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别了,不列颠尼亚》概括100字左右

2023-09-14 10:50:46
共2条回复
北境漫步

别了,不列颠尼亚》概括:

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

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别了不列颠尼亚


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

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苏萦

在我们经历的那么多年的风霜雪月之后 我们通过抗日战争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且我们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也到期了,所以这才是英国离开了香港,让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相关推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什么文体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文体。《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属于新闻文体。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结构内容1、导语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2、主体通讯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时序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文学手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表现力,增强可读性。
2023-09-04 09:40:571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除了写新闻事件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答:《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2003年香港艺人在中国大陆一档电视节目中发表亲中言论,引起台湾当局和在台湾的香港人士的强烈反弹,并对香港艺人进行了抵制和谴责的事件。除了新闻事件的介绍外,这篇课文还涉及了一些与台湾和香港相关的文化、政治和历史背景知识,包括:1. 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差异,以及两地在政治上的立场和关系。2. 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政治局势和两岸关系的紧张状态。3. 香港在回归大陆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以及香港人对待这些变化的反应。4. 各方在这起事件中的观点和表态,以及这起事件对香港影响的分析。综上所述,除了新闻事件的介绍外,《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还包含了对香港、台湾和大陆的文化、政治和历史背景的介绍和分析。
2023-09-04 09:41:111

别了不列颠尼亚体现了哪些革命精神

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公仆精神。《别了,不列颠尼亚》体现了革命精神是讴歌了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公仆精神。《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中国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中国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2023-09-04 09:41:181

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了哪几个场景

  一共写了五个场景,分别是:   场景一: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   场景二:6时1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告别仪式”——“日落仪式”。   场景三:7时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023-09-04 09:41:251

别了不列颠尼亚获奖原因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新课文,我教这篇课文时感触很深。尤其是对它能在众多的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获得当年中国新闻一等奖并被选人中学语文教材颇有感触,这说明它的不平凡!它值得我们去探究为什么会得奖。当然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只有当初的评委能给出准确答案。我想作为要教授这篇课文的语文教师这样的回答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这问题的答案正是这篇课文最独特和最精彩之处,也是最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的所在。《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2023-09-04 09:41:331

《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了哪些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概括: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2023-09-04 09:41:521

赏析《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几个句子 (1)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

(1)这句话标志着英女王、大英帝国的统治即将在香港终结,彭定康黯然离去,港督府将不再接纳下一任的香港总督(彭定康是末代港督)。(2)标志着中国得回了香港的主权,写出了这一时刻的庄严和神圣。
2023-09-04 09:42:502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这篇文章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非常耐人寻味引导分析:如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题目表意委婉、含蓄,把必要的外交礼节同民族独立的精神巧妙地糅合在口语化的表达中。
2023-09-04 09:43:152

是按什么顺序报导的

时间顺序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以下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 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2023-09-04 09:43:242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三次降旗的意义

英国佬完蛋了,就那么简单
2023-09-04 09:43:454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导语是什么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理解分析1.解题:这是一篇特写,“别了”是告别,“不列颠尼亚”本是英国皇家游轮的名称。题目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2.背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样的报道有很多,而较完整的反映英方撤离的情景的唯——篇。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此文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3.结构:第一部分(1):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降落,接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相当于导语部分。第二部分(2——11):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以及有关背景资料。这也是文章的主体。4.内容:本文开门见山的点题,然后记叙了英国的告别仪式。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第二个场景:晚6点15分举行英国治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下降,五星红旗升起。第四个场景:7月1日王子和港督登船离港。5.主题:这篇特写性消息,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6.特点: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资料,加大了文章的容量;语言庄重,对比鲜明,耐人寻味。
2023-09-04 09:43:521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背景材料

让史册永记回归的时刻 —— 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于1997年7月1日从香港发出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消息,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接回末任港督彭定康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的具体情况,通过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厚。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从新闻作品研究的角度看,该报道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1/ 报道采用了散文笔法。开头:第一段的导语,突破了传统导语的写法拘泥,相当于一篇散文的开头。它所说“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也就是“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勾画了事件的轮廓,设置了悬念,产生了吸引受众的力量。该文主体,由一条线索贯穿,同样是散文笔法。它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报道,采用了鲜明的时间线索贯穿全文。比如“30日下午”“四时三十分”“四十四十分”“晚六时十五分”“七点四十五分”等等。该文用一条时间线索贯穿的是“最后一刻”的五个场面,形成了安排有序的结构。其中描述比较详细的三个场面分别是: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降旗仪式;查尔斯王子出席的告别仪式;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另外两个比较简略介绍的场面是:广场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不列颠尼亚”号的很快消失。2/该报道的场面描写是繁简得当的。例如对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描述比较详细。在这段文字里介绍了当时的天气(下雨)、环境(督府绿树掩映、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传统(离任的降旗仪式和号角声)、以及彭定康的表情心情(面色凝重)等。再如对查尔斯王子出席告别仪式的场面描写也是较详细的,很能抓住细节的特点。例如地点、背景(皇家游轮的背景与巨幅紫荆花图案的巧妙互衬)、天气(雨越下越大)、英女王赠言(选取了主要的和重要的两句话:“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3/该报道的现场描写和历史背景的结合是十分出色的,丝毫没有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之感。例如在叙述彭定康降旗时,穿插介绍了港督府1885年建成、后又有大规模改建装修的历史。又如在描述广场上的二次降旗时回顾了156年前在这里升旗的历史。4/该报道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是深刻细腻的,在真实客观的事件描述中,不露痕迹地运用“反复”的表现技巧,使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洋溢着对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无限欣慰和自豪之情。首先是在香港游离祖国的时间上反复重复:“150多年”、“近一个半世纪”、“156年前”、“156年5个月零4天”等重复达六次之多。其作用不过就是要传达一种信念,别看经历的时间如此之长,赢得最后胜利的还是中国。与此相对,是对英国统治“宣告终结”“即将告终”“最后时刻”“最后一次”等的多次反复。仅“最后一次”就使用了三次。这样的反复手法,无疑也起到了讴歌回归的作用。 所以,这篇消息,应该说是较为出色的新闻作品。附录: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树春 胥晓婷 杨国强 徐兴堂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洗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四时三十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四时四十分,代表英国女皇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晚六时十五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只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七时四十五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生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零点四十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023-09-04 09:44:221

别了,不列颠尼亚 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场景二:6时1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告别仪式”——“日落仪式”场景三:7时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场景四: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场景五: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023-09-04 09:44:321

的有关资料 要快!!!!!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四、分析课文1.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按什么顺序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2.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作者的苦心?3. 文章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想想有什么用处?五、拓展延伸阅读附文,说说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023-09-04 09:44:402

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第四段属于新闻结构中的哪一部分

八年级的语文书上有文章名称:别了,不列颠尼亚 文章作者:周婷 杨兴 (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 创作年代:1997年7月1日 文章体裁:特写性消息,新闻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新课标语文必修教材 必修一 的课文编辑本段文章原文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2023-09-04 09:44:501

别了 不列颠尼亚缩写 急急急!!!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2023-09-04 09:44:581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介绍

名称:别了,不列颠尼亚文章作者:周婷 杨兴 (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创作年代:1997年7月1日文章体裁:特写性消息,新闻稿
2023-09-04 09:45:061

别了,不列颠尼亚 线索

什么意思?是以什么为线索吗?本文应该是以时间为线索。
2023-09-04 09:45:324

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 300字 急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语言精确、凝练、鲜明、庄重,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上意义非凡的时刻用文字的形式定格。  1、精确:  主要体现为数词的运用。首先是序数词用得精确。如对告别、交接仪式各主要环节开始时间的记录,精确到分钟。“4时30分……4时40分……晚6时15分……7时45分……0时40分……”,作者重点剪辑了五个现场片段来回放,给人以真切而深刻的印象。又如“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最后一次(降下)”这些包含序数词的数量短语的反复强调,宣告了香港殖民统治时代的终结。还有如“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这个时间状语中的序数词,则凸显了香港回归这一人们期盼已久的时刻的降临,所带给人们的无比欣慰和兴奋。  其次是基数词用得精确。或使用确数,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这句中的加点基数词暗示了香港被占领历时之久。又如“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道,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了156年5个月零4天”,这一句中的加点基数词将时间长度单位精确到“天”,一方面突出了殖民统治历史之长,一方面传达了回归梦圆的欢欣鼓舞。或使用概数,如“150多年”“近一个半世纪”,这些时间短语反复渲染着百年巨变的历史沧桑感。  2、凝练:  主要体现为形容词和其他短语以及语句等的选用、组织力求言简意深。如“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句中的“凝重”隐含了人物复杂的情感:是无奈的颓唐,还是“得而复失”的悻悻然,是眷恋,还是甘拜下风的诚服?……总之,这两个字将人物的微妙心理传神地揭示了出来。文中两次使用了“日落”这一背景意象。如“日落余音”“日落仪式”,含蓄地传达了一种嘲讽的意味。“不列颠尼亚”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帝国曾经不可一世地自封为“日不落帝国”,到如今还是不可避免地要“落”了,这就暗合了标题中“别了”一词所蕴涵的婉讽情调。再如结尾“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一句,反复咏叹,含蓄隽永,它形象地诠释了任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终究都要破产这一真理。  3、鲜明:  主要体现为文字报道给人以逼真的现场感。本文就像一套连续播放的幻灯片一样,每一帧画面线条清晰、色彩鲜明,声形并茂。自然环境的点染(如“蒙蒙细雨”“雨越下越大”“灯光渐暗”)、历史背景的烘托(如港督府的历史)、仪式现场活动、气氛的描述,均要言不烦,给人鲜明的视觉形象。第5、6两自然段“告别仪式”的报道尤其典型,仪式意义、举行地点、背景氛围、人物言行都简明地作了交代。查尔斯王子宣读的英国女王赠言,好比画外音一样,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篇新闻的主题。有的特写镜头,不仅鲜明,而且韵味深长。如第10自然段写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登船启程回国,其中有一句:“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画面似乎暗示了曾经称雄一世的海上帝国 “无可奈何花落去”而黯然退场的结局。  4、庄重:  主要体现在文字报道给人以情感的共鸣效应。本文就象一首庄严隆重的交响乐,每一段乐章旋律严正中见欢快,音调低婉中见昂扬。它把观察的视角较多地转移到“交”的一方,把笔墨较多地集中到“告别”的一方(即撤离者),所以在延缓的画面映现中,有意地加重了“日落”帝国这一“大势已去”的“失落”感,这就从反面更衬托出收回一方扬眉吐气的自豪感。文中很多动词的选用,如“恢复”“移交”“接管”“冉冉升起”等,都透露出庄严的情味。还有一些强调句的运用,如“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等;极化的修饰语,肯定的判断语气,反复强调了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自己有选择地摘抄吧,因为300字根本分析不全面、不透彻的。
2023-09-04 09:45:391

概括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主要内容及六要素。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的那一天的几个典型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港都告别港督府,降下港都旗;场景二:晚上6点15分举行英国制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子午十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降下米字旗,五星红旗升起;场景四:7月1日王子和港都登船离港。时间:1997年6月30日-7月1日 地点:香港 人物:中国英国政府事件发生的原因: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经过和结果:举行了港督离任的降旗仪式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升五星红旗,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港督驶离香港,宣告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大意对即可)
2023-09-04 09:45:491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成语有哪些?

颠三倒四
2023-09-04 09:46:081

《别了,不列颠尼亚》本文在报道角度的选取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庆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的分析,分析其意义与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显得比较新颖。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写成英军撤离大事记的形式,而是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的回顾,两相对照,现实的事件放在了一个历史的背景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
2023-09-04 09:46:151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消息,还是新闻特写?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一种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进行集中描绘的新闻体裁。而《别了,不列颠尼亚》就符合这个特点,它选取了英方撤离香港这样一个历史时刻,集中记录和描绘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的盛况。
2023-09-04 09:46:274

公开课教学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

公开课教学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   这篇通讯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时序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文学手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表现力,增强可读性。下面,我为大家提供公开课教学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是单元的起始教学,拟用1课时,鉴于高一学生在初二上学期已学习过两篇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本课教学有必要建构学生理性阅读新闻体裁文本的平台,提升学生阅读新闻类文章的水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心是对文本结构的梳理、内容的筛选分类、写作匠心的探究   考虑到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单元的教学任务,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①由播放视频(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导入一是借此了解学生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熟悉情况;二是激发课堂学习气氛   ②读文,梳理文本,区分文中的现实场景(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价   ③分点探究:现实场景中的时间内涵,标题和结尾句的匠心,“降旗”这一新闻视角的价值   学习目标:   梳理文本结构,筛选、概括,现实场景、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   分项研读,探究作者的写作匠心,体悟该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重点:   明了新闻结构特点,学会准确地筛选、概括信息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的写作匠心,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审美观   学习过程:   一. 了解背景   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剪辑片断)交流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感性认识   二.听读课文   听读课文录音,完成老师布置的听读任务(筛选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地点、时间,概括仪式内容)   三.研讨文本   1.筛选出文中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   新闻事实:四个场景,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历史背景:总督府历史变迁,英军占领香港历史   作者评论:揭示仪式的意义   2.讨论几块材料的写作匠心   历史背景材料自然衔接在新闻事实后,使现实场景有了历史纵深感,作者评论又凸显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四.探究问题:   1.课文中为什么把现实场景的时间写得特别精确?   及时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2.课文标题和结尾的话能不能改写?   别了,“不列颠尼亚”改为: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终结了!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改为:当年开着炮舰耀武扬威地闯入,今天又乘坐游艇垂头丧气地离开   理性和客观是新闻的力量   3.课文的视角为什么落在降旗仪式上?   文中没有写庄严地交接仪式场景,没有写中国领导人出席庆典的画面,也没有写香港民众狂欢的场面却把镜头对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而且聚焦在英国人的三次降旗仪式上如何理解?   价值和敏感是新闻的灵魂   五.小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从梳理文本结构入手,通过区分不同的新闻语言,研讨了新闻的"结构特征和语言特色;并从新闻价值和审美意义上探究了本文的写作匠心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情感体验也较深入   六.延伸练习:   1、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5字(4分)   《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概括电,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3国出资80%,东盟10国出资2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具体金额为中国384亿美元、日本384亿美元、韩国192亿美元   【答案】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年底前成立,中日韩出资最多(或“中日韩出资比例最大”)   2、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4分)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74.8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10年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备远水条件;届时,该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过,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信息一:长江水将在2010年引人北京   信息二: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   3、把《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节改写成一篇现场短新闻稿   附: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6.30   下午4:30~40 港督府 降旗   晚6:15~7:45 广 场 降旗   子夜12:59 会展中心 降旗   1997.7.1 0:01 升旗   0:40 维多利亚港离去 ;
2023-09-04 09:46:341

本文为什么用“别了,不列颠尼亚号”为题?

这是一语双关:第一层,是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二层,是香港脱离英国管理,回归祖国,体现出了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2023-09-04 09:46:483

关于《别了,不列颠尼亚号》的几个问题

我们正好学了这课,我的回答正确率很高的哦!1、请你说说为什么“易帜”最为世人瞩目?答:因为交换易帜的时刻,也代表着英国殖民统治结束,香港回归祖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所以世人瞩目。2、选文第三段中“最后一分钟”指的是什么时间?第四段中“第一分钟”指的是什么时间?“两分钟前”又指的是什么时间?答:指97年,6月30日,12时59分,(也是英国正式结束对香港统治的时间.)/指97年,7月1日,0点1分,(也是我国政府得到行驶权,香港回归的时间.)/指97年,6月30日,12时58分(也是,“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的时间。)3、“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作者为什么精确地记录下了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答:仔细的交代了统治时间,令我们感到收回香港的自豪和记住刻骨铭心的屈虏历史。4、文章写的是香港回归的事情,你认为我国之所以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澳门的行使主权,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中国国力逐渐强大,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你的问题好怪的,但还好没难到我,加油哦*^_^*!
2023-09-04 09:47:251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穿插了哪些背景材料。

2/该报道的场面描写是繁简得当的。例如对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描述比较详细。在这段文字里介绍了当时的天气(下雨)、环境(督府绿树掩映、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传统(离任的降旗仪式和号角声)、以及彭定康的表情心情(面色凝重)等。再如对查尔斯王子出席告别仪式的场面描写也是较详细的,很能抓住细节的特点。例如地点、背景(皇家游轮的背景与巨幅紫荆花图案的巧妙互衬)、天气(雨越下越大)、英女王赠言(选取了主要的和重要的两句话:“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3/该报道的现场描写和历史背景的结合是十分出色的,丝毫没有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之感。例如在叙述彭定康降旗时,穿插介绍了港督府1885年建成、后又有大规模改建装修的历史。又如在描述广场上的二次降旗时回顾了156年前在这里升旗的历史。
2023-09-04 09:47:3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别了,不列颠尼亚①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囝米字旗最后一次在

小题1:1.采用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能引入注意,并有突出强调的作用。2.采用双关手法或者虚实结合,从字面上看,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忠告洗刷。小题2:1.导语部分。2.概括新闻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情感基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小题3:象征着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其殖民统治;现在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船离开香港,结束了其殖民统治。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小题4:1.新颖独特的标题。2.清晰的可视性。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3.深邃的历史感。作者在文中巧妙的穿插新闻背景资料,并运用对比手法,让人体会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4.生动的可听性。文章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形象感强的环境音响,增强了新闻的可听性。如“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5.鲜明的色彩感。如“广场上灯火渐暗”这些多彩交错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 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妙处,要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句式特点、文本的表现手法角度来分析,将“别了”提前,能引入注意,并有突出强调的作用;由文本大意可知,“别了”既是指“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忠告洗刷。所以采用了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突出了文本的主题,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新闻的结构特点,第一段在新闻结构中,属于导语部分,新闻导语的作用,一般要从概括新闻内容要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方面作答。答题时,可结合着第一段的具体内容进行组织答案。小题3:试题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如本题中,象征着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旗,二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强敌了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统治,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一般要从文本的特色及社会价值等方面分析作答,答题时,可结合着文本具体内容来组织答案。如可从新颖独特的标题、清晰的可视性、深邃的历史感、生动的可听性、鲜明的色彩感等方面来阐述。如“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一句体现了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的特点。
2023-09-04 09:47:401

别了不列颠尼亚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的原因

(1)新颖独特的标题.(2)清晰的可视性.作者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这些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加深了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意义的理解.(3)深邃的历史感.作者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料,并运用对比手法,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4)生动的可听性.文章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形象强的环境音响,增强了新闻的可听性.如"面色凝重的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等.这些描述,让人好像亲临新闻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和升旗的曲声,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5)鲜明的色彩感.如"绿树丛中""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南海的夜幕"等,这些多彩的画面,给读者以彩明快的深刻印象.
2023-09-04 09:47:481

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来了又走了
2023-09-04 09:47:575

别了 不列颠尼亚中的四个场景是什么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第一次降旗: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第二次降旗: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2023-09-04 09:48:301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用了顺叙吗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用了顺叙,顺叙也称正叙,叙事的手法之一,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导语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这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所以导语用了顺叙。
2023-09-04 09:48:381

《别了,不列颠尼亚》和《永恒的瞬间》两者在选文是有何异同

一、《别了,不列颠尼亚》和《永恒的瞬间》两者在选文相同点:都是关于我国收回领土主权的稿件。二、《别了,不列颠尼亚》和《永恒的瞬间》两者在选文不同点:《别了,不列颠尼亚》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永恒的瞬间》是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稿件
2023-09-04 09:48:461

高中语文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在高考题型中有什么考点?

高中语文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在高考题型中有阅读题考点。2018年全国卷1《赵一曼女士》,第6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就是出自《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叙述方式的
2023-09-04 09:48:561

和的区别

别了是中国的写的国家命运奥斯维辛是写的生命的命运
2023-09-04 09:49:072

别了不列颠尼亚获奖理由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新课文,对它能在众多的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获得当年中国新闻一等奖并被选人中学语文教材颇有感触,这说明它的不平凡!它值得我们去探究为什么会得奖。当然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只有当初的评委能给出准确答案。
2023-09-04 09:49:271

《别了,不列颠尼亚》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手法?

《别了,不列颠尼亚》概括: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2023-09-04 09:49:511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不列颠尼亚,是日不落帝国的意思,以此为题,既表明英国统治香港时代已经结束,也是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庆贺!
2023-09-04 09:50:053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结构内容

(一)导语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二)主体通讯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时序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文学手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表现力,增强可读性。1.时序结构主体部分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分,降旗。4∶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第二层(第4~6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第三层(第7~8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第四层(第9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次出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构,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四个场景:199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2023-09-04 09:50:141

别了,不列颠尼亚。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1、第4段此时是指: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2、①A句:四时四十分彭定康登上黑色“劳斯莱斯” ②B句:晚六时十五分告别仪式在添马舰东面举行3、.第三段中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是:停泊在港湾只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这两件事物的象征意味是:通过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悬挂紫荆旗和“日落仪式”形成鲜明对比,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到来。4、问段中提到两次提到了几次降旗仪式。第二次,因为英国退出了香港统治,香港回归了中国。
2023-09-04 09:50:281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什么特色和含义?

1、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2、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3、《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 瞬间的短新闻。4、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5、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023-09-04 09:50:351

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

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 瞬间的短新闻。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023-09-04 09:51:121

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了哪几个场景

  一共写了五个场景,分别是:   场景一: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   场景二:6时1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告别仪式”——“日落仪式”。   场景三:7时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2023-09-04 09:51:271

别了不列颠尼亚好在哪里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是一篇特写文章,别了是告别,不列颠尼亚本是英国皇家游轮的名称。题目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篇特写性消息,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适当的运用了一些背景资料,加大了文章的容量;语言庄重,对比鲜明,耐人寻味。
2023-09-04 09:51:451

别了不列颠尼亚背景是哪句

《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作背景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19世纪初期英国对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但由于晚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基本上不进口英国的商品,且中国当时的经济基础是自足自给的封建经济,对外进口的需求很低,而在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原料的要求多,加上东方的精美廉价的物品,使其对中国的进口增加,于是在中英正常的贸易交往中中国处于贸易顺差,而英国贸易逆差大。直到19世纪30年代初,出超额每年仍在200-300万两白银以上。英国资产阶级跟中国做买卖,目地是要赢利赚钱的,这种贸易格局当然是他们不能容忍的,要想办法改变扭转局势。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英国的不利地位, 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林则徐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向清政府提议,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中国战败后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5.9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作背景《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作背景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19世纪初期英国对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但由于晚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基本上不进口英国的商品,且中国当时的经济基础是自足自给的封建经济,对外进口的需求很低,而在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原料的要求多,加上东方的精美廉价的物品,使其对中国的进口增加,于是在中英正常的贸易交往中中国处于贸易顺差,而英国贸易逆差大
2023-09-04 09:52:121

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

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 瞬间的短新闻。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023-09-04 09:52:201

读后感

让史册永记回归的时刻—— 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于1997年7月1日从香港发出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消息,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接回末任港督彭定康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的具体情况,通过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厚。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从新闻作品研究的角度看,该报道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1/ 报道采用了散文笔法。开头:第一段的导语,突破了传统导语的写法拘泥,相当于一篇散文的开头。它所说“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也就是“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勾画了事件的轮廓,设置了悬念,产生了吸引受众的力量。该文主体,由一条线索贯穿,同样是散文笔法。它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报道,采用了鲜明的时间线索贯穿全文。比如“30日下午”“四时三十分”“四十四十分”“晚六时十五分”“七点四十五分”等等。该文用一条时间线索贯穿的是“最后一刻”的五个场面,形成了安排有序的结构。其中描述比较详细的三个场面分别是: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降旗仪式;查尔斯王子出席的告别仪式;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另外两个比较简略介绍的场面是:广场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不列颠尼亚”号的很快消失。2/该报道的场面描写是繁简得当的。例如对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描述比较详细。在这段文字里介绍了当时的天气(下雨)、环境(督府绿树掩映、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传统(离任的降旗仪式和号角声)、以及彭定康的表情心情(面色凝重)等。再如对查尔斯王子出席告别仪式的场面描写也是较详细的,很能抓住细节的特点。例如地点、背景(皇家游轮的背景与巨幅紫荆花图案的巧妙互衬)、天气(雨越下越大)、英女王赠言(选取了主要的和重要的两句话:“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3/该报道的现场描写和历史背景的结合是十分出色的,丝毫没有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之感。例如在叙述彭定康降旗时,穿插介绍了港督府1885年建成、后又有大规模改建装修的历史。又如在描述广场上的二次降旗时回顾了156年前在这里升旗的历史。4/该报道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是深刻细腻的,在真实客观的事件描述中,不露痕迹地运用“反复”的表现技巧,使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洋溢着对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无限欣慰和自豪之情。首先是在香港游离祖国的时间上反复重复:“150多年”、“近一个半世纪”、“156年前”、“156年5个月零4天”等重复达六次之多。其作用不过就是要传达一种信念,别看经历的时间如此之长,赢得最后胜利的还是中国。与此相对,是对英国统治“宣告终结”“即将告终”“最后时刻”“最后一次”等的多次反复。仅“最后一次”就使用了三次。这样的反复手法,无疑也起到了讴歌回归的作用。 所以,这篇消息,应该说是较为出色的新闻作品。附录: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树春 胥晓婷 杨国强 徐兴堂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洗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四时三十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四时四十分,代表英国女皇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晚六时十五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只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七时四十五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生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零点四十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023-09-04 09:52:371

如何概括别了,不列颠尼雅

《别了,不列颠尼亚》概括: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2023-09-04 09:52:441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周婷、杨兴,为什么不用真名?

他们其实是四个人
2023-09-04 09:53:084

别了,不列颠尼亚短文第三段构成【日落背景】的是什么?这两件事分别有什么象征意味?

你好:1、构成日落背景的是: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游轮象征将要结束、远去的英国政府对香港的统治。紫荆花图案象征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文中主体部分一共写了三次降旗。第三次是子时的降旗最重要。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中国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及时选为满意答案,O(∩_∩)O谢谢
2023-09-04 09:5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