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

2023-09-18 07:46:54
共1条回复
LocCloud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大家都是希望自己能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很多人好奇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1

  一、智力发展正常,在智力测验中正常智力的范围为:85分—115分;

  二、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学生的角色身份;

  三、自尊、自信,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四、乐于学习、工作与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五、能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六、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七、面对挫折和失败有较高的承受力,有克服困难的恒心和毅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八、保持健全的人格;

  九、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十、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个人的目标与行为经过努力能与社会、学校的要求基本一致,能识别并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2

   1、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2、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3、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4、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 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5、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7、热爱生活、热爱集体

  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 过强的逆反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3

   关于健康的十大标准,权威的是WTO的版本:

  1、 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 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 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臂、臀位置协调。

  7、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 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关于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有如下说法,但出处不知...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相关推荐

中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

学生心理问题常见的有,强迫性障碍,焦虑性障碍,疑病性障碍,抑郁性障碍等。学生们阅历浅,面对的诱惑多,同时还要承担学业压力所以这一时期不良情绪非常容易形成心理障碍!这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很多少年罪犯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为没有及时得到疏导而毁了自己的人。常见心理障碍的类型有:一、强迫性障碍,这种心理障碍明显的症状,就是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而且自己又感到紧张和痛苦。二、焦虑性障碍,它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紧张,不安,忧心重重,经常怨天尤人,悲叹不已。三、疑病性障碍,患者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反复就医。即使没有得病还是认为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四、抑郁性障碍,患者的心情是低落的,不高兴的,自我评价低,也不愿与人交往,表情十分的呆板。
2023-09-06 15:35:533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不平衡性、动荡性、独立性。1、过渡性,中学生处于从幼稚期向成熟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其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于身心发展既有幼稚期的特点,又有成熟性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另外,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2、闭锁性,闭锁性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的特征,这代表他们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不再轻易的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3、社会性,随着中学生活动的社会性增强,他们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同时,社会环境对其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4、不平衡性,中学生的生理发展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他们的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达未达到成熟的标准,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5、动荡性,由于受到经验、见识等条件的限制,中学生的心理面貌表现出动荡性的特点,如情绪波想比较敏感容思想比较敏感,容易走极端,他们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十分敏感,情绪有极大的波动性,激情常占有相当地位。6、独立性,随着生理的急剧发展和变化,中学生开始出现一定的“成人感”,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及社会教育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成人模样,渴望别人把自己当作成人来尊重和理解,独立意识和独立性增强。
2023-09-06 15:36:342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等。一、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而且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于是自认为低人一等,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二、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就是指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三、孤独心理1、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2、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良好交往的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四、嫉妒心理1、嫉妒是一种社会心理和意识。有人把嫉妒说成一种根本的、普通的、强烈的心理现象,心理工定义说:嫉妒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感觉,是忍着痛苦去看待别人的幸福的一种倾向。它产生在当现时的和期望的各种关系受到威胁之时,是一种既羡慕又敌视的矛盾的情感。2、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
2023-09-06 15:37:141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有哪些?

学校适应不良型的心理问题;强迫型的心理问题;抑郁型的心理问题;焦虑型的心理问题;恐怖型的心理问题。先自己调节,然后再进行心理咨询,很严重的话,就要去医院了
2023-09-06 15:37:386

谈谈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中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应该就是,学习压力应该比较大了吧。
2023-09-06 15:38:204

中学生的各阶段心理特征

不同时间段,学生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家长需要系统的认知,系统的学习,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可以去公众号“吾家小征”参加趣味答题测试一下亲子关系、中学生心理认知,看看评测结果怎样。
2023-09-06 15:38:334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智力正常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   一、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二、 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三、 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四、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五、 保持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六、 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七、 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八、 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九、 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十、 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2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3    一、 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二、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② 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③ 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④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⑤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心理教育教会中学生这些心理健康小常识,相信我们的中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
2023-09-06 15:39:171

中学生心理特点

中学生心理特点如下:1、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2、在学习心理方面,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能够较长时间地专注干一件事物,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3、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他们喜欢进行奇特的幻想,在许多方面都都有创新的见解。因为有了较深刻的内心体验,所以自我需要的范围扩大了,需要满足的要求也提高了。4、在情感体验方面,初中生的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十分热情而又经常动荡、变化,容易出现冲动行为。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情感的指向日益广泛,既有社会性情感,也有自我认知的态度体验。心理现象分为三类: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三类。心理特征是指心理活动进行时经常表现出的稳定特点。如有的人观察敏锐、精确,有的人观察粗枝大叶;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考问题深入;有的人情绪稳定、内向,有的人情绪易波动、外向。有的人办事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等等。这些差异体现个体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不同。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而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都是在两者相互结合统一的基础上,由形成的心理状态直接表现出来的。
2023-09-06 15:39:271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和学习压力的越来越大,青少年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下面是我整理的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欢迎参考。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1   1.掌握中学生的过渡性心理   学生在中学以前处于真正的幼稚期,要更多的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他们的独立性、自觉性都较差。进入中学阶段后就进入了少年时期,而中学后期则处于青年初期,是个体逐步发展成熟的时期,它标志着个体真正开始逐步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反映出中学初期(少年期)和中学后期(青年初期)过渡状态的两种不同特点。前一时期,即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后一时期,即青年初期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的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前一时期,还保留着一定的幼稚性;后一时期,却包含着成熟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即使如此,他们也只是刚刚达到成熟时期,他们的认识能力、水平还是不高的,他们的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要教师、家长对其关怀和指导,以便加强他们的自我修养,使其真正趋向成熟。   2.掌握中学生的闭锁性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也必将引起情感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一般是不会轻易流露的。即使为此引起情感上的波动,由于这个时期相应的意志力的发展,他们也往往会控制住而不表现出来。这是闭锁性的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基础。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心里的话常常是不愿对长辈说的。中学生的年龄越大,这个特点就越为明显,初二、三以后的中学生,自己放东西的抽屉总爱加锁,似乎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人知道,其实里面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东西。因此,要了解和研究这个阶段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如果只根据他们一时一事或某个举动就做出判断,或做出研究的结论,那常常是容易发生错误的。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2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紧张的学习和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其心理矛盾归纳起来,大概有十种: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微博)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类学生往往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   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其依赖心理。   第五: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爱之事,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第六: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老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七: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八: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   第九: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现代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艺读物,而且喜爱科技读物;不仅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乐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从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第十: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从长远目标看,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识、有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会苦尽甜来。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复杂的,其产生的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有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还有教育工作上的疏忽等,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好家长社区:一个家长学习与社交的平台,为家长自身年教育和成长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社区的理念是只有家长好,才有孩子强。另外,好家长社区会不断邀请家庭教育的相关行业专家与家长们进行互动交流;也会为家长之间交流创造空间,比如会陆续设立旅游、健康、美食等多个圈子供大家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为家长也提供一个自身身心健康、释放压力的空间。好家长社区希望成为家庭教育和家长成长的长期帮手,为了孩子,一起加油。 ;
2023-09-06 15:39:511

中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积极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刻板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从学生的个人特点出发,针对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端正教育思想,切忌片面追求升学率而给学生带来消极心理的影响。在课堂上,更多地让青少年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积极的情境,增加青少年积极的情绪体验。对青少年关心、爱护,施以爱的教育。同时,帮助青少年学会如何在应激情况下调节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如何健康合理的宣泄,减轻心理压力,避免消极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父母的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青少年轻松愉快的学习,充满信心。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导致青少年孤独寂寞、心境郁闷,容易造成自闭。老师要为青少年创造和谐的交往环境,排除交往障碍。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点,家长和老师在平日里应该多与青少年做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及时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023-09-06 15:40:0910

详谈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详谈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苦恼孩子表现出孤僻、郁郁寡欢,情绪低沉、悲观丧气、少言少语,对学习、活动、交际等都缺乏兴趣。其原因,一是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没有什么爱好;二是家庭变故,缺少温暖;三是自身受过严重的打击,或者生理有严重缺陷;四是升学后遇到许多困难,成绩低下,未能得到公正评价。 下面是我整理的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良好交往的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   4.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社会心理和意识。有人把嫉妒说成一种根本的、普通的、强烈的心理现象,心理工定义说:嫉妒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感觉,是忍着痛苦去看待别人的幸福的一种倾向。它产生在当现时的和期望的各种关系受到威胁之时,是一种既羡慕又敌视的矛盾的情感。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   5.唯我独尊心理   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都得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事中,只有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从不去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想方设法去损害别人和社会利益,以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   6.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高达50.14%,其中初二最高,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丧失上进的信心,学习欲望低下,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开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看到课本就头痛,坐进教室就犯愁,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7.早恋问题   所谓早恋,指青少年中间过早地发生或发展着的恋爱现象。判断是否早恋的依据大致有两点:一是生活自立的程度;二是恋爱的年龄与法定最低婚龄相差的程度。早恋是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再加上家长、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和监督,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这更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   8.迷恋网络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比如说中学生迷恋网络的问题,有的中学生自制能力很差他们走进网络就走不出来了,就会迷恋上网络,比如说,我的.一个表弟,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迷恋上了网络,呆在网吧里几天几夜都不出来,学校找不到他就通知了家里,后来在一个很隐蔽的网吧里找到了他,他就跟疯了似的,直上网吧跑,最后只好辍学在家。   9.“追星”问题   当五彩的追光辉映着荧屏、舞台上富于青春生机活力的歌星、舞星、影星,以及体星、作家等成功者的身影时,一双双发自内心的崇拜目光,也在紧跟不舍地随着这些“星级”人物的身影,这成为青少年文化现象之一——“追星族”的涌现和“青春偶像热”的掀起。中学生的追星现象在初中一年级已经很明显了,我曾经在我们镇中学初中一年级教育实习,下课的时候与同学们聊天,同学们都围着我问我喜欢哪个歌星、哪个笑星等等。   10.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现象。它是由一定的应考情境引起,以担心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受个体的认知评价、人格因素和其他身心因素制约的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一听说要考试就紧张起来,考前睡不好觉,考试时出现情绪紧张,心慌意乱,记忆卡壳等现象,某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一到考试就慌了手脚,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据调查,在中学生中,对考试具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约占11.18%。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危害,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潜在威胁。   11.情绪方面的问题   表现为: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但情绪起伏变化很大,不稳定,而且容易冲动,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可能会一点点小事而情绪激动,也可能为一点点小事而灰心丧气。多变的情绪,常常使他们难以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生活也因此受到干扰。放任的情绪往往又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爱和团结。由于中学生情绪起伏变化大,加上自我控制力较弱,很容易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以致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妨碍了自己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甚至违反校规,触犯法律。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之所以有不愉快的情绪,是因为人们对事有许多不合理的信念。导致我们不愉快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不合理的看法。   12.学业不良问题   学业不良现象在学校中是很普遍的,其实质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未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离教学的基本要求尚有一段差距。一般来说成绩极差的学生,其学业显然是不良的。这类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差生”,也叫“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看重分数,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习不应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生时代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光,为什么学生却如此痛苦呢?把学习的结果简单地用分数来评价,我们不得不把学习看作获取分数的一次竞赛,在竞赛中注定大多数是失败者,使学生感到学习是痛苦,因而也失去了对学习的乐趣,这不能不让人痛心。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着最敏感的心灵,老师、家长、同学一些不自觉的行为,一些未在意的话语,都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
2023-09-06 15:40:421

中学生五大心理特征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如下: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的。3、不平衡性:即使对同一个体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尽相同。4、个别差异性: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顺序性,但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学生的意思学就是学习,生是人的意思,学生,就是学习的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一般指正在学校或其他地方(军队等)学习的人。受教育的人或在研究机构,工作单位学习的人也自称学生。一般的分类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专科生/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
2023-09-06 15:40:591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心理比较阳光,积极上进,这样
2023-09-06 15:41:422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就绝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心理问题只是一个成长中的烦恼,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疾病,作为教师只要正确引导,去和中学生交朋友,让他们说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和不愉快,加以引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就笔者在教学和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和分析。   l普遍的厌学心理现象   当今中学生存在着普遍的厌学心理,即使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同样不喜欢学习,每到放学、双休日、长期寒暑假,他们都高兴的不得了,像出了笼的小鸟。形成学生普遍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当今中考、高考制度以分定终身的原因,有社会上读书无用、上大学找不到工作,没有文化也可以挣大钱等负面的舆论影响,也有中小学生课程难度大、作业量大、学习生活枯燥、师生关系不和谐等原因。总之,上学就是争取高分数,为了分数,不惜牺牲一切,家长、学校、教师同仇敌梢,一门心思追求分数,使原本活泼轻松的学习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把学习变成一种遭罪,这样学生怎能不厌学呢。   针对学生的厌学心理,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第一战线应该做的是:积极宣传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特别是《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等,在教育日常工作中要切实贯彻素质教育,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转变观念,拉近师生距离,把学校生活开展的丰富多彩,喜闻乐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中有乐,在乐中学。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枯燥、乏味、疲劳、遭罪的现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管是哪方面的特长、爱好和取得的进步,我们都要热情鼓励、积极支持。   2同学之间的"不正常交往   中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在相互交往中经常会出现问题,一是不分是非善恶、打架斗殴、上网玩游戏;观看不健康书籍、影像;甚至偷盗等。二是男女同学之间关系的交往,严格意义上算不上"早恋"只是青春萌动中对异性的好感,但是现代中学生不再含蓄,把自己的感受直截了当地表露给对方,在学生中写信、传纸条等表达爱慕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三是拉帮结派,不是树正气而是闹歪风,不是讲学习,而是闹矛盾。你看不起我,我讽刺挖苦你,搞小帮派,小团体,闹得班级乌烟痒气,没有凝聚力,不好管理。   针对这些现象,学校和教师在管理上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心灵深处去爱抚他们,让他们说出心理话,信任老师,最终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对上述学生心理,他们可能不一定是主观上去故意犯错误,由于环境或特定对象的存在,使他们出现了心理偏差。如果家长、老师能细心观察,不急不燥,做好工作,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3关注单亲家庭或打工家庭孩子成长   当今社会,单亲家庭、元父母靠祖父母或亲属抚养的孩子越来越多,还有一些孩子父母外出打工,靠祖父母或亲属照看,这些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平时无人管教,或者因心理阴影使孩子心理扭曲,他们不服从教育,有抵触情绪,对家庭、社会、学校不满,甚至充满敌意,即使学校给予充分照顾,免除费用,多方面关怀,但他们仍感觉前途渺茫,没有出路,个别甚至走上自杀死亡的道路。   针对这些孩子,老师要特别关心爱护,给以父母的关爱,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温暖他们,其实他们很可怜,也很自卑,他们渴望关怀、渴望尊重、渴望取得好成绩、渴望得到大家的承认,对待这些学生教师要共同努力,不能只有班主任努力而课任教师不管不问,要形成全员教育的氛围,要让孩子们感受到全社会的温暖,而不是哪个人的温暖,这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4攀比心理   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不管学习成绩如何,平时就比吃穿打扮,看谁有钱,整天铺张浪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有的学生家庭并不富裕,也沾染这样的坏习气,过生日请客、送礼品,注重交往,整天被处理各种关系纠缠着。   针对这样的学生要大力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活在世上不只是为了吃穿玩乐,交朋友,还要有更高人生追求,只看到眼前的低级趣味是没有出息的,也不会成就大事业。对这些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让他们多学习那些名人、伟人的事迹,树立远大理想,才能最终成才。   5独生子女的小皇帝思想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娇惯、自以为是、小皇帝、小公主思想严重,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合群,昕不得半点批评,受不了半点委屈,有时家长甚至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昕吃亏,宁可打坏别人拿钱看病,自己别吃亏就行。导致教育工作难傲,出现矛盾和纠纷难处理现象。   针对这样的学生和家长,要大力开展团结协作,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懂得人是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相互不交往,也不可能只以一个人为中心,畸形的自尊是不可取的,要学会与人相处,和平相处,礼貌互让,而不能唯我独尊,伤害别人。   以上内容只是个人的初浅认识,在中学生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要想帮助他们克服这些不健康心理,和谐快乐地生活、学习、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研究,找到更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使我们的教育充满阳光,使学生键康成长。 ;
2023-09-06 15:41:491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下: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2023-09-06 15:42:041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五种:一,学校适应不良型的心理问题;二,强迫型的心理问题;三,抑郁型的心理问题;四,焦虑型的心理问题;五,恐怖型的心理问题。一,学习适应不良型 学习适应不良型是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中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更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 (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 (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二,强迫型 这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自己能意识到这些表现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它对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应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应及时接受辅导。具体表现为: (1)强迫观念。如脑内反复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发胖;看到小刀就会想到会割破手;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如“1+2为什么等于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无实际意义的想法。 (2)强迫冲动和强迫动作。如在考试时,总觉得想要大小便,但并不去上厕所;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辱骂、吵闹或打架,但表面上却顺从平静;反复检查自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 三,抑郁型 这是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具体表现为: (1)兴趣衰退。这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基本丢失。 (2)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薄,并有内疚后悔等自责倾向,多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对自己的失败估计。如学习成绩较好,但坚持认为自己学习很差,以后肯定不能毕业。 (3)精力衰退。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这类同学往往感到听课、做作业时,头脑无法兴奋起来,但一般无杂念而是一片空白,体育课甚至日常生活无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从心之感。 (4)封闭退缩。不愿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日记。这类同学通常能维持和其他同学、老师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们的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 (5)躯体不适。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疼、背痛、肢体酸痛等,还有失眠等睡眠障碍,有些同学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想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四,焦虑型 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便会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焦虑型的心理问题是指一种无明确对象、无法摆脱的焦虑状态,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形式。 (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以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为典型特征,有“大祸临头”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急性焦虑的发作急剧,很难预料,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1~20分钟,长达数小时。发作后虚弱无力,但焦虑体验不明显,数日后恢复。 (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在焦虑型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和不安;学习、活动时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中紧张、易激惹;遇事时惊慌失措,往坏处想等。明知客观上并不存在威胁、危险和失败结局,是主观上过滤,但无法控制,惶惶不可终日。同时出现心悸、口干、出汗、脸色苍白以及震颤、发抖、肉跳、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梦惊等现象。 五,恐怖型 这种心理问题指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异常恐惧并主动回避以消除不安。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为社交恐怖和特异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长的趋势。 (1)社交恐怖。主要特点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的耻笑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做作业、吃饭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着对方即自感面红耳赤、表情异样,而且怕被对方觉察,从而回避目光相遇,严重者会发展到足不出户。 (2)特异性恐怖。指各种和个体自身活动的特异性有关的恐怖,如飞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学生对学校产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门、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回避学校生活,又称学校恐怖。 以上对五种常见心理问题类型的介绍,目的是使大家对它们有一个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阶段出现上述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于面对它,正确解决它。
2023-09-06 15:42:531

如何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父母积极主动和孩子沟通,学校老师加以引导,必要时找心理医生看看。
2023-09-06 15:43:064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高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是人生道路上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最具有蓬勃向上发展趋势的时期。他们的理想中最重要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个时期是心理发展变化的转折期,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主要有如下几点:(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中学生心理发展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中学初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表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特点;中学后期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具有一定的成熟性与自觉性,但他们的个性特征还不稳定,需要教师、家长的进一步关心与指导。(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表现在个体在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时,常表现出优越感和盲目自信,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其次表现在不同个体之间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的中学生之间心理发展由于受影响不同而不同。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强一些,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弱一些。(三)心理发展的矛盾性。中学生生理上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思维敏捷但容易冲动,心理上渴望脱离父母的保护但又离不开父母的保护;有强烈的求知欲但自我管理能力差;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起伏大,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带来心理不平衡。作为这特殊阶段的反应,他们的心理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例如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处于其中的同学自己能意识到早恋影响学习,“青涩的果子”不能吃,但有的还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教师只要进行必要而正确的指导,学生又会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原因等四个因素。其中学校环境起关键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学校教育还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的条件实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向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教育过程。我认为中学教师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措施。(一)创建优良的“心灵土壤”。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并优化校园文化生活。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楷模,师生、同学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组织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传授,和心理疏导,营造一种心理环境,一种优良的“心灵土壤”。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二)建立心灵驿站。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心灵驿站,设立心理健康信箱,使学生能随时与心理老师联系。学校要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用科学的方法对全校学生检测,建立较为详细的心理背景资料库。开展经常性的定期的心理检查及咨询服务。学校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的同学,要注意与他们、与学生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通过咨询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三)让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一门课程。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课,纳入各年级的课程表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视为与学科教学同等重要的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规范化,循序渐进的系统传授初步的心理卫生知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围绕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灵活地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023-09-06 15:43:301

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方面: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学生的不良人际关系有: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有50%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好或很好,43%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一般,有7%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好,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而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够耐心,处理问题不公正,讽刺、挖苦学生等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和态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68%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好,27%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一般,有6%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经调查和讨论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却又不知该如何去做。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67%~82%与父母的关系比较好,有6%~8%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简单、粗暴、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孤僻、专横、与父母有敌对情绪。第二,父母关系不和,对中学生的心理伤害很大,他们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视,富于破坏性……会认为是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第三,学生自身青春期不良的心理情绪。青春期心理问题:1.情绪方面: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调查表明:30%的学生有情绪方面的问题。2.行为方面: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3.个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4.异性交往方面: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喜欢通过看言情片或读言情小说感受爱情。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有36%的学生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感到恐慌或害怕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
2023-09-06 15:43:431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种类

身心不健康危害:1、犯错误。由于身心不健康,会导致一个人犯很多错误,有的甚至是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如:由于不善于控制情绪,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而与同事打架,夫妻之间吵架,甚至动手打人,轻则犯错误,重则触犯刑法。2、人生失败。很多人一辈子就碌碌无为,不仅事业不好,甚至婚姻也不好,其症结就是因为他们身心不健康。由于患心理疾病,他们不得不辞去工作,到处求医,有的长期受心理问题困扰,无心工作、学习和生活,被心理问题折磨得不成人样。如一些恐怖症患者、强迫症患难、疑病症患者、性变态患者等等,这样的人,很多连工作也被心理疾病弄丢了,他们苦恼、悲观、甚至绝望。3、人际关系糟糕。身心不健康者人际关系一般都非常糟糕。不但上司讨厌,同事也讨厌,回到家,爱人也讨厌。尤其是一些病态人格者,不但人际关系差,事业上也一事无成,有的甚至走上犯罪之路。4、犯罪。身心不健康导致最严重后果就是犯罪。如常见报端的连环杀手,这样的人心灵扭曲,仇恨社会,具有反社会人格和严重的病态心理。他们杀一个还不解气,一直杀下去,直到被警方抓获为止。5、自杀。自杀常被人们说成文明病。自杀者绝大多数都是身心不健康的人。身心不健康危害极大!后果极其严重!!!
2023-09-06 15:43:542

中学生心理状况与特点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初探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他们一般有以下心理特点:  一、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不足。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而实际上他们往往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的矛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具体办法可以讲一个名人、伟人艰辛的心路历程的故事。组织看一部放映名人成长过程的影片,启发学生懂得实现理想,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二、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统一  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这说明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首先教师要有表率作用,同时注意培养一些学生,尤其是在班级中有影响力的学生,让他们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然后形成班级核心,借以影响全班。为引导他们理智处事还需要开展一些活动,如让学生收集“用理智控制情绪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故事材料,也收集“因感情冲动而造成终身后悔”的反面故事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教育。  三、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的,这与他们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已见,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不强。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矛盾。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为达此目的应着重注意从小事做起,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开展“决不迁就自己”的活动,一旦意识到某件事或行为不对,不管是多么强烈地诱惑你,也勇敢地说一声“不”。为解决部分学生自我控制力差,造成影响课堂纪律的问题,尝试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跟踪记录,把他们每一时段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指正。使学生逐渐自觉对照检查,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初中生的个性特点  严格地说,初中生的个性心理还远未发展成熟,初中阶段的孩子身上显露出的性格苗头,可能只是一个特殊阶段的特殊反映,我们必须结合这个特殊年龄的特殊问题,用发展的眼光面对种种个性现象。总体来说,初中生的个性发展呈现出暂时的不平衡和偏激的特点,特出地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进入自我意识从外化向内化转变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活动空前高涨,但他们对自己形成的自我观念却常常使动荡和片面的。一方面,自我意识的高涨使得初中生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目光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人际关系和价值理念。他们的内心世界迅速丰富——围绕“我”的问题层出不穷,因而围绕“我”的探索和体验也迅速展开,为他们培养自知力和自控力提供了可能,也为他们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学会与别人沟通和相处提供了强烈的主管愿望。另一方面,他们经过反复的思考也不一定能对有关自我的种种问题有什么明确的客观结论,有时会因为认识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让自己陷入经常性的迷惘和困惑,乃至对人对事出现一些敏感、偏激的认识,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观点,使其自我观念中伴随着许多夸大的、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 个性的发展特点  反抗性事初中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突出的个性特点——对一切外在的力量予以排斥或拒绝的意识和行为。  1、反抗性出现的原因  初中生出现明显的反抗性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我意识的高涨导致初中生急于向人们树立和维护独立自尊的自我形象,一旦这种自我独立的诉求得不到对方的认同,便会偏激地认为是对方在妨碍自己,于是产生叛逆心理;二是性生理活动中神经系统的过分活跃与性腺的尚未成熟之间额不协调引发行为和态度上的过敏,对少量刺激给予极大反应,也容易表现出行为反应过当的情况,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会被大家理解为反抗性。  2、反抗性的典型情形  一般而言,初中生容易在下列情况下出现反抗行为:一是独立意识受阻,比较典型地体现在对父母的悉心照料和关心表现出极力拒绝和厌烦;二是自主性被忽视,当初中生们的主张被父母或教师否定,他们会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挑战父辈的权威,如果他们的提议被驳回,或者在执行他们接受某种观点或行为方式的时候,他们常常不会一口答应,为了显示自己并不盲从,会表现出反抗的倾向。  3、反抗性的表现形式  初中生们表现反抗性的方式各不相同,常见的有两种。一是硬碰硬式。一般出现在性格外向、个性张扬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遇到自己不愿顺从的人和事时会公开拒绝,很容易与对方发生激烈争执。这种对抗往往时突然爆发的,并且任何方式的劝解都会无济于事,但是事过之后他也会很快平静下来。二是冷漠式。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内向的学生身上,女生比较多见,他们以沉默和不置可否来表达反对。这种不呡不火的态度比较固执,不容易平息、转移和分散。  4、反抗性的特点  初中生的反抗性有容易迁移和泛化的特点。当他们对某个人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言行不满时,会将这个人全盘否定,而且会使他们对对方所在的集体或同一类人都产生抗拒。因此初中生们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个老师某一次不小心“伤害”了他,这个老师就被他成一无是处;妈妈的话引起他反感,爸爸的话也很快失效。这很容易使他们的对抗心理和对抗行为的结果更加恶化,产生被孤立的主观感受和极度压抑的情绪体验。这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当然是很不利的初中生的情绪特点  (一) 情绪和情感的分化水平的特点发  进入初中阶段,情绪和情感分化的水平明显提高,学生的情绪体验会明显丰富和细致起来。与自我相关的各种情绪和情感比如自卑、自豪、自爱、自重、自尊、自立等都迅速发展起来。他们能体验到许多深刻而细腻的情感和情绪变化;能够领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发展过程,特会当事人的心境和感受;对自己生活中重要人物比如要好的朋友、父母、喜欢和不喜欢的老师的情感更加深厚,学会体谅对方、体察对方的感受和心情。所以很多初中生一方面容易对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也能感知父母和老师的辛苦和对他们的关爱和期望,所以往往在冲突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们会后悔、自责。  (二) 情绪表现方面的特点  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有两大特点:一是两面性明显,二是消极心境大量出现  1、 两面性  (1) 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的强度常常不一致。他们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愤怒或者失望,但是这种情绪体验可能并不很深,很快会因为一件高兴的事情而转换情绪。由于高度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们经常会有十分强烈的情绪,但是这种强烈之感却往往带有自我夸张的成分。初中生的情绪经常在暴风骤雨和温柔细腻之间的摇摆不定,使得他们表现出情绪反应上明显的不稳定性。  (2) 情绪表现的隐蔽性和表演性共存。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情绪表达已经能够顾及自己的形象和当时的情景,有意识地掩饰、修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方式和程度。与此同时,为了掩饰与理想形象不一致的真是情绪,他们常常会要求自己按照理想自我认为的最应该表达的情绪来表现发给别人看。然后这种紧张而认真的情绪表演常常会因为经验不足、过分强调而变得不自然。所以,我们常常发现初中生的行为举止有时显得过于兴奋,有时又显得过于淡漠,好像很难做到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2、 消极心境大量出现  初中生的消极心境主要有烦恼、压抑、孤独等。烦恼:进入初中以后,各种各样的新问题纷至沓来,其中最令他们困惑的问题有如下几个:一是不知道该怎样和父母相处,亲子关系成为引起初中生烦恼的一件大事;二是和同学的相处、自我意识的增强要求他们在同伴面前保持一种良好的形象和地位,而同学之间的竞争也会引起烦恼;三是面对自己的烦恼,不知道自己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别人的勉强,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年龄是个缺乏稳定的角色规定的年龄,但偏偏这个年龄的孩子又对自己的公众形象和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于是烦恼便会成倍地增长。压抑和孤独:初中生们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却常常因为自己的能力、经验不足,了;屡屡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使他们明显感受到压抑的存在。这种压抑由于他们心理的闭锁性无法向父母和老师敞开,从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许多初中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想摆脱这种讨厌的生活、寻找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地方的幼稚幻想,有些学生冲动之下甚至会离家出走。  当然,初中生们也并不都是生活在消极情绪的阴栵下,他们也会有一些积极的情绪,比如憧憬美好的明天、期待真正长大的日子,为同学之间真诚的友谊和帮助而感到愉悦,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骄傲等。但是相比小学和高中阶段,他们内心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在这个时期比较多的  孩子的叛逆心理  现在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一来,是这个时期所必然拥有的心理过程;二来,现在社会越来越讲究个性化,自我化,导致叛逆的心理更加厉害。  青少年逐渐拥有对现代人与社会的矛盾,逃避心理,不能与显示妥协的心态,更是充满了许多对人生的价值,幸福的含义,世界观,价值观的讨论。他们在成长的矛盾中问:逃避自己讨厌的的东西,追求带来快乐的事物,到底有什么错?确实没有什么错,但是,只有面对现实,并且要不断告诉自己怎么做有意义,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否则就无法生存下去。现实和梦想,选择哪一个呢?在选择梦想中受到的挫折导致愿望的不断膨胀,与周围事物,家长,学校的抵触使得叛逆心理的不断加深。  这便养成了多少想和别人反着干的心理。人与人之间是有隔膜的,一个人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但同时,每个人又必须通过他人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当我们认为别人肯定、认识的人并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也许一直在笑,但真正的我一直在哭泣呢……",如果是这样,心中会产生莫大的恐惧感,反射为一种不依从的行为。  每个人心中存在独立思想、个人爱好、以及不愿意让别人看到的(如隐私)或者是希望鄙人理解而又的不到理解的领域,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法、测量事物的尺度。我们也许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误解、心与心之间没有障碍的世界中。青少年的那种希望被认同,被完全理解的心理更甚,然而"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也许我们需要寻求解决叛逆的方法,但有些事情并不是都可以解决的。没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只有用自己有限的尺度去观察、衡量、理解世界,因而没有人能真正全面、完整地了解现、了解他人,这是人类智慧中虚妄的一面,可以说是人类心灵中黑暗的地方。青少年在这中不理解中成长,不理解他人也不被理解,也许逆反心理是其中的突破口。但假如人们能够换一种角度来观察世界,客观全面地对待他人,对他人的恐惧、不安和逃避就会减少,如果能够这样,就能走出原来封闭、狭隘的世界,发现一个全新的环境。但这只是一个"可能性"。  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一种心灵补完的过程。不论社会,教育界,家庭,少年自己都应该正确认识它。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1.反抗性与依赖性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存在于少年身上的反抗性也带有较复杂的性质。有时是想通过这种途径向外人表明,他已具有了独立人格;有时又是为了撑起个样子给自己看,以掩饰自己的软弱。实际上,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2.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3.勇敢和怯懦  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在主观意识中,不存在着过多的顾虑,常能果断地采取某种行动;其次,由于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  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这种行为上的局促是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4.高傲和自卑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材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地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从兴趣爱好到人际交往方式,再到对问题的看法,他们都想抹去过去的痕迹,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他们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尤其当他们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仍能像小时候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照。  以上所列的这几方面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都可追溯到初中生所具有的既成熟又幼稚的这一根本性特点上。  初中生心理教育完全宝典  孩子有了心理问题该怎么办?!不少家长希望能从专家那里得到帮助和解决办法,最好就像看病吃药那样,医生明确诊断,然后药到病除。然而,结果却往往是事与愿违,所以,咨询门诊常常见到许多父母满怀信心而来,却是失望而归。事实上无论是谁,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一个需要化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这里没有灵丹妙药,但却有许多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技巧。   招数一:身教重于言传         学招对象:那些宽松对待自己,严格对待子女的父母教育对象:需要建立习惯的孩子招数:咨询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些父母诉说“子女如何不爱学习”或者“如何没有好的习惯”,然而在和家长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时,却经常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自己就没有好的习惯。特别是有些焦虑倾向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有焦虑的倾向,所以说,教育子女不等于光用嘴巴教育,或者光是严厉对待,而是“身教重于言传”。试想如果父母整天在打麻将、玩耍,而告诉子女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孩子认真学习。作为子女,怎么可能把这两点结合在一起呢?        招数二:“斥责”要有的放矢         学招对象:那些经常在批评孩子的父母教育对象: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招数:斥责是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然而,批评要达到效果很重要的原则是弄明白孩子为什么有这个问题和批评具体要解决什么问题。自己看不惯的就批评,甚至数罪并罚。常常会让孩子挨了批评还不知道为什么。为此,在批评孩子前一定要有的放矢。  一次在咨询时,一位母亲为了女儿撒谎而着急。自己平常很注意教育孩子,可她小小年纪就开始骗父母,真让母亲气坏了。为此,母亲狠狠地批评女儿,并且严厉指出今后不得撒谎,可严厉的批评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究竟为什么自己的教育失败了,母亲百思不得其解。其实,通过咨询我们发现,女孩撒谎的起因是考试没有考好,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为了逃避妈妈的“严厉”批评,不得已才撒谎。由此可见,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不可非议,但是如果不得要领,则反而会成为问题的“根源”。    招数三:重结果更重过程         学招对象:那些对子女期望颇高的父母教育对象: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招数:咨询中,一类家长最常咨询的问题是“自己的孩子学习压力大,考试太紧张怎么办?”、“自己的孩子没有自信心怎么办?”在寻找这类问题的根源时,我们多半会发现这些父母往往对子女期望很高,平常比子女还看重结果。他们不关心孩子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学习是否有效率,或者是否适合孩子,而是只关心结果。有的甚至在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时,还不断地提醒孩子还有不足,这个错误不该犯,那个错误不应该。结果,让孩子对自己没了信心,甚至是把父母的期望内化成自己的学习动力,在面对考试时,更多的不是去想如何提高复习效率,而是担心不能实现父母的期望,不能有好的出息,结果可想而知。为此,对于那些对子女期望颇高的父母请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学习结果!   招数四:保持一致,始终如一         学招对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家长教育对象:对于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孩子招数:找到了孩子的问题,也明白应该怎么教育,但教育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时,我们不难发现家长存在教育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具体而言,就是家长有劲的时候,能够注意到孩子的问题,自己工作吃力了,或者情绪不好时,就懒得理孩子了。这种状况常常使孩子感觉到教育只是满足大人的需要。此外,目前许多孩子教育中还受到祖辈的影响,父母与上辈的教育观点不一致,常让孩子有机可乘,最终影响到教育效果。     招数五:分解目标,逐步实施     学招对象:教育孩子效果不理想的父母教育对象:对于不知所措的孩子招数:无论是培养习惯、改正缺点,还是实现目标,都必须是可以操作的。所谓“操作”的含义就是孩子知道第一步该干什么,第二步该干什么。如果对孩子的要求只是一个理论上成立的计划,那么就无法指望孩子能够如你所愿。  比如,对于一个试图减少玩电脑的孩子,在让他明白不能过多地沉迷于电脑的时候,不能只是让他“戒”了电脑,而应当先提出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比如第一步首先要学会和孩子沟通,使得孩子愿意和家长一起配合来控制电脑的使用。要容忍孩子反复。我们可以想像大人尚且很难改变一些习惯,如“戒烟、戒酒”,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一定要说到做到呢?第二步,则是要注意帮助他们控制玩的时间,要教会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对玩的时间,事先要和孩子有个合理的约定,并督促孩子严格执行。对于不遵守约定的行为,要按事先约定的给予处罚,如减少玩的次数,或减少玩的时间。第三步,则是通过和学校的老师配合,多安排孩子参加文娱活动,来改善人际交往。教育孩子要循序渐进,不能不讲方法。  打造家庭教育新课程赏识教育事例让家长受益匪浅  每个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可孩子不用功读书,家长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只能干着急曾听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北京大学金秋心理研究中心的教育专家孙常发老师,结合对考入北大、清华的179名高考状元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阐述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该如何扮演好自己角色的问题。孙老师把一个孩子的教育形象地比喻成一棵树,他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这棵树的根,如果不能给树根足够的养分,树也很难健康成长。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孙老师说,一般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家长都会责骂,而有一位高考状元在读高一时的一次期末考试中,考了全年级倒数第一。回到家后,原以为父亲会打他一顿,没想到,父亲却说,祝贺他,祝贺他以后都不会考更差的成绩。正是因为这位父亲的这种赏识教育,使这位曾经的“差生”,成了高考状元,考上了北大。孙老师认为,还有许多家长总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孩子就该“照单全收”,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为了孩子,家长应给他们一个独立空间。 转自:中国AK教育官网  初中学生心理异常归因分析及对策  内容提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这一时期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对此,本文从分析中学生心异常的原因及表现出发,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观;运用理性的情绪疗法,引导学生宣泄不合理的情绪;培养健康的情趣,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等几方面作出探讨和分析,试图为学生找出一剂治愈心理创伤的良方,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异常 正确归因 情绪疗法 健康成长  几年前,在风光秀丽的小三峡入口,一位13岁的妙龄少女毅然从近百米的龙门桥上飞跃而下,时过一年,一位14岁的青春男孩居然面对千里平湖,一步一步昂首挺胸的走入了死亡的怀抱,而更令人深思的是没多久我县某区一位初中学生竟然拿起斧头残忍的砍死了自己的父亲,面对这些惨剧,我们的新不得不为之震颤。再看看全国各地这类惨剧也时不时也发生着,我们惊叹:当今的学生怎么了?现在的学生心理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是什么让花季少男少女们的生命变得如此脆弱和凶残,本文从初中学生心理因素进行探讨和剖析,试图找出一剂良药来治愈学生心理的伤痕。
2023-09-06 15:44:101

如何保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答案要点】(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23-09-06 15:44:181

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①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②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023-09-06 15:44:411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哪几点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和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短、中、长期计划;同时,也会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但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他人相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接受自己,也接纳他人,悦纳他人,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既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换位思考,又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接受;在集体中能与他人融为一体,与挚友同聚之时共享欢乐,独处沉思之时无孤独感;在与人交往的活动中积极的态度(如尊重、友善、信任、理解等)总是大于消极的态度(如敌视、嫉妒、畏惧、猜疑等);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护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之中;在社会生活中能主动的去适应周围,进而获得改变现实的机会,而决不会选择逃避。    4.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得不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在社会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现有的一切心怀感激;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占优势,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5.热爱生活,乐于生活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能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  6.人格完整和谐人格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心理健康的人在以上这些方面能够得到平衡的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一致。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人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会有对应的心理反应,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与同龄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2023-09-06 15:45:171

中学生应该怎样做到直面心理障碍?

(一)要注意科学用脑 大脑是聪明才智的基地,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科学用脑对中学生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1、不要用脑过度。连续用脑时间不要太长, 一般学习一小时左右就要休息,不要等到“脑袋发木”才停止学习。如果长时间用脑,消耗过程逐渐超过恢复过程,就会产生疲劳。 疲劳是大脑皮层的一种保护性抑制,当大脑长时间工作而发生疲劳时,如果得不到应有的休息,疲劳就会积累,产生保护性抑制,这时大脑中的强迫性的兴奋过程与保护的抑制过程就会发生矛盾。这种矛盾如果持久地继续下去,不仅会使学习能力降低,而且还会引起神经衰弱或神经官能症。研究发现,中学生用脑过度,会导致大脑两半球非常顽固的慢性充血现象,它不仅使人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思维缓慢,理解、记忆力减退;还会造成头疼、失眠、食欲不振、情感淡漠等,极易引起各种身心疾病。2、有节律用脑。兴奋与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 人的智力与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有密切关系,学习活动只有在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有节律地交替进行的情况下才能提高效率。俗话说“动静相依”就是这个道理。学习、休息要交替进行,使得脑机能得到调节,消除疲劳。3、合理休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 就是在大脑中建立起合理的“动力定型” ,使脑 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保持平衡、协调,做到有效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脑细胞的机能。因此中学生应自觉的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每天按时睡觉起床,学习和锻炼,养成一套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要注意智力活动中的心理卫生 在有效的学习和智力发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是基本条件之一。 首先,智力活动有赖于大脑的机能,大脑的机能水平是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保证。如果某个中学生长期过 度紧张、焦虑、烦恼或抑制、愤怒,就会使其大脑神经活动失调,脑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从而影响智力活动的进行,阻碍智力的发展。反之,一个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的大脑三个系统,即保持清醒状态的系统,受纳和加工活动系统以及额外运动系统的功能就能得到正常的发挥,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强度、平衡性也能得到提高,从而就能加强其人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第二,健康的情绪。情感能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的发展。心理学家泽尔勒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 让甲乙两组学习能力相等的学生都学习无意义音节,同时让他们做排列方块实验,然后测验他们对所排图形的记忆效果。当测验甲组时,给予赞美的评语,接着让他们继续学习无意义音节;而对乙组学生却给予非常严厉的批评,然后也让他们再学习无意义音节。结果发现,乙组学生受到批评后心情沮丧紧张,方块测验的成绩愈来愈差,无意义音节的学习效果也大大降低,而甲组学生却积极高涨,学习效率明显优于乙组。 第三,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性格对智力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果 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可能有学习上的进步和智力的发展。爱因斯坦指出:“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力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柯克斯对公元1450年至1850年这四百年间所出现的301位伟人进行研究,发现他们不但智商高,而且青年时代 都具有自信、坚强、乐观、进取心强、百折不挠等优良性格。 另外,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中学生的智力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在中学时的相容、接近、 融洽、亲切等健康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情绪愉快和稳定,并且容易形成高尚的情感(集体感、荣誉感),从而有助于智力发展;相斥、疏远、摩擦、冲突等不健康的师生关系则往往容易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压力和挫折,使之产生焦虑、烦恼、忌妒,抑郁、灰心、反感等不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从而阻碍其智力发展。 (三)要加强思想修养1、要培养好的情绪、情感。 长寿学者胡夫兰德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也曾说:“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生命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论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 展,身体强健。”培养开朗的性格和乐观、愉快的情绪是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受用不尽的抗病力量。 培养良好的情绪,就要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例如,从心理健康的观点来说,应该把“苦读书”变成“乐 读书” 。因为“苦读书”带有一种消极情绪,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而“乐读书”则带有快乐的积极情绪,它形成一种内驱力,这时全身轻松,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智力活动效率高。 培养良好的情绪,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 ,他们的情绪波动性大 ,特别是在激情状态下。例如,在狂喜、暴怒、痛苦、失望或恐怖时,往往伴随着剧烈的内部器官的活动以及外部行为表现的显著变化,有时会失去理智的控制,做出一些非正常举动。这种情况的产生,虽然与人的神经过程有一定的关系,如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的人容易产生激情,但是,过度的激情多发生在那些思想品德修养差、意志力薄弱的人身上。只有那些意志坚强,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出高度责任感的人,才能用理智的力量去控制情绪的冲动,不做情绪的俘虏。当然,控制情绪,必要时要设法给予“疏泄” ,即把心灵中的积郁吐出来。因为激烈的情绪长期郁闷在心中,就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就如积食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一样,而最好的办法是用一剂清泻药。这样就要求校长和教师在做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要采取疏导的措施。2、调节自己的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成就的心理需求。实验表明,中学生 在自我观念中对自己的成就所预期的水平是不同的,有的过高,有的中等,也有的过低。中学生在确定自己的抱负标准时,应根据个人的条件,一定要适度。如果抱负水平订得过低,虽然比较容易达到目标,但并不能带来满足感,如果抱负水平过高,超过了自己的能力限度,又会因失败而产生苦恼和焦虑。因此,只有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成功之路。3、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对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了解,有着正确的自我观念。每个人 是按照自我观念去行动的,一个人如果自我观念不正确,那么根据他的自我观念所表现的行为,当然也不会适当。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是往往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中学时代是自我完善的重要时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对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健康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学生要做到“自知之明。”所谓“自知” ,就是说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既不能只看重自己的优点 ,自满自负,强调独立性;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自卑自责。 。由此可 以看出,他人或集体对自己态度,好象一面镜子可以用来观测自身的情况,发现缺点和偏差,及时主动调整。 再次,要认识适时变换自己角色的必要性,角色创始人米德非常重视角色扮演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他认为一个人从小透过扮演他人的角色就能一定程度地了解社会上各种行为规范及习俗。自我观念就是个人对自己所担任的角色的认识,正是这种角色互动才能不断增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一个人在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往往要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按照角色不同的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动。每个学生都应该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恰当地进行角色变换,这样就能比较顺利自若地适应社会,避免造成心理压力和行为失误,做一个成功的学习者,为将来的事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3-09-06 15:45:262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怎样正确引导?

要看是什么方面的问题呀
2023-09-06 15:45:393

如何面对中学生的心理变化

中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青少年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二、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 三、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素质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老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四是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2023-09-06 15:45:511

中学生处于一个什么心理阶段?

总的来说可以算是成长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最不稳定的阶段,关系着你的将来会有怎样的性格怎样的作为.所以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哦
2023-09-06 15:46:032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

1)入学不适应。主要表现:对上学的态度消极。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 (2)厌学。主要表现为: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明显的分心状态。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 (3)学习疲劳。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产生疲劳。 在情绪情感方面: (1)羞怯。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 (2)焦虑。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 (3)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怨气冲天,满腹牢骚。 (4) 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 在行为方面: (1)说谎行为。主要表现: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 (2)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
2023-09-06 15:46:155

初中生的心理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得自卑心理。2、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3、孤独心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良好交往的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4、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社会心理和意识。有人把嫉妒说成一种根本的、普通的、强烈的心理现象,心理工定义说:嫉妒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感觉,是忍着痛苦去看待别人的幸福的一种倾向。它产生在当现实的和期望的各种关系受到威胁之时,是一种既羡慕又敌视的矛盾的情感。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5、唯我独尊心理。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都得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事中,只有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从不去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想方设法去损害别人和社会利益,以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6、厌学心理。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高达50.14%,其中初二最高,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丧失上进的信心,学习欲望低下,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开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看到课本就头痛,坐进教室就犯愁,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7、早恋问题。所谓早恋,指青少年中间过早地发生或发展着的恋爱现象。判断是否早恋的依据大致有两点:一是生活自立的程度;二是恋爱的年龄与法定最低婚龄相差的程度。早恋是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再加上家长、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和监督,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这更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8、手机过度使用问题。使用手机上网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其便捷性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浏览网页、聊天、看书视频、玩游戏等,许多学生把本写作业、休息的时间都用来玩手机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后,课堂由“线下”搬到了“线上”,上课、作业等需借助手机等网络设备来完成,没有老师在身边耳提面命,部分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打着上课的名义借助手机长时间玩游戏、看视频等。9、“追星”问题。当五彩的追光辉映着荧屏、舞台上富于青春生机活力的歌星、舞星、影星,以及体星、作家等成功者的身影时,一双双发自内心的崇拜目光,也在紧跟不舍地随着这些“星级”人物的身影,这成为青少年文化现象之一——“追星族”的涌现和“青春偶像热”的掀起。中学生的追星现象在初中一年级已经很明显了,我曾经在我们镇中学初中一年级教育实习,下课的时候与同学们聊天,同学们都围着我问我喜欢哪个歌星、哪个笑星等等。10、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现象。它是由一定的应考情境引起,以担心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受个体的认知评价、人格因素和其他身心因素制约的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一听说要考试就紧张起来,考前睡不好觉,考试时出现情绪紧张,心慌意乱,记忆卡壳等现象,某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一到考试就慌了手脚,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据调查,在中学生中,对考试具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约占11.18%。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危害,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潜在威胁。11、情绪方面的问题。表现为: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但情绪起伏变化很大,不稳定,而且容易冲动,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可能会一点点小事而情绪激动,也可能为一点点小事而灰心丧气。多变的情绪,常常使他们难以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生活也因此受到干扰。放任的情绪往往又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爱和团结。由于中学生情绪起伏变化大,加上自我控制力较弱,很容易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以致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妨碍了自己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甚至违反校规,触犯法律。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之所以有不愉快的情绪,是因为人们对事有许多不合理的信念。导致我们不愉快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不合理的看法。12、学业不良问题。学业不良现象在学校中是很普遍的,其实质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未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离教学的基本要求尚有一段差距。一般来说成绩极差的学生,其学业显然是不良的。这类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差生”,也叫“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看重分数,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习不应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生时代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光,为什么学生却如此痛苦呢?把学习的结果简单地用分数来评价,我们不得不把学习看作获取分数的一次竞赛,在竞赛中注定大多数是失败者,使学生感到学习是痛苦,因而也失去了对学习的乐趣,这不能不让人痛心。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着最敏感的心灵,老师、家长、同学一些不自觉的行为,一些未在意的话语,都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2023-09-06 15:47:561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入学不良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二、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包括学习疲劳,厌学等问题。三、人际关系失调问题。四、青春期性发展中的心理问题。
2023-09-06 15:48:073

中学生常见的心里问题

初中生的心理主要有以处几类,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拢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类:一、学习类问题: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三、情感类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从你描述的情况来看,你的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出现了心理逆反,也称心理断乳期,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建议你你们要给予他充分的尊重,以朋友式的方式与他交谈,实在不行,可以带他当面做做心理咨询
2023-09-06 15:48:256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焦虑症表现为考试前的紧张不安情绪,影响考试发挥,2.当今电子产品的发展使学生沉迷游戏网络,3.抑郁症学习压力太大,使心情长时间低落避免出现问题适当运动,比如散步、慢跑,舒缓焦虑的情绪。每天适当玩手机,听听音乐。与他人交流,通过适当的人际关系调整减轻抑郁
2023-09-06 15:48:443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哪些内容,健康的标准不单单是生理上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现在压力太大,很多人心理压力都岌岌可危,需要舒缓,现在分享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哪些内容1 一、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二、 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三、 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四、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五、 保持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六、 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七、 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八、 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九、 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十、 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哪些内容2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 二、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既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独生子女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形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往往导致适应性障碍。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 如果早期社会交往被剥夺,家庭不和睦、接受较多消极影响,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过度警觉、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个性,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五、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 七、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八、健全的个性特征 个性(人格)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和稳定性。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自幼培养儿童青少年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九、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如果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会因盲目自信导致意外失败而沮丧,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若自我评价过低,会产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气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失去机遇而一事无成。恰当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十、心理耐受力 对突发的强烈精神刺激或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压力、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为心理耐受力。因为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育和个性形成时期,其可塑性强,应及早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耐受失败、挫折的坚强意志力,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哪些内容3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已经从以前的生存标准向发展标准过渡了,主要包括以下六大方面: 认知清醒健全——认知功能优异:不仅能客观正确地认识他人,评价他人,对他人的长处优点不抹杀;而且能清醒全面地认识评价自己,对自己的缺点短处不否认。有敏锐的感知,稳定的注意,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灵活的思维,流畅的语言。 情绪积极饱满——精神状态稳定振作:人的主导心境大部分时间是饱满的,是稳定振作的,体验到满意,欢愉的。即便产生沮丧等消极情绪,亦有短时间内化解的能力。 意志品质良好——意志坚强:有明显的自觉的行动,能代表意志,自主程度高。不屈从,盲从,独断等。也有明显果断性,善于抓住机遇,合理迅速作出决断,有坚持性,韧性。 个性完善同一——个性稳定,一致,健全:为人诚实,热情,富有同情心,不应冷酷,虚伪。要勤劳,富有首创精神。 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与人相容:在思想,情感,态度上很快与人沟通。为人热情宽厚,容易被人接纳。 潜能充分发挥 ——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充分开发,利用自我的潜能。
2023-09-06 15:49:001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1、自卑心理。自奥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已不如人的心理感受,话当的自鬼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鬼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干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2、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干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音守纪要求消极抵抗。3、孤独心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良好交往的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怿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4、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社会心理和意识。有人把嫉妒说成一种根本的,普通的,强烈的心理现象,心理丅定义说:嫉妒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感觉,是忍着痛苦去看待别人的幸福的一种倾向,它产生在当现时的和期望的各种关系受到威胁之时,是一种既美慕又敌视的矛盾的情感。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高的容貌,优显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5、唯我独尊心理。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都得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事中,只有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从不去关心别人,一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想方设法去损害别人和社会利益,以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6、厌学心理。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高达50.14%,其中初二最高,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丧失上进的信心,学习欲望低下,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开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看到课本就头痛,坐进教室就犯秋,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2023-09-06 15:49:111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厌学,早恋等,现在社会太复杂,孩子也很复杂,多和孩子沟通,
2023-09-06 15:49:334

中小学生心里健康的表现

最近有家长发来消息希望我可以给各位粑粑麻麻们提供一些关于孩子心理健康知识的文章,因为很多家长在这方面对孩子的关注不够,也不知道怎么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今天我就准备了一篇关于怎么判断孩子心理是否健康的文章,希望对粑粑麻麻们有所帮助哦!  人的心理是大脑内部的活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确实给人们了解人的心理状况带来很大的困难。然而,困难很大,并不等于没有办法。心理学家指出,对人的心理的了解甚至测量,可以通过观察人的行为来进行。因为,人的行为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各种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滑动与之相对应。透过人的行为这个窗口,就可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情况。  因此,可以从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偏离正常情况,偏离程度的大小,来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以及健康的程度。在心理学上,把偏离正常行为的行为称做问题行为。心理学家往往以问题行为的多少和严重程度,来衡量和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情况。当然,这要求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才行。但是,在家庭条件下,家长们也可以根据下面一些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做出简单的判断。  1、看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该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的一般的、典型的行为特征  一般来说,在某一年龄阶段常见的、而且属于正常的行为,如果到了另一年龄阶段依旧存在,孩子的心理可能就有问题了。例如,2岁左右的孩子爱发脾气,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如果到了6、7岁,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经常发脾气,那就是问题行为了,反映出心理健康欠佳。又如,大部分学前儿童都比较怕动物和陌生人,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还害怕动物(包括一些惹人喜爱的小白兔、小猫等)和陌生人,则是情绪障碍的表现。  2、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  孩子偶尔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不能算是心理有问题。如果孩子的某种问题行为经常出现,家长就要重视,并考虑孩子的心理是否存在问题,及时向专业人员咨询。例如,大部分儿童都有一两种害怕的东西,如黑暗、巨大声响等,这种惧怕不需要特殊帮助,随着孩子的长大就会自行消失。但是,一个儿童若是有多种惧怕,十分胆怯,甚至不能独自接触社会,这种表现就不正常了。又如,小学阶段的儿童每月可能发一次或几次脾气,这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孩子每天都发脾气,那就应该查查原因,并及时给以帮助和教育。  3、问题行为表现的严重性  每个孩子几乎都有一些偏离正常行为的现象,问题轻微的,不能说明孩子的心理有问题,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很可能心理健康状况有问题。比如,现在的孩子在家中都受到家长的百般爱护,对于上幼儿园,一般的孩子在心理上都会有一些困难。多数孩子经过父母或老师的诱导和帮助,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但是,也有少数儿童害怕上幼儿园达到了恐怖的程度,一说起上幼儿园,他们的脸部表情呆板或惊恐,出现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出汗、面色苍白、呕吐、腹泻等各种躯体症状。这种行为就属于异常,达到了心理障碍的程度,即患有“恐怖症”。
2023-09-06 15:49:453

初中生心理有什么特点?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不平衡性、动荡性、独立性。1、过渡性,中学生处于从幼稚期向成熟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其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于身心发展既有幼稚期的特点,又有成熟性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另外,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2、闭锁性,闭锁性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的特征,这代表他们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不再轻易的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3、社会性,随着中学生活动的社会性增强,他们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同时,社会环境对其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4、不平衡性,中学生的生理发展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他们的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达未达到成熟的标准,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5、动荡性,由于受到经验、见识等条件的限制,中学生的心理面貌表现出动荡性的特点,如情绪波想比较敏感容思想比较敏感,容易走极端,他们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十分敏感,情绪有极大的波动性,激情常占有相当地位。6、独立性,随着生理的急剧发展和变化,中学生开始出现一定的“成人感”,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及社会教育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成人模样,渴望别人把自己当作成人来尊重和理解,独立意识和独立性增强。
2023-09-06 15:50:061

中学生的十大心理问题与矛盾

关于中学生的十大心理问题与矛盾   青春期的中学生内心存在很多冲突,最常见的十大心理问题与矛盾有: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中学生的十大心理问题与矛盾    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类学生往往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    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其依赖心理。    第五,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爱之事,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第六,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老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七,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八,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    第九,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现代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艺读物,而且喜爱科技读物;不仅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乐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从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第十,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从长远目标看,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识、有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会苦尽甜来。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复杂的,其产生的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有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还有教育工作上的疏忽等,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
2023-09-06 15:50:341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1、自卑心理。自奥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已不如人的心理感受,话当的自鬼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鬼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干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2、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干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音守纪要求消极抵抗。3、孤独心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良好交往的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怿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4、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社会心理和意识。有人把嫉妒说成一种根本的,普通的,强烈的心理现象,心理_定义说:嫉妒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感觉,是忍着痛苦去看待别人的幸福的一种倾向,它产生在当现时的和期望的各种关系受到威胁之时,是一种既美慕又敌视的矛盾的情感。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高的容貌,优显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5、唯我独尊心理。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都得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事中,只有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从不去关心别人,一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想方设法去损害别人和社会利益,以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6、厌学心理。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高达50.14%,其中初二最高,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丧失上进的信心,学习欲望低下,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开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看到课本就头痛,坐进教室就犯秋,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2023-09-06 15:50:491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有哪些?

身心不健康危害:1、犯错误。由于身心不健康,会导致一个人犯很多错误,有的甚至是犯一些低级错误。如:由于不善于控制情绪,有较严重心理问题,而与同事打架,夫妻之间吵架,甚至动手打人,轻则犯错误,重则触犯刑法。2、人生失败。很多人一辈子就碌碌无为,不仅事业不好,甚至婚姻也不好,其症结就是因为他们身心不健康。由于患心理疾病,他们不得不辞去工作,到处求医,有的长期受心理问题困扰,无心工作、学习和生活,被心理问题折磨得不成人样。如一些恐怖症患者、强迫症患难、疑病症患者、性变态患者等等,这样的人,很多连工作也被心理疾病弄丢了,他们苦恼、悲观、甚至绝望。3、人际关系糟糕。身心不健康者人际关系一般都非常糟糕。不但上司讨厌,同事也讨厌,回到家,爱人也讨厌。尤其是一些病态人格者,不但人际关系差,事业上也一事无成,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4、犯罪。身心不健康导致最严重后果就是犯罪。如常见报端连环杀手,这样的人心灵扭曲,仇恨社会,具有反社会人格和严重病态心理。他们杀一个还不解气,一直杀下去,直到被警方抓获为止。5、自杀。自杀常被人们说成文明病。自杀者绝大多数都是身心不健康者。身心不健康危害极大!!!后果极其严重!!!所以,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身心健康!!!!!!!!!!!!!!!!!!!
2023-09-06 15:51:114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如何应对心理问题

1、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解决办法有:从学校的课程、制度方案着手、调整学生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习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 (1)自卑心理。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 (4)嫉妒心理。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 (5)唯我独尊心理。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都得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 (6)厌学心理。厌学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丧失上进的信心,学习欲望低下,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开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对老师缺乏感情,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2、解决方法: (1)学校正规课程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 (2)学校规章制度的适应。要着重培养中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作息习惯。 (3)学校情绪生活的适应。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体验学校生活的温暖和乐趣,防止自卑、恐惧、退缩、郁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4)学校人际关系的适应。教师应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交友指导。 (5)学校课外活动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6)学校集体生活的适应。应着重培养中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7)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课后要养成复习、预习,整理书包等习惯还是挺必要的。 (8)对生活作息的适应。入学了,对原来的生活作息有所改变,但应及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学习。
2023-09-06 15:51:191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1、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5、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扩展资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问题种类一、学习类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三、青春期心理问题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四、挫折适应问题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学生心理健康
2023-09-06 15:51:271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2023-09-06 15:51:431

急需中学生心理健康作文。只是800字

1、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2、 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3、 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4、 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5、 保持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6、 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7、 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8、 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9、 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10、 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 望楼主采纳!!!
2023-09-06 15:51:541

中学生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不平衡性、动荡性、独立性。1、过渡性,中学生处于从幼稚期向成熟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其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于身心发展既有幼稚期的特点,又有成熟性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另外,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2、闭锁性,闭锁性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的特征,这代表他们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不再轻易的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3、社会性,随着中学生活动的社会性增强,他们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同时,社会环境对其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4、不平衡性,中学生的生理发展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他们的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达未达到成熟的标准,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5、动荡性,由于受到经验、见识等条件的限制,中学生的心理面貌表现出动荡性的特点,如情绪波想比较敏感容思想比较敏感,容易走极端,他们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十分敏感,情绪有极大的波动性,激情常占有相当地位。6、独立性,随着生理的急剧发展和变化,中学生开始出现一定的“成人感”,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及社会教育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成人模样,渴望别人把自己当作成人来尊重和理解,独立意识和独立性增强。
2023-09-06 15:52:131

中学生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几种

中学生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几种   中学生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几种,中学阶段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青春期的心理是比较多变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学生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几种。   中学生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几种1   一、抑郁:总觉得苦闷、无精打采、提不起干劲。   二、焦虑:总感到莫名其妙的紧张、坐立不安心情烦躁、不踏实。   三、人际关系敏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好、不理解、不同情自己;与异性在一起时感到不自在。   四、情绪不稳定: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同伴、家长和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   五、心理不平衡:如果同学成绩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得好就不舒服、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   六、、适应不良:对学校的各种科目都不喜欢、对学校生活不适应、学习困难。   七、强迫症状:总在想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如总想考不好该怎么办、说错了话该怎么办;女孩总担心自己服装不整洁爱照镜子等。   八、对抗倾向: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喊大叫、爱抬杠、有理不让人、没理搅三分、控制不住自己。   九、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厌烦到学校上课、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会提前做计划。   十、自闭症: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社会交往、接触、最后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   中学生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几种2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孩子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高达50、14%,其中初二,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丧失上进的信心,学习渴望低下,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开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看到课本就头痛,坐进教室就犯愁,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4、早恋问题   所谓早恋、指青少年中间过早地发生或发展着的恋爱现象。判断是否早恋的依据大致有两点:一是生活自立的程度;二是恋爱的年龄与法定最低婚龄相差的程度。   早恋是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对孩子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再加上家长、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和监督,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这更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    5、迷恋网络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比如说孩子迷恋网络的问题、有的学生自制能力很差他们走   进网络就走不出来了、就会迷恋上网络、比如说、有个咨询我的家长、他家有个孩子、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迷恋上了网络、呆在网吧里几天几夜都不出来、学校找不到他就通知了家里、后来在一个很隐蔽的网吧里找到了他、他就跟疯了似的、直上网吧跑、最后只好辍学在家。   中学生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几种3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身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主观上认为自己被世人拒绝、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良好交往的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    3、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社会心理和意识。有人把嫉妒说成一种根本的、普通的、强烈的心理现象、心理工定义说:嫉妒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感觉、是忍着痛苦去看待别人的幸福的一种倾向。它产生在当现实的和期望的各种关系受到威胁之时、是一种既羡慕又敌视的矛盾的情感。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身材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报复这样一类恶劣的情绪。    4、唯我独尊心理   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功中、处处都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便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事中、只有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从不去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想方设法去损害别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迷恋网络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弊端。其中就包括中学生迷恋网络的问题、有的中学生自制能力很差、他们走进网络就走不出来了。比如我一个弟弟、读高一的时候迷恋上了网络、呆在网吧里几天几夜不出来、学校找不到他就通知了家里、家里乱成一团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极隐蔽的网吧里找到了他、回到家的他就跟疯了一样、总找机会往网吧跑、最后只好辍学在家。    6、追星问题   当五彩的.追光辉映着荧屏、舞台上游走着各种富于青春生机活力的歌星、影星以及体星、作家等成功者的身影时、一双双发自内心的崇拜目光、也在紧跟不舍地随着这些“星级”人物的身影、这成为青少年文化现象之一——追星族的涌现和“青春偶像热”的掀起。中学生的追星现象在初中一年级已经很明显了、有的孩子会不顾家人的劝阻、不顾个人安危一个人远赴外地去给他喜欢的明星接机、自己省吃俭用攒下钱来给自己喜爱的明星买价值不菲的礼物。甚至出现谎称学校交什么费用骗取家长的钱给主播刷礼物的现象。    7、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现象。它是由一定的应考情境引起、以担心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受个体的认知评价、人格因素和其他身心因素制约的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一听说要考试就紧张起来,考前睡不好觉,考试时出现情绪紧张、心慌意乱、记忆卡壳等现象,某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一到考试就慌了手脚,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据调查,在中学生中,对考试具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约占11、18%。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危害,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潜在威胁。    8、情绪方面的问题   表现为: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但情绪起伏变化很大,不稳定,而且容易冲动,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可能会因一点点小事而情绪激动,也可能为一点点小事而灰心丧气。多变的情绪,常常使他们难以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和生活也因此受到干扰。放任的情绪往往又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爱和团结。由于中学生情绪起伏变化大,加上自我控制力较弱,很容易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以致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妨碍自己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甚至违反校规,触犯法律。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之所以有不愉快的情绪、是因为人们对事有许多不合理的信念。导致我们不愉快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不合理的看法。    9、学业不良问题   学业不良现象在学校中是很普遍的、其实质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未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离教学的基本要求尚有一段差距。一般来说成绩极差的学生、其学业显然是不良的。这类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差生”、也叫“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看重分数、把学习的结果简单地用分数来评价、我们不得不把学习看作获取分数的一次竞赛、在竞赛中注定大多数是失败者、使学生感到学习时很痛苦、因而也失去了对学习的乐趣。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着最敏感的心灵、老师、家长、同学一些不自觉的行为、一些未在意的话语、都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2023-09-06 15:52:411

学校应如何开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推行综合性别教育。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性别平等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以及性别歧视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开展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拒绝性别歧视,并培养他们的尊重、平等和同理心。第二,加强性教育和性骚扰预防教育。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加强性教育和性骚扰预防教育的内容。学生需要明确了解什么是性骚扰,它的不同形式以及如何辨别、反抗和报告性骚扰行为。教师应该提供安全的环境,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并提供支持和指导。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身体观念。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接纳自己的独特之处,避免对学生进行性别歧视或性别角色的刻板评价。同时,教师和家长应该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压力,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第四,推动家庭和社会参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家庭和社会资源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合作,分享有关性别平等和性骚扰预防的信息,提供培训和工作坊,以促进家庭对性别教育的重视和参与。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社区活动、演讲和研讨会,提高社会对性别平等和性骚扰问题的认知水平。结语: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必须摒弃性别歧视和受害者有罪论的观念。通过推行综合性别教育、加强性教育和性骚扰预防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以及促进家庭和社会参与,我们可以实现一个更加平等和尊重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益处,并在未来成为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平等意识的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2023-09-06 15:52:501

初中生的心理表现如何

你指的是什么?
2023-09-06 15:53:002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多,比如说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成绩不好哇,慢慢开导他呗,让他想开点儿
2023-09-06 15:53:114