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含义【简介】

2023-09-04 20:15:34
共11条回复
nicehost

端午时节吃粽子,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因为触发了秦国贵族的利益遭到了流放。

在流放的过程中他得知了楚国的国都被秦国攻陷的消息,于是抱着石头投身汨罗江中而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悼念他,便在汨罗江中丢入饭团和鸡蛋这些食物,慢慢的便发展吃为了端午节要吃粽子。

形态样式

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再也不做稀饭了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起源

一般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许多盛行於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据此推测:端午节源於对恶日(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此外,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端午考》)。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迎涛神祭图腾说。相传在古代的中国南方有个少数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带)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者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扒著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地就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习俗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在家门前悬钟馗像、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儿女长命多福。

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

挂艾叶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

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於吴、越、楚。以纪念屈原。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龙舟竞赛。

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全国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写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立蛋:如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

意义

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吴王夫差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在五月初五诗人节与屈原合并举行纪念)。

传播

很多亚洲国家也有端午节,一般都来源於中国,但是各国的传统习俗各不相同:

日本:男人游泳,女人洗头;由於不再采用农历,日本的端午节固定於每年阳历5月5日,同时这一天也是日本的男孩节和儿童日,是法定的公众假期。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鲤鱼旗,这是中国端午节没有的习惯。

韩国:男人摔跤,女人洗头。韩国的端午祭祀活动从农历四月初五开始,五月初七为止,是萨满教祭祀的一种形式,同中国的端午龙舟、粽子等习俗有很大不同。

假日

把端午列为公众假期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台湾、香港、澳门

Chen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船只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coco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起源

一般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许多盛行於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据此推测:端午节源於对恶日(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此外,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端午考》)。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迎涛神祭图腾说。相传在古代的中国南方有个少数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带)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者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扒著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地就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习俗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在家门前悬钟馗像、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儿女长命多福。

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

挂艾叶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

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於吴、越、楚。以纪念屈原。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龙舟竞赛。

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全国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写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立蛋:如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

意义

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吴王夫差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在五月初五诗人节与屈原合并举行纪念)。

传播

很多亚洲国家也有端午节,一般都来源於中国,但是各国的传统习俗各不相同:

日本:男人游泳,女人洗头;由於不再采用农历,日本的端午节固定於每年阳历5月5日,同时这一天也是日本的男孩节和儿童日,是法定的公众假期。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鲤鱼旗,这是中国端午节没有的习惯。

韩国:男人摔跤,女人洗头。韩国的端午祭祀活动从农历四月初五开始,五月初七为止,是萨满教祭祀的一种形式,同中国的端午龙舟、粽子等习俗有很大不同。

假日

把端午列为公众假期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台湾、香港、澳门

慧慧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屈原面临亡国之痛,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端午节吃粽子。

阿啵呲嘚

包粽子是为,

FinCloud

如今这社会变成砖石家庄呢U0001f60a

tt白

不会太太说

大鱼炖火锅

粽 考

谭家斌

中国是粽子的故乡,形成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洐变,今天的粽子,已经进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渗透于旅游、饮食、社交、商贸、节庆等活动之中。其与端午节日紧密相联,与端午习俗息息相关,逐渐成为端午节独特而又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习俗,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标志和具有主题特性的文化符号。故有“端午节是‘粽子节"”[1]之说。

粽之起源

中国粽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而逐渐形成的,是先民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发明创造的传统文化。那晶莹剔透的米粽,就是先民们的智慧结晶。

(一)、粽之称谓及本源

今见最早记载粽之古文献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米部》:“糉,芦叶裏米也。”[2]“糉”即“粽”。“粽子”为俗名,雅称为“角黍”。所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云:“稯,俗作粽……曰角黍。”[3]西晋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4]粽子除称角黍之外,亦称裹蒸、裹饭、白玉团、饭团、包米、筒粽等。如明代王志坚《表异录》载:“南史大官进裹蒸,今之角黍也。”[5]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坚瓠集》云:“以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裹饭祀之。”[6]唐代元稹《表夏十首》诗曰:“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7]灵均即屈原,《离骚》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8]

古代粽子为什么称为“角黍”呢?“角”即牛角。早在西周时期,“先民盛行用牛或牛角来祭祀天地社神和谷神的习俗。因为牛是大牲畜,以宰杀大牲‘牛"来作祭品,是表示人们对天地之神和谷神的尊重与崇拜。”[9]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后来祭祀逐渐釆用牛角来替代全牛,《诗经·周颂·良耜》是周王在秋收后祭祀社禝的乐歌,即有“杀时犉牡,有捄其角”[10]之说,《尔雅·释畜》:“牛高七尺者,名犉。”[11]“捄”即形容牛角很长。古代粽之形状多为尖角,如同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黍”即黍米,今多称黄米、小米,颜色主要有红、黄、黑三种,是古代“五谷”(多指稻、黍、稷、麦、菽)之一。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十五引《吕氏春秋》云:“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以为上盛。”[12]黍被当作上乘祭品,而且黍最有黏性。《说文解字·黍部》:“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穜,故谓之黍。”[13]“黍”与“暑”不仅古今同音,而且与季节相关。明代魏校的《六书精蕴》云:“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14]

(二)、粽或角黍之初始作用

角黍起初主要用于祭祀。用植物叶片扎制成牛角形的粽子,以角黍替代牛角进行祭祀,是先民们祭祖祈福、祭谷神求丰年的两种原始宗教文化崇拜形式的产物。西周时期,人们在夏至日用黍米祭地只物魁,也就是说,当初使用的是黍米而非角黍。古代祭祀必备祭品有牲和五谷,先秦前首先出现以黍米作为祭品使用,后又出现以牛角盛黍作祭品,牛角代表牲中之牛,黍代表五谷。春秋时期,以菰叶裹黍成角形,代替牛角,遂成角黍,这就是今日粽子的前身。至汉晋,角黍已盛行,既用于祭祀也食用。先民的祭祀活动主要在仲夏时节进行,晋代范汪《祠制》曰:“仲夏荐角黍。”[15]“荐”即指进献祭品。至东汉时,出现了用角黍祭祀屈原的方式,南朝时期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一作区回或欧回,“区”读“欧”音,有区姓—笔者注)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遗风也。”[16]这里所述是东汉光武帝建武(公元25—公元56)年间之事。其所用粽的形状及制作方法发生了变化,即用竹筒作粽并塞以楝叶,而且缠以五色丝,这也是今天见到最早出现记载筒粽的古文献。

粽子最初使用的主体原料是主产于北方的黍米,也就是说,粽子的起源应是在中国的北方,当时主要被当作祭祀品,同时供人们品尝。现已从华北、东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发掘出炭化的黍,可见黍米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当角黍从北方传至南方时,主体原料是主产于南方的糯米,筒粽则成为南方长江流域稻作民族的饮食习俗。晋代中期,人们已将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粽统称为“粽”。如今,南北大地多釆用糯米做粽子的主体原料。

(三)、夏至食粽之俗与端午习俗归流

今见食用粽子的最早文献记载是西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又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17]南朝时期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更明确:“夏至节日,食粽。”[18]

古代食用粽子的时间分别是夏至日和端午节。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较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消灾、年丰。《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司巫·神仕》曰:“以夏日至致地祇物魅,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19]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20]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端午是一个与夏至有密切关联的节气仪式,虽然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虽然在夏至节之前,最初也是夏至日食粽,但两者在时间上很近,以至于两个节日之俗逐渐合并成一个节日了,也就是说,端午节与夏至节至迟在魏晋时期归流为端午节了,粽子也相应地从夏至节的节令食品转移到端午节。晋代周处已有如此说法,如《荆楚岁时记》云:“周处谓为角黍。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言以食祭之。”[21]“汉魏前称‘夏至粽",后移到端午,称‘端午粽"。”[22]其实,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投水(所谓“赴湘流”),并非于夏至日投水,五月初五日又称端午,由此可见,夏至与端午已经合二为一了。再如宋代李昉《太平御览·时序部》载:“《风土记》曰:‘仲夏端午。……俗重此日与夏至同。"”[23] 随之,端午与夏至同时将粽子作为节令食品食用。“到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下诏将五月初五日定为‘端午节",谕令各地官府组织……活动,以纪念屈原。”[24]由于朝廷与民间都重视端午节,唐宋时期,夏至节逐步衰微,端午则兴盛起来。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如今食粽习俗都归流至端午节,故称端午节为粽子节。

端午粽的制作方法始见于东汉《说文解字》“糉,芦叶裏米”。《风土记》则对粽的制作方法记述更为详细,宋代《太平御览·时序部》载:“《风土记》曰:‘仲夏端午。……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令熟。"”[25]清初褚人获《坚瓠集》亦载:“《风土记》:‘端午日以菰叶裹粘米、栗枣,灰汁煮熟,谓之粽。"”[26]有研究者考证后说:“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东汉末年,人们用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煮熟就成了碱水粽。”[27]

从上述可知,粽子起源于西周前后,“现在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便已有之。”[28]至今有近3000年的历史。

粽之流播

端午节之所以又被称为“解粽节”、“粽子节”,即因为粽子是端午节标志性的食品。自古迄今的流播过程中,已经形成丰富多彩的粽文化,不仅粽的形状五花八门,千姿百态,而且粽的品味众多,粽馅各异,种类繁杂,色彩纷呈,璀璨夺目。

(一)粽之洐变

从形状上看,已由最早的角黍、筒粽洐变为多种形态。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29]可见唐宋时期的粽子形状已发生很大变化。如今还有百索粽、七子粽、圆柱粽、四方粽、菱形粽、笔形粽、宝塔粽、枕头粽、小脚粽等。

从颜色上看:有黑色粽、绿色粽、红色粽、白色粽、棕色粽、黄色粽。可谓五彩缤纷。最早的粽子色彩主要是黄黍、红黍、黑黍、白糯米的本色粽。除了原料本色之外,添加其它可食用物品,如绿色粽即添加有艾叶、绿豆等。

从味道上看,从原味粽衍变成甜粽、咸粽、碱水粽、酸粽、辣粽等。从生活习性上看,北方以甜为主,南方则甜少咸多。堪称五味皆俱。

从粽馅上看,起初用于祭祀活动或食用的粽子只有黍米粽,后又有糯米粽,当初也没有加入其它馅料。粽馅始于唐宋时期,南宋浦江吴氏《中馈录》云:“用糯米洗净,内夹枣、栗、杮干、赤豆,以艾叶或箬叶裹之。”[30]明代已至丰富程度。现今品类更多,可以说只要能食用者皆可做粽馅。荤素搭配,色香兼具,形味皆备,悦心可口。主要有六类:一是肉粽。如鲜猪肉粽、火腿粽、腊肉粽、烤肉粽、鸡肉粽、猪油粽、香肠粽、牛肉粽、羊肉粽等。二是果品粽。如枣子粽、橙子粽、莲子粽、板栗粽、杮干粽、杨梅粽、胡桃粽、桂圆粽、葡萄干粽、椰蓉粽、松仁粽、桃仁粽、瓜仁粽等。三是水产品粽(或称海产品粽)。主要盛行于沿海及大江大湖区域。如虾米粽(亦称虾仁粽)、蛤干粽、干贝粽、鲍鱼粽等。四是甜品棕。如豆沙粽、蜂蜜粽、蜜饯粽等。五是豆粽。如绿豆粽、赤豆粽、豆蓉粽、花生粽等。六是植物粽。如艾香粽、玫瑰粽、笋干粽等。除这六类之外,还有咸蛋黄粽、酸菜粽、花菇粽什锦粽、叉烧粽、水晶粽等。

从粽叶上看,早期包裹的植物叶片主要是菰叶、楝叶、芦叶。如今还有桧竹叶、竹箨(竹笋)叶、箬叶(有称蒻叶粽)、芭蕉叶、包谷叶、荷叶、棕榈叶、苇叶等。使用这些材料时,也多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如南方高温多雨,为阔叶植物如菰叶、楝叶、苇叶、箬叶、芭蕉叶等植物叶片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例如《本草纲目·草部》释“蒻叶”云:“蒻与箬同。簝(辽)叶。其生疏簝(辽),故又谓之簝(辽)。”又说:“箬生南方平泽。……南人取叶包米粽。”[31]如今屈原故里秭归及三峡一带包粽子即用簝(辽)叶(有称簝竹叶),书面语祢谓箬叶。

从称谓上看,早期统称为粽或角黍,明清以来品种增多,为了区分各类粽子,称谓随着发生了变化。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称呼粽名:一是从粽馅上区分。即随粽馅品种称呼,例如粽馅是肉类,则称肉粽,如果是果品类,则称果品粽。从细处分,如果粽馅是牛肉,则称牛肉粽,如果粽馅是桂圆,即称桂圆粽。二是从粽叶上区分。即随粽叶名称称呼,如果包裹粽子的是荷叶,则称荷叶粽,如果包裹粽子的是苇叶,则称苇叶粽。三是从形状上区分,即随粽之形态名称称呼。

(二)、粽之传播

我国粽子起源较早,传播路线先由北而南,再由南而遍及中华大地。

粽子不仅是我国传统的美食,而且是推介中国饮食文化的“大使”。制作粽子的技术伴随着文化交流和饮食习俗的传播,在古代即已传到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不仅有食粽之习俗,而且沿袭了我国粽子的特征。例如,日本在历史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既有阳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也食粽子,还有闻名的“大唐粽子”,说明唐朝时期已经传入日本。其制粽以米粉为主料,呈锥形,馅料多是水果、蛋黄、鱼片;新加坡有著名的“迷你粽”,如鸡蛋大小,尖锥形,用天然花汁染成淡绿色;菲律宾粽子的形状、风味与我国江浙一带的粽子相似;马来西亚的粽子形状,与我国广东的粽子相仿佛,其特点是个头大。印度尼西亚粽子的味道与我国南方粽完全相同,而且工艺精良,回味无穷;越南粽完全是闽粤风味,外形为圆筒状,如同我国古代的筒粽;缅甸粽为一寸见方的长形粽,内有香蕉与椰蓉;韩国、朝鲜也有端午节食粽的习俗。另外,泰国、老挝、秘鲁、柬埔寨、墨西哥、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等国家也存在食粽习俗。同时,凡有华人、华侨集中居住的国家,多保留着我国端午传统文化,如印度、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即如此。

(三)、粽之心理文化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仅将粽子用于祭祀活动或食用,而且赋予各种象征意义,衍变为形象逼真、喻意深刻的民俗文化,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寄托。

“粽”与祖宗之“宗”同音,“粽”又由“米”与“宗”组合而成,所以人们认为“粽” 原本就是为祭祀祖宗而生,是敬祭先祖的必要祭品。同时,包涵着传宗接代、为宗族禳灾祈福保平安的意义;枣子粽、桂圆粽喻意“早生贵子”,取“桂”与“贵”、“枣”与“早”之谐音;花生粽祈求生育繁衍[32];板栗粽谐音“立宗”,象征光宗耀祖,宗族兴旺;橙粽之“橙”与“成”谐音,象征心想事成,事业有成,功成名就;羊肉粽之“羊”与“洋”谐音,寓意“喜洋洋”;“粽子”谐音“中子”、“种子”,因此民间谚语有“吃了粽子得儿子”[33]之说;莲子粽谐音“连子”、“年子”,寓意“连连生子”、“年年得子”;旧时赶考期间,有将粽子做成笔形赠予考生之俗,寓意“必中”,如果赠送枣馅的粽子,又寓意“早中”,既以此表示预祝之意,也是为了图取吉利;唐代的“九子粽”曾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九子粽即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每只粽子大小不同,大者居上,小者居下,大者似拳头,小者如大拇指,并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制而成,大多以礼品馈赠亲朋好友。“九子”象征多子多福。唐玄宗食过九子粽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作《端午三殿宴群臣并序》诗,赞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34]蜂蜜粽、蜜饯粽则寓意“甜甜蜜蜜”;桂圆与莲子做馅的粽子,取“桂”与“贵”、“莲”与“年”之谐音,寓意“富贵万年”;桧竹叶、竹箨(竹笋)叶、簝竹叶包裹竹笋馅的粽子,象征“竹报平安”。

荷叶粽的寓意最多。缘于与“荷”谐音的字较多。如果赠送给朋友,寓意“阖家安康”,取“荷”与“阖”之谐音;如果赠送给邻居,喻意“和为贵”、“和为上”;如果加盐味赠送给老龄人,寓意“鹤寿延年”,取“荷”与“鹤”、“盐”与“延”之谐音;如果赠送给合伙人,意为“一团和气”,取“荷”与“和”之谐音。如果加有花生,又寓意“和气生财”。如果赠送包裹杨梅或玫瑰馅的粽子,取“荷”与“和”、“梅”与“美”、“玫”与“美”之谐音,寓意“和和美美”。

这些喻意方式大部分是利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以多维联想而表情达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依物寄意,是寄托某种期望和祝愿的心理作用的具体表现。

粽与屈原

今天,每当我们言及端午节或者端午食用粽子的时候,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起伟大诗人屈原。

(一)、端午与屈原相联

早在唐代,江南僧人文秀于《端午》诗中感慨:“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寃。”[35]虽然端午节和食粽之习俗产生在屈原之前,虽然粽子最初的起源是由于祭祀神灵与祖先的需要,但后来人们多将端午节食粽之习俗集中到纪念屈原一人身上,这既是人民的自然选择,也是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闻一多曾说:“古今没有第二个诗人像屈原那样曾经被人们热爱的。……端午是一个人民的节日,屈原与端午的结合,便证明了过去屈原是与人民结合着的,也保证了未来屈原与人民还要永远结合着。”[36]端午节祭祀屈原,已经成为不变的习俗,成为中华民族端午文化的主线,故称端午节为“诗人节”。

“端午”之称谓始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被人们并称为中华民族最具影响力的四大传统节日,“中国端午节”于2009年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迄今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入选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端午节的内涵意义与文化价值的发展过程中,屈原的加入,逐渐使得端午节作为一个整体而形成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成为中华脊梁的象征。屈原其人、其诗、其事,赋予端午习俗以崇高意义,并始终泽被后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从现存文献考察,屈原与端午节相联系或者说端午祭祀屈原,起始于东汉,因为东汉应劭(约153—196)的《风俗通义》(亦称《风俗通》)有明确记载:“五月五日,以五釆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又曰,亦因屈原。”[37]到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下诏将五月初五日定为“端午节”",谕令各地官府在端午节期间组织各项活动,专门纪念屈原。

目前,学术界也认为屈原与端午关联的时间是在汉末至南北朝期间。蒋方说:“东晋南北朝时期,经过人民的传讲与文人的选择记录,屈原成为端午节日的主角,纪念活动逐渐兴盛。”[38]龚红林说:“据笔者考证,屈原与端午联系或者可推至东汉时期,因为当时民间已流传‘五月五日以五釆丝系臂"习俗与纪念屈原相关。”[39]又说:“民间食粽纪念屈原可追溯到东汉以前,起源于先秦屈原妻子或东汉初年长沙人欧回生活的时代。”[40]龚氏的这两个识见与本文观点不谋而合。屈原与端午节相联系或者说端午以粽祭祀屈原,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三)、粽与屈原相联

最早传说使用粽子祭祀屈原是南朝时期梁人吴均《续齐谐记》,其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祭之。”[41]吴均而且言称以筒粽祭祀屈原是东汉“建武中”(25—56)之“遗风”。今天有人不承认这种说法。如何宏认为:“建武距屈原殉国大约300年。这一东汉建武年间区回见到屈原的故事与神话故事无异,在汉代史籍中没有发现记载,显然是一种文人根据民间传说进行的‘创作"。”[42]并认为《续齐谐记》是笔记小说,“是当时民间传说”。但是,笔者认为吴均《续齐谐记》所言并非空穴来风,自然有其依据。其后,南朝时期宗懔(499—563)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最为明确,其曰:“周处谓为角黍。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言以食祭之。常苦为蛟龙所窃,以五色丝合楝叶缚之。”[43]宋代罗愿所作训诂类书《尔雅翼》有此转录。《荆楚岁时记》作为记录古代楚地岁时节令文献,其记述与《续齐谐记》大同小异,如《续齐谐记》所言只是“一种文人根据民间传说进行的‘创作"”,则不会袭之。再者,如同吴画成先生所言:“吴均本人其实是个精于史学的学者,《续齐谐记》……颇有民俗源流辨析的价值。”[44]唐代佚名氏所撰《襄阳风俗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屈)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45]宋代乐史所撰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五有转录。南宋诗人陆游于1178年出蜀东归,途经屈原故里秭归归州,正逢端午,在观看屈乡节日盛况后,所咏《归州重午》诗中即有“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当年角黍盘”[46]。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载:“稯,俗作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47]据此可知,古代祭祀屈原多用黍米筒粽或角黍,元明清至今多用糯米粽。

有资料传说屈原家属曾作粽。一是屈原妻作粽。宋代《太平寰宇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48]二是屈原妇作粽。《太平御览·饮食部》引南朝宋刘敬叔(?—468)《异苑》云:“粽,屈原妇所作。”[49]此说也可能是指屈原之妻。三是屈原姊作粽。今人曹夫等《端午粽飘香,民间食俗多》一文说:“粽,屈原姊所作。”并注明此说“据《异苑》”。[50]如今秭归一带流传有《屈姊包粽子》的五句子歌:“五月初五是端阳,屈姊思弟欲断肠。釆回簝叶包粽子,包好粽子投长江,谢送忠烈回故乡。”[51]相传屈原投水于汨罗之后,有一神鱼驮屈原尸首送回秭归故乡。清代程含章《神鱼》诗曰:“当年屈子投汨罗,神鱼衔送归桑梓。”[52]除屈原亲属作粽之外,还有说汝頺作粽。明代张岱《夜航船》卷十一云:“周公作汤团。汝頺作粽。”[53]有说汝頺是汉代人。还有说区曲(一作区回或欧回)作粽,源出《续齐谐记》。汉这些说法尚待进一步考证。

(四)、屈原作品中的粽文化

屈原不仅是被古今人们使用粽子祭祀的对象,其诗篇中也蕴含着粽文化。

《离骚》云:“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54]“糈”与“黍”在古代同音,《康熙字典》谓糈又读黍[55]。“椒糈”之音与“角黍”完全一致。再者,《辞源》释“糈”为二义:一为粮食,粮饷;二为祭神用的精米。[56]由此可见,糈是一种食品。《山海经》里的《五藏山经》中,言及祠神之礼用“糈”者达12篇之多,[57]古代祭祀多用角黍,“糈”可能就是角黍,即粽子。

《招魂》云:“粔籹蜜饵,有食餦餭些。”《尔雅翼·黍》:“黍又捣以为饧,谓之餦餭。《楚辞》曰:‘粔籹蜜饵有餦餭。"言以蜜和米麫煎熬作粔籹。又有美饧,众味甘具也。及屈原死,楚人以菰叶裹黍祠之,谓之角黍。”[58]宋代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曰:“角黍之事肇于风俗。昔日屈原怀沙忠死,后人每年以五色丝络粔籹而吊之,此其始也。”[59]说明“粔籹餦餭”即角黍。按《招魂》全篇意义,“粔籹餦餭”作为食物,主要用于祭祀中的招魂仪典。

《天问》云:“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60]“秬黍”与“角黍”音近。“莆雚”为菖蒲、芦叶之类,《康熙字典》释粽曰:“粽,角黍也,同糉。”[61]其释糉曰:“糉,芦叶裹米之角黍也。”[62]《汉语大字典》释粽曰:“粽,用箬叶、芦叶包裹糯米做成的食品。……也作‘糉"。”[63]《天问》将秬黍与芦叶放在一起,这就形成了角黍的原始特征。“何由并投”之“投”,使我们联想到投食于水祭祀的事象,今多见古籍记载投粽于水祭祀屈原之事,但在屈原之前已存在包裹食物投水祭祀水神的习俗,东晋王嘉《拾遗记》载:“(周昭王)二十四年……昭王沦于汉水,二女与王乘舟,夹拥王身,同溺于水。故江汉之人,到今思之……结五色纱囊盛食……并沉水中,以惊蛟龙水虫,使畏之不侵此食也。”[64]方清刚先生依以上释意说:“据此可以判断,后世以至今天的端午习俗在屈原时代已经是普遍的社会风俗。根据《天问》,端午习俗最迟可以溯及鲧,也就是有夏前夕。”[65]我们认为,方清刚先生的判断尚有考证的余地,难以定论。

(作者系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楚辞学》编委,宜昌市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副研究馆员。)

小教板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那么关于粽子的来历你又了解了多少?

端午粽子

  粽子的来历一

  公元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的来历二

  古代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却说:“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隗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因李时珍此种说法,故闻一多有 “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说。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 粽子的出现如本文开头所说,但一说用于祭祖;又说为了纪念屈原殉难,两说都有道理。

  粽子的来历三

  春秋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 震远同湖州粽

  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苏萦

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相关推荐

端午节的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

1、端午时节吃粽子,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 2、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因为触发了秦国贵族的利益遭到了流放。在流放的过程中他得知了楚国的国都被秦国攻陷的消息,于是抱着石头投身汨罗江中而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悼念他,便在汨罗江中丢入饭团和鸡蛋这些食物,慢慢的便发展吃为了端午节要吃粽子。
2023-08-29 22:59:352

端午节吃粽子,你知道这个习俗的的由来么?

亲,这个是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成立的。
2023-08-29 22:59:4912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心中悲愤不已,于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自尽,人们为了不让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2023-08-29 23:00:302

吃粽子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在战国时期屈原抱石投江,楚国人为了不让鱼虾啃食其身体,就划着船往江里扔饭团、鸡蛋等,此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2023-08-29 23:01:221

吃粽子的来历

吃粽子的来历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大家争先恐后,这后来成了赛龙舟的来历。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还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人们为了怕饭团被鱼虾快速吃完,又想出了用楝树叶、苇叶包裹饭团,外缠彩丝的做法。粽子的发展历史最初“粽”属于“籺”的一种,而籺则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不过是其中的一种。早在先秦时期诞生的《礼记》中,便提到了一种名叫“苞苴”的物品。所谓“苞苴”,便是用植物将食品包裹起来,并将其作为礼物馈赠给朋友,可以看做是最早的“粽类食品”。春秋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粽子的直接前身,当时的人们用菰叶把黍米包裹成牛角状,然后蒸熟或煮熟后祭祀祖先和神灵,因其外形像牛角,因此称为“角黍”。除了用菰叶包裹黍米外,人们还会将米放入竹筒内密封烤熟,称其为“筒粽”。
2023-08-29 23:01:371

吃粽子的来历

  吃粽子的来历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源于纪念屈原。在战国时期楚国灭亡之际,屈原抱石投江,楚国人为了不让鱼虾啃食其身体,就划着船往江里扔饭团、鸡蛋等,此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   为什么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根据地区不同,粽子的馅料以及口感也有各式各样的不同,总得来说可以分为甜口和咸口,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不过虽然端午节有吃粽子的风俗,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灭亡之际,爱国诗人屈原抱石投江,当地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凭吊,并划船往江里扔饭团、鸡蛋等食物,避免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此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用来纪念屈原。   从粽子的馅料来看,我国北方地区多包小枣,而南方地区更是极为丰富,有包豆沙、火腿、鲜肉、蛋黄等等,而吃粽子的风俗,在我国更是千百年来盛行不衰,就算不是端午节,也有很多人喜欢食用。
2023-08-29 23:01:561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吃粽子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种端午习俗。在《史记》的记载中,屈原是楚国的大臣,遭遇陷害,被贬黜。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伤心欲绝,抱石投汨罗江。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悲痛万分,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遭到鱼虾的侵蚀。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米团,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流行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五月五过端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粽子的传统形式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粽子的种类,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从粽子馅上分,咸粽有肉粽、咸肉蛋黄粽、香菇粽、鲍鱼粽、莲子粽等,甜粽有水果粽、豆沙粽、枣子粽、香芋粽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地区的人爱吃碱水粽、白粽。北方粽子多是简单白米、赤豆、枣,蘸着白糖。而在南方,粽子口味丰富,鲜肉、鲜肉、火腿、蛤蒌、蛋黄、豆沙、排骨、蜜枣、莲蓉等。端午食粽之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端午节
2023-08-29 23:02:051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有多种说法:1. 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祭奠他。后来,人们用粽叶包裹糯米蒸制粽子,以此来纪念屈原。2. 纪念伍子胥:传说伍子胥死后,人们用粽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以祭奠他。3. 纪念孝女曹娥:传说曹娥为救父投江,后来人们用粽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以祭奠她。4. 增强爱国意识:传说屈原死后,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祭奠他。后来,人们用粽叶包裹糯米蒸制粽子,以此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以上是端午吃粽子的由来的一些说法,其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端午吃粽子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表达对屈原等爱国人士的敬仰和怀念的方式。
2023-08-29 23:02:253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吃粽子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种端午习俗。相传在战国时期,屈原在五月初五那天抱石投江,人们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身体,就用竹筒装入糯米投入江中,慢慢的,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变成了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一说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2023-08-29 23:03:171

粽子的来历到底是什么

粽子的来历: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2023-08-29 23:03:5413

吃粽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一定要听听看见小三渠二街市街头霸王餐饮店铺号加入企业微信第三方服务商品房?我们的少年时代表作业了好久不见你了啊啊啊啊啊啊!
2023-08-29 23:05:335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那么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 1、 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怀王有一位忠心的大臣叫做屈原,他举贤授能,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却因为触发了秦国贵族的利益被反对,最后遭到了流放。 2、 在流放的过程中,他得知了楚国的国都被秦国攻陷的消息,于是抱着石头投身汨罗江中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诚这个词语。 3、 在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为了悼念他,便在汨罗江中丢入饭团和鸡蛋这些食物,以防他被江中的鱼虾咬到身体,后来这一项传统被一年一年的继承下来,人们开始改用楝树的叶子包着饭团,然后在外面缠上彩色的丝线,慢慢的便形成了粽子,于是便有了端午节要吃粽子的这一个习俗。 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内容的介绍就到这了。
2023-08-29 23:06:441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时节吃粽子,主要还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怀抱大石投入江中,楚国人为了不让鱼虾咬坏了屈原的躯体,就用竹筒装上米投入江中,用来吸引鱼虾。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楚国大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年的这一天楚国人就会用竹筒装满米投入到江中祭祀,这也是最早的粽子的由来。历史背景: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现在看到的用叶子包成的,而是用竹筒做成的,古代人对端午节也赋予了更多的说法和内容,在祭祀屈原的时候担心投入江中的竹筒米会被江中的蛟龙盗取吃掉,于是丰富的粽子的形色,古人认为蛟龙害怕楝叶和五彩丝线,所以就用楝叶包米用绿丝缠绕扎好再投入江中。春秋时期也有关于粽子的来历,有记载说,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上黍米包成牛角状的粽子称之为角黍。也有用竹筒装上米密封起来烤熟,称之为筒粽。到了东汉末年,有百姓用草木灰泡水用来浸泡黍米,用菰叶包成了四角形状然后放在锅中煮熟,这种粽子后来演变成了广东碱水粽。一直到了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佳节的必备食物。
2023-08-29 23:07:121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大家都是到端午节要吃粽子,那么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吗?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历史久远,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真正成为民俗大节是在六朝以后,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 赛龙舟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比如祭奠屈原、祭奠水神、龙神等等,但是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屈原死后,人们划着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并往江中投粽子等食物,防止鱼虾啃食他的尸体,此后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就流传下来了。 赛龙舟是我国端午节的习俗,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在南方地区较为流行。关于它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大致上可以分为祭奠屈原、祭奠水神、龙神等等祭祀活动。 现在大部分地区都认为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在屈原跳下汨罗江的时候,人们划着船打捞他的尸体,但是并没有打捞起来,且为了防止鱼儿啃食屈原的尸体,就往江中投粽子等食物,后来为了纪念他,就演变成在他投江的那天赛龙舟、吃粽子了。 现如今的龙舟已然成为了一种比赛项目,船身的大小在各地又有不同,像是广州等地,船长33米,而南宁则长20多米,湖南龙舟长度16~22米,比赛规定在同距离起航,先到达终点为胜。 端午节和艾草的故事 端午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的习俗,据说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这年五月,黄巢大军兵临邓州城下。 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个村外的路口,遇见一位年轻妇女,背背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小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位年纪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黄巢以为这个妇女不仁,抽刀欲斩,经询问,方知原来大孩子是妇人大哥的遗孤,小孩子是妇人所亲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愿让侄儿遭罪,为的是不负大哥托孤之意。 黄巢一听,对这位年轻妇人肃然起敬,认为她是天下少有的义妇,于是挥剑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让她拿回家去挂在门上,并严令将士:“进军途中,如遇门挂艾蒲者,须加保护。”妇人听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里后,还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左邻右舍。 第二天正是端午节,黄巢的军队攻打邓州城,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艾草菖蒲。黄巢果然信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领兵离去。从此,端午节挂艾草菖蒲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2023-08-29 23:07:341

吃粽子的来历

1、吃粽子的来历: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
2023-08-29 23:07:571

吃粽子的来历

吃屎呗。U0001f601U0001f601U0001f602凤凰古城月底看看能不能给你发信息的时候就已经到了打电话给我了吗你在干嘛?。?,。衣服胡歌贵妇人家不愿意去吧皮卡丘北路的尽头了吧你的意思我的名字啊,!我在规律吃好喝好护具体的我都不知道怎么说?!,!我是不会同意一下你的照片看看吗
2023-08-29 23:08:088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传说

源于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楚国大臣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把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023-08-29 23:08:312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源于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楚国大臣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把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023-08-29 23:08:577

粽子的来历 粽子是怎么来的

  粽子的来历   粽子是一种在我国流传了千年节庆食物,它是一种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起来的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小吃,它的馅料可以分为五花肉、八宝、火腿、绿豆、豆沙等多个种类。   在民间传说中粽子的起源与我国的著名诗人屈原有关,相传屈原在投身汨罗江自尽以后,人们因为爱戴屈原,就想在汨罗江投放米粮以免鱼虾因为饥饿食用屈原的肉身。   后来屈原给百姓托梦说那些米粮掉入江中其实都被蛟龙吃掉了,想要避免蛟龙食用它的话,就要用叶子将米粮包裹起来,这样就逐渐发展出了后来的粽子。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1、纪念屈原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2、求子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3、纪念孝女草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功名得中   因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5、光宗耀祖   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粽子的品种有哪些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因为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所以粽子的种类也比较多。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的种类有如下:   1、北方粽子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方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2、广东粽子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广东粽子是所有粽子中用料最丰富的,做法费时最久。咸粽的内馅有火腿、咸肉、蛋黄、烧鸡、叉烧、烧鸭、栗子、香菇、虾子等。甜馅有莲蓉、绿豆沙、红豆沙、栗蓉、枣泥、核桃等,其中以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冬菇、绿豆等调配为馅的什锦粽,风味更佳。   3、浙江湖州粽子   米质香软,分为咸、甜两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为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还有很多地方的粽子种类不在一一举例了,总之粽子因各地的风味各不相同,但大部份分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2023-08-29 23:09:451

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 吃粽子纪念屈原

粽子的来历一公元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粽子的来历二古代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却说:“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隗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因李时珍此种说法,故闻一多有 “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说。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
2023-08-29 23:09:591

粽子的来历

粽子源于古代拜神祭祖的贡品。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古时候人们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之情,用竹筒装置米饭丢入屈原自尽的河里,这就是最原始的粽子的形态。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必须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祭祀活动,而粽子则寓意求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都是承袭传统的表现。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粽子种类:1、碱水粽也称为北方粽子,主要以糯米和碱水为主要原料,口感较软。常见的馅料有豆沙、红枣、肉类等。这种粽子通常是圆形。2、碱水肉粽一种以糯米和碱水为主要原料,馅料是猪肉、豆腐干、香菇等。这种粽子通常是三角形。3、粽子蛋黄粽子内部包含咸鸭蛋黄,是一种寓意丰收和团圆的粽子。它可以是糯米粽也可以是碱水粽。4、糯米鲜肉粽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馅料包括鲜肉、香菇、莲子、笋等。5、豆沙粽一种以糯米和糖为主要原料,馅料是红豆沙,甜而软糯。6、果蓉粽一种以糯米和糖为主要原料,馅料是各种果蓉,如草莓、蓝莓、芒果等。这种粽子口感清新、甜美。7、咸肉粽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馅料是五花肉、咸蛋黄、香菇等,口感咸香。
2023-08-29 23:10:101

吃粽子的来历与传说

1、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2、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3、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4、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5、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6、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7、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8、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9、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10、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2023-08-29 23:10:331

端午节吃粽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一天晚上,一位老人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2023-08-29 23:10:432

粽子由来的民间传说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沉淀和演变逐渐的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是依附着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的发展,接下来就由我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传统食品粽子的由来。  粽子的来历是什么?您也许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和纪念屈原有关,但是您知道粽子为什么要用叶子包起来吗?人们为什么要把粽子扔到水里面去呢?其实这些由来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下面我就告诉您粽子的来历与传说。   粽子的来历最早是祭祀食品   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粽子用作祭祀,并不自祭祀原屈原。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赶邪佞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粽子来历的民间传说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粽子来历的另一种说法纪念台骀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而大禹治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汾河两岸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的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   现在山西民间,五月五日祭奠汾神台骀,祭品中就有粽子。
2023-08-29 23:10:541

粽子的起源和来历粽子的起源和来历是什么

1、粽子的起源和来历:公元前340年,楚国大夫屈原,因楚国面临亡国,所以他于五月五日,投入了汩罗江,人们非常悲痛,于是去吊唁屈原,为了他的身体不被鱼虾损伤,就用竹筒装米,之后也纷纷效仿,形成了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2、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2023-08-29 23:11:041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以及它的传说?

因为粽子……
2023-08-29 23:11:173

粽子的由来

粽子是因用芦苇叶包裹糯米,蒸熟的中国战国时期现宜昌市秭归县伟大政治家、文学家投汨罗江自尽后,当地人们为感念屈原做的好事而不忍其尸体被江中的鱼儿蚕食,故向江中抛撒粽子,希望鱼儿吃米,不要损坏屈原
2023-08-29 23:11:524

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寓意是什么?

1、来历:纪念屈原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普遍公认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老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一“筒粽”的由来。早在春秋时期粽子就出现了,到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2、寓意:而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灵的,因为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必须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祭祀活动,以除瘟、驱邪、求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都是承袭传统的表现。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扩展资料:社会再发展进步,粽子也跟上了社会的步伐,现在粽子有很多馅做成,有咸蛋黄的,还有肉的,还有蜜枣的。再好吃的美食也不能多吃,尤其是孩子和老人。粽子中含有许多糖分,以及糯米,粘性大,老人和儿童的肠胃功能相对较弱。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粽子
2023-08-29 23:12:381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为什么要吃粽子呢?

纪 念 屈 原
2023-08-29 23:13:0111

粽子的来历是怎样的?

粽子的来历是怎样的?有奖励写回答共6个回答爱笑的enough聊聊已关注成为第1247位粉丝粽子的来历与纪念屈原有关。传说屈原投江后,洹罗江附近的渔民闻讯立即驾渔舟赶来抢救。为了尽快救到屈原的遗体,大家有的用木板、扁担作桨片,几个人划着一只船,争先恐后,沿江而下到洞庭湖,一直没有找到。这里的人民担心屈原的遗体被鱼吃掉,就用竹简装米丢在水里,让鱼去吃,免得伤害他。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长沙有个叫区回的人,白天睡觉,梦见屈原对他说:“听说你要来祭我,我很感谢你。可是,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给蛟龙抢吃了。希望你用楝树叶把竹筒塞好,外面用五色丝线缠起来,因为蛟龙怕这些东西。”殴回就照他内的话去做。这大概就是五月五日——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包粽子的由来。因此,每到端午,民间有吃粽子,划龙船的习俗。扩展资料:粽子食用禁忌:1、粽子不宜冷食,一定趁热食。粽子的主料是糯米,支链淀粉含量高。糯米加热后,支链淀粉会糊化,有利于被消化酶分解,更易消化;而一旦冷却,淀粉会老化回生,分子间凝固加强,不容易被消化。2、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喝茶水,帮助吞咽和消化,有节制的食用,一次少吃一点,可选择迷你粽子。3、吃粽时应该搭配凉拌青菜、水果沙拉,缓解肠胃不适。4、粽子要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吃。5、如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选白米粽,别蘸糖,不要吃得太甜。
2023-08-29 23:13:336

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的语音故事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2023-08-29 23:14:326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说到我国的端午节为何要包粽子吃呢?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学会用火熟食,以大叶植物叶片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熟或是扔进沸水中煮熟剥叶而食,曾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食俗,它通常发生在大叶植物分布普遍的南方,同在新砍的竹筒中贮米加水,置火上烧烤成熟食一样,属于南方稻作民族制作食物的古老方法,还有就是五月节也称“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北方角黍已与南方筒粽统称为粽,它们曾都是端午节的祭祀用品,南北朝时被用来纪念屈原。及至唐代,北方的黍渐渐为糯米代替,一直流传到现在的端午节吃粽子的民俗文化了。这也是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的风俗习惯了。
2023-08-29 23:16:4415

端午粽的来历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最开始吃粽子是在寒食节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之所以端午节要吃粽子只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定的一个说法而已。到了现在还有一些地方会在清明前一天和清明当天吃粽子。  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诗人,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国都。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为了寄托哀思,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2023-08-29 23:17:501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吗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2023-08-29 23:18:114

粽子的来历和象征 粽子的寓意

1、粽子的来历主要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吃粽子象征着对屈原精神的一种延续。在公元前340年,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投入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百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这就是最早的粽子的由来。 2、象征: (1)纪念屈原。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普遍公认的是为,疫情有几人医好,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老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2)“粽”驱蛟龙。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要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3)求子。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且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2023-08-29 23:19:031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由来 为什么要吃注意事项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为什么吃粽子呢?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都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几千年前,屈原投入汨罗江自杀,为了不让江中的鱼吃屈原的尸体,人们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几千年来就有了吃粽子这个端午节习俗。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由来 为什么要吃注意事项有哪些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由来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而且粽子其实就是糯米为主的食物,糯米的吃法很多的,为什么要用叶子包起来呢?关于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有很多种传说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呢?民间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另一种关于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的说法是,公元前340年,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就是说我们现在吃的叶子包的粽子,其实在以前是竹筒装起来的。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有记载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2023-08-29 23:19:141

吃粽子的来历与传说 端午吃粽子是怎么来的

1、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2、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3、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4、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5、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6、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7、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8、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9、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10、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2023-08-29 23:19:431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

1.端午吃粽子的起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民间同样流传着关于端午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民谣,反映了民间对于端午的重视,对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
2023-08-29 23:19:501

粽子的由来

粽子的起源和来历粽子的起源和来历是什么1、粽子的起源和来历:公元前340年,楚国大夫屈原,因楚国面临亡国,所以他于五月五日,投入了汩罗江,人们非常悲痛,于是去吊唁屈原,为了他的身体不被鱼虾损伤,就用竹筒装米,之后也纷纷效仿,形成了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2、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粽子的来历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粽子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在这一天吃粽子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人们又称它为“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直到现在人们依然沿袭着这一传统习俗,每到五月初,大街小巷都有卖棕子的。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这种风俗也已经漂洋过海,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那么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究竟由何而来呢?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这一习俗一传就是千年,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端午节粽子故事吃粽子。这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吴均《续齐谐记》记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吃粽子。这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吴均《续齐谐记》记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让水中动物吃饱了,就不再伤害诗人的躯体。以后的吃粽子便是从吃竹筒米演化而来的。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叶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一角粽、方粽,还有小粽联束成串,在唐时称为“百索粽”,宋时称为“九子粽”。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周处的《风土记》已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记载。唐宋时代,粽子已成名食,不仅为皇宫所喜爱,而且成为民间市场和一般百姓家中的美食。唐都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铺,还“将粽揍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以吸引顾客,“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名食。到宋代,端午粽子种类更多。明清时代,粽馅也丰富起来,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清代乾隆年间还出现了火腿粽子。今天,粽子已经成为超市和民间市场的美味食品,每逢端午节,更是到处“风和角黍香”,传统文化和谐地保留在现代生活之中。端午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他们大清早起来,就穿上漂亮的新衣,佩戴上婆姨们在节前为他们制作的黄布虎、猴子、彩粽等吉祥物,和四邻小孩子在一起交谈、攀比,看谁的佩戴多,谁的最好看。端午节这天,新婚的女儿女婿要“回娘家去戴草帽”,吃端午饭。端午饭的主食是粽子,热腾腾的箬叶粽香味四溢,馋得人直流口水,席间谈天说地,笑语欢声,粽子拌白糖、蜂蜜,品味出生活的甜蜜温馨。爷爷的兴致来了,居然和孩子们互猜起谜语来: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谜底就是“粽子”。端午又是“女儿节”,这一天“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端午节归宁之俗,含有孝敬父母长辈、回娘家看看之意。女儿回婆家时,娘家要给女儿、女婿赠送雨伞或草帽,以示关爱;还要带一些粽子给婆家的人,一则表示亲家的友情,二则也是包粽本事的显示。端午节粽子饮食禁忌端午节很快就到了,粽子作为传统的应节食品备受大家喜爱,包粽子的苇叶及荷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就连糯米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功效。虽然粽子美味营养,但并非所有人群都合适。其中,心血管以及糖尿病患者应该谨慎食用。糯米是用于制作粽子的必备食材,富含B族维生素,能温暖脾胃,补中益气。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自汗也有较好的食疗效果。栗子馅儿粽子具有补气健脾、益肾的功效;水果馅儿粽子有润肠通便的功效;而蛋黄馅儿粽子有健脑益智的功效。不过,肉粽和猪油豆沙粽所含的脂肪较多,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吃多了,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影响血液的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还有的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中毒等后果。吃粽子要注意“一高两低”所以,吃粽子要少吃并且清淡一些,注意“一高两低”。所谓“一高”就是注重高纤维,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胃肠排空需时较久,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症状,所以一定要加热后食用。如果做粽子的材料能搭配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不仅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至于“两低”则是低油和低热量,肉粽是粽子的主角,但它的缺陷是饱和脂肪含量高,所以在选食粽子的时候不宜搭配油腻食品,要做到荤素搭配、细嚼慢咽。对于心血管患者而言,避免吃肉粽,低纤维健康的粽子也不宜多吃。粽子的由来?是怎么来的呢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国内文化习俗:粽属于“_”的一种,_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_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_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_,粽_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端午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_叶、箬叶或菰芦叶,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粽子的形状多,体现了不同地域特色。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_叶蛋黄肉粽、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
2023-08-29 23:19:581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心中悲愤不已,于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自尽,人们为了不让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2023-08-29 23:20:064

吃粽子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在战国时期屈原抱石投江,楚国人为了不让鱼虾啃食其身体,就划着船往江里扔饭团、鸡蛋等,此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  古人对端午,有种种说法,邯郸淳《曹娥碑》说是祭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史载伍子胥尽忠于吴,后反被吴王夫差杀,抛尸于江,化为涛神。民间传说,伍子胥死于五月五日。  《会稽典录》记,则为纪念曹娥;“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上。父能弦歌为巫。汉建武中,长沙区回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回日: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绿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  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异苑》因此说,“粽,屈原姐所作。”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粽子在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美食,甚至还有一些创新制作,从传统到创新,这也是粽子的新发展。
2023-08-29 23:20:541

粽子的来历

粽子的来历:粽的历史悠久,相传在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及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屈原的尸体,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让鱼吃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种承袭传统的表现。 提到端午节,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粽子,似乎粽子已经成为了端午节的标配了,那么你知道粽子最初的来历是什么吗?下面就来跟大家说一说粽子的来历是什么。 详细内容 01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另据古籍记载,夏至用黍和鸡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时就有。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02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03 粽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用菇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在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及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屈原的尸体,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让鱼吃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 04 另说则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供品。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备的食品,除了纪念屈原之外,江苏等地,粽子被认为跟伍子胥信仰有关。当地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05 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灵的,因为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必须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祭祀活动,以除瘟、驱邪、求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都是承袭传统的表现。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2023-08-29 23:21:141

你知道端午吃粽子的来历吗?

知道啊,因为屈原投江了,人们怕鱼虾吃他的尸体,就包裹着食物扔下去,后来变成了包粽子
2023-08-29 23:21:432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吃粽子是为了让蛟龙,鱼虾不吃屈原之身。
2023-08-29 23:22:2214

粽子的来历和意义

粽源于古代拜神祭祖的贡品,其意义是求吉祥。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必须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祭祀活动,而粽子则寓意除瘟、驱邪、求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都是承袭传统的表现。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粽子的特别寓意端午节时,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2023-08-29 23:23:081

为什么端午要吃粽子?它象征什么?

端午吃粽子来历有许多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吃粽子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连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亲手制作的粽子。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在端午节,他们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状酷似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较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的,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2023-08-29 23:23:241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是什么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导读: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之一,也是端午节必吃的食物,对于端午吃粽子这一习俗,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是什么?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吗?以下是我对端午节吃粽子寓意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吧。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是什么 1、是纪念屈原;2、求子,人们互赠粽子寓意是求子;3、功名得中,因为“粽”和“中”音近,古时寓意考中功名;4、光宗耀祖,中“粽”和“中”音近,因为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光宗耀祖”,所以每家每户都吃粽子。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的各种类型: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 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 “腊肉香肠粽”:“腊肉香肠包的小粽,入口就有过年团圆的气息。”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蛋黄粽”:“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2023-08-29 23:23:501

粽子的来历和寓意

粽子的来历和寓意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一心为了国家,但是楚王却听信建宁小人的谗言,让楚国陷于亡国的处境,屈原流放在外,对国家也是万念俱灰。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屈原含着对国家的前途的忧虑之情投入了汨罗江之中。世人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汨罗江中的鱼虾吃掉,就会在江中投放大量的食物,这些食物大多是黍米做成的饭团。久而久之就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些投放在江水中的食物是为了让死去的屈原吃的,但是由于鱼虾总是会抢食,所以百姓就把饭团用芦苇叶子把饭团包成菱角的形状,让鱼虾以为是菱角就不会抢食了。并且会划着龙舟撒粽子,这样鱼虾会以为粽子是龙王的,龙王总管这水界,这些鱼虾就更不敢抢食了。所以就有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历史最悠久的粽子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广西壮族出现过最大的粽子,它是将芭蕉叶垫在一个特大的方形笼格中,内放50公斤淘净并拌有酱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块的猪腿的肉,面上覆一层芭蕉叶,隔水蒸熟,这种粽子壮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两个月。据香港的媒体介绍,香港有9位老人,曾经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1989年端午节,台湾彰化县曾制作一只特大粽子,重达350公斤。广东一带包的粽子个儿特大,煮熟后1只粽子端到桌上,四个年轻人居然没法将它吃掉。
2023-08-29 23:23:591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不是包粽子然后扔河里吗?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
2023-08-29 23:24:1615

传统美食粽子的寓意

传统美食粽子的寓意   传统美食粽子的寓意,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之一,也是端午节必吃的食物,对于端午吃粽子这一习俗,人们都是非常看重的,那么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传统美食粽子的寓意。   传统美食粽子的寓意1   1、吃粽子吃粽子:除瘟驱邪、求吉祥: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灵。   2、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3、功名得中:粽和中音近,有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得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4、纪念屈原: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久而久之,端午节吃粽子便成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5、驱赶蛟龙:蛟龙会偷祭祀的东西,而它怕艾叶和五色绳,所以便用其来包祭祀食物。   传统美食粽子的寓意2    端午吃粽子代表什么寓意   端午吃粽子除了纪念屈原外,也有阖家团圆的意思,毕竟现在的端午节已经是法定节假日,每到端午节各地的游民便会回家与家人团聚。还有另外一层寓意,便是“求子”,粽子有谐音“中子”的意思,一直有传闻吃了粽子就能得儿子的风俗,寓意人丁兴旺的意思,总之端午吃粽子是好意,一定要记得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   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最开始吃粽子是在寒食节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之所以端午节要吃粽子只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定的一个说法而已。到了现在还有一些地方会在清明节前一天和清明节当天吃粽子。   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诗人,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国都。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为了寄托哀思,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一般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端午吃粽子的禁忌   1、忌未熟先吃。包粽时,我们不要将粽包得太大,否则便难以将它弄熟。粽子必定要完全弄熟才可吃,不然对健康有损。   2、忌保存太久。已包好的粽比较好尽快吃掉,不宜保存太久,最多只保存3-4日,吃时亦要再次加热。此外,保存粽的地方亦要清洁卫生,比较好放于阴凉透风的地方。   3、忌大量进食。粽由糯米造成,但糯米却不易消化,所以患有或曾患肠胃病的人不宜多吃。此外,小朋友、老人家的消化功能亦较差,所以吃粽时必需有克制,并且尽量趁热吃,以免冷却后更难消化。   4、空腹不宜吃粽子。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宿病复发。   5、吃粽子时不宜喝冷饮吃粽子的时候不要喝冷饮,喝冷的东西更轻易让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让人感觉到滞胀。   传统美食粽子的寓意3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是什么   1、是纪念屈原;   2、求子,人们互赠粽子寓意是求子;3、功名得中,因为“粽”和“中”音近,古时寓意考中功名;   4、光宗耀祖,中“粽”和“中”音近,因为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光宗耀祖”,所以每家每户都吃粽子。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   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   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   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的各种类型: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   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   “腊肉香肠粽”:“腊肉香肠包的小粽,入口就有过年团圆的气息。”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2023-08-29 23:2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