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体育学刊外审几个专家

2023-09-05 20:36:52
共1条回复
真可

一般两个以上。

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

《体育学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体育学术刊物。

相关推荐

体育类北大核心期刊有哪些

1.体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2.中国体育科技(cssci+北大核心)3.上海体育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cssci+北大核心)5.体育与科学(cssci+北大核心)6.体育学刊(cssci+北大核心)7.武汉体育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8.成都体育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9.西安体育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10.体育学研究(cssci+北大核心)11.沈阳体育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12.天津体育学院学报(cssci扩展+北大核心)13.首都体育学院学报(cssci扩展+北大核心)14.体育文化导刊(cssci扩展+北大核心)15.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北大核心)16.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北大核心)最不友好期刊
2023-08-30 03:21:431

体育学刊通过二审后,录用概率大吗

体育学刊通过二审后,录用概率大。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论文或文刊通过二审后被录用概率会增大。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2023-08-30 03:21:541

体育学刊外审结束后多久能反馈

结束后1个月,看情况而定。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之后调和期1个月。《体育学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体育学术刊物。
2023-08-30 03:22:201

体育学刊暑假审稿吗

会审,为了按时出刊,不积压稿件,编辑部会采取线上审稿排版的办公方式,暑假期间也是正常工作的,不过审稿肯定还是会有延迟的。
2023-08-30 03:22:271

体育类核心期刊有哪些?

知网、论闻沙龙、维普等学术网站有体育学核心期刊等信息,你不妨去咨询咨询
2023-08-30 03:22:365

体育学刊的主要栏目

共设“探索与争鸣”、“体育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高等学校体育”、“中小学体育”、“竞赛与训练”、“研究生论坛”及“体育资讯”等9个栏目。  其中核心栏目“探索与争鸣”主要刊登带有前瞻性、探索性,并可能引起争鸣的方法、内容、观点或结论的论文;  “体育社会科学”主要刊登体育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的成果,包括: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美学及社会体育学等;  “竞赛与训练”主要刊登各级各类体育项目训练、竞赛方面的专门研究或经验交流的论文;  “研究生论坛”则主要刊登体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目的在于激励与培养新一代体育学科科研人才。
2023-08-30 03:24:081

体育类核心期刊有哪些?

知网、论闻沙龙、维普等学术网站有体育学核心期刊等信息,你不妨去咨询咨询
2023-08-30 03:24:222

体育类国家核心期刊有哪些

谢谢大家帮忙
2023-08-30 03:24:314

体育学刊的投稿要求

(1)稿件需用计算机打印,并寄软盘。用字要规范,字迹和图要清晰;打印的稿件需加大字号和行距。作者可通过E-mail投稿,但不要和文字稿重复。(2)题名(含中英文)。应符合索引要求,一般不超过20个字。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的内容,并符合题录。(3)作者姓名(含中英文)。英译名用汉语拼音,姓全部大写,名字第一字母大写,双名间加连字符。(4)作者单位。包括部门、单位、省市名,邮编。英文邮编之后加列国名。(5)摘要(含中英文)应尽量写成报道性,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等。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一般以300字内为宜。(6)关键词(含中英文)。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名词和术语,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第一关键词应能体现出文章的学科分类,每篇文章给出3-8个关键词,写在摘要下方。
2023-08-30 03:25:181

请问体育类的期刊怎么投稿啊?

刊名: 体育世界(学术版) Sports World Scholarly 主办: 陕西省体育运动委员会 周期: 月刊 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2430 CN 61-1019/G8 邮发代号 28098 创刊年:1972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Email:lzj1222@163.com
2023-08-30 03:25:312

13种著名体育核心期刊是什么?

知道又有什么用?一般文章根本发表不了的。
2023-08-30 03:25:422

16种体育核心期刊有哪些?

1.体育科学2.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4.天津体育学院学报5.体育学刊6.武汉体育学院学报7.西安体育学院学报8.中国体育科技9.体育与科学10.体育文化导刊11.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8-30 03:25:502

体育类核心期刊有多少个?

我们可以操作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3-08-30 03:25:584

刘海元的相关研究成果(含专著、论文与课题等)

目前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4部。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8.阳光体育总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3.学校体育教程,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9. (1)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及开展对策研究 体育学刊 2007年第7期  (2)美国体育课程模式的介绍及给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 入选全国第八届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 2007年10月(3)北京市中学生奥林匹克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4)体育学科对培养学生智力内容与结构的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1期(5)当代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简论,2005年,第11届中日韩健康与体育国际学术会议(6)试论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分类及其运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2月第12期(7)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及课程设置历史回顾与展望 入选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8)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及其提出的思路,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年第5期(9)再论开展大学竞技体育的意义,体育学刊,2004年第4期(10)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 专著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11)副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体育与健康》,地质出版社,2004年5月其中,刘海元现主持及完成三项课题(1)我国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改革发展的研究 200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基于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下的学校体育课程设计理论与改革的研究 2006年北京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3)北京市中学生奥林匹克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2005年北京市教委人文面上项目(4)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经验对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发展启示的研究 2005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参加了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级课题(1)关于我国学校体育课余体育训练发展战略研究 2002年全国教育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中国特色体育教学理论体系建设与创新研究 2004年全国教育十五规划一般课题(3)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 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我国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研究—兼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特征与管理机制的研究 2004年体育总局软科学项目
2023-08-30 03:26:171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3.1 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
2023-08-30 03:26:583

陈琦的履历

1982年9月—1986年6月,攻读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理论专业学士;1986年9月—1989年6月,攻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理论专业硕士;1989年6月—2006年7月,担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的助教,讲师(1991年任职),副教授(1994年任职),教授(1998年任职),1996年1月—2000年1月,担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副系主任(主管教学);1999年9月—2002年6月,攻读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2000年9月后,担任教育部主管的《体育学刊》(全国中文类体育核心期刊)副主编;2001年4月后,担任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2002年10月后,受聘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博士生导师;2004年6月后,受聘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年9月后,调任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
2023-08-30 03:27:061

体育教学论的作者简介

龚正伟,男,1967年生,湖南长沙人,教育学硕士,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伦理学)博士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体育人文社会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出版著作、教材有主要有:《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独)、《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合)、《体育教育心理学》(合)。在《伦理学研究》、《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学报》《体育学刊》《中国学校体育》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其它课题4项。现主持有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子课题2项,其它课题4项。现主持课题子课题3项,其它课题2项。曾获省部级教育(课题)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体育伦理学,兼涉体育社会学、体育法律与经济、体育思想与文化等。
2023-08-30 03:27:201

陈琦的个人简介

男,湖南茶陵人,汉族,1965年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9月—1986年6月,攻读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理论专业学士;1986年9月—1989年6月,攻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理论专业硕士;1989年6月—2006年7月,担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的助教、讲师(1991年任职)、副教授(1994年任职)、教授(1998年任职),教授《学校体育学》、《体育原理》、《体育理论》、《健身学》、《体育管理学》等课程;1996年1月—2000年1月,担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副系主任(主管教学);1999年9月—2002年6月,攻读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2000年9月后,担任教育部主管的《体育学刊》(全国中文类体育核心期刊)副主编;2001年4月后,担任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2002年10月后,受聘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博士生导师;2004年6月后,受聘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年9月后,调任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陈教授长期从事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在学校体育、体育原理等领域著述颇丰,近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学校体育应该重视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研究与应用”、“全民健身与体育课程建设”、“加强全民健身法规建设的构想”、“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我国职业足球运动俱乐部的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等学术论文广受好评;出版《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体育原理》、《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等学术著作6部,主编《体育教学原理与方法》、《学校体育学》、《当代大学体育》教材3部;作为主要负责人,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第1负责人)。
2023-08-30 03:27:531

马廉祯是谁?

马廉祯,男,回族,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硕士生导师召集人,运动训练学系副主任。著名武术家,出生武术世家,祖父辈均为国内著名武术家,本人为马氏通备武学当代的主要继承人与传承人。同时任香港中华国术总会会长、《武学》主编、甘肃省马氏通备武学学会会长、天水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健公书院山长等职。 祖籍河北省沧州。1978年8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97年考取土耳其海峡大学经济学专业,2003年考取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生,师从卢元镇教授,攻读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2005年4月顺利被录取为硕博连读,2008年7月毕业后正式留校任教,从事体育社会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2012年获得副教授资格,同年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与硕士生导师召集人资格,并担任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主任;2013年担任运动训练学系副主任;2015年获评教授。部分学术成果第一作者核心刊物:1,《武术挖整思辨》,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七期。2,《浅论日本弓道——读邓·杜普罗斯培洛〈弓道〉有感》,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11月。3,《中国射箭研究综述─—以部分期刊和书籍为主》,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10月。4,《从近代中国体育术语的演变看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4月第四期。5,《我国城市化建设与社会体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马廉祯,《体育与科学》,2005年第四期。6,《美国体育彩票合法化初期遭遇的瓶颈及启示》,马廉祯、张佳,《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10月第十期。7,《澳门体育场馆研究》,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三期。8,《耶西·F·威廉姆斯研究》,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一期。9,《追求卓越的竞技运动》,马廉祯 谭华,《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五期。10,《滔滔江海壮波澜 唤醒黄魂励华裔》,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十一期。11,《近代美国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思想的影响——以民国时期的《体育原理》为例》,马廉祯,《体育学刊》,2010/0512,《吴桐与绥远国术馆》,马廉祯,《回族研究》,2010/0313,《论近代美国体育对世界体育的影响》,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10/0614,《论现实视角下的近代“土洋体育之争”》,马廉祯,《体育科学》,2011/315,《弹腿源流初探》,马廉祯,《回族研究》,2011/216,《马良与中华新武术》,马廉祯,《回族研究》,2011/317、《中国运动会“恐龙时代”的终结》,马廉祯,《体育学刊》,2012/0118、《马良与近代中国武术改良运动》,马廉祯,《回族研究》,2012/0119、《论中国武术的现代转型与竞技武术的得失》,马廉祯,《体育学刊》,2012/0320、《清初回族名将冶大雄》,马廉祯,《回族研究》,2012/0221、《广州近代体育文献与出版研究》,马廉祯; 王小兵,《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06 第二作者核心刊物:1,《花拳入门,错了一生》,马明达、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12月第十二期。2,《色诺芬及其体育思想》,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3月第三期。3,《东德体育漫谈之一――辉煌背后的阴影》,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6月第六期。4,《东德体育漫谈之二――从部长到阶下囚:东德体育部长曼富莱德·艾哇德沉浮录》,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7月第七期。5,《海迪耶?安德烈耶?――东德体育教训之三》,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8月第八期。6,《难以自拔的体制陷阱——东德体育教训之四》,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9月第九期。7,《观念与体制相互依攀的怪圈——东德体育教训之五》,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10月第十期。8,《追寻失落了的中国<射学>》,马明达、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六期发表。9,《难以自拔的体制陷阱——东德体育教训之四》,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9月第九期。10,《观念与体制相互依攀的怪圈——东德体育教训之五》,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10月第十期。11,《读<奥林匹克宪章>》,卢元镇、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1月第一期。12,《从中国古代的猿猴崇拜到竞技武术的现代仿生》,潘冬、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2月第二期。13,《关于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标准化的研究》,卢元镇、马廉祯,《体育科学》,2006年1月第一期。14,《从广东精武会的创办管窥民国广东武术运动的发展》,郭裔,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8月第八期。15,《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国防体育政策》,陈彩祥 马廉祯,《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12月第十二期。一般刊物:1,《双手刀法源流》,马廉祯,《台湾武林》,2003年9月秋季号-第十五期,台湾逸文出版有限公司。同年被《武林》杂志转载。2,《融通古今 兼备内外――纪念马凤图先生逝世30周年》,马廉祯、张志斌,《武林》,2003年第五期3,《褚民谊伏法记》,马廉祯、张天昱,《武林》,2003年第六期4,《段位制,还要误人多久?》,马廉祯,《武林》,2005年4月第四期。5,《二十年后看挖整》,马廉祯,《武林》,2005年5月第五期。6,《失落的竞技武术》,马廉祯,《武林》,2005年9月第九期。7,《佛山精武会杂记》,马廉祯,《武林》,2005年10月第十期。8,《广东五大名拳》,郭裔、马廉祯,《武林》,2005年10月第十期。9,《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rchery》, Malianz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stern Sports & Physical Education》, Vol. 3. No. 1. Oct, 2005.10,《杨森与体育》,卢元镇、马廉祯,《沈阳体院学报》,2005年第24卷5期。11,《对城市化和社会体育相互关系研究的综述》,孙岳、马廉祯,《浙江体育科学》,2006年2月。12,《A Research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ocial Surveys Concerning Sport for All Studies in China》, Luyuanzhen, Malianz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stern Sports & Physical Education》, Vol. 4. No. 1. Oct, 2006.13,《广东的四大武状元》,马廉祯,《中华武术》,2006年12期。14,《势通百节招通胆 气润三焦德润身》,马廉祯,《武术科学》,2007年8月新疆武术文化会议专刊。15、China"s Duanbing Movement, Ma Lianzhen, Journal of Chinese Martial Studies, Issue 1, Summer 2009.16、《陇右地区的撕炮拳——纪念兰州武术名家刘玉轩先生》,马廉祯,《搏击》,2009/1217、《国术与国学——写在世界中华国术大赛之前》,马明达 马廉祯,《搏击》,2009/0518、《略论中国近代本土体育社团对外来社团在华发展的借鉴——以精武体育会对基督教青年会的模仿为例》,《武术科学》,2010/0319、《中国射箭:承继与新生》,马廉祯,《搏击》,2010/0820、《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课程》,马廉祯,《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221、《近代美国教会学校与中国体育》,马廉祯,《暨南史学》,2010/222、《民国时期东南亚精武会的盛与衰》,马廉祯,《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23、《论马氏八极小架的教与练——从武术传统传承与发展的视角》,马廉祯,《体育科学研究》,2014/0624、《广州近代体育文献发展研究》,马廉祯; 王小兵,《体育科学研究》,2014/0525、《以《佛山精武月刊》为例窥探精武会民族主义与武术社会化发展》,马廉祯; 仝秀兰,《武术科学》,2014/10
2023-08-30 03:28:093

林笑峰的人物评价

访林笑峰先生有感十一月的广州,丝毫感觉不到秋的萧瑟。没有落叶,没有枯枝,却到处是绿树红花,鸟语花香。和煦的阳光,洒满羊城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在这样的季节里,由导师引荐,我们拜访了林笑峰先生——一个年逾八十高旬的老人,一个真正影响体育界的学者,“体质派和真义体育派”的带头人。林笑峰先生,1953年开始正式从事体育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1992年退休。四十多年来,林老从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的角度对体育概念和本质进行考察和研究,共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并著有《健身教育论》一书,曾担任《体育学刊》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林老一生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可谓桃李满天下,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杨晓生教授、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陈琦教授、吉林体育学院院长宋继新教授、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于文谦教授、《体育学刊》副主编李寿荣教授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现在,林老虽已八十三岁高龄,但精神矍铄,退而不休,依然致力于体育问题的研究,时时关注体育的发展,在他的书房里经常高朋满座,谈笑风生,共同探讨真义体育立业的问题。林老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建国之初,我们向苏联学习体育,把苏联的运动文化娱乐竞技事业当成体育事业来办,使中国的体育事业偏离原来的方向。到八十年代,体育界又对安德鲁斯的演讲产生错误的认识,滋生出大体育的概念,造成体育概念混乱,阻碍了体育科学化的发展。由于林老精通俄语和日语,深谙苏联和日本的体育理论和体制,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他始终坚持sports不是体育,把竞技教育和身体教育(体育)分开的观点。文革期间,林老被打为右派,被送到内蒙古草原去参加劳动改造。七八十年代的体育学术讨论中,林老由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再次受到学术批判,被认为是全盘否定了中国30年伟大成就。次年,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收到通报批评,传遍全国,并被暂停授课。重压之下的林笑峰先生放弃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职、户口,南下来到华南师范大学任教直到退休。用林老自嘲的话说,“我的这一辈子,只因说错了一句话,就引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林老的一生,是恪守的一生。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有“身体教育”(体育)之说至今,世界上对身体教育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林老自从事体育工作以来,一直在考察各种体育之说。他认真研究各国不同语言对体育一词的表述,对俄文著作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还虚心请教懂英语的专家进行翻译,曾亲自到日本拜访筑波大学知名教授片冈晓夫。为了充分认识体育,他千方百计和国际体育联合会取得联系,通过香港朋友买来有关会刊并进行仔细研究。数十年如一日,林老始终致力于体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和林老谈话的过程中,他总是旁征博引,字斟句酌,曾好几次被搀扶着起来去拿国外原著和各种词典给我们看,告诉我们他提出来的每一个观点都是有据可考的,不怕别人来商榷。林老对学术研究的执着,深深的触动着我。他用自己一生的精力去研究什么是体育,始终认为体育就是“身体的教育”,即真义体育。一生恪守真义体育,不畏权势,只为真理。当我们问起他为什么要面对各种压力去坚持真义体育研究的时候,林老一脸的严肃,语重心长地说,体育事业关系到全民族的体质健康问题,是国民大计,是民生问题,不可忽视。如今,国民体质持续下降,而体育作为维持人类健康、增强人民体质的良药,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不能背离体育的本质去搞竞技运动,为国争光,这些太具有功利性,也不是体育的初衷。真正的体育应该是以增强人民体质,完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我之所以要坚持真义体育,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体育的本质,真正的为增强人民体质、增进人民健康做点实事,这才是体育的正道。说完,老人显出满脸的惆怅,从他的语言中,从他的表情中,我们读懂了一位老人关注民生、心系天下的学术风范。这使我想起了范仲淹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老虽然已经是耄耋之年,然而很注重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培养。在和林老接触的这段日子里,他对我们严格要求,教会我们如何思维,如何写论文,还要求我们每人写出一篇文章,并认真给我们修改。老人的眼睛花了,看字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费时间的事情,听伺候他的保姆说,他一篇文章要花整整一天才能看上一遍。接过林老给我们修改过的文章,上面有许多的圈点,小到每一个字体,大到每一个标题,上面都有他的修改和评议,可见林老花了多少的功夫在上面。这也许是老人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希翼和寄托罢。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那么,和林老谈话,就是在读一本好书,能使我的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林老客观公正、严密求证、不畏权势、孜孜不倦的学术精神,正是我们研究生所要学习的。他从来不会因为某一学术问题的讨论对别人进行学术攻击,也从来不会因为各种打击失去对真理的追求,他对待问题总是谨慎思维,小心求证。我们在林老的身上看到了作为一个学者的大气,看到了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的执着,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者的严谨。林老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恪守的一生。他的学术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对真理的追求,他的学术思想也将会得到历史的检验。毕竟,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
2023-08-30 03:28:251

急求关于大众健身方面的论文!比如某小区参加的体育项目

大众健身科学化研究摘 要:从大众健身科学化概念入手,客观地分析了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具体要求,指出科学健身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对待大众健身与竞技训练、健身人群的差异性和年龄特征,建立科学的健身监控方式。在健身过程中,运动项目选择要科学;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的设置要科学。建立科学的营养和恢复模式。关键词:大众健身;科学;科学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种种“现代文明病”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头号杀手。前苏联学者摩拉罗夫研究结果显示,1870年时人体因体力活动所消耗的热能占总能耗的90%,而约100年后则连1%都达不到[1]。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通过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就可以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对如何科学地健身这一关键问题的认识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这就导致了人们健身结果的不尽如意。那么,如何根据大众健身这一特殊的体育活动特点和目的达到科学健身的要求,是一个值得研究同时也是必须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1 对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基本认识111 科学化的界定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学科继续分化,对世界各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细致;另一方面,各种科学不断相互渗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高度的整体化[2]。科学排除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干扰而形成“正确的知识”,其本身就是“正确”的“,合乎科学”“、有科学性”等词汇的表达就成了具有“正确内涵”事物的一种表述方式。很显然,科学化是一个合成词,是由“科学”与“化”构成的。在《辞海》中“,化”是指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如绿化、大众化[3]。可见“,化”是一个过程,一种转移。根据这样的词义,可以将“科学化”理解成为某事物逐渐地转变成为一种更具有科学性的状态,即一种“正确”的状态。112 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基本前提首先,正确的体育意识的建立是大众科学健身的起点。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体育意识实际上是体育文化修养或体育文化水平的反映,正确的体育意识则是人们在对体育本身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这些观念是引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活动,并合理地指导人们如何进行体育活动的实践理论和思想基础。其次,大众科学健身意味着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健身者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在大众健身方面可以应用计算机中一条著名的原理———“垃圾输入-垃圾输出”(Garbage in-Garbage out)。其含义是说,尽管有一个好的模拟模型设计,如果输入的数据背离现实很远,这个模拟模型也不会给你输出有现实意义的模拟结果。这个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大众健身活动。如果大众健身活动没有科学的指导方针和正确的健身方法来指导体育运动,那么必然会带来不良的锻炼效果。这样试图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愉悦身心这一根本目的也将无法实现。因此,大众科学健身就意味着“合理输入-有效输出”模式的建立。换言之,这个合理的输入就是人们必须在科学指导下进行健身。第三,只有大众科学健身观念成为人们的共识之后,大众健身科学化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化是提高大众体育活动质量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只重数量,不考虑质量的盲目健身意识向科学健身的现代健身意识转变,科学健身已经成为大众参加体育锻炼的共识。最后,大众科学健身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逐渐重视对大众健身活动的科学性指导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为大众健身的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原国家体委于1997年在推行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的基础上,在全国19个省(区、市)建立了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心和150个监测片、436个监测站,并首次对18岁至60岁的成年人进行体制测试与评定,逐渐完善我国国民体质测定系统,加强了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2000年又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岁至69岁的中国国民中开展体质监测工作,以获取世纪末中国国民体质状况的基本数据,以利于群众健身的科学指导,改进和增强国民体质。为了满足群众性健身活动的需求,在全国征集并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华体育健身方法》1-4卷,向社会推出177种健身方法,同时编制推广了第八套广播体操,为引导广大群众科学健身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对科学健身高度重视,组织培养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截止到2001年,全国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有18万余人,他们是指导大众进行科学锻炼的有力保证。2 大众健身人群特殊性对科学化的要求211 合理区分竞技训练与大众健身的不同要求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忽视了对大众体育进行专门性的科学研究,导致人们习惯于以竞技训练理论为标准来指导大众健身活动的开展。众所周知,竞技运动是以获得优胜为根本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其基础是对运动员进行非常规的训练。这种训练要求运动员必须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不断地打破自身运动的极限,使身体在不断地超越极限的过程中获得非常规的运动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这种训练的必然结果之一的运动损伤是经常发生的,尽管人们也思考如何尽量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而大众健身则恰恰与此相反。大众健身的根本目标是有力地促进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并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形式和程度的损伤。所以,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样,以竞技训练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大众健身活动,而不考虑被指导对象的差异性,就必然会造成不合理结果的发生。因此,大众健身与竞技训练的差异性,就客观地要求人们必须将二者合理地区分开来。212 充分考虑不同健身人群的差异性大众体育的宗旨便是鼓励全民健身,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从当今东西方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女性和老年人参加大众体育的人数急剧增加,一些社会地位、经济收人、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参加体育活动人数的比例在逐渐增大,家庭体育、伤残人体育、大众体育的科研工作以及加强与国际合作和协调等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现在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有以下8个方面:大众体育推广的普及化、健身的科学化、管理的法制化、产业的市场化、活动的多样化、投入的扩大化、组织的网络化、群体的老龄化。这些发展趋势使得大众健身更加完善。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健身原则,保持健身的科学化才能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大众体育将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化方向发展。高科技的竞技体育必须以科学为腾飞的翅膀,大众体育同样也不能离开科学。诸如身体锻炼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心理基础,身体锻炼的原则、方法、内容,运动处方的确定和实施,身体锻炼效果的评定,不同年龄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应注意的事项等都有很强的科学性。任何不讲科学的蛮干都可能导致运动损伤和事故,而有违于大众体育的锻炼宗旨。213 充分考虑健身人群年龄的差异性人体发展是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各个阶段间存在着明显的“质变界点”。正是这一“质变界点”把人体发展过程分成了婴幼期、儿少期、青年期、中壮期和老年期,而各个时期身体内部发展的速度又具有不等衡的特点。不同时期的健身任务不尽相同,而完成不同任务则需要使用不同内容和性质的方法。终身体育也决非是学会某一运动技术,而后使用终身。儿少期的骨骼、肌肉富有弹性,心脏功能发育不全,神经兴奋与仰制过程不均衡。兴奋过程占优势,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健身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的生长发育,改善神经系统活动过程,促进兴奋与仰制过程的均衡发展。完成这一任务的体育方法是将健身练习要素组合成游戏类的项目,采用“间歇锻炼、巡回锻炼”的方法进行定量练习。老年期的骨骼、肌肉弹性差,心肺功能下降,神经系统活动仰制过程占优势,有意注意时间持久,健身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机体正常机能改善神经系统活动的均衡性,延缓机体衰老。完成这一任务的体育方法则应该是选择太极拳、气功等传统的体育项目,采用“连续锻炼、重复锻炼”的方法进行练习。可见,人体不同发展时期生命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健身方法也必须适时变更。无视这一基本原理,滥用方法,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以往在学校体育中使用“成人化”方法所带来的历史教训可谓不浅,应引起足够的警觉。214 建立严格的健身监控方式大众健身一般都是自发的,缺乏合理而统一的健身指导。从健身的科学化来讲,大众健身应当在一定合理的模式中进行。首先,应当对健身者的健康情况做全面的检查,对身体机能情况做科学的测试,以发现身体是否有不适合运动或限制运动的疾病或机能障碍;其次,在检查和测试的基础上,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牢记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保证健身活动安全、高效地进行;再次,运动中应加强对身体各项指标的监控,保证健身按照计划进行;最后,应对身体的各项健康机能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和测试,以检验健身计划的合理性和健身效果,修订或制定下一阶段的运动处方,开始下一个健身过程。3 大众健身过程要符合科学原理311 大众健身项目的选择要科学健身时,只有选择适宜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强身的目的。例如,脑力劳动者易患神经衰弱症、高血压、消化不良、便秘等疾病,因此可选择那些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血管功能的项目,如爬山、打拳;身体肥胖的人,行动不便,运动时易引发关节炎和韧带损伤,可选择强度小,灵活轻松的项目,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减退,抵抗力下降,应选择步行、慢跑、气功、太极拳、交谊舞等;女性要考虑分娩,经期等,这期间不宜选择强度较大的项目,除此之外应选择可以加强腹肌和防胖减肥的项目,如仰卧起坐、抬腿扩胸、体操、跳舞等。另外,大众健身在内容的安排上也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符合运动的一般规律。人们健身应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舒缓到激烈再到舒缓,由小强度到较大强度再到小强度的顺序来安排,才能保证健身效果,保证运动过程中身体不会受到伤害,真正达到健身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运动项目不适合健身选择,如兔跳、马拉松和足球运球突破下底传中之类的运动。有文献报道:兔跳练习有可能会导致腓骨疲劳性骨折。人体解剖学的研究表明:半月板嵌于膝关节股骨内外髁和胫骨平台之间的纤维软组织,具有吻合关节及缓冲功能。屈膝状态下大小腿扭转超出生理范围时会导致半月板边缘撕裂。足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中,运球突破下底传球中时因支撑腿膝关节扭转致使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为68%。这说明虽然有一些项目在竞技比赛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如果作为健身练习手段使用,则很容易造成身体的损坏。因此,健身练习手段的设计与选择必须符合人体形态结构的客观实际,严格遵循人体运动的规律。312 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设置要科学适宜的运动强度,是健身运动定量化和科学化的核心问题,也是取得健身效果与安全性的关键。如果设定出现错误即使选择的运动种类适宜,那么也难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因为强度太小起不到健身的作用,强度太大持续时间过长,会使身体陷入危险状态,体弱者甚至有致命的危险。因此健身运动中确定运动强度至关重要。关于健身运动强度阀,各国学者的建议尚不一致。美国的COPPER(1990)认为50%~80%VO2max较为合适。日本的野元隆同则认为VO2max的60%为运动强度阀,低于60%无健身效果,80%以上的效果极差。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最适宜的运动强度为60%~75%VO2max,即心率130~150次/min。对健身者来说,在次强度范围内运动,不管年龄大小有无心脏病都是安全有效的。心率常是控制运动强度简易而可操作的指标。为了精确地确定适宜心率,须做极限或症关限制性运动实验,以确定最大心率然后取最大心率的60%~85%为运动适宜心率,约相当于57%~78%VO2max。国内研究认为,健身运动的最佳负荷价值阀为脉搏120~140次/min,中老年、体弱者可控制在100~120次/min,超过或不足此值都不会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此外为保证每个健身者都能安全有效,心率还应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如身体状况欠佳时,强度取120次/min,身体情况良好时,心率取140次/min。青少年选用心率130~150次/min,中老年人100~130次/min。开始锻炼时,心率可选用“160-年龄”,锻炼几个月后,心率可选用“180-年龄”。313 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设置要科学要想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所选用的运动项目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同时运动必须持续一定的运动的量(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才能使机体的呼吸、循环得到有效的刺激使人体各种生理功能都能充分的调动起来使肌体产生新的适应。健身锻炼常选用有氧运动20~60min,按运动强度及身体条件决定必要的运动时间,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宜采用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体力弱而时间充裕的人采用小强度长时间的配合,日本体育科学中建议采用三种中等运动量来衡量,即15min-70%VO2max,30min-60%VO2max,60min-50%VO2max。运动频度指每周锻炼的次数,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每周安排3~5次运动,间歇进行,即可取得最佳的健身效果(如果每周3次锻炼,可安排隔日一次,如果每周5次锻炼,可安排星期三、日休息)。其生理基础与机体需要不断刺激和超量恢复有关运动生理研究提示,运动后体内各种物质恢复的时间不一,但总体的超量恢复可能在锻炼间隔1天时出现,所以在集体超量恢复时进行再次锻炼,使营养物质再度消耗锻炼后再度超量恢复。如此不间歇锻炼能促进体制的不断增强。4 科学的营养与恢复模式健身的主要支柱是运动锻炼,运动健身的基础是营养。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体运动是异化过程,运动消耗人体的能量,导致人体能量和其他物质的损耗,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受到破坏。而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恢复或超量恢复是同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在运动后开始。因此在适度的运动后加强营养元素的涉入,如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E、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镁和铁等。还可以适当地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涉入,如面食、米饭、饼干、麦片或低脂酸奶等。补充营养元素才能使人体充分恢复达到健身理想效果。这种方法是利用异化作用得出同化作用的优势,人体体质和机能才会得到提高和增强。在运动后营养补充的同时,合理地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二者之间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一个整体。一般说来,合理地恢复主要体现在运动后疲劳的被动消除和积极性消除方面。所谓的疲劳的被动消除,是指以休息的方式来缓解身体疲劳,使身体的机能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所谓的积极性疲劳的消除,是指仍然以运动的方式来促进身体疲劳的消除,尽快地恢复身体机能。当然,积极性消除所采用的运动必须在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以微微感觉到出汗为标准。这样,通过营养与恢复协调统一地进行,必然会使得健身的效果更为明显。参考文献:[1]熊斗寅.比较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编辑委员会.简明社会科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762.[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08.[4]乔玉成.运动处方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体育学刊,2000(4):728.[5]吴忠义,扬丽华.略论体育健身理论的科学基础—兼谈健身练习手段、强度、负荷及方法[J].体育学刊,1999(4):729.[6]韩雨梅,闫守扶.运动营养补充品发展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03(6):21222.[7]陈 琪.健身运动负荷控制指标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84286.[8]赵东平,徐玖平.新时期体育在提高人的健康素质中的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4(9):1102111.
2023-08-30 03:28:561

足球论文参考文献

足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足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袁静.论校园足球回归育人本原之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01):40-42+96.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A].体群字[2009]54号   [3]陈珂琦.对加强校园足球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认识与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15(5):9   [4]颜中杰,何志林,玄刚.上海市校园足球活动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科研,2011(1):65-68   [5]李纪霞,董众鸣,颜中杰.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3):85-89   [6]董众鸣,袭波,颜中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2):78-82   [7]梁伟,刘新民.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4(3):151-153   [8]肖佳川.构建校园足球文化促进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J].兰州教育学院报,2015(6):165-166   [9]王涛,崔世君.新型足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传统足球教学比较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5):108-101   [10]陈枭.校园足球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J].当代体育科技,2016,(34):146-148   [11]张云波,王晓茜.校园足球推广背景下高校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2):65-66   [12]王登峰.从"有"到"强":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18,38(4):3-7,21   [13]李卫东,何志林,董众鸣.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发展模式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2):87-9   [14]陈书玲.利用校园足球健全学生人格[J].求知导刊,2015(22):18.   [15]孙晓娟,吴澳.校园足球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5):62-63.   [16]侯学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2):77-83.   [17]黄文洁.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18]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07):29-33.   [19]孙宇.新形势下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运思与发展[J].电大理工,2017,(01):81-82.   [20]姚杰.足球进课堂背景下中小学足球教学的阶段性地位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03):36-37.   [21]周东升.浅析校园足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作用[J].青少年体育,2017,(03):32-33.   [22]宋辉.我国足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09):20-21.   [23]刘陵,张伟.青少年趣味足球的内涵解读及推进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7,(09):155-156+159.   [24]陈斌.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目标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7,(09):209-210.   [25]吴剑,桂蓉,曹电康.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17,(03):138-142+160.   [26]刘志敏.新疆少数民族青少年足球运动参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03):156-160.   [27]张应龙.文化认同视域下欧洲职业足球文化特征及其启示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17-120.   [28]程万军.浅谈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的"方法[J].民营科技,2017,(03):227.   [29]吴楠.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策略研究[J].运动,2017,(06):18+5.   [30]郑志强,李向前.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理事会构建的反思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3):22-26+31.   [31]高治,郑原,王岗."足球改革"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3):86-93.   [32]姜南,侯学华.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动力系统及优化路径分析--以协同学理论为视角[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43-147.   [33]艾强.足球产业经济贡献与影响足球发展的经济因素[J].经济研究导刊,2017,(08):36-37.   [34]孙莹莹.分析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管理及其执教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7,(08):67+69.   [35]沈雁平,牛曼兰,罗卫东.群众业余足球参与者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合肥市的业余足球参与者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7,(03):95-99.   [36]曹然.校园足球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预防和科学应对[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05):71-74.   [37]郭风,谭继业.中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81-82.   [38]余翔.成都市五人制足球俱乐部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145-146.   [39]杨培岭.团队文化视野下解读中国足球运动员技能危机[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190-191.   [40]贺涛.荆门市足球裁判员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7,(05):44-45.   [41]王本鑫.浅析足球运动对现代人社会生活健康的影响[J].科技经济导刊,2017,(07):215.   [42]顾海亚.小学足球教学的几点思考[J].田径,2017,(03):48-49.   [43]王岚.足球运动员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J].安徽体育科技,2017,(01):73-75.   [44]陈爱国,陈丽萍,颜军.8周足球运动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01):85-89.   [45]张文波.高校足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6):162-163.   [46]吴军.浅析体育教育专科学生足球裁判能力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06):107-108.   [47]何杰.长沙市校园足球试点高中足球活动的开展现状研究[D].延安大学,2016.   [48]李勇.葡萄牙足球历史演进及崛起因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13-117.   [49]杨世东.南京市青少年业余足球培训市场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30-134.   [50]李水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瓶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54-156+200.   [51]陈浩.简论足球技术中场上意识的培养[J].运动,2017,(04):13-14.   [52]郝宗继.足球游戏在足球训练中的作用分析[J].运动,2017,(04):15-16.   [53]康喜来,李德武.新形势下校园足球的角色定位和发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01):85-89.   [54]周丽芳,文佳黎.基于遗传算法的虚拟足球游戏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7,(02):209-213.   [55]曾广平.论小学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意义[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206+243.   [56]宋娜梅,梁潇,林用彬,郑丽.中学校园足球文化结构及认知差异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2):30-37.   [57]谢军,刘鸿优.比赛情境因素对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技战术表现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2):107-111+136.   [58]刘林星,田德宝.校园足球发展环境建设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7,(01):155-158.   [59]魏家鹏.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疲劳消除方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5):43+45.   [60]李忠.关于常见足球训练中的技术技巧解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05):56-57.   [61]程公.关于我国高校校园足球竞赛联盟机制的研究[J].科技风,2017,(03):217.   [62]酒华炜."校园足球热"背景下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与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02-106.   [63]赵丽敏,刘鹏.中国企业并购欧洲足球俱乐部的动机与策略分析--基于中国大健康产业的视角[J].对外经贸实务,2017,(02):77-80.   [64]郑波.比较视域下的高校足球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01):31-39.   [65]刘圣泽.阿勒泰地区中学生足球训练方法调查与分析[J].武术研究,2017,(01):145-147.   [66]郭振,乔凤杰,李声民.日本大学足球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7,(01):121-127.   [67]黄华.我国职业足球转会制度的法学透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01):15-19.   [68]徐金成,高璨,高颀,洪平,赵杰修.中国足球运动损伤研究现状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01):84-90.   [69]李旭天.校园足球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J].青少年体育,2017,(01):109-111.   [70]周俊杰,应依岐.日本足球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青少年体育,2017,(01):42-43+46.   [71]徐龙兵,马加威.浅析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的问题及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7,(03):13+27.   [72]杨大轩,唐士智.广东省校园足球裁判员队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3):69-72.   [73]孙奇.身体功能训练对足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影响的相关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74]梁冰.从足球热思考制约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7,(01):150-153.   [75]付海涛.日本校园足球竞赛体制分析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7,(01):171-174.   [76]龚波,陶然成,董众鸣.当前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重大问题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01):61-67.   [77]房鹏飞,陈盼.广西中小学校园足球县域发展探讨--以灵山县校园足球开展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7,(01):80-84.   [78]朱广新,孟凯利,刘杰.核心训练对足球运动员身体平衡稳定性的研究[J].运动,2017,(02):15-16.   [79]王欣.简析高校足球训练中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运动,2017,(02):17-18.   [80]姜南.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视角[J].中国体育科技,2017,(01):3-8+26.   [81]柳鸣毅,丁煌.基于路线图方法的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1):33-38+46.   [82]王永强.情绪效价与执法经验对足球竞赛中犯规判罚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1):96-100.   [83]张志武,苏长来,刘占鲁.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目标人群定位及模式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01):49-52.   [84]赵成浩.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1):191-192.   [85]艾强.足球发展与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若干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02):169-170.   [86]李蕾,洪长清.篮球和五人制足球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的研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234-236.   [87]郑波,刘迅.基于校园足球文化构建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148-149.   [88]高林.高校足球中足球意识的培养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173-174.   [89]周俊,卢开智,普春旺.浅析现代职业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201-202.   [90]马骏.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官方微博营销现状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01):50-51.   [91]王冰.浅论提高小学足球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1):133-134.   [92]王勤海,李帅.德国职业足球"50+1"政策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01):18-22.   [93]王泰峰.哈尔滨市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71+73.   [94]程杰.校园足球的安全措施及预防[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16-17.   [95]付瑶.青少年足球团队意识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237+239.   [96]张建辉.足球运动中的物理原理[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244-245.   [97]颜京朋.结合儿童生理特点的足球技术训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32+34.   [98]赖健.我国青少年足球竞训体系与管理体制探索[J].运动,2017,(01):23-24.   [99]傅鸿浩.我国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100]杨铄,冷唐蒀,郑芳.职业足球联赛外援配额制度研究[J].体育科学,2016,(12):18-29.   [101]甄茂洋.北京市东城区小学生足球联赛对校园足球文化影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   [102]郑秋晨.校园足球与体育产业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03]傅鸿浩,张廷安,水祎舟,郝霖霖.英文期刊中足球运动的研究领域及热点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1):119-127.   [104]张兵,仇军.管办分离后中国职业足球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机制依赖[J].体育科学,2016,(10):3-9.   [105]刘永宝.贵阳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106]殷海涛.足球进校园前提下的校园文化构建研究[D].苏州大学,2016.   [107]张磊,张廷安,夏辉,任定猛.中国足球生态系统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08):117-124.   [108]张琪,龚正伟.我国足球改革的未来效应及其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04):65-72.   [109]刘飞,龚波.欧洲足球协会联盟财政公平法案对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6,(07):24-31.   [110]贺珷.校园足球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流程及组织结构优化和再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111]郭尼.男子足球运动员脚背内侧踢球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D].中北大学,2016.   [112]宁柠.中日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现状与对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113]张玉婷.北京人大附小校园足球开展模式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   [114]阴鑫星.西安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   [115]陈陆隆.基于SWOT视角下的西安市高校五人制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   [116]胡志浩.终身体育视角下淄博市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117]唐光耀.开封市"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6.   [118]彭家煜.长沙市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吉首大学,2016.   相关体育论文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2-33.   [2]彭庆文.大学体育概念新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74-79.   [3]冯晓辉.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2).   [4]魏丕勇.于涛.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的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2,(1):11~13.   [5]梅汝莉.“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小学管理.2002(12).   [7]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9]欣心.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J].北京教育.2002.(5).   [10]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1]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上海:开明出版社.2003:1-23.   [12]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3]周应德,尹华丁.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6(1):12-13   [14]冯克诚主编.霍华德.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结构和教育学意义[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5):4-6   [15]彭伟强.美国多元办学模式及其启示[M].教学理论与实践.2001.21(7):29-32 ;
2023-08-30 03:29:051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指导力量,但由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时间较短,存在质量不高、指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分类不够明确、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改善现存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从而推动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社会体育的进步。    关键词: 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运动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促进社会体育发展,推进群众体育运动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基本的满足,精神需要得到提高,所以对体育指导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基于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分析体育指导员发展的现状和不足,探讨完善和发展的途径,从而在促进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同时,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一、我国社会指导员发展存在的不足   1、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不高   我国目前体育指导员发展的速度较快,从业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但人员的素质状况存在问题。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国家标准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水平要在初中以上,但现实的情况死存在很多初中学历水平一下的体育指导员。并且,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获得指导员资格后不在进行后续的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指导员的指导理念和水平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2、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偏高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比例偏高,很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中老年人,但目前社会体育指导需求情况却是相反。青少年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体现出目前指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的不合理性。   2)文化程度结构偏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是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具备初中以上的学历水平。虽然存在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水平低于标准要求,但这是与社会的发展情况相联系的,且比例较低。然而,我们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并不能只是符合最低标准,应该培养具有高学历的指导员。目前,在不同学历层次下,体育专业毕业的体育指导员所占的比较也偏低。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程度结构是偏低的,这种现象阻碍了社会体育的发展。   3)等级结构偏低,从业年限较短社会体育指导员具有等级的区分,其中国家级的占比小于五分之一,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体育指导员的等级结构是不合理的。此外,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从业年龄普遍较短,其中很多的体育指导员还只是兼职。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少,这不利于社会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4)地域分布结构不合理基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很多地区发展体育的意识水平也不平衡,进来出现了有些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也存在高低之分的现象。从地域来看,我国东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从城乡来看,城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数量多于乡村,指导员的素质也普遍高于乡村。但中国的农村人口数量占据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的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对我国的体育发展情况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目前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的问题急需改善。   3、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不够明确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具有国家级和一、二、三级的级别区分,但并没有划分具体的体育项目类别,这无法满足不同项目类别的人员的需求,也不利于社会体育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级别是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行划分的,但并不适于社会体育的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对象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基本是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这就导致了其指导对象对指导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普遍不高,指导员是哪个等级并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每个指导对象的运动喜好可能不同,比如足球、篮球、田径等。然而,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运动项目类别方面并没有进行划分。   4、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混乱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在一步步制定,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和社会体育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得到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是由体育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但体育部门不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定管理单位,这就导致了管理的职权划分不明确和交叉管理现象,出现了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有些管理部门对于区域内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缺乏管理和监督,导致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处于种自发和盲目的状态。同时这也导致了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道德得不到监管,发生违法乱纪的行为。此外,目前很多人对社会指导员这个行业缺乏正确的认知,体育指导员的薪酬也没有得到规范,许多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做社会体育指导员。5、培训模式和内容不科学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时间短,实践也缺乏指导。一方面,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获得资格后,忽视后续培训的作用。我国目前的培训模式是二、三级进行自学,然后进行考试。国家级和一级是由国家的体育总局与各地区的主管部门组织进行集中的培训,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很多的内容,指导员无法消化所学的.内容。此外,由于培训的次数偏少,每次培训的人数也少,并且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缺乏与实践的结合,这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不利。    二、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问题的对策   1、优化队伍质量和结构   虽然我国的体育教育指导员从业人数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指导员的数量仍是相对较少的,我们还需要培养和提高体育教育指导员的数量。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较少,与指导员的质量偏低和结构不合理是阻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少和质量整体偏低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培育优秀的体育人才。社会要提高体育指导员的薪酬待遇,加强其重要性的宣传,提高社会地位,促使优秀人才进入这个行业。另一方面,面对从业人员要进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指导员的专业水平。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结构不合理问题,要加快培养年轻人才,优化队伍的年龄层结构。其次要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体育运动意识,落实全民健身的观念,同时要通过高校的优秀师资力量和器材来培养社会体育指导的专业人才,优化学历水平结构。   2、细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别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只存在级别的划分,没有项目类别的区分。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等级的划分,应根据知道对象进行划分,如指导孩子,青年人,老人等不同的年龄段划分指导员类别。此外,指导对象对体育项目的个人喜好不同,但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可能擅长每个项目。所以,应根据体育项目类别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划分。   3、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   培训对于任何行业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我国目前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培训的效果。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应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和培训机制。首先,应设立特定的管理机构,对培训活动进行组织,制定培训方案,考评培训的结果,并定期对体育指导员的资质和指导行为进行审核。在培训次数方面应适当的增加,增加培训的人数并提高培训的效果,但又不会流于形式,给体育指导员的日常工作造成负担。其次,在培训内容方面,应该在注重理论知识,在教授培训对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最后,在培训结果的考核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   4、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   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依赖于管理制度的完善,要促进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的发展就需要为行业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体育指导员的行为。另一方面,要明确或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管理和监督,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此外,应注重人民群众的作用,鼓励社会对违法和违规的行为进行举报,相关的部门要及时调查和处理,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结束语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面健身的重要推动者,对于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具有关键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优化队伍质量和结构、细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别、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是改善现状,促进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提供重要指导。我们要不断地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改善和解决的措施,建设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促进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劳毅.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培养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10(2):40-41.   [3]庄永达.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问题的研究[J].体育导刊,2004,(8):14-16.   [4]李相如.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体育科学,2007,13(4):12-14.   [5]邓星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1,8(1);30-32. ;
2023-08-30 03:29:181

有关排球的参考文献。紧急用,谢谢大家

从中文期刊网查找到的文献,你自己小花点时间,把期刊名输到百度里,就可以找到页码了,没这么多时间给你填页码了,见谅!我分几批贴上来,总共100个 [1]卫雍绩,. 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踝关节骨关节病特征分析[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1). [2]卜小龙,. 浅析排球运动灵敏素质与感官训练[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 [3]张晓丹,葛春林,王卫星,. 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J]. 中国体育科技,2009,(1). [4]丛滋龙,许瀚声,. “金龙鱼”三人制排球赛对高校排球选项课的启示[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 [5]鲍强,. 关于排球运动场上意识的探讨[J].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1). [6]崔晓晖,萧林静,李世远,魏建辉,. 排球游戏教学法对高职大学生健康素质影响的实验[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 [7]陈珂,倪伟,徐光荣,. “9网段54区”构想及数字信息在排球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 [8]吕传清,. 美育在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运用[J]. 各界(科技与教育),2008,(1). [9]方文利,桑磊,. 高校排球运动中的髌骨劳损调查及其分析[J].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10]刘美娟,. 浅谈排球普修课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J]. 内江科技,2008,(1). [11]相群,. 排球比赛中时间控制的必要性及相应规则的修改[J]. 内江科技,2008,(2). [12]沈艳,. 游戏在排球教学中的积极效应[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 [13]徐兰君,张爱军,. “异性效应”分组教学法在高校排球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 [14]王思平,陈健,钱建华,韩永亮,. 大空间辐射采暖的数值模拟——以沈阳体育学院排球馆为例[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15]陈秀平,陈铁成,. 厦门市开发沙滩排球市场的SWOT分析[J]. 体育科学研究,2008,(1). [16]陈丽,魏统朋,李海峰,. 2007年瑞士女子排球精英赛中国队运动员非技术指标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8,(1). [17]徐银华,李毅钧,. 我国女子排球运动员对比赛服装颜色的偏好及情绪体验[J]. 中国体育科技,2008,(1). [18]郑华伟,许浒,. 我国男子排球队备战奥运会阵容配备设想及进攻战术发展与创新思路探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8,(1). [19]韩敏,王光军,王伟,董永霞,仝彤,高彦伟,张玉平,张静,. 排球运动对女大学生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1). [20]崔自璞,. 浅谈排球训练中踝关节的损伤及预防[J]. 现代医院,2008,(2). [21]魏翀,张建平,. 影响高师体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22]刘东辉,. 从肌肉工作原理分析排球的支线扣球原理[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23]王虎,屈春兰,. “参与式”教学法在排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3). [24]孙士杰,张萍,. 我国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与分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1). [25]刘大明,. 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探析[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3). [26]曾黎,顾伟浓,. 排球扣球技术助跑起跳节奏控制的教学实验[J]. 体育学刊,2008,(2). [27]陈艳平,. 排球二传手战术意识形成的因素及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2). [28]吴苏延,. 对排球运动员“球感”的作用及培养途径的浅析[J].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2008,(1). [29]尚岩,秦俭,. 浅谈对排球运动中意识培养的再认识[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1). [30]崔洪宇,杨萍,. 对软式排球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探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3).
2023-08-30 03:29:341

谈学校体育管理目标的落脚点定位在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发展上有哪些意义

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当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而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也非常的严峻,特别是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过快,国家没有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设立岗位,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有着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提出社会体育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为全民健身事业服务。前言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改善,消费结构优化,参与健身逐渐成为一种人们较为普遍的行为,人们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开始关注并提出要求。国内一些体育院校注意到这一变化,为满足社会需求,开始调整专业设置,探索创办社会体育专业和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路子。社会体育专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迅速发展。天津体育学院于1993 年成立社会体育专业并招收该专业专科生,1994 年升为本科学制。继天津体育学院之后,国内其他一些体育学院和部分普通高校体育院(系) 相继筹办社会体育专业。1998 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作为新增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据统计,截止到2004 年底,全国共有108 所高等院校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经过近10 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并具有一定规模,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了人才支持。但社会体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亦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就业形势不乐观、真正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员较少、改行易业现象较为严重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原因是院校对学生培养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不少院校以培养“管理型”和“经营型”社会体育人才为主要目标,但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社会需要的是“技能指导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以“管理型”和“经营型”来培养学生能力造成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偏重学科忽视术科,按照这种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论学科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比不上体育管理专业和体育经济专业的学生,与综合性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更存在较大差距;论术科,技术能力又比不上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从而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本文旨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培养模式以及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人们对精神生活、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体育作为人类高级的文明活动,遵循事物繁荣发展的基本规律,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在我国,尤其是北京申办2008 年奥运会成功之后,体育事业更是蓬勃发展,并对国民的影响日益高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的概念已不仅限于传统的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范畴,已扩展到了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社区体育等社会诸多领域之中。调查表明,60 %的人认为未来3 年内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不强烈;64 %的人认为3~6 年呈高峰状态;72 %的人认为6 年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将呈现中程度的需求。与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匹配的社会岗位依次是各种社会体育组织或机构,如城市和社区的各级社会体育活动中心,群众性体育俱乐部;有一定规模的国家党政机关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会体育产业及商业性的体育设施,宾馆饭店的康乐部门;各级各类的社会体育管理部门,如各级体委,体协等。体育人才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等狭隘的体育人才需求范围之内,体育经济人才、体育产业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社区体育指导人才等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正是在社会需要多元化、复合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的形势下,社会体育专业经历了1996 年试开设到1998 年正式新增的历程,并负有明确的体育行政管理人才、体育产业人才、体育经济人才、体育法律法规人才、体育社区辅导人才等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2、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2.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1998 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放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为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同时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应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国内外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6 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 2.2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规定,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大多是围绕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三大主干学科,以“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念、中华养身学、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五门主要课程为基础,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必修课四大类来设置的。由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调查、社会体育活动方案设计、实习等) 中,规定至少要安排20 周以上的时间,这一时间规定也是体育类专业中最长的。 国内有学者提出,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社会需要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主干学科为支撑,以发挥整体最优育人功能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为目标。所谓“厚基础”,是指在整个课程设置中,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规格,将思想品德教育、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从课程的搭配和总量上体现出培养“T”字型人才的横向拓展;所谓“宽口径”,是指拓宽专业口径,实施通才教育,要在培养“T”字型人才的纵向上加宽加深。[1]我国各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立足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不过,虽然我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日趋优化,但仍然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尚需加强新形势下的社会适应性研究。2.3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2.3.1发展速度过快,超过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群众性健身活动领域中并没有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主要在体育产业部门。而我国的体育产业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吸收更多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此外,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地区间有很大差距,特别在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上没有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2.3.2 社会体育专业点多,规模小,影响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 北京大学闵维方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规模效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学校规模以及学校内部系和专业的扩大,有助于带来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节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在校生规模、平均招生规模都较小,难以形成上述规模效应。只是一些体育院校招生规模较大,数量较多。2.3.3专业地区结构分布不合理 调查结果还显示,东部和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布点数比较接近,分别为44 个、40 个,但是中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数(414 个) 已经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的这一值(317 个) 。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 % ,GDP 占全国的57 %;中部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37 % ,GDP 占全国的29 % ,东部和中部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总数、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毕业生就业环境差距都较大,这样的专业布局,显然不合理。此外,一些综合性院校及理工类院校、农业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并没有体育的母学科,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在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3、体育院、系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现状就业意识指的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 支配自己的行动是带有一定就业目的和愿望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对事物的判断力、适应能力、工作应变能力, 合理地运用文化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和实现就业目的等能力的概括。3.1 就业的盲目性、依赖性大通过调查, 有79183 %的大学毕业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完全了解的只占20117 %。由于对就业政策的认识不足, 大学毕业生就业盲目性大, 在就业形式的选择上, 有87145 %的毕业生仍希望“依靠国家给予合理安排”因此, 在大学生学习期间, 没有忧患意识和就业焦虑感, 仍然“高枕无忧”, 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 等待分配, 而一旦就业来临, 就显得束手无策, 陷入被动。3.2  就业意识淡薄目前, 体育院、系的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 没能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好地设计自己, 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因此, 在毕业来临时才感到就业的压力和力不从心。3.2.1 缺乏主动学习和开发自身潜力精神俗话说“学得轻松, 学习就主动”。在学习过程中, 体育生文化基础差, 底子薄,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的功课穷于应付, 学习被动, 要跟上学习进度和各项达标需要比别的同学付更多。因此, 主动学习和开发自身潜力的能力受到极大影响。很显然, 除了专业技术水平, 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外, 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面、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人文素质都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就对将来的择业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有这一切, 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外, 与体育院、系对学生的要求, 开设课程的专业狭窄, 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发知识等措施不得力有很大的关系。倘若体育院、系能从专业学科到跨学科; 从必修课程到选修课程都有一系列引导学生的得力措施, 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会被激活, 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将变为自觉自愿的过程。3.2.2 缺乏竞争意识“双向选择, 自由择业。”意味着人才竞争的激烈,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体育院、系大学生对“就业竞争”的概念仍然模糊, 仍存在着“打好篮球, 一辈子不愁”的唯专业论的想法。在四年大学习中未能充分发挥他们在竞技场上力争上游的优势, 表现为: 不想: 对四年后的择业就业考虑很少, 或根本不考虑; 不动:不积极主动去选修课程, 对附加技能的外语、计算机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通级率低, 不干: 对社会活动, 竞选班干部不感兴趣, 认为多干花时间, 花精力, 影响学习。所有这些都是缺乏竞争意识的表现, 未能从就业、择业的深层去考虑问题和培养自己。而实际上竞争无处不在: 它渗透在生活的每一天, 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中, 谁能在平时抓住机会锻炼开发自己, 谁就能在就业中得到极大的回报。4、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办法4.1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就业观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不能把它看成是毕业生教育的一个阶段, 应把它纳入高等教育整体教育之中。就业指导课程应彻底贯彻在高等教育的始终。使教育教学, 素质教育和择业教育, 就业指导工作密切结合, 相互渗透。社会体育专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 把择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如: 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部门并把学生的入学教育, 适应教学、职业教育, 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与之相结合, 配以专门的指导人员, 建立就业咨询服务部门和咨询网站, 使大学生通过该部门得到较完善的就业指导,形成健全的就业观念, 并获得大量的就业信息, 使之把握就业时机, 以从容良好的心态, 迎接择业时刻的到来。4.2 打破单一培养模式, 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我国现行的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限的过, 灵活性、适应性较差。表现为一般基础薄弱、专业基础窄, 课程结构要素配量的特征是: 重实践轻理论; 重术科轻学科; 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 重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 轻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 重直接经验, 轻间接经验; 重课程深度轻广度; 重必修课, 轻选修课。分析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出现的择业困难, 部分原因在于现行课程体系的培养下导致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 灵活性差。学生知识而不开阔, 独立性, 自主能力不强, 适应社会能力差。所以在培养模式上要做到: (一) 细化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设置 (二) 更新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三) 优化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4.3 加强素质的培养, 适应多方面的就业需求4.3.1 倡导吃苦耐劳, 献身敬业的精神吃苦耐劳、献身敬业的素质是成功的首要素质, 也是用人单位在考查毕业生时十分看重的素质。因此, 毕业生要调整好心态, 时刻准备吃苦, 一旦选择了专业就准备为之献身。这样才能让社会了解你、欣赏你、才能拓宽你的就业渠道, 被社会所挑选。4.3.2 注重政治素质和工作经验, 工作能力的培养商品经济时代, 社会对人才的挑选更注重于他的综合能力, 生活阅历、工作能力。。许多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 很看中毕业生的政治素质。比如: 中共党员, 学生干部, 三好学生, 并把它作为优先录用的条件。具备了这种条件和素质的毕业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组织能力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因此, 要求毕业生在大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上进心, 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丰富和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如: 竞选学生干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课外的社会体育教学和体育指导活动,参加暑假社会实践调查和服务等活动。这是培养大学就业意识的具体途径之一。4.3.3 提高各种技能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已成为谋生的重要工具。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多种才能的人才。因此, 在大学阶段, 体育院、系要十分重视和狠抓外语和计算机学习考级工作, 下硬性指标, 采取多种手段, 监督学生达标, 只有通过一系列耐心细致的工作, 才能把体育院、系大学生外语、计算机差的局面扭转, 使学生真正掌握该项技术、技能, 为择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4.4 改善体育专业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面对择业,大学生除了要客观地分析就业环境外,最主要的是认识自己已经具备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测试自己的性格和气质,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这样才可以保证在择业过程中赢得主动。同时学会比较,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人,便是进行比较的最好参照。特别是要通过与自己条件、地位类似的人来作比较,从而作出类似的自我判断;要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结论、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自我评价的参照物来对比。如果对比结果趋于一致或接近,那就表明自我评价是合理公正的,反之则说明自我认识不够客观,还必须修正。5、结语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 要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的需要就必需十分重视就业意识的培养, 加强对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与此同时, 社会体育的教育体制, 课程结构应与时代发展同步, 打破单一的培养模式,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文素质, 只有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从用人单位聘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出发, 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始终站在就业选择的最前列, 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参考文献:[1]杨廼军,吕树庭,招乐辉. 构建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J ]. 体育科学,1998 ,18(4) :10 - 13.[2]刘献国, 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对策研究[J ]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119 (2) : 97 -102[3]于善旭1 建设和发展社会体育专业是21 世纪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J ]1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 ,13 (3) :751[4]马维平,许晓音1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 ]1 体育学刊,2005 ,12 (4) :711[5]李 实,等1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模式研究[J ]1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 ,21 (2) :18 – 191[6]于善旭,张锦年. 建立社会体育专业的论证报告[J ] .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 (4) .[7] 张锦年. 深化教改,培养面向21 世纪的社会体育人才[J ] . 体育学刊,1998 (2) .[8] 白文飞,徐玲. 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J ] . 中国体育科技,2002 ,38(3) :52 - 55
2023-08-30 03:29:591

体育教学是核心期刊吗?

YES,it is.
2023-08-30 03:30:305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孩子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趣的孩子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在我任教的七年级就有一个特别顽皮好动的孩子,上课在教室里坐不住,上体育课无集体意识,许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他自尊心特别强,不服输,在同学面前爱表现。所以我积极鼓动其参与课堂的管理,让他负责体育器材配置和回收,转化其活动兴趣,培养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在说服教育的同时,说明器材管理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视程度,要胜任这份工作应该在课堂上做其他同学的表率,建立威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这位同学的组织纪律性和活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把器材管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综合上述因素,我建议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充分展示的舞台。
2023-08-30 03:30:493

陈琦的介绍

陈琦,男,湖南茶陵人,汉族,1965年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9月—1986年6月,攻读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理论专业学士;1986年9月—1989年6月,攻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理论专业硕士;1989年6月—2006年7月,担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的助教、讲师(1991年任职)、副教授(1994年任职)、教授(1998年任职),教授《学校体育学》、《体育原理》、《体育理论》、《健身学》、《体育管理学》等课程;1996年1月—2000年1月,担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副系主任(主管教学);1999年9月—2002年6月,攻读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2000年9月后,担任教育部主管的《体育学刊》(全国中文类体育核心期刊)副主编;2001年4月后,担任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2002年10月后,受聘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博士生导师;2004年6月后,受聘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年9月后,调任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
2023-08-30 03:30:581

学校体育学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您好,现在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学校体育学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您好,现在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学校体育学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系统分析法,在明确体育素养的内涵及其包含的各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分析,阐述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途径。 3、培养中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具备一定的体育素养,旨在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4、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育技能;体育意识;健康意识;体育素养一、引言我们非常关注中学生的体质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家长都全力以赴地培养孩子成才,但是忽略了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培养。 5、知识的积累是不断更新的,而一个好的身体则受用终生。 6、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每天锻炼一小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尤其是这些年来我国中学生体质有很多指标都在下降。 7、随着《山东省2012 年和2014 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试行)》的颁布,该方案规定2012 年山东省将加试体育。 8、该方案的实施让体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身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师、家长、孩子开始注重体育课程,并且加强了身体锻炼,体育开始被广泛关注。 9、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话题。 10、二、体育素养及其构成(一)体育素养的概念《辞海》对“素养”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 11、对“涵养”一词的解释是:“身心方面的修养。 12、”《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 13、”可见,素养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在某方面的修养,二是说这种修养是平时养成的。 14、据此我们可以把体育素养理解为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它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体育,指导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15、(二)体育素养的构成体育素养是在长期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含多方面的要素,且内在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6、其构成要素有:1.健康意识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没有把竞技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列为体育素养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排斥学生掌握一定的竞技运动技能和知识,只是认为应把竞技技能作为健身手段,因而不应也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素养的必备内容让全体学生掌握。 17、故把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体育素养的基本内容更符合实际,也更符合全民健身的国策要求。 18、2.体育文化水平体育文化水平包括两个方面,即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 19、体育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理卫生常识、体育人文知识和体育锻炼。 20、具体地说就是初步了解人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基本的生理常识;了解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能够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体育锻炼;了解和掌握相关体育人文知识;具备对重大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和初步评价能力;对重大体育事件有所了解;懂得体育功能与价值。 21、体育技能它包括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 22、3.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健康素质和运动素质。 23、健康素质是运动素质的基础,所谓健康素质即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身体状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使自己具有能够适应从事多种体育锻炼的能力。 24、体育锻炼、体育比赛等体育行为的正常进行需要相应的身体素质,也就是说,体质水平影响体育行为,一般来说,体质太差会导致体育行为的减少。 25、反之,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比赛等体育行为可以使体质水平得到提高。 26、4.体育意识体育意识取决于文化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个体心理素质和智等因素。 27、一个具有强烈的体育意识的学生对体育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直转化为锻炼动机,成为激发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动力,从而培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惯,使其常年自觉地参加锻炼,终生受益。 28、体育意识,一方面来源于体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来源于体育实践(体育行为)。 29、全面的体育知识与积极的体育意识有利于体育能的形成与发展,体育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体育意识的发展。 30、判断体育意识的标准:第一,是否具有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 31、第二,是否正确认识体育的作用。 32、第三,是否具有对体育正向积极的态度。 33、第四,是否具有主动体育需要和行为倾向。 34、第五,是否具有终身体育意识。 35、5.体育品德和体育个性体育品德是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在个体体育行为中的反映。 36、通过体育行为表现出的体育品德也是体育个性的重要方面。 37、体育个性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具有个体特点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品德和体育技能是体育个性的重要体现。 38、三、当代中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 39、当前我国学生的体育素养整体偏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体育意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要想在体育方面有成绩就必须以牺牲智育为代价。 40、所以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缺乏整体性,学生虽然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但对许多运动项目的实际价值不甚了解。 41、在学校、院系、班级组织的体育比赛中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仍显不足。 42、(二)学生的体育素质普遍较低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学校应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然而学生的体育能力较低和终身体育意识不强。 43、有部分学生对生理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的掌握程度很不够。 44、另外,有部分学生由于功课繁重,学生会活动和社交活动过多,抽不出时间来锻炼。 45、从健康意识与锻炼习惯的角度看,其中大部分学生缺乏身体锻炼的自觉性。 46、(三)忽视体育品德的修养绝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是好的,但是学生只从表面模仿,使有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语言与体育道德相背离。 47、(四)对体育个性化的忽略学生的体育动机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48、是人们对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 49、据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娱乐、强健体魄、通过体育考试等。 50、但这些动机的特点是强烈、不持久、不稳定、易变。 51、目的一旦达到,动机随之消失,行为停止。 52、虽然近些年来高校体育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物化改革放在了显要的位置,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 53、四、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是学校体育评价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既有显性的,如体质检测、身体素质达标等,也有隐性的,如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兴趣、习惯、能力等。 54、(一)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的原则1.选取科学的体育素养评价因素对学生恰当的考评不仅是一种评价方法,而且是一种激励行为,所以体育教学考评应在正视体育文化的价值,不同学生的身体和运动基础的差异,终身体育行为所需要的体育素养和自主能力的基础上,将体育考评的重心转向体育思想、锻炼习惯、运动能力和体育素养等方面,要把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习惯和能力作为评价指标。 55、体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体育兴趣、情操以及相关意志品质、气质性格等方面,并将其纳入学校体育的考核内容。 56、改革以运动技术评定和达标的体育课考核方法,建立以体育能力和心理收益为核心的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注重体育结果的实效性评价,促使学生在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方面自我培养,促进终身体育观的实现。 57、2.确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就是在身体素质这种硬性指标评价的基础上把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纳入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 58、对待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的问题,要以新的指导思想考虑,传统学校体育重在一个阶段、某个方面的成果,而终身体育眼于全过程的多个方面的成果;传统学校体育鼓励竞争,常常搞“达标测试”和筛选,实行淘汰,使学生在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下学习,而终身体育则强调体育是一个过程,着眼于它的全过程的多个方面的表现,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59、3.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所谓过程评价,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即关注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进步的程度,当然也需要结合结果。 60、竞技运动讲究客观时空上的平等,而学校体育却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平等;竞技的结果要清晰地分出竞赛者的优劣顺序,而学校体育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应表现出灵活性和实效性,即以学生的实际提高幅度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学生成绩,每个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也乐于接受。 61、(二)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1.把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纳入评价体系把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纳入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要转变人们的价值观,逐步调整和改变学校体育的价值判断标准。 62、从终身体育思想出发,引入学生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评价,这不仅更加有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为学校体育评价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63、2.确立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框架显性与隐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观是对传统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挑战,以往的评价一般是按照竞技运动项目的标准一味地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显性指标去搞“达标”,忽视了个体之间存在的先天差异。 64、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之间的不平衡,使本来轻松、活泼的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成为一部分学生的负担。 65、要建立综合评估学生的认知、情意、技能的领域评价指标。 66、如下表所示: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3.操作上将显性与隐性、过程与结果、起点与进步评价相结合对于显性与隐性指标的评价,操作上可以采取“显性指标重视过程评价,隐性指标重视结果评价”的办法,虚实结合,尽量提高可操作性。 67、从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应该重视进步度评价,即关注学生在现有基础上的进步程度。 68、在学校体育实践中,有的学校尝试了“正、反50m 跑启迪”的教学方法改革,效果很好,从中得到这样的启迪:竞技运动讲究客观时空上的平等,而学校体育却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平等;竞技的结果要清晰地分出竞赛者的优劣顺序,而面向全体学生,造就一代新人的教育就不宜将学生划成三六九等。 69、由此可见,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应表现灵活性和实效性,即以学生的实际提高幅度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前的水平和学习后的水平相比较就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成绩了,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也乐于接受。 70、对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评语制与等级评定制,小学低年级可采用评语制,小学高年级到高中可采用等级评定与评语制评定相结合的办法,大学可采用等级评定制。 71、在不同学段,对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应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包括指标、权重与标准都有所区别。 72、如下表:五、体育素养的培养途径体育教学中应该认识到体育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 73、首先,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基础,这也是现在积极提倡的终身体育思想的题中之义;其次,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它是体育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74、(一)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运动动机是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往往以兴趣和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运动兴趣在运动动机中是最重要的成分。 75、首先,要努力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气氛。 76、其次,学校体育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合理选择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 77、再次,学校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手段和方法要丰富多样,切忌采用单一死板的体育教学和锻炼的方法。 78、(二)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体育素养教学改革,就是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观念改革为先导,创造性地设计和构建新的教育模式。 79、现代的课堂教学改革进展不大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不大。 80、只有对教与学的观点先破后立,冲破旧观念,才能真正出现按照教与学的关系的实际,按照教学规律,树立新的教与学的观念,只有观念改变了,课堂教与学的改革才能进一步地深化。 81、教学改革,主要就是学法的改革,而学法的改革又受制于教师的教法观点。 82、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转变观念,注重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加强,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最佳结合。 83、(三)加强理论课教学,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理论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主渠道。 84、理论课上,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知识、卫生保健知识。 85、我们可以通过开设电教课、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向学生传授观看和欣赏体育竞赛的知识,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86、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体育锻炼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终生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 87、(四)完善体育环境,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要切实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就要充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88、首先,重视课堂锻炼环境。 89、体育课堂要充分体现健康快乐的教学思想。 90、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素质特点,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天性,创造一种快乐的体育人文教学环境。 91、其次,拓展课外活动环境。 92、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建立与体育课一体化的课外活动体系。 93、(五)加强教师的自身体育素养建设首先,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敬业爱岗的思想品质,作学生的楷模,给学生以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感染。 94、其次,体育教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语言艺术,语言尽量生动、幽默、形象,充分活跃课堂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创造良好的心境。 95、再次,体育教师端正的仪表和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96、(六)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体育课程建设能丰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途径。 97、体育课程建设要朝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方向发展。 98、教材要以丰富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为目的,要突出趣味性和实用性。 99、体育课程的建设中应尽可能开设和介绍一些简单易练、不易受场地设施的限制的运动项目,当然也可以开设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100、另外,还应该开设体育文化选修课,加强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弥补体育活动课程在传授体育文化方面的不足。 101、(七)拓展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体育素养与体育技能关系密切,体育技能的提高有利于体育素养的提高。 102、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动作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和技巧。 103、当学生按照运动技能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某种动作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时,即标志其掌握了某种运动技能。 104、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还与课堂上思维活动的强弱和锻炼积极性的高低有关。 105、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渠道进行教学。 106、参考文献:[1]王勇慈.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J].中国学校体育,1999,(04):60-62.[2]夏肖林.基于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素养培养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8(10):95-96.[3]林宋荣,卢考纯.终身体育与体育兴趣、体育能力[J].体育学刊,2000,7(02):60-61.[4]周登嵩,尹钊.试析学校体育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8(, 03):26-28.[5]钟凡,倪超,冯志敏.高校体育教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2023-08-30 03:32:061

有关健美操的论文

到网上查
2023-08-30 03:32:245

什么是一类期刊和二类期刊?

方向不同,一类只有科学,,,,,
2023-08-30 03:32:453

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所获成果

姓 名 成 果 名 称 类别 出版单位、 期刊名称(年、卷、期) 署 名 合作者 备 注   1 穆涛 对男子后排进攻战术运用及地位的探讨 论文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4 独著     2 穆涛 篮球教学中投篮技术动作的力学分析 论文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 独著     3 穆涛 青少年篮球教学与训练的初步探讨 论文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 独著     4 谢东北 低强度力学信号刺激与骨质疏松防治 论文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 8 独著   核心 5 谢东北 心理亚健康-概念的廓清和诊断标准的选择 论文 《现代预防医学》2008.1 第一 林玲 核心 6 谢东北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作用的实验研究 论文 《中国实用医药》2008.10 第一 钟富有   7 谢东北 运动抗骨质疏松及其生物信号转导途径 论文 《福建体育科技》2008.5 独著     8 谢东北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体育干预 论文 《社区医学杂志》2008.10 独著     9 谢东北 新发现的中性粒细胞杀菌途径-NETS 论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8.7 第一 郝选明 核心 10 林玲 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人才需求特征与培养目标的改革 论文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5 第一 肖桃芳   11 赖月波 多哈亚运会中、日竞技游泳成绩的对比解析 论文 《体育世界》2008.8 第一 校外   12 赖月波 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策略 论文 《考试周刊》2008.8 第一 校外   13 黄佑琴 论技击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渗透 论文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4 第一 刘庆华   14 黄佑琴 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基金的投资原则及特征分析 论文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5 第二 李平 核心 15 黄佑琴 论大学生武德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文 《武术科学》2008.9 独著     16 黄佑琴 论建构主义视野下的体育教师信息能力培养 论文 《中国西部科技》2008.10 第一 柯谷鑫   17 赵金岭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探析 论文 《商场现代化》2008.4 第一 张淑香 核心 18 赵金岭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双语教学的理性审视 论文 《时代文学》2008.7 第一 张淑香 核心 19 吴玉华 “花样跳皮筋”娱乐化教学模式及效果研究 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第一 校内   20 许小珍 上海市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群体的消费现状研究 论文 《商场现代化》2008.6 第一 李金珠 核心 21 李金珠 对现代田径运动训练发展走势的透析 论文 《湖北体育科技》2008.1 独著     22 涂运玉 赣南新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论文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6 独著 无   23 涂运玉 健美操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论文 《时代人物》2008.10 第二 校外   24 傅小惠 高师体育专业学生体操成绩的评价体系 论文 《体育学刊》2008.6 第一 王保平 核心 25 傅小惠 我国群众性羽毛球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 论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2008.7 第一 王佳宾 核心 26 刘曦红 刍议就业视野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论文 《科教文汇》2008.1 独著     27 刘曦红 对赣南师院体育专业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 论文 《科技信息》2008.5 独著     28 罗明辉 基于和谐社会需求的赣南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研究 论文 《时代人物》2007.12 第一 涂运玉   29 黎冬梅 大型赛事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论文 《商场现代化》2008.11 独著   核心 30 黎冬梅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论文 《集团经济研究》2007.11 独著   核心 31 黎冬梅 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经济和体育文化的影响 论文 《集团经济研究》2007.11 独著   核心 32 黎冬梅 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现状及其应付对策 论文 《集团经济研究》2007.11 第一 郑荫治 核心 33 黎冬梅 论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论文 《商场现代化》2008.12 第一 肖锋 核心 34 肖锋 知识分子体育意识与行为“不和谐”的社会学分析 论文 《浙江体育科学》2008.4 第二 王雪峰   35 张允蚌 客家体育文化与赣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整合的研究 论文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6 第一 校外   36 张允蚌 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论文 《体育世界》2008.11 第一 校外   37 张允蚌 成功激励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尝试 论文 《成功》2008.10 第二 校外   38 王保平 新形势下的体育院校创业教育 论文 《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独著   核心 39 王保平 从规则变化看竞技健美操的创编 论文 《体育科技》2008.2 独著     40 王保平 运动预适应与心机细胞的保护 论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 第二 李宏伟 核心 41 王保平 新课标下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论文 《考试周刊》2008.12 独著     42 李宁 高校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课程的价值探讨 论文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6 第一 肖波 核心 43 陈祥塔 体育赞助:伏击与反伏击 论文 《管理与财富》2008.11 第一 校外   44 廖敏 江西省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盲点与弱点探析 论文 《考试周刊》2008.1 独著     45 廖敏 对健美操表现力的研究 论文 《中日科技博览》2008.12 第一 校内   46 徐欣 2008年北京奥运经济的效应分析 论文 《企业经济》2008.4 独著   核心 47 徐欣 学校体育践行奥林匹克教育的理论依据 论文 《吉林教育》2008.7 独著     48 陈俊青 影响新农村老年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论文 《湘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 独著     49 胡美兰 高校体育管理要适应教学改革 论文 《教育与职业》2008.1 第一 校外 核心 50 胡美兰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对策研究 论文 《商场现代化》2007.12 独著   核心 51 黄超 关于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论文 《教育与职业》2008.6 第一 胡美兰 核心 52 黄超 展望我国2008年奥运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 论文 《商场现代化》2008.3 独著   核心 53 黄超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的结症与出路 论文 《商场现代化》2008.6 第一 胡美兰 核心 54 樊明康 试述中长跑运动员的疲劳与恢复 论文 《体育世界》2008.8 第一     55 樊明康 北京奥运会对我国西部旅游业的影响与对策 论文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 第一 王翠梅   56 兰师文 “互助式”教学法在高师体育专业羽毛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 《科技信息》2008.32 独著     57 兰师文 高师体育专业羽毛球普修课采用“互助式”教学法的可行性研究 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6 第一 韩露   58 李鸿煊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研究综述 论文 《中国市场》2008.10 独著 核心 核心 59 冯赣梅 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分析 论文 《商业时代》2008.10 独著   核心 60 汪玮琳 职业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论文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4 独著   核心 61 汪玮琳 奥林匹克思想对女性现代化进程在影响 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3 第一 朱荣   62 汪玮琳 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探讨 论文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4 第一 谭亚彬   63 屈文倩 舞龙舞狮在城市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推展策略研究 论文 《科学时代》2008.10 独著     64 屈文倩 网球运动员手臂力量训练方法探讨 论文 《体育世界》2008.8 独著     65 屈文倩 赣州农村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 《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独著   核心 66 谭亚彬 赣州市幼儿体质监测结果与分析 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6 第二 徐雅娜   67 刘 霞 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论文 《体育世界》2008.11 独著     68 赵宝椿 体育赞助中的埋伏营销现象及规避策略分析 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 第一 李田   69 赵宝椿 亚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现状分析 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3 第一 李田   70 赵宝椿 儿童少年血压与身体发育指标的相关分析 论文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6 第一 李田   71 王兴泽 交变负荷对机体影响的机制研究 论文 《体育科学》2007.12 独著   核心 72 王兴泽 定向越野运动体能训练 论文 《科学时代》2007.7 独著     73 王兴泽 健康体适能评价对健康参与者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影响 论文 《科学时代》2008.7 独著     74 王兴泽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形成之探析 论文 《科学时代》2008.12 独著     75 王兴泽 健康体适能评价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的实验研究 论文 《科学时代》2008.20 第一 谭亚彬   76 王丽良 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论文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10 第一 吴磊   77 王丽良 再认识“快乐体育” 论文 《科学时代》2008.10 第一 陈绍团   78 黄永飞 高校在读研究生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论文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 第一 校外 核心 79 黄何平 跟骨骨密度及骨强度与运动的相关性 论文 《中国工程与临床康复》2008.11 第一   核心 80 黄何平 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 《体育世界》2008.8 第一 校内   81 黄何平 《运动创伤学》教材内容与体系建设研究 论文 《体育世界》2008.10 第一 校外   82 朱同祥 浅析我国高校校园篮球文化 论文 《健康大视野》2008.12 独著
2023-08-30 03:32:581

我急需散打题材的论文一篇!!高悬赏!!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散手运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斗智、较技的对抗性竞赛项目。 散手运动作为一项对抗性较强的项目,选手要想在其中获得比赛的胜利,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特别是与运动员技术与战术以及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就技术而言,它可分为单个技术与组合技术两大类型。组合技术又可分为上肢组合与下肢组合,但相对散手运动特点而论,上、下肢组合技术是不可分割的,换句话说只有上下肢动作组合技术才是散手运动的主要动作技术。再就现时散手规则的得分及实战打法而论,能熟悉掌握上下配合,"指上打下,指下打上"的实战技术,也就是进入了更深一层的技术领域。古时谚语云"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这也说明,如全面运用身体各部位参与实战、充分发挥,才能更有效地发展自身能力,战胜对手。 至此,本文试图观察对几种常用组合动作在比赛中的运用情况,对其使用次数、有效次数、成功率及有效比例进行统计、分析与探讨,从而为散手运动的比赛与训练提供一下参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对第8届全运会散手预赛中水平较高的湖南队、河北队、山东队15名队员在比赛中运用拳腿组合进行调研(见表)。 (2)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观察法;数据分析法。 2分析与讨论 (1)前侧踹跟后手直拳。使用的次数是64次,有效次数达到51次,成功率占79%。前侧踹腿跟后手直拳这个拳腿组合动作主要体现力量大、速度快,适应于进攻,两个单个动作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线,攻其对手胸及头部,具有"指下打上"的攻法,对运动员自身来讲运用此动作后自身重心不变,还可随机反应再出各种动作与防守。此动作具有强烈的杀伤力,一般适应于身材高的运动员运用。表1 湖南队、河北队、山东队拳腿组合运用情况统计表动作名称 使用次数 有效次数 成功率(%) 使用比例(%)前侧踹后直拳 64 51 79 22后边腿加后摆腿 60 48 80 20前小边腿后直拳加后大边腿 45 25 55 16后边腿后摆拳加后侧踹 30 18 60 11前手格挡后直拳加后边腿 54 43 79 18前正蹬后直拳加前小边腿 35 18 51 13 (2)后边腿加后摆拳。使用次数是60次,有效次数达到48次,成功率80%。此动作的单个动作运动路线是弧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力量大,一般作用于防守反击,击其对手头部及胸腰部位,具有"指上打下"的打法。此打法是成功率最高的,但其缺点是当出此动作后,运动员自身重心大幅度移动,不能作到及时防守及再进攻。一般适合在双方运动员体力大量消耗时使用。 (3)前小边腿后手直拳加后边腿。使用次数是45次,有效率25次,成功率占55%。此动作运用时要求速度一定要特别快,适用于进攻,攻击对手的上中下三大部位。具体进攻路线为先弧线再直线再后弧线,其特点是快速进攻,攻其不备。适用于动作敏捷,速度快的运动员运用。 (4)后小边腿跟后摆拳加后转身侧踹。动作的运用次数为30次,有效次数达到18次,成功率为60%。该动作的特点是在双方拼打时有意拉开距离之用,并乘机得分。进攻路线是弧线,弧线再直线。选手当击打完后需迅速撤离身体重心。此动作适应于灵活性的运动员运用。 (5)前手格挡,后手直拳加后边腿。此组合动作的运用次数为54次,有效率为43次,成功率达到77%。该动作一般运用于防守反击,进攻路线先直后弧线。因为动作的惯性大,相对之下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在与对手紧逼时使用最为理想。一般就力量大、猛的具有进攻性强烈的运动员使用,较为合适。 (6)前腿正蹬跟后手直拳加前小边腿。动作的运用次数是35次,有效率为18次,成功率达到51%。该动作适用于进攻得分,进攻路线为直线、直线及弧线。属于轻巧打法。运动员完成该运动时,还可保持重心不变,随时都可防守反击及出击。 3总结与建议 (1)前侧踹后直拳,其表现速度快、力量大,运动员可运用自身的协调性尽量发挥潜在 力量,在比赛中运用次数多,且成功率高,杀伤力大,随时都能给对方一个很强的威摄力,所以我建议在以后散手的训练及比赛中应大力提倡练习及使用。 (2)后小边腿后摆拳加转身后侧踹,表现动作的灵活性与运动员自身心理良好的素质。该动作属于轻巧灵活类型。进攻完后及时拉开距离出侧踹得分,不给对方反击的机会,而自己又能明显得分。该动作技术性强烈,真正体现了中华武术的技击精髓,所以在以后的训练中应大力提倡练习及使用。 (3)对于其它组合动作,作为全面技术的基础,我们也应该适当地加强训练,为以后的散手事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2023-08-30 03:33:143

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及提高方案论文

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及提高方案论文   我国从 1985 年起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到现在已有 30 年时间。通过近 30 年监测结果可知,我国大学生在身高方面有明显增高,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是大学生中肥胖和偏瘦的学生都呈现增高的趋势,不容忽视。在肺活量、立定跳远、50 米、800 米等项目上,成绩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大学生是我们国家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全社会对此必须有足够的重视,体育工作者更应当担负历史重任,大家集思广益,为提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寻求科学的方案。    1互联网时代来临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主要方面。   互联网时代,就是互联网在办公、生活和各个领域都普及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每天都在应用电脑、手机,人们每天在互联网里工作和生活。大学生群体处在科技和文化的前沿,因此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上网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末期,这个时期的生长发育是否科学合理,同时能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都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自制力比较差,玩电脑、手机经常通宵达旦,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及饮食规律。大学生睡眠质量与体质健康状况具有非常显着的相关性,睡眠质量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明显好于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人体的能量来源主要靠食物,因此饮食对人的生命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促进人健康的生长发育、工作生活和生命质量,不良的饮食习惯则反之,而大学生群体的饮食规律与习惯却令人担忧,也必然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对大学生过度上网习惯进行干预和指导,引导其经常参与运动健身,对于增强运动能力并促进养成运动习惯,使他们从运动中收益,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健康。    2大学生主观健身意识不足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内在因素。   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反映出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对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的关注度,缺乏相关科学健身知识和健康知识,自我调节能力差,因而主观上对体育运动兴趣不高,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被动的上课,更重要的是体育工作者应不断改变思路、策略,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健身环境,让学生主动的来到运动场积极的参与健身。   正值青春期末期的大学生,处在身心发育关键时期,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为使其健康成长,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才,必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联系体育教学工作实际,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置有益大学生身心发展且喜闻乐见的项目,提高大学生健身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出健美的身材,增加自身的生理机能,促进心理状态的健康发展。    3大学生的体育基础薄弱使其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通过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我们看到,在体育方面有一定的特长,不论哪个项目,这样的同学就愿意而且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因此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自然就好。相反大部分同学没有自己的特长项目,也不愿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平时除了上课,玩电脑、手机,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体质健康状况逐年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中小学阶段,有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学校的体育课成了边缘科目,且经常被挤占,有时上课也是自由活动,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自己擅长的项目。进入大学以后学习任务不是很重,但已经过了培养体育兴趣的最佳年龄。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必须从小学就抓起,真正发挥体育课堂的作用,等进入大学后高校应该提高丰富的体育健身器材,修建各种项目的运动场地供学生健身锻炼使用。学校除了抓好体育课外,还应设立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每个大学生都要参与其中,并且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条件,真正让每个同学都动起来。    4家庭教育误区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对孩子都有一定的溺爱,造成家长从小给孩子摄入过多的营养,就怕孩子吃不好,缺乏正确营养卫生知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从而导致其代谢失衡和营养状况不佳。具体表现在铁缺乏,钙的摄入量不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我国学生奶的消费情况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比较差距均较大。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考入名校,任意占用孩子的锻炼时间,哪怕是双休日,也给孩子排满了各种家教和兴趣班,使自己的孩子根本就没有体育锻炼时间。另一方面家长在孩子面前也没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没能形成家庭体育锻炼的氛围,使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没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也没有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完全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而锻炼,从而导致学生的`体质不断下降。    5体育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一直以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核基本上都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技评与达标相结合,单元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如此繁多的考核内容和复杂的计算办法,并不能真正科学地反映每个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学习效果。   由于学校领导及教师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不重视导致了学校对学生体育课的检测不够完善。体育课程的学分较少,得不到重视,并且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目的不够明确导致了教师随意给学生成绩,保证每人都达标,上报成绩不符合真实现状等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不是短期形成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形成的问题,这么长的时间以来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发现了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但为什么仍然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出现?因为高校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和其他问题,等等,而学生体质健康可以找到其他办法应付,但就业问题不是能简单应付的,所以高校对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不是特别上心,财政投入不足。具体表现在某些高校大学生体育设施不足,学生上课人数太多等,从而导致学生想锻炼但没有设施和条件,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学生体质不断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自身要认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形成合力,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刘海元。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15.   [2]孙天瑜。当代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初探和解决措施[J].科教导刊,2011.   [3]汪胜,卢晚秋。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 ;
2023-08-30 03:33:431

寻求有才之士,我的论文写到一半,不知道怎么写了,想找个知识丰富的来帮我看看该怎么写,体育武术方面的

占地
2023-08-30 03:34:072

人本主义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对体育教学的评价]

  摘 要: 运用人本主义教育观,本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评价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学生,重视综合评价: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利于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体育教学评价 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引入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中即强调体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人,培养“自由自觉”的人,强调要对人的价值、人的健康发展、人的尊严充分关注,强调人的生命品质和对人的人文关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能力和习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体育教学评价中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有利于探寻体育课程改革,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1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评价是要针对体育教学工作及对象等教学因素、教学过程和效用来进行诊断评价。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更是教育评价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体育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反映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主要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其中对学生“学”的评价即学习评价的意义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特点,也是体育教学评价的重点。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强调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量比的客观性以及体育的功效性,在体育教育评价中以身体素质达标或运动机能测定来具体操作,忽视了人为中心的教育取向,偏离了教育培养人的目的。其表现为: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单一、方法单调;重视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合作等方面的评价;仅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只重视总结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学生人人“平等享受教育”。      2 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      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认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价值。   2.1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认为:分数的评价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它仅能就学生现有的知识,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技能技巧做出评价,而无法衡量学生成长中的意志努力,刻苦勤奋和态度、动机等因素,也无法判断学生学习活动的性质。分数只能反映教学过程中极为有限的信息,而且评价的方式较为机械,容易导致教学中错位追求:从施教方来说,片面追求高分数,使得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整体人的成长;从受教方而言,片面追求高分,也容易将学生引入歧途,认为获取高分即为学习的终结,既无需再继续对所学知识深入钻研,会认为分数就是一切,其他则无需关注。对分数的追求掩盖了真正的求知、认识与发展。对于教学的评价应从更加宽泛的角度出发,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全人格分析测定。   2.2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推崇自我评价法并强调:当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学习的主要依据时,其独立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就会得到发展。自我评价法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对照自己,看出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避免了因分数竞争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厌倦情绪。人本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应是持续人的整个一生的过程,学习旨在形成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发展。为此,对这种学习进行评价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自己。这种评价是个人对自己做出的,而且始终保持的一种自我估计;它表达了一种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并表明了个人相信自身的能力、重要性、成功和价值的程度。在自我评价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评定学业成绩,自我发现并解决学习问题,从而逐步培养起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同时,教师亦可从学生的自我评价中了解到学生内部的真实思想。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与选拔,而且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2.3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主张把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注重研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观方面、个体意识、精神以及进入价值意义结构的文化背景;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通过重新体验,理解教育中人们的内心世界、活动动机、文化意义达到了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主张评价的全面、客观、多样化,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以对学习者各方面全面考察。人本主义提倡评价的全面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      3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体育教学评价      从人本主义教育评价观来看,我们要对体育课程教学做出科学的评价,必须在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和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等等进行改革,才能建立符合社会进步、符合人本主义教育观,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或模式,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育评价的信息反馈功能,考察鉴别功能和强化功能之作用,以激发师生更好地改进教与学的活动,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3.1评价视角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体育教学评价要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要淡化考评的选拔甄别功能,学生既要考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程度等。体育教学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评价指标多元化,重视综合评价。   3.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结合学生的体育态度、意志品质,锻炼能力等指标具有明显的定性特征,如我们一味用量化指标去评价那将是缺乏有效性的,对有着极大文化特质或本质的体育来说,完全用定量评价是无法认清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必须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使用。如用绝对评价即采用统一考核评分标准来评价学生,则将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没有从育人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程度。相对评价是对学生发展状态的评价或着重于发展状态的评价。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程度,学生通过反馈,可以全面地认识自己,并进行自我调节,扬长补短。   3.3评价主体多元化,师生互动与他评相结合。   为克服体育教学评价时,因主观因素,评价地位和视角不同而造成的不客观或不准确之问题,可以进行任课教师自评与同行教师及学生他评结合;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尤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再通过师生这两个体育教学主体的互评,更有利于增进了解和理解,易形成友好、平等的民主评价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学生相互之间的自评与他评,更易于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4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每学年或学期结束时进行的体育总结性评价,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即时反馈功能,对及时改进教学效果不大,故可采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由关注某一阶段的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才能进行有效指导,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才能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安新.“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新发展.[J].体育学刊,2002.(5).4-6.   [2]吴昊.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4.(1).54-56.   [3]丁志明.生本教育的理念在体育课堂的应有用.[J].体育师友,2004.(1).4-5.
2023-08-30 03:34:321

关于健美操的论文题目,现在开题报告有点急啊

关于健美操的一些论文题目 1 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03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健美操创编能力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03 3 高校健美操选项课课程体系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03 4 从规则变化分析竞技健美操发展趋势及应采取的对策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03 5 健美操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探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05 6 健美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06 7 我国竞技健美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1 8 健美操教学结构优化改革与实践应用探讨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3 9 广东省健美操走向俱乐部不同模式的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10 对高校健美操运动中柔韧素质练习的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11 对创造性思维引入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探讨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5 12 健美操选项课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探讨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5 13 网络条件下体育课件的设计与应用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5 14 最优化理论在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S1 15 健美操教学语言的应用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S1 16 从竞赛规则变化谈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17 2002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六人项目调研报告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18 轻器械按摩健美操的设计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19 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 体育学刊 2002 02 20 对健美操与艺术体操运动项目的比较 体育学刊 2002 06 21 世界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对策分析 体育与科学 2002 03 22 试论大学生健美操的创编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1 23 健美操对男大学生个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1 24 健美操研究的综述与分析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3 25 竞技健美操表现力的培养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3 26 普通高校健美操课中的形体练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27 健美操的健身效应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5 28 普通高校健美操课运用适应性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6 29 河南省普通高校开设艺术体操、健美操课的调研分析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30 健美操教学对改变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及体成分的探讨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31 谈竞技健美规则的变化对健美操的影响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S1 32 我国大学生竞技健美操音乐现状评析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S1 33 普通高校健美操专项课教学模式的改变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S2 34 现代竞技健美操比赛男子单人项目难度编排特点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 2002 05 35 健美操教学语言的使用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3 tob_id_492636 健美操基础差生胆怯、拘谨的心理成因与调控方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37 培养与提高大学生健美操创编能力的研究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3 38 对当前国际大众健美操课程设计与教法的研究 安徽体育科技 2002 01 39 健美操裁判员在比赛评分中的心理行为与调控 安徽体育科技 2002 01 40 浅谈健美操运动对高校女大学生的影响 安徽体育科技 2002 01 41 浙江省健美操指导员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浙江省首届健美操经营场所指导员培训班的调查安徽体育科技 2002 03 42 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与训练对策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5 43 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4 44 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45 健美操基本动作解说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2 01 46 高校女生体育课准备活动中开展健美操教学的探讨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4 47 重庆健身健美操教练及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48 竞技健美操训练中表象训练的运用分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3 49 健美操教学中表现能力的培养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2 02 50 健美操对女大学生BMI、FFM的有效影响 滁州师专学报 2002 04 51 健美操对提高我校女生身心素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初探 滁州师专学报 2002 04 52 浅淡高校女生健美操专选教材的选编和使用 辽宁财专学报 2002 03 53 “终身体育”思想在我院健美操选项课中的实践思考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2 01 54 略论健美操与终身体育 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04 55 关于拓展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的探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3 56 少儿健身运动要大力推广健美操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2 02 57 对当前高校专业健美操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的探讨 福州师专学报 2002 02 58 多元化教学对大学生创编健美操能力的影响 福建体育科技 2002 02 59 跑跳健美操对女大学生耐力素质的实验研究 福建体育科技 2002 03 60 试论健美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抚州师专学报 2002 02 61 优秀健美操运动员气质类型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2 62 丘山健美操教学训练的音乐选配及应用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2 02 63 老年健美操创编之研究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4 64 培养学生素质促进终身体育——对我院女生健美操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2 02 65 健美操在特定条件下的运用与研究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2 02 66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序教学法的实施 高师理科学刊 2002 03 67 健美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甘肃高师学报 2002 02 68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美操裁判能力的培养 甘肃高师学报 2002 05 69 浅析健美操教学的美育功能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2 02 70 论健身健美操的动作原则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1 71 浅谈健美操课堂教学氛围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2
2023-08-30 03:34:421

大学生体能测试的情况及影响学生体能的因素分析论文

大学生体能测试的情况及影响学生体能的因素分析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生体能测试的情况及影响学生体能的因素分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言。   从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数据来看,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继续下降,这与高校体育课对开展耐力的项目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与学生对一些传统的发展耐力项目缺乏兴趣有关。所以高校教师要转变思维,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体育课内容,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1关于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先天遗传性与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在形态上和类别功能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是体现一个国家人口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家人力资源的必要保证。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强健的体魄,这样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要求。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测试标准(试行方案),并要求全国高等院校开展在校大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大学生体质测试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再次联合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从国家发展和未来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所有在校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在全国大中小学正式展开全面的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并重新制定了体质指标体系、数据软件和数据的上报要求,进一步规范了测试工作,提高了测试数据的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客观性。   2目前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的现状分析。   2.1目前高校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的现状调查。   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健康测试是学校检验学生体育素质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也可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体能健康测试在每个学期都进行,但是体能健康测试的目的性却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在学校的教学中,对于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体能健康测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在课堂上虽然对体能健康测试进行了讲解,强调与学生学位证,毕业证挂钩,但也仅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学生对于体能健康测试的关注度、热情度没有被带动起来。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体能健康测试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学生对于体质测试的理解比较表浅。   2.2学校对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系统管理分析。   在大学生体能健康测试管理方面,学校中的测试管理系统是比较繁琐的,具体管理的过程中较难实施,管理者的态度盲目,大部分管理者在进行体能健康测试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体能健康测试的实质,仅仅是以一种盲目应付的态度在进行工作,在测试工作的过程中,管理机制松散,多个部门之间并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常导致多个执行部门之间的工作不能同时进行,学校管理方面的欠缺,严重影响着学生体能健康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应加强管理方面的工作,逐渐的改变这种目的性不强的问题,最终改善学校体能健康测试管理工作。   其次,在学校测试仪器方面,学校在进行体能健康测试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测试仪器的影响,现在,虽然学校对于体能健康测试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但是在进行具体的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测试的器材测试的仪器的落后局面的影响,测试结果有时就会出现不能符合测试要求的局面,多数的检测设备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不能将测试的时间进行统一安排,也制约着测试工作的顺利开展。   再者,学生的重视度不够。学校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的出现,有的学生在长跑时甚至会出现晕倒、呕吐等严重的问题,体能健康测试不达标的现象更是频发,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关注度不够。   所以这就要求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次数上的问题,学校应在学校体育师资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分析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并不是完全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多数的原因还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惰性,同时在进行锻炼的时候,缺少参与体育锻炼的伙伴,最后,学校在体能健康测试方面也缺乏相应有效的体育政策,因此,学校应明确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而可以让学生自觉进行体育的锻炼。   2.3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体能健康测试的时间与现实安排冲突.   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参加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的工作,因此,学校对于学生统一组织体能健康测试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多数学校在进行体能健康测试,时间通常会安排在学期的前面的阶段,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体质状况的反映存在不全面性,体能健康测试仅仅是一种体质状况的反映机制,学生的体质不应仅仅关注体能健康测试的达标情况,更多关注的应该是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   3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质状况的分析。   3.1体育教学内容中忽略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通过走访的形式对某大学教师体育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82%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安排了身体素质练习内容,但时间安排较少,承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太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和课余锻炼技能与知识的教育,认为学生的体质养成应该在课下进行,自己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与行为导向,不能依靠课堂教学。   分析原因,首先是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关,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学生不喜欢也就导致教师只好改做其他的活动进行。其次是与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有关,有教师直接指出,因为现在学生比较怕吃苦,所以往往在安排枯燥的身体练习时不太配合教师,这也是这项内容难以贯彻的直接原因之一。再者是与教师的教学投入与有关,教师不愿意思考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是造成身体素质内容无法贯彻的原因之一。   3.2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调查结果显示,约75%的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依据学生的体育成绩和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又依据出勤率和平时表现,很少有教师把身体素质纳入成绩体系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更有部分教师仅仅从体育参与的角度来制定成绩的考核办法,给学生造成了只要来就有成绩的错误思想。   4结语。   普通高等学校体能健康测试这项工作的开展,体现了国家对于当代大学生身体状况的重视,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和高校本身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无论是宣传教育环节还是后期的反馈工作,都应当利用有效手段激发大学生自觉投入到身体锻炼中来,从而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国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颁布相关的方针政策,并加大监察力度,使得各大高校能够在强有力的监督之下逐渐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质健康测试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敏,陈英军,李亚莉.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学刊,2011(5):78-81.   [2]陈昌盛,吴家荣.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1(21):14-15.   [3]王宁.试论人性化视野下现代体育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4(15):88-89.   [4]蔡德亮.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运动,2014(12):73-74.   拓展:   大学体育篮球体能训练与教学现状论文   摘要 :   目前,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大学为了能向社会输送体能优秀的人才开设了大学体育这一课程。而其中篮球作为大学体育选修课的一种更是深受学生喜爱,而大学开设这一选课也是为了加强学生体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 :   大学体育;篮球课;体能训练;教学现状   篮球这一体育项目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其不但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而且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能水平。学校为加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将篮球课作为选修课的一种供学生挑选。当然,大学的篮球课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堂较为单调、学生缺乏积极性等。本文将就大学篮球课体能训练及其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1、体能训练   1.1、体能训练内涵   体能是人类身体的一项重要素质,想要完成好工作以及学习任务,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体能训练意在磨练人的生理以及心理极限,其能够开发人类潜能并增强对人意志的磨练。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偏差,大学军训时很多学生都会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其身体素质较差这一现状不禁令人担忧。因此,在大学体育的篮球课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能训练,提高学生身体各项机能,从而让大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各项挑战。   1.2、体能训练注意事项   在大学体育篮球课中,体能训练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师对大学生的体能训练必须明确其目的,针对提高学生速度、力量等方面的内容制度具体的训练方案。第二,体能训练必须遵循几点原则,比如以力量和速度训练作为体能训练中的重点内容以及体能训练效率要高的原则。第三,体能训练需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制度出不同强度不同内容的训练计划。只有做到这些内容,才能使体能训练发挥最大的效果,最终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都能得到提高。   2、教学现状   2.1、课程设计不科学   目前,大学体育篮球课的教学过程中,其模式与内容都比较老,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篮球技巧和热身训练,而一些专业性的技巧教授以及对抗方面的学习并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教授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2、陈旧的教学模式   我国近些年来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很好的贯彻这一思想导致教学模式较为陈旧。而大学体育篮球课的授课模式一般都是以教师的示范讲解为主,然后让学生解散自由活动,期末考核多数也仅仅以简单的测试进行考核评价,最终导致大学篮球课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3、师资力量不充足   体育课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很高的重视,初中和高中甚至会发生主课占用体育课时间的现象,究其根本是学校思想观念上的错误。体育课的教学地位一直处于最底层,学校在这方面的教学投入有限,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体育课授课教师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加之硬件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体能训练中的问题   3.1、体能训练缺乏针对性   我国大学体育课的教学通常都存在体能训练缺乏针对性这一问题。几乎所有的体育选项课都将跑步这一方式作为热身项目,体能测试也多以跑步的形式进行。跑步这种单一的形式显然无法满足所有体育课程的教学要求,篮球课有其本身的特性,对体能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篮球课教学时,其体能训练必须有其针对性,教师应制定符合篮球课具体要求的体能训练方案,这样一来不但能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3.2、模糊的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对体能训练并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学校开设体育课的目的也仅仅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得到一定的放松,而对体育课真正的内涵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体育课及其中的体能训练都没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体能训练手段比较单一,不能充分发挥体能训练自身优势。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方向指导,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让体能训练达到其应有效果,真正意义上做到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3.3、学生积极性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力与耐力被逐渐消磨,当体育课上教师安排体能训练时,学生往往不愿遵从,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最终导致学生的放任自流。如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但这并不是让学生完全自由,一些学生由于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导致其自律性较差,而这时需要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完成体力消耗较大的训练任务。同时,教师也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愿意主动训练,最终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3.4、学生身体素质差   我国的教育自中学以来,学校大多对体育教学并不重视,学校往往更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生在中学时期身体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从而使体能训练工作也不能顺利开展。另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对体能训练并不能适应竞技与训练良好,而且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更是参差不齐,教师需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不得不对体能训练的内容和强度进行调整。   3.5、不科学的时间安排   大学校方多数重视对学生专业课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表的安排上大学体育篮球课所占的时间很少,通常而言由于学生的闲暇时间较少,专业课压力大,校方会根据其他专业课程的安排决定体育篮球课的上课时间,这也导致篮球课的上课时间可能并不适合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由此看出校方不科学的课程时间安排导致学生体能训练效果较差。   3.6、没有形成训练体系   真正有效的体能训练往往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注意。首先,教师要制定系统的、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案,而传统体能训练往往形式单一,既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体能进行训练。大学体育篮球课对学生体能方面的要求很多,其体能训练必须满足对速度、力量、柔韧性以及延伸性等多方面的要求,才能提高篮球课的体能训练效果。   3.7、场地与设施的限制   大学现有的体育训练场地和器材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其与校方的现有硬件设施不能匹配,而体育课也没能得到大学校方更多的重视,因此在这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都有所不足,这些都给学生篮球课体能训练方面带来更大的难度。   4、优化篮球课体能训练方法   4.1、制定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案   想要加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教师制定出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案。教师在设计方案时,必须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让每一位学生的身体都能够得到适宜的锻炼。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可以将训练过程分成几个小模块,这样一来,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学生在哪些环节的训练存在不足,并对其弱项进行针对性训练,最后使学生能够合理的"分配训练时间,提升自己的短板。除此之外,饮食计划也是体能训练方案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保证学生营养的同时提高其身体素质。   4.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有教师在一旁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意见比起学生自己盲目练习的训练成效要高很多。第一,教师在篮球课上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要注意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清楚的传达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对体能训练的意义和方法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也可以得到提高。第二,大学学校可以聘请更多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加入到本校的教师队伍中,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第三,对于一些专业水平较差的教师学校应组织培训交流会,让教师们可以通过交流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3、创新训练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篮球课的体能训练也是如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制定符合教学要求的训练方式,同时,在训练方案中加入一些新思路,让体能训练变得更加完善新颖。传统的训练方式可能无法适应新时期的体能训练要求,这时教师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变,从而使学生的体能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   4.4、训练方式与技巧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使体能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而言,体能训练需要重点训练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体能:第一,耐力训练。一场篮球比赛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想要在篮球比赛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和状态,需要学生有充足的体力进行支撑。同时,学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体力恢复,教师们也要注意加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第二,速度训练。篮球运动需要学生有较快的反应能力,随时应对赛场上形势的变化,同时也需要增强学生的爆发力,这样学生不仅能看清赛场上局势的变化,同时也能根据具体情形做出身体反应。第三,柔韧性及伸展性训练。篮球这一竞技项目需要很强的技巧,换而言之篮球运动中有很多难度系数较高的专业性动作,这些都要求学生有极佳的柔韧性和伸展性,从而能更好的完成这些动作。体能训练对学生具有深远意义上的影响,其能够使学生释放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压力,改善学生情绪;同时能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另外其对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因为体能训练可以提高大脑反应力以及思维活跃度,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毅力以及耐力,这样一来,学生能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保持充足的体力和充沛的精力,并且能够对专业知识更好更快的理解。从这种意义来说,体能训练不但可以增强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身体基础,还能提高学生智力,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接受新的知识,由此可见篮球体能训练绝对是一种一举多得的锻炼方式。   5、结束语   大学体育课中篮球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作为一项娱乐性和竞技性兼备的体育项目,它既能使学生在训练中得到乐趣,又能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大学教师要重视篮球课上学生的体能训练,同时校方也需要加大体能训练场地、设备以及师资力量方面的投入,让学生们进行体能训练时能够在良好的训练环境下进行,同时能够得到更专业的指导。另外,教师也要将体能训练方案设计得更加新颖有趣,最终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篮球这项运动中。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中体能训练与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5).   [2]黎振华.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中体能训练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5(3).   [3]璩晓沛.上海市高中篮球选项课体能训练方法探讨[J].体育时空,2015(20).   [4]张麟,崔璨.高校篮球选项课“莱格尔跑”体能测试的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37(4). ;
2023-08-30 03:34:501

浙江省普通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 [普通高校田径课程改革设想]

  摘 要:目前,普通高校的田径课程受传统竞技思想的影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等不利之处,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参与田径运动。要想解决好田径课的健身功能和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对旧有的田径课程体系加以改革,建立在健康理念指导下的新的田径课程体系,提高田径运动在高校的生命力,充分发挥其健身功能,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服务。   关键词:普通高校 田径课程 改革设想      田径运动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经常系统、规律地参加田径运动,能够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改善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工作能力。然而,作为一切身体活动的基础及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历史最为悠久的田径项目在普通高校的开展情况却举步维艰,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一、高校田径课存在的问题   1、田径课开设不足   研究者调查了江西、山东、安徽等地的21所普通高校,有10所高校采用的是学生入校即选择体育项目的方式,5所高校采用自第二学期开始选项,6所高校自大二年级开始选项。21所普通高校中,正常开设田径选修课的只有3所学校。   2、学生对待田径课的态度不容乐观   有超过82%的学生不喜欢田径课,甚至67%的体育工作者认为在现行的田径课程教学模式下,普通高校开设田径课程没有现实意义。   3、田径课程教学内容单调,教学和考核方式落后   田径课程开设项目主要仍然是以传统的跑、跳、投为主,100米、800米、1000米跑,跳远、立定跳远、跳高,推铅球等是高校田径课开设的主要项目,学生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是以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模式来进行的,间以强度很大的身体素质练习。教学侧重点倾向于技术性、竞争性,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运动负荷很大,这使得学生练习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心理负担,再加上怕苦怕累思想作怪,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快速地掌握技术动作,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田径课程考核方法基本是以运动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即使非常努力也不一定能考到理想的成绩,这很容易打击学生从事田径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健康理念下田径课程体系构想   要想解决好田径课程在大学选项课中的生存问题,使田径项目更好地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就必须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改革当前的田径选项课程体系,改竞技理念指导下的课程体系为健康理念指导下的课程体系是田径选项课在高校体育课程中重新获得生命力的唯一办法。   1、竞技理念和健康理念比较   目前,我国高校田径课的课程教学体系大部分都是在竞技理念指导下的构建的,而竞技理念指导下的田径课程和健康理念指导下有很大的不同。竞技锻炼的目的是最求最佳运动成绩和比赛获胜,锻炼特点是高负荷、高强度并高度伴随意志性和坚持性;而健康理念则认为田径课程的作用是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往往是小强度、小负荷并主动进行的。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构想   为了提高学生从事田径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利用田径运动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必须对田径课程教学内容及练习手段以健康第一的理念进行重新审视,要把那些竞技性过强,技术难度超大,并且远离生活没有现实意义的项目坚决摒弃掉,取而代之一些易操作,趣味性较强又能达到健身目的的项目。传统田径项目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步骤,手段比较单一,学习过程也比较枯燥;而健康理念下田径课程由于对技术和成绩的要求降低,所适宜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比较灵活,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竞技理念指导下的田径课程理论部分不适合对普通高校学生的进行一般性健身指导,健身理念下的田径课程应该增加针对普通高校学生的健身指导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使他们在健身锻炼的过程中和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自行制定运动处方。   3、评价方法改革构想   现有的田径课考试方法一般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即学期末以竞技成绩为唯一的考试标准,这样的考试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缺乏对身体素质较差,起点较低学生的尊重和认可。而在健康理念指导下的田径课程的考试不再只是重视终结性评价,而是引入多种评价方法,尽大可能地降低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照成的负面影响。在新的评价系统下,每个学生学习新的技术以前都要对学生的技术和体能进行一次诊断性评价,建立个人成绩档案,作为起点成绩;在学习结束时,把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结果和起点成绩对比,就会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这项技术的进步幅度,新的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进步幅度作为考评的主要依据来评价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法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我价值感,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田径课程的积极性。   4、健身理念指导下的田径课程体系构想   在“健康第一”理念指导下的普通高校田径课程体系由于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不同,健身理念下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手段的运用、评价方法的选取都和竞技理念下的课程体系有明显的不同。   健身理念下课程体系的学习目的:掌握健身技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理论体系:体育保健学、浅显的健身知识和卫生理论,培养学生体育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技术要求:与竞技田径技术相比降低技术难度或代之以趣味性的活动;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及综合性评价,以进步幅度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练习手段:小负荷、小强度的趣味性练习;练习过程特点:对组织器官有良好的调适作用,没有强烈的疲劳感,在愉快和轻松的情境下完成。基本不需要意志来克服。   在健身理念指导下的田径课程体系突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以趣味性强的项目代替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传统项目,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利用田径项目锻炼的积极性,并加强了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指导。      三、结论与建议   目前,高校田径课程普遍存在开课率低,选课人数少,学生锻炼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竞技理念指导下的传统田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体育发展模式的要求。健身理念指导下新的田径课程体系通过降低技术难度要求,淡化成绩要求,从而减少了枯燥的、对学生心肺器官冲击剧烈的身体素质练习,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田径运动中来,为他们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施文忠,陈诺娜.普通高校田径课程的现状与教改对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4):113-116.   [2]任晋军,孙文庆.运动健身与国民素质――田径运动对增进国民健康的价值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2):134-135.   [3]李雪峰.健康教育下构建高校田径健身课程体系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142-143.   [4]黄松峰.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J].体育学刊,2005,(11):96-98.□   
2023-08-30 03:35:031

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新要求

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新要求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继续教育;体育教师素质 论文摘要:继续教育追求的目标是:继续教育要连续、一贯,只要教师需要,继续教育就要随时满足。在终身教育的理论指导下,要求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形成一体化,通过继续教育激发教师们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挖掘教师的潜能,培养教师的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设置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的课程体系,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的专项教学能力的体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当前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客观要求之间存在的距离 1. 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尽管国家多次强调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体育课名存实亡,上课往往是机械的训练,没有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完全处于被动、机械的状态,最终没能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有的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健康。 2. 大多数体育教师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命令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讲得多、统得多、包得多;在教学中教师发号施令,学生死板地接受,这样的课堂缺乏活性,学生无积极性可言,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和创新的热情被扼杀,这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如果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3. 如何判断学生的学业成就获得提高,一直是体育教育评价所关注的问题。真实、公平、客观地评价体育老师,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前提。传统的评价方式导致体育教师工作热情不高,缺乏创新意识,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步伐。学校在评价体育教师时,要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体育学习成绩和健康情况与其以前的学习成绩和健康状况相比较,衡量学生是否获得进步,以此来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是较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二、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许多教育研究者都认为,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学生学业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的“三基”,而且要培养学生公平竞争、遵守纪律、协作配合、拼博进取、吃苦耐劳等多方面能力。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体育教师的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 善用教学资源,构建活力课堂。体育教学资源包括:体育教材资源和生活资源。教材资源是课堂学习的中介,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推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激发兴趣;留一些课外尝试和探索性的作业,例如:分析一场球赛、生活中的安全检点、对自己体质进行判定、对家长健康生活进行检点、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体育运动会等。从生活入手,把体育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育,在实践中体验体育的乐趣。 2.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塑造健全人格。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的总称。”这一定义对体育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不能很好地向素质教育转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因此,“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势在必行,它是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打造和谐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和谐师生关系更多地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及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它体现在“教学民主性”、“教学的宽松性”上。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有驾驭教学的全过程的能力。 4. 关注体育“后进生”,因材施教。根据年龄的特征,体育后进生的类型是不同的,学生的主观意识决定着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的体型、身材影响体育成绩。教师要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用真诚去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 (2)对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认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3)积极引导,转变观念,要经常和学生谈心。 5. 恰当的评价,适时的表扬。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学生最渴望的就是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赞赏,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真诚的评价。因此,在评价时我们应注重感情投入,用恰当的言辞给予褒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要以“人”为本,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去评价学生。当学生某种良好行为出现后,教师及时给予认可,促使学生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并自觉实践。 只要评价时我们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就能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评价作用,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三、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新要求 当前,由于我国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制度不完善,还不能满足广大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需求和强烈渴望,为了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师角色的转变,继续教育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面对新世纪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内容的更新,建立适合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制度体系,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建立开放灵活的体育教师培养体系,是体育教师培养改革的总体方向。构建新型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关键是打破单一、封闭的旧格局,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师培养新格局。体育教师培养格局多元化,它需要师范院校和专业体育学院的学科改造与提升,以满足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要求,并需要设计相关的学科与专业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建立专业性和独特地位的体育师资培养,实现体育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变一次性、终结性的培养为连续性、终身性的教育,用职后教育来深化职前教育,又要在职前教育中体现体育教师教育的实践性,并用不同于职前培养的方式解决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问题。 2. 创新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多层次、多规格体育教师,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随着国家体育教师教育向“大学加教育学院”的转化,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现在多采用“4+2”等培养模式,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师培养模式上开创一条新的途径。 3. 精选体育教师培养内容,构建适应体育教师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师培训的具体课程、教材、师资、教学方法、技术手段和实践环节要与时俱进,注重理念、素质、能力、知识的综合培养,不断完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体系。要选择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空间的教材体系;开展教育、教学问题的自主探索与教研活动。 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体育教师培养手段。在信息化时代,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立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把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系统集成各种资源,借助计算机网络的力量,构建开放的体育教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实现网络教研,推进体育教师教育方法与技术创新,加快体育师资培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5. 探索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多元评价体系,创新体育教师培养管理。根据教师进修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在进修期间的学习态度、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教学技能的掌握水平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水平进行多元检测评价,并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客观地反映教师接受进修培训后在态度、技能、能力和学业水平上的提高。这对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具有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总之,继续教育的目的除了让教师获得知识以满足工作需要,还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重大,只有广大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杨露,对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途径的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2009,(9). [2]谢欢,对构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人本化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5). [3]张萍萍,郑 琨 ,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支撑探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9,(11). [4]郝红红,当前我国体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9,(7).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2023-08-30 03:35:111

张卫民的课题

2000年以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一、课题1、独立主持200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单列学科)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一般立项资助课题《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研究》1项。2、独立主持2003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旨在从小培养创新人才的儿童艺术教育研究》1项。3、独立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学校体、卫、美、国防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湘西民族地区传统美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1项。4、独立主持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湘、鄂、渝、黔边区原生民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1项。5、、独立主持2004年湖南省社科一般立项资助课题《湖南省湘西少数民族儿童艺术教育研究》1项。6、独立主持2006-2007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立项课题《构建与和谐社会性相适应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1项。7、独立主持2008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资助课题《南楚儿童民俗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1项。8、独立主持2000年湖南省社科立项资助省级课题《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湖南省儿童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1项。二、著作1、专著:《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2003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6月《北京青年报》刊发书讯,《现代教育报》和《中国文化报》分别在同年7月和8月刊载书评。2004年2月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指定专家组鉴定专著为一等成果;2004及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与艺术分社在艺术类高等学校教学书目将《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作为艺术类新书重点推荐。2、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具书《学前儿童体育同步练习册》一部,2003年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发行。3、参编:《小学教学论》一部, 2000年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发行。三、论文国家级A类核心期刊学术论文(9篇)1、“湘西传统美育资源的特性及其开发路径”载《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2期 第一作者2、“湘西传统美育资源构成及开发价值”载《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12期 第一作者3、“构筑保护和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探究”载《装饰》2007年第8期 第一作者4、“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教育形式”载《装饰》2006年第11期 第一作者5、“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创新素质——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目标三维结构模型的探索”载《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5期 独著6、“浅谈儿童艺术教育评价的创新之路” 载《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12期 独著7、“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载《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2期 独著8、“论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文化导向” 载《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4期 独著2003年在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中小学教育》上全文刊载9、“科尔曼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与我国儿童音乐教学创新策略” 载《中国音乐学》 2002年第1期 独著国家级B类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刊学术论文(13篇)1、“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民间歌谣的价值、原则及方式”载《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第一作者2、“和谐社会建构背景下我国幼儿艺术教育改革的新思考”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4期 第一作者3、“湘西土家族幼儿园本土艺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探究”载《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第一作者4、“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载《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第一作者5、“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异化现象点击”载《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独著 2010年收录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题性研究论文集《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书中6、“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探究”载《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第5期 独著7、“改革高校传统的舞蹈欣赏教学模式”载《舞蹈》2004年第4期 独著8、“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创新浅探”载《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第一作者9、“中国传统文化阻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影响因素探析”载《学前教育研究》 2002年1期 独著10、“科尔曼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及其启示”载《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独著 2010年收录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题研究论文集《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书中11、“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学前儿童艺术课程决策的启示”载《学前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独著 2000年4月19日在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教育文摘周报》上全文刊载 2010年收录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题性研究论文集《国外幼儿园课程》书中12、“试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观念的创新”载《中国学校体育》2003年第2期 第一作者13、“论中小学生体育课堂里的问题行为及其处理矫正”载《体育学刊》2000年第4期 独著省级类学术刊物论文1、“论我国非遗整体保护文化环境之构建”载《艺海》2010年第4期 独著2、“做一名美丽的幼儿教师”载《现代幼教》2009年第7-8期 第一作者 2010年收录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题性研究论文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书中3、“刍议幼儿艺术与幼儿生命的律动”载《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 第一作者4、“浅谈幼儿舞蹈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载《现代幼教》2008年第7期 第一作者5、“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利用方式探究”载《基础教育研究》08年第4期第一作者6、“刍议艺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第一作者7、“新课程背景下儿童艺术课程生活化途径探幽”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年第6期 第一作者8、“当代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特性的阐释”载《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独著9、“培养创新人才,进行当代儿童艺术教育的范式革命”载《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独著10、“儿童艺术教育管理创新的途径探析”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年第6期 独著11、“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结构探析”载《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独著12、“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结构创新的途径探析”载《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2003年12月 独著13、“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双重影响探析”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独著 2002年第2期14、“儿童艺术教育体制创新的任务探究”载《中国当代教育杂志》2004年第2期独著15、“儿童艺术教育创新型教师素质结构的构建探析”载《教书育人》2004年第4期 独著16、“儿童艺术教育创新性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载《中外教学研究》2004年3月 独著17、“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儿童艺术课程决策的启示”载《素质、素养、品味》——湖南师范大学素质教育优秀讲座选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独著18、“湘西土家族幼儿民族艺术教育体系探析” 载入 2005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武陵区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19、“新课标新要求学校体育行为的回应——新课程理念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行为的筑构”载《体育师友》2006年第4期 独著四、获奖1、2010年荣获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2006年荣获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荣获首届《湖南省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4、“培养创新人才,进行艺术教育的范式革命”2005年荣获中央教科所举办的“求是杯”全国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二等奖5、2006年荣获《学前教育研究》杂志社颁发的“《学前教育研究》优秀作者”荣誉证书6、“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创新素质——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目标三维结构模型的探索”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6、“民俗文化与儿童审美教育”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7、专著《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荣获2004年湖南师范大学张德琇教育科学研究奖8、“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儿童艺术课程决策的启示”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9、“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0、“浅谈儿童艺术教育评价的创新之路”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1、“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教育形式” 荣获2008年湖南师范大学张德琇教育科学研究奖12、《学前教育研究》系列论文荣获2000年湖南师范大学张德琇教育科学研究奖
2023-08-30 03:35:181

跪求一篇2000左右的有关“有氧运动”的小论文

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相关指标的影响 【摘要】 目的: 通过测定排球、篮球及足球等有氧运动对大学生身长、体质量、握力等的作用,阐明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相关指标的影响. 方法: 共有938名大学1年级新生参与该研究. 受试者分为两组,即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9名,运动组每周1, 3, 5各进行1次球类有氧运动,分别测定受试者入学和大学2年级结束时的身长、体质量、肺活量、握力、台阶实验和50 m成绩,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1)与入学时相比,大学2年级结束时,对照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变化(P>0.05);(2)运动组大学2年级结束时与入学时相比,其体质量减轻,台阶实验、肺活量和握力成绩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在大学2年级结束时,其体质量减轻,台阶实验、肺活量和握力成绩有提高(P<0.05). 结论:长期有氧运动可以减轻大学生的体质量,增强其肺活量、握力,从而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 【关键词】 体育和训练;大学生;体质 【Abstract】 AIM: To identify the effect of aerobic exercise such as playing volleyball, basketball, football, etc. 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ir height, weight and grip strength. METHODS: 938 fresher stud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research. They were separated into 2 groups, training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 469 per group). As for the training group, aerobic exercise was done each Monday, Wednesday and Friday. The height, weight, vital capacity, grip strength, footboard experiment and result of 50 meters were recorded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our research (about 2 years). The difference was evaluated between the 2 groups. RESULTS: (1)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obvious change between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research (P>0.05). (2) In the training group, the weight was decreased and the results of footboard experiment, vital capacity and grip strength were improved by the experimental training (P<0.05). (3) At the end of the research, the weight was decreased and the results of footboard experiment, vital capacity and grip strength were improved in the training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 long term aerobic exercise can enhance the body constitu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 body constitution 0引言 有氧运动(aerobic exercise)是指任何富韵律性的运动,其运动时间较长(15 min以上),运动强度在中等或中上的程度(最大心率的75%~85%). 慢跑、球类运动、游泳等均属于有氧运动. 大量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促进组织新成代谢,增强肌肉耐力等作用. 但是有关有氧运动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研究甚少. 本研究通过给予大学生长期球类运动,观察有氧运动对大学生体质的作用.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3年我校大学1年级新生938(男635,女303)名,年龄(17.6±2.3)岁,所有受试者均无心脑血管疾病,理解力障碍以及活动异常等. 受试者以学号排序,按随机数分组,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69例. 其中运动组男313例,女156例,对照组男322例,女147例. 两组之间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经均衡性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运动组接受有氧运动,从入学第1 wk时开始, 3次/wk,周1,3,5各进行1次. 训练方法为周1:足球训练,30 min/次,周3:排球训练,40 min/次,周5:篮球训练,35 min/次. 对照组则未进行上述有氧运动. 运动组自学生入学时即开始进行运动,除寒暑假,持续2 a,测定受试者入学和大学2年级结束时的身长、体质量、肺活量、握力、台阶实验和50 m成绩. 观察与测量: (1)身长、体质量: 采用身高体质量计测量受试者入学时和研究结束时的身长、体质量;(2)肺活量: 采用肺功能仪测量受试者入学和研究结束时的肺活量;(3)台阶实验: 采用的是改良哈佛氏台阶实验方法;(4)握力: 应用握力计测定受试者入学和研究结束时的握力;(5)50 m成绩: 用秒表测量受试者入学时和研究结束时的50 m短跑成绩. 统计学处理:以上的每项测量指标前后均由同一人完成. 测量过程采用盲法测量. 原始数据由MicrosoftExcel储存,并建立数据库. 统计分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检验. 2结果 与入学时相比,大学2年级结束时,对照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变化(P>0.05);而运动组大学2年级结束时,其体质量减轻,而台阶实验、肺活量和握力成绩明显提高(P<0.05);同时在大学2年级结束时,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的体质量明显减轻,而台阶实验、肺活量和握力成绩有提高(P<0.05,表1).表1各组大学生入学时和研究结束时各项指标的影响 3讨论 自Cooper等提出有氧运动的系统和构想,有氧运动的发展已近半个世纪. 有氧运动时体内代谢以有氧代谢为主,它可提高机体的摄氧量,增进心肺功能,是达到健康效应的最佳方式. 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散步、快走)、慢跑、打球、游泳、爬山、骑自行车、健身操、太极拳等. 其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长. 同举重、赛跑、跳高、跳远、投掷等具有爆发性的非有氧运动相比较,有氧运动是一种恒常运动. 研究表明,长期坚持有氧运动能增加体内血红蛋白的数量,提高机体抵抗力,抗衰老,提高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增加脂肪消耗,防止动脉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1-3]. 故有氧运动对于预防各种老年易发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可以显著降低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的发病率[4]. 此外Motoyama等[5]还报道低强度有氧运动训练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作用显著, 受试者在运动3个月时安静血压已有明显下降, 并且在运动9个月时血压保持稳定. Whelton等[6]对54项同类试验结果作了荟萃分析, 获得以下结论: 有氧运动既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也可以降低正常人的血压;在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来防治高血压过程中, 有氧运动是一项重要内容. 有关其作用机制,既往研究发现,长期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通过交感 肾上腺系统和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对安静和运动应激状态下的血儿茶酚胺水平产生影响,从而使机体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 以维持其能量节省化状态和心肌功能的最大储备[7-9].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长期参加有氧健身锻炼可导致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发生改变,目前较一致的观点认为运动训练可提高心迷走神经兴奋性[10-11]. 目前对有氧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上,而有关有氧运动对青少年体质的影响研究甚少,故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 同时由于足球、排球和篮球开展较为普及又易于为学生接受,故本研究采取了以上方式作用有氧运动的手段.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经过两年的有氧运动,运动组的体质量减轻,肺活量、台阶实验、握力成绩较对照组有提高. 这说明有氧训练可以增强受试者的肺通气功能以及肌肉发育等. 同时通过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质量. 但是在本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有氧训练对身高及50 m成绩的影响不大,其原因可能是影响身高的因素较多,例如遗传、内分泌因素等,故有氧训练的作用可能被减弱或抵消,此外50 m成绩受肌肉爆发力的影响较大,有氧训练对其影响不大,故未见50 m成绩有统计学变化. 大学新生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晚期,其体质受各种因素制约[12],故进行长期、适当的有氧训练可以促进大学新生的生长发育,增强其体质,更好的投入工作学习中. 尽管我们的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体质,但是有关其具体机制还不清楚,这有待于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红,郝选明. 不同免疫功能对有氧运动的反应[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6,21(3):246-248. [2] Sandra L, David C, Anne J, et al. The effects of moderate exercise training on immune response[J]. Med Set Sports Exercise, 1991,23(1):64-69. [3] Gleeson M,McDonald WA,Cripps AW,et al. The effect on immunity of long term intensive training in elite swimmers[J]. Clin Exp Immunol, 1995,102:210-216. [4] 李艳霞. 运动性血压过高与有氧运动[J].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5:149. [5] Motoyama M, Sunami Y, Kinoshita F, et al.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effect of low intensity aerobic training in elderly hypertension patients [J].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8, 30 (6):818-823. [6] Whelton SP. Effect of aerobic exercise on blood pressure: A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Ann Interm Med, 2002, 136: 493-503. [7] 王鸿翔. 耐力项目练习者在超大强度运动中儿茶酚胺类激素的反应[J]. 体育学刊, 2004, 11(6): 42-45. [8] Zouhal H. Adrenal medulla responsiveness to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activity in sp rinters and untrained subjects during a supramaximal exercise[J]. Int J Sports,Med, 1998, 19: 1-5. [9] 常芸. 运动心脏重塑的调节[J]. 体育科学, 2004, 24(2): 12-16. [10] Perini R, FisherN, VeicsteinasA, et al. Aerobic training and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at rest and during exercise in older men and women[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2, 34: 700-708. [11] 赵清. 运动员心脏(综述)[J].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5, 32(2): 90-92. [12] 汪正毅,孔垂辉,苗向军. 有氧健身操改善大学生体质现状的实验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5): 645-647.
2023-08-30 03:35:331

中小学组织各种体育校队,对学校的好处?

导读:本论文可用于高校学校论文范文参考下载,高校学校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西安邮电大学体育部 陕西西安 710121)摘 要:高校代表队及高运动水平队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部分.该文分析了高校代表队及高运动水平队在高校体育工作中的作用,就如何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将其与阳光体育运动有机结合进行了讨论.关键词:高校校队 高水平运动队 阳光体育 示范引领高校怪谈之学校有鬼:2012全国高校学校花排行出炉 各种白富美*如云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12(b)-0226-01Discussion on the Demonstration Leading Role of College Sports Teams and High-level Sports on the Sunshine Sport ActivityYang Ji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Xi&,acute,an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Xi&,acute,an, Shaanxi, 710121)Abstract:College sports teams and high-level sports team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college sports work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ole of college sports teams and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college sports works, discussed how to play its demonstration leading role and combine them with sunshine sport activity.Key Words:college sports teams, high-level sports teams, sunshine sport activity,demonstration leading role《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全国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加强新时期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在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自2007年启动以来,阳光体育运动深入校园、深入学生,取得了一定成效.高校校队和高运动水平队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对丰富学生课余文化、营造学校体育氛围,增加学校凝聚力,提升学校社会美誉度有着重要意义.在全民健身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值得我们关注、重视.1.高校校队及高水平运动队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诸多高校十分重视校队及高水平队工作,有的成立了专门的教研机构,进行领导及组织.在领导重视,教练、队员刻苦训练及各方面积极努力配合下,各项目校队及田径高水平队取得一定优良成绩,为学校群体工作,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使同学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1.1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高校校队及高水平运动队往往是全校最引人瞩目的对象之一,其训练和比赛总是吸引众多学子关注.高水平运动员精湛的技艺、出色的表演是体育也是艺术,参与其中获得的是成就感.而观看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及竞赛的广大学生,也能获得类似于艺术审美的感受.因此,他们的工作极大丰富了我校校园文化生活,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1.2 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高校经常开展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倡导一种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各项目校队及田径高水平队已成为活跃高校的体育文化氛围的中坚力量,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切身体味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竞争的乐趣,弘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中华体育精神,弘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如今,高校体育精神已逐步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深深根植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1.3 带动学校体育发展学校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体育运动体验超越与成功的喜悦,失败和受挫的懊恼以及必要的忍耐与毅力,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交往能力、团队精神、人际沟通等方面发挥了其他课程或学科不具有的作用.高校各项目校队及高水平队成立,经过长年积淀,形成自身特色,可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对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1.4 提高学校知名度,促进学校品牌建设经过各项竞赛,高校各项目校队及高水平队在为学校争得荣誉同时,向外校及社会展示出了学校良好的精神风貌.有力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学校的吸引力、竞争力,进而使学校获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与支持.2.各项目代表队与高水平队有机结合,促进阳光体育某种意义上讲,高校代表队及高水平运动队更多的是一种竞争理念,可以将其作为普通学生的标杆示范,笔者发现,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长期开展的主流体育活动,但往往忽视了许多课外、社团等因素,未能有效发挥高校代表队及高水平运动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各地、各学校可根据自身学校的特色项目,开展训练公开课、运动队与学生活动互动等活动, 这样一来,对校园体育活动也是有利的补充与完善.同时,高校也应加强高校代表队及高水平运动队队员的引导、教育.因为他们比赛、训练的特殊性,也许会产生生活纪律散漫,文化课程学习能力不足等等问题,这就要求教练员积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普通生身上学习自身不具备的优点,这样一来,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更为健康有序的发展.参考文献[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论文范文.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教体艺[2006]6号,2006.[2] 郑汉山.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和谐发展[J].体育学刊,2013,20(3): 65-68.[3] 崔俊杰,王爱丰.对学校推进“阳光体育”的解读及其实施举措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1): 66-68.[4] 倪伟,索红杰,徐海朋,等.上海市大学生体育社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1(1): 90-94.[5] 徐辉军,秦香.拓展高水平运动队在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以陕西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4):498-500.[6] 阴甜甜,王辉.高水平运动队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 105-108.高校学校范文1、高校教学改革论文题目范文 高校教学改革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2、经典高校会计论文题目 高校会计论文题目怎样定3、新颖的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选题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4、容易写的高校辅导员论文题目 高校辅导员论文题目怎么取5、高校财务论文选题推荐 高校财务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6、容易写的高校学位论文题目 高校学位论文题目怎样拟高校怪谈之学校有鬼参考文献总结:关于对写作高校学校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高校学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2023-08-30 03:35:552

皮纹测试有科学依据吗?

这个应该是有的,我之前做过,说的挺准的
2023-08-30 03:36:192

王国祥的苏州大学教授

王国祥 ,男,1963年11月生,辽宁喀左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系主任,苏州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2003年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归国。 主要研究方向:运动肌电测量技术分析和小儿肥胖症研究。主要成果:近年来在《体育科学》,《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体育学刊》,《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中国妇幼保健》,《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等发表核心期刊连续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运动损伤与防治》教材1部。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课题1项。
2023-08-30 03:36:371

体卫融合和体医融合的异同点

2016 年末,《“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体医融合”,确立了健康中国建设国家战略,明确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体医融合是在政府主导下,由体育部门、医疗部门及其他多元主体“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综合运用体育和医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对全人群在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各阶段,生命周期全过程实施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体卫融合是体医融合的转型升级。2021 年3月,我国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推动“体卫融合”。体卫融合是基于预防为主、主动健康的理念下,协同体育和卫生健康等多元主体,以“人民健康需求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体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对全人群在健康促进、疾病防治及康复各阶段,生命周期全过程实施的健康治理新策略。从“体医融合”到“体卫融合”,虽然从“医”到“卫”只有一字之变,却是理念和思路的变化。体医融合侧重于运动治疗疾病,而体卫融合更注重运动对疾病的预防以及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主动健康的价值。体卫融合意味着融合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程度更深,也是未来疾病防控新趋势。 目前, 关于体卫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顶层设计、保障措施、创新驱动、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困境。参考文献:[1]姜桂萍,李良,吴雪萍.我国体卫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困境及其疏解策略[J].体育学刊,2023,30(01):47-53.[2]姜庆丹,张艳,赵忠伟.体卫融合视域下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的障碍及破解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06):85-89+130.
2023-08-30 03:37:082

手指长短能决定寿命?

没这种说法的
2023-08-30 03:37:174

谈大学生素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中学生运动素质下降的原因与对策

  【摘 要】体质监测数据表明,中学生身体素质中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连续几年出现下降。中学生的运动素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生运动素质的下降不仅仅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发展,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潜在危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省,查找引起我国中学生运动素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学校、家庭、社会要大力支持和关心,共同促进中学生运动素质发展。   【关键词】运动素质 体育教育 对策      一、中学生运动素质下降的原因      1.个体因素   有些中学生缺乏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或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产生不良情绪体验,形成消极的体育态度,对体育行为产生阻碍作用,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低。   2.家庭因素   (1)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现在的学生多数喜欢上网和看电视,很少参加户外运动,喜静不好动。过去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玩的攻城、捉迷藏、跳房子等传统游戏已经不为现在的孩子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脑和网络游戏。   饮食习惯:近10年来,我国儿童少年的膳食和营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营养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自然得到解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产热源的摄入比例失调,脂肪的比例明显偏高,“小胖墩”大量出现。   (2)错误的教育观念。不少学生家长教育子女观念落后,只关心学业成绩,不关心身体发育状况。或是出于对孩子在外玩耍不安全的担心,或怕孩子外出玩耍耽误学业,更乐意让孩子多玩一些所谓开发智商的游戏,并且经常给孩子额外布置学习任务,请家教上课等,家庭体育活动缺失。   3.学校因素   (1)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活动时间少。目前,很多学校过分注重文化课教学成绩,体育课课程被文化课挤占,学生在校时间过长,课业负担过重,学生自主活动放松的时间过少。学生锻炼时间不能保证,运动不足,缺乏经常有效的体育锻炼,是学生运动素质下降的最直接原因。   (2)体育经费缺乏,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缺场地、缺器材、缺教师、缺教材、课时被占、缺管理”是制约我国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六大因素。调查显示,60%左右的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的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3)体育课“空壳化”,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为了避免体育教学中因运动伤害而“打官司”,许多学校缩减甚至取消了鱼跃前滚翻、跨栏、鞍马、体操等风险较大的项目。   一些体育教师缺乏敬业奉献精神,教学无计划、形式单一、教法枯燥,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时有发生,被动的学习和低落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另有些教师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当做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唯一依据,甚至把体育教学中的定量分析和测验也否定了,将体育课变成了“休闲娱乐课”,体育课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4.社会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愈加严重,地下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空气质量偏低,各种食品质量不合格,部分肉菜激素和农药超标。由于城市拥挤以及竞争的加剧,社区体育设施配套不齐,群众体育活动氛围不浓。这些社会原因都直接对中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了中学生运动素质的下降。      二、提高中学生运动素质的对策      1.国家重视   (1)加强制度建设。国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特别是中学生的健康素质纳入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纳入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规划;应建立有关学生意外伤害的赔偿制度、社会保险制度,解除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   (2)推进素质教育。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服务的目的观,树立指导全体学生各自成才的人才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   (3)重视学校体育。要把学校体育教育放到它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和决策,加大对学校体育的资金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订学校体育经费和配备体育设备、设施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的学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学校体育经费占学校教育经费的比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体育设备、器材的建设,满足学校体育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2.学校落实   (1)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学校要坚持以“健康第一”的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树立以学生基本素质发展水平为标准的质量观,树立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发展能力的教学观,认真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2)确保课程时间和效果。学校要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锻炼的需要,认真排好体育课,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课外锻炼时间,从时间上给学生的身体健康予以保障,真正实现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目标。另外,要加大对体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的力度,使之适应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使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导能力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确保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   (3)加强教育与宣传。学校应加强教育与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协调,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锻炼身体的新局面。   3.家庭配合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育子观、成才观、健康观。以健康观念为主导的新型生活方式替代单纯温饱型的生活方式,调整膳食结构,注意合理的营养搭配,为学生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保障;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加体育锻炼,使家庭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时代的气息。   4.个人提高   中学生要正确认识体育价值,通过学习健康与体育、健康与营养、卫生保健知识等,培养科学健身的意识,学习以体育手段调节日常生活,培养积极的运动态度,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提高中学生的运动素质是社会问题,需要中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以政策、法规的形式确保中学生在校时有更多的体育锻炼时间;各相关部门共同行动起来,发动全国人民营造体育运动的氛围;学校、家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的体育锻炼变成发自内心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中学生共同作用,根据各自的职能积极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最终提高中学生的运动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2002.    [2]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2002.    [3]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   [4]李萍.体质健康测量中耐力素测试指标的有效性述评[J].体育学刊,2005,12(5).
2023-08-30 03:37:441

生物力学的应用前景

呈墨绿色的应用权限,证二标不到,他就说应该还有更好的发展的时候,所有身份证号反正不能放到。
2023-08-30 03:37:5513

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意义_浅析游戏在体育课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摘 要:体育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戏,通过设计合理的游戏,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让学生有自由、竞争、成功的体验,对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游戏;准备活动;锻炼身体   一、体育教学中选择和创编游戏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是健康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要严格禁止那些无意义的、带有迷信色彩的以及庸俗的,有损学生身心的游戏。另外,那些动作过于复杂而不违背卫生原则的游戏也要避免。   (二)选择和创编的游戏必须有趣味性。创编和选择的游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游戏的动作、情节、规则和组织方法都要与学生的身体条件、认识能力和心理态度相适应。如果是太简单的游戏,高年级学生就没有兴趣;太难的游戏,低年级学生不易理解或者难以完成,他们同样也没有兴趣。只有学生感到有兴趣的游戏,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和创编的游戏,内容在反映时代的特点的新的科学成就。通过游戏不仅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要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反对那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把学生的游戏变成知识教育课,但也不能把那些已经过时了的、陈腐的东西再教给学生。   (四)游戏的内容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的品德教育。我们要通过游戏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遵守纪律、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也就是说通过游戏的教学过程陶冶学生高尚品德和情操。   (五)选择和创编的游戏要方便教学,简单易行。有许多好的游戏,无论是从形式上或内容上都很新颖而富有吸引力,但由于组织方法较复杂或者需要较大的场地和器材,不能方便教学,这样的游戏最好不要选用。   (六)选择和创编的游戏要具有典型性。一种游戏往往有许多做法,教师在创编和选择游戏时应选有代表性的,这样在使用时可以举一反三,灵活多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渐提高要求。如“接力跑”游戏,其基本方法不外乎“迎面接力”、“往返接力”以及在身后接棒的分段接力等,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接物”、“通过障碍”、“跳绳跑”、“运球”等一些接力的方法来灵活运用。   二、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安排游戏时要针对实际情况来选择。首先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根据课堂内容确定游戏的内容,不能为游戏而游戏。游戏的内容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同时还要考虑实施对象的身体素质,充分利用教具等方面内容,进行趣味性的编排与组织。游戏分为一般性和专门性游戏。教学中进行游戏时,教师要先告诉学生游戏的名称、游戏的过程、规则和评价赏罚要求等。特别是对于新游戏,一定要将游戏的每一个细节、注意的事项给学生讲解清楚。有时可以让个别学生配合演示整个游戏的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做游戏的模仿、理解。其次,指导安排学生进行游戏的过程,教师可以亲自参与,跟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教师既能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补充说明,又能带动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得游戏更富有感染力。再次,教师还要经常观察学生的身体变化,并相应调整游戏练习的强度与密度,做到适量、适度。最后,游戏期间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一些小窍门,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游戏。游戏结束后还要询问学生关于游戏中的感觉、心得,总结游戏的重点难点,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一般准备活动中是慢跑、行进操、定位操,反复使用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课堂气氛呆板沉闷。可以采用一些奔跑类的游戏。如:蛇形跑、螺旋跑、跑动中的“听号抱团”、“拉网捕鱼”,或者用跳绳、跳橡皮筋、“猴子抢球”、“传球触人”等方法,这些活动同样也能取得热身的效果。有些游戏既起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性、集中注意力的效果,又能有利于组织教学,例如:“听口令做相反动作”、“有效无效口令”、“人手一球”、“取球比赛”等等。这些游戏形式多样、新颖,既是游戏内容又是组织教学的手段。   (二)专门性准备活动,如短跑教学课,可采用训练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的游戏,如:“黄河长江”、“喊号追人”等。在篮球课的准备部分,可采用“两人争球”、“巧入营门”、“传球比快”等游戏使学生熟悉球性。运用体育游戏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从心理上和生理上为课的基本部分教学做准备,通过准备活动表现出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和心理状况,把学生的兴奋性调节在一个适宜的状态,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时一定要有效的控制和调整。   (三)体育游戏在选择上需要注意的几点:   天时、地理、人和是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具备的几点要求,同样完成一项体育游戏也需要类似的几点要求。正确的游戏场地器材、创新的游戏内容、合理公平的游戏规则都是达到练习目的的最好条件。   在选择场地上,一些游戏需要移动的范围比较大,要选择比较平整、开阔的场地,尽量避免选择场地湿滑、障碍物较多的路面。一些需要集中精力的游戏,要尽量避免选择与较为嘈杂的游戏项目或课堂同一场地进行,否则学生很容易被周边的环境吸引过去,游戏自然就不能确保质量与教学目的。在器械上,应尽量选择没有危害、轻便、软硬度适中的器材,由于部分游戏在进行过程中需要对抗、竞争、追逐,选择错误的器械,有时会造成学生身体的伤害,甚至严重的后果。   游戏的选择创新也是时代的必要性,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小学、初、高中生,单纯的老鹰捉小鸡、贴膏药、二人三足已经不能满足于他们对游戏的兴趣。所以在选择游戏上要结合所教课程内容,从灵敏、柔韧、耐力出发,满足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求知欲。   体育游戏的规则是游戏能正常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障。教师在中间应起主导的作用,使学生在玩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学习中获得游戏乐趣。而且,公平、公正的游戏是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手段,能让他们了解到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规则、讲求正义。教师在游戏中要充分做到以身作则,给学生作出正面的引导,通过游戏不仅锻炼身心,而且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结束语:   体育游戏是一项智力、体力和技术相结合的活动,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活动,既可开发学生的智力,又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体育游戏有一定的规则,这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游戏既能增强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团结和合作,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体育教学的身体状态中,把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跟上运动的节拍,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地进行体育课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孟刚.体育游戏与人的社会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   [2]施志社.怎么组织体育游戏[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3]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徐唯伟.浅谈体育课准备活动,2006.   [5]莫炳耀.浅谈体育课中的游戏设计[J].体育学刊,2008.
2023-08-30 03:38: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