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经济研究 我国经济体制要怎么改革 收入分配怎么改革 贸易呢?产业结构有什么新动向

2023-09-11 02:31:41
共3条回复
西柚不是西游

  1. 经济体制改革,遇到了障碍,实质上是需要政治体制改革。政府的职能由控制型向服务性转变,国有资产要向百姓倾斜。即国有资产回归百姓,让百姓称为国有资产的主人,政府的财政收入要符合百姓的利益,要符合国家安全的利益,要受到百姓的监督,政府公务员,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雇员。

  2. 将目前政府、富人、百姓的收入比例,从1.5:2.5:1,调整为1:1:3,只有这样才够公平,百姓收入在短时间内要增长200%,这就需要讲所有国有股份的收益合理分配给百姓,对富人要征收高额税费,以补贴社会保障体系。

  3. 产业结构调整,首先,要巩固加工业,从单纯的代工,向培育国产品牌过度,行业自律,不避免行业内恶性竞争。发展新兴产业,政府应采取政策和法律予以支持,例如:在全国建立免费的电动车充电电桩等。

  4. 总之,中国目前面临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只要政府为全国百姓着想,稍微调整,我们就很快会成为一个强国。

阿啵呲嘚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康康map

经济体制要怎么改革,其实这个问题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难点太多,经济体制的扭曲多是因为政治体制的扭曲造成的,每一届的领导人都试图改革,效果却微乎其微,理论上来讲,我国的经济体制首先要实现国退民进,市场经济进一步扩大,实现市场自由化,减少行政干预,藏富于民才是根本。至于收入分配,目前的社会现状很显然,权贵阶级会直接或者间接阻挠改革,改革的直接结果就是他们的收入减少,理论上讲,收入分配要从财政政策开始,比如减税,削减公务员福利,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尽量使每一分钱的边际效用最大化。

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不协调,以及第一产业的逐渐没落,农业发展没有前景,连农民都不愿意种地,粮食也要从国外进口,中国的农业大国地位早已不再,制造业仅限于中低端产品,只有中国制造而没有中国创造,而服务业则因为它的虚拟性,在我们这个金融体系不发达的国度里,被权贵阶级当做用来榨取百姓财富的工具。产业结构的改革必然会倾向于加大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力度,同时扶持第一产业,尤其第三产业急需创新,保证服务业的日趋成熟,才能和第二产业相得益彰

相关推荐

收入分配改革的趋势与特征

收入分配改革的趋势与特征包括:1.收入分配差距逐渐缩小。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加强收入分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逐步缩小收入差距。2.重视贫困群体的收入分配。许多国家将贫困群体的收入分配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采取措施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公现象。3.加强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许多国家提高税收的公正性,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征收力度,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更多的保障和福利,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收入分配是企业资本的提供者对收益总额进行的分割,它主要是以企业的税息前利润为对象在各利益主体间进行的分割。
2023-09-02 22:01:421

收入分配改革包括哪些?

  参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3、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4、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2023-09-02 22:01:521

要全力做好什么工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要全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民生连着民心,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各种超预期因素随时可能发生。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兜牢民生底线,进一步做好惠民生、暖民心、强信心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就能汇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之力,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民生的基本问题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2023-09-02 22:02:051

政府如何调节收入分配?

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我国现行税制中,具有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功能设计的最主要税种,当推个人所得税。按照规定,在中国境内居住的个人所取得的收入(居住一年以上者含境外收入),都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对工薪所得、生产经营所得等还分别实行不同的超额累进税率。扩展资料:在要素分配过程中,劳动收入比例过低。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分配秩序不规范,导致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收入比例不断下降。劳动收入比例过低是导致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劳动收入比例过低就会导致劳动力获得的收入过低,这样就会拉大收入差距。与此同时,由于劳动者获得的收入较少,导致劳动者的消费不足,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国内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如果劳动收入比例过低,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
2023-09-02 22:02:221

人大代表话共同富裕:打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两会速递)人大代表话共同富裕:打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张煜欢)“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打造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要着力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尹学群表示,浙江要以“扩中提低”为牵引,打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让三次分配“指向一致、协调配套”。 打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是中央赋予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当前该省正在研究、准备出台行动方案,推动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 社会 结构。 尹学群介绍,自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浙江构建了以“扩中提低”为牵引的“1+5+N”重大改革体系,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充分说明以“扩中提低”为牵引的共富型重大改革体系具有很强的精准性、针对性。 他同时坦言,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现代化新征程上绕不过的重大命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而且系统性、关联性强,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需要研究和突破。 由此尹学群建议建立共同富裕部省协同研究机制并赋予浙江更多的改革试点。在其看来,基础性制度安排不是小修小补地“打补丁”,而是对原有政策体系进行系统性制度性重塑。 “建议建立部省协同研究机制,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为试验田,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方面,共同研究可全国推广、全国复制的,而又不是政策洼地型的重大改革方案,并赋予浙江更多的改革试点。”尹学群说。 在完善三次分配基础性制度体系的具体建议上,他提出 探索 构建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初次分配制度, 探索 构建举措更精准、功能更充分的再分配制度, 探索 构建激励回报 社会 的第三次分配制度。 此外,他建议夯实共同富裕基础支撑体系。其认为,以家庭为单位能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富裕程度,但中国家庭情况非常复杂,目前缺少统一的认定标准,在技术、数据等层面的支撑不够。 “建议深化数字化改革,加强多跨协同和综合集成,统一认定标准,加快构建共同富裕基础数据库,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统计、评价等体系,全面分析各类人群、家庭的基础数据,精准把握全 社会 的结构特征,在精准画像的基础上做到精准施策。”尹学群说。(完)
2023-09-02 22:02:421

收入分配怎么改革

一、从就业政策、工资制度和公共资源分享机制入手,完善初次分配机制1、以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完善就业政策。完善公共事业单位的招聘制度,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支持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税费减免政策,以及对岗位培训、社会保险、技能鉴定、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政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的就业。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认证体系,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认证和各项收费标准。2、提低限高,完善工资、薪酬制度。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规范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根据经济发展、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依法保障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对部分过高收入行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严格实行企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逐步缩小行业工资收入差距。建立与企业领导人分类管理相适应、选任方式相匹配的差异化薪酬制度,推广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缩小国有企业内部分配中相对过大的差距,高管人员薪酬增幅应低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对上市公司和非国有金融企业的高管人员薪酬,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和股东大会在抑制畸高薪酬方面的作用。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完善科学合理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调整优化工资结构,降低津贴补贴所占比例,提高基本工资占比;抓紧研究地区附加津贴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制度。3、健全国有资本和公共资源的收益分享机制。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完善公共资源占用、出让及其收益分配机制,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及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二、以改革财税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健全再分配机制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降低行政成本,将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公共财政要加大对“三农”、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等方面投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和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2、完善税收制度。加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处罚措施,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征收范围,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和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取消对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免征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合理提高税负水平。开展遗产税研究和试点工作。调整部分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将部分高档娱乐消费和高档奢侈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3、千方百计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要帮助城市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使其获得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健全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同时,要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和各项涉农补贴政策,努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促进产销对接和农超对接,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改革征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等权益,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4、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推进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健全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5、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待遇水平,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推进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报销支付比例的差距。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和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6、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救助,大力扶持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逐步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和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和其他困境儿童生活救助制度,建立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积极培育慈善组织,简化有关审批程序,落实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监督管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举办医院、学校、养老服务等公益事业。三、加强收入分配领域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1、加快收入分配相关领域立法。研究出台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扶贫开发、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工资集体协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上缴、财政转移支付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完善土地管理与征收补偿、矿产资源管理、税收征管、房产税等方面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制度。2、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将拖欠工资问题突出的领域、容易发生拖欠的行业、发生过恶意拖欠行为的企业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完善工资保证金缴纳办法、劳动争议处理和打击恶意欠薪的相关制度,加大监察执法力度。3、清理规范工资外收入。严格规范党政机关各种津贴补贴和奖金发放行为,加强事业单位创收管理,规范科研课题和研发项目经费管理使用,严格执行公务招待费审批、核算等制度规定。严格控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管人员职务消费。4、严格规范非税收入。继续推进费改税,进一步清理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项目,保留的收费项目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5、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在重点领域强化监督管理,坚持堵住非法收入的重要源头。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逃税、内幕交易、操纵市场、骗贷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严厉查处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行为,深入治理商业贿赂,加强反洗钱工作,以及对非法收入外逃的监控和堵截。6、加强领导干部收入管理。全面落实并严格执行各级领导干部如实报告收入、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的规定。加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规范领导干部离职、辞职或退(离)休后的个人从业行为,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兼职任职审批事项。7、健全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推进薪酬支付工资化、货币化、电子化,加快现代支付结算体系建设,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推广持卡消费,规范现金管理,减少公务领域的现金使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收入信息监测系统。
2023-09-02 22:02:521

简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当前的改革思路

你是学生吗?我记得这是高一的政治题目。应该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行的...
2023-09-02 22:03:213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①当前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不高,而且收入差距较大,严重影响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②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维护 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革,优化分配结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⑤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 的重要体现,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023-09-02 22:03:301

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政治体制不改革,就永远只是表面工作。
2023-09-02 22:03:433

简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当前改革思路。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改革思路: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2.完善政府财力分配制度一是通过完善税制,加强征管,规范收费,建立财政收入与GDP合理比重增长机制,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依法制定、完善政府财力的预算管理体制、财力配置结构、预算执行有序的规范理财机制,保证各级政府年度存量、增量财力用于解决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中的利益失衡问题。三是建立转移支付财力规模增长机制和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保证增长的责任机制3.完善税收调节分配制度。一是通过直接、间接两种税收模式调节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可考虑实行法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二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计征办法,调整消费税,同时,加强税源、税基管理,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三是对高收入阶层的财产分配、生活消费两大行为设计行为调节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财产交易税、房地产超面积使用税、高消费行为的消费税,建议提高累进所得税率,对最高收入者税率可达80%,严格申报制度,加大逃税处罚力度,强化管理,由此缩小与低收入者的悬殊差距;四是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改依规交纳社会保险费为依法交纳社会保险税,确定税基,统一税率,同时,建立社会保险税全社会统筹机制。4.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制度。一是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困难领域、困难地区、困难群体与先进领域、先进地区、富裕阶层实现利益同步增长的政府法律责任,建立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机制;二是明确价格转移支付对垄断行业、高收入阶层收入的调节作用,以此发挥对政府转移支付的补充作用。政府通过制定价格政策,引导价格收入所产生的价格收益用于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利益;三是运用利率分配可以承担转移支付的功能,探索实名制存款限额差别利率政策,用以调节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群体间在存款收益上出现的分配差距。 5.完善社会保障分配制度。6.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2023-09-02 22:03:511

近年来,在收入分配改革上我们取得了哪些改进

改进?我只看见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大到快影响社会稳定了
2023-09-02 22:03:592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怎样规范收入分配

对于收入分配改革,我想在查资料的基础上也写一点我的认识体会,我知道我写的这些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也应该是在收入分配的上面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收入分配差距这个深层次问题如果不解决,诸多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就会继续积累。恩格斯说过:“分配并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消极产物,它反过来也会影响生产和交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一)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目前中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达到16倍。目前最新研究数据显示,证券行业平均年收入在17万元左右,而畜牧业平均年收入仅1万多元,相差达16倍,这种差距在很多国家来说是很少见的。据相关资料显示,1978年改革之初,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业为高收入行业。因为全社会总体收入都不高,高低收入之间的差距不是十分明显。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1.8倍左右。2002年,最高人均工资水平与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比例也仅为2.99:1。直到2003年以后,我国对行业划分进行了调整,5年间,高收入行业迅速集中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四大行业。最近10年,中国行业间收入分配总的趋势是高速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某些垄断行业的收入更高,而传统的资本含量少、劳动密集、竞争充分的行业,收入则相对较低。对于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如何遏制,需要综合配套改革。一方面畜牧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比较困难的企业,要通过前面讲的建立劳资协商机制,给职工涨工资,同时政府给予税费减免扶持。另外对过高收入行业应该加强调控,特别是其中的国有企业,已经应该普遍的建立并且实施利润上缴制度、资源占用税制度,调节它来得太多太猛的收入来源,以此从源头上进行调控。(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贫困阶层的正常生活。因此,在缩小贫富差距的思路中,不能不考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我认为:第一:提高政府的财政支出,切实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在贫富差距扩大的压力之下,对于贫困阶层的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程度,严重影响着当前的社会稳定。可以考虑将财政用于补贴原亏损企业的某些资金,用于下岗失业者的生活保障。在失业保障金的管理上,严厉打击某些贪赃枉法者将“救命钱”挪作他用的行为。在对下岗职工的补偿问题上,着力解决企业曾经在困难时期向职工集资的“集资款”,或者以“买断性补偿”、或者以“股份化补偿”的方式,解决下岗职工为此所作出的利益牺牲。第二:建立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帮助网络,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社会支持体系,都是建立在“单位”里,城市职工的生老病死都依赖于“单位”和组织。随着养老、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企业和单位原来承担的社会功能逐渐分离出去。但是,迄今为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就业支持网络还很不健全。特别是对下岗职工这类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支持体系。(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规范各种分配行为1.反腐倡廉、消除权力寻租的根源非法收入得以产生的一个主要根源,在于某些官员的腐败。加大改革的力度,限制某些政府部门对经济运行的过多干预,应该是当务之急。打击腐败和权力寻租,加强对国家行政部门的监督,是消除权力寻租的关键。为防止市场化进程中权力寻租与侵吞国有资产现象的发生,必须杜绝私营业主阶层或企业家阶层利用政府权力非法暴富的途径。这不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以及今后建立社会基本职业伦理的需要;而且还是政府取信与民、缩小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2.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调整要加强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对于提高个税起征点只是完善个税制度的一方面,我们要由分向征收向分向征收与综合征收相转化。分项征收: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法列举的征税所得项目有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这种税制模式采用源泉课征法,课征简便。但不能真实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不符合量能负担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个人收入来源多元化,不仅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劳动性所得成为个人的重要所得,而且利息、股息和红利等资本性所得也渐渐成了个人所得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一些人还有财产继承所得、股票转让所得等,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纳税能力强的是拥有资本性所得、资产所得和资本利得的人,但这些项目并未全部列入征税范围,与我国税负设计的初衷相悖。综合征收即是现在征收的是工薪劳动者,我们一定要对那种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的人加强征税的力度。此外对家庭负担比较重的还有一个费用扣除制度,在这几项的同时,再适当适时的提高起征点,一方面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对中等收入者、低收入者减轻了税负。综合起来既提低,又控高,这样打破了行业人力资源的壁垒,让他真正的能够合理流动,慢慢的行业收入差距就会缩小。
2023-09-02 22:04:201

如何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有何具体措施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我国将采取4项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措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期间,常委会办公厅将国务院办公厅转报来的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印发给了常委会组成人员。 就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有关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发展改革委的报告提出将采取系列措施,以加快这方面的改革。 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2010年,小麦各品种最低收购价每市斤提高0.03元,稻谷最低收购价也相应提高,并力争在春播前公布。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扩大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规模,大幅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加强对农民创业的财税和金融支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分享产业链各环节增值收益。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壮大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 2、低收入群体获扶持 重点帮助因企业经营困难或倒闭而产生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增加收入。认真做好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并逐步形成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形势和物价变化,及时调整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社会救助水平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继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启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修订工作,力争公布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努力减轻低收入群体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负担。 3、提高职工工资收入 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内容,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对象,大力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根据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物价指数、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督促和引导各地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加强对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 4、加强个人收入调节 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体现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要求。强化税源监控,以调节高收入为重点,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同时,加强对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严格控制职工福利费在职工总收入中的比重,严格控制以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国家出资的电信、电力、交通、热力、供水、燃气等企业,将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的,应当按商业化原则实行公平交易,不得直接供职工及其亲属免费或者低价使用。
2023-09-02 22:04:32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C.③④
2023-09-02 22:04:404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和规范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

建立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市场开放度,加强对经济活动中垄断成分的限制和管理。对于流通领域各类公司、商业性金融机构、各种垄断性行业,以及房地产、证券等行业,要设置特别的税费,将超额利润的大部分收归国有,严格控制上述行业的收入分配,避免其引发全国性的收入攀比。 3、严格限制非正常收入,规范收入分配方式,提高收入透明度。 取缔非法收入。在我国取得非法收入的人虽然是极少数,但是这些人能量很大,危害甚烈,影响极坏。非法收入和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背道而驰,和我国的经济制度格格不入,也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必须予以取缔并依法惩处。 整顿不合理收入。凡是通过不正常渠道获得的额外收入,都可算作不合理收入的范围。因为它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扰乱了消费者的心理,影响商品市场的正常发展。个别人获得不合理收入,不利于调动大多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因此必须进行整顿。 4、提高政府的财政支出,切实解决困难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 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性质的支出,在发达国家一般占财政支出的50~60%。我国1999年1—10月经过调整后的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性支出(含行政单位离退休经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的比重只占总支出的4.96%。鉴于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这方面的支出必然会不断地增加。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对落后地区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 在收入差距问题上,更需关注的是贫困家庭问题。贫困家庭主要集中在城镇困难企业和农村。目前城市贫困家庭的成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家庭中主要经济负担者失业;二是企业开工不足,社会生产力不能稳定发展,导致职工工资收入的不稳定;三是物价上涨导致收入实际下降而低于贫困线。从城市贫困者的构成上看,无收入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不景气企业职工等均占较大比例。目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亏损国营企业职工的经济窘迫问题。 (2)建立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帮助网络 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社会支持体系,都是建立在“单位”里,城市职工的生老病死都依赖于“单位”和组织。随着养老、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企业和单位原来承担的社会功能逐渐分离出去。但是,迄今为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就业支持网络还很不健全。特别是对下岗职工这类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职工下岗后的再就业,大多数要依靠亲友关系等非正式渠道。根据北京市城市经济社会调查队1999年6月对下岗职工及其家庭的抽样调查,在下岗职工谋职过程中,50.3%的人依靠亲戚朋友等非正式渠道的介绍,22.3%的人依靠职业介绍机构、劳务市场、人才交流中心和招聘广告等市场化网络介绍,10.8%的人依靠原单位或主管部门等组织网络介绍安排,9.9%的人通过街道委员会等社区网络介绍,只有2.3%的人依靠再就业服务中心和4.4%的人依靠其他渠道。注5 5、进一步改革完善所得税制度,积极推进地方税改革,加大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 (1)积极推进地方税改革 完善地方税收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积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业税制度,及时修订农业税条例,规范征税办法。同时积极研究拟订城建、社保等方面的费改税方案,进一步规范税费体系。二是贯彻国民待遇原则,尽快统一对内外资企业征收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办法,并将城镇土地使用税与房产税合并;改革现行城市维护建设税,将城建税的计税依据改按营业收入,将教育费附加改成教育税,并将城建税和教育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三资企业。三是为启动房地产市场,停征土地增值税,对个人买房减征或免征契税。1994年设立土地增值税主要是针对当时房地产市场过热,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行为。目前房地产市场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促进住房消费,应及时停征土地增值税。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适时将排 污费、污水处理费开征环保税。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 (2)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办法。 今后将考虑采取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方式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工资以外的其他收入要求个人申报,以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办法。强化国家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开征遗产税;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等。
2023-09-02 22:04:481

如何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核心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方针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目标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部署社会建设时,鲜明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阐明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初次分配,一般是指生产成果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之间,按贡献份额进行分配的过程;再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各类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过程。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导向,既应有利于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也应相对公平地保证所有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特别在再分配环节上实行更加注重公平的政策举措,来补充初次分配中可能因生产要素占有不公平所导致的“短板”,形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效机制。  第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任务是形成制度完善、调控有效、比例合理、关系协调的收入分配格局,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此,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总体要求,一是要在“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方面,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二是要在“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方面,要强化政府责任,合理运用税收政策工具,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加大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力度,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大幅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重点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倾斜,确保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三是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方面,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重视信息监测等方式,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加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劳有所得,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直接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我们既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多方并举、多管齐下,又要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023-09-02 22:04:561

怎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核心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方针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目标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部署社会建设时,鲜明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阐明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初次分配,一般是指生产成果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之间,按贡献份额进行分配的过程;再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各类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过程。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导向,既应有利于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也应相对公平地保证所有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特别在再分配环节上实行更加注重公平的政策举措,来补充初次分配中可能因生产要素占有不公平所导致的“短板”,形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效机制。 第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任务是形成制度完善、调控有效、比例合理、关系协调的收入分配格局,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此,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总体要求,一是要在“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方面,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二是要在“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方面,要强化政府责任,合理运用税收政策工具,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加大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力度,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大幅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重点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倾斜,确保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三是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方面,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重视信息监测等方式,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加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劳有所得,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直接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我们既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多方并举、多管齐下,又要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023-09-02 22:06:112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有哪些特殊性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因素,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扩大已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如果差距扩大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调节和控制,势必对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全面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负面影响,探讨深化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公平分配的思路、原则和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但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看,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因素,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扩大已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如果差距扩大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调节和控制,势必对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亟需在全面分析这些问题和原因、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探讨深化改革分配及其相关制度的思路、原则和措施,这对于实行公平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一、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不公平问题突出  1.普通劳动者凭借劳动获得很低收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90年为53.4%,到2007年下降到39.7%,尤其是2003年以后下降的尤其迅速。劳动报酬的下降影响最大的是普通劳动者,主要包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的职工,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农民特别是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区的农民,他们没有获得与付出劳动等额的报酬。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由于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市场交易关系决定了资本可以凭借在市场中的强势地位压低劳动力价格,使劳动力价格长期低于劳动力的价值。 第二,一些地方对收入分配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扩大招商引资,这些地方存在着迁就投资方、对劳动者权益维护不到位的现象。工资形成机制不健全,劳资双方集体谈判、政府协调管理的工资形成机制尚未形成。普通劳动者在工资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存在较多薄弱环节。一些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不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甚至随意压低、克扣、拖欠工人工资。 第三,不合理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村和城市人口在就业等方面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较突出,低收入的工作大多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工从事的,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地呼吁要保护农民工的利益,但在各级政府和资本利益者结合一体的情况下,这种状况难以改变。 第四,对低收入者保障力度不够。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覆盖面还比较窄,保障水平比较低,特别是农村和城镇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城乡部分低收入家庭享受的社会保障不足。  2.垄断行业凭借垄断能够获得过高收入。长期以来垄断行业成为国有经济中收入水平增长最快的行业,目前其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平均工资的2~3倍,是一般制造业职工平均收入的5~6倍,如果将行业职工的各项福利考虑进来,则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就更加明显。2008年收入最高的金融业为42838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5380元,而收入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建筑业,其中农林牧渔业的年收入为10847元。[3]在垄断行业内部,普通职工与企业领导收入差距悬殊,特别是国企领导的职务消费一般是工资的一二十倍。 造成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原因,首先在于行政性垄断,这些特殊的行业和企业掌握着垄断性的权力和资源,它们与其它一般的行业和企业处在不平等竞争的地位。行政性垄断霸占着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经营活动,阻挠其他经济成分的介入,限制了竞争或者根本不允许竞争,经营利润和收益全部留置本行业内部,不许其他企业分享。其次是不合理的定价机制。 我国的垄断企业有的是凭借自然资源的条件形成自然垄断,有的是凭借提供关系国计民生的极为重要的产品和服务、国家又实行比较严格的市场准入控制制度而形成行政垄断。正是由于我国国有垄断企业的这种“特殊性”,国有垄断企业不存在市场风险和市场竞争,凭借这种垄断地位对垄断产品和服务盲目提价,将本企业过高的劳务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第三,在我国国有企业曾实行承包责任制与国家按协定比例来分享利润,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归自己支配的资金,垄断企业利润留存的多少却不仅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程度,而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资源垄断、卖方市场的长期存在、有利的价格和政策环境等,这就使垄断企业只需较少的努力也可以获得极大的剩余利润,丰厚的利润留存使得国有垄断企业在每一次的工资改革中都得以顺利调升。 第四,法制不健全对工资外收入缺乏有效控制。我国收入分配相关立法滞后,虽然有一部《反不正当竞争法》,但是条文中对垄断与暴利问题涉及不多,也缺乏可操作性。而《垄断法》立法更为落后,使国有垄断企业收入分配管理出现立法真空,尤其是对企业内部分配的监督更少,对工资外收入缺乏有效控制,没有综合运用货币、财政、收入、人力和产业等政策对国有垄断企业收入分配问题加以管理,垄断行业得以凭借特殊的垄断地位获取高额的利润,并通过多种形式转化为职工特别是管理者的高收入和高福利。  富人阶层凭借合法和不合法的手段获得畸高收入。 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4.27%。这些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富人阶层的不断产生,首先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富裕起来的政策,为致富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部分人因具有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等获得高收入,富人阶层因此获得的高收入是合理合法的。 其次是政策的不完善、不健全造成的。由于我国还缺乏完善的居民收入监控体系,特别是对富人的资源没有明确掌握,加上富有阶层逃税手段多,因此对富人征税很低,高收入群体的逃税偷税极为普遍。据统计,在个人所得税总额中,有65%来源于工薪阶层,而占总收入一半以上的高收入者纳税额只占20%。除此之外,对高收入者还没有有效运用其他税种进行调节。我国的房产和遗产等财产税、土地矿产淡水等资源税、排污行为税、个人所得和劳动保障税等税种的比例过低,这种税制结构很难对富人的财富进行调节。 再次是对违法非法收入缺乏有效的遏制和打击。 由于各种法律制度不健全,一部分人在国企改制中以非法低价获得国有资源和资产成为富人阶层,一部分群体通过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走私贩私、敲诈勒索等非法手段攫取财富。通过这些途径获得巨额收入的人虽不多,但所获得的收入额是巨大的,由此造就了一批高收入者。  腐败分子凭借手中权力获得非法收入。 一些领导干部违纪违法,获得巨额非法收入。2003~2007年,检察机关平均每年查办涉嫌贪污贿赂等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干部2786人,其中厅局级干部186人,省部级干部7人。2008年共立案查办涉嫌贪污贿赂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87人,其中厅局级181人,省部级4人。[4]在党中央加大惩处力度的情况下,腐败现象不断变化着形式、手段,滋生蔓延。表现在国有土地和国有资产的划拨与交易、贷款及各种许可证的发放、稀缺资源的调配、上市指标和各种投资项目的审批等方面,一些掌握着国家行政权力和稀缺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寻求在行政定价与市场价格之间产生的巨额的政策“租金”,获得高额收入。 一些领导干部通过提拔干部、工作安排、工程回扣、项目承包、出席商务活动获得腐败收入,利用婚丧嫁娶、生病住院、逢年过节、学习深造、出国考察等机会,收受现金、银行卡、消费卡以及各种高档消费品。一些领导干部隐形收入过多,特别是国企领导的职务消费额一般是其工资的一二十倍。有些行政机关把通过财政以外的渠道获得的资金,转化为职工津贴、补贴等福利收入,造成不同单位之间公务员的收入不合理拉大。这些都披着合法的外衣,是一种变相腐败,变着法获得了大量的非法收入。  二、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不公平的负面影响  1.挫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当贫富差距较小、财富分配合理时,社会成员会把时间、精力和智慧集中在如何创造财富上。相反,当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且得不到有效控制时,财富分配变得不那么合理,社会成员也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使既有财富的分配对自己有利上,从而对财富的创造失去兴趣,使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据全国总工会一项调查,面对不合理的收入,近年来有41.1%的职工缺乏劳动积极性,38.7%的职工对单位领导不满。可见,分配不公对社会成员参与经济活动的心理产生冲击是显然的。由于正当的要素投入得不到合理报酬,社会成员参与生产的积极性必然大大降低,甚至造成有的经济主体试图改变收入分配不公格局的愿望扭曲化,从而导致大量规避政府约束的经济活动、破坏社会信用的经济行为、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违法行为大量出现。 收入分配的不公平还对经济发展产生破坏作用。 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由于产生于机会不平等条件下的垄断和特权以及机制不健全,不但不能产生效率,而且会损伤劳动者和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还会进一步加重体制中的不合理性,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扩大,直接损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导致社会平均消费倾向降低,有效需求不足。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社会平均消费倾向降低。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认为,人们越是富有,储蓄能力越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越低。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使高收入阶层持有更多的收入无从消费,高收入阶层对消费品的需求已经饱和,而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虽然比高收入阶层高,但由于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他们有消费欲望却又无钱增加消费,加之占有大多数人口的中低收入者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期支出的增加,储蓄意愿十分强烈,从而使整体国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无法得到有效提高,产生了消费需求的断层,导致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所以,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市场供需结构的矛盾,高收入者购买力过剩,其收入无意转化为现实购买,而低收入者强烈的消费倾向却受到实际收入过低的束缚,出现了想买东西没有钱,有钱的却不想买东西的现象,过大的收入差距最终会导致市场上商品的实际需求小于实际供给,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市场疲软。 我国目前存在的收入差别已经严重抑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丧失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只有保证收入在不同的收入阶层中协调发展,才可以更好地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进步。  对社会结构产生不良影响,引发仇富仇官心理。 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贫富差距状况决定着社会的分层,进而决定着社会结构的类型。不同的贫富差距状况使社会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形”、“哑铃形”和“橄榄形”。“橄榄形”的社会结构在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层,它可以大大减缓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5]但目前我国还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少数人很富裕,多数人还不富裕甚至还很贫穷。这个社会结构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富人老百姓不仅关心他们的富裕程度,更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富起来的。除去新兴的网络产业外,我国的富豪们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豪一般只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而这在西方国家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究其原因,许多的富人并不都是通过正常的渠道而获得收入的。 与此同时,我国存在着庞大的社会下层民众,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又相对滞后。大量的社会下层民众和弱势群体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得不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普遍的社会不满并引发仇富心理。随着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的扩大,近年来越演越烈的区域矛盾、城乡矛盾、行业矛盾、干群矛盾、劳资矛盾已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弱势的一方长期难以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并且成为社会发展代价的主要承担者的话,贫富阶层和群体的相互成见和仇视就会被放大,社会成员之间的宽容度就会越来越小,从而削弱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形成巨大的冲击。  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经济繁荣或处于经济衰退过程中,如果贫富差距过大或悬殊,都会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在我国,社会公民对劳动致富正当经营造成的收入差距是能够承受的,但对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心理不平衡,反响强烈。 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不公平现象未有效解决,使部分底层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特别是当一些低收入阶层在合法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感觉到无望甚至绝望时,对分配不公和腐败现象造成的收入不平等的强烈不满超过了所能容忍的程度时,他们往往会采取一些越轨或反社会行为,或者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财富,造成社会犯罪率的增高;或者产生心理失衡和扭曲现象,出现报复他人、报复社会的行为,对社会稳定构成现实的和潜在的威胁,甚至引起社会治安恶化、群体性事件频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严重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公平实现的路径  1.努力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在努力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上, 一是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劳动力在城乡、地区、行业之间合理流动,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改善中低收入者的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 二是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推行劳资合作制度、集体谈判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等,采取雇员、工会、雇主和政府协商的方式,适时调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低收入岗位工资增长,切实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三是通过有效发挥普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作用,推动普通职工工资随企业高中层人员工资增长、企业效益提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应较快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上,要以改革户籍制度为突破口,彻底取消农村居民向中小城镇(市)转移的种种限制,加快城市化步伐,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只有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才能实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才能将一部分原有农产品的供给者转化为需求者,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加大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补贴以及对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进行补贴,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卫生投入,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要优化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环境,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的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收入。  规范行业垄断,控制垄断行业过高收入。 当前,政府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调节,只限于个人所得税,这既不会取消大大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也不会对职工的高收入发生较大的影响。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以法律和规则的形式,对行政性垄断的范围和价格等加以限制。按照国际惯例提高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民间资本参与竞争,缩小行政性垄断行业的范围,减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要建立垄断超额利润上缴制度,将垄断利润收归国家财政,禁止垄断经营企业凭垄断地位和特殊条件将获得的超额收益用于内部分配,规范垄断经营企业的收入分配行为,实行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应加强政府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力度,将收入分配实施情况与企业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挂钩,实行责任追究制。 在对垄断行业管理人员薪酬监控、封顶限高的同时,严格规范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消费,根据企业规模和效益情况设定考核对象职务消费的水准和额度,对那些能够货币化的职务消费项目经过合理换算后转化成经营者的职务工资。政府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国有资产运营的审计监督,不仅要对企业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的真实性进行审计,还要对垄断行业员工特别是经营者获得的各种货币性、实物性的隐性收入进行重点审计,对违规违法的要加大惩罚力度。同时,应提高垄断行业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众监督力度,使垄断行业利润、亏损和员工收入等信息透明化。  完善税制,利用税收杠杆调节不合理的过高收入。 税收是调节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形式。 一是完善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而我国目前存在的情况是工薪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本应是纳税主体的富人阶层则由于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偷漏税现象的普遍存在,只缴很少的税,这就使我国的个税体系背离了缩小收入差距的本意。 为此,必须完善税收申报制度,加大个税申报的监管力度,加大偷漏税的惩罚强度,增加税率级次,增加税率的累进程度,彻底改变工薪阶层的纳税主体地位。适当提高起征点,加大对高收入群体征税力度,适当降低中低收入者的课税,使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级次能起到“调高、扩中、提低”的作用。要对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实施全方位的监控管理,完善存款实名制,实行纳税人和业主的双重申报制,重点加大对高收入阶层的监控。此外,还要努力减少现金交易,不断扩大信用卡支付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账户及纳税信用纪录,加强税务、银行、工商、海关、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实现居民个人财富信息共享。 二是开征消费税。消费税是直接面向高消费的社会成员,其直接负税者往往是高收入者,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收入分配上的差距。 对消费税应适时扩大征税范围,增加应税税目,选择的重点应当是为满足高收入阶层需求的某些高档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将高级裘皮制品、某些高档家用电器、污染环境的消费品等列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对高消费场所,如夜总会等地方的个人消费行为也应征收消费税。征收消费税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更好地实现社会均等。 三是完善财产税制。具体包括:调整车船使用税,对内、外企业和国内外公民在我国境内拥有并使用的车船,统一征收车船使用税,并相应调高定额税率;开征物业税,将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合并为物业税,主要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要求其承租人或所有者每年都要缴付一定税款,而应缴纳的税值会随着其市值的升高而提高;尽快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抑制个人财富的积聚。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为有效解决初次分配中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必须不断完善再分配功能,通过合理的财政支出、社会保障体系对国民收入实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要按照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建立一个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特殊性转移支付或专项补助为辅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比重,更多向“三农”、教育、卫生、就业、廉租住房等重点领域倾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尤其是要加大对贫困县及城镇的转移支付,加大对其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卫生医疗、生产项目等的财政扶持。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023-09-02 22:06:191

未来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该从哪个方向着手?

多劳多得+工作能力(职业技能)=收入分配。目前能达到这一点我认为就是公平公正了。
2023-09-02 22:06:284

建国后的收入分配政策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2023-09-02 22:06:402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2023-09-02 22:06:481

收入分配改革的介绍

收入分配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收入分配改革从2004年开始启动调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2012年四季度要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调节垄断部门高收入。2013年国务院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明确了改革方向。
2023-09-02 22:07:091

收入分配改革的改革内容

(1)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2)工资正常增长和最低工资标准。(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收益分享。(4)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5)高收入者税收调节。(6)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7)公务员津贴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
2023-09-02 22:07:271

2017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带来哪些变化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对生产力发展、建立和谐社会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1、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分配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建立规范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分配制度。2、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对收入分析的调节作用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力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2023-09-02 22:07:421

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从就业政策、工资制度和公共资源分享机制入手,完善初次分配机制1、以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完善就业政策。完善公共事业单位的招聘制度,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支持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税费减免政策,以及对岗位培训、社会保险、技能鉴定、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政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的就业。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认证体系,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认证和各项收费标准。
2023-09-02 22:07:532

收入分配改革的改革措施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过程包含不同的环节和阶段,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应地,收入分配格局也可以划分为初次分配格局和再分配格局。个税不再以个人收入为准,而是以家庭收入征收。 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具体举措是在初次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最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快对国有垄断企业改革,完善价格听证制度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财税体制改革,调节过高收入者收入,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发放财政补贴,加强对基础公共设施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私人慈善事业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三次分配”体系建立等等。
2023-09-02 22:08:011

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根据新华网报道:“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核心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方针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目标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部署社会建设时,鲜明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阐明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初次分配,一般是指生产成果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之间,按贡献份额进行分配的过程;再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各类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过程。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导向,既应有利于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也应相对公平地保证所有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特别在再分配环节上实行更加注重公平的政策举措,来补充初次分配中可能因生产要素占有不公平所导致的“短板”,形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效机制。第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任务是形成制度完善、调控有效、比例合理、关系协调的收入分配格局,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此,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总体要求,一是要在“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方面,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二是要在“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方面,要强化政府责任,合理运用税收政策工具,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加大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力度,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大幅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重点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倾斜,确保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三是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方面,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重视信息监测等方式,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加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劳有所得,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直接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我们既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多方并举、多管齐下,又要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023-09-02 22:08:141

如何落实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一、从就业政策、工资制度和公共资源分享机制入手,完善初次分配机制1、以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完善就业政策。完善公共事业单位的招聘制度,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支持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税费减免政策,以及对岗位培训、社会保险、技能鉴定、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政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的就业。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认证体系,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认证和各项收费标准。2、提低限高,完善工资、薪酬制度。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规范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根据经济发展、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依法保障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对部分过高收入行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严格实行企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逐步缩小行业工资收入差距。建立与企业领导人分类管理相适应、选任方式相匹配的差异化薪酬制度,推广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缩小国有企业内部分配中相对过大的差距,高管人员薪酬增幅应低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对上市公司和非国有金融企业的高管人员薪酬,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和股东大会在抑制畸高薪酬方面的作用。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完善科学合理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调整优化工资结构,降低津贴补贴所占比例,提高基本工资占比;抓紧研究地区附加津贴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制度。3、健全国有资本和公共资源的收益分享机制。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完善公共资源占用、出让及其收益分配机制,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及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二、以改革财税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健全再分配机制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降低行政成本,将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公共财政要加大对“三农”、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等方面投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和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2、完善税收制度。加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处罚措施,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征收范围,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和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取消对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免征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合理提高税负水平。开展遗产税研究和试点工作。调整部分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将部分高档娱乐消费和高档奢侈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3、千方百计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要帮助城市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使其获得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健全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同时,要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和各项涉农补贴政策,努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促进产销对接和农超对接,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改革征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等权益,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4、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推进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健全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5、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待遇水平,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推进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报销支付比例的差距。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和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6、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救助,大力扶持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逐步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和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和其他困境儿童生活救助制度,建立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积极培育慈善组织,简化有关审批程序,落实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监督管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举办医院、学校、养老服务等公益事业。三、加强收入分配领域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1、加快收入分配相关领域立法。研究出台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扶贫开发、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工资集体协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上缴、财政转移支付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完善土地管理与征收补偿、矿产资源管理、税收征管、房产税等方面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制度。2、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将拖欠工资问题突出的领域、容易发生拖欠的行业、发生过恶意拖欠行为的企业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完善工资保证金缴纳办法、劳动争议处理和打击恶意欠薪的相关制度,加大监察执法力度。3、清理规范工资外收入。严格规范党政机关各种津贴补贴和奖金发放行为,加强事业单位创收管理,规范科研课题和研发项目经费管理使用,严格执行公务招待费审批、核算等制度规定。严格控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管人员职务消费。4、严格规范非税收入。继续推进费改税,进一步清理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项目,保留的收费项目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5、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在重点领域强化监督管理,坚持堵住非法收入的重要源头。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逃税、内幕交易、操纵市场、骗贷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严厉查处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行为,深入治理商业贿赂,加强反洗钱工作,以及对非法收入外逃的监控和堵截。6、加强领导干部收入管理。全面落实并严格执行各级领导干部如实报告收入、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的规定。加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规范领导干部离职、辞职或退(离)休后的个人从业行为,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兼职任职审批事项。7、健全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推进薪酬支付工资化、货币化、电子化,加快现代支付结算体系建设,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推广持卡消费,规范现金管理,减少公务领域的现金使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收入信息监测系统。
2023-09-02 22:08:251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政策是什么?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政策是什么?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3.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4.规范收入分配,克服平均主义,防止两极分化。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有哪些政策? 按劳分配。 针对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我国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是什么? 取消首长负责制,尤其是一些大国企。首长一言堂,是造成大国企分配不公平的根源。 采用更公平的管理方式,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 怎样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多样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收入的来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单一的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分配体制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格局。相应地,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指导方针也由“坚持按劳分配”调整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形式为补充”。并进而在“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按劳分配的要求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在其它所有制关系下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这表明“社会”将社会总产品在做了各种必要的扣除后,剩下的那部分,按照个人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为标准进进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 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等。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济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它包括劳动动力、土地、资本、机器装置、技术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资本要素收入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和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等。技术要素收入,是指科技工作者、资讯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资讯资料取得的收入。 土地要素收入,是指出租土地、记屋取得的收入。 劳动力要素收入,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分别是什么?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主要有: 1、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2、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3、按生产要素分配是重要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的领域主要是国有经济领域。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有哪些政策? 主要实行哪两种政策?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主要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收入分配主要实行的是:1.按劳分配2.按需分配二种政策。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和规范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 建立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市场开放度,加强对经济活动中垄断成分的限制和管理。对于流通领域各类公司、商业性金融机构、各种垄断性行业,以及房地产、证券等行业,要设定特别的税费,将超额利润的大部分收归国有,严格控制上述行业的收入分配,避免其引发全国性的收入攀比。 3、严格限制非正常收入,规范收入分配方式,提高收入透明度。 取缔非法收入。在我国取得非法收入的人虽然是极少数,但是这些人能量很大,危害甚烈,影响极坏。非法收入和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背道而驰,和我国的经济制度格格不入,也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必须予以取缔并依法惩处。 整顿不合理收入。凡是通过不正常渠道获得的额外收入,都可算作不合理收入的范围。因为它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扰乱了消费者的心理,影响商品市场的正常发展。个别人获得不合理收入,不利于调动大多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因此必须进行整顿。 4、提高 *** 的财政支出,切实解决困难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 *** 用于社会保障性质的支出,在发达国家一般占财政支出的50~60%。我国1999年1—10月经过调整后的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性支出(含行政单位离退休经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的比重只占总支出的4.96%。鉴于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这方面的支出必然会不断地增加。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对落后地区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 在收入差距问题上,更需关注的是贫困家庭问题。贫困家庭主要集中在城镇困难企业和农村。目前城市贫困家庭的成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家庭中主要经济负担者失业;二是企业开工不足,社会生产力不能稳定发展,导致职工工资收入的不稳定;三是物价上涨导致收入实际下降而低于贫困线。从城市贫困者的构成上看,无收入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不景气企业职工等均占较大比例。目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亏损国营企业职工的经济窘迫问题。 (2)建立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援和帮助网路? 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社会支援体系,都是建立在“单位”里,城市职工的生老病死都依赖于“单位”和组织。随着养老、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企业和单位原来承担的社会功能逐渐分离出去。但是,迄今为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就业支援网路还很不健全。特别是对下岗职工这类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支援网路。职工下岗后的再就业,大多数要依靠亲友关系等非正式渠道。根据北京市城市经济社会调查队1999年6月对下岗职工及其家庭的抽样调查,在下岗职工谋职过程中,50.3%的人依靠亲戚朋友等非正式渠道的介绍,22.3%的人依靠职业介绍机构、劳务市场、人才交流中心和招聘广告等市场化网路介绍,10.8%的人依靠原单位或主管部门等组织网路介绍安排,9.9%的人通过街道委员会等社群网路介绍,只有2.3%的人依靠再就业服务中心和4.4%的人依靠其他渠道。注5 5、进一步改革完善所得税制度,积极推进地方税改革,加大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 (1)积极推进地方税改革 完善地方税收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积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业税制度,及时修订农业税条例,规范征税办法。同时积极研究拟订城建、社保等方面的费改税方案,进一步规范税费体系。二是贯彻国民待遇原则,尽快统一对内外资企业征收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办法,并将城镇土地使用税与房产税合并;改革现行城市维护建设税,将城建税的计税依据改按营业收入,将教育费附加改成教育税,并将城建税和教育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三资企业。三是为启动房地产市场,停征土地增值税,对个人买房减征或免征契税。1994年设立土地增值税主要是针对当时房地产市场过热,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行为。目前房地产市场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促进住房消费,应及时停征土地增值税。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适时将排 污费、污水处理费开征环保税。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 (2)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办法。 今后将考虑采取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方式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工资以外的其他收入要求个人申报,以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办法。强化国家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开征遗产税;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等。 社会主义初级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了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规范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是: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2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因为:一,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它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因为:一,它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援、智力支援。 针对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我们国家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是什么? 没有政策,忽悠说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合理调节高收入者收入”,其实就是扯淡。 试就我国当前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御用我国在现阶段关于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论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9%左右,尤其在1991年以后的十年(1992—2001年)中,GDP总值翻了一番半(增长152%),GDP年均实际增长率达到了9.7%,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8.8%.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的差距却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往往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分配比较均等,0.3—0.4属于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据统计,2000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的综合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而且呈继续上升趋势,近几年的增速甚至超过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200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65,2005年逼近0.47。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制度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一)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征非常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如“剪刀差”、“户籍制度”等的实施,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外,我国国土面积较大,由于各地区位置、自然资源条件等差别很大,造成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明显地呈现出东、中、西阶梯式发展的格局。加上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由东向西的经济梯次推进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客观上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这是导致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呈现出地区差别的直接原因。 (二)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竞争的结果导致不同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拥有 (三)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巨集观政策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同原有体制下的“政策惯性”有着密切的联络。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是原有体制下的一种政策产物。农产品的低价收购政策、限制农民进城政策、对农民的税收政策、对农民的税外负担政策、对城市居民的福利补贴政策,都是原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者之间的收入差别。 u2022(四)制度的缺陷及政策制度不到位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所进行的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的全面改革,一些制度的缺位不可避免。目前,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新旧体制并存、体制缺位、体制错位、体制虚设、法律政策缺位、法律政策本身的规制力度不够、政策规定有不周延的空隙、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力或受到干扰等。(五)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大型集体所有制职工享受,而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的不均等性,使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一) 发展经济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说到底经济发展是根本,国家富了人民也就富了。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深化分配制改革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有一个怎样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的问题。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式,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u2022
2023-09-02 22:08:361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有何意义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方针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目标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自从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以来,逐步明确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基本形成,但在经济活力显着激发的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日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部署社会建设时,鲜明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所谓初次分配,一般是指生产成果在劳动、资本、资源(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之间,按贡献份额进行分配的过程;再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各类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过程。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应有利于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也应相对公平地保证所有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特别在再分配环节上实行更加注重公平的政策举措,来补充初次分配中可能因生产要素占有不公平所导致的“短板”,形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效机制。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任务是形成制度完善、调控有效、比例合理、关系协调的收入分配格局,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完善初次分配机制方面,要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其中,政府将在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等方面,发挥积极的监督指导作用,更好保护劳动所得。继续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健全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配套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提升。同时要依法保障技术成果在收入分配中的应得份额,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保证劳动以外的其他要素分配制度的规范运行。在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方面,要强化政府责任,合理运用税收政策工具,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加大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力度,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大幅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重点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倾斜,确保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方面,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重视信息监测等方式,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做到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劳有所得,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直接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我们既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多方并举、多管齐下,又要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023-09-02 22:09:211

现在改革面临现状?近几年来国家在收入分配改革上有哪些具体发展措施?

收入分配公平有助于缩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贫富差距,缓和社会利益矛盾,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近年来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的措施如下:1. 取消农业税:2004年,我国政府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到2005年已有近8亿农民直接受益。2005年12月29日表决通过的这个决定,把这项惠农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从而使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终于走进了历史;2.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1999年9月,《城市居民生活最低保障条例》经国务院审定并于同年10月1日在全国施行,意味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也是我国社会救助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3. 推进农村医疗改革:保证农民阶层在生病的时候有地可医,有钱可医,改善其最最基本的医疗生存环境;4. 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主要内容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23-09-02 22:09:501

如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对于收入分配改革,我想在查资料的基础上也写一点我的认识体会,我知道我写的这些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也应该是在收入分配的上面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收入分配差距这个深层次问题如果不解决,诸多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就会继续积累。恩格斯说过:“分配并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消极产物,它反过来也会影响生产和交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一)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 目前中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达到16倍。目前最新研究数据显示,证券行业平均年收入在17万元左右,而畜牧业平均年收入仅1万多元,相差达16倍,这种差距在很多国家来说是很少见的。 据相关资料显示,1978年改革之初,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业为高收入行业。因为全社会总体收入都不高,高低收入之间的差距不是十分明显。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1.8倍左右。 2002年,最高人均工资水平与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比例也仅为2.99:1。直到2003年以后,我国对行业划分进行了调整,5年间,高收入行业迅速集中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四大行业。 最近10年,中国行业间收入分配总的趋势是高速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某些垄断行业的收入更高,而传统的资本含量少、劳动密集、竞争充分的行业,收入则相对较低。 对于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如何遏制,需要综合配套改革。一方面畜牧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比较困难的企业,要通过前面讲的建立劳资协商机制,给职工涨工资,同时政府给予税费减免扶持。另外对过高收入行业应该加强调控,特别是其中的国有企业,已经应该普遍的建立并且实施利润上缴制度、资源占用税制度,调节它来得太多太猛的收入来源,以此从源头上进行调控。(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贫困阶层的正常生活。因此,在缩小贫富差距的思路中,不能不考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 我认为: 第一:提高政府的财政支出,切实解决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在贫富差距扩大的压力之下,对于贫困阶层的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程度,严重影响着当前的社会稳定。可以考虑将财政用于补贴原亏损企业的某些资金,用于下岗失业者的生活保障。在失业保障金的管理上,严厉打击某些贪赃枉法者将“救命钱”挪作他用的行为。在对下岗职工的补偿问题上,着力解决企业曾经在困难时期向职工集资的“集资款”,或者以“买断性补偿”、或者以“股份化补偿”的方式,解决下岗职工为此所作出的利益牺牲。 第二:建立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帮助网络,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社会支持体系,都是建立在“单位”里,城市职工的生老病死都依赖于“单位”和组织。随着养老、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企业和单位原来承担的社会功能逐渐分离出去。但是,迄今为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就业支持网络还很不健全。特别是对下岗职工这类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支持体系。(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规范各种分配行为1.反腐倡廉、消除权力寻租的根源 非法收入得以产生的一个主要根源,在于某些官员的腐败。加大改革的力度,限制某些政府部门对经济运行的过多干预,应该是当务之急。打击腐败和权力寻租,加强对国家行政部门的监督,是消除权力寻租的关键。为防止市场化进程中权力寻租与侵吞国有资产现象的发生,必须杜绝私营业主阶层或企业家阶层利用政府权力非法暴富的途径。这不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以及今后建立社会基本职业伦理的需要;而且还是政府取信与民、缩小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2.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调整 要加强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对于提高个税起征点只是完善个税制度的一方面,我们要由分向征收向分向征收与综合征收相转化。 分项征收: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法列举的征税所得项目有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这种税制模式采用源泉课征法,课征简便。但不能真实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不符合量能负担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个人收入来源多元化,不仅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劳动性所得成为个人的重要所得,而且利息、股息和红利等资本性所得也渐渐成了个人所得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一些人还有财产继承所得、股票转让所得等,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纳税能力强的是拥有资本性所得、资产所得和资本利得的人,但这些项目并未全部列入征税范围,与我国税负设计的初衷相悖。 综合征收即是现在征收的是工薪劳动者,我们一定要对那种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的人加强征税的力度。此外对家庭负担比较重的还有一个费用扣除制度,在这几项的同时,再适当适时的提高起征点,一方面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对中等收入者、低收入者减轻了税负。综合起来既提低,又控高,这样打破了行业人力资源的壁垒,让他真正的能够合理流动,慢慢的行业收入差距就会缩小。
2023-09-02 22:10:411

收入分配改革的2012新措施

资源产品价格改革2012年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说,下半年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继续推进教育、文化、科技、事业单位等领域改革。垄断部门收入调节2012年10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2012年四季度要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原所长苏海南和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发改委收入分配课题带头人李实表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将坚持“提低、控高、扩中”的主线,从宏观层面对收入分配改革作出整体部署,包括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调节垄断部门高收入;部分企业高管的过高收入以及某些社会群体的高收入;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等。同时,进一步推进打破垄断、促进民间资本发展等相关配套改革,实施标本兼治。他们认为,随着收入分配改革的不断推进,一系列制度红利有望释放,内需消费领域有望真正成为宏观经济长期发展的增长点。但只有真正落实方案,中国才有可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突破口:把“提低、控高、扩中”作为主线。一方面,“提低”是值得公众期待的突破口之一,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阻力相对较小,落实的可行性更大。如果能在“提低”方面有新的进展,对于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逐步缩小收入和财富的不合理差距,将发挥很大作用。“提低”首先需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城乡居民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各项标准的提高。其次,应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争取对现行养老保险“双轨制”有所突破。另外,应合理适时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及社会低保标准,同时建立并逐步健全劳动密集型行业低收入劳动者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并继续抓好农民增收工作等。另一方面,“控高”应成为改革方案的另一重点,即如何调节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尽快打破垄断,让民间资本进入到一些可以开放的领域,在经济发展中形成更好的良性竞争,同时加大对垄断行业占有国有资源的相关税收征收,提高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上缴比例,从源头上调控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来源。再就是真正落实温总理多次提到的对垄断行业实行工资总额、工资水平双重调控的可操作措施。同时,继续抓好对部分企业高管的偏高、过高收入的调控,加大对高收入社会群体的个人所得税征收。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还必须规范灰色收入,当前灰色收入的量比较大,制度外的东西比较多,这对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会形成很大冲击,因此必须着力规范。同时,要坚决打击非法收入。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调节财富分布不公平上研究采取一些措施,这对于全面解决我国广义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极为重要。 从政策层面引导公平分配,降低基尼系数,避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让全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改革的大方向。
2023-09-02 22:10:491

十八大关于深化社会收入分配改革提出哪些措施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ufeff
2023-09-02 22:11:021

当前经济形势与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你是找论文的吧,丫的,我也在找啊
2023-09-02 22:11:222

国务院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强调要坚持什么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倡导勤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坚持注重效率、维护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
2023-09-02 22:11:291

什么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 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2023-09-02 22:11:403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什么要强调收入分配公平针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

收入分配公平有助于缩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贫富差距,缓和社会利益矛盾,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一、收入分配公平的内涵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属于经济领域的公平,也是社会学等学科着重考察的主要问题,其本身具有手段和目标的二重性uff61一方面,公平分配是促进生产发展,达到理想社会秩序的手段uff61另一方面,公平又是各个社会要追求的社会目标uff61由于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而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uff61因此,生产资料占有的公平与否,最终决定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否uff61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公平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对于这种意义上的公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做过十分深刻的论述uff61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正比例的;平等就在于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这种平等不承认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uff61但它又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理解的平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未来社会的分配的主张,主要是各取所需,他们把平等往往混同于平均主义uff61马克思所指的平等的权利,对于不同等的劳动者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uff61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的特权uff61这种平等的实质是承认不同的劳动者所具有不同的天赋和不同的工作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产品占有上的差别,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uff61这里所说的平等就是公平uff6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这种公平还与劳动者个人竞争机会和自由选择的公平相联系uff61因此,公平与不公平完全是相对的,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不能抽象地加以讨论uff61从这个意义上的公平来看,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uff61而公平也并不等于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最大的弊端在于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换取收入分配的公平,最终导致共同贫穷uff61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是一种低层次水平上的平均,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显然不能停留在一种低层次的平均水平上uff61公平应当是相对的,其确定应该有一个“度”的问题,即将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到既能形成激励机制又能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范围内uff61如果收入差距过小uff64社会福利过高,就会影响激励机制的形成;如果收入差距过大uff64社会保障程度过低,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uff61对于这个“度”的确定,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社会的需要做出适时的调整,从而保证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uff61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水平一方面受社会主义这一质的规定性约束,另一方面又受着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等国情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来理解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公平问题uff61 二、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GDP的年均增长率一直在8%以上,国民生产总值提前翻了两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uff61但是收入分配差距却在不断扩大,收入分配中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不公平现象uff61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收入分配理论和收入分配方式都比较混乱,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出现了失衡的情况uff61 首先,从初次分配的情况分析,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已严重失衡uff61以2000年为例,世界平均投资率和平均消费率分别为22.9%uff6475.3%,我国同期分别为36.8%uff6461%uff61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投资率高出13.9个百分点,消费率低14.3个百分点uff61近些年,我国投资率不断趋高,消费率却不断趋低uff61至2004年,我国投资率已高达44.16%,消费率已降至52.98%uff61在初次分配中,公平原则要求来自劳动的个人市场收入逐步增加,要求投资率和消费率保持合理uff61但是由于我国投资率过高,引导钢铁uff64水泥uff64电解铝等行业畸形发展,许多大型项目盲目上马,导致煤uff64电uff64油uff64运全面紧张,局部经济发展过热,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uff61 其次,从再分配情况分析,社会成员之间uff64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uff61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课题组的一项研究,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的水平,显著超过通常所说的警戒水准(0.4),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在0.3~0.4之间uff61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中最高收入户是最低收入户的8.5倍,是困难户的10.3倍uff61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421.6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2 963.4元)的3.2倍uff61另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4年上半年,人均收入最高的五省(市)是:上海uff64北京uff64浙江uff64广东和福建,人均收入为7 45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而人均收入最低的五省(市)是:宁夏uff64青海uff64甘肃uff64黑龙江和新疆,人均收入为3 66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9%,人均收入最高的五省(市)与人均收入最低的五省(市)之间的相对差距达2.04倍,并且地区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拉大uff61 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导致了收入差距过大,这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uff61一方面,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社会政治稳定uff61高低收入阶层收入差距过大,会造成一些低收入人群心理不平衡,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uff61另一方面,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消费的层次uff61高收入者需求的是高档品,而低收入者购买力有限,他们需求的是低档品和日用品,消费的断档会导致消费不足,进而影响了经济增长uff61 三、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对策 当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尽合理的问题已经凸现出来uff61根据收入分配格局失衡这一基本事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调节收入分配格局,促进“五个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uff6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决定要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等uff61 面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收入差距过大的突出问题,就必须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uff61现阶段,应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切实有效地采取措施调节收入分配,在分配领域特别是再分配领域更加注重公平,逐步实现公平与效率有机的uff64动态的结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uff61 1.初次分配是基础性的分配,应侧重于效率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uff61首先,实行按效率分配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uff61只有以效率作为分配的标准,才能提高生产率,降低劳动消耗,才能节约物质消耗,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中的生产资料的支出,才能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推动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uff61其次,按效率分配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可以缓解我国目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uff61再次,实行按效率分配,可以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可以调动劳动者和行业部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在生产中的作用uff61 但是,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克服和消除收入差距的扩大,只侧重效率并不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uff61面对当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严峻现实,就必须在初次分配中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更加注重公平,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初次分配过程的监管力度,限制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和垄断经营,严格调控土地等资源的初次配置uff61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改制要加强监督,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防止暗箱操作和国有资产的流失uff61另一方面,主要通过教育和培训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通过规范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来实现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uff61 2.再分配是指以政府为分配主体而进行的二次分配,它是在社会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宏观调节uff61其主要职能及重大目标就是合理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uff61从国民收入再分配看,公平有助于缩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贫富差距,缓和社会利益矛盾,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uff61要解决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就必须加强政府在再分配领域的调节职能,使收入差距保持在有利于协调经济利益关系uff64促进经济发展uff64保证社会稳定的范围内uff61具体措施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加强政府在东西部之间uff64城乡之间uff64不同群体收入之间的转移支付调控力度uff61一是中央的财政支出要规范化,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uff61二是对于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要有倾斜性政策,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扶持特色产业的发展uff61三是加大财政支出的支农比重,重点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教育的投入,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后劲uff61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uff61一方面应强化个人所得税这一调控手段,改革所得税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申报制度,同时,尽快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对高收入进行合理调节;另一方面,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全面取消农业税后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uff61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效扶持弱势群体uff61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意义重大uff61当前需要尽快构建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快速扩大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确保城乡困难群体有起码的生活保障uff61要更多关注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uff61(4)加强法制建设,整顿不合理收入uff61由于现阶段我国一些制度的不完善和执法不力,某些行业或个人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了与其创造的价值不相符的收入uff61这种不合理的收入过大也是造成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之一uff61对于这些不合理收入,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以整顿管理,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和限制,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uff61
2023-09-02 22:11:581

什么是收入改革?

收入分配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收入分配改革从2004年开始启动调研,党中央、国务院高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12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2012年四季度要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调节垄断部门高收入。让全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从政策层面引导公平分配,降低基尼系数,避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分析认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台,有利于平民收入增加,有利于刺激消费,从而利好大消费板块,包括旅游酒店、商业零售、酿酒、食品饮料等。 2013年2月,国务院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包括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加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等七部分,明确了改革方向。
2023-09-02 22:12:091

国家为什么强调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收入差距 ?

因为现在在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2023-09-02 22:12:192

简述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内,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效率公平兼顾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但是共同富裕不等同于同时富裕,也绝不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而是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效率公平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马克思指出,生产决定分配,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一定的分配关系,分配公平又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何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缩小贫富差距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调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总体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一是以调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为目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全面重视社会公平。 三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 四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五是建设新农村,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 六是健全调控体系,增强政府收入分配调节功能。
2023-09-02 22:12:271

求《江苏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苏人通[2006]322号)中的附表1至3.

江苏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摘要)一、实施范围和对象事业单位中2006年7月1日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二、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一)岗位工资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二)薪级工资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三)绩效工资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后,取消现行年终一次性奖金,将一个月基本工资的额度以及地区附加津贴纳入绩效工资。(四)津贴补贴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分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三、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一)岗位工资的实施(二)薪级工资的实施工作人员按照本人套改年限、任职年限和所聘岗位,结合工作表现,套改相应的薪级工资。套改年限,是指工作年限与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合并计算的年限。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是指在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未计算为工龄的学习时间。任职年限,是指从聘用到现岗位当年起计算的年限。(三)绩效工资的实施事业单位在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自主决定本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四)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的实施四、工资分类管理的实施绩效工资既是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更好地体现激励功能的主要途径,又是实行工资分类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好、考核优秀的单位,可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对知识技术密集、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事业单位,在核定工资总量时可给予适当倾斜。五、正常调整工资办法(一)正常增加薪级工资自2006年7月1日起,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并从第二年1月起执行。(二)岗位变动人员工资调整办法(三)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四)调整津贴补贴标准六、高层次人才和单位主要领导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一、关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精神(一)改革意义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目的是要建立新机制,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工资或调资,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全面提高工作水平。(二)主要原则1、贯彻按劳分配以及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2、适应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的需要,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3、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4、坚持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5、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三)主要文件依据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6号)和《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9号);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60号);江苏省人事厅、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苏人通[2006]322号)、《关于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苏人通[2006]332号)、《关于印发〈江苏省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人通[2006]331号)、江苏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财政厅《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厅局级离休人员增加离休费的通知》(苏人通[2006]333号)等文件。(四)实施范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限于2006年7月1日在册的在编工作人员。(五)主要内容1、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在制度形式和运行机制上与机关公务员工资制度脱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1)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构成,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分别对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设置不同的岗位等级,其中,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10个等级,技术工岗位设置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实行“一级一薪,定期升级”。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占收入中很大比重,主要体现工作人员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政府对绩效工资实行总量调控,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享有分配自主权,合理拉开差距,调动大家积极性。事业单位建立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主要体现对事业单位苦、脏、累、险及其他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政策倾斜。国家对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实行统一管理。(2)实行新的工资分类管理办法。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单位类型不同实行工资分类管理。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3)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根据年度考核和岗位变动情况,相应调整工作人员工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和津贴补贴标准。(4)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体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探索建立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5)健全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改革现行高度集中的工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政策、部门和单位的权限,分级管理,分级调控。完善收入分配调控政策,加强工资收入支付管理,将事业单位发给职工的全部收入纳入调控范围,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2、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基本保持离退休待遇政策的连续性。这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时,相应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1)已经离退休的人员不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同步增加离退休费(2006年6月30日以前离退休的)。(2)结合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结构的变化,适当调整改革后离退休费计发办法(2006年7月1日以后离退休的)。(3)建立退休费正常增长机制,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待遇政策逐步脱钩。二、其他相关规定 此次工资制度改革和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比较有以下特点或调整变化:(一)事业单位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正常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后,按新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工资标准。(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暂按最低岗位进行套改。待事业单位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后,专业技术人员再按明确的岗位等级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5%奖励晋级(一档等级工资)这次不再保留。改革后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正常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管理权限审批。“双肩挑”人员先要明确主要任职岗位,再分别按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套改工资,套改后凡职务未发生变化的不得改变现选定的套改职务(系列)。按国家规定,在本次工资改革中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到位后的岗位变化也视为职务变化。三、关于工资套改(一)政策1、事业单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套改要素:岗位(管理或专业技术)、职务(管理或专业技术、级别)、任职年限、工作年限(套改年限)。(年限均为虚年)2、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人:技术工还是普通工、技术等级、任职(在岗)年限、工作年限(套改年限)。(二)个人需要确认的相关信息1、工作时间:是指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起点时间。2、现最高学历、学位:是指本人目前所取得的最高学历及学位。3、工龄(连续工龄):是指以工资收入作为生活资料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年限。工作人员连续工龄的计算办法仍按国家和我省原有规定执行。即:年-年+1。对工龄有中断的人员,按“去中间、接两头”的方法计算。如某同志1996年7月工作,1998年3月辞职待业,至2001年7月重新工作,期间共3年零3个月无工龄,其连续工龄的起算时间应为1999年10月,至2006年7月工资改革,该同志的工龄共8年(2006-1999+1=8)。4、现聘专业技术职务及时间:是指本人现在所聘的专业技术职务及聘任时间(即兑现工资时间),如果是12月份发聘任文件的,则从12月起计算聘任时间,其余的聘任时间一律从发文的下一个月起算。5、本人现聘专业技术职务的低一职专业技术职务及时间;是指现聘职务前的专业技术职务及聘任时间(如某同志现专业技术职务是1999年12月的教授,则其低一职专业技术职务为副教授,时间为1994年10月),如果没有低一职务,则不需确认。6、对既有专业技术职务又有党政职务的人员还需确认现聘的党政职务及时间以及低一职党政职务及时间。7、未计算工龄的学龄:是指在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未计算为工龄的学习时间,凡非全日制教育的学习时间一律不得与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套改年限。“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的界定严格以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定为准。如果实际学习时间短于国家规定的相同学历层次学制时间的,按实际学习年限计算;长于国家规定的相同学历层次学制时间的,按国家规定的学制计算。为了更好地确认全日制学历的性质,以便准确计算学龄,请在信息确认时携带本人参加工作前的大专及以上初始学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三)套改职务的确认:对既受聘专业技术职务又担任行政职务的“双肩挑”人员,上述相关信息确认后,还需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薪级工资套改审批表”上确认本人在本次工资改革中按何职务(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进行套改,并在相应的栏目处签名。一、实施范围和对象事业单位中2006年7月1日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二、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一)岗位工资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二)薪级工资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三)绩效工资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后,取消现行年终一次性奖金,将一个月基本工资的额度以及地区附加津贴纳入绩效工资。(四)津贴补贴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分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三、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一)岗位工资的实施(二)薪级工资的实施工作人员按照本人套改年限、任职年限和所聘岗位,结合工作表现,套改相应的薪级工资。套改年限,是指工作年限与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合并计算的年限。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是指在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未计算为工龄的学习时间。任职年限,是指从聘用到现岗位当年起计算的年限。(三)绩效工资的实施事业单位在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自主决定本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四)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的实施四、工资分类管理的实施绩效工资既是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更好地体现激励功能的主要途径,又是实行工资分类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好、考核优秀的单位,可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对知识技术密集、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事业单位,在核定工资总量时可给予适当倾斜。五、正常调整工资办法(一)正常增加薪级工资自2006年7月1日起,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并从第二年1月起执行。(二)岗位变动人员工资调整办法(三)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四)调整津贴补贴标准六、高层次人才和单位主要领导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一、关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精神(一)改革意义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目的是要建立新机制,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工资或调资,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全面提高工作水平。(二)主要原则1、贯彻按劳分配以及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2、适应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的需要,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3、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4、坚持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5、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三)主要文件依据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6号)和《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9号);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60号);江苏省人事厅、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苏人通[2006]322号)、《关于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苏人通[2006]332号)、《关于印发〈江苏省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人通[2006]331号)、江苏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财政厅《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厅局级离休人员增加离休费的通知》(苏人通[2006]333号)等文件。(四)实施范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限于2006年7月1日在册的在编工作人员。(五)主要内容1、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在制度形式和运行机制上与机关公务员工资制度脱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1)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构成,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分别对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设置不同的岗位等级,其中,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10个等级,技术工岗位设置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实行“一级一薪,定期升级”。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占收入中很大比重,主要体现工作人员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政府对绩效工资实行总量调控,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享有分配自主权,合理拉开差距,调动大家积极性。事业单位建立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主要体现对事业单位苦、脏、累、险及其他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政策倾斜。国家对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实行统一管理。(2)实行新的工资分类管理办法。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单位类型不同实行工资分类管理。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3)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根据年度考核和岗位变动情况,相应调整工作人员工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和津贴补贴标准。(4)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体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探索建立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5)健全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改革现行高度集中的工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政策、部门和单位的权限,分级管理,分级调控。完善收入分配调控政策,加强工资收入支付管理,将事业单位发给职工的全部收入纳入调控范围,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2、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基本保持离退休待遇政策的连续性。这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时,相应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1)已经离退休的人员不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同步增加离退休费(2006年6月30日以前离退休的)。(2)结合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结构的变化,适当调整改革后离退休费计发办法(2006年7月1日以后离退休的)。(3)建立退休费正常增长机制,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待遇政策逐步脱钩。二、其他相关规定 此次工资制度改革和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比较有以下特点或调整变化:(一)事业单位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正常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后,按新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工资标准。(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暂按最低岗位进行套改。待事业单位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后,专业技术人员再按明确的岗位等级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5%奖励晋级(一档等级工资)这次不再保留。改革后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正常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管理权限审批。“双肩挑”人员先要明确主要任职岗位,再分别按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套改工资,套改后凡职务未发生变化的不得改变现选定的套改职务(系列)。按国家规定,在本次工资改革中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到位后的岗位变化也视为职务变化。三、关于工资套改(一)政策1、事业单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套改要素:岗位(管理或专业技术)、职务(管理或专业技术、级别)、任职年限、工作年限(套改年限)。(年限均为虚年)2、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人:技术工还是普通工、技术等级、任职(在岗)年限、工作年限(套改年限)。(二)个人需要确认的相关信息1、工作时间:是指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起点时间。2、现最高学历、学位:是指本人目前所取得的最高学历及学位。3、工龄(连续工龄):是指以工资收入作为生活资料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年限。工作人员连续工龄的计算办法仍按国家和我省原有规定执行。即:年-年+1。对工龄有中断的人员,按“去中间、接两头”的方法计算。如某同志1996年7月工作,1998年3月辞职待业,至2001年7月重新工作,期间共3年零3个月无工龄,其连续工龄的起算时间应为1999年10月,至2006年7月工资改革,该同志的工龄共8年(2006-1999+1=8)。4、现聘专业技术职务及时间:是指本人现在所聘的专业技术职务及聘任时间(即兑现工资时间),如果是12月份发聘任文件的,则从12月起计算聘任时间,其余的聘任时间一律从发文的下一个月起算。5、本人现聘专业技术职务的低一职专业技术职务及时间;是指现聘职务前的专业技术职务及聘任时间(如某同志现专业技术职务是1999年12月的教授,则其低一职专业技术职务为副教授,时间为1994年10月),如果没有低一职务,则不需确认。6、对既有专业技术职务又有党政职务的人员还需确认现聘的党政职务及时间以及低一职党政职务及时间。7、未计算工龄的学龄:是指在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未计算为工龄的学习时间,凡非全日制教育的学习时间一律不得与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套改年限。“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的界定严格以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定为准。如果实际学习时间短于国家规定的相同学历层次学制时间的,按实际学习年限计算;长于国家规定的相同学历层次学制时间的,按国家规定的学制计算。为了更好地确认全日制学历的性质,以便准确计算学龄,请在信息确认时携带本人参加工作前的大专及以上初始学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三)套改职务的确认:对既受聘专业技术职务又担任行政职务的“双肩挑”人员,上述相关信息确认后,还需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薪级工资套改审批表”上确认本人在本次工资改革中按何职务(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进行套改,并在相应的栏目处签名。
2023-09-02 22:12:391

我们会因为收入分配的改革而获益吗?怎么获益?

实现分配制度改革是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迫切期盼。有几点可以关注。1.分配制度改革不是“打土豪分田地”。不会伤害各个阶层的既得利益。2.提出分配制度改革是应对大多数底层百姓的呼声,表达一个立场,真正实现公平合理的收入机制可能要几百年。3.我国是一个各项经济形态皆备的国家,操作难。有花国库资金的千万受众;有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其中还有上市公司的职工。千头万绪,我想改革最多也是出台个指导意见,没有约束力。我想,这个指导意见会包括几点实施内容:国家税收制度配套、约定员工与管理层的收入差距并要求逐步缩小、绑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收入联动、约定收入指数与GDP挂钩等。4.高收入者往往掌握话语权,在这项改革中要么拖后腿,要么趁虚而入,得到更多利益。5.提高百姓收入是在经济社会大力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运营稳中有升才能让劳动者获益,否则,就是大量发行货币,饮鸩止渴。一届事一届毕。1 7大提出的目标总得要个兑现。
2023-09-02 22:13:003

论述收入分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我讨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特别是在发展政策的主导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什么,意义又是什么样的?这两年来,由于收入分配改革有所讨论,其实核心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今天我们看看中等收入陷阱有没有存在,存在的状态是什么样?我把自己的结论告诉大家。在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与收入的相关关系库滋涅茨曲线是有表述的,经济发展的早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在整个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下降,二是由于整个收入差距在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过程又减弱,最后收入分配均等化是发展的结果。我想讨论的问题有三点,一是收入分配的表述;二是如果有倒U,持续的时间有多长;三是倒U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过程。讨论这三点我想说明收入分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否有积极的作用。首先,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很重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最重要,各种各样的发展政策是在加速资本形成。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因为资本匮乏,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这样的措施,这种措施有两类,一种是完全使用行政的手段控制农业社会,另一种是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的递进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资本是第一位的,效率优先是必然的,所有的发展是为了促进资本形成,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收入分配被认为不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收入分配的改善有利于增长,典型的经济文献表述是防止过分的消费。计划经济国家是控制经济膨胀,我们是先生产后生活,经济效率提高是第一位。在传统的经济学发展中,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有关,收入分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第二,在这个过程中,就要考虑收入分配是否就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反过来,能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我们有一个现象,在倒U型的前半段,你不知道经济恶化的时间有多长,社会能承受多长时间,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如果持续的时间没有倒U型出现的长,既使倒U出现,倒U底部是平的也会出现,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如果从宏观需求来说,国内市场是否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是否重大,总需求是投资、消费和出口。投资是一个中间需求,如果仅仅是中间需求的扩张经济增长是不能持续的,我们观察到1978年的中国经济就是这样的情况。当时中国工业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70%,由于中国广大人群特别是农民收入偏低,使国民生产领域难以改革。首先,中国联产承包使农民增加了收入,除了国家和企业的制度安排以外,由此产生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我们注意到增长的过程中,消费的比例是逐渐的提高,到了本世纪初期,这个比例达到了最高点,消费占GDP的比重50%以上。在开放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看到,拉美国家尽管中间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于是产业必须转移,如果产业是靠外资安排的,一定出现了经济转型的困难。在经济发展的阶段的过程中,收入分配很可能对扩大消费,提高需求上有重大的意义。在世界经济恶化的情况下,如果经济要持续的发展,应该要增加居民的消费,增加居民的消费就要增加居民的收入。我想说一点,对中国来说,目前是我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收入比重占的很大,但供给仍然不足,一定要改善,这种改善包括结构性的减税,包括财政上的安排。倒U型的出现并不是自然的过程,很可能是政府的某种安排才有一个倒U型的出现,而自然的过程并不能证明倒U型是经济自然增长的出现。
2023-09-02 22:13:171

我国的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业形成了吗?

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调整税收政策、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努力推动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贫富分化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一些高收入群体和行业收入过高,导致收入分配不够公平。因此,我国的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加强政策调整,促进贫富差距的有效缩小。
2023-09-02 22:13:269

我国实行什么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据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介绍,近期收入分配改革将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落实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涉及进一步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进一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等四方面。有关部门将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完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为进一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国家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加快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责任:杨宜勇认为,同美国70%的劳动者缴纳个人所得税相比,我国只有区区两三千万人纳税。我国的中高收入群体应尽更多的社会责任。国家则需要通过税收制度安排鼓励中高收入群体履行社会责任,不但不逃税、不避税,还积极投身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税务专家认为,我国应加快健全税收杠杆对收入分配的再调节功能。就税制而言,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最为有效,美国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40%以上,可最直接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目前,个税收入仅占我国税收收入约6%,且六成收入来自工薪人群,这显然不利于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除个税外,房产税、遗产税也是调节收入分配十分有效的税种。
2023-09-02 22:13:411

退休工资改革方案什么时候执行安工龄一年100

没有听说这个政策,现在退休费都是按照政府**号令养老保险条例计算的,估计这个说法是谣传。
2023-09-02 22:14:3011

如何改善收入分配?

比较费解,如果收入固定,你将该用的用了再来谈分配吧!
2023-09-02 22:14:582

为什么说工资收入分配改革挺进深水区?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三亿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仍是重点2018年我国工资收入分配改革继续向深水区挺进。《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三亿人。2018年我国将在着眼于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城乡居民增收和专项激励计划试点,增加基层干部、科教人员、技能人才等群体收入,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此外,2018年国企薪酬改革也将大提速,年内将出台实施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方案,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开展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试点。  居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将基本同步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23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调增幅度平均超过10%;22个省份调整了企业工资指导线,工资增长基准线在8%左右;至少有23个省市出台了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2018年,居民增收将再迎利好。《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权威部门了解到,2018年我国将着眼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一步开展城乡居民增收和专项激励计划试点,增加基层干部、科教人员、技能人才等群体收入,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消费。专家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随着就业质量提升、促进居民增收举措落地等,2018年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目标是能够做到的。不仅如此,居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同步,也将促进消费进一步扩大,从而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专家表示,没有经济的增长,分配就没有可靠的物质基础,没有合理的分配,增长也会缺乏持久动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唯有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内需和居民消费,我国经济才能真正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副院长万海远看来,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其根本着眼点在于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核心是通过再分配政策降低收入分配差距。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仍是重中之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中等收入者比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日前表示,据保守测算,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三亿人,大致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30%以上。毛盛勇指出,目前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世界银行提出的相关标准比较通用。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等收入标准为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至100美元之间,即年收入3650到6500美元。根据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分布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选择》报告,中国大约有4.5亿多人口属于中等收入家庭。如果将中间收入群体、中上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相加在一起,则大约有6亿人口属于中等收入以上收入家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提出的最新标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目前已经超过30%,到2025年将达到50%。“当然前提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要超过国际平均水平,这才能保证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增加。”李实进一步指出,只有缩小收入差距才能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中国目前是中等收入国家,不久的将来会成为高收入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缩小收入差距至关重要。在工资收入分配改革目标中,人社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健全,分配格局更合理、更有序,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35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恒丰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主任吴琦指出,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政策推动七大群体中的偏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另一方面,要通过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征管机制来避免七大群体中的中等收入群体滑落到低收入群体。”
2023-09-02 22:15:061

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目标,应完成哪些收入分配支付的改革

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求,深入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不断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基本确立,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框架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平均每十年翻一番,家庭财产稳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践证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是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总体相适应的。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再分配调节功能,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彻底取消农业税,大幅增加涉农补贴,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持续提高,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态势开始显现,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有所提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同时,也要看到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宏观收入分配格局有待优化。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阶段性特征,也与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等直接相关。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解决一些领域分配不公问题,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根本举措;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处理好劳动与资本、城市与农村、政府与市场等重大关系,推动相关领域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区域之间发展条件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还在深入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问题,必须通过促进发展、深化改革来逐步加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城乡居民在收入普遍增加、生活不断改善过程中的新要求新期待。同时也应该看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克难攻坚、有序推进。  二、准确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着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体制环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并重,继续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主要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  ——收入分配秩序明显改善。合法收入得到有力保护,过高收入得到合理调节,隐性收入得到有效规范,非法收入予以坚决取缔。  ——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明显提升。  三、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获取收入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  3.促进就业机会公平。大力支持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税费减免和公益性岗位、岗位培训、社会保险、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借鉴推广公务员招考的法,完善和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制度,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4.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保障职工带薪最短培训时间。新增财政教育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建立健全向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认证体系,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收费标准。提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5.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根据经济发展、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到2015年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研究发布部分行业最低工资标准。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到2015年,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逐步解决一些行业企业职工工资过低的问题。落实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研究出台劳务派遣规定等配套规章,严格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依法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同工同酬权利。  6.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对部分过高收入行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严格实行企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逐步缩小行业工资收入差距。建立与企业领导人分类管理相适应、选任方式相匹配的企业高管人员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综合考虑当期业绩和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对行政任命的国有企业高管人员薪酬水平实行限高,推广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缩小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差距,高管人员薪酬增幅应低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对非国有金融企业和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和股东大会在抑制畸高薪酬方面的作用。  7.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完善科学合理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适当提高基层公务员工资水平;调整优化工资结构,降低津贴补贴所占比例,提高基本工资占比;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抓紧研究地区附加津贴实施方案。结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分配制度。  8.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建立健全以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薪酬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分配政策,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入股、岗位分红权激励等多种分配法,保障技术成果在分配中的应得份额。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制度。允许和鼓励品牌、创意等参与收入分配。  9.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落实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强化监管措施,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度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保护存款人权益。严格规范银行收费行为。丰富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基金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拓宽居民租金、股息、红利等增收渠道。  10.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全面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十二五”期间在现有比例上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  11.完善公共资源占用及其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国有土地、海域、森林、矿产、水等公共资源出让机制,加强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监管,防止通过不正当手段无偿或低价占有和使用公共资源。建立健全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  四、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完善财产税,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制度。  12.集中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支出,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机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全面公开“三公”经费使用情况。“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13.加大促进教育公平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严格规范教育收费行为。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普通本科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补助。切实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当地中考、高考问题。  14.加强个人所得税调节。加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处罚措施,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征收范围,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和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依法做到应收尽收。取消对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  15.改革完善房地产税等。完善房产保有、交易等环节税收制度,逐步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细化住房交易差别化税收政策,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合理调整部分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将部分高档娱乐消费和高档奢侈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研究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问题。  16.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十二五”期末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推进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健全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  17.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待遇水平,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推进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十二五”期末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医保基金支付水平达到75%以上,明显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报销支付比例的差距。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和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逐步增加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18.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十二五”期末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按质量标准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000万户以上,实现全国游牧民定居目标。  19.加强对困难群体救助和帮扶。健全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孤儿集中供养,建立其他困境儿童生活救助制度。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20.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积极培育慈善组织,简化公益慈善组织的审批程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举医院、学校、养老服务等公益事业。落实并完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允许结转以后年度扣除。加强慈善组织监督管理。  五、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1.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促进产销对接和农超对接,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收益。  22.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农业补贴向粮农和种粮大户倾斜。完善林业、牧业和渔业扶持政策。逐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适当提高保费补贴比例,进一步细化和稳步扩大农村金融奖补政策。  23.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农民分享流转收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征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24.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大幅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二五”时期,对240万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按照人均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扶贫标准,到2015年扶贫对象减少8000万人左右。  25.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定公开透明的各类城市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政策,探索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重点推进解决举家迁徙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实施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六、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管,加大反腐力度,加强信息公开,实行社会监督,加强基础工作,提升技术保障,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6.加快收入分配相关领域立法。研究出台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扶贫开发、企业工资支付保障、集体协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政转移支付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及时修订完善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税收征管、房产税等方面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制度,完善财产法律保护制度,保障公民合法财产权益。  27.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将拖欠工资问题突出的领域和容易发生拖欠的行业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完善与企业信用等级挂钩的差别化工资保证金缴纳法。落实清偿欠薪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负责制、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恶意欠薪制度、保障工资支付属地政府负责制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28.清理规范工资外收入。严格规范党政机关各种津贴补贴和奖金发放行为,抓紧出台规范改革性补贴的实施意见。加强事业单位创收管理,规范科研课题和研发项目经费管理使用,严格公务招待费审批和核算等制度规定。严格控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管人员职务消费,规范车辆配备和使用、业务招待、考察培训等职务消费项目和标准,职务消费接受职工民主监督,相关账目要公开透明。  29.加强领导干部收入管理。全面落实《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严格执行各级领导干部如实报告收入、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的规定,对隐报瞒报、弄虚作假等行为,通过抽查、核查,及时纠正,严肃处理。继续规范领导干部离职、辞职或退(离)休后的个人从业行为,严格按照有关程序、条件和要求兼职任职审批事项。  30.严格规范非税收入。按照正税清费的原则,继续推进费改税,进一步清理整顿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项目,收费项目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  31.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围绕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强化监督管理,堵住获取非法收入的漏洞。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逃税、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严厉查处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行为。深入治理商业贿赂。加强反洗钱工作和资本外逃监控。  32.健全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大力推进薪酬支付工资化、货币化、电子化,加快现代支付结算体系建设,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推广持卡消费,规范现金管理。完善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发票管理和财务报销制度,全面推行公务卡支付结算制度。整合公安、民政、社保、住房、银行、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收入信息监测系统,完善个人所得税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城乡住户收支调查一体化制度。  七、加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33.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把落实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纳入日常考核。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强化监督检查,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34.突出重点,强化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与国有企业、行政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等相关重点领域改革有机结合、协同推进。各有关部门要围绕重点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抓紧研究出台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及时跟踪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措施,确保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鼓励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先行先试,积极探索。  35.深入宣传,注重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从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收入分配问题,深入宣传坚持科学发展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切实做好各项改革政策的解读工作,加深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引导社会预期,回应群众关切,凝聚各方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23-09-02 22:1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