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如何理解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和共享的区别?

2023-09-09 15:11:37
共1条回复
余辉

  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和共享的区别:

  一、协调:

  协调一般是指各主体之间行为的相互适应、避免相互掣肘。协调发展新理念,不仅包括部分之间的静态协调,还包括部分与整体的协调整合。强调的是全局下和整体中多方面、各层次、全方位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

  同时,协调必须促进发展,部分之间的协调,必须着眼于整体实力的提升,包括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建议》强调,必须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发展,涵盖了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军民融合发展。而我们现实的经济发展,各方面都还存在着大量的不协调,部门分割、地方封锁、行政藩篱等掣肘的现象还处处可见,阻碍着经济发展。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分工与协作产生新的生产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一原理会以新的表现形式发生作用;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协调发展一定会释放出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能。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实现经济按比例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现无计划按比例,是一次伟大的创新,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二、共享:

  共享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是社会主义的真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初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依靠辛勤劳动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就是要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强调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赋予了发展动力、发展过程、发展方式和发展性质的新内涵。共享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发展后对发展成果的共享,而是把共享赋予发展的全过程,形成共享式发展。

  正如《建议》指出的: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要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彼此之间有联系、成结构的体系,除分别认识理解外,还要整体把握。要看到,每个发展理念,都对其它发展理念有渗透、有体现,都不会孤立存在。

相关推荐

什么是协调发展

指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之间实现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协调发展的理念下,各个领域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在各个领域之间实现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2023-09-01 20:23:101

协调发展什么意思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简单说就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大力推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的自身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023-09-01 20:23:202

协调发展是什么意思

协调发展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熊德平教授将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定义为“解释和解决协调与协调发展问题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并认为“人类自有思想史以来,就有协调与协调发展的理想,并一直不断寻求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和手段,积累了极其宝贵理论资源。但协调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成为多学科相关理论和方法的集合”。
2023-09-01 20:24:061

什么是协调发展含义是什么

发展作为系统的演化过程,某一系统或要素的发展,可能以其他系统或要素的破坏甚至毁灭为条件。而协调则强调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关系的保持理想状态。因此,协调是多个系统或要素健康发展的保证。 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是系统或系统内要素之间在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总体演化过程。 协调发展的含义是协调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一种多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发展是系统运动的指向,而协调则是对这种指向行为的有益约束和规定,强调的是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发展聚合,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协调的约束和规定下的综合、全面的发展。协调发展不允许一个系统或要素使整体即大系统或总系统或综合发展受影响,追求的是在整体提高基础上的全局优化、结构优化和个体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
2023-09-01 20:24:141

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区别

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区别是含义不同。协同发展,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协调发展是指通过有机的控制、调节,使得事物诸因素之间关系恰当,配合密切,相互促进,实现事物的最优化发展。
2023-09-01 20:24:222

协调发展理念是什么?

协调发展理念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的理念。在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理所当然地包括对清洁、优美的环境的需要。协调发展理念蕴含着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经济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需要认识其真实联系,依据固有联系来改善其状态,建立新的最佳联系。协调发展就是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全社会的整体良性发展。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西部、长江带、东北区和“一带一路”等不同的区域间及其内部,有着广泛的交互共生的各种联系,需要协调发展。
2023-09-01 20:24:311

协调发展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全称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该原则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们正确对待和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反对为了保护环境而不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切实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文名协调发展原则类别发展原则目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相关法规《环境保护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协调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发展协调发展要求实行更加开放经济社会协调相关规定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这项原则的核心是正确理解和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023-09-01 20:24:481

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文化进步的方向进步是自然界中神秘的概念,任何生物都是沿用这一条件和大自然保持着同步,如果失去方向就会停滞,就会在方向的尽头消失。...
2023-09-01 20:24:572

我国有哪些领域协调发展

我国有这些领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把协调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历史必将证明,把握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到协调发展,我国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2023-09-01 20:25:161

协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协调发展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方面,1978年后我国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其核心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的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一个大局,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使之较快地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并由此带动中国进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行列。然而,90年代以来,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趋势也愈益凸现。面对日渐扩大的地区差距问题,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自然包括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作为多民族的大国,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亦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
2023-09-01 20:25:231

协调发展理念是什么?

第一,坚持创新发展,培育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动力。第二,坚持协调发展,形成交通运输平衡发展的新格局。第三,坚持绿色发展,探索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第四,坚持开放发展,开拓交通运输发展的新空间。第五,坚持共享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交通运输发展的新成果。扩展资料:“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群众的强烈诉求和热切期盼。体现了党和国家战略意图的基本理念,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在于能够指导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2023-09-01 20:25:311

协调发展注重解决什么问题

坚持协调发展,要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协调性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熊德平教授将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定义为“解释和解决协调与协调发展问题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并认为“人类自有思想史以来,就有协调与协调发展的理想,并一直不断寻求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和手段,积累了极其宝贵理论资源。但协调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成为多学科相关理论和方法的集合”。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熊德平教授从经济发展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两个方面对此加以概括和展示。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扩展资料: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举。办成一件事,需要协调;推进一项事业,需要协调;成就一番伟业,更需要协调。协调是成事成功的一大规律、一把“金钥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一大核心理念。当前和今后五年,我们的中心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难在“全面”。这个“全面”,既要城市繁荣,也不让农村凋敝;既要东部率先,也要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丰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现在,一些地方存在的只要城市这一头而丢了农村那一头、只有经济增长而无生态改善、只鼓了钱袋子而空了脑瓜子等现象,都不符合全面小康要求,也不是人们理想的幸福生活图景。要“全面”,就得协调。“全面”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协调出来的。协调就得统筹兼顾、注重平衡、保持均势,把分散的部分系统化,把发散的局部功能整体化,把薄弱区域、薄弱领域、薄弱环节补起来,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只有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才能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协调问题,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效能,进而全面建成让人民满意的小康社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协调发展
2023-09-01 20:25:541

协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1、协调发展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2、“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023-09-01 20:26:081

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建议

一是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要通过经济适度发展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使不同区域的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享受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有基本统一的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待遇、基础教育条件等,从而使不同区域人民生活的综合质量与水平逐步趋于均等化.二是在产业发展上体现各区域的比较优势.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每个区域都要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三是在区域间关系上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保障.全国的发展是个整体,各区域在产业分布上不能自成一体、面面俱到,需要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提升全国作为整体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率,避免重复建设、相互封锁和产业结构趋同化.为此,我们要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鼓励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合理流动,努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023-09-01 20:26:191

协调发展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协调发展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大力推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23-09-01 20:26:261

什么是协调发展理念 协调发展理念的解释

1、协调发展理念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的理念。 2、在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理所当然地包括对清洁、优美的环境的需要。 3、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特点是高度发展生产,不断满足全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保护好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可见,协调发展是遵守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
2023-09-01 20:26:361

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2、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增强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辩证思维能力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四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你要的要义应该是第3点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它所强调的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它主张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其战略目的主要在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和区域之间、代际之间的矛盾。随着这一理论被世界各国的学者、有识之士和政府首脑的广泛接受和认同,它迅速成为当代主流社会发展的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它试图克服工业化以来的单纯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的旧模式,转向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从以物的发展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从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转向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内涵不再囿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而是把它理解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和促进,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心理层面与价值系统的重建,它既包含了社会各子系统横向展开具有协调性,又包含了社会发展具有可连续性。就经济发展方面而言,由把发展视为数量指标的增大转向注重经济内含量和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培养;就主体方面而言,打破了旧发展观把人视为经济动物,把人的发展等同于生活条件改善的局限,从人的全面现代化角度去理解发展,发展意味着人们从体力到智力、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到科学文化知识及道德修养各个方面的质的提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革,它必将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也产生重要影响。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人与人关系的矛盾。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内涵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忽视自然的社会发展和没有人的自在自然的发展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含义。应该说,可持续发展既是人的发展又是自然的发展,它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的发展为条件,三者不可偏废,其最终目标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一般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我们从狭义的社会层面来界定可持续发展,它主要是指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人口趋于稳定、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其基本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这既包括满足人们对各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的需要,又包括满足人们对劳动环境、生活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等的生态需求;既包括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又包括逐步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做到适度消费和生活方式文明,使人、社会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和良性循环,从而使社会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第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它强调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不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整人口结构,真正把现代发展转移到提高人的素质轨道上来,实现人口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只有国民素质提高了,许多社会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形成社会系统全面进步和不断更新的持续发展能力。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消除贫困与公平分配财富。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不会把现存的不公平的分配方式永远继续下去,它当然也不会允许贫穷永远存在。不公平性会助长社会发展的非持续性,只有公平性才能保证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可持续社会发展应是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以公平分配,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为宗旨的社会进步过程。可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推动社会整体全面进步,其终极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早年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已主导现代世界发展方向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并非是指人们的每一种能力都同样突出,达到均衡水平,也不意味着一个人是万能型的,没有任何缺陷和不足。它不单指人的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本身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个人自身的各方面发展处于协调一致、同步运行状态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在于,人作为主体,其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各种能力、潜能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永远追求过程,没有终点。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当今社会过度地、片面地强调人的物质需要的合理性。这种单纯地以效率、物质利益为中心的价值操作系统容易引发社会各方面的不良反应,如法律虚悬、官员腐败、社会不公、贫穷与犯罪、黑色经济等。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它也是一种主体片面性的表现,它把人的发展单向化、简单化为物的发展,从而把主体与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有机统一破坏了。这种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所导致的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必须得到纠正,否则将使人类陷于深刻的生存发展危机之中,既没有社会的持续发展,也没有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系统发展观。它对发展的诠释可分为如下层次:一是既要当前发展,又要协调永续发展,这是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二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相应的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这是各个发展要素的相互联系与整体的协调;三是既要人和社会的发展,又要自然、环境的相应发展。自然界的平衡、再生也是一种发展,也就是说,把宇宙、地球与人类,把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把物质领域、精神领域与自然领域都置入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中,寻求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佳选择和结果,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全面进步。这种社会系统的全方位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就个体而言,只有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创造力以及各种潜能得到持久的充分发展,才能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从关系角度说,人的全面发展应当体现出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把握和处理,能够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主体在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中,能够不断意识到自身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自身的片面发展对自然的破坏性,从而能够自觉、能动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求得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种自我约束和控制既表现在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上,也表现在对人的质量的提升上。一方面要求人们自觉地控制人口数量,以达到人口数量与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促进主体个体的科学、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全面发展,提高主体个体全面的实践能力。因此,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全面开展对人的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包括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全方位教育,使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准、行为规范得到全面提高。从中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应重点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口动力。可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求的人不仅要有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要有自觉的道德意识,任何个体都不是一个仅仅为了物质财富的“经济人”,而是一个为了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努力工作的全面发展的人。
2023-09-01 20:27:091

什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2、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增强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辩证思维能力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四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23-09-01 20:27:193

我国政府应如何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

新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的灵魂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点是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是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共赢。这样一个发展理念,真正树立起来,是革命性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五大发展理念将会形成中国特有的发展文化,长期影响国人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五大发展理念将催生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就有着统领发展全局的意义。创新发展,包括着发展本身的创新、改革方式的创新、宏观调控的创新,意味着动力机制的转换。协调发展新理念,强调的是全局下和整体中多方面、各层次、全方位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同时,必须着眼于整体实力的提升,包括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战略机遇、叠加矛盾、风险隐患和严峻挑战后,郑重宣示:我们要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同时,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新的发展理念,是五中全会赋予“十三五”的灵魂。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号召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理念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内嵌指南针,共同的事业需要共同的理念所谓理念,我认为有两层内涵:其一,是理想+信念;其二,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有理论依据和学理支持的正确观念。两个层次内涵的理念可以各自独立使用,但发展理念必须是两层内涵的有机统一。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在两层内涵上都有明确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及很多具体目标的表述,就是第一层 “理想+信念”发展理念的内涵。正是从这个内涵出发,提出了第二层内涵更为丰富具体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我们必须从两层内涵的统一来认识和把握新的发展理念。五中全会之所以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又特别强调这是一场深刻变革,我认为主要源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30多年形成的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之间的巨大差距。不变革发展思路、重复原来的发展路径,很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所以只有变革发展思路、转换发展路径,才能确保目标的实现。而且,只有短短五年时间,要求甚高、难度极大,时不我待。我们说了多年的转变发展方式,虽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尚未根本扭转,就在于传统发展方式背后的传统思维方式。“十三五”目标的实现,呼唤新的发展理念。要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整体结构对新理念的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前提是对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真正理解。因此必须对五大理念逐条分析,每一条都要明确其理念提出的针对性,在正向理解的同时,必须进行逆向思考,发现我们原有发展中的偏误和短板,分析问题的成因,理解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同时,要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整体结构。关于创新发展创新,意味着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转换。创新发展理念不限于我们平常讲的狭义上的科技创新。从《建议》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上看,至少包括以下多个内涵:首先是一个整体和全局的宏观概念,内容极其丰富,竖到底、横到边,立体化、全覆盖。正如全会提出的,“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第二是一个发展模式和发展类型的理论概括,这种模式,《建议》命名为“引领型发展”。这个新命名,发人深省,显然是针对原先“跟随”和“模仿”发展类型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种“引领型发展”,创新必须成为发展基点,在创新的体制架构下,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引领经济发展;第三,在微观层面上,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第四,在中观层面上,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第五,在产业布局上,涵盖一、二、三产在内的各个产业创新战略布局;第六,在战略重点上,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提出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第七,在构建创新发展体制上,提出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第八,在政府作用上,强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第九,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上,提出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这样看来,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就有着统领发展全局的意义。创新发展,包括着发展本身的创新、改革方式的创新、宏观调控的创新。创新发展,意味着动力机制的转换,与传统资本对利润追求不同,创新的动力不能用经济人动机来解释,熊彼特对此做过专门的解释。关于协调发展协调一般是指各主体之间行为的相互适应、避免相互掣肘。协调发展新理念,不仅包括部分之间的静态协调,还包括部分与整体的协调整合。强调的是全局下和整体中多方面、各层次、全方位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同时,协调必须促进发展,部分之间的协调,必须着眼于整体实力的提升,包括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建议》强调,必须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发展,涵盖了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军民融合发展。而我们现实的经济发展,各方面都还存在着大量的不协调,部门分割、地方封锁、行政藩篱等掣肘的现象还处处可见,阻碍着经济发展。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分工与协作产生新的生产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一原理会以新的表现形式发生作用;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协调发展一定会释放出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能。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实现经济按比例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现无计划按比例,是一次伟大的创新,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关于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本质是处理好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过去的高速发展,在获得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这个基本条件。不但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短缺、资源告罄的制约,难以持续;而且基本生活条件也受到严重威胁,人们已经身陷其中、深受其害、难以忍受。所以,过去与发展不直接相干、甚至相悖的生态保护,今天必须与发展统一起来,形成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复合概念——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正如《建议》指出的,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关于开放发展经历闭关锁国的中国,已经感受到开放带来的巨大利益,历史已经给出明确结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我们在开放上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完善之处;还有许多短板需要补齐。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更要把开放发展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开放发展,把开放和发展合成一个概念,作为一种理念,意义深刻。正如《建议》指出的: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关于共享发展共享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是社会主义的真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初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依靠辛勤劳动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就是要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强调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赋予了发展动力、发展过程、发展方式和发展性质的新内涵。共享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发展后对发展成果的共享,而是把共享赋予发展的全过程,形成共享式发展。正如《建议》指出的: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要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彼此之间有联系、成结构的体系,除分别认识理解外,还要整体把握。要看到,每个发展理念,都对其它发展理念有渗透、有体现,都不会孤立存在。为什么说五大发展理念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建议》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什么说是一场深刻变革呢?我认为要从我们现存发展问题与发展理念的差距入手分析,看看未来五年将要发生一个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已经逐条分析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所要实现发展的前景,我们再来看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对此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我们只要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因,不难发现,直接的是体制机制问题,所以中央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但体制机制背后,更深层的是人们的理念。而理念的改变是比体制的改变更加困难的事情。特别是,现存发展问题根源来自很多市场主体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不愿顾及他人利益、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很多市场主体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将能带来的更好的前景。我们既要保持市场带来的活力,又要维护公共秩序,以获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大的整体利益,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外,就是要在所有市场主体中建立分散决策下的共同价值观,即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点是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是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共赢。这样一个发展理念,真正树立起来,是革命性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不能只是政府的事,而必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只有在发展理念上完成这场变革,才能减少改革的阻力,才能真正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极具理论价值,也是五把尺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用它们来全面度量、评判和验收。《建议》要求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从重大现实意义看,主要是指新发展理念是我们理解中央决策的钥匙,关系着对发展现存问题的准确把脉和深刻认识,及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关系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实现;特别是关系着未来五年中,全国人民思想的统一、行动的协调。从深远的历史意义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身就是在为未来长远发展厚植发展优势。而在这个过程中,已经牢固树立起来的五大发展理念,将成为我们的无形的宝贵财富,指导我们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历史将会证明,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极具理论价值;五大发展理念将会形成中国特有的发展文化,长期影响国人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五大发展理念将催生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新的发展理念,中央特别强调要切实贯彻、落到实处。我认为,切实贯彻、落到实处,首先要深入学习领会,克服思维惯性,主动把握精神实质;其次要以新理念反思过去、以新理念预判新未来;最后,也是最直接的,按《建议》的要求,“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应该说,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五把尺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用它们来全面度量、评判和验收。实践告诉我们,企图用一把尺子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可行的。以GDP唯一指标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指导和检验发展,五把尺子,缺一不可。
2023-09-01 20:27:291

五大发展理念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如何发展

一是创新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创新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只有通过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才能实现由大到强。如果说,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那么五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地位。内涵也大为拓展,由过去强调的科技创新,发展为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涉及到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发展新体制等诸多层面。二是协调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等。五中全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协调发展理念,除了城乡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还提出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从字面看,统筹指的是统一筹划,与兼顾相连,有主次之分,兼顾部分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容易被忽视,而协调指的是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各种关系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没有主次之分。协调发展与五个统筹相比,范围更广,要求更高。三是绿色发展。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作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包括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五中全会公报将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如首次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成为基本国策,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写入五年规划。四是开放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中国是现有的国际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维护者和贡献者。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问题,制度性话语权,就是起草、参与制订游戏规则。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亚信峰会上迈出了制度性话语权第一步,最典型的例子是亚投行。亚投行是中国为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制度性话语权的最好尝试。目前亚投行的签署国已有53个。中国作为创始国和发起方,首任行长由中方委派,并享有规划制订的权力。制度性话语权的成果之一,就是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什么是利益共同体?通俗地讲,双方签协议,把各自利益捆绑到一起,互利共赢。中国率先提出“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一带一路”是不带硝烟味的合作共赢,是和平崛起的生动实践。总体来看,“十三五”将呈现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为世界提供更多市场机会,开启“制度性话语权”的新模式。五是共享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这是党的全会第一次提出,作为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原则。共享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均衡、公平与普惠。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全面进步。共享发展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发展的公平性,让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解决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种种问题,如经济与社会失衡、城乡失衡、东西部失衡、民生方面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是1995年以来中共历次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提到共同富裕一词,首次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目标,这表明了中央在更大力度上推动社会公平的意志与决心。
2023-09-01 20:27:391

推动什么协调发展?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回应人民期待的责任担当。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之一,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此,必须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建设的劣势: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与物质文明建设一样,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仍存在亟待解决的两大差距或“比较劣势”:一是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与物质文明相比存在差距。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国民文明素质、公共道德、媒介素养和科学素养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缩小这两大差距,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十三五”时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以上内容参考新华网-缩小两个差距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网-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要有担当意识
2023-09-01 20:27:461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具体意思是指什么?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具体意思如下:1、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主要针对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协调: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内生特点,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3、绿色: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普遍形态,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4、开放: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5、共享: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的,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023-09-01 20:28:021

如何理解十三五规划的五大基本理念

  一是创新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创新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只有通过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才能实现由大到强。如果说,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那么五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地位。内涵也大为拓展,由过去强调的科技创新,发展为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涉及到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发展新体制等诸多层面。二是协调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等。五中全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协调发展理念,除了城乡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还提出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从字面看,统筹指的是统一筹划,与兼顾相连,有主次之分,兼顾部分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容易被忽视,而协调指的是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各种关系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没有主次之分。协调发展与五个统筹相比,范围更广,要求更高。三是绿色发展。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作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包括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五中全会公报将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如首次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成为基本国策,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写入五年规划。四是开放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中国是现有的国际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维护者和贡献者。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问题,制度性话语权,就是起草、参与制订游戏规则。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亚信峰会上迈出了制度性话语权第一步,最典型的例子是亚投行。亚投行是中国为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制度性话语权的最好尝试。目前亚投行的签署国已有53个。中国作为创始国和发起方,首任行长由中方委派,并享有规划制订的权力。制度性话语权的成果之一,就是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什么是利益共同体?通俗地讲,双方签协议,把各自利益捆绑到一起,互利共赢。中国率先提出“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一带一路”是不带硝烟味的合作共赢,是和平崛起的生动实践。总体来看,“十三五”将呈现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为世界提供更多市场机会,开启“制度性话语权”的新模式。 五是共享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这是党的全会第一次提出,作为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原则。共享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均衡、公平与普惠。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全面进步。共享发展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发展的公平性,让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解决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种种问题,如经济与社会失衡、城乡失衡、东西部失衡、民生方面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是1995年以来中共历次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提到共同富裕一词,首次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目标,这表明了中央在更大力度上推动社会公平的意志与决心。
2023-09-01 20:28:252

如何坚持协调发展

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1,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快市场取向改革。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更好辐射带动其他地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  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交通一体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  2,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3,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023-09-01 20:28:461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发展海洋经济。应答时间:2021-01-1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2023-09-01 20:28:584

如何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历史必将证明,把握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到协调发展,我国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协调要求区域平衡,实现区域整体平衡发展。我国国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历史基础有别,因而长期存在较大发展差距。这就需要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加快构建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受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023-09-01 20:29:451

五大发展理念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理念阐释  创新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协调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绿色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开放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让更多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受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共享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2023-09-01 20:30:165

经济协调发展是什么意思

经济协调发展的意思是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2023-09-01 20:30:451

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有哪些措施?

加大社会投入。从根本上讲,解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要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扩大对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改变目前政府投资偏重于经济建设而对社会事业偏少的格局。积极向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向生态环境保护倾斜。减少收入差距。国家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发挥作用,从加强税收等方面的“二次调节”,解决地区之间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应该成为今后社会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核心。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中间阶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之中,社会阶层结构也在不断地变迁。目前还有近60%的农村人口、50%的劳动力以务农为主。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较小。能够纳入中间阶层的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仅为18%左右,与西方国家的40%还有不小的距离。建立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制度设置。从近期看,社会政策创新的可操作方向是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而其中最为有效的操作平台,是建立公正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制度,制定提高普通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竞争能力和技能教育的培训政策。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矫正各种不公平的起码条件,是保证社会的机会相对公平的最重要的制度设置。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还要注意全面构建现代化的社会管理体系,积极构建“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社会稳定预警系统,就是要科学、定量、实时地诊断、监测并预警社会稳定的总体态势。这个系统对于社会的作用是什么呢?形象地说,就是在没有“起火”之前,通过一系列指标的监测,发出警示;而现有的系统像消防队一样,必须等“起火”了才能出场。目前,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应系统,监测全球或区域的稳定状况和动乱热点,分别为其战略决策、安全体系、外交政策、经济发展、政策后效评估、危机综合对策等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的研制和运行十分必要。积极减轻就业压力。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认为,这有赖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为此要正确认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真正化解就业问题,除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还须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和采取适当的政策支持。一是深化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保体制改革,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劳动力市场收费,拖欠民工工资等专项检查。二是把增加就业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各级政府要努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建设一些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增加较多就业的资源开发、生态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大力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及社区服务等就业岗位。三是采取减少国有房屋租金或给予适当的房租补贴及降低其他有关税费等办法,鼓励个人和家庭从事小商品、饮食业、市场中介服务业。四是鼓励非政府非盈利的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重点发展教育培训、公共信息服务和公共管理。五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类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在投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只要我们真正提高认识,充分注意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意义,经过努力,我国的经济社会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23-09-01 20:31:071

如何坚持协调发展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等。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023-09-01 20:31:281

统筹和协调有什么区别?

统筹是规化的意思,协调是帮助各项工作同时进行。
2023-09-01 20:31:564

协调发展理念的内涵

协调发展理念的内涵有三个,分别为:协调发展要求发展过程更加体现全面性和整体性。协调发展要求发展的过程更加体现平衡性特点和要求。协调发展要求发展更加体现可持续的目标和要求。 协调发展理念的内涵 第一个内涵强调必须凸显城乡协调发展、凸显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凸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二个内涵强调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 第二个内涵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确保经济增长与人口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2023-09-01 20:33:051

协调发展什么意思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简单说就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大力推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的自身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023-09-01 20:33:191

协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1、协调发展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2、“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023-09-01 20:33:271

什么是协调发展,含义是什么

发展作为系统(System)[3]的演化过程,某一系统或要素的发展,可能以其他系统或要素的破坏甚至毁灭为条件(代价)。而协调则强调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关系的保持理想状态。因此,协调是多个系统或要素健康发展的保证。“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是系统或系统内要素之间在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总体演化过程。协调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一种多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发展是系统运动的指向,而协调则是对这种指向行为的有益约束和规定,强调的是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发展聚合,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协调”的约束和规定下的综合的、全面的发展。“协调发展”不允许一个(哪怕仅仅一个)系统或要素使整体(大系统或总系统)或综合发展受影响,追求的是在整体提高基础上的全局优化、结构优化和个体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
2023-09-01 20:33:371

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区别

含义不同。1、协同发展,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2、协调发展是指通过有机的控制、调节,使得事物诸因素之间关系恰当,配合密切,相互促进,实现事物的最优化发展。
2023-09-01 20:33:441

协调发展是什么

协调发展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熊德平教授将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定义为“解释和解决协调与协调发展问题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并认为“人类自有思想史以来,就有协调与协调发展的理想,并一直不断寻求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和手段,积累了极其宝贵理论资源。但协调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成为多学科相关理论和方法的集合”。
2023-09-01 20:33:521

协调发展的意义?

协调发展的意义?落实协调发展理念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协调发展理念是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几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要确保“一个都不能掉队”,那就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大力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加快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确保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过程中,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坚持协调发展有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发展理念也是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克服“唯GDP论英雄”的指挥棒,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身就有助于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弥补发展短板,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3.推动协调发展是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理念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加快引进外资、优化外资结构和质量,也要推动“走出去”、加快对外投资与“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对内对外双向投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在内外双向投资协调发展中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倒逼国内体制机制改革。因此,协调发展理念也有助于加快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4.践行协调发展有助于克服和应对逆全球化思潮。近年来,全球化发展遭遇了一些挫折
2023-09-01 20:33:591

什么是协调发展,含义是什么

协调发展含义是: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
2023-09-01 20:34:082

协调发展指的是哪些方面需要协调

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简单说就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大力推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的自身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023-09-01 20:34:162

协调发展注重解决什么问题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协调性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熊德平教授将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定义为“解释和解决协调与协调发展问题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并认为“人类自有思想史以来,就有协调与协调发展的理想,并一直不断寻求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和手段,积累了极其宝贵理论资源。但协调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成为多学科相关理论和方法的集合”。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熊德平教授从经济发展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两个方面对此加以概括和展示。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2023-09-01 20:34:351

协调发展包括

1、协调发展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2、“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023-09-01 20:34:541

区域的协调发展是什么意思啊?

一是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要通过经济适度发展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使不同区域的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享受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有基本统一的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待遇、基础教育条件等,从而使不同区域人民生活的综合质量与水平逐步趋于均等化.二是在产业发展上体现各区域的比较优势.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每个区域都要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三是在区域间关系上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保障.全国的发展是个整体,各区域在产业分布上不能自成一体、面面俱到,需要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提升全国作为整体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率,避免重复建设、相互封锁和产业结构趋同化.为此,我们要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鼓励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合理流动,努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023-09-01 20:35:021

协调注重解决什么问题

协调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坚持协调发展,要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协调性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但协调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成为多学科相关理论和方法的集合。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熊德平教授从经济发展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两个方面对此加以概括和展示。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的含义是协调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一种多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发展是系统运动的指向,而协调则是对这种指向行为的有益约束和规定,强调的是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发展聚合,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协调的约束和规定下的综合、全面的发展。协调发展不允许一个系统或要素使整体即大系统或总系统或综合发展受影响,追求的是在整体提高基础上的全局优化、结构优化和个体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
2023-09-01 20:35:121

什么是协调发展理念 协调发展理念的解释

1、协调发展理念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的理念。 2、在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理所当然地包括对清洁、优美的环境的需要。 3、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特点是高度发展生产,不断满足全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保护好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可见,协调发展是遵守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
2023-09-01 20:36:391

协调发展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协调发展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大力推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23-09-01 20:36:471

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是怎样的?

简单说就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大力推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的自身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023-09-01 20:36:571

经济协调发展内容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近10多年来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了更大的成效,已初步形成城市群区域发展基本格局三个重点:一是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要通过经济适度发展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使不同区域的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享受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有基本统一的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待遇、基础教育条件等,从而使不同区域人民生活的综合质量与水平逐步趋于均等化。二是在产业发展上体现各区域的比较优势。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每个区域都要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三是在区域间关系上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保障。全国的发展是个整体,各区域在产业分布上不能自成一体、面面俱到,需要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提升全国作为整体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率,避免重复建设、相互封锁和产业结构趋同化。为此,我们要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鼓励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合理流动,努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023-09-01 20:37:051

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讲的是发展的 什么

协调要求区域平衡,实现区域整体平衡发展。协调要求“身”“心”系统平衡,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平衡发展,坚持两个文明并重。
2023-09-01 20:37:164

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2、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增强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辩证思维能力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四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你要的要义应该是第3点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它所强调的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它主张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其战略目的主要在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和区域之间、代际之间的矛盾。随着这一理论被世界各国的学者、有识之士和政府首脑的广泛接受和认同,它迅速成为当代主流社会发展的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它试图克服工业化以来的单纯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的旧模式,转向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从以物的发展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从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转向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内涵不再囿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而是把它理解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和促进,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心理层面与价值系统的重建,它既包含了社会各子系统横向展开具有协调性,又包含了社会发展具有可连续性。就经济发展方面而言,由把发展视为数量指标的增大转向注重经济内含量和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培养;就主体方面而言,打破了旧发展观把人视为经济动物,把人的发展等同于生活条件改善的局限,从人的全面现代化角度去理解发展,发展意味着人们从体力到智力、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到科学文化知识及道德修养各个方面的质的提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革,它必将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也产生重要影响。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人与人关系的矛盾。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内涵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忽视自然的社会发展和没有人的自在自然的发展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含义。应该说,可持续发展既是人的发展又是自然的发展,它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的发展为条件,三者不可偏废,其最终目标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一般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我们从狭义的社会层面来界定可持续发展,它主要是指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人口趋于稳定、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其基本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这既包括满足人们对各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的需要,又包括满足人们对劳动环境、生活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等的生态需求;既包括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又包括逐步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做到适度消费和生活方式文明,使人、社会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和良性循环,从而使社会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第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它强调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不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整人口结构,真正把现代发展转移到提高人的素质轨道上来,实现人口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只有国民素质提高了,许多社会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形成社会系统全面进步和不断更新的持续发展能力。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消除贫困与公平分配财富。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不会把现存的不公平的分配方式永远继续下去,它当然也不会允许贫穷永远存在。不公平性会助长社会发展的非持续性,只有公平性才能保证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可持续社会发展应是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以公平分配,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为宗旨的社会进步过程。可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推动社会整体全面进步,其终极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早年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已主导现代世界发展方向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并非是指人们的每一种能力都同样突出,达到均衡水平,也不意味着一个人是万能型的,没有任何缺陷和不足。它不单指人的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本身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个人自身的各方面发展处于协调一致、同步运行状态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在于,人作为主体,其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各种能力、潜能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永远追求过程,没有终点。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针对当今社会过度地、片面地强调人的物质需要的合理性。这种单纯地以效率、物质利益为中心的价值操作系统容易引发社会各方面的不良反应,如法律虚悬、官员腐败、社会不公、贫穷与犯罪、黑色经济等。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它也是一种主体片面性的表现,它把人的发展单向化、简单化为物的发展,从而把主体与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有机统一破坏了。这种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所导致的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必须得到纠正,否则将使人类陷于深刻的生存发展危机之中,既没有社会的持续发展,也没有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系统发展观。它对发展的诠释可分为如下层次:一是既要当前发展,又要协调永续发展,这是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二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相应的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这是各个发展要素的相互联系与整体的协调;三是既要人和社会的发展,又要自然、环境的相应发展。自然界的平衡、再生也是一种发展,也就是说,把宇宙、地球与人类,把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把物质领域、精神领域与自然领域都置入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中,寻求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佳选择和结果,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全面进步。这种社会系统的全方位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就个体而言,只有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创造力以及各种潜能得到持久的充分发展,才能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从关系角度说,人的全面发展应当体现出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把握和处理,能够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主体在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中,能够不断意识到自身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自身的片面发展对自然的破坏性,从而能够自觉、能动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求得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种自我约束和控制既表现在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上,也表现在对人的质量的提升上。一方面要求人们自觉地控制人口数量,以达到人口数量与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促进主体个体的科学、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全面发展,提高主体个体全面的实践能力。因此,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全面开展对人的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包括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全方位教育,使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准、行为规范得到全面提高。从中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应重点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口动力。可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求的人不仅要有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要有自觉的道德意识,任何个体都不是一个仅仅为了物质财富的“经济人”,而是一个为了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努力工作的全面发展的人。
2023-09-01 20:3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