译吧

wio

描写 中国国花牡丹的诗词 欣赏。

牡丹花是世界名花之一,早在唐朝就有“国色”、“天香”之称,牡丹花也是人们经常提起的花,千百年来,它在我们心中是富贵、吉祥的象征。它盛开在初夏,有白、黄、粉、红、紫、蓝、绿等多种颜色。牡丹的别名很多,有洛阳花、谷雨花、木芍药、醒酒花、宝相花、贵客等等。其中犹以洛阳牡丹为最。相传武则天称帝,曾于严冬昭令百花盛开,偏牡丹不从,武则天一怒之下,把牡丹就贬至洛阳。所以从此,洛阳牡丹花繁色艳丽而闻名天下。

描写牡丹的诗如;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 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 何况飘零泥土中。

寂寞菱红低向南,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赏牡丹一首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吟 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清平乐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椅栏杆。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白牡丹 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 苏轼

今岁东风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语花应恨, 直恐明年花不开。

牡丹花,娇艳多姿,雍容大方,富丽堂皇。自古以来引起许多骚人墨客的讴歌、赞美,是很自然的。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一百三十多人,二百七十余首。包括象王维、李白、李贺、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一些很著名的诗人在内。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金元明三代,六十余人,九十多首。清代,三十多人,五十余首。近代和当代文人,也写了不少咏牡丹的诗。

总观牡丹诗,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赞美牡丹花的娇艳多姿,富丽堂皇。“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将赠董双成。”(唐·徐夤)用拟人的手法, 写牡丹的艳丽。“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用对比的手法写牡丹花的艳美多情。“虚生芍药徒劳娘,羞杀玫瑰不敢开。”(唐·徐凝)也用了鲜明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超群芳的特点。“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徐夤),用形象的比喻写牡丹花的洁白、鲜艳。有些诗人更进一步直书牡丹为“万万花中第一流”(徐夤)“天然国色美无双”(清·陈确),宋代欧阳修赞美说:“天下真花独牡丹”。

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开时,桃、梨、杏花都已败落,牡丹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以花喻人,风格高尚。

如唐朝李山甫的牡丹诗:“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元代诗人李孝光的《牡丹》诗,颇能表达人们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富贵风流拔筹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上有香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第二,借花抒情,伸述心志。白居易的诗中有“始知无正色,爱憎随人情。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的话。流露出诗人对世道混浊,忠奸不分的不满情绪。他在《白牡丹》诗中说得更明显:“白花冷淡无人爱,京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赞善,自指。元和年间,白居易任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表请求严惩刺死宰相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受到冷遇,闷闷不乐。他在《秋题牡丹丛》中写出了“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的凄楚心境。在《惜牡丹花二首》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情绪。

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那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更是动人:

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两宋之交的诗人陈与义的牡丹诗,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第三,描写了人们爱花、种花、理花、惜花、忆花的情景。欧阳修在古诗《洛阳牡丹图》中,写了洛人爱花的情况:“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资。……”白居易有《移牡丹栽》诗:“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时百处开。”陆游的牡丹诗其中也写了他栽牡丹、剪牡丹、赏牡丹的生活乐趣,“良辰乐事真当勉,莫道匆匆一片飞。”“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老子龙钟逾八十,死前犹见几回开。”(《剪牡丹》)

李商陷有一首牡丹诗是写“醉花阴”的情景,十分生动、形象: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此外,有的牡丹诗中,还写了冬季温室育花,入朝进贡的事,“出窑花枝作态寒,密房烘火暖春看。年年天上春先到,十月中旬进牡丹。”( 清·查浦老人《失题》)

牡丹的故事总离不开帝王、妃子、花神或仙女,逼人的皇家富贵气与“牡丹仙子”美艳神通的浪漫,共同构筑了人们对花王牡丹的遐想.唐玄宗在位时,长安牡丹空前繁盛。 一年暮春,唐玄宗来到兴庆池东边的沉香亭前观赏牡丹。有大臣说,有一棵牡丹一天四色,早上深红,中午深青,晚上深黄,半夜又成了粉白色。唐玄宗听罢,留宿看牡丹,叹道:真乃奇花。过了几天,唐玄宗又带杨贵妃前来赏牡丹,让乐师李龟年助兴。唱了几曲,玄宗听了全是旧词,不悦:“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词?”令速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烂醉的李白被带进沉香亭,唐玄宗即要他作诗助兴。李白看了看牡丹与贵妃,出口成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疑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淮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三首诗一气呵成,花即人,人即花。

第一首,一起用七字:“ 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玉环的衣裳,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成把衣裳想成云,把容貌想成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的感觉。下句“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露华浓”来点染容貌,美丽的牧丹花在晶莹的露珠中的显得更加艳丽,这就使上句更加的具体。下面,诗人的想像忽而升到天堂的王母娘娘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群美貌的女子,恐怕只有在上天的仙境里才见得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四谊的白牧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并没留下任何痕迹,把杨玉环比喻成仙女下凡,真是绝妙!

第二首,起句 “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入人花,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哪里及得上当前的花容月貌!就算,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这样的绝色美人,依然要倚仗新妆,哪里比得上杨玉环,不须脂粉,而天然美丽自成。这一首,作者有意压低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玉环。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玉盘上跳舞,而杨玉环体态丰满,固有“燕瘦环肥”一说。后人编造,杨玉环极喜这三首诗,常常独自吟道,而高力士因曾给李白脱过靴,受了大辱,便进谗,说道:“李白以飞燕之瘦,来讥讽杨玉环之肥。”我并不赞成这一说法,因为,杨玉环当时还并不是贵妃,只是一名带发修行的女道士,她的哥哥杨国忠以及家里姐妹还没成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也不曾干予朝政,李白没有这个必要;其二,用飞燕来形容杨玉环也并没有讥讽的含义在里面,因为,杨玉环也是一名能文能舞的女子,唐玄宗对她的喜爱除了一方面有她容貌以外,还有来自于歌舞等方面的艺术才能;再者,赵飞燕在历来文学中,并没有贬义之说,一般都用来形容女子的容颜美貌和体态轻盈。如果,李白要讥讽杨玉环,大可用:妲己、褒姒、西施等女子。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生活画面。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是指杨玉环咯,诗到此处才正面点明,并用“两相欢”把牧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统一,将牧丹、杨玉环、唐玄宗三位合并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绝色工笔人物画。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这一句,把牧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散了。末句点明唐玄宗和杨玉环赏花地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幽雅风流!

唐玄宗细细品味,觉得把杨贵妃写得比牡丹还美,很是满意。

蓓蓓

仁兄,这个东西好写之极,

在下建议您自己动手

1000字,不过半小时

相关推荐

文学欣赏是什么

文学欣赏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符号的解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分为感知、体味、领悟三个阶段,具有差异性和一致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追求理论著作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文学欣赏活动是由文学欣赏者与文学欣赏对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文学欣赏的共鸣是审美心理上的共鸣。指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激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和心理认同现象。对艺术共鸣通常有两种形态:读者与读者的共鸣、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2023-08-29 15:35:241

“文学欣赏”是什么意思?有哪些例子?

在研究生和研究生学习英语文学的学生知道什么是“文学欣赏”。文学、文学和文人都是相互关联的词汇。史诗、戏剧、悲剧、喜剧、悲喜剧、历史剧、讽刺、批评、散文、自传、传记、回忆录、独幕剧和短篇小说是现存的文学体裁或形式,但其中批评在文学的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所有发达的美女书信的文学形式和主题都是相似的,因为所有的国家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文学欣赏也被称为“文学批评或批评欣赏”。在“批评”一词中,“批评家”包含了“批评家”这个词,它是从希腊单词“Kritikos”衍生而来的,Kritikos代表“法官”。在这个术语的真正意义上,评论家确实扮演着法官的角色,对艺术作品作出世俗的或客观的判断。艾略特说得很对,评论家必须远离个人偏执、信条、宗教、宗派、国家、政治倾向等。在批评地欣赏一首诗时,他们应该始终不带个人色彩。我个人认为,世界上所有批评家都应该读一读T.S.艾略特的三篇散文:“传统和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和批评的前沿”,以便学生在评价一件艺术作品时理解“批评的宗教”。欣赏文学作品时,文学鉴赏家必须遵循一些应该做的和一些不应该做的。有些则不然:评论家不应该根据诗人的个人生活来评价一部作品。在这种背景下,艾略特恰当地写道,评论家应该评价莎士比亚的黑暗悲剧《哈姆雷特》,他们不应该追求莎士比亚的冗长作品。不仅评论家而且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必须是非个人的。对于文学欣赏来说,有些元素应该被关注。风格、政治思想、时代的趋势,之前的诗人和作家,修辞格,符号和图像的相似性和新鲜感,比较和分析,最后简化的基础,必须由一个评论家评价文学作品。一部文学作品在写稿时,必须按照既定的社会规范来分析。艺术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有人真的说过,一个写自己的作家写的是他所处的时代。评论家不应越过批评主义的道德底线。对卡利达斯、维迪亚帕蒂·塔库尔和莎士比亚的评价不应该超越他们的个人年龄。有时基于政治的批评使诗人感到沮丧。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因为一名保守党评论家的负面偏见批评而成为肺结核的受害者。
2023-08-29 15:35:341

怎样理解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并不是被动和消极的,应当说文学欣赏是一种读者的能动和创造活动,如果把作家的创造看做是第一次创造,那么读者的欣赏则是第二次创造,即对作品想象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主要表现在: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以作品的客观内容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过想象去补充丰富和发展作品中艺术的形象的内涵.
2023-08-29 15:36:082

文学欣赏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文学欣赏是指在学习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我们通过文学语言的描述逐步获得形象的感受和体验。在理解和把握作品内容的同时。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与反响,得到审美的愉悦、满足与享受,从而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启迪、影响、教育的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
2023-08-29 15:36:353

为什么要学习文学欣赏?

学习文学欣赏的原因:1.在当代来讲,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所包围,被各种各样的报纸、电视等媒体所覆盖,文学也逐渐失去了其中的精华和美。已经失去了一种爆发力和创造力,文坛似乎也逐渐在没落中,已经不再像五四时期那样能够振奋民心,鼓舞人民反抗不满,好的文章已经很少被人发现和得到赞赏,人们欣赏文学的地位也越来越低,因此学习文学欣赏变得日益重要。2.现今大家沟通都基本是用手机,电脑等工具来操作,这让人们的交流完全处于机械式的交流,少了反映社会的一些文学。所以,让人学会沟通便成为了文学的重要作用之一,我们更应该放下这些电子工具,静下心来欣赏文学。 3.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既有精神性价值。我们可以用语言,甚至文字来表达充斥在内心的强烈情感。文学跟我们的生活一直都息息相关,不可分割。这也是我们要学习欣赏文学的一个原因。 4.学习欣赏文学是感知社会的触觉,各个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学习文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触类旁通。文学能带给我们的不仅只是文学,而且还能让我们了解历史与哲理,从中升华自己的思想, 一个人有没有接触过文学是能从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的。
2023-08-29 15:36:463

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为何这么说?

我觉得是我们的名著书籍,因为只有翻书才能够体会到,真正的文学也能够静下心来去读文学。
2023-08-29 15:37:124

简述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的区别和联系

夸VS骂
2023-08-29 15:37:412

文学欣赏的过程有哪些

一、文学欣赏准备阶段 1、文化储备 读者步入欣赏领域之前,对欣赏对象——文本,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这种选择,既决定于接受主体的世界观和人生修养,也取决于接受主体的审美情趣、文化积淀和审美能力。 审美情趣表现为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文化积淀主要指读者知解作品事、情、理所需的知识储量。 审美能力可以理解为读者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 2、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由接受理论家姚斯提出,是指欣赏之前,读者心理上对作品所抱的期待和要求,表现为文体期待、意向期待和意蕴期待3个层次。它决定着阅读的选着、重点和效果。 问题期待即读者对文学体裁样式的期待指向。 意向期待即读者对文学形象的期待指向。 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较为深沉的情感、意义的期待指向。 二、文学欣赏发生阶段 文学欣赏的发生阶段主要是指读者通过语言媒介,形成欣赏注意,进而感知文学形象的阶段,即“言”、“象”阶段。 欣赏注意 把欣赏活动作为一个动力过程,其发动伊始就要注重“欣赏注意”的形成。 感知形象 文学创作是一个创造形象的过程,而文学欣赏则是一个在现形象的过程。 三、文学欣赏发展阶段 文学欣赏的高级阶段是对意蕴的深入把握,其间伴随着两种心理现象——联想、想象的展开和情感反应的持续。 1、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把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想象。 广义的想象包括初级形态的联想和高级形态的联想。狭义的想象是指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又可分为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2、情感反应 共鸣和净化是两种常见的情感反应,是文学欣赏高潮来临的重要标志。 共鸣是一种心灵感应现象。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沟通,交流融会,并同忧同喜。二是欣赏同一部作品时,不同的读者产生的心理趋同。 净化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是指读者通过欣赏活动,实现去除杂念、提升人格、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过程。 四、文学欣赏延留阶段 延留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为主的飞跃,是欣赏活动的最高境界。 延留的表现之一是回味;另一种表现是溶入。
2023-08-29 15:37:511

文学鉴赏怎么写?

问题一:赏析文怎么写? 一、赏析内容: 一赏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要点: 1、把握作品的主旨、思想情感,需要读者完整把握作品、深入理解内涵、注意含蓄或明确的提示,甚至联系相关的作者资料、创作背景。 2、既可根据显性信息把握主题,也可根据隐性信息把握主题。 3、思想主旨题的表达格式是:“文章通过(记述)(描写)(分析)某某对象,(揭示)(刻画)(论证)了某某(现象)(形象)(道理),(反应了)(形象揭示了)(阐述了)某某(本质)(特征)(道理)”。 二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 要点: 1、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风格的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长短句式的特点,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 2、抓住作品最突出的语言特色进行赏析。 3、从散文语言的炼字、 炼句、 炼意的角度来赏析。汉字本身的表意特征,决定汉语具有音韵美、结构美、内涵美、图画美。 三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特点 要点: 1、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大类。景物形象在借景抒情的散文中经常看到,人物形象在散文里也经常看到(如2005年湖南卷的《贝多芬:一个巨人》),但更多的是在小说中。 2、赏析人物形象特点,主要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等。 3、在答题时,注意答案里必有三个要素:⑴作品的形象是什么,有何特征。⑵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形象的,手法是什么。⑶用这个形象表达什么主旨,有何好处。 四赏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要点: 1、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技法、修辞方法、抒情方式、表现方法、行文构思、表达效果等。 2、要有针对性地训练一定数量的文章,重点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因为2005年考过写人的散文。 二、写作的基本步骤 写作赏析文章大致有三个步骤:阅读―鉴赏―写作。 ?? 1、阅读 ?? 阅读对于鉴赏来说,是占有材料、分析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①阅读范围。从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他作品、其他作家的作品等,这就是知人论世。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 问题二:文学文本赏析怎么写 朋友,看来你也是和我一样学习中文的了,我们先来了解下文学文本的概念和特点,以防偏题。简单的说,就是把别人的作品做一个赏析。 文学文本 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形态。把一般的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细化和深化,就是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这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的过程,这是一个对文本加以改变,丰富的过程。 文学文本特点 文学文本除了有一般文本的共同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1、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的语言系统。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这里的“个体”主要指具体的个人如作家,而“群体”则主要针对某些文本的集体作者而言,如远古口头文学、史诗的作者往往是一个群体,当代城乡民谣也总是出自群体之口。 2、文学文本要通过传达人生体验而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它通过语言而呈现体验,但这种呈现的目的是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或者说有足够的信息能让读者体验到一种相对完整的意义。如果其意义不完整,则不能称做文学文本。 3、文学文本有待于读者阅读和接受。如果它仅仅停留于作者头脑里,而无法由任何一位读者读到并感受到,则只是一种不确定心理过程,不足以成为文学文本。总之,文学文本是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 文学文本赏析抓这几个方面:一、对作品意境的领悟;二、对作品形象的把握;三、对作品主题的挖掘;四、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及其关系的认识;五、对于生活真实和艺术真产的区别;六、对于作品风格和流派的辨识。 等等…… 说多了,还容易混淆,就按触面几个点来写,应该能给你带来帮助的! 合作愉快哦!作业一次过关!加油!!!! 问题三:文学鉴赏 怎么写 该作品表现了什么特征,表达了什么思想,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什么价值,无非这几个方面展开就行。 问题四:文学鉴赏范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梦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以上这些句子是那么的优美,都是文学大名人之作,妙不可言。看了会陶冶心情。 问题五:文学鉴赏的介绍 文学鉴赏 是由作者倪正芳 成远镜 朱晶主编的一本书。 问题六:谈谈学习文学鉴赏的收获 文学欣赏是读者为获得审美享受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文学欣赏是个体的人对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理解和想象活动。 文学欣赏活动是由欣赏对象――文学作品和欣赏主体――阅读者的之间的阅读关系构成的。文学欣赏对象是由作家创作完成的文本形态,它一经诞生,就进入了自己的生命史。文学作品既然是有生命的,也是向着读者开放的,那么它的历史性就取决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取决于读者的以情感应。 文学欣赏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移情的过程。欣赏活动中的移情现象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欣赏主体――读者把自己的情感、记忆、意志、思想带进阅读过程,并投射到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山川、风物上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对国破家亡的动乱时势,花也迸溅泪水,鸟儿也感到惊心;“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蜡烛也理解人间的离愁别绪,落下一滴滴同情的眼泪;”“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静亭山。”(李白《独坐静亭山》),山有性命,与人同心,一幅闲适心境,飘逸潇洒,诗人与山相互观照,一点也不厌倦。因为“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类比,按照我们切身的经验类比,来看待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 ,当我们把自己亲自竟来的东西――感觉、努力和意志灌注的我们所阅读的作品之中时,我们就是在移置情感,向它“灌注生命”。另一方面,我们欣赏的对象――文学作品,并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标志事物的语言符号,我们是通过语言符号所展示的典型、意象才观照文学作品的形象的。只有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可能完成文学欣赏。此时,欣赏主体就获得美感,作品就成为审美对象。因为“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 ” 据《乐府古题要解》说,伯牙曾学琴于成连,三年过后,基本技巧已经完全掌握,但再演奏的时候还不能做到情感专注,难以获得精神上的感染力。成连就对伯牙说,“我的琴艺还不能具有感动人的能力,我的老师在东海中,他可以教你‘移情术"”。于是伯牙带了粮食、行囊,跟随老师来到蓬莱山。老师说:“我这就迎接我的来势去!”于是,划船远去,十天没有转回。伯牙在期待中苦等,孤独而又感伤,四处张望,不见老师,只听得“海水汩没,山林睿冥,群鸟悲号”,骤然顿悟,仰天长叹,“原来是老师想用自然界的涛声鸟鸣来感发我的感情。”这个故事虽然不完全是关于文学作品的感受,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自己感受到的情感,才能产生激发、调动真挚的感情,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中的感情。 文学欣赏活动可以分为感受、体验、想象等若干阶段。感受是指文学欣赏活动中的感觉和知觉效果,是读者把文学文本的语言作为艺术符号进行把握的心理活动。作家创作,是把自己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熔铸于语言符号加以物化,生产文本。读者欣赏文学艺术,是把语言符号还原为艺术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映现出来。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香菱学诗一节,写道,香菱开始学诗,不得其解,后感受日深,她认为“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所体会的,正是诗歌审美感受独特性。 在文学欣赏活动中,体验是从外在形式进入到内在形式――对作品意义的把......>> 问题七:近代文学鉴赏论文怎么写? 近代文学都有些近代历史背景在里边,爱矗么写就怎么写咯。鉴赏这些满腹牢骚的东西,还不如取去鉴赏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章。 问题八:鉴赏性文章怎么写 鉴赏文章与读后感的主要区别在于,鉴赏文章要尽可能地站在客观的角度,从文学性、艺术性等各个方面来评价这些作品;而读后感则是更偏重于自我的感受。 读书写鉴赏文章要比写读后感难一些,难就难在你要有一些鉴赏方面的理论标尺,比如文学性的好坏,文字的优美程度等等,这些要求你自己心里首先要有点数。而且鉴赏文章并非全部的表扬,名著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历史局限性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写的。 我不是经常写文学鉴赏类的东西,不过经常写其他的评价,我一般会这样写:总体回忆一下全书,大概说一下情节、作者什么的;然后评价一下它的文字,这个比较容易,找到一两处写的优美的地方或者写得烂的地方,记住,评论一定要有细节;然后评价一下全书的层次构架,这个也比较容易;如果楼主有这个能力,还可以评价一下地域性、人文性啊什么的。。。写鉴赏一定要有批评,否则显不出你的水平。 问题九:怎么写文学评论和赏析文章? 微型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2023-08-29 15:38:121

怎样理解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并不是被动和消极的,应当说文学欣赏是一种读者的能动和创造活动,如果把作家的创造看做是第一次创造,那么读者的欣赏则是第二次创造,即对作品想象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主要表现在: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以作品的客观内容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过想象去补充丰富和发展作品中艺术的形象的内涵.
2023-08-29 15:38:202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

  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达到的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学欣赏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篇1   浅析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 文化 大国,早在几千年前文字出现不久的时期,就有了各种类型的文献记载,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现今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学作品作为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的具体体现形式,是作者通过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画、环境及背景的描述、事情的叙述等来表述作者的内心思想或社会现实的一类文化作品,同时也是作者思维和想法的具体形式的载体。然而不同的文学作品给予读者的感受又不尽相同,在我国文学作品的流变中逐渐形成“雅”、“俗”两大类别,这两类文学作品都具有其独特之处。因此, 文章 从我国文学作品的雅俗概念着手,从文学作品的叙事特点、文体特征以及其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中国文学作品;雅俗欣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沉淀,中国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类型多样,有诗集、词赋、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自身情感或反映社会现状的一种载体,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划分成古典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学作品两种类型,而无论是哪一类别的文学作品,其写作的手法、表达的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雅俗性。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与作者的情感,对其雅俗性进行赏析和探讨十分必要。基于上述几点考虑,文章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的定义与关系做出说明,并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特点、文体特征及语言风格等几大行文特点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进行了阐述,详细情况如下文介绍。   1.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概要   1.1 雅俗的概念   雅俗是一对 反义词 ,在中国文学作品之中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两个概念,是在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广泛的、长期的研读之后,在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类与作品的赏析和评鉴相关的专业术语。“雅”,即为优雅、美好的意思,用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通常用来指代程度很高,相当于“极致”、“典范”等释义[1]。与“雅”相对应的即为“俗”,其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通常用来代指该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易懂的特质。然而随着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研究程度逐渐深入,在文学领域中对这些作品的雅俗的评价也逐渐演化为更为委婉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1.2 雅俗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文对“雅”、“俗”二字的释义以及在文学作品赏析中所代表的含义的阐述可知,当一部文学作品被称为“雅”或“阳春白雪”时,就说明该文学作品具有庄重严肃、传统、经典规范的特质,相反地,当一部文学作品被称为“俗”或“下里巴人”时,该作品的内容的描述通常较为平庸和通俗,或者不够新颖、流落俗套。由此可见,雅是代指文学作品不受低级趣味的局限,而俗则是代指文学作品落于俗套且缺乏品味或较为普遍化、大众化。另一方面,雅俗虽在所代表的含义与立场上处于相对面,却具有辨证统一的关联,且在特定情况下,雅俗可以互为转换,甚至在同一部文学作品中可以出现雅俗共存的现象。这是由于在文学作品雅俗的流变过程中,当作者们一味地追寻高雅时就会造成许多作品风格雷同,而那些通俗易懂、趋于大众化的作品反而脱颖而出,在这一特殊条件下,雅俗便本末倒置了。   2.中国文学作品中叙事特点的雅俗赏析   在中国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叙事是许多作者通常采用的创作手法之一,其概念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情的进展过程采用一系列的词汇和语句来对整件事情进行表述。   从叙事特点的角度来看,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也好,戏剧也罢,其能称之为“雅作”,必然是作者在叙事手法上采用了独特的方式,或是站在独特的视角对整件事情进行阐述[2]。例如,在大多数叙事的小说作品中,文中通常是以第一人称即“我”的角度来描述整个 故事 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且传统的中国小说中,阐述事情的视角较为单一,通常只有一个,这就容易使读者对整个文学作品产生片面的认知。因此,灵活的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进行叙事是体现作品雅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从作品开端以旁白的角度对黛玉进府的事情进行叙述后,作者接连以贾府众人、王熙凤、黛玉等众人的视觉进行描述,从而将众人的外表与性格特点刻画出来,使读者产生开门见山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作品的灵活多变,从而表现出其“雅”的特质。   另一方面,在叙事的作品中,叙事的时间也是体现作品雅俗的另一重要成分。在通俗、大众化的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采用顺序的方式进行描述,即按照事情发生的一般顺序来阐述,这类作品通常被称为“俗”。然而为力求新颖,达到“雅”的等级,许多作者在文学作品的描述中采用插叙、倒叙等方式,从而读者们不仅在其作品中看到主观性,还能充分体会到客观的特性。如鲁迅的小说《狂人 日记 》,作者就是按照主人公零碎的浮想而行文的,使读者在研读时充分体会到时间的跳跃、停滞、交叉等感受。   3.中国文学作品中文体特征的雅俗赏析   文学作品的文体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理解为作品的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行文的风格,包括 议论文 、 散文 、叙事文等。文体主要是对作者的思维结构和方式以及社会的历史背景等的一种体现,是按照一定的话语组成顺序所形成的文体格式,也是作者个性及意识的体现形式。   文体是文学作品的具体体现形式,早在我国封建时期,我国文学领域的学者们就将文学体裁进行了雅俗的区分,古人认为诗词歌赋是文学作品中高雅文体的代表,相对而言,戏剧、小说等则被认为是低俗的文学,难登大雅之堂。这是由于诗歌的起源悠久,且各统治阶级大力推崇诗词,而戏剧、小说等的发源时间较晚,难免受到歧视。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现代文学领域对于文体的定义则有别于古人,在现代文学界中通常认为阐述社会现象及处事真理等的文学作品是为“阳春白雪”,而以叙述个人情感,尤其是爱情的文体是为“下里巴人”。例如,描写共产党员在抗战时期坚强不屈好品质的军旅文体的小说作品《红岩》相比于描写都市爱情的小说作品《悲伤逆流成河》,读者普遍认为前者更为高雅,后者更为庸俗。   4.中国文学作品中语言风格的雅俗赏析   语言风格是文学作品的艺术体现形式,若是没有语言的支持,文学作品将无法呈现。在对待语言风格的问题上,需要充分将时代的发展趋势纳入考虑范围,从而创造出有感染力的新型文学作品。   由于戏剧起源于封建时期,通常在戏剧中,人物的对白及旁白的阐述通常是用文言文进行描写的,在古人认为是低俗文体的戏剧,随着现代社会对文言文使用频率的下降,而逐渐被看做是高雅的文学作品。相反,由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组成的文学作品则被现代文学界视为庸俗之作[3]。然而被视为高雅的戏剧却远不如被视为庸俗之作的幽默风趣的小说受读者青睐,由此可见,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作者在创 作文 学作品时应避免语言风格过于雅正而脱离群众。   5.结束语   中国文学作品是经历数千年的文化沉淀、流变而沿传至今的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也是可以给予读者心灵慰藉的文化载体,对于陶冶读者的情操、提高读者文学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概念的阐述及各种行文手段的雅俗性的分析,为我国文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冰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试评当代中国文学评论的雅俗分化倾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3(28):137-138   [2]杨剑龙.执著探索于中国现代小说的雅俗之间 评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J].博览群书.2011,01(07):214-215   [3]万木春.一套雅俗共赏的现代文学欣赏丛书――评《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欣赏丛书》[J].文学评论.2012,06(29):313-314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篇2   论类比联想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摘 要: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需要读者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文学作品中,要注重类比联想的学习,提高文学作品赏析力,以便于更好地解读作品。   关键词:文学作品;类比联想;周易   类比联想思维是通过直观可感的物象,凭着人们的联想与想象,用来阐发事物更深层的意趣、意旨和事理。语言文学的赏析,重要的是读者会欣赏文学作品。而掌握一些研究文学的必要 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语言文学作品。其中类比联想就是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在欣赏古代诗文方面。   一、《周易》:类比联想的起源   从被汉史家司马迁列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周易》开始,就非常重视取象思维,不是“象”本身,而是“象”所蕴涵的“神圣明之得”。它也开创了类比联想思维的研究方式。而我们所说的“言外之意”“画外之音”,都是取象思维所产生的妙不可言的“惊人”效果。类比联想是由某一事物引起人脑中与他有某种类似的另一事物的联想。它主要是从具有相似特点的同类形象、性质、内容等进行的联想。如枯木逢春,这种自然现象和人事有许多联想我们可以推导出没有希望的事件或境地突然又焕发了生机。《周易u30fb大过》有两爻,一是“枯杨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二是“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前者是枯萎杨树发芽了,老头娶到一个年轻妻子,自然现象与人间世情联系起来。而后者是枯萎杨树开花了,老太太暮年嫁给了一个年轻小伙子。这两种情况,在今天我们看似正常,古今 思维方式 却不一样,“无不利”与“无咎无誉”体现了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另一原因是,当时的婚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从生育的角度来看,老头娶年轻妻子不影响生育,可是老太太嫁给了年轻小伙子可能就影响生育。这就是《周易》从天象推导人事,再推导一个吉凶的判断。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类比联想的范例。后世文学诗词大都受到它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这种方式。   二、类比联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意象、意境、情景交融,比兴,象外之象、意外之味,“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等,都与《周易》的类比联想有渊源关系。类比联想可启发人的想象和创新,增强审美情趣。它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主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获得含蓄蕴藉的效果。如“浮云游于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游子皆漂泊不定,因相似而意象叠加;“落日”,在农业文化背景中,黄昏意义重大,那是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漂泊异土他乡的游子每至黄昏倍思亲,“最难消遣是黄昏”。“落日”与“故人情”因相关而情景交融。《诗经u30fb采薇》中有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别渐成一种习俗。因发音相似,“柳”可联想为“留”;又因“柳”生命力极强,插根柳枝就能活,于是就可联想到美好的祝愿。又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天象与他的离愁别恨相关联,表达了他的伤情。   类比联想思维模式在诗歌鉴赏中更是不可或缺,能将诗歌中有限的时空巧妙地扩展。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歌字面信息有限,也就是述说了一件平常之事,但若展开联想,作品蕴藉不止在此,李龟年是唐时乐工,代表了唐文化最辉煌的艺术,当年出入将相王府唱尽大唐王朝繁华与昌盛,而安史之乱后,这位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流落江南,以沧桑之声唱出晚年境遇。当年之歌与今日之歌声对比,无限沧桑尽在其中,更令人想到一个逝去王朝的悲凉。这些都很好地诠释了言外之意、话外之音的深义。   三、类比联想思维方式的特点长于抒情,拙于说理   类比联想思维方式模糊、灵活、开放,长于抒情,但所推知事理不够明确,具有很大的歧义性。如,古人常以水喻德和某种人生感悟。《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类治、事善能,沙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实际说的人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有道德的人像水处在低下的地方一样谦虚,心就像水一样渊博沉静,付出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言行就像水照万物的清晰一样有诚信,为政就像水除污垢一样有政绩,做事就像水能方圆一样有最好的功用,有道德的人就像水的不争,因为不计较,所以没有怨尤。“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滴水穿石”“天外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可比喻坚忍。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与时俱进,因势而变,又可比喻灵活通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又可比喻胸怀博大。水去不可复返,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可以看出由自然现象得出抽象判断,只是相似相关。用于联想、抒情可以,但在说理上却有它的局限性。   由相似关系引发类比联想,这并不是对作者本意的理解,有时只是临时借用,但却直接影响了后世对著作解释的观念与方法。“以意逆志”,以己之意推求古人之志。更何况古人认为《诗》《易》乃圣人所作,于是从其选择诗句进行讽谏,表达自己的意思,赋诗言志,成为“人无定诗,诗无定指”,根本就不是解释诗人意旨,而是变成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在《庖丁解牛》篇,今天我们通常是通过庖丁解牛故事揭示“认识规律、掌握规律、精益求精“的道理。但庄子并不是这样的本意,他生活在那种战乱的年代,彷徨苦闷,只能走向内心世界的一种超越,追求一种逍遥游,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因此《庄子》整个的思想逻辑,就是过程要逍遥,而且尽可能自然而然,不能因为意外灾难而夭折,逍遥快乐地走完上天所安排的生命旅程,这叫“得尽天年”。《庖丁解牛》选自《养生主》,实际上讲的是养生的方法,所以《庖丁解牛》实际是在打比方,把刀比喻人,而牛的技经肯綮就是社会矛盾,即人如何生活在一个矛盾丛生的社会中生存。“刀刃者无厚”“彼节者有间”“以无厚八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其结果是“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表明自己不受政治的影响,快乐、逍遥地生存,庄子本来讲的是实现逍遥的方法。   因此,读解作品不能随意戏说,至少要以文学四要素及四者之间的关系,整体性思维来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如图所示:   从读者角度说,读者要了解作品本义,就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就要了解影响作者创作动机的时代因素。   所以说,我们掌握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欣赏文学作品,也需要联系现实,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把握其生活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中国古代诗文作品。   参考文献:   [1]马恒君.周易正宗[M].华夏出版社,2007.   [2]李俊岭.《老子》解读[M].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12.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篇3   浅谈文学欣赏 教学方法   摘要: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文学欣赏课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教学中不但要精心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还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表现,并多使用创设研讨与互动的教学情境等方式,都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实战教育多年,本人就将在教学中的一点小小的体会剖析给大家。   关键词:文学;教学;作品   1.精心选择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可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设计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掉换位置写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再如教学《死海不死》这篇 说明文 时,可以这样设计一个问题:本文先介绍什么,后介绍什么?你认为这样介绍好吗?谈谈你的想法。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由果推因的说明结构特点以及写作思路的优点。   2.教学的趣味性   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学作品虽比较容易教出趣味,而说明文、议论文教学也不是不可做到。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对于语言文字千变万化的运用触动学生思想情感的,有它独特的引人入胜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咀嚼、推敲,体会到文章的味从而步入胜境。这里所说的趣味,绝不是庸俗低级或故弄玄虚,而是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连。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对青少年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了解并熟悉学生在阅读方面渴求知识的心态,紧扣课文的特点,以知识的清泉浇灌,学生往往就被吸引,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之中。课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   课中要注意张驰结合,学得愉快。课的结尾力求余音缭绕,启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为了使学生咀嚼到阅读课文的甘甜,可采用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开成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感情、讨论答辩、运用学生逆反心理等等方法作为阅读的直接诱因,也可充分调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光、电、声、像作用于学生的耳目,与文字相互映衬,入目入耳,最终达到入心的目的。   3.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角色和引领作用   将课堂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转变,必将有效提升和活跃课堂气氛。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经常是被动、机械的教育对象,没有作为主动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可针对某一作家或作品,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名著名片,然后谈 观后感 。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仅在课后阅读了许多作品,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更有许多同学把改编成影视的名著与原作进行比较讨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更善于听取和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给予各种不同意见以充分表达的机会。同时,还要不时地给他们以启发、引导。课堂上,老师既要把学生看作一个知识的学习者,更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有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生命体,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学生思考的成熟与否,观点的幼稚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是激活学生思维,形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4.创设崭新的教学情境   4.1学生研讨式。对话教学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提倡建立自由、开放的心理场境,体现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沟通、合作等特征,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意识和自由开放的个性,力求创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建立和谐氛围,是创设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前提。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不轻易指责或批评学生,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例如,在欣赏金庸小说时,设定的情景是"金庸小说研讨会",同学们坐成圆桌式,畅所欲言,教师不加任何评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谈到金庸小说中的"大侠"时,有的认为是郭靖,因为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有的认为是令狐_,因为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则认为是萧峰,因为他为了和平,为了阻止大宋与契丹两国交兵而不惜牺牲性命。在谈到谁的武功最高时,有的学生说是韦小宝,因为他的逃跑功最厉害(不时引起哄堂大笑)。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使之满腔热情地投人学习。   4.2师生互动式。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被消解了。教师虽然还要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但他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了。在传统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听话,并把听话与否作为判断学生好坏的标准。而对话教学则要求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即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教师作为引导者,既要保持一定的权威性,又要以一种伙伴的姿态介入学生之中,做到既外在于学生,又与学生同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公布自己的阅读成果,以便与学生平等交流。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很多见解是独到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阐发自己的观点,形成对话能力,身临其境,身心俱动至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长期下去,我相信:情境教学的优势一定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在语文教学,尤其在文学鉴赏教学中得到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邹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   [2]代景民.阅读期待和有效阅读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1. 文学鉴赏论文 2. 浅谈文学鉴赏论文范文 3. 文学欣赏论文硕士范文 4.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5. 文学学术论文范文参考 6. 文学学术论文范文2000字
2023-08-29 15:38:291

怎样进行文学欣赏

多琢磨
2023-08-29 15:38:401

文学欣赏的特点是什么?

  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  文学鉴赏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它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分述如下:  (一)、文学鉴赏是审美享受的活动  人们欣赏任何文学艺术作品,主要是满足娱乐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陶冶,获得心灵的净化,从而理解生活的底蕴,受到思想教育。  文学鉴赏的这一特点,是由文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作家是从艺术的角度去接近生活,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通过亲身强烈的审美活动(感受、体验、想象、虚构等)去把握事物的美感特征。只有当他有了强烈的审美感受,进行了深刻而具体的审美体验,把握了事物的美感特征,认识了事物美的本质,才可能进行文学创作,产生文学作品。同时,他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用个别表现一般、现象表现本质、偶然表现必然的典型化方法,是用具体感性的、概括的、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性,从而具有强烈的美感力量。在表现形式方面,由于各种形式的巧妙配合、内容形式的和谐统一、节奏的鲜明、语言的准确、韵律的优美,也给我们一种美感。当读者阅读作品时,艺术形象给他的是一种具体感性的、活生生的、富有美感力量的一幅生活图画或艺术意境,加上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各方面的联系,便会唤起丰富的联想、感情的波动,并通过这种审美活动,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文学鉴赏的审美享受的特点是由文学的形象性、意象性、情感性、想象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正因为文学作品具有具体感性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有喜怒哀乐的感情,最易于触动读者的联想,激起情感的波澜,才能给读者以审美享受;正因为读者从对艺术形象的具体而直接的感受与把握中,引起了审美活动,获得了审美享受,才使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于政治论文、科学著作的阅读,具有独特的特点而成为鉴赏的对象。所以,审美享受是文学鉴赏的首要特点。  我们阅读一首诗、一篇小说、一个剧本,如果作品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板着面孔说教的东西,没有艺术特色没有感情趣味的东西,就不能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激起我们的感情,就不能给我们以审美享受,从而就谈不到鉴赏。同是部优秀的作品,如果我们阅读时漫不经心,不去具体地细致地深入地感受和把握艺术形象,不作设身处地的体验,积极的想象,那么,也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就得不到审美的享受,这种阅读仍然不是鉴赏。相反,如果我们全神贯注地阅读,深切感受,深入体验,积极联想,仔细玩味,乃至达到“入迷”、“忘我”的境地,那么,我们便会感到审美享受的满足和愉快。这时,阅读就不是一般的阅读,而成为文学鉴赏了。  (二)、文学鉴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文学鉴赏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它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们在鉴赏过程中,通过思维想象活动,可以“丰富”、“补充”和“扩大”作品中艺术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正如巴尔扎克在描写一个诗歌朗诵场面所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罗丹艺术论》的记录者葛赛尔有一次陪罗丹到卢森堡美术馆参观,在他欣赏罗丹的雕像《思》的复制品时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神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额上帽子的边缘,好象她的梦想的羽冀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的颔都在一块粗大的石头上,好象夹在不能摆脱的枷板中一样。”这里所描述的内容,既有从艺术形象中直接看到的,也有不是直接看到的,没有直接出现在雕像上的,而这正是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在自己心目中发展开去的。正如王朝闻所说:“欣赏活动所以是有趣的,不只因为欣赏者被动地接受什么,也因为他可能主动地发现了什么,补充了什么。”  第二,人们凭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通过联想、想象、玩味,可以发掘出形象中的含蓄、象征等隐蔽的形象和意义,因小见大,举一反三。例如,我们在鉴赏毛泽东的《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柱其间。”这里直接描写的虽然只是生动雄伟的山的形象,然而在我们头脑中出现的就不仅是高山的雄姿,更主要的是具有擎天力量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英雄形象。我们欣赏谌容的《人到中年》,不仅感受和把握了那位“用瘦削的双肩,默默地承受着生活中各种突然的袭击和经常的折磨”,长年累月,酷暑严寒,劳碌奔波于医院和家庭之间,以她那颗温柔贤惠的心爱她的孩子和丈夫,以她那善良的人格、无私的精神和非凡的才智给病人带来光明和温暖的中年眼科大夫——陆文婷的形象,而且会联想出许许多默默无闻、生活清贫、忍辱负重、不折不挠、埋头苦干的中年知识分子。  第三,人们在鉴赏过程中往往掺进自己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强化或改变作品的感情素质。据史沫特莱说:“听中国人唱《国际歌》,和欧洲不同。中国人唱得悲哀一些。”这就是因为我们掺进了我们的感情体会。唱歌如此,文学鉴赏也是如此。比如,我们鉴赏《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不仅感受到社国山河的壮美和诗人高昂旷达的情怀,而且会掺进我们今天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时代精神。此外,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可能会发现作者所没有发现的问题,体会到作者所没有体会到的意义。提出和作品不同乃至比作品更艺术更美妙的表现技巧和描写手法,作出不同作者乃至较作者更为正确的结论,等等。这都表现出鉴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三)、文学鉴赏存在共鸣现象  共鸣是文学鉴赏中一种复杂而常见的现象,就如物理学上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产生共鸣一样,文学鉴赏中读者和作品之间思想感情上有某种相似或一致时,也会产生共鸣。当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作家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打动了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欢乐,为反面人物的溃灭而称快;或者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这种现象,就是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斯汤达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一文中讲过这样一件事情:1822年8月,在巴耳地冒尔剧场演出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当演出到第五幕奥赛罗将要杀死苔丝狄蒙娜时,一个执行剧场警卫任务的士兵(他当然在看戏)喊道:“我决不许一个该死的黑人,当着我的面,杀死一个白女人。”士兵边说边开枪,打伤饰奥赛罗的演员的胳膊。这件事说明,这个士兵在情感上和戏剧产生了共鸣,以致把剧中人物同现实等同起来,做出荒唐的举动。  产生共鸣的条件大致有三:  第一,社会矛盾的类同。历史不断前进,社会不断发展。古代革命人民和进步人士所作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仍然可以给今天的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启发,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共鸣。例如,历代富有战斗性的民歌民谣,屈原的《离骚》、《九章》,杜甫的“三吏”、“三别”等,都能拨动今天读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相当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当这类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矛盾和现代的社会矛盾有某种类似之处时,它就更容易为今天的读者所喜爱,更容易打动读者的思想感情。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古代一些反对投降、歌颂抗战的文学作品,就深深地激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岳飞的《满江红》曾被人们到处传诵,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也给处于民族危难之际的广大读者以勇气和力量。从这些作品中,人们感受和体验到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从而激发起自己的爱国热情,坚定了参加抗日救亡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生活处境近似。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着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是受他所生活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制约的。文学作品中恰恰有许多是着重表现人们对现实生活中这种相互关系的感受的,怀念亲人、感叹离别、追忆故园等类作品就是如此。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就在于诗人以浅近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一种月夜思乡的特定情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的,因而千百年来它曾经触动了无数读者思念家乡、缅怀故国的情感,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第三,实践经验相通。文学作品如果艺术地概括了具有客观真理性质的经验,当然也就容易引起读者的欣赏与共鸣。如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广泛传诵的著名的哲理诗,借观庐山的感受,深刻而生动地阐明了哲学上的一个道理:假若人们片面地看待客观事物,陷入局部经验之中,就必然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清全局,因而也弄不清事物的全貌、真相。诗中所表达的这一人生哲理,历来都曾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又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都是借某一特定情景,形象地概括了某一人生哲理。上述这类作品,正因为概括了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可以启发读者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长期来得到读者的喜爱和共鸣。
2023-08-29 15:38:525

如何理解文学欣赏中的主观性原则?

通过这九周对文学欣赏课的学习,使我对文学欣赏有了更深的认识,且为我以后读书,看待问题有了很好的借鉴意义。文学欣赏的过程中,作为文学欣赏主体的欣赏者,自始至终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思想、文化方面的修养以及生活经验等各个方面的储备,并借助于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由此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并非被动依赖于文学作品的既有现实,毫无作为地兼收并蓄,而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己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中的人、事进行艺术再创造。但欣赏者的审美绝不能离开作品为其提供的客观基础,不能歪曲文学作品的基本性质、作品形象的性格特征等。文学欣赏是这种强烈的主观性与欣赏客体对主观性的制约相统一的过程。
2023-08-29 15:39:091

文学欣赏包含哪些内容

文学
2023-08-29 15:39:273

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为什么?

当然是阅读了、、、、
2023-08-29 15:39:383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从这些文体产生,尽管是人创造的,已经成客观的东西就有其本身的要求,人就得按要求去做。小说诗歌散文的评价就得按其本身的东西进行评价,换句话说,就要对他们的写作套路进行了解。比如小说的塑造形象的重要性(就是看塑造形象,用形象说话的能力),诗歌(就中国诗歌一直追求的来说)的意象达到境界的追求,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等。 在看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得先了解这些作品的内在要求。通过这些要求,才能找到评价的依据。
2023-08-29 15:39:494

简述文学欣赏的作用

文学欣赏是文学发挥和实现其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社会作用必须通过文学欣赏来实现;而文学欣赏的普及、质量、态势与时尚,又决定着文学创作的潮流和兴衰。
2023-08-29 15:39:571

文学批评语与文学欣赏有什么关系

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批评与欣赏的联系在于,文学批评一般来说离不开文学欣赏,文学批评必须以对作品、对形象的具体欣赏和感受为出发点,从观念出发而不从具体的作品和形象出发的批评不是正常的或正当的批评.高度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审美判断力是批评家从事批评活动的基本条件.深刻地、独具创见的批评,很重要的程度上取决于批评家欣赏和把握作品的深度和获得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的程度.uf06e2)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的区别在于,二者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同.uf06e首先是目的不同.文学欣赏是为了在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文学批评则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分析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说,它的目的是为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作品中的各方面的价值,如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等.uf06e程度不同,文学批评对作品的把握,对形象的感受和理解比在欣赏活动中要更为深刻和深化,它是对欣赏活动的超越,因此,它能够帮助和引导欣赏者提高鉴赏能力.uf06e特点不同,文学欣赏中允许个人偏爱的存在,而文学批评则不允许主观偏爱的介入,它要求尽可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文学现象.这不是说文学批评中不存在主观性,而是说批评中的主观性不象在欣赏中那样表现为个人偏爱,而主要是表现为批评的深浅程度和正确与错误.范围不同,文学欣赏的对象只是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对象主要是作家和作品,此外还包括文艺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以及文学批评本身等等所有的文学现象.思维方式不同,文学欣赏是形象思维或叫艺术思维,文学批评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或科学思维,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了解了为什么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活动”.
2023-08-29 15:40:181

文学欣赏活动名词解释

文学欣赏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符号的解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分为感知、体味、领悟三个阶段,具有差异性和一致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追求理论著作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2023-08-29 15:40:261

文学理论: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楼上的已经很不错了
2023-08-29 15:40:374

举例说明文学消费、文学接受、文学欣赏之间的关系

一般地说,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作为文学理论术语,大体是在20世纪兴起并流传的。传统文艺学习惯于用“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等概念。从表面上看,文学消费、文学接受与文学欣赏、文学鉴赏之间意思差别不大,指的都是读者的阅读活动。其实不然,作为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文学阅读活动,明显地具有一种仪式的、膜拜的、静观的或审美的性质,它所描述的其实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理想状态。而“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则充分反映了文学阅读活动中的现实复杂性,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故而现代文艺学倾向于用“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来取代传统文艺学的“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首先,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文学消费属社会精神产品消费,它是现代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性消费。其次,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其三,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显然,欲使文学消费得以顺利进行,除了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及消费心理等主观条件之外,还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和适当的空间等客观条件。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则有所不同。就文学接受的主观条件而言,除了前面所说的阅读能力等之外,文学接受研究更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人生观、文化修养、审美趣味、艺术经验、期待视野及阅读心境等。文学接受的客观条件则主要指接受的对象(文本)以及接受者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等。由此可以看出,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各有侧重。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文学消费研究既要涉及文艺社会学和文艺经济学领域,同时也要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它关注的是整个文学大生产周期(生产、出版、流通及消费)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尤其重视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而文学接受研究则着重从美学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创作、作品及阅读)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着重考察接受主体解读与文学文本价值实现之间的辩证关系。文学消费研究虽然也要涉及消费心理,但主要是研究文学消费前的消费偏爱、兴趣或时尚,并不进入具体的阅读过程的考察。文学接受研究则要关注具体的阅读过程及其阅读心理,关注接受过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等各个阶段,探讨文学作品是如何经由文学接受活动而由潜在的文本变成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研究文本意义的形成过程。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欣赏的关系尽管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有以上种种含义上的区别,但作为现代文艺学的两个重要术语,既然同指文学阅读,因此它们的基本意思还是相近或相通的,二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2023-08-29 15:40:481

说说你对“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这句话的看法。

我觉得这句话很对。我们每个人的精力和活动范围都比较有限,很多东西没法去经历,自然就不能得到有用经验,而书籍上早就有这些东西了,阅读书籍就能去学习,所以阅读书籍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阅读书籍能接触到很多新的东西,还有各种各样不同性格的人,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与感受,而文学欣赏就是一种心理感受与活动,所以阅读书籍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扩展资料: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阅读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阅读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阅读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2023-08-29 15:40:581

简述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

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一、自觉自愿与自我选择。 文学欣赏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审美活动。鲁迅先生曾说过:看客的兴趣是无法强求的,倘若不看,拖也无用。20世纪70年代初,某地举行革命样板戏电影周,电影票免费分发到各单位,看戏算上班。某建筑队有天上午分到十张票,但大家宁愿去跟砖头泥巴打交道, 也不愿去电影院。艺术欣赏如此,文学欣赏也如此,都是不能强求的,读者欣赏什么作品, 什么时间欣赏,都应由自己决定,不宜摊派。审美有着自由的特性。 文学欣赏行为的自由发生,其内在的机制是读者或听众的审美欲求。欣赏者有了审美的欲求 ,产生了审美的冲动,才会欣赏文学作品。产生审美的冲动,需有一定的条件和机遇。文学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心理条件也就很重要。一个人心情轻松、愉悦、平和,处于顺心境, 才会有审美的需求,反之,处于沉重、苦闷、恐惧、激愤的逆心境,则不会有审美的需要,不会形成审美的念头。一位老作家说:40年代(20世纪),在日本鬼子的追赶下,他逃亡到桂 林,痛苦、忧虑、愤怒,一点也没有欣赏桂林山水的念头。有了审美的冲动,找到符合自己 审美趣味的对象,才会形成具体的对某一作品的审美愿望,从而自觉自愿地去欣赏它。前面讲的那些建筑工人也许有审美的念头,但没有寻求到或曰遇到对胃口的作品,也就没有形 成具体的审美愿望,产生自觉的欣赏行为。 欣赏作品是自觉自愿的,不能强求。而欣赏什么作品则是自我选择,同样不能强求,这也是 由欣赏者独立的审美趣味决定的。四川人喜欢吃辣,广东人喜欢吃甜,北京人喜欢吃咸,东南 西北,口味不同,选择各别。审美也与此相似,张三喜欢轻快活泼的彩调,李四喜欢慷慨悲 歌的秦腔,王五喜欢典雅缠绵的昆曲,芸芸众生,审美的嗜好也各异。正像个人总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菜肴一样,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来选择作品进行欣赏的。正因 为审美趣味制导着审美选择,所以一定要培养欣赏者健康高尚的审美愿望和审美趣味,使之 自觉自愿地欣赏美的作品,自觉自愿地抵制腐朽、庸俗的作品。二、文学欣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文学欣赏的主观性指欣赏者将文学形象转化为审美意象时,要受自身主观条件制约的特征 。具体地说,欣赏者对作家创造的形象,进行想像时,要受到自身的政治立场、生活经历、艺术修养、艺术趣味、审美理想、思维能力、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等制约,从而导致脑海 里出现的审美意象,在外貌和内涵上都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使这再生态形象与原生态形象形成了不同。另外,不同的欣赏者,主观条件不同,对同一欣赏对象也会发生不同的审美想 像,使得各自脑海里的审美意象也有不同的地方。所以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就拿《红楼梦》来说吧,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欣赏者脑海里的林黛玉,按鲁迅先生的说 法是一个清瘦、寂寞、穿着印度绸衫的摩登女郎,这与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显然有些不同。这是由当时欣赏者的生活经历、审美理想等主观条件决定的。再看《红楼梦》形 象的内涵,封建卫道者认为它包含着诲淫的思想,胡适则认为其包含着情场忏悔的思想,而今天的欣赏者则认为其体现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生命的思想,这种种不同,当是受世 界观、政治立场等主观条件的制约。文学欣赏的主观性导致了文学欣赏的差异性,导致了文学欣赏的创新性,并使其具备了审美创造的意味。 文学欣赏还有客观性的一面,它指的是读者的审美意象与作品形象的同一性与因果性。它 与主观性统一,形成文学欣赏审美再造的整体特性。也就是说,文学欣赏既不是纯粹的审美再 现,也不是纯粹的审美创造,而是双方统一构成的审美再造。这种审美再造是以文学形象为 基础和依据的创造,是遵照蓝本所许可的创新,因而是再现与创造的统一。 文学欣赏的主观性使不同欣赏者欣赏同一作品,各自脑海里的意象出现“相异”和“不似 ”之处,使得欣赏者脑海中的意象和作家笔下的形象出现“相异”和“不似”之处。文学欣赏的客观性使得不同欣赏者欣赏同一作品时,各自脑海里的意象出现相同相似之处,且均与 作家笔下的 形象出现相同相似之处。而文学欣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共同决定了欣赏者头脑里的形象和作家笔下的形象是同中有异、似又不似,共同决定了不同欣赏者面对同一欣赏对象,脑海里 浮现的意象也是同中有异、似又不似的。正是这种同中有异、似又不似或曰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统一,构成了文学欣赏审美再造的基本精神。 文学欣赏的自觉自愿,自我选择与主观性、客观性,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审美的自由。前者是 一种自主的自由,这种自主也受到社会的审美风尚、时代的审美理想的潜在规范,是受审美共性陶铸的审美个性,是随心所欲而又不逾规矩的。否则,这种自主也就背离了审美的本质 ,走向单纯 的猎奇、猎艳甚至猎丑、猎恶。后者是一种自律的自由,是循规而不囿于规,是本根而不限于根,这虽是一种带框框的自由,但自由活动的空间大,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欣赏者尽可发挥自己的审美个性和审美创造性。前者从自由出发,暗合规范,后者从规范出发,拓展自由,同样是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是合理合式的自由,是与规范一致的自由, 而非是天马行空、无所依傍的自由。总结其特征:首先:一、文学欣赏具有自觉自愿与自我选择。二、文学欣赏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其次:1、文学欣赏是一种包含感情的审美享受活动2、文学欣赏是感觉与理解相统一的审美认识活动3、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4、文学欣赏是以“共鸣”为重要特征的一种心理感受活动
2023-08-29 15:41:321

文学欣赏以什么为主要目的

解读文章,引发读者思考
2023-08-29 15:41:431

文学批评的基础是什么

文本细读、文学欣赏。1、文本细读: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法,是文学批评的基础和前提。2、文学欣赏:文学欣赏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符号的解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
2023-08-29 15:42:161

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你赞成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仔细品味作者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细节。此外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最好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这对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文学作品每一个都是精品,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认真思索,了解作者的情感爆发点,抓住主旨。最后读完之后,最好要反思一下,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无论是认同还是反对,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加深自己的文学造诣。
2023-08-29 15:42:442

古代文学学习方法

古代文学的学习方法:1、文化储备:读者步入欣赏领域之前,对欣赏对象——文本,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这种选择,既决定于接受主体的世界观和人生修养,也取决于接受主体的审美情趣、文化积淀和审美能力。审美情趣表现为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还有审美态度。文化积淀主要指读者知解作品事、情、理所需的知识储量。审美能力可以理解为读者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2、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由接受理论家姚斯提出,是指欣赏之前,读者心理上对作品所抱的期待和要求,表现为文体期待、意向期待和意蕴期待3个层次。它决定着阅读的选着、重点和效果。问题期待即读者对文学体裁样式的期待指向。意向期待即读者对文学形象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较为深沉的情感、意义的期待指向。3、发生阶段:文学欣赏的发生阶段主要是指读者通过语言媒介,形成欣赏注意,进而感知文学形象的阶段,即“言”、“象”阶段。4、欣赏注意:把欣赏活动作为一个动力过程,其发动伊始就要注重“欣赏注意”的形成。5、感知形象:文学创作是一个创造形象的过程,而文学欣赏则是一个在现形象的过程。6、发展阶段:文学欣赏的高级阶段是对意蕴的深入把握,其间伴随着两种心理现象——联想、想象的展开和情感反应的持续。7、联想与想象:联想是把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想象。广义的想象包括初级形态的联想和高级形态的联想。狭义的想象是指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又可分为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8、情感反应:共鸣和净化是两种常见的情感反应,是文学欣赏高潮来临的重要标志。共鸣是一种心灵感应现象。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沟通,交流融会,并同忧同喜。二是欣赏同一部作品时,不同的读者产生的心理趋同。净化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是指读者通过欣赏活动,实现去除杂念、提升人格、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过程。9、延留阶段:延留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为主的飞跃,是欣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延留的表现之一是回味;另一种表现是溶入。扩展资料:古代文学一般包括欧洲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欧洲古代文学又包括古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按时间分类,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赏析(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
2023-08-29 15:42:541

文学欣赏有哪些好处

你可以看看毛姆的读书心得
2023-08-29 15:43:054

文学欣赏的过程

准备阶段1、 读者步入欣赏领域之前,对欣赏对象——文本,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这种选择,既决定于接受主体的世界观和人生修养,也取决于接受主体的审美情趣、文化积淀和审美能力。审美情趣表现为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还有审美态度。文化积淀主要指读者知解作品事、情、理所需的知识储量。审美能力可以理解为读者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2、 “期待视野”由接受理论家姚斯提出,是指欣赏之前,读者心理上对作品所抱的期待和要求,表现为文体期待、意向期待和意蕴期待3个层次。它决定着阅读的选着、重点和效果。问题期待即读者对文学体裁样式的期待指向。意向期待即读者对文学形象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较为深沉的情感、意义的期待指向。
2023-08-29 15:43:151

文学欣赏的三个层面指的是什么

1、审美感知阶段:即在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生活画面逐渐确定、完整、鲜活起来。2、审美判断阶段:在艺术形象得以复制,再现并获得一定感染和感受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审美分析、评价,理解艺术形象包孕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3、审美体味阶段: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用有限的艺术语言,展示无限的艺术空间.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创造出优美深邃的艺术意境,浓缩着人生的精华。
2023-08-29 15:43:291

什么样的书属于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 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2023-08-29 15:43:402

文学欣赏的广播稿

文学欣赏的广播稿   片春天里的绵绵细雨,夏日里的干爽清风,秋季中的温暖阳光,冬季里的霓虹火烛,文学欣赏,一年四季为您守候,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文学欣赏的广播稿范文,欢迎阅读!   欢迎收听今天的文学欣赏,我是播音xxx我是播音xxx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菩提。”   我想没有人会讨厌花的吧,如果一朵花只摆在花盆中,那么她只是一种植物而已,假使放在人的心中,那么他就拥有动人心魄的分量。花的世界蕴藉着无数或嘘唏,或灿烂,或嗟叹。本期的佳作有约为您带来的是《四月芳菲尽》,好书在线为您推荐安意如的作品《陌上花缓缓归》,文学之旅为您讲述一朵开在唐朝的友谊之花。   ----片花:我们的声音很好听,我们的节目正流行。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文学欣赏之佳作有约--------四月芳菲尽   此时的农大校园所有的花,大概都谢完了吧。曾经姹紫嫣红的色调,现在只能下铺天盖地的绿,充满生机的绿。   记得走过图书馆时,转角看到怒放的海棠,瞬间吸引我的目光,留住我匆匆脚步,为他驻足观赏。   四月的微风轻似梦,拨弄着薄如蝉翼的花瓣,那在风中婆娑摇曳的海棠,释放生命全部的力量,忘我而又唯我的绽放着,极尽灿烂之势,像阳光一般耀眼,是如此的浓烈,如此的张扬,仿佛全世界只剩下它自己。   不禁伤春悲秋的我会想,如此张扬的海棠,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结束他的花期呢,是否会在谢幕时甚是惨烈呢,会不会在某个夜里,在凄风苦雨中结束他的生命历程,上演一幕“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烂熟的苦情戏。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从西门通向图书馆的甬道上,街道上零星散落着粉红的花瓣,愈是靠近图书馆花瓣愈多,当走进图书馆只见里面铺了一层花瓣,遥望这粉红的地毯仿佛通往幸福的出口。我想此时的海棠定时乱了姿色,失了颜色,可是当我抬起头时引入眼帘的还是依然在盛开的海棠,依然的灿烂,这不禁让我怀疑这地上散落的花瓣和这依然盛开的海棠还是出自同一个母体吗?而海棠依用旧灿烂的绽放回应着我。   所谓的“生如夏花之灿烂”就是指的是海棠吧,只是这种灿烂从生命诞生之初,到终结之时,贯穿这条生命的长线。也同样是这种灿烂拉扯生命的弧度,感染每一个人。我们不过都是红尘一过客,何必纠结与一切都是未知数的未来。活在当下,珍视现在的分分秒秒,为了让我们的青春了无遗憾,就像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明月。   海棠在凋零的时候况且能灿烂面对,那又有什么是我们不能面对的呢?   印象中家乡的春天是不能没有杨花飞絮的。今年保定的杨花终究还是没能飘起。   所有花中,我最喜欢的当数杨花,或许有人很是不屑“杨花可以算作花吗?”   的确苏东坡也称其为“似花还似飞花”杨絮苍茫,随风万里,即使抛家旁路,也无人为他惋惜吧,甚好,也绝非我一人喜爱杨花,还有一代文豪东坡作陪,否者定会有人把我当作异类吧!   喜欢杨花,喜欢杨花的纯洁,尤其是故乡的杨花。素雅的杨花随风而逝,装饰着整个城市,为城市平添了纯情,浪漫。每次看到杨花时总能想到旧日的人和事,脑海中总是会浮现那些在飞中追逐杨花的身影,回忆起杨花落在地面时,然后大步的踩上去,惊起杨絮飞舞。   旧时陪伴我踩杨花,逐柳絮的人,现在都已各分东西,仅留下我一个人留在这个飞絮的城市在此赏飞花,总让人不禁头涔涔,泪潸潸。   回忆总会让人沉迷不能自拔,可是谁也无法让时光静止,谁也无法停留在昨天,喜欢一句话,如果我们拥抱过去太紧,我们怎能腾出手拥抱未来。   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过去,我们又怎么会为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回忆呢。何不把对往昔的追忆转化为对明天的期待,把回忆尘封起来锁在心中,等到我们到了耄耋之年再打开,细细品鉴呢!   又是一年风飘絮,满城飞雪满城春。   春色未减人未在,杨花无情盈衫袖。   可怜相思不相见,只愿飞花寄相思,   又恐飞花载不动,唯见飞花不见情。   儿时的玩伴,旧事的朋友,你们那里杨花飘絮了吗?你们的身边有陪和你们一起赏花的人吗?   ---片花:书中你我相遇,书中你我相知。好书相伴,一生无憾。接下来您将听到的是文学欣赏之好书时光---   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语言通俗、贴近生活,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故事情节较为完整,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时间犹如一面巨大的墙壁,阻挡了我们情感的交流,艰涩难懂的文字来自遥远的古代,精致珍贵却又那么模糊遥远,在成堆枯燥无味的注释帮助下,终于可以把它翻译成现代的文字,可是那距离,似乎未曾拉近一点点。但是,在安意如细腻的文字中,乐府,已经不仅仅是乐府,她用猛虎轻嗅蔷薇的姿态,小心的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直到这本《陌上花开缓缓归》,   在安意如的作品中,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几千年来什么都翻天覆地的变了,但是只有人心的变化是缓慢的。安意如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结合宏观的历史环境和细腻真挚的人类情感,用现代的视角阐述了她独特的想法,当读者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阅读的时候,顿时,有种跨越时代的心心相印之感。安意如说:要去看隐藏在诗词后面的故事,要写一些真的情感、真的人,仔细描述出那些跨越历史时空的真性情,不因人废文,亦不因文废人。”正是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她动笔写出了一系列古诗词赏析的文章。而《陌上花开缓缓归》,无疑是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本书在追寻古典诗词的浪漫足迹,沉醉唯美爱情的旷世韵味。在历史中游历,有如行走在蔷薇园。你可看到那些华美的诗句,一如正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又要分辨那蔷薇下的刺,不被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坎坷所刺伤刺痛。   让我们回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向那些古人讨一些情爱暖暖身。  南北朝的历史光怪陆离,大一统之前的年代荒诞华美不可尽言。那些简单的歌章,在历史的游历中一如绽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本书注定要以史来绎情。 用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小心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片花:插着文学的翅膀,迎着文学的新风,你,和我,自由翱翔在文学的国度。欢迎来到文学欣赏之文学之旅。——-   桃花总是诗里最艳的词,读到有关桃花的诗词时,那书上总宛若见到滟出的一朵绯红。   那时候《诗经》里的桃花意象不似后来的桃花蘸水般的浅,光有着“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艳,而是暗暗地带着“桃花春浸一篙深”的深,是用来居家过日子的。艳的深度,恰在这种一心一意地居家过日子的淡泊里。美人的美,是要蓦地轻寒一阵,才能上得了桃花的颜色。不是一层胭脂一层胭脂地覆盖就做出了桃花色。   在唐朝同样有个痴爱桃花的男子,他便是刘禹锡。   刘禹锡大半辈子总是被贬,第一次被贬后重回长安,已经是离开长安十年风光,那长安的桃花开得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   那一日,他约好友柳宗元一起去玄都观看桃花。   柳宗元十年前,就跟他一起被贬,十年后,亦是跟他一起被召回长安。他们是共进退的鳜鱼和桃花浪。回来后刘禹锡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有些人看到这诗,心里很不爽,所以跟皇帝说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所以刘禹锡再次被贬,被贬到了更远更苦的播州也就是现在的遵义一带。柳宗元也被贬到了柳州。   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禹锡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u2026u2026他哭不是为了自己再次被贬,只是因为:“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说刘梦得应该好好去照顾母亲。于是,柳宗元向朝廷请示,希望跟刘禹锡换一换:“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总算后来有人帮着说话,刘禹锡才得以改贬到连州。柳宗元虽比刘禹锡小一岁,但他却是这样地勇于担待。这件事,是韩愈为柳宗元写《柳子厚墓志铭》时被提起来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桃花浪暖春风的相亲相扶。   所以,柳宗元是刘禹锡的桃花。   他们一起离开了长安,一直相送,送到了衡阳。衡阳一别,刘禹锡越过五岭,南下连州,而柳宗元沿湘江而上,到达柳州。   从此,柳宗元和刘禹锡只能凭窗遥望,以书信往来聊寄相思——才明白,原来很多唐诗宋词的相思诗是男人写给男人的。而相思的情调竟也如爱情般婉转婀娜。   柳宗元到达柳州后,身体日趋恶化,临终前,写下遗嘱,要仆人在他死后将书稿交与刘禹锡,信中说:“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   公元819年,柳宗元去世。   而此时的刘禹锡正扶着母亲的灵柩行走在去衡阳的路上。后来刘禹锡给韩愈写信,让韩愈为柳宗元撰写了墓志铭,那件以柳州换播州的事情也就被记在了石碑上。而后的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   柳宗元去世后,刘禹锡独自待了24年。其间14年后,他又回到了长安。自上次离开长安后,已经是过了14年。14年,一个女孩已经可以开花,而一个男孩也可以发芽,而刘禹锡却已然失去了最美的颜色。当长安的桃花还在开的时候,他的桃花已经不见了。   刘禹锡再次来到玄都观,发现观中“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中耳,因再题二十八字”,即《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 ;
2023-08-29 15:43:571

文学欣赏的性质是什么?

文学欣赏的性质应从它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来说明。一、文学欣赏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二、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它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三、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实践性。它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2023-08-29 15:44:312

文学欣赏的定义

文学欣赏是,我们用文学的角度去进行这篇文章的欣赏,去分析它的美
2023-08-29 15:44:462

文学欣赏的特点

文学欣赏活动是由文学欣赏者与文学欣赏对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文学欣赏的特点就产生于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主要特点有: 读者作为文学欣赏的主体,必须具备:(1)由日常态度进入审美态度。读者要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文学作品,而不是将生活与艺术等同。(2)具备一定的艺术感受能力。读者应具备基本阅读识字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有能够感受、理解艺术美的修养和能力。感受文学作品侧方面的表达,深刻感受文学背景。 文学欣赏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赖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适应性。文学作品自身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同时,读者对文学作品加以审美欣赏,形成一种同构关系。作品具有生命形式而体现,读者对作品的欣赏品味则是对文学生命活力的释放。
2023-08-29 15:44:551

文学欣赏即是一种什么更是一种什么其重在审美

文学欣赏既是一个认识活动,更是一个情感活动,文学欣赏重在审美。文学欣赏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符号的解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分为感知、体味、领悟三个阶段,具有差异性和一致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追求理论著作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文学欣赏活动是由文学欣赏者与文学欣赏对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文学欣赏的共鸣是审美心理上的共鸣。指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激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和心理认同现象。对艺术共鸣通常有两种形态:读者与读者的共鸣、读者与作者的共鸣。文学欣赏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升华人格,以平和心态处事,健康发展自我。它也是我们进入文学殿堂的必由之路,不会欣赏就不能领略文学的真谛,最实际的就是可以让我们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培养这样一个欣赏万物的好习惯。
2023-08-29 15:45:081

文学欣赏及其意义文学欣赏及其意义?

通过这九周对文学欣赏课的学习,使我对文学欣赏有了更深的认识,且为我以后读书,看待问题有了很好的借鉴意义。接下来我谈谈对文学欣赏的认识。文学欣赏是指在学习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我们通过文学语言的描述逐步获得形象的感受和体验。在理解和把握作品内容的同时。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与反响,得到审美的愉悦、满足与享受,从而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启迪、影响、教育的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 那么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那?首先, 在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使作品中的生活画面,艺术形象逐渐地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使得我们对文学作品有深刻的印象挥之不去,是我们恍然大悟产生共鸣,更加有兴趣的深入文学作品之中。其次,我们要对优美的段落或句子进行反复的剖析提炼出文学作品中的真谛,感受它的美妙传神,是我们的思想升华,享受到审美的愉快和满足。最后,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把握它特定的时代生活背景,反思对比自己所处的环境,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最好在欣赏作品之前对作者有个详细的了解。再者,文学作品的高深莫测在于它所传达的意境,只有深刻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才能真正的领略其中百转千回的酣畅淋漓。文学欣赏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升华人格,以平和心态处事,健康发展自我。它也是我们进入文学殿堂的必由之路,不会欣赏就不能领略文学的真谛,最实际的就是可以让我们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培养这样一个欣赏万物的好习惯。
2023-08-29 15:45:341

文学欣赏心得体会范文【两篇】

【 #心得体会# 导语】文学欣赏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符号的解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分为感知、体味、领悟三个阶段,具有差异性和一致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以下是由 为您带来的《文学欣赏心得体会范文【两篇】》,供您品鉴。   【篇一】   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美的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最前面,就像它在护着生活向前迈进似的。从上小学开始,我就特别的喜欢文学,确切地说是语文,我喜欢作者用优美的词句道出生活的点滴。   在我看来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各有风韵,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都是对世界的认知,都值得我们去欣赏、了解。因为有文学的存在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自然,了解这个世界。几乎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了文学欣赏这门课程,当然我的选择也没有让我失望。在这门课程中我获益的是诗歌鉴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而诗歌鉴赏评价必须要了解诗歌最基本的常识,比如:古风、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及民歌。然后理解内容,把握主题,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人要暗示或启迪什么。鉴赏时,要沿着诗人的思路,领略其意境和感情及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象征、想象、联想等写作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用典的切当和平仄押韵的讲究。“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解释,可见字词的锤炼备受重视。   诗歌大致可分为:写景抒情,咏物言志、即事感怀,边塞征战,怀古咏史五大类。欣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分清类别,方可抓住画面和氛围气场,体味其意境,理解诗人在其语境中的感情。其次是联系全篇主旨品嚼字词,炼字炼意的技巧,隽永的字词更能表现出诗词形象生动,充沛凝炼的语言特色,从而辨析手法,“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等。   一、写景抒情。我们都知道自然景物经诗人之笔必然会带上一种感情色彩,   写景的方法很多,简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明暗对比,此外要注意传统的比兴手法,感情寄托的深浅等。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摹。如柳永《雨霖铃》中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景实写,聚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有点有染,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相融,真可谓字字溢情。然后联系作者的处境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并非无病呻吟,更不是凭空而想,而是有感而发。   二、咏物言志。咏物诗那是一定要写出你所咏之物的形态色彩等特征的,并且追求描绘贴切逼真,一首出彩的咏物诗能令我们想道摄影师,笔锋就是镜头,可深入到对象的灵魂,表象出事物的神韵、品格。物,自然界万物,细致描摹的同时要不即不离,曲极其妙,寄托自己的感情。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怀之作,托梅寄志。运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内心寂寞的愁绪,物与人交织,所说“争春”,是一种暗喻。“妒”,梅的品格岂非平常草木能所有,可鉴标格独高,用意深沉。表现出作者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如梅的傲骨,如梅的精神。梅花自然而然成为他高洁品格的化身。   三、即事感怀。因事由而发感慨,往往是偶有所感冲口而出。鉴赏这类作品,首先要仔细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由,“叙事”与“抒怀”的结合要紧密、自然、熨帖。其次在品中咀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之处,是忧国忧民、思乡怀友,还是离别别绪......要细加领会。如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中“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直笔开头,直指事由。“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言辞慷慨激烈,毫不隐瞒,毫不修饰,充满激情。“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读来倍感豪放奔纵,雄健浑厚,一腔正气喷涌而出,感召力昂扬振奋。从对友人的期望中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抗金必胜的坚定信念及前途的光明。全词“事”与“怀”的紧密结合跌宕起伏,以论入词,首尾呼应,生动感人,艺术特色浑然天成,而非矫情造作。   四、边塞征战。边塞诗是一种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鉴赏时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以便于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熔铸其中的思想感情,   从多个角度切入,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爱国主义这个主旋律,从而感受爱国热情洋溢的同时所表达的那种凄厉和惆怅,那种悲壮和惋伤。这类诗词的境界开阔,隐忧深沉,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首词是辛弃疾寄爱国志士陈亮的一首词,整首词都写军中生活,边塞军容、雄心以及在统治集团的压抑下,壮志难酬的悲愤。“   看剑”,给人以雄姿英发,锐气逼人的感觉。“挑灯”点出了时间和坦荡磊落的拳拳报国心。拂晓醒来时军营雄壮的号角声,更加渲染了边塞壮盛的场面。辛词的豪放风格和艺术表达手法与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结合密切,   音调铿锵,悲壮杂糅,这也正是此类诗词中思想内容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卫国情怀和艰苦生活,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特点的突出。   五、怀古咏史。怀古咏史诗是诗歌中一朵耀眼的浪花。说到怀古咏史诗,首先我们会想到悠久的历史以及无数前人在这历史的舞台上留下的辉煌业绩。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怀古钦英风”或将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怀古思今,借古讽今,深沉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恢宏,先声夺人。历史如大浪淘沙,那些历叱咤风云的前人,怎不令人仰慕钦佩,多少经验教训留给我们,怎   不教人唏嘘感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用周瑜做怀古代表人物,与自己作对照,引起一段渐紧渐烈,慷慨雄浑的抒发。仔细分析体味,从中领悟其基本风格,艺术技巧。格调短促有力而且韵味深长,真乃传神之笔。   诗词的写作始于意格,成于字句。具体地说,在鉴赏诗词的关键处,字词锤炼的精准可使全篇生色,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可以营造出一种有声有色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作诗点眼,犹如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尽失,点睛是要挺要响,用实字则挺,用动字则响。这些词话有助于我们作诗填词,也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深刻精准地鉴赏诗词,学习领悟其异彩纷呈的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   我喜欢诗歌,并不是说就不喜欢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只不过是个人的喜好不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家辈出,   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里一朵瑰丽的奇葩。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篇二】   文学欣赏是读者为获得审美享受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文学欣赏是个体的人对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理解和想象活动。   文学欣赏活动是由欣赏对象——文学作品和欣赏主体——阅读者的之间的阅读关系构成的。文学欣赏对象是由作家创作完成的文本形态,它一经诞生,就进入了自己的生命史。文学作品既然是有生命的,也是向着读者开放的,那么它的历史性就取决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取决于读者的以情感应。   文学欣赏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移情的过程。欣赏活动中的移情现象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欣赏主体——读者把自己的情感、记忆、意志、思想带进阅读过程,并投射到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山川、风物上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对国破家亡的*时势,花也迸溅泪水,鸟儿也感到惊心;“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蜡烛也理解人间的离愁别绪,落下一滴滴同情的眼泪;”“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静亭山。”(李白《独坐静亭山》),山有性命,与人同心,一幅闲适心境,飘逸潇洒,诗人与山相互观照,一点也不厌倦。因为“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类比,按照我们切身的经验类比,来看待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当我们把自己亲自竟来的东西——感觉、努力和意志灌注的我们所阅读的作品之中时,我们就是在移置情感,向它“灌注生命”。另一方面,我们欣赏的对象——文学作品,并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标志事物的语言符号,我们是通过语言符号所展示的典型、意象才观照文学作品的形象的。只有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可能完成文学欣赏。此时,欣赏主体就获得美感,作品就成为审美对象。因为“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   据《乐府古题要解》说,伯牙曾学琴于成连,三年过后,基本技巧已经完全掌握,但再演奏的时候还不能做到情感专注,难以获得精神上的感染力。成连就对伯牙说,“我的琴艺还不能具有感动人的能力,我的老师在东海中,他可以教你‘移情术"”。于是伯牙带了粮食、行囊,跟随老师来到蓬莱山。老师说:“我这就迎接我的来势去!”于是,划船远去,十天没有转回。伯牙在期待中苦等,孤独而又感伤,四处张望,不见老师,只听得“海水汩没,山林睿冥,群鸟悲号”,骤然顿悟,仰天长叹,“原来是老师想用自然界的涛声鸟鸣来感发我的感情。”这个故事虽然不完全是关于文学作品的感受,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自己感受到的情感,才能产生激发、调动真挚的感情,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中的感情。   文学欣赏活动可以分为感受、体验、想象等若干阶段。感受是指文学欣赏活动中的感觉和知觉效果,是读者把文学文本的语言作为艺术符号进行把握的心理活动。作家创作,是把自己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熔铸于语言符号加以物化,生产文本。读者欣赏文学艺术,是把语言符号还原为艺术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映现出来。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香菱学诗一节,写道,香菱开始学诗,不得其解,后感受日深,她认为“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所体会的,正是诗歌审美感受独特性。   在文学欣赏活动中,体验是从外在形式进入到内在形式——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和理解,带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亲历性感受。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活动的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人通过这种自由的生命活动使一切对象性的现实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至在对象里面丧失自身”,人才“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这里的全部感觉是说,人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存在。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同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写道: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处,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而染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唱的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文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之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趣味。”想毕,由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东神摇。由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痴如醉,站立不住,便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件《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读,不觉心痛神弛,眼中落泪。这是因为杜丽娘“爱而不得其爱”幽怨、哀伤,勾起了黛玉内心同样“爱而不得”的悲苦、忧伤。这共同情感体验,导致林黛玉在听《牡丹亭》时,产生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感同身受的强烈共鸣,从而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程度。通过这种惟妙惟肖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对《牡丹亭》中曲文的欣赏,包含了个人体验的反复进行和逐步深入。   文学欣赏中的体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作品中人物经历命运和思想情感的体验;其二,是对于作家思想情感的体验。《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听到《牡丹亭》的戏文会“心痛神驰”,潸然落泪,是因为黛玉自幼寄人篱下,过着抑郁寡欢的日子,情感与精神受到很大的压抑。她敏感多思,情感丰富,自然会感受到比一般女性更多的不幸和哀怨。《牡丹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拨动了林黛玉的心弦,连同《西厢记》以及唐代崔涂的《春夕》,南唐李煜的《浪淘沙》等古诗词中的形象,一并涌入脑海,经过“仔细忖度”之后,一时五内俱痛,百感交集,“眼中落泪”。梁启超先生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指出:“凡读小说,必长若自化其身焉,人于书中,而为其书之主人翁。”“夫既化其身以入书中矣,则当其读此书时,此身已非我有,截然去此界以入彼界。”“书中主人翁而华盛顿,则读者将化身为华盛顿,主人翁而拿破仑,则读者将化身而为拿破仑,主人翁而释迦、孔子,则读者将化身为释迦、孔子。”读者的化身入书,正是由于对于书中人物情感命运聚精会神的的体验,而到达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的真实写照。   文学欣赏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感受、体验,丰富的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想象不仅可以可以依据文本所给定的语言符号,进行阅读和欣赏,而且可以通过改造头脑中的记忆表象而创造出新的形象,使作家创造的更深层次的含义获得再度创造。意大利美学家缪越陀里指出:“想象大半都把无生命的事物假想为有生命的。……一个情人的想象,往往充满着形象,这些都是由所爱对象在他心中引起的。例如他的狂热的热情使他想到所爱对象对他的温存简直是一种天大的稀罕的幸福,以至于他真正地而且很自然地想到其他一切事物,连花草在内,也在若饥若渴地想望求的那种幸福。”我们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的《贺新郎》);“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明媚的自然,多么美妙!太阳多辉煌,原野含笑!”(歌德《五月之歌》虽然它们只是一堆文字符号的组合,却能够在我们的脑海里自然地唤起杨柳、桃花、美人、青山、莲花、原野等自然形象,唤起离别、不舍、清纯、交流、激赏等情感。
2023-08-29 15:45:421

文学欣赏课是什么?

通过这九周对文学欣赏课的学习,使我对文学欣赏有了更深的认识,且为我以后读书,看待问题有了很好的借鉴意义。文学欣赏的过程中,作为文学欣赏主体的欣赏者,自始至终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思想、文化方面的修养以及生活经验等各个方面的储备,并借助于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由此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并非被动依赖于文学作品的既有现实,毫无作为地兼收并蓄,而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己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中的人、事进行艺术再创造。但欣赏者的审美绝不能离开作品为其提供的客观基础,不能歪曲文学作品的基本性质、作品形象的性格特征等。文学欣赏是这种强烈的主观性与欣赏客体对主观性的制约相统一的过程。
2023-08-29 15:45:491

怎样理解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并不是被动和消极的,应当说文学欣赏是一种读者的能动和创造活动,如果把作家的创造看做是第一次创造,那么读者的欣赏则是第二次创造,即对作品想象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主要表现在: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以作品的客观内容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过想象去补充丰富和发展作品中艺术的形象的内涵.
2023-08-29 15:46:062

文学欣赏的社会差异性表现

文学作品鉴赏是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综合活动,读者通过注意、期待、知觉、想象、领悟、情感、回味等心理活动,并使之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心理活动,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其他价值。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须遵循以下要求。 一、 综合活动,审美主导 文学作品鉴赏活动是审美活动。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读歌德的《浮士德》、读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为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而陶醉,获得沁人心脾的美感享受。 当然,文学作品鉴赏不是纯粹的审美活动,它是以实现审美价值为主、包括实现其他价值在内的综合活动。“艺术具有一种二重特征;它既是一个摆脱经验现实及其社会效果联系而超乎其上的独立物,然而它同时又落入经验的现实中,落入社会的种种效果联系中。于是显示出这种审美现象,它是双重的,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现象的(faitssociaux)。” 文学作品鉴赏活动除实现审美价值外,还有许多价值成分,诸如认识价值,道德伦理教育价值,政治价值等等。 例如,在认识价值方面,恩格斯就曾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还称赞读《人间喜剧》比从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例如《复活》中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表现出的伦理道德教育价值,《最后一课》表现出反对外族侵略的政治价值等等。 文学作品鉴赏活动是以实现审美价值为核心而融汇了其他价值的有机活动,其中融汇的认识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等等同审美价值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而且,其他价值的实现,都是在审美价值的实现中实现的。 所以,“文学作品鉴赏是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综合活动”。 二、 关注局部,顾及整体 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学作品中的各个部分都是整体中的一个有机单元。朱光潜先生把一篇作品的整体布局比作兵家所谓的“常山蛇阵”。它的特点是: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就是说,文学作品中的各个部分共同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鉴赏者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要整体把握作品,不能仅把作品中的某些场面、某些情节、某些细节孤立起来进行鉴赏,并以此去评判作品的优劣。 比如“我来迟了”,作为一句完整的话来看,无所谓优劣。日常生活中,它表述的是言说者的一种行为,没有什么更深的含义。但同样的话置于《红楼梦》中,让它由王熙凤的口中说出,其含义就不一样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在这里,“我来迟了”就不仅是王熙凤的一个简单的行为动作。联系上下文,考虑王熙凤在整个贾府中的身份和地位,我们知道,这句普普通通的话语背后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我们既可以从中感觉到王熙凤风风火火、泼泼辣辣的性格,也可以体会到王熙凤在贾府中非同一般的地位和身份,还可以领略到王熙凤放肆的语气中所包含的炫耀和盛气凌人的气势,认识到王熙凤“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独特气质。在那种场合,这样的语言只能从王熙凤的口中说出。 再比如“绿”、“过”、“到”、“入”、“满”这些字,从语义的角度来比较,我们很难说哪一个字更好一些。但在作者感情的参与之下,经过作者的巧妙安排,毫无感情的文字就传达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审美感受。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容斋随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为什么“绿”好呢?从科学的角度讲,风一般只能以听觉、触觉来感知,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诗人用“绿”去描写它,化不易传达的听觉、触觉而为触目成色的视觉,既见春风的到来,又惊异于春风到来后江南水乡的变化,形象生动,一举两得,这就是诗歌创作中通感的妙用。就整首诗而言,“绿”字与其它几个字相比,更能强化诗意:青山绿水,碧野春风、明月孤舟,多么富有诗意的画图啊! 孤立地来看,下面的这段语言是非常罗唆的: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当鲁迅把它放在《社戏》中,用来表现“我”盼望小叫天出场的急切心情的时候,它却是传“情”妙笔。 在文学作品中,某些场面、情节、细节孤立地来看可能是丑陋的、恶俗的、不健康的,但从整体来看,它们有时却是作品的必需。鲁迅先生早就批评过那种不顾整体,单纯寻章摘句的鉴赏方式,“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一吹嘘或附合,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干,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 所以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只有顾及全篇,把部分放在整体中去品味、去鉴赏,才是正确的鉴赏方法。 三、 联想想象,虚实相间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留有许多空白。接受美学把没有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称为“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把文本中的符号、概念变成具体的形象的时候,文本才成为作品。那么如何填补文本留下的空白?如何使一般的语言符号变为生动的形象呢?接受美学认为:必须用联想和想象。接受美学的这种观点对我们谈论文学鉴赏的要求很有启发。文学作品对艺术形象的描述都是虚实相间、留有很多空白的,这些虚的空白的地方就需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去填补,否则,文学鉴赏就无法进行。我们看两段描写: 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寡妇出现了,网纱做的便帽下面,露出一圈歪歪斜斜的假头发,懒洋洋的趿着愁眉苦脸的软鞋。她的憔悴而多肉的脸,中央耸起一个鹦鹉般的鼻子,滚圆的小手,像教堂的耗子一般胖胖的身材,膨脝饱满而颠颠耸耸的乳房,一切都跟这寒酸十足而暗里蹲着冒险家的饭厅调和。她闻着室内暖烘烘的臭味,一点不觉得难受。她的面貌像秋季初霜一样新鲜,眼睛四周布满皱纹,表情可以从舞女那样的满面笑容,一变而为债主那样的竖起眉毛,板起脸孔。总之她整个的人品足以说明公寓的内容,正如公寓可以暗无示她的人品。┅┅罩裙底下露出毛线编成的衬裙,罩裙又是用旧衣衫改的,棉絮从开裂的布缝中钻出来;这些衣衫就是客室,饭厅,和小园的缩影,同时也泄露了厨房的内客与房客的流品。她一出场,舞台面就完全了。50岁左右的伏盖太太跟一切经过忧患的女人一样。无精打采的眼睛,假惺惺的神气像一个会假装恼怒,以便敲竹杠的媒婆,而且她也存心不择手段的讨便宜┅┅。 第一段见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第二段见于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第一段的空白是作家采用白描的缘故,第二段描写,作家采用的是细描,两段都有诸多空白。通过描写我们知道了伏盖太太有一幅憔悴而多肉的脸,但脸的形状呢?脸的黑白呢?通过描写我们知道了伏盖太太有着一个像耗子一般胖胖的身材,但到底有多胖呢?通过描写我们知道了伏盖太太有一双四周布满皱纹、无精打采的眼睛,但眼睛的大小呢?是豹子眼还是丹凤眼呢?眉毛呢?是浓浓的八字眉还是细细的柳叶眉?……总之,仅靠这些实的描写,不能够构成一个可以用视觉感知的完整图像,这就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形象进行补充和想象。只有这样,作品中的人物、景物、场面才可能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从而使我们得到艺术的享受。因此,鉴赏者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去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根本无法鉴赏文学作品。夏丏尊、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的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把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为具体的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譬如说吧,‘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好句子,但这八个字的所以好,并非白纸上写着的这八个字特有好处,乃是它所表托的景色好的缘故。我们读这八个字的时候,如果同时不在头脑里描出它所表托的景色,就根本不会感到它的好处了。” 四、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文学创作需要感情的投入,文学鉴赏一样需要感情的入乎其内,进入角色,与作品描绘的对象融为一体。文学鉴赏者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而应当把自己化入作品中,想人物之所想,急人物之所急,爱人物之所爱,怒人物之所怒,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理解作品,获得审美愉悦。否则就无法感受到其中的魅力。《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的,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闰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这段描写说明,在文学鉴赏中感情专注与浮光掠影所获得的审美效果是不一样的。林黛玉开始由于“未留心去听”,所以偶尔听到一句两句,她只感到“倒也十分感慨缠绵”。当她被戏里的妙词所吸引而侧耳细听的时候,她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先是“不觉点头自叹”,继而“不觉心动神摇”,后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随着她感情投入程度的加深,她所受到的感染也越来越强,获得的审美愉悦也越来越强烈。 需要说明的是,文学鉴赏既需要鉴赏者入乎其内,也要鉴赏者能出乎其外。如果鉴赏者一直沉浸在作品所描写的世界里出不来,就不可能对作品作出客观的深刻的分析和评介。应当说,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不能说读了李后主的词就闲愁万种,读了琼瑶的小说就想入非非,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某一人物。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就要自杀,看了《少林寺》就想出家……我们看一下吴俊忠先生对崔颢《黄鹤楼》诗的鉴赏和分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已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鉴赏者初读这首被誉为‘绝唱"的七言律诗,很自然地会被诗中所表现的那种旅思乡愁,以及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情绪所感染,甚至会驱动自身的人生和情感体验,或遗憾‘空有大志,人生无成",或感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渐入诗中之境而流连忘返。但鉴赏者不能沉湎于此‘诗境",必须反复吟诵,调整视点,跳出境外,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理解诗的意蕴和内涵。读着、读着,鉴赏者把此诗放到当下的文化视野中来‘解读",若有所悟,忽生新感:自然万物均在变与不变之中,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触景生情,见物思事,乃人之常情,然而生何种情,思哪些事,乃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和情绪心境,与其感叹山河不变人事非,倒不如睹物思人,更上层楼。黄鹤楼巍然屹立,白云悠悠缭绕,并不因黄鹤已去而失色,阳光下树木葱郁,青草碧绿,江上烟波迷茫,好一派自然风光,即使因天晚而望不到故乡,有此自然美景,足以慰思乡之情,又何必触景生愁。山河不变人事变,有志者当珍惜时光,努力奋发,不应在无为的忧愁中虚掷时光。” 这样分析,就跳出了诗外,而不至于使自己沉迷在诗歌的愁绪中。空灵的艺术需要空灵的心境去领会其中的美好,优秀的文学作品也需要鉴赏者的慧眼。 五、 逐层深入,体味深意 优秀的作品一般都有言外之意,题外之旨,弦外之音。文字传达给读者的字面意义几乎没有差别,为什么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呢,原因是不同的鉴赏者面对文字叙述有着不同的心理体验。林兴宅先生把文艺作品的审美层次分为三层:①各种形式因素唤起的意象;②意象所指示的历史内容;③象证意蕴。 其意思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相当复杂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意义上。比如《蝇子透窗偈》这首诗: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表面上看,它是写蝇子从来路钻出窗外的事,没有什么意思。而实事上并非如此,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在于:通过蝇子钻窗的过程,告诉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过程中若用眼而不用心,就会被假象所误导,也就是说,眼看不如心悟。很多读者在阅读叙事性作品的时候,总是追求情节的生动性、趣味性,对作品所表现的时代色彩、社会意义、作家意图、文化意蕴……视而不见,岂不知这些才是作家的真正用心和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要用眼,而且更要用心,只有这样深入体会,才会领悟到作品的题外之旨、弦外之音
2023-08-29 15:46:151

文学欣赏的含义

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追求理论著作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2023-08-29 15:46:251

我们进行文学欣赏最基本的啥

文学欣赏的基本途径感受、体验与分析、阐释。文学作品的双重结构:情感、心灵层面与事实、思想层面。情感、心灵层面的接受途径是感受、体验,事实、思想层面的接受途径是。感受、体验是文学欣赏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和方式。文学作品中那些活的灵动的生命信息,如音韵节奏中的意味,字词的暗含意味,语气语调,情调,格调,风格,神韵等等,必须亲身感受体验才能把握。感受、体验是指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作品,拥抱作品,心灵与心灵相对话,感情与感情相交流。在这里,欣赏者心理中没有概念的干扰,没有逻辑的介入,一切都是感性的、直觉的。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面对作品那活泼流动的生命信息,心有所感,情有所动,意有所悟,全身心处于愉快陶醉之中(马斯洛心理学称之为“高峰体验”)。这是精神的盛宴,是心灵的狂欢,这是最大的艺术享受。必须通过感受体验才能把握的艺术因素,也不应排斥和拒绝“过程”之外的分析、阐释。分析、阐释可以使感受体验更明确更稳定更深刻。文学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它对于要表达的东西往往不直说,而是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深深地寓于形象背后,如果仅凭感受往往很难把握它。这就需要借助于一些理性分析,进行一些必要的提炼和阐释。而且,愈是优秀的作品愈需要分析,愈有分析探索的价值——歌德说过,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二、作品的构成因素关于文学作品的构成,古今中外的说法各不相同。西方结构主义美学将作品分为符号层、形象层、深层结构层;现象学美学将作品分为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图式化观相层。中国人一般把作品分为言、象、意三层。笔者认为言、象、意三层次说最切合文学作品实际,简单明快,易于理解,易于把握。这里我们就这一分法略作一些解说。言——语言层1、 音韵、节奏的意味;2、 字词的暗含意;3、 语气与文体。言——语言,相当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色彩,音乐艺术中的声音、旋律,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媒介、材料。文学由语言组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作品的外形式,因而也是读者接受作品的中介、桥梁和通道。(一)有音和义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参与了文学的艺术建构,成为文学的艺术性的构成因素。1、 美包括音韵和节奏两方面。2、 文学中字词除了字面直接意义外,往往还有暗含义(双关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联想义等)3、 在语言层面,还应该注意把握的是语气(在叙事作品中表现为叙事语调)和文体。语气能传达发言者或叙述人的情感态度,文体能体现作者的创作个性,创造特殊的意味。象——形象层运用语言的直接任务在于描绘、创造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1、 抒情性作品里表现为意象、意境、氛围;2、 在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为人物、情节、环境(背景)、景物等。意——意蕴层1、 表层意蕴,2、 深层意蕴。言、象、意的抽象,是人们对文学作品人为的拆解,是运用理性所进行的逻辑分析,其结果是将整体化为具体因素。这些因素如七宝楼台的雕梁画栋,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然而合在一起却通体皆活,俨然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生命体。这个活的生命不是诸具体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按照系统论的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所以当诸因素融合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就具有了超越各具体因素之外的系统质、综合质。正如人的生命体由各器官组成,但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又远远超越各生理器官的具体功能。系统质、综合质主要表现为风格、神韵、气势、色调、基调、格调、趣味等等。(中国式的整体、直觉、模糊)艺术因素的组合不是自发的,艺术整体的建构不是自动的,而是人为的,是作家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获得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使用,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手段,是艺术效果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是极其丰富而多样的,主要的有:结构的安排、叙事角度的选择、象征、情节的提炼、隐喻、夸张、变形、白描、写意等手法的采用等等。(西方式的分解到最小的部分,各个因素的功能分析。)要透彻地理解作品,还要注意了解作家使用了哪些表现方法和技巧。 作家要创作出优秀作品,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接触时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敏的感受力(过敏叫神经质,轻则称多愁善感),对人生有深刻的悟性、有洞察能力、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并善于构思,会融思想感情于形象、声音等感官对象中,最后,是具备过人的语言塑造能力,熟悉特定体裁的妙处。文学创作过程,是将生活中的物象,积累成为记忆中的表象,再将生活积累的表象,生成能够传达作家审美体验的审美意象,把审美意象巧妙转换成文学语言的过程,以传达作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思想情感。欣赏的过程,是读者将语言解码编辑,根据作品的蓝图,调用自己的生活储备(包括语词记忆、表象记忆、情绪记忆),在自己心中重构审美意象,并进行二度审美体验,将作品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从而感受、释放与作家同构的情感的过程。
2023-08-29 15:46:531

文学欣赏对大学生有什么意义?

通过这九周对文学欣赏课的学习,使我对文学欣赏有了更深的认识,且为我以后读书,看待问题有了很好的借鉴意义。文学欣赏的过程中,作为文学欣赏主体的欣赏者,自始至终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思想、文化方面的修养以及生活经验等各个方面的储备,并借助于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由此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并非被动依赖于文学作品的既有现实,毫无作为地兼收并蓄,而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己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中的人、事进行艺术再创造。但欣赏者的审美绝不能离开作品为其提供的客观基础,不能歪曲文学作品的基本性质、作品形象的性格特征等。文学欣赏是这种强烈的主观性与欣赏客体对主观性的制约相统一的过程。
2023-08-29 15:47:011

文学欣赏的最佳途经是什么?为什么?

先生教成这样,真乃匪夷所思,阿弥陀佛
2023-08-29 15:47:182

文学欣赏课的心得体会

通过这九周对文学欣赏课的学习,使我对文学欣赏有了更深的认识,且为我以后读书,看待问题有了很好的借鉴意义。接下来我谈谈对文学欣赏的认识。文学欣赏是指在学习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我们通过文学语言的描述逐步获得形象的感受和体验。在理解和把握作品内容的同时。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与反响,得到审美的愉悦、满足与享受,从而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启迪、影响、教育的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那么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那?首先, 在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使作品中的生活画面,艺术形象逐渐地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使得我们对文学作品有深刻的印象挥之不去,是我们恍然大悟产生共鸣,更加有兴趣的深入文学作品之中。其次,我们要对优美的段落或句子进行反复的剖析提炼出文学作品中的真谛,感受它的美妙传神,是我们的思想升华,享受到审美的愉快和满足。最后,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把握它特定的时代生活背景,反思对比自己所处的环境,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最好在欣赏作品之前对作者有个详细的了解。再者,文学作品的高深莫测在于它所传达的意境,只有深刻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才能真正的领略其中百转千回的酣畅淋漓。文学欣赏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升华人格,以平和心态处事,健康发展自我。它也是我们进入文学殿堂的必由之路,不会欣赏就不能领略文学的真谛,最实际的就是可以让我们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培养这样一个欣赏万物的好习惯。
2023-08-29 15:47:281

怎样理解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一度创造:作家创作,塑造文学形象.(原生文学)二度创造:读者阅读,生成新的文学形象.(次生文学)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想象在文学欣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学欣赏离不开形象,但也不是简单的再现形象,而是通过读者的想象、联想,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重新创造形象。比如没参加过战争的人,也能通过作家形象地描绘,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体验、领略战争生活。如果读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就不可能对作品有深切地感受,不可能发现作品中那些弦外之音。当然,不同的读者,由于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个性特点的差异,对于同一部作品中的形象,也很可能得到的印象不一样,因此人们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023-08-29 15:47:372

文学欣赏和诗评有什么区别

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本书追求理论著作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行文方面,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尽量多分析作品,对每一观点尽量作到在具体例证分析的基础上引出结论。诗评是指对诗歌的评论,是对诗的整体,一句话,一个词的好坏做出批评或议论,或者是对用词的作用,原因之类作出说明。2000字的诗评一般要求对诗歌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评论,而不是仅仅对一句话或一个词的评论。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文学欣赏还是诗评都不需要太过隐晦的表达,直接明了是中国白话文的特点,在直接的基础上能暗中体现自己的观点是最好的。
2023-08-29 15:47:471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

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欣赏喽!
2023-08-29 15:4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