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基本原理?

2023-09-18 06:10:52
TAG: 讲话
共1条回复
大鱼炖火锅
《讲话》主要阐明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论述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

相关推荐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主要是什么?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为德文,此处只有英文和译文)  Frederick Engels :  "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 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 He had been left alone for scarcely two minutes, and when we came back we found him in his armchair, peacefully gone to sleep-but forever.  "An immeasurable loss has been sustained both by the militant proletariat of Europe and America, and by historical science, in the death of this man. The gap that has been left by the departure of this mighty spirit will soon enough make itself felt.  "Just as Darwin discovere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organic nature, so Marx discovere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the simple fact, hitherto concealed by an overgrowth of ideology, that mankind must first of all eat, drink, have shelter and clothing, before it can pursue politics, science, art, religion, etc.; that therefore the production of the immediate material means of subsistence and consequently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tained by a given people or during a given epoch form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the state institutions, the legal conceptions, art, and even the ideas on religion, of the people concerned have been evolved, and in the light of which they must, therefore, be explained, instead of vice versa, as had hitherto been the case.  "But that is not all. Marx also discovered the special law of motion governing the present-day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bourgeois society that this mode of production has created. The discovery of surplus value suddenly threw light on the problem, in trying to solve which all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of both bourgeois economists and socialist critics, had been groping in the dark.  "Two such discoveries would be enough for one lifetime. Happy the man to whom it is granted to make even one such discovery. But in every single field which Marx investigated -- and he investigated very many fields, none of them superficially -- in every field, even in that of mathematics, he made independent discoveries.  "Such was the man of science. But this was not even half the man. Science was for Marx a historically dynamic, revolutionary force. However great the joy with which he welcomed a new discovery in some theoretical science whose practical application perhaps it was as yet quite impossible to envisage, he experienced quite another kind of joy when the discovery involved immediate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industry and 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general. For example, he followed close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overies made in the field of electricity and recently those of Marcel Deprez.  "For Marx was before all else a revolutionist. His real mission in life was to contribute, in one way or another, to the overthrow of capitalist society and of the state institutions which it had brought into be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liberation of the modern proletariat, which he was the first to make conscious of its own position and its needs, conscious of the conditions of its emancipation. Fighting was his element. And he fought with a passion, a tenacity and a success such as few could rival. His work on the first Rheinische Zeitung (1842), the Paris Vorw?rts! (1844), Br?sseler Deutsche Zeitung (1847), the Neue Rheinische Zeitung (1848-49), the New York Tribune (1852-61), and in addition to these a host of militant pamphlets, work in organisations in Paris, Brussels and London, and finally, crowning all, the formation of the great 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 -- this was indeed an achievement of which its founder might well have been proud even if he had done nothing else.  "And, consequently, Marx was the best-hated and most calumniated man of his time. Governments, both absolutist and republican, deported him from their territories. Bourgeois, whether conservative or ultra-democratic, vied with one another in heaping slanders upon him. All this he brushed aside as though it were cobweb, ignoring it, answering only when extreme necessity compelled him. And he died beloved, revered and mourned by millions of revolutionary fellow-workers -- from the mines of Siberia to California, in all parts of Europe and America -- and I make bold to say that though he may have had many opponents he had hardly one personal enemy.  "His name will endure through the ages, and so also will his work!"  主讲:恩格斯  时间:1883年3月17日  地点:伦敦海格特公墓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u2022德普勒的发现396。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214,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397,《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221,《新莱茵报》(1848—1849年)222,《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227,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193,——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2023-09-06 14:40:24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各段大意

多关注活人吧
2023-09-06 14:40:32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写作背景,内容简介,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一生给予了热情赞扬,对这位伟人毕生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做出崇高评价。  一、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4日,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在伦敦与世长辞,享年65岁。马克思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的逝世在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中引起巨大的悲痛。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安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恩格斯等马克思生前的战友、同志和亲人朋友参加了葬礼并向马克思的遗体献了花圈,随后恩格斯发表了这篇不朽的讲话。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地区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1842年,24岁的马克思移居科伦,任《莱茵报》主编。他深入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充分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订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伦敦领导创立了第一国际,从而奠定了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组织基础。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出《资本论》这部光辉的科学巨著,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长达40多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形成了最亲密、最崇高的革命友谊。列宁曾经充满激情地盛赞这种友谊,他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正是这种伟大的友谊,决定了只有恩格斯才最了解马克思和他的思想,才最有资格、最能科学地评价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实践。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当时是用英文发表的,后来以德文刊登在1883年3月2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标题是编者加的。  二、内容介绍  恩格斯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伟大一生。他指出,作为科学家,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中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作为革命家,他毕生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  1.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正是这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一个社会的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而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和宗教观念等,则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来解释,而不是相反。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而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整个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恩格斯把这个历史规律的发现归功于马克思。恩格斯写道:“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分为购买物质生产资料的部分和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前者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改变物质生产资料的形态,其本身的价值并不增加。而后者即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则可以生产出一个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所以马克思称前者为不变资本,后者为可变资本。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之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了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马克思称其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恩格斯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他还指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2.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国际工人协会,后通称第一国际,是无产阶级第一个国际性的革命联合组织。1864年9月28日,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成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并选出了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被选入临时中央委员会,在10月5日临时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又被选入负责起草协会纲领性文件的小委员会。小委员会的最初几次会议在马克思缺席的情况下提出一份文件。这个文件受到马克思及其他委员的批评。因此,小委员会委托马克思完成文件起草工作,于是他在10月21日至27日之间用英文拟定了《协会成立宣言》和《协会临时章程》。这两个文件于10月27日得到小委员会的赞同,同年11月1日被临时中央委员会一致通过。依据临时章程临时中央委员会被确认为领导机关,后改称国际总委员会。马克思是国际工人协会名副其实的创立者和实际的领导者。恩格斯指出,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一生各种革命活动的顶峰,“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  3.关于马克思的其他贡献  《讲话》还列举了马克思的其他革命贡献。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不仅在理论上有两大科学发现,而且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重要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因此,马克思对于科学中的任何重大发现都会感到非常高兴,比如他密切关注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在去世前不久,马克思还在密切关注法国物理学家马塞尔·德普勒成功进行远距离输电实验的报道。  《讲话》历数了马克思所进行的各种革命活动。恩格斯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一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正是马克思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的解放条件。不仅如此,马克思还用手中的笔向旧世界宣战。1842年马克思曾经作为《莱茵报》的主笔和主编,挺身捍卫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写下了大量的辩论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44年9月起,马克思开始为法国巴黎《前进报》撰稿,尖锐地抨击普鲁士专制制度和反动政策,积极支持西里西亚的工人起义,并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宣传。1847年马克思曾在《德意志—布鲁塞尔报》工作,并发表了许多文章,分析了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各国的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思想,宣传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1848年4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法国巴黎来到德国科隆,创办了政治性日报《新莱茵报》。该报实际上成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在1848年革命中对德国乃至欧洲的工人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是马克思为之撰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家报纸,他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声援包括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讲话》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一生、科学贡献和崇高品格,成为人们研究马克思的生平、事业和历史贡献的重要文献,激励着人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奋斗。  《讲话》发表后,被译成各种文字,广泛流传,影响巨大。讲话曾多次被译成中文,其中有1930年3月上海《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发表的致平的中译文,1933年5月4日《大公报》副刊《世界思潮》第36期发表的林风的中译文,1939年3月8日延安《解放》周刊第66期发表的黎平、石巍的中译文。20世纪60年代以来,《讲话》被收入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成为中学生的必读教材。《讲话》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踏上人生新的征程。今天,重读这篇《讲话》,仍然可以从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讲话》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恩格斯在讲话中指出,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人类今天即便不是“在黑暗中摸索”,也不可能在整体上达到目前的水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为它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理论变成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马克思以毕生精力创立科学理论,不是为了把它束之高阁、藏之名山,而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使之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主义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实践证明,160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学习《讲话》,就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为我们的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讲话》高度赞美了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而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光辉风范。《共产党宣言》问世时,马克思才30岁,恩格斯28岁,两个热血青年就立下了改造旧世界、解放全人类的豪情壮志。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他们为实现这个伟大的革命理想,殚精竭虑,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冒着生命危险,为无产阶级战斗不息。这种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唤人觉醒、催人奋进,鼓舞了千百万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斗的号角。在我们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也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在共产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矢志不渝,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彪炳史册。革命先驱李大钊面对绞刑架,发出了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豪迈誓言。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所以能够威武不屈,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矢志不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许许多多共产党员所以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都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学习《讲话》,就要学习革命导师以及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钢铁意志,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并为此奋斗终生。  《讲话》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生命的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正像恩格斯在《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为了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他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家精神,面对敌人的诽谤、诅咒和驱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页)而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目光远大,襟怀坦荡,高风亮节,赢得了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和爱戴。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他热情关注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并都有独到的发现。马克思的伟大至今为人们所怀念,1999年他被英国广播公司评为人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品格和科学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讲话》,就要努力学习马克思的伟大品格和科学思想,加强党性修养,锻炼意志品质,提升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增长才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2023-09-06 14:40:53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写作背景,内容简介,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一生给予了热情赞扬,对这...
2023-09-06 14:41:00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主旨是什么?

主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文脉:文章开头先是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用两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一句,极言损失之大。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首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作者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其次,作者认为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对于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最后一句总结全文,马克思的事业和英名将永垂不朽。马克思的介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社会学三巨头之一、千年第一思想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经济理论方面而言,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伟大的著作——《资本论》 ,而在新世纪,我们将迎来“保卫《资本论》”时代。
2023-09-06 14:41:09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心思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基本介绍 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安葬于伦敦马克思墓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仪上发表的讲话。恩格斯用英语发表的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马克思的贡献 马克思哲学 一般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在他所处的时代并没有绝对的影响力;但就在他过世几年后的19世纪末,随着资产阶级世界的普遍危机的加剧,马克思哲学迅速的传遍各地。社会主义成为欧洲先进国家政经改革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借由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创立的苏联的大力传播达到了巅峰。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和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其国家或政党的意识形态,如古巴、尼泊尔共产党、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法国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葡萄牙共产党、希腊共产党等等。
2023-09-06 14:41:16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悼词的结构与内容有什么特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第二节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总写马克思一生的重大贡献,是先实践,后理论;后面五节内容详细交代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贡献,是先理论,后实践.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总说不难理解,因为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最主要的是在于他的一系列的革命实践活动,“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为什么分说时又采取了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呢?那么是否可提出这样的疑问:详写部分说明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那么总写时不需要体现这种道理吗?这显然是不对的.那么是不是恩格斯安排有误呢?我们认为不但不是,而且这种安排还体现了恩格斯很深的用意.就文章主体部分来看,如果还是先写实践方面,后写理论方面,那么就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马克思在实践方面的贡献和理论方面的建树似乎没有多大关系,而且读者也弄不清马克思为什么能在实践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前面已经说过,突出马克思实践方面的巨大贡献是作者评价马克思一生成就的着眼点.基于这一点,作者就必须向人们交代清楚马克思为什么会在实践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个原因就是马克思在理论上的非凡的建树.这样一来,不仅原因交代清楚了,也顺势交代清楚了马克思在理论上的建树和实践方面的贡献的关系,从而达到真正全面地评价马克思一生贡献的目的. 文章特点 结构: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情感:含蓄深沉 本文是一篇悼词,但不是普通悼词,是一位革命家对另一位革命家的悼念.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好朋友,面对他的逝世,沉痛悲伤再所难免.但是作为无产阶级的 革命战友,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他把悲痛体现得含蓄而深沉,努力用对马克思思想和事业的赞颂来鼓舞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继续英勇战斗,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2023-09-06 14:41:23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写作原因与对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写作原因是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哀悼,写作的对象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地上发表的讲话,它的写作原因是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哀悼,写作的对象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恩格斯用英语发表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2023-09-06 14:41:321

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疑难解析

  1、文中怎样运用过渡,达到行文绵的艺术效果?   这篇悼词篇幅虽不长,但意思转折较多,上下文之间十分注意过渡,并且过渡方式灵活,除了在大层次之间加进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外,主要是用语句过渡。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加进承递性语句。如第③、④段之间的不仅如此,第⑥、⑦段间的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⑦、⑧段之间的正因为这样等。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采用自然过渡形式。如第①、②段之间用这个人的逝世过渡,第②、③段之间用正像过渡,第④、⑤段之间用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过渡。这些过渡语句使文章内在逻辑关系严密。   2、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如何理解空白一词的深层含义?   联系语境。上文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就是马克思身后的空白。前面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达到的境界别人是达不到的。这个损失不但不可以估量,而且无法弥补。历史唯物主义是承认杰出的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马克思的贡献和作用,就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3、在评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时,作者说豁然开朗,而说以前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试揣摩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这两个短语蕴含的意义。   这是两个比喻性短语。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资产阶级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来剥削工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对此虽也作过研究,但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顺应自然的、永恒的。这是因为他们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可能发现真理,不可能正确解释这个问题,所以作者说他们是在黑暗中摸索。相反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学说彻底地否定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的说法,所以作者用了豁然开朗这个词。这样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从而热情地赞颂了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的意义。   4、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为什么用达尔文的发现来比马克思的发现?   在轻视科学的人看来,好像达尔文的发现低得多,马克思的发现高得多,其实马克思主义是高度重视自然科学的,恩格斯评价达尔文的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在马克思主义者眼里,达尔文是非常崇高的,拿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正是对历史唯物论的高度评价。   5、如何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出的敌人,即因私仇而结下的敌人。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为人无懈可击。又因为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做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因阶级利益冲突结下的,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文中的这句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扬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   6、文中第3段是一个长句子,应怎样把握?其中从而一词如何理解?   对于这样的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较多的复杂长句,应首先去枝叶,找主干。以冒号为分水岭将句子一分为二,很容易就会找到句子的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一样是修饰部分,即简单事实是同位语,冒号以后的文字是在解说马克思所发现的规律,用的`是多重复句。很显然这一段讲的是:马克思发现了历史规律,即物质决定意识。我们通过分析关联词语,研究逻辑推理过程,来理解这个复句。复句的第一层用了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构成条件关系来表达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观点;第二层用所以、从而来揭示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因果关系,阐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第三层,则用而这一表示对比的联合复句阐述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可见这三层之间第一层是第二、三层推理的出发点,第二层既是第一层的推论又是第三层的依据。   理解从而须从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这一句着手,人们要吃、喝、住、穿,当然必须从事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恩格斯只说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强调生产活动的必要性。我们知道除了生活资料的生产,还有生产资料的生产。要从事生活资料的生产,就必须有生产资料,因此,生产资料的生产又成为一个生产部门。要发展生产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生产关系发展。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这样就可理解从而二字所隐含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7、第七段作者运用哪些词语赞颂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表现?这些词语分别写出了马克思的什么表现?   点拨:运用的词语有得心应手、热烈顽强、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很少见等词。得心应手表现了马克思高超的斗争艺术;热烈顽强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满腔热情表现了马克思对革命事业的爱;坚韧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光辉品质,不屈服,不放弃,是爱的升华和深化;这些词语由表达热情到表达行为再到表达结果,层层递进,词语顺序不可颠倒。很少见是对上述诸方面的概括。第一国际的建立,是《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的伟大实践,是无产阶级团结起来进行最后斗争实现共产主义的真正起点,所以作者特别颂扬这一点。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让步性的假设复句,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成果引以自豪。这些描写性的词句,极其生动地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贡献。如果不用这些描写性的词句,即使用更多的笔墨,也不能收到动人的效果。   8、朗读第一段,找出表现恩格斯痛悼感情的词语。   点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永远地睡着都是讳饰,而且把沉痛的感情用宁静的口吻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强力压抑后的悲痛,就更见悲痛了,古语说得好:大悲无泪。这些词语同时也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深刻理解,在马克思临终前一段时间,已经失掉了工作能力,即使活下来,对有很重要工作要做而且把这份工作、这项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的马克思来说,是一种更深的痛苦,不如平静、从容地离去。以上这些词语也体现了恩格斯对革命战友的理解。
2023-09-06 14:41:44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1 1883年,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停止思考了。马克思生前的挚友、学生以及亲属都来到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将他与其夫人合葬在一起,为他举行了简朴而又庄严的葬礼。在葬礼上,恩格斯以极其悲痛与无比崇敬的心情发表了这篇演说。 作为马克思生前的挚友,可以说,恩格斯是最了解马克思的一个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别人难以体会的,也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在这篇演讲中,恩格斯并没有直接陈述悲痛的字眼,而是用平常的话语来打动听众,让人信服,他所作出的一切评价都是真实客观的。马克思的逝世对世界无产阶级人民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恩格斯把他的贡献与达尔文对于有机物的发展规律相比较,说明了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巨大的。恩格斯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一生的两大发展,除此以外,他还对科学领域的极其关心。马克思的贡献是伟大的,同时恩格斯也对马克思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肯定,形象而生动地表述了马克思生前的为人,“他或许有很多敌人,可不见得有一个私敌”,让听众了解到马克思是一个胸怀广大的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 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对于另一位大师逝世的悲痛。明确、严谨、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富有情感的语言,中肯理性的评述,构成了这经典悼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2 1883年3月14日下午二点三刻,马克思平起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读完《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后,我觉得它在告诉人们的是: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我们今后该怎样做?在这个讲话的最后,恩格斯说:“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是的,马克思为世人留下了《资本论》巨著。他独一无二地解剖了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预言着人类社会应该存在的公正和公平的“模式”。应该承认,尽管这世界上有许多人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恶魔,但不管怎样,马克思没有“私敌”。 马克思不是只看见地球绿色的草地和蓝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见汽车马达的启动和车轮的运转,他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他的眼光是明亮的,不是孩子似的的天真无邪,也不是月下情人的暗送秋波,而是犀利的、能穿透现实迷雾和未来时空的火眼金睛。在他的世界观里,这种眼光给人们以无比的震撼力,他的唯物史观就是一个例子。“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而分工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形式”,“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晶莹剔透、好不含糊的见解成了人们重大的思想理论武器,过去的一切神灵之身、神灵之音所造成的迷惑世界在这里都烟消云散了。 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马克思并不是高兴得忘乎所以,因为马克思活着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少数人,他关心的是全人类。他的胸怀如此豁达,他的生活如此激情,是因为他的整个心都装着全人类,他的血液里流的是全人类的灵魂。所以他不是一时半响的地懒洋洋地哼着“人类赞歌”,而是用他毕生的心血为人类谋福利。当资本主义工业资本把全球闹得天翻地覆之时,把工业文明“哺下”到世界每个角落之时,马克思没有随着资产阶级一起庆祝干杯,他噙着泪水的眼睛看着贫困潦倒的底层人们————无产阶级,这些占世界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处境让他不得不为人类设想一个更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尽管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但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没有了马克思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之一,即唯物史观的发现:“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里,恩格斯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采取一定方式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着由政治、法律以及道德、哲学、宗教等构成的上层建筑,规定着它的性质、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不迷信权威、“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无疑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养料。马克思所以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3 恩格斯说道,“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是事实!藏克家说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也是事实!事实见证了马克思传奇的一生。 穿越一百年的时空依然指引我们前行的是马克思的自白: 你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你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你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 你喜爱的格言?人所具有我都具有。 …… 无需歌颂,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已永垂不朽!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马克思是一个不断地被驱除、被诽谤、被污蔑的人,然而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正如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马克思正是如此,他的人所道路上铺满荆棘,他的步伐却依然坚定,正所谓人可以被打败但绝不能被打倒。绝不屈服,大丈夫也。 “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凭一副强壮的躯体。”卡赞扎基的话在马克思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时曾经是黑格尔的狂热的信徒,在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矛盾以后,勇敢地提出质疑并深入研究,最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都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如果马克思迷信理论权威,没有敢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勇气,没有敢于创新的意识,他就不可能创立马克思主义。正如他自己所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而马克思的一生就是奉献给了哲学。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惟有正确的哲学,才能有效带领无产阶级脱离矛盾社会的恶性循环并获得解放。马克思首先作为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元素。“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他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里,他揭秘资本主义社会的劣根性,震撼了资产阶级,却因此成为“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但是,马克思面对这一切一切从没有退缩过,为哲学,为革命,洒热汗,抛热血,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然而,马克思的贡献又何止这些呢?马克思主义无处不在啊!“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把人们引领到一个新的人类社会。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他还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奥秘,即剩余价值。这一发现揭开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面纱,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豁然开朗。可是,这些都远远不够,恩格斯徐徐道来: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我震撼不已,这是怎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啊!“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穷其一生,马克思都在为全人民斗争中,乃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任在写字桌上为未完成的《资本论》呕心沥血。“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而在他的葬礼上没有喧嚣的排场,只有11人冷冷出席的哀伤。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我读到了马克思的传奇人生,读到了恩格斯的悲痛,更读到了这个世界因为马克思的逝世而形成的一种空白...没有蛹的破茧而出,它就无法变成美丽的蝴蝶,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瑰宝,是大学生的指引,是蜕变了的蝴蝶。当蝴蝶飞过沧海,永远沉睡时,他的灵魂及精神却与世同在,与人共存。 是的,马克思的与事业永垂不朽!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篇文章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学阶段我们就已经学过了,它是恩格斯在马克思目前的致辞,记得当时我们仅仅只是学习了它的表面的含义,仅从文学方面来揭示这篇文章,但到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这篇文章时不得不正视它所蕴含的正真的价值。 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太多了,“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者,哲学家,思想家……”,而我们也是从小就知道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故事。 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那是他发现了剩余价值,就像恩格斯在讲话中所说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其实这个今天在我们看来简单的事情,简单的原理,很难想象在当初那个愚昧落后的年代里,马克思对它的提出是多么大的意义,同时深深影响到了我们今天的发展。 我们甚至可以说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在那个机器大生产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年代,马克思透过层层纱雾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他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的剩余价值的的揭露。这给了资本主义社会一个深深的痛击。 也难怪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给人类的旧思想以撼动,他使人的思想以豁然开朗,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思想家。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游荡。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这句《共产党宣言》,在《讲话》中不足千字的文章却铿锵有力,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一生。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不仅仅是看到了让社会更好的发展的方法,而这不仅在自然社会上,更是在人类社会上,更为伟大的是他提出了一条道路,一条为整个人类历史文明指出的最终出路——共产主义。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者,他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他几乎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甚至于今天我们都还滋润在他的思想下,深深地被他的思想所影响。 自古圣贤皆寂寞很多伟人的成功都伴随着坎坷与不幸,就像中国古代就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马克思的人生道路也不例外,尽管他是有如此的贡献,但是也是因为他的思想与革命方向,他生活的很贫穷,甚至有时连吃的都没有,常常会靠恩格斯的资助。马克思的三个女儿因无钱医治而逝,小女儿也因为重病,不治而亡。马克思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常年被驱逐,他流离在各个国家。 直至2008年资本主义国家迸发了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威胁,虽然中国或多或少的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但是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次危机我们的损失最为轻微,而也是的原因,马克思的思想,他的书籍等等在资本主义国家大受欢迎,而对于他曾经所受的遭遇来说,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 马克思走了,在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他停止了想象,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革命却永远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他的影响不只是曾经的,也不仅仅是当前的,更是对于我们看不见得未来。 马克思是人类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精神应当被我们所了解所学习,正如恩格斯所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他虽然逝世很久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思想永远的影响着我们,并不仅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 我们不仅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同时也应该发挥自己的潜力,更好的为人名服务。
2023-09-06 14:42:03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第一段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情感

原文第一段: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在这一段中,作者用了“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词语.这是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回避用“死”字,表达了作者极度悲痛的心情.又用了“两分钟”这一词语,(表示短暂地时间)即马克思去世那一刹那,身边没有自己的亲密战友和同志的陪伴.包含着作者深刻地遗憾.
2023-09-06 14:42:11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本课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下一步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2)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   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三、说教法:   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以揣摩语言为主。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已达到“授人以渔”的目标。   四、说学法:   学生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以小组形式复习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有很大的好处。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大屏幕显示马克思肖像)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曾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因为正是这样一位巨人,他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进程,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   (二)、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请学生讨论概括出课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逝世情况——伟大贡献——巨大影响   (三)、研习课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多媒体展示马克思墓碑。多媒体显示学生预习中所提出的问题:   (1)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心情?(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小组意见)   明确:无限惋惜、悲痛、怀念之情。   那么要体现出这种感情,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老师引导)   明确:语调低沉、凝重,语速缓慢。   学生按照这个要求再读一次。(肯定学生朗读的效果)   (2)写马克思逝世,不用“去世”、“停止呼吸”,而说“停止思想”、“永远睡着了”,为什么?   明确:A、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 B、首先马克思是思想家,用“停止思想”较为准确,而“去世”太一般化了。   2、分析第二部分(多媒体显示学生的)   (1)统领全文总纲的句子是哪一句?(快速阅读,同学合作)   明确: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2)这位巨人逝世以后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空白”和“不久”这两个词语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逝世所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从而赞扬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大。   (3)分析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两方面的贡献:   理论贡献: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3、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发现。   革命实践:   1、编报著书;   2、创立第一国际.   关键字句赏析:   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明确:运用类比手法,体现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发现了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明确:这两个词语形成鲜明对比,把抽象的事理表现得可感、可见,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3、分析第三部分:(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找出马克思的巨大影响:   生前:   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爱戴、尊敬   死后: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关键字句赏析:   1、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明确:   1、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2、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革命事业上。   2、 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热烈赞扬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   3、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明确:一个“将”字体现出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四)、小结。(请学生谈谈自己从本课中学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到议论文写作的角度作总结)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的议论文特点,采用层进式的结构。   在学过的课文中再找一篇试着来分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u2026u2026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推翻”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的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甲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八、九段。   乙文,《巴尔扎克葬词》   (1)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2)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3)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   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1.面对逝者,人们感到悲痛,甲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人们对马克思的悼念与敬仰,乙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对巴尔扎克的尊敬与悼念。甲文用的是________句式,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乙文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②乙文选段(2)的第二句。③双重否定。④准确严密。⑤比喻。⑥诚挚富于文采。   五、知识迁移:此项设置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以达到讲练结合,培养能力之目的。   1.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一段,完成下列各题。   (1)对详细记叙时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B.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C.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是十分宝贵的。   D.明确指出马克思停止工作的最后时刻。   (2)对两个“睡着了”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A.两个“睡着了”都指马克思的逝世,前一个是虚写,后一个是实写。   B.两个“睡着了”写出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前一个是说以为他睡着了,后一个是确认他已经逝世了。   C.这是讳饰的手法,含蓄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D.恩格斯表达感情的方式相当含蓄。他的巨大的悲痛浓缩在“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几个字里。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第2、3、4题。   2、校园中有些同学染黄发,戴首饰,穿奇装异服扮“酷”。针对这一现象,以说“时髦”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   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教书育人。此项设置意义深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堂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2023-09-06 14:42:191

高一语文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仪上发表的讲话。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希望能帮到大家! 教材分析: 这篇悼词中,恩格斯代表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进行了论述,并运用记叙抒情,叙述逝世情形,表达哀悼崇敬。全文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准确选用关键词语、修辞方法、严密长句,对本文表情达意、表现形象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特点在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所体现。 教学目标: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激发对马克思崇高人格的敬仰。 (2)、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逻辑性,体会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悼词的文体特点,修辞、单句、复句等语法知识。 教学重点 : 理清各段间的逻辑关系;分析马克思逝世情景及时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总论。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词、长句的作用与表达效果。  教法设想: 本着启发诱导的原则,以剖析结构、理清思路的方式,把握全文逻辑关系;以理解关键词、解剖长句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细致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简介背景,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这篇悼词是谁在何时何地发表的? (2) 教师作完整介绍: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在伦敦去世;3月17日,在伦敦海持公墓举行了葬仪,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悼词。 三、简介悼词的文体知识 (出示投影): 开头:介绍逝世时间、地点、情景等 悼词(对逝者表示哀悼的话) 主体:叙述逝者经历.产要成就、贡献 结尾:表达哀悼,对生者提出希望要求 四、范读全文,理清全文各段逻辑关系: (1) 要求学生根据悼词的特点,找出本文结构的三个部分,概述大意。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不幸逝世(第1段 );贡献地位(第2至8段 );深远影响(第9段 ) (3) 在(1)、(2)步的基础上,深入解析全文的逻辑关系: 全文9 段间的逻辑关系如下(以图示法标明) 科学理论贡献 总说 分说 总说:表达崇敬悼念 革命实践贡献 五、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 指名朗读本段;学生思考:这一段介绍些什么? (逝世时间 “ 3 月14 日下午两点三刻”;逝世地点------ “安乐椅”;逝世情景------“睡着了”) (2)、讨论以下问题,将分析导向深入: 1、 为何将时间交代得如此具体? (表明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值得纪念。) 2、 地点的交代有无深意?(教师介绍相关背景材料) 如有,是何深意? 3、 不就“死了”,而说“睡着了”,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其间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讳饰"的修辞方法;含蓄委婉,痛惜崇敬) (3)、小结该段 : 本段以记叙的方式,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虽是悼词的通用开头,但文字简练、准确,蕴含着无限的哀悼和敬仰。 二、第二段: (!)、教师范读,注意突出“对于……对于……”、“损失”、“空白”这几个关键词 语。 (2)、讨论分析:“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1、 指名缩句,找出主干。(逝世是损失) 2、 出示投投影,明确各具体成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 抓住关键词,深入分析: 1、“损失”、“空白”,说明马克思贡献巨大,无可企及; 2、两个“对于……”,分列贡献的两个方面:革命实践、科学理论。 (4) 小结该段: 这一段指出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损失,从侧面论述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历史地位。这一段是全文总纲。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悼词的文体特点,初步理清了文章各段间的逻辑关系;在第一、二自然段的阅读中,我们通过对关键词语,修辞方法、长句的分析,详细了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的总述。马克思那种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人格给我们树立了楷模;文中那哀悼痛惜,无限崇敬之情,也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 七、布置作业: (1) 课内练习(出示投影) 1、 巩固训练:填空 。 2、延伸训练:习作片断练习,写一段话,学习本文第二段的格式,突出一个中心意思。 (2) 课外作业: 1、 预习下文,看第二部分的分说各说了哪些成就贡献? 2、 第三段是由一个长句子构成的,是单句还是复句?尝试分析。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值得纪念) 不幸逝世 地点:安乐椅 (鞠躬尽瘁) 情景:睡着了(讳饰) (痛惜崇敬) 损失 革命实践 贡献地位: (深远影响) 空白 科学理论
2023-09-06 14:42:271

95.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而且是第一个伟大的发现,正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科学全面、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关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这一理论的创立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对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榨取.这说明,资产阶级也像奴隶主阶级、封建主阶级一样,是靠他人的无偿劳动发财致富的.区别只在于剥削形式不同.这样,资产阶级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协调的虚伪说教,就失去了最后的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样,也是少数人剥削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制度.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主要方面,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起就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要不断地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要不断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整个资产阶级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资本的垄断,促进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资本的垄断造成了生产发展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雇佣工人不仅受自己的雇主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随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加强,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并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主义制度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并为社会主义社会造就了建设者.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由于没有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因而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彻底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
2023-09-06 14:42:34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提纲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构提纲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对象上: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2、逝世造成的损失 (生前的巨大贡献) 程度上: 不可估量 空白3、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殊运动规律 5、研究的领域很多,发现独到,不是浅尝辄止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指导革命实践) 真正使命:推翻资本主义及其国家制度 解放无产阶级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革命业绩:宣传方面 组织方面敌人:忌恨 诬蔑8、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战友:尊敬 爱戴9、深切悼念马克思(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2023-09-06 14:42:441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运用哪些过渡句和过渡段?

第二段是过渡段。具体内容“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第一自然段介绍马克思去世的时间,地点,环境。第二自然段总说马克思的贡献很大,他的去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三到八自然段都是具体的谈马克思的贡献,涉及到科学领域和革命领域。第六自然段进一步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其中在第三到第八自然段中用到了很多过渡句。比如“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句的不仅如此是对上个自然段的总结,后面一句是这段的起始引导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又比如这里,承上启下,介绍他的贡献从科学领域延伸到革命领域。
2023-09-06 14:42:521

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2
2023-09-06 14:43:002

语文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案及点评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 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展示马克思在海格特公园的坟墓图片,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板书课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从题目中能否看出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   从 “ 讲话 ” 二字知道是演讲词,因此是以议论为主;从 “ 墓前 ” 二字可以知道这是悼念马克思的悼词,所以有记叙和抒情。   恩格斯写了马克思什么贡献?   二、师生探究第三~六自然段,教师可用下列问题引导。   (注意:以下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教师试教学进程而定,不是每个问题都要扔给学生。)   马克思的贡献是什么?   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 剩余价值,还有其他领域的发现。   如果教师还想从语言点方面多让学生探讨可使用下面三道题,如果不用可以不用考虑。   1 、 “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 、马克思 “ 还发现了 ”“ 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 ,这里的 “ 还 ” 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 “ 特殊的运动规律 ” 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 、为什么还要概述其他领域的发现?   4 、马克思为什么能有这么多发现?你可以做到吗?   参考答案:   1 、马克思 “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 ,人民先解决吃饭问题,才能谈到其它。 “ 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 ,不仅是指物质决定精神,而且包括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 “ 做得相反 ” 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 、 “ 还 ” 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 特殊规律 ”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 “ 在黑暗中摸索 ” 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 “ 豁然开朗 ” 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 、 “ 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 很多 ” ,而且 “ 都不是肤浅 ” 的,都有 “ 独到的发现 ” ,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与马克思是 “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 相呼应。   4 、马克思的发现是他近 30 年呕心沥血,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诋毁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苦的研究才获得的成果。正如马克思自己说的 “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这样的人实在是伟大的。   小结: 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作者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 赞其功   三、师生探究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下列练习可做引导。   1 、马克思 “ 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 。 “ 主要的 ” 究竟指什么?   2 、 “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 这句话的作用。   3 、第七段中 “ 第一次 ” 说明了什么?   4 、马克思做了哪些改造社会的工作?   参考答案:   1 、“主要的 ” 是指 “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 ,也就是说,就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而言,他的革命实践使他的理论有了生命力。这里的 “ 主要的 ” 、 “ 首先 ” ,表明马克思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理论只有付诸实践,这个理论才是鲜活的。   2 、这句话是过渡句。它既承上又启下。 “ 承上 ” 是说:由于马克思做理论的目的是追求科学 “ 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 ” ,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 “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 。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革命实践印证了他理论的真实性,以及它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 “ 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 。   3 、 “ 第一次 ” 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 “ 热烈 ” 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 “ 顽强 ” 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 “ 卓有成效 ” 地创立了 “ 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 ” 引导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 、马克思参加了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    板书: 赞其功   四、探究第二部分第三层(第八自然段)。   用下列练习引导。   1、怎样理解 “ 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 ?   2、马克思逝世, “ 整个欧洲和美洲 …… 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 ,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马克思有如此大的贡献,他的为人是否专横跋扈?   参考答案:   1、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 “ 毫不在意 ” ,当作蛛丝 “ 轻轻抹去 ” ,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执着。   2、这个 “ 对照 ” 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不可替代的导师,同时也说明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给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抗拒的敌人。   3、不是,他没有 “ 私敌 ”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 “ 我 ” 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敌人,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 “ 许多敌人 ” 。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伟大的人格魅力。   板书: 颂其德   五、探究文章第三部分(第 9 自然段)。   1 、 “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 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这是本文的结论,也是抒情的高潮。   正因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的逝世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不可估量的损失。   六、探究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 “ 下午两点三刻 ” , “ 最 ” 、 “ 还 ” 、 “ 安静地睡着了 ---- 但已经是 ” ;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 “ 停止思想 ” ,换成 “ 的心脏停止跳动 ” ,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 “ 对于 ” 换成 “ 和 ” , “ 不可估量 ” 换成 “ 巨大 ” , “ 空白 ” 换成 “ 严重情况 ” 。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改后文段,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 下午两点三刻 ” :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所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 最 ” :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 还 ” :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 安静地睡着了 ---- 但已经是 ” (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 “ 心脏停止跳动 ” ,而用 “ 停止思想 ” ,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 “ 讳饰 ” 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领袖。   第二自然段用两个 “ 对于 ”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领起下文的内容。不用 “ 巨大 ” ,而用 “ 不可估量 ” (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不用 “ 严重情况 ” ,而用 “ 空白 ” ,因为前者内容宽泛,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的评价。   板书: 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请仔细体味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   七、作业 :   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现实,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人格、学说看法。   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 . 马克思》。   板书设计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述哀不可估量的损失   歌功发现参加   颂德永垂不朽   推荐课外读物:   马克思 17 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自白》(瓦 . 奇金)   《马克思秘史》(沙叶新)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 . 拉法格等)   列宁《卡尔 . 马克思》   教案点评:   1 、本文选取典型材料为论据,以严谨的结构论证论点的写作方法,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师生共同探究,教师设计几个问题作引导,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2 、本文是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蕴涵的强烈的情感。
2023-09-06 14:43:08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读后感讲解

1、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一位历史性的巨人停止了生命前行的步伐,静静地,淡淡地,与世长辞。几天后的葬礼,没有喧嚣的排场,只有11人冷冷出席的哀伤。但是,人类却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头脑”,一位可敬可佩的思想领袖。这一点,在随后的时代中逐渐地被验证,被传扬。他的学说,慢慢地在社会的土壤中绽放出指引性的光芒,铿锵而富有力量。 2、他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朋友,卡尔.马克思。红颜弹指老,智慧永留存。在宗教神学林立的时代大背景下,马克思以其睿智尖刻的眼光窥破了“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辩证的历史唯物思想,从而粉碎了西方统治者“君权神授”和“形而上学”等蛊惑人心的意识形态,成为人们重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当人类的工业革命风风火火地在世界家园上踩踏出新的足迹,资产阶级举杯相庆,纸醉金迷的时候,这位历史的巨人又放眼全人类。无产阶级的一贫如洗,阶级的反差,炽热的内心,使他坚定了为全人类谋福利的决心,于是他用自己毕生执着的灵魂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横空出世的洋洋205万字的《资本论》,破译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密码。匕首般地刺穿了资本主义的心脏,武装了工人阶级的头脑。无产阶级的公共利益代言人马克思,用他对经济独特敏感的嗅觉和严谨犀利的笔锋,掀起了世界性的思想风暴。 3、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里,马克思在揭秘资本主义社会的劣根性,震惊资产阶级的同时,也为日后更多次地被驱逐出境埋下伏笔,成为“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始终,资本主义社会是国际银行家在幕后操纵支配下的金钱角逐的游戏,你只能当他们手下的棋子,他们的利益和地位是不允许被侵犯和逾越的。面对诽谤和诅咒,马克思用他豁达的胸怀“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因为他心里装的是全人类,他拥有的只是使所有人幸福的信仰。他知道,默默努力地用笔杆为全人类而战才是他毕生的奋斗追求。事实证明,经典的智慧是经得起历史的淘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才是伟人的胸怀。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是马克思思想正确性的最雄辩的例证。 4、或许“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可是伟人探索的轨迹,是不会因拥有成就而画上句号的。历史的唯物辩证,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探索路上的一处亮丽的风景,马克思是不会因为一处树林而放弃整片浩瀚的知识海洋的。只有不满足的一生,才是属于马克思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唯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对科学独特的热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斗争,使他站在了比巨人更高的更为伟岸的山峰上。从早期《莱茵报》的撰稿,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到“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乃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写字桌前为未完成的《资本论》倾注自己的心汗,奋斗自己的热血。因此,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人类短缺了一个头脑,一个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一代思想和革命领袖悄然陨落,大地上静默出的伤口,历史也为之扼腕叹息。尽管时间的车轮在滚滚地向前奔跑,但“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正是凭借着对马克思40载春秋的“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般的情感,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才如此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透过短短的篇章,我们仿佛到达了内心最为深沉的角落。我们在认识与传承马克思优秀品质的同时,也为马恩纯真与高尚的深深情谊所折服。他们身上的一切美好的精神财富,都将是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的瑰宝,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汲取发展的精神食粮。或许我们需要沉思,思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规划自己让自己更好地提高与奋进,从而更强大地应付不同的挑战,更开阔地迎接自己的未来,更深入地为人类谋福利。这样,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好纪念。
2023-09-06 14:43:161

墓前的讲话”中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是个怎样的人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人,自己不及,只是他的影子或第二个马克思。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很多东西是马克思的,自己只占少部分。对马克思的人格的评价也很高,认为他没有一个私敌。这既体现了马克思的伟大,也显示出恩格斯的胸怀博大。
2023-09-06 14:43:352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及其贡献做出了怎样的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理论贡献 ①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科学家) ②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对于历史科学) ③其它领域都有独到发现 实践贡献 ①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革命家) ②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对于无产阶级) 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最伟大的贡献) 作者是怎样综合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第2段)巨大损失(伟大贡献) 对于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2023-09-06 14:43:501

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理论贡献是(  )。

【答案】:A、C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故选AC。
2023-09-06 14:43:581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的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来源:www.examda.com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2023-09-06 14:44:06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问题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一句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他的敌人没有私人的恩怨 而是政治立场不同
2023-09-06 14:44:14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作者生平

恩格斯。恩格斯(1820—1895),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德国人。在革命斗争中,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对他们的评价: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2023-09-06 14:44:29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700字

2部门内部明年
2023-09-06 14:44:39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感情深沉、含蓄,是这篇悼词的显著特色之一。这在第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许多同志正确地指出,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死者的深切悼念;但是,为什么叙述的口吻又如此平静呢?让我们先看一看3月15日,即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二天,作者写给弗·阿·左尔格的信。这封信叙述了马克思逝世前两年之中被各种严重疾病折磨的过程,特别是比较细腻地描述了不久前他病危时的情形:“……六个星期以来,每天早晨当我走到拐角的地方的时候,我总是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看看窗帘是不是放下来了。”所以马克思的逝世对恩格斯的打击多么沉重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评述他们的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这便决定了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当含蓄的。他的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浓缩在“——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半句话里。这半句话不仅仅唤起人们的痛悼,而且启发人们思考: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恩格斯致左尔格的信,见《恩格斯论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做?恩格斯并没有从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讲话的。因此,悼词开头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丰富得多,对马克思的悼念和评价融为一体,显得更有分量,更令人感奋。 另一方面,也许是更值得说明的一个方面,就是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思想感情还不单纯是痛苦,它有着更深刻的意义。这一点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譬如说,为什么要把马克思的逝世写做“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呢?有的同志认为这是说马克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工作,而作者正是因为没有料到他会这样突然逝世,思想感情才发生剧变,产生了极大的悲痛。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从上面引述的信的内容可知,马克思临逝世的一段时间内几乎一直处于病危,已经失掉了工作能力,所以作者每天都“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去探望他。“3月14日中午,恩格斯来的时候……马克思正似睡非睡。”〔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马克思传》,三联书店1978年12月第1版,第345页〕两分钟后,他就坐在安乐椅上长眠不醒了。可见悼词中对马克思逝世情景的记叙虽然很简单,却是上述实际情况的如实反映。当然也不是纯客观的记叙,问题是怎样准确地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主观因素。我们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固然无比沉重,但同时他也感到有某种安慰,悼词中强调的也是这后一种感受,就是说,不管怎样,马克思的死毕竟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正像作者在那封信中继续写的那样:“医术或许还能保证他勉强拖几年,无能为力地活着,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这是我们的马克思绝不能忍受的。眼前摆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受着想要完成它们而又不能做到的唐达鲁士式〔《恩格斯论马克思》原注23:唐达鲁士是古希腊神话中吕底亚王,因侮弄诸神被罚沉沦地狱,永世受苦。他身立水中,头上悬挂着果子,每当他想掬水解渴或摘果充饥的时候,水和果子就消失不见。〕的痛苦,这样活着,对他来说,比安然地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像废人一样勉强活着,去给医学增光,去受他健壮时经常予以痛击的庸人们的嘲笑……”这段话生动地体现了恩格斯的革命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他对自己亲密战友马克思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活着就要工作和战斗,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活着,他的精神痛苦是难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这种极其宝贵的性格,所以虽然马克思的逝世对生者说来是可怕的不幸,但为死者着想,作者认为马克思安详地死要比无能为力地活着好得多。 把这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掘出来,有助于了解马克思的为人和思想性格,也会加深体味作者对马克思所怀有的极其深切动人的阶级感情。
2023-09-06 14:44:501

谁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的读后感,3000字左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我们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并不陌生,它在我们的中学教科书上出现过。我想当时很多人都是像我一样把它当作一片外国的文言文来学的吧,但今天,随着自身的成长,我们有理由重新审视这篇文章,真正思考期中的深邃思想。“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这句《共产党宣言》开篇的话长久无法忘怀,而再次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足千字的文章却铿锵有力,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一生。文章的开始恩格斯以一种近乎平淡的语气陈述:“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言语冷冰冰的,却让人感到了一种压抑在心底的悲痛。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太多了,“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者,哲学家,思想家……”,但我只是觉得那是一颗何其睿智,睿智到难以形容的头脑。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化论,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直接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产生了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物质、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在今天只是简单的一句结论,但我们却难以想象在一个半世纪前那个愚昧落后的年代,马克思是如何语出惊人的做出这一跨时代的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甚至从某些角度是自然科学所无法比拟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恩格斯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不可否认,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巨大,但自然科学产生于用先进的工具和研究手段去追究事物的客观本源。而社会科学本身就是抽象的,并没有事物本身的物质面貌。虽然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但马克思只是用一个人的大脑、几十年的时间竟然创造了跨自然、社会、思维、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哲学思想,实在是让人震撼。但就是这样一位伟人的一生却是贫困潦倒,坎坷痛苦的。今天我们总是谈论马克思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奉献一生,但我不知道他当时在外人眼里是否是一个没有责任没有担当的人,他让妻子一生为其奔波,他的孩子无钱治病而死,他一生都在躲藏,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我不知道他是否为自己的选择犹豫过;他对他的那些当时遭受资本主义批判与迫害的理论著作怀疑过吗;他一直坚定地认为共产主义一定是人类社会的最终阶段吗……但不可否认的却是,他的思想曾使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震撼惊和恐慌;他的《资本论》是当今无论社会主义或是资本主义社会争先研究的一部不朽巨著;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种意识被称为科学,几乎让人难以发现它的错误;他的一些理论在一个半世纪后仍深奥的需要人们深入理解;他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预见又是何其的具有前瞻性。也许只要是伟人,他们早已超越了个人和家庭的境界吧。剩余价值的发现,正像恩格斯所说的“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这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在那个机器大生产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年代,马克思竟然透过一切迷雾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其对资本主义剥削本性,对资本家赤裸裸的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揭露,可谓给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上层资本家致命的批判,也给予了无产阶级所有斗争最强有力的理由和武器。也难怪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给人类的旧思想以撼动,他使人的思想以豁然开朗,人们再也不会在迷雾里犹豫徘徊,人们终于有了坚定的信念:无产阶级就要反抗丑陋的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就要解放全人类!是啊,有什么比思想的力量更强大的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想这也正是马克思比以往的哲学家更伟大的地方所在。虽然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总觉得哲学家们更多的是对事物本身的研究和阐释,较少的提出让这个社会更好地发展的方法。而马克思不但有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这两个伟大发现,他更为整个人类历史指明了最终的出路——共产主义。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者,他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里,马克思在揭秘资本主义社会的劣根性,震惊资产阶级的同时,也为日后更多次地被驱逐出境埋下伏笔,成为“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
2023-09-06 14:44:581

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

  【文章导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篇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句话就是言语冷冰冰的,却让人感到了一种压抑在心底的悲痛。   看了《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很久以前就离我们远去,在安乐椅上宁静地睡着永远都不会醒的觉。他离我们远去的伤痛至今仍久久不能忘怀,但是他不朽的精神、以及他对无产阶级事业的贡献与指导却一直与我们同在。   马克思一个熟悉的不能在熟悉的人物,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共产党宣言的开篇话至今触目惊心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当时便产生浓厚的兴趣究竟是何方神圣造就如此局面,他的魅力在何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足千字的文章却铿锵有力,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一生。   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太多了,“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者,哲学家,思想家??”,我记得在1999年那年英国的BBC甚至称其为千年伟人,一代伟人屹立一个世纪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可是马克思却能千年不倒。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直接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产生了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物质、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这些在今天只是简单的一句结论,但我们却难以想象在一个半世纪前那个愚昧落后的年代,马克思是如何语出惊人的做出这一跨时代的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甚至从某些角度是自然科学所无法比拟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恩格斯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   不可否认,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巨大,但自然科学产生于用先进的工具和研究手段去追究事物的客观本源。而社会科学本身就是抽象的,并没有事物本身的物质面貌。虽然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但马克思只是用一个人的大脑、几十年的时间竟然创造了跨自然、社会、思维、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哲学思想,实在是让人震撼。他的人格魅力的确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抗拒。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者,他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里,马克思在揭秘资本主义社会的劣根性,震惊资产阶级的同时,也为日后更多次地被驱逐出境埋下伏笔,成为“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面对着一切的一切马克思从来没有退缩,在他青年时就写下过这样的句子:“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面对诽谤和诅咒,马克思用他豁达的胸怀“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因为他心里装的是全人类,他拥有的只是使所有人幸福的信仰。他知道,默默努力地用笔杆为全人类而战才是他毕生的奋斗追求。从早期《莱茵报》的撰稿,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到“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乃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写字桌前为未完成的《资本论》倾注自己的心血。因此,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人类短缺了一个头脑,一个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一代思想和革命领袖悄然陨落,大地上静默出的伤口,历史也为之扼腕叹息。事实证明,经典的智慧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是伟人的胸怀。   我敬佩马克思是因为他有舍我的精神,,资本主义社会是有多么黑暗二战之前有些国家逐步退却资本主义的头衔,招来了多少双眼睛的怒视而灭亡时资本主义盛行的社会侵犯到他们的利益和地位下场只有消失,连一个国家都坚持不住我真的难以想象马克思你就是什么怎么度过他们的迫害,上苍是公平的正因为你手了非凡的压迫的你也理所应当的成就非凡的伟业。、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的瑰宝,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汲取发展的精神食粮。或许我们需要沉思,思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规划自己让自己更好地提高与奋进,从而更强大地应付不同的挑战,更开阔地迎接自己的未来,更深入地为人类谋福利。跟恩格斯最后用力的呼喊一句他的英明和世纪永垂不朽!   【篇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篇文章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学阶段我们就已经学过了,它是恩格斯在马克思目前的致辞,记得当时我们仅仅只是学习了它的表面的含义,仅从文学方面来揭示这篇文章,但到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这篇文章时不得不正视它所蕴含的正真的价值。   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太多了,“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者,哲学家,思想家u2026u2026”,而我们也是从小就知道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故事。   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那是他发现了剩余价值,就像恩格斯在讲话中所说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其实这个今天在我们看来简单的事情,简单的原理,很难想象在当初那个愚昧落后的年代里,马克思对它的提出是多么大的意义,同时深深影响到了我们今天的发展。   我们甚至可以说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在那个机器大生产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年代,马克思透过层层纱雾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他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的剩余价值的的揭露。这给了资本主义社会一个深深的痛击。   也难怪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给人类的旧思想以撼动,他使人的思想以豁然开朗,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思想家。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这句《共产党宣言》,在《讲话》中不足千字的文章却铿锵有力,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一生。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不仅仅是看到了让社会更好的发展的方法,而这不仅在自然社会上,更是在人类社会上,更为伟大的是他提出了一条道路,一条为整个人类历史文明指出的最终出路--共产主义。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者,他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他几乎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甚至于今天我们都还滋润在他的思想下,深深地被他的思想所影响。   自古圣贤皆寂寞很多伟人的成功都伴随着坎坷与不幸,就像中国古代就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马克思的人生道路也不例外,尽管他是有如此的贡献,但是也是因为他的思想与革命方向,他生活的很贫穷,甚至有时连吃的都没有,常常会靠恩格斯的资助。马克思的三个女儿因无钱医治而逝,小女儿也因为重病,不治而亡。马克思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常年被驱逐,他流离在各个国家。   直至2008年资本主义国家迸发了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威胁,虽然中国或多或少的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但是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次危机我们的损失最为轻微,而也是的原因,马克思的思想,他的书籍等等在资本主义国家大受欢迎,而对于他曾经所受的遭遇来说,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   马克思走了,在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他停止了想象,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革命却永远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他的影响不只是曾经的,也不仅仅是当前的,更是对于我们看不见得未来。   马克思是人类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精神应当被我们所了解所学习,正如恩格斯所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他虽然逝世很久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思想永远的影响着我们,并不仅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   我们不仅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同时也应该发挥自己的潜力,更好的为人名服务。
2023-09-06 14:45:171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及其贡献做出了怎样的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理论贡献 ①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科学家) ②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对于历史科学) ③其它领域都有独到发现 实践贡献 ①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革命家) ②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对于无产阶级) 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最伟大的贡献) 作者是怎样综合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第2段)巨大损失(伟大贡献) 对于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2023-09-06 14:45:25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新旧教材教材中都选入的文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新旧教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旧教材中的编排按照文体来作为一个单元,因此本文与《我有一个梦想》《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三篇文章作为演讲辞学习的范本。旧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演讲辞的特点。然而,新教材中却是以主题串联了单元选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使命与担当”。本单元大胆地将中国古代奏疏——李斯的《谏逐客书》/近代革命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以及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单元选文,古今中外的选文都有,时间/国别的跨度很大,那如何整合单元教学就作为重点考虑的备课内容,否则学生就会信马由缰,漫无边际。我决定从“使命与担当”入手,侧重于挖掘人物身上在不同的时代和处境中他们勇于担当/心系天下的品格,使选文都为单元主题服务。其次,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组合,可以培养学生比较古代臣子进谏的奏疏/写给妻子的家书以及演讲辞这类应用文体的不同特点和写作方法,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宏观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能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我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体会伟人勇于担当/为革命奋斗终身的崇高品格 2.掌握悼词的结构特点,学习演讲辞的结构 3.品味文章含蓄且富有深意的词句,掌握演讲辞语言特色,体会恩格斯深切的哀悼之情 基于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环节简要概括为四个: 1.品读语言,体会“哀思” 2.理清思路,概括“功绩” 3.明确主旨,感受“品德” 4.回望今日,追忆先贤 教学安排为两个课时 在第一课时,基本能推到第二个环节结束,第二课时到第三第四个环节以及扩展延伸。 在第一课时中,我认为教学的重点在于品读语言,读出演讲时的语气和情感,揣摩动作和神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格外重视对学生演讲时的指导。在学生找到体现“哀思”的第一段时,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哪些词语更能体现出“哀”?学生明确以后我再引导他们找到关键词句,揣摩它们表达的情感。我让学生自由练习以后请了一位男生站起来朗读,虽然在品读语言时已经讲过需要注意的语速语调重音和节奏,但是学生在具体操作起来时还是该怎么读就怎么读。我随即请了一位女生来进行点评,女生说到读得没有感情,不够沉重和悲伤,因为这是一篇悼词。我随即问到如何能够读得沉重?语速/语调/重音/节奏方面有什么讲究?随后女生都一一答得很细致。我此刻再请原来那位男生按照女生给的方法朗读一次,这次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旁边的同学都惊叹不已。我随机立马表扬道,其实只要掌握了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演说家。此时我观察到那位男同学由原来的懊恼尴尬到流露出了笑容。这就是生生对话的智慧。 第二个重点我认为在于教授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作为一篇演讲稿,就是需要结构明确,条理清晰,因此提示性的语言是关键。在第二个概括马克思功绩的环节中,我讲解时注重提示学生掌握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找主干,理枝叶,注意关键词和副词。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梳理文章思路的要领以及演讲稿写作的方法。 其次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于马克思虽然熟悉,但是仅仅停留在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这些粗浅的方面,但未必真正能明白他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的含义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对ufe0f于学生理解马克思的光辉事迹以及哀悼他的意义是有阻碍的。因此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本节课利用了一些史料来丰富了课堂资源,扩展了课堂的容量。一方面我讲解唯物史观时注重讲解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推动作用以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并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来进行举例,最后谈论到我们为之奋斗终身的“共产主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为学生做一些思想的启蒙。其次在剩余价值学说方面,用了打比方的方式来讲解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从而引出19世纪欧美各国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并引用了美国第一次工人罢工时高唱的《八小时之歌》给学生更加生动直观的感受,(正值“五一”来临之际,顺便介绍了国际劳动节的由来,学生兴致盎然),从而突出马克思对于解放工人思想/促进人类历史发展方面的进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引起了较大的共鸣。 第二课时中,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品读含义深厚的语句,来体会马克思的品格,顺便讲解了赏析重要语句的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为什么伟人一方面受到尊重/怀念,另一方又受到驱逐/诽谤和迫害。其次还引用了我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的《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为人民的利益而发声和斗争,人民公敌对他的迫害越大,越能够凸显出他的伟大。在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马克思能够永垂不朽”的问题上,我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学生立马得到了要领,都能够从马克思的人格精神/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和后世影响/马克思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事业等方面展开论述。 学习本文我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对于马克思事迹和人格的挖掘,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今日之中国其实也不乏那些高擎着马克思思想的火炬,为人民和国家作出杰出贡献/人格高尚的人们。学生用笔和纸写下他们的名字并简述他们的主要事迹。但高一的学生素材积累意识还不够,对于人物事例都只停留在表层,对他们身上的精神挖掘还不够,这是比较遗憾的。但是也启示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起这方面的意识,培养挖掘体会人物精神的能力。虽然一部分学生不够积极,但是也有人能够提出很好的例子,比如我国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在课堂的结尾,我为了让学生更加感受到人物身上的精神品格,受到他们精神的感召,特地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播放董冬冬的纯音乐《大抒情》作为背景乐,并选取了今日中国的五六位杰出人物来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也许是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教学方式,可能比较新鲜,听得全神贯注,最后话音刚落也是背景乐结束时,班里的学生不由自主ufe0f地鼓起了掌。我很吃惊,也很意外,但事后细想,经过层层感受和铺垫,学生引发了思想共鸣,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2023-09-06 14:45:331

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高一# 导语】以下是 考 网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标题是编译者加的。马克思(1818~1883)3月14日逝世,3月17日安葬于伦敦海格特公墓,这是恩格斯(1820~1883)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2、积累词语:   纷繁、芜杂、领域、肤浅、豁然开朗   意识、诽谤、诅咒、嫉恨   3、识记:   1、悼词的特点(演说词中的一中)。   2、词语的音形义。   (1)理解:   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阅读理解高考知识点及学习内容理解、记忆方法1、理解文章思路:本文从内容上看,是一篇议论文,重在说理。第一段记叙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第二段进行议论,是全文的纲。议论的要点是提出全文的论点──两个“对于”的介词结构,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第三~六段,承接前文第二个“对于”,论述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说明马克思是伟大的革命家。第九段是全文的结论,急事悼念,更是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赞颂之情:马克思将与整个无产阶级事业并存。   (2)特点:   1)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2)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   (3)文中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破折号作用。   (3)识记:   1)本文的特点。   2)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破折号的作用。   (4)理解:   1、重要句段所反映出的思想内容。   2、品味语言的意义,强烈的感情和作用。   3、体会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   【同步练习题】   1.加点字注音   估量()诽谤()芜杂()豁然开朗()   悼念()勒令()空白()卓有成效()   譬如()嫉恨()衷心()得心应手()   2.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   ②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③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地研究的。   A.探索以至浮浅B.摸索以致肤浅   C.摸索以至肤浅D.探索以致浮浅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偶尔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几首小诗,对他崭露头角的才华和卓有成效的表现,同学们赞不绝口。   B.在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了种种议案,出神入化,喊出了群众的呼声。   C.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D.一些青年做事缺乏长远眼光,刚入门就打退堂鼓,这种浅尝辄止的做法耽误了多少青春。   4.“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句中加点词能否换为“去世”或“逝世”?为什么?   5.“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利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加横线的三个词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023-09-06 14:45:411

求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读后感

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自己不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而哲学一直是自己无法深入涉足的领域。最近读了部分哲学原著,许多问题仍然不敢妄加评论,只有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易懂但震撼人心,对马克思的人生感触颇深。“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这句《共产党宣言》开篇的话长久无法忘怀,而再次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足千字的文章却铿锵有力,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一生。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太多太多了,“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者,哲学家,思想家……”,我只是觉得那是一颗何其睿智,睿智到难以形容的头脑。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化论,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直接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产生了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物质、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在今天只是简单的一句结论,但我却难以想象在一个半世纪前那个愚昧落后的年代,马克思如何语出惊人的做出这一跨时代的发现。剩余价值的发现,正像恩格斯所说的“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在那个机器大生产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年代,马克思竟然透过一切迷雾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其对资本主义剥削本性,对资本家赤裸裸的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揭露,可谓给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上层资本家致命的批判,也给予了无产阶级所有斗争最强有力的理由和武器。也难怪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给人类的旧思想以撼动,他使人的思想以豁然开朗,人们再也不会在迷雾里犹豫徘徊,人们终于有了坚定的信念:无产阶级就要反抗丑陋的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就要解放全人类!是啊,有什么比思想的力量更强大的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想这也正是马克思比以往的哲学家更伟大的地方所在。虽然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总觉得哲学家们更多的是对事物本身的研究和阐释,较少的提出让这个社会更好地发展的方法。而马克思不但有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这两个伟大发现,他更为整个人类历史指明了最终的出路——共产主义。而且马克思还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门科学,但我始终认为其从一定角度是自然科学所无法比拟的。无可否认,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巨大,但自然科学产生于用先进的工具和研究手段去追究事物的客观本源。而社会科学本身就是抽象的,并没有事物本身的物质面貌。虽然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但马克思只是用一个人的大脑、几十年的时间竟然创造了跨自然、社会、思维、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哲学思想,实在是让人震撼。但就是这样一位伟人的一生却是贫困潦倒,坎坷痛苦的。今天我们总是谈论马克思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奉献一生,但我不知道他当时在外人眼里是否是一个没有责任没有担当的人,他让妻子一生为其奔波,他的孩子无钱治病而死,他一生都在躲藏,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我不知道他是否为自己的选择犹豫过;他对他的那些当时遭受资本主义批判与迫害的理论著作怀疑过吗;他一直坚定地认为共产主义一定是人类社会的最终阶段吗……但不可否认的却是,他的思想曾使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震撼惊和恐慌;他的《资本论》是当今无论社会主义或是资本主义社会争先研究的一部不朽巨著;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种意识被称为科学,几乎让人难以发现它的错误;他的一些理论在一个半世纪后仍深奥的需要人们深入理解;他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预见又是何其的具有前瞻性……也许只要是伟人,他们早已超越了个人和家庭的境界吧。“最伟大的头脑停止思想了”,在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悼文中不是个人的悲伤,而是像其所说的“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恐怕再也难有人有这样一颗睿智的头脑,马克思达到了所有想要不平凡的人追求的人生理想:这位大胡子哲学家的画像百年被世人敬仰,永垂不朽。
2023-09-06 14:45:59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什么时候选入教材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984年高中语文课本收录。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指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演讲,也称为《马克思墓前词》。这篇演讲于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高门公墓举行的马克思葬礼上发表。恩格斯在这篇演讲中回顾了马克思的生平和贡献,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
2023-09-06 14:46:07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的哪一

第13-16页。《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由列宁于1919年3月在克里姆林宫马克思雕像前发表的悼词,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怀念和敬意的表达。该讲话被收录于《列宁全集》中,收录于第39卷,第13-16页。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关于社会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等方面的著作和信函的汇编,不包含列宁的著作。
2023-09-06 14:46:291

第六段中把“它们当作蜘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它们”指代什么?

本体是各国政府对马克思的驱逐资产者的诽谤、诅咒相似点 1、马克思将这些忌恨和污蔑毫不在意,看的跟蛛丝一样轻,微不足道; 2、各国政府和资产者的力量与蛛丝一样轻,一碰就断,无产阶级终究要推到并代替资产阶级,无产政府推翻并代替专制、共和政府; 3、资产阶级和专制、共和政府就像蛛丝网一样黑暗杂乱。
2023-09-06 14:46:371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赛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结果引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2023-09-06 14:46:56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作者为什么第一段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答: ①因为这是葬礼上讲话,需要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强调难以忘怀,饱含了对逝者的无限崇敬与赞扬,以及哀痛之情。
2023-09-06 14:47:04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主旨

主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文脉:文章开头先是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用两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一句,极言损失之大。马克思的介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社会学三巨头之一、千年第一思想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经济理论方面而言,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伟大的著作——《资本论》 ,而在新世纪,我们将迎来“保卫《资本论》”时代。
2023-09-06 14:47:11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主旨

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劝勉他的亲人或对在场的人们提出希望和号召。
2023-09-06 14:47:19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啊?

演讲辞
2023-09-06 14:47:28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的课文,马克思的思想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但本文与学生有较大的时空距离,且许多句子很长,一些经济学的术语较难理解,所以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目标: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u2026u2026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推翻”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明确: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第2、3、4题。   2、校园中有些同学染黄发,戴首饰,穿奇装异服扮“酷”。针对这一现象,以说“时髦”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   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教书育人。此项设置意义深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堂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2023-09-06 14:47:43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篇1 1883年,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停止思考了。马克思生前的挚友、学生以及亲属都来到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将他与其夫人合葬在一起,为他举行了简朴而又庄严的葬礼。在葬礼上,恩格斯以极其悲痛与无比崇敬的心情发表了这篇演说。 作为马克思生前的挚友,可以说,恩格斯是最了解马克思的一个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别人难以体会的,也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在这篇演讲中,恩格斯并没有直接陈述悲痛的字眼,而是用平常的话语来打动听众,让人信服,他所作出的一切评价都是真实客观的。马克思的逝世对世界无产阶级人民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恩格斯把他的贡献与达尔文对于有机物的发展规律相比较,说明了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巨大的。恩格斯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一生的两大发展,除此以外,他还对科学领域的极其关心。马克思的贡献是伟大的,同时恩格斯也对马克思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肯定,形象而生动地表述了马克思生前的为人,“他或许有很多敌人,可不见得有一个私敌”,让听众了解到马克思是一个胸怀广大的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 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对于另一位大师逝世的悲痛。明确、严谨、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富有情感的语言,中肯理性的评述,构成了这经典悼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篇2 1883年3月14日下午二点三刻,马克思平起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读完《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后,我觉得它在告诉人们的是: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我们今后该怎样做?在这个讲话的最后,恩格斯说:“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是的,马克思为世人留下了《资本论》巨著。他独一无二地解剖了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预言着人类社会应该存在的公正和公平的“模式”。应该承认,尽管这世界上有许多人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恶魔,但不管怎样,马克思没有“私敌”。 马克思不是只看见地球绿色的草地和蓝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见汽车马达的启动和车轮的运转,他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他的眼光是明亮的,不是孩子似的的天真无邪,也不是月下情人的暗送秋波,而是犀利的、能穿透现实迷雾和未来时空的火眼金睛。在他的世界观里,这种眼光给人们以无比的震撼力,他的唯物史观就是一个例子。“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而分工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形式”,“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晶莹剔透、好不含糊的见解成了人们重大的思想理论武器,过去的一切神灵之身、神灵之音所造成的迷惑世界在这里都烟消云散了。 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马克思并不是高兴得忘乎所以,因为马克思活着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少数人,他关心的是全人类。他的胸怀如此豁达,他的生活如此激情,是因为他的整个心都装着全人类,他的血液里流的是全人类的灵魂。所以他不是一时半响的地懒洋洋地哼着“人类赞歌”,而是用他毕生的心血为人类谋福利。当资本主义工业资本把全球闹得天翻地覆之时,把工业文明“哺下”到世界每个角落之时,马克思没有随着资产阶级一起庆祝干杯,他噙着泪水的眼睛看着贫困潦倒的底层人们——无产阶级,这些占世界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处境让他不得不为人类设想一个更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尽管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但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没有了马克思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之一,即唯物史观的发现:“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里,恩格斯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采取一定方式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着由政治、法律以及道德、哲学、宗教等构成的"上层建筑,规定着它的性质、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不迷信权威、“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无疑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养料。马克思所以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篇3 自己不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而哲学一直是自己无法深入涉足的领域。最近读了部分哲学原著,许多问题仍然不敢妄加评论,只有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易懂但震撼人心,对马克思的人生感触颇深。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游荡。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这句《共产党宣言》开篇的话长久无法忘怀,而再次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足千字的文章却铿锵有力,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一生。 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太多太多了,“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者,哲学家,思想家……”,我只是觉得那是一颗何其睿智,睿智到难以形容的头脑。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化论,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直接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产生了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物质、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在今天只是简单的一句结论,但我却难以想象在一个半世纪前那个愚昧落后的年代,马克思如何语出惊人的做出这一跨时代的发现。 剩余价值的发现,正像恩格斯所说的“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在那个机器大生产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年代,马克思竟然透过一切迷雾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其对资本主义剥削本性,对资本家赤裸裸的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揭露,可谓给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上层资本家致命的批判,也给予了无产阶级所有斗争最强有力的理由和武器。也难怪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诅咒他”,他给人类的旧思想以撼动,他使人的思想以豁然开朗,人们再也不会在迷雾里犹豫徘徊,人们终于有了坚定的信念:无产阶级就要反抗丑陋的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就要解放全人类!是啊,有什么比思想的力量更强大的呢。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想这也正是马克思比以往的哲学家更伟大的地方所在。虽然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总觉得哲学家们更多的是对事物本身的研究和阐释,较少的提出让这个社会更好地发展的方法。而马克思不但有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这两个伟大发现,他更为整个人类历史指明了最终的出路——共产主义。而且马克思还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门科学,但我始终认为其从一定角度是自然科学所无法比拟的。无可否认,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巨大,但自然科学产生于用先进的工具和研究手段去追究事物的客观本源。而社会科学本身就是抽象的,并没有事物本身的物质面貌。虽然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但马克思只是用一个人的大脑、几十年的时间竟然创造了跨自然、社会、思维、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哲学思想,实在是让人震撼。 但就是这样一位伟人的一生却是贫困潦倒,坎坷痛苦的。今天我们总是谈论马克思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奉献一生,但我不知道他当时在外人眼里是否是一个没有责任没有担当的人,他让妻子一生为其奔波,他的孩子无钱治病而死,他一生都在躲藏,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我不知道他是否为自己的选择犹豫过;他对他的那些当时遭受资本主义批判与迫害的理论著作怀疑过吗;他一直坚定地认为共产主义一定是人类社会的最终阶段吗,但不可否认的却是,他的思想曾使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震撼惊和恐慌;他的《资本论》是当今无论社会主义或是资本主义社会争先研究的一部不朽巨著;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种意识被称为科学,几乎让人难以发现它的错误;他的一些理论在一个半世纪后仍深奥的需要人们深入理解;他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预见又是何其的具有前瞻性,也许只要是伟人,他们早已超越了个人和家庭的境界吧。 “最伟大的头脑停止思想了”,在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悼文中不是个人的悲伤,而是像其所说的“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恐怕再也难有人有这样一颗睿智的头脑,马克思达到了所有想要不平凡的人追求的人生理想:这位大胡子哲学家的画像百年被世人敬仰,永垂不朽。
2023-09-06 14:47:50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各段大意

  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2、论述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   3、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说明马克思发现资产阶级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   5、说明马克思在其他各个领域里都有深广研究和独到发现;   6、从马克思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来论述马克思的伟大的革命实践精神;   7、概述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   8、论述马克思的无比巨大的革命影响;   9、总结全文,与前段互相照应,表示深切悼念。
2023-09-06 14:47:591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的英文翻译

On March 14th at two o "clock in the afternoon, three as the greatest thinker ceased to think. Let him stay in one room, but the two minutes, and when we came back, and found him in his armchair peacefully sleeping - but is always fell asleep.The death of this man, for by the militant proletariat of Europe, the historical science, is immeasurable losse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blank, formed in the future will make people feel.As Darwin found organic law of development, Marx fou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which has luxuriant part for the ideology of the covered with a simple fact: people must eat, drink, and live, wear, then engaged in politics, science, arts, religion, etc. Therefore, the material life material directly, so a nation of production or a certain ph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titute, People"s national system, the method that religion, art, and from the conception i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refore, must also explained by the foundation, rather than as past do the opposite.Not only such, Marx found the contemporary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bourgeois society, the motion law of the special. Because of the surplus value, and previously regardless of bourgeois economist or the socialist critics did everything just in the dark.Life is such that the two are enough, even if can make such a discovery, also is the happiness. But in his study of marxism every field (even in mathematics) are unique, so that the field was a lot of, but he is not any one field of study. "superficial, The scientific masters, but it is so far not major in him. In marxist view, science is a kind of history development, revolutionary force. Any one of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each new discovery, even if it"s actual application and even foreseen, make marxist feel heartfelt joy. But when there are immediately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general history, the influence of revolution, he found the joy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or example, he ever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ll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ity that, not long ago, he also noted marcel DE Depp"s discovery.First is a revolutionary because marxism. His life is the real mission, in this or that kind of way to overthrow capitalism and established by the stat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dern facilities of the proletariat is liberation, the first modern proletarian realize their status and needs, and realize their liberation, this is actually - he"s mission. Struggle is his life. Few people like him and enthusiastic, perseverance and fruitful to fight. The earliest newspaper (for), Paris 1842 "QianJinBao (1844)," the German - Brussels (1847), "new Rhine" (1848-1849), the New York daily news (1852 BBS in 1861 -), and many rich militancy brochure in Paris, London, Brussels and the work, and finally the organization is a great international workers" association, as all the work finished, frankly, the founder of the association, if nothing else, also can take this one result proud.Because of this, and so is the contemporary marxist by jealousy and most calumniated man. Governments - whether despotism or republican government - are expelled him, The bourgeois -- whether conservative or extreme pro-democracy - are rushing to slander him, damn him. For all this his care, keep them as silk gently efface, just as in a reply only when necessary. He died in Europe and America, and from Siberia to California mines, millions of revolutionary memorial, love and respect. But I dare bold, said he might have had many enemies, but not necessarily a personal enemy.His name and career will endure for ever!Engels wrote in 1883
2023-09-06 14:48:08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分析第三段的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三段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共有三个层次。第一层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二层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通过叙述描写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感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人是坐在安乐椅上逝世的。这些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三层的议论是在第一层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词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形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形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或修辞手段,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叙述可以记清事实,议论可以阐明观点,抒情可以吐露情怀,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演讲词的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扩展资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主要内容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作者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2、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其次,作者认为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对于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最后一句总结全文,马克思的事业和英名将永垂不朽。
2023-09-06 14:48:271

95.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而且是第一个伟大的发现,正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科学全面、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关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这一理论的创立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对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榨取。这说明,资产阶级也像奴隶主阶级、封建主阶级一样,是靠他人的无偿劳动发财致富的。区别只在于剥削形式不同。这样,资产阶级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协调的虚伪说教,就失去了最后的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样,也是少数人剥削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制度。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主要方面,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起就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要不断地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要不断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整个资产阶级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资本的垄断,促进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资本的垄断造成了生产发展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雇佣工人不仅受自己的雇主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随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加强,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并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主义制度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并为社会主义社会造就了建设者。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由于没有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因而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彻底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
2023-09-06 14:48:43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用了什么 修辞方法

运用了讳饰 借喻 夸张 句子讳饰:当人最伟大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借喻: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夸张: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修辞方法 :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讳饰、借喻 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结果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恩格斯写于1883年
2023-09-06 14:48:51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到底怎么分段及段意

这是一篇悼词。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 第二部分(2-7) 评价 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 第三部分(8-9) 悼念 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就是这样~
2023-09-06 14:49:161

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书笔记。谢谢了,800字!

自己去百度一下,加我十分吧
2023-09-06 14:4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