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语言迁移问题(chinese 2 english)

2023-09-15 02:10:28
TAG: lis
共4条回复
黑桃云

加入WTO对我国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素质。掌握一门乃至几门外语,才能使我们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据报道,我国进入WTO最需要的人才之一就是外语人才,尤其是既懂专业,又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作为素质教育基石的基础外语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的培养。进入90年代以来,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外语课程改革从理论上、实践上为外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成效有目共睹。但总体上说,我国外语教学质量仍落后于形势发展:教师外语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较低,教学评价标准单一,教学技术和手段落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外语课程改革之经验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吸收。本文将全面探讨国外外语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动向,以求对我国新一轮的外语课程改革有所借鉴。

一、积极的语言教育政策

在国外,无论是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国家都十分重视语言教育政策,并把统一连贯的外语教育政策看作是外语课程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语言教育政策涉及到诸多方面,如经费的投入、语言地位、语种的选择和在课程中的比例等等。

1987年颁布的《国家语言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Languages简称NPL))是澳大利亚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语言教育政策。该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澳大利亚向多元化社会发展,积极支持各种有创建性的语言教学。同时,它还帮助建立了澳大利亚国家语言机构这一联结澳大利亚大学和教育学院语言教育的组织。在国家语言政策的影响下,各州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并用于指导广泛的教学实践。澳大利亚另外一个重要的语言教育政策是《澳大利亚学校策略亚洲语言研究》(The 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Australian Schools Strategies简称NALSAS),它为各州实行亚洲主要语言--中文、日语、印尼语和韩国语教学的州立教育机构提供各种资助,使得澳洲学生的外语学习扩展到除欧洲语言的多种亚洲语言。这些积极的语言政策极其有效地提升了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和国民对语言的意识和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1996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一个全新的语言政策,教育部根据学校实际对其进行修订出台了一个称之为"3+"的外语政策,除要求犹太人掌握三种语言,希伯来语、英语和阿拉伯语外,还必须学习其他语言(如传统的依地语或拉地诺语;共同语如俄语、阿姆哈拉语或西班牙语;或世界语言如日语、中文、德语等)。西班牙通过的一项政府法案(LOGSE)规定了外语为核心课程和必修的每周时数,小学外语教学总时数达到9%-11%,既保证了外语教学的早日开展,又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国外语言教育政策非常重视提升外语的地位,许多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不但把外语作为必修课程,而且大多数还把其列为核心课程,学习者年龄也不断地前移,语种的选择也极为多样化。

二、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

除了重视制定外语教育政策之外,国外外语界还致力于建立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以利于促进和指导外语教育朝着计划、统一、明晰的体系方向发展。完整课程框架既有国际化的(如欧盟教育委员会),也有国家的。

为适应欧洲一体化进程而由欧洲语言政策委员会制定的《欧洲共同课程指南框架》(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1996)出台后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各国纷纷据其制定各自的国家标准,如意大利为此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期望,引发了教育部、工商界、家长和媒体对外语教育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欧委会还出台一系列现代外语改革框架,如《现代外语:学习、教学、评价--欧洲共同课种指南框架》(Modern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A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1996)等,提出外语教学共同目标,它不但有助于各国制定具体目标和评价标准等,同时对大纲设计、考试、教材、教师培训等也产生了影响。为使该《框架》得以落实,欧委会还编制了《一般指南》和《使用手册》,供教育政策制定者、课程开发人员、教材编写者、考试委员、教师、教师培训人员、学生(含成人教育)等参考。《多语和多元文化的欧洲》(1997-2000)是欧委会最新出台的语言政策,并为此制定《欧洲语言档案手册》(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用于:(1)让学生自我了解各阶段学习情况;(2)记录学生语言技能发展,供下一阶段学习或到国外就业参考。

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外语课程框架当属1988年颁发的《澳大利业语言水平计划》(The Australian Language Levels(All)Project)。这个国家总课程框架试图提供一种既能涵盖语言共性,又包括教师发展和研究的课程综合模式。此外,《完全指南》(All Guidelines)对国家主要语言课程,尤其是亚洲语言(中文、日语和印尼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不但指导中学高年级教学实践,而且成为国家高中外语课程评价框架(NAFLASSL)的基础,指导大纲的编写和构建共同评价标准,同时它也为外语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参照系数。

1993年美国全国性语言组织--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美国法语教师协会、美国德语教师协会和美国西班牙语葡萄牙教师协会获得联邦政府《教育目标2000》资助,历时两年多联合编制了新外语学习标准。《标准》制定出外语学习的五个目标: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沟通(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参与(社区Communities)。各州根据其制定了符合本地发展的标准和课程框架,为各学区各学校提供最佳的教学指导。

三、成功的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政策和课程指导框架为各国外语课程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外语教学改革、外语课程实践,其成功的教学策略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双语教育发展

虽然传统的外语学科教学仍占主流地位,但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教其他学科,融学科与外语为一体的双语教育在各国得到广泛的实践。

初创于加拿大的浸入式是双语教育较为成功的一种模式,它还被推广到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并发展了多种模式,如半浸入式、全浸入式、双向浸入式等等。德国的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双向浸入式即进行混合编班,讲德语和操外语的学生各一半,柏林现有14所这类学校,教学用语除德语外,既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还有俄语,现代希腊语和土耳其语等。在美国,类似的学校已经发展到254个。以移民为主的澳大利亚情况也极为相似。芬兰目前也有4000多名学生用这一模式习得第二语言。

传统的浸入式大部分是在低年级进行的,随着对外语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已不断上移。奥地利、芬兰、德国和荷兰等国一些学校的高中阶段的一些学科如:地理、历史、音乐、体育及职业技术课程都用英语讲授。荷兰的一些大型职业学校如酒店管理学校,部分课程是用法语或西班牙语讲授的。卢森堡的许多学科都是用德语或法语教授的。1996年芬兰的一些调查表明,33%以上的职业学校,15%的初中(7-9)年级,25%的高中采用了双语教育。

(二)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交际能力既是教学目的,又是重要的教学策略。荷、法、英、美等国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各具特色。荷兰外语课程设计以"单元"组成,每单元由一些由交流情景话题或主题构成,鼓励学生在实际交往中进行广泛的实践。法国强调"情景教学法",为学生营造学生敢于开口、善于开口的机会和良好的语言气氛,小学外语教学通过儿歌、童谣、短故事、游戏等,培养儿童对语言的敏感性。在英国,5、6年级外语虽是选修课,但其教学目标仍强调初步的交际能力的获得,教学以听、说为重点,教材、练习以对话为主,课堂活动灵活多样,3/4的时间用于各种听说活动。更让人称道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英、法、美等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优势,纷纷与国外的学校建立联系,利用假期,两国学生互相"串串门",各自住在对方的家中,让他们在地地道道的外语环境中耳濡目染,接受文化熏陶。由此,学生的交际能力获得了全面提长,根据欧委会的最新报告,有70%的年轻人认为能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

(三)重视学习策略和原有语言基础

荷兰的外语教学重视对学习者策略的指导,教师帮助语言学习者不断地进行反思,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丹麦国民中学的外语课程规定外语教学应包括语言习得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各种交际策略,如一般语言学习、阅读、听力、词汇学习等的敏感性。

在多元文化社会进行外语教学应重视第一语言的作用已成为国外外语界的共识,第一语言可以为学生学习学科内容提供背景知识,使其产生安全感,同时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高级"语言能力。卢森堡在此方面进行的一些卓有成效的实验,如:DECOLAP(Dveloppement des comptences langagires dans 1 education prscolaire),DECOPRIM(Dveloppement des communications orales et crites l ecole primaire)等充分证明了第一语言的作用。摩洛哥的调查也发现,成功的英语学习得益于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至少2门其他语言--标准阿拉伯语和法语(同属摩洛哥幼儿园-9年级语言)。

国外外语教学的重要策略还包括:1)用外语教外语。摩洛哥外语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用外语教授外语,其10-12年级学生经过3年的外语学习,口语和书面语均已达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上水平。2)模块教学。意大利最近在第二语言选修课推行模块教学,改变过去以年龄或学年分班的做法,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编班。3)项目学习(Project-Oriented Learning)。丹麦使用项目学习外语的年级,尤其是高年级(8-10年级)增加,这不但强调用电脑技术获得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且更强调的是语言与内容学习的融合:深入到英语国家(不仅仅是英美)去学习其文化,如在澳大利亚学习土著文化,在加拿大学习环保等等。

四、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国外外语课程改革的重要经验之一。它使外语学习者更充分自由地接触到所学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外语学习者的动机,使外语学习更具交际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教学软件开发。荷兰的"英语I与II"教学软件重点突出了学习英语常见难题等。美国开发更有创意的交互式模拟教学软件,如蓝狮公司的"车票"教学软件,在保留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重视语法点操练特点的同时,强调把学生置于真实语言世界,通过亲身感受体会,在文化熏陶中掌握语法。

(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卢森堡教育部开发一种全能口语文字处理器--TEO(Text Editor Oral),鼓励学生用外语编故事,开发口头表达技巧,TEO现主要用于小学,尤其是多元文化背景的学校。此外,卢森堡开展"欧洲语言教学创新品牌",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新技术融会到语言学习中去,培养学龄前和小学学生的口笔头交际能力。

(三)教育网络的建构与运用。国外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接触外语,许多学校建立专供外语学习的网站,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如上网、订阅电子杂志、收发电子邮件、聊天等形式,进行更广泛真实的交流。西班牙卡塔卢尼亚有250多所学校的100,000多名学生(占这一地区的12%)参加了由欧盟发起的,旨在促进跨文化意识和语言学习的COMENIUS计划。该计划支持各校开展语言教学各种活动,培训教师,帮助建立校园网等。

五、严格的教师教育

国外外语教学极其重视教师教育,不断对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使其与外语课程改革同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外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一)职前教育

国外教师职前教育一般由学科教学、教学法和教育实习等部分组成。摩洛哥外语教师在大学或师范院校接受高水平的职前教育,其英文系教师大部分拥有英美国家大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学生通常学习4年英语,其中1年专修文学或语言学,1年学习教学法和在教育学院进行教育实习。

德国外语教师培养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外语教师必须先获得大学学位(相当于双专业双学位硕士)。语言学习分两部分,一半是专业学科,一半是与应用语言学或教学法有关的课程。此外,双专业学生各有6周实习课。第二阶段的见习时间长达一年半,由专家教师指导,每周参加教材教法研讨会,见习结束时必须参加州组织的"第二次"统考。这种考试相当严格:考生上两节公开课,撰写一篇与应用研究有关的论文,参加长达2小时的口语考试。

芬兰所有教师教育在大学完成的,所有教育院系都拥有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的实习学校。1997年起,丹麦对国民学校(1-10年级)的教师教育进行改革,师范教育专业学习改为4年,在丹麦语和数学科增加两门必修课使外语教师数量上也有些增长。此外,必修课安排上也作了一些调整,减少了一些普通教授法,增加了学科教学法,更加重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习的结合。

荷兰和英国的外语教师通过在国外进修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荷兰外语教师获得第一个学科学位课程时还必须在国外学习一段时间。在英国,几乎所有专攻语言学位课程的全日制学生都要求在国外学习或工作一年(属学位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欧洲国家另一成功的做法是把外语教师教育扩大到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如今,德国教师教育的一个趋势是:各大学都可参与教师教育,为"专家教师"提供新的学位课程。

(二)在职教育

外语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西班牙从1990年起要求所有小学的语言教师都要成为语言专家,不合要求的教师要接受培训或申请作非专家教师。传统的继续教育渠道不断得到扩展,网络、教师职业发展学校(PDS)、外语教师协会及其他相关机构等也加入到外语教师教育的行列,与此同时,教育内容也进一步扩展。外语教师教育从教学理论的构建和教学技巧的训练转向对教师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教学能力的习得,如欧洲一些应用语言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为提高外语教师语言习得理论知识,合作编写了以小学教师为对象的外语专著;美国外语教师的教育,特别强调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德国详尽的外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随处可见,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挑选地方或州的课程进修。每个教师每年享有州提供的一周的课程。捷克外语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到国外学习或参加国外有较好声誉的国际课程的学习。

六、科学的评估体系

国外大部分外语测试都由科任教师完成,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对象,设计不同的评量模式,并使其尽量生活化、多元化。与此同时,建立个人档案(Portfolio),通过Portfolio获得学生信息和对学生作出评价已经成为重要的趋势。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及其策略和方法等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其档案(Portfolio)中可以进行比较,了解自身发展的进程。

全国性或区域性大规模语言能力测试一般在学生中学毕业时才举行。荷兰的中学毕业生要参加由荷兰国家考试局(CITO)组织的全国性考试。约有30%的荷兰学生(将要加入大学预科学习的)在12年级(18岁)时参加统一考试,这种学业成绩考试包括3门外语:英语(听、说、读、写)、法语(阅读)和德语(阅读)。约40%学生(将参加多科技术学院学习)在10年级(16岁)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包括英语水平测试、法语或德语的听力/口语测试。这些考试成绩占学生学科最后成绩50%。这与欧洲框架是相吻合的,与课程也具有连贯性。此外,《欧洲语言手册》和《入门水平》也正在设计其他各种语言水平测试。

国外外语课程评价总趋势是:从重视语言要素转向语言实际能力的运用;从强调书面转向口头;从重视结果转向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个性等等。在具体操作上,听说能力的检查以课堂口语练习、角色扮演、配对、小组互动等为依据;小学以口语为主,尽量少做书面测验;中学则以口笔头相结合,书面测验以自由表达为主。评估方式并不是完全以考试、测验成绩为依据,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讲求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近十几年来,国外外语课程在教育政策、指导框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进行的大胆实践和创新,为外语课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对我国新世纪外语课程改革极具借鉴意义。

启示与借鉴

在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之际,我国又掀起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涨的外语学习热潮,外语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在全面推进我国外语课程改革之际,极有必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一、积极推进双语教育

近十年来,中国发达地区如北京、西安、上海、深圳等地进行了一些双语教育实验(主要是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实践证明,它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缺乏语言环境的状况,为培养外语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关键是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加强对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的研究,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指导实践,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理论;二是加强宏观指导,解决目标定位、评估标准以及后续性等问题;三是进一步扩大双语教育的范围,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的高中部分科目实施双语教育;四是汇集各类专家、教师编写高质量的、适合各种层次的教材。

二、提升外语教师素质

国外外语教师教育采取开放模式,重视知识扩展和能力,尤其是教育教学科研的培养,培养了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外语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外语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就学历而言属所有学科中最低的,小学外语教师素质尤其令人担忧。提升外语教师素质,一是开放师范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学校参与教师教育行列,以竞争促质量;二是改革教育模式,双语教育的发展对传统的外语教师教育模式提出的挑战,学科加外语的教育应成为今后外语教师的一种新的模式;同时传统的培养模式应设置更多的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课程;三是要抓好外语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各级外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培养骨干教师;四是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成为专家型教师。通过教师教育,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大力营造外语氛围

缺乏外语学习氛围是目前我国外语"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不改变这一状况,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将是一句空话。国外学生虽然学习外语时间远远不如中国学生,但其语言能力和掌握的外语数量远胜我国学生,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具有很好的语言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外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外语语言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应是改革我国基础外语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是真正把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引入课堂,开展多媒体与网络外语教学,通过internet与e-mail可以更广泛地开展起真实的思想及语言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与境外人士进行交流;二是汇集外语教育专家、网络人才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软件和外语学习课程;三是发挥各种传媒,如广播、电视、报纸的作用。

四、改革评估体系

与国外先进的评估体系相比,我国目前外语评价的不足表现在:评价标准、目的、内容、方法、形式单一。评价只有一种目的,选拨学生;评价只有考试一种形式,没有包括非考试评价;评价只有教师一方参与,没有学生评价的权利。评价只关注一个点,关注结果,而不关心学习的过程。改革外语教学评估体系,一是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化;二是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期中、期末考试或考查与平时课内外学习行为和能力的评价相结合;三是听力、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四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回答者:诸葛孔明2007 - 魔法

okok云

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着英语学习的迁移问题。从目前英语学习迁移研究的现状看,虽然研究者分别强调英语学习迁移的不同方面,对英语学习迁移的实质和内在机制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但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英语学习迁移包含着认知、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都无疑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也同样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益的观念与方法。这些观念与方法将影响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持有的观念与态度以及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本文试图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析英语学习迁移,以期让更多的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学习迁移理论,进一步促进英语学习迁移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传统课题。英语学习迁移是英语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众多领域。

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互相影响的现象。这种互相影响关系到学习的效用,因此受到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学习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心理学称之为“学习的迁移(transfer)”问题。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或简称迁移,后者叫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或干扰(interference)。本文所说的学习迁移仅限于知识学习方面的迁移。

必须指出的是,一种已掌握的知识对另一种新知识学习的影响,并非只有正迁移或只有负迁移,实际上常常是在某一方面起正迁移作用,而在另一方面又起负迁移作用。例如对于学过汉语拼音字母的人来说,在开始学英语字母时,在识记字形中有正迁移作用,而在学习字读音中则起负迁移作用。一般说负迁移是暂时性的,经过练习可以消除。充分注意正迁移及其产生作用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甚至防止负迁移的消减影响。

二、促进迁移的有效条件

迁移的产生是有条件的,有规律的。为了促使迁移的产生和防止干扰作用,必须对下述诸条件做具体分析。

1.有关的基本知识。各种知识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一般的原理。一般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很多英语学习者都感受到这样一个道理: 往往汉语学得好的人,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也不会太吃力,这就是母语对外语正迁移的具体表现。所以作为英语教师,要达到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目的,就应该把重视学生学好汉语同步进行。如果学生汉语基础好,揭示两种语言的内在联系就会比较顺利。

迁移总是以先前的知识学习为前提。为了实现迁移,我们必须对新旧知识相关联的情形做一一分析,利用教材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的规律,从复习旧知识中引入新课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学习too…to结构,可先复习so…that引导的状语从句。先提出“He is so young that he can"t join the army”,然后改为“He is too young to join the army”。其次,知识的迁移取决于旧知识的巩固程度。由于新知识不牢固,就容易受到旧知识的干扰。例如,学习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时,学生往往把“The teacher asked,‘What are you reading now"”变为“The teacher asked what were you reading now”的错句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辨别新、旧知识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分清二者的界限,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和抽象化的思维与加工,使之尽快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防止负迁移。这表明知识结构对于学生的学习技能具有“迁移”功能。

2.学生分析、概括水平的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母语对英语正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具有高度概括能力的学生,容易总结出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关系及各种规律性的联系,同时加强汉语知识和规律的正迁移。另外,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正迁移的主要因素。提高分析能力,善于利用已知的母语知识和经验去分析英语学习中面临的现象,就可以帮助学习者逐步揭示母语和英语的共同点,顺利地实现学习的正迁移。而比较则是发现和总结两种语言共通性时所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从而深刻地分析和确定母语与英语间各自的特殊属性和共同属性。提高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在影响英语学习的迁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迁移,教师必须注意所教知识的概括性和系统性。英语中有许多不同场合的情境对话,如问候(greeting)、购物(shopping)、邀请(invitation)、天气(weath-er)等等,这些句型分散在各个单元中,教师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型按不同的情景加以概括和归纳,来帮助学生学习和使用。总之学生的知识一旦形成有层次的网络,不但对于前一种学习的巩固会有所帮助,而且有利于他们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从而促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学习的正迁移。

3.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学生的学习信心、紧张程度等,都会对迁移产生影响,特别是学生应用知识的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更为明显,它可以促使迁移产生,也可以造成迁移的障碍。有的心理学家把它叫做定势(先前的经验和活动所造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在心理学中又称为定势,可以表现在感知、思维等方面。人们长期从事某一类工作或解决某一类问题,就会形成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向,这就是一种思维定式),并经过实验证明它对迁移有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应当注意心理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要帮助学生形成有利的和消除不利的准备状态,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4.学习中的指导———教师的直接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指导。关于学习中的有指导的练习和单纯练习的效果问题,心理学家早已做出了总结性的说明:如果想通过练习使学习得到改善,这种练习必须是有指导的;在指导下的练习量越大,一般来说就越有可能产生积极迁移的效果;同时,在许多情境中,给学习者提供的指导越多,迁移的效果越大,但指导不能预先指出正确的答案,以免妨碍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

通过对词汇、句法、修辞、语篇等不同层面进行各种有效的并且有指导的训练(如听说、阅读、写作和翻译)来巩固英语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影响和地位。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越多,技能训练得越纯熟,就越容易顺利地掌握英语的信息和知识。要指导并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文化意识。要有效避免由于英汉语用的差别而引起的负迁移就要注意:在外语教学中不要只是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要力图杜绝其造出语法、语义都正确但并不合乎语用规则的句子,建立将社会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结合的课堂模式,不要只讲解课文的语言点,还要介绍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如,采用角色扮演(role play)等方式,结合课文内容和口语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扮演其中的角色,像打电话、去银行、去购物等,通过情景对话,让学生体会异族文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不断扩大视野,更全面地理解别国的文化。教师要尽量使用电影、录像、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利用文字、声音和画面使学生熟悉英语的语言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对外交往,增强学生在实践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他们自觉了解和适应英美文化。

三、促进英语学习迁移的主要策略

语言习得作为获得语言能力的一种过程,指的是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丰富的该语言环境中,无需任何外在压力,没有任何任务意识,自然地形成对语言的认识并进而掌握这门语言的活动,人类对母语的掌握就是这样习得的。这种习得与我们习惯讲的外语学习有区别。外语,一般是指本国语言以外的语言,既然英语对我们来讲是外语,我们身边就缺乏习得的基本条件。

在我国学习英语最普遍的场所是课堂,最实际的方法是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学习和练习。这样一来,就很少有英语习得那种轻松自然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需掌握和运用认知迁移理论,借助语法帮助学生认识英语的词汇、短语、句子和篇章的规律。所以,促进学习迁移还需要一系列的相应教学策略。

1.努力创设真实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必然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如果脱离实际运用而单纯孤立地学习语言知识,那么势必导致最初学习时的语言情境与将来实际的应用或迁移情境相差太大,造成迁移受阻。这也是许多学生不能成功地将课堂中学习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原因之一。为此,教学中应考虑到情境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充分创设并利用各种情境,以使语言迁移达到最大效果。具体讲,应改革英语学科课程内容的呈现程序;应尽量将课程内容融于各种形式的、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活动中;应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开辟各种语言信息源和应用语言的情境和氛围。比如,不是让学生为练习写作而学习写作技能,而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写日记,也可以写故事、散文或给熟悉的人写信。学生通过这种真实的写作活动,他们写作的数量与质量都将有所提高,并能够将课堂中学习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迁移于实际中。

2.给学生提供参与语言交流活动的机会,促进合作学习。首先,教师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外显的或内隐的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参与语言交流活动的机会与情境,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示范。例如,怎样与人交谈,如何倾听,什么句型该用何种语调,如何进行词汇表达等。在学生尝试着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与鼓励。这种师生之间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交互作用是促进迁移的重要途径。其次,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有效迁移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有效资源。学生之间经常的对话、讨论有助于迁移的产生。通过交谈,给其他同学讲解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产生。此外,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堂结构与气氛,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期望及其相应的行为表现等,对语言学习与迁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将自己的积极期望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并且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课堂气氛,则有助于师生广泛地交谈、合作和倾听,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感。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应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促进其语言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进而提高其迁移能力。应该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去创设适宜语言学习与运用的社会文化情境。

3.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母语相比,外语学习更依赖于元认知能力。由于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相对不利,缺乏实际使用外语的场合,因此,教师应强调并鼓励学生形成应用英语的意识,使学习者有意识地比较、分析语言输入与母语及已有语言水平的差异,选择、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有意识地主动应用迁移。深层次的认知加工,即利用个体已经掌握的熟练的原有经验或者利用生动的表象、图形或图表等,充分、透彻地理解建构新的学习材料的意义及其各种可能的联系,这是避免机械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笔者曾要求学生以尽可能多的组合方式将名词与形容词搭配起来,结果发现,学生在搭配时虽然产生的错误很少,但不能发现所有可能的搭配,显然迁移或知识的运用是不完全的。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词汇搭配训练,以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迁移。词汇的搭配也可以视为促进深层次加工的有效策略。在语言学习中,迁移之所以难以产生,一方面与学习者本人的认知与元认知水平较低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教学中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关。就学生自身而言,可能缺乏相应的内部动机来主动激活、提取并使用所学习的语言,或不知道何时、何处、如何将课堂中学习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或适宜的情境中,课堂中的语言学习与应用是脱节的。就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对有效掌握语言的方法、学习策略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指导,是否强调所教语言的实用性和适用条件,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使用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等,都决定了学生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当然,也决定了迁移水平的高低。

迁移过程既是概括化又是具体化的过程。使学生掌握迁移规律,就是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善于迁移就是善于从同中求异,从异中求同。通过实现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综合认识技能和运用能力。

里论外几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shows that mother-tongue knowledge and way of thinking on the second mother tongue language learning. The effects of such language by the two different size depends on both the degree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The relatively large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in English are usually in the form of negative migr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wording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yntax and the chapter"s many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These differences lead to the existence of a language have a negative migration, negative migration is also English writing in English in Chinese-style factor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vocabulary, syntax and structure of many aspects of the migration errors. In terms of key performance areas for the relocation of the mechanical use of the word and prepositions, articles and misuse of punctuation; Syntax errors in the area is mainly functional morphology and syntax, sentence voice, the structure of the verb phrase and the use and misuse of machinery; Discourse in the level of negative performance for the relocation of major Chinese thinking Victoria model and the conversion of mechanical wrong word order; Finally,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of the negative migration overcome language specific ways.

coco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such as differences in diction, syntax, and discourse organization. Because of these differences, the transfer of native language (L1)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L2) tends to appear in the negative form, i.e. interference. The interference of Chinese in English writing is the major cause of the so-called Chinglish. The paper states some types of interferences errors in lexical, grammatical, and structural aspects. Lexical errors include the mechanical uses of words and misuses of articles, prepositions, and marks. The grammatical errors involve misuses of number of words, tense and voice of sentences, syntactical function of words, verbal phrases, and the mechanical uses and misuses of structure. In the discourse organization par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cal transfer of Chinese thinking mode and some errors in word order. In the end, the paper gives some possible approaches to remove the interferences of native language in English writing.

Key words: native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nglish writing, interference of native language, interference errors.

相关推荐

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负迁移谁提出

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负迁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研究者Selinker于1972年提出,主要是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现象。母语负迁移是指母语中某些结构、习惯、语音、语调、词汇等因素对第二语言的学习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第二语言的语言习得过程。目的语负迁移则是指在学习中,新学习的语言和文化对于母语的影响使母语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母语的语言习得过程。简单来说,母语负迁移是指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而目的语负迁移则是指第二语言对母语的负面影响。 具体地说,母语负迁移的原因可能是母语中的某些语音、语调、习惯都与第二语言有差异,或者是因为母语与第二语言的语法结构差异比较大,这就会导致第二语言的错误使用或者口音不准确等问题。而目的语负迁移则可能是由于将大量精力用在学习第二语言上,从而忽略了母语的学习,或者是在应用第二语言时过于强调第二语言的语法结构,使母语的语法结构发生了变化。综上所述,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负迁移是语言学习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要有意识地避免这些问题,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023-09-04 21:04:271

母语负迁移对商务英语信函翻译的影响

听、说、读、写都有影响。其"母语负迁移"不仅影响着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影响着英语学习者的翻译能力。母语负迁移是文化学术语。在学习一门第二语言初期,遇到和母语相似的地方会学的比较快,叫做正迁移,而到学习第二语言的高级阶段,和母语差距较大的地方会学的比较慢,叫做负迁移。
2023-09-04 21:04:351

母语迁移的理论简介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正向的,被称为正迁移;起干 扰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负向的,被称作负迁移”。如在英语学习中,指学习者不自觉地把母语的形式和规则套用到英语中,产生生硬的不自然的表达,例如:I only spoke a few sentences。
2023-09-04 21:04:451

对外汉语教学中避免目的语负迁移的策略

首先,你的问题就有问题,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干扰作用,对外汉语教学中,目的语是汉语,所以,对外汉语中的负迁移是母语负迁移,而不是目的语负迁移。如,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学习汉语,总是想用英语的发音来说汉语,这就是母语(英语)对学习目的语(汉语)所产生的负迁移。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是肯定存在的,我们可以采用纯汉语环境的教学法,让学生沉浸在目的语环境中,从而减少母语使用频率,母语负迁移会有所减少,平时多看汉语的电视节目、交中国朋友等,培养语感。母语负迁移并不是要刻意去避免的,过多的强调母语同汉语的区别反而会使学生加深对错误的记忆,但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母语负迁移已经形成体系,一错就是一串的时候,就应当和学生说清楚汉语同他的母语的区别在哪里,这个时候再来强调,提醒他注意。如:滥用被字句,英语句子“The paiting is exhibited in the hall”,这里是一定要用被动句的,但是汉语中,我们说”画展览在大厅里“,不会用被字句,当你发现学生成体系地把所有的类似的句子都说成被字句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他,汉语和英语是不同的,汉语中的被字句主要是用来描写说话者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或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并不是所有英语中的被动句都要翻译成被字句,但是如果学生只有一两次说错了,你大可不必纠正。随着学生汉语水平提高,母语负迁移的情况自然会减少。
2023-09-04 21:05:021

英语中的汉语负迁移是什么意思

通俗点说就是汉语对英语的不好影响。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有很多不同点,比如双方互译时。汉语我们常说我哥哥,但英语中就不能说Ifather要说myfather。再比如句子构成上,英语有它自己的句子构成,我们必须要遵从英语的句式,而不能对照着一个词一个词翻译,如这是我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要是直译就成了Thisismyfatherusedtowork"splace。但是应该按照英语语序主系表或主谓宾。thisistheplacewheremyfatherhasworked.
2023-09-04 21:05:192

如何避免雅思写作负迁移现象

负迁移主要是指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汉语习惯会潜意识对英语产生影响,雅思写作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考生对词汇、语法的掌握情况,所以大家在雅思写作过程中一定要积累一定的雅思写作词汇,语法等。1. 母语负迁移迁移(transfer)一般指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先学得的知识和经验对后来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迁移分为两种:一种是当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在语素或句法等方面类似或一样,对后者的学习会产生促进作用(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称做干扰(interference)。在中国考生准备雅思考试的过程中,负迁移主要指的是因汉语与英语属不同的语系,在词汇、句法、思维模式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在英语学习中,汉语的习惯会自动地首先出现在学习者脑中,潜意识中对英语产生影响,尤其体现在书面产出上。2.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现象语言的迁移可体现在目标语言的各个方面, 英语写作是语言的具体运用,所以它能体现学习者对词汇、句法、语篇等各个方面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在这几个方面汉语的负迁移影响。2.1)在词汇方面由于历史背景不同,英汉词汇不可能完全对照,所以有些词汇在意义和用法上可能存在差异,这样就可能出现各种现象,如:冠词缺省:如表达某一类事物时,要么用不定冠词a/an,要么在名词后面加复数形式s/es,但汉语中无些表达,所以学习者往往忘掉。动词的人称、数和时态和语态的形式等变化形式是汉语中没有的,所以学习者也容易忘记或用错,尤其在图表分析中,时态比较混乱的现象很普遍。议论文中被动语态的表达也是考生不善于运用的一项,过多的主动语态往往削弱文章的正式性。搭配不当或意义混淆:如“接电话”往往译成receive the call,而正确的表达应为 answer the call,“不论文化水平的高低”往往将“education”和“culture”相混。此外议论文中的“有”除具体的某个人“有”某物以外,基本上都是there be,而不应用have。助动词will, be going to主观性太强,在雅思的第二篇文章中应多用be to do替换; 而sb. can多换成there is possibility that…; 至于should, must等情态词也因语气过于强硬而多换成更客观的It is necessary / imperative that sb…。.的表达形式。2.2)句法迁移英语中一个有效的句子只能是主语加一个谓语动词,而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表达,只要语意相关,逗号可以连接两个单句。这样就造成了写作中常出现碎句和句子粘连现象,如:Mobiles are very popular nowadays. Because they are very convenient。第二个小句只有从句,不能单独成句。It was raining hard, they could not continue their work。这两个句子在英语中各有谓语动词,所以应由so连接成并列句,或在第一句前加上because变成从句。此外雅思写作中悬垂限定结构也是考生们不自觉的出错之处,这也是因为汉语的表达习惯。如:To draw a map, the location is quite clear。第三个常受汉语影响的句法方面是主语意识的淡化,表现在两篇写作中动词的随意陈列,或that引导主语从句中that的省略,如:Next discuss the number of Australia in annual income。Families keep the old has its own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2.3)语篇的迁移主要体现在议论文的开头模仿汉语的迂回,不能直接点题,如:As to the problem of…, some people think.. while others believe that… I think…此外还有语篇结构上采用汉语的归纳式,而常见的英语逻辑是先提出主题句然后辅以论据的演绎式。汉语语篇注重意合,形式较散,其逻辑联贯是隐含的,所以影响到议论文的写作中往往是简单句的罗列,句型单调,结构松散,逻辑关系不清楚。而雅思写作,尤其是学术类的写作中考的就是能否有条理地分析或论证某个客观事物,这也是考官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依据。3 .对策文章中提到的几个关于汉语对英语书面产出的负面影响是比较普遍的,希望考生们能引起重视。此外在平时的阅读中应注意比较和借鉴英语中的词汇和句法以及语篇方面和汉语的不同,在写作练习中应有注意留出一定的时间有针对性地修改。
2023-09-04 21:05:301

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近5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各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 ,往往出现语句错误。如果教师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 ,便可促进学生英语语感的形成而加快英语学习的进程。本文通过对中英文句法的一些比较 ,论证母语的干扰问题 ,并提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中英文句法的差异 ,找出常犯错误的根源 ,逐步增强外语语感 ,帮助学生避免母语干扰造成的句法错误。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前 ,母语的系统已经建立 ,英语是作为一种外语学习的 ,难免受到母语的种种影响。其中有正面的影响 ,称作正迁移 (positivetransfer)也有负面的影响 ,称作负迁移 (negativetransfer)或者干扰。例如 ,学生常把母语的语言规则、结构、习惯等运。不好,去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4-SDWY200404009.htm
2023-09-04 21:05:412

母语迁移的母语迁移的表现与分析

成人习得第二语言跟第一语言不同。成人在接触外语前,头脑中早已形成了大量的母语概念,因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他们会很自然地用大量的母语知识去帮助理解和运用外语。由于母语与外语在某些基本概念和常规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所以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母语来掌握外语。比如说,在有了一定的单词基础后,学习者很容易翻译一些句子。例如,“他教我英语”:He teaches me English.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China is a beautiful country.等等。这种母语正迁移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少见,特别是初级阶段,它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习者对外语的实际运用。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会发现尽管不少人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但当真正与外国人交流时,仍然有许多理解和表达上的障碍。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总是按中文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来运用外语。也就是说,母语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产生了负迁移。归纳起来,常见的负迁移有: 语用失误是学习者将母语对某一词语或某一结构的语用意义生搬硬套用在外语上而造成的负迁移。如:“Please open the television.”——中国学生习惯于把open 用于所有中文“打开”的场合。另外,将“看书”说成“to see a book”,或将吃药说成 “to eat medicine”犯的也是类似的错误。显然,错误的发生完全是受母语的影响,将中文和英语生硬对译而引起的。
2023-09-04 21:05:501

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叫作语言的正迁移,是否正确?

【正确】 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就叫做迁移。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就叫正迁移,相反,起阻碍作用的叫做负迁移。
2023-09-04 21:06:151

浅谈在越南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如何避免负迁移并发挥正迁移的作用

浅谈在越南留学生汉语教学中 如何避免负迁移并发挥正迁移的作用 张美云 (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 北京 东燕郊 101601) (E-mail myzhang@ncist.edu.cn) 【摘要 】越南人学汉语较之欧美国家要容易得多,主要是因为汉语和越南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汉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密切联系,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减少负迁移的影响,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汉语教学 越南语 负迁移 正迁移 How to Develop the Positive Language Transfer, and Avoid the Negative Interference in Teaching Vietnamese Chinese Meiyun, Zhang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ast Yanjiao,Beijing,China,101601)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people in Europe and America, it"s easier for Vietnamese to learn Chinese, which result from the reason that there are close connec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especially in pronunciation, glossary and grammar. Therefore, the Chinese teachers can make good use of the connections in teaching Vietnamese Chinese, avoid the negative interferenc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Vietnamese; positive language transfer; negative interference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方兴未艾,全世界有近100个国家、3000万学生在学习汉语,来华留学人员已达十余万人之多。越南与我国毗邻,出于经济、文化、交流、旅行等动机,越南人学习汉语的热情尤为高涨。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毗邻相近的原因,特别是汉语同越语之间的渊源关系,对越南人的汉语教学应该不同于对欧美国家学生的汉语教学,要特别重视语言习得中的迁移作用。 迁移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乃至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就叫正迁移,也简称迁移。反之便叫负迁移或称干扰。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对目的语的负迁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这种现象特别体现在语音学习中,尤其在语音介入阶段及初级学习阶段中,母语干扰是语音偏误的主要成因。 一、对比分析汉越语音的迁移作用,实施由同到异、先易后难的教学步骤 (一)汉越语音迁移分析 汉语与越语所使用的记音符号有着共同的基础。汉语是用拼音方案为汉字注音的,越语是用拉丁字母来记录语音的,它们的共同基础是拉丁字母。这个特点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方案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对汉语拼音的认识和辨认显然比母语符号为非拉丁字母国家的学生要好得多。但是,由于汉语与越语在拉丁字母选择上有一定差异,这对越南学生在初级学习阶段听音后的记写或通过拼音符号练习发音带来了不少干扰。 汉语音节结构和越语音节结构一样,分为三个部分,即声、韵、调,其中韵母部分再可以分为三个结构成分。可以说,汉语与越语的音节结构都有层次之分。汉越两种语言的音节结构形式基本相同。但是两种语言音节内在的各个组成成分:声、韵、调的性质和数目及其之间的拼合规律不尽相同。在汉语中,构成音节的声、韵配合是有限制的,两者的配合关系主要表现在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四呼有较为严格的拼合规则。例如舌面音 j、q、x只能出现在齐齿呼及撮口呼韵母之前;舌尖音z、c、s 和zh、ch、sh、r 一般不和齐齿呼及撮口呼相配等。在越语里没有这种情况。越语的声韵配合关系虽然也有一定的限制(如唇音声母除了单韵母 u[u] 之外,一般不和带介音 u的韵母相配),但大体上声韵的结合关系较为自由。越语构成音节的限制主要表现在韵母与声调的配合关系上。这是因为越语有塞尾韵,这一类韵母与声调的结合关系是有所限制的。越语的六种声调当中,只有两种能够出现在塞尾韵的音节,其余的则不能。 汉越两种语言在语音形式与性质方面也比较接近,但也有所不同,比如汉越两种音系的声母不同,这表现在声母的语音特征不同,例如送气/不送气、清/浊相对立的有无。另外,就数目而言,汉语有21个声母,越语则有23个(不包括零声母)。 总之,汉语与越语在音节结构方面基本相同。两种语言的声母 ━━ 音节的重要结构成分之一都是由辅音充当的(零声母是一种特殊声母)。只是辅音声母的语音形式性质及数目多寡不尽相同。所以,在对越南留学生的语音教学中,无论是听音、辨音还是发音,都显现出了许多其他国家无以伦比的优势。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越语对汉语的负迁移作用。比如声母发音习得过程中越语的干扰就比较大。 在越南学生汉语声母发音习得过程中,越语的干扰主要有下面几种表现: 1.不习惯发汉语送气音,特别是塞擦送气音。因为在越语送气/不送气不是声母系统重要的区别特征,而且塞擦音的发音方法也没有。 2.用越语的一些浊音声母发音习惯来发汉语相应的清音声母。 3.用越语中与汉语同部位的塞音发音习惯来发汉语塞擦音。 因此,对待越南留学生学汉语的语音迁移问题,我们应辩证地分析,并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对比分析结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了解并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减少语音知识的讲解,而示之以发音过程和结果,让学生通过对母语的联想和对比准确掌握汉语的发音。具体可采取如下方法: 1、根据汉越语音迁移特点,突破汉语拼音方案的教学顺序 (1)音素教学:要首先安排跟学生母语发音比较接近的声、韵母(比如:b m f s a i ai ei),然后再安排与他们所熟悉的语音系统有区别但是容易混淆的音素(比如:n l g k p u o –i uo iu),最后安排他们感到比较陌生、发音困难的的音素(比如:j q x c z sh zh ch ü e ui ie üe ün iong)。这种语音知识的排列方法充分考虑到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规律,完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比突出重点和难点,相同的音一笔带过,教学中教师会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在提高语音教学的效率方面是一个有益的突破。 (2)声调教学:汉语的声调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教学内容,对于越南留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学习难点。由于汉语的四声和越南语的六种声调并非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所以他们常常在其中寻找相近的调值,作为汉语四声的调值。许多越南学生常常将四声发成接近一声,而将一声读成介于四声与轻声之间的调值,二、三声对越南学生来说更难以准确发音,往往是高度和长度都达不到标准。在教学生认知阶段,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先一、四,后二、三的顺序教授,待学生完全掌握了四声各自的发音,再进行一、二、三、四唱音练习。变调和轻声应在音节和句子教学过程中再讲授。 2、根据二语教学基本原则,加强模仿和操练 在课堂教学上,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地教会学生掌握汉语声母系统,教师除了严格遵守教育学一般的教学原则之外,必须充分领会并体现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自觉模仿为主,以必要的语音理论知识指点为辅”。 学习第二语言的语音,的途径是靠模仿和操练而形成技能的。模仿在语音学习当中无疑是最重要的习得方式。但是语音学习也不能光靠模仿,目的语和母语中差别比较大的发音,教师用语音理论知识适度地指点、辅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初级学习阶段尤其是在汉语语音介入时期,汉语声母单项练习十分必要。对越南学生而言,汉语语音的声母系统又是学习汉语语音中最突出的难点。越语发音几乎没有卷舌与送气的基本动作,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卷舌与送气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和偏误纠正,这些发音动作才能逐渐形成。 成年人的第二语言语音学习是在第一语言音系基础上进行的。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声母的过程中,越语音系的听觉感知与发音习惯对汉语声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叫作语际迁移。另一方面,汉语音系自身的、与越语相异的对立性的语音特征以及语音拼合规则也给学习者带来不少困难,导致语音偏误,这叫作语内迁移。在汉语的语音教学,具体是在声母教学中,尤其在语音介入阶段,教师应该善于使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汉语语音的学习难点,反复训练,争取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尽量消除偏误。 二、充分利用“汉语借词”,求异存同,驾轻就熟 由于历越南文化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越南语也受到汉语的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越南语中有大量汉语借词. 这些汉语借词不仅丰富和发展了越南语本身,也为越南人学习和理解汉语词汇创造了便利条件。 据古籍记载,越南和中国的关系大概从公元前二、三世纪就开始了,语言的接触随着民族的来往也开始了。从那时起,到19世纪下半叶,越南语与汉语的接触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过程。越南语吸收了大量汉语词,使得形式上已脱离方块文字的现代越南语仍与汉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在各方面对越南的影响,以及汉语对越南语的影响是历史事实。汉语词汇已经融入越南语,成为越南语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丰富越南语的表达能力起了很大作用。 这些借词在越南语中的广泛使用,为母语是越南语的留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由于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词汇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大量的借词虽然在形式上与今天的汉语很相似,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除了字词的吸收与借鉴以外,越南语字词的形式特征与汉语的相似点也很多,比如同音字,同义字,一词多义,多词一意等等。但是,在越南语言中,没有多音字。对于越南留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得”(de、dé、děi)竟然会有三个意义差别如此之大的三个读音。 因此,专门从事对越汉语教学的教师,可以深入研究越南语中汉语借词的演变,以及汉、越两种语言中词汇的总体差别,在对比结果中求异存同,尽量发挥正迁移,减少负迁移。 三、掌握结构规律,培养汉语语感 汉语和越南语同是单音节语言,同属词根语;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不是通过形态变化,而是通过语序、虚词等手段来表示的。所以,在对越南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淡化语法结构相同的语言现象,而强调其不同之处。 对于越南留学生而言,对汉语的语法规律由懵懂到驾轻就熟,需要一个顿悟的过程。从近几年的教学情况来看,越南留学生很少用错词语,常常出现语序错误。在汉语学习中较早出现的语序错误就是“状语后置”,其次是“定语后置”,中心语前置等错误,基本都是语序的错误。那些对于欧美学生比较难掌握的“把”字句、“被”字句的错误在越南留学生中却很少出现,有时甚至还被强化,在一些不必要的情况下学生也会生硬地使用这两种句型。这些现象都是负迁移的体现。避免这种负迁移,一是“置死地而后生”,要求学生多背课文或句子,通过死记硬背培养良好的汉语语感;二是要“无为而无不为”,对于越南学生而言,无需讲解汉语语法本身的规律,只需对比汉越语法结构的重要不同之处。学生在熟读熟背的前提下,进一步了解两种语言的结构规律之后,自然会“顿悟”。 四、借助相似的文化内涵,深刻理解和使用汉语 汉文化通过汉字、汉语影响到了越南的文化习俗、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以至民族精神。越南的Tet(节日)跟中国相差无几,也有元旦“Nguyen Dan”、端午“Doan ngo” 、元宵节“Tet Nguyen tieu”、中秋“Trung thu” 、寒食“Han Thuc”等节日。中国所尊崇的儒家思想对越南人来说十分熟悉,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在Tam cuong ngu thuong“三纲五常”、 Di boa vi quy“以和为贵”、 Tu than to gia tri quoc binh thien h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Ky so bat duc vat thi u nhan“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的熏陶中长大。越南当今实行的学衔制中的各种名称仍采用中国科举时代的名称,称高中毕业生为Tu tai“秀才”,称博士为Tien si“进士”,称大学毕业生为Cunhan“举人”,等等。中国文化精华极大地影响到越南知识分子人格的形成,也对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影响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及言谈举止。不懂汉字的老百姓通过汉越词能流畅地运用汉语成语,比如:An Phan thu ky“安分守己”、Bat tinh nhan su“不省人事”、 Hong nhan bac menh“红颜薄命”、Danh chinh ngon thuan“名正言顺”、 An cu lac nghiep“安居乐业”、 Mon dang ho doi“门当户对”、Tam tong to duc“三从四德”、On co tri tan“温故知新”、Dong phong hoa chuc“洞房花烛”等,并且,汉语的很多词语、概念虽然不符合越南语语法规则,但还是自然地被接受,比如“红楼梦”Hong lau mong、“西游记”jay du ky(按越南语语法则应该是:梦楼红、记游西)。 所以,对于越南留学生而言,语言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文化现象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也是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优势之一,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参考文献】 1.扬娜:《越南人学汉语常见语音偏误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 2005年第1期 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3.卢蔚秋:《浅谈中越文化交流的渊源》,东方研究,1994年 4.赵玉兰:《现代越语中的汉语借词》,东方研究,1994年
2023-09-04 21:06:391

英语中的语言迁移是指什么?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则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语言迁移可以用来解释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变迁.
2023-09-04 21:06:481

偏误分析

1、概念: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 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 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 目的: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 2、偏误分析对偏误原因的认识: (1)语际迁移 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负迁移,也称语际干扰.两种语言之间 的差异点会产生这种干扰. (2)语内迁移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目的语内部规则的相互迁移,也称语内 干扰.语内迁移主要表现在过度泛化.所谓过度泛化是指学习者 对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的规则学习得不全面,把该规则当作 该语言项目的统一形式,而忽视了其他形式或用法. (3)文化迁移、 母语文化对目的语学习造成干扰.文化迁移主要表现在语用 方面,在目的语的使用上不够得体. (4)学习策略 由于学习策略造成的偏误与语际、语内迁移有交叉.这种偏误的情 况主要有:借助字典的解释或权威著作中的语言不加区分地用在自己的话 语中而产生偏误;套用预先制作的话语模式在各种场合使用而产生偏误; 回避自认为较难或不好昕的语音或词而产生偏误. (5)教学失误 教学中的任何环节若处理得不好,都可能诱使学生发生偏误.尤其是 教材编写的不合理和课堂上教师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解释或引导,更易产生 诱导性偏误(induced errors). (三)偏误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1、观察 寻根观察法、定序观察法、换时观察法、易地观察法、机遇观察法 2、实验 3、比较:对观察和实验得出的各种结果进行比较. 4、描写
2023-09-04 21:07:061

母语负迁移用英语怎么说,急啊!!!!!!!!!!!!

Negative Transference of Mother Tongue.
2023-09-04 21:07:161

母语负迁移运用了教育学的哪个理论?

理论的话可以上网搜索一下相关的技术内容。
2023-09-04 21:07:343

什么是母语的负迁移?

娶了媳妇忘了娘.学了外语,却没学好母语,然后母语外语都没学好.
2023-09-04 21:07:531

如何避免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新教学大纲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英语考试也逐渐向这个方向靠拢。每种语言都背负着其民族的历史、文化。要谈到英语教学就不能回避中英文化的差异问题。(一)中英文化存在的一些差异一、从词汇的文化负载中看差异词汇中往往负载着许多文化内涵。如在中国虎代表的是百兽之王,词汇中常常出现将门虎子、虎踞龙蟠、虎虎生威等词语。但在英语中虎的地位被狮子所代替。如英国的别称以及前段时间播映的动画片《狮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贬义: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国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并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闲事的人”、black tea并非黑茶而是红茶、黄色书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据字面直译就会闹出大笑话。二、从姓名及称谓中看差异1、结构形式上的差异我们知道,姓名由姓(Family name)与名(Given name)组成。英国人的排列方式是名(Given name)+姓(Family name)而中国人的却与之相反是姓(Family name)+名(Given name)。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差异呢?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有关。由于相较而言英国封建制度存在的时间较短,资本主义发展得较早,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崇尚以个人为中心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人。因此这个国家的国民具有强烈的个体本位主义,反映在名字上就出现了名在前的形式。而我们中国具有漫长的封建历史,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强调中庸之道,反对个人主义。最重视的是家族的传承,体现的是一种群体本位主义。由此出现了将家族标识-姓放在前面而代表个人的名放在后的形式。2、姓氏使用的差异由于我国早在远古姓氏出于图腾,进入封建社会后常以出生地、封地、官职、封号等作为姓氏的来源,将姓作为一种荣誉。因此在姓氏的选择和使用上显得极为谨慎和谦恭。而英国人却在姓名的使用上充分显示了其自我、自由的特征。有人以职业为名,如:Cook库克(厨师);有人以家庭关系为名,如:Johnson约翰逊Jackson杰克逊;有人以天气、季节为名:Snow斯诺(雪)Frost梅弗罗斯特(霜)、Summer萨默(夏天);有人以圣经人物为名:Bible拜布尔(圣经);以长相为名:Strong斯特朗(强壮的)、Longfellow朗费罗(大个子);以神话人物为名:Apllo阿波罗(太阳神)、Hymen海门(婚姻之神)、Mars马尔斯(战神);以动、植物名称为名:Bull布尔(公牛)、Wolf沃尔夫(狼)Rose罗斯(玫瑰花);有的以日期为名:May梅(五月)、Sunday森迪(星期日);以物体名称为名:Stone斯通(石头)、House豪斯(房屋)等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不论美丑。有姓驼背的、有姓坏蛋的、有姓胖、姓瘦的、有叫教堂,有叫灌木(Bush)的……因而我们在翻译英国人姓名时往往用音译而不用直译法。而在取名时又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差异,那就是在中国社会中子孙及其他位卑者要避尊者讳,不能直呼长辈及位尊者的名讳。例如:唐太宗名李世民,结果观世音菩萨也被改名为观音菩萨;唐朝诗人白居易一生不咏海棠只是因为他的母亲名为海棠。而在英语国家长辈则以子孙使用自己的名字为荣,于是出现了类似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的称谓,以及爷孙同名的事来。3、称呼上的差异在非正式场合、平辈人中英两国人都喜欢相互以名字来称呼以示亲密。但在上下辈中的称呼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人中需要严守上下辈分的差别,对长辈要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中则不一定严格照此实行,在非正式场合中或双方关系较为密切的情况下,则常以名字来相互称呼,对父母、师长、领导、长辈等均是如此。常常出现对父母直呼其名的情况。 在对亲戚的称呼中,中国人分得很细而英语国家则是较为粗略。例如:uncle一词的中文含义就有伯伯、叔叔、舅舅既有有血缘关系的也有无血缘关系的,是个统称。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家族观念有着很深的关系。此外,中国人喜欢以职务和身份来称呼,如王老师、老王等;而英语国家则不会如此,如王老师-Mr./Miss/Mrs Wang 而不叫Teacher Wang(但在我们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种错误)。语言是一种工具,由于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一些新的词汇,而留心身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英语词汇是十分必要的。如:E-mail(电子邮件) teletext(图文电视) homepage(主页) mobile telephone(移动电话)……三、日常交谈规则习惯由于我们日常对语言的听说能力注重得还是不够,尤其是对某些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如何运用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故而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出现使用了一些句子无论是从语法角度来说还是从语言角度来说并没什么问题的句子但却与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不相符或是想当然地套用一些母语的语言形式即通常所说的Chinese English,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例如:1、对赞扬和感谢的反应就存在着有趣的差异。中国人将自谦当作一种美德,因而在遇到外国人的赞扬与感谢时,外国人说:You did so well. 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Oh,no.或是Well,just so so.而这一反应将引来赞美者的不快。正确的回答应是:Thank you.2、电话的开场白上的差异Hello, this is May speaking. Is that Mary这是英语中一个简单的电话开场白。中文意义为:您好,我是梅。你是玛丽吗?这里就不能简单地运用中文想当然地用上I am和Are you的句式。3、其他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纯粹属于自己的隐私似乎没有,而英国人却极为重视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的年龄、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问题在英国人看来是让人极其恼火的事情。对于这种问题的答案往往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不关你的事。)还有一些习惯用法。如:圣诞快乐应为Merry Christmas而不是Happy Christmas同样是快乐不能通用仅仅是因为习惯而已(初中英语沿海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一错误)。当然,作为分析性语言的中文与作为综合性语言的英语在语法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二)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浅谈中英文化的差异的意义在于:由于存在差异,我们的母语-中文势必对我们学习英语产生一些负迁移作用,如何通过了解差异,在教学中 避免母语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在搞好英语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交际文化背景。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辅助性的课外阅读,或组织英语原声电影、录像、VCD的观看,运用网络,通过一些有声的无声的,有形的无形的,字面的形象的社会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其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在课堂上用纯英语教学,创造一些英语听说氛围。通过创造模拟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对能力。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唯有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的了解,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2023-09-04 21:08:031

母语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负迁移调查问卷

英语论文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人们已认识到小学基础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目标,通俗地说,就是要帮助小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为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以及继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素质教育应贯彻在学校各项工作和各科教学中。 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我体会到:在英语教学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英语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热情、开朗的性格,良好的情趣,健康的情感和善于交际的能力。语言是人的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外部表现。因而,对学徒进行语言训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初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交际离不开活动,因此,我在英语教学中经常开展诸如分角色对话,做捉迷藏、“看谁反应快”、“谁是问不倒的小博士”等各种英语游戏,排演英语儿童节目,朗诵诗歌,唱英语歌,邀请外国朋友来校或带学生到有外国人的公共场所,让学生学着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谈,等等。少年獐有爱看爱听爱说的特点,他们都能很投入地参加这此有趣的英语活动。去年五月,我邀请了英国的希尔夫妇来校和学生联欢。同学们有礼貌地用"Welcome to China! ""Welcome to our school!"等情真意切的语言欢迎他们。听他们介绍了情况后,同学们热切地向他们提了许多问题:“Do you like China?"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希尔夫妇在回答问题后,也向同学们提了一些问题.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清楚流利地一一作答.同学们还三两人一组主动地走到客人面前,先自我介绍: "My name is Wang Xi. My English name is Mike."然后介绍自己的同学: "This is Xing Li...."两人一起说:"We are classmates."然后拉着客人的手:"Nice to meet you!"再问:"Could we be friends?"......"Good!" "Well done!"希尔夫妇连声赞叹道.最后同学们热情洋溢地献上自己制作的小手工、小作品,或是小工艺品,还没忘记再说上几句英语:"Do you like it?" "Welcome again!"......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外国人讲话我们大部分能听懂,我们讲的他们也能听懂,真有趣.学生亲身参加活动能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激发主动积极的学习精神.有些原来性格腼腆、站起来说话就脸红心跳的学生,通过以上英语活动的锻炼,已能经常自告奋勇地出来对话、表演了。 二、开展英语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造意识,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少儿时期是大脑发育逐步完善的时期,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正从简单、片面向着丰富和完整过渡。爱因斯坦说:“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上的秘方。”老师只要对学徒进行激发鼓励并引导,学生就会情绪激昂,思维活跃,产生创造的欲望。因此,每当学生学完新的一课,我就要求他们联系新内容和旧知识,设想一个情景,编成对话或小品表演,让学生充分“玩味”课文。有时,我组织学生出版英语小写作专栏;有时,组织学生在班会、校庆会或和校外朋友联欢会上表演自编自演的英语节目。我经常启发、要求学生把英语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设计英语贺年卡、生日卡、教师卡、衣物饰品、房间摆设等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是主人,他们能自由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符合自己意愿的新东西,并能以产生成就感的喜悦心情更热情主动地投入新的学习。我组织学生自编自演过:“A Happy Birthday party." "It"s you, little Jean!”“Let me help you, Grandpa!”等节目。在“六一”儿童节庆祝大会上,学生献演了自编的英语短剧---“On Sunday",受到师生的欢迎和家长、来宾的好评。学生很受鼓舞,也更激起了学好英语、再创更佳成果的决心和信心。 三、开展英语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培养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少儿期是身心蓬勃发展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好胜心都强。教师应精心组织并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竞赛、表演活动或做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又在活动中发扬互助合作精神,去争取集体荣誉。 我每学期都组织一两次人人参加的英语小品比赛。比赛规定:同桌两人或前后桌三四人组成一个表演组。每组选定个专题。如到商店买东西,到同学家一起做功课,买了新玩具和同学共玩等等。评优标准为综合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多,语音语调句子正确流利,情节合理,情景逼真,富有表情。这既需每个人的努力,又要相互间的配合。每次赛前,学生们都认真构思,翻阅课本,反复操练。赛后同学们余兴未尽,感到收获很大。 四、鼓励中外儿童相互交流,拓宽视野,培养具有开放意识,面向世界的人才。少年儿童喜欢交朋友,也容易交朋友。英语教师应设法搭桥牵线,组织学生与外国儿童通信交朋友,或和来华友人交朋友,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先后邀请过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非洲等地27人次来我校,和学生一起上课、座谈、联欢、开庆祝会等,并组织学生和美国、英国三所学校的同龄或近龄人通信交pen-pal(笔友)。同学们为了写好每封英语信,尽量运用所学的,翻书查字典,到处求教。这样,书本得到了巩固,又从英美孩子的信中学到了地道的语言,丰富了自己的信息,还养成了好学的习惯。 在英语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开展英语活动,不但使学生乐于学习、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还使学生在其他方面出获得了发展。在我校参加过以上各种英语活动的四届学生中,广州市小学英语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有7人,二等奖获得者6人,三等奖获得者7人。在毕业、升学考试中,四届学生的英语平均分均达90分以上。上中学后,据学生、家长及中学老师反映,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基础知识扎实,性格活泼开朗,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并在各项活动中显示了他们的优势。从89届我校考上华南师大附中的16位学生的追踪调查显示:16人中有13人当选为从学生会主席到学科代表的学生干部,其中4人为英语科代表,有1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各学科奖励,在初中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有5名同学名列全级前10名。 在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形势下,我想,如果各门基础学科都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活动天地,创造众多的激发学生潜能的机遇和条件,那么,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跨世纪人才,该不会是一句空话吧!还要不
2023-09-04 21:08:121

跪求学生的英语写作原稿

一、引言英语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对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学习英语的一种必要实践,是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英语写作能帮助提高使用英语的准确性;能扩大使用语言的范围,促进语言灵活使用;能培养逻辑思维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对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阅读、听力、口语有促进作用,英语写作也因此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刘润清就曾说“只有写作水平才能真正地反映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当前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改革对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学生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听力和阅读训练上,忽略了写作能力的培养,因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写作中出现了很多“中式英语”现象,写作仍是比较薄弱的一项。关于母语对二语写作的影响,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母语负迁移在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中是客观存在的(Ellis, 1985)。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中,迁移是指将学会了的行为从一种情境转移至另一种情境。母语迁移指的是母语的特征被转移到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现象。对于语言迁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Lad在其代表作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跨文化的语言学)中指出:学习者往往把其母语语言及其文化中的形式和意义迁移到所学的外语语言及其文化当中,这种迁移既体现在学习者的口语表达以及在与该外语文化有关的行动中,也体现在理解领会该外语语言及其文化的过程中。”Lado认为,母语中的原有习惯有时会促进二语的学习(正迁移),有时会阻碍二语的学习(负迁移)。如果母语的某种特征同目的语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在学习中就会(positive transfer),母语对目的语的学习会起促进作用;相反,如果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不相对应时,或者两种语言的对应结构有差异,则会产生负迁移(干扰)(negative transfer),从而影响外语学习,对学习者掌握目的语造成困难。
2023-09-04 21:08:191

李华能说英语中能的含义

能”和“can”在用法上很相似,但在语义上却有着很复杂的交叉关系,因此,我们着重讨论“能”和“can”的语义对比。首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实用现代汉语语法》[1]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1994
2023-09-04 21:08:382

语言迁移有几种分类?

学习者犯错误的原因:母语干扰过度、忽略规则的限制等。认清汉语的负迁移现象,有利于减少英语教学中母语的干扰。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会阻碍外语学习。
2023-09-04 21:08:481

如何加强母语正迁移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正向的,被称为正迁移;起干 扰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负向的,被称作负迁移”。如在英语学习中,指学习者不自觉地把母语的形式和规则套用到英语中,产生生硬的不自然的表达,例如:I only spoke a few sentences。母语迁移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
2023-09-04 21:11:151

母语的正迁移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正向的,被称为正迁移;起干 扰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负向的,被称作负迁移”。如在英语学习中,指学习者不自觉地把母语的形式和规则套用到英语中,产生生硬的不自然的表达,例如:I only spoke a few sentences。
2023-09-04 21:11:481

二语习得中的interlanguage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是中介语,解释:是介于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一种学习者语言。延伸:在学习一门外语期间,如果一个学习者的母语占强势地位,那么学习目标语言的难度就会增大,因为很容易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不利于学好外语。但是这种状态会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有所变化,当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发生语言固化,也叫僵化。
2023-09-04 21:12:073

母语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发音会不太标准
2023-09-04 21:12:292

什么是语言现象?

语言现象就是指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状况。语言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的现象。新的语言现象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种特殊的人类活动的现象也随着发展变化的必然现象。汉语方言较重的地区,一些人在英语的发音上总是带着方言的尾调,这是语言学中“语言迁移现象”的体现。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会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这就是语言迁移现象,其中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2023-09-04 21:12:371

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及解决方法:影响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及解决途径

  摘 要:在当今信息剧增、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时代,听力作为人类评议交际的方式之一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怎样提高听的能力,是人们学好英语重要环节。多数英语教学工作者都提出了很多好的见解并进行了尝试,笔者在此从几个方面阐述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听力理解 字符图式 负迁移 目标语 认知效应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      (一)听力与词汇量   一般人总是认为,听得越多,听力理解能力越强。不容否认,多听确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一种积极手段。但听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在于听的次数多少,也不完全在于听的内容长短、难易如何,它是一个人英语知识的全面体现,而所有英语知识的基础便是词汇。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训练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就无需谈对话、交流、阅读理解、撰写文章等等,听力自然也不例外。听力理解中的每一个对话、语段、语篇都是句子组成,而句子的基本单位正是词或词组。在听的过程中,我们能模仿出听到的发音,但如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便无法把与其所代表的符号――词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得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意义。   因此,从理论上说,词汇量的大小在一个侧面决定了听力理解的程度。   (二)听读相关性   不少人学习英语多年,但却不一定能听懂别人说英语,即使是非常简单的句子。然而,若把英语的书面材料给他们,即使有一些生词也能读懂或大致看懂。这种情况不仅在自学英语的人们中存在,在接受正规训练的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前,在英语教学中,尽管学生的听力训练材料的难易程度往往低于阅读材料,但就整体而言,学生的听力水平仍低于阅读水平。实质上,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外语教学环境中听读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有关。   在母语学习中,从技能的发展顺序看,听说先于读写,即首先在大脑中建立语言的语音特征图式和其相对应的有关客观世界相关关系的图式;然后在大脑中建立语言的字符特征图式,即在听说的基础上进展到读写。当然,听读的心理活动要比读的心理活动过程复杂一些。在外语环境中,听讲的心理活动过程与母语环境中的情况不同,其特点如下。   1. 操母语者必须经过一个在大脑中叠加或重新建立的语言系统的图示的过程,才能掌握外语。这个过程的顺序是字母――词――句――篇章,与此同时,还要逐渐形成完成语音特征图式的建立(如音、音素、节奏、语流、语调等),因此,字符图式与语音特征图式的建立是同时的。但在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同时起步的,而且,在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大纲、内容、时间、方法以及学习环境和个体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四种技能在实际上不可能做到同步发展。比如,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时间往往超过听能训练时间,在读的过程中又常常采用默读的方法,这样,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的发展势必不平衡。实验证明,对同一个或若干已学过的词,学生听和看的反应是不同的,通过视觉辩论的能力大于其用听觉辨认词的能力。   2. “读”的能力(即同时调用语音和字符图式辨认字符)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者是要以字符为基本媒介开始学习外语的,因此,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听的能力。那么,怎么从理论上解释阅读训练与听力理解的这种关系呢?   首先,尽管阅读和听力两种训练形式不同,但它们都属于接受性和理解性的语言使用过程,二者有很大共性。从较低层次(音素、音素群、词和句)来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听觉感知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解码和作出种种推断。换言之,在辨音的基础上,运用认知效应对该语言材料作出各种解释、判断,达到理解。从较高层次上看,听者为了理解语篇(句)意义,更需依赖认知效应进行理解。这是由于在篇章层次上,意义的产生往往是听者对语义的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中,语言形式所起的作用往往只是触发听者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对评议材料进行意义上的构建,其中包括运用文化方面知识预先判断,推测说话者的意图。显然,听者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效应以及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以听天气预报为例(听力理解测试中常常考到的一个话题),能否准确而快速地理解有关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听者的地理知识、基本的天文知识,甚至一些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如这一地区使用摄氏制度还是华氏制度等,而上述这一点正是与阅读理解所涉及的过程相一致的。在阅读中,读者同样使用各种认知过程,依赖种种认知效应及其所拥有的背景知识,对语篇进行语义分析和构建。因此,就这一意义上说,学习者操练和运用认知过程以及判断推理过程,并不断提高和完善这种能力,显然有助于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其次,阅读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较大的评议输入来源,它不但增加了学习者接触评议的机会,丰富了学习者对使用英语民族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在大量的阅读中拓宽了其词汇量和背景知识量,这三点对听力理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有意识地和潜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并接受新的知识,而量的积累势必产生语言习得中质的飞跃。由此,学习者的阅读量越大,质量越高,他的英语整体水平也越高,而听力能力正是一个人英语知识的全面体现。   (三)听力与听者的情绪状态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探究、调查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操练与听力理解的关系时,不同程度地发现听者情绪状态与听力理解有相关作用。   1990年,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组成的研究组对中国本科学生的素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注:见《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研究组在以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对与英语学习有相关的17项自变量和13项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语言能力、学习动机等6种因素对语言综合水平影响最大。此外,O"malley Chamot在1990年的 调查报告 中也同样提出了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力”对听力理解所起的积极作用。   可见,听者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听力的一个主观因素。具体地说:在不具备良好的动机和自信心的情况下,听者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从而干扰听的过程。这就是所谓语言输入中的“情感过滤”问题。      二、解决途径      (一)建立旨在扩大听的输入和有针对性地训练听力技巧的听力教学体系。各种语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对中国学生来说,阅读水平的提高对于带动包括听力在内的其它技能的提高可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一开始就应重视在进行语言形式操练的同时注重连续的语篇教学,并在材料的选择中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可理解性,体裁的广泛性、交际性和练习设置的科学性。   (二)改变思维方式,讲究听力技巧,提高记忆的速度和效果。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地域的差异等多种因素,以汉语为母语的民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思维方式必定有所区别,因此,了解必要的目标语国家的背景及文化知识,并在听的过程中运用背景知识排除“负迁移”的干扰,必将提高记忆效果。另一方面,培养听者的听力技能,对其进行单项和整体的听力训练,让听者运用听觉感觉知识在音素、词、句子层次上对听力材料进行辨认和理解,或者让听者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从篇章层次上对听力材料进行理解,从而帮助他们学会把握语篇的重点和大意,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抓住关键词,以有效地提高听力水平。   (三)语言的听是主动的解码而不是被动的感知,是积极的认知构建而不是单纯的声学事实。因此,要充分认识认知水平的提高对提高语言水平的重要性,同时优化心理环境,消除情绪障碍,运用多种视听方法及手段,创设多种情景,最终调动学生听的兴趣和动机。      参考文献:   [1]辉煌美语听力.开明出版社.   [2]美语听力周计划.中国书籍出版社.   [3]高二英语听力突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09-04 21:12:571

什么是语言现象?

语言现象指在语言、词汇、语法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状况。它会根据人类活动、社会发展等外界变化形成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对例如多音字,火星文,拆字表达(YYDS 、YYSY )
2023-09-04 21:13:042

小学英语教师

小学英语教学是一门十分复杂而又极具挑战性的科学,它不同于其它层次英语教学的规律。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原则,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个人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做到一专多能,多才多艺。1.新课标理念国家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实现素质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并给我们提出了小学英语课的任务:“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课标》贯彻了一种新的语言观,即功能性语言教学观。简而言之,“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 《课标》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主导;坚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信心;在语境条件下,使学生了解、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专业素质要求为了实现《课标》提出的小学英语教学理念,我们培养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它包括语言技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和教学技能(teaching capacity)。前者指通过学习所掌握的语音能力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后者指通过学习与实践所掌握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巧。2.1标准纯正的语音语调学习外语起始年龄早,其主要的优势在于语音方面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儿童语言模仿能强,有较好的语音能力,但准确的语音、语调只能通过模仿准确的发音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语音纯正、口语准确,熟练掌握基本语调调式,把握语流的节奏特点,尤其注意易受地方音影响的音素和发音习惯。因为孩子一旦模仿了教师错误的、不准确的语音语调,将来纠正起来要比从头学难得多。其次,不合格的语音语调也会影响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学习与练习。为了不给中学,以及今后的英语学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音技能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下大功夫通过语音关。2.2扎实的语言技能与课程知识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训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专业知识,一定的听、说、读、写、译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的素养,以适应教学要求。作为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了解、掌握功能性语言教学观的内涵和有关课程方面的知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功能性语言教学活动与自主性语言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应该明白语言的功能是交际,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基础是语言能力 (1anguage competence)。事实上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虽然小学英语学习阶段还不能使学生达到相当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流利性 (fluency) 和正确性 (accuracy),尤其是语言的得体性(appropriateness)。这样尽管学生掌握的语料还无法满足需要,但他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教师正确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2.3突出的口语能力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量说英语,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诱导他们的新异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技能训练要侧重训练输入性技能,就是听和读。做到输入量大,输出的基础就雄厚。尤其是“说”,听清楚了(不一定懂),就跃跃欲试,开口模仿,模仿性说的反作用又能使听力迅速提高。听说练习可增强音感和语感,通过重复训练,获得语感,并且能大大降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因此教师准确、流利的口语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欲望的基本条件。2.4良好的文化修养增强小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是《课标》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英语国家文化,对语言教学有直接关系和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英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结合语言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文明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得体程度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3.教学素质要求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要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理论素养、教学能力、表现能力和教研能力。3.1掌握教育心理学和小学英语教学理论在强调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下,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了解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要学会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引导有益的英语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熟悉外语教学原则,使外语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3.2教学组织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包括课堂教学技巧和方法,即教学活动和行为的组织技术;课堂组织与调控能力;对课堂与学生的观察能力,使用多媒体和电教设备以及制作相关教学课件的能力;能歌善舞、生动活泼的口头与肢体语言表现能力。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体现在依据教学大纲,能够周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及所需时间,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具及设备,使课堂教学能够顺畅、高效地进行。教师的课堂组织与调控能力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张有弛,有静有动,全身心投入学习,同时控制学生保持恰当的学习行为,约束不当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保持教学内容整体结构的平衡与稳定,上下贯通,难易适当,逻辑性强。同时能够根据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兴奋、疲劳、愉悦、倦怠等现象的规律,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要能通过观察学生的认知过程、情绪表现、学习热情、互动态度、语言表达等现象,相应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节奏和方法。教师应该懂得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利用直观教具、音像设备和网络资源,增加教学视听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学会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45页)与平台,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可以更新教学模式,更好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学习。3.3多才多艺表现能力小学英语教育要适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儿童的大脑没有固化,短时记忆力强,有一定的归纳推理能力。自我意识不强,活泼、好动,勇于表现,学习主动性强,因此,教师要充分适应孩子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生动活泼语言和丰富多变的身体语言,开展孩子们喜爱的一些教学活动,如英语歌曲、英语故事、角色扮演、英语短剧、英语歌谣、英语影片等,同时用生动活泼的教具,形象立体的多媒体课件,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歌”、“舞”、“演”、“画”、“做”的能力。《课标》一、二级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听、唱简单的英文歌曲,通过说、唱、玩学会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唱英文歌曲,既可使学生在歌唱中学会英语,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角色扮演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教师既要能指导表演,又要能组织、编排、参与表演。简笔画也是使单调的语言教学变得生动、活跃、明快的教学技术之一,同时也是制作教学课件的要求之一。3.4教育科研能力作为现代小学教师,除了要求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外,具有较强的教研能力是必备的专业素质。教育需要创新,教学策略、方法需要不断 改进,教师的教研能力是基础,是专业化持续发展的根本。小学英语教师要学习教育科研方法,培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教纲、教材、教法、课程设置、课程评估和教学评估进行科学有效地研究;同时,具备研究、探索课堂教学技巧的能力,研究英语教学法和语言教学规律的能力,分析小学生语言习得规律和学习心理的能力,教学评估与教育调查的能力,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 [Z].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 [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3]Foster Cohen, Susan H.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M]. Beij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4] 胡文仲. 英语的教与学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023-09-04 21:13:201

小学英语教师具备的基本素养有哪些

  (一)标准纯正的语音语调  学习外语起始年龄早,其主要的优势在于语音方面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语言模仿能强,有较好的语音能力,但准确的语音、语调只能通过模仿准确的发音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语音纯正、口语准确,熟练掌握基本语调调式,把握语流的节奏特点,尤其注意易受地方音影响的音素和发音习惯。因为孩子一旦模仿了教师错误的、不准确的语音语调,将来纠正起来要比从头学难得多。其次,不合格的语音语调也会影响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学习与练习。为了不给中学,以及今后的英语学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音技能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下大功夫通过语音关。  (二)扎实的语言技能与课程知识  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训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专业知识,一定的听、说、读、写、译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的素养,以适应教学要求。作为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了解、掌握功能性语言教学观的内涵和有关课程方面的知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功能性语言教学活动与自主性语言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应该明白语言的功能是交际,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基础是语言能力(1anguage competence)。事实上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虽然小学英语学习阶段还不能使学生达到相当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流利性(fluency)和正确性(accuracy),尤其是语言的得体性(appropriateness)。这样尽管学生掌握的语料还无法满足需要,但他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教师正确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  (三)突出的口语能力  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量说英语,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诱导他们的新异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技能训练要侧重训练输入性技能,就是听和读。做到输入量大,输出的基础就雄厚。尤其是“说”,听清楚了(不一定懂),就跃跃欲试,开口模仿,模仿性说的反作用又能使听力迅速提高。听说练习可增强音感和语感,通过重复训练,获得语感,并且能大大降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因此教师准确、流利的口语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欲望的基本条件。  (四)良好的文化修养  增强小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是《课标》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英语国家文化,对语言教学有直接关系和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英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结合语言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文明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得体程度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2023-09-04 21:13:291

怎样处理英语中语法的思维惯性

多接触英语,不论干什么都用英语思维来面对,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改变了
2023-09-04 21:13:372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与母语教学课堂有何区别?

注重语言环境的营造,给学生创造机会多听多练
2023-09-04 21:13:483

对比法的基本信息

人物对比戏剧常用的一种主要艺术手法。一般有三种对比:人物对比、场面对比、细节对比。一出戏里处于对立状态的人物,往往通过对比加以描写,以突显其性格差异和相反的意志,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对比包含两种情况:一是由顺境转向逆境的悲剧性突变;二是由逆境转向顺境的喜剧性突变。水平对比水平对比法(Benchmarking)又称标杆法。是对照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或已成为工业界领袖的公司,在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售后服务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量度,并采取改进措施的连续过程。水平比较法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制订计划,不断地寻找和树立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标杆,通过对比和综合思考发现自已产品的差距;另一方面不断地采取设计、工艺和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水平,超过所有的竞争对手,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采用水平对比法不是单纯地模仿,而是创造性地借鉴。通过深入的思考、研究,集众家之长,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品性能的提升。只有掌握了突破性的技术,才有可能领先世界。为了更好地开展水平对比法,应当建立有关的数据库,并不断更新。水平对比法在美国已获得广泛的应用和明显的成效。例如针对某一个绩效评估要素,比较员工与员工的绩效水平,看谁做的“更好”,记录每个员工被比较时,属于“更好”的次数,根据次数的高低给员工排序。和直接排序法类似,这是一种更为细致的通过对比排序来考核绩效水平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每一个考核要素都要进行人员间的两两比较和排序,使得在每一个考核要素下,每一个人都和其他所有人进行了比较,所有被考核者在每一个要素下都获得了充分的排序。也是一种相对的定性评价方法。优点实用性因为是通过两两比较而得出的次序,得到的评估更可靠和有效。缺点和适用范围和直接排序法相似,仅适合人数较少的情况,且操作比较麻烦。归纳对比法归纳法是指把具体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一般结论的方法。所以,在逻辑学中,一贯把从个别走向一般的思维形式称为归纳。对比则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寻求其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研究方法。归纳对比法综合运用,可以把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还可以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相近的事物区分开来。自觉对比法外语教育学中的一种学习方法。理论基础前苏联教育学把德育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前苏联教育学认为各学科教学应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它引用列宁的名言,“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共产主义世界观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故每门学科要重视传授知识。外语教学中进行母语与外语对比具有思想教育的意义。因为通过两种语言对比更能明确认识自己的思维,加深对母语和母语课所学知识的认识。因此,系统传授语言知识极为重要。系统的外语知识在外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技能和熟巧是为知识服务的。因此,外语教学中要系统讲解语法知识,对比两种语言。自觉性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外语教学中的自觉性是指在分析、对比两种语言的基础上理解语言材料。自觉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在语言所表述的内容上。自觉原则成了自觉对比法的重要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前苏联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组成的。语音是物质外壳,词汇是建筑材料,语法是结构框架。掌握语言就等于掌握语音的物质外壳,词汇的建筑材料加上语法的框架。根据斯大林的语言观,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的赤裸裸的思维是不存在的。自觉对比法认为学生早已掌握了母语,母语成了学生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学习外语时,思维的外壳不是外语,而是母语。因此,学生学习外语时要依靠母语。用母语讲解、翻译和母语与外语进行对比,是理解和掌握外语的基础。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学说是自觉对比法的另一个心理学理论基础。两种信号是指第一信号“实物”和第二信号“语言”。母语和外语都是语言,因此两者都是第二信号,只是母语是早已掌握的第二信号,而外语是需要新学的第二信号。新的第二信号外语要依靠原有的第二信号母语。新的第二信号外语不能与客观世界建立直接联系,要在原有的第二信号母语的基础上才能与客观世界建立直接联系。自觉对比法的依靠母语的原则是建立在两种信号心理学说的基础上的。基本特点依靠母语进行翻译和对比:依靠母语进行翻译和对比是自觉对比法的唯一的特殊性原则。母语与外语相互翻译和对比是自觉理解和掌握外语的根本手段,是学生自觉学习外语的基础。自觉对比法的自觉性与直接法的机械性、无意识性是针锋相对的。因此,翻译和对比贯穿在自觉对比法外语教学的全过程。语言规则指导语言实践:自觉对比法强调讲解语法规则,对比外语和母语的语法现象。编写外语教材以语言规则为主要线索。外语教学首先要求掌握语法知识,再在语法规则的指导下进行语言实践。没有语言规则的理论指导的语言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自觉的实践。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则是自觉理解和掌握外语的基础。对比外语和母语语法现象的异同,能促进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和防止它的负迁移作用。在分析理解语言知识基础上模仿:语言材料首先要进行分析讲解语法规则,并用母语进行翻译、比较从而理解其意。在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才是自觉的模仿,自觉的学习,才能达到正确的模仿、操练和牢固的记忆。在书面语基础上进行口语教学:书面语是外语教学的基础。阅读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的和最重要的手段。视觉感知外语是最可靠的感知,是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口语要在书面语基础上进行训练和培养,才能获得有效的发展。由分析到综合:外语语言材料的安排和教学,采用由分析到综合的顺序,即语音——词汇——句子——课文。外语教学一开始设置一个语音阶段,孤立地学习字母和语音,然后由语音组成单词,再由单词组成词组、句子,由句子再组成课文。外语教学先分析性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再综合性地掌握句子和课文。优序对比法优序对比法的定义许多企业的历史数据常常不能反映因素之间的客观关系,而且也有些因素不能用量化的形式进行计算。如何评定它们之间的重要程度呢?优序对比法通过各项因素两两比较,充分考虑各项因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从而确定其权重。优序对比法是先需要构建判断尺度,一般情况下,重要程度判断尺度可用1,2,3,4,5五级表示,数字越大,表明重要性越大。当两个目标对比时,如果一个目标性为5,则另一目标重要性为0;如果一个目标为3,则另一个目标为5。评价优序对比法通过各考评因素之间的对比,充分显示出因素与因素之间重要性的相互关系,实施过程仍需要管理者依凭经验作出判断,虽然在某一判断上,可能会出现偏差,但是却可以在与其他因素的比较上得到弥补,对决策者的主观经验判断是一个补充,因此,具有较大的客观科学性。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高低浓度对比法的原理高低浓度对比法(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先配制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然后稀释一定倍数得到另一低浓度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将两种溶液点样,展开后,比较所得斑点。在生物研究中经常会比较两种容易中菌种的数目。供试品溶液中杂质斑点的颜色不得深于对照溶液的主斑点(有的还规定供试品溶液杂质斑点个数不得超过几个)。 因为是通过两两比较而得出的次序,得到的评估更可靠和有效。缺点和适用范围和直接排序法相似,仅适合人数较少的情况,且操作比较麻烦。 归纳法是指把具体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一般结论的方法。所以,在逻辑学中,一贯把从个别走向一般的思维形式称为归纳。对比则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寻求其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研究方法。归纳对比法综合运用,可以把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还可以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相近的事物区分开来。 前苏联教育学把德育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前苏联教育学认为各学科教学应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它引用列宁的名言,“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共产主义世界观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故每门学科要重视传授知识。外语教学中进行母语与外语对比具有思想教育的意义。因为通过两种语言对比更能明确认识自己的思维,加深对母语和母语课所学知识的认识。因此,系统传授语言知识极为重要。系统的外语知识在外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技能和熟巧是为知识服务的。因此,外语教学中要系统讲解语法知识,对比两种语言。自觉性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外语教学中的自觉性是指在分析、对比两种语言的基础上理解语言材料。自觉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在语言所表述的内容上。自觉原则成了自觉对比法的重要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前苏联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组成的。语音是物质外壳,词汇是建筑材料,语法是结构框架。掌握语言就等于掌握语音的物质外壳,词汇的建筑材料加上语法的框架。根据斯大林的语言观,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的赤裸裸的思维是不存在的。自觉对比法认为学生早已掌握了母语,母语成了学生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学习外语时,思维的外壳不是外语,而是母语。因此,学生学习外语时要依靠母语。用母语讲解、翻译和母语与外语进行对比,是理解和掌握外语的基础。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学说是自觉对比法的另一个心理学理论基础。两种信号是指第一信号“实物”和第二信号“语言”。母语和外语都是语言,因此两者都是第二信号,只是母语是早已掌握的第二信号,而外语是需要新学的第二信号。新的第二信号外语要依靠原有的第二信号母语。新的第二信号外语不能与客观世界建立直接联系,要在原有的第二信号母语的基础上才能与客观世界建立直接联系。自觉对比法的依靠母语的原则是建立在两种信号心理学说的基础上的。 依靠母语进行翻译和对比:依靠母语进行翻译和对比是自觉对比法的唯一的特殊性原则。母语与外语相互翻译和对比是自觉理解和掌握外语的根本手段,是学生自觉学习外语的基础。自觉对比法的自觉性与直接法的机械性、无意识性是针锋相对的。因此,翻译和对比贯穿在自觉对比法外语教学的全过程。语言规则指导语言实践:自觉对比法强调讲解语法规则,对比外语和母语的语法现象。编写外语教材以语言规则为主要线索。外语教学首先要求掌握语法知识,再在语法规则的指导下进行语言实践。没有语言规则的理论指导的语言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自觉的实践。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则是自觉理解和掌握外语的基础。对比外语和母语语法现象的异同,能促进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和防止它的负迁移作用。在分析理解语言知识基础上模仿:语言材料首先要进行分析讲解语法规则,并用母语进行翻译、比较从而理解其意。在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才是自觉的模仿,自觉的学习,才能达到正确的模仿、操练和牢固的记忆。在书面语基础上进行口语教学:书面语是外语教学的基础。阅读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的和最重要的手段。视觉感知外语是最可靠的感知,是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口语要在书面语基础上进行训练和培养,才能获得有效的发展。由分析到综合:外语语言材料的安排和教学,采用由分析到综合的顺序,即语音——词汇——句子——课文。外语教学一开始设置一个语音阶段,孤立地学习字母和语音,然后由语音组成单词,再由单词组成词组、句子,由句子再组成课文。外语教学先分析性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再综合性地掌握句子和课文。 优序对比法的定义许多企业的历史数据常常不能反映因素之间的客观关系,而且也有些因素不能用量化的形式进行计算。如何评定它们之间的重要程度呢?优序对比法通过各项因素两两比较,充分考虑各项因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从而确定其权重。优序对比法是先需要构建判断尺度,一般情况下,重要程度判断尺度可用1,2,3,4,5五级表示,数字越大,表明重要性越大。当两个目标对比时,如果一个目标性为5,则另一目标重要性为0;如果一个目标为3,则另一个目标为2。举例说明比如,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某一职位有四个KPI的考评因素,分别为A,B,C,D四个因素,如下表:   ABCD合计权数A   0 2 1 3 0.1 B 5   4 3 12 0.4 C 3 1   1 5 0.17 D 4 2 4   10 0.33 合计 12 3 105301说明:合计列是将该行与其他因素两两比较得出的值进行加总,最终权数则是以各行合计数除以总合计得出。评价优序对比法通过各考评因素之间的对比,充分显示出因素与因素之间重要性的相互关系,实施过程仍需要管理者依凭经验作出判断,虽然在某一判断上,可能会出现偏差,但是却可以在与其他因素的比较上得到弥补,对决策者的主观经验判断是一个补充,因此,具有较大的客观科学性。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高低浓度对比法的原理高低浓度对比法(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先配制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然后稀释一定倍数得到另一低浓度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将两种溶液点样,展开后,比较所得斑点。在生物研究中经常会比较两种溶液中菌种的数目。供试品溶液中杂质斑点的颜色不得深于对照溶液的主斑点(有的还规定供试品溶液杂质斑点个数不得超过几个)。
2023-09-04 21:13:571

母语对语素的影响

母语对语素的影响:语言是一种技能而不是充满规则和公式的学术知识。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和那些没有上过学的人可以用母语自由交谈,他们用母语思维用母语讲话,甚至在睡眠过程中也会练习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会逐渐地掌握语言。母语语用失误是学习者将母语对某一词语或某一结构的语用意义生搬硬套用在外语上而造成的负迁移。如:“Please open the television.”——中国学生习惯于把open 用于所有中文“打开”的场合。另外,将“看书”说成“to see a book”。母语表现与分析:成人习得第二语言跟第一语言不同。成人在接触外语前,头脑中早已形成了大量的母语概念,因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他们会很自然地用大量的母语知识去帮助理解和运用外语。由于母语与外语在某些基本概念和常规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所以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母语来掌握外语。比如说,在有了一定的单词基础后,学习者很容易翻译一些句子。例如,“他教我英语”:He teaches me English.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China is a beautiful country.等等。这种母语正迁移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少见,特别是初级阶段,它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习者对外语的实际运用。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会发现尽管不少人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
2023-09-04 21:14:101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常常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常常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叫语言迁移。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则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语言迁移可以用来解释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变迁。语言迁移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2023-09-04 21:14:241

论文搜索

在搜索引擎中搜索到的论文一般都是看不到正文的。要购买了期刊网的帐号才能登陆。参考一下这个:福建方言在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张姝 摘 要 本文依据长期的教学和大量的观察,从迁移的角度出发,探讨分析了福建方言对方言区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发现方言语音与英语语音存在着很大差异,构成了方言区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因素。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福建方言区的英语教师的教学和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将有所裨益。 关键词 福建方言,英语语音,负迁移,语言学习焦虑 一、迁移理论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1]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中,迁移是指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中认为:在外语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倾向于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外语学习中来。奥得林(Odlin)[2]把迁移定义为:迁移是一种影响,它来自于已习得语言(可能是错误习得)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与差别。1994年,埃利斯(Rod Ellis)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将母语迁移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正迁移、负迁移、回避和过度使用。由于本文主要讨论负迁移现象,所以这里介绍一下此理论中的正负迁移两个方面。 1、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这时母语规则能够减轻外语学习的负担,减少外语学习中的错误,促进外语的学习。这时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这种影响叫正迁移。 2、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外语的学习,此时母语对外语的影响是消极的。这种影响称为负迁移。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语音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在中国学习者的发音中普遍存在着汉语发音的负迁移现象;由于地区差异,又存在着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现象。依据上述迁移理论,本文将具体探讨一下福建方言在方言区大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 二、福建方言与英语语音 “语言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声音符号的习惯系统"……只有人发出的有意义的成系统的声音才是语言”[3]。可见语音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语音、词汇、语法在区分汉语方言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等的。相对来说,语音应该是区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4]。可见方言是按照语音来划分的。 1、福建方言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5]方言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是从结构去看,一个是从功能去看。社会语言学侧重从功能方面去给方言下定义,“认为它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6]方言形成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福建省是汉语方言最复杂的省份之一。全国各大方言区中,福建占着5种。分布最广的是闽方言。闽方言分为邵将、闽北、闽中、闽东、莆仙、闽南、琼文7个次方言,之间互不通行,可能是秦汉时代汉人南侵时与当地的闽越语言不同支系交互的结果。除分布最广的闽方言之外,闽西有大片客家方言,闽西北有赣方言,浦城县有吴方言,还有一些地方有官话方言岛。福建省境内的方言不但品种多,而且内部差异很大。像连城、尤溪、顺昌等地,一个县内就有几种、十几种不能相通的话。福建方言区的学生,由于福建方言的影响,英语发音会遇到一些特殊困难,因此也可以从母语方面探究原因,寻求解决方法。 本文针对在校福建籍大学生方言的语音特点,做一个浅显的分析、总结,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方言的语音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以资参考。 2、英语语音 语言首先是由语音组成的,语言的作用首先是交际,交际的首要形式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离不开语言的发音。英语语音是英语使用者所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的东西,个别语音可以有变化,但是变化不能超出该音音位变化所允许的范围,否则就会引起发音错误。方言区的学生由于受方言影响根深蒂固,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又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语音训练,因此把方言中的语音迁移到英语语音中来,由此造成的语音方面的错误是非常突出的,下面具体讨论福建方言在英语语音中的负迁移现象。 三、福建方言在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 英语学习中,本族语语音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早已有人论及。“从语音上看,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语言中的音去感知不熟悉的语音”[7]。学习一种外国语的人,尤其是成年人,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受他本族语发音习惯的影响,他往往会不自觉地把本族语的一套发音习惯搬到外国语中去。 这种影响对于那些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而言,是十分明显的。如福建各地对/n/,/l/,/r/基本不分,在上大学英语Focus Listening的第一册第一课中,对于平行的两个班,我们在上课时先给一个班讲述这三个音的发音特点、舌位,然后做辨音练习,而另一个班我们先不做区分,直接听音,结果发现第一个班的效果要比第二个班好得多,而第二个班中,城市学生比地县学生区分得清楚。这就充分说明了受方言语音影响较小、普通话水平较好的学生,其本族语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就小,而那些方言很重,普通话很不标准的学生,本人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就大。 综上所述,语言具有表意性,“语言的表意性就是语音传递说话者用词汇概念表达的一系列思想”。[8]当语音无法正确地传递说话者的思想,或听者无法用已有的语音知识去感知说话者的词汇概念时,这种语音肯定会对说话者或听者带来一定的影响。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方言太重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着焦虑情绪。根据心理学家的解释,“焦虑是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其自尊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9]。这种语言学习焦虑对英语学习产生影响如下: 1、英语学习焦虑 福建籍学生由于很多人方言重,无法准确地拼读单词、朗读句子课文,往往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自己读的材料别人听不懂,别人读的东西自己不明白,写出来大家都明白。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语音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如a moon-lit night,福建籍学生由于n、1不分,是不太可能听明白什么意思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学生以英语为学习目的语,很多新生刚入大学很难适应课堂活动,逐渐产生焦虑心理,进而影响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这种影响可从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到。有这种学习焦虑的学生,常表现为“语音变调,不能正常地发出语言的语音和节奏,站起来回答问题有冻僵的感觉,忘掉才学过不久的词汇,甚至根本不说话,只是保持沉默不语”[9]等。他们回答问题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性很小,倾向于回避比较复杂的句子,或者经常抱怨课程进度太快,学习太难,需要更多时间去学习。 2、交际畏惧 根据McCroskey(1978)的解释,交际畏惧指的是个人对于与他人的真实或者预期交际产生的恐惧或者焦虑程度。语音、语调太差的学生由于担心无法感知他人话语,或者别人不能听懂自己传递的信息,往往不愿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经常有压力和焦虑,不愿坐前排,上课低着头,回避与老师的目光相遇,即使被迫进行交际,也是寥寥几句,不愿深入,或是说声“sorry”结束。这些都是典型的交际畏惧表现行为。他们的交际经常是被迫的、很勉强的。他们对自己的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估很低,有些学生甚至不认为英语学习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不愿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因而学习效果很差,效价不高。 3、负评价恐惧 实践证明,受方言影响大、语音差的学生往往很在意老师、同学对自己语言水平的评价,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行为方式倾向于使可能出现的不利评价因素降到最低程度,经常有意识地回避或尽早结束交际。对自己今后的英语成就期望不高,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常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这种经常性的提醒会威胁学生自尊需要的满足,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增强焦虑倾向。 四、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以上论述证明,福建籍学生,很多人由于受方言影响,英语语音掌握较差,英语学习存在一定障碍,产生语言焦虑。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语言焦虑可能对动作行为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影响:一是“促进性焦虑”(Facilitating anxiety);二是“抑制性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10]前者有利于外语学习,而后者则相反,而完全缺少焦虑感与焦虑感过强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为此,在英语教学中,对于由于受方言影响而产生的语言焦虑可采取一些措施予以有效控制。 1、英汉语音分析对比 成人学习英语和儿童学习话语的心理基础是不一样的。儿童在客观环境作用下,通过同化和适应来习得语言,其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智力成长的过程是一致的。成人学外语时其智力已发展成熟,因此他是从已知的事实出发,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学习。要克服其本族语的干扰,最好的办法是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这在语音上已证明有较明显的进展。[11]因此,对于刚入校的大学生,在语音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参照普通话语音特点,指出学生方言中的语音失误并与英语语音进行比较,有目的、有意识地强化训练,逐渐减少其方言的干扰,提高他们正确发音、拼读的语言能力。 2、创造轻松、惬意的课堂语言学习环境 福建籍学生语音基础普遍差,学习中存在语言焦虑,如何将这种焦虑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轻松、惬意的课堂语言学习环境十分重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一样重要。轻松、惬意的课堂气氛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尊心,使其对英语学习持一种积极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质量,增强课堂信息反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鼓励学生朗读、背诵英语材料 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材料的积累,朗读、背诵英语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理解内容,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充分感知语音特征。提高对语言形式的敏感可以帮助学生注意所输入语言的特征,并且注意所输入语言和输出语言间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掌握语音知识。正确的发音不仅有助于学生听力、口语的提高,而且也可帮助他们正确拼写单词,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7. [3]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2. 145. [4]王福堂.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 .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9. 46.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6]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申小龙.社区文化与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纵横谈[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8]潘诺夫、王仲宣.信号、符号、语言[M].何纯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9]王银泉、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10]秦晓晴、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11]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Fujian Dialects in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and Its Revelation to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Zhang Shu (a 2004 graduate student i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This paper, in the view of transfer,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the Fujian dialects on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which, according to large amount of observation and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makes a point that great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dialect and that of English, and hence, the factor of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dialect speaki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r English pronunciation is formed. It will be of extraordinary value not only to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but also to English learners" study method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on it in Fujian. Key Words: Fujian dialec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negative transfer, language learning anxiety
2023-09-04 21:14:591

二语习得方面问题

在第二语 言的学习过程中,普遍语法体系(即儿童内在的语言能 力)已经在以母语的参数设定状态运行着,因此由于二 语学习者的非零起点,普遍语法并不完全以参数值设 定——原则体系重启的方式直接介入,而是部分以母语 迁移的形式间接介入中介语。如果说在母语的习得中普 遍语法直接介入语言习得全过程,那么二语习得中普遍 语法则表现为选择性介入,引导中介语向目的语趋势。 1冲介语中普遍语法的间接介入(Indirect Access) 由于学习者是在一语参数设定的基础上习得二语 的,又因为普遍语法的普遍性(即对任何语言的包容 性),因此在二语习得中部分普遍语法可以通过母语的 迁移在二语中间接得以延伸,当然这种间接通过母语参 数的挥的作用有其正面和负面两种影响。会使二语学习 者的中介语趋向于不同的发展状态。 原则——参数模式中的参数是一个变量,同一个参 数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值”或“参数设 定”(parameter s etting)。当一语和二语中存在参数 值设定相同的共有原则时,这部分原则便会通过母语正 迁移间接延伸至中介语。当一语和二语中共有原则参数 值设定不同时,这部分原则会被负迁移至中介语,即这 部分原则在中介语初始状态中继续表现为一语的参数 表征。 例如,英语就句法结构来讲属于形合,即其子旬要 通过关联词的连接来表示相互的关系,因此多见复合旬 和复杂旬。而汉语属于意合,是通过动词来表示相互关 系的,因此多见简单句。在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 的中介语中常会出现学习者对简单旬的过度使用,虽然 合乎语法但有失地道。再如,汉语属于代词参数省略语 (pro-drop parameter),因此在汉语中多见主语省略 旬,在有字数限制的诗句中尤为明显,而英语则相反,属 于非代词参数省略语(non-pro-drop paramet er),不允 许主语的省略,即使在主语累赘需后置的情况下也应有 形式主语填补空缺。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Dvi d I-tx~kes)在将杜甫《春望》一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英译时就曾译成“qlae fl over s Shed tear s of gri ef for the t roubl ed tints/and the bi rds S eem st artl ed aS if the angm sh of s eparati on.” 他把 flov~rs和bi rds作为主语,完全误解了杜甫的诗意。其 实,这两句诗原意是“想起时事,连见了花也叫人落泪; 和家人分离久了,听到鸟声也叫人心神不安”,这里的 “见了”、“听到”前面省掉了主语“我”,即诗人自己。 当负迁移发生时,学习者自身语言能力(普遍语 法)积极作用中介语,在二语语料输入的条件下开始对 参数不符的原则进行重新定值。
2023-09-04 21:15:091

怎样提升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读高一的,我知道应该多听,可是实在是连简单的句子都听不出…

学习语言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同活生生的人进行交际,听作为人类言语交际方式之一,在信息剧增、国际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提高听力始终为人们所关注,尤其是听力能力的提高。初学者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必须尽快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中学英语教师作为学生的英语启蒙老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制定相应的策略,把重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能力上。   造成学生听力理解困难的因素很多,如生词、复杂的句子结构、内容熟悉度、语速、背景杂音和语音语调的变化等。仔细分析这些停留在表层的干扰因素,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从学习策略的角度考查以下几对关系: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  (一)听力与词汇量  一般人总是认为,听的越多,听力能力就越强。勿容置疑,多听的确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一种积极的手段,但听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在于听的次数的多少,也不完全在于听的内容长短、难易程度如何,它是一个人英语知识的全面体现,而所有英语知识的基础便是词汇。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训练的基础,听力自然也不例外。每一个对话、语段、语篇都是由句子组成,而句子的基本单位正是词或词组。在听的过程中,我们能模仿出听到的发音,但如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便无法把与其所代表的符号一词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得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意义。  因此,从理论上说,词汇量的大小在一个侧面决定了听力理解的程度。  (二)听读相关性  不少人学习英语多年,若把英语的书面材料给他们,即使有一些生词也能读懂或大致读懂。但却不一定能听懂别人说英语,即使是非常简单的句子。当前,在英语教学中,尽管学生的听力训练材料的难易度往往低于阅读材料,但就整体而言,学生的听力水平仍低于阅读水平。实质上,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外语教学环境中听读心理活动过程特点有关。  在母语学习中,从技能的发展顺序看,听说先于读写,即首先在大脑中建立语言的语音特征图式和其相对应的有关客观世界相互关系的图式,然后在大脑中建立语言的字符特征图式,即在听说的基础上进展到读写。当然,听读的心理活动过程要比读写的心理活动过程复杂一些。在外语环境中,听读的心理活动过程与母语环境中的情况不同,其特点如下:  1.外语学习必须经过一个在大脑中叠加或重新建立新的语言系统的图示的过程,才能掌握外语。这个过程的顺序是:字母—词—句—篇章,在此同时,还要逐渐完成语音特征图式的建立(如音、音素、节奏、语流、语调等),因此,字符图式与语音特征图式的建立是同时的。但在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综合训练的,然而,在教学中由于受教学大纲、内容、时间、方法以及学习环境和个体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四种技能实际上不可能做到同步发展。比如,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时间往往超过听能训练时间,在读的过程中又常常采用默读的方法,这样,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的发展势必不平衡。实验证明,对同一个或若干已学过的词,学生听和看的反应是不同的,通过视觉辨认的能力大于其用听觉辨认的能力。  2.“读”的能力(即同时用语音和字符图式辨认字母)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学习者主要是以字符为基本媒介开始学习外语的,因此,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听的能力。  那么,怎样从理论上解释阅读训练与听力理解的这种关系呢?  首先,尽管阅读和听力两种训练形式不同,但他们都属于接受性和理解性的语言使用过程,二者有很大共性。从较低层次(音素、音素群、词和句)来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听觉感知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解码和做出种种推断。换言之,在辨音的基础上,运用认知效应对该语言材料作各种解释、判断、达到理解。从较高层次上看,听者为了理解语篇(句)意义,更需依赖认知效应进行理解。这是由于在篇章层次上,意义的产生往往是听者对语义的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中,语言形式所起的作用往往只是触发听者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意义上的构建,其中包括语用文化方面知识预先判断,推测说话者的意图。显然,听者的认知过程和认识效应以及掌握的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以听天气预报为例(听力理解测试中常常考到的一个话题),能否准确而快速地理解有关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听者的地理知识、基本的天文知识,甚至一些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如这一地区标识温度使用摄氏度还是华氏度等,而上述这一点正是与阅读理解所涉及的过程相一致的。在阅读中,读者同样使用种种认知过程,依赖种种认知效应及其所拥有的背景知识,对语篇进行语义分析和构建。因此,就这一意义上说,学习者操练和运用认知过程以及判断推理过程,并不断提高和完善这种能力,显然有助于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其次,阅读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较大的语言输入来源,它不但增加了学习者接触语言的机会,丰富了学习者对使用英语民族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在大量的阅读中拓宽其词汇量和背景知识量,这三点对听力理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有意识地和潜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并接受新的知识,而量的积累势必产生语言习得中质的飞跃。由此,学习者的阅读量越大,质量越高,他的英语整体水平也越高,而听力能力正是一个人英语知识的全面体现。  (三)听力与记忆  听并非是被动消极的,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它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过程。从外部的声音信号到内部的听觉理解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听觉器官对连续音流的感知与切分,即辨认出连续音流中的各个语句成分或片段;第二,将辨认出的句子或片段“留住”(既短时记忆),并迅速不断地与前后其它片段相联系(即构成句法关系);最后,经过辨认和联系的原语句以高度简缩的形式(冗余部分被排除)形成意思并储入长时记忆,至此理解完成。从这一构成看,记忆与听力理解密切相关。语言学家将这种记忆称之为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这两种记忆是听力理解的依据。换言之,在听的过程中,人脑与其所获得的语言信号之间形成了某种瞬时和短时的联系,而人们的思维正是凭借这种联系去分析、辨认语言信号的,同时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采取一系列认知策略,然后把信号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达到理解。但问题是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时间很短,在听力范围内,瞬时记忆保持时间仅为0.25-2秒,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1分钟,这样就给听力理解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大大增加了听力理解的难度。此外,短时记忆的音量是+ 7,因而为了防止遗忘,使交际活动能顺利延续,就要及时、快速处理语音和做出反应。  另一方面,学习者理解过程中存在的负迁移也对听力产生很大干扰。当学习者用已知的语言事实去补足信息链上所缺的某些环节或用已知知识推理、分析、判断某些事物时,他总是受到某种思维定势的干扰—即用母语的某种约定俗成的思维方法去考虑它、推理它和判断它,因此,这种负迁移就自然地对记忆的产生、保留以及对语言信号的解码产生了障碍。  (四)听力与语言功能的操练  传统的教学中,听的活动一般包括在以句型或课文为中心的综合教学中,着重于语言形式的听辨和记忆;信息的输入,即以语篇内容为目的的听的活动明显不足。实质上,句型中围绕语言形式的听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是“真正的”听,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第一,语言形成的操练往往注重音素和音素群的区别和辨认,注重音位的变化,注意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等,然而,对这些知识的操练和掌握,并不一定意味着学习者能在实际使用中,演绎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学习者对一种新的语言的语音和音位的敏感往往是在实际使用语言中逐渐获得的。这种敏感性的获得,不仅依靠在使用语言中演绎性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更依赖归纳性地领会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而语言功能操练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领会和运用听觉感知知识的机会。  第二,听是对口头信息的接受和解码,是一种最基本的交际行为。无论听什么,只有在无须注意说话的人的表达方式,只注意其说话的内容时,才能有效的把握信息,达到交际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听力教学的本意应该是使学习者获得直接听取信息的能力,即交际意义上的能力。现代语言教育学理论认为:充分的以理解语篇内容为目的语言输入,是形成交际性听力乃至决定整个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此外,有效的听力培养必须对听的技能技巧加以针对性训练。  第三,既然听力理解的过程是对语言信息的解码和意义再构建过程的结合,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要求听者的积极参与外,听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用学知识与听者的纯语言知识同样的重要。对于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听力理解好的学生和理解差的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方面呈显著差异。理解好的学生较多使用的学习策略包括:有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力,根据上下文推断意义和运用背景性知识辅助理解。我们知道,语言形式的操练几乎完全排除了对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的考虑,但是语言功能操练却往往能弥补这一缺陷。  综合上述三个原因,听力教学应在训练语句成分听辨的基础上,训练语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听速与难度上达到一定指标。二、解决途径  通过对上述几对关系的探究,以下几点在教学中值得注意。  (一)建立旨在扩大听的输入和有针对性地训练听力技巧的听力教学体系。各种语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对中国学生来说,阅读水平的提高对于带动包括听力在内的其他技能的提高,可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一开始就应重视在进行语言形式操练的同时,注重连续的语篇教学,并在材料的选择中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可理解性,体裁的广泛性、交际性和练习设置的科学性。  (二)改变思维方式,讲究听力技巧,提高记忆的速度和效果。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地域的差异等多种因素,以汉语为母语的民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思维方式必定有所区别,因此,了解必要的目标语国家的背景及文化知识,并在听的过程中运用背景知识排除“负迁移”的干扰,必将提高记忆效果。另一方面,培养听者的听力技能,对其进行单项和整体的听力训练,让听者运用听觉感觉知识在音素、词、句子层次上依次对听力材料进行辨认和理解,或者让听者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从篇章层次上对听力材料进行理解,从而帮助他们学会把握语篇的重点和大意,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抓住关键词,以有效地提高听力水平。  (三)语言的听是主动的解码而不是被动的感知,是积极地认知构建而不是单纯的声学事实。因此,要充分认识认知水平的提高对提高语言水平的重要性。  (四)优化心理环境,消除情绪障碍,运用多种视听方法及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以最终调动学生听的兴趣和动机。  三、具体训练方法  在具体的听力训练中,理解可分为:1、语调的理解。如对陈述句、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等语调的理解;2、语言信息要点的理解。语言信息是指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回忆。听力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语言的记忆和回忆活动。根据Rivers Temerity的划分,培养听力理解能力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下面作一介绍,供教师训练学生听力时借鉴。  第一阶段:辨音练习  1、辨别音素和短语;  2、听学过的对话;  3、从学过的阅读文章中辨别短语和句子;  4、通过游戏来辨别听到的单词和词组;  第二阶段:不需记忆的辨别和选择练习  5、听各种各样已经学过的对话的录音;  6、听所学的阅读材料的复述;  第三阶段:需短暂记忆的辨别和选择练习  7、在听学过的对话和阅读材料时,让学生做书面的正误判断题;  8、在学生听所学过的对话和阅读材料时,教师口头给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做书面的多项选择题;  9、听之前,先提出问题,在听的时候学生再用母语回答问题;  第四阶段:需长期记忆的辨别和选择练习  10、此项练习类似上面的7、8、9,但要求学生做书面的问题解答或者在他们听过一篇文章之后,口头提出问题,让学生做书面解答。  在每阶段的练习中都可以通过视听说写等方式进行听的能力的训练。如:  选择练习;配合练习;下定义练习;情景训练;听描绘图片的练习;句型练习;替代练习;直接对话;猜谜;辨别正误;搜索信息;听写等。  以上所介绍的听力训练项目只是指导性的建议,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更符合学生实际的听力训练,扩展出更多的适合于学生听力训练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英语听力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资料 http://edu.ifeng.com/waiyu/201001/0113_6986_1509045.shtml 希望能帮到你,我的英语以前很烂,我给你打点话讲我的经历吧
2023-09-04 21:15:211

浅探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音标教学

一、引言2001年秋季全国城市、县城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文件精神,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其宗旨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不学音标,不学语法。小学英语要不要教学音标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二、小学英语教学音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们从小学英语教学中发现:学生第一次接触英语,总会有一种新鲜感,此时,学生学习热情极为高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开始感到英语难学了,不会拼读单词是首当其冲的障碍。根据大多数英语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孩子们失去英语学习兴趣是从不会拼读单词开始的。一旦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大多数学生学了忘,忘了学,靠死记硬背那么多单词、词组、句子感觉十分困难,厌学情绪就此产生。如何能让学生学会自己拼读单词呢?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学会音标。大家想想作为母语的汉语,我们随处可闻,到处可见,可我们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一进校门就要学习汉语拼音,大约要花两个月时间,为什么呢?目的是学了这几十个拼音后,学生就能自己看拼音拼读无数的不认识的字词。否者千变万化的字词仅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会学好汉语的。我们学习英语音标与学语文先学拼音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小学生学习音标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对小学生来说只有害而无益,因为太繁杂,太系统了。小学生学习音标应该让他们不痛不痒得学,不知不觉中学会音标。因此我们要用母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来帮助我们学习英语。学习外语都会遇上迁移问题,语言学上给迁移的定义是: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会无意识地运用他们的母语知识。迁移包括正迁移与负迁移,语言的正迁移就是因为任何两种语言,在语法和其他系统中既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模式。当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模式相同或相似时就很可能产生正迁移。与此相反当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相对应部分模式不同时就会出现负迁移。汉语中的“青”这个字是由横、竖等的笔画组成的,它的拼音是(qinɡ);而英语中的单词如park它是由字母p a r k组成的,音标是/pa:k/ 。英文字母就像汉语的笔画,英语单词好似汉语的字或词,而英语音标就像汉语的拼音。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不管是形还是音与汉语拼音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我们这里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用他们的相似之处来帮助我们学习英语音标。小学生拼音基础好,在这样的基础上利用拼音对音标的正迁移作用来学习英语音标应该是相当容易的。三、音标教学实施方案在这里我想分析分析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的联系。汉语拼音中五个单韵母:ɑ о i u 可跟英语音标单元音十二个中的7个联系比较着学,如/ɑ/ 与拼音 ɑ, // /o/与拼音 o ;/u:/ /u/ 与拼音 u ;/i:/ /i/与拼音 i。学习单元音时要跟学生说清楚单元音后面有两点的是长元音,音要发长些,如:/i:/ /u:/等。这些与拼音相同的音标不学就会,而十二个单元音中只有五个与拼音不同。这五个中有三个与拼音有某些联系。如:/e/它与拼音e 形似而音不同,这要做区别,学生常常弄混淆了。而/ :// /这两个却与拼音的e 音同而形不同,这就是负迁移作用了。这三个音素小学生非常容易混淆要多作辨析。单元音音标中真正与拼音没联系的只有两个即:/03 / / Λ/,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学会了单元音,双元音就容易了,因为双元音都是由两个单元音组成的。双元音有八个: /ei/ /ai/ /au/ / u/ /i / /e / / u / /oi/ 。学好单元音学习双元音就很容易,因为双元音都是由单元音组成的。再看看辅音与汉语拼音中的声母的联系。英语音素中有十五个辅音与汉语拼音相似,如:b p t d g k s z f m n l h w r。鼻音/η /与拼音中的后鼻音相似,如:/iη/与拼音 ing;/oη/与拼音 ong等。它们当然也存在不同之处,拼音声母通常有拖尾音,而音标没有尾音,学习音标时要注意去尾,同时要注意音标辅音中的清浊之分。学习英语语音,必须随时注意它不同于汉语的地方。儿童掌握与母语发音方法相同,相似的音很容易,掌握发音方法与母语不同,但未超出母语发音范围的也不难,最难的是与母语类似而发音方法完全不同的音,如:元音/e/,辅音 /j/。在教发音时,要重点解决在汉语中找不出对应音的音。也不能忽略发音近似的音。对于单独发音特别细微的音,孩子很难分清细微的差异,教师的发音细节可酌情夸张,做到字正腔“洋”,一组清浊辅音,清音轻轻送气,浊音声带振动发出嗓音。如:/s/ /z/ /f/ /v/等。/θ/ / 08/是比较难的一组辅音,教师发音示范时要夸张些。学完音素学音节,如:辅音/p / 元音/ i / 音节 /pi /; 辅音/ b /元音/ i / 音节/ bi / ; 元音/i / 辅音/t/ 音节 /it/;辅音/t / 元音/ u / 音节/tu/等。 然后再慢慢过度学习些简单的单词的发音,如: pig [pig] cat[k03t] bag[b03ɡ]接着学习双音节的单词的发音,如:ruler[‘ru:l ] colour [‘kΛl ] sorry[‘sori]等。超出一个音节的单词发音有轻重之分。单词怎么拼读知道了,那么读句子就容易了,句子是由单词组成的,懂得读单词,就懂得读句子,要注意句子的语调。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学音标重在模仿。渗透学习音标要分阶段,分层次。三年级学生要求能掌握二十个元音音素,十五个与拼音相似的辅音,就可以了。好的同学可以掌握一些较难的音,如:/j/ /v/ /θ/ /08/ / / /tr/ /dr/ /t / /ts/ /dz/等。特别是后面几个很难,三年级不会四年级再学也行。遇上生词尽量写出音标让学生自己拼读单词,多给予表扬,学生将会越来越有学习的信心。学习音标要持之以恒,不断复习巩固。47个常用音标一旦学会,孩子们就能自己拼读没学过的单词,这样就能让学生预习新课,学过的内容即使忘了也能看看音标就记起来了。特别是闽教版的这一套书,从第一课开始单词就有标音了。
2023-09-04 21:16:011

英语语法整理 [彝族学生英语语法教学技巧及方法研究]

  【摘 要】本文研究探讨了彝族学生的英语语法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设计方式。实验结果表明:彝英语法对比探索法,渐减提示法呈现例句,对比描述法,发现式教法,尝试式教学方法和游戏式教学法实现了彝族学生的母语语法协助他们的英语语法的学习的完美结合。其不但符合迁移理论对正迁移的利用和对负迁移的克服的观点,而且与课本编排教法紧密结合,是彝族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知识的好方法。   【关键词】彝族学生;英语语法;教学方法技巧   1. 问题提出   在英语学习中彝族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母语即彝语的影响。 有不少的语言教学专家对彝英的语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使我们有了第一手的资料应用于彝族学生的英语语法教学法的研究。在作者的第上一篇文章《在对比分析中探索彝族中学生的英语语法教学》中曾提出了对比分析模式和错误分析模式,但并未提出应用该两种模式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技巧。 同样的有些专家对彝族学生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也仅限于对比分析的研究,但在教学法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泛泛而谈: 杨小丽老师在《彝英语语言文化的相关性对比研究》中提出了彝英语语言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并强调了彝族地区的教师应注重彝语的正迁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李怀英老师在《关于南涧彝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的思考》中谈到了彝族地区英语语法应加强来提高语言自学能力的观点。 向小红老师和曹幼兰老师在《彝语和英语的语法比教研究》中提出了我们的英语教学应注重负迁移产生的地方,也就是母语和外语不同的地方。 对此现状, 笔者的重点研究就放在了老师在教彝族学生时使用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前人研究的结论的指导下, 及迁移理论和对比语言学的指导下, 我们可设计一些教学技巧和方法好确实的给彝族地区的教师具体教法指导。   在Lade的《跨文化的语言学》中他认为: 我们假定,学生在接触外语时,会感到其中一些特征易学,有些难学。那些与本族语相似的要素,他们感到简单;而那些不同的要素,他们会感到困难。教师如果将他们的母语与他们所学的外语相加比较,那麽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真正的学习困难所在,并能更好地组织教学。 由此产生的外语习得理论是对比分析模式,即外语习得主要是从一个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迁移的过程。当母语和外语的结构不同时,会出现有害迁移;当母语和外语的某些结构相同时,会出现有益迁移。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有益迁移,同时克服有害迁移,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外语使用习惯。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对比分析: 外语教师把母语和他们所学的外语进行比较,让了解学生两种语言的异同。该教学法有效地防止了因母语影响而产生的错误。 根据1954年哈里斯(Z。S。Harris)发表的《转移语法》中把转移语法看作是从一种语言的话语生成另一种语言话语的手段。 因此彝语语法可以成为英语语法学习的有效途径。   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法是任务型教学法。 正如Skehan 的观点, 任务型教学法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在做中学的过程。 任务型教学法有如下明显的优势:它能自然的把学生的个人的学习语言经验融入到新的语言学习中来。学生将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学习英语。要学习的内容来自于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老师或教科书决定要做什么,所以该教学法是受学生欢迎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也是以任务型教学法为指导来编排设计其中的练习的。 为了和课本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及学习兴趣, 任务型教学法为下面的教学技巧提供了教法指导。 该教学法的基本做法是任务前, 让学生达成对任务的初步认识。 任务中,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目标语言, 并使用。 任务后, 学生自己能思考,分辨和学习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新的语言知识并加以练习和应用。   在以上语言理论和教学法的指导下, 彝族学生的语法教学方法和技巧如下:   彝英相同语法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对比探索法(contrastive elicitation method of teaching)来教学。 H.Shem说:“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情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识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师在教该语法时, 可以给彝族学生一个任务: 找出彝英语法的相同之处。 该任务是符合学生的情感特征的, 因为彝族学生是很热爱自己的母语的, 如果能找出这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 他们是非常愿意去做的。在任务前, 教师应告诉学生具体的任务是什么,让学生有的放矢, 有重点的去寻找该语法点。 教师先呈现五个具有该语法的彝语的句子, 让学生找出彝语的语法规律; 然后进入任务中, 教师呈现五个和彝语句子有相同的语法和意思的英语句子, 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并讨论总结出该英语语法的规则。 句子的呈现可以是英语句子和彝语句子以并列的形式呈现, 但要把要区分的部分突出出来, 因为彝族学生的彝语在书面语方面并不好; 彝语句子也可让学生以口述的方式进行。 该活动以小组的方式进行。 然后每一小组抽一个小组长来做报告,教师肯定正确的,指清模糊的地方。 当学生完成了该任务后,教师可让学生做相应的机械练习即替换结构练习: 教师另外准备五个含有该语法的彝语句子,让学生说出相应的五个英语句子。 各小组以每人一句的形式呈现练习结果, 小组间相互纠正错误。 在完成任务后, 教师提示学生自己创设一个跟该语法有关的真实情景来写一段小短文, 可以是十句话, 也可以是五句话, 根据学生的水平而定。   彝英相似语法的教学应考虑到彝语语法对英语语法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的交互作用, 克服负迁移是下列教学技巧的重点。   渐减提示法可以被应用到呈现语言材料中, 即,首先呈现完整的例句, 然后, 呈现的例子减少一个句子成分, 接着逐渐减少到剩下语法点让学生去对比。 教师在呈现彝语语法结构和相应的英语语法结构的时候, 先呈现完整的结构, 然后逐步的去掉相对不重要的结构, 最后剩下核心对比语言知识, 这样学生能很好的找出相似的地方。例如: 在词序上,彝语形容词,数量词和英语形容词,数量词都可以修饰名词,彝语形容词,数量词通常放在名词之后,而英语形容词,数量词通常放在名词之前。 教师第一轮可以先展示五个句子如 We like red flowers 。 Colorful flowers are blooming in spring。 There are all kinds of golden memories。 等等与学生生活细细相关的材料,同时呈现相对应的彝语句子。 在第二轮呈现中,教师可以去掉部分内容如 like red flowers。 Colorful flowers are blooming。 There are golden memories。 彝语句子也是如此。 在第三轮呈现中,教师可以去掉部分内容如red flowers。 Colorful flowers。 golden memories。 这样学生就可以对准核心,发现异同,顺利完成教师所给的任务。
2023-09-04 21:16:081

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母语会对其外语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叫什么?要用语言学概论中的专业术语回答

我认为是:or语言迁移
2023-09-04 21:16:215

母语学得不够好会影响学习外语的效果吗?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母语都会对其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通过对母语正负迁移的分析,阐述了在外语学习中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其正迁移,克服其负迁移,以提高学习效率。
2023-09-04 21:16:398

少数民族语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语言学习习惯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少数民族学生母语学习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不同,英语往往作为第三语言进行学习,在把握母语的基础上还要学习汉语。而不同的民族母语结构与语言表达习惯存在显著差异,这种语言习惯上的差异成为当地学生英语学习的制约。少数民族母语无论是词汇发音还是词义表达,或者是语法结构还是句型转化等都表现出与英语不同的习惯差异。例如新疆维吾尔族母语为维语,其语言习惯中有32个字母,8个原音与24个辅音字母,语言划分习惯上以元音为分割线。这点与英语存在相似处。随着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深入,维语中的字母与音素之间存在一致关联性,对于当地学生来说,习惯借助于对字母与读音的把握,进行母语的拼写练习,只要掌握了字母与读音的语言表达习惯就可以开展有效的阅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在语言表达习惯上则并不意味着字母与读音是英语拼写阅读的基础。英语没有具体的语言表达规律可言,即使是相同的字母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甚至是不同的单词中都可能存在N多个发音,少数民族学生如果以字母与读音作为英语学习的入门引导,则很容易混淆英语的单词音标,更难谈具体的拼写。此时少数民族学生母语语言表达的既定习惯对英语语言学习产生负迁移影响,也就是起到相应的制约阻碍作用。如果少数民族学生依然停留在母语字母与读音的语言习惯中很难把握到英语学习的规律,也很难充分领会英语学习的要旨,此外语言表达思维习惯也截然不同。英语与汉语可以进行直译,例如It is beautiful。可以直接翻译为它是美丽的。而少数民族地区在表达时则更习惯Let us...这样的句式,带有一定的祈使色彩。在母语习惯的负影响下,少数民族学生逐渐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2.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除了要学习英语,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为汉语。要求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普通话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振兴与经济振兴的教育策略。汉语在本质上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母语语言表达习惯也存在显著不同。从语言系统方面看,英语属于语调语音的范畴,而汉语则为声调语音,两者所属语音范畴的明显差异决定了其语言表达习惯上的迥然不同。两者在音位系统方面也存在一定分歧。按照少数民族学生母语学习习惯的影响,其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以汉语词汇为踏板,一些简单的英语词汇可以借助汉语的词义掌握,比如:bananana,study等,随着英语学习深入,少数民族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新词汇,随着词汇量的加大,如果借助汉语进行英语词汇记忆这种语言学习习惯,则很多词汇难以进行清晰记忆。例如:potential。语序结构的不同造成的既定语言学习习惯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原有的汉语语言习惯不能适应当前的英语学习与把握。二、文化表达习惯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除了语言本身所带有的习惯性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造成干扰,文化层面的差异也是造成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因素之一。少数民族学生受当地特色文化的影响,在语言及文化表达上带有当地文化的色彩及思维表达定势。表现最为直接与明显的是社交方面。汉语问候方式与少数民族问候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维语为例,维语使用的少数民族见面习惯问候你好,饮食等,而西方谈论最多的则是天气。两者对于一些颜色问题、语言表达禁忌也呈现出明显差异性。西方很忌讳被问及年龄及工资收入等问题,而维语地区则没有这层禁忌。这种既定的文化语言习惯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困难重重。三、结束语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少数民族做好英语学习至关重要。但受母语汉语语言表达习惯及文化表达习惯方面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做好这些问题的归纳总结,在明确习惯差异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才能真正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与指导。
2023-09-04 21:17:111

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消除文化差异的消极影响

摘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传统习俗、语言和礼貌问题等都不可避免地对英语学习产生负迁移影响。本文从迁移的概念、语言和负迁移的关系、这些负迁移的内在原因和表现形式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以期待能对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有所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英语。 关键词:价值观 传统习俗 语言 中国文化 负迁移引言 长期以来,不少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非常注意汉语和英语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差异,但却往往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在学习语言时,不仅要学习语言形式,而且还应该学习文化内容,充分注意相互间的文化渗透,否则,在很多场合下就无法充分沟通。由于人们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够,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认识不是很深刻,导致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但在表达过程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会产生表达不得体、不合适的现象,这就是汉文化对英语学习产生了负迁移。 一、迁移的概念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传统课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互相影响的现象。这就是心理学称之为“学习的迁移(transfer)”问题。本文所说的学习迁移仅限于知识学习方面的迁移。外语学习迁移是指一种语言的学习对另一种外语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语言方面的经验对完成其他外语训练活动的影响,即学生已获得的语言方面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与新的外语知识、新外语技能之间所产生的影响。学习者将母语中的语言规则用于外语学习时,如果某一语言规则在两种语言中是一致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掌握就会有积极的影响,这种迁移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时如果把一种语言的规则搬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就会产生错误,从而对外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迁移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受到母语语言知识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非语言知识的影响。学习者应通过长期的感性积累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语言思维,并且融合其文化背景、认知程度、交际目的和社会化能力,从而达到外语学习的最佳效果。但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其潜意识中已有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意识的差异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英语,这就形成了母语文化的负迁移。 三、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原因及表现形式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每一种语言和文化都深深地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具有本民族的特征。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孕育出了该民族的语言。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习俗、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有许多差异,有时甚至会出现对立。在英语学习中,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让中国学生非常困惑。 1. 不同的传统习俗 (1)同词异义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由于历史、信仰、习惯的不同,人们读相同的词常常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法与评价。 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再如,“龙”在中文中是神圣的象征,是中国人的图腾。许多关于龙的词语如“龙的传人”、“中国龙”、“龙飞风舞”、“龙腾虎跃”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敬与喜爱。然而在西方,《圣经》中的龙是凶恶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经过文化转换后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Four dragons of Asia”。 外国人多对狗、猫、鼠等小动物宠爱有加,体现在他们的文化里,就可能经常出现“You are a gay dog”或“He is a lucky dog”之类的赞美。而对于中国人而言,多年的文化积淀会使你开始时很难接受对方的这种比喻和赞叹。再比如对颜色的理解,乍一看,“blue picture,the blue-eye boy,to be green eyed,green hand,in the black,gray mare”等词是很让人费解的,各自对应的译法分别是“黄色电影、红人、嫉妒、没经验的人、不欠债、母老虎”。因此,不少受到负迁移影响的中国学生抱怨有些英文翻译成的中文感到无法理解。的确,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场上,恐怕是永远也不会理解这些词组的。 (2)礼貌用语的不同 文化习俗的差异同样造成了礼貌用语方面的差异。 a. 恭维语在英美文化中赞美人们的容貌、服饰、发型、言谈举止、素质修养等被视为礼貌之举,常常赢得对方的欢心和喜爱,特别是女性,“How charming you are tonight !”“What a beautiful dress you are wearing!”等颇受女性的欢迎。因此英美人常常把恭维挂在口上,如“Your handwriting is very good.”“You are a good cook.”等等。在汉文化中虽然也存在着恭维语,但范围和程度却有别于英美,特别是女性,一般不习惯于异性对自己的恭维,尤其是对同龄异性的恭维,认为他们不怀好意。因此很多中国学生在用英语交际时,很少有意识地去夸赞对方,这就是很明显受了文化负迁移的影响。 b. 自谦语中国文化一向把谦虚视为美德,所以当一个人受到赞美和夸奖时,总要客气一番,说“哪里,哪里”、“不敢当”、“我不行”、“还差得很远”之类的话;受到外国朋友夸赞:“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语讲得非常好)中国学生可能会立刻作出“自贬”性的回答:“Oh,no,no,no,my English is quite poor.”(喔,不,不,不,我的英语非常差。)此乃中国人的传统谦虚作风所致,殊不知,此番回答,往往让对方领会你的“言外之意”,显然使得外国人认为中国学生说他没眼力。如若外国人,他的回答必定是:Thanks! c. 致谢语英美人比较习惯在各种场合说“Thank you”;而中国熟人间很少说“谢”字。西方人得到中国学生的帮助,向他们表示谢意时,中国学生常常为表明很乐意提供帮助而说:“这是我应该做的(It"s my duty.)。”不幸的是,对于外国人而言,这样的回答似乎在暗示提供帮助是你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人会说:“Don"t Mention it.”(不值得一提)或者:“I would love to.”(很高兴这样做)。 d. 称谓语西方人在很多场合习惯直呼其名,还有像英语中的亲属称谓一般都比较笼统、模糊,不论辈分大小,一律按名称呼;但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却十分讲究,尊老卑幼,总要分得清清楚楚,否则被视为没有教养,不懂礼貌。
2023-09-04 21:17:221

什么是语内对比?

语内对比, 是指在目的语教学中, 应该将近义词、同义词置于交际的语境中, 让学习者通过语境理解、掌握相近词语的词性、词义与语用, 其中相近词语的不同搭配对象就是一个重要的辨析内容。语际对比,是目的语和母语之间语言项目上的对比。母语对目的语习得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用好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概括来说,语内对比在目的语之中,语际对比在目的语和母语之间。
2023-09-04 21:17:321

母语水平决定了外语水平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感觉母语水平并不会决定自己的外语水平,母语毕竟从出生下来就听身边人都在说不可以学也会一些但是外语不一样,后期的理解跟学习日常的积累
2023-09-04 21:17:431

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汉译英的原则和方法

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汉译英的原则和方法 卢 伟   近年来国内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尤其是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学生自学以及在入门和初级阶段作课堂教学之用的汉语教科书,其课文首次出现的词语通常在生词表中附有英文释义或对应词语。把这类现代汉语中词频较高的常用词语译成英文似乎只是举手之劳,翻检一部汉英词典找出对应词语便大功告成。然而,事实上词语英译并不都是如此简单。由于汉英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错综复杂,因词语英译不慎而导致“语际负迁移”的事例,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屡见不鲜。因此,有必要从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学习的角度出发,考察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实际情况,探讨汉语作为外语的教科书中课文词语的汉译英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的汉译英不但具有一般情况下词语英译的共性,而且还具有它独特的个性。因此,在汉译英时也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原则。 首先,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而言,汉语是一种外语,所以对外汉语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成年的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之前,母语的语言系统和本族文化系统早已在头脑里根深蒂固。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母语系统和本族文化系统中与汉语和汉文化相异或貌似实异的因素必然干扰和阻碍汉语学习,造成所谓的“语际负迁移”和“文化负迁移”。我们把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的词语译成英文,实际上是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提·供了汉英词汇语义对比转换的基础。学生根据所给的某个词语的英文对应词或释义所蕴含的语义信息,从自己头脑里的“心理词汇”(mentall exicon)中去检索和提取与之相对应的英文词语,并建立起汉英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当汉英词语的语义完全对应时,就可能产生“语际正迁移”,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词语;当汉英词语的语义不完全对应时、则可能导致“语际负迁移”,妨碍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词语。因此,词语汉译英时,如果能够先在研究学生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汉语语义解释和汉英词语语义的对比分析,然后再动笔翻译、无疑将有助于学生防止和克服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干扰。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的英译,必须建立在汉英语言和文化对比研究、汉英词汇语义对比分析和预测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可能出现误用的基础上。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因而必须考虑教学的阶段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安排和讲解语言项目。就词汇教学而言,一般总是先安排讲授词频较高而用法简单的常用词语及其常用义项。无须赘言,这一特点决定了教材中课文词语的英译也必须遵循教学的阶段性原则。切忌脱离课文语境而堆砌词语其他义项的英文对应词语。举个简单的例子,形容词“好”首次出现在某一上下文中作“good”解释。如果英译时还罗列其他义项的对应词语又不作适当的用法说明,势必导致学生理解混乱甚至滥用词语,产生种种言语错误。所以,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的词语英译时,只须译出词语在课文语境中的意义。    再次,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外国学生,把汉语当作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外国学生。这一特点决定了课文词语的英译与一般汉英辞书的释义不尽相同。国内出版的汉英词典主要是供以汉语为母语的翻译工作者、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使用的。所以在选收词条和确定义项时谋求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现汉语的词汇语义系统,在解释义项时则力图简明扼要,而对于词语本身的用法并没有(也不必)作过多的注释说明。对外汉语教材中英译的课文生词表虽然也类似微型的汉英词典.但是其读者对象却是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学生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来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词义和恰当地运用词语。由于词语的语义和它们的用法相互制约,所以如果对词语的用法缺乏适当的阐释说明、则可能妨碍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词义。诱发母语干扰而造成误用或滥用词语。相反地,如果在准确释义的同时又简要地提供用法方面的信息,则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的英译应该以阐释词语的语义为主,简要说明词语的用法为辅、并处理好释义简洁与繁赘的关系——言简意赅必须以语义明晰为前提。 在探讨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英译的具体方法之前,要先考察一下汉英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学者已在有关论著中做过详尽的对比研究。概括而言,汉英词语语义之间存在着四种关系,即语义完全对应、语义基本对应、部分语义对应和语义缺乏对应。从语义学的角度看、词语的意义可分为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等七种类型。②严格地讲、汉英词语的语义在这七个方面全都对应的词例是极其少见的。 因此,把具有语义汉英完全对应、语义汉英基本对应和部分语义汉英对应这三种关系的汉语词语译成英文时,应该以概念意义对应为主、感情意义和风格意义对应为辅。由于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分别受词语组合关系和语法规则直接制约,所以在词语英译时应提供语言规则方面的说明。总之,词语英译时必须尽可能使汉英词语在语义方面达到等值转换。 对于语义缺乏汉英对应关系的词语的翻译。在语言与文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文化对语言施加影响,使得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在语言的词汇系统中留下印记。产生了一些反映民族文化特征、具有特殊概念意义的词语,或者赋予某些词语独特的“文化意义”。这里的“文化意义”是指附着在词语上、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的民俗语义信息。它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体现为语义学中词语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感情意义和联想意义,而且表现为运用修辞手段时词语所产生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和借代意义等。一方面,由于汉民族和英美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去甚远,因而汉语词汇系统中某些反映汉民族文化特有事物的词语,在英语里却没有表达该事物概念意义的对应词,出现“词汇空缺”(lexical gap);另一方面,汉民族和英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又造成汉、英语许多词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截然不同,汉语里有些词语的文化意义在英语的对应词语中甚至出现“语义空缺”(semqanticlacuna)。 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汉、英语有些词语的语义缺乏对应关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英词语文化意义方面的差异经常导致英美学生在理解和使用汉语词语时出现“文化负迁移”,产生文化方面的言语错误。因此,在翻译语义缺乏汉英对应关系的词语时,必须根据课文的语境,注明汉英文化意义之间差异的参照信息,提供英语对应词语中所缺乏的汉文化信息。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汉英文化差异对比的参照点,帮助他们克服文化差异的干扰,避免因误解汉语词语或用词不得体而犯文化方面的言语错误。 基于上述粗浅的认识以及前文所确立的原则,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的词语汉译英时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语义汉英完全对应的汉语词语 翻译这类词语时,可根据课文语境给出英文对应词语,并尽量使两者的词类一致。此外还应注意如下几点:1。少数汉语词语在英文里没有词类一致的对应词语,只好转换词类:以后(n.)一一一after、afterwards;路上(n.)一一一on the way。2.考虑到教学对象可能操英语的不同区域性变体,所以有些英文对应词语应同时给出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不同词汇表达形式:足球一一一football、soccer5灰色一一一grey、gray。3.有些词语应在英文对应词语后面附注简要的用法说明。如离合词的用法:结婚一一一to get married;to marry(usodintransitivGly)、动宾搭配:参观一一一to visit(somewllere,but not sb.)、词序:左右一一一approximately(edafte『a ntlmeraland a measure word』、运用场合:岁数一一一age、years(usu。applyingto o1d peoPle)、句型:在乎一一一to mind、totake sth.to heart(usu.inthe neg.)。    (二)语义汉英基本对应的汉语词语 有些汉语词语在概念意义方面汉英基本对应,即语义大体上对应,但仍有细微差别。有的则概念意义对应,感情意义和风格意义却略有歧异。处理这类词语时,可根据课文语境给出英文对应词语,并用括号注明它们在指称、褒贬和语体等方面的差别,以便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得体地运用这类词语:咱们一一一we(includiRg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orlisteners)、周 末一一一weekend(including only Saturday afternoon and Sunday)、庇护一一一(de to shelter;to shield、您一一一you(po1iteform of address)、此一一一this(use.In the writtenlan guage)、逛——————(coll1oq.)to stroll;to ramble。    (三)部分语义汉英对应的汉语词语 由于英文词语的多义现象和同形异义现象,大量汉语词语与它们的英文对应词语之间存在着部分语义对应的关系。学生理解这类英文对应词语时往往对众多的义项无所适从,所以在英译时必须采取各种限制词义的方法。 1,同时给出两上(以上)的同义或近义英文对应词语,使它们的词义互相限制。这样可帮助学生利用它们语义重合的部分来排除歧义:刚一一一just;only a short while ago。对一一一right;correct。 罚款一一一to fjne 5to punish bylevyillgfiHe。 比赛一一一match;competition。如果英文对应词是个多义动词或同形异义词,可同时列出由它的名词形式构成的动词短语,因为这种短语比动词意义更加明确:休息一一一to rest;totake/have a rest。拐一一一to turn;to make a turn。 2.利用反义的英文对应词语限制词义:瘦一一一thin(opp.of fat )、宽大一一一loose; not close fitting。 3.通过语言环境(1inguistic context)来缩小词义范围。英译时可加括号注释说明。 1)利用句法关系:请一一to ask(sb.to do sth.)、留一一一t01eave(sth.for sb.)、后悔——————to regret(doing sth.)、被——————by(usedin a passive sentencetointroducethe agent ofan action)。 2)利用语义的横向组合关系和词与词的搭配:吸取(教训)一一一to draw(alesson ormoral)、接(电话)一一一to answer(a phone call)、双一一一Pair(of shoes,socks,)、矮一一一(0f stature)short、开演一一一(of a play,mov5e)to begin。 3)在英文对应词语后面附注限制词义的简要说明:挑一一一to carry(with a shoulder p01e)、上一一一to get on(in years)、图象一一一Picture(on atelevision screen)、退休一一一toretire(from one s work)。 (四)语义缺乏汉英对应的汉语词语 把表达汉文化特有事物;具有独特文化意义而在英语中又缺乏对应词的汉语词语译成英语时,可采取下列常用译法,必要时还应提供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荔枝一一一1itchi(音译法)、一国两制一一一one country、two 6ystems(直译法)、桃符一一一peach wood charms againstevil,hung onthe gate oH thelunar New Ye8r7s Eve in ancient times(解释法)、气功一一一qiging,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 believed by practitioners to be effective to manydiseases and discomforts(音译加解释法)、铁饭碗一一一iron ricebowl,a jobthatis stable,re 1iable,and guaranteed forlife(直译加解释法)。 英译具有不同文化意义的汉语词语以及在英语对应词中缺乏相应文化意义的汉语词语时,除了列出英文对应词语(如果有的话)以外,着重应依照课文语境提供文化意义方面的语义信息。以下面词语为例: 1.汉语数词“二”。《易·系辞上》曰:“天一地二”,孔颖达疏引王粥《周易正义》注“此言天地阴阳,自然奇偶之数也”。易象以二表示偶数符号,有成双成对之意。由于汉文化祟尚偶数,所以“二”除了用作数词以外。还是一种吉祥象征,具有表示夫妻幸福的象征意义。在英美文化中,“二”不是吉数,曾“被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视为‘劣根、邪恶之源”。相反,奇数(13除外)却为吉祥数字,比如“3”被看成“完美的数字”、“造物主的象征”。英语中有“A11good things go by threes (好事成三)的谚语。可见,汉语的“二”和英语的“two”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因此,汉语俗语“好事成双”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可以译为Good things go by twos.(The evennuInber two is one of the perfect numbers in Chinese culture,symb01ic of connubialhappi ness)。 2.汉语名词“月亮”。在汉文化里,“月亮”象征团圆。它能引发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团聚的欢乐以及远离故乡亲人的感伤,还能使人联想到“捕娥、吴刚、玉兔、桂树”等神话传说。自古以来,又有多少咏月诗词表达了“花好月圆人长寿”的美好愿望。而在英美文化中,由于古罗马人相信精神受月亮的影响,所以人们以为精神错乱是由月亮引起的。英文的“1unacy (疯狂)和“1unatic (疯子)都源自月亮。文化差异引起的词语联想意义不同容易导致学生的理解错误,因此,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如果“月亮”在特定语境中不是作为一般名词出现而是具有上述的联想意义,那么就应该在“moon”后面附注必要的文化意义“associative of family reunion”。 汉语名词“喜鹊”。在汉文化里,“喜悦”示吉兆。(汉)刘钦《西京杂记》:“干鹊噪而行人至, 蜘蛛集而百事喜。”韩愈诗《晚秋感城夜会联句》:“室扫叹鸣鹅,家人祝喜鹊。”由于“鹊噪兆喜”,“喜鹊”在汉语中获得喜庆祥瑞的象征意义。在英美文化中,magpie被大多数人视为不祥之鸟(uncanny bird),预示凶兆,具有不好的联想意义,还可用来比喻饶舌者。正因为这种语义差别,所以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喜鹊”的英文对应词后面应提供文化差异的对比参照语义信息“symbolic of happy news and good luck”。 4.汉语名词“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孟子·告子章句上》:“心之官则思”;《墨子·兼爱》也有“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的说法。这种哲学思想在汉语里有不少积淀。与思维有关的汉字从心(如“思、想、悟、付)”,与思维有关的词语也由“心”字构成。汉语不乏此类词语∶思、费心、专心、用心、居心、计上心来、处心积虑、口是心非、别出心裁、心口不一1JL、中有数,等等。英语的“heart”缺乏“思想”之意,因为西方人认为“heart”主感情,与用作理性思维工具的“brain、mind、head”各司其职。在翻译对外汉语教材里出现的成语“口是心非”时,因为这里的“心”具有“思想”的借代意义,所以可这样处理:say yes and mean no(“心”,figurative of thought and thinking),以弥补英语的“heart”所缺乏的借代意义。
2023-09-04 21:18:471

如何才能让英语像母语一样使用

在21世纪的社会里,英语是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如果不懂英语,就会被人视为落后,也会被社会淘汰,所以,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必须学好英语。 也经常见到一些学生说,自己很想学好英语,但就是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也有很多人认为,念英语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就是实打实地读。那么学习英语到底有没有方法可言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成功一定是有方法的,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一定的技巧,学习英语也是一样的。那么,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学好英语呢? 一、培养对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面对学习完全是一种渴求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的时候,你的潜力就发挥出来了。所以在英语学习之初,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并不难。当我们可以说点儿简单的英语,用英语与别人或与老外交谈,或作别人的翻译时,我们就可以从英语学习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兴趣就培养起来了。请注意,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很重要! 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的兴趣具备之后,要制定一个英语学习计划。这太重要了,所以我们必须在学习前制定精细的和可操作的计划。并且我们一定要严格执行这些计划,并使之形成一定的习惯。要强调的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仅是背单词、学语法,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习惯,习惯很重要。语言是通过模仿逐渐习惯化的过程,并不应该是我们的学习对象,而是通过摹仿,逐渐潜移默化形成的习惯。就像母语,根本不需要学习就会了。如果把婴儿出世以后通过模仿、慢慢会听、会说母语的过程应用在外语学习上,那么这门外语不用攻读也可以达到相当于母语的水平。一个好的习惯可以成全并不聪明的你,一个糟糕的习惯也可能毁掉一个天才。习惯即是一种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步一个脚印,终会到达胜利的彼岸。三、那么,除此之外,我们该如何才能学好英语呢?当然,掌握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我们更快地学好英语。 1、"四轮学习法"它为学生学习提出了以下方法:第一轮:预习,查出障碍。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自学新课,查出理解上的障碍,形成期待老师心理定势。第二轮:听课,破除障碍。预习中形成的求解心理定势,强化了注意力,集中指向教师思路,不懂就问,与老师和同学有问有答,共同破除障碍。课堂的时间是最宝贵的,一分一秒都不能丢掉。我认为听课首先要注重于听上,应全神贯注,即使是对于自己知道的东西,也不可分心,因为这也是训练听力的一个Golden chance。再者就是写和记,三者有机结合,向45分钟要效益。第三轮:复习,扫除障碍。前两轮识记过的知识在遗忘之前及时复习,最好是应用于实践中,扫除理解上的障碍。整理笔记,梳理出知识点,形成系统知识结构。第四轮:作业,学会应用。使初步掌握的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进入到会应用的高级阶段。2、比较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运用比较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要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比较法就是把内容相同、相近、相关、相反、相异等可比较性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研究,分析其特点,察同求异,以加深理解,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效果。 比较的种类主要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同类比较、异类比较等。在英语学习中,比较具体表现为:新旧比较、相似比较、对比比较、点面比较、发散比较、迁移比较、中英比较等;比较内容有:词汇、语法、交际、思维方式等,可采用的比较方法有:归类对比、列表图示、迁移联想等。 一)、词汇比较 词汇比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比较: (1)音形比较,即根据读音和拼音的关系进行比较,同一读音常有不同的拼写形式,例如发[?:]音的字母组合有er,ir,or,ur,ear等;同音异形异义词比较,例如:[n?u]no(不)与know(知道),see(看见)与sea(大海),hole(洞)与whole(全部),wear(穿)与where(哪里)等;同音同形异义词比较,例如:lay(躺下vi)是lie的过去式,而作"放,搁下"讲时,是原形动词,类似词有leaves,left,works等;同形异音词比较,例如:lives[laivz](life的复数),[livz](live的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类似的词类有close,excuse,record,use, wound等;音形相似词比较,例如:parent,peasant,planet,plant, pleasant,present,类似的词有age与ago,alone与along,cock与cook,feel,fell与fill,light,night与right等。 (2)词义比较:根据词的内容归类比较,变"吃草莓"式单个词记忆为吃"葡萄式"的词链环记忆,犹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例如:time-century,year,month(January,February…),week(Sunday, Monday…),day,hour,minute,second等,这样可以收到一词联想,群体记忆的效果;一词多义现象在英语中相当普遍,尤其是那些用法活跃的词汇,例如:take有"拿、带领、就座、花费、量、取、吃"等多种意思,这就要求我们同学们在学习词汇中不可因循守旧,生搬硬套,因为任何两种语言不可能都是等值、对应的关系,而要我们勤于比较,通过语境去理解,必要时借助词典或求助老师,类似的词有get,do,make,put等,同义词是最易混淆的地方。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中要特别重视进行同义词的比较,充分利用表格、图示等方法提高比较的效果。例如:在讲解interesting与interested的区别时,我们可根据-ing分词与-ed分词的基本特点进行比较: 主 动 有……的 (-ing分词) 被 动 感到……的 (-ed分词) 图表比较使人一目了然,茅塞顿开。反义词的比较有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词义,形成明显的对比,加深印象,促进反义词的联想,例如:over与under,above与below等。 (3)构词比较:根据曲折变化进行比较的情况有名词复数,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现在分词、过去分词、比较等级及序数词的构成,词缀的类别和意义归纳等。例如:表示否定的前缀有im-,in-, ir-,un-等,表示人的后缀有-er,-or,-ian,-ist,-ian等,但其词根均有不同。比较词类的转换、梳理其类别,例如,有些动词可转化为名词,如answer,care,help等,有些形容词可转化为动词,如clear,clean,empty等,有些形容词可转化为名词,如right,wrong, middle等。比较词的合成,促进词义的理解,使记忆成串,例如:basketball,football,baseball等。汉、英两种语言在构词上也不尽相同,这时,要防止汉语的负迁移,例如:汉语一般先说"东西",后说"南北",英语却先说"南北"后说"东西",所以"东南"英语应译作southeast。二)、语法比较 语法比较可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比较: (1)句法比较:在句法学习中可作比较的项目有:句子的不同种类、句子的不同类型,主谓一致在语法、意义上的区别,前置修饰语和后置修饰语,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例如:感叹句的结构比较一览表: How型 1.How+主语+谓语! 2.How+形容词或副词+主语+谓语! 3.How+形容词+a/an+单数可数名词+主语+谓语! What型 1.What+a/an+形容词+单数可数名词+主语+谓语! 2.What+形容词+复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主语+谓语! (2)词法比较:词法的比较内容有: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代词的格、性(名词性、形容词性)和数,指示代词的远与近,形容词与副词的功能区别,基数词、序数词及分数词的用法区别,英语介词与汉语动词。例如against与中文中的"反对"。关联词中英文的差异,如:because、so与"因为…所以",though、but与"虽然…但是…",非谓语动词形式的差异,终止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各种时态的用法辩析、语态比较、语气比较等等。 例如:对非谓语特点、含义的比较: He likes swimming, 他喜欢游泳(动名词作宾语,表示习惯) but he doesn"t like 但是他今天下午不想游泳(不定式作宾 to swim the afternoon语,表示具体某一动作,表示未做过) because he"s got a cold. 因为他感冒了。 又如情态动词的基本用法比较一览表: 疑问式 Can….?(能力) 肯定回答 Yes,…can 否定回答 No,…can"t May…?(请求) Yes,…may No,…mustn"t Must…?(义务) Yes,…must No,…needn"t Need…?(有必要) Yes,…must No,…needn"t 三)、交际语比较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谈、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前提,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培养交际能力不仅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作为后盾,而且要加强中华文化的比较,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免陷入交际的误区,例如:"上哪去?""吃饭了吗?"等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招呼语,但若不顾英美人的习惯而照搬到英语中会被视为干涉他人私事的行为,请人吃饭的暗示,"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你挣多少钱?"等在汉语中都是关心对方的表现,但是这些在英美人都是忌讳的话题,在英语国家人们见面时常谈论天气、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话题;中国人常显得过于"自谦",例如:受人赞扬时,我们常谦逊地说"哪里","过奖了",而英美人却用"Thank you"以示感谢;帮助他人受感谢时不宜说"It"s my duty."这些大部分表示英美习惯的交际用语,我们大多可以从现行的教材中的对话中了解到,平时也要注意归纳整理。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比较的主题和对象,确立比较的基本标准和范畴;要拓宽知识的广度,挖掘知识的深度,抓住比较的关键和实质,以免仅仅拘泥于表象比较;掌握具体零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纵横联系,善于分析对比,勤于归纳总结。从整体上理解,把握知识的结构和体系,进行脉络梳理、归类整理,善于用已知启发未知,以新知巩固旧知,充分发挥知识正迁移的作用,由一点而联想其类。同时,要排除母语的干扰,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学会归类比较的方法,从而弄清概念,掌握用法,区别正误,变被动、枯燥的"要我学"为主动,有趣的"我要学",开拓其求异思维的能力,挖掘其学习的内在潜力,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准确、牢固而灵活地掌握地道的英语。3、情景学习法 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用最新英美DVD视频学英语,发挥形像思维入戏说英语,同时用联想法速记单词。这样学的好处是: 1)、学的是最新的英语,学了绝对能马上用。2)、符合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学原理,信息量大,印象深。光看书就缺少听觉信息,听录音就缺少视觉刺激。 3)、发挥形像思维入戏说英语,绝不枯燥,也是最自然的方法。 英语国家的小孩也是这样,听外界,看外界,试着模仿,然后就自然会说了。我们学校教育十几年,默单词,背单词,考语法,苦不堪言,倒不如英美国家5岁小孩。这说明了什么? 4)、用联想法速过单词关 在以上操作时遇到未接触过的单词时,迅速想一下理由,即这个词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可以是从词根词缀出发,可以是从已知的其它词出发,甚至是任何形式的理由,如你处方言的谐音。不必专门去背记单词,我们是从情节,从语境中记。 4、下意识学习法。学生处于一种深度放松的状态,听英语对话录音、单词等。这甚至也可以在睡觉时进行。在我看来,高强度的英语听力训练在整个英语听说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英语听力是交流的基础,因为只要你能听懂对方,就能有了基本的信心。而主动说话或者回答对方的时候,你就有了选择权,你用多么简单的句型来表达都行。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尽量多使用听力训练中或者与其他人交流中听到的句型句式。 5、朗读法 虽然英语中所有问题你都可以用语法来解释的,但是语法那么多,你不一定都记得牢,这时候语感很重要,有时候题目不知道,语感好的人读出来如果顺的话,那么一般就对了。而语感是通过长年累月的朗读积累出来的,所以书一定要读,而且要大声读,读得滚瓜烂熟,那样语感就会慢慢培养出来了。 6、交际法 其实就是尽量多地运用英语,和李阳所倡导的"Crazy English"是一样的道理,甚至于可以暂时"忘掉"母语。在班级,在学校,在英语角,甚至是在路上见到的老外,只要有机会,就要说英语。 7、回忆法 睡觉之前,公车之上,只要有时间,不妨让你的脑袋"放电影",尽量回忆近来学到的英语知识。8、口诀法 把语法等编成口诀来进行记忆。 9、至于学习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方法。这需要一个基础,就是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对于没有这个基础又想学好英语的人,我要劝他去朗读英语课文,读上三十遍就算过关。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什么捷径好走的。有些人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但是英语他说不来,也听不懂,这就是学说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解决的办法是从听力入手,因为听力训练一个人就行,不需要别人来配合,另外在听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学到大量的口语表达法。再就是大量的口语练习,尽量用英语多说。 其实,学习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或者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一定就照搬别人的经验。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趣味的学习方法。 另外,还要注意:1、学习不中断,哪怕每天多挤出10分钟也可以,早晨则是大好时机。 2、学厌了可变换一下学习方式或形式。 3、不要脱离上下文孤立地死记硬背。 4、随时记下并背熟那些常用的句型。 5、尽可能"心译"接触的东西,如一闪而过的广告,偶尔听到的话语等。 6、要记住那些肯定是正确无误的东西。 7、抄录和记忆句型与惯用语时,要用单数第一人称。 8、外语好比碉堡,必须同时从四面八方围攻,如读报、听广播、看外语电影、听外语讲座、攻读课本等。 9、要敢于说外语,不要怕出错误,要请别人纠正,不要难为情,更不要泄气。10、善于总结。无论学习什么都要善于总结,因为有总结才有进步,英语也一样,我们要善于对考试或测验进行总结,做错的题目在以后就不要重犯了。可以设立一本本子,把自己在学习中易错、易混淆和难理解的知识记下来,反复地复习,从而掌握好这些知识。 11、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坚信自己有坚强的毅力和学好外语的能力。 只要这么认真去做,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学好英语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2023-09-04 21:19:101

浅谈怎样提高对外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外国学生,汉语都不是母语,可以借鉴国内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经验。浅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口语能力的途径吐尔松古·买提肉孜【摘要】口语交际能力反映了一个人学习另外一种语言的水平和程度。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代对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是我们作为汉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概述了目前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口语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关键词】民族学生;口语能力;提高途径前言:时代的发展,向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运用语言交流的要求。尤其是在我国,汉语口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因为汉语是我国最主要的语言工具,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未来的社会背景和社会角色要求他们必备此社交能力,求职,自我推销的能力等将借助口语表达体现出来。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一方面,汉语口语的强弱不但直接影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入大学的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但是,对如何才能有效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的研究还不深入。另一方面,在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却不尽如人意。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状况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正因为这样少数民族学生必须重视提高汉语口语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在各各学校民族学生及各单位民族工作者提高汉语口语运用能力,促进其汉语口语整体水平的提高。1.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提高的原因1.1语言方面的差别与语言环境因素;维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区别。两种语言之间无论是词汇意义还是语法意义方面都具有不同特点:①维吾尔语属于黏着语,它的语法表达形式是通过形态变化来实现,句子是以动词为中心组织起来的。而汉语属于分析型语言,没有形态变化句子主要是以动句和名句两种整体把握的手段构成的。②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只认识一些汉字,对汉语的语序,汉语的语法以及汉语的语音词汇等方面所具有的文化特征知之甚少,思维完全是自己母语的方式,完整的句子受负迁移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广大农牧区缺乏甚至没有汉语交流的条件。学生们交流汉语的资料只是来源于教师们在口语课上所讲的东西以及听汉语广播看影视剧,没有跟汉族人面对面交流的条件。正因为如此,他们和汉族学生交流时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些学生用所学的书本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有些语言不能组织好而只得停下。1.2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口语交际方面存在的心理因素;语言和心理因素的关系非常紧密。因为人的思想感情大多数情况下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口语的过程中产生了消极的态度,尤其是交流时。比如说,一方面,对学习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与学生自身汉语基础差,汉语学习存在着较大的压力有关。另一方面,学生对汉语口语训练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比如:一位同学告诉我,他父母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师毕业生,回家乡任教至今,一直使用母语授课,原有的汉语水平基本丧失殆尽。这是他选择不愿意学习汉语的原因。还有跟别人交流时害羞害怕等各种因素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口语时不想学习不喜欢跟汉族人交流等因素。1.3少数民族学生对汉文化缺乏了解而影响汉语口语交流;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并且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没有对文化的了解,就不能真正地理解一门语言。达到一种程度的文化知识可以帮助提高语言能力。少数民族学生无论是交流还是口语课上不太重视关于汉文化方面的交流。所以民族学生语言活动中缺少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和汉族学生交流时很多学生虽然说话很流利,也没有出现语法错误,但是由于缺少对汉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受到了母语思维习惯的影响经常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来说话。于是两种语言在文化上出现了矛盾无法进行交流。1.4在汉语口语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汉语口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达到用汉语流利地有韵味地进行语言交际的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运用什么样的口语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但目前很多老师在上口语课时仍然运用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死记硬背的又老又呆板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下,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使少数民族学生形成一种完全为了应付老师的问题而学习的现象。还有一些老师在让学生说话的时候,虽然有些学生想说话,但是信口胡说。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老师会打断学生的话,自己说出学生想表达的话,或者批评学生,打击学生学习汉语口语的热情,结果学生学习汉语口语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学生不想学习汉语,发生不想说汉语的现象。2.解决方法即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的途径2.1从语言与语言环境方面的差别出发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2.1.1要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因语言差异,而造成汉语口语水平低下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点:①注重词汇教学,词汇教学是构成语言大厦的砖石,不同风格的语言大厦必定是由不同特点的砖石砌成。因此,我们首先要注重词汇的教学。词汇教学时要注重讲授蕴涵特殊民族文化传统的信息的词汇。要讲授那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以及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词语褒贬不同和存在观念差异的词语。②在语言交际时,注意与母语,母语词汇方面差异性大的时间词、方位词、颜色词、称谓词、否定词、谦词等。在讲授语法和篇章结构分析时注意语法结构与句式的结构的差异性,通过对比,把握两种语言语法的特殊性,准确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语法结构。③重视两种语言言语方面的差异性。在言语方面讲授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招呼语,禁忌语,辞别语的内涵与语言功能,了解语体特征,排除母语对汉语交际能力的负迁移,提高汉语口语交际能力。2.1.2对汉语环境造成的口语水平低的问题我们总结出以下有效措施:①对有语言环境的民族学生比如和许多汉族人生活在一起或在民汉合校的环境里读书,我们就要利用好这个条件争取学一句汉语就用一句,用一句就会一句。②对那些在农牧区生活而没有语言环境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政府在宏观上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搬迁少数民族学校到县城和汉族学校合校进行教育,就在客观上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语言环境。另外我们建议缺乏语言环境的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设法找到一个有利于学习汉语的环境,在汉语环境里实践而得到口语方面的提高。③教师应该创造宽松愉悦的口语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口头表达的机会。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合,也是学生用汉语交际的场所。每一节课都要鼓励全班同学开口说话,一句也好,一段也好,只要开口就算成功。所以,教师最好是在小组中进行练习,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而且不怕说错。④当然学生也要自己创造条件,比如多买些汉维对照读物,尤其是那些对话型的读物。多读多积累口语方面的表达技巧。这样坚持,口语水平就会提高。2.2从口语交际的心理方面出发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口语能力;民族学生在汉语交流过程中伴随着许多心理问题,对此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克服种种消极的态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做才能了解学生内心的心理思想感情。学生才更加希望跟老师多交流。第二,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敢说,不怕说错,以参与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展开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给学生创设“敢言”之境,指导他们渐渐地大起胆子来,让学生信任自己能学会能学好。第三,要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哪怕他们的语言是幼稚的,片面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教师都要给予热情的肯定。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鼓励学生继续开口说话,避免学生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第四,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使其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每个人的学习都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之上,针对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稳定学习态度不端正等情况,教师应该抓紧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更远大的学习目标。2.3从汉文化方面出发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口语能力;文化素质的影响是一个综合性因素。它对民族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影响。特别是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在中学时受到当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对于汉文化的了解很少,汉语知识的积累不足。所以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汉民族文化知识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口语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为了培养这些文化知识要让其联系语言并实践。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结合语言教学本身对语言密不可分的文化内容进行文化教学。第二,开设与所学的汉语有关的文化课等。强化少数民族学生对汉文化的意识,排除母语的文化负迁移。第三,学生课外时间多看一些关于汉文化方面的书,了解汉文化。第四,如果学生有机会去汉族人家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强化对汉文化的认识。2.4从教学方面出发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口语能力;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此种语言的技能,在此过程中汉语口语教师应该用普通话授课。众所周知,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果老师不擅于用汉语讲课的话,会影响学生汉语口语能力的提高。最起码那样的老师由于汉语水平的限制喜欢用母语跟学生交流或者逃避用汉语说话。在讲课的过程中忽略了汉语口语能力,片面重视读写方面的能力。结果学生产生了会写会读不会说的现象。所以我认为当汉语口语教师的人要继续提高自己的汉语口语水平。如果老师的汉语口水平能力比较强具有一定可以帮助学生口语能力。另外,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示范。总结:汉语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作用都日渐突显,因此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经济落后的地区,学习并运用汉语口语熟练地交流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因此我们尽可能地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汉语交流的条件,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汉语口语的积极性。当然学生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说多练切实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参考文献[1] 刘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8—61页).[2] 刘忠政 二语学习者口与产出的影响因素探讨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7).[3] 傅东明 浅谈预科阶段影响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因素 [J].语言与翻译,2001年(01).[4] 阿衣古力?玉苏甫 阿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谈汉语文化知识的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5] 杨德明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汉语学习心理研究 [J]. 语言与翻译,2004年(04).[6] 玉菊花 如何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 [J].科学教学,2008年(09).[7] 吴世莲 隆琪瑜 如何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 [J].教育科研,2008年(35,36).
2023-09-04 21:19:312

哪项不属于影响第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因素

语言本身不属于影响第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因素第二语言习得,通常简称二语习得,是指人们逐步提高第二语言或外语能力水平的过程(王宗炎,1985)。二语习得涉及语言的、认知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对二语习得本质与过程的不同的认识形成了行为主义、心灵认知和社会认知三种不同认识论下的二语习得理论与范式迁移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 Lado 在跨文化语言学(Lado,R.1957),是指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获得的影响。从迁移的影响效果来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促进作用) 和负迁移 (千扰作用)。如果母语与第二语言的特点相似或相同则母语会促进第二语言的最终习得。反之,如果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特点差异比较大则会产生负迁移这种迁移会使得语言学习困难较大或错误增多语言迁移又可分为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语际迁移是指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迁移,这种迁移会对语言的习得产生很明显的影响。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常不由自主地认为英语的表达与汉语相似或致,在表达某种意思时,他就会使用汉语的表达方式、语法特点、发音方式来表达英语中非常不同的概念。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对语言环境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曾葡初教授来看他把语言学习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种。他认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况构成了学习者的内部环境。内在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认知结构、认知策略和认知能力等。
2023-09-04 21:19:391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对比分析假说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始于4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弗赖斯,及其学生拉多。拉多1957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凡跟学习者的母语相似的项目,对他们就比较容易,而和他们母语不同的项目学起来就很困难。教师应该把目的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比较,找出差异,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对比分析还用于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进行比较,预测差异所造成的难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步骤  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结构进行客观、静态描写),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把语言看成是习惯,习得第二语言就是克服旧习惯并形成一套新习惯)和迁移理论(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就产生迁移理论)。负迁移对学习产生两种干扰:一是阻碍性干扰,指目的语中需要学习的某一种语言项目是第一语言中所没有的,第一语言中所缺少的东西在学习时就要受到阻碍,如汉字的学习;另一是介入性干扰,即第一语言的某一语言项目虽然在目的语中没有,但在学习过程中要顽强地介入。  对比分析的四个步骤:  A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第一语言进行详细、具体的描写。  B选择: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C对比: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D预测:在对比基础上,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3、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难度等级模式”(普拉克特提出)  A零级:指两种语言中的相同成分,在学习中产生正迁移,不会发生困难,如语序。  B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项目,在目的语中合成一项。如,他(she/he)  C二级:第一语言中有而目的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学习者必须避免使用,防止介入性干扰。  D三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形式、分布和使用方面有着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目的语的新项目重新习得。如,被动句。  E四级: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如,把字句。  F五级:与前边一级相反,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需要学习者克服第一语言所形成的习惯,逐渐加以区别。如,visit可译为:参观/访问/看望。
2023-09-04 21: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