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谭天星的人物简介

2023-09-18 06:21:44
共1条回复
真可

1990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担任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担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

担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参赞兼副总领事

担任国务院侨办定点扶贫办主任

担任国务院侨办经济科技司巡视员兼副司长 、司长兼中国侨商会秘书长

(其间:曾挂任湖北省政府副秘书长 )

2009年10月21日,担任第二届江阴市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2年9月19日,担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2012年11月25日~27日,应邀率团赴香港访问,期间出席了香港侨友社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届理监事会就职典礼系列活动,拜访香港中联办殷晓静副主任和香港侨界重点社团和人士。

2013年2月25日(当地时间),会见檀香山第十四任市长科德维尔。

2013年4月17日,会见美国大洛杉矶地区促进中国统一联合会访问团一行。他希望大家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发展好事业,一如既往地为中国和平统一伟大事业添砖加瓦,与全体中华儿女共圆共享“中国梦”。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相关推荐

华人华侨的历史由来

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华人是指已经加入或者取得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人。“华侨”一词的由来中国人民移居国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宋以前,移居国外的华人,没有固定的称谓。只是从秦朝开始,陆续有中国人移居日本,到南北朝时期,移居日本的人数逐渐增加,从而日本称他们为秦人。晋朝时期,也称移居国外的人为汉人或侨人,《隋书?食货志》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唐宋以后,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对外贸易的扩大、交通的发达,移居国外的人数急剧增多,他们多被居住国的人民称为“唐人”,《明史:外国真腊传》载:“唐人者,诸番呼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后来他们也自称“唐人”。如在南洋一带,中国之物品亦多挂上“唐”字,如唐人的墓葬、唐舶、唐服、唐衫、唐山、唐文、唐人街等等。明清时期,仍多称“唐人”、“唐山人”。“唐山”是海外游子们对祖国的一种习惯称呼,也有的称为“华人”,“中华人”等。清代有“汉人”、“闽粤人”、“中华人”等称呼,到清末以后,又有了“华民”、“华工”、“华商”、“华人”等称谓。“华”与“侨”,就其中一词的含义来说是明确的。“华”是中国的古称,“侨”是寄居、客居之意。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人称为“侨人”和“侨士”。随着移居国外人数的激增,“华”“侨”二字就被联系在一起,用来称呼在国外寄居、客居的华人。1878年,清驻美使臣陈兰彬在奏章中就把中国寓居国外的人称为“侨民”。“侨民”便成为一种专称。1883年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使用了“华侨”一词。1904年,清政府外务部又在一份奏请在海外设置领事馆的折子里提到“在海外设领,经费支出无多,而华侨受益甚大。”从此以后,“华侨”一词普遍成为寄居海外的中国人的一种专称了。 “华人”一词的由来晚清民国时期,使用“华侨”一词来泛指在国外居住的具有中国血统的人,而华侨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亦具有中国籍。清政府《大清国籍条例》(1909)、北洋政府《修正国籍法》(1914)和国民政府《国籍法》(1929)等三部国籍法均有规定:对于“数世不归”的华侨,继续保留其中国国籍,即所谓“冀其后裔绵延”,无论若干世系仍属中国国籍。因此,凡是具有中国血统而居住国外的人,都被认为是华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情况就不同了。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于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正式宣布不承认华侨的双重国籍,并与有关国家签订了关于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此后“华侨”一词只适用于仍然保持中国国籍的中国侨民,而已经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人,已非中国公民,换之以“华人”或“外籍华人”称之。1980年9月,我国政府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第三条),“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第九条)。由于上述的变化,华侨人数急剧下降,据目前统计,华侨占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7.7%,华人占92.3% ,即九成以上的绝对多数是华人,而不是华侨。尽管现在新华侨的人数与日俱增,但与华人相比,数量仍然很小。这种变化导致了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重大变革,随着在中国出生、能够讲中国语(包括方言)、持中国籍的第一代移民的逐渐减少,在居住国出生、能够操居住国语言(同时还有汉语)、有居住国国籍的第二、三代以至其以后世代的人口益增多。前者被称作“华侨”,后者与其相异,则被称为“华人”,当地化程度更深者被称为“华裔”,也有人称拥有居住国国籍者为“华人”,在居住国出生者为“华裔”。华侨与华人是有着历史的因果联系的,外籍华人是从华侨演变而来。因此,当人们在以他们为研究和描述对象的时候,在书刊和文章上,标上“华侨华人”为其题名,如《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等。现在在某些场合,诸如有持中国籍华侨与持外国籍的华人在一起集会和联欢时,为方便,有时会统一使用“华侨华人”之综合称谓。
2023-09-06 14:53:031

华人的移民史

中国人到外国侨居,传说开始于商朝时代,中国商朝遗民萁子曾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诸侯国。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建立了中西交通,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每年都有使者和人民的来往,多则几百人,少则百多人。中国自汉朝已开辟与东南亚和印度、伊斯兰卡的海上交通。由于开展海外贸易,中国商人、水手开始向东南亚进发,其中一部分人定居下来,成为了第一代海外移民。唐朝时期,中国人移居国外逐渐增多,许多外国人称海外华人为“唐人”,华侨回国也称回“唐山”。到了公元10世纪以后的宋、元时代,我国沿海居民因受连年兵乱的影响,尤其是福建、广东受元军的残酷摧残,纷纷逃往海外避难谋生。 中国人大量移居东南亚始于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海上远征,郑和率领200艘船舰组成的船队浩浩荡荡的在南洋各地访问。从1405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7次下西洋,率船队远航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及红海沿岸港口。在西方殖民者入侵东南亚之前,从中国移居到东南亚的华人主要是在通商贸易的需要上移民海外。至16世纪,特别是17世纪西方国家相继侵入东南亚各地以后,随着东南亚各国逐步沦为殖民地,中国人主要作为劳动力而移居东南亚,跟随已定居海外的亲友赴东南亚学习做生意或从事劳工。在十九世纪,是欧洲殖民主义在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也是世界大移民潮的开始。当时有很多欧美的殖民者缺乏资金聘请劳工,同时在康雍乾年间的福建与广东却是个相对和平的时期,民间一般都富有。惟嘉庆以后,大清的可耕地开始严重不足、官吏日益腐败、官民染上鸦片瘾等,此时民间有了过剩的劳工,同时欧美各国开始强盛,因此满清被迫同意让平民远赴海外当欧美殖民地的劳工。清末鸦片战争以后,民间发生饥荒的次数增加,贫穷程度已难以形容,到处有穷人和乞丐,上百万的广东和福建人为了改善生活,都兴起赴外当劳工的意向。很多福建人选择在东南亚与他们在明朝时期已定居海外的前辈学习和工作,广东人也有不少;广东省的台山有最多人移居海外。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土客冲突时期,有些人被卖到秘鲁、巴拿马、墨西哥、古巴一带。 海外华人主要生活于当地为相对多数民族的新加坡及在当地为相对少数民族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与越南。这些地区的海外华人主要是在十六到十九世纪福建省与广东省,以及后来的海南省。而从十世纪到十五世纪的移民主要是前往马六甲与东南亚。20世纪下半叶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地域分布也在发生着变化,其显著特征是由集中渐趋分散,即由高度集中于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向亚洲以外地区 ,尤其是欧、美、澳地区逐渐分散。首先海外华人资本不是一个整体,它是驻在各国民族资本的一部分。海外华侨华人大量聚居在东南亚各国,海外华商的资本和企业在东南亚国家也比较集中。1995年8月中旬,澳大利亚外交与贸易部发表了一份长达350页的海外华人经济网络研究报告,称逾七成的东南亚上市公司由海外华商的资本控制。略同时期,日本东京的富士通研究所调查了亚洲5个主要国家的上市公司,发现其资产额中的绝大部分为华人所有。除了上市公司的资产统计之外,分布在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经济细胞主要是成千上万的中小型商贸企业,它们为当地社会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就业机会。近20年来海外华人资本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国家,也有相当的发展。来自东南亚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华人资本,大规模地向澳大利亚输入,对那里的经济增长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有一些研究和报道,涉及全球华人资本或资产的总量问题。进入90年代以后,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和美国俄亥俄大学海外华人问题中心等估计,当时中国境外海外华人的资产约在1.2万亿至2万亿美元之间;据2000年9月台湾的报纸报道,一项关于海外华人状况的研究估计当时海外华人的一年总所得约有2.65万亿至3.09亿美元,其资产总额可达2.5万亿美元。 有研究者分析,海外华人资本由两大类组成。第一类是华人在当地积累起来的资本。早期移居各国的华人并没有携带任何资本,他们中的一些人经过多年的艰苦劳动,甚至经历几代人的努力,才得以积累今日的资产。因此,他们的资本积累过程与所在国家民族资本的积累过程是一致的。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东南亚各国原来的华侨已经陆续成为所在国的公民,他们的资本自然成为该国民族资本的一部分。第二类华人资本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国内一些企业家,包括香港、澳门的华人企业家,在海外开始有少量的投资。60年代以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中国企业家在海外的投资额大量增加。这些华人的投资是一种资本输出。它们在投资接受国内,很自然地被看作外国资本,而不是该国的民族资本。但是,其在海外建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是在投资接受国注册的,它们的生产总值同样被计入投资接受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它们以各种形式与投资接受国内民族资本相结合。所以,这一部分华人资本也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单纯博士认为,海外华人政治上效忠于当地社会,经济上是当地主流经济中的一个有民族特色的补充部分,并可利用民族纽带进行全球经济合作。通过华人资本属性的分析,更加深入地研究各国的华裔公民在该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睦共处与经济合作,推动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2023-09-06 14:53:361

日籍华人的移民历史

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居功而骄,祈求长生不老,令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巧匠东渡,以求长生不老药,最终落籍于日本,开创了旅居日本的先河。在日本人的族谱中,也有自己的祖先是来自中国的记载。根据文献记载,日本圣武天皇时,即唐玄宗12年至天宝7年(公元724-748年),居住在日本京都的华侨就有1200家,按一家4、5口人计,则有5000、6000人之多。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实行“开国”,紧随其后,日本政府也于1858年开始了“安政开国”,在此背景下,1871年中日两国缔结了“中日修好条约”,中国商人开始合法地在日本开放港口进行贸易活动,从此,以经商为目的中国人大量流入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70年代初的20余年间,日本华侨华人始终保持在5万人上下。7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间,大量中国人流入并定居日本,在日中国人、华人人数激增。据统计,2012年在日中国人、华人合计35万,其中合法在日中国人25万,日籍华人6万,非法滞留近4万。在日华侨、华人按时代划分,大致可分为新、老两部分。老华侨、华人由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主要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赴日者及其子孙后代构成,人数约7万左右,该群体中,日籍华人约占三分之二。新华侨、华人,由1972年以后,主要是由中国改革开放后,通过与日本人国际结婚、留学、就学以及以日本残留中国战争孤儿眷属等身份,从中国大陆赴日并在日本定居者构成。由于新老两种华侨、华人群体构成背景和生存环境不同,其职业范围截然不同。历史上在日华侨、华人就业受到严酷的社会歧视,仅允许从事厨师、理发师、裁缝和贸易行业,二战期间,日本华侨作为“敌对国公民”,饱受欺压,以三把刀和贸易为支柱的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随着二战的结束,华侨作为“战胜国公民”,政治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前固有的“三把刀”得到了今非昔比的发展,进入80年代后,日本华侨、华人经营的行业有所扩大,但仍以个体经营为主。与老华侨、华人相比,新移民社会的职业形式则以“被雇佣”为主。中国新移民当中,大学毕业以上者占68%,高中毕业者占24%,新移民的这种高学历现象,是老华侨、华人社会乃至日本人社会所望尘莫及的。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头脑”是新移民赤手空拳闯天下的“本钱”。近10、20年来,日本国内国际化意识不断提高,这也给新移民创造了更多的就职机会和广泛的活动范围,职业范围涉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商业等数十个行业。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高、精、尖领域从事人文知识、自然科学、国际业务、研究工作。
2023-09-06 14:53:531

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

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充分整合华文学院、文学院和华侨华人研究所的学术资源,确立了以华文教学与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为优势,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特色,能体现华侨大学的办学宗旨的学科建设目标。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分为:华文教育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等5个研究方向。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努力把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学科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有突出学术成就和良好学风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成一支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打通学科“壁垒”,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寻求学科的学术综合,实现华文教育理论研究与华文教育实践相结合,建立“学以致用”的学科特色,为扩大海外招生提供充足条件。提升学术研究的层次,使各研究方向的科研能力及学科的总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的水准。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海外华文教育的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成为向海外华侨华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桥梁。在人才培养方面,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共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在泰国和印尼开设了中文专业研究生班;提高了教学质量,“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被教育部评为特色专业建设点;拓展针对海外主流社会的华文教学,海外师资培训和夏令营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该学科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华文教育论文集1部,教材3部,发表论文152篇,其中多篇发表在《文学评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并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与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高校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学术联系。2共有16人次参加各种重要的学术会议。成功主办“世界华文教育论坛(香港)”国际研讨会。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2023-09-06 14:54:251

晚清民初,南洋华人的文化进退

本书《晚清民初南洋华人社群的文化建构》是由薛莉清女士的博士论文增改之后,关于在晚清民初这个特殊时期,南洋华人这一社会群体,如何建构文化话语权和文化空间的作品。由生活·读书·三联书店出版。 文章结构分为七个部分,包括绪论、五章主体和结论。 一、 本文最精彩之处就是绪论部分。它主要交待了作者的研究理论、研究模式、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作者使用了许多理论,包括杰姆·克利福德的旅行理论、互动理论和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 首先,旅行理论重视的是对游记文本的探究。薛女士的研究角度正是从1877-1937年间的南洋游记切入的。实际上,将游记作为史料进行研究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并不陌生,但当今大部分学者仅将目光投向古代游记,对于近现代海外游记的关注度不够,因此从选材方面来说,此书是有其新颖之处的。 其次,在论述南洋华人社群时,普遍的研究模式是中国—东南亚的两极互动模式,作者在书中试图打破这种固定的模式,并建立一种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多级互动的新模式,其中,多极的互动方包括中国、日本、各殖民帝国、土著以及南洋华人,且以南洋华人为互动的中心。 最后,薛莉清女士将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应用于探讨莱佛士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建立与文化空间的关系,致力于梳理出殖民话语体系和华人话语体系之间较为清晰的脉络。 二、 在第四章中,作者把莱佛士图书馆和博物馆视为独立的文化空间,认为二者的建立意味着殖民话语体系的建立,并阐述南洋华人如何在殖民话语体系之下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话语和与之隐性对抗的过程。 本章的中心群体是南洋华人,但实际内容却隐隐有偏向海峡华人之意。文章中指出,海峡华人与其他华人方言群体确实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华人内部和官方都得到了认可,而官方的认可则进一步强化了民间对这个群体的认知。作者也明确指出“海峡华人已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南洋华人群体。”但在接下来的大部篇幅基本都围绕着“海峡华人”展开,而第二节中“海峡华人”在博物馆的出席、第三节中创办《海峡华人》杂志为自身群体谋求更多话语权,都显得过于突出“海峡华人”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普遍的华人群体的反应和作为。 海峡华人成为特殊群体的原因在于身份的复杂性。与一般的南洋华人不同的是他们普遍接受过英式的教育和培养,在思想文化方面受到来自双方的影响甚至在政治理想方面倾向殖民国家。虽然海峡华人常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比如:英国人那里遭受种族的歧视,因政治上亲近英国而被其他华人唾弃。但他们的优势也十分明显:他们是商业中的精英,即使英国人歧视他们,却又不得不选择与其进行商业贸易;他们也是南洋华人中的上层,在殖民体系下扮演着华人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形象。以上种种优势反馈到自身话语体系的建立上显得格外突出。 另外,我认为作者笔下的这类“海峡华人”与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一书中的“峇峇移民群”有着明显的相似性。首先,两者都是受到殖民者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具有“中西结合”的特性。身份的多重性迫使他们需要同时面对其他移民和殖民者,应对来自故乡和来自现居地的双重压力。其次,这两个群体的人数都比较少,却掌握着绝大部分的财富和权力。他们都是殖民体系下海外华人与殖民统治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偶然,它意味着海外华人社群在面临多方面、长时段的变化时表现出的灵活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另,在解释莱佛士博物馆和图书馆成为当地殖民话语体系的建立者和支配者的原因时,作者列出的理由不免显得有些单薄和牵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少参照组,无法很好地突出二馆的主导和支配地位。 在笔者看来,本书潜在的难度与缺憾还在于:游记文本含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同时它的文本内容较为随意散乱、缺乏整体意识,因此,需要研究者具有较好的甄选信息和梳理史料的能力。另外,过于丰富的使用理论有时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些大格局的理论面前,作者的个体研究和史证梳理难免显得有些单薄无力。尤其在引用和使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参考《空间的生产》这一理论原文,而是转引自其他学者的著作。其中原因未可知,但显然此举容易对理论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行文逻辑上的缺陷,这也是史学研究中的大忌。 综上,此书的亮点就是灵活且创新性地使用了经典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模式,并且使用了新史料,即晚清民初的旅行者游记。正如作者所认为的那般,游记研究的新模式能够使分析者一方面跟随旅行者的步伐和眼光,一方面能分析旅行者看到的社会文化现象,对于“空间研究”来说,“移步换景”式的游记研究能够更好的捕捉富有研究价值的空间。 总而言之,笔者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显而易见,这本关于南洋华人社群的研究之作,对于华人华侨研究中的文化史课题,仍具有很大的阅读价值和借鉴价值。尤其对于初涉华侨华人史的本科学生而言,难度适中,又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2023-09-06 14:54:331

叶显恩的著作目录

一、专书:《李贽》(与他人合作)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6年。《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得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空一等)。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 (主编与撰稿人)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广东航运史(古代编)》 (主编与撰稿人)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清代全史 (第五卷)》(与韦庆远合同主编并任撰稿人)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得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学研究成果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主编兼撰稿人) 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珠江三角洲历史、地理、经济情况及南洋华侨发展史 》(与王赓武、许学强合著,霍英东写前言,作为第二届世界华商大会指定参考书) 香港:第二次世界华商大会印行,1993年11月。《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史研究》 台北:稻禾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近代化》 (主编兼撰稿人)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二、论文:2002. 《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序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徽州文化研究》序 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编,黄山书社出版。2001.《千年徽州杰出历史人物传》序 黄山市政协文委办编辑出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共推徽学研究院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主编:《徽学》2000年创刊号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移民与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化 刊于《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八集,页23--71台北:中研院出版。2000 . 《徽州学概论》序 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对学术执着追求、一丝不苟的儒雅学者梁方仲 张世林《学林往事》下册,页1295----1312,北京:朝阳出版社,2000年3月版。历史的主流:改革、开放 (应广州日报专约) 《广州日报》2000年5月28日我与区域社会史研究 接受上海:《历史教学问题》特约记者邓京力博士访谈,于该刊2000年第6 期(12月15日)页14—17。1999. 雍正是否夺嫡纂位? 香港:《文学与传记》1999年第 7 期,PP.29—36我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 张世林编:《学林春秋》三编下册,PP.609--626,北京:朝华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1910 (与林 录合作) 香港:张伟保、黎华标主编:《近代中国经济史研讨会1999论文集》页193--215,新亚研究所1999年9月出版。《古代商人》序,PP.1--6,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9月出版。海瑞唯求合法,不恤流俗的精神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著名经济史家梁方仲传 香港:韩文甫主编:《文学与传记》第一期82--89页1999年4月15日出版。1998.明代后期广州市场的转型与珠江三角洲社会变迁(与林 禄合作)台北:《明史研究专刊》第12期 PP.265--289, 1998年出版。人口与现代化 桂林:《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4期,PP.4-7;又山东时代文化发展中心编:《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汇》;成都市时代经济研究中心编:《新世纪的思索--中国当代改革发展文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与计划生育》C5 1998年4期;语丝:为学与为人 桂林:《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4期,封2。从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现状谈及21世纪历史学的命运 桂林:《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4期,PP.8--10。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与出路(增补稿)广州《羊城晚报》1998年3月2日、3月9日、3月16日、3月23日连载;《光明日报》社编的《文摘报》1998年3月29日摘要转载。华侨华人文化与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 《华侨华人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开放时代》增刊)PP.246--259, 1998年3月出版。明清珠江三角洲沙田开发与宗族制(与林 禄合作)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儒学传统文化与徽州商人 《安徽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又《98 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页21--46。珠江三角洲风情纵横谈-----与南方日报记者王进江的对话 《南方日报》1998年1月6日第15版。1997. 明清珠江三角洲土地制度、宗族与商业化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30周年纪念专号)1997年第6期,PP.245--261;又武汉大学《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P.702-725;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与出路 《岭南文化时报》1997年116期。从族谱看珠江三角洲的宗族伦理与宗族制的特点 广州:《学术研究》1997年12期PP.41--46。明末珠江三角洲社会的忠实记录 ---介绍崇祯年间的档案汇编《盟水斋存自牍》一书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PP.74-77。1996. 徽州与珠江三角洲宗族制比较研究 北京:《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PP.1--9;合肥: 周绍泉、赵华富:《95国际徽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P.1-19,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邀游于学海,与东西方汉学家对话 __评介《国外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评述》一书,广州:《学术研究》1996年第6期。也谈电脑 广州:《华夏》1996年6期1995. Notes on the Territorial Conneections of the Dan,in David Faure, HelenF.Siu (ed),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83--88.明清时期的徽刻与版画 (与居蜜合作) 合肥:《江淮论坛》1995年第2期,PP.51-59,又收入赵华富主编:《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PP.288--304,合肥:黄山书社 1996年12月出版。王佐与他的鸡肋集(<鸡肋集>校注本前言)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PP.6-15。地利、传统市埸与珠江三角洲的海外贸易 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编:《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新透视》,PP.105 -114,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地权、法权与家族主义(与居蜜合作) 广州:《现代与传统》PP.65--71, 1995年(9月)第2期。1993. A Note on the Official Documents preserved in the Meng Shui Studio(Meng shui chai ts"un-tu) W.Mote, 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VolumeⅥ.Number1, pp.55-70. Printed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珠江三角洲的社会变迁。 广州:《现代与传统》创刊号,PP.10-16, 1993年7月出版。又收入唐力行主编:《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页242-254,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10月版。市埸大潮推出千年变局------与新华社记者王志纲的对话录 《南风窗》1993年第1期又见王志纲《行成于思》页325—348,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1992. 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与张难生合作)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 1 期,pp.207-223;又:Beijing: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2. No.2.pp.191-214。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许檀合作) 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编:《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pp.51-58.略论海忠介公精神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 1992年 第2期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与许檀合作) 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主编:<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管理> 1992年第5期.从丑小鸭到美天鹅—试论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之源(与许檀合作)广州:《商界》1992年第一期.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溯源 羊城晚报 1992年8月26日第3版 .《晚晴吟草》序 海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1991. 明清广东蛋民生活习俗与地缘关系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 期pp.56-62。略论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结构性变迁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pp.33-45。余思伟:《中外海上交通与华侨》序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1年8月.1990.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简介 (与刘志伟合作) 北京:《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1期,pp.161-163。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Guangdong Province: state of the Field,(与陈春声合作) Late Imperial China. Vol.Ⅱ,No.2 (1990)。十九世纪下半叶夏威夷华人首富陈芳 北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pp.26-30。又,林天蔚:《亚太地方文献研究论文集》PP.321--329,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1年。1989. 明清广东航运组织与地缘关系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pp.66-73。1988. 广东古代航运史的几个问题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pp.97-107。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区域性研究 北京:《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8年 第1期,pp.155-160。中山县移民夏威夷的历史考察 北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8年 第3期。明清珠江三角洲人口问题 北京:《清史研究集》第6集,pp.141-168,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夏威夷游记 《华夏》 1988第6期1987. 明清珠江三角洲商人与商业活动 北京:《中国史研究》 1987年 第2期;pp.41-56。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中国历史档案馆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PP.298--321, 中华书局 1988年5月出版。清代广东航运与社会经济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7年 第 4 期,又,收入白寿彝主编:《清代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p.457-471,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年。明代广东的造船业 广州:《学术研究》 1987年 第6期。谈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pp.99-102。略论珠江三角洲高利贷资本 (与谭棣华合作) 收入《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pp.176-205,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年。1986. 评介《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北京:《历史研究》 1986年第6期,pp.74-80。论珠江三角洲农业商业化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PP.16-29。1985. 清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豪族赋税征收问题 (与谭棣华合作)北京:《清史研究问题》1985年第2期, pp.1-4。徽州学在海外 合肥:《江淮论坛》 1985年 第 2 期。论珠江三角洲的族田 (与谭棣华合作) 收入 《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pp.22-64,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梁方仲传略 北京:《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家》 pp.257-269,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1984. 明清珠江三角洲农业商业化与墟市的发展(与谭棣华合作)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1984年 第2期, pp.73-90;《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PP.57--97,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1983. 徽商利润的封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 广州:《中山大学学报》 1983年 第1期;《中国史研究》编缉部编:《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研究》,pp.254-27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出版;《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PP.382--406,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挡房论史》跋 香港:《抖擞》 1983年 11月号。1982. 明清佃仆的身份地位 福州:《中国古代史论丛》 1982年 第 1 期。释“火佃” 北京:《中国史研究》 1982年 第 3 期。徽商的衰落及其历史作用 合肥:《江淮论坛》 1982年 第3期。《江淮论坛》编辑部:《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封建宗族势力对佛山经济的控制及其影响(与谭棣华合作) 广州:《学术研究》1982年 第6期。1981. 关于徽州佃仆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1981年 第 1 期, pp.181-196。又见北京: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81. 1. PP.90-119。1980. 试论徽州商人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北京:《中国史研究》 第3期,pp.104-118。又见《江淮论坛》编缉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pp.359-381,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1979. 明清佃仆制试探 广州:《中山大学学报》 1979年 第 2 期, pp.57-84。本文得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978. 也谈<辍耕录>中的扶箕诗 北京:《历史研究》 1978年 第9期 pp.94-96。从祁门善和里程氏家乘谱牒所见的徽州佃仆制 广州:《学术研究》1978年第4期。1974. 略论李贽 广州:《中山大学学报》 1974年 第 3 期。1973. 厚今博古的专家秦始皇 广州:《中山大学学报》(复刊号)。《南方日报》1974年3月23日三、教材: 简明中国通史(古代部份) (任主编与撰稿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科打印出版,1977年。四、译作: 居蜜《1600-1800年的土地占有制与宗法制》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2期, pp.55-73.宋汉理 《‘新安大族制"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2年 第3期, pp.55-73; 又1983年 第2期 pp.43-5;又见《江淮论坛》编缉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 pp.273-313。魏安国《清代华南地区‘一田二主"的土地占有制广州:《广州研究》1982年第3期。苏耀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与华南丝织业》 陈春声译 叶显恩校并作序,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年。
2023-09-06 14:54:421

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舆论声援
2023-09-06 14:54:582

新疆自治区侨联2012年8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自治区侨联所属新疆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3人,具体事宜如下: 一、招聘原则 自治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公开招聘工作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贯彻民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二、招聘名额、对象和条件 (一)招聘名额和对象 自治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工作人员3名,2012年毕业的普通高校应届博士、硕士及本科毕业生、往届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二)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3、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 4、具有招聘职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文化程度和业务能力; 5、身体健康,能承担正常工作; 6、年龄要求,本科生30周岁以下,硕士生38周岁及下,博士生40周岁以下(30岁是指1982年7月31日以后出生,其余年龄段以此类推); 7、具备招聘职位所需的其他条件和要求; 8、曾受过各类刑事处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有违法、违纪行为正在接受审查的、尚未解除党纪、政纪处分的、有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人员不得报考。 招聘的具体职位、资格条件、名额等见附件。 三、实施方法及步骤 自治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公开招聘工作,按照公布招聘职位和所需资格条件、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察、公示、办理聘用手续等步骤实施。 (一)公布招聘职位和资格条件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www.xjrs.gov.cn)发布招聘公告、资格条件及招聘程序。公告发布时间为10个工作日。 (二)报名与资格初审 自治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报名、资格审查工作由自治区侨联负责。资格审查包括报名时的资格初审及考察工作中的资格确认两个环节。在任一环节中发现报考者不符合职位条件的情况,取消其报考或聘用资格。报名及资格初审按以下程序进行: 1、报考者认真阅读自治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招聘广告,了解招聘职位所规定的范围、对象、条件、报名程序、有关政策规定和注意事项等内容,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身份证信息必须一致。 2、报名及资格初审。报考者携带《自治区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报名资格审查表》(1式2份,贴近期彩色正面免冠1寸证件照片,所填信息必须确保真实准确),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职称证、资格证及招聘职位要求提供的其它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到自治区侨联(乌鲁木齐市文化路38号)办公室进行现场报名,并由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对报考者资格进行初审。报名时间自招聘信息发布后10个工作日。 3、查询资格初审结果。自治区侨联办公室在侨联机关张榜公布并电话通知报考人员是否通过资格初审。 4、领取准考证。资格初审通过的报考人员,请到自治区侨联领取本人准考证。领取准考证时,请报考人员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近期彩色正面免冠1寸证件照片1张。 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报名步骤的报考人员,视为自动放弃报名资格,一切责任由报考人员自负。报考人员所填写信息与本人真实信息不符的,后果由报考人员自负。凡提供虚假报考申请材料的,一经查实,即取消报考及聘用资格。 (三)考试 公开招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均用汉语),考试总成绩按100分计算。其中,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占50%。 1、笔试 (1)考试科目为专业能力测试及写作能力测试两部分,卷面满分100分,在考试总成绩中按50%折合计算。笔试采用闭卷方式,主要测试报考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及专业技术能力。笔试由中自治区侨联命题、组织和评分。 (2)笔试具体时间及详细地点见《准考证》,报考人员在考试当天持本人准考证和身份证(不含旧版临时身份证和过期身份证、身份证复印件,下同)原件到准考证指定的地点参加考试。 (3)笔试成绩、笔试折合成绩、职位排名和是否进入面试等相关情况将于考试结束后两天内在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www.xjrs.gov.cn)和自治区侨联机关公布。 2、面试 (1)根据报考人员的笔试成绩,按照1:3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进入面试资格人员名单。最后一名笔试成绩相同的,可一并进入面试。 (2)面试具体时间及详细地点于面试前3天在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上进行通知。报考人员接到通知后,携带身份证、准考证于指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地点参加面试。 (3)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考官现场评分的方式进行。面试满分100分,在考试总成绩中按50%折合计算。面试重点测试报考人员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及其他综合能力。面试由自治区侨联命题、组织,面试考官由自治区侨联选派人员组成。面试结束后,当场宣布面试成绩,并在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www.xjrs.gov.cn)公布面试成绩、面试折合成绩、总成绩排名。 因相关证件不符合规定要求而影响考试的一切责任由报考人员自行负责,未按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的视为自动放弃。 (四)体检及考察 自治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体检和考察工作由自治区侨联组织实施。按照1:1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体检和考察人选,并在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www.xjrs.gov.cn)公布确定人选及体检时间、地点。 1、体检。自治区侨联组织确定人选在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进行体检。体检项目和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执行。体检不合格的不能进入下一环节。报考人员对体检结果有异议申请复查的,由自治区侨联组织到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进行复查,有明确结论的只能进行一次复查,体检费用由报考人员自行承担。因体检不合格出现空缺的,在该职位面试人员中按总成绩排名依次递补。 2、考察。自治区侨联派出至少2人以上组成的考察组,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的原则,对通过体检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廉洁自律以及是否需要回避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核实报考者是否符合规定的报考资格条件,确认其报名时提交的信息和材料是否真实、准确。 (五)公示、办理聘用手续 1、公示。拟招聘人员确定后,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侨联在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www.xjrs.gov.cn)对拟招聘人员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公示期间接受社会举报,举报者应以真实姓名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并提供必要的调查线索。 2、办理聘用手续。公示期满后,没有反映问题或反映问题但不影响聘用的人员,按相关规定办理聘用手续;对反映有严重问题并查有实据的,不予聘用,空缺的名额按顺序依次递补;对反映有严重问题,但一时难以查实或难以否定的,暂缓聘用,待查实后再决定是否聘用。 新聘用人员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一年。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其聘用资格。 四、组织和监督 为切实加强对自治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公开招聘专业人员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招聘工作顺利实施,成立招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自治区侨联办公室。 为维护招聘工作的公正性、严肃性,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自治区侨联党组对招聘工作进行全程监督。 自治区侨联党组监督电话:0991-2329907 联系人:阿不都外力u2022马木提 自治区人社厅事业处监督电话:0991-3689707 五、其他事项 (一)招聘过程中有关调整、补充、提示等事项,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侨联在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www.xjrs.gov.cn)及时进行公告。 (二)报考人员必须提交准确、畅通的联系电话,并建议关注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www.xjrs.gov.cn)发布的考试相关公告,以防错过相关考试时间安排和重要信息提示。 (三)本次考试不指定辅导用书,也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考试辅导培训班,敬请广大报考人员提高警惕、切勿上当受骗。 (四)本方案未尽事宜,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侨联负责解释。 自治区侨联咨询电话:0991-2811113(传真) 0991-2812108 联系人:于曙光梁剑 附件:1.自治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公开招聘岗位一览表(下载) 2.自治区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报名资格审查表(下载) 自治区侨联 二〇一二年八月十五日
2023-09-06 14:55:161

中国侨联《海内海外》杂志社社长是啥级别?

中国侨联《海内海外》杂志社社长是中国侨联的副主席,也是中国侨联党组成员。《海内海外》杂志社是中国侨联直属的事业单位,也是中国侨联的信息传播部。《海内海外》杂志社的职责是负责中国侨联的信息宣传工作,编辑出版《海内与海外》杂志和《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学术刊物。
2023-09-06 14:55:451

由于写毕业论文希望能提供关于家族企业管理的书籍和文献谢谢大伙们

中国知网上面有很多家族企业管理方面的论文,你可以参考一下,年代都比较近
2023-09-06 14:55:572

王日根的主要论文

1.《〈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2.《评介林仁川著<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3.《明初考官制度述论》,《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4.《清至民国建瓯土地契约中的经济关系探微》,《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5.《明清福建商人与社会环境》,《福建论坛》1990年第3期.6.《明清福建家族内义田的发展及其社会背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1990年第8期.7.《明清福建义田与乡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8.《义田及其在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社会功能浅析》,《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199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3年第5期.9.《清代义田的发展与成熟》,《清史研究》1992年第2期.10.《明清四都社区文化略论》,《东南文化》1992年第3---4期.11.《福建家族文化系统研究的新创获》,《福建论坛》1992年第3期.12.《宋以来义田发展述略》,《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13.《吴本崇拜与社会效应》,《吴真人研究》第125--133页,鹭江出版社1992年5月版.14.《论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与文化发展》,《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1993年第5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3年第3期.15.《试论明清文化的世俗化》《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1期.16.《区域性家族文化研究的拓荒之作》,《史学集刊》1993年第3期.17.《家族组织宏观模式的新建构》,《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18.《明清福建民办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19《<儒林外史>与民族文化的历史审视》,《东南文化》1993年第4期.20.《吴本崇拜的地域界限与文化内涵》,《吴真人与道教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21《国内外中国会馆史研究述评》,《文史哲》1994年第3期.22.《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2)1994年第11期.23.《明清会馆与社会整合》,《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4期.24.《论明清会馆神灵文化》,《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25.《吴甡:一个练达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史学集刊》1994年第3期.26.《明清徽州会社经济举隅》,《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27.《明清苏北水灾原因初探》,《农业考古》1995年第3期.28.《闽南沿海商工文明的形成及其意义》,《石狮商工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29.《论明清福建会馆的多种形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30.《明清江南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31.《地域性会馆与会馆的地域差异》,《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32.《明清会馆的建筑设置、区位分布与文化内涵》,《原学》第4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33.《明清福建与江南义田的比较》,《学术月刊》1996年第1期.34.《宋以来义田生成机制论》,《厦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6年第3期.35.《清代地权转移中的非经济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36.《地域性会馆与会馆的地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1辑.37.《明清时期的民间械斗与封建官府》,《福建史志》1996年第5期.38.《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系统论纲》,《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39.《社学即官办初等教育说质疑》,《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40.《清前期福建地域间社会整合组织的比较研究》,《福建学刊》1997年第5期.41.《明清庶民地主家族延续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42.《读<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光明日报》1997年8月19日第5版史林.43.《<简谈明清时期的会馆》《光明日报》1997年12月23日第5版史林.44.《〈中国原始艺术〉评介》《中国文物报》1997年12月21日第3版.45.《浅论近代工商性会馆的作用及其与商会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46.《<汀龙会馆:客家文化凝聚精神的实证》,《汀江与客家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12月版.47.《<明清民间办学勃兴的社会经济背景探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48.《菲华社会文化脉动浅识》,《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49.《出土文物的艺术品鉴》,《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5期。50.《明清时期“行”的衰微与会馆的勃兴》武汉大学《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卷,2002年10月武汉大学出版社版。51.《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的点滴体会》《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第3辑,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12月版。52.《“外患纷起”与明清福建家族组织的建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53.《海洋思维:认识中国历史的新视角》《历史研究》1999年第6 期。54.《商业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争鸣》《人民日报》1999年 7 月24日。55.《探隐索颐求本真 辨难问疑臻堂奥》《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2期。56.《十六——十八世纪福建沿海经济开发中的商业化倾向》《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57.《菲律宾华社对民间教育的投入》,《教育评论》2000年第1期。58.《明清海洋管理政策刍论》,《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59.《明清商人经营方式转换的若干趋向》,《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60.《走向民间的历史学》,《福建日报》2000年5月19日。61.《元明清政府海洋政策与沿海港市兴衰嬗变片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62.《论康熙的恤商思想与实践》,《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63.《地域性历史研究刍识》,《光明日报》2000年4月28日。64.《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光明日报》2000年7月21日。65.《长江下游农业历史地理断代研究的厚实之作》,《中国农史》2000年第2期。66.《菲华商联总会的发展轨迹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5期。67、《清代商人经营方式转换的若干趋向》,《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68、《论“书院改为学堂”——析从传统大学向近代高等教育转变的若干机枢》,《高等教育》2001年第3期。69、《近年来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70、《傅衣凌对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的贡献及启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71、《商业史研究的重新审视与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72、《明清科举制度对民营教育的促进》,《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73、《试论明清东南海洋经济模式的演迁》,《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6期。74、《明清东南家族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东南学术》2001年第6期。75、《施琅统一台湾与清初官方海防力量的加强》,《施琅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263—276页。2002年6月版。76、《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官民相得”》,《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第25—29页。77、《从社会控制角度研究社会救济的成功之作——张文著〈宋代社会救济研究〉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78、论明清乡约属性与职能的变迁,《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3年第4期。79、明代东南海防中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80、施琅海洋经略思想初探,《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81、平台过程中施琅与清政府对海洋认识的深化,《施琅与台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191页。82、简论林则徐对灾异的探源与对策,《林则徐与江苏》,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93-199页。83、徽州会馆与徽州戏的播扬,《戏曲·民俗·徽文化论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101页。84、官民的联结与互动: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潮声:厦门大学人文讲演录》,黄山书社2003年版85、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多元双向传播,《潮声:厦门大学人文讲演录》,黄山书社2003年版。86、晚清至民国时期会馆演进的多维趋向,《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4期。《中国近代史》第11期。87、乾隆朝黄梅案中民意的体现及其意义(与缪心毫合作),《吉首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88、明代海防建设与倭寇、海贼的炽盛,《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4年第5期。89、明清市镇经济研究的新高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90、清史修撰宜立足《清史稿》,着意体现时代感,《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讨论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91、清代宝庆府社会救济机构建设中的官民合作――以育婴堂和养济院为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与雷妮合作)92、试论沈葆桢的海洋经略思想与实践。《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中央党史出版社2004年6月版。93、清代晋江店铺买卖契约文书的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与卢增夫合作)94、清代科举冒籍与土客冲突(与张学立合作),《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95、习礼成俗:明清东南海洋区域社会控制的一种路径,《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5年第2期。《光明日报》2005年4月12日论点摘编。人民网2005年4月12日转摘。96、明清时期的商业风险及其防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97、从《问俗录》看明末清前期福建社会风习(与张宗魁合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98、从“行”到商会:宋以后商人社会管理中的官民互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99、从碑铭看明清福建的民间规约和社会管理,《中西法律传统》第4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厦大史学》第1辑。100“科举学”研究的阶段性升华——评刘海峰等著《中国科举史》,《中国书院》第六辑,湖南岳麓书院2004年版。101、明清时期社会管理中官民的“自域”与“共域”,《文史哲》2006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9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5期摘要,《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6年第10期复印。102、从几起京控案看林则徐的为政风格,《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6年第10期。103、从《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篇》看明代福建社会,《厦大史学》2006年第2辑。104、从《鹿洲公案》看清初知县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与王亚民合作)《华中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105、试论清代宁化的民间经济纠纷及其解决(与陈瑶合作),《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年第5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版。106、从盐仓看明清福建盐业变迁(与吕小琴合作),《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2期。107、近年来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研究的新趋向,日本《中国史学》第十五卷,2005年9月朋友书店版。108、从明清小说看科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09、明清福建民间规约与社会管理的经验与借鉴,《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鹭江出版社2006年版。110、明清徽州商人的家族观念及其超越,《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111、谈坚持高考的权威性与冷静地对待高考的统一,《湖北招生考试》2007年第1期。
2023-09-06 14:56:061

海魔读后感

  《海魔》是一部具有浓郁海洋风味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海盗之间的恩仇故事。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海魔读后感,欢迎阅读。    海魔读后感(一)   不久前,我看了一本六年级南方分级阅读,名字叫做《海魔》。一开始是我还以为这本书一点也不好看,后来我耐心的看着看着,竟入了迷。   《海魔》这本书的作者是章萍萍,是中国侨联、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华侨历史学会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我觉得中的海威是一个沉着、冷静的孩子。在其他孩子们被突如其来的士兵吓   到,慌乱、惊恐的时候,只有他——十分的冷静,想方设法的逃出这个神秘的海底世界。   同时,我也觉得巴比是一个即凶恶又可怜的一个人。为什么说他即凶恶又可怜呢?因为巴比外表是一个凶神恶煞的人,整天孩子们稍微有点不听话,他就打,骂,甚至有时还威胁他们。其实巴比他为了希姆莱,帮他盖低温氧气室,让他得到健康长寿,让他失去了爱,失去了他那可爱的妻子。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书中的孩子们那种在遇见困难沉着、冷静、不会慌张的态度,还有他们的勇敢机智。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海魔读后感(二)   前不久,我看了一本既有趣,又带有惊险元素的书《海魔》,看得我又惊又楞。不过,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多多,真令人难以忘怀啊! 这本书主要讲了运载着240名世界各国儿童科技尖子的“白鸽号”,在畅游大西洋神秘失踪,搜索者在海上找到中国孩子钟海威的日记本,得知了这支船只遇到海怪的经过。   另一方面,孩子们在海底世界历经艰辛,又惊又险,但是,最终还是突破险境,回到了自己那亲切的家! 读了这本书,我感慨多多。当我读到和我年纪仿佛的中国儿童钟海威的日记时,我真的没想到啊,他的日记写的不但具体清楚,而且写的多姿多彩,令人很容易就读懂了。虽然我也有在写日记,可始终写得没他那么好。   当我读到“u2018醉狐狸u2019巴比”这一章的时候,里面竟然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的总头子希特勒,真令我胆战心惊啊,我还怀疑,那些孩子穿越时空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呢!不过,看下去才知道原来是后代啊!当我读到海底城市时,不禁赞叹,在海地存活的德国人的科技发展是那么的快,那么的强大啊,远远比书上提到的2025年的科技还要强大!还有那个水下核电厂,更是让人着迷啊的是那个蜘蛛机器人,是那么的方便,快捷。   这本书里提到的第三帝国的高科技和我前不久看的那本《外星人未解之谜》里面提到的外星人的科技简直不相上下啊!读到“蘑菇村庄”的时候,我真的很气愤,很同情那些无缘无故被带到海底的人们,那些失去自由的人们,他们不仅像水缸里的鱼一样,而且还有着随时会被欺侮的厄运,我不禁感叹:这还是人生存的世界吗,简直连狗都不如啊!这还让我想起曾经在书上看到过的战争时期的人类的生活,是多么的凄惨啊!   “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这句话让我想起某位伟人所说的“通向人生最高境界的道路——苦难之道”这句话,的确,人生哪能无苦无难呢,所以中国才有过这样的一句话:苦尽甘来!在“让历史告诉未来”这章,我看到了动人的一幕,玛莎大神和他的儿子相认了,最后的结局真是令人感动啊! 说实话,开始我看着本书时,差点看不下去啊,幸亏最后坚持下来,才看得到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啊!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精彩的内容,而是一句话“如果说,人生的经历是构成个人的历史,那么,历时无疑是人类整体的人生经历”现在,这本书的内容还历历在目呢!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在海地忍受欺侮的人的坚强,感受到了野心的邪恶,感受到了玛莎大神认子的高兴!真令人难以忘怀啊!   海魔读后感(三)   大海,变化莫测。它一直是我们人类未能完全解开的一个巨大谜团。《海魔》这本书,带领我走进了一个虚幻的奇妙海底世界。   《海魔》这本书主要讲了运载着240名世界各国儿童科技尖子的“白鸽号”在大西洋失踪。搜索者找到了中国孩子钟海威的日记,知道了船只遇到海怪的经过,便到海里救援。孩子们在海底世界发现了一个阴谋,便和救援者勇敢地对抗坏人,最后成功挽救人类命运,重见天日。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中国孩子钟海威在面对邪恶的势力没有屈服,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想方设法逃出德国纳粹党的魔掌,还用自己的勇敢镇定保护了239名同伴与自己。我认为他很厉害!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们在面对巨大的困难面前,千万不能随便放弃自己的生命。遇到危险时,千万不能过于激动,要尽可能地保持理智,冷静下来。我们还要学习钟海威,在危难前,用自己平时的知识,去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以及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在真实的社会上,还有这样的事情:福建福州市的小宁在回家途中被绑匪绑架。小宁便装昏,让歹徒放松警惕,离开房间。接着,他把身上缠着的胶带刮开,确定了自己在一个小宾馆的二楼的房间里。他就把枕头扔给女路人,还呼救。最后,小宁自救成功。   智慧,是一个人比不可少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缺少了智慧,那个人就永远无法成功。   海魔读后感(四)   我最近“啃”玩了一本书,名叫《海魔》。这本书的作者是章萍萍,这本书讲的是:载着240位儿童科技尖子生的“白鸽号”,在畅游大西洋时发生沉船。240位儿童凭着自己的团结与勇敢的力量逃离了海底世界,拯救了人类。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不禁佩服那240位儿童。没有他们的团结,就不能逃出海底世界;没有他们的智慧,就不能与陆地上的人们联络;没有他们的镇定与勇敢,就不能取得希姆莱、巴比等人的信任u2026u2026他们面临危险,却变得更加坚强勇敢、更加团结友爱。在海底世界,孩子们凭借着自己的机智,掌握了许多数据,这些数据拯救了无数生命,拯救了整个世界。令我佩服的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他们的好学精神。虽然在这个海底世界里充满了邪恶,但是仍然不能阻止孩子们的好学。二百四十名科技尖子生,不但拯救了大家,还从中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懂得千千万万的道理。   在这本书中,我最敬佩的是中国尖子生海威。他是个勇敢的孩子,也是个聪明的孩子。是他想到办法与乔治联络,是他从容镇定地在危机时刻,想出办法逃离海底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也需要具有勇敢、团结友爱、从容镇定。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拿出自己的勇敢与智慧去克服。就像《海魔》里面的孩子一样,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也要保持镇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敌人周旋。我们应当在困难当中锻炼自己,像娃蒂一样,从一个胆小怕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消灭敌人的重要人物。我们也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另外,团结也很重要,没有其他人的配合,着二百四十名尖子生又怎么可能如此顺利地逃出海底世界?因此在生活中,不可以缺少团结。   到底是什么力量令240位科技尖子生顺利逃出海底世界?最重要的是团结与勇敢。生活也一样不可以失去它们。这本书给我的启示令我终身受益。   海魔读后感(五)   今天我读一本书,书名叫做《海魔》,书里的内容离奇有引人联想。书中大概讲了240个各国的科技尖子准备乘坐“白鹤号”去联合国,不料在大西洋中神秘失踪,搜索者在海上找到了一名孩子的日记,得知了失踪的经过。最后救了出来。   我觉得书中的海威是个沉着,冷静的一个小孩子。在*小孩子都六神无主的时候,他十分冷静,想方设法逃出去。书中说道:孩子们都不知眼前这个地方是哪里,纷纷吓得哭了起来,有的还不断地喊着妈妈,这时,海威悄悄地拉起几位小组长的衣服,示意他们。到时再想办法去上面联系。   我同时也觉得书中的巴比是个凶恶的人,孩子们稍微有点不听话,他就打,骂,甚至有时还威胁他们。书中说道:巴比的话还有说完,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浮游上球体圆顶,不知怎么的,警报呜呜的响,巴比这次真的发火了,二话不说就每人扇了一巴。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书中的孩子们在遇到危险时沉着,冷静。不会慌张,想方设法去上面取得联系,最终重见天日。我觉得他们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精心推荐
2023-09-06 14:56:211

黄晓坚主要经历

黄晓坚黄晓坚,男,福建建瓯人,硕士,研究员。中文名:黄晓坚别名:黄晓坚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福建建瓯职业:教师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代表作品:《从森林中走来-马来西亚美里华人口述历史》性别:男个人简历1979.9—1983.7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学生1983.7—1986.8中共福建省直属机关党委干事1986.8—1988.8福州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助教1988.8—1991.7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1.8—2010.12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待聘);办公室副主任、中共澄海市委常委(挂职)、办公室主任(正处级)2010.12—至今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研究项目1.《潮汕侨乡与海外潮人的文化互动》,2011,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4万2.《传统侨乡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潮汕侨乡为视角》,2011,国务院侨务办,5万3.《粤侨乡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互动(1978-2010年)》,2012,教育部,9万4.《潮汕侨乡研究》,2013,省哲学社科,20万5.《侨联组织的起源、发展、功能演变暨恢复华侨联合会名称的依据分析》,2014,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5万主要论文1.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几个重要史实的辨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03.2.华侨为革命之母”考辨.八桂侨刊,2011,02.3.革命成功之日孙中山在哪里?.社会科学报,2011-09-15006.4.从新发现的文物资料看孙中山辛亥年在美加的革命活动,载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法司编:《海外华侨与辛亥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央级),2012.065“民国肇建与在美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2,02.6游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新山和潮汕地区为主的分析.八桂侨刊,2012,04(第二作者).7广东潮汕地区海外移民形态的新变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3(1).8广东潮汕地区海外移民形态的新变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3,01.9中泰民间关系的演进:以隆都镇为视域的研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10统侨乡海外联系的新动向——潮汕地区磷溪镇、隆都镇个案研究,《八桂侨刊》,2013(2)(第二作者).11泰民间关系的演进:以隆都镇为视域的研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12海上丝绸之路与华侨华人——基于潮汕侨乡及海外潮人的历史考察.新视野,2015,03.主要著作1.《抗战时期海外华侨及归国华侨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082.《从森林中走来-马来西亚美里华人口述历史》,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08.01获奖情况1.《传统侨乡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调研报告),2014,潮州市第三届(2012-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23-09-06 14:56:291

华人华侨对美国的贡献

1848年以后,大批华人移居美国,他们为美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上,华人劳工在美国西部开发和铁路的修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人曾说,如果没有中国人使用炸药的知识并重视炸药的作用,如果没有中国人贴在几乎垂直的悬崖上干活,如果没有中国人闯过了白人难以忍受的难关,中央太平洋铁路不会建成。如果能建成,时间上也要拖的很久。现代,美国的各行各业都有华人杰出的表现。例如,李政道、丁肇中等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贝聿铭1983年获得普利克奖(被称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王赣俊是第一位华裔航天员。
2023-09-06 14:56:424

【文1】基于“四层一体”的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挖掘

基于“四层一体”的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挖掘——以樟林乡土地理为例 许伟麟 纪凤仪 苏娴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000) 摘要:乡土地理教学越来越受到地理教育界的重视,但是如何选取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已经成为困扰许多教师的难题。本文援引“四层一体”的理论,即强调乡土地理单元的自然层、生计层、组织层、文化层的整体性,尝试为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挖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以樟林为例,阐释“四层一体”如何挖掘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研究认为用“四层一体”挖掘乡土地理案例具有三大优势:体现乡土地理单元的整体性、彰显乡土地理单元的地方性、增强乡土地理教学的故事性。教师在挖掘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过程中,不妨尝试采用这一分析思路。 关键词:“四层一体”;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樟林 一、研究缘起与“四层一体”理论引介 近年来,地理教育界已经意识到了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1】【2】,但是如何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尤其是如何选取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已经成为困扰地理教师的难题【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介绍乡土地理单元的地理区位、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其次介绍经济发展、人口情况、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人文地理要素。这种教学思路能够比较全面向学生介绍乡土地理的基本情况,但是往往忽视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层一体”能够拟补上述教学思路的缺憾。“四层一体”为文化地理学家周尚意所提出的分析区域人地关系系统的方法【4】。她认为区域由“四层”累积起来,包括自然层、生计层、组织层、文化层。其中,自然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比如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生计层包括区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比如水稻种植;组织层包括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网络,比如生产合作社;文化层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价值观念,比如精耕细作的态度。四层之间是相互影响且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一个层发生变动时,其他层也会与之响应,故为“一体”。由此可见,“四层一体”突出人(生计层、组织层、文化层)和地(自然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各层之间的两两相互影响,体现着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应用于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挖掘时效果更优。 本文以樟林乡土地理为例,阐释“四层一体”如何应用于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挖掘,并且论述了其优势之所在。案例素材取自陈训先【5】和杨行之【6】先生发表的有关樟林古港的文章以及相关新闻报道。本文的学术贡献在于为地理教师挖掘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提供新的思路。 二、“四层一体”挖掘樟林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示范 樟林因樟树成林而得名,现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历史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有三个重要起源,其一为南宋时期的福建泉州港、其二为元明时期的漳州月港,最后一个便是清中叶的樟林港。从清朝开始,许多潮汕先民从樟林港出发,“下南洋”经商,樟林成为了著名的侨乡,早期的跨国宗族社会网络逐渐形成。从清代至今,樟林经历了兴起、衰落和复兴三个时期,以下从三个不同时期出发,分析各个时期不同的“四层一体”(见图1)。 1.樟林的兴起 樟林的兴起得益于其自然地理条件和优越地理区位。地理区位上,明清时期,樟林位于潮汕平原最大的河流——韩江的入海口处,因此也被称之为“河海交汇之地”。海上来的船只经由樟林进入韩江,可北上到达潮州府,即当时潮汕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另外,明清时期,樟林具有港宽水深的优势,能够允许巨大的船舶出入港湾。因此,樟林属于当时东南沿海众多港口中的良港。 自然层决定了樟林的生计层。康熙二十三年正式取消海禁,樟林迅速成为粤东和闽南地区对外商贸的集聚中心。人们在河港水道两旁兴建了长发、古新、广盛、仙桥、洽兴、顺兴、永兴、仙园八个商业街区,与樟林地方的六个村社构成了“六社八街”的格局。粤东和闽南地区的进出口货物在“六社八街”集散,“六社八街”的货物玲琅满目,故有“天顶神仙府、地上樟林街”的美誉。红头船是当时海上运输的交通工具,当时政府为了严格沿海船只管理,防范海寇的侵扰,规定广东从事远洋贸易的商船船头必须油刷红漆,故称为“红头船”。商贸极盛时期,出入樟林的红头船队多达100余支,每支船队拥有船只十几到几十不等。红头船队将东南沿海生产的陶瓷、丝织品、樟脑等货物运输到暹罗(今天的泰国)、新加坡、文莱等东南亚国家,又运回黄金、沉香、象牙等物品,逐渐形成了跨越潮汕地区、泰国、新加坡和越南等地的跨国贸易结构。“贾客海师,往来如梭,闽商浙客,巨帆高桅如蚁集”生动描述了当年樟林商贸的繁盛景象。 生计层进而影响了组织层。大量潮汕先民从事海洋商贸活动,他们从樟林乘坐红头船“下南洋”,在东南亚扎根,成为了潮汕最早一批的华侨。据史料记载,从乾隆到咸丰的100年多间,从樟林古港乘坐红头船到暹罗的潮汕人有150万人之多。比如暹罗吞武里大帝郑信的父亲郑墉、饶平隆都金财合和陈黉利家族的陈焕荣等。华侨经商多以家族企业为主,其注重血缘和地缘的雇工方式对于人员的跨国流动有巨大影响【7】,宗亲关系也加剧着国家间的物质和信息交流,如海外华侨的侨批(包括家书和汇款)不断通过红头船运回到亲人的手中,加速形成了跨国的宗族社会网络。 组织层又影响了文化层。红头船承载着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希望。早期的潮汕华侨挥泪父母和妻儿,踏上红头船下南洋谋生。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历经海上的大风大浪,,到了异国之后,又要饱受人地生疏和思乡之苦。但是,他们依然在他乡艰苦奋斗、站稳脚跟。许多在外务工的侨民在晚年逐步回到家乡居住,将自己赚取的资金大量投入到以宗祠为中心开展的房屋宅院的建造之中,回归故土的思想推动了人地关系的重构。后人把华侨勇敢拼搏、艰苦奋斗、爱家爱乡的精神归纳为“红头船精神”。这一时期,樟林的“四层一体”是:自然层(河海交汇之地、港宽水深)——生计层(商贸经济)——组织层(跨国宗族社会网络)——文化层(红头船精神文化)。 2.樟林的衰落 这一时期的自然层体现在,樟林繁盛维持了近百年,然而随着海岸变迁和河道淤塞,樟林港逐渐丧失先前港宽水深的地理条件。到同治年间,樟林港内出海路程不过十里。自然层的变动,直接改变了樟林原有的“四层一体”模式。此时,樟林的生计层开始发生变动,体积较大的船只已不能直入樟林港,货物只得用贩艇小船进行驳运,樟林的商贸经济发展趋势急转直下,作为商贸发展见证的“六社八街”繁荣不再,逐渐衰落。鸦片战争之后,汕头港取代樟林港,成为辐射闽粤地区的海上贸易枢纽,而樟林则转变成为内地商埠。生计层的变动影响了组织层,商贸活动不再在樟林集聚,人员不再从樟林出海,原有的跨国宗族社会网络变得松散。唯一保存较好的是文化层,虽然樟林不见红头船实体,但是红头船已经成为樟林的文化符号,尤其是漂泊他乡的华侨及其后代对红头船精神有着特殊的情节,现泰国樟东联谊会会徽便是一艘红头船的图案。但由于缺少跨国商贸的密集活动、密切的社会往来联系以及建国后体制的束缚,精神的存在失去了经济基础的支撑,红头船精神影响力逐步弱化。 这一时期,樟林的“四层一体”是:自然层(海岸变迁和河道淤塞)——生计层(没落的商贸经济)——组织层(松散的跨国宗族社会网络)——文化层(弱化的红头船精神文化)。 3.樟林的复兴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樟林已经不再具有两百年前的自然地理优势,再次依据港口发展对外贸易经济实现繁荣已不符合现状要求,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促进樟林的特色再发展成为困扰地方政府的难题。针对这一时期,可将“四层一体”理论自下而上使用分析。樟林历史上是红头船的启航之地,红头船精神是樟林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近年来,樟林所属的汕头市和澄海区的两级政府着力弘扬红头船精神,试图重新使红头船精神根植人心,重视华人华侨跨国宗族社会网络的修复与重构;同时大力挖掘文化经济潜力,将樟林打造成为展示侨文化的旅游观光地。为实现这一目标,在组织层出现了由政府牵头,吸引各主体参与的社会网络,政府财政、社会资金逐渐倾斜至支持樟林古港、街道和建筑风貌的保护和开发上,昔日自然层的风貌重新展现:樟林古港部分古河道得到疏解和复原,“六社八街”的风貌也得以重现。据统计,樟林每年接待了几百人次的华侨来此寻根,还接待了上千的游客到此观光。樟林如今的“四层一体”是:自然层(古港河道遗址)——生计层(侨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观光)——组织层(地方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网络)——文化层(复兴的红头船精神文化)。 三、“四层一体”挖掘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优势 1.突出乡土地理系统的整体性 “四层一体”分析自然层、生计层、组织层、文化层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突出了乡土地理单元人文层与自然层互动的整体性。这一做法可以避免只是零碎地展示乡土地理的组成要素,也避免只是强调自然或人文地理环境单一方面的整体性。以“四层一体”理论来挖掘樟林乡土地理案例,学生可以领悟到樟林早期的繁荣得益于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港口条件,樟林后期的衰落则是因为其优势自然地理条件的丧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然地理条件是地方发展的绝对限制性因素。樟林的案例体现出乡土所积淀的文化层能人们所利用,反过来影响地方的组织层、生计层和自然层,从而促进地方的重生。 2.彰显乡土地理单元的地方性 “四层一体”有利于更好地提炼出乡土地理单元所具有的地方性。地方性是在不同层长期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最终成为长久根植于地方的独特属性。按照“四层一体”的思路,教师不仅可以告诉学生地方性是如何在人地关系中生成,也可以告诉学生地方性如何影响人地关系。本文的案例中,樟林的地方性是包含着拼搏、奋斗、爱家爱乡的红头船精神。红头船精神是在自然层、生计层和组织层之上累积的,虽然樟林已经没有了往昔商贸的繁荣,但是积淀下来的红头船精神仍可以成为地方发展的新动力。 3.增强乡土地理教学的故事性 “四层一体”有助于增强乡土地理教学的故事性。教师课堂教学时,不再像马赛克拼贴一般零碎介绍乡土地理单元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而是像讲故事一般生动讲述地方人地关系的变迁。本文提供的案例,讲述了近三个世纪以来樟林古港兴起、衰落和复兴的生动故事。这个故事为:清代康熙松弛海禁开始,樟林港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成为粤东第一大海港。许多潮汕先民乘红头船从樟林出发,飘洋过海去到东南亚谋求生计,由此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红头船精神。随着海岸变迁和泥沙淤塞,樟林逐渐衰落。今天,樟林红头船精神得以发扬,以侨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经济得到发展,樟林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学生了解了樟林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于地方的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四、结语 本文引介“四层一体”理论作为挖掘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思路,让乡土地理案例的选取和挖掘变得有章可循。“四层一体”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分析乡土地理单元自然层、生计层、组织层和文化层之间的互动关系,而非零碎呈现地理要素,能够体现乡土地理单元的整体性、彰显乡土地理单元的地方性、增强乡土地理教学的故事性。因此,教师挖掘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时候,不妨尝试采纳这一思路。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只是提供一个案例挖掘的思路,并非完整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多种教学形式,如观看影像、实地参观考察等,让学生熟悉乡土地理单元以及掌握“四层一体”的地理学思维。当然,教学效果也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另外,目前学术研究层面,有关乡土地理教学案例挖掘的理论比较薄弱,无法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对这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 张海.我国乡土地理教材:历史变迁与发展思考[J].地理教学,2014(10):26-30. [2] 何先柱.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的融合[J].地理教学,2017(19):47-49. [3] 陈庆军.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编写[J].地理教学,2009(11):10-12. [4] 周尚意.四层一体:发掘传统乡村地方性的方法[J].旅游学刊,2017,32(01):6-7. [5] 陈训先.樟林古港三题[J].岭南文史,2011(02):40-44. [6] 杨行之.樟林港与红头船贸易[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1(03):54-56. [7] 蔡志祥.亲属关系与商业:潮汕家族企业中的父系亲属和姻亲[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15-25.
2023-09-06 14:57:201

刘永华的著作

Confucian Rituals and Chinese Villagers: Ritual Chang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Southeastern Chinese Community, 1368-1949. Leiden: Brill, 2013.《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马丁·盖尔归来》(译著),纳塔莉·泽蒙·戴维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译著),彼得·伯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历史之岛》(合译校),马歇尔·萨林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福建宗教史》(合著),陈支平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论文2012 Daoist Priests and Imperial Sacrific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Case of the Imperial Music Office (Shenye Guan), 1379–1743,Late imperial China,Volume 33, Number 1, June 2012。2011《祭谱与游谱:有关闽西 客家族谱相关仪式的笔记》,《相聚休休亭:傅衣凌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2011《时间与主义》,《读书》2011年,第7期。2010《不倦的教诲,不灭的薪火——读<杨国桢教授治史五十年纪念文集>》,《人文国际》第2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2010《正德癸酉平阳尧庙改制考:平阳尧庙〈三圣庙碑〉解读》,载《民俗曲艺》第167期(2010.3)2010《赦罪书的诗学与政治: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楼案中的虚构>》,载《人文国际》创刊号,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2009 Review of Brigitte Baptandier, The Lady of Linshui: A Chinese Female Cult. Published in The China Journal, no. 62, July 20092009 “民间”何在?——从弗里德曼谈到中国宗教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收入复旦文史专刊之二《“民间”何在,谁之“信仰”》,中华书局,第1-25页。2008《清初中国东南地区的粮户归宗改革——来自闽南的例证》,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2008《〈文化贸易:清代至是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评介 》,载《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2008《强盗、高僧和死者的“契约意识”》,载《东方早报·书评周刊》2008年10月19日,又载《书评的解剖》(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第四辑,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年版2008《 明清时期的神乐观与王朝礼仪——道教与王朝礼仪互动的一个侧面》,《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第32-42页。2008 《明清时期的礼生与王朝礼仪》,《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九卷,第245-257页。2007 《道教传统、士大夫文化与地方社会:宋明以来闽西四保邹公崇拜研究》,《历史研究》第3期,第72-89页。2007《风水:一个社会文化史的诠释》,载《读书》2007年第12期。2006 Village Rituals, Imperial Sacrifices, and Taoist Liturg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Study in the Jiwenben (Manuals of Sacrificial Essays) of Sibao, Fujian. 族群、历史与文化亚洲联合论坛:人物与地域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主办,第237-287页。2006《 明清时期华南地区的祖先画像崇拜习俗》,《厦大史学》第二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第181-197页。2005 《明末至民国华南地区的族田与乡村社会——以闽西四保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第52-60页。2004 《墟市、宗族与地方政治——以明代至民国时期闽西四保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第185-198页。2004 《亦礼亦俗——晚清至民国闽西四保礼生的初步分析》,《历史人类学学刊》第2卷第2期,第53-82页。2003 《明清时期闽西四保的乡约》,《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2期,第21-45页。2002《 “我们”印第安人与“你们”美国人”》,《读书》第9期,第32-38页。2000《清代广东“不落家”史料一则》,《民俗研究》2000年第2期。1998 17至18世纪闽西佃农的抗租、农村社会与乡民文化。《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第139-150页。1998《重利·扬名显亲·中国的资本主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5期。1997《评〈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载《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1997《十九世纪南洋华人合会试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S1期1997《中国传统社会基层管理的模式》,《福建学刊》1997年第5期1995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厦门大学学报》第2期,第78-84页。1995《九龙江流域的山区经济与沿海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1995年第2期。1994 《文化传统的创造与社区的变迁——关于龙岩适中兰盆胜会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3期,第57-69页。1993《传统中国的市场与社会结构——对施坚雅中国市场体系理论和宏观区域理论的反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1993《宋元以来闽西社会的土客之争与佃农斗争》,《中国社会经济史》1993年第2期。1991《唐中后期敦煌的家庭变迁和社邑》,《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
2023-09-06 14:58:001

沈红芳的著作论文

(一) 专著:1.《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二)合著:1.《东亚金融危机的理论纷争与危机对经济理论的影响》,郭梁主编:《21世纪初的东南亚社会与经济》,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4~31页。2. 《中国入世对中菲经贸关系的影响》,《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1~2002》,世界华商经济年鉴杂志社2003年出版,第107~112页。3.《中国与菲律宾的经济关系》,王勤等著:《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新格局》,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89~216页。4.“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 Catalyst in the Transition of East Asian Economic Models? (Case Studies of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s)”,in Lourds Salvador (eds), Asianizing Asia: Reflexivity, History and Identity, Published by ASIA Fellows Program, September 2001.pp.167~189.5. 《东亚金融危机:东盟四国经济发展模式嬗变的催化剂》陈乔之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东南亚:改革与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7~37页。(三)论文:1.《菲律宾华校的嬗变及其诱因探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2.《东亚主要经济体收入分配的比较研究》,《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3.《菲律宾逆向应对中国入世和CAFTA的举措及其原因探析》,《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4期。4.《中国入世和“10+1”背景下的中菲经济关系》,《当代亚太》2004年第11期。5.《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研究》,《当代亚太》2003年第5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世界经济导刊》2003年第7期转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际宏观经济》2003年8月25日全文转载。6.《危机的理论与理论的危机》,《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5期。7.《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谈判与运作:艰巨性初探》,《南洋问题研究》2003年第3期;菲律宾《世界日报》2003年11月16日转载。8.《菲律宾电子产品出口的“飞地”效应:经验与教训》,《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8期;菲律宾《世界日报》2003年6月15日转载。9.“WTO Bring Chances to All”,“China Daily” May 15, 2003.10.《中国与菲律宾的经济关系:回顾与前瞻》,《东南亚》2003年第2期。11. 《中国与菲律宾的经济合作》,菲律宾《潮流》2003年11期、12期,菲律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出版。12.《菲律宾工业化发展进程与政策特点》,《亚太经济》2003年第2期;菲律宾《世界日报》2002年8月18日转载。13. Impacts of China"s WTO Entry on Sino-Philippine Economic Relations and Philippine Economy, paper submitted to ICAS3,be published in journal Asian Study, No.2, by Asian Center, the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Philippines.14.《东盟三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与政策特点》,《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15.《东盟三国的农业发展与战略举措》,《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第4期。16.《菲律宾农业发展浅析》,《东南亚》2002年第2期。17.《中国入世对中菲经贸关系的影响初探》,《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第1期。18.《改朝换代后的菲律宾经济》,《东南亚纵横》2002年第2期;菲律宾《世界日报》2002年1月13日转载。19.《东亚金融危机的理论纷争与危机对经济理论的影响》,《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1期。20.《亚洲“四小”工业化发展进程与政策比较研究》,《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工业经济》2002年第2期转载。21.《泰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思路与新政策》,《世界农业》2001年第11期。22.《东亚金融危机:东亚模式转换的催化剂?——对泰国菲律宾案例研究》,《 世界经济》2001年第10期。23.《埃斯特拉达-菲律宾特色民主的产物与替罪羊》,《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24.《走出单一“东亚模式”的误区》,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4期;菲律宾《世界日报》2001年5月20日转载。25.《论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东南学术》2000年第6期。26.《亚太经合组织论坛工商咨询理事会》,《当代亚太》2000年第5期;菲律宾《世界日报》2000年4月25-27转载。27.《菲律宾商品出口持续增长动因及其前景》,《东南亚》2000年3、4期合订本;菲律宾《世界日报》2000年11月17至21日连载。28.《东盟四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与逆向转变》,《亚太经济》2000年第5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世界经济》2001年1期转载。29.《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菲律宾中央银行对银行业的监管与改革》,南洋问题研究1999年第3期,菲律宾《世界日报》经济版4月11-16日转载。30.《菲律宾新中央银行在抑制经济衰退中的作用》,《当代亚太》1999年第5期。31.《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菲律宾中央银行的主要对策与作用》,《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6期菲律宾《世界日报》经济版4月5-10日转载32.A Chinese Perspective on the 1995 Philippine Rice Crisis and Government Policy on food security, Paper submitted to workshop sponsored by Philippine-China Development Resource and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of Xiamen University from 21 to 25 October 1996, and published in the Philippines 1999 as one of the chapter in the book entitle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 Southeast Asia.33.《福建民营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福建改革》,1999年第11期 (合作)
2023-09-06 14:58:171

宁化县南宋宝佑年间有人口38000户,到了明代万历二十年只有5232户,减少32768户,其原因是( )。

选A
2023-09-06 14:58:323

哪些学校有历史学硕士点?

一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前身溯源于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国史科。 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央大学历史系、边疆政治系和金陵大学历史系合并而成。 90余年来,一批史学大师和著名学者先后在此任教,如柳诒徵、朱希祖、贺昌群、雷海宗、罗尔纲、韩儒林、白寿彝、陈恭禄等,奠定了南大历史系的学科构架、基本特色及发展基础。 1995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1996年,经国家人事部评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单位。 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获准按历史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 全系设有历史学、考古学2个本科生专业,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考古学5个博士点(含硕士点)。 世界地区、国别史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二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历史学系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 由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1912年称北京高师史地部,1928年单独设系,1952年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历史系并入后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 在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如李大钊、钱玄同、邓之诚、方国瑜、朱希祖、张星烺、杨秀峰、楚图南、陈垣、侯外庐、蔡德赓、白寿彝等先后在此辛勤耕耘,奠定了北师大历史学系坚实的基础。 目前北师大历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其中既有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等,也有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者。 由白寿彝教授任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被学术界誉为“20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被译成英、法、日、俄、西班牙等多国文字。 顾诚教授的专著《南明史》获得国家图书最高奖。 北师大历史学系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和最早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始建于1899年秋(时称京师大学堂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史学教育科系。 1981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世界近现代史和考古学(当时属历史学系)5个学科点获得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7年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 1992年历史学系被评为全国高校历史学科第一家博士后流动站。 1994年被评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本科)培养基地。 1998年获得国家首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2000年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被评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00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本科设有:历史学、世界史2个专业。 硕士研究生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7个专业。 博士研究生生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地理学5个专业。 四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始建于1925年,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谭其骧、周予同、蔡尚思、杨宽等曾在该系任教。 该系为国内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全系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历史学、旅游管理2个本科专业。 五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置有历史学门。 20世纪20年代初期,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历史学家梁启超来南开大学讲学,在历史班授课,著名的《历史研究法》一书,就是在其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 1923年,南开大学正式建立历史系。 1994年,历史系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 1996年,历史学科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211”工程首批立项建设的单位。 目前,历史学院拥有8个二级学科,它们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与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下辖20个专业,9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基本上涵盖了史学领域的各个方面。 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直接前身为1902年建立的四川存古学堂史学科,迄今已逾百载。 学院现辖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博物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等系所和城市所、东西方社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长江文明研究中心、三国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系国家教育部首批博士与硕士授予单位、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及历史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 现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3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世界史等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七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前身为1942年成立的华北联合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何干之、尚钺、戴逸、李文海等教授曾先后主持历史系工作。 现为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现设有历史学专业,有5个硕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有3个博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还有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八 厦门大学历史学系 1988年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这是目前我国惟一的国家级专门史重点学科,有权接收博士后。 1995年历史学系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现拥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学士学位授予点(涵盖历史学和考古学2个本科专业)。 九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成立于1956年。 1989年经国家民委批准,中国民族史专业被确定为重点学科。 1995年1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被确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2002年通过文科基地验收。 现在有中国民族史博士后流动站。 历史系师资力量雄厚,许多著名学者、资深教授如吴文藻、费孝通、潘光旦、翁独健、林耀华、傅乐焕等都曾先后在此任教。 现有著名的中国民族史、清史和满族史专家王锺翰教授,有中国民族史专家胡绍华、李桂芝、姚念慈、达力扎布教授等。 设有历史学、中国民族史、中国历史、满文清史、文化旅游等5个本科、专科专业,现招收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与旅游管理双学士学位班等2个本科专业,拥有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史、考古学与博物馆、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及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史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十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创建于1949年,是我国历史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著名历史学家林志纯、朱寰教授等一大批学者为历史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5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被确定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保护基地。 1996年,世界历史学科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0年,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被确定为全国高等院校世界历史学科惟一的重点研究基地,创办有国内第一个英文专业研究杂志《古代文明》和中文杂志《文明比较研究》。 设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3个博士点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地区国别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5个硕士点,形成了完备的高学历教育体系。 十一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 历史学系前身是1928年8月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创设的史学与政治学系(l936年改称史地系)。 1951年夏,浙江大学与浙江省文教厅合办浙江师范专科学校,以原浙江大学史地系部分教师为骨干建立历史专科。 1952年院系调整,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历史专科并入浙江师范学院,改称历史学系。 1958年,杭州大学与浙江师范学院合并,设杭州大学历史学系。 曾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如张荫麟、陈乐素、谭其骧、向达、贺昌群、刘节等先生先后在此执教,为历史学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l994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设有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2个博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3个硕士点,现有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档案学和图书馆学4个本科专业。 十二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自1927年建系以来,先后曾有周谷城、许德珩、郑振铎、金应熙、陈乐素、朱杰勤等大师执教,在中外关系史、华侨华人、宋元明清史、港澳台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外关系史和华侨华人研究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华侨华人研究基地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科研基地之一。 历史学系设有中外关系史和中国古代史2个博士点,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和历史文献学5个硕士点,本科专业为历史学。 十三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1901年山东大学堂创建时,即开设历史课程,1950年初创建历史系,不久又汇集了齐鲁大学国学院历史系等各方力量,成为当时国内综合性大学同类系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系科之一。 杨向奎、赵纪彬、童书业、王仲荦、赵俪生、孙思白、庞朴、丁山等一大批饮誉海内外的学者,均曾在此任教,他们以《文史哲》为基地,组织发起了一系列轰动史学界的重大学术问题讨论,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创造了该院五、六十年代的辉煌。 当时山东大学历史系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同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研究曾经被学术界誉为“中古史研究的两大重镇”。 1996年7月,以原历史系为基础,组建了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工作继续保持着传统优势。 近五年来,该院多次重要考古发掘轰动海内外学术界,并有三次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拥有历史学、世界历史、考古学、档案学、文化产业管理5个本科专业,有2个博士点,6个硕士点。 十四 兰州大学历史系 1946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正式成立。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史念海等人当时曾在系内执教。 解放后,历史系蓬勃发展,先后有赵俪生、张孟伦等一批著名学者在此工作。 1995年1月,申报首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获得成功,1998年申报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点成功,1999年申报教育部历史文献学文科研究基地成功,2000年申报教育部西北少数民族重点研究基地成功。 现设有历史学、世界史、民族学3个本科专业,有民族学、历史文献学2个博士点,民族学、中国古代史、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中国少数民族史等7个硕士点。
2023-09-06 14:58:421

广东历史专业?

1. 请问广东高一历史学什么的 历史必修一,讲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 2. 广东那间大学历史系好 说实话,你2a水平,广东的2a以及以下的大学都没有什么好的历史系,就业又不版怎么样,我不建权议你大学去读历史,除非你是真的很喜欢。如果想读好的历史专业,你就努力学习,考上中大,这是读历史在广东最好的选择,不然只有选择省外的大学了,有些2a的里专业也不错的。 3. 广东历史专业比较好的2A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微博)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微博)城市学院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微博)、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4. 广东省读历史本科的能报哪些专业 具体要查今年的高考指南啊!各高校要求不一样。暨南广外等好多专业都可以报啊 5. 广东所有大学的历史系学生研究什么 当然就是历史了。 只不过广东每一所大学的历史研究都有他自己的特色。如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历史研究的综合性程度比较高。暨南大学、汕头大学的历史研究侧重于华侨华人史、东南亚历史。华南农业大学的历史学研究农业史,华南理工大学就研究建筑史。广州大学、深圳大学、五邑大学、肇庆学院、惠州学院、嘉应学院、韶关学院等,就研究本地史(地方史)。 6. 广东高考选历史,大学专业选择 其实历史可以选择的面也挺广的。虽说是文科,如果你想考回广东,内选择面会大很多。因为广东自己容很多学校和科系都是文理兼收的。 法律,国际贸易,对外汉语,等等。基本广东历史的选择面试很大的。 确切的要等你们5月的时候发报考的那个高考说明(选学校那个)才能确定,因为每一个学校每一年的情况不一样。 我是06届广东的。 7. 在广东的大学中,有哪些学校有历史系哪些学校的历史系在湖南招生 在网络里搜索各大学的网站,然后进入网站查其专业设置,不就搞定了
2023-09-06 14:58:561

华人华侨 海外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

东南亚 欧美 东亚
2023-09-06 14:59:079

为美国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华人华侨及其事迹

美籍华人 杨振宁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李政道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丁肇中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朱棣文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崔 琦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李远哲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籍华人 高行健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县人,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 一九二八年就读厦门国小、一九三三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万中学高中二年级、一九四二年西南联大毕业、一九四四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一九五七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一九五八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托尔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一九六六年离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杨氏于一九三八年以高二的同等学历,考取当时由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后来改念物理系。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杨氏也是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薰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简介 一九四五年的春天,忽然有一个胖胖的,十几岁孩子来找我。拿了一封介绍信。信是一九三一年我初到密其根大学遇见的梁大鹏兄写的。梁不习物理,十几年未通音讯了,不知怎样会想起我来。他介绍来见我的孩子叫李政道。他原在宜山浙江大学,读过一年级,因为日军逼近宜山,他便奔去重庆。他的姑姑认识梁,梁便介绍李来昆明见我。那时是学年的中间,不经考试,不能转学,我便和联大教二年级物理数学课程的几位先生商量,让李去随班听讲考试,如他合格,则候暑假正式转学入二年级时,可免他再读二年级的课程。其实这不过是我自己以为合理的办法,并未经学校正式承认许可的 李应付课程,绰有馀裕,每日都来我处请我给他更多的阅读物及习题。他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有时我有风湿痛,他替我捶背。他帮我作任何家里的琐事。我无论给他甚么难的书和题目,他很快的做完了,又来索更多的。我由他的作问题的步骤,很容易的发现他的思想敏捷,大异寻常。老实的说,在此后的一年中,我因为自己的问题——冠世(吴博士之夫人——编者)的卧病;每日的买菜,升炉,煮饭;物价的日日上涨,实在没有心绪来预备许多的参考书和题目给他。好在他的天资高,亦不需我的讲解。 一九四五年,曾昭抡先生忽然来找我,说军政部部长陈辞修先生、次长俞大维先生,想约我和华罗庚谈谈为军政部计划些科学工作事。我和曾虽是同事十年多,华亦六七年,但都无深交。陈俞二先生,更从未晤面。我所习的物理,亦与实用无关。但想想,去谈谈亦无碍。于是和华去渝,先后见俞、陈二先生。 陈俞二先生想知道怎么计划,以有助国防的科学工作机构的意思。我即想了几日,拟就一建议,以为我国人材缺乏,任何计划,必须从根做起,即是:(1)成立研究机构,培植各项基本工作人材,(2)初步可派物理,数学,化学人员外出,研习观察近年来各部门科学进展情形,拟一具体建议,计划筹建一研究机构,并即时选送优秀青年数人出国,习物理、数学等基本科学。 我拟写的建议,陈俞二先生考虑后,以为可行,即令华和我负责数学及物理二部门。我们并建议请曾昭抡负责化学部门。 返昆明后,我告冠世一切经过。谈到推选青年习物理者二人时,冠世和我皆不犹疑的决选李政道。当时在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及助教中,天赋勤奋未有如李的(杨振宁已考取清华留美;黄昆考取中英庚款留英)。 李政道表示,虽然他在吴大猷门下只有一年二个月的时间,但却是他一生中获益最多的时期。他说,我从吴师学到的不仅包括人格的涵养,最重要的是学到对知识的『忠诚』(dedication)。然而对这样一段重要过程,李政道却谈得不多。因为他认为,我与吴师的关系很长,不是一句可以说得完的,否则也就不重要了。他承认,吴大猷是影响他最深远的一位师长。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简介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在物理系与数学系学习。 1960年获硕士学位。 1962年获博士学位,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1997年10月15日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教授朱棣文、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菲利普斯和法国学者科昂.塔诺季,以表彰他们发明了用激光冷却进行低温下俘获原子的方法。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也是华人4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崔琦是香港培正中学的毕业生。 瑞典皇家科学院十三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新闻公报说,斯托尔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 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公报强调说,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琦和斯托尔默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比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 电子量子流体现象的发现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四月,崔琦因此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 崔琦在互联网自己开设的网址上称,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崔琦,一九三九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续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目前他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 在美国,据新华社引述崔琦教授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群等人介绍,崔琦为人随和,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思维敏锐,在师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当大家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像平常那样微微一笑,只说了句“谢谢”就躲了起来。据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情况。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简介 李远哲(Yuan Tseh Lee),公元1936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1961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考获硕士学位。 1962年赴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在化学系读博士班。196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跟布鲁士.马亨教授做博士后研究,1967年转到哈佛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1968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学,任化学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以后在柏克莱加州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同时担任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高级主任研究员。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院长。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远哲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此外,李远哲获得各国学术团体、大学授予之荣誉博士、荣誉教授、荣誉讲座、杰出校友等荣誉名衔数十项。 李远哲教授虽然科研、教学工作繁重,仍积极投入社会服务,参与国际学术团体、美国联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学的多种委员会咨询工作。李远哲始终关心家乡祖国的科学与教育的发展,近十年来每年回国多次,奔波于海峡两岸,主持学术讲习,参加学术会议,尤其对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筹建,注入大量心血。1994年元月,李远哲回国接受中研院院长之重担,同时决定放美国国籍,全力投入推动国内科研的发展,体现出他浓郁的爱乡情怀与无私奉献的品格。在1946年,亚利桑那州的邓悦宁(Wing F. Ong)成了被选入美国州议会的第一位华人州议员。当夏威夷于1959年正式成为美国的一个州时,邝友良(Hiram Fong)当选为美国国会的参议员。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参议员。70年代以后,华裔妇女江月桂(March Fong Eu)成了加州的州务卿,是当时美国大陆上当选官员中职位最高的华人。80年代又有华裔吴仙标当选为特拉华州副州长,陈李琬若当选为加州蒙特雷·帕克市的副市长。吴家玮成了旧金山州立大学的第一位华裔校长,田长霖担任了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第一位华裔副校长职务。
2023-09-06 15:00:131

国际关系去哪学比较好

人大,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2023-09-06 15:00:274

张应龙的主要著作

《华人华侨与新中国》(主编),《海外华侨与辛亥革命》(主编),《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与林远辉合著),《广东侨史论丛》(与钟汉波合编),《中文古籍中马来西亚资料汇编》(与林远辉合编),《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的现代化》(与黄昆章合编)等。张教授是一位华侨华人研究学者,对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尤有心得。曾在各大刊物发表过有关论文多篇。主要论文有《早期加拿大华侨及其经济活动》,《古代中国与文莱的关系及华侨的活动》,《试论日本横滨的华侨社会》,《战后初期马来亚华人的政治地位》,《马来西亚独立前的华人橡胶种植业》,《70年代马来西亚的华人政治》,《独立时期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参与》,《中国的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回顾与前瞻》,《论新马华侨抗日运动的历史地位》和《海外华人与中山侨乡的发展》等。
2023-09-06 15:00:341

厦门大学历史系师资力量怎么样?

历史系 厦门大学历史学科是厦门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现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涵盖21个二级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经济史),1个福建省重点学科(中国社会经济史),1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历史学),1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1个福建省实验示范中心(考古人类学实验室)。创办于1982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史》杂志在国内外学术界拥有较高学术声誉。历史系以中国社会经济史、海洋史、民间历史文献学、闽台区域研究、海外华人华侨研究、美国历史文化研究、水下考古学为研究特色,设有历史研究所、美国史研究所、民间文献研究中心、海洋考古中心、闽商研究中心等5个科研机构。 近年来,历史系加大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博士和博士后,逐步实现师资队伍国际化。现有专任教师46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19名。历史系设有历史学、考古学2个本科专业,每年预计招生规模为40多人,历史系以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广阔的国际视野、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田野考古和文博管理的实际能力。50%以上毕业生保送至国内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其他毕业生大多到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出版、考古、文物、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2023-09-06 15:01:081

海外生活的华裔华人回国旅游的特点是什么?

另类 探险 单独 自行车
2023-09-06 15:01:195

菲律宾移民的真实生活揭秘,菲律宾华人移民一共有多少

你好,菲律宾位于亚洲东部,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省遥遥相望,南和西南隔苏拉威西海、苏禄海以及巴拉巴克海峡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望,西濒南海,东临太平洋。菲律宾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民族有米沙鄢人、他加禄人、伊洛戈人、邦班牙人、维萨亚人和比科尔人等;外来居民有华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国人等。由于历史原因,菲律宾融合了许多东、西方风俗习惯特点。经济实力华侨华人只占菲律宾总人口的2%不到,但其经济实力不容小觑,成为许多产业部门的主导力量。在二战结束后,华商抓住了菲律宾社会经济转型的机遇,及时从商业为主转向制造业等更多的行业,向多元化发展,在进口贸易、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根据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庄国土教授的研究统计,在2009年底菲律宾的248家上市公司中,华商所占的比例为30%,共有73家。近年来,菲律宾华商在福布斯富豪榜上也成绩斐然,以2015年福布斯菲律宾十大富豪榜为例,华商富豪的人数业已过半,而菲律宾首富也是华人。政治参与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菲律宾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程度较高,上世纪大部分华人已归化当地,不再以“侨”自居。政治身份转变带来的主要效应,便是参政意识的提高。1986年的菲律宾大选为华人参政的突破口,在这场选举中,总统候选人科拉松·阿基诺(Cojuangco Aquino)公开宣称拥有华裔血统,与她一样具有华裔背景的政治实权人物亦所在多有;更重要的,华人选民也受到此选举的鼓舞,积极参与政治。90年代以后,菲律宾主流政治不再是菲人或混血群体的专利,更多华人参与其中。他们在菲律宾主流政治中的参与,更多地立足于菲华社会,在维护华人利益的基础上推动华菲的融合。进入21世纪,菲华人参政、从事公职的情况更行普遍,在2011年菲律宾政府的部级官员中,华裔达15名之多;占所有国会议员中的比例超过12%,较过去有了很大的突破。目前,在菲律宾政府中担任重要职位的华人就有总统发言人陈显达、科技部长蒙特约和税务局长洪欣欣等。下图为亚洲首位女总统阿基诺夫人。菲律宾华人移民一共有多少?1980年代末,菲律宾有近100万的华侨华人,约占菲国内人口的1.5%。而根据《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3》的最新统计,菲律宾华侨华人将近162万。菲律宾华人,可以说遍布全菲各地。据统计,目前在菲律宾人口的华人约有百万,其中先祖来自福建闽南者(泉州、漳州、厦门)十之八九,当中又以泉州为最。在所有菲律宾华人之中,不论其已否菲化,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属闽南裔;其余约百分之十,以广东籍为多,其它省籍为数无几。建议采纳谢谢! 本司加拿大技术移民30万人民币,不成功不收费!!
2023-09-06 15:01:381

庄国土的概述

庄国土,男,1952年12月生,汉族,历史学博士,知名的海外华人研究和东南亚研究专家,广西首批“八桂学者”(“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研究”岗)。厦门大学历史学和政治学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现任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所所长、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学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委员会委员兼综合学部(含国际问题、港澳侨台和交叉学科)召集人、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东南亚学会会长、中国华侨华人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副会长。同时任《世界历史》、《当代亚太》、《东南学术》、《厦门大学学报》、《海交史研究》等学术刊物编委和《南洋问题研究》主编。近10年来,出版专著、译著8部;发表论文68篇(在境、国外发表17篇、英文论文18篇、日文5篇)。承担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项11项,包括国家图书奖和省部级一等奖5项。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所所长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 教育部人文社科委员会委员兼综合学部(含国际问题、港澳侨台和交叉学科)召集人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东南亚学会会长中国华侨华人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副会长 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文科职称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意大利《明清研究》编委会常务编委 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编委《世界历史》、《当代亚太》、《东南学术》、《厦门大学学报》《海交史研究》编委荷兰皇家科学院高级人文研究学会(NAS) 终身会员 荷兰国立莱顿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1986.12一1988.10.)荷兰国立莱顿大学欧洲扩张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90.3一1990.12.)荷兰皇家科学院高级人文研究院(NIAS)聘任研究员(Residence Fellow,1992.8-19937.)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亚洲研究系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1997.6-7.)荷兰国际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Senior Fellow,1997.8-9.)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研究所聘任客座教授(1998.2-6.)台湾东海大学通识中心聘任客座教授(2000.9-11)香港城市大学聘任客座教授(2001.4-6)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02-3-6)台湾东海大学通识中心聘任客座教授(2003.2-4)日本立命馆大学经济学部聘任教授(2004.10-2005.2)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聘任教授(2007.5-11)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09.6-7)
2023-09-06 15:01:501

不少华人留学海外,有哪些关于海外华人的故事?

陈嘉庚17岁(1891年)时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陈杞柏晚年实业失败,顺安于1904年停业,欠债权人20余万元。陈嘉庚接手衰败的家业后,于1904年创建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黄梨厂”;承接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自营谦益米店。是年,陈嘉庚之弟敬贤来新加坡习商,管理谦益米店财务,主理新利川菠萝厂业务。1905年,陈嘉庚创办“日春黄梨厂”(兼制冰)。1906年,陈嘉庚入股恒美熟米厂,在福山园套种树胶。经过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05年起三年间各年分别获利(实利)5万多元、4万多元、13万元。 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但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虽然经济拮据,却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白手创业的陈嘉庚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终于有些盈利,他便不顾亲友反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找到债主,到1907年为止,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此事成为新加坡华人商业史上一大佳话。当然,当时也曾有人说他“傻”,但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陈嘉庚“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此后,人们十分相信陈嘉庚的商业道德和信誉,都愿意与他做生意。可以说,陈嘉庚之所以能在家业衰败后艰苦创业10年左右成为百万富翁,与他“一诺万金”的诚信商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村,因为战乱不断,有很多人远赴南洋讨生活,这里便成了著名的侨乡。 陈嘉庚的家庭,也是一个华侨世家,他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新加坡,经营着米店和一家小厂。从小,是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 闽南一带,曾有着十分光辉的历史。从民族英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这些故事都在小嘉庚的心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响。集美村还有着郑成功的“国姓寨”、“国姓井”,在老一辈人的传说中,陈嘉庚从小就对这些爱国英雄充满了敬仰。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更使他渴望早日能够报效祖国。 1890年,陈嘉庚已经17岁了,父亲要他到新加坡来见见世面,于是他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慈母,独身前往南洋。虽然都市的繁华是一种诱惑,但他却不为所动,老老实实地呆在店里,跟着老伙计学习怎么管理,很快就成了父亲的左右手。 1898年,母亲病逝,闻听噩耗的陈嘉庚立即回乡葬母。出发之前,他将自己经管的 陈嘉庚相关著作账务移交给他的族叔。当时他父亲各项经营都很顺利,拥有资产约35万元。可是当守完3年母丧的陈嘉庚回到新加坡时,却发现曾经兴隆的米店已经门庭冷落,负债已达30多万元。原来是父亲的妾生子趁陈嘉庚不在,尽情挥霍导致负债累累,面临破产的边缘。 按照新加坡法律,儿子不必偿还父亲债务,况且陈嘉庚身无分文,如何偿还,但深受儒家教育的他面对父亲的凄凉,还是毅然承担了债务,继承了这个烂摊子,当时他还不到31岁。从此这个杰出的企业家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商业之旅。
2023-09-06 15:02:094

如何做区域国别教育研究,如何建立研究框架

在《之间》这本书中其内容都有介绍“之间”维度的确立,符合历史潮流,契合时代大势,有助于确立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理性思维方式和客观认知体系。对“之间”的持续思考,有助于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制度性建构,有助于区域研究之中国范式的成熟和完善。吴小安教授大作《区域与国别之间》(以下简称《之间》)后,才感觉异常振奋。吴教授是东南亚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在国内外学术界均享有很高声誉。《之间》是“北京大学海上丝路与区域历史研究丛书”的首部力作。该书从学科方法论和个案专题研究两个层面,系统考察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作者在长期学术积淀下,提出了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可拓展的研究范畴、分析框架和教研机制。全书的立意和精华凝缩在“之间”这个词汇上,藉此提出了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一个可能的维度。从区域研究的国际学术史出发,结合中国当下的现实需求,这一理论构建是非常有价值的。
2023-09-06 15:02:271

孔飞力的学术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孔飞力把海外华人移民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新重点。海外移民史的研究,使他得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考察融为一体,在更开阔的视野下审视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探讨海外华人与祖国、与住在国的复杂关系及其身份认同、历史与现实遭际、华人社会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心态等问题。他认为海外华人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研究海外华人,可以了解中国人移民海外的过程,他们为什么会离开国家去移民,他们在海外的经历怎样、怎么发财?或者成功,或者失败。还有,别的民族为什么有的时候会欺负华人,有什么历史缘故?海外华人和当地的居民、政府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怎么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内容很多,它涉及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以及民族学和国际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学科都构成海外华人研究的一部分。1993-1994年,孔飞力在哈佛开设海外华人课程的。孔飞力认为中国文化使中国移民形成几个很有价值的特点,一个是家庭制度,一个是商业化,中国早期商业化的历史和移民的历史关系很密切。还有一个特点是在海外维持中国文化,这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国移民在海外,它的融合过程,事实上很慢。中国人在泰国融合得比较成功,可是很多泰国的华人家庭仍然维持他们原来的中国姓,他们的个人行为和信仰都是非常中国化的,具有很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孔飞力认为,要理解海外移民史,必须将中国漫长的国内移民史作为基本的背景,海外移民史只不过是整个移民进程的一个特例。孔飞力十分强调将海外华人移民史与中国历史本身联系起来考虑,海外移民史的根在中国。这是孔飞力研究海外华人移民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立场。孔飞力形象地将中国比作一所海外移民的学校。他所谓的“移民学校”,是指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著名商业城市,如厦门、广州等。孔飞力认为它们是向海外移民的“中转站”。海外移民在国内这所“移民学校”获得的是“历史资本”,即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获得的历史经验,而不是“文化资本”。孔飞力在中国社会史、政治史的研究中,历来十分注重研究绅士——社会精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在海外移民史问题上,他仍然关注社会精英这一群体的作用。当然,在海外华人社会这一特殊群体中,社会精英不再是拥有功名的文人绅士,而是来自各个方言集团和区域集团的华商。孔飞力认为主要有两种方式,使海外华人精英获得其领袖地位的认同。一是,通过强调“祖国”意识来超越方言的、区域集团的界限。二是,通过捐款给慈善事业和教育。获得当局向他们颁发各种头衔。海外华人社会精英追求身份认证的结果,就是泛华运动(pan-Chinese movement)的兴起。孔飞力深刻总结了泛华运动的双重后果。从积极方面讲,泛华运动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具有社团甚至地区影响力的华人领袖,如陈嘉庚。但从消极方面看,泛华运动又付出了痛苦的代价,“祖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而不是社会—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使得华人在新加坡这个被其领导人称为多元种族的国家里以及其他南洋国家中倍受排挤。在东南亚,“华侨”一词至今仍具敏感性,他们与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常为排华运动之口实。
2023-09-06 15:02:351

全世界有多少华侨华裔?

我们福建在外华人最多.周围很多人都去外国 国外现在都有亲戚在那
2023-09-06 15:03:135

国学包括哪些方面的研究? 跟海外华人的“中国国学”有什么差异?

饮食文化,民俗文化,风俗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方式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执着的东西不一样,效果不一样,取得的成就不一样
2023-09-06 15:03:304

哪些学校有历史学硕士点?

一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前身溯源于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国史科。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央大学历史系、边疆政治系和金陵大学历史系合并而成。90余年来,一批史学大师和著名学者先后在此任教,如柳诒徵、朱希祖、贺昌群、雷海宗、罗尔纲、韩儒林、白寿彝、陈恭禄等,奠定了南大历史系的学科构架、基本特色及发展基础。 1995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6年,经国家人事部评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单位。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获准按历史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 全系设有历史学、考古学2个本科生专业,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考古学5个博士点(含硕士点)。世界地区、国别史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二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历史学系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1912年称北京高师史地部,1928年单独设系,1952年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历史系并入后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在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如李大钊、钱玄同、邓之诚、方国瑜、朱希祖、张星烺、杨秀峰、楚图南、陈垣、侯外庐、蔡德赓、白寿彝等先后在此辛勤耕耘,奠定了北师大历史学系坚实的基础。 目前北师大历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其中既有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等,也有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者。由白寿彝教授任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被学术界誉为“20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被译成英、法、日、俄、西班牙等多国文字。顾诚教授的专著《南明史》获得国家图书最高奖。 北师大历史学系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和最早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始建于1899年秋(时称京师大学堂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史学教育科系。1981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世界近现代史和考古学(当时属历史学系)5个学科点获得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1992年历史学系被评为全国高校历史学科第一家博士后流动站。1994年被评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本科)培养基地。1998年获得国家首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0年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被评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本科设有:历史学、世界史2个专业。硕士研究生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7个专业。博士研究生生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地理学5个专业。 四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始建于1925年,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谭其骧、周予同、蔡尚思、杨宽等曾在该系任教。 该系为国内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全系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历史学、旅游管理2个本科专业。 五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置有历史学门。20世纪20年代初期,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历史学家梁启超来南开大学讲学,在历史班授课,著名的《历史研究法》一书,就是在其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1923年,南开大学正式建立历史系。1994年,历史系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1996年,历史学科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211”工程首批立项建设的单位。 目前,历史学院拥有8个二级学科,它们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与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下辖20个专业,9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基本上涵盖了史学领域的各个方面。 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直接前身为1902年建立的四川存古学堂史学科,迄今已逾百载。学院现辖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博物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等系所和城市所、东西方社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长江文明研究中心、三国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系国家教育部首批博士与硕士授予单位、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及历史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 现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3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世界史等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七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前身为1942年成立的华北联合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何干之、尚钺、戴逸、李文海等教授曾先后主持历史系工作。现为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现设有历史学专业,有5个硕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有3个博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还有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八 厦门大学历史学系 1988年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这是目前我国惟一的国家级专门史重点学科,有权接收博士后。1995年历史学系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现拥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学士学位授予点(涵盖历史学和考古学2个本科专业)。 九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成立于1956年。1989年经国家民委批准,中国民族史专业被确定为重点学科。1995年1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被确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2002年通过文科基地验收。现在有中国民族史博士后流动站。 历史系师资力量雄厚,许多著名学者、资深教授如吴文藻、费孝通、潘光旦、翁独健、林耀华、傅乐焕等都曾先后在此任教。现有著名的中国民族史、清史和满族史专家王锺翰教授,有中国民族史专家胡绍华、李桂芝、姚念慈、达力扎布教授等。 设有历史学、中国民族史、中国历史、满文清史、文化旅游等5个本科、专科专业,现招收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与旅游管理双学士学位班等2个本科专业,拥有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史、考古学与博物馆、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及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史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十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创建于1949年,是我国历史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著名历史学家林志纯、朱寰教授等一大批学者为历史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被确定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保护基地。1996年,世界历史学科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被确定为全国高等院校世界历史学科惟一的重点研究基地,创办有国内第一个英文专业研究杂志《古代文明》和中文杂志《文明比较研究》。 设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3个博士点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地区国别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5个硕士点,形成了完备的高学历教育体系。 十一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 历史学系前身是1928年8月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创设的史学与政治学系(l936年改称史地系)。1951年夏,浙江大学与浙江省文教厅合办浙江师范专科学校,以原浙江大学史地系部分教师为骨干建立历史专科。1952年院系调整,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历史专科并入浙江师范学院,改称历史学系。1958年,杭州大学与浙江师范学院合并,设杭州大学历史学系。曾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如张荫麟、陈乐素、谭其骧、向达、贺昌群、刘节等先生先后在此执教,为历史学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l994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设有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2个博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3个硕士点,现有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档案学和图书馆学4个本科专业。 十二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自1927年建系以来,先后曾有周谷城、许德珩、郑振铎、金应熙、陈乐素、朱杰勤等大师执教,在中外关系史、华侨华人、宋元明清史、港澳台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外关系史和华侨华人研究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华侨华人研究基地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科研基地之一。 历史学系设有中外关系史和中国古代史2个博士点,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和历史文献学5个硕士点,本科专业为历史学。 十三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1901年山东大学堂创建时,即开设历史课程,1950年初创建历史系,不久又汇集了齐鲁大学国学院历史系等各方力量,成为当时国内综合性大学同类系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系科之一。杨向奎、赵纪彬、童书业、王仲荦、赵俪生、孙思白、庞朴、丁山等一大批饮誉海内外的学者,均曾在此任教,他们以《文史哲》为基地,组织发起了一系列轰动史学界的重大学术问题讨论,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创造了该院五、六十年代的辉煌。当时山东大学历史系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同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研究曾经被学术界誉为“中古史研究的两大重镇”。1996年7月,以原历史系为基础,组建了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工作继续保持着传统优势。近五年来,该院多次重要考古发掘轰动海内外学术界,并有三次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拥有历史学、世界历史、考古学、档案学、文化产业管理5个本科专业,有2个博士点,6个硕士点。 十四 兰州大学历史系 1946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正式成立。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史念海等人当时曾在系内执教。解放后,历史系蓬勃发展,先后有赵俪生、张孟伦等一批著名学者在此工作。1995年1月,申报首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获得成功,1998年申报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点成功,1999年申报教育部历史文献学文科研究基地成功,2000年申报教育部西北少数民族重点研究基地成功。 现设有历史学、世界史、民族学3个本科专业,有民族学、历史文献学2个博士点,民族学、中国古代史、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中国少数民族史等7个硕士点。
2023-09-06 15:04:181

华人在海外是怎样生存的,一个普通人日美欧靠什么生存,生活来源是什么

我觉得黑社会比较好混,当然风险也比较大,不是谁都行
2023-09-06 15:04:365

现在海外华人约有多少,总资产有多少,2050年时海外华人会有多少和多少总资产?

  现在海外华人约:  海外华人有多少?这个数字,可能什么人也说不清楚。过去,有人估计有2000余万人,现在的说法是3000余万人,由于各地没有正式进行登记,也就没有准确的数字,2000余万和3000余万只是一个约略估计的数字而已,不过,多数人是持3000万这个数字的。  别说全球的华人有多少难说,菲律宾的华侨有多少,华人又有多少,谁也说不准,没有准确的数字。为什么呢?同样的原因,有关当局没有进行正式的登记,哪里有准确的数字。  过去,根据一般说法,每年向菲律宾移民局登记的华侨约有5万人,与入籍的华人加在一起,全体华人大约有150万至200万人,占菲律宾总人口的2%左右。但是,根据慈侨基金会最近从移民局获得的资料,每年向移民局登记的华侨有7万余人,如果连那些持旅游证件而没到移民局进行常年报到者算在内,菲律宾的华侨可能不止7万这个数字。  最近20年来进入菲律宾的中国公民,大约有几万至几十万之多,虽然这些人有的已经改变了身份,但是保持中国籍的也不在少数,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没有进行常年报到,如果连这些人加在一起,以10万人来算大概不为过吧?  由于缺乏正式的统计,不但菲律宾的华侨和华人数字说不准,东南亚其它的国家也存在这个问题。一次到中国出席会议,碰到印尼泗水《千岛日报》社长张明开先生,谈话中涉及印尼华人数字。他告诉笔者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印尼的华人绝大部分都加入当地的国籍,但是华人有多少?印尼官方的说法是1000万,但是根据当地华人自己估计,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大约有1600万人。1000万和1600万,相差600万人,由于没有正式的统计,何者正确就难说了。  鉴于几十年来各地对当地的华侨和华人没有正式进行登记,要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字是不可能的。菲律宾是这样,印尼也是这样,相信其它的地方也是这样,全球华人的数字,也只能约略来说,大概有3000万余人。  现在海外华人总资产有:  第六次世界华商大会,将于今年9月在华商们的母亲国隆重召开了。届时数千海内外华商才俊共聚一堂,这是何等欢喜。“华商携手新世纪,和平发展共繁荣”。这不仅是全球商界翘楚们的一次盛会,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盛事。但是海外华人华商的现状如何,我们将从12个方面做一介绍。  话题1:海外华人究竟有多少?  中国人大规模迁移海外始自19世纪中叶。1999年的资料表明,海外华人至少有3455万人。  中国人称民国外的历史虽然很长,但大规模迁移海外却是发生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据不完全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100年里,中国人出国人数将近1000万,足迹遍及五大洲数十个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世界经济际化的发展,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移民政策的调整,欢迎国外移民流入,致使发展中国家人口大量移居发达国家;跟随着世界性移民新潮流,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华裔人口,也向发达国家移动。世界各地的华族人口由此迅速增加。  东南亚各国是中华民族群最集中的地区。据台湾报纸报道,截至1999年底,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外的海外华族人口总数已达3455万余人,其分布以亚洲地区为最多,共约2678.8万多人,占77.63%。其次为美洲地区,约有601.3万多人,占17.43%;欧洲有96.8万多人,大洋洲有65.5万多人,非洲有13.2万多人。  在亚洲的华族人口,新加坡约占80%,马亚西亚约占30%,泰国约占10%,在印尼和菲律宾所占的比重很小。  近20的来,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华裔人口增加很快。华裔人口在美国的少数民族中数量是最多的。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美国华裔人口已达160万,自1980年以来10年间增加了一倍;至1999年底美国华裔达306万人。  华族人口遍布全世界168个国家和地区,在亚洲的科威特、伊拉克和孟加拉,美洲的尼加拉、阿鲁巴和乌拉圭,欧洲的荷兰、波兰和卢森堡,大洋洲的诺鲁、索罗门群岛及塞班岛,非洲的加纳、坦桑尼亚及莫三比克,天涯海角,处处有华人的足迹。  话题2:何谓“海外华人”?  “华侨”、“华人”、“华裔”各有所指。关于海外华人的称谓,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海外华人如同上述是指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华族人口,所以有“海外华人3000万”这句口头禅。  西方学者和中国大陆的人说海外华人,往往是指中国大陆以外的所有具有中华民族血统的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海外同胞,因此大约就有5700万多人,这是广议的说法。  海外华人90%以上已经加入其所在国的国籍,他们因此成为有别于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的“华人”;所以对海外华人一般又联称“华侨华人”。在海外出生的华侨华人的子女为华裔,但往往又用“华裔”统称所有的华族人群。  中国海外移民的老一代人,包括现在年纪较大的一代人,他们离乡背井,多随海水漂流,到海外谋求生计,艰难营生。也有一些大陆商人过海经商。还有许多人是被殖民者掠卖的华工。  其主要的移民地是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沿江地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藉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与拼搏进取精神,艰苦创业,始于小本经营,逐步资本积累,在世界各地发展华族农工商企业。  郭芳枫先生1911年出身在福建省同安县连花镇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由于家境贫寒,14岁那年,他只身抱着一卷草席下南洋,到新加坡谋生,先在一位亲戚开的五金店当学徒,白天劳作繁杂辛苦,晚上坚持去夜校补习功课。后来他被老板晋升为五金店经理,小店日益红火。当手中有了一定的积蓄后,请其三个兄弟也到新加坡,一起开办了一家取名“丰隆”的小店,经过半个世纪的经营与发展,终于成为当今亚洲最大的华商财团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所在国民族政策的一时调整和其他政治原因,有一部分在东南亚国家的华裔人口向邻国或美、欧、澳地区迁移。  话题3:何谓世界华商?  这是对具有华族人特质的华商企业及其经营者的泛称。一般地,国内所称的“海外华商”仅指中国境外的华商企业及企业家  顾名思义,世界华商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那一部分华族群体,其核心部分是指具有华族人特征的华商企业及其经营者。泛泛地说,世界华商也泛指包括华族经济界和非经济界的各种机构、团体和人士。  1995年开始在北京连年出版的《世界华商经济年鉴》认为,世界华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华商,比较集中的东南亚各国的华商,散布在北美、澳洲及世界各地的华商。  我们说到“海外华商”,当然是指中国境外的华商,或仅指中国大陆以外的华商企业及其经营者。  话题4:海外华人资产究竟有多少?  首先海外华人资本不是一个整体,它是各驻在国民族资本的一部分。估计其经济总量相当于一个台湾或接近一个韩国,其资产总额在2.5万亿美元左右。海外华人资本或资产究竟有多少?这是人们在研究和了解海外华人的经济成就或经济实力时难免感兴趣的问题 。  海外华侨华人大量聚居在东南亚各国,海外华商的资本和企业在东南亚国家也比较集中。1995年8月中旬,澳大利亚外交与贸易部发表了一份长达350页的海外华人经济网络研究报告,称逾七成的东南亚上市公司由海外华商的资本控制。略同时期,日本东京的富士通研究所调查了亚洲5个主要国家的上市公司,发现其资产额中的绝大部分为华人所有。  除了上市公司的资产统计之外,分布在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经济细胞主要是成千上万的中小型商贸企业,它们为当地社会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就业机会。  近20年来海外华人资本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国家,也有相当的发展。来自东南亚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华人资本,大规模地向澳大利亚输入,对那里的经济增长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外有一些研究和报道,涉及全球华人资本或资产的总量问题。进入90年代以后,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和美国俄亥俄大学海外华人问题中心等估计,当时中国境外海外华人的资产约在1.2万亿至2万亿美元之间;据2000年9月台湾的报纸报道,一项关于海外华人状况的研究估计当时海外华人的一年总所得约有2.65万亿至3.09亿美元,其经济总量相当于一个台湾或接近一个韩国,其资产总额可达2.5万亿美元。  这些估计虽然只是一种推断的结果,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海外华人资本具有相当可观的经济实力。  有的研究者认为,海外华人资本不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计算。早在80年代,一些日本学者和媒体有意或无意地夸大海外华人拥有的资本或资产总额。他们提出这一观点,是为了论证海外华人特别是在东南亚,华人正在同中国联合“主宰”东亚经济,这些华人资本就是所谓跨国家的“华人经济圈”的基础和根据。宣传这种耸入听闻的诊断,显然不利于亚太地区的民族和谐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是值得大家警惕的。  有研究者分析,海外华人资本由两大类组成。  第一类是华人在当地积累起来的资本。上文已经提到,早期移居各国的华人并没有携带任何资本,他们中的一些人经过多年的艰苦劳动,甚至经历几代人的努力,才得以积累今日的资产。因此,他们的资本积累过程与所在国家民族资本的积累过程是一致的。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东南亚各国原来的华侨已经陆续成为所在国的公民,他们的资本自然成为该国民族资本的一部分。  第二类华人资本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国内一些企业家,包括香港、澳门的华人企业家,在海外开始有少量的投资。60年代以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中国企业家在海外的投资额大量增加。这些华人的投资是一种资本输出。它们在投资接受国内,很自然地被看作外国资本,而不是该国的民族资本。但是,其在海外建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是在投资接受国注册的,它们的生产总值同样被计入投资接受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它们以各种形式与投资接受国内民族资本相结合。所以,这一部分华人资本也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单纯博士认为,海外华人政治上效忠于当地社会,经济上是当地主流经济中的一个有民族特色的补充部分,并可利用民族纽带进行全球经济合作。我们可以通过华人资本属性的分析,更加深入地研究各国的华裔公民在该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睦共处与经济合作,推动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话题5;世界华裔网络有何特色?  由族群关系构成的华裔网络既可规避风险又便于抢占市场,它对市场信号的反应和多元选择,比单纯依靠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淘汰转移要优越得多。  当代世界华商的经贸网络,主要是以东南亚地区的华商网络为基础而发展、扩大起来的;而东南亚地区的华商网络的形成,更集中地体现华商网络的基本特点,它是依托于华族移民的族群关系,随着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包容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区域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之中,而扩散到全球。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是属于国弱外流以谋生和追求和平的生存空间为目的,自发地依靠家族和乡土关系的牵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漂洋过海,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父引子兄领弟,子代传孙,形成一条民族移民的世代走廊。  东南亚地区的移民多来自广东、福建两省和江苏、浙江一带,那里方言众多,移民们来到移居地后形成了以方言和地域为主体的群体,结成商帮,主要有广东帮、潮洲帮、福建帮、客家帮和海南帮,还有晋帮、徽帮、宁波帮等。并在帮内建立了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宗亲会和同乡会组织,以便于他们互相帮助,同舟共济。各帮移民很会经商做生意,各帮的商业活动也侧重于一些地方和某些物产。例如米业,早期是由潮洲人在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操纵和控制。华商间的业缘和物缘关系得到发展。  随着各帮移民经商生意越来越红火,宗亲与乡亲会馆便成为华商集会的重要场所。中华商会逐步突破了亲缘和地缘的限制,作为华商们业缘组织,便由此发展起来。由同姓宗亲会到异姓同乡会,由方言群的会馆到中华商会和中华总会,一层层地扩大,不是由于政治统属,而是由于族群关系的组合,构成了海外华人社会集合点和华商网络的一种形式。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华商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华商经贸网络的企业形态多种多样。母公司之下设立分公司、转投资企业等;在企业外部发展联营,建立合资企业、联营公司、联系公司、联号公司、控股公司、跨国公司等等。华商传统的合伙制向股份制发展。特别是70年代以后,华人财团的崛起,在传统伙伴制的基础上互相掺股,组成具有实力的集团,进行多角跨国经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华人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过程,对华商来说,既能有效地避开一个时期中一国国内政策对它发展的限制,或地区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外部网络的办法来分散风险;又能适时、有效地占领世界市场。  世界性的华商网络对市场信号的反应和多元选择,比单纯依靠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淘汰转移要优越得多,它能直接参与新型产业上游产品的销售并很快引进技术,进行高效投资生产。  华人企业通过网络寻求的是市场优先效益,这就是为什么华人企业在规模、资金、技术甚至服务都无法与美、日企业抗衡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企业高效运传的原因。世界华商经贸网络在全世界的拓展,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华商经贸网络及其在全世界的扩展,主要不是通过某种制度结构来体现,而是以族群联系和人际关系为基础,进而通过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而形成的。华商网络具有网状开放性和共通性的特点。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把华商企业之间的关系比作当今电脑的互联网网络。认为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特征上二埂都十分相似。互联网电脑网络中没有统一的控制中心,任何一位入网成员都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独立和自由,网络的价值来自于信息市场的扩大;在华人圈,企业网络也可以无限扩大,没有权力中心。他说:“那是很隐形的、复杂微妙的网络。华人家族企业其实就是宗族和同乡之网,许许多多小网交织成一大面铺盖全球的网络”。作为华商网络形态之一的华商社团,日益呈现国际化、经济化的发展趋势。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华文报纸,历来被称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进入70年代以后,海外华人经济活动迅速发展,海外华人社团组织也迅速增加,目前总数已发展到1万个左右,其中工商社团有1000多个。  这些遍布全球多资多彩的华人社团,为所在地的华侨华人服务,通过它们不断扩大华人族群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联系,为世界华商经济活动的发展作出积极度的贡献。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海外华人分布范围的扩大以及华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世界性的华人社团组织相继成立。这些社团目前已多达70多个,其中近70%是80年代以后建立的。近10年来,各种国际性的宗亲或同乡恳亲联谊会纷纷召开。  潮汕人的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创始于1980年,每两年在世界各地召开。2000年11月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在客家祖地福建省龙岩市举行,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个客族社团的代表参加,其中境外代表1700多人。这些华人族亲国际性联谊聚会,进一步加强了华商的凝聚力,更为他们加强相互联系与交流,发展世界各地区商贸关系,特别是发展广大海外华商与其祖籍国的经济关系与文化交流,发挥重要的作用国际性的华商组织,有在1963年4月成立的世界华商贸易会议。  由新加坡总商会,联合香港中华总商会和泰国中华总商公共同发起的世界华商大会,从1991年开始,每两年一次相继在新加坡、香港、泰国的曼谷、加拿大的温哥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以及即将在中国南京召开。世界华商大会把世界华商的国际网络联系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2023-09-06 15:05:121

《海南简介》揭秘康有为一生的千面瑞典买岛走遍北极

导读: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因“在公车上写信”而出名。1898年6月19日,康有为被光绪皇帝召见,开始了维新运动。仅仅100天后,1898年的改革运动失败了。康有为逃到日本,开始了他的海外之旅。康有为的脸书:幸存的美食家康有为,原名康祖琪,广东省广州市南海县丹灶苏村人。因为出生地,所以叫康南海。康有为自幼学习经学,受宋明理学影响。他在1879年接触了西方文化。他读了魏源的《海图集》和徐继畲的《瀛寰知略》,建构了自己的世界观。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以“在公共汽车上写作”使陈维新一举成名。1898年6月19日,康有为被光绪皇帝召见,开始了维新运动。1898年的改革运动只持续了100天就失败了。康有为逃到日本,开始了他的海外之旅。从1898年到1913年的16年间,康有为四次下太平洋,九次下大西洋,八次下印度洋,在北冰洋划了七天。在这16年间,康有为作为“尝过苦菜的神仙神农”,四次赴太平洋,九次赴大西洋,八次赴印度洋,七次赴北冰洋划船。他去过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后来康有为回忆这段逃亡经历时,将其概括为“第十一次逃亡”:我第一次在上海办报纸的时候,上海会被掩盖,会死掉。皇帝没有圣旨和密诏的催促,晚出北京就死定了。荣禄将死在北京。没有黄的通知,离开天津就死定了。用钟涛的话说,如果你离开烟台,你就会死。如果你船上没有招商局的人,你要救人就死定了。这是没有重庆轮子的一天,不然晚一点就要你的命。鹰快船会因为缺煤而死。除非去胶州,否则来青路在烟台会消亡。如果英国人不搜查上海路,英国领事会死,如果他不知道。英国人不存钱会死的。这11个人死了都救不了一两个,但没什么帮助。曲线很奇妙?屈出生了,而我却被留下来等待。中国不会灭亡,道路不会干涸。对于康有为来说,他想了之后觉得后怕,但他真实的游历生涯值得铭记。康有为的环球之旅当然不是观光。他把自己比作《十一个欧洲国家游记》序中的“历尽艰辛,长生不老的神农”,周游世界“尝遍天下百草”,寻找能治中国的“神医”。在康有为几十年的海外漫游中,饮食文化也是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印度的生活让他深刻感受到“印度没有好吃的”背后印度文明的衰落,对欧美的向往。而欧美最好的德国,就是他所推崇的成功典范。慕尼黑啤酒口感极佳,已成为德国文明的标志和象征。但是,其他国家的食物虽然好,但是只来自中国。西餐起源于中国的说法,反映了他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向往和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眷恋。他经常出入豪华酒店,乘坐马车和汽车旅行,经常雇佣翻译、仆人和厨师。然而,康有为的印度之行却是牢骚满腹。不仅车马住宿贵,酒店设施也陈旧。康有为试着找当地的餐馆、饭店,胃口大开。然而,尽管印度城邦的街道嘈杂,百货商店拥挤,但“没有餐馆,只有鸡、蛋、羊肉,国王和绅士也遮不住。”然而,住在城市第一位的卑微的人吃很多食物,所以没有食物。"。印度上流社会的富人们深居简出,很少外出就餐,普通的贱民也享受不到生活。所以在印度旅游很难找到食物的痕迹:“印度人不爱吃,但是甜食很多。“国危之时,能吃饱是福。我们如何谈论食物?1904年6月,康有为一行抵达德国。他游览了慕尼黑、柏林、波茨坦、汉堡、科特布斯、科隆、亚琛等大城市,游览了美丽的莱茵河。参观技术水平最高的欧美克虏伯兵工厂;参观政治清明、秩序井然的联邦议院;如你所见,男人英姿飒爽,女人优雅有礼;所到之处,文物满阴,宫殿宏伟,繁华似锦.这些都充满了霸道。康有为不禁由衷赞叹:“在当今蓬勃发展的欧洲国家,最好能有军事装备、文学、政治、科技、农业、商业为冠。德国啤酒早已闻名世界,尤其是慕尼黑啤酒。康有为自称一辈子不喝酒,但喝了慕尼黑啤酒后,每天都喝。半个月后,很难释怀。后来他在荷兰、英国等地旅游时,看不到酒店里唯一的大杯德国啤酒,觉得很失落。他还在想着喝猫藏的啤酒。”如果你不喝它,你会失去你的喉咙。“康有为吹嘘说,他尝过全世界的啤酒。虽然他言过其实,但他不止一次品尝过英国威士忌和法国葡萄酒。除了猫藏的啤酒,它念念不忘。可以说西部的味道不错,鱼羊很多。虽然这不是甜蜜的款待,但它会上门,欣然接受。所谓“食物没有确定的味道,但是适口性很珍贵。”例如,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品尝海鲜时,称赞其价格低廉,味道鲜美:“鱼虾中有许多异物,有些又咸又酸,但价格便宜,味道新颖独特,这在欧洲是从未有过的。”欧洲的美食水族馆多为食鲜者,与日本相似。医生在卫生上帮不了它,想用它的冷血来缓解?“新鲜的海鲜应该是上品。康有为将这种习惯与日本相提并论,认为它很酷,很容易消化。另一方面,比利时人“喜欢吃马肉、猫肉、狗肉”,北京各地的专卖店都有卖,确实让人震惊。匈牙利酱生牛肉味道更好。康有为抱怨说,法国菜世界闻名,但是很贵。在一家普通的餐厅,一份三人餐,清蒸双鱼,白笋,鸡汤,鸡肉和茶,一瓶红菩提酒就要将近100法郎。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土耳其的饮食。”屠的菜可以调味,可以剁碎,远胜欧洲人,法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不管其他国家怎么做。“它的肉都是切块的,先尝尝,很有中国特色。”。每顿饭都必须加咖喱。牛、羊、鸡、鸭、面食好吃。这是康有为对外国菜的最高评价,大概是因为土耳其人的饮食习惯与中国大致相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句评论,或许道出了康有为的海外情怀:“总有一种味道,以它独特的方式,一日三次,用舌尖提醒我们,我们知道明天要去哪里,不要忘记我们昨天从哪里来。”这时候胃口和家乡是统一的。康有为的脸书二世:一个流亡的实业家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住最豪华的酒店,吃好吃的,雇当地人当导游和翻译,把家人也带在身边。谁给他提供旅费和生活费?在加拿大,康有为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热烈追捧。这时,他觉得应该成立一个组织,团结华侨。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和华侨领袖李富治、冯等人在加拿大创办了皇家学会。康有为的女儿康桐碧后来回忆说,为“保皇会”正名,费了不少力气。起初,他们想把这个组织命名为“保险商会”,因为“华侨是商人,保险业务是保险桥梁”。但有人说:“保护皇帝才能保护国家。”因此被命名为“保皇会”。保皇党的全称是“保救大清皇帝的公司”。既然叫“公司”,说明它不仅是一个政治组织,也是一个经济组织。明确规定所有参与者必须缴纳2元的宣传、交流、报刊费,集资开矿、兴办工商企业。1903年,康有为发起成立了名为中国商业公司的股份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在广州、上海、横滨、旧金山等地设有分公司,先后开办了十余家企业。但康有为本人并没有投身于具体的商业运作,而是开始了他为期三周的环球之旅。1906年春节,康有为访问墨西哥,受到隆重接待。当时,墨西哥城正在集资建造有轨电车。尽管生活在异乡,康有为还是看到了这里隐藏的财富。他用海外华人的捐款在有轨电车经过的地方购买房地产。很快,这些地价涨了好几倍,最后投资赚了十几万银元。后来,康有为游历了加拿大、日本等地。在华侨的帮助下,他利用捐款筹集资金,在海外经商,做房地产生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康有为万亩草堂康有为的脸书三世:私人博物馆馆长康有为周游世界,必到各地参观当地博物馆。外国文物的壮观景象让他汗颜:“中国这么大,几千年来都以文明命名,却没有一个展示人民智慧的博物馆。”欧美人每次问我们国家的博物馆,东西都是冲的,丢人也不比这个差。"康有为深切感受到近代公立博物馆在启迪民智方面的独特作用。“戊戌变法”期间,他把博物馆作为新政之一,得到光绪皇帝的批准。在流亡期间,他用专家的眼光购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然后打算回国后开一个博物馆。因此,他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博物馆的开创者。”为了洗刷这一“奇耻大辱”,康有为多次组织博物馆公开展示这些文物。在他青岛的故居里,有来自南洋的鳄鱼标本,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的模型,伯利恒的铅笔盒和一个欧洲狩猎男孩的汉白玉雕像。青岛博物馆副馆长隋永琪说:“康有为在青岛期间,多次公开展示他收藏的国内外文物,并辅以文字说明。有一段时间,田花园就像一个私人博物馆,人们无缘无故地来参观。在中国建一座中国博物馆,是康有为长久以来的梦想。他相信,一旦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丰富遗存与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有效结合,就能建成世界上最辉煌的博物馆。”康有为的脸书四号:一个阴沟漏水的旅行者1904年,康有为还在瑞典购买了一个小岛,并在岛上修建了一座中国园林建筑“北海草堂”。根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笠人的说法,康有为花28000克朗买下它,花7999克朗修复它。“房子虽然不大,但能容纳十个人左右。家具和装修都很豪华,看起来很有钱。”到目前为止,茅草屋的遗迹已经消失,该岛已被瑞典人收复。但当地华侨仍习惯性地称这个小岛为“康有为岛”。1899年4月中旬,康有为一行到达加拿大维多利亚。这个古老的国家离我们很远,搬迁了一段时间,却只有一个本土的中国来到码头迎接等待,这让康有为很失望。没想到,这句问候华侨的话打了一个电话,一下子吸引了上百名华人。原来当地的华社知道康有为要来加拿大,但由于通讯不便,他们不知道船什么时候到香港。为了不错过迎接圣康,他们特意派了一个人死在港口。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欢迎康有为来到中国会馆。这时,大厅里聚集了数千人。康有为流离失所后,在加拿大受到千里之外的同胞如此礼遇,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在《皇室委员会条例》中,他描述道:咸字传到海外,不能轻视其他国家的齐人。他们看看西方国家,他们很难过。因此,当我听到改革的消息时,我喜出望外。当我听说政变的时候,我很担心,也很担心.我担心没有国家可以回家,我无家可归,心情很难过。1908年6月22日,深夜11时,康有为在女儿康桐碧的陪同下,登上了北冰洋的那吉岛。午夜时分,太阳已经落山,但突然又升起来了。看到这样的奇观,康写了一首诗:“和你一起登上挪威北冰洋的一些岛屿的顶端,看太阳在半夜升起和落下”,并在序言中写下了他所看到的奇观。“5月24日,半夜11点,划船爬山,12点到达山顶,等待中午。顶上有亭,饮三边酒。视天气而定,比黄昏略低,随即上升。这不是晚上嘛,场面太神奇了。”通过这篇序言,考察过北极的极地专家高教授认为,康有为是第一个探索北极的中国人。“康有为去北极看子夜太阳像正午,这是极地特有的极日现象。康有为去过的岛屿位于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斯瓦尔巴特群岛位于北极圈内北纬74度至81度之间。康有为在诗中写了一段“望天见劫,望壮阔山海”的感慨,并在诗中感叹:“你将此往何处去?“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描述。对于一个封闭国家的人来说,很难形象地描述“午夜极光,白昼如正午。"1904年6月,康有为来到伦敦。这不是他第一次来伦敦。1899年5月,他在伦敦游说,希望得到英国的支持,推翻慈禧太后。6月23日,康有为参观英国馆。这栋房子位于泰晤士河畔,已经有600年的历史了。它内部呈长方形,左右各有四张长桌,说话的人戴着假发坐在中间。康有为及时赶到,国会议员埃兰发表了慷慨的声明,并就邮政问题向政府官员提问。作为总理,巴科没有示弱。面对批评,他经常站出来辩解。这种景象让康有为大开眼界。第二天,康有为拜访了英国商务大臣。谈话中,康有为表示要学习英法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进行政治改革。商务部部长听了康的话后,发表了一个今天仍可称为真知灼见的评论。他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习俗和历史传统,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我们英国的政治制度是通过几千年的自然积累形成的,永远无法模仿。不同的病,一个药方不能包治百病。”康有为听了,受益匪浅。他在游记中动情地说,“那些想在当今变法中奉承欧美的人,不能不想到这一点。”1904年,他来到意大利那不勒斯。绕过那不勒斯的大酒店和车站,康有为看到的是肮脏泥泞的道路和低矮的贫民窟。草皮马粪堆积如山,裸女沿街乞讨。几十个乞讨的孩子跟着车乞讨。他们追了一英里多,直到司机向他们挥动鞭子。他曾动情地说:没去过欧洲的人认为,如果他们的土地是琼楼玉宇,如果他们长生不老,才华横溢;我肯定它是脏的。如果是脏的,那就是欺骗和偷窃!因此,眼见为实。我尝试去欧美英伦旅游,但我意识到我看到的和我读书时的流浪梦相去甚远,我失望了。
2023-09-06 15:05:231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联系方式是什么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联系方式:07503530883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景点简介:江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作为展示五邑华侨历史文化和推进江门市文化名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华博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馆建成后,将成为五邑唯一的大型华侨博物馆,集中展示侨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间艺术。江门市政府将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作为重点文化精品工程来建设,无论是在建筑的外形设计,还是在其内部文化内涵上,都力求达到国内较高水平。经过多次开会讨论研究,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最终选址于五邑华侨广场会展中心东面的3座小会馆,建筑面积约为9000平方米。 今年内,江门将首先对其中一个小会馆进行改造,其工程总额约为500万元,作为华博馆的首期工程。设计突出古典性据江门市建管中心莫工程师介绍,既然是华侨华人博物馆,为了和主题保持一致,华博馆的整体设计风格将突出古典性,“颜色以深色为主,四周为蓝色玻璃墙,每个会馆的顶部呈球形,与前方的华侨广场会展中心的设计遥相呼应。”“3座小会馆均为3层楼高,每个展管各3000平方米,首层和二层主要用作展物的陈列设计,三层供办公人员使用。走进华博馆的首层,正前方,迎接参观者的首先是开阔的序幕厅及主题墙面。”“序幕厅后是博物馆的中心展馆,约为300平方米,用于陈列展物。 由于许多展物都非常贵重,展馆内部设有岛式活动展柜、双面展板。书信书画之类的,将陈列在展板内。像古董、陶瓷之类的将放置于展柜里。二层的构造与首层大体结构相同,只是陈列的内容上会有区别。”收藏有两件国家级文物华博馆的负责人介绍说,华博馆陈列的展品,范围包括与华侨华人出洋有关的文献、遗迹;华侨华人在国内外曾使用过的各种典型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展品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现在收集的情况看,其中不乏精品。包括华侨华人在侨居国的生产工具,如水泥桶、锄头、熨斗、斧头、南洋锯及一套较完整的洋木匠工具和理发工具;生活用具如金山箱、座钟、水煲、藤笈、水壶、饭格;刊物如明报、侨刊等。”“还有著名爱国华侨专题资料及他们回国定居时带回的缝纫机、藤笈、水壶、洗衣盆、帆布袋等实物。”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筹建办展示了华侨最近捐赠的两件文物,一个布袋和一件衣服,出人意料的是,两件文物均是国家博物馆要收藏的国家级文物。 据介绍,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南洋地区华侨在陈嘉庚的领导下,发动华侨筹赈救国。旅居南洋的郑潮炯只是一位略识文字的小贩,但他决心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尽一分力。为发动华侨筹赈救国,郑潮炯拿出自己当小贩的看家本领,背着儿子郑社心,穿着现在捐给家乡的衣服,肩搭布袋,踏上了义卖救国的漫漫长路。 为了支援抗战,郑潮炯甚至把妻子肚里怀着的孩子卖掉了,得款80元,全数捐给了筹赈会。”在获悉江门市筹建“华博”,郑潮炯儿子立即与母亲商量捐赠事宜,最后决定将这些物品捐给江门市“华博”,以此表达他们对家乡建设“华博”的支持和一点心意。
2023-09-06 15:05:381

中国有多少华侨?

我只知道粤东潮汕地区的华侨挺多的!具体数字不知道!
2023-09-06 15:06:133

中国一共有多少人,加上华人 ,加上华侨 ,是中国人就算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1999年底,在中国大陆上居住着125909万人(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中国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130人,且分布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为200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万人。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对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和缺乏经验,致使人口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从70年代初开始,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中国政府根据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这一政策实施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编辑本段]中国人口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  2003年,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协调,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  2004年初,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看,中国人口的现状如下:[编辑本段]人口数量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31个省、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人。  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2023-09-06 15:08:081

好多国家都有唐人街,这是为什么呀

唐人街也被称为华埠或中国城(Chinatown),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地区聚居的地区。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早期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此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1673年,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历史发展  1872年,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有:“金山为各国贸易总汇之区,中国广东人来此贸易者,不下数万。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国人呼之为‘唐人街"。建立会馆六处。”1887年,王咏霓在《归国日记》中也使用了“唐人街”:“金山为太平洋贸易总汇之区,华人来此者六七万人,租屋设肆,洋人呼为唐人街。六会馆之名曰三邑,曰阳和。”王咏霓的这句话与志刚的差不多。在这之前,王可能看过《初使泰西记》,因此,他在这里沿用了志刚的“唐人街”。“唐人街”是粤人华侨自创的名称。   1875年,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中就称唐人街为“唐人城”。张通英语,英语称唐人街为 Chinatown。其实,在这以前,张德彝更为直接,他将 Chinatown 直译为“中国城”,如《航海述奇》(1866年):“抵安南国,即越南交趾国……再西北距四十余里,有‘中国城",因有数千华人在彼贸易,故名。”   1930年蔡运辰《旅俄日记》:“饭后再赴旅馆,新章五时亦至,候余甚久,公事毕,同游中国城。城在莫斯科中心,女墙高底,完全华式,华人名之曰中国城。”今人李欧梵有一篇有关唐人街的随笔,题目就叫《美国的“中国城”》(1975),文章说:“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Chinatown),可能更恰当一点。”   总的来说,现在“唐人街”还是要比“中国城”常用。唐人街也被称为华埠或中国城,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地区华人店铺聚集的地区。唐人街的形成,是因早期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在唐人街时常看到很多唐人餐馆,而餐馆和洗衣铺皆为早期华侨主要的营商行业。一些历史较悠久的唐人街,皆位于移民城市的旧区,环境较为挤迫,治安和种族问题亦是某些华埠要面对的问题。多年来,凭着、随着华人的富裕,华侨在外国的地位渐渐提高,新一代的华人移民会选择移民城市的其他地区居住,一些唐人街亦出现华人人口迁离﹑人口老化的现象。现在很多地方,唐人街已经成了中华文化区的代名词。无论商业,还是娱乐,以及各种文化设施,都体现东方华夏色彩,并没有华人聚居地的本意了。编辑本段名称起源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 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 美国最大的“唐人街”在旧金山。旧金山唐人街始于1850年前后。当年开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初来异国,人生地疏,言语不通,因此他们便集中住在一起,团结互助,休戚与共 。起初,他们开设方便华工的小茶馆、小饭铺,接着是豆腐坊、洗衣店等等,逐渐形成了华工生活区。后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也经常光顾这里,他们称这里为“中国镇”,爱上了这里的中国饭菜。后来,“唐人街”成了繁华街道,街上除了饮食业外,刺绣、中国古玩等也都在当地享有盛名。同时,唐人街办起了华人子弟学校,从事中文教育。还有各种同乡会 、俱乐部、影剧院等,成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特殊街区。 每逢春节,这里均耍龙灯、舞狮子,爆竹声中除旧岁,保留着中国传统的种种风俗。事实上,唐人街遍及世界许多地方,只是有的地方不这么叫就是了。编辑本段历史演变  在海外,与华侨华人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词,恐怕就是“唐人街”了。2000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在所在国的落地生根,唐人街也在发生变化:高档公寓的兴建、华埠的扩张、非华裔人群的入住以及唐人街社会功能的变化等等,都不禁引发了人们的思考。2000来,唐人街的变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一个新的话题。在美国纽约的华埠,一幢幢崭新的高级公寓正在拔地而起。已经有5栋高档公寓在华埠建成,还有8栋正在兴建中,这些公寓的价格平均为每平方英尺1000美元。唐人街以往一直被认为是中低层人群聚居的生活区,随着一系列高档公寓的落成,唐人街的形象也在发生改变。除了高档公寓的兴建,华埠的变化还体现在其界限的模糊上。2008的华埠已经向四面八方扩展。在纽约,北至小意大利区,南至河边码头,西至苏豪区,东至格林威治村。华人面孔和华人开设的商店、餐馆逐渐“占领”了东城。华埠走向贵族化和向周边地区扩张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不过,唐人街的变化还不仅仅如此。从最初的单纯的居住区,到繁华的旅游区和商业中心,唐人街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官方网站的“购物指引”一栏,安特卫普唐人街被推荐为值得一游的场所。   功能的变化使得唐人街的消费群体发生了变化。安特卫普的唐人街是比利时第一条被正式命名的唐人街,地处安特卫普市中心,街道两旁有40多家中国公司和商行。来往于此的商人和游客逐渐成为其主要消费群体,他们或是到此品尝中餐的美味,或是体验东方文化的韵味。功能的变化还体现在经营业务的变化上。除了传统的餐饮等行业,各地唐人街的华人也开始经营旅店、各种进出口业务、保险、会计事务所、专卖店、免税店、影视商店等各项业务。商品种类也不再局限于经营中国商品,开始引进世界各地的商品,满足华人以外的消费群体。唐人街的人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越来越多在唐人街出生、长大的华侨华人走出唐人街,融入当地社会;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非华裔入住唐人街。他们中不乏专业人士,从事律师、医生、设计师等工作。居住人群的变化必然会对原有的区域生态产生影响。   唐人街的坚守:事实上,在唐人街里一直延续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走在唐人街上,你一定会恍惚不知身在何方。一块块汉字标牌,各种风味的中餐厅,以及出售中国传统工艺品的商店随处可见。超市里大到中国产的桌椅板凳,小到针头线脑,一应俱全。倘若你到唐人街购物或是用餐,更是能体会到中国式的“人情味”。或许是因为都是北方老乡,在买韭菜或是豆腐干的时候,老板总会额外的多添一点;或许是因为同是“黄面孔”,餐桌上也常常会得到额外奉送的一大碗“例汤”。各种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也由华侨华人在唐人街上世代延续。在曼谷唐人街过春节,可以看到舞动的长龙瑞狮,虎鹤双形拳、南拳等中国传统武术表演;可以看到居民烧香点烛拜祖宗、拜神灵,祈求幸福与吉祥;可以看到“中国红”染红唐人街的各个角落;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中国年夜饭。浓郁的年味,恐怕连中国人也不能不为之惊叹、感慨。对留学生和华侨华人来讲,唐人街延续的是他们精神上的“根”。著名学者李欧梵曾著文描写在美国的日子,文中就写道:到了美国以后,住在距纽约不远的一个小镇上,纽约的“唐人街”成了我每月朝圣的新“麦加”。每一个月中,我总要抽空去一两次,总在周六或周日,也是一早搭车去,看一两场中国电影,吃一两顿中国馆子,到中国书店里逛逛或买几本书,也会觉得生活充实了不少。唐人街在我生活的边缘,然而也往往会成为我心灵中的重镇。去国已久的中国人,常常会不约而同地到唐人街买东西、吃馆子,外国人每逢礼拜天上教堂,中国人则上唐人街。在外国人眼里,唐人街是“小中国”,它延续的是中华文化。对外国人来说,唐人街是认识中国的第一步。   唐人街的回答:不难看出,唐人街的变化似乎不能避免。一位在勃鲁克念书的留学生认为,唐人街不可能只是一个封闭的、与当地社会完全隔绝的小圈子,它必然要受到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而且,随着华侨华人在所在国的落地生根,唐人街从社会文化的边缘移向主流,唐人街发生的种种变化都是十分自然的。与此同时,生活或是曾经生活在唐人街上的华侨华人们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唐人街的精神或是文化。这使得变化了的唐人街依然具有强烈的文化识别特质。李欧梵说,如何在文化交汇中保持住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才是关键问题。从美国唐人街走出的新一代华侨就做了不少事情,他们访问年老的华侨,拍摄唐人街的记录片,并出版刊物。这在美国社会上产生了若干积极影响,不少大学纷纷成立“美籍华人”研究中心。当唐人街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时候,它就有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唐人街的变化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足迹,从唐人街的发展、变迁可以看出华侨华人在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所在国的繁荣作出贡献的点滴。变化会给唐人街带来什么?变化了的唐人街又会走向哪里?唐人街的人们会在变与不变之间作出怎样的坚守与选择?这些,恐怕才是唐人街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全世界的唐人街,记录着天下华人祖祖辈辈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辉煌。
2023-09-06 15:08:161

2020年华侨大学新生开学入学须知指南和报到时间

华侨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创办于1960年,校区分别坐落于中国著名侨乡福建省厦门市和泉州市,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   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周恩来、李先念、******、胡锦涛、俞正声、邓颖超、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做出重要指示。   华侨大学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贯彻“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国家领导人廖承志、叶飞亲自担任首任、次任校长。现任校长为海内外著名华文教育学家、博士生导师贾益民教授。   华侨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实行董事会制度的大学。学校董事会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归侨等各界著名人士、专家、领导组成,庄希泉、胡平、贾庆林、陈明义、宋德福等先后任华侨大学董事会董事长。现任董事长为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名誉董事长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   华侨大学设有研究生院,有29个学院,138个研究院、所、中心;有2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4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形成了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4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含培育)”,3个教育部工程中心,5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学校总占地面积22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7.6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图书资料共370余万册。   华侨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452名,其中专任教师1371名,高级职称人员653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6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76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9.31%;历年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0名。现有双聘院士4名,国家“外专”入选者1名,国家“青年”入选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名;福建省高校百名领军人才2名,福建省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创新团队领军人才1名,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3名、创新团队1个,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者17名,福建省“闽江学者”22名,福建省优秀专家2名,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1名,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2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者27名。近年来,学校教师多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学校聘请了麦克·法登(DanielL.McFadden)、戴维·格罗斯(DavidJ.Gross)、罗宾·沃伦(J.RobinWarren)、厄温·内尔(ErwinNeher)、杨振宁等诺贝尔奖得主以及饶宗颐、卢秉恒、金庸、李君如、李景源、蔡昉、李培林、席酉民、龙永图等大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华侨大学现有博士生、硕士生4796名,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2761名,其他成教学生9903名,其中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和外国学生4140名,是全国拥有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海内外各类人才约17万人,毕业生深受海内外欢迎。2003年,华侨大学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首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华侨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致力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导,博采世界各种进步文明之长,借鉴各国优秀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型、重实践、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华侨大学学生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成绩骄人。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全球建筑毕业设计大赛、模拟联合国大会、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内外各学科大赛中,华侨大学屡获大奖;学生男子篮球队在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十五届赛事中获得八次总冠军;学校连续两年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华侨大学致力于服务社会,协同海内外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设立了“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厦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制造工程研究院”、“泉州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软件园产学研基地”、“世界冠军创业项目中心”等组织,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设立“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院”、“侨务公共外交研究所”、“中国海外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院所,着力培养和打造高水平智库队伍,全面开展国家侨务战略、外交战略、重大科技战略、面向行业产业及区域发展战略等系列研究,打造特色型国家级智库。   华侨大学是国家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华文教育,在全球五大洲均设有办事或招生机构,在海外打造华文教育优势品牌,取得了深远影响。泰国诗琳通公主、上议院议长、下议院议长等外国政要多次访问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致力于国际化办学,设有国际学院。学校全方位拓展渠道为学生创造赴境外高校学习的机会。学校已有本科“1+2+1”、“3+1”、“2+2”、“2+1+1”,硕士“1+1+1”、“0.5+1”、“2+1”,博士“1+X”、“0.5+X”等国际交流项目,与美、欧、澳、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签订交换生及联合培养等项目。学校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全英文专业体系,已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旅游管理”、“软件工程”、“药学”等多个全英文专业。学校已全面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多学科、双向互动的境内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华侨大学将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特色兴校之路、人才强校之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致力于建设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
2023-09-06 15:08:231

2020年华侨大学录取通知书查询,通知书什么时候发为什么还没收到

华侨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创办于1960年,校区分别坐落于中国著名侨乡福建省厦门市和泉州市,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   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周恩来、李先念、******、胡锦涛、俞正声、邓颖超、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做出重要指示。   华侨大学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贯彻“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国家领导人廖承志、叶飞亲自担任首任、次任校长。现任校长为海内外著名华文教育学家、博士生导师贾益民教授。   华侨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实行董事会制度的大学。学校董事会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归侨等各界著名人士、专家、领导组成,庄希泉、胡平、贾庆林、陈明义、宋德福等先后任华侨大学董事会董事长。现任董事长为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名誉董事长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   华侨大学设有研究生院,有29个学院,138个研究院、所、中心;有2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4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形成了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4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含培育)”,3个教育部工程中心,5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学校总占地面积22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7.6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图书资料共370余万册。   华侨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452名,其中专任教师1371名,高级职称人员653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6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76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9.31%;历年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0名。现有双聘院士4名,国家“外专”入选者1名,国家“青年”入选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名;福建省高校百名领军人才2名,福建省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创新团队领军人才1名,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3名、创新团队1个,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者17名,福建省“闽江学者”22名,福建省优秀专家2名,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1名,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2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者27名。近年来,学校教师多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学校聘请了麦克·法登(DanielL.McFadden)、戴维·格罗斯(DavidJ.Gross)、罗宾·沃伦(J.RobinWarren)、厄温·内尔(ErwinNeher)、杨振宁等诺贝尔奖得主以及饶宗颐、卢秉恒、金庸、李君如、李景源、蔡昉、李培林、席酉民、龙永图等大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华侨大学现有博士生、硕士生4796名,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2761名,其他成教学生9903名,其中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和外国学生4140名,是全国拥有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海内外各类人才约17万人,毕业生深受海内外欢迎。2003年,华侨大学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首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华侨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致力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导,博采世界各种进步文明之长,借鉴各国优秀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型、重实践、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华侨大学学生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成绩骄人。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全球建筑毕业设计大赛、模拟联合国大会、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内外各学科大赛中,华侨大学屡获大奖;学生男子篮球队在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十五届赛事中获得八次总冠军;学校连续两年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华侨大学致力于服务社会,协同海内外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设立了“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厦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制造工程研究院”、“泉州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软件园产学研基地”、“世界冠军创业项目中心”等组织,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设立“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院”、“侨务公共外交研究所”、“中国海外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院所,着力培养和打造高水平智库队伍,全面开展国家侨务战略、外交战略、重大科技战略、面向行业产业及区域发展战略等系列研究,打造特色型国家级智库。   华侨大学是国家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华文教育,在全球五大洲均设有办事或招生机构,在海外打造华文教育优势品牌,取得了深远影响。泰国诗琳通公主、上议院议长、下议院议长等外国政要多次访问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致力于国际化办学,设有国际学院。学校全方位拓展渠道为学生创造赴境外高校学习的机会。学校已有本科“1+2+1”、“3+1”、“2+2”、“2+1+1”,硕士“1+1+1”、“0.5+1”、“2+1”,博士“1+X”、“0.5+X”等国际交流项目,与美、欧、澳、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签订交换生及联合培养等项目。学校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全英文专业体系,已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旅游管理”、“软件工程”、“药学”等多个全英文专业。学校已全面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多学科、双向互动的境内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华侨大学将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特色兴校之路、人才强校之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致力于建设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
2023-09-06 15:08:461

华人最多的海外城市是 ?

温哥华。。。。
2023-09-06 15:09:214

谁知道"加华华人在线论坛"现在的网址

海外华人有多少?这个数字,可能什么人也说不清楚。过去,有人估计有2000余万人,现在的说法是3000余万人,由于各地没有正式进行登记,也就没有准确的数字,2000余万和3000余万只是一个约略估计的数字而已,不过,多数人是持3000万这个数字的。 别说全球的华人有多少难说,菲律宾的华侨有多少,华人又有多少,谁也说不准,没有准确的数字。为什么呢?同样的原因,有关当局没有进行正式的登记,哪里有准确的数字。 过去,根据一般说法,每年向菲律宾移民局登记的华侨约有5万人,与入籍的华人加在一起,全体华人大约有150万至200万人,占菲律宾总人口的2%左右。但是,根据慈侨基金会最近从移民局获得的资料,每年向移民局登记的华侨有7万余人,如果连那些持旅游证件而没到移民局进行常年报到者算在内,菲律宾的华侨可能不止7万这个数字。 最近20年来进入菲律宾的中国公民,大约有几万至几十万之多,虽然这些人有的已经改变了身份,但是保持中国籍的也不在少数,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没有进行常年报到,如果连这些人加在一起,以10万人来算大概不为过吧? 由于缺乏正式的统计,不但菲律宾的华侨和华人数字说不准,东南亚其它的国家也存在这个问题。一次到中国出席会议,碰到印尼泗水《千岛日报》社长张明开先生,谈话中涉及印尼华人数字。他告诉笔者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印尼的华人绝大部分都加入当地的国籍,但是华人有多少?印尼官方的说法是1000万,但是根据当地华人自己估计,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大约有1600万人。1000万和1600万,相差600万人,由于没有正式的统计,何者正确就难说了。 鉴于几十年来各地对当地的华侨和华人没有正式进行登记,要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字是不可能的。菲律宾是这样,印尼也是这样,相信其它的地方也是这样,全球华人的数字,也只能约略来说,大概有3000万余人。 现在海外华人总资产有: 第六次世界华商大会,将于今年9月在华商们的母亲国隆重召开了。届时数千海内外华商才俊共聚一堂,这是何等欢喜。“华商携手新世纪,和平发展共繁荣”。这不仅是全球商界翘楚们的一次盛会,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盛事。但是海外华人华商的现状如何,我们将从12个方面做一介绍。 话题1:海外华人究竟有多少? 中国人大规模迁移海外始自19世纪中叶。1999年的资料表明,海外华人至少有3455万人。 中国人称民国外的历史虽然很长,但大规模迁移海外却是发生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据不完全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100年里,中国人出国人数将近1000万,足迹遍及五大洲数十个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世界经济际化的发展,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移民政策的调整,欢迎国外移民流入,致使发展中国家人口大量移居发达国家;跟随着世界性移民新潮流,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华裔人口,也向发达国家移动。世界各地的华族人口由此迅速增加。 东南亚各国是中华民族群最集中的地区。据台湾报纸报道,截至1999年底,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外的海外华族人口总数已达3455万余人,其分布以亚洲地区为最多,共约2678.8万多人,占77.63%。其次为美洲地区,约有601.3万多人,占17.43%;欧洲有96.8万多人,大洋洲有65.5万多人,非洲有13.2万多人。 在亚洲的华族人口,新加坡约占80%,马亚西亚约占30%,泰国约占10%,在印尼和菲律宾所占的比重很小。 近20的来,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华裔人口增加很快。华裔人口在美国的少数民族中数量是最多的。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美国华裔人口已达160万,自1980年以来10年间增加了一倍;至1999年底美国华裔达306万人。 华族人口遍布全世界168个国家和地区,在亚洲的科威特、伊拉克和孟加拉,美洲的尼加拉、阿鲁巴和乌拉圭,欧洲的荷兰、波兰和卢森堡,大洋洲的诺鲁、索罗门群岛及塞班岛,非洲的加纳、坦桑尼亚及莫三比克,天涯海角,处处有华人的足迹。 话题2:何谓“海外华人”? “华侨”、“华人”、“华裔”各有所指。关于海外华人的称谓,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海外华人如同上述是指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华族人口,所以有“海外华人3000万”这句口头禅。 西方学者和中国大陆的人说海外华人,往往是指中国大陆以外的所有具有中华民族血统的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海外同胞,因此大约就有5700万多人,这是广议的说法。 海外华人90%以上已经加入其所在国的国籍,他们因此成为有别于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的“华人”;所以对海外华人一般又联称“华侨华人”。在海外出生的华侨华人的子女为华裔,但往往又用“华裔”统称所有的华族人群。 中国海外移民的老一代人,包括现在年纪较大的一代人,他们离乡背井,多随海水漂流,到海外谋求生计,艰难营生。也有一些大陆商人过海经商。还有许多人是被殖民者掠卖的华工。 其主要的移民地是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沿江地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藉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与拼搏进取精神,艰苦创业,始于小本经营,逐步资本积累,在世界各地发展华族农工商企业。 郭芳枫先生1911年出身在福建省同安县连花镇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由于家境贫寒,14岁那年,他只身抱着一卷草席下南洋,到新加坡谋生,先在一位亲戚开的五金店当学徒,白天劳作繁杂辛苦,晚上坚持去夜校补习功课。后来他被老板晋升为五金店经理,小店日益红火。当手中有了一定的积蓄后,请其三个兄弟也到新加坡,一起开办了一家取名“丰隆”的小店,经过半个世纪的经营与发展,终于成为当今亚洲最大的华商财团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所在国民族政策的一时调整和其他政治原因,有一部分在东南亚国家的华裔人口向邻国或美、欧、澳地区迁移。 话题3:何谓世界华商? 这是对具有华族人特质的华商企业及其经营者的泛称。一般地,国内所称的“海外华商”仅指中国境外的华商企业及企业家 顾名思义,世界华商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那一部分华族群体,其核心部分是指具有华族人特征的华商企业及其经营者。泛泛地说,世界华商也泛指包括华族经济界和非经济界的各种机构、团体和人士。 1995年开始在北京连年出版的《世界华商经济年鉴》认为,世界华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华商,比较集中的东南亚各国的华商,散布在北美、澳洲及世界各地的华商。 我们说到“海外华商”,当然是指中国境外的华商,或仅指中国大陆以外的华商企业及其经营者。 话题4:海外华人资产究竟有多少? 首先海外华人资本不是一个整体,它是各驻在国民族资本的一部分。估计其经济总量相当于一个台湾或接近一个韩国,其资产总额在2.5万亿美元左右。海外华人资本或资产究竟有多少?这是人们在研究和了解海外华人的经济成就或经济实力时难免感兴趣的问题 。 海外华侨华人大量聚居在东南亚各国,海外华商的资本和企业在东南亚国家也比较集中。1995年8月中旬,澳大利亚外交与贸易部发表了一份长达350页的海外华人经济网络研究报告,称逾七成的东南亚上市公司由海外华商的资本控制。略同时期,日本东京的富士通研究所调查了亚洲5个主要国家的上市公司,发现其资产额中的绝大部分为华人所有。 除了上市公司的资产统计之外,分布在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经济细胞主要是成千上万的中小型商贸企业,它们为当地社会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就业机会。 近20年来海外华人资本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国家,也有相当的发展。来自东南亚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华人资本,大规模地向澳大利亚输入,对那里的经济增长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外有一些研究和报道,涉及全球华人资本或资产的总量问题。进入90年代以后,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和美国俄亥俄大学海外华人问题中心等估计,当时中国境外海外华人的资产约在1.2万亿至2万亿美元之间;据2000年9月台湾的报纸报道,一项关于海外华人状况的研究估计当时海外华人的一年总所得约有2.65万亿至3.09亿美元,其经济总量相当于一个台湾或接近一个韩国,其资产总额可达2.5万亿美元。 这些估计虽然只是一种推断的结果,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海外华人资本具有相当可观的经济实力。 有的研究者认为,海外华人资本不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计算。早在80年代,一些日本学者和媒体有意或无意地夸大海外华人拥有的资本或资产总额。他们提出这一观点,是为了论证海外华人特别是在东南亚,华人正在同中国联合“主宰”东亚经济,这些华人资本就是所谓跨国家的“华人经济圈”的基础和根据。宣传这种耸入听闻的诊断,显然不利于亚太地区的民族和谐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是值得大家警惕的。 有研究者分析,海外华人资本由两大类组成。 第一类是华人在当地积累起来的资本。上文已经提到,早期移居各国的华人并没有携带任何资本,他们中的一些人经过多年的艰苦劳动,甚至经历几代人的努力,才得以积累今日的资产。因此,他们的资本积累过程与所在国家民族资本的积累过程是一致的。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东南亚各国原来的华侨已经陆续成为所在国的公民,他们的资本自然成为该国民族资本的一部分。 第二类华人资本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国内一些企业家,包括香港、澳门的华人企业家,在海外开始有少量的投资。60年代以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中国企业家在海外的投资额大量增加。这些华人的投资是一种资本输出。它们在投资接受国内,很自然地被看作外国资本,而不是该国的民族资本。但是,其在海外建立的合资或独资企业是在投资接受国注册的,它们的生产总值同样被计入投资接受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它们以各种形式与投资接受国内民族资本相结合。所以,这一部分华人资本也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单纯博士认为,海外华人政治上效忠于当地社会,经济上是当地主流经济中的一个有民族特色的补充部分,并可利用民族纽带进行全球经济合作。我们可以通过华人资本属性的分析,更加深入地研究各国的华裔公民在该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睦共处与经济合作,推动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话题5;世界华裔网络有何特色? 由族群关系构成的华裔网络既可规避风险又便于抢占市场,它对市场信号的反应和多元选择,比单纯依靠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淘汰转移要优越得多。 当代世界华商的经贸网络,主要是以东南亚地区的华商网络为基础而发展、扩大起来的;而东南亚地区的华商网络的形成,更集中地体现华商网络的基本特点,它是依托于华族移民的族群关系,随着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包容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区域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之中,而扩散到全球。 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是属于国弱外流以谋生和追求和平的生存空间为目的,自发地依靠家族和乡土关系的牵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漂洋过海,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父引子兄领弟,子代传孙,形成一条民族移民的世代走廊。 东南亚地区的移民多来自广东、福建两省和江苏、浙江一带,那里方言众多,移民们来到移居地后形成了以方言和地域为主体的群体,结成商帮,主要有广东帮、潮洲帮、福建帮、客家帮和海南帮,还有晋帮、徽帮、宁波帮等。并在帮内建立了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宗亲会和同乡会组织,以便于他们互相帮助,同舟共济。各帮移民很会经商做生意,各帮的商业活动也侧重于一些地方和某些物产。例如米业,早期是由潮洲人在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操纵和控制。华商间的业缘和物缘关系得到发展。 随着各帮移民经商生意越来越红火,宗亲与乡亲会馆便成为华商集会的重要场所。中华商会逐步突破了亲缘和地缘的限制,作为华商们业缘组织,便由此发展起来。由同姓宗亲会到异姓同乡会,由方言群的会馆到中华商会和中华总会,一层层地扩大,不是由于政治统属,而是由于族群关系的组合,构成了海外华人社会集合点和华商网络的一种形式。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华商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华商经贸网络的企业形态多种多样。母公司之下设立分公司、转投资企业等;在企业外部发展联营,建立合资企业、联营公司、联系公司、联号公司、控股公司、跨国公司等等。华商传统的合伙制向股份制发展。特别是70年代以后,华人财团的崛起,在传统伙伴制的基础上互相掺股,组成具有实力的集团,进行多角跨国经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华人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过程,对华商来说,既能有效地避开一个时期中一国国内政策对它发展的限制,或地区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外部网络的办法来分散风险;又能适时、有效地占领世界市场。 世界性的华商网络对市场信号的反应和多元选择,比单纯依靠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淘汰转移要优越得多,它能直接参与新型产业上游产品的销售并很快引进技术,进行高效投资生产。 华人企业通过网络寻求的是市场优先效益,这就是为什么华人企业在规模、资金、技术甚至服务都无法与美、日企业抗衡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企业高效运传的原因。世界华商经贸网络在全世界的拓展,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华商经贸网络及其在全世界的扩展,主要不是通过某种制度结构来体现,而是以族群联系和人际关系为基础,进而通过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而形成的。华商网络具有网状开放性和共通性的特点。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把华商企业之间的关系比作当今电脑的互联网网络。认为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特征上二埂都十分相似。互联网电脑网络中没有统一的控制中心,任何一位入网成员都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独立和自由,网络的价值来自于信息市场的扩大;在华人圈,企业网络也可以无限扩大,没有权力中心。他说:“那是很隐形的、复杂微妙的网络。华人家族企业其实就是宗族和同乡之网,许许多多小网交织成一大面铺盖全球的网络”。作为华商网络形态之一的华商社团,日益呈现国际化、经济化的发展趋势。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华文报纸,历来被称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进入70年代以后,海外华人经济活动迅速发展,海外华人社团组织也迅速增加,目前总数已发展到1万个左右,其中工商社团有1000多个。 这些遍布全球多资多彩的华人社团,为所在地的华侨华人服务,通过它们不断扩大华人族群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联系,为世界华商经济活动的发展作出积极度的贡献。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海外华人分布范围的扩大以及华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世界性的华人社团组织相继成立。这些社团目前已多达70多个,其中近70%是80年代以后建立的。近10年来,各种国际性的宗亲或同乡恳亲联谊会纷纷召开。 潮汕人的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创始于1980年,每两年在世界各地召开。2000年11月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在客家祖地福建省龙岩市举行,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个客族社团的代表参加,其中境外代表1700多人。这些华人族亲国际性联谊聚会,进一步加强了华商的凝聚力,更为他们加强相互联系与交流,发展世界各地区商贸关系,特别是发展广大海外华商与其祖籍国的经济关系与文化交流,发挥重要的作用国际性的华商组织,有在1963年4月成立的世界华商贸易会议。 由新加坡总商会,联合香港中华总商会和泰国中华总商公共同发起的世界华商大会,从1991年开始,每两年一次相继在新加坡、香港、泰国的曼谷、加拿大的温哥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以及即将在中国南京召开。世界华商大会把世界华商的国际网络联系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2023-09-06 15:09:371

中国华侨出版社的获得荣誉

中国华侨出版社主要出版下列图书:研究、介绍华侨、华人问题的著作和文献资料,以海内外侨胞、外籍华人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类读物,有参考价值的国外学术类著作及资料。 该社出版的侨类图书有《海外华侨华人文库》、《归国华侨精英丛书》、《海外炎黄精英丛书》、《华侨华人史丛书》、《华侨华人概论》、《中国侨联40年》等;规模空前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12卷)已出版4卷。该社还致力于对本国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和海外华人文学作品的引进介绍。
2023-09-06 15:09:451

美国最早的唐人街在哪里?

美国最早的唐人街在美国的旧金山市唐人街也被称为华埠或中国城,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地区聚居的地区。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早期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此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由于唐朝对海外的巨大影响,在宋代时,“唐”就已经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历宋、元至明,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1] ,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1673年,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1875年,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中称唐人街为“唐人城”,其通英语,英语称唐人街为 Chinatown。唐人街的历史比英语名称chinatown要早几个世纪。
2023-09-06 15:10:062

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和在国内生活的外国人各有多少

这个问题是在没统计过 不过我觉得去国外的肯定要多很多
2023-09-06 15:10:177

中国移民到不同国家的人数?

外国那么多,你叫我怎么统计啊。
2023-09-06 15:10:361

暨南大学是211院校吗?

不是211就是985吧
2023-09-06 15:1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