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哪些来源于佛教的文化词语?????最好多一点,,,谢谢大家!!!如题 谢谢了

2023-09-09 07:44:54
TAG: 文化
共1条回复
clou

这个就比较多了,常用的就有500多条,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我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给你复制一些吧。 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世界、妄想、尊重、赞叹、导师、烦恼、方便、胜利、利益、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口头禅、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

相关推荐

佛教文化是什么?

佛教文化一般指佛教。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2023-09-01 14:58:3810

什么是佛文化

就是没文化。——按《金刚经》
2023-09-01 14:59:056

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的塑造“佛教圣地”的形象,很多人都认为佛祖是降生在印度。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我们其实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过佛教文化是什么意思。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 宗教文化 的角度来寻找答案吧!  佛教文化的基本介绍: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文化源自于哪里?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释迦族的意思,摩尼是智者、修行者的意思。佛陀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他是生于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现代外国人考据不一样,年代相差很多。佛陀入灭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通常讲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岁,实际是七十九岁,因为我们中国人讲虚岁,虚岁是八十岁,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圆寂的。如果根据这个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到2013年,是3015年了。   公元前1500多年,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   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   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   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   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   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着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   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不可触者”。   当时印度社会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婆罗门教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每年要举行多次祭祀仪式,包括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灵祭种种献祭。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们耗费大量财物,甚至土地献祭给神——实际归婆罗门。   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当然,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佛教的对人的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还需要通过宣扬按照佛教的道德规则进行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
2023-09-01 14:59:211

佛教文化是什么?

宗教信仰。。
2023-09-01 14:59:304

佛教是什么样的一种文化,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

佛教是一门揭示宇宙自然人生规律的教育学科。(旁白:佛法是佛祖观察到的宇宙真相。学得浅,能让我们过好这一辈子,学得深,能让我们在过好这一辈子的基础上,做好过下一辈子的准备……)
2023-09-01 14:59:383

关于佛教文化,你对它有什么看法?

我觉得佛教文化是特别好的,很多人都信奉佛教,我就是一个信佛的人,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心理慰藉,是一种信仰。
2023-09-01 14:59:467

佛教文化特点

佛教文化的九个特征:1、佛教从来都没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很多学者不认为佛教是宗教。2、佛教从来没有武力传教或强制他人信教,也不拥有这样的手段。3、没有权威经典,没有统一思想,也没有唯一的崇拜对象。4、佛教除了承认有个佛以外,什么都可以信,也允许什么都不信。5、佛教反对天神创世造人,否定上帝一类神灵的真实性。6、佛教认为人自己创造自己,也创造自己所处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7、从以上意义上说,佛教是人本主义的。8、中国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民的选择。9、中国人的信仰倾向自由,不愿意宗教专制,和佛教天然契合。
2023-09-01 15:02:141

为什么中国会产生佛教文化?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给予士大夫的不仅有超逸的处世态度,也有无私无畏的精神境界。突出自性的禅宗激发人自立自强,以佛禅心性论为主导,就会促生不惜牺牲的精神、不畏强权的坚定信念。再加上禅家讲随缘任运、处处是禅,所以宋代大慧宗杲禅师就提倡以“忠义之心”入世,欲激励人们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很多士大夫因此与之交游。扩展资料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大、小乘并存,显(宗)密(宗)同在。严格地说,佛教起始于尼泊尔,发展在中国,又远传于日本、韩国。而佛教在印度本土由于受到印度教及后来传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的排挤,约在公元八、九百年左右,在印度本土消失。而能保留佛教并发展佛教的中国就成了当今世界佛教的真正故乡。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以“大众部佛教”为主,中国西南与“上座部佛教”盛行国家相邻的云南则是传承着与泰国一样的“上座部佛教”。中国内地汉族居住地则祝主要信奉“大众部佛教”。中国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信奉密传佛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2023-09-01 15:02:221

中国佛教文化的精髓包括哪几方面?

我觉得中国佛教文化最精髓的方面就是对于“寂灭”的理解,认为佛法是非空非无的;对于“顿悟”的研究,也非常有开创性。
2023-09-01 15:02:404

佛教的文化

开悟 出世
2023-09-01 15:03:086

佛教在中国产生的文化现象 简短点

因果 慈悲
2023-09-01 15:03:365

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影响

佛教自东汉后期传入中国后,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播和融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它又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相影响,改变着中华文化的内涵,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语言、艺术与民俗有着深刻的影响。 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包含了很深的哲学思想。 自从佛教传来中国,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如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等便不断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一些概念、意识、理论、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逐步进入中国人的头脑。 在经过长期的冲突和磨合以后,逐渐与中国原有的思想相融合,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例如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以家长制的血缘关系为依据的伦理道德准则的论证,重视以治国安民为出发点的天人关系的考察,对人和一切生命的本源、对宇宙本体,虽也有涉及,但论证不深入,也不统一。 虽重视敬神祭祖,“神道设教”,但对灵魂和死后的世界,缺乏神学论证。 提出了性善、性恶等人性论和从凡至圣的说教,然而对心理的分析论证却比较粗糙。 佛教的传入,以其庞杂的大小乘的宗教教义和哲学理论,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 *** 和启发作用,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论证方法,从大的方面说,佛教理论中的时空无限、体用相即、心性净染(善恶)以及对心理作的细密分析,对心在解脱成圣中的决定作用的论证等,都对中国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佛教的将宇宙本体(真如、实相、法性)与心性(佛性、真觉本心)相沟通的“理”概念的提出,禅宗的“即心是佛”、 “识心见性”的解脱论,直接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3 宋明理学关于天理和性、夭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理论,以及主静、主敬的修身方法,都直接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2、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深入到文学的各个领域。 从文学理论到具体的创作技巧,从体裁文体到具体的创作内容,到处可见。 首先,许多佛典本身就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等,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次,佛教对中国诗文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五万余首唐诗,平均每十首就有一篇关于佛教的,尤其是佛教中的禅宗。 其中王维、韦应物、魏源、李叔同的诗中都有佛学的痕迹。 以王维为例。 王维,字摩诘,即源自于《维摩诘经》。 作为一名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用了大量的“空”字,因为佛教所言一切皆空。 如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寒空法云地,秋色静居人”;再次,佛教对我国的小说也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就有佛学的理念:孙悟空无论上天还是入海,甚至自称齐天大圣,但也逃不开如来佛的手掌;世间有菩萨、有投胎、有地域、有饿鬼。 又如《红楼梦》中开篇就是一个僧人和一个道士的对话,贾宝玉最终出家,荣华富贵一切皆空;另外逻辑学一个源头——因明学就是来自佛学。 3、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 一方面表现在汉语词汇上:汉语词汇有三分之一取自佛教或受佛教影响。 像一些取自于佛教的词语,如刹那,在佛学本意是人产生坏想法的时间;世界,佛学本意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称“世”,上下八方成“界”;天花乱坠,本是指乔达摩悉达多的讲法,得到众人的信服,甚至连顽固的石头都已经点头了;瞎子摸象,佛学是指众生被愚痴所障,不了解宇宙的真相;五体投地,本是佛教的一种礼仪。 类似的词汇不胜枚举。 受佛教影响的词语也很多,比如,“解脱”一词最早出自《史记》,本意是消减、开脱。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被注入了新的含义,即摆脱苦恼,得到自在。 另一方面,在汉语音韵方面,也可以看出佛教的影响。 佛教文化是汉语文化的渊源之一,它推动了汉语语言方法论的变化。 南朝时,人们在佛教梵声的影响下,把字音的声调高低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推动了音韵学的发展和格律诗的产生。 在注音方式上,古代学者将东汉以来盛行的直音改为反切,也可能与梵语拼音的影响有关4。 4、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古老的艺术长河中,佛教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否认的。 无论是在建筑、绘画、雕刻艺术方面,还是在音乐、舞蹈、戏剧艺术方面,都渗透着佛教的影响。 比如在建筑方面,佛教的传入大大增加了我国建筑艺术的光辉。 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延熹九年(166年),襄楷上谏桓帝曰:“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这是我国关于寺庙的最早记载。 从此,我国的建筑样式加入了印度的建筑风格。 从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可知,当时就金陵这个地方就有四百八十寺之多。 而建筑寺庙者除了有僧侣,还有帝王和个人。 建寺的缘由有的是为人祈福,有的是人民为帝王所造,有的寺庙则是作为居住地。 我们还可以从《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的盛景中窥探当时寺庙的壮丽辉煌。 在绘画方面,印度佛画的传入,对我国绘画的内容、形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并扩大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题材,出现了描摹历代帝王像、孔子像、老子像的绘画品种;佛画创作运用的具有明显立体感效果的晕染法,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技法;佛教壁画的流行,促使我国佛道寺观迅速发展等。 而在音乐方面,佛教音乐称为“梵叹”。 《高僧传》说:“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唤。 昔诸天赞叹,皆以韵入弦管”。 佛教为扩大影响,在做大的法事活动中经常伴之以音乐。 南朝齐朝萧子良曾招致名僧,“造经贝新声”。 北方寺院也盛行佛曲,在《洛阳伽蓝记》中有“梵乐法音,耻动天地”的记载。 隋唐宫庭中设置“七部乐”和“九部乐”,西凉乐有舞曲《于闻佛曲》,天竺乐有舞曲《天曲》。 明清时佛教音乐自成体系,有整理的管乐曲谱和歌曲6。 因此,在中国音乐史上佛教音乐也占有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佛教在雕刻、舞蹈、戏剧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随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国艺术中佛教的因素处处可见。 5、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流行于民间。 一方面,佛教里有许多节日,随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这些节日也慢慢越出了佛教寺庙的高墙,与中国的民俗节日相结合,走进人们的世俗生活,成为民间普遍的岁时风俗。 如佛诞节、盂兰盆节、佛成道节等。 另一方面,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影响了我国人民的传统信仰,给中国人的本土信仰增添了新鲜的色彩。 “家家观世音,处处弥勒佛”景象充分说明了佛教信仰已融入了佛教的世俗生活。 佛教的交易深入人心,如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与中国原有的灵魂观念相结合,对中国的丧葬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以慈悲为怀、不杀生的思想亦使民间形成了放生的习俗7。 6、佛教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民族,在科技方面为人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而佛教在向中国的传播中,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些贡献也是多学科、多领域的。 例如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 特别是在天文历算和医学方面,如唐代的高僧一行,是中国古代天文历算史上的伟大代表之一;佛教的传入,也带来了南亚地区的医药知识,推动了我国医药的发展~
2023-09-01 15:04:001

佛教文化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就是用清净、平等、慈悲的心境。看破,贪、嗔、痴。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得到随缘自在的生活心境。从而了解宇宙中的真相,成正等正觉。这就是佛教的文化的宗旨。阿弥陀佛!
2023-09-01 15:04:082

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认识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最初传入时,不过在少数人中奉行,未必为上层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我们可推断,由于在此一百二十年前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的结果,当时由印度传布到中亚细亚的佛教很可能早已通过行旅往来而向东方渐进。也有传说:在与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226在位同时的秦始皇公元前246-210在位时代,已有印度的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到我国咸阳。阿育王时举行第三次结集约在公元前250年,会后派大德赴各国传教,前来中国很有可能。另外,也有认为宋玉《高唐赋》和《史记始皇本纪》中的“羡门”即沙门的,但因无译述学说传世,无从确考。<复制可以作为答案但要有补充的> 中国很早就有了本国出家佛教徒,汉明帝听许阳成侯刘峻...但最初那些僧人仅是从师出家,剃除须发,照戒律生活,还没有受戒的制度;到公元250年来自中印度的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经得到大量的戒本,并且翻译了其中的一部分,可惜那些书已经失传了。之后不久,来自克什米尔的弗若多罗和昙摩流支,先后帮助鸠摩罗什译出了萨婆多部《十诵律》,这部律得到鸠摩罗什的老师卑摩罗叉在江西大为弘扬;佛陀耶舍(也是克什米尔人)在公元410年又译出了昙无德部《四分律》;奉佛音尊者之命,由斯里兰卡来到中国的僧伽跋陀罗译出了《善见律毗婆沙》。5世纪初法显法师游历天竺,主要也是为寻求戒律而去的。法显法师是大家都知道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求法者和旅行家,他的不朽的“游记”和其他方面的成就,可能容易令人忽视他最初求律的动机和这方面的成就。他除带回许多书籍外,并且带回了《摩诃僧祗律》和弥沙塞部《五分律》,前者已由他自己和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佛驮跋陀罗译为汉文,后者则在他逝世后由佛陀什(克什米尔人)翻译了出来。另一位伟大的求法者,7世纪的义净,也是抱着学律的志愿而远游的。他带回了而且译出了一切有部的十一种著作,从而使律藏大为完备。因此汉文译出的律藏有《四分律》六十一卷,《一切有部律》一百五十七卷,《十诵律》六十一卷,连同各部的羯磨文和戒本及解释律文的诸论,先后译出而现存的约五百卷。后世中国高僧们关于律部的著作,现存的也有五百卷以上。至于中国比丘戒的传承,在南北朝时代,北方传《四分律》,南朝是《十诵律》。及隋朝统一中国,政治上以北统南,佛教戒律也是这样,从隋代起,一直只传北方昙无德部的《四分律》。藏语系佛教地区向来是传一切有部律,傣族地区则流传着与斯里兰卡、缅甸等国相同的上座部律,与《四分律》(法藏部律)同一源流。
2023-09-01 15:04:182

佛教在中国所产生的文化现象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据说在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中国北方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 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势必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冲突,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冲突,逐渐相容到相互补充三个阶段来阐述。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僧人和历代统治阶级都起了主要作用。第一个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冲突。依据历史记载的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势必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冲突,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冲突,逐渐相容到相互补充三个阶段来阐述。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僧人和历代统治阶级都起了主要作用。佛教传入时间看,在那个时候,儒教、道教以及许多传统的宗教和文化体系都已经很完备了,佛教作为一个外来的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按照当时佛教的正统观点,出家人是不应当礼敬君王,不需要孝养父母的,而这两点总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背离的。但是,佛教坚持万事都要忍耐、来世福今世修的教义。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忍耐可以下世得福是非常具有诱惑的;对统治阶级来说,佛教教义中的忍耐对维护封建统治是具有非常好的作用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虽然坚持忠君思想,但有时候也坚持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以民为尊的思想。统治阶级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从而开始认可佛教的,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开始宣传佛教的皇帝是汉明帝,史载汉明帝于永平七年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就是因为当时佛教理论在汉朝境内是不完备的,统治阶级为了利用佛教维护封建统治,已经开始主动向佛教伸出了友谊之手。第二个阶段,佛教开始与传统的文化相容。从汉明帝到北魏之前,佛教虽然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其许多观点始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悖的,这些差异长期为人们争论不休。到了北魏时期,统治阶级为了使佛教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开始鼓励佛教首脑人物对佛教的相关正统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悖的观点进行改进,以使两者达到统一,例如,在这个时期,第一次解决了与儒教相冲突的忠君、行孝的观点。在以后的历代统治阶级中,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不断地适时地对相关的佛教观点进行了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改动,而且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一些以前没有的戒条戒律。到了唐朝,并从唐朝开始,佛教的对外交流增多了,大量的优秀僧人把从外面传译进来的金文与佛教文化本土话,使得佛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更进一步地融合了。后来到了梁武帝时期,虽然道教,儒教,佛教之间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是这丝毫没有阻挡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脚步。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增进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阶段,佛教与传统文化互为补充,逐渐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佛教。通过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佛教也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从此,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成了人们日常文化不可缺的部分。
2023-09-01 15:04:351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很大
2023-09-01 15:04:4410

我国佛教文化的景点及其特色讲述佛教的起源于发展历程

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南距山西省太原市230公里,北距五台山火车站48公里。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峰组成,环基250公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青庙住和尚,黄庙(藏传佛教寺院)住喇嘛。五台山过去有360座寺庙,到1956年时还有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有25处,菩萨顶寺是传说中的文殊菩萨居住处,为五台山黄庙之首。现存寺庙四十余处。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台怀镇是寺庙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个挨着一个,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和罗侯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 佛教(Buddhism):佛教诞生于公元6世纪以前的古印度,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佛”,全称“佛陀”,意思是觉悟者。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人们的一切烦恼(苦)都是有因有缘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生死轮回。惟有断灭贪、嗔、痴的圣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罗汉)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释迦牟尼就在35岁时成佛,并对众人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于从佛陀的教育(正法)里,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缘起法),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成佛,或者成阿罗汉。佛教并非宗教,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从十二因缘中也可以看出“佛教”并没有承认造物主的存在,当属于无神论范畴,所以“佛教”并不是宗教,称为佛学更为恰当。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2023-09-01 15:05:073

佛教的核心是什么?

佛教的核心是信仰。佛教虽有“哲学的宗教”之称,但它毕竟是宗教,信仰无疑是其最核心的内容,对人能够觉悟成佛的信仰构成了佛教的本质特征。但佛教与一般宗教的重要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脱是“慧解脱”,佛教是围绕着如何通过信奉佛法而修行从而获得智慧实现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都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扩展资料从思想文化的角度,中国佛教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形成了以融会般若性空论为特色的心性学说,彰显了印度佛教中将人的内在心性作为解脱之道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理论表达因与印度佛教的根本教义“无我”说不合而在印度佛教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它与中国传统的灵魂不死观念和儒家的心性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受到了中土人士的欢迎,从而在中国佛教思想中占据了主流地位。2、肯定人人皆有佛性,人人能成佛,鼓励每个人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解脱,这与儒家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都将主体自身的为善去恶作为道德完善和人的本质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一致的。儒家的人性论思想及其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对中国佛教这一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重“顿悟”的直观思维方式,这与中国道家所倡的重直观、重体悟的思维方式不谋而合,因而在中国佛教中成为主流。4、崇尚简易性。佛教传入中国后,其理论和实践虽然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在中国得到最广泛流传的却是印度佛教中所没有的禅宗和净土宗,而这两个宗派都以理论的简要和修行方式的简易为特色,这特别适合了中国普通民众的需要。5、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调和性。佛教传入中土,以“随机”“方便”为理论依据,努力调和与儒、道等思想的矛盾冲突,不断援儒、道等传统思想入佛,从而形成了它显明的调和性的特点。6、佛教内部的融合性。印度佛教有大小乘、空有宗等的区别,传入中土后,又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学风或学派宗派,但中国佛教通过各种“判教”而对佛教内部各种理论学说进行了调和与融合。7、禅的精神和修行方法深深地浸淫到中国佛教的方方面面,影响到教、净、律各派的发展。8、中国佛教与社会政治和伦理有密切的关系,这显然与中国王权政治力量强大和宗法伦理影响深远密切相关。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2023-09-01 15:05:151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佛教是一种信仰,从一部分来说可以安定人的情绪
2023-09-01 15:05:303

请简述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意义

最大的意义就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包容一切的底蕴! 严格的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古人有云,“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就是这个意思。根据南怀瑾老师的阐述,共同形成了类似于金字塔的文化结构: 1、儒家文化是塔基,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化用到生活当中,就是听几乎所有父母说的那一句话:“孩子啊,你要好好念书,将来找份好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儒家思想类似于食品和饮料,不吃不喝是会死人的。 2、道家文化是塔身,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这个“无为”,不是没有作为,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讲究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所以道家思想类似于医院,有了病就要上医院,不仅要找出生病的原因,还要找到药方整治。 3、佛教文化是塔顶,核心思想是“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超越轮回”,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吃饱喝足了,该考虑精神上的事情了”;或者叫“满足了物质需求的人,必然会产生对精神上的需求”,当今社会为何信仰的趋势又进入到新的热潮,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们发现吃饱喝足了但还是感觉不幸福,所以才开始从精神层面找原因呢!所以佛教类似于超市,没钱进去逛逛,蹭蹭空调,看看产品,心情愉悦,有小钱就买点小东西,有大钱就买大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因此,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影响最大的首推孔子!
2023-09-01 15:05:511

有关传统文化和佛教的一些疑问

佛教是一种侵略文化,殖民文化,侵入中国后战胜了本土的道教文化。如同日本殖民统治台湾,台湾人必须学日语,用日语而放弃国语一样。为巩固佛教地位,佛教徒利用一切手段进行佛法宣传,培养本土大批佛教骨干(如和尚尼姑,从某种意义上讲唐僧也是汉奸),建立寺庙,疯狂举行各种佛法活动,排斥其它宗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使佛教文化渐渐扎根于中国无知的民间,道教再也抬不起头了。因此,中国本土道教中的道士很难见到,而外来宗教和尚却很多。到现在,还竟然有人把佛教文化当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明,真是不可思议!古老的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佛教侵入只有两千多年,怎能说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呢?客气地讲,佛教已经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同一条支流的浊水汇入长江一样。 传统文化并不都是精髓,也有糟粕。佛教文化更是弥天大谎,垃圾一堆。
2023-09-01 15:06:221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小学六年级下学期社会第一课)

肯定有 ,很多
2023-09-01 15:06:394

佛教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
2023-09-01 15:06:494

佛教的文学艺术

大概就是佛教文字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工具,来勉励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为,达到自己想要的修行成就,您看看可不可以根据这个去写啊
2023-09-01 15:06:585

佛教如何与传统文化互动并成为国学的重要成分?

将佛教故事与传统文化故事编辑成课外读物,供学生学习,选修。
2023-09-01 15:07:142

佛教的起源与发展历史(详细点)谢谢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 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 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 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 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 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 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 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 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 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 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 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 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扩展资料: 历史贡献: 1、哲学思想 从哲学思想方面来说,佛教思想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伦理道德的规范,对心理活动的分析,形成了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完整严密的体系。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它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永远处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中。 同时强调个人解脱和普度众生。 魏晋时期,佛教的哲学思想与道教合流,丰富了后期玄学的内容。 隋唐时期佛教形成八宗,各宗对佛典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独有的理论体系。 宋明时期,儒家似乎反对佛教,实际上却又从思想上汲取佛教的精髓,形成了新儒---理学,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就是脱胎于禅宗顿悟之说。 近代的改良派也从佛教汲取养料批判理学,如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思想渊源之一其实就是禅宗。 2、社会教化 在教化社会方面,佛教传入中国,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并改善着社会的风俗习惯,首先表现在对人生观的改善,和对孝道的扩展上。 (1)人生观的改善 人都会思考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人死如灯灭”的思想。 但得益于佛教的传入,中国人才明白了“三世因果轮回”的人生真相。 所以,佛教缘起因果说为中国人所熟知,不仅改善了人生观,还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对减少社会矛盾产生了作用。 (2)对孝道的扩展 在中国,儒教和道教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依靠儒教的孝,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佛教的孝道与儒教有根本的不同。 为追求真理、悟道而舍家离亲的佛教的孝道,在儒教看来是大不孝,佛教却认为这才是真孝,是拯救亲人的大孝。 所以,佛教的孝主要强调精神的永久的孝。 剃发并非不孝,是暂时的表面上的不孝,但却是究竟意义上的大孝。 出家是为了救父母,救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的所有众生。 另一方面,在家的佛教徒并不否定儒教的礼,他可以一边礼拜阿弥陀佛,一边尽儒之孝道,这种现世的孝同样是佛教所提倡的。 但即使在家之孝,其根本差别在于佛教不像儒教,不属于隶属关系,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它是自由平等的孝,并非义务,而是报答父母的感激之情的自然行为。 3、文化艺术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经长期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艺家、教育家、旅行家等。 如被鲁迅先生称为“民族脊梁”的西行取经的玄奘、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鉴真等名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从文学方面来说,佛典的翻译,实为开中国翻译史之先河。 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 《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等佛教经典对晋唐小说的创作,起了促进作用。 从艺术方面来说,现存佛教寺塔有许多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一些宏伟的佛教建筑已成为各地风景轮廓的标志。 敦煌,龙门、云冈、大足等地的石刻成为人类艺术宝藏的一部分。 佛教音乐具有“远、虚、淡、静”四个特点,达到了很高的意境。 另外,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语汇:“宗教”、“世界”、“实际”、“平等”、“不可思议”等其实都来自佛教。 如果抛开佛教文化,恐怕今天我们连中国话也说不全了。
2023-09-01 15:07:221

什么是佛教?

佛教简介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但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 佛的定义 “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地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觉者”由梵语音译为浮屠,佛陀等,佛是佛陀的简称。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著诸多的不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把它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个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著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著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就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 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著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 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 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人要怎么收获,就先要怎么栽。"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要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著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的。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社会背景来观察: 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等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的。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 我想‘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一定还有些同学们不太清楚,这儿我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 ‘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把平等的观念,不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 (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 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不过是没有佛教说的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做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做:觉者。 我简介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第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著大门,盼望著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贯的强盗。 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了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 这是何等慈心!何等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 第五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 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其实稍为懂点思想的人,马上就可以会意‘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凭著自己的观念和形像造神。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何而来?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说:‘神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亲爱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句话说他不用被别人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么‘神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这里我们列下一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十分恰当,但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 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设,直接就写了答案: X=神 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 X=神=Y 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说: ‘“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一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 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罗种?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一型的箭?笛羽是那种毛制的,笛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如此;这人必当死亡,而不得闻知这些答案。" 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的问题。 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的,这些跟人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 话题稍为扯远了,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 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 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那来‘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那里?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 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著「妙有"的‘真空"。 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 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的‘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那里有创造万物的‘神"?那有被创造的‘万物"呀?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著时空的不同而设教。 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对于热中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藉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 例如:台北的人问佛说:‘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北上。"依此类推,祗要众生所处地方不同,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 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须要有佛法了。 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 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它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 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 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 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稍为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第九 佛教没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以及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少数的后者之一的。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之中,佛教一直与其他的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佛教从来没有过。 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 ‘因此,和谐才是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 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 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 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著: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包括以前、现在和未来的,也因此而莫明其妙地跟著受苦了。 依外教的解释,这叫做‘原罪"的遗传。 不过;我只听说过某些疾病会遗传,没有听说过‘罪"也会遗传的。除了古代专制野蛮时代,一人犯罪,全族会遭受诛连,以致被斩尽杀绝而外;现在任何一个进步的文明国家,父亲犯罪,父亲坐牢,跟妻子儿女扯不上半点关系的。 而佛教就是这样主张:佛教认为一人做事,一人承当,父亲杀人,儿子是下不了地狱的。(儿子也不能代替父亲受罪。) 我有一个要好知己,他本来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以前我们常为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出境"的故事,辩得面红耳赤。 以下是我们当时的谈话: ‘亚当他们为什么会被赶出乐园的?"我问。 ‘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受了毒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他违抗了神的命令。" ‘请问神是全知全能的吗?" ‘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 ‘请问全知全能的神事先晓得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吗?" ‘不知道的,因为神要试验亚当、夏娃是否听他的话。" ‘既然神事先不知道,那么他还能被称作全知全能吗?" ‘咦?喔,错了,上帝事先当然是知道夏哇会受不了引诱的。因为他是全知全能的主呀!我真该死,刚才我冒渎了神,说他事先不知道。"我的朋友见风转舵,可是他没想到另一边也是死巷呀! ‘好,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却还要让毒蛇来引诱她,而不加以制止,事后还要惩罚他们。 这不是存心不良,故意纳人于罪吗?" ‘咦?"我的朋友终于为之语塞。 亚当和夏娃就是这样胡里胡涂地被赶了出来的。我们也是这样胡里胡涂地跟著受苦了。 不管如何,神的话总是对的,违抗神的话,后果就是这样悲惨。但是神自己却不自我反省,他自己的‘话"是否合理?是否自相矛盾?是否太武断?太专制? 除此以外,在各种宗教经典中,时常记载神因人的不听话而震怒的故事,处罚的方式包括用惨绝人寰的洪水来淹没人类;用瘟疫来杀害人类。 在佛教经典里,绝对找不到佛会发怒的记载,更不会有这种残酷、无情的处罚方式。 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们所看到他们的导师,总是和颜悦色,慈悲安祥的,他对好人如此,对坏人也是如此。 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他鼓励他们怀疑发问。一直到他八十岁在婆罗双树间即将临终时,仍然谆谆地教诲,一再地垂询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 佛说:‘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不悟。" 佛也在最后的遗教时说:‘我没有想过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从不压迫别人,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这是多么慈祥,多么感人的遗教啊! 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教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问,进而深入探讨的精神,我想是举世无双的吧? 朋友们,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勉强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爱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 欢迎有研究精神,有独立自主人格,有智慧聪明的同学们来研究佛法,佛教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后记 要谈佛教的精神和特色,有些地方不得不与其他宗教比较。一只长脚鹤不在群鸡之中,怎显得出“鹤立鸡群”的卓然独立精神?而一个考八十分成绩的学生,如果不跟全班“满江红”的成绩相比,怎显示得出他的难能可贵? 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 1473~1543)如果完全地相信了圣经,对神的话不怀疑,他那不朽的“天体运行论”能够产生吗?虽然这样做,使他受到当时教会的切齿痛恨,因为他的发现,违反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破坏了“地球是宇宙中心,太阳绕行地球”的主张。(见国中,国文课本第四册,七六页注解)又像达尔文的“进化论”,把圣经上亚当、夏娃是人类始祖的神话,完全地推翻了。因此研究真理,一定要把“佛”、“神”、“科学家”,当做平常人来看;把“佛经”、“圣经”、“定理、定律”当作值得怀疑的假设,然后才会求出真正客观的事实来。 好了,说了这许多,有人还是不谅解我,他会说:“你们佛教不是讲涵容、忍耐的吗?何必跟其他宗教过意不去?”是的;佛教除了一件事以外,它是涵容、忍耐的。
2023-09-01 15:07:301

佛教 对世界影响?

也就是影响中国了。
2023-09-01 15:07:395

佛教文化解读:南传佛教特点有哪些

  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对于佛教中国人都一定不陌生的,在内陆信奉最多的宗教当属佛教了,佛教也有着北传南传之分,你知道南传佛教特点有哪些吗?  南传上座部佛教使用巴利文律、经、论三藏。“巴利”直译为“线”、“行”、“秩序”,意思是“本文”。南传佛教认为巴利语就是佛陀当年所说的古摩揭陀语,因此也有“佛经语”、“圣典语”的意思。阿育王时代的法敕铭文所使用的文字,大多采用这种古摩揭陀语。   南方上座部之特质在于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传统。在巴利文献方面,除了完备的经律论三藏,还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注释书、复注、纲要书、史书、文法书、诗书等。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也就是所谓的小乘佛教。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地区。由于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南传佛教的思想特色,体现在部派、典籍、学说、实践等四个方面。首先,就部派传承而言,南传佛教主要继承了印度上座系统“分别说”一系的传统,之所以被称为“分别说”是因为该派僧人用分析的方法来解说佛法。   从南方七部毗昙中的《论事》一书可以了解到分别说系的一些主张,如过去未来法无体、并非一切都实有、四谛可以顿得现观、定无“中有”、阿罗汉不退、无真实之补特伽罗等。其次,就典籍而言,南传佛教的七部论书分别是《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双论》、《发趣论》、《论事》。   除《论事》之外,余皆相传为佛说,这一体系大体是由“舍利弗毗昙”发展变化而来。再次,南传佛教的主要学说有:心性本净说,主张从离染心得解脱;佛道不共说,声闻等始于厌离,佛始于悲,故其发展不同;佛陀观,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释迦牟尼佛为主,而非后来大众部理想化了的佛陀。   最后,就宗教实践而言,南传佛教有一套组织完备的修行方法与次第,主要依据优波底沙(意译大光,约早于觉音二百年)所着《解脱道论》和觉音所作《清净道论》等。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并不仅仅在于严持戒律,还表现为它传承着系统完整的止观禅修次第。   禅修者能够依据止观禅修,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禅定,培育定力之后再修习观慧,乃至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盘。为了确保佛陀教戒和教授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上座部僧人在维护传统和教法的纯洁性方面十分精严。
2023-09-01 15:08:041

佛教在我国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上比较有名的宗教之一。虽然它不是我们中国的本土宗教,但是它在我国却有着深远的影响!佛家传入我国大体在什么时候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约在公元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在中国的作用佛教文化的传播重视融入本土文明。佛陀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因此教导弟子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其次,佛教文化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佛教寺院在历史上充当着学术机构、教育场所、慈善机构、图书馆藏和文化中心等多重角色,佛教经典得到系统精致的翻译和妥善精心的保存,其思想得到充分的交流和传播,僧侣们成为知识与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2023-09-01 15:08:111

中国佛教文化的起源

原始社会末期
2023-09-01 15:08:214

如今蓬勃发展的佛教,最早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关于佛教到底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大多数人都认为佛教是在东汉汉明帝刘庄时传入的,但是缺乏确切的考证,在学界上主要有5种说法,第1种是认为在秦始皇时期传入的,第2种是认为在战国燕昭王时传入的,第3种就是在汉武帝时,第4种是两汉之交是传入的,第5种就是东汉汉明帝时传入。
2023-09-01 15:08:514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序言:明朝时期,士大夫们都乐于修建佛寺,经常动不动就立碑兴造寺院。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事实究竟是怎样呢?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 佛教的寺庙 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 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只是,佛教到底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是处于什么位置的呢? 在明朝时期,儒家文化才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可士大夫们却异常地痴迷佛教,经常与佛教的高僧交谈酬答,并且还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修建佛寺佛庙,交往密切。佛教在经历了东汉的引进之后,开始进入农村地区,落后封建的少数地区。 「 ”其小民习礼,送死多破家,供佛不少靳。” 什么意思呢?在这里,少就是稍,靳就是控制。说的是,佛教的一些修行的办法控制了一部分少数地区的民众,在那里,百姓们一般都需要靠佛教来决定礼、死的仪式。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偶发性的,在一些落后的地区,佛教往往可以改变当地的风俗习惯,增加民众的生活仪式。 佛教文化 明朝佛教的兴盛 只是,和西方不同的是,西方是政教分离的,而中国却是以政统教。可以说,佛教归根结底还是决定于政治的。当时明朝的统治阶级是怎么看待宗教的呢? 在一个历朝修建的佛寺佛庙中,就属明朝最多。可以说,佛教在明朝发展最为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兴造寺庙10所,隋朝兴造11所,五代时期2所,唐朝46所,宋朝时期15所,金朝9所,元朝8所,明朝33所,明朝重修寺庙14所。合起来,明朝修建了47所,比唐朝还多。 「 ”圣人之教无佛氏之教则益行,佛氏之教无圣人之教则不行,何也?圣教重君臣之义,佛教则否。果去而君臣,行见世道日趋于乱。 释安所获生。圣教重父子之亲,佛教则否。果去而父子, 行见人类日沦于。释安所获继。是圣人之教,其佛教所赖以行者与。” 这是朱元璋的一句话,从中可窥一二。「 ”圣人之教”是指儒家文化,说的是国家的文化是靠儒家来维护的,如果没有基本的社会秩序,佛教就不可能有存在的可能。在儒家文化中,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如果老百姓都追求佛教的离世修行而忘记了责任,社会将不可能得到发展。其实,朱元璋说到了要点,佛教主张的避世观点是不利于统治的。 佛教的雕像 佛教的纠正作用 「 ”诸生游息梵院,日与释众为侣,尚可以正心诚意之实,因其教而利导之,使不惑于苦空之禅,则于仁义之旨不差。虽合孔孟佛老而一之,亦无不可。此又深望于凡我同志也。” 后来,在长期的修正之后,人们认为儒家文化是统治的核心,而佛教只是一个纠正而已。士大夫们借助与佛寺佛庙高僧的交谈而纠正佛教文化中对现实人生的失望,从而要求人们仁义,把世俗的责任扛在肩上,而不是老是追求「 ”出世”。 应该说,此时的儒家文化已经认可了佛教,相当于是兼并了佛教。佛寺佛庙的修建数量在明朝时期达到了最盛也是一个说明。人们在日常的儒家文化冲击下,对于未来的迷茫可以借鉴于佛教的”功业「 ”从而超脱出来,成为一个更加积极的个体。佛教文化的益处也是在这。 佛教的雕像2 在佛教文化中,业报因果论很受认可。业分为善业、恶业,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其中十善业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乱说话、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反之则为十恶业。显然,佛教的业报因果是能教化百姓的。 「 ”欲为善者,利而趋之,欲为恶者畏祗而有所不敢。则细人之福,亦淄人之徒之所以报国家也。” 佛教的雕像3 佛教理论认为,众生是有类别的,分别是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天堂分为三界二十八层,地狱是恶人死后安排的归宿,根据其恶行堕入地狱,承受酷刑。而众生生前的行为可能会使其生于天堂,下地狱,成为恶鬼,或者贬为畜生。 「 ”寺有水陆殿,所以祀众神也。夫神各有主,祀各有分。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士庶祭祖先。此理之正,不可毫变僭差。寺恶得而祭众神哉?此好事者殆欲张大其教,骇人视听,言由是可得福田利益,歆慕而尊崇其道。征诸神则非然也。「 ” 在佛教文化影响之下,各地也修建了大量的神像、佛寺,老百姓、士大夫们很热衷于参拜这些神像。而且,佛教的理论常识对于没有文化的下层百姓是很容易接受的,他们通过自己现在积累的善行来希望得到善报,一方面是现实的压迫下艰难生存,另一方面通过自己行为上的指正而而引导老百姓多行善积德,而这就是佛教文化的积极作用。这种教化的意义之下,佛教文化成了儒家文化的一个补充。 佛教的雕像4 以美食施,得离饥馑仓库盈溢。以浆饮施,得所往之处无诸饥渴。以衣服施,得上妙衣庄严身相。以住处施,得田宅宽广楼阁庄严。以卧具施,得生贵族资具光洁。以象马车辇施,得四神足无拥妙用。以汤药施,得安隐快乐无诸疾病。 说的是,布施美食会使得仓库满盈,捐赠浆液会让所有人都不饥渴,布施衣服会得到庄严法相的护持。以自己的住处施舍,会得到广袤的天地和宅楼。以汤药布施,会安隐快乐没有任何疾病。这是佛教为了自己的生存宣称的布施行为。大部分的佛教寺庙并没有生存的能力,没有农业的能力,其根本是依靠老百姓、士大夫们的”布施「 ”来维持的。 而明朝时期,这种援建佛教文化的行为络绎不绝。不仅是老百姓们自发,就连士大夫们也乐意兴造佛寺佛庙。在景泰年间,官府规定每处佛庙的地方限制六十亩为产业,其他的全部拨给了种布施的粮食。在那个时期,老百姓都难以养家糊口,而官府对于佛教的重视也可以从中看出。 佛教徒修行 佛教也带来了坏的影响?明朝时期佛教的意义错了吗? 只是,前面提到的大肆修建寺庙,有人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兴造寺庙是在耗费民力,根本无益于民生。正如前面所说的,众多寺庙的兴建除了僧侣、富翁的组织外,还少不了普通百姓的众筹,而且佛寺佛庙的生活还要普通百姓维持,这是无益于民生的。 不但如此,在明朝,佛教寺庙的僧侣大部分来源不明。有做奸犯科的,有逃避犯罪的,有欠债不还的,有打架出事的,这些人在修行上毫无章法可言,带坏了佛寺的名声。自从魏晋之后,战乱就频繁不断,老百姓为了躲避沉重的税收就多数躲避在寺庙之下,出家为僧,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明弘治年间,这样的僧侣达到了11386人。到了正德时期,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1万人以上。 佛教寺院的修建虽然有益,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富,老百姓们本来生活就比较贫困,还要经常把自己有限的收入布施给佛庙,不然难以开展相关的教化活动。可以说,佛寺佛庙的增加不但使用效率低下,而且是对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佛教画像 佛教成了一个势力,除开是大部分的普通百姓,里面包容着大大小小的各色人,俨然是一个小社会。一方面,在农业不稳定的时期,佛教成了部分农民逃避的处所,人们通过祈求天象、神灵的庇佑而农业有成;另一方面,部分农业税缴收不起的农民直接在佛教引渡为僧。似乎,佛教成了老百姓们躲避的位置,而不是一个文化的象征。 佛教画像2 在各时期的修建来看,明朝修建的44所寺庙居最也是一个反映。人们在普遍的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又一时间因为社会的形势而”出世「 ”,不得不借靠佛教来摆脱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从而指望佛教下的文化能创造出一片乐土,这一点是众多诠释中的关键。 本来是指望由佛教文化来纠正儒家文化,而在长期的现实之下,佛教成了一个新的逃避的”空间「 ”。在这片由老百姓与士大夫们创造的势力之下,佛教并不是单纯的宗教意味,而开始是一个小场所,这种小场所可以解决少部分的纠纷而存在。它并不等同于现实社会,更符合”乌托邦「 ”的本质。因此,佛教的存在在明朝也是不可缺少的。
2023-09-01 15:09:531

佛教文化,分析其古今文化影响。

洋鬼子教派。请回到你们印度。我们中国的国教只有儒教和道教。不要以为佛教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就是国教了,他们还说着印度语呢别忘了,大悲咒3年前就背过了,楞严经1年前就背过了。佛教其实现在已经衰败了。不要到处宣扬了。国家已经开始压制你们了。,看看你们的那位藏佛的领袖,多么的伟大啊,哈哈,真丢脸
2023-09-01 15:10:013

佛门净地,在如今的佛文化中,佛代表是什么?

代表着美德和智慧的化身,代表着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在生活当中能够积德行善。
2023-09-01 15:10:125

佛教文化艺术的内容

佛教文化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主要用于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古印度佛教文化随着佛教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向世界各地,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成为它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2023-09-01 15:11:391

想了解佛学文化应该怎么做?

上百度搜索电视剧《佛陀》,多看几遍,再看大乘经典(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等)。
2023-09-01 15:11:546

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

依了义经,别信慧能,修六度,超越肉体,得到六神通,断苦断烦恼,就是真正的佛教。
2023-09-01 15:12:192

什么是佛文化

  佛文化即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包括佛教本身和受其影响的其他文化载体。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2023-09-01 15:12:401

佛教文化是什么

佛是觉的意思,文化是文而化之的意思,连起来就是以佛觉悟的方法教导众生化迷为悟、化恶为善、化凡为圣,这就是佛文化。佛教文化包括佛教本身和受其影响的其他文化载体。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建筑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键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文学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绘画和音乐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既、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3世纪,中国己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随顺国王法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1975年6月,毛泽东在会见一位外国共产党领导人时强调说:各国革命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要照抄中国。接着,他以佛教为例,援引鸠摩罗什的话说:“学我者病。”鸠摩罗什是外国人,会讲中国话,翻译了许多佛经。这就是要自己想一想。马克思说,他们的学说只是指南,而不是教条。五分中:“虽我所制,余方不行者,不得行之。谓俗王为僧立制,不依经本也。非我所制,余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即依王法而用,不得不依。”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或结合不同民族之具体情况所建立的佛教,正是此佛戒义。无怪乎,马克思、恩格斯说佛法是辩证法。纳丹(新加坡总统):“我对于所有宗教,最尊重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语言和文字赵朴初这样说:“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可是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对玄奘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奘。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我们中国汉语的大量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觉悟、意识、忽然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汉语佛教词汇,佛教词汇不仅占据汉语词汇一个大部分,还大量包括了高端的行而上的词汇,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博大精深,灿烂缤纷的佛教词汇充实,就没有中国汉语文化的成熟)。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2023-09-01 15:12:481

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的塑造“佛教圣地”的形象,很多人都认为佛祖是降生在印度。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我们其实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过佛教文化是什么意思。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 宗教文化 的角度来寻找答案吧!  佛教文化的基本介绍: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文化源自于哪里?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释迦族的意思,摩尼是智者、修行者的意思。佛陀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他是生于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现代外国人考据不一样,年代相差很多。佛陀入灭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通常讲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岁,实际是七十九岁,因为我们中国人讲虚岁,虚岁是八十岁,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圆寂的。如果根据这个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到2013年,是3015年了。   公元前1500多年,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   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   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   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   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   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着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   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不可触者”。   当时印度社会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婆罗门教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每年要举行多次祭祀仪式,包括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灵祭种种献祭。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们耗费大量财物,甚至土地献祭给神——实际归婆罗门。   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当然,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佛教的对人的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还需要通过宣扬按照佛教的道德规则进行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
2023-09-01 15:12:561

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的塑造“佛教圣地”的形象,很多人都认为佛祖是降生在印度。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我们其实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过佛教文化是什么意思。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 宗教文化 的角度来寻找答案吧!  佛教文化的基本介绍: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文化源自于哪里?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释迦族的意思,摩尼是智者、修行者的意思。佛陀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他是生于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现代外国人考据不一样,年代相差很多。佛陀入灭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通常讲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岁,实际是七十九岁,因为我们中国人讲虚岁,虚岁是八十岁,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圆寂的。如果根据这个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到2013年,是3015年了。   公元前1500多年,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   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   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   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   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   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着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   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不可触者”。   当时印度社会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婆罗门教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每年要举行多次祭祀仪式,包括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灵祭种种献祭。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们耗费大量财物,甚至土地献祭给神——实际归婆罗门。   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当然,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佛教的对人的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还需要通过宣扬按照佛教的道德规则进行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
2023-09-01 15:13:031

介绍佛教文化

佛教是释迦摩尼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反对而立的
2023-09-01 15:13:433

佛教蕴含的文化内涵

平等,公平,公正,真爱,永恒,公开,透明。智慧,和平,不杀,戒定,慧,识自性,断贪嗔痴。
2023-09-01 15:13:552

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影响

对汉语词语的影响。很多汉语中的词、词组,都是来自佛教,比如”单位“、”初心“、”天花乱坠“、”晨钟暮鼓“、”四大天王“……这些出自佛经的词语数不胜数。对小说的影响,中国的”章回小说“,就是出自佛经的”章“、”品“、”卷“的形式对古代诗词的影响。很多著名的古代诗人,都号”居士“,他们信仰佛教,写下了许许多多禅诗流传至今。对绘画的影响。中国古代壁画,,基本都是佛教题材。而且历史上的许多画家是出家人。对雕塑艺术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石窟雕塑,基本都是佛教题材。对音乐艺术的影响。众所周知,佛乐和梵呗,是中国音乐中的魁宝。对理学的影响。宋代理学,是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形成的。对茶文化的影响。”禅茶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特色之一。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2023-09-01 15:14:052

社会对佛佛教文化与看法应该是什么

存在的都是历史的必然
2023-09-01 15:14:293

有哪些来源于佛教文化的词语

佛教“三宝”为【佛、法、僧】,佛宝指圆成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佛教法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佛教“三学”为【戒、定、慧】 佛教“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佛教“六和敬”为【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佛教“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佛教“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悭贪;九、不嗔恚;十、不愚痴。 南无阿弥陀佛!
2023-09-01 15:14:411

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吗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据说在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中国北方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 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势必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冲突,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冲突,逐渐相容到相互补充三个阶段来阐述。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僧人和历代统治阶级都起了主要作用。 第一个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冲突。依据历史记载的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势必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冲突,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冲突,逐渐相容到相互补充三个阶段来阐述。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僧人和历代统治阶级都起了主要作用。佛教传入时间看,在那个时候,儒教、道教以及许多传统的宗教和文化体系都已经很完备了,佛教作为一个外来的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按照当时佛教的正统观点,出家人是不应当礼敬君王,不需要孝养父母的,而这两点总是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背离的。但是,佛教坚持万事都要忍耐、来世福今世修的教义。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忍耐可以下世得福是非常具有诱惑的;对统治阶级来说,佛教教义中的忍耐对维护封建统治是具有非常好的作用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虽然坚持忠君思想,但有时候也坚持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以民为尊的思想。统治阶级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从而开始认可佛教的,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开始宣传佛教的皇帝是汉明帝,史载汉明帝于永平七年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就是因为当时佛教理论在汉朝境内是不完备的,统治阶级为了利用佛教维护封建统治,已经开始主动向佛教伸出了友谊之手。 第二个阶段,佛教开始与传统的文化相容。从汉明帝到北魏之前,佛教虽然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其许多观点始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悖的,这些差异长期为人们争论不休。到了北魏时期,统治阶级为了使佛教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开始鼓励佛教首脑人物对佛教的相关正统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悖的观点进行改进,以使两者达到统一,例如,在这个时期,第一次解决了与儒教相冲突的忠君、行孝的观点。在以后的历代统治阶级中,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不断地适时地对相关的佛教观点进行了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改动,而且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一些以前没有的戒条戒律。到了唐朝,并从唐朝开始,佛教的对外交流增多了,大量的优秀僧人把从外面传译进来的金文与佛教文化本土话,使得佛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更进一步地融合了。后来到了梁武帝时期,虽然道教,儒教,佛教之间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是这丝毫没有阻挡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脚步。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增进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三个阶段,佛教与传统文化互为补充,逐渐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佛教。通过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佛教也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从此,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成了人们日常文化不可缺的部分。
2023-09-01 15:15:141

以下佛教事物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什么影响

【佛教文化艺术】   佛教文化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主要用于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古印度佛教文化随着佛教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向世界各地,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成为它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学 数千卷印度佛典,如《维摩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本身就是瑰丽的文学作品,向为文人所喜爱。《百喻经》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其中的譬喻故事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印度叙述佛陀前生的《本生经》(《本生谭》)是著名的传记文学。马鸣的《佛所行赞》是印度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其他如佛教典籍中的偈颂、赞、散文、故事、俗讲、变文、语录、传记、游记、文集等,均为优美的佛教文学作品。中国、日本、斯里兰卡的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佛教的影响下,汲取本国传统文学的艺术形式,逐渐形成的一种独具风格的文学作品。它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方法。《维摩经》、《百喻经》等,鼓舞了中国晋、唐小说的创作;俗讲、变文对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通俗文学的形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禅宗语录不仅为宋明理学家所仿效,也影响到后来的民间文学作品。  美术  包括佛教绘画、雕刻、塑像等。古印度阿育王时代所立石柱,柱顶有狮子、象、牛、马、宝轮等雕刻,庄严华美。当时还建有许多石塔,以藏佛舍利,外绕石栏,镌刻浮雕图案。在巴雅、贝德萨、巴尔胡特、桑奇等地,早期佛教的建筑、雕刻达到很高的水平。犍陀罗佛教艺术汲取古希腊、罗马艺术精华,创造出释迦牟尼的各种形象,颇具特色。埃罗拉阿旃陀石窟的艺术一直脍炙人口,是印度引为骄傲的“艺术之宫”。以上这些佛教艺术,对亚洲各国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中国佛教艺术,先是仿效印度,后来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初期在丝绸之路上,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受印度佛教美术影响较多,但同一题材,其内容和表现方法已有所不同。梁代张僧繇的佛画,创立了“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佛画,创立了“曹家样”。曹画的人像,衣服紧贴全身而显露曲线,他所创造的风格,后人谓之“曹衣出水”。到了隋唐时代,佛教美术已经中国化。吴道子在长安、洛阳画了300多幅佛画,人物奋袂,衣裙飞舞飘动,富有运动感,后人称为“吴带当风”。敦煌莫高窟等唐代壁画,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代表。在雕塑方面,北魏至隋唐,创造了规模巨大的石窟,以云冈、龙门的石刻为代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敦煌与麦积山的唐代彩塑,更具中国特色。宋元以后,佛寺盛行泥塑佛像,亦为中国佛教美术所特有。藏传佛教美术,既与汉族地区佛教美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又受印度、尼泊尔佛教美术影响,独具风格。拉萨的布达拉宫,藏有大量佛画与金铜佛像以及刺绣与木刻的板画佛像,都带有西藏地方特色。青海塔尔寺以各色酥油制作的酥油花,更是一种特殊佛教美术作品。(敦煌壁画)  音乐  有梵呗、佛曲等形式。梵呗亦叫赞呗,是以短偈形式赞颂佛、菩萨之颂歌,起源于古印度。相传三国魏陈思王曹植曾作梵呗六契(章),即后世所传《鱼山梵》。梵呗主要用于讲经仪式、六时行道(后世形成为朝暮课诵)和道场忏法等,谓之“三启式”。隋唐前流行的梵呗有《如来呗》、《云何呗》等。近世禅林流行的梵呗尚有“四大祝延”、“八大赞”等,但已通称为唱念。佛曲,即将佛经配上乐谱进行讽咏。相传7世纪时,即有在今缅甸境内的骠国送给中国佛曲10种,并派来乐工32人。至唐代,佛曲已相当普遍。当时每唱佛曲,常配以笙笛。今只用点板,配以铛、铪等敲唱。在敦煌杂曲中还保留有一部分佛曲作品。佛教的古音乐对日本“雅乐”的韵律也有重要影响。  建筑  主要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为石窟寺,系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中国传统的形式建筑的。中国的佛教石窟为数甚多,其中敦煌、云冈、龙门尤为著名。中国佛塔的建筑,起源甚早,现存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相传都是三国时代创建而经后人重修的。原来印度的佛塔是覆钵状的圆坟形,上饰竿和伞,后发展成相轮(在塔顶竖一根金属刹,用七重或九重铁环套在刹身)。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凭眺的楼阁式建筑。现存的塔可分二类,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带有中国特色;二是中国式的,主要采取中国原有楼阁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为七至九层。结构有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砖塔等。西藏的佛寺建筑,与汉族地区略有不同。一般都有庞大的建筑群所有建筑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日本的东本愿寺,朝鲜的佛国寺都采用木结构的殿堂形式,雄伟壮丽,是世界知名的古刹。(赵朴初)
2023-09-01 15:15:381

佛教的精神文化内涵

没有。
2023-09-01 15:15: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