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马说注音原文及翻译,怎样快速背,口诀是什么?

2023-05-19 13:09:57
TAG: 马说
共1条回复
FinCloud

原文:杂说四·马说

【作者】韩愈【朝代】唐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相关推荐

马说原文及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2022-12-31 03:38:564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如下:作者: 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翻译如下: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2022-12-31 03:39:121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干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干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能日行干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干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2022-12-31 03:39:201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下面是我整理的马说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   马说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全文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创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无限怨愤地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学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的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自然界存在着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所以有人曾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不可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臜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一群群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含蓄不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更别说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了。因此它的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含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   全文围绕中心命题展开论述,有正面的说理,也有反讽。说理深析透辟,讽刺入木三分。因通篇采用比喻手法,只作马说,而意不在马,所以耐人寻思。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既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也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
2022-12-31 03:39:411

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以下是“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著称。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 一食:吃一顿。食,吃。 9 或:有时。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2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3 食马者:食,通“饲”,喂。 14 其:指千里马,代词。 15 是:这样,指示代词。 16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7 能:本领。 18 足:足够。 19 才 :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质。 21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2 且:犹,尚且。 23 欲:想要。 24 等:等同,一样。 25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7 求:要求。 28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32 鸣:马嘶。 33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4 执:拿。 35 策:马鞭。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 40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1 知:懂得,了解,认识。 42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43 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 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022-12-31 03:39:461

《马说》全文与翻译

      《马说》全文与翻译      导语: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马说》全文与翻译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原文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论点;主旨句;点明中心)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被埋没的具体表现)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文章主旨】      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2022-12-31 03:39:511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二、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说
2022-12-31 03:39:561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022-12-31 03:40:071

马说原文及翻译及朗诵

  世上先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下面是马说的原文及翻译朗诵,欢迎阅读!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10、或:有时。   11、尽(1):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仍读“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9、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饲”,喂。   3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33、鸣:马嘶。   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执:拿。   36、策:马鞭。   37、临:面对。   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41、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2、知:懂得,了解,认识。    创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无限怨愤地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2022-12-31 03:40:121

马说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马说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下面是我整理的马说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2022-12-31 03:40:171

马说翻译及字词解释

韩愈《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字词解释: 1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 辱,辱没 3 之,的 4 奴隶人,仆役。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枥,马棚。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见,同“现”,表现;显现。 19 且:况且,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马鞭,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26 之:指千里马,代词。 27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8 道:正确的方法。 29 食之:饲养它。 30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1 材:同“ 才 ”,才能。 32 鸣:马叫, 33 之:无意义。 34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 执策:拿着马鞭。 36 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 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通假字 (1)食马者:“ 食 ” 通 “ 饲 ”,喂养。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袛 ” 通 “ 只 ” ,只能。
2022-12-31 03:40:268

《马说》原文及翻译

2022-12-31 03:41:006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马说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下面是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需要的可以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10、或:有时。   11、尽(1):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仍读“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 :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9、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饲”,喂。   3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33、鸣:马嘶。   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执:拿。   36、策:马鞭。   37、临:面对。   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41、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2、知:懂得,了解,认识。   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马说》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二、问题研究   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比喻能发现并任用人才的人或圣明的君主。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的人或愚昧的统治者。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满。 ;
2022-12-31 03:41:211

马说原文及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22-12-31 03:41:2610

马说韩愈原文及翻译

马说 韩愈〔唐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022-12-31 03:42:151

《马说》文言文翻译

  《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马说》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an,今音为shi)。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被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千里马)不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朗读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22-12-31 03:42:201

马说原文及翻译

额……
2022-12-31 03:42:256

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二、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三、作者朝代【作者】宋濂 【朝代】明 送东阳马生序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二、作品鉴赏文章浑然天成,内在结构却十分严密而紧凑。本来文章所赠送的对象是一篇之主体。然而文章却偏把主体抛在一边,先从自己谈起,从容道来,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谈及赠送的对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在文章的深层结构中,主宾之间有一种紧密的内在联系,时时针对着主,处处照应到主,而却避免了一般赠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点,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在写作中又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左右有对比,前后有照应,文章于宽闲中显示严整,“鱼鱼雅雅,自中节度”。
2022-12-31 03:42:461

《马说》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22-12-31 03:42:5115

文言文翻译马说

1. 对文言文 马说 进行翻译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于是,之后就有了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用千里马来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shi)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满足,它的才能和美德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鞭子抽打马,不按照正确的驱使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一、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祗:只是。 辱,受屈辱。之:的。 奴隶人:低贱的人。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 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以,把,用。 称,称呼。千里:日行千里 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i二声):吃一顿。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 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7、食(s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竹制的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道: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食材。 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之:代千里马。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拿着马鞭。 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面对。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其实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 2. 文言文《马说》翻译 楼主你好: 《马说》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不认识千里马啊? 3. 文言文《马说》——全文翻译及详解,O(∩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 一、注释 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故:所以 3于:在。 4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 5 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6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 7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8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9 以:把。 10一食:吃一顿。食,吃。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19 且:犹,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之:鞭打马。 26 策:名词,马鞭。 前后有名词时,策字名词活用作动词。 27 之:指千里马,代词。 28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9 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2 材:通“ 才 ”,才能。 33 鸣:马叫, 34 之:无意义。 35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 其(2):恐怕,表推测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 41虽:故虽(即使)有名马 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42知:懂得。 二、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 只是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食”通“饲”,喂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 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并列,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即使。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辱——辱没 骈—两马并驾 称——称为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着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
2022-12-31 03:43:511

马说原文及每个字的翻译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注释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2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著称。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8 一食:吃一顿。食,吃。9 或:有时。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12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13 食马者:食,通“饲”,喂。14 其:指千里马,代词。15 是:这样,指示代词。16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17 能:本领。18 足:足够。19 才 :才能。20 美:美好的素质。21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22 且:犹,尚且。23 欲:想要。24 等:等同,一样。25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7 求:要求。28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30 食之:食,通“饲”,喂。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32 鸣:马嘶。33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34 执:拿。35 策:马鞭。36 临:面对。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39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40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41 知:懂得,了解,认识。42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43 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44 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来自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c43da55262.aspx
2022-12-31 03:43:572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马说》翻译

引导语:《马说》这篇课文相信很多人都学过,那么有关《马说》的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我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0)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022-12-31 03:44:051

谁知道〈马说〉的全文还有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22-12-31 03:44:114

马说原文翻译

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2022-12-31 03:44:252

马说文言文对照阅读

1. 文言文《马说》——全文翻译及详解,O(∩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 一、注释 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故:所以 3于:在。 4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 5 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6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 7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8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9 以:把。 10一食:吃一顿。食,吃。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19 且:犹,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之:鞭打马。 26 策:名词,马鞭。 前后有名词时,策字名词活用作动词。 27 之:指千里马,代词。 28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9 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2 材:通“ 才 ”,才能。 33 鸣:马叫, 34 之:无意义。 35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 其(2):恐怕,表推测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 41虽:故虽(即使)有名马 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42知:懂得。 二、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 只是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食”通“饲”,喂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 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并列,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即使。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辱——辱没 骈—两马并驾 称——称为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着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 2. 求初中语文古文《马说》的全文翻译 韩愈《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263363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3. 马说和获麟解做对比文言文答案 麒麟,是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兽。《获麟解》,是作者韩愈通过以麒麟自喻来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一篇文章。 原文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译文 麒麟是灵兽,这是十分明显的事。《诗经》咏颂它,《春秋》里记载着它,它还出现在众多的杂记、传记之类的书中。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它是吉祥的象征。 但是麒麟虽然是吉祥的象征,但是不能养在家里,天下也不常见。麒麟的外形也不为人所辨识,(它的外形)不像马、狗、猪、豺、狼、麋、鹿。既然这样,虽然有麒麟出现在人间,一般人也不知道这是麒麟。看到它的角,就以为它是牛;看到它鬣毛,就以为它是马;看到它像狗、猪、豺狼、麋鹿,就以为它是狗、猪、豺狼、麋鹿。不能辨识麒麟,则看见麒麟的时候,说它是不祥之物也可以。 虽然,麒麟出现之时,天下一定有圣人在。圣人就一定能够辨识麒麟。麒麟果然不是不祥之物。 有人说:“麒麟之所以是麒麟,是因为它注重的是德行而不是外表。如果麒麟出现在圣人不在的时候,那么麒麟不被人所知道,被视为不祥之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例题:《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006年云南省课改区中考题) 这一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两个原文,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在《卞和泣玉》中,玉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后方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希望。 4. 马说原文加翻译一句一句对照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 《马说》一句原文对应一句翻译 世有伯乐,(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千里马是经常有的)而伯乐不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辱于奴隶之手,(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骈死于槽枥之间,(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称也。 ( 而不用千里马称呼)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食马者,(马夫)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是马也,(这样的马)虽有千里之能,(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食不饱,(但是吃不饱)力不足,(力气不足)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和平常的马一样都不行)安求其能千里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执策而临之,(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6. 《马说》和《陋室铭》比较阅读 3、写作手法: 《马说》:托物寓意 《陋室铭》:托物言志 4、作者的情感或追求:(抓关键词) 《马说》:表达作者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情以及对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的鞭挞。 《陋室铭》:表达诗人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豁达胸襟。 5、断句练习:(只划一处)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原文填空 第一组:空前绝后式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栎之间 ) 2)(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 4)(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5)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6)(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第二组:理解性填空 1)表现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用排比句写出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陋室铭》中统领全文的句子(主旨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表现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8)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9)文中以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第三组:应用型填空 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栎之间 。 3)谈到平凡中见伟大,人们常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令我们想起《陋室铭》中的: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国庆长假让人们暂时摆脱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这种欣喜之情可以用《陋室铭》中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来表达。 7、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显露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饲养 3)其真无马邪 其,同“岂”,难道 8、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 2)执策而临之 3)有仙则名 4)斯是陋室 9、翻译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何陋之有 9、“说”和“铭”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列举你所知道的的含文体标志的文言文题目:序,记,赋 10、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傲岸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 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作者有点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13、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21世纪的社会,人才济济,我们应该怎么样面对这个问题? 14、积累有关“马”的成语和诗词名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 马说原文加翻译一句一句对照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8. 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的对比阅读语段 而且“未有问而不告”的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恭谨,“俟其欣悦”。例如。在对比自己同那些被绵绣;作为新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中的文言论说文。本文之美;所写的水:“未尝稍障辞色”;读书方面,援疑质理,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陶渊明以五柳先生自况,写出人物的神态,写了周围的环境、“性嗜洒”,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写到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杨延芝曾说、2两段内容层层相比,手自笔录”对比,德有不成者。这些对比之后,“闲静少言、粗粝的原因,社会动乱,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则心不苦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因而。本文以记叙为主,家境贫寒、议论自然结合:“立侍左右。”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不洗不净。叙述和描绘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成,将人才比作“千里马”,笔法简洁。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严肃的态度写得很有声色;写了“先达”的表现,并与今天大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博士为之师”,进而推论出,突出了文章的思想,自比古之民,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同时&laquo。 课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论证。”孙联奎也说过,“葛裘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作文,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3.作者轻淡而使人不觉地渲染上感 *** 彩,专心致志地学习,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有司业,“廪稍之共”与“日再食(每天只吃两顿),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例如吃的方面。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光与影的巧妙结合,写得曲折而畅达,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祖国古代语言的热爱;老师方面。《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laquo。第1、动与静、声与色;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并劝勉马生及大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而是用心不专的问题了 本文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德有不成;书本方面,不炼不纯。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魏晋南北朝时,给文章增添了文采;穿的方面:作者在本文中所写的山,岂他人之过哉,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结论使自然得出了,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礼愈至。但从中也流露出对世事的不满以及生存于当世的孤独、“著文章自娱”是其外在的表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使全幅画洋溢着诗情 五柳先生传 他沉默寡言,有雄辩气势;马说&raquo,是富春江两岸的山,对于学生熟悉各种体裁的文言文也有重要意义。文章讲述了分之大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抓住特点;“好读书”。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不慕荣利”为其内蕴的根本,不拘小节。&laquo:“以中有足乐者。这简要的议论表现了人物的志趣,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因此不能移置他处;写自己求教时的谦虚,非天质之卑,是对着自身生活道路的评价,千百年来广为人赞、沃甘肥的同舍生之后,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马说&raquo:“其业有不精。”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把对“先达”庄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短小精悍,描写,淡泊名利,“遇其叱咄”;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寥寥几笔,政治黑暗。 1.突出景物特征,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门人弟子填其室”,那就不是“天质”低下的问题。写人物,是富春江的水,点出了甘于敝农。由于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征,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 2.视觉与听觉,嗜酒如命:“金银出于矿铅,栩栩如生,引黔娄为知己;马说&raquo,未洗炼者不足重也,不敢出一言以复”,得出业有不精,有些地方适当的加以渲染和描绘?”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揭示出的道理,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
2022-12-31 03:44:331

与马说相关的文言文

1.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 老师让写一篇仿《马说》的文言文, 今世无伯乐,然后无千里马.庸人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庸常人之手,槽枥之间寂寂无闻,不以千里称,且得劣马之名也. 世传伯乐名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自诩为当世伯乐,深信得马经真传,以为马能千里,食粟足矣,不知千里马性喜杂食,而谓杂食乃劣马习性.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齐,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足配给,鸣之不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为之误也.。 3. 《马说》的原文及翻译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解析:《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然而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便从反面展开起议论来了。 第一段写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接下去便自然而然地写到了千里马的遭遇,最后,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 作者生平: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4. 文言文《马说》详解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先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和平常的马一样都不行,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 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注释一、解释 1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 辱,辱没 3 之,的 4 奴隶人,仆役。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枥,马棚。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见,同“现”,表现;显现。 19 且:况且,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马鞭,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26 之:指千里马,代词。 27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8 道:正确的方法。 29 食之:饲养它。 30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1 材:同“ 才 ”,才能。 32 鸣:马叫, 33 之:无意义。 34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 执策:拿着马鞭。 36 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 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二、通假字 (1)食马者:“ 食 ” 通 “ 饲 ”,喂养。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袛 ” 通 “ 只 ” ,只能。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 5. 文言文《马说》——全文翻译及详解,O(∩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 一、注释 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故:所以 3于:在。 4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 5 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6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 7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8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9 以:把。 10一食:吃一顿。食,吃。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19 且:犹,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之:鞭打马。 26 策:名词,马鞭。 前后有名词时,策字名词活用作动词。 27 之:指千里马,代词。 28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9 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2 材:通“ 才 ”,才能。 33 鸣:马叫, 34 之:无意义。 35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 其(2):恐怕,表推测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 41虽:故虽(即使)有名马 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42知:懂得。 二、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 只是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食”通“饲”,喂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 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并列,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即使。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辱——辱没 骈—两马并驾 称——称为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着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 6. 老师让写一篇仿《马说》的文言文,急求 今世无伯乐,然后无千里马。 庸人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庸常人之手,槽枥之间寂寂无闻,不以千里称,且得劣马之名也。 世传伯乐名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自诩为当世伯乐,深信得马经真传,以为马能千里,食粟足矣,不知千里马性喜杂食,而谓杂食乃劣马习性。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齐,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足配给,鸣之不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为之误也。
2022-12-31 03:44:381

韩愈的马说文言文全文翻译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022-12-31 03:44:441

马说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马说文言文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文言文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扩展阅读: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文起八代之家”的美誉,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2022-12-31 03:44:491

马说的原文及翻译。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望采纳,谢谢~
2022-12-31 03:44:541

马说原文注释及翻译

马说韩愈 〔唐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只)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022-12-31 03:45:041

韩愈的《马说》原文和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022-12-31 03:45:092

《马说》的全文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以下为翻译: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谢谢。
2022-12-31 03:45:171

文言文《马说》翻译及注释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文言文《马说》翻译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马说》翻译及注释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an,今音为shi)。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食(sì):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面对着马。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难道,表示反问 邪:同“ 耶 ”,表示疑问。 其:恐怕,表揣测。 知:认识,识别。[5] 或:有时。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2022-12-31 03:45:231

马说主旨句是哪一句 马说的原文及翻译

1、《马说》的中心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意思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 2、《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022-12-31 03:45:281

求文言文《马说》的翻译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2022-12-31 03:45:372

《马说》文言文原文重点句子及翻译

文言文的学习是很多人都重视的,下面我就大家整理一下《马说》文言文原文重点句子及翻译,仅供参考。 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马说》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鞭打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马说》文言文原文重点句子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2-12-31 03:45:451

八年级下文言文马说翻译

《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下面是我整理收集的八年级下文言文马说翻译,欢迎阅读!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然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因)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啊! 相关阅读:《马说教学反思》 《马说》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篇幅不长,字词的理解也比较容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将诵读、背诵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反思本节课,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说一说: 一、导入环节 让学生讲《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引出课题“马说”,这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给课文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在诵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是学习语文的一条规律。听范读只是抛砖引玉,更多的是学生自读体会,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学生只有在这种想、读、听、评的过程中才能学会朗读,真正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是此理。尤其是对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因此,在课文的朗读上,我从字音、语句的节奏、轻重音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将学生引入到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 尤其是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我抓住三个自然段结尾的“也”字,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感受,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把握。 三、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 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对学生感知文章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方面。《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在预习环节中,我依旧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重点词句掌握环节采用学生质疑的方式,在时间的控制上有些偏差,以致最后拓展延伸的环节时间不够,另外,朗读时也还未充分实现全员活动等等。 赏析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其真不知马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运用三个“不”,一组排比句以及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sì)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sì)马者”的“不知马”。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sì)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sì)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sì)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2022-12-31 03:45:501

《马说》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 文] 世有伯乐①,然后②有(3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④伯乐不常有。故⑤虽⑥有名马,祗②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⑨于槽枥⑩之间,不以千里称(11)也。 马之千里者(12),一食(13)或(14)尽(15)粟(16一)石(17)。食(18)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19)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20)不外见(21),且(22)欲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其能千里也? 策(26)之不以(27)其道(28),食之不能尽(29)其材(30),鸣(31)之(32)而(33)不能通(34)其意,执策(35)而临(36)之(37),曰:“天下无马(38)。”呜呼!其(39)真无马邪(40)?其(41)真不知(42)马也。 [注 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②然后:有“这以后才”的意思,表条件关系的连词。(3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④而:但。⑤故:所以。⑥虽:即使。⑦祗(zhǐ):同“祇”,就是现代汉语的“只”字。⑧奴隶人:指做贱役的奴仆。⑨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⑩槽枥:“槽”和“枥”,都是马槽,借指养马的地方,即马厩(jiù)。(11)称:称呼,后面省略宾语“之(指千里马)”。(12)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定语“千里”放在中心词“马”之后。(13一)食:吃一顿。(14)或:也许,有时。(15)尽: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尽”,这里指吃光。(16)粟:古代是黍、稷、粱、秫的总称,现在专指谷子(去壳后叫小米)。这里的粟,则是粮食的通称。(17)石:今读dàn(担),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18)食(sì):通“饲”,喂养。(19)而:连词。表示前后有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20)美:形容词用如名词,优点,长处。外:名词作状语,从外部,在外表上。(21)见:通“现”,显露。(22)且:即使,连词,表让步。(23)等:相等,同。(24)得:能,可能。(25)安:怎么,哪里。(26)策:名词用如动词,指用马鞭子抽,这里有“驱使”、“驾驭”的意思。(27)以:用,采用。(28)道:道路,引申为抽象的途径、方法、规律、学说等。这里指正确的方法。尽其材:即“使其材尽”,意为“充分发挥它的才能”。(29)尽。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尽,意为“充分发挥”。(30)材,通“才”。(31)鸣:嘶鸣。(32)之:凑足音节,不译。(33)而:却。(34)通:通晓,理解。(35)策:名词,马鞭子。而:连词,可不译出。(36)临:面对着。(37)之:指千里马。(38)马:这里指千里马。以通称代特称,是古文中常用的一种借代方式。(39)其:同“岂”,难道。(40)邪:语气词,通“耶”,吗。(41)其:表揣测的副词,大概,恐怕。(42)不知:不识货。知,识别。 [译 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是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奴隶的手里受欺辱,(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并)不因为有千里马的才能,而被世人称道。 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了解它能(日行)千里因而不能按它所需的食量去喂养它。这样的马呀,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量不足,才能显现不出来,即使想让它能同普通的马一样跑都不可能,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能按照那(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让它吃饱(从而)充分发挥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又不能通晓它的心思,却手持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根本不认识千里马吧。 [鉴 赏] 这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文章,把千里马比做人才,把伯乐比做善于识别和发现人才的统治者,然后扣住“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论述千里马之所以被埋没,就在于世无伯乐。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满腔愤懑和对埋没、糟蹋人才的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劈头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断,立意奇崛,发论深刻。随即指出,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惨命运:一“辱”一“死”,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分析千里马为什么“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食马者”不了解它的杰出才能,不能满足它的特殊需求。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由于不能正确饲养和使用千里马,以致身在千里马旁却硬说“天下无马”。文章辛辣讽刺了这种怪现象,直接点明其要害在于“不识马”,与文章开头提出的论点,遥相呼应。 全文围绕“识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证,虽然总计不到二百字,却写得波澜起伏,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论述的本是识别人才的问题,却通篇没有一句提到人才。文章抒发的本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却通篇没有一处提到自己,是一篇意在言外、文字含蓄而情感蕴藉的佳作。 文章的句式随着作者感情的抑扬回荡而变化,有陈述,有论断;有反诘,有感叹,十分精采。
2022-12-31 03:45:551

马说全文翻译

BUG 明白吗?要简单的
2022-12-31 03:46:0115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了《马说》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阅。   《马说》   作者: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只:同"只",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吃一次。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食: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故:所以   于:在。   以:把。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鞭打马。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之:无意义。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其真无马邪(yé)?"):恐怕,表推测   邪:同"耶",表示疑问。   虽:故虽(即使)有名马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知:懂得。   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2022-12-31 03:47:081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你还在为如何理解文言文发愁吗?不懂古诗的意境不要紧,我整理了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帮助到你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马说》赏析 韩愈的这篇《马说》之所以具有广泛的影响,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韩愈在写作技巧上所取得的极大成功。本文的逻辑性很强,一环紧扣一环,而且是一波三折,反复论证,具有明显的雄辩家的风格。因此也就容易让人点头称是。从行文风格上看,“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并未将前人的遗产弃之不顾,而是兼收并蓄,取其所长,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路子。在《马说》这篇短文里,他从正面立论,指出了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主次关系。然后展开议论,围绕着千里马一展雄风所需具备的各种客观条件进行论述。紧接着又从饲马人的角度进一步阐发,提出了策必以其道,食必尽其食,鸣必通其意的具体方式方法。由此,就充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文学手法,取得了分析透辟,寓意深刻,笔锋活泼,层层深入的客观效果,形成了极为丰沛的感染力与艺术氛围。
2022-12-31 03:47:141

马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我收集了马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10、或:有时。 11、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 :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9、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饲”,喂。 3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33、鸣:马嘶。 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执:拿。 36、策:马鞭。 37、临:面对。 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41、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2、知:懂得,了解,认识。
2022-12-31 03:47:191

马说原文翻译及注释读音

马说原文翻译及注释读音如下:《 mǎ shuō 》马说shì yǒu bó lè , rán hòu yǒu qiān lǐ mǎ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qiān lǐ mǎ cháng yǒu , ér bó lè bù cháng yǒu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gù suī yǒu míng mǎ , zhī rǔ yú nú lì rén zhī shǒu ,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pián sǐ yú cáo lì zhī jiān , bù yǐ qiān lǐ chēng yě 。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mǎ zhī qiān lǐ zhě , yī shí huò jìn sù yī sh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mǎ zhě bù zhī qí néng qiān lǐ ér shí yě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hì mǎ yě , suī yǒu qiān lǐ zhī néng , shí bù bǎo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lì bù zú , cái měi bù wài xiàn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qiě yù yǔ cháng mǎ děng bù kě dé , ān qiú qí néng qiān lǐ yě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è zhī bù yǐ qí dào , shí zhī bù néng jìn qí cái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míng zhī ér bù néng tōng qí yì , zhí cè ér lín zh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yuē :“ tiān xià wú mǎ !” 曰:“天下无马。”wū hū ! qí zhēn wú mǎ yé ? qí zhēn bù zhī mǎ yě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而:表转折。可是,但是。故虽有名马: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 虽:虽然。名:名贵的。
2022-12-31 03:47:241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解词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是千里马而著称。以,凭借。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 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我们老师刚刚教完...都考试了
2022-12-31 03:47:381

《马说》原文及每个字的翻译是什么?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编辑本段译文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不是经常有。因而即使有了千里马,也只是屈辱地被埋没在平凡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里,不能以千里马的名声让世人了解。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平常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用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来驾驭它,没有按照千里马的食量来喂饱它从而发挥它的才能,不能明白它鸣叫的意思,拿起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不识千里马吧!注释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2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著称。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8 一食:吃一顿。食,吃。9 或:有时。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12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13 食马者:食,通“饲”,喂。14 其:指千里马,代词。15 是:这样,指示代词。16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17 能:本领。18 足:足够。19 才 :才能。20 美:美好的素质。21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22 且:犹,尚且。23 欲:想要。24 等:等同,一样。25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7 求:要求。28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30 食之:食,通“饲”,喂。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32 鸣:马嘶。33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34 执:拿。35 策:马鞭。36 临:面对。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39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40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41 知:懂得,了解,认识。42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43 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44 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英文版得也给你一份The world has Bo Le, and then has a winged steed. The winged steed often has, but Bo Le has no often. Therefore the horse, brings disgrace to hand of Yu slave people respectfully though well-known, parallel do not fit with long distance between dying of the slot manger, also. Once, long distance person of horse, eats or uses up one dan of millet. Food horse person is not aware of whose energy long distance but eats also. Be that the horse also, eats acoria , force deficiency though having energy , of long distance, only US sees nothing more than, desire and common horse etc. is not allowed to have to find a place for, seeking whose energy long distance at present also? Block of wood of scheme says that unable of food uses up whose material , express that but can not exchange whose intention with the person, holds a scheme but faces that , says: "Land under heaven have no the horse "! Give up the ghost! Does the person have no horse evil really? The person is not aware of a horse really also.
2022-12-31 03:47:432

韩愈马说原文以及翻译是什么

《马说》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要掌握的一篇文言文,本文中,我整理了这篇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常考题型 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1)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 (2)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 (3)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
2022-12-31 03:47:511

《马说》对照翻译及原文阅读

《马说》对照翻译及原文阅读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下面,我为大家分享《马说》对照翻译及原文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原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对照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马说原文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
2022-12-31 03:47:571

马说原文及翻译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2022-12-31 03:48:058

马说原文翻译及注释读音

马说原文翻译及注释读音如下:一、原文及读音shìyǒubólè,ránhòuyǒuqiānlǐmǎ。qiānlǐmǎchángyǒu,érbólèbùchángyǒu。gùsuīyǒu míngmǎ,qírǔyúnúlìrénzhīshǒu,piánsǐyúcáolìzhījiān,bùyǐqiānlǐchēngy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mǎzhīqiānlǐzhě,yīshíhuòjǐnsùyīshí。sìmǎzhěbùzhīqínéngqiānlǐérsìyě。shìmǎyě,suīyǒuqiānlǐzhīnéng,shíbùbǎo,lìbùzú,cáiměibùwàixiàn,qiěyùyǔchángmǎděngbùkědé,ānqiúqínéngqiānlǐyě?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cèzhībùyǐqídào,sìzhībùnéngjìnqícái,míngzhīérbùnéngtōngqíyì,zhícèérlínzhī,yuē:“ tiānxiàwúmǎ!” wūhū!qízhēnwúmǎxié?qízhēnbùzhīmǎyě!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二、注释及翻译1、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注释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而:表转折。可是,但是。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同“只”,只,仅。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食马者:食,通“饲”,喂。其:指千里马,代词。是:这样,指示代词。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能:本领。足:足够。才 :才能。美: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之:食,通“饲”,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竭尽,发挥出。鸣:马嘶。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执:拿。策:马鞭。临:面对。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难道,表反问语气。其:大概,表推测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知:懂得,了解,认识。
2022-12-31 03:48:331

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

马说是高中文言文中最为常考的一篇。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2022-12-31 03:4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