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成都风土民俗

2023-09-09 14:51:45
TAG: 民俗
共1条回复
真可

成都风土民俗

成都风土民俗,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成都文化历史悠久,在这里孕育出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天府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城市,下面一起来看看成都风土民俗。

成都风土民俗1

第一、川剧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

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过程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川剧,一直延续至今。

第二、延续2000多年的清明放水节(古代又称“开水节”),源于4000年前的江神信仰和2000多年前对江水的祭祀。据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出土的李冰石刻像的铭文考证,至少在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都江堰市民间就改祭祀江神和江水为祭祀李冰的春秋祭祀活动,形成辐射整个四川盆地的岁时节令民俗清明放水节。

第三、成都糖画,民间曾称其为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的一种手工技艺,主要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极其周边地区,是一种既能品尝又能观赏的传统工艺品。2008年,成都糖画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第四、每年农历十月初十,达摩会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成都民俗风情,与青羊宫庙会(打金章)、花会等共同形成了成都庙会。

第五、“九斗碗” 清代、民国时期以来,每逢新春佳节或有红白喜事,在川西农村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幅景象:数十上百人聚在一处,在一阵鞭炮响后,于漫天青烟中按男女的区别,辈分的.高低,分散坐于一张张八仙桌旁,伸箸畅食,举杯畅饮。

不远的地方,随地而挖的土灶上叠着高高的蒸笼,热气腾藤,简易的案板上堆满菜肴、餐具。腰拴一截油迹斑斑围裙的厨师飞快的挥舞手中的锅铲或菜刀,一碗碗菜流水一样的端上桌子,主人家不停的招呼客人说人手少,菜不好,大家多多原谅……这就是川西坝子农村吃“九斗碗”

成都风土民俗2

1、走人户:流行于四川各地。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蹄、很多自己舍不得买的礼物、好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2、吃坝坝宴:凡遇喜事或丧事。 办喜事或丧事的人,会摆上几天流水席。受邀的人会带上伴礼,去吃上一顿。因为是在场里坝进行,以俗称吃坝坝宴。

3、春倌说春:汉族社会习俗。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演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4、送节礼: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

5、办出师酒:技师学艺满三年后,如果所学技术已过关,征得师傅同意,便可出师。届时,徒弟要大办出师酒,请行内有名气的人来参加,祭祀行业祖师神,酬谢师傅的教艺之恩。徒弟给师傅叩头,送给师傅衣帽鞋袜,师傅退还投师文约,对徒弟说此些祝愿的话。按规矩,无钱谢师、未办出师酒的,不能算出师。

成都风土民俗3

1、穿新衣“游喜神方”:大年初一,成都人开始“走人户”了,亲朋好友互相串门,人们互相设宴款待。更多的花样在游玩上,初一开始,人们扶老携幼穿新衣走“游喜神方”,这是老成都人的一种民俗,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在传统文化中,财神与喜神是连在一起的,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祇,“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处。

2、大庙会集纳成都民间绝活:人们游喜神方最喜欢去的是武侯祠,而武侯祠也是逛大庙会最热闹的地方。庙会既是宗教仪式,又是集市。变脸、吐火、滚灯、手影戏、木偶戏等川剧绝活,皮影、泥塑、糖人、糖画、剪纸等各式民间绝活都能在庙会上看到,滚铁环,抽陀螺,坐鸡公车,拉提簧、响簧。

3、游杜甫草堂:初七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独特的风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过;到了初八初九夜里,各寺庙、会馆、街坊点起“天灯”;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闹热。

4、正月十五恋人“偷青”:在成都,清末以来就流行这样一种现实版的偷菜游戏,名曰“偷青”。根据成都传统习俗,小伙子喜欢上了邻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里偷摘几把青菜以表达爱意。而姑娘发现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后,便知道有小伙子恋上了自己,心中便会充满喜悦和憧憬。

5、成都糖画:民间曾称其为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的一种手工技艺,主要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极其周边地区,是一种既能品尝又能观赏的传统工艺品。2008年,成都糖画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相关推荐

什么是民俗风情?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
2023-09-01 20:01:521

各地的民俗风情(传统节日、地方节日)。

传统节日相关习俗如下: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2、春节(正月初一)守岁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吃香肠,腊肉看春晚(近年来才有)。3、元宵节(正月十五)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去百病、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5、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2023-09-01 20:02:031

《边城》中有哪些民俗风情?

《边城》中所呈现的民俗风情有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婚嫁民俗。1、饮食民俗沈从文在《边城》中提到翠翠喜欢用蒜苗泡在米汤里做酸蒜苗;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尖角粽子,就连结婚用的礼品中也少不了一坛酒、一盒糍粑。由这些可见,湘西人喜欢吃糯食、酸辣食品、鱼类,喜欢喝甜酒、烧酒。2、服饰民俗沈从文在《边城》中主要描写了中年妇人喜穿浆洗得极硬的蓝布衣裳,做事时在胸前挂有白布扣花围裙,她们平日里孵一窠小鸡,养两只猪也是为了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其他回来。十三四岁的小女孩逢上过节出门,总在脸上涂上两饼红色,穿上不甚称身的新衣,脚下穿一双尖尖头新油过的皮钉鞋,遇上家里稍有钱的,手上还会戴上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闪着白白的亮光。3、建筑民俗边城人家的住房文中描写到吊脚楼建筑,边城多雨水,气候湿润,而边城里面多山,所以建房子时总会出现余地有限,这样修建吊脚楼既能够省地还能够起到防潮的作用,而且外形也很美观,所以很受边城人们的喜爱。4、交通民俗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茶峒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5、婚姻民俗在《边城》中翠翠与老二的爱情是从歌开始的。湘西男女喜爱的是通过带有民族特色的以歌为媒,也就是走马路的方式。
2023-09-01 20:02:591

什么是民俗风情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2023-09-01 20:04:261

民俗风情的分类分为哪几类?

2023-09-01 20:04:463

西藏有什么民俗风情?

印象最深,最不可理解的就是那里的天葬,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2023-09-01 20:05:052

济宁民俗风情有哪些?

济宁民俗风情有很多,比如祭孔大典、旱船、渔鼓戏、二人斗、渔嫁婚俗、梁山国际水浒武术节、邹城峄山二月二古庙会、微山湖荷花节、泗水桃花节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济宁是东方文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就在此留下足迹,而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圣人也都是在济宁诞生。济宁文化残留了许多古人留下的遗迹,也成为了现代文明的发源地。祭孔大典: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旱船、渔鼓戏:济宁是运河民俗最集中的地方。当年慈灯寺门前有热闹的庙会,春天有城隍爷出巡,夏天汛期有迎送小龙王,吕洞宾诞辰时吕公堂烟火兴旺,每年春节,龙灯、旱船、高跷、秧歌、狮子舞,走街串巷,络绎不绝,还有常年的渔鼓、相声、快书、戏法、气功、武术,各展绝技,热闹非凡。二人斗:在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回林村,活跃着一支民间艺术剧目“二人斗”,一人扮演,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她成了民间艺术花园里一支独特奇葩。渔嫁婚俗:在春和景明的三月,在气清云白水碧天蓝的中秋,湖面上泊一簇船,船间飘红旗彩帜,有“物子”高高挑起,有乐声依依,有笑声哗哗,有红男绿女,有船载宾至,那就是举行湖上婚礼了。梁山国际水浒武术节:梁山是中国武术四大发源地之一,把水浒旅游与中国武术结合起来,开展武术比赛、武术表演、武术修学旅游、武术研究等活动,吸引水浒爱好者和武术爱好者汇集梁山,以武促旅,前景广阔。邹城峄山二月二古庙会:庙会习俗相传始于春秋时期,是民间自发形成的物资交流集会,现在已被赋予新的内容,演变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成为以庙会为媒介,开展民俗文化、商贸旅游活动的民间盛会。微山湖荷花节:每年从五月份至十月份,十万亩荷花争向开放,青翠的荷叶,红白辉映的荷花,澄清的湖水,悠悠的浮云,令人心旷神怡。参观湖上赛艇、皮划艇竞赛表演、渔家婚礼、渔鹰捕鱼表演、武术表演,举办烟花焰火和荷花节综合文艺晚会。泗水桃花节:每年4月份在泗水举办。春暖花开时节,万亩桃花绽放,层林尽染。游人纷至沓来,赏花观景,品味回归自然的乐趣。
2023-09-01 20:05:151

民俗风情是什么

某个民族的文化礼仪经过长期的演变而成的
2023-09-01 20:06:243

民俗风情礼仪

  一般是新娘的哥嫂或弟妹(或堂哥嫂、堂弟妹)。任务是为新娘出嫁开道。中间的那顶是花轿,是新娘的专用轿。后面的那顶是送亲轿,坐的是新娘的婶娘或姨娘。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民俗风情礼仪的文章,仅供参考。   民俗风情礼仪   一、婚嫁习俗:   在益阳,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很少叫爱人或夫人,也不像其它地方,如广东叫老婆,而最喜爱称“堂客”,找对象结婚谓之“讨堂客”。已婚的妇女们被称为“堂客们”。“堂客”这个称呼,外地人特别是外省人听了困惑不解,有的人还以为这是对妻子的蔑称。本地多数人也说不清道不明。只是长期以来,人们代代传承这个称呼而已。   其实,“堂客”一词是益阳人对已婚妇女们的尊敬之称。追本溯源,它应该与益阳民俗中的婚嫁习俗密切相关。   益阳本地的婚嫁习俗,大概要经过看亲定庚、择吉报日、花轿迎亲、告祖仪式、颠轿传统、媒婆招劫、拜堂成亲、大闹洞房、回门等内容及仪式,现择要简述之。   1、花轿迎亲:   它是千百年来益阳湖乡人民最盛行的、传统的、隆重的婚嫁习俗。也是青年男女最看重的婚嫁礼仪。其历史悠久,特色浓郁,程序繁复,场面热烈。即使处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在益阳湖乡的山村还能时常看到这种花轿迎亲、前呼后拥的热闹场面。   迎亲的花轿一般选用竹材或用木材制作。做工精巧、装饰艳丽。轿外披红挂彩,喜庆吉祥,气氛热烈。由四名轿夫合抬的称为“四抬花轿”,   由八名轿夫合抬的称为“八抬大轿”。益阳人民用花轿迎亲有双重含义:一是表示对新娘和新娘家庭宗族的尊重;   二是显示出迎亲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热烈。因此,新婚的姑娘都希望自己能坐上花轿,风风光光进婆家,以抬高自己身价。另外,如果婚后夫妻俩发生口角,男人叫堂客“滚蛋”的话,女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敬自己的男人:“滚蛋?没那么简单吧?!我又不是自己走上门来的。是你家请人用八抬大轿把我抬来的,明媒正娶嫁来的。要走也行,不过那还得请你用八抬大轿送我回娘家去。”   因此,在七仙湖周边地区,至今仍传唱着这么一首妻子与丈夫辩理的民谣:   你叫我走人我不依, 男人家做事得讲理。   我一不是(走)路来的, 二不是(坐)船来的,   是你用香蜡钱纸拜来的, 锣鼓唢呐吹来的,   花花大轿抬来的, 明媒正娶讨来的!   …………   男人家听了自己堂客理直气壮的辩白,也就哑然无辞了。   益阳花轿迎亲,一般启用三顶轿子。最前面一顶为高宾轿,里面坐着男女高宾大人。   一般是新娘的哥嫂或弟妹(或堂哥嫂、堂弟妹)。任务是为新娘出嫁开道。中间的那顶是花轿,是新娘的专用轿。后面的那顶是送亲轿,坐的是新娘的婶娘或姨娘。高宾轿和送亲轿外表为绿色,表示平安如意。新娘坐的花轿则是大红色,表示喜庆吉祥。花轿的背面悬挂有筛、镜、剑,或刻有类似的特殊图案。那些是辟邪镇妖的吉祥物。据说,竹筛可以驱鬼、明镜可以照妖、宝剑可以斩魔。以此来保护新娘一路平安,顺顺当当到婆家。   抬花轿的轿夫是清一色的男子汉,挑选十分严格。要求年轻力壮,五官端正,性格开朗。除此之外,还有严格要求:未婚男子,必须品质优秀,没有偷鸡摸狗、搞歪门邪道的劣迹;已婚男子,必须是夫妻和睦,品质优良,有子有女,精明能干,卫生体面。那些离过婚、亡过妻、常吵架、品质低劣的男子,是没有资格抬花轿的。
2023-09-01 20:06:391

潍坊的民俗风情

景点  青州范公亭浮烟山潍坊金宝民俗游乐园富华游乐园金宝乐园(AAAA级)潍坊人民公园老龙湾风景区沂山风景区(AAAAA级)青云山民俗游乐园沂山(AAAAA级)万印楼青州偶园张面河庵上石坊安丘石家庄民俗村王尽美故居青州云门山人民公园潍坊风筝博物馆十笏园青州驼山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青州云门山风景区安丘汉画像石墓石门坊青州仰天山诸城恐龙博物馆(AAAA级)龙云涧风景区虞河诸城常山文化博物馆(AAAA级)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AAAA级)昌邑绿博园(AAAA级)诸城潍河公园(AAAA级)白浪绿洲湿地公园(AAAA级)昌乐中国宝石城(AAAA级)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AAAA级)青州弥河生态农业观光园(AAAA级)青州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AAAA级)青州云驼风景区(AAAA级)潍坊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AAAA级)安丘市景芝酒文化博物馆(AAAA级)青州黄花溪青州遥远村庄青州蓝溪谷生态园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初。它的制作式打好腹稿以后,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又“扑灰”之名。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经“大涮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盐菜花”、“描金”、“涂明油”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 高密剪纸:明代洪武年间大批移民,带来外地剪纸,主客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的风格。一是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并富有韵律感。二是纸条挺拔,浑厚粗犷,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构思见长。 临朐奇石仿古铜器杨家埠木版年画扑灰年画青州云门山风俗风筝王青州蜜桃安丘樱桃高密剪纸打秋千安丘绿豆糕青州银瓜聂家庄泥玩具临朐铁花风筝博物馆国际风筝会安丘蜜桃安丘大姜桃俗青州北城村满族习俗
2023-09-01 20:06:582

关于山东的民俗风情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山东的民俗风情,欢迎大家阅读!   山东民俗表现出多样性、地域性。 山东腹地济南、青州、泰安、兖州一带是传统的政治、经济与 文化 中心。其中,曲阜、邹城为孔孟故里,孔孟家族习俗不仅影响当地,还远及国内外;泰安有五岳之首的泰山,泰山既是历代皇帝封禅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山东腹地的家族习俗与民间信仰对周边地区的民俗传承有典型意义,可以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   东部沿海地区以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的民俗最为突出,渔业习俗又以日照、荣成、蓬莱、长岛等地最具典型性 。鲁东南地区具有山地特征的古代文化发祥较早,保留着较多的传统民俗事象。并且沂蒙山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系列良风佳俗,新中国建立后,这些良风佳俗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沂蒙精神。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民俗事象与古老的黄河紧密相连,独具特色。其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如剪纸、 刺绣 )等,都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地域方言 。山东方言统属“北方方言”,分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三个大类。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等地同属冀鲁官话,在山东省内属于比较易懂的方言。鲁南、鲁西南包括菏泽、济宁、枣庄、临沂等地同属中原官话,方言比较难懂。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同属胶辽官话,又称胶东方言,最为难懂。各地方言又因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等原因,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2023-09-01 20:07:421

台湾的民风民俗

禁用毛巾赠人。从前台湾民间丧家惯例于丧事完毕后送毛巾给吊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往来。所以台湾俗语有“送巾,断根”或“送巾,离根”之说,送巾便有永别之意。因此在普通情况,若赠人毛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2023-09-01 20:07:585

无锡有哪些民俗风情啊?

2023-09-01 20:11:035

四川的民俗风情有哪些?

走人户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 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肉、 点心、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 款待。 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 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 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 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说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 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如果是正月间走人户,则称为“拜年”,客人若带有小孩,离开时主人家得给小孩一些钱,称为“打发”。该习俗现仍在农村流行。拜把子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习俗。又称结盟、结拜、换帖等。流行于四川各 地。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 方式结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送节礼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和地。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学三年跟三年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旧时投师学艺一般需三年时间。按习俗,三年之中,师傅只管徒弟伙食,会给少量衣鞋钱和剃头钱,不 给工钱,徒弟出工得的工钱也归师傅。三年期满后,许多徒弟还要跟三年才能独立谋生。这三年里,徒弟相当于半个工人,有一定收入。办出师酒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技师学艺满三年后,如果所学技术已过关,征得师傅同意,便可“出师”。届时,徒弟要大办“出师酒”, 请行内有名气的人来参加,祭祀行业祖师神,酬谢师傅的教艺之恩。徒弟给师傅叩头,送给师傅衣帽鞋袜;师傅退还投师文约,对徒弟说此些 祝愿的话。按规矩,无钱谢师、未办出师酒的,不能算出师。隔代同姓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犍为县罗城、定文、寿保等乡镇。这一带张 姓和吴姓中,保留着隔代同姓的习俗。为了使香火不断,便采取了隔代 同姓的办法。蒙格彝族社会习俗,家支作出重大决定的会议。一般一年召开一次,如无重大事件发生,可几年召开一次。有传统的会址,开会多选在家闲时的虎月和免月。 生活中一但发生人命纠纷等事件,受害者家属便带上一坛酒到本支系中信得过德谷(有威望的人)家中陈述情况和要求。这个德谷又带上酒到其他德谷那里陈述,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后,由家支中最有影响的德谷们互相协商,决定是否召开家支大会。届时,全体家支成员,不分男女老少、贵贱贤愚,一律带上干粮,自行赶到集会地点。每个支系由 德谷带领坐在一起,支系之间留出一条通道,以便人员进出,也便于区分。按习惯,会议由家支中最有威信的德谷或头人主持。他讲完主要议程后,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意见。接着,各支系分组计论,然后各支系 德谷集中起来开小会,统一意见。最后,主持人公布会议作出决定,宣 布会议结束。蒙格人出的决定,家支成员有执行的义务。牵牲见客彝族交际习俗。彝族待客,根据客人在社会上的地们而分别宰杀不同的牲口:贵客杀牛,次者杀猪羊,一般客人杀鸡。不管宰杀什么牲口, 都一定要等客人进门后,将牲口牵致电客人面前让客人看过然后才宰杀, 以表明牲口绝非死物或偷来的。俄加彝语音译,意为分家仪式。同一男性祖先的血缘纽带组成的若干房, 经过十代左右的繁衍,可分衍成互相攀亲的独立血族团体,即家支。家支独立时,需举行此仪式。届时,须请巫师念经作法,宰牲祭祖,并将 分出的支系祖先的灵牌从原来的岩洞中供奉。 相帮 彝族社会习俗。凡遇造房盖屋、婚丧嫁娶等情况,亲朋好友和左邻 右舍千都乐于从人力物力上予以帮助、接济,有的甚至不请自到,不计报酬。主人家一般只供饭食,不付工钱。吉缩彝族交际习俗。彝语音译,意为回避。按传统习惯,媳妇和公公、大伯及丈夫的叔叔、伯伯之间都要回避,以示互相尊重。凡需相互回避 的人,平时坐、立、行走都要保持一定距离,不能面对面坐在一起,不能使用粗俗语言,身体各个部位不能有任何接触,即使身上的披毡也不能挨擦着。双方在路上相遇,媳妇应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对方走后再走。 如其中一方正忙着,没有发现另一方正走来,另一方应远远绕开。实在绕不开时,应咳嗽一声,以引起都对方注意,及时回避。媳妇不能当着 应回避的人梳头,如果在梳头,突然发现对方走来,应赶紧用披毡把头 蒙住,否则就是失礼。缩尔彝族交际习俗。为彝语音译,意为解除回避。如媳妇与需要回避的 长辈没能回避开被视为失礼。一旦失礼,须于当晚举行此仪式解除回避。 届时,媳妇要带上酒到长辈家中,在至亲好友的见证下,恭敬地给长辈敬一碗酒,电报声明自己绝非有意失礼,以求得谅解和安抚。同时,当众宣布解除回避,从此双方可不再回避。钻牛皮彝族社会习俗。旧时在冤家械斗后和解、两支以上家支联合对敌、订立彝汉互保条约等场合举行的一种盟誓仪式。该仪式十分隆重重,常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饮鸡血酒 彝族交际习俗。把酒倒进碗里,将一只大公鸡当场杀死,将血滴入碗中,双方或多方一齐举碗发誓,一饮而尽。据说,饮了此酒,便必须 信守誓言,否则将受到神灵的惩罚。献哈达藏族交际习俗。哈达,藏语音译,是一种象征吉祥的白色麻纱巾。藏族人每遇朝拜佛像、婚丧节庆、拜会尊长、朋友相见或分别时,都要敬献 哈达。根据对象和场合的不同,敬献哈达的方式也不同。向客人献哈达时,必须用双手捧着,将双叠楞边对着客人:向大活佛献哈达时,必须弯腰低 头90度,双手将哈达捧过头顶,献于大活佛的座前;向长辈和一般活佛献 哈达时,同向大活佛献哈达相似,但弯腰不必那么低;向同辈人献哈达,只须将哈达送到对方手中或腕上即可;对小辈或下属,可将哈达搭在对方 肩上。敬献哈达常常是双方的行为,后献哈达一方也可将收到的哈达回敬给对方。扎西德勒藏族交际习俗。藏语音译,意为吉祥如意。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场合, 男女老少见面,都要互道“扎西德勒”以示祝贺。 打转 藏族交际习俗。意为互相交换。人们常用自己多余的东西,如牧区百 姓与农区百姓之间便常交换酥油和粮食。旧时在一些地方,该习俗被头人利用来剥削百姓,他们将一些小东西送至百姓家,强迫百姓回送大量的粮食和牛羊等。缺日藏族社会习俗。又称凶日。藏族人习惯以日分吉凶,每月一、三、十五等日为不祥之日,在历书中将其列为凶日削去不列,故称。每逢缺日,不婚嫁,不外出朝山拜佛,许多事情都不能做。苗式斗牛 由于长期保持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苗族人与牛之间结成了特殊的关系。据说他们的祖先蚩尤就是牛首人身的大神,因此,在苗族的山寨门口往往悬挂有牛头,家里的神龛也放置有牛角。苗族人敬牛爱牛,也就慢慢形成了他们的斗牛传统,这里所说的斗牛并不是西班牙式的人牛相斗,而是各家各户牵出牛来,摆开擂台较量一番。用来比赛的牛大多是耕牛,以水牛居多,平日在梯田里犁地,节日时被带上擂台。一些比较富裕的村寨或家族专门饲养了斗牛,这些牛是经过挑选的,只为参加一年一度的竞赛。蒙自、屏边一带的苗族人,往往会在新年的花山节里展开斗牛比赛,其他地区的苗族人则习惯把正月二十五设为“斗牛节”,这也是专以斗牛为主题的节庆。斗牛十分讲究。在比赛前一天的晚上,主人要给牛喂一顿比较丰盛的上等饲料,让它养精蓄锐。开场当天先“踩场”,也就是参加比赛的牛在主人及其亲友的陪同下绕场一周,因此斗牛比赛也是增进亲友间和村寨间关系的重要方式。如果获得奖金,多半会被用来宴请宾朋。斗牛比赛的奖金有时足够再买一头耕牛,不过与奖金相比,更重要的是荣誉,如果能获得牛王的称号,有时甚至能为全寨人赢得荣光。比赛开始前,村民们会为斗牛进行各种准备活动。他们有的用镰刀削尖牛角,有的用柳条挑逗起它们的脾气,还有人给自己的公牛喂上一二两烈酒,这些办法都是为了激起牲畜的狂躁。所有公牛都经过了精心的修饰,它们不但佩戴着彩带和铜铃,有的还配上了精美的牛鞍,如果遇到成绩好的斗牛,牛鞍上还会插满历届比赛的奖旗。由于代表着一个村寨或家族,因此一头牛的周围会聚集着七八个人负责照顾。苗族的斗牛有两种斗法。一种是不限定时间,以胜败生死来定名次;另一种是限定比赛的时间,如果超时的话即使不分胜负也算结束。在斗牛时,双方主人会将它们牵到场地中央,直到两头牛相距数十厘米时才松手,对望很久的公牛这时自然会“火并”到一起,有的乍一接触即分出胜负,有的则需要缠斗很久才能罢休。除了主人外,在场的观众也会在这时发出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气氛非常热烈,如果遇到两牛猛力相撞的那一刻,大家会发出集体的惊叹声。作为外来者,观看斗牛是很惬意的享受。你可以在享受比赛刺激的同时,顺便欣赏苗家女孩美丽的服饰。斗牛这种带有民族风情的活动平时是很难见到的,当北方还是一片天寒地冻时,苗族的山区里有时已是春暖花开了。在这时看一场斗牛,是牛年的一个好开始。相见先问姓 苗族交际习俗。青年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按规矩首先应问清对方的姓。若双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称,以礼相待,不能戏谑、对歌和跳舞。若不同姓,可以戏谑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虑向对方求爱,可用言语歌声探情示爱。打转苗族交社会俗。苗族男子喜欢佩刀。生下男孩后,父母和亲友要准备 一块与孩子体重相等的铁埋于地下。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将铁挖起来锻打一次。孩子长到16岁时,将此铁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母系家庭 摩梭人社会习俗。流行于盐源县泸洒湖畔。家庭以女性为中心组成,包括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亲及其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及姨兄弟姐妹、姐妹 们的子女等,一般二至四代。男子在家里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 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家长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妇女在生产、生活中 起支配作用。
2023-09-01 20:11:291

民俗风情的基本特征

东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分析和揭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举,其与各类具体事象的描述应是深入研究中国民俗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遗憾的是,近年来综合性的论述一直比较沉寂。本文意在引起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综合考察中国民俗的传承、演变过程,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表现得十分明显。
2023-09-01 20:11:371

民风民俗

回答哪个地方的,是外国的中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2023-09-01 20:11:514

中国有哪些风土人情

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清明节扫墓、冬至吃饺子,除夕要团圆、端午赛龙舟、元宵猜灯谜、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苍流、腊八节喝八宝粥
2023-09-01 20:12:126

甘肃的民俗风情有哪些

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这里除有众多中国革命遗迹外,更有轩辕“黄帝得道于广成子”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设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宫山,而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俗文化主要场所。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定西地区和白银市,虽干旱少雨,植被较差,但也不乏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陇西是天下李姓的祖地,是海内外李氏寻根问祖之地;岷县是当归主要产地,由此而形成的生活、礼仪、节庆等民俗,在海内外都有一定影响。会宁县的会师楼则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2023-09-01 20:12:392

江西民风民俗

12点放鞭炮,吃年糕,拜年,吃团圆饭前也要放鞭炮。 赣语,又称赣方言,古称傒语。属汉藏语系汉语,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之一。 江西省内通行赣方言的有 60 多个县市。 包括南昌、景德镇(城区)、萍乡和宜春、抚州、井冈山三地区的各县市:南昌、新建、安义、靖安、奉新、高安、宜丰、铜鼓(也有人认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万载、分宜、新余、 清江、丰城、 进贤、东乡、临川、金溪、资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黄、乐安、南丰、新干、峡江、永丰、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莲花、安福、宁冈、遂川、 万安;上饶、 九江两地区的大多数县市:鄱阳、余干、 万年、鹰潭、 贵溪、余江、弋阳、横峰、铅山、乐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泽、武宁、修水;赣州地区的广昌、石城、宁都、兴国、于都、瑞金、会昌等县也有使用赣方言的乡镇。 此外,通行赣方言的还有湖南省东界的13个县:临湘、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桂东、汝城、常宁、资兴、安仁,岳阳、永兴;福建省西北部的 4个县市:邵武、光泽、建宁、泰宁;湖北省东南部与江西省连界的 8个县:通城、蒲圻、崇阳、通山、阳新、咸宁、嘉鱼、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地区的望江、东至、宿松、怀宁、太湖、潜山、岳西、桐城等县
2023-09-01 20:13:166

什么是民族风情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2023-09-01 20:14:385

中国有哪些民俗特色?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建筑是文化的结晶,中国民族建筑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是中华文明的宝库。对民族建筑的研究是中华建筑学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重要的课题,对民族建筑优秀遗产的保护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对中国民族建筑的研究是从古代建筑的研究开始的,吴良镛先生总结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驱者,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实地调查、寻访艺匠、征集史料、解译古制,将茫茫如烟的古代建筑理出了头绪,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体系。此外,他们还作了文物保护和民居调查的开拓性工作,使我们今日仍然受惠。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期间广泛研究了住宅、园林、宗教等各种类型的建筑,也研究了古代、近现代等各个时间段的建筑,还出了一批少数民族或地区传统建筑的专集,他们继承了先师的研究,展拓成果并向纵深发展,逐渐从通史的研究进入到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前,吴良镛先生认为已进入第三阶段,中国建筑的研究从少数先驱者的惨淡经营进到了百家争辉的局面,研究的领域十分宽广。在这个阶段,除研究的范围、深度需继续进行展拓外,迫切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提升,逐步地、更为自觉地进入理论研究的阶段。二.中国民族建筑的宝库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进行理论总结需从多角度认识其特点。中国多民族荟萃,民族建筑类型众多各有特色,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又是特点纷呈。中国民族建筑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至今体系未变,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这种种方面都可以是总结认识其特点的视角。1.中国建筑有民族的多样性,汉、藏、蒙、傣……各有特色,十分鲜明,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建筑又有地域的多样性,东北平原、江南水网、黄土高原、热带林区,建筑上的差异也很大。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吗?在中国,地域的差异和民族的差异共存,而地域的差异是主导因素。先看看同一地区的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如在大理、丽江地区,白族建筑是砖墙瓦顶,墙面粉刷成灰白两色,山墙、檐口加彩色装饰;纳西族建筑的典型则是木结构、悬山顶,博风板上有长长的悬鱼,土坯(近年也有用砖)砌的山墙加上小小的腰檐。二者是不同的。又如在贵州,许多少数民族建筑基本是木结构穿斗架、小青瓦屋面,但建筑的布局、细部还是很不相同。再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同是汉族,北京的民居是四合院,宁波的民居院落叫“台门”,江苏水乡的沿河民居又是一种形象,差别十分明显,广东、福建的客家人也属汉族,他们的“土楼”更是全然相异了。同是藏族,青海藏族住的是“庄巢”,四面住房相接围在一起,外面看方方四堵墙,单坡屋顶坡向院内,雨水全流入自家,即防风又安全。它和西藏的民居完全不同,而云南、四川的藏族民居也都各有不同。看来异地同族与同地异族相比,它们虽都有不同,但比起来还是地区的差别更大一些。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观念、风俗习惯,它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地受自然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总的说地域的差异还是要高于民族的差异,有学者说,建筑表现的民族性源于地区性。看来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2.中国民族建筑有历史的稳定性。中国现存地上的建筑实物最早是汉代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延绵至今的中国建筑造型体系自西汉已基本形成,至今未变。有人说历代建筑缺乏革新,是其不足;也有人认为这种持续不变恰为创造新时代的中国建筑提供了鲜明的特色基础。从研究者的角度看,这期间当然还是有不小的发展变化,如汉代建筑是坡顶平屋檐、屋顶的坡面是直线,檐下有人字拱、平拱。到唐代,其特点是“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柱高一丈,出檐三尺”,屋檐做成了两端微微翘起的曲线,文人形容是“如翼斯飞”。到明清斗拱变小,拱间朵数增加,屋檐从唐宋时一条连续的曲线变成只在翼角处起翘,轻盈的效果差不多,施工却方便多了。这些历史的差异还可以讲出许多,但比起欧洲的建筑演变我们实在是变化太少相当稳定了。我国的西汉相当于欧洲的罗马时代,我们看看欧洲两千年来建筑的变化。罗马时代以前已有希腊建筑,它影响了罗马。三角形的山花、敦实的柱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现代”派至今还用它来作为回归历史的符号。到古罗马时代,罗马人继承并丰富了希腊柱式,又创造了拱券和穹窿顶,成了另一种建筑风格。在地域分布上它几乎布满了欧洲大陆直到英格兰的南部,现在的欧洲几乎到处都可看到古罗马时代的建筑遗存。以后的拜占廷时代穹顶得到极大的发展,穹窿、帆拱、鼓座使方形的平面上和谐加上圆形的穹顶,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教堂到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建筑形象又是为之一新。十一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哥特式建筑,其风格完全摆脱了古罗马的影响,它们以尖券、飞扶壁、高耸的尖塔为特征,表现出火一样的热情,把建筑的 艺术感染力发挥到了极致。再以后的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它们的建筑形式的变化都很大,每种新的建筑形式出现很快就会风靡四处传遍全欧。在欧洲,当然也存在建筑的地域和民族的特点,但比起时代的特征来讲建筑的时代性远远大于地域性、民族性。欧洲的统一是暂短的,统一也未到全境 ,之后终究还是分裂;而中国虽有过暂短的分裂,但终归是统一。中国和欧洲的这种差别和上述现象有关吗?3.中国各民族的建筑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即使是对外国的建筑文化也能兼容并蓄,消化吸收,显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在中华大地上,虽然看得出各民族的建筑的色彩纷呈,但相互融合的例子还比比皆是。汉、藏建筑结合的样式最为常见,布达拉宫的宫墙上出现了汉族的斗拱,夏鲁寺的屋顶为黄琉璃四角攒尖顶,汉藏结合得天衣无缝。在湘西地区各民族的吊脚楼大同小异,相互交融十分明显。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也有许多例子,佛塔本是印度传来的,形如覆钵,传到中国与传统的楼阁相结合,将原塔缩小放在楼的顶部成为塔刹,整个塔的造型完全中国化了。清真寺也是从西边传来的,它以中国的传统建筑式样为基本造型,屋脊上加了阁楼,代替了中亚的穹顶,清真寺的前部应有“唤醒楼”,取了中亚的高塔形式,顶上加的却是中国的小亭子,清真寺的功能全满足了,外观看来却是个中国模样。今天,我们面对建筑的国际潮流是否应该效法先人的气魄,不是妄自菲薄,照搬照抄,而是吸取精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创造出既有时代气息又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建筑。中国建筑的特点还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对这些特点的进一步挖掘和认识,在保存、继承、弘扬民族建筑文化的工作中是有重要意义的。三.中国民族建筑的保护是研究、继承和弘扬的前提,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建设风起云涌,城市风貌日新月异。在这喜人的形势下,令人十分忧虑的是先人留下的民族建筑精华正在遭受极大威胁,许多已遭到破坏。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许多有价值的民族建筑由于暂时未有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而被拆毁; 第二是文物古迹虽在而它的历史环境却遭破坏,大大损毁了它的价值。第三是大量民居建筑群、民族的村落被拆毁、被改造,这在东部发达地区十分普遍,不少地方随着旧城改造或建设新村,传统建筑已荡然无存。民族建筑的保护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以前确定“文物保护单位”多是古建筑精华,近年来注意增加了近代建筑和城乡民居、名人故居。对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在维修、保养时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现在常说“整旧如旧”或“原汁原味”,意思不错却不够准确,“整旧如旧”是梁思成先生的话,他后边还补充有一句:“要延年益寿,不可返老还”,这样意思就完整了。还可以按现代的话说叫“保存全部历史信息”,文物古迹的价值就在于它饱含着历史的信息,我们今天可以认识它、利用它,后人会掌握更多的资料和技术,肯定会有更多的解译,了解到许多我们今天认识不到的东西。我们的责任就是在利用它的同时,不破坏它的历史信息,再把它完整地传给后代,使之得到永续地利用。对“文物保护单位”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即不但要保护它的自身,还要保护它周围的环境,在这里的建设不得危及文物的安全,不得影响文物的历史风貌。第二个层次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2003年11月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共22个,这是抢救保护民族村镇的重要举措。其实早在1986年,国务院已要求各地将“能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定为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但几年来各地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中的居多,民族村镇划定的较少。现在专门划定公布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有利于扭转这种局面,据悉主管部门又着手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工作,已经过了专家评议,可能公布百余个,这其中少民族村寨将占有相当的比重。民族村寨的保护不同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民族村寨中可能会有重要文物建筑,它将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但就其整个村寨来讲应按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方法进行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同层次,它们的保护原则、方法是不一样的,二者不可混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原则有三条:即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风貌的完整性,保持生活的延续性。要保护历史的真实遗存物,不是保护仿古一条街,切不可在维修中拆掉真古迹建造假古董。在保护区重点保存的是历史的整体风貌,重在外观,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改造,可以安装上下水,用上煤气,有室内的水冲厕所和浴室,不必像对待“文物保护单位”一样,室内室外都要求“原汁原味”。就整体风貌而言,不只包括房屋建筑,还要包括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路面铺装、院墙、小桥、牌坊,甚至古树等。保持生活的延续性就是要要这里的人们可以继续生活和工作,不是要住户全部搬走办成为博物馆,为此一定要改善公共基础设施,要满足人们现代化生活的需要。保护区的外观是传统的,设施却是现代的,只有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才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才能使这里继续繁荣,也才能有开展旅游的吸引力,让保护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现在许多的民族村寨暂时还没有开发的能力,这是研究、发掘的好时机,也是未雨绸缪进行抢救保护的好时机,我们应该广为宣传,呼吁各界给予重视,千万别让这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建设的大潮中毁灭。第三个层次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我国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1个,省级的约百余个。在历史文化名城不但要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保护区,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保护民间工艺、音乐戏曲、民俗精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我国的许多古城是按规划建设的,古城的规划格局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的巨大成就,一些未经规划而自发形成的城镇也凝聚着古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与智慧。中国建筑是以处理群体关系见长的,由于结构的关系,中国建筑的单体不会太大,但是经过群体的组合却可成为或曲径通幽或雄伟壮丽的多重效果,可以是四合院,也可以是园林,还可以是寺庙或宫殿。在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与保护工作中,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重要的内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是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要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又要使城市经济社会得到发展,不断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城市的经济要发展,设施要改善,生活水平要提高,要实现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中肯定要有新的建设,只是在新的建设中要注意对古城格局和风貌的保护和延续,使中国民族建筑的宝贵遗产得以继承和弘扬。
2023-09-01 20:15:104

关于民风民俗的名言诗句

1.有什么民风民俗的名言名句 风民俗名言 1.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清·顾炎武 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王充 3.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宋·苏轼 4.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 ——清·魏裔介 5.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 ——汉·司马迁 6.伤风败俗,大乱之道也。——《汉书·货殖传》 7.性近如一家,习远如千里。 ——清·陈确 8.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晏子春秋·问上》 9.离家三里远,别是一家风。 ——明·吴承恩 10.风气之变必以渐也。 ——清·龚自珍。 2.有什么民风民俗的名言名句 ●习俗就是对一切都司这见惯(奥索尼乌斯) ●习俗先于一切法律,自然胜过一切艺术(丹尼尔) ●习俗是另一种天性(盖仑) ●习俗是人生的伟大的向导(休姆) ●习俗是最好的主人(西塞罗) ●习俗提供了伦理学所依存的唯一基础(克鲁奇) ●一个好的习俗比法律更可靠(欧里庇得斯) ●习俗是暴君(拉丁语) ●习俗是位态度粗暴而使人失望的小学女教师(蒙田) ●习俗是聪明人的瘟疫,傻瓜的偶像(英国) ●习俗是爱情的天敌(布尔沃·利顿) 3.关于风俗的名言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秦叔宝和尉迟恭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桃符的传说 桃符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古代的贺年卡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 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 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 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月廿三、廿四 小年 祭灶神(16张)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在一周。 4.有关民风民俗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5.关于民风民俗的谚语 民风民俗: 1.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满家转。 2. 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 3. 讲土特产: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4.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殷殷。 5. 宁夏红有黑白“三宝”黑(发菜,红(枸杞) 白(二毛皮) 。 6. 讲自然风光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7. 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 8. 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弯。 9. 不到长城非好汉。 10.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1.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道友(春联),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 12.腊月二十三吃着年糕就数落: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窟窿堵,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倒有, 三十晚上坐一宿。 初一的饺子, 初二的面, 初三的盒子往家转, 那年味多浓啊 ! 13. 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 二十四,写大字, 二十五擂大鼓,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蒙香斗, 三十晚上坐一宿, 大年初一街上走。 14.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首,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6.关于民风民俗的优美句子 民俗分地域和民族,不知朋友具体需要的是哪儿的?可以给你一些古今我国一些优秀的反映民俗的诗词和一些散文小说的描写,希望可以帮你!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相思 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与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另外推荐你去看看沈从文的边城,我很喜欢里面的民俗风情,也很优美。希望你也特喜欢
2023-09-01 20:15:501

民风民俗 饮食

民俗风情之饮食——烤全羊整羊整牛,也称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 自古以来,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马奶酒和给远征人携带绵羔羊熟肉条的习惯。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来客和祭礼神祗。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玛、整羊三种,主要取其完整、齐全之意。 礼献整牛,除了祭祀牺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位,比如说,为65岁以上老年人祝寿,仅象征性地献上牛乌查(蒙古族叫乌古查,即牛羊软肋脊肉)。珠玛,又分为立式珠玛,也就是最讲究的整羊,其特点是褪毛、带皮、烤制。整羊席不象珠玛那样精制,其特点是去皮、煮制。礼献整羊也象献整牛一样,根据不同需要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有时献上完整的羊肉,有时献羊的某一部分。春节时招待亲朋好友和贵宾时,把熟羊头放在大方木盘中间,周围摆满各种奶食品和点心端上,是隆重礼仪。 整牛、整羊、珠玛的加工方法,各地不尽一致,但必须保证食品的完整,避免损坏皮肉。 整羊的摆法;羊头必须向着主宾。在宴会上用整羊招待客人时 ,一般要唱赞歌敬酒三巡 ,当宾客们开始唱和时,再斟一杯酒,诵献整羊的祝辞。专门向执刀割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一杯之后,主人请席间长者先动刀。那位执刀招待,蒙古语称“浑都格其”。长者接过蒙古刀,在羊头的前额划个“十”字,从羊的脑后、嘴角两边、两个耳朵、两个眼眶、脖颈、硬腭上割下几块肉,再把羊头转向主宾。主宾端起羊头回赠主人。主人端过一个空盘,接过羊头和长者割下的部位肉,摆在佛龛前敬佛。接着用专用的蒙古刀,从羊乌查的右侧、左侧切出长条薄片,左右交换放置。割羊乌查前半部时,刀刃向外。如此切割三次之后,分节卸下其它骨头(过席的羊乌查只能切一刀),由阳面转圈后,退回去放入肉汤里热,然后上桌进餐。退下整羊后,上肉汤。 礼献整羊时,通常安排专人献祝辞。诵祝前,要向祝辞人敬酒一杯。祝辞人用无名指蘸酒弹酹,然后举杯祝辞。诵祝辞的姿势:老年人坐着,中年人单腿跪着,年轻人站着。祝辞内容因人、因事、因地区不同而各异。比如有一则祝辞唱 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焕发月貌的孛尔贴只斤夫人。宰一只花脸的羯绵羊,装在水晶盘里招待贵宾 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礼制,是蒙古人待客的传统,是忠厚和贞洁的标志,是至诚心意的象征。”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 。诵祝辞人说一声“结!”(请用刀)。并举杯继续祝福唱道;“按着老规矩敬献,请各位都来品尝。遵循旧风俗奉献,请各位都来举觞。” 再斟一杯,众人回敬唱和。之后,祝辞人接着说:“结!”民俗风情之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或“游戏”。每年夏、秋季节举行。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的汇集于大会的广场。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圣。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那达慕”活动的是1225年用畏兀儿蒙文(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在这篇石刻中说:成吉思汗为了庆祝征服花刺子模的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他的一个侄儿在距离三百三十五度(音妥,成人两臂平伸的长度,每度约五尺左右)远的地方射中了目标。另外,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几处提到过射箭比赛。后来,凡牧马较多的部落举行“那达慕”大会时,都要进行赛马。在蒙古族文学巨著《格斯尔传》及其他民间史诗,对赛马都有描写。摔跤则更为普遍,一般的“那达慕”大会,多以摔跤比赛为主。元、明两代,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结合一起,从此形成男子三项“那达慕”大会比赛的固定形式。当时的“那达慕”祝颂词中说:“得心应手的马头琴声,悠扬动听;洁白无暇的哈达,闪闪发光;传统的三项‘那达慕",接连不断;蒙古族力士,整队上场。”14世纪末记载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文献中说:擀毡子,举行婚礼或射箭、赛马、摔跤等“那达慕”开始时,蒙古族长者举起盛满鲜奶的银碗和哈达,朗读祝颂词。祝颂词有“那达慕”祝颂词、射箭祝颂词等多种。如土尔扈特蒙古族射箭祝领词中说:“你擎起万钧弓呀,搭上了金色利箭,引弓犹如满月,啪地撒放扣环。你能射倒耸立的高山,你能射穿飞翔的大雁。啊!祝福你啊,生铜熟铁般的大力士”。从上述记载以及其他民间故事史诗对“那达慕”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前均有发展。当时的蒙古族王公以苏木(相当一个区)、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并对比赛胜利者分等级给予奖赏和称号。但当时由于王公贵族的操纵,“那达慕”会上经常由王爷的摔跤手。赛马手和射箭手获得冠军。按蒙古族的传统习惯,“那达慕”大会历来有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大会,参加摔跤赛的五百一十二人,马三百匹左右,会期七至十天;中型“那达慕”大会,摔跤手二百五十六名,马一百至一百五十匹,会期五至七天;小型“那达慕”大会,摔跤手一百二十八名或六十四名,马三十至五十匹左右,会期三至五天。民俗风情之鄂伦春春节是鄂伦春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一般要进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鄂伦春族地区。鄂伦春族的春节源于汉族习俗。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上山狩猎或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准备过年。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团圆饭,守夜。初一清晨,人们忙着煮新包的“谢纳温”(饺子),鸣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迎来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东或南,燃起九柱香,叩头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灵恩赐猎物,保佑全家免灾免祸、吉祥如意。太阳出来以后,人们穿上新衣服,携儿带女,带着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长者家里行拜,然后再到其他家。进门先烧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块肉,洒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完毕,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烟、叩头,并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受拜的长辈同样向来拜者说几句祝福的话,有的还要给压岁钱或几块糖。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里等候晚辈来拜年。初二开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饮酒娱乐,青年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赛马射击、摔跤比赛,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为人们所喜爱,他们的舞蹈有反映飞禽走兽生活面貌的,有表现猎人捕捉野兽情景的,也有描绘妇女采集劳动场面的,动作古朴纯真,具有深厚的狩猎生活气息。娱乐活动一直延续到初四。初五,人们认为是“鬼日”,忌讳出门,也不许娱乐和吵闹,这一天,人们都各自在家里休息。初六开始,猎民可以上山打猎,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民俗风情之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敖包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
2023-09-01 20:16:221

瑶族的民俗文化

云南瑶族民俗风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 “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习俗】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 “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建筑】  瑶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花瑶、盘瑶多居“全楼”。  “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
2023-09-01 20:16:421

山东省民俗文化包括哪些?

将广东护法电话地方的好的话搞飞机和攻击和攻击和打飞机和副噶减肥钢结构点和大佛和点费和地方和房东好东方红东方红地方和房东和地方和地方和房东和与天然元地方好多一点返回的丰富的花地方好分电话地方和房东活动发货分电话的复合肥合肥地方好地方和地方好地方好地方活动发货分电话分电话
2023-09-01 20:16:575

民风民俗的作文

我没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因为我也在找呢,我现在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今天作业是二单元的习作..
2023-09-01 20:18:088

边城中所呈现的民俗风情有哪些?

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也是其乡土色彩重要因素沈从文从小居住在苗、汉、土家族杂居的地方,那里交通阻塞,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在半原始的状态之中,因此保留了不少原始社会的风俗。在他醉心描写自然风景的同时,力图追求流贯其中的安谧而迷人的生活情景,更着力于湘西文化的深层蕴涵,如通过写节日活动、地方习俗、神话传说、民歌民谚等,为读者呈现出湘西地区特有的,迷人的民俗风情画。节日活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有自己特有的庆祝方式。在《边城》里,作家对端午节作了详细的描绘:端午节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之一。“到了那天,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一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凡把船划到了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面前令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某一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③划完龙船之后,又有缚了红条布子的雄鸭,放在水中让人泅水去捉。不拘谁把鸭子捉到,鸭子就是谁的了。虽然端午节不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但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翠翠和摊送的爱情的悲欢离合也因此油生。《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则描画了苗人过春节的情形,苗族人民性情豪爽,喜欢唱歌跳舞。与汉族相比,苗族人喜欢饮酒,迎春节是更是开怀畅饮。年轻人在迎春节穿新衣,把礼物送到相好的女子家里。年轻的男女聚集在一起,吹芦笙,在月光下唱歌跳舞尽情欢乐。老年人也聚在一起,讲述各种光荣历史与渔农知识,诉说过去,展望未来。富有特色的湘西节日活动,是读者进一步了解湘西人民生活。《边城》描写的端午节勾勒出一幅绝美的风俗图。淳朴的人民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态,激动的心情来感受这一天任何时刻的美妙之处。这种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湘西人民洋溢着乐观情绪的人生状态。人与自然、社会的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美丽的山水、健康的心灵、传统的节日,形成了湘西独特的人文景观。《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里,我们则了解到淳朴的生活受到了破坏。在汉人将要统治苗人上时,苗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恐慌,沈从文描写得十分传神。但即使最英勇的苗人也无法改变这一现实,他们只能逃避,借酒消愁,建立自认为是安全的野洞王国。七个野人的毙命,宣告了宁静的乡村世界反抗外界文明侵浸以失败告终。2.2地方习俗2.2.1对歌习俗苗族分为花帕、长脚、郎家、乌婆等若干支系,他们的语言不尽相同,歌唱却能沟通各族人的思想和感情。歌唱是娱乐也是塑造民族灵魂的一种宗教仪式。苗族人能歌善舞,他们认为“一个多情的鸟绝不是哑鸟,一个人在爱情上无力勇敢自由,那在一切事业上也全是无希望可言,这样的人决不是好人。”④每到特定的节日时,男女成群唱,成群舞。年轻人利用唱歌向心上人表达爱慕之情。是歌使男女结合起来,这里没有金钱、门第观念,无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何等朴素自由而又浪漫的风情!《边城》里面,大老天佑走的是车路(托人说媒),得不到翠翠的芳心,可二老摊送走马路(月光下唱歌),只消一晚,翠翠梦中的灵魂漂浮起来了。从此以后,翠翠的心思就永远寄托在这云雀般的歌声中了。对歌是湘西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沈从文对家乡的民歌有着深刻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对苗族对歌的习俗描写既浪漫又传奇,不仅充满了奇幻的异乡魅力,也将湘西人民那种自由原始的生命力展现出来。
2023-09-01 20:19:512

中国民俗风情有哪些

湖南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俗称过年,它持续的时间最长。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 就从先年的二十四说起好了,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也叫 “小孩子过年”。 这一天,经济宽裕的家庭还会给小孩除压岁钱之外的礼物,怪不得“细伢子”盼过年了相传是日作为“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的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叫辞灶。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 廿四晚由家庭主妇在锅灶周围点烛祭灶,为其“送行”。 人们在过小年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打扬尘”。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湖南话为“打扬尘”。“打扬尘”现在并不单指清扫蜘蛛网、墙顶或者屋顶灰尘,而成为做清洁卫生的一个代名词。以前农村是烧的柴,屋顶上方上面全是黑漆漆的一层灰尘,随着生活水的提高,现在的家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很少有烧柴的了,但是大打扫还是必定的。 农历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吃饭的时间是不定的,从凌晨十二点到晚上八点之前都可以,这段时间会听到各处都有鞭炮声,表明就是哪一家开始吃团年饭了,说到这里要讲讲鞭炮了,过春节放鞭炮是一个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旧时放鞭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驱鬼迎神、祈祷五谷丰登:二是为了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了。不过现在很多城市禁鞭,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不过湖南好多地方过年从来就没有禁过鞭。众所周知,浏阳鞭炮是湖南的特产之一,全国驰名,享誉海内外。新中国成立的大典上,燃放的就是浏阳鞭炮。(呵呵,卖一下广告)有了这一层原因,湖南过年时都是满城响声震耳,硝烟弥漫。放鞭炮也有许多讲究,鞭炮在不同的时间燃放,就有着不同的含义。除夕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意思是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是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开门时放,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时间随各家定,但有一点是鞭炮燃放时不能中断,如有中断,来年可能有不顺利的事情发生,这是每一个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人们放鞭炮时,都特别仔细,尽量避免中断现象的出现。 言当正传,湖南人过年,除夕一定会吃鸡、肉、鱼、猪肘子等,而且得是大鱼大肉。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猪肘子嘛,称“团年肘子”。 有的家里的餐桌会出现鸡爪子,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蔬菜类必会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里和和气气,事业欣欣向荣。一般吃年饭的时候是越久越好,具体的意义我不记得了。这一天禁忌很多呢。奶奶那时总是叮嘱我们,不要乱说话,比如说:“死”呀,“烂”呀,“坏了”之类的不吉利的话,万一说漏了嘴,大人马上就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说“打发打发”;若酒杯倒了,就说“酒泼红地”。避免因此而带来不吉利的事情。在初一也有这些禁忌的。吃过饭后大家就会开始再一次的打扫下卫生和为晚上的守岁做准备或是出去到处逛逛。吃过晚餐后,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树蔸男女老幼围炉共话,至于城市里自然就是围着电烤炉了,为什么一定要围个这样的东西呢,因为——湖南过年时很冷啊!全家老少下棋、打牌、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欢坐等候新年的到来。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大街小巷鞭炮齐鸣,烟花四起,震耳欲聋,洋溢着浓浓的辞旧迎新的气氛。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说:“请辞岁”。各家都高兴的出门迎接,捧出点心糖果之类的零食,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有俗语说:“小孩盼过年”。”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到初一了。也是早上起来放鞭炮,然后吃一些点心后,就要准备好头天做的米酒,也叫甜酒,也就是四川人说的“NAO(这个字不会打)糟”吧。极其的好吃,甜甜的,有点酒香,喝多了对于酒量不好的人来说还真的会醉呢。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在阶基和柴湾堆很多柴,谐多财。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柴湾扫。初一有的地方不外出拜年,在家呆着,但有的地方讲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这句俗语讲的是大年初一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湖南人特别重礼节,常以情义待人。这几天,街坊邻里们都纷纷走出家门,互祝“过了一个热闹年”。我都忘了我们家是怎么样的,好象两种情况都有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初五这一天不拜年,人们管初五拜年叫“拜五中”,(“中”字为音译)这一天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娘家人这一年经济都不会兴旺。如果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或作为客人到别人家拜年,都是不会令人高兴的一件事。还有一个讳忌的是拜年时要看欲拜之人是否起床,如果人家尚未起床,则忌入床前拜年。老辈人认为给死人祭拜就是在床头拜,这一点视为大忌。 初六取六六大顺之意,很多商家也会选在这天开门大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选择这一天离家外出工作,民间谚语:“三六九,往外走”,所以这几天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系统人流量会大大增加。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讲究“七不去(念ke去声,家乡话发音),八不归”"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这一天,“八”取“发”之意,工厂上班,商家营业,一切活动都恢复正常。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有俗语说:“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多是用篾扎纸糊的各式灯笼,有的挂于门顶屋檐,有的就是手拿着去游街了。这一天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团。一到晚上便热闹非凡,不论大人小孩都会手持灯笼上街去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还有猜灯谜等等,通常是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乡下的舞龙的队伍是最多的了,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大家多会赐上一个红包。而且已婚未育妇女,往往让“龙”转绕其身,或让“龙”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小孩,名麒麟送子。湖南人拜年、看龙灯、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这一点全国各地全都一样吧,就不多说了。赞同1| 评论赞同5| 评论(5)
2023-09-01 20:20:091

《边城》中呈现了哪些民俗风情?

《边城》中所呈现的民俗风情有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婚嫁民俗。1、饮食民俗沈从文在《边城》中提到翠翠喜欢用蒜苗泡在米汤里做酸蒜苗;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尖角粽子,就连结婚用的礼品中也少不了一坛酒、一盒糍粑。由这些可见,湘西人喜欢吃糯食、酸辣食品、鱼类,喜欢喝甜酒、烧酒。2、服饰民俗沈从文在《边城》中主要描写了中年妇人喜穿浆洗得极硬的蓝布衣裳,做事时在胸前挂有白布扣花围裙,她们平日里孵一窠小鸡,养两只猪也是为了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其他回来。十三四岁的小女孩逢上过节出门,总在脸上涂上两饼红色,穿上不甚称身的新衣,脚下穿一双尖尖头新油过的皮钉鞋,遇上家里稍有钱的,手上还会戴上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闪着白白的亮光。3、建筑民俗边城人家的住房文中描写到吊脚楼建筑,边城多雨水,气候湿润,而边城里面多山,所以建房子时总会出现余地有限,这样修建吊脚楼既能够省地还能够起到防潮的作用,而且外形也很美观,所以很受边城人们的喜爱。4、交通民俗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茶峒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5、婚姻民俗在《边城》中翠翠与老二的爱情是从歌开始的。湘西男女喜爱的是通过带有民族特色的以歌为媒,也就是走马路的方式。
2023-09-01 20:20:171

畲族的特色民俗风情

1、服装:畲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衣尚青、蓝色,多着自织的苎麻布,衣右襟和袖口镶花边,色彩斑斓绚丽。服装款式有福鼎式、霞浦式、福安式、罗连式和丽水式之分。福鼎式通常称福宁东路装,上衣分大领和小领。多用水红、水绿做底色,加绣花纹。霞浦式又称福宁西路装,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村以及福安东部地区。2、体育活动: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打尺寸”、“盘柴槌”、“节日登山”、“骑海马”和“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流传十分有趣、别具一格的体育运动形式。畲族人民练拳习武之风十分盛行,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武术。3、节日:畲族的节日大多与汉族大致相同,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其中以春节、端午最为隆重。畲族也有本民族传统的节日,典型的有会亲节、乌饭节、分龙节、元帅节等。4、婚姻:畲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同姓不婚,通婚多在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进行。过去,畲族婚姻一般是不要聘金的,女儿出嫁,十分简朴,嫁奁除一般礼物外,还有农具、斗笠、蓑衣等,稍为富裕者,也有以耕牛作陪嫁的。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歧视,畲、汉族严禁通婚,成为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
2023-09-01 20:20:341

各具特色的民族风俗

说的是多少
2023-09-01 20:20:452

西藏民俗的特色是什么?

西藏民俗文化-简介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现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道德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它在远古中诞生,具有悠久的历史轨迹。在民俗文化的分类中,人们习惯把各种表现形式大体上分为物质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两大类。西藏物质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风光、建筑、服饰、饮食、交通、生产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节日、婚礼、丧葬等方面。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西藏民俗文化-服饰 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西藏民俗文化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人们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扩身符等。这些物品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拉萨地区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以严整规范著称。拉萨民间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里面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装饰品有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巴珠"冠及各种耳坠、项链、戒指。世袭贵族夫人头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贵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于绿松石的大耳坠、胸饰和各种质地的项链是按自家的财力而佩带的。拉萨地区的贵夫人,装扮珠光宝气,饰物细腻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里面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但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装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饰颜色大致相同,除噶举派穿白裙外,其余教派均着黄色及红色僧服。西藏民俗文化-饮食 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藏族种植青稞的历史很长,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贡嘎昌果沟遗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颗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和成面就称作糌粑。糌粑有脱麸的精质糌粑和未脱麸的粗质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浆便可与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内放入适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从新鲜牛奶中提炼而成,为高蛋白、高热能食品,有增加热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酥油茶的原料为酥油、茶和食盐,三样缺一不可。藏族的饮品还有清茶、甜茶、鲜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西藏民俗文化-民居 西藏民俗文化民居是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它的形制受制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房屋的柱头、房梁上绘有色彩斑斓的装饰画。这种碉房,屋面基本为平顶,并用阿嘎土铺面。阿嘎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后经过长时间的捶打,然后涂抹酥油或榆树汁,干燥后坚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较为重视大门的装饰,一般门的两侧及门楣上均涂有一条约一尺宽的黑色条带,门梁上绘以各种民间图案,农村则普遍将太阳、月亮绘在门梁中间,大门两侧还有一些对称的动物辟邪画。房顶上一般都插蓝、白、红、黄、绿五色经幡,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云,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绿色代表水,每年藏历新年更换一次,以此祈求来年祥和。牦牛帐篷是较为典型的牧区住房,这种帐篷用牛毛纺线织成的粗氆氇搭建,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织成的氆氇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西藏民俗文化-交通运输 辽阔的雪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尤为不便,长途跋涉只能以骡马、牦牛、骆驼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马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藏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对马鞍也颇为讲究。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它虽然行动迟缓,但是特别有耐力,在高寒山区是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毛驴的饲料容易解决,是农区家家都养殖的运输畜力。最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蒙数张缝制的牛皮,牛皮经过水的浸泡变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无论河道深浅都能划行。渡过江河之后,船夫可将牛皮船晒干,背于双肩,随时移动。西藏民俗文化-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历史悠久的金银玉器工艺技术。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玉器行业。在酒壶、酒杯、勺、筷、盘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许多是用纯金、纯银制作的,有的是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而成。火炉、壶、盆之类的器具主要是铜制。西藏金属制品的规格不拘一式,做工细腻精致,表面多有富于立体感的吉祥纹饰。木质器物用具在西藏较为多见,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观,盛食物不改味、不烫嘴,便于携带,倍受藏族人民的钟爱。西藏木碗种类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还有储物品的盖碗。一般木碗用桦木、成巴树、杂木的节雕琢而成。杂木做的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纹理清晰,较为美观,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区使用较频繁,人们用皮缝制茶盐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观且耐用。陶器生产在西藏历史远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遗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种类繁多,直到现在依然为藏族人民所喜好。西藏民俗文化-文化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西藏地处世界屋脊,总面积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它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羌塘草原。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牧区文化,或称作游牧文化。那古朴的黑白色帐篷、那长毛拖地的牦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锅庄舞,就成了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西藏众多的群山和巨石,为藏族的建筑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地方最高政权机构和寺庙往往建筑在当地的高山之巅,无论是宫廷建筑,寺庙建筑,还是城乡民居,都以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成为西藏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西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传统的歌舞艺术中有一种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传是佛教大师莲花生将西藏土风舞与佛教内容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驱鬼逐邪的寺庙舞蹈形式。在许多寺庙中还广泛使用着鼓号等乐器,演奏着古老的经院音乐。
2023-09-01 20:20:531

民风民俗

以下随便找,你要那种就有哪种
2023-09-01 20:21:066

边城中所呈现的民俗风情有哪些?

《边城》中所呈现的民俗风情有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婚嫁民俗。1、饮食民俗沈从文在《边城》中提到翠翠喜欢用蒜苗泡在米汤里做酸蒜苗;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尖角粽子,就连结婚用的礼品中也少不了一坛酒、一盒糍粑。由这些可见,湘西人喜欢吃糯食、酸辣食品、鱼类,喜欢喝甜酒、烧酒。2、服饰民俗沈从文在《边城》中主要描写了中年妇人喜穿浆洗得极硬的蓝布衣裳,做事时在胸前挂有白布扣花围裙,她们平日里孵一窠小鸡,养两只猪也是为了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其他回来。十三四岁的小女孩逢上过节出门,总在脸上涂上两饼红色,穿上不甚称身的新衣,脚下穿一双尖尖头新油过的皮钉鞋,遇上家里稍有钱的,手上还会戴上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闪着白白的亮光。3、建筑民俗边城人家的住房文中描写到吊脚楼建筑,边城多雨水,气候湿润,而边城里面多山,所以建房子时总会出现余地有限,这样修建吊脚楼既能够省地还能够起到防潮的作用,而且外形也很美观,所以很受边城人们的喜爱。4、交通民俗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茶峒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_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5、婚姻民俗在《边城》中翠翠与老二的爱情是从歌开始的。湘西男女喜爱的是通过带有民族特色的以歌为媒,也就是走马路的方式。
2023-09-01 20:21:391

成都的民俗文化

成都的民俗文化 成都的民俗文化,成都是一个拥有着“天府之国”美称的城市,它的历史非常的悠久,所以到现在积累了许多的传统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在当地居民的手中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下面是成都的民俗文化。 成都的民俗文化1 1、端午的粽子春节包 过年的粽子,多为肉粽子。刚做好的腊肉,是粽子里的明星。将糯米用水泡透,配以煮至即将透心的红豆和切成颗粒的半肥瘦的腊肉,拌入盐和花椒面即可。 2、走人户 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蹄、很多自己舍不得买的礼物、好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2、“人日”草堂祭杜甫 “人日”(正月初七)游草堂的习俗,起源于唐代。”每年的“人日”便成为成都人游览草堂,缅怀诗圣杜甫的特定日子。 3、正月十五恋人“偷青” 根据成都传统习俗,小伙子喜欢上了邻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里偷摘几把青菜以表达爱意。而姑娘发现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后,便知道有小伙子恋上了自己,心中便会充满喜悦和憧憬。 4、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演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5、送节礼 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 成都的"民俗文化2 第一、川剧 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 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过程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川剧,一直延续至今。 第二、延续2000多年的清明放水节(古代又称“开水节”) 源于4000年前的江神信仰和2000多年前对江水的祭祀。据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出土的李冰石刻像的铭文考证,至少在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都江堰市民间就改祭祀江神和江水为祭祀李冰的春秋祭祀活动,形成辐射整个四川盆地的岁时节令民俗清明放水节。 第三、成都糖画 民间曾称其为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的一种手工技艺,主要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极其周边地区,是一种既能品尝又能观赏的传统工艺品。2008年,成都糖画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第四、达摩会 每年农历十月初十,达摩会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成都民俗风情,与青羊宫庙会(打金章)、花会等共同形成了成都庙会。 第五、“九斗碗” 清代、民国时期以来,每逢新春佳节或有红白喜事,在川西农村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幅景象:数十上百人聚在一处,在一阵鞭炮响后,于漫天青烟中按男女的区别,辈分的高低,分散坐于一张张八仙桌旁,伸箸畅食,举杯畅饮。不远的地方,随地而挖的土灶上叠着高高的蒸笼,热气腾藤,简易的案板上堆满菜肴、餐具。 腰拴一截油迹斑斑围裙的厨师飞快的挥舞手中的锅铲或菜刀,一碗碗菜流水一样的端上桌子,主人家不停的招呼客人说人手少,菜不好,大家多多原谅……这就是川西坝子农村吃“九斗碗” 成都的民俗文化3 1、成都灯会 正月十五。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从1962年起成都恢复春节灯会,会期一个月。灯会期间,公园内有民间曲艺、杂技、杂耍表演;有各种地方风味小吃;还有铸糖人的担子,卖风车的草把子,每届灯会游人都在百万人次以上。 2、成都花会 每年一月。成都花会始于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花会的地址就在成都西门外的青羊宫,传说道教始祖李老君的生日是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故唐代以来,民间在此举办一年一度的庙会。 又因成都的二月正是天气晴和、春意宜人、百花盛开的季节,故又传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因此,每年二月又在这里举办花会。 3、新津龙舟会 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南方人民的传统习俗之一。成都虽在长江以北,但也是水乡之地,所以赛龙舟的历史也很久远。直到本世纪60年代,成都的赛龙舟活动还在望江公园边的锦江河段进行。 但70年代以后,市区的河道已不适宜再举办龙舟竞渡。因此成都新津县的南河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将龙舟盛会越办越红火。龙舟会除龙舟竞渡等传统节目,还增加了龙舟造型表演,彩船夜游。 4、天彭牡丹会 清明前后。位于成都北部的彭州市,古称天彭,是四川的牡丹花培育基地。唐宋以来,当地人都有在牡丹花盛开时节聚会赏花的习俗,并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日定为勘花节。 为发扬这一民俗传统,彭州市定于每年清明节前后举办一年一度的牡丹盛会。牡丹会期间,除展销名贵牡丹花卉,游丹景山。 5、新都桂花会 中秋节前后。新都桂湖桂花飘香时,又正是满湖荷花盛开时,值此良辰美景,游人如织。于是,新都县政府决定在每年的中秋节前后举办桂花会。 桂花会期间,除邀集人们游园赏桂、瞻仰升庵词、参观文物书画展览等文化活动外,城内还同时举办物资交流会,展销地方名小吃,举办富有方地特色的歌舞、戏剧表演。
2023-09-01 20:21:541

什么是民俗,什么是传统

由于广州地处南疆,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最先接受海外民俗文化的影响,这又使得广州民俗不但有新兴海滨的迷人风韵,还略带一点“洋味”:他们一面过传统的春节,一面过西方的圣诞节;一面游街,又一面给情人送玫瑰花;一面吃蛇、烹狗、饮功夫茶,又一面吃汉堡包、寿司、喝鸡尾酒;一面舞龙舞狮,又一面跳迪斯科、唱卡拉ok;一面穿牛仔裤、露背装,又一面复兴旗袍和香云衫;一面操着电脑预测市场风云,一面又供着财神、占卦算命。处处体现出岭南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兼容性。最能体现广州民俗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广州人喜欢上茶楼饮茶,是全国闻名的。广州人清晨见面打招呼时常说“饮茶未了”(意即“饮早茶了吗?”)可见广州人对饮茶的喜爱。广州人的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9世纪初,广州的茶楼从低矮简陋的茶寮中崛起之后,“饮早茶”的时尚,风靡了珠江三角洲。到处茶楼林立,可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就连郊区的小村镇,也无一处没有茶居(楼)。改革开放以后,广州的茶楼业更加发达。现在,广州的茶楼、酒家巳发展到近2万户,遍布大街小巷,不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尝到“三茶二饭”。从‘饮早茶”发展到“饮下午茶”到晚上的“饮夜茶”,档次越来越高,食品越来越精致。而向往开放改革的各省人士,也常常以广东的生活习尚为乐,于是南至天涯海角,北达内蒙古草原,都建起了广式茶楼。到后来“老舍茶馆”根深蒂固的古都北京人盖碗茶艺高超的成都人,都学广州人“饮早茶”。广州茶楼之风,一下吹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传播岭南文化的一个窗口。
2023-09-01 20:22:044

关于民风民俗的资料或500字作文

2023-09-01 20:22:1510

苗族的民俗风情

苗族有些什么民族风情?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绩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苗族的民俗文化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 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吃 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 苗族过年,食品也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粑、肉(酸肉)、鱼(酸鱼)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进食欲,驱风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回答者:茶墨轩主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7-26 18:43反映苗族经济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风俗习惯。这类风俗如黔东南的吃新节等等。这些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盛大节日,生动地反映了苗族内部以及苗族与各族人民的物资交流、经济联系和农业耕作,富于生活气息,对农、牧、渔业的生产都起着积极作用。在饮食居住方面,苗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例如,苗族习惯吃糯米,为了帮助消化,又喜欢吃酸品等。苗族大多聚居在西南山区,由于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因而喜欢居住干栏建筑,等等。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苗族的民风民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节庆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 苗族的民族文化 苗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由古以来,苗族留存着丰富、独特的民族习俗。在婚姻方面,苗族一般都比较开放自由,他们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苗族的服饰款式多样,工艺独特,而且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苗族有着许多传统特色的节日…… 贵州苗族建筑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贵州苗族文化 历史文化是由人民创造的。我们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等,他们是创造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时也对推动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贵州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工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叉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禄劝、武定、安宁一带的大花苗爱披加花披肩,上绣三道方形图案,与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练兵场广花三道”的说法正相符,所以,传说它象征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代表过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这些服饰的来由,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黄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退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因而,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 贵州苗族节日 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一跋都过春节(亦即客家年),有的苗族过年时要用糯米饭喂牛,并将红纸贴于牛角上,赶到水井边给牛“照镜子”。此外,还过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赶秋节(立秋)、八月十五、吃新节(稻谷、玉米成熟时)等节日。篙明等地部分苗族七月立秋和八月十五要举行热闹的斗牛。每年正月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青苗”称“踩花山”为“奥道”,“红苗”称为“厚道”,意即“睬坡”。节日活动由两三户人家联合主办;主办人称为“尤厚道”,通常由无子嗣而为祈求子嗣者充当。举行节日之前,主办人家负责栽插一棵高约两三文的五彩花杆(多用大龙竹)于选定的乎缓坝坡上,并陈设好酒于花山场内。届时,远近各村男女皆来参加。节日期间内容极其丰富,小伙子和小姑娘对唱山歌选择情侣是花山节的主要内容。此外,青年小伙子要跳芦篷舞,还有斗牛、跳狮子等活动,持续数日,热闹异常。苗族还有很多传统购宗教节日。部分苗族正月初......>> 苗族主要有哪些传统节日、和民族风情? 民族节日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饮食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婚丧习俗招郎   招郎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和湘桂交界等地区,以城步苗族最为盛行。大山区苗族妇女享有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无儿无女的人家,也往往要“接”一个女儿,长大后,“招郎上门”,延续家族,而让男子出嫁,称为“招郎”。“招郎”入门后,女家长辈称其为子、为侄,忌称女婿、侄郎;同辈称兄道弟,忌称姐夫、妹夫;小辈称伯伯、叔叔,忌称姑爹。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彩色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贵州一带苗族现今保存有完好的悬棺葬和洞棺葬,据说此举是为了方便苗家后人打回中原时将已故祖先带回故土入土为安。 服饰特色   苗族少女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 苗族的民风民俗 苗族的民风民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节庆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 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 *** 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 *** 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场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解放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二、节 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
2023-09-01 20:23:021

民俗风情

山东的民俗 山东民俗源远流长,代代传承。据史料记载、民间传说和考古发掘可见,早在 新石器时期,反映东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东地区大量存在,诸如饮食器物、衣着妆 饰、生产工具、成年礼仪、婚姻形式、墓葬类型、图腾崇拜、山川信仰等,都显示 出史前时期山东民俗的特色。 商周时期,特别是齐鲁封建之后,山东曾经出现过列国殊俗的局面,但随着孔 孟学说的形成,便逐步树立起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从此,以“礼”为核心的 山东民俗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处于主导地位,“风近邹鲁”经常被各地取为评价民俗 的准则,到今天对国内乃至世界仍然产生着影响。 历史上的齐、鲁民俗之别,对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与复杂多样有较为深刻 的影响,这一史实有力地说明民俗的形成及流变是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状况密切相关的,而这与之相关的状况又时常因地而异。姜尚治齐,采取的是“因 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因此齐俗继承东夷文化传统,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其 通商惠工、尊贤尚功等行事,更带有商品经济的色彩。鲁俗则试图用周礼来替代原 有的文化传统,其敦本抑末、崇礼重教,更带有自然经济的色彩。齐鲁风俗虽有如 上区别,但是,同源于东夷文化的传统,又都以礼义为民俗思想和民俗行事的核心, 齐地化礼成俗,无为而治,鲁地以礼易俗,广行教化,方法的不同,并不能改变基 本内容的一致。这一时期兴起的孔孟儒家学说,对山东地区包括民俗在内的传承文 化起了极大的规范作用。孔子所谓“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就是对这一 时期山东民俗文化殊途同归的一个基本概括。 秦汉一统之后,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孔孟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山东地区的民俗进一步统一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之内,并形成为传统。 其间虽历经数次改朝换代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以礼仪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传统并 无大改变。到了近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西方文化的影响,山东民俗开始向现 代化演进。“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开始之后,山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使一代新俗得以生成发展,如春风吹遍山东大地,深深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沂蒙山区的春节群众性文艺表演活动,至今仍沿袭着革命根据地的传统,甚至称青 年妇女为“识字班”的习俗都一如当年。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破旧俗、树新风, 新风新尚逐渐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山东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新的民俗事象层出不穷,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党和人民政府对社会上又复 燃的一些封建陋习,采取了种种措施,净化社会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山东民俗,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表现出自身的多样性、地域性。山东腹地济 南、青州、泰安、兖州一带,一向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古四民有常业, 六礼有常仪,岁时有常节,衣食住行有常制,其民俗传承对周围地区有典型意义, 可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这一地区的曲阜、邹城为孔孟故里,泰安有五岳之首的泰 山,民俗特色尤为显著。孔孟家族习俗不仅影响当地,而且远及于国内外。孔府的 家族亲族俗制、祖神祭祀、婚礼丧礼、年节习俗、衣食住行是大家望族习俗的典型。 泰山是历代皇帝封禅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是研究民间信仰的一座活的标 本库,也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一个热点。 东部沿海地区,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的习俗最为突出。渔村以日照、荣成、蓬 莱、长岛等地最具典型性。蓬莱、龙口(黄县)、莱州(掖县)沿海地带居民,沿袭“ 齐人好逐利”的传统,外出经商的习俗历代不衰。蓬、黄、掖的“买卖人”不仅在 东北有很大影响,在京、津、沪等地也多见他们的足迹。 鲁东南的沂蒙山区,古代文化发祥较早,既有山地特色,又较多地保留着传统 的民俗事象。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系列良风佳俗,在新中国建立 后又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 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民俗事象与古老的黄河紧密相连,独具 特色。其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如剪纸、刺绣)等,都已走向全国、走向 世界。 山东的城市民俗也能独成系列,其中又有各种不同类型。济南是一座千年古城, 旧街巷、老字号、古风古俗遍地。它同时又是一座泉城与湖城,北国江南的风采为 天下所独有。青岛是一座百年之间拔地而起的新兴城市,现代城市的气氛最为浓烈。 烟台城市的发展,以明代防御所城为起点,在近代逐渐将周围村庄纳入市区,最能 显现城乡汇融、土洋并存的特色。 一方土产与特别技艺,往往造成地方的特有风俗,因特产而形成特别风俗的, 如烟台被称为苹果之乡,莱阳为梨乡,肥城为桃乡,德州、昌乐为西瓜之乡,乐陵、 无棣为枣乡,章丘为大葱之乡,苍山为大蒜之乡,菏泽为牡丹之乡,莱州为月季之 乡,平阴为玫瑰之乡,平邑为金银花之乡等,都形成与当地特产有关的民俗活动。 因特别的技艺而形成风俗的,如苍山兰陵镇、安丘景芝镇、即墨城的酿酒、卖 酒、饮酒习俗,东阿、阳谷、平阴制阿胶的古俗,栖霞、牟平、乳山等地放养柞蚕、 织茧绸、吃蚕蛹蚕蛾的风俗,昌邑、博兴、临沂等地印刷、穿着蓝色印花布的风俗, 嘉祥等地印制、穿着、使用彩色印花布的风俗,潍坊、平度、高密、阳谷张秋镇、 聊城、惠民清河镇印制、销售和民间张贴木版年画的习俗,高密聂家庄、临沂褚庄、 苍山小郭、惠民河南张与火把李、莘县等地泥玩具艺人的从艺风俗,郯城樊埝、鄄 城刘家旋木玩具艺人的从艺风俗,曲阜楷雕艺人的从艺风俗,菏泽面塑艺人的从艺 风俗,即墨、胶南、福山等地雕果模和果模流行的风俗等,都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及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 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就宽乡” 的民垦政策,当时山东许多县份被列为“宽乡”,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 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 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问我祖先在何 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歌谣,一直在山东二十几代人中流传。山西风俗影响山 东居民的痕迹依然存在,如寒食节不火食,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 寒食节民间所制面燕也称作“子推燕”。鲁西北数县居民,多有明代初年由直隶( 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当中也有歌谣流行:“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 的枣强县。”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 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其东邻不相同的地 方。黄河口附近的利津县和垦利县,在近现代经历过几次官方安排的和民间自发的 移民,在这里可以看到移民使民俗文化互相融汇的各种现象。垦利本为利津析地设 置,其土地几乎全部为黄河在近百年携来泥沙淤积而成,利津的垦荒者称这里为“ 大洼”,垦荒之后称为“垦利洼”,地方在今垦利县城左右,风俗与利津相同;县 城东北一带,垦荒者多来自寿光与广饶,而以寿光为多,风俗近似寿光;近黄河口 处,1935年由官方安排从东平、梁山、平阴、阳谷等地迁来水灾后的灾民,他们基 本保存着鲁西南的风俗。60年代开发胜利油田,数万工人携家带口来到黄河口,在 原来的东营村建起东营市,石油工人以四川籍、陕西籍、东北籍的工人最为集中, 于是,东营又成了四川、陕西、东北风俗与当地风俗并存的地方。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内的德州、临 清、东昌(今聊城)、张秋、大安山、济宁、南阳、台儿庄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 俗与山东其他地方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才常见的 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风俗与江南茶馆大致相同。 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味,并且仍用“姑苏 老店”的招牌。临清的哈达织造,因喇嘛沿运河进京而兴旺。江南以马桶陪嫁的习 俗,在东昌沿运河的部分村庄流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山东人 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农村和林区,带有逃荒性质,俗 谓“被逼无奈下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 。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 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的方面,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的 故事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 为突出。长白山满族故乡有过年以豆面蒸灯的风俗,其中有一种仓囤形的灯,俗称 为“月”,蒸灯时看“月”中水气卜来年各月份水旱。这一风俗在长白山区几近失 传,但在荣成、文登民间却继承下来。 山东的民俗学研究起步较早,成绩可观。“五四”时期,北京大学创办《歌谣》 ,向全国征稿,当时山东即有人起而响应,搜集数十首山东民谣,在《歌谣》发表。 30年代又有人搜集整理出版了《山东民间儿童游戏》等书。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 间,革命根据地军民利用各种民间文艺形式,创造了许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用以鼓舞军民的革命热情,一时成为风气
2023-09-01 20:23:153

中国民俗风情

一、传统节日 (1)除旧布新迎春节 新腊共食腊八粥 甜甜的小年祭灶 爆竹声中一岁除 小儿喜获压岁钱 大红春联颂吉祥 贴福字、剪窗花、蒸花馍、挂年画 正月初一大拜年 载歌载舞庆新春 (2)正月十五闹元宵 (3)二月初二“龙抬头” (4)“风光烟火”清明日 清明时节话插柳 (5)“避毒、赏游”端午节 (6) 温情脉脉七夕节 (7) 情意绵绵中秋节 火把燃放激情秋 (8) 五彩浪漫重阳节 二、生活习俗 (1)十二生肖 (2)二十四节气 (3)婚姻习俗: 择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生育习俗 (5)祝寿习俗 (6)饮酒习俗 (7)跑鱼 (8)生活禁忌 节日禁忌 数字禁忌 礼仪禁忌 餐桌禁忌 (9)吉祥象征物 三、民间艺术 四、传统工艺 五、风味食品 六、传统农具(摘自 百度百科)
2023-09-01 20:23:382

东南亚的民俗风情

东南亚   东南亚(Southeast Asi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 该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   民族服饰   颜色   说到东南亚的服饰颜色, 只能用色彩缤纷来形容。 或许是亚热带与热带气候的影响,很多东南亚国家的人们喜欢一些鲜艳的色彩。   比如,马来西亚人的服饰偏好红色、橙色和其他一些鲜艳的颜色,他们认为黑色属于消极之色。 所以马来的服饰给你的感觉总是快乐奔放的,处处显示热带风情。 去过马来西亚的人都有生动的回忆。 一队队身着五颜六色纱笼的马来妇女宛如一束束春日怒放的鲜花,把马来西亚小城打扮得活色生香。   而柬埔寨人有个古老而美好的穿戴的习惯,他们喜欢用五彩缤粉的服饰色彩来表示日子。 星期一喜欢用嫩黄色,星期二爱用紫色,星期三乐于用绿色,星期四用灰色或浅蓝色,星期五红色,星期六是黑色,星期天是红色。 上述习惯穿戴方式,在宗教活动中特别盛行,因此被誉为“七彩星期”。   平民从前的服装颜色富地方色彩,北越妇女喜好茶色,中部妇女偏爱紫色,南越妇女多著白色或前面 绣花,但目前几乎没有分别。   特色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 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相较马来西亚的其他服饰来说,“巴迪”(蜡染)可以说是其最具特色的服饰啦。 男子穿的巴迪衣被誉为马来西亚国服,“巴迪”设计优美,图案繁多,款式别致,有的编织手法相当细腻,“巴迪”为长袖上衣,图案讲究对称,图案花纹不对称者不算真正的“巴迪”,“巴迪”有的是由蜡染布制成,有的则由丝绸作原料,质地不同,但大多宽而大,薄而凉爽。 “巴迪”有长袖、短袖之分,出席晚宴者穿着长袖“巴迪”。 传统的马来妇女服饰分上衣和纱笼(筒裙),衣宽如袍,袖长,衣身长过臂部,纱笼十分宽大,通常长达足踝。 马来妇女穿着传统服装时,头上披着一条薄薄艳丽的纱巾,纱巾垂挂至肩膀或胸前。 她们的服饰习俗忌讳袒胸露臂。 马来族服饰造型、设计特点具有浓厚的民族情调。   菲律宾有一种男士穿的上衣,名字叫做“巴隆”。 “巴隆”样子像敞领衬衫,白色,可以是长袖的,也可以是短袖的。 两边腰际开点岔,腰部略窄,前面有两个大口袋,胸前两边各有一条织出来的垂直白色花纹。 这是一种菲律宾的礼服,可以穿着参加宴会,或者重要会议。   菲律宾女土们爱穿西式裙子,在会议和宴会上也有穿民族服装的,叫做“马隆”,样子有点像印度的纱丽。 “马隆”是一条宽长的布,有十几种穿法。 在身上围好以后,布的末端是否搭过肩头,若搭过肩头又如何搭法,可以变化出许多式样来。   菲律宾还有一种叫菠萝服的。 这是菲律宾人用菠萝叶制成的衣服。 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在枝叶繁茂的菠萝种植园里,菠萝叶喜获丰收,菲律宾人用它制成一种透气性好,不缩水又便于洗涤的布料,然后加工制作男衬衫、短衫和外衣以及台布、门窗帘和餐巾等。 但不是所有的菠萝叶都能制作菠萝服,只有在指定种植场栽培出的特殊品种——一种坚硬带刺的菠萝叶才能制作。 菲律宾人在喜庆的日子里,都爱穿菠萝服。   服饰变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吸纳外来文化和异族文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她才显得宽厚、丰满。 变革是必须的,但不是照搬而是完善自己,每一个民族文化的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脉承关系,都在这个定律中行进着。 违背这个定律就会走向灭亡,就只有依赖于人,就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对此在人类历史上有证可考。 以我为本,立足于构建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广纳外来文化的优秀成份,才使得本民族文化的特质更具个性,更具有活力,更加能丰富人类社会文明这个大框架。   “奥黛”(aodai)是越南最具传统的民族服饰,多为丝绸制作,其最初的样式借鉴了中国旗袍的特点,但又加入了越南人自己的民族特色。 后来,包括法国设计师在内的不少服装专家又对“奥黛”进行了修改。 今天我们看到的“奥黛”,大概是在上世纪30年代时最终确定的。   很多人都觉得“奥黛”和中国的旗袍有些相像,但其实“奥黛”是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的一种服饰,它最能体现越南男子淳朴的性格,又能展示越南女孩子柔美的身材。   娘惹服饰,马来西亚华人引以为傲的精致与奢华。 娘惹服饰是娘惹文化的另一个代表。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就是娘惹服饰。 娘惹服装多为轻纱制作,典型的热带风格。 其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 服装上点缀装饰的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印度尼西亚以其绚丽多彩的染织文化而为世所周知。 尤其表现在服装上,传统文化与殖民地文化交织在一起,逾发显得多姿多彩。 本民族固有文化与100年前品顿族文化重叠交叉,完美的体现在一幅布料上。 受中国文化影响,旗袍也出现在印尼。 经过改编,印尼人将它吸收到当地的传统服饰中。 至今,印尼服饰在染织图案和刺绣手法上,还能明显看出其受中国文化之显著影响。 印尼的服饰文化,在本民族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受地域性文化(如“品顿文化”)、 *** 文化、中国文化,及西洋文化的错综交叉影响,在其众多岛屿上遍地开花。 今天,以多样化民族文化为主旋律的印尼流行服饰,正以其独特的设计,向国际化发展。 印尼人将各种文化,成功的融入到本民族文化中,形成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这,或许也就是印尼时装今日能立足於国际的缘故吧   风情   缅甸人笃信佛教,参拜寺院宝塔必须脱鞋赤脚进入,表示对佛祖的尊敬。 缅甸人视摸头为一件不礼貌的事,因此不要随便摸小孩子的头。   越南是一个重视独立与自主的国家,正致力于发展经济。 虽然目前仍然物质较为匮乏,但人与人之间还是以同志般的平等地位对待,即便是饭店的服务生,也要以礼相待,切不可摆出鄙视的态度,引起当地人的不满。   泰国是个佛教盛行的国家,法律中有许多保障宗教的条文,故而不要对佛像不敬。 由于僧侣必须严格遵守小乘佛教教义,绝对禁止接触女性或被女性触摸,所以女性游客在公共场合应避免碰触僧侣。    *** 是马来西亚的国教,在傍晚的 *** 徒祈祷时间内不要打扰他们。 另外,用食指指人在马来西亚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最好以拇指代替;触摸小孩子的头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建筑   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10个东南亚国家集体惊艳亮相,无疑是世博园里一大看点。 从金碧辉煌的宫殿式传统建筑、缤纷绚丽的民族服饰,到风情万种的民族歌舞、独具一格的生活方式,无不透露出浓浓的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独特而神秘的风情。   东南亚馆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自然、健康、休闲的特色。 泰国馆呈现给游客一座古典泰式建筑,从任何角度看都夺目的泰式尖塔。 缅甸馆亭台风格和神庙建筑,展示了缅甸建筑艺术的魅力。 柬埔寨馆展示文明古国的瑰宝“吴哥古迹”,有吴哥寺庙的女神浮雕和大吴哥的南门楼,让游客领略其建筑文化、历史遗产及辉煌灿烂的文明。 越南馆波浪形的竹子外墙和用竹子搭成的宫殿,吸引游人的眼球。 东帝汶洛斯帕洛斯风格的屋顶、刻有雕像的木门,构成了与众不同的城市风貌。   “泰国色彩”——泰国国家馆。 泰国传统的服饰,鲜艳的妆容,优美的舞姿,泰式的大餐,无不让游客着迷。 来自哈尔滨的吴先生说,泰国传统舞蹈很美,不仅是服饰上的美,舞姿上也很美,用舞蹈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让人感觉很神秘。   东南亚馆的民族服饰只能用色彩缤纷来形容。 马来西亚馆入口处,展现代表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和该国其他民族的服饰。 印尼多个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也在展馆中充分的体现。 文莱的年轻男女身着传统的纯手工马来族结婚礼服,在长者带领下进入婚典舞台,举行一系列马来族传统祝福仪式。   东南亚馆的亚热带风光景色旖旎。 马尔代夫是世界最美岛国之一,也是人们心目中的浪漫天堂,盛产金枪鱼、鲤鱼、鲛鱼、龙虾、海参、石斑鱼、鲨鱼、贝壳、海龟和玳瑁等。 马尔代夫馆布景和各式展品充满岛国风情,呈现阳光海域,馆内多种海产品展现了当地发达的渔业资源。 印尼馆“海底世界”,展示海洋、沙滩、河流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展现了千岛之国的万种风情。   东南亚馆的民族歌舞表演多姿多彩。 马来西亚馆由全国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构成的歌舞表演,在世博会期里每天都会表演两常泰国馆由中音木琴、洋琴、响板等传统乐器合奏民俗音乐,民间舞蹈有北部指甲舞、东北部手网舞、中部祝福舞和南部扇舞。 柬埔寨呈现民族音乐的一大特色——滑音表演,在亚洲广场伴着曼妙舞姿上演。 菲律宾有高山部落民族的古老曲调,也有棉兰老岛婚礼上的 *** 舞蹈。   饮食   泰国   泰国人的饮食习惯与我国南方大同小异。 主食以大米为主,辅以面粉,东北部人多习惯吃糯米,饭后喜欢水果和甜食。 泰国素以酸辣著名,且一般较肥腻,因此,能吃辣的人吃泰国菜是不用担心的。 菜肴上也没有太多禁忌,只是在南部 *** 地区都吃 *** 菜,与我国 *** 人一样。 泰国菜所用调料很丰富,有辣椒、虾酱、鱼露、酱油、醋等。 泰国华人较多,在一些大城市和旅游地区,都有华人开设的中餐厅,南北风味齐全。   到泰国旅游,品尝海鲜也是重要活动项目之一。 泰国南部两面是海,渔业十分发达,热带海鲜品种丰富,物美价廉,而且有些海鲜在我国是少见的。 但是吃海鲜不能贪食,特别是吃烤虾、烤鱼和生鱼片、生蚝时要特别小心,一定要用按泰人习惯配制的调料吃,吃海鲜最好能喝点酒、多吃点蒜,以防拉肚子。   地道的泰国菜具有独特的风味,通常选用新鲜的食品原料,菜的味道以辛辣为主,但也有些菜与中国南方菜(如粤菜、潮州菜)的味道相似。 主要菜肴有烹饪海鲜、野味、蔬菜和凉拌菜,多有辣味。 因菜肴中有一种调料叫"香茅草",有股异味,一般人不能接受,若能吃习惯了,也会喜欢其独特的味道。 泰菜中有一道名菜,泰语叫"冬洋宫",中文意为、酸辣虾汤",由鲜虾加上香茅草、野茄子、辣椒、鲜蘑菇等调味品煮制而成,很具泰国菜特色。 另一美味菜肴――咖喱海鲜也值得一尝,如咖喱虾、咖喱蟹等,其味与"冬洋宫"不同,每个人都能接受。 此外,凉拌菜品种也很多,但它多为生冷菜肴,且有异味,初时可能不习惯,因此,在吃自助餐选择凉拌菜时可先尝后取食。   泰国小吃很多,且物美价廉,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较普遍的有盖浇饭、各式包子、各种汤类、甜品等。 其中,以中餐馆的小吃最具特色,类似我国广东、香港的早茶食品。 泰国的烧烤食品别具风味,如烤鱿鱼香脆可口,越嚼越香;炸香蕉味道独特,香蕉去皮后油炸成咖啡色软条,吃时感到甜中带酸。 香竹糯米饭更是芳香清甜,不可不尝。 此外还有烤牛肉片、烤鸡胸肉、烤大虾、烤鸡翅,以及鱼、香蕉干、芒果条、榴莲糕等水果、风味小吃等。   泰国人的饮料,一般为咖啡、凉开水或矿泉水,多数还要加冰块,热茶不多。 因此到泰国旅行时,不习惯喝凉开水或冰水的游客,可自带茶叶、茶杯,用酒店准备的电热水壶烧水冲茶,如旅馆没有,可请导游设法解决。   到泰国品尝新鲜水果也是乐事,并可以果代水,因泰国盛产水果,一年到头供应的水果十分丰富,其价格比我国香港便宜。 泰国较有名的四季水果有:榴莲、山竺、红毛丹、荔枝、龙眼、芒果、菠萝、木瓜等,其中榴莲、山竺、红毛丹最有特色。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的饮食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饮食相比,口味更加浓重一些,喜欢放咖喱和辣椒。 因为当地气候炎热潮湿,吃一些辛辣的食物,人体排汗会感到爽快些。 由于信奉 *** 教,所以马来人不吸烟,不吃猪肉、自死物或动物血液。 马来人习惯用右手抓饭,进餐前必把手洗干净,用餐时十分卫生和礼节。   越南饮食   越南料理通常可以分为三个菜系。 越南北部是越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很多著名的菜肴(如越南河粉和越南粉卷)都源自北部地区。 越南北部的菜肴更传统并在对调料和原料的选择上更严格。   越南南部菜肴在历史上收到中国南方移民和法国殖民者的影响。 越南南方人喜欢带甜味的菜肴,作为一个更具多样性的地区,越南南方菜使用更多种类的香草。   越南中部的饮食与南部和北部的相比差异明显,越南中部料理使用更多的小配菜,也更具辣味。   外来的肉类,如蛇肉、软壳龟(soft-shell turtle)肉,狗肉和羊肉多在饮酒时才使用,它们并不被视为日常菜肴。   鸭仔蛋,将孵了15至18天,快孵化成雏鸭的鸭蛋用开水煮熟,敲开蛋壳,加入盐等调味,以小匙羹挖来吃。 它通常与鲜鲜蔬菜如:越南香菜、食盐、胡椒、青柠汁一起被食用。
2023-09-01 20:23:481

传统民俗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春节,中秋节
2023-09-01 20:23:596

中国的风土人情(包括:节日,礼仪,习俗,饮食,服饰)

a
2023-09-01 20:24:283

山西太原的民风民俗

癶冖灬乀乛
2023-09-01 20:24:395

安徽省有什么民俗风情?

安徽省这么大,各地市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你的问题笼统了一点
2023-09-01 20:25:005

有关中国民俗风情

蒙古族的风俗之一:蒙古族牧民喜双不喜单,所以,若给主人赠送礼品,每类物品最好是成双成对的。到牧民家,请先向主人问好,然后再问天气和牲畜情况,即使当时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你也要说吉利的话。不要一进门就坐到炕桌的正面位置上,假若主人谦让,当然也不必过分客气。不过入座一定要双腿盘起,尽管这种坐式对你来说很不舒服。切记不可坐锅台,即使天冷,也不要到火炉或灶火上暖脚。主人敬酒时,要用双手接过。不要用左手给主人递东西。酒宴上,不论接酒还是敬酒都要把挽起的袖子放下来。袖子挽起犹如“杀鸡宰羊”,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不礼貌。 主人献茶,客人应欠身用双手去接。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方。如包里有病人,门外右侧则缚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不能用烟袋或手指指人,蒙古族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蒙古族妇女坐月子,满月前不能进家串门,他们在门口做的标记是:生男孩的,门的右边挂着由哈达或棉布包裹的树枝(似弓箭)。倘是女孩,门的左边挂的是红布。严禁客人打骂狗。对拴有红布的牲畜,绝对禁止使用。参观宗教仪式时应注意:不要鲁莽介入;参观时不妄加评论,不喧哗;不模仿;不吸烟,不走动。
2023-09-01 20:25:202

社戏中的民俗文化表现在哪里?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里有这样一句话“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它里面呈现了鲁镇当时的一些民俗。 文章的开头写到了“消夏”的民俗。“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这是一个地域的习惯,也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这种民俗也就成了“我”看社戏的机缘。因为每年都去,平桥村就成了“我”的乐土,“我”和小伙伴们也就如此熟悉了。 “春赛”即春天举行的赛会,文中“社戏”即春赛的一部分活动。为了庆祝为了祈福,表达了劳动人民善良的愿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戏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戏曲中有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等角儿。社戏是鲁镇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盛事。从“我”想看社戏却接不到船可以看出为看社戏是几乎全村倾巢出动。社戏这种民俗文化极具地方特色,呈现了农民的生活景象,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 “行辈”是中国特有的表示家族纵横关系的方式。行,是家族中兄弟长幼次序,表示同辈的横向关系,古人用伯仲叔季顺序为排行,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辈,指的是辈分,即同一家族中的代次,表示家族各代的纵向关系,辈分不分年龄,如《社戏》中说“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是同姓,是本家。”但那时的我们不用像传统中晚辈必须遵守尊卑礼节,比较自由,无拘无束。《社戏》中呈现的民俗,核心就在于乡民的淳朴善良。
2023-09-01 20:25:391

中国民俗风情有哪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太大了,各地民俗风情不尽相同。主要有婚嫁、丧葬、节日、寿诞、宗教、民间信仰、饮食、民居、服饰、紧急等方面的民俗风情。
2023-09-01 20:25:501

各地的民风民俗

天津听相声 喝热茶 吃萝卜
2023-09-01 20:26:1614

各式民俗特点,来历(详细)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是很有兴味的。 所谓春节,是指中国阴历正月初一。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复苏,春天降临,一年的农事也将着手进行。所以,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后来,公历推行,国家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 “元旦”,阴历的“年喜”,只好在名义上退而求其次,改称“春节”。然而,对春节的庆祝,丝... 广州民俗节日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 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 当地特色: 茶馆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 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 节日 成都灯会正月十五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南宋诗人陆游在《丁酉上元》诗中描述成都灯会盛况是“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居住 西双版纳的傣族,大多在平坝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为“干栏式”建筑竹楼。个人成分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 傣族对当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为考究。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风光、环境特点以及 历史传说来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相传,那是... 服饰 傣族的传统服务,男子一般穿无领大襟、对襟小衫,袖窄,下身着长裤,用白布或兰布包头。妇女上装穿浅色紧身紧袖短衫,下装穿花筒裙。逢年过节或遇喜庆日子,傣族妇女都要绸缎、尼龙、灯蕊绒精制有衣裙,盛装打扮。小 卜小(小姑娘)外出时,均喜欢带上一把小花伞。 傣族妇女很讲究发饰。大多挽长发于头顶,也有的束发垂于脑... 饮食 西双版纳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为主食。副食大多爱吃酸味和水产。傣族还喜欢饮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爱的饮料。米酒巴一般都是自己酿制。 傣族还是喜欢吃竹筒板。竹筒饭的做 法是:用一节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装米。做竹筒把的米,大多用陆稻香米或紫米。米洗干净泡水后,既可直... 婚姻 傣族青年男女寻找终身伴侣,完全是自由恋爱。变恋爱的方式既多而又独特。如小卜冒(小伙子)串小卜少(小姑娘),丢包等恋爱方式,充满着诗意。 小卜冒串小卜少。每当月明风清的夜晚,缅桂花发出幽香。这时,“等 待群蜂绕花枝”的恋爱活动就开始了。正录青春妙龄的小卜少,收拾打扮后,带着自己的小纺车,坐在竹楼阳台上... 家庭 傣族的家庭生活,一般是在青年男女结婚有了孩子以后,就从家庭里分出来,另盖房子居住。夫妻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经济是独立的,双方都有自己的财产和收入,都可自由支配,不受对方约束。家庭开支共同协商,子女长大 以后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如饲养养猪、鸡、种植蔬菜,水果的收入,都归自己所有。 傣族的性格温柔,家庭和... 取名 傣族有名无姓,一个人一生中有好几个名字。小孩时有乳名,男童进佛寺当和尚有僧名,还俗后取还俗名,结婚以后有了孩子双称“之父”。 傣族一般以“岩”、“玉”区分男女性别,男性以“岩”字当头,如“岩糯”。女 性以“玉”字当头,“玉罕”。 乳名有以下几种取名的方法: 安排行顺序取的“如”岩三“,即第三个儿... 基诺族的婚礼 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居住在景洪县的基诺山(又称为攸乐山),约有1万多人,基诺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基诺语系汉藏语藏缅族的一种语言,和彝语支相接近。由于没有文字,基诺族的文学全是口头文学,大体可以归为 神话传说、故事、诗歌三大类。 基诺族在解放前,一直保留着群婚制和对偶婚的残余。基诺族婚前的社交活动... 丧葬 傣族的丧葬有三种:火葬、水葬、土葬。佛仰、贵族领主死后地火葬;靠澜沧江一带的行水葬,其他地方的一般傣族死后行土葬。 按照傣族的风俗,人死后,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亲在或子女用温水洗尸,然后穿上新衣服 。洗脸时,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与活人区别。穿上衣服以后再用白布裹尸,并停放于... 宗教信仰 西双版纳的傣放早期信奉原始宗教多神教,后来随着佛教的收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据考察,原始宗教虽然被佛教逐渐取代,但原始宗教的传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据考察,原始宗教虽然被佛教逐渐取代,但原始宗教的 痕迹不定期很突出,并与佛教掺杂在一起。以解说有到解放安装期的一段时间为例。原始宗教主要有:祭寨神、寨... 基诺族的丧葬习俗 基诺人实行独木棺土葬,不留坟冢。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过去,富者还要埋入一铜罗锅银子。 寨子里人一死,乡亲们会帮忙放倒一棵大树,取其中一段,把中间挖空,将尸体殓进,挖地区1米深,把棺木 放进墓穴,安埋妥当,在墓表搭盖小草房,或小竹房,内置竹桌,家属一日供奉米饭3次,连续1至3年。还有守...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 布朗族实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为主。火葬多数是僧侣和高寿者,此外,一般都采用土葬。布朗族的每个寨子附近,亦有一块墓地,布朗语称墓地为“坝消”。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选择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 布朗语叫“坝朗木瓦”;中间一段是埋葬青壮年的,布朗语叫“坝格登”;最低一段是埋葬儿童和婴儿的,布朗语... 爱尼族的丧葬习俗 报丧是爱尼族的一种子习俗。大凡一死人,都有要向亲戚朋友、本寨乡亲报丧,其方法宰杀一头肥猪,将其肉改作若干条手指般大的肉条子,用竹签穿好,分别送到亲戚朋友家里,插在自己屋檐上,把死讯通报给乡亲们,爱尼话 叫“西捏着”(意为:有死鬼在家)。当人们看到报丧肉条后,便会拿着砍刀,自动来到死者家里帮忙。爱尼人死... 望海大会 望海大会俗称逛码头,于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在秦皇岛求仙入海处举行。这个古老的民俗活动起源于于何时呢? 据传,2200年前,秦始皇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药,特命道士徐福携五百童男童女前往东海求得长生不老药 。这一去便再无音讯,不见归来了。据说是徐福求不到长生不老药,便偷偷的... 社会:四川茶馆 四川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黑社会买卖枪支、鸦片也常在茶馆进行;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这些茶馆 大多还兼营饭馆、旅店。每逢寒暑假,茶馆又成为争聘教师... 傣族的丧葬习俗 傣族的传统丧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以土葬为主。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每个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块或几块墓地,有的把这种墓地称作龙山,傣语叫作“坝消”,“坝消内的林木,是不许砍伐的,把它称为“龙林”。久 而久之,“龙林”苍劲挺拔,葱茏青翠,变成了一片风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风景更加秀丽。 埋葬死人的墓地分... 郎德上寨鼓藏节(招龙节) 2月22日农历二月初三,下午3时以后,家家户户的亲戚们,便陆陆续续的进了朗德。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前,不停的穿梭着肩扛手提着鸡鸭鱼肉来过节的乡亲。而来客们带的礼品,便是今天的晚餐。礼品中,一般都少不了 喜庆的爆竹,鸡鸭鱼肉,还有自家酿造的米酒。 招龙节又叫拉龙节,和苗家牯臧节一样13年过一次,连续三...
2023-09-01 20:2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