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质性研究方法

2023-09-08 09:07:25
共1条回复
黑桃云
质性研究的五种方法是: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
实地勘察调查法(专门从事勘查的部门或人员利用现代科学原理、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
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体或某一组织连续进行调查);
视觉分析法(水平视野分析、垂直视野分析和视野协调分析);
论述分析法(论述的形成背景、论述间竞合的规则等)。
质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相关推荐

电教世界是核心期刊吗

《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国家级刊物,月刊,每月20日出刊,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由我国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教授主编。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在文献情报源的实际分布中,存在着一种核心期刊效应,即某一专业的世界上的大量科学论文,是集中在少量的科学期刊中。
2023-08-31 23:57:221

电教部门工作报告5篇

【 #报告# 导语】通过工作报告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以下是 整理的电教部门工作报告,欢迎阅读! 1.电教部门工作报告 篇一   过去的一年中,在上级领导及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校的电教工作进展顺利,成绩喜人。这与全体电教工作人员的努力,以及各位老师的大力协助是分不开的。为了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以便继往开来,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推进我校的现代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特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这是我校电教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学习,骨干教师对电教的认识以及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从有限的资金中拿出相当数量来鼓励支持奖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电教培训班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等方面的学习活动。从而使我校的电教工作从思想上得到了重视。教师运用电教手段的方法和能力一年一个新台阶。   二、采取各种方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我校虽地处农村,但学校领导思维活,思想新,能与时俱进。努力筹资改建微机室,添加仪器设备,目前微机室建设水平己完全达到上级规定的标准。同时,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从有限的教师资源中挤出一名专职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专门从事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由于业务精,水平高,且教研时间充足,因而信息技术的开课以及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全市都是比较好的。   三、积极组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业务教学达标活动。   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因而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作用与专业水平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使学校的信息技术工作立于不败之地,学校领导严格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每学期进行两次课堂教学达标活动,成绩直接列入年终的考评之中。对上级组织的各种比赛、达标活动,积极参加。由于学校督导有力,指导及时,在上级组织的模拟课竞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测试中,都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成绩。   五、教学资源库建设,初见成效。   今年学校斥资按小学高标准配备了两台专用服务器,接通千兆校园网。同时,积极订购各种优秀教育资源,安装在服务器上,通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来看,虽然还没有发挥完全的功能,但教师已经从这些资源中获益不浅,开拓了思维,丰富了知识,课堂教学活动变得灵活多样,效果也明显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这方面我们将加大开发使用的力度,使优秀的资源能为更多的教师所使用。   六、在电教代收费问题上,学校领导一丝不苟。   按上级有关要求,加强了学校电教教材的建设与使用,完全符合收费标准。   七、关于网络建设。   随着校园网的开通,以及教育城域网的顺利连接,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走上了一个新的领域。学校网络建设符合要求,各种制度簿册齐全,使用规范。 2.电教部门工作报告 篇二   学校电化教育研究工作是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巩固与提高学校信息化教育水平,我校的电教工作以教育信息化为主线,进一步完善电教设施,广泛开展电教活动。本学期,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校电教工作有了较大的进步。现就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工作。   电教组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全体师生服务,服务到位将有利于电教组开展各项工作,因此我们总是努力为学校教育教学、全体师生做好服务,并将之作为和学校沟通的桥梁。   1、努力做好学校电教设备的维修工作,只要班级、活动室的电教设备有问题,电教组都能及时尽力维修好。   2、只要有教师上公开课、研讨课需要制作课件时,电教教师总是主动帮助制作课件。   3、为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做好服务工作,如元旦庆祝活动、教师演讲比赛、学生家长会、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及时准备好会议的话筒、音响,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制度,加强常规管理   进一步加强学校电教工作管理力度。这是本学期电教工作重点。“管理出效益”,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效益,就必须严格电教工作的各项管理。   1、各电教专用室皆配备了电教人员,负责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各班的信息课、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等,电教管理人员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电脑房学生上机等记载进一步完善,各项电教资料的借用记载好。电教设备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计算机室管理制度,办公室计算机等各项规章制度均上墙。电教设备的使用做到了有记录,有统计。   3、加强校园网的使用与管理。同时加强设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和管理。虽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各种仪器都得到一定的维护。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修复,确保教学的正常使用。确保校园网络畅通,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限度发挥好网络的功能。   三、努力推进我校信息技术课的建设   开足上好计算机课程,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目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 3.电教部门工作报告 篇三   一、基本情况   我组这学期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任务,完善电教、信息技术学科、功能室的建设,抓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落实“信息技术毕业会考”工作,争取较高的,继续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和网络安全管理,针对近来网络病毒经常破坏校园网络及资源的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资源库管理制度,注重教育资源的收集、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库”、继续作好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提高教师工作和办公效率;进一步充实各级组、功能室的软件;树立为教学服务、为教研服务的思想;本组的教育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与网站开发与学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研究”具体工作如下:   二、具体作法   1、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解决本校教育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改革关键的学科,我们不应该落后于别的学科,积极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深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在思想上统一我们的认识,消除一些对新课程的错误理解和不良倾向,在理论上要大胆创新、深入研究。   2、为了配合学校完成教学、教研科研工作,我们电教备课组作好各功能室、各办公室电脑、网络中心以及校园网的运行、维修、维护工作,分工负责定时检查、升级病毒库。同时负责学校的重大活动的摄影、录像工作;协助学校健全电教室、电脑室的规章制度、使用操作步骤,及时作好电教办公室、网络中心、电脑室1-3公物登记造册并维护其正常工作;同时作好学校网络资源库建设,学校各类活动视频、图片资料的管理与设计制作,校园网管理系统的制作与管理,教辅资料的上传与管理,作好学校的各类活动的宣传资料的设计制作,协助学校作好校园网硬件、软件建设的策划设计工作。   3、严格把好本备课组的教学质量关,及时向负责的行政领导反馈备课组的情况,当好主管领导的助手,认真落实好说课听课评课工作,使这项工作不流于形式而真正取得成效,针对某些课题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为了作好“信息技术毕业会考”,作到每一节课落到实处,狠抓基础技能操作训练,侧重学生的操作练习,及早让学生熟悉考试系统,会考合格率达93.4%(离原定的95%差1.6%)。此外做好协助学校的教研科研工作,推广优秀教研科研成果。展望下学期的工作思路:   根据“学校新的任务”准备迎接新的挑战,继续作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而且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作好“毕业会考工作”争取比上xx届更高的及格率,做到学校资料及时备份以防止重要资料的丢失;切实开展校本教研,解决本校教育的实际问题,作好已立项的市“十一五”期间普教系统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争取在2年内出成果;切实作好校园设备的维护工作,定时检查、升级病毒库。 4.电教部门工作报告 篇四   一个学期很快过去了,电教处工作还是本着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旨,在学校一室三中心的调度下,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化设备优势,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本学期狠抓各功能室管理,特别是实验教学管理。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配齐电教工作人员,抓常规管理工作。   1、配齐、配足电教团队,明确分工不,加强工作落实,安排余佳文、俞慧珍、许亚铃作为电教干事。   2、本学期对现有电教设备出现的故障,及时组织电教人员联系厂商或自己解决,对需要更换的电教设备进一步规范出入库及报废手续,使校园网络系统始终处于能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工作状态。对学校的各办公室、各班教室、多功能室、及其他电教设备加强管理,做到专人负责维护和保养,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保证设备的安全性与完好率。   3、督促教师使用电教设备要养成“人来开机、人走关机”的习惯,带领老师学习各项电教设备的使用制度,确实做到管好、用好电教设备。   二、开好用好专递设备,做好共同体保障。   电教工作人员在每次开展活动中,都是提前一个小时在设备使用上进行周密安排和调试,使用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并积极创新,在原有各种模式基础上,把专递会议直播模式、同步一拖三互动课堂模式整合起来,形成了同步一拖三互动课堂+旁听模式,在第六共同体总结会上获得各成员学校的认可。 5.电教部门工作报告 篇五   本学期电教工作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创建教育现代化为契机,以网络和电教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中的资源作用,逐步提高了我校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   一、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1、做好电子白板的使用,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作用,规范操作、讲究实效,并对使用情况进行普查和不定时抽查,使其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   2、进一步完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等处室的电脑使用制度,做职责明确,使用规范,并及时的维护好各类电教器材、计算机网络等,保证了学校电教设备的健康、正常、安全运行。并落实各项使用登记制度。   3、对各处室电教设备物品做好了定期维护保养及维修工作,如各处室及教师电脑检查“病毒”,投影仪除尘等,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从而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4、恢复学校校园监控系统。按照学校的要求在周同刚的协助下,对破坏的校园监控系统进行的修复性建设。   5、在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中,密切配合各个部门,保障了音响系统的效果在活动中的体现。如学校运动会、艺术节汇演、学校歌手大赛、教师节等活动。   二、加强对专任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我校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针对怎样上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学校利用各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了培训。   1、对青年教师进行了网络知识及常用软件、学校信息平台的使用培训,缩小了教师之间的差距,使教师个个能安全上网进行熟练操作,查看有关教育教学信息,保证了学校信息平台的正常使用。   2、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如何使用好多媒体”、“如何使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相关知识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用好多媒体的能力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技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科研能力。   三、立足新课改,切实提高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水平   1、定期推广有价值、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软件,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根据教学内容,自制课堂教学软件,提供原创性资源。广泛搜集高质量的学科资源,充实学校教育资源。   2、及时总结了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认真组织教师写好电教论文,配合教科室做好电教论文及多媒体课件的送评工作。   3、开展了电教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省市电教馆的部署和学校领导安排下,本学期我校承担的“xxx”电教课题“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个性化教学整合的研究”到了课题的后期总结结题阶段,根据课题的结题要求。课题组教师认真准备,做好了“xxx”课题的结题工作。在课题评审中获得省级一等奖的好成绩。
2023-08-31 23:57:331

中国电化教育的作品简介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创办最早、影响最广的两个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另外一个是西北师范大学由中国教育技术的奠基人创办的《电化教育研究》杂志。25年来,《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忠实地记录着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历史,内容涉及教育信息化政策、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网络远程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实践、学科建设、学习资源、技术与产品、国内外教育技术动态等方面。《中国电化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CSSCI检索源期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23-08-31 23:58:001

南国农的主要著作

南国农,80年代以来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南国农,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五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电化教育研究,1996,6 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开放教育研究,2006,10 南国农,电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电化教育研究,1997,1 南国农,电教实验发展的新阶段_在电化教育促讲中小学教学优化课题阶段成果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 南国农,对我国电化教育深入发展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1997,12 南国农,发展现代远程教育_中国之路,现代远程教育,2005,2 南国农,高校信息化教育课程_教材教法浅析,电化教育研究,2004,11 南国农,教育传播学研究:一个需要关注的领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南国农,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重构_路线图,现代教育技术,2010,4 南国农,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10,1 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_中国道路,电化教育研究,2006,1 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_上,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_下,电化教育研究,2002,12 南国农,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1996,3 南国农,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中国电化教育,2007,1 南国农,世纪之交_电教者的使命,电化教育研究,1998,1 南国农,我国22年电教发展留下的三笔宝贵财富,2000,10 南国农,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_新使命,电化教育研究,2011,12 南国农,新世纪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推进14345工程,电化教育研究,2003,12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9,8 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电化教育研究,2001,8 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下,电化教育研究,2001,9 南国农,怎样理解信息技术及其教师素养形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 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发展概述,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 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电化教育研究,2005,9 南国农,追踪电教:难忘的回忆与未来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11,9
2023-08-31 23:58:251

王陆的代表论文

1.王陆. 大学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中国电化教育. 2005年第3期,9-132.王陆.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师生行为分析——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CSSCI检索刊物). 2004年第4期,32-373.王陆,张敏霞. 新手教师与技术制品之间相互作用的个案研究.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报(香港). Vol2,N01, 2004年,11-214.王陆,林司南. 案例分析:《台球桌上的数学》. 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9月,pp.53-555.王陆,杨卉. 合作学习中的小组结构与活动设计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CSSCI检索刊物). 2003年第8期,34-386.王陆,杨卉,刘维民. 学习者特征与基于CMC交流的相关性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CSSCI检索刊物). 2002年第1期, 24-287.王陆,方平,刘维民. 学生个性因素与远程教育相关性的探讨. 电化教育研究(CSSCI检索刊物). 2001年第6期, 28-328.王陆,冯红. 远程教学/学习系统中影响学习质量的五种因素 . 电化教育研究(CSSCI检索刊物),2000年,第7期, 22-259.王陆,董乐,刘维民. 对于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能力的效果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CSSCI检索刊物),pp.2001年,第1期,45-4810.王陆,杨卉,董乐. 网络学习环境——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11月,141-14411.王陆,李亚文.基于OLAP技术的教学诊断与评价模型.计算机工程(EI源期刊),2003年,29(5),49-50,14912.王陆,冯红 . 探讨基于教学过程的ITS系统模型 . 计算机工程(EI源期刊),2000年,26卷第5期, pp.64-6513.王陆,杨卉,董乐. ITS中基于模糊关系数据模型的知识表示及推理研究. 计算机工程(EI源期刊). 2001,27(2),pp.37-3814.王陆,王美华 . ITS系统中基于关系模型的知识表示.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36卷第3期,pp.659-664(2001年被美国CA/SA科学文摘检索收录)15.王 陆,冯红,张昆琪 . 远程教学/学习系统中的诊断与评价模型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37(22),166-16916.杨卉,王陆,冯红. 基于案例推理技术在教学案例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报(香港), vol2(2), 2004, 21-3017.杨卉,王陆,冯红. 在智能教学系统中两层动态学生模型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pp72-7518.杨卉,王陆,冯红 . 教学案例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电化教育. 2004年第10期,10-1319.杨卉,王陆 . 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学习系统中学习者学习特征的提取算法.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39(25),179-181,20120.刘通江,王陆 . 基于信息理论的个性化教学系统的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年,40(9), pp.104-106
2023-08-31 23:58:491

张立国的发表的论文

[1] 张立国,我国发展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必然性及其实践模式的选择,2002.11,电化教育研究[2] 张立国,从“教学结构”到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对教育技术理论建构的哲学思考,2006,6 电化教育研究[3] 张立国,教育技术:“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信息控制,2007.1,电化教育研究[4] 张立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理论模型,2007.3中国电化教育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 张立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其对我国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启示,2008,中国电化教育[6] 张立国,中、英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研究,2006.2,中国远程教育(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 张立国,影响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要素及其子系统研究,2006.4 现代远距离教育[8]张立国,关于“交互研究”的定量、定性分析----虚拟学习社区中交互结构研究的必然性论证,2007.2现代远距离教育[9] 张立国,西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2002.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张立国,网络课程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2002.10,中国有线电视[10] 张立国,现代远程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2001.11,教育现代化[11] 张立国,我国有线电视网在发展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及模式,2002.5,中国有线电视[12] 张立国,利用广播、电视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社会基础,2003.2,中国有线电视[13] 张立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位与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2003.23,中国有线电视[14] 张立国,现代远程教育本质论,2005.1,中国成人教育[15] 张立国,从技术的视角审视教育技术的嬗变,2007.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7] 张立国,有关交互研究的现状及其启示,2007.2,开放教育研究[18] 张立国,信息化社会教学理论的基本框架[J],2008.2,当代教师教育
2023-08-31 23:59:021

《电化教育研究》的审稿周期有多长

一般是3个月,但也有专家审稿会拖时间,四个多月甚至更长的都有,我的现在就审了有四个月了,还在二审阶段呢。
2023-08-31 23:59:151

谢幼如的主要论文

教育技术促进高校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 第12期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 第4期教育技术“151工程”促进广东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 第2期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报告,《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 第1期高校教育技术工程的绩效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 第1期企业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 第1期网络环境下课堂合作学习篚现状分析与深化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 第10期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 第1期,《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 第2期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形式的质的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 第1期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建设,《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 第7期基于专题网站的开发性学习模式的行动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 第11期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 第5期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 第09S期基于专题网站的开发性学习模式的效果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 第12期网络课程的内容分析与评价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 第11期“网络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 第5期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技术研究的新领域,《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 第3期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 第1期网络课程的系统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 第7期基于资源库的网络课程的研究——“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网络课程的开发,《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 第1期专题片电视教材的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 第8期高等学校网络课程的开发,《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 第8期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 第1期
2023-08-31 23:59:241

王运武的科研成果

论著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王运武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首部将协同理论引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著作,首部倡导利用协同理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著作。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 陈琳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37.7万字,2008年6月第1版。 《现代教育技术》,陈琳 主编,王运武参编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顾明远 石中英 主编,刘臻 刘冬雪 王运武撰写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期刊论文 《近十年中国远程教育学习者辍学问题研究综述》,周静 王运武,《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综述》,杨曼 王运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让学习更开放和灵活:新兴模式和方法——首届开放及灵活教育国际会议(ICOFE2014)综述》(1万字),王运武,《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智慧校园的智慧性设计研究》,于长虹 王运武 马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9期。 《新兴技术如何变革高等教育——<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深层次解读》(1.1万字),王运武 周静 杨曼,《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中新教育技术发展比较研究》(1万字),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5期。 《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启示》(1.2万字),王运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4期。 《关联主义知识观要义阐释——网络时代知识变革的视角》(1.3万字),刘菊 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2期。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内容与策略》,于长虹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10期。 《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览及其启示》,魏先龙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9期。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李小刚 王运武 马德俊 靳素丽,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3年第10期。 《教学视频支持下的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研究》,李小刚 靳素丽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13期。 《“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1.5万字),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3年第2期。 《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1.2万字),方兵 杨成 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2年第6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战略协同与团队协同》(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2年第7期。 《实现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八种作用机制》(1.8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年第1期。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及其提升策略》(1.5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1期。 《科研新手到专家的必备技能——学会学习隐性知识》,王运武,发表于《科技导报》(核心期刊),2011年第28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系统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1.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10期。 《协同提升数字校园价值——基于数字校园建设案例的分析》(1.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9期。 《毕业论文指导平台与普通网络方式实现指导的差异》,梁德深 王运武 詹斌 黄剑文,发表于《现代计算机》,2011年8月中旬刊(核心版,总第371期)。 《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11期“教育技术”栏目索引)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教机构为例》(1万字),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2期。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3期。 《基于网络的学科信息传播平台——学科网构建研究》,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0年第12期。 《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1.1万字),黄荣怀 陈庚 张进宝 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0年第6期。 《课堂话语分析初探》,孙杰 王运武 赵兴龙,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0年第9期。 《国外中小学数字校园:进展与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5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10年第11期、《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4期、《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文摘)。 《中小学数字校园优化发展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转载于《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3期。 《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历史变迁——兼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9年第5期。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发展亟需转型》,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09年第5期。 《中国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1.2万字),陈琳 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9-07全文复印。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2.36万字),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核心期刊、RCCSE权威期刊、CSSCI)2008年第3期,P37-46。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第8期。 《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4期。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信息化》(CSSCI扩展源)2008年1期。 《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2期。 《思辨中演进的教育技术学》(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7年11期。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研究》2007年5期。 《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王运武 王太昌,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年3月第120期。 《关于美国教育技术概念演化的分析与思考》,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6期(总第018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收录于《全国基础教育论文集》,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教学论文入选荣誉证书”。 会议论文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tus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and Its Training Strategy. Wang Yunwu, Inaugur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and Flexible Education, 16-17 January 2014, Hong Kong. Analyses on Hierarchical Model of Teaching Skills Based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Jie Sun, Cui Kang, YunWu Wang.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Volume 216, 516-52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nvironment, Ecoinformatics and Education (CSEE2011), August 21-22, Wuhan, China. (EI, ISTP) Exploration on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in Education. Yunwu WANG, Lin CHEN. 2011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CCSSTA"2011), August 4-7, Huangshan, China.(ISTP)(2011年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 《立足学科建设,创建教育技术学人的数字化学术家园——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建设回顾与展望》,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 刘连启,发表于2010年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ETIF2010)论文集《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韩锡斌 徐福荫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发表于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论文集《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陈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王运武,录用于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博士论坛(The 4th Doctoral For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TDF2008),2008年10月。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上册),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6)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报纸1. 《重构教育信息化产业生态链》,王运武,发表于《人民政协报》,第5645期(2010-05-26)第11版。2.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第217期(2009-06-10)第02版。3. 《治学经验介绍》,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报》(XZNU Postgraduate)第2期(2008年11月22日)。4. 《为国储才建奇功 敬文精神永流传》,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校报》-第401期(2008-10-20)-第03版:第3版。5. 《教育技术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王运武,发表于《聊城师范学院报》(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报》),第9期 总第340期(2001年4月14日)。获奖 《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世纪变迁》,王运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号:JSSKL2014JS003。 《从专科到博士——有梦想总会成真》,王运武,徐州市委教育工会“我的青春故事汇”征文荣获三等奖。 《教育信息化人才立体、多元创新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陈琳、蔡国春、李子运、黄如民、王帆、王运武,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教育技术学科网”,王运武 席春荣 徐华平 刘连启 王健,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一等奖,2012.12。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为例》,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第八届全国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 “教育技术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创新探索实践”系列论文,陈琳 王运武 张琪 徐华平 黄如民,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10。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 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北京师范大学“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征文二等奖,2009.9。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征文一等奖,2009.8。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江苏省2009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9.7。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价值哲学、社会学、生态学视角》,王运武,2007年中国教育技术年会征文二等奖,2007.11。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第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7)征文二等奖,2007.10。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技术委员会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工科专委会(华东北)2007年会征文三等奖,2007年8月7日。 《移动无线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王运武,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教育技术征文二等奖,2006.11,证书编号:063030。 2008年4月,获得研究生朱敬文特别奖学金。(徐州师范大学朱敬文特别奖学金每年评定2名) 2001年,获聊城大学教育技术系(已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学术科研奖;象棋大赛三等奖;聊城大学网页大赛三等奖,摄影大赛鼓励奖。 研究报告1.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报告》(撰写约9.2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2.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研究报告》(共14万字,其中撰写约7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3.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评审稿》(1.4万字,主要执笔人之一),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4.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及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项目调研及专家咨询会纪要》(撰写约9万字),完成时间:2010年3月。5.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免费师范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实施方案》(共3.7万字,其中撰写约2万字),被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1月。6. 《总干事关于建立由教科文组织赞助的多语言学习网络空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草案)》(约1万字,参与撰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采用,完成时间:2009年4月。
2023-08-31 23:59:511

黎家厚的主要文献

共有记录126条:序号 文献标题 文献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1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6年年会征文评比综述 浙江现代教育技术 2006/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 2007,站在新的平台高度上 信息技术教育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 同侪互助:教师培训的新方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 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0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 基于魔灯(Moodle)课程设计的BIG6模式 远程教育杂志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6 “你”正在改变世界和教育 远程教育杂志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 以魔灯(moodle)为媒连接课内外学习——基于魔灯的学习管理系统交互设计初探 远程教育杂志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8 “第二期”畅想曲 远程教育杂志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9 基于魔灯(Moodle)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远程教育杂志 200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0 变化的手 远程教育杂志 200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1 “集体智慧教学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教育 2007/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2 让开源软件走进学校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3 Moodle之互动评价:信息化的评价活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Z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4 网络时代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社会网络分析——以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为例 电化教育研究 2007/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5 集体智慧教学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教育 2007/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6 “火车文化”的联想 远程教育杂志 2007/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7 南国农先生与“东行记” 信息技术教育 2006/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8 教学系统化设计语义模型的建构 电化教育研究 2006/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 智慧资源联合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教育报 2005/08/29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20 教育技术如何迎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了我们民族的嘱托 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 2002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1 美国虚拟学校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电化教育研究 2006/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2 研究性学习如何应对大信息时代的挑战——访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 网络科技时代 2006/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3 智慧资源联合时代已经来临?——教育博客的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上海教育 2006/Z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4 博客为何能够博得教师的青睐? 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 上海教育 2006/Z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5 以上海浦光中学研究型教师培训为例——绩效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Z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6 教育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中国电化教育 2006/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7 区域教师博客群:网络时代的教师同伴互助家园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8 黎加厚教授答魔灯(Moodle)相关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 2006/1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9 基于魔灯(Moodle)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设计与使用 中小学电教 2006/1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0 美国第三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及其启示 远程教育杂志 2005/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1 论人的主体性与教育技术 开放教育研究 2005/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2 2005AECT教育技术定义:讨论与批判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5/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3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 中国电化教育 2005/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4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计算机教与学 2005/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5 让教育主题网站在变化的时代中成长 信息技术教育 2005/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6 校长如何面对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的挑战 信息技术教育 2005/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7 Blog与教师专业发展 中小学电教 2005/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8 对AECT 2005教育技术新界定的几点思考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9 博客为何能够博得教师的青睐? 中国教育报 2005/09/12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40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级培训与研究型教师的成长 信息技术教育 2005/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1 教育Blog的反思与展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2 从文化视角看教师Blog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3 打开学生认识真实世界的又一个窗口 计算机教与学 2005/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4 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问题设计看渗透性德育的开展 中国电化教育 2005/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5 绩效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初探——以上海市浦光中学研究型教师培训为例 中小学电教 2005/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6 聚焦“十一五”教育信息化:从技术到人本 软件导刊 2005/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7 依托网络平台做好教育叙事研究 软件导刊 2005/Z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8 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 中国电化教育 2004/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49 概念图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上海教育科研 2004/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0 Blog与教育:体验生命历程共享 信息技术教育 2004/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1 Blog作为学习工具的教育应用案例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 2004/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2 基于博客(Blog)的教育叙事研究 中小学电教 2004/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3 游戏化、故事化的小学信息科技教材开发实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1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4 走向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英特尔未来教育 电化教育研究 2003/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5 美国教育资源门户及其对我国教育资源建设的启迪 电化教育研究 2003/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6 “网络教育”辨析 电化教育研究 2003/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7 从杜威的教学思想到研究型课程的思考 中国电化教育 2003/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8 利用Inspiration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中国电化教育 2003/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9 推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互动发展 中国电脑教育报 2004/04/19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60 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 中国电化教育 2003/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61 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 中国电化教育 2003/0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62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课程设计 电脑技术(中学生版) 2003/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63 主题资源单元与教育资源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 2003/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64 南极洲——位于澳大利亚南面的陆地——《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主题资源单元教案范例 信息技术教育 2003/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65 话题:概念地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育 2003/0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66 从战略角度规划学校数字化学习环境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1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67 关于课件的认识 现代教学 2003/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68 校校通了,下一步该怎么做 上海教育 2003/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69 中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的调查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02/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0 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 电化教育研究 2002/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1 万里大地尽风流——全国电化教育考察万里行随记 电化教育研究 2002/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2 万里大地尽风流——全国电化教育考察万里行随记 电化教育研究 2002/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3 万里大地尽风流——全国电化教育考察万里行随记 电化教育研究 2002/0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4 万里大地尽风流——全国电化教育考察万里行随记 电化教育研究 2002/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5 万里大地尽风流——全国电化教育考察万里行随记 电化教育研究 2002/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6 万里大地尽风流——全国电化教育考察万里行随记 电化教育研究 2002/1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7 校园知识管理系统设计 中国电化教育 2002/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8 基于组件的分布式方案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开放教育研究 2002/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9 建立以搜索引擎为重点的门户网站 中国计算机报 2004/03/29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80 校园网建设的策略及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 2002/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81 培养教育信息化的魔术师——中小学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浅谈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2/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82 预测2002 上海教育 2002/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83 在美国,体会细节关怀 上海教育 2002/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84 教育信息化,我们如何应对 上海教育 2002/1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85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86 课程教材的多样化探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Z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87 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上) 电化教育研究 2001/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88 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下) 电化教育研究 2001/0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89 电子作品集:我国学校教学改革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发展 中国电化教育 2001/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90 学生电子作品创作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中国电化教育 2001/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91 远程网络教学模式下的主体性发展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 2001/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92 网络世界与青少年教育 上海教育科研 2001/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93 信息化教育:未来教育之梦——上海师大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访谈录 上海教育 2001/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94 e-Education:电化教育的新定义──关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英文译名更新的建议 电化教育研究 2000/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95 创新是南国农先生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核心——祝贺南先生八十华诞 电化教育研究 2000/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96 论网络远程学习中的交互 电化教育研究 2000/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97 我国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中国电化教育 2000/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98 如何面对现代远程教育 云南教育 2000/1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99 美国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教育信息报 2003/03/18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00 现代远程教育对教育的影响 云南教育 2000/Z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01 电脑音乐教育技术与教育革新 电化教育研究 1999/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02 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机构 电化教育研究 1999/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03 《几何画板》与高等师范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电化教育 1999/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04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1999/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05 论电视摄像与画面编辑的统一 中国电化教育 1999/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06 中国高等院校如何迎接现代远程教育新时代 开放教育研究 1999/Z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07世纪教育新命题——信息教育与《现代信息课》在上海莘松中学的实验 计算机周刊1999/3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08世纪教育新命题——信息教育与《现代信息课》在上海莘松中学的实验 计算机周刊1999/3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09 智能链对学习的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10 信息教育行动研究——《信息教育课》在上海市莘松中学 上海教育 1999/0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11 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下) 电化教育研究 1998/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12 走向多元化: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特点 电化教育研究 1998/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13 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有新的思路 中国电化教育 1998/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14 中国电化教育面临跨世纪的战略调整 中国电化教育 1998/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15 论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发展的多元化 中国电化教育 1998/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16 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上) 电化教育研究 199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17 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中) 电化教育研究 1997/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18 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课程.教材.教法 1997/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19 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模式 中国教育资讯报 2002-01-09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20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7/S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21 第二代课堂教学软件:积件 多媒体世界 1997/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22 电脑音乐:震惊中国音乐教育的一场革命 教师博览 1997/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23 基于心理生理信息的CAI系统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90/1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24 专家观点: 教育信息报 2002-12-04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25 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春天 中国电脑教育报 2001-05-02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26 英特尔未来教育 中国计算机报 2001-07-23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2023-09-01 00:00:061

焦建利的主要论著

1.焦建利、叶力汉主编, 贾义敏、曾艳副主编,《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2.桑新民主编, 贾义敏、焦建利、 张学波 副主编,《学习科学与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9月;3.秦炜炜、焦建利,公众技术观及教育技术观的调查与分析,《现代教育技术》2007/09;4.Kyung-Sun Kim著,杨玉芹、焦建利 译,熟练Web用户的搜索行为:关注控制与情感控制的影响,《远程教育杂志》2007/02;5.秦丽娟、焦建利,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宝库——网络时代教师必备ICT技能之网络资源管理篇,《信息技术教育》2007/03;6.焦建利,网络时代教师必备之八项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2007/01;7.汪晓东、焦建利,“家校通”为何炒着热吃着凉,《中国教育网络》2006/05;8.焦建利、叶力汉,教育技术的复杂性与复杂的教育技术学——从复杂性科学角度看教育技术学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6/01;9.焦建利,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电化教育》2005/08;10.焦建利,教育技术学元研究论纲——教育技术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索,《电化教育研究》2004/04;11.焦建利,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历史演化与未来趋势——从2975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看研究选题与方法的变化,电化教育研究 2003/01;12.梁林梅、焦建利,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反思,《开放教育研究》2002/06;13.宫淑江、焦建利,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研究》2002/Z1;14.王海燕、焦建利,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模式及其发展,《中国高教研究》2000/07;15.焦建利,缔造中国的ERIC——谈我国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问题,《中国远程教育》2000/11
2023-09-01 00:00:191

杨晓宏的主要成果

1.杨晓宏 .建立全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环境需考虑的若干技术问题.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2.杨晓宏,梁丽.摄像机与接收机的白平衡调整.电视技术,1998年第9期.3.杨晓宏,梁丽.磁带编辑系统中的遥控接口与视音频接口.电视技术,1998年第11期.4.杨晓宏.模拟复合录像机的现状与未来.中国有线电视,1998年第9期.5.杨晓宏,梁丽.PAL制VHS格式录像机中移相法的色络相位失真及其消除方法.录像机维修,1998年第1期.6.杨晓宏,梁丽.VHS录像机对未实现同步合相邻迹色度串信的消除过程分析.录像机维修,1998年第7期.7.杨晓宏,梁丽.电视节目制作环境的变革与发展.影视技术,1998年第12期.8.杨晓宏,梁丽.论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思路.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9.杨晓宏.高师矩阵结构课程体系的构建.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5期.10.杨晓宏.电视节目制作环境如何向数字分量过渡.电视技术,1999年第9期.11.杨晓宏,刘忠.磁带录像机记录格式与技术性能的变革与发展.西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2期.12.杨晓宏.摄像与显像特性失配时的彩色重现误差及校色矩阵.西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3期.13.杨晓宏.“教育电视系统”教材改革研究.西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4期.14.杨晓宏.高校有线电视台节目制作设备的更新.中外电器,1999年第1期.15.杨晓宏,梁丽.磁带编辑的生命力.中外电器,1999年第3期.16.杨晓宏.教育技术学专业矩阵结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17.杨晓宏,梁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矩阵结构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18.杨晓宏.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及面临的挑战.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19.杨晓宏.关于全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环境的优化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20.杨晓宏.PAL制VHS录像机色度通道中4.43MHZ晶振的锁相问题.电视技术,2001年第11期.21.杨晓宏.Y、R-Y、B-Y与Y、R-G、B-G信号传送差异性的比较研究.电视技术,2001年第9期.22.杨晓宏.MPEG-2格式下的帧精度编辑.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23.杨晓宏.磁带编辑中的编辑误差.电视技术,2002年第4期.24.杨晓宏.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有线电视,2002年第14期.25.杨晓宏.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26.杨晓宏.编辑录像机的特点与要求.电视技术,2003年第3期.27.杨晓宏.简单实用——多媒体投影教学系统DIY.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9期.28.杨晓宏.单机与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影视技术,2003年第10期.29.杨晓宏,梁丽.近10年我国教育电视研究论文作者机构及地域统计分析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30.杨晓宏,梁丽.CCD摄像机中的新技术与新功能.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31.杨晓宏,梁丽.简论电视编辑.摄影与摄像,2004年第5期.32.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33.杨晓宏,梁丽.数字电视简介.摄影与摄像,2005年第4期.34.杨晓宏,祁志敏.国内外数字电视发展现状分析.有线电视技术,2005年第15期.35.杨晓宏,梁丽.解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36.杨晓宏.弗雷奇的易读性和人情味公式与网络新闻制作.新闻界,2006年第4期.37.杨晓宏.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中成本效益问问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年第6期.38.杨晓宏,贾春燕.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11期.39.杨晓宏.重视农村远程教育成本效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40.杨晓宏.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要素及意义.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第4期.41.杨晓宏.用数码相机采集课件素材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中小学电教,2006年第8期.42.杨晓宏.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现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年第6期.43.杨晓宏.提高“三种模式”应用效益.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4日第4版.44.杨晓宏,韩伟颖.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效益与评价体系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45.杨晓宏,郭治虎.西部“农远工程”建设及应用现状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46.杨晓宏,贾巍.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2期.47.杨晓宏,孙新领,黄兰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管理初探-----对成本管理提升应用效益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7期.48.杨晓宏,贾巍.以县为主的“农远教”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8期.49.杨晓宏,贾春燕.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调查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第1期.50.杨晓宏,贾巍,孙新领,赵向阳.专业发展,如何搭好培训的快车?-----甘肃省榆中县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实证研究.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3日第9版.51.杨晓宏,孙新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模式初探.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第4期.52.杨晓宏,韩伟颖.西部地区“农远工程”应用效益分析.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第1期.53.杨晓宏,李斌娃.略论电视教材类型及传播方式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第3期.54.杨晓宏,马若明,顾春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报道之设备篇-----宁可用坏,也别放坏.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2日第7版.55.杨晓宏,马若明,张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报道之经费篇-----向管理要效益.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4日第7版.56.杨晓宏,赵向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经济学问题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第11期.57.杨晓宏,莫佰琳,李明.“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第12期.58.杨晓宏,孙新领.教师继续教育类函授专升本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人教育,2007年第4期.59.杨晓宏,贾巍,李艳.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成人教育,2007年第5期.60.杨晓宏.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效益问题研究现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年第1期.61.杨晓宏.简析电视制作设备中的DV家族.声屏世界,2007年第4期.62.杨晓宏,孙新领,丁成.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63.杨晓宏,韩伟颖.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教育传播与技术,2007年第2期.64.杨晓宏,贾巍,李艳.教师继续教育类函授专升本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模式改革研究.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年第1期.65.杨晓宏,吴长城,贾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若干理论问题探析.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66.杨晓宏,黄兰芳,孙新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初探.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第1期.67.杨晓宏,贾巍.西部地区农远教可持续发展中的成本效益问题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第3期.68.杨晓宏,黄兰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效益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第8期.69.杨晓宏,马若明,顾春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报道之思考-----效益的关键是应用,应用的关键是“人”.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8日第7版.70.杨晓宏,孙新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模式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年第1期.71.杨晓宏,王慧, 刘自昌,张燕,马若明,杨彦昀,宋晗.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报道之感悟-----调研路上,有多少故事让我们感动.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1日第7版.72.杨晓宏,黄兰芳.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体系初探.教育传播与技术,2008年第2期.73.杨晓宏,莫佰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成本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第9期.74.杨晓宏,王永军.西部农村小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现状与思考.中国远程教育,2009年第3期.75.杨晓宏,王永军.论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第5期.76.杨晓宏,化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探讨.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77.杨晓宏,王永军,吴长城.农村教育信息化之探索-----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的调研报告.中国教育报,2009年1月23日第7版.78.杨晓宏,黄兰芳,郝建华,杨平.资源有效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词.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23日第3版.79.杨晓宏,李鸿科. 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的思考——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第10期.80.杨晓宏,郝建华,杨平.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调查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81.杨晓宏,杨平,郝建华,康超.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及应用调查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第2期.82.杨晓宏,郝建华,杨平.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策略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年第1期.83.杨晓宏,张倩,李鸿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研究——以河南省电信模式为例.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第10期.84.杨晓宏,杨平,郝建华.西部农村中小学校本研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第1期.85.杨晓宏,王永军,张敬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86.杨晓宏,王永军,张玲玲.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87.杨晓宏,李鸿科.“娱教”视角内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探究------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年第5期.88.杨晓宏,李鸿科,梁丽.“娱教”思维下的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年第5期.89.杨晓宏,李鸿科,梁丽.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网络偷菜游戏的“娱教”成分对信息化教学的启示.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第7期.90.杨晓宏,林芳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数字资源整合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第1期.91.杨晓宏,康超,林芳宇,梁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服务模式探析.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年第1期.92.杨晓宏,李鸿科,梁丽.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超市”探究——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年第1期.93.杨晓宏,王永军,化方,李鸿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研究——整合要素与整合模式分析.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年第2期.94.杨晓宏,张红卓,杨婧.基于ADDIE的教师培训流程模型构建.现代教育技术,2012年第3期.95.杨晓宏,张红卓.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特征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 1.1998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教育部“高师教学改革计划”立项项目“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矩阵结构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课题编号:JS103B)。2.2006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国家重点课题“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中的成本效益问题研究”课题(课题编号:ACA050002)。3.2008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研究”课题(项目编号:08JA880053)。4.2004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及共享问题研究”课题。5.1999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全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环境的优化设计”研究课题(课题编号:99gjsd-12)。6.2005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效益与评价体系研究”课题(课题编号:0501-31)。7.2005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科研课题“教师继续教育类函授专升本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模块建设研究”课题。8.2007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西北师范大学三期“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科研骨干培育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经济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Nwnu-KJCXGC-03-38)课题。9.2004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教育部“教育技术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研究课题中“西部地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子课题(课题编号:ET4331-04)。10.2004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统编教材(主编)编写项目。11.2003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西北师范大学立项项目“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及产业化问题研究”课题(项目编号:W2002015)。12.1998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西北师范大学科研前期资助项目“我国模拟电视节目制作设备的全数字化过渡方案研究”课题。13.2003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编号:2003050B)。14.2007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甘肃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委托编写全省远程教育培训教材项目。15.2008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苏州市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西部三省“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委托调研项目。16.2002年9月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西北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DMB010805)之子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研究。17.2004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兰州金穗广告公司“广告策划”横向课题。18.2005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兰州金穗广告公司“广告设计”横向课题。
2023-09-01 00:00:321

国家认可的教育教学类学术论文刊物有哪些

华腾期刊网 所推荐期刊 均为国家正规期刊。
2023-09-01 00:00:492

陈琳的学术成果

编著出版的著作和教材陈琳著 《数字影像技术》(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陈琳主持建设《数字影像技术立体化数字教学资源》,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ISBN978-7-89469-769-1,2011年(获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2011年)陈琳、赵锡安、李忠、徐明、郑权等《聋人手语900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获第二届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二等奖,2011)陈琳主编《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163万字王运武、陈琳著《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37万字陈琳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47万字(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江苏省精品教材,已发行近10万册)陈琳著 《数字影像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40万字(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陈琳参编 《大学摄影选修课教程》,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年1月(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组织编写)陈琳著 《大学摄影创新教程》,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2月,30万字 (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一等奖,已发行数万册)陈琳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获全国高校优秀畅销书二等奖,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第二版发行约10万册)陈琳编著 《美能达照相机选购使用指南》,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年第2版,24万字陈琳编著 《数字照相机》,江苏科技出版社2002年1月版,15万字陈琳参编 《摄影师职业资格培训教材》,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年12月版,50万字陈琳编著 《美能达照相机选购使用指南》,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第1版24万字陈琳编著 《135单反照相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10月版,14万字陈琳参编 《实用摄影手册》,福建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30万字陈琳编著 《摄影新知识指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22万字陈琳编著 《最新照相机使用问答》,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年9月版,25万字陈琳编著 《数字照相机性能选购使用》,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10月版陈琳著 《数字摄影》,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年10月版,19万字(获江苏省高校摄影著作奖,全国首部系统论述数字摄影的著作)陈琳编著 《现代摄影器材问答百题》,福建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18万字陈琳编著 《摄影实用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版,14万字陈琳、杨鸿德主编《现代教育技术》,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陈琳、高文虎著《投影技术与投影教学》,南京出版社,1994年1月版,18万字杨家良、陈琳、吴中江主编《电化教育教程》,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版,20万字陈琳参编 《电化教育简明教程》,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22万字发表的论文(1997年以后的主要部分)《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教育研究》,2012年4期  《创新与引领:教育技术学硕士生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12年8期  《终身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模式创新》,《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年4期(与李凡,王矗,殷旭彪,陈耀华,蒋艳红,赵伟林合作)  《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建众享模式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1期(与王矗,李凡,蒋艳红,陈耀华合作)  《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广告新形式探析》,《现代传播》,2012年4期  《促进深层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2期(与李凡,王矗,殷旭彪,陈耀华,蒋艳红,赵伟林合作)  《高校教材建设的时代性要求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11期(与蒋艳红,李凡,王矗合作)  《网络发言人制度传播优势探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12期(与丁晔,王健合作)  《从2010年世博会看电影传播新形式新发展》,《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2期  《有效网络阅读资源建设研究》,《情报杂志》,2011年1期  《影像画面构成设计研究》,《影像技术》,2010年6期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10期  (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论文一等奖,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1-4全文转载)  《基于网络的学科信息传播平台——学科网构建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12期(与王运武,徐华平合作)  《立足学科建设,创建教育技术学人的数字化学术家园——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建设回顾与展望》,载《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2010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中国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电化教育研究》,2009第2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9-07全文复印(与王运武合作)《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9第3期(与周惠颖,徐华平,王运武合作)《我国教育游戏研究述评及展望开放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5期(与研究生张琪合作)《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数字短片发展探究》,《电影文学》,2009年12期(与研究生 张伟合作)《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7期(与张琪合作)《应用促进公平:特殊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研究进展》,《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4期(与研究生周惠颖合作)《网络阅读心理的不良倾向及其调整》,《中小学电教》,2009年5期(与研究生 王健合作)《基于〈聋人手语900句〉论多媒体电子书的制作》,《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4期(与研究生 杜荣良合作)《聋人手语动画开发的实践研究——以〈手语100句〉的开发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2期(与胡永斌和研究生张汇芬合作)《苏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8第12期《改革教育技术本科教育 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才》,《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12期《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第8期 (与研究生合作)《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开放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与研究生合作)《从CSSCI看新世纪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地位的变化》,《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2期《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变化透视》,《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2期(与研究生合作)《从CSSCI看〈电化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1期(与研究生合作)《移动学习——未来聋生学习的新视窗》,《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24期(与研究生合作)《景影差异论》,《影像技术》,2007年1期《摄影用光创意手法论》,《影像技术》,2007年6期《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地位的世纪提升》,《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9期《观念为先、能力为上、创新为本——教师教育类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建设的实践与体会》,《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9期《中国摄影学科的困境及出路》,《美术与设计》,2007年3期《中国教育技术本科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6期《中国教育信息化必须防止的倾向性问题》,《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开创信息技术类课程新的“干线式”教学方法》,《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5期《从微观层面着眼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化》,《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12期《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断层扫描》,《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与研究生合作)《数字影像技术课程的创设与教学》,《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数字化拍摄中的清晰表现》,《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4期《遭遇数字尴尬》,《大众摄影》2006年7期《数字拍摄中噪波的产生与消除》,《影像技术》2006年第1期《教育游戏发展的思考》(学术版),《教育信息化》2006年第9期(与研究生合作)《信息技术对摄影艺术的影响》,《文艺研究》2005年第10期《数字影像分辨率的均衡匹配》,《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网络课程质量速度统一观》,《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期《数字影像获取中的色彩控制》,《影像技术》2004年4期《数字照相机规范》,《影像技术》2004年1期《数码相机操作与使用》,《影像材料》2004年4期《影楼数字化战略》,《影像材料》2003年第6期、2004年1期《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获中国教育技术研究会论文一等奖)《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优化制作》,《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1期《数字相机国际语言解析》,《中国摄影》2003年第10期《数字影像的色彩控制》,《中国摄影》2003年第11期《专业扫描仪特殊修饰功能的利用》,《中国摄影》2003年第8期《数码摄影中的曝光控制》,《照相机》2003年第1期《专业型数码相机“专”在何处》,《摄影与摄像》2003年第1期《几种数码彩扩方法的比较》,《照相机》2003年第7期《信息技术对摄影深层次影响的思考》,《影视技术》2003年第1期《数字影像输出催生数字相纸》,《影像技术》2003年第1期《数字影像银盐相纸化的途径与要求》,《影像技术》2003年第3期《数字照相机成像芯片》,《影像材料》2003年第2、5期《数字相纸优势谈》,《影像材料》2003年第2期《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盐城师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2003年3期收录《网络课件质量速度统一观》,《自然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数字照相机色彩分割记录方式与特点》,《影像技术》2003年第4期《TIPA给我们的启示》,《影像材料》2002年第6期《多媒体教学异常现象原因及解决办法》,《远程教育杂志》2002年第6期《大学摄影教学改革之路该如何走》,《高校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构建未来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体系》,全国师范院校电教专业委员会年会交流,获二等奖《关注数码胶卷》,《摄影与摄像》2002年第7、8期《试探动画的教学功能与数字化制作》,《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2期《音频数字化媒体与加工处理数字化》,《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4期《现代教育媒体的数字化整合》,《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12期《摄影教学的革命》,《影像材料》2001年第6期《聚焦数字影像新技术》,《影像材料》2001年第3期《构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体系》,《盐城师院学报》2000年第3期《单反数字照相机的特殊操作与设定》,《中国摄影》2000年第1期《全面认识专业闪光灯的特殊功能》,《中国摄影》2000年第2期《试探构建网络影展体系》,《中国摄影》2000年第9期《投影片数字化制作方法再探》,《感光材料》2000年第1期《数字摄影热点问题探讨》,《感光材料》2000年第2、3、4、5、6期《数字照相机特殊性能指标辨析》,《摄影与摄像》2000年第1期《试探数字照相机用存储媒体的特色与使用》,《照相机》2000年第2期《试探数字照相机的特殊结构与组成》,《照相机》2000年第9、10期《数字音频产品与应用》,《电声技术》2000年第12期《幻灯片复制技术》,《教育传播与技术》1998年第1期《关于数字照相机在教育中应用的探讨》,《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数码相机的特殊使用》,《摄影与摄像》1999年第1、2、3、4期《试探数字照相机选购要点》,《照相机》1999年第1期《计算机屏幕影像拍摄》,《感光材料》1999年第2期《数码照相机分辨率辨析》,《摄影与摄像》1999年第5期《数字照相机特有功能纵横》,《摄影与摄像》1999年第7、8期《专业数字摄影设备的种类与选择》,《照相机》1999年第9期《关于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盐城师院学报》1999年第4期《色调分离多次曝光制作彩色投影片》,《感光材料》1998年第1期《数字相机性能综观》,《感光材料》1998年第2期《投影片数字化制作方法初探》,《感光材料》1998年第3期《数字摄影新发展扫描》,《感光材料》1998年第5期《数字摄影概论》,《人像摄影》98年1、2、3、4、5、6、7、8、9、10、11、12期99年1、2、3、4、5、6、7、8、9、10、11、12期《数字影像系统新景观》,《照相机》1998年第2期《关于数字摄影特色的思考》,《照相机》1998年第3期《影像稳定功能镜头透视》,《照相机》1998年第9期《分区套式多次曝光制作彩色投影片》,《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数字摄录一体机纵横》,《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6期
2023-09-01 00:00:561

熊才平的学术成果

[1]熊才平著:教育在变革——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M],科学出版社, 2013,04[2]熊才平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城乡共享[M],科学出版社, 2008,12[3]张剑平、熊才平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4]熊才平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均衡发展理论与实施框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2[5]熊才平主编: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1 [1]熊才平,杨文正,张文超.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J].教育研究,2013,(11):107-113[2]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3]熊才平、杨薇薇.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城乡教师教研互动研究[J].教育研究,2010,(4):80-84[4]熊才平、吴瑞华.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J].教育研究,2007,(3):83-86[5]熊才平、吴瑞华.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6,(3):50-53[6]熊才平、楼广赤.多角度审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失衡问题[J].教育研究,2004,(7):32-37[7]熊才平、戴红斌.将乡镇中心学校建成当地信息资源中心的理论与构想[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28-30[8]熊才平、方奇敏.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理论与构想[J].电化教育研究,2007,(4):11-13[9]熊才平.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调查报告[J].电化教育研究,2006,(2):66-70[10]熊才平、金美玲.利用教育Blog实现城乡之间教师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1):73-76[11]熊才平、蒋燕.利用社会性软件促进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9-12……
2023-09-01 00:01:231

赵蔚的主要科研成果

55.黄伯平,赵蔚,余延冬. 自适应学习系统参考模型比较分析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9(8).(CSSCI)54.余延冬,赵蔚,黄伯平.Web2.0理念与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深层次整合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9(4).(CSSCI)53.张化松,赵蔚. 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中监控与反馈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6).52.董文胜,赵蔚.Adobe Captive 3软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CSSCI)51.邱百爽,赵蔚,刘秀琴.基于语义网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中用户模型的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08(4).(CSSCI)50.赵蔚,刘秀琴,邱百爽.语义网自适应学习系统中领域本体的构建.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26(5).49.刘秀琴,邱百爽,赵蔚.网络教育的研究方向分析.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3).(CSSCI)48.王伟娟,赵蔚.让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有声有色.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8).(CSSCI)47.张赛男,赵蔚.基于认知风格的WEB数据挖掘建构学生模型.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CSSCI)46.邢丽刃,赵蔚,李晓红.基于Web的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现状及前景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7(3).(CSSCI) 45.缪凯,赵蔚,王以宁.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8(1).重点刊物44.张赛男, 赵蔚.影响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与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6(17).43.何江,郭文杰,赵蔚.课程内容动态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42. 姜强,赵蔚,王朋娇.在线交互激励式非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2006(11).41.姜强,赵蔚,王朋娇.基于ASP的个性化在线作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小学电教,2005(2).40.姜强,赵蔚.引发学习动力的游戏式网络课程的设计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5(11).(CSSCI)39.王柏松,赵蔚.浅析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存在的盲目性.教育信息化,2005(10).(CSSCI)38.李刚生,汪小刚,赵蔚.IPv6技术发展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教育信息化,2005(9).(CSSCI)37.郑影卓,赵玉,赵蔚.网络作业系统的研究与实践.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5).36.舒存叶、赵蔚等,网络教育中的学习者培训研究,现代教育技术,15(4),2005(CSSCI)35.赵玉,郑影卓,赵蔚.一种基于的网络课程多语言化解决方案.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3).34.舒存叶,赵蔚,张雷.《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交互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3).33. 赵蔚,姜强.电子学档:一种适合网络学习评价的有力工具.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2).32. 郑影卓,姜强,王柏松,赵蔚.基于ASP的在线作业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教育技术研究,2005(1).31. 姜强,赵蔚.基于Internet资源的自主型学习模式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学与教.东北师大学报,2004(12).重点刊物 30. 郝玲玲,赵蔚.基于网络的适应性课程设计与开发.电化教育研究,2004(12).(CSSCI)29. 郝玲玲,赵蔚.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络学习资源应用研究.教育信息化,2004(12).28. 舒存叶,张雷,赵蔚.网络课程交互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4(11).(CSSCI)27. 郝玲玲,赵蔚.INSPIRE系统对设计“适应性”网络课程的启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1).26.姜强,赵蔚.基于WWW的流媒体同步技术的实现与应用.教育技术研究,2004(5).25.赵蔚,郭树旭,杨源.半色调扫描图像的小波去网纹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20):87-88,135.24.赵蔚,姜强.基于电子学档的网络学习评价系统设计与开发.开放教育研究,2004(4).(CSSCI)23.李卓,赵蔚,郭树旭.NAT技术分析及VxWorks操作系统中的实现.信息技术.2004,28(4):82-85,94.22.姜强,赵蔚.基于Internet环境下流媒体同步技术的实现.远程教育,2004(2).21.姜强,赵蔚.基于ASP技术开发的在线自测系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4).20.姜强,赵蔚.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教育技术研究,2004(1).19.张洁,赵蔚,缪凯.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3(8).(CSSCI)18.赵蔚等.压缩域图像一类规则几何变换算法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3,15(7):893-897.(EI)17.王以宁,赵蔚,缪凯.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设计研究.现代教育科技.2003(1):9-13.16.李向东,郭树旭,赵蔚.CDMA并行匹配滤波器的CPLD设计.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42(2):201-205. 15.赵蔚等.视频特技中多层叠加算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1,13(2):108-110.(EI期刊源)14.赵蔚等.视频特技中色键效果算法.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1,6A(3):250-253.13.赵蔚等.DCT压缩域图像数据处理.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4):64-6812.彭艳,赵蔚.网络课程设计与制作相关问题探讨.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12):52-54.11.赵蔚等.视频合成函数的表示方法.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1):71-74.10.郭树旭,赵蔚等.离散余弦变换的择优量化.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1):55-57.9.赵蔚.多媒体计算机中软件特技算法的研究.博士论文,天津大学研究生院,19998.赵蔚等.非线性编辑系统及软件特技生成原理概述.世界广播电视,1998,12(2):62-66.7.赵蔚等.电视后期制作的几种软件特技算法.中国电化教育,1998(10):46-48.6.赵蔚等.试论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的设计思想.电视技术,1997(10):51-55.5.赵蔚.MP-II型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外电器,1997(5):19-21.4.于彤军,赵蔚. 应变量子阱中的杂质态.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特刊, pp.39-423.郭树旭,赵蔚等.半导体激光器可靠性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考虑.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3(4):67-69.2.Zhao Wei et al. High-speed 1.3μm InGaAsP/InP Mesa-structure Edge-Emitting L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toelectronics, 1992,7(1):59-61.1.赵蔚等.快速1.3μm InGaAsP/InP台面边发射二极管.半导体学报,1990,11(8):590-593. 1.Qiu Baishuang,Zhao Wei.Student Model in Adaptiv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Semantic Web.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IEEE Computer Society.Wuhan China,2009.32.邢丽刃、赵蔚,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现状分析,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论文集,北京:2006.63.孙 强 王萍萍 赵 蔚,基于JSP的网络问卷调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005教育技术论坛国际会议论文集,江西:2005.74.刘亚娟、赵蔚,绩效评估中隐性知识管理技术的运用,2005教育技术论坛国际会议 论文集,江西:2005.75.何江、赵蔚,Weblog: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形成性评价利器,2005教育技术论坛国际会议 论文集,江西:2005.76.姜强、赵蔚,基于ASP技术开发在线自测系统,2004年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长春: 2005.67.Zhao Wei,Miao Kai,Shu Cunye,Wang Yining.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Web-Bas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Education 2004. Macao: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2004.68.Zhang Jie,Zhao Wei. The Design of Personalized and Collaborative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Education 2004. Macao:MacaoPolytechnic Institute,2004.69.郝玲玲、赵蔚,网络教学辅导答疑系统研究,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南京:2003.1110.赵蔚等, 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吉林省高校教育技术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长春:2002.1211.赵蔚等, 网络教学中数据库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吉林省高校教育技术学2002年会 论文集,长春:2002.1212.缪凯、赵蔚等,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002教育技术论坛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2002.1213.张洁、赵蔚等,积极参与模型:一种适应于高校改革的新的教学模型,2002教育技术论坛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2002.1214.Guo Shuxu, Zhao Wei, Relation Between Quality Cultivation of New Electronics Talent and Teaching Structure, Proceedings of 199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s Higher Education, June 7-9, 1993, Chengdu, China, Publishing House. UEST.15.刘红霞,赵蔚.新课改下免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2009 (论文集),第三届中日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发展论坛. 长春,2009.8 1.赵蔚参编,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王以宁、赵蔚、彭立、张海,网络教育应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023-09-01 00:02:371

智慧教育,还在寻找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最优解

导语 “科技与教育结合,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产品,这件事特别值得探索,比如人工智能跟教育的结合,大数据跟教育的结合。” 新东方 创始人俞敏洪在访谈节目《十三邀》中,提出了对于未来教育模式的畅想: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运用到教育中,改变学校的组织模式、老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模式。 俞敏洪所期待的,将科技融入教育从而改变传统教育的面貌、甚至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实质正是 智慧教育 的目标。智慧教育代表未来教育变革方向,这条赛道上既有传统科技公司和教育行业龙头深耕数年,也有互联网公司入局。如今“双减”政策落地,K12 业务受到强力监管和限制,众多受到政策影响的机构和公司纷纷谋求转型,智慧教育赛道也受到行业关注。 01智慧教育,从万物皆可智慧化开始 对于智慧教育这个概念的定义多种多样,有人将其等同于教育信息化,有人将其划分为教育信息化中的一个分支。从概念出现的时间来看,改革开放之后,教育信息化就不断出现在政府的教育规划中,而智慧教育的概念直到 2008 年之后才出现。 2008 年,时任 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其报告《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中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他认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传 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技术等)的强力支持,地球上“几乎所有东西——任何物理对象、过程或者系统—— 都可以被感知化、互联化和智慧化。随后,Smart 这一前缀与不同行业结合,于是有了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到了教育领域,则有了智慧教育这一概念。 智慧教育是在教育领域通过现有科技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结合,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技术融合的智能化教育环境,打 造物 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多元化发展需求。 智慧教育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最终作用于学习者,让学习者获得与自身匹配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有人将当前教育的核心问题归结出三点,一是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课业负担问题和由此衍生的睡眠、近视率等问题;二是教师教学任务繁杂,难以实现差异化、个性化的因材施教;三是宏观层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由此导致的不同区域教育水平的落差。智慧教育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教育结合的产物,但又不止于结合,而是通过将科技引入教育,去推动解决现实教育领域中的各种问题。 关于通过技术与教育结合去解决教育问题,有一个很好的样本:2018 年 12 月,中青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其中提到贫困地区的高中因为通过大屏直播同步顶尖高中成都七中的教学课堂,使贫困地区的高中得以共享城市的教学资源,从而改变了贫困地区高中一些学生的命运。公众关注到报道中提到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同时,也同时注意到,仅仅是技术门槛不高的直播教学技术,运用恰当,依然能为促进教育公平起到很大作用。 而智慧教育的不止于“共享”, 智慧教育是由高度信息化支撑的教育新形态,因其引入了更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概念和技术,能够覆盖到更多关于教育的现实问题,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关于教育的想象和可能性。2012 年,教育部提出新一轮的教育 信息化发展 规划,此后“智慧教育”成为现代化教育建设的重点。 02政策扶持,企业入局 “智慧教育”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前,更为人熟知的是“教育信息化”。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信息化”有着不同的面貌和重心。教育信息化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形态和发展方向,与同时期的技术发展水平有关。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发展现代化教育。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对于 现代教育 的想象只限于利用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20 世纪初,教育信息化 1.0 时代,以 “ 校校 通”工程、“农远工程”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主;2010 年之后,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在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从建设转向技术融合与应用上。 同时随着 AI 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为了顺应智能环境,2018 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智慧教育成为了教育信息化的主流方向。 随后教育部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一系列官方政策的指引下,让大批科技企业看到了机遇,纷纷入局智慧教育赛道,一些企业选择 C 端的智慧教育硬件研发,为学习者提供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一些企业选择为学校、机构提供智慧教育相关教学软件和硬件,提升教学质量水平;一些企业选择与政府、学校合作开展智慧教育解决方案的探索和实践,创造智能化的场景。 近年来,我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2020-2025 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 2018 年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突破 5000 亿元。据预测,到 2022 年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 众多企业入局智慧教育赛道,是因为智慧教育既符合未来教育的目标,也是政府教育现代化的规划方向。智慧教育有着政府背书,一方面政府发布的教育相关文件中,多次提到教育现代化;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寻求与企业合作,建立试点、示范区,不断探索。无论是政府和科技企业合作对于智慧课堂、智 慧学 校、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建设,还是各个科技公司对于各种教育科技产品、平台系统的开发,都显示出智慧教育赛道的火热。 03智慧教育细分类别 1. 从产品类型上分类 智慧教育硬件上,主要围绕应用于学习场景和教学场景中的硬件,包含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学习平板、智能台灯、翻译笔等,这些硬件有的主打借助 AI 辅导作业、采集数据、分析孩子的学习情况,有的整合了原有课程、教学等资源;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的如教学白板、智慧大屏等各种智能硬件设备。在智慧教育硬件领域,有 步步高 、文曲星、优学派这样做教育硬件起家的公司,也有 字节跳动 、 华为 、 腾讯 、 百度 、 小米 、搜狗、 科大讯飞 、 网易 有道 等等互联网企业。 智慧教育软件上,主要有考评系统,课程平台、学习终端、种课程、应用、资源整合平台、操作系统等,这些软件会应用于辅助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提升教学资源的运用效率和学习数据的整合分析能力,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新东方孵化的项目 OK 智慧教育品牌,依托校内信息化教学平台和个人学习终端,可通过全场景学习数据的记录分析,智能化、针对性地推送学习资料给讲课老师。 综合类上,主要有智慧课堂、AI 考试解决方案、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和智慧教育示范区。 在智慧教育示范区这一方面,企业通常会寻求与政府、学校的合作。例如科大讯飞已经先后中标郑州市金水区 6.88 亿元的智慧教育项目、芜湖弋江区 1.26 亿元的智慧教育项目、以 4.69 亿中标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智慧教育规模化应用项目等区域性智慧教育项目。 2. 从商业模式上分类 04前景大好,但问题不容忽视 智慧教育对当下和未来教育的意义是重大的。通过将最先进的科技与教育的结合,不但能够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改进学生评估体系,提升教和学的质效,又能够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发展的均衡,推动教育公平。 但对未来抱有期待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智慧教育发展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当前人工智能、5G、互联网+ 等技术尚处在探索阶段,依托这些技术的智慧教育发展情况就可想而 知了 。一些企业依托自身深厚的科技实力,在这条赛道上能够利用技术站得住脚。但同样也有企业跨赛道匆忙转型,简单将技术与工具堆叠,以智慧教育产品的噱头上线。 而具体体现在智慧教育硬件上,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硬件产品上如此多的智能化功能,究竟是便利了学习,提升了学习效率,还是让学生养成了惰性。这些硬件是否能够提升孩子成绩,家长们对此存疑。另一方面,这些智慧教育产品是否真正做到了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还是只是原有技术的迁移和叠加,只是在台灯上装了块屏幕,在音箱上加了语音识别技术,都有待考量。 此外,技术泛滥的风险也值得警惕。智慧教育软件方面,运用大数据采集、分析学习者数据时,随着用户数量增多,教育数据的体量也会增大。教育数据的云端部署也大大增加了数据暴露的风险,这些数据可能涉及学生、教师等用户隐私,如果缺乏监管和合理使用,会有数据泄露、用户隐私权受侵害的风险。 在综合类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比如智慧教室、智慧校园的建设中,遍布教室、校园的智能摄像头本来为了校园安全考虑装载,也无可厚非。但这些摄像头智能化以后,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识别,甚至出现了能够识别面部表情、判断学生是否上课开小差的智能技术,让学生毫无隐私和自由,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权利。这是一种技术的异化。 当前阶段对于各种智能技术的运用还停留在表象阶段,只是教育和技术的简单结合甚至是技术的简单应用,比如一些学校强制推行平板教学,但只是简单将一些现实中的教学功能移植到平板上,教学效果、质量上并未有突破,反而成为了学生的负担。而智慧教育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去的,如果不是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最终服务于学习者的技术,而只是形式化的使用,则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智慧教育。真正找到技术和教 育融 合的最优解时,教育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 “双减”政策发布之后,学生身上的校外培训负担被极大减轻,教育的核心场景将更多转向学校和家庭,而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同时包含两者。智慧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现代化规划的未来方向,有着国家的政策扶持,对于智慧教育赛道上的玩家来说,双减未尝不是某种机遇。未来应该思考着如何真正实现智慧教育的效果,服务学习者,培养智慧型、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资料: [1] 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12):5-13. [2]陈琳,陈耀华,张虹,赵苗苗.教育信息化走向智慧教育论[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2):12-18. [3]“双减”风暴下,谁在趁乱收割儿童市场?,熊出墨请注意,彬彬, 钛媒体
2023-09-01 00:04:411

陈晓慧的教学情况

本人自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以来为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如下课程:(1)教育技术学;(2)教育媒体与教学设计;(3)教学理论与教育技术;(4)学习理论语教育技术;(5)教育哲学;(6)教学设计; (7)学与教的原理;(8)信息技术教育。三、科研情况:1、课题:1) 长春卫生监督信息化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省级课题 主持2)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技术学发展研究子课题 教育规划十五课题 主持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业的策略研究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的课题 主持4) 中小学教师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能力研究 教育科学规划九五课题 参加(已结题)5) 东北地区师范院校教育技术资源开发研究 教育部师范司教学改革项目 参加(已结题)6)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中理化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部基础司课程改革项目 主要参加人(已结题)三、科研情况:2、论文:1) 对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4.09,第一作者。2) 网络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专著,《中国宇航出版社》2004.01,副主编。3) 物理课堂媒体教学讲座,共十讲,主讲,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4) 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电视作品,策划,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5) 对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中国电化教育》2003.07,独撰。6) 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中国电化教育》2003.04,第一作者。7) 网络环境下基于分组式教学的目标学习法,《中国电化教育》2002.09,第一作者。8) 以知识分类学为基础建立任务分析型媒体教学模式,《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卷)2002.03,第一作者。9) 小学教师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与能力的分析,《中国电化教育》1999.01第一作者。10) 论教师对电教媒体的监控能力,《电化教育研究》1998.06,第二作者。11)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3.11,第二作者。12) 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原则,《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2,第一作者。1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高教研究与实践》2003.05,第一作者。14) 综合监控教学模式在高中理化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中国电化教育》2000.07,第一作者。15) 透视新课程评价改革,《教育科学研究》2004.09,第二作者。
2023-09-01 00:04:501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体现为

对于教育技术学的归属问题,国内外教育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国教育技术学专家何克抗教授认为:1. 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分支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2.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3. 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4. 此外,教育技术学还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
2023-09-01 00:05:104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期刊的格式是什么样的?拜托了各位 谢谢

核心类期刊很难审核通过而且要求很高 你可以咨询一下中国月期刊网客服
2023-09-01 00:05:214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的科研成果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8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多项。教育学在光明日报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专著11部;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电化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300余篇,出版专著近20部,承担课题6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项,累计科研经费100余万元,获省部级奖项(含省教学改革成果奖)10余项。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十一五”期间,承担省部级教改研究课题1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多项,出版教材10余部。建设省级精品课程2门、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教学团队一个。本科生科技作品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二、三奖3项,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团体一等奖1项。研究生科技作品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奖1项,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
2023-09-01 00:05:291

钟志贤的学术影响

2010年,入选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全员培训计划”专家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专业:教育技术学,2009.12);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专业:教育技术学,2010.06);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设计学科,2010.05);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4);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3),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1,2004,2008);“十五”期间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6);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2006),等。根据多种CSSCI中的相关研究报告说明了钟志贤教授在本学科的学术地位、学术贡献力和影响力,被认为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领军人物。1、根据Hirsch指数(简称h指数)方法以及与之相近的w指数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教育学领域的37个学术期刊(CSSCI来源期刊)在1998-2007年所刊发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教育学领域1998年至2007年10年间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进行了评价,评价指标包括h指数、w指数、论文数量、论文数量排名、总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排名、篇均被引频次等,被评为“1998~2007年段中国教育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43位学者”之一,全国综合排名第12位。 2、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对中国教育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在2005-2006年的发文和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被评为我国教育学领域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者之一。报告指出,在2005-2006全国14949位作者中,钟志贤教授为发文7篇以上的62位学者之一,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在全国排名为第7位,报告专门指出“原来排名第36 位的钟志贤(江西师范大学)此次跃居第7名”(与2000-2004年度相比)。同时,钟志贤教授也位列 2005-2006 年教育学论文被引用50 次以上的53 名学者之一。 3、根据Hirsch 指数和w 指数方法分析,被评为1998~2007年段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30位研究人员(全国综合排名第4位)。 4、根据1990~2007年在教育技术学四大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数、被引文献数、被引文献比例、被引频次等多项指标的计量分析,被评为我国教育技术学术领域16位关键学者之一,各项指标名列前茅。关键学者是指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参与程度高、有极强影响力的知名学者。 5、为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发表论文(CSSCI)最多、高频被引作者之一(全国排名第6)。 6、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领域高贡献率学者之一。 7、根据维普教育资讯研究报告,以发文量、被引文章数、被引次数等评价指标为参数,在国内教育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力,连年排名在全国前50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8、作为我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带领学术团队将教育技术专业带入全国先进行列。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2007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为A级,为全国同类69个专业中排名第6。9、被国内教育技术学科奠基人、同行权威专家学者誉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军人物”。 10、为2006年-2009年中国权威核心教育期刊《电化教育研究》载文被引数排名前15位的作者(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为第6位(被引数为34);《论学习环境设计中的任务、情境与问题概念》为第7位(被引数为33)。
2023-09-01 00:06:161

赵建华的个人历程

赵建华博士于2005年至2007年期间在英国兰卡斯特(Lancaster)大学教育学院高级学习技术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2000年至2001年期间在日本联合国大学高等研究所(UNU/IAS)担任研究员,并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TIT)和日本多媒体教育研究所(NIME)从事合作研究。赵建华教授现担任期刊《Journal of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编委会委员、期刊《Global Chinese Journal for Computers in Education (GCJCE)》期刊编委会委员、《电化教育研究》稿件评审专家、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稿件编审、英国Sage Publication书稿编审、加拿大SSHRC项目评审专家等。赵建华教授先后承担多项省部级以上及国际合作研究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国家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资助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重点研究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和国际学校项目、欧盟项目(如EQUEL项目)、中英(如eChina~UK项目)、中美(如WISE)项目、中加(如GCC和GCE项目)、中新(如DISCOL项目)等合作研究项目。同时也承担了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广东省精品课程《计算机辅助教育》建设项目。在国际与国内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82篇学术文章获得EI、ISTP、Inspect、人大复印资料全文索引、CSSCI索引。
2023-09-01 00:06:301

教育传播学论文

教育是一种传播现象,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传播过程。教育传播学是研究教师和学生通过传播行为来建立关系,主要从理论的角度,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探讨教育传播的知识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研究中“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在八九十年代出现了短暂的研究热潮,奠定了我国教育传播学发展的基础。然而,9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学者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却失去了热情。本文对《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自创刊以来刊发的88篇教育传播学研究主题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对研究数量分布、研究主题、作者进行考察,找出了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美国AECT"94教育技术定义的引入及我国学者对建构主义研究的关注以及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无暇去研究作为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教育传播学的研究,从而导致我国的教育传播学出现了研究的缺失。二、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寻踪国外的教育传播研究开始于上世纪的40年代。19世纪末以来,开始新技术革命,电子传播媒体陆续进入教育领域,到20世纪40年代,越来越先进的电子媒体大量涌入教育领域,给教育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去思考媒体的功能、效果、媒体与教育者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的。于是,人们试图用传播的理论与方法去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开始了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我国的教育传播学起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传播学学科的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多次访问我国,并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传播学者余也鲁教授在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地向我国电教工作者介绍西方传播学的思想,专门讲述了教育传播学的相关内容。1982一、教育传播学的地位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它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一本文作者: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在读博士161/4年,华南师范大学在广州举办教育传播理论讲习班,邀请施拉姆博士和余也鲁教授担任主讲,参加的有来自全国的电教工作者300余人。讲习班进行了6天,内容共7讲:1.怎样克服对新教育科技的阻力;2.怎样选择教学媒体;3.教学软件制作的路线;4.介绍五个新事物传播的实验;5.介绍两个卫星教学实验;6.电视在现代化教学中的新任务;7.现代媒体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威尔伯・施拉姆对我国在传播学的引进和树立教育传播思想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传播学研究主题作内容分析,这些研究论文题目的中心词表达的含义基本能反映该文章的研究主题,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文内容进行分类,包括基本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应用研究、教材资源建设等方面。有关随笔和札记也包括在内(此类文章共5篇),如1984年第6期《中国电化教育》刊载的邱质朴、刘万年的报道《希望她能再来中国———记美国教育传播学专家乔安・顿博士》。分析维度为《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代初,我国自国外引进了教育传播的概念和理论,不两本核心期刊自创刊至2006年底所有教育传播学论少同志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为建立我国的教育传文的数量分布、研究内容、作者所属机构等几个方面。播学而努力。数据统计和分析及图表产生采用Excel。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我国的电教工作者(二)研究结论与分析发表了一些教育传播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和一些重要1.《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两本核心的教育传播学教材。其中南国农先生和李运林教授主期刊自创刊至2006年底,共检索到与教育传播学相编的《教育传播学》,前后共两个版本(1995年版和关的研究论文88篇。其中,1995年前共计45篇,此2005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后,共计43篇,而在1994年前,这两本期刊均为双月完善地阐述教育传播理论的教材,奠定了我国教育传刊,(《中国电化教育》1994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电播学研究的基础。还有邵培仁主编的《教育传播学》化教育研究》2000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所以,相对(1992年,南京大学出版社),魏奇和钟志贤主编的来讲,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对《教育传播学》(1992年,江西教育出版社),高蕴奇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是占有比此后更重要的位置。等编著的《教育传播学》(199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这些教育传播学教材的出版,对于教育传播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刊物特别是电教刊物,如《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电化教育》(即《中国电化教育》,1996年改名)、《外语电化教学》等,也陆续发
2023-09-01 00:06:461

张剑平的个人概述

是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入选者、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关注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数字化学习研究、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出版有《网络学习与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研究》、《现代教育技(第3版)》、《人工智能课程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教育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专著和教材近20部;在《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Transactions on Edutainment”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2023-09-01 00:06:541

泰安市教育局的事业单位

(一)泰安市招生委员会办公室1.贯彻执行上级招生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负责落实全市国民教育系列招生工作意见;协助基教科、职成教科做好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2.按照省招生办公室部署,采集考生信息,组织全国、全省统一的普通大中专、成人高校及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报名、考试、政审、体检、阅卷、录取、档案管理等有关工作。3.根据省市计划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录取学生,提供档案及信息。4.指导各县市区的招生工作,宣传国家有关招生工作的方针、政策,保证我市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5.负责招生政策调研和宣传工作;组织招生资料征订与发行工作;搞好微机管理,做好文秘资料的管理工作。6.负责考风考纪工作,配合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做好招生考试纪检、监察工作,接待来信来访。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二)泰安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1.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执行国家、省自学考试的有关政策、规定。2.组织全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小学教师助学自学考试和全国计算机信息管理、少儿英语等专业等级证书的考试。3.负责全市自学考试的考籍管理及考务和在籍考生的档案管理、毕业生档案的初审工作,搞好自学考试的宣传发动及教材的征订和发行工作。4.负责自学考试宣传工作,指导全市开展社会助学活动。5.开展自考理论与科学研究,做好文秘资料的管理工作。6.负责查处自学考试中的违纪违规行为。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三)泰安市高中会考办公室1.贯彻执行国家、省高中会考的有关政策和规定。2.统筹管理全市高中会考工作,负责会考考务、阅卷、成绩统计,具体组织泰城普通高中会考工作。3.及时提供会考信息,协助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学校进行教学评价、评估。4.协助基础教育科进行高中学籍管理和高中毕业证验发工作。5.负责会考政策宣传和会考调研,落实完善《泰安市高中毕业会考考务工作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四)泰安市教学条件装备办公室1.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教学条件装备的政策规定。2.研究拟定全市教学条件装备、电化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指导实施。3.负责拟定全市学校实验室及各专业教室的发展规划、目标要求和教学仪器供应工作的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4.根据国家和省定标准,制定各类学校实验用房、设施、仪器设备、器材、图书资料的配备方案及规范,并组织实施。5.配合政工科拟定实验室、电教室、图书馆等工作人员的配备标准,搞好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工作。6.会同有关科室组织开展实验教学、电化教育、计算机教育和各种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并进行指导、检查、评估工作。7.负责教学仪器、电教设备、音体美劳卫教学器材配备、供应与管理和图书资料的管理,并进行督促检查。8.指导全市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负责教育网站、网校和现代教育办学点的审核工作;配合有关科室做好各级各类电教教材的建设和管理。9.负责管理教学仪器设备专项经费;负责全市中小学学具及学生用品的供应配备工作;负责市对口支援工作。10.负责组织实验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研究,仪器配备研究与开发生产和自制教具活动。11.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五)泰安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1.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基础教育教学的方针、政策和规定。2.研究制定全市中小学、幼教、特教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3.负责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教学评价和考试改革研究工作,组织教学改革实验,开展教学视导,指导各县市区教学研究,负责直属学校教学研究。4.制定执行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大纲的具体意见;拟定教学常规和教学评估标准。5.承担组织编写乡土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任务。6.参与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评估和监测,组织部分学段和学科的命题,进行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7. 负责培养、培训学科骨干和带头人;负责组织市级教学能手、优质课、教学论文等评选工作。8.参与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教材改革研究,负责新大纲、新教材培训工作,监督执行中小学教材目录。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六)泰安市职业成人教育教学研究室1.贯彻执行国家、省职业与成人教育的各项政策、规定。2.负责全市职成教教育教学研究,制定教研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市教育科学规划中职成教研课题的立项及组织管理。3.研究职成教研理论,参与职成教改革发展重大课题研究,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评估办法与标准。4.指导各县市区教育教学研究,负责市直职成教单位教育教学研究,开展业务人员培训工作。5.指导帮助学校建立教学、生产实习基地。6.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对学生的技术等级考核。7.组织教学技能比赛和优质课评选活动 ,负责全市职业成人学校的统考命题等工作。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七)泰安市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室1.贯彻执行国家、省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研究制定工作规划和规章制度,负责组织实施并进行监督、检查。2.负责全市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国防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研究教学实验改革。3.指导全市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国防教育工作的检查、督导和评估工作。4.组织协调全市学生体育竞赛和艺术教育等活动,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比赛活动。5.负责全市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和监测,制定落实改善学生体质的有关措施。6.协调指导全市中学生军训工作。7.负责全市学校文化建设工作。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八)泰安教育电视台1.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的政策、规定。2.负责制作、引进、播出面向全市基础教育及其他教育需求的教育节目。3.围绕全市教育中心工作,突出宣传重点,编辑、制作、播出教育新闻节目和教育专题节目。4.负责宣传国家、省、市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规定。5.协助办公室做好教育新闻宣传工作。6.负责管理本台设施,指导全市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工作。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九)泰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教育的政策、规定,落实全省教育科学发展规划。2.研究拟定全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并进行管理、指导、验收和评估,承担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3.负责调查和研究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教育科学研究力量就重大课题进行攻关。4.指导全市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负责组织评审和申报中等及以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5.组织和承担国家、省级、市级教改科研项目,做好市级科研课题的立项、验收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十)泰安市勤工俭学办公室1.贯彻执行国家、省勤工俭学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规定,研究拟定全市勤工俭学工作规划。2.指导学校校办产业基地建设,组织校办产业(企业)间的联合、技术和信息交流。3.指导各县市区和直属学校勤工俭学工作。4.负责全市校办企业的界定、年检等工作,组织校办企业厂长、会计等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5.指导全市中小学生统一着装工作。6.负责市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管理与开发、应用工作。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十一)泰安教育发展中心(泰安教育培训中心、泰安市教育局机关生活服务社)1.贯彻执行国家及省市有关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发展教育产业的方针、政策和规定。2.统筹管理、指导全市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3.负责全市有关教育项目的投资开发与经营。4.负责全市教育系统的图书代办和电教教材的征订与发放工作。5.承担全市教育系统各类业务活动和各种会议的食宿与接待服务工作。6.负责直属学校待业青年网点的管理工作。7.从事机关后勤工作,为机关办公和职工生活提供服务。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023-09-01 00:07:071

请问:川教职改办[2005]72号文件的具体内容?急急!!谢谢!

四川省教育厅川教职改[2005]72号 四 川 省 教 育 厅关于做好中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答辩工作的通 知各市、州教育局、省内各高校、厅直属事业单位:为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晋升中学高级职务(含中学高级实验师职务,下同)答辩工作,根据省人事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推荐条件(试行)〉的通知》(川人办发[2005]57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中小学校开展教师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的实际,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答辩的对象和范围1、申报评审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人员,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须参加省评委会统一组织的答辩。(1)、虽达到规定学历,但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专业不一致或不相近的人员。(2)、未达到任职年限(含越级晋升),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人员。(3)、1993年12月31日以前(即《教师法》颁布实施以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取得相应层次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但不具备规定学历晋升中学高级职务的人员。(4)、未评聘过教师职务,直接申报评审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人员。(5)、不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申报评审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小学教师。(6)、评委会及学科组根据需要要求答辩的其他人员。2、在达到规定学历,但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专业不一致或不相近的人员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于答辩。(1)、初中教师经过本专业一年以上大学专科及以上层次的培训、进修,高中教师经过本专业一年以上大学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培训、进修,有培训、进修结业证明的人员;(2)、通过本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取得结业证书的人员;3、1993年12月31日前(即《教师法》颁布实施以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但不具备规定学历,晋升中学高级职务的人员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于答辩:(1)、大学专科毕业的高级中学教师,通过本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取得结业证书的人员;(2)、不具备大学专科毕业的初中教师,通过本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取得结业证书的人员;4、符合本通知第2、3条免于答辩的人员中,如所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与其所从事的专业不一致或不相近的人员,仍需按本通知第1条的要求参加答辩。二、所学专业与所从事专业是否一致或相近,目前暂按下表掌握,除下列相同或相近专业外,都应参加答辩。所教学科(专业) 相同或相近政治:(含思想品德) 哲学类、法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思想政治教育类、行政管理学类(含教育管理)、政史专业语文: 中国语言文学类数学: 数学类物理:物理学类化学:化学类、生物化学类生物:生物科学类历史: 历史学、政史专业地理: 地理科学类、地质学类体育: 体育学类音乐: 艺术学、音乐学类美术: 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生理卫生:(含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科学类、医学类、心理学类信息技术教育:(含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类、教育技术学、应用数学类、物理电子学电化教育: ①计算机科学类、教育技术学、应用数学类、物理电子学从事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等②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从事电教影象教材摄、录、编、导等工作③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电化教育研究、电教教材(投影片、幻灯片、音像制品、CAI课件等)编制、电教课教学工作的学科、专业内容相一致三、取得小学教育专业本、专科毕业证书,申报评审中小学政治(含思想品德课)以外的学科(专业)的人员,按照“虽达到规定学历,但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专业不一致或不相近”的规定处理。四、答辩的内容答辩的内容,重点是了解其掌握所任学科、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学识水平、工作能力,以及本专业领域的改革、发展动态等。答辩与评审同时进行。凡未参加答辩或答辩不合格者,评委会不得评审通过其高级职务任职资格。五、答辩是对申报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考核方式,是评审组织进一步了解评审对象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评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请各地、各校将有关精神通知相关人员,提前作好准备,届时参加答辩。答辩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六、过去有关答辩的规定与本通知要求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四川省教育厅职改办二○○五年十月十八日 主题词:教师 职务 评审 答辩 通知抄送:省级有关部门四川省教育厅办公室2005年10月18日
2023-09-01 00:07:381

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论者众多而且根本无法达成共识。不过教育技术学者也不必为这种起点的模糊而自卑,上级学科也有这样的烦恼: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或者社会科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都是充满争议的问题。若是老师的作业,去下载几篇相关文献读读好了,特别是文献的综述部分,给你几个有代表性的文章: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2005/11 2 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及其理论结构 郑旭东 电化教育研究 2004/08 3 也谈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刘瑞儒; 黄荣怀 电化教育研究 2006/08 4 探寻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江北战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3 5 也谈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及其理论框架 周越; 田振清; 徐继红 电化教育研究 6 为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兼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李政涛 电化教育研究 7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研究的一点探讨 陈宝军 现代教育技术 2008/01 8 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和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陈勇勤 电化教育研究 2006/03 9 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思考 冯秀琪 电化教育研究 2004/07 10 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再探 赵剑 电化教育研究 2006/06 11 “改革创新”与“继往开来”——兼论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问题 张舒予 电化教育究 2006/04 自己有个自己的认识就好了。
2023-09-01 00:07:492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导语: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进入90年代,学校教育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多媒体辅助教学。它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方式,集声音、图画、文字、动画等多种感觉刺激于一体,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的图像、鲜明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动静结合画面、形象生动。   学校教育中多媒体技术的参与到蓬勃发展,必将对当前的学校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l、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对目前教育思想和方法产生较大的变革。   多媒体教学这种新生的、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在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中产生的,它能够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把这种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将会对学校内广大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改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必须以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发展的`主流,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育中应用必将会引起原有教学模式的改革。   2、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学校电化教学研究水平。   在多媒体技术出现以前,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以幻灯、投影、录像、录音等视听媒体为主的教学。而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些困难,如出现多种媒体同时使用时不方便,所含信息形式单一,包含的容量少等缺陷。自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这些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使课堂上多种媒体的组合运用变得简单易行。这种优越性刺激了我们学校电化教育研究发展,为提高学校的电化教育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了学校电教装备水平的提高。   在多媒体技术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前,学校电化教学的装备仅仅限于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等这些常规电教设备。而多媒体技术产生和应用后,人们会陆续发现它与这些常规电教媒体相比体现出的优势。这势必会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投资,从而把我们学校的电化教育装备水平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   4、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的开发与操作,没有适用于教学需要的课件,再先进的电教媒体也是废铁一堆。   现如今,完整的、适合我们学校教育的通用型课件尚没有设计开发出来,必须依靠教师自己动手编制,积累资料,编辑成一个符合自己教学要求,又能充分反映本人的教学风格的课件。这个设计过程,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广大教师如何来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技术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   5、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会促进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的开展。   (1)网络教学。现如今,知识与信息量猛增,学校现有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产生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人类的信息资源实现高度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进行信息交流的模式。学校网络的建设也是使师生共享校园内外的信息资源,以更好地为教育教学、科研服务。   (2)远程教学。远程教学是运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通过音像媒体传播教育信息,不需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使学校教学形式更加活泼多样,它具备了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开发的条件,这两种教学模式和开展,将会引起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变化。   6、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会使学校信息资料向前跨进一大步。   在多媒体产生以前,学校信息的储存主要是采用文字记录和计算机存贮两种方式,方式比较落后,工作比较烦琐,而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又引进了更先进的存贮方式。   促进这种方式改变的原因有:   ①科技的飞速发展必然促进先进的新技术的应用。   ②资源共享,信息上网和远程交流的需要。   ③图像、声音的保存和使用需要更高质量的媒体。   ④受存储媒体的保存与使用寿命及保存条件的控制,需要产生更先进的存储形式。   ⑤方便于教师、学生更灵活地使用,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必将促进学校电化教育工作的深人开展。媒体教学已是大势所趋,不能观望等待。它一定会对未来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2023-09-01 00:08:261

教育技术为什么会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随着历史的演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传统教育技术的继承和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教育史家把教育发展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所谓的教育的“四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约在公元前30世纪,原始社会末期),以专业教师的出现为标志。使青年一代的学习,从跟随家族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学习,转变为跟随专职教师学习,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大变革。  第二次革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的商代以后),以文字体系的出现作为标志。象形字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使书写训练成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方法,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又一次变革。  第三次革命(公元11世纪,我国北宋时期),以印刷术的出现为标志。印刷术的应用,出现了教科书。人们不仅可以向教师学习,也可向书本学习,从而扩大了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并能长期记载下人类的知识和经验。班级授课制相继产生,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再一次变革。  第四次革命(19世纪以来),以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出现为标志。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教育技术媒体引入教育,使教育方式又产生了一次新的变化。人们不仅可以向教师和书本学习,还可以通过教育技术媒体进行学习,它不仅可以进行集体教学,也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不仅可以进行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距离教学。使教育朝着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  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以幻灯教育的出现为标志。  3.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30—40年代)。以有声电影、录音教学的出现为标志。  4.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以电视、程序教学机及CAI的出现为标志。  5.系统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以各种系统媒体的出现为标志。  6.网络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表1-1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阶段 阶段 时间 新媒体的介入 新理论的引入萌芽阶段 1 9世纪末 幻灯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起步阶段 20世纪20年代 无声电影、播音 《学校的视觉教育》初期发展阶段 30—40年代 有声电影、录音 戴尔的《经验之塔》迅速发展阶段 50—60年 电视、程序教学机、电子计算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系统发展阶段 70—80年代 闭路电视系统、CAI系统、 卫星电视教学系统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网络发展阶段 90年代后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 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概况  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早期称为电化教育)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外国视听教育发展的影响下,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运用幻灯、广播、电影进行教育实践活动。  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了一个电影公司——国光影片公司。拍摄了一些无声电影,其中的教育片有《盲童教育》、《养真幼儿园》、《女子体育》、《陆军教练》、《养蚕》等。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片。  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从美国农业部购买了幻灯片、电影片到各地宣传科学种植棉花知识。  1928年,教育家俞庆棠领导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实验部,试制了教育幻灯片和16mm的教育影片,配合在教育实验区开展民众教育。同时中央广播电台成立,开始播放教育节目,这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正式开始。1930年起,金陵大学理学院经常在部分学科教学中使用无声教学影片,并与上海柯达公司合作,翻译了60多部教学影片。金陵大学是我国推行电化教育最早的高等院校。  1932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这是我国最早的群众性电化教育学术团体。  1935年,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将该馆的大会堂改名为“电化教育讲映场”。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电化教育”这个名称。  1935年,上海大厦大学社会教育系开设“教育电影”课程,这是我国最早在大学开设的电化教育课。  1936年,南京教育部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这是我国最早的政府电化教育机构。同年无锡市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开办电影广播专修科。  1936年,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使用“电化教育”这个名称。此后,电化教育这个名称被普遍采用。同年,上海教育界创办了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刊物——《电化教育》周刊。  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陈友松的著作《有声电影教育》。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电化教育专著。  1942年,在重庆北碚成立了“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电影制片厂。  1945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建立电化教育系。这是我国开办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积极开展电化教育事业,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科普局下设了电化教育处,负责电化教育的推广应用工作。一批学成归来的电化教育青年学者加入到新中国的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队伍中。  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电化教育所,在该所存在的三年中,拍摄了18部卫生教育宣传片。  1951年,中央教育部召开了高师课程讨论会,决定将“电化教育”列为教育系选修课程。  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开始在物理系开设“电化教育技术课”。  1955年,北京、天津分别创办了广播函授学校,打破了在围墙内办学的教学模式。  1958年,北京市电教馆成立,这是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省级电教馆。成为推动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基地。  1960午,北京、上海分别成立电视大学。  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新中国刚刚起步的电化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摧残,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处于瘫痪状态。  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我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并在以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电化教育事业取得了以下令人瞩目的成绩。  1.建立健全了各级电化教育机构  1978年,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局、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央电视大学。随后,全国各省、市、县和高等院校、中小学相继建立了电化教育机构。  2.装备了大批的教育技术设备,建起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设施从1978年起,我国的高等院校、大部分中小学相继购买了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教育技术设备,还建起了多功能电化教室、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室、闭路电视系统等。为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创办了一批电化教育刊物  随着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电化教育界先后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电教》、《中国远程教育》、《远距离教育》、《外语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这些刊物的出版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形成了教育技术完整的专业体系  我国从1983年开始,先后在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一批院校设立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系。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师范院校开办教育技术专业,30余所高校被批准建立教育技术学硕士点,有四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博士点,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土生在内的完整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体系。  5.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体系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79年2月,我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立,随之,各省、市、自治区都分别建立省级电视大学、电大分校及电大工作站。1986年7月,中国教育电视台开通,通过卫星广播电视技术向全国传输四套教育节目,覆盖全国各地及整个亚太地区,人数超过12亿,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电视传输网络。90年代以后,我国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中国教育科研网”,联接了全国所有高校和城市中小学。目前,我国已建立了40所网络教育学院,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授课。我国远程教育的战略构想是构建由卫星和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公众电子通讯网“三网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专用通信平台;建立教育软件和课件开发中心;建立教育资源数据库和电子图书馆;实现全国教育资源的联网、共享及在线教学;完善远程教育的多种形式的学习支助服务结构。这样以网络为枢纽,信息资源为神经,把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高校及重点中学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全方位开放的远程教育运行体系。  6.开展了大规模的电化教育实验研究  90年代以后,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各级学校开展了《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高等学校课程电化教育实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等实验研究项目,直接带动了我国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深人研究,产生了明显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3-09-01 00:08:362

保研论文t、a、b类是什么意思?

不是T,A,B类而是A,B,C类,各个高校会把国内的各种学术期刊按学术水平、级别的从高到低分为A,B,C类,其中以北大的分类较有权威性。 你问具体点我才能解答具体点。15分也不是高分。
2023-09-01 00:08:482

经济管理类A类B类C类论文

每个学校的承认范围和刊物都是不同的哦,要以你们学校的为主,一般学校都会公布的,普遍的就是如下分类,也算是一个参考吧一般 A类期刊目录 是进入SSCI检索的国外学术刊物(须用外文发表) 普遍还包括: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华文摘(须全文转载) 人民出版社 B类一般就是 1.《中国法学》 ……………………………中国法学会 2.《法商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3.《政法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 4.《中外法学》 ……………………………北京大学 5.《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学院 6.《现代法学》 ……………………………西南政法大学 7.《中国软科学》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 8.《科研管理》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9.《南开管理评论》 ………………………南开大学商学院 10.《研究与发展管理》……………………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11.《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科委 12.《管理工程学报》 ……………………浙江大学 13.《管理评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4.《管理科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管理科学学会 15.《中国人口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16.《人口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17.《人口与经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18.《高等教育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 19.《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京大学 20.《电化教育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 21.《中国电化教育》 ……………………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中央电化教育馆 2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 2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华东师范大学 24.《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25.《教育与经济》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 26.《教师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27.《教育研究与实验》 …………………华中师范大学 28.《教育科学》……………………………辽宁师范大学 29.《经济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30.《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 31.《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学会 32.《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 33.《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34.《世界经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35.《财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 36.《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社会科学学术基金会 37.《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38.《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39.《国际贸易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40.《改革》 ………………………………重庆社会科学院 41.《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42.《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43.《经济评论》……………………………武汉大学 44.《当代经济科学》………………………西安交通大学 4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厦门大学 46.《宏观经济研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47.《当代财经》……………………………江西财经大学其它: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上发表的2000字以上3000字以下的学术理论著述,视为B类。1、论文发表当年被CSSCI来源期刊所收录,除开以上确定的A类、B类核心期刊之外的刊物均为C类核心期刊; 2、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上发表的1000字以上2000字以下的学术理论著述,视为C类;新华文摘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在一般刊物论文视为C类; 3、《中国书法》视为C类。 创作类刊物的级别及其它相关问题: 1、B类:《人民文学》、《诗刊》; 2、C类:《词刊》、《散文》、《剧本》、《收获》、《当代》、《十月》; 3、在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的创作类作品或在创作类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研究文章,实行降一级对待的认定方式。
2023-09-01 00:08:581

天水一中的校长叫什么

上代陈永清 这代伏金祥下代跟我没关系一代不如一带害苦老子了啊
2023-09-01 00:09:1014

科研类型有哪些

问题一:科研课题的基本类型有( )等几大类。 (1) 一般分类: 科研课题的一般类型有:理论性研究课题,实验性研究课题和综合性研究课题三大类。 (2) 基本类型 科研课题的基本类型有:基础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发展性研究课题三大类;也可以将其分为指令性课题和指导性课题两大类。 (3) 特殊类型 科研课题的特殊类型是指针对某些特殊需求提出并确立的课题,如专项研究课题,委托课题,自选课题,等等。 问题二:科研资料的类型有哪些 课题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按研究功能划分,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开发性研究课题。理论性研究课题指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形成或发展教育科学理论为目的而进行的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是运用基础理论研究得出的一般知识、原理、原则,针对某具体实际问题,研究某一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提出比理论性研究更有针对性的理论和方法,主要解决实际问题。开发性研究课题是建立在前两种研究的基础上,以开发能使用的教学产品为目的的课题研究。教育产品除教科书、投影片等有形产品外,也包括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或组织教育教学的策略、程序等无形产品。 此外,也可以研究的深度不同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预测性课题,也可按课题的来源分为招标课题、自拟课题;按研究对象不同分为教育课题、管理课题、教学类课题、教学科技课题等。(1)、按研究的领域分类,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①、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是提示教育现象本质,阐明教育的客观规律概括教育的基本教育理论原则,发展和完美理论。通过教育的客观规律,寻找新的事实,发现新的理论和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理论的体系性、效益的长期性和研究的连接性。例如:关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规律、教育评价性等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   ②、应用性研究   它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实际应用目标而进行的科学实验和技术性研究,教育的应用性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是把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转化教育技能、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案。使教育理论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达到某种具体和预定的目标。这种研究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直接解决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实践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其研究特点是使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化和实用化。目前绝大多数教育研究是应用性研究。例如: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小学生流失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研究,改造薄弱学校研究,青少年潜能开发研究等。   (2)、按研究范围大小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①、宏观研究   是对教育系统较大范围内的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外部的关系,如教育与政治经济,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口等关系研究;二是教育内部带有全面性问题的研究,如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政策、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投资等研究   ②、中观研究   界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它是对一范围、一个领域、一条战线、一个部门内的教育科学研究。例如:幼儿教育研究,初等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研究、成人教育研究,农村教育研究,师范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等。   ③、微观研究 是对教育问题某个单独因素进行具体细致的研究,这种研究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往往是针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如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差生学习障碍研究等  (3)、按研究的层次分类,可分为阐释性研究,综述性研究和创造性研究。   ①、阐释性研究   阐释性研究是一种简单的研究,它是将教育现象和已有的教育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性并解释出来。   阐释性研究是低层次研究,它是对各种教育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在解释别人的论证。虽然阐释性研究是简单的研究,但在科研中必不可少,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有利于普及工作。在教育科研活动中,有对揭示性问题的各种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问题三:理工科科研类专业有哪些? 理工类的,理科专业都是倾向于研究的。那数学的乘法来说,都知道2*1=1*2,研究数学骸人就是要说明为什么,工科注重用理科运用于实际,就是要把2*1=1*2赋予它实际的意义,比如说面积,再明晰一点,就是理科源于生活提出的问题,工科来源于扎实的理科基础解决生活问题 问题四:课题研究类型有哪些 课题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按研究功能划分,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饥课题和开发性研究课题。 理论性研究课题指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形成或发展教育科学理论为目的而进行的研究课题。 应用性研究课题是运用基础理论研究得出的一般知识、原理、原则,针对某具体实际问题,研究某一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提出比理论性研究更有针对性的理论和方法,主要解决实际问题。 开发性研究课题是建立在前两种研究的基础上,以开发能使用的教学产品为目的的课题研究。教育产品除教科书、投影片等有形产品外,也包括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或组织教育教学的策略、程序等无形产品。 此外,也可以研究的深度不同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预测性课题,也可按课题的来源分为招标课题、自拟课题;按研究对象不同分为教育课题、管理课题、教学类课题、教学科技课题等。 问题五:科研项目的成果形式具体有哪些 1、论文和专著2、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原型3、自主开发的新技术4、发明专利5、实用新型专利6、外观设计专利7、带有技术参数的场纸等8、基础软件9、应用软件10、其他
2023-09-01 00:09:381

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有哪些

1、教学设计的设计研究2、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3、学习资源的运用研究4、教育技术的管理研究5、教育技术的评价研究
2023-09-01 00:09:486

如何理解2010年学前教育普及化的政策变化

 国际上对学前教育的概念专门作过讨论,是指“能够激发起出生直至进小学的儿童(小学入学年龄因国家不同而有5~7岁之不同)的学习愿望,给他们学习体验,且有助于他们整体发展的活动总和。”[1]美国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形式多样,主要有Kindergarten(幼儿园)、Preschool(学前班)、Daycare(日托)等。其中Kindergarten招收5~6岁的幼儿,也就是当年9月10日满5周岁的儿童,类似于我们中国的学前班;Preschool面向2岁半到4周岁的幼儿,也就是未满5周岁的儿童。此外,美国还有一些Daycare,类似于我国的托儿所,招收孩子的年龄选择比较灵活。但Preschool(学前班)和Daycare(日托)均为私立性质,Kindergarten(幼儿园)为公立性质,是美国公立教育的起点。而我国学前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为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又可细分为0~3岁的学前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2]我国的学前教育又称幼儿教育,在当前的学制体系中,它主要是指对3~6岁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3] 因此,为便于研究的规范和统一,本文所讨论的学前教育中的儿童或幼儿的年龄界定为3~6岁。   十七大以来,学前教育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010年11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全美幼教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简称NAEYC)曾在1996年提出了一份报告——《技术与3~8岁儿童》,报告阐述了全美幼教协会有关信息技术应用于早期教育的基本立场。报告指出“在早期教育中适宜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并且提倡将适宜的计算机技术整合到常规的学习环境中,使之成为众多支持儿童学习的方式之一。”[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家庭教育、幼儿园和学校教育等教育各环节的不断渗透,儿童使用信息技术已日趋普遍。“无论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还是印度、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信息技术都在如火如荼地浸入儿童的教育环境。信息技术为儿童提供了表达自我、理解世界、游戏与交流、探索环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工具”。[5]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中,“培养儿童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发展儿童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的能力,引导儿童理性地应用媒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6]   “当信息化研究从城市走向农村、从高校覆盖到中小学,几乎遍及教育实践中的各个领域时,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问题却较少引起人们关注。”[7]尽管我国也积极开展了学前教育信息化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却很少有人对学前教育信息化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更没有人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或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发现,较早的一篇涉及学前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论文是2004年河北大学刘彤的《计算机技术在美国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一文;接着在2006年,由华东师范大学郭力平老师指导的硕士论文《信息技术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正式开始了学前教育领域中对信息技术的研究;2007年,“学前教育信息化”一词正式在学术论文中使用(刘珍芳:《浙江省学前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截至目前,以“学前教育信息化”为题的文章也不到20篇,且研究的地域大多是东部发达地区。对“学前教育信息化”内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探讨学前教育信息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构成,也是国家信息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要正确认识学前教育信息化,必须从国家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入手。   (一)国家信息化   1997年4月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将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8]   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国家“十五”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内涵体系,指出“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9]我国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产业、信息人才以及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六个要素。[10]   (二)教育信息化   随着国家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我国教育技术学者也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据统计,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界定已有17种之多。[11]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12]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领域,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以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13]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14]   从以上学者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界定来看,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过程,是一个开发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最终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同样“包含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以及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要素”。 [15]   在现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因其肩负的责任不同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同,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化强调要均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因此主要包括“信息设施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16]等三个方面。在未来的十年中,要“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17]   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因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科研与管理信息化、后勤保障体系信息化等。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18]   (三)学前教育信息化   学前教育因其对象特有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学前教育事业的特殊性质,从而决定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独特性。学前教育的主要功能和任务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19]“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20]   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和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宜幼儿学习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优化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其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开发适宜幼儿学习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优化学前教育教学活动是核心,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促进幼儿学习和健康发展是根本目的。   学前教育信息化强调“适宜性”,这是区别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鲜明特色。“适宜性”理念是由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NAEYC)在学前教育出现较为严重的小学化倾向的背景下提倡的在尊重儿童基础上促进儿童发展的一套价值理念。[21]同样,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能完全套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模式,这会造成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小学化”倾向。学前教育信息化不是要求每个幼儿园必须建立计算机机房,而是根据园所实力进行合理布局,为幼儿的学习发展构建有效的环境;不是让幼儿必须掌握过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而是对他们进行信息素养启蒙;不是让幼儿教师必须具备高级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而是根据课程需要,善于抓住幼儿学习时机,利用一切可能的信息化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因此,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有别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它更多是从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出发。   二、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框架   深入分析学前教育信息化概念内涵,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配备适宜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信息化设施建设是实现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在进行信息化设施建设时要把儿童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根本。建设网络设施和开展信息技术活动时,应采用辐射小的网络信息技术设备,多媒体教室应布置为环保型,保护幼儿身体健康。   《上海市托幼园所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配置要求》(沪教委基〔2011〕88号)中对幼儿园所的基础信息设备配置要求为:每个幼儿园均要实现宽带/专线接入,并可在班级内上网。示范园和各区县信息化实验园可按需实现内部无线网络覆盖。每个幼儿园要求至少配备1个多功能活动室,示范园和各区县信息化实验园可按需配备电子白板、视频会议系统。示范园和各区县信息化实验园可按需配备多媒体资源室,提供可访问连接互联网或区教育网、园所内部资源的电脑,供教师或幼儿、家长访问相关多媒体资源。[22]   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相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化来说,学前教育阶段信息化资金投入非常有限,需要靠幼儿园所自身筹备或者社会力量的支持,这也是当前制约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行学前教育信息化就需要一定的信息化设施和装备,这些设施不仅要发挥信息化的功效,更要确保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大保护,体现人文关怀。   (二)建设适合的信息化资源   信息化资源建设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要保证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顺利进行,必须为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及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资源。在学前教育领域,开发适宜幼儿学习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育游戏软件、专题学习网站、娱乐网站等。适宜幼儿学习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使幼儿投入到创造性游戏、知识吸收、问题解决和互动交流中,既能帮助儿童巩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激励他们探寻未知世界,迎接新的挑战。[23]尽管有条件的幼儿园已建立网站主页,但网站的作用还只是集中在幼儿园宣传、教师间分享教学信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24]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水平、共建共享。信息化最大的优势就是借助网络能够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能够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有助于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信息高速流动。政府应当借助学前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区域内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大力提高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的可利用度,发挥跨区域园际互动的效能。[25]目前已有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形式主要包括幼儿教育资源库(满足幼儿园教学需要)、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博客、各园课件制作素材库等。但专门为幼儿提供学习的网络资源较少,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软件开发技术和理念在国内还很不成熟。相比之下,国外的儿童教育及社交网站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单从数量上来看,美国儿童网站约为中国儿童网站的10倍。[26]且国外儿童网站的分类较为合理,细化程度高。国外的儿童网站划分为教育类、娱乐类和成年人类(老师和家长)等三大类。其中教育类又分动物、艺术、数学、音乐、科学、太空等六小类,娱乐类又细分为活动、涂色、连环画、手工艺、女孩乐园、在线游戏、故事等七小类。在国外,还专门有为儿童开发的搜索引擎。面向儿童用户的搜索引擎能够帮助儿童更快捷地找到所需信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儿童接触不良信息。[27]英美等国家在儿童搜索引擎方面的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有着较为成功的案例,在数据库建设、页面设计、检索功能等方面颇具特色,如KidRex(专门为孩子定制的Google搜索引擎,http://www.kidrex.org/)。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可以借鉴这些经验,设计开发适合我国幼儿、教师及家长使用的信息资源。   (三)培养较高信息素养的幼儿园教师   要用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必须有高信息素养的幼儿师资队伍。信息素养高的幼儿教师,能够恰当地将信息技术与活动课程进行整合,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孩子在活动与游戏中掌握信息技术。因此,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实现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需要通过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共同努力,在当前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职后培训将占主导地位。信息时代对教师和领导者信息化教育能力所提出的要求,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努力提升学前教育领域中相关教学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各级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不只是在纯粹技术这个层面关注教师对现代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让教师明确技术与儿童发展及教育的基本关系,哪些对幼儿是适宜的。要提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策略及典型范例,要让教师能够在早期教育情境中自如地、适宜地应用好信息技术。[28]《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对幼儿教师“通识性知识”领域中的一项基本要求。但这个要求是粗线条的,可操作性不强,没有明确的说明。近年来在一些地市出台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规范或幼儿园等级评价指标中,都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要求幼儿教师参加过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通过一定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等。   作为各地市主抓学前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及园长也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幼儿园的管理者与领导者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重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时,会从根本上推动幼儿园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从制度上保证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也会为幼儿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前教育教学活动过程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活动过程,即教师在幼儿主题活动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幼儿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支持幼儿学习与认知,促进幼儿发展。   信息技术就像是纽带或桥梁,将幼儿园的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大领域课程融合到一起,互相渗透,实现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时,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尤其是游戏和教育活动中,使之成为儿童学习环境的一部分,成为儿童学习和游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通过整合,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知识,使儿童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儿童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28]在实践中,许多一线教师已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对幼儿园的各种主题教学活动中,如科学教育、英语学习、阅读培养、艺术美感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等。有的研究者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模式和环节概括为:“Story telling(讲故事)、Motivation(激发学习兴趣)、Group Discussion(小组讨论)、Drill(强化训练)、Game(游戏活动)、Instruction(导出主题)、Portfolio Making(制作学习档案)、Evaluation(评价)。”[30]   (五)制定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   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制定是保障学前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根据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水平及地域经济水平的差异,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且不同地区应建立与本地经济水平相符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学前教育信息化应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中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和标准的制定也取得初步成效。2008年,北京市制定《北京市学前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2008—2010年)》,行动计划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与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能力,引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为主要目标。[31]2011年,《上海市托幼园所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配置要求》发布,从园所网络环境配置、园所基本配置到班级信息设备配置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幼儿园除了配备1个多功能活动室,示范园和各区县信息化实验园可按需配备电子白板、视频会议系统;示范园和各区县信息化实验园可按需配备多媒体资源室,提供可访问连接互联网或区教育网、园所内部资源的电脑,供教师或幼儿、家长访问相关多媒体资源;建议每园配备一定数量的笔记本电脑,提供给教师用于移动办公和外出学习培训使用。2012年12月,河南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试行)》(豫政办〔2012〕169号),[32]标准中将电视机、DVD、录音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产品作为园所的必配设备,而办公计算机、打印机、数码相机、摄像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广播系统等较高一级的多媒体设备则根据园所的经济实力选配。   当前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将是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工作,全国和各地区应大力加强这一环节的研究,为顺利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六)发展学前教育信息化产业   教育信息化产业是教育信息化的要素之一。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困难或障碍并不只是在于投入和技术本身,专业人员、专业内容以及专业产品与服务严重匮乏。[33]电子白板和数字电视在少数条件好的幼儿园开始使用,但起的作用有限;基于信息技术和其他高科技的儿童学习工具的设计和开发专业化水平不高。   目前研制符合学前教育特点、适合在幼儿园所使用的信息化设施和装备还未专业化、产业化,绝大多数的信息化设施建设还是按照中小学、高中,甚至高校的标准。我们要发展学前教育信息化产业,就要生产适宜于学前儿童使用的设备与资源。   (七)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园、家庭及社区间合作   学前教育中的家园共育、幼儿园与社区间、家庭与社区间的合作是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园、家庭及社区间合作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特色,学前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幼儿园内的信息化,还需要在幼儿园与家长、社区间的合作与沟通环节实现信息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善传统的家园共育方式,为幼儿园、家长及社区的联系和沟通拓宽渠道,整合各种学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目前已经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家园联系网页、育儿论坛、班级博客、[34]QQ群等,为促进幼儿园、家庭及社区间的合作提供了新途径。   三、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对象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具有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所以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必须牢记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信息化是为学前教育服务的,不管技术如何改变,环境如何改变,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只是学前教育信息化更加强调信息时代下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和认知的支持,因此,我们要牢记幼儿健康快乐的学习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根本,要让幼儿快乐自发地在信息化环境中游戏和学习,教师应适当引导幼儿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不能进行机械的技能训练和一味的知识传授。我们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从而丢弃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   (二)运用信息技术必须“恰当”   目前许多人仍对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幼儿园中的普及持怀疑态度,认为在幼儿园进行计算机教育和网络教育没有必要,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只是作为幼儿教师或领导辅助教学、获得教育教学资源、公布信息的便捷工具。并且不少学者认为计算机会过度催熟儿童,会剥夺儿童有意义的社会交往活动,会替代绘画、阅读等儿童传统的活动。虽然上文提到的全美幼教协会的一份立场报告,认为适宜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但该报告所针对的儿童的年龄范围为3~8岁。而全美幼教协会和其他组织(比如美国儿科学学会)或独立研究者一样,不主张3岁以下儿童使用计算机。有关3岁以下儿童能不能使用计算机,根据Haugland和Wright(1997)的观点,计算机与该年龄段儿童的学习方式不匹配。3岁以下儿童主要通过五官进行学习,他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尝、通过手脚来运动和操作,正是这些不断重复的动作,时刻变化和调整的注意,以及与周围人的亲切交流促使儿童掌握了爬、走、说话和交朋友的技能。而对于这些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必须发展的基本技能来说,计算机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迄今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3岁前儿童学习计算机对其将来的发展有何助益,相反,可能还有潜在的危害(Cordes和Miller,2000)。[35]   因此,我们必须在幼儿园谨慎、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满3岁及以上的幼儿才可以接触计算机,并且使用的时间要严格限制,一般以15~20分钟为宜。教师要在幼儿使用信息技术期间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支持,以促进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须“适宜”   虽然在近几年的研究中,从各个侧面都证明了幼儿运用计算机是有益的,在幼儿中学习信息技术也是必须的,如美国著名学前教育家斯波代克等人也提出“学前儿童生活在计算机时代,他们不仅必须从计算机中学习,而且还需要学习计算机。”[36]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效仿中小学或者高中,开设独立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因为在学前教育中,主要任务不是知识或技能的传授,更多的是在活动和游戏中,幼儿自主地探索和发现知识。也就是说幼儿园可以开设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但要采用适宜的形式与内容,必须与其他的活动课程结合起来,不是孤立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2023-09-01 00:11:211

预防医学毕业论文如何选题呢?

肺癌肿瘤标志物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乳腺增生病肝郁血瘀证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临床研究慢性肾脏病继发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病理要素的分析《内经》耳鼻咽喉科学理论探析及临床舒天宁冲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三维正脊手法治疗脊柱小关节紊乱引起相关病症的临床研究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EGFR与
2023-09-01 00:11:304

教育技术学考研学校及科目

我给你个博客地址吧,里面有全部教育技术学的学校,里面都有到研究生院的链接,科目可以到研究生院中找到http://blog.163.com/hongshaoguoguo@126/blog/static/18046981201161601120675/
2023-09-01 00:11:413

河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的机构设置

计算机教学部计算机教学部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本、专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其现代教育理念为师大学生提供现代的教育技术,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计算机教学部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宗旨依靠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教学资源建设为本、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积极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研究与应用。河北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河北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培训中心)建立于1983年7月,是我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要基地。中心依托河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属河北省教育厅挂靠机构,受河北省教育厅和河北师范大学双重领导,承担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教师培训、组织协调、调研咨询、信息交流、组织全省高校多媒体课件竞赛等基本任务。河北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软、硬件环境完善的多媒体网络机房,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主要基地,并依靠省内重点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开展各种层次的全省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已取得教育部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的培训授权,2001年—2004年已完成全省五十多所高等院校1774名在职教师的培训,推进了我省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河北师大电教中心河北师大(师院)电教中心组建于1978年,是我省成立最早的院校电教机构。2001年6月电教中心挂靠在信息技术学院,更名为河北师大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是传播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专业化职能部门,在学校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起着基地的作用。对校内担负着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学校网络学院建设、编制多媒体课件和其他电教软件、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建设校园电视系统、为在校生开设教育技术公共课和信息技术公共课、运用微格教室和语音室开展师范生的教育技能训练;对校外以河北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依托,开展全国全省的教育技术协作与交流、开展教育技术研究、为中国教育卫星和音像出版部门编制出版多媒体与网络教材、电视教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术培训高校教师和电教工作人员、为中央和省级电视台、教育电视台输送教育电视节目,为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学校的教学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河北省电教技术学会河北省电教技术学会,又称河北省教育技术学会。(英文译名为Association of Hebei Educational Technology,缩写作AHET)。简称河北电教学会、河北教育技术学会。 1981年,河北省高教电教学会成立,1982年更名为河北省电教学会。河北电教学会是河北省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工作者和组织,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学术性社会团体。本会的宗旨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和电化教育的方针政策,团结全省各类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组织和电教工作者,积极开展教育技术方面研究、协作和交流、推广工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科教兴冀”,实现河北省的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本会活动要遵守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本会是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的团体会员,业务主管部门是河北省教育厅,由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和省民政厅社团管理登记处监督管理。河北电教学会的办公地址设在河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本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动员各种的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举办教育技术成果评比、推广教育技术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为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组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与国内外教育技术相关团体进行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为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本学会的会员分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两类。本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理事会是会员大会闭会期间的执行机构,对会员大会负责。河北电教学会挂靠在河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河北电教学会理事长:郑世钧 秘书长:林万新信息资源库建设高度信息化的教学应用环境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重点内容。校园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为教学应用服务的,而校园教学信息化应用的瓶颈又在于缺乏多媒体教学资源。因此,建立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库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应用的核心工作。 多媒体教育资源包括学科同步教学资源库、教案交流园地、课件演示中心、实验百宝箱、IT知识库、信息技术教程库、电影资料库、电子图书馆、多媒体课件制作素材库(包括图片库、图标库、音效库、背景音乐库、动画库、视频库等等)等。通过利用本系统,完全可以做到把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管起来;把网上的资源用起来;把教师从复杂的编程环境中解放出来;把网络教学的优势发挥出来。
2023-09-01 00:11:511

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要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就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教育正在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下面是我整理的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欢迎阅览。   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篇1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信息时代网络教育的突出特点、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而着重点在于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对此影响从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加以深入具体地分析,最后阐释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互补相长的辨证关系。   关键词:   网络教育 传统教育 影响互补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而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推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网络教育的帷幕。   新千年伊始,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则标志着网络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新时代新形势伴随着新问题: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如何?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产生哪些影响?二者的关系怎样正确看待?本文不揣浅陋,意在对上述问题略作探讨。   一、网络教育的突出特点   所谓网络教育就是把技术层面和行为层面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共享,形成最佳教育环境,保证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创新的空间。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一)交互性和开放性。在网络教育中,师生的双向互动、实时互动得到了加强。在与学生的交往和交流方面,教师少了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邮件或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教育信息。   接受教师的个别辅导,也可以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善教学,促进教学网络全方位的能动性的实时交互,使师生之间的不间断的交流成为可能,促进教学相长。   网络教育由于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网络教育可以是实时的或非实时的,在线的或非在线的。网络教育使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网络学习,且网络教育对所有个体都是开放的。个体不会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被拒之门外,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   (二 )虚拟性和共享性。网络教育是虚拟的教育,它没有真正实物形态的教室等教育场所。受教育者不必每天去教室,只需进行键盘操作。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课本、案例等,在网络上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同时利用后台管理系统对学生的作业、测试进行监控。网络中的资源是共享的,可以为网络用户所有。   网络资源是数字化资源,它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因特网上有人类迄今为止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任何人可以通过任何地点的因特网终端进入网络,享用网络资源。网络中的数据库、图书馆、信息库等都可以为用户所用。   ( 三 )个性化和多样化。网络教育是基于个性的教育。学习者在网络中点击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自主学习探索。他们又可以不受到主流文化和意识的控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来理解知识、发展个性、开发创新思维。   二、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 一 )网络教育解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网络教育的出现使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   缺乏了真正实物态的教室和学校,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复存在。教学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在网络教育中的转变,由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课程教材的研究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网络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二 )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网络教育中的教学是以传者和受者相互作用的形式,以信息内容为主要认识对象,以自主的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以班级的方式同时同地学习,学生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共同参与。   在网络教育中,时空的彼此分离决定了学生采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个别化学习,很少受到教师和他人的干涉。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如何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方式的独特处还体现在技术媒体的应用上。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借助黑板、粉笔、课本等辅助媒体,同时运用自己的语言、非言语行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网络教育中技术媒体代替了传统的口头传授,教师主要依靠技术媒体传播教学信息,如教学软件、电子邮件、网上讨论、数据文件和数据库、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   ( 三 ) 网络教育更新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网络教育的出现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可能实现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网络教育中受益并把学习贯穿一生。网络教育改变传统教育中片面注重现实、追求已有知识的观点。   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网络教育有利于把学习中的"他教转变为自教,网络教育中没有教师的压力和外在事物的干涉,学习完全自主。   学生要想获取知识,只有自己去网络中寻求,去自主选择。网络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断解构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互补相长   ( 一 ) 网络教育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商,传统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情商。网络教育中的信息异常丰富,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可以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向往。学生在网络中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与综合。   当学生从传统教育耗时重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后,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学习和创造。虽然网络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但是网络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商上却有较大的困难,因为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忽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传统教育可以弥补网络教育的这一不足。   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以便在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 二 ) 网络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传统教育益于发展学生的协作。网络教育中学生往往是单独学习,单独解决问题,有很强的独立性: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是求助于教师,更多的是在网络中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   但独立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向自我中心转变。当一个人过度相信自己,就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不能与他人合作。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使得各项任务绝非个人就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显得尤其重要。传统教育中学生和教师彼此互相联系,经常交流,经常从事同一活动,接触的时间很多,彼此之间也更容易沟通,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经常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得到体验,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日益增强。这将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三 ) 网络教育益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传统教育益于形成学生的观念。网络教育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可以置疑权威、调查研究并进行考证,可以把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公布在网络中,真正做到个性张扬。   然而网络教育的开放性也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对学生的行为有很强的指导性。网络教育中没有规范价值,面对各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如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电脑黑客。   且过度上网容易使学生逃避现实,形成网上依赖综合症。传统教育则不同,学生接受的教育材料是经过严格筛选考证的,不符合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与法律范畴的内容一般不会出现在教材中,且学生的日常行为受到教师的严格监控。如果出现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教师会运用教师权力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纠正。   总之,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彼此不可取代,而应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网络教育是传统教育的补充,它只有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才能全面完成教育的使命;而传统教育只有借助于网络教育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独立性的发展,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   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篇2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信息化浪潮推进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教育体制和模式也受到巨大冲击。信息化对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推动着教育不断创新发展。   信息化改变教育环境。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校园、课堂等教育环境将转变为由网络架构、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所组成的新型教育环境。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形成一个开放的教育平台,进而产生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育者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更需要用信息化的理念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领域。   信息化改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教学的完成必须依托于学校等实体。而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系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校园,传统学校、网络学院、虚拟开放大学等共同构成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受教育者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面授方式获得知识,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足不出户异地接受教育,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在一个虚拟的教室中进行课程学习和讨论。电子学校将融入我们的生活。   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教育改革创新步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技术,能够有力促进教育系统的重新组合和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近年来,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配备信息化装备,并在教学、科研、教学教务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教育改革与转型。着眼于这种趋势,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开放式的教育网络,最大程度地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化改变教育评价标准。知识和人才是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基本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应用更为重要,信息化环境下的知识观更强调“怎么做”。因此,传统以知识拥有量和知识运用能力为判断标准的人才观将被素质型人才观所代替。素质型人才观更加注重人才的信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精神、适应能力。在信息化时代,道德是人才的灵魂,体力和智力是人才的基础,信息和网络能力是人才的主要特点,而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   2010年,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机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加强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篇3   一、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整个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一场深刻革命。围绕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1.信息技术对教育观念的冲击,表现为人们对学校概念的改变。在信息社会中,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 庭电脑上接受优秀教师的教育和辅导,也可以利用全球信息库,随意查阅世界各地电子图书馆的有关信息。学 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由学校转移到家庭或工作场所,这一转移将使中小学教育打破了时空范围的限制,产生开 放性的中小学远程教育模式,分布于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坐在一“虚拟教室”中进行学习、讨论, 这一变化将打破“学校中心”或“课堂中心”。信息社会的教育将是一个“人选择教育”的社会。   2.信息技术将改变教师的角色。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 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及时清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 学中,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传递者,变成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还有一部分教师将由直 接教学转为间接教学,由幕前转为幕后,成为教育软件的编制者、管理者、服务者。   3.信息技术使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习活动更加灵活多样。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 识表示这一基础方面的重大突破。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示,丰富多彩 的世界都可以被模拟仿真,可以出现虚拟世界。也就是说,所有学科教学都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如果说过去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只能采取班级制的集体教学模式,无法真正作到“因材施教”的话, 在今天有了电脑、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条件下,个别化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学习模式、远程实时交互的 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讨论等等,就有了实现的可能。信息技术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 ”,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应用的层次   1.作为学习的对象: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承认21世纪是信息社会的话,那么,21世纪 的人才至少应具有和信息社会接口的能力。如果生活在信息社会中,你不会用计算机,不会用网络,那么你就 无法和这个社会相融。中小学校设置的计算机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 的兴趣和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会学生如何收集、利用、交换、共享、制作 、保护信息,使学生能适应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2.作为传统教育的辅助工具:它强调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融合,找到它在课程的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 果,能使教师和学生做到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情。   3.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创造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应体现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   4.促进全面教改:基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目标、内容、模式、组织形式做根本性的改革。   (二)校园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的建设   1.多媒体综合教室:在该教室中可以实现多媒体组合教学。在该模式下,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操作,结合教 学内容展示事例,创设情景,呈现过程,提供示范。该系统适用于各学科的班级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演示教学 问题,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发挥。缺点是学生只能看和听,而不能“做”,学生的反馈信息只能靠教师察言观色 ,设疑提问方式获得。   2.多媒体电子教室:在该教室中, 无论任何形式的教学信息, 如CD-ROM、CAI课件、计算机应用程序、教 学录像、录音、投影、 实物等,均能实时播放,实现教学演示、示范、讲解功能。广播过程中,教学信息可以 同步传送给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实现了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教师可以不离开 座位,观察任何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监听学生之间的讨论,使教师能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控教 学进程。教师还能够对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进行远程遥控,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 不懂的问题,可以呼叫教师请求辅导。教师在监听、监看过程中,如发现问题,也可以接通学生机进行个别辅导。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无疑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双翼,我们的教师将遨游在更广阔的教育天地,将越飞越高。   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篇4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因此,认识知识、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对教育发展及其前景都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知识与信息在信息时代的价值   世界正处在一个信息与通信技术大变革的时代。知识与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日益广泛深入地渗入到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中。知识与信息是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是信息社会的必需。知识与信息对于信息社会,好比鲜血对于人体一样重要。没有知识,没有信息的流通,信息社会就会崩溃,人类社会就会陷入历史倒退的危机。知识与信息是与信息社会相伴随的信息经济的主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信息社会的财富。拥有知识与信息就拥有发展的优势与机会。但是,知识、信息与自然资源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首先,知识与信息具有时效性。知识与信息是不断更新的,今日之拥有并不保证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因此,知识与信息的拥有是一千不断进取的过程。   其次,知识与信息具有共享性,是可以分享和再生产的资源。知识与信息的能量只有在传播与应用的过程中才能释放出来。因此,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途径,是在信息社会中拥有发展的机会和优势的关键所在,而社会的信息技术水平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和衡量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已将“地球村”的假说变为现实。在许多领域中,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距离已不再是影响获取产品与服务的因素。遥距医疗、遥距教育、遥距购物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遥距模式代表着全球化的遥距经济的诞生。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其中首当其;中的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与革命。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知识资源的拓展,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更广阔的天地,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电子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首先,信息时代需要有知识的人才。人类知识财富需要代代相传,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信息社会的知识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因此,知识的拥有不仅止于对前人积累的知识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更新。   其次,信息社会不但要求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人们通常认为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令人朱去情感,失去人际协作能力。由此推出信息社会中只需要与机器打交道,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人际协作的结论。其实不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减少了人际交流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降低了人际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如果说工业化中采用机器的结果是以流水线的集体劳作方式代替了个体劳动方式,从而显示人际协作的重要性,那么,信息社会中的遥距模式,是以网络化的更为精密的系统协调代替了流水线式的协调。纪律观念、分工合作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等都是信息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美国与澳大利亚等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常出一些题目,分工合作,进行解答,然后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再次,信息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能够适应环境。因此,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加快了整个社会的活动节奏,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生存与发展。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青少年吸毒率、自杀率、犯罪率上升的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见,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时代使命。   三、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第一,教师的“讲”变为“导”。曾经有入怀疑信息时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将会代替教师的角色,其实不然,信息时代教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但是,教的方法已经有本质上的变革。“教”师应该变为“导”师。工业革命以前,一个人可以通晓百科,一位老师可以包揽从天文地理到人文科技的所有课程,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丰富,出现了分科教学的学校教育。一个人可以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而通晓百科的通才已经不可能存在了。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的爆炸性膨胀,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第二,学生的“听”变为“学”。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矢口识将会更力口深刻、巩固。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挑战,这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田震清、尹冰心著《论信息技术对21世纪教育观念的影响》,原载于《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   [2]南国农著《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原载于《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8月。   [3]潘克明著《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原载于《人民教育》,1999年12月。
2023-09-01 00:12:101

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信息化教育的概念 信息化教育是电化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网络教育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的,最早是由内蒙古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李龙教授于2001年初提出的,并创建了一个中国化的英文词组来表达:信息化教育—Informationalized Education ,简称 I-Education或IE[1]。它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紧随科技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因为当今世界上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使人们还来不及规范和统一某些新的概念,更新的东西又涌现了出来。日前,笔者在查阅有关信息化教育的相关资料时,陆续见到了若干条有关信息化教育的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1、所谓信息化教育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刘得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中国电化教育,2002,(1)) 3、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的表现形态。(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4、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笔者比较赞同《信息化教育概论》一书中提出的定义,它可以让我们对信息化教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定义认为: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二者缺一不可。这才抓住了矛盾的主次方面,把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中,做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无疑于会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化教育的实质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和现代教学设计技术)来做两件事情(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实现一个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从上述的有关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分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实现。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问题 1、穿“技术”新鞋,走“传统”老路 目前,教育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制约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关键,尤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在推动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尽管有许多学校较多地运用了信息技术,并且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只重视信息设备的引入,教学水平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没有充分体现信息化教育的特色。 2、“技术至上”主义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南国农教授就明确指出:“电化教育姓教不姓电”。信息化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育,其支撑的基础是技术,技术要在相应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使用才能发挥更高的效能。我们很多教师把教育媒体等同于信息化教育,从而导致当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技术、轻理论”现象(这个问题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上位问题,它直接决定了其它相关误区和瓶颈的解决),使信息化教育落入了“唯技术论”、“技术至上”的窠臼,延缓了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进程。 3、只说不动、措施无用 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从21世纪初它的兴起开始,就有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可谈了三、四年了,实践中并没有多少改变,就如一位参加过信息化培训的中学校长所言:听专家报道,听了感动;看先进学校的成果,看了激动;回到自己的学校,就是不动。原因呢?很简单,因为很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落实。 (二)师资问题 1、教师素养不足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难度。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如何选取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等,教师信息素养不足是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问题。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而不是实行“电灌”甚至“电灌”加“人灌”的“人机共灌”的“新技术”和“新手段”。 2、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师资力量短缺,且其中多数教师是从其它学科转行的。有些信息技术教育课老师虽然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但却对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学与教的理论缺乏了解,无法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能在教学中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国际互联网搜索、检索所需信息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总之,能满足信息化教育所需要的具备专业能力强、信息素养高等条件的教师数量不足将严重影响着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实现、普及与提高。 (三)条件问题 1、硬件资源有限 2.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建设程度极不平衡: (1)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目前,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的人均配比大约是3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的人均配比则远不达全国的平均水平,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西部农村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 (2)东南部和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 据2001年底统计,北京和上海分别为14.87名学生和16.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云南省、贵州省和甘肃省,分别为186、118和9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我国东南部经济水平高于中西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远比中西部高,这必将导致东南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要快于中西部。[3] 3、教育资源匮乏。 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是开展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它是教育信息的载体,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建设的好坏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劣、持续积累和深度应用会直接影响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当前教育信息化中一个严重问题就在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结构性匮乏。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教学资源无论是从其内容、数量、媒体种类还是从其存储、传递和提取上都教上世纪有了更高的要求,咱们在网上看到的资源是很多,可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其可获得性和交互性不高,很难找到需要的有效资源,没有参考价值的垃圾资源很多。 三、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1、教学思想的转变 知识经济的今天,学习资料的来源已不仅仅是教师和书本,教师的任务已不再是教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运用信息技术在信息网络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信息化教育中,应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去创设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 2、对信息化认识的转变 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信息化教育实现程度如何,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是看其硬件建设方面如何,很少去关注硬件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没有很有效的方式去评价。这要求我们自身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重硬件建设,同时要加强教师对硬件资源有效应用的培训,使教师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媒体的利用效率,要使教师充分意识到,媒体的主要功能不应是传递教学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工具。 (二)、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 1、围绕教学,开展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的学是为了更好的教,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通讯工具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环境,而这些新生的事物对很多教师来说以前未接触过,所以对教师进行培训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学会用这些技术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一些教师由于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缺乏,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从而对教育媒体望而止步,从“不会用”到“不想用”,这些都不利于信息化教育的实现和普及。所以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引导教师入门和激发教师学习兴趣两个方面。 2、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 教学本身是一种艺术,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风格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怎么来组织自己的教学组织形式,用什么样的教学风格来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可帮教师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育理论、教学内容,选择使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风格,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育资源的建设 教育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还可以回收和利用社会上许多闲置的旧计算机支援贫困地区以加快其实现信息化教育的进程,也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信息化教育的实现过程中,教师应该搜集各方面的媒体素材,并把收集的素材能进行合理的加工,形成实用的容易获取且交互性强的教育资源。在现实有限的资源情景下,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广泛共享,弥补一点教育资源的不足。 四、结束语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途,近几年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可目前在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我们的现有条件还难于在全国普及信息化教育,要促进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进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作好准备,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教育,把握信息化。 【参考文献】 [2] 南国农 信息化教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DB/OL]http://www.chinaet.org [5] 刘雪锋 张虎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质的挑战[J] 教育信息化,2004,(9)
2023-09-01 00:12:291

开展项目学习有什么意义?项目学习中师生各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理论上可以实行,理论上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但是,也只能是理论上如此。对小学生可能好点,对于高中生,完全无法实践,别听专家忽悠了,如果他们在县镇学校连续上一个学期课,并参与学生期末考试质量评比。就知道理论和实践的区别了。
2023-09-01 00:12:402

怎么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开题报告

题目定下了吗
2023-09-01 00:12:541

教育科研课题有哪些类型

课题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按研究功能划分,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开发性研究课题。理论性研究课题指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形成或发展教育科学理论为目的而进行的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是运用基础理论研究得出的一般知识、原理、原则,针对某具体实际问题,研究某一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提出比理论性研究更有针对性的理论和方法,主要解决实际问题。开发性研究课题是建立在前两种研究的基础上,以开发能使用的教学产品为目的的课题研究。教育产品除教科书、投影片等有形产品外,也包括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或组织教育教学的策略、程序等无形产品。 此外,也可以研究的深度不同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预测性课题,也可按课题的来源分为招标课题、自拟课题;按研究对象不同分为教育课题、管理课题、教学类课题、教学科技课题等。(1)、按研究的领域分类,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①、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是提示教育现象本质,阐明教育的客观规律概括教育的基本教育理论原则,发展和完美理论。通过教育的客观规律,寻找新的事实,发现新的理论和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理论的体系性、效益的长期性和研究的连接性。例如:关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规律、教育评价性等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   ②、应用性研究   它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实际应用目标而进行的科学实验和技术性研究,教育的应用性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是把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转化教育技能、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案。使教育理论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达到某种具体和预定的目标。这种研究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直接解决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实践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其研究特点是使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化和实用化。目前绝大多数教育研究是应用性研究。例如: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小学生流失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研究,改造薄弱学校研究,青少年潜能开发研究等。   (2)、按研究范围大小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①、宏观研究   是对教育系统较大范围内的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外部的关系,如教育与政治经济,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口等关系研究;二是教育内部带有全面性问题的研究,如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政策、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投资等研究   ②、中观研究   界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它是对一范围、一个领域、一条战线、一个部门内的教育科学研究。例如:幼儿教育研究,初等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研究、成人教育研究,农村教育研究,师范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等。   ③、微观研究 是对教育问题某个单独因素进行具体细致的研究,这种研究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往往是针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如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差生学习障碍研究等  (3)、按研究的层次分类,可分为阐释性研究,综述性研究和创造性研究。   ①、阐释性研究   阐释性研究是一种简单的研究,它是将教育现象和已有的教育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性并解释出来。   阐释性研究是低层次研究,它是对各种教育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在解释别人的论证。虽然阐释性研究是简单的研究,但在科研中必不可少,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有利于普及工作。在教育科研活动中,有对揭示性问题的各种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都属于阐释性研究。   ②、综述性研究   综述性研究是把分散、不全面的观点综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的研究。它所研究对象不是单一的事件,不是某一种情况,而是某些现象或某一事物的诸多方面。 综述性研究是对知识的加工,包括贮存、分析、鉴别、整理,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体系化。综述性研究成果往往是对某个教育规律的认识,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查或实验的基础上对某一教育问题的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3)、创造性研究   创造性研究是高层次的教育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教育信息,探索为、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和产品,具有改革教育教学的实际价值或理论意义的研究。其成果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方法、新技能、新成就,也可以是其它表现形式的成果。
2023-09-01 00:13:051

我国农村教育机构的规模

  1、摘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存在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要发展好农村远程教育必须从农村教育的现状出发,必须弄清它的服务对象、市场需求情况,探索适合我国农村远程教育的途径和模式。本文在对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客观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在农村开展远程教育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农村;远程教育;问题;对策  我国农村面广人稀以及70%的人力资源在农村的现实决定了农村教育要突出抓好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是运用现代手段实施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支柱,开放度大,能摆脱时空局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个性化学习要求,提供充裕的学习机会,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将逐渐成为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农村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广大的农村急需一批善于将各种信息转变为可行和适用的个人知识并具有较强的传授等个体学习扩展能力的从业者。要培养在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农村学习群体,已成为农村教育尤其是远程教育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的教育工作。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7]在《教育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教基〔2003〕14号)中指出:深入调查研究,抓紧制订本地区、本单位贯彻《决定》和会议精神,发展改革农村教育的工作规划和工作方案。[8]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4年度工作要点》中指出要精心操作,努力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9]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变巨大的人力资源为丰富的人才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是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农村远程教育层次,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实施农村远程教育也是缩小教育“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我国农村远程教育的现状分析  1、在我国农村中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文化素质低。  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在农村中15—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有7200万人,占22.5%;小学文化程度2.07亿人,占45.4%;初中1.13亿人,占24.76%;高中和中专0.33亿人,占0.73%;大专以上仅36万人,占0.08%。我国农村青年同龄人中仅有5%左右能够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每年农村有1200万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没有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回到农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农村存在严重的人才浪费和资源浪费。  农村人才稀缺,然而却在进行着大肆的人才浪费,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得到合理利用。由于缺少整体规划,在农村存在各自为政、自建系统、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现象。  3、农村网络不健全,技术到第一线的更少。  长期以来,农村科教体系的现状是“网破、人散、线断”,我国农村科教网络没有建立起来,根本没有形成主渠道,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太少,主要问题是农村长期坚守第一线从事农村成人再教育、技术更新培训的人员微乎其微,各乡镇农技站形同虚设。  4、农村学生知识面狭窄,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机会少,途径单一。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尤其在边远地区,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人们的思想也比较传统,难以接受新事物。这样,农村学生接受知识只能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从而导致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除了会背一些书上的死的东西,其它的什么也不会。这与国家提出要培养创新人才大相径庭,也是相悖于“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战略的。  5、学习群体观念的转变趋势。  从成人教育角度来说,就是正逐渐地真正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意识正在逐步加强,这在成校及其他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可知一斑。  二、发展农村远程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一)“瓶颈”问题  1、科技人员在“硬件”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很少有人在“软件”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上下功夫,这是阻碍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建议远程教育相关部门应重视并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软件”的开发与研究,否则会是远程教育不能健康、协调、有序的发展。  2、资源短缺、资金不足、师资不平衡也是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瓶颈。开展远程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把教案电子化之后,放到一个网站上就能实现的。提供远程教育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网站、网络需要经费,租用通信线路需要经费,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需要经费,而维护网站的正常运行还需要继续投入经费。要想得到优秀的网络教育课件资源,需要有优秀教学人员拿出时间与课件设计人员密切结合,进行课件的设计,并在使用中不断修改、提高。这样一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创造,也需要高水平人力资源的投入、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而资源建设和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发展远程教育的重点。因此,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做好远程教育,拓展远程教育空间,提高远程教育的效果,可以考虑试行“政府+学校(高校)或培训机构+企业”的模式。政府负责制定远程教育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加强远程教育的管理和宏观调控;高校或培训机构负责远程教育资源库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企业负责远程教育的平台、技术支撑及商业化运营。三方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各得其所,就有可能推动和促进现化远程教育的更快发展。具体来说:  (1)政府对远程教育要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保护合理、正当的竞争,惩办不法的网络学校和办学点;同时应尽快制定相关的网络教学专利、激励教师投入网络教学、各高校互相承认学分学历等有关政策;承认并促使办学实体多元化;认识到远程教育政策和法规的稳定性,政策和法规制定的科学性化与法制化是决定远程教育成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远程教育立法,是远程教育有法可依。  (2)高校里那些了解远程教育、了解学生、懂教学、懂媒体、懂技术的教师须有针对性地合理有效地开发远程教学资源,及时提供有利于知识运用的例题、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辅导和帮助学生自检自测的题库等。通过农村中小学可以进行多方位的文化、科技、教育辐射,全国60多所农业大学、360多所农业专科学校、遍布乡村的小学、各县建立的中学以及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的广播电视大学和农业广播学校,在充分利用原有教育手段的同时,加强现代技术装备,完善支持学习系统,开办远程办学点。  (3)企业参与远程教育,这为远程教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要注意企业参与远程教育所带来的问题:企业的功利性与远程教育的社会性相冲突,企业与远程教育两者的运行机制、组织机构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企业参与远程教育应发挥自己的优势,以资金、技术输入的形式与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合作以避免企业固有的运作机制。组织机构与远程教育“软件”之间的矛盾。  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要开展农村远程教育,首要的是在所有农村中心小学、初级中学、中心初中及高中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和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教室,并使所有乡镇的中心中学、中心小学和县城区中小学全部接入县教育城域网和国际互联网,逐渐使这些地区的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因此可采用计算机租赁模式,按“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学校合作和家长自愿”的原则,由企业一次性投入,建成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投影教室和县教育城域网,按计算机租赁经营方式,由企业按学期向学生家长收取适当的计算机租金,企业可收回全部投入,并取得合理利润,其全部硬件设备归学校所有。学校负责计算机等设施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都得到了各自的利益,获得了三赢。  在经济落后的边远农村,开展远程教育必须首先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其中资金是最大的障碍。落实资金渠道,切实解决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缺乏资金投入的问题,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  (1)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中央、省、市、县各级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只有经费总体投入增加了,才能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留有相对较宽松的经费余地,这是解决普及工作经费不足的治本之策。  (2)必须明确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机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所需经费应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一样纳入县以上各级政府财政专项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逐年有所增加。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如果不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发展远程教育将完全失掉了可行性。  (3)适当降低学生上机收费标准。  (4)处理好“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与人民自愿支持教育的关系,继续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  2.调整政策,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开设松绑。要充分保证农村中小学生平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力,必须改变边远农村地区不能征订信息技术教材的现象,应将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列为必订科目。  3.建立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扶持机制。由各级政府规定扶持对象、扶持时间,在资金、设备、技术、师资等方面进行扶持以减轻贫困农村地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压力。  4.建立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培训机制,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5.明确政府职责,加强专项督导。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与“普九”工程一样,列为地方政府行为。同时,通过对地方的普及工作进行定期的专项督导,使地方政府充分地履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职责,从而推动农村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二)东西部协调发展问题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远程教育的发展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这应引起有关部门与领导的注意:远程教育要执行“东西联动,开发西部”的战略方针。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实行政策导向,鼓励东部沿海各大名校的远程教育向中西部发展。同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中西部远程教育实体进一步发展。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社区的形式,教育的分布、水平和发展也极不平衡。东西部之间有差异、平原和山区有差异、城市周边和边远农村有差异、不同的民族之间有差异……,实施农村远程教育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一定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照搬一个模式,搞一刀切。社区教育是农村远程教育的实现形式之一。要通过试点向周围幅射,有组织、有领导、积极稳步地把试点经验在较大的范围推广,把一个地区的成职教育都带动起来。农村成人教育机构要为农村学习群体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学习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我国农村远程教育要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采用教育、培训等手段来提高劳动者素质,逐步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培训网络,并在落实“双基”工程中建成了一批省、市级示范乡(镇)成人学校,使农村远程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在乡镇要建设一些相对设施较好的培训中心或教室;能建立一支实用的培训师资队伍;建立经常性的“成人培训超市”;开发适应农村学习群体学习需求的培训项目;组织适应性的讲座;加强镇村两级培训网络,建立以乡镇成校为核心、行政村为依托的培训网络,特别是在行政村区域扩大以后,要加强行政村一级培训功能,可以发挥行政村“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村级成校在一定程度上正成为农村远程教育的主渠道。营造优化学习环境,努力建设农村学习化社会。  (三)“安居”工程和“容量”工程  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必须要考虑“安居”工程和“容量”工程这两个问题。在农村通过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使远程教育为农村经济服务,这是农村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重要途径和表现形式,也是“安居”工程的应有之义。“容量”工程即“适度规模”问题。它是一个随着教学条件变化的动态概念,也就是指在一定教学条件下,保证教学质量的注册学生的最大规模。这是符合远程教育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的:规模偏小,质量有保证,但效益会受损;规模过大,质量就会失去保障,效益便会出现负增长;只有规模适度,才会实现质量和效益双赢。远程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逼近适度规模办学。  (四)“质量”工程  质量始终是远程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农村远程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这是其一。其二,必须建立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关心设施、师资、资源、服务等基本条件的建设,注重教学组织与服务,强化全过程的管理监控。其三,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必须强调课程整合和多媒体一体化设计,强调媒体的运用;要强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支持服务系统以使学生达到较好的自主学习的效果。同时,系统的优势发挥与可控管理,适度规模的把握,都是保证远程教育质量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远程教育的模式  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异大,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必须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逐步推进。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目前有三种模式: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  1、在边远地区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发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全国大约有11万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其中中西部为9.9万个。边远地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大都缺乏师资,特别是一些主要课程合格教师更为缺乏,教育教学水平不高。为中西部各地边远地区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发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配套教学光盘,以教师讲授为主,播放光盘为辅,帮助教师备课,以解决这些学校在一些课程上缺乏师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是设备操作简单,教学方式易掌握,一次性投入少。  2、为农村中小学建设卫星教学收视点。全国农村小学38.4万所,其中中西部为31.5万所;全国农村初中有3.74万所,其中中西部2.98万所。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接收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广大教师能够及时地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卫星传输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备课、同步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等,提高当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是能获取多种媒体资源,实时更新,存储量大,覆盖面广,成本低,可以提供最基本的数字化环境。  3、为农村乡镇初中配备计算机教室。要把在乡镇初中建设计算机教室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利用网络环境备课,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在乡镇初中计算机教室可以发挥多种功能作用,利用计算机教室学生可以学习信息技术,可以上网学习浏览,接收卫星数据广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是提供网络环境,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提供师生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条件,提供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条件。  通过三种模式还可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知识,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服务。  开展农村远程教育要坚持“总体规划,充分论证、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7]要与我国农村教育总体发展目标、与贫困地区“两基”攻坚、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相结合;与中小学课程改革、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与教师队伍继续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相结合;与完善基础教育“以县为主”体制,落实地方各级政府教育职责相结合;与“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发展相结合。  三、结束语  以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需要,也是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教育社区化,学习社会化,建立适合农村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教育。实施现代远程教育需要现代远程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当前国际远程教育发展已经历了函授,广播电视,音频、视频、光盘等多媒体并开始向多媒体交互式、全景网络式、计算机网上教育等现代远程教育迈进。我们应抓住高科技发展的机遇,弄清并妥善解决远程教育中积淀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德斯蒙德·基更编,丁新等译.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8  [2]李盛聪.现代远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唤[J].电化教育研究.2001,(12).  [3]张爱文,冯琳.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深层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月刊.2003,(1)  [4]远程教育促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 www.edu.cn 2003.12发表  [5]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工程. www.netbig.com 2004.4发表  [6]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获国务院批转. www.cernet.edu.cn 2004.3发表  [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www.ep-china.net 2003.9发表  [8]教育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www.moe.edu.cn 2003.10发表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4年度工作要点. www.moe.edu.cn</p>  [10]逸云.Online Education in China[J].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2003,(10)
2023-09-01 00:13:301

cms参考文献

1/100【题 名】内容管理系统在媒体网站的具体实施【作 者】李岩【刊 名】世界广播电视.2007,21(7).-56-592/100【题 名】内容管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作 者】张猛【刊 名】电脑开发与应用.2007,20(8).-44-46,493/100【题 名】海市网站内容管理系统WCM4.5【作 者】无【刊 名】电子技术应用.2007,33(8).-15-154/100【题 名】海市网站内容管理系统WCM4.5【作 者】无【刊 名】互联网周刊.2007(14).-77-775/100【题 名】使用内容管理了吗?【作 者】刘金民【刊 名】软件世界.2007(14).-60-616/100【题 名】为广电行业提供原动力——惠普、方正联袂打造河南电视台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无【刊 名】广播与电视技术.2007,34(7).-121-1217/100【题 名】全国广电技术精英深入研讨河南台播出内容管理应用——方正电子播出内容管理系统河南台应用研讨会【作 者】无【刊 名】广播与电视技术.2007,34(7).-121-1218/100【题 名】基于J2EE的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 者】潘明 张子军 陈艺【刊 名】现代农业装备.2007(5).-55-589/100【题 名】内容管理系统(CMS)的发展与应用【作 者】徐方 邓敏【刊 名】孝感学院学报.2007,27(3).-70-7210/100【题 名】海市网站内容管理系统WCM4.5【作 者】无【刊 名】电子技术应用.2007,33(7).-12-1211/100【题 名】惠普公司——方正、惠普联袂打造河南电视台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无【刊 名】现代电视技术.2007(7).-151-15112/100【题 名】海市网站内容管理系统WCM4.5【作 者】无【刊 名】互联网周刊.2007(13).-87-8713/100【题 名】高校研究机构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 者】何晓蓉【刊 名】现代计算机:下半月版.2007(6).-70-72,7514/100【题 名】开源LCMS网络平台应用【作 者】陈凯 滕道祥【刊 名】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22(4).-18-2015/100【题 名】海市网站内容管理系统WCM4.5【作 者】无【刊 名】电子技术应用.2007,33(6).-15-1516/100【题 名】内容管理系统CMS【作 者】无【刊 名】世界宽带网络.2007,14(4).-108-10817/100【题 名】内容管理系统在图书馆网站建设中的妙用【作 者】王国平【刊 名】计算机与网络.2007(8).-54-5518/100【题 名】一种基于XML的CMS元数据索引算法【作 者】肖晨 武东英 郭绍忠 陈新【刊 名】计算机工程.2007,33(7).-62-64,6719/100【题 名】图书馆与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王向敏【刊 名】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4).-85-87,9020/100【题 名】基于开源Web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与比较【作 者】吴振新【刊 名】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4).-1-421/100【题 名】基于Plone内容管理系统的机构虚拟工作平台构建——以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虚拟工作平台建设为例【作 者】曾燕 刘小兵【刊 名】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4).-62-6522/100【题 名】开放源代码的内容管理系统Drupal【作 者】马建玲【刊 名】现代情报.2007,27(2).-50-5223/100【题 名】Spycer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无【刊 名】世界广播电视.2007,21(4).-88-8824/100【题 名】如何购买数字化学习系统【作 者】胡晓虹(编译)【刊 名】中国远程教育.2007(03X).-78-7825/100【题 名】欧洲急需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胡晓虹(编译)【刊 名】中国远程教育.2007(03X).-78-7826/100【题 名】为广电行业提供原动力——方正、惠普联袂打造河南电视台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无【刊 名】网管员世界.2007(6).-99-10027/100【题 名】基于网站群技术建设市级政府门户的研究探讨【作 者】姚志新【刊 名】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1).-25-26,3028/100【题 名】JTBC网站内容管理系统漏洞解析【作 者】TTFCT【刊 名】黑客防线.2007(3).-30-3429/100【题 名】动易网站管理系统最新漏洞解析【作 者】TTFCT【刊 名】黑客防线.2007(2).-22-2630/100【题 名】茁壮网络进驻张家港广电【作 者】无【刊 名】世界宽带网络.2007,14(2).-14-1431/100【题 名】33 茁壮网络新年喜庆进驻张家港广电【作 者】无【刊 名】中国有线电视.2007(3).-371-37132/100【题 名】36 为广电行业提供原动力——方正、惠普联袂打造河南电视台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无【刊 名】中国有线电视.2007(3).-372-37233/100【题 名】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研究【作 者】唐光前【刊 名】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2).-7-1334/100【题 名】基于Mambo的CMS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作 者】张鹏 袁可 陈文文【刊 名】农业网络信息.2007(1).-52-5435/100【题 名】应用内容管理系统建设课程教学网站的研究【作 者】邬厚民【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254-254,27936/100【题 名】方正、惠普联袂打造河南电视台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无【刊 名】世界广播电视.2007,21(1).-17-1737/100【题 名】佛山电视台打造“E”化门户 华为3Com构建佛山电视台新闻中心网络【作 者】潘粤宁【刊 名】世界广播电视.2007,21(1).-82-82,8438/100【题 名】基于web服务的内容管理系统构建【作 者】谢翠萍 赵云 向函【刊 名】计算机系统应用.2007(2).-6-939/100【题 名】基于CMS的图书馆信息发布平台及MCMS实现【作 者】焦允[1] 刘晔[2]【刊 名】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1).-86-8940/100【题 名】佛山电视台打造“E”化门户——华为3Com构建佛山电视台新闻中心网络【作 者】无【刊 名】计算机安全.2007(1).-65-65,6741/100【题 名】基于企业服务总线的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应用【作 者】丛林 杨扬 李晓东 郭文彩【刊 名】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24(1).-255-25742/100【题 名】因特网内容管理系统设计【作 者】郭广航【刊 名】电脑与电信.2007(1).-79-8143/100【题 名】^ezONE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作 者】无【刊 名】智能建筑.2007(1).-76-7644/100【题 名】菜鸟也能当站长【作 者】dream【刊 名】计算机应用文摘.2007(01S).-84-8545/100【题 名】基于J2EE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 者】陈俊 汪诗林【刊 名】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34(12).-159-16246/100【题 名】为广电行业提供原动力——方正、惠普联袂打造河南电视台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无【刊 名】广播与电视技术.2006,33(12).-128-12847/100【题 名】佛山电视台打造“E”化门户——华为3Com构建佛山电视台新闻中心网络【作 者】无【刊 名】计算机与网络.2006(23).-57-5748/100【题 名】方正翔宇CMS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典型案例【作 者】无【刊 名】中国传媒科技.2006(11).-61-6249/100【题 名】基于数字播出的媒体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 者】范艳华[1] 卢宝丰[2] 陆伟[3]【刊 名】广播与电视技术.2006,33(10).-95-9750/100【题 名】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内容管理系统的建设思路与实践【作 者】周迅【刊 名】现代电视技术.2006(10).-50-50,5651/100【题 名】内容管理系统分析【作 者】王钧【刊 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4).-54-5552/100【题 名】基于ZOPE的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郭力子【刊 名】计算机系统应用.2006(11).-13-1653/100【题 名】图书馆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的选用【作 者】胡玮[1] 罗小安[2]【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9).-59-6054/100【题 名】入侵新云官方站点——最新新云系统漏洞解析【作 者】萍水相逢【刊 名】黑客防线.2006(9).-26-3155/100【题 名】全球化内容管理系统框架的研究与设计【作 者】吴国仕[1] 傅湘玲[1] 艾莉莎[2]【刊 名】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7).-73-76,7956/100【题 名】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作 者】金花 曲俊华 谢萍【刊 名】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34(8).-109-11257/100【题 名】燕京行与柯尼卡美能达联合推广系列产品【作 者】无【刊 名】中国印刷.2006(8).-118-11858/100【题 名】内容管理系统构建方法探讨【作 者】朱爱华[1] 苏浩翔[2]【刊 名】世界广播电视.2006,20(8).-128-13159/100【题 名】面向模式分析与设计方法应用研究【作 者】龚立[1] 许炎义[2]【刊 名】微计算机信息.2006(08S).-264-266,19060/100【题 名】开源内容管理系统:Plone【作 者】潘俊勇【刊 名】软件世界.2006(14).-81-8161/100【题 名】谈谈出版业的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吴向 张泽【刊 名】中国编辑.2006(4).-20-2162/100【题 名】“内容管理平台高峰论坛”在重庆召开【作 者】无【刊 名】现代电视技术.2006(7).-60-6063/100【题 名】基于J2EE内容管理系统的实现及其应用研究【作 者】鲁胜虎 夏安邦【刊 名】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35(8).-1-464/100【题 名】应用J2EE构建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作 者】陈厚桥【刊 名】计算机时代.2006(7).-40-4265/100【题 名】基于J2EE的农业机械装备信息网CMS系统的实现【作 者】阎楚良 赵海彬 田兆锋【刊 名】农业机械学报.2006,37(6).-106-10966/100【题 名】新名词【作 者】无【刊 名】信息系统工程.2006(6).-99-9967/100【题 名】Drupal使内容管理更轻松【作 者】朱珠【刊 名】开放系统世界.2006(6).-55-5668/100【题 名】方正翔宇CMS网站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无【刊 名】中国报业.2006(5).-79-7969/100【题 名】思华:重点展示HFC互动电视解决方案【作 者】无【刊 名】世界宽带网络.2006,13(5).-53-5370/100【题 名】突破媒体领域 方正成功涉足运营商网站建设【作 者】无【刊 名】中国传媒科技.2006(4).-48-4871/100【题 名】方正翔宇CMS网站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无【刊 名】中国传媒科技.2006(4).-59-6172/100【题 名】内容知识库数据模型研究【作 者】丁宏伟 姚卫东【刊 名】现代电子技术.2006,29(10).-81-83,8773/100【题 名】学习内容管理系统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作 者】李君丽 祝智庭【刊 名】计算机工程.2006,32(8).-97-9974/100【题 名】方正“精瀚”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无【刊 名】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6(3).-79-7975/100【题 名】沟通协作 共享资源——俊和在线电子政务平台【作 者】无【刊 名】软件世界.2006(6).-50-5076/100【题 名】基于PLONE内容管理系统平台的制造企业知识管理【作 者】曾惠兰 周传宏 占继干【刊 名】机电工程.2006,23(3).-47-5177/100【题 名】内容管理系统在企业门户网站建设中的应用【作 者】魏鹏飞【刊 名】湖南电力.2006,26(B02).-18-2178/100【题 名】Bersin预计学习内容管理系统市场将增长30%【作 者】胡晓虹(编译)【刊 名】中国远程教育.2005(11X).-74-74,7679/100【题 名】CMS中RBAC模型的改造和应用【作 者】曹勇刚 金茂忠 刘超【刊 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31(10).-1153-115880/100【题 名】基于设计模式的内容管理系统“多站点发布”设计【作 者】龚立[1] 许炎义[2]【刊 名】舰船电子工程.2005,25(6).-77-8081/100【题 名】基于B/S模式的教师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 者】胡秋灵 孙权【刊 名】情报杂志.2005,24(11).-50-5282/100【题 名】掌握Zope/Plone先桫【作 者】顾宏军【刊 名】开放系统世界.2005(12).-126-12783/100【题 名】手把手搭建Linux网站【作 者】翟翔【刊 名】开放系统世界.2005(11).-118-12384/100【题 名】方正“无忧”播出内容管理系统——播出节目管理的新模式【作 者】卢江晖 张蕲龙【刊 名】现代电视技术.2005(10).-30-3285/100【题 名】基于设计模式的内容管理系统发布程序设计研究【作 者】龚立[1] 许炎义[2]【刊 名】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5,33(9).-57-59,8486/100【题 名】三问存储:如何存储各种数据【作 者】王晓丹【刊 名】网管员世界.2005(9).-13-1587/100【题 名】博客语文初成长【作 者】蒋婷飞【刊 名】苏南科技开发.2005(9).-33-33,4788/100【题 名】创建面向构件的工作流、报表、内容管理【作 者】黄柳青【刊 名】程序员.2005(7).-134-13589/100【题 名】学习内容管理系统:e-Learning的第二次革命【作 者】赵呈领 万力勇【刊 名】电化教育研究.2005(7).-42-4590/100【题 名】方正电子力推播控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无【刊 名】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5(6).-74-7491/100【题 名】打造多彩荧屏——EMC黑龙江电视台内容管理系统成功案例【作 者】无【刊 名】中国传媒科技.2005(4).-41-41,3592/100【题 名】基于Struts框架构建网站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刘军【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6).-249-25193/100【题 名】NMS推出全新应用架构Mobile Place^TM【作 者】无【刊 名】中国数据通信.2005,7(3).-128-12894/100【题 名】方正翔宇CMS网站内容管理系统【作 者】陈凯【刊 名】中国报业.2005(2).-79-8095/100【题 名】手机媒体——报纸发展的新机遇【作 者】潘玉鹏 夏欣 周岩【刊 名】中国记者.2004(11).-71-7396/100【题 名】内容管理系统中基于XML页面发布的实现与应用【作 者】杜义华【刊 名】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4(7).-32-3697/100【题 名】支持多样化上网装置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作 者】邱建雄【刊 名】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8).-151-15398/100【题 名】Zope/Plone内容管理系统的探讨与应用【作 者】严清【刊 名】昌河科技.2004(3).-20-2799/100【题 名】方正内容管理系统助力央视网络电视【作 者】无【刊 名】世界广播电视.2004,18(11).-78-79100/100【题 名】企业网站CMS内容管理系统探讨【作 者】黄伟力【刊 名】乡镇企业研究.2004(6).-84-85
2023-09-01 00:13:571

张建伟的学术出版物

1. Badrul Khan著,张建伟主译:《E-Learning的发展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进行中。2. 张建伟著:《远程学习论》,中央电大出版社,进行中。3. 张建伟、孙燕青编译:《教育技术中的心理/认知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出版中。4. 陈琦主编,刘儒德、张建伟副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余胜泉、张建伟:《教育技术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张建伟:《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教育研究,发表中。7. 张建伟、孙燕青:《初中学生的科学观及其与科学发现学习的关系》,心理学报,发表中。8. 张建伟、D. J. Reid、陈琦:《解释性支持与实验性支持对基于计算机模拟的科学发现学习的影响》,心理科学,发表中。9. 张建伟、孙燕青:《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内在条件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1期。10. 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兼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9期,第32-36页。11. 张建伟:《基于模拟式教学及其效果研究回顾》,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第68-71页。12. 曾兰芳、张建伟、黄荣怀:《从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看中国的教师培训》,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8期,第10-13页。13. 张建伟、陈琦:《科学发现学习的新近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年第4期,289-294页。14. 张建伟、陈琦:《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发现学习-学习支持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第43-48页。15. 张建伟、陈琦:《认知结构的测查方法》,心理科学,2000年第6期,第750-751页。16. 张建伟:《试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增刊,第52-54。17. 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第58-62页。18. 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3期,第55-60页。19. 陈琦、张建伟:《论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改进》,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1期,第45-49页。20. 陈琦、张建伟:《基于多媒体的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第47-52页。21. 张建伟:《从教学活动的结构看教学能力的结构》,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12期,第26-28页。22. 张建伟:《知识的建构》,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7期,第48-53页。23. 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第56-60页。24. 陈琦、张建伟:《基于计算机的有效练习和测评》,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7期,第14-17页。25.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3期,第46-50页。26. 张建伟:《概念转变模型及其发展》,心理学动态,1998年第3期,第33-37页。27. 张建伟、陈琦、常原:《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复合物理量的初步研究》,学科教育,1998年第3期,第32-35页。28.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年第1期,第61-68页。29. 张建伟、孙燕青:《初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4期,第11-16页。30.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第56-62页。31. 陈琦、李敏、张建伟:《整合信息技术于教师培训—关于中师教师准备状况的调查》,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第4期,第35-40页。32.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第75-82页。33. 张建伟:《如何实现学校德育的变革》,教育科学研究,1993年第3期。
2023-09-01 00:14:131

莱西市教育局电话号码是多少

0532-88484549 266600
2023-09-01 00:14:274

达州市通川区评定中学高级职称的条件有哪些

为坚持标准,硬化条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和原国家教委《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以下简称《试行条例》),以及中央、省有关职称改革的文件精神,现就做好我省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申报评审中小学教师职务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达到《教师法》和《试行条例》规定的条件,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思想政治条件 中小学教师晋升教师职务,必须达到《试行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思想政治条件,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四川省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的有关规定,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科学的育人观、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师德修养,遵纪守法,其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必须在“合格”(称职)及以上。 (二)任职年限 中小学教师晋升教师职务,应达到《试行条例》规定的任职年限。任职年限不够的,须按破格条件进行推荐、评审。 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委组织部等15个部门关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配套文件的通知》(川委办 [2003]21号)中的省教育厅、省人事厅《关于鼓励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暂行办法》中关于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在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其任职年限放宽一年”的规定,凡2003年及以后,到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学工作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在申报评审教师职务时,其任职年限可放宽一年。 (三)学历条件 中小学教师晋升教师职务,必须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学历。即高中教师应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应达到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应达到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其中,小学教师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应达到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 (四)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要求 1、根据省职改办《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川职改[2000]9号)的规定,申报评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免试和暂不参加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者除外),应参加全国、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应等级的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即晋升中或ISBN标志的刊物,下同)发表;或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获县教育行政部门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2)晋升中学一级教师职务 乡、镇中学教师,教育效果好,在班主任工作或教学工作中,与其他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所教班的班风好、学风好,学生无严重违纪行为;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学效果好,教学业绩在本县同类学校同学科中处于前列,学生巩固率达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并在本校及以上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上过研究课、优质课或观摩课;具有—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至少有一篇独立撰写的本专业、本学科且原则上不少于1500字的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在内刊上发表;或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获县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奖励。 县城中学教师,教育效果好,在班主任工作或教学工作中,与其他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所教班的班风好,学风好,学生无严重违纪行为;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学效果好,教学业绩在本县同类学校同学科中处于前茅,学生巩固率达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并在县及以上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上过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或观摩课;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至少要有一篇独立撰写的本专业、本学科且原则上不少于1500字的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在内刊上发表;或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获县教育行政部门三等奖及以上奖励。 国家级示范高中和省级示范中学教师,应在县及以上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上过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或观摩课;至少有一篇独立撰写的本专业、本学科且原则上不少于2000字的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获市(州)教育行政部门三等奖及以上奖励。 (3)教科所(室)的教师申报中学一级教师或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应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至少有二篇以上独立撰写的本专业、本学科且原则上不少于2500字的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每年深入学校听课、评课达到80个学时以上;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法研究,在市(州)及以上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上过辅导课、研究课或辅导、培训讲座;承担过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或研究任务,其科研成果获市(州)教育行政部门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4)电教馆(站)的教师申报中学—级或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应具有较强的电化教学研究能力,至少有二篇以上独立撰写的本专业、本学科且原则上不少于2500字的电化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具有主持、指导电化教育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发现和解决电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电教教材建设中积极探索,做出较好成绩;承担过电化教育研究项目或者研究任务,其电化教育研究成果获市(州)教育行政部门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2、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职务 乡、镇中学教师,教育效果好,在班主任工作或教学工作中,与其他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所教班的班风好,学风好,学生无严重违纪现象;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学效果良好,教学业绩在本县同类学校同学科中处于前列,学生巩固率达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并在县及以上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上过公开课、研究课或观摩课;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至少有二篇本专业、本学科且原则上不少于2000字的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在内刊上发表;或承担过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其教育教学教研成果获县教育行政部门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县城中学(含三州的省级示范中学)教师,教育效果好,在班主任工作或教学工作中,与其他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所教班的班风好,学风好,学生无严重违纪现象;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学效果好,教学业绩在本市、州同类学校同学科中处于前茅,学生巩固率高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并在县及以上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上过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或观摩课;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至少有二篇以上独立撰写的本专业、本学科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且原则上不少于2000字的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和内刊上发表(一篇公开,一篇内刊);或承担过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其教育教学教研成果获县教育行政部门一等奖及以上奖励。 国家级示范高中和省级示范中学教师,应在市(州)及以上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上过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或观摩课;至少有二篇以上独立撰写的本专业、本学科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且原则上不少于2000字的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主持或承担过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其教育教学教研成果获市(州)教育行政部门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教科所(室)教师,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有较高造诣,至少有三篇以上独立撰写的本专业、本学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较高学术水平,且原则上不少于2500字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有论著出版;每年应深入学校听课、评课达到100学时及以上;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法研究,并在市(州)及以上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上过辅导课、研究课、或辅导、培训讲座;主持或独立承担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获市(州)教育行政部门一等奖及以上奖励。 电教馆(站)教师,具有主持和指导电化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从事中小学电化教育教学研究有较高造诣,至少有三篇以上独立撰写的本专业、本学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较高学术水平,且原则上不少于2500字的电化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有论著出版;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电教教材建设中积极探索,做出显著成绩;主持或独立承担的电化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获市(州)教育行政部门一等奖及以上奖励。 二、破格晋升教师职务的推荐条件 根据四川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四川省五系列破格评审专业技术资格推荐条件(试行)〉的通知》(川职改[1992]69号)的规定,对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人员,可不受任职年限、职务档次的限制,推荐评审与其条件相应的高、中级教师职务。 (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推荐评审中学高级教师职务。 1、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三、四等奖、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及以上的主研人员。 2、部、省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一项,或二等奖两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或二等奖两项的主研人员。 3、在教材建设中,主持编写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 (二)具备下列条件之二者,可破格推荐评审中学高级教师职务。 1、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一项的主研人员。 2、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其成果转化在生产实践中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3、任现职以来,在教研、教改、或发展新学科方面成绩显著,获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一项。 4、在教材建设中,参编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 5、任现职以来的研究成果或重要建议、报告被市(州)及以上党委、政府采纳,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任现职以来,出版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二篇以上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受到同行知名专家肯定。 7、人事部、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中小学德育课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 (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推荐评审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教师职务。 1、在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项目中解决过重要技术难题,起过重要作用。 2、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一项或三、四等奖两项的主研人员,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四等奖一项的主研人员。 3、市(州)和省级厅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的主研人员。 4、国家优秀设计奖三、四等奖和省部级优秀设计奖的主要设计奖的主要设计者。 5、任现职以来,在教研、教改、教材建设方面有较大贡献,获市(州)和省级厅局优秀教学成果奖。 6、在教材建设中,参编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 7、任现职以来,发表过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著,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二篇以上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8、任现职以来,研究成果或重要建议、报告被市(州)上以上党委、政府采纳,对本地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9、人事部、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中小学德育课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 (四)具备下列条件之二者,可破格推荐评审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教师职务 1、县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一项的主研人员。 2、在教研、教改、或发展新学科方面成绩显著,获县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一项。 3、任现职以来的研究成果或重要建议、报告被市(州)及以上党委、政府采纳,对深化改革,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4、任现职以来,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一篇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5、省人事厅、教育厅授予的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厅授予的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 三、小学教师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职务 1、必须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 2、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近五年来至少有三篇以上独立撰写的本专业、本学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较高学术水平,且原则上不少于1500字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正式发表或有论著正式出版。 3、近五年年度考核中至少有三次考核为优秀。 4、近五年来在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或教学业务部门组织的小学教研会上,上过辅导课、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或公开课,在市、州小学教育界中有较大影响,是市、州学科带头人。 5、主持或独立承担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其教育教学教研成果获市(州)教育行政部门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6、教育科学研究所(室)的小学教师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务除须达到上述规定外,每学年应完成规定的深入学校听课、评课100学时及以上。 四、中小学党、政干部晋升教师职务 兼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正、副校长(含正、副书记,下同)晋升中小学教师职务,除须达到本《推荐条件(试行)》规定的相应教师职务任职条件外,其教育教学工作量应达到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及以上,或者每周任教至少4课时,并取得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担任中小学校长一年及以上者,还应取得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培训合格证书。其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能力和业绩,应作为晋升教师职务的重要依据。 五、兼任勤工俭学工作的人员晋升教师职务 兼任勤工俭学工作的教师晋升中小学教师职务,须达到本《推荐条件(试行)》规定的相应教师职务任职条件,对其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一般应达到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及以上;承担劳动技能课教育教学研究的人员按教育科学研究所(室)的人员的要求晋升相应的教师职务。上述人员在评聘教师职务时,除考核其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水平、业绩外,同时其从事勤工俭学工作的能力和业绩,以及在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贡献,应作为晋升教师职务的重要依据。 六、幼儿园教师晋升教师职务参照上述意见执行。 七、本《推荐条件》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2023-09-01 00:14:581

教育技术学的核心期刊有哪些?

1.中国电化教育x0dx0a2. 电化教育研究x0dx0a3.中国远程教育x0dx0a4.外语电化教学x0dx0a5.中国医学教育技术x0dx0a6.开放教育研究 x0dx0a7.现代教育技术x0dx0a8. 教育信息化x0dx0a9 .现代远距离教育x0dx0a10.远程教育杂志x0dx0a11.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3-09-01 00:1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