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桐庐的文化

2023-09-09 14:52:03
TAG: 文化
共1条回复
LocCloud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秀丽的富春山水孕育了有地方特色的桐庐文化。桐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标识,是中华文明早期显现的标志。
  桐庐玉器文化
  去年,桐庐在潘家村发现了大面积的石器时代的玉器制作工场,出土了大批玉器成品,这在国内尚属首例。这一重大发现揭示了桐庐文化在远古时代的文明品位。这项考古成就表明桐庐文化在远古时代就有了玉器文化的体现形式。桐庐玉器文化有着三层内涵:
  其一、桐庐玉器文化是我国玉器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远古的石器时代中可以细分出玉器时代。这一玉器时代产生了玉器文化。桐庐玉器文化作为我国玉器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证明了桐庐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二千多年前的《越绝书》中提到了中国古代有石器时代、玉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越绝卷第十一》中提到“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时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以铁为兵……。”这种关于时代的划分法是中国古籍中对社会发展形态划分的最早记载,是《越绝书》对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大贡献。这是我对《越绝书》研究的最新发现,我的这一学术研究成果在贵报首次发布。关于桐庐玉器制作工场的发现证实了《越绝书》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越绝书》关于石器时代、玉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的时代划分论断要比西方要早二千多年。其中将玉器时代从石器时代细分出来的提法,至今还无人报导过古籍中的这一信息。
  其二、桐庐在玉器时代已显露原始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的萌芽。桐庐在远古时代能生产如此多的玉器成品,绝对不是自给自足的产品,它是用于交换的商品。这一属性的发现说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它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物质文明是将物质文明的产品转化为商品,通过商品交换逐步发展起来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古代,凡能为社会提供大量商品的生产基地,都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桐庐是古代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特别发达的地区,因而是一个对古代社会有过重大贡献的地区。
  其三、桐庐文化中的玉器文化是依托便利交通进行传播的。玉器工场地处水运交通便利的天目溪畔,玉器商品可以通过水运顺畅地进入钱塘江水系的广大地区。桐庐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交通文化是桐庐文化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可以推断,远古时代的木筏、竹筏和船舶已在富春江畅行。
  桐庐远古玉器工场的考古发现引伸出桐庐文化中的玉器文化、商品文化、交通文化的三大内容。彰显桐庐玉器文化的历史文化品位,它将提高桐庐的知名度,为桐庐的经济发展服务。
  桐庐和谐文化
  桐庐文化中有一种可贵的和谐文化现象。它表现在桐庐居民构成的包容性、和诣性,桐庐人对外来人口的宽容性、融合性。许多地方在居民的构成中都存在一定的区域排它性,而桐庐具有一种历史性的居民构成包容性、和诣性品格。这种包容性、和诣性表达了古代的君子风格,即桐君风格。以我的家乡横村镇为例:在镇上,世世代代都有横村的原住民和有来自绍兴、萧山、宁波、诸暨、东阳、永康、义乌、丽水、建德、新登、金华、兰溪、温州、安徽、江西几十个地方的商人、工匠和逃难落户的人群。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这里和谐共处,各执特色行业,形成一个多彩商埠。解放以后还增加了大批新安江移民,同样和谐相处。桐庐在历史上,以能容纳灾民而闻名。这为和谐民风增添了荣誉。听我母亲说:四县联中(桐庐中学的前身)在抗战中,曾在杜预村办学。早上,各家各户都自愿免费为学生备好洗脸水、开水。学生都住在农户家里,有的还结为亲戚。乡亲们用当地的一句“后山要比前山高”的民谣祝愿学生奋发向上。(前山与后山是杜预村后的二座山)和谐的民风让四县联中的学生深受感动。正是这种和谐的文化造就了四县联中的杰出人才。
  桐庐山水文化
  桐庐富春江山水世界闻名,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文化。历史名画《富春山居图》最精彩的一段就是描绘桐庐山水。因为有了桐庐秀丽的山水风光,才有历代艺术家创造的桐庐诗画。桐庐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各方游客,历代名人。于是就有了世代繁荣的桐庐旅游文化和名士文化;好山好水才有好药材,于是有了桐庐医药文化;桐庐山水文化今天得以传承,得益于桐庐山水文化根植于百姓对一方山水的热爱和保护。现在不少地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环境。在世界生态环境被大规模破坏的大背景下,桐庐能保全的这一片特级山水风光,十分难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桐庐县提出建设“中国最美的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是很有战略眼光的规划。
  清净的桐庐山水培育了桐庐人的开朗、直爽、通达、包容的品质。所以桐庐山水文化与桐庐文化的其它门类是相互关联的。
  桐庐医药文化
  桐庐是中国中医鼻祖桐君的故乡。作为桐庐地域标志的桐君山就是桐君的出处。桐庐自古以来,盛产中药,代出名医。桐庐的医药文化、桐庐的桐君中医始祖地位,在国内外得到公认。中草药重要产地争先打出“桐君”的的牌子。我在四川,问四川桐君医药集团公司的朋友:“桐君”是桐庐的,四川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他们说“桐君是中华的医祖,桐庐不用,我们就先用了。”他们以取桐君之名为荣。所以“桐君”二字是含金量极高的非物质文化的无形资产。桐庐医药文化是桐庐的一项文化富矿,有待深入开发。桐庐应该成为中国的中药集散中心,中医研究中心,中国医药文化标志区域,中国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区域。桐庐应该追报中国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这项遗产名录的扩展地。
  桐庐地名文化
  古老的桐庐在地名上也留下了古老的信息。桐庐地名文化有许多值得发掘的内涵。桐庐的“桐”,通常都理解为油桐树的“桐”。本人以为桐庐的“桐”,即是油桐树的“桐”,又是梧桐树的“桐”。油桐之乡,梧桐之庐,桐君之庐,梧桐引凤,应该是桐庐地名的多层含义。油桐是古代造船的重要原料,是古代桐庐重要出口商品,是让桐庐扬名的商品,所以桐庐是古商之乡。山水如画,梧桐引凤,所以桐庐是凤凰之乡,旅游之乡。桐君之庐,医祖圣地,所以桐庐是中医之乡。桐庐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名字,听说有人想把“桐庐县”改名为“富春县”,我认为是万万不可的。
  再如窄溪是一个古老的地名。《越绝书》上提到秦始皇到绍兴是从“窄中渡”。当时秦始皇想在现在的杭州过江,但不可能。只得沿江寻找江窄处过江。沿江有“窄”字的地名只有“窄溪”。秦始皇渡江后,“道度诸暨、大越。”即经诸暨到达绍兴(当时称大越)。《水经注》一书中称“浙江”为“渐江”,古音“渐”的发音与“窄溪”方言的 “窄”字相仿。山东人念浙江的“浙”,发音也与方言的 “窄”字相仿。这是因为越王句践称霸山东时,将“浙江”二字的发音带到了山东,世代相传到如今。所以,我认为将“窄溪”这个值得研究的地名改掉是很可惜的。
  桐庐地名文化值得研究开发的内容很多。如杜预村名是否是三国的名将杜预在此留名。等等课题有待我们去发掘。
  桐庐文化中还有交通文化、语言文化、名士文化、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我这里不想更多地展开,就举一个例子,我从家乡的方言中得到了学术研究中的营养。《越绝书》记载“越人谓盐曰‘余"”。在普通话里,这二字发音相差很远。我从家乡土话“盐”的发音与余姚、余杭的方言发音对照,发现是同一个相近的发音。于是我提出古越语“盐”的发音就是桐庐方言“盐”的发音。余姚、余杭实际上就是“盐姚”、“盐杭”。这些地名都与盐有关。发音也相近。

相关推荐

中国山水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对旅游的影响

中国山水文化形成的原因你对旅游的影响。中国的山水文化本来就是自然形成的,一般都是天然的。很多的游客都是慕名而来。
2023-09-01 20:06:022

山水于文化

  山水与文化  杜甫有一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初读此句,心中不免生出一种凄凉之感,可转念一想,未必如此。  君不见虽国破,而山河依旧在。青山在,则不怕没柴烧。国破有再次成立的那天,而青山去,便难说能否再建了。女作家堪容曾说过“国在河山破",这才是真正悲凉的境界.而且,所谓“城春草木深,"是很美的画面,纵观历史,山水风景,在各个王朝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唐朝的诗赋艺术是十分昌盛的,其中山水诗占了很大的比例,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唐朝疆域辽阔,四时之景美不胜收,李白等诗人晚年隐居山林,看上的就是山中之清幽,水中之恬静,与此恰同的是晋代陶渊明,归隐田园并做美诗无数,至于三国时期的孔明,堪称归隐的鼻祖了.现代科学表明,长期居住于灵山秀水之中,则心旷神怡,健脑益智.至于喝泉水牙白,就不用小生再唠叨罗嗦了.  常听前辈念叨那些神话传说,便也与山水有关了,洱海的凤凰山和玉龙山,相传便是天神的化身,黄山的千峰百壑大多都与仙女有关,窥斑见豹,仅名不见经传的山和小山小峰都有那么多动人的传说.无论其他.可以说,自然界的山山水水推动了奇幻文学的发展.以小生之见,这无疑比那些无病呻吟的科幻故事更有深度,更具文学价值.  近日以来旅游业飞速发展,于是山水又成了人们感受生活,衷情美景之处所,被城市纷乱脚步所踩碎的宁静梦境,在真山真水中便被修补,人也自然反朴归真.这就导致了大量文学作品及摄影作品的出现,总说,叫"山水文化"  可以说,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山水,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山水,不过作文若有不当,权当作为君增一笑料罢!
2023-09-01 20:06:361

山水文化的审美方法?

情人眼里出西施。你喜欢看啥啥都美。你喜欢看爱情功作片,那它就美。
2023-09-01 20:06:524

山水画中以庐山最多,为何庐山能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代表?

因为庐山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山水文化是文人墨客、名人志士以庐山的自然山水为素材而作出诗词和文章。
2023-09-01 20:07:204

桂林山水的历史文化

桂林山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桂林美丽的山水,记录和凝结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桂林,始于秦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朝,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自唐至今,桂林一直是我国南方和广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 桂林的历史文化画卷光辉灿烂:以甑皮岩为代表的史前历史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秦代水利工程,以靖江王陵、王府为代表的宏伟壮观的明藩王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诗词为代表的异彩纷呈的山水文化,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影响深远的抗战文化等,无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 如今,桂林市国家、自治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346处。 历史上文人墨客赞美桂林山水的诗赋和佛像遍布石壁岩洞,摩崖数量之巨在我国长江以南首屈一指,至今已达2000余件,成为全国六大石刻基地之一。 其中“桂海碑林”、“西山摩崖石刻”等最为有名。 桂海碑林博物馆位于月牙山南麓,由龙隐洞和龙隐岩两处的220余件摩崖石刻和新建碑阁中数十件石刻组成,还收藏了市内外拓本上千件。 这些石刻经由唐代直至清代,历时1000多年逐步形成。 历史上在这里兴盛的旅游文化,积淀成龙隐洞和龙隐岩内外“摩崖殆遍”、“壁无完石”的碑林奇观,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堪称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历史文献。 无怪乎南宋才子陈谠遍游桂林诸山后,面对琳琅满目的石刻发出了“周南太史书”的赞叹,将之与《诗经》、《史记》媲美。 与以庄严肃穆的庙堂文化为特色、以碑为主的西安碑林不同的是,桂林石刻是以灵活多样的社会文化为特色,以摩崖为主体。 题刻内容从政治生活、军事征战到开渠筑城、宗教传说,一块块碑刻截取了各个时代的横断面,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如记录了北宋时期一次震惊朝野的党派斗争的《元ue40e党籍碑》、反映北宋末年正直官吏反腐倡廉呼声的《龙图梅公瘴说》等,不胜枚举。 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游山如读史”。 桂林的摩崖石刻正是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屹立在秀丽的桂林山水中,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2023-09-01 20:08:111

为什么说庐山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

庐山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到陶渊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陈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毛泽东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哲学家朱熹振兴了白鹿洞书院。他在此开创了中国讲学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支柱,继往开来,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自此,“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思想,影响了中国七百年的历史进程。到上世纪初世界25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从胡先骕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庐山植物园因有地形屏障,亚热带、南亚热带植物在此驯化生长良好。2009年,庐山植物园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亚热带山地植物园。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纪期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扩展资料: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灿。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宁代理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学在这里千秋耕耘,并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两大华项,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光采,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闪烁出耀人的辉光。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这是受到东亚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庐山
2023-09-01 20:08:191

古诗中的山水文化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铸造品格风骨,让人有坚强的意志,其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承载万物;其亘古不移为人们提供思想的参照物,启发人们超越俗世名利,探求永恒,使人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晋代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唐代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在这里生命与自然、宇宙被圆容为一体,美好、理想的世界绝非烦扰的世俗所能比拟,反映了人们返朴归真的渴望。  在历史长河中,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如《三国演义》开篇的《临江仙》中写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启示人们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人们喜欢以“青山”意象入诗,还包括人们对“青”字的喜爱,在汉语表示颜色的词汇中,“青”是富于生命力的颜色之一。如汉乐府《长歌行》中写道:“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写道:“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青山的绵延不绝,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
2023-09-01 20:08:462

中国山水文化的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山水与文化第二节 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第三节 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态第四节 中国山水文化的现代性 ?第二章 山水与景观第一节 山水景观的审美形态第二节 山水景观的构成要素第三节 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第四节 山水审美与心理体验 ?第三章 山水与建筑第一节 古建筑的审美特征第二节 古城建设与名城掠影第三节 宫殿、坛庙、陵墓第四节 宗教建筑与三大宗教 ?第四章 山水与艺术第一节 山水艺术的审美特征第二节 山水诗与语言艺术第三节 山水画与线条艺术第四节 古典园林与造园艺术 ?第五章 五岳文化第一节 五岳文化概说第二节 “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第三节 西岳华山与中岳嵩山第四节 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 ?第六章 名山文化第一节 山林书院与隐逸文化第二节 佛教的传播与四大佛教名山第三节 洞天福地与道教名山 ?第七章 江河文化第一节 三峡风光与长江文化第二节 九曲黄河与华夏文明第三节 钱塘江和桂林山水 ?第八章 湖海文化第一节 洞庭湖与潇湘文化第二节 太湖与吴越文化第三节 西湖与唐风宋韵第四节 对外交流与海滨文化 ?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参考书目 ?后 记
2023-09-01 20:09:091

作文 古代文人为什么钟情于山水

附庸风雅………………
2023-09-01 20:09:443

山水人文精神指什么

论开拓“中国山水文化”的研究  郑国铨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可谓得天独厚;中国又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荟萃。这自然与人文的两大特点,孕育 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中国众多的名山胜水,不仅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闪耀着 灿烂的异彩。所谓“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 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一、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质  天人合一,人类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构 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好象母亲的乳汁养育着她的儿女;山水,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 象,人们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从事着多方面的形形色色的活动。人有生存、发展、享受等多种多样的需求, 适应这些需求而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 山水之中,也就是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自然环境本身不 是山水文化,而是它赖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山水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晶。 山水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创造的过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各个方面的进步,人对山水的 需求和关系自然也在演变。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体现出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优越的客观自然条件。中国位居欧亚大陆的东 部,太平洋的西岸,深入大陆腹地,背山而又面海,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位置十分理想。中国到底 有多少山?历来各说不一。据今人统计,大山名山主峰达779座,既有高插云天的世界屋脊,又有连绵起伏的 莽莽林海,也有奇峻峭险的山岳,还有幽邃秀丽的层峦叠嶂,构成各种异彩纷呈的奇山胜景。是的,如果说大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那么中华民族的母亲就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  人与山水的关系发端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在这种对象关系中实用性具有至上的意义 ,人类的文化就是从这里起步的。在中国山山水水中,留下了中华民族利用、改造自然的许许多多遗迹和传说 。这些遗迹和传说,反映了我们的先人开发锦绣江山的丰功伟绩,使山水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光辉, 渲染上古老而神奇的色彩。  宗教活动和山水的开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山水文化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宗教内容。在文明发展的初期, 人们由于对自然的敬畏,相信山川有播风雨的神力,从而开始了最初的山川祭祀。此后,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 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自然崇拜被归纳为对天地的崇拜。当帝皇出现后,与天地相交通的职权也随之为最高统 治者所掌握,天子祭祀天地的场所逐渐神圣起来,显示出从自然崇拜走向神道设教的政教结合。所谓“五岳” 、“四渎”,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基础上形成的。  “世上名山僧建多”。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渐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山林幽深,云雾缭绕,寺庙坐 落在这样的地方,更显出佛的尊严和神秘,同时也适合佛徒修心养性。佛因山而显赫,山以佛而著名。从东汉 明帝永平年间起,五台山就开始兴建佛寺,成为我国最早的佛教名山。此后,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相继崛 起,形成举世闻名的四大佛教名山。此外,佛教各宗派的祖庭也多在山青水秀的地方。中国佛教名山数以百计 。这些佛教名山不仅记录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又是各代文物荟萃的场所。历代的建筑家、雕塑家、绘画 家、书法家等各色艺人和能工巧匠,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杰作。历代高僧、名士、文人学者的遗迹,也引起 人们无限的兴趣和追念。佛教名山同时又是保存着形形色色的文物的文化宝山。佛教信仰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形 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古老宗教,和我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密切关系。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道教 于四川鹤鸣山,曾在青城山、龙虎山等清幽之处修道炼丹,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同时又 承袭了古代的巫术和神仙方术。道教宣扬修道成仙,追求超凡脱俗的“仙境”。神仙信仰起源神话传说,古代 神话有昆仑和蓬莱两大系统,都和山水联系着。道教认为,除了升天的神仙,还有一些“地仙”,居住于十洲 三岛、洞天福地。十洲三岛在四海之中,三岛就是蓬莱、方丈、瀛洲;洞天福地则在陆地之内,包括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自古以来,一些洞天福地成了人间的佳境,道侣期荫仙风栖息于此,游人仰慕 名胜寻迹而至。为道教所染迹的山水,其中就沉淀着中国特有的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善自身,使自身的感觉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这 个基础上,我们的先人逐渐对自然界产生了审美需求,以审美态度对待山水,与之建立起审美关系。山水美是 一种精神价值,是人与自然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亲善而又和谐的关系的特殊体现。人与山水之间审美关系的建立 和发展,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表征。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我们的先人超越实用观点和宗教观点而以审美 观点看待自然,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周易》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天 与人是相通的,认为山川等自然现象的“象”昭示着人事,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这种思想包含着原始宗教 的自然崇拜的性质,但已注意到了人与自然精神上的感应,显示出向审美关系的过渡。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 把对山水的崇拜升华为一种审美境界。孔子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认为山水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属性有类似 之处,人们在山水的观赏中可以获得对自身人格力量的一种审美体验。老子厌恶黑暗的社会,他主张返归自然 ,以保持纯真的天性。庄子向往和追求自由,认为山水正是返归自然的理想场所,《庄子》中说:“天地有大 美而不言”。到了魏晋南北朝,人对自然美的观赏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觉醒,对山水的审美需求随之发展,这在中国山水文化形成过程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渗透在山水文化的各个方面。在这样的基础上,游览山水之风日渐兴起,许多奇山胜景吸引着游客,庐山、 黄山、雁荡山、武夷山、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等等,逐渐成为著名的风景区。与此同时,以山水为 表现对象的文学艺术应运而生,五彩缤纷的山水审美文化蔚为大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才能的 发展。中国以山水之美著称,又以诗国名世,山水引发出无数诗篇。山水诗形成于东晋,谢灵运是“第一个在 诗里全力刻画山水的人”。到了唐代,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涌现出一座座高峰,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此后,经久不衰,历代山水诗异彩纷呈。与山水诗并驾齐驱,描摹山水的游记也渐渐发展起来,这类作品 可以更自由更充分地绘写锦绣山河,多方面展示作者的审美体验,各具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的名篇佳制层出不 穷。中国的名胜之地,随处都可见到楹联。它熔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于一炉,可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 形式。历代才识之士置身大好河山之中,往往触景生情,抚今怀古,题词兴联,留下自己的观感和情思。许多 楹联佳构,有的描绘景色,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寓蕴哲理,有的借题发挥。虽然寥寥数语,但往往洞幽烛微, 收画龙点睛之效。这种种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审美创造的结晶,又都为山水增辉添彩,使描写对象名扬四海, 而又从多方面沟通人们与山水之间的关系。在世界上,中国又是山水画出现最早和最发达的国家。黄宾虹《山 水画语录》指出:“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历代著名 画家的山水杰作,为中国山水文化作出了极其可贵的贡献。中国的山水园林也很有特色,它是从欣赏山水发展 来的。一些著名的山水园林,以假山、池水、花木、建筑为主要因素,善于在造景中运用各种手法,以咫尺山 林显示大自然的风光,使身处堂筵而能坐赏山水林泉之乐。这一切显示出中国山水文化日益丰富的内容,也反 映出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在山水文化形成中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山林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又一动因。山林文化也可称为隐逸文化、闲情文化 ,是相对庙堂文化、载道文化而言的。一般说来,儒家文化属于庙堂文化,道家文化属于山林文化。两者在思 想体系上具有不相容性,但又有相成的方面。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儒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然而,儒 家又主张“士志于道”,《论语》中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所以,在儒家人生哲学里又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中国历史上,读书人凭征聘和科举 进入仕途,宦海浮沉,升迁不定,进退莫测。他们不仅需要积极有为的精神,又得有消极恬退的思想准备。一 些读书人,或仕途失意,或不满时政,既要坚持“志于道”,又希求自由和解脱,山水之间就是最好的去处。 儒道两家的传统在他们的心灵中交融,又适应对山水的审美需求,往往隐居林泉,寄情山水,读书著述,随性 所致,从而留下他们的种种遗迹。同时,当隐士有时也是一种入仕之路,一旦名气大了,可以平步青云,所以 有“终南捷径”之说。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逐渐形成习业山林的风气,深山幽谷出现了一些私人隐居读书治 学之处。宋初,经连年战乱之后,官办的学校遭到了破坏,学者们择名山胜地建立书院,作为聚徒讲学和研究 学术的场所。这种书院在当时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体制,它们的诞生是我国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长期以来,我们的前人从认识、利用、改造山水出发,对山水采取科学态度,遵循自然规律使之为人类服 务。这里不说都江堰、大运河等的科学文化意义,单如千岛湖,是拦截新安江而建成的大型水库,“湖在山中 ,湖中有山”,一千多个山峰成了岛屿,因而获得这样的美名。千岛湖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河水清澈,群 山叠翠,山青、水秀、洞奇、石怪誉为这里的“四绝”。龙山位居湖心,满山为葱笼的林木所覆盖,宛若苍龙 出水。山上有海瑞祠,还有龙山书院和观音洞等遗迹。许多岛上还放养着多种动物,其中有鹿岛、猴岛、鸟岛 、蛇岛等。风光迷人的千岛湖,成为富春江—新安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环境保护和科 学发展的需要,我国先后建立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区、高山植物园等,为科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从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本质。简言之,山水文化就是蕴涵在山水中的文化沉积,以 及由此引发出来的文化现象,也可说是以山水为载体或表现对象的文化。从哲学意义上说,山水文化就是人化 的山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结晶,其中包括实用的、认知的、宗教的、审美的层面,它们之间相互联 系,彼此制约,或使山水改变面貌,或使山水人情化,孕育出多种多样的山水文化现象。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 力量,他的感知的能力和掌握对象的能力,制约着他的需求和目的。他只能按照自己现实的需求和目的,选择 对象不同的局部、方面、层次作为开展对象活动的客体。由于主体本身的需求、目的和对象化能力不同,指向 同一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有不同的意义,建构起不同性质的对象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推进, 人们掌握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人与山水的关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因此山水文化总是处于继往开来发展之中 。中国山水文化,就是我们的先人在长期实践中与山水形成各种对象性关系的产物,凝聚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的 意向、智慧、力量和情感,展示出对于真、善、美的不断追求,这宝贵的财富是自然和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厚赐 。  二、中国山水文化的特点和形态  中国山水文化作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结晶,在物态形式上往往以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和谐统一为基本特征 ,构成一个个闪耀着独特神彩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国务院审定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4处 。1988年,国务院审定公布了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0处。1994年,国务院审定公布了第三批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35处。此外,还有更多的省、市、县级风景名胜区。这些风景名胜区,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集中,环 境优美,具有观赏和文化价值,可供游览参观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北京故宫、长城、周口店猿人遗址、 秦始皇陵、莫高窟、泰山、黄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都已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颁发的证书中说:“列入此名录说明此文化自然景区具有特别的和世界性的价值,因而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应对 其加以保护。”此外,还有一些名山胜景,也将被推荐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山水文化的特点,由作为 载体的山水和中华文化的特点构成,在神彩各异的山山水水中,溶入了深厚的、古老的、多样的、民族的文化 内容。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特点,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淀起来的,都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中。中 国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与自然发生多种关系而形成的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而又很有特色的部分 。从纵向的历时性的角度看,生动地显示出中华民族不断探求、进取、创造的精神;从横向的地域风貌特色看 ,如同五光十色的明珠散嵌在中华大地的四面八方。中国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足以构成一部形象化的实物百 科全书,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侧面记载着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的智慧和功绩。  中国山水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内容和形态丰富多彩,包括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山水为表现对 象的文化形态。从以山水为载体的形态来说,又可分为山文化和水文化。  所谓山文化,就是以山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山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尚书·盘庚》中就有记载:“ 古我先王适于山”。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就以山中为活动场所。中国的许多名山声誉远播,都有各自独特的 文化内容。它们因所蕴涵的主要文化内容不同,而成为不同个性的名山。最著名的有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 山、风景名山等等。  五岳,在中国的众山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五岳地处神州大地的东南西北中,都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五 岳之首的泰山,以文化、自然混合遗产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一定意义上说,五岳可视为中华传统文化 的一种缩影。  佛教名山,在中国众山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有佛教名山二百多处,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列入国家 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有十多处,佛教文化最集中的当推四大佛教名山。你要感受一下佛教文化,了解佛教在中国 的发展,知道佛教文化有哪些内容,那么佛教名山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些佛教名山又保存着形形色色的艺术。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的建筑,就在佛教名山之中。中国古代雕刻、泥塑、壁画等的精华,也需到佛教名山 中去探访。  道教名山,是中国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中国有道教名山一百多处,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道教文 化著称的有十多个,诸如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茅山、崂山、千山、三清山、齐云山、仙都山、冠豸山、 九宫山、王屋山、崆峒山等都是。龙虎山“峰有九十九,水有泸溪河”,包含景点一百六十多处,人文景观十 分丰富,为道教正一派发源地,有著名道观大上清宫,张道陵的子孙历代张天师世居这里的天师府。武当山是 很有特色的著名道教名山,这里层峦叠嶂,峰奇谷险,洞室幽邃。“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宏 大的道教建筑群隐现于山麓涧谷之中,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近来,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实地考察后指 出:武当山是我国现存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筑群,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风景名山,指的是以审美文化著称的名山。诚然,美是中国名山共同的特点,上述几类名山都有很高的审 美价值,只是风景名山这方面最为突出。“天下名景集黄山”,古往今来的游人,把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视为黄山“四绝”,素有这样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堪称世界公园。庐山的风 光也极有魅力,飞瀑泻泉,云雾缭绕,自古就是人们探奇寻幽的胜地。雁荡山向以奇峰、怪石、飞瀑、幽洞、 深谷闻名于世,历来号称“东南第一山”。“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万壑皆画图”,游武夷山,既可放筏九曲 观光,又可攀援登山探胜,使人们沉醉在武夷山水之中。“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美景胜桂林”,泛舟漓江之 上,穿行群山之间,宛如置身于一幅漫长的山水画卷。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都是新发现的明珠,被誉为世 外桃源、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虽然初放光彩,却顿时蜚声中外。这些穷山僻野一跃而为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 ,这种文化现象标志着当代新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中,还有一些名山的文化沉积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例如,面对骊山这个历史悠久的游 览胜地,不禁想起这里似乎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舞台。  所谓水文化,就是以水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区。各种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特点,诸如江河、湖泊、海滨 等各有自身的条件,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江河文化,这淤积在江河两岸的文化现象,似乎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古往今来:黄河为什么被誉为中 华民族的摇篮?为什么被视作古老文明的象征?她孕育出了什么样的灿烂文化?黄河流域地势自西向东逐渐下 降,横跨我国地形上的三大阶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她奔流直下,沿途 有哪些雄险的奇观?刘家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等,对黄河水利的开发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应当知道的。 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古到今,多少才华出众的 人物在万里长江留下了他们的遗迹!此外,那打帮河上的黄果树大瀑布,蔚为雄奇的壮观,历来为游人所激赏 。那钱塘江口的涌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大大小小不同的江河,往往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孕育成各自 的文化。  湖泊文化,也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形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湖泊为主体的就有近20处。我国的名 湖风姿万千,大都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伴随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兼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双重美。从黑 龙江的五大连池到广东的七星湖,从杭州的西湖到大理的洱海,都有令人流连忘返的魅力。  海滨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走向海外的历史,留下了抗击外来侵略的遗迹,如今又是对外开放的象征。胶 东半岛的蓬莱,以“海市蜃楼”驰名中外。蓬莱仙岛,自古就寄托着炎黄子孙向往大海的理想。丹崖山巅蓬莱 阁,面海凌空,气势雄伟,是神话传说中“八仙过海”之处。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派遣方士徐福率领数千名 童男童女入海东渡采仙药。徐福就是从崂山境内的小岛登上航船的,这里后来就命名为徐福岛,中华民族走向 海外就是从此开始的,如今徐福岛也就成了很有意义的纪念地。徐福东渡到了日本,给日本带去了华夏文化, 就在那里定居和繁衍。徐福被日本人民尊为农耕、医药之神,关于他的业绩日本史志也有记载。近年来,随着 徐福故里等的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中日两国学者的关注。厦门南部的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之 称,四季如春,环境幽雅。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收复台湾就在这里操练水师。鼓浪屿日光岩陡峭的巨石上 ,镌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右上方刻着:“郑延平水操台故址”。日光岩山麓还有郑成功纪念馆,陈列 着收复台湾的文物。旅顺口,周围峰峦环绕,口外礁岛棋布,自然风光绮丽,而又是海上门户。景区内文物古 迹很多,其中有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的各种遗迹,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  中国山水文化的又一重要形态,是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化现象。这是人们从审美需求出发,以对山水的 审美体验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是人们的审美创造的结晶。这一形态的山水文化,包括山水园林、山水诗文、 山水绘画等。  园林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园林史上,有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两大类。汉代的皇家苑囿,开始 模仿自然山水,反映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自汉代以后,私家园林逐渐发展起来。从此彼此参照,相互渗透 ,至明清发展到高峰。除京城以外,苏州、无锡、扬州、杭州等城市,都是当时园林荟萃之地。现存的环秀山 庄、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寄畅园、个园、何园等,都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园林主要由假山 、水池、花木、建筑组合而成,是一种综合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追求意境的创造。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 形成了完善的园林艺术理论和精湛的造园技巧,使中国山水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山水诗文,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以后,到了唐代进入了成熟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张若虚的《春江花 月夜》,以月照春江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开启了山水诗的新曙光。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 ”,许多名山胜水都有他留下的诗篇,令人为山川的神奇秀丽而惊叹,为山水诗创作开拓了广阔天地。杜甫对 祖国山水也倾注了无限深情,他写的《望岳》、《登岳阳楼》等堪称千古绝唱。孟浩然和王维被誉为唐代山水 诗派的双璧,高适和岑参则以描绘塞外风光著名。在他们的倡导和影响下,中国历代山水诗异彩纷呈,许多风 景名胜区都召来了历代诗人的吟赏,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大观。汗牛充栋的山水诗,从各个方面发掘和 体现了中国山水之美,也扩大了风景名胜的影响。与山水诗并驾齐驱,描摹山水的游记也渐渐发展起来。唐代 的元结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奠定基础的当以柳宗元为代表,宋代诸名家各辟蹊径,明清山水小品绚丽多彩 ,一直发展到当代而历久不衰,各具时代特色的名篇佳制层出不穷。在各种形态的山水游记中,大致可分为两 大类:一类重在抒情和议论;一类重在考察和写实。前者的特点是使山水役于人,将山水视为表情达意的手段 。柳完元开创了以山水游记抒写人生感怀的优良传统。到了宋代,这类游记更为人们所普遍重视,时而还将叙 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后一类的特点是探索山水的“真”、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在忠实地描述山 川地貌上。《徐霞客游记》可说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发扬了郦道元《水经注》开创的传统,又吸取了陆游《 入蜀记》的经验,达到了科学和文学的完美的融合。在他的游记中,不但看到美妙传神的景观描写,而且更可 见出他那“志在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精神,与他一同感受攀登的艰险,分享到达佳境的乐趣。  山水绘画,是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又一重要审美创造领域。在世界上,中国是山水画出现最早的国家。魏 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宗炳、王微等都从事山水画创作。到了唐代,山水画更走向繁荣,出现了青绿山水、 水墨山水等多种流派。历代山水画的大师们,既重视“外师造化”,又强调“中得心源”,主张采山川之灵, 向大自然探求画理和画法,留下了灿烂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水画遗产。近代以来,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 刘海粟等,又把山水画推向了新高峰,使之具有新的时代特色。中国山水画,是绚丽的山水孕育出来的,而又 使山水得到审美表现。  总之,中国山水文化以人化的山水的面貌出现,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它是美丽的景观和辉煌的文化的结 晶,与哲学、宗教、美学、文学、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以及科学技术等都有密切关系,使多种文化 现象融为一体。  三、中国山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把中国山水文化视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去进行系统的开拓研究,目的是为了继往开来。一方面 ,认识我们绚丽多姿的山水文化,总结我国山水文化建设的丰富经验,以便
2023-09-01 20:10:085

简单概括山水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1、世界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无论是儒家、道家、释家,都崇尚山水。2、文学:山水一直是古代文学吟咏的对象,出现了不少佳作,古代的文人也以山水之乐来喻自身的淡泊明志。3、音乐:最著名的高山流水和渔舟唱晚,都是讲述山水之乐的。4、园林、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便是对大自然山水的范移摹写大概只想到这么多了。。。
2023-09-01 20:11:342

形容山水文化的词语

山清水秀,依山傍水,层峦耸翠,重峦叠嶂,青山绿水,山水如画,山崩海啸,山长水远,山高水长,山光水色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2023-09-01 20:11:561

简单概括山水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1、世界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无论是儒家、道家、释家,都崇尚山水。2、文学:山水一直是古代文学吟咏的对象,出现了不少佳作,古代的文人也以山水之乐来喻自身的淡泊明志。3、音乐:最著名的高山流水和渔舟唱晚,都是讲述山水之乐的。4、园林、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便是对大自然山水的范移摹写大概只想到这么多了。。。
2023-09-01 20:12:041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意思

开会嘎嘎嘎v好不vu好嘎嘎成绩度入戏发芽发呵呵发语音唱歌u好工资条冯绍峰媳妇好卡个擦擦擦发哦草广场v就不好过好高出一筹吃吃吃呵呵刚才呼呼呼比较加班v好v好v好 金碧辉煌v好v好v呵呵v好vv哈哈哈v好
2023-09-01 20:12:437

庐山为什么被称为文化、宗教、政治与科技名山?

文化名山: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庐山的名胜古迹还有: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屯兵饮马的小天池、凭栏可极目远眺蜿蜒长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径赏花的花径、千年古树三宝树、观鄱阳湖日出的含鄱口,有3000多种植物的植物园、如五老并立的五老峰、抛珠溅玉的三叠泉瀑布,被陆羽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天下第六泉的招隐泉,天下第十泉的天池峰顶龙池水,等等。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表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从而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庐山深藏文化的底蕴。 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一片壮丽天地,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宗教名山:在祖国的大地上,一说起四大佛教名山,几乎妇孺皆知,而世界文化景观——庐山的宗教文化则更引人入胜。庐山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则在于“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在这座云雾缭绕的灵山中,释道两教从互争雄长走向携手共勉;在这座缥缈的仙山中,移植来了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四颗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它们在庐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把庐山变成了宗教的荟萃地,神灵的伊甸园,宗教文化在庐山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是极为显著的。 庐山“道释同尊”。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文化名山:庐山是“以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美丽的自然环境并存的世界名胜”。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庐山出现了英、俄、美、法等18个国家风格的别墅近千幢,“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本世纪三十年代,庐山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夏都”。1937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再次上庐山与将介石会谈;稍后,发表了抗日的重要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毛泽东三次登上庐山,主持召开了世人瞩目的三次中共中央会议。科技名山:庐山的电影院应是世界上放映场次最多的电影院,也是最特殊的电影院,它每天都放映《庐山恋》。因此《庐山恋》也是世界上放映场次最多、观看人数最多的电影,是世界上唯一一部连续不间断长时间放映的电影!
2023-09-01 20:13:254

学前儿童学习山水文化的意义在于

把自己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自己更加了解和感受意识归一。学前儿童学习山水画也可以增进意识归一,将学生重新联系自然环境,具有可以把自己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自己更加了解和感受意识归一的意义。通过学习,让幼儿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并且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023-09-01 20:13:441

为什么中国人会那么喜欢山水

亲近大自然,放飞心情
2023-09-01 20:14:133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它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早期山水画主要是山川的景,后来渐渐的有了村庄,人物,这是人们思想与看法的改变。
2023-09-01 20:14:454

山水画的文化哲学内涵

中国艺术背后的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整个宇宙都是生生不息的,天、地、人之间的精神相互融合。所以,中国艺术家更注重“传神”,注重主观上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更多的是表达出一种心境,它是中国人独特的表现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对景透视写生和再现自然之美,它蕴藏极为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它力求人的主观内心对自然规律即“道”的感悟和表达,不拘泥于物象的具体罗列和刻画,中国画重意象而非具象,直取“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有一种理想化的依恋和敬重,在画之外还能获得心灵的升华与慰藉。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其实就是老庄之“道”在山水画中的—种表现形式,宦影响了山水画艺术积极利用空白而创建有无相生的灵动的空间,看似空无一物,却有灵气往来。
2023-09-01 20:16:222

山水文化新罗作文

题目:山水文化新罗新罗区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如,登高山公园、莲花山……这两个景点虽然平凡,但却有它的英姿。我们一家人来到登高山公园,一进大门看到一些老婆婆在跳广场舞,舞姿整齐婀娜。在登高山公园塑胶跑道上有清晨来运动的,也有来公园来散步的人。在塑胶跑道边的石雕,雕刻得栩栩如生。我们坐在河边的亭子上休息,溪水潺潺,虫鸟欢唱,汇成了一首静谧的合奏乐。河畔马蹄上开得正旺的甲花,芬芳沁人,远看似天上飘下来的朵朵雪花,挂在一棵高大的枝干上。其实是邓甲花,花朵有白有粉,美丽极了!这棵甲花树给公园增添了很多生机。我们下一站是莲花山,莲花山,被城市包围中的公园。那里的环山木栈道,可以说是一座古朴而典雅的桥。走在桥上,只看到绿草茵茵,苍翠茂盛的树木,成群从身边疾步而过的锻炼者,或专注或谈笑,尽情享受这“天然氧”吧。桥下的小河清澈见底,看见了一些小石子和颗粒,河水平如镜子,我和弟弟的身影都倒影在水中。欣赏着这美丽的自然风景,悠闲自在散着步,如同在仙境般,阳光洒落在我的身子上,微风轻拂过我的脸庞,好惬意呀!新罗区,我的家乡,您不仅气候宜人,景色优美,交通便利,整洁卫生,您养育的儿女也是那么勤奋、有素养,我真心喜爱您!
2023-09-01 20:16:403

安徽山水旅游文化的内容简介

《安徽山水旅游文化》内容提要:本书共17章,包括:绪论、黄山旅游文化、九华山佛教旅游文化、天柱山旅游文化、琅琊山旅游文化等。安徽的山水名胜,景观类型众多,文化内涵丰富,游观价值巨大。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出版了不少有关安徽山水风景介绍的书籍。但是,总使人觉得缺少文化内涵的深度探讨。文化是山水旅游的灵魂,文化是山水旅游的本质,要深入地认识安徽山水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要深度地开发安徽山水旅游资源,就有必要对安徽山水旅游文化作一番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安徽的自然山水沉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诸如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石刻文化、楹联文化、民俗风情、传说故事、节庆文化、文学艺术、饮食文化、景观象征文化、园林文化、名人文化,等等。本书对安徽省境内的著名自然风景名胜的山水旅游文化,作了专章的重点论述,如黄山、巢湖、太极洞等;对较有知名度的自然风景名胜的山水旅游文化,也作了专节的讨论,如大蜀山、万佛湖、大王洞等。本书适合旅游业从业人员参考学习。
2023-09-01 20:16:491

中国山水画体现中国人怎样艺术精神

一、道家思想观  山水画成为绘画的题材,用绘画的形式将山水,自然,物象,加以美化,艺术化,是受老,庄思想启发而来。老子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要达到合协一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先天地生”,指宇宙的本源。是圣人从自然万物中发现总结了道,这叫圣人含道。圣人之道在物上也有体现,如《老子》第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这是自然现象,但圣人总结出了坚强的物体往往失去了生机,柔弱的物体则充满了生机。及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人生道理。贤者品味由圣人之道所显之物象而得“道”,这叫贤者“味象”,“味象”要“澄怀”,有污浊之心难以体会万象之根本,叫澄怀味象。“澄怀”是继承了老,庄美学的思想概念,老子提出“涤除玄鉴”回归本然,庄子把它发展成为“心斋”“坐忘”的命题,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宗炳说的“澄怀”就是老子说的“涤除”,庄子说的“心斋”“坐忘”也就是虚静空明的心境。宗炳认为“澄怀”是对实现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澄怀”才能“味象”,才能在空明虚静的状态中去从自然本体得到审美享受,宗炳把这种哲学思想应用到山水画创作上,提出了“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的思想。认为山水所以能吸引圣人游历,是因为它,质而有趣灵,体现精神本体的内在精神。“媚道”,意为争宠,宗炳把山水拟人化,由于山水因为形美,能和万物“争宠”,圣人之道更集中反映以山水画的形式体现,道家的思想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宗炳是山水画的开创者,他在《画山水序》中说到;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赌,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目。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他说昆仑山是很大的,而人的瞳子很小,如离山很近作画,则看不到全貌。退远望去,全山便可纳入视野之中,他在无数次探索中如何把真山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他发明一种透视取景法,就是拿一张透明的生丝片放在眼前,远映你要选取的景色,有点象今天外出写生时以手搭起来或把纸片挖空取景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西洋透视法早一千多年,而中国山水画却始终没有运用这种透视法,并且始终躲避它,反对它。宗炳的思想在画中的体现是,“竖画三寸,能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能体百里之远。这不仅是宗炳讲的透视原理及其运用,同时也体现了宗炳看待自然事物的美学思想。宗炳能在山水中发现其“趣灵”“感神”,是他对自然“澄怀味象”的深刻感悟,使自己的精神融入美的对象中,得到自由解放。他之能忘掉人世的功名利禄,这是他能澄怀的原因,也是他能澄怀的结果,这正是出自庄学的熏陶教养。宗炳寄托于现世的名山胜水,并把它消纳于自己的绘画之中,把庄学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一种精神的超越。中国哲学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源于道。道者,“绳绳不可不名,复归于物,是谓于万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十四章》)“道”是个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宇宙本源,(《庄子>有宥》)认为只有通过静观过程才能观照到它。而美即道,它同样需要审美主体的静心观照才能把握。静观作为中国美学审美观照的方法,他把人们的审美向度完移至心灵世界之中。与西方艺术注重感觉经验,把绘画称为“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不同,中国传统美学把一切审美活动都归人静心观照的疆域;(扬雄《法言》)中说;“夫言心声也书心画也。”道出了言为心声,画为表意,静观始于审美主体以空诸一切的心境去凝神寂照孤立绝缘的物境,将二者融合而同归于大涤。因而心灵修养至虚静是审美观照实现的重要前提。(王原祁《鱼窗漫笔》)如果澡雪未尽,利欲熏心,满腹庆赏爵禄,非誉巧拙,创作时必然“扭捏满复幅,意味索然,便为俗气。”清人戴之在(《习苦斋画絮,卷一》)曰;“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有意盖不如无意之妙耳。”中国山水画是以儒,道,释思想的体现,他不是单纯的画景,而是通过画景创造中国山水文化特有的审美方式,用他去观照自然,感悟生命。使人从自然宇宙万物的感性直观中获得一种特殊的愉快体验,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境界。二、以墨抒情怀  山水画的风格已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无论表现北方山水的雄浑高大或南方山水的秀丽景致,虽表现形式各异,但都采用了笔墨的表现方法,笔墨是山水画的精髓,就好比是音乐的音符,如果没有音符就不会有优美的旋律,没有笔墨就构不成独特的山水文化,所以笔墨是绘画之根。山水画笔墨的色彩观最早可追朔到老庄思想,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知其白,守其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黑色是深远,神秘,微妙,难测,丰富的色彩。山水画是白和黑营造的世界,白不是死的空间,而是创造万物永恒运行着的道,如同庄子说的,“瞻彼阙者,虚室生白”。这“白”是“道”的吉祥之光,象征着生命的无限延伸。中国画的空白在意境上并非虚无,而是藏境。藏,使人由一点而想到更多的物象文化。清初画家箪重光在《画筌》里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现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齐白石画的虾,没有水草池塘但却令人感到满幅水溢。如果画上背景,终觉限于一个角度,并把自己缚在一个封闭的角落里,或者感到画蛇添足,而不画背景,则似邀游于画境之中,四面环顾,如饶前后,并令人遐思瞑想,回味无穷。“黑”,就是在笔墨处下功夫,坚守传神,尽心刻划,很抓笔墨生动的笔情墨韵,使物象与空白之处相映相辅,引起隐喻与联想,加强艺术感受。“知白守黑”,黑处则是更鲜明集中地表现形象使简约的画面取得丰富的联想。在笔墨组织上,白就是虚,疏,黑就是实,密,白与黑相互呼应,渗透,使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计白为黑,墨出形,白藏象。“知白守黑”,立足于黑,还要考虑到白,如恽寿平《南田化跛》所说;“古人用心在无墨处”,正是无墨之处,使画面松灵虚幻,当然,“白”的妙处,还在于“墨”的点醒,经营,才能更佳的艺术效果。庄子认为:“五色乱目”,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五颜六色的世俗之美,只能刺激感官,非真美。早期有隐士思想的画家摒去绚丽的“五色”代之而起的是“素朴”的水墨山水画,千余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墨,是中国画画家表现客观物象形神和表达作者主观情思的一种强有力的绘画艺术手段,通过水与墨的巧妙配合,运用正侧,拖逆,提按,顿挫,揉摆,泼墨,破墨,积墨,等不同笔锋,笔法和运墨的变化,可以创造出浓,淡,干,湿,实,虚,等极其丰富,千姿百态,妙不胜言的墨象效果。墨通过水的调和产生不同的墨象变化,表达出不同感觉情绪内容的墨意之美,使各种不同的墨象重迭交错,组成象交响曲般既有节奏变化,达到墨调的墨律之美。这种墨的墨意感与墨律美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墨韵”。“墨韵”能够结合“骨法用笔”和其他表现手段,鲜明地表现客观物象的“形神”和表达作者主观的“情意”这也就是“墨韵”生动。石涛在作品《丛竹散天芙蓉出水中提到;“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花叶宽;试看笔从烟里过,波澜转处不需完”。可以体会到他对水墨淋漓,墨中见笔的理解,同时也蕴涵了艺术对自然情怀。西方的风景是用黑,白,灰,光影,五大调子来真实再现自然,而中国的山水画是以“气韵生动”为核心,将诗,书,画融为一体来表现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运墨而五色具”“五色”代替景物的黑,青,赤,黄,白五色,也就是以墨代色之意,还能表现空间远近,明暗阴阳,干燥湿润以至人品,性情等更丰富更复杂的内容。王维和吴道子也提倡“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的思想。在创作上没有受当时彩色绚烂的风气影响,而坚持走舍形悦影。以墨为主的道路,依据中国宇宙观和道家思想构造一种玄妙的空间意识。中国画靠笔墨来营造独特的空间意识,这空白有如老庄的,“道”自然“虚无”儒家的“天”。中国哲学中“虚”“实”是辩证运动的,中国绘画中的白与黑也是对立统一的。虚中有实,其表现就是计白当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运用不同笔法和墨法产生的各种墨象,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墨意和墨律,墨意感和墨律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墨韵”。故“墨韵”是形式也是内容,它是墨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墨韵”是墨本身的形式美的语言和节律,它配合用笔,造型,章法等艺术手段,为创造山水画“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意境服务。山水画色彩的变化,基本上是“一色中之变化”注重单纯,讲究厚薄浓淡的微妙变化,这是由于中国画以墨为特色所决定的。因为驳杂的色彩和过多的装饰会破坏,防碍墨的表现,而一旦失去墨的作用,整个画面就会散漫分解,作品也就失去了韵味和表达意境的力度。三、造自然物象  中国画家运用毛笔和墨这两种简单的材料把山水文化发展到极为高深的地步,但他却有着和西方不同的观察方式。它采取的是“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的方法,在《系词传》有一段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言不尽意”是说在思想感情方面的局限性,但立“象”可以尽意,就是说,借助形象,可以充分地表达圣人的意念。“观物取象”在《系辞传》中是这样说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观物取象”是圣人根据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来的。用简单的横线排列出表现宇宙的深奥微妙的道理。“观”,就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受。“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创造。“观”和“取”都离不开“象”。观物的方式也不同,不能固定一个角度,也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孤立的对象,而应该“仰观”“俯察”,既观于大(宏观),既观于小(微观),既观于远,又观于近。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天地之道,“万物之情”。“观物取象”的命题对于《易》象的来源,产生,方式作了说明。由于《易》象与审美形象有相通之处,因此这个命题也就接触到了艺术的本源。中国画家乐于山水之间,却不是带着写生夹,油画箱对自然做一笔一画的模仿,他不关心对象的数理形式,几何比例,色彩光线和物理时空,而是把自己进入宇宙万物之中,去体味道之苍茫,悠悠无限和纯净的自我胸怀。去感悟心灵的澡雪与美的观照精神,“钟隐卜居闲旷,结茅以养恬和之气,亦为画花竹禽鸟以自娱。”(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这种独特的审美观照方法,决定了中国画家不是直接向自然索取创作母题,而是在自然中虚静养气,诱发灵感。一旦静观进入“不知我之为草虫,草虫之为我”(罗大经《鹤林玉露》)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李日华在(《怀麓堂诗话》)说;“终日处乔松修竹之下,未必能写松与竹”。这种注重创作精神感受和西方的模仿有本质的不同。静观的过程是一个物我相交相融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表象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典型表现,而是一种沁透画家情感的表象,物我表象。在情感思维的支配下,物我表象具有提炼,概括的品质。在客观世界中,抛开一切外在关系而存在的事物,使物我表象达到统一,中国画的抒情写物才能得到显示。中国画的用笔,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超灵虚妙境,融诗心,诗境于画景,成为中国画一大特色。用毛笔勾的线条及墨色的浓淡直接表达生命的情调,透人物象的核心,其精神简淡幽微,“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方士庶在《无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比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比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中国画靠笔墨的黑白关系营造绝妙之意境。马远的,《寒江独钓》除一孤舟和老人垂钓外,周围一片空白,但空白并非虚无,而使你感到江水宽阔,烟雾生腾。中国靠墨营造的物象是开放的,流转的,无限的。不象西洋画表现的是一个有限的世界,静止的空间,内容被限一框之中,只能成为墙上装饰之物。油画的色彩在视觉上给观者带来急噪,不安的情绪。而中国画则以含蓄为美,墨分五彩,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欣赏山水画如同夏日喝到甘露,神清气爽,意韵深远。山水画体现的是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几株小树,几棵小草则表现一个独特的世界,方寸之间能感受到宇宙之大,在一景之中能感悟到“一草一天堂”一花一世界“的生命意义。山水画不是画景,而是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寻求生命内在颐养和灵魂的安顿。四、气韵和用笔  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的两法,二者联系紧密,气韵需用笔来体现,用笔需气韵来贯通,所表现物象才能生动。“气韵”在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献中,“气”之本义概括四种,其一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气,云气也。象形”。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即指一切气态物质。其二,《周易,系词上》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韩康伯注;“精气烟蕴聚而成物,聚极则散而游为变也。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由气聚集而成。其三,在《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古人认为精神是一种特殊之物,把精神称为神气。其四,魏晋时期把气来品评人的品格,学养。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高低,首要的是气,而气的不同又各因其体。曹丕这里说的“体”,指文气之本体,作者所禀之气质。上述四种含义是紧密相连的,有时是难以截然区分的。文艺作品之气,关联于作者神气,神气又关联于元气,元气又关联于宇宙所有之气。气与“理”与“性”也是密切相关的。在《易,系词上》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又云;“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理与气,实即一体二称,为宇宙万物之根本。以世界物质之元而言则标为气,以万物之根本原理而言则称为理。理即是气,气即是理。谢赫所谓气韵之气,实际包含理,道,神等意义再内。谢赫认为,绘画艺术之妙,在于气韵生动,气既代表作品的精神面貌,同时又体现着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韵”,魏晋新造字,始见于晋代吕静所作《韵集》。北宋许铉校定《说文》时收入《新附》部分。《说文,新附》云,“韵,和也。从音,元声。晋以来,谈论人物多讲究韵,韵在人便是指其言辞答问,动作节奏,音容形貌所呈现的某种风度意态。后来韵的概念从评论人物引用到评论文艺作品,指作品的风致意味。谢赫把韵的概念引用到评论绘画方面,指绘画作品的风致意味,即画家通过形象处理,笔法节奏,色墨构置等,使画面上呈现的某种风致律趣和仪表态度。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评陆绥画,“韵致遒劲而飘举,故而风采飘然。风采飘然主要是评说神韵的,即是风度翩翩而超然洒脱之意。气和韵关系非常密切,气和韵在绘画中气的意义是关系内在本质方面,韵的意义则趋向于作品外在仪表意趣方面。没有气,韵就无从着落,富有韵,作品就更为动人。”气韵生动”是指绘画作品通过形式结构描写手法所体现内在本质和精神。五、笔墨的蒙养  “蒙养”一词出于《易蒙》一书,蒙以养正,圣功也。意为,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蒙养”是本体对自然事物的感悟,用心关爱自然才能赋予天地万物之灵性,对生活的认识要有“内养”情怀,以达到对于自然的领悟进而容入主观趋于升华的过程。用今天的话说;蒙养意味着把握自然美及其规律加以艺术处理,进而创造以反映画家情思意境的艺术美。山水画家决不是被动地模仿“万物之具体”而是以造化为我用,借物以写心,也就是把生活,自然,艺术美加以统一,达到掌握艺术创作的主动权。在艺术创作中,画家要摆正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把握绘画美学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和目的,其过程主要始于画家对自然的审美感受,经过体会自然,培养意象,构成意境,进而创作艺术形象,实现画家的畅神和观者的欣赏双原望。石涛和荆浩一样认为,山水画家以造化为师,提取山川之“质,实”,故曰“笔非生活不神”,同时,山水画家还须有由不知到知的蒙养亦即艺术概括提炼的功力,方能所领会山川之“华采”,故曰,“笔非蒙养不灵”;而成功的山水画家无有不是,如荆浩所云;“物之实,取其实”,“物之华,取其华”,二者兼备,才是“有笔有墨”才能‘尽其灵而足其神,达到固“华”而“灵”,以质取神。在山水画的表现上,“笔取气得其阳刚之美,墨取韵得以阴柔之美,所以墨妙的空灵内蕴,需有“蒙养”方得自然之灵气。山水画发展到清代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已非常完善,是复古,还是创新,石涛为此作了划时代的总结,他认为,艺术就是生活,笔墨是源于生活的感悟,艺术形式并非直接而来,而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山川脱胎予也,予脱胎予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于大涤也。艺术家对生活的“蒙养”,要去除玄鉴才能达到艺术的本然。山水画不是求“似”而是求“真”,如;郭熙云;“度物象而取其真”真与似相对,真者,气质惧盛,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是事物的本质。董其昌提出“邱壑内营”,同样是指艺术家用心感悟自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实现物象和精神的超越。绘画止于“形似”作到生活与蒙养两结合,达到“不似之似”的艺术境界。他总结了“一画之法”这个最高原则,他在《画语》中写到;“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也。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一画论”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层面含义;其一,“一画”首先是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指宇宙万物和艺术世界的生成,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一如老子所说;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刀物。其二,“一画”又是关于艺术法则或创作发法的范畴,指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和形式法则,即一治万,万法归一,其三,“一画”也常常用来表示更为具体的概念,也就是中国画里一笔一画这个最基本的语言要素,无论精致小品还是鸿篇巨制,未有不始于此的。这三个层次又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笔墨手段是为了创造绘画形象,绘画形象又是为了表达天地万物和主观的思想情感,石涛曰;绘万物自然,吾道一以贯之。因此石涛的美学根源,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又一次发挥。他认为,笔墨之技巧不是来自古人,而是来自山川万物之具体,大自然即是我师,体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笔墨要当随时代。“蒙养”是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和提炼,画家要深入生活才能感悟到自然之精华,才能领略到笔墨的实质表现。在居室之中只临摹画谱,是体会不到大山大水之奥妙,更体悟不到山水画中“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艺术境界。如不深入生活笔墨则会变的干涩乏味,毫无生气,笔墨只有得自然灵气才能显山川之峻秀,林木之活力。笔墨不仅仅是绘画的表现形式,关键是通过笔墨了解了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根源和中国文人的精神气魄。山水画和中国文化血脉相连,相依为生,中国文化和画山文化会一直延续下去,因为它是展示中国人风骨精神的一种特有表现形式。
2023-09-01 20:17:061

旅游者说:走过多少山山水水,感觉景区亏欠我们的依然是文化

旅游 者的感悟: 旅游 是什么? 旅游 是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积累文化的人生经历。所以,中国有句颠扑不破的经典古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在当今的中国,无论在何处的景区中,随处都可见到来自天南海北的 旅游 者,即便远在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即便偏在西北边陲中的戈壁大漠,也到处都是碰鼻子碰脸的驴友。他们不仅有进行着“文化苦旅”的知性男女,而且大多数是城市居民和乡村农民。说起 旅游 ,人人感慨,个个兴奋,幸福之感溢于言表。 你若采访,他们就会争先恐后地跟你说: “如今,咱百姓的日子可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吃的是精米白面,鱼肉蛋再也不是馋得吃不上,而是需要为 健康 控制着吃,野菜粗粮竟然成了稀罕物。” “看看咱穿的衣服,既新鲜保暖,又时髦新潮着呢!” “要说住房呀,无论城市乡村,大多是宽绰舒心,最普通也是砖瓦房,玻璃窗,和二三十年前的居住条件相比,那真是天上地下啦!” “咱是城镇职工,年轻时工作忙,手头紧巴,虽然也想出去看看,长长见识,可是既没有时间又缺钱。现在老了退休金却多了。国家又发展这么快,江山又景色这么好,奇闻异事又这么多,不出去看个够,不辜负了这个好时代吗!” “我们年轻人知道老人们过去不容易。现在我们的收入高了,国家又有法定假日和带薪休假制度,所以,应该带着老人出来看看。也让老人从心里乐呵乐呵。” “即便咱是农民,也不再像过去一样,一年四季脸朝黄土背朝天,整日里‘汗滴禾下土"喽!现在春种秋收基本都是机械化了。所以,大伙儿才有闲情逸致出来游山玩水呢。” “是呀,若是生活不好,日子过的总是穷巴巴的,谁有心思出去瞎逛荡?那强要外出溜达的人算什么?那叫令人瞧不起的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现在 旅游 呢,就是出门散散心,开开眼界,长长见识,感觉一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国家到底有多繁荣,多强大!” ——这,就是盛世中国的盛世 旅游 ! 在中国,人民的好日子一天比一天强,所以, 旅游 就成了广大中国人民的一项乐此不疲的事情。 今年如果谁去了江南,看了名闻遐迩的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那么,明年他就一定要去西北,看看延安的宝塔山,西安的兵马俑,山西的乔家大院,恒山的悬空寺。如果你春天看了南国的椰林海滩,那么只要有条件,到冬天就一定会去感受一下关东北国的林海雪原。 现在的中国人, 旅游 成瘾。 因为 旅游 ,就是开眼界,长见识,赏心悦目。 开眼界,就是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长见识,就是体验到了不一样的风情文化。这就是盛世 旅游 。这就是国人盛世 旅游 的目的。 现在的新名词多,新冠疫情防控之后的时期,叫做“ 后疫情时代 ”。 “后疫情时代”,人们喜欢干什么?喜欢 旅游 。 好不容易盼望着各地解禁了,交通恢复了,进入 “后疫情时代” 了,人们便按捺不住纷纷想利用节假日好好去“旅 旅游 ”,连那些本来没有 旅游 计划的人家,也突然增加了 旅游 项目。这叫什么?这叫“ 报复性 旅游 ”! 报复谁?报复新冠瘟神呗!是新冠病毒肆虐,让全国各地停工停产,封城封路,让人们关门闭户,寓居家中,与自然隔绝了,与 社会 隔绝了,与外界文化隔绝了,对外联络和感知外界,全靠通讯和网络。封禁在家,一天两天还行,一周两周勉强,一月两月忍着,可你这该死的新冠瘟神,一憋全国人民就是半年到八九个月,你说谁受得了? 这么长时间的居家封闭,人们的脑袋“封”空了,心灵“闭”呆了,谁不想走出去重新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因为外面的世界,现在一定变得更加精彩了。 从另一方面说,现在的疯狂 旅游 ,也是报复一下自己。报复自己二百多天过的憋屈日子。 现在,好不容易把憋屈日子熬过去了,人们不怕花钱,不怕辛苦,为的就是全家老少活动身体,放飞心情。 离开家乡,去看看外地的“后疫情时代”究竟有什么变化,到底有什么新鲜事儿。 你新冠瘟神不是要困住我们,让我们“耳聋眼瞎”吗?现在形势反转了,我们胜利了,所以要立刻“突出去”。全家老少突出家门,突出故乡门,痛痛快快地去旅,畅汗淋漓地去游。用文化人余秋里过去的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文化苦旅”,而且还要“多吃快咽”,以填补我们心灵的空白,把外面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好尽快地转化成我们自己头脑中丰富多彩的文化。 报复性 旅游 ,实际上就是一种 精神补偿 ! 旅游 ,是个愉快的生命历程。 旅游 的终极目标,就是到外地去,通过历练,获得与家乡不一样的感官感受和心理文化体验。 所以,人们才珍视流传千古的谚语 ——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 因为无论天南地北的景区,都承载着不一样的文化。 那山,那水,那森林,那草原,那田野,那戈壁,那寺庙,那古城……都承载着那个地方的 历史 、习俗、禁忌、风尚等文化内容。 这些地域的景区文化,不仅会令游客产生新鲜的感官刺激,而且能让他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出一种莫名的敬畏感。对文化的敬畏感! 所以,景区的所有山、水、林、田、寺庙、村落、城堡的名字,都是那个地区的 历史 文化符号,这景区所有的“物”,本身就是那个地域的 历史 文化的载体。 就是说,风景区的所有山水景物,都是承载这一方山水文化的“肉体”,而这一方的土著文化,却是这些土著景点的灵魂。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灵魂,即使活着也是行尸走肉。 一个景区的山再清,水再秀,花再美,寺庙再壮观,如果没有了文化这个灵魂的充实,那就是一座普通的山,一泓普通的水,一座寻常的寺庙…… 因为没有文化的景区,只能靠地标物的“ 形 ”去刺激人们的视觉,不能靠内在的“ 质 ”去感动人们的心灵,因而,它就无法引起游客感情的共鸣,无法让人增长见识,并记住它,留恋它,怀念它。 有好多景区拥有好山好水好的古建筑,他们本来可以把那方水土变成聚宝盆、摇钱树。 但是,那里的经营者因缺乏文化观念,嘴里喊着 文化重要 ,实际干起来就 文化次要 ,实在忙起来了就 文化不要 。 所以,他们缺乏对那个景区进行精准的文化上的顶层设计,只重视了花费巨资在这里修个阁,在那里建座亭。只觉得别的景区都有这些基本建筑,就来个见样学样,却忽略了别的景区的这些设施,都是那个别的景区的专门的文化载体。而自己随心所欲安插的建筑,虽然满足了部分游客的眼福,却破坏了这里的自然山水的和谐之美,忽略了本地山水文化的表现。这叫因小失大。 景区建设的标准,就是让游客觉得“悦目赏心”! 悦目, 就是让美丽的景区风光,处处都能产生出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住游客的眼球。 赏心 , 则是因景区“悦目”,而让游客的心灵产生出一种激情,一种震撼力,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文化体验,获得一种或科学或 历史 或自然的知识。 举个例子,甘肃张掖的丹霞地质公园,有纵横的沟壑,有寸草不生的砂砾表象,有五彩缤纷的地形地貌,这是它特有的表象品质。这种无边无际的空旷,杳无人烟、寸草不生的荒凉,是它特有的粗犷的本质美。如果经营者在这座地质公园中于这里建一座俏丽的古亭,在那里画蛇添足地修一座古寺,那么就必然从根本上破坏了张掖丹霞地质公园的原始地质文化美。 张掖最原始的地形地貌,就是张掖最本色的丹霞地质 历史 文化! 就连哪个游客越过界限,在山野的表层践踏出一个脚印,也要经历十六年才会逐渐自然修复,恢复原貌。这,也是张掖丹霞地质公园的宝贵文化!张掖地质公园的管理和服务精准地彰显了这些文化,做到了让游客“悦目赏心,”所以天南地北的驴友就心甘情愿地买它的账! 再如, 长白山中有好多已开发出的自然景区,它们最宝贵的特点,是长白山那种特有的自然、洪荒、原始、粗犷的性格,那种别样的山水林木所蕴含的别样的风情,那种特殊的风采所沉淀的别样文化。 人们进入这些景区,常常会发现这座沟谷的门口立着一一方石,镌刻着“棒槌谷”;那座沟谷口又立着一块碑,上刻“猎户人家”,下一个山头前又立着一块“棒槌营子”的巨石……按说, 这本来是设置的一个个粗犷的与豪放的山水十分协调的文化符号,以做引人入胜之举的,但是,经营者却浅尝辄止,忽略了景区地域特有的地域文化的紧密跟进。 就好比生了一个天生丽质的好女儿,只给她起了一个文雅的好名字,却忽视了让她读书、学习、拥有文化知识。 很多关内的游客,甚至东北的年轻游客,或者久居城市的人,来到这些景区,首先会对这“ 棒槌谷”和“棒槌营子” 等的石碑命名大感兴趣,但接着却会大伤脑筋。 因为他们游遍了整个沟谷,也无法探知“棒槌”为何物,更不知道“棒槌”和这条沟谷有何关系。 如果经营者有进一步的文化跟进——用符合这条山谷的原始风貌的表现形式,标示出“棒槌”就是“长白山人参”,那么,来自关内的那些众多的、奉“长白人参”为救命神草的游客,就必然会“触目而惊心”,乃至心潮澎湃——产生出一种艳羡的心理感应和难耐的 探索 心理。 但是,遗憾的是,没有。 再以“ 棒槌营子 ”的石碑为例。这石碑本来彰显的是个蕴含着深厚的关东风情的地名,如果能以直观的表现形式,譬如以少量资金,选择古代挖参人最应该选择的地点,搭建起几座简易的林中小屋,如马架子、大窝棚之类的土木结构、茅草苫顶的房舍,外部装饰出关东长白山密林中的原始风尚形象,再配以生动的长白山挖参人的传奇文字说明和故事。那么,这整条山沟,就会陡然生色,陡然增加神秘感、神奇感、神圣感。 如此,就会让游客在这条看似寻常的山沟中,获得不一样的心理快感,经历长白人参文化特有的知识体验! 遗憾的是,还是没有。 再如,以某些长白山景区石碑标注的“ 猎户人家 ”为例。 既然你已经在此处设立了这块石碑,就说明你想在这里彰显长白山的猎户文化,或者彰显早年猎户们聚居的“猎户营”文化。那么,你就应该在这里选择适当的地方,在不破坏原始林相的情况下,搭建出地窨子、霸王圈、或者撮罗子等设施,以彰显过去的巴拉人、满族、鄂伦春、鄂温克等关东渔猎民族或者闯关东者不同的渔猎文化。 最起码也应该让游客知道,什么是长白山的猎户,他们如何狩猎,何为猎户营? 千万不要小看木椽茅顶,瓦釜土炕,若再配以古代猎人的弓弩、老枪、靰鞡、兽皮以及千奇百怪的猎具模型,那么,关东原始的狩猎文化必然会引人入胜。 遗憾的是,还是没有。 再说红叶。 长白山中,每当白露过后,逶迤连绵的青山绿林,立刻会变成五彩斑斓的五花山。大凡国家批准的森林公园、红叶景区,必然有着长白山中最典型的红叶特点和卓著的红叶风采。 或者,这里的红叶树种繁多。那么,它们都是些什么样的红叶树种呢? 或者,这里的红叶规模巨大。这里究竟有多大的规模呢?为什么呢? 或者,这里的红叶林优势集中。那么,它们为什么会集中荟萃到这里,而别的地方一棵没有呢? 或者,这里的红叶比较艳丽。那么,它们究竟为何艳丽呢?等等,等等。 还有,哪一条具体的山沟,有哪些红叶的特点呢? 还有,长白山中的红叶与北京香山红叶、湖南岳麓山红叶、新疆喀纳斯红叶、济南历城红叶、湖北大别山红叶究竟有何不同呢? 还有,长白山的红叶树种为何与众不同呢? 还有,长白山的红叶区和红叶季,究竟与外地有何不同呢? 甚至,这些长白山特有的红叶树种,究竟有何性格? 甚至,它们的突然“变脸”,究竟与什么自然条件有何关系? 甚至,为何昨天还是一片浓郁的葱绿,今天就变成了五彩斑斓? 甚至,为何昨天还“万木霜天红烂漫”、姹紫嫣红、“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一片热烈,今天就“无边落木萧萧下”,落英满地,一片萧瑟的冷清凄凉呢? 如此种种,都属于长白山红叶文化的范畴,都属于长白山红叶的奥秘。 我走过很多长白山红叶景区,有的彰显的文化意念十分突出,但是,恕我直言,很多景区虽然表象轰轰烈烈,但如上所说的应该突出的科学知识和“红叶文化”,却几乎踪迹全无,就像一个个四肢发达、五官清秀的傻啦吧唧毫无生气的智障人甚至植物人。所以,很快,人们就会看烦了,看腻了,看恶心了。人家百里迢迢、千里迢迢花钱买了票,是来通过观赏长白山红叶而饱眼福,产生心理快感,获得长白山红叶文化的,但是,你们根本没有给与人家。你说,是不是亏欠了游客? 所以,人家要怨你的票价贵,服务差。因为游客没有获得什么,只是成了交完钱的匆匆过客。故而,他们心理不平衡,认为此行不是物有所值,所以大失所望。 然而,如果我提出的以上问题,景区都做到了,让天南地北的游客进了你的景区,就能看到别具一格的文化标识,就能听到独具特色的科普知识,就能体验到别有风韵的关东故事,就能让游客知道那些“为什么”的奥秘,那么,即便是他面对还没有变红的绿叶,或者面对昨天姹紫嫣红今天却突然落叶飘零的场景,他也不会觉得吃亏,反倒是知足了。 因为他前所未有地“知情”了自然规律,获得了自然和 历史 知识,获得了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因为他还懂得了:美的自然意境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树上的红叶是种娇艳的美,而且落地的红叶也有种凄然的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博大的美,无边落木萧萧下,只有一叶挂枝头,是凋零的美。他们懂得了,任何一种红叶的形态和境遇的美,都是大自然中长白山红叶的天然美,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神圣美。 人是高级智能动物,文化感悟,会让他体验到不一样的风景美。 这就是“ 情人眼里出西施 ”,这就是“ 世界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的寓意。 看到此处,也许有些景区的管理人会不服气地说:文化是虚的,景物才是实的。人们来此无非是看红叶而已,谁还去在乎那些文化不文化的事儿! 这是典型的以己度人的不懂 旅游 ,不懂 旅游 市场的表现。有些驴友曾毫不客气地用比喻来说明 旅游 的实质:谁会主动去和一个漂亮的傻子相亲?!
2023-09-01 20:17:151

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简介

首届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于1992年11月8日至11月16日举行,截止20013年已经举办了九届,20013年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定于20013年10月在桂林隆重举行。旅游节将以山水之约、文化之旅为活动主题,旨在彰显桂林的山水风光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诚挚邀约四海宾朋、五洲游客感受、体验魅力桂林。
2023-09-01 20:17:251

关于卢字的诗句

1.诗名里带卢字的诗词有哪些 1,《简卢陟》唐代:韦应物原文: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白话文释义:可惜这《白雪》古曲,没有遇到它的知音。 我因为军事而忙碌不安,在淮海边蹉跎流离。山涧的树上还有晨雨,山鸟在剩余的春天里鸣叫。 我有一瓢酒,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2,《清平乐·题上卢桥》宋代:辛弃疾原文:清溪奔快。 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 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 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白话文释义: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流而出,穿越了青山的重重障碍。方圆十里的一片小平原。 就坐落在青山与溪流的环抱之中。茫茫今古,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沧桑陵谷的变迁,许多昔日繁华兴旺的都市,后来却变成种植庄稼的田野。 这个地方的山川形势不比寻常,莫非也曾经历过某种小小的盛衰兴废么!3,《卢令》先秦:佚名原文: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白话文释义:黑犬颈圈丁当响,猎人英俊又善良。 黑犬脖上套双环,猎人英俊又勇敢。黑犬脖上环套环,猎人英俊又能干。 4,《喜外弟卢纶见宿》唐代:司空曙原文: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白话文释义:静静的深夜四周没有相邻,居住在荒野因为家中清贫。树上黄叶在雨中纷纷飘零,犹如灯下白发老人的命运。 自惭这样长久地孤独沉沦,辜负你频繁地来把我慰问。我们是诗友生来就有缘分,更何况你我两家还是表亲。 5,《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唐代:柳宗元原文: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非是白苹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白话文释义: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真正的南方,像林邑,曲折的山势像剑戟般高耸;像牂牁,南流的水像开水一样滚烫。 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苹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 2.诗名里带卢字的诗词有哪些 1,《简卢陟》唐代:韦应物 原文: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白话文释义:可惜这《白雪》古曲,没有遇到它的知音。我因为军事而忙碌不安,在淮海边蹉跎流离。山涧的树上还有晨雨,山鸟在剩余的春天里鸣叫。我有一瓢酒,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 2,《清平乐·题上卢桥》宋代:辛弃疾 原文: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白话文释义: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流而出,穿越了青山的重重障碍。方圆十里的一片小平原。就坐落在青山与溪流的环抱之中。茫茫今古,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沧桑陵谷的变迁,许多昔日繁华兴旺的都市,后来却变成种植庄稼的田野。这个地方的山川形势不比寻常,莫非也曾经历过某种小小的盛衰兴废么! 3,《卢令》先秦:佚名 原文: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卢重环,其人美且鬈。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白话文释义:黑犬颈圈丁当响,猎人英俊又善良。黑犬脖上套双环,猎人英俊又勇敢。黑犬脖上环套环,猎人英俊又能干。 4,《喜外弟卢纶见宿》唐代:司空曙 原文: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白话文释义:静静的深夜四周没有相邻,居住在荒野因为家中清贫。树上黄叶在雨中纷纷飘零,犹如灯下白发老人的命运。自惭这样长久地孤独沉沦,辜负你频繁地来把我慰问。我们是诗友生来就有缘分,更何况你我两家还是表亲。 5,《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唐代:柳宗元 原文: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非是白苹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白话文释义: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真正的南方,像林邑,曲折的山势像剑戟般高耸;像牂牁,南流的水像开水一样滚烫。 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苹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 3.哪一个诗歌中含有“卢”字,唐诗宋词都行,卢字在句首或者句中, 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卢储《催妆》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节度使,割据藩镇,权力极大。他用尽手段拉拢勾结文人官吏,以图分裂国家。张籍主张统一,反对分裂割据,他作了这首诗以婉拒李师道的威逼利诱。题为《节妇吟》,表面写男女情事,实则言在明志。转自唐诗宋词元曲: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似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七七事变75周年】岁岁宛平草木秋,天涯明月映卢沟。枕边战火传军号,夜下喧嚣惊戍楼。烟水多情空作泪,石狮无怒亦堪愁,此心未忘国家耻,千载当存社稷忧。 4.哪一个诗歌中含有“卢”字,唐诗宋词都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古意 唐代: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两首最有名!满江红·和范先之雪宋代:辛弃疾天上飞琼,毕竟向、人间情薄。还又跨、玉龙归去,万花摇落。 云破林梢添远岫,月临屋角分层阁。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东郭。 吟冻雁,嘲饥鹊。人已老,欢犹昨。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最爱霏霏迷远近,却收扰扰还寥廓。 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不知道能否帮到您。 5.关于庐山的诗句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望 石 门 鲍照 访世失隐沦, 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 升峤远栖趾。 高峰插半天, 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 漓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 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 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 空开, 霞石触峰起。 回互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 倾听风管宾, 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 如何秽城市。 ·〔鲍照简介〕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灌云县)人,生于晋义熙十年(414)。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逝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其诗风雄健奔放,对后代诗人特别是李白有很大影响。 他于宋文帝十六年(439)到江州任职时,曾游庐山。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后移籍会稽,谢玄之孙,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晋孝武帝时袭封康乐公。 刘裕代晋,起为散骑常侍。少帝时,出为永嘉太守。 元嘉八年(431),宋文帝让他出任临川内史。不久,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 元嘉十年(433)被杀于广州,时年49岁。他好为山泽之游,尝与宾客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到临海,从者数百人。 他的山水诗能再现大自然之美,语言富有色泽和光彩,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人,曾在义熙七、八年(411-412)两次到庐山游览,与慧远友善。 ·〔题释〕 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
2023-09-01 20:17:561

2010宜昌市中考语文

u306e
2023-09-01 20:18:147

什么是山水文化?

关于山水的资料呗
2023-09-01 20:19:162

什么是山水文化

把自己的个人形象建立在别人身上,就会面临严重束缚自己的危险。怎么掌握庄家的动态想法?
2023-09-01 20:19:272

桂林山水的历史文化

漓江: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兴安县内),是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万千奇峰间,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新版人民币20元背面图案,正是漓江山水的一段,这百里漓江,依据景色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景区。第一景区:桂林市区至黄牛峡;第二景区:黄牛峡至水落村;第三景区:水落村至阳朔。遇龙河:遇龙河长约16km,常年水质清澈,水流缓缓。相比“大家闺秀”的漓江,遇龙河则是“小家碧玉”,是最美的漂流线路之一,有小漓江的美称。与漓江竹筏漂流的不同在于,这儿全靠人工手撑竹筏漂流,一条筏上只能坐2 人。河上还有当地人为过河而筑的28 个堤坝,也为漂流增添了乐趣。主要景点有:犀牛塘、五指山、朝阳寨、仙桂桥、遇龙桥、归义古城遗址、汉墓群、东晕岩、八仙过海等近20 处,最好清早起漂,游人较少,山水清晰地倒影在江面上,更能感受这份宁静。站在明代的富里桥上,是拍摄漓江之美的最佳位置。西街:西街历经1400多年的西街,是阳朔最古老繁华的街道,也是阳朔重要旅游景点之一,西街由觅食、逛街、泡吧等多个词汇集结而成。正因如此丰富多彩,成了阳朔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不足1km 的街道由石板砌成,呈弯曲的S形。两旁房屋古朴典雅,桂北明清时期风格,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吊阳台。街上摆满了各种旅游纪念品,两旁的商铺都是中西合璧的,几乎所有的招牌都是中英文对照,服务员能用流利外语为游客服务,来西街,久负盛名当属阳朔第一名菜的啤酒鱼不可不尝,肥而不腻、香辣适口。除了美食之外,这里还有很多酒吧,夜幕降临,比白昼更加热闹。龙脊梯田:龙脊梯田是桂林地区一个规模极为宏大的梯田群,由东向西分为金坑·大寨红瑶梯田景观区(金坑梯田 )、平安壮族梯田景观区(平安壮族梯田)、龙脊古壮寨梯田观景区 三部分,梯田中居住着壮、瑶两个民族,龙脊梯田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从高处望去,梯田的优美曲线一条条、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老寨山:老寨山尽管路途陡峭,依然吸引了不少摄影发烧友奋起攀登,海拔300余米,虽不高,却有一千一百多个阶梯。在山顶远眺,漓江在山脚下拐了个弯,一艘艘游船穿梭而过,远处山峦叠嶂,分外妖娆。尤其傍晚时分,对岸那几经沧桑形成的大河背数千亩冲积小平原,连绵山峦在夕照中一片微红,微红中透出点点绿意,这便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盛赞的兴坪夕照。这几个地方不错,如果是家人一起来的话,可以提前在漓江店的聚福园预订宴会,一品鸡、烤乳猪、堂灼大明虾都挺美味的。希望分享的这几个地方你也喜欢,采纳一下,谢谢。
2023-09-01 20:19:383

中国文化与山水的关系

中国文化寄托在山水之中,山水表达出中国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画中不仅有自然风光,还体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从“悠然见南山”到“小桥流水人家”,山水意象蕴含的是人们对精神与心灵栖息地的向往与追寻。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又简称为“山水”。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自隋唐开始独立,到了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宋朝,文人雅客对于山水的热爱更加突出。宋代山水画独树一帜的绘画技巧以及构图方法,尤其体现着古人对山水意境情趣的追求。以山水画作为媒介,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古人对自然的热爱。扩展资料山水旅游文化包装共4种方式,分别是主题文化包装、品牌文化包装,产品与服务的文化包装以及宣传文化包装。与资源的同质化类似,主题也会出现同质化现象,尤其是对于同一区域或者地处相同的历史文化圈的景区来说,彼此之间历史传承相近,文化沉淀和文化符号类似甚至雷同。如果简单地谈文化包装,难免会缺乏文化个性,导致资源之间的内耗,而最终难以形成规模市场。所以,在主题的选择上,景区必须综合考虑周边旅游的开发情况,从大的文化背景中寻找最独特、最适合自己的立足点。例如,笔者在对湖北荆门的文化山水旅游的研究中发现,简单地提荆楚文化、三国文化,肯定会淹没在周边已大规模复制的“荆楚风”“三国风”中,而荆门特有的“老莱娱亲”(二十四孝之一)、明显陵背后却隐藏着更为独特的文化内涵——“孝悌文化”。于是在绿维创景旅游规划设计院与荆门合作的项目中提出打造中国乃至东方“孝悌文化之都”的概念,辅以荆楚文化、三国文化,从而跳出文化的包围圈。品牌是对市场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形象,是旅游景区通过产品呈现给游客最美好的一面,包括有形的景区资源和无形的生态、环境、氛围、文化等。在品牌的包装方面,人们往往只看到有形的景区,而忽视了无形的资源影响。虽然难以在品牌打造的过程中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总可以找到最核心的东西,经过文化包装形成景区品牌。品牌包装首先应注意市场号召力。例如,笔者在参与山西省长治市旅游规划时就充分认识到上党古城文脉、太行山水资源之间的结合和互动,凝练出“巍巍太行山,长治久安城”旅游品牌。太行山巍峨的形象以及太行山红色的历史两相结合,既尊重了文化、景观两条主线,又树立了长治市旅游的新形象。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山水之间”论坛探讨数字时代都市生活中的山水意境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妙用文化包装提升山水旅游
2023-09-01 20:19:531

简述中国山水文化发展历程。

  人们与大自然精神关系及其产物——山水文化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自然崇拜——宗教与审美——审美与科学。  一、自然崇拜。人类社会最初阶段,有如幼儿一般,只知向母亲——大自然索取食物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除对大自然恩赐的感谢和威慑的恐惧并未产生更多的感情和精神关系。  二、宗教与审美。秦统一中国以后,国家统一,交通便利,人们的地理视野扩大了。至汉代,中国产生道教,传入了佛教,宗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逐渐产生影响。道教认为名山是神仙之居所,故上山修炼,以求成仙得道。佛教则要求信徒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通过苦修以求解脱。出于教义和修身养性,他们把名山胜境作为超脱尘俗的“佛国仙山”,进行宗教活动的理想场所。道教和佛教虽与自然神崇拜有许多联系,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宗教是崇拜人神鬼神,而自然崇拜是崇拜自然神。“天下名山僧占多”,他们占名山胜境,只是借助于自然环境,推行宗教,不是崇拜自然山神和水神。  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经魏晋南北朝三个半世纪的发展,完成了从自然崇拜到宗教与审美的转变,并产生了崭新的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绘画以及渗透在名山大川之中以寺庙宫观为主的人文景观文化。风景区的拓展也沿宗教审美的道路而展开。士族豪富进而把自然山水引入自己的居住环境,营造山水园林,以随时享有大自然之美  三、审美与科学。清末以后,帝国主义入侵,社会动荡,战争频繁,风景文化趋于衰微。然而,现代自然科学的传入和在我国的兴起,却给风景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对于自然山水成因规律的科学探索,虽然早有不少科学家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如宋代沈括,考察雁荡山风景地貌的成因,认为是流水对地形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前后用三十年时间,遍历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洞察山川的美学特征,而且探索其成因,尤其对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用现代自然科学来研究名山大川的自然景观,还是开创于本世纪之初,而全面广泛的研究风景区的自然科学,如地质、地貌、植被、野生生物、水文气候、生态等科学,则是二、三十年代以后,尤其是解放后的事。据笔者对全国大多数传统风景区考察来看,其自然景观的典型性,多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山水观认为具有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今天从自然科学观点来看,也往往具有其科学价值。所以这些风景区,不仅是审美对象,而且也是科学研究对象,也是了解地球演变,沧海桑田的天然博物馆、是进行自然科学普及教育的课堂。从而使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进入新的美学和科学时代.
2023-09-01 20:20:054

我国山水文化具有深厚人文性的原因

历史悠久,文化发达,重文轻理,文人失意,落魄江湖,舞文弄墨,寄情山水,逃避现实,远离官场,返归自然。
2023-09-01 20:20:163

庐山是什么文化名山

庐山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到陶渊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陈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毛泽东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哲学家朱熹振兴了白鹿洞书院。他在此开创了中国讲学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支柱,继往开来,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自此,“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思想,影响了中国七百年的历史进程。到上世纪初世界25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从胡先骕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庐山植物园因有地形屏障,亚热带、南亚热带植物在此驯化生长良好。2009年,庐山植物园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亚热带山地植物园。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纪期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扩展资料: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灿。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宁代理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学在这里千秋耕耘,并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两大华项,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光采,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闪烁出耀人的辉光。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这是受到东亚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庐山
2023-09-01 20:20:251

对山水的崇敬,被儒家看作什么的象征

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 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中国山水文化》于2011年出版于武汉大学出版社。本书对于推广中国山水文化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山林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又一动因。山林文化也可称为隐逸文化、闲情文化 ,是相对庙堂文化、载道文化而言的。一般说来,儒家文化属于庙堂文化,道家文化属于山林文化。两者在思 想体系上具有不相容性,但又有相成的方面。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儒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然而,儒 家又主张“士志于道”,《论语》中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所以,在儒家人生哲学里又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扩展资料: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质天人合一,人类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构 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好象母亲的乳汁养育着她的儿女;山水,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 象,人们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从事着多方面的形形色色的活动。人有生存、发展、享受等多种多样的需求, 适应这些需求而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 山水之中,也就是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自然环境本身不 是山水文化,而是它赖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山水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晶。 山水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创造的过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各个方面的进步,人对山水的 需求和关系自然也在演变。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体现出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
2023-09-01 20:20:451

庐山有什么文化内涵

庐山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到陶渊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陈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毛泽东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哲学家朱熹振兴了白鹿洞书院。他在此开创了中国讲学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支柱,继往开来,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自此,“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思想,影响了中国七百年的历史进程。到上世纪初世界25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从胡先骕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庐山植物园因有地形屏障,亚热带、南亚热带植物在此驯化生长良好。2009年,庐山植物园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亚热带山地植物园。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纪期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扩展资料: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灿。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宁代理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学在这里千秋耕耘,并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两大华项,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光采,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闪烁出耀人的辉光。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这是受到东亚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庐山
2023-09-01 20:20:571

庐山的人文历史

庐山(Mount. Lu)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濒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 传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名庐山。又称匡山、匡庐。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为中国佛教中心之一。6~8世纪又为道家、诗人、学者驻地,寺庙道观遍布。
2023-09-01 20:23:483

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主题标识

2013年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标识沿用上届活动标识,今后也拟继续使用,以强化活动品牌效果。活动标识以流畅飘逸的书法笔法有机地将汉字草书“山、水”与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生动地描绘出桂林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凸显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旅游文化内涵。水墨淋漓的书法笔法与汉字草书“山、水”有机交融、相辅相成,体现了桂林山水旅游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内涵,同时不乏浓郁的人文亲和力和温馨的美感。图案线条恰似舞动的彩带,结合玉带一般的漓江,寓意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恰似友谊和交流的纽带,把桂林和世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烘托出隆重、热烈、欢乐、喜庆的节会氛围。蓝、绿结合的标准色搭配鲜艳醒目、和谐靓丽,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厚重的山水文化底蕴。
2023-09-01 20:24:071

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文化特点

一、国际性桂林市的国际友好城市日本熊本市、新西兰黑斯廷斯市、波兰托伦市和泰国留学生将派出演出团参加旅游节的演出活动。科威特等五个国家驻华使节也将莅桂参加2013年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第四届中国桂林国际市民徒步大会。有20家境外旅行社将参加旅游推介和旅游线路考察活动。二、务实性本次节庆活动的项目设置既有一系列文化活动,使广大市民和游客在参与中得到精神文化享受;又有旅游推介、旅游线路考察、美食展、地方名优产品展销会等“经济唱戏”的安排,对旅游促销和本地产品促销带来直接效果。三、参与性开、闭幕式的节目以本地演员为主。艺术巡游参与的单位均为自动报名参加,艺术巡游安排在最繁华的桂林市中心南门桥到十字街段举行,非常方便群众观赏。桂林名优产品展销会、桂林地方特色美食展和商品展等项目就是广大市民直接参与的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搭建了直接参与的平台和渠道。
2023-09-01 20:24:291

分别列举苏州的传统艺术,传统节目,民间工艺,文化特色,名胜古迹,文化遗产

  传统艺术:  苏州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八十年代初期,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民间艺术研究会(现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分会),团结了广大民间艺人,他们经常相聚在一起,探讨弘扬吴地文化,开展技艺交流,不断创新和提高艺术水平,使苏州的民间艺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苏州的民间艺术,门类多,品种也多。有缂丝、刺绣、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纸、泥塑、草编、灯彩、九连环、民俗挂件等上千个品种,真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这里,既有仿古的传统艺术品,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工艺品。“九连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在清代更为盛行。现在制作的九连环,花样翻新,形式多样,既有塔环、钟环、房环,更有符合国外游客要求的“A、B、C环”和数十个品种做成的套环。藏书镇出产澄泥石,制作的澄泥砚久负盛名,是我国的名砚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那里的石雕艺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将澄泥石创制成石壶,经过精雕细刻,一把把造型美观、玲珑剔透的石壶呈现在眼前,惹人喜爱。现在澄泥石壶已成为民间艺术中的珍品,受到大众的欢迎和收藏家的青睐。  近几年来,苏州的民间艺术,在弘扬优秀吴地文化及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民间艺人走向市场,走出苏州,走向世界,他们不仅在市内、省内展示,也到外省、外市去展览表现。有不少民间艺术家,还走出国门,他们带着刺绣、石壶、剪纸、民俗挂件等艺术品到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去展示,有的还应邀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现场表现艺术,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苏州的民间艺术品,具有吴地文化的内涵,其特点是精致、细腻、美观,在民间艺术品中独树一帜。到哪里去展览、演示,就受到哪里群众的欢迎和专家的赞扬。在北京举办的多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部分艺人参加展示,在展品前总是人头济济,争相观看;经过专家评选,许多作品都得了奖。如姚建萍的刺绣、蔡云弟的石壶、阮和平的智慧巧环、袁中平的澄泥蟋蟀盆等,均获得国家级的中国文联最高奖“山花奖”――民间艺术金奖、银奖和优秀奖。在苏州的民间艺术史上,增添了光辉的篇章。苏州的民间艺术,充分显示了苏州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显示了吴地文化的风采。  传统节目:  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是以说唱相间的方式用苏州方言表演的“小书”类曲艺说书形式,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故“书调”又被称之为“基本调”。早期演出多为一个男艺人弹拨三弦“单档”说唱,后来出现了两个人搭档的“双档”和三人搭档的“三个档”表演。  苏州弹词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技艺十分发达。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艺人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形成了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说表手法与技巧,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相互间的对话,又可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艺人还借鉴昆曲和京剧等的科白手法,运用嗓音变化和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说法中现身”,表情达意并塑造人物。在审美追求上,苏州弹词讲求“理、味、趣、细、技”。“理者,贯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颐也。细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苏州弹词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几十部。早期的著名艺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姚豫章、马如飞、赵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现了大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台的兴起,苏州弹词进入鼎盛期,节目丰富,流派纷呈,以演唱的音乐风格区分,就有“沈(俭安)调”、“薛(筱卿)调”、“魏(钰卿)调”、“夏(荷生)调”、“周(玉泉)调”、“徐(云志)调”、“蒋(月泉)调”等十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经过艺人们自觉的整旧创新,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新节目不断涌现,长篇有《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江南红》、《夺印》、《李双双》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怒碰粮船》、《庵堂认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脚皇后》等。  然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  民间工艺: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民间工艺资源,苏绣、制扇、玉雕、缂丝、木刻年画、红木小件、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等等,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在现今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工艺品中,有不少都标明产自苏州。据统计,现存24大类全国民间工艺中,苏州就保存有22类,门类之多、品种之齐全,都是在全国罕见的。苏州人民为此而自豪,这座城市也因此更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品位。可以说,加强苏州民间工艺的保护与研究,既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实现文化强市、打造“文化苏州”的重要举措。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振兴民间工艺美术,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努力发掘民间资源,大力发展民间工艺,改善旅游环境,增强文化氛围,推动旅游产业开发与地方经济的同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文化特色:  一、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堪称苏州文化之宗。山岭、湖泊、农田、沼泽、河流与四季分明的气候,构成了苏州“山温水软”的自然体系,也形成了苏州人与之相和谐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苏州不但有市民、农民、还有渔民、船民、山民,而且都曾经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的主流群体。苏州之所以能有范成大这样的“田园诗人”,之所以能出为中国山水画别开生面的“明四家”和影响至今的“清四王”,之所以有骨子里的风雅和浸淫于衣食住行的精致主义,追根溯源,其实无一不折射出这“一方水土”的特定背景和渊源。所以在有关苏州的历代方志史籍及古人浩如烟海的诗文游记中,“山水之胜”从来都是最为主导的。  二、园林文化  “苏州园林甲天下”,其造园的思想及艺术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苏州园林突出和强调的“模山范水”,与近在咫尺的独特的自然山水其实是息息相关的。苏州园林浓厚的文人气息的体现,也恰恰就在于文人(尤其是画家) 对造园过程的参与和设计。所以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画的原理和技法从来是一脉相承的。苏州园林开创并形成了“真山真水”与“假山假水”之间高度的融通与和谐,丰富了人们认识自然、亲和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陈从周说:“假山如真方妙,其山似假便奇”,既道尽苏州山水和苏州园林之妙,也为苏州园林文化之真谛。  三、建筑文化  苏州的建筑思想与建筑艺术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出成就:一是建筑规划,所谓“小桥流水人家”其实就是古代建筑的布局规划,也括周庄、同里、木渎等水乡小镇的形成和自成体系,同样是苏州古代建筑规划思想的具体体现;二是建筑设计,以明代北京的天安门、紫禁城和苏州的开元寺藏经楼为代表,也包括以“粉墙黛瓦”、“庭院深深”为主要特点的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造就了蒯祥和“香山匠人”的不朽声誉;三是风格独特和工艺精湛的建筑构件,也括木雕、砖雕、石雕和闻名遐迩的“金砖”等。从而留下了“苏州”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体系中重墨浓彩的篇章。  四、工艺文化  苏州的工艺美术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并以巧夺天工而蜚声中外。其中,苏绣、缂丝、苏裱、玉雕、扇子、桃花坞木刻年画、灯彩、泥塑、竹草编织、红木雕刻、古玩仿制、剧装戏装、民族乐器等,更以“苏作”的特色和品牌而著称。尤其在明清时朝,苏州成为当时最大的工艺品制作和交易中心,官方和民间的工艺作坊遍及全城。一部中国工艺文化史,断然离不开苏州之源、苏州之盛。  五、民俗文化  民俗既有民族性,也有地域性。苏州的民俗最具特色的是其鲜明而独特的区域特征。尤其在时令、节气、观光、禁忌、祭祀、服饰、曲艺、方言、民谣、器具等方面,更表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有“韦苏州”之称的唐代诗人太守韦应物就盛赞苏州地方的“俗繁节又喧”;一部《清嘉录》则是“记苏州一地之习俗礼尚游观胜境”的“风土岁时地志之翘楚”;而昆曲之被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更说明了苏州民俗不同凡响的文化根基和社会价值。  六、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在目前而言实际已经衍化成了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无论如何衍化,其核心还应该是“美食”。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州的“美食文化”或许真的是最经典的。“苏邦菜”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特点就是时鲜、清淡,讲究原汁原味;陆文夫先生的《美食家》之所以广受欢迎,就在于读者对苏州人在“吃”的方面的精致与过程所表现出的惊奇和浓厚兴趣;而日常生活中的苏州人讲究时令菜蔬及食品的那份原则和苛刻,在全国恐怕也是绝无仅有。苏州人实际上是天然的“绿色食品主义者”,所以也应该是最科学的“美食文化者”。  www.cce365.com  七、家居文化  www.cce365.com  “家居”似乎是个时尚概念,但在苏州却绝对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古典家具概念中,“苏式家具”至今都是闻名中外的“明式家具”的代名词。京式、广式、晋式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清代家具,其实都是“苏式家具”的继承和发展。而“家具”则无疑是“家居文化”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在苏州传统的家居理念中,目前正大行其道的所谓“绿色家居”和“生态家居”,其实在苏州都曾经是普及并占有主导性的。至于家居所必须涉及的文玩、摆设、盆景、花卉等,更称得上是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即使在今天,一般也难出其右。  名胜古迹:  北寺塔 在苏州市人民路香花桥北。寺传为三国吴赤乌时 (238-251) 始建,塔为梁代建造。现存建筑是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2) 遗物。塔高76米,八面九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全塔造型宏伟壮丽,为苏州诸塔之冠,有“江南第一家”之誉。  拙政园* 在苏州市娄门内。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明正德年间 (1506-1521) 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改建成宅园,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语意,取“拙政”二字为园名。  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初建时规模很大,除正宅外,园内有31景,包括现在的东花园 (明末的“归田园”)、西花园 (清末的“补园”),以及北墙外大片土地。现园面积60多亩。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约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太平天国忠王府* 在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三日 (1860年6月2日),太平军攻克苏州后,就拙政园地基改建而成。当时太平天国以苏州为中心,曾就江苏南部的大部地区建置苏福省,忠王府即苏福省省府。太平天国失败后,曾为江苏巡抚李鸿章的衙署。忠王府的规模,以中路最为宏伟,包括二门、正殿、后轩、后殿等建筑。东路和西路系太平天国以前或以后所建。王府的最后部为花园,亦是在旧拙政园的基础上,由很多著名工匠精心设计建造的。忠王府为国内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太平天国王府旧址。  狮子林 在苏州市园林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元至正二年 (1342年) 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清乾隆十二年 (1747年) 改称画禅寺。狮子林即寺后花园。因园中有怪石像狮子,又因中峰禅师曾结茅天目山狮子岩,并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明、清以来,屡经兴废,后变为贝氏私园,1918-1926年经重修,始成现状。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全园布局,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廊壁嵌有《听雨楼帖》等书条石刻60余方,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文于祥的《梅花诗》尤引人注目。  万寿宫 在苏州市民治路。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巡抚吴存礼主持创建。宫内供奉皇帝生位万岁牌,每当皇帝寿日的万寿节,全城官员聚集在此举行朝贺大典;平时作为恭迎皇帝诏书的处所;如遇皇帝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咸丰十年 (1860年) 被毁,同治九年 (1870年) 巡抚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后通称旧皇宫,因年久失修而日渐颓败。建国初加以整修,一度改作人民文化宫。是苏州较为完整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  艺圃 在苏州市文衙弄。明代袁祖康始建,后归文震孟 (文徵明曾孙),改名药圃。明末清初归姜贞毅,改名艺圃,又称敬亭山房。后曾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园内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以建筑为主,池南以假山为主。园景开朗自然,颇有山林野趣,较多地保存了明代园林的格局。  双塔 在苏州市定慧寺巷内。为郡人文罕兄弟二人所建,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舍利塔,两塔结构和大小完全一样。双塔为砖建,外观模仿木结构形式。平面等边八角形,共7层。据考证,双塔兴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982年) 而落成于雍熙的间 (984-987)。  罗汉院遗址 在苏州市定慧寺巷。始建于唐咸通二年 (861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982年) 增建砖塔一对。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于战火,仅余双塔和正殿遗址。正殿遗址在双塔北,现存石柱、石础、石罗汉残像、碑刻等数十件遗物。其中北宋石柱、石础最为珍贵,通体浮雕缠枝牡丹童子、缠枝莲花童子等图案,雕工精致。明代石柱、石础也很精美。  全晋会馆 在苏州市平江路中张家巷。清末山西旅苏商人集资建立。苏州原有明、清时期创建的会馆和公所100余处,全晋会馆是其中保存至今较为典型的一座。布局严整,临街有东西鼓吹亭。第二进为戏楼,由戏台与东西看楼组成。戏台坐南朝北,三面临空。顶部正中为木构盘旋波纹穹窿藻井,俗称鸡罩顶,巧妙精致。是苏州现存古典戏台中最精巧的一座。与戏台相对处原为雄伟的大殿,惜毁于火。东西两翼尚有厅堂、客房等。  况公祠 在苏州市西美巷。是奉祀明代苏州知府况钟的专祠。况钟 (1383-1443),江西靖安人。在苏州13年,执法如山,勤于吏治,廉洁奉公。正统七年冬 (1443年),卒于苏州知府任上。苏州绅民为他立衣冠冢,并建专祠于府学内,以示崇敬。  沧浪亭 在苏州市南、三元坊附近。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是江南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园林之一。传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别墅。北宋庆历年间 (1041-1048),诗人苏舜钦买下别墅临水筑亭,园主因有感于渔父《沧浪之水》歌命名为“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历来屡有兴废。南宋初年韩世忠辟为住宅,大加扩建。元代园废,改为僧庵。明代复建沧浪亭,并由归有光作记。清康熙年间 (1662-1722) 大修,布局为现亭主要基础。其特色是未入园林先成景。漫步渡桥,始能入园。全园面积约16亩。  可园 在苏州市沧浪亭前苏州医学院近旁。原宋代沧浪亭园址的一部分。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晚清梁章钜重修。后改学古堂,又改为存古学堂,最早的省立图书馆设此。园内一泓池水,萦绕著土阜小筑,花木扶疏,曲径回廊。  城隍庙 在苏州市景德路。府城隍庙本在子城 (今体育场、城中公园一带) 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 (1370年),就雍熙寺废基新建苏州府城隍庙,即今城隍庙之创始。城隆庙原规模甚大,现存较完整的惟有主体建筑工字殿;其前后两殿皆单檐歇山造,中以穿堂贯道,平面呈工字形,故名。这是苏州比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筑。其后殿外墙嵌有清嘉庆二年 (1797年)《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刻有当时苏州城内的河道、桥梁、城垣和主要建筑等,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的珍贵资料。  环秀山庄* 在苏州市景德路。原为五代广陵王金谷园故址,宋为景德寺,明为宰相申时行宅,清为汪氏“耕荫义庄”的一部分,题名环秀山庄。乾隆年间 (1736-1795) 叠山名家戈裕良在园内堆叠的假山,保存较为完整,在苏州湖石假山中此处当推第一。此园虽面积不大 (1亩余),但假山峥嵘峭拔,兀立其间。一池清水,回绕于山峰之下。全山形态逼真,结构严密。假山虽仅占地半亩,却辟有60余米山径,盘旋起伏。  开元寺无梁殿 在苏州市盘门内东大街、瑞光寺塔北。开元寺创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 (238-251)。是苏州历史上著名的佛寺之一,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殿存。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 (1618年),是一座纯用细砖垒砌的无梁建筑。原名藏经楼,系楼阁式,上下2层,面阔7间,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它和附近的盘门、瑞光塔成鼎足之势,为苏州市内西南角三座著名的古建筑。  瑞云峰 在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内。是北宋花石纲遗物,江南园林湖石名峰之一。据记载,朱勉在太湖鼋山采得两块奇石,命名大、小谢姑。大谢姑先运往艮岳,小谢如未及启运,朱勉事败,遂弃置荒野。明时为乌程 (今湖州市) 董氏购得。董氏与苏州阊门下塘徐氏联姻,以此石赠嫁。徐氏置之半边街东园 (今留园) 中,更名瑞云峰。清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 移到织造府西行宫内,以迄于今。瑞云峰高3丈余,屹立潭心,全石清秀奇特,玲珑剔透,通体多褶皱孔窍,涡洞连接,具有米芾论石中瘦、漏、透等特色,为湖石中一绝。  耦园 在苏州市小新桥巷。因住宅东西各有一园,故名。东园原为清初陆锦所筑,名涉园,后为祝氏别墅,清末归沈秉成;沈聘请画家顾沄主持,大事扩建,始成现状。东园以山池为中心,北有重檐楼厅城曲草堂;南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间;东南角有小楼与古城墙隔内城河相望,名听橹楼。假山以黄石叠成。西园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斋前后庭院中构筑廊轩,杂植花木,间置湖石。  鹤园 在苏州市韩家巷。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洪鹭汀始建,以俞樾所书“携鹤草堂”而得名。后归吴江庞氏,又归严氏。全园以水池为中心,周围布置建筑、山石、花木,面积近2亩。  网师园* 在苏州市葑门十全街。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号称“渔隐”,后荒废。清乾隆时 (1736-1795) 由宋宗元重建,借“渔隐”原意,自比渔父,故称网师园。此园建筑占地不大 (约7.5亩),但保持著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住宅与花园结合贯穿紧密。园林位于住宅西侧。中部以水池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建筑,形成主要景区。水池面积,虽仅半亩,但治理得当。此园布局,亭台轩榭与池水相互衬托,园内路径处处贯通。  织造署旧址 在苏州市葑门内带城桥东 (今苏州第十中学内)。元时开始在此设织造局,清顺治三年 (1646年) 设总织局,康熙十三年 (1674年) 改为苏州织造衙门。康熙二十三年又于织造署西部创立行宫,供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驻跸。织造署管理机户和征收机税,并自设机房织造,规模宏敞。  盘门 在苏州市城西南隅。始建于春秋吴王阖闾元年 (前514年) 伍子胥筑城时。朝向东南。初名蟠门,门上刻有蟠龙,后因水陆萦回曲折,改称盘门。虽经历代改修和重筑,但位置基本未变。现存城门重建于元至正十一年 (1351年),水陆两门并列。城外大运河绕城而过,吴门桥飞架河上,气势雄伟。盘门是苏州较完整的古城遗址,水陆城门并存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盘门水闸  吴门桥 在苏州市区南,横跨京杭运河上。是出入盘门的主要陆路通道。北宋元丰七年 (1084年) 建,后毁损,南宋绍定年间 (1228-1233) 重建,并改称今名;明正统年间 (1436-1449) 苏州知府况钟再修,后又损坏,同治十一年 (1872年) 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吴门桥是一座联锁式单孔石桥,用花岗石筑成。桥全长66.3米、宽4.8米,桥跨16米,拱券高9.85米,是江苏省最高大的单孔石桥。南北两坡各铺设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砌有宽约0.6米牵道,为牵夫登船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此桥高大壮伟,与邻近的瑞光塔、盘门城楼浑然一体,为苏州城南重要文物古迹。  瑞光塔* 在苏州市盘门内。寺原名普济禅院,三国吴赤乌四年 (241年) 孙权为康居国 (在今中亚) 僧人性康建造。赤乌十年建13层宝塔,宋代名天宁万年宝塔,后重修时改为7级,更名瑞光塔。八面,砖木混合结构,仿楼阁式。塔身高约43米,轮廓线条较优美。1978年在塔心内发现五代经卷,北宋真珠舍利宝幢等珍贵文物,证实现存塔身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 (1008-1016) 所建。  真珠宝幢木函—通高124厘米,瑞光寺。1978年,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塔心发现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公元1013年) 真珠舍利宝幢,高122.6厘米,分别以木胎和夹□胎雕漆描漆制成,在水晶宝珠顶部饰以鎏金银丝串珠编成了九头龙和银狮,与其同出的还有珍贵的北宋刻经卷。  真珠宝幢—通高122.6厘米,瑞光寺。  留园* 在苏州市阊门外。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1522-1566),为太仆徐时泰的私园,称东园。清嘉庆三年 (1798年) 在东园旧址上筑寒碧山庄,因园主姓刘,又称刘园。刘与留同音,后叫留园。面积50多亩,分东、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为胜,池居中央,四周环以假山和亭台楼阁,长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历代书法家石刻300余方,为“留园法帖”。  东部以建筑为主,楼阁廊屋富丽堂皇。有著名的“留园三峰”,其中冠云峰是北宋花石纲遗物,高约9米,为江南最大的湖石。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树。“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颇有田园之意。西部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北面桃园,称“小桃坞”。山前小溪,两旁桃柳。此园不仅建筑结构和装饰别致多采,而且以连绵不断的建筑如把景物分开,又使建筑物本身的窗樘沟通两面,将景物联成一体。  曲园 在苏州市人民路马医科巷内。为清末俞樾故居。清咸丰八年 (1858年) 俞樾到苏州,为久居于此,于同治十三年 (1874年) 在友人的资助下,购买马医科巷潘世恩故居西边废地,营建住宅。光绪元年 (1875年) 四月迁入新居。俞樾 (1821-1907),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 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浙江学政。为清代著名学者。曲园占地约5亩,中间5进,东边建有配房。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将曲园旧居捐献给国家。  玄妙观* 在苏州市观前街。创于西晋咸宁二年 (276年)。旧观范围很大,几经毁建。现存较大的建筑主要有正山门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 (1179年),是当时名画家赵伯驹之弟赵伯骕设计。殿重檐九脊顶,下有高台,前有宽敞的月台,气势宏伟,为国内最大和较古老的道观殿堂建筑之一。殿平面长方形,长约45米余,宽约25米余;面阔9间,进深6间。虽经后代重修,但西南面还存宋代遗作。殿内梁架分明、暗两种。殿中砖制须弥座,高1.75米,分上中下三部,层次多,雕刻较华丽。座上是3尊三清像,泥塑,像外装金,神采俨然,亦系南宋旧物。  文庙* 在苏州市人民路三元坊。北宋景佑元年 (1034年) 创建,现存建筑除大成殿外,大部分为清同治三年 (1864年)重建。大成殿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 (1141年) ,重建于明宣德八年 (1433年),面阔7间,长30米,进深13间,高20.5米。内部系木构梁架,檐下有斗拱,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宏伟壮观。  西园 在苏州市阊门外留园路,与留园东西相望。明嘉靖年间 (1522-1566) 西园与留园的前身东园同为太仆徐时泰的宅园。后其子工部郎中徐溶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原寺 (归元寺始建于元代,明为徐时泰的西园)。明崇祯八年 (1635年),茂林律师住持该寺,宏扬“律宗”,更名为戒幢律寺。清咸丰十年 (1860年) 寺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 (1862-1908) 陆续重建。现在西园是戒幢律寺及其西寺园的总称,为一组完整的佛教建筑。  戒幢律寺为江南名刹之一,布局严整,殿宇宏伟,佛像庄严。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藏经楼等。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七楹南向,端庄雄伟。殿西即罗汉堂,屋宇深广,共48间,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泥塑金身罗汉五百尊,分单双号对称排列。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疯僧、济公两尊塑像,形象逼真。香樟木雕千手观音,构思奇巧,技艺高超。罗汉堂后是宽广明净的寺园。全园以放生池为中心,环池亭台馆榭,曲槛回廊,掩映于山石花木间。  怡园 在苏州市人民路。本是明朝尚书吴宽旧宅,清光绪初年为顾文彬所得,邀名画家任阜长等参与设计,耗银20万两,费时7年扩建而成。面积仅8亩余,布局精巧。园分东西两部,中隔一道覆廊,廊壁漏窗,图样各异。东部以玉延亭、四
2023-09-01 20:24:471

有什么描写山水的诗和词和地方?

  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一片壮丽天地,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   自东晋以来,历代诗人、名人以其豪迈激情、生花之笔,歌咏庐山的诗歌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江淹的《从冠军建平王登香炉峰》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庐山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   东晋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庐山由此为田园诗的诞生地.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 《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歌的极品.   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白鹿洞书院》使白鹿洞书院更受人们的青睐;元代画家赵孟(兆页)的《水帘泉》一诗,赋予庐山瀑泉独具韵味的美感境界;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的《庐山诗》,展示出雄伟壮美的历史地位.   清代,各种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王士稹、沈德潜、魏源、陈三立、康有为等,也都在庐山留下了著名的诗篇,从而也使庐山的山水诗展露出一个异彩纷呈的景象.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毛泽东的《登庐山》,再次将庐山的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极致,艺术美将山水美推向了一个极致.
2023-09-01 20:25:091

学校创建山水文化社团是不是德育的一个部分

是。山水文化社团通过学校社团文化建设,能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属于德语的一部分,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社团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023-09-01 20:25:281

中国古代文人为什么会钟情于山水

无非有两种:孟浩然类。天性爱山水,没办法。李太白类。怀才不遇,借山水来抒发情感。
2023-09-01 20:25:393

传统的山水文化有哪些名山

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山水为表现对 象的文化形态。从以山水为载体的形态来说,又可分为山文化和水文化。所谓山文化,就是以山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所谓水文化,就是以水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区
2023-09-01 20:25:501

中国古代人民为什么会钟情于山水

钟情山水”如此一个雅礼的行思,似乎都成了中国古代文人贤士“生气”时可以歇斯底里渲泄的对象.由此看来,现在人们所说的仙人,那更具特有特色韵味了.一个“仙”字由“人”与“山”所构成,这不就和他们那时所说的“山人”一样吗?同是山中来的人,都钟乐山水,追求闲适自得的生活.例如“南山”,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本是陶家院子东边的一道普通的农家田园风景,可是因为陶渊明是一位著名隐士,山几乎成了他的化身,所以连带着“南山”也有了远离尘俗,悠然雅趣的意味.山,诚然实在而又稳重,不像泥尘一般随风飘散.中国古代的文人就像这中国的山一样古朴秀丽、典雅静穆,毫无仕途小人言以抵毁、阿谀奉承般的肮脏思想.《归园田居》正是其仕宦情结与山水情结激烈碰撞而最后以山水情结获胜的精神产物.陶渊明曾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而庄子顺应自然的理念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一拍即合,加上他厌恶官场,专注于田园生活早有隐逸田园之意,一旦“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便从“尘网”中挣脱出来,在田园生活中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理想.江南是水的故乡,水孕育着江南古人的一份情思,一方境界.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可以调动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饱赋极度的夸张和惊人的幻想,但却让人品赏到的是高度的真实.比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借水的灵动天性,使诗歌的思想和内容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完美统一,如此的彻彻底底、酣畅淋漓,他的思想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隽永活泼,使读者不能不被他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博览中国旅游诗文的各个知识领域,似乎山水文化之地都是古代文人贤士们经常踏足的朝圣地.范仲淹《岳阳楼记》说“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洞庭湖水这般的波澜壮阔,体现范仲淹仕途被贬后胸怀大志而无处释怀的伟大抱负;张岱《湖心亭看雪》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展现了游湖赏雪的无我心境;还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思想妙境……中国古代的文学和文人追求情寄山水,在山水中体味心情,陶冶一次纤尘不染的情操,忘记时间与空间可以张扬放肆地表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酒醒之后会以另一种姿态面对流动的繁华,百花齐放,皆成妙境,这构成了中国的那山,那水,那人.有句古语“仁者乐(yao)山,智者乐(yao)水”.另外山水有着博大、宽容之特点,而古代文人大多怀才不遇或仕途不顺,所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他们“兼济天下”的抱负,在这样的心境驱使下,转而在山水中去寻求解脱或释放.魏晋六朝在中国思想史、艺术史上都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由于统治者穷奢极欲,官场黯无天日,于是许许多多的文人士大夫,便纷纷从功名利禄中逃遁出 来,去寻找自己的人格存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自然地便一下子找到了老庄。老子的“无为”与庄子的逍遥观,成了魏晋“玄学”的主旋律。现实生活中的 文化人往往是孤独的,文化人的心灵更是孤独的。一个人永远也无法穷尽另一个人的心理世界,孤独的心灵总是希望找到一个外界的共振与认同,这个外界,对于诗 人而言,就是自然山水。当文人士大夫将自然山水看成知音,他们的人格在自然山水之中达到了一种妥帖的认同与共振,这就是人与山水自然的一种息息相通,心心 相印。面对巍峨的高山,会产生一种崇高感;面对涓涓的流水,会产生一种柔美感。大自然的雄伟高大、宽阔阴柔渐渐成为一种人格现象,“崇高”“优美”等便成 为一种人格的象征。示例2:寄情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政治、仕途坎坷的自我疗救。自古文人多命舛,不少诗人年轻时也曾气冲霄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 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如今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剑客》)。然而,这些恃才傲物睥睨天下的人大都在 现实中碰得鼻青脸肿。但诗人的傲骨即使屡遭打击也不会变成媚骨,于是,诗人的一生注定坎坷而黯淡。理想的破灭,生命的潦倒终于让诗人认清了自己的“性”, 认清了自己的“命”,“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仕途的穷处,并非生命的尽头,“引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 业》),在这儿,诗人们都找到了另外一扇窗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打开窗子,只见“清风徐来,水波 不兴”,只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诗人们一头扎进自然,用山水田园来平衡失重的命运,用山水田园来慰藉创伤的心灵。
2023-09-01 20:26:021

什么叫做中国的山水情怀

中国地大物博,好山好水的风光闻名中外,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眷恋的情怀
2023-09-01 20:26:103

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活动安排

2013·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活动由旅游、文化、体育、美食、网络、展销、演艺等七大板块15项主题活动组成。一是“好山好水好心情,我想去桂林”全国征文、绘画网络大赛,该项活动在10月10日至15日举行。二是2013·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晚会――《美丽桂林》。大型文艺晚会《美丽桂林》作为开幕式演出,是2013·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开篇之作,是系列活动的重点项目之一。晚会以“天地祥和、快乐欢聚、时代气息、桂林特色”为主基调,集歌舞、音乐、戏曲、杂技及民间艺术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运用大型LED屏幕投影、流动平台、魔幻灯阵、编组焰火、特技效果、环绕音响等多种现代手法,将桂林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现代化成就等综合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同时通过邀请国际友好城市参与展示其各具特色的文艺节目,表现“旅游的盛会,文化的交融,友好的情谊,人民的节日”主题意境,强化桂林作为山水旅游名城与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内外的美好形象和影响力,张扬文化交集融汇而形成的桂林地方文化特色和底蕴,展示桂林山水“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博大情怀。晚会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和谐家园》,第二篇章《漓江情韵》,第三篇章《江风徐来》全场约90分钟。桂林电视台将录播晚会,新华网和桂林人民广播电台将直播晚会。
2023-09-01 20:26:211

庐山是怎样的一座山?

庐山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到陶渊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陈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毛泽东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哲学家朱熹振兴了白鹿洞书院。他在此开创了中国讲学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支柱,继往开来,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自此,“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思想,影响了中国七百年的历史进程。到上世纪初世界25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从胡先骕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庐山植物园因有地形屏障,亚热带、南亚热带植物在此驯化生长良好。2009年,庐山植物园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亚热带山地植物园。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纪期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扩展资料: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灿。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宁代理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学在这里千秋耕耘,并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两大华项,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光采,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闪烁出耀人的辉光。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这是受到东亚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庐山
2023-09-01 20:26:371

桂林山水怎么样?

好美啊!还有阳朔的十里画廊
2023-09-01 20:26:5914

桂林山水的由来,又怎样的历史?

U0001f618loll来了咯阿狸lock
2023-09-01 20:27:345

荆门旅游口号

荆门旅游口号   1、白雪扮江汉,阳春照荆门。   2、白雪江汉景,阳春荆门情。   3、楚风润华夏,荆门通古今。   4、楚汉雄风在,荆门竞风流。   5、楚塞接三湘,荆门连九州。   6、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7、楚天风光地,最美荆门城。   8、大意失荆州,小心识荆门。   9、到三峡赏水,到荆门旅游。   10、楚天休闲处,自然在荆门。   11、东西南北中,荆门路路通。   12、鄂中好风景,荆门弛美名。   13、鄂中绿宝石,锦绣耀荆楚。   14、鄂中绿宝石,魅力新荆门。   15、鄂中绿宝石,山水新荆门。   16、鄂中一道门,光彩一座城。   17、古今天下事,精彩在荆门。   18、汉水鱼米富,荆楚菜花香。   19、瀚海纳百川,荆门迎世界。   20、和美幸福地,山水宜居城。   21、华夏第一县,荆楚第一门。   22、极目楚天舒,开心荆门游。   23、极目楚天舒,生态荆门行。   24、荆楚多名胜,神秘在荆门。   25、荆楚发祥地,文明古摇篮。   26、汇楚人杰作,聚天地灵气。   27、荆楚门户,楚文化的摇篮。   28、荆门世界因你而颤动。   29、荆楚名天下,荆门连万家。   30、荆楚三湘地,魅力在荆门。   31、荆门风光美,醉人不思归。   32、荆门荆门今古荆楚的大门。   33、荆门开今古,楚风荫后人。   34、荆门,荆楚最魅力的城市。   35、荆门是我家,美景名天下。   36、荆门是我家,美名扬天下。   37、荆门有良景,楚天第一胜。   38、荆门走一走,遍地是朋友。   39、九派通衢地,荆门楚天舒。   40、开荆楚之门,品灿烂人文。   41、开荆楚之门,拓崛起之路。   42、看历史变迁,惟荆门见证。   43、览荆楚神韵,游魅力荆门。   44、揽楚汉雄风,赏荆门风采。   45、浪漫古楚地,神秘帝王乡。   46、旅游到荆门,天天好心情。   47、品楚天神韵,游鄂中明珠。   48、品荆门文化,游荆门美景。   49、品人文、赏山水、游荆门。   50、千古英雄地,和美新荆门。   51、千年楚文化 快乐荆门游。   52、千年楚文化,魅力新荆门。   53、千年楚文明,魅力新荆门。   54、千载楚文化,荆门山水间。   55、品三楚文化,赏荆门风光。   56、三楚名胜地,荆门楚简奇。   57、三楚耀世界,荆门连五洲。   58、三楚漳河水,荆门鱼米乡。   59、三国楚文化,魅力新荆门。   60、人文古都城,山水新荆门。   61、美玉生楚地,和风浴荆门。   62、赏山水古郡,品魅力荆门。   63、生不赴荆门,枉为一世人。   64、生态宜居城,山水新荆门。   65、诗画楚天韵,畅享进荆门。   66、诗仙游荆门,胜境天下闻。   67、山水文化城,魅力帝王乡。   68、踏歌品山水,逍遥游荆门。   69、天上仙境美,人间荆门秀。   70、天上瑶池景,人间数荆门。   71、寻梦楚文化,相约新荆门。   72、一城楚文化,千年古荆门。   73、一城楚文化,万秀新荆门。   74、一次荆门行,一生荆门情。   75、一门通三湘,千年耀荆楚。   76、一品楚文化,千载江汉风。   77、一扇荆门开,千年楚风来。   78、永远的`三峡,永恒的荆门。   79、油菜花儿开,请到荆门来。   80、游楚天荆门,享幸福人生。   81、游古韵山水,赏魅力荆门。   82、游荆门山水,品古楚文化。   83、游荆门山水,做有福之人。   84、中华第一县,生态新荆门。   85、与荆门同行,让思念永恒。   86、文化集散地,鄂中魅力城。   87、文化集散地,生态旅游城。   88、文化越千年,荆门好休闲。
2023-09-01 20:2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