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

2023-09-14 13:01:23
共1条回复
余辉

出塞

王昌龄 〔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相关推荐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自那首诗,全文是什么?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出塞(其二)》中的一句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名将卫青和李广,以及痛恨匈奴人入侵的思想感情。全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3.但使:只要。4.龙城飞将:龙城,匈奴城堡,这里指名将卫青,他曾攻打到匈奴的龙城城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7.关:关塞。解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名将李广和痛恨匈奴人入侵的思想感情。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卫青、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名将卫青和李广,他们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 国激情。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2023-09-04 10:44:065

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是什么?

《出塞二首·其一》是唐朝王昌龄的诗作。全文如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023-09-04 10:45:375

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赏析

1、全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3、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4、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2023-09-04 10:45:511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自那首诗,全文是什么?

百度啊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023-09-04 10:46:0013

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

  《 出塞 》    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诗意: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是一首着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m.taiks.com)。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023-09-04 10:46:241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哪首古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2023-09-04 10:46:48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2023-09-04 10:46:572

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翻译是什么?

全诗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出处:《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2023-09-04 10:47:171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出自哪首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自那首诗?答: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出塞》。全文是什么?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品概述】《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内容主要是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士兵们的信心。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作品原文】 出塞 [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词句注释】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指汉朝飞将军李广。一称卫青。李广( ?-前119年),汉族,甘肃天水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被匈奴称之“飞将军”。“龙城”,甘肃省天水市的别称,称天水为“龙城”是自它是“人首龙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汉书.地理志》也载,天水郡有成纪县,因而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李广是天水人,故被称为“龙城飞将”。不教:不叫,不让。教,让。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度:越过。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翻译】1.直译: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2.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万里长征人未还”,袭自隋代卢思道《从军行》中的“塞外征人殊未还”,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旬式和意思上都本自初唐崔浞《大漠行》中的“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不过在使用的语汇上有所改变。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作者简介】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2023-09-04 10:47:341

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正确的是什么?

秦时的明月和汉时的边关
2023-09-04 10:47:431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出自:唐 王昌龄《出塞二首 其一》原诗:出塞二首唐代:王昌龄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释义: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其二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但使:只要。不教:不叫,不让。教,让。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度:越过。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沙场:指战场。扩展资料《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诗人成就: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
2023-09-04 10:47:591

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汉时关)什么意思

找度娘
2023-09-04 10:48:1510

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翻译是什么?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出塞二首·其一【作者】王昌龄【朝代】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赏析: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2023-09-04 10:48:481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此句出自王昌龄的《出塞其一》,原文如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诗词赏析《出塞》是乐府旧题,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此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2023-09-04 10:49:051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

意思: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出自:唐 王昌龄《出塞二首 其一》原诗:出塞二首唐代:王昌龄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释义: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其二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但使:只要。不教:不叫,不让。教,让。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度:越过。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沙场:指战场。扩展资料《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诗人成就: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
2023-09-04 10:49:221

秦时明月汉时关翻译文

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至今也没改变
2023-09-04 10:49:397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哪首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自那首诗?——答: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出塞》。全文是什么?——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品概述】《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内容主要是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士兵们的信心。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作品原文】出塞[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词句注释】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指汉朝飞将军李广。一称卫青。李广( ?-前119年),汉族,甘肃天水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被匈奴称之“飞将军”。“龙城”,甘肃省天水市的别称,称天水为“龙城”是自它是“人首龙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汉书.地理志》也载,天水郡有成纪县,因而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李广是天水人,故被称为“龙城飞将”。不教:不叫,不让。教,让。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度:越过。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翻译】1.直译: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2.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同时这句诗也是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它的妙处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以“秦”、“汉”两代来浓缩整个历史时段,凝练概括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表明自古至今明月始终映照关城,而边疆战事一直没有体止。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万里长征人未还”,袭自隋代卢思道《从军行》中的“塞外征人殊未还”,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旬式和意思上都本自初唐崔浞《大漠行》中的“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不过在使用的语汇上有所改变。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作品评价】1.《升庵诗话》: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李中溪侍御尝问余,余曰:扬子云赋,欃枪为闉,明月为堠。此诗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虽然,亦异乎守在四夷之世矣。《批点唐音》:惨淡可伤。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格。2.《唐诗绝句类选》:“秦时明月”一首,用修、于鳞谓为唐绝第一,愚谓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第李诗作于沦落,其气沉郁;少伯代边帅自负语,其神气飘爽耳。3.《唐诗直解》:惨淡可伤。结句出人意表,盛唐气骨。4.王世贞《艺苑卮言》: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5.《艺圃撷余》: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于鳞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6.《诗薮》:“秦时明月”在少伯自为常调,用修以诸家不选,故《唐绝增奇》首录之。所谓前人遗珠,兹则掇拾。于鳞不察而和之,非定论也。7.《唐音癸签》:王少伯七绝宫同闺怨,尽多诣极之作,若边同“秦时明月”一绝,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驷,于鳞遽取压卷,尚须商榷。8.《唐诗摘钞》: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气味胜故。9.《此木轩论诗汇编》:好在第二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不可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令人起长城之叹。诗人之词凡百,皆不忍尽、不敢尽、只有此一节尤不尽者,此《春秋》继诗之旨也。如不信者、试遍觅唐人诗读之。10.《说诗晬语》:“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11.《网师园唐诗笺》:悲壮浑成,应推绝唱。12.《岘佣说诗》:“秦时明月”一首,“黄河远上”一首,“天山雪后”一首,皆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也。13.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作者简介】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023-09-04 10:50:591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自哪里?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泗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这首诗反映了兵士们共同的愿望:在一个英勇机智的将军领导下,保卫祖国,不让敌人侵入国境。诗人今昔对比地说,明月啊,你曾照过秦汉时代的边关,那是胜利的边关;今天明月依旧,可边关战争一直不断,使得征人远戎万里,不能回家。如果有李广那样的名将率兵守关,决不会让敌人越过阴山来侵扰!译文:明月还是自古以来的明月,边关还是自古以来的边关。只是那些远离家乡,长期驻守在边关的战士还没有回来。假使像李广这样的将军还在的话。敌人就不敢再来侵犯我们了。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久征未归的同情。赏析/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诗从写景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2023-09-04 10:51:351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明月指的什么?汉朝时为什么要来关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2023-09-04 10:51:554

秦时明月汉时关原文

  1、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3、作者: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2023-09-04 10:52:441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关是什么意思?,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关指什么

1.这里不是指的一个具体的地点,而是泛指边关。 2. 这句话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 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出塞(其二)》中的一句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名将卫青和李广,以及痛恨匈奴人入侵的思想感情。 4.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5. 《出塞二首》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6.《出塞》是乐府旧题。 7.秦汉以来,边关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归。 8.诗人关心边事,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认为边防上的要害问题是将领无用,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因此借乐府旧题《出塞》作诗以昔讽今。 9.其中第二首诗在《全唐诗》中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军行》。
2023-09-04 10:52:511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如下: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 《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023-09-04 10:53:001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表达了什么?

意思: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表达的思想感情:“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2023-09-04 10:53:07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典故是什么?

龙城飞将: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汉郡名。辖今河北省蓟县以东、辽宁大凌河上游以南地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营州,营州旧治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县)。这里说“龙城飞将”,是化用典故,指北方边地的名将。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名将李广和痛恨匈奴人入侵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卫青、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名将卫青和李广,他们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023-09-04 10:53:311

出骞古诗中的 秦时明玉汉时关 是什么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希望能帮助到你
2023-09-04 10:53:412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解释

题库内容:秦关的解释(1).指 秦 地关塞。 晋 张华 《萧史曲》 :“龙飞逸天路,凤起出 秦 关。” 唐 李白 《登敬亭北二小山》 诗:“回鞭指 长安 ,西日落 秦 关。” 宋 陆游 《谢池春》 词:“ 烟波 无际,望 秦 关何处。” 元 揭傒斯 《题李陵送苏武图》 诗 之一 :“ 今朝 送 汉 节,迢递入 秦 关。” 清 刘大櫆 《吴萼千墓 志铭 》 :“ 秦 关 蜀 栈, 粤 岭海峤,靡不游,游辄有以考其风土俗尚之异,与其 山川 人物之奇。” * 《攻克石门》 诗:“尽歼全师收重镇,不教胡马返 秦 关。” (2).指 关中 地区。 唐 卢纶 《长安 春望 》 诗:“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 秦 关。” 词语分解 秦的解释 秦 í 中国 周代 诸侯 国名,在今陕西省和 甘肃 省一带:朝(乷 )秦暮楚。秦晋之好。 秦楼 楚馆(旧时指 * )。 中国朝代名:秦代。秦镜高悬(喻法官判案的 公正 严明。亦称“ 明镜 高悬”)。 中国陕西省的别称。 " 关的解释 关 (关) ā 闭,合拢:关门。 关闭 。 关张 。关停并转(僴 )。 拘禁:关押。关禁。 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关口。关隘。关卡(?)。关塞(刬 )。关津。嘉峪关。 征收进出口货税的机构:海关
2023-09-04 10:54:001

如何评价秦时明月汉时关?

我觉得这个意思就是月亮还是当时秦朝时候的月亮,但是这个关口却已经变成了韩国表示朝代的更迭吧。
2023-09-04 10:54:31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互文用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着汉时关塞”的意思。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译作: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惨。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扩展资料:其他使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译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大错特错了,意思怎么也讲不通。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又名《木兰诗》)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句子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古文中,数字一般为虚数,所以不一定是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名《木兰诗》)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名《木兰诗》)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而后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的翻译是:“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幽美。6、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句中“将军角弓”和“都护铁衣”为互文,应理解为“将军和都护(这里代指全体人)的角弓都(僵硬)无法张开,铁甲冷得无法穿上。”才更合理。7、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 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2023-09-04 10:54:391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出处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推奖其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则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德潜归纳的全诗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很平凡。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用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2023-09-04 10:54:521

秦时明月汉时关 全诗

《出塞》出塞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023-09-04 10:55:024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什么意思

第一句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第二句出外打仗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2023-09-04 10:55:274

“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关”指什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诗描绘了悲壮苍凉的意境。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从描写景物景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这两句诗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又有结束战争的愿望。“明月”的意象,往往带着忧愁和对团圆的期冀。边关的意象,代表着戍边之所。这些意象,都为诗人描绘悲壮苍凉的意境提供了特殊的材料。
2023-09-04 10:55:341

王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意境雄浑,充满了边塞风光的苍凉辽阔之感,和穿越历史风尘的厚重之感,暗含对战事未已的悲愤之情。诗人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将秦、汉、关、月四字交替使用,而不是局限于“秦时明月”与“汉时关”,而是秦汉月、秦汉关。如此一来,关山辽阔、明月孤寂的边塞风光,在诗人的笔触之下,于苍凉寥落之中注入了历史的厚重之感,意境更为雄浑深远。除了从时间上突出历史厚重之感,诗人还运用“万里长征”与“人未还”在进行对比,传达出空间的辽阔之感,让诗人对战事未平的悲愤之情传达地更为深沉蕴藉,意境上更为悲壮慷慨。从秦汉到大唐,想起那些至死未归的英魂,怎不悲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种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爱与恨,让诗歌的意境更为雄浑深沉。所以当末句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奔涌而出,诗人对当朝统治者不能任人唯贤而昏庸无能的嘲讽之情,演绎得更有力量,让人寻味无穷。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军行》。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2023-09-04 10:55:531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曾引起过许多争议。王世贞以为是“可解不可解”(《全唐诗说》)的诗句。吴昌祺以为这地方在秦朝还是明月照着的荒野,到汉朝便已有关城了。这都是从字面排列的呆讲,把“秦时明月”和“汉时关”分为不相干的两部分。其实,诗人用“秦汉”二字是活用,也是形象用法。意义只是说:这里天上的月色,和地上的关城,都仍然和秦汉时代一样。但他不能把诗句写成“秦汉明月秦汉关”,这不成为诗,于是他改作“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是“秦”是“汉”,这两个字都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古”,并不是要把明月和关分属于两个朝代,而是把“秦汉”二字分在二处作状词。这种诗句的修辞方法,称为“互文同义”。卢纶有一首《送张郎中还蜀歌》,起句是“秦家御史汉家郎”。张郎中是御史兼郎中,都是秦汉以来古官名,诗人亦用互文式的修辞来造句。这可以说是唐人句法,宋以后就不见这样的句子了。
2023-09-04 10:56:101

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修辞手法。所谓互文,在修辞上称为“互文见义”,就是前后文字是交错使用的,通过相互补充来表达完整的意义。诗句前面说“秦时明月”,后面说“汉时关”,把前后内容结合到一起才是完整的意思,也就是指秦时的明月和关塞,还有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因此,“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上是要表达“秦汉时明月与关”,也就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自秦汉以来,明月便照临关塞,意即秦汉时就已经筑长城防御外敌。“互文”是古代常见的修辞手法,尤其是用在诗歌中,因为诗歌受到字数、格律的限制,“互文”可以节省文字、适应格律。“秦时明月汉时关”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诗。一、边塞诗人王昌龄及其《出塞》诗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可他的结局很凄惨。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的死让很多人感到惋惜。后来宰相张镐为他报了仇,抓住闾丘晓的一个小错就要砍头,闾丘晓求饶,说自己有老母要赡养,张镐说,你有老母,难道王昌龄就没有老母吗?闾丘晓最终被“杖杀”,即乱棍打死。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人称道,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出塞》就是王昌龄最著名的一首边塞诗,被誉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全诗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的“但使”意思是只要;“龙城飞将”是指汉朝右北平太守李广,他勇敢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飞将军”;“龙城”又作“卢城”,指卢龙县,为唐北平郡(即汉右北平)治所,这里泛指边关;“不教”即不叫、不让;“胡”泛指西北少数民族,这里指当时常来扰边的匈奴。全诗的意思是:曾经照射着秦朝和汉朝的明月,现在依然如故,秦汉时的边关至今也仍然存在。可那些经过万里长征来到这里的将士,自秦汉以来一直守卫边关,却未能回家。只要李广这样的将军还活着,就一定不会叫敌人的马队从阴山进入内地。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名将的怀念,表现了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二、“秦时明月汉时关”是典型的互文凡是讲“互文”修辞的文章,都要以“秦时明月汉时关”作为例句,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句名诗句,也是因为这句诗是“互文”的典型例句。对于“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互文,不能机械地按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它并不是说秦朝时的月亮和汉朝时的关,而是强调秦汉之际就存在的上有明月、下有关隘的情景,这是互相映衬的边塞征战生活特有的图景。“秦时明月”之中暗含了“关”,同样,“汉时关”中也暗含了“明月”,这样就完整地表达了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的意思。诗人写到“秦时明月汉时关”,意在说明“关”的久远,说明边塞征战自古就有,从而表现悲壮的战争氛围。三、曾经入选教科书的互文例句“互文”在古代诗文中很常见,课本选入的古代诗文中就有不少“互文”的例子。比如乐府民歌《木兰诗》中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构成了互文,应该理解为“到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去买骏马、买鞍鞯、买辔头、买长鞭。再如唐诗中的例子。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里的“烟”和“月”是互文,意思是烟雾、月色笼罩着寒水和河沙。因为烟雾不可能只笼寒水不笼河沙,月色也不可能只笼河沙不笼寒水,只因为诗句的字数、格律的关系,让“烟”“月”分工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也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到了船上。四、现代汉语中也有互文修辞现代汉语成语中也有互文修辞,比如男欢女爱、阴差阳错、天长地久、唉声叹气、颠来倒去、一干二净、神出鬼没、东奔西忙、莺歌燕舞等。对于互文,我们不能简单地按照现有的语序去机械理解,而是要把前后的互相内容结合起来去理解,比如“男欢女爱”要理解为“男女欢爱”;“天长地久”要理解为“天地长久”;“东奔西忙”理解为“东西奔忙”;“莺歌燕舞”要理解为“莺燕歌舞”等。
2023-09-04 10:56:181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向我们展现了什么?

《出塞》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但使:只要。不教:不叫,不让。教,让。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扩展资料: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2023-09-04 10:56:511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自唐代哪一个诗人的诗

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出塞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023-09-04 10:57:111

请分析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妙处-

问题提的似乎有些笼统。估计你对此诗应该很多了解。至于妙处,几乎流传下来的古诗,很多类别,不是都很巧妙绝伦。很多是保留而已。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有很多适当的表达。古诗,我也很喜欢。
2023-09-04 10:57:214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

苦思良将
2023-09-04 10:57:3214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互文手法是什么?

“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白话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扩展资料《出塞》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2023-09-04 10:58:041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上一句是什么?

出塞 (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塞(sài):边关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8. 度:越过【译文】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可是去万里之外打仗的战士还未回来。 倘若攻袭龙城的英勇善战卫青现在依旧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属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中进士,历任汜水尉、校书郎,天宝元年贬江宁丞,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他避乱回乡,被刺史闾丘晓所杀。他的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杀敌卫国的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一部分描写妇女生活的诗也很有名。他的诗意境开阔,精神昂扬,语言流畅,言简意深,当时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著有《王昌集》。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表达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推荐于 2018-01-26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2023-09-04 10:58:201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自于谁的哪首诗?

《出塞》的写作背景如下:《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当时唐朝的北方边境已是危机四伏。早在武则天时期,契丹李尽忠反叛唐朝,攻占了营州。安西地区突厥猖狂,唐朝的安北都护府被迫南迁。开元年间,唐玄宗听取张说的进谏,改革“府兵制”及土地政策,经过数年的战争,逐渐夺营州,安定北方边境,并使安北都护府迁路上所写。名家点评明代杨慎《升庵诗话》: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李中溪侍御尝问余,余曰:扬子云赋,欃枪为闉,明月为堠。此诗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虽然,亦异乎守在四夷之世矣。明代顾璘《批点唐音》:惨淡可伤。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格。明代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秦时明月”一首,用修、于鳞谓为唐绝第一,愚谓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第李诗作于沦落,其气沉郁;少伯代边帅自负语,其神气飘爽耳。
2023-09-04 10:58:411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

意思: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出自:唐 王昌龄《出塞二首 其一》原诗:出塞二首唐代:王昌龄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释义: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其二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但使:只要。不教:不叫,不让。教,让。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度:越过。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沙场:指战场。扩展资料《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诗人成就: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
2023-09-04 10:58:58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关是指的哪个"关"啊?

玉门关应该是中原与边塞的交界处
2023-09-04 10:59:157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的翻译?

他的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2023-09-04 10:59:538

秦时明月汉时关,何解?是秦朝的明月照耀汉朝的边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2023-09-04 11:00:21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意是什么

但便龙城飞将仕,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什么意思
2023-09-04 11:00:317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自哪首古诗,作者谁?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自那首诗?答: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出塞》。全文是什么?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品概述】《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内容主要是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士兵们的信心。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作品原文】 出塞 [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词句注释】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指汉朝飞将军李广。一称卫青。李广( ?-前119年),汉族,甘肃天水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被匈奴称之“飞将军”。“龙城”,甘肃省天水市的别称,称天水为“龙城”是自它是“人首龙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汉书.地理志》也载,天水郡有成纪县,因而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李广是天水人,故被称为“龙城飞将”。不教:不叫,不让。教,让。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度:越过。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翻译】1.直译: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2.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万里长征人未还”,袭自隋代卢思道《从军行》中的“塞外征人殊未还”,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旬式和意思上都本自初唐崔浞《大漠行》中的“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不过在使用的语汇上有所改变。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作者简介】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2023-09-04 11:01:152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解释

秦关的解释 (1).指 秦 地关塞。 晋 张华 《萧史曲》 :“龙飞逸天路,凤起出 秦 关。” 唐 李白 《登敬亭北二小山》 诗:“回鞭指 长安 ,西日落 秦 关。” 宋 陆游 《谢池春》 词:“ 烟波 无际,望 秦 关何处。” 元 揭傒斯 《题李陵送苏武图》 诗 之一 :“ 今朝 送 汉 节,迢递入 秦 关。” 清 刘大櫆 《吴萼千墓 志铭 》 :“ 秦 关 蜀 栈, 粤 岭海峤,靡不游,游辄有以考其风土俗尚之异,与其 山川 人物之奇。” * 《攻克石门》 诗:“尽歼全师收重镇,不教胡马返 秦 关。” (2).指 关中 地区。 唐 卢纶 《长安 春望 》 诗:“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 秦 关。” 词语分解 秦的解释 秦 í 中国 周代 诸侯 国名,在今陕西省和 甘肃 省一带:朝(乷 )秦暮楚。秦晋之好。 秦楼 楚馆(旧时指 * )。 中国朝代名:秦代。秦镜高悬(喻法官判案的 公正 严明。亦称“ 明镜 高悬”)。 中国陕西省的别称。 " 关的解释 关 (关) ā 闭,合拢:关门。 关闭 。 关张 。关停并转(僴 )。 拘禁:关押。关禁。 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关口。关隘。关卡(?)。关塞(刬 )。关津。嘉峪关。 征收进出口货税的机构:海关
2023-09-04 11:01:431

秦时明月汉时秦时明月汉时关下句

万里长征人未还
2023-09-04 11: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