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卫生健康类微视频传播效果怎么填

2023-09-10 08:36:38
共1条回复
coco

1、首先根据微视频的宣传目标和内容,确定评估指标。

2、其次收集相关数据。

3、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总结视频传播的效果,并提出优化建议。

相关推荐

什么是传播效果?它分为哪几种类型?

传播效果有两种理解:第一,指带有说法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即狭义上的理解。第二,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即广义上的理解。英国学者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1)短期的预期效果(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3)长期的预期效果(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2023-09-02 08:59:541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1、认知层面:认知层面的效果,体现在媒介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社会环境的知觉与印象。2、情感层面:情感层面的效果,体现在大众媒介的报道影响我们的价值体系与情感态度。3、行为层面:行为层面的效果,体现在大众传媒影响受众的实践活动和行为趋向。大众传播通过改变认知,影响情感,最终指导受众的行动,这是大众传播效果最直接的表现。传播效果的含义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所引起受者的思想和行为等各方面的变化。传播效果研究在整个传播学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可以说,效果研究是大众传播学中历史最悠久、成果最丰富的部分。传播效果研究在传播学研究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023-09-02 09:00:031

什么是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 关于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这一传播效果的界定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即把信息共享、兴趣养成、知识承接、情绪反应、审美愉悦、认同一致。态度转变和行为改变等都纳人传播效果之列。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广义,传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狭义,是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 含义: 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编辑本段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效果又可以分为不同层面,根据学者们大体一致的看法,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上述三个层面既体现在具体的、微观的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在综合的、宏观的社会传播过程中。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 1、环境认知效果。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的。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的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播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效仿的对象。只要我们观察一下现代社会中的流行现象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媒,都具有上述三个层面的社会效果。不过,由于它们制度基础的不同,两者向人们揭示的世界、倡导的价值和行为模式的内容是有本质区别的。
2023-09-02 09:00:311

传播效果名词解释

传播效果名词解释 正确答案: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2023-09-02 09:00:391

传播效果名词解释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效果又可以分为不同层面,根据学者们大体一致的看法,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023-09-02 09:00:571

传播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传播效果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不仅传播主体、内容和技巧对效果产生影响,传播对象自身的属性也起着同样重要的制约作用。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拓展:提高传播效果的途径学习、吸收传播学名家关于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传播学于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开始逐靳兴起,1978年传播学被引入中国内地谨慎引入。中国内地学者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成果颇丰如:郭庆光者的《传播学教程》。
2023-09-02 09:01:071

什么是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主要指的是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研究,它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从20世纪初到现在,传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是“子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 (2)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该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解释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理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这种理论对我们理解效果问题的全部复杂性是有益的。 但是,这种研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从60年代末开始“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批评的矛头并不是指向过去的实证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而是它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整体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是:首先,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它只考虑了具体传播活动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为第三个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以及“培养分析”等等。他们有几个共同点:第一,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力的有力性;第三,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些理论的产生既是对“有限效果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媒介,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拥有高度的现场感和实时性,其效果和影响需要新的效果理论来说明。 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023-09-02 09:01:261

如何利用网络传播起到什么效果?

传播效应衡量的是特定对象的传播范围与影响面,反映传播活动本身是否引起关注或者说引起了多少关注。也就是说在网络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条信息的转发量、点击量等等数据来直接衡量传播的效果。那么传播效应又分为哪几类呢?放大效应——毫无疑问,网络对传播的最明显的效应就是放大!网络更加深层次的打破了地域、社交范围等等带来的壁垒,让更多的受众可以自由的接触到信息,很有可能将一件小事或一个小话题的影响不断放大,最终可能在整个网络或者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削弱效应——有大就有小,网络可以放大一件事的影响力也就可以缩小一件事的影响力。有些事情在传统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但是把它们放到网络上可不一定那么受欢迎,这只能说明,有些情况下,媒体的议程设置和大众的选择判断是有出入的。催化效应——催化催化,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在网络上,网民对某些事件的认识可能会逐渐产生一些变化。人们逐渐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深层挖掘问题的根本。裂变效应——裂变,一个话题可能被分解,衍生出大量新的话题,从而渗透在各个方面,产生更大的影响。聚变效应——先聚再变,聚少成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量变达到质变”。正反馈效应——“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一种信息传播趋势。以上6种效应,前4种主要针对单一的传播对象,后2种则针对多个传播对象而产生。同时,这6种效应并不互斥,有时候是可以共存的。也就是所传播的事物在受众那端引起的反映。那么会有哪几种反应呢?引起受众注意的程度——传播的内容是否被人注意到是其效果研究的第一步。可以通过访问量、点击量等来直接进行衡量。激发受众获取的程度——传播的内容是否被人接收、阅读、讨论则是效果研究的第二步。可以通过下载量、搜索量、评论量等来进行衡量。影响受众态度的程度——当受众GET到传播的信息之后,第一层面的变化就是态度上的变化,是一个受众接收信息然后“内化于”的过程。影响受众行为的程度——受众的将信息内化,接下来第二层面就是将其“外化于行”,通过行为表现出已经受到一定的影响。由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信息产生效果是有一个过程存在的。02网络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上面我们说到,信息产生效果是一个过程,那么效果形成的复杂性也就不言而喻了。①网络传播汇集多种传播形态,拥有多种传播途径,从而构成了复杂的传播结构,使得传播效果形成机制复杂化。②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现象”使得传播效果难以控制与预估。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有“选择性”、“再生产式”的进行传播。③网络本身的传播情景具有多样性。03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假说。它的主要观点是: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也就是说,传播媒介通过传播与否、传播的体量大小、传播的时间、排序等等“设置”,在暗中引导公众“想什么”以及“怎么想”。那么在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有什么特点呢?①议程设置主体的多元化与受众地位的上升网络几乎是一个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传播任何信息的地方,所以,在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议程设置”。同样的,在“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情境下,“自下而上”的网民自我设置与选择作用也越来越强。②网络中“纵”“横”议程的交织“纵向的”议程设置是贯穿所有人群的。“横向的”议程设置是只适合于特定人群的。因此,网络中“纵”“横”议程的交织,也就是水平媒体和垂直媒体的交织,有利于推动网络社会更加稳定,让网民都能够“有所得”。04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中一个有代表性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是:舆论的形成与大众传统媒体营造的意见气候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在一些问题的意见表达上,人们惧怕社会孤立,会对优势气候采取趋同行动。“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就越来越销声匿迹的螺旋式过程。那么,在网络中,“沉默的螺旋”是如何形成的呢?①局部性优势意见的形成通常是在一些固定的社区、微博、微信、论坛区域里先形成意见。②局部性优势意见在网络中的扩散这个扩散的过程使得该意见赢得更多支持,吸附更多能量。③网络总体意见气候的形成不是几种意见的融合,就是一种声音战胜其他声音成为主导。
2023-09-02 09:02:071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1)环境认知效果: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播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非、善恶等的价值判断,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播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是间接性传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是间接性的。2、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资源利用率高。3、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社会,具有公开性,负有舆论导向作用,大众传播媒介传出的信息正确或错误,可能使为数众多的群众受益或上当。4、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时效性,传播的信息要新要快。5、大众传播基本是单向传播,针对性差,反馈差。
2023-09-02 09:02:162

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观众人流量越大,科学传播的整体效果越好,传播效果也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那么下面就为大家分享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1 (一)传播媒介 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 公众对媒介选择的这两个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式: 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选择或然率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而与费力程度成反比。所以公关工作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媒介传播信息,选择不当就有可能接收不到或者没有影响。 (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 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复 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 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从传播类型来说,不同种类的传播其效果也不相同。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好,传通率最高,而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还不及它的一半,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 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因而传播学家提出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说,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 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2 网络传播效果受哪些因素影响 (一)社会文化因素 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不同的受众对相同的传播内容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受传播的影响也不同。 社会上不同的人组成了不同的阶级、阶层、团体、组织等,每个人都会隶属于其中不同的部分,受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等都受到其影响和制约,反映在对传播内容的接受上就是相同社会类型的受众大体选择相同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并作出近似的反应。同时,受众所处的.社会关系也会对其选择或排斥传播媒介的信息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的差异也影响着人们参与社会传播活动的方式、方法,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整体教育水平、文化生活方式都会对传播内容的正常流动造成影响。因此,受众对传播内容所产生的不同反响和态度,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影响。 (二)心理因素 受众的心理影响因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受众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心理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因为受众生活在不同团体,需要同环境保持一致,得到认可与接纳,以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或行为。所以,受众在接受媒介的传播内容时还要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正确认识受众之间存在的差异是解决优化传播效果问题的前提。一般来说,利害关系趋于一致的受众群,对于同一条信息会采取相近的态度,因此,大众传媒应该设定一个或几个社会群体作为诉求的对象,并针对这些受众来收集、整理、传播信息,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魔弹效果论,魔弹论。 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40年。 观点: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2、有限效果论。 时间:20世纪40年代。 观点:有传播研究学者开始提出传播的“有限效果论”或“适度效果论”。这一理论认为:很多情况下,大众传播工具并不能够直接改变个人的意见、态度或行为,所以,也就不应承担犯罪或其他不良社会现象的直接责任。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又进一步提出“固执的传播对象”的观点,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消极的“靶子”,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 3、适度效果论 时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观点: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得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4、强大效果论。 时间:20世纪70年代后 观点: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个含义和三个层面: 1、双重含义。 ①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②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方向、多大程度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2、三个层面。 既体现在具体微观的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在综合宏观的社会传播过程中。 ①认知层面效果:作用于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人们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③行为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2023-09-02 09:02:421

请举例说明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请举例说明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请举例说明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传播效果是一切传播活动的根本,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一切传播活动都是为了特定的目的,但是一些因素会影响传播,以下分享请举例说明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请举例说明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1    (一)传播媒介   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    公众对媒介选择的这两个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式:   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选择或然率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而与费力程度成反比。所以公关工作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媒介传播信息,选择不当就有可能接收不到或者没有影响。    (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   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   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复   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   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从传播类型来说,不同种类的传播其效果也不相同。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好,传通率最高,而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还不及它的一半,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   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   因而传播学家提出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说,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   请举例说明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2    1.社会因素。   这主要是从影响传播效果的速度和范围来讲。人类有史以来的`传播活动经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最早是口语传播,接着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文字传播   这两个阶段发生在现代文明之前,现代以前的人类传播活动范围小,信息少,传播目的性较单一。传播信息所花费的时间较长,速度慢,传播效果非常局限。原因是因为当时传播手段的落后,只有烽火、刻石、驿马、信鸽等。这些传播手段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进入现代文明时期后,人类的传播活动就发展成了大规模复制信息的印刷传播,到最后甚至进步为将全球日益连为一体的电子传播。其中电子传播又经历了广播、电视和网络。   尤其是互联网产生以后,信息传播可谓是不再受时间、空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出现,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信息。   信息来源广了,参与信息传播的人多了,信息量大了,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不再是单一的一对一模式,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需要有目的性的选择,还可以多重、多向性选择。   此时,大众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速度也快,更主要的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身份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传播者同时可以是其他信息的接收者,受传者亦可同时传播其他信息,成为传播者,两者是互逆性的关系。   此时的大众传播就像沉默的螺旋,传播者与受传者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   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甚至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时,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所以大众传播效果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2.人为因素。    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人为因素又可分为两种:    (1)信源者。   西方学者霍夫兰等人曾经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可信度效果概念,就是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信源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低。而可信性包括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   第二是专业权威性。根据受传者在接收信息时存有的求真心理,即信息真实可信。信源者的信誉和专业权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播效果。另外,受传者还存有求新:信息新颖引人;   求短:信息短小精悍,简单明了;求近:信息在生活、地域、情感、认识、知识等方面贴近受传者等心理,针对受传者的心理特征,传播者信息的迅速及内容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2)受传者。   受传者即传播对象,传播对象的属性通常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人际传播网络;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人格、性格特点;   个人感情的经验和经历等,这些因素一定程度影响着受传者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从而影响传播效果。例如:受传者的个性决定传播效果。“自信心假说”提出者贾尼斯的话说的就是,自信心的强弱与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   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除受传者的个性外,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还有个人信息行为的特性。信息行为指的是个人寻求、接触和处理信息的各种行为。受者不仅选择性地接受信息,还会因各种原因主动地寻求和使用信息。   受者寻求信息的动机主要包括:消遣、填充时间、寻找情报、解决疑难或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他们一般选择与自己观念一致、自己需要、关心的信息接受。   请举例说明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3    (一)传播者   传播者是健康信息传播的主体,具有收集、制作与传递健康信息,处理反馈信息,评价传播效果等多项职能。因此,传播者的素质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为了确保健康传播效果,传播者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良好的形象。   2、收集、选择对受者有价值的信息。   3、确保信息的准确、鲜明、生动、易懂、适用。   4、根据受者的特点,选择正确的传播渠道。   5、及时了解受者对信息的反应及传播效果,不断调整传播行为。    (二)信息   健康信息是指与人健康有关的信息,泛指一切有关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知识、技术、观念和行为模式。健康信息是健康传播者传递的内容,同样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因此,健康信息应具有以下特点:   1、符号通用、易懂 即信息传递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必须是通用的、易懂的,以避免传而不通。   2、科学性 科学性是健康信息的生命,是取得健康传播效果的根本保证。   3、针对性 健康信息的选择、制作、传递必须针对受者的需求和特点。   4、指导性 健康信息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告诉受者如何运用健康知识、技能,使受者自愿采纳健康的行为方式。    (三)传播途径   所谓的传播途径是指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在健康传播过程中,传播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传播途径对传播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    1、常用的健康传播途径   (1)口头传播:如演讲、报告、座谈、咨询等。   (2)文字传播:如报刊、杂志、书籍、传单等。   (3)形象传播:如图片、标本、食物、模型等。   (4)电子媒介传播: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幻灯、投影等。    2、选择传播途径的原则   健康传播者应因人、因地、因时地选择传播途径,以保证传播的效果。在选择传播途径时,健康传播者应遵循以下4项原则:   (1)准确性原则:保证信息能准确地传递至受者。   (2)针对性原则:针对具体受者、具体情况,选择传播途径。   (3)速度快原则:力求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至受者。   (4)经济性原则:在保证准确、有针对性、快速的基础上,考虑经济因素,尽量减少传播者与受者的经济负担。    (四)受者   受者是指信息通过传播途径所到达并被接受的个人或群体,大量的受者也称为受众。健康传播的受众是社会人群,他们因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健康信息、传播途径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健康传播者在制定传播信息、选择传播途径时,应重点考虑受者的心理特点及动机。    1、受者的心理特点 受者在接触信息时,普遍存在着“四求”的心理。   (1)求真:信息真实可信。   (2)求新:信息新颖引人。   (3)求短:信息短小精悍,简单明了。   (4)求近:信息在生活、地域、情感、认识、知识等方面贴近受者。    2、受者对信息的选择性   (1)选择性接受:受者一般选择与自己观念一致、自己需要、关心的信息接受。   (2)选择性理解:受者对信息的理解受其固有的态度、信仰影响。   (3)选择性记忆:受者对信息的记忆也是有选择性的。人们往往容易记住自己愿意、喜欢记忆的信息。   3、受者的动机 受者不仅选择性地接受信息,还会因各种原因主动地寻求和使用信息。受者寻求信息的动机主要包括:消遣、填充时间、寻找情报、解决疑难或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    (五)环境   健康传播的效果还受传播活动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1、自然环境如传播活动的地点、场所、距离、光线、温度、环境布置等。   2、社会环境如社会经济状况、文化习俗、社会规范、政策法规等。
2023-09-02 09:02:501

什么是声音传播的效果?

你刚上初2吧,呵呵,我也是!声音传播效果是它的立体声。速度则在不同的介质中产生不同的效果。================================================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只是压力波通过空气的运动。压力波振动内耳的小骨头,这些振动被转化为微小的电子脑波,它就是我们觉察到的声音。内耳采用的原理与麦克风捕获声波或扬声器的发音一样,它是移动的机械部分与气压波之间的关系。自然,在声波音调低、移动缓慢并足够大时,我们实际上可以“感觉”到气压波振动身体。因此我们用混合的身体部分觉察到声音。不会的话可以问我。
2023-09-02 09:02:591

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1.魔弹效果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理论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这一理论便为宣传的实践所打破。代表人物拉扎斯菲尔德、西多尼·罗杰森。这种理论认为,受众就像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个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毫无反抗能力,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某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产生出神奇效果。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受众的性格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讯息,讯息直接改变态度,而态度的变化即等于行为的变化。 传播媒介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内,大众传媒如报刊、电影、广播等迅速发展并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惊人的强大效果,传播研究者认为大众媒介具有“魔弹式”的威力。代表这种观点的理论被称为“枪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这种观点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本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正如动物的遗传本能反应一样,是受“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就必然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反应。大众社会理论是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韦伯等有关工业化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认为,大众社会中的个人,在心理上陷于孤立,对媒介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导致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2.有限效果论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有限效果”论的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克拉帕。他们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这就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在70年代以后,“有限效果”论受到了人们的批评。3.适度效果论时间: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观点: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从考虑“whatcanthemessagedototheaudience”,到考虑“whatcantheaudiencedowiththemessage”代表性研究;议程设置理麦库姆斯和肖《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1972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4.强大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后观点: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代表性研究:诺纽曼:沉默的螺旋理论1973《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 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趋同心理,对社会孤立的恐惧)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影响和制约舆论。
2023-09-02 09:03:091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大众传播效果有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这一传播效果的界定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即把信息共享、兴趣养成、知识承接、情绪反应、审美愉悦、认同一致。态度转变和行为改变等都纳人传播效果之列。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广义,传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狭义,是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说简单了,就是认识环境、形成概念、效仿行动的三个层面。不说别的,单是广场舞的报道,就可谓铺天盖地。各有各理由和方法。相关专家也站出来说话。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广场舞一个中国特色现象。广场舞——大妈——集体跳舞——小苹果、套马杆、最炫民族风等等广场音乐。广场舞——扰民——反干扰等行动。行为世范这是最难判定的事情,但是你仔细看和观察周围环境的话,你会发现广场舞在媒体的引导下悄然进行了一些改革。广场舞的噪音小了,大妈的跳舞时间错开市民休息时间。
2023-09-02 09:03:171

广告传播效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什么意思
2023-09-02 09:03:391

传播学里的第一人效果理论怎么理解?有例子可以说明吗?

早期的传播学研究,传播效果为强效果,代表理论为“魔弹论”或“子弹论”,意思就是大众传播就如射出去的子弹打在受众身上一样,有非常大的效果。后来研究证明这一理论是错误的,继而改为“有限效果论”,即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强大。参见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等人的研究。进入70年代后,效果研究发展到新一阶段,称为“适度效果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等。传播的效果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意识层、行动层,有限效果论针对的是人的行动层面,而适度效果论针对的是认知层面。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对于人的认知层面具有较强的效果,而对于行动层面或许效果不大。
2023-09-02 09:03:481

传播学有哪些著名的理论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美国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传播理论,并提出了种类繁多的传播模式,诸如以文字、图形和数学公式等表述的各种模式。传播学家运用不同的模式来解释信息传播的机制、传播的本质,提示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预测未来传播的形势和结构等。一般认为,传播学的奠基人有五位:1、 Harold Dwight Lasswell, 拉斯韦尔(1902-1980) 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2、 Kurt Lewin,卢因(1890-1947)德国犹太人。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3、 Carl Hovland,霍夫兰(1921-1961)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开展劝服研究。4、 Paul F.Lazarsfeld,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奥地利籍犹太人。罗杰斯指出,拉扎斯菲尔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5、 Wilbur Schramm,施拉姆(1907-1988)美国人,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主编了第一批德传播学教材。开辟了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等几个新的研究领域。他被认为是集大成者。之所以起源于美国,是因为20世纪上半叶,欧亚大陆连续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祸害,而美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众多科学家的避风港。而且,美国本身由于本土未遭破坏,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一直持领先地位。比如:1920年匹兹堡无线电视台的开业,1926年,全美广播公司NBC的成立等等。从社会状况来说,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有着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传统,在政治机制中大众媒介是与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互相制衡的力量之一,报纸曾被称为第二国会。
2023-09-02 09:05:082

传播效果理论

一、子弹理论子弹理论又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 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它们的行为。 “子弹理论”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心理战的效果、欧洲国家的广告客户、内战时期的独裁国家以及俄国新革命制度对媒介的利用等的研究,似乎都证实了媒介是万能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影响受众,从而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二、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主要包括四个观点: 1)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 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三、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关键概念 (1)“害怕孤立”:从心理学看来,引发人类社会行为的最强烈的动力之一就是"不被孤立",个人会因为害怕孤立而改变自己的行动; (2)“意见气候”: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意见分布状况,包括现有意见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意见; (3)“准感官统计”:每个人都具有"准感官统计"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判断"意见气候"的状况,判断什么样的行为和观点被他们所处的环境认同或不被认同,什么样的意见和行为正在得以强化或弱化。 四、培养理论“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对电视暴力进行内容分析以外,还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创建了"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例如,接触大量电视暴力节目的受众,对遭受暴力攻击可能性的估计,远高于实际,也高于少接触或不接触同类节目者。 这就用实证的方法证实了媒介的长期效果,就对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来说,媒介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果。 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提供受众正确的信息,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五、第三人效果理论 “第三人效果理论”又称“第三人效应”,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 1983 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中提出的。他认为第三人假设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 “第三人效果理论”中的三个概念: 第一人效果:人们认为传播媒介对自己的影响 第二人效果:人们认为传播媒介对他人的影响 第三人效果认知:第三人效果与第一人效果的认知差距 六、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知沟理论的研究正式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小组的工作,他们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相同信息接受程度存在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综合前人做过的类似的工作,他们于70年代初正式提出了"知沟假设"的理论。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蒂奇纳认为,还有五个因素是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 (2)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规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 (3)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教育通常意味着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 (4)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 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可能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的研究始终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也就是说,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 (5)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 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这与广告不同,科学知识、公共事务和新闻一般重复较少,而重复有利于社会地位低的人群对话题的学习与熟悉。"知沟理论"认为,在操作上,"知沟"假设至少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表达: 第一,经过一段时间,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的获取速度,比文化程度低的人快。 第二,在特定的时间里,经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比未经大量报道的话题高。 七、有限效果理论有限效果论是美国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是对早期"大众传播威力论"或"子弹论"的否定。 主要观点是: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受众也非被动、孤立的个体,每个人都与社会网络中的其他人发生联系,并相互影响。受众个人间存在着诸如种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收入、性别等差异,他们会依据自己的需要、态度和价值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和解释。 "有限效果"论的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罗杰斯和克拉帕。 八、传播流 传播流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和影响,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传播流”可以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媒介信息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受众;后者是多级的,即媒介的影响需要经过各种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对一般受众发生作用。 “传播流”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意见领袖"是"传播流"理论的核心概念。 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 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 九、媒介霸权理论 媒介霸权理论是葛兰西在其著名的《狱中札记》中提出的一个理论,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其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霸权的产生、再生产以及转换是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用的结果,这与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制性不同。对大众文化和媒介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霸权理论"对于传播学者在进行媒介分析和批判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启发:第一,必须弄清统治阶级对媒介的控制方式及程度;第二,必须了解大众传媒生产的基本功效;第三,必须认识媒介意识形态的社会功效。
2023-09-02 09:05:231

传播是由哪几个要素构成的?

传播的构成要素:1、传播主体——传播者;2、传播客体——受传者;(或受众)3、传播信息 ——内容;4、传播渠道——媒介;5、传播效果——反馈。信息传播就是企业正确地使用各种传播媒介,及时地向公众传递有关企业的各种信息,及时有效地收集企业公众对企业的各种意见和了解他们的态度。信息传播过程是一种信息分享过程,双方都能在传递、交流、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分享信息,在双方的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取得理解,达成共识。扩展资料: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研究传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乐。首先了解人于人怎样建立关系。传播意义:1、人们彼此关怀,共享世界的方式:意义和情感的构成。2、确证自我的方式:生存坐标,路标3、社会调节的方式:观察,守望,决策,社会运行的保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播
2023-09-02 09:05:311

广告的最佳效果是什么?

广告的最佳效果是让人觉得它不是广告,而是一件真实的东西,是于你的目标人群之间的心灵的沟通,亲切的象朋友间的沟通一样!广告的最佳效果是让人印象深刻我个人认为么广告的最嘉效果么就是让别人感觉那不是广告。而是象短篇小说一样叙述一个小的故事。现在的广告么,总是搞的人太恶心。。看了就想换频道。。给人留下印象在需要这类东西的时候能想到你的产品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企业要做广告评估,其次才是如何做。广告评估的意义:其一,有助于企业选择有效的传播媒介不同的受众群体接触媒介的情况是有一定差异的,尤其是在传播产业异常发达的今天,这种差异更加突出:一方面,媒介的种类、数量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但另一方面,随着媒介种类的迅速增加和选择余地的极度扩展,受众群体则越分越细,不同受众群体接触媒介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受众接触媒介的情况变得更加难以把握。因此,通过研究目标消费群体接触媒介的偏好和习惯,有针对性的选择有效的媒介和时间进行广告投放,就能大大提高广告的有效性。媒介即效果,有效的媒介选择不仅创造良好的广告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创造良好的广告效益。其二,有助于提高广告作品的质量只有优秀的、有创意的广告作品才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才能吸引广告受众日渐挑剔的目光和耳朵,才能给忙忙碌碌的受众留下一点记忆,才能最终促成消费者购买行为。因而广告“说什么”和“怎么说”就成为能否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受众的记忆力,激发受众的购买动机的决定因素。通过研究消费者对广告记忆点和如何对广告进行理解,可以发现广告传播效果是否与广告设计的预期贴合,提高广告作品质量,节约广告成本。其三,有助于企业选择合适的发布时机发布时机的选择是否得当,对广告效果有重大影响。时机选择得当,则可以充分利用有利时机造成的有利的媒介条件,增强广告的传播效果;而如果时机选择不当,则可能由于不利条件的影响,使广告效果大打折扣。广告发布时机有利还是不利,与产品和服务的种类相关,也与目标消费群体的关注率有关,如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对运动服装、运动饮料等产品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而对绝大多数与运动无关的产品或服务来说,则不啻是一场灾难。其次,广告发布的量也是影响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发布数量不足,信息传播的范围有限,也使受众的接触率过低,难以形成记忆;而发布数量过多,一则增加广告预算的绝对量,使边际效用下降,实际上形成了投资浪费。再次,发布时段或位置的选择,对广告效果的发挥也很重要。以电视广告的发布时段来说,黄金时段的发布效果和半夜十二点的发布效果之间有天壤之别。通过研究目标消费群体关注媒体的习惯,选择适当的发布时机、发布量和发布时段,可以让广告更加直接有效。总之,企业都非常关注通过媒体传播广告之后,目标消费群到底受到了多达程度的影响。广告效果研究对于企业开发成功的广告、有效运用广告费,提升产品/品牌形象,拉动销售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告效果评估的思路和评估内容从广告效果的形成过程来看,广告效果可以划分为广告认知效果、广告心理效果和广告销售效果三个层面。这是因为,广告对销售的拉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消费者的认知、理解、购买逐步实现的。尽管企业关注最多的可能是广告的销售效果,但是缺少了对其他两个阶段的研究,广告的销售效果也是很难实现的。企业要创作出一个对消费者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广告,对广告的调查是全面的和延续的,贯穿了广告从策划到执行的整个过程。具体的测试阶段评估指标和方法如下:一、广告事前测试包括目标群体、产品定位;市场趋势、市场环境、竞争状况;媒体目标、媒体选择;可采用的测试方法有:(一)小组讨论测试法从广告宣传的目标市场中,请8~12人做特定广告题目的讨论,为全面反映讨论的状况,可用现场录音的方法,通过对录音的整理,得到受测者对广告的看法,分析广告表达的意图是否与受测者的理解相一致。(二)问卷测试法根据所要了解的项目,设计出各种问卷,由受测者根据自己所看到或听到的广告进行答卷。问卷内容的设计,可根据具体问题来选择填空、判断、问答等各种形式。通过整理受测者的答案,从中发现问题,确定最佳的广告宣传形式。(三)比较测试法把要测定的广告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广告中,让受测者将所有广告排列出顺序,或让受测者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广告,或让受测者先看完几个广告,再让其说明记住了哪些广告内容。通过多个作品的互相比较,从中选出效果最佳的广告。(四)补充测试法有目的的给受测者一个不完整的广告,或少图,或少文字,让受测者在几个可供选择的文字或图案中,按自己的意愿从中进行挑选,填充到广告中,选择机会最多的部分理应是比较优秀的。在测试中要注意弄清受测者选择的原因。(五)邮递测试法将几种广告文案分别印制于明信片上,或以信函的形式寄出,比较各种文案反馈的数量。其中数量比较多的文案说明其广告效果是比较好的。这种方式适用于有特定消费对象的信函广告,其不足之处是延续时间较长。二、广告事中测试事中测定是在广告已开始刊播后进行的。事中测定可以直接了解媒体受众在日常生活中对广告的反应,得出的结论也更加准确可靠。测试内容有:广告的知名度、回忆度、理解度、接受度、美誉度;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广告的目标群体的行为特征。常用的广告效果事中测定法有以下几种:(一)市场试验法先选定一两个试验地区刊播已设计好的广告,然后在同时观察试验地区与尚未推出广告的地区,根据媒体受众的反映性况,比较试验区与一般地区之间的差异就可以对广告促销活动的心理效果做出测定。(二)函询法这种方法一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函询法一般要给回函者一定报酬,以鼓励他们积极回函反馈信息。调查问卷通常以不记名的方式,要求调查者将自己的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家庭住址、家庭年人均收入等基本情况填在问卷上。调查表中要尽可能详细地列置调查问题,以便对广告的心理效果进行测试。三、广告事后测试广告的事后测定虽然不能直接对已经完成的广告宣传进行修改或补充,却可以全面、准确的对已作的广告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因此,心理效果事后测定的结论,一方面可以用来衡量本次广告促销活动的业绩;另一方面可以用来评价企业广告策划的得失,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以指导以后的广告策划。广告的事后测定有两层含义:1、一则广告刊播过程一结束,就立刻对其效果进行测定;2、一则广告宣传活动结束后过一段时间,再对其心理效果进行测试。广告事后测试内容包括:与预设广告目标的差异和销售/市场占有率;广告事后测定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要点打分法该法是请被调查者就已刊播过的广告的重要方面进行打分,各项得分之和就是该广告的实际效果。打分的具体内容见下表。打分项目打分的主要依据该项满分实际打分吸引力吸引注意力的程度(创意)20认知性对广告诉求重点的认识程度20说服力广告引起的兴趣如何对广告产品的好感程度20行动力由广告引起的立即购买行为由广告唤起的购买欲望20传播力由广告文案的创造性而引起的传播程度20综合力广告的媒体效果20(二)雪林(Schwerin)测定法雪林测定法是美国雪林调查公司(SchwerinResearchCo.)根据节目分析法的原理,于1964年发明的测定广告心理效果的一种方法。该测定方法又分为节目效果测定法、广告效果测定法和基本电视广告测验三种。1、节目效果测定法。即召集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观众到剧场,广告策划者说明测验的标准以后,请观众按照个人的意见对进行测验的广告表演节目评分定级。评分的级别通常是:a.有趣;b.一般;c.枯燥无味。这种测验完毕之后,再请观众进一步说明喜欢或讨厌广告节目中的哪一部分,并阐明理由。或者征求观众对广告节目的意见、建议。广告策划者对节目改进的意见进行统计、汇总,以作为今后设计或制作广告节目的重要依据。2、广告效果测定法。广告效果测定法与节目效果测定法的内容基本相同,是通过邀请具有代表性的观众到剧场或摄影棚,欣赏进行测定的各种广告片。与节目效果测定法的不同之处是:在未看广告片之前,根据入场者持票号码,要求媒体受众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这些选择的商品品牌中,既有将在广告片中播放的品牌,也有主要竞争对手的品牌。广告片播放完以后,请观众再一次做出选择,如果此次结果中所测验的广告商品品牌的选择度高,高出部分就是该广告片的心理效果。测试完成后,通常将媒体受众所选择的商品赠送给他们。如果商品单位价值高,可以赠送给他们其他一些礼品。3、基本电视广告测验法。这种测验法的目的在于客观地评价和判断电视广告片的优劣,以及用标准化的程序测验电视广告的效果。基本电视广告测验的项目主要有:(1)趣味反应。利用集体反应测定机,测定媒体受众对每一广告画面感兴趣的程度;(2)回忆程度。运用自由回答法,让媒体受众回忆广告片中的产品品牌、广告主名称、画面内容以及标语、口号等;(3)理解程度。运用自由回答法,了解媒体受众对广告内容的领悟程度;(4)广告作品诊断。运用自由回答法,让媒体受众指出该广告片的特色,并提出修改意见;(5)效果评定。采用问卷的形式,测验本广告片留给媒体受众的一般印象,即广告片的一般心理效果;(6)购买欲望。让媒体受众说出有无购买广告产品的冲动或者欲望;(7)广告片的整体效果。让媒体受众对广告片作整体的评价。
2023-09-02 09:05:451

微视频传播效果怎么填

1、看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教师是否高度关注学生的知识。2、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过程。3、看课堂训练题设计,检测效果怎么样即可。
2023-09-02 09:05:521

广告效果按影响方面划分为

广告效果按影响方面划分为 广告效果按影响方面划分为,广告效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广告效果是指广告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即广告传播促进产品销售的增加程度,也就是广告带来的销售效果。下面是广告效果按影响方面划分为。 广告效果按影响方面划分为1 所谓广告效果,通常是指广告信息通过广告媒体传播后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应。这种影响和效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广告的传播效果;二是广告的销售效果。测定这两种广告效果,有利于企业更有效地制定广告策略,降低广告费用,提高广告效益。 广告效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广告效果是指广告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即广告传播促进产品销售的增加程度,也就是广告带来的销售效果。 广义的广告效果则是指广告活动目的的实现程度,是广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变化的总和,它包括广告的经济效益,心理效益和社会效益。 按涵盖内容和影响范围 按广告涵盖的内容和影响范围,广告效果可分为传播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这是最为常见的划分方法。 (1)广告传播效果。广告传播效果,又称为广告的本身效果或心理效果。它是指广告刊播后,受众对广告的印象以及引起的各种心理效应,表现为广告对受众的知觉、记忆、理解、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广告活动能够激发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动机,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好感,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广告的传播效果是广告效果的核心。它是一种内在的、能够产生长远影响的效果,主要是由广告自身产生的效果,其大小取决于广告表现效果和媒体效果的综合作用。 (2)广告经济效果。广告经济效果,是指广告主通过广告活动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或带来的损失,即由广告活动而引发的商品和服务销售以及企业利润的变化程度。广告的经济效果主要指广告的销售效果。 广告主运用各种传播媒体,把产品、服务以及观念等信息传播出去,其根本目的就是刺激消费心理、促进购买,增加利润。因此,广告经济效果是广告主最关心的问题,是企业广告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效果,也是测评广告效果的主要内容。 (3)广告社会效果。广告社会效果也称为广告的接受效果,是指广告对整个社会道德、文化教育及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对广告所倡导的消费观念、道德规范、文化意识等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因此,广告的社会效果不容忽视。 按产生效果的时间关系 从广告活动的总体过程来看,广告效果可分为事前效果、事中效果与事后效果。与此相对应,广告效果测定可分为事前测定、事中测定、事后测定。 (1)事前测定。除了市场调研中所包括的商品分析、市场分析、消费者分析之外,还可能需要探究消费者的心理与动机,以及设法测验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些什么作用,以找出创作途径,选出最适当的信息。 (2)事中测定。事中测定是广告进行中的效果评估,主要目的在于设法使广告策略与战术能够依预定计划执行,而不至于脱离轨道,并予以及时修正。 (3)事后测定。事后测定是广告活动进行后的效果评估,重点在于分析和评定效果,以供管理者下一步决策和计划参考。 按消费者的影响程度 广告信息经由媒体传播给消费者,会对其产生各种心理影响和行为反应。按其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广告效果可划分为到达效果、认知效果、心理变化效果和行动效果。 (1)到达效果。到达效果主要是指广告媒体与消费者的接触效果,通常以广告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和覆盖面等指标来测评。广告到达效果的测评,能够为广告媒体的选择指明方向。但这种效果只能表明消费者日常接触广告媒体的表层形态。 (2)认知效果。认知效果是指消费者在接触广告媒体的基础上,对广告信息有所关注并能够记忆的程度。主要测定和分析广告实施后给予消费者的印象深浅、记忆程度等,一般通过事后调查获取有关结果。广告认知效果的测评,是衡量广告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之一。 (3)心理变化效果。心理变化效果是指消费者通过对广告的接触和认知,受广告的影响所引起的对广告商品或服务产生的好感以及消费欲望的"变化程度。广告心理变化的测评,主要是通过知晓率、理解率、喜爱度、购买欲望率等指标,对消费者在广告前后的态度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这种态度变化是消费者采取购买行动的酝酿和准备。因此,心理变化的测评在广告效果测定中是一项极受关注的内容。 (4)行动效果。行动效果是指消费者受广告的影响所采取的购买商品、接受服务或响应广告诉求的有关行为。这是一种外在的、可以把握的广告效果,一般可以采取事前事后测定法得到有关的数据。但是一般来说,消费者采取购买行动可能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并非仅是广告宣传的效果,因此对这类效果的测评,也应考虑广告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 此外,广告效果还可以按照广告所使用的具体媒体,划分为印刷媒体效果、电子媒体效果、OD(户外)媒体效果、DM(邮寄广告)效果以及POP(售点)广告效果。 广告效果按影响方面划分为2 广告效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广告效果是指广告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即广告传播促进产品销售的增加程度,也就是广告带来的销售效果。 广义的广告效果则是指广告活动目的的实现程度,是广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变化的总和,它包括广告的经济效益,心理效益和社会效益。 广告效果的类别,按涵盖内容和影响范围划分,为传播效果,销售效果和社会效果。 按产生效果的时间关系划分,为即时效果,近期效果,长期效果。 按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的表现形式来划分,为到达效果,认知效果,心理变化效果和促进购买效果。 广告效果的特性时间推移性,效果累积性,间接效果性,效果复合性,竞争性。 拓展资料 "广告"一词是英文"Advertising"的译名。据考证,英文"Advertising"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Adverture,最初的意思是吸引人注意,带有通知、诱导、披露的意思。 后来Adverture这个词在中古英语时代(约公元1300-1475年)演变为Advertise,其含义拓宽为:"使某人注意到某件事"或"通知别人某件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17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广告一词因此得以流行,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历史的推进和人们对广告认识的加深,原来带有静止意义的名词advertisement,被人们赋予了现代意义,转化为具有活动色彩的词汇Advertising,广告已不单指某一个广告,其更多的是指一系列的广告活动。 也有人考证说,英文Advertising这个词来源于法语,意思是通知或报告。无论源于何处,广告这个词Advertising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概念,得以确定,并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广告效果按影响方面划分为3 广告效果的测定方法 实验法 在事前测定与事中测定部分已经涉及到此方法。这也几乎是事前测定与事中测定必用的主要方法。 采用实验法必须选择与目标销售区域或对象具有类似特征的实验范围与对象。对于接受实验者来说,一切都必须是全新的,不带任何假想地,甚至是一无所知地接受实验,这样才能使所获结果尽量接近真实。 问卷法 可以通过邮寄、报纸公开征集回函或访员上门访问进行。当然,如果能够许诺消费者某种好处,反馈率是相当可观的。这是一个比较费时、费力的方法,但测定对象覆盖面广,问题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比如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品牌忠实度等,都能够有所反应。这两种方法都是从消费者角度来进行广告效果的测定。 产品销售效果的分析 这是从广告主内部来测定的。这也是广告主最常拿来衡量广告运动效果的尺度。以产品销售额与广告费用之比,大致可看出广告运动最为直接最为短期的效果。这当中排除了其他影响销售额的因素。所以,销售额增减只是测定广告效果的一个参考,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应广告效果。 市场占有率变化描述 广告运动前产品在市场中的位置和力量,与广告运动后产品在市场中的位置和力量对比。这已是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考虑在内了。此法与分析销售额法极类似,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因素。 利润与利润率变化比较 广告是为了促进销售,但更深入一步讲,广告应该促进产品的利润实现。销售额是浮在水面上的花,利润才真正是沉在水底的果。事实上,企业能够享用的不是销售额,而是利润。利润率则是衡量付出与得到是否相当的天平。对广告实施前后的利润与利润率进行比较,在某种意义上比销售额分析、市场占有率描述都要来得尖锐。 广告效果测定的方向 广告效果测定需要测定广告行为对广大受众直接产生的效果,即广告的沟通效果。需要测定广告行为对企业促销所带来的效果,即广告的促销效果。还要测定广告的销售效果。
2023-09-02 09:06:201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是“魔弹论”时期,这个时期把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的传播效果看作是无敌的。下面我分享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1 ·传播源 ——网络传播消息、内容来源。是否及时真实是否客观准确, ·传播内容 ——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传播对象 ——即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又是对信息、讯息、媒体乃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者和信息反馈的来源。 传播学研究在受众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早期的“枪弹论”到后来的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等,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使传播者认识到,受众是复杂的、能动的行为主体。影响受众选择的有多种因素 (一)社会文化因素 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不同的受众对相同的传播内容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受传播的影响也不同。社会上不同的人组成了不同的阶级、阶层、团体、组织等,每个人都会隶属于其中不同的部分,受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等都受到其影响和制约; 反映在对传播内容的接受上就是相同社会类型的受众大体选择相同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并作出近似的反应。同时,受众所处的社会关系也会对其选择或排斥传播媒介的信息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的差异也影响着人们参与社会传播活动的方式、方法,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整体教育水平、文化生活方式都会对传播内容的正常流动造成影响。因此,受众对传播内容所产生的不同反响和态度,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影响。 (二)心理因素 受众的心理影响因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受众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心理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因为受众生活在不同团体,需要同环境保持一致,得到认可与接纳,以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或行为。所以,受众在接受媒介的传播内容时还要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正确认识受众之间存在的差异是解决优化传播效果问题的前提。一般来说,利害关系趋于一致的受众群,对于同一条信息会采取相近的态度,因此,大众传媒应该设定一个或几个社会群体作为诉求的对象,并针对这些受众来收集、整理、传播信息,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2 (一)传播媒介 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 (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 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复 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 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从传播类型来说,不同种类的传播其效果也不相同。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好,传通率最高,而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还不及它的一半,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 因而传播学家提出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说,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3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一)什么是传播效果 效果就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有效结果”一词,狭义上指的是行为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广义上则指这一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传播效果也有双重含义: 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微观) 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这是一个综合、宏观、长期的考察过程。(宏观) (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传播效果按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分为三个层面: ①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变化。 ③行动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积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环境认知效果: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也叫视野制约效果) 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播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非、善恶等的价值判断,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大众传播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英国学者P.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结合,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1)短期的预期效果。 “个人的反应”及“对媒介自主权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前者特指信息在个人身上引起的认知、态度和行动的变化;后者指的是一家或多家媒介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开展的说服性宣传运动。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个人的自发反应”及“集合的自发反应”。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 (3)长期的预期效果。 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计效果。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指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研究课题包括: a.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b.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c.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d.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e.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英国学者麦奎尔就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提出了三种主要理论: (1)常识理论, 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例如对电视节目好坏的评价等等。这种"理论"虽然是直观的和零碎的,但却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2)现场理论 ,也就是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理论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3)以传播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是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它既避免了“常识理论”的直观性和零碎性,又于“现场理论”的业务主义和商业主义倾向保持了距离。 麦奎尔的上述观点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在那里,由于媒介在资本和意识形态上的特殊利益,这三种理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关系。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在为人民服务和为国家发展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这个总目标下,这三者是统一的,也是应该统一的。
2023-09-02 09:06:301

传播主体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传播主体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传播主体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信息传播就是企业正确地使用各种传播媒介,及时地向公众传递有关企业的各种信息,及时有效地收集企业公众对企业的各种意见和了解他们的态度。下面来看看传播主体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传播主体对传播效果的影响1 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可信性包含两个因素:传播者的信誉,专业权威性。这两者构成可信性的基础。 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二)“休眠”效果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说明了,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在说服性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一面提示: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两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霍夫兰说服士兵确立持久战的信念的实验。 两种提示方式都取得了良好的说服效果。 对原来就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说服效果明显大于“两面提示”;而对原来持反对态度的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明显大于“一面提示”。 “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佳,“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者效果较佳。 (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反宣传”测验,在接触到“反宣传”后,原先接受“一面提示”实验的人几乎都受到了相反观点的影响,而那些原接受“两面提示”实验的人的态度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免疫效果”/“接种效果”:“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三)“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中” 几条一般结论: 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结论效果要好。 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应该明示结论。 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有能力充分理解论旨的场合较佳。 (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诉诸理性: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 诉诸感情: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效果。 每个人受理性和感情支配的程度有明显差异。正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并充分了解说服的对象,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五)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双重功效:1、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2、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 不同程度的“恐惧诉求”效果不一样。“敲警钟”须掌握分寸、切合实际。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传播对象的属性包括:1、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2、人际传播网络3、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4、人格、性格特点5、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 (一)意见领袖的作用 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 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 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分布于社会上社会群体和阶层中。 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现代都市社会中,以“单一型”为主,在某个特定领域很精通或享有一定声望的人便可扮演意见领袖角色,在不熟悉的领域则是一般的被影响者。传统社会或农村社会中,以“综合型”为主。 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接触量大。 (二)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的影响: 考察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有两个基本视角:1、作为现实社会关系网络的群体2、作为个人行为的精神依托点的群体,即由过去和现实的群体归属关系所产生的观念、价值、行为准则的内在化,统称为“群体规范”。 拉扎斯菲尔德“IPP”指数分析证实此点 (三)受传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 个人的“可说服性”:“容易”或“难以接受他人劝说的个性倾向。 说服性包含几个方面:1、于特定主题相关的可说服性2、与特定议论或诉求形式相关的可说服性3、一般可说服性。 贾尼斯,从自信心角度对个性倾向与一般可服性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自信心假说: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低之间存在着切的关系,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 传播主体对传播效果的影响2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一)传播媒介 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 公众对媒介选择的这两个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式: 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选择或然率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而与费力程度成反比。所以公关工作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媒介传播信息,选择不当就有可能接收不到或者没有影响。 (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 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复 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 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从传播类型来说,不同种类的传播其效果也不相同。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好,传通率最高,而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还不及它的一半,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 因而传播学家提出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说,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 传播主体对传播效果的影响3 传播的构成要素: 1、传播主体——传播者; 2、传播客体——受传者;(或受众) 3、传播信息 ——内容; 4、传播渠道——媒介; 5、传播效果——反馈。 信息传播就是企业正确地使用各种传播媒介,及时地向公众传递有关企业的各种信息,及时有效地收集企业公众对企业的各种意见和了解他们的态度。信息传播过程是一种信息分享过程,双方都能在传递、交流、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分享信息,在双方的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取得理解,达成共识。 扩展资料: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 研究传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乐。首先了解人于人怎样建立关系。 传播意义: 1、人们彼此关怀,共享世界的方式:意义和情感的构成。 2、确证自我的方式:生存坐标,路标 3、社会调节的方式:观察,守望,决策,社会运行的保障。
2023-09-02 09:06:501

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要素有哪五个?并举例说明

1948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补充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的公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公式描述的虽然是单向传播现象,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传播过程的简易的模式.因为其中包含了构成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经历了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全过程,因此,也应当包含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对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传播五要素稍加改变,就形成了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要素:公共关系传播者、公共关系传播内容、公共关系传播渠道、目标公众以及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2023-09-02 09:06:592

对传播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

对传播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 对传播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对传播效果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四个,这四个都可以说是比较重要也是比较大的,难分伯仲,以下分享对传播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 对传播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1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一)传播媒介 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 公众对媒介选择的这两个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式: 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选择或然率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而与费力程度成反比。所以公关工作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媒介传播信息,选择不当就有可能接收不到或者没有影响。 (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 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复 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 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对传播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2 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1、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 传播者把关行为必然受所处社会的政治体制的制约。我国传播者的行为(把关)也是要在符合我国政治要求的情况下进行。 在任何性质和形态的社会中,这一影响因素都是把关人把关时必然考虑的基本因素。 2、经济因素 这是指把关人把关时所必须估计的由信息而带来的经济压力。把关人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最终将影响到他及其所在的媒介组织的经济目标的实现。 3、社会、文化因素 这包括两层含义,即社会价值标准体系和文化开放程度。 把关人在进行把关的时候,是否以社会所认可和推崇的.社会价值标准体系为标准,对传播效果,乃至社会发展都影响重大。把关人在过滤、加工新现象、新事物的新信息时,与社会文化的开放程度直接相关。 4、信息自身的因素。 即信息自身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 5、组织的自身因素。 传播组织的目标、对象、功能、重点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把关中必然考虑传播组织的各种要求、规范、传统、标准等进行把关。 6、受众因素。 传播的目的,也可以说把关的目的在于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有效的受众。 7、技术因素。 技术条件、技巧水平与要求等也直接影响着传播者的把关,特别是把关过程中的制作信息和传播讯息环节。 8、传播者个人因素。 传播者个人因素中有三项因素对把关的影响较大: 首先是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其次是个人的个性特征,包括其个性、创造力、经验、能力等等; 第三是个人的传播方式,包括个人编码方式与水平、个人的传播能力等等。 对传播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3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群体传播不仅与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它还对群体意识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群体意识包括群体归属、群体感情、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等方面的内容,群体意识的形成对群体来说非常重要,它形成以后,会对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作用,是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 而这种群体意识的形成就是群体传播作用下的结果,可以说,离开了群体传播,群体意识就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来说,信息的流量大,意味着信息覆盖面广,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 另一方面,信息的流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都拥有传播的机会等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双向性强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一句话,群体的凝聚力更强。 反之,群体意识形成以后,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认为,群体意识虽然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为个人所吸收,但总体上仍然属于一种集合意识,这种集合意识往往对群体传播的结构和流程发生重要作用。
2023-09-02 09:07:171

互联网传播对传统新闻媒体造成什么冲击?

互联网的崛起给报纸、电视以及杂志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x0dx0a据有关统计,约1/3阅读在线电子新闻的用户对传统媒体失去了兴趣,电视收视率下降了35%,广播收听率下降了25%,报纸购买率下降了18%。另据美国Paragon研究公司的调查显示:1998年13%的美国家庭因上网而退掉了订阅的报纸。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传播以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给传统媒介带来巨大的压力。x0dx0a一、传统媒体自身存在的不足x0dx0a传统的三大媒体中,报纸是以文字传播为主,在传播信息过程中,至少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在报道复杂的新闻事件过程中,记者只能采取单一的的报道方式,即用文字来表达,对客观的新闻事件需要做主观地概括描写,难免与客观事实有所差距;第二,受版面限制,新闻信息的容量有限,只能截取最有新闻价值并迎合大多数人阅读取向的信息,因而缺乏新意,不能全面满足各个不同层面受众的阅读需要;第三,受出版时间的限制,报纸新闻的更新速度最快只能以“天”为单位,虽然也可以用“号外”、“增刊”的方式补充重要的新闻信息,但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报纸的新闻时效性远落后于网络;第四,报纸的发行量受到地域的限制,导致新闻源有限和传播效果覆盖面有限;第五,印刷的报纸存储繁琐,不便受众收集整理保存,造成后期的检索寻找信息十分麻烦。x0dx0a广播主要以声音传播为主,其先天不足表现为,一是声音稍纵即逝,不易于记忆和保存;二是在视觉上缺乏直观、生动的形象;三是听众只能按照电台的播出顺序收听,而且不能回放和选择;四是无线传播极易受天气、接收方位、接受设备、建筑物、各种电池波等干扰,声音忽大忽小,影响受众的收听效果。x0dx0a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最大优势是声画结合,但与网络媒体相比还是存在以下劣势。第一,表现形式不够丰富。网络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可以结合传输文字、图表、图片、声音、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而电视只有声音和图像。第二,电视新闻受节目时间的严格限制,只能在规定的栏目规定的时段内传播规定的信息。第三,在播出其它形式的电视节目时,即时的新闻信息只能以字幕的方式出现在屏幕的下方,既影响传播效果,又往往不能满足受众对该条新闻的更具体,更全面的信息需求。最后,电视和广播一样,不能反复收看。x0dx0a单向传播是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的媒体的致命弱点。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机构把信息传播给受众,没有受众的信息反馈这一环节,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缺少公开就信息发表意见的途径,没有反馈没有互动使得受众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致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x0dx0a二、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冲击x0dx0a1、网络媒体的开拓创新给传统媒体带来压力x0dx0a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从传统媒体上获取信息。手机从单一的通讯工具变为可以上网阅读,接收彩信,飞信,定制新闻的真正媒体;互联网则推出网络电视、网络广播、博客、播客、弹窗、电子杂志,论坛,空间等各种新的功能作为传播手段。这些“新花样”无疑为各个层次受众更多方便获取信息的途径。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则显得无动于衷或行动迟缓,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被动甚至无可奈何疲于应付。x0dx0a2、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争夺受众优势明显x0dx0a受众的普遍心理是求新求异的,尤其是为数颇多的青年群体,对信息的需求量极大,喜爱新生事物,关注变化动态。他们将兴趣、视线、时间更多地转向网络媒体。有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手机用户达4.55亿户,2007年初网民数量达到1.32亿。与手机和互联网的用户或受众数量直线上升相比,是除了电视受众基本稳定外,报纸、杂志、广播的受众则明显下降。道理很简单,一块蛋糕,网络传媒切多了传统媒体必然就少,受众规模就会减少,原有受众流失不言而喻。x0dx0a3、网络媒体抢夺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加剧x0dx0a网络媒体的受众阅读率(点击率)既可精确统计又直观可见,企业投放多少广告,有多少人点击阅读一目了然。这一特性迎合了企业的营销心理,并逐渐成为企业整合营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诺基亚、佳能等国际品牌,正逐渐减少对电视广告的投放,而对基于互联网、手机新媒体、卖场视频等媒体的投放将增加。随着网络媒体受众的不断增多,网页弹窗,网页链接,网页广告等已经成为网络媒体抢夺传统媒体广告市场的重要利器。x0dx0a4、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更能吸引投资商x0dx0a2007年中国网络媒体受到投资市场关注,PPLive、土豆网等均获得巨额投资。传统媒体的问题在于增长空间狭小,名牌媒体霸占严重。而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传播优势、用户潜力、营销能力等潜在商业价值,更能受到投资商的关注与青睐。x0dx0a5、网络媒体多方挤压迫使传统媒体改革应对x0dx0aWeb2.0等技术的使用使网络媒介趋向傻瓜化,更多人群将加入到网民的行列中;任何人都可以申请QQ号,浏览新闻,开设空间主页,博客,可以发歌曲,传视频,写文章。手机逐渐向下层普及,已经成为低端消费品。这些新的功能对传统媒体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式的威胁,传统传媒必须主动改革积极应对守住阵地。x0dx0a三、传统媒体应对网络媒体的策略x0dx0a1、继续发扬传统优势x0dx0a网络媒体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传统媒体同样具有专业化的新闻队伍、长期形成的品牌影响力、广阔的信息渠道以及丰富的经验等优势,这是网络媒体在短期内难以超越的。信息时代的网络信息如此巨量,使得读者宝贵的时间逐渐浪费在各种来源不明、良莠不齐的信息当中。面对信息过量,我们不得不谨慎地区分哪些是我们关注的,哪些是无聊的噱头,哪些又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假如有一个权威的信息处理媒介,它具备敏锐的判断力,道德的约束力和高尚的品味,我们的焦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其实传统媒体一直对自己在信息量、检索力、互动性等方面的弱势耿耿于怀,但是人无完人,也不可能存在什么具有绝对优势的媒介,发扬自己的优势比弥补自己的弱势要容易而有效得多。x0dx0a然而信息时代传统媒体的优势就在于此: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能够正确地引导舆论。特别是对于政治新闻等严肃性新闻,传统媒体更是处于垄断地位。大众传媒肩负着意识形态使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它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x0dx0a2、适度进行细分融合x0dx0a从最初的报纸网站、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数字电视,到新兴的手机报,将自己的内容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传播一直是传统媒体的探索之路。国内已经有许多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有自己的网站了,未来可能会有博客、播客甚至手机客户端,这是传统媒体细分的体现。近几年,面对网络媒体的强势,出版界悄然兴起了“减版潮”。面对网络的海量信息与易检索的性质,如果报纸还试图以繁琐的信息优势来应对与网络的竞争,这无疑是不妥当的,这是传统媒体融合的体现。x0dx0a3、融合应以由网络媒体牵头x0dx0a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融合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把文字、图片、动画、图像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新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网络媒体仰仗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资源优势实现对信息的整合,而传统媒体也可凭借网络强大有力的技术臂膀优势互补,然而这样的媒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融合的尝试要以一系列的牺牲为代价,具有品牌历史以及臃肿机构的传统媒体尾大不掉,常常在本职与拓展之间疲于奔命,分身乏术,以致资金流失,品牌打折。笔者认为,如果选择融合,则应该由网络媒体牵头,他们机构灵活、观念新颖,在新事物的推广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手段。x0dx0a4、顺应细分的必然趋势x0dx0a美国著名营销学家阿尔·里斯一直坚持细分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差别创造价值,市场的淘汰制也验证了里斯的预言。网络媒体正是通过细分受众,满足个性化需求来争取受众的。广播也是通过其“窄播化”的改进成功度过了电视出现后带来的危机。x0dx0a5、以个性特征凸显优势x0dx0a信息时代的难题不是技术,而是内容。在各种新旧媒体激烈争夺的生态环境中,要博得一方生存空间,传统媒体必须扬长避短。当网络媒体擅长于及时滚动报道时,传统媒体应深入到问题本质,进行追踪报道;当网络媒体抓住与受众平等双向沟通时,传统媒体就要承担起官方渠道的权威传声筒;当网络媒体以海量信息以及方便检索吸引受众时,传统媒体就要精简信息,浓缩就是精华;当网络媒体呈现各方观点,将新闻立体化呈现时,传统媒体就要努力开掘信息的深度,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帮助读者从深度和广度上把握社会脉搏。x0dx0a6、善于发掘信息资源x0dx0a传统媒体一方面应将自身原有的人力资源优势、资金优势、公信度优势、新闻采集优势等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传统媒体更不应该盲目融入网络媒体,应该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在如何查找、辨别、选择、加工网络信息方面进一步研究开发。这既是时代发展,市场竞争对传统媒体提供的新的要求,又是传统媒体利用现有优势资源,进一步拓展服务市场的有效途径。x0dx0a7、坚持品牌制胜原则x0dx0a传统媒体会不会被网络媒体所替代尚不得而知,但是传统媒体绝对需要警惕自己同行的竞争。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打造强势品牌,只有品牌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强势媒体,应当拥有非常确定的目标市场,与其他媒体有着清晰的差异空间,巩固相对稳定的铁杆受众群体,才会具备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立于不败之地。x0dx0a综上所述,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彼此影响,相互促进。网络媒体势不可挡,将逐步成为对二十一世纪文化、经济、社会生活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新型媒体。传统媒体面对网络媒体强有力的冲击,是坐以待毙还是与狼共舞?笔者以为,网络媒体虽然势头迅猛,但弱点也十分明显。网络给每个人提供了随意发散消息的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虚假信息,糟粕信息,炒作,噱头的产生,从而使不少受众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舆论导向产生了怀疑。另外,传统媒体应放下架子,在坚持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的同时,寻求“多元化”、“多媒体”发展新路。伸出橄榄枝与新型媒体一道相互学习、互助互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并肩笑迎中国二十一世纪新闻传播的崭新时代。
2023-09-02 09:07:261

如何看待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使用

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特点  1、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微博、微信是当下发展最快的新媒体形式,与传统的新闻网站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传播速度和便捷性。从传播途径来看,微博微信能引起人们的广泛传播和欢迎,证明它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比如思想需求、心理要求、审美或者其他方面的利益需求等。从表现手法上看,发表微信、微博的方式方法非常便捷,受到的限制极少,大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分享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物或者关注焦点,并抒发自我情感以及对社会事件的看法。随时关注、发送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因此,简单的交流形式迅速转化为快速、高效的传播模式。  2、无可替代的便捷性与及时性  随着3G、4G网络和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企业个人,只要有介质(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都可以无限畅聊微博微信。微博微信事实上因其便捷性和及时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公司企业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快速发布产品相关信息,完成不同层次的营销目标。南非世界杯期间,伊利与新浪微博深度合作推广“营养舒化奶”,在“我的世界杯”模块中,让用户可以披上自己支持球队的国旗,在微博上为球队呐喊助威,把“营养舒化奶”的特点与世界杯元素相结合,借此打响品牌知名度,让球迷产生品牌联想,快速形成市场占有度。活动期间,在新浪微博的世界杯专区,有两百万人参与活动,相关的博文也突破3226万条。这种影响力和参与规模是传统的线下活动难以比拟的。  3、传播效果更加明显化和丰富化  企业运用新媒体的网络传播模式,创造企业的品牌价值,并以增强盈利能力为主要目的。在企业品牌的传播中,方式方法也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能加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认同,并最终催化为购买意愿。从传统的销售模式我们可以看出,评估产品品牌价值和传播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人工去收集分析数据,才能最终确定。而在新媒体的形势下,传播效果可以更加明显化,企业可以更加直观的判断品牌营销效果,通过分析管理微博微信的相关数据,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调整方案策略,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完成多样化、全方位的营销和品牌传播。  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品牌传播中的必要性  1、企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高速有效费用低廉的传播方式,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当下极其重要的一个传播渠道。各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通过这一渠道使广大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品牌有全新的认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获得优势,提升消费者品牌忠诚度。随着观念与技术的进步,微博微信正在成为商家品牌营销的重要平台。  2、多媒体网络接收者的需要  品牌传播是一个品牌成功的重要一环,产品定位也让企业深刻的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今,微博微信的品牌营销策略,是企业全方位考虑消费者的需求、挖掘潜在客户的主要渠道。微博微信与传统的营销模式不同,它不但能让每个人分享信息,还能及时,迅速,便捷的和消费者进行互动。通过微博吸引粉丝关注,将目标受众催化成购买者,从而达到获得实际收益的目的。  企业运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一方面是市场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消费群体细分化的需要。虽然一些品牌在建立初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根据消费者不同的特点,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提升市场份额,吸引不同层面的消费者。品牌建设初期,消费者对产品还没有清晰的认知,因此,需要企业多方面的开展营销活动,吸引消费者眼球,实现消费者认知。“凡客诚品”联合新浪微博赠送VANCL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他们在微博上推出1元秒杀原价888元衣服的抢购活动,并联合姚晨和徐静蕾等名人就VANCL的产品进行互动,同时还有VANCL服装设计师讲述产品设计的背后故事,幕后团队对于关注话题中检索到的网民对于凡客的疑问,第一时间予以解答,高质量地实现了活动的目标。  三、打造独有品牌创新需要  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品牌竞争将成为主导。因此,企业为了品牌营销,会采取一系列的广告、微信、微博等传播方式对产品进行宣传,以达到企业品牌传播的目标。一些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困难很多,打造独有的品牌是解决其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在优胜略汰的市场环境中存活下来。新媒体的特性,为初创及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缩短了进入市场的时间,为打造独有品牌提供了更方便的平台。  四、品牌营销渠道需要  从传播学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微博微信现如今已经成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人们多渠道的获取资源信息,给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由于社会化的信息具有开放性和传播范围广泛等特点,能充分满足消费者和企业双方共同的需要。随着3G、4G网络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力量不可小觑,它正逐渐代替传统的网络。而企业也从中看到了无限的市场潜力。因此,微博微信的传播日益成为品牌营销的重要渠道。  结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得以生存,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结合手段和理念的创新,全方位的整合传播资源,推进品牌营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独有的企业品牌形象。在新媒体阵营中,微博微信将是不可替代的传播手段。
2023-09-02 09:07:422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个人的思想或者感情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下面为大家分享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1 (一)传播媒介 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 公众对媒介选择的这两个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式: 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选择或然率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而与费力程度成反比。所以公关工作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媒介传播信息,选择不当就有可能接收不到或者没有影响。 (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 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复 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 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从传播类型来说,不同种类的传播其效果也不相同,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好,传通率最高,而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还不及它的一半,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 因而传播学家提出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说,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2 一、传播媒介: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 1、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 2、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 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 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 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三、信息的重复 : 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 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 活。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 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 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五、从传播类型来说, 不同种类的传播其效果也不相同。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 好,传通率最高,而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还不及它的一半,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 六、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 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 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 七、因而传播学家提出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 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 说,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传播效果研究,主要指的是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研究,它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从20世纪初到现在,传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是“子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 (2)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该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 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解释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理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这种理论对我们理解效果问题的全部复杂性是有益的。 但是,这种研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从60年代末开始“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批评的矛头并不是指向过去的实证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而是它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整体的缺陷。 这些缺陷就是:首先,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它只考虑了具体传播活动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为第三个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以及“培养分析”等等。 他们有几个共同点:第一,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力的有力性;第三,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 这些理论的产生既是对“有限效果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媒介,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拥有高度的现场感和实时性,其效果和影响需要新的效果理论来说明。 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023-09-02 09:07:532

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是哪些?

1、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 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 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不过个人认为,还可以加上第三人效果the third person effect理论)2、议程设置”这一理论,在学术思想上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是一脉相承的。李普曼认为存在于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看法,与现实相比,这种看法总是不完整的,并且通常是不准确的。我们的行动是对这个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不是对真实环境的反应。而新闻媒介是“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图画”之间的桥梁。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多通过媒介来进行。同时,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有很多,新闻媒介没有能力去采集新闻信息,也没有能力将所有的新闻都告知公众,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只能根据职业规范,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报道。所以,媒体可以通过报道某些特定的新闻事件,以及通过新闻的顺序以及长短等影响我们对于新闻事件及其重要性的说法。但是,对于公众关心的议题而言,新闻媒介并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或是认识渠道。议题也可以分为显性议题(obstrusive issue,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议题)以及隐性议题(unobstrusive issue,人们只能通过媒介了解的议题)。而大量的案例表明,对于隐性议题,新闻报道会产生很强的议程设置作用,而对于显性议题,新闻报道则没有这种作用。议程设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包括议题(object)和属性(attribute)议程设置两个层次。多数的议程设置的研究单位通常是一个公众议题,并且进行分析的基础议题对象(object)——这个词与社会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态度对象(attitude object)一词同义——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大众传媒的确在影响着人们想什么的问题。另外,因为同一议程中的不同议题都具有多重属性(attributes),并且这些属性也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因此诸如媒介可以影响新闻事件重要性排序的现象表明,媒介不仅能够告诉人们想什么(what to think about),而且还能告诉人们怎样想(how to think about)某些议题。如在大选举过程中,为某一职务而竞争的候选人名单是对象议程,新闻媒介对各候选人的描述和候选人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则是属性议程。而属性议程设置与框架理论(framing)常常联系在一上进心,他们关注的都是传播者和受众在描述新闻议题时所采取的视角。此外,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相应地引发公众人物和其他事物的看法,媒介在这个过程中还发挥了预示作用(priming)。大众传媒着重对某些对象及其属性的报道与受众持某种观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媒介的着重报道对公众意见的形成与表达起到了预示作用。
2023-09-02 09:08:251

传播学16个效果理论是什么?

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 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 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是通过汇集各种观点和方法论来研究各种传播活动的学科,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拉斯韦尔拉斯韦尔是政治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政治学协会主席、国际法协会主席、国际政治心理协会名誉主席。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一篇篇幅不大但影响巨大的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此文可谓传播学的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勒温心理学家,既是心理学中完形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社会心理学中团体动力学的创始人,而且由于率先将类似自然学科的试验方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把关人”理论。霍夫兰他对于传播学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将心理实验的方法引入了传播领域,另一方面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从而成为否定早期“子弹论”重要依据。“劝服法”改变“态度”。霍夫兰是通过实验法测量态度改变的程度并以此验证传播效果的先驱者。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他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著称的社会学家。其贡献:其一,两级传播理论。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上的一小部分人,由于这些人在传播中表现活跃,被称为“意见领袖”。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
2023-09-02 09:08:371

什么是传播效果

关于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这一传播效果的界定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即把信息共享、兴趣养成、知识承接、情绪反应、审美愉悦、认同一致。态度转变和行为改变等都纳人传播效果之列。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广义,传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狭义,是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 含义: 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编辑本段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效果又可以分为不同层面,根据学者们大体一致的看法,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上述三个层面既体现在具体的、微观的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在综合的、宏观的社会传播过程中。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 1、环境认知效果。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的。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的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播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效仿的对象。只要我们观察一下现代社会中的流行现象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媒,都具有上述三个层面的社会效果。不过,由于它们制度基础的不同,两者向人们揭示的世界、倡导的价值和行为模式的内容是有本质区别的。
2023-09-02 09:09:051

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分哪些层次?

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这一传播效果的界定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即把信息共享、兴趣养成、知识承接、情绪反应、审美愉悦、认同一致.态度转变和行为改变等都纳人传播效果之列.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广义,传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狭义,是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效果又可以分为不同层面,根据学者们大体一致的看法,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2023-09-02 09:09:151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在传播学哪一页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3.1万分享收藏职Q小助手官方认证职Q平台账号关注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具体内容如下:1、环境认知效果: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的。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2023-09-02 09:09:231

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分哪些层次?

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这一传播效果的界定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即把信息共享、兴趣养成、知识承接、情绪反应、审美愉悦、认同一致。态度转变和行为改变等都纳人传播效果之列。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广义,传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狭义,是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 效果又可以分为不同层面,根据学者们大体一致的看法,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2023-09-02 09:09:341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传播的效果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意识层、行动层,有限效果论针对的是人的行动层面,而适度效果论针对的是认知层面。以下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1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一)传播媒介   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   公众对媒介选择的这两个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式:   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选择或然率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而与费力程度成反比。所以公关工作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媒介传播信息,选择不当就有可能接收不到或者没有影响。    (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   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复   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   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从传播类型来说,不同种类的传播其效果也不相同。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好,传通率最高,而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还不及它的一半,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   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因而传播学家提出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说,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2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魔弹效果论,魔弹论。   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40年。   观点: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2、有限效果论。   时间:20世纪40年代。   观点:有传播研究学者开始提出传播的“有限效果论”或“适度效果论”。这一理论认为:很多情况下,大众传播工具并不能够直接改变个人的意见、态度或行为,所以,也就不应承担犯罪或其他不良社会现象的直接责任。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又进一步提出“固执的传播对象”的观点,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消极的“靶子”,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    3、适度效果论   时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观点: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得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4、强大效果论。   时间:20世纪70年代后   观点: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个含义和三个层面:    1、双重含义。   ①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②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方向、多大程度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2、三个层面。   既体现在具体微观的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在综合宏观的社会传播过程中。   ①认知层面效果:作用于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人们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③行为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3    简述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阶段    一、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科学性 是一种有理论指导,有控制手段的程序化的科学认识活动。   主要表现:A、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   B、过程:可靠的控制手段   C、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   D、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   2、操作性 非常注重实际问题的探讨   表现: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上,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   3、综合化和定量化 综 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定 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二、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1、历史的观点   2、机率的观点   3、系统的观点    三、传播学研究的建构类型与一般程序   1、传播学理论建构的类型和方法   归纳理论   演绎理论   机能理论   模型   2、一般程序   6个   4、2 抽样调查法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与特点   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总体: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   总体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   样本指标:从样本的统计计算中得到的指标。   抽样推断:从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的过程。   特点:   推断总体的目的性   推断形式的整体性   样本抽取的随机性   抽样误差的可控性    二、抽样的基本程序   1、界定调查总体   从4个方面加以定义:内容(调查对象的性质)   单位   时间   空间范围   2、编制抽样框   指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一份详细名单。   3、设计和抽取样本   4、样本代表性评估    三、抽样的几种形式    1、随机抽样形式 就是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   简单随机抽样   等距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   整群随机抽样   多阶段随机抽样    2、非随机抽样形式   偶遇抽样   判断抽样   需求抽样   定额抽样    四、样本量的确定,考虑四个因素   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   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   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要求   4、3问卷调查法    一、问卷及问卷调查特点   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是现代社会调查中最常用的一种搜集资料的工具。主要用于受众调查和传播效果调查。   特点:   标准化   匿名性   操作性
2023-09-02 09:09:421

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传播效果研究,主要指的是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研究,它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从20世纪初到现在,传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是“子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 (2)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该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解释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理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这种理论对我们理解效果问题的全部复杂性是有益的。 但是,这种研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从60年代末开始“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批评的矛头并不是指向过去的实证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而是它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整体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是:首先,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它只考虑了具体传播活动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为第三个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以及“培养分析”等等。他们有几个共同点:第一,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力的有力性;第三,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些理论的产生既是对“有限效果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媒介,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拥有高度的现场感和实时性,其效果和影响需要新的效果理论来说明。 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023-09-02 09:09:501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传播效果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这是一个综合、宏观、长期的考察过程。下面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1 (一)传播媒介 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 公众对媒介选择的这两个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式:选拔或然率= 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选择或然率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而与费力程度成反比。所以公关工作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媒介传播信息,选择不当就有可能接收不到或者没有影响。 (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 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复 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 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从传播类型来说,不同种类的传播其效果也不相同。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好,传通率最高,而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还不及它的一半,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 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因而传播学家提出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说,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2 1、社会因素。 这主要是从影响传播效果的速度和范围来讲。人类有史以来的传播活动经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最早是口语传播,接着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文字传播,这两个阶段发生在现代文明之前,现代以前的人类传播活动范围小,信息少,传播目的性较单一。 传播信息所花费的时间较长,速度慢,传播效果非常局限。原因是因为当时传播手段的落后,只有烽火、刻石、驿马、信鸽等。这些传播手段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进入现代文明时期后,人类的传播活动就发展成了大规模复制信息的印刷传播,到最后甚至进步为将全球日益连为一体的电子传播。其中电子传播又经历了广播、电视和网络。 尤其是互联网产生以后,信息传播可谓是不再受时间、空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出现,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信息来源广了,参与信息传播的人多了,信息量大了,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不再是单一的一对一模式,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需要有目的性的选择,还可以多重、多向性选择。 此时,大众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速度也快,更主要的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身份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传播者同时可以是其他信息的接收者,受传者亦可同时传播其他信息,成为传播者,两者是互逆性的关系。此时的大众传播就像沉默的螺旋,传播者与受传者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 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甚至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时,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所以大众传播效果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2、人为因素。 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人为因素又可分为两种: (1)信源发布者。西方学者霍夫兰等人曾经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可信度效果概念,就是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信源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低。 而可信性包括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第二是专业权威性。根据受传者在接收信息时存有的求真心理,即信息真实可信。信源发布者的信誉和专业权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播效果。 另外,受传者还存有求新:信息新颖引人;求短:信息短小精悍,简单明了;求近:信息在生活、地域、情感、认识、知识等方面贴近受传者等心理,针对受传者的心理特征,传播者发布信息的迅速及内容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2)受传者。受传者即传播对象,传播对象的属性通常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人际传播网络;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人格、性格特点; 个人感情的经验和经历等,这些因素一定程度影响着受传者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从而影响传播效果。例如:受传者的个性决定传播效果。“自信心假说”提出者贾尼斯的话说的就是,自信心的强弱与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 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除受传者的个性外,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还有个人信息行为的特性。信息行为指的是个人寻求、接触和处理信息的各种行为。受者不仅选择性地接受信息,还会因各种原因主动地寻求和使用信息。 受者寻求信息的动机主要包括:消遣、填充时间、寻找情报、解决疑难或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他们一般选择与自己观念一致、自己需要、关心的信息接受。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3 让信息接收者相信和“接受”信息发出者的“意图”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 商品的营销推广效果难也就难在这里,但是总会有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关键是要懂得掌握底层原理和方法。 广告营销宣传中经常会使用“不可信文本”来传达信息发出者的意图,从而让信息接收者接受这一意图。 比如:当你在超市中看到某个品牌方便面包装上有巨大的牛肉块图片时,你是不是很有想吃的冲动,这就是一种使用“不可信文本”来表达传递者意图的行为,但是你会接受这样的意图。 这是一个典型的“诚信意图”使用“不可信文本”的营销套路,消费者会选择愿意接受。(面里确实有牛肉,只是没有那么大块而已)。 比如:房地产开发商通常会在销售楼盘营销中心使用大量气质高雅的帅哥,美女作为服务接待人员,在样板房中设计呈现非常温馨或奢华的家庭场景效果,让你感受到购买其房子将会实现的美妙的生活。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使用“可信文本”表达出“不诚信意图”的营销套路,但是多数购房者都会相信并接受这个意图(看到的设计都是真实可信的文本,但是实际购房后的生活场景不会是这样的)。 “发出者的意图,文本意义,接收者的解释意图”是影响传播效果的三个要素,只有研究透彻这三个因素才能得到改善方案。
2023-09-02 09:09:581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一)传播媒介   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 公众对媒介选择的这两个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式:          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选择或然率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而与费力程度成反比。所以公关工作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媒介传播信息,选择不当就有可能接收不到或者没有影响。   (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   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复   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   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从传播类型来说,不同种类的传播其效果也不相同。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好,传通率最高,而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还不及它的一半,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因而传播学家提出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说,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希望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加油
2023-09-02 09:10:073

网络传播效果受哪些因素影响

  主要有四个因素  ·传播源  ——网络传播消息、内容来源。是否及时真实是否客观准确,  ·传播内容  ——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传播对象  ——即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又是对信息、讯息、媒体乃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者和信息反馈的来源。  传播学研究在受众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早期的“枪弹论”到后来的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等,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使传播者认识到,受众是复杂的、能动的行为主体。影响受众选择的有多种因素  (一)社会文化因素  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不同的受众对相同的传播内容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受传播的影响也不同。社会上不同的人组成了不同的阶级、阶层、团体、组织等,每个人都会隶属于其中不同的部分,受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等都受到其影响和制约,反映在对传播内容的接受上就是相同社会类型的受众大体选择相同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并作出近似的反应。同时,受众所处的社会关系也会对其选择或排斥传播媒介的信息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的差异也影响着人们参与社会传播活动的方式、方法,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整体教育水平、文化生活方式都会对传播内容的正常流动造成影响。因此,受众对传播内容所产生的不同反响和态度,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影响。  (二)心理因素  受众的心理影响因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受众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心理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因为受众生活在不同团体,需要同环境保持一致,得到认可与接纳,以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或行为。所以,受众在接受媒介的传播内容时还要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正确认识受众之间存在的差异是解决优化传播效果问题的前提。一般来说,利害关系趋于一致的受众群,对于同一条信息会采取相近的态度,因此,大众传媒应该设定一个或几个社会群体作为诉求的对象,并针对这些受众来收集、整理、传播信息,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2023-09-02 09:10:171

广告传播效果的测定包括

广告传播效果的测定包括评分法和回忆测试法。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效果又可以分为不同层面。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传播效果即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2023-09-02 09:10:251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传播效果研究,主要指的是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研究,它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从20世纪初到现在,传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是“子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 (2)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该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解释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理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这种理论对我们理解效果问题的全部复杂性是有益的。 但是,这种研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从60年代末开始“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批评的矛头并不是指向过去的实证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而是它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整体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是:首先,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它只考虑了具体传播活动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为第三个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以及“培养分析”等等。他们有几个共同点:第一,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力的有力性;第三,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些理论的产生既是对“有限效果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媒介,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拥有高度的现场感和实时性,其效果和影响需要新的效果理论来说明。 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023-09-02 09:11:151

影响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影响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影响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有哪些,传播效果是一切传播活动的根本,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一切传播活动都是为了特定的目的,但是一些因素会影响传播,以下分享影响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影响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有哪些1    1.社会因素。   这主要是从影响传播效果的速度和范围来讲。人类有史以来的传播活动经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最早是口语传播,接着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文字传播   这两个阶段发生在现代文明之前,现代以前的人类传播活动范围小,信息少,传播目的性较单一。传播信息所花费的时间较长,速度慢,传播效果非常局限。原因是因为当时传播手段的落后,只有烽火、刻石、驿马、信鸽等。这些传播手段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进入现代文明时期后,人类的传播活动就发展成了大规模复制信息的印刷传播,到最后甚至进步为将全球日益连为一体的电子传播。其中电子传播又经历了广播、电视和网络。   尤其是互联网产生以后,信息传播可谓是不再受时间、空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出现,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信息。   信息来源广了,参与信息传播的人多了,信息量大了,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不再是单一的一对一模式,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需要有目的性的选择,还可以多重、多向性选择。   此时,大众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速度也快,更主要的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身份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传播者同时可以是其他信息的接收者,受传者亦可同时传播其他信息,成为传播者,两者是互逆性的关系。   此时的大众传播就像沉默的螺旋,传播者与受传者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   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甚至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时,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所以大众传播效果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2.人为因素。    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人为因素又可分为两种:    (1)信源者。   西方学者霍夫兰等人曾经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可信度效果概念,就是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信源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低。而可信性包括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   第二是专业权威性。根据受传者在接收信息时存有的求真心理,即信息真实可信。信源者的信誉和专业权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播效果。另外,受传者还存有求新:信息新颖引人;   求短:信息短小精悍,简单明了;求近:信息在生活、地域、情感、认识、知识等方面贴近受传者等心理,针对受传者的心理特征,传播者信息的迅速及内容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2)受传者。   受传者即传播对象,传播对象的属性通常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人际传播网络;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人格、性格特点;   个人感情的经验和经历等,这些因素一定程度影响着受传者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从而影响传播效果。例如:受传者的个性决定传播效果。“自信心假说”提出者贾尼斯的话说的就是,自信心的强弱与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   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除受传者的个性外,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还有个人信息行为的特性。信息行为指的是个人寻求、接触和处理信息的各种行为。受者不仅选择性地接受信息,还会因各种原因主动地寻求和使用信息。   受者寻求信息的动机主要包括:消遣、填充时间、寻找情报、解决疑难或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他们一般选择与自己观念一致、自己需要、关心的信息接受。   影响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有哪些2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一)传播媒介   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   公众对媒介选择的这两个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式:   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选择或然率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而与费力程度成反比。所以公关工作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媒介传播信息,选择不当就有可能接收不到或者没有影响。    (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   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   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复   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   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从传播类型来说,不同种类的传播其效果也不相同。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好,传通率最高,而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还不及它的一半,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   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   因而传播学家提出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说,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   影响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有哪些3    (一)传播者   传播者是健康信息传播的主体,具有收集、制作与传递健康信息,处理反馈信息,评价传播效果等多项职能。因此,传播者的素质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为了确保健康传播效果,传播者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良好的形象。   2、收集、选择对受者有价值的信息。   3、确保信息的准确、鲜明、生动、易懂、适用。   4、根据受者的特点,选择正确的传播渠道。   5、及时了解受者对信息的反应及传播效果,不断调整传播行为。    (二)信息   健康信息是指与人健康有关的信息,泛指一切有关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知识、技术、观念和行为模式。健康信息是健康传播者传递的内容,同样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因此,健康信息应具有以下特点:   1、符号通用、易懂 即信息传递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必须是通用的、易懂的,以避免传而不通。   2、科学性 科学性是健康信息的生命,是取得健康传播效果的根本保证。   3、针对性 健康信息的选择、制作、传递必须针对受者的需求和特点。   4、指导性 健康信息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告诉受者如何运用健康知识、技能,使受者自愿采纳健康的行为方式。    (三)传播途径   所谓的传播途径是指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在健康传播过程中,传播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传播途径对传播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    1、常用的健康传播途径   (1)口头传播:如演讲、报告、座谈、咨询等。   (2)文字传播:如报刊、杂志、书籍、传单等。   (3)形象传播:如图片、标本、食物、模型等。   (4)电子媒介传播: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幻灯、投影等。    2、选择传播途径的原则   健康传播者应因人、因地、因时地选择传播途径,以保证传播的效果。在选择传播途径时,健康传播者应遵循以下4项原则:   (1)准确性原则:保证信息能准确地传递至受者。   (2)针对性原则:针对具体受者、具体情况,选择传播途径。   (3)速度快原则:力求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至受者。   (4)经济性原则:在保证准确、有针对性、快速的基础上,考虑经济因素,尽量减少传播者与受者的经济负担。    (四)受者   受者是指信息通过传播途径所到达并被接受的个人或群体,大量的受者也称为受众。健康传播的受众是社会人群,他们因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健康信息、传播途径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健康传播者在制定传播信息、选择传播途径时,应重点考虑受者的心理特点及动机。    1、受者的心理特点 受者在接触信息时,普遍存在着“四求”的心理。   (1)求真:信息真实可信。   (2)求新:信息新颖引人。   (3)求短:信息短小精悍,简单明了。   (4)求近:信息在生活、地域、情感、认识、知识等方面贴近受者。    2、受者对信息的选择性   (1)选择性接受:受者一般选择与自己观念一致、自己需要、关心的信息接受。   (2)选择性理解:受者对信息的理解受其固有的态度、信仰影响。   (3)选择性记忆:受者对信息的记忆也是有选择性的。人们往往容易记住自己愿意、喜欢记忆的信息。    3、受者的动机 受者不仅选择性地接受信息,还会因各种原因主动地寻求和使用信息。受者寻求信息的动机主要包括:消遣、填充时间、寻找情报、解决疑难或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    (五)环境   健康传播的效果还受传播活动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1、自然环境如传播活动的地点、场所、距离、光线、温度、环境布置等。   2、社会环境如社会经济状况、文化习俗、社会规范、政策法规等。
2023-09-02 09:11:221

如何提高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一)传播媒介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公众对媒介选择的这两个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式: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选择或然率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而与费力程度成反比。所以公关工作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媒介传播信息,选择不当就有可能接收不到或者没有影响。(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复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从传播类型来说,不同种类的传播其效果也不相同。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好,传通率最高,而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还不及它的一半,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因而传播学家提出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说,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
2023-09-02 09:11:331

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初至30年代:“魔弹论”、“皮下注射论”2.40年代至60年代:“有限效果”理论或弱效果论3.60年代至70年代末:“适度效果”理论4.80年代以来:重回强效果理论(如议程设置、沉默螺旋、“知识沟”与传播效果沟)
2023-09-02 09:11:442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传播效果研究,主要指的是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研究,它为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构成了它的一个主要领域。从20世纪初到现在,传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是“子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 (2)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该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解释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理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这种理论对我们理解效果问题的全部复杂性是有益的。 但是,这种研究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从60年代末开始“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批评的矛头并不是指向过去的实证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而是它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整体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是:首先,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它只考虑了具体传播活动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为第三个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以及“培养分析”等等。他们有几个共同点:第一,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力的有力性;第三,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些理论的产生既是对“有限效果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媒介,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拥有高度的现场感和实时性,其效果和影响需要新的效果理论来说明。 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023-09-02 09:11:551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传播媒介  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公众对媒介选择的这两个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式:        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选择或然率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而与费力程度成反比。所以公关工作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媒介传播信息,选择不当就有可能接收不到或者没有影响。  (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  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复  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  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从传播类型来说,不同种类的传播其效果也不相同。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好,传通率最高,而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还不及它的一半,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因而传播学家提出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说,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
2023-09-02 09:12:112

传播学大课堂(11)传播效果和传播功能的区别

关于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2023-09-02 09:12:201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传播媒介、传播载体、传播速度!!!
2023-09-02 09:12:402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传播媒介  公众对传播媒介的要求一是要使用简便,易于掌握,易于得到;二是比较有效,即它的使用效果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承认,特别有效时,即使使用、驾御上有一定难度,人们也会努力去得到或掌握它。公众对媒介选择的这两个因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式:        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选择或然率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而与费力程度成反比。所以公关工作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媒介传播信息,选择不当就有可能接收不到或者没有影响。  (二)信息的内容与表现方式  信息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的信息是否为受者所关心、感兴趣,是否重要、新鲜,是否可靠、可信,这一点是受者价值判断的中心点,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公关人员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与受者的相关性以及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观点的客观性、科学性。  除去内容自身的要求外,内容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形式、方法不当,再好的内容也难以传播出去,可能还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表现方式包括从传播者的形象、权威性,内容的结构、节奏、变化,到遣词造句的方法、语气、语调等方方面面。  (三)信息的重复  一个人接触某一信息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接受它。同样的信息多次发出,受者会逐渐由生疏到熟悉、由漠然到亲切,甚至在长期接触后,会把这一特定的内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同样的信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重复出现,是取得以至增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受者接收信息的条件  时间、空间对受者接收是否有利,对传播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受者接收环境存在各种干扰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受者投入接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从传播类型来说,不同种类的传播其效果也不相同。个人传播在各类传播形式中的传播效果最好,传通率最高,而其他传播形式的传播效果都还不及它的一半,但个人传播的影响非常有限。随着传播群体的增大,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下降,反馈的质量、数量下降,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效果就比较模糊、不太明显了。因而传播学家提出这两类传播只是有“适度效果”,即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对某一个受者来说,效果是有限的。其中的影响因素一是受者本人的思维定势,二是受者周围团体、个人的影响。
2023-09-02 09: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