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水龙吟辛弃疾原文

2023-09-14 08:17:12
TAG: 原文
共1条回复
余辉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英雄泪?

相关推荐

辛弃疾《水龙吟》的全文

呵呵呵呵呵了
2023-09-04 07:37:467

水龙吟辛弃疾

辛弃疾的《水龙吟》全名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如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
2023-09-04 07:38:301

辛弃疾《水龙吟(别傅先之提举,时先之有召命)》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龙吟(别傅先之提举,时先之有召命)原文: 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行期定否,征车几两,去程多少。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问归来何日,君家旧事,直须待、为霖了。从此兰生蕙长,吾谁与、玩兹芳草。自怜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飞鸟。只有良朋,东阡西陌,安排似巧。到如今巧处,依前又拙,把平生笑。 诗词作品: 水龙吟(别傅先之提举,时先之有召命) 诗词作者:【 宋代 】 辛弃疾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春天】、【咏物】、【迎春】
2023-09-04 07:38:381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原文: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翻译及注释 翻译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两边高山约束著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 注释 1水龙吟:词牌名。2南剑:即南剑州, 宋代 州名。双溪楼:在南剑州府城东。3西北浮云:西北的天空被浮云遮蔽,这里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4斗牛:星名,二十八宿的斗宿与牛宿。5待:打算,想要。6鱼龙:指水中怪物,暗喻朝中阻遏抗战的小人。惨:狠毒。7束:夹峙。8欲飞还敛:形容水流奔涌直前,因受高山的阻挡而回旋激荡,渐趋平缓。9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十百年悲笑:指人生百年中的遭遇。⑾卸:解落,卸下。⑿缆:系船用的绳子。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赏析   祖国的壮丽河山,到处呈现著不同的面貌。吴越的柔青软黛,自然是西子的化身;闽粤的万峰刺天,又仿佛象森罗的武库。古来多少诗人词客,分别为它们作了生动的写照。辛弃疾这首《过南剑双溪楼》,就属于后一类的杰作。    宋代 的南剑州,即是延平,属福建。这里有剑溪和樵川二水,环带左右。双溪楼正当二水交流的险绝处。要给这样一个奇峭的名胜传神,颇非容易。作者紧紧抓住了它具有特征性的一点,作了全力的刻画,那就是「剑」,也就是「千峰似剑铓」的山。而剑和山,正好融和著作者的人在内。上片一开头,就像将军从天外飞来一样,凌云健笔,把上入青冥的高楼,千丈峥嵘的奇峰,掌握在手,写得寒芒四射,凛凛逼人。而作者生当宋室南渡,以一身支拄东南半壁进而恢复神州的怀抱,又隐然蕴藏于词句里,这是何等的笔力。「人言此地」以下三句,从延平津双剑故事翻腾出剑气上冲斗牛的词境。据《晋书·张华传》:晋尚书张华见斗、牛二星间有紫气,问雷焕;曰: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后焕为丰城令,掘地,得双剑,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焕遣使送一剑与华,一自佩。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其子华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化为二龙。作者又把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汇集在一起,以「我觉」二字领起,给人以寒意搜毛发的感觉。然后转到要「燃犀下看」(见《晋书·温峤传》),一探究竟。「风雷怒,鱼龙惨」,一个怒字,一个惨字,紧接着上句的怕字,从静止中进入到惊心动魄的境界,字里行间,却跳跃着虎虎的生气。   换片后三句,盘空硬语,实写峡、江、楼。词笔刚劲中带韧性,极烹炼之工。这是以柳宗元游记散文文笔写词的神技。从高峡的「欲飞还敛」,双关到词人从炽烈的民族斗争场合上被迫地退下来的悲凉心情。「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以淡静之词,勉强抑遏自己飞腾的壮志。这时作者年已在五十二岁以后,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是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的。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低徊往复,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它跟江湖山林的词人们所抒写的悠闲自在心情,显然是大异其趣的。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线索清晰,钩锁绵密。一般登临之作,往往要发思古之幽情,而辛弃疾此词却完全摆脱了这一俗套。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笔墨集中用于抒写主战与主和这一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之点上。全篇钩锁严密,脉络井然。第二是因迩及远,以小见大。作者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他虽身处福建南平的一个小小双溪楼上,心里盛的却是整个中国。所以,他一登上楼头,便「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战争,联想到大片领土的沦陷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而要扫清敌人,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则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作者却从一把落水的宝剑起笔,加以生发。「长剑」,长也不过是「三尺龙泉」而已。而作者却通过奇妙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这是词人的心声,同时也喊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共同意愿。第三个特点是通篇暗喻,对比强烈。这首词里也有直抒胸腺的词句,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但是,更多的词句,关键性的词句却是通过大量的暗喻表现出来的。词中的暗喻可分为两组:一组是暗喻敌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云」,「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等;一组是暗喻主战派的,如「长剑」,「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等等。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在词中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对比。这种强烈对比、还表现在词的前后结构上。如开篇直写国家危急存亡的形势:「举头西北浮云」,而结尾却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沐浴著夕阳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搁浅抛锚。这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极为不同。   这首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大地,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却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 南宋 之灭亡,势在必然了。 由于这首词通体洋溢着爱国热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几方面的艺术特点,所以很能代表辛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令人魄动魂惊。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但作于在福建任职时期。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有感而作此词。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赏析二   这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作者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作为一个爱国词人,他自然要想到被金人侵占的中原广大地区,同时也很自然地要联想到传说落入水中的宝剑。在祖国遭受敌人宰割的危急存亡之秋,该是多么需要有一把能扫清万里阴云的长剑呵!然而,词人之所见,却只是莽莽群山,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欲待燃犀向潭水深处探著,却又怕水面上风雷怒吼,水底里魔怪凶残。说明,若想取得这把宝剑,组成统一的、强大的爱国抗金力量,这中间是会遇到重重阻挠与严重破坏的。后片即景抒情,虽然流露出壮志难酬,不如困居高卧的隐退思想,但这一消极思想之产生,是与他当时的处境,与 南宋 王朝整个政治形势分不开的。 南宋 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进取,一味妥协投降;对爱国抗敌的有识之士却百般压制打击,直至迫害镇压,使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付之东流。因此,在指出辛词中经常流露的隐退闲居这一消极思想的同时,还必须指出这种思想之所以产生的客观原因。   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线索清晰,钩锁绵密。这是一首登临之作。一般登临之作,往往要发思古之幽情,而辛弃疾此词却完全摆脱了这一俗套。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笔 墨集中用于抒写主战与主和这一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之点上。开篇远望西北,点染出国土沦丧,战云密布这一时代特征。、接着便直截提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法:"倚天万里须长剑!"也就是说,要用自卫反击和收复失地的战争来消灭人侵之敌。下面紧扣双溪楼引出宝剑落水的传说。这里的宝剑既指坚持抗敌的军民,又是作者自况。这是第一层。从"人言此地"到上片结尾是第二层。作者通过"潭空水冷"、"风雷怒,鱼龙惨"来说明,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能重见天光,不能发挥其杀敌报国的应有作用。下片换头至"一时登览",是第三层。正因为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甚至还冒着极大的危险,所以词人才产生"不妨高卧"这种消极退隐思想。最后紧密照应开篇,以眼前之所见结束全篇,使全篇钩锁严密,脉络井然。   第二是因迩及远,以小见大。作者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他虽身处福建南平的一个小小双溪楼上,心里盛的却是整个中国。所以,他一登上楼头,便"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战争,联想到大片领土的沦陷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而要扫清敌人,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则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作者却从一把落水的宝剑起笔,加以生发。"长剑",最长也不过是"三尺龙泉"而已。而作者却通过奇妙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这是词人的心声,同时也喊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共同意愿。   第三个特点是通篇暗喻,对比强烈。这首词里也有直抒胸腺的词句,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但是,更多的词句,关键性的词句却是通过大量的暗喻表现出来的。词中的暗喻可分为两组:一组是暗喻敌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云","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等;一组是暗喻主战派的,如"长剑","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等等。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在词中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对比。这种强烈对比、还表现在词的前后结构上。如开篇直写国家危急存亡的形势:"举头西北浮云",而结尾却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沐浴著夕阳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搁浅抛锚。这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是何等的不同!   这首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大地,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却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南宋之灭亡,势在必然了。 由于这首词通体洋溢着爱国热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几方面的艺术特点,所以很能代表辛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令人魄动魂惊。 诗词作品: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诗词作者:【宋代】 辛弃疾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豪放】、【山水】、【壮志】
2023-09-04 07:38:451

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原文: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赏析   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句法就有点特别。陶渊明与作者,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态度。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很显然,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的悲叹。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绝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诗词作品: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诗词作者:【 宋代 】 辛弃疾 诗词归类: 【感伤】、【失望】、【感叹】
2023-09-04 07:38:531

辛弃疾水龙,诗句全文

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023-09-04 07:39:221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全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翻译: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极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别提家乡的鲈鱼肉精细味美,尽管秋风吹遍,不知张季鹰是否回来了。更不想许汜只顾谋私利。那将羞于见雄才大气的刘备。借时光如水忧愁国势如风雨,树犹如此。请谁人去唤来那红巾翠袖多情歌女?为我擦去英雄失志时的热泪。扩展资料:“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表明了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2023-09-04 07:39:301

《水龙吟》辛弃疾

水龙吟·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2023-09-04 07:39:455

水龙吟辛弃疾老来曾识渊明翻译

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原文翻译:到老才认识了陶渊明,梦中见到的仿佛是他的身影。一觉醒来觉得满腔幽恨,放下酒杯,想唱支歌,开口又停。我佩服你白发归隐面对西风,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宁愿归耕。夏天在北窗前高卧乘凉,秋天在东篱旁自醉自醒。你的归隐有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绝不仅只是逸致闲情。我深信这位先哲并未死去,到今天仍是一身正气,凛然如生。我们虽然相隔古今却心事相同,志在高山流水有知音。即使今后我难免出来做官,但荣华富贵已无味可品。为什么隐居东山的谢安又要出仕?人们都说这是为了世上苍生。《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这首词的原文是: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
2023-09-04 07:40:011

辛弃疾的全诗及赏析

全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代: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 一作:阑干)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创作背景: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一说此词于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2023-09-04 07:40:201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下面一起来看看辛弃疾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注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遥岑:岑,音cén。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借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倩:请托。读音qìng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èn。擦拭。
2023-09-04 07:40:271

辛弃疾 水龙吟原文 水龙吟翻译

1、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翻译如下: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尽管秋风吹,像季鹰不归?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2023-09-04 07:40:361

辛弃疾 水龙吟 渡江天马南来原文及其中用典的寓义

水龙吟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尘,平章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注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被弹劾,退隐于上饶之带湖,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 ),致仕后亦侨寓此地。由于他们都有抗金雪耻的雄心壮志,所以过从甚密 。这时距宋金“ 隆兴和议”的签订已整整二十年,南宋朝廷文恬武嬉,并不关心国事。又三年,岁次甲辰(1184 年)正逢韩元吉六十七岁寿辰,辛弃疾填了上录一词申祝。一起两句,劈空而下,笔力万钧。作者蔑视南渡以来的当政者,“几人”云云,真有杜诗“ 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概。说朝士无才,宋则隐然以有才者推崇韩元吉 ,并以此自许 ,亦即“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之意。按辛弃疾曾作《美芹十论》、《九议》向皇帝、宰相献策;韩元吉亦有《论淮甸札子》、《十月末乞备御白札子 》向朝廷进言。故论治世,经纶之才,韩、辛两人都当之无愧。另外此处也有感,当政者无才无德不知任用有才之士,承接六句,分为二层:一则借往昔旧京父老颙望王师之情,和东晋士大夫痛洒新亭之泪,慨叹今日偏安之局仍未改观;中原山河仍未收复;二则引用桓温登平乘楼眺望之言,指责中原沦胥,为朝臣误国结果。由于这六句都针对当时世事而发的,故情绪转为低沉,笔调也随之挫落。歇拍四句,谓御敌靖边,建功扬名,才是吾辈儒者应尽的职责。这是抒露自己的豪情壮志,并勖勉韩氏,故笔锋重新振起。下片都是向着韩元吉说的。过片三句,他把韩元吉比作韩愈,是当代文坛上的泰山北斗。诗文词中惯用同的古人比今人。按韩元吉有《南涧甲乙稿》传世,黄升称他“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 ”(见《花庵词选》)。因此,将韩愈比拟元吉,不为太过。接三句,谓韩氏呱呱堕地,已自不凡,风云际会 ,更露头角。上述五句都属颂扬之词,故意气仍然风发,笔调仍然轩朗。再下三句,把韩氏比做裴度 、李德裕和谢安。这三位都是前代的贤相。韩氏先世曾任显职,韩元吉的勋业和位望虽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但同是政治舞台上失意而退归林下的境遇,彼此是相仿佛的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其二 ),为此,笔调再次挫落。最后三句,用瑰辞壮语激励韩氏投袂而起,完成恢复中原的夙愿。上下片之结尾,笔力气势,铢两悉称,立意遣辞,前后照应甚密。 这是一阕别开生面与众不同的寿词。一般寿词多祝贺语,所谓善颂善祷。此词一反故常,除下片略有些颂祷味道外,其他都是借题发挥,因忧伤国事而抒发愤慨。最使作者愤慨不平的,乃是在朝者无才无志,而在野的有胆识 、有志节之士 ,却无权无位。由于在朝者无才无志,对国事漠不关心,酿成神州陆沉之祸,辜负中原父老喁喁之望,更引得渡江士人新亭之泪,国势颓衰至此,秉政者难辞其咎。以上是上片的要领,也是全阕的主旨。下片另立机杼,从抒露对国事的愤慨,转而称颂韩元吉。这与上片形成上片的有机组合。因为对韩氏的称颂,一方面因毕竟是祝寿词不可能一句称颂的话没有,另一方面也是说 ,在朝当政者没有治国之才,而像韩元吉一样真正有才之士却被排挤在外,这更是令人不平的。假如像韩元吉一样的人,在朝秉政,得行其志,国事尚有可为,匡复之机,仍然有望。可是现今呢?韩氏和自己都象历史上三位贤相一般投闲置散,啸傲烟霞,寄情林莽,虽尤有报国之心,但对国家大事竟无置喙的余地,于此,作者愤慨之情可以想见。最难得的是,作者于愤慨之余,对国事仍未失去信念,于是发出“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的预言,换言之,即国耻未雪,无以称寿,这与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堪称异代同调,又与上片“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紧密契合。这也正是本祝寿词不同一般的原因。本词除运笔布局,峰峦起伏,颇具匠心外,引用史乘,比拟古今,也挥洒自如。如上片连用“五马渡江”、“长安父老”、“新亭风景”、“神州陆沉”四则东晋典故比拟南宋之事,贴切无伦,由于在中国历史上,受少数民族侵凌而南渡偏安的只有东晋和南宋两个朝代,故国情世局多有相似之处。下片以东晋谢安、唐代裴度、李德裕,韩元吉,不但因为韩氏当时的处境,与谢、裴、李三人的某一时期相似,而且还涵蕴着更深一层意思:谢安淝水大破苻坚军,裴度平淮西吴元济之乱,李德裕平泽潞刘稹之乱,这三位古人,都建立了不世之功勋。而韩元吉呢?虽曾风云奔走,但仍不得重用。则满腹才华未及施展便致仕家居,故作者为之惋惜。以此下接激励韩氏的“待整顿”三句,便很自然而不突兀。
2023-09-04 07:40:47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词鉴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词鉴赏1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内容】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鉴赏】: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词鉴赏2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古诗简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译文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注释   ⑴建康:今江苏南京。   ⑵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⑶遥岑(cén):远山。   ⑷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⑸断鸿:失群的孤雁。   ⑹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⑺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也有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季鹰:张翰,字季鹰。   ⑻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⑼流年:流逝的时光。   ⑽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⑾树犹如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⑿倩(qìng):请托。   ⒀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⒁揾(wèn):擦拭。   赏析/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这种感情的感染力极强。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典故,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不必说他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了。然而他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他想回到故乡,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都有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和他一样的又何止一人。作者于此是说: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表明了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2023-09-04 07:40:551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翻译及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①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②,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③,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④,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⑤,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⑥。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⑧?    [注释]   ①建康赏心亭:为秦淮河边一名胜。   ②“遥岑”三句:远望遥山,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发髻一样,似都在发愁,像有无限怨恨。   ③断鸿:失群孤雁。   ④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   ⑤“休说”句:表示自己不愿放弃大业,只图个人安逸。   ⑥“求田”句:表示自己羞于置田买屋安居乐业。刘郎:即刘备。   ⑦“可惜流年”三句: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为国运感到忧愁,人比树老得还快。   ⑧揾(wèn):擦试。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2023-09-04 07:41:031

辛弃疾宋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译文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代: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注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遥岑:岑,音cén。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   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   倩:请托。读音qìng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èn。擦拭。   【赏析】   上片大段是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意思说,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也就是苏轼《念奴娇》词中“大江东去”的大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意思说,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都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的“玉簪”,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螺髻”,指古代妇女一种螺旋形发髻。韩愈有“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诗句(篸即簪)。“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这里,作者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它引起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写远山“献愁供恨”。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看见沦陷区的山,想到沦陷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但是作者不肯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写,意思就深入一层。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作者接着写道: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沦陷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佩带的不能用来杀敌卫国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同时也是喻情。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辛弃疾用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是辛弃疾直指自己。一般地说,凡是远游的人都可称为游子,辛弃疾是从山东来到江南的,当然是游子了。   如果说上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寓情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就是直抒胸臆了。“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无限感慨呀!“栏干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扩展阅读:辛弃疾的诗词名句   1、君如无我,问君怀抱向谁开。——辛弃疾《水调歌头》   2、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3、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   4、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辛弃疾《虞美人》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023-09-04 07:41:111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出这首词使用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寓情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扩展资料:此词上片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片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2023-09-04 07:41:371

辛弃疾《水龙吟》赏析,400字以上。

水龙吟 辛弃疾赏析 这首词起句突兀,立意辽远。虽然说气势上稍逊东坡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境界的阔大、胸襟的磊落却是一样的。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象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范开曾在《稼轩词序》中论道:“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他的见解是比较本质地点出了辛词的艺术特色。 南宋时代,民族的矛盾冲突贯穿始终,是激烈而紧张的。尽管辛弃疾出生在金朝统治之下的北方,但他自小受到祖父影响,心系南宋,怀有爱国之情,立志推翻异族压迫,实现祖国统一。为此,他很早就投身到抗金斗争中去。年二十一岁时,便聚义民二千余众参加耿京队伍,矛头指向金政权。后来事变,他又能独带五十余骑,于五万敌军之中,孤胆擒缚叛徒张安国。辛弃疾平生自诩有济世报国之才,而他的过人胆识,雄伟的志向又使他不甘平庸一生。因此反映到艺术创作中,他的词写来便豪迈奔放。不过,同是做为豪放派的词人,苏东坡似乎参透了人生、生死成败无计于心,所以他的词达观潇洒、不乏恢谐。而辛弃疾则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执着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中时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愁苦。于是我们看到,当辛弃疾的笔从第一句的水天一色的辽远之处稍微近缩了一下的时候,那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闲愁。 闲愁万种,万种闲愁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的凄清和冷寂,自从他南归宋朝,就一腔热血,伺机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然而在政治上,他并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遇。非但没有人来与他共论北伐大计,相反却横遭朝中权贵们的猜忌,始终难酬壮志。顾此,他摘下佩刀,默视良久,拍栏长叹。意谓此刀不正如我,本来它是用来杀敌建功的,而今置闲,何时是了?孤独的他,找不到理解的知音。 在上片,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委曲地抒发出来。到了下片,作者进一步阐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尽管一时不算得志,但是决不消沉退缩。 他说,不要提什么鲈鱼切得细才味美,你看,秋风已尽,张翰还乡了吗?据《晋书》讲,张翰在任齐王冏大司马东曹掾时,因惧怕成为上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同时又生性自适,便借着秋风起,声言自己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而辞归故里。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的,不过却是反用其意。他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辛弃疾一方面反对逃避现实斗争的归隐生活,同时也更鄙视置国家危亡于脑后,只知贪恋爵禄的享乐行为。他十分赞赏刘备对于许氾的讥讽。《三国志》里讲,当许氾向刘备述说陈登对于自己的拜见不但不置一言,还让他睡在床下时,刘备说道:你是有国士之名的,而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陈登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有救世的主张。可你却向他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陈登最忌讳的,所以他与你也就没有什么话好说。如果是换上了我,那就不仅仅是让你睡床下,我睡床上,而是要让你睡地下,我睡百尺高楼上了。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辛弃疾称之为“刘郎才气”,亦以自比。他认为,在他的英雄气概面前,那些求田问舍、谋取私利的朝士权臣们是无地自容的。 然而,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辛弃疾此时感到自己好象当年东晋北伐的桓温,看到了十年前琅邪栽种的柳树已经十围,不禁流泪慨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光阴无情,年复一年,时间就在风雨忧愁,国势飘摇中流逝,而自己的济民救国之志尚难遂愿,好不痛惜。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这后片的最后一句与前片的最后一句正紧相呼应。在感情上,它更深一层地抒发出辛弃疾功业未就、有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恨。
2023-09-04 07:42:211

辛弃疾《水龙吟》下片用了哪些典故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译文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  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  辛弃疾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但作于在福建任职时期。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有感而作此词。
2023-09-04 07:42:312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该词大约作于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年),此时稼轩南归已有十二年。  个人觉得你可以读读某篇鉴赏之后自己去尝试概括主要内容,一下是一篇摘录的鉴赏,以供参考: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  其实,稼轩此词中集中使用的典故何止三个(你所指的应该是下阕的那三个,前面的引用已解释的很清楚)?一腔壮志热忱所遭的却是长期的冷遇和闲置,向上和向下两股力量在心中激荡,不能排解,化而为词,故成“裂竹之声”!
2023-09-04 07:42:41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片营造了开阔、霸气、豁达的意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为: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作者通过上片的描写,奠基了开阔、浩大、豁达的意境意思是: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极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扩展资料此词上片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023-09-04 07:42:491

辛弃疾的诗词《水龙吟u2022登建康赏心亭》阅读

   《水龙吟u2022登建康赏心亭》   宋u2022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赏析】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秋天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扩展阅读:辛词的成就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作为南宋朝臣而写的《议练民兵守淮疏》,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扩展阅读:辛弃疾部分词作   《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清平乐·村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鹧鸪天·戏题村舍》《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鹧鸪天·送人》《鹧鸪天·代人赋》《玉楼春·戏赋云山》《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西江月·遣兴》《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霜天晓角·旅兴》《卜算子·修竹翠罗寒》《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鹧鸪天·一片归心拟乱云》《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生查子·游雨岩》《生查子·漫天春雪来》《生查子·去年燕子来》《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南乡子·舟中记梦》《南乡子·好个主人家》《定风波·再用韵和赵晋臣敷文》《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新荷叶·和赵德庄韵》《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汉宫春·立春日》《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满江红·暮春》《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水调歌头·舟次扬洲和人韵》《水调歌头·盟鸥》《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念奴娇·赋雨岩》《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贺新郎·赋水仙》《贺新郎·赋琵琶》《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蝶恋花·送祐之弟》《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一剪梅·中秋元月》《瑞鹤仙·赋梅》
2023-09-04 07:43:121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落日楼头”指什么?

根据前几句,“楼头”应该是指作者在赏心亭上看到的另一番无限怨恨的景色。
2023-09-04 07:43:423

水龙吟的历史背景

水龙吟 不知你说的是谁的作品你去参照一下,水龙吟的百科看看。。能找到你的答案http://baike.baidu.com/view/73958.htm
2023-09-04 07:43:492

在辛弃疾的水龙吟中什么为全词核心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
2023-09-04 07:43:585

辛弃疾水龙吟三个典故表达了辛弃疾什么思想感情

1、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2、附原文:水龙吟宋.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en)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ji)。落日楼头,断声鸿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鲙(kuai)、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译文】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3、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2023-09-04 07:44:251

水龙吟中用了什么典故?

用了晋朝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求田问舍的典故,树犹如此的典故。1、莼鲈之思典故张季鹰(张翰)被任命为齐王的东曹掾一职。在洛阳见到秋风吹起,于是思念起家乡吴地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顺遂自己的意愿,怎么能为了求得名声和爵位而羁留在离家乡数千里之外当官!”于是驾起车子便回去了。2、求田问舍的典故刘备、许汜与刘表在一起共论天下之士。谈到陈登时,许汜不以为然地说:“陈元龙乃湖海之士,骄狂之气至今犹在。”刘备虽然对陈登十分熟悉,但他没有立即反驳许汜,转而问刘表:“您觉得许君所言对不对?”刘表说:“如果说不对,但许君是个好人,不会随便说别人假话的;要说对,陈元龙又盛名满天下!”刘备问许汜:“您认为陈元龙骄狂,有什么根据吗?”许汜说:“我过去因世道动荡而路过下邳,见过陈元龙。当时他毫无客主之礼,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顾自地上大床高卧,而让客人们坐在下床。”刘备应声道:“您素有国士之风。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元龙希望您忧国忘家,有匡扶汉室之志。可是您却向元龙提出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谈也没有什么新意,这当然是元龙所讨厌的,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元龙和您说话?假如当时是我,我肯定会上百尺高楼上去高卧,而让你们睡在地下,哪里只有区区上下床的区别呢?”刘表听了,放声大笑。刘备深情地说:“象元龙这样文武足备、胆志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代寻求。当今芸芸众生,恐怕很难有人及其项背了。”3、树犹如此典故桓温率兵北征,经过金城,见到为琅邪内使时种下的柳树,都已经十围之粗了,感慨的说:“树尚且如此,人又怎么能忍受岁月的消磨呢!”手抚枝条,泫然落泪。扩展资料1、原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2、译文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极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别提家乡的鲈鱼肉精细味美,尽管秋风吹不会像季鹰不归?更不想许汜只顾谋私利。那将羞于见雄才大气的刘备。借时光如水忧愁国势如风雨,树犹如此倩人谁能去换来啊?就让那红巾翠袖多情歌女,为我擦去英雄失志时的热泪。3、作者辛弃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莼鲈之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2023-09-04 07:44:331

辛弃疾在《水龙吟》中,为什么要“拍遍栏杆”?

那杜牧"倚遍江南寺寺楼",南朝四百八十寺他倚的过来么,所以,千万别读死书。
2023-09-04 07:44:5310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出自哪

出自《稼轩词》。
2023-09-04 07:46:042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下片用了哪些典故?它们对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玉簪螺髻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2.把吴钩看了 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3.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 5.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 6.树犹如此 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2023-09-04 07:46:121

谈谈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一词是如何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试分析下片三个典故的含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篇。辛弃疾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华,有一片忠贞的爱国之心,却未能得到奉行投降主义的南宋政府的重用,于是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辛弃疾登上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城上的亭子—赏心亭,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词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写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替螺髻”三句是写山。意思是说: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答,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却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这里作者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它所引起的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移情及物的手法,通过写远山使自己联想到沦陷区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但是作者不予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写,意思更深入一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作者接着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思是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沦陷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佩戴的不能用来杀敌卫国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此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同时也是寓情于其中。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意思。一“断鸿”,是失群的孤雁,辛弃疾用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是辛弃疾直指自己。如果说,上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寓情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就是直抒胸臆了。但这里,作者又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作者写的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据说是吴王阖间所造的钩形之刀,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兵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而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至此作者还嫌不足,接着又写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混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姐龋”的刘孟节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啼独语,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表示脚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用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亦即作者进一步抒写自己空有抱负而知音难觅的苦痛心绪。如果说上片是写景抒情的话,那么下片就是直接言志,也就是具体申说“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了。下片十二句,分五层意思:“休说妒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尽”是尽管、纵然。意思是说:先不要提什么妒鱼脍,尽管西风起来了,季鹰归来没有呢?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妒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这里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现在“尽西风”的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敌人的铁蹄之下,想回去也回不去呀!在这层意思中,“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出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下“游子”的真情流露;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朝廷的激愤,又呼应“遥岑远目,献愁供恨”,并为它作了最好的注脚。第二层意思,是对张季鹰有所批评,这从“休说妒鱼堪脍”的“休说”两字中体现出来。“休说”是否定的语气,意思是说:我辛弃疾岂肯学那张季鹰,为吃妒鱼就忘情世事,弃官还乡呢?“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三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里也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祀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沱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紧接前面,这里大意是说:我辛弃疾既不学为妒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记。“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沱设想,表示疑虑。意思是说:像你(指许沱)那样的琐屑小人,又有何面目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四层意思。“流年”,即岁月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己长到几围粗,便感叹说:“木犹如此,人何如堪?”意思是,树己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辛弃疾写这三句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是国势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见诸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这里,作者意在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年华虚掷,使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作者“栏杆拍遍”、悲愤欲绝的情状。“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是全首《水龙吟》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己经发展到最高点,达到高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摄英雄泪!”是作者抒发的“登临意”的第五层意思,并由此句收束全文。“倩”,在这里是“请”、“央求”的意思。“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是少女的代名词。“摄”,是“擦”的意思。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助酒,所以“红巾翠袖,摄英雄泪”是当时一般生活现象在这首词中留下的痕迹。这三句是继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昆曲《夜奔》中有这样的唱句:“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英雄而至于流泪,这说明当时辛弃疾内心是多么地苦闷和伤心!
2023-09-04 07:46:311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描写了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说出了作者的安逸
2023-09-04 07:46:393

辛弃疾水龙吟词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是什么?

辛弃疾【水龙吟】主题思想:此词借登建康城西赏心亭游览之际,抒发了自己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愤慨与痛苦。全词写景能选取清秋、落日、断鸿、西风等,创造出悲凉的艺术氛围;抒情,则酣畅淋漓,感人肺腑。艺术手法:叙述、描写、抒情、渲染。
2023-09-04 07:46:561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象征手法的运用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 水龙吟中作者对报国之心处处受挫!壮志未酬的郁闷惆怅心情.而永遇乐 补充:中作者则对报国壮志充满信心的豪迈之情 补充:下篇中孙仲谋处、寄奴曾住、廉颇老以.三处用典,分别以孙权、寄奴、 补充:中则对报国,收复失地,的壮志充
2023-09-04 07:47:051

水龙吟 辛弃疾

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2023-09-04 07:47:144

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原文: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君知否 一作: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翻译及注释 翻译 自从高宗皇帝南渡之后,有几个人能真正称得上是治国的行家里手?中原沦陷区的父老乡亲期盼北伐,翘首眺望,南渡的士大夫们也慨叹山河破碎,国土沦陷,半壁河山至今依旧。而那些清谈家们面对大片国土丧失,何曾把收复失地、挽救危局、统一国家放在心上?算起来,我为平定金兵,戎马倥惚,已征战了万里之遥。横枪立马把金人赶走,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留名青史,这才是真正读书人的事业。韩元吉啊,你是否明白这一点呢?你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被人视为泰山、北斗,你的家世尊贵显赫,门庭前的梧桐成荫,浓密清幽,一定会找来金凤凰。你生来就志在四方。今请看:若生逢其时,遭遇明主,你就回叱风云,显露头脚,大展身手。现在你虽然辞官在家,寄情于绿野堂的景色与平泉庄的草木,纵情于东山上的歌舞诗酒,但古代名相的志趣并未丢,为国捐躯的壮志也并未减。等到将来,有朝一日,你再出山重整社稷,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之后,我再来为你举杯祝寿。 注释 1韩南涧:即韩元吉,辛弃疾居信州,与韩相邻,往来唱和频繁。2渡江天马:原指晋王室南渡,建立东晋,因晋代皇帝姓司马,故云天马,此指 南宋 王朝的建立。3经纶:原意为整理乱丝,引伸为处理政事,治理国家。4新亭风景:在今南京市南,三国时吴所建。东晋初渡江南来的士大夫,常在新亭饮宴。一次,周于座中感叹:「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大家都相视流泪,见《世说新语·言语》。此指 南宋 人们对河山废异的感慨。5夷甫:西晋宰相王衍的字。他专尚清淡,不论政事,终致亡国。6沉陆:也说陆沉,指中原沦丧。7平戎万里:指平定中原,统一国家。戎,指金兵。8山斗:泰山、北斗。《新唐书·韩愈传》曾说韩的文章「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此句赞扬韩元吉的文章。9桐阴:韩元吉京师旧宅多种梧桐树,世称桐木韩家。元吉有《桐阴旧话》记其事。此句写其家世、生活。十绿野:唐宰相裴度退居洛阳,其别墅曰绿野堂。⑾平泉:唐宰相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名平泉庄。⑿东山:在今浙江省上虞县。东晋谢安寓居东山,常游赏山水,纵情歌酒。这三句是预想韩元吉将来功成身退后的生活。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退隐于上饶之带湖,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元吉(韩南涧,即韩元吉,辛弃疾居信州,与韩相邻,往来唱和频繁),致仕后亦侨寓此地。由于他们都有抗金雪耻的雄心壮志,所以过从甚密。这时距离宋金「隆兴和议」的签订已整整二十年,南 宋朝 廷文恬武嬉,并不关心国事。又三年,岁次甲辰(1184年)正逢韩元吉六十七岁寿辰,辛弃疾填了此词。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赏析   词一起两句如高山坠石,劈空而来,力贯全篇。《晋书》卷六《元帝纪》载:西晋亡,晋元帝司马睿偕西阳、汝南、南顿、彭城四王南渡,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做了皇帝。时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此借指宋高宗南渡。「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缕。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王安石《祭范颖州文》:「盖公之才,犹不尽试。肆其经纶,功孰与计?」南渡以来,朝廷中缺乏整顿乾坤的能手,以致偏安一隅,朝 *** 败。此二句为全篇之冒,后面的议论抒情全由此而发。   接「长安父老,新亭风景」,连用两典:一见《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桓温率军北征,路经长安市东(古称霸上,即咸阳),「居人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中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此指金人统治下的中原人民。一见《世说新语·言语篇》:东晋初年,「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北宋 沦亡,中原父老盼望北伐;南渡的士大夫们,感叹山河变异「可怜依旧」。这就是宋室南迁近六十年来的社会现实!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文征明《满江红》)。任何屈膝叩头的事都做得出来,只求保住自己的小朝廷皇位。宋孝宗初年还有些作为,后来又走上老路。   继指责朝廷中一些大臣清谈误国:「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夷甫即王衍,西晋大臣,曾任宰相。「衍将死,顾而言曰:……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附王衍)。后桓温自江陵北伐,「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这里借桓温对王夷甫的批评,斥责 南宋 当权者使中原沦陷,不思恢复。   通过上述种种有力的议论,于是指出:「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泛称之一。这里指金人。辛弃疾在带湖闲居,提出「平戎万里」这样严肃的政治问题,既是对韩南涧的期望,更表现出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对国事的关怀。 诗词作品: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诗词作者:【 宋代 】 辛弃疾 诗词归类: 【豪放】、【典故】、【祝寿】
2023-09-04 07:47:341

辛弃疾《水龙吟》翻译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gōng恨,玉簪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liǎo,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鲙kuài,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注释:①建康:今江苏南京。②遥岑:远山。③玉簪:碧玉簪。④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皆形容远山秀美。⑤断鸿:离群失侣的孤雁。⑥吴钩:指吴国制造的一种兵器。⑦流年:流逝的时光。⑧倩:请托。⑨红巾翠袖:代指美人。⑩揾:擦拭。译文: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2023-09-04 07:47:433

辛弃疾的《水龙吟》翻译

译文参看http://wenwen.soso.com/z/q119653425.htm
2023-09-04 07:48:045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英雄泪! 【水龙吟 辛弃疾鉴赏】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 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 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 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 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 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 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 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 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 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 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 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 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 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 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 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 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 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 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 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 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 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 “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 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 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 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 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 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 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 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 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 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 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 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 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 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 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 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 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 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 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 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 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 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 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 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 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 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 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 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 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 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 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 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 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 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 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 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 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 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 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 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 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 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 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 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 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 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 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 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 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 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 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 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 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 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 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 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 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 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 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 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 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 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 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 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 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 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 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 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 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 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 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 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 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 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 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 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 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 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 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 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 *** .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 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 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 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 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 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 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 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 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 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 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2023-09-04 07:48:321

辛弃疾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作者: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 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 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 为苍生起。 赏析: 我们知道,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着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句法就有点特别。陶渊明与作者,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态度。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很显然,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的悲叹!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虞美人》)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难道是作者的本意吗?不,这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陈亮 水龙吟 《水龙吟》 陈亮 闹花深处楼台, 画帘半卷东风软。 春归翠陌, 平莎茸嫩, 垂杨金浅。 迟日催花, 淡云阁雨, 轻寒轻暖。 恨芳菲世界, 游人未赏, 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 向南楼一声归雁。 金钗斗草, 青丝勒马, 风流云散。 罗绶分香, 翠绡封泪, 几多幽怨? 正消魂又是, 疏烟淡月, 子规声断。 赏析: 这首词别本题作春恨。但写的并非寻常的闺怨和离愁,而是一首春恨之国的政治抒情词。上片写春日美好的景象,下片写恨。层楼、画帘、风软、草嫩、云淡、寒轻,以工笔细描全力表现出春光的美好宜人。而后笔锋陡转,芳菲世界,只有莺、燕领略享受,气氛骤然凄冷寥落。寂寞承恨字而来,雁归人渺,无限凄清,转入忆旧。男女踏青斗草的美妙情事,风流云散。情人洒泪分手的幽怨,刻骨镂心。最后以景作结。一腔壮怀激烈,全在这淡淡的景物之中,写得沉郁悲凉。本词实乃借春恨,隐寓时代愁、家国恨。辛弃疾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作者:辛弃疾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 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注释: 1、韩南涧:即韩元吉,辛弃疾居信州,与韩相邻,往来唱和频繁。 2、渡江天马:原指晋王室南渡,建立东晋,因晋代皇帝姓司马,故云天马,此指南宋王朝的建立。 3、经纶:原意为整理乱丝,引伸为处理政事,治理国家。 4、新亭风景:在今南京市南,三国时吴所建。东晋初渡江南来的士大夫,常在新亭饮宴。一次,周于座中感叹: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大家都相视流泪,见《世说新语言语》。此指南宋人们对河山废异的感慨。 5、夷甫:西晋宰相王衍的字。他专尚清淡,不论政事,终致亡国。 6、沉陆:也说陆沉,指中原沦丧。 7、平戎万里:指平定中原,统一国家。戎,指金兵。 8、山斗:泰山、北斗。《新唐书韩愈传》曾说韩的文章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此句赞扬韩元吉的文章。 9、桐阴:韩元吉京师旧宅多种梧桐树,世称桐木韩家。元吉有《桐阴旧话》记其事。此句写其家世、生活。 10、绿野:唐宰相裴度退居洛阳,其别墅曰绿野堂。 11、平泉:唐宰相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名平泉庄。 12、东山:在今浙江省上虞县。东晋谢安寓居东山,常游赏山水,纵情歌酒。这三句是预想韩元吉将来功成身退后的生活。 赏析: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时作者家居上饶带湖。韩南涧,即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南渡后,流寓信州。孝宗初年官至吏部尚书。 词一起两句如高山坠石,劈空而来,力贯全篇。《晋书》卷六《元帝纪》载:西晋亡,晋元帝司马睿偕西阳、汝南、南顿、彭城四王南渡,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做了皇帝。时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此借指宋高宗南渡。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缕。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王安石《祭范颍州文》:盖公之才,犹不尽试。肆其经纶,功孰与计?南渡以来,朝廷中缺乏整顿乾坤的能手,以致偏安一隅,朝政腐败。此二句为全篇之冒,后面的议论抒情全由此而发。接长安父老,新亭风景,连用两典:一见《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桓温率军北征,路经长安市东(古称霸上,即咸阳),居人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中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此指金人统治下的中原人民。一见《世说新语言语篇》:东晋初年,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北宋沦亡,中原父老盼望北伐;南渡的士大夫们,感叹山河变异可怜依旧。这就是宋室南迁近六十年来的社会现实!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文征明《满江红》)。任何屈膝叩头的事都做得出来,只求保住自己的小朝廷皇位。宋孝宗初年还有些作为,后来又走上老路。继指责朝廷中一些大臣清谈误国: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夷甫即王衍,西晋大臣,曾任宰相。衍将死,顾而言曰: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附王衍)。后桓温自江陵北伐,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这里借桓温对王夷甫的批评,斥责南宋当权者使中原沦陷,不思恢复。通过上述种种有力的议论,于是指出: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泛称之一。这里指金人。辛弃疾在带湖闲居,提出平戎万里这样严肃的政治问题,既是对韩南涧的期望,更表现出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对国事的关怀。 这是一首寿词,过片不免要说些祝寿的话。先颂韩的才干和光荣家世。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黄升《花庵词选》则称韩南涧政事文章为一代冠冕。并说他的文才可比美韩愈。韩家为北宋望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韩元吉《桐阴旧话》十卷,说记其家旧事,以京师第门有梧木,故云。此以庭门梧桐垂阴,满院清幽,赞韩元吉家世显赫。因此说他自在人间诞生到而今的年纪,正可风云际会,在政治上大显身手。继用古代三个着名宰相寄情山水的佳话喻韩寓居上饶的志趣。一、唐文宗时,裴度治第东都集贤里,沼石树丛,岑缭幽胜。午桥作别墅,具燠馆凉台,号绿野堂,激波其下,不问人间世(《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三《裴度传》)。二、唐人康骈《剧谈录》:李德裕东都平泉庄,去洛城三十里,卉木台榭,若造仙府。远方之人多以异物奉之。三、《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其时谢安寓居会稽东山。这里以裴度、李德裕、谢安的闲适潇洒风度来喻韩南涧,虽不无过誉,但文字浏丽自然,清新雅致。而后结以他年整顿乾坤事了相共勉,卒章见志,与前结爱国情怀,一脉相承,正是前后贯串,神来气来,而中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致(沈祥龙《论词随笔》)。 这是一首以议论为词的作品,且数用典故,但不觉其板,不觉其滞,条贯缕畅,大气包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沉着而痛快。这一因作者感情沉挚,曲折回荡,或起或伏,始终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深厚感人。二因援古以证今,又用人若己(《文心雕龙事类》),熨贴自然。三则豪情胜概,出之字清句隽(如裴度等三典),使全篇动荡多姿,岂一味叫嚣者所能望其顶踵(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水龙吟·西湖怀古 陈德武 水龙吟西湖怀古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 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睛翠。 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 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 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 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赏析】 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词作。词人笔触徘徊在怀古与伤今之间,徜徉在幻想和现实之侧。写得慷慨悲壮。下笔千钧,表情亦淋漓酣畅。 写西湖的诗词,古往今来真不知有多少!南宋末年陈德武这首词虽题曰怀古,却更多是感今的。 此词一起不凡,是属于那种起句贵突兀(沈德潜《说诗晬语》),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谢榛《四溟诗话》),令人为之一震。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是宋仁宗御制题辞。但词的首句是果,次句是因,即正由于西湖自古多佳丽,所以她才使钱塘成了东南第一名州。这两句与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望海潮》)的写法颇相似,都从大处落墨,概述钱塘或西湖的气象非凡,接着才作具体描述。 接下来六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来写西湖的佳丽。堤上,亭台楼阁,园林秀美;堤下,湖水荡漾,游人歌吹。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在六月;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在九月,自夏到秋,四山晴翠,景色宜人,风光明媚。这里说的虽是夏秋间事,实际含有四季风光,无不秀美的意思。这三句显然来自柳永的词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总之以上六句从空间和时间上描述了西湖的佳丽,而钱塘成为东南第一名州,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不过词人用了这样多笔墨写名州美景,并非欣赏她的秀丽风光,从全篇看,这只是一种借托而已。 靖康二年(即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北宋沦亡,宋室南渡,偏安在西子湖畔(因称钱塘为临安)。那时候,多少志士仁人发出过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飞);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李纲);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张元干)。但是结果呢?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应该说词人在这里所指斥的并非是誓志收复中原、为国立功的文臣武将。所谓一时豪杰是指南渡之初,那些也曾感慨过、激昂过、甚至痛哭流涕而后来壮志消沉抗战不彻底的人。词的这几句,在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中有着极其高度的概括:况人情老易悲难诉。人情老易,由于时过境迁,朝中一些官僚和士大夫们,安于现状,习以为常,直把杭州作汴州,逐渐忘掉国难家仇了!上片的最后这几句正如文及翁《贺新郎西湖》中写的: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南宋覆亡前后这样的愤激之言,悲壮之音,总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传出,看来可能因为她地处南宋的首都吧。 词的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兴亡之思,郁愤之感,已弥漫字里行间。至下片便汪洋恣肆,一发不可收拾,而且生出了奇思异想来。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天旋时异,古人常用翻天覆地来比喻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如《长恨歌》天旋地转回龙驭便是。公元1127年汴京沦陷,徽宗、钦宗和后妃、公主、百工技艺、娼优、儒生以及金银、珍宝、器皿等被掳北去。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少见的奇耻大辱。但如今凭靠何人才能雪耻呢?换头这二句,感慨殊深,激愤之情,较前尤甚,也即文及翁词中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的意思,为国势的危殆而焦灼。 但正由于希望尚未完全泯灭,所以当登临这地形险固(形胜)之地的时候,一方面感伤今古,一方面又觉得英雄才气尚可发挥,还没有到国中无人、国势不可挽救的地步?真是既抱希望,又感无望,充分表现出此刻登临的复杂矛盾感情。细品味笔意,却是颇曲折的。 力士推出,指传说中古时巴蜀五个力士推山的故事。《蜀王本纪》:天为蜀生五个力士,能徙山。秦王献美女于蜀王,遣五个迎女。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个共引蛇,山崩,压杀五个秦女,皆化为石,而山分为五岭。天吴移水,天吴,海神名。《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有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其为兽也,人面八首,八足八尾,皆青黄也。联系起下句作农桑地,是作者希望能有神人来推山移水,把西湖变为农桑之地。这一奇思妙想与上面的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和都忘却、平生志紧相联系,是词人复杂矛盾而充满郁愤心情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可是无情的现实是:至南宋建都,则游人仕女,画舫笙歌,日费万金,盛之至矣,时人目为销金锅(郎瑛《七修类镐》)。如果铲除这罪恶的渊薮,变为农桑良田,就可以有益于人民了。但这只不过是幻想,铲除这个销金锅,南宋君臣,达官贵人,地主豪绅会找另一个寻欢作乐的地方。词写至此,再一转折: 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绍兴十一年(1141),抗金名将岳飞大败金兀术,进军朱仙镇,距汴京仅四十五里,大河南北人心振奋,在此大好形势下,宋高宗赵构用秦桧计以一日十二道金牌招回,诬陷至死。这里词人祝愿用钱塘江水来湔雪国耻,以慰岳飞在天之灵。 上片叙西湖佳丽为指斥南宋君臣断送大好山河映衬;下片一幻想或许有人可雪当年耻,再幻想发挥英气,三幻想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四幻想借钱塘潮汐,为岳飞报仇雪恨。幻想重重,转折层层,一股忧国伤时的感情,欲有所为却又明知已不可为,将复杂矛盾而始终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曲深刻。江顺诏曰:词贵柔、词贵曲、词贵巧、词贵蕴蓄(见《词话丛编》二十册)。此词写景明丽,多用柳永《望海潮》句,并无特色,但其抒情,却称得上是取径巧,用语柔,达情曲而又蕴蓄的了,不失为一首爱国主义的佳篇。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绝句古诗宋曾 。
2023-09-04 07:48:40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翻译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翻译如下: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杆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象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水龙吟u2022登建康赏心亭》赏析《水龙吟u2022登建康赏心亭》作者:宋u2022辛弃疾,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洽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2023-09-04 07:49:041

为什么说水龙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

上阕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开阔、苍凉的意境。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一说此词为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年—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023-09-04 07:49:231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原文_翻译及赏析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君知否 一作: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宋代·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君知否 一作: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豪放 , 典故祝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从高宗皇帝南渡之后,有几个人能真正称得上是治国的行家里手?中原沦陷区的父老乡亲期盼北伐,翘首眺望,南渡的士大夫们也慨叹山河破碎,国土沦陷,半壁河山至今依旧。而那些清谈家们面对大片国土丧失,何曾把收复失地、挽救危局、统一国家放在心上?算起来,我为平定金兵,戎马倥惚,已征战了万里之遥。横枪立马把金人赶走,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留名青史,这才是真正读书人的事业。韩元吉啊,你是否明白这一点呢? 你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被人视为泰山、北斗,你的家世尊贵显赫,门庭前的梧桐成荫,浓密清幽,一定会找来金凤凰。你生来就志在四方。今请看:若生逢其时,遭遇明主,你就回叱风云,显露头脚,大展身手。现在你虽然辞官在家,寄情于绿野堂的景色与平泉庄的草木,纵情于东山上的歌舞诗酒,但古代名相的志趣并未丢,为国捐躯的壮志也并未减。等到将来,有朝一日,你再出山重整社稷,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之后,我再来为你举杯祝寿。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退隐于上饶之带湖,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元吉,致仕后亦侨寓此地。由于他们都有抗金雪耻的雄心壮志,所以过从甚密。又三年,岁次甲辰(1184年)正逢韩元吉六十七岁寿辰,辛弃疾填了此词。 赏析 词一起两句如高山坠石,劈空而来,力贯全篇。《晋书》卷六《元帝纪》载:西晋亡,晋元帝司马睿偕西阳、汝南、南顿、彭城四王南渡,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做了皇帝。时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此借指宋高宗南渡。“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缕。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王安石《祭范颍州文》:“盖公之才,犹不尽试。肆其经纶,功孰与计?”南渡以来,朝廷中缺乏整顿乾坤的能手,以致偏安一隅,朝 *** 败。此二句为全篇之冒,后面的议论抒情全由此而发。 接“长安父老,新亭风景”,连用两典:一见《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桓温率军北征,路经长安市东(古称霸上,即咸阳),“居人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中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此指金人统治下的中原人民。一见《世说新语·言语篇》:东晋初年,“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北宋沦亡,中原父老盼望北伐;南渡的士大夫们,感叹山河变异“可怜依旧”。这就是宋室南迁近六十年来的社会现实!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文征明《满江红》)。任何屈膝叩头的事都做得出来,只求保住自己的小朝廷皇位。宋孝宗初年还有些作为,后来又走上老路。 继指责朝廷中一些大臣清谈误国:“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夷甫即王衍,西晋大臣,曾任宰相。“衍将死,顾而言曰:……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附王衍)。后桓温自江陵北伐,“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这里借桓温对王夷甫的批评,斥责南宋当权者使中原沦陷,不思恢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宋代·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词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豪放 , 咏史怀古 , 爱国 , 典故讽刺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宋代·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宋词三百首 , 豪放 , 写景 , 怀古感慨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 一作:阑干)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宋代·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代 : 辛弃疾 宋词精选 , 高中古诗 , 豪放 , 写景 , 爱国壮志
2023-09-04 07:49:361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下片用了哪些典故?它们对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

(1)季鹰归来:据《晋书·张翰传》载,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想到家乡吴中的鲈鱼等美味,遂弃官而归。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 (3)树犹如此:据《世说新说·言语》载,桓温北伐经金城,见从前所植柳树已长得十分粗大,慨然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典故的运用,帮助作者表达了自己处于思乡之情和忧国之意之间相互矛盾的一种心理状态。
2023-09-04 07:49:462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下面是 考 网为大家带来的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代: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注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遥岑:岑,音cén。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借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倩:请托。读音qìng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èn。擦拭。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文学赏析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2023-09-04 07:50:061

辛弃疾《水龙吟(题瓢泉)》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龙吟(题瓢泉)原文: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流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 诗词作品: 水龙吟(题瓢泉) 诗词作者:【 宋代 】 辛弃疾
2023-09-04 07:50:131

辛弃疾的《水龙吟》中哪句是名句?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023-09-04 07:50:354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了什么情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出这首词使用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寓情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扩展资料:此词上片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片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2023-09-04 07:50:431

辛弃疾 水龙吟 典故运用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玉簪螺髻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2.把吴钩看了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3.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5.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 6.树犹如此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2023-09-04 07:50:592

辛弃疾在水龙吟中上阕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了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有:辽阔雄浑的江天、清丽秀美的远山、楼头斜照的落日、断鸿失群的孤雁,这些景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空寂苍凉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愁怨孤寂的心情。
2023-09-04 07:5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