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共读|《爱和自由》- 第十二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18&19天

2023-09-16 20:53:39
共1条回复
西柚不是西游

爱和自由

作者: 孙瑞雪

领读者:博庚

01 事情总是这样,说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

02 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

03 按蒙特梭利方法,我们学校规定,除了不得粗暴地干涉别人、不得打人骂人、拿教具必须归位、不得打扰别人这几点之外,其他一概自由。

04 孩子观察什么就学什么,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让孩子学习的极好的机会。

05 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大人什么样,孩子就表现得什么样。

06 孩子失去了发展自己的自由,也习得了限制别人自由的习惯。这就是我们成人好控制和压制他人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们从未有过自由发展潜能的机会,我们就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自由是有害的。

07 儿童有了安全感才能去做

08 要很耐心地给孩子讲解清楚,让孩子观察、适应,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09 成人嫌麻烦,很简单,一个像木偶一样听话的孩子对成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成人愿意做什么事很快就能完成。可对一个自由中的孩子我们要付出大量的工作、精力和时间。

10 在人的一生中,拿出6年时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

12 只有付出心血,让成长的一分一秒积攒起来,才可能成就一个非常成功而幸福的孩子。

13 儿童对事物有一种坚定地追求完美的审美观。

14 不能用成人已经被世俗蒙蔽的思路去理解孩子。

15 在儿童期间,一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远离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

16一个在审美情趣方面很高雅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很平庸,也不会很野蛮,更不会很庸俗。

17 儿童的内心世界比天还要宽广!只要我们潜心地去爱儿童,儿童就会变得非常美好。只要爱儿童,我们就会给儿童自由。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

18儿童认识成人不以成人的语言和表情来衡量和判断,儿童是用心灵感受你。

19孩子观察和思考用的时间较长,孩子越小,用的时间越长,观察久了他就有深入,就有洞察。孩子会看透你。长久地观察也是一种专注。

孩子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会自发的用他的方式去观察发现和探索,然后构建自己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成人不能理解,给孩子过多的干扰,这就是不理解孩子的体现。成人不光要理解孩子心理成长的过程,也要理解孩子人格的形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和支持孩子去成长。爱孩子就是给孩子自由,让他自发的去探索、观察、认知这个世界。

在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支持时,成人往往可能是没有耐心的,因为成人总是会有自己的事情,同时也会把自己的想法灌输和指点给孩子。缺少耐心,总是期盼事情能够简单点,孩子能够听话点,孩子不叛逆,孩子越听话对成人来说就越简单,其实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会以吼斥的方式去压制和镇压孩子,这也是父母不负责任,偷懒的体现。成人需要用更多的耐心去陪伴孩子,让孩子自由的去观察,自由的去发展。孩子会重复的做一些事情,也会重复的犯一些错误,这个时候,成人最好的支持就是耐心的等待和陪伴。

当孩子失去了自由的感觉,体验了被限制的状态,这就是会变成他的行为习惯,孩子也会同样去限制别人。由于成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自由发展,一直处于被压制的常态,从而会把这种状态转嫁给孩子,去压制孩子。通常说的孩子是一面镜子,成人从孩子身上能够看到自己的行为。孩子观察到什么就会学习到什么,成人的行为模式会传达给孩子。成人更好的认识到自我的行为状态,或者说处在一种更好的行为状态中,才会给孩子带去更好的影响。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成人一方面要关注儿童人格的塑造及智力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儿童具备追求完美的天性,这是审美观形成的基础。成人不要去破坏孩子审美观的构建。审美观一方面预示着丑与美,善与恶,同时也影响着道德观的树立。所以对儿童审美观的培养和塑造至关重要。

儿童是通过心来感知成人状态的。有些时候成人会用伪装的状态来陪伴孩子,没有用心。孩子可以用心觉察到成人的状态真假并给予反馈。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和爱要从心出发的,用心给孩子灌输爱时,孩子是可以感知得到的,当孩子感受被爱时,必然会有更多的顺从的回应。

豆豆 (豆豆|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

个性等于创造力。

个性跟创造力是画等号的。人的整个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有个性的人是指在思维上、在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

假如我们今天都能做到尊重儿童,让他们符合人的自然发展法则成长,他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是富有创意的。

第四章: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儿童的整个生命发展依据他自己进行。儿童是依据内在理性独自发展的,这个过程是自然和具有创造性的。

尽管我们帮助了他,但他的精神发展是依靠他自己的,我们只是帮助他形成概念,联结概念,区别概念,发展思维。

第五章: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

儿童接受的任何东西应该通过自身的大脑。儿童的大脑运行虽然较慢,但只要让他思维,给他机会,就会逐渐变快。

第六章: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儿童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准备的概念。

教育儿童要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想象。

如果没有人给他正确表达概念的语词,他的精神从未得过过提升和发展,那么这个人的心智就不会发展得很好。

第七章: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我发现儿童的心智如果还没有达到能够用“说”解决问题的地步,他说不出口,所以他用哭来解决。哭除了表达情绪,又是儿童心智未及的一种表现。

心智的发展需要时间,孩子自发的心理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儿童所要接受的所有的一切是连续不断的,并直接与儿童本身的心理潜力相关,不直接与老师的工作相关。

所谓“归位”问题,要求拿东西后归位,形成秩序感,可以为数学学习作准备。

难道秩序是靠强制建构起来的?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收拾得特别有秩序”跟数学到底有多大关系?后来我想明白了,儿童的内在是一个秩序的内在,万物以结构呈现,更何况儿童的头脑呢!

第八章: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六岁以前的儿童主要进行感觉训练,儿童早期的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六岁前不能用口授的形式进行教学。感觉训练最基本的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反复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儿童只有通过反复,才能发现它内在的规律,这规律要儿童自己去发现而不是通过老师去教。

感觉是心智和理性的起源,但感觉又将是心智和理性的归宿,心智发展的目的正是使感觉更明晰、更丰富。

第九章: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得到爱的孩子,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因为他有一个稳定的爱的环境。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依恋父母。因为他知道父母只是暂时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知道,不管父母到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

情绪往往是衡量爱的关键。儿童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一位优秀的母亲,他的爱的能力首先表现在他对儿童的了解上。

爱也是一种忍耐,是慈祥,是不嫉妒,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

R陈 (R陈|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第十二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本章列举了厕所不干净孩子就不上那个厕所的例子,顿时响起我们家孩子每次外出上公共厕所都会评价该厕所的干净程度。当然,环境很差的她宁愿忍着也死活不上[偷笑]看了本章才知道这是孩子“坚定追求完美”的阶段。

”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 读完这句话,感悟特别的深,想想自己每一天给孩子的时间也就下班到睡觉短短那2-3个小时。孩子喜欢我陪她画画,陪她读故事,陪她玩游戏,但是往往相处的时候也我也是各种的心不在焉。也是我还没有真正做到爱孩子,用心的了解孩子每个时期的成展状态。谢谢万老师给了我这个学习的机会。[握手][握手][握手]

———————

云燕儿U0001f339U0001f60d (云燕儿|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第十二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看完这一章深感愧疚,就晚上那短短的时间我们做家长的还在拼命刷手机,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求,接下来真的是要放下手机好好地陪伴孩子

———————

ytt (ytt |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看了这些日子,真的觉得书本和现实的距离。我们接受了很多爱和理解的知识,可是面对现实我真心觉得做不到!孩子上一年级,动作还是比较慢的,也不可能要求这个年纪的孩子快到哪里去。早上爸爸为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坚持自己送而不坐校车。早上看她那个慢心里一万个急!路上随时都会堵车,我们是坚持着一定不能迟到!结果就是忍了二天到第三天实在忍不了,就得把毛巾夺下来帮她洗脸,帮她穿鞋!她不理解堵车,她不理解怎么才算快……所以越看书越觉得累[流泪][流泪][流泪]

———————

颜涵 (颜涵|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打卡第十二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大人真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时间 想要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就得让孩子照自己的意志去成长

建立审美观也很重要,我女儿小时候也是要东西一定要完美无缺的,不能有破损的,现在理解了她是在在建立审美观

———————

美筱:

10月9日 第十二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培养在爱中成长的孩子,需要父母付出大量的工作,精力和时间。现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拿着手机谈工作,谈生活,聊娱乐,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这个确实值得我们这些成年人反思。

心理学家认为的,在儿童成长期间,一是要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女儿很喜欢的书,被哥哥动了一下,立即恢复了原样,就说哥哥把他的书弄坏了,可是以成人眼光根本就没有弄坏,但是在孩子的眼里可能已经破坏了他的审美了。

观察事物,长久的观察事物是一种专注,但是在迅速发展的现代,以成人的眼光感觉就是浪费时间,这时我们就要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的发展,更好的培养专注力 。

———————

豆豆 (豆豆|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第十章:从爱走向独立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的母亲做不到?因为我们也没有长大,也在渴求爱,也在走向独立的途中。

为什么一定要独立?不独立,我们根本没有心力来承担人生的重压,更谈不上乐观地对待人生。

爱使人独立,独立使精神发展,爱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我的理解是,有了爱,自身才能勇敢,才能面对和处理问题。

———————

童汇馆托教中心(琳琳) (童汇馆琳琳|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爱和自由》- 第十三章

自由与纪律

仿佛今天才真正的理解了那句“自由快乐的成长”的真正含义

———————

Nimo (Nimo |二期成功妈妈读书会):

打卡爱与自由-第十二章,给孩子按住抽血,对孩子来说很恐怖,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这个过程,这需要耐心和时间,今天听了万老师的课,原来孩子不是没有耐心和耐性,是因为大人没有足够的陪伴。尽量给孩子爱。孩子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会自发的用他的方式去观察发现和探索,然后构建自己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成人不能理解,给孩子过多的干扰,这就是不理解孩子的体现。成人不光要理解孩子心理成长的过程,也要理解孩子人格的形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和支持孩子去成长。爱孩子就是给孩子自由,让他自发的去探索、观察、认知这个世界。

在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支持时,成人往往可能是没有耐心的,因为成人总是会有自己的事情,同时也会把自己的想法灌输和指点给孩子。缺少耐心,总是期盼事情能够简单点,孩子能够听话点,孩子不叛逆,孩子越听话对成人来说就越简单,其实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会以吼斥的方式去压制和镇压孩子,这也是父母不负责任,偷懒的体现。成人需要用更多的耐心去陪伴孩子,让孩子自由的去观察,自由的去发展。孩子会重复的做一些事情,也会重复的犯一些错误,这个时候,成人最好的支持就是耐心的等待和陪伴

相关推荐

爱与自由是什么意思?

给予孩子爱,也要给予自由由此可以看到,父母与孩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无比重要。衡量这个关系模式的质量有两点:爱和自由。通过对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讨,我们已经知道,自由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因为自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自由也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并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做起来并不难,就是在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经常限制他。譬如,当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小家伙辛苦地爬向10米外的一个玩具时,大人不要因为觉得他很辛苦,就把那个玩具替他拿过来,更不要把他抱起来,带他去拿一个大人认为的更好的玩具。与给予孩子自由同等重要的是爱。爱是什么?按照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么,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我们很容易急于给孩子建议和命令,这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容易。实际上,无数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难太难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个3岁的孩子为什么非得要一张完整的大饼?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谈到接受,罗杰斯认为,只有无条件地接受,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然而,无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到外部。原来,他是因为精神胚胎的召唤,才会爬10米远去拿一个玩具的。但现在,他不去拿那个玩具,是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令父母不高兴。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会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于是,他现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长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联想到有的孩子对学习缺乏原动力,是不是因为家长在不恰当的时候给了孩子不恰当的指示呢?阻断了他内在自我需求的发展,注意力被转移。给予自由,也是给予孩子对自己生活赋予责任感,也是在培养他逐渐与我们分离的一个过程。爱与自由,爱与责任,爱与分离。不要试图按自己的意愿改变孩子,可以引导,引导需要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每一次挑战都是在学习的机会,对孩子如此,对咱们也一样。
2023-09-06 02:39:327

自由和爱能同时拥有吗?

爱是有束缚性和责任心在里面的,需要共同维系的选择,要对自己的选择有信心才能更好的在一起
2023-09-06 02:40:003

一生热爱爱与自由的意思

也就是 一生热爱 爱与自由爱情与自由是那个人一生的追求
2023-09-06 02:40:082

自由和爱,你们会选择哪个?

我选择自由恋爱。
2023-09-06 02:40:1715

自由和爱冲突吗是什么意思?

爱情和自由本身并不矛盾,自由这东西本来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而是否愿意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自由这也都是你自己的自由的表现。个人认为爱与自由是不能兼得。既然你选择了爱,那么你就要牺牲一定的自由时间,不能说你一边说爱,一边又想让别人给你自由,如果你一定要这样的话,那你就不要恋爱呀。自由是爱的前提,我想最好的爱应该是这样的,我爱你,但是我不能失去自己。当然这个自由也是有限度的,因为爱有一种约束力。当你有了另一半,就不能像单身时那样为所欲为,许多事情必须考虑另一半的感受,也就是会失去部分自由。
2023-09-06 02:40:512

爱与自由可否兼得

也许吧
2023-09-06 02:40:594

爱与自由二八分是什么意思

爱与自由二八分打意思是,爱与自由在她的人生中,她的爱情占人生的百分之二十,而自由在她人生中的重要程度占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她的人生如果打一百分,自由占八十分,而爱情只占二十分。
2023-09-06 02:41:252

一生所求,爱与自由,你与温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对你表白,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表白,或称告白,意为向他人表示自己的想法或心意,特指表达爱意,又称示爱,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被认为是建立恋爱关系的方式。表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当面表达,写情书,打电话,网络即时通讯,送礼物如送花等。这些都算是比较传统的表白,更有甚者为了追求创意,而创造出很多另类的表白方法。胆大心细脸皮厚是表白的不二法门。第一次表白表示被拒绝了后,通常后来慢慢相处再表白就成功了。一生所求简介一生的追求,心中的执念,念念不忘。这个追求可以是自己的执念,也可以是类似梦想,理想之类求而不得的东西。爱与自由爱的本义是对人和事物有很深的感情,爱是付出,是奉献,不是占有欲爱是责任也是担当,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但是你要明白自由,和随便你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是不同吧。在合理范围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2023-09-06 02:41:341

爱与自由

《爱和自由》是一本家庭教育的经典图书。在这本书中,孙瑞雪全面讲述了“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作者多篇演讲稿的精华集结。孙瑞雪,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中国系统引进、实施国际蒙特梭利教育第一人,成功实践了科学教育法的本土化。 她发展和延伸了蒙特梭利敏感期理论。代表作有《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等。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本能的,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会鼓励孩子的独立,舍得孩子的离开,并且在孩子独立或者离开之后依然爱他。 因为孩子也是生命的个体,生命需要尊重。我们应该顺应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父母给予孩子爱的环境和自由的空间,不要管理孩子,让孩子能够自我成长。 在蒙氏教育法中认为,孩子生来就是一个精神胚胎,也就是说,孩子是带着思想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而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精神胚胎经过不断地活动和操作产生感受,进一步产生智力来认识整个世界。 整个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都是根据他内在的程序自我发展完成的。比如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孩子在学习语言的阶段,并不是在听大人说什么,而是更专注于看大人做什么。虽然很少听,但是这却不妨碍他们可以在生命的头3年里就学成自己的母语,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 那孩子的智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有很多有趣的反应,比如他会喜欢盯着有动静或者有声音的地方看,这其实就是他在认识和感觉这个世界。 当感觉发展起来,孩子就会有了感知力,就会重复地去操作,进而产生一定的经验,最终发展成智力。 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依靠感觉和内在秩序慢慢建立的,在蒙氏教育法中,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是自己内在的思考和感受,而不是外界的刺激和强硬施加。 过多的刺激可能会导致孩子思维的混乱,动手能力欠缺。作为担任教育者的父母,了解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给孩子正确的帮助。 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并且认为自己的爱是最无私的。 其实不然,真正的u2002“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父母对孩子的爱,分为正确和不正确。而不正确的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父母本身就是个不会付出爱的个体,自己就是个孩子,并没有长大,他们没有耐心去关爱孩子。 另一种爱是情绪化的,表现为开心的时候对孩子很好,不开心的时候就爱搭不理,甚至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这两种爱都是不健康的。 那么怎样给孩子正确的爱呢?首先要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他感知到你的爱。其次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回归理性。第三,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并给他足够的耐心。 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后,孩子的身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我们这里主要讲三个孩子的品质,一个是创造力,一个是意志力,还有一个是守纪律。 先说创造力,创造力其实是可以和个性划等号的。不过当我们描述一个孩子真有个性的时候,大家总会觉得这并不完全是褒义的评价,因为在我们的概念里,个性是和调皮捣蛋、行为奇怪划等号的。但是在这里我们说的个性,就是孩子在认识世界这个阶段中独特的感受和认知。 其次是关于意志力的培养。意志力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品质。我们经常会夸赞一个人说,他做事很有意志力,所以他才可以成功。这个时候意志力其实体现的就是专注。 那么孩子的意志力如何培养呢?那就是,在0-6岁之间,尽可能地让孩子去根据自己内在的程序做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当他愿意用很多的时间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很专注,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孩子的意志力就在慢慢地养成。 最后来说守纪律。很多人会担心,说我给了孩子自由,那孩子会不会从小就随心所欲惯了,不守规矩呢? 答案是,会。但是不用担心,这是短暂的。其实,6岁以下的孩子都是很守规矩,很愿意听话的。当孩子们自己做游戏时,他们会自己建立规则,并且自己遵守。 当孩子在小的时候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在而发展,在实践中建立秩序性,那么随着他的成长,遵守约定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反而压抑太久过后就会表现出极端的破坏性。 【本书金句】
2023-09-06 02:41:501

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是什么意思

这是2013年父亲节,高晓松女儿送了礼物,高晓松在微博上的内容,意思是:希望你这一生都生活在温暖的世界里,满眼纯爱善良,对爱和自由永远向往与憧憬。这是每个父亲对孩子最好的祝福。
2023-09-06 02:42:0212

我们都向往爱和自由,这两者到底能否兼得?

可以,要找到合适的相处之道,给对方空间去做自己的事情,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要关心对方,过得甜蜜。
2023-09-06 02:43:3614

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800字5篇

《爱和自由》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先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下面是我整理的爱与自由 读后感 范文 800字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爱与自由相关内容推荐↓↓↓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5篇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7篇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10篇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2000字作文 爱与自由读后感800字1 读了《爱与自由》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精神胚胎”,胎儿在母体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种东西,那东西将在 儿童 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儿童将按照预定的这种精神模式发展。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放慢脚步与幼儿同行。 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童年期某个阶段内会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我们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与他同步,理解他,给予他爱的照顾和支持。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幼儿哭泣时,大人便会问:“是不是……是不是……是不是……”可是幼儿没有任何回应,只是不停的哭泣,大人越说他哭的越痛,过一会儿,孩子的情绪平稳些时,他会主动告诉我们事情的经过,说刚才怎么怎么样。实际上我们在很多时候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权力,没有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时间,孩子一哭我们就忙着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却忽略了幼儿当时的情绪,我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说出来嘛,你说出来,我们才能解决,为什么不说,只会哭呢”。看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孩子在心智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他不知道用“说”可以解决问题,只能用哭的方式来倾诉,这样一来,我们就要放慢脚步与幼儿同行,陪幼儿发展,理解他,用心去爱他。 前几天我接待过这样一位家长,他在参观幼儿园的过程中,我向他介绍了孩子的一日流程中的.操作教具的环节,他很质疑的说:“孩子一年四季都操作教室内有限的教具,他会不会厌烦”。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家长也在心里问过自己,在没有从事蒙氏 教育 工作前,我也不了解这方面的理念,只是知道“温故而知新”,每多操作一次他的印象就会加深一层,从中间收获到的也会上升一个层次,但对孩子为什么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情的科学解释我却不明白。其实,孩子需要经过不断的感觉训练,不断的重复操作去发展智力,大人们可以为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和条件,而蒙特梭利教具恰好为近乎所有感觉训练提供了可能。大人们需要为孩子做的就是跟着孩子的步伐往前迈,让幼儿每走一步都是踏实的,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让幼儿的精神胚胎不掉队。 孩子的生活节奏很缓慢,我们要真正的爱他,要放慢脚步,与他同行,做幼儿的陪伴者而不是指导者,读了《爱与自由》,我的感想很多,以上是我感触最深的部分,除了这些,还有…… 爱与自由读后感800字2 我们给孩子的到底是“爱”还是“枷锁”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想应该常常都是我们大人以为是满满的“爱”,但对孩子来说可能剥夺了他的自由。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蒙氏教育的核心——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出彩,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想开阔、自信、 记忆力 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许多家长会有错觉: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他),但在作者看来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因为很多 经验 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候又会对孩子冷漠态度,这样在孩子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爱与自由》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认识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但真正贯穿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及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中,还需要自己能灵活地处理好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爱与自由读后感800字3 是谁说教师教育自己子女之殇有多痛,是谁讲我们用师爱捆绑学生,是怕落后的焦虑还是放不下的得失,多少次自我劝勉,多少次激动 辩论 ,可是当你遇到《爱和自由》这本书,你也许会真正和自己和解。 得知这本书,要感谢孟凌老师。孟老师是省 家庭教育 团讲师,主持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负责校心理咨询室。偶然交谈,听我诉说“拗不过”幼小儿子的种种,微笑颔首,推荐我阅读此书。欣然买来,然而临近期末实在无暇顾及,假期白天还要带孩子,始终读得断断续续,即便如此,每页每句都如获珍宝,相见恨晚。 我第一次知道了“精神胚胎”,明白了成年后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惊讶于孩子的“吃”居然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对“自由与纪律”、“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等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一边接受着书中的理论,一边饶有兴味的观察着孩子的活动,心头萦绕的是安静的喜悦。我不再怀疑自己爱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走出爱的误区。 作者孙瑞雪深谙蒙氏教育之精髓,并结合中国特色,从孩子成长发育的角度阐述,列举许多成年人的例子,串起了我们很多关于成长教育零碎的感悟。反观自己的成长,我似乎懂得了自己,今日的个性和童年的环境密不可分,我一直期望改变,然而又害怕畏缩,直至近年,才慢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很多事情却豁然明朗,越来越好。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担任过班主任的我,在此书的阅读中,也渐渐放下执念,心中泛起层层悲悯的`涟漪。正如王君老师所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面对十三四岁的孩子,那些你不曾参与过的他们的成长,那些因为没有被好好滋养后留给你的“问题”困扰着你,他们在你苦口婆心,在你软硬兼施后却收效甚微,甚至变本加厉,虽然所幸你只陪他们走一程,然而深深的挫败感不正在渐渐销蚀着你职业的幸福感吗?那些从其他幼儿园转到孙瑞雪“爱和自由”幼儿园的孩子变化之大,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让我感动而愧疚”,认识每个孩子,尊重每个生命成长的节拍,找到适合他们的 方法 ,这样的“因材施教”因为有着理解的心理学渊源,才不会是伪善。 一定要读《爱和自由》,还有比孩子的未来更重要的事,比遵循规律更有效的教育吗。静待花开,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默默松土。这本书,教你给孩子阳光一样的爱,教你给孩子光辉灿烂的自由,让你和孩子一起幸福的成长。 爱与自由读后感800字4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通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 言行举止 ,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与自由读后感800字5 近些天,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爱与自由》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教育观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论,所谓的“精神坯胎”是说,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一瞬间,内在就有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的发展,指导儿童该去抓什么,摸什么……这种观点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基于这种观点,儿童的成长不需要大人灌输什么新内容,而只需要为儿童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掌握语言的过程,就不难看出,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岁前,儿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语言,在这个过程无需大人为孩子专设课程,儿童便能在周围充斥的语言声音中自行掌握语言,可见,儿童是自我发展的。而这种自我发展基于感觉之上,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我很赞赏这本书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个与中国大陆“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似乎完全相悖,“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教育观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错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自我教育,家长和老师只是观察者,引导者,能够让孩子在自由中自己找到纪律和约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规则。这个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网上现在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热,家长们热衷于送孩子们上数学班,音乐班,大大小小的教学机构都高悬蒙氏的金字招牌。转也赶过潮流去上过几期早教课,当时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当然现在也不是很了解。对当时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缭乱的教具。我觉的现在中国的早教机构已经把蒙氏教育当成是万能的,已经有些脱离了爱和自由的原则。我们带孩子去早教班的时候征得他们的同意了吗,当他们不愿意的时候我们遵从他们的意愿了吗?我想答案是没有。我们应该坐下来好好反省,我们带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还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多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绘画能力。 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800字5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800字5篇 ★ 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5篇 ★ 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800字 ★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5篇 ★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5篇 ★ 《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5篇 ★ 爱和自由读后感5篇600字 ★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800字 ★ 爱与自由读后感读书笔记500字范文 ★ 《爱和自由》读后感1500字优秀作文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6732713c8049618d4dd9c9b08bf57682";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023-09-06 02:44:411

关于爱与自由的金句

1、生活可以苟且,但心中一定要有诗和远方。2. 总有人教会你成长,但方式不值得谢谢。3.你受过的伤,都会成为你肩膀上的勋章。4.没去过的地方都叫远方,没得到的人比较难忘。5.雨会停,天会晴,没有什么会永远糟糕透顶。16.不辜负时间的馈赠,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6、你要安静的优秀,悄无声息的坚强。7.人生,一般是现实,一半是梦想。8.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9.不随波逐流,也不随心所欲,初心待事,真心待人。10.不管生活多煎熬,都要眉眼带笑。1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求尽善尽美,但求问心无愧。12.久病才知谁爱你,深醉便知你爱谁。13.快乐可以与人共赏,苦难只能自己坚强。14.向前奔跑,为了心中简单的美好。15.即便未抵梦想,也要努力成长。17.一生所求,爱与自由,你与温柔。18.未必光芒万丈,始终温暖有光。19.纵使千般不顺,也要保持万般可爱。20.人生飘忽不定,要学会随遇而安。21.一路风雨兼程,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22.错过的都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23.把耐心留住,惊喜就会慢慢酝酿出来。24.不要羡慕别人,不要输掉自己,余生你只管努力。25.要清醒,要理智,要懂得适可而止。
2023-09-06 02:44:491

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是什么意思?

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三方重点共建,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了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21世纪学术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单位,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张学良将军任校长。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理学院(部分)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3月,复名为东北大学。1997年1月,原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学校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设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截至2021年4月,含分校在内,学校占地总面积2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有教职工4473人,其中专任教师2792人;全日制在校生48000余人,其中本科生30059人,硕士研究生13212人,博士研究生4176人,各类来华留学生1530人。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
2023-09-06 02:45:083

拥有爱与自由的孩子,具备哪些品质?

特别懂礼貌,有同情心,对自己的亲人特别好,特别有爱,是讲道理的一个人。
2023-09-06 02:45:174

什么是爱与自由

自由,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在一定的界限范围内可以做想做的事。就如李雪所说的“自由即界限”“界限即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让孩子“如其所是”,允许他真实呈现自己(武志红说的“本我),是不评判,是不改造,是顺应,是尊重,是父母尊重孩子的灵魂在这一世的命运,也是父母也尊重自己是有限人的感受,大家彼此守住界限,不妄图改造对方,自由——也就自然而生了。
2023-09-06 02:45:581

爱与自由怎么说 盘点西班牙语里的最美单词

Amor y libertad
2023-09-06 02:46:072

《爱和自由》与《爱与自由》的区别

《爱和自由》与《爱与自由》的区别是:1、《爱和自由》,孙瑞雪著,一本幼儿教育的革命性著作。2、爱与自由,是由MarcoModugno导演,由克劳迪奥阿门多拉,莫妮卡贝鲁奇,瑞奇孟菲斯,托尼斯佩兰迪奥主演的剧情电影。
2023-09-06 02:46:141

《爱与自由》感

早就知道有一本书叫爱与自由,作者是李雪。 直到有一天,在朋友那里看到了它,随从朋友处借来,这本书读起来,非常顺畅易懂,可是每一次拿起来,随便翻开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让你悉心读下去,每一次读起来都能醍醐灌顶,拨云见日。家里的孩子六岁了,正是性格形成期,对世界开始有了模糊的认知,和自己的见解。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你随时可以遇到,一个一个的问题摆在面前,需要你去解释,有时候当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孩子的痛苦,和一边想要给她爱和理解,一边又在抱怨他不顺从自己的意志的拧巴的自己,我知道我把事情搞糟了。 书就是在这样的时候,指导者我的该走的方向,我踉跄前行,彳亍蹒跚,错误百出。她平静又急切地告诉我:要相信孩子,你给不了他人生,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要去破坏。这样的时刻,焉能不醍醐灌顶。 在我国,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有两样东西绝对是成人给予儿童的:一个是知识,一个是道德,她说,这样我们必然走上走到了一条歧路上,不相信自然赋予人类本身一种伟大,最崇尚的精神力量,蒙特梭利说,儿童的品格,人格智力的形成,完全依赖于他自己,根本不依赖成人。儿童通过工作来构建他的一切,这种能力,最迟延迟到八岁,就会渐渐消失了,这个形成过程依赖儿童个人,不依赖于老师和父母。 我们常常担心的是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孩子遇到困难他能克服,我们就认为他有意志力,实际上克服困难完成工作,儿童乐此不疲的,害怕克服困难的不是儿童,是成人。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命令斗争到底的精神,也叫意志力,儿童一旦有心理问题时他就没办法同成人竞争了,这个能力一旦丧失,他就开始屈服于人。当他学会了看成人的脸色时,他的意志力就被完全的剥夺了。 什么是天才儿童的?他内在有一种内驱力,在自我发展中形成意志力。形成自己的品质,并不断告诉他,去做这件事,不做就会觉得很痛苦,这种力量驱使下,儿童做一件事情会做得非常好,并不依赖于任何成人对他的强制和扶持。 孩子0到6岁发展精神胚胎建设过程当中的行为,如果都能得到满足的话,那他所有的行为就都是善的,他一生的目的就是不断完善自己,包括恋爱与理想。当一个人富有理想的时候,这个理想实施的过程就是意志力的表现过程。 想一想包括我自己,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强行转移孩子的意志力,强迫儿童去服从成人。我们常常控制儿童的意志,最可怕的是还不自知。口授过程就是一个剥夺儿童意志力的过程。 “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动力,”一个人在这三方面独立了,他的人格状态就被完善的构建起来。儿童自发的任何活动,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 她说,自由状态中的儿童因为受到了尊重,因为他所有的举动,举止和动作都是依赖于自己的断定,那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就变成偶尔的现象了。 人的正常状态是顺从,我们都希望孩子顺从大人,其实对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当儿童不顺从的时候,是因为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而获得这个能力,前提就是让孩子在足够的空间里,充分检验自己的行为,他会渴望顺从,以检验自己的真理。 我们爱孩子,并且认为那就是爱,但也许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我们需要停下来看一看,是不是基于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恐惧,我们的焦虑,和我们的习性,爱孩子的。 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我们孩子才可以真正接收到爱的礼物。
2023-09-06 02:46:281

爱与自由经典语录

  1、今生欠你一笔没有承诺的债,来世做你齐眉的刘海,长了修,乱了裁,从黑到白......  2、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可是,我决定不忘掉 ----廖一梅  3、你要好好活下去,我知道你不喜欢我,也知道你一直都不希望我赢,其实我早就输给你了。从咱们第一次见面开始,对不起,到最后,还是没能让你喜欢上我,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我拿出来给你的,已经是我有的最好的了,怎么才能让你看到我呢。只要你要,只要我有。  4、我早上到海滩看日出,我知道从今以后一切会不同,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就在此时此刻,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无法控制自己,我有点喜欢你。  5、如果我的民族在这场实验中失败了,我将不会为之哭泣,是他们自找了这样的结局。 ----希特勒  6、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斯蒂芬·金  7、谁说下雨时没带伞就得努力的奔跑,我就喜欢慢慢走。。。没什么,想看看自己狼狈的样子,会有多狼狈。。。  8、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  9、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瓦雷里  10、知道我在由爱转向不爱你的路上,踽踽独行步履瞒珊,每走一步,因为忍住不要自己回头望,泪和血,都洒了满地。 ----自由极光  11、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仓央嘉措    13、可能我只是你生命里的一个过客,但你不会遇见第二个我。 ----安东尼  14、戏中言,莫当真,字字传神也不过撇竖横,一纸情分。  15、有一种女孩在陌生人面前会很安静,很冷漠。在熟人面前却很放肆,很霸道!这种女孩子不谈恋爱,只在姐妹间游荡。这种女孩子偶尔看到街上的情侣时,也会幻想,也会羡慕。这种女孩子不会轻易恋爱,恋爱了一定会好好珍惜。若你遇到了这样的女孩,请务必好好珍惜她。这样的女孩请别让她受伤。  16、我所理解的美好生活是,不做礼貌的禽兽,不做自由的走狗。 ----马頔  17、你让我知道,触摸到头顶的天空是什么感觉。  18、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达夫  19、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尼采  20、桃枝为约,红巾定情,红线结发——此情,上穷碧落下黄泉。 ----沧海遗墨  21、“遇到喜欢的人,就像浩劫余生,漂流过沧海,终见陆地。” ----江南  22、故里街头 旧时曾游 想当年 高歌纵酒跃马轻裘长刀在手 快意恩仇 正少年 雄姿英发挥斥方遒狐袍换酒 烈火烹油 舞一场 烟花火树千灯如昼繁华如梦 转瞬白头 笑一声 当年缘孽几醉堪休昂首不回头 持酒轻歌上层楼 不赋新词不说愁 只道天凉好个秋  23、沉默可能产生误解,我需要说话,说话将我推向歧途,我必须沉默。我不哭,我必须坚强,很长一段时间如此。
2023-09-06 02:46:471

一生所求,爱与自由这句话,神回复

得到和失去都是俩字儿。就像每天看不到你的朋友圈都不是一天一样。爱和被爱不入伤害…
2023-09-06 02:48:234

男生说一生所求爱与自由含义

这句话的含义可能因人而异,但是从一般角度来看,男生可能想表达以下几个意思:1. 一生所求爱与自由:这句话可能表达男生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和珍视。他可能希望在自由的基础上拥有真正的爱情,也可能希望在爱情中保持一定的自由度。2. 你与温柔:这句话可能表达男生对女性温柔的向往和赞赏。他可能希望在爱情中能够得到女性的温柔和关怀,也可能希望自己能够表现得更加温柔和体贴。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比较抽象,需要具体情境和语境来理解。如果你想更加清楚明白男生的意图,可以跟他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和期望。
2023-09-06 02:48:592

爱和自由

[《爱与自由》读后感] 《爱与自由》读后感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爱与自由》读后感。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能力、、、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己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读后感《《爱与自由》读后感》。即书中提到的“爱的能力”之一。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能力。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爱与自由》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2023-09-06 02:49:071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是一本经典的育儿经,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欢迎阅读。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一)   读完《爱和自由》这本书,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悲哀和无奈。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爱和自由》也强调说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上,这个自由的含义很深很广,我对自由的理解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这种能力不是一从与父母的指导,而是自动自发的,尤其是在感觉的练习中,这种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这种练习能够重复多次,这种自我教育就会使孩子的心理感觉更加完善,进而帮助他从对事物的感觉转移到对物体的观念。而他只有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身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务必要以“爱和自由”这个精神向导来要求自己,使之与自己的灵魂相融。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二)   暑假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认识了孙瑞雪和她的蒙特梭利教育,书中观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书中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但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产生反思,虽然我没有像一些夸张的父母让孩子学这学那,兴趣班也安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周末也是轻松度过的,但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当儿子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相反我会全力包办。正是因为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错误地理解对孩子的”爱”,所以儿子虽然很有礼貌、很懂事,做事认真、静心,但儿子还不太会系鞋带、剪指甲u2026u2026   而作为一位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我怕沙子会伤眼睛而不让孩子们去沙坑玩,怕孩子不会扫地而每天不辞辛苦自己搞卫生,怕孩子们意外受伤而禁止他们奔跑u2026u2026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控制”孩子的想法,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行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孩子很爱模仿,他就像一面镜子,会毫不保留地将父母和老师的样子在他人面前折射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让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给孩子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由于粗心考试不理想,有的家长见状就会一味批评孩子,指责他,有了这些经验,孩子可能一到考试就担心,担心考差就会遭到父母的批评。这样,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他失去了犯错的自由,这样的孩子还能学好吗?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 ,与他分析原因,告诉他,在今后怎样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这样,孩子的内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会自卑,也得到了自由。   爱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u2026u2026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无止息的等待。一位教师或家长如果用爱的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一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的,更会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和生活。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三)   这是本文作者孙瑞雪老师特别钟爱的一首诗,《爱和自由》始终贯穿着爱和自由如何平衡的关系,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并不是溺爱、纵容、没有规则,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用爱的情感唤醒孩子成长积极性;以自由空间确立孩子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形成孩子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用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彤彤出生后,妈妈在家休了一年产假,没有离开过一天,等要上班时,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没有见到妈妈,没想到他竟然适应的很好,没有所谓的分离焦虑症,当时不是很明白,怎么跟大多数孩子不一样,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书才明白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会对新环境产生恐惧,这一点在他刚入园时也得到了体现。   很多人都认为彤彤是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但更是个开不起玩笑的小孩,开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脸,就会恼,发脾气,甚至还会哭。但是周围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这样的,无论怎样逗,都笑嘻嘻不在乎。所以经常会有人私下跟妈妈说,这孩子遗传谁呀,你们两个性格都挺好的,怎么他的脾气这么大,妈妈也大惑不解。看了这本《爱和自由》后恍然大悟,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中专门讲了这种状况,原因是妈妈对彤彤说到做到,也要求爷爷、奶奶言出必行,欺骗孩子会造成他对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不经逗。大多数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贯方式就是逗,但是他们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恶作剧”大多是源于儿童时期的“逗”。   彤彤上幼儿园选择的是蒙氏班,那时妈妈对蒙氏理念还是模模糊糊,选择是因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师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顾。上了几天后,老师向妈妈反映彤彤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人家都在上课,他在玩玩具,人家都在排队,他站在一旁观看。还好是蒙氏班,还好老师受过蒙氏教育培训,虽然老师认为他自由过度,但是也没强加干预,渐渐的彤彤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了。看了这本书后,深刻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庆幸当初的选择没错。   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每个家长都是以欣赏、赞美的眼光看着独一无二的宝贝,渐渐长大以后,欣赏、赞美被越来越多的批评、指责、约束所代替。正如作者所说的,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爱的礼物,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每翻看一次总能得到新的收获,好书真的是要不断翻阅学习的!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四)   世界上除了生命,什么最重要?金钱?权力?地位?都不是,它是自由。没有了自由,就像一只被束缚在铁笼子里的小鸟,惶惶不可终日,只能徒劳地等死,任人摆布。   周末,我和同窗袁嘉宁去同学马阳家玩,做了一些作业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在马阳家“闹腾”开了。我们先玩起了“跳格子”,马阳在地上画了十个格子我们开心地跳来跳去。后来,我们又想出了新招,找来马阳的跳球(把脚踩在两端,可以蹦来蹦去),看谁能跳到最后。我们玩得很尽兴,这时,马阳的妈妈突然喊了一声:“快来看,有一只松鼠!”天哪,有一只松鼠!从来没有见过松鼠的我立刻扔下跳球去看松鼠。   “哎呀,跑了!”顺着马阳妈妈手指着的方向,只见一只老鼠般大小、小而矫健的身影一闪而过。“真的是松鼠吗?不会是老鼠吧?”我半信半疑地问马阳的妈妈。她说“是松鼠”,又叫马阳把门关了,这样松鼠就跑不出去了。“抓松鼠!抓松鼠!”我们大声喊叫着。马阳的舅舅闻声赶来,“在哪儿呢?”他问。马阳的弟弟指给他看。   他知道后,马上挽起手腕,扑了过去,小松鼠似乎是受不了这么多人的惊吓,蜷缩在角落里,一眨眼的工夫,一只毛茸茸的小东西就到了他手上,并把它关进了笼子。我们围起来一看,兴奋了,真的是松鼠!只见这只可爱的小东西浑身棕灰色,有两条显而易见的黑色条纹,小小的耳朵几乎看不见,小爪子牢牢抓着笼子,正害怕地浑身发抖,盯着我们看呢!马阳扔进去一些牛肉干。小东西先愣愣地看着我们,并不吃,后来因为实在是饿了,用前爪捧着牛肉干,大口大口吃了起来,全身蠕动了起来,从后面看,就仿佛是一团肉球在滚动,真可爱。就这样单纯地望着小松鼠,竟也会感到无上的快乐。我们逗它玩,不停地给它吃东西,可是小松鼠并不快乐。它不停碰撞着笼子,挣扎着,一分一秒都不歇息地跑来跑去,妄想跑出这个笼子。   后来,它累了,总算安静了下来。它望着我的时候,眼神很迷惘。我惶恐地望着它,它过于安静的眼里写的是要挣脱吗?很扭曲,很矛盾。正如一般总以为自己是最强悍的人,往往是最脆弱的,我突然有一种放开它的冲动,它那渴望自由的眼睛里写满了悲哀。我去问马阳,她却不屑地笑笑,说:“我怎么不觉得它可怜?”问袁嘉宁,回答也是如此。她们是不懂得动物悲哀的人,她们不知道什么是自由,失去了自由是什么滋味,她们不懂。   爱,就是放它走,给它自由。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五)   近些天,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爱与自由》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教育观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论,所谓的“精神坯胎”是说,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一瞬间,内在就有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的发展,指导儿童该去抓什么,摸什么u2026u2026这种观点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基于这种观点,儿童的成长不需要大人灌输什么新内容,而只需要为儿童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掌握语言的过程,就不难看出,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岁前,儿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语言,在这个过程无需大人为孩子专设课程,儿童便能在周围充斥的语言声音中自行掌握语言,可见,儿童是自我发展的。而这种自我发展基于感觉之上,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我很赞赏这本书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个与中国大陆“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似乎完全相悖,“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教育观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错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自我教育,家长和老师只是观察者,引导者,能够让孩子在自由中自己找到纪律和约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规则。这个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网上现在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热,家长们热衷于送孩子们上数学班,音乐班,大大小小的教学机构都高悬蒙氏的金字招牌。转也赶过潮流去上过几期早教课,当时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当然现在也不是很了解。对当时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缭乱的教具。我觉的现在中国的早教机构已经把蒙氏教育当成是万能的,已经有些脱离了爱和自由的原则。我们带孩子去早教班的时候征得他们的同意了吗,当他们不愿意的时候我们遵从他们的意愿了吗?我想答案是没有。我们应该坐下来好好反省,我们带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还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多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绘画能力。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六)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些发达的国家里早已有了水族箱。一只刚刚从蝌蚪转化为青蛙的青蛙被人抓入了一个家庭水族箱。在这个水族箱里还生活着一只龙虾、一条小泥鳅、两条小鲫鱼和三只小螺丝。小青蛙问小螺丝:“你们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的?”“嘿,哥儿们,别去打扰他们,不然,他们会爬到你身上来的,我有这种经历——很难受!”龙虾插话了。“那么谢谢!”青蛙耸耸肩,继续问:“那龙虾先生,您知道怎么样才能逃出去吗?”“哦,不!难道你不喜欢这种衣食无忧,安逸舒适的生活吗?”龙虾尖叫起来。“我喜欢光明和自由!”   青蛙轻轻地叹了口气。终于,青蛙找到了出逃的路口——排水管道。小泥鳅、小鲫鱼、小螺丝都跟着青蛙逃走了,只有那只龙虾还待在水族箱中。上帝赐给小动物们希望,排水管道的出口是一条大河!他们这一次的出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们找到了光明和自由!龙虾最终被主人吃了。临终时,他想:“要是我跟着青蛙出去,那该多好呀!原来不管人还是动物,都要想想将来,不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啊。”
2023-09-06 02:49:161

爱和自由——《苹果酒屋的规则》读后随想

《苹果酒屋的规则》(【美】约翰·欧文) 如果只是看这本书的名字,我想我绝不会翻开它吧。 是在一个朋友的微信阅读书单里看到的,也是看到后很久才不经意间开始翻看,忘了具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了,只是翻开后就没有停下来。 不认识约翰·欧文,也完全不知道书中的内容,甚至都不知道它是一本小说。 没有引言,看完后再回翻它几百字的简介,才发现给与了它不菲的评价,比如说作者约翰·欧文是“当代文坛小说宗师,狄更斯再世”,比如说这本书“如加州的阳光一样温情而治愈”,比如说主题“这个故事里的人,都在摸索人生的规则,也在作出人生的选择”。 感谢它没有繁琐的引言,掠过简介,就直接开始了故事的讲述,故事的背景是孤儿院,那里的孤儿,医生,护士,以及离孤儿院有段距离的一个苹果园,那里的主人,工人。一个孤儿院长大的孤儿,和一个阳光帅气充满活力的苹果园少爷,以及一个温柔貌美的未来苹果园的女主人,当他们的生命线开始交织,在爱与被爱的生命长河里,他们如何做出人生的选择,而所谓的苹果酒屋的规则,又是什么规则。 记得以前看小说总有个习惯,看到一半就要跑去看结尾,于是常常后半部分就草草读完。故事,最忌讳先入为主。发现自己常常对已知部分情节和结尾的故事不感兴趣,即使它是被众人认定多么值得一读的经典著作。也许这是不理智的行为,但也许这又是适合我自身的做法,没有背景,没有铺垫,与故事与生命不期而遇,才会更加深刻得留在我的脑海里,才会对我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吧。虽然不期而遇可能没有办法保证故事的质量,但或许也能因此发现众人聚焦之外的闪光点,那些属于个体的生命里所需要的养料。 《苹果酒屋的规则》直到我看了一大半,仍旧不懂它书名的意思,因为此时还完全没有苹果酒屋的影子,也不知道苹果酒屋是个什么玩意儿,更不理解讲一个孤儿院的故事和苹果酒屋的规则有什么关系,或者说苹果酒屋的规则有什么大不了的规则非得要说一说。 我是个对规则没有什么太多感受的人,不会觉得生活和生命必会遵循某种规则,也不会觉得生活和生命里势必要打破哪些规则。它就是个客观的存在,尚未影响我的生命,尚未引发我的思考。 事实上,读完《苹果酒屋的规则》,我也还是对规则没有太多的感受。只是借此机会看到了这个故事里,那些看似荒诞的共存下,例如主人公荷马、坎蒂和华立有着情感纠葛的两男一女三人共处一室的情形,是怎样的规则将他们看似相安无事地共存着的。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选择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去生活,去爱与被爱。但这些规则不是义务,是自由又不自由的权利,因为爱而不自由,又最终因为爱与被爱而自由。荷马因为爱坎蒂和他们的儿子,甚至爱他的情敌华力,而不自由地遵循着这处境下的规则,不能告诉他们的儿子他是他的生身父亲而只能以养父的身份存在,只能偶尔与坎蒂偷情而不能被任何人发现。荷马最终放弃这样的生活,回到孤儿院担任医生,他和坎蒂向儿子安琪尔和华立坦白一切,而也正是因为安琪尔和华立也感受到了荷马的爱,也爱荷马,因此理解他的选择,理解他十五年来选择遵循的规则,并最终尊重他的选择,即使这在外人看来荒诞不已的生活状态。 荷马离开孤儿院,离开爱他如父亲般的老院长,甚至甚少再想起他念起他,也知道他心底里对他的最深的期盼,可他爱着坎蒂,心心念念都在这个女孩身上,此后许多年,都与她以及她未婚夫,也是他的好朋友,纠葛在一起。直到老院长去世,他重新回到孤儿院,也将他与坎蒂的事情向安琪尔和华力坦白,他接过老院长为其设计的命运,担任了孤儿院的医生职责。 人不是因为爱而感到温暖,而是因为被爱而感到温暖,但人会因为爱而感到价值。人又会因为温暖或者因为价值,而做出自己的选择,而自愿遵循其中的规则,甘愿放弃着其中的某些自由。因为对于有些人而言,在某些情境下而言,自由并不是最重要的,温暖,或者价值,或者其他的许多东西,更加重要,于是你为着你觉得重要的事情,遵循着其中的规则,即使它可能不合理。 被爱的人是自由的,甚至会自由地肆无忌惮,可能会因此而幸福,而开心,也可能会因此而觉得是另一种束缚,因为人有愧疚之心,人有不忍之心,可人还有自私之心。 爱人的人是勇敢的,也是脆弱而懦弱的,因为太在意,所以不自由,对方的一颦一笑都牵动你的神经,全世界都不如这一个人,你甚至会觉得这辈子,就这一个就够了。可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痛苦的,爱一个不只爱自己一个的人,是更痛苦的吧,放不下,断不了,念着,过着,哭着,闹着,忽然一辈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对于有些人而言,终归是自由自在的灵魂更重要。也许原意的自由和我所说的自由并不是一回事。但我想,如若一段爱情让你感觉到被束缚的时候更多,如若让你觉得你不那么自信,不那么自由,不那么勇敢,也许并不是那么适合。 我还是相信,好的爱情,是彼此尊重,彼此欣赏,彼此成就,发自内心的,感到温暖,也感到价值。
2023-09-06 02:49:241

爱与自由的梵文翻译

爱与自由उओगॡ ॠह इभश चमञसआ
2023-09-06 02:49:511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饱含了作者苏瑞雪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与儿童对话,她理解儿童的心情,了解儿童的无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欢迎阅读。   爱和自由读后感(一)   这个周末,幼儿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就是听孙瑞学老师的讲课。还是第一次这样参与到有这么多家长在一起学习的场面,当时我就挺震惊的,家长们真是为孩子付出了很多u2026u2026   常听家长们提到孙瑞雪的一些教育理念,可很多我还是不太理解的.所以这次的学习我是感触很深的,怎么说呢?真的是受益非浅啊!   我感觉到做为老师的责任很大,不单单是关心孩子而已.还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应该走进孩子内心的世界,才会懂得理解他们.孙老师谈到更多的是给孩子自由,对这种所谓的自由,我感到很惭愧!我总是怕孩子发生这样那样的危险而限制了孩子的某些自由.例如:玩水呀、攀登高物呀,还有很多地方.我想家长们也有同感吧!其实,我们就是没有放开手让孩子去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以后在这方面我将有一个相应的调整.   我也希望家长能和我一样有个更新的认识,我想这些孩子在我们共同的关爱下,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二)   说实话,读这本书之前没有听过孙瑞雪的名字,为什么会买它,也已经忘了。估计是之前历次计划要宝宝的时候,从哪里看到了相关的介绍,一时心血来潮就买了。在我翻开它之前,它已经从这个书架到那个书架,挪了好几次位置,连书脊都有点褪色了。   书里说,宝宝是有精神胚胎的,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宝宝在6岁之前,就会通过自己的各种经验,发展出独立的,追求完美的道德体系和创造力出来。这是我之前不曾想到的,但是思考之后,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人是如此神奇的动物,那么小的宝宝从出生开始,小小的身体就按照神秘而精确的生物钟在生长,他当然也会有天生的精神胚胎,指导他想着完美的目标形成目标和意志力。只是比起尊重宝宝的生理需求来,认识并尊重他的精神需求要困难得多。在这稍纵即逝的6年里,妈妈会有那么多机会不在宝宝身边,如何能够保证宝宝在传统教育的环境里能够不受干扰的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智力呢?于是,我又有点沮丧。   上网搜了一下,卖蒙氏教具的不少,但幼儿园似乎只有两家。一个是孙老师在闵行开的,另外一个是青浦的一个私立蒙特梭利幼儿园,看看他们的网站,感觉更像贵族学校而不是真正的蒙氏幼儿园,哎,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让宝宝自由的成长呢?   爱和自由读后感(三)   自10月3日收到《爱和自由——孙瑞雪儿童教育演讲录》以来,我翻看了其中大部分内容。不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比照。有时这种比照让我很心痛,是愧疚之痛。我对一些教育现象及其本质知道得太迟了。错过了多少教育时机,又造成了多少遗憾!   比如昨晚看到的关于“神游”一节。“神游”指胡思乱想,想的跟做的不一样。这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心里想做某件事,却受到压抑,不敢做,转而去做了另外一件事情,或者只是幻想、胡思乱想。   这样的孩子何其多哉!昨天下午我带心悦去外边玩“钓鱼”游戏(用带磁铁的鱼竿吸水里的带铁的塑料鱼)。有个男孩坐在那里用小鱼网捞鱼。他妈妈看见后迅速过来说,孩子,这鱼是让钓的,不能用手捞。说着,夺下男孩手里的鱼网,把一根鱼竿塞到孩子手里:你看,就这样,用鱼竿钓鱼。那孩子自始至终脸上毫无表情,目光迷离。他的选择权被妈妈的好心剥夺了。他只是想用鱼网尝试一下,却被横加阻止了,而他的妈妈对此毫无知觉。   我们玩了钓鱼以后去荡秋千。一个约5岁的小女孩正在荡,荡得很低。她妈妈显然对此很不满意,就口授“要领”:“宝贝,你把腿往前伸,然后往回缩;再往前伸,往后缩;再往前,再往后u2026u2026”态度生硬,还有点漫不经心。那小女孩听了并没有多大反应,而是看了我们一眼。我感觉她的眼神里有一种难堪。在一个小妹妹面前被妈妈以教训的口气教授荡秋千,一定让她很伤自尊。经过一番指导,她荡得比刚才高一些了。又荡了没几下,她就跳下来走了。她根本没提起兴趣来。这位妈妈跟女儿说话的语气就像一位严厉的体育教练,不像一位母亲,生硬,没有感情,简直不顾及女儿的感受,甚至还因为女儿动作的不协调而嗤嗤笑了一下。而她的爸爸,就在一边玩跑步机,这一切似乎与他无关。   说到父亲,我领着心悦在外面玩,见过好几个父亲,他们根本不管孩子,我是说,不教育孩子。虽然他们和孩子一起出来,但他们不跟孩子交流,不跟孩子一起玩,只是远远地坐在一边看着孩子玩,要么干脆望着别处。好像看孩子只是当妈的事情,他们不需要参与。也许他们认为,当爸爸的只要挣钱养家就够了。我怀疑,这是很多父亲的想法。我真替这样的人难过,他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却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和孩子待在一起。他们没有意识到,父亲在子女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现在生活好多了,但是有多少人真正重视教育呢?   学校里有不少孩子,明显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对很多事情都不懂,没有规矩,不懂节制。他们的家庭背景,恐怕都相似吧。   爱和自由读后感(四)   不仅爱,还要学会爱   这不仅仅是一本给父母看的书。   这应该是一本给所有成年人看的书。它通过揭示儿童成长的秘密,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孩子,由此也真正了解自己。看完这本书,你会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曾有过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以隐秘而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你的人生,尽管它们可能早就沉没在你记忆深处,甚至已被你遗忘。其实,它们一直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你的人生方向。   单就儿童教育方面来看,它完全颠覆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育儿观念,震撼力之强仿佛一条90吨的巨型蓝鲸从父母们面前游过,让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作为一个母亲,早在儿子出生前我就阅读了很多育儿书籍,铃木镇一、哈佛女孩等等。平心而论,这些书都各有出色之处,然而,只有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才被深深触动。假如说其他的育儿书是教育之树的一段树干或一枝一叶,这本书则是树的整个根系,它探索的是人类心灵的最高领域的幸福。   正如书名所写,本书致力于诠释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的理论和大量实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的一些错误理解。而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的高度,纪律、独立、聪明、道德;这些我们期待的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   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行。但这是主观的误区,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把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把握的。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孩子他们需要的爱。   中国有句俗话,打是亲,骂是爱,认为打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父母爱的体现。然而作者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一个经常受训斥或打骂的孩子,其心智发展和正常孩子有极大差别,压力和惧怕使他们对外在事物过于敏感,过分强化对某一事物的感觉,从而影响内在心智的发展。其中一些孩子乍看起来反应很快,甚至常有成人夸他们聪明,然而真实情况是,他们看似灵敏的反应并没经过自己的思维,他们的反应快只是在大人不断的刺激下形成的简单条件反射,就像生物学家所说的一吹哨子,狗就吃饭一样。   这种表面看上去聪明的孩子其实根本没有创造力,他们调动全部身心用来学会的只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在强大的成人面前,孩子只能是弱者,他们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这一弊病往往在他们长大后才暴露出来,到那时成人可能会说:多聪明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学习。然而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他们的思维被人为干扰和打乱了,他们的注重力和意志力早已无法集中到学习或任何一件需要持续努力的事情上。   对爱的另一个错误理解是过分呵护,它与打骂正好形成截然相反却殊途同归的两极。过分呵护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在这种呵护下,父母总是怕孩子弄脏或碰到危险,父母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打滚或拿任何易碎的物品,他们的嘴巴永远在喋喋不休两个字不行。被剥夺了成长的经验后,这样的孩子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胆小,不具备独立人格。到了那时,成人又开始指责孩子,殊不知这正是他们自己种下的恶果。   请记住书中的这段话: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自得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爱和自由读后感(五)   家有小儿,常因不知与孩子如何共处,对孩子的一些的“不当行为”不知如何引导,而感到为难。   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后,才认识到只有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有了充分了解的后,才能和孩子更科学更好地相处。   这本书有几个理念让人记忆犹新:   很多父母都说要教孩子,好像孩子的整个智力发展要依靠成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己感觉形成自己的理性。教孩子时,必须最大限度的减少教育者的积极干预,过多干预式的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孩子每一个生命阶段都不是空白的,他有着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u2026u2026   全本书提倡的是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本着尊重生命的自然发展规律,相信儿童的每一个生命成长的阶段发展,用爱和自由与孩子互动。   孙瑞雪告诫父母们:你需要停下来看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孩子。   让孩子学会独处——   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以往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认为,儿童时时刻刻都要有人盯着,他们不能有自己的空间,因为那样危险。但实际上,到了一定年龄的儿童,独处的时候,正好是自我创造的一个过程,所以儿童独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定的时间。   让孩子学会自己探索——   我们成长的经验中,总有老师把过程告诉我们,把现成的答案告诉我们,这个过程就是被灌输的过程。我们没有发现的喜悦,没有探索的快乐,没有获得答案的成就感。把发现的权力和惊喜,还给儿童。让他们自己却发现鞋穿反了,自己想办法打开包装袋,因为他们必然能发现!   让孩子学会分享,而非抱怨——   我们痛苦也罢,幸福也罢,都有一个愿望,就是与他人分享。跟别人分享,不是宣泄,抱怨。我们需要在成长中练习分享,这样我们才不会去宣泄。我们可以通过分享,来达到心理和心灵的连接,而非一体化,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舒服,才会愉悦。   爱和自由读后感(六)   这是第一本让我这么靠近儿童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关于儿童内心世界的种种,从书中的每个事例中都能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些孩子们的生命状态,能看到在爱和自由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儿童的专注和认真,能看到在成人们以“爱”的名义压制下的儿童的痛苦和无助,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看见过但却真实存在的儿童心理。   从书中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真正爱孩子,就做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者、服务者,没有毁灭,没有必须,让孩子自己的想法、语言、动作得到释放,这些行为无关对错,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我们只需要保护这些纯粹的天分,而非去干涉儿童的本性。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都已然蜕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整体,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思想动作,自己的存活方式,我们爱他们,爱的是当下的他们,而不是把我们思想里所认为的“为孩子好”强加给他们。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他是自然的一部分,希望不要让儿童的天分在我们的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每个孩子的本性都是自然而生,而成人所谓的道德理论对错与孩子本身并没什么关系,但成人却时常拿着自己的经验去干涉孩子的自然秉性,而没有人想着让孩子去做他自己,成人们大概都不觉得孩子也是有感知力、创造力、有自己思想的独立的人。   不过只说要给孩子爱和自由很简单,要做到确实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毕竟都是在中国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我们大都被传统的教育文化所局限,那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大多时候没办法真正做到给孩子爱,我们大都以为管教孩子那就是爱,强制孩子学各种知识那就是爱,甚至打骂都变为爱的表达u2026u2026没有谁去在意孩子的内在需求和想法。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也是其中之一,用着强压管制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弟弟妹妹,我一直认为他们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是该说教他们才会变的更好,看这本书我边读边内疚我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现在我有必要向我的弟弟妹妹深深地道个歉,我愿此刻开始用我满满的爱和温暖补偿他们!   也有很多家长打着爱的名义让孩子学习好一点,学的多一点,是为孩子好吗?还是满足成人的虚荣心呢?在外人面前说:看啊,这就是我的孩子,他懂得那么多知识,他多棒啊!是真的棒吗?如果孩子成绩差一点,或者某方面不如其他孩子,有些家长就开始念叨了:你看人家那孩子怎么就那么优秀u2026u2026我从小就有一个对手,而且是我永远也比不上的对手,就是“人家那孩子”。其实孩子不用每件事都比别人做得好,他可以没那么棒!孩子并没什么错,他就是他自己。   给孩子足够多的自由,才能让孩子最大限度的了解一切事物的规律,孩子才有机会深入的去认知,这就是充分发展潜能的自由!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里: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因为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纪律。   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纪律,就是听爸妈或者老师的话,很乖很安静地坐在那里。其实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自发的约定一些规则并且很好的遵守它,但这些规则都必须是和儿童的内在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与同伴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幼儿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对待孩子最好的态度就是让孩子按照自然的状态去发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理解,让孩子能在自由中发现规则,他们会自然的把规则带进自己的生活里,在自然中与生活和平相处。这时候规则对孩子来说大概不是一个约束,是大家一起建立起来的平等基础。   曾经在微博中看到过一个故事,在一所幼儿园里,老师在和孩子玩扔球的游戏,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这时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于是老师就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这个故事一直记在我心里,看过之后心疼了很久,心疼故事里的那个孩子。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拯救那些在被成人各种压制的孩子,在这个环境里,孩子有什么错?爱、自由、规则、平等,在这里孩子什么都没有,长大后让他怎么做一个平等的正常的人。真心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的成长。   我们要真正的学会爱,就要先放下心中的假设和期待。没有你的预料,事情按照它的发展轨道去发展,不要在孩子还没摔倒的时候,你就一下把孩子抱到一个安全区域去,并吵骂他不让他去危险的地方玩。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用生命去感知,知道孩子的内在想法,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爱,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健全的成长。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   作为一名刚刚踏进幼教领域的工作者,遇见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大的幸运,它让我得到的不仅是固有观念的转化,更多的是让学会了该如何去爱。爱你如是,非我所愿。   爱和自由读后感(七)   近些天,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爱与自由》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教育观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论,所谓的“精神坯胎”是说,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一瞬间,内在就有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的发展,指导儿童该去抓什么,摸什么u2026u2026这种观点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基于这种观点,儿童的成长不需要大人灌输什么新内容,而只需要为儿童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掌握语言的过程,就不难看出,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岁前,儿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语言,在这个过程无需大人为孩子专设课程,儿童便能在周围充斥的语言声音中自行掌握语言,可见,儿童是自我发展的。而这种自我发展基于感觉之上,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我很赞赏这本书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个与中国大陆“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似乎完全相悖,“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教育观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该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么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错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通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通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自我教育,家长和老师只是观察者,引导者,能够让孩子在自由中自己找到纪律和约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规则。这个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网上现在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热,家长们热衷于送孩子们上数学班,音乐班,大大小小的教学机构都高悬蒙氏的金字招牌。转也赶过潮流去上过几期早教课,当时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当然现在也不是很了解。对当时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缭乱的教具。我觉的现在中国的早教机构已经把蒙氏教育当成是万能的,已经有些脱离了爱和自由的原则。我们带孩子去早教班的时候征得他们的同意了吗,当他们不愿意的时候我们遵从他们的意愿了吗?我想答案是没有。我们应该坐下来好好反省,我们带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还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多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绘画能力。    我精心推荐
2023-09-06 02:49:591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该怎样平衡爱和自由呢?

爱与被爱是一个孩子高自尊和价值感的来源,父母越是纯粹地爱着孩子,越是能够无条件去欣赏孩子,这个孩子就越有内在的力量,去向着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2023-09-06 02:50:085

爱与自由上一句是什么

一生所求,爱与自由。相关语录:1、别对浪子啰嗦,他习惯了洒脱。2、天晴了,雨停了,风暖了,他也走了。3、何必为他找那么多的借口,不爱就是不爱。4、有没有可能让我放下关于你的所有,别让我再为你心痛至今。5、心情不好一个人,想诉说,却找不到懂我的,不懂我的人说了又怎样。6、暖阳刺眼,情话伤心。7、美好的过去都变成了回忆。8、明知有些问题没有答案又何必去问,为难了别人,苦了自己。9、脸上的微笑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感受得到!
2023-09-06 02:50:571

如何看待爱情和自由的关系

尽兴就好
2023-09-06 02:51:1610

qq签名一生所求:爱与自由是什么意思

就是我这一生没有什么可以牵绊我的,活的潇潇洒洒、
2023-09-06 02:51:454

《小瞬间》:关于爱与自由的心理笔记

近日,观止读书会以“关于爱与自由的心理笔记”为主题,在各大社群进行了《小瞬间》这本书的线上读书会分享活动,共有1500余位会员参与,反响热烈。 “有时一道深渊隔开星期二和星期三,而二十六年会转瞬即逝。时间不是直线,它甚于迷宫,如果紧贴在墙上的某个地方,你会听到匆忙的脚步声和语音,你会听到自己从墙的另一边走过。”--瑞典诗人托马斯· 特朗斯特罗姆 时间的确不是直线,也不是匀速前进的。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起决定性作用的瞬间,在那些微小时刻中,命运为我们填上了各自生命的底色。 记忆也是基于瞬间开展的。 没有一个人的记忆是时间忠实的记录。 我们记住一些瞬间、遗忘一些瞬间,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将瞬间串联成了自己的生命故事。 人作为渺小的意志,在宏大的不可知面前,能够找到存在感的方式之一,就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过程,去验证自己的个人化的真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理是极度主观的。 那些能够彼此共鸣的灵魂,因为写作和阅读,在一些相互不知道的时刻,发生了真切的精神的连接,这种有连接的体验发生的瞬间,能够安慰到因为存在而体验着生命本质的孤独的个体们。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认为:“钱庄关于爱与自由的心理笔记,以《小瞬间》为名出版,值得祝贺,也值得一个人静下心来阅读。阅读每一篇小文,会带给人思考、智慧和直面内心的勇气。”
2023-09-06 02:52:271

爱与自由仍可期是什么意思

爱与自由仍可期意思是爱与自由中最容易被曲解的三大误区,我们还是先从爱是什么说起吧,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的定义无数,就如爱,是不计回报的付出,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是不带腻的,坚持,不含诱惑的深情。记住,共事,整体,得到快乐等等等等都很经典,我今天想向大家介绍的事,少有人走的路中对爱的定义,爱是一种帮助自己和对方完善和成长的意愿和行动。
2023-09-06 02:52:341

大多数家长是否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呢?

大多数的就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的
2023-09-06 02:52:4312

爱与自由的理解

爱是一种帮助自己和对方完善和成长的意愿和行动,这个定义和我们明确了,爱是自我完善,爱是自由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爱的本质是成长,是自尊,自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付出真爱的人,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爱是勇气,是付出心力,是有意愿而产生的,行动。让我们能够承担风雨,彼此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所以我们给的自由是还给孩子自主的权利,真正的自由,是孩子通过自觉自律,能为自己负起责任得来的。这是自由的两个层次,爱与自由理念展现的美好愿景,硬座多在育儿路上追寻的家长心生向往。然而,我们家长大多从未感受过无条件的爱和自由的滋味,不理解,无条件的核心。
2023-09-06 02:54:181

爱与自由能兼得吗?

这个貌似也是可以的,只要有一个和你兴趣相投的人,你们两个人玩的来就好啦。
2023-09-06 02:54:367

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求出处和详细解释

2013年父亲节,高晓松收到来自女儿的祝福,当时5岁的女儿亲手绘制的“全家福”照片,高晓松把这幅画和女儿的照片一起发到了微博里。微博内容:谢谢女儿亲手做的第一件父亲节礼物。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2023-09-06 02:55:245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800字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800字1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经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我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明白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所以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呢?但经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身受感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我肩上的职责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欢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欢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800字2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叫做《爱和自由》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细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明白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境,感知儿童的苦难。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应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自我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本事”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自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   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能够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我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   读了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发现,原先作为教师,我是那么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缺乏对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从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听学生的心声,而不是急于批判学生。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聆听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爱!   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本事,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本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做人。”经过阅读《爱和自由》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同时,也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教育好一个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用我们火热的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期望的火花,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学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地成长!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800字3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可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以前有位姐姐带着自我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教师!”“教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教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教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光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教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教师和孩子在玩扔球,教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之后是孩子把球扔给教师,结果,教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教师想:这回教师没话说了吧!之后,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教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样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我,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欢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欢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应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800字4   从走进爱如是的那一天起,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冲击。有些是来自这个团队彼此间用爱来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精神,但更多的是因为那些可爱的宝贝们!   刚进园,我只是一名陌生人。我对爱如是和爱如是的宝贝们感到陌生,有好奇,但也有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我相信宝贝们对我同样有着这样的陌生感和其他感觉,而这些感觉应该还会比较强烈吧。所以,我不敢太靠近他们,怕一不小心就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他们。但由于人员需要,某些地方需要我,我就只好保持一定距离的观察着宝贝们的自主工作,看着他们完全的享受着一切资源,我脑海里浮现出了我在杭州工作的情景。在杭一年,很多规则和操作都与爱如是有所不同,甚至是完全相悖的,但有一个大规则是相同的: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环境。本着这样的其实在我内心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去注意着宝贝们的行动,然后我看到一位大宝贝踩到工作架上向窗户口探身,我直觉的反应上前抱住宝贝的身体往下拉,并说着这样很危险之类的话,当然,宝贝很抗拒我这样的行为。她对我说的话的意思是请不要随意动我的身体。听到这话,我当下也明白了,我越界了。肢体的接触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我此刻和宝贝们还是如此的陌生,还没有走到能随意碰触彼此身体的那一步;宝贝的清晰表达让我一下就看到了她内心的力量,也让我了解了她自己内心是很清楚的,她并不需要我这样的方式去提醒她。我的反射性行为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但在这样的一个互动中,我也看到了作为成人的我们的强势,在面对孩子时,我们太习惯于一种给予的姿态,总是在扮演“我才是正确的”,孩子必须去改正一些我们成人不能接受的行为,太多太多的限制被放在了孩子身上,也有太多太多的限制放在了我们自己身上。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800字5   自从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教育理念,让我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有好大的触动之处。   我相信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里面来上课,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觉得《爱和自由》详细进述了蒙氏教育知识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怎么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还应该怎样去处理他们的表现。   孙瑞雪老师从中认为:孩子6岁前,他们的自我成长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但是我们成更多的就是给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还说了在6岁之前我们要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快乐,孩子也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反变得毫没有组织与纪律,反而让他们自由到极致了,也变得自律与顺从老师的话了。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识的是真理也不会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理论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也同时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一些错误理解。书上写了《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高度、纪律、独立、智慧、道德……这些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和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   但是我感觉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是主观误区,俗话说:“美国心里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我们孩子他们所需要的爱。”   同时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孩子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提供,接受这个观念,像发生一场内在革命,也意味我们会因自卑、压抑而感到产生自大。其实儿童弱小,他内在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800字6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作者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赞同的。这本书里的“爱”和“自由”中首先爱孩子我们身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家长更是爱自己的孩子。但爱不是溺爱,也不是盲目的爱,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是理解的。其次是自由,自由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控制他让他去完成承认心里认为的自由。爱和自由密不可分。   我们成人总是觉得爱孩子,就是去管他,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和做事。因为有了这个想法才“干涉”的太多,总认为孩子就是孩子,我们总是让孩子去认真的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其实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之前我认为自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它不能和纪律自律相提并论。但是读了这本书,再去结合我和孩子相处的经历,我深受感触。我认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一定不能去“把控”孩子,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而且他所有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我们要试图去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   第二,我们要细心去观察孩子,倾听和沟通是最有效的了解他们的方式,和孩子成为好朋友,这样的相处也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我们也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第三,成人的榜样作用,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我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很重要,他们会潜意识的去学习和模仿。作为老师来说,我觉得我身上的担子很重,但是也必须要去肩负。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将满满的爱给孩子,同时,也要将自由还给孩子们,对待他们要多些引导、宽容和理解,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
2023-09-06 02:55:591

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是啥意思

1、这句话意思是你一辈子生活在温暖的世界里,满眼看到的都是善良纯洁。心中充满爱,对自由有所向往。2、这句话出自《高晓松写给女儿》。当时父亲节,高晓松收到女儿手绘的全家福照片,十分感动。于是把这幅画和女儿的照片一并晒到了某平台,受到广大网友围观!
2023-09-06 02:56:121

不舍爱与自由的意思是什么

1、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一辈子生活在温暖的世界里,满眼看到的都是善良纯洁。心中充满爱,对自由有所向往。2、这句话出自《高晓松写给女儿》。当时父亲节,高晓松收到女儿手绘的全家福照片,十分感动。于是把这幅画和女儿的照片一并晒到了某平台,受到广大网友围观!
2023-09-06 02:56:191

爱与自由你与温暖?这句话英文怎麼说

Love and freedom, you and warmth
2023-09-06 02:56:261

爱和自由读后感5篇600字

《爱与自由》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认识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但真正贯穿在自己的 教育 教学中,及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中,还需要自己能灵活地处理好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爱和自由 读后感 1 近些天,翻阅了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让我明白了,爱孩子就要给他充分的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的。 《爱与自由》的一个最具有颠覆性教育观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论,所谓的“精神坯胎”是说,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一瞬间,内在就有了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将在 儿童 一出生就指导儿童的发展,指导儿童该去抓什么,摸什么……这种观点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 基于这种观点,儿童的成长不需要大人灌输什么新内容,而只需要为儿童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掌握语言的过程,就不难看出,环境对儿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岁前,儿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语言,在这个过程无需大人为孩子专设课程,儿童便能在周围充斥的语言声音中自行掌握语言,可见,儿童是自我发展的。而这种自我发展基于感觉之上,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我很赞赏这本书的观点:“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个与中国大陆“知识至上”的教育观念似乎完全相悖,“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灌输知识,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殊不知这种完全违背儿童内在成长规律的教育观念,正在吞噬着孩子的心智。 爱和自由读后感2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 方法 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 经验 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爱和自由读后感3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曾经有位姐姐带着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祝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爱和自由读后感4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爱和自由读后感5 我们给孩子的到底是“爱”还是“枷锁”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想应该常常都是我们大人以为是满满的“爱”,但对孩子来说可能剥夺了他的自由。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蒙氏教育的核心——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出彩,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想开阔、自信、 记忆力 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许多家长会有错觉: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他),但在作者看来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候又会对孩子冷漠态度,这样在孩子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爱和自由读后感5篇600字相关 文章 : ★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6篇 ★ 爱与自由读后感范文5篇 ★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5篇 ★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800字5篇 ★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5篇 ★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5篇 ★ 《爱和自由》读后感1500字优秀作文5篇 ★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800字 ★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2000字作文 ★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1000字
2023-09-06 02:56:341

“爱与自由相悖。”是什么意思啊

爱意味着责任
2023-09-06 02:56:422

求托尔斯泰有关爱与自由的名言

找找他的 新月集
2023-09-06 02:56:514

爱与自由三七分繁体字

拯救--孙楠的
2023-09-06 02:57:133

一生所求,不过爱与自由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着什么呢? 想要经济独立,小有资产;想要丰富的精神世界;想要一段爱情,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就是,想要一个可以陪伴一生的爱人。 这听上去可能会很庸俗,可我们本就是茫茫世界中的一个小小个体,我们所追求的,所热爱的就是这么简单,也这么难得。 如此平凡而又伟大的我们,一生追求的就是爱和自由。 是的,我甘于平凡,我想要的,我现在所努力追求的,无非如此。 你也是吗? 愿每一个你都能早日收获一份爱,两份自由。 如此,足矣。
2023-09-06 02:57:271

求关于爱情与自由的古诗词

1、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2、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情为探看。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5、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澜珊处。 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8、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9、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023-09-06 02:57:385

自由与爱情哪个更重要?能不能兼得?

爱情更重要,我觉得两个不能兼得,想要拥有爱情就可能会失去自由,因为爱情对一个人是有一定约束的。
2023-09-06 02:57:568

敬爱与自由的前一句

前一句是,愿此生尽兴。愿你此生尽兴,敬爱与自由的散文感慨,人生只有一次,做自己想做的事,潇洒自由地活下去,以前,觉得尽兴是很简单的事情,现在,觉得尽兴是很难很难的事,首先,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长很难有让自己倍感兴趣的人或事了,其次,即使有让自己非常有兴趣的人或事,在这忙忙碌碌的浮躁俗世,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也很难有时间和空间去深入接触和研究,再次,即使有时间和空间深入接触和研究了,也很有可能你最终发现自己始终无法全情投入,更别说尽兴了,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尽兴”其实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比如勇气、比如智慧、比如运气等等,有多少人可以自信地说,我这一生活出了自己最想要的样子呢,但我觉得可贵的是,你永远在为活出自己最想要的样子而努力着。
2023-09-06 02:58:341

“爱与自由”是怎样伤害了孩子

不会伤害孩子的!
2023-09-06 03:0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